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 教学融合 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03 08:35:30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心得体会 银光小学 马兰霞

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或者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他们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通过师生互动,帮学生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

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因此,学校应该逐渐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学校可利用备课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加强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从最基本的计算机认识开始,到会使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通过网络搜索素材,保持更新,加强学习与沟通及动手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推荐第2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学习心得

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一)理论基础

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

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

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

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

2.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取决于使用信息技术是否得当。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有利于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习。

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

优势:数字化学习改变了时空观念,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

3.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

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即时反馈与矫正。

总之,通过这次自学感受颇深,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对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推荐第3篇: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

当今,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课件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

推荐第4篇: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

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但在实施过程中,必将带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我相信,通过我们所有优秀园丁的实践探索、不懈努力,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推荐第5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令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从精彩的讲座中,使我深入解了什么是微课堂以及微视频的制作,进一步更新了我的教育教学观念。下面我就谈一下感受颇深的几点:

自从学校号召大家学习微课堂教学法后,自己开始默默地关注并研究它,但总感觉对它一知半解的。这次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把微课堂的溯源、发展和概念给大家讲解的漓淋尽致,不光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微课堂,还说明了什么不是微课堂,纠正了我们平时对微课堂的一些误解:微课堂不是辅助老师讲课的多媒体课件,也不是课堂教学实录的教学切片。它是针对某个知识点以辅助学生学习为目的而制作的短小精的视频。接下来,教授又告诉大家怎么设计微课堂:选题要选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设计要有创意,他不仅给大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制作微视频的方法,还让他的两位研究生教给大家常用的几种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这个教学过程也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把原来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计算机学习变得简单易懂了。在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必要性。这次讲座中,教授通过他幽默的语言,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再加实用性的教学操作,使这么专业的学术报告不再枯燥无味。这也给我一种震撼:把这些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中,我们的课堂会做到真正的丰富多彩,这样的课堂还会有学生不喜欢吗?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觉到自己现在一些观念的落后,比如在对待信息的获取与应用上。在培训学习中,很多老师都带着先进的手机,录象机、平板电脑等工具,随时扫描专家团队的微信二维码,加入微信,学习过程中实现在线互动讨论。而我对手机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打电话发短信上,还没把它当作一个可用于随时随地学习的工具上。这些观念的滞后,必然会导致学习工作的落后,在一个信息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闭门造车必然不会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当然我开始也暗自为自己辩解,觉得自己的落后与周围环境的避塞是有原因的。但在听了张渝江老师的报告后, 却再也无法为自己找到任何借口了。张渝江老师是来自大山里的一位高中教师,但人家却是在国内最早认识翻转课堂的,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那么他们就用盗版的平板电脑;支付不起高昂的软件费用,那么就找免费的;买不起高档的摄象设备,就去淘宝淘便宜的录象工具;无法说服老师们习惯复杂的软件,那么就把支持系统简化。在他面前,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应刃而解,他把翻转课堂成功的引入一所农村高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除了翻转课堂,他对国内外发生的一切前沿的教育研究都如数家珍。如果这些出自一个大学教授的口中,我们会觉得很正常,但他却是一个一线的高中老师,让我不由的暗自惊叹。同时,也给了我们一次心灵的震撼:在一个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无论你处于什么地方,只要你肯用心,没有学不到的知识,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那么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深刻感觉到在这个信息的时代,“给我一个终端,我将拥有整个世界。”在这样的社会潮流下,微课堂的推广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了。

推荐第6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XXX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作为今天的教师,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能力,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相互渗透与融合呢?下面笔者就两方面谈谈的自己的看法。

一、寻找最佳切入口,将学科知识渗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不是单一地传授和学习技术的过程,有许多地方与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师在这些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可以让学生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并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探索最佳整合点,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过程中 信息化时代的学科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和环境化工具意义,从而内化并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这里的环境化工具和辅助性工具指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为学习创设环境、提供学习资源服务所起到的两个方面的作用,据此达到高效、自主、创新的学习目的。因此,关键是要找到最佳整合点,探索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实践过程,但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应合理有效地将这种手段和工具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使其能在更广阔的教学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

推荐第7篇: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心得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中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已经走进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教学作为社会的一个领域,当然也不例外地享受着这一成果带来的喜悦。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是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且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然而,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将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

三、不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无助于小学评语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师在备受指责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无可挑剔。但是,也有个别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不能恰当地使用现代技术。

1.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将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复杂化。我们看到不少老师,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把一堂公开课,用图文声像几乎武装到了牙齿,恨不得课堂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声像、图文来配合,本来用几句话、几张图片或简单的手势语就能让学生清楚、明白的地方,却不分青红皂白,非要用多媒体替之,好像没有了这些现代化手段就不能称之为一堂课了,只是一味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由于过于花哨,实际的效果却是干扰学生注意力。当每播放一首曲子,每闪现一幅图画,学生都会新奇好几十秒,甚至半分钟、一分钟。而学生本应放在课文内容本身的注意力却被转移了、耗散了,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一无所获,根本没有思考活动的参与,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从而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2.没有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归纳,盲目的拿来主义。

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资源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于是,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

以上就是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对当前处于发展阶段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几点体会。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但是, 我们应该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运用现代技术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 这样, 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推荐第8篇: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心得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中的心得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进入课堂,它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把语文课中的“僵”化为“活”。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积极探究的学习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然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生动高效,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手抓“激趣”。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给学生。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制成连续的画面真实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全文朗读。活动的画面形成了现场气氛,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高水平的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最佳情绪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如《观潮》一课,作者在课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和录象,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手抓“创境”。

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的情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学生或多或少知道地震的危害大,具体情况怎样就不大清楚,更不清楚地震后发生的一些故事。我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把网上下载的资料播放给学生看。特别播出一个片段:5.12地震后,一位父亲用自己的双手在废墟中整整挖了三天三夜,在武警战士的帮助下,终于挖出了自己的儿子,可惜已经死了,而这位父亲的指甲全掉光了,食指的第一节骨头也都挖断了。学生观看了视频后,很快被视频中的场面所感动,发出阵阵感叹声,真正感受到一位伟大的父亲和地震的危害。弥补了教师口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由于作好了铺垫,学生在学习这课时,很快投入其中,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

二、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语文课中的“难”化为“易”。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

如:《爬山虎的脚》一课,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脚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实物投影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投影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三、不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无助于小学评语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师在备受指责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无可挑剔。但是,也有个别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不能恰当地使用现代技术。

1.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

我们看到不少老师,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把一堂公开课,用图文声像几乎武装到了牙齿,恨不得课堂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声像、图文来配合,本来用几句话、几张图片或简单的手势语就能让学生清楚、明白的地方,却不分青红皂白,非要用多媒体替之,好像没有了这些现代化手段就不能称之为一堂课了,只是一味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由于过于花哨,实际的效果却是干扰学生注意力。当每播放一首曲子,每闪现一幅图画,学生都会新奇好几十秒,甚至半分钟、一分钟。而学生本应放在课文内容本身的注意力却被转移了、耗散了,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一无所获,根本没有思考活动的参与,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从而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而不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因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辩证关系,不能盲目利用。

2.盲目“拿来”。 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资源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于是,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所以说,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3.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以上就是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对当前处于发展阶段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几点体会。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但是, 我们应该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运用现代技术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 这样, 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推荐第9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培训心得体会

2018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专题网络教研活动观后感

江源小学 陈金贵

9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广东省“同一堂课,走进越秀”2018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专题网络教研活动》,受益匪浅,精彩的报告更是迎来台下学员一阵阵掌声,陈老师和梁老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与课堂教学案例相结合,为我们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使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次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梁老师给我们上的《圆的面积》这一课。《圆的面积》运用信息技术很好地将数学学科与历史学科深度整合,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殊的意境,使原本抽象的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

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一堂实践课。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推荐第10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论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教学应用》培训心得

金峰路小学 李艳霞

为期一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教学应用》培训结束了,其中让人影响深刻的是如何将白板和微课等等信息技术与学科紧密的融合起来,在今后教学中,我将以这期培训为标榜,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个集成了众多媒体教学功能的实用软件,通过这样一套与硬件捆绑的软件,对于已经制造好的课件,教师可在该产品的批注模式下,对原有的课件可用不同颜色、不同笔型的笔迹进行标注讲解,可以随心所欲的在上面写、画、插入视频剪辑图片,可以改变背景图和颜色,可以进行放大和缩小等等如此众多的功能,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趣味性。 1.方便教学,有效丰富了教学内容和信息量

在以往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到主控台前操作计算机,机械地把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学生往往不能像预想的那样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去,课堂教学似乎失去了活力的源头。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白板地上点击需要的工具或图标,即可实现所需要的操作,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自身的界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书写板书的空白区域,教师可以当黑板使用,顺应了教师的讲课习惯,使得授课很自如。又由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与各种软件能很好地兼容,其自带资源库中存放有各学科的图片、活动挂图、音像资料、学科工具等,教师可以灵活方便地引用所需的信息资源和教学软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信息。

2.活跃课堂,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

以往的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教学资料演示,那种预先设计、高度结构化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只能进行有限的切换,无法进行更改和标识,学生参与度很低。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台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用需要的素材,随时在书写、标记和计算机操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根据需要灵活地进行编辑、组织、展示与控制,使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学生有了更多到白板前展示、表现、练习和合作的机会,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的方式更加多样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能力和意识,也有利于回归富有活力的课堂。白板的视觉效果还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特点都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促进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的形成。

3.重点强化,便于突破重难点

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某些工具例如放大、批注、聚光灯、屏幕捕获等,可以对具体的细节内容进行放大、标注、聚光灯照射、截取图像等,引起学生关注,贴近教学需求。白板的拉幕动能、隐藏功能可用来一次又一次地刺激学生回答问题,从而使知识和概念在演示中更加清晰明了,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通过充分调用电子白板的这些功能,可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对比、归纳、突出、梳理、回放等形式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

4.及时反馈,便于教师调控教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自带的电子投票器,可用于课堂上组织学生回答选择题,计算机系统能迅速统计得出答题情况,便于教师根据答题的正确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电子奖状也是白板系统自带的工具,当学生有好的表现时,获得一张新奇有趣的电子奖状,对他们是一种莫大的鼓舞。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可以统计出每个同学获得电子奖状的数量,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个方面,是一种既客观又科学的手段。

5.可以方便地储存教学内容,便于教师反思、分享,学生回顾复习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将所有操作过程和结果都储存起来,便于形成个性化的授课纪录,成为教师的重要课程资源,帮助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今后的授课、反思提供参考。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可对讲过的内容进行回顾复习,便于学生巩固以前的旧知识和内容,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这次播放的案例《荷叶圆圆》在教学中是一个很好的运用,在以往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到主控台前操作计算机,机械地把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学生往往不能像预想的那样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去,课堂教学似乎失去了活力的源头。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白板地上点击需要的工具或图标,即可实现所需要的操作,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自身的界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书写板书的空白区域,教师可以当黑板使用,顺应了教师的讲课习惯,使得授课很自如。屏幕频繁切换,教学内容显得琐碎零乱,很少有教师注重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和回放,在学生脑海里很难留下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印象,会弱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传授生字时会选用挂图的形式。

未来是以网络的全面深入运用世纪。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应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引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网络教育的进程已在我们身边迅速展开,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极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同样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增强课程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加深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微课作为网络资源最基础、最生动、最形象的在线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个人结合现有的完善的网络资源建设实际情况,就充分利用微课这一环节,提高学校教学效益进行学习总结。

一、完善的网络条件是微课得以实施提高学校教学效率的基础

首先,学校教学要想成功地搞好微课,必须要具有完善的网络条件。现在的高等院校,都极为重视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学校领导必须认清社会教育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不惜巨资加大了网络方面的投入,建设现代网络化校园,并时刻注意保持与教育改革同步。

学校必须全面开通校园网,这样才可以充分共享网上资源,及时了解教育教学信息;校内服务器也已提供了丰富的学校内部网络教学资源,例如,当前最为流行的清华大学多媒体网络数字化资源库。一律实行现代网络化办公;投影仪、“三线”等已走进每一间教室,切实实现了“班班通”、“校校通”,真正地实现了校园高效率的网络化管理。这样也又利用优秀的微课能够惠及到全国各地的学生,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以上完善的校园网络建设是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先决条件,并为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11篇: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

师者授业、解惑,必与时俱进!

浅谈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泉州市安溪县龙涓乡山坛小学

肖亚琼

【摘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教学方式进步把教学内容传递 给学生多样化,如何结合信息技术更好更深刻的引导学生学习,更好的教导学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好的接受。

【关键词】语文 信息技术 方式 接受

子曰:“有教无类。”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鉴于以上,我着重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语文和信息技术结合教学方式尝试和探索。

现在的教育方式出现多元化,高效的而又便捷的教学。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结合,我们在探索适合当地条件,符合地区文化以及跨域性的补充,听取各种意见;只有听取多方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才能明辨是非作出我们需要的选择。但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在探索的道路上会有这样货那样的问题。创新就有风险,就有可能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失败 是成功之母。开拓创新路上的失败能够启迪后人。

(一)以创新发展新的教育活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凡是阻碍人才培养的,我们都应当改革。”改革,只有改革才是教育创新可持续的根本保障,只有改革才能革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还不尽合理、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任务艰巨、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空间还有待拓展等,都需要靠创新管理来驱动。创新是一种文化,但更是一种制度环境,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出来,创新需要必要的管理,但更需要切实的服务。改革,就是要靠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释放教育创新发展的活力,来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管理者少一些计划思维、少一些直接管理、少一些不当干预,多一些实实在在的服务;教育者多研究不同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必须形成的核心素养,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水平。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优势

Internet 在我们中国普及面很广,包括(城市、县、乡、村及直辖市等等)这是我们应用的基础,Internet有强大的信息库,丰富的影像、录音、文字、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在网络环境搜索我们需要的资源进行整理,归纳,选择符合当前阶段的学习,并加以利用。

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说的语文能力,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培养,而学生的实践中化被动为主动。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学习环境

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许多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 的接受器、前人知识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

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优势:

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怀境的创设。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4.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

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

但新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的准备不足时,容易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住处源的地位有所降低。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提供信 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控制支配地位明显地降低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自由空间则更加广阔。

(四)信息技术的交流

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密切,一起探讨新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对策、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做到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深入观察和思 考学校学生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不足,拓展了眼界,开阔了思路,锤炼自己的能力。

信息技术可以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在网络上或群里的交流和心情可以使老师先一步了解学生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关注学生情感易产生师生共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学生和老师共同发展。

信息技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主动出示学生每天的活动记录,有哪些突出表现;与家长一起为学生制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个性倾向等等。任何一种方式都有不可能是万能的,而当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沟通,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会见效。重要的是要让家长产生信任和理解,家长和教师彼此都能从对方那里学习有关学生教育的经验和知识。

社会在发展,我们要不断的尝试改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有教无类”不是说说而已,针对学生我们提出更好更有用的教学方式。泰戈尔曾说过:“真正的目的不在于达到极限,而在于追求无限的完美。”教育是没有极限的,但我们可以追求过程的完美。

第12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 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提升。二是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也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他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永无止境的,技术的不断创新会给应用提供新的动力和条件,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也会给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课堂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使学习者学习方式便捷化、学习支持个性化,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本质,而且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中国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期间“三通两平台”的核心目标与任务,都是按照应用驱动的基本思路提出的。 除“宽带网络校校通”属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都是从不同侧面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班班通”强调的是数字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他们提出了以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种形式推进“班班通”。“人人通”就是利用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的网络服务空间与环境,努力使每个学生或教师都可以拥有一个网络上的个人管理平台,逐步实现课内、课外的教学、学习与交流功能。“人人通”是面向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以网络为载体,着重探索信息时代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新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的成果

近年来,美国可汗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等学校正在引领的美国大规模公开网络课程(MOOC)的热潮,可以说都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成功案例。

当然我国也在积极的探索中,例如:天津市十九中学是一所有91年办学历史的公办初中校,多年来虽然教师非常努力,但由于生源不理想,教学成绩难以和重点校媲美。为了让学生提高成绩、树立自信,学校在七年级成立教改实验班,采用“新知点”个性化学习检测平台,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教改之路。学校在未给学生和家长增加任何经济负担情况下,率先在七年级开展教改实验。教师们放弃休息,利用每天放学后一小时时间,义务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在线学习检测。

实验班虽然刚进行十六天,每天1小时, 45位参加实验班同学的成绩,在月考中不同程度都有提高,26人在年级排名提高15名以上,很多同学单科成绩提高30多分,还有几位上初中就未及格过的学生,这次也能取得80分左右的成绩,更关键的是,这45位同学的学习兴趣大为提高,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习。

面对成绩,学生们难以置信,而校长和教师们却极为坦然,孙茁校长指出:教学模式一样时,生源决定教学效果;生源一样时,教学模式决定教学效果。孙茁校长强调: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坚信也能够改变学习模式。我们要寻找信息技术和教学的融合,才能在减负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

他们的改革不仅是把优质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共享,更重要的是应用信息技术改进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变革了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大大激发和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由于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较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质量控制,使学习者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个性化。从这些成功的案例看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对教育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技术或方法的改进,而是一场深刻的教与学的革命。

第13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再强调技术本身的能力,而是以课程为主的整合能力。这里主要分析一些重点要素,按照系统观点,这个问题必然涉及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等层面。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设计整合技术的教学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专业能力之一。可以说没有信息化教学设计,就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因此教师要能够收集、甄别、整合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即要能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呈现情境,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应用情境、直观情境、虚拟情境、思维情境、合作情境、创作情境以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及潜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挑战,将现实、情境和心理要素融合在一起,进而投入到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学习者的自主性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包括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成果的展示等。这就需要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扬学生的首创精神,即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即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实现自我反馈,即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参与,因此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要能在短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征、知识特征高效地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对与学科知识关联较紧密的信息保持很强的敏感度;能娴熟地运用网络搜索、在线交流、扫描和打印等方法获取信息。教师要能对获取的信息按学科教学和课程整合的需要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分析、去粗取精,达到为我所用。这里面就存在着判断什么资源好、什么资源有效的问题,在信息时代这种选择与决策能力,像其他方面的能力一样尤为重要。教师要具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甄别、选择资源来支持教与学的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在信息时代,教学是教师促进学习者完成正确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在充分满足学习者个性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全面的调控,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习者的学习形式又增加了利用媒体的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师的角色变化,都对教师的调控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教师在集体中要对每个个体进行调控,许多时候对个体的调控要借助于媒体和相关技术。

为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正确导航,教师要向学习者及时反馈其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要求教师的调控从宏观纵深到微观。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比传统教学更多的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可以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机智,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另一方面也使教师面临了更多的挑战,需要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即时性、可控制性,结合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因时而化,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准确把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资源和技术作为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具有多种支持学习的工具作用(比如效能工具、认知工具、环境工具等等),围绕高阶学习的特性,产生积极的支持力。因此教师要有能力利用技术组织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进行实践体验,指导学生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习者掌握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

(三)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在信息化教学实施准备、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和信息化教学实施结束后等不同的环节,将教学评价与信息化教学的全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

信息化教学评价需要教师具备根据实际评价的需要,合理选择信息技术工具和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支持评价活动的能力,包括掌握常见数据处理软件等能力。

信息化教学评价需要教师具备对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合理评价的能力,包括评价的规划、实施、计分、结果的解释,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判断学生在学习、交流和实践活动中使用技术资源的有效性,并能将评价结果用于反思实践以提高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这些教学评价能力包括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评价能力(设计本身的科学性),另外还包括信息化教学实施的评价能力(即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反思能力),这两个侧面都要统一到教学实施过程中来进行。通过对教学诸要素、诸环节的再认识、再研究、再整合,实现思维的再活化,再碰撞。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教学实施能力较强的教师会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师教学能力是影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核心因素,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效果,教师应结合已有知识和教学经验,建构面向实践的和富有认知灵活性的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第14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征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之我见

摘 要: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深度融合 问题

措施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完美和谐地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其学习主体地位。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个改革教学结构,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效果的过程。因此,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认识存在的问题。教师首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带来的高效优化作用。在我近几年的观察中,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还有的老师一味地追求技术的奢华与时髦来吸引学生,这都在理解上偏离了我们正确处理教学目标与发展目标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的问题。

在我近几年的观察中,有些教师不想动手动脑,从网上直接下载视频课件,不管是否合适就使用了,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对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支撑的课堂,教龄偏大的教师却不愿使用,这是对使用新技术缺乏信心的表现;再次,课堂结束后,对课堂新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反思,弥补缺漏的情况很少,这是教师自我提高意识的不足。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技术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操作技能不足,不能和谐流畅地操作教学软件,因此,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 深度融合背景强大,将信息技术能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最高可以高攀到十八大报告的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再低点呢,国家的《2010-2020年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近十年的《教育信息化纲要》,以及教育部部长的讲话,都将信息技术推到了最重要的位置。

可深度融合和以前的整合有什么区别?是不是新瓶装旧酒,换个名词而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还得从老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说起——

有两种教学方式很流行,一种叫“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另一种叫“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多了,让学生思考得少了,就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讲得少了,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布置的方向研究问题,就是“学生为主导”了么?非也!后者学生是做了很多,但学生做的一切,依然是教师在调控着整个教学过程,包括采取的教学方式(讲授型、自主探究型等)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听课、探究、动手操作)。所以,原本就没有什么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夸张点说:所有课堂的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安排下进行的。

那么教师如何安排学习呢?整合阶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前文已经说过,无非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用,学生也用。融合阶段怎么办,怎么用?原本我也迷惑,只是想起了几个人。每一个人,都带给我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不同的思考。

1.可汗学院和反转课堂

头一个让我想起的人,是一位老外,我们不认识,没吃过饭没喝过酒也没见过面。他叫萨尔曼•可汗(Khan Academy),孟加拉裔美国人。以前有亲戚找他给孩子补课,他就把要讲的东西在白板上演示出来,利用录像功能录制下来,发到网上,给亲戚的孩子看。那边小孩在线学习。时间长了,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就有了“可汗学院”。现在越做越火,百度可以轻而易举地搜索到相关资料。

我们学校的新白板有录制功能,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可汗和他的可汗学院。老师把重点难点录制下来发送到网络上,这一点,突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让孩子在回家之后,在没能完全消化当天知识的时候,在面对难题的时候,可以上网翻看老师课堂即时录制的重难点视频。从课上,到课后;从课上接受知识,到课后的知识再现。我爸妈都是教师,从小家里不缺老师。但是很多孩子的家长辅导不了孩子,他们怎么办?是不是,有了电子白板的录制功能,有了网络,就有了一个有力的解决途径呢?

我想起的第二个人,是市电化教育馆燕馆长。他曾经为我们详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一些关键点,其中有一点就是:融合是要在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提供教育教学服务。课前,有教师备课,学生学习;课中,有运用设备和技术授课、学习;课后,有相关教学内容的支持和服务。

国内教育界现在有个新的流行词,叫做“反转课堂”,也叫“翻转课堂”。其实和可汗学院是一样的。都是把要讲的内容录制下来,并提出相关问题,尤其是可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让学生提前看,上课可以直接研讨。效果相当好。

2.微课

网络的通讯工具有很多,QQ之后是QQ空间,博客在这个时候也悄然兴起。博客如何兴起的,怎么进入中国的,暂且不谈。单说博客是个好东西——它改变了以往的言说方式。在博客中,每个人都是作者,每个人又都是读者。不需要谁的授权和许可,就能自由自在地交流。好东西总能被人注意,博客迅速地进入学校。晋城师范附小、市实验小学等学校相继要求开通班级博客,提供“学生—家长—教师—学校”这样一个空间平台。这恐怕是早起的深度融合的萌芽吧?

博客之后又出现了微博。这个更火,语言短小精悍,字数有限制,传递迅速。而且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教科院蒋鸣和教授等科研单位和学者相继开通博客,我只要加个关注,就能了解专家们平时关注的东西。微博好啊,它能让我足不出户就了解教育技术的前沿问题。掌握教育技术的前沿问题,也就站在了队伍的前头。微博方兴未艾呢,微信又出来了。同时,各种“微”字的世界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教学研评方式——微课。短小精悍的微课,只演示教学中最给力的那一部分,如何解决重难点的那一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教学水平,最能让其他同行学习的那一部分。现在百度一下,会查到很多微课,例如:http://dasai.cnweike.cn/?c=main&a=siteIndex。

以往评课,有这么几种方式:1.现场赛课,专家讲评。2.录课,送审,专家择优,发布上网大家看。3.本地讲课,通过摄像头远程直播,同行网上研讨。现在多了微课这么一个新东西,怎么办呢?微课是授课教师把自己一节课中最给力的部分上传到网络上,各种评论可以停留在网路上。读者一访问,看到的就是录像课的精华部分。

3.慕课(MOOC)

“慕课”这个词,是我从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的讲话稿里看到的(2013北大教育信息化圆桌论坛”上的主题发言)。仔细搜索一番,暂将“慕课”理解为:没有围墙的,随时可以学习的大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尚未推广。但我有理由相信,国家、省教育公共资源平台中,会启动这个没有围墙的学校。那么这里能否建议一下:每个地区开通个类似“慕课”的平台,定期让学生听名师免费讲座。名师轮流坐庄也可以促进教师发展,促进教师的积极性,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三、设备和技术如何使用

1.日常应用。比如科学课在黑板上投出草履虫的图片,这个以往的挂图没有什么区别。某些基层教师,在语文课上,用电子白板展示生字的写法,还用动画演示了笔顺。我个人认为,这不如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效果好。

纵观最近二十年,我们的课堂里有哪些改变?电视、电脑、液晶屏、触摸电视、白板„„。有哪些没变?黑板、桌椅、布局、教室„„。有哪些丢失了?板书„„板书越来越少了。一味追求信息技术手段,却少了那份教师的个人魅力。教育不能迷失在技术浪潮中。我并不特别反对信息技术的日常应用,只是在交流的时候,这个不应该作为课程的两点——这不是解决问题重难点的必要和先决条件。

2.无可替代的运用。山西省实验中学有一位语文教师叫曾经讲过一节课《林黛玉进贾府》。课堂上展示了王熙凤那肆无忌惮的笑。高中学生很难体会到王熙凤的笑,所以他先让学生尽情想象,而后播放83版《红楼梦》片段,将王熙凤的笑相展示给学生看,可谓之信息技术用到了家。

举一个电子白板的例子。地理老师讲澳大利亚,讲撒哈拉沙漠。用电子白板调出卫星地图,给大家看真实的地理情况,进行讲解。有位中原街中学的地理老师,用网络上的卫星地图和学生一起追踪台风。每天观察台风动向,然后记录。这样既有真实,又有实时的技术。传统的教学方式做不到。至于效果,不言而喻。

再举一个液晶触摸电视的例子。这是我们燕馆长给大家讲的:把课堂上学生生成的东西,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没来得及展示的作品存在网络空间,让学生放学后可以继续浏览。即时资源与空间的完美结合。

总结一下:一节课,或者一个内容。如果抽掉技术,什么都不剩了,那就是深度融合了。在边远偏穷,师资力量不足的地方,以及城市中缺少专职教师不开的课(音乐、美术)的地方,能运用远程视频开通一门课程,是非常有意义的。

3.需要尤其注意的是:适时运用!媒体的作用,是要解决学生靠思维和想象无法理解的那些内容。能理解的,就可用可不用了。尤其是需要想象的地方。

媒体是可以限制思维的。比如,看完电视剧《天龙八部》,满脑子的萧峰形象荟萃成屏幕上的主角。关掉电视重拾小说,阅读文字的时候,脑子里的萧峰形象依然是屏幕上的主角。挥之不去。什么时候把电视剧忘差不多,什么时候脑子里才恢复自己的武侠世界。美国一位妈妈状告幼儿园教会自己3岁女儿26个字母后,孩子再也不能将“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等,法院最终判决迫使该州修改了教育保护法。看看,保护想象力是多么重要的事。

开发学生思维很重要。能用语言描述清楚的,就不用媒体。必须用媒体的,一定要让学生先充分想象,再展示媒体。

四、空间和资源的应用是不是只能存在于课堂教学中

目前我能知道的深度融合方法,就是以技术为基础,网络空间与资源配合,在课前、课中、课后为学生全方位服务。那么,深度融合是不是只能存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学生只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但是教育工作还有更多的东西,比如:教师需要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过程和结果,可以在网络空间进行。研究过程中的统计,更要依赖于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冯广源 王鑫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现状、问题及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

[3]徐立国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第15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教育是较早接触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的出现、课程的设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对教育的正能量没有突显。某种程度上来说,信息技术似乎成了可有可无,有它不多、没它不少,绝非必不可少的因素,更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几乎80%以上的教师都经历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比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应用、课件制作等,但是培训的最终结果并不理想。而通讯行业的手机,也是信息技术终端,每个人接受它之前并没有接受培训,功能开发的都很完美,能够用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教师没有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所带来的真正实惠,学生也没有真正体会到应用信息技术给学习带来的乐趣,因而导致一段时期以来大家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迷惑于茫然。

何克抗教授提出: 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网络环境下“三段式”教与学

“三段式”教与学是把教与学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课后。如果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划分,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课堂学习、知识拓展与延伸,因此把它称作网络环境下“三段式”教与学(下面简称“三段式”)。

调查数据显示乡镇以上学校,小学三——六年级的学生有上网经历的占40-60%(随着年级的增长比例加大),初中占85-90%。这些数据来自几所学校,也许不具有代表性,但也说明一半以上中小学生是会上网的。但是遗憾的是上网的学生几乎100%不是为学习,所以现在有个现象:家长一听到学生上网,坚决反对。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我们对网络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学生缺少教师正确的引领,二是学习软件的设计界面不友好,兴趣点偏低等,导致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所作所为与学习没有任何关联。因此,如果每位教师在这方面都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上网,上网解决教育教学问题,那么打破时空的局限,有效地利用网络实现自主学习和知识的巩固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有些学校的教师、学生都建有自己的博客或QQ空间,其实利用好了,就是一个很好的网络学习空间。现在的问题在于不是大家不会用,而是没有把它和我们的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真正把它当做实施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也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尝试着,在博客里写一些教学反思,学习体会,试着用自己博客进行教学,但仅仅是某一专题,没有形成常态化,不成系列。但是这种做法很好,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很有帮助。博客或QQ空间这一类网络工具所面对的是所有人群、具有开放性、随意性强、个性化,非实名制等特点;而网络学习空间更具针对性(学生、教师、家长等),实名登录,在同一平台下,格式基本相似,内容主要以教育教学为主,师生之间互访简单快捷等。我省全力打造的“龙学网”,既可以为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广大师生搭建一个全天候的学习的平台,同时也为师生注册自己的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来体现这一点,我们是否做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真正得到发挥?答案是“NO”。我相信大家都会有共同的感受,就是不管是教材改革还是课程改革,到头来都只是一种形式,教学结构、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环境、方式方法的改变,因此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三段式”恰恰解决了这些问题,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三段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程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三段式”对学生而言,“课前”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网络学习空间提供的“导学案”,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新知、自主学习; “课上”就是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交流预习、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其他同学和教师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就是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巩固,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利用网络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当然这些拓展和延伸的内容要有梯度、有层次,既照顾全体又照顾个体。

借助网络环境实现在课外的有效时间内,既可以与教师沟通与交流,实现个性化教学,又可以实现同学之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多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导致学生围绕教师讲的内容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局限,进而不会学习。“三段式”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三段式”有效发挥教师主导地位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课程标准对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地位的界定。对于教师来说,“三段式”就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

(1)教学设计

“三段式”对教师教学设计的要求更加严格,设计的过程既要考虑到教师、学生、技术、媒体,又要考虑知识内容等多种因素。多数教师缺少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过程仅仅是一种形式,只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忽视了课前准备的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基本都是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来实施,很少照顾到学生的预习和知识巩固与延伸,所以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利用常规的网络通讯工具,比如QQ空间、博客或网络学习空间,这些学生易于接受,耳熟能详的网络工具,将预习要求、教学设计、重点难点、教学资源、知识拓展等内容上传到空间(绝不仅仅是文字教材的复制品)方便学生预习,让学生在课前知道如何预习和自主学习,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2)课堂教学

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来看,95%以上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是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上(这里指的是在教学中应用的教师,没用的就更谈不上了),而且大部分都只是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环节上的应用,比如图形、图片、视频、声音等等,还有些条件较好的学校试图尝试利用网络教室完成课堂教学过程,也只是形式的改变,课堂教学没有发生结构性变化,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以夭折而告终。

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认识与理解多数教师仍是停留在公开课、赛讲课、教研等活动中。要想让所有教师在教学中都能正确认识、理解和使用,确实还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具前瞻性,尤其是理念更要适度超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战场,应该尽可能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三段式”所呈现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每个学生都呈现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获,教师解难答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动参与,教师只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和指导者,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这种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比常规的课堂教学好得多,三维目标的达成会很轻松。

(3)课后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学习体会、知识巩固与拓展延伸,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教师或学生的空间,师生可以互访,并可以实时交流沟通。如龙沙小学快乐作文博客,就是属于课后知识拓展与延伸方面的,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三)网络环境为“三段式”提供保障

没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作支撑,“三段式”将无法完美实现。无论是课前、课上,还是课后,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是实施“三段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保障网络的安全快捷至关重要。

“三段式”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之一,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构建出了“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有些内容是教师现在已经在做的,而有些内容是经过教师理念的转变很快就能够实现的,所以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只要积累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丰富经验,“三段式”是很容易就实现的。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听到的不可能都是赞美声,同样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也需要一些的勇气和坚持不懈地努力,所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还要靠广大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摸索,真正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融合”新模式。

第16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经验1: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让丰富的其它多学科教育资源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使我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走出一条新路子

讲到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我们一般都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学科,去整合、服务其它学科,可以反过来用,让其它学科知识来整合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应用中来学。举一个例子:在学习DreamWeaver网页制作的教学中,我们以探索“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真实来源为主题,制作一个成语学习网站。对这个成语的一般解释,是指廉颇背上背着荆棘去请罪,但现在有一些新的解释,不是这样,而是手抱着荆棘。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马上去搜索、查询、咨询老师、讨论,想得到合理解释,最后以“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拓展出非常多的成语典故、历史事实、古文字知识等等,还有同学用Flash或Photoshop软件模拟这个成语的场景,效果非常好。网页内涵丰富,关键是把语文、历史等知识融入到网页、图片处理的学习中,学生至始至终兴趣高,创作热情高涨,作品成果好,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让我们感受到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的“甜头”。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融合进其它学科知识,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欲望,学生有成就感,提升了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应用中得到了品味提升和内涵的丰富。

经验2:我校在开展中小学班级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中,机器人教育、3D设计与打印尝试学科的融合,取得很好的研究效果

我校在开展的《基于创新课程实验室的中小学创新教育研究》实践中,我们坚持班级全体学生参与,把“能力风暴”机器人作为班级创新课程的主要教学、操作设备。同时配置了乐高机器人、智慧天下机器人、纳英特机器人。让学生了解不同品牌的机器人设备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对比、求异,让学生思维发散开去,“深度”动起手来,本学期,在给学生讲授基本搭建、基本传动的知识时,我们邀请物理老师进入课堂,给学生分析力的关系与原理,搭建的优化设计等知识,让学生把每个问题尽量弄清楚,搞透彻。物理与机器人的融合,使我们的创新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丰富了创新课程内容,学生轻松掌握关键的、难点知识。在今年机器人比赛中我们取得多个特等、一等奖,这就是机器人教育走出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最好体现。

我们购置了3D打印机,给学生介绍关于3D打印技术,学习建模软件,设计一些简单的作品,我们邀请了学校美术教师参与,与信息技术老师配合,在作品的设计与创意上共同配合,然后打印出来,感受整个过程,学生自始至终充满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设计思维,锻炼了动手能力。这就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产生出美的作品的过程。

第17篇: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育教学间的有效融合”初探

作者:颜春邦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第一中学

摘要:信息技术的这种多样化教学策略,对于化学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很有帮助的。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科学素养都有很大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不再仅仅是辅助教与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让信息技术和化学教育教学间实现完美融合。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中 化学教育教学 融合 一,信息技术简介

“信息技术”,简而言之就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处理信息的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在信息获取、传递、加工、存储过程中所运用的技术总和。教育教学中所适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信息技术。

二,化学教育教学的核心

化学教学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积极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和同学间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学习变成自己的爱好和能力发展的起点。能在未来社会能生活好并能主动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和名族,能为快速适应社会变化并为全社会做贡献的健康(生理和心理)人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教育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和优点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育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1.所谓 “融合”,是指将两种和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合成一体,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 ,当代信息社会,知识呈爆炸性增

长。时代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只靠文字教材和传统教学媒体(语言、黑板、粉笔、挂图、模型、标本等)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选用现代教学媒体,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摄像机,将信息技术的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效融合,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解决知识总量的爆炸式增加与有限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开辟新的途径和领域。

2.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各阶段的新课程标准已经逐步颁布实施,一个新的教材体系正在我们面前慢慢展开。我们应该积极利用这个过渡阶段尽快做出反映,逐步能动的调整、改进现行教学的方式、方法、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加强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以便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效率,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将学生主导课堂,教师引导学习的理念变为现实。信息技术与化学教育教学融合的必要性、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融合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3.在新课程标准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中学化学的最优化教学,这是当前中学化学教师最关注的热点之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融合,能够创设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组织模式和策略研究成为教师教学科研的热点。 从化学教学的沿袭来看,在实践中已形成了两种以教学活动中主客体的关系来划分的化学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为化学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情景,它与教学活动共存共生,随着教学活动进程的展开,整合教学正在促使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条件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育教学融合的优点

1.使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学科教学的课程主线、课程核心、课程资源以及课程教学技巧等融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促进教学内容与课改理念相集合的全新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上课和上网、上课和摄像技术、教学与常用软件的有机融合。

2.融合的内涵是指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高效的化学教学方式。体现在改变传统观念、改进教与学的方法、增强教与学的效率和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课堂中的讲授、板

书、设问、讨论等环节的组合可以形成启发式教学方式与讨论式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分析能力。。 3.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学习、体验、实践,合作以及反思等过程,让信息技术与化学教育教学有机融合。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的学习视野,做到以人为本,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教学内容得到延伸。

4.信息技术是学生学得更好的工具,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做到既能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理解,又不影响抓主要矛盾,同时提升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更好的为学生学好服务。信息技术可用于查找资料,答疑解惑,还可以呈现与教学有关的视频和图片,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这样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既体现了信息技术作为好的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的支持作用,又突出了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实现完美融合。多媒体作为展示工具,能展现语言所无法描述的场景,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在分组学习中能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形成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课堂教学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参与,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累加,而是彼此形成的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要正确处理技术因素,视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教师切不可充当唯一的信息源,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的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四,现实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要科学合理。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两者的融

合要科学合理,不能滥用,两者不能生拉硬扯的拼凑在一起。信息技术的应用一定要有利于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不能过于看重了多媒体的展示效应,使教学活动偏离了教学重心,使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感受仅仅停留在画面上,音效之中,无法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尽量减少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的因素,不能弱化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要集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科学合理融合,不能弄巧成拙帮倒忙。信息技术能让抽象知识形象化,但在内容解释上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也有局限性,局限性在于无法像语言一样自由地传情达意,无法让学生领会画面背景后的深层次含义。因此,在这样的场景下,学生往往不能对教学内容形成真实的体察和感悟。信息技术要用在画龙点睛之处和语言描述所不能穷尽之处;

信息技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有其“特定的时空结构,是有一定限度的,特别要为那些无法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表达的教学内容(如隐性知识)保留应有的空间。认识并处理好这样的限度,才是真正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就是说,不能迷信信息技术,更不必刻意追求。应该根据现有条件客观的确定研究方向,并密切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新动向,适时进行必要的调整。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紧扣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

每一堂课,都应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所用信息技术要紧扣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不能因信息技术的使用而

使课堂偏移了教学目标,干扰了学生与文本知识的密切接触,淡化了化学知识核心。要防止文本信息的过度膨胀,降低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目的是弥补传统教育中教学手段的不足,是用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师在使用时要在促进学生思维拓展和丰富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上下功夫。教师要真正懂得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广阔性、直观性、形象性和互动性,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开放式的学习,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将产生更重要、积极的作用。

【三】,教师要加强学习计算机知识和化学学科教学法的学习,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

教师要加强学习计算机知识和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吃透教育教学的理念,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实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理解才会与时俱进。有不少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较多地停留在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技巧层面,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这种仅从技术层面来认识整合的理念不能适应信息技术给学科课程带来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如果

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难以引发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应当树立“融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信息技术不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且是学习内容或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扮演学习、研究工具的角色,发挥学习环境的作用。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融合,优势是便于教师主导性的发挥,教师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调动、引导学生的求知,同时注重在教师的意图、理念下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学环境,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同时可减轻教师劳动强度、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更高效。要解决好信息技术在有些方面不能实现师生的互动及交互性;学生上课注意力易分散;学生感觉容量过大,像看电影,该记成笔记的记不下,课后没有东西可供复习巩固,不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及创新思维培养等几方面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总是采用混合式的,还没有真正实现教师角色和行为的转变。现阶段,课件制作的质量和水平以及正确的运用,成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关键。

五,信息技术与化学教育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注重将“理念”与“技术”有机地融合。

注重将“理念”与“技术”有机地融合。信息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

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用于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不仅仅是策略或内容上的交叉、渗透与组合,更重要的是所表达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必须把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优势与传统教学的板书、面对面情感交流等长处有机地融合起来。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适当采用板书、设问及讨论等手段,既要考虑进行必要的板书讲解,又要考虑利用板书反映授课内容的线索,以突出课程重点、疏通难点,将课程主线明晰化。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轻视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无法取代传统教学方式的优长。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课程,把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建立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

【二】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学生学习环境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学生学习环境。对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可以创设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建,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地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

【三】构建数字化、交互式学习系统与平台

构建数字化、交互式学习系统与平台,建设融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为一体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建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社区网

站、学习网站与资料库,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师生通过网络开展教学互动、教学辅导、教学测评等活动的要求,帮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率。要通过信息化与教学的融合,产生实在的价值,并不断地解决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社会资源等各方面资源吸引进来,从而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

【四】利用网上资源丰富的优点,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步骤,都是教师课前设计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花学课程优化融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但要求老师作为舵手,千万不能放任自流,要明确目标和目的。

【五】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映像更深刻,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象化合生活化的图片和影像所引出的问题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把弄成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概念“活”起来,让化学走出课堂,走入

学生的生活中。收集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材料,让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还可使内容充实、想象丰富,有创新意识。

六,信息技术与化学教育教学的融合举例

【一】运用多媒体设计及播放学生不能亲自做的危险化学实验

1、用动画制作手段模拟危险性实验 ,如爆炸实验

2用摄像技术课前摄像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可减少污染

3、播放化工生产过程视频

4、用分子模型和用动画制作技术模拟化学反应过程

【二】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1、Authorware制作动画,展示分子结构及分子的分裂情况

2、利用动画制作展示分子极性和空间构型的关系 ,变抽象为直观。

3、利用 flash展示有效碰撞的过程,将碰撞理论形象化 4.可用幻灯片技术对“条件变化对粒子浓度的影响”和“条件变化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之间的异同进行对比,利用动画效果对重点、难点部分进行特别区分。

5.利用网络了解学科前沿和查找重点和难点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探讨 作者:林来城

2.信息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助推教育信息 化光明网 作者:夏静 杨瑶 3.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融合

作者:周积纯 宋恒华

4.http://www.daodoc.com。

5.http://baike.baidu.com/ 9.http://www.daodoc.com/blog2012.aspx?bid=14845169

第18篇: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自选课题(《牧歌》欣赏)案例自评

新建县第六中学

余江红

课型:综合课 年级:初二年级

教学目标:能够感受音乐的意境,以及根据音乐即兴创编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用MP3播放小提琴版音乐《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闭目聆听,并想象一下音乐所描述的意境。(比起用录音机放磁带,mp3音响效果要更好。)

2.用多媒体出示这首音乐的歌词,并让学生整体齐唱一段。然后说说这首歌曲描述的是哪个地方?----内蒙古。(比起手写的歌词,多媒体幕布上出示的要更快更清晰。)

二、新课感受

1.用多媒体出示小提琴图片和文字简介小提琴音色并分别播放各种音色的音响片段。(传统方法不能做到 ‘图-字-音’ 如此灵活展示出来。)

2.MP3播放小提琴曲《牧歌》,让学生感受小提琴所奏出的内蒙古风光。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3.用多媒体展示几段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及那人们的生活习俗的视频画面。(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了真实的内蒙古,比起传统说教来的更生动,更有真实感。)

三、体验

1.先让学生说说音乐所描述的意境,后用多媒体出示音乐的文字分析段落。 2.再用MP3播放小提琴曲《牧歌》,让学生重复听一遍音乐,与此同时用多媒体幕布展示与音乐相似的画面,让学生更生动的感受音乐。

3.幕布出示音乐的曲谱,简单分析音乐的曲式结构。师生一起讨论得出结果——幕布出示A-B-A结构分析内容。(比传统手写展示来的更快捷更明了。)

四、创编表演 1.学生创编诗歌表达对内蒙古的热爱,或向往,或祝福并有情感的上台朗诵出来。老师用多媒体录音器把学生的朗诵声音录下来。

2.学生即兴根据音乐编排舞蹈动作并跳出来。然后老师用多媒体播放蒙古族舞蹈视频,师生一起跟学几个标准动作。(多媒体视频可控制快进后退,跟学动作更方便。)

四、下课总结

学生说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东西?听着音乐《牧歌》一起舞蹈直到下课铃响。

总结自评:音频、视频、图片等通过电脑教学课件整合在一起展示给学生,好像将整个音乐世界一下子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和耳畔, 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在传统教学当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19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律动信息教育的脉搏, 走进小语教学的春天

——浅谈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师的灵魂在课堂,教师的价值也在课堂。”是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

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快速占领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并随之生根开花,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也将成为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科原有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从是而形成了更生动、更形象、更积极、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授课,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教学中的难点,还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呢,这就需要两者有机地融合,这里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具体来阐述。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融合?融合就是一个系统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系统或事物之间,根据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之间的联系,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整体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推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信息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会带动信息技术学科的飞速发展。

具体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我们就要来看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有哪些构成要数。一般来说有六要素,首先当然是备课,其次是上课、批改作业、考察、评价和辅导。知道了构成的要素我们还需要知道为了达到这六要素的目标我们必须做哪些事情,我们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更好地为我们的六要素进行服务。同时,我们还要知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合理性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还、更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 那么信息技术的特点有哪些呢?(1)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2)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3)功能的强大化;畅言系统中的电子课本和白板蕴含了诸如标注、聚焦、拍照、幕布、拖动、画图、直接获取资源等等功能,几乎囊括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全部所需。(4)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阃的限制。(5)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其余如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性已是众所周知。 那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是什么呢?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入与入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3)教育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来自多个方面的,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学生接受知识的速率和能力完全取决于学生对兴趣的大小。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是集图像、声音、颜色、文字为一体,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大脑,易于形成鲜明的表象,能为教师进行教学创设一个更生动更有趣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这一缺陷,使静态的知识载体可以按指定轨迹运动,可以像拉帘子一样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静态的图画可以像动画一样变化移动,可以像流水一般呈现出一幅变幻的图像,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

如:在执教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猴王出世》如果单纯地利用文本照本宣科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况且还是一篇原著,里面有一些拗口又很难理解的字词及句子。但是《西游记》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爱不释手的一部电视剧,于是我上网下载了西游记的主题歌视频和动画片主题曲的视屏,分别用在开课和结课的时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起来,真正把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丰富多彩,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和直观、形象之中,从而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并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学难点内容往往教师要花费很大力气去引导、去讲解,但教学效果常常不够理想。如果在语文课堂中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能力,还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使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由深入浅的帮助学生对难点知识进行理解、记忆。从而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笋芽儿》,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是由笋芽到竹子的变化过程,“笋芽”和“竹子”之间存在的关系,大部分的同学是弄不清楚的。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单凭老师的口头语言和黑板书面语言,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分解教学中所遇到的难点。在上课之前,我先制作了笋芽变化成竹子的几张复合片。上课时,先出现几棵在湿润的泥土中快活的生长着的笋芽,让学生来观察它们的样子,然后再出现几棵刚刚钻出地面的笋芽,再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变化,接着再出现几棵全部钻出地面的笋芽,让学生再观察它们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覆盖上几棵长大的竹子,让学生看一看竹子是什么样子。

通过学生对笋芽和竹子的观察、分析、比较,学生找到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竹子”是由“笋芽”变化而来的,明白了笋芽和竹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笋芽变成竹子的过程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进行教学,把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难点更具体、更清楚、更完整的展现给学生,这样即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了教学中的难点知识。

再如五年级下册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字隽美,结构简单,只要抓住“家家户户、都”等几个关键词和句子就能让这篇文章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这在PPT中需要制作,但在电子白板只需要利用聚焦和标注的功能就能使这些词语和句子完整地展现出来,既节约了老师备课的时间,又更直观和形象。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能突破难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提高写字教学的效率

写字教学时低年级的重中之重,但平时的写字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写拼音和组词,一个一个地把生字教给学生,这样速度慢且枯燥无味,但如果能用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技术把生字做成动画,或是在白板中进行画词,再利用白板中的资源把所要学的生字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拼音、笔顺部首、组词等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大大增强,从而提高写字教学的效率。另外还可以利用白板中的田字格,将生字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中,将写规范字的思维和画面牢牢地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搜索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赞美祖国山河自然风光的。再如如《黄河魂》一文,只凭教师口头说教,学生难以领会到黄河那惊心动魄的磅礴气势。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黄河魂》一文的录像资料,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许多游人在黄河岸边走着,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哗……哗……,轰……轰……的巨响,好似浪涛声,又好似松涛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从声音上领略到黄河那惊心动魄的磅礴气势。眼见为实,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展现祖国山河的自然风光让学生鉴赏到了祖国山河的自然美。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让学生体味课文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根据课文需要选用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媒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课文的语言美,让学生积极地接受语言美的教育。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的一句话。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独立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去品尝美。文字投影制作非常简单,操作也很方便,效果显而易见。

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的第三自然段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如果干巴巴地读根本读不出这段文字的韵味,这时如果配上音乐和画面,那对学生的视觉和神经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学生进入了花的世界花的意境,他朗读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了。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为学生习作锦上添花。平时我们可以把学生游戏、玩耍、活动、演出的各个方面排成照片和视频,在习作时,大家集体观看这些照片和视频,既观察别人的举手投足、一举一动,又观察自己的活动表现,写不下去时还可以返回仔细揣摩,这样学生带着快乐很快就能把这次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自己的面前。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随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层次的不断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也必将成为学科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小学语文教育也必将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20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我很荣幸参加了今年陕西省乡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提升培训。这次培训学习,不但提高了我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使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技术得到了提高,可谓是收益颇丰。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它集网络大世界于眼前,融声、光、影、色、字于一体,具有海量、及时、形象、互动等特点。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已越来越一体化,若能合理运用,可以帮助语文教学跨越式发展,突破非网络时代的封闭、狭窄、枯燥、低效等缺陷;可以优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目标。 但若滥用,则易喧宾夺主,淡化语文味,横生枝节,影响教学本体目标的实现。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呢?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如研究《石榴》一课时,我们考虑到学生不知石榴的生长过程和特点,于是在课件中制作了片段:石榴树在春、夏、秋,分别经历了抽枝长叶、开花、果实成熟的生长过程,让学生欣赏石榴花的颜色和形态,石榴的成熟过程和它成熟时的外皮颜色变化过程。创设的情境使学生有了储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二)再现课文情境,化难为易。

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进行艺术加工,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感性为理性,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槐乡五月》第一段 “五月,洋槐开花了„„”,描写了远看、近看槐乡的美景。对于其中的形态描写:“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远看像玉雕的圆球”“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学生单凭想象,很难理解。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课件,教学时让这些美景从屏幕中闪出来,再让学生对照课文语句观察,由于直观形象,学生一下子就由陌生到熟悉进而热情起来,再也无须教师多费口舌,孩子们读得入境,说得入法(看课件仿说槐花的其它形态)了。又如《詹天佑》一课中,火车是怎样走“人”字形铁路的呢?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用flash把火车爬坡的过程制成课件。教学时,随着隆隆的火车声,火车头一推一拉,再由推转为拉,拉转为推,火车轻松上陡坡的过程便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了。

(三)实现有效互动,因需促教。

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是双向的,它既可以呈现教学信息,又可以收集学生的反应信息,及时地对反应信息进行诊断和评价。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如《莫高窟》书后要求给课文编写段落提纲。成绩好的学生会马上思考并动笔,基础稍差一点的学生可从电脑上获得提示“1.这段主要讲莫高窟的哪方面?怎么样?”如果基础更差的学生还想不出来,再点击鼠标,出现提示2:“第一段主要简介了莫高窟在甘肃敦煌,有492个洞窟。第二段主要讲了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第三段主要讲了壁画宏伟瑰丽,内容丰富,尤其是飞天引人注目。第四段主要讲了藏经洞曾藏有大量珍贵文物。第五段总写了莫高窟是是举世闻名的艺术瑰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思考交流后,随机呈现答案,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了不同形式的指导,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中,难易适度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可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课件。学生根据个人学习基础选择练习内容,自主学习,以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双向交流。这种交互对话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而改变学习内容,因而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这既可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又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网络环境下,借助论坛等相关平台,还可以使课堂中探究的一些问题在课下继续得到很好地延续。学生可以通过发帖、邮件等方式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形成思维碰撞。也可以及时引经据典,寻找相关佐证。此外,因为学生的见解全部以文字的方式保存在论坛中,使得这项学习活动得以长期延伸。任何时候,只要登陆网站,就可以随时继续发表观点进行评论。这样,练习的容量将得到无限制的扩大,问题的思考探究也将得到无限制的深化。需要强调的是,有效互动中,教师的合理介入至关重要。问题探究能否得到不断的深入,而不是停留在同一层面上滑行,需要教师的及时点拨。

(四)开拓学生思维,启迪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呈现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画面,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驱使他们更积极地开展创造活动。一位老师在教学《游园不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思维练习:诗人正站在园门前,抬头欣赏“出墙红杏”,却听“吱呀”一声,柴扉竟开了!此时画外音响起:“游园如愿又如何?”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春色图”。其中,一位学生大胆求异,说:”或许这园中除了这一枝红杏,什么也没有呢?诗人还能写出像《游园不值》这样好的诗篇吗?”这种思维的求异、逆向,不正是创新思维擦出的火花吗?我趁热打铁,布置学生以《游园》为题写一篇作文。结果学生写得又快又好。

总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与语文学科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得遵循适切性原则和服务性原则。让“好钢”用在有效备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育信息量,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快捷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信息技术 教学融合 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 教学融合 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