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7 18:05:42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毕彦秀

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一轮课改即将开始,这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了一缕新鲜的空气,为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把新课改的精神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努力探索旧教材、新课改的教学之路。

本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本学期地理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尝试,运在学习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具体构想

根据新理念的要求,本学期的地理教学紧紧围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学、爱学,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地理课堂这一教学思路,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做以下几点设想。

(一)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而教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内在的美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赏识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等等,总的说来教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棒,提高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二)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一直在研究探索旧教材、新课标的地理教学模式,结合地理教学也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的处理

为克服旧教材知识多、课时紧的现状,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多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容量。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是本学期地理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3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点:

①复习提问

②导入新课

③新课学习

●图领全文培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本课我以图为导线,通过学生识图、析图、动手填图、讨论、交流和师生间填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合作式课堂。

●知识拓展共同探究

加强地理学科与历史、艺术、军事等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亲身体验参与实践

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亲自布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本学期总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把新课改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应用于旧教材的地理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在今后的旧教材教学中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推荐第2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东西干湿的差异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2、步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和原因。

3、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了解降水对我国各地区人民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使学生明确降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降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2、掌握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4、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认识,因此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教学重点

1、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2、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3、训练学生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技能。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 教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关课件。 导入新课:

用大屏幕投影展示不同干湿地区有代表性的景观图片,如:南方的水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驼队,森林,草原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原因:造成这些景观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气候的不同,最主要是降水多少的不同)。

一、展示图片:

①新疆平顶房 ②云南丽江的尖顶房

师:请大家观察图上的房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生:一个是平顶房——降水少的地区的民居

一个是尖顶房——降水多的地区的民居 师:屋顶坡度不同,有什么作用? 生:平顶——可以晒粮食和经济作物

尖顶——主要是便于排水

师:观察房屋的建筑材料有什么不同? 生:新疆的平顶房是土坯垒墙

云南丽江尖顶房,建筑材料多为砖、瓦、竹、木。

请学生讨论后归纳:降水多少对房屋建筑的影响,(影响房屋的建筑形式,影响建筑材料)。

师: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你觉得我国哪里降水多?哪里降水少?(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大家到底说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就知道了。

二、分析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师: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别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看它经过我国哪些地形区。

引导学生对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以及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的分布作对比,加深印象。

请学生归纳: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三、请同学们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谈谈降水多少,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或者对我们衣、食、住、行有什么影响都可以)。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师:漫画展示:第一幅:包子、馒头、面条

第二幅:米饭、元宵、粽子 师:哪个是北方人爱吃的食品?

哪个是南方人爱吃的食品?

为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

北方人爱吃面食——北方主要种小麦——旱田(降水较少) 南方人爱吃米食——南方主要种水稻——水田(降水较多)

通过以上讨论,请学生们归纳:降水多少影响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也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教师再启发学生降水多少对交通工具、体育运动项目等方面的影响。

四、降水不仅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对自然景观及动、植物 的影响也很大。

师:请大家读我国干湿地区图。

1、观察我国划分了哪几类干湿地区?

2、观察干湿地区划分与年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

3、观察不同的干湿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展示图片:第一幅:热带雨林图片

第二幅:沙漠驼队图片

师:请同学们根据图上的自然景观判断是哪一个干湿地区?说出判断依据?该地区动物、植物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

五、展示各种图片,如自然景观图(森林、草原、沙漠图),动、植物图(骆驼、仙人掌、河马)等,包括地理书的封面。让学生判断其干湿地区,陈述判断理由。

最后教师对全课做出小结:降水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建筑、饮食等许多方面,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不同的影响。

张维一中

张新悦

推荐第3篇:浅谈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本文主要探讨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等,力求以新课程标准主要思想,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能动性,是学生们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

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含义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为了便于学习各种大小不同的学科单元,而对学习情境的发展、评价和保持进行详细规划的科学。"——围绕地理课程标准,针对学生实际,对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详细规划的过程。

在从事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深有体会:在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中要高度重视地理课程标准和中考考试说明,认真设计教学目标,注意把握教学的度。从教科书出发,抓住教学的重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教学方法尽量多元化。教师的规范教学能有效引导学生的规范性,是学生对地理学习有足够的重视和理解,这种规范教学主要包括语言、姿态、手势,尤其是使用地图教学时的手势,应该准确,标准。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各种课型的教学阶段完整。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关注情感教育,这不仅包括课标中要求教育学生具有的基本情感,还有教师对地理学科的情感。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实用,力求真正能教给学生一点知识、真正使学生接受地理、喜欢地理。最后一点是学生的兴趣,地理教师对学科教学的重视肯定不能完全依赖兴趣,但是学生的兴趣是教师初中地理教学的依赖。

现代新课课型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新课的教学设计犹如坐一篇文章,有凤头——复习旧课、引入新课,猪肚——讲授新课,豹尾——复习巩固、课堂练习。

凤头——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在引入新课这个凤头环节,如何把凤头做的漂亮,时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的关键,因此,在使用的教学手段上,要无所不用其极,尽量使学生一上课就很兴趣地和老师配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师生双边关系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犹如一张白纸,第一笔关系到整个绘画工作的成败。我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入手段主要有;话题引入(故事引用、诗词或歌曲引入、悬念引入、旧知引入、生活经历引入、新闻热点引入、历史或传说引入)地图引入(版图引入、模型挂图引入)、活动引入(突发事件引入、利用学生的"捣乱"来引入、竞赛引入)、情感引入等。

关于引入新课可以举两例:

其一,七年级上册——《与同学们谈地理》,教师可以尝试: (1)话题引入,轻松、自然,目的是减低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无力把握感。

(2)地图引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对地图有初步印象。

(3)多媒体引入,大量的图片、视频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

其二,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话题引入: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水球?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史。

(2)地图引入:教学挂图、模型。

(3)活动引入:用一个旧地球仪,去掉轴,当做一个球让学生在手中任意传递,数数每个人的右手拇指所在位置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猪肚——讲授新课

猪肚,顾名思义,内容是很丰富的,讲授新课这一环节如何体现猪肚的地位,是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点考虑的。讲授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双边活动的主战场。讲授新课的方法可以采用传授教学和现代教学并存,选择的标准是要适合学生的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是要明确: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活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教授法、讲解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填图法、对比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探究法、角色扮演法、竞赛法、综合程序教学法。

例如,读图分析法、填图法在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第三课时《34个省级行政区》教学中的应用,地名和地图紧密结合,从开始就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培养对中国政区图的敏感性,使学生对34个省级行政区的把握始终与对政区图的认识联系在一起。

教学方法一:按照省级行政区的不同类别在地图中指出。

教学方法二:按照地区分类逐一在地图中指出。

教学方法三:按照沿海、沿疆、沿河的顺序在地图中指出。

教学方法四:学生描绘省级行政区轮廓,有条件可以制作拼图按照各省区的特点进行个别记忆。

再比如,授课过程中可以运用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学习群体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之一是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协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法一般是用来在公开课上进行表演的,在常规课中,可以用来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

豹尾——复习巩固、课堂练习

豹尾刚劲有力,体现了复习巩固和课堂练习在新课教学中的总结作用,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自我检验阶段。复习巩固对教师而言,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而言,是提炼知识,整理知识体系的重要阶段。复习巩固的方法主要有:老师总结、学生总结、竞赛、问答、读图填图、完成课堂作业等。

例: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课时《地形复杂多样》的复习巩固阶段,学生要知道地形分布状况: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典型代表地区,教师可以按照山脉走向,边讲边画。然后要求学生将各地形单元逐一放入,学生再完成读图填图题型的练习。课堂练习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教师在进行操作中要注意内容不宜过多,不宜布置大量的文字作业,宜以填图作业为主,兼以背默作业。同时易于教师检查,易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课堂练习要能承上启下,做复习预习的好帮手。

教学设计和以往教师认为的单纯备课有本质的区别,教学设计关注的是教学整个过程,落脚点是学生是否学有所得,体现的是师生教学双边活动,备课则主要是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体现的是教师单边的活动,因此,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出发,以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道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深研新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推荐第4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上饶县六中:蔡祥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像对比,探究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通过计算和数据分析,寻找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南丰北缺

教学难点

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某种意义上说,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比调水更重要。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珠江图片和甘肃某地干涸土地图片,同时声情并茂地使用描述性的语言。 看,图片上蔚蓝的江水在阳光的映射下泛着点点波光,同学们知道这么美的地方在哪里吗? 但同在祖国大地上,有的地方又是怎样的景象呢?干涸的土地张开了干裂的嘴唇,期待着甘霖的滋润,人们每天要走好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去挑来日常的生活用水。猜猜,这般景象最可能出现在我国什么地方?东南?西北?东北?青藏?

由干涸的土地图片获得心灵的冲击,并猜测这么缺水的地方在哪里。

通过身边事物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将珠江充盈的江水和甘肃某地干涸土地进行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产生感性认识。

展示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承转:刚才我们从两个具体的地点初步认识到我们国家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俗话说“窥一斑可见全豹”,由此可见,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并不均匀。这种分布不均在整体上是如何体现的呢?请看水资源空间分布图。 提问:你能用简短的语言归纳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吗?南北方水资源总量上有多大的差距?

提问:为什么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呢?能联系之前学过的年降水量分布规律解释一下吗?(课件相应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提问:同学们觉得我国什么地方缺水最为严重?为什么? 展示全国、南方、北方、华北、东北等地的人均水资源数据。

提问:华北年降水量并没有像西北那么少,为什么人均水资源量这么低呢? 展示中国人口密度图,让学生解释原因。

通过读图,归纳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结合年降水量分布规律,解释其原因。

通过数据和人口密度图,探究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而且原因并不相同。

对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同时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真实感受一下,北方由于缺水,生活是多么艰难。 观看视频

加强学生对北方缺水地区境况的认识,激发学生情感。

提问:原来我们国家竟有这么缺水的地方。作为祖国温暖大家庭的一员,我们要如何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呢?

学生提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的方法。

将学生之前积聚的对北方缺水忧虑的情感体验释放出来,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献计献策。

展示南水北调路线示意图,

提问:

1、从哪条江调的水?

2、调水线路主要有哪三条?分别把水调到哪里去?

读图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展示南水北调各地开工图片,表明南水北调这项跨世纪大工程已经开工了。完工后将很大程度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欣赏图片。

加强时代感,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地理课能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

承转:除了跨流域调水,还有哪些方式能缓解北方的水危机呢?

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除了调水,解决水资源短缺还可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小结:我们南方地区是否就没有缺水的烦恼了呢?你知道吗?由于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我们南方的某些农村在少雨季节也出现了严重的干旱,造成农作物的减产。在某些地方由于水污染严重,甚至“守着大江没水喝”,还好我们闽江水质目前还是比较好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至于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有哪些具体的方法,我们留待下节课学习。

酝酿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方法。

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推荐第5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要求

2018年桐梓县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试题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请根据以下要求对湖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了解地区”第四节《欧洲西部》一节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只写1课时)。 1.教学目标符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要求。行为动词使用准确。

2.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水平表述、学习习惯和能力分析准确、切合实际。

3.教学过程设计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各个教学流程之间有设计意图的表述,能反映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4.教学方法选用适当,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教学难点的解决,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5.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供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并有效地组织和呈现,实现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有效获取。能够优化组合使用各种媒体工具,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6.注重形成性评价,能够合理地设计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评价方法和手段。

7.教学设计内容完整,条理清楚,格式美观整齐;文字叙述简洁、明了,字体、图表和图形等运用恰当。

注:总分30分

推荐第6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初探

参评科目:地理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初探

————蛇形中学:康红英 新课程理念突出强调:地理学科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将这些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设计中,怎样才能使地理课堂有趣有序而又充满活力,强烈吸引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全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笔者作了一些初探:

一、精心设计导言,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的注意力正处于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的心理年龄阶段,上课伊始,教师如能围绕本节知识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导言,创设与本节核心知识相关的问题情境来导入课堂,不仅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同时还能使学生在一张一弛的轻松愉悦氛围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把学习活动推向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究,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掌握学习的内容。

例如:学习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温分布》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近些年来,每年冬天,中国海南总会迎来一批多达十几万的“候鸟”老人,据调查这批老人大都来自中国东北,这是什么原因呢?由此快速导入中国气温分布特点的学习,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地理的道理,体验到知识的价值。

再如:学习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分区地理《西北地区》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据了解,新疆地区的人们越是遭遇干旱,越是盼望出太阳,这又是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西北地区的学习,揭开西

1 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之谜。

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从疑问和好奇处开始。教师如能精心设计导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就能巧妙的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围绕本节的重难点,善于利用与本堂核心知识相关联的教学素材或者学生的易错易混的知识点或设置悬念或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进而全情地投入到阅读教材的学习之中。

二、坚持读图用图,夯实基础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指导学生读图、用图、画图,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夯实。

首先、初中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空间位置形象,如湘教版七年级世界地理中的大洲、大洋,国家、地区的轮廓、界限,某地地形区,气温的高低变化等等,它们都是难以用语言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而借助相关地图,指导学生读图,便能一目了然。对重点地理事物,则更要常引导学生读图并画图,如中国地理中“五纵四横的铁路干线网络图”,更能让学生形成准确、牢固的形象记忆。

其次、地理学科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综合性。一张地图,我们可以采集到大量的的信息,如一个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知识,据此,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得出该区的人口

2 城市分布特点、工农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等人文地理特征,从而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区域的综合特征。基于这些,平时的教学更应该指导学生如何读图、用图、析图,有助于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再次、教师随堂画图,利用地图也是检测反馈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长江黄河的河流概况及河段特征”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借助粉笔,带领学生,快速简笔画河流,讲到哪,画到哪,讲什么,画什么,对比分析也很直观,这样不仅加快了对学生知识理解掌握的检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识图、画图的能力。

第四、平时学习中,对于学生易错易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更要借助地图,帮助学生深入浅出的理清讲透。如学习八年级上册的“行政区划”中两个抽象的概念:省级行政单位和省级行政中心,经常有学生混淆,教师如能任画一个省级行政单位简图,并用彩色粉笔标出其省级行政中心,这样就直观清楚地进行了纠错强调。类似于这样的易错易混的概念都要讲清,例如:农作物和主食、地形和地形区基础夯实理解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对今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益处。

三、注重归纳总结,坚持联系实际,内化升华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作为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究的能力。

3

1、会读。

对于教材的阅读,通常需要图文结合。读文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提纲挈领地抓住重点,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阅读之前,教师有必要进行学法点拨,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理清知识的结构,从而抓住重点。例如、学习“四大高原”时,可以将四大高原的名称、范围、海拔、地表特征进行列表比较。

读图时,指导学生先看图名和图例,再依方位看图,并勾画标注图中重要的的事物,进而了解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分布特征。例如学习“东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可以结合教材上的人口分布图,寻找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明白人口分布的规律,并探讨人口分布的原因;进而总结一个地区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原因的探讨方法和规律。

2、会想。

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使学生会想,思维是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而思维总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和标志。训练学生的思维是教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问题,更要帮助学生剖析问题,教会他们解题思路,使他们的思维有序的进行。例如学习“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看清地图上的地形与河流后,可以设计问题“地形与河流有没有相互影响?是怎样影响的?”通过思考,不难发

4 现:地势影响到河流的流向;河流又是塑造平原的主力。再如、在学习了“欧洲西部发达的旅游业”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地区旅游业要发展与该地区的哪些因素密不可分?接着引导学生归纳: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交通设施、气候条件以及旅游设施、管理、服务等,进而迁移到我国的云南省的旅游业的发展。

3、会拓展,向生活倾斜。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学校最大的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新课程理念也突出强调,地理学习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脱离了生活实际的地理教学,不仅使地理学习变得枯燥泛味,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终身的发展。

地理教学中许多的地理知识都与国家的经济建设,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并跳出教材,联系生活现象和生产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堂教学,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为地理教学增“资”添“趣”。例如、学习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行政区划”这一重难点时,学生要记住各省的行政简称有一定的难度,新课教学时,教师能够巧妙地从识别车牌号码导入,简介省级行政简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指导学生依据各省的轮廓、历史文化以及地理事物等特点来结合记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化难为易,解决“简称”难记这一重难点。再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人口政策”时,教

5 师可以联系当今社会空巢家庭老人的孤独,讲到“单独二胎”到“全面二胎”的政策调整,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理。

学以致用,“学”是为了更好的“用”。联系生活实际来教学,向生活倾斜,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于生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动脑、乐于探究的好习惯,更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增强生活能力,更大程度的满足生存的需求。

以“趣”导学,以“趣”引思,以“图”为本,注重基础,强调方法,联系实际,升华内化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 “教是为了不教”,只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立足于教材和学情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6

推荐第7篇:初中地理美国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美国教学设计 (5000字)

第七章 第二节 美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美国的位置、自然概况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知道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条件、分布及主要特点。

2.了解美国经济对世界资源与环境造成的影响。

3.了解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4.理解农业地区专业化,学会分析影响农业带(区)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分析美国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以及自然条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2.学会分析图像、表格等各种信息的方法。

3.通过学生阅读各类地图,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4.通过学生收集美国经济发展对消耗全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等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5.通过学生掌握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学生了解美国消耗全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等事例,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美国的繁荣和发达,树立全球意识、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3.美国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教学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讨论分析法。

四、课时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老师:在前边几章学到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是属于东半球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个崭新的章节西半球的国家。大家看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图找出位于西半球的大洲。

板书: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西半球的大洲主要是美洲,美洲又分为南美洲与北美洲。南美洲与北美洲是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以北为北美洲以南是南美洲。人们还习惯把美洲分为北美和拉丁美洲。大家在地图上找找属于拉丁美洲的国家和地区?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北美与拉丁美洲主要以美国与墨西哥的分界线为界,以南的部分就是拉丁美洲,拉丁美洲主要说拉丁语。

讲授新课:近来一部《阿凡达》掀起了一股看3D电影的热潮,大家都知道是哪产的这部电影吗?

学生回答:好莱坞

教师:大家还看过好莱坞的哪些大片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大家知道不知道好莱坞位于哪个国家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好莱坞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市区西北郊,是世界著名的电影城市。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美国,了解美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大家看书图

9.5、图9.12和地图册找出美国有那几部分构成。

板书:第一节 美国

一、美国的疆域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大家在地图上看一个国家的领土构成时,要注意补充框图所指示的海外领土。美国的有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

以下是美国领土的历史演变:

美国独立战争后,当时的领土仅限于加拿大以南、密西西比河以东、佛罗里达以北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奴隶主和资产阶级为了自身利益,竭力进行领土扩张。

1803年,美国用1500万美元购得法属路易斯安那。

1818年,取得英属殖民地俄勒冈。

1819年,从西班牙手中购买佛罗里达。

1836年在美国的支持下得克萨斯宣布为“孤星共和国”,并申请加入美国,1845年7月美国正式吞并得克萨斯。

1846年,美国以战争相威胁,迫使英国放弃了北纬49度以南的俄勒冈地区。 1846年,美国挑起了对墨西哥的战争,紧接着又在加利福尼亚鼓动叛乱,宣布成立“加利福尼亚共和国”,1847年9月,美军侵占墨西哥城。1848年2月,墨西哥被迫签约,割让了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

1853年,美国又以1000万美元强购了新墨西哥以南的一块墨西哥土地。 1867年美国以720万美元的代价从沙俄手中购得了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 1898年吞并了夏威夷群岛。

美国独立后,它的领土不断向西扩张。西部有着广阔无垠的土地,富饶的资源,那些破产农民、失业工人和生活困苦、不堪压迫的劳动人民都把西部看作谋生之路,他们不惜变卖家产,带着自己仅有的家当,赶着牛车、马车、羊群成群结队地向西挺进。当时称之为“西进运动”。在西进运动的过程中,印第安人因反抗而被屠杀,或被驱赶到更偏远的地区。西进运动成了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 教师讲述:再讲下边之前,咱们先明确一个概念——移民。所谓移民就是指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该国国籍的人。比如说因为婚姻、就业、亲属等许多原因而在外国定居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取得外国国籍。我说几种情形,同学们说是否属于移民。出国留学。

教师板书:移民国家

学生回答:(略)

教师接着提问:到中国驻外使馆工作。

学生回答:(略)

教师接着提问:出国旅游。

学生回答:(略)

教师接着提问:在国外工作并拿到绿卡。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他们都不是移民,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取得外国国籍,只有当一个国家主体人口(大多数人口)为移民时这个国家才可以称之为移民国家。美国的土著居民(祖祖辈辈都居住生活在美国本土的,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是印第安人。大家根据图9.2美国人口构成,还有黑板上美国的人口构成表。结合刚才的概念

判断一下美国是不是移民国家?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总结:由于美国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只占美国总人口的0.78%,而其他地区的人却占了99.22%,所以美国的主体是移民,即为移民国家。

教师讲述:在美国的华人有160多万,看书上介绍找出华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城市?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在这些华人聚集的地方形成了唐人街。总的来说,现在“唐人街”还是要比“中国城”常用。唐人街也被称为华埠或中国城,是华人在其他国家城市地区华人店铺聚集的地区。唐人街的形成,是因早期华人移居海外,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在面对新环境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故多数唐人街是华侨历史的一种见证。在唐人街时常看到很多唐人餐馆,而餐馆和洗衣铺皆为早期华侨主要的营商行业。一些历史较悠久的唐人街,皆位于移民城市的旧区,环境较为挤迫,治安和种族问题亦是某些华埠要面对的问题。多年来,凭着、随着华人的富裕,华侨在外国的地位渐渐提高,新一代的华人移民会选择移民城市的其他地区居住,一些唐人街亦出现华人人口迁离﹑人口老化的现象。现在很多地方,唐人街已经成了中华文化区的代名词。无论商业,还是娱乐,以及各种文化设施,都体现东方华夏色彩,并没有华人聚居地的本意了。

名称的由来: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强盛的朝代。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往往称自己是“唐人”, 他们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 美国最大的“唐人街”在旧金山。旧金山唐人街始于1850年前后。当年开发美国西海岸的华工初来异国,人生地疏,言语不通,因此他们便集中住在一起,团结互助,休戚与共 。起初,他们开设方便华工的小茶馆、小饭铺,接着是豆腐坊、洗衣店等等,逐渐形成了华工生活区。后来,越来越多的当地人,也经常光顾这里,他们称这里为“中国镇”,爱上了这里的中国饭菜。后来,“唐人街”成了繁华街道,街上除了饮食业外,刺绣、中国古玩等也都在当地享有盛名。同时,唐人街办起了华人子弟学校,从事中文教育。还有各种同乡会、俱乐部、影剧院等,成了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特殊街区。 每逢春节,这里均耍龙灯、舞狮子,爆竹声中除旧岁,保留着中国传统的种种风俗。事实上,唐人街遍及世界许多地方,只是有的地方不这么叫就是了。

教师讲述:看书上P81的阅读材料,大家分组讨论总结一下华人在美国哪些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展现了华人的什么品质?

学生讨论后选出小组代表回答:(略)

教师总结:华人在美国的交通建设、医学、航天、物理、建筑设计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做出了巨大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聪明、认真

等。 教师讲述:.课本图9.3中的活动,找四个学生分别扮演黑人、印第安人、华人和白人根据课本中的文字描述设置情景。

同学设置情景表演

教师提问:几个人的对话反映了美国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并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黑人、印第安人还有包括华人在内的黄种人,他们在政治、经济、教育和日常生活中都受到了不平等待遇,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种族不平等、贫富相差悬殊等社会现象。

(二)第二课时

在上一节我们知道了美国的疆域居世界第四位,那么在这么的地域内地形有什么差异呢?我们就在下边的内容中学习。

读图9.5找出美国主要山脉、河流和地形区?

教师板书:美国的地形 学生读图回答:(略)

教师讲述:主要的山脉有:科迪勒拉山系一部分、落基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

河流: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仅次于尼罗河、亚马孙河和我国的长江。也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

地形区:中央大平原、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太平洋沿岸平原。平原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约占世界平原面积的10%。

读图说出五大湖的名称?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在加拿大和美国交界处,五大湖总面积约24566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域。也是最大的淡水湖群。它们按大小分别为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湖水大致从西向东流,经圣劳伦斯河注入大西洋。其中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综合以上所述总结一下美国地形的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美国的地形明显地分为西部高大山地、东部低缓高地和中部广阔平原三部分,各部分呈南北纵向分布。

1) 西部以高大的山地、高原为主。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高度大、宽度广,

包括了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和落基山脉,约占了美国本土面积的1/3。

2) 东部为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宽度和高度均不大。

3) 中部为宽广的平原,从五大湖一直延伸到墨西哥湾,约占美国本土面积

的一半。

讨论一下这种地形对美国气候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述:

1) 东部阿巴拉契亚山地对气候的影响:该山地的东南部由于高度较大,对

来自于墨西哥湾和大西洋的水汽具有抬升作用,多地形雨,为美国多雨

区之一。西北坡在冬季受到南下的西北风影响,常常会造成大雪天气。

2) 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对气候影响:山系以西受来自太平洋的湿润西风气流

影响,西部沿海降水多。而山系东侧由于受到高大的山脉阻挡,形成了

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类型。另外,科迪勒拉山系直逼太平洋岸,既限制

了山脉以西北段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东伸,也限制了山脉以西南段的地

中海气候向东伸。

3) 中部平原对气候的影响:中部平原地势平坦,南北开敞,使南北气流畅

行无阻。冬季寒潮可以长驱南下,带来骤然降温的天气。夏季时,墨西

哥湾大西洋暖湿气团可以自由北上,带来闷热多雨天气。中部平原气候

的大陆性较强,成为降水和气温季节变化很大的地区。

读图9.8说出美国的降水分布特征?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读83页阅读材料,1998年美国主要农产品 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其世界的位次,总结美国农业的地位?

教师板书:农业地区专业化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

看图9.6和9.7说出图中所展示的农业生产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的?

学生考虑回答(略)

教师总结:美国的农业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农业地区生产专业化主要指

在一定地区范围内,以生产

一、两种主要农产品为主的农业生产。

在美国,乳畜带内养殖的奶牛约占全国奶牛总量的1/3,生产的牛奶、乳制

品占全国总量的1/2。玉米带内生产的玉米占全国总量的3/4,生产的大豆占全

国60%,这里还利用玉米作为饲料,饲养着全国2/3的生猪和1/4的肉用牛。大

家考虑一下这种生产方式的好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

生产技术的发展,节约劳动力等。那么农业区域化生产的优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可大规模进行机械化生产,各广泛使用高新技术,可充分利用自 然条件,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等。

参照图9.9美国农业带的分布,找出美国主要的农业带并说出其名称?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六个农业带分别为:玉米带、乳畜带、棉花带、小麦带、畜牧和

灌溉农业区和论和农业区。阅读图中A、B、C三项注释讨论归纳出影响小麦带、

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和论和农业区的主要因素?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师生小结:D 这里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处温带大陆, 降水较少,

春夏气温较高,有河水灌溉,适合小麦生长。E这里是高山区,海拔较高,山脉

之间有宽广的盆地和高原分布,形成高原山地气候,降水较少,草地分布广有河

湖水灌溉,形成畜牧和灌溉农业区;F这里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纬度较

低,是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富,热量充足,适合亚热带作物生长。由此总结出在

影响农业分布的问题上应从气候、水源、土壤肥沃程度等自然环境方面,还有经

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等社会环境方面。

(三)第三课时

教师讲述:前面,我们已对美国特别是其工农业生产有了初步的了解,阅读

86页材料,美国居世界第

一、二位的工业产品,了解一下美国工作在世界中的

地位?

教师板书: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学生回答:(略)

师生总结:美国拥有完整的工业部门体系,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

术先进,是当今世界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教师讲述:看书回答,那为什么美国的工业很发达呢?

学生回答:(略)

师生小结: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少受战争影响、大量外国人才的涌入、还有

科技发达等。

在图9.12上找出各大工业区、首都华盛顿和纽约、芝加哥、休斯敦、西雅

图、旧金山、洛杉矶?

教师讲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并且分布

还比较广泛,形成了众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闻名于世的如旧金山附近的

“硅谷”。说一说大家对“硅谷”的了解?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硅谷地处美国加州北部旧金山湾以南,早期以硅芯片的设计与制

造著称,因而得名。后来其它高技术产业也蓬勃发展,硅谷的名称现泛指所有高

技术产业。硅谷自形成始在美国的高技术领域一直处于领导地位。

在地理上,硅谷起先仅包含圣塔克拉拉山谷,主要在圣塔克拉拉县和圣何塞

市境内,之后逐渐扩展,也包括周边如圣马刁县 ,阿拉米达县 的一部分。硅谷

不是一个地理名词,在地图上一般不做标注。

自80年代后,世界各国和地区为促进高科技发展,都试图建立起自己的硅

谷,如美国波士顿的“第二硅谷”、“日本硅谷”、“韩国硅谷”等。中国也不例外,

有北京中关村硅谷、上海浦东硅谷(位于浦东张江)和广东深圳硅谷, 浙江杭州

也有一个“天堂硅谷”。

阅读87页材料,分组讨论,说说高新技术生产业对美国经济的作用。

生分小组发言:(略)

教师总结:逐渐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科技所占

的经济总额不断上升醋精经济的飞速发展。

结合911图913总结出图中所列举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种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总结一下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和核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是科技创新。当今社会呢是知识经济社会,科技已成为促进社会

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谈论一下,今后中国的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先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总结:应该贯彻落实科技发展与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

需要和大家说明美国是工业大国的同时也是资源消耗大和废物排放大国。

读图9.14美国对世界资源、环境的影响。说出美国对世界资源、环境有哪

些影响?

教师板书:资源消耗大国

学生回答:(略)

师生总结:发达的经济和高额的消费是建立在大量进口资源和大量排放废弃

物的基础上。美国人口大约2.78亿,占世界人口的4.6%,但是能源消费量却占

世界总量的23%。读图9.15组织学生分别计算美国、日本、英国、中国和印度

的人均能源使用量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倍数。

学生活动:(略)

师生总结:美国是世界的4.78倍、日本是2.41倍、英国是2.37倍、中国

是0.536倍和印度是0.28倍.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其 发达的经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资源的基础之上的。美国这样,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也都如此。

分小组讨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世界能源可持续利用所产生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略)

师生小结::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也居世界前列。美国发达的经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资源的基础之上。美国有责任、有义务为保护世界资源做出贡献。

目前世界的大气质量正在不断下降,这主要是人类大量消耗能源,向大气中排放废气的结果。

读图9.16,组织学生 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计算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相对于中国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倍数。

学生分组讨论:(略)

教师小结: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是我们中国的9倍。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4%,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还是世界最大的废物排放国。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对全球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略)

教师总结:二氧化碳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大量排放,造成全球变暖等气候环境变化。

六、板书设计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 美国

一、美国的疆域 国土的由来

二、移民国家

1.移民的概念

2.移民国家的概念 3.华人的贡献

4.种族问题

三、农业的专业化

1.美国的地形

山脉

河流与湖泊

平原

2.气候与降水

3.农业专业化

4.农业带分布

影响原因

(四)、高新技术产业

1.工业带分布

2.硅谷

3.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的作用

4.对中国的启示

(五)、资源消耗大国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有效教学全员岗位大练兵”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以及高效课堂的充分利用,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学会老师所教的知识。我深切的体会到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主要根据如何创建高效的课堂效果谈谈自己练兵后的心得体会。

1、课堂要模式化

现代课堂需要改革创新,落入了模式化的套路。一般都会把课堂分成几部分,导课,提出问题

2、全方面培养

我觉得初一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自尊心很强。所以教学时就应该注重学生的心里特点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来进行教学,不要被几个优秀学生的表现迷惑,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用能使最差学生明白授课的主要内容,才是明智之举。

3、学中玩、玩中学

让每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的乐趣所在。将“玩”引入课堂,让每个孩子动起手来,在玩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使学生对这种活动动机和兴趣逐渐迁移到地理的学习上,从中享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在探求地理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将“讲堂”转化为“学堂”,将机械重复的练习转变成生动活泼的游戏,手脚并用,让学生充分体现地理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地理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边玩,一边学, “玩中学”玩为了更好地学习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4、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出现在学习过程中。一开始组织实施时,学生会因缺乏方法而显得生疏,有时课堂特别乱,难免会出现乱说乱叫,为一道题大吵大闹,秩序混乱等状况。为了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教师必须进行恰当地引导。比如提倡学生“口语交际”小组合作交流,每个成员都有说的机会。许多学生的特点是心直口快,往往还没有想好就急于脱口而出,有时会说半截话,有时说一半又重说。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求小组成员对他们提出更正意见,重新说。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小组成员在交流时让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才能听清楚别人说的意思。当然,学生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小组合作交流的质量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5、共同备课、听课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也是教师教学研究最重要的场所。传统的教研课是这样安排的:学区听课,安排一位教师上一节课,这位教师独立备课

上课。在课后开展评课活动,大多数教师对教材不熟悉,或者体会不深等。发表一些空话好话,针对以上情况,我校采用了教师共同参与互动的方式。同课多人备,同课多人上。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只有准备充足,才能有打胜仗的信心。对同一个上课内容,集体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一名教师执笔,备出评案。实施教学后,课后反思交流,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这样,每一位教师都是这节课的设计者,都是这节课的反思者,都有很深的体会,交流发言自然切中要害。同一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设计,让不同风格的几名教师同题会课,你上我听,我上你听。课后执教者个人反思,集体评议时,大家可以有深刻的发言,有更深的理解。

荐荐荐高初初一中一

地地地

理理理

教教教

案案案

[1000[1000[1000

字字字

]

]

] 荐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精选范文) 荐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全册教学设计 [1000字]

推荐第8篇:初中地理游戏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游戏设计

——《多变的天气》(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天气符号图,识别简单的天气符号。

2.通过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和模拟天气预报,读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3.通过“打官司”和绘制保护大气环境的宣传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天气的认识,学会关心身边的天气状况。

2.通过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认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反映天气变化的术语。

2.收听天气预报,记录北京、上海、广州、济南的天气状况。3.观察一周的天气状况并做好记录。 4.《卫星云图》、《中国城市天气预报图》。

5.实地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大气污染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设计思路:

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组织多样的游戏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模仿天气节目主持人,“打官司”等环节,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地理事物的地理素养。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关心天气的变化状况,你见到过哪些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二、认识天气及其影响

1.师:请同学们看窗外,用自己的语言将此时的天气状况描述出来。(学生纷纷描述)

2.师: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从电视、网络中知道其它地方的天气状况。请一位同学说出头一天记录的北京、上海、广州、济南的天气状况。思考:他是从哪些方面描述天气状况的?(生回答从阴晴、风雨、冷热等方面)天气发生的时间长短怎样?(积极回答)

3.引导提问:生活中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讨厌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生自由回答)

4.组织游戏,角色扮演:请每小组一名同学上台扮演某一种职业人员对天气的感受。(几位同学上台扮演,其他同学做评)总结天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

三、认识卫星云图和常用天气符号

1.转入:请你预测一下明天的天气。如果要得到更为准确的天气情况应该收看天气预报。

2.展示《卫星云图》,引导讨论: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哪些地方有雨或阴天?(展开讨论后发言,师总结卫星云图的阅读方法)

3.展示《中国城市天气预报图》问:能读懂这样的图吗?引导认识天气符号。

4.让学生在纸上绘制各样的天气符号。

5.组织游戏,模拟主持:下面请大家模拟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预报全国各大城市天气情况。(方式:先在小组内评出最佳选手,上台指图自选3个城市播报,下一组的同学不能重复,但可对前面选手错误的作纠正。以正确和流利获胜。)

四、认识空气质量与人类活动

1.师: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空气状况。(学生举生活事例说自己对空气质量的感受。)

2.师:空气质量的高低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根据污染指数知道空气质量状况,从而安排不同的活动。而大气质量与人类活动有一定关系。

3.组织游戏,“打官司”:四个小组分成原告被告两大组。原告:人类

主题:污浊的大气危害人类。 被告:大气

主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污染大气。 4.各小组准备例证,教师帮助理清材料。

原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举例控诉:有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业生产;影响交通、旅游、气候;造成各种损失。

被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举例反驳:工业生产活动污染大气;农业生产活动污染大气;人们日常生活污染大气。 4.教师对辩论中的错误和不符合主题的内容加以纠正和评判。 5.双方共同寻求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加强绿化;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多使用清洁能源……)

6.各小组设计一幅保护环境的宣传画,并设计宣传标语。

推荐第9篇:初中地理《巴西)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巴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意图)力求以贴近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b.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c.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

a.归纳独特的拉丁文化的特点。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的种族的构成、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对亚马孙河流域开发与保护的了解,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保护全球环境的观念。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巴西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结构差异,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并从中认识到单一经济的弊端,进一步理解当在今世界中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如何利用资料说明巴西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2、理解巴西的工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

3、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教学方法

“说、读、想、议”式分层推进法。 教具

世界政区图、巴西政区图、多媒体课件、巴西主要地形区的图片、巴西主要城市的图片

二、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女士们,先生们,飞机已经降落在巴西利亚国际机场,外面温度25摄氏度,飞机正在滑行;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请不要站起来或打开行李架,等飞机完全听稳了,请你再解开安全带,整理好物品下飞机。

让我们怀着希望,背着行囊,乘上国航班机,飞过太平洋,来到西半球的拉丁美洲,领略这个古老国家的风土人情。 学生做好上课准备。

请同学跟老师一起先看几张图片,白板展示,巴西的狂欢节和巴西是足球王国 新课教授

一.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

巴西的国旗,引出巴西迁都的原因 (2)出示巴西地形图(多媒体),学生识图 引导学生读图回答。

巴西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

2、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4巴西的邻国 介绍著名的伊泰普水电站和伊瓜苏瀑布

(3)巴西的气候

1、两条特殊的纬线

2、巴西所处的温度带

3、巴西的气候类型

4、巴西的主要地形 学生回答:

1.两条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2.巴西所处的温度带:热带。

3.巴西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景观图展示)。4.巴西的主要地形:

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占巴西陆地面积的1/3。 巴西高原──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占巴西陆地面积的2/3。

(4)巴西的人口和面积

巴西是人口和面积都是世界排名第五的国家

(过渡)提问:由于热带雨林区常住人口少,再加上巴西的高原面积大,因此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学生回答:(东部沿海地区)

二、巴西民族大熔炉的原因

介绍从网上或书报上找寻到的巴西人种图片。

(讲解)在这个民族大熔炉里,来自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巴西的内在多样性和外在的独特性,为巴西的发展带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机遇。

三、主要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巴西利亚

通过简单的介绍,加深对巴西这个国家的城市构造的记忆。 教师小结:

南美热带巴西木,葡萄牙人拓疆土; • 踢足球,桑巴舞, 民族混合大熔炉; • 亚马孙,水量大,巴拉那河伊泰普; • 人口集中东南部,圣保罗里热内卢; • 噪音大,交通堵,巴西利亚做首都。

三、小结 组织活动:

1.请谈谈这次巴西之行的感受。2.本节课你学到了巴西的什么精神? (学生谈谈自己学习感受。)

四、作业布置

.如果中国迁都,你认为应迁往何处?为什么?

五、教学反思

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一提到巴西,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巴西足球,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我以巴西足球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进入学习状态。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就是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巴西多人种混居社会布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多留一些思维空间,沿着学生思路走,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地理联系。

推荐第10篇:初中地理片段教学设计

篇1: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 提交时,请将蓝色字说明部分删除。)

篇2:例谈基于知识点的中学地理优质教学片段设计(一) 例谈基于知识点的中学地理优质教学片段设计

(一)

苏 鸿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区教研室本学年工作计划,结合我区中学地理教学实际,把基于知识点的中学地理优质教学片段设计的组织实施,作为地理学科本学年教研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开学第一周地理科组长区教研会议和高一地理教师区教研会议、第三周高二地理教师区教研会议、第五周初中地理教师区教研活动上,都进行了研讨、动员布置,并对地理优质教学片段设计的共性特征做了初步说明。一个月来,通过几次下校听课调研等发现,许多老师对基于知识点的地理优质教学片段设计的认识不够清晰,对设计的着力点不够明确。现以我区地理老师教学的实例,从表述、思维、认识论的层面和地理学科学习研究的层面作一些分析探讨。

先来看下面两个教学片段:

可见优质教学设计的特征之一是要体现从“无名”到“有名”的过程。这符合“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原理、规律等是可以表述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的表述。原理、规律等的形态也是可以说明的,但也不只有普通的说明。因为“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没有说明,是天地万物的始端(原态);抽象的表述,可以包括无限丰富的具象。

另外两个教学片段不但体现了从无名到有名的过程,还接着体现了从有名到无名的过程: 75中学罗荣就老师在高一教地球公转不同时间日照图的画法时,先呈现两分、两至日的日照图,再加上用丁字型的小木架表示太阳光线和晨昏线,作为活动教具动态演示地球公转不同时间太阳光线和晨昏线的变化,请学生观察太阳光线和晨昏线的关系,归纳抽象出两者的空间关系是垂直关系。再依据归纳出的结论为指导,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北半球冬至日的日照图。可见他的教学流程是:读具体的日照图(无名)——归纳出太阳光线和晨昏线垂直的关系(有名)——练习画具体的日照图(无名)

下面是47中学肖红老师上高三综合科《世界气候类型》一课的教案节录: 3方法

练习训练的方式进一步训练学生思维。

过程如下:

(1)读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此地气候类型 (热带沙漠气候)

(2)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据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所在的南北半球。

第二步:据最低温或最高温初步确定所在的气候带。

第三步:据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

(3)训练

读“风向模式图”和“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回答: (1)m 图是半球季。

(2) 四种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别是甲、

乙、丙、丁。

在m图中相应的位置分别是、

、、。

(3)除南极洲外,其它大洲都有的气候类型是(填代号,下同). (4)全年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的是。 (5)c、d同为30°~40°n的大陆但气候截然不同,原因是。

【答案】 (1)北 冬 (2)c a b d (3)甲 (4)a 肖老师用这段教案教气候类型的判断,其教学流程正如她教案中体现的那样:

分析典型例题(无名)——归纳气候类型判断的方法(有名)——训练典型题(无名)

综上所述,中学地理优质教学片段设计有这样的共性: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运用过程,在过程中有效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这个过程可归纳为——表述的层面就是无名到有名的过程与有名到无名的过程;思维的层面主要是归纳(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与演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认识论的层面就是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地理学科学习研究的层面则是由“地”(事实、现象、分布、演变等)到“理”(概念、原理、规律、观点等理论知识)的过程和由“理”到“地”的过程。

优质教学片段设计的着力点应主要放在上述两个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运用过程的设计,而不要仅仅停留在研究知识本身(研究教材)这个点上。要十分重视把体现这两个过程的实用素材、组织结构形式(特殊、无名)收集、整理、积累起来,即要多做“无名”的工作。

篇3: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教材:

教材分析:在课改的背景下,本套教材避免了传统课程的缺点,强调了学生的兴趣、经验等,能结合实际,贴近生活,插图生动活泼,重视了学生的情感。本节课我强调英语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设计理念:以听说训练为主线,通过看、听、说、演练、唱、动手操 作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英语听说能力,并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人格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

设计特色: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习惯。如:预习作业的设计――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收集查找相关资料,如:它的国旗、国名、人民、语言、著名人物等,并能用英语做简单介绍。

第11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印度(整理)

篇1:初中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印度》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人口众多带来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农业大国与人口压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播放有关印度的录像

板 书: 第三节印度

一、概况

活 动:演示图片一《印度》

提 问:印度的面积有多大?人口有多少?在世界排第几位呢?

学生活动:从书中查找印度的面积、人口。

活 动:演示图片二《印度在世界中---南亚图》链接表格《印度与中国的比较》 学生活动:讨论并完成《中国与印度》的比较表

简要讲解:印度与中国都是世界的人口大国,都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又同样

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活 动:演示图片三《印度国旗》

板 书:

二、世界文明古国

活 动:演示图片四《人种、民族、宗教和语言》

讲 解:印度在人种、民族、宗教和语言方面更加复杂,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饮食文

化方面都由其独特性。

学生活动:请同学谈谈自己了解的印度。

活 动:演示图片四《印度教徒颂经、泰姬陵、恒河沐浴、印度的牛》 演示图片五《印度信念、印度饮食》

提 问:从图片我们可以看出印度饮食有特色,服装也独特。有人可能有疑问:印度的国

土面积只相当于中国的1/3,人口却有10亿人,那么它如何来解决人民的吃、穿问题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印度的农业发展情况。

板 书:

三、世界的农业大国与人口压力

1、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活 动:演示图片六《印度地形图、印度年降水量图》,链接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文字 学生活动:分析西南季风实力强弱不同会给印度农业带来什么影响。 活 动:演示图片七《印度的水旱灾害》

活 动:教师简要介绍主要农作物及各种农作物所需的生产条件

学生活动:讨论各农作物在印度的分布。

板 书:

2、主要农作物及分布

活 动:演示图片八《印度农作物分布图》、《 主要农作物图片及分布的表格》 简要讲解:印度农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中的有利因素进行农业生产,农产品

种类多、产量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活 动:演示图片九《主要农产品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提 问:为什么印度农产品产量大出口量却很少? 板 书:

3、巨大的人口压力

活 动:演示图片十《印度人口增长图》、链接《印度最新人口资料、印度稻田耕作》 学生活动:阅读《印度的绿色革命》

提 问:印度农业耕作技术比较粗放,单产低。要提高单产,就需要工业、科技部门为他

提供先进的机械设备。那么印度的工业状况如何呢?

板 书:

四、迅速发展的工业

1、发展中国家中共也较发达的国家

目前,国民生产总值居发展中国家第三位,仅次于中国和巴西。

活 动:演示图片十一《印度矿产与工业分布图》、链接《棉纺织、麻纺织、软件业图片》 学生活动:观察印度工业分布图,说出印度有那些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分析孟买和

加尔各答的工业。

板 书:

2、主要工业城市

孟买:棉纺织工业中心

加尔各答:麻纺织工业中心

班加罗尔:新兴高科技工业中心

思考作业:

1、如果你有机会去印度旅游,你想去哪里?你最想了解印度什么?你会在宗教

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注意什么?

2、假如你作为中国的决策者,你认为印度哪些方面值得我国借鉴?哪些地方给

我们以警示?

【板书设计】

第三节印度

一、概况

二、世界文明古国

三、世界的农业大国与人口压力

1、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2、主要农作物及分布

3、巨大的人口压力

四、迅速发展的工业

1、发展中国家中共也较发达的国家

目前,国民生产总值居发展中国家第三位,仅次于中国和巴西。

2、主要工业城市

孟买:棉纺织工业中心

加尔各答:麻纺织工业中心

班加罗尔:新兴高科技工业中心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重点的难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方法】

综合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互联网上印度的相关资料 3.自学材料: “金三角”。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请几名同学朗读自己的小论文《印度人口的反思》

引入新课:古印度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和广袤的国土,名胜古迹和名山圣水甚多,玩赏不尽。

当代,这里的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再探文明国度—印

度。

展示图片—《印度农业生产》

快速抢答:刚才在图中你看到哪两种粮食作物?

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媒体展示:《水稻和小麦的分布》

提 问:水稻和小麦各分布在什么地区?

讨 论:印度自然条件是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提示从地形、气温和降水考虑)

印度地处低纬地区,热量条件好,降水量丰富,地形起伏平缓,耕地面积广

大,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媒体展示:《水稻、小麦分布图》和《地形图》、《降水量分布图》 提 问:此表说明什么问题?

发展农业应以地方自然条件为基础。今天印度粮食不仅能满足自给,而且还

有余粮出口。

阅 读:教材提供的资料“绿色革命”和“饮食习惯”

印度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吃饭问题,那么工业状况如何呢?

1947年印度摆脱了英国殖民主义统治,努力发展本国工业,在基础工业和高科

技领域取得一定成就。

媒体展示:《印度主要工业部门》

提 问:印度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有钢铁工业和纺织工业

媒体展示:《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 填写表格:

提 问:工业中心和原料产地之间有什么关系?

工业中心都接近原料产地,即就近原则。

提 问:这样的工业部有什么好处?

可以节省运费,降低成本。

讨 论:假如你是一位商人,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要把工厂建在原料产地,或靠近消费市场。

媒体展示:《印度人民的生活》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比较贫穷,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及世界人均的9%,但是它的高科技领域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阅 读:教材提供的材料“印度的科技”、自学材料

是高科技人才给印度的高科技领域带来勃勃生机。目前印度已拥有大学200多所。这给我们很多启示。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今天我们如巨人般屹立在世界东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学们。让我们牢记真理,努力学习,为伟大祖国辉煌的明天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板书设计】 印度—文明古国的今天 篇2: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七章 第三节 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

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

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活动二:完成导学案的第一个活动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完成,期间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的过程当中适时巡视指导,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提醒学生要获得需要的信息,就要从教材中的文字或是图片中查找。在各小组完成导学案后,让小组代表和同学们分享他们小组的成果,教师给予肯定。我们知道任何知识听一遍是不可能有很深刻的印象的,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把活动一涉及到的知识点再捋一遍。 活动三:完成导学案的第二个活动题——热带季风气候和粮食生产。仍然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完成。各小组完成之后选一个小组代表分享成果,由于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仍然要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把知识点加深印象,尤其是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教师在此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代表在前面完成,在填表的时候,一次叫两个同学同时上来合作完成,这样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得到的结果会更准确。印度的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的分布以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好难点,充分利用教材p35的活动题,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读图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三)课堂反馈、巩固提高

活动四:让学生重新看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检测自己完成了几个,这样做不仅整节课首尾呼应,非常完整。而且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体的回顾。锻炼学生对重点、非重点的处理能力,学生自主整理课堂知识,效果更好。

活动五:课堂练习反馈,导学案上设计了a级、b级、c级、d级四级难度的题,课堂中完成a级难度的题目,这些题目的设计都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学生能很快完成,难度较小,学生会很有成就感。

(四)自我挑战、拓展延伸

导学案上b级、c级、d级,留作课下作业,让学生逐级挑战,既激发他们的挑战欲又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提高。

篇3:人教版+初二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印度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国、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及世界农业大国,人口、民族、种族复杂;

2、根据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南亚地区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及其影响;

3、通过分析印度地形、气候图及农作物种类分布图,分析印度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通过讲述印度独立前后的经济概况,使学生认识到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了解印度工业的发展状况及主要的工业区。记住印度的主要城市。

5、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教学建议

关于“印度”的教材分析

印度是南亚面积和人口第一位的国家,所以其自然条件与南亚的差不多,为了避免重复,本节重点突出了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

印度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古代印度的疆域与现在的印度疆域不同。为避免将地理课上成历史课,重点从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城市建筑、物产、宗教与语言等方面阐述。 在“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部分,主要侧重农产品的分布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分析印度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对农业生产的压力,辩证的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于“发展中的民族工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印度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明确工业 的发展与自然条件也是密不可分的。进而了解印度主要的城市。

印度农业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但是只有在独立后经济才有较快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

关于“印度”的教法建议

印度是世界地理中接触到的第一个世界文明古国,首先应使同学了解文明古国的含义,了解印度灿烂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资料进行演讲,或通过媒体资料介绍印度的文化、艺术、建筑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印度的近代历史状况,为后面经济发展打基础。

对于印度的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部分,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分析印度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2、读图分析印度农业生产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归纳表格

4、世界第二大人口国,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得出人口增长过快对农业生产压力大对于工业生产与主要的城市,可以采用谈话讨论法,重点培养观察、分析“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的能力:

1、印度有哪些工业部门?

2、印度工业区主要分布何处?为什么?

3、主要的工业城市有哪些?

4、归纳表格

关于“印度”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教学难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用具】印度景观图片;印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农作物分布图;人口增长曲线图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印度景观图片(也可为相应的投影片),这是哪个国家的?

(板书)第二节 印度

(提问)谈谈你对印度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板书)

一、世界文明古国

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民族与宗教

(引申提问)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除了印度外,还有哪几个?大家知道这四个国家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课外知识—紧邻大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注意总结)农业—生活—交通

(承转)印度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光热(位于热带,光热充足)、水(降水适宜较好,多就涝灾少就旱灾)、土(土地肥沃,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提问,出示印度农业分布图)

印度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根据地图及所学内容分析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板书)

二、农业生产与人口压力

1、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利、不利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提问)印度是个农业大国,但是粮食出口较少,请分析原因?

(出示印度人口增长曲线图)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人口增长太快,数量巨大,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对农业生产构成很大的压力。

第12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本节课的设计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正确解读课程标准,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营造出活泼、欢快的课堂气氛,学生以“问题”为线索、以地图为工具进行合作探究,真正达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以致用的目的。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课堂密度较大,课时相对紧张,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处理起来略显仓促。

根据本章节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学生的年龄,原有知识的储备等情况,我对本课知识重新做作了一下整合,着重通过大量的识图,用图,析图等手段及运用多媒体,既注重知识的掌握又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13篇:初中地理中东问题教学设计_5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第三节 西亚

教学要求

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

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西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 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设计思想:(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2)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及宗教文化差异问题逐一铺陈展开,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将本区的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特征和国家风俗习惯等内容连带写出;(3)以上述知识为线索,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4)通过对本地区资源问题的探讨,如石油资源的多、水资源的少,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经济特征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内容,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

内容点析

这是一片连结欧亚非三洲的土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在这片土地上起源。战争与和平,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使这片土地长期动荡不安,战火连绵。几千年历史纷争留下来的恩怨至今还没化解,新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又使这片土地成为当今世界的焦点。总之,西亚地区由于其在世界地理中的独特性、重要性和与时事紧密的联系性而入选本教材。

教材从新闻媒体对西亚战争的报道引出本节的教学内容,角度新颖,用意明确,突出了地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一地区的地理问题与时事关系密切,是世界性热点地区。从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以及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出发,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时事十分必要。

在这些新闻资料的基础上,非常自然地引出本节的中心问题:“这个地方为什么战争不断?”鼓励学生从对相关新闻的关注中,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填出或解释有关西亚的词语,说说你印象中的西亚),从而增加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敏感度,也为后文进一步分析问题进行知识上的铺垫。 2.西亚的范围

3.“二洋三洲五海之地”

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导致西亚地区长期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及军事利益冲突焦点的原因之一。教材以组图的方式,将从不同角度反映其地理位置的地图集中呈现给学生,由远及近地展现西亚在世界中的位置、西亚地区图及西亚的咽喉要地──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地图。

关于西亚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教材没有过多的文字介绍,是希望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读图得到相关信息及结论:西亚地区联系亚欧非三大洲,藉由“五海”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

值得注意的是,“五海”之中,里海其实是世界最大的湖泊和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而“五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海湾──波斯湾,更是热点中的热点地区。至于波斯湾的重要之处,在这里可不必展开讲解,后面讲到石油资源时再加以强调。

教材关于本区主要的国家、重要的海峡和运河都没有文字介绍,只突出了地图信息。其目的也是希望学生从读图入手,初步培养地理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图找到本区主要由哪些国家组成;明确主要海峡和运河的位置及名称,特别是对大洲交界处的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应重点进行分析。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西亚地区成为东西方交通要冲,也成为殖民主义国家向东方扩张,并掠夺西亚石油的战略要地。所以,

100年间,英、法两国把持苏伊士运河,以及埃及为夺回运河主权所作的斗争,也构成了本地区长期争端之一。教师可在此补充一些相关资料,使学生加深印象。

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形主要特征──高原为主,沙漠广布,以便为分析本区的经济特征及水资源状况作铺垫。 1. 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材关于西亚经济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简明地切入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一主题,由此引出石油资源对本区的意义和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隐蔽地说明石油问题是西亚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主要原因之一。

西亚石油的分布、产量、储量、出口量及输出路线、输出国家,是这一段重要的知识点。但以上知识点大多并没有由课文直接给出,而是力求引导学生从地图和“活动”入手,自己探求结论。在这里,石油分布图,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的扇形图,石油输出路线图是细化的“课文”。“活动”中还要求学生观察各航线中的重要海洋、海峡和运河,并通过填写表格加以归纳。从而使学生再次对本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加深理解。丰富的石油资源使西亚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使西亚成为国际上的矛盾焦点地区。

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教材中提到“由于石油资源采一点就少一点,所以这些产油国家,都在考虑石油资源采完以后,本国的经济出路问题。”由此,教材涉及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大都是贫困的农牧业国家,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教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样的问题,但却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也为教师设计课堂讨论,在教学中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提供了线索。

2. 匮乏的水资源

西亚资源的一多(石油)一少(淡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亚地区地处干旱地区,多数国家水资源奇缺,有些国家没有河流,或只有季节性河流。人口增加,工农业的发展使本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又进一步加剧了本地区各国间的矛盾冲突。

教材藉由水资源匮乏这一突出的地理问题,将本区的地形、气候等相关地理特征自然而然地揉和引出。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应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一是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等;二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如水资源匮乏对西亚各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以及水资源分布不均成为西亚各国矛盾的又一焦点等。上述内容,教材文字中同样没有明确介绍,而是通过地图与活动课文的有机结合,引领学生的思维横向联系,纵向深入,自行探究地理事物的内在关系。

这段教材涉及到读图的基本技能训练,如读世界气候分布图,找到西亚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及分布;读麦地那气温和降水量图,描述热带沙漠气候的特征;读西亚的河流图,了解西亚水资源分布不均。

读图能力培养虽然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在读图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判断、特征概括、规律总结等思维活动,进一步解析“西亚为水而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能力。

3. 文化差异

4. 西亚地区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地带以及阿拉伯人的聚居区。而信仰犹太教的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土地之争、宗教文化之争由来已久,并愈演愈烈,成为西亚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应强调,在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应当倡导公正、平等的观念;应当强调对话而不是对抗;应当同情弱小而不惧强权。在强调人地协调的观念的同时,也应呼吁世界和平,强调民族之间、种族之间的和谐相处。

以上观点虽然没有直接由课文给出,但教材中给予的信息和“活动”的编排,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了充分的契机。教师恰如其分的讲解和引导应是达到以上思想教育目标的关键。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教材分2课时讲授。

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建议在教学中注意以下问题。 1. 本课与时事联系紧密,在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以便在课上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有充足的思维素材,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但要注意,对一些政治事件及相关名词、概念的解释不必过多。

2. 本课教学中地图的使用率较高,多为各部分文字教材的引申内容、细化内容,是学生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的基础和依据。授课时要注意每幅地图不同的呈现形式及不同作用,对地图信息要进行有效的提取和充分的挖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地图入手,从感性入手,探究性地学习地理知识。

3. 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引入──“长期的热点地区”】

新课导入部分,建议采取以下方式。

1. 学生活动。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文中给出的词语,以及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亚”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发言。 教师设问:“西亚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引入新课。

2. 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

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若干条“热点因素”,如“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在板

书中以框题形式书写,然后再逐一具体分析讲授。 【三洲五海之地】

1. 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 2. 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3. 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4. 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丰富的石油资源】

1. 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

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2.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3. 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三条航线的优势差异,如提问学生: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B的差异何在?(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的距离最短,运费最经济,但由于运河地狭水浅,油轮吨位不高;B航线经非洲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 4. 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 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匮乏的水资源】

1. 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 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文化差异】

1. 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 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 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 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 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全课小结】

可要求学生每人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是“我所认识的西亚”,对本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教学反思

其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西亚》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西亚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

第14篇:【教学设计】初中地理海陆变迁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第

一、二模块

教 学 设 计

山东省肥城市陶阳矿学校 杨 娜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40-42页。 【教材简析】

教材首先指出地球表面形态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然后并没有阐述“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变化的”和“海洋和陆地为什么会变”,而是重点通过两类事例说明地表形态变化,特别是海陆变迁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发现过程,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教学重点】

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难点】

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烧杯、石子、水、水槽、地球仪、2.学生准备:剪刀、卡纸、描图纸 【教学过程】

一、图片设疑,引入课题

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山顶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有可能是怎么回事?学生回答有可能是海洋变成陆地,引出课题《海陆变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产生的疑问,抓住学生的心里引入课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设计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活动一:模拟海陆变迁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露出水面的石子没入水中。如何使水中的石子露出水面

[设计意图]

假设水是海洋,石子是陆地,让学生感受海陆的变化。学生设计的方案中,比如:晃动烧杯模拟的是地壳运动,往烧杯中加石子代表的是人类的活动,往烧杯中加水或者是从烧杯中倒出水代表的是海平面的升降。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海陆变迁的过程,并从中寻找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运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的活动都会使海陆发生变化。

活动二:分类整理

把自己收集的能说明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事例,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分类,哪些属于缓慢的变化,哪些属于激烈的变化。比如:喜马拉雅山顶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缓慢的变化,地震、火山喷发是激烈的变化。地震和火山加入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地表形态的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了解这些事例的发生情况,进而记住这些事例。 活动三:课本p41活动

“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你能解释下列现象或预测吗?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 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设计意图]想象模拟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并进行预测 活动四:观察、猜测、验证

1、通过两张撕开的纸片,探究这两张纸的关系。引出魏格纳是怎样发现问题的。

2、通过以下动手实践:把描图纸覆盖在地球仪上,用笔描出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的轮廓。然后把描好的两幅图剪下来,试着把它们拼在一起,看一看,拼合处是否基本吻合.小组用剪好的南美洲和非洲地图,演示漂移过程并分析,学生相互点评。探寻魏格纳是怎样猜想的,

3、跟随科学家的脚步寻找证据 [设计意图]

1、利用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相似性引出活动。

2、模拟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

3、了解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学习魏格纳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假设、积极寻找证据论证的科学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

不仅从知识面总结,还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既让学生学得一种学习方法,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海陆变迁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活动一方案:海陆变迁

缓慢的 激烈的 使石子没入水中 是石子露出水面 地震 火山

1、晃动:地壳运动

1、晃动:地壳运动

二、大陆漂移假说

2、加水:海平面上升

2、加石子:人类活动

3、倒出水:海平面下降 [设计意图]

使知识条理化,活动一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整个活动的目的

第15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1: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发布者:周玲华发布日期:2010-11-14 21:05:20.0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通过运用板块运动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并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浏览汶川地理图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

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激励学生不断求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 录入者:吴杰 | 时间:2010-03-09 09:48:00 | 作者:吴杰 | 来源: | 浏

览:334次 ]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案例

昝岗镇中学 吴杰

一、设计理念:

当今的新课程改革,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为主的学习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学会运用地理图表资料说明和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②能力目标: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重点和难点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落实在地球仪和地图上

难点: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篇2: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一、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第16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张娟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教学要求

读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大小; 明确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界线(山脉、河流、海峡); 通过读图及课件动画,讲解大陆漂移及板块学说;

(二)能力目标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世界的整体感性认识,了解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分布情况及大小;

通过对各大洲、大洋分界线的解析,让学生掌握有关大洲、大洋间山脉、河流、海峡等分界物;

通过对大陆漂移及板块学说的讲解,是学生掌握世界大陆、海洋形成的历史过程,并对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发生产生理性认识。

(三)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南海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在世界上所处地理位置及海域分布,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及各自分界线。

2.大陆漂移及板块学说。

(五)教学难点

1.七大洲、四大洋各自分界线的掌握。

2.大陆漂移及板块学说的讲解

3.用大陆漂移及板块学说解释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

(六)教学过程

1.七大洲、四大洋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大小

结合地球仪进行讲解,板书内容为:

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这里要特别强调,没有北极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课件内容设计:

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图

讲到每个大洲和大洋时,把它的地理位置闪烁一下,现实面积大小

2.七大洲、四大洋的分界线 板书内容为:

(1).七大洲各自的分界线(一一讲解) (2).四大洋各自的分界线(一一讲解)

课件内容设计:

世界大洲、大洋分界线图示,把山脉、河流、海峡等界限闪烁一下,一一讲解

3.大陆漂移及板块学说 板书内容为:

1.板块学说的发现及发展过程 2.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3.板块学说发现的历史意义 课件内容设计:

用动画把板块运动的历史过程用动画展示

第17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世界的海陆分布》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4.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

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

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眼、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

研究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

1.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2.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自制各大洲轮廓剪纸图片。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同学们,我国航天英雄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吗? (不是)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 (加加林)他说: “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作‘水球’,而不应叫‘地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的海陆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授新课』: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板书)

「活动一」:创设情境组织辩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1.提出问题:观点A: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观点B: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为准确? 2.学生辩论:把全班分两大组,双方展开辩论,并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双方的观点。

①出示地球仪:蓝色表示什么?(海洋)

②投影展示东西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什么?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

③展示: “南北半球”图观察是否蓝色面积大? 小结: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印证,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的,确实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存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所以人们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叫“地球”。

设疑:那么,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分布有什么特点?

读教材“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海陆的面积比例各占多少?

学生总结:海洋占71%,陆地占29%,即“三分海洋、七分陆地”。(板书)

(拓展延伸)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的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是无数的科学家及像杨利伟这样的航天英雄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地球还有很多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需要你们不断努力学习,为将来去发现和探究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理解有关概念。

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有关大陆、大洲、岛屿、大洋、海以及海峡的有关概念。

2.课件展示: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的景观图,并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相应的位置。(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3.各组代表提问本组成员进行抢答: (1)说出大陆、岛屿、半岛和大洲区别。 (2)说出大洋、海和海峡的区别。

4.各组选一名代表,将上课前剪好的大洲轮廓,在组内进行辨别加深学生对大洲轮廓的印象。

设计意图:文字与图结合,分组抢答辨认。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并做到生生互动。

「活动三」:以游戏的方式完成:

1.选五组代表,分别演示将课件中的大洲和大洋名字,用鼠标拖动到相应的

位置上。规定当某一组代表演示时,其他代表转身不看。看哪个组完成得好。

(答对,你真棒5分。答错了,要认真啊)

2、拼图游戏:用大洲轮廓图各组进行七大洲的位置排序。(评出最快的组奖励)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活动四」:以“分组讨论”形式完成下列问题。

1.读世界地形图,找一找,想一想,不同的大洲一般以什么作为分界线? 2.分别说出亚欧、亚非以及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3.学生看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讨论后各组代表订正答案,并选出优秀小组)

①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②分别说出太平洲、北冰洋沿岸各有哪些大洲? ③分别说出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④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大小顺序排列。

「活动五」:组织全体学生动手参与,用“简单几何图形”在一张白纸上进行“一笔画世界”的绘图比赛。(可选几幅画的较好的让学生传阅,给予鼓励)教师巡视查阅后,并引导学生对照找出自己图中的问题进行校正。

『达标练习』:(练习题三) 『课堂小结』:有付出就有收获。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概况,有关地球的知识还很多,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学习和探索。(板书提纲巩固)

『作业』:(略)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比例:三分陆地(占29%),七分海洋(占71%) 2.海陆分布: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在南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有关概念 大陆、岛屿、半岛、大洲 海洋、海、洋、海峡

2.主要洲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3.七大洲大小顺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4.四大洋大小顺序——“太大印北” 5.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空间分布

【教学总结与反思】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助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经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七大洲与四大洋。 (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充分地发展自我,不断的成长。

改进;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2、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的一些认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描述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

2、能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海、大洋和海峡。

3、能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洲和洋的分界线、轮廓图和分布特征、比较它们的大小深浅关系。

4、能够在空白地图上准确标出七大洲、四大洋,并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七大洲的轮廓及其相对位置,建立世界海陆分布的空间概念。

5、能准确掌握五条主要纬线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难点:

七大洲的轮廓、位置、洲的分界线

教具准备:

PPT课件,主要包括各大洲轮廓图、世界地图投影图、东西半球投影图、各大洲分界线投影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我们都知道,我们人类居住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样养育着我们,但我们对它的认识有多少呢?它的地表和地下又是由什么来构成的呢?它在宇宙中又是什么样子呢?

进行课的内容部分:

一、概念内容

1、请大家看图(PPT托勒密在2世纪的地球地图)当时的人们受科学技术的制约,才会得出这样的结果,慢慢的人们认识到地球其实严格来说,不应该叫地球,而应该叫“水球”。经过科学测量(数据)得出结论: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附陆半球和水半球PPT图)

2、建立起初步印象之后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提问)地球的地表都有些什么?(学生一起回答),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

大陆:陆地面积较大的(比格陵兰岛大);半岛:一面与陆地相连,三面被水包围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大洲:大陆的附近岛屿合起来(全球分七个大洲);海洋:洋是海洋的主体,洋的边缘部分叫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海峡。

(世界地图PPT展示)请学生找一找格陵兰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 过渡 我们了解了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这几个基本概念后,我们现在来认识一下七大洲。

二、七大洲

⑴大洲名称: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平均海拔最高)、欧洲(平均海拔最低)、大洋洲

(图)读P8各大洲面积轮廓图,比较一下谁最大、谁最小(亚洲最大,大洋洲最小)?学生回答。找出它们面积次序规律: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那么七大洲的形状是不是一样的呢?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七大洲的轮廓有什么特征?请大家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来认识大洲的轮廓。(就近四位同学相互讨论并记忆)

(PPT分别展示各大洲轮廓图,要求学生按所给图形次序说出大洲名称)

⑵大洲的的分布及位置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请同学回答。

既然我们回忆起了半球的分界线,那么我们刚才我认识的大洲它们分别处于什么半球呢?

教师提问 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 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南北美洲)(南美洲全部)

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北美洲、亚洲、欧洲)(欧洲北美洲是全部)

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南美洲 南极洲 大洋洲 非洲有一部分在南半球)(南极洲全部)

那么如图上我们所看到的,大洲与大洲之间是相连的还是不相连呢?它们以什么为界线分开的呢?

⑶大洲的分界线(PPT展示,同学生一起找出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欧洲与北美洲:丹麦海峡

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穿过大洲的特殊纬线: 主要纬线穿过的大洲:

北回归线:非洲、亚洲、北美洲

南回归线:非洲、大洋州、南美洲

北极圈:欧洲、亚洲、北美洲

南极圈:南极洲

根据特殊纬线与各大洲的关系判断各大洲所处温度带

欧洲:北温带、北寒带

亚洲: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北美洲;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非洲:热带(大部分位于热带)、北温带、南温带

南美洲:热带、南温带

大洋州:热带、南温带

南极洲:主要位于南寒带

上面我们学习了七大洲的名称、轮廓、分布、分界线以及在地图上标出各大洲位置,那么接下来,我们看一看世界地图,我们发现各大洲之间除被它们的人为分界线分开之外,还有大量的海洋分布,它们又是什么呢?(PPT展示)

三、四大洋

同学习大洲一样,我们先了解一下各大洋的名称(学生回答分别有哪四个大洋)

教师引导 我们知道四大洋的名称后,我们还应了解大洋的什么呢?(位置)教师追问 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直观的描述大洋的位置呢?(学生讨论回答)(相对位置)

教师讲解 我们要看某一大洋的位置,应该看某大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就是我们常说的相对位置,例如(指示PPT北极地图)北冰洋位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之间。

⑴大洋的位置

那么太平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呢?大西洋呢?印度洋呢?(学生看图回答)

教师点评正误

太平洋: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

大西洋: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非洲,欧洲,{亚洲(地中海东岸就是亚洲,地中海是属于大西洋的海)网络争论部分,用海和洋的关系先给学生讲解} 印度洋: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北冰洋:亚洲,北美洲,欧洲

教师启发 我们除了用相对位置描述各大洋的位置之外,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描述大洋的位置呢?(方位描述)比如说北冰洋位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以北,那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又如何描述呢?

教师启发 反之,我们也可以这样描述,如:亚洲东临太平洋、北监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那么我们能不能在刚才我用的主要纬线所穿过的大洲轮廓图中标注出各大洋的位置和名称呢?

⑵大洋的面积、水深关系

2太平洋:18000万km平均水深:超过4000米,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是世界上最低的地方。

2印度洋:7500万km平均水深:3897米

2大西洋:9300万km平均深度:3575.4米,最大深度9218米

2北冰洋:1300万km平均水深:约1200米

⑶主要纬线穿过的大洋:(学生看图找出结果)

1、北极圈: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

2、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赤道: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描绘出各大洲和大洋(如简单的三角形)

四、教师小结本次课的内容:

A、世界地表海陆分布情况: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B、(PPT图)学生看图读:各大洲、大洋的位置和名称、面积大小深浅次序。

C、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

D、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及其作用

E、[南北回归线、赤道]在世界轮廓地图中的位置。

我们习惯了传统世界地图,那么我们这幅地图的认识有多少呢?是不是只有在深化记忆了各大洲大洋位置后,才能对这幅图有所了解(附PPT)

五、巩固练习:

我们习惯了传统世界地图,那么我们这幅地图的认识有多少呢?是不是只有在深化记忆了各大洲大洋位置后,才能对这幅图有所了解(附PPT)

(另附)

六、总结性讲解

教师启发 今天的我们一起学习了世界的海陆分布,知道了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知道了各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分界线等一些知识,希望他们下来以后呢,要抽时间去复习一下,那第,今天我们所见的大洲和大洋它们的位置是不是由古至今都是这样的呢?或者说它们的位置是不是永远都是这样的呢?请大家抽空预习后面一节《海陆变迁》

教学设计反思

1.本节知识是学生学好世界地理的关键,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

2.在本节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

3.存在的问题:知识量太多,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较少,没考虑学法如许多问题应该有学生分组讨论,而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没进行分组讨论,以后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尝试更新学生的学法这方面的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世界的海陆分布》这一节时,我就深有体会。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尽管平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一些专业的地理概念如: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等知之甚少,自然理解起来就会存在困难。还有就是对各大洲在东西半球的分布不能通过读图精确地分析归纳。这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就要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因为只有一开始就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懂并学好。

地图与地球仪终于学完了,本以为难点已过去,海陆分布应该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谁知让学生看地图,又没有了方位感,大西洋周围的五个大洲图上找到,却没法理解大西洋的西侧是南北美洲,从地球仪到地图的转化——从球体到平面的思维转化却也这么难,这是以前我没注意到的。我突然意识到我让学生以后不用拿带地球仪上课是错误的,我手中的地球仪他们根本看不清楚,如果自己手中有,就可以很直观的说出大西洋东临美洲,西临亚洲与大洋洲。再看地图就明白了。我给学生出的当堂测试中的题目;围绕南极洲的大洋自西向东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学生理解也费了个劲。不能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 在备教材这一环节上,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欠考虑。虽然教材是经过科学合理地编排来确定内容的,可这种安排并不是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都适用。当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教材内容安排不同步时,就必须随时迎合学生的认知习惯,适当地调整内容的先后顺序。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无头绪,越学越糊涂。在这一节里,就可以将各洲分界线调整到前面讲,然后再让学生了解各大洲的分布,学生就能明白、准确地判断和归纳了。

第18篇: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石恩鸿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近几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

第19篇:初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下面给大家分享初中地理教学的心得体会,欢迎借鉴!初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1

本学期在学校安排下,担任初中二年级1、2班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兼学校图书阅览室管理和新教材作业本发放等工作。学期临近结束,回顾一学期的工作心得如下:

一、思想品行:

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也极大的开阔了视野和文化境界角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政治和业务学习,自己一直坚持经典诵读和叙事教育写作,不断完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师德水平。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让学生养成良好品行,教师的身体力行和表率作用非常关键。

初二下学期,也是与学生做真朋友关键的一个时间段。这个时候,学生生理心理变化较大的原因,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变化,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状态进行调整。为了整合师生正能量和自身教育资源,开展了“我的目标,我来实现”交流实践活动,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更多促进相互了解,坦言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前行中更好扬长避短。

二、业务素质

坚持追随叙事者,每月共读一本教育名著,不断关注自己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和细节,针对每节课或部分重要细节,撰写教育叙事文章。从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做教师,学习做最好的优质教育。

主动学习与部分学生及其家长交朋友,促进相互了解支持。教与学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每次遇到问题都是从学生学习成长角度出发去解决问题,而且引导学生学做教师的助手。学做教师的助手,学做家长的帮手,是一种重要的行为习惯和感念,这样做可以更好做到教书育人相结合,而且对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很多便利。

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抓两头:对优生,不断引导激励其保持优势,做到戒骄戒躁,主要通过提问题,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促进主动积极学习的愿望;对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找到优点,通过个别谈心和课堂教学活动激励等方法,引导他们拥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灵,始终保持一种最好状态,每天进步一点点。

三、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名年龄较大的教师,在精力思维力和接受新鲜事物方面,显得比较落后,在备课和上课与学生交流谈心中,也有时觉得力不从心。

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我坚持每天读一点教育名著,每天思考一个自身和学生教育中的细节和问题,通过点滴积累,努力让自己做思想教育管理和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专家和优秀工匠。

坚持在读写研究中学习工作生活,成了我最近几年来的特色,虽然占用了很大的时间精力,但是我从中收获了一种接地气的成长方法方式途径。

今后,我还要在创造机会,努力在英语和信息技术方面做蜗牛一般的努力。蜗牛精神,既是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精神信仰,也是自身主动成长的一种必要的毅力和动力。

最后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在我前行的路上给予的极大帮助支持,有精神上的,有物质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心存感念,更好的前行,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动力和智慧。

初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2

地理教学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心得: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搜集每节课的可件和课外知识,保存在电脑中。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七年级下册地理,理解的内容多,知识的空间概念强,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我经常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积极认真参加集体备课活动。在每两周定期参加集体备课,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初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3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8个班的地理课教学。由于中途接手这些班级,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具体心得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地形剖面图、锋面雨的形成等。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小论文,野外考察,调查报告等。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四、学科教学的反思与展望

1、综合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重点学习分层教学,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

2、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教学效果的反馈,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

3、继续强化“思路—线索学习法”;继续强化过程性评价和整体优化。

第20篇:初中地理教学成功经验

初中地理教学成功经验

过去一年的地理教学主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抓教研;二是抓课堂教学;三是针对新教材,实施新的教学改革。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以便共同交流和探讨。

一.教研方面:

过去的一年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第一年,是关键年。地理教研组全体教师通过教研会取得了以下共识,力求作到几个转变。

共识一: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 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共识二: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要具有创造性,要能结合课堂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即兴发挥;知识的学习不必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不必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力求作到以下主要变化: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更要看“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也是明显的教学弊端。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发展能力的过程。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对知识的概念、原理、定理、规律的掌握不是通过自己思维获得的,那只能是死记硬背或生搬硬套。

4、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传统教学中,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二.课堂教学方面: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刻铭记“十条警戒线”:①教学语言平淡,无启发性和激励性;②有排斥、歧视、挖苦、羞辱或体罚学生行为的;③出现知识性错误;④有严重的“满堂灌”倾向;⑤有严重的“满堂问”倾向;⑥有严重的“满堂练”倾向;⑦学生自主学习、研讨、训练时间累计不足30分钟;⑧教师课堂提问面不足班级学生的一半;⑨教学结构、密度、节奏设计或调控不当,长时间“空堂”或拖堂;⑩课后作业布置无目的、无要求、无提示、无创意。

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刻铭记“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① 课堂气氛不仅活跃,而且宽松和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教师和蔼可亲,尊重学生,能与学生平等沟通,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有平等参与教学活动和回答问题的机会;③ 教师能赏识学生,经常恰当地给学生肯定与鼓励;④ 教师能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有吸引力和启发性;⑤ 教师授课能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循序渐进,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⑥ 教师的语言表达准确、生动,有幽默感,深入浅出;⑦ 教师的板书不仅有条理,而且美观,教具操作规范熟练;⑧ 教师的课堂容量适度,难度适当,语速适中;⑨ 教师能及时注意信息反馈,能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照顾学生的反映。⑩ 教师在课堂上,不讲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不发牢骚、不讽刺、不歧视、不体罚学生,保持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针对新教材,实施新的教学改革:

(1)重视活动课文

地理新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体现了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反映了地理学和社会的新发展。教材以加强实践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重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新教材始终贯穿着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在教材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教材按照“章——节——目”设计,每“目”中的内容都被分解为“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两部分。教材中的“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形式,不仅能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而且还能增强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千万不能忽视“活动式课文”的教学。更不能把“活动”拿来做做简单的“练习”或“作业”。

(2)活用新教材,让学生活动起来

地理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其突出特点是以活动带动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把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地理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设情境,诱发动机,让学生活动起来。运用不同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发挥教师教学主体作用的根本所在。

①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学习“天气与气候”一章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并自觉养成每天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学生在收看天气预报的过程中,熟悉了一些常用的天气符号,这样学生在家里就能接触到课本上的知识,为学习新的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白河乡的学生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一节时,我们的教师教同学们可以抓住白河乡雨水比嵩北多这一特点,一上课就可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白河乡同处在嵩县境内,为何白河的降雨比嵩北丰富?”。从而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同学们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有关天气的知识呢?”学生肯定会说:“想”。这样,巧妙地联系实际,借景导入课题,缩短了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可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接着,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朗读课本插图中的有关“天气与生活”的描述,自然进入下一个问题的学习。

②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观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而且可以配合动感的图像,使学生对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为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在学习“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可以制作一个多媒体软件:一个运动的云朵,遇到山地的阻挡,顺着山坡逐渐上升,到达一定的高度,形成降水,而到了背风坡,云朵逐渐下降,却没有形成降水。学生在观察中自己就可以得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③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地理新教材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各种地图中贮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地图并从图像上获取信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增加大量图像的出发点。

运用地图,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动手绘制一些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如学习“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节,在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和“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某地的月平均气温的资料,指导学生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首先让学生明确此类图的结构,知道绘图的步骤,然后再去绘图。

总之,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很广泛,运用恰当适时,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活动中学习,学习中活动

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扩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等各方面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相互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

⑤让学生走上讲台——给学生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

以活动教学为中心,放手发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教师则由台前退到幕后,成为导演、策划者、组织者;教师也可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一员。在教学中,可以尝试着选择部分课题让学生讲解。事实证明,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成效。开始时,可以先安排班里学生进行分组备课,然后,教师再给以点拨,使他们能考虑到各个环节的过渡。讲课时,小组成员先在组内试讲,然后各组展开竞赛,选一名代表上台讲。尽管有的小组讲得不很生动,但学生讲课的语言、思维方式更适合学生的口味,更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学习效果令人满意。学生初次讲课的成功,更加增强了台下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了那些没上台讲的学生的表现欲望,大家都想体验一下当教师的感觉。课堂上讲课的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是学生,评课的还是学生,人人参与,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总之,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走上讲台,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勇于探讨的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