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化环境下分层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9:27:05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信息化环境下英语分层教学的探索

信息化环境下英语分层教学的探索

红光中学 崔守会

以现代网络环境为大背景,随着互联网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已进入各个领域,并发挥着它强大的作用。成为这个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而作为人名教师,我们也应运用信息化来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时效性,教育信息化指的就是在教育领域我们教师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来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水平,来适应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在个性、心理、知识储备与接受能力的不同,将学生进行分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这样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不同的要求、任务、及老师对于不层次学生的不同程度的辅导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学习意识,。

英语分层教学中重要就是面向班级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活动学习中来,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让学生主动学习,爱上学习,参与学习,做自己学习的主人。以此改变两级分化的局面。让优秀的学生再优秀的行列里更优秀,让中等学生在赶、追、超中得以提升,让学困生多些自信,多谢学习的主动性,在优带差中缩小差异。分层教学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让每一位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线上得到收获,得到进步,得到提升、得到发展。

而教育信息化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它让我们的教材多媒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系统开放化。这些无疑不让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让孩子兴趣盎然、课堂效率最大化。教育信息化的这些显著特点恰好为层教学创造了条件。教育信息化能为分层教学的实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信息化促预习

预习使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主要环节,我们的学生预习习惯差,大都不爱预习,尤其是在乡村可供查阅、参考的书籍较少,家长不懂英语,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最大困难,导致孩子们预习困难,无法自我预习的现状。对此现状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它的系统开放性为孩子们提供了海量的知识信息,供他们查阅、参考。有声字典,有声影像更为孩子们提供了第二位英语教师,使孩子脱离了英语不会无人问,学习哑巴英语的尴尬局面。而相对于死板板的书本孩子们更细化在方便快捷,充满神奇色彩的互联网上查阅他们所需要的资料。教师可以激励引导学生进行分层预习,为不同层次的孩子们

布置不同层次的预习任务,比如在上新课之前可让C层次的学生参照多媒体查阅不会的词及短语,校准单词发音。让B层次的学生查阅相关语法项目,及较难理解的词句。而A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本课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查阅相关较深的语法内容、相关的英美习惯表达及文化。这样学生们都会在预习中得到形影层次的学习,不同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预习能力和增加知识的储备量,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孩子们在信息化的今天爱上预习,信息化的介入大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预习兴趣,提高了预习效果,更为孩子们养成了好的预习习惯。

二、信息化助教学

“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句话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是第二门语言。学生对此学习较为困难,脱离语言环境及文化背景的学习,多数学生对其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兴趣的强制性教学,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然不会乐学,愿学。久而久之对英语学科放弃,从而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本课所讲内容,使用多媒体课件、影音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死书”变成生动的形象的“活书”。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讲授对话或课文时可借助有声材料将学生带入英语的语言环境及氛围中去,体会地道的语音语调,分层去模仿去学习。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适合不同层次的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分层、层层递进,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增强每一为学生的自信心,才能使他们变“被动式(教)接受”为“主动式探求”,一般来说,教学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C层基础层次;B层技能层次;A层创造层次,基础差的学生完成C级内容,即基础词句的掌握,基本内容的理解,中等层次的学生完成B级内容,即关键句子的理解和使用,文章内容的课外迁移等.较好的学生完成A级内容,即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及鉴赏,对英语语言的深层次挖掘,这些教学内容的体现与达成都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工具来完成体现。使知识灵活化、层次化。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基础完成本节课不同层次的任务,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比如在学习”Mom knows best”这篇诗歌时,考虑到孩子们没有接触过这种形式的短文,怕孩子们不感兴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理解这篇诗歌,我借助多媒体查阅英语诗歌的相关知识,并制作了教学课件,以一句英文字谜引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母亲在孩子们的不同阶段抚养陪伴他们的图片将孩子们带入本篇诗歌所要表达的伟大的母爱中,为孩子们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作铺垫。并加以诗歌的配乐诵读音频播放给学生听,来让学生感受英语诗歌的读的形式,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诗歌的感知程度,并让孩子们汇报在家通过互联网查阅到的预习相关英语诗歌的写作形式加以回报,来提升和迁移

本课内容。在分段讲解中利用课件呈现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对此篇诗歌有不同层次的理解,C层学生回答显而易见的容易理解的问题。B层学生回答概括性较强的内容,文章的内容课外迁移等。A层次的学生深入了解此篇诗歌的内涵,并掌握其一定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并升级到写作中。以此加大课堂的容量,拓展课堂的知识范围,提升课堂的时效性,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兴趣浓厚中对此篇诗歌都有不同层次的掌握。

三、信息化提效率。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那么落实提升巩固所学知识自然也得分层。课后提升巩固的分层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分层布置作业,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完成相应的任务,也最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来布置相应的任务,而分层布置作业也可以起到个别辅导的作用。用学生的完成相应层次作业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布置分层作业要体现由易到难的特点,必做题与选做题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可自主选择完成作业,这样学生的作业量少了,作业的目的性更强了,教师批改作业的任务量也小了,教师发现学生作业的问题后可认真地写好评语或面批,评语应当注重鼓励那些B、C层次的学生,只要这些学生有一点进步,就应该及时表扬,以调动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改变一部分学困生不愿意做作业的毛病。不知道作业要少而精,要有典型性和层次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灵活地选做。 而这一过程的恰好可以网络来完成,可以将作业通过互联网分发给学生,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上传给老师。比如说“一起作业网”“班班通平台”都是完成个性作业的很好地平台。这样既避免了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老师可以时时监督,辅导。检查,通过网络完成作业的效率会更高、效果会更好。

四、信息化连沟通。

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予客观有效的评价,评价具有导向,激励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标准的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持他们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自信心,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能达到相应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师就应给予适时的肯定,适度的表扬和适当的评价。而对于不好的表现也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在校学生可以得到及时的评价。而父母却很难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及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学生在校的学习状态等情况。而教育的实质应是家、校、社会的三方面教育,而网络平台则是这三方面能够及时沟通的平台,班班通,微信群都能及时架起这座沟通的桥梁,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的不同层次的进步,我们可以发往

班级的网站,微信群等大家和家长可以及时关注的地方,既能满足学生的虚荣心,又能让家长们及时了解孩子们的表现。这样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更便捷,更及时。使之成为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剂。

总而言之通过教育信息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的不同阶段,提高分层教学的教学效率,实现, 信息化促预习,信息化助教学,信息化提效率、信息化连沟通的四个方面在分层教学中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避免在课堂生出现好学生主动,中等学生被动,较差学生生不动的现象,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学习时最佳的心理发展过程,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而真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推荐第2篇:浅谈信息化环境下语文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浅谈信息化环境下语文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九股树小学

闫翠萍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先后达到大纲的要求。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教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语文分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改变应试教育中两级分化的被动学习局面,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而对智力、能力、思维、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要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因此,我们就引进了分层教学的理念: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符合语文新课改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不

同情况,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全员参与\"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线上得到较好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

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为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随着网络线路带宽的不断提升,现在几乎大多数网上课件实现了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像。

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特别是Internet,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网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为了做到这一点,学生个性的测定,特别是认知方式的检测,将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课题。

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最近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其中包含学生身份信息、活动记录、评价信息、电子作品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环境虚拟化:教育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目前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是利用局域网开展网上教育,校外模式是指利用广域网进行远程教育。在许多建设了校园网的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开发网络的虚拟教育功能,就可以做到虚拟教育与实在教育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贯通,这是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

系统开放化: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建设一个开放性的教育系统,支持按需学习、弹性学习和终生学习。

而教育信息化的这些显著特点恰好为层教学创造了条件。教育信息化能为分层教学的实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以信息化实现教学目标分层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没有兴趣的强制性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然不会乐学,另外,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相互之间存在着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只有采取教学目标分层、层层递进的方法,才能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才能使他们变“被动式(教)接受”为“主动式探求”,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基础层次;B层技能层次;C层创造层次,基础差的学生完成A级目标,即基础知识,基本内容,中等成绩的学生完成B级目标,即关

键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的分析,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等.好的学生完成C级目标,即对文章的鉴赏创造这些目标层次递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基础选择目标,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目标分层在行细化环境下教学设计阶段

二,以信息化实现教学过程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有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大小强弱之别,教学过程中如果对每个学生都同一标准,势必导致强者兴趣过剩,弱者畏难扫兴,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不能因人而异,使少数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就能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教学过程分层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1、在教学过程中,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同一训练目标,三个不同层面的学生先后参与并学习讨论,相互启发影响,共同进步,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的开凿方法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根据课文介绍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施工示意图, 教师可有意识地先请中等生在黑板上画居庸关隧道开凿示意图,然后再请(基础)优等生上台画八达岭隧道开凿示意图,最后播放有关这两个隧道开凿示意动画再请基础较差的学生对照示意图进行说明解释,这样,目标虽相同,但全班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按学生的基础和成绩的差异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并以此设计三个不同的目标,在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果子”使各个不同层次的小组独立学习讨论,教师分别辅导各不影响,例如,教学琦君的《桂花雨》一文时,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掌握本文的生字,词语,理出文章的脉络和能提出不理解的句子.中等学生要把握文中关键的词语,句子,深入理解\"母亲的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就宅院里的金桂’一句”。母亲为什么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就宅院里的金桂”。后进生学生则需进一步理解思考;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什么实际意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一情况,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积累写作素材,这样采取不同目标教学的办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

三、以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实现课后练习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那么落实巩固知识,自然也要分层。课后练习的分层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分层布置作业,起到个别辅导作用。也最能贯彻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而分层布置作业能起到个别辅导的作用。用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布置作业要体现由易到难的分层特点,必做与选做相结合,学生可自主选择,教师认真批改,发现问题后可认真写好评语或及时面批,进行点拨指正,评语应注重鼓励那些学困生,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应及时表扬,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逐步改变一些学困生不愿做作业的毛病。但布置作业忌多而滥,要少而精,要有典型性和层次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做。 而这一过程的实现恰好可以通过局域网来实现,可以将作业通过网络分发给学生,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上传给老师。例如,学完《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后,可分层设计如下几个阶梯式的练习题:作业的设计可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的差异。1,(巩固题)摘录抄写本文中的四个词语,并利用其中至少四个串写一段文笔疏畅,内容充实的片段.2,(提高题)学习本文引用神话传说的说明方法,仿写一篇说明家乡名胜的说明文.3,(发展题)要求优等生学习本文相反,相成,矛盾统一的命题方式,模仿命题并完成写作,这样的设计既避免了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

生“吃不了”的现象,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同时通过网络完成作业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四、以管理自动化实现综合评价的分层

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能达到相应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师就应给予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和适当的评价,使之成为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

总而言之通过教育信息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课后练习分层和综合评价分层,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某些心理障碍,避免学习时好学生主动,中等生被动,差生不动的局面,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逐步形成学生活动时最佳的心理发展过程,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有效参与度,从而真实实现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策略。

推荐第3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断逐渐走进了课堂,已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图、文、音、形、光、色综合一体运用显现特点。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语文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下面就结合个人的语文学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高度整合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一)课堂时空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二)课堂主体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以后,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整合,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

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育。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整合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与其他学科整合已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之一,它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想有机结合并且深入发展下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及多种必要的条件。我们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展现出其特有的魅力。

推荐第4篇: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

篇1: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之我见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之我见

摘 要: 多媒体技术、智能化技术、物联网云技术与计算机等技术紧密结合促进了教育行业的巨大变革。一个全新的信息化e-时代已经到来,教育环境智慧化日新月异。本文就是从信息化的教学环境着眼,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作比较。 关键词: 信息化 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

一、引言

教育技术发展到今天,教学环境已不是传统的电化教室,而是数字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其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如设备)、资源(如图书、课件、讲义等)到活动(如教学、服务)全部信息化。信息化的特点促进了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变革,强化了视听感知,提高了教学效率,进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设计

1.信息化教学。理论上讲,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 篇2: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设计思路的正确引导,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以便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早日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急需的信息化教学人才。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 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是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拓展。 信息化教学需要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利用internet上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对现有的常规电化教育媒体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购买商品化教育信息资源、自主开发、交流与共享。教师还可以充分开发网络课程,将经过加工改良的课件和素材,作为网络课程的子课件或素材,进行重新组织,集成在网络课程的相应模块中,可以方便地查找和调用(在线或下载后打开、播放)。另外,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e-mail、聊天室、留言板、bbs论坛等多种途径,对信息化教学(包括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与应用)进行全面评价,获得对信息化教学的全过(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的详细评价信息,以及对整体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信息。参加评价的人员包括学生、同事、同行、教研人员、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请学科教学专家、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进行点评、点拨或诊断。此外,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也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环境下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其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等等),教学过程中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驾轻就熟、灵活多变,大量实用的教学技巧需要总结归纳,教学评价的标准更是值得深入探讨。所有这些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勇于实践以外,还要勤于反思和总结,并且通过虚拟教研及时吸取同行教师的先进经验,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与体会、疑惑与困难通过bbs论坛、新闻组发布到网上,进行交流,或寻求他人帮助、不断提高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信息化教学风格。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篇3: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也与传统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文章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原则、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等。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一、概述

1.信息技术简述

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主要指与信息的产生、获取、表征、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有关的科学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internet已经把全世界的信息资源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富的教育信息来源。 2.研究背景

目前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也与传统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如何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教学设计案例,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便成为一大主题。

推荐第5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_1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范文有哪一些呢。小编为大家推荐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一: 本次培训很实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

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矗

2、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

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

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矗

3、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

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

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

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

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4、是学习收获巨大。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

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

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二: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

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

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推荐第6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活动心得体会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活动心得体会

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下面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活动心得体会

今年的暑假很特别,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来享受这个欢乐让我期待的暑假,更特别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我有幸参加了由日照教育局培训科组织举办的信息技化教学培训。本次培训为期六天,由市教育局的培训科主持,并特邀著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小勇教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讲课,来自全市初中和小学约200位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并积极参与讨论。培训通过四个模块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分别是:信息化教学研修、问题化教学的案例分析、教学评价目标学习、集中上级学习实用教学软件。

完善稳定的教学平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地基,所以掌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掌握实践操作技巧是在信息化教学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我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首先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概念:“信息化教学”。胡教授有句让我感受深刻的话:信息技术是个万能的锤子,但是我们需要的钉子在哪里呢?也就是说,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从网络中可以获得的东西多了,但是这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怎么样从这个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钉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有实践实效性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处理。而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机智,策略,技能的存储者。胡教授所传授的很多理论自己第一次接触,觉得很新奇,更或者我们这个环境下的教师接触的少了,毕竟环境不一样。

这次培训不仅仅在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还增加了学员的上机实战操作训练,后半部分的培训在上午学习理论后,下午直接进行面对面的操作,实践的效果很有效,我们学会了更好地使用各种软件来支撑教学,我们可以轻松构建自己的教学课程、编写学案、组织讨论。我们将作业统一第一时间上传到专门的教育平台,胡教授的精心批阅更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好更快的完善自己。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活动心得体会

本次培训很实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

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矗

2、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

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础。

3、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

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4、是学习收获巨大。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活动心得体会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5篇。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任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活动心得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活动心得体会

今年的暑假很特别,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来享受这个欢乐让我期待的暑假,更特别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我有幸参加了由日照教育局培训科组织举办的信息技化教学培训。本次培训为期六天,由市教育局的培训科主持,并特邀著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小勇教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讲课,来自全市初中和小学约200位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并积极参与讨论。培训通过四个模块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分别是:信息化教学研修、问题化教学的案例分析、教学评价目标学习、集中上级学习实用教学软件。

完善稳定的教学平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地基,所以掌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掌握实践操作技巧是在信息化教学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我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首先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概念:“信息化教学”。胡教授有句让我感受深刻的话:信息技术是个万能的锤子,但是我们需要的钉子在哪里呢?也就是说,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从网络中可以获得的东西多了,但是这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怎么样从这个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钉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有实践实效性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处理。而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机智,策略,技能的存储者。胡教授所传授的很多理论自己第一次接触,觉得很新奇,更或者我们这个环境下的教师接触的少了,毕竟环境不一样。

这次培训不仅仅在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还增加了学员的上机实战操作训练,后半部分的培训在上午学习理论后,下午直接进行面对面的操作,实践的效果很有效,我们学会了更好地使用各种软件来支撑教学,我们可以轻松构建自己的教学课程、编写学案、组织讨论。我们将作业统一第一时间上传到专门的教育平台,胡教授的精心批阅更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好更快的完善自己。

推荐第7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由于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是通过教育技术能力来体现的,所以在此次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中以“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为中心,来设计、安排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提出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高度整合的结果,是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现代化的交互环境。这个环境不只是指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资源、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交互效果。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优化的学习情境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通过信息技术的作用,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情境。

3、强调“合作学习”与团队合作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4、强调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的发展,这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教学环境变化,从而引起教学活动的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式很多,如目前各地探索试验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拾荒式”教学设计以及许多一线教师自己创造的网络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

1、基于国家课程标准

2、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

我从小学到高中也看过不少教案,但是印象中那些内容都是很简单的。其实,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如今所提到的“教学设计”与过去的”教案“已不可同日而语。随着教学中所需要的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和教学方式愈加趋向多样化,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变得越来越具体和繁复。从皮连生的那段话中也可以知道,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是越来越突出,并且,教学设计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不能胡乱设计,每一堂课之前,都要根据内容、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一套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的展开,不仅要看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备课,推测学生想知道什么,能知道什么。

由于这个内容是理论课中的重中之重,对于我们这些准教师也是最实用的,因而蒋老师在讲解的时候格外详细。

首先是概念的解析: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教学设计其的组成要素大致包含:学习内容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制定、学习目标阐明、教学媒体选择和运用、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等。

简述了教学设计的含义和重要性后,蒋老师着重讲解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这一核心问题。

其中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这一内容。在这里老师介绍了我过去闻所未闻的“ABCD”编写法,即:A(audience)——主体,B(behavior)——行为,C(condition)——行为的条件,D(degree)——行为的标准。老师还担心我们看不懂,所以举了很多例子。就我个人的理解和总结,教学目标尽量不要阐述得太笼统太抽象,采用以上方法可以编写成:“让A人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运用C材料或者方法,去做B事,达到D的具体效果”。这一下子点醒了我,我之前学习写教学设计时也习惯用一些大而化之的语言,包括我上网参考的很多案例,大部分人写的都比较笼统,这大概就是很多教案千篇1律没有亮点的原因吧。

讲解完前面这些基础的内容,接下来就是直接引导整个教学过程的“课堂教学策略”了。这个环节有三大要素,即教学准备(导入)、教学主体阶段、总结强化。其实,从我第一次接触到教学设计之始,就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为什么每一份教学设计一定会有“导入”部分,如果没有可不可以?导入部分好像多半是以图片、视音频等多媒体方式展现,而且时间可能不方便控制,如果学生的注意力过多集中在这里,会不会收不住心而影响之后的听课效果?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再加上我个人的思考,我这个问题我大致有了自己的答案:过去,在多媒体教学还没那么普及的时候,中学教师可以仅仅凭一份简单的教案,一套教了一届又一届、熟得不能再熟了的知识体系来给学生传授知识,那时也许根本不需要任何的课前导入,因为不仅仅是老师,学生每天面对的也大多是课本的文字,他们的认知习惯已经适应了这种教材论述体系的层层推进,只要有课本和笔记在手,老师无论讲什么内容都可以强迫自己背下来。而现在,我们这个社会环境信息化的今天,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林林总总,我们已经习惯了以网络的形式去了解世界和与人交流,我们对图片视音频这类直观信息的偏好度似乎也远远超出了抽象的文字。且不说这样的现象是喜是忧,它终归是这个社会的现实。而面对这个现实,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从学习者的心理特征、认知习惯、学习需要出发,以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的、有基础的内容进行课程导入,确保以后的教学进程能步步深入,顺利进行。所以,课堂导入还是很重要的,倘若实在没有,或许也无伤根基,但有了无疑锦上添花。至于导入的形式,我认为也不一定局限于多媒体展示,也可以以一些简单有趣的问题进行导入;至于导入的时间,尽量控制在5分钟左右,效果应该比较理想。

除此之外,对我触动很大的还有对“教学评价”的新认识。过去认为评价只是教学过程后附带的板块,甚至有时是表面工程,应付应付就过去了。但现在想来,将心比心,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每个人在付出努力的同时,都希望其他人对我们的努力在态度上有所回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自我诊断、自我调控,更重要的是有了激励自己继续学习的动力!

推荐第8篇: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培训心得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我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的。

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有些方面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上要有选择。

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等。 所以,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1 胡教授有句让我感受深刻的话:信息技术是个万能的锤子,但是我们需要的钉子在哪里呢?也就是说,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从网络中可以获得的东西多了,但是这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怎么样从这个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钉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有实践实效性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处理。而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机智,策略,技能的存储者。所以,在课堂与教学中,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信息化教学培训,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鞭策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更好更快的完善自己。

推荐第9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设计思路的正确引导,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以便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早日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急需的信息化教学人才。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是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拓展。

信息化教学需要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利用Internet上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对现有的常规电化教育媒体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购买商品化教育信息资源、自主开发、交流与共享。教师还可以充分开发网络课程,将经过加工改良的课件和素材,作为网络课程的子课件或素材,进行重新组织,集成在网络课程的相应模块中,可以方便地查找和调用(在线或下载后打开、播放)。另外,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E-mail、聊天室、留言板、BBS论坛等多种途径,对信息化教学(包括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与应用)进行全面评价,获得对信息化教学的全过(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的详细评价信息,以及对整体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信息。参加评价的人员包括学生、同事、同行、教研人员、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请学科教学专家、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进行点评、点拨或诊断。此外,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也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环境下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其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等等),教学过程中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驾轻就熟、灵活多变,大量实用的教学技巧需要总结归纳,教学评价的标准更是值得深入探讨。所有这些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勇于实践以外,还要勤于反思和总结,并且通过虚拟教研及时吸取同行教师的先进经验,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与体会、疑惑与困难通过BBS论坛、新闻组发布到网上,进行交流,或寻求他人帮助、不断提高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信息化教学风格。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推荐第10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我们将其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区别于90年代以前没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的发展,这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教学环境变化,从而引起教学活动的变化。具有如下特点:(1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2)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的哲学理念,“以人为本”,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3 )以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哲学作为行动的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有: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4)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设计思路的正确引导,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以便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早日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急需的信息化教学人才。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是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拓展。

信息化教学需要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利用Internet上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对现有的常规电化教育媒体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购买商品化教育信息资源、自主开发、交流与共享。教师还可以充分开发网络课程,将经过加工改良的课件和素材,作为网络课程的子课件或素材,进行重新组织,集成在网络课程的相应模块中,可以方便地查找和调用(在线或下载后打开、播放)。另外,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E-mail、聊天室、留言板、BBS论坛等多种途径,对信息化教学(包括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与应用)进行全面评价,获得对信息化教学的全过(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的详细评价信息,以及对整体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信息。参加评价的人员包括学生、同事、同行、教研人员、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请学科教学专家、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进行点评、点拨或诊断。此外,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也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环境下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其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等等),教学过程中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驾轻就熟、灵活多变,大量实用的教学技巧需要总结归纳,教学评价的标准更是值得深入探讨。所有这些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勇于实践以外,还要勤于反思和总结,并且通过虚拟教研及时吸取同行教师的先进经验,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与体会、疑惑与困难通过BBS论坛、新闻组发布到网上,进行交流,或寻求他人帮助、不断提高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信息化教学风格。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第11篇: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心得体会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心得体会

第一节课上经过同学和老师的介绍,我了解到一些搜索引擎和一些网站。如知乎、58pic、电影天堂等。第二节课中,老师再次给我们介绍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在此平台中,有许多资料,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晒课。我们还可以在此平台上寻找资源,观看其他老师的优秀视频,了解到最新的科研计划。我们还可以注册一个账号,在该平台上下载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第12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一[定稿]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数学学科特点,我觉得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数学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数学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对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等等都有诸多益处。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教学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上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数和式的计算等计算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2、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3、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中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所以我们想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或者是一位优秀的学习者,是必须了解一些重要的理论的。教学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我们想象中的过程,而是由一系列的过程组合起来的,如:学习需要分析,我们在教学之前了解学习者的需要就会对安排的内容有取有舍,学习目标的阐明,作为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具体化的,现在的老师们往往会犯一些共同的毛病例如:把学习目标写得过于笼统,用一些大而空的词如:理解、了解、掌握等概括性很强的词,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不能清除有效的判断自己是否学懂了。

第13篇:浅谈小班环境下小学英语分层教学

浅谈小班环境下小学英语分层教学

滨江小学 朱海平

【内容摘要】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然而,每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所表现的兴趣、天分和能力以及学习方法都是不同的,他们对英语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而英语教学的关键在于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上保持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在各自的基础上发挥特长,使个性的发展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得到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小班环境 分层教学 【正

文】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现状分析

2001年9月,我校小学三年级学生开始开设英语课程,由于本市英语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尚未转变,普遍认为在小学阶段只要学好语文、数学,万事就OK了,还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刚刚接触英语时,由于对新事物的好奇,兴趣高昂,随着教材难度的增加,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英语后,部分学生开始感到学习有困难,课堂中无法跟上教师的步伐,时间一长,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对自己也逐渐失去信心。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部分学生因接受能力强,学习习惯良好,加上家长的重视,课堂上感到“吃不饱”,而有些学生则相反,上课感到“吃不了”或“消化不了”。同一班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而且是越到高年级这种差异越严重。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避免两极分化的现象进一步扩大,基于这种情况实施分层教学就非常有必要。

1 2.理论支持

“因材施教”“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理想的教学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将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既要走在学生独立发展的前面,又不能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分层教学是我国古代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理论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现代教学实践中的一种新的尝试。分层教学强调“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实行分层,推进教学。

3.小班环境为分层教学提供了平台

从2003年10月开始,学校进行了小班化教学的尝试,要求实验班的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这为分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施展平台。国内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超过越多,顾不到的学生也越多。大量的研究表明:小班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个性发展等起到明显的效果,对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等有革命性的突破。小学英语随着年段的上升,普遍存在着两极分化扩大的趋势,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原因之一是大班教学下,部分学生长期受到冷遇,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体验不到学习英语的乐趣,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致使英语成绩越来越差;而少部分优生由于思维敏捷,上课频频得到老师的赞赏与鼓励,学习兴趣高涨,加之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英语成绩进步显著,学习兴趣与日俱增,因此,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小班环境 2 下的分层教学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倡导让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 机会,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步骤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那么如何在每一节课中落实这些要求,避免差距进一步加大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利用小班化教育的契机,在五(5)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尝试:

1.对学生进行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首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接受能力等把学生划分成三个层次:A、B、C层,A层为特殊困难生,B层为中等生,C层为优秀生,五(5)班共有学生36人,可分成6个小组,每组6人,各个小组中兼有A、B、C层学生各2名,小组中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同一组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并能提高他们的合作、探究、交际的能力。此类分组不会造成“标签效应”,避免学生一些潜在心理因素的作用,保证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另外,学生的层次和组不是静止不可变的,而是动态可变的。为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递进,可以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变化,定期对各层次学生进行小规模的调整。

2.教学目标分层

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在教学实际中,如果对差异较大的学生制定同一的教学目标,很可能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差等生跟不上的局面。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并学有所获 ,才能达到激发各个群体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因此我在每一节课前先分析教学内容,把教学目标分层为共同基础目标、预备内容目标和扩展内容目标。共同 3 基础目标,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而且必须达到的最低教学目标,也就是A层学生的目标。预备内容目标,即多数学生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经过自身努力可达到的水平,这是为B层学生而准备。扩展内容目标,适合少数学有余力的C层学生,为其提供发展的空间。

在PEP Book6 Unit 5 Look at the monkeys PartB Let’s learn 的教学中,我要求A层学生能够听、说、读、写动词短语sleeping、climbing、fighting、swinging、drinking water,并能对单词卡片上的图案进行描述,如,The Koalas are sleeping.能够完成共同基础目标即可;要求B层学生在完成共同基础目标时,能作适当的发挥和想象,如,I’m a dog \\baby\\…,I’m sleeping like this.并能做出相应的动作等;要求C层学生能够对本单元的主情景图进行综合描述,如,This is my animals kingdom.I see many animals.Look,The ducks are swimming .The mother elephant and the baby elephant are drinking water…All animals are very happy.在完成共同基础目标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并着重培养他们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教学内容分层

课堂教学内容分层是分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各层学生确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并自主学习之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分层指导。我采取的方法是:对A层学生着重培养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并能实现初步的语言交际;对B层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对C层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现以PEP Book6 Unit 5 Look at the monkeys PartB Read and write为例,在教学的热身环节,首先我要求C层学生对前面学过的对话进行角色朗读并作适当的扩展,为小组活动作示范。然后要求小 4 组内部根据组员的实际能力进行角色分工,最后请两组作为代表汇报。在导入环节,我让各组出示自己课前合作完成的Animals’Day的图片,然后选取其中的一副图片进行提问,T:1.Where are the animals?2.How many animals can you see?3.What are they?4.What are …s doing ?5.Can …really…?要求A、B层学生能够回答问题1-4,允许不全会,要求C层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能够回答问题5,并能模仿问题5进行提问。在操练环节,首先要求各个小组围绕自己的作品进行内部讨论,C

层学生负责提问,What are the…doing?Can…really …? A、B层学生自由选择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然后要求每个小组就其他组的作品进行提问,各组之间可以互相补充,被选中的一组成员要合作回答其他组提出的问题。最后要求每个小组结合本组讨论的结果以及其他组的提问描述自己的作品,并小组分工合作写一篇介绍Animals’Day各个动物的活动的小短文,由本组C层的同学进行演讲,全班参与评价哪一组的Animals’Day最热闹,最有吸引力。

当然,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有所不同,不能强行规定学生应该达到哪个教学目标,只是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最低基本目标。然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目标层级。当学生完成相应目标的学习任务时,鼓励学生向更高一级的层次目标挑战。

4.作业分层

作业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由于课堂教学目标不同,为巩固所学内容所设计的作业也应有所不同。如在PEP Book6 Unit 5 Look at the monkeys PartB Let’s learn 的作业布置中,我要求A层学生能够结合图片写出四会单词,要求B层学生能够根据录音把对话内容补充完整,要求C层学生能够围绕给出的语境,进行语篇练习。并鼓励各层次的学生在完成本层次作业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5 选做其他层次的作业。

5.评价分层

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的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允许学生参与评价,同时采取动态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上既对自己有信心,又能看到不足,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以往的教学评价不允许学生有差异,老师所讲的内容、课本上的练习不允许学生不会。好象学生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迈着相同的步伐前进的,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如,在教experiment这个复合单词时,A层学生可能当堂掌握不了其正确发音,B层学生在教师对单词分解成ex-peri-ment分别示范的情况下,才能正确掌握其发音,C层学生可能在教师示范几次的基础上就能掌握其正确发音,这些都是允许的,并且都应得到鼓励。分层评价是一种建立在尊重和激励基础上的评价方式,使各层次的学生能够消除自卑感,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别人的赞同,并逐步建立向更高层次迈进的信心。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效果

在小班环境下进行分层教学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分层教学已初见成效。由于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内容-作业-评价都进行了分层,每个层次的学生围绕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展开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最大潜能。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发展了思维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年级段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一直是由本人执教的,五(5)班在分层前平均成绩不大理想,两极分化情况特别严重,在进行了将近3个学期的分层教学后,学生的成绩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两极分化的趋势逐渐缩小,在去年的期末考试中,总平均分由原来的全段第5名升至第1名,优秀率达到88%,及格率达到96%,总平均分超出全段平均分7分。

6 分层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思想。“分层是为了无层”,这是我们进行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它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因此,它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充分分析所教的内容,而且还要仔细分析所教的学生。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兴趣,还要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服务。小班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如何结合小班教学的契机,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去探讨、去研究。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试行)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 2.《外语教育学》章兼中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 3.《瑞安教育》瑞安市教育局课题组 2004年3月

4.《略谈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的运用》戴诗君

第14篇: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Blearning模式

合肥光华学校信息化环境下的B-learning教学模式

一、基本内容

B-learning即Blending Learning,含义就是“混合式学习”或“结合式学习”,即各种学习学习方式的结合。它是以教学策划案为引导,整体整合教学内容同时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的整合而创建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形成背景及简要说明

光华教育集团作为一个老牌的民办教育机构,一直走在教改的前沿。既先后学过杨思,魏书生,杜郎口等,也独创过“集体研究式教学”,“光华大乘七步教学法”,“分层分类,跑班上课”,“导师制”,“自主德育模式”“个案教育”等教育教学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教改理论及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已是教育界的共识,适应信息化社会也成为世界各国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之一。光华学校很早就认识到电脑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早在2000年合肥光华学校开办之初就给学校师生配置了500台电脑,近年,学校一边对校园硬件全面升级改造,率先打造了“结合式”网络化教室,并实现了在校园任何一个角落都可无线上网;一边对老师进行理论培训,要求教师总结课改经验,结合网络化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创新和教育模式创新,积极开展“微创新”活动。经过实践探索及结合国内外最先进的教育方法、理论,我们展开了“信息化环境下的B—learning教学模式”,我们要求教师营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需要强调的是“教无定法”,应以效果为重,因教学对象、学科和教学单元内容而异, 1

还与课堂上的技术支撑环境以及选择的教学策略、方法有关。但在共同的教育指导思想及实施原则下,教师们即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三、教育目标与理念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四有”精神与“四会”能力培养,创新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性精神与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民主与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学校教育实现让学生素质能“宽基础、高特长”,实现“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学会“四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并能在宽素质的基础上能有某项突出的擅长特长。简称光华“44321”人才培养模式。

四、教学观念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以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人才为己任”,“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他们又都是观众和评委”, “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好完全理解,并且能够创造。”“在对话中理解与沟通,在交流中分享与合作,在创造中获得超越与快乐”,“课堂发展知识,活动发展才能”,“学中有玩,玩中促学”,“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战场”。

五、操作流程

学校成立“教改教学评审委员会”,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分析学生及课程学习特点,确定学期和单元学习目标,根据目标设计任务和问题,并确定提供资源的方式,梳理好整个教学过程后做出教学策划案和对应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可以是PPT,虚拟实验室,电子作业,相关视频及模拟与游戏等)。在课堂中(可以是2连堂或3连堂)通过B-learning模式,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动态的教学评价伴随整个教学过程。

学校评审委员会对学期和每一个单元教学策划案、PPT及教学的全过程进行“严、实、活”的评审、评价。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对课改的每一节课的策划案和PPT由评审委员会严格把关,实行课前预评:由评审委员会集体预评,预审修改完善,争取以最好的状态进课堂;课中听评:组织相关教师和人员听课评课,了解 2

课堂教与学的情况;课后反思反馈:课后再组织对教改课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反思反馈,对学生学的情况进行调研测评,并进行综合性评比评价。实: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前提,先做好学科学期教学计划,选择合适学科、合适教学单元及章节内容上好信息化教改课,实用适度地挤干水分,务求实效。活:教无定式,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活跃课堂,发挥学生的主动,做活教改研究,倡导创新精神,以信息化环境下的光华“44321”教育模式为主体,重点突破,以教改课、多媒体课和其它适合学生、适合教学内容的课型,有效吸收先进方法、经验。实施:实验创新开路,逐步深入铺开。从实验到目前,我们的教改工作可以说是有声有色,成效明显。我们在攻关克难中正在形成自身特色,我们在逐步铺开,让每个教师都走进小课题研究中锻炼了教师队伍。真正的名师都是自己培养起来的,11月18日,我们颁布了合肥光华学校《光华教育大师培育与成长发展目标责任考核方案》,并和相关人员签订了责任书,使该项工作系统化并真正纳入了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运行轨道。

六、模式特点

1、课堂特点

学生一人一台笔记本电脑,教师拥有多媒体教学硬件设备。每个教室有六个长条形网络学习用桌,学生方阵式排位,根据教室人数按照异质分组原则4—6人一组,每个小组在不同课堂都有学科委员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集体探究。学生在这节课是“兵”,下节课可能就是“将”,实现人人有任务,个个有事做,教室前后两块黑板是学生表演的阵地,学校的腾讯通通讯平台也是交流、创造和展示的舞台,力求在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做“活”教学。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求知的激情和主动的精神。

2、“一个中心,两个方面”

一个中心是指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两个方面是指,一方面强调对学习主题和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从学科知识、教学任务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角度来设计“问题”或“单元主题”,学习活动以讲解、探究、讨论、协商、协作与反思等方式展开;另一方面是注重对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进行设计,实现它们与学习过程的柔性结合,帮助学生完成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3、“两种角色的转变”

3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专家和权威转变为“领航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习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是乐于协作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拥有大量经过教师选择设计的学习资源,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4、“多种教学模式”

教师们在共同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下在不同学科不同的单元中实施多种多样的、实用有效的B-learning教学模式。但是这些不同的教学模式都有共同的特点。都是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动机理论)来指导整合课程;都是紧紧围绕“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都是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堂的教学设计;都是把努力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作为课程整合的先决条件。

5、“腾讯通实时讨论”

利用腾讯通(RTX)系统,通过教师的引导调控,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见解,评价学习伙伴的学习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协作和创造能力。

6、教学策划案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是从课程局部开始,强调基本技能;教材内容是严格忠于固定的教材的;教学信息是为学生精心准备的,学习的过程也是重复的过程。而信息化环境下“B—learning”模式则要求课程从整体入手展开至部分,强调大概念。所教内容要追踪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学习的过程是交互式的,要建构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教学策划案从形式上对老师的备课有了一个整体的规范性要求。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教学策划案分为学期、单元和课时三种(详见表格)

7、多样化作业

作业按种类可分为基本作业、创新作业、项目作业、家庭作业。 按形式分为常规作业,电子作业,实践作业。

按时间分为课时作业,单元作业,学期作业。这些作业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时期的需要,也可以满足教师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的需要。

8、实时课堂评价

学生通过腾讯通互动平台对本节课从“满意度”及“学会程度”进行电子评价。以促进教师及时反思教学并调整教学策略。采用多元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生成的要求。

七、指导思想及实施原则

1、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指导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里所说的先进教育理论包括支持教师讲授为主的教与学理论(以奥苏贝尔理论为代表),也包括支持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与学理论(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代表)。这些理论为信息化环境下的B--learning教学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紧紧围绕“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来进行教学设计

为了避免把课上成信息技术能力学习课或者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要求课程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结构。

3、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目前“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特别是导学案的运用)风斗正劲,但很明显它也有不足,同时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也有突出的优势,最好的办法是二者结合,取长补短,“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也非常适合“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

4、努力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核心内容。它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和各种软件学习工具。目前主要是通过网上搜集、下载、整理并进行二次开发,最终逐步形成学校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

5、结合学科特点探索大模式下的小模式

能实现“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很多,因学科和教学单元而异。例如语文学科可基于腾讯通实时讨论创造教学模式,英语学科可基于学习型游戏软件,数学学科可基于作图软件工具,生物学科可基于仿真实验,美术学科可基于电子作品创造,化学学科可基于虚拟实验室等。所以基于不同学科、不同教学策略和不同技术支撑可实施不同教学模式。

5

合肥光华学校 2012年4月8日

第15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很强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等有诸多益处。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第16篇:信息化教学环境应用的心得体会

信息化教学环境应用的心得体会

通过信息化教学环境应用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信息化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教学方法。在这节课中,老师和同学分享了好多对我们的学习有用的网站,例如课件下载,更全面的搜索网站等等。对于我们师范专业学生,课件和教学设计的下载和搜索借鉴是我们必备的技能,熟练掌握这一项技能,对我们以后的教学生涯百利而无一害。学生通过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激发学生学习和发现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都有诸多益处。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应数四班侯婷婷

第17篇:某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优秀)

XX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

XX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XX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二: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5篇。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任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XX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三:

通过加入《信息化教学指导和研究》的深入学习和探究,我收获很大。我认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好的教与学的媒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自主学习比以往传统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

当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每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一点在英语教学中显得优为重要。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自学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可以改变教材的观念和形式,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发展个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必要的而且也是紧迫的。

我任教的学科是职专国际商务专业课,在教学当中,从现代化教育手段中,也体会到了现代化的运用之益。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电教媒体的使用,使他们精神振奋,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

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更能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技能和能力,为他们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8篇:分层教学心得体会

分层教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层教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分层教学心得体会1

新课标中提倡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整体差异大,再加上家庭、学校、社会各种环境的影响。立足于使所有学生获得必备的数学基础,数学教与学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数学课程适用于全体学生,新课标和现实迫切要求我们教学上采用分层教学。

学生个体差异普遍存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遗传因素等诸多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差异。个性差异,先天智力差,学习行为,正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这些差异,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给老师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困惑,如果课堂上要求太高,学困生跟不上,不想听;要求太低,优等生又不耐烦,教师处于一种两头不能兼顾的尴尬境地。面对这些实际情况,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所以分层教学能有效地实施。

针对学生学习差异,实行分层教学,合理划分学生层次,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是优等生,能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补充题,能与B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会解教材中难度中等的题型,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会解教学教材中双基题型。不同层次,随着学生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

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施以不同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且与其基础和能力相适应的教育,获得相同的发展机会,让每个同学都有进步。A层的学生,会综合运用解决较难题目。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B层的学生要求初步会解教材中难度中等的题型,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C层的学生只要求理解并掌握最基本知识,会解教学教材中双基题型。采用课堂一对一辅导、小组互助形式,让他在数学学习上尽快上路,让他们学会学数学,并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

教学环节上体现分层,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和考核等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出分层。课前应熟悉上课内容,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蕴涵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等,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内容。课堂教学应在学完基本知识过后,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通过不同的训练,达到不同的要求,基础好的学生能力能得到提高,基础差的学生能巩固基础。

课后作业的选择应做到难易有度。为了区别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作业题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必做题,既A、B、C层次学生都必须完成,另一部分为选做题,要求学生尽量完成,主要为A层学生设计。

在教学中通过使用分层教学,既使得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要求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分层教学心得体会2

分层前,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数学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导致了在同一节课上优生吃不饱,待优生吃不了。为了优化我校数学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校开始探索并实践分层教学。

我们将高一年级分成两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成A、B、C三个层次。对于基础最弱的第二单元A层次,我们数学组全体教师共同编写了A层次学生用书。通过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作业分层和辅导分层,学生的成绩突飞猛进,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

我们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常找学生谈心。在同A层同学谈话时,他们告诉我,分层教学中,自己感到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而且老师降低了学习的起点,善于化解难点,使他们对学习渐渐产生了兴趣,学习自信心也大大增强,克服了对数学的恐惧感。他们感受到了被关注、被尊重,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乐于动手实践,积极发表见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运算能力和语言能力也提高了,他们感到自己并不笨,只要努力,自己也能独立完成作业了。

C层同学告诉我,以前,有时感觉老师进度有点慢,有时练的'题太简单了。分层教学中,老师在抓好基础的同时,经常训练一些测水平拔高题,更有利于激发我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一名女生在学习体会中这样写道:以前,我对数学很厌烦,一看数字就头痛,几次考试中数学都得了很难堪的70分,正当我苦恼时,我们的数学课堂实施了二三四分层教学。我开始喜欢数学,也适应了这种模式,老师上课幽默而高效的的方式总会使我听得入迷,我喜欢做题,更喜欢去问老师问题,我的运算能力和审题能力进一步提高。这次考试我的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19分这个足以使我激动的分数,使我更加坚定了下次取得更好成绩的信心。

我们同组老师的体会是,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符合学生的实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学生都有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待优生成绩明显提高,也培养了一批尖子生和特长生,有效地实施了素质教育。有的家长在电话中告诉老师:“通过分层教学,孩子能坐住板凳了,回家能主动完成作业和复习功课了,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事。”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分开层次,承认差距,拓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分层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分层教学中,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鼓励成功。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将不断完善和优化分层教学策略,使之更适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分层教学心得体会3

小班化教学的优势有很多,实施分层教学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有人说: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素质教育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个体的发展。

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由于班级容量大,过多的强调“统一”、“整齐”,方法单一,从而造成很优等生的个性无法张扬,差生的学习兴趣减退。而分层教学理论的内核是因材施教,其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小班化由于班级人数相对较少,为实施分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学生分层

首先,采用诊断性测试、调查、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和家庭情况等等,然后,根据分析和诊断学生差异所得的结果,按学生的成绩和能力的高低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当然随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力及成绩的变化,分层的情况应适时调整。

二、目标分层

不同的学生其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其学习的结果就有所不同,因而个体的差异往往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影响,并导致各种学习障碍的形成。所以,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不同层次的实际水平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难易程度要适当,要适合于学生的现有水平。既要注重特长生,又不能忽视中等生,更要照顾好后进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对a层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教材内容(如词汇和基本的句型),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保证学习成绩逐步提高;对b层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提高英语综合表达能力,逐步向c层学生的行列靠拢;

c层学生,由于其基础较扎实,并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对于这一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完成a、b层学生的要求的基础上不断的拓宽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作业分层

就英语而言,给a组学生尽量布置一些听、读、说的作业,b组学生在a组学生的基础上,布置适量的写的作业。C组学生应该布置一些背诵、默写的作业。切记,分层的目的是为了上不封顶,但下要保底,传统的大班教学不容易操作,而小班化使其成为可能。

四、评价分层

分层的目的,是为了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努力的目标,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优秀的自己。因此假如最后的评价仍然把所有的学生放在同一个台上、用统一的标准,必然挫伤学困生的积极性,也让前面的分层教学失去了意义。因此要根据分层情况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分层教学是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之一,要想把分层教学落实到实处,开花结果,不仅需要教师付出心血,更需要教师开启智慧,否则只能流于形式。

第19篇: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分层教学的研究 (3)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分层教学的研究

1、立项报告不规范

2、没有文献综述

3、研究目标不够明确,研究内容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4、没有实施步骤

建议不予立项。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1、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选题创新性不够

2、未能体现“信息技术环境下”这一核心研究内容

建议不予立项

中职《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1、对研究现状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选题创新性不够。

2、研究目标和内容更象工作目标,不能体现科研的价值。建议不予立项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1、对研究现状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选题创新性不够。此类课题以往有大量课题成果,应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2、研究目标过大、散,研究内容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建议修改。

让现代信息技术服务课堂教学,实现高效教学

1、题目不恰当,更像工作汇报

2、对相关研究现状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选题缺乏创新性

3、研究目标太大,与一所学校的研究能力不匹配

4、研究目标指导下,研究内容应是的具体、可操作的。

建议不予立项。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思想政治课高效教学的研究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内容不符

2、核心概念缺乏界定,“高效教学”提法建议改为“有效教学”

3、研究目标大而空,不具有实施可能性

4、研究内容不匹配。建议不予立项。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目前针对电子白板的研究成果很丰富,报告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和研究不够,未能在以往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有创新性的研究方向。

2、制定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多与以往的研究成果重复,缺乏研究价值。建议不予立项。

网络环境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

1、需界定“网络环境”、“教师专业发展”

2、深入进行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和研究,在以往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选择有创新性的研究方向。

3、研究目标和内容的表述不够专业科学,内容杂乱不清,无关内容多。

建议不予立项。

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中高年级课内拓展阅读研究

1、规范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部分的撰写。修改后同意立项

基于PHP技术的校园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1、科研论文,与立项报告的体例不符

2、“网站的设计与实现”作为课题的研究价值没有体现,创新性不够

建议不予立项

基于个性化学习的信息技术练习活动设计策略研究

1、同意立项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

1、

立项报告不规范

2、没有文献综述,选题缺乏创新性

3、研究目标不够明确,研究内容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建议不予立项。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研究

1、缺少文献综述,选题缺乏创新性

2、研究目标和内容不明确,不具可实施性

建议不予立项

利用图形计算器解决学生学习数学难点问题的研究

1、立项报告不规范

2、没有文献综述,选题缺乏创新性

3、研究目标不够明确,研究内容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建议不予立项。

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优质建设与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 同意立项。

第20篇:网络与移动环境下信息化教学变革

2网络与移动环境下信息化教学变革 试题及答案word版

(在考试时利用word菜单栏的“编辑-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迅速定位答案位置,一个人考试都很快。)

1.单选题(本题总分50.0分,本大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总计50.0分) 1.(本题分值:2) 1 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获取工具,主要有三个获取途径,其中只有()不属于主要获取途径。 A.利用搜狐等搜索引擎 B.利用各种教育科研等网站 C.利用OICQ等通信工具 D.利用地区或学校教育资源库 :C |

2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可以充当的工具是()。 A.资源工具 B.协作工具 C.情感激励工具 D.以上均是

标准答案:D |

3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施中,让学生充分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这体现的教学策略是()。

A.多种感观参与学习策略 B.自主探究学习策略 C.寓教于乐学习策略 D.习作强化学习策略

标准答案:A |

4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经常提及“新型教学结构”这一术语,它指的是()。 A.“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B.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 C.以“教”为主的教学结构 D.以资源整合为主的教学结构 :A |

5.(本题分值:2) iPad的教育应用不包括() A.ibooks电子书 B.教育类APP C.进行教学管理 D.游戏娱乐 D |

6.美国心理学家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了解(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这六个层次从认知的复杂性和难度上来看是()。A.依次提高的 B.平行并列的 C.依次降低的 D.线性无关的 A |

7.(本题分值:2) 人们在网络中可以完全不受时间、地域和资格等的限制而自由地学习,这体现了网络学习的()。 A.开放性 B.虚拟性 C.交互性 D.自主性

标准答案:A |

8.(本题分值:2) 下列关于移动学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移动学习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

B.移动学习不会超过网络学习C.移动学习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 D.移动学习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

标准答案:B |

9.(本题分值:2) “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了解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然后设计出相应的教学。”这主要体现的是()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

标准答案:B

10.(本题分值:2) 根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划分为()。

A.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策略三种形式 B.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策略三种形式 C.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环境三种形式 D.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策略三种形式

标C | 11.探究型学习的侧重点在于() A.问题的解决 B.情境的创设 C.学习资源的提供 D.研究过程的进行 D

12.(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在某些要求较高层次认知能力的学习场合(例如,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的场合)采用()学习方式更能凑效,也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A.自主学习B.接受学习C.协作学习D.掌握学习

标准答案:C |

13.(本题分值:2) ()涉及设计教学活动的决策,包括对教学活动的呈现类型、程序及其结构,学生练习的类型、教学反馈的特点等的组织决策。 A.呈现策略 B.管理策略 C.传递策略 D.组织策略

4 标准答案:D |

14.(本题分值:2) ( ),教学媒体有助于传递教学信息标准化,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有效的运用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 A.从宏观上看 B.从中观上看 C.从微观上看 D.从性质上看

标准答案:C |

15.(本题分值:2) 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A.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有助于丰富学习资源、改善学习环境、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B.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课件、教学游戏、网络平台等

C.信息技术为学校管理自动化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D.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正面的

标准答案:D |

16.(本题分值:2) ( )作为一类学习结果,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A.言语信息 B.智力技能 C.动作技能 D.情感态度 标准答案:B |

17.(本题分值:2) 下面不属于知道学习目标层次可选用的动词是( )。 A.背诵 B.辨认 C.计算 D.回忆

标准答案:C |

18.(本题分值:2) 在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小组合作学习,下列哪项可以更详细让老师了解小组集体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

A.定时给老师发小组集体讨论活动的照片 B.委派组长向老师做学习汇报情况

C.在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活动时,录制视频,发给老师看 D.小组没人轮流向老师汇报

标准答案:C |

19.(本题分值:2) 根据您使用教学媒体的经验,下面有关教学媒体的说法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与媒体特性

B.按照作用于人的感官分类可将教学媒体分为单向传播媒体和双向传播媒体

C.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或工具,当某一媒体被用于教学目的时,就成为教学媒体

D.教学媒体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传统课堂教学

标准答案:B |

20.(本题分值:2)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学说中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 A.0至2岁 B.约2至7岁 C.约7至11岁 D.约11至15岁

标准答案:B |

21.(本题分值:2)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学生之间利用网络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构成了()三维互动方式。 A.教师-计算机-学生 B.学生-计算机-学生 C.教师-计算机-教师 D.计算机-学生-计算机

标准答案:A |

22.(本题分值:2) 以下哪种不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 A.板书 B.辅助教学工具 C.绘图 D.播放

标准答案:D |

本题得分:2

23如果学生在默写生字时笔划顺序错误,教师选择哪能种方法,既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生和主动性,又可以利用现在的多媒体资源?() A.让学生对照课本上描述的笔画顺序,反复默写直到掌握为止 B.教师口述该生字的笔画顺序,让学生同时进行练习

C.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该生字,一笔一画的演示正确的笔划顺序 D.放映多媒体软件制作的动画,来演示字体笔划的正确顺序 标准答案:D |

24在评价过程中,( )是一种有效的展示工具。 A.信息加工法 B.图解法 C.卡片法 D.层级分析法 标准答案:C |

25下面的()不适合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模拟的化学实验类型 A.现象不明显的演示实验 B.化学反应时间太长的实验 C.能用肉眼观察的宏观化学反应 D.毒性较大和无法实际操作的实验

标准答案:C |

2.判断题(本题总分20.0分,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题2分,总计20.0分) 1.(本题分值:2) 1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标准答案:true |

2使用数字资源辅助学科教学要适当合理,不能脱离实际。

标准答案:true |

3 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方式一般有BBS论坛、网络聊天室、E-mail、ICQ等方式。

标准答案:true | 用户答案: True

4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分为客观评价、档案评价、表现性评价和报告等几个环节。

标准答案:false |

5学习是人的倾向或态度的改变,这种改变能够保持而不能把它单纯地归之于生长的过程。

标准答案:false |

6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标准答案:true |

7 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接收刺激,积极参与和积极思维的过程。

标准答案:true |

8无论教学手段如何先进,教学媒体仍然是辅助教学的工具。

标准答案:true | 9学习发生的条件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标准答案:true |

10构成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要素是需要、目标、策略和评价。

标准答案:false |

3.多选题(本题总分30.0分,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题3分,总计30.0分) 1.(本题分值:3) 1学习环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A.情境性 B.建构性 C.操作性 D.动态性 E.不可预知性 F.完整性

标准答案:ABCD | 用户答案: ABCDEF 本题得分: 0 2.(本题分值:3) 2下列属于翻转课堂面授活动设计原则的是() A.学生课前学习任务是课堂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 B.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 C.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D.精细化地设计活动,以分钟为单位规划课堂活动

E.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培养 F.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

标准答案:ABCD | 用户答案: ABCDE 本题得分: 0 3.(本题分值:3) 3下列对移动学习的陈述正确的是() A.移动学习是在无线移动计算设备(如移动电话、PDA、平板电脑等)的帮助下进行的学习B.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不受空间限制

C.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即移动互连技术 D.移动学习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和教师或同学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 E.移动学习不利于教师对学习者的控制 F.移动学习仅是学习环境的移动 标准答案:ABCD | 用户答案: ABCD 4.(本题分值:3) 移动学习的主要特征是() A.可携带性 B.无线性 C.移动性 D.高可用性 E.微型化

F.不适合正式学习

标准答案:ABCDE | 用户答案: ABCDE 5.(本题分值:3) 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是() A.体现开放性思维 B.教学目标要量化 C.教学单元要短小 D.教学单元封装性要好 E.教学内容贴近实际 F.参考资源丰富

标准答案:ABCDEF | 用户答案: ABCEF 6.(本题分值:3) 下列关于移动学习的未来发展趋势正确的是() A.移动终端只能作为PC的一种补充 B.智能化 C.微型化 D.开创新型学习模式

E.移动学习不可能成为主流模式 F.移动学习将取代传统学习模式

标准答案:BCD | 用户答案: BCD 7.(本题分值:3) 国际新媒体联盟(NewMediaConsortium)提出2014年基础教育领域新兴的技术趋势主要有哪些?

A.BringYourOwnDevice自带设备 B.CloudComputing云计算 C.游戏和游戏化 D.学习分析 E.物联网 F.可穿戴技术

标准答案:ABCDEF | 用户答案: AB 8.(本题分值:3) 21世纪学习框架中提到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包括以下哪几部分能力? A.信息素养 B.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 C.沟通与协调能力

D.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 E.创造与革新能力 F.媒体素养

标准答案:BCE | 用户答案: BCE 9.(本题分值:3) 信息化教学评价常用的工具有() A.量规 B.概念地图 C.学习契约 D.电子学档 E.评估表 F.范例展示

标准答案:ABCDEF | 用户答案: ABCDEF 10.(本题分值:3) 教学系统设计的四大理论基础是() A.系统论 B.学习理论 C.心理学 D.教学理论 E.传播理论 F.控制论

标准答案:ABDE | 用户答案: ABCD 本题得分: 0

信息化环境下分层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化环境下分层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