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浅谈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30 08:38:41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达标目录

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 人教版 人教版 人教版 人教版 人教版 七-九年级 七-九年级 七-九年级 七-九年级 七-九年级 全一册 全一册 全一册 全一册 全一册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体育与身体形态》 《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 《快速跑》 《跨越式跳高》 《投掷实心球》 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

人教版 人教版 人教版 人教版 人教版 人教版 七-九年级 七-九年级 七-九年级 七-九年级 七-九年级 七-九年级 全一册 全一册 全一册 全一册 全一册 全一册 第六章 第六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垫上前滚翻》 《分腿腾越》

《双杠骑撑后回环》 《小足球脚内侧传球》《排球双手传球》 《健身拳》

推荐第2篇:初中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总结

初中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总结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激发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他们的体育学习能力。”由此可见,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与情感,这样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体育课是一个复杂的组织过程,要有良好的规范性。学生在听讲解,看示范时,必须有正确的队形和良好的秩序,才能了解教材,明了重难点,正确掌握技术、技能。只有在教学中采用强而有力的思想教育措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启发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练习,才能使学生学得紧张而有序,练得生动而活泼,才能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安全而有实效。如果学生不明确学习目的,不认真听讲解,看示范纪律差,不听从指挥,那么体育教学就难以进行,更谈不上实效性。

二、课前进行充分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备课是指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我们所说的备课包括三方面: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在这三要素中,课标和教材一经确定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新课标下的备课可以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句话来概括。“搭台”就是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心理和时代精神,创设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以便更有效地地组织学生“唱戏”。如何让学生“唱好戏”?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先了解学生需要什么?知识基础怎样?设计什么样的教学任务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而且在备课中要备学生的“可能”。

三、重视学生养成教育,增强课堂时间观念。

习惯是养成的。我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特别是我们体育课的教学常规,大部分由集合、报告人数、宣布课的内容、安排见习生、慢跑热身或游戏热身、徒手操等组成。这些部分我们每次上体育课都是必不可少的,通常时间为5~10分钟。在这里最少可以节省2~3分钟,教师只要以身作则,不迟到,及时整队,避免不必要的提问时间,带领学生上好头几节课,学生就会习惯这种方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同时由于很多时候体育课都需要一个课后总结、回收器材的时间,教师可以课前让体育班长安排每次的器材回收人员。从这些细节教育学生养成节省时间的良好习惯,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优化体育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体育教学重点是一节课重要实现的目标,体育教学难点是在实现这一目标时对出现困难情况的预判。一般体育教学重点是从体育教学目标的角度进行确定,一节课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培养哪方面的能力,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教学难点则更多地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考虑,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来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个地方比较困难,据此准确找出教学难点。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在深刻地分析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找出教学难点;体育教学的重点相对于难点来讲比较固定,而难点体现在实现目标的整个过程中,即使同一教材内容,难点也会因人而定。

五、误区

误区是对新课标缺乏深刻的认识。体育活动的参与要求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而不是过于强调学生的身体参与却忽视了学生“心动”的参与,表面上热闹,教学效果甚微。体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那种身心全方位参的活动,动作要领亲自主动去探索、领悟、体会、感受,对动作的真正理解和把握。学生只是表面上表现照猫画虎,不是被运动吸引和陶醉,与之产的喜欢与爱好。

一堂体育课不会十全十美,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地剖析、反思,使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和实际相吻合,在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等方面进行总结,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推荐第3篇:初中体育高校课堂教学反思

初中体育高校课堂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谓多层面、多方位。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灵魂、根本、关键与重点,课堂常规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更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加强对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教育、引导、培养、改变、拓展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走出诸多教学误区也不失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条途径,于细微之处提高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性,也就整体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所提出的目标能够不至于因太抽象而令学生无动于衷;又不至于因太具体琐碎而令学生不得“要领”。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以能够激励学生热情地学习为基本标准。必须考虑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目标应有质和量的要求,情感类目标应可以通过观察做出评价的行为表现。必须杜绝抽象、空泛,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的现状,避免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课堂教学精力分散,教学走过场的现象。

(二):运用符合对象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主体,教学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课程规定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仍是体育学习的主要形式。针对《体育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体系,仅靠“接

受式学习”是无法达到这些目标的。而诸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探究式学习、评价式学习等教学方法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就能有效弥补“接受式学习”所缺失的教育功能。所以,以上诸多的学习方法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有益补充。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自觉、愉快地学习。学生也身临其境体验了一次全新的教学,并开始有所适应,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乐于合群的性格。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经深入调查才得知是因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与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可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三):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是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在《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五点要求基础上,可对传统的教材进行筛选、改造,可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创新。针对学校师资、场地、设施等具体条件编制的校本教材也是很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竞技运动项目仍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但不是为了竞技,更不是为了

竞技运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更快、更高、更强,而是为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其不断超越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传统教材中的田径就是强身健体较为简便、易行和有效发展学生体能素质的好教材。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一直把队列队形当作体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的组成部分,一直把队列队形练习当作培养学生团结一致的集体精神和集体行为规范的重要手段,成了每节课必有的内容,并予以特别的重视。“快、静、齐”、成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最基本的要求,体育课中学生整齐的队列队形成为中国体育教学的一个特色。队列队形练习是传统教材中一个好教材,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取消”之说不可取,非但不能取消,还应继承,进而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创新、发展这一传统教材,更好的发挥其特殊的教育作用。开发课程内容资源,也将有助于解除教学内容选择的困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说确有很大的空间,但需要体育教师准确把握体育学科的性质(身体练习)特点(运动文化)和价值(发展身心)去“筛选、改造、选取、创新、开发、整合”。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应避免低龄化、幼稚化、追求简单生活化的倾向。一些非体育性游戏和非体育性比赛的内容,如用活动器材组装拼搭等,都不符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而且也背离了体育学科的特性与体育教学本质。

(四):运动负荷适当是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

每堂体育课都要求学生的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它既是体育课程目标所提出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的根本特点。体育

课必须要有一定的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没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就无法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体育学科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在安排运动负荷时既要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也要体现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对象、课的类型、季节气候,还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体育教学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运动安全为前提的。因此,安排运动负荷以不伤害学生身体为第一原则。为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在其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运动负荷安排。为有利于学生体验运动乐趣,避免负荷过小平淡、消沉,负荷过大疲惫不堪难以体验乐趣。为有利于学生进入下一节课的学习,必须合理安排与调控教学中的运动负荷,在结束阶段重视整理活动。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为此,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

临近考试,很多学生上体育课变成了一种形式,人在心不在,经常有学生在做完准备活动后自己在一旁看书,看上去学习很用功,然而对学习并没有较大帮助。首先其他同学在活动,就没有办法保证操场的

安静环境,看书也很难保证注意力集中;其次,一个好的身体状态对学习是有益而无害的,每天缺少正常的锻炼时间会让身体机能不能很好地得到调节,以至于心有余而力不足。针对这一情况,作为我们体育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要让学生清楚在繁忙的学习中如何让自己得以放松,对于一些健康的饮食情况也可以在学生中进行宣传。

推荐第4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0年中考政治学科实行了开卷考试这一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开卷考试已成为今后初中政治升学统一考试的方向和趋势,这一趋势对我们初中政治教师的教 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学观念要更新,转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是政治课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流,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了严肃刻板沉寂的气氛,学生正襟危坐,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谈论,由教师从头讲到尾,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讲起来滔滔不绝,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这种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显然易见的了。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

(三):由维护“师道尊严”的观念向平等,民主的教学观念转变;

(四):由单一的教学目标向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转变。而教学观念的转变,就具体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二。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2006年的中考政治试卷突出体现了知识性,综合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它不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还着重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迁移,灵活应用和创新能力。它克服了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拿到高分的倾向,代之以具体材料或情境为载体,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并且紧密的联系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为了使学生适

应开卷考试这种形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研究教师怎样“教”的同时还应研究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下面,我就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提问,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思维从问题始”,提问既包括教师的提问,也包括学生的提问。

1.教师提问

教师道德的核心是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贯彻分层教学,分层要求的教学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特别要积极诱导和鼓励“差生”发言,对他们发言中的正确部分或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他们发言的自信心。例如:在讲“垄断资本的对外掠夺”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1)。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必然表现?(3)。早期的资本主义殖民掠夺和进入垄断阶段后对外掠夺有何不同?(4)。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能否说明整个世界已天下太平?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2.学生提问

古人云:“不耻下问”,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知的丰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问,善问。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后,先由其他学生或集体讨论来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来点拨。例如,在讲“祖国统一和民族大团结”这一内容时,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就提出了如下问题:(1),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那国家通过什么政策来维护这一关系呢?具体措施有那些?(2),也

有同学提出:既然各民族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那么为什么直到近年才去开发西部?这对少数民族来讲好象是不平等的?(3),少数民族的自治制度和香港澳门的自治有什么区别吗?可以看出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提问的问题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也说明他们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学生通过讨论后,第一个问题基本能明确,知道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第二,第三个问题涉及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和“一国两制”的构想,学生掌握的知识较模糊,教师应作讲解和区别。通过双向提问使学生在理解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政治课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科内的联系和学科间的联系,在开卷考试中较多,在平时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相关或相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使系统化和条理化,并进行比较综合理解运用,达到融会贯通。比如学习“国家”概念时与氏族会进行比较;学习社会主义革命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还有五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特点的比较;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不可调和的三大矛盾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类、综合等形式将分散在各章节,各学科中独立的内容串连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体把握。

(三),通过时政演讲,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将课文基本知识与国内外重大时政以及学生思想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了贯彻这一思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问题。例如:在讲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一内容时,结合了当前全世界关注的美国大选这一热点进行分析,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如从美国大选看资本主义民主,要求学生在演讲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念,其他学生进行评议,学生热情很高,显然,有些看法还较幼稚,但教师稍作引导后,学生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特点、目的等就很容易理解。所以政治课教学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活学活用,关心国家大事大有好处。当然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要使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还需要一定质和量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练习—反馈—矫正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熟悉不同题型的解决方法,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第5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我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多年来,由于我勤奋好学,执着努力,成绩突出,深受师生的好评。现在就我从事教学多年来的物理教学实践随便谈一些心得体会,和大家一起交流不同意见。

从初中物理新教材改革来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爱上物理,学好物理,我从教学实际中体会到,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上好第一节物理课,使学生爱上物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都是怀着好奇心来听物理课的。怎样把这种好奇转变成兴趣,把这种兴趣转变成学习物理动力,并使之自觉、持久,这是我们初中物理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的体会是:

(一)、认真上好第一节物理课,打开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门。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学习物理也是一样,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物理第一节引言课好像老师给学生的见面礼,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步。其印象如何,是能否引起他们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第一认识是重要的。为了引起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第一堂课,我认为应这样设计:

1、设置悬念。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实际和生活实际,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提出:熟透的果实和枯萎的树叶为什么总要落回地面?用鸡蛋打石头,挨打的是石头,为什么打破的是鸡蛋?杯子里有一枚硬币,但到水后为什么会看到两枚,猴子为什么会在井中捞月亮。这些生活自然现象,都是学生熟悉的,在课堂上,作为一个个问题提出来,能大大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使他们急于了解为什么。

2、展示有趣的物理实验。捕捉学生的兴趣情感,再把这种情感推至理性的认识。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于是我在上课时设计了下面的教学实验:把一个盛满水,里面放着小金鱼的试管颈部放在洒精灯上加热,使水沸腾,在试管下部的小金鱼却安然无恙;又另取一盛水烧瓶在洒精灯上加热,使水沸腾,然后用塞塞住瓶口翻转过来用泠水淋下,学生惊讶地发现,这时瓶内的水又再次沸腾起来了。还演示了感应静电起电现象、滚摆等实验。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后,接着引入讲什么是自然现象、物理现象、物理学、物理学家等„„,把知识有机地串在一起阐明。这样使学生感到物理这么有趣啊,他们一定会下决心好好学习。

3、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史料。在讲授研究物理的根本方法——观察和实验时,生动讲述物理学家的有趣故事,是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绘声绘色地描述伽利略仔细观察教堂里晃动的吊灯而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再讲多彩的物质世界时引入牛郎和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阿基米德在浴池里发现浮力鉴别皇冠的真假等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在情感描述中如同进入童话世界。最后让学生动手到教室外观察自然光通过透镜后会聚成焦点和通过三菱镜后形成的七色彩虹光带。学生经过亲自动手实验,使他们领略到五光十色的世界存在着很多的自然现象和物理现象,指出细心观察和认真实验是学好物理的方法之一。就这样,使学生在高昂的兴趣中不知不觉地上完了第一节课,使学生在下课之余还在回味着物理的兴趣,只想等待着下一节物理课的到来,这样下去学生能学不好物理吗?

(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上好第一节物理课,使学生真正爱上物理只凭一节课是远远不够的。学习物理毕竟不是学生看一场电影。看完了就结束了,学习是一个长期任务,凭一时的兴趣还不行,应让学生长时间的爱上物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利用教材的特点,培养学习物理学兴趣。人教版(九义)教材写得生动有趣,图文并茂,联系实际,文字流畅,可读性强。且教材还设计了〖科学世界〗与〖想想议议〗等栏目。学生阅读起来感到新鲜、有趣。所以我利用教材这些特点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利用教材所给的材料,适时穿插物理学史,科学家的生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习科学家实是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让学生明白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艰辛、奋力拼搏、持之以恒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顶点。

2、重视新课引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每一节新课的开始,我都作一番精心设计,就会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使他们处于欲罢不能的境地,后面的教学进程就容易驾驭,这对调动学习物理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新课引入方法多种多样,如其中有: ①实验引入法。在《惯性》一节中,我从演示小车运动受阻,木块向前倒下的实验入手。不过,我把小车在平面上运动改为沿斜面(倾角不能太大)向上运动,演示前先问学生:小车突然停止时,放置在小车上的木块会向哪边倒?学生几乎齐声回答:向下。实验结果却相反——向上。这时学生满怀兴趣,迫切要求解释这个意外的实验。抓住时机,引导他们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②从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往往会产生直接的兴趣。因此,从生活实例中引入新课,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引入密度一节时,运用生活实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用大小、光亮程度都一样的两只汤匙,让学生区分哪一只是铝匙?哪一只是不锈钢匙?再找一团棉花和一块适中的铁块,让学生判断那个质量大?用这些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兴趣,同时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3、做好各种实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全面提高物理的学习质量,做好物理实验是关键一环,通过实验又能促进学习兴趣提高。新编九义教材,几乎每节都有配套的演示实验。此外,还有学生分组实验及小实验、小制作等。利用实验是物理课得天独厚的条件,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思考、探索。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根据实验室设备条件,增加一些简单的、十分有趣的演示实验,还创造条件把一些演示实验安排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这样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浮力》一节,安排两人一组实验(配弹簧秤、盛水大烧杯、金属块各一),让学生把金属块挂在弹簧秤观察示数,然后用手稍向上用力托金属块,观察这时的示数变化。再把挂在弹簧秤下的金属慢慢浸入水中,再观察示数的变化。启发学生分析各次观察到的记录结果,理解浮力概念及方向,并力大小的方法之一——重量差法:f浮=g空-g液(g空——物体在空气中的称重。g液——物体浸在液体中的称重)。为了克服学生对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深度越深,受到浮力越大的错误认识。在课堂实验归纳后,提出如下疑问:把一个正方体浸没在水中,当正方体上表面跟水面的距离增加5米时,则正方体受到浮力有没有变化?问题一提出,堂上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了,有的学生马上计算,有的认真思索,有的不加思考回答“变大”,针对这一模糊认识,让学生用上述有关《浮力》一节的实验器材动手实验。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分析,得出“浮力不变”结果。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体会到,单凭日常生活经验下结论是不科学的,许多物理规律、公式、概念都是通过科学实验加以推理归纳出来的。这样通过课堂实验,既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活跃了学生思维。从中发展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上述的做法,克服了往日的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物理教学的质量。

二、识记知识要记牢,强化训练不放松。

初中物理并不难,涉及到的都是力、热、声、光、电的基础知识。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但知识较多较碎、少记了有关基础知识、就可能使以后学习的缺陷、因此,要求学生对识记的知识一定要掌握好、掌握全、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训练。对有些识记知识学生还不太熟悉、这就更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牢。如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记熟,然后通过作业多练习,练习了作业又加深了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同时在基础知识教学中要好中差一起抓,否则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在强化训练中还要引导学生多阅读。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①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②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坚持活学活用,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

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学习了《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这章内容后,教师可安排指导学生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家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此外,还可安排学生根据家用电器的数值、算出家中各种电器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建筑工地、码头等地去观察,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所学物理知识。如学习“浮力”后,可去码头看看船舶上标着的“吃水线”,搞清轮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到建筑工地去看看大吊车,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杆,哪部分是轮轴,哪部分是滑轮组,然后进一步观察这些部分是如何协调运用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要提醒学生处处留心,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总的来说,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教师如何精心设计教学安排,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我们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是我多年来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我的观点和看法可能存在不足,请大家谅解。

推荐第6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2017-2018秋季学期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作为一线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自我的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课堂教学在整个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认为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思想品德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成为当下的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学生,鼓励探究式学习。面对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

第一、改变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第二、创设情景能够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积极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注重感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讲究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交流的毛病,积极开展活动教学。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长期的训练,学生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的表演。

发扬民主,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动起来。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地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三、利用网络广泛搜集教学材料和方法,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活”起来。

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课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师上课节奏要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思维与速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5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习惯。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议一议、说一说、想一想、抢答竞赛、你行吗?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经常变换教学手段也是重要的方法,如多媒体教学、辩论会、记者采访、演讲比赛、社会调查、模拟法庭等。

课堂小结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我常采取以下二种方式:

学生小结,谈收获和感悟。即由学生站在讲台上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指出重点、难点,以及学习的体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学会了知识也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画“知识”树,合作探究。即在学完一课后,让学生画一株“知识”树,将知识的主干和分枝全部画下来,这样可以促使其对知识进行梳理识记,并将知识系统化。对不明白的问题说出来,共同分析解决,特别对一些道德和法律难题更需要合作探究,实现教学的高层次。

教学实践证明,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学生兴致、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这也将是今后我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推荐第7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本更加注重思想性,人文性,时间性和综合性。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能解决变化了的情况,这就给我们每位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发新的思考,那么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该如何把握新教材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呢?我个人的想法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转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在新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新的教学过程,学生应是主体,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新的教学过程还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双向或多向交流过程,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权威式的老师讲学生听带领学生走向知识的灌输式教学,要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走向主动地学。

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必须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生活实际十分重要,它从抽象空洞的说教到引导学生自己建构,这一变化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密切相关,社会转型期的特点是观念混杂,如何使学生在观念混杂的现实中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可能通过强制灌输来实现。要面向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很多,有些可以拿来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也就是说,要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寻找共同主题,根据主题引发讨论。

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的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完成以下几个转换:将普通的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个体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实现个体层面的道德实践和体验;通过个体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道德实践与道德体验的相互转换。

要建立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必须实现教师角色的重大转换。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进而实现教师由权威向非权威的角色转换;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鼓励鞭策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实现教师由指导者向促进者的转变;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一起学习、快乐与分享,实现教师由导师向学友的转变;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做学生的设计者,而应做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学生的精神教练,从而实现教师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新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还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从而实现教师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进而实现教师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河流的转变;新的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就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成为应战者,进而实现教师由挑战者向应战者的转变;教师应允许学生缺点的存在,允许奇才怪才的发展,应给学生引路,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实现教师由园丁向人生引路人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作为一线的社会教师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双开”形式的背景下,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成为教育者们竞相思考的问题!结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学习资料(教师、同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在整个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认为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思想品德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新课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习,鼓励探究式学习。面对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

一、改变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创设情景能够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积极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注重感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讲究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交流的毛病,积极开展活动教学。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如《亲近社会》的教学,我让学生看图并分组讨论到口述、表演整个故事。这样一来,本来只有几图片的内容,经过学生的处理,就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了。长期的训练,学生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的表演。

发扬民主,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动起来。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地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利用网络广泛搜集教学材料和方法,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活”起来。

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课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师上课节奏要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思维与速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初

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5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习惯。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议一议、说一说、想一想、抢答竞赛、你行吗?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经常变换教学手段也是重要的方法,如多媒体教学、辩论会、记者采访、演讲比赛、社会调查、模拟法庭等。 第

三、课堂小结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我常采取以下二种方式:学生小结,谈收获和感悟。即由学生站在讲台上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指出重点、难点,以及学习的体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学会了知识也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画“知识”树,合作探究。即在学完一课后,让学生画一株“知识”树,将知识的主干和分枝全部画下来,这样可以促使其对知识进行梳理识记,并将知识系统化。对不明白的问题说出来,共同分析解决,特别对一些道德和法律难题更需要合作探究,实现教学的高层次。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学生兴致、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这么多年了,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任课教师,我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在一年的摸索、实践与探讨过程中,总结出自己在教学上的一些得失。我认为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教学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一种新型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资源人”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逐渐由注意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学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

要相信学生;还应该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来看。例如:在讲授“与友同行”这个问题时,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你们的朋友主要是你们身边的哪些人呢?”大部分学生们回答的都是自己的同学、亲戚、兄弟姐妹、父母亲等等,很少学生会想到老师。回答完后有学生反问我:“老师能说说您的朋友吗?”我说:“我的朋友是自己的同学、同事、亲戚、亲人和我的学生。”这时学生就会想到老师这么看得起我们,我们也应该把老师当成朋友了。 二,教师与教材的关系问题。

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要求教师唯教材是从,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是一种工具。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而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思想品德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教材里的辅助文的知识有涉及语文、数学、地理、历史、英语、音乐、还有一些电视新闻人物、网络名词等。这要求教师教的知识也应该包括这些内容,教师的知识仅限于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各方面的素质都应具备一些,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多看书、多上网查询、收集资料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材中“生活需要选择”这一个问题有一段人行如棋的辅助文里有一首王菲唱的叫棋子的歌,要是教师能唱出来课堂气氛会更活跃;“竞争不忘合作”这个问题里有这么一个英文公式:i+we=fully i,教师首先要知道这个公式里每一个英文的意思,若是能教学生读这些英文更好。

三,课堂教学中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的问题。

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灵活机智地处理,可以由学生来解决学生中的问题,也可以确立为师生共同探索的问题,切忌不闻不问或故意回避。适当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我在讲授“学会把握好奇”的课堂上,教材里有这么一个题目“我要对早恋的同学说??”要求学生回答,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影响计划生育”。这种回答完全是在意料之外的,要是老师说他回答不对,这样肯定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就说“这位同学说的也有道理啊,我怎么就没想到这方面的呢?可见只要你们肯动脑筋也不比老师差啊”,然后再跟学生解释早恋跟计划生育的关系。篇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

怎样贯彻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精神,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一个新的高度呢?在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的过程中,教学改革要想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

思想品德课,从其学科内容看,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使它在学校教育上有重要的地位。毕竟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一直以来,我们也都可以看到其重要性一再被强调。然而,在应试教育和知识本位的环境和背景下,政治科在实际上却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表面的重视和实际的忽视使它不断地被边缘化。其教育的内涵、蕴义更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更谈不上效果、目的。从其教学的特点看,所谓知识的“理论性”、课堂的“枯燥性”、学习的“记忆(背诵)性”及学后的“无用性”等几乎成了人们对这一学科的刻板印象。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科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也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障碍。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手段,来自于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也来自于人发展的需要,因为只有重视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也才是

真正地重视国家、社会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往前推进,在政府更为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背景下,课程改革如一江春水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一股活力,其教学理念的转变给原本所谓“空洞乏味”的初中思想政治科指明了一条新路。而实践也开始证明,新课程带给我们的变化是明显的,效果也逐渐地显现出来。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必然将不断完善、发展,也会不断地暴露问题。在新课程的浪潮中,初中思想政治科的教学出现了新的良好的风貌。同时,在贯彻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和误解。

总体来讲,初中思想品德课,基于其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这也就对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要使其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课程改革,进行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从而防止走回到老路上,这样,我们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才会既有生机、活力,而又能获得实质效果,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才能实现。

摘 要: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实施新课程,必须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淡化倡导合作交流、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教学方法。积极构建思想品德学科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主题词:新课程理念 引领 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初中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新课标、新教材,既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本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高的要求。

怎样贯彻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精神,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一个高起点呢?在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学改革要想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首先必须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以就教于广大同仁。 新课程的“综合评价”观,要使教学不局限于认知的目的,它还关注学生态度的发展、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关注学生整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教师不只是严谨地执行写得详细、系统而完整的教案,而且根据教学实况随时改变原来的计划、调整教学活动和进程;教科书不被当做金科玉律,教师不只是“吃透”教科书、准确无误地宣讲教科书,而是把教科书当做与学生进行交往、对话的部分材料,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改变教科书中的次序或在内容上有所补充和舍弃;教学过程不只是准确、计划周密、环环相扣、层次清晰,而是有着一些松散、一些随意、甚至一些杂乱以及在这种松散、随意、杂乱的情景中师生智慧、情感的真切流露;教学气氛不是刻意营造、而是在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同合作的活动中自然形成;教师的活动范围不只是在讲台,而是经常走到学生中间,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学生关怀和帮助;教师不只是精心设问、接连发问,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有时间自由提问;教学不把学生的活动安排得又多又密以显示教学的形式多、容量大,而是真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留些空白让学生有自主活动的时间;教学不一定每堂课都很完整、都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但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临时遇到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不是为了活跃一下气氛或是鼓励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进展,而是出自内心的热望与欣赏;教师把眼光放在每个学生身上,对每个学生都充满着期待,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喜;教学更多显示的不只是教师自己的能力而是学生尽情施展的才华;师生双方都沉浸于教学活动中忘掉了各自的角色,共同感受到生命力量的涌动和生命质量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从这样的角度来评价教和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发展性评价。

总之,素质教育观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是一种完整的育人的教育。它的真正意义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真知,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

就是我们广大思品课教师的新理念;而一马当先、与时俱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则应是我们广大思品课教师的新作为。篇三: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0年中考政治学科实行了开卷考试这一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开卷考试已成为今后初中政治升学统一考试的方向和趋势,这一趋势对我们初中政治教师的教 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学观念要更新,转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是政治课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流,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了严肃刻板沉寂的气氛,学生正襟危坐,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谈论,由教师从头讲到尾,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讲起来滔滔不绝,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这种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显然易见的了。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

(三):由维护“师道尊严”的观念向平等,民主的教学观念转变;

(四):由单一的教学目标向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转变。而教学观念的转变,就具体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二。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2006年的中考政治试卷突出体现了知识性,综合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它不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还着重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迁移,灵活应用和创新能力。它克服了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拿到高分的倾向,代之以具体材料或情境为载体,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并且紧密的联系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为了使学生适

应开卷考试这种形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研究教师怎样“教”的同时还应研究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下面,我就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提问,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思维从问题始”,提问既包括教师的提问,也包括学生的提问。 1.教师提问

教师道德的核心是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贯彻分层教学,分层要求的教学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特别要积极诱导和鼓励“差生”发言,对他们发言中的正确部分或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他们发言的自信心。例如:在讲“垄断资本的对外掠夺”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1)。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必然表现?(3)。早期的资本主义殖民掠夺和进入垄断阶段后对外掠夺有何不同?(4)。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能否说明整个世界已天下太平?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2.学生提问

古人云:“不耻下问”,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知的丰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问,善问。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后,先由其他学生或集体讨论来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来点拨。例如,在讲“祖国统一和民族大团结”这一内容时,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就提出了如下问题:(1),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那国家通过什么政策来维护这一关系呢?具体措施有那些?(2),也

有同学提出:既然各民族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那么为什么直到近年才去开发西部?这对少数民族来讲好象是不平等的?(3),少数民族的自治制度和香港澳门的自治有什么区别吗?可以看出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提问的问题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也说明他们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学生通过讨论后,第一个问题基本能明确,知道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第二,第三个问题涉及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和“一国两制”的构想,学生掌握的知识较模糊,教师应作讲解和区别。通过双向提问使学生在理解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政治课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科内的联系和学科间的联系,在开卷考试中较多,在平时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相关或相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使系统化和条理化,并进行比较综合理解运用,达到融会贯通。比如学习“国家”概念时与氏族会进行比较;学习社会主义革命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还有五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特点的比较;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不可调和的三大矛盾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类、综合等形式将分散在各章节,各学科中独立的内容串连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体把握。

(三),通过时政演讲,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将课文基本知识与国内外重大时政以及学生思想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了贯彻这一思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问题。例如:在讲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一内容时,结合了当前全世界关注的美国大选这一热点进行分析,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如从美国大选看资本主义民主,要求学生在演讲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念,其他学生进行评议,学生热情很高,显然,有些看法还较幼稚,但教师稍作引导后,学生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特点、目的等就很容易理解。所以政治课教学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活学活用,关心国家大事大有好处。当然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要使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还需要一定质和量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练习—反馈—矫正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熟悉不同题型的解决方法,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第8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0年中考政治学科实行了开卷考试这一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开卷考试已成为今后初中政治升学统一考试的方向和趋势,这一趋势对我们初中政治教师

的教

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学观念要更新,转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是政治课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流,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了严肃刻板沉寂的气氛,学生正襟危坐,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谈论,由教师从头讲到尾,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讲起来滔滔不绝,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这种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显然易见的了。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

(三):由维护“师道尊严”的观念向平等,民主的教学观念转变;

(四):由单一的教学目标向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转变。而教学观念的转变,就具体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二。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2006年的中考政治试卷突出体现了知识性,综合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它不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还着重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迁移,灵活应用和创新能力。它克服了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拿到高分的倾向,代之以具体材料或情境为载体,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并且紧密的联系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为了使学生适应开卷考试这种形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研究教师怎样“教”的同时还应研究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下面,我就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提问,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思维从问题始”,提问既包括教师的提问,也包括学生的提问。

1.教师提问

教师道德的核心是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贯彻分层教学,分层要求的教学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特别要积极诱导和鼓励“差生”

如:在讲“垄断资本的对外掠夺”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1)。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必然表现?(3)。早期的资本主义殖民掠夺和进入垄断阶段后对外掠夺有何不同?(4)。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能否说明整个世界已天下太平?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2.学生提问

古人云:“不耻下问”,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知的丰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问,善问。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后,先由其他学生或集体讨论来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来点拨。例如,在讲“祖国统一和民族大团结”这一内容时,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就提出了如下问题:(1),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那国家通过什么政策来维护这一关系呢?具体措施有那些?(2),也有同学提出:既然各民族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那么为什么直到近年才去开发西部?这对少数民族来讲好象是不平等的?(3),少数民族的自治制度和香港澳门的自治有什么区别吗?可以看出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提问的问题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也说明他们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学生通过讨论后,第一个问题基本能明确,知道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第二,第三个问题涉及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和“一国两制”的构想,学生掌握的知识较模糊,教师应作讲解和区别。通过双向提问使学生在理解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政治课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科内的联系和学科间的联系,在开卷考试中较多,在平时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相关或相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使系统化和条理化,并进行比较综合理解运用,达到融会贯通。比如学习“国家”概念时与氏族会进行比较;学习社会主义革命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还有五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特点的比较;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不可调和的三大矛盾的比较。通过比

较、归类、综合等形式将分散在各章节,各学科中独立的内容串连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体把握。

(三),通过时政演讲,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将课文基本知识与国内外重大时政以及学生思想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了贯彻这一思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例如:在讲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一内容时,结合了当前全世界关注的美国大选这一热点进行分析,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如从美国大选看资本主义民主,要求学生在演讲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念,其他学生进行评议,学生热情很高,显然,有些看法还较幼稚,但教师稍作引导后,学生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特点、目的等就很容易理解。所以政治课教学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活学活用,关心国家大事大有好处。当然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要使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还需要一定质和量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练习—反馈—矫正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熟悉不同题型的解决方法,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第9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因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设富有兴趣的故事情景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点燃探索的欲望,自然而然就会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轴对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提出几何引言中的问题:“要在河边修建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水泵站修在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同学们对这一早已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积极思考,互相商讨并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一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入了新课。通过这样引入,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初三讲相似三角形一章前,老师可这样问:“你能够用一杆直尺,不爬树并能测出树的高吗?不过河测河宽吗?只要我们认真学好相似三角形这一章,就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这样,容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自主探究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例如《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过程中,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教者教学时,让学生用纸条代替木条进行探究,很快发现14cm的木条太长,6cm的木条太短,9cm的木条可以与木条a和b钉成三角形木框。通过探究,感知木条c要有一个范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

通过教学时的观察,学生做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1.有一部分学生列出的不等式10+3>x和10-3<x。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列出这样的不等式的同学,自然是直接运用了数量关系\"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些同学受到复习内容的影响较大。

2.列出不等式x<10+3和x>10-3的同学思维要多一步,根据不等式的对称性由不等式10+3>x和10-3<x转化而来。或是把\"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转化为\"三角形的一边应小于另外两边之和,且大于另外两边之差。\"更简单一些说,三角形的第三边不能太长,最长也要小于已知两边的和,不能太短,最短也要大于已知两边之差。这些同学思维较灵活。

3.有一部分同学列出了x+3>10,10+3>x,x+10>3中的两个或三个。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他们列不等式的依据是\"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如果给与指导,他们就会加以筛选,只列出前两个。根据经验,在三条线段中只要看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是否大于最长边,就可以判断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4.利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可以列出一些不等式。它们是10-3<x,3-10<x,x-10<3,10-x<3,x-3<10,3-x<10。学生很少有这样做的,如何筛选也比较困难。 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其解题的方法也不相同。面对学生各种解法,老师让同学们先小组讨论,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然后全班讨论,对各种解法及思维过程给与评价。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强化教学效率。

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巩固练习要遵循以下几点:(1)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2)练习要及时,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反复循环,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练习要有层次性。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到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即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优秀生“吃得饱”(4)练习要多样化,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与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择多变、多题型等等。同时,练习时教师要在练中有反馈,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那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就是我们一直永恒不变的追求。

推荐第10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张弛有度,自然和谐

---初中思品课的课堂教学组织

随着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开展, 开卷考试已成为升学统一考试的方向 ,这对我们初中思品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学观念要更新

转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是思品课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流,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了严肃刻板沉寂的气氛,学生正襟危坐,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谈论,由教师从头讲到尾,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讲起来滔滔不绝,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这种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显然易见的了。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

(三):由维护“师道尊严”的观念向平等,民主的教学观念转变;

(四):由单一的教学目标向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转变。而教学观念的转变,就具体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二。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一)。通过提问,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思维从问题始”,提问既包括教师的提问,也包括学生的提问。教师提问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事先设计好所要提问的问题,它包

括七个方面:①何处提问;②何时提问;③提问什么;④如何提问;⑤提问谁;⑥可能出现的情况;⑦如何评价等。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教材,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课的内容。一般讲,开学初就应将一学期的教材事先通读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上一节课而备一节课。

通过研究发现,现在思品课课堂提问存在以下问题:

(1)追求热闹,提问过多,从“一言堂”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 (2)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不是为教学服务。 (3)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不会有效倾听。 (4)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5)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拓展性、探究性问题,发现型、创造型问题等开放性问题比例太少。 (6)控制问题的答案。

(7)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 (8)忽视学生的提问。

(9)习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 (10)给予消极的评价。

实施有效课堂提问的具体方法 (1)提问要有针对性

针对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所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很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将提问当作点缀,当作装饰。不考虑提问的目的、不看提问的对象、不讲提问的效果,想问就问,好像提了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这种过于宽泛、无目的的乱问,为了提问而提问,思维指向不明,使学生犹如“雾里看花”、无所适从。如“看了这一段材料,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内容反映了什么?”这一类问题看上去非常开放,似乎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回答。但实际上由于问题过于宽泛,降低了问题的针对性,降低了问题的思维发展价值,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提问设计的问题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教材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把课中知识点以提问的形式体现出来。在提问只前教师必须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对所提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切忌随意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地提出一些有偏又怪的问题,更不应该突然冒出一个与教材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难题,去惩治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学的和谐节奏。 提问要有趣味性

①紧扣教材实际。思想品德课教材涉及大量的背景材料,如名言、警句、漫画、案例、数据、图表等。这些背景材料典型、生动,富有知

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以背景材料为情境氛围,以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为度,紧扣教材设计与教材知识点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看背景材料,这样,以“问”引读、以“问”引思,不仅能增加趣味性,激发求知欲,较好地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能起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作用,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做好铺垫。

② 紧扣学生实际。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设问。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越贴近,越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学生的兴趣就越高,注意力就特别集中,也更容易领会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广泛收集一些既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又能唤起学生关注、感兴趣的生活环境材料作为问题情境的载体,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课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课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如;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关爱集体,关爱社会,保护环境等等内容,教师都可以就地取材,来个现身说法,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努力学习、不关心集体、不爱护环境的问题进行直击,在事实面前,他们会有强烈的震撼,在以后的行为中也就会自律许多。

③紧扣社会实际。设问的情景材料应具有时代性。当今社会是一个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随时了解瞬息万变的经济政治资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如前年丰富

多彩的北京奥运会、“嫦娥奔月”工程、“5.12”汶川大地震、上海世博会等,学生对这些现实问题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堂上引进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容易吸引学生去认真思考、分析,产生想说的强烈愿望。当学生的兴奋点被激发时,就能积极思考教师提的问题。

因此,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必须关注与研究课堂提问。教师道德的核心是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贯彻分层教学,分层要求的教学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特别要积极诱导和鼓励“差生”发言,对他们发言中的正确部分或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他们发言的自信心。

2.学生提问

古人云:“不耻下问”,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知的丰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问,善问。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后,先由其他学生或集体讨论来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来点拨,教师应作讲解和区别。通过双向提问使学生在理解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思品课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科内的联系和学科间的联系,在开卷考试中较多,在平时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相关或相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使系统化和条理化,并进行比较综合理解运用,达到融会贯。通过比较、归类、综合等形式将分散在各章节,各学科中独立的内容串连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体把握。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当然,课堂环境的多变性,也会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树立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它尤显重要。思想政治课教师都要尊重和遵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高度重视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力求掌握和发掘课堂提问的技巧。只有不断提出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才能确保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和德育功效。从而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学能力的水平,提高思想道德认知水平,丰

富道德情感,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也才能真正把学生领进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思想品德课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一位真正优秀的思品课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课堂提问、精心设计提问、讲究提问艺术,在思想品德课中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 “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第11篇: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初中体育教学方法浅谈

陵原中学 樊小刚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如何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我们认为,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以现代教学论思想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选择。

1、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进行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从教学的目的任务出发,在考虑新授课,复习课,还是综合课,考核课,室內课,还是室外课的前提下,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新授课,一般采用完整法与分解法、语言法、直观法等。又如复习课,可采用练习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游戏法和比赛法等。 2、根据教学內容特点进行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是教学方法的直接性对象,选择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性质、特点、难易程度、前后的联系等进行选择。如对技术动作相对较复杂的动作,可先采用分解法进行教学,然后逐歩过渡到用完整法进行教学。而对技术动作结构相对独立,动作细节紧密的动作,就不宜采用分解法进行教学,否则就会破坏动作的完整性,影响教学效果。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学生是体育教学方法的实施对象。因此,选择教学方法必须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体育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知识储备、运动技能的水平、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心理状态出发。低年级学生的运动能力及体能状况相对较差,兴趣易发生多变,注意力不能保持持久,思维以感性直观形象为主。所以在选择教法时,应以直观法、游戏法和比赛法为主,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以培养和激励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动机。初中年级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认知水平有所提高,体育基本知识、体能和运动能力及运动经历有了较大的发展,注意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对体育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主动性。

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把直观法、语言法等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运用,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体育的基本知识、体能和运动能力、运动经历有了很大的发展,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宜采用语言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以发展学生独立获取运动技能、技巧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根据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进行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只有适应教师的素养条件,才能为教师所掌握,才能发挥其作用。有的教学方法虽好,但教师缺乏必要的素养,自己亦驾驭不了,仍然不能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如直观法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能正确掌握示范的目的、示范的时机、位置与方向,并很好地和讲解相结合。那么,最好的直观教学法也不会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合作创新与进步的过程。在体育教师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了体育这门课程取得效果是否完美。个人感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课堂教学方面 (1)、开展体育课堂教学,尊重实际体育教学条件和新课标教学内容的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我们体育课堂教学的行之有效。学校体育教学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体育室内课上,我们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要求来设置一堂好的体育课为主导 。在体育室外课上,根据新课标的教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体育设备否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创设课堂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积极参与。同时体育教学需要遵循“简单、实际、易操作为基本出发点让全体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让体育教学达到很好的效果,使体育教学课堂真正的回归自然。

(2)、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时,我们还应充分了解学生对体育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认知程度和学习状态有时并未达到教师的期望,学过的一些动作要领学生并没有掌握好,有时又远远超出体育教师的想象了。因此,我们体育老师在体育课堂上,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们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回过神,在让学生先放松一下,活动一下明白为什么会注意力不集中。学生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一般也不能继续往下讲另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按照学生的实际状态教学,才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 、理论与实践

(1)、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新课标教材是体育教师进行有效体育课堂教学的立足点。除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还应该考虑到体育教材的重组与延伸。

(2)、仔细推敲教学方法。随着网络的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是越来越多了,教师交流教学方法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广,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适合 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学生吸收技术动作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上听说各式技术动作练习情况往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课的积极性。

(4)、制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心态更加有利于学生投入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动作技术的效率。

三 、课程中的实践创新 熟悉新课程标准,因为新课标是我们体育教师的教学依据,它指明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方向,,我们应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切实落实到自己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同时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感知鲜明、完整和深刻,达到有效教学。

第12篇: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如何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我们认为,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以现代教学论思想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选择。

1、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进行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从教学的目的任务出发,在考虑新授课,复习课,还是综合课,考核课,室內课,还是室外课的前提下,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新授课,一般采用完整法与分解法、语言法、直观法等。又如复习课,可采用练习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游戏法和比赛法等。

2、根据教学內容特点进行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是教学方法的直接性对象,选择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性质、特点、难易程度、前后的联系等进行选择。如对技术动作相对较复杂的动作,可先采用分解法进行教学,然后逐歩过渡到用完整法进行教学。而对技术动作结构相对独立,动作细节紧密的动作,就不宜采用分解法进行教学,否则就会破坏动作的完整性,影响教学效果。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学生是体育教学方法的实施对象。因此,选择教学方法必须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体育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知识储备、运动技能的水平、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心理状态出发。低年级学生的运动能力及体能状况相对较差,兴趣易发生多变,注意力不能保持持久,思维以感性直观形象为主。所以在选择教法时,应以直观法、游戏法和比赛法为主,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以培养和激励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动机。初中年级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认知水平有所提高,体育基本知识、体能和运动能力及运动经历有了较大的发展,注意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对体育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主动性。

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把直观法、语言法等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运用,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体育的基本知识、体能和运动能力、运动经历有了很大的发展,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宜采用语言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以发展学生独立获取运动技能、技巧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根据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进行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只有适应教师的素养条件,才能为教师所掌握,才能发挥其作用。有的教学方法虽好,但教师缺乏必要的素养,自己亦驾驭不了,仍然不能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如直观法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能正确掌握示范的目的、示范的时机、位置与方向,并很好地和讲解相结合。那么,最好的直观教学法也不会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13篇:初中体育教学心得体会

心得一:初中体育教学心得体会

课改向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班都有肥胖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遗传因素导致缺乏运动细胞的学生较多,在技能要求比较高的项目练习时,常受到同学嘲笑,因而这些学生虽喜欢上体育课但又怕遭到同学的嘲笑,久而久之,便疏远了体育活动,成了体育课上受冷落的旁观者,特别是体育课改的今天,此类问题更加突出。那么如何使这些同学象其他学生一样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并获得乐趣,是我们每个体育教师的职责和追求目标,也是课改的今天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只要教师努力去关爱这些特殊学生,这个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现在可能所有班级中都有一位或是多位同学人特胖,有的不但胖个子又高,跑起步来挺费力的(200米都跑不完),别说跟随队伍跑步了。所以这样的学生在分组练习时经常受到小组同学的批评及责骂,甚至遭到嘲笑。我所教的初一年级就有这样一位同学,不太爱和同学们一块活动,做练习时总是往后溜,摸底测验成绩也比较差。课后我找到他,问他为什么上课不积极活动?开始他不说,在我的启发下,他才说:其实我很喜欢体育活动的,可我长得这么胖,做起动作来很吃力,又不好看,同学们会笑话我,所以就不想动了。根据他的想法,我诱导说:不管谁在学习新动作时,都不可能做得很好,再说对于你,重要的是参与、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练习的次数多了,动作也就好看了。老师相信你,你一定会战胜自我,找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在后来的活动中我仔细寻找该生的闪光点。不久在练习耐久跑时他总是坚持到底,不管和其他同学有多大的差异,始终坚持到底。久而久之,在他的自信、坚强下完成了和其他一样的练习内容。在体育课上,我及时表扬了他,并要求其他同学多向他学习。同学们也报之以热烈的掌声,纷纷向他询问起来。老师的表扬,同学的鼓励给这位同学装上了自信、坚强的翅膀。自此以来的体育课他上课很投入,与同学合作的也很愉快,体育成绩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在上课时每个人一定要克服内心的自卑心理,融入到集体的大家庭之中,不懂不会的主动请教,反复练习,同时常于同学合作、交流。

总之,在课堂上只要主动参与、积极练习,就一定能获得快乐,获得成功。

心得二:初中体育教学心得体会

体育课主要还是以教与练习为主,教师要跟学生频繁的接触。因此师生感情是否融洽,就显得十分重要。现在的教学突出表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这该如何表现呢,上好一节课老师要注意到那些呢,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呢?

我总结为几心:爱心、热心、耐心、细心、诚心

爱心,教师的爱心要无处不在。比如,上课时天气较热,教师就要想到减少学生活动量;天气较冷时,教师就应想到学生衣着的厚薄,出汗后是否会感冒;遇到学生身体不舒服,教师就应让学生休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事不大,但学生会看在眼里从而敬佩尊敬你。

热心,积极的跟学生交换意见,多问问他们学习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困难,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的,要及时帮助他们恢复心态,更好的完成健康锻炼。

耐心,耐心的体现在那些接受能力差的同学身上,在做动作的时候要有耐心,慢慢的一点一点的讲解动作要领,专门给他做几编示范动作,帮助他练习,还要不断的鼓励安慰他,让他活跃起来,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细心,学生中存在一些性格内向和自卑的,这样的学生要特别注意,要用热烈的教学氛围去感染他们,让他们溶入班级大家庭,跟同学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久而久之,他们的性格、人格都会有积极的变化和好的恢复,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我曾碰到这样一个女学生,她从不跟其他同学玩,一个人默默的坐在那里,后来我通过别的同学理解到,单亲家庭,从心不愿意喝他人交流,在以后的授课中,我就有意识的多关注她,鼓励表扬她,还安排一些学生找她玩,慢慢的她脸上多起了少有的笑容,一学期下来整个人就变了,她正真的融入这个班级大家庭。

诚心,真诚的对待学生,学生也会真诚的对待老师,接受老师的教导和批评。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对教师不尊重的时候,教师应宽容,应冷静,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克服缺点和错误。有一次在练习排球双手传球时,有个学生练习的时候吃零食。我提醒了她,她竟毫无反应,我就走过去接过球同她一起练习。看着她那漫不经心的样子,我一用力,球打在了她身上,她大发脾气,我当时真想过去训她一顿。可稍一沉思,觉得不妥,就让其他学生继续练习,然后把她叫到一边,告诉她刚才她没有接住球的原因,接着又和她一起练习。下课后,那位同学很诚恳地说:老师,我错了,您别生气,今后我一定好好练。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日常的教学起了很大作用,以心换心,才能赢得同学们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心得三:初中体育教学心得体会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如何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我们认为,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以现代教学论思想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选择。

1、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进行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从教学的目的任务出发,在考虑新授课,复习课,还是综合课,考核课,室內课,还是室外课的前提下,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新授课,一般采用完整法与分解法、语言法、直观法等。又如复习课,可采用练习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游戏法和比赛法等。

2、根据教学內容特点进行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是教学方法的直接性对象,选择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性质、特点、难易程度、前后的联系等进行选择。如对技术动作相对较复杂的动作,可先采用分解法进行教学,然后逐歩过渡到用完整法进行教学。而对技术动作结构相对独立,动作细节紧密的动作,就不宜采用分解法进行教学,否则就会破坏动作的完整性,影响教学效果。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学生是体育教学方法的实施对象。因此,选择教学方法必须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体育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知识储备、运动技能的水平、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心理状态出发。低年级学生的运动能力及体能状况相对较差,兴趣易发生多变,注意力不能保持持久,思维以感性直观形象为主。所以在选择教法时,应以直观法、游戏法和比赛法为主,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以培养和激励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动机。初中年级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认知水平有所提高,体育基本知识、体能和运动能力及运动经历有了较大的发展,注意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对体育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主动性。

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把直观法、语言法等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运用,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体育的基本知识、体能和运动能力、运动经历有了很大的发展,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宜采用语言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以发展学生独立获取运动技能、技巧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根据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进行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只有适应教师的素养条件,才能为教师所掌握,才能发挥其作用。有的教学方法虽好,但教师缺乏必要的素养,自己亦驾驭不了,仍然不能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如直观法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能正确掌握示范的目的、示范的时机、位置与方向,并很好地和讲解相结合。那么,最好的直观教学法也不会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心得四:初中体育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来达到体育锻炼目标,让学生体验

第14篇:初中体育教学心得体会

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以现代教学论思想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体育教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所以一定的教学内容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决定因素,面对新的学习目标领域的出现,如何抓住新课标的理念实质提炼改造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丰富多彩,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对学生进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脱离学习目标时,应给予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症结时,及时给予疏导。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真正地体现出现代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积极的教育思想,成为学生的助手,教学工作的开展就会非常顺利了。如在一节以发展速度为主要目标的体育课上,每一个学生由于各自的速度基础不同、各人的运动能力不同,因此要真正地促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速度,教师可以允许每个人采取不同的练习手段,如腿长的研究在步幅不变的基础上适当地提高脚步的频率,腿短的则在自己快速步频的优势下,努力提高脚步的幅度;跑得慢的可以发展腿部力量,跑得快的可以发展反应能力。有的学生提出希望通过球类活动来发展速度,也有人愿意利用跳绳来发展速度。在课程发展速度目标的约束下,每个学生都能采取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来达到目标,教师既可以起咨询作用,又可以起辅导作用。在这样的课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得到很大提高。

2.突破传统授课模式

纵观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几经起落,步履蹒跚,历经了太长的封建社会,受太多重文轻武的思潮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初创阶段,由于未能结合自己的国情而照搬前苏联的体育理论,造成了学校体育实践发展的单一模式,再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停滞甚至倒退,给体育教育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体育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入,体育教育迅速发展,体育改革方兴未艾,但体育理论和实践还不尽如人意。

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外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代替,表现在教材由原来的六项运动改为\"基本运动\"和\"比赛\"两大类,使教师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教材教法。近些年来随着\"音乐舞蹈进课堂\",\"激发兴趣教学\"、\"能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我们体育教育开拓了新的天地。随着新思想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新生事物所代替。

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正视自己,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大胆突破,既尊重传统,也不要被传统所束缚。既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要创造适合本校实际的方法,使每节课都做到教法新颖,措施有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我们面向跨世纪的青少年,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每节课都体现自身的价值与特点,在教育改革中走出适合自己的路。

3.合理选择项目,培养坚强品质

选择适当的体育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其它学科主要在理论上,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体育教学则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本体感觉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调节因受场地器材的约束和周围环境的干扰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体育运动有轻松快乐的一面,也有吃苦劳累的一面。教学中我们不能以一面去取代另一面,我们不可忽视一些学生不愿参与的运动项目所起到的塑人作用。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的环境太过呵护而使得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耐久跑教学是这一类学生所惧怕的。曾有人提出取消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的达标考试,认为这一教材与快乐体育相背驰。我却不这样认为,快乐不等于健康,我们不能为追求快乐而抛弃健康,耐久跑教学的进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机能,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锻造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安排一些类似的教学内容,以弥补部分学生成长环境的不足,当然教学方法不能死板,以免枯燥的教材更加枯燥,要善于运用教具,并给予学生参与的动力,合理地安排运动场景,适时地锻炼学生的忍耐力,让学生体会经过艰苦的努力取得成功后的喜悦,从而提高其心理环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总之,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引起的反应也不同,如不认真对待,势必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作好全面育人的工作。

第15篇:初中体育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体育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段时间的继续教育学习我从思想上、工作态度上发生了较大转变,改变了以往随意,目的性不强的工作态度,从消极态度转变为积极态度,从而对自身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转变教育理念,迎接新的挑战:

1、新课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

5、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

二、熟悉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1、课堂的观念变了,课堂不在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不再是对对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

3、评价方法有所改变。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模和常模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4、体育与身体健康相联系。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更多、更仔细。

5、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好。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或由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练习方法,以提高教学实效。

第16篇: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2015年05月20日

近日,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广陈中学举行,来自嘉兴市五县两区的教研员及各初中体育骨干教师代表近6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此次活动由嘉兴市体育教研员王虹霞老师主持。活动共分三大流程:全体与会人员观摩大课间活动,两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展示及互动研讨活动。

上午,广陈中学的学生在跑操音乐的配合下组成了一个个整齐的方队进行跑步展示,当每个班级到达司令台时都会喊出各班级的口号,学生的口号喊出了气势、喊出了班级精神;随后在《中国功夫》的伴奏下,

七、八年级的学生演示了校本教材--武术,学生的长拳动作干净利落,口号响亮,太极拳练习柔中带刚,观看课间操的老师都不由自主的点头喝彩,这是对学生的赞许也是对广中教师的肯定。

体育组范长春和张健老师分别展示了《足球:脚内侧传接球》和《障碍跑-跨》,两位老师从教材的分析、教法和学法上的创新以及课堂实践的操作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两节课将“参悟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体育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参与、探究领悟”的教学特色,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也能体会到“参悟”的成果。

下午,所有体育教师在论坛室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活动,首先是由广陈中学体育教研组长周庆东老师介绍了体育组建设及近年来广陈中学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主要从教学常规特色:抓常规、重方法、巧合作;教科研:勤思考、常写作;团队建设和训练方面:发挥师生特长、融合教师力量、体现团队精神。随后平湖市教育研训中心体育教研员姚玉良老师针对两位教师的课堂做了精彩点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其中就“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跨栏跑中首先要教的是什么?重点教什么?”与上课教师进行了互动交流。最后,嘉兴市体育教研员王虹霞老师做了总结性发言。王老师首先充分肯定了广陈中学体育组这些年来的工作成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同时,就今天的所见所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叮嘱我们每位体育教师:第一,在工作中要发挥体育教师的特色;第二,发扬体育教师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品质。

相信与会的老师定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也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第17篇:研究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

研究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

【摘 要】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但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健康也逐渐受到威胁。为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健康成为关注的重点。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为以后的身心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要培养学生课外继续体育的精神,实现体育课堂内外的无缝衔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关键词】初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终身体育;课堂延伸

初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相对的体育课的安排就相对自由,有的甚至取消的体育课,对学生的管理也相对比较松懈,不要求学生必须参加,致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身体素质得不到保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体育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让学生的身心同时得到健康发展,加强学生的体育意识。针对初中体育课的有限时间,笔者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使课堂体育教学得到延伸,既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又能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得到放松。笔者在本文中主要阐述了常采用的课堂延伸方法,望能对同仁有所启发。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以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又源于他们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关键,是学生课外继续锻炼的基础,因此,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以保证体育课堂的延伸。体育意识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能动性和自控性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要依据学生自身特点,结合体育意识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并养成习惯,能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还包括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也是学生体育意识中的重要内容。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学生吸取课本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初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时期,健康的体魄是他们顺利开展学业的保证。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必刻意培养学生的某一项体育才能,对教学内容也要灵活变通,明确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尽可能的从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意志出发,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体育锻炼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次,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或得到放松,进而促进学生形成锻炼的意识;最后,在体育教学中,对不爱上体育课的学生不要听之任之,要进行一定的“强迫”,安排他们会感兴趣的活动,如针对不爱运动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小游戏等,只要能达到锻炼身体的习惯即可,进而使学生每天都具有饱满的精神。

二、合理构建体育课堂

学生在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多,文化课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体育课往往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体育课堂上也都是应付了事。面对这一状况,我们体育教师要合理构建体育课堂,在体育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还要灌输学生继续锻炼的习惯,不仅要让他们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还要保证他们形成继续锻炼的意识,满足每位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如每次体育课开始先让学生慢跑500米,不要感觉是浪费时间,体育课就是为了让学生锻炼身体,形式是次要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舒展5分钟后再正式进入教学内容,学生经过慢跑会感觉身体不再僵硬、呼吸更加顺畅,慢慢会爱上这种酣畅淋漓的感觉。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形成慢跑的习惯,甚至还会每天早起先去操场跑几圈,使一整天都精神奕奕,学习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在初中体育课堂上教师还要注意男生与女生的心理变化和身体变化,在课堂上随时进行调整,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如有的女生不喜欢跑步,我便让她们去跳绳或踢毽子,有的男生不喜欢篮球,我便让他们踢足球或打乒乓球,为满足学生各种需要,我有时在一节体育课上会组织五六种体育活动,只要他们愿意锻炼身体,我便会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经过长期的实践,我发现学生更喜欢不受拘束的体育课堂,他们可以自由发挥特长,在体育课堂上尽情挥洒汗水,为压抑的初中生活添加光彩。当然,学生的自由是相对的,有压力才有动力,对于有潜力的学生我也会进行适当引导,加大他们的运动量,严格要求他们,不仅要求他们课外继续锻炼,还要为他们制定一定的目标,使每位学生都能个性成长。

三、解放学生运动思想

很多学生不愿意进行体育运动的原因是认为体育锻炼很累或不喜欢出汗,情愿在教室多睡五分钟,也不愿走出教室去走走。显然,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并不是只有运动量大的、出汗的运动才是体育锻炼。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把体育锻炼作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课间十分钟,到处走走,缓解下眼部疲劳是一种锻炼方式,在课桌上坐着,慢慢舒展身体,把腿部向上伸平或做下扩胸运动也是一种锻炼方式,只要能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都是体育锻炼的范畴。解放学生的运动思想,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概念,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形式,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完成体育锻炼,让个性和特长共同发展,实现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

由于初中生的生活大部分在校园中渡过,受教师影响颇深,因此解放学生运动思想的前提是解放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新的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任务由单纯的体育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全方面素质,使学生脱离死板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在课堂形成开放思维习惯,因此体育教师要重新认识师生之间的关系,把体育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在愉悦开放的环境中完成体育锻炼,进而延伸至课外,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他们形成全方位的能力。

综上,我们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初中体育课堂不仅要满足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需求,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技能和规律,更要满足学生个体终身发展的需要,以科学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做好体育课堂内外的衔接,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志斌,肖辉.关于中小学自发性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2]汪孝英.面向素质教育开拓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05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

第18篇: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经过八年的体育教学工作,我逐步加深了对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理解。在工作中,我不断地进行了各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下面就对几种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简单写一点自己的探索。

(1)讲解法

讲解法是体育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动作名称、要领和方法等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带有启发性地讲解,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了解动作的要领和方法,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进行思维,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分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具有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并逐步提高语言的艺术水平。体育教师还必须具有指挥能力,能正确运用口令。

运用讲解法教学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讲解目的明确、内容正确。在教学中讲什么,怎样讲,什么时间讲,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切不可灵机一动,想起什么讲什么,愿讲多少讲多少。讲解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气候和学生情况的不同来安排。一般说,教授新教材时可多讲一些,复习旧教材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少讲一点。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差要少讲,高年级则可多讲些。

2.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简明扼要地进行讲解。讲解时,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突出重点。如跑的教材重点是途中跑,而途中跑的重点是后蹬,教学中教师就应着重讲解后蹬技术。讲解时应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动作的要领。现在很多教师运用教学口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起跑,用抬(臀)、移(身)、压(起跑器)、听(发令声)几个字概括了动作的要领,又如篮球教学中的三步上篮,可概括为:一大二小三高跳。语言简明扼要,生动形象,条理清楚,学生喜欢听,容易懂,记得住。但是一个好的教学口诀,要经过长期认真地总结才能形成。

3.讲解要符合学生实际,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讲解深浅、语言的运用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运用他们已经有的知识进行讲解,如讲解弯道跑为什么要求身体向

内倾斜时,可以联系“离心力”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对低年级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常识进行讲解,如利用火车轨道在拐弯处外侧高于内侧的道理来说明人在跑弯道时也应向内倾斜。讲解要由浅入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来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如在教“前滚翻”时,可以问学生:怎样才能向前滚动?怎样才能滚得好?身体怎样才能成圆形?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得深、记得快,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解要注意时机和形式。体育教学当中,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练习,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随时提出要求,给予指导。

(2)示范法

示范法是指教师通过具体动作范例,使学生直接感知所要学习的动作的结构、顺序和要领的一种教学方法。

由于体育教学是教师向学生教动作技术,发展学生身体的过程,所以示范法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的正确示范不仅能使学生直观的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而且也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示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有明确的目的。教师每一次示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在备课时,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学生情况来安排什么时间示范、示范多少次、重点示范什么。在教新教材时,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一般可先做一次完整动作的示范,然后根据教材情况做重点示范。动作的关键环节还应尽量放慢示范的速度,边示范边讲解。在进行复习教材时,则应根据学生对教材掌握的具体情况,做有针对性的示范。对低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应多示范,少讲解。对高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认识已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可适当减少示范的比重,加强对动作的技术分析。为了达到示范的目的,要向学生明确地讲清楚看什么、怎样看、使学生边看边想。必要时,还可以用正误对比的方法进行示范,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防止和纠正错误动作。

2.示范要正确。学生掌握动作的过程,从生理学角度讲,其本质都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的过程,是条件刺激物(示范、讲解等)和无条件刺激物(肌肉感觉)相结合的结果。教师示范不正确,就会使学生对动作概念理解不清楚,就会出现错误动作,错误动作经过多次重复,就会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地做好每一次示范时,每次示范力争做到正确、熟练、轻快、优美。由于学生对新事物感兴趣,在教师第一次示范时,他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做好第一次示范。

3.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如何,会影响示范的效果。示范位置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队形(为了使学生看得清楚,调动队形也是必要的,但应尽量减少调动)、动作结构的特点和安全要求而定。一般示范者要站在学生的正面,与学生视线垂直,使全部学生都能看清楚。

示范的方向,应根据动作的结构、要求学生观察的动作环节和要素(速度、方向、路线等)而定。为了示范左右两个方向的动作(如篮球防守时的左右移动),示范者应正面对着学生,称正面示范。为了示范前后两个方向的动作(如弓箭步动作),示范者应侧面对着学生,称侧面示范,有些练习(如广播体操),教师的示范采取面对学生与学生动作相反的做法,称镜面示范,目的是使学生动作方向正确、整齐。有些练习(如武术等)由于动作的技术复杂,教师难以做镜面示范,而采取背对学生的方法进行,称为背面示范。

示范位置与方向的选择,还应考虑到阳光、风向、周围环境等情况,不要使学生面向阳光或迎风,尽量避开繁华和有特殊物的方向,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示范与讲解相结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示范与讲解相结合,能使学生的直观(看到的)和思维(通过示范和讲解使学生思考动作的技术要求)结合起来,收到更好的效果。

5.除了教师亲自做示范之外,也可由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做示范,这样不仅可以起到与教师示范的相同作用,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如果有条件,还应利用直观教具(如照片、画片等)进行教学。但使用时要防止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或流于形式。

(3)体育课怎样运用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

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处理教材的两种教学方法。

完整法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段落,完整地进行教学的方法。完整法的优点是一般不会破坏动作结构,不会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教材;缺点是不易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教材中比较关键和较难的要素和环节(即重点、难点)。完整法多用于动作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有些教材虽然比较复杂,但是用分解法会明显地破坏动作结构,这样的教材一般也用完整法进行教学。

分解法是把完整教材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逐次地进行教学,最后使学生掌握完整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分解法的优点是便于集中精力和时间突破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教材。但是如果运用得不合理,教材的几个部分或段落分解得不科学,将会破坏教材的结构,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影响学生掌握完整动作。分解法多用于那些动作复杂、动作较多(如成套练习)、或者用完整法教学学生不易掌握的教材,如跨栏跑、体操中的成套练习、武术等。

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采用完整法和分解法教学,是指在教学的某段时间里采用似哪种方法为主而言的,在使用分解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从分到合的过程;在使用完整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有选择地把动作中的某些细节分开加以掌握的教学过程。所以在使用完整法与分解法教学时,往往是交叉进行。

综上所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适当运用以上几种方法,以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综

第19篇: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经过十几年的体育教学工作,我逐步加深了对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理解。在工作中,我不断地进行了各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下面就对几种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简单写一点自己的探索研究。

(1)讲解法

讲解法是体育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动作名称、要领和方法等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带有启发性地讲解,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了解动作的要领和方法,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进行思维,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分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具有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并逐步提高语言的艺术水平。体育教师还必须具有指挥能力,能正确运用口令。

运用讲解法教学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讲解目的明确、内容正确。在教学中讲什么,怎样讲,什么时间讲,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切不可灵机一动,想起什么讲什么,愿讲多少讲多少。讲解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气候和学生情况的不同来安排。一般说,教授新教材时可多讲一些,复习旧教材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少讲一点。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差要少讲,高年级则可多讲些。气候炎热可增加一些讲解示范的时间,天气寒冷就应少讲多练,讲解的内容应该正确无误。

2.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简明扼要地进行讲解。讲解时,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突出重点。如跑的教材重点是途中跑,而途中跑的重点是后蹬,教学中教师就应着重讲解后蹬技术。讲解时应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动作的要领。现在很多教师运用教学口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起跑,用抬(臀)、移(身)、压(起跑器)、听(发令声)几个字概括了动作的要领,又如篮球教学中的三步上篮,可概括为:一大二小三高跳。语言简明扼要,生动形象,条理清楚,学生喜欢听,容易懂,记得住。但是一个好的教学口诀,要经过长期认真地总结、提炼才能形成。离开教学实践,离开对教材的刻苦钻研,单纯追求口诀形式,是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讲解还要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运用术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

3.讲解要符合学生实际,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讲解深浅、语言的运用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运用他们已经有的知识进行讲解,如讲解弯道跑为什么要求身体向内倾斜时,可以联系“离心力”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对低年级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常识进行讲解,如利用火车轨道在拐弯处外侧高于内侧的道理来说明人在跑弯道时也应向内倾斜。

讲解要由浅入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来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如在教“前滚翻”时,可以问学生:怎样才能向前滚动?怎样才能滚得好?身体怎样才能成圆形?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得深、记得快,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解要注意时机和形式。体育教学当中,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练习,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随时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如在做支撑跳跃练习时,应提醒学生快推手;在跑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放松肩部,用力后蹬。但是,在学生做静止用力动作或者做危险性较大的动作时,如单双杠,头肘倒立,教师不要做过多的讲解,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伤害事故。课上的讲解除集中进行外,要加强个别讲解。

(2)示范法

示范法是指教师通过具体动作范例,使学生直接感知所要学习的动作的结构、顺序和要领的一种教学方法。

由于体育教学是教师向学生教动作技术,发展学生身体的过程,所以示范法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的正确示范不仅能使学生直观的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而且也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示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有明确的目的。教师每一次示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在备课时,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学生情况来安排什么时间示范、示范多少次、重点示范什么。在教新教材时,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一般可先做一次完整动作的示范,然后根据教材情况做重点示范。动作的关键环节还应尽量放慢示范的速度,边示范边讲解。在进行复习教材时,则应根据学生对教材掌握的具体情况,做有针对性的示范。对低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应多示范,少讲解。对高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认识已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可适当减少示范的比重,加强对动作的技术分析。为了达到示范的目的,要向学生明确地讲清楚看什么、怎样看、使学生边看边想。必要时,还可以用正误对比的方法进行示范,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防止和纠正错误动作。

2.示范要正确,力争每次示范成功。学生掌握动作的过程,从生理学角度讲,其本质都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的过程,是条件刺激物(示范、讲解等)和无条件刺激物(肌肉感觉)相结合的结果。教师示范不正确,就会使学生对动作概念理解不清楚,就会出现错误动作,错误动作经过多次重复,就会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地做好每一次示范时,每次示范力争做到正确、熟练、轻快、优美。由于学生对新事物感兴趣,在教师第一次示范时,他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做好第一次示范。

3.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如何,会影响示范的效果。示范位置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队形(为了使学生看得清楚,调动队形也是必要的,但应尽量减少调动)、动作结构的特点和安全要求而定。一般示范者要站在学生的正面,与学生视线垂直,使全部学生都能看清楚。

示范的方向,应根据动作的结构、要求学生观察的动作环节和要素(速度、方向、路线等)而定。为了示范左右两个方向的动作(如篮球防守时的左右移动),示范者应正面对着学生,称正面示范。为了示范前后两个方向的动作(如弓箭步动作),示范者应侧面对着学生,称侧面示范,有些练习(如广播体操),教师的示范采取面对学生与学生动作相反的做法,称镜面示范,目的是使学生动作方向正确、整齐。有些练习(如武术等)由于动作的技术复杂,教师难以做镜面示范,而采取背对学生的方法进行,称为背面示范。

示范位置与方向的选择,还应考虑到阳光、风向、周围环境等情况,不要使学生面向阳光或迎风,尽量避开繁华和有特殊物的方向,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示范与讲解相结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示范与讲解相结合,能使学生的直观(看到的)和思维(通过示范和讲解使学生思考动作的技术要求)结合起来,收到更好的效果。

教师领着学生练习(如武术),把教师的示范与学生的练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把看到的(条件刺激)立即与肌肉活动联系起来,能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速度。但是,有些动作(如器械体操)在学生练习时,教师不宜进行示范,否则会引起伤害事故。

5.除了教师亲自做示范之外,也可由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做示范,这样不仅可以起到与教师示范的相同作用,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如果有条件,还应利用直观教具(如照片、画片等)进行教学。但使用时要防止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或流于形式。

(3)体育课怎样运用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

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处理教材的两种教学方法。

完整法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段落,完整地进行教学的方法。完整法的优点是一般不会破坏动作结构,不会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教材;缺点是不易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教材中比较关键和较难的要素和环节(即重点、难点)。完整法多用于动作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有些教材虽然比较复杂,但是用分解法会明显地破坏动作结构,这样的教材一般也用完整法进行教学。

运用完整法教学,一般要求: 1.在进行动作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时,教师在讲解、示范之后,就可以立即组织学生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发现错误,应及时指导纠正。 2.在进行动作复杂的教材时,可以着重突破教材的重点。先解决技术基础(动作的基本环节),然后再去解决技术细节(每一环节中的细节技术)。例如教原地推铅球时,可先教学生掌握蹬地、转体和推手这三个基本环节,再要求学生蹬地有力、“最后用力”快速推手。对动作要素的处理,一般是先解决关系到动作成败的方向、路线等要素,再对动作的幅度节奏等要素提出要求。

3.对有一定难度的教材使用完整法教学时,可先简化动作的要求,再按照教材技术规格的要求进行教学。例如赶跑的技术,可以先缩短跑的距离;教支撑跳跃,可以先降低器材(山羊或跳箱)的高度;投掷项目,可以先减轻器械的重量等。在教技术复杂、难度高的项目时,还可以先原地或慢速做些模仿性练习(即诱导性练习),让学生体会动作的要求,然后再按动作技术规格进行练习。如进行有空中动作的教材时,可先让学生在垫子上体会在空中一刹那身体的姿势,然后再完整地练习。

分解法是把完整教材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逐次地进行教学,最后使学生掌握完整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分解法的优点是便于集中精力和时间突破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教材。但是如果运用得不合理,教材的几个部分或段落分解得不科学,将会破坏教材的结构,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影响学生掌握完整动作。分解法多用于那些动作复杂、动作较多(如成套练习)、或者用完整法教学学生不易掌握的教材,如跨栏跑、体操中的成套练习、武术等。

运用分解法教学,一般要求: 1.分解教材时要考虑到各部分或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要破坏动作本身的结构例如教跳远时,一般都把助跑和起跳两个环节连在一起进行。

2.在进行分解后的各个部分的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每个部分、段落在完整教材当中的位置,让学生明确该部分与上、下部分,特别是与下部分的关系。 3.分解法要与完整法结合运用,最后达到掌握完整教材的目的。分解法是达到掌握完整教材的手段, 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采用完整法和分解法教学,是指在教学的某段时间里采用似哪种方法为主而言的,在使用分解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从分到合的过程;在使用完整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有选择地把动作中的某些细节分开加以掌握的教学过程。所以在使用完整法与分解法教学时,往往是交叉进行。

(4)体育课中练习法的应用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尝一尝,要想学会游泳就得下水,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增强学生的体质就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练习才能实现。所以根据教学任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练习,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在体育教学中,常采用固定条件、变化条件、竞赛等几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

1.固定条件: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反复地练习某一个动作。这种形式的练习,对于掌握、巩固动作技术和发展学生的身体有着重要意义。在固定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应注意到: (1)对固定条件下的重复练习,不能理解为简单的、机械不变的重复,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做练习时细心地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对他们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

(2)教师在备课时对每项教材都要认真地安排,根据课的任务、每项教材所用的时间、学生实际情况、教材特点,以及场地器材等因素,对学生练习的次数、距离、重量、时间、时间间隔,作出具体规定,以保证每项教材的重复次数。在班级人数多、场地器材少的情况下,还可选用动作结构和教材基本相同的辅助练习,以便取得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

(3)固定条件进行练习时,因为条件基本固定不变,学生可能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当学生对动作已经基本上掌握时,还可能产生厌烦情绪,要求学习新动作。这时教师除了对学生不断地指明新的努力方向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练习目的的教育,也可以在固定条件下利用竞赛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变化条件:指的是在变化条件下组织学生练习某一内容,这种练习形式对于改进、提高动作有重要意义。

变化条件包括:变化动作的要素(力量、速度、幅度等),变化练习的环境(如到田间、沙滩做越野跑等),变化练习的要求(如升高或降低跳箱的高度,加长或缩短跑的距离等),以及增加练习的条件(如教学生跳远时,教师在沙坑边举一定高度的横杆,让学生从横杆上越过,用以解决起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采用变化条件方式组织学生练习时应注意到: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所采用的任何变化手段,必须从达到一定的目的出发,而不要为变化而变化,追求形式。

(2)变化条件要做到循序渐进,尤其是在加大练习难度时,不要变化得太大,太突然。

例如跳箱的加高,跑的速度加快,单个练习的增多等应逐渐提高。这一点对体弱学生尤其应该注意。

(3)由于变化条件,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因素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有时学生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改进动作上,而是被吸引到附加的条件上去了,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注意正确引导。

(4)在利用变化条件的练习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时,时间不宜过长。当学生的错误动作基本得到纠正时,恢复到按动作规格去完成练习。

综上所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适当运用以上几种方法,以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得到了最优化。

二、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

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3.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

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理论学习法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2.激励表扬法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这对于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交流法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沟通,进行疏导。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4.诱导法 心理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转

5.感染法

对于某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技术示范,可是有的学生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些技术动作。这时候,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去带头练习,当他们成功的完成这些技术动作时,能很快的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技术的自信心。正确看待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教学中的影响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

6.自我暗示法

教师要想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在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的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能力,而激发学生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只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整学生的心理,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的个性健康、全面发展。

浅议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策略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认识

长期以来,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锻炼。例如,现在的孩子大多不喜欢跑步,一听到要跑步就叫苦,更谈不上对于跑步有兴趣和习惯了,可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我们身体素质的两大基本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跑步的锻炼兴趣呢?经过观察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踢足球,喜欢打篮球,刚才还在叫苦,可一踢起足球或打起篮球就生龙活虎,什么累都忘了。于是教师就有意识地多组织教学比赛,使学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不知不觉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针对许多学生在比赛中体力下降很快,跑不快、跑不动了,教师及时指出:“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想踢好足球打好球的基本保证。”这样学生就能较自觉地练习跑步,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科学地进行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还是围绕踢足球的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中小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乱踢到踢出些门道”,踢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总之,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人的本性是爱动的,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所以我们体育教师就要从小培养学生爱“玩”,会“玩”的习惯,并且要加以正确引导,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第20篇:初中体育“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体育“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以学定教,少教多学,自主学习”是“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注重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倡导自主、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初中体育“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生学习某项运动技能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简单地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提出掌握技能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参考意见与练习方法,让学生带着对解决问题的探究去独立或小组协作进行探索、试练,教师适时提示、启发引导,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机会。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的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特点 :学生自主、课堂开放、民主平等、生动活泼、教学相长。

二、基本环节

1、导入,明确目标

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包括创建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练习情境、故事情境等),整理学练旧知识,为学生探究做好铺垫,明确学练内容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向中激发学习动机,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学习做好心理准备。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阶梯性。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实际出发,设计高质量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运用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引导他们以高度的注意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例如:在双手胸前投篮的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假如我们改变双手胸前传球的出手角度、传球的弧度,并且瞄准一个标志会是怎样的呢?又如,在学习鱼跃前滚翻时,教师可向学生设问,“鱼跃前滚翻与前滚翻有什么区别?\"等等。创设这样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去体会、去领悟。

2、自学,分配任务

此环节可以真正使教师从“演员”、“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导演”、\"伴奏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而非塑造学生,是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寻找规律,而不是给真理,给规律,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不教自教 ”的举措。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根据学练目标和上一环节中的问题,紧密结合新学内容,以个体或小组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边想边练、互学助练;并且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练、互学助练、主动探索,摸索快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发现他人的优点长处和缺点,强化自己的优点和矫正不足,认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而教师则巡回于学生之间,认真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探究过程,并相机指导。

3、展示、质疑、点拨

这是体育课堂教学中体现多维人际互动的重要环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过程,是教学中的发生于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影响过程,它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学生自主学练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采取学生示范、讨论、争论等方法,充分获取学生自主学练的反馈信息,让学生充分显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问题,以便教师在随后的解疑释难中更具针对性,帮助学生解决在学练中存在的问题。

4、巩固、达标、反馈

这一环节是知识、技能巩固强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上一环节交流的结果,进行反复的思考和体验练习,进一步体会动作的要点和方法,并让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与评价,从而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5、总结、预习、导新

此环节是对前几个环节的发展和升华。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学练目标,设计一些能兼顾到全体学生学情且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练,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在学练过程中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之功效。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布置作业,此环节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下一课时上课质量。导新作业一定要解读,教师要简单明了地说明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下课时展示什么、怎样展示。

教要应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教材内容和难易程度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等,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可略去某个环节;可合并相关环节;可在某堂课中某个或几个环节重复出现。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必须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提到点子上,才能促进自主合作探究,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许多问题的发现,不仅使课堂处处闪烁探究、创新的火花,更使学生进入到深层次的学习探索阶段。在课中,做完一个动作后,多问学生“有什么感受?还有新的想法吗?”让学生阐述内心真切的感受。正因为重视了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探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才会产生标新立异、具有时代气息的感受。

浅谈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浅谈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