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7 12:05:5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3、在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4、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

4、预设: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5、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6、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7、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3、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他们都是一家人(出示图片)。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预设

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亡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同学们,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还会有哪些姿势?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再想象,这个小儿还会有什么姿势?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

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

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幸福美满!一起读这句词。

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屏幕出示)。自己在座位上说

(三)感悟词眼,注重身心体验

1、同学们,在一遍遍地读中有没有读出作者看到这幅画面后的心情呢?它就在词里面,请静静地用心读一读,找出表示词人心情的那个字。

2、“喜”,(板书:喜)这是词人情感的流露。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这么喜欢,这么欣喜?请同学默读这首词。(学生默读思考)

3、交流感受。

四、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和安宁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喜欢,那么向往呢?他在欣喜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相信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深刻的感悟: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2、出示《破阵子》。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那就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我们的笔尖,把这首词端正美观地书写在字帖上。

五、吟诵积累,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景—美

溪上青青草

夫妻恩爱

人—美

两儿勤劳

小儿无赖

【教学反思】

《清平乐 村居》是一首词,对五年级孩子来说,是初次接触,因此在教学的第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诗与词的比较,认识词的特征。其次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读词的同时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并结合插图说出这首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词眼”,由“喜”字入手,走进词的意境,感悟词的内涵,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前松后赶,事先安排好的通过了解辛弃疾的背景材料,以及阅读他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由于时间关系进行得比较匆忙。

推荐第2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关键词】《清平乐?村居》 教学设计意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66-02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整首词画面感极强,词中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通过对农村朴素恬静、清新秀丽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的生动描摹,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之情。教学中,笔者采用“读一首词”“赏一幅画”“悟一份情”的教学法使词中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充分感悟农村生活的意境美,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要求,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借助课文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理解“翁媪、卧剥、相媚好、无赖”等关键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通过多层次的诵读,想象词中田园生活的场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品悟词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难点:多层次诵读,品悟词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一:诗词对比,了解词的特点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一首词。在这之前,学生只学过诗,从未接触过词。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诗和词的不同之处。笔者在黑板上板书“村居”两个字,问学生:“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想到了农村生活,有的回答想到了农村人居住的房子。笔者接着出示高鼎的诗《村居》让学生读一读,并用一句话进行过渡:“在清代诗人高鼎的笔下,《村居》是一首诗,而在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笔下,《村居》却是一首词。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诗与词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和教师对诗词异同的梳理,学生较容易发现词的三大特点:每行词的字数都不相等;词除了有题目,还有一个词牌名;词一般分为上下两段,称为上阕(上片)和下阕(下片)。此环节通过诗词形式上的对比,使学生对词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感受词的韵味

学习古诗文,不仅要正确读准字音,更要读出诗中的韵味,感受其韵律美。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分两步进行教学。

1.正确诵读

通过自读、指名读,相机指导学生读准一些难读的字音,并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如针对“翁媪”二字的读音,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偏旁部首的方法来理解“翁”是指老年男子,“媪”指老年女子,并用拆字理解的方法明白“翁媪”一词指的是一对老年夫妇;还有对比古今义理解词语的含义,如“无赖”的今义是贬义,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而在古代,“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又如“剥莲蓬”一词,学生很容易读错。笔者出示了“剥”的两个读音和不同的意思,让学生根据意思来选择正确的读音:“bāo”,意思是去掉外面的皮或壳;“bō”,意思是用强制手段夺去,依照法律取消。学生根据意思很容易找出“剥”在这里指的是去掉莲蓬的皮,也就能选择正确的读音“bāo”。而“莲蓬”这个词中“蓬”一般读轻声,但在词中为了押韵要读它的第二声。

2.读出韵味

古诗词平仄有序、简短精炼,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了这首词上阕压的是“ao”音:“小、草、好、媪”;下阕压的是后鼻音“ng”:“东、笼、蓬”。一般在朗读诗词中,读平声时,即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而读仄声时,即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笔者通过范读,让学生模仿诵读,读出了这首词的韵味。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翁”“媪”“无赖”的含义,读准“剥莲蓬”的字音,以及了解词的韵律,让学生能够把词句读顺,然后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品悟词的韵味。

(三)教学环节三:想象画面,感知词的大意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笔者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来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大意。这首词虽然只有8行46个字,却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乡村生活画卷。笔者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结合书本插图及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读懂词句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生动的描述,让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词中描绘的这幅美好的生活画卷。

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词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笔者引导学生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想象:“1.感悟景之美(抓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来体会);2.感悟人之和谐(抓住‘醉里吴音相媚好……溪头卧剥莲蓬’来体会)。”接着描绘出五幅画:乡村美景图、翁媪醉聊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小儿剥莲图,让学生把这五幅画结合在一起,完整地说出这首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练说,一幅乡村美景图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的设计摒弃了对古诗词繁琐的分析和对诗意的死记硬背,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诗词特有的意境之美,不仅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了词的意思,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教学环节四:紧扣词眼,感悟词的意境

每首诗都有诗眼,词也不例外,抓住“词眼”展开教学,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首词的词眼是“喜”字。课上,笔者问学生:“通过诵读,你发现了作者看到这幅画面后的心情了吗?它就藏在这首词中。请大家用心读一读,找出最能表达词人此刻心情的那一个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喜”这个词眼。教师板书“喜”字后说:“这是词人情感的流露。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令他这么欣喜?”学生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归纳出作者“喜”的四个原因是:环境宁静、夫妻和美、两儿勤劳、小儿无赖。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喜”字理解了作者对这户人家老头老太生活和美的喜爱、对两儿勤劳的喜爱、对小儿天真无邪的喜爱和对这与世无争的宁静村庄的喜爱之情。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让学生的心与词人的心一起跃动,真正走进了词所创设的如诗般恬静的优美意境中。

(五)教学环节五:背景补充,体悟作者的心声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词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笔者补充介绍了作者辛弃疾的相关资料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接着,笔者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读到这儿,老师的头脑中冒出了一个问号,辛弃疾是众所周知的爱国词人,此时的他为什么不去赞美战场上英勇无畏的将士,而是极力地赞美这安宁平静的乡村生活?”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之前已经了解了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他们的回答可谓精彩纷呈。如生1说:“因为他已经厌倦了战场的厮杀,现在他更向往安宁平静的生活。”生2说:“从这可以看出,他热爱和平,希望所有的百姓都能远离战争、远离战场。”生3说:“因为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像这家人一样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笔者顺势进行小结:“是啊,辛弃疾希望全天下的家庭都能像这户人家一样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他不愧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词人!这首词中不光渗透出作者的‘喜’,更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在学习这首词时,笔者引导学生将词中宁静的乡村生活融入烽火连天的南宋王朝这一历史大背景中,使学生了解到词中所描绘的安定祥和的环境在那个战乱年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学生还从中感受到了词人对安宁生活的无限向往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六)教学环节六:课外拓展,激发读词热情

学完了课文《清平乐?村居》,课堂教学还没画上句号,笔者又向学生推荐了辛弃疾的另一首不同风格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学生要理解这首词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先让学生听录音诵读,再给他们讲解了一些难于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降低学生理解词句的难度。最后,笔者用一段话作为课堂结束语:“辛弃疾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有茅檐低小的宁静美好,也有金戈铁马的壮怀激烈。在不同的时期,他所写的词风格也迥然不同,但其中不变的是他那份浓浓的爱国热情。同学们课后可以去读读他的词,更深入地了解这位爱国词人的词中或壮怀激烈,或恬静淡然的情感。”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末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这首词,通过与《清平乐?村居》的相对比,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词人辛弃疾的创作风格。两首词虽然风格截然不同,但都表达了词人的爱国之情,为学生将来学习辛弃疾更多的古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 杨 春)

推荐第3篇:《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熟读课文。

2、认识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特点。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简略了解词人及创作背景,体会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从诗到词,自然引入

1、老师知道你们会背很多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

背得真好!

2、古诗文是中华文化海洋中的一座宝库,其中有好多名篇千古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词——(齐读课题)(强调“乐”的读音)

二、介绍词的特点

1、(出示《清平乐 村居》)仔细观察,看看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诗文有哪些地方不同?

2、交流

(1)题目不是连在一起的。(词都有固定的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这就是词牌名,如这首词中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题目。)

(2)每行的字数不一样多。(因词每句的字数不相同,所以,词又叫长短句。诗盛行于唐朝,词盛行于宋朝,所以有“唐诗”“宋词”之称。)

(3)有8句,分为两段。(词一般分为两段,称为上阕、下阕。)

(4)„„

3、小结:这就是词的特点。

三、初读正音,感受韵律美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要求:

1、读正确,理解生词的含义,有困难的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解决。

2、读流利,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出示课文)(生自由读)

2、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

3、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刚读课文的同学说)

4、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再指名读)

5、老师有个问题,你为什么把“剥”读成“bāo”,而不读“bō”?

请同学们查字典,看看字典里是怎么说的?(查字典)(交流)

文中的小儿在干什么?(剥莲蓬)

6、你读得这么好,老师奖励你推荐一名同学来读。(知名读)

7、读得真好!读出了词的韵味,(指名)你觉得哪里读得好,哪里停顿了一下?

听一下,注意停顿。(范读,讨论停顿) 8、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

四、想象画面,体味意境美

1、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作者描绘的画面读出来。

2、学生汇报

(学生说到之处,便品读体味其意境)

A“茅檐低小”

这是怎样的屋子?又低又小的、用茅草盖的屋子。看着画面来读这句——“茅檐低小”。看着课文想象这幅画来读这句——“茅檐低小”。

B“溪上青青草”

从这句中会想到什么画面,(学生说青青的草),溪水清清,青草碧绿,读出这种美。(指导读。)

C“大儿锄豆溪东”

(出示)看,大儿在锄豆地的草,我们会想到一首诗,(领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谁来夸夸他?(指名学生说。)

D“中儿正织鸡笼”

(出示)看,中儿正在编织鸡笼。想对他说点什么?(指名说。)

E“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出示诗句)读

看图(出示)把“卧”换成“趴”“躺”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

真是换不得,看到“卧”字,我们会想到仰卧、侧卧、俯卧„„不管怎样,肯定是他最舒服的姿势,你们再看他的小脚丫,送他一个词。(引出“无赖”)

(2)你觉得“无赖”是什么意思?(交流)

是啊,我们读的时候觉得非常有童趣。刚才你们说,小儿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无赖”。在家里,父母有时候会亲昵地说,“看你那熊样儿”,其实,这是真正的喜爱。

是你们自己读懂的。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读)

谁和他比一比。

一起读。

F“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词中的“翁媪”指什么人?(交流)

谁来说说“吴音”的解释?

“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这对老夫妻带着醉意用方言亲热地谈些什么呢?

(2)读了“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翁(媪)对媪(翁)说:“_____”

(3)老公公会拉着老婆婆的手说:“我知道那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坐着摇椅慢慢聊。”(《最浪漫的事》)

多么恩爱的一对老夫妻,多么温馨的画面,多么幸福的家庭啊!

一起来读出这种感受——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那我们就把这幅美景留在我们的心中。(读)

(4)吟着吟着就产生了感慨,给这幅画送一个字,一句话。(美!快乐!和谐!„„)

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是哪个?

(醉) 是啊,看着懂事的儿子,白发翁媪醉了,陶醉其中了。

五、了解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1)除了他们,还有谁醉了?(作者)看着眼前这幸福的一家子,看着这平静安宁的生活,作者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词人的老家在山东济南,长江以北的地方都被北方金人占领六十多年了,词人家乡的亲人都饱受战乱之苦,生活动荡,吃不饱,穿不暖,流离失所,生活非常悲惨。江西上饶地区在长江以南,没有战乱,所以,老百姓还能过上宁静的生活。

(2)此时,作者心里想到了什么?

词人是多么珍惜,多么盼望家乡的亲人也能过上宁静的生活呀! (3)带着这种感情,再读一读课文。(齐读)

六、欣赏

词是可以配乐吟唱的,欣赏一下。

多美啊!

七、作业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附: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翁媪

相媚好

大儿

锄 人 醉

中儿

小儿

推荐第4篇:清平乐 村居 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3.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领悟词人那忧国忧民的壮烈情怀。

【教学过程】

一、纵联横引识“词”,温故而知新

(一)由诗《村居》引入词,横向比较诗与词的不同之处,复习词的旧知。1.二年级学过一首诗《村居》谁会背?

2.宋朝一位叫辛弃疾的大词人也以“村居”(板书)为题写了一首词,一起读课题。(出示《清平乐村居》)。

3.对比一下这两首《村居》,你发现哪里不同了?(诗人不同、描写的具体内容不同、每行字数不同、题目不同)

复习词的旧知: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每行的字数不同。清平乐,是词牌名。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二)引导学生纵向比对《忆江南》《渔歌子》与《清平乐•村居》,进一步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1.题目不同,《清平乐·村居》中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 2.《清平乐 村居》分为两部分,上部分叫上阙或上片,下部分叫下片或下阙。词按长短规模分,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这三首词都比较短,在58字以内,所以都叫小令,随着不断地学习,将来你们会了解更多有关词的知识。

学习词和学习诗一样,都要做到“知人——正音——明义——悟情——诵吟”

二、初识辛弃疾

1.学生交流课前查阅到的有关辛弃疾的资料。

2.老师介绍辛弃疾。

三、多层次读词,初步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词,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

剥莲蓬:平时我们的口语说莲蓬,在诗词中讲究平仄押韵,你们看,上阙中“小”“草”“好”“媪”,韵脚是仄声音,下阙中“东”“笼”“蓬”韵脚是平声音,所以应该读成溪头卧剥莲蓬(强调“莲蓬”的“蓬”是第二声),让词读起来更流畅。

3.分节奏指导朗读,初步感知词韵。

四、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交流、反馈。

3.词人非常巧妙地用一处景物,把这些画面连起来,变成一幅完整的画,应该是什么景?(小溪)

4.小组合作,说说词的意思。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师:了解了词的大意还不够,还得品读词句,走进词境。这些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个画面?为什么? 预设一: 村居的“景”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说画面,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2.指导朗读: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预设二:感受村居的“人”美。

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读词,感受夫妻的恩爱;大儿的勤劳;中儿的懂事;小儿的顽皮。)

预设1: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从“卧”字入手,结合课文插图,从小儿动作、神态、语言、心里等方面想象小儿卧剥莲蓬的样子,感受小儿的天真活泼。

2.联系四年级《白鹅》《猫》中反语的表达方式,理解 “亡赖”所表达的作者对小儿的喜爱之情。

预设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想象画面,抓住细节描写,感受大儿子的勤劳、二儿子的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3: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

2.想想说: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见翁(媪)夸赞媪(翁)说:“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板书“醉”呢?

(三)提炼词眼,沉醉词境。1.理解翁媪之“醉”。

如果我是诗人,我真想问问:老人家,您一家五口人,住在这矮小的茅檐里,为什么还如此陶醉呢?

小结: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

2.理解诗人之“醉”。

看到此情此景,陶醉的仅仅是这对翁媪吗?——还有诗人。

3.拓展背景,感悟词情。

(1)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辛弃疾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

(2)补充词人生平,体验词中深意。

诗人近二十年闲居在江西上饶,可是看似居安的他却一直充满忧虑,忧虑着北方战场。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这一情怀。(师诵读词)

读完《破阵子》,你明白诗人为什么如此陶醉了吗?

(3)学生交流感想,理解诗人更渴望天下所有的人家都能这样安居乐业,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吟诵全词。

五、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景—美

人—美

安居乐业

居安思危

推荐第5篇:《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课题】古诗《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3、把词改写成记叙文。

【教学重点难点】读中悟情,读中悟境。 【教学内容】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方法】

以自学为主,通过注释、工具书、理解词意,通过多媒体课件画面、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深入领会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所感所想。 【评价设计】

1、针对目标

1、2,在学生在读古诗的基础上,通过注释、工具书、理解词意,通过画面、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深入领会诗句意思再让学生自读,同桌读,指名读,齐读,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针对目标3,在改写《舟过安仁》的基础上把《清平乐 村居》改写成记叙文,重点放在记叙文的六要素上。 【教学过程】

一、感知“美”

1、出示多媒体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解释课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 “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寻访“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自由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3、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 (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2、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学生朗读才艺展示)

四、回味“美”

1、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有你来朗读下阕中的最后一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预设: 示例: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喜”。

“喜”有喜爱、可爱之意。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溪边躺着剥莲蓬呢。喜字表现出词人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示例: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卧”。

“卧”是躺着。“卧”字,极为传神地勾勒出小孩子天真活泼的神态。表现出词人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读诗并分组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欣赏 多媒体出示: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辛弃疾)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内容:上片写乡情,下片写亲情。

景物:青草、茅檐

【作业设计】

1、熟读古诗,小组内背诵古诗。

2、把《清平乐 村居》改写成记叙文。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的主题是“童年生活”,本课是反映古代儿童快乐生活的《古诗三首》。学生已经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引导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1.先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生有节奏朗读古诗,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诗中有思,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2.以读为主,重在指导学生读诗,采取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进行阅读,在读中理解,感悟。

3.我主要采取的是自学为主、交流反馈的方法进行,并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改写上,在理解古诗含义,体会古诗意境的基础上,以改写《舟过安仁》为例,进行改写的学习并由学生改写《清平乐 村居》

推荐第6篇:清平乐 村居 教学设计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淮安市袁集小学 蔡园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向往和平安宁的生活,希望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入课文

1.同学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有人说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2.听。放舒缓的田园音乐,学生体会音乐的意境。(板书:村居)

3.音乐结束,谈谈看到“村居”二字会想到什么。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题目为“村居”的宋词。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今天我们学习的词也有一个词牌,通过我们的课前预习,它是——(学生齐答:清平乐)(师板书)

3.齐读课题,引入新课:我们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课件,自由读文。2.指名读,及时正音。

3.出示生字词 ,查字典,解释部分词义。

4.再次出示词,齐读。引导学生想象词句所描绘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并进行朗读指导。

三、初解诗意 1.会美景

师:不知不觉中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仿佛看到了什么?青青草和青草有什么不同,怎样读出这样的感觉?把美好的感觉送到里面读一读。

想着刚刚所说的画面,再读课文。

2.析人物

师:这首词中有美景,还有不少人物,谁能说说有哪些人物? 生:有一对老夫妻、大儿子、二儿子还有小儿子。 师: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呢?

生各抒己见。

师:作者辛弃疾最喜欢其中的谁呢? 生:小儿!

师:为什么?出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谈“无赖”,品“卧剥”。

师:以前见过“无赖”这个词吗?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我觉得不是讨厌的意思,是顽皮的意思。 师:为什么你这么想呢?

生:因为小儿没有坐着剥莲蓬,而是卧着的。

师:“卧”是怎样的动作?送进去读一读,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真乃无赖也。我们送他一个成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一起读出小儿的无赖。

四、入诗境

1.抓词眼,品味“相媚好”和“醉”。

师: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读着读着就不由得产生了感慨,我们给这幅画送一个字,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是哪一个字呢?

生:美。 生:爽 生:醉

师:对!所有的景物都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醉啊!(板书:醉)我们都醉了,难怪辛弃疾会醉,在沉醉中,在陶醉中他又听到了什么呢?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谁“醉里吴音相媚好”呢?他们说些什么呢?“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翁会对媪说些什么,媪又会对翁说些什么呢?

生:这对老夫妻带着醉意,在亲热的聊天。

生:老爷爷在夸赞老奶奶呢!看看,我的老太婆多么能干啊!给我生了三个儿子。

师:老头子,你也一样能干!

生:老太婆,你那双手多灵巧啊!你看起来一点也不像70岁的人。

师:老头子,你就会夸我!你也不老! 生:老婆子,来 !咱们再喝几杯。 „„

师:这么大年龄了还亲亲热热的,难怪辛弃疾也不禁羡慕啊!要把他们写进词里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着他们如此的恩爱,诗人被这情感动了,于是更加的陶醉了,让我也醉了。(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2.研读描写三个孩子的话语。

师:老公公、老婆婆可没光顾着夸对方,他们还看到了三个儿子呢。说不定他们此时正在夸赞三个儿子呢。大儿子正在干什么呢,书上是怎么说的,我们想象一下大儿子在怎样锄地,一边锄一边在想什么吧!

生:大儿子在豆地里锄草

师:多么懂事的大儿子呀,难怪夫妇俩会那么安心地坐在门前乐享晚年女呢!

师:除了一个勤劳的大儿子还有—— 生:中儿正织鸡笼。

师:用一个成语形容二儿子编鸡笼的样子。 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灵手巧。 师:他一边编鸡笼肯定一边在想,想什么呢?

生:我要多编几个,拿到集市多卖几个钱,让父母高兴。 师:多么孝顺的孩子,老两口会心的笑了。他们不止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相媚好的恩爱中,更是陶醉在孩子们的孝顺的表现中啊。(板书:安)

师:小儿子在哪儿呢?读出来。

生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这个顽皮可爱的小无赖,难怪会最喜呦,不仅自己快乐,也让老夫妇俩快乐,让辛弃疾快乐,让我们这群读词的人们也快乐!(板书:乐)这最中可有醉呀。(师指板书醉字)

五、悟诗情。

1.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2.生:一个和谐、幸福、快乐的家庭。

师:这是一幅多么安乐的乡村田园图,诗人此时已经完全被陶醉了,忍不住走上前去“老公公,老婆婆,你们住在这么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怎么还会这么快乐呀?”

师模仿老爷爷的口吻: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呀!一家人和和美美就是最大的幸福呀!(板书:安居乐业)

师:看着这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诗人陶醉了。此时他醉在田园。陶醉的同时他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3.介辛弃疾。

师:我们来看辛弃疾的一些简介。

听古战场厮杀的音乐,体会破阵子所表现的气魄。 出示《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读《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词的意境。

4.同是“醉里”,却意义不同。当他征战沙场,他最渴望的是什么?当他身在田园,他最渴望的是什么?同是醉里,虽然所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却是是相同的,那就是国泰民安,安居乐业。(板书:居危思安)指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感受,希望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

六、内化情。

师:让我们怀揣这份美好的情感再次走进《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

配乐朗读。

师:听着同学们用心的朗读,老师仿佛感到和谐的村居生活就像文章中的小溪一样在我们心中流淌,永远地流淌。也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现在安宁快乐的生活。

七、延伸情

村居的和谐与美好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想把它变成我们笔下的作品吗?我们可以根据词的下阕描绘的景象,编成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拿起画笔画下这美好的村居生活。

八、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安居乐业

居危思安

推荐第7篇: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 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3、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读正确

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谁来读一读这个“剥”字?请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那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把花生的皮去掉叫——把莲蓬的皮去掉叫——。一起再读这个句子。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4、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5、指名读。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7、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3、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他们都是一家人(出示图片)。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预设

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亡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同学们,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还会有哪些姿势?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再想象,这个小儿还会有什么姿势?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

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

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是不是,有些惊讶,来,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教师指导读,不仅你惊讶,辛弃疾也很惊讶,你看他都禁不住走进茅屋去问了。哪个词在问?(谁家)白发谁家翁媪?注意这个“谁家”,读出问的语气。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哦。一起读这句词。

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屏幕出示)。自己在座位上说说。

教师引导:同学们,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往事——历历在目,一晃就是——几十年了,现在咱们老了,虽然老了,可是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那,高兴那。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话。

(三)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哎,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他们都陶醉了。

2、是啊,陶醉了。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请把你的想法简要地写在纸上。

3、是啊,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作者。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来,我们读出诗人那醉醉的感觉来。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我们。来,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5、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

四、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板书:心醉田园);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相信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深刻的感悟: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2、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我们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3、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那就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我们的笔尖,把这首词端正美观地书写在字帖上。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教学目标:

1.认识“醉”、“媚”、“锄”、“剥”4个生字。理解“相媚好”、“亡赖”、“翁媪”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词中情境的方法,感知词中大意,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情境对话,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会词中这一家人平和的心态。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的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感悟词中这一家人平和的心态,感悟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1.板书:村居。我们看村居,你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农村里的房子。我想到了山村里的房子。我想到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高鼎的作品,下面一起读一读。

诗中描写了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村居更有韵味,看老师继续写(板书:清平乐)读准“乐”这个多音字在这里应读yuè。 3.谁再将课题完整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整首词三到四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顺为止。 2.检查读书情况

课件出示:翁媪、锄豆、相媚好、卧剥、莲蓬

(1)请小老师带读。重点提醒:翁(后鼻音)、锄(翘舌音)剥:在这里是指把东西的皮或壳去掉,所以应该读bāo蓬:单独念是第二声,但在莲蓬这个词中读轻声。

(2)去掉拼音你们一定也能读好。

3.理解“翁媪”(结合注释理解意思或通过字形来分辨) 4.齐读词语。 5.指名读课文。 6.齐读课文。

三、师生配合,读出韵味

1.字音读准了,如果还能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就更好了。听老师读,边听边用笔标出停顿的地方,用斜线画出来。

2.看看大屏幕,跟老师的一样吗?不对的地方可以改一下,老师想和大家合作着读,好吗?(师生配合读词的上阕和下阕)

3.配乐齐读。

四、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词读了好几遍,但好词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内容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默读这首词,结合注释和文中的插图,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自己能不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2.指名交流。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绿绿的青草。)

(1)茅檐:茅屋的屋檐。

(2)青青草:很绿的草。

(3)为什么不是青草而是青青草?多了一个“青”你又体会到什么呢?(作者用的不是一个“青”而是两个“青”来表示草绿得程度很深。)

(4)看着这绿绿的草,仿佛那绿色的生命一般,指导读出对小草的爱怜。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在醉意里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的,不知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1)吴音:吴地的方言。

(2)相媚好:互相逗趣、取乐。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大儿子在溪的东边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制鸡笼)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最喜欢小儿子的顽皮淘气,他正趴在溪头剥莲蓬呢)

(1)无赖:平常说“无赖”好像是贬义,词中的“亡赖”是指小儿顽皮、淘气。

(2)卧剥:趴着剥。

3.谁能用自己的话将整首词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4.词中有一个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的情感?你找到了吗?(板书:喜)辛弃疾喜欢村居的什么呢?

五、展开想象,品悟词意

1.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用上这个句式,说一说,读了哪一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听到了什么,又或者想到了什么呢?

2.和同桌交流交流。

3.指名交流。

读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仿佛看到、听到、想到„„

(1)这是多么富有乡村气息的景色啊!不仅有这些,还有下阕的豆田、莲蓬。

(2)这些都是词中所写到的乡村特有的景。词中没写到的呢?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你还能看到什么?(结合学生回答,师引诵诗句)

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蜻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青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小鸟──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知了──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黄牛──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3)这仅有46个字的小词,经我们这么一说仿佛变成了一幅画,在这幅画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村居里特有的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那在你眼中这是一幅怎样的画?(美妙绝伦,生机勃勃,妙趣横生,有声有色„„)这幅画的名字就叫“村居”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这景,你会说这景可真(板书:景美)

(4)咱们就美美地读一读,把村居的美给读出来。

4.不经意间,我们就走进了这幅画中,如果此时此刻你就在这景之中,你最想做什么?

5.同学们都已经陶醉在这美景中了,那村居里的一家人都在干什么呢?(板书:人)

读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看到、听到、想到„„

(1)你觉得这对恩爱的老俩口可能会聊些什么呢?(聊景色、聊儿子们、聊曾经的往事„„)

(2)师生分角色情境表演。

(3)同合作互相演一演。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了这老俩口的幸福、温馨„„

过渡:老两口相亲相爱是多么的开心,令他们更开心的还有他们的三个儿子呢!

读了“大儿锄豆溪东”,我仿佛看到、听到、想到„„

(1)看着大儿这卖力锄草的样子,我们送他一首锄禾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随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3)男同学一起读。

读了“中儿正织鸡笼”,我仿佛看到、听到、想到„„

(1)多么懂事的二儿子呦,虽然还没到耕种的年龄,但已经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真是应了那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3)我们一起读。对,就这样,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读了“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我仿佛看到、听到、想到„„

(1)图上的小儿是静态的,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想象这小儿在剥莲蓬的时候还会有哪些调皮、可爱的动作吗?他的小手、小脚、小头还会怎样动?

(2)总之他想怎么动就怎么动,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送他一个成语(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3)让我们读出这小儿的快乐。(指名读,男女生分开读)

6.瞧瞧这一家人,老两口相亲相爱、三个儿子又那么懂事、可爱,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指名答)他们是和和美美的一家人。咱们可以把它融为一个字(板书:和)

六、走近诗人,升华情感

1.同学们,这就是诗人眼中的村居,看着这清新秀美的景,再看着这和和美美的一家人,诗人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啊!(“喜”加三角符号)辛弃疾又是在怎样的处境下写的这首词呢?结合课前预习,谁能用

一、两句话来介绍一下辛弃疾?

2.老师也找到关于辛弃疾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小资料: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自幼丧父,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21岁参加抗金义军,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在这期间他所提出的所有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而且三次被罢免,二十余年隐居江西上饶一带。)

3.这首词就是他在江西上饶的时候写的。他一出生,自己的家乡就已经被金人侵占长达13年,我们完全能想象出当时的辛弃疾每天眼前看到的都是什么?(烧杀抢掠、满目疮痍、战火连天)耳旁听到的又是什么?(人喧马嘶)

4.所以,当他经历了这样的战乱以后,再看到这风景如画的乡村,看到这和和美美的一家人,特别是看到这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小儿,你觉得他心里会想什么?(它多么希望自己能拥有像小儿这样幸福的童年,多么希望北方战场上的人都能过上这无忧无虑、幸福安定的生活,国家能早日统一)

5.辛弃疾喜欢这村居的景,喜欢这和和美美的一家人,更加向往这村居幸福安定的生活。他希望人人都能够喜在村居。带着别样的理解,我们再来吟诵这流传千古的《清平乐村居》(配乐齐读)

6.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吟诵,把村居送给我们的精神的礼物留在心中,全体起立,试背诵课文。

推荐第8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 以宜完小

王稳雄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精讲要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互动提纲

1.自主学习:正确流利读诗词 2.合作学习:理解是的意思 3.探究学习:想象诗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深思解疑,随堂完成练习

1.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答: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推荐第9篇:清平乐村居 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导入,提出问题

1、理解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2、正音:乐(yuè) 齐读课题

(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 莲蓬 卧剥

3、指导朗读:

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生交流: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四、汇报交流,质疑点拨 师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练习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师点拨: (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 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天真可爱 调皮可爱) 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感悟景美 师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点拨:

(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 (2)理解“相媚好“

(3)理解“醉里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

说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读这首词,感悟。

2、交流看到的画面 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浏览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4、师引背。

5、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把这首词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下来。

六、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推荐第10篇: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表达感情方面,全词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对自身现实的不满和对沦陷区百姓的深深同情。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评析“醉”字,体会词人才华难展、志不得伸的心情以及渴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伟大情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完成前置性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理解题目村居的意思。

二、交流朗读

1、读通读顺读正确。

2、读出节奏。

3、读出韵脚。

三、交流对词的理解

1、小组内交流自己通过自学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句。

2、全班交流

四、读思结合,想象画面

1词中景

读了词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

2、词外景

补白:除了词中描绘的画面,你还能想象到什么画面? ②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③带着这种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词。

3、词中人

①读了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②给这幅画起个名字。

③看到这一家人幸福的生活,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④作者最喜欢词中的谁?喜欢他的什么?其他的不喜欢吗? ⑤你喜欢谁?夸一夸他。

五、拓展延伸,体会诗人情怀

词外人

1、是谁目睹了这温馨的一家?(辛弃疾)

2、你觉得醉了的是翁媪还是作者?

3、交流辛弃疾的资料以及背景。(了解辛弃疾忧国忧民,是一个爱国词人。此时北方正在打仗。)

4、作者看到这家人幸福、快乐,安居乐业,他会想什么?

5、有感情的朗读。

六、还原词貌,配乐唱词。布置作业:

1、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2、搜集一首宋词,并积累下来。

附: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词中景

词中人

词外人

茅檐

翁媪

辛弃疾

小溪

大儿

青草

中儿

小儿

第11篇: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深得人们的喜爱,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带来一位著名词人,他就是—(辛弃疾)。

师:(出示辛弃疾画像)看看这张画像,什么感觉? 生:威猛的大将军,骁勇善战。 师:通过预习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师:(板书):村居。

二、初读古诗

过渡语: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的乡村生活是怎样一幅画卷呢?让我们随着词人的脚步去看一看。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4页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注意语音语调。 2.我们曾经学过清代高鼎的一首村居,还记得吗?请同学们观察它与我们原来学过的古诗在字数,题目上有什么不同? 生:……(字数不同,行数不同) 师:你有一双慧眼。这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叫词。(课件出示:词最初是伴着旋律而唱的,这个旋律就称为词牌。词有不同的词牌。如忆江南、清平乐、卜算子、西江月、菩萨蛮等。词原来就是配歌而唱的,为了和所配的曲调押韵,所以每行字数不等。词一般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阕之间要停顿。这首《村居》原配的曲名是《清平乐》,就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拓展:《忆江南》)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注意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停顿。 师:题目就是一篇作品的眼睛,读懂题目,你就读懂了一半。你是如何理解“村居”的呢? 生:“村居”就是乡村生活。

师:同学们,词也是有节奏的,看(课件)按照这样的节奏来读出它的音韵美。

三、品读诗句 学习上片

过渡: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必须得知道以下几点:(课件:1.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2.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3.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

师:人们常说,词中有画,画中有情。清平乐村居也是如此,每一句词都是一个生动的画面。带着刚才知道的小窍门,展开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画面呢? 生:……

师:同学们读懂了词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些画面有景有人,生趣盎然,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上阕。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什么画面呢?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读上阕) 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2生)

师:简简单单9个字,却让你有这么丰富的联想,真了不起,请你读。

师:这样的农村风光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清新、秀美) 师: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指读

师: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这样的风景怎能不令人向往呢!女生读 师:同学们,除了乡村美景,还有谁呢?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翁媪)(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理解“翁媪”: 师:看图,谁是翁?我们学过“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还背过“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里的“翁”都是指年老的男子。

师:对!那“媪”又会是谁呢? 生:“媪”就是老奶奶。

师:对,“媪”左边一个“女”,就是年老的女性,咱们可以称呼她老奶奶、老婆婆,“翁媪”就是这对老年夫妻。一起读“翁媪”。

师:这对老夫妻在“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什么是吴音呢? 生:……

师:老师还要告诉大家,和北方的语言相比较吴音有轻细、柔软之特点,常称“吴侬软语”。

师:这里的又“醉”什么意思? 生:喝醉了。

师:根据语境大胆猜测一下他们在用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干什么呢?(聊天)引出:相媚好——在亲热地交谈。

师:多美的意境啊!这宁静悠闲的生活的确让人向往。(指名读) 师:执子之手,白头偕老,这样亲亲热热的聊天的场面就是“相媚好”。(指名读)

师:让我们一起重温这暖暖的吴音,相媚好的温情。男生读 师:面对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谁能将上阕的情景再描述一下呢? 师:这是多么惬意的情景啊,词人看到这样和谐的画面怎能不羡慕呢。齐读上阕

师小结:刚才通过联系旧知、观察画面、分析字理等方法,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接下来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 学习下片

过渡: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来看看这对老夫妻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我们来学习下阕。指名读 在老年夫妻的三个儿子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预设一: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这里有一个动词用的特别妙,你找到了吗?(卧剥) 卧什么意思?还可以用哪个字?(躺、趴、睡)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你觉得小儿可能是怎么卧的? 生:可以趴着,可以躺着,可以侧着身子,

师:也就是说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再看他的小脚丫,你能让它们动起来吗? 引领学生以手代脚丫自在地动,使小儿悠然自得的心情跃然纸上。

师:再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他一个词。 生: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目不转睛、专心致志

师:这一动一静,让人醉了。看到这情景能不羡慕吗?所以他写了:“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1.2组) 师:看到这样的小儿,你想到了哪个词? 生:活泼、可爱、调皮

师:作者用了哪个词?(亡赖)我们现在理解的亡赖是(蛮不讲理的人)?而在这里呢?(是一种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可能会这样说:调皮鬼,捣蛋鬼,你怎么不听话?看似责备,实则喜爱。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3.4组)

师:词人在描写小儿时形神俱备,喜爱之心不言自明,让我们再来感受这份浓墨重彩的喜爱。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齐读)

预设二:大儿除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师: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惹人喜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 生:我觉得大儿子和二儿子,我也很喜欢。 师:喜欢大儿子什么? 生:“大儿锄豆溪东”喜欢大儿子在地里锄豆。

师:注意!这里的“锄豆”可不是指把豆子锄了,古人写词为了押韵,常常会省略倒装。想想大儿子在地里干嘛? 生:在豆田里锄草。

师:是啊,你看大儿种田辛苦呀,有一首诗说——(引背《悯农》) 师:同学们,在农村田里有收成,一家子就能吃饱饭了!辛弃疾说过一句话“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他认为人民生活的根本就是种田呀!那喜欢二儿子什么? 生:老二也还不能种田,但可以编鸡笼赚点小钱,有他帮忙农户不仅有饭吃,还可以有酒喝了。

师:这两个儿子多么…… 生:勤劳孝顺。

师:看着两个勤劳孝顺的儿子,还有顽皮可爱的小儿,这一家子多幸福呀,能不令人欢喜吗,齐读下阕。 品味“醉”

师:同学们,在一遍遍地读中有没有读出作者看到这幅画面后的心情呢?它就在词里面,联系上下文,请静静地用心读一读,找出表示词人心情的那个字。(醉)(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所以“醉”在这里不仅表示喝醉,还有陶醉的意思。 师:同学们读书要联系上下文的,想象一下:带着酒意操着吴语的老夫妇会亲热地聊些什么呢?(同桌互说并展示)(讨论或写) 师:真不错,演戏有天赋,老师仿佛走进了乡村,听到了老人间朴实无华的对话。小组读(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同学们的表演之中,你充分感受到了什么? 生:…… 师:多么美好的景色,多么和睦的家庭啊!除了词中老夫妻醉了,还有谁醉了?

师:诗人因为什么而陶醉呢?

师:这样的情境怎能不让人陶醉,怎能不让人向往呢?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配乐诵读全诗)

第12篇:《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初步认识词的形式特点。

3.通过诵读、想象、体会,感受词中景美人和的意境以及词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热爱。 4.通过想象,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中所描述的美好情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所描写的美好情景,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难点】

感受景美人和的美好意境以及词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PP T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辛弃疾的资料,初步了解辛弃疾。 【教学过程】

一、词诗比读,了解词特点。1.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yuè) 村居》。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在写的时候中间要空一格,读的时候稍作停顿。

学生齐读课题。

2.提到村居,同学们还记得高鼎的诗吗? 学生齐读《村居》。

3.请同学们将这首词和高鼎的同题诗《村居》比一比,看看词和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说词和诗题目不一样,则相机教学“词牌名”。

在古代,词是和着音乐唱的。用“清平乐”这一词牌名填的词,曲调是双调,一共有四十六个字,押两个不同的韵。

★生说句子有长短,字数不同,则相机介绍词的别名“长短句”。 ★生说分成两部分,则相机介绍词的“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

二、正音识词,初读知韵律。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朗读这首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读课文。

1 2.能读准这些生字词吗?

翁wēng媪ǎo

锄(chú)豆

莲蓬(peng)(péng) 学生齐读生字。

3.为了合仄押韵,词中的“蓬”要读第二声。 学生齐读“莲蓬”。 4.学生齐读多音字“剥”。 这是一个动作,同学们做做看。

5.看着“翁媪”这个词语的部首,你能猜出分别指谁和谁?

6.这首词是九百多年前写下的,其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不完全一样。同学们能理解吗?自己再读读看。

A引导学生结合词句的语境,为“无赖”选择正确的义项。

无赖:①蛮不讲理;②游手好闲的人;③无可奈何;④顽皮可爱,含亲昵意。 B吴音:就是吴地的方言。现在的浙江一带、上海、苏州,在古时候都属于吴国,当地的方言就被称为吴音。想听听吗?(播放上海话版朗诵《清平乐 村居》)

7.生字词读正确了,也理解了。现在,同学们一定能把这首词读得更好。谁将这首词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8.引导学生注意适当的停顿。

9.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律。

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如果我们再注意节奏和韵律,就能读得更好了。 10.教师范读。 11.第三次指名读。

三、品味想象,再读入意境。

1.同学们,读着读着,你们发现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2.只一座茅檐,只一条小溪,只一片青草,词人就描绘出了一幅宁静的村居画卷了。面对此景,词人轻轻地吟出了——(引读:茅檐„„)

3.画卷中,人物鲜明而生动。谁在做什么呢?

4.仅仅46个字,勾画出一个多么丰富灵动的村居生活画卷,词人满心欢喜地吟诵着——(引读:茅檐„„)

2 5.请你再读读词,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进画面里,你看到了怎样的茅檐、怎样的小溪、怎样的草?你还看到了哪个人物?他们或他在做什么?如果能看见人物的动作、表情,听到人物的语言,想到人物的心情,就更好了。

6.谁看到了乡村的景色?谁看到了翁媪?谁看到了大儿?谁看到了中儿?谁看到了小儿?

就请你们按照词句的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把你想象中的景物或人物描述出来。其他同学注意听,你最喜欢谁的描述,为什么?

指5名学生描述。 学生评议。

结合评议,引导学生在描述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表现“词情画意”。

7.加上你们的想象和感受,这幅村居画面就有了色彩,有了声音,给人以美好的感觉。谁能完整地把整首词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听?

指1 名学生描述。

8.谁来带着这样的想象和感受,把这首词再读给大家听。

四、对话体验,细读悟情感。1.回味“小儿”。

刚才,你们都争着描述小儿子,看来你们最喜欢他。喜欢他什么呢?(板书:喜) 自由自在、天真、可爱、有趣„„

让我们像词人一样带着这份喜爱读好句子。引读:最喜小儿无赖,—— 2.品味“翁媪”。

深深打动词人心的还是这对老夫妻。你再反复读读词句,看看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 恩爱、白头偕老、亲热、悠闲自在、幸福„„

用词中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相媚好”。你看看图上两位老人的动作和表情,能说说“相媚好”的意思吗?

像这样亲热而高兴的样子,就叫——相媚好。 3.对话体验。

你仿佛听到他们亲亲热热地在聊什么呢?请同座选择一个话题,想象一下老两口的神情、动作,聊一聊。

指名聊一聊,演一演。 4.有感情地朗读两行词句。

他们就这样一边喝着小酒一边亲亲热热地聊着,多有意思啊!

3 指名读,评点。 再指名读,评点。 第三次指名读,评点。

5.你怎么理解这里的“醉”字? (板书:醉) 6.老人为什么这样满足,这样陶醉呢?

7.原来一家人亲亲热热地生活在一起,小有所依,老有所养,自在安定,老人就很满足,很陶醉了。还有谁也陶醉了?(词人、我们)

8.让我们带着这份微醉的满足读好整首词! 学生齐读。

五、拓展资料,深读探心境。1.背景介绍。

其实词人辛弃疾当时是南宋朝廷的一位官员。900多年前,金国灭掉北宋,对南宋朝廷紧追不舍,企图彻底灭宋。金兵攻占都城,大肆抢劫和屠杀。

(播放战乱的配音,学生静听。)

辛弃疾看到的是汉人生命、财产都得不到保护,生活无比痛苦。他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然而,他屡遭奸人陷害,被贬官十八年,壮志难酬。

2.探究心境。

当他在还没有被金兵占领的上饶地区,看到这样的村居景象,(出示词和图)他在想什么呢? (板书:安)

3.是的,辛弃疾一生时刻准备着奔赴战场,抗击金兵,让失地的老百姓也能够过上像《清平乐 村居》所描绘的这样安宁的生活。

配音乐,指名朗读。

4.这样的画面,这样的词句,同样深深地触动着同学们的心。请拿出笔来,在画面上写上你最喜欢的词句。(词句配画)

5.欣赏学生的书写作品,评点。

六、创意作业,感受词文化。1.完成整首词配画的创作。

2.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3.辛弃疾,被称为“南宋爱国词人”。请你收集他的爱国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4 【板书设计】

26、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第13篇:《》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山西省太谷师范附小 张晓辉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请同学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2、指名读课题,注意“乐”的读音,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之间的停顿。

3、齐读课题。

4、读到“村居”,我们就想到了农村,能说说农村留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吗?

二、初读(读准)

1、看同学们多会说话呀,那辛弃疾笔下的农村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一起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每个字音读准,读响亮。

2、现在谁来把课文读一读,其他同学心里跟着念,注意把每个字音念准。(指名读)

3、师生评价,强调“剥”的读音。

4、巩固难读字的读音,放到句子中再读。

三、二读(读响亮)

1、再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可以看屏幕),其余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响亮了。

2、师评价,读词和读诗一样,要慢一些,注意适当停顿,这首宋词分上下两片,中间停顿要稍长一点。

四、三读(读懂)

1、老师还想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其余同学看画面,一边听一边看还要一边想,他读到哪里你就看到哪里想到哪里,思考这首词当中的每一句话都在写什么。(指名读)

2、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说一说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3、学生看图想象说自己读懂的句子,教师适时适当加以引导。注意重点词的理解,要紧密联系插图。

4、联系画面 读懂的句子要带着自己的理解把他读好。

五、四读(读出画面)

1、同学们,这下我们就明白了,读着看着,看着想着,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什么画面?(一家五口生活的画面)

2、默读课文,找一找你最喜欢哪个镜头?把对应的句子试着不看书说一说。

3、把自己最喜欢的镜头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4、展示自己的片段小练笔。

5、在你眼里,这是什么样的村居生活?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人们都说诗言志,词抒情,请大家浏览一段资料。

6、再读这首词,相信你的感受会更加独特更加深刻。

7、齐读,指名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8、对,辛弃疾是一个爱国词人,让我们带着辛弃疾的渴望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词(我想课文读了这么多次应该能记住了吧)

9、词还有一个名字叫曲子词,就说词可以配上音乐来唱,象这首《村居》,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会更好听。

10、聆着这样的曲调,回味着这样脍炙人口的词,和谐美好的村居生活就象文中的这条小溪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流淌,流淌,直到永远。

晋中市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评选大赛

《槐乡五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姓名张晓辉

工作单位山西省太谷师范附小

学科语文 教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课

教材分析:《槐乡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 ,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章写花又写人,花与人交织在一起,使花美人更美的主题自然的生发开去。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五月的槐乡到处盛开着槐花,婀娜多姿,香气醉人。第二自然段写被香气熏醉的孩子们尽情享受槐花饭的香甜。第三自然段写孩子们用槐花装扮自己,表示他们对槐花的喜爱之情。第四自然段总写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课文的语言如诗般动人,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描写抒情的水乳交融,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

学情分析: 学生喜欢这类语言诗化,意境美妙的课文.课上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赏文中如同诗一样美妙的句子,细细咀嚼,读出滋味.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让学生感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们的季节.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初读全文,扫清阅读障碍,初步整体感知课文,感悟诵读槐花的美与多(即第一段1-5句话)

第二课时:感悟诵读槐花的香与甜,回顾全文,深入理解“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第三课时:检查背诵全文,体悟作者语言的魅力,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理解“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教学准备:课件(槐花图片,配乐钢琴曲《秋日私语》,音乐《天涯海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诱情激趣。

师:上节课,我们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中,领略了《槐乡五月》盛开的槐花。在你的印象中,槐花是怎样的? 生:槐花很多 生:槐花很美

师:好花专为好人开,瞧,这一树槐花就是专为咱们24班 同学开的。【课件示槐花满枝的图片】谁能用课文中的语言来赞美这满树的槐花呢?

生: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一片白茫茫 师:你赞美的是槐花的多。还有谁也想说的?

生:我想说:槐花真美呀!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近看„„ 师:谁有补充的。

生:我想补充,槐花美,吸引了蜜蜂和孩子们。“嗡嗡嗡„„啪啪啪„„”„„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诗一般的美文,美文要美读,美文要美教,教师导入看似轻松,实则一种轻轻的唤醒,唤起学生以文本走进文本,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品读赏析,沐浴槐香。

1.导入:

师:槐花真多呀,槐花真美呀。更吸引人的槐花在课文深处。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槐乡五月》,细细咀嚼,慢慢琢磨。你一定能从字里行间领略到槐花别样的魅力。 2.生默读

(师边巡视边提示:有声的朗读是一种交流,无声的朗读是一种思考。请边读边在书上记下你的体验。) 3.品评:

师:你还感受到槐花的什么魅力?

品香

生:我从“中午,桌上就摆出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感受到槐花真香呀!

师:(板书“香”)你真会读书。槐花饭的香味到底有几种,数一数?

(生数着数着叫到:“数不清”) 师:怎么会数不清呢?

生:因为有个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种香味没写出来。 师:你不仅会读书,还会读标点符号,真聪明。

师:老师也想读读,(师故意打乱顺序读成“醇香、浓香、清香”) 生:不能这样读,因为这几种香味是由淡到浓地排列的,不能打乱。

师:那你能把这种由淡到浓的香味读出来吗? 生读。

师:你们体味到由淡到浓的香味了吗? 生:不够。

师:谁敢挑战他?(生纷纷举手,再指名读,一个比一个好)

生齐读。

师:这清香,这醇香,这浓香,全弥漫在空中,和煦的风吹呀吹,槐香随着风飘呀飘。让我们闭上眼,轻轻地吸一口,你闻到——(清香),再走近嗅一嗅,不由让人夸赞到真是——(醇香)哪,睁开眼,让我们再深吸一口——这就是(浓香)呀。难怪作者这回会说:“连风打的旋都——”(师引读,生齐读下一句) 师:短短的两句话罗列了这么多种香,不过,我更喜欢另一个字,它不带香,却写出了香气沁人心脾的感觉。请仔细品品这两句话。 生:我觉得应该是“浸”字

师:你们意见一致吗?你们真有一双慧眼哪。 师: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浸字写出了整个槐乡到处都是香味的感觉。

师:老师查了字典,浸字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在这里,应选择哪一种呢?请听题:①泡在水里②被水渗入③比喻自于某种境界。 生:第三种

师:那么整个槐乡都处在哪一种境界中呢?

师:每逢五月,槐乡的天上、地下、四面八方处处花香四溢,浓郁醉人,大人、小孩、村庄、田野,无不沐浴在槐花造就的香海里。让我们把这种浓浓的香传递给在座的老师们吧。(生齐读) 师:还有谁能读得更香的,来展示一下。(一生读) 师:读得怎样,谁来评评?

生:他读得很响亮,但我觉得这么香应读得轻一点,慢一点。

师: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愿意试试吗? (生缓缓地,轻轻地读,全体掌声) 师:你读得真香呀!

[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老师谈“讲”色变,认为老师讲就陷入“烦琐分析”的樊篱。其实不然,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教师必须“该出手时就出手”,对文本的遣词造句精深微妙处需要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三个香差异,从正常排序指名读到打乱排列顺序品味读,再到渐大出示体会读,层层剥笋,逐步感受到作者精当的用词写出槐乡的芳香浓郁,在此基础上,教师一句“越来越香,香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将作者蕴藏在省略号中的体验挖掘出来。这样扣词扣句的 “烦琐”分析不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吗?

师:你们还从哪些语句中闻到香?

生:我从第三段的第一句闻到香,“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

师:这句话,哪个词让人觉得特别香? 生:熏醉。

师:熏醉是什么样,你能演一演吗?(生不敢演。) 师:那就把你对这个词的理解读出来吧。 师:谁能边演边读这个词?(生演读) 师:把这个感觉送到句子中读读吧。(生读) 师:我发现你刚才“傻乎乎”读得很特别,为什么?

生:因为他太喜欢这香味了,傻傻地呆在那, 师:只知道干什么?

生齐:只知道闻香味了。(生笑)

师:那就一起把我熏醉,让我忘了回家吧。(生齐读)

[设计意图]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在学生读通文本的前提下,表演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表演中走进文本,在表演中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在表演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和用词的准确,达到语言的吸收和内化。

师:你还从哪发现槐花的香?

生:第三段“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 师:“她们”飘到哪,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她们”指谁? 生:指槐花 生:指小姑娘

生:指戴着槐花的小姑娘

师:搞错了吧,应该是“她们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才对,怎么会是“飘”呢?

生:应该是飘,因为她们身上戴着槐花,她们走到哪,香味就飘到哪,她们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师:你什么时候体验过这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生:我去游山玩水时,心情愉快,也有这种感觉。

生:小姑娘们戴上槐花,身上非常香,心情非常高兴,脚步也轻

盈起来,所以用了一个“飘”

师:你们真会读书呀。三()班俊俏的姑娘们,你们也飘起来吧!(女生齐)

[设计意图]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一个“飘”字中蕴藏着槐乡孩子的“乐”,这是何等精妙,因此教师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不遗余力地感悟、品味这个“牵一发动全身”的字眼。

尝 甜

师:除了香,你还体会到槐花怎样的魅力?

生:槐花吃起来又香又甜。“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 师:你们谁喜欢吃咸的?(大部分学生摇头)都喜欢吃甜的呀?那老师送你们一碗甜的吧!(师读句)甜不甜? (大部分说甜,只有一生说不) 师:那你能做一碗更甜的送给大家吗? 生:读

师:你能读出你独到的理解,真棒! 师:老师爱吃咸的,谁送我一碗吧! 生齐读句。

师:槐花做成的食品何止这两种。瞧,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槐花美味大套餐呢!(课件示“槐花美味大套餐”图片)

师:这槐花不仅看起来赏心悦目,而且还是美味佳肴呢。(师板:甜)

回 味

师:有的吃有的看有的玩,难怪,一到五月,孩子们就要高兴地喊起来——五月――(生齐接:洋槐开花了)

师重复提示(高兴地喊起来)生再读“五月,洋槐开花了。” 师结合板书引读,生有的背。有的读。(配乐:理查德《蓝色天空》)

[设计意图] 以教师的一句引读自然引出对文章主体部分的背诵,再配以和谐的音乐,将槐花的多、美、香、甜好好地回味一番。既是对文章的情景再现,又巧妙地将美文的语言内化。

三.自读感悟,突破难点

1.由中心句引入

师:正像诗人说的“不喜桃花三月艳,但爱五月遮天槐”这五月槐花飘香的季节,给儿时的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还不忘说道“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课件示句)

师:仔细读读这句话,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师板书:孩子)

师:你真会学习。发现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十个问题更有意义。 师:带着这个疑问,带上你的思考,再次回到课文中。

2.放手自读思考 生默读思考

:师:你有什么见解?

A“槐乡五月是孩子欢乐的季节”

生:因为五月槐乡的小姑娘可以戴着槐花,小小子们可以吃上槐花,她们感到非常的欢乐。请在黑板上写下你的理解。 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看,槐乡孩子的表情,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哪些词?请你注在图的一旁。

你能用上自己想到的词,说说图上的槐乡孩子吗? 生: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孩子喜气洋洋。 生:槐乡的孩子欢天喜地 生:槐乡的孩子乐得合不拢嘴

师:孩子们,你们不仅会读书,还会读插图呢。继续发表你们的见解?

B“槐乡五月是孩子喜爱的季节”

生:因为五月槐乡到处是槐花,到处充满香味,孩子们很喜欢。 师:哦,原来五月是孩子喜欢的季节。请上台写上这个词。(写在“孩子”的下方)

C“槐乡五月是孩子自豪的季节”

生:因为五月槐乡的孩子可以交上朋友,所以五月是槐乡孩子的

节日。

师:你怎么知道槐乡的孩子爱交朋友?

生:因为课文说“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小朋友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上一大包蒸过晒干的槐花,外加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 生:五月是槐乡的孩子感到自豪的季节。

D设计填空,引导解决难点 师课件示填空题,生口头回答。

五月( ) 盛开。在这个季节里,槐乡的孩子采( ),吃( ),把( )和( )送给客人,与客人分享( )的特产,用( )装扮自己,甚至把( )当零食,边走边吃,五月的槐花带给他们( )。所以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师:孩子们,其实你们的理解就是一首诗,一篇散文,不信,跟我读读看(结合板书)师引读

“槐乡五月是孩子喜爱的季节,槐乡五月是孩子欢乐的季节,槐乡五月是孩子自豪的季节,槐乡五月是属于孩子们的节日。”

四.总结延伸

师:这篇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静思一分钟后回答。 生:是槐花的多 生:是槐花的香 生:是槐乡孩子的好客

生:是槐乡孩子的勤劳。我从“‘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这句话看出来的。,

师:今天正是五月,听,热情的槐乡孩子唱起歌儿欢迎你们来到呢。师唱,生跟唱。(曲自《天涯海角》课件示改编词) 歌词如下:请到我们槐乡来,五月槐花遍地开。 槐花香呀槐花美,槐乡孩子乐开怀。 请到我们槐乡来,请你吃顿槐花饭, 小姑娘呀更俊俏,小小子呀有口福! 来呀来呀来呀,来呀来呀来呀„„

师总结:槐花是洁白无瑕的,是芬芳四溢的,它装扮着孩子,欢乐着孩子,真是花美人更美,人美花更香呀(师板书“美”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这就要求教师放宽自己的视野,搞活自己的教学,大胆地走出去,带领学生到跟广阔的空间中去学习语文。当孩子们对槐乡的美景流连往返,为槐乡乡村风情所陶醉时,我设计了“课外延伸、读写结合”这一环节,这个创意使语文由单科走向了综合,由课内走向了课外,巩固和提升了课文内容,培养了语文综合能力。

板书设计

花形多姿

槐花 花多色白:

花香花甜

槐乡五月{

热情好客、

孩子 俊俏美丽

纯朴可爱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谷师范附小 姓名:张晓辉

性别:女

联系电话:15935458726 邮箱:zhangxiaohui78820@163.com 正文:

一、教材简析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七组中的一篇散文。本文形散神聚,极富童真童趣。其美丽静谧的月色、清新优美的语言、清幽的意境给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供了一个自然、质朴的视角。而“小外甥”奇妙的想象,则使文章颇添了几分童话色彩,易于引起学生共鸣,便于启发他们同样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作为本单元的主体文章,《望月》还能通过课外拓展的教学形式,获得超越文本的意义建构,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明白“一切景物皆情语”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句子的意思。

四、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五、设计理念: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执教者的创造加工,在本课教学中,立足于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学习,运用析情法、感悟鉴赏法、想象感悟法、积累拓展法等让学生感悟语言,提高语言素养。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课前用曲子《春江花月夜》渲染课堂气氛,用音乐把学生带到月夜美景之中。

2、(师)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亮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凝望着皎洁的月亮,沐浴着柔和迷人的月色,有多少人为之陶醉,为之思绪万千啊!本文的作者同样被月亮深深迷住了,所以写下了这篇美文----《望月》(生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着著名作家赵丽宏和他的小外甥一同去“望月”。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感受到了文中所蕴含的美。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美丽的月色和优美的诗文。 二.品读第2节,感受月色美

1、每个人眼中的月亮是不同的,那作者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听老师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学生交流)

2、下面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句,

并读好它。

3、指名交流(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一句并说一说这一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第一句:“安详”和“吐洒”两个词把月亮当作人来写,给人以亲切和亲近感。

第二句:“千点万点”、“晶莹闪烁”、“跳动”写出了月光下的江面的动态美。

第三句:“隐隐约约”、“黑色剪影”,写出了月光下江景的朦胧美和神秘美。

第四句 “银色的花边”写出了江景的色彩美。

4、此情此景,怎一个“美”字了得,美文要美读,有没有同学自己推荐自己读一读这 如诗般的美文。(配《春江花月夜》) 三.读悟第二段

1、过渡:如果让我们沐浴在这恬静如水的月色之下,那感觉该多美!难怪作者夜深人静还睡不着,跑到甲板上欣赏美丽的夜色,其实,喜爱这美好景色的有何止作者一人呢?月亮将作者的小外甥也给叫醒了,舅甥俩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于是他们坐在甲板上开始了月下对诗。

2、自由读3~13节,反复品读他俩赛诗的诗句,读出诗的意境来。

3、发现了吗?这些诗句中都镶嵌着一轮明月,看来,自古以来,

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借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都知道,诗歌可以说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星星,那么就让我们在动情的音乐中咀嚼咀嚼这些诗句的味道吧。(配乐齐读诗句)

4、诗歌师生分角色朗读3~13节,师读旁白,男生读作者,女生读小外甥。(配乐)

5、作者和小外甥仅仅赛了这几句吗?你怎么知道的?(文中的省略号),同学们读书很用心呀,这个省略号意思是还有很多有关月亮的诗句,正如作者所说的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你知道还有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呢?(学生背诵描写月亮的诗句)

6、看来同学们也积累了不少描写月亮的诗句,我们都应该做学习的有心人,那么你觉得在月下对诗部分小外甥的表现如何呢?(聪明好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7、坐在月下对诗,伴着音乐读诗,多么美妙的感觉呀!诗和月光在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意境之中。四.读悟第三段

1.明月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但相同的月亮,在不同的人眼里,却有着不一样的感受。让我们回到甲板上看看小外甥的眼睛里月亮是怎样的呢

2.自读14—20节,划出小外甥对月亮展开幻想的句子,好好读读,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一下。小组内交流,并分角色朗读。 (1)“像眼睛,天的眼睛“。多么丰富而又巧妙想像,在他眼中,

月亮是活的,是“天”的心灵的“窗户”(奇特、自然)

(2)“这是明亮的眼睛„„”在他眼里,月亮是活的,有感情。他和地球妈妈同呼吸,共命运。富有童趣,月亮喜欢看我们大地,是羡慕我们人间的美好生活吧!

(3)“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他困了,想睡觉了,由此他想到月亮也困了,睁不开眼睛,躲到云层里睡觉去了,他赋予月亮以生命。

3.小结:小外甥的想象奇特、而富有童趣,把月亮想象成天的眼睛,让人想也想不到,又十分自然。“月有阴晴圆缺”,有时月亮完全看不见,有时月亮又圆又亮,这是月亮睁大了眼睛;有时月亮半睁半闭,有时月亮眯成一条缝„„月亮喜欢我们大地,是羡慕我们人间的美好生活吧!

4.小男孩的幻想又赋予了月儿以生命、情感,使它更加迷人(请大家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指读)

五、读悟第四段

1.过渡:多么纯真、爱幻想的小男孩呀!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节。

2.你们想不想跟随作者去幻想一下?(学生看图,静听音乐,老师描述:遥望夜空,明月高挂,你觉得它像什么?儿时,我们聆听了多少关于月亮的故事、传说。你想到了哪一个?明月寄相思,明月捎祝福。此时你又想到了谁?想对他说什么?)

3、学生交流。六.总结:

今天,我们望月,不仅感受到月亮的美丽,月亮也给我们留下无限遐想,许多思索,同时认识了一位聪明好学的、爱幻想的小男孩。课下让我们也来抽空望一望月亮,相信你会拥有属于你自己的美妙感受。(下课)

《望月》教学设计

太谷师范附属小学 2010年4月

第14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城西中心小学 巨世举

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教学这组古诗词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古诗了,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古汉语文本有畏难情绪。他们往往能把一篇古诗背下来,但却不能很好的体会和分析文章美在哪里,但他们对朗读文本还是很感兴趣的。鉴于此,课堂上我主要以各种形式的朗读为平台,引导学生品析《清平乐·村居》,并能向同学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难点:凭借诗词想象田园生活的景象。 幻灯片1

我们听一段音乐。放音乐。(一段舒缓的江南丝竹)谈谈你们听后的感受。

生:舒缓的音乐。

生:动听的音乐。

师:可以是哪一首的词牌呢?

生:水调歌头

师:还可以是哪一首词牌?

生:清平乐。

师:板书:清平乐

生:读“清平乐”

师:(将题目补充完整)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

生:读“村居”。

师:读了“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农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房子。我想到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真好。他想到了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2

生:齐读。

师:我们还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低矮的草屋。

师:说具体一点。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草屋,矮矮的,很少的几户人家。

师:引读《村居》。幻灯片3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指名读《村居》,相机指导朗读。幻灯片

4 wēnɡ ǎo wò bāo lián pénɡ

翁媪卧剥莲蓬

师:为什么念bāo?

生: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

师:“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没有人知道。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师: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仿古人摇头状)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古人读诗时还会手舞足蹈,像这样(有节奏地手舞足蹈),师生齐读。

师: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老师引读,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师生齐读)

师:读了三遍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幻灯片5——10

师: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

师:放流水声。

生:少了溪水。

师:对。小溪怎么流的呢?

生:缓缓地流着。

生:叮咚地流着。

生:潺潺地流着。

师:说得真好。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读地读这首词。

放音乐,师生齐读。

师: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为什么?

生:不重复。因为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不同的意思。

师:具体说说看。

生:第一个“溪”是说在溪岸上,第二个“溪”是说在溪东,第三个“溪”是说在溪头,就是在小溪的上游。

师:说得真好。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三个不同的地方,并不重复。诗人会在哪儿呢?他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

生:诗人会在屋外。他看到了小溪。

生:诗人会在屋里,看到了翁媪相媚好。

生:诗人会在小溪边,看到了大儿在溪东锄豆。

师:具体在哪儿?

生:在溪对岸。

生:诗人在溪边看到中儿在织鸡笼。

生:诗人在溪边游玩,看到了小儿在溪头剥莲蓬。

师:诗人可能是诗中的人吗?为什么?

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老翁。

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小儿。

师:放溪水音乐,引读。(让我们再来读读,把诗中的人、景印在心里。)

师:谁来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生:美。

生:爽。

生:好。

师:最好能用诗中的一个字。

生:醉。

师:“醉”字好啊,(板书:醉)村里的景让人都醉了。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和这家翁媪聊聊。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相媚好”什么意思?

生:互相夸奖赞美对方的好。

师: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夸赞对方的好?

生:我来说翁夸赞媪,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能干,为我生了三个儿子。

生: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漂亮啊,这么大年纪了还是这么美。

„„

师:我们再来夸一夸翁吧。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也很能干,家里全靠你一个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真能干,三个儿子全靠你来教育,家里的生活全靠你一个人。

„„

师:执子之手,白头偕老。唱(《最浪漫的事》)我们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我们再来夸夸三个儿子。先来夸夸谁?

生:我来夸大儿:你真能干,知道帮爸爸、妈妈干活了。你真勤劳!

„„

师:是啊,引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也许什么也没说,就这么媚好,就这样让人醉了。

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

生:卧在那儿剥莲蓬。

师:“卧”什么意思?

生:趴的意思。

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

生:溪头趴剥莲蓬。

师: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趴”没有“卧”好,不生动。

师:还可以用哪个字?

生:躺、睡。

师: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

„„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师:看他的小脚丫,你能让它们动起来吗?

引领学生以手代脚丫自在地动,使小儿悠然自得的心情跃然纸上。

师:在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他一个词。

生:聚精会神

生:全神贯注

生:目不转睛

生:专心致志

送一个词给他,他在剥莲蓬时态度怎样?

师:这一动一静,让人醉了。板书:醉中有最

师:那大儿、中儿他们就不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

生:调皮鬼,你怎么不听话?

生:小捣蛋,„„

„„

师: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说他是“无赖”。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生:和睦的家庭。

生:和谐的家庭。

师:我们不是在创建和谐社会吗?这样的家庭你羡慕吗?

师:看到这情景能不羡慕吗?他更羡慕小儿,所以写了(引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酒不醉人人自醉。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作者,他会怎么想?

生: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

生: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

„„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生:我们虽然住得不好,但是我们一家和睦。

生:我们居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

„„

师:茅屋虽小,我住觉宽。物质的富有怎抵得上精神的富有?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

师:诗人住在这村子里,他想到了什么?

生:平安。

板书:安居乐业

师:我们再来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生齐读

师:征战沙场,诗人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没有战争。

生:国泰民安。

„„

板书:居危思安

师: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

师:伴着音乐《明月几时有》,唱《清平乐·村居》

下课。

第15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表达感情方面,全词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对自身现实的不满和对沦陷区百姓的深深同情。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难点:

引导学生评析“醉”字,体会词人才华难展、志不得伸的心情以及渴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伟大情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完成前置性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理解题目村居的意思。

2、你脑海中的村居画面,用学过的一首诗来描绘。

二、小组交流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什么。

三、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共同解决不理解的地方。

(一)交流朗读

汇报通过预习自学你知道了应该怎样读词。

1、读通读顺读正确。

2、读出节奏。

3、读出韵脚。

(二)交流对词的理解

1、小组汇报自己通过自学理解了哪些字词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2、全班交流,互相启发,理解词义。

3、互相考一考。

(三)读思结合,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1词中景

小组汇报读了词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

2、词外景

1补白:除了词中描绘的画面,你还能想象到什么画面?并把这些画面连○成一副完整的,说一说。

2多媒体出示看到这幅画面,并谈谈你看到这幅画面有什么感受? ○3带着这种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词。 ○

3、词中人

①读了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②看到这一家人幸福的生活,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感情的朗读词。

③看到这村居一家人的生活,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示?你要怎样去对待生活?

四、拓展延伸,体会诗人情怀

词外人

1、是谁目睹了这温馨的一家?(辛弃疾)

2、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生活。

3、汇报交流辛弃疾的资料以及背景。(了解辛弃疾忧国忧民,是一个爱国词人。此时北方正在打仗。)

4、作者看到这家人幸福、快乐,安居乐业,他会想什么?(预设:要是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像这一家人一样安居乐业该多好啊!)

五、画龙点睛,点出词眼

我相信你一定知道是谁醉了。提问 :是谁醉了?他为何而醉?

六、还原词貌,配乐唱词。布置作业:

1、搜集一首宋词,并积累下来。

附: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词中景

词中人

词外人

茅檐

翁媪

辛弃疾

小溪

大儿

壮志难酬

青草

中儿

忧国忧民

小儿

第16篇:清平乐_村居__教学设计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设计者 曾素兰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向往和平安宁的生活,希望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

四、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生活场景描写,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整首词使用白描手法,把农家老小五口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非凡的艺术意境。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溪”字布置农家老小五口的生活场景:“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布局紧凑。

在人物刻画上,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虽情节简单,却真实地反映出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诗情画意流溢于字里行间,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五、教学方法 1.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

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教学过程:

一、初入课文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有人说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题目为“村居”的宋词。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

今天我们学习的词也有一个词牌,通过我们的课前预习,它是——(学生齐答:清平乐)(师板书)“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来的词,每首46个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韵脚字。“村居”—— 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 3.齐读课题,引入新课:我们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4、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南宋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持抗金,但不被采纳,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闲居。

5、写作背景:

辛弃疾曾历任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任职期间,打击贪官,救济灾民,颇有政绩。淳熙八年被劾职,退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隐居长达二十年,他退居乡间,与山民野老打成一片,过着平凡质朴、恬淡安静的生活。此时,他一改过去壮大场面的描述和豪杰人物的刻画,转而饱蘸色彩去描绘田园风景画和俚俗乡情图。这首词题为“村居”,是词人晚年遭受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及时正音。3.出示生字词认读 。

4.查字典,理解部分词义。

5.再次出示词,齐读。引导学生想象词句所描绘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并进行朗读指导。

三、初解诗意 1.会美景

师:不知不觉中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仿佛看到了什么?(这句描绘了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景色,将它们组合成一幅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有田园特色。)

怎样读出这样的感觉?把美好的感觉送到里面读一读。 想着刚刚所说的画面,再读课文。

2.析人物

师:这首词中有美景,还有不少人物,谁能说说有哪些人物? 生:有一对老夫妻、大儿子、二儿子还有小儿子。 师: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呢?

生各抒己见。

师:作者辛弃疾最喜欢其中的谁呢? 生:小儿!

师:为什么?出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谈“无赖”,品“卧剥”。

师:以前见过“无赖”这个词吗?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我觉得不是讨厌的意思,是顽皮的意思。 师:为什么你这么想呢?

生:因为小儿没有坐着剥莲蓬,而是卧着的。

师:“卧”是怎样的动作?送进去读一读,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真乃无赖也。我们送他一个成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一起读出小儿的无赖。

四、入诗境

1.抓词眼,品味“相媚好”和“醉”。

师: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读着读着就不由得产生了感慨,我们给这幅画送一个字,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是哪一个字呢?

生:醉

师:对!所有的景物都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醉啊!(板书:醉)我们都醉了,难怪辛弃疾会醉,在沉醉中,在陶醉中他又听到了什么呢?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谁“醉里吴音相媚好”呢?他们说些什么呢?“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翁会对媪说些什么,媪又会对翁说些什么呢?

生:这对老夫妻带着醉意,在亲热的聊天。

生:老爷爷在夸赞老奶奶呢!看看,我的老太婆多么能干啊!给我生了三个儿子。 师:老头子,你也一样能干!

生:老太婆,你那双手多灵巧啊!你看起来一点也不像70岁的人。 师:老头子,你就会夸我!你也不老! 生:老婆子,来 !咱们再喝几杯。 „„

师:这么大年龄了还亲亲热热的,难怪辛弃疾也不禁羡慕啊!要把他们写进词里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着他们如此的恩爱,诗人被这情感动了,于是更加的陶醉了,让我也醉了。(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2.研读描写三个孩子的话语。

师:老公公、老婆婆可没光顾着夸对方,他们还看到了三个儿子呢。说不定他们此时正在夸赞三个儿子呢。大儿子正在干什么呢,书上是怎么说的,我们想象一下大儿子在怎样锄地,一边锄一边在想什么吧!

生:大儿子在豆地里锄草

师:多么懂事的大儿子呀,难怪夫妇俩会那么安心地坐在门前乐享晚年女呢! 师:除了一个勤劳的大儿子还有—— 生:中儿正织鸡笼。

师:用一个成语形容二儿子编鸡笼的样子。

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灵手巧。

师:他一边编鸡笼肯定一边在想,想什么呢?

生:我要多编几个,拿到集市多卖几个钱,让父母高兴。

师:多么孝顺的孩子,老两口会心的笑了。他们不止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相媚好的恩爱中,更是陶醉在孩子们的孝顺的表现中啊。(板书:安)

师:小儿子在哪儿呢?读出来。

生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这个顽皮可爱的小无赖,难怪会最喜呦,不仅自己快乐,也让老夫妇俩快乐,让辛弃疾快乐,让我们这群读词的人们也快乐!(板书:乐)这最中可有醉呀。(师指板书醉字)

五、悟诗情。

1.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2.生:一个和谐、幸福、快乐的家庭。

师:这是一幅多么安乐的乡村田园图,诗人此时已经完全被陶醉了,忍不住走上前去“老公公,老婆婆,你们住在这么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怎么还会这么快乐呀?”

师模仿老爷爷的口吻: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呀!一家人和和美美就是最大的幸福呀!(板书:安居乐业)

师:看着这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诗人陶醉了。此时他醉在田园。陶醉的同时他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那就是国泰民安,安居乐业。(板书:居危思安)指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感受,希望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

六、内化情。

师:让我们怀揣这份美好的情感再次走进《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

师:听着同学们用心的朗读,老师仿佛感到和谐的村居生活就像文章中的小溪一样在我们心中流淌,永远地流淌。也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现在安宁快乐的生活。

七、延伸情

村居的和谐与美好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想把它变成我们笔下的作品吗?我们可以根据词的下阕描绘的景象,编成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拿起画笔画下这美好的村居生活。

八、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醉

安居乐业

居危思安

第17篇:《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

2、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代文学,导入题。

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

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水调歌头”、“西江月”、“清平乐”„„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全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阅读文。要求先把文读正确、读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写了些什么?

1、自读。

2、指名朗读。

三、引导细读,理解词意。

古代的诗、词,语言很精炼,内容却很丰富。阅读时,不能像阅读一般的那样,一看就懂,必须反复的阅读、思考、吟诵,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

阅读古代的诗、词,不仅要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更要弄清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1、阅读

1、2句。

这首词,是写作者在农村所看到的情景。

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那一家人居住的房屋虽然是矮小的,但是周围的环境却是很美丽的。)

2、阅读

3、4句。

接着,作者看到什么?他又想了些什么?(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亲昵地交谈着。他们交谈些什么呢?)

3、阅读下片。

白发翁媪亲昵地交谈着。但是,他们是用方言——“吴音”交谈的,作者根本听不懂。作者又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上去询问他们,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作者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终于明白了。

请同学认真地阅读下片,想一想,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回读全词。

阅读古诗、词,还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作者在农村中,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四、背诵、翻译。

五、欣赏插图。

本的编者根据词意,画了一幅插图。请大家认真地观察,进行欣赏,也可以对插图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六、作业。

1、学习生字,背诵文。

2、书面翻译全词。

3、收集有关的材料,想一想,一个伟大的词人为什么羡慕居住在农村的人呢?

(二)

一、复习,揭题。

在四年级的时候,同学们学过了一首毛主席写的词——《卜算子咏梅》。今天,我们又要学习古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

“清平乐”是古代词中的一种,它的格式是怎样的呢?大家学了文就会知道。

二、自读初悟,了解主要内容。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词。并想一想,这首词写的谁?

2、指名朗读。齐读。

3、提问。学生答后,板书:白发翁媪。

三、引导细读,深刻理解词意。

1、提问,讨论词所描写的主要情节。

作者知道“白发翁媪”是谁吗?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谁家)

这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干什么?作者知道他们在交谈些什么吗?(他们用“吴音”在交谈。)

2、追问,讨论理解词的主要意思。

作者听不懂他们所交谈的内容,也没有上去进行了解。但是,作者猜到了他们所交谈的内容。大家再细细地阅读全词,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交谈些什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从词的

1、2两句中,可以知道:我们虽然住的是低矮而小的茅房,但是周围的环境是很美丽的——小溪从我们的屋旁流过,岸上草木青青。

从词的下片所写的内容,可以知道:我们还有三个勤劳而又可爱的儿子呢!

这些都是作者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猜想出来的。)

3、深问,体会翁媪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对白发翁媪居住在这样自在的农村,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里感到怎么样?

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他的心情又怎样?

四、反复诵读,背诵全词。

五、翻译全词。

(一天下午,天气没有中午那样炎热了。我一人走到村旁去散步。忽然,听到一阵亲昵的话语。转身一看,一对年老的夫妻正坐在他们的茅屋前,亲切地交谈着。他们说的“吴音”,我一句也听不懂。我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只得站在远处看着„„

我向他们的周围看了看,猜到了他们交谈的内容。他们虽然居住在低小的茅屋里,但是周围的景色是美丽的。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有三个勤劳而可爱的儿子。这怎么能不使他们高兴呢?

我呆呆地望着„„)

五、比较欣赏。

出示毛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引导比较,找出《清平乐》的特点。(“清平乐”有上下两片;上片每行的字数不等;上下片的韵脚是变化的。)

六、作业。

第18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清平乐·村居》教案设计

昌邑市都昌小学 王彬彬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⑴自由诵读古诗,了解诗文大意。

⑵自学生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将诗文读通读顺。

二、教学课题:《清平乐·村居》

三、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6课,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生活风貌生动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四、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了解“词”这种诗体的有关知识。

3.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反复诵读,结合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体意思。 5.简介作者,了解创作背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6.配乐演唱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快速背诵。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古诗的大体意思。难点是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方法:

本课是一篇诗作,8个短句便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田园生活的美景。要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大体意思,并发挥想象体会诗中描绘的意境,只有多读。在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小组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相结合,通过互联网搜索古典音乐进行配乐读,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再结合重点字词的含义,相信学生一定能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教学难点的突破,我准备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搜索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其创作背景,再结合多媒体图片,联想诗句的意境,慢慢品味,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古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板书课题) 师问: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和以往的古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回答:题目不同,由两部分组成;诗句长短不一)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诗体,“词”。好,下面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词”的相关知识。(通过互联网)http://www1.snut.edu.cn/lswh/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353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指生读,检查预习情况。(边读边正音)

2.大屏幕板书本课生字,让学生练读:茅檐

翁媪

锄豆 无赖

剥莲蓬

3.学生看大屏幕自由读,巩固生字的正确读音

(三)指导朗读,结合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大屏幕展示课文插图,并播放古典音乐) 插图http://wenku.baidu.com/(节选第八幅图)

古典音乐(平湖秋月)http://player.kuwo.cn/MUSIC/MUSIC_557939 1.师领读(配乐读) 2.指生单独读(配乐读) 3.学生齐读(配乐读) 4.生分小组比赛读(配乐读)

5.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大屏幕出示本课的重点词语)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翁媪:在这里指老年夫妻 无赖:顽皮的意思 6.小组合作学习:

①结合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诗人借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师过渡:要想准确地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先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

http://wenku.baidu.com/ 指生结合作者生平起来谈从中领悟到的思想感情

(五)大屏幕投影课本插图,并播放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的伴奏音乐http://bz.wo99.com/bplay.php?id=593530,让学生练习配乐演唱古诗。

(六)指导练习背诵。

(七)布置作业 (大屏幕投影作业题)

八、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一首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诗篇佳作。作者通过对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一家老少其乐融融的真情描写,展现了一幅农村安宁平静的生活画面。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多种朗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特别运用互联网搜索了几首古典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很自然地体会到诗中的意境之美。处理诗意那部分,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做过多的检查,可能个别学生在小组中不能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恐怕诗意这部分掌握的不够牢固。对于最后的配乐演唱,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兴趣,非常轻松地通过演唱记忆了整首古诗,可见互联网搜索实现了较高的教学手段,在促进学生的学这一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王彬彬 单位:山东省昌邑市都昌小学 联系电话:15169698375

电子邮件:wbbmail2012@163.com

第19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大榄小学 黄燕冰

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根据注释,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词的情趣,轻松地理解词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4个认识的字。理解“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村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释题,交流知识

1、板书课题,读题。

2、释题: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词题目的区别。(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yuè”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农村闲居的人家)

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3、介绍作者辛弃疾。

(二)初读,读准字音

1、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读出韵律节奏,让学生感受韵律节奏。

3、学生再自由读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4.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檐、媚、翁、媪、亡赖、剥(bāo xuē)

5、指导书写:醉、媚、锄、剥

6、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边读边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理解意思

1、自由读文,看图、根据注释、查字典自主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交流对词的理解。

3、全班交流自己对词的理解,老师引导。(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感到了什么?(乡间生活很简朴,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喝了酒,正借着酒意用家乡话互相逗趣取乐。)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

(3)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这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 (4)可爱的孩子们在干什么呢?(大儿子在溪东豆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 (5)读整首词,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给大家听。

(低小的茅屋旁边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一对白发老夫妻正借着酒意互相逗趣取乐。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的东面的田间种豆,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5、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词。(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读出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精读,悟出情趣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4、配乐朗读。

5、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拓展,改词成文

1、背诵词。

2、把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第20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生字,理解生词;理解并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首先,“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景导入,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2、告诉学生,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指出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过渡: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然后以起名作引,并说出理由,可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对课题的理解。 )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听说学校电视台要招几位主持人,今天我就来选一选,然后推荐给学校电视台。大家有信心吗?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学生评价、打分。

2、告诉学生窍门(假装只告诉刚才指名读的学生一人,其实大家都听到),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词的节奏。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学生再次自由读,再指名刚才那名学生读,学生再评价、打分。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可以自己读,同桌互读,找自己的好朋友读。)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1、通过刚才的朗读,对这首词你理解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 着重理解:

⑴ “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伲哝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 ⑵ “无赖”一词的意思,感受古今词义的区别和小儿的天真可爱。其他地方则相机点拨,一带而过。

(设计意图: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的。因此,教师不多作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问: 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准备后,指名学生说。此刻学生仅会简单翻译一下。

2、教师点拨:

古诗词语言含蓄,有许多想象的余地。你能不能通过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俩口的话也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当然,你也可以描述乡村的景色,还可以说说大儿,中儿,小儿„„ 学生边低声吟诵,边想象。再次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3、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结束语: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