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17 08:37:06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学习吴正宪课堂教学特色

学习吴正宪课堂教学特色

一、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目前已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但是,情境不应只是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其要害是必须暗含着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儿童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问题可以来自数学外部(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可以来自数学内部;数学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发探究生成的,也可以是教师事前有目的地预设的;数学问题可以出现在课始,也可以出现在课中、课尾„„所有的问题情境只要能产生儿童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出现发展,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就能达到有效学习。

吴老师善于把一些枯燥的数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变成情趣浓而意味深的故事,让学生去品味。在“商不变的性质”课上,一开始就给大家讲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猴王说: “给你们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们连连摇头说: “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 “好!给你们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们还得寸进尺,试探地说: “大王,再多给点行吗?”猴王想一想,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大度的样子说: “那好吧!给你们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们总满意了吧!”小猴子觉得占了个大便宜,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完故事,班上的孩子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此时此刻,吴老师意味深长地问: “你们说,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当学生列出6÷3=2,60÷30=2,600÷300=2后,吴老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从而发现“商不变性质”的奥妙。

数学,对小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在一次“年、月、日”的课上,当吴老师知道学生对这一内容并不陌生时,就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 “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一年到底有多长?一个月又有多长?”(说实话,正在听课的我都替孩子们捏了一把汗:“他们能回答上来吗?”)可是,孩子们思索了一下,就缓缓地举起手来,一个接一个地说“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再过生日正好是一年”,“今天元旦到明年元旦,中间正好是一年”,还有的说: “我爸爸这次开工资,到下次再开工资,正好是一个月”,“这个月我交管理班费,下次再交管理班费,也正好是一个月”„„这是多么好的“解读”啊,“时间”是最抽象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也抓不住。由于吴老师别具一格地让学生利用他们自己的贴身经验活生生地把它“物化”出来,让孩子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他们才真正感到“年、月、日”就在自己的生活周围。“你们已经了解了年、月、日那么多知识,那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吴老师又试探性地提出另一个问题。孩子们可毫不客气地说: “我想知道大月、小月是谁规定的。”“二月份的天数为什么这样少呢?”„„一连串问题又激起了大家探索新知的愿望,而吴老师则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有的放矢地找准了新知的切入口,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把问题再一次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就是特级教师既能灵活地驾驭教材,又能深入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进行成功教学的深厚功底。

学问,学问,就是学着“提问”。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过: “学习知识,目的要做学问,不要做学答,”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有价值得多。教学中,吴老师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她不但善于捕捉学生中不断生成的焦点问题,而且自己还不时地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在她的课堂里,有疑问,有沉思,有比喻,有赞许,有笑声,还有争辩。争辩是思维最好的触媒剂。我看到过孩子对“商不变性质”中的“被除数和除数之间的变化是同扩同缩还是同增同减”问题的争论,也看到环绕一个学生说的“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个圆的1/2”的命题时,全班分成正反两方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还见到学生面对这样的画面“小明身高130厘米,跳进平均水深120厘米的小河中去游泳,有危险吗?”大家各抒己见,辩得不可开交的场面„„展现的一个个的现实情境,提出的一个个的挑战性问题,为孩子们思维碰撞搭起了新的平台,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活力有时来自探索过程中山穷水尽的困惑,更有时来自柳暗花明的惊喜,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并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通过交流、启迪、辨析、整合,问题解决了,大家有了共识。值得一提的是,在争辩和交流的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倾听、接纳与评析,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意义是十分深邃的。

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儿童是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作出理解的,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的。数学是科学思维的工具,它是相当抽象的。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鼓励儿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这就是实现“再创造”。因此,一个好的数学教师,总是把一些概念、规律纳入“待解决的问题”情境之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去“再创造”。下面我们不妨再来分析一下吴老师“求平均数”的教学实例。

平均数是一个统计值。新课标指明,应把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放在突出的地位,而这恰恰是过去多少年来教学中被忽视的。那么,吴老师又是怎样来教学的呢?课一开始,从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入手。两组同学比赛拍球,看哪一组赢。怎么比呢?她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全体同学都参加是不行的,只派一个代表又少了,那就派四个代表吧!”(这是总体中的随机抽样)并当场根据每一代表的拍球数作出统计。不一会儿,男生组发现本组的总数超过了女生组,高兴得欢呼起来;吴老师便自告奋勇地也参加比赛,并把她的拍球数加入女生组之中,顿时女生组的总数明显增多。孩子们很不服气,喊道: “这不公平!”(男4人,女5人)那么,怎样才公平呢?男生说: “给我们组也加1人。”如果不允许加人呢?矛盾激化了„„有个学生站起来用手比划着说: “把每组几个人拍的个数匀乎匀乎„„”这一“匀乎”表明了孩子们已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吴老师便水到渠成地引入了“平均数”,并和大家一起去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问题解决了,全班都松了一口气,吴老师又话峰一转: “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平均数倒底是个怎样的数?”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 “平均数不大不小,是靠近中间的„„”最后一个学生若有所思而又腼腆地说: “„„我觉得平均数是„„虚的„„可是又很公平。”好一个“虚”字,它勾出了平均数与原始数据之间的不同;好一个“公平”,却又隐隐约地道出了平均数的实质。于是,吴老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大家把平均数与原始数据一一比较,它既不是第一个人的拍球数,也不是第五个人的拍球数,却代表了这组五个人拍球的总体水平。此时此刻,孩子们已从心底里确认平均数的可比性了。吴老师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来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当然是初步的,但是很有价值),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做到了“不高不低、恰如其分”。

另外,求平均数是有公式的,吴老师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讲公式上,而是采用巧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正反例的对比,实实在在地悟出了其中的“对应”思想,从而从根本上来理解和凸显出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比起过去的记公式,套公式,有效得多,深刻得多。

听完课,我不禁从心底里叹服,“这才是一节真正的数学课!”有观察、操作、估计、分析、交流,还有反思,在活动中使学生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并从中又使学生获得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从这节课中,也让我看到吴老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创造性地转化成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想,在成功的背后,不知她又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啊!

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是吴老师课堂教学中的又一特色。教是为学服务的,在她的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又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显在而巨大的。记得在我看到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上,考虑到教学重点是最初的“1/2”的认识,吴老师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孩用“一半”两字表示,有的画一个圆并把它分成两半,有的画了一个桃子旁边还有一把刀把桃子分成两等份„„各人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加以展示。此时,吴老师在黑板上写出“1/2”这个分数并说明“这就是你们生活中见到的一半,你们心中的一半”,指出: 现在你们对自己表示的方法,愿意擦的可以擦,愿意保留的也可以保留(因为“数学化”必须有个认识过程)。结果有两个孩子不愿擦去,老师有意识地把他们画的用红笔圈起来,以示对孩子们自己的创造加以尊重。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1/

3、1/4,„„的出现,其中一个孩子把他自己的图画也擦去了,只剩下那个画桃子的男孩仍然喜欢用自己的图画来表示。吴老师耐心地等待着他„„出示了1/100,这个男孩画着画着放下了笔说: “不画了,画图实在太麻烦了!”此时吴老师握着他的手微笑地说: “感谢你,你终于接受了这个分数。”这一片断,反映了这孩子完成对分数初步认识的真实过程,此时他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而又十分简洁明了的数学符号,感受到数学的美和数学的力量。

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现,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数学,她从不轻易地去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不强迫学生去认同。正如有的孩子说: “我们最喜欢上数学课,上课时想说就说,说错了也没关系。”因为他们无论是说对了,还是在辩论中暂时失败了,都能得到成功的、被尊重的体验。

吴老师总是这样,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巧妙的疏导和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不仅用数学的真谛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用她对孩子们的爱心和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他们。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她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吴老师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生的小主人。

“吴老师的课常讲常新,与时俱进,这是为什么?”不少听过吴老师课的同志都有这样的问题。我想用我的认识来回答: 她走的是一条“勤奋好学、求新务实、挑战自我、追求完美”的人生之路。今天,吴老师已人到中年,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的我,衷心地祝愿她并相信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一定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抓紧分分秒秒,迈着坚定的步伐,实践加反思,积累加升华,在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这个领域内写出更新更美的篇章,为小学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第2篇:读吴正宪心得体会

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2013年4月12日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有幸被原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选拔成为“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站原平分站”核心组成员。按照工作站对核心组成员的要求,近三周来,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研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一书,在书中,吴老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生动具体的事例,从“把教育作为人生幸福的源泉”、“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四个部分,深入浅出地将她在教书育人道路上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应该这样教。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也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吴老师四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历程,有很多经验想对我们说,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年经教师们,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热爱数学是智慧源泉

做教师,要爱教育,爱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神奇深深打动。

吴老师通过多的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为儿童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的理念。“有营养”有数学就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一言之,“有营养”的数学一定是有后劲的,是可持续的。“好吃”的数学就是马“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即孩子们喜欢的数学、爱学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也就是能给孩子们良好数学感受的数学。一言之,就是为孩子们创造适合他们需要的有数学味道的数学课堂。

2、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呼应,智慧与智慧的交流。对于课堂而言,生命、生态是爱的温暖下的“动态”过程,如果没有爱的驱动,教育之道就会缺乏孕育生命的温度。精神不能复制,思维不克隆,智慧不能填充,只有爱的光芒投射下,才会有精神的挺拔,心智的生长,生命的成全。

生命离不开爱,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尊重是教育的真谛。爱的教育并不是挂在嘴上,也不是公开课上奢侈的点缀;爱不仅是微笑,更是一种教育心态;爱是对个体健康的关注,是对生命挫折的忧虑;爱是真诚,是对孩子们自尊的保护。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到达人的心灵深处。教师与孩子手牵手地站在一条战线上,师生的生命才会融在一起。教育教学才会有成果。

3、做充满诗情的教育者

教育需要激情,也需要诗情,要用激情和诗情唤醒学生的智慧,在潜移默化中成就学生的健全人格。对艺术家来说,最大的幸福是创作出让大家满意的作品;对教育而言,最大的快乐是课堂里激发学生 的热情,与学生在课堂里心灵交汇,智慧碰撞。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把课堂的温度建立在思维的深度上。当然,我们上课不仅仅是用理智上课,也应该展现我们的喜欢、兴趣和幽默,投入我们的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课堂不能以胜败论英雄

吴老师认为,课堂上对于学生“错误”的剖析与争论能给我们带来火热的激情,带来深度思考的快乐,带来智慧碰撞的满足,为我们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面对学生的犯错,教师应给他们留有验证、解释的机会,用纯朴的微笑和真诚的鼓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孩子都扬起自釜底抽薪风帆,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扮演“失败的角色”,不以胜败论英雄。

5、用真情唤起学生成长的力量

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仅是我们每个教师应有的职业修养,更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切入点。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换来的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任,同时,还有学生熊熊燃烧的求知之火,这种交换是值得的。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方法,还有情感,热爱数学的情感,热爱学习的情感,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让我们用真心、真诚、真情去唤起学生成长的力量。

6、“爱”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核心

爱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爱亲人,才能是家庭和睦;爱朋友,才能享受到友亲的温暖;爱工作,才能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快乐;爱学生,才能体会到教育的幸福。作为教师,我们只有真心地爱事业、爱学生,才能使内心永远充满激情,才能使工作的每一天阳光灿烂。“一切为了孩子”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是我们工作的归宿。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是“心心相印的真教育”,只有充满爱的教学才能与学生在课堂上碰撞智慧,交汇心灵,感悟灵魂。

7、“勤”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吴老师一直坚信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事情都是从勤奋中获得的,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告诫我们年轻教师要珍惜大好青春年华,勤于学习,做一个终身学习教师,要在实践中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向学生学习。其次要勤于思考,学生是变化的,教材是变化的,课堂是动态的,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如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如何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如何让学生爱数学。思考和反思会使每一天的工作更理性、更科学、更有质量。再次要勤于写作,每次反思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拿起笔将教学中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点点滴滴的体会都是教育智慧的积累。要坚信一分的汗水,一分的收获,只有勤奋才能铺就成功之路。

总之我们青年教师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一个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勤于学习的读书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事,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你就能为自己的教师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8、“创”是做好教育工作的目标。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早已成为全体教育者的共识,唯有“创新”才是民族发展、国家振兴之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吴老师说:“教师要敢于创造,创造孩子们喜爱的有魅力高效的课堂,创造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位一体的立体生命课堂。”在我们的教学中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智慧的启迪;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要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创造唤起创造,给学生创造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和课堂生活的魅力,感受到智慧智慧的涌动与自身的成长,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

很高兴能够通过“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站原平分站”这个平台认识吴老师,进而阅读了《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通过阅读我受益匪浅,从书中学到如何才能做好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同时也体会到了做教师的幸福感,今后,我将认真学习吴老师所有书籍及视频,积极参加工作站安排的一切工作,不断提升自我课堂教学水平,为原平市小学数学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推荐第3篇:吴正宪讲座

让学生喜欢数学—— 解读吴正宪的教育理念讲座稿

讲座时间: 2015年5月12日下午

主讲人: 额尔登花

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讲座的内容是《让学生喜欢数学—— 解读吴正宪的教育理念》。提起吴正宪老师,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吧!是的,吴正宪老师是当今小学数学界的创新者,是全国所有数学教师的引领者,人们常常这样描述吴正宪老师:

用心去拥抱事业;用爱去拥抱生活;用情去绘画风采。

我们知道,凡是上过吴老师课的孩子们和听过吴老师课的老师们都常常被她高尚的师德、优秀的人格以及独具魅力的教学艺术所深深地感染着。因为吴正宪老师是在用心、用情、用爱与孩子们交流,她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尊重和信任。 老师们,想知道吴老师是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的吗?那就让我们再一次的解读吴老师的教育理念和她创造的鲜活的课堂教学案例吧!但愿我的讲座能给老师们有所思考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来和老师们交流交流,吴老师是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的:

(一)有趣的数学

学生如果对数学发生兴趣,他就会酷爱数学的学习,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形成“爱学——会学——学会”这样一个良性循环。萌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信心地参加学习探索数学的活动中。吴老师是这样做的: 1.有趣的开始

吴老师认为,第一印象太重要了,它往往会深深而长久地留在记忆里,不可磨灭、难以抗拒。所以接新班吴老师都把“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数学课”作为首先思考的问题,独具匠心地上好新接班的第一课,使师生彼此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让孩子们从上第一节课开始就是感到数学是有趣的。 2.有趣的探索

“数学是有趣的”这种感受不仅是在学习数学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探索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就要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东西,激发他们的惊奇感,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真的有趣。例如学习三角形分类,吴老师设计了“猜一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下面的三角形各露出了一个角,你能猜出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学生甲试探性地回答:“只露出一个直角,它是直角三角形。”当从口袋中取出三角形纸片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喊了一声:“耶,猜对了!”学生乙站起来:“只露出一个钝角,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又猜对啦!”同学们沸腾起来。学生丙以此类推,胸有成竹地说:“只露出一个锐角,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肯定吗?”吴老师追问了一句,同学们陷入沉思。“不一定。”有人忍耐不住,喊出来。当吴老师把只露出一个锐角的直角三角形纸片高高举起的时候,再也没有人喊是锐角三角形了。在“猜一猜”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有趣的数学在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3.有趣的数学多着呢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有趣的事情太多了。吴老师热情地牵起孩子们的手到无边无际的数学海洋里寻秘探宝,让孩子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乏味,而是丰富多彩。

吴老师曾经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介绍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同学们听得入了神,吴老师马上把话锋一转:“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同学们热烈地议论开了:

学生甲:听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我懂得当遇到困难时要积极想办法来解决。 学生乙:曹冲真聪明,我知道了石头可以代替大象。

学生丙:我爸爸曾经考过我一道题,一只小狗等于两只小猫的重量,一只小猫等于三只小鸡的重量,问一只小狗等于几只小鸡的重量?当时我没有解答出来。今天听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会解答了。不就是把猫换成鸡吗!

显然这位同学已产生了联想。曹冲称象等量代换的数学模型,已在孩子们头脑中初步建立起来。吴老师就地取材,顺手把这道题板书在黑板上: 1只小狗=2 只小猫 1只小猫=3只小鸡 1只小狗=(

)只小鸡

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一只小猫换三只小鸡,两只小猫可以换六只小鸡,一只小狗就等于六只小鸡的重量。这不是跟用石头代替大象的道理一样吗。曹冲称象的故事带给同学们的影响是深刻的,它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幅有趣的生活画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古代趣事,信手拈来,既有味道,又启迪孩子们的智慧。在数学的长河中,吴老师精心采摘一朵朵趣事小花,奉献给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欣赏。五彩缤纷的数学乐园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数学的趣事多着哪!正是这种无形的学习动力,促使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去发现,去探索。 (二)奇妙的数学

吴老师让学生喜欢数学的第二个法宝就是让学生觉得数学是奇妙的!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常常发生疑问和感到惊奇,对数学时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还能不喜欢数学吗?教学中,吴老师利用孩子们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悬念,提供补充一些有趣的素材,和孩子们一起领略数学的神奇,使之更加喜爱数学。

例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时,吴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同学们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分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角度,标在图中。上课开始,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考考老师”。学生报出三角形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请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每次问题的抛出,吴老师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同学们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我们从家带来的三角形纸片,大的、小的、直角的、锐角的,老师又没有见到,她为什么猜得这样准确呢?”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索中,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发现规律。有的把三个角撕下来,重新拼在一起。如:有的用折纸的方法:有的用测量后再计算的方法:同学们通过观察、操作、计算等不同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了这个结论,学生们很快揭穿了“老师总能猜对”的秘密。接下来又是一次神奇的感受,“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你能推导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一百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同学们终于发现了多边形内角和等于180°×(边数-2)的规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

老师们,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无论大人或孩子都会对一些神奇的东西发生兴趣。尤其是小孩子对一些奇妙的东西就更喜欢接触和研究。爱迪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它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因此,我认为好奇心、奇妙感在学生进行探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奇妙感、好奇心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内动力,吴老师非常明白这一点,也做到了这一点!

(三)有用的数学

如果一个人对数学有一种需要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很有用,很有价值,他就会喜欢数学。吴老师在课堂上也深深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用处,让学生从内心爱上了数学。数学很有用,吴老师不是靠说教,而是引导孩子们亲身体验。例如,吴老师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这一内容时,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很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进入,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上课开始,吴老师将一把快散架的椅子摆在了同学们面前,说:“有件事情想让同学们帮忙,这把椅子摇晃了,需要加固一个,这根木条钉在哪里比较合适呢?”同学们热闹起来,有的说将木条横着钉,有的说将木条竖着钉,有的说能不能将木条斜着钉。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情况。 吴老师微笑着说:“感谢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好办法。到底把木条钉在什么位置就能使这把即将散架的椅子加固起来呢?带着这个问题,咱们共同来研究三角形的知识,你们一定会有一个惊喜的发现。”教师说话不多,却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了数学知识的探索中。一个同学上来了,没能把这个用木条钉成的三角架拉动;又有一个同学上来了,三角形木架仍然无动于衷;最后上来的是一个身高体重的“大力士”,居然也没能把这个小小的三角架拉动,三角形的稳定性就在活动中被孩子们发现了。这时,几位同学几乎是同时惊喜地喊了出来:“老师,那根木条要斜着钉在椅子上才会稳固!”接下来,同学们列举了大量的生活事例来说明三角形稳定性,如三角架子搭成的屋顶,输送高压电线路的铁塔架结构,还有一座座新建成的斜拉桥,上面一根根钢筋组合而成的也都是三角形的。„„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神奇的作用。

“数学很有用”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又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创设生活的情境,有意识地捕捉数学信息,采撷生活实例,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吴老师就是常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新课,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在熟悉的学习情境中,把自己与数学融为一体,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把握了知识的内涵,并且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四)简单数学

吴老师认为,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先得听懂数学,觉得数学很简单,一点也不难,这样才能学会数学。学生也的确如此,学生只有听懂了数学,才能学会数学,才可能喜欢学数学。

吴老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扮演“失败的角色”。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吴老师更付出了加倍的爱,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使他们感受成功,从而树立起“我能学好数学”的信心。吴老师常坐下来和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一起寻找分析“听不懂、学不会”的原因。让他们在听懂了、学会了的感受中觉得数学简简单单,从而萌

发对数学知识的喜爱。吴老师始终认为,只有听懂了,学会了,才有可能喜欢数学。

吴老师就是这样让孩子喜欢上数学的。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数学是简单的,有趣的,有用的,奇妙的。所以,无论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只要是在吴老师的课堂上,都会不知不觉的爱上数学。

老师们,我们喜欢吴老师,我们感悟吴老师,我们走进吴老师,我们学习吴老师。让我们也在吴老师的引导与感染下,和我们的孩子们一起走进有趣的、奇妙的数学乐园吧!

推荐第4篇:吴正宪学习心得

参加吴正宪精英团队成长范式与成果展示暨小数报名师大讲坛“走进真实的儿童数学学习世界”宿迁专场活动的学习心得

沭阳县实验小学 王宜平

2013年12月21日,我校选15位数学老师去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听课,我有幸参加。一开始心里想没有什么,大大小小的课听了不知多少节,再说今天是冬至的日子,心理还是有点不情愿,可是一天学习下来,感觉收获很大,真没有白来。在这里我把一天的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本次活动在第二实验小学的会议厅举行,活动主题为主题为:吴正宪精英团队成长范式与成果展示暨小数报名师大讲坛“走进真实的儿童数学学习世界”。本次活动拉近了我们与吴老师之间的距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名师、学习名师、走进名师的机会。

会议开始了,我们首先听取了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工作汇报,与吴老师一起分享了团队的研修故事,让我们走进了吴老师的团队。听取了吴老师和他的团队介绍、观看了会议期间的资料,让我再一次走进了吴老师本人:

吴老师的人格特点:善良、简单、智慧、重情义。

吴老师多年来的工作写照:要吃别人不愿吃的苦,要花别人不愿花的时间,要下别人不愿下的功夫。

吴老师的基本教学理念:走进学生心中,读懂学生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数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来设计、组织教学。

吴老师的儿童观:创造儿童喜爱的教学教育的途径——“读懂儿童、读懂数学、读懂教材”;确立了儿童数学教育的三维目标——“传递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提出了明确的儿童数学理念——让儿童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学习。

吴老师的教学观: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创造了八种特色课堂:“真情流淌的生态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捷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 其次是教育局刘泽民局长讲话。教育局在这次的活动中充分对当今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视,对我们全体数学老师作出了要求,也对吴正宪团队能来我们宿迁做交流表示感谢。

再者就是听课。我们一共听了四节课,分别是吴正宪的《行走中的数学问题》、武维民的《租车问题》、杜建军的《体积与容积》和薛铮的《积的变化规律》。

他们的课真是精彩,给我很深的印象,到现在我还在回味这四节课,我在想,如果我去上,我肯定不如他们上的那么轻松。这四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我一定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运用,丰富自己的教学。

最后薛铮和我大家一起交流。

从这次活动中,不仅让我们走进了吴老师及她的团队,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迪:

一、挚爱儿童教育

吴老师对教育的热爱深深感染着我们,我们会以吴老师为榜样,把对教育的热爱融入到自己的心灵,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快乐前行,享受教育带给自己的幸福。

二、追求高尚师德

“做人、做学问、做老师”是吴老师对我们的教诲,也是吴老师自己成长的写照。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业务精良,还要师德高尚。在学校,我们要做一名孩子喜欢,给孩子带来智慧和力量的好老师。在家庭,我们要做一个给他人带来幸福,富有责任感的家庭成员。在社会,我们要做一个充满人情味,有爱心、有道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吴老师是一位善于教学的老师,课堂上的吴老师面对学生的生成游刃有余,面对意外的情况巧妙应对,这与她扎实的业务能力是分不开的。吴老师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们要准确理解数学的本质,准去把握数学的本质,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准确理解学生的需求。做一名数学功底扎实,专业知识精通,教学基本功娴熟、深受学生喜爱的数学教师。

四、读懂儿童 做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真正的了解儿童,把满足儿童成长需求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时刻提醒自己对学生要真诚平等,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给学生独立体验的机会、给学生适当的空间、给学生建立自信的勇气„„要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教育智慧、高尚的道德、积极的人文关怀影响和教育学生,做一名真正能读懂儿童的好教师。

五、勤于研究

吴老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职业读书人、终身学习者,充满了反思意识的人,天生的思想者,要把学习、思考、研究作为专业持续发展的助推力。我们不仅要好学而且要善学,要适时地向文本学习,事本学习,人本学习。做一个充满思想并不断思考的人。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的解决问题。把学习、思考、研究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主旋律。

可以说本次活动我满载而归,感受他们团结奋进的精神,学习他们勇于创新的魄力,让我们也在探索中成为一名读懂学生需求,走进学生心中,做一名数学功底扎实,专业知识精通,教学基本功娴熟、深受学生喜爱的好教师而努力!

推荐第5篇:吴正宪2

以爱育爱,做一个爱孩子的老师

听吴正宪课的体会

董淑静

暑假也就是吴正宪工作站承德分站成立时有幸聆听了大师的一节两步应用题,昨天,再一次见到了北京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听完《搭配》一课和报告,感触很深,觉得受益匪浅!尤其是吴老师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数学思维的逐步培养,让我很受启发。

吴老师的课就如一幅美丽的写意画,形散神聚,搭配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搭配出几种,难就难在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有顺序的思考。

吴老师先从生活中简单的起床后要做的事情入手,引出今天要学习的“穿衣服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来自生活。然后在黑板上把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衣杂乱无序的贴在黑板上,“要选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衣进行搭配,你有几种方案?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吴老师课堂教学的一个特色。在汇报时,学生呈现了不同的搭配方法。吴老师让想出一种、两种、三种、四种、六种方法的到台前来,学生在汇报想法时,总结特点,引出“乱和不全”。老师让学生自己说什么是全,吴老师着重让有序表示出6种搭配方法的孩子大声把自己的方案念出来:吴老师问其他

有遗漏搭配的学生?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谈话水到渠成的让学生悟出了原先的排列“乱”无序,要想搭配全就要有序的搭配。接着让学生伸出三个手指头,对准黑板上的短衣往下“刷”下来,对准长衣往下“刷”(配上声音)下来,出现了两个3,接着老师又问,如果是9件上衣呢?(3×9=27,三九二十七)。这样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搭配,之后老师又从穿衣服引到我们吃的早餐,我们走的路。拓展了知识的深度。为孩子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折服于她精湛的教学艺术,更让我们感动的,是那浓浓的人文气息。这人文气息来自于她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于她所追求的数学教育的境界,让我惊叹的是她的教学艺术,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孩子,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孩子。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石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下课了,孩子们舍不得她,我们也舍不得吴老师,觉得吴老师就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将指引着我前进,也许我成不了名师,但是我也要向吴老师一样,做一个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的老师,用我的热情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

推荐第6篇:读吴正宪的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有感 研读了《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吴老师在书中用简明的语言,具体的事例,以“把教育作为人生幸福的源泉”、“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几个版块,围绕“爱、勤、创”三个字深入浅出地将她一路走来的思索和心声娓娓道来。她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的良师益友。现将自己的点滴读书体会叙述如下: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爱”。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我们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做教师,要爱教育事业,要爱每个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爱工作,才能感受到工作给自己带来无比的快乐;爱学生,才能体会到教育中的幸福。“当孩子们的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伸出热情的手,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当孩子们内心充满孤独和惆怅时,我又走近他们,为他们分担忧愁,成为可以倾吐肺腑之言的知心朋友;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的时候,又是我满怀真诚地去欣赏和赞美他们,和他们共同体验成功的快慰。在学生们的眼中,我再也不是那个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和爱,能给予他们智慧和力量的立体教师。”以前,我也和吴老师一样,脑中有这样的意识:我是数学教师,把1+1为什么等于2讲清楚了,学生会解题了,成绩提高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的心理健康似乎与数学学习关系不大,那是班主任和父母的事。做为数学教师,总是单纯地从知识系统方面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心理对他成长的重大影响。我们校长经常教育我们要尊重学生,再看吴老师的书,吴老师把这做为她教学思想的升华,这中间有多少值得思考的内容啊。只有内心充满爱的教育才是“心心相印的真教育”,只有充满爱的教学才能与学生在课堂上碰撞智慧,交汇心灵,感悟灵魂。

第二: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心里。

听吴老师的课,吴老师善于激发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对每一位发言学生都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大胆发言;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勇于创新。在她富有激励性语言的鼓舞下,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张扬,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反思自己,一着急,就轻过程重结果了,一着急,就恨不得把学生的脑袋换成电脑,我把知识直接输进去了事,课上难免填鸭式。现在我终于明白, 教师要敢于放手,为学生的学习探究创设更大的空间,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每个教师心中必须要有这个目标及落实这个目标的具体措施。未来的社会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课堂上老师拽的还太多,走教案的痕迹太重,还不够放开,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空间里自由的去探索,少一些一问一答,多一些原生态下的自然对面;少一些“谁再来说说”告之标准解答,多一些 “你是怎么想的”变为追问为什么;少一些教师指令,多一些自主探究;少一些教师独自的热情,多一些与学生的情感共鸣。把我们的热爱、把我们的真诚通过我们的语言、神态表示出来,把老师的热情四射变为学生的四射的热情。

第三: 要创造孩子们喜欢又有营养的数学。

课堂 教学是抽象的,有时学习数学又是枯燥的,许多人对数学是望而生畏。而数学又是有用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而不懈地探索数学的奥秘,而不好的数学教学可能把学生扼杀在学习数学的初期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就显得十分重要。让每一个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份责任。吴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寻数学教学的方法,不断研究数学与数学教育的规律。课堂上,吴老师善于制造、把握、激发思维矛盾,将冲突在师生的交流、探索、辩论、合作中不知不觉地化解,学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感受着智力活动的快乐。学生在吴老师精心编织的智慧摇篮中孕育智慧,体验着数学学习的快乐,智慧的吴老师带着智慧走进课堂,又在课堂中播种智慧、催生智慧,带领学生走进了一个快乐的数学乐园。

书中还收录了吴老师的很多课堂实录和点评,读来却一点不枯燥,难怪孩子们会这么喜欢吴老师的课了。什么是课堂?用吴老师的话来概括就是:课堂是交流,交流需要真诚;课堂是生活,生活需要真实;课堂是生命,生命需要真爱。这段话,就足够我回味和深思的了。以后,我想我的课堂也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使孩子们慢慢地喜欢学数学、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总之,通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书籍,,聆听吴老师的讲座,使我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今后工作的目标方向,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只有真正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才能为孩子们奉献出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在今后教学中,我尽力做到让孩子们学喜欢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推荐第7篇:学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

吴正宪是一个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一、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在吴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中让课堂神采飞扬,她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吴老师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

二、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领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课的标准,我不敢妄自定论。通过听吴老师的课和报告,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 “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独到的课堂设计

综观吴老师的众多教学实录,可以看到,无论哪节课,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独到的教学设计。吴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精益求精,不是“为追求风格而风格”,而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例如:在《旋转与平移》这节课中,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聪明的设计家”、“巧算长度”等解决问题的题材,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这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环节深深地吸引学生,也吸引着无数的老师的目光。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末尽”的感觉,这正是吴老师教学设计艺术高潮迭起性的体现。

3、挥洒的教学机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听吴老师的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她在课堂上那驾轻就熟的教学机智。吴老师对于课堂上的偶发事件能随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课一开始吴老师问:“大家说玩好还是上课好?”老师的本意是借学生说“玩”引出游乐场,但孩子却说:“上课好”。吴老师巧妙地一引:“我认为玩不错,上课好不好呢,你们需用心体会,40分钟后再告诉我,好吗?”话语不多,就把学生引入了课堂。这样灵感性的发挥创造,是课前备课在课堂上的随时延伸,是教师知识积累、各方面修养及激情瞬间的高度凝合。

走近吴老师,她的课犹如一簇激浪,持久地澎湃了我。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想任何老师都不想在教学中只做一名匆匆的过客吧!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学中扎扎实实探索,给学生一片更加绚烂的天空吧!

推荐第8篇:吴正宪估算课堂实录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有关估算的问题。(板书:估算)关于估算大家已经学过,但是我不知道在你们过去的学习当中碰到过哪些困难、问题?还有你今天特别想和我们一起讨论讨论的,凡是有关估算的事儿都可以提出来。听懂了吗?(预设 1

限制学生围绕估算进行提问题,并没有让学生随便提)

2生成,那个学生要直接说出估算方法时,老师让学生待会再提

师:这节课就来研究估算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吗?(板书:估算的方法)

生:什么叫估算?

师:对呀,什么是估算?(板书:什么是估算?)

生:估算的时候用哪些符号?

生:比如:精确计算要用“=”,估的时候会不会出现其它符号?

师:平时计算用的是直直的等号,估算用什么符号呢?好,记在这儿,看今天能不能遇到这问题?碰到了就站起来提醒大家哦!板书(“=”?)

生:把我们想估的数字估成什么样的数字呢?

师:估成几就合适了?有什么好的方法?是吗?(板书:怎样估?)

生:为什么要估算?

师(板书:为什么要估算?)

生:估算与实际算有什么不同?

师:是呀,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有什么不同呢?(板书:有什么不同?)

生:估算在什么时候能够用上了呢?

师:我们学习过精确计算,那到底什么时候才估?什么时候用精确计算?这个问题提得就更有思考了!(板书:在什么时候)

生:什么样的估算比我们的准确计算还值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估算学了半天,到底值得不值得呢?(板书:值得?)

生:估算和准确算谁算得快?

生10:估算和准确计算它们的相同是什么?不同是什么?

师:真是名不虚传呐!我在北京就听说你们是最棒的,所以选你们来上课。我们班的同学真会思考,还没有上课,你们就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估算。

(吴老师预设到学生大概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表述是现场生成的。板书是预设的,学生的表述不是简洁明了,吴老师的引导语言是现场生成的)

二 购物称象 形成估算方法

购物:体会估算与精算

【课件视频演示】青青和妈妈去超市购物。

师:请看小青青在超市里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展示】五种商品的价格。

牛奶48元/盒 果汁23元/盒

巧克力69元/盒 饼干16元/盒

水杯 31元/个

(出示商品的价格是现场生成的)八月份视频显示商品价格时间久一些,十一月份那个时间就会短一些)

师:青青和妈妈买了五种商品。妈妈在想:我只带了200元,这钱到底够不够?收银员阿姨在想:我怎么把数据输入到收银机里?

师:吴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考虑什么问题呢?

【课件展示】

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估算比精确计算有意义?

A: 当青青想确认200元钱是不是够用时;

B:当销售员将每种食品的钱输入收银机时;

C: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的时候。

师:在下列三种情况下,你认为哪种情况下用估算?是估还是精呐?用手势告诉我。(吴老师了解学生情况及课堂,预设用手势用回答他们认为他们的方法。)

学生都选A,(吴老师预设有A,还有其他选项,学生全选A是现场生成的)

师:对给钱记账的时候一定是精确数。估计钱够不够的时候,估算就可以了。到底什么时候估一估,什么时候精确算?我们来慢慢体会,好吗?

称象:探究算理与算法

【课件演示】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好眼力啊,他发现红的标志在同一位置上。说明船装大象和石头都是在同样的刻度上。他们的质量相等吗?

生:相等。

【课件展示】六次称石头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你能估计出这头大象大约有多重吗?

师:现在我们要研究有什么好的估算方法?你有什么招,把你估的过程记在你的练习本上,也可以到前面来写在黑板上。谁来?(在学生做题时,巡视时预设的,叫学生上去写是现场生成的。老师关关注每个学生,让不同的方法都上去写出来。老师预设有几种方法,但具体的方法是现场生成的。)

学生做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巡视。

学生分别回答:1800、2400、2100、2200…

师:有一千多的,有两千多的,没有估出来的。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黑板上这些同学写的,到底有什么好的方法?我们来总结总结哈!先看这位同学的。(圈出300×6=1800)这谁写的?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把这6个数都怎么样了?

生:先都看成300,300×6=1800 师:你们能不能把他的做法起个名字?

师:那你能给它起一个简洁点的你名字吗?(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老师去引导学生的语言是现场生成的。)

(圈出400×6=2400)这谁写的?师:哦,你这个估法是把这6个数都看成几了?300多,多得多,就把它看成400了,是吗?

生:6个400很快算出来是2400。

师:你们能不能把他的做法起个名字?本来这数有大点的,有小点的,有中点的,他这是往哪里估啊?

生:往400估。

师:那你能给它起一个简洁点的你名字吗?

生:我给他起个名字叫做大数估算法

师:(圈出300+300+300+400+400+400=2100)这个算式谁写的,你是怎么估的?有的怎么样?有的怎么样?

生:大小估

师:(圈329+347+308+377+399+353),这谁写的,每个数都加1,再算?加了这么多没算出来?有劲吗?再琢磨琢磨吧!(板书:?)

师:还有一个,(指300×7)这是谁写的?6个数啊?怎么多了1个300呢?别急!你懂了,你支持他?你也支持他?你不支持?支持的小朋友,你来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看有6个300。在把个位和十位那些数加起来就有300。

生:我觉得先估6个300,再把减下那些数凑起来,但是我觉得应该上300乘8,再往上长两个300。

师:先算6个300,剩下的28、46……凑合凑合又怎么样了?大声点,解铃还需系铃人,你来说。

生:把十位和个位凑合凑合凑成了300。

师:明明是6个数,他却整来整去整成了7个数,整得这么精彩。他不是全部都估,他估当中怎么了?凑一凑,调一调,可以吗?

生齐答:可以。

师:那你们说他的方法叫什么方法?

生:调整估。

师:凑一凑,调一调,真就是它的特点。干脆,我们就叫你“调整估”。(板书:调整估) 师:哦,我们先不看结果,先看她的想法对不对。你把328估成了330,你怎么不估成320啊?在你的心中一定悄悄有个标准,看到328的时候?

生:它非常接近330。

师:那352你怎么不把它估成360,却估成了350了呢?

生:因为它接近350。

师:哦,个位是2的时候,你就看成什么呐?

生:小数。

师:你们知道吗?这个2还要不要了?

生:不要,看成0了。

师:碰到8的时候呢?

生:向上推了。

师:哦,28就是30了。那你要是碰到1的时候,你是升呢?还是降?

生:我是降。因为……

师:不用讲理由了。那你要是碰到9的时候,你是升呢?还是降?6呢?

生:升。还是升。

师:8呢?3呢?4呢?5呢?

生:升!降!降!还是降!

师:从几开始升?几开始降?

生:6开始升,5开始降。

师:(下面有学生不同意)哦?你不同意?

生:5就该开始上推了,5看成6了,应该升。

师:哦,到5这儿有争论了。1234降,6789升,没意见?到5这儿?(学生很多人同意升)其实啊,升也罢,降也罢,不升不降也罢,都没关系的。关键是看你应用时怎么选择。不过,一般的情况下呢,1234就——(降),56789就——(升)。那按照这样的估法我们能给它起个名字吧?它叫什么法?(生议论)把标准说出来。

生:四下五上法,四降五升法。(当学生说不四舍五入的估算方法时,吴老师很有耐心的去引导学生,老师可能预设有引导,学生反应是现场生成的。还有听课的老师回应也是现场生成的。老师的肢体语言也是生成)

就是1234——(降,舍),56789——(升,入)。

对照:辨析合理与适用

师:小朋友们,在你们估的时候,我的电脑也在悄悄地工作。像这个同学一样,它可没这样折腾,它是一步一步精确计算的。你看,(出示20108千克,2108千克)它算出了两个结果:第一次两万多,第二次两千多。你认为是哪一个结果,用手势告诉我是第一还是第二?

生齐答:第二。

师:第一个怎么不可能呢?

生:太多了。再怎么估也估也估不上啊?

师:哎呀,直观的感觉到太多了,你呢?

生:我把百位上的6个3看成6个300,才1800,1800只有进位才能到2108,也不可能进位到20000多。

师:你们听懂了他的意思了吗?他说,我根据我估的结果,再进位估大点才两千多。这位小朋友你很会思考。虽然你和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但是你能够利用你刚才的解题的经验来阐述这个观点,我建议把掌声送给这个会用经验的小朋友。(鼓掌)多好啊!他说不可能是两万多,你还想说什么?

(预设学生解释他们选择的答案,让学生活跃积极参与解释过程

师:那好!同学们,先前有人问:什么是估算?这就是估算!方法就在你的中间!一起说。

师:不管怎么估,凑整估

三 乘车过桥 论辩估算策略

师:有人问估算有没有用?我们来看看。

【课件出示情境图】350名同学要外出参观,有7辆车,每辆车有56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师:350个人外出参观,7辆车,每车56个座位,这个座位够吗?

生:够。不够。够!

师:说不够的同学把手举起来。你来说,你把56看作多少?

生:我把56看成60,7辆车,7×60=420,肯定够了。

师:他说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肯定”,把56估成60这是大估了,还可以怎么估?

生:小估。把56估成50,7×50=350,刚好350个座位,肯定够了。

师:估成50都够了,估成60就更够了。请问这个问题,估成50好,还是60好?

生:小估好。56个座位看成50都够了,那56个座位就肯定够了。

生:我觉得小估点好。因为看作60,万一……

师:万一怎么样?快到前面来说说。

生:估成60估大了,万一多的4个,有人要来坐,就不够坐了。

师:看你都把我说糊涂了,都看作60了还不够坐?那4个是没有的?

生:那4个没有的,多估28个,万一有人来,就不够坐了。

师:哦,你认为小估好。要是估成60,多估了坐位,万一有人来就不够了。所以,小估就肯定够了。小估点好!(板书:肯定)

师:上课的时候,有人说这弯弯的等号“≈”怎么用啊?你看56乘7是350吗﹖大约是350,就用弯弯的等号。明白吗?

【课件出示情境图】

一箱货物285千克,有6箱。车重986千克,桥限重3t。这辆车能过桥吗?

师:货车能不能安全通过大桥吗?

生:能,不能。

师:你说不能,来,你来说说。

生:把285千克看作300千克,6×300=1800千克,986千克看作1000千克,合起来是2800千克,限3吨,不能通过。

师:3吨多少千克?能过吗?

生:3000千克比2800千克多,能安全通过。

师:这个题是大估点肯定还是小估点肯定?

生:大估!大估都可以过了,比它小的,那就肯定能过。

师:你又说了“肯定”,我建议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肯定”同学。(鼓掌)你好有影响力哦!“大估”都不到3吨,肯定能过。

师:请问第三种情况出现了,你是选择大估还是小估呢?

生:…大估…小估…不确定。

师:这“肯定”又说什么了?又给别人不一样?

生:我说不确定。

师:你也跟着说?你也过来。还有“不确定”吗?人家要么大估要么小估。你说什么?

生:我说不确定。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面有大估,有小估。第三种情况我选择……

师:说不下去了。你说说。

生:如果你大估,还能通过,万一不能过……

师:你不忙说。还有不确定的说说。

生:如果大估的话,万一小了;如果小估的话,又大了。

师:哦,那“肯定”同学说说,为什么?

生:因为第三种情况你还没有说。我说大估,万一不合适;我说小估话,万一又不合适。

师:哦,你的意思是说什么?

生:要知道是什么题目,才能确定是大估还是小估。(掌声)

师:嘿,又一阵掌声响起来!

师:喊大估的就是你,声音那么大。听出点什么了吗?

生:应该不确定。因为你没告诉我们下一个题目是什么。

师:就是啊,你喊啥呀你!(笑声)第三种情况都还没有说,你怎么知道用什么估法。所以不确定。只要给出题目,适合大估就——(大估),适合小估就——(小估)。或者中估合适也可以。(笑声)好了,数学课就上到这儿,你到这儿听出了味道。你们听懂了吗?(听懂了)我们不能老是做个陷阱就往里跳啊!得像这位同学一样,学会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呢!什么都还不知道就大估啊,小估啊的。这位同学就知道,不确定。要学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我建议把最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最有创意的同学。(掌声,握手)

师:你太有才了你!哎呀,该下课了,还上吗?

生:还上!

师:还上?都什么时候了﹖有收获吗?今天我遇到了最最优秀的班级。没有想到,你们刚刚进入三年级,就有这么聪明的头脑,大家这么会思考问题,特别是提了这么多问题,看看,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吗?(学生一一作答)上课的时候,你们问:学习估算值吗?

生:值!

师:你终于有了感悟了。那我们就把问号变为叹号吧!(板书:!)

推荐第9篇: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

平均数

师:我姓谢,来自重庆, 生:没关系

师:小朋友们,上课的铃声马上就要拉响了,大声地告诉老师们,上课好还是玩儿好?

生:上课好

师:玩儿好不好?

生:不好

师:你们说的是实话吗?

生:是

师:让我说,玩最好,上课好不好呢?这事儿我们得体验体验,40分钟以后你再来谈你的体会,好吗?

生:好

师:时间已经很晚了,我就不再多介绍了。一会儿呢 小朋友就可以了解谢老师,谢老师呢,也会认识在座的每一位小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商量商量可以上课了吗?

生:可以

师:批准啦?

生:批准了。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小朋友们好,请坐。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从这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这边的同学算一队。那么我说这边的同学算甲队,甲队的同学向老师挥挥手。好极了,那这边的同学呢是乙队,乙队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记住了,好啦,我们首先要搞一个拍球比赛,在规定的时间里看看哪一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一个队为胜利队,听清了吗?

生:听清楚了吗?

师:假如把球给了你,你拍完了怎么办?

生:给她

师:你拍完了呢?

生:我拍完了给我后面的一位同学

师:就传呀传呀,然后把你们的总数怎么办?

生:加起来

师:求出来,对吗?

生:对

师:可是小朋友们,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是这样拍呀拍呀,时间可就不够用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师:你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选一个人拍

师:你看看!选代表,可以吗?我建议,每边出三个代表,好吗?谁愿意来?

1、

2、还有你,过来。这边也来三个,

1、

2、3过来。甲队这边接球,乙队这边接球,三位。那个小姑娘过来,你负责来数好不好?你负责来数好吗?吴老师帮你们记录,时间是每人只有5秒钟,1号选手预备——开始。

师:停,几个?

生:5个,8个

师:2号选手预备——开始。

师:加油啊,停,

生:11个

师:那边呢?

生:4个。

师:3号选手预备——开始。加油啊。停

生:9个

师:9个

生:7个

师:7个,好,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队的总数求出来,(把球先放在这里)多少个?

师:甲队?大声音说。

生:25个。

师:乙队多少个?

生:19个。

师:我们通过比总数,甲队拍了25个,乙队拍了19个,那我来宣布,胜利队为我们的甲队。祝贺你们!

师:好了,把球轻轻地放在这里。回到座位上。同学们,吴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特别想加入乙队,不知你们是否欢迎啊?

师:好啦,那我也拍5秒钟,好不好?我请这个小姑娘来帮我数,好不好?我说开始你来数。

师:开始。

生:9,

师:9个就跑了是不是。那么这边,我们再把乙队的加上9个。看看一共多少个了?

生:28个

师:对吧?我重新宣布:比一比总数,乙队拍了28个,甲队拍了25个,那吴老师宣布,胜利队为我们的乙队。祝贺你们!祝贺你们胜利了。什么想法都没有。你有想法,这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您不应该跟乙队拍。为什么不跟甲队拍呢?

师:替我提出质问:对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意见,那个男孩子。

生:我觉得应该不必帮助,要靠自己的实力。

师:要靠自己的实力,那你们说,我这样比,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不公平

师:这小东西好厉害耶。她觉得吴老师这样做不公平。但是我告诉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譬如说,3(1)班和3(2)班人数并不相等,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比较出这两个班某一项成绩的高低吗?你你有没有更好的招?你把手举的很高,你有什么招?

生:就是可以到里面同样选几个人出来就行了。

师:我明白了,你还是要让人数一样多,对不对?听懂老师的问题,人数同样多的时候,用总数进行比较大家心服口服,现在就是人数不同样多,比总数不行了,还有没有别的比较方法?你有,你说说看。

生:就是把他们平均分成…… 师:你说的怎么平均分?

生:看他们有几个人在打,就分成几人。

师:那你说 28分成几份?

生:分成4份

师:那你的意思是把28要平均分成4份,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那么要把25怎么办呢?

生:分成3份

师:把它平均分成3份,好,这是你的意见。

二、求平均数

师:我们先看一下这个算式,用等号连接。那么25除以3了,上面这几个数的和怎么办?你说吧,这儿除以3了,用等号连接,那上面怎么办?

生:上面把它们平均分了

师:平均分。你补充一句,怎么平均分?

生:我觉得不应该平均分。到算式后面加上“=”,然后把得数写出来,再到下面再列一个算式。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你再列个算式来分,是吗?这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意见?

生:就把5+11+9打一个括号,再除以3。

师:打一个括号,再来除以3,是这意思吗?那现在上下能不能用=号连接了?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这样就相等了,两个算式,对不对?那么这边怎么办?一起说吧。

生:括号 除以4。

师:好,我们先不说这个结果是什么意思,我先请同学们把结果算出来,好不好?

师:开始吧。喔,带计算器了,太好了,25除以3,直接来除就行了。

师:出现问题了,有余数 得到多少?8点…… 生:8.3333333……

师:别着急,那么多个3,我们没有碰到过,对吗?我告诉你,这个结果是个小数,你们现在还没有学,没有关系的,8.3333……,那你说,它是接近8这个整数还是接近9这个整数?

生:8

师:那我们就说它大约是8个。可以吗?

生:可以

师:好,用了≈来表示。28除以4,口算就可以出来了。

师:同学们,我们以乙队这个题为例,这个7是何许人也?是谁拍的呀?

师:那个同学出了个主意,28除以4了,那这个7是什么?你说说看,是什么?

生:是每个人拍的数

师:好,我请1号选手起立。你拍了几个?

生:我拍了8个 师:你的同学说你只拍了7个。他说你们每个人拍了7个。

生:知道了,他是把数平均分。

师:怎么平均分?你多的那1个到哪里去了?

生:就是给后面几个少的同学了。

师:2号选手请站起来,你拍了几个?

生:拍了4个。

师:那你的同学说你拍了7个,你那上面的那几个哪里来的?

生:是其他拍的多的同学把剩下的给我了。

师:其中也还有我这个大队员呢,我拍了9个,我也把我多的一部分就给了?

生:我

师:那你应当说一声

生:谢谢

师:这时候,我可就长得和你们一边…… 生:就同一条船了

师:就一条船了,你语言好丰富耶。那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了少的,少的说:给我吧,我就慢慢儿的长高了,我和你们就一条船了。是不是这个意思?一条船了也就是我们拍的数量

生:一样了

师:一样了,用今天的新词儿来说就是——

生:平均分

师:平均了。对吗?

生:对

师:同学们的理解感受非常的到位。我告诉大家,7就是

8、

4、

7、9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叫什么名字?

生:平均数

师:这个平均数它就比较好的反映了这一组数据的一个总体的水平。就是同学们刚才讲的,平均每个人能够拍多少个呢?

生:拍了7个,

师:那你看看,甲队平均每人拍了几个?

生:8个

师:比一比,甲队和乙队哪一个队的总体水平稍稍的高一些呀?

生:甲队

师:尽管吴老师很努力了,我也在使劲的拍啊拍,但是我并没有挽救我们乙队失败的下场。你们想一想,如果吴老师怎么样我们就有可能战胜他们?你设想一下。

生:可能不拍就可以。

师:你算了吧你,不拍的时候你们比人家少多了。那你设想设想,如果吴老师怎么样?

生:如果让刘胜同学,他也把你们乙队除以3那就好啦。

师:哪儿有这么好的便宜事啊。4个人拍的除以3,你说呢?

生:吴老师至少还要拍2个

师:你听听她说的话,至少还得拍几个,对不对,你的意思我明白,就是吴老师如果再拍的多一点,说不定我们就有可能战胜了甲队,对不对?

师:好极了,你还有什么要讲的呢?

生:还可以让后面两个同学多拍几个就行了 师:你听一听,后面两个同学再加点油,我们的平均数也就——

生:长高了

师:啊?平均数会长高了?真可爱,你要说什么?

生:平均数应该升高了

师:平均数就升高了,我们能战胜他们了 !好极了,同学们太聪明了,吴老师真的喜欢你们。

师:刚才我们比总数,大家认为,当人数不相等的时候,你还来比总数不公平,这个小姑娘跟老师抗议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们说是谁来到了我们中间?一起说。

生:平均数

师:平均数来了,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此时此刻,你不想面对着平均数,跟它说两句你赞美的话吗?平均数啊平均数……,谁想跟它说一句,好,那个男孩子。

生:我想说,平均数你太伟大了,你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师: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平均数可以帮助人类解决问题。

师:你说呢?

生:我想说,平均数你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个时候来,不然我们就胜了。

师:你早不来晚不来呀,就在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来了!

师:但是我问同学们,你们说是谁把平均数带进了我们的课堂?

生:吴老师

师:不对不对。这个主意可不是我出的,什么28除以4呀,25除以3呀。在座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我们把他呼出来,一起喊他的名字。

生:刘胜

师:刘胜在哪里?站起来,过来过来。我们比总数不公平,大家都急了,是刘胜同学首先提出来能不能把它除以3,把它除以4,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说像刘胜这样学习,就叫做——

生:平均数

师:你们真会说话嘿,叫什么学?

生:我觉得不应该叫什么学,我把他叫做公道人。

师:公道人,你要说呢?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认真听课,爱学习的人。

师:爱学习的人,老师还没有讲,他就自己创造新的办法解决问题,我建议,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刘胜。说句什么?

生:谢谢

师:不客气,回去吧。同学们,平均数就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它来了。

三、理解平均数

师:想一想,在过去的学习中,你在哪儿碰到过它吗?什么时候需要算平均数啊?

师:你知道?

生:比如说,两个绘画班,它们要人数一样,可是一个多,一个少……

师:在绘画班……人数……算到了平均数,是这意思吗?还在哪儿要… 你来说 生:在除法中。

师:除法,平均数是用除法求得的。你呢?

生:如果有25个苹果,还有5个人,就用平均数来除。

师:你说把25平均分成5份,这是不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平均数呢?你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们再慢慢地体会好不好?

师:有的同学一时还想不起,没有关系,吴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素材,你来看。这是哪里?

生:飞机场

师:这就是浦东机场,日平均的起降航班达到了379次。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生:就是有379……

师:忘记了没关系,那我请问,每天不多不少准得来379次,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这是你的认识,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就是每天起降379架

师:对,我同意你的意见,那么什么叫平均每天起降379架次?你说说看

生:就是一天起379架,第二天还是起379架。

师:这是你的理解,那么我们的平均数是这样得来的吗?都得是每人拍7个、7个、7个……是这样吗?那你理解理解,平均来了379架次是什么意思,你设想设想,今天有可能怎么样?

生:有可能比甲队强呃

师:你还想着比赛的事儿呢!你说说看 那个小姑娘。

生:有可能有一天比较少

师:她说有可能有一天比较少,那么还有可能有一天……?

生:比较多。

师:比较多,但是这些天把它们平了、平均了,平均每天来多少次?

生:379次

师:这个小朋友用自己的语言谈感受,非常好,我明白了你的意思,就是说,不见得每天正好来379架次,对不对?有可能比它——

生:多

师:有可能比它——

生:少

师:但是这些天平均起来,每天起降多少次?

生:379次.

师:就像这里,有的比7多,有的比7少,但是这4个平均起来是多少?

生:7

师: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我们再来看,这是上海磁悬浮列车从周一到周五日均客流量。就是平均每天的客流量,为4000余人,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每天不多不少整4000吗?你是怎么理解?那个男孩子。

生:我的理解是可能有些天比4000多,也有些天比4000少,因为那上面还有“余”字,就是除法中的余数。 师:还有可能比它多,还有可能比它少,但是,一起说——

生:平均了

师:平均起来大约是多少人?

生:4000余人

师:越感受越到位了。其实,在我们的网上还有好多关于平均数的介绍呢。平均数就在我们的身边。

师:接下来,这里有这样一个问题,想和你们一起来讨论。看到这幅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师:1日来了多少人?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2日人数最多。

师:观察得太仔细了。你还知道什么啦?

生:我知道了5日的人数最少

师:观察得也细心,那么1日来了多少人?

生:1日来了1100人

师:那么2日来了多少人?

生:2日来了1300人

师:3日?

生:3日来了1000人。

师:4日来了?

生:4日来了9000人?

师:哇!900人,没关系的。900人。那5日来多少人,一起来说。

生:700人。

师:小朋友们好厉害,这样一幅统计图你们读懂了这么多的信息。这儿写的是五一期间北京自然博物馆门票售出的统计图。那么,看到这些信息,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它们总共加起来有多少人?

师: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星期六和星期天还有多少人?

师:你还想往下知道呢。你很好奇,好极了。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为什么2日的人数多一些,5日的人数少一些?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2日的最多的人数减去最少的人数得数是多少?

师: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这5天加起来平均分,每天有多少人?

师:看看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要了解呢。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下个星期二比这个星期二的多还是少?

师:会怎么样?你想预测预测是不是?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那我先提一个要求,不许计算,估一估,看了这幅图,请你估计一下这5天平均每天大约来了多少人?大约平均每天卖出多少张票?同学们,估计就可以不准,只报你猜的那个数。

生:1000多

生:我估计是5300人

生:我估计是4000多人 师:平均每天来了多少人,估计估计。

生:我估计是700左右

师:700左右,你?

生:我估计是4900人

师:我可问的是平均每一天。你说?

生:我觉得是2000多人

生:差不多是1000人吧。

生:我估计是5000人

生:我觉得大概是4000左右。

师:好了,这样吧,你们都把你们估计的那个数悄悄地藏在自己的心里。藏好了吧。估计得准不准,有什么办法吗?你有什么办法?

生:用计算器算一下。

师:你听一听,她说我们自己算一算,自己试一试,这是很好的学习办法,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真的算一算,开始。先拿出笔来列出算式。你们愿意直接用计算器也可以,我来说数。第一个数1100,第二个数1300,第三个数1000,第四个数900,最后一个700。你算完了,好快啊,一会儿要介绍你怎么算的。开始吧。平均这5天每天来了多少人?每天卖出多少张票?开始。

师:你怎么这么快啊,你没算你怎么就……你悄悄的告诉我。

师:哦,你用计算器算的,好极了。

师:有没有没算的,老师们,我有别的好办法。你过来,你没算,

生:用5000除以……

师:你也是算的 对不对?还有没有不算的?

师:你算完了,多少?报数。

……

师:先加法 再除法,就是谁的法?

生:陈露加除法。

师:你看看,条条道路通北京啊,你们选择哪一条路都是可取的。给自己掌声。

师:谁刚才估计的那个数和1000差不多?900多、800多、1100、1200,都算比较准确。因为我们说了,估计嘛,就可以不准。

师:估计得差不多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师:你估计对了,祝贺你,你也对了。那3000的那位同学在哪儿呢?没关系,过来过来。谁估计3000多,5000是谁,4900的那位在哪里?

师:他们估计的都是900多,1000,1100,你估计的是6000多,你估计的是

生:4900.

师:你是

生:我是5000 师:你们不想跟同学们交流交流吗?你们怎么估计的那个数跟我们验证的结果差不多啊。请他们把经验介绍给咱们好吗?

生:请你们把你们的经验介绍给我们好吗?

师:找个你最信任的人

生:陈义涵。

师:你怎么不估计3000多,8000多,5000多?

生:我想吧,因为1日、2日、3日、4日和5日加起来就应该有5000多。可是平均每……,可是人家说是平均……

师:平均数对不对?你的意思是说,平均数不可能比那总数还多,对吗?这是你的意见。你们听懂了吗?还有什么意见吗?

师:你怎么不估计1500,2000啊?

生:因为我觉得1日至5日都是700的以上。所以…… 师:那你为什么不估计1500啊?

生:因为它们的数量都比较多。

师:那你为什么不估计那多的去啊,你为什么不估计2000?

生:因为1日是1100,2日是1300,合起来就是2400了。再加上后面多的…… 师:那我问你,你怎么不估计3000,4000整?

生:最多的才1300,还要平均分,那更加不行了。

师:那就不行了,最多的才1300,那你的意思就是说,怎么着这平均数也不能比1300要——

生:高

师:得在它的——

生:下面

师:那我估计是300吧。

生:也不能估这么低

师:为什么不能估这么低?

生:因为1日就有1100了

师:那我说我估300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因为最短的才700呀

师:最少的才是——

生:700

师:你们听出点儿味儿来了吗?他们的意思就是说,平均数要比最低的怎么样?

生:多一些

师:还得比最高的

生:少一些

师:那就是说,人家猜的,都在最低的和最高的里面来回来去的——

生:转悠

师:转悠,对不对?

生:对

师:可你们却跑它的上面去——

生:想了

师:知道平均数怎么找了吗?

生:知道

师:你看看,反正在它的里面来回的去——

生:转悠

师:转悠。不许跑它的外边去——

生:转悠

师:听懂了吗?同学们,吴老师非常的佩服一次就能猜得那么准的人,说明这些同学思考问题有根有据,譬如说这个同学她说平均数不能比总数高,那个同学说平均数不能比最高的那个数多,这个同学说还不能比最低的那个数少,他们思考问题有根有据,理应受到大家的表扬,但是我告诉大家,吴老师更佩服这三位,尽管人家第一次跑到外边去——

生:转悠

师:但是他们学会了碰到问题和同学们进行——

生:讨论

师:讨论

生:交流

师:交流,而且你们三个人特别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还能够接纳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我说像这三位小朋友这样学习,一定会进步得更——

生:快

师:更快,欢迎他们回去,好极了。

师:同学们,问题讨论到这儿,我还有一个问题呢:如果你是馆长,你一看,从2日开始来的人越来越少了,没有人来参观了,馆长同志,你有什么办法吗?你有什么想法吗,亲爱的馆长同志。

生:我可以发票让他们来,还打个广告。

师:还要打广告,你有什么办法?

生:我可以把票价优惠一点。

师:好一个女馆长啊,厉害,把门票降低下来。你有什么办法?

生:还有就是我可以为穷的人不要钱,免费演出。

师:多有爱心啊。

生:那人就变多了。

师:让有困难的人来参观我们的自然博物馆,是吗?好极了,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可以免费送一些别人。

师:不错,你要说什么?

生:我可以把节目办得更精彩一些。

师:提高我们的办馆质量,我们把最好的自然标本引进来,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当然了,你们还有很多很多智慧的火花,别着急,下课了……。还有很好的办法,你来说

生:就是每买两张票就送别人一张。

师:你这个馆长很了不起啊,行了行了。下课还可以交流。我会把你们的想法带到北京去,谢谢你们。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接下来还有这样一个信息呢。你看懂了什么?看懂了吗?再往下看,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图,一季度用了多少吨?

生:16

师:二季度?

生:24

师:三季度?

生:35 师:四季度?

生:21

师:现在我们想求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莫急,不需要计算,老师在这里给了三个不同的算式。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拿出你个人的意见。要想求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你是选择

1、

2、3哪个算式呢,想好了用手势告诉大家,

1、

2、3预备——开始。

生:1

师:人家有选2的,别着急。哎,你怎么又缩回去了,你选2,好,你也选2,过来过来。你也选2,过来。你呢,过来,同学们选几?

生:1

师:同学们不支持你们,你们选几?

生:2

师:还坚持吗?

生:坚持

师:选1的出两个代表,你过来,你也过来,还有你也过来。一场辩论会就要开始了,到底选1对,选2对,我也糊涂了,你们能不能互相问问问题,谁来问?师:你来问。

生:请问题目中问的是什么问题?

师:回答

生:题目问的是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师:接着问

生:好,现在请问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

生:一个季度3个月?

师:那一年呢?接着问

生:那一年有多少个月?

生:12个月

师:既然——

生:既然一年有12个月,为什么要除以4呢?

师:而不除以——

生:而不除以12呢?

师:回答

生:因为它有4个季度,所以除以4。

师:快说呀,说

生:因为它问的是平均每个月

师:谁让你求——

生:谁让你求每个季度啊?

师:你要同意就到那边去啊,让你求每个季度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干吗求啊?那你同意哪一个?赶快,站那边还是这边?

生:这边

师:你还求每个季度,给他提问,人家让你求——

生:人家让你求一个季度了吗?人家是让你求一个月的

师:平均每个月的

生:水的吨数 师:是啊,人家是让你求平均每个月的,你们说应该除以几?

生:12

师:我同意大家的意见,应该除以12,他们除以4了,有没有道理呢?

生:没有

师:那么你们求的是什么?平均——

生:每个季度用水情况

师:是吧,可惜人家根本就——

生:人家根本就没问平均每个季度用水多少吨?

师:人家问你们了吗,那你们还求?听懂了吗,同学们?

生:听懂了

师:有道理,你除以4是平均每个季度的,除以12个月是平均每个——

生:月

师:你除以365天是平均每——

生:天

师: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是几个人平均每天的?几口人?

生:3口人

师:老师告诉你,如果想求平均每人每天的,再除以3,吴老师帮你算出来了,

师:面对着这幅图画,你们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一天用的水非常多。

师:那我们就去指责小刚吧,怎么那么浪费水呢?你们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说

生: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他们最好平均每天少用一点水

师:那你就去批评他们,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他应该珍惜每一滴水

师:他应该珍惜每一滴水,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他应该把洗衣服洗澡的水留下来冲厕所

师:那你就去说他呗,他应该怎么样?还有没有想说别人的?

生:我想对他说:小刚,我希望你捐一点水到严重缺水地区

师:你们知道我最想说的是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节约用水,从我自己做起吧。

师:好了,小朋友们,回到座位上,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已经拉响了,你们告诉我,上课有意思吗?

生:有

师:还研究吗?

生:研究

师:下课不下课?

生:不下课

师:上课真的好? 生:好

师:那好,尊重你们的意见,再研究一个问题: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穿过了这片土地,平均水深110厘米,你们看谁来了?小明来了。哈哈,我不会游泳,但是我告诉大家,我的身高可是135厘米也,如果我在这条河里面玩耍,我有没有可能会遇到危险?

生:有可能

师:有可能,谁这节课还没有发言的,你来跟我们解释解释为什么,那个小朋友来,到前面来。为什么有可能遇到危险?你给解释解释什么叫平均水深啊?

生:因为……

师:平均水深是什么意思?

生:平均水深就是…… 师:说明有的地方怎么样?

生:很深

师:还有的地方——

生:很浅

师:但是平均起来是多少?

生:平均起来是110厘米

师:那如果小明到了深的地方

生:他就会淹下去

师:你们听懂她的话了吗?

生:听懂了

师:这个小姑娘一节课没有要求发言,但是最后的解释精彩吗?

生:精彩

师:金口玉言啦。她知道平均水深110,说明有的地方比它深,有的地方比它——

生:浅

师:万一到了深的地方——

生:会淹下去

师:就是呀。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觉得小明没有危险。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带个游泳圈就够了

师:什么?

生:因为他带个游泳圈呢

师:你好聪明啊,带个游泳圈就淹不死了。你还有想法?

生:我觉得小明会遇到危险……

师:还有可能碰到摔跟头,对不对?你们想的问题很全面,我们还可以下课接着讨论。

五、感受与收获

生:下课不下课?

生:不下课

师:上课真的很好吗?

生:真好 师:能告诉我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你最开心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遗憾吗?谁能大声的告诉大家?

生:我最开心的是我学会了求平均数

师:你有所收获,还有什么遗憾的地方。你有遗憾的 谁能大声的告诉大家?

生:我最开心的是我学会了求平均数

师:你有所收获,还有什么遗憾的地方。你有遗憾的地方,说说看 生:因为时间不够,所以我们还没有学到更多的知识。

师:时间这么短就下课了,还想跟吴老师说什么吗?你说什么? 生:我说连半分钟都没到

师:连半分钟都没到呢,怎么这么短就下课了,你要说什么? 生:我觉得我很遗憾,因为我有一题答错了。 师:没关系,还有再努力的机会。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我很快乐,因为我学会了可以用除法求平均数。 师:他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呢? 生:我有遗憾。 师:什么遗憾?

生:我就是对创造了要下课的人,指责他不对,为什么不让我们多学一点呢? 师:就是啊,怎么一节课这么短就拉铃了。同学们,吴老师也有收获,我认识了在座的每一位,是吴老师最大的收获,我也有遗憾,这节课我还有哪个小朋友没有请你来回答问题,举起手来。这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尽管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是还没有照顾到你,原谅我。有机会上课,我一定再请你回答好吗?我建议我们谢谢这两位老师,他们一直在那里为我们举话筒,一起说“谢谢老师”。 生:谢谢老师

师:好,全体起立,面向我们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说一声:老师们,辛苦了。 生:老师们,辛苦了 师:好,谢谢老师们!

推荐第10篇:吴正宪讲座有感

《关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有感

9月25日有幸聆听小学数学专家吴正宪老师的讲座,通过吴正宪老师3个小时的演讲,我看到她创造了孩子喜爱的课堂。我幸福地目睹了大师的风采——她被誉为“爱与美的旋律”,她就是数学天堂的使者!她是爱,是暖,是希望,她是人间的四月天!她是人间的四月天,希望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田,温暖润泽了老师们的心房。她就是人间的四月天。

通过吴正宪老师的言传身教,我学习到吴正宪老师的教学理念,“走进学生心中,读懂学生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数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来设计、组织教学。”

通过吴正宪老师的教学实例分析,通过吴正宪老师的细心讲解,我从吴老师身上学到了一位小学数学专家的教育理念及心得。总结出来用三个字概括,就是:爱、勤、创。

爱——做好教育工作的核心。作为一个教师,只有真心地爱教育事业,爱学生,才能与学生在课堂上碰撞智慧,交汇心灵,感悟灵魂。因为“爱是教育最美的语言”,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是“心心相印的真教育”。

勤——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吴老师告诉我们要做到三个“勤”: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笔耕。教育者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不断反思。同时,面对动态变化的教材、学生、课堂,教育者又应该是一个思考者,让自己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变化,在变化中积累成长智慧。最后,教育者还应该善于记录下自己在教学上的所思所想,点滴的体会都是智慧的积累。只有善于耕耘,教育之路上才能铺砌成功的砖块。

创——做好教育工作的目标。吴老师用自己的课堂实践着什么是创造。她说过“课堂是师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智慧共生的舞台,做‘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师,创造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是我一直的追求。”我们也应该向吴老师学习,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创造唤起创造、用心灵感染心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

第11篇:吴正宪教学心得

吴正宪教学心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部曲

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方面,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展现,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1 .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才会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 9 +几的计算方法计算 8 +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 …… 同学们之间出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 1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本质特征时所阐述的那样:“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

“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人格的接触、碰撞和融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讲《圆的周长计算》 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又一次设疑,将一个白

- 3像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像开始。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四是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创造性。“某修路队计划修一条长 1600 米的公路,前 5 天修了全长的 20 % ,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列出了算式:

(1)( 1600 - 1600 × 20 % )÷1600 ×20 %÷ 5 (2)5×[ 1600 ÷( 1600 ×20 % )]- 5 (3)[ 1600× ( 1们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着、品味着、评论着。我满腔热情地去赞扬同学们自己思考一切结论,竭尽全力地去肯定同学们的一切努力,去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我用自己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学们在40 分冲的课堂活动中常常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喻悦。

总之,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赢得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促进人格的发展。

吴正宪: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第12篇:吴正宪听课反思

五岳归来众山小

——听吴正宪《面积和面积单位》有感

四年级 牛玉姣

上周二下午,数学教研时,我们全体数学老师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虽然是视频,但我还是领略到了来自全国著名专家的风采,从生动的数学课中见识到了广阔的数学天地,下面我就谈谈收获与感悟。

吴正宪老师的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

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我想我们一般的老师也会这样设计。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每种估算方法的理解给这种估算的方法取个名字。(如:小估、大估、中估、大小混合估、四下五上估„.)这些估算方法,是学生在具体的估算中总结出来的。这里的“四下五上”估,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四舍五入”估。课后,吴老师说由于考虑到学生对于“上和下”字的理解可能要易于“舍和入”字,在课堂上也就承认他们的这种说法。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吴老师还是没有忘记告诉他的学生,“四下五上”就是我们以后会学习的“四舍五入”,两者是差不多的意思。学生可能会想,自己能想一个数学家差不多的名字,自己是很伟大的,会增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兴趣。

课堂上,让我充分感受到吴老师是一位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吴老师很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她的课上有疑问,有沉思,有比喻,有赞许,有笑声,有称赞,不像我平时一样,在课堂上总是很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结果往往课堂都是死气沉沉,学生没有一点生机,效果自然不会很好。你就是小数学家,记得有一次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一位学生就得出了一个很好的结论.而吴老师的正堂课学生好像着了魔一般,积极举手,抢着发言,整节课生机活现。 这节课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课堂争辩。在平时上课时,为了维持好的课堂秩序,我们最害怕学生争辩,因为我觉得“辩”到最后就是哄乱异常,一团糟,要费好大劲才能使课堂稳定下来。其实,争辩是思维最好的触媒剂, 在吴老师的课堂中,我发现,她给学生创造争辩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争辩,伴随着波澜迭起的教学过程,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发现、辨析、整合,大家终于获得了共识。值得一提的是,争辩和交流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倾听、接纳与评析,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意义是深远的。

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强迫学生去认同。她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了孩子们,贴近了孩子们的心。(比如:因座位不够有十来个学生就坐在老师们听的位置,吴老师一眼看见了那些眼里带着泪花的学生,吴老师就很亲切的说孩子们是什么原因让你们坐在哪儿,来上来我的课堂站着也能上,学生们高兴起来了。而有的老师就怕影响自己的课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教是为学服务的。在吴老师的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外显而巨大的。她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

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末尽”的感觉。这正是吴老师教学设计艺术高潮迭起性的体现。

第13篇:吴正宪听课反思

听课反思

本周末,我有幸参加了市教科院主办的开展有效教学,创建高效课堂活动,让我真正与众名师近距离接触了一把,真正感受到名师就是名师,无论是他们的教学报告还是他们的现场教学,无不让我受益匪浅.

活动一开始,特级教师吴正宪就展示一个专题报告“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用贴近平时教学的案例向我们介绍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各种方法.接着吴老师又上了三年级《重叠》一课,吴老师的课堂简约自然,没有华丽的课件演示,用最传统的黑板加笔,最简单的教具数字卡片演绎了一堂不普通的课,让所有在座的孩子的老师们都意犹未尽。 吴老师曾说:“教师工作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我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付出、奉献,我也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收获。我收获了孩子们的那份真诚与渴望;收获了老师们的那份热情与期待;收获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同时,我也收获了自身成长道路上的成功和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

一堂堂精彩的数学课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为什么同样的一个教学内容,在大师们的手中却能演绎得如此精彩?而当我们去驾驭的时候,往往却不尽如人意,产生很多遗憾,甚至失败!吴老师告诉我们,要上好一堂课,就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简单地讲就是我们原来所讲的“要精心准备”。我们做到精心准备了吗?反正我在这一点上是很惭愧!教了近十年的书,却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好像从来没上过课一样,面对几十双天真的眼睛,有时真的感到很惶恐,不知能不能无愧于学生喊出的“老师”这个称呼?其实,批评孩子的同时自己心里也在琢磨: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也许真的是自己的失误造成的,没有好好安排教学内容,没有好好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学习方式,没有更进一步去了解教学内容背后更深层次的数学文化,让自己的课堂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没有吸引力,也就谈不上让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了。

吴老师以“重叠”这一内容为例,给我们讲了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

1、整体把握教材。

要了解教材之间的联系,这一知识点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它是从哪来的,要到哪去?它在整个小学教材中处于什么地位,在本单元有什么作用,教材是如何安排这一概念的展示的,关于这一数论知识,各种版本的教材是怎样编排的?要专业地去读教材,读出不同,比较借鉴,纵向横向都要进行把握,要教授有根的数学。

2、直面学生现实。

要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了解多少,问学生:你听说过因数和倍数吗?你怎样理解的?试着举例说明。其实学生对这一知识并不陌生,但是学生的理解是:因数存在于乘法中,而倍数存在于除法中。这一认识就会干扰他对新知的认识,产生学习困惑。这时当我们了解这一情况时就要去阅读各种版本的教材,人教版的、苏教版的和北师大的,也就是说要求我们教师人手一份三种版本的教材,用心地读,读懂、读明白教材的编排意图,而后进行有效设计。

3、动态生成的课堂。根据专业地、用心地读教材后制定教学目标,即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因数、倍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的关系,发现并掌握寻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所谓的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而言,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而言,如何在课堂上把握教材,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是我们教师必备的教学素质之一,如何在课堂上智慧地解读教材最能体现你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否正确、到位。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们有太多的工作要去完成,其实自己也想静下心来好好研究研究自己的课堂,可总也做不到静下心来,而且我们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简单、零碎、无条理的思考里,如何做教学设计,我的理解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探究问题,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做好引领工作,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本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各位专家所做的精彩讲座仍萦绕耳旁,给我启迪,促我深思。除了吴老师,其中感触很深的还有数学大师华应龙的“融错”教育。作为一名数学大师,华老师依然能够沉下心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依然能够蹲下身来,聆听每一个学生思维的声音,依然能够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错”中学习,在“错”中发展,在“错”中成长,让我钦佩不已。

追觅华老师成长的历程,不难发现,华老师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全国数学名师,就在于他能够做到耐得寂寞,坚守自己“当一名好老师”的愿望,坚持在不断地反思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遵循“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哲学思想,独创了“融错”教育——容错、融错、荣错,在“容错”中,尊重学生的不同,包容学生的错误,在“融错”中,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在“荣错”中,将学生的犯错作为一种学习贡献。他所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是数学文化,他不仅仅是引领学生探索真实的数学生活,更是帮助学生领悟人生的真谛,为学生积淀下创新的人格。

对照大师,我明白了为什么“心如止水,从善如流”。明白了为什么“课堂因错误而精彩”,明白了为什么对学生要进行“融错”教育。很多教师,包括我在内,很少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书籍,钻研教学,提升自己。而且在教学中,特别是出课时,最怕的就是学生出现错误,发出“不同”的声音,怕这种错误,导致自己教学任务完不成,怕这“不同”的声音处自己于尴尬之地。其实,细细究来,这不正因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的不够,不能凌驾于课堂之上而造成的吗?如果自己是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那么学生的错误、学生“不同”的声音又怎会让自己避讳不及呢?

要想向华老师那样将“融错”教育进行到底,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教好书,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懂得多一些,广一些,杂一些,要了解和熟悉所教学科及相关学科最前沿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真正赢得学生的信赖。因此我要广泛阅读教育教学类的书籍,与智者交谈,将先进的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充实自己的文化积淀,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使自己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其次,搭建学生展示思维的平台。课堂学习无差错,在课堂上出错是正常的,如果不出错,那这个教学还有必要吗?所以在课堂上,只要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就应该获得教师肯定性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努力创新。现代的课堂教学重视充分的预设与智慧的生成,而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正是对教师观念、知识、能力、智慧、境界的一种考验,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紧紧抓住学生的“错”这一难得的生成资源,认真倾听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教育是一种“慢”教育,我要让自己的教学“慢”下来,等待自己的学生,让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思维。更要尊重自己的学生,敢于面对他们提出的“不同”,追问“不同”背后的解释,既然他们想到了,就说明他们有自己的创新之处,他们并不仅仅是在模仿我。我所要关注的并不是这个“不同”的对与错,而是关注这个“不同”的价值所在,价值的大与小。我要细细聆听学生“不同”的思维,帮助他们分析正确与否,如果是正确的,又可以多出一种解答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如果是错误的,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使他们下次不再出错,而且有助他们铭记在心。

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课堂,才是完美的课堂,这样的老师,才是智慧的老师。我愿做一名智者,心存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聆听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能在数学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得到全面发展。

孙梅桂 2012.12.28

第14篇:读吴正宪的

读吴正宪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提起吴正宪这个叫得十分响亮的名字,在全国小学数学教育界,几乎是无人不知。热爱教育事业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乃至一名教育家的重要前提。吴正宪老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和研究40年,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追求,极力实现“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因此,吴正宪的小学教育教学成果是丰硕的,她编写了很多可以让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同行学习的书籍。我多次现场听过吴正宪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的精彩教学,也多次看过她编写的一些著作。最近,我拜读了吴正宪老师编写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收获颇多,其中“促成学生认知冲突的策略”感悟良多。

精彩的课堂中经常会呈现师生、生生间的思维碰撞,碰撞的产生是因为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需求。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不同的原有认知结构,学生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就会打破之前低层次的“平衡”产生新的“冲突”,通过“冲突”的不断化解又会实现新的平衡与发展。认知冲突如同思维的导火索,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碰撞,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怎样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活思维,吴正宪老师通过实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阐述和引领。

一、实施策略。

教学中有不少易错点容易诱发一些错误,这些错点既有知识方面的,也有思维层面的,如果在教学时先提醒学生注意,学生反而会忽略;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则很难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也达不到对知识本质的真正认识。只有引发学生产生激烈的认知冲突,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对有争议的认识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有效地避免错误。如:

师:这是一条红色的彩带,看看它的长度是几厘米。

有的学生认为是5厘米,有的学生认为是6厘米。教师抓住学生的不同观点,为认知冲突添加“作料”,使研究的问题更明确。

师:说得都很有道理,谁还想说呢?

生: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0到6是6个数,我们不能把0忘记了,就像黑板上写的,0表示起点。 生:我觉得是5厘米,虽然0到6是6个数,但是0前面没有数了,也就是说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是1厘米,从2到3是1厘米„„

师:到底是5厘米还是6厘米,应该研究这条线段与刚才我们研究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看它包含了几个1厘米。请看看屏幕,我们数一数。

最后,全班学生一起数,得到正确结果。

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或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怎样将错误变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争论中辨理、在思维碰撞中“纠错”、在“纠错”过程中生成新的认知,达到自我建构知识,关键是教师要在易错点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

二、在学生的困惑点上,制造认知冲突。

学生面对新的知识或未曾研究的问题,往往会寻找原有经验试图解决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困惑,这就是认知的困惑点。教学时,将学生的认知困惑点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解开困惑,在解开困惑的过程中获得,可谓两全其美。

教学时,学生的疑问或是困惑,往往是学生创造课堂精彩的根源。如教学“线的认识”时,学生提出“为什么直线和射线不可度量呢?”,这就是学生的困惑,当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当线有两个端点时,它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这是困惑所引发的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三、在揭示知识的本质中,诱导认知冲突。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学习知识往往只关注表面现象。而对于知识的本质是什么,往往并不关注。怎样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学这不妨在看似乎平淡之处设置一些问题,诱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揭示知识的本质。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为什么要先把除数化成整数再计算?原来是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变成整数计算时更简单。

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发展都离不开认知冲突。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善待、利用好学生的认知冲突,发挥认知冲突的最大价值,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吴老师的研究总是那么深入,那么透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一定也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第15篇:吴正宪的教学风格

区级骨干教师提高培训材料

创造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

品吴正宪的教学风格

熊家小学

数学

刘纯烈

吴正宪是一个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课堂上,她不仅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和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一、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目前已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但是,情境不应只是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其要害是必须暗含着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儿童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问题可以来自数学外部(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可以来自数学内部;数学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发探究生成的,也可以是教师事前有目的地预设的;数学问题可以出现在课始,也可以出现在课中、课尾„„所有的问题情境只要能产生儿童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出现发展,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就能达到有效学习。

吴老师善于把一些枯燥的数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变成情趣浓而意味深的故事,让学生去品味。在“商不变性质”课上,一开始她就给大家讲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听了连连摇 区级骨干教师提高培训材料

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还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吗?”猴王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大度地样子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满意了吧!”小猴子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完故事,班上的孩子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此时此刻,吴老师意味深长地问大家:“你们说,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抓住契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商不变性质的奥秘。

数学,对小学生说来,是自己对生活经验中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在“年、月、日”的课上,当吴老师知道学生对这一内容并不陌生时,就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一年有多长?一个月有多长吗?”孩子们思索了一下,就缓缓地举起手来,一个接一个地说“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再过生日正好是一年”,“今年元旦到明年元旦,中间正好是一年”,还有的说:“爸爸这个月领工资,到下次再领工资正好是一个月”。多好的“解读”!“时间”是最抽象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也抓不住。由于吴老师别具一格地让学生利用他们自己的贴身经验活生生地把它“物化”出来,让孩子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他们才真正感到“年、月、日”就在自己的生活周围。“你们已经了解了年、月、日那么多知识,那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吴老师又试探性地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孩子们可毫不客气地说:“我想知道大月、小月是谁规定的。”“二月份的天数为什么这样少呢?”„„一连串问题又激起了大家探索新知的愿望,而吴老师则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有的放矢地找准了新知的切入口,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把问题再一次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就是特级教师既能灵活地驾驭教材, 区级骨干教师提高培训材料

又能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进行成功教学的深厚功底。

学问,学问,就是学着“提问”。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正道先生说过:“学习知识,目的要做学问,不要做学答,”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有价值得多。教学中,吴老师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她不但善于捕捉学生中不断生成的焦点问题,而且自己还不时地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在她的课堂里,有疑问,有沉思,有比喻,有赞许,有笑声,还有争辩。争辩是思维最好的触媒剂。我看到过孩子对“商不变的性质”中的“被除数和除数之间的变化是同扩同缩还是同增同减”问题的争论,也看到环绕一个学生说的“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的命题时,全班分成正反两方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还见到学生面对这样的画面“小明身高130厘米,跳进平均水深120厘米的小河中去游泳,有危险吗?”大家各抒己见辩得不可开交的场面„„展现的一个个的现实情境,提出的一个个的挑战性的问题,为孩子们的思维碰撞搭起了新的平台,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活力有时来自探索过程中山穷水尽的困惑,更有时来自柳暗花明的惊喜,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并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通过交流、启迪、辨析、整合,问题解决了,大家有了共识。值得一提的是,在争论和交流的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倾听、接纳与评析,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意义是十分深邃的。

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儿童是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做出理解的,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的。数学是科学思维的工具,它是相当抽象的。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鼓励儿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这就是实现“再创造”。因此,一个好的数学教师,总是把一些概念、规律纳入“待解决的问题”情境之中, 区级骨干教师提高培训材料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去“再创造”。下面我们不妨再来分析一下吴老师“求平均数”的教学案例。

平均数是一个统计值。新课标指明,应把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放在突出的地位,而这恰恰是过去多少年来教学中被忽视的。那么,吴老师又是怎样来教学的呢?课一开始,从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入手。两组同学比赛拍球,看哪一组赢。怎么比呢?她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全体学生都参加是不行的,只派一个代表又少了,那就派四个代表吧!”(这是总体中的随机抽样)并当场根据每一个代表的拍球数做出统计。不一会儿,男生组发现本组的总数超过了女生组,高兴得欢呼起来;吴老师便自告奋勇地也参加比赛,并把她的拍球数加入女生组之中,顿时女生组的总数明显增多。孩子们很不服气,喊道:“这不公平!”(男4人,女5人)。那么,怎样才能公平呢?男生说:“给我们组也加1人。”如果不允许加人呢?矛盾激化了„„有个学生站起来用手比划着说:“把每组几个人拍球的个数匀乎匀乎„„”。这一“匀乎”,表明了孩子们已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吴老师便水到渠成地引入了“平均数”,并和大家一起去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问题解决了,全班都松了一口气,吴老师又话锋一转:“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平均数到底是个怎样的数?”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平均数不大不小,是靠近中间的„„”最后一个学生若有所思而又腼腆地说:“„„我觉得平均数是„„虚的„„可是又很公平。”好一个“虚”字,它勾出了平均数与原始数据之间的不同;好一个“公平”,却又隐隐约约地道出了平均数的实质。于是,吴老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大家把平均数与原始数据一一比较,它既不是第一个人的拍球数,也不是第五个人的拍球数,却代表了这组五个人拍球的总体水平。此时此刻,孩子们已从心底里确认平均数的可比性了。吴老师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 区级骨干教师提高培训材料

学艺术引导学生来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当然是初步的,但是很有价值),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做到了“不高不低、恰如其分”。

另外,求平均数是有公式的,吴老师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讲公式上,而是采用巧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正反例的对比,实实在在地悟出了其中的“对应”思想,从而从根本上来理解和凸显出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比起过去的记公式,套公式,有效的多,深刻得多。

我不禁从心底里叹服,“这才是一节真正的数学课!”有观察、操作、估计、分析、交流,还有反思,在活动中使学生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并从中又使学生获得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从这节课中,也让我看到吴老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创造性地转化成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吴老师课堂教学的又一特色。

教是为学服务的。在吴老师的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显在而巨大的。记得在我看到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上,考虑到教学重点是最初的“1/2”的认识,吴老师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孩子用“一半” 两字表示,有的画一个圆并把它分成两半,有的画了一个桃子旁边还有一把刀把桃分成两等份„„各人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以展示。此时,吴老师在黑板上写出“1/2”这个分数并加以说明“这就是你们生活中见到的一半”,指出:现在你们对自己表示的方法,愿意擦的可以擦,愿意保留的也可以保留(因为“数学化”必须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结果有两个孩子不愿意擦去,老师有意识地把他们画的用红笔圈 区级骨干教师提高培训材料

起来,以示对孩子们自己的创造加以尊重。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 , „„的出现,其中一个孩子把自己的图画也擦去了,只剩下那个画桃子的男孩仍然喜欢用自己的图画来表示。吴老师耐心地等待着他„„出示了 ,这个男孩画着画着放下了笔说:“不画了,画图实在太麻烦了!”此时吴老师握着他的手微笑地说:“感谢你,你终于接受了这个分数。”这一片断,反映了这孩子完成对分数初步认识的真实过程,此时他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而又十分简洁明了的数学符号,感受到数学的美和数学的力量。

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现,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数学,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不强迫学生去认同。正如有的孩子说:“我们最喜欢上数学课,上课时想说就说,说错了也没关系。”因为他们无论是说对了,还是在辩论中暂时失败了,都能得到成功的、被尊重的体验。

吴老师总是这样,以热情的鼓励、殷勤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不仅用数学的真谛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用她对孩子们的爱心和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他们。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她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吴老师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吴老师的课常讲常新,与时俱进。”不少听过吴老师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

第16篇:听吴正宪老师

听吴正宪老师《搭配》有感

韩桂良

在这个时代,知识的更新是不可缺少的,通过二天在合肥的学习我深深懂得大师的风范。由于工作的忙碌,一直不能静下以来写一下自己的感受、体会、心得、感想等,也可以说是一份总结吧,把那种知识的冲动能保持得更久些,知识的积淀更深沉一些吧。 我想名师之所以与普通大众不同,即在于他们所具备的教学风格是别人所无法模仿但可以欣赏,并值得思索的。那么吴正宪老师的《搭配》也是同样。我想,很多人都欣赏过吴老师那种大气浑然、温文尔雅的教学仪态——看到名师站在讲台上的姿态,我们就懂得了他们所独有的自信。

吴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决搭配问题时,我所无法突破的最大障碍是,我根本就没有勇气让不同搭配方法的学生同时上台来介绍自己的方法。我想,首先我会被学生的阵势的吓慌,不知道怎么去安排余下等待介绍的学生位置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去组织他们的纪律;其次,我想我应该会被这样的局面打地手忙脚乱,我也一定分不清教学的步骤了;当然,如果要我再去关注没有参与介绍的学生,并且还要将他们安排到课堂讨论中去,那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且那还不是我自己教的班级。

吴老师和同学们谈搭配,还在于她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搭配种类——搭配方法——什么方法记录搭配更合理——练习、思考、提高……课堂仿佛尽在掌握,节奏也如行云流水,但整个过程中,她更重视,更要我们关注到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说,兴趣是学好这门功课的最大原力,而怎么让孩子们对课堂感兴趣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做基础教学的老师们,也一直关注如何使孩子对某个知识点感兴趣,但是问题是,想了老半天,也就无功而返了,即便学生有兴趣,那兴趣的起因也大多是因为这个问题中含有积极的思考意味,是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在激发他们学习进步。但是吴老师的课堂中,我又看到了别的使学生对未知知识充满兴趣的另一些激励手段,譬如说展示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用不那么课堂化的秩序一起学习、对学生的思维总是充满了挑衅…… 名师的课堂我们是学不来的,但是我们可以思索他们的行动,加以学习、分析,可能我们也会分析出一些门道和套路来。

2011年4月15日

第17篇:吴正宪老师感悟

“触动——‘有营养’的东西都不好吃?坚守——‘有营养’的数学!创造——‘好吃’的数学!兼得——‘有营养、好吃’的数学!”

“我们要思考在教学中如何让孩子们度过一个一生中只有一次的快乐童年而收获多多。”

“坚守‘有营养’的数学不仅要坚守多年来数学教学的规律,还要坚守儿童数学的规律!”

“创造‘好吃’的数学,‘好吃’的数学也就是给孩子们良好感受的数学。”

“‘好吃’的数学可能不那么严谨系统,但是只有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数学才是最美的数学;‘好玩’的课堂可能不那么尽善尽美,但是只有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课堂!”

“教师要创造‘好吃’的数学,首先要改变自己习惯了的教学理念,要明白智慧不等于知识。”

“怎样创造能使孩子们儿时学习幸福,又使今后能长远发展的数学教育呢?我想只有在真正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孩子们的童年奉献出‘好吃’又‘有营养’的兼得数学。”

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而主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的见解和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或间接的作为个人独特的精神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

一、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使学生于乐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讨论交流的机会和气氛,构建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进行充分的交流,并给予及时激励,如热情的话语,赞许的目光,亲昵的动作,来增强学生交流的自信心,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同时学生在交流中遇到困难时,给予引导,这样才能发挥交流的最大作用,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的交流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善于交流

1、学会倾听。

学生要善于倾听老师的发言,也应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尤其是一个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往往表现出两种情形:一是事不关己,漠不关心;另一种就是随意否定或打断别人的话,而总是举着小手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这些都不利于交流的深入。因此,课堂上的“倾听”习惯是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培养的,而课堂语言的评价在这里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倾听”习惯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要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你听懂了他的话吗?懂了你再说给大家听一遍”,“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呀!”、“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呀!”等等。教师通过这些话语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要对发言者有礼貌,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不插嘴,要听出他人发言的要点。使学生在学会倾听的同时,学会理解与宽容。

2、学会表达 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会表达。在交流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他们发言的机会多,而有的学生发言机会少。为此,教师要调动那些发言少的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知识较差、思维能力较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说”是表达的一种主要形式,却不是唯一形式。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有的时候语言的表达跟不上思维,出现他们想到了却一时说不出来而“急死人”的场面。这时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画图、学具或非文非图的代号就成了好帮手。培养学生会用多种形式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和建议,只要合适就是好的。多一些肯定和鼓励,使每位学生都学会表达,善于表达和惯于表达。

3、学会反思

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教授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学习是指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回顾一下自己的智能活动过程,及时总结所学知识和学习策略,是对自己思维进行再认识和检验的过程,是一个自我矫正、不断提高的过程。唯有反思,才能控制思维操作,才能促进理解,提高自己的原认知水平。例如可以这样引导学生问自己:别的同学是怎样想出来的?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呢?下次再遇到这个问题,我会这样思考了吗?他们的想法都正确吗?结果可信吗?计算有无错误?推理是否严密?有无疏漏?繁简如何?方法能否改进?我都明白了吗?还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吗?还能提出不同见解和值的探索的问题吗?

如果有疑问,应该立即追问为什么,而不是害羞,默不作声;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想到了同学们没想到的,没有说完的要勇于补充。学会反思,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让学生感受到我要向别人学习。

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深入交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科学思维的焦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精心设计问题,并把握好出示问题的时机和方式,才能促使学生深入交流。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问的有趣,能吸引注学生,使学生能进入所创设的情境。问题要新、奇、难度适中,问在学生的疑难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交流的兴趣。提出问题后,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对预先准备的一些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如果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感到突然,说明问题难度太大或表达不清楚,教师就要恰当地给一些提示,或灵活补充一些辅助性的问题进行过渡。如果学生对所提的问题不以为然,或不经过认真思考就纷纷举手要求回答,说明问题容易,也要迅速进行调整,增添难度大一些的问题。总而言之,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和提问方式时,既要注意课前的充分准备,又要注意课堂的随机应变,确保交流的深入进行。

“教学之动、贵在引导”,通过老师有意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交流。通过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教学的资源,让每一个人都能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得大量的启示和收益,丰富自己的信息量。知识在交流中实现增值,思维在交流中实现碰撞,情感在交流中实现互融。

第18篇:吴正宪估算课堂实录

吴正宪估算课堂实录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有关估算的问题。(板书:估算)关于估算大家已经学过,但是我不知道在你们过去的学习当中碰到过哪些困难、问题?还有你今天特别想和我们一起讨论讨论的,凡是有关估算的事儿都可以提出来。听懂了吗?

生:有一次,我做一道题:499×3,不知道怎么算,我就用估算解决的问题。

师:噢,他用估算解决了问题。到底499×3怎么估啊?别着急,这节课就来研究估算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吗?(板书:估算的方法)

生:什么叫估算?

师:对呀,什么是估算?(板书:什么是估算?)

生:估算的时候用哪些符号?

师:什么意思?我没听懂。

生:比如:精确计算要用“=”,估的时候会不会出现其它符号?

师:平时计算用的是直直的等号,估算用什么符号呢?好,记在这儿,看今天能不能遇到这问题?碰到了就站起来提醒大家哦!板书(“=”?)

生:把我们想估的数字估成什么样的数字呢?

师:估成几就合适了?有什么好的方法?是吗?(板书:怎样估?)

生:为什么要估算?

师:嗯,问得越来越深刻了。这茬接得好啊!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啊?(板书:为什么要估算?)

生:估算与实际算有什么不同?

师:是呀,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有什么不同呢?(板书:有什么不同?)

生:估算在什么时候能够用上了呢?

师:我们学习过精确计算,那到底什么时候才估?什么时候用精确计算?这个问题提得就更有思考了!(板书:在什么时候)

生:什么样的估算比我们的准确计算还值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估算学了半天,到底值得不值得呢?(板书:值得?)

生:估算和准确算谁算得快?

生10:估算和准确计算它们的相同是什么?不同是什么?

师:真是名不虚传呐!我在北京就听说你们是最棒的,所以选你们来上课。我们班的同学真会思考,还没有上课,你们就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估算。

二 购物称象 形成估算方法

购物:体会估算与精算

【课件视频演示】青青和妈妈去超市购物。

师:请看小青青在超市里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展示】五种商品的价格。

牛奶48元/盒 果汁23元/盒

巧克力69元/盒 饼干16元/盒

水杯 31元/个

师:青青和妈妈买了五种商品。妈妈在想:我只带了200元,这钱到底够不够?收银员阿姨在想:我怎么把数据输入到收银机里?

师:吴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考虑什么问题呢?

【课件展示】

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估算比精确计算有意义? A: 当青青想确认200元钱是不是够用时; B:当销售员将每种食品的钱输入收银机时;

C: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的时候。

师:在下列三种情况下,你认为哪种情况下用估算?是估还是精呐?用手势告诉我。

师:大部分小朋友选第一种,这个小青青选的是第三种。小青青你过来,为什么选择第三种呢?

师:比如我是收银员。你花了186元,186元接近多少元?

生:200元。

师:那我就这样说:小青青,给我200元吧,给吗?

小青青:不给。

师:为什么不给?

小青青:多给了钱。

师:你大概估一估不就200元吗?给吧?200元。

生:不给。

师:那你们说在这种情况下,我告诉你的是准确值还是估算值?

生齐说:准确值。

师:这就应该是186元。你们都是选1吗?为什么?

生:我们把每种商品的价钱看成整十数,加起来再给200元比一比。

师:对,只要加起来比200元少,就怎么样?(生:够。)比200元多呢?(生:不够。)你看,是不是估一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收银员把价格输入电脑时,一定输入的是什么值啊?

生齐答:精确值。

师:对给钱记账的时候一定是精确数。估计钱够不够的时候,估算就可以了。到底什么时候估一估,什么时候精确算?我们来慢慢体会,好吗?

称象:探究算理与算法

【课件演示】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看谁的眼力好。看啊,石头上来了,它们一样重吗?

生:不一样。

师:石头和刚才那个大象的质量不一样重?

生齐答:一样。

师:你咋知道就一样了?上来指一指吧!

生:(指图上船边的红色刻度线)这里有个记号。

师:好眼力啊,他发现红的标志在同一位置上。说明船装大象和石头都是在同样的刻度上。他们的质量相等吗?

生:相等。

师:那么我们就称称石头呗!对不对?称啊,称啊,称啊,一共称了几次?

生齐答:6次。

【课件展示】六次称石头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你能估计出这头大象大约有多重吗?

师:现在我们要研究有什么好的估算方法?你有什么招,把你估的过程记在你的练习本上,也可以到前面来写在黑板上。谁来?

学生做题,请7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巡视。

师:好了,同学们把你估完的结果大声告诉我。

学生分别回答:1400、1600、2000、2200…

师:有一千多的,有两千多的,没有估出来的。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黑板上这些同学写的,到底有什么好的方法?我们来总结总结哈!先看这位同学的。(圈出400×6=240)这谁写的?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把这6个数都怎么样了?

生:先都看成300,我认为有的不满350,有的又比350多。我想就把它估成400。

师:哦,你这个估法是把这6个数都看成几了?300多,多得多,就把它看成400了,是吗?

生:6个400很快算出来是2400。

师:非常好!那请问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把他的做法起个名字?本来这数有大点的,有小点的,有中点的,他这是往哪里估啊?

生:往400估。

师:那你能给它起一个简洁点的你名字吗?

生:我给他起个名字叫做大数估算法。

师:再简单点。

生:同估法。

师:都看成400是同估法,都看成300是同估法。有什么更有特点的名字没有?

生:统一法。

师:400是统一,这个同学是300也统一。怎么区别啊?

生:大数估法叫大估,小数估法叫小估。

师:你真有招呢!我听明白了,同看成一个数,把这些数都往大点的数估,叫大估法(板书:大估);谁估成300了?(请估成300的女生上台写出来)看看她是往哪儿估?

生:往小里估。

师:往小里估干脆就叫……(小姑)(板书:小估)哈哈,小姑的算式马上就要成功了。

师:(圈出300+300+300+400+400+400=2100)这个算式谁写的,你是怎么估的?有的怎么样?有的怎么样?

生:有的接近300就估成300,有的接近400就估成400。把350看成中间的数,超过350的把它估成400,低于350的把它估成300。

师:听明白了吗?有的是往小点的估,有的是往大点的估。他这方法的特点叫什么?自己说。

生:我是整百估。

师:人家也整百估啊!是不?

生:大小估。

师:同意吗?

生:我觉得有点别扭。

师:那你取个不别扭的?

生:他们的整百统一,我的整百不统一。

师:那就叫整百不统估。他们要么300,要么400,你的不一样,可以。(板书:整百不统估)

师:这个是谁写的?(圈出330+350+310≈990,990+380+400+350≈8320)你是怎么想的?到前面来。

生:把它们都看成整百整十数,把它们的和加起来,用“≈”表示。然后我再把估出来的数写在这下面,然后把后面6个数都估出来。因为这个最接近400,我就把它估成400,然后加起来。我就得到了这里的8300千克。

生:啊?8320?

师:啊什么?你什么意思?

生:太大了,8000多。

师:哦,我们先不看结果,先看她的想法对不对。你把328估成了330,你怎么不估成320啊?在你的心中一定悄悄有个标准,看到328的时候?

生:它非常接近330。

师:那352你怎么不把它估成360,却估成了350了呢?

生:因为它接近350。

师:哦,个位是2的时候,你就看成什么呐?

生:小数。

师:你们知道吗?这个2还要不要了?

生:不要,看成0了。

师:碰到8的时候呢?

生:向上推了。

师:哦,28就是30了。那你要是碰到1的时候,你是升呢?还是降?

生:我是降。因为……

师:不用讲理由了。那你要是碰到9的时候,你是升呢?还是降?6呢?

生:升。还是升。

师:8呢?3呢?4呢?5呢?

生:升!降!降!还是降! 师:从几开始升?几开始降? 生:6开始升,5开始降。 师:(下面有学生不同意)哦?你不同意?

生:5就该开始上推了,5看成6了,应该升。

师:哦,到5这儿有争论了。1234降,6789升,没意见?到5这儿?(学生很多人同意升)其实啊,升也罢,降也罢,不升不降也罢,都没关系的。关键是看你应用时怎么选择。不过,一般的情况下呢,1234就——(降),56789就——(升)。那按照这样的估法我们能给它起个名字吧?它叫什么法?(生议论)把标准说出来。

生:四下五上法,四降五升法。

师:好,四下五上也好,四降五升也罢,就是我们未来要学习的“四舍五入”,听到过吗?在未来的学习中你们一定会碰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四舍五入”。就是1234——(降,舍),56789——(升,入)。(对女生)当然你坚持5降,也没关系,可以再试试,好吗?(板书:四下五上)

师:(指300+350+300+400+400+350≈2100),和刚才那个同学的差不多,你做了些调整。归到“四下五上法”行吗?留下还是擦掉?(生坚持留)好,留下。有点相似的地方,328可以看成300。

师:这是谁写的?我都看不懂了。(圈出算式)

352-2=350 398+2=400

346-3=343 307+3=310

350+400+343+377+310+328≈2100

你是怎么想的?有道理呢!

生:我把352减2等于350,弄成整十数;再把398加上这个2等于400。

师:别急,他把352减走的2,加在398这里,凑成整百,可以不可以?(生同意)

生:可以。

师:按照这个思路,你们可以继续想下去。虽然它的方法有点复杂,但是他的思路和你们真的不一样呢。他把这里拿出来补到那里去,很好的思路。

生:这叫移多补少。

师:哦,还有词呢?赶快写上吧!

(板书:移多补少)

师:(圈329+347+308+377+399+353),这谁写的,每个数都加1,再算?加了这么多没算出来?有劲吗?再琢磨琢磨吧!(板书:?)

师:还有一个,(指300×7)这是谁写的?6个数啊?怎么多了1个300呢?别急!你懂了,你支持他?你也支持他?你不支持?支持的小朋友,你来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看有6个300。在把个位和十位那些数加起来就有300。

生:我觉得先估6个300,再把减下那些数凑起来,但是我觉得应该上300乘8,再往上长两个300。

师:先算6个300,剩下的28、46……凑合凑合又怎么样了?大声点,解铃还需系铃人,你来说。

生:把十位和个位凑合凑合凑成了300。

师:明明是6个数,他却整来整去整成了7个数,整得这么精彩。他不是全部都估,他估当中怎么了?凑一凑,调一调,可以吗?

生齐答:可以。

师:那你们说他的方法叫什么方法?

生:凑估!多估!凑整估。

师:凑一凑,调一调,真就是它的特点。干脆,我们就叫你“凑估”。(板书:凑估) 对照:辨析合理与适用

师:小朋友们,在你们估的时候,我的电脑也在悄悄地工作。像这个同学一样,它可没这样折腾,它是一步一步精确计算的。你看,(出示20108千克,2108千克)它算出了两个结果:第一次两万多,第二次两千多。你认为是哪一个结果,用手势告诉我是第一还是第二?

生齐答:第二。

师:第一个怎么不可能呢?

生:太多了。再怎么估也估也估不上啊?

师:哎呀,直观的感觉到太多了,你呢?

生:我把百位上的6个3看成6个300,才1800,1800只有进位才能到2108,也不可能进位到20000多。

师:你们听懂了他的意思了吗?他说,我根据我估的结果,再进位估大点才两千多。这位小朋友你很会思考。虽然你和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但是你能够利用你刚才的解题的经验来阐述这个观点,我建议把掌声送给这个会用经验的小朋友。(鼓掌)多好啊!他说不可能是两万多,你还想说什么?

生:第一个太大了,我在黑板上总结出来的四下五上都是黑板上最大的,我算的八千多都太多了,又冒出个两万多的,就是错了的。

师:你就够冒的了,还有更冒的哈?我正找你呢,来,来,来,这个结果肯定是差得太远了。你对你的8000多不想说点什么吗?自己看,都估成400才2400。你的呢?知道你错在哪里了吗?

生:我把先算的900多在这里又加了一次,在计算中肯定出问题了。这个结果太大了,没有想到这个上面还有比我估得更大的。(哄堂大笑)

师:你的结果虽然错了,但你估的方法给我们启示多多啊!四下五上法,很好。结果错了,不要紧,再算算?好不好?

师:我们有这么多方法,你就不想说点什么吗?你是什么估?

生:我是整百不统估,结果非常接近了。

师:哦,你估得好。那你就自我陶醉吧!“大估”你在哪里?“小估”你在哪里?你们两个不想说点什么吗?你们估的结果怎么样?

“大估”:我估得的结果有点太大了。

“小估”:我估得的结果有点太小了。

师:哦,太大了,太小了。不过,调一调就对了。好了,同学们不管你怎样估,你们的方法都是正确的,都估得挺好的。大估和小估还能和别人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一点偏差,再做调整,非常好!

师:(指“?”)这位同学不想说点?哦,你会有新的考虑!相信你。不知不觉到点了,下课了。

生:上,再上。

师:那好!同学们,先前有人问:什么是估算?这就是估算!方法就在你的中间!一起说。

生齐答:小估,大估,整百不统估法,四下五上估,凑估,移多补少估。

三 乘车过桥 论辩估算策略

师:有人问估算有没有用?我们来看看。

【课件出示情境图】350名同学要外出参观,有7辆车,每辆车有56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师:350个人外出参观,7辆车,每车56个座位,这个座位够吗?

生:够。不够。够!

师:说不够的同学把手举起来。你来说,你把56看作多少?

生:我把56看成60,7辆车,7×60=420,肯定够了。

师:他说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肯定”,把56估成60这是大估了,还可以怎么估?

生:小估。把56估成50,7×50=350,刚好350个座位,肯定够了。

师:估成50都够了,估成60就更够了。请问这个问题,估成50好,还是60好?

生:小估好。56个座位看成50都够了,那56个座位就肯定够了。

生:我觉得小估点好。因为看作60,万一……

师:万一怎么样?快到前面来说说。

生:估成60估大了,万一多的4个,有人要来坐,就不够坐了。

师:看你都把我说糊涂了,都看作60了还不够坐?那4个是没有的?

生:那4个没有的,多估28个,万一有人来,就不够坐了。

师:哦,你认为小估好。要是估成60,多估了坐位,万一有人来就不够了。所以,小估就肯定够了。小估点好!(板书:肯定)

师:上课的时候,有人说这弯弯的等号“≈”怎么用啊?你看56乘7是350吗﹖大约是350,就用弯弯的等号。明白吗?

【课件出示情境图】

一箱货物285千克,有6箱。车重986千克,桥限重3t。这辆车能过桥吗?

师:货车能不能安全通过大桥吗?

生:能,不能。

师:你说不能,来,你来说说。

生:把285千克看作300千克,6×300=1800千克,986千克看作1000千克,合起来是2800千克,限3吨,不能通过。

师:3吨多少千克?能过吗?

生:3000千克比2800千克多,能安全通过。

师:这个题是大估点肯定还是小估点肯定?

生:大估!大估都可以过了,比它小的,那就肯定能过。

师:你又说了“肯定”,我建议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肯定”同学。(鼓掌)你好有影响力哦!“大估”都不到3吨,肯定能过。

师:请问第三种情况出现了,你是选择大估还是小估呢?

生:…大估…小估…不确定。

师:这“肯定”又说什么了?又给别人不一样?

生:我说不确定。

师:你也跟着说?你也过来。还有“不确定”吗?人家要么大估要么小估。你说什么?

生:我说不确定。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面有大估,有小估。第三种情况我选择……

师:说不下去了。你说说。

生:如果你大估,还能通过,万一不能过……

师:你不忙说。还有不确定的说说。

生:如果大估的话,万一小了;如果小估的话,又大了。

师:哦,那“肯定”同学说说,为什么?

生:因为第三种情况你还没有说。我说大估,万一不合适;我说小估话,万一又不合适。 师:哦,你的意思是说什么?

生:要知道是什么题目,才能确定是大估还是小估。(掌声) 师:嘿,又一阵掌声响起来!

师:喊大估的就是你,声音那么大。听出点什么了吗?

生:应该不确定。因为你没告诉我们下一个题目是什么。

师:就是啊,你喊啥呀你!(笑声)第三种情况都还没有说,你怎么知道用什么估法。所以不确定。只要给出题目,适合大估就——(大估),适合小估就——(小估)。或者中估合适也可以。(笑声)好了,数学课就上到这儿,你到这儿听出了味道。你们听懂了吗?(听懂了)我们不能老是做个陷阱就往里跳啊!得像这位同学一样,学会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呢!什么都还不知道就大估啊,小估啊的。这位同学就知道,不确定。要学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我建议把最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最有创意的同学。(掌声,握手)

师:你太有才了你!哎呀,该下课了,还上吗?

生:还上!

师:还上?都什么时候了﹖有收获吗?今天我遇到了最最优秀的班级。没有想到,你们刚刚进入三年级,就有这么聪明的头脑,大家这么会思考问题,特别是提了这么多问题,看看,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吗?(学生一一作答)上课的时候,你们问:学习估算值吗?

生:值!

师:你终于有了感悟了。那我们就把问号变为叹号吧!(板书:!)

四 感悟赏析 享受课堂营养

第19篇:学习吴正宪有感

在数学活动中理解核心概念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概念就如同数学的基本细胞,相关概念之间形成网络就构成了数学的基本内容。小学数学涉及的许多概念都是非常基本,非常重要的,它们是数学这座大厦的基石。教学中给数学的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使学生领悟概念的本质及内涵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

概念是数学的灵魂,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根基。学生形成智慧,不能仅仅依靠掌握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实践,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

“倒数的认识”这一课的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倒数的意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让学生在深入剖析“倒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比赛吗?现在我们来进行个口算比赛。 课件出示两组乘法口算。 (1)× ××

60×

×

×

×12 × (2)× × × ×12

× 5× 1×1 ×

比赛规则:同桌两人一个人做第一组口算,另一人做第二组口算。在规定的时间内做的对的题的数量最多的同学获胜。

学生开始紧张激烈地比赛。 教师组织评议,评选获胜同学。

生:老师,这不公平。第二组的题目比第一组简单,乘得的结果都是1。(部分同学很不服气,认为第二组的题目太简单)

师:比赛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学们发现了这些算式的特点。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难道不是吗?(不服气的同学脸上露出了笑容)

师:刚才有同学发现了这些算式的乘积都是1,谁还想说说自己的发现?(课件只显示第二组口算题)

生:我还发现: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位置是颠倒的。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些算式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我们可以把这样的两个分数叫做“倒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倒数”的知识。(板书课题)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发现,谁来说说你认为什么是倒数呢? 生1: 倒数是指得数是1的两个数。 生2:我不同意,应该说乘积是1的两个数。 生3:对,我也觉得应该是指两个数的相乘的积是1。 师:请同学们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出示倒数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探究讨论,理解概念。 1.剖析倒数的意义

师:在倒数的意义中,你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是什么?为什么? 生1:我觉得“乘积是1”比较重要。它强调了只能是乘法计算的结果,而不能是加法,比如说,+=1,我们就不能说和互为倒数,同样减法或除法的结果是1的两个数也不能就说是互为倒数。

生2:我认为其中“两个数”也比较重要。它告诉我们不能是3个、4个或者更多数的乘积,只能是两个数的乘积是1。

生3:我还认为“互为”也很重要,只是不太理解。为什么不说“叫做倒数”而是说成“互为倒数”呢?

师:谁能帮助xx解决这个疑问?

生4:我想是“互相”的意思吧?也就是可以正着说,也可以倒着说。比如,可以说是的倒数,也可以说是的倒数。

生5:我觉得“互为”应该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可以说第一个数是第二个数的倒数,也可以说第二个数是第一个数的倒数,不能说一个数就是倒数。

生6:我同意他们的看法,比如与互为倒数,我们就可以说是的倒数,也可以说是的倒数,但不能说是倒数,是倒数。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很善于动脑思考,还举了一些例子进行解释。xx同学,现在你明白“互为”的意思了吗?

生3点头,紧皱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了。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不仅知道了倒数的概念,而且找出了一些重要的词。在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时,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思考:看看是否符合倒数的意义。 2.师示范举例。

师:现在老师写一个算式,大家看看是不是符合这句话的意义?

教师板书:

×

生齐答:符合。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算式的乘积是1。 师:那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和互为倒数。 和

互为倒数。 教师板书: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遍?

生1:因为 生2:因为××

=1,所以=1,所以

和是

互为倒数。 的倒数,

的倒数.3.学生举例。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 师:现在请每个学生也写一个这样的算式,然后让同桌照样子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写的,谁来说说看?

生1:因为×=1,所以和互为倒数。

生2:因为×=1,所以与互为倒数。 „„

在理解“倒数的意义”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反复的背诵概念,而是通过学生对概念中重点词的理解、交流、举例等活动,真正地理解倒数的意义。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20篇:吴正宪听课感悟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感受

前进中学 孙卫国

2007年10月23日下午,在燕山少年宫礼堂,我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节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估算》。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吴正宪老师上课,听后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是一堂真实的数学课,让我感受到数学课堂的魅力,数学课堂的思想,数学课堂的文化氛围。课上的很有感染力、很精彩,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老师全身心融入学生的感人场面。《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吴老师的课堂非常注重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形式的活动里学习新知、巩固新知,给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发展。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记得吴老师在上课开始时,为了拉近同学生的距离,还特意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还是喜欢上课?吴老师本想同学们会回答“喜欢玩”,可以在玩中开始新课,可大部分同学回答“不喜欢玩”。引起了全礼堂的一片轰动。可见我们老师在平时向同学们灌输的是什么思想,在老师的心中“爱学习”才是好学生。殊不知,爱玩才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老师即要孩子学好,当然也得让孩子玩好,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真正搞好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每种估算方法的理解给这种估算的方法取个名字。例如:小估、中估、大估、大小估、四舍五入估„。学生可能会想,自己能想出一个估算方法名字,自己是很了不起的,会增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兴趣。她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刻意追求形式与热闹,而是围绕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精心组织教学素材,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巧妙预设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教师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吴老师的带领下,真正的步入到数学的思维中。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非常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她的课上有疑问,有赞许,有笑声。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发现、辨析、整合,终于获得了共识。值得一提的是,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了倾听、接纳与评析,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意义是深远的。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强迫学生去认同。她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了孩子们,贴近了孩子们的心。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教是为学服务的。在吴老师的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外显而巨大的。她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 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末尽”的感觉。一节好的数学课,要有个性,有思想,不盲从,不渲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这正是体现了吴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

听吴正宪老师课有感

近日听了吴老师的课和报告,亲身感受她精湛的教艺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并为之所动,引发了自身在教学上的深深思考。

一、“自主学习”是学生乐学。

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吴老师执教的两节课中,她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上,学生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思考,他们时而紧锁双眉、沉思不语,时而各抒己见、热烈争论,在探索新知的同时,学到了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创造的愉悦。在吴老师的数学课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真正智慧起来了。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引导学生在表演中自主理解“同时”、“相对”、“相距”和“相遇”后,出示例题,吴老师说:“同学们,这道题是老师讲还是自己试一试?”一句话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的好胜心被激发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真可谓一语激起千层浪,大珠小珠落玉盘啊!然后吴老师就不同的算法组织学生讨论、质疑。开始学生不会交流、不会质疑,吴老师给了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说:“你对我的算法有什么问题吗?”然后退到后面,让学生自主交流。在学生“心求通而末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侯,吴老师又适时站出来:“老师想助他一臂之力,给我这次机会吗?”“教——扶——放”循序渐进,处理的巧妙而无痕。交流完毕,吴老师又以学生的姓给计算的方法命名为“王张李算式”、“李王吴算式”。朴素简明的命名,激励了学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

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吴老师提到的“合作学习”就给我们以明示。回想以前上课,我们还不是为合作而合作吗?在很多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听了吴老师的课和报告,我对合作学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创设合作的环境,使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然后在问题交流中,学会倾听、接纳、萌发数学思考;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合作技能。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吴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4分钟后两人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吴老师问:“他们相遇的地点在什么地方?”有的学生说在中间,有的学生说离着小丽近。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吴老师没轻易否定,而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给错的同学以纠正的机会,给对的学生以展示才智的机会,使学生在倾听与交流、接纳与赞赏之中,获得了共识。听课者在吴老师营造的“互动”氛围中,感受着错误“生成”的美丽!

三、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总之,走近吴老师,在短短半天的时间里,她的课犹如一簇激浪,持久地澎湃了我。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想任何老师都不想在教学中只做一名匆匆的过客吧!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学中扎扎实实探索,给学生一片更加绚烂的天空!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感受

解放村小学 邱素婷

参加工作已经有十几年,数学的教学成绩也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曾经也梦想做一名出色的、优秀的数学教师,然而,那天,在听了吴正宪老师的一堂“搭配的学问”课后,使我几近麻木、颓丧的神经震醒了。细细对比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不禁对自己提出了如下的质问:在时间和情感及角色上,你舍得了吗?

1、时间上: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阵地。虽然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把教学目标里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准备得非常充分。然而,在实际上课的时候,却只是把完成教学任务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奋斗目标,学生会做了,能做对了,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情感上: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信奉着师道尊严的教育理论。课堂上,总是板着一副冷面孔,用命令和生硬的语气让学生去思考,去练习,想想这样的老师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吗?而吴老师的教学语言却是如此亲切、朴素而自然,没有一点造作,虚伪,对学生的评价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从

言语中体现了吴老师

与学生的平等相处的教育思想,达到了一种师生合一的境界。

3、角色上:老师是学生的领航人。课堂上,教师领着学生走,一步一个脚印,学生不会说的,老师说给你听;学生不会做的,老师解释给你听,做给你看,跟着学……一遍不会再来一遍,直到你学会为止。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记得吴老师在上课开始时,为了拉近同学生的距离,还特意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还是喜欢上课?吴老师本想同学们会回答“喜欢玩”,可以在玩中开始新课,可大部分同学回答“不喜欢玩”。引起了全礼堂的一片轰动。可见我们老师在平时向同学们灌输的是什么思想,在老师的心中“爱学习”才是好学生。殊不知,爱玩才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老师即要孩子学好,当然也得让孩子玩好,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真正搞好教学

听了全国特级名师吴老师的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多么的重要。下课了,孩子们久久不愿下课,希望吴老师继续给他们上课,并要求老师签名,有的邀请去他家做客,有时间来商丘玩,QQ聊天,吴老师的人格魅力,让我为之折服,是我学习的榜样。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做一个充满美好的人格魅力的人。

2007年4月20日,在我校聆听了吴正宪老师的一节三年级的《估算》。

《估算》的教学目标我想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根据具体,实际的生活问题能采用合理的

估算的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我想我们一般的老师也会这样设计。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每种估算方法的理解给这种估算的方法取个名字。(如:小估、大估、大小估、四下五上估….)这里的“四下五上”估,是学生在具体的估算中总结出来的。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四舍五入”估。课后,吴老师说由于考虑到学生对于“上”字的理解可能要易于“入”字,在课堂上也就承认他们的这种说法。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吴老师还是没有忘记告诉他的学生,“四下五上”就是我们以后会学习的“四舍五入”,两者是差不多的意思。学生可能会想,自己能想一个数学家差不多的名字,自己是很伟大的,会增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兴趣。

课堂上,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吴老师是一位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

无限空间。

吴老师很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她的课上有疑问,有沉思,有比喻,有赞许,有笑声,还有争辩。争辩是思维最好的触媒剂,伴随着波澜迭起的教学过程,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发现、辨析、整合,大终于获得了共识。值得一提的是,争辩和交流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倾听、接纳与评析,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意义是深远的。

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强迫学生去认同。她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了孩子们,贴近了孩子们的心。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教是为学服务的。在吴老师的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外显而巨大的。她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

足够的思维空间。

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末尽”的感觉。这正是

吴老师教学设计艺术高潮迭起的体现。

听吴正宪老师的示范课有感

韩学桃 发表于 - 2006-4-29 14:44:05 上个星期六我在黄海影剧院参加了市第二届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育研讨会,确实从黄爱华、徐斌、吴正宪三位特级教师的身上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特别是对于吴老师,本来她只是应邀而来做一个专题讲座,后来应广大听课教师的要求,临时为我们上了一节课。当我一看到吴老师要上的的课是《平移和旋转》后,心里很纳闷,这节课学生早已在期中考试之前学过了,如果吴老师再上一遍,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自持都懂而不认真听或吴老师按部就班的上,课堂上没有新意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呢?一节课上下来,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吴老师不仅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而且还以务实又开放的教学理念、细致而严谨的教学设计,深刻而灵动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在认识中感悟,在实践中发现,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思考,并提供了广阔的探索与发展的空间。吴老师是在“真中教”,学生是在“真”中学。确实让我开了眼界。我也从中进行了深深地思索,其实吴老师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只要我们肯花时间去学,去钻研。衷心希望学校及市教科所能多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这样的机会。

一堂精彩的课——听吴正宪《平移和旋转》有感

作者:马海青 来源:隆安教育论坛 发表:2007-12-16 20:19 我要评论

当我一位语文老师,看到吴正宪这次展示的课——《平移和旋转》时,我感到十分兴奋。同时也直觉地感觉到吴正宪确实是踏着时代的步伐在前进。

今天,在实施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她没有停留在理念上的学习,而是把内化了的理念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外化出来、展示出来。我认为一个人深刻的学习在于把学习到的理念体现在外化行为中。吴正宪不仅把原来她展示过多次的课在今天以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重新加以设计,而且勇于选择过去没有展示过、又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来作新的探索。我内心为她这种勇于不断作出新的尝试、新的实践的精神而喝彩。她创设了有效教学的情境和策略。科学的教学策略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

在本节课中,吴正宪以多元智慧理论作指导,在课堂情境上,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晤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教师呈现一幅带格的平面图,两位小朋友分别在不同位置,学校处在中间,让学生想像两位小朋友如何到达学校。这是一个促使学生应用智慧的设计,因为通过学生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实际上是让学生更直观地强化了对平移的感知;另一方面,在到学校的途中还要有旋转(转个方向),再平移,这两个概念在同一情境中呈现,又很符合实际情况,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在这个环节中,如果再增加一些不同颜色的图形,让学生通过平移和旋转来组成有趣的图形,则会更有童趣。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聪明的设计家”、“巧算长度”等解决问题的题材,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总之。整个情境的创设体现了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化,即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这也是当今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念的体现。

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