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科学教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7:56:07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再读《小学科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再读《小学科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印江实验小学: 任凤萍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读一本好书胜过一顿丰盛的晚餐。在学生时代枕头下时时几本喜欢的书放着,每晚睡前最后一件事就是看几页书,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睡前就看书了,每天总是做完事情倒床就睡着了。前段时间学校组织全民阅读再加上参加科学优质课竞赛的准备,我第一次认真完整的学习了科学新课程标准,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科学的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是和伴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学习的动力,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说到课堂纪律“乱”我是深有体会的,以前好几次都是试着放开课堂,但是一发不可收拾,一个接着另一个问题就下课了,课堂气氛达到了但是课程内容没有完成。通过这次的学习有了新的方法正在实践之中。

其次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观察思考。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认知活动。它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大量的感性认识都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应把科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引导他们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知识形式的过程中去,使他们不仅仅看到了结论本身,重要的是看到了结论形成的来龙去脉。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新课标就像科学教育的指南针,我们科学教师的向导。从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指导,使我们对新课标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进行落实。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诱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求异。让他们自由地、充分地发挥其聪明才智。如果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小学科学不再是必须统考科目;不再用孩子们的分数来衡量他们的收获;也不再用孩子的分数来评价一个教师能力;我们会更好的把新课标落实到课堂中区;科学书不再是循环教科书。相信孩子们会更加的喜欢科学。这是我读了新课标和参加优质课竞赛后的最大感受,也是我此时的最大期望。

2016年5月10日

推荐第2篇: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科学学科带头人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二、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1 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情感与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动力,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材料,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培

2 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三、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

3 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1.评价的目的: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2.评价的内容:全面化。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评价的手段: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与赞赏。

4.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不只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同伴、自我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

5.评价的时机:全程化。评价要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而且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形成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每个学生科学素养主要方面的培养与发展进行持续不断的跟踪和调控。 评价时空要从"课堂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学习",从注重书本知识转变为注重实践活动。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在时空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学 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教师可以利用地方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料设计校本课程,把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当地的有关人文社会资料及校本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开发课堂之外广阔的学习空间,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学习的同时,也应当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小学科学在新的课标、新的理念下,已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特别是教育评价的改革,为小学科学教育,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也为小学

4 科学课教师提供了新的发展和创新的平台。总之,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的步伐一致,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作为我们一线教师我想,只要每个科学教师,从我做起,从每节课做起,从每个孩子身上做起,不断地积累和创造,引领学生走进生机盎然的科学殿堂,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孩子们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在亲自动手操作,动手试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推荐第3篇: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课程准标》学习心得体会

回军小学 姬俊平

8月28日,我参加了钟家庄教办组织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培训活动,通过这次培训,改变了以往自己对科学教学的一些偏见,让我对科学学科又有了新的认识,更重视科学课的教学,受益非浅,对自己在今后工作中认真上好科学课,不断充实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我,争做一名优秀的科学老师有着深刻的意义。下面就此向大家谈一下我本次培训学习的感受。

一、科学教学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二、科学教学以学生学为中心

科学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而作为科学的实验必须要让学生做到:“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在有规范的玩中学习科学,感觉科学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作为科学课的重点是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研究自然现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课的这些探索性实验,除了堂上的科学实验,还应延伸到课外的小制作,科学老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结果,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更有利于学生深入领会课本的理论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学的主动,而且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诱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求异。让他们自由地、充分地发挥其聪明才智。

推荐第4篇:小学科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科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潘姗姗

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二、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学习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推荐第5篇: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高峰小学王恒昌

任何一种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终身的学习者。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补充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观念,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暑假里我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收获颇多,获益匪浅。我体会到: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二、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学习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情感与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动力,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材料,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三、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推荐第6篇:学习小学科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科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二、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奇妙的人体

《呼吸与交换》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呼吸器官,了解呼吸的过程;二是通过比较呼出和吸入气体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课的研究点是科学课堂学生探究教学模式,课堂设计的程序是: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归纳结论。本课在设计时以实验探究呼出和吸入气体不同为重难点,为突出学生的自行探究设计实验为本课的教育特色,设想学生先利用教师准备的材料进行自行的实验探究,然后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流和教师的适当指导,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并完成实验。经过上课,对这一教学目标体现的较好,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一、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从开始的憋气竞赛到以后的反复呼吸体验、感受呼吸时身体的变化等活动,让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感知,实际效果不错,学生通过多次的体验活动和相互交流,能认识到人的呼吸器官名称。在学生不能观察的情景,让他们在反复的体验中进行猜想,再借助人体模型和肺呼吸时变化的模拟实验,使他们能直观的认识呼吸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和肺的变化,使他们对人的呼吸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知,学生在各种体验活动中比较轻松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呼吸器官和呼吸过程后,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呼出的气体和吸入气体的有什么不一样?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主要是想让学生对下一步探究呼吸的作用进行一个铺垫和思考。使学生通过体验和相互交流,来初步思考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在容量和成分中可能的差异。学生通过反复的体验感知和相互间的交流,能发现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在容量上没有多少变化。这样就进一步的促使学生思考:既然呼出和吸入的气体在容量上没有什么变化,那么是不是会在成分上有不同呢?接下来的研究中,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将思维的方向就转向了对呼出和吸入气体成分上的研究上。借助排除法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维,虽然占用了一些时间,但个人认为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培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

在收集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时候,最开始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启发和引导,而是让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去自主探究、在尝试中想办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来学会收集气体的方法。课堂中,学生都很积极的进行探究和尝试,在相互交流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基本掌握收集气体的方法。在后面的实验中,还是进一步的让学生自行去实验,让他们在实验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 通过本课教学,我体会到,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去不断实践探索,才能真正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生理与适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生理与适应》是河北省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奇妙的人体》单元中的一课。

学生在上一单元的学习中,对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功能、结构与力的关系等已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学习了分析一个系统层次构成的方法,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单元将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引领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探究人体的组成,认识从细胞到系统的层次关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体验运动协调、身心健康、生长发育的快乐;鼓励学生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及其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帮助。 本单元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思路编排各课,“人体的组成”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起着统领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作用。本课将引领学生从整体上学习人体的构成,此后3课则分别侧重人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从系统的组成、主要功能、卫生与保健等方面引导学生加以学习;“健康成长”作为本单元的结束课,与“人体的组成”一课相呼应,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是在各个系统共同作用、相互协调下,达到一个相应平衡、稳定的状态,促使孩子健康成长,进入人生中最关键、最宝贵、最美好的青春期。 在学生学习了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等系统的功能基础上,本课将在引导学生学习感觉、思维、情绪等功能的过程中,渗透神经系统在维持人体正常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活动感悟人的心理感觉、思维等功能。 课时安排1课时。

二、

学情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一些科学概念和规律,在教学中重在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三、

教法、学法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体验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我将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法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是学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和交流中产生个性化的经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提倡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结合学情,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科学证实------解释现象(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产生“反应时”现象的原因。

能举例说明什么是错觉。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对游戏中出现的反应现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能辨别出每一个刺激——反应中的刺激、接受刺激的感官、反应行为和参与反应的结构。 能用比较法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适应现象”。

3、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举出3个以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适应现象的实例。 能设法找出自己身边利用错觉现象的实例。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 (围绕着教学目标,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整个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1、相关课件:适应现象图片,错觉图片

2、

2、小棒

3、

3、P38游戏记录表

4、

4、实物500克铁和500克棉花

(二)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我将本课分为体验刺激与反应;认识适应现象;体验错觉;教师小结四个板块。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1、体验刺激与反应 ①激趣导入 这一课的教学,如何导入才能够激发起学生勇于探究的欲望呢?最终我选择了这样的导入方式:“上课!”“起立!”“请坐!同学们,在刚才的这一幕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同时听到老师的指令,但起立的动作却有快有慢,这是为什么呢?想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去寻找答案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大家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生活现象中却蕴含着深奥的科学知识,因而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做游戏体验刺激与反应

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以“做一个快速抓棒游戏,来考考你的反应能力”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活动。“请四位同学到讲台前做游戏,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下面的同学对游戏进程也很关注。 ③ 大胆猜想

学生通过观察游戏中的现象展开研究,交流游戏中的发现:有的同学抓住小棒了,有的没有抓住小棒,掉到地上了;有的同学抓住了小棒的上部,有的同学抓住了小棒的下部,有的同学抓住了小棒的中间部分;有的同学快,有的同学慢。“三位同学都抓住小棒了,如何区分谁快谁慢呢?”我适时发问,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有的同学说:“可以从抓棒的位置来判断速度的快慢。”有的同学说:“小棒抓得越靠上,速度越慢,抓得越靠下,速度越快。”“同是一根小棒,在它下落的过程中,为什么大家抓住的位置会不同呢?你能试着说说其中原因呢?”我再次发问,同学们有的在回忆游戏过程,寻找答案;有的则几个同学凑在一起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猜想结果:有的说动作越快抓小棒就越快,位置就越靠上;动作慢抓棒就慢,位置就靠下;有的说反应快抓棒就快,反应慢抓棒就慢。 ④应用科学解释现象

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我给予大家充分的鼓励:“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大家刚才亲身体验了一下科学家探索奥秘的过程,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猜想,再加上科学的理论依据,那我们离真正的科学家就越来越近了。打开课本38页,认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阅读之后,鼓励学生再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课前的现象以及游戏中的现象。教师适时小结并示范填表。 ⑤ 合作探究

初次体验之后,学生自选喜欢的刺激——反应游戏:正说反做游戏、指认五官游戏、逃避打手游戏、快速抓棒游戏等等, 再次体验刺激与反应,游戏之后小组讨论整理填表,并展示学生作业。

在科学探究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不是不要老师的指导。探究前的活动主要是围绕着要探究的问题而设计的。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考虑问题缺乏周密性和严谨性,这时就需要老师的指导。为此,我在游戏中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各种现象,在游戏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最后示范填表。这一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刺激与反应的过程,大胆猜想之后的科学知识学习,让学生对“反应时”这一概念有了深刻记忆,再用科学知识去解释刚才的现象,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此环节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探究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2、认识各种适应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的人体对某些刺激反应很敏捷,但对于某些刺激却不那么敏捷,甚至感觉不到。我发现咱们班好多同学都戴着手表,谁想说说你第一次戴手表和现在戴手表的感觉?”科学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首先我以“第一次戴手表的感受”为话题,引导学生进入第二板块,进行科学探究。学生交流第一次戴手表和现在戴手表的感受,教师适时小结。 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认识各种感觉上的适应现象,鼓励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适应现象的实例,并试着分析每一适应现象的刺激物、所作用的感觉器官是什么。这些图片唤醒了学生的生活记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的同学说爸爸爱打呼噜,一开始和父母在一起睡时怎么也睡不着,后来就慢慢适应了;有的同学说老是吃糖就感觉不出甜来了;有的同学说刚一上课时觉得老师的声音很小,可是上到现在已经感觉不出声音小了。我笑着说:“那是因为大家已经适应我了!”

最后我指导学生用左手写自己名字,体验另一类适应现象。五个表格,在第5格用右手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换左手写。一开始写时,左手很别扭,后边几个越写越顺手,逐渐适应了写字这个动作。比较5个名字,左手写出的第一个名字越看越难看,而后面的几个名字越来越顺眼,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像右手写出来的。活动之后展示学生作品,交流写字时的感受。 此环节又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再次亲历科学。

3、体验错觉 第三板块“体验错觉”是本课的拓展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人体对刺激的感觉。科学课不但要动脑、动手,还有手脑并用。下面来考考你的眼力和手的感觉。

①考考你

看看老师准备的这俩样东西棉花和铁,给你的第一感觉哪个重?学生抢答,“谁想来用手掂一掂,分辨一下轻重?”学生踊跃来体验,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说铁重,有的同学说好像棉花重,还有的同学说好像一样重。听到这里,我笑着说:“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块铁和棉花都是500克,所以它们应该是——一样重!你眼睛看到的,身体感觉到的和真实情况并不相同,这就是错觉。”接着课件出示几幅错觉现象的图片,先让学生判断。

②眼睛也骗人

学生交流自己的判断之后,再让他们实际量一量,才发现自己的的判断与实际并不相符,这是我及时解释“这就是错觉”,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的理解也就更加形象深刻了。

③巧用错觉

这时教师启发鼓励学生去生活中寻找错觉现象以及巧妙运用错觉的事例,没想到学生的观察力是如此敏锐,知识面是如此广阔:有的同学说利用镜子来装饰房间可以增大面积;有的同学说老师你比较适合穿横条的衣服,因为你很瘦,横条会让你看上去胖一些;还有一个同学从网上下载了有名的《老妇与少女》图画,来和大家分享。这些实例巩固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4、教师小结

这节课的最后我是这样小结的:“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研究了神经系统刺激与反应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还认识了生活中的错觉和适应现象。原来科学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探索,就会有更多的发现与收获。”

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应该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终止,课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突出了以下几点:

1、充分体现了科学要以探究为中心。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提高了自身能力。

2、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其实,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技能、情感价值观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忽略了科学知识,是不恰当的。因此这节课我在学生充分体验游戏之后再阅读“科学在线”的知识,这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3、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等方法,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评价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和提升。

因为前面游戏环节占用的时间过多,后面错觉部分没有充分展开,有些前松后紧了。以后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要在科学一些。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KhHbJT-MVkmejACcDUfH84ein9xQWkIKqHOcw6jhEKJuTkurfI3zXVRoXlYjE13816uQOr8ZNdYmglOZwKiRXeMW70myjLZBOtd93XiHTVS

推荐第7篇: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任何一种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终身的学习者。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补充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观念,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近期我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收获颇多,获益匪浅。我体会到: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二、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只有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三、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诱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求异。让他们自由地、充分地发挥其聪明才智。这是我读了新课标的最大感受。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沙海中心学校王玉娥

2013.4.15

推荐第8篇:学习小学《科学》新课标心得体会(推荐)

学习小学《科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情感与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动力,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材料,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

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推荐第9篇: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科学教师,由于器材的原因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对于许多科学实验只能简单的演示。其实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求知欲望热烈,这样的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只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去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积极主动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

一、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学生勤于动手、动口、动脑、动眼、动耳,为他们设置种种参与实践锻炼的情境,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亲身体验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高。另外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对摸得着、看得到、闻得出、觉得到的极易掌握。针对此特点,在《空气》这个模块的教学中,为了扭转学生总认为空间是什么也没有这一思维定势,我设计了看、摸、听、称等几个环节。首先是感受空气的踪迹,我让学生每人拿一个塑料袋来回甩动,一会儿工夫,袋里就装满了气。再让学生一手抓袋口,一手去捏、去摸。接着把袋口拔开一点,靠近耳边,挤压袋内空气,听声音。再装气,用牙签扎一个小孔,压入水中观察。就这样,依靠视觉、触觉和听觉,学生就乐意接受空间存在着空气,空气会流动这一事实。在课外延伸活动中,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个小任务,让学生回家用铁丝做个平衡器,两端分别挂上空塑料袋并使其平衡,接着取一端的袋子装上空气再称,这时你会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带到学校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带着问题回家去做实验了。第二天来校,兴奋的告诉大家平衡被破坏了。原来是空气在捣鬼。这一实验,使学生又明白了原来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一教学设计,既降低了知识难度,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新知的探究率也大大提高了。

二、在实验中要让学生享受快乐,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形象、生动、有趣是科学实验课的主题及生命。只有科学课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投入其中,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五彩缤纷的科学实验要让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倍增,要让学生在“做中学”科学实验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不断的享受成功的快乐。学生在一个个小实验中,不断的探索,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碰到一个问题,推动着学生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三、在实验中要注意发挥个性,让学生有创造的机会

在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动够。即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只有自己思考才能遇到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产生创造的火花。“有疑才会有进步”,注重让学生自由发挥,观察到什么现象,将是答案纷纭、稀奇古怪,虽然会花去许多课堂教学时间,但我却十分愿意,因为这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火花,学习知识的闪光点。因此作为老师要有耐心,有信心,能让学生一直的发问,直至问够,说够。另外,还要注意在实验中让学生玩个“尽兴”,如果时间确实不够了,可以让学生回家继续做延伸活动,或通知家长,帮孩子一起完成实验,切不可半途而费,草草收场,因为实验的整个操作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知识的过程,是知识表露的过程。最后还要让学生用眼看够,认真的观察,仔细的观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观察到事物的变化,都能明白整个实验的过程。

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这个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的汇报虽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他们以肯定,给他们以激励。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论。在探究活动中,注意了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和观察研究。在实验的现象分析和总结中,知道用三棱镜、水棱镜分解太阳光形成彩虹,牛顿盘能把多种颜色光混合成白光。知道了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知道了彩虹多形成于夏天雨后的原因„„。

《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你们真棒!”。“你们真像一个小科学家!我都要向大家学习了,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更多的自然科学问题”„„这些语言的肯定与鼓励,体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课上时,我经常说:“你们真棒!„„”,这不仅使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更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既做到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又关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评价以师生评、生生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进行,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为科学课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以契而不舍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科学课教学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推荐第10篇: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让创新与实践同行

——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科学作为一门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注重让儿童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发展观察、实验、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充实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经在全国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上说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计算机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为标志而匆匆到来,这一代学生能否更好的适应社会,取决于他们科学知识的丰富与否,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和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需要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科学教学需要科学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而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教师和学生的围墙,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充分利用学校外的各种资源,在社会和大自然的大环境中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实现科学教学的创新,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年多来的科学教学工作,我认为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的极好平台,所以我有以下的心得体会:

一.总体情况概述

四年级是小学科学学习的第二年,小学开设科学课的主要目的和根本任务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与品质,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初步实践能力等。到这一学期结束为止,学生通过对物体和材料的认识,对运动的认识,以及研究自然界的变化,初步建立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运动的”,“世界是变化的”这三个对世界认识的概念体系。为了实现这一宗旨,我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我校的地域特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兴趣。在此之中,我尤其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思考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总的来说,这一年来的科学课是成功的,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学会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充分关注。

二.四年级科学课程概述

“变化的世界”是全册的综合课,目的是激发学生观察事物变化现象的兴趣,感受自然界中各种变化的奇妙;“物质的状态”单元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帮助学生发现,判断物质的状态及各状态物质的特点;“生长与变化”为学生提供了亲历种植,饲养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生命的伟大和宝贵;“有趣的变化”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变化现象提出疑问,发现物质的变化过程有些是可逆的,有些是不可逆的;“农业与技术”是本册的综合单元,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的发展,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农业技术发展带来的好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畅想未来农业,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思考

通过我一年来上科学课的感受,我认为本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方法和原则:1。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则 ;

2。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的原则; 3。促进探究学习及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原则;

4。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材的弹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四.几点体会

1.开展生动的科学课,比如科学课的地点可以在教室,可以在图书室,可以实验室,也可以在野外自然环境之中。

2.建立科学文件夹。为了让学生记录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建议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科学文件夹。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等。

3.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此,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更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4.树立安全意识。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5.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

第11篇: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科学教学心得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年是我第二年教科学,很荣幸在去年科学期末考试中取得这样的成绩,同时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培养,老师们的帮助,让我在科学学科中快速成长起来,下面我谈一下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希望能给各位老师带来一些帮助。

1.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便会主动去探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呢?如科学实验,记得去年做电磁铁实验,小明她们组第一个完成实验,每一个人都带着灿烂的笑容,之后就连小明很自然的就记住了实验结论。除了实验之外,要充分利用学生日常感兴趣的话题引到课本上来,在讲太阳家族中星星时,涉及到了星座,不要着急讲课本知识,先问问学生关于星座你知道什么?学生立刻来精神,我是双鱼座,我是水瓶座,我的财运怎么怎么样等等,在问学生这些有什么依据,学生表示不知道,于是讲解星座由来,学生口中所谓的星座全是迷信的说法,此时学生听的特别认真,现在马上就到夏季了,科学课都在下午,学生爱困,所以我们可以讲述一些科学奇闻或科学故事,调整学生学习状态。

2.在去年毕业班论坛中我讲的是师徒结对这一教学模式,那样师傅督促、帮助徒弟学习,师傅从中使自身知识得到巩固,两组师徒PK促使学生竞争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进步,但是今年这届学生在科学学科应用师徒PK效果不算太好,本届女生多,学生好胜心不是很强,有的好学生表示帮助徒弟太浪费时间,不愿意和差生在一组。其实回头想想也是,有的好学生在这四科都要辅导学生。于是我有以减轻师傅们的负担,让他们做很少的作业或是不用做,甚至完成相应任务还可以自由活动,这样徒弟肯定有意见,此时在提出要求两个星期一测试,谁分多谁当师傅,诱惑力很大,学生动力十足。

3.尽管我们做各种努力,有个别学生还是跟不上,这样我就降低要求,低到这个学生能够完成,如别人10分钟掌握3个知识点,小红需要1个多小时,那么小红你今天就记一个知识点。渐渐的学生有了自信,就会主动学习,掌握的知识也就多了。

以上是我在科学教学中的一点方法,不知道是否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12篇: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二、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情感与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动力,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材料,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第13篇: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心得体会

在假期集中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课程标准》,并努力把《数学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相互协作、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目前,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因为新课程的实施而得到根本解决。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但绝大多数的课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并提供了比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参,就能依样操作,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扎根于千百万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其结果是,由于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一般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的素质的培养,教师根据教案教学时,学生接受过程是被动的,致使在教学中“教师只管讲,任由学生听”,“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教学状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从目前教学的实际看,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课堂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数学素养,应是新课程中课堂教学改革达到的目标。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认为,必须对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加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地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全部信息,如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等,一定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说是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的一个途径。新课程标准中,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实施评价方面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按照新课程要求,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层次。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了“由教案走向学案”的教学模式改变,并进行了初步探索。大家都知道,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弊端: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

目前出现的“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的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学案”在新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自主学习资料。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

通过以上分析,也就是进一步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和必要性。

二、大力抓好课堂教学,全面推进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适时指导”的新课程教育理念,推行“情景——探究——实践”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既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本学期中,提倡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是针对高一教学知识背景不完备,知识体系不健全,课时数不足的现象提出来的。应当说这样的要求符合新课改精神,对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是大有帮助的。

三、继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通过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教师们的备课水平。本学期中,我们数学教研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先让每一位任教老师独立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然后备课组再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开展研讨活动,从板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态、课堂的“应急预案”等全方位的进行研讨,努力提高了每位教师个人的综合授课能力。

四、不断创新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已从单一的终结性考试发展为考试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为适应这一转变,本学期,我校数学组在继续大力推进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同时,把新的教学评价观(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三维度的有机结合、开拓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立足于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等)贯穿于平时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分年级制定了数学学科分类评价标准,从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表达和应用,数学运算能力,数学活动与课外学习,数学与日常生活、其他学科等五个方面对学生的数学学。我们采用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灵活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更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我认为大体按以下三点来把握

(1)对已删内容,如所有版本教材都未出现,一般不要再捡回,如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解法、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线段的定比分点、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三角方程和反三角函数,极限等。

(2)对有不同处理方式的内容,一般应按所教版本教学。如有不同处理方式在另外版本出现,对解题可能产生影响,则应适当告诉学生。如函数概念的引入,可先讲函数,后讲映射;也可先讲映射,后讲函数。

(3)对新增内容,教材不同版本的表达方式和选用例、习题有差异。备课时,如能多参考一些版本,必能帮助加深理解,提高水平和效率。

总之,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推进此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解决问。“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是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动力,我们在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将不断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并努力吸收、借鉴其他老师的成功做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为全面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努力。

第14篇: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随着新的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全国小学科学教学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小学科学教学逐步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少的课时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如何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尤为值得研究和探讨。这学期我担任小学五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根据半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情况和本人的教学经验,我在这方面收获很大,谈一谈我的教学心得:

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期与前瞻的意识。在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这种意识的作用,使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科学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科学课的课堂常规,如有条不紊的开展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能倾听别人的发言,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等。

四、科学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的内容繁多,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对教师的知识要求很高,因此教师要及时补充知识储备,同时要学会科学探究的技能,具备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科学教学质量会更高。

教师应从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三方面入手,自始至终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中的可测性。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掌握相关的教学策略,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相应的决策,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第15篇:新课标心得体会

在实践中探索

——学习2011版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课改10年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曾经迷茫,但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我们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通过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更加了解到《数学2011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1、新课标修改后最大的变化是: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

2001年版: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2、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3、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2001年版: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4、课程内容的变化。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5、实施建议的变化。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二、学习新课标后的体会:

1、教师要在不断学习中得到升华。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2、教学模式的要不断创新。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

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3、在教学中要不断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转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

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过: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今天的课堂教学最重要是读懂学生。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第16篇: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花所乡中心小学 漆小娟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谈点个人法:

1、关注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如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创设了孩子们喜欢在运动会上喝汽水的场面,通过生活情景,把“凑十”的方法渗透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凑十”方法形成的直观过程,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探索,•学生找出7种答案之多。通过师生、生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哪种方法简便。课堂上充满了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老师又时时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尊重了个别学生提出的答案,并给予了肯定。学生得到成功的自豪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进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自信。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而不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而不是愁眉苦脸。伴随着数学知识的获得,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烈。如在教学“平均分”一课时,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物体•(三角形、圆片、

小棒、五角星等等)•进行平分,得出像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自己再用手分一分,想一想,还有几种分法。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动脑、观察、比较、操作、探究活动中自己获得了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从而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感觉到我愿意去学,于是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原来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对知识获得有了自己亲身的情感体验,学起来也就感到亲切、真实,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从而也就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培养。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三个维度目标有机统一的关系,重视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序、有度、有用的基础知识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17篇:新课标心得体会

畅游数学世界

——读《初中生之友》有感

单位:兴国县永丰中学 学生姓名:郭小群 指导教

师:钟林

《初中生之友》,使我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在新的教学理念支配下,我们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让学生畅游语文世界呢?下面是我学后的点滴体会。

一、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

1 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二、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 “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以后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的功劳?

2 新课改,以其鲜活的生命力会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愿全体语文教师着眼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只要我们领悟了新课标的内涵,那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能上出语文味!

第18篇: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大渔乡中心小学

严云波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的教学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这是我们教师的困惑。认真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聆听了专家的报告,倾听了名师的现场教学,我体会很深。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新课程,体验教学目标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大纲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从知识、能力、情感三的方面来表述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教学目标,它与以往的大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是有区别的。

其次,学习新课程,品尝学习方式的变革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觉得教师讲,学生听是最适合的教学方式,而新课程标准在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指导下,不再是师问生答的传统方式了。它主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课堂上要求教师尽可能的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这样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再次,学习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思想。

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是不是应多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已经成为新课程标准的主要思想。

最后,学习新课程,挖掘新教材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堂美术课,老师可以设计出十几种教学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其实,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的学习让我们教师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19篇:新课标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泗阳双语实验学校

陈祥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我就谈一下学习后的感受: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四大数学内容。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圆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下面就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再结合本人几年的实践来谈一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归纳起来,此次“课改”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教学素材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1、从现实中取得学习资源

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如《吨的认识》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况中感受并认识吨,建立吨这一概念。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

2、从具体事实中理解、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小学生都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教师要善于保护并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欲望。这些发现和欲望都是基于对现实的理解和发现。浙教版的很多单元结束时都安排了实践活动课。这些实践活动课都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活动注重实效

1、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目的明确,盲目的活动往往是低效的、无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否落实到位,最关键的是看是否制定了明确的目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因为方式和手段都是围绕目的来实施的。

2、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多种感观。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体会活动中的数学成分。如《连加、连减》一课。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说情景、自己说想法、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学。这样的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教学活动必须倡导有效地合作学习

现阶段,合作学习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改课堂上。合作与交流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初步学会基本的合作方法。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何时合作,我觉得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合作:1,所学的知识是难点,学生感到有难度,有困惑。2,所学的知识是重点,学生需强化该知识点。3,所学的任务较重,较难,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学习当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时无效的合作。

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

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我们应该把学和做结合起来,由理论到实践,多看、多读、多写、多做。

第20篇:新课标心得体会

新课标心得体会

康军 40504002

新课标心得体会

阅读完新课标,有很多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课标在关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而不再局限于老师讲课与学生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对于一个即将以教师作为职业的师范生来说,新课标在许多方面诚然给了我许多启发与帮助。

相对于以前的教学理念,我觉得新课标课标之新最重要的莫过于在教学原则方面的创新。新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即提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两条重要原则。为什么我觉得这两条原则很重要呢?因为在新课标中,这两条原则体现了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一切以学生、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中心。而课程目标以及内容标准部分中体现的也正是这个原则。在过去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我们更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即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这样的观念把学生至于完全被动学习的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首先,来看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条原则。在我看来,这条原则包含着两个层面。其一,将目光投向全体学生,即以学生为主体。诚然,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学生的角色更为重要。举一个简单的例证,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大部分他都知道,而学生却一无所知,学生是对知识的渴望群体,所以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还应该是面对所有的学生,不应当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对所有学生,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对于后进生,特别要多加以关注,帮助他找出原因,引导其培养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其自身素质。其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代表着要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准备。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不光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其他技能,诸如演讲、交际等,为学生走上更高层面打好基础。这些技能的培养不仅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陶冶情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其次,“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条原则也至关重要。其一,学生处于青春期,具有很强的叛逆性,所以在情感方面特别需要关注。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了解其情感诉求,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情感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有序,高效的展开。高中学生正处于向成年转化的特殊时期,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当前升学考试制度的大背景下,再加之班级人数多,彼此间竞争激烈,高中学生普遍面临巨大的学习、心理压力。教师在这种背景下,不应当局限于扮演课堂教学组织者的角色。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每个学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主动的与学生交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是十分有益且必要的。其二,教师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氛围轻松,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过去应试教育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想,一切都按部就班,死读课本,而好的学习氛围就可以改变这些。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与学生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新课标难免有其不足之处,但是总体而言,新课标还是优点多一些。处在当前的教育状况下,彻底改变教育制度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所以说只有一点一点的改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从这一点来说,广大教师们任重而道远。

科学教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科学教学新课标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