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西师版数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07 07:36:2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西师版教学设计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准备课:上学了

教学内容:1——2页 教学目标:

1、在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的活动中,让初入学的孩子了解学校生活,渗透思品教育。

2、在数1-——10 各数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最初步热情。

3、让儿童在数数过程中进行相互之间 的交流,以感受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亲切,克服陌生感,产生愉悦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能用带数字的一句话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问:九月一日是什麽日子?学生回答,板书(上学了 ) 今天,小朋友们上学了 ,老师先带小朋友一起参观校园,请小朋友门仔细的观察,我们的校园都有什麽?

师:刚才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参观校园,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看见了一些什麽?

学生交流] 师:是啊,明亮的教室是我们学习的乐园,宽阔的操场就是我们活动的天地,校园是我们学习和活动的场所,你喜欢自己的校园吗?

二、出示挂图 老师这里也有一所美丽的校园图,你们还想不想看看? 学生观察:这所校园有些什馍?同学们在干什麽? 观察后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板书1——10]

小结:小朋友刚才观察的非常仔细,数的也非常认真,在校园里,我们找到了那些数呀?

学生说1——10,并齐读

三、那你能用带数字的一句话说说身边的事吗? 学生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

小朋友们说的很好,原来呀,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数,到处有数学。

四、谁知道我们这节课上的什麽课吗?你们喜欢数学可吗?

五、教学反思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形象的,生动有趣的数数活动,让儿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或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能认识、读、写10 以内的数,会用10 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会用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和位置,并能在同学之间交流。

2、让儿童认识10 以内的数的大小,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表示10 以内数的大小,在比较事物大小,多少,高矮的过程中,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在具体的情景和活动中,初步体验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用自己的理解的方法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结合计算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计算过程。

4、注意数字,符号。算式的规范书写,培养儿童认真看,认真算,认真写的良好习惯。

5、-让儿童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一些初步数学活动的经验与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时间:22课时

10以内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4——5页1——5 的认识例1——例3 教学目标:

1、对1——5各数感性的认识

2、培养良好的习惯

3、初步体验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1、边摆边数数

2、由抽象的数到物体可一表示什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特别是数字,我们常常用,请你仔细听,找找老师说的下面的这句话中有那几个数字:小红书包里面有1个文具盒,2本书,3个本子。你能象老师这样用数字说一句话吗?

二、教学例1

(1) 出示图,看图,用数字说一句话

(2) 想一想,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图意吗? (3) 按照数字顺序从1说道5

三、教学例2

(1) 摆学具数数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从1到5

在黑板上写1——5,请学生 在黑板上数字上面百圆 (2) 老师指圆,学生说数,

问:3个圆片用几表示?5个圆片呢?…… 老师指数字,学生说圆片。 问:3用几个圆片表示?4呢?

四、教学例3

刚才用数字2表示2个圆片,2还可以表示什麽? 看书5页例3 小结:2可以表示任何个数使的物体。

小组讨论:说说

3、

4、5可以表示什麽? 全班交流

五、课堂活动 6页 1题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5页例4,6页课堂活动

3、4 ,12页练习一

1、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1——5的认识

2、初步感知1——5各数的联系,变化,感悟数序

3、初步学会用手指比,划,涂,写1-5

4、操作分小棒,亲身体验探索数的分解的多样性。教学重难点;规范书写1-5各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1——5个,小朋友们能用手来表示吗?

二、教学例4

1、看书例4,共右个要求:比,划,读,写,想想,你认为小手和小嘴怎样分工最合适?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2、根据手和嘴的分工,完成例4 自己练习后小组交流

3、书上有这样一句话,1添上1是2,2添上1是3,……….你能用手指表示吗?

4、教学在田字格里面规范书写 91)让学生说1——5的形状 (3) 老师示范,学生书空 (4) 学生练习

三、课堂活动

1、6页 1,写数

2、6页 3,圈一圈,写一写。 出示这些图,引导学生看懂题意。

3、下面用5根小棒分成2堆,看谁的方法多。独立操作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 12页

1、2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7页0的认识,例1——例3,8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

4、正确书写0

5、能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教学 重难点:1`、0 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2、正确书写0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每当节日的时候,人们总会放飞许多美丽的气球,你们见过吗?(幻灯演示) 观察:你发现了什麽?

防飞前是几个?用数字几表示?放飞后小朋友没有气球了,用用什麽表示呢?

这就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的数字“0”(板书)

二、教学例1

小朋友一个气球也没有了,佣0表示,0表示什麽?一个也没有用什麽表示? 出示吃鱼图:(1)这图话的谁?在赶什麽? (2)原来有几条鱼?现在呢?

(4) 原来有3条鱼,用几表示?现在一条也没有,用几表示?

三、教学例2

1、出示直尺图

观察:直尺上有什麽?0在什麽地方?0 在直尺上表示什麽?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直尺上开始这一段叫起点,用0表示,也就在直尺上,0表示起点。

四、教学例3

1、老师示范书写0

2、学生书空

五、课堂活动

1、8页1——2

2、老师出示放大的方格图、引导学生认识方格,0在这里表示什麽? 从左3往右数,你发现了什麽? 还可以怎样看?

老师:从左往右,从上往下,依次 多1,从右往左,依次少1

3、12页3

六、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9页比较大小,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认识=、

2,并会正确使用

3、初步培养学生具有辨证唯物思想。

教学重难点:比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美丽的春天到了,花园内开了许多美丽的花,花儿真镁,引来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瞧,谁飞来了?

你能用那些数字表示图中的小动物和花?学生数并且填在书上 学生用学具摆花儿和动物,并且比较多少。 小组交流后学生汇报自己的摆法和结果 怎样更容易看出物品的多少?

今天,我们要学会一个一个对着摆的方法来比较物品的多少?

二、探索

1、比较同样、多

动手操作;一个一个对着摆花和蜜蜂,观察,你发现了什麽?

老师:蜜蜂的只数3,花儿的朵数也3,3和3 同样多,我们就说3等于3,用3=3表示,中间的符号是等号,学生练习读并且书空

练习:老师摆4个圆,学生摆同样多的三角形,说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 你能在说一个几等于几的式子吗?

2、比较多与少

动手操作:一个一个对着摆蜻蜓和蜜蜂,你发现了什麽?

蜻蜓的只数是4。蜜蜂是3,4比3多,我们就说4大于3,写做4〉3,中间的符号是大于符号。学生练习读,并且书空

蜜蜂十。蜻蜓4,3比4少,就说3小于4,写作3〈4,中间的符号是小于符号。

学生读并且书空

3、观察讨论

4〉3 3〈4,你发现了什麽?

小结:蜻蜓比蜜蜂多,4大于3,蜜蜂比蜻蜓少,3小于4

花儿和蜻蜓的比较方法一样,你会吗?

练习:(1)摆3个圆,5个三角形,比较大小

(2)11页1,图上画了什么?比较小狗和小毛的数量,在填一填

三、巩固练习

1、填空,13页4

2、卡片游戏,11页2

3、开放练习,13页5

4、比较生活中的物体

四、教学反思

第5课时

教学内容:11页——14页7——10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巩固掌握比较的方法

2、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 ○ 比●( ) 2( )3

● ● ● ●比○(

3( )2

2、□□□□ □和△(

△△△△

)=(

二、练习指导 1、13页7

请4个小朋友上台,老师出示3把扫把,5个水桶

问:每个小朋友一把扫把,够吗?还差几把?你怎麽知道? 每人一个水桶,够吗?会有什麽情况?你怎样想? 老师注意多种分法:一一对应

用算式

用数数方法。 2、13页8

(1) 小组交流 (2) 全班交流 3、14页9题

(1) 老师演示两杯水原来倒法以及剩下的动态过程。 (2) 出示图

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麽? 4、14页10

老师出示两张放大图,学生分两组实际练习。

三、教学反思

第6课时

教学内容:15页例1——例3,课堂活动1、2练习二1

教学目的:1、使学生通过实际感悟加法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加法意义。

2、认识加号,加法算式,初步感受数学的作用与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 3、探索5以内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体会方法的多样性,学会5以内的加法。

教学重难点:探索5以内的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小朋友已经认识了1——5

1、谁说说,1——5可以表示什麽? 2、从1到5,谁会用手指表示?

二、合作探索

1、体会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91)请5个学生上台,发给每个学生一只笔,问:现在是几个?又发给一个,问;现在合起来是几个?

(2)出示动态汽车图 93)看图说图的意义,

2辆车与一辆车合起来是3辆车,板书:2

1=3

(4)在2和3之间用什麽符号能清楚的表示2与1合起来3呢?小组交流 (5)明确方法,认识“+”,介绍算式,读法。学生读 (6)结合生活,说说2+1=3的意义 (7)课堂活动1 2、探索2+3=

(1) 老师摆3朵花,问:这是几朵花? 在摆2朵,问:又是几朵?

(2) 划圈后问:这幅图是什麽意义? (3) 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对了。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那3+2=? 请同学摆,画,比,想,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40学生汇报。 从3后接着数 数的组成 数的分解 (4) 小结

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 (5) 课堂活动2 3、教学例3 9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4)在书上写算式

三、课堂练习21页

四、教学反思

第7课时

教学内容:16页例74,课堂活动3、4,练习二 2、3、4 教学目的:1、学会看图写两个加法算式

2、探究发现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得数不便的规律

3、初步学会树立辨证唯物观点

教学重点:会看图写两个加法算式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同桌合作摆铅笔 从不同方向写两个算式 4+1=5

1+4=5

2、补充从左往右

3+2=5

从右往左看

2+3=5 3、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麽?小组交流 得出4+1=1+4

3+2=2+3 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4、把一幅图中两格外数合起来,可以写两个加法算式,得数不变

二、课堂活动 1、17页3 2、17页4

三、课堂练习1、21页2

学生看图说3句话,在填 2、21页3

3、22页4(1) 四教学反思:

第8课时

教学内容:18页例1——例3 ,课堂活动

1、2。练习二4(2)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实践认识减法及减法图形 3、探索5以内减法的计算方法 4、感悟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5、培养辨证唯物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看懂减法图

3、探索算法多样性。教学过程:

一、对口令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你能用3句话说图的意思吗?

我们可不可仪用算式表示图的意思呢? 板书:3-1=2

2、认识减法算式的减号,认识算式 3、结合生活,说说3-1的含义

二、教学例2

1、学生摆5跟小棒,那走2根,还剩几根? 怎样用算式表示?5-2=

2、小朋友刚才用小棒算了5-2=3,不用小棒,你会算吗?

小组交流后汇报 2+3=5所以5-2=3 5可以分成2和3 5减1,在减1,还剩3

直接数

3、小朋友刚才用摆小棒的方法写出了减法算式,我们还可以看小棒写算式

4、出示

先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在看虚线有几根小棒,虚线表示去掉 学生看图写算式

三、教学例3

1、学生独立计算5-4 2-1 4-3 2、抽学生说算法 3、在书上写

四、课堂活动 19页 1题 20页 2题

五、练习22页4题(2) 六教学反思:

第9课时

教学内容:19页例4,课堂活动3,练习二5——9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识别减法意义

3、会根据一幅图2个减法算式

4、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看图写2个减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 )=( )

2、( )-( —)=( )

二、出示图

1、看见图,你会说什麽

(1) 白兔3只,灰兔2只,一共有几只? (2) 一共有5只兔,白兔3只,灰兔有几只? (3) 一共有5只兔,灰兔2只,白兔有几只? 2、写算式

3、

3、引导学生说算式的意义 4、小结方法

先看一共有几只。遮住左边,看右边。遮住右边,看左边

三、课堂活动 20页3

四、练习22页

5、6 2、夺红旗比赛 3、23页

8、9

五、教学反思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24页例1——例3,课堂活动1,练习三 教学目的:

1、对6——10没的感性认识

2、培养良好习惯

体验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1、8的书写

2、抽象出数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有谁知道现在是什馍季节?

下面来看图,你说是什麽季节?请你用有数字的话说你看到了什麽? 老师板书:

6、

7、

8、

9、10 2、教学例2

(1) 学生对立用小棒摆6——10 (2) 学生上台摆 3、教学例3

(1) 问:你会用手指表示6——10吗? (2) 涂方格表示6——10

观察方格,你知道了什麽?让学生感悟依次多1 (3) 读数,并用手指表示

(4) 书写 老师示范 学生书空 在书上写

二、课堂活动

1、引导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思后在完成

2、根据方格图写10 的组成和分解

三、课堂练习32页

2、4 四教学反思: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25——26页例4,例5,课堂活动

2、

3、

4、

5、练习三

1、3 教学目的:

1、初步感受几个和第几个。3、能正确在直尺上,数轴上按顺序填数 4、能实际应用

教学重难点:确定物体位置是第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春天到了,森林的小动物门在开运动会,下面就请小朋友看看他们都是谁?他们在比赛什麽?谁跑在最前面?出示图

2、学生看图说,并且把结果填在书上 3、全班依次说第一是、、、、、、、、、

4、教学例5

(1) 0在直尺上表示什麽? (2) 请你把直尺上的数填完 (3) 顺数0——10 倒数10——0

(4) 引导学生观察,从左往右你发现了什麽? (5) 老师指任意一个数,学生说他的位置

二、课堂活动 1、26页2

依次连线,完成后,观察,你发现了什麽? 2、27页4 学生独立完成 3、27页5

观察:这幅图说了什麽?有谁知道发射火箭是怎样数数? 为什麽倒数?

三、课堂活动 32页

1、2

四、教学反思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28页例1——例3,29页课堂活动

1、

2、3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

2、进一步巩固看一幅图写两个加法算式 4、正确计算

6、7的加法 5、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对口令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图

抽学生说图的意思

问:怎样列式?板书:4+2=6 你怎样算的?

(1) 同桌说(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2、教学例2 (1) 用小棒摆

左边4根 ,右边2根,可以算什麽? 用什麽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4+3 3+4 你怎样算?

3、出示葵花图

(1) 学生说图的意思 (2) 可以怎样写算式? 学生填在书上。

1+6=7 7=( )+( ) 第二种学生讨论后填

(3) 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麽? 老师:第二个是把得数写在左边

三、课堂活动 1、29页1

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看懂图,有几个要求:写加法算式,得数是7 (1) 先连线,在填算式 2、游戏

对手指,合起来是7

(1) 师生对 (2)同桌对 3、29页3

引导学生看懂兔的意义,先画再填

特别是第二幅图让学生探索多种画法,从而对应多种算式 四教学反思

第13 课时

教学内容:30页例

4、

5、6,31页课堂活动1——3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减法意义

2、进一步理解掌握看图写两个减法算式方法 4、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5、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

1、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多阳性

2、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对口令

二、新授 1、教学例4 (1) 出示图

学生观察,并且用3句话说

(2) 还剩多少匹马?怎样列式? 板书:6-2

(3) 你怎样算6-2?

自己想,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4) 老师让学生说方法 2、教学例5

(1) 学生拿5个黄圆,2个红圆摆一排 (2) 学生根据摆的圆与两个减法算式 7-2 7-5

问:7-5你怎样计算?

3、教学例6

(1) 出示图,看了以后说3句话 (2) 自由说,全班交流

(3) 怎样写算式?学生说一种图的意思,就写一个算式。 板书:4+3 7-4 7-3

观察:3个算式有什麽相同和不同? 小组交流后全班讨论

老师小结: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可以写2个减法算式

三、课堂活动

1、分一分,读一读

(1)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有几个要求 (2) 学生独立完成 (3) 全班交流

2、看图填空,学生独立完成 3、对口令游戏

(1) 老师说加法算式,学生说两个减法算式 (2) 学生互相说 (3) 看卡片说得数 四教学反思:

第14课时

教学内容:32——33页5——9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算式的联系

2、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发展学生思维 4、培养学生具有辨证发展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1、对口令

2、看图写算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练习指导 1、32页5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

2、定时练习,夺红旗,33页6 3、33页8

学生独立看图列式, 4、33页8

出示图,春天到了,森林里有许多蘑菇,小白兔,小灰兔可高兴了,他们要去才蘑菇,现在一共采了几朵?你猜小白兔采了几朵,小灰兔呢?

(1) 自己猜,填在书上 (2) 全班交流 5、33页9

猫博士出了一道题,把小名难住了,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吗? 自己想,小组交流在全班交流 三教学反思:

第15课时

教学内容:34页例

1、2,35页课堂活动1——4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一图四式

2、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之间的联系

3、正确计算

8、9的加减法

4、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一图四式的方法

2、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例一

出示图,说说这些小朋友在干吗?游泳池由个字,认识吗?(浅水区) 老师:小朋友门小,开始游泳的时候在浅水区安全一些,你们游泳最好和父母一起,不能自己到河边去,那是安全的。

(2) 看动图意义,并说,根据自己说的意义写算式 板书5+3=8 3+5=8 8-5=3 8-3=5 (3) 说计算方法

(4) 小结一图四式的方法

2、教学例2

(1) 分小组合作学习,拿9个圆分2堆,可以怎样分? (2) 根据不同的分发,看书34页,填书 老师写9的加法减法算式 (3) 学生读

二、课堂活动 1、对口令 2、35页2

3、35页3,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就是我们要求的问题,学生看图后说图的意义,在列算是

4、35页4 指导涂的方法 三教学反思:

第16课时

教学内容:36页例

1、2,37页课堂活动

1、

2、3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一图四式

2、通过实践操作,掌握10以内的组成和分解

3、感悟凑10

4、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2、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知

请小朋友拿10只小棒,分成2堆,有几种方法?

二、新授 1、教学例1 (1) 出示例1图

引导学生用3句化说图的意义

(2) 学生用小棒代替笔,摆一摆,说一说 (3) 写算式:3+7 7+3 10-7 10-3

(4) 看书例1右图怎样填,并说算式意义 (5) 全班交流 2、教学例2

(1) 出示图,学生看图,理解图的意义 (2) 摆一摆,学生用10个圆,分成2组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3) 论:这样分有什麽好处? (4) 划一划,写一写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9+1=10 1+9=10 10-9=1 10-1=9 ………观察,你发现了什馍? 齐读

三、课堂活动 1、37页1

2、

2、找朋友游戏

凑10 ,学生拿卡片,看和谁凑10 3、37页3 四教学反思

第17课时

教学内容:38——40页练习四

教学目的:

1、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 3、联系生活实际发展数学思维 4、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对10 的口令

二、练习指导

1、出示38页1的图

(1)(2)两图根据算式中给的一个数,在说意义 (30图有四种图意

(5) 图告诉了什麽?要求什麽?学生交流后列算式 全班说四图的图意和算式 2、39页

2、4 定时计算

3、39页3

引导学生有顺序的数后再比较 4、40页5 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问:5+( —)=10 10-( )=4 ( )-9=1 你是怎样想的?

5、出示40页6题图

(1) 老师引导学生看懂图的意思

(2) 老师示范,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第18课时

教学内容:41页例1,课堂活动

1、2,练习五1 教学目的:

1、通过情景教学说明连枷的意义

2、通过操作感悟体会连枷的计算方法

3、培养思维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连枷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〇 〇 〇 〇〇 学生看图说图的意思,并且写算式

○ ○ ○ 把5 和3 合起来用什麽方法?着是几个数相加?

二、新授

1、出示情景图

学生口述图的意思,问:要求共有多少只?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板书:2+3+4 4+2+3

2、观察这些算式与复习的有什麽相同和不同 根据学生回答,得出连加 这里的连加是几个数相加?

3、学生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 4、全班交流

三、课堂活动 1、43页1题 引导学生摆小棒

2、用这种方法看算式画,再计算。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练习45页1

五、教学反思:

第19课时

教学内容:42页例2,43页课堂活动3,45页练习

2、

3、8 教学目的:

1、通过情景图理解连减的意义 ]

2、通过操作感悟体会连减的计算.方法 3、培养思维连贯性

4、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连加,连减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连减的计算方法

2、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一起买过菜吗?你们看见有什麽蔬菜?

2、刺猬的妈妈在春天里种下了南瓜,现在是收获的季节,刺猬兄弟半妈妈在南瓜,出示例2图,学生根据图的意思说

要求 还剩多少个?怎样列算式?9-2-3 减了几次?板书:连减

3、学生自主探索9-2-3的计算方法

(1) 独立计算 (2) 同周交流 (3) 全班交流

二、课堂活动 1、43页3 2、44页6 三、练习1、45页2

2、45页3,定时计算 3、47页8

四、教学反思:

第20课时

教学内容:42页例3,44页课堂活动

4、5。46页——47页

4、

5、

6、

7、9 教学目的:

1、通过情景图理解加减混和的意义 3、通过操作感悟体会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4、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1、出示图

学生口述图的意思 2、怎样列算式?

6-2+3 6+3-2

观察:算式中有几中计算方法? 这样有加法又有减法叫加减混合 3、你怎样计算? 同桌说后全班交流 4、观察运算顺序

得出加减混合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课堂活动 1、44页4 2、44页5

四、练习

1、46页4,强调斜行 2、47页5 认识出口,入口

3、46页6定时计算 4、47页7

5、47页9,分组讨论

五、教学反思:

第21课时

教学内容:48——49页整理和复习1——5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1——10 的大小顺序,区别基数和序数 3、巩固比较方法,正确比较多少,会熟练应用〈,〉、= 4、熟练掌握一图四式

5、初步感知整理和复习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1、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2、看图写算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完了一单元,这节课我们就来回忆复习一单元的内容。2、带领学生回忆

3、小朋友认识了哪些数?你们会顺数和倒数吗?抽学生数后全班练习4、48页1,填完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数的规律 5、49页2,独立完成 6、49页3,独立完成 7、小朋友会比较大小,什麽时候用〈 ,〉、=呢? 完成48页4

二、练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教学反思:

第22课时

教学内容:49页——51页

6、

7、

8、

9、10

教学目的:

1、通过亲身经历,探索,感悟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整理方法

2、观察发现加减法表的一些规律 4、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观察发现规律

2、初步学会整理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整理的欲望

我们已经学习了0以内的加减法,谁来说说你辉酸10 以内的哪些加减法题?

学生说,老师板书

老师:看了这些算式,你想说什麽? 那我们今天就来整理10 以内的加减法。

二、经历整理的过程

1、给黑板上的算式分类 2、整理加法表

(1) 分小组合作完成,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2) 交流

(3) 学生填49页6 (4) 出示加法表

观察:横看,你发现了什麽? 竖看,你发现了什麽?

除此以外,你还发现了什麽?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横看:得数分别是

1、

2、

3、……… 竖看:几+1 几+2……………

1+9 9+1 等只是交换了位置

于是我们把45个加法算式分成两部分,是左边25道,右边20道,我们只要记住左边25道就可以了

3、整理减法表 (1) 50页学生填

思考:横看,你发现了什麽? 竖看,你发现了什麽? 你还发现、了什麽? 讨论后交流

横看:2-几 …………….10-几

竖看:几-1 ……………..几-9 于是把减法表也分成两部分

三、练习1、50页7 2、51页9

3、51页

8、10

四、教学反思:

分类,认识物体

教学目标:

1、经历根据色彩,形状,用途等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初步形成有条理整理事物的习惯

2、能对简单的几何形体和图形分类

4、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形,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

5、借助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立体图形进行简单的拼图,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54——57页。练习6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分类的方法

2、感悟在生活中的应用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分类的方法

2、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出示54页图 1、这幅图是什麽意思?

2、你准备怎麽办?

3、出示小猴整理后的房间,问:小猴整理得如何?

二、谈话引入

1、在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需要把一些东西分类,板书:分类 2、新授

(1) 那出6个三角形,5个圆,请你分一分,想怎样分?学生活动,动手分,同桌交流

(2) 全班交流,并扮演 :按颜色 按形状 既按颜色又按形状

(3) 每个小组把所有的铅笔放在一起,分一分

说说你的方法

二、课堂活动 1、53页1

2、小朋友的书包是怎样整理的? (1) 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2) 学生说方法 (3) 同桌交流

三、课堂练习

56——57页1——6

四、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58页例1例2,59页——60页课堂活动

1、

2、3,练习七

1、3 教学目的: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和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 3、对简单的几何形体进行分类 4、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请小朋友把课前准备的各种盒子拿出来,前面我们学习了分类,可以按颜色分,可以按形状分,……….今天,我们再来分一分,好吗?你可以自己分,也可以同桌,还可以小组分

二、探索

1、教学例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 出示教具

问:能将这些物体分成两堆吗? 学生上台分

(2) 讨论:他门是按什麽形状分的? (3) 你知道他们是什麽形状?板书:长方体,正方体

(4) 老师画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 (5) 联系实际,巩固认识

你们带的里面有没有长方体,正方体? 生活中还有那些是长方体?正方体? (6) 课堂活动1

学生先说每个图形的名称,在连线

(7) 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看一看,摸一摸,问:你如何辨认他们? (8) 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 2、教学例2

(1) 出示例2教具,学生分成两堆

(2) 讨论:他们按什麽分类的?

(3) 他们是什麽形状?板书:圆柱体,球 (4) 老师画圆柱体和球 联系实际,巩固认识

你们有圆柱体吗?有球吗?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圆柱体,球? (5) 再观察圆柱体,求的形状, 3、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麽?

三、课堂活动 练习七

1、3

四、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59页,例3,练习七

2、

4、5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求

2、利用这些物体搭积木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形状,搭出不同的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长方体,正方体,求和圆柱体 学生辨认

2、分小组,把带来的物体分类 3、用橡皮泥做这些物体

二、教学例3

1、老师:我们手中有各种各样的物品,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来塔各种物体 2、老师示范

3、分小组活动 4、全班展示

三、课堂活动 1、60页2 2、61页4

(1) 猜用几个小的正方体可以把一个大的正方体 (2) 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四、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62——63页例1——例3,课堂活动1——3,练习八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认识11——20各数

2、认识感悟10个一是10

3、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4、会读11——20各数

5、理解个位,十位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个一是0

2、理解个位十位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你看到了什麽? 初步认识11-20

二、新授

1、学生那10根小棒,捆在一起,问:这捆小棒有多少跟? 10跟小棒叫做一个十

齐读:10个一是十,一个十就是10个一 2、教学例1 (1) 学生数

12、13根小棒 (2) 捆小棒怎样捆才能看出是多少根小棒呢?学生操作

(3) 写12 (4) 认识数位出示计数器

1捆小棒是10根,就是一个十,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这个珠子表示多少? 还有几跟没有捆?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学生操作个位的2表示什麽?合起来是多少?

读12根据小棒写算是10+2=12 (5) 同理教13 3、教学例3 (1) 学生拿

15、18根小棒,并捆一捆

(2) 在计数器上画

(3) 问:十位,个位上的珠子表示什麽? (4) 写

15、18 (5) 填算式

(6) 观察计数器图,你发现了什麽?小组讨论

老师:从右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各位表示几个一,十位表示几个十

4、教学例3

(1) 学生拿1捆和一根小棒,问: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一个十和一个一合起来是11,学生填算式

观察11,你发现了什麽?十位的1表示什麽。各位呢? (2) 学生独立填

16、

17、19的算式 (3) 出示20根小棒

学生数,有多少根?有几个十?

在计数器上拨20,问:十位的2表示什麽/ 写算式10+10=20

5、齐读11——20 的组成

三、课堂活动1、66页1 2、67页

2、3

四、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66页例4例5,练习八2——

5、

9、12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

2、知道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

3、正确书写11——20

4、进一步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

5、巩固数位顺序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

2、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卡片11——20各数 看卡片说数的组成

一个十,6个一 9个一1个十 一个十 3个一1个十 14个一

二、新授

(一)、教学例4

1、出示放大的直尺图 看图读0——20

2、问:0表示什麽?

3、观察:你发现了什麽? 小组讨论

(1) 从左往右,依次多1

(2) 15 在14 的后面,在16 的前面 …………………………

(二)教学11——20各数的书写 1、描红

2、]田字格写

三、课堂练习练习八2——

5、9

四、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八6——13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

2、巩固掌握数位的意义

3、联系生活应用

4、增进学习的兴趣几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基训 对口令,说数和数的组成

二、指导练习1、69页7

看数画珠子,并且说个位,十位表示什麽 2、69页8 出示图

小猪家新修了一座房子,小熊也修了一座房子,他门请自己的好朋友来完,小猪的好朋友小于13,小熊的朋友大于15,你能帮他们找朋友吗?

学生练习

3、69页10(10 分钟) 4、70页11

看图,弄懂图的意思 5、70页12 学生独立完成 6、出示图

小动物门出去玩,他们排着队伍,你知道山羊排第几吗? 你还能提那些问题 (1) 房子里有几个动物 (2) 房子外面有几个动物 (3) 一共有几个动物 三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71——72页例1——例3,72页——73页课堂活动

1、2

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感悟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2、认识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3、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计算方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3+2 5-2 10+7 10+9+ 学生说计算方法

二、新授

(一) 教学例1 1、出示小棒图 2、看图写算式 3、认识各部分名称

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名字,加法算式也有自己的名字 板书:加数 加数 和

4、学生用小棒计算13+2 ,同桌交流, (1) 把3喝合起来再加10 (2) 从13 接着往后数

………………………………..

(二) 教学例2

1、出示小棒图,学生说图的意思 列算式 15-2

2、认识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被减数 减数 差

3、学生用小棒计算15-2,同桌交流 (1) 先算5-2,再算10+3

(2) 因为13+2=15,所以15-2=13 …………………………………

(三) 教学例3

1、学生蓝图写算式 2、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

三、课堂活动 1、72页1 2、口算卡片 四教学反思:

第5课时

教学内容:73页——76页1——9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算法

2、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73页1题 2、73页2

二、指导练习1、74页3题

学生先填空,在观察,你发现了什麽?小组讨论 得出:不进位加,个位相加,十位不变 不退位减,个位相减,十位不变 2、74页4

3、找朋友游戏

老师准备算式和数字卡片 学生游戏

如:那到14的学生说,我的朋友在那里,拿10+4的小朋友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

全班齐读:10+4=14 4、游戏:过河

(1)6+4 +8 -7 +5 -4 +6 (2)19-9 +7 -5 +6 -4 +3 5、76页7

6、76页8 7、76页9

先引导学生看图,明白图的意思 问:可以怎样租船? 小组讨论

8、教学反思:

第6课时

教学内容:77页整理和复习1——6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数数

3、巩固个位,十位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看书,回忆本单元内容

二、复习

1、出示小棒,知道10个一是10 2、77页1

3、学生按顺序数数 一个一个数 两个两个数 五个五个数 4、77页2

出示图,学生独立完成

5、在圈子里填20以内的数 十位是1的数 个位是0的数 5、78页5 6、78页6

学生填空,你发现了什麽?

7、教学反思:

第7课时 教学内容:79页

7、

8、9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2、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对口另

11——20各数的组成 而、出示图 ( )○ ( )=( ) ( )○( )=( )

2、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怎样算嘴快? 4、79页7 5、出示卡片 如:一个十和4个一

学生答:一个十4个一组成14 10+4=14

4+10=14 14-4=10 14-10=4 6、79页9

学生拿1分,2分,5分币,小组合作,要1角2分,可以怎样拿?

7、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意义,

2、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

4、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能获得一些初步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5、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时间:15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82——84页例1——例2,85页课堂活动1 教学目的:

1、通过实践操作,探索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

2、感悟凑十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

3、正确计算

教学 重难点:多种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图

1、2001年7月13日我国在体育方面有一件大事,谁知道?

这些小朋友正在刻苦锻炼,争取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为国家争光,大家能不能提一些数学问题?

2、引入课题9加几 3、准备题

(1)卡片:10=5 10+7 10+8 10+3 10+4 (3) 83页填空

集体订正

二、新授

1、先出示3个娃娃,数数几个?再出示9个娃娃,数数几个? 要吧3个娃娃和9个娃娃合起来,怎样列算式? 2、谁会酸9+3

3、学生用小棒代替娃娃,自己摆一摆,可以怎样计算? 自己摆后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4、引导看书,观察你和的方法一样? 5、课堂活动85页1

(二)教学例2

1、处事例2图,学生说图的意思 怎样写算式?9+5

2、学生自己说 计算的饿方法,在交流

三、课堂活动 1、86页1

2、86页2,计算后观察,你发现了什麽?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麽?

四、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85——86页例3——例4,85页课堂活动

2、3,87页——88页

3、

4、5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

2、通过自制9加几的卡片,初步感悟有规律的排列

3、进一步巩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便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每天看动画片吗?什麽时候看呢?可要合理的安排时间,商店里的电视机真多,来,我们看看有多少台?

二、出示例3图

1、学生口述图的意思 2、怎样列算式? 7+9 3、想:7+9怎样计算 ? 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4、你决的那种方法好?为什么? 5、教学例4

学生自己独立计算,

6、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课堂练习1、86页3

计算后观察每一组算是,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87页4 3、85页

2、3

四、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87——88页练习十5——9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9加几的计算方法

2、熟练计算9加几

3、联系生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看卡片,读算式,说得数 2、87页5

二、指导练习

1、出示87页6题图

(1) 让学生弄清楚每种商品的价格 (2) 你可以提哪些数学问题

(3) 你喜欢那两种玩具,买这两种玩具要多少钱? 2、多红旗 88页7 3、游戏

森林里修了许多新房子,每种动物都有,请你帮小动物找自己的家

方法:出示标有14 13 11 12 17 18的楼房,小动物个那算式卡片找自己的家 4、出示珠子图 猜,手里有多少颗? 小组讨论

5、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89页例1——例3,课堂活动

1、2 教学目的:

1、学生在生活中找到8加几的方法

2、会口算8加几,能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口算方法

3、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讨8加几的口算方法,感受8加几的不同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复习找10 的好朋友

二、情景引入

1、出示89页情景图,激发兴趣 看图,说图的意思 你能提哪些数学问题?

2、出示例1图

学生说图的意思,并列算式 学生交流8+5的计算方法

看书讨论,你和谁的方法一样? 3、学习4+8 出示例2图

观察图,列算式4+8

学生自己算,并且说方法(小组讨论) 看书验证,你喜欢那种方法?

3、算一算

8+6= 8+8=

学生独立练习,口述方法

三、课堂活动

90页1,看图写算式

四、练习

1、91页1,看图列算式计算 2、91页2, 3、看卡片说得数

五、教学反思:

第5课时

教学内容:90页课堂活动2,91——93页3——9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

2、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8+(

)=10

8+(

)+4=(2、摆一摆,填算式,90页1 小组合作,先独立摆,再检查 说说自己的方法

二、指导练习1、91页3

2、8+(

)=11

)+5=13 6+()=14 ( )+8=16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摆小棒 3、游戏、小猫钓鱼

出示小猫的头饰 9+2 8+7 3+8 5+10 7+4 9+5 鱼卡片11 15 14

观察,那只猫钓那条鱼 4、92页6 5、找朋友

出示8+6 7+8 13 8+3 8+5 6+8 3+8 15等 问:谁与谁是朋友? 6、93页8 7、思考题

) 学生表演后看书,怎样算?

8、教学反思

第6课时

教学内容:94页例

1、2 教学目的:

1、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找到口算7加几的方法

2、会口算7加几,能较清楚表达自己的口算方法

3、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进一步巩固凑十发这种简便算法 教学重难点:7加几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1、游戏:找朋友 10 的好朋友

2、你会填吗?

7+( )=10 6+( )+3=( )

二、新授

1、出示例1图

引导学生题问题,并且列算式 7+5 5+7

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小组交流

2、学习7+4 7+7

你会用刚才的方法计算吗? 学生算后小组交流

观察:你发现了7+5 7+4 7+7的秘密吗? 老师小结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1、96页2

2、自制7加几的卡片

3、把7加几的卡片有规律的排列

四、教学反思:

第7课时

教学内容:95页例

3、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凑十法,能用凑十法学会6加几 2、正确口述计算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6+( )=10 6+( )+2=( )

二、新授 1、教学例3 同桌的学生摆花

左边5朵,右边6朵,可以提什么问题? 要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列算是? 5+6 6+5

怎样计算?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 交流 全班交流

2、学生自学例4 6+6

想怎样计算,自己小生说后交流

3、观察6+5 5+6 6+6

问:怎样计算又对又快?

三、练习1、95页1

2、自制6加几的卡片

3、把6加几的卡片有规律的排列 4、说7加几,6加几的算式 5、96页1

6、96页3——6

四、教学反思:

第8课时

教学内容:11减几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用家减法的关系计算11减几,并会用多种方法计算11减几 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9+( )=11 6+(

)=11

8+(

)=11

7+( )=11

二、新授

1、例1

出示11只铅笔,问:要从11只铅笔里拿走5只,还剩几只? 怎样列算是?11-5

怎样计算11-5?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怎样计算11-5 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看书:你和谁的方法一样?

计算11-6学生自己小生说方法,填在书上后同桌交流 2、教学例2 出示例2图

问:有几只鸭子?水里有几只?要求岸上有几只,怎样列算是?11-8 那要求水里有几只?增样列算式?11-3 小组讨论计算方法 全班交流

三、课堂活动

1、把11根小棒分成2堆,分一次说2个减法算式 2、]101页1

3、自制11减几的卡片 4、把卡片有规律的排列

四、教学反思:

第9课时

教学内容:100页例

3、4 练习十三2——9

教学目的:进一步感悟11减几的多种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得数是11的加法

2、( )+5=11 ( )+8=11 ( )+( )=11 ( )+9=11

二、新授

1、例3

出示图,你能写2个减法算式吗? 学生自己写后交流

比较2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可以由9+2=11写2个减法算式 2、例4

自己计算11-7 11-4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三、课堂活动

1、101页2 2、101页3

3、看图写算式,102页4 4、游戏,102页5 5、102页

6、7 四教学反思:

第10 课时 教学内容:104页例

1、2,课堂活动1,练习十四

1、2 教学目的:

1、学生在生活中找到12减几的算法

2、教清楚的表达自己的口算方法

3、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得数是2 的加法算式 2、填空

9+( )=12 8+( )=12 ( )+5=12 ( )+6=12

二、新授

1、出示例1

出示图,12人在车上,大站后,有4人下车,车上还有几人? 怎样列算式?12-4 怎样计算12-4?

学生自己计算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看书,你的方法和谁的一样?

根据14+8=12 ,你还可以计算那一个算式? 学生填书 2、例2

学生看算式摆小棒,边摆边说,填书,全班交流

三、课堂活动 1、106页1 2、107页2

3、自制12减几的卡片

四、教学反思: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104——105页例

3、例4,课堂活动2,练习十四

1、3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会看图计算13减几

2、多种方法

教学重难点:13减几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得数是13的加法算式 2、填空

( )+8=13 7+( )=13 ( )+9=13 6+( )=13 ( )+5=13

二、新授

1、例3

看图说图的意思后列算式 13-9 13-4

学生读;里计算后小组讨论 全班 交流 2、例4

13-7 13-6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3、13减几的算式还有哪些?

三、课堂活动 1、106页1

2、游戏,开锁,106页3

3、自制卡片,并且有规律的排列

四、教学反思: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107页——108页4——8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熟练掌握

12、13 减几的计算方法

2、熟练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训

1、摆

12、13 减几的卡片,同桌交流 2、107页5

3、夺红旗,108页6

二、练习指导 1、107页4 2、108页7

3、游戏,摘苹果,108页8

三、教学反思:

第13课时

教学内容:

14、15减几 教学目的:

1、能应用前面学过的方法列算是计算

14、15减几

2、进一步感悟多种计算方法

3、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难点: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得数是

14、15 的加法 2、填空

9+( )=14 ( )+7=14 8+( )=15 ( )+6=15

二、新授

1、例1 出示例1图

问:树上原来有15只猴子,下来7只,还剩几只?怎样列算式 板书:15-7 小组讨论计算方法 全班交流

2、例2

14-8= 14-6=

学生独立计算后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3、例3

14-9 15-8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二、课堂活动

1、小组合作自制卡片 2、有规律的 排列

四、课堂练习1、101页

作完后观察,上面加和下面减法有什么联系? 2、111页2 3、111页

3、4

五、教学反思:

第14课时

教学内容:

16、

17、18减几,例1——3,课堂活动

1、2 教学目的 :

1、进一步运用多种方法计算16=

17、18减几

2、能看情景图写算式

3、自制

16、

17、18减几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

1、8+( )=16 8+( )=17 7+( )=16 9+( )=18

2、15-9=( )想:

二、新授

1、例1 出示例1图

问:有多少棵树?小红浇了9棵,剩下的小化浇。小化浇几棵? 怎样列算式?

16-9

怎样计算呢?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如果小化浇7棵,剩下的小红浇。小红浇几棵? 怎样列算式?14-7 学生说计算方法

2、学生自学例

2、3

17-9 17-8 18-9 学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活动

1、自制

16、

17、18减几的卡片 2、有规律的排列

四、作业 113页

1、2

五、教学反思:

第15课时

教学内容:114页-115页3——8

教学目的:

1、通过游戏进一步熟练掌握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2、熟练计算

3、在实践中应用 教学过程:

一、基训

1、17-8 16-9 学生 说计算过程

2、○○○○ ○○○ △△△ ? ○○○○ ○○○ △△△ ? 15

二、指导练习1、口算114页3

2、游戏:小蝌蚪找妈妈,114页4 3、用

8、917写四个算式 4、115页6 5、出示

公共汽车16名 小气车3名 小客车9名 学生看图提问题,并列算式 6、发展练习115页8 小组讨论完成

三、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116——117页1——4 教学目的:

1、通过亲身经历,探索,感悟20以内的加减法表的整理方法

2、观察发现加减法表达的一些规律

3、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

4、培养小组合作学习,体验成功感受 教学重难点:整理加减法表

教学过程:

一、10以内的加减法表小朋友已经整理;了,那么20以内的加减法表你会整理吗?

揭示课题

二、整理

1、反小组尝试把 加法算式有规律的排列

2、学生填加法表,引导学生观察第1竖行的规律后学生再完成 3、出示加法表 你发现了什么? 4、全班交流

横看:每排得数相等

竖看:9加几,8加几 观察9+2 2+9…………..发现了什么?

5、学生当老师,指读算式 116页2

6、用刚才方法整理减法表 7、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8、横看:11减几 ,12减几…………..竖看:几减9 几减8…………………..首尾看:11-9 11-2 你还知道什么?

9、教学反思:

统计

教学内容:119页——120页例

1、2,121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

1、通过具体真实有趣的情景,激发儿童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体会统计的重要性

2、通过实例认识象形统计图,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3、让儿童经历解决问题过程,获得初步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小朋友,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谁能把收集到的46届世界乒乓塞的有关情况说给大家听?

2、中国乒乓球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让我们再来回顾以下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吧》 3、出示图

二、探究例一

1、提问:看者这么多的奖牌,你想说什么?

有这么多奖牌,但我们并不知道有几种奖牌,每种有多少,怎么办? 怎样分类?为什么这样分? 2、主动探究

(1) 动手操作:7个黄圆,4个白圆,5个灰圆,小组分类 (2) 汇报交流,抽一个学生上台演示,并且说理由

(3) 观察讨论:分类前有什么变化?分类后,能不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多几块?少几块?

(4) 在操作

(5) 看这个图,你看到了什么? (6) 看书回答问题

二、学习例2

我们可以把学过的图形进行统计 出示例2图

这里有那些图形?

先看圆有多少个?老师示范画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看书回答问题

四、课堂活动 121页

五、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一)2017至2018年度上期

班级:一年级 教师:李玉梅 全期上课总时数 授课:60课时

复习考试:10课时 机动:10课时 合计:80课时 单元 目的要求 重难点 教具 课时进度

准备课:上学了

1、在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的活动中,让初入学的孩子了解学校生活,渗透思品教育。

2、在数1-——10 各数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最初步热情。

3、让儿童在数数过程中进行相互之间 的交流,以感受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亲切,克服陌生感,产生愉悦感。

说带有数字的一句话 挂图 1课时

一、10以内数的认识

1、通过直观形象的,生动有趣的数数活动,让儿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或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能认识、读、写10 以内的数,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会用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和位置,并能在同学之间交流。

2、让儿童认识10 以内的数的大小,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表示10 以内数的大小,在比较事物大小,多少,高矮的过程中,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在具体的情景和活动中,初步体验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用自己的理解的方法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结合计算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计算过程。

4、注意数字,符号。算式的规范书写,培养儿童认真看,认真算,认真写的良好习惯。

5、-让儿童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一些初步数学活动的经验与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 挂图,小棒 22课时

二、分类、认识物体

1、经历根据色彩,形状,用途等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初步形成有条理整理事物的习惯

2、能对简单的几何形体和图形分类

4、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形,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

5、借助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立体图形进行简单的拼图,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求的认识 各种几何形体实物和模型 4课时

三、11——20各数的认识

1、通过对单元主题图的观察和小棒数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丛中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初步知道十位和个位,知道11到20各数的组成 3、认读写11——20各数,用11——20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4、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的多等语言描述11——20个数。5、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6、知道一个加法或减法有不同的计算方法,能于同伴合作进行计算方法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从中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11——20各数的组成,个位、十位的意义 小棒,挂图等 7课时

四、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意义,

2、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

4、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能获得一些初步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5、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挂图、小棒 15课时

五、统计

1、通过具体真实有趣的情景,激发儿童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体会统计的重要性

2、通过实例认识象形统计图,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3、让儿童经历解决问题过程,获得初步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统计的过程和方法 挂图、圆片等 1课时

中山路小学数学学科计划

(一)2004至2005学年度上期 教师:李红艳 班级:一

(三)

学生基本情况:一年级的学生刚跨入学校的大门,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充满了自信,喜欢问为什么,对学习有很大的兴趣。

大纲规定的目的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领域:

1、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20以内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初步了解加法、减法运算的意义,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2、学生经历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简单几何形体的过程,了解这些常见的 几何体。

对数据的 收集和整理、描述、分析过程有初步 体验,初步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

数学思考领域:

1、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对20以内的数的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20以内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在教师的 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4、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领域:

1、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2、学生初步了解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 解决办法。

3、学生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初步体验。

4、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领域:

1、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的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2、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 数学活动中遇到 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 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生可以用20以内的数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几何体,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与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学生在他人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本册教材重难点:

20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 本册提高质量主要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大纲和课标,结合教学实际备好教案。

2、上课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复备课,并且作好课前准备,讲练结合,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与教学之中。

3、教学中注意应用情景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6、练习过程不能单调,注意练习的形式多样话,要进行大量的变式练习。

7、每周进行周末练习。

8、对接受能力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动脑筋完成思考题或一题多解。

9、对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要进行耐心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还可以进行一帮一的活动。

10、对学生的双基进行落实。

推荐第2篇:西师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25、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读懂寓言,正确理解寓意,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教学重点:

品析语言,比较词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难点:

读懂寓言,正确理解寓意, 读与想象相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启发。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看动画激趣,了解鹬、蚌,导入新课

1、看动画激趣。导语:今天呀,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小动画,有兴趣吗?(播放动画)这段动画有趣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课件打出课题)

2、了解鹬和蚌, 出示“鹬”和“蚌”的图片,引导学生介绍鹬和蚌。

3、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或者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4、梳理问题.导语: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梳理了几个典型的、有价值的问题(课件出示)

(二)初读课文

【导语:好,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10页,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会读的地方停下来多读读,再接着往下读,并边读边想,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好吗?(好)好,开始】

1、检查字词【导语:⑴、刚才看到同学们读书非常的认真,老师感到十分的高兴(课件出示生字)那课文中的这些生字同学们都扫清了吗?(扫清了)谁想来试试?每个字读一遍,(指名读)读得真好,全班一起读读,每个字读两遍。(师注意纠错)请同学们看这些字当中笔画又多又最不好记的是哪个字(出示“鹬”)⑵、这课的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会)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每个词读一遍(课件出示词)】

2、检查读书情况。【导语: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扫清了拦路虎,非常棒。哎,那你们读了课文你还有了哪些收获?你知道了些什么?(生回答)(“嗯,不错”、“嗯 非常棒”、很好、好谢谢你的回答......)】

(三)品读过程,探究相争原因

1【导语过渡: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使河蚌张开蚌壳进入梦乡,也因 此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这时的河蚌本能反应合拢蚌壳, 鹬鸟的嘴被钳住,鹬、蚌相争由此开始(板书“相争”。鹬蚌刚开始相争时河蚌 想了些什么?鹬鸟又想了些什么呢?

A、从这两段中你体会到什么?(河蚌很生气,鹬鸟很懊悔)(嗯,很不错) B、那河蚌为什么生气?

C、所以河蚌想到这些是越想越气,那它究竟想了些什么呢?

D、这时的鹬鸟在懊悔,懊悔在这里怎么解释?它又在懊悔什么?(它用尽全力也不能将嘴拔出来)它是真的觉得自己做错事了而感到懊悔吗?那它是什么情况下感到的懊悔?

E、“无计可施”是什么意思?

F、指导朗读【导语:鹬啄蚌,蚌很生气,蚌夹鹬,鹬无计可施,很懊悔, 谁愿意来试一试读读这两段,读出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懊悔。(个别读,评价再 读,)好我们再一起试着读一读】

2、就这样它们相持着,它们相争的时间久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从 这句话知道了什么?

3、眼看一天就要过去了,难道鹬鸟就真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了吗? 那它想到了什么办法?鹬是怎么说的?指名说(出示句子,指名读)谁来读读。鹬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饥肠辘辘)饥肠辘辘是什么意思?鹬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鹬自己觉得它的话能让河蚌松口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它为什么暗自得意?河蚌要喝水,长期离开水就会受不了,这就是河蚌的(弱点)这也说明鹬抓住了河蚌弱点对它进行(威胁、恐吓)哪位同学想来挑战它一下用威胁、恐吓的语气来激一激河蚌(指名读)读得真棒,大家都会了吗,一起来读读。(齐读)

⑵、听了鹬的话,河蚌会服气吗?它又是怎样回应鹬鸟的?(出示句子,指名读)(反唇相讥)道。。。。这里的“反唇相讥”是什么意思?可见河蚌面对鹬也是毫不示弱、反唇相讥,好下面请同学们用毫不示弱、讥讽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齐读)

(3)、同学们的朗读让老师仿佛看到了鹬和蚌正争得不可开交,我想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鹬和蚌再读读,再来感受他们激烈的争斗场面。(指名分角色读)真好,全班同学来一遍,也许会争得更激烈。男同学扮演鹬,女同学扮演蚌。(全班男女生分角色读)

(4)、过渡:鹬用尽了办法,蚌都不放,鹬和蚌就这样争吵着,相持着,这就是课文里的一个词——(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甚至是(怒目相视)它们这样互不相让的目的是什么?

(四)、探究,明确其中的道理。

1、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结果是怎样?(渔翁得利)(教师相机板书:渔翁得利)渔翁同时抓住鹬和蚌费力气没有?书中用了哪个词语?师板书:轻而易举

2、请同学们试想一下,鹬和蚌在刚开始相争时都让一步还会有这样的结果吗?就如一句名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课件出示

(五)美读海景,了解故事起因

1、师导语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这个故事一定给你留下了更深的印象。下面我们稍作休息来欣赏一幅图片,(课件出示图片)谁来说说你从图片看到些什么?

2、指名说,课文中哪些段对这幅画进行了描写,是怎样描写的,谁愿意读出来给大家听听,(生读)(师导读:多美的景致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好吗?

3、师导语过渡:正因为有这样的美景,河蚌才来到了沙滩上晒太阳,鹬鸟们在天空中飞来飞去,才发生了下面这段另人深思的故事。

(六)感悟道理,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个故事,我想对你的学习,生活一定有所启发,今后,你会怎么做?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为一个成语,像这样成语还有很多,比如:(课件出示)下去过后请同学生去积累一些好吗?

3、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板书: 鹬 蚌

相争

(互不相让)

渔夫得利

(轻而易举)

推荐第3篇:西师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25~126页例

1、例2,第127页课堂活动第1.、

2、3题。【教学目标】

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

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

硬币、装乒乓球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喜洋洋和灰太狼》吗?老师也非常喜欢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

1 出示幻灯片:有一天,喜洋洋不小心中了灰太狼的圈套,被捉住了,喜羊羊即将羊入狼口。这时,灰太狼为了显摆自己的聪明,给喜羊羊一个机会:两张纸条上分别写上生和死,让喜羊羊随机抽一张,你们猜一猜,喜羊羊的命运如何?

2 师小结:同学们的意思是喜羊羊是生死难以确定,都有可能,这就是我们今天 要研究的不确定现象可能性(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师:今天老师想在我们的数学课上举行一次摸球比赛,你们有兴趣参加吗? 师:老师选两名同学上台来参加摸球比赛,(一男一女,站在讲台的两边)你们认为今天谁会获胜? 师:(确定拉拉队员)看来啊,同学的意见并不统一。这样吧,我们请在座的男生为某某(男选手)加油,成为他的拉拉队员;请在座的女生为某某(女选手)加油,你们便是她的拉拉队员。大家都同意吗?

师:下面就请两位参赛选手和在座的拉拉队员认真听好了,老师要介绍摸球比赛的规则了:两位选手在各自的口袋中摸球,谁摸出来的黄球多,谁就是胜者。要求在座的拉拉队员为各自的支持者数好摸到的黄球的次数。你们都听明白了吗?(生:听明白了) 比赛开始:两位选手各摸四次。(结果:男选手四次都是摸到黄球,女选手四次都没摸到黄球。)

1、一定是黄球。

师:老师宣布男生以4:0战胜女生队,咦,女生你们好象不是很开心,你们有什么想法吗?(指名女生回答:我想他的口袋中全是黄球。) 师:你又没看见,你怎么知道的?(生:我猜的。)

那么你为什么这样猜呢?(生:因为他连续四次都摸到黄球,有点可疑。)

师:老师啊,也觉得有点可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你们想看看吗?(生:想) 教师抽出里袋,里面装的全是黄球。 师追问:全是黄球,那男选手再去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是?(生:黄球) 一定吗?(生:一定)(板书:一定)

2、不可能是黄球。师:(又疑惑地)那女选手怎么一次黄球也没摸到呢?你们又有什么想法?(生:我猜里面一个黄球都没有)

师:想看看吗?(生:想)

教师从另一个袋子中抽出里袋,里面是3个白球。

师追问:没有黄球,那女选手如果再去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是什么呢? 可能是黄球吗?(生:不可能是黄球,因为里面没有黄球)(板书:不可能)

3、可能是黄球。

师:比赛结束了,男生队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女生队你们服气吗?(女生:不服气,因为两个袋中的球不一样,这样比赛不公平。)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一次公平的比赛。请各小组听好比赛规则:全班选男女生各5名,摸桌子上的袋子,袋子里装有相同个数和颜色的球。每位同学摸前手必须在口袋里搅几下,然后任意摸出一个,并告诉你们小组的同学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再把球放入袋中,依次传给下一个同学摸。最终我们会统计到底女生摸到的黄球多,还是男生摸到的黄球多,看看这次公平的比赛是谁赢了,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好,就让我们比哪组合作得最好?开始吧!(学生活动) 组织汇报。

师:都摸好了吗?请女生中摸到黄球的人举手,(教师统计)请男生中摸到黄球的人举手,(教师统计) 宣布获胜方! 师:(做出摸球的动作)老师心里也痒痒的,也想参加你们的摸球比赛,现在我准备从这个口袋中任意摸一个,猜一猜老师会从袋子里拿出什么颜色的球呢?(师追问)我一定能摸到黄球吗?(生:不一定)那一定能摸到白球球吗?(生:也不一定) 师:那要怎么说?(生: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师板书:可能。)

4、小结:

师:请小朋友们在头脑中回忆一下,通过摸球比赛,我们发现如果袋子里都是黄球,任意摸一个,一定是黄球;如果袋子里只有有白球和绿球,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黄球;如果袋子里有白球和黄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白球,也 可能是黄球。 学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摸球结果。教师小结:像这样结果只有一种,我们就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这种不确定现象。

三、走进生活——应用“可能性”

1.设计抽奖。

设计要求:在箱子里放4个球(其中白球和黄球的个数由学生确定)。摸一次,凡是摸到黄球就有奖品。

你会怎么设计呢?说说你的理由。

(可能出现的情况:4个黄球,一定得奖;3个黄球1个白球,得奖的可能性大;2个黄球2个白球,得奖和不得奖的可能性一样大;1个黄球3个白球,得奖的可能性小;4个白球,不可能得奖。)

(设计意图:这个抽奖活动的设计是对“一定”“不可能”“可能”的一个综合应用,但又不是上面游戏环节的重复,而是一个逆向的装球训练,并且渗透可能性的大小与各种球的个数有关,从而促进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2.应用。

刚才我们通过一些游戏,知道了“一定”“不可能”“可能”这几种情况,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几种情况。

(1)在下面的句子里填写“一定”、“可能”、“不可能”。

太阳(

)从东方升起。

时间永远(

)停止。

今天老师( )要表扬我。

爸爸的年龄(

)比我小。

摸彩票(

)中奖。

(2)判断下面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3天后下雨。

太阳从西边升起。

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

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四巩固应用

灰太狼并不是真的想给喜羊羊一丝生存的机会,是存心想吃喜羊羊,所以他在两张纸都写上死字。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描述一下喜羊羊的结果。

2 可是聪明伶俐的喜羊羊早就知道灰太狼的诡计,她抽了一张纸条,直接塞进嘴里嚼烂吞了下去。

推荐第4篇:西师版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教案.

“年、月、日”教学设计 同心小学—丁超 【教学内容】

教材108—109页的例1及“课堂活动

1、2题”。【教材分析】

学生们在一二年级时已经掌握了有关时、分、秒等较小的时间单位,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时间单位学习的继续和延伸,由于这几个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时间单位,所以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例题1呈现2013年的年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了解一年有12个月,发现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其中2月为特殊月。同时通过对大月小月的区分,让学生发现记忆大月小月的不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经历和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全年的天数。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发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在合作交流中发现二月份的特殊性。

技能目标: 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情感价值目标: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渗透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年历卡、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谈话揭题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跟往常有什么不同?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高兴吗?今天是我们班的一节数学公开课,我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我想记住这一天——2013年11月X日上午几时几分几秒。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发生,在一年中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节日,请同学们看一看你知道这些节日都在几月几日吗? (元旦节1月1日,植树节3月12日,六一儿童节,国庆节请你说说这里边所包含的时间单位。(时分秒

时、分、秒是我们已经认识的时间单位,今天,我们还要认识更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

(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了解中国节日的基础上,引入对年、月、日知识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2013年11月日历卡 出示日历卡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

2、认识年、月、日 (1出示2013年年历卡。

(2观察出示的是哪一年的年历卡。

(3分别找到10月1日、3月12日、6月1日、1月1日,看看各是星期几? (4老师: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作业纸上的答案。

(5学生自主合作交流

(6老师抽生回答问题:(1一年有几个月? (2哪几个月是31天? (3哪几个月是30天? (4二月份有多少天? 汇报结果:一年有12个月: 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是31天; 4月、6月、9月、11月都是30天。 2月有28天。

2、认识大月、小月。

(1大家通过仔细观察又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增长了知识,习惯上我们把

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和8月

师: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2月的天数比大月和小月的天数都要少,所以2月我们叫特殊月,也叫平月。

师:一年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想一想有没有记住它的好方法?(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反馈:……

(2大家都会用脑记,你听说过“拳头记法”吗?书上介绍了“拳头记法”。 打开课本109页,自己先学一学,同桌说一说。 出示左拳,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投影出示“拳头记法” (3还可以编成歌谣帮助记忆: 歌谣记忆: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它各月是小月。

【设计意图】: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观察材料,组织学习活动,激活已有经验,引导发现规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让学生独立演示左拳记忆法,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记忆;运用歌诀法来记忆,能迅速有效的判断某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及其天数。歌诀朗朗上口,易诵易记,生动而有趣,从而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3、计算全年天数。师:一年有多少天呢? (1小组交流、合作计算全年天数。 (2学生汇报并上台演算过程。

(3集体验算:(1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231×7+30×4+28=365天

三、巩固练习

小组完成课本113页练习二十,1题填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和强化了所学知识。

四、课外作业。

1、收集2012年的年历,把你所知道的节日找出来,并看看是星期几?

2、比较2012年2月和2013年2月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比较2012年2月和2013年2月的差别,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五、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集体汇报

2、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都取得很大的进步。

推荐第5篇:西师版十册数学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西师版十册数学“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2、能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3、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知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开展,我们忠县政府在街上也建起了供人们休闲锻炼的广场,今天正有几位工人师傅在为广场铺设地砖。课件出示主题图。师:你瞧,他们正在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根据工人师傅们的对话,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抽学生口头汇报,同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让学生明白用分数表示计算结果时,要约成最简分数。

生1: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1/16+7/16=8/16=1/2

答: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1/2。

生2:下午比上午多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或上午比下午少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7/16-1/16=6/16=3/8 答:下午比上午多铺了这个广场的3/8。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俩是怎样把结果算出来的吗?同桌议一议。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师: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加减呢?

生: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最后结果能约成最简分数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师归纳后课件出示结论。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对学过的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和分数做朋友。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法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情景图中第三个工人师傅同前两个工人师傅的对话。

师:请同学们继续来观察这幅图,根据工人师傅的对话,请大家估一估,工人师傅们今天能将这个广场铺完吗?

抽学生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

(不能,因为今天铺了这个广场的1/2,前几天铺了这个广场的1/4,前几天铺的比1/2小,所以不能铺完。)

师:根据工人师傅们的对话,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主动参与,解决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择性的进行展示。 ①截止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②今天比前几天多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棒,现在我们就来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师:第1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师:我们来看这个算式,它们的分母相同吗?

师: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分子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 (不能直接相加,因为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不能直接相加。)

师:那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又该怎样进行计算呢?小组内交流,抽生汇报。

师:在刚才同学们介绍的方法中,最终都是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师板书 1/2+1/4=2/4+1/4=3/4。

答:截止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3/4。

师:第2个问题又该如何列式呢?

师:根据刚才完成加法的方法,请同学们自己完成这个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汇报。

师板书 1/2-1/4=2/4-1/4=1/4。

答:今天比前几天多铺了这个广场的1/4。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发现,工人师傅们今天把这个广场铺完吗? 师:说明我们刚才的估计是正确的。

同学们刚才完成的情况都很不错,有信心再来试一试下面的题目吗?

3、尝试练习:8/9-5/6

让学生自己计算,师巡视,可能出现两种计算方法,计算完后,师分别让两种不同做法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做法,师黑板出示,引导学生比较,形成共识,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计算比较简便。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分母不同的分数该怎样加减吗?同桌间相互说一说。

抽生汇报。

师归纳总结并出示(板书):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同学们知道了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下面,老师想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我们来做几个练习。

三、巩固练习:

计算:5/6+7/8,15/17-2/3,7/8-5/12,3/8+1/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把你的收获同全班同学分享分享吗?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分数加减法

1/2+1/4=2/4+1/4=3/4

答:截止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3/4。

1/2-1/4=2/4-1/4=1/4

答:今天比前几天多铺了这个广场的1/4。

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推荐第6篇:西师版十册数学等式教学设计一,

西师版十册数学“等式”的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西师版十册数学教科书第89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说出等式的意义。

2、知道等量并会从实际情境中找出等量。

3、学习根据等量写出等式,并能与同学进行交流。

4、在新背景下探求数学知识,感受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学习热情。教学重、难点:

1、理解等式的意义。

2、能从实际情境中找出等量并写出等式。教具准备:

1、下载“西气东输”工程相关的资料。

2、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师:六一儿童节又快到了。云岭小学的同学们又开始准备文娱节目了。五年级同学准备演云南佤族的《木鼓舞》,一起来看看。(出示主题图。) 师: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分析数量关系,建立模型

师:要表示男演员的人数,可以怎样表示?

生:可以用40表示。(师板书40人)

师:还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示男演员的人数吗?

同桌议一议。

生:我们还可以用(55-15)人表示男演员的人数。

师板书:(55-15)人。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用总人数去掉女演员的人数就是男演员的人数。

师:请观察,(指板书)现在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可以表示“男演员的人数”?

同桌交流。 抽生汇报。

生:男演员的人数可以用40人表示,还可以用(55-15)人表示。

师:那它们的大小怎样?

生:大小相等。

师小结:一个量可以直接表示出来,也可以通过另外的量间接表示出来,这里的40人和(55-15)人都表示的是男演员的人数。

师:数学上把表示同一个意思而形式上不同的量或大小相等的两个量称为同量或等量。表示等量的数或式子也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在40和(55-15)之间加上等号,这样的式子数学上就称为等式。(板书:添等号)

板书:等式等量。

三、形成概念

情境图展示:天平的左边放ag的香蕉和bg的香梨,天平的右边放cg的苹果,天平平衡。

师: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生:说明左右两边的质量相同。

师:所以,可以用等式表示它们的关系。(板书:a+b=c)

师:你能写出“女演员数”和“总人数”的不同表示方法吗?动笔试一试。

学生完成在书上,并抽生汇报。

女演员数=总人数-男演员数 15=55-40 总人数=男演员数+女演员数 55=40+15 指导学生阅读数学书第89页,并进行勾画。

像40=55-15,a+b=c,s=a2„„这些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都是等式。

四、解释应用

师:刚才,大家知道了等量以及表示等量的式子叫做等式。下面这段话中也有一些等量,一起来找找,然后再写出等式,看谁写的等式多。

信息:在《木鼓舞》的演出中,需要把55名同学平均分成5个组来变换队形,让每组8名男同学,3名女同学。你能写出哪些等式?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小组交流并汇报。 ①总人数=每组人数×组数 55=(8+3)×

5②每组人数=总人数÷组数 8+3=55÷5

③组数=总人数÷每组人数 5=55÷(8+3)

④每组人数=男同学人数+女同学人数 11=8+3 师:下面这些题目大家能够完成吗?

1、判断下面哪些是等式。

14÷2=3+4

12a-5<28

17+8-a 5y-4x=19

121=11×11 c=(a+b)×2

2、你能从下列信息中找出等量关系吗?请用等式表示出来。

(1)爸爸与儿子年龄的和是x岁,爸爸的年龄为a岁,儿子的年龄为b岁,爸爸比儿子大30岁。

(2)水果店有苹果1200箱,橘子3600箱,香蕉1800箱。橘子是苹果的3倍,又是香蕉的2倍。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

请学生先小结,教师根据情况点评和强调。

推荐第7篇:循环小数教学设计(西师版)

循环小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1页例

1、例2以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三中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数,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能力: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意识。

情感: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含义,正确的书写循环小数。

2、难点

探索循环小数的循环规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教师:这个故事能讲完吗?继续讲下去会怎么样?

(板书: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像这种现象,我们叫它“循环”, 。生活中这种现象是很多的。比如:一年四季。星期一到星期日。在数学王国里,也有这种现象,比如有一种小数,叫循环小数。

出示算式:2÷6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这个算式,看计算过程中你又能发现什么? 学生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2÷6这个算式的三个特点。①除不尽,②商的小数部分连续地重复出现“3”,③余数重复出现“2”。

教师:怎样表示这种除不尽的商?这种商有些什么特点?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认识循环小数

1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请一位学生把2÷6的竖式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刚才我们发现了这个算式的3个特点,下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商是随余数重复出现才重复出现的。

教师:猜想一下,如果继续除下去,商是怎样的?它的第6位商是多少?第7位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继续除下去,无论是哪一位,只要余数重复出现2,它的商也就重复出现3。

教师:是这样的吗?我们可以接着往下除来看看。

学生验证。

教师:那么我们怎样表示2÷6的商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永远除不尽的商。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2÷6=0.333„

教师: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做循环,像0.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2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板书:7.3÷2.2)

教师:请同学们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这样几个问题,通过讨论

看看你又能从中发现些什么?

①这个算式能不能除尽?

②它的商会不会循环?

③如果循环,它是怎样循环的?

学生计算、讨论、交流,然后组织全班汇报,学生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两种。

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这个算式不能除尽,但它的商不会循环。

教师:为什么?

学生1:因为它不像例1那样连续出现数字“3”。

学生2:我们小组认为这里的商不会除尽,但是会循环。

教师:说说你们这样猜测的原因。

学生猜测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种是他们一直往下除,发现有数字“1”和“8”的重复,所以推测商要循环;另一种是发现有余数“4”的重复现象来推测出商要重复。

教师:大家觉得他们的猜测正确吗?请你们(指学生1)这组的同学继续除下去,看商的小数部分会不会重复出现1,8。

学生计算后证实要重复出现1,8。

教师:这个循环小数和上一个循环小数有什么不同?

学生:上一个循环小数是一个数字循环,这个循环小数是两个数字循环。

教师:请同学们用循环小数的方式标出这个算式的商。

指导学生写出7.3÷2.2=3.31818„

教师:你觉得这样的算式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不除了呢?

指导学生说出,只要余数重复了,就可以不除了。

教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像这样的算式余数循环,商也会跟着循环。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53页例2中的试一试。

学生完成后汇报:4÷37的商是0.108108„,它的商也是一个循环小数,不过这个循环小数重复的是3个数字“1”,“0”,“8”。

教师板书:4÷37=0.108108„

(指着0.333„,3.31818„,0.108108„)

教师:对了!像0.333„,3.31818„,0.108108„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你能像这样写出几个循环小数吗? 学生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观察这些循环小数,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后,指导学生说出:都是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都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三、认识循环节,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数 教师:能把这些循环小数中循环的数字用你喜欢的方式标出来吗?

学生自主活动,并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的循环小数上进行标示。如:

0.3333„3.31818„0.108108„

教师一边指示一边介绍:这些在小数部分依次不断地重复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就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板书:循环节)0.3333„的循环节是多少?

学生:“3”。

教师:我们可以在“3”的头上点一点表示“3”是循环节,所以这个循环小数可以写成:板书:)

说说 3.31818„,0.108108„的循环节各是多少?你能用循环节的形式来写这两个循环小数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问:写这两个循环小数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学生:循环节有2个或者3个数字的怎么表示?

教师:循环节有2个数字的就像同学们那样在那2个数字上打点表示,循环节是3个或者3个以上的我们只要在它的第1个和最后一个数字上打点就可以了。

教师一边介绍一边板书:3.31818„写作 0.108108„写作

教师:说一说刚才自己写的循环小数的循环节是多少?并把它用循环节的形式写出来。

学生自主活动后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能写完吗?

教师:所以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能写完吗?

教师:这些小数就叫做有限小数。请同学们写几个你喜欢的无限小数,再写几个有限小数。

学生写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运用巩固

(1)课堂活动。

(2)练习十二第1,2题。

推荐第8篇:西师版,游乐园,教学设计

西师版二下《游乐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7生字,正确书写10生字,以“塔”为例,重点指导左窄右宽的字偏旁的让位与主体部件的穿插,让学生在书写中感受汉子的艺术美。

2.能联系生活用“险”“杯”“卡”“历”四字扩句。

3.能诵读词串,感受游乐园的无穷趣味,联系生活,积累游乐园感受的四字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本课17生字,正确书写10生字,以“塔”为例,重点指导左窄右宽的字偏旁的让位与主体部件的穿插,让学生在书写中感受汉子的艺术美。

难点:感受游乐园的无穷趣味,联系生活,积累游乐园感受的四字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去过游乐园玩过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孩子自由发言。

3.是呀,游乐园太好玩了,老师也喜欢到那里去玩呢。游乐园里的设施有的是我们玩过的、认识的,有的是我们没有玩过、不认识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游乐园》这一课。

4.板书课题,生齐读课文题目。

二)、生字学习。 1.初识生字。

(1)课件展示游乐园设施,请学生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说对了就出示词语。

(2)同桌互相读词语,错了同桌当小老师教一教。

(3)集体检查自学情况,抽生读,对了全班跟读,错了全班教读。教师伺机正音,提示易错难读字音。

(4)“开火车”读。

(5)去掉图片读、去掉拼音读,打乱顺序读,抢读。 (6)回到课文读词串。 2.生字巩固。

(1)生字单独出现,大家还认识它们吗? (2)抽读、开火车等形式读生字并口头扩句。

(3)生活中常用的字,如“桶”是形声字,“木”表示意,表示桶用木制成;“甬”表声,是古代的量器。“桶”本意是一种木制的量器,如今多指圆柱形盛器,木制的叫“木桶”,铁制的叫“铁桶”;装水的叫“水桶”,装油的叫“油桶”„„

找出规律,加大学生词汇量的积累。 (4)送生字回家。 放手让学生观察汉子结构,感受形体美。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摆”“托”“塔”,左窄右宽的字偏旁的让位与主体部件的穿插,让学生在书写中感受汉子的艺术美。

三)、朗读词串 1.积累词语。

在熟读词串的基础上,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游乐园的感受。同时积累“天旋地转”“蹦蹦跳跳”等词语。

2.拓展,生活识字。

在生活中了解更多游乐设施,认识它们的名字,并记住它们的名字。

推荐第9篇:循环小数教学设计(西师版)

循环小数

唐伟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1页例

1、例2以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三中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数,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能力: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意识。

情感: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含义,正确的书写循环小数。 难点

探索循环小数的循环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循环 找规律填空。

①○□△○□△○□△ …… ②红 黄 蓝 绿 红 黄 蓝 绿 ……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为什么这样填?后面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师:(感受循环)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把它称为“循环”(板书)。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循环的现象,如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每年都是按照这样的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你们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循环的现象?(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概括)这样的重复不仅出现在生活中,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也经常会出现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你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出示算式:2÷6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这个算式,看计算过程中你又能发现什么? 学生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2÷6这个算式的三个特点。①除不尽,②商的小数部分连续地重复出现“3”,③余数重复出现“2”。

教师:怎样表示这种除不尽的商?这种商有些什么特点?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认识循环小数

1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请一位学生把2÷6的竖式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刚才我们发现了这个算式的3个特点,下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商是随余数重复出现才重复出现的。

教师:猜想一下,如果继续除下去,商是怎样的?它的第6位商是多少?第7位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继续除下去,无论是哪一位,只要余数重复出现2,它的商也就重复出现3。

教师:是这样的吗?我们可以接着往下除来看看。

学生验证。

教师:那么我们怎样表示2÷6的商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永远除不尽的商。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2÷6=0.333…

教师: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做循环,像0.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2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板书:7.3÷2.2)

教师:请同学们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这样几个问题,通过讨论

看看你又能从中发现些什么?

①这个算式能不能除尽?

②它的商会不会循环?

③如果循环,它是怎样循环的?

学生计算、讨论、交流,然后组织全班汇报,学生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两种。

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这个算式不能除尽,但它的商不会循环。

教师:为什么?

学生1:因为它不像例1那样连续出现数字“3”。

学生2:我们小组认为这里的商不会除尽,但是会循环。

教师:说说你们这样猜测的原因。

学生猜测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种是他们一直往下除,发现有数字“1”和“8”的重复,所以推测商要循环;另一种是发现有余数“4”的重复现象来推测出商要重复。

教师:大家觉得他们的猜测正确吗?请你们(指学生1)这组的同学继续除下去,看商的小数部分会不会重复出现1,8。

学生计算后证实要重复出现1,8。

教师:这个循环小数和上一个循环小数有什么不同?

学生:上一个循环小数是一个数字循环,这个循环小数是两个数字循环。

教师:请同学们用循环小数的方式标出这个算式的商。

指导学生写出7.3÷2.2=3.31818…

教师:你觉得这样的算式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不除了呢?

指导学生说出,只要余数重复了,就可以不除了。

教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像这样的算式余数循环,商也会跟着循环。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53页例2中的试一试。

学生完成后汇报:4÷37的商是0.108108…,它的商也是一个循环小数,不过这个循环小数重复的是3个数字“1”,“0”,“8”。

教师板书:4÷37=0.108108…

(指着0.333…,3.31818…,0.108108…)

教师:对了!像0.333…,3.31818…,0.108108…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你能像这样写出几个循环小数吗? 学生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观察这些循环小数,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后,指导学生说出:都是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都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三、认识循环节,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数

教师:能把这些循环小数中循环的数字用你喜欢的方式标出来吗?

学生自主活动,并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的循环小数上进行标示。如:

0.3333…3.31818…0.108108…

教师一边指示一边介绍:这些在小数部分依次不断地重复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就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板书:循环节)0.3333…的循环节是多少?

学生:“3”。

教师:我们可以在“3”的头上点一点表示“3”是循环节,所以这个循环小数可以写成:板书:)

说说 3.31818…,0.108108…的循环节各是多少?你能用循环节的形式来写这两个循环小数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问:写这两个循环小数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学生:循环节有2个或者3个数字的怎么表示?

教师:循环节有2个数字的就像同学们那样在那2个数字上打点表示,循环节是3个或者3个以上的我们只要在它的第1个和最后一个数字上打点就可以了。

教师一边介绍一边板书:3.31818…写作 0.108108…写作

教师:说一说刚才自己写的循环小数的循环节是多少?并把它用循环节的形式写出来。

学生自主活动后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能写完吗?

教师:所以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能写完吗?

教师:这些小数就叫做有限小数。请同学们写几个你喜欢的无限小数,再写几个有限小数。

学生写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运用巩固 (1)课堂活动。

(2)练习十二第1,

2题。

推荐第10篇:西师版《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抓住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绘的语句,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高贵品质。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课文介绍的三个小故事。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4、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部分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课前准备:启发同学们说历史故事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唤起新知

导入语:我早就听说六年级的同学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今天老师想出几个多音字考考大家,你能准确地说出他们的读音吗?

(1)将的读音有()()

(2)相的读音有()()

(3)和的读音有()()()()(),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今天我们将学习以这三个字为课题的课文,想知道他们在这里的准确读音吗?请同学们打开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看课文里都讲了些什么故事?

(1)将,这里读(),本文中指()。(板书)你怎样理解文中的将。

(2)相,这里应读(),本文中指()。(板书)你怎样理解文中的相。

(3)和这里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三、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一)、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找到课文里的相关句子来读一读。

1、将相和不和的原因是()

2、后来和的原因是()

(二)、原来他们不和是因为蔺相如升了官,职位比廉颇大。那蔺相如这官该不该升?

1、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8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慷慨激昂),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2、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缶)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3、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A、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B、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C、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四、品读赏析理清脉络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五、深入探究,提升认识

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想法?

六、课外拓展阅读延伸

教师利用课文最后一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办保卫赵国。设疑:此后赵国真的强大了吗?历史是怎样的?启发学生读课外资料,了解这一段历史。

七、板书设计:

将相完璧归赵骗

廉颇和蔺相如渑池之会逼

(勇于改错)(爱国)(机智勇敢、顾全大局)负荆请罪避

第11篇: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师简介:李勇,男,1980.01,荣昌区仁义镇中心小学教师;撰写的《学案导学、自主互助的教学模式的探讨》、《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等多篇论文曾获国家级、市级

一、二等奖;多次被评为镇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荣昌县优秀教师,曾主研《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的研究》县级课题。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

一 起点

(一) 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二 终点

(一)课标要求 。。。。。。。。。。。。

(二)年段目标 。。。。。。。。。。。。。

(三)课时目标

1、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与底相对应的高

2、认识、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运用这一特性解释和解决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折,画的方式找到三角形的高,感受三角形高的含义,知道高的标注方法

4、在从现实到抽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5、感受空间几何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并感受数学的实际价值

三、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通过操作,理解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动手寻找三角形的高,体会高的含义和作用。

四、教学难点:

对三角形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三角形中寻找高的操作过程,以及对“高”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四边形、三角形等实物教具

六、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感知空间图形

(1)认识三角形的构成及定义

课件展示生活中运用了三角形的建筑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找到其中学过的图形

师:

1、看看在这些建筑上运用了哪些我们认识的图形?

2、说说你都知道关于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让学生自由发言,反馈学生对三角形的已有认知情况,特别是要复习到三角形的各部分的名称: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学生每说到一个“点”上,就让同学们去指一指,或者摸一摸,将动脑,动口,动手集合起来,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和认识.教师板书:

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探究学习--认识三角形

1、做做小练习,看看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

通过这个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并帮助学生定义三角形。图

1、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三条线段;图

2、让学生体会围成三角形需要三条线段;图

3、让学生体会三条线段必须首尾相连,是一个封闭图形;图

4、让学生体会围成三角形只能有三条线段,也就是三角形只有三条边。所以也叫三边形;图5让学生体会到只有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也不一定是三角形

2、给三角形下定义

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首先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多半会说到: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

老师引导:当还有学生这个图形是三角形的时候,还不能说三条边

学生还可能说: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老师引导:

这个图形能叫三角形么?

学生还可能说:有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者说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角三角形。

教师引导: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但是反过来说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的图形就叫三角形是不准确的。同学看,我们在构图的时候,画三角形主要用了三条什么?(线段),因此,我们通常这样来定义三角形。

由三条线段(

)成的图像叫做三角形。

(组、连、围 )

请选一字填空,并说说理由

教师点拨:

1、出示三个字在字典中与此处意义最贴切的解释 组(集合、构成、组成);连(连接,互相衔接);围(围绕包围)

组和连都没有准确说明三条线段连接的方法,围字却说明了:三条选段不在同一直线,而且首尾相连,组成封闭图形。

(2)、体会、认识、理解、运用三角形的特性

过渡:三角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那个看到过三角形,在教室里找找三角形。

学生自由交流后:

教师出示幻灯介绍生活实例,并抛出问题,引发认知冲突: 问:在这些地方为什么要设计成为三角形的样子?

生自由讨论,交流后,老师再组织操作活动来验证这一问题的答案。

生:学生运用学具操作,发现四边形与三角形在拉动过程中的不同表现

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用:我是怎样拉的,结果怎样,我发现了什么。的句子结构进行汇报交流

怎样拉的,结果怎样介绍不同拉动方法的不同结果:

四边形:拉相邻的顶点不会发生变化

拉相对的顶点,形状和大小会发生变化

三角形:无论拉哪些顶点,大小和形状都不会发生改变

“我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这个实验验证的结论:“三角形具有不易变形的特性,这个特性叫做‘稳定性’”

思考:

1、在知道为什么在这些地方要使用三角形呢?

2、解决实际问题:

样使手中的四边形模具稳定下来,动手试试

(3)寻找、认识三角形的高

过渡:我们一起来做个挑战游戏,只画一笔或者只折一下,看怎样将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做好后先向同桌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然后举手汇报交流。 生:进行操作活动,并同桌交流 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点拨引导:当学生在展台上展示自己的结果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并有意识的提问引发思考:

1、怎么保证分出来的两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呢?

2、何证明你的这条线与三角形的边是垂直的呢?(动手验证一下)

从而引发学生运用在上期的《相交与平行》一章中学学习到的有关“垂直”的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想到运用直角三角板,想到垂直的画法,为学习画三角形的高埋下伏笔。

归纳小结:

(折)、做到折痕要通过顶点,被折叠的边要互相重叠

让学生折折看,并用三角板验证折得是否正确。 (画)、与以前学习的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方法大致相同。重合(将直角三角板一条直角边与三角形的一边重合)——平移(沿着这条边平移三角板使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在同一直线上)——画线段(画一条线段连接这个顶点到它的对边)。

让学生到黑板上来画一画,全班交流画法是否正确 观察分析、概括提炼:

刚才同学们无论通过画还是折的方法得到的都是一条线段,那么他是哪条直线上的线段呢?

点拨:过三角形一个顶点作他对边的垂线,这是从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

教师板书概念,学生阅读例题二完成填空:

过三角形一个顶点作他对边的垂线,从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

),把这条边叫做三角形的(

)。

三、课堂小练习:做课本上的当堂练习题。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你认识了三角形的哪些新知识(梳理本节课内容)

2、你还有哪些疑问?(课外延伸,为以后学习买下伏笔)

七、板书设计

八、思维导图

第12篇:西师版数学第十册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西师版数学第十册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和其它数学知识一样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及分子、分母的含义。 3.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讲清单位“1”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具准备:每人一张正方形纸片、每组一个信封里面装有一张圆形、长方形纸片,4个苹果图片,6个玩具熊猫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概括分数的意义。

1、分数的产生

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同学们起立,上课)

我发现咱们班有几个同学的个儿特别高,瞧,这位同学都快赶上老师的身高了,“你能告诉老师,你有多高吗?” 生:1米55厘米

是够高的,老师真羡慕你,小小年纪就长这么高,咱们班上有刚刚1米高的吗?(没有)有没有2米高的?有3米高的吗?(没有 )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的身高能用整米数表示吗?

是啊,大自然是千姿百态的,我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同学们刚才碰到的问题,以前的人们也碰到过。实际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了适应这种实际的需要,于是人们就发明创造了分数。(分数)分数就是这样产生的。

2、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1)、把一张纸分给4个同学

A、第一次折成不规则的四份,问:这样分行吗?那怎么分?(引出“平均分”,并板书)

B、出示一张平均分好的纸,问:每份的大小怎样?

(2)、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1/4)

A、认识分数1/4的相关概念(分子、分母、分数线) B、指出其中的2份、3份是各是多少?

3、初步概括分数的意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 几份的数。

4、习题小练

(二)、师生互动,整体感知,理解单位“1”的概念,概括分数的意义。

1、把单个物体看作单位“1”,并在生活中举例。(出示课件)

2、把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并在生活中举例。游戏 大家看,老师手里拿着什么?(出示一个苹果) 生:一个苹果

一个苹果我们用自然数“1”来表示,两个苹果你还能用自然数“1”来表示吗?(出示两个苹果) 生:------- 非常好!这位同学换了一种眼光,他用“双”(对)做单位,两个苹果也可以用“1”表示,老师要感谢他,为同学们开启了另一扇思维的大门。 四个苹果呢?50个苹果呢? 生:一组----一盘-------一箱

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发现,自然数“1”不仅可以表示1个,看可以表示多个。其实我们是把2个、4个----看作了一个整体。

3、利用身边的材料,创造一个喜欢的分数,并说说是怎么来的。创造分数,感悟分数的意义

说到分数,我们不陌生吧?那我们一起来创造一个分数怎么样?(师演示把两个苹果平均分的过程)这一份怎么表示? 生:1/2 嗯,很好,刚才我们一起创造了一个分数,你能不能也来创造一些分数! 生:能

好!今天咱们就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创造分数,如何进行呢? 出示:请同学们动手动脑来创造分数

1、每人利用你们课桌上的材料任选一种,先分一分,再画一画(涂一涂)创造出一个分数。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知道怎么做了吗?那我们就开始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合适的分数让学生展示)

好了,大家都完成了吗?我们请这个小组来把他们创造的分数给大家介绍介绍。如果有不完整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咱们在座各位同学也要给以评价好吗? 生:(介绍)

(师展示学生创造的不同的分数,介绍是把什么平均分的,一份是谁的几分之几,生生评价,师生、生生互动)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分数吗?给大家介绍一下。

同学们,瞧!这是我们经过动手动脑自己创造出的分数,多么了不起呀!(手指分数及图片)刚才我们在创造这些分数的时候,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生:1个圆,1个正方形,1条线段,4个苹果,6只熊猫----- 1个圆,1个正方形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什么?(一个物体) 1条线段,我们又可以把它称为什么?(一个计量单位)

如果我们用这条线段来测量某一个物体的长度,那么这条线段就可以称为什么? 4个苹果,6只熊猫我们可以他们称为什么?(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我们在表示不同分数的时候,是把这些(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做了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这个整体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 单位“1”可以指什么? 生: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等等------ 单位“1”可以指一个物体比如一个圆-----还可以指一个计量单位比如一条线段-------还可以指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比如4个苹果----- 单位“1”还可以指什么? 通过举例,同学们发现单位“1”可以指一个,还可以指多个。

(手指分数及图)刚才我们创造了这么多的分数,那么到底什么叫分数?小组内试者说说。

谁来给大家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生2--------- 生3---------- (师注意引导“单位1”“平均分”“若干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同学们再来试着说说什么叫做分数。(生说,师板书)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这就是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真得很棒,不仅创造了分数,还总结出了分数的意义。 我们在原来已经知道分数是由分子、分母、分数线组成的。那么分数中的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生: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同学们,看这个分数表示什么? 生:------

4、(游戏)理解单位“1”不同,所以同时一个1/2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大家学得累了,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游戏,好么? (出示粉笔盒)猜一猜有几支粉笔? 如果拿出一支,拿出了全部的1/5,猜一猜盒子原有几支粉笔? 如果拿出两支,拿出了全部的1/5,猜一猜盒子原有几支粉笔?

同桌两人,一人拿8个小正方体,一人拿10个小正方体,准备好了吗?请你们都拿出全部的1/2。 生行动---- 谁能说说是几块吗?同样都是1/2,为什么表示的数量不同? (因为单位“1”不同,所以同时一个1/2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学具,12个小正方体块,准备好了吗? 请你拿出全部的1/2,是几枝? 请你拿出全部的1/3,是几枝? 请你拿出全部的1/4,是几枝?

同样是取一份,为什么却是不同的数量?(同一个整体,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的数量就不同)

师:(指1/

2、1/

3、1/4)根据分数的意义,你能说说这几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吗?(学生回答)

师:你能结合这几个分数说一说,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在一个分数中,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反思: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由抽象回到具体,结合具体的分数解释意义,能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悟了分子、分母的意义。]

(三)、巩固反馈,深化理解

拿出我们的手来做个游戏, 请你拿出一只手的五分之一。 一只手的五分之三。 一双手的五分之三。

把一双手分成5份,一份是多少? 2个。

那么3/5是多少? 6个。

让我们到身边是找,到生活中去找,我们生活中的分数。

(四)、课外拓展,开放练习,发散思维。

老师先说。(请两位同学站起来),这两位同学的人数是小组人数的2/8, 屏幕出示:这两位同学的人数是__________人数的_____________。

这两位同学的人数是__________人数的_____________。

这两位同学的人数是__________人数的_____________。

[说明: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有助于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有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有助于把课内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第13篇:西师版二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现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落实每堂课的教学任务。

1.严谨备好每一节课。

上课前认真备课,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2)及时复习。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的总结,有很多多样化的算法的发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

三、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前,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教科书、练习本、笔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预备铃一响就安静下来,小憩收心。对学生的怎样坐,答问时怎样站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四、创设学习情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本学期我在教学新知时尽量利用生活中的感情材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抓住机会告诉学生像这样的题目在我们的数学里叫做解决问题,从而初步了解了应用题的概念,同时也体会到了数学的美丽。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学习积极性很高,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他们能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爱动动脑,爱思考的好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五、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双向管好孩子。

孩子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不仅沟通信息,还增进了情感的交流。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与教学,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反思。我将及时找出差距,积极弥补不足,力争使自己的工作在新的一学年里有更大的起色。 .

第14篇:西师版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最近一段时间,从分数的乘法到分数的除法,对于单纯的计算方法孩子们脸上似乎没有露出愁色。但是对于一直相伴至今的分数应用题,孩子们理解与区别起来似乎确实比较吃力,各种数量关系确实比较难分析、判断。怎样选择一个合适的解答方法,是孩子们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对此,我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1、一找、二看、三判断

分数应用题的基础题型是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要抓住的就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单位“1”×分率=对应量,包括分数除法应用题,仍然使用的是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进行分析解答,所以要把这个关系式吃透,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率,什么是对应的量,从中总结出:“一找:找单位“1”;二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三:判断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在简单的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中,反复使用这个解答步骤以达到熟练程度,对后面的较复杂分数应用题教学将有相当大的帮助。

2、弄清对应量、对应分数、单位‘1’

教到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要抓住例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难的两种题型加强训练,就是“已知对应量、对应分率、求单位‘1’”和“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这两种题型,对待前者要充分利用线段图的优势,让学生从意义上明白单位“1”×对应分数=对应量,所以单位“1”=对应量÷对应分数。在训练中牢固掌握这种解题方式,会熟练寻找题中一个已知量也就是“对应量”的对应分数。对于后者,要加强转化训练,要熟练转化“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变成“甲是乙的1+(或-)几分之几”,对这种转化加强训练后学生就能轻松地从“多(少)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中得出“是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从而把较复杂应用题转变成前面所学过的简单应用题。

3、线段图、数量关系、关系转化

(1)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对于一些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教师要教会学生画线段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画线段图是强调量在下,率在上。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已知的,就用乘法,找未知数量对应的分率;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未知的,就用方程或除法,找已知数量对应的分率。

(2)找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有许多的分数应用题,题目中都有一句关键分

率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一句话翻译成一个等量关系,然后根据这一个数量关系,即可求出题目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这一点必须教会给学生。

(3)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分析。有部分分数应用题,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比,然后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解答。当然还要鼓励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答。

总之,分数应用题的学习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我将其以上三点用了六句话进行总结了一下,做分数应用题时,“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加,比1少则减”.所以只要充分了解教材,了解知识结构中前后知识点的关系,这部分的教学会变得比较轻松。篇2:西师大版六年级教学反思

《北京的色彩》教学反思

北京,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城市,在每一位炎黄子孙心目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独辟蹊径,从“北京的色彩”这个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北京的美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了这两点:

一、读中感悟,与作者愉悦的心境一道品读,想象画面,体会北京之美和作者被“征服”的惊喜。

二、抓重点词语和描写色彩的词语中体会北京的特点如:作者欣赏到“绿色”时“又惊又喜”的感觉。作者“惊”的是居然在绿色中又呈现出“千百种奇妙的色彩”,一连串“aabb”式的词语(“深深浅浅”“闪闪烁烁”“团团簇簇”)点缀在句子中,语言显得靓丽;作者“喜”的是北京的色彩虽纷繁但又十分“和谐”。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香山红叶的色彩,金黄、橘红、曙红、猩红、赭石?? 北京城中“古迹”与“现代建筑”两种不同风格对立而又和谐的美。“黑灰色”的长城“凝重而又冷峻”,“朱砂色”的故宫“深沉而又威严”。新楼宇和立交桥色彩的“热烈明快”之美。

西师大版《我的百草园》教学反思 首先,对这个重点段落的处理,是抓住了文章的重点,突显了百草园在作者眼中的童趣;其次,对这个段落的理解,教师在引领的过程中,遵循了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认识层次,鉴赏层次,悟道层次,不但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以提升,还在鉴赏中悟到了本段写作的特点,在阅读中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又为本单元的大作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后,又为“课堂练笔”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我们深知,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阅读的拓展与延伸,它本身也是一种阅读,只是要求更高,层次更深。它派生于阅读课堂,融合了阅读写作,其首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习得语言技巧,二自然段的练笔,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只是,我认为:本课例更偏重于语言技巧的习得,在帮助学生理解的这个层面,还做得不够。由练笔,生发出我的一些感慨:在阅读理解的练笔中,一些“浅练笔”“假练笔”“伪练笔”“空练笔”是没价值的,应该杜绝。但,一些理解性练笔,如:表达性练笔,补白性练笔,想象性练笔和迁移性练笔,应根据课文的实际理解状况,逐步开展,教师的思考,不能只局限于语言技巧习得的练笔。

最后,从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还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由于学校的提倡,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课堂上,尽量给孩子以动笔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在课堂上听到的读书声是越来越少了,但,这个二自然段的理解,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朗读的角度出发,没有进行过多讲解,而是在一步一步深入的读中,使学生逐步地走进了作者的童心世界,兴趣盎然地欣赏着百草园里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古训: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真是有道理啊!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自己的课堂中不断地坚持下去的。

鸟的天堂【反思】

这是一篇带有一些抒情意味的文章。为了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在开始我采用了回忆课文内容的方式,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这就促使学生能够认真地去读书。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阅读,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条理,由篇到段到句到词,通过这种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当然,老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通过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师:那棵大榕树为什么能够成为鸟的天堂呢?大家讨论一下。 生1:那棵大榕树非常大,“独木成林”,能够容纳很多鸟生活在那里。而且,大榕树的树冠非常大,枝叶浓密茂盛,能够为鸟儿遮风挡雨。

生2:树的周围是水,水里的鱼虾为鸟儿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生3:那棵大树离人们居住点很远,而且那里的人们都非常爱好鸟,保护鸟。

师:大家讨论的结果真好!在作者的笔下,给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我们这里也能够成为鸟的天堂!

【反思】

我们周围也有很多大树,但为什么它们就没有成为鸟的天堂呢?让同学们结合榕树的生长环境和周围人们对待鸟儿的态度,让他们畅所欲言,把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出来,这样培养学生自主探知的能力,使他们自己找出真知,发现自己也能读懂课文,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信心。

当然在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对重点段落的教学不够扎实,对朗读的指导不够到位,这些都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西师版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有讲读课文>、>、>阅读课文>通过学文不仅让学生认识祖国河山的美丽, 同时如何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关键所在。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我国在1989年12月环境保护法环境的范围包括大气.、水、海洋、森林、动物等,让山长青、水长流、树常绿、小鸟有家园。北京是文化古城,我们保护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文让孩子们了解语文学习的乐趣和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也让孩子们懂法、知法、遵守法律,做个文明守纪的好学生。 《我的中国心》教学反思

在教唱这首歌曲时,我先让学生静静地听磁带两三遍,然后再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当学生听第二遍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居然有学生跟着旋律轻声地唱了出来,当我再播放第三遍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能伴随着琴声唱出来。这时候学生在学习歌曲时也充满欣喜的表情。在反复的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产生对音乐的兴趣。我想,这就是音乐欣赏的魅力吧!而且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美丽的语言!篇3: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的基本性质5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

比例的基本性质

中,我能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精心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过渡自然流畅。采用问题解决式展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教学设计中还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在“应用”这个环节中,强调及时应用及时反馈,重视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15篇:西师版《丑小鸭》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正确书写课后的字。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选择喜欢的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4体会丑小鸭的心理活动,感受丑小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丑小鸭的心理变化,感受丑小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最后终于变成了漂亮的白天鹅的喜悦。

教学难点

体会丑小鸭的心理变化,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并造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小黑板,《安徒生童话选》这本书。

学生:阅读有关安徒生爷爷的作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边出示《安徒生童话选》,边问:同学们,你们读过这本书吗对了,这就是着名的丹麦作家安徒生爷爷的童话选。那你知道安徒生爷爷写了哪些童话故事呢(可引导学生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豌豆公主》、《丑小鸭》等)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去读一读《丑小鸭》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读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教师提醒阅读要求。

(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画出生字娃娃。

(3)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抽生谈感受,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3小结。

三、再读课文,合作识字

1认真听老师读一遍课文,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2检查自读情况。

重点指导读好翘舌音“丑”、“翅”、“软”、“充”四个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3小组互读,同桌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并以开火车、找朋友等形式加以巩固。

你记住了哪些字介绍自己的记字方法。

学生介绍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注重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如“裂”、“踢”、“膀”可运用记忆形声字的方法。“堆”、“软”可以采用“换一换”的方法。

4教师小结。

四、再读课文,体会丑小鸭的心理变化。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丑小鸭感情变化的词语。(伤心——兴奋——幸福)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丑小鸭伤心的原因。

(1)思考:丑小鸭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用“”画出来。(学生自读——抽生交流——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理解“破壳而出”和“稀稀疏疏”等词语。

(3)因为“丑”,丑小鸭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a请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

b朗读体会。重点抓住“打”、“啄”、“踢”这几个动词体会。

c“只好”这个词怎样理解

(4)教师小结。由于丑小鸭样子丑,所有的动物都瞧不起他,所以他很伤心。

3过渡:伤心的丑小鸭无论走到哪里,总是被动物们瞧不起。秋天到了,当橘红色的太阳慢慢下落的时候,丑小鸭看见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5自然段,看看丑小鸭因为什么而兴奋

(1)找出描写白天鹅漂亮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重点指导“我要飞向他们,飞向那些美丽的鸟儿”这句话。从 而体会丑小鸭向往美好生活的感情。

(3)教师总结。

4教师有感情的叙述: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丑小鸭也一天天地长大了。终于,奇迹发生了,他变成了一只漂亮的白天鹅。赶快读读第6自然段吧。

(1)小声朗读第6自然段,找出描写丑小鸭漂亮的语句。

(2)反复品读,体会丑小鸭幸福的感觉。

(3)教师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好“又来了一只新的天鹅”和“丑小鸭低头一看……好美啊!”这两个感叹句。

5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伤心——兴奋——幸福”为线索,引导学生复述故事。

五、指导写字并完成课后题

1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2学生观察要求会写的字,提出容易出错的地方。

如:“丑”字的笔顺要注意。“卷”与“巷”的区别。

3教师示范,学生描红、临写、欣赏。

4同桌互评,找出写得好的字,画上一面旗帜。

六、拓展延伸

1把《丑小鸭》的故事讲自己的家人听。

2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选》。

第16篇:西师版第三册《三字经》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培养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兴趣,让孩子愿意识字,喜欢识字,逐步

形成识字能力,为今后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扎扎实实地落实低年级识字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记住要求会写的字,做到姿势正确,书写工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初步感知中国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河,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本课生字词,练习写好字。

教学难点

感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亲切交谈,导入课文

1孩子们,你们平时上语文课用怎样的方法学习生字呢?你们在学习课文前会做些什么呢?

(教师以聊天的方式了解学情,做到心中有数。)

2运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我们一同学习两组有趣的《三字经》,愿意吗?

二、自主学习,读通课文

1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带红帽的生字多读几遍。

2把你认为最难读的句子画出来,并努力读好。

3汇报交流:难读的句子,读通课文。

(这个环节以读通、读顺课文,读准字音为重点,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读,真正将读落到实处,同时,通过设计让孩子读通最难读的句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激发兴趣,自主识字

孩子们,课文读得这么顺利。汉字娃娃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们交朋友了,愿意吗?得考考你。

设计:摘星星游戏。

1多媒体课件展示:浩瀚的夜空,群星璀璨,汉字娃娃张开了笑脸。

2游戏规则:每颗智多星都有一个汉字娃娃,只要你能响亮地、准确地叫出他的名字,就奖励你一颗智多星,比比谁摘的星星最多。

(1)自主拼读。

(2)抽读,帮助正音:后鼻音mnɡ(命),平舌音sūn(孙),三拼音hun(环)、xiān(先)。

(3)小老师教读。

(4)开火车读。

(5)聪明的孩子,去掉了小红帽你还认识我吗?去掉拼音读。

3积累词语,巩固生字。

汉字娃娃告诉我:休息一会,马上回来。来了,汉字娃娃变了,聪明的孩子,你还认识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

久远环保大熊猫炎黄子孙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绿树成荫川流不息

(1)抽读,培养语感。

师:读大熊猫时,你为何笑了?生:因为大熊猫的样子好可爱。师:中华民族你怎么读得这么精神?生:

因为爷爷告诉我,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我感到很骄傲。

孩子们真的了不起,能把自己对词语的感悟读出来。

(2)多种形式读(分组读、挑战读、男女生读),积累词语。

(3)练习说话,发展语言。

孩子们,给你喜欢的词语宝宝找个温暖的家。

例:(熊猫)是我国的国宝。

(中华民族)真伟大!

(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孩子们主动识字的兴趣,并扎扎实实地落实低年级识字目标教学。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自主识字、学词中巩固生字,学文中巩固生字,有效地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四、自读自悟,学习课文

词语宝宝想家了,我们现在送他们回家。考考你们还认识吗?

1学习第一组韵文。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指导朗读,读出对祖国的喜爱、赞美。

(4)背一背(自己背、同桌互背、拍手背、表演背)。

2合作学习第二组韵文。

读读,议议,背背。

3孩子们,你还了解哪些你感兴趣的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4创编三字经。

孩子们,三字经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读起来也琅琅上口,真有趣!你们想不想编三字经?

例:根据黄河宽,生命源创编长江长,生命源。

大熊猫,国之宝,想一想还有哪些动物也是我国的国宝。(丹顶鹤,国之宝)教师引导孩子打开思维,鼓励孩子创编他们感兴趣的三字经。

五、重点识字,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孩子们,这几个生字不仅会读,还要会写。

2你能准确读出来吗?请响亮地读三遍。

3想和他们永远成为好朋友吗?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住他。

已:己字出头已。

远:元+辶=远,还可以想:二个小儿走了很远很远(想象记)。

孙:子+小=孙(偏旁+熟字),我是爷爷的孙子,就是个很小的孩子。

孩子们真了不起,有这么多方法记忆。相信你们会书写得更漂亮。

4指导书写。

(1)你认为哪个字最好写?你是怎么把它写漂亮的?

已第二笔要写在横中线上。

孙要写得左窄右宽。

(2)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你想写好吗?

①多媒体课件示范:比比谁的眼睛最亮,你会发现什么?

②交流。

③生书空。

④描红。

(3)把你想写的字写一写,做到姿势正确。教师巡视,相机点评、指导。 (这个环节的设计真正体现了让学生动起来的理念,让孩子选择喜欢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导书写时,让孩子学会观察,学会总结,学会审美。再把自己想写的字写一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拓展

1出示预防近视三字经,让学生自由阅读。

近视眼,看不远;做事情,不方便。

要防止,不算难;做起来,要认真。

读书时,坐端正;眼离书,一尺远。

温功课,一小时;停一停,再来看。

光线暗,不看书;伤眼睛,损视力。

阳光下,莫看书;光太强,眼发花。

坐车子,睡床上;要记住,莫看书。

三字经,记心里,照着做,防近视。

2推荐学生看《上下五千年》这本书。

七、板书设计

三字经

炎黄帝

大熊猫

老祖先

国之宝

五千年

花鸟虫

已久远 不可少

读读

议议

背背

第17篇:西师版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实际问题。 (2)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推断,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教学重点:

经历认识、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逐步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特征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根据折线判断增减幅度的大小并进行合理预测。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考考你——用手势表示出这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这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吗? 上升——下降——起伏不定,有升有降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师:这个学术报告厅,你知道是哪年建成的吗?不知道吧,老师告诉你——(课件)2003年。请问,2003年你几岁? 生:„„

师:在那一年的春天,我国很多地方遭遇了“非典”疫情,你知道什么是“非典”吗?

(课件)解释:“非典”也就是非典型肺炎,是一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传染性极强,一旦染上,就有死亡的可能。(展示图片)那时,医护人员,普通百姓、国家领导人都投入到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每一天,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会播报疫情发展的情况。北京地区尤为严重,在这期间,人们非常关注的就是每天新增的“非典”病人人数。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回到2003年。

2、展示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简单回忆。

师:这是北京地区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的情况。

为了能更清楚的看出当天病人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什么?(统计表)

这就是我根据这些数据制作的一张统计表,同时我也从网上下载了一份有关这些数据的统计表。请看看,是每天都统计吗?”

生:不是,每隔5天统计一次。

师:观察统计表,你知道5月1日,6日各增加了多少病人吗? 生:5月1日新增122人,5月6日新增70人。

师:对,这就是统计表的优点,可以直接看出当天新增加病人的人数。

师:除了用统计表,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统计这些数据呢? 生:条形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图)这就是根据刚才这些数据制作的一张条形统计图,根据这幅图,你能很快看出什么呢? 生:„„最多„„最少。

师:(条形统计图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这就是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它能更形象的看出数量的多少。(课件)你能用手势,把条形统计图中病人人数的变化表示出来吗?

生比划。

师:如果把大家用手势表现出来的路线画出来会是什么样呢?请大家仔细观察。(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认识的新朋友,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折线统计图(板书)

二、观察分析,认识特征

比一比,找一找,你能发现这两幅统计图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吗?

预设:一个是用条形来表示的,一个是用点和折线来表示的,或它们的方式不一样。(一个是用直条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一个是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中是用点和折线来表示数量的多少,那么这些点和折线各有什么作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和线(板书:点、线)

解决点:

师:首先请看这些点,你知道这些点用来表示什么吗? 生:表示数量。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看的吗?我们以第一个小圆点为例,这里的113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4月26日有病人113人。 师:你是怎么看的呢?

生:(课件)看点所对的横轴和纵轴的信息就是这个点表示的数量。 师:嗯,说得真好。谁来说说1

22、70分别表示什么呢? 生:„„

师:新增病人在几月几日最多?几月几日最少呢? 生:5月1日最多,5月31日最少。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看点上的数字。

师:这是一个办法,如果点上没有数字(隐去数字),现在谁能看出什么时候最多?什么时候最少?

生:看小圆点,5月1日的小圆点最高,表示数量最多,5月31日的小圆点最低,表示数量最少。

师:原来通过看点的位置就可以直观看出数量的多少。所以,折线统计图的点的位置就决定了——数量的多少。

师:说得真好。(板书:点:数量的多少) (2)探究线的作用

师:研究完这些点,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线,数数一共有几条线段? 生:7条。

师:这7条线段一样吗?都有什么不同? 生:长短不同。(有的长,有的短) 生:倾斜方向不同。(有的上升,有的下降) 生:倾斜程度不同。(有的倾斜度大,有的倾斜度小)

师:这些不同又能反映出什么呢?让我们先从倾斜方向研究起。 有谁知道,折线上升和下降分别表示什么? 生:人数(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师:你能不能指着图说说哪里的线段表明人数是增加,哪里的线段表明人数是减少?

生:26日到5月1日这段表示人数增加。其余的都是减少。 师:结合点上的数据看的,对吗? 生:对。

师:看来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是表示——数量增加。线段下降是表示——数量减少。

师:如果线段是水平的,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不变。

师:说得真好。(指着图说)那这表示人数减少,这也表示人数减少。哪一条线段表明人数减少得最多?能看出来吗?(课件展示线段。)

生:5月1日到6日减少最多。(原因那条线段陡些。)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比较图中数量的大小(算出来的)。

师:(算出来,)除了比较数量的大小,我们再看看这两条线段还有什么不同?

生2:一条线段越长,倾斜程度越大,表示减少得多,一条线段越短,倾斜程度越小,表示减少得越少。

师:说得真好。(课件)(看来,线段的长度和倾斜度影响着数量增减的幅度。)

根据这些情况,我们把折线统计图中线段的变化分成这五种情况。线段上升,又长又陡,表示数量——大幅上升。短而缓,表示数量——小幅上升。线段下降,又长又陡,表示数量——大幅下降。线段下降,短而缓,表示数量——小幅下降。线段水平,表示数量——保持不变。

所以,折线统计图中这些不同的线段反映的是——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

师:现在我们来验证一下,从5月1日到6日减少了几人?(112-70=52)6日到11日减少了几人?(70-42=28)

师:通过验证,充分说明了,线段的长短和倾斜程度可以看出数量变化的幅度。

师:通过比较数量的大小和观察线段的变化都能看出新增病人数量的变化,你会选用哪种方法?

生:我会选看线段的变化,因为一眼就能看出数量是在增加还是减少。还能从线段的倾斜程度上直接看出数量变化幅度的大小。

师:从图中你能看出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病人数量的整体变化趋势吗?

生:整体呈下降趋势。

师: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一下6月初新增病人的变化情况?

A、会很少了,没有了。(大家说可能吗?)

有没有不同想法呢?(如果没有问:确定是下降吗?会不会增加呢?

1、不会:有的病人是潜伏期呢,可能会暴发了呀?会:也有可能。如果从5月份的新增病人数的变化趋势来看,人数下降的可能性大,也不排除增加的可能。)

B、会增加。(大家说有可能吗?)

大家预测的情况都有道理,不过从5月份的新增病人数的变化趋势来看,人数下降的可能性最大,当然也不排除增加的可能。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从后来的事情证明,到了6月初,(课件)新增病人的人数确实是减少了,到了6月10号就完全控制住了。

(4)你了解新增病人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预设:

A、有新药物。(医学的进步)B、白衣天使。(对,一定不要忘记他们的无私奉献)C、人们讲卫生了。(好的习惯发挥了作用)D、„ 师: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力量战胜了非典。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现在谁来用上语文课上学的关联词来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生: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 ,还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既„„又„„)

师:说得真好。老师用一首儿歌来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解释儿歌表示的意思: 谁来说说这首儿歌表示什么

折线图,很常见。说明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制作的方法是:先根据数量描出点,然后把各个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后面两句说的是他的特点:既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又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再次齐读儿歌。

三、欣赏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师:折线图,很常见。你们在哪见过折线统计图? 生举例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除了孩子们刚才举出的股市分析图和心电图。看一看,这是十年来中国黄金价格走势图,能看出它的价格走势是怎样?(上升)这是今年的黄金价格走势图,又是怎样的呢?(下降)这些离我们好像有点遥远,再看看我们身边的,(课件)这是昨天我测试的我家网速统计图,可以看出我家的网速比较稳定。你看这些折线都只有小幅的变化。再看一个,这个统计图的变化就不稳定了。这是我从去年8月到今年7月一年来在淘宝网进行网购的消费趋势统计图。在这个统计图里 ,你能找到在过去的一年中,什么时候消费最多?消费最多的还有哪个月? 一个:我家装修房子。一个:双十二活动。(本来没什么必须要买的了,但网上的活动吸引了我。)

从这个起伏不定的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我其实是很矛盾的,你看,当我发现我用了很多钱的时候,我会克制自己一段时间不去买,但一段时间后,我又控制不住了,禁不起诱惑有下手了。根据这个趋势,你预测一下,今年下期,我会在什么时候再出现一个网购高峰?看到我这样参加网购,你有什么想说的要说给我听吗?

师:我一定虚心接受孩子们的建议。合理消费,计划开支。

三、数据分析,实践应用

1、身高变化统计图

师:看了我的消费趋势图,再来看看你们。孩子们身体的变化情况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请看,这是陈东的妈妈记录的陈东十六年来身高的变化数据,制成统计图是这样的。请睁大眼睛,静静的、仔细的观察。(课件)

师:人的身高增长有两个飞跃期,在这两个飞跃期中,身高增长特别快,你能发现在哪两个年龄段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0岁到2岁和10岁到12岁,因为这两条线段倾斜幅度最大。 师:12岁以后身高的增长呈怎样的趋势?

生:12岁以后身高增长缓慢了,因为12岁以后的线段倾斜幅度越来越小。(小幅上升,小幅增高)

师:根据统计图呈现的趋势预测陈东18岁时的身高是多少? 生:172厘米,173厘米。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从12岁以后身高增长得缓慢了,所以不可能增长得太多。 师:孩子们的想法很有道理,预测的也比较合理。现在,请拿出你的右手,用手势表示出陈东16年来的身高变化的趋势。 生比划。

师:嗯,不错,现在请你比划出陈东30——40岁的时候身高变化情况。(成年时期,身高进入平稳阶段,不再长高,所以比划的手势应该是水平的。)

师:60——70岁的时候身高变化情况。(这个时候是老年时期了,脊柱会变弯变短,老年人的身高就会有小幅的降低。)

2、联系生活,体验变化。

师:其实生活中很多数量也呈一定的变化趋势。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请你用手势比划下面这些数量的变化过程。

(1)从春天到冬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拿起手来,先找到起点,准备,春天发芽了,一直长到夏天,很多,很茂盛,秋天开始落叶了,落,冬天落完了。(不错,大家很认真)

(2)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出生时长牙没有?找到起点,准备,出生,开始长牙,长长长,长齐了, 又换牙,到了成人了。不长也不掉。老年开始掉牙了,掉,掉,没有了。

3、(课件)毛衣衬衣统计图。

现在我们来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帮一帮这位粗心的会计。 师:这是根据某商场去年7至12月毛衣和衬衣销售量制作的一张折线统计图,粗心的会计忘记给统计图添加标题了,你能根据统计图说一说:哪张是毛衣销售量的统计图,哪张是衬衣销售量的统计图吗? 生:左边是毛衣销售量的统计图,右边是衬衣销售量的统计图。 师:为什么?

生:因为

7、8月份热,买毛衣的人少,买衬衣的多;

10、11月份天气冷,买毛衣的人多,买衬衣的少。

师:如果你是经理,根据这幅销售图,在进货方面你会做出怎样的安排? 生:

7、8月份多进衬衣,少进毛衣,

10、11月份少进衬衣,多进毛衣。

师:看来我们的孩子都很有生意头脑,是的 ,要让学到的数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五、课后拓展

其实啊,统计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已产生

课件:(统计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已产生,)比如古人用“结绳记事”正是统计思想的一种体现。如今统计图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除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还用扇形统计图、柱形统计图等等。人们的创造力很伟大呢。

师:除了人类,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统计方式,请看。树的年轮、鹦鹉螺的纹路、乌龟背上的纹路等等,大自然像这样的统计现象还有很多很多,孩子们,借你一双慧眼,发现身边的数学。未来的世界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去发现。

第18篇:西师版数学教材第十册体积与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西师版数学教材第十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下册P45页——46页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准备主要采取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最后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联想、表达,强化对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的感知,初步形成对体积单位大小比较明确的表象;

(2)能够进行比较,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m3,1dm3,1cm3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已经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 (2)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兴趣浓厚;

(3)学生小组协作的能力和数学语言概括的能力不强; (4)学生对体积概念比较生疏。

教具学具:玻璃杯,水,土豆,三根1米长的米尺,生活用品实物模型,4个1cm3小正方体模型 , 1cm3的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体积概念 1.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2.实验证明。

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下面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好吗?

教师演示: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头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看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生: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揭示体积。

师:对,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是由于石头占了水的空间。 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石头,问:这两个石头谁占的空间一样吗?哪个占的空间大些?怎样用实验证明呢?

(把两个石头放入装有同样多的杯子中,水面上升多的占的空间大,上升少的占的空间小。)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大小两个物体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总结: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组织学生说:电视机的体积?影碟机的体积?手机的体积?学生回答„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师再出示一些物体让学生比较这些物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二、创设矛盾情境,引出体积单位

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出示两个体积相近的长方体) 学生出现争论。(有的说能,有的说不好比较)

生:因为左边的长方体有16个小正方体,而右边的有15个,而且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所以左边的比右边的大。

师:左边的长方体和右边的长方体中的小正方体不一样大,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小正方体大小不同,就不好比较。

师:为什么分成小正方体前不能直接比大小,分成小正方体后就能比较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分成的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这样就好比较了。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请大家阅读书本,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生汇报: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可以分别写成cm

3、dm

3、m3。生猜:

几个同学用身体演示大小1 m3的物体。

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 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为什么? 学生摆小正方体,摆后汇报。 师:(从粉笔盒的纸盒中拿出2盒粉笔)你能估计这个纸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吗?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第45第

1、2题,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

2、选择合适的单位( 课件展示) 牙膏盒的体积约120(

一部手机的体积约48(

一堆煤的体积约2500(

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1(

3、完成课文第4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根据是什么?进而使学生深化对计量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意思的理解。

3、练习:完成课文第48页练习11的第1~4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五、课堂总结,体验成功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最成功的是什么?

师:今天大家的学习很投入,也学了不少有关物体体积的知识,我也很高兴。其实学习不单是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在课外学习。今天学习后,大家就可以去观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间,想一想怎样用今天所学的体积单位来描述它

第19篇:西师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5单元教学设计

第3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测量长度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5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直尺、吸管。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爱心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树人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大小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大,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经理课桌应做多长吗?你准备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业本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学生自由量后汇报,教师板书记录:课桌大约有3支铅笔长,大约有3本数学书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54厘米长„„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把哪个结果告诉经理,能使经理清楚地知道桌子有多长?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2.导入课题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请仔细观察这些商品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长22厘米,文具盒长20厘米。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单位来度量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

第3册教学设计·

字叫0刻度 (课件闪烁0刻度) 。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教师:尽管同学们的身高不同,但1厘米却是一样长的,结合你或同学的身高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自己用手比出1 cm的长度)刚才有的同学比1厘米有这样长,有的比的这样长(师边说边比),1 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 cm长,从2到3也是1 cm长„„课件演示1 cm的长度。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 cm。(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学生找身边长度大约是1 cm的物体。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 cm。图钉的长是1 cm。小方块每条边的长是1 cm (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1 cm长) 。 手指的宽约是1 cm (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 cm,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请孩子们再用手比画一下,1 cm是多长呢? (学生比画出1 cm的长度) 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 cm有多长?刚才有的同学在观察尺子时发现尺子上有字母“cm”,它表示厘米,我们今后在写厘米时,就可以直接用这个字母“cm”表示。(教师板书:1 cm)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 cm大约有多长。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6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 cm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三、实践体验,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喝牛奶的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 2.量吸管的长度

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了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对准要量的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3.量课桌

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同桌测量,量后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师生共同确定把哪一个数据告诉木器厂的经理。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

1.填空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56页例1,让学生填一填。 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课件出示) (1)数学书的长大约为20 cm。 (2)家里门的高度大约为2 cm。

第3册教学设计·

(3)爸爸的身高是170 cm。 (4)黑板宽约3 cm。 3.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

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尺子量出橡皮的长度,再用多媒体动态显示量的方法。

4.介绍数学文化

教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课件展示古时人们如何测量,介绍数学文化。) 5.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测量自己一庹、一拃的长度及肩宽等人体身上的数据

五、总结

反思,拓展延伸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体会分米的含义,建立1分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等于10厘米。 2掌握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生: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学会了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你能估计一下,课桌面大约有多长? 学生:80厘米,90厘米,100厘米„„

教师:课桌面这么长,那我们在测量时是不是应该选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呢?老师今天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

揭示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第3册教学设计·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

教师:分米我们通常用字母“dm”来表示。1分米=10厘米。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有多长。

学生独立操作,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感受1分米有多长。

教师:把你指出的1分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老师同时示范给同学们看。(用手指量出10厘米,并介绍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教师: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我们的手指尖到手掌心的距离大约是1分米„„

教师:1分米=10厘米,那么2分米是多少厘米?3分米呢?4分米呢? 学生:2分米=20厘米,3分米=30厘米,4分米=40厘米„„ 2运用合适的单位量长度

教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认识了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刚才我们还估计了课桌面有多长,现在有几个组的小朋友正在测量他们课桌面的长度,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看了他们测量课桌面的过程,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你们想不想量一量你们自己的课桌面的长和宽,或者是板凳面的长和宽? 分组活动: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小组的同学合作,动手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或者是自己板凳面的长和宽;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填写在记录表里。(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课桌面的长课桌面的宽板凳面的长板凳面的宽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纠正测量不准确的情况。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学教科书第60页第6题。小组同学互相合作,量一量手臂的长度,并把量得的结果填在书上的表中,并将量出的结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合作参与。

教师:说一说,谁的手臂最长? 学生:我们小组里我的手臂最长。

教师:看到表中数量,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我发现了同学们手臂的长短都不一样。

学生2:我发现小明的手臂要比我的手臂长××厘米。

学生3:我还发现个子高的同学手臂通常要长一些,个子不高的同学手臂要短一些。„„

教师:同学们不仅会测量物体的长度,还能发现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可真不错。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数学课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分米)对了,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去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其他成员,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吗?

第3册教学设计·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63页的内容,课堂活动1,2题及练习十三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每组1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还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能量出我们的黑板的长度来吗?教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量一量?(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长度。)经过刚才的测量,有什么感觉? 学生:黑板很长,用学生尺量要很多次才能量完,很不方便。 教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可以用长一些的尺子来量,用大一点的单位来量„„ 教师:请大家看教科书第62页的第一段话,把它读一读。

学生读后,教师拿出米尺,给同学们介绍1米的长度,认识米尺。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概念

教师:每组有1把米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比,你有哪些发现?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学生1:我发现1米比1厘米长多了。

学生2:我发现了1米里面有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学生3:我还发现米尺上每10厘米处的数字都要大一些。 学生4:我发现1米大约有我两个手臂伸平那么长。

(请小组内同学每人都把手臂伸平,用米尺量一量,感受1米有多长。)„„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初步感受到1米的实际长度。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1:教室门的宽大约是1米。 学生2:我的身高比1米多一点。 学生3:我睡的床大约1米宽。„„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了1米有多长(举起米尺),那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

第3册教学设计·

以用“米”作单位呢? 学生: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人的身高,量门、窗的长、宽,量树木的高、楼房的高„„都可以用米作单位。

教师:对,量这些比较长(高)的物体或距离,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 2教学例1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并且把测得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待会儿我们再交流。

学生测量,记录。

教师:请各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测得的结果是多少。 各小组交流测得的黑板的长和宽的米数及测量的方法: (1)米尺的0刻度与黑板的一端对齐。

(2)用米尺紧靠黑板边,量一次作上一个记号,下一次从这个记号量起。 (3)测完后把每次测的米数加起来就分别得到黑板的长和宽。 学生:黑板的长约3米,宽约1米。

三、巩固练习

1教学第64页课堂活动

第1题,教师:下面我们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请大家用米尺或卷尺互相量一量身高,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的表中。

教师:大家先想一想,可以怎样测量身高?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1:请被测量的同学站直,用卷尺从他的脚后跟到头顶进行测量。 学生2:请被测量的同学靠墙站直,用一本书平压头顶触到墙作好记号,再用米尺测量墙的这个高度就是同学的身高。

学生3:测量时被测量的同学要站直,卷尺要拉直,要从尺子的零刻度算起。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参与。

教师:通过刚才的测量,从填好的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们这组×××同学最高,××同学最矮。 学生2:我还知道我和×××的身高相差5厘米。 2教学课堂活动

第2题请你找出教室里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并实际量一量。学生量后再告诉同学或老师,看你估计得对不对。

四、课堂作业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第2题学生填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填。

五、反思小结教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例2,练习十三4~10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第3册教学设计·

2能解决有关长度计算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卷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测量较长物体或距离时使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米用什么字母表示?(m),米与另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用米作单位来测量长度。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

教师: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多宽呢?学生随意猜。 教师:要想准确地知道它有多长、多宽,该怎么办? 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教师展示准备的测量工具:卷尺、米尺、绳子、学生尺)

教师:请4人小组选择测量工具,并小组内思考,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组1:我们这组用卷尺量。测量时一定要把卷尺拉直,才能量得比较准确。 小组2:我们这组用米尺量,测量时要在每次测量完处作好记号。还要注意每次都要对齐0刻度。

小组3:我们这组用绳子量,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

教师:大家考虑得很周到。请各小组的同学作好分工,然后进行测量。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再交流测量结果。 小组1:我们这组用卷尺量得教室长„„宽„„

小组2:我们这组用米尺进行测量,测量速度比用卷尺量要慢得多。„„ 教师:虽然大家用的工具和测量的方法不同,但都发现教室的长大约是„„宽„„

2测量立定跳远的距离

教师:学会了测量长度后,我们可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立定跳远的距离,该怎样测量呢? 学生1:可以在地上用粉笔画一条横线,起跳时脚尖紧贴横线,起跳落地后马上用米尺进行测量。

学生2:还可以把米尺的0刻度对齐起跳线,摆放在地面上,同学跳完后,用另一米尺紧贴同学的脚后跟看刻度。

学生3:还可以把卷尺拉直放在地上,在0刻度线的地方起跳,跳完后直接就可以在卷尺上读出脚跟所在的刻度。„„

下面,就请两人一组,测量自己5次立定跳远的距离,并在数学书第65页上作好记录。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指导。测量完后请学生思考:跳得最远的一次是多少?跳得最近的一次是多少?你还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3测量两臂间的距离

前面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自己的身高,其实在我们身上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现在就请四人配合,用卷尺测量自己两臂之间的距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

第3册教学设计·

教师:通过测量,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有不一样的吗?是什么原因? 学生:我发现自己两臂之间的距离跟自己的身高差不多。

三、独立练习

教学练习十三第4~8题。教师引导学生看懂图题后,请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1练习十三第9题

教师:如果我们想测量一棵大树的树干一周的长,可以用哪些办法?学生:„„教师:请大家课后自己选一棵大树进行测量,并作好记录。

2练习十三第10题

回家选择一些物体量一量长度,并把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第20篇:西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倍数和因数,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2.在探索数学的有关特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

3.介绍有关数学的趣味知识,设计相关的游戏活动,继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认识倍数和因数,并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今天让我们来见见几个老朋友。(出示:0.1.2.3.4.5......)这些数是我们数学世界的“老资格”了,它们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还记得吗?(自然数)

2.在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有许多非常有趣的联系。今天我们就在非零自然数中来找一找。(板书:非零自然数)什么是非零自然数?(就是不包括零的自然数,如1.2.3.4.5......) 3.大家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吗?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出示:主题图)说的是有一天,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能带10万兵吧!汉高祖心中很不高兴,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罗!”这充分说明了韩信的自信,韩信在中国历史上也确实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将军。同学们,你们今天也可以来过一过大将军的瘾。那就看你会不会点兵了! 二.自主学习(1)教学例1 1.(出示:36人举行队列操练,每排人数一样多,有哪些排列形式) 先自己独立在练习本上安排一下,安排好了后小组进行交流。 2.3.(学生思考,安排,并讨论,师巡视,了解讨论情况。) 汇报安排情况。老师根据学生安排写出式子。

4*9=36

9*4=36

36/4=9

36/9=4

4、

9、、36这三个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4和9相乘就得到36,36能被4和9整除。我们可以这样说:4和9都是36的因数,36是4的倍数,也是9的倍数。 4.5.还有其他的排列方式吗?

排列的方法还有很多,课本第3页,先填空,然后用其中一个算式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6.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36的因数有哪些?最小的因数是谁?最大的呢? 7.练习:根据12*3=36填空。12的()倍是36,()是12的倍数。36是哪些数的倍数?观察36的因数,有没有发现什么? 8.小结:倍数和因数是相对的。学生举例

(2)教学例2 1.出示:在6,30,55中,哪些是6的倍数?如何判断: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再简单讨论。

强调“整除”,如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6的倍数,我们就要看这个数能不能被6整除。

2.练习:找出1~100的自然数里,7的所有倍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时要求找出最小和最大的倍数) 3.小结:一个数的最小倍数就是它自己。

(三)、小结

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倍数和因数是两个非零自然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这跟我们以前学习的一个知识关系非常大——那就是整除。如果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那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另一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对于倍数和因数,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通过这节课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获得了什么呢?

三、课堂活动

完成书本第4页的课堂活动。

四、拓展练习

下面我们来回答上课前我说的故事。

西师版数学教学设计
《西师版数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