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21 07:59:3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野望》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黄鹤楼》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时间:2007年3月30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 ”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 是很自然的事。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

三、深入感知古诗

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 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

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四、小结: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五、再次朗读古诗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 “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渡荆门送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渡荆门送别》。

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放录音,营造气氛。

3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又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衡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 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教师补充: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6 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7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思乡深情。

8通过合作学习,研究探讨:

(1)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

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送别”有几种理解?

课本提示中说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教参》中则提到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到底哪种理解更合适?

这首诗的确写的是送别,不过是送李白者仍在舟中,而诗人李白已经上岸了。诗人与朋友在长江千里舟中相伴来到荆门,现在李白离舟上岸,在告别的时候说“可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因为李白自己不能再相送,就寄托意于江水,只有它能代为送客,江水滔滔,朋友继续推舟前进,自己上岸,更代为舟中朋友感到寂寞,以后,只有故乡江水依然相送,凭这寄托彼此的乡情友谊。至于课本提示和《教参》的理解,当然也有它的道理。

9小结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壮丽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像瑰丽。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势飞腾。“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这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

(三)齐读,背诵这首诗。

(四)结束课程。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钱塘湖春行》

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一、导入。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 今陕西渭南 )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正音正字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读读讲讲问问。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

问:第

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六、悟读景中情语:

师:请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自由发言

师: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生:“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师: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生:自由发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师: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于谦和岳飞

师: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要求学生诵读古诗

八、教师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推荐第2篇:12.《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

主备人:王姣花

备课时间:2018.10.24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背诵五首诗。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野望》《黄鹤楼》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野望》《黄鹤楼》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唐朝是诗的时代,生活在唐朝的人他们连吃饭、喝酒都要写诗,诗人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高贵、非常受人尊重的。今天我们一起通过两首诗来认识两位唐代诗人,王绩和崔颢(hào)。

二、作者简介:

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常居东皋,号东皋子。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放诞纵酒,其诗多以酒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表现对现实不满。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唐诗直解》评价此诗:浅而不薄。

三、读诗:

1、注意字音和停顿: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1)、积累重点词语:(请个别学生指出并强调)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彷徨。

落晖:落日的余光。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

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2)、翻译诗文大意:(请学生回答)

首联: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颔联: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颈联: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尾联: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3、带着对本诗的理解,诵读本诗。请个别学生可以比赛

四、悟诗:

1、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2、作者望见了什么?

远景: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静景)近景: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动景) 远近结合。动静结合。

3、作者为什么要远望?当时作者心情如何?表达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典故,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写作者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王绩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和隐士为伍,那么《黄鹤楼》中的崔颢又在本诗中给予了怎样的情感呢?

一、了解作者:

崔颢(hào)(704—754),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诗人的作品最为人称道的是《黄鹤楼》。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他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二、读诗:

1、读准字音和停顿: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读诗意:

积累词语: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乡关:故乡家园。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首联: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颔联: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颈联: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尾联: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三、悟诗:

1.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怅然若失的心情。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愁”什么?

明确:乡关难归。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背诵五首诗。

2.了解《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学习《使至塞上》

情景激趣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有《王右丞集》。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

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属国,即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地。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长河:即黄河;一说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

二、整体理解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 1.抽学生叙述诗 2.老师评点强化

白话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情感:激愤和抑郁。

补充资料: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

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孤”“直”“圆”各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直”字,表现了劲拔、坚毅之美; “圆”字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补充资料: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2.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明确:本诗通过描绘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4.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5.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学习《渡荆门送别》

情景激趣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远:远自。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二、整体理解 首联:渡江过荆门,来到楚游览。 颔联:山隐平野开,江水入莽原。 颈联:月影如明镜,彩云结海楼。 尾联:仍爱故乡水,伴我万里舟。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1.抽学生叙述诗2.老师评点强化 白话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字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2.“江入大荒流”的“入”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小结: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4.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5.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3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湖春行》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背诵五首诗。 2.了解《钱塘湖春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这首《钱唐湖春行》当作于长庆

三、四年(8

23、824年)间的春天。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钱唐湖春行》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没(mò):隐没。

二、整体理解 前四句写湖上春光。 后四句写游人赏春。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 1.抽学生叙述诗 2.老师评点强化

白话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水面初平云脚低”写出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小结: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

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西湖到处是绿毯般的嫩草,游人骑马赏春。 4.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5.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钱唐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律。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清新,堪称吟咏西湖的名篇佳作。

推荐第3篇:唐诗五首

《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代诗的发展情况及格律。

2.把握诗歌的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对待人生的态度,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唐诗: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称为近体诗,是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为两联,每句话有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绝”或者“七绝”,

二、四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律诗共有八句话,分为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个字或者七个字,称为“五律”或“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二、

四、

六、八句必须押韵。

2.唐诗的发展脉络,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1) 初唐诗风初成:初唐九十多年是唐诗从齐梁以来浮艳的诗风转向健康发展的时期。尤其是王勃、杨炯、卢照邻、王骆宾等初唐四杰,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后来的陈子昂提倡建安风骨,批判齐梁诗风,开辟了诗歌新气象。 (2) 盛唐气象: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唐诗达到了巅峰。盛唐是流派纷呈,风格众多,体裁和形式成熟、完备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分的反映,文学史家习惯按题材来划分流派,他们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慨。

(3) 中唐低谷:安史之乱的暴风骤雨吹散了盛唐气象,从唐代宗大历六年到唐文宗大和末年的六十多年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悲声四起,文学似也受了感染,低下了盛唐高昂的头,而变得沉重起来。现实主义得到极大发展,反映疾苦成为优秀诗歌的主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诗。

(4) 晚唐余唱:晚唐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诗人心中都好像压着一道王朝末世的阴影,往往流露出莫名其妙的感伤情绪。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 》),虽然这时离唐王朝灭亡还有半个世纪,但都有一种大厦将倾,狂澜已倒的惊惶。这种情绪越往后越浓。

二、《山居秋暝》

(一)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二)文体知识:山水田园派是盛唐诗坛两大诗歌流派之一,作品以题咏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著称,使前朝的山水诗和田园诗紧密结合,隐居田园的情趣和欣赏山水的有没加以融合,保留了陶渊明的淳朴,摒弃了谢灵运等的晦涩,语言清新,诗情画意更浓,作品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色彩清淡,意境深幽。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等。

(三)鉴赏诗歌

1. 结合诗歌标题,推测诗歌写了什么? 示例:描写秋天黄昏山中的情景。

2. 找出诗中的景物描写部分,看看诗人都写了哪些景物? 示例:明月、松林、清泉、岩石、浣女、渔人。

3.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下笔说是“空山”?

示例: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的活动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既表现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可以说,这也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而这种意境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的体现(不是山空,而是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4. 诗中描绘景物有什么特色?试做简要分析。

示例:动静相衬。颔联第一句是无声的静态,第二句是有声的动态,动静交错,明月与流水辉映,松树挺立与山石俯卧,此联是写自然景色。颈联先写岸上的浣女,虽闻其声未见其人,次写水中的渔人,是由莲动推断渔舟将归,此联是写人的活动,是以动态写静态。诗中描述的景物:明月、松林、山石、翠竹、莲叶都是静物,但通过“照、流、归、下”四个动词显示了动静相衬的特色。这也是这幅画如此清秀恬静的原因。

5.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两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示例: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最后一句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悦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明了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6.总结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表明高洁志向;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这是一幅清幽、宁静、充满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山水画,是人人向往的人间仙境。因此王维在诗的尾联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他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7.苏轼赞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请用优美的语言把诗中的画面描述出来。示例: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净,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濛濛雾气。山涧涨溢,径路石阶,淌过清澈的流泉,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地颤抖着,那是渔人荡舟水上。

三、从军行(之四) 1.知识简介

(1)王昌龄其人其诗:王昌龄,字少伯,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才中进士。他的诗歌以七绝见长,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美誉。他的诗以多种题材对玄宗后期的黑暗政治和*社会作过一些揭露和反映,能以极短的篇幅概括极丰富的社会内容,不少成为当时乐府歌词中的绝唱。现在留下来的王昌龄的180首诗中,集中地表现了两类主题:一类是歌唱了边塞将士的乡思离愁,另一类是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妇女生活。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善于挖掘边塞征人的内心世界,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2)关于《从军行》:《从军行》原是我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连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2.鉴赏诗歌

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看看这首诗是否有这个特点。

示例:这是一首抒发边关将士豪情壮志的边塞诗。前两句写了三个地名,描绘戍边战士们的生活环境(悲壮、开阔、迷蒙暗淡),写出了战士们思念家乡的愁苦。后两句是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了戍边时间的漫长、边疆战事的艰苦频繁、敌军的强悍和边地的荒凉,“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言壮语,表现了战士们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玉门关”:自古为出入西域的要道,汉武帝曾遣使者把守,不准西征将士擅入。东汉班超久在西域,年老思归,上书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玉门关在当时已成了远戍将士思乡盼归的情怀的寄托。

△“楼兰”:西域古国名,此处指侵扰西北的敌人。汉时楼兰王勾结匈奴,数次截杀汉使。傅介子出使西域时,袭杀楼兰王。这里用典故,借汉喻唐,表明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和必胜的信心。

△一般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写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誓扫边尘,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但也有不同的理解。如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不破楼兰终不还”句曰:“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诗味。”今人刘永济也说:“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本意矣。”(《唐人绝句精华》) 3.总结

一二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对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情景交融)。第三句写战争的艰苦,但其主调是雄壮有力,而非低沉伤感。所以末句也就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更深沉的誓言。

四、登高 1.知识简介

(1)关于杜甫:杜甫,字子美,曾住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被称为“诗圣”,又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人民,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因此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其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被称为“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了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明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2)创作背景:《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般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2.鉴赏诗歌

(1)前两联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示例: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急风袭来,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接着诗人的视线转向江水洲渚,见到的是清水白沙间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紧接着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并进入诗人视野。

急风使人感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寒冷。天高,显出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和孤单。哀猿的叫声和回旋的鸟群让人悲从中来,这些景物让人感觉冷凄、萧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沉郁悲凉,不仅写出空间的广漠,更有一种韶光易逝的悲怆感扑面而来。这两联写景的显现出秋天冷静凄凉的特征,这凄清萧条的秋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

(2)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写了几层“悲”?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示例:①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②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③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④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总之,诗人是异常愁苦的。其愁苦的根本原因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恨”是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忧愤。“新停浊酒杯”是因为他因病因困窘戒了酒,现在连借酒消愁都无法做到了,只能把满腔的愁苦郁结在心中,这是一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这时诗歌中出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诗人形象。 3.总结

前两联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这种万物萧条凋零的秋景,与诗人忧时伤世、万念俱灰的心境一致。因此,这种景致着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是谓景中情。后两联围绕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流离他乡、穷愁潦倒、年老多病的悲哀。这种悲哀固然是早已有之,但因登高远眺,为眼下秋景所激发,置身其间,悲哀之感更加浓烈、更加凝重,是谓情中景。诗歌情景交融,相辅相成,意境极为深远,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五、石头城 1.知识简介

(1)关于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他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新集团的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最为人称道的是咏史怀古之作。诗人以简介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世间变化之后的思考,其中蕴涵了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加之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2)背景:《石头城》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写此诗时,唐朝廷已日趋衰败,内部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发对国运衰微的感叹。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两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2.研习内容

(1)“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示例: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诗人在这里主要描写了三种情境:①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②江潮拍打着空城的城根;③明月悬在空中,又照到城上的矮墙。 (2)诗人通过这些情境要传达什么“意”?

示例:①群山依旧围绕这座古都,可惜它已是一座“空城”,旧日的繁华已经空无所有,给人一种苍茫悲凉之感;②潮水拍打着空城的城根,仿佛也觉到他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一个“空”字足见其凄凉;③旧时的明月,曾经照过见证了六朝的繁华,然而繁华易逝,今夜虽然还来,许多东西都已经改变,昔日的繁华一去不复返,只剩凄凉一片。 (3)结合背景概括诗歌主题。

示例:这首诗通篇写景,却融合着作者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其主旨是讽喻现实,全诗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城这座古城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经由盛变衰。即借六朝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 (4)简要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示例:全诗的语言含蓄,意象具体,笔触凄凉,意境深远。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没有一处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3.总结

此诗景中寓情,言外见意。诗中句句是景,以沉寂的群山、悲凉的涛声、朦胧的月色,烘托和渲染石头城的没落荒芜,暗示六朝繁华已一去不复返,寄寓了诗人对山川萧条、人生凄凉的伤感和对历史兴亡的思考。

六、锦瑟 1.知识简介

关于李商隐: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在词彩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唐代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的牛、李两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2.研习内容

(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示例: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从而引发了对往事的追忆(即“思华年”)。运用比兴手法。 (2)诗人在下面两联中是如何“思华年”的? 示例:并未直接写年少时的往事,而是大量用典。 (3)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

示例:①庄周梦蝶: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栩栩然而飞,觉得自己真是蝴蝶了;不久梦醒,又觉得自己还是庄周。诗人借此典故的虚渺的梦境来写自己 年轻时的美好情境,又包含人生的迷惘和社会的虚幻。隐喻岁月如梦,往事如烟,抱负、理想终于幻灭。

②望帝化鹃: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表明作者的伤时之感、身世之痛。

③鲛人珠泪:南海鲛人悲时流下的泪珠,颗颗成珍珠的故事。诗人借此表达一种复杂的惆怅情怀,既有对其高旷皓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意在叹息自己如沧海遗珠,徒有才华不为世用,只能对月惆怅,空垂珠泪。

④蓝田美玉: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升腾,远察如发,近观却无,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

总之,四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惆怅、悲伤的内心情感。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而落泪,为什么而迷惘,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所以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 (4)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示例:这首诗历来众说纷纭,难以确解。有的认为是诗人晚年对自己追述生平、自伤身世之作;有的认为是悼亡诗,怀念其妻王氏;或是怀念其青年时所爱恋的一位女道士。有的认为是追悼已故宰相李德裕。还有人认为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 3.总结

本诗托物比兴,抒情委婉含蓄。诗歌通过吟咏“锦瑟”这一物象的今昔、古今变化,暗示世事的沧桑,委婉地倾诉了作者年华流逝的伤痛之情,自身遭际的悲哀之意,以及对美好往事的追怀,理想境界的向往和渴望。古瑟多弦,也暗示作者思绪的纷繁,情感的复杂。诗作寄托很深,意蕴也很丰富,极富艺术魅力。 本诗用典也较多。中间两联连用四个典故,以四幅静谧迷离又颇带凄伤的景象,寓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意绪,使人既有所感知体会,但又难以指实言明,使得诗意深幽朦胧,抒情更加委婉含蓄,给读者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

推荐第4篇:唐诗五首教案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张红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作者通过诗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唐诗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作者通过诗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诗篇

三、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了解唐诗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山水田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各种类型的诗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祖国的山川名胜之美,还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了解律诗的文学常识

三、导入新课《野望》

(一)了解常识,疏通文意

(1)学生听诗文录音,划分节奏 老师明确节奏划分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老师指导: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知作者:王绩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一: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提问二:颔联和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景象?(动静结合) 提问三:作者在尾联运用了一段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诗句,体会感情

提问四:试着分析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提问五: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四)巩固背诵

黄鹤楼

一、导入

谈谈你了解黄鹤楼和黄鹤楼有关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

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学生听诗文录音,划分节奏 老师明确节奏划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学生自由朗读 提问: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一: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眼前仿佛也出现了这样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二:我也喜欢这一句,因为“历历”和 “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很宁静。) (3)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诗人由神话传说写到了现实感受的是那一句?展现了诗人对世事怎样的感慨?

(5)诗人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6)

七、八两句描绘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小结

全诗写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练习巩固

推荐第5篇:唐诗五首 教案

12 唐诗五首 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教学方法指导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

萋萋(qī) 燕然(y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

长河: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作者简介

①王绩(约589—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②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③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县,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背景介绍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以及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叹。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停顿。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来源:学#科#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学法指导一: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学法指导二: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月:思乡、怀人。 菊:隐逸、清高。 莲:超凡脱俗。 梅:高洁。

兰:高洁、隐士。 松:坚贞、不屈。 竹:正直、虚心。 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凄凉哀伤、乡思。 鹧鸪:离愁别绪。

寒蝉:思乡、离愁别绪。 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柳:送别、思念。 雁:思乡。

夕阳:时光流逝,世事沧桑。

阑干:思念、寂寞、离愁。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野望》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名句赏析。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两句的妙处。【交流点拨】这两句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交流点拨】这两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祥宁静。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步骤三 学习《黄鹤楼》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2.名句赏析。

(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2)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交流点拨】“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步骤四 学习《使至塞上》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终于碰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名句赏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交流点拨】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雁”自喻。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复杂。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交流点拨】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 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黄鹤楼》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诗人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涤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寂寞伤感的情绪。

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王绩、崔颢、王维的诗歌赏读。 【附: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 野望首联——远望、徘徊——百无聊赖

颔联

颈联暮中所见秋色,落晖 牧人,猎马——远景近景搭配

静态动态结合

尾联——无言、高歌——孤独无依 黄鹤楼首联——鹤去楼空——怅然若失 颔联——物在人非——世事茫然 颈联——绿树芳草——引发乡愁 尾联——落日暮江——烘托乡愁 使至塞上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尾联叙事壮丽风光

抑郁心情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推荐第6篇:12《唐诗五首黄鹤楼》

12.《唐诗五首-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出示课件)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课件)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

(生读一三句,师读

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 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想象着画面,

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6.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 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7.“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学生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8.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配乐诵读,拓展升华。

(播放音乐《寒春风曲》)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他不由地轻轻吟起:

虽然说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必将逝去,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生再读全诗)

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师的第一作品。这也难怪当年李白见了之后会搁笔而去呢!当然,李白虽然这次没有留下什么诗作,但是不是白白走了一遭呢? 出示李白的诗作《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纵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学生读,试与《黄鹤楼》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谈:有点相似,是仿照着写的。 师:由此可见,《黄鹤楼》这首诗对李白的影响有多深啊!

五、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崔颢之前之后,历朝历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来到了黄鹤楼,他们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板书:

黄鹤楼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承→感慨仙人已去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推荐第7篇:12《唐诗五首》教案

12 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五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第一课时

一、学习《野望》

导入: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1.初步感知

学生初读全诗,对照注释,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全诗。 学生交流,教师可出示以下译文,与学生的译文比较: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深入理解

(1)教师讲解首联,重点讲解:①“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皋,水边高地。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②“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自读颔联和颈联,说说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

交流、明确:这两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作者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自读尾联,讨论:作者从田园中找到慰藉了吗?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流露着怎样的情感?

交流、明确: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全诗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3.背诵全诗

教师提示帮助学生记背: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二、学习《黄鹤楼》 (一)激发兴趣。

1.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写出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3.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师: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和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师: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师: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师: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师生对读。生读

一、三句,师读

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师: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____________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师: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师: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师: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师: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 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师:“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读读这两句诗,看到“日暮”,你想起了谁的什么诗句吗? 课件出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师: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 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

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配乐诵读,拓展升华

师:(播放音乐《寒春风曲》)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他不由地轻轻吟哦起来:(生读整首诗) 虽然说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必将逝去,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生再读全诗) 师: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诗的第一作品。这也难怪当年李白见了之后会搁笔而去呢!当然,李白虽然这次没有留下什么诗作,但是不是白白走了一遭呢?

出示李白的诗作《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学生读,试与《黄鹤楼》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谈:有点相似,是仿照着写的。 师:由此可见,《黄鹤楼》这首诗对李白的影响有多深啊!反复诵读。 板书设计

↓

《野望》景(山野秋晚图)

↓情(追怀)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承→感慨仙人已去

《黄鹤楼》

转→描写登楼所见合→抒发思乡之情

情(彷徨)

推荐第8篇:《唐诗五首》(必修3)教案

14、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每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每首诗的主旨。

2、鉴赏每首诗的表现手法,了解每位诗人的创作风格。

3、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4、探究诗人隐藏在诗歌背后的含蓄的思想感情。

5、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唐朝是中华民族最辉煌灿烂的年代,而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诗歌发展到此时也到达了顶峰,出现了大、小李杜,白居易,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史诗多派并盛。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其中最为耀眼的几首诗作,走进大师们的内心,来领略他们的才情。

二、讲授新课

山居秋暝

1、知识简介

(1)关于唐诗:唐代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称为近体诗,它是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无绝”或“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律”或“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二、

四、

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2)王维其人:王维,字摩诘,“维摩诘”合起来是佛教一部重要的经典。 王维的一生可以以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早期他有积极的政治抱负,但几经沉浮厌倦官场斗争,便归隐终南山,开始寄情山水,醉心禅理。徘徊于隐仕之间,过着半官半隐、恬静悠闲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反映他后期归隐生活的一首名作。他的诗继承了陶渊明和谢灵运的长处,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他的诗风清新淡雅,意境恬淡,优美如画,同时他还是杰出的画家,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文体知识:山水田园派是盛唐诗坛两大诗歌流派之一,作品以题咏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著称,使前朝的山水诗和田园诗紧密结合,隐居田园的情趣和欣赏山水的优美加以融会;保留了陶渊明的纯朴,摒弃了谢灵运等的艰涩,语言清新,诗情画意更浓。作品较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色彩清淡,意境深幽。这一派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等。

2、研习内容

(1)结合诗歌标题,推测诗歌写了什么? 示例:描写秋天黄昏山中的情景。

(2)找出诗中的景物描写部分,看看诗人都写了哪些景物? 示例:明月、松林、清泉、岩石、浣女、渔人。 (3)苏轼赞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请用优美的语言把诗中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净,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濛濛雾气。山涧涨溢,径路石阶,淌过清澈的流泉,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地颤抖着,那是渔人荡舟水上。

(4)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下笔说是“空山”?

示例: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的活动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既表现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可以说,这也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而这种意境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的体现(不是山空,而是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5)诗中描绘景物有什么特色?试做简要分析。

示例:动静相衬。颔联第一句是无声的静态,第二句是有声的动态,动静交错,明月与流水辉映,松树挺立与山石俯卧,此联是写自然景色。颈联先写岸上的浣女,虽闻其声未见其人,次写水中的渔人,是由莲动推断渔舟将归,此联是写人的活动,是以动态写静态。诗中描述的景物:明月、松林、山石、翠竹、莲叶都是静物,但通过“照、流、归、下”四个动词显示了动静相衬的特色。这也是这幅画如此清秀恬静的原因。

(6)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两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示例: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最后一句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悦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明了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总结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表明高洁志向;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这是一幅清幽、宁静、充满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山水画,是人人向往的人间仙境。因此王维在诗的尾联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他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从军行(之四)

1、知识简介

(1)王昌龄其人其诗:王昌龄,字少伯,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才中进士。他的诗歌以七绝见长,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美誉。他的诗以多种题材对玄宗后期的黑暗政治和*社会作过一些揭露和反映,能以极短的篇幅概括极丰富的社会内容,不少成为当时乐府歌词中的绝唱。现在留下来的王昌龄的180首诗中,集中地表现了两类主题:一类是歌唱了边塞将士的乡思离愁,另一类是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妇女生活。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善于挖掘边塞征人的内心世界,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2)关于《从军行》:《从军行》原是我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连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2、研习内容 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看看这首诗是否有这个特点。

示例:这是一首抒发边关将士豪情壮志的边塞诗。前两句写了三个地名,描绘戍边战士们的生活环境(悲壮、开阔、迷蒙暗淡),写出了战士们思念家乡的愁苦。后两句是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了戍边时间的漫长、边疆战事的艰苦频繁、敌军的强悍和边地的荒凉,“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言壮语,表现了战士们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玉门关”:自古为出入西域的要道,汉武帝曾遣使者把守,不准西征将士擅入。东汉班超久在西域,年老思归,上书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玉门关在当时已成了远戍将士思乡盼归的情怀的寄托。

△“楼兰”:西域古国名,此处指侵扰西北的敌人。汉时楼兰王勾结匈奴,数次截杀汉使。傅介子出使西域时,袭杀楼兰王。这里用典故,借汉喻唐,表明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和必胜的信心。

△一般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写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誓扫边尘,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但也有不同的理解。如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不破楼兰终不还”句曰:“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诗味。”今人刘永济也说:“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本意矣。”(《唐人绝句精华》)

3、总结

一二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对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情景交融)。第三句写战争的艰苦,但其主调是雄壮有力,而非低沉伤感。所以末句也就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更深沉的誓言。

登高

1、知识简介

(1)关于杜甫:杜甫,字子美,曾住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被称为“诗圣”,又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人民,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因此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其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被称为“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了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明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2)创作背景:《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般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2、研习内容

(1)前两联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示例: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急风袭来,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接着诗人的视线转向江水洲渚,见到的是清水白沙间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紧接着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并进入诗人视野。

急风使人感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寒冷。天高,显出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和孤单。哀猿的叫声和回旋的鸟群让人悲从中来,这些景物让人感觉冷凄、萧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沉郁悲凉,不仅写出空间的广漠,更有一种韶光易逝的悲怆感扑面而来。这两联写景的显现出秋天冷静凄凉的特征,这凄清萧条的秋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

(2)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写了几层“悲”?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示例:①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②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③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④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总之,诗人是异常愁苦的。其愁苦的根本原因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恨”是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忧愤。“新停浊酒杯”是因为他因病因困窘戒了酒,现在连借酒消愁都无法做到了,只能把满腔的愁苦郁结在心中,这是一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这时诗歌中出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诗人形象。

3、总结

前两联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这种万物萧条凋零的秋景,与诗人忧时伤世、万念俱灰的心境一致。因此,这种景致着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是谓景中情。后两联围绕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流离他乡、穷愁潦倒、年老多病的悲哀。这种悲哀固然是早已有之,但因登高远眺,为眼下秋景所激发,置身其间,悲哀之感更加浓烈、更加凝重,是谓情中景。诗歌情景交融,相辅相成,意境极为深远,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石头城

1、知识简介

(1)关于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他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新集团的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最为人称道的是咏史怀古之作。诗人以简介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世间变化之后的思考,其中蕴涵了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加之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2)背景:《石头城》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写此诗时,唐朝廷已日趋衰败,内部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发对国运衰微的感叹。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两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2、研习内容 (1)“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示例: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诗人在这里主要描写了三种情境:①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②江潮拍打着空城的城根;③明月悬在空中,又照到城上的矮墙。

(2)诗人通过这些情境要传达什么“意”?

示例:①群山依旧围绕这座古都,可惜它已是一座“空城”,旧日的繁华已经空无所有,给人一种苍茫悲凉之感;②潮水拍打着空城的城根,仿佛也觉到他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一个“空”字足见其凄凉;③旧时的明月,曾经照过见证了六朝的繁华,然而繁华易逝,今夜虽然还来,许多东西都已经改变,昔日的繁华一去不复返,只剩凄凉一片。

(3)结合背景概括诗歌主题。

示例:这首诗通篇写景,却融合着作者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其主旨是讽喻现实,全诗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城这座古城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经由盛变衰。即借六朝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

(4)简要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示例:全诗的语言含蓄,意象具体,笔触凄凉,意境深远。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没有一处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3、总结

此诗景中寓情,言外见意。诗中句句是景,以沉寂的群山、悲凉的涛声、朦胧的月色,烘托和渲染石头城的没落荒芜,暗示六朝繁华已一去不复返,寄寓了诗人对山川萧条、人生凄凉的伤感和对历史兴亡的思考。

锦瑟

1、知识简介

关于李商隐: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在词彩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唐代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的牛、李两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2、研习内容

(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示例: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从而引发了对往事的追忆(即“思华年”)。运用比兴手法。

(2)诗人在下面两联中是如何“思华年”的? 示例:并未直接写年少时的往事,而是大量用典。 (3)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

示例:①庄周梦蝶: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栩栩然而飞,觉得自己真是蝴蝶了;不久梦醒,又觉得自己还是庄周。诗人借此典故的虚渺的梦境来写自己 年轻时的美好情境,又包含人生的迷惘和社会的虚幻。隐喻岁月如梦,往事如烟,抱负、理想终于幻灭。

②望帝化鹃: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表明作者的伤时之感、身世之痛。

③鲛人珠泪:南海鲛人悲时流下的泪珠,颗颗成珍珠的故事。诗人借此表达一种复杂的惆怅情怀,既有对其高旷皓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意在叹息自己如沧海遗珠,徒有才华不为世用,只能对月惆怅,空垂珠泪。

④蓝田美玉: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升腾,远察如发,近观却无,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

总之,四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惆怅、悲伤的内心情感。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而落泪,为什么而迷惘,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所以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

(4)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示例:这首诗历来众说纷纭,难以确解。有的认为是诗人晚年对自己追述生平、自伤身世之作;有的认为是悼亡诗,怀念其妻王氏;或是怀念其青年时所爱恋的一位女道士。有的认为是追悼已故宰相李德裕。还有人认为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

3、总结

本诗托物比兴,抒情委婉含蓄。诗歌通过吟咏“锦瑟”这一物象的今昔、古今变化,暗示世事的沧桑,委婉地倾诉了作者年华流逝的伤痛之情,自身遭际的悲哀之意,以及对美好往事的追怀,理想境界的向往和渴望。古瑟多弦,也暗示作者思绪的纷繁,情感的复杂。诗作寄托很深,意蕴也很丰富,极富艺术魅力。

本诗用典也较多。中间两联连用四个典故,以四幅静谧迷离又颇带凄伤的景象,寓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意绪,使人既有所感知体会,但又难以指实言明,使得诗意深幽朦胧,抒情更加委婉含蓄,给读者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

推荐第9篇:第12课唐诗五首上课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

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难点

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诵读法 讨论法 质疑法 点拨法

1.录音机、范读带。(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3.课件。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先看第一首《野望》。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

二、

四、

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

王绩《野望》

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东皋(gāo) 薄(bó)暮 徙(xǐ)倚 犊(d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品析诗句。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美丽的秋景,恬淡和平的生活,却让诗人发出了“相顾无相识”的感慨,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1.用白描的手法写景。颔联颈联中,诗人用白描手法,由远到近,静动相映,描绘出一幅山家秋晚图。

2.借景抒情。用美丽的秋景和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野望秋野图 萧瑟衰败 正衬暮归图 宁静安详 反衬孤独无依

背诵王绩《野望》,由律诗引出《黄鹤楼》的学习。

崔颢《黄鹤楼》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1.听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再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边读边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引导,理解诗句含义。

品读,体味诗中的情感。

(1)前两联由传说写起,有什么作用?

从传说写到现实,由传说的美好与现实的“空余”寻常江楼构成强烈的反差,诗人的怅然若失的情绪表露出来。

(2)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万里,远望汉阳,一棵棵树木清晰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葱绿。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4)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诗人“愁”该如何理解?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呢?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1.意境开阔、气魄宏大。诗的开头从黄鹤楼美丽的传说写起,仙人、黄鹤引发人们美好的联想。写到“黄鹤一去”,写到“白云千载”,意境开阔,引人遐思。

2.风景如画,情真意切。诗的颈联描绘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眺望远处所见到的空明悠远的画面,融情于景,眼前景虽美,何处是乡关?景中蕴含诗人浓浓的乡愁。

黄鹤楼首联 引传说颔联 发感慨 以景衬情 思乡思亲颈联 绘美景 情景交融尾联 抒乡情

王维《使至塞上》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737年,节度使崔希逸打破吐蕃军。王维奉命出塞犒赏三军,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初读,读准字音和节奏,感知诗的内容。

(1)理解诗句的内容

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叙写此次出使的经历。

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作者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颈联:千古名句,描绘塞外苍凉壮观的景象。

尾联: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保卫家国的决心,表达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2)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首联的“单”字可见其孤独寂寞,颔联两个比喻,表达诗人的激愤和抑郁,颈联描写塞外壮观美景,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借典故表达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1)颔联中“征蓬”“归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飞的大雁。诗人虽然是奉使出塞,却有漂泊无依之感,暗写诗人被排挤出京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2)品读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描绘了塞外雄伟壮观的景象。诗人选取“大漠”“烽烟”“长河”“夕阳”这些意象,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色彩鲜明。且“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虽景物不多,但层次丰富。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卫家国的爱国精神,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而产生的孤寂和抑郁之情。

使至塞上诗中有画 大漠 孤烟 长河 落日画中有情 赞叹 赞美

1.背诵学过的三首唐诗。

2.说说每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豪迈奔放、飘逸若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学生听读,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作者李白出四川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感受。

(2)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故乡的依依不舍,出蜀游历的满腔豪情。

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叙事,交代行踪。作者从蜀地出来,经过荆门来到楚地。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船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片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一个“随”字生动的将山与平原的位置的变化展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表现出长江奔腾汹涌的气势。这联诗,景中蕴藏着诗人初出四川时的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3)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蕴含诗人怎样的心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句借助瑰丽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船行出三峡后江面平静,宽广无边的绮丽景象。诗人借天镜“飞”、海楼“结”,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1)全诗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诗的颈联写到“飞天镜”“结海楼”,借助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江面上平静无波,云雾弥漫的景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用词精炼传神。“随”“入”等动词的运用,都很凝练传神,富有表现力。

(3)衬托手法。颈联中,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之平静无波;云彩变换构成海市蜃楼反衬江岸之辽阔。

这首诗描绘了出蜀经荆门至楚地过程中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及初出四川时的喜悦之情。

渡荆门送别动景 随 入渡荆门之景 静景 飞天镜 结海楼送别之情 依依不舍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朗读

①把握诗歌节奏 自读—范读(配乐朗诵)—试读—齐读

②把握诗歌感情 范读(配乐朗诵)—学读—齐读—赛读

品味诗句,把握内容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早春。从春潮、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话看出?

骑马。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4)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联?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5)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两句)

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6)全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清新优美、生机勃勃的景色,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西湖的喜爱,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诗人描写了西湖早春莺飞燕舞、花乱草浅、柳树成荫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1)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全诗以游踪为线索描写西湖美景。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最后到湖东的白堤,使整首诗结构严密。

(2)景中寄情,情景交融。诗中描写了西湖美丽的自然风光,在写景中寄寓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钱塘湖春行(早)莺 (新)燕(乱)花 (浅)草初春之景赞赏西湖、热爱自然 课后反思:

本课的五首诗都是唐代律诗,格律工整,情感真挚,感人至深。而“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上课伊始,紧扣每首诗题眼设问,初步感知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找、画、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推荐第10篇:《读唐诗》教学设计

《读唐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欣赏歌曲《读唐诗》。 教学过程

通过朗诵演唱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知道诗与歌的联系。

一、创设情境

1、随音乐《读唐诗》走进教室,(出示读唐诗——课件)

2、导入:

这部古诗画卷向我们展示了我国远远流畅的古诗文化。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唐诗。首先老师请你们听一首歌曲,歌曲的名字叫《读唐诗》,它的曲调非常富有特点,你听了以后一定会有惊奇的发现。

二、新授

1、出示《读唐诗》的歌曲(课件(2))播放完整歌曲,师生随音乐听唱一遍。师:刚才听了这首歌曲之后你发现这首歌曲的特点吗? 生:回答(许多古诗……) 师:你看到歌词的时候,同学们能联想到许多唐诗,那么歌曲究竟藏了多少唐诗?老师想考考你们,我们分组进行比赛,看哪个组知道的唐诗最多,分成四组,每组一个题板,请你用连线连一连,连接最快的就为优胜小组。

2、活动开始

(1)每组一块题板(各组讨论画线) (2)最快的到前面展示,并排好。

师:同学们看一看他们是否正确,老师请你们来当评委。 (3)2组给1组评,3组给4组评。

(4)老师展示对与错(课件)“床前的月光、《咏鹅》” 师:说一个句字的头,学生答一个诗的题目。

这首歌曲是由八首古诗的佳句组成的,现在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诵歌曲。 (5)师生齐(评价)

三、学习唱读

1、师:问 你知道唐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表达诗人喜怒哀乐、喜爱古诗、表达诗人对唐诗的赞美)

2、师轻声唱词。课件与2相同

师:你能说一说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吗? 生:分别让学生回答。

师:以一首唐诗为例:课件:“高飞的白鹭”……作者是谁? 生:杜甫的《绝句》。

师:如果以这首古诗为例,你能画些什么? 对!它象一副画卷一样那么美丽,其中描写景物,色彩有什么? :生:黄鹂是黄色、柳是绿色、天是……雪是……

师:对!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它们远近高低,响应的构成一副赏新悦目的画卷,所以我们说唐里有画,唐诗里有歌。

3、歌曲处理与演唱 课件与2相同 (1)播放全曲

师:听一听旋律,找一找歌词的高潮在什么地方?听一听找到了吗/ 生:第二段或“枫桥的钟声“……是高潮。

4、节奏型:附点四分音符有多长 师:指读×?×× × × 生:按节奏读歌词

师:歌曲的高潮之后,又恢复到什么的方? 生:宁静。

指导:4/4拍旋律56 71 2 4 ? | 4 32 21 | 1 - || (2)全体完整演唱 强调高潮处,MP—Mf-mp

四、展示延伸

师:让学生借古人的情怀开一个古诗演唱会。 形式:合唱、表演、吹奏、朗诵……

五、板书:课题:《古诗新唱演唱会》——读唐诗

总结:要上好一堂音乐课不仅仅要重视演唱的怎么样,音准是否都达标,感情是否都表现出来,同时更应重视音乐欣赏课的质量和培养学生自主长效的来欣赏各类音乐,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与欣赏能力。这样,我们的音乐课才算是完整的

第11篇:学生版《唐诗五首》导学案

《唐诗五首》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

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欣赏 小组讨论 当堂训练 【文体知识积累】

关于近体诗:唐代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称为近体诗,它是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绝”或“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律”或“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二、

四、

六、八句必须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

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1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2)万里悲秋常作客:

...(3)艰难苦恨繁霜鬓: ..(4)青海长云暗雪山: .

二、初步感知

1、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山中之境的特点是什么?(可适度展开)《 山居秋暝》 答:

2、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登高》) 答:

3、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集中表现在哪句诗句上?试作分析。(《登高》) 答:

探 究 案

一、小组合作探究,再次诵读品悟诗歌内涵。

1、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山居秋暝》) 答:

2、《登高》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

2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3、反复诵读,比较课文中五首诗的感情基调和风格,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答:

【知识链接】

王维其人其诗:王维,字摩诘,“维摩诘”合起来是佛教一部重要的经典。王维的一生可以以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早期他有积极的政治抱负,但几经沉浮厌倦官场斗争,便归隐终南山,开始寄情山水,醉心禅理。徘徊于隐仕之间,过着半官半隐、恬静悠闲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反映他后期归隐生活的一首名作。他的诗继承了陶渊明和谢灵运的长处,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他的诗风清新淡雅,意境恬淡,优美如画,同时他还是杰出的画家,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山水田园派是盛唐诗坛两大诗歌流派之一,作品以题咏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著称,使前朝的山水诗和田园诗紧密结合,隐居田园的情趣和欣赏山水的优美加以融会;保留了陶渊明的纯朴,摒弃了谢灵运等的艰涩,语言清新,诗情画意更浓。作品较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色彩清淡,意境深幽。这一派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等。

王昌龄其人其诗:王昌龄,字少伯,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才中进士。他的诗歌以七绝见长,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美誉。他的诗以多种题材对玄宗后期的黑暗政治和*社会作过一些揭露和反映,能以极短的篇幅概括极丰富的社会内容,不少成为当时乐府歌词中的绝唱。现在留下来的王昌龄的180首诗中,集中地表现了两类主题:一类是歌唱了边塞将士的乡思离愁,另一类是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妇女生活。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善于挖掘边塞征人的内心世界,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杜甫其人其诗:杜甫(721-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寄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于“奉儒首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着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后世称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刘禹锡其人其诗: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年),

3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李商隐其人其诗:李商隐(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死后葬于郑州荥阳(今荥阳苜蓿洼村)。 【当堂练习】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回

(盘旋)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生) ...B.潦倒新停浊酒杯

(衰老多病) 此情可待成追忆

(岂待) ....C.夜深还过女墙来 (古代指为女子经过而筑的墙) 山居秋暝

(晚) ...D.竹喧归浣女

(竹林中声音喧哗) 黄沙百战穿金甲

(磨穿) ...2.下列诗句中,朗读节拍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3.下列加点的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竹喧归浣女 B.莲动下渔舟 ..C.青海长云暗雪山 D.艰难苦恨繁霜鬓 ..4.下列对诗歌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居秋暝》中“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均以直接描写的方法来刻画。 B.《从军行(之四)》中第

三、四句是直接抒情,嗟叹战争艰苦,归家无日,情感低沉压抑。C.刘禹锡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带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色中来描写,尤显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D.《登高》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四联各自对仗,以雄阔之景写壮心不已之情。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鸟鸣涧

王维

4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阑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称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子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拓展训练】

1、(200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

2、(2009·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5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答: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

3、(20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6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第12篇:《唐诗五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通过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借助景物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研读,品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录音机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以情真意深、清新自然见长的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名篇佳作千古流传,魅力无穷,时至今日,仍被人们广为传诵。每一首诗中都有一个值得回味的故事或一种深入心灵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从里面采撷几朵多姿的花朵。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朗读指导(听朗读录音)

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朝初年的著名诗人。他幼年聪明过人,6岁能文。曾任沛王府修撰。在他20岁的春夏之交,诸王子斗鸡游嬉,王勃写了一篇《斗鸡檄》,假托沛王鸡传檄声讨英王鸡。高宗看了这篇檄文,认为是挑拨诸王子,于是将他赶出沛王府。26岁时前往越南看望父亲,途中游览南昌有名的胜地滕王阁,写下了震撼古今的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后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3.品味赏析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与其他送别诗相比有什么不同? 解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这句话为什么会起到这种艺术效果?

解析: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朋友之间那种诚恳深厚的情感,情调积极乐观,给人以鼓舞的力量,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4)分析其他三联

解析:这一联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朋友上任地点。写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暗示了朋友间恋恋不舍的深情厚谊。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解析: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诗人为什么会在尾联写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 解析:二人同为宦游,即使分别也因感情相通而不感觉距离遥远,因此在分别之时才会不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第13篇:词五首教学设计

《词五首》教学设计

课型:讲读 课时:两课时

柳阳春2013/9/29 学习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与背诵。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斜晖脉脉( mî ) 白蘋洲( pín )舴艋舟(zé měng ) 人不寐( mèi ) 右擎苍( qíng )

锦帽貂裘( qíu ) 鬓微霜( bìn )麾下炙(huī zhì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暂且。 会挽雕弓如满月:定将。 也拟泛轻舟:打算。

五十弦翻塞外声:奏。马作的卢飞快:像„„一样。了却君王天下事:了结,把事情做完。

3、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填空

《望江南》作者: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时花间派的重要作家。人称“花间鼻祖”。

《渔家傲 秋思》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江城子 密州出猎》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武陵春》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诗人。

第一课时 学习《望江南》和《武陵春》

一、检查导入

1、导入

当王菲用轻灵的声音唱起《但愿人长久》,当周杰伦动情地演绎《东风破》的离情别绪,当岳《满江红》的豪壮之词被雄浑豪迈的声音唱响,我们顿时感到,唐诗宋词千年的美丽如影随形,至今犹存耳畔。今天让我们步入词作的精美殿堂,领略它“诗苑奇葩”独特魅力。

2、检查预习:检查学生朗读诗歌的情况。

3、学生简介作者及其背景,老师适当补充。教师补充:

(1)温庭筠(wēnyún)晚唐诗人、词人。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2)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二、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要求: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1)《望江南》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梳洗 独倚江楼→希望

望 过尽千帆 斜晖、水→失望

肠断→绝望 (2)《武陵春》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揣摩《望江南》这首词,体会其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2、《武陵春》这首词是如何写愁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如“欲语泪先流”。“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你认为《望江南》中哪些词富有深意,说说你的理解。明确:“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独”写尽了她孤独寂寞的生活处境和期盼心上人归来的迫切心情。“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2、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明确:本句采用了夸张性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可感的实体,而且“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它本身重量还可因人而异,语意新奇,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沉重的哀愁。

四、迁移提高,拓展阅读

训练点:理解诗歌内容,积累名句。 训练片段:

—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思考:品味这首词写愁的技巧。

明确:“此情无汁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须重点品味。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与愁聚于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但作者将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形象地描绘了希冀排遣万千愁绪而又无计消除的无奈,显现愁情之深。

五、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斜晖脉脉( mî ) 白蘋洲( pín ) 舴艋舟(zé měng )

2、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望江南》中表现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痛苦的句子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2)《武陵春》抒写自己无限的忧伤和悲痛的佳句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武陵春》中叙述词人哀伤原因和哀伤程度的语句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诗意。明确:望穿秋水。

4、阅读《武陵春》,回答下列问题。(1)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上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明确:①句用夸张性比喻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 ②句用比喻(设问、夸张)手法,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之长。

(2)作者“日晚倦梳头”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物是人非,国破家亡。

(3)由“也拟泛轻舟”可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词句是什么?《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作者泛舟并非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寻求消除愁苦之处。

5、比较《望江南》和《武陵春》,想一想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6、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

明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苏轼《虞美人》) 艇子相呼相语,载取暮愁归去。(张元干《谒金门》)

7、阅读《声声慢》,回答文后问题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声声慢》一词表达了词人晚年怎样的处境与心情?

明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晚年流落江南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凄惨心情。

(2)开头十四个叠字的运用,从哪几个方面抒写作者的凄惨心情?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从动作与神态、环境感受和心境意绪等方面抒写作者凄惨心情。起到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作用,在结构上统领全词,构成全词的骨架。 第二课时 学习《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

一、检查导入

1、导入: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上节课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今天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2、检查预习:检查学生朗读诗歌的情况。

3、学生简介作者及其背景,老师适当补充。教师补充:

(1)范仲淹(980--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这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这是作者于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他不仅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年)他被人弹劾罢官,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作者退居江西上饶时写给陈亮的。

二、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要求: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1)《渔家傲》大意: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垂下思乡之泪。 (2)《江城子》大意: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3)《江城子》大意: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醉中入梦,梦醒犹觉连营号角声声在耳。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渔家傲》中所写的风景“异”在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天气极寒、特异的边声(风、马、号角)、戒备森严。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僻,暗示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2、《江城子》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用典有何好处? 明确: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表示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达要报效国家、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用典的好处:使表达委婉含蓄。

3、思考:本文凭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壮词”?

明确:从题材看写军营生活;从情感看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语言看豪放、壮丽。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请找出这几首诗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并赏析。

1、示例: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

明确:本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作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是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2、学生可能会找到以下几句

①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

明确:本句是互文,意为: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他们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②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

明确:本句意为:到那时,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这里代指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此句表达了报效国家、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体现了作者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③赏析“可怜白发生”一句。 明确:本句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也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这一句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四、迁移提高,拓展阅读

训练点:深入了解辛弃疾思想。 训练片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思考: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复国,但孤立无援,其豪放词每有苍凉沉郁、粗犷悲愤之致,从下片中你能读出这种韵味吗?试举例分析。

明确:下片先回溯历史,用讽喻手法,意在汲取教训;词尾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五、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人不寐( mèi ) 右擎苍( qíng ) 锦帽貂裘( qíu ) 鬓微霜( bìn ) 麾下炙(huī zhì )

2、按课文内容填空:

(1)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荒凉冷清景象的句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渔家傲》中表达将士壮志未酬,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渔家傲》中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不同的是:塞下秋来风景异。 (4)《江城子》中体现作者希望皇帝能够知人善任,重新起用自己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5)《江城子》中表达自己报效朝廷的宏愿和伟大气魄的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破阵子》中表达作者要为朝廷完成北伐大业的远大理想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7)《破阵子》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阅读《破阵子》,回答下列问题。(1)“沙场秋点兵”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秋”字用得好,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的季节。 (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描写了战斗场面,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表现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写出几个爱国诗句。 明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4、请写出两句写酒的诗句。

明确: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5、怎样理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一画面?

明确: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隐隐透出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问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1)、上片两句一问一答,写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何处望神州”何意? 明确:神州在哪里?中原大地已非我所有了。 (2)、上片后两句仍一问一答,写词人登楼所见所想。“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是化用前代哪位诗人哪首诗的诗句?

明确:唐朝诗人杜甫《登高》。 (3)、此词即兴抒怀,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作者借古讽今,通过赞颂三国时期的英雄(孙权),暗讽南宋朝廷的无能(无人,苟且偷安)。

第14篇:词五首教学设计

《词五首》教学设计

主备人:阜南一初 马勇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了解著名词作家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⑵ 学习词的基本知识。

⑶ 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4) 能准确背诵并默写作品。

2、过程方法目标:

⑴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2)指导学生结合词的背景来理解词的内容。

(3)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3、态度情感价值观:

⑴ 感悟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⑵ 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教学重点:

1、领会意境,明白主旨。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教具:录音机 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望江南》、《渔家傲

秋思》、《江城子

密州出猎》 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我们的前人为我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风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小说画卷,无不表现了前人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的期待。今天我们就有幸见到“艳语传绮怨”的温庭筠的《望江南》,听到范仲淹吹的苍凉悲壮的号角,感受到辛弃疾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门的无限悲愤之情„„它们或悲愤难忍,或柔情万千,或气壮山河,或低声浅吟„„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词五首》,首先欣赏著名词人温庭筠的《望江南》。

二、学习《望江南》,

1、朗读,注意抑扬顿挫,要求学生认真听,师读完要检测学生对这首词朗读节奏和重音的把握。

2、点生简介温庭筠及其作品。

3、揣摩课文:

《望江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诗中人因何而断肠? ① 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她清晨梳洗后登楼远眺,盼望自己的心上人早些归来,但是“千帆过尽”却仍旧不见归人,她被相思折磨得柔肠寸断。

②思念和盼望的人始终没有出现又没有音信。

4、师引导学生赏析这首词。

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三、学习《渔家傲》

1、范仲淹,北宋名臣。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2、点一生朗读这首词。要求:声音洪亮、吐词清楚、有节奏感,感情充沛。

3、师生互动

(1)概括词的上片写什么?下片写什么? (2)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的是哪个字?【异】 (3)《渔家傲》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试找出这首词押韵的字及韵脚。【异、意、起、里、闭、计、地

“i”韵】 (5)《渔家傲》的上片景物描写突出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它对表达全词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4、小结: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四、学习《江城子》

1、请同学们看书下注释及《导与练》走近苏轼,可点生谈“苏轼印象”。

2、师放录音,学生听朗诵。

3、师点拨重点字词,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师抽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注意重点字要翻译出来,翻译要精准。力求踩点翻译。

4、师生互动,研习课文。

(1)词中借用了哪两个典故?【A、孙权射虎

B、汉文帝遣冯唐】 (2)上片写狩猎盛况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3)找出这首词中押韵的字。【狂、黄、苍、冈、郎、张、霜、妨、唐、望、狼,压“ang”】

(4)赏析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五、作业:写这课的《作业手册》

六、附板书设计

(1) 渔家傲

秋思

上片写景(异)

渲染荒凉萧瑟气氛(借景)

下片抒情(泪)

抒发思乡报国之情(抒情)

(苍凉悲壮,沉郁雄浑)

(2)江城子

密州出猎 上片:(记叙)出猎场面

( 拿“孙郎”自比) 下片:(抒情)报国情怀

(以“魏尚”自比) 主旨: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豪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武陵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年)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故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年)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53岁,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

二、学习《武陵春》师放录音,学生认真感受朗读的节奏。

1、生结合书下注释及资料翻译。

2、师生互动:

(1)在《武陵春》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2)首句交代季节特征。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下片一转,另辟蹊径。 (3)在这里,我们宕开一笔,古代诗词歌赋中有很多写离愁别绪的,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列举几例。 ①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② 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③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④ 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生齐读这首词。

三、学习《破阵子》

1、走进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也是爱国武将,一生主张收复失地,北进中原。他是对苏轼豪放派词的继往开来者。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其风采。

2、师范读这首词,生勾画出生字,边听边标出朗读的节奏及重音。

3、生结合书下注释及古文资料翻译。

4、师放录音,学生跟读。

5、师生互动,研习课文。

(1)该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试用一句话概括。 (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3)这课中出现了“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你能再找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吗?请把它们归纳整理出来。 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②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三国)曹操《短歌行》 ③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三国)曹操《短歌行》

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6、《破阵子》的最后一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7、生齐读这首词。

四、作业:收集“古今风流人物”的故事及诗文,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五、附板书设计 (1)武陵春

上片-----表现愁苦之情

下片----表现了词人的感情变化(艺术构思奇特)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上片:描写军旅生活

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激情,

下片:描写战斗场面

充满了抑郁、愤慨之情。 教学反思:

第15篇:《词五首》教学设计

《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吟诵: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2.理解:比较准确地理解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习作:在理解和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或改写诗,或运用名句进行造句练习,或写想象作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较准确地理解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和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或改写诗,或运用名句进行造句练习,或写想象作文。

教学时数:2时

教学设想: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并以生自学为主。

★说明:以《望江南》为例。其余各词均可按此方式学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教学步骤:

第一步骤:

介绍:温庭筠

详细介绍作者生平可以有助于生理解诗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此步可以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提高兴趣。)

第二步骤:吟诵

.生自读诗歌第一遍,正音。(可将易错字板书。)

2.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声朗读。

3.四人一组交流朗读的情况: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重音、感情色彩等。

四人一组指导出一名朗读较好的同学来。

4.推荐朗读的同学

.大家提出建议,修改,再读。

第三步骤:理解诗意

.四人一组讨论每一句诗的意思,由本组中层次较低的同学口述每句诗的意思

要求指导出来的学生必须出口成章,语言流畅,表达意思较为准确。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听说过的诗中的名句。如何理解?如何运用?

或者:你对本诗中最感兴趣的句子(最触动你心灵的句子)是哪几句?请阐述理由或进行赏析。

第四步骤:

进行改写扩写等,还可以是用其中的名句、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一段话等。

.自己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

2.小组交流推选出优秀作品。

3.全班交流。

(如果上时间太紧,

11、12可留作下作业)

最后,可以是检查默写。

第16篇:《词五首》教学设计

《词五首》教学设计

大靖初级中学 赵楷平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 作品的思想内涵。 课

型:讲授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诗歌发展到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人独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让我们在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感受词人表达的情感。

2、介绍词这种文体。(见配套练习)

二、学习《望江南》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

2、范读——自由读——齐读

3、课文研讨

(1)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2)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内容?

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她清晨梳洗后登楼远眺,盼望自己的心上人早些归来,但是“千帆过尽”却仍就不见归人,她被相思折磨得柔肠寸断。由希望——失望——绝望。

(3)“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4)“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5)“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6)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7)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1 白频洲有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8)“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表达出“思妇”怎样的感情?

既写景,又抒情,斜阳的脉脉含情,流水悠悠更增添了无限的思念之情。

三、学习《武陵春》

1、介绍作者及作品

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2、范读——自由读——齐读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4、思考:

(1)“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渲染了暮春时节的凄苦与悲凉。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3)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

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浓重哀愁。 (4)“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办法。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词人却把它比做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5)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写动作、神态,表幽怨心情;下片写瞬间喜悦,用新奇的比喻抒心中的万千愁苦。

5、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教师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导入

检查学生背诵默写。

二、学习《渔家傲》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范读——自由读——齐读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4、内容研讨 (1)分析词的内容

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座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结句“人不,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 (2)“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用了什么典故?作用是什么?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借典故,写自己忧国思家的矛盾心情。

三、学习《江城子》

1、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2、范读——自由读——齐读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4、内容研讨 (1)分析词的内容

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用典故,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2)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遣冯唐”,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四、学习《破阵子》

1、作者简介。

苏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2、范读——自由读——齐读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曼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4、内容研讨 (1)分析词的内容

上片写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下片抒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五、拓展延伸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第17篇: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野望教学设计.

《野望》教案

野望,古诗名,《野望》诗以王绩与杜甫所作流传最广。王绩《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杜甫《野望》诗共有两首,均表达出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国破家亡,天涯漂泊的情怀。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①选自《东皋子集》卷中。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人(现在山西河津),唐代诗人。

②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③ 薄暮:傍晚。 ④徙倚(xǐyǐ):徘徊。 ⑤依:归依。 ⑥落晖:落日。

⑦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⑧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⑨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今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去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1 赏析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点评

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王尧衢曰: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视此,则律中起承转合了然矣。(古唐诗合解)

第18篇:人教版新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复习资料

《野望》复习要点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第

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9.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10.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答: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答:颔联和颈链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11.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1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景与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秋暮晚归图。 1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1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15、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 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黄鹤楼》知识点总结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6.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7..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答:岳阳楼、滕王阁 8.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9.诗的

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寂寞、惆怅

10.“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4分)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

三、第四联。(4分)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2分)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分)

12.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答出“抒情”1分,分析1分,共2分。)

13.体会“空”的意味。(1)“空余”的“空”意义是:略带遗憾之情,有只、仅仅的意思 (2)“空悠悠”的“空”意义是:有辽远的味道

14(1)从诗词的对偶的角度看,这首诗对偶最工整的一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从表达方式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__写景_,“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__抒情_。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句是诗的__尾__联,这是__疑__问句,“使人愁”,诗人的“愁”是_乡愁__

《使至塞上》知识点总结

⒈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

⒉从体裁上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边塞诗。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⒊古诗中常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与首句的“单车”相照应。 ⒋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⒌生动描绘出了塞外的荒凉萧瑟,运用比喻的修辞,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⒍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了一幅塞外风光图)

⒎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

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直”表现孤烟之高,又表现了他的劲拔、坚毅之美;“圆”表现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两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阔 ⒏赏析“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余地。

⒐ 从“诗中有画”的角度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诗的画面感。首先,他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他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画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的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⒑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并把自己的孤寂悲凉之情巧妙融入景中,侧面表露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

《渡荆门送别》知识点总结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3.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仍怜故乡水,万 里送行舟。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 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2分) a.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b.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5.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6.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7.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

8.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 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

10.赏析颈联“月下飞天镜”句中“飞”字的妙处。

“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生动形象。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1、记叙。地点、目的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钱塘湖春行》 知识点归纳:

1、点明游览时间和地点的句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从动物(仰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从植物(俯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直抒胸臆,既点明春行,又照应春行的地点的句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诗中为突出早春季节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景色?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答: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6、颔联中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 答:不能,因是初春,乍暖还寒,飞鸟不多,故不是处处、家家。

7、颔联中用争和啄字美在哪里?答: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8、本诗描绘的西湖早春景色生机盎然。你认为哪一联最能体现这个特点?为什么? 答:颔联,颔联以莺燕做春天的代表,以几只莺抢占向阳的暖树一试歌喉和数只燕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为典型形象,描绘出一幅热闹的春的图景。★或:颈联,颈联以绚丽的花﹑蓬勃的草为代表,描绘出杂花满眼﹑嫩草铺地的春色。

9、举例说明《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什么?答:几处早莺争暖树与谁家新燕啄新泥这两句对近景及高处的莺燕的动态描写,突出了早春特有景象,修辞上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是写近景,是写低处的花草,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10、你还能背出一首写早春景象的唐诗吗?你还积累了哪些写西湖胜景的名句?请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答: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19篇: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教案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教案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 《野望》《黄鹤楼》

语文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

.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Z&xx&k.com]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

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学科网]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提问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5:第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

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语文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

.朗读古诗,把握情感。

2.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这些有不少被写进了古人的诗篇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学科网]

二、教学新课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第20篇:人教版语文八上《唐诗五首》教案设计

12《唐诗五首》教案设计

侣俸中学 陶鸿中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背诵并默写五首唐诗。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感受其声韵美;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五首诗中的景物描写,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导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导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导学课时:3课时

导学方法:诵读导学法、联想法、讨论法、点拨法。

第一课时 (总第12课时)

导学要点:

1、学习《野望》/王绩

2、学习《黄鹤楼》/崔颢

一、学习《野望》/王绩

(一)初读

1、范读(朗读录音)

2、读准字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yǐ)驱犊(dú)采薇(wēi)

3、理解词义(读注释)

③[薄暮]傍晚。薄,接近。 ④[徙倚]徘徊。

⑤[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⑦[采薇]采食野菜。后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4、作者: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二)整体感知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仰郁的心情。

(三)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弃官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彷徨寂寞的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四)问题探究

练习一《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望无际的树林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染上了萧瑟的暮光。牧人欢快地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诗人举目四望,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人,只好咏《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诗人此时弃官归田,躬耕东皋,本诗流露出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及避世退隐的心态。

二、学习《黄鹤楼》/崔颢

(一)初读

1、范读(朗读录音)

2、读准字音。

黄鹤(hè) 萋(qī)萋 鹦鹉(yīng wǔ)

3、理解词义(读注释)

③[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④[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⑤[历历]分明的样子。 ⑦[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4、作者:崔颢,唐代诗人。

(二)诗意

过去的仙人已经乘着白云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三)简析

1、诗的

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四)问题探究

练习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用“黄鹤”这一物象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首联借助仙人乘鹤的传说引出黄鹤楼。颔联由神话传说回到了现实,诗人登上古楼,纵目远眺,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颈联诗意一转,自然写眼前所见、所感,即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导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第13课时)

导学要点:

1、学习《使至塞上》/王维

2、学习《渡荆门送别》/李白

一、学习《使至塞上》/王维

(一)初读

1、范读(朗读录音)

2、读准字音。

征蓬(péng) 萧(xiāo)关 候骑(hòujì)

3、理解词义(读注释)

⑮[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⑯[孤烟]指烽烟。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⑲[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二)背景链接,整体感知

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使至塞上》诗歌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观的塞外景色。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抑郁之情。

(三)简析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使者进入边塞,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蓬” “雁”自比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暗写内心郁愤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日”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四)赏析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四景三美)(五字传情)

(四景三美)品味佳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构图美:长河奔流——空间阔大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美:——层次丰富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色彩美:河水闪闪——鲜明优美品味佳句:大漠孤烟直(五字传情)长河落日圆大沙漠浩瀚景物单调劲拔坚毅横贯沙漠温暖苍茫奇异壮观孤直长圆开阔胸襟孤寂情绪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问题探究

练习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句诗好在哪里?

“孤烟”用一个“直”字形容,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直’’字,一个“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作者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坷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李白

(一)初读

1、范读(朗读录音)

2、理解词义(读注释) ②[从]往。

④(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⑤[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⑦[怜]喜爱。

3、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人称“诗仙”。

(二)写作背景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 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三)析读

1、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3、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4、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抒深沉思乡之情)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四)问题探究

练习四 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移步换景。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写完山势与流水,从时空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多变的美丽景象,写出了作者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

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五)比较鉴赏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两首诗都写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明确: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流露了诗人孤寂的心绪,《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导学反思:

第三课时 (总第14课时)

导学要点:

1、学习《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2、背诵默写这五首唐诗。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一)“西湖十景”图片导入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二)初读

1、范读(朗读录音)

2、读准字音。

贾(jiǎ)亭 白沙堤(dī)

3、理解词义(读注释)

⑫[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⑬[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4、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三)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写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四)品名句

你最喜欢诗作中的哪一句?谈谈你的感想。 名句一: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写莺燕。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

悦。

名句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花草。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二、课堂练习

(一)练习五 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参考答案:《钱塘湖春行》中“水面初平”“早莺”“新燕’’“浅草”等词透露出写的是初春景色。 1.初春。理由:梅花上的雪还未完全融化,柳色初青 2.仲春。理由:草色浓绿,桃花盛开。

3.暮春。理由:杨柳颜色翠绿,残花已落尽,有黄莺出现。 4.仲春。理由:杏花、桃花盛开,春色多娇。

(二)练习六 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示例:《渡荆门送别》中,颔联和颈联都是对仗。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对“江”,“平野”对“大荒”,都是物对物,名词对名词;“随”对“入”,动词对动词;“尽’’对“流”,都是表动态。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对“云’’,“天镜”对“海楼”,都是名词对名词;“飞”对“结’’,都是动词对动词。

本诗只有一个韵,韵母为“ou\",是平声韵。二(游)、四(流)、六(楼)、八句(舟)押韵。

三、背诵这五首诗。

导学反思: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