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抛锚式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25 08:35:14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抛锚式教学设计.

[53] 刘琼.网络模式下的抛锚式教学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上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 院学报,2010(2).[54] 马利娟.中职英语抛锚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9(12).[55] 汤月明.英语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讨---建构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J].文教资 料,2006(6).[56] 王文静.贾斯珀系列概览---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案例研究[J].全球教育展览,2001(01).[57] 温梅, 王瑞云.基于高职应用写作的抛锚式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 2005(4).[58] 徐斌艳.抛锚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发展研究, 2001(8).[59] 徐丽华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 [J].西安邮电学院学 报,2009(11).[60] 杨晓娟.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式[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0.[61] 郑琴,刘蓉.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 学报,2009(10).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尝试着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具体地运用到对外汉 语听力课堂教学中,并验证其效果,为对外汉语听力教学提供更多的可操作的模 式。笔者以自身所教授的泰国法政大学大二学生赴重庆大学 2011 暑期强化培训班 为例,采用教案分析,将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其中一种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即抛锚 式教学模式,运用到笔者所教授的一堂听力课中,笔者会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 教学模式所申明的教学步骤操作,并论证其效果。 1.3 研究意义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是一直是热点问题,本 文将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与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相结合,研究听力教 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其它相关研究提供佐证,以期提高广大将汉语作 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汉语听力水平。本研究还有较大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为学 校开展对外汉语听力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结合研究者自身的教学实 践,探讨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具体措施与教学策略,为对外汉语听力课堂的教学 者和学习者提供参考

2.3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教学方面的主流,在各科的教学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特别是在数学和科学这两门学科。“建构主义理论”可以追溯到皮亚杰的“孩童思维发展理论”(转引自 Ormrod,2004)。自 1980 年代以来,尽管认知心理学已经取代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建构主义理论”却并没有对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近年来,电脑和互联网多媒体的技术发展迅速,有了这些先进的技术,教师们更愿意为学习者创造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环境,到此,建构主义理论才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建构主义教育理念植根于认知建构论和社会建构论。前者是建立在皮亚杰的观点之上的(Lefrancois, 2004),后者通常被认为是建立在维果斯基的观点之上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教育和学习的方法,已经从心理学和信息处理理论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近年来日益整合语言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观点(Lefrancois, 2004)。即建构主义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育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被认知的主体所建立的”(vonGlasersfeld,1995)。他们将知识定义为“暂时性的,发展的,以社会和文化作为媒介的,因而是无目标的”(von Glasersfeld,1995)。知识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论证;它是通过学生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创造的。知识被看作是动态的,随着经验不断变化的,并且,在本质上是主观的、临时的。同时,建构主义者认为, “学习是一种基于已有知识的积极地建构的过程”。学习需要产生新的想法,而不是机械地积累事实。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重新思考旧的概念,在与我们的旧观点冲突的情形下,最终对新的概念产生了新的结论。由于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也不能向学生传递知识, 因此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教学应该是一个促进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von Glasersfeld,1995:56)。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产生了多种教学模式,如支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和随即通达式教学模式。本文重点使用的是抛锚式教学模式。 2.3.1 抛锚式教学法 ①抛锚式教学的特点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学习者如果想获得知识,必须亲自发现、处理和转化复杂的知识信息。学习被视为不断地检查与旧规则对立的新信息,当旧的规则不再起作用时,修改旧的规则,形成新规则。因而,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好的问题成为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认为知识不像惰性信息的记忆,但作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观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能够成功地伸展和探索这一观点(刘颖灿,2007)。刘颖灿对传统课堂与抛锚式教学模式课堂进行了对比,见表 2.1.

②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

抛锚式教学强调教学情境的重要性,将教学内容镶嵌某个现实的人类生活事件或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或者是至少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亲身体验、生成学习,并自主地探究事件、解决问题、建构意义。(陈宁,2005)这种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掌握真正实用的知识。让学生直接面对并尝试解决问题。被选出来的事件或问题称为“锚”,而确定问题的教学环节被形象地称为“抛锚”,所选择的事件或问题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一旦问题、事件或者是任务被确定下来,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随之也就确定下来,就像对应的锚可以将一艘大轮船固定住一样。在“抛锚”之后,教师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帮助和指导;尽可能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与学生一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 强调创设真实情境,主张教学要以真实的事例或问题为基础,因此也被称为“情境性教学”、“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刘洋,钟志贤,2005):1)创设情境 --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很好的参考)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主要用在学生成绩进行分析和总结。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尝试着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具体地运用到对外汉 语听力课堂教学中,并验证其效果,为对外汉语听力教学提供更多的可操作的模 式。本项研究包括的问题:

在对外汉语听力课堂教学中,抛锚式教学模式是否能有效帮助外国学生完成汉语听力的学习? 3.2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是来重庆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进行暑期项目交流的泰国法政大学学生,即泰国法政大学大二学生赴重庆大学暑期强化短训班,共计 37 人,由于人数较多,短训班随机分为两个班,短训一班(实验班)17 人,短训二班(对照班)20 人。本人被分派负责教授的是短训一班的听力课,并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进行听力教学,短训二班的听力课,是由本人的同事所教授,她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听力教学的。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学生的汉语为均中级水平。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华裔,祖辈大部分来自广东、福建等地。这 37 名来华学习汉语的泰国学生的汉语背景为泰国法政大学中文专业本科二年级汉语专业,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为 3—6 年。 3.3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以《汉语听力速成》(中级篇)第二课——《吃的学问》中的课文一,即介绍“中国茶”的短篇听力文章为例,具体阐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是如何遵循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的。表 3.1 为实验班的基本情况介绍。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将抛锚式教学模式运用于本研究的听力教学设计中,表 3.2.为教案样课,本人将通过教案详细展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是如何遵循并且实施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的

3.3.1 步骤一:创设情境 笔者备课中将在网络上所搜集到的一些中国的驰名中外的茶叶品牌的图片(比如说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安徽铁观音、普洱茶等)及其留学生们在中国超市常见的一些茶饮料的图片(如康师傅冰红茶,冰绿茶,乌龙茶,茉莉花茶等等),经过加工整理后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幻灯片方式一一展示给学生。

3.3.2 步骤二:确定问题

3.3.3 步骤三:帮助学生组成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会在教室里走动,并观察每个组的讨论情况,适当地给予指引,以确保每个学生都在思考问题,并积极地投入到讨论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注意掌控分组讨论的时间。

3.3.4 步骤四:教师记录下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并予以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如若学生的讨论结果还不够全面,教师可以给予指引,同时,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顺带讲解生词以及语法。

由于学生的讨论中,没有涉及到“饮茶的方式”这一方面的内容,教师考虑到用咖啡这种跟茶相似的饮料,给予提示。提示内容如下:“我们平常喝咖啡时,既可以在家直接用热水泡咖啡,也可以通过咖啡壶煮咖啡来喝。教师在讲咖啡的饮用方式时,在 PPT 上配以泡咖啡和煮咖啡两种喝咖啡的方式。同学们,猜想一下,中国人饮茶的方式有几种?是不是像喝咖啡那样呢?”

3.3.5 步骤五: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笔者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是直接考察,直接考察与学生的听力能力直接相关,即通过学生听完课文后,完成教材所附的练习题的准确度来考察(听力短文见附录 A);另一方面,是间接考察,即通过话题辩论等口头表达的形式来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语法和词汇,以及是否了解了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文化知识。

3.4 研究工具 本论文研究的工具:

3.4.2 培训前、中、后期的测试本研究在培训前、培训中以及培训后进行测试,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在听力课堂中的成绩是否有所提高,是否有效。笔者希望通过测试学生在基于“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听力课堂中的听力水平,具体介绍如下: ① 培训前期测试

泰国法政大学汉语专业大二的学生在来华参加汉语短期强化培训之前,重庆大学曾给这些学生作过一次测试,只有通过这次测试的同学才有资格来重大培训。而这次测试的成绩则可以作为笔者所带班级学生实验的前测成绩。详细成绩情况请见附录 D,由于重庆大学要对这次测试的具体内容保密,所以笔者只能在本文中呈现他们在此次测试的总成绩。两个班的总成绩见附录 D。 ②培训期中测试

在培训中期进行的,学生已经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听力训练,并对重庆的文化氛围,及其重庆人的生活习惯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次期中考试的题目是由笔者出的卷子(详见附录 E),总共包含五个听力话题,共 7 篇听力文章。这五个听力话题分别是:一,问路;二,吃饭;三,购物;四,生活及其学习;五,旅游。此次期中考试共涉及七篇文章,六篇对话和一篇短文听力,共计 100 分,需要学生 100 分钟内完成。(成绩见附录 F) ③培训期末测试

泰国 2011 暑期短训班听力课考试试题的考试时间为 100 分钟,满分为 100 分。由笔者和短训班二班的听力教师共同出题,主要内容为上课所使用的教材《汉语听力速成》中所教授过的知识,并结合 HSK 汉语水平考试五级的部分原题。本套题由五个题组成,具体详见附录 G。(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见附录 H) 3.5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部分主要针对通过上文提到的三种研究工具所收集到的数据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3.5.2 培训前、中、后期的测试数据分析 ① 对培训前期摸底性测试的分析

由重庆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负责本次暑期交流项目的负责人张老师给我提供的学生的摸底成绩,不难看到,总的来说,这批学生的水平还是不错的。笔者对学生的成绩作了一张表格(见表 3.9),便于分析。表 3.9 培训前期学生的测试成绩分析表 Table 3.9 The Analysis Table of Students’ Scores Before Training

从表 3.9 中不难看出,实验班学生的平均分达到了 81.75 分,而对照班学生的平均分是 81.65 分,两个班的学生成绩基本一致,都属于中等水平。两个班都存在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其表现在低分太低,而高分与低分的差距也比较大,总的来说,两个班里 80~90 分这个区间段的学生占绝大多数,90 分以上的同学却一个也没有,可以看出两个班听力非常拔尖的同学都挺欠缺。 ② 对培训中期的期中测试的分析

在培训的中期,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了一场期中考核,考核成绩具体情况,见附录 E。表 3.10 为培训中期两个班学生成绩对照表表 3.10 培训中期学生的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试成绩对照表

Table 3.10 The Analysis of Students’ Scores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Cla in While Training

从表 3.10 不难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培训中期整体还是呈现进步的趋势,这表现在:第一,低分段的人数有所减少,实验班原 70~80 分段的 3 人变为现在的 1 人,对照班原 60~70 分段的 1 人变为 0 人,原 70~80 分段的 5 人变为 4人;第二,整体的平均分有所提升,实验班由原来的 81.75 上升到现在的 87 分,对照班由原来的 81.65 提升到现在的 83.25 分;三,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对于培训前都有所提高。但就这两个班的进步程度相比较,实验班略胜一筹,表现在高分段的人数,实验班,90 分以上的人数由原来的 0 人到现在的 3 人,而对照班,90 分以上的人数始终是 0 人; ③ 对培训后期的期末测试的分析

期末测试是由笔者与听力二班的听力老师共同出题,这份试题的来源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课本上教师教授过的话题和词汇;另一个部分是完全取自 HSK 五级真题中的听力练习。两个班学生的期末测试成绩见附录 H,表 3.11 为两个班成绩对照。 表 3.11 培训后期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成绩对照表

The Analysis Between the Results of Students’ Scores of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Cla in After Training

或许从培训前期与培训中期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比较还看不出两个班的差距,但从期末考试成绩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还是高分段人数这几个方面,实验班的成绩都明显优于对照班。 4 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希望通过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即把培训前、中、后期的测试成绩相结合,试图探求本文提出的研究问题:

在对外汉语听力课堂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模式是否能有效协助外国学生完成汉语听力的学习? 4.1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效果

本研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抛锚式”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从培训开始之前的听不太懂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是即使听懂了教师提出的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的状态,逐步过渡到能听懂教师正常语速下的问题并能够自然流畅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们话时应有的镇静、从容和自信。这点从培训前和培训后的访谈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培训前,大部分学生都不敢表达,说话支支吾吾,也听不清教师课上的提问,与教师沟通的话轮较少;但培训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畅所欲言,他们对教师的问题对答如流,此时,与教师交流的话轮大幅提高,不仅如此,他们还能自如地在听力课堂外的社会大课堂,与中国人大胆地交流。说是建立在听的基础之上的,学生敢说,会说,说得恰当准确必然说明了他们已经听懂并且正确理解了对方的 讲话内容。故而,笔者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学生的听力水平得到了提高。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抛锚式”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汉语听力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做听力理解时,不再纠结于个别词汇和语法,而是能够做到弃小部分,而抓整体,从文章的核心主题层面上来把握听力材料。综合上述测试的统计结果,学生在经历了培训前、中、后期三段不同时期的测试后,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具体详见表 4.1。 表 4.1 培训前中后期测试学生成绩对比表

由表 4.1 不难看出,将实验班和对照班两个班培训后较之于培训前学生的听力水平都有了提高,但是实验班的学生成绩提高得比较明显,无论是在最高分,最低分还是平均分的提高上,实验班较之于对照班都有明显的优势。 5.2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改进与完善

笔者在教授来自泰国法政大学大二的学生的长达一个半月的暑期强化班中的对外汉语听力课过程中,在不断与学生的磨合以及自我改进中,笔者形成了适合学生学习的听力教学方法。首先在教授词汇时,最好是(侧重于)采取情景教学的方法,而且必须是最贴合学生实际情况或者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教学,譬如,笔者在教授”尴尬”这个词时,在 PPT上放了一张图片,图片的内容大致是一位女明星上台领奖时,不慎摔倒了,她的脸上露出了尴尬的笑容。通过老师对图片的简单讲解,学生迅速地了解了尴尬这个词的意思,这比直接介绍词典里尴尬的意思给学生的印象要深很多。但是,由于笔者课时有限,为了控制课程时间,笔者在教授词汇时,都是自己设置的情境,让学生自己理解,并没有给很多时间让学生举一反三的时间。其次,教师要及时巩固练习学生已掌握的内容,并且复习方式要轻松活泼有趣,比如,看出现很多已学过的词汇的电影,听中文歌曲说歌词,等等。(这些都是以轻松活泼的情景让学生融入所学内容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认为平时的课堂模式相对枯燥,如若教师可以通过更加轻松活泼地方式帮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会更受学生亲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

另一篇文章

前言

4.1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了解国内外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发展现状,构建适合中专学生的抛锚式化学教学模式。(2)实验法 中专化学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对学生化学学习和发展的影响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通过对我校一年级同一层次的园林10级1班(对比班)和林业10级3班(实验班)一个学期的教学,在实验班实施抛锚式教学模式,对比班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倾向、学习能力发展情况 4.2实验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步骤 4.3教学实践过程 4.2.1被试确定

研究对象为齐齐哈尔林业学校不同专业一年级八个班中的两个班,其中林业1的班为实验班,入校人数33人,园林101班为对照班,入校人数31人,由于入校学生为初中毕业生或初中未毕业的学生,有些学生未接触过化学,所以没有对他们的入学成绩进行比较,而是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他们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进行比较。调查结果统计后列于表1。

4.2.3抛锚式教学实验研究材料 a.自编中专化学校本教材b.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前测问卷c.自编2010年下学期学生课堂学习总内容和总时间一记录表 4.2.4数据的处理方法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历次考试成绩及同质性检验,采用分析统计软件Excel进行t检 验和Z检验处理。 4.3教学实践过程

我对校本教材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重点选取了“物质的量”及“离子 反应”二个教学内容进行了“抛锚式”教学法的尝试。 4.3.1“物质的量”的“抛锚式”教学法教学实践过程 教学题目:物质的量 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的概念

另外一篇论文:However,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 cla is still teacher-centered, the students have little chance for expreing ideas and lack of interest in writing and they do not know how to write.It leads to the students’ writing competence is poor, and they can not do effective written communication.In order to change this present situation, motiva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improve the writing ability, anchored instruction is introduced into English writing cla bythe author.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model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Itemphasizes on situating the learning in realistic problems, to make students have learningneeds.Then they learn autonomously and collaborate with group members to solve theproblem.It can innovate on the traditional teacher-centered teaching model and it can help toset up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l which lays stre on acquiring the directexperience, on solving the problems, on developing students’ initiatives and the practicalability.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New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2005).Anchored instruction is developed by the Cognition &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CTGV)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John Bransford.The application of anchored instruction hasbeen to elementary language arts and mathematics skills.But the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of anchored instruction hasn’t been widely carried out, especially in English writing in seniorhigh school.The present paper is intended to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anchoredinstruc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English writing.The author intends to testify the following hypothesis:

Is the model of anchored instruction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model in students’writing performance? Can this model help students’ to promote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period of the study lasts one semester: from September, 2010 to January, 2011.The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cla 65 (experimental cla) and cla 66(control cla) ofYongnian Senior High School---a rural school.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was implemented inexperimental cla, which the traditional model was implemented in control cla.First, theresearcher conducted a pre-test to show th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in two claes is parallel,then collected the information of the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situation by carrying outpre-questionnaire.Second, the researcher implemented 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in theexperimental cla.Third, the researcher testified the effect of 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byanalyzing the post test score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is superior tothe traditional model, it can create a relaxed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atmosphere, arouse thewriting interest, form the positive attitude to English writing, help students learnautonomously, enhance the confidence in writing, promote their collaborative abilities andimprove their writing abilities.2.3 Theoretical Basis: Constructivism Constructivism is a learning theory that has its foundations in psychology, philosophy aswell as anthropology (Brookes & Brooks, 1993).The basic premise of the learning theory isthat the knowledge is not transmitted from the external world to memories of individuals.It isconstructed by an individual through her or his interactions with the environment.Hence, thelearner is an active information proceor, and she or he tends to interpret the world in her orhis way with the support of her or his exiting knowledge.(Williams & Burden, 2003).Constructivism has many schools.As Tynjala put it, “In recent literature, at least thefollowing branches of constructivist thought can be found: radical or cognitive constructivism;social constructivism; the socio-cultural approach;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and socialconstructionism.” These branches are common in that knowledge is constructed byindividuals to social communities.These branches differ in the emphases---either theindividual factor or the social factor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the other during thelearning proce.And in this thesis mainly introduce two of them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this study.They are cognitive constructivism and social constructivism.2.3.1 Cognitive Constructivism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s formalization is generally attributed to Swipsychologist Jean Piaget (1896-1980) whose works are grounded of cognitive constructivism.He articulated mechanisms by which knowledge is internalized by learners.Piaget’s stage theory of cognitive constructivism describes everyone’s developmentexperiences four succeive stages of development: sensorimotor, preoperational, concreteoperational, formal operational.He suggests that learning is the proce of the balance ofexisting schema and new experience.He argues that an individual constructs new knowledgefrom their experience, through the proce of accommodation or aimilation.Whenaimilating, individuals incorporate the new experience into the existing framework withoutchanging it.On the contrary, when individuals’ experiences contradict their internalknowledge, they may chang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experiences to fit their internalknowledge.That is to say, accommodation is the proce of reframing individual’s mentalrepresentation of the external world to fit new experiences.An individual arrivesequilibration with the external world through aimilation and accommodation: whenindividuals aimilate the new information without changing existing knowledge, they are ina state of equilibration; when the individual’s existing knowledge can not incorporate the new information, the equilibration is violated.At this moment, the proce of reframing theirinternal representations is the proce of seeking for the new equilibration.The cognitivestructure of an individual constructs, enlarge and develop through the proce of aimilationand accommodation.Piaget’s works has always focused on the learning proce’s constructive nature.Heargued that an individual is involved in constructing their personal knowledge from theexperiences from birth.During this proce, individuals aimilate new knowledge to theexisting framework and to modify the existing to accommodate new experience.Therefore,the individual is the center in the learning theory.Thus, according to Piaget, the teacher is a facilitator by providing information and guiding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interact with the surroundings,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discover and construct knowledge.His theory provides the cognitive basis of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vism.2.3.2 Social Constructivism Social constructivism focuses on collaborative nature of learners learning in the socialcontext, arguing that knowledge is mutually built and constructed (Santrok, 2004).LevisVygotsky, a Soviet psychologist, has formed foundation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Heintroduces culture and social factor of learning into constructivism.He emphasizes theinfluence of culture and social context for learning.Vygotsky argues that children construct knowledge through social interaction.It iocial learning that leads to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is Vygotsky’s contribu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vism.It refers to the gap between theactu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level (Vygotsky, 1978:86).“Zone of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is Vygotsky’s term for the range of tasks that a child cancomplete independently, and those complete with the guidance or aistance of adults ormore-skilled peers.The lower limit of ZPD is the level of skill reached by the childindependently.The upper limit is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that the child can reach with theaistance of a capable instructor.The ZPD describes the child’s cognitive skills that are inproce of maturing and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 the aistance of a more-skilled person.Scaffolding is a concep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dea of ZPD.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what has known andwhat can be known.Vygotsky suggests that learning occurs in this zone.The students cansolve the problems beyond the actual development level under the guide of teachers anddiscuion and cooperation with clamates.Soc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students orstudent-teacher can make students’ cognitive development.2.4 Constructivist Views on Learning Intervention 2.4.1 Constructivist Views on Learners Social constructivism holds that every learner is a unique individual.He or she has hisore her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unique needs.Every learner is also multidimensional andcomplex.The social constructivism not only admits the complexity and the uniquene of thelearners, but also views them as the indispensable part in learning proce to encourage,utilize and reward them.(Wertsch 1997).The constructivism encourages learners to arrive at their viewpoints of the truth influenced by their backgrounds, their culture or embedded knowledge.Every learner frombirth influenced by a particular culture, such as language, family culture and so on.And thesewill influence throughout the learner’s whole life.The importance of learner’s socialinteraction with other human beings of society is also streed.The learner acquires newinformation or knowledge and learns to use it with the interaction with people around them.The learner develops his or her thinking competences by interacting with their peers, parents,society and physical world.From this, social constructivist holds that the culture andbackground of a learner are important in the proce of learning, and this unique backgroundand culture are also helpful to shape the learners’ viewpoints and helps the learners explore,create, and attain knowledge in the proce of learning.Furthermore, the nature of a learner also concerns the learning motivation.VonGlasersfeld argued that sustaining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depends on learners’ confidence intheir potential for learning.The competence or belief of the learner in potential for solvingproblems is derived from the firsthand experience of solving problems formerly, and it ismore powerful than the external motivation or acknowledgment (Prawat and Floden, 1994).By experiencing the completion of solving problems succefully, the learner gainsconfidence and has motivation to engage in more challenging tasks.2.4.2 Constructivist Views on Instructors According to constructivism, instructors should adapt to role of facilitators, not teachers(Bauersfeld, 1995).When giving a lecture, a facilitator helps learners to get into their ownunderstanding.In the traditional cla, learners play paive role and according toconstructivism approach, learners play active role in the learning proce.Thus the emphasisconverts from instructor and content to the learner (Gamoran, Secada, & Marrett, 1998).Thisdistinct change of the role shows that the facilitator needs to show a different set of skills thanthe teacher (Brownstein 2001).The teachers just tell, while the role of facilitators ask;teachers teach from the front, facilitators support from the back; teachers give answersaccording to the school curriculum, facilitators provide guidelines and create learningenvironment for learners to arrive at their own conclusions; teachers mostly give amonologue, facilitators are dialogue with learners in continuous (Rhodes and Bellamy, 1999).The learning atmosphere designed should also support and challenge learners’ thinking(Di Vesta, 1987).It is advocated to give learners ownership of problem and solution proce,but the case is that not any activity or every solution is adequate.The finial goal is to supportlearners become effective thinkers.It can be attained by multiple roles, such as coach orconsultant.2.4.3 Constructivist Views on Learning Constructivism is a learning theory, the advocates of the approach argue that learning isthe active and social proce in which the learners construct new ideas and knowledge basedon learners’ current experience.Learning, as a social activity, can not isolate from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others aroundlearners, such as their teachers, peers, family members and strangers next to them.In thetraditional, the learner always is isolated from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learns by one-on-one.In contrast, constructivists admit the learning is a social proce involving interaction andconversation with other people.Learning also is considered as an active proce, duringwhich learners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activities to get experience and construct knowledge.Besides that, learning should be contextual.It is impoible to isolate the knowledgefrom the realistic life.Learners learn in relationship to what they believe, what else theyknow, their prejudices and fears.It is the consequence of the thought that learning is socialand active.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 motivation is a key element.Only learners know ‘thereason why’, they will involve in applying the knowledge that they learned.Therefore,motivation not only helps learners to learn, it is also the eential of learning.Learning is a constructive and active proce.The learner perceives the externalinformation actively and constructs the meaning with their existing cognitive structures.Thatis to say, the learner’s existing cognitive structures get reconstruct.According to Piaget,knowledge is constructed when learner interacts with the surroundings around them in ameaningful way.Authentic activity and realistic situation make the learner interest toconstruct new knowledge.That is to say, learning is authentic and contextual.2.4.4 Constructivist Views on Teaching Concerning instruction, the teacher should encourage their students to explore bythemselves.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by engaging in activedialogues.The teacher’s task is to present knowledge to be learned by a format suitable tolearners’ current condition of understanding.And 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well organized inspiral way, so that, students can build new knowledge on what students have learned.Constructivism holds there is never any one right way for teaching.About consideringwhat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provides to a teacher, Von Glasersfeld aerts: “Constructivismcan not tell a teacher new things to do, but it may suggest why certain attitudes andprocedures are counter-productive, and it may point out opportunities for teachers to use theirown spontaneous imagination.” Chapter Three The Research Design Since the last chapter has shown 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this section will implement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in the real claroom.This chapter will present the whole proce of the experiment.3.1 Research Purpose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Is the model of anchored instruction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model in students’writing performance?In a word, the empirical study is to prove the effectivene of anchored instruction in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3.2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chored Instruction 3.2.1 Duration This empir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from September, 2010 to January, 2011.To bespecific, it last 18 weeks.The subjects in experimental cla attended the writing cla onceevery two weeks, spending one and a half hour in cla learning.They are required to learnby themselves or in groups, while traditional model applied in the control cla.3.2.2 The Subjects The subjects are from two claes in Grade one in senior high school---Yongnian ShiyanSenior High School---a rural high school.These two claes are parallel in Englishproficiency, and it is shown in the later data collection and data analysis.Cla 65 was chosenas the experimental cla, and Cla 66 was the control cla.There were 70 students in Cla65 with 29 boys and 41 girls, and 68 students in Cla 66 with 30 boys and 38 girls.Most ofthem are 16-18 years old.As freshstudents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they are curious aboutthe new life and determined to work hard.3.2.3 Teaching Material The two claes use the same textbook which is published by the People’ EducationPre---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1 and Book 2.3.2.4 The Instruments The instruments involving the empirical study are writing tests Thepre-test is to examine the subjects’ writing performance before the experiment, and to checkwhether the subjects in two claes are in parallel in English writing performance.Thepost-test i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ubjects in experimental cla make differences from thosein control cla.3.2.5 Study Stages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rom September, 2010 to January, 2011.This study involved in three stages.Stage one: Choose one cla as the experimental cla.The cla was representative of Grade2010 the fresh students in Yongnian Shiyan Senior High School.Give a pre-test to examine the subjects’ writing performance before the experiment,and to check whether the subjects in two claes are in parallel in English writingperformance.Stage two: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is used in experimental cla, while the control cla still in traditional model.Stage three:Give a post-test to the subject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ubjects’ writing competence in experimental cla makes differences from those in control cla.(很好的参考)3.3 Techniques of Anchored Instruction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theory, the application of anchored instruction in writinginvolves five phases in present study: creating the authentic situation; making anchors;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student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eacher’s response.Creating Authentic Situation Anchored instruction lays stre on placing learning in a meaningful context.Learninglanguage can not isolate from the realistic situation.Language isolating from life is inert andthe meaning of language expreing fails to transfer.In writing cla, the context plays a roleof helping learners to writ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o expre ideas in life.The learningcontextualized provides a learner with the realistic role that serves to consolidate the proceof learning.Learners in realistic environment can actively take part in the learning activitiesand have high interests in writing.In cla, teachers can utilize the textbook, stories, pictures,photos, the internet resources and multimedia to create the situation.Anchoring In anchored instruction, the activ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designed around ananchor which maybe a story or situation which includes iue or problems to be solved and isinteresting for learners.The CTGV regarded anchors as macro-contexts for subsequent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and explained the goal of the design of anchors “was to createinteresting, realistic contexts that encouraged the activ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bylearners.Our anchors were stories rather than lectures and were designed to be explored bystudents and teachers.” The anchoring always refers to as the bonding of content within therealistic context.Anchored modules usually embed the information needed or hint as scaffolding, it makes the problem easier to solve.In writing cla, providing an anchor withembedded information makes the writing proce easier.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In anchored instruction, learners are considered as active meaning constructors, and they can learn autonomously.During the proce of writing,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get theneceary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take notes from the anchors provided.After thepreparation, they decide the writing content around the topic with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from the anchors, utilize them to finish their writing independently.In the draft, the studenthould be sure to expre their ideas clearly to the reader, neglecting the language forms.Andthe students were told the draft can be rough, just put their mind down to paper quickly.Andthey should leave blank lines or margin for readers to response.And the teacher provideshints or information when the students need.After finishing draft, the students are asked to re-read their draft to evaluate and revisethe drafts, try their best to correct the errors of words, expreions, grammars and structures.Maybe they still have questions in expreion and about some detailed information.Next,they will solve the questions in groups.Students’ Collaborative LearningIn anchored instruction, creating the environment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s one ofgoals of it.In writing cla, under the collaborative atmosphere, the students work in groupsto discu the topics, share opinions, give suggestions, solve problems and help each other.Thu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er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on the knowledgeconstruction.Collaborative learning can help students view the topic from multipleperspectives, arouse their writing interests, and enhance their writing confidence.This partmainly includes group discuion and peer-evaluation.When studying in group, the students show their written paper and discu theirambiguity in writing with others in group.The group member makes suggestions to eachother.In this stage, the students’ role is shifted, from a writer to a reader.The experience hastwo good points.First, students give support to other members.Second, students can learnfrom others: the good points, expreions and structures, also, it can develop the sense ofreader for them.When evaluation, the students as a reader examines the writing in terms of thoughtsexpreed and the usage of language, offering opinions by pointing out what are good pointsand what still confuse to readers.Then, they make suggestions and evaluation for thewriting’s improvement.The students revise their written paper again by getting feedback from members ingroup.They should decide whether the feedback from others is valuable and make a change.Teachers’ Response In anchored instruction, the teacher, as a facilitator or a guider, helps students realize that language is a communication tool to expre and transfer knowledge.When making response to the students’ writing, the teacher should focus on the good expreions and points to praise students, and give mentions to typical errors, not all.The teacher also should make response with questions.Asking questions helps the students to expre thoughts more clearly.It indicates the teacher is not authority but facilitator, helping students learning easier.The teacher’s encouraging or useful response can arous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motivate them and enhance confidence in the proce of writing.3.4 A Sample Leon Teaching Material: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1 Teaching Content: Unit 1 Friendship (writing part)Teaching Time: September 8th, 2010.Teaching Objectives: 1) to 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performance;2) to improve students’ problem solving abilities;3)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nsciousn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4) to develop students’ collaborative learning.Teaching Procedure: Step One: Warming Up T: Good morning, cla.In this unit, we have learned friendship between Anne and her diary.I think everybody here has your own good friend.Who can tell me the importance of the friendship? S1: My best friend often helps me with my studies.S2: We always play basketball together.T: Ok, well done.Now I will show you some pictures on the screen.Look at them carefully.Then tell me what the pictures expre and your ideas about them.Ss: The pictures show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friends.T: Friends are important for us.But not everyone is good at making friends.How to makefriends with others is also important.Today, it is our topic.Supposing you received a letterfrom a pen pal named Xiao Dong.I will show the letter on the screen.Step Two: Pre-writing During the proce, the teacher asks the students to identify the problem Xiao Dong hasand take notes about the neceary information they need by themselves for a minute or two.T: Today, we are going to write some advice for Xiao Dong.Do you know how to write aproposal letter? Now have a discuion on it in groups.After discuion, the teacher asks som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s: First, presenting the problem; second, proposing solutions; third, conclusion.Step Three: While-writingDraftingAfter the preparation, students begin to write the draft.In the draft, students should besure the problem Xiao Dong faces and what advice they want to give, then expre ideasclearly.It can be rough, just put their ideas down to paper.Students’ Advice Samples:Self-evaluationAfter finishing the draft, students are asked to re-read their draft and try their best toevaluate and correct the errors.Discuion and Peer-evaluationThen students study in groups.In groups, students present their writing to each other anddiscu their ambiguity during the writing proce.Members of group make suggestions toeach other.The role of the student is shifted, from a writer to a reader.And they need toevaluate peers’ writing and help them to correct the errors, try their best to help the peers’writing improvement.RevisionAccording to the feedback from members of group, the students revise their writtenpaper again.Following is the revision from one of the students:Step Four: Post-WritingAfter revision, the teacher asks some students to make presentation in front of the cla, and gives positive comment on the structure and the ideas expreed by students.The teacher should focus on the good expreions and points to praise students, and pay attention totypical errors.The teacher also makes response with questions.Asking questions helps thestudents to expre thoughts more clearly.It suggests that the teacher is facilitator notauthority.The teacher’s encouraging or useful response can arous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motivate them and enhance confidence in the proce of writing.The teacher encouragetudents to find mor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after cla.And the teacher aigns writing aletter to pen pals or friends as homework.It can enhanc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ies and also isa proce of self-improvement.Students’ Reflection After writing cla, some students were asked about the effect of the cla, and most ofthem thought this cla was a succe.What those students said was concluded.(1) The learning atmosphere is relaxed; (2) Working in group benefits everyone and fills in blanks between each other; (3) Peer evaluation is helpful for writing improvement;(4) Listening to peers is valuable; (5) They participated in the discuion actively and were willing to present their ideas; (6) Group work and discuion is helpful for problem solving.The students’ reflection shows that anchored instruction has been applied effectively inthis cla and is popular with students.Teacher’s Reflection On the whole, the writing cla is succeful.In this English writing cla, studentsparticipated in the learning actively.In group work, they discued, expreed ideas andhelped each other.Working together aroused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Discuion was helpful for finishing their writing from identifying the problem to solving theproblem.At the stage of peer evaluation, the students shifted their role as writers to readers.This change made them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of writing and know whatthe reader really needed.However, there were some defects in this cla.Some low level students depended ongroup members exceively.They did nothing, and high level students did the most work.And during the proce of discuion, some students used native language to exprethemselves, the teacher had to remind them and asked them to speak in English.Chapter Four Analysis and Discuion 4.1 Data Collection This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from September, 2010 to January, 2011.Data resourcesinclude pre-test, after the experiment.As follows is thedetailed information of data collection.The experiment involved three stages: At the stage one, Pre-test was given to examine the subjects’ writing performance beforethe experiment, and to check whether the subjects in two claes are in parallel in Englishwriting performance.The subjects in two claes took in the pre-test on September 2, 2010.All the papers are collected and graded.And both total scores and writing scores in theexperimental cla and the control cla were collected and made comparison.Then thepre-questionnaire was delivered on September 3, 2010.The questionnaire before theexperiment is to collect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he subject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writing; their opinions about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their strategies about English writing; their evaluation about their English writing; the condition of cooperation in English study.All the subjects were involved in it.And all of them made response earnestly.All thequestionnaires are collected.Then, 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model was applied inthe experimental cla and the traditional model in the control cla.At stage three, the post-test was carried out in the two claes to explore whether thesubjects in experimental cla make differences from those in control cla.Like pre-test,both total scores and writing scores are collected.After the post-test, the subjects were askedto answer the post-questionnaire.The post-questionnaire is to get the feedback from thesubjects about 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and to explore whether this model is helpful to theirEnglish writing.4.2 Data Analysis 4.2.1 Analysis of Scores of the Pre-test The pre-test was conducted on September 2, 2010.After the military training for freshstudents, the school organized an examination for them.The test paper is provided by theschool.The test papers were collected and graded by the teachers in grade one.And forwriting part, at least three English teachers graded one paper.Now the results of the pre-testare shown in Table 1.The total score of the paper is 150 points.( The scores of students inpre-test are shown in Appendix I.)

From this table, it shows that the mean score of these two claes before experiment arevery close.The mean score of control cla is 0.7 points higher than the experimental cla.The highest score in experimental cla is four point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cla, but thelowest score in experimental cla is two point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cla.The pa numberof students in this examination is the same.And the pa percentage of two claes is close toeach other.It shows that these two claes are parallel claes.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students’ writing competence.Following shows the resultsof students’ writing competence.The writing score is 30 points.

The mean points in this examination of two claes are 15.64 and 15.47, the control cla0.17 points higher than the experimental cla.There is no distinct difference between thetwo claes.And the highest score is the same.The lowest score only 1 point between thesetwo claes.Table 2 shows the students’ writing competence in two claes is parallel.4.2.2 Analysis of Scores of the Post-test The final examin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January 22, 2011.All the test papers arecollected and graded.And the post-test is graded by English teachers of grade two.The scoreof writing part in one paper is graded by at least two teachers.( The scores of students inpost-test are shown in Appendix II.)Table 3: Analysis of the total score in post-test

For the table 3, it shows that the scores of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cla areappare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cla.The pa number of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cla ismore than the control cla by 7.And the pa percentage in experimental cla is 8.75%higher than the control cla.It shows the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cla made great progrethrough this experiment.That is to say,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inexperimental cla has been improved from this angle.

Through comparison the writing scores between these two claes in post-test, table 4shows all the data of experimental cla is appare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cla.The meanscore in the experimental cla is 3.04 points than the control cla.The highest score inexperimental cla and control cla are 28 and 25.The lowest score in experimental claand control cla are 12 and 9.The excellent number in experimental cla is more thancontrol cla by 10 people, and the excellent percentage is 13.87% higher than the controlcla.It shows 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is effective in the experimental cla.

Through table 5, the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 is apparent.The post-test scores of studentsin experimental cla are distinct from the pre-test.The mean score in the post-test is 3.6points than the pre-test.The highest score in pre-test and post-test are 25 and 28.The lowestscore in pre-test and post-test are 7 and 12.The excellent number in post-test is more than thepre-test by 10 people, and the excellent percentage is 14.29%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cla.From table 4 and 5, there is a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trol cla andexperimental cla, the experimental cla in pre-test and post-test.That is to say, the result ofthe application of 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model in experimental cla is prominent.It shows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is effective and practical.

4.3 Comparison Between the Anchored Model and Traditional Model 4.3.1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In traditional claroom, the teacher always plays an authority role in the cla whocontrols all the cla activities.In writing cla, the teacher spends much time telling his orher students how to write the eay around the given topic and how to get more points in theexamination.Next, the students write and hand in within the limited time.The teacher beginsto spend much time red-inking the mistakes, like grammar mistake and vocabulary mistake.Then, the teacher hands out their writing papers.If the teacher gives the scores, the studentsglance the score, put it into desk.That is all about writing training.If the teacher does notgive the scores out, the students throw the writing paper into the desk straightly.The writingcla can not be effective.This point is like parents, who do everything for their children untilthe children master skills or have abilities to live independently from the moment the babiesare born.The teacher does everything to try to provide students master the skills.But thewriting cla has little efficiency.While in the cla of anchored instruction model, the teacher acts as a facilitator.As afacilitator, the teacher asks questions to give the students clues not tell them how to do,provides guidelines not gives answers and creates the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to arouse thestudents’ interests to explore.A facilitator is always in continuous dialogue with his or herstudents (Rhodes and Bellamy, 1999).The teacher needs to create a relaxed and interactivelearning atmosphere and guides the students to learn autonomously,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and discu with each other.4.3.2 The Role of the Student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claroom, the students just listen to the teacher, taking notesand practicing the newly learned useful expreions.In writing cla, the students also write agiven topic within the limited time by using the skills which offered in the textbook thenwaiting the teachers’ response to the writing papers.They are paive; they feel the writingcla is monotonous, and gradually lose interest in it.In 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model cla, they face the realistic iues in their daily lifeand need to do a lot of work to collect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to solve it.They overcome thedifficulties by themselves and learn autonomous.In cla, they need to discu in group andcommunicate with others about the iue.Then, they present their draft in the group andrevise it by peers’ evaluation.They learn from each other, work together and fill in blanks foreach other.In this model cla, it is a real students-centered or learners-centered cla.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model and traditionalmodel.The following table shows them.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The previous chapters have shown and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anddiscuion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anchored instruction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model and this instruction has positive effect on the subjects.The instruction shifts fromteacher-centered to student-centered in claroom.Students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andcollaborate with clamates for learning actively.And 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promotes thelearning consciousne of students, thus, students make progre.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describes major findings about the experiment and implication, discues the limitation andfurther suggestion for continued research.5.1 Major Findings Through the data analysis in chapter 4, the study shows 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modelis mor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students’ writing competence than traditional model.Thereare three major areas the author has found the application of anchored instruction: 5.1.1 Creating a Relaxed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Atmosphere 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model is significance in creating a relaxed and interactivelearning atmosphere.In the experimental cla, the teacher acts as a facilitator, organizing thecontextualized leons for students and promoting opportunities for communication.Thestudents are active in the learning proce,and they are interested in the situated questions.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are involved in learning proce from each other equally.Thelearning environment is designed to support, and challenge the students’ thinking.And togive the students ownership of the solution proce is neceary.The teacher providesreference and creates an environment for the students to arrive at their own conclusions.Under this relaxed and interactive environment the students will be an effective thinker, andthe teacher is a consultant or coach.5.1.4 Promoting Student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bilitie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segment in anchored instruction.It means a smallgroup of learners work together to accomplish shared goals.During the proce, learners helpeach other, discu and collaborate with each other to solve problems, and ae peers andfill in blanks in each other’s comprehension.A group is a team.Everyone of the team isresponsible not only for learning what has taught but also for helping other team members tounderstand.Moreover, the learners have opportunities and time to try out their answers witheach other and they can receive feedback from others in the group before being asked to show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whole cla.The students in a group are not afraid of being laughedby team members when they make mistakes.The relationship of the group or team membersis interdependent.Peers support and mutual help replace the competition.The learningatmosphere is harmonious.It also enhances the learners’ self-confidence.And from theanalysis of the post-questionnaire, 90% of the subjects have a strong will to study in a group.5.2 Implications Thes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may give some hints on teaching English writing in thesenior high school.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experiences, following are some pedagogicalimplications: To create a realistic situation Learning a language needs a realistic situation.Only using it in the daily life, thestudents can master the language well.In English writing cla, writing topics should berelated to the students’ daily life.Students use writing to expre their own ideas and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To help students be autonomous learners In anchored instruction, the writing cla should be student-centered or learner-centered.The teacher should guide the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ir learning tasks by asking helpfulquestions not giving answers.The students needs to know their eays not for the teacher tocorrect, they are for others to read.Through the eays, they expre their thought andcommunicate with others, and they will master the language well.To enhance the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As a non-native speaker, writing is difficult for them.They are afraid of writing.Therefore, helping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confidence is significance.If the students haveconfidence to write, writing is so easy.Follows list som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Do notred-ink every mistake if the mistakes do not affect readers’ understanding; Focus on what thestudents convey not the correct forms; Pay attention to good points and sentences; Exhibit thegood written product.To give positive aement for every student as far as poible Although it is impoible for the teacher to pay attention to every student, the teachershould give proper aement to his each student.For students, the teacher’s aement isencouraging.It can be an incentive for students to make progre.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Although the empirical study has yielded some achievements in English writing, the study inevitably has limitations.First, this experiment lasted one semester.With relatively short time for the study andauthor’s limited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results may not be prominent.From the point, theauthor advises to carry out a longer term experiment.Second, this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two large size of cla.Most students canfollow the teacher’s instruction, and a few students can not follow the teacher’s instruction.Itprevents this experiment from getting more good results.Third, the subjects in this experiment are all from grade one in senior high school.Theexperiment should be done with large different samples from various grades and schools totest whether this model is effective.Through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anchored instruction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students’ learning.But the study also leaves a lot to be continuedresearch.And it is need more researches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anchoredinstruction.[45] 陈桂芳 .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46] 陈青,乌美娜.从抛锚式教学看情境学习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1999(4).[47] 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3.[48]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9]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示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principles underlying 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are: (1) Anchored instruction aims to solve the real problems.It strees the utility ofknowledge.In this situation, the students know the neceity of learning the newknowledge.Thus, they will study automatically and independently.(2) In anchored instruction, the students are the center in the learning procedure.They try to identify the anchor, set up their own goals, and explore the solutions to theproblem on their own.(3) The teacher’s influence decreases in anchored instruction, but it doesn’t meanthe teacher is not important any more.In fact, such kind of instruction requires moreto the instructor.The teacher should act as guide, resource provider, time controller,facilitator, etc.The learners accomplish th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under theguidance of the teacher.2.1.4 Procedures of Anchored Instruction In 1998,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ies about anchored instruction both at home andabroad, Gao Wen and Chen Haiyan summarized 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model.Theydid further researches on the objectives, the instructional principles and the methodsof applying anchored instruction.They also put forward five procedures of anchoredinstruction: 1) Situation creation: the instructor tries to create a macro-situation similar to thereal situation.2) Problem identification: the instructor should point out a question for thestudents to solve.The selected problem plays the role as the “anchor”, and it is thelearning center.The students do their best to solve the problem under themacro-situation.Thu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will be obtained in the proce ofproblem-solving.3) Independent learning: the following stage will be finished by the studentswithout being told what to do and how to do.If they meet some difficulties, theteacher will provide some clues to guide them to the correct direction.In this way, thelearner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can improve gradually.4)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fter independent learning, the students communicatewith each other to share their ideas, to expr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and toshow their solution to` the problem.Argument, supplement and revision will occur inthis proce.Through cooperating with each other, the students will have a betterunderstanding of what they are learning.5) Evaluation: As anchored instruction requires the students to solve the realproblems, the learning proce is the proce of solving problems.Thus the students’learning achievements can be aeed in the learning proce.3.3.2 The PETS-3 Test Papers The papers of Public English Test System 3 (PETS-3) ( Appendix II, III ) will be usedas the instrument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English proficiency.Furthermore, thechanges in their English achievements after the experiment can also be reflected bythe paper.First, the author uses the PETS-3 test paper (the PETS 3 test paper in Dec.2010) before the experiment to ae the students’ English proficiency level in thepre-test.And then the author employs another PETS-3 test paper (the PETS-3 test paperin June, 2011)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to compare the changes of the students’English proficiency between the pre-test and the post-test.The full scores of thePETS-3 test paper is 100 points, and the paper is made up of five types of questions,includ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20%),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 (20%), reading comprehension (30%), translation (20%) and writing (10%).The examinations ofPublic English Test System 3 is an official test which is of high validity.It is popular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questions of the paper are appropriate to the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capacity, so the test paper can reflect the students’true English proficiency.To e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data, the test conditionsincluding the time, places, environment, equipments are all the same for theexperimental cla and the control cla.3.3.3 SPSS V 17.0 SPSS V17.0 is employed in this thesis to analyze the data of FLCAS andfinal test collected in pre-test as well as post-test.SPSS (Statistical Product andService Solutions) is a comprehens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data managementsystem.It is the earliest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 and is widely applied to the fieldsof natural science, technologic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 etc.With the continuous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SPSS is highly commended for its accuracy,flexibility and convenience.3.4 Research Design The present research adopts an empirical study.Anchored instruction wasapplied in the experimental cla, while the control cla instruction still remained tob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The whole instructional experiment proceconsists of three stages: pre-test,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periment and post-test.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the second semester of their freshmen year.It totallylasted sixteen weeks, from February 2012 to June 2012.3.4.1 Pre-test The first stage of the experiment is to survey the students’ foreign languageanxiety level in English claroom via FLCAS, and to investigate their Englishproficiency by means of PETS-3 test paper.Some relevant data will be collected inthe form of the questionnaires and the PETS-3 test papers.3.4.2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periment 3.4.2.1 Experimental Cla — Anchored Instruction Teaching material: New Horizon English Course ( Reading and Writing ) Teaching content:Unit 5 Parents’ LoveTeaching time: April 5th, 2012 Teaching procedures: Procedure One: 1) Situation creation: This part is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anchored instruction.Inorder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goal, the teacher often uses videos, pictures, or tell somestories to create a macro-situation.By these means, the students will be guided intothe circumstances similar to the real situations.The teaching material is New Horizon English Course ( Reading and Writing ).It consists of ten units, and each unit has two texts.The content of the two paages isabout the same theme.Since the theme has been identified, the instructor will createthe situation around the theme.Take unit 5 for example.The fifth unit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is composed oftwo paages : Text A is Father Dearest, and Text B is My Mother and I.The twopaages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parents’ love.First, the teacher showed them threevideos.The videos were produced by America, China and Thailand separately.All ofthem had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The video time lasted about fifteen minutes.After watching them, nearly all thestudents were deeply impreed by the movie.Some girls were even moved to cry.Through the observation the author knew that the students had been guided into the situation which was created by the teacher.2) Problem identification: The instructor should poses a question for the studentsto solve.The selected question plays the role as the “anchor”, and it is the learningcenter.The students do their best to solve the problem under the macro-situation.Thusthe teaching objectives will be obtained in the proce of problem-solving.Then we come to the second stage:Problem identification.The teacher showedthem some moving pictures.These pictures helped to narrow down the theme, makingthem know the theme is about the parents’ love.Under such circumstance, onequestion was put forward: telling us something about your father or mother, includingtheir appearance, their character and one thing that imprees you most.3) Independent learning: The following stage will be finished by the studentswithout being told what to do and how to do.If they meet some difficulties, theteacher will provide some clues to guide them to the correct direction.In this way ,the learner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can improve gradually.Since the problem had been identified, the teacher gave the students some time tofinish the aignments.To describe their parents and the thing their parents did forthem, the students had to master some relevant words and phrases.Such kind ofquestions made the students think over the problem by reviewing their ownexperience.They were situated in a familiar environment.This way can arouse theirinterests, and stimulate them to learn the words and phrases actively.This stage is called independent learning.It is mainly finished by the learnersindependently.They can refer the words and grammars at the back of the text, or turnto the dictionary for help.As their English proficiency is limited, the teacher shouldprovide aistance for them appropriately.The instructional aistance ought to stay in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The teaching procedure will be adjusted on thebasis of the learners’ cognitive ability observed by the teacher.This stage lasted about20 minutes.Of course, they made some mistakes in the statement.Then I redreedtheir mistakes and explained some grammars in the text.Through independentlearning, the students had accumulated many new words and phrases related to thetheme, and learned some new grammars.They had been equipped with the ability totransfer from the actual development level to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level.4)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fter independent learning, they had already had anoverview of the text.Then in the next step, collaborative learning began.I divided the37 students into 7 groups.Each group contained 5 or 6 members.They are aignedthe task of summarizing the text.The students communicated with each other to sharetheir ideas, to expre their understandings of the text, and to show their solutions tothe problem.Argument, supplements and revisions would occur in this proce.Bycooperating with each other, the students ha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theywere learning.5) Evaluation: Evaluation is the output stage.The English output is made up of two forms: oral output and written form.As anchored instruction requires the students to solve the real problems, the learning proce is the procedure of solving problems.The oral output can be aeed in the course of the instruction through theirpresentation of the question.As for the writing task, it would be evaluated by meansof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 via PETS-3 test paper.3.4.2.2 Control Cla —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Cla two is still taught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Reading the newwords, translating the text, teaching the grammar, and explaining the exercises werethe common procedures.The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cla were not given much timeand 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laroom activity.What they did in the cla was paively listening to the instructor.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l)创设问题情境,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只有产生问题意识,学生才会激发起求知的欲望,才能努力开发创造性思维和探究知识的热情。模拟、再现历史是运用抛锚主义思想指导学科教学改革的典范,它的理论意义不限于历史学科教学本身,它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教学过程的一般问题,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知识与智力目标统一实现的问题,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因材施教的关系等,都提供了一定的启示。(2)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才有探究的欲望,有了问题,学生才有探究的目标。确定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动力.引发学生积极探究,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3)自主探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共同参与问题的解决.自主探究是本模式的核心环节,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采用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的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知识。(4)活动的反思与知识迁移,通过反思与总结,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和活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学会用理解、归纳、综合、分析以及评价等历史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大大提高.3.2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 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其实就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案、检验方案有效性并做出相应修改直至最优化的过程.一般认为,教学设计可划分为:教 学系统设计、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本文讨论的是课堂教学设 计.一般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指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 点,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主要要素(内容、学生)的分析, 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形成有序流程,以指导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设计 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教学目标分析,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开始;教学分析,包括教学 任务分析、学习任务分析;教学效果的测定和评价的设计,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反馈途 径.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要功能是将知识从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3.2.2 建构主义理论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1)要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各种教学因素, 包括教师只是作为一种广义的学习环境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2)要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3)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发展性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 多角度、多方向、新颖独特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4)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协作学习;

(5)重视课堂内外的结合,努力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6)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 3.2.3 建构主义理论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教学目标分析

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课堂所要学知识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 基本方法有关的知识内容).在传统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 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通过教学目标的分析可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 内容的安排次序;教学目标也是检查教学效果和进行评估的依据.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 课堂教学设计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把学生对知识 的意义建构作为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往往不是从分析教学目 标开始,而是从创设有利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甚至存在一种偏向,认为建构主义 学习环境下没有必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意义建构”是指对 当前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建构,而当前所要学的内容总是由一些知识点组成的:如基本概 念、基本原理或一般性知识.必须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的基本 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主题,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让 学生进行意义建构.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学语言的组织、问题的设计、例题的选 择以及习题的配制等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对于同一 知识点,在不同课型中,目标则可能不同.如数学新授课目标在于建构某种新知识,而 复习课教学目标则是在学生掌握知识基础上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以培养学生能力,即在 层次上有不同要求. (2)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任务分析是体现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 容.教学任务分析主要包括:第一,分析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任务总是以一定 的教材为依据,而数学教材总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的,各部分的知识相互关联, 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教学大纲,了解教学要求,认真钻研,弄清教材内容在整个教材体 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和已学内容的联系,对后续知识产生的影响.第二,分析教学 任务所蕴含的数学思想.第三,分析教材内容的合理性.第四,挖掘教学内容的生活背 景.第五,分析教学任务的类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知道,有些知识点只需要 记忆,有些知识点需要理解,有些知识点侧重于应用.在教学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如年龄,原有知识经验)从而确定教学任务目标. (3)学习任务分析 ①确定预期状态

这主要是指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期望学习个体达到学科的知识能力水平情感态度的 变化等,而这种信息主要来源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分析和对学生年龄、年级、原有 知识经验等情况的分析. ②测量或估量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

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而言,测量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主要指测量学生已经具备的 与学习新知识内容有关的知识或经验或下位技能,如有关概念、性质、公式等,通过测 量可以把握学生在课堂教学工作实施前已具有的知识技能或经验,还缺乏哪些相关知识, 这可以为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合适的教学起点,避免课堂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因为教 学起点过高,会使课堂教学活动脱离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过低,会浪费精力和 时间.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就是使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 ③学生的活动方式的确定

学生的活动应该以实现目标为根本目的;而学生活动方式的确定其实涵盖了一系列 的设计内容,如教学策略、教学材料、形成性评估及总结性评估等的设计.如果说,前 面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分析、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情况的分析是准备的话,则这一切 准备工作都是为这个本体部分而做的.在学生的活动方式的确定过程中,贯穿了设计如 何提出问题,发现学习内容的过程,设计知识如何产生的过程,方法、规律的探索发现 过程.活动围绕着问题而展开,问题也可以在活动中产生.当然,学生活动方式的确定, 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组织形式(如全班学习、小组讨论、搭档讨论等),时间分配等的 设计. (4)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知识经验背景,“情境”相联系的.利 用生动、直观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 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的新知识;如果 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重组.总之,应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化和顺应离不开原有 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激活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提供了有利条 件.对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而言,情境的创设要求有丰富的资源,如体现概念的本质属性 或多种外部表征,变式运用或反例运用等,从而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对于数 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运用现实生活背景诱发学习情境.即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材料,从实际出发,通过抽象、概括的数学化过程建构数学知识.第 二,运用错误的直觉定势创设情境.即创设一种诱导情境,让学生上当受骗,产生错误 直觉,而错误形式正好为探索性思维过程提供材料,也是深化学生认识,培养思维深刻 性的有效方法.第三,运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将教学内容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调”变为“丰富”.通过多媒体的 摸拟,在视、听等多种感观交互作用的共同体验下,促使学生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由 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自主学习设计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以学为中心进行的设计.由此,自主学习的设计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为“自主活动”与“智力参与”.“自主活动”主要指数学教学实践活动,而“智力参与”主要偏重于数学思维活动,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自主学习设计主要围绕学生的“自主活动”和“智力参与”而设计.

(6)教学效果的测定和评价

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果通常是教学方案,要评价课堂教学设计得好与次,将教学方案 付诸实施,投入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最强有说服力的评价来源于它的教学效果,而教学 效果就是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实施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进行测定和评价的.在建构 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数学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并获得感 悟和体验,从而决定了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多元化特点.这种评价的多元化主要指: 第一,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传统评价内容是只看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情况,看最终测验 结果.换句话说,是把那些能够量化的因素作为评价对象,而忽视了教育中那些不可测 量的重要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因素是无法量化的,如学习的抱负、态度及体 验等;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是最重要的,而它的不可测量性,恰恰是传统评价内容所忽 视的.因此,现如今不仅强调对直接结果的评价,还重视学生多种能力与品质的评价, 不仅重视对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的评价,还重视对元认知能力的测量和评价,即 指考察学生自己对于知识策略方面掌握情况的能力.第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往教 师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评价的主体,这种单一评价主体,只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 不能从不同侧面给学生提供较完整的评价,其实教学活动是一种双主体活动,教师是教 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在尊重教师评价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 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家长、其他 同学也可以参与对学生的评价.第三,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单一的评价形式对于建构主 义理念下的数学学习是不适应的,只有多种评价形式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诊 断、激励功能.由此,学生一学期下来的学习效果可采用由期末的纸笔测验结合平时成 绩来进行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平时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学习能力等 进行评估.

: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弊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己经过多次改革,并不断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 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但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历史教学却没有跟 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不断显现,严重阻碍着学科的发展和人刁‘ 的培养。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主要存在着以下弊端与不足: 1.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

研究表明知识的掌握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脱离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技巧的形成,能力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但知识的掌握同样也离不开能力的发展。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所做的就是把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告诉学生,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获取考试的高分,而忽视对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概括等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历史变成了背历史。而探究性与创造性是一对因果关系,没有探究就没有创造。据调查,美国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自己独立进行探索和研究,重视对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中国的学生正好相反,从小就习惯了接受现成的知识,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两种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截然不同的:美国学生的基础知识虽然掌握的不如我们的学生扎实,但他们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却大大超过中国学生,使得我们“赢得了起点,却输掉了终点”。 2.重教轻学

教学过程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强调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教学过程实际成为教授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停留在口头而没有落到实处。许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题海战”和“满堂灌”等老方法,不能随着形势的变化更新教育思想,教学中死记硬背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主要是通过被动接受的方法来学习,而不是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许多教师信奉“权威式教育”,认为教学内容和教师的科学性、权威性不容质疑,也就不允许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加上注重唯一正确答案的聚合式思维,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主研究,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己探索新知、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3.重结果轻过程

教学应该是一种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就显得极为重要。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通常的教法是照本宣科,将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至于这种结论是怎么得出的、需要运用何种史学方法和史学观念等则很少教给学生,更谈不上知、情、意、行的统一了。因此,学生并不能很好理解历史结论形成的过程,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学生掌握的只是“死知识”,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更无法很好地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导致历史这门重要的人文学科不能发挥它应有的现实意义,既阻碍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4.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

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智力是各种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智力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和未来,也不能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非智力因素对于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非智力因素指一个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成分,是推动和引导个体采取决定并行动的内在力量,对学习起着推动、影响和调节作用。动机明确的学生一般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学生的情感、意志特征对学习的作用也很明显.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共同决定着学习的成功,但传统的教学活动片面强调促进学生的智力,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许多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是出于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也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所以学生丧失了创造的动力,不想通过新角度、新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5.重被动接受学习,轻主动探究学习、发现学习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主要以结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内化,使知识纳入己有的知识结构;而在探究性学习和发现学习中,学习不是将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由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这些内容口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它可以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这些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是经过人类长期的探索与研究才‘积累下来的,如果都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重复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通过接受学习,学生掌握的知识可以达到系统化。所以,接受学习有其无可代替的优越性。但接受学习是从书本中获取现成的知识,掌握的是间接经验,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造精神。因此,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必须结合使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传统的教学模式却忽视了这一点,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强调“满堂灌”,使得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这些弊端,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探究性,使得许多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无所适从,高分低能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会最终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下表所示: 抛锚模式的组成程序如图所示:

(三)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只有产生问题意识,学生才会激发起求知的欲望,才能努力开发创造性思维和探究知识的热,清。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情境的再现,可促进学生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尤其在学习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波澜壮阔的历史改革、扣人心弦的热点问题和气势辉煌的经济建设时,再现历史情境就显得更加重要。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既可以通过教师生动的描述,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再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状况,还可以借助实物、模型、图片等多种手段。这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应具备比较高明的语言表达能力、行为表演能力、媒体操作能力和实物演示能力,而且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震撼,真正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把课程内容转化为探究的主题,自觉地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探究历史现象.一般说来,设置历史情景的方法有以下三种:A用形象的语言、实物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联想,启示对问题理解、追求探索。即利用各种历史文物、图片、文字资料、录像、电影或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某些重大事件的背景材料和场而,使其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教学中国古代史B利用故事、漫画等手段来设喻创设问题情境。例如C运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手段巧现“历史情境”。案例1。(2)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才有探究的欲望,有了问题,学生才有探究的目标。确定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动力.问题的提出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问,但最好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质疑,因为这样的问题更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更引发学生积极探究,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设疑导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抓住契机,可根据具体情况,缘机而变。设置情境的时机要寻找最佳点。一是把握时机,如在上课一开始设疑,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注意力逐渐分散时设疑,可使注意力回升;在一节课结束或学习完一个单元后设疑,可布下悬念,承上启下,形成以后的高潮。二是把握适当的点,情境应设在学生容易迷惑、混淆、不懂的地

方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所以,创设问题情境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知识和权威的论点,积极思 考,敢于质疑和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与书本知识一致,也可以有冲突,但能够唤 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好奇心。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幼稚,需要通过师生 的合作,共同“审题”,分析出问题的背景、条件、目标和探究的方向,在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明确目标。提出问题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再现己有的知识, 而且要激发他们的思考,因此,问题确定之后,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开动学生的发散性 思维,通过独立思考与讨论交流,找出问题的关键和核心,鼓励他们在己有知识经验的 基础上,提出假设,构思问题解决方案,并决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要注意难易适度, 不能过难或过易“问题情境”的创设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的一问到底的做法,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教师设计的问 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课堂设疑如 果偏难或过易,都不会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往往造成“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或使 学生产生“不屑一顾”的情绪。叶圣陶先生说,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 练习,领悟之源广开。”教师应在符合教学目的要求的情况下,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其 知识水平,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使学生能运用己有的知识只要肯“跳一跳就能够摘到 果子”。所设问题既要有一定难度,又不能超过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同时要考虑到大 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 才最活跃,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最高。使全体学生都能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再创造”。 (3)自主探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共同参与问题的解决

自主探究是本模式的核心环节,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采用 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的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 有关的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学生奉献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真理,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当学生不能单纯靠己有知识和习惯去解决问题,而要进一步思考和 探索,处于想说出、想表达而又不能即“愤”、“徘”的状态时,教师再去启发、点拨、诱导,这样才能真正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促进其智能的发展。因此,当学生有了求知 的要求后,不能用生硬灌输代替学生独立思考,而应积极地启发诱导。填鸭说教,拔苗 助一长或者“抱着走”,只能损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异性思维的形成。教师设置问题 情境以后,如果过多指导则会伤害学生的主动性,失去自由思考的余地,妨碍学生自己 的探索和得出结论。但采取放任的态度让学生随意思考,学生则可能偏离前进的方向或 走一些曲折的道路。正当的指导则应让学生有发现和探索的余地。通过教师的引导或暗 示让学生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它要求教师的“说”要诱导学生的“想”; 教师说的“点”要带动学生想的“面”:要求教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走上思考的大道, 发挥引路、搭桥、开窍、点拨的作用。当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用启发的方法,来帮助学 生分析问题,使学生认清问题的所在。问题确定之后,要鼓励学生根据他们的学识,运 用推理和观察的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继续不断地提出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又 称假设)。学生提出假设之后,要用批判的态度,来考核这些假设。若发现假设与事实 不符,即放弃,再考核另一个假设。经过这样仔细的考验,直至获得一个完美的假设为 止。

学生教师则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如提供相应的资料,明确研究方向,在 学生遇到困难是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一定要把握好“度”,既不要不闻 不问、放任自流,也不能干涉过多、越姐代泡,要给学生以空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 力的培养: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为在对问题的理解上,不同的个体存在一 定的差异,这是由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决定的,教师要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 需要,指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变“授人以鱼”为“授之以渔”。只有这样,学 生才能学会用类似史学家的研究方法,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

学生得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之后,教师应组织师生互动交流,展开讨论,共同参与 问题的解决。讨论不应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再问、学生再答这种简单机械的形式, 而应鼓励学生积极加入讨论的行列,各抒己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善于发现 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引导他们作出更准确、全面的回答,当讨论陷于僵局或错误的方 向时,教师要给予修正、补充或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共同解决问 题的热情,使探究活动越来越深入,最终得出客观、公正的答案。这种经历会使学生认 识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再到逐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 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4)活动的反思与知识迁移

问题解决了,但活动不能就此结束,因为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促进学 生的发展,因此,活动之后的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反思有助于学生检查自己是否达到了 探究目标,并认识到自己的水平与能力。反思的内容包括:自己对活动和集体所做的贡 献、探究观点和方法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在活动中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哪些增加、对自 己有什么启示等多方面。通过反思与总结,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为今后的 学习和活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学会用理解、归纳、综合、分析以及评价等历史思维方 式来解决问题,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大大提高,做到“一理通,百理明’ (四)抛锚式教学设计的课堂实例和实验研究 1抛锚式教学设计课堂实例

1《游历大都》创设情景:.情境描述本节内容是.分析探究

教师运用多媒体列表把不同.学习运用.问题讨论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connotation of theEnglish curriculum: from streing the disciplinary content to emphasizing learners' experience and practice.However, rethinking the present Englishteaching reality in high school in our country, we find some problems in it.The exam-oriented education prevails; the teaching situation is lacked; the learningstrategies are old and decaye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weak, etc.It is an urgent task for the present English teaching to foster English qualifiedpersonnel with innovative consciousne and practicing ability.In order to help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reality in high school atpresent, this thesis grasps a kind of brand-new education idea --- the constructivism instruction theory and attempts to apply four comparatively typical constructivism instruction models: the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model, 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model, the random acce instruction model and the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instruction model to the senior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spoken teaching, reading teaching and writing teaching.The theme of this thesis is to apply constructivism instruction models to senior English teaching.Because this is still original at home, there must bedrawbacks in it.But it is just the ingenuity of this thesis.The author will go onwith the further study on the drawbacks of this thesis in the future.本论文主题是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国内研究较少,因而缺陷难免,这也正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本论文不足之处将留给笔者今后做进一步研究。

四、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不同课型教学中的应用 前面讲到,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不是生搬硬套该教学模式,而是得其要领,领悟建构主义的“建构”思想精髓,充分发挥双方的主动性,创造性地、“建构”性地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一)基本要求 1.创设情境

情境,是指用英语语言形式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的社会环境。任何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实现的。因此,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2]情境作用于人的感官能使人产生交际的动机和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心智活动。情境决定语言表达的意义,语言也是 情境的反映。没有情境,就没有语言的意义,所以英语交际活动离不开语言的情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新奇的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唤起人的兴趣。因此,新课初始,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新颖,尽量使学生获得新的感受,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观察情境和描绘情境的热情,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英语教学要从激发情感开始,其目的是变“逼”为“导”,变“苦学”为“乐学”,把求

知变成学生最大的内在需要。因此,教学首先应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通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语言的情境化,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情感状态,形成强烈的达标意向,提取有关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联想和自主建构的欲望。如为了学会句型“Is it watching TV too much bad or good for your health?”铃声响后,教师一边捂着面包,满脸痛苦的样子,走向讲台自言自语道:“Is eating too much bad or goodfor my health? I think it is bad.”然后提出“What is good or bad for your health?”四人一组的讨论开始了,很快答案就产生了: a.Doing morning exercises is good for your health.b.Keeping the claroom clean is good for your health.c.Watching TV too much is bad for your eyes.

2.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在处理课文中该单元所牵涉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将他们 以前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对新知识的建构。如在讲授 with 复合结构这一重要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描述这样两个句子: 3.效果评价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评价应该基于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 的进步、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定制教学,该教学应能根据需要和情况的变化不断地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以便使学习者通过建构性的学习,朝着专家的方向,获得持续的进步。[1] 以上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我们可以就不同的英语课型教学创造性地应用不同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不同课型中的教学操作程序 1.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中,“听”是一种语言输入,是“说”的前提,只有听懂对方语言,并从交流语言的文化背景去理解,才会有真正的语言交流活动。所以“听”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具有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义和语法等方面),通过自己听的素质的潜能,从语言交流中获得信息的一种积极的活动。传统英语听力教学的操作程序是:学生预习材料,明确听的任务——教师播放录音或录象——学生答题——核对答案。该操作程序典型弊端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测试题型单一化、学生易出现胡乱猜测的情况、答案的唯一性,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支架式教学模式突出教学情境,注重教师有效地“搭建支架”和及时“淡出支架”,强调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引导学生由现有发展水平向“最近发展区”发展。这就要求听力教学由易到难,听力练习形式多样化,如采取标题探索(title exploration)、概述选择(summary choice)、排序(sequencing)、听与画(listening picture)、远距离听写(distantdictation)等多种形式。 下面以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Book1B Unit 15 的听力课为例。 (1)进入情境

教师一边走进教室,一边摸着口袋,待走近讲台,然后装作神情沮丧地告诉同学们: “Boys and girls, I will tell you bad news.I found my mobile phone miing.My wife gave me as a birthday present last year.It was much too important for me.Now I have lost it.What shall I do?I rang a call a moment ago.Then I left it on my desk.When I returned, I found it lost.Someonemust have stolen it.”学生听到这个消息,就会提出很多的办法。如写遗失启事、马上寻找,也有人会说去报

那么就可以很自然地导入该听力课的主题:ALost Necklace (2)搭建支架,引导探索

教师可以用画图软件将教材中的项链图展示在屏幕上,突出各项链的不同特征以引起学 生足够的注意。教师接着说:There are 5 necklaces in the picture.Please describe them in details, including the sizes andcolors of the pearls and diamonds.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建构对这五条项链的描述。学生接着会踊跃发言,如: S1: The diamond of the first necklace is long and light green.The color and size of the pearlsare yellow and round.S2: The diamond of the sec T: You are watching the necklaces very carefully.You are excellent.Would you like to knowwhich necklace on earth has the woman lost?T: OK.Now please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and then you will know which necklace the woman has lost.(教师放录音,学生仔细寻求所需信息,进行验证,然后建构正确答案,知道该妇女丢了什么样的项链,从而完成该课第一道题。) (3)独立探索

T: Imagine you have lost a gold watch.After you have told him something about it, what else will the police ask you?S1: Of course, he will ask me what my name is.S2: The police will ask me my telephone number and where I live so that we can get in touchwith me in time.S3: The police

T: Good! You are really an excellent secretary.When the police and the woman are having a talk, please 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S: OK! (教师放录音,学生根据刚才情境建构起来的新知识,马上会积极投入到记录员的角色 中去,记录这位妇女与警察谈话的主要信息,包括其丢失项链的地点、时间及其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等,从而也就完成该课的第二道题。) (4)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三至四人,一至两人扮演警察,一人扮演失主,一人扮演记录员,然后模拟失主报警的情境。如:Loser: comrade, I lost something important.Police: What did you lost?L: I lost a luxurious(豪华的)bicycle.It is worth 1,200 yuan.P: Would you like to describe your lost bicycle? L: It is FEIGE Brand.It i在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记录员”的听力能力(尽管他所获得的不是地道的英语),也培养了“警察”和“失主”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以会考或高考的题型进行训练,使整个教学缺乏一种活力,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其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让学生游离于口语表达之外,而以题型进行机械的训练,会使得英语听力教学缺乏生机。长期以往,势必导致学生合作学习精神的缺失。 (5)效果评价

T: I am glad to see some students behave very actively.They are willing to show themselves before others.In the modern society, I think, we need this kind of courage.But there are still few silent students.They neither talk nor 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 I hope these students talk more, listen more and develop more.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improve your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And I sincerely hope all of you succeed.OK?S: OK.T: Cla is over.Thanks.2.抛锚式教学模式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过去很长时间,由于高考对非报考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测试不作要求,因此英语口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被忽略了。而对报考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口语训练也仅仅拘泥于这样一种模式:教师讲授某一句型的适用场合——教师示范——学生操练句型——学生自由会话。在这样一种操作程序下,学生较容易陷入一种机械模仿的境地,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合乎语法但 不合乎交际习惯的句子,甚至还会出现套用汉语的现象。如“开窗”说成“open the window”, 从而把“开灯”说成“open the lamp”。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对于英语教学中的口语教学,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活泼的环境,以此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思维,创设情境式的口语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置身差异文化背景下的情境,帮助学生在口语练习过程中实现对 Language points 的建构,而不应该把口语教学理解成鹦鹉学舌般的机械模仿与重复。下面以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Book1B Unit 15 the Necklace 中的 Speaking 为例,谈谈抛锚式教学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创设情境,激发口语练习的动机 T:Imagine that you are alone outside at night.When you hear a terrible sound, what is your feeling?S1: Yes, you must feel terrible.S2: I will not feel terrible because I am brave.T: So great you are! You may not feel terrible if you are brave enough.T: (showing the following picture: a boy is smiling) Can he be very sad?S3: No, he can’t.T: Do you know what feeling he has?S4: Yes, I do.He is happy.T: You are right.He must be very happy.(2)进行两段简短对话后,师生很自然地说出下列三个句子:a.You must feel terrible.b.You may not feel terrible if you are brave enough.c.—— Can he be very sad?—— No, he can’t.(教师可以将以上三个句子板书在黑板上或用 POWERPOINT 将其展示在屏幕上,并将must、may、may not、can、can’t 以下划线或不同颜色的字体标出唤起学生的注意。) T: Do you know the usage of must, may and can? S:(学生因为已经知道情态动词的用法)Yes, we do.T: But today it is different.Would you like to know it?S: Yes.T: Now please listen to the following dialogue and try to catch the meaning of must, mayand can.教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录音:

Woman: Today is my birthday.Man: Of course, I know it.And I have prepared a birthday gift for you.W: Oh, really? I am so glad to hear that.What is it?M: Gue it, please.W: May it be very expensive?M: No, it may not.I can’t afford an expensive gift.W: Can it be a birthday 学生通过以上对话所蕴涵的情境,也就初步了解了 must、may、can 表推测的用法,从而确定了该口语教学的话题和教学目标。 (3)自主学习

教师提供不同的语言材料和语境帮助学生自主建构 must、may、can 表“推测”这一语言点的理解。如教师可以就表示 happy、sad、rude、sleepy 等不同表情的画面向学生提问:a.Can he be very happy?b.Can he be very sad?c.Why is he so angry?d.What feeling do you think he has?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可能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较为熟练地运用 must、may、can 来表示

“推测”,教师同时将 must、may、can 表示“推测”的用法小结呈现在屏幕上:

通过以上信息的呈现,印证了学生对该用法的自主建构,从而加深对该语言点的理解。 (4)合作学习

T: Imagine that 4 clamates find a box in their dormitory.The box is very large, and strange noises are coming from it.I’ll ask 4students to create a short play to gue what on earth is inside the box.S1: (thinkingly) The box is very large but it is rather light.The thing inside it must be verylight, too.S2: Can it be a book?S3: No, it can’t.Because it sounds strange noises when we move the box.T: Thanks for your excellent performances.(5)效果评价T: We have watched the 4 clamates’ perfect performances.I’m very glad that you havebasically mastered the new usage of must may and can.Congratulations!

五、结束语

如前所述,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主要内涵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是自主建构,同时也强调了师生关系民主化、教学的情境性及教学的交互性。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应用给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当然并非一味的肯定。虽然建构主义倡导学生自主“建构”,但当学生“建构”起“欣赏白骨精屡败屡战的勇气”的念头时,[1]教师应坚决加以否定,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除了具备有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如超文本技术、POWERPOINT 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并非机械套用,关键是要把握其“建构”的思想精髓,力图体现一种新型的教学观,为解决现行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60.高文,王海燕.抛锚式教学

(一)[J].外国教育资料.1998,(8).

推荐第2篇:抛锚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策略”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由这样几个步骤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4)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推荐第3篇:抛锚式教学的运用

抛锚式教学的运用

杨 臻

学习者所掌握的知识,不是由教师或书籍直接给予的,而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他人以及各种学习资源的互动中,通过学习者本人的内化而实现的。抛锚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知识建构的全过程,借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的关键是要创设有意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宽松、和谐、新颖的情境,可以诱发学生新的想象,激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火花,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动态生成的讨论、探究等互动活动中去。教师也容易在其中发现学生思想、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一、情境设计案例

情境预设:教师选取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全国猪肉价格曲线图,提出问题:①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是什么?②猪肉价格上涨对生产和生活又会产生什么影响?③面对猪肉价格上涨,生产者、消费者应该怎么办?

预设目标:让学生理解“影响价格的因素”以及“价格变动的影响”两个框题中的相关内容,学会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经济现象。 实际结果:学生各抒己见,积极参与,认为养猪成本上升和养猪户的减少是导致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联系自己家庭实际,觉得消费者要少吃猪肉多买鱼、鸭等肉食品。养猪户要懂技术会管理,降低成本。在扩大还是压缩生产规模的问题上,同学之间甚至还产生了激烈辩论,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对价值规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 教后分析:创设较为集中的情境,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广阔思维。本节课围绕“猪肉价格”这一中心,只用一张“猪肉价格曲线图”幻灯片,在教师适时的引导下,激发了学生的多维思考,学生顺势展开“在猪肉价格不断上涨时,是否应该扩大生产规模”的辩论。反方认为,没有只涨不跌的价格,猪肉价格的上涨已持续一年多,因为有利可图,养殖规模已扩张,此时再扩大规模,一旦价格下跌,则损失惨重。从而生成出生产者要研究市场的观点,正方则据理力争,例举家电市场认为,即使价格不断下跌,“海尔”等知名品牌仍然产销两旺,居然打造成国际品牌,靠的就是技术和管理,所以,生产者还要重视技术创新,加强管理。通过创设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情境,学生自己整体感知了价格的形成和影响,理解了价值规律的内涵。

学生感想:我们对于一些近期社会热点话题特别感兴趣,老师能够在课堂中提起,并让我们讨论,使我们能够在与同学的相互沟通中探究出其中的原理,既可信又管用。

二、抛锚式教学应用

1、情境设置

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上册有一框题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这节课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实际上是对整个上册唯物辩证法知识的系统总结。在学习这一内容前,我精心选择了一组有关秦淮河的照片。屏幕上首先出现的是昔日浆声灯影中秦淮河的风光照,迷人的景色、和谐的画面立即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紧接着,另一幅画面上又出现了一条河:河道是黄色的,就象什么东西生锈了一样,河水的颜色也是黄色的,上面还有许多飘浮物。看到这两组对比如此强烈的画面,学生们一个个蠢蠢欲动。我适时发问:这是同一条河吗?大多数学生回答:不是。我说:这不仅是同一条河,而且这条河就是在我们身边静静地流淌着的秦淮河。学生们的思维被激活了,为下一步更深入的探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

在建立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后,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在实际的应用中,视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大型的“锚”(知识面涵盖几课或更大),也可以选择微型的“锚”(某节中的某个具体内容)。

在上述课例中,我提出的问题是:①从昔日浆声灯影的秦淮河到今天“锈色忧人”的秦淮河,你有什么感想?②秦淮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③秦淮河的变化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这三个问题提出以后,整节课都围绕着它们而展开。

一般来说,问题的确立是把学生引入一节课或一节课中某一内容的关键。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把学生引入预期的教学目标,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即自主学习),所以教师所抛的“锚”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同时还应注意,“锚”不仅是学习者应用已掌握知识的情境,更重要的是使用“锚”来帮助学生发展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是为了给学生提供继续攀爬的“脚手架”。

3、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的“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遇到很多困难, 有时还会受到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尤其要注重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首先尝试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必要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怎样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怎样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对问题进行论证,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如何对已经形成的认识进行反馈,补充和完善等。

对某些复杂问题,通常学习者不能独立完成问题的解决,需要与同伴或教师讨论和交流,这就是协作学习。另外,“锚”的可视性特征也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协作学习,即使学业不理想的学生也能在协作学习中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获得同伴的尊敬。通过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互相讨论、交流,不同观点彼此发生相互碰撞,可以补充、修正并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以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习者去考虑多种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要认真、专注地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通过发言暴露出来的、关于某个概念(或认识)的模糊或不正确之处,并及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予以指正(切忌使用容易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词语);当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教师还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稍稍超前于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但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在讨论的末尾,应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对整个协作学习过程作出小结。

在这节课中,在提出了三个问题之后,我并不急于要求学生立即给出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一条线索: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运用已经学过的辩证法知识,然后要求所有学生先进行自我论证,并把要点写在草稿纸上以备协作学习时使用,遇到困难可以从课本上获取有关信息。经过查阅课本和独立思考,每人都写下了自己的观点。接着展开协作学习,先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交流(事先已有明确分工,每组设组长、纪检委员、记录员、美工、汇报人等若干),然后各组派汇报人阐述己方观点,其他小组可提出质疑并就此展开讨论。经过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秦淮河的污染是“人祸”所致,是人们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办事情的结果。它给我们的哲学启示就是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这样,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已不言自明。

4、效果评价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可以将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表现的随时观察与记录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这种评价包括小组评价和由教师进行的评价。在小组内部交流阶段,学习者与同组成员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由小组成员进行评价,既有利于学习者及时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集体交流(小组之间协作学习)阶段,各组的表现主要由教师进行评价。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档案袋,由组长记录本小组内每位同学参与组内协作学习的情况,记录后面有每个学生的自我评价。档案袋课后交给我,我再对各小组进行横向对比评价,各方面评价的总和就是每个学生的成绩。

推荐第4篇:有关抛锚式教学模式(二)

抛锚式教学中的学习和评估

抛锚式教学探究的基本目的不是进步学生在测验中的分数,由于这类测验大多数侧重的是互不关联的技能和知识的片断。温特比尔特认知和技术小组(ctgv)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步达到目的能力,这种目的是完整的——从某一新题目的一般定义开始,天生为解决新题目所必须的子目标,然后达到目标。附加的目标还包括和他人有效地交流思想和展开讨论以及为有效地评判他人提供论等。为此,探究职员设计了一系列评价标准,试图根据自己设定的目的评价抛锚式教学的全过程。

在大产业范围应用不着抛锚式教学中,探究职员不仅采用自己的评估工具,同时,也采用了标准化成绩测验作为评价工具。这样做是为了表明,在不降低学生在标准化成绩测验中的分数的同时,学生能在有关复杂新题目解决的评价中获得明显的成就。探究职员曾经担心,从传统课程中抽取一部分时间用于杰斯帕系列的教学,有可能降低学生在标准化成绩测验中的分数。不过,实验进行至今,这种担心还没有变为现实,在若干平安中,实验小组在标准化测验中甚至于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有趣的是摘要:普通学校的教师还可利用抛锚式教学课程中和某一知识、技能相应的教学时段,往帮助学生在标准化测验以及其它各种测验中获得高分。

为了证实抛锚式教学方式能导致比传统方式更好的学习和迁移,探究职员设计了若干方法用以丈量复杂新题目的解决。首先,应确保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教学中获得的是同样的基础内容,只是对教学进行支撑的程度各不相同。例如,在夏洛克系列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获得有关故事要素的教学,以使更好地发展故事的情节。不过,实验组的教学是在各种形式多样的故事背景中进行的。结果表明,在故事写作、词汇应用和相关的历史知识的获得方面,实验组的学生都要优于控制组。

又如摘要:在杰斯帕系列的教学探究中,实验组和控制组同样得到包括间隔、速度、时间计算在内的基础概念的教学。只是,实验组的教学贯串于解决杰斯帕历险中的一系列新题目;而控制组学生解决的是标有不同题目的、一般的一步或二步文字题。数据表明,有机会在解决一个完整的杰斯帕新题目的背景中工作的学生,向复杂新题目解决的迁移能力大大强于控制组,这是由于,在杰斯帕新题目中包括了很多内在相关的子新题目,这种教学远胜于仅仅解决覆盖同样内容的彼此不相关的一步或二步新题目。

此外,ctgv还进行了大规模的评估探究,对抛锚式教学方式和目前在各种学校中进行的传统教学方式作了比较。在最近的探究中,探究职员不对对照组的教学内容进行控制,但实验组仍优于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参和的“真实的”对照组。从大规模评估获得的数据表明,实验组的学生(不受性别和种族的影响)无论在学习态度还是新题目解决能力方面都具有上风。

抛锚式教学中的迁移新题目

曾有人担心,发生于具体情境地中的抛锚式教学会使学生对所获得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跟具体背景焊接在一起,这样势必影响知识的迁移。应该承认,在特定场景中进行情境教学确实存在这种潜伏的危险,但对于知识迁移而言,这种危险并不是不可避免的。ctgv在过往三年中进行的实验表明,经过全盘认真考虑的教学方式将有助于学生在情境性的抛锚式教学中发展各种经验的表征,这将促进迁移发生的可能性。以下就是探究职员设计的可由抛锚式教学引发的不同类型的迁移。 向新的类似新题目的迁移

迁移的第一个标准是对新新题目的建构,该新题目应和先前解决的新题目直接相似。例如,学生已经在杰斯帕的第一个和航行有关的历险的背景中提示了间隔、速度、时间概念。现在,教师则要求在类似的新的场景(比如,船型、耗油不同、起迄地点、时间不同等)中,建构新题目及其解答。

向部分类似新题目的迁移

迁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将某一特定课堂中的活动和其它课堂或校外的活动自发联系起来的程度。早期的探究发现,在一些事例中学生自发地将课堂获得的信息用于日常生活。最引人注目的是摘要:学生在影像提供的情境中学习如何利用标准度量稀奇(印地安娜·琼斯的高度)后,会自发地将所学知识用于丈量其它物体,如飞机的长度、校园里旗杆、树木的高度等。同样,在夏洛克项目中,学生会把学到的词汇自发地应用到其它的课堂和不同的内容领域。此外,有些学生在书写活动中,还自发地天生横贯几个故事的连贯的情节结构。

使用权用杰斯帕系列的学生分布在世界各地,探究职员不断收到家长的报告,反映的孩子将杰斯帕学习和日常生活活动联系起来。例如,有的家长注重到,当他们的车子停在加油站时,孩子开始询问车的燃油容量和功率;还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对各种度量单位产生喜好,等等。这种将抛锚式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自沉地应用到生活真实情景中的能力,及有力的表明抛锚式教学有助于提主学生向真实的、高效率学习的移迁能力。

向特定学科领域的迁移

ctgv曾说明,用于教学的支撑物并不一定是视觉的。探究组的一位成员就曾经将基于平安和基于新题目的学习推广至医学、法律和商务内容的学习领域。在这一探究中他主要利用语词形式的支撑物,探究结果表明学生通过学习把握了一整套组织有序的知识,同时还提出并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参加这一实验课程的学生都有是按照侧重语词技能的标准选择出来的。

尽管如此,ctgv仍然以为有足够的理由偏爱视觉支撑物,而不仅仅使用语词支撑物,尤其是对于那些未达到语词技能选择标准的学生。偏爱视沉支撑物的理由之一就是给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一个参和课堂讨论的机会。理由之二是,视觉支撑物更易于传达极其丰富的、复杂而新奇的信息。理由之三是摘要:既然丰富的视觉环境能引起更广泛的关注,那么,在这种视觉环境中,不同小组的学生就有机会集中注重同一个支撑物中不同方面的新题目。比较语词和视觉支撑物差异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单用一种方式——或书面的或影像的方式解决杰斯帕的一个新题目。结果表明,只用书面材料的学生,在返回原处寻找解决新题目所必须的相关数据时,有较大的困难。

目前,ctgv在夸大视觉支撑物的优点的同时,仍在努力进步学生处理语词材料的能力并将此作为探究目标之一。比如,在涉及阅读、写作的抛锚式课程中,探究职员在开始时试用视觉教材,然后逐渐帮助学生适应纯语词不达意的教材。

抛锚式教学的优点

ctgv以为,围绕支撑物组织课程有以下几点好处摘要:

首先,对于教师为完成一个基于社区的真实项目往发现所必须的一切资源是十分困难的。但围绕支撑物组织教学则比较易于治理。利用具有丰富信息的支撑物为改变课堂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台阶,避免了因项目自身的改变而导致的过于忽然的变化。

由于学生在活动开始之前具有的经验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围绕支撑物组织教学有利于使学生的原有的预备水平趋于平衡。

支撑物还为学生以及社区其他成员积极参和知识的共享提供了一个共用平台。不同的学生可以从同一个原始情境出发,提出 不同的新题目以及解决的方案。新新题目的提出往往受到他人的重视并激发出浓厚的喜好。

支撑物的利用还促进了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社区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流。例如,邀表家长和社区成员进进课堂,和学生共享支撑物,在解决复杂新题目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在有些领域可以为学生提供补充信息。其中有一例就是家长在观看了涉及紫外线的历险后,邀请学生现场参观真正的紫外线外线。

抛锚式教学探究项目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是摘要:教学能在何种程度上使学生通过学习为未来作好预备。支撑物可能为学生敏感的、形成性的评价奠定基础,这交有助于保证所有的学生尽自己的可能学到最多的知识。 对情境认知的反思

通过1990年以来的实验探究,ctgv对情境认知作了进一步的反思。提出,1)必须以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表境性”;2)有关学习和迁移的情境观点;3)如何利用远程教学技术创建“学习共同体”,以支持学生为生活做好预备的学习类型。

有关“情境地性”的广角思考

1990年以前,ctgc主要夸大以影像为支撑物或在宏观背景中进行情境地教学。如今,探究职员固然仍然相信,支撑物对改变课堂中发生的教育活动着重要的功能,但有必要进一步清楚地思考支撑物所处情境的文化背景。实验表明,教师和学生在开始杰斯帕系列课程的工作时,首先必须面对的挑战是改变其课堂的文化,即帮助教师从“讲述者”转变为“教练”或“学习的伙伴”。其次,学习最好从比较简单的技术开始,如带有远控器的电视唱片或条形码解读器等,比较复杂的计算机技术可以稍后再先容。此外,应为技术的试用提供足够的时间和设备的支持,以避免因设备新题目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此外,通过实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也证实,帮助实验教师获得学校和社区对新项目的广泛支持是极其重要的。为此,教师已经在工作中创造了很多方法,比如,邀请家长和行政职员进课堂解决杰斯帕新题目。探究职员也创造了一些重要的评价工具,以便让教师有可能性展示学生通过抛锚式课程所学到的东西。这一切将有助于转变家长和社区其他成员的教育观念,以便为抛锚式教学的顺利实施创造相应的文化背景。

学习和迁移的情境观

抛锚式教学的实验探究帮助探究职员逐渐确立起有关学习和迁移的情境观点。根据格瑞诺(greeno)等人的学习定义,即学习是“„„和一情境中的物和他人交互功能能力的进步”,将迁移新题目理解为摘要:如何学习参和某一情境地中的活动可以影响(正面地或负面地)此人对某一新情境中另一活动的参和。ctgv以为,greeno及其同事对学习和迁移的定义的启示是摘要:不同情境地中的学习是不同的。由此,应该引起探究职员注重的是摘要:大多数有关学习的探究都主要关注典型的学校场景中的活动。然而,有些探究者指出,典型的课堂文化会导致学习的肤浅,而不是深进。因此,为了全面、深刻地熟悉和探究真实的学习和迁移,作为各种学习理论基础的应该是对由各种场景中发生的学习所引起的广泛变化进行分析,而不只是单一地、局限地孤立地探究学校场曩发生的学习。

夸大情境地认知的理论家十分注重对发生于日常场景中的学习和新题目解决进行分析。例如摘要:赫美罗(hmelo,1992)以为学习和教学的原则提出应该依据两种不同的分析摘要:其一是对基于课堂教学的学习的分析;另一种分析对象是非学校场景中的学习。他曾对这两种学习原则进行比较。他指出,在学校场景中,学习通常是教师指导的,而在非学校场景中学习必须由学习者自己指导,这就要求学习者克服学习中对他人的依靠独立地识别、分析、解决新题目。此外,不同场景要求的学习策略也不同摘要:学校场景中夸大的学习策略的类型主要是应付考试的,如记笔记、回忆并记忆课文中信息、关注新题目的标准答案、猜测测验的可能性范围等;和此相反,在以解决真实新题目为目标的很多非学校场景中,学习策略夸大的主要是识别重要新题目、机会和场景以及如何确立符合自己需要的学习目标、如何寻找为解决新题目所必须的资源、手段、方法和途径。

学习和迁移的情境观对评价新题目有着同样重要的启示。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障碍是教师和学习系统经常过高地考虑标准化成绩测试中分数的意义。事实上,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并不能保证且有助于他积极参和新情境中相应的活动,如摘要:职业工作所必须的独立学习活动。因此,改变课堂文化挑战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改变作为学习标志的评价的实质。这一点对于解释杰斯帕软件的目的是很重要的。该软件的主要目标并不在于提供学生在标准化测试中的成绩。但ctgv需要有评价学生进步的方式,所以,开发了评价工具,主要用以评估新题目发现、新题目表征的天生性技能。沉得这些技能对于不断变化的日常情境是十分重要的。新的评价方法作为一个题目已成为近十年来论述的主要新题目。情境学习和迁移理论有助于阐明教材、教学和评价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确定课堂、学校和共同体的文化。

ctgv的理论依据是吉布森有关“供给”的解释并以此对教材、教学和评价进行了分析。他们所设计的支撑物主要支持这样一些学习活动类型摘要:天生学习、协作学习和有效的交流,这些学习类型恰恰相反恰恰相反是传统教学材料所不支持的。随着ctgv从课堂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已经发现推荐能促进学习的补充教材和实践是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使思维可视化,从而在必要时提供精制和修复的机会。总的说来,对供给物的夸大有助于将注重力集中在多种多样实践的用处上。例如,在提供有依据的自我食欲的机会和仅仅测试学生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对于他们,自我评价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

推荐第5篇:抛锚式acce2003教学案例acce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ACCESS2003 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2010年10月

通许县中等职业学校

陈亮中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ACCESS2003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通许县中等职业学校 陈亮中

第一章 认识ACCESS2003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章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基本概念、了解各种数据类型、初步掌握利用Acce管理数据的基本方法,目的是为将来学习“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做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因此笔者认为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让学生了解或掌握几个基本概念、基本操作,而应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和平台,使其在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习“数据库技术”的兴趣。

依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本节教学安排三课时。笔者由教学情境创设需要,安排第一课时的内容是数据库相关的几个概念,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字段的各种数据类型和设计简单的数据表,第三课利用Acce管理数据记录的基本操作。本设计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

【学生分析】

运用知识迁移能力学习“利用Acce管理数据记录的基本操作”做了准备。但教学内容中新概念较多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会有影响,另外不同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具体教学中要创设好学习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注重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描述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熟悉Acce软件的操作界面及其基本操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创设的学习情境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体验发现或归纳出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知识技能运用能力和协作、交流的能力,通过互动点评活动结果和完成学习日记,学习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数据库系统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

1.数据库系统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运用了抛锚式教学模式,以教学论坛为学习的平台,“宠物世界”游戏为教学引线,通过两个互动活动实现情境创设,将“锚”抛在本课教学的两个重点。创设“学习日记”情境,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发掘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作用。学生以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师生互动点评学习过程和结果,实现效果评价。

【教学过程】

一、熟悉平台,导入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登陆教学论坛,熟悉论坛设置。学生熟悉学习的平台,阅读论坛中“学习指导”贴,明确学习目标,复习知识点。

二、情境依托,构建知识

1.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及关系

师:上一节课我们体验了网上数据管理带来的好处,其实同学们平时在接触的网络游戏也存在数据管理的问题。

学生显露兴奋的表情。

师:我们边玩边学,一起进入“互动活动一”。

互动活动一:“宠物世界”初探

活动内容:(1)自学教材“ 数据库技术第一章”,了解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概念,完成论坛“知识问答”;(2)到“宠物世界”领养一个宠物宝宝,把它养得又肥又壮;(3)思考、猜想“宠物世界”游戏与数据库系统中的基本概念的联系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学生自学基本概念,摸索游戏功能,探究彼此联系。教师巡视辅导。活动结束后,交流学习成果。

师:我们的互动活动暂告一个段落,请同学们查看一下谁的宠物宝宝培养的最好?

学生查询“宠物排行榜”,推举出第一名的同学。

师:网络游戏本身是一个软件,这位第一名的同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熟悉了这个软件的功能,可见他知识迁移能力、操作能力很强。下面我们就请他来谈谈“宠物世界”游戏与数据库系统中基本概念的联系。

生:“宠物世界”游戏是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我们在玩游戏时产生的数据应该是有个数据库文件在存储的,并有一个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该文件进行管理。

教师请其他同学分析、补充,并从服务器调出“宠物世界”游戏后台的数据库文件证明学生的猜想。

师:这就是“宠物世界”游戏的数据库文件,扩展名为“.mdb”,鼠标双击该文件,计算机会调用Acce这个软件将其打开,Acce就是该数据库文件的数据库管理软件。

教师简单介绍Acce软件对数据的管理方式;学生都瞪大了眼,看着教师演示。

生:我看到我的宠物的名字了,还有它的等级!老师,是不是用Acce改一下这个数据库文件,在“宠物世界”游戏就会发生变化?

师:这位同学脑筋转得可真快!既然想到了,那我们就去做吧,开始我们第二阶段的互动活动。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学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然后和具体实例相结合分析其中的联系和关系,并经过师生共同讨论、教师演示讲评,最终实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同时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归纳延伸,提升素养

师:不知道班级里有没有同学玩网游有点上瘾?如果有,那么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已经很好的告诉你“你所日夜为之奋斗的只是数据表里的一个数字”。请真诚的面对现实生活,从容的看待虚拟世界,学会约束自己。

师:接着请大家都来谈谈课堂学习的感受,完成“学习日记”。

学习日记:一个论坛投票贴,设置了五个固定内容供学生多项选择,当然学生也可以在投票贴回复更多的学习感受。

五个选项:(1)今天上课心情还不错,这种边玩边学的课堂形式我还是比较喜欢的。(2)原来认为学习数据库的一些概念会比较枯燥,但我今天掌握起来却比较轻松。(3)今天课堂上大家一起玩的“宠物世界”游戏虽然界面比较简单,但还是有点味道的。关于游戏,我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不沉迷其中。(4)刚接触“宠物世界”和Acce的时候,我感觉有点无从下手,看来我对于以前学习的知识技能掌握还不够好,不过我会努力赶上的。(5)另外,我觉得我们班级的学习氛围很好,当我学习碰到困难的时候同学们都会来帮助我,当然我也很乐意帮助别的同学。

师生共同参与关于本课学习的讨论。教师提出预习要求。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轻松自然的评价环境,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希望引起学生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考,为课堂教学画龙点睛。

【教学反思】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抛锚式教学一般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几个环节组成。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情境设置和教学模式都很有兴趣,教学任务也完成得比较不错,同时笔者也有了以下教学后的思考:

(1)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像“抛锚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接触比较少,教师应考虑在整个教学阶段逐步引入教学模式。

(2)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切身体验课程内容,全面的分析在教学实施中学生可能产生问题的范围。实现创设的情境能符合学生心理,教学的“锚”能抛在学生的“临近发展区”,能掌控整个教学进程,把握课堂指导的最佳时机。

(3)教学中应该考虑多种教学策略配合运用,该用其他教学策略的地方还是要用其他的。例如抛锚式教学中确定问题环节,教学的“锚”(学习任务)一定要抛在关键点上,要能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如果此时完全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发现问题、确定选择问题,就可能产生“教学方向偏离”、“部分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在这里教师就可以考虑运用启发式策略,或者事先搭建一个学习支架,帮助确定学习任务。

(4)教学评价是抛锚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新课改要求教学中强化的部分。如何让学生很自然的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进行评价,让教学评价真正发挥作用,教师应该对评价进行设计。例如在本课教学中,活动成果展示阶段,学生急切想知道自己努力的结果如何,还想知道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学习成果的,因此此时设置一个师生互动点评学习成果将是很自然、有效的事情。另外笔者在课堂教学将结束阶段设计了一个“学习日记”环节,试图探寻一种课堂评价的新形式,通过精心设置日记中的五个选项,使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对本课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反思。

推荐第6篇:抛锚式教学法的解析

抛锚式教学法

抛锚式教学法是较成熟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中的一种,其是以一种技术学为基础的重要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与情境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的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简称CTGV)在约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的领导下开发的。抛锚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成抛锚。它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宏观背景。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处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凭借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抛锚式教学有两条重要的设计原则,其一是学习与教学活动应围绕某一“锚”来设计,所谓“锚”应该是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其二是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1.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将科学内容跟真实世界的情境结合起来,并促使学生在知识、知识的应用以及他们作为家庭成员、公民和工作者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情境的选择要提供给学生一种真实可靠的语言信息,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语言形式要符合实际的功能和规律,使学生在一种真实自然的情境中体会语言,使用语言。例如 我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在上课以前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快的融入梁祝的曲调当中,我先让同学们观看了舞蹈梁祝的经典片段,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自己仿佛处于梁祝的故事当中。 2.提出问题

抛锚式教学法的问题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它的课程构成的三要素——情境、学生和课程。所以问题的提出必须和它们紧密相联,使三者之间协调一致。考虑情境,情境的设计是整个课程展开的关键,要把各个知识点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真实,生动而又充满知识技能的网络体系。在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下进行,学生是教学的整体,我们必须认真地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发展水平方面的情况。在课堂中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把握好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考虑课程,在问题的设计前我们要认真地考虑课程中哪些知识点应用技能和任务布置是学校重视的,哪些是重点难点并要多花些时间来讲解演绎的。因此,设计每个问题前要对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会掌握到的知识点进行充分预测。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去掉的同时我并没有按照教参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述音乐知识,而是提问学生音乐的那些要素改变了才导致音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懂得音乐的表心里,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曲子的印象。 3.组织协作

基于问题进行小组协作讨论,发挥学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形成由外部导向到个体内部驱动的过程。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协作学习模式是指采用协作学习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它的组成要素为: 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协作学习环境。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或生活体验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在个体之间采用对话、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例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课中,我让学生讨论如果让自己选乐器,用什么乐器能表现强大的封建势力,用什么乐曲能表现弱小的祝英台呢?这样一来既训练了学生的对话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它促进了学生音乐思维的逐步形成。 4.效果展示

效果展示是对学习成果的展现,传统教学中往往注重以考试的形式来展现学生学习的成果,一系列的考试给学生的音乐学习带来无形的压力,使音乐学习变得枯燥单调,而且缺少了语言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音乐学习需要更多地在真实情境中的实际操练来检验它的成果,音乐教学中“趣味性”问题也是头等重要的问题。游戏和竞赛等方式的效果展示使教学成果表现的更直观,在游戏和竞赛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得到认可和鼓励,例如在上学期我并没有采取考试的方式来给学生打成绩,而是举办了一场班级的歌唱表演赛,同学生们都很积极,这样学生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和参与的兴趣。 5.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教师用来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操作方式,是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观察。通过对学习效果的适时反馈,通过师生对话,教师可以对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学习方式如何,学习状况如何有个深入的了解。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教师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独立进行思考,主动学习。

(2)生生评价:在这个过程中生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切磋,互相启迪,互相批评。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3)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使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成为评价和被评价的主体。在学生的独立反思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让学生弄清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的优势。

课题式教学

课题式教学是以明确的目标展开的设计活动,所以课题的训练能为学生创造一种体验设计过程的机会,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去体现设计本质—创造力、设计中的创造包含着多层学科的交融和多种能力的体现,课题式教学就是要在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把握这种关系和能力.课题式教学主要是在建立在专业工作室制下,以课题目标为导向,把设计基础教学与设计创新联系起来,使基础知识直接应用于设计之中.在课题训练的调查分析中,让学生切实的去了解设计的方法、程序以及设计与产品、生产、流通等之间的一些相互关系.课题式教学的特点:实践性是课题式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实践中,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体会设计的过程,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乐趣,这有助于学生的自信和自强.同时,这种方式也使学生改变了从过去被动式接受到主动学习这样一个转变过程.独立性是课题式教学的特点之二,通过课题训练,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判断、思考来确定设计中的观点、任务;用自己的选择和方法来表现设计中的风格、形式;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提高自己的技能、扩展自己的思路.创造性是课题式教学特点之三.创造是以创新、变化为前提的,课题实践的一切内容和形式都是围绕着创造展开的,它是课题教学的核心.如何引导和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造潜能,是课题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例如在《音乐画面与美术画面的设计》一课当中,为使学生实践的内容切实落实到计划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步骤:: 1.准备阶段:明确课题,针对课题内容让学生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探讨设计的表现风格形式.如:设计的主题是以复活节、情人节、圣诞节为内容,定位是欧洲市场的文化礼品、日用品的包装.设计要求是如何把欧洲的传统文化习俗、人的情感需求融入设计主题之中,使其设计的形式因素与目标相一致.同时提出设计规定。西方宗教的文化知识,并借鉴设计的形式,传达这种信仰和情感.这既明确了设计问题,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学校的资源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图书馆,资料室成为了真正的学习空间,这种教学和过程,也填补了基础教学上的一些不足.2.创造阶段:学生根据提出的课题要求和调查分析结果,进行设计构思和草图表达,对原有类型的设计和要求发展的方案进行比较,力求在形式感上首先有所突破.例如传统上的圣诞色彩多以红绿色为主基调,图形多以圣诞老人头像为主标志,手法多以写实的风格表现,这已成为一种传统的模式.我们根据设计的发展和流行趋势的变化,进行了多种风格表现的尝试.首先,以平面形式展开.比如《圣诞》系列的设计,在形态色彩上多以抽象、意象的手法,以强化视觉延续性和形象的识别性,从而传达主题的鲜明特征.《复活》系列的设计,则采用了隐喻的方法,以植物、昆虫的组合构成,加之绿色基调,隐喻春天复苏之意在创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解决和掌握两个主要问题.其一,创意与形式表现:创造包括意念的创造和形式的创造,好的创意只有通过完美的视觉表现形式才能展示,形式也可以丰富、强化创意.比如《复活》系列中的花朵与瓢虫的设计,形象普通,二者看似没有任何联系,但却巧妙地传达了春天的意境,隐喻着复活。《复活》的系列设计,就是在这个前提下展开的.我们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与其题材相关的一些产品种类和表现形式,还要了解和掌握与之相关的一些细节和特点,在创意上要有突破.这样势必加快了学生的自学和自强能力的培养,潜在的能动性也得以发挥.3.评价阶段:评价阶段对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是课题式教学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定义即是对设计的结果做出评估,意指评价者关心的一系列价值.方案建立以后,我们组织学生观摩、交流、发表见解,以教学目标为准则,讨论创造性的形态语言在设计中的应用.在课题中,设计标准首先要关注的是整体,它包罗设计各方面的问题.就是说,通过课题的训练,使学生明确,设计关注的不仅是如何表达,还要注重它的价值是代表谁的,学会去平衡设计的需求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在评价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法和个性的不同,有的倾向理性,即注重设计的形式、结构的严谨性,以及它的程式.比如在形态、色彩及版式上都具有很独立的概念模式;有的侧重于感性,即用个人设计的感觉经验直接来判断,其设计结果则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而两者之间对设计经验的建造都是重要的.在教学中都不可缺少.评价中,让学生必须意识到平衡两种倾向,以吸取各自的优越特点,能使设计方案达到最佳和理想.评价的目的有助于决定设计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揭示出优秀的设想,并不断完善,使设计的各个局部追求一致性,从而达到方案的确定.4.制作阶段:方案确定之后,为使方案转化为可行性的产品以适应生产、工艺技术的要求,还需学生对方案进行程序上的编辑、技术上的处理、审查,以验证方案可行的程度.比如,设计中的图形,色彩在印刷前,首先要把它转变成一种电子文件.文件的输入、输出的格式影响其品质的变化分辨率的大小与格式将改变文件的规格、尺寸,色彩模式要与印刷模式要求相吻合等等.通过制作过程,学生学到了很多技能和实践经验,对软件的应用和设备的了解更加熟练.同时计算机图形和视像还会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图库.从中为学生的设计提供大量的信息和帮助,使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得以完美展现。

基于问题式学习

为了使“基于问题的学习”更能广泛地应用于物理教学过程之中,借鉴美国“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模式,依据我国的教育实际,提出了“基于问题的学习”音乐教学的三个实施步骤,实施过程包含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及交流与合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个模式既是系统的又是灵活的。其系统性在于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而其灵活性则在于步骤可以增减,教师应根据课时的要求灵活掌握。即在具体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可以包括所有步骤,也可以只包括部分步骤,或者可以相应的缩短每个步骤的时间和限制每个环节进行的深度。

1.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即让学生明确对于问题他们已经知道什么,还需要知道些什么,对该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对问题情境有一个清楚而相对彻底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明确需要收集的信息范围,最后得出一个较为可行的解决问题初步方案。这部分的讨论以集体讨论最佳,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已知、未知、看法等记录下来。随着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深亥,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可能会发生变化,甚至与原有的看法发生冲突。因此学生需要不断重复这一过程,重新明确问题、发现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2.收集和共享资源

将学生分成八到十人的小组,通过召开小组会议,由学生自己选举产生组长,内部协调各人的任务,收集信息并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最可能会遇到如下困难,如:如何收集和处理收集到的大量信息,如何与专家取得联系并获得帮助,如何处理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沟通问题等等,教师应主要在前两方面给予学生帮助。教师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插入讲解,如文献查阅的方法,告知学生信息密集的网站,某些超出理解范围的知识的讲解和写信的技能、统计软件的应用、与成人沟通的礼仪等技能。

3.解决问题

①教师指导学生初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学生初次接触“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时,可能会对问题束手无策,对如 何解决问题毫无头绪。此时,教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插入评价是教师引导通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提问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专注于问题和重要学习环节。教师可以从认知、元认知、认知论水平层面来对学生的活动提出问题,促使他们进行思考和反思,锻炼其批判性的思维。教师在不断地引导学生寻找合适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入概念和规律,构建起学科的知识结构框架和相关的学习方法结构链,让学生通过团队的探索活动和集体交流进行学习。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概念、规律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②记录思路

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记下自己的答案和想法,或者对已有的思路的疑问,在小组会议中进行讨论。与此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他们以前对问题的陈述和界定并与整理好的资料和思路进行比对,重新确定问题的陈述和界定,多次重复以上步骤,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③确定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 小组成员通过面对面或者电子邮件、聊天室进行交流,对思路整理表上罗列的各种策略进行比较和可行性分析,提出自己对解决该问题的建议或主张。学生以获得的研究材料及数据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每次小组讨论,需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4.“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成果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一篇论文,一首诗歌,一条建议,一个观点,一次演讲或者一件作品来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教师应举办一次大范围的展示会,邀请其他班级、年级的学生、任课老师、学校领导、家长和社会人员来参加,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通过口头陈述、项目展览或者其他方式的机会,来展示他们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与外界沟通的平台,使“学生和学校之外的人一起交流、探索,和身处逆境的人一起感受生活的艰难、分享人生体验”。在成果展示结束后,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完成课题报告表的填写,对本次学习进行总结。

5.“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评价

评价是“基于问题的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正如Steven Covey说过的,“当你开始做事时,你就应该想到事情做完 后可能达到的结果。”这给教师们一个启示,就是在活动幵始之前,就应先向学生 展示评价的标准和方式,使学生通过了解这一人性化、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估方式 提高学习热情。新课程所倡导可以促进学生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促进个体价 值的实现和激发人的主体精神的教育评价,而不仅仅是关注分数和分数的准确性。“基于问题的学习”音乐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方式,因此不能沿用传统的、形式单一的书面考试作为评估这一教学方法的唯一方式,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评价体系。

推荐第7篇: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优缺点

一、抛锚式教学策略概念

抛锚式教学策略是建立在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之上的,确立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了一样)。抛锚式教学策略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就是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在课堂上听老师介绍或者讲解这种经验,所以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抛锚式教学策略始终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通过学习者主动搜集和分析材料、数据,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的讨论中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组成抛锚式教学策略的步骤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4)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

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三、一个有关抛锚式教学策略案例的分析

教学内容:学习数学统计与概率问题

首先老师给学生展示这样一个故事“贾斯珀的朋友想帮助学校筹钱买新的摄像机,他的想法是开一个售货亭。他必须制定一个商业方案报给校长以获得项目贷款,所有的问题都围绕制定这个商业方案,包括使用统计调查来帮助他决定这个想法是否赢利。”

老师抛出问题:如果你们是克里斯,你们打算怎么做?

老师将这个故事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从中确定其中镶嵌着的问题是要“制定一个商业计划”(这个过程就是“抛锚”)。

学生们制定了一个取名为“巨大轰动”的计划,学习内容和过程也随之确定。 老师将这个计划拆分为如干个子问题,学生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要运用克里斯学校收集的数据抽样预测出计划是否赢利,有的学生采用分数解决这一问题,而另一些学生则用百分数来解决。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解决一步步复杂的子问题来达到最终计划的完成,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促进帮助下,反复利用有关资料,参与小组讨论与合作,为完成任务(制定最佳的商业方案)自觉进行探索,主动识别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与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方案,当学生们共享他们的方案时,大家就有了对数学统计与概率问题的深刻的理解。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抛锚式的教学教学策略借助于所抛的“锚”和为学生搭建的脚手架,试图使学生在类似真实背景知识的内容中学会思考,在接触大量知识概念的时候使学生能够识别和明确问题并系统搜索可能的解决方法。

四、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优点

从概念,步骤到案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一些优点。 优点:(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抛锚式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下来确定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然后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很好的培养和训练了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抛锚式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对于资料的收集与获取以及加工处理都需要学生亲自进行,这就大大的提高学生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在运用抛锚式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时,老师往往以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宏观背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更能明白或领悟到所学知识的现实用处,就像如果想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锯子,教学就应该把问题锚定在建筑一座房屋这样的问题中,这就不但使学生知道如何操作锯子,也知道了学习锯子的意义和动机,这是受到建造一座房屋这样重大事情的吸引,是知识为什么有用的意义和理由。

五、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局限性

(1)教师方面

抛锚式教学策略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一个开放、逼真的问题情境中识别问题,产生学习的需要,然后通过老师引导以自主学习的形式解决问题。可是对于相关教学内容,不可能只是确定出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确立不一样的问题,而老师不可能成为学生所选择的每一个问题的专家,那么老师在引导时就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给老师提出一个很大的挑战,老师不再是传统意义

上知识的一个传授者了,而更应该是一个知识的学习者。只有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

(2)评价方面

对于抛锚式教学策略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能通过专门的测试来决定,而只能是老师通过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来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够客观,会有老师很多的主观意识在里面,而且老师也不可能随时都观察得这么仔细,对于一些隐性的知识也不是观察就能发现的。

抛锚式教学策略由这样几个步骤组成:

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 “抛锚”。

自主学习——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支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应当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儿童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邻近发展区”。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已有的智力发展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

架”(Scaffolding)作为对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合作学习

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推荐第8篇: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抛描式教学法是指教师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境案例,引导学生逐渐探索出这个情境背后的数学问题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它能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现用高中数学教学的《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说用这种教学的应用方法.

一、应用真实的情境抛出数学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强的特点,很多学生接触到高中数学知识时,不能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背后代表什么意义,不能寻找到学习的要点,从而不愿意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抛描教学法的第一个要点,就是数学教师要给出一个直观的情境,让学生迅速理解这一节课他们要探索什么知识.

例如,在讲“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图1中描述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请计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并说明这个面积代表的数学问题;如果现在这辆汽车的读数为2010km,请按照图1说明在这之前,汽车的里程数与读数之间的关系,应用函数表达式说明两者的关系.

如果教师用过于抽象的问题令学生思考函数模型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一概念知识,从而不愿意思考数学问题.现在教师给出直观的图形,学生参看图形便能了解到“矩形面积=长×宽=速率×时间=路程”,即领悟到数学模型的意思就是要给出解决数学模型的规律.这张图片,就是教师抛出的“锚”,而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师抛出的第二个锚,即在学生领悟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路程=速率×时间”这一模型应如何建立.

二、应用综合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有时会比较复杂,学生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时,有时会有学习挫折感,从而不愿意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可用小组讨论,共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克服学习障碍.

同上例,教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到图1的阴影部分面积为50×1+80×1+90×1+75×1+65×1=360.“路程=速率×时间”是建立数学模型的依据.如何将这一公式转化为需要的数学模型是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原理.教师提出问题:汽车里程表的读数与汽车里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经过教师的提醒,学生了解到两者的关系为“汽车里程表读数s=2010+汽车行驶路程”,突破了这一学习难点.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可用二段函数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即第一段函数有第一段函数的计算规律,第二段函数有第二段函数的计算规律.如果以二段函数的方法思考这一数学问题,便可以图1为基础,设汽车行驶的路程为s、行车时间为t、v为t的分段函数,那么可将“路程=速率×时间”的函数表达式描述如下:

得到函数表达式后,有个学生认为可将该函数表达式应用图象的方法描述出来,找出两幅图象之间的规律.这个提议,让学生找到新的数学知识探索点.

三、抛出经典的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这些数学知识有什么用?这是学生需要了解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教师可以一道经典习题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到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愿意积极拓展相关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这是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数学问题、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转化过程,教师要提出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经典例题,引导学生思考.

总之,抛锚教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相关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实施的关键为:抛出什么问题?怎样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怎样让学生拓展问题?教师做好这三个方面的教学设计,就能优化抛锚教学法的效果,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推荐第9篇:登泰山记教学实录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实例

登泰山记》教学实录——“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实例(2007-06-07 11:19:39)转载标签: 登泰山记教学 分类: 教学实录

《登泰山记》教学实录

——“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实例

黄昌龙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作为古代记游散文的特色:①文旨单纯明了;②选材新颖;③剪裁布局精当;④写景状物极具特色。

教学设想:

1.本课拟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一种),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了一样)。

2.本文篇幅短小(不足600字),文字相对浅显,学生预习后极易产生“我已读懂了”的想法,而事实上,本文作为古代记游散文的精品,在主旨确定、题材选取、剪裁布局、写景状物技巧等方面极具特色,而这正是学生容易忽视并难以理解之处,故拟出上述教学目标作为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主题”。

3.预习要求:朗读课文;查阅生字、多音字;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生平;收集历代写泰山的诗、文(可上网查阅资料,教师将有关网址告之学生)。

教学过程实录及分析

一、创设情境

师:(播放第一组配乐幻灯片:泰山及五岳风景)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又称岱宗,春秋时改为现名,它与湖南的南岳衡山、陕西的西岳华山、山西的北岳恒山、河南的中岳嵩山并称“五岳”。泰山高度虽低于华山和恒山,但古人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加之泰山山势磅礴雄伟、峰峦突兀峻拔,景色壮丽,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美誉。

(播放第二组配乐幻灯片:泰山游览图、主要景观等)泰山绵亘济南、泰安、长清等市县间,总面积436平方公里,主体在泰安市城北,可分为五大游览区:丽(山麓)、幽(登山东路)、妙(山顶)、奥(后石坞一带)、旷(登山西路)。登山路线分东西两路至中天门汇合直达山顶,总路程9公里,阶石6000多级。泰山名胜古迹众多。从东路上山,自南向北有岱宗坊、王母池、红门宫、一天门、万仙楼、斗母宫、经石峪、柏洞、壶天阁、中天门、云步桥、五大夫松、慢十八盘、升仙坊、紧十八盘、南天门、天街、碧霞元君祠、日观峰、玉皇顶等景点。玉皇顶为泰山极顶,海拔1352.8米,因建有玉皇殿而得名。其东有日观亭,可观 “旭日东升”;其西有“望河亭”,可赏“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景。历代封建帝王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给它加上许多封号,并到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

(分析:源于现实世界的活生生的情境是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对于作者姚鼐来说,他若从未深入泰山之境,则很难设想他会写出这篇传世佳作;对于学生来说,他若要真正对本文作深入理解,就必须了解泰山之景。但是,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并未去过泰山,甚至亦很少看过关于泰山之景的图画、照片,因此,播放上述两组配有音乐和旁白的幻灯片,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将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雄伟壮丽的泰山自古以来就成为游览的胜地,历代文人也留下了许多记游的作品。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代桐城派散文家,42岁的姚鼐先生登临泰山,就写下了《登泰山记》这篇传世名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欣赏这篇散文。

(播放第三组幻灯片:课文配乐朗读录音,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泰山景观)作为古代散文的精品,记游泰山的佳作,《登泰山记》的写作方法在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播放第四组幻灯片之一:显示上述所提问题)

(分析:抛锚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程序就是“抛锚”,这里的“锚”往往是特定情境中的一个或一些真实的问题,它与学生要建构的意义的“主题”密切相关,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通过学生和教师对这个或这些问题的探究,教学内容及其进程就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这个“锚”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把学生与教师的“思想之船”固定在知识的海洋之中,在对知识的纵深探究中不断建构每一个主体自己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所提的上述问题,有的在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的已在草稿上记下思考的结论要点。教师来回巡视、检查学生

的完成情况。有学生要求重看前面的第二组幻灯片,教师准许他用多媒体教室里的计算机重看。)

师:同学们都能够积极思考,这非常好。不过通过我刚才的观察,似乎发现有的同学也还有不少困惑,能否给大家说一说?

生 1:我觉得“写作方法”范围太大,能否给我们提示一下从哪些角度研究?

师:当然可以。就本文而言,我们可以从立意定旨、题材选取、剪裁布局、写景状物技巧等方面探究值得我们借鉴的写作方法。(播放第四组幻灯片之二:显示上述概括四个研究角度的文字)

生2:刚才您提到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记游泰山的佳作。那么,除了古代的作品外,现当代的有无佳品?

师:当代作家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写得很好,想看的同学可老师制作的网络课件中查阅到。(部分学生在老师制作的网络课件中查看有关作品)

(分析:在“自主探索”阶段,教师应让每一位学习者主动地思考所抛之“锚”,教师的职责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具体答案,而

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方向、角度,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教师的点拨要能够给学生点明一个思考研究的方向,或一个探索的支点,使学生顺利跨越“最近发展区”。)

师:同学们刚才都已作了认真的研究,接下来请大家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各自的研究成果。然后,每个协作小组要选派1-2名同学在全班发言,至少从一个角度详细分析值得我们借鉴的写作方法,其余的协作小组可以在他们发言后,随时发表评论。

生 3:我们小组想从题材选取这一角度来分析。

师:请说。

生3:自古以来,记游泰山的诗、文不乏名篇佳作。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泰山的美景几乎已让前人写绝,这确实给清代的姚鼐出了一道难题:又要写泰山,还又要避免落入俗套,这实在太难了!(做一个摊手的姿势,众笑)那么,姚鼐先生是如何超越前人,求得创新的?请听我们的分析(做一个邀请的手势,意欲请小组内另一位同学即“生4”回答)。

生4:前人佳作多写泰山之雄伟及作者登山的心情意趣,所选之景多为春、夏、秋三季。姚鼐则取“深冬泰山雪景”作为奠定全篇的总特色,又以分镜头一一表现,如自京城出发“历风雪”,上山路上“迷雾冰滑”,登上山顶后“苍山负雪”,风雪中日出的奇异景观,“雪与人膝齐”的罕见景象,从而写出了一般人难以见到的另一种泰山。

师:说得很精彩,请问别的小组同学对此有何评论?

生5:我们小组对刚才这个小组同学的答案非常满意。不过我们想补充一点,作者写的不只是“深冬”的泰山雪景,而且还是深冬的一个特殊的日子中的雪景。大家想一想这是什么日子?(眼看四周,想卖个关子)这一天是农历大年除夕。

生 6:你怎么知道?

生5:原文“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交代了作者登山的时间,“丁未”,查注释可知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一句说明了观日出的具体时间,“戊申”是“丁未”的后一天,“晦”即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戊申晦”可不就是大年除夕嘛!

师:你们分析得相当准确,姚鼐先生在题材选取方面的确胜人一

筹,那么,这给我们带来哪些可借鉴的东西?

生7:《登泰山记》的这种求新求异、独辟蹊径的选取题材的思路,为后人写游记作了直接或间接的示范。比如当代作家李健吾写的《雨中登泰山》也许就受到了姚鼐的启发:姚鼐写的是“雪中”登泰山,李健吾想要创新,于是他就写“雨中”登泰山。在李先生的文章中,他让雨从头至尾淋出一个湿漉漉的泰山,真是别具情趣。

师:你的分析很有道理。那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我们在写游记时,要想求得创新,关键是在春夏秋冬、阴晴雨雪这类气象特征上做文章?

生7:这„„我说不好。

生8:就游记而言,气象特征应该是写作者着力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创新的视角还很多,比如昼夜光影的差异,此地之景与彼地之景的比较,平常景物中蕴涵的哲理,游览中的感受等等,总之,题材的选取要有独创意识,写游记是这样,写别的文章也应如此。

师:讲得好极了!接下来大家是否再换一个视角来探索本文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写法?

生9:我们小组想从立意定旨这一角度来研究。作者在记游中,仅着意于游程的记述、时令特征的描绘和景物的刻画,却较少个人感情的流露和议论,他只是把泰山奇异的自然美、古老的文化美呈现给读者,二百年后读此文,我们仍可感受到作者那颗热爱祖国山川的心。

师:你们能否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证据?

生9:全篇并无一处说明登山缘由的文字或直接赞美泰山之辞,但通过下列现象,作者的立意不言自喻:从登山观日出的时间选择来看,除夕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作者理应在家里共享团圆之乐,但作者却在除夕之前的丁未日登山,在除夕戊申日观日出,足见作者对泰山的一片痴情;从游览的行程来看, “自京师”“历齐河、长清”“至于泰安”,行程数百里,登山时又踏数千级台阶,路途如此遥远,但作者毅然前行,这充分证明他对这片土地太热爱了。

生10:“乘风雪”、“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说明登山的困难非常之大,但作者还是全然不顾。日观亭坐落在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上,高处不胜寒,再加上“大风扬积雪击面”,这样的气候实在让人难以忍受,然而作者却毫不畏惧,怡然自得地坐在那里等待日出,这说明他对这块土地万分地神往。

生11: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蕴涵着强烈的感情。比如写风停雪

住晚晴夕照的那段文字:那青色的山峰披着皑皑白雪,通明的银光照耀着南面的天空;回眸鸟瞰,古老的泰城、大汶河、徂徕山恬静地沉浸在夕阳的照射之中,红妆素裹,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而半山腰萦绕着的云雾宛如飘带一样,朦朦胧胧,似动非动,别具风采。白雪、落日、青山、城郭,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自然、和谐、优美,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师:你们的研究结论的确令人佩服,你们是否可以小结一下?

生9:《登泰山记》一文的主题单纯集中、不言自喻,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写散文尤其是记游散文,主旨并非一定要用话点明,但应该让人读后能很清晰地感悟到。

师:我完全赞成你的说法。

生12:接下来由我们小组来谈谈本文在剪裁布局方面可供借鉴的内容。面对泰山众多的风景名胜,作者大胆取舍,围绕“风雪泰山”这一特征,按游踪的先后顺序,选择了沿途的一路风雪,攀登道路中的迷雾冰滑,登上山顶时所见的夕阳晴雪美景,次日清晨所见的奇异的日出景观等材料入文。这种围绕景物特征取舍材料的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生13:作者对已选择的内容的安排还注意到详略得当,这也值得我们借鉴。同是能体现“风雪泰山”这一特征的内容,作者对观日出这一节施以浓墨重彩,突出登山的主要目的是看日出;泰山的古迹很多,石碑、石刻、庙宇不计其数,作为游记,这些都不能不提到,但这些显然与“风雪泰山”的个性特征关系不大,而且这些古迹并非泰山冬季所特有,因此作者只是顺便作了些介绍,以增加游记的知识性。

师:大家对这个小组的两位同学的分析有何意见?

生14:我完全赞同他们的分析,但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文章主体部分是按顺叙来组织材料的,但结尾部分突然打破了这种安排,就全文而言,这种安排是否显得线索不清晰、脉络不分明?

生12:综观全文,主体部分是按顺叙即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但结尾没有用这种顺序,开头也没有用。作者的思路可能是:写登泰山观日出之前先介绍一下泰山的地理形势,以使读者对观日出的地点有一个总的印象;接着写登山过程及观日出的具体情景;最后又从总的方面补写泰山人文景观和冬季泰山的总的特色。这样写既有宏观的全景,又有精微的细部,应该说行文还是比较清晰的。

师:大家的意见都很好。接下来哪个小组来谈谈本文写景状物的

技巧给我们的启迪?

生15:我们认为在写景状物时,要特别注意选用准确的词语。比如“苍山负雪”的“负”字,极得神韵:作者不说雪盖青山,而说青山背雪,把主动者说成被动者,用语新颖脱俗,更重要的是,着一“负”字,顷刻赋予了苍山以强大的生命力。

生16:“半山居雾”之“居” 也用得传神,它写出了“若带然”的山涧云雾似乎也恋恋不舍于“如画”的“汶水徂徕”之美景的感情。

生17:刚才两位同学实际上已经提到了在写景状物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另外一种技巧,就是选用恰当的修辞方法。“苍山负雪”拟人生动,“半山居雾若带然”一句,设喻新奇。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 “白若樗蒲” 一句,那拔地参天的日观以外诸峰在云海之中,竟然小如樗蒲,反衬出日观峰的高峻,的确,杜甫所言的“一览众山小”的情景,也只有在“凌绝顶”之后才能领略到。

生18:再如“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一句,更是精彩,“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所谓“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而用“正赤如丹”来形容太阳初出海面时的颜色,以状其红,也是曲

尽其妙。

生19:作者在写景状物时还善于使用烘托的手法,这尤其值得借鉴。如写泰山的高峻,作者先用“其级有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再如写雪,除了“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樗蒲”、“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象,又生动有趣。

师:以上我们共同研究了这篇散文在立意定旨、题材选取、剪裁布局、写景状物技巧等方面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的实践加以灵活地运用。

(分析:这一阶段,师生、生生之间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和修正,使每一个学习者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有利于最终完成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

师:最后让我们朗读这篇游记,领略泰山的美景!(播放第五组幻灯片:逐步展示《登泰山记》全文以便学生朗读,背景是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泰山景观)接下来大家试着背诵课文。(播放第六组幻灯片:显示课文构思示意图,背景是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泰山景观,

亦配有优美的音乐)下面布置作业,(播放第七组幻灯片:显示作业内容)从以下两题中选做一题:①课外阅读一篇古代或现当代记游散文,运用在本课学到的有关方法分析之;②利用假期去附近一处风景名胜游览,不要忘记带上相机拍些照片,回来后运用在本课学到的有关方法,自己也来写一篇游记,并配以有关照片,写完后可请你的同学帮你修改。

(分析:建构主义特别强调作业的设计要有“真实性”的特点,上述练习就符合这样的要求。)

原载《中学语文》(教师版,2006年第9期)

推荐第10篇: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

1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抛锚式教学模式也被称为基于问题的教学或实例式教学模式[1]。这种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中通过听对知识进行间接了解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求学生走进教学实际环境中去体验和感受问题。就像轮船抛锚的过程一样,在实际环境中确定某一问题,以此问题为锚的固定点。对教学中的内容与实际情境进行联系得以解决问题,该模式强调以技术学作为学习的基础。

2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为了证实抛锚式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教育作用,我们对传统教育课堂与抛锚式教育课堂进行实验对比。在学校中选取班级人数以及地理学习成绩实力相当的两个班级,分别进行试验。对进行传统教育的班级标号为1班,对抛锚式教育的班级标号为2班,进行比较[2]。在实验进行前为确保试验的成功性,要确保所讲授内容相一致,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保密工作。确定试验日期为一个月,并进行试卷考评。抛锚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所起的教学作用明显高于一般教学,对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具有促进作用。

3抛锚式教学模式应用的效果与评价

3.1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3.1.1形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教师的“教”,通常情况下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这不符合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要求。而抛锚式教学模式,是对这种教学关系的挑战。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已经发展为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了。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与老师或同学之间可进行讨论,对有争议的知识点可以提出看法和观点。抛锚式教学模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具有促进作用。

3.1.2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发展: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引用,大大加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抛锚式教学倡导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以主角姿态对地理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并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可以将抽象化的地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具象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的设立使学生学习环境与其自身生活联系密切,能够迅速使学生进入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包括地理创新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等方面。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及地理情操。学生在对地理进行学习过程中会激发起它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之情。

3.2抛锚式教学的应用评价

3.2.1学习内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使用对学生地理思维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到巨大作用。地理学科具有对空间和时间感要强的要求;高中地理还是一门集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高中地理对于区域地理环境的讲解还与人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极高,为学生吸收地理知识带来了难题。但是,抛锚式教学会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带入,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使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更加简单易懂。

3.2.2教师角色:抛锚式教学的运用对教师有着新的要求。教师不在是教学中的讲授者,而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对教学进行情景设置上教师应选择性的进行抛锚式教学,不可对所有地理知识一概而论。要对教学的理论限制、条件限制清楚地认识,从而进行教学模式的选择,否则会适得其反[4]。在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加以引导对学生学习不足之处进行纠正并给予适当的知识补充。帮助学生进行地理知识总结及自我学习方法评价及改正。

3.2.3学生角色:在抛锚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了教学上真正意义的主体。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时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老师设定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地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并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问题上的解决。还要多与老师同学之间进行合作交流,进而学到更多知识。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增强自身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随着高中地理课程的不断改进和补充,抛锚式教学凭着其教学上的优势会越来越被重视,为我国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

第11篇:浅谈抛锚式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链板式输送机

www.daodoc.com

高职目前面临的生源压力和就业形势,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科特点,开创各种创新的教学形式。加强高职学生专业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促使高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在《硬件

与系统维护》课程中,实施抛锚式教学方法后,对于学生来说,在项目制订、实施过程中能学到很多课本上根本无法学到的知识和体验。对于我来说,通过对抛锚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我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课堂组织、效果评价都有了新的认识,积累了可

贵的经验。

一、抛锚式教学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

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

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抛锚式教学在硬件与系统维护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而抛锚式教学正是把学生置于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探索构建知识,并通过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硬件与系统维护》课程,是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另行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由于硬件发展与系统更新速度较快,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病毒的泛滥,系统维护的难度和复杂度日益加强,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采用常规教学模式,由于该课程内容的发散度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会被漫长、枯燥的课堂讲解消除掉,并造成动手能力较差,知识的连贯性不够的局面,更难形成知识的迁移和熟练

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抛锚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学内容和进程是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三、抛锚式教学在硬件与系统维护课中的实践应用

(一)、教学的抛锚环节

1、根据课程的内容与要求,创设相关情景。

情景创设,是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考虑到学校有专用的系统维护教学机房,我为学生设置了如下情景:现在学校老师办公室电脑数量已超过1000台,但由于使用的原因和病毒、恶意软件的侵害,很多老师的电脑出现了问题,严重影响了日常办公及教学,并导致专业老师的维护工作量很大。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凭自己的特长,成立课外维护小组,并与各教研组结对,帮助教师进行硬件和系统的维护。此情景一旦创设,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又进行情景的扩展:我们能解决学校老师电脑的系统维护,也同样可以给同学、朋友、亲戚的电脑进行系统维护,这是一项非常有成就感、令人自豪的事。

此情景的创设,要求学生不但有一定的硬件基础,也必须有系统及常用软件的安装、维护知识,它基本上把《硬件与系统维护》这门课程所要求的、分散的任务有效地联系起来。

2、根据特设情景,帮助学生制订项目计划。

此环节,是任务抛锚的重要阶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要求学生根据情景要求,自行确立学习的内容、方向,并制订相应的项目计划。为此,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项目计划表,要求每个学生根据现有的认知水平,对情景的要求进行项目规划。

图1 项目规划表(局部)

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及工具知识与工具的获取方式时间与进度安排希望达到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我努力做好“搭建脚手架”的工作,为学生提供援助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如在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通过鼓励学生到老师中走访和发调查卷的方法,了解教师在日常使用电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安装什么系统和工具软件,从而使任

务的设计更符合课程

教学的要求和实际需要。在项目计划基本确定后,专门用4课时的时间开设讲座,向学生讲述如今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发展及系统安全性的问题,使学生对项目的要求有了基本的感性

认识。

3、改变教师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作用。

当任务抛锚后,就要进入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阶段,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老师的角色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项目计划表,对学生进行的分组,组成3-4人的小团队,并使课堂组织形式变为松散型,要求每个团队要有人员分工,也要团体合作,共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任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一个专用机房,让学生进行资料查阅、软件下载等工作。我欣喜的发现,大多数原来在上课时经常打瞌睡、开小差学生表现积极;许多学生忙碌地在上网机房和维护机房之间来回跑动;一起为问题争论、为成功欢呼的场面层出不穷„„

4、引入WEBQUEST的教学理念,把镶嵌性教学作为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学生在具体实施项目计划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主动加入到各团队中,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我同时引入了WEBQUEST的教学理念,收集了上百篇的相关文章放到学校网站上,并提供了20多个网站地址,供学生查阅和下载软件,以避免同学们在网络探究过程中漫无目的。

5、对教学效果进行多角度评价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

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

- [论文网 www.daodoc.com]果。评价主体、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应做到多样性,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与教师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

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当课程进程进行到60课时后,各个团队基本都完成了项目任务。首先我让各个小组进行了项目展示,并由团队代表综述了项目实施过程,并对本项目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我专门设计了2课时的互评主题课,让学生对其它小组所装系统进行比较性评估。许多同学都是第一次组装电脑、安装系统和软件,对于老师来说,应看到他们成功的一面:已经完成了项目任。但也应该发现问题:如硬件拆装时,有不规范的行为并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导致硬件损坏;系统安装后没得到很好的优化;软件安装不合理等。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记录每个团队和个人的学习过程,并在最后,对每个团队的项目成绩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指出好

的一面和不足之处。

四、抛锚式教学法在实践中的体会

在《硬件与系统维护》课程中,实施抛锚式教学方法后,通过教学的抛锚、实施与迁移等环节,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在项目制订、实施过程中能学到这么多课本上根本无法学到的知识和体验,是他们开始时万万没想到的。许多成绩偏差的学生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态度积极、表现出色,同学们对他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精彩表现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相信这会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正面影响。对于我来说,通过对抛锚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我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课堂组织、效果评价都有了新的认识,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也为今后的计算机专业教

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第12篇:关于中职化学教学中抛锚式教学策略的研究

关于中职化学教学中抛锚式教学策略的研究

【摘要】抛锚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一种新型教学策略,强调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和协作学习获得知识的建构。近几年,在中职化学教学领域的应用比较广泛,对中职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在分析中职化学教学现状及抛锚式教学方式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抛锚式教学策略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为教师开展抛锚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指导。【关键词】中职化学教学策略抛锚式中职学校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在传统的中职化学教学模式下,学生被看作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则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不仅教学效果不如人意,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十分不利。抛锚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教师则负责为学生“指点迷津”。该教学策略不仅符合新课改教学要求,而且与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相符,应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一、中职化学教学现状与问题1.教师方面大部分教师在中职化学教学中采用“灌输式”教育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化学理论知识,不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唯分是从”,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以及在课堂上的活跃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看作是“知识的容器”,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差。2.学生方面中职学生本身的基础文化水平比较差,普遍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情况。加上化学课程本身公式多,知识点零碎,内容枯燥乏味,很容易引发学生的畏难心理。学生在化学学科学习中“得过且过”,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也没有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抛锚式教学的提出与优势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互相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这整个教学过程和轮船被抛锚固定一样,以情境化的事件或问题为“锚”,引导学生沿着“锚”的方向获得知识的建构。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抛锚式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1)抛锚式教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引导学生更自主、更高效地展开学习。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2)抛锚式教学倡导教师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教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会协调学生关系、设计探究活动、组织教学评价等。教师在应用抛锚式教学策略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三、中职化学教学中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应用1.认清教师与学生扮演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是抛锚式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核心理念。中职化学教师在开展抛锚式教学时,必须认清教师与学生扮演的角色,做好角色定位。教师要扮演好“鼓励者”“导演者”和“指导者”三重角色。首先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进行鼓励,帮助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情境的感染和引领下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这个过程就像是导演设置好知识传授的意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最后,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或存在疑问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点拨”,为学生答疑解惑,促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学生作为抛锚式教学的主体,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中职教师在开展抛锚式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促使其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成主动探究者。2.构建充实真切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开展抛锚式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教学情境的感染和吸引,很难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因此,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必须联系生活,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发掘教学资源,引入到教学课堂中。比如,在金属元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几张厨房的照片,然后向学生??出问题:为什么厨房中盛饭醋、碱、料酒的容器都是塑料制品?学生很容易就会被教师的问题吸引,从而认真去学习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这样基于生活现象的教学情境真实有意义,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的趣味性,而且可以有效地引申出化学知识点,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3.化学教学活动与抛锚理念紧密结合抛锚式教学的关键在于“锚”的有效性,“锚”是决定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方向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具体而言,“锚”是以真实情景或事件为依托的课堂问题,教师把问题抛出去,引导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建构。因此,在中职化学抛锚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紧密结合抛锚理念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避免教学活动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化学教学活动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入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二是化学教学活动必须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部分化学知识点,紧靠讲解或讨论式学习,是起不到好的效果的。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验的过程和反应,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并获得对相关知识点的建构。4.强调意义建构,实现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实施抛锚式教学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紧密结合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意义建构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比如,在《乙烯》的教学中,对乙烯知识点相关教学情境的建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有些内容并不在中职化学教学目标内。因此,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目标上讲,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乙烯的制备、用途以及反应机理;从知识与技能目标上讲,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会分析乙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运用实验验证乙烯的性质。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讲,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领悟化学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逐步演成科学探究的精神。以本节课为例,在中职化学中实施抛锚式教学必须紧密围绕以上三个教学目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确保学生探索、思考的方向以三大教学目标为中心。这样的意义建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否则即便是教学情境再真实、再有趣,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四、结语抛锚式教学是满足新课标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综合素养提升的一件“利器”。由于教师对这一教学策略的理解和运用出现偏差,导致中职化学抛锚式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反思教学策略的缺陷和不足之处,通过精准定位角色、构建真实教学情境、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等方式,推进抛锚式教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参考文献:\[1\]蒋华.关于中职化学教学中抛锚式教学策略的研究\[J\].学刊?学术研究,2014,(02):41.\[2\]柳炜.论中职化学教学中的抛锚式教学\[J\].科海故事博览,2012,(06):15.\[3\]王明晔.关于中职化学教学中抛锚式教学策略的研究\[J\].职业教育,2016,(17):51.

第13篇: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探析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探析

摘 要:高中地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新课标倡导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正是基于地理的学科点而产生的,它能促进学生借助抛锚点展开深入探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文章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和效果进行探究,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地理;抛锚式教学模式;综合能力;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6-0083-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颖实用的教学模式,推动了地理教学的发展。其中抛锚式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地理知识的复杂性、涉及面广等特点而创建的,它为学生提供一些便捷性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展开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应用方法和效果进行探究。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

在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的时候,教师应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为明确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行星地球”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星际漫游”的情境。利用影像化的教学材料,对“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情况”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VR头戴设备,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更为感性的认知,借助教学情境释放抛锚式教学模式的魅力。

2.提出教学问题

在完成情境创设后,学生的学习思维正好处在一个较为活跃的状态,教师可以利用其高涨的学习热情,顺势提出相关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个环节在抛锚式教学模式中被称为“抛锚”,它不仅能确定教学重点,也能为教师的后续教学做铺垫。还以教学“行星地球”这个章节为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天文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按照其特点进行分类。在分析“某行星是否有生命物质存在”时,教师可提出“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成为教师抛出的“锚”,能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理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知识点,难易程度要适中。

3.开展合作学习

抛锚式教学模式弱化了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主体意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因为学生学习水平具有差异性,所以教师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探究,让不同的思维发生碰撞,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天体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天体的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天体进行归类。像恒星的组成状况、与太阳的距离,卫星与彗星的运行状态存在怎样的区别等,都可以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恰当的引导和鼓励。

4.进行积极评价

抛锚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忽略学生的学习成绩,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积极评价,可采用小组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的方法。教师在课堂结束前要预留一定的时间,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做出积极的点评。教师的评价要以肯定和表扬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师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互动,能更好地发挥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作用。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1.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抛锚式教学模式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大胆发言,可以和教师就某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相互探讨和交流中能拉近师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促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来。

2.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利用抛锚式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的地理探究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来。在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并进行合理的提问,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抛锚式教学模式能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激励学生探究问题的本源,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将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身边的地理知识,不断提高地理素养。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高中地理教?W中,教师应对抛锚式教学模式持有更为开放的态度,从问题的本源入手,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才能深化学生的学习理解,为学生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施鲁.浅谈高中地理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J].地理教学,2015(08).

[2]孙克林.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6.

第14篇:浅析抛锚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抛锚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永城市高级中学 韩宝灵

【内容提要】: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关键,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协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抛锚式教学策略在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有其独特的优势,有必要进行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 信息技术课教学 信息素养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优势

抛锚式教学策略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具有许多优势,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等有很大的帮助。

1、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抛锚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自主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贯穿学习活动始终的问题解决活动、完成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真实任务是促使学生持续付出努力的最佳途径,这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所在。

2、提高了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抛锚式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制作多媒体计算机作品,诸如电子报刊、网页等。都是通过学生协作完成的。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血的教学任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3、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抛锚式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思维能力。如:在进行《电子报刊制作》教学中有关。超级链接”的内容时。可引导学生从以下问题角度考虑:可对哪些内容设置超级链接?如何插入超级链接?有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最简单?这几种设置超级连接的操作方法有何区别?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超级链接操作的多种方法.再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全面认识超级链接的操作,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抛锚式教学强调问题解决,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进行《利用P0werPont制作贺卡》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将问题逐步深化,将讨论引向深入,再通过上机实践、探究,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逐步提高。特别是学生学会了确定中心学习内容以缩小问题解决范围,学会了通过知识迁移解决问题。还学会了通过同学、老师、书本、网络等多种途径解决问题。

5、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抛锚式教学强调学生通过完成真实实例进行学习。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通过制作“网页”、“电子报刊”等基于真实情境的计算机作品。学会了查找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抛锚式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策略是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

2 之上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在该策略中,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通过“抛锚”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应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如:制作电子报刊、网页、贺卡、计算机绘画、计算机动画等,下面以《用PowerPoint制作贺卡》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先创设情境,用亲切的话语问学生:新年快到了,怎样表达对亲友、同学的尊重、热爱、祝福?学生很容易想到买张贺卡送给他们。教师向学生提出:我们能否自己做一张贺卡送给他们呢?学生都很愿意,然后演示一些优秀的贺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接下来,教师并不直接讲贺卡的制作方法与技巧,而是先提出问题:贺卡应由什么构成?请同学们分组分析作品并讨论。学生讨论后总结出贺卡中要有背景、图片、自选图形、艺术字、动画、音乐。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我们还没学的新知识?学生找出已学过的有艺术字、图片、自选图形的基本操作,其余的为新知识。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在贺卡中如何插入音乐?如何设置动画和背景?能否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请同学们试一试,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们上机探究后得出设置音乐的方法同于插入图片文件,方法较简单,设置动画和背景就有些难了。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当我们遇到不会的操作(包括忘记的操作)时,该怎么办?还是由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讨论后知道,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可以通过书本解决,还可以去专题学习网站甚至互联网上查找解决办法。同时,学

3 生还意识到:对于。如何设置动画及背景。这类学生基本不会且有些难度的内容。最好由老师讲解。教师讲解时还是运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只讲基本操作(如:如何让文字、图片动起来),然后提出问题:如何设置文字、图片等的动画顺序?如何启动动画(自动出现还是鼠标控制出现)?如何设置音乐的播放?教师再稍加引导后由学生去摸索、体会。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个别辅导。设置“背景”操作的教学也采用同样方法。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后,就可动手设计、制作送给亲友、同学的贺卡了。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抛锚,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探究、上机实践、总结,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并逐渐缩小新知识范围。直到“心求通而未得”时再由教师讲授。教师讲授时。也是讲得少而精。引导多。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探究的状态,逐渐掌握贺卡制作的方法、技巧。并且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策略需注意的问题

在运用抛锚式教学策略进行 信息技术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问题、事件要有真实性。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教师设置的问题真实性水平越高,问题、事件与真实生活的联系越紧密,学生的反应就会越积极主动。如:教师在开始进行《网页制作》教学时提出:结合自己参加的综合实践活动,分组制作网页,

4 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在进行具体内容的教学时再通过。如何设置页面布局”、“如何组织网页”、“如何美化网页”等问题引导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内容与自己密切相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转变学生角色。在传统的 信息技术教学的“讲解演示——模仿操作”模式中,虽然学生上机实际操作的时间较多,但知识由教师灌输,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抛锚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自主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转变学生角色。如:在进行《信息搜索》的教学时。教师请同学们做导游,查找黄山、桂林、九寨沟等旅游景区的文字、图片资料向同学介绍。比比看谁找得快。学生很快以导游身份积极地投入到查找比赛中,由找得快的学生介绍查找方法,再由学生讨论总结,教师适当加以引

导,使学生学会通过目录搜索及关键字搜索等方法获取有用信息。学生还学会通过恰当设置关键字。增加“+”、“一”等方法缩小搜索范围,提高信息的查找速度,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转变教师角色。抛锚式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角色的转换,其知识内容专家的角色有所弱化,强调的是知识促进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由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师不可能掌握所有最新的技术,不可能成为学生所选择的每一个问题的专家,为此,教师自己也应该和学生一起做一个学习者,从信息提供者转变为“认知教练”和

5 学生的“学习伙伴”。此外,即使教师对教学内容比较熟悉,也应由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如:在进行“设置网页布局“的教学时,教师不是开始就讲授通过表格设置网页布局的方法,而是先提出问题:“如何设置页面布局,才能使页面看起来简单明快、条理分明?”,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一些优秀作品,使学生自主认识到利用表格能使页面赏心悦目、有条不紊,还可以进行图文混排。从而获得达到设置页面布局的理想效果。

4、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抛锚式教学提倡学生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在 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学生才能获取丰富的信息,经过充分的小组讨论、上机实践、自主探究、协作.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探究更多的问题解决方法。其计算机作品内容才会更丰富、水平才会更高。

5、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抛锚式教学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 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种视角入手解决问题,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提高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如:在结合电子报刊制作学习。超级链接。时。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菜单”、“工具栏”、“单击鼠标右键”多种方法设置超级链接。触类旁通,学生也就学会了网页制作中超级链接的操作

6 总之,抛描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抛描式教学并不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援助和搭建脚手架。例如:当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做加法、减速法或进行分与时的换算,此时,教师就会及时地参与教学:他首先鼓励学生运用他们的直觉接近问题,然后向他们提供获得进步所必需的援助。这经常包括在课本和其它的信息源中发现相关的材料,或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以达到尽快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解决了一个杰斯帕的挑战、发现对新技能的需要并懂得何时应这样做以后,教师和学生常常共同提出超出杰斯帕背景的工作范围。如,当学生比较清晰地意识到需要更好地理解小数及其与摩擦力的关系后,他或她就可以提出把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新的学习目标。

第15篇:试析抛锚式教学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试析抛锚式教学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教育部门对中职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要求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逐渐将抛锚式教学方法应用于中职化学教学过程中,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长期以来,在中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在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旧存在较多问题,阻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本文主要阐述了抛锚式教学方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而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关键词:抛锚式;中职化学;教学;应用

在中职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限制,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缺陷。因此,现阶段,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抛锚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化学课堂教学中。

一、中职化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方面

现阶段,在中职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方法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即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注重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理论,却不注重实践研究,使学生不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应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这不利于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方面

由于中职学校生源大部分为没有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因此,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化学课程的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掌握的公式也比较多,所以,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存在畏惧心理/缺少信心。此外,由于教师没有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只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却忽视化学实验教学,导致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差。

二、抛锚式教学法的内涵

抛锚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抛锚”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抛出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抛锚式教学方法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抛锚式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中职化学教学。

三、抛锚式教学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转变教师角色

抛锚式教学方法的实现,要求教师应转变教学角色,由以往的主导转变为辅导,教师和学生应当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经常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存在畏惧心理,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学习困境,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学习的自信。

例如,在学到《氧化还原反应》时,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应向学生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找到在日常生活中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实例。之后,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应让每一位学生向全班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能够完成教师布置任务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

抛锚式教学方法的实现,要求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体会到化学教材中的内容。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带来的优势,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例如,在学到《氨气》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化工厂爆炸的视频,即由于氨气泄漏,导致发生安全事故,危机人们的身体健康,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看到氨气泄漏对人们的危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进而更好的投入到氨气学习中。

(三)建立教学结构

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方法的实现,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科学、合理的构建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到《有机化合物》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设置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包括哪些,部分学生说包括甲烷,部分学生说包括乙烯,在此阶段,学生虽然已经能够想到这些有机化合物,但是,还并不全面,教师应给予补充。之后,教师再次向学生设置问题,这些有机化合物具有哪些性质、用途以及特点,通过逐渐引导学生思考,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四)搭建脚手架

搭建脚手架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向学生设置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搭建脚手架,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在此阶段,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法,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会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例如,在学到《盐类水解》时,教师应通过实验教学,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适当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依据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脚手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探讨盐类水解的整个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各个小组讨论状况,对于学生存在的疑问,教师应及时引导,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探讨环节。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抛锚式教学方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我们能够看出,在中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抛锚式教学方法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限制,教师并没有广泛应用抛锚式教学方法,导致收不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逐渐接受并且适应抛锚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此外,教师也应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转变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师瑞.浅谈化学中的“锚式问题”和“链式问题”[J].高中数理化,2010,18(03):259-261

[2]农胜,邵华.抛锚式教学策略在化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教育,2012,20(05):12-14

[3]周金金.中职化学抛锚式教学策略的设计原则初探[J].数理化学习,2011,10(8):158-159

[4]宋晓丹.浅谈抛锚式教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4(01):265-267

第16篇: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

徐丽华

(西安邮电学院 外语系 陕西 西安 710016)

摘 要:本文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 尝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应用结果表明: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中的应用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合作精神等素质。 关键词:建构主义 抛锚式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H319 1 引言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深受目前西方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以技术学为基础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是指教学应当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该模式是由温德·比奥特认知与技术组在约翰·布朗斯福特的领导下开发的,与情境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弹性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要进一步了解何为抛锚式教学模式,就要先对建构主义有所认知。建构主义强调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使学习者在其中经历假设、尝试与探索,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与会话来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共享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等,最终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即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并建构起自己的意义。 1.1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它向学习者提供了理解主体所需要的经验,以减少或免除对主题意义建构的困难。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收稿日期:2009-07 作者简介:徐丽华,(1977-),女,江苏盐城人,西安邮电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 最重要内容之一。

1.2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是师生、生生相互之间友好、平等的支持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在是过去课堂上的主导,而是和学习者有着相同地位的参与者。学生不在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课堂积极的成员。课堂气氛因此而变得开放、民主、活跃,以学生为核心的学习得以体现。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1.3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1.4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习者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把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是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展开的。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服从这一中心,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使学习者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总之,抛描式教学是使学习者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在抛锚式教学过程中,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并不是仅仅听教师讲解已准备好的内容,而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

3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

现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中Unit 3 The Generation Gap课文A篇Father Knows Better为例: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即中心思想;了解文章的结构,即戏剧的主要构成;理解文章中的语言点,并进行一系列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在分析了Father Knows Better这篇文章后,可以看出本文节选自一部戏剧剧本。文章开始交待了人物、场景和舞台位置,随后在不同的场景中,不同的人物登台。虽然全文长达收稿日期:2009-07 作者简介:徐丽华,(1977-),女,江苏盐城人,西安邮电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 8页,但由于是日常对话,文章中几乎没有难的语言点和语法结构问题。所以,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他们以前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文体——戏剧。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本文的文字、句子结构简单,学生对文体不熟,会导致课堂讲解空洞无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在课堂上我们尝试运用抛锚式教学的方法来完成这一单元。 3.

1创设情境

首先教师根据本单元的主题——代沟,提出一些与现实生活相贴近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几分钟后,每一位学生应采访班内一至两名的学生,把他们的答案记录下来与自己的对照。问题如下:

 When are your parents’ birthdays? Do your parents celebrate your birthday? How about their own birthday celebration?  In your parents’ eyes, what are you interested in? While in your eyes, what are your parents interested in?  In what areas do your parents want you to improve? While in what ways do you want your parents to improve?  Tell of an instance when your parents and you disagree over something. 当学生完成交流互动后,教师总结到:从大家的采访中我们发现,父母和孩子的看法经常不一致。当父母干涉孩子的事时,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为孩子好。然而,孩子往往不会为此感谢父母甚至会埋怨他们,就如同我们将要学的文章Father Knows Better一样。现请大家阅读本文,并考虑一个问题:尽管文中的孩子们对他们的父亲有所抱怨,但事实上仍然是深爱着自己的父亲的,你自己是否对父母也抱有相似的态度呢? 3.2 确定主题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播放了一部英语戏剧,以这部戏剧为“锚”。学生在观看完戏剧后, 从自己的角度分析戏剧的构成,主要情节与次要情节是怎样发生因果联系的?这些情节有多有趣?故事是怎样的跌宕起伏,故事场景以及场景中的主人公的活动,人物之间矛盾的冲突是否真实?通过追踪因果联系、主人公的动机和指向目标的行动,学生有可能学习戏剧的结构以及有关美国家庭生活现实的大量知识并了解如何提示极其多样化的故事和场景的特性和真实性的一般指南。 3.3自主、协作学习

如:在学生对文章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教师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准备短剧表演,学生自由搭配分组,可以以文章的故事内容为蓝本,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写剧本,但要与本单元的主题—代沟相关。教师作为引导者提醒学生应注意几点:表演时需一定的道具,人物角色分明;以及这是一场短剧表演而不是简单的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背诵。这正是抛锚式教学模式所主张的先围绕作为支撑物的“锚”组织教学,然后过渡到围绕学生自己生成的真实项目组织教学。

收稿日期:2009-07 作者简介:徐丽华,(1977-),女,江苏盐城人,西安邮电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 由于支撑物中描述的问题十分复杂,凭单个学生的力量是很难完全解决的,为此,合作 学习必不可少。此外,支撑物的视觉本质又使学生易于参与小组学习,即使他们阅读欠佳也无妨。

3.

4效果评价

短剧表演结束后,教师对各小组表演进行评价,小组之间进行互评,选出表演最出色的 小组给与奖励。事实表明,抛锚式教学课程有助于学业不够理想的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因为,该课程有助于此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赢得同伴的尊重。 4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结果

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到,教师为这个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为学生建立一个有关代沟专题的情境,并以一部英文戏剧作为“锚”,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再通过展开讨论、进行短剧表演,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入深处。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个认知环节自然展开。

5结束语

抛锚式教学以专门设计的"锚"作为支撑物以启动教学,但这并非是教学的绺。抛锚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生成学生项目。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联系实际灵活应用。相比之下,在解决问题时为学生提供了创建问题结构、探索问题解答的机会,并无形中导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小组互动以支持生成性学习。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抛锚式教学课堂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由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抛锚式教学适应于英语中的口语会话、段落或短文听力理解、文章主旨阅读、特殊文体处理、专题写作这样的有多媒体支持或特定场景界定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细平.建构主义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管理,2006,(5):93-94.[2]张建伟.从传统教学到建构主义教学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33-36.

[3]杨晓娟.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式[D].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2000.[4]李荫华等.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5]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6]张留梅.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1):41-44.[7]王希宝.建构主义外语教学模式[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3):58-59.收稿日期:2009-07 作者简介:徐丽华,(1977-),女,江苏盐城人,西安邮电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 [8]武晓燕.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33-35.[9]汤月明.英语课堂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讨—建构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J].文教资料,2006,(6):25-26.Application of Anchored Instruction to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Cla in University

XU Li-hua (English Department, Xi’an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061,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applies anchored instruction to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cla, so that the traditional teacher-centered teaching mode may be changed.This teaching mode strengthens the student’s role as active participants in cla, and it proves to be succeful in that it has improved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nd has developed th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their creativity and cooperative spirit.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anchored instruction, learning autonomy; student-centered claroom teaching mode

收稿日期:2009-07 作者简介:徐丽华,(1977-),女,江苏盐城人,西安邮电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

第17篇:抛锚式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和价值

抛锚式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和价值

摘要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深受西方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的一种教学模式,因为注重情景学习,要求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去感受和学习学习内容,而不是单纯的听取老师的讲解与灌输,要求学生有主动性。这种模式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GTGV)在约翰.布朗福斯特(John Bransford)的领导下开发的。而我们知道,特殊儿童与我们普通人学习所需要的环境和方式是有不同的。比如说轻度落后儿童的思维直观具体,所以他们知识的学习必须依赖于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最终掌握能力,所以,寻求有效的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和策略以及认清楚抛锚式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价值。是我们今后在特殊教育道路中的任务。

关键词 抛锚式教学 特殊教育 策略 意义

引言 抛锚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一种, 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并通过学习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协作, 主动学习探究,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思维直观具体, 学习知识技能必须依赖于真实的生活化及活动化的情境, 在情境中学习, 在情境中理解, 在情境中运用, 最终形成能力。因此,将“抛锚式” 教学模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寻求有效的教学模式、策略及适合特殊儿童学习的方式, 更好地为他们学习知识及形成能力提供支持与服务是我们这一阶段要做的任务。 正文

一、抛锚式教学

(一)、抛锚式教学策略概念

抛锚式教学策略是建立在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之上的,确立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了一样)。抛锚式教学策略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就是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在课堂上听老师介绍或者讲解这种经验,所以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抛锚式教学策略始终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通过学习者主动搜集和分析材料、数据,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的讨论中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抛描式教学的目的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总之,抛描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三)、抛锚式教学的方法 1.搭建脚手架

抛描式教学并不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援助和搭建脚手架。例如:当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做加法、减速法或进行分与时的换算,此时,教师就会及时地参与教学:他首先鼓励学生运用他们的直觉接近问题,然后向他们提供获得进步所必需的援助。 2.镶嵌式教学

是指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一些辅助的信息,这时教师就可以从学习的需要出发组织一些有关的信息,进行“镶嵌式教学”,以排除学习中的障碍。 3.主动学习

是指学习不能依靠教师的简单传授,而是要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题,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活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依靠教师或者学习伙伴的帮助,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4.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写作交流活动而完成,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意义建构时的主要帮助者,并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之间的讨论交流,在写作中加以指导。

5.由学生担任教学的指导者: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的真实性,问题的复杂性,可以由学生来担任教学的指导者,由学生自己思考涉及问题情境,发现切入点,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二.抛锚式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在王梅的《培智学校抛锚式教学设计实例与评述》一文中,通过应用抛锚式教学方式,围绕“户外大冷天穿什么最暖和”这一“锚”下抛,逐步理清天冷与穿衣服保暖的关系,通过组织学生联系已有经验讨论“坐自行车汽车上学”、“在学校到户外长时间活动”、集会“穿什么”,结合学生真实体验解决“什么样最暖和”的问题,知道在大冷天在户外活动要注意穿戴好棉衣、手套、帽子、围巾,注意保暖。其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立锚:冷天穿什么暖和。

准备锚:提取旧经验—其他同学是怎么来的,穿什么呢?

(在学生回答后展示其他同学图片)

向下抛:继续提取相关旧经验——那看看这两个同学穿的衣服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穿暖和吗?

抛到位:整合旧经验形成新经验——我们上课间操的时候应该穿什么?

提锚:扩展或应用新经验——那些同学穿的暖和,我们在冷天应该像他们一样注意保暖不感冒。

从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抛锚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有几点差别,首先是锚的选取,一定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经验,整个教学目标是要建立具有核心意义的这样的新经验:其次再确认了“锚”以后,不能导入,二十沿着锚下抛的方向引出旧经验,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直接给出任何经验,而是凭借旧经验和旧经验的整合自然形成新经验。教学环节要始终围绕目标进行。

三、教学启示与价值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采用一种整体性的教学目标编写方法,避免单纯只是针对应试的教学目标,在改善原有教学基础上,注重知识应在真实任务的大环境中展现,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达到学习目标。教学设计中必须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提供适合的帮助和指导,设计适合学生个性的情境问题与学习资源。

抛锚式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在一个预设好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上开展教学,有效提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注意问题中的关键特征并让学生不断发现并且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目标。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通过各种现代的媒体信息,创设问题情境,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也可以充分考虑特殊儿童的情况。

总之,抛锚式教学能够使学习者尽快的适应日常生活,在情境中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帮助特殊儿童尽快的适应生活。

第18篇:参与式教学心得体会

浅谈“参与式”教学心得体会 ----参与,让学生主动走向成长

鹿寨县鹿寨镇第四小学

李益萍

通过4年多“参与式”教学的实践告诉我:参与,能让学生主动走向成长。学生如果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气氛中大胆参与学习,勇于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体会,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创新﹑个性丰富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

一、让每个学生都懂得“参与式”教学的内含

首先告诉学生“参与式”教学是指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

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给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方式的训练。

1.规则—约定的训练;2.发言—倾听的训练3.小组合作的训练 让学生懂得这些学习方式训练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三、课堂上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参与”环境。

学生学习本来就应当是个能动的过程,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旧的观念传统看法以及某些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都使得学生学习很被动。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顺利的获取新知识。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有效途径是自己去发现。的确,自己发现的东西印象最深刻,也最易弄懂其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如果教师不厌其烦地讲或用重复的办法绝对是难以培养出创造性人才的。

(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保证从容参与。

在课堂40分钟内,要交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那么就要切切实实的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最大限度的安排学生参与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谈、思、议、说、写。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注重效果。一般的说,一堂课上每个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应当占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保证学生能从容参与。

(三)营造和谐的氛围,促使主动参与。

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学生就会去思考,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参与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不但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新观点、新想法,创设出乐学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乐于参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参与式教学的优点 首先,

自主探究是实施“参与式”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既是教学的基础,又是主体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亲自动脑﹑思维,亲自动手实践,动口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结束语)参与式教学的整个过程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发展为中心展开的,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习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参与者的自由行为、自主精神与合作态度等因素是发散的,多元的,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创造价值。

第19篇:参与式教学心得体会

主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创建与探索

——参与式教学心得体会 梁原学区杜家沟小学

杜秀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而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首要的问题是大力开展创新性教育。学校开展创新性教育,无论从时间或空间来说,课堂教学是占据绝对重要地位的。教学中我实践了“学前诊断补偿—问题情景导入—自学讨论指导—精讲释疑归纳—知识迁移应用—小结作业反馈—实践创新”的课堂教学特色,改变了过去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教师善教,学生乐学,使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

一、课堂教学模式各环节阐释

1、学前诊断补偿

此环节关键是设计好诊断性试题。诊断性试题的设计要与学习的新知识密切相关,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反馈诊断中发现缺漏和错误,并及时补救补偿,因而建立新的认知前提,为导入新课铺路搭桥。学前诊断补偿时,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提问、讨论、讲演、诊断性试题测试等。

2、问题情景导入

创新人才的一个最突出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观点的出现,往往是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思维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结果,而最佳心态的形成是诱发创造力的基础。作为教师要使学生在学

1习中有一种宽松感、新奇感和成就感,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形成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机制。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而教学中,要精心地设计和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景,诱导学生产生猜想,提出问题,充分活跃学生的良性思维,培养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

3、自学讨论指导

经过上一步的猜想,学生在“疑”而“不解”的情况下,迫切的希望知道问题的答案。此时,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课本内容,同时要求学生明确三个要点:⑴按什么顺序看?一般按由总到分,或总分总。⑵看哪些内容?既要看课本上内容,也要看分析问题的过程。⑶怎么看?经常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要求学生理出课文结构、找出重点,鼓励学生多提疑点。鼓励学生多联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这样学生不仅钻研了教材,主动获得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读书这一受用终生的自学能力及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自学完成后,再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疑点,教师适时地巡视指导。进一步做到自己领悟知识。其中分组讨论,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变成了多向、互动、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不但可以自主地获得有关信息,而且思维能够受到启发,学会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学习过过程也变成了主动探索的过程,从而较以往的教学模式更加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学生从不同的日常实际例子中使理论知识得到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4、精讲释疑归纳

2 自学讨论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而对学生困惑、存在争议的问题,教师适当点拨,然后再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在点拨时,不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设置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对学生循循善诱,使学生逐步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教师通过这一步,即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可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智能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5、知识迁移应用

学习知识的关键的于应用。传统的教学不太注意知识规律的发现过程。在这里采用精心设计题组,并列举事例,依照层层加码的构思,采用讲练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使学生积极行动起来,自觉而有效地去解决问题,既应用了知识又从中总结了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使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得到了更有效的统一。

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因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多设计一些开放题及创新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实际事例,使学生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事例的过程中既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又从中体会到使用知识的乐趣。从而形成对知识“学—用—学”的良性循环。

6、小结作业反馈

最后紧扣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节知识点,并将所学的知识纳入整个教材建立的知识体系中,以便于存储、

3 提取和应用。同时教师要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题,及时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奠定基础,也是下一教学模式的开始,周而复始,良性循环。并有计划的安排课外社会调查作业,形式应灵活,以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索的主动性为原则。

二、此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特色

此教学中始终把启发诱导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学生自醒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实际上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具体表现在:

1、教学内容安排的最优化

原苏联教育科学博士尤〃康〃巴班斯基指出:“能使学生的注意和思维集中到所学专题的最关键的观点和观念上,或者是教学进行的结果同时能激发和提高认识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和认为是最有成效的。”以上教学结构在使学生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再自学讨论,提出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教师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和理解,从而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这样既能将学生最感兴趣、亟待解决的问题进明白,又能使教学结构最优化。

2、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现代教学的鲜明特点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教师在上述授课过程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可采用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单就授课内容而言,教师就是视不同的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授课方法。容易的内容由学生自学掌握;中等难度的内容主要由学生讨论解决;对于重点和关键,教师启发诱导并重点讲解。此种教学设计,既可使不同层次的学

4 生得到适应,又可满足一些优秀学生加深拓广所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需要。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视具体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而定。只有适合各方面的因素,才是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3、学生学习过程的最优化

此种教学设计中,除包含教师的活动,还包含学生的活动,并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真正做到了教与学的统一。学生在上课的一开始,就通过教学目标明确了学习任务,然后集中一切精力探求所学内容,同时采用自学、讨论、提问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自我控制是学习过程最优化的最有力的保证。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各环节必须步步落实,承上启下,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我们牢牢把握改革的大方向,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向课堂要效益,必定会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找到一条新途径。

第20篇:学案式教学心得体会

学案式教学心得体会

美国的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开展“学案式教学”也有一段时间了,通过听课、学习和自己的实践,我对“学案式教学”也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和认识。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利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学案导学心得。

1、在学案设计中体现和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化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化学课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2、学案导学中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第一,教学生“读一读”。学案开始为学生编好阅读课文,并指导学生预习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第二,让学生“讲一讲”。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议,鼓励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大胆的表达。第三,引导学生“用一用”。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第四,引导学生学会“复习”。俗话说:“温故而知新”,这就是说,对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要经常复习。

3、学案导学中发展学习能力,让学生学有创见。

在化学课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教师要精选一些典型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猜想、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学案导学中注重因人施教,让学生有个性。

教学本身就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个性差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不同气质的学生因人施教,对“兴奋型”学生可采用“以忙制动”、“以动制动”等方法。根据他们反应快,愿意表达自己看法的特点,多提问,多让他们发表意见。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型”学生发表不同看法;让机灵沉着又稳重内向的“安静型”学生说一说别人讲得对不对,并加以补充等等。这样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气质差异因人施教,既有统一要求,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

5、学案导学中应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

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化学课,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接受“教师应当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知识的传授者”的观点,利用学案导学致力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和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正确地发挥教师在教育体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中介”作用,这样才能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课的主动性落到实处。

教师的无奈 家长对老师说 我的宝贝还小 你要用心教他 因为你是老师 领导对老师说 学生成绩不好 你要用心提高成绩

否则要下岗 政府对老师说 你们先好好干 你们和公务员同工同酬 法律规定的很快实现

学生对老师说 读书有什么用

像你没钱没势力 我就是不学 你又不能赶我回去 专家对老师说 要改善教学方法 只有教不好书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社会对老师说 你是园丁 你是蜡烛

教师是太阳系里最光辉的职业

老师说 我被家长责问得哑口无言 我被领导恐吓得连做噩梦 我被教师法骗得有冤难伸

我被学生折磨得遍体鳞伤 我被专家羞辱得无地自容 我被社会捧上天后摔了个半死

捣蛋学生气死你, 野蛮家长打死你,

物价鞭子抽死你, 不涨工资穷死你, 竞聘上岗玩死你, 职称评定熬死你, 考试排名压死你, 教育改革累死你, 假期培训忙死你, 造假资料抄死你, 检查教案赶死你, 作业大山堆死你, 夏无空调热死你, 冬无炭火冻死你, 别人奖金吓死你, 福利二字想死你, 教育附加扣死你, 阳光工资欠死你, 光辉职业哄死你, 一生操劳病死你, 灵魂工程师夸死你, 公务员待遇骗死你

抛锚式教学心得体会
《抛锚式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