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学会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13 08:33:16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学会教学

学会教学

当前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的主要场所还是课堂教学,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如果确实是在想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确实是在想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办法,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学会教学. 我们的学习应融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让学习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具体而言:

方法一,向书本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为老师既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也要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将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升。

方法二,向同事学习。虚心向同事请教和学习,认真踏实的和优秀老师交流,多聆听名师的讲课,学习老教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们多年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度的责任感,把他们在教学上的各自优点和特色学到手,并融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方法三,向网络学习。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教育者也应更多在网络上进行有益的互动,交流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更可向海外的专家取经,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

现阶段教师既要具备过硬的教学技能,又要具备很好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所以,广大教师需要加强进修,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要通过扎实的学习,选择某一方面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要通过积极的反思,对自己的职业活动进行深入地思考,不断地发现困惑,不断的超越自我,使得经验成为一种更加理性和睿智的力量。我们要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不断的使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日臻完美。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认知结构的过程呢?那就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学”与“导”的关系,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

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乐学。要促使学生“乐学”,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有一种吸引力,就要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要根据学生的求知欲望与自尊心的特点组织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兴趣,激励进取。教师应当经常使学生体验智力活动的愉快,享受活动的快乐,当学生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以后,就会体验到紧张脑力劳动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激发他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争取获得更大的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质及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主要源泉。”如果教师注意在学生认知的转折点,新旧知识矛盾激化处立障设疑,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设疑、激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保持和发展。

提高教学艺术,促使学生学会。 教学是科学,也同样是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行和科学性,采用艺术化的手段去吸引学生的心,使之入耳、入脑、入心,从而学会。

提高创设情景的艺术。教师要充分施展自己的教学才能,用丰富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事例,把知识性、思考性、趣味性、新颖性、科学性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中,真正主动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提高练习设计的艺术。以练习设计的艺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已认知结构的过程。有效的练习可以推动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练习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教师的指点要留有一定的余地,让每一个学生感到“高而可攀”,使学生能够达到而又不能轻易达到,充满信心而又始终感到不足,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学生掌握任何知识都要经过特定合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总而言之,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会快乐学习真正学会学习。

推荐第2篇:学会教学

《学会教学》读后感

《学会教学》是由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育领导学教授理查德﹒I﹒阿兰兹所著。本书旨在为教师提供一门通常被称作“普通教学法”的课程,希望帮助教师:

1. 掌握基本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2.理解教学在课堂内外的发展与演变。 3.

认识并理解有益于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

4.

认识并理解以多样化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的机遇和挑战。 5.

掌握观察、记录和反思等教学技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书试图把读者带到“教师讲台的后面,而非前面”。提供一个从实践中认识教学的真实视角。

尽管已经从教十多年,但我深刻体会到学做一名教师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旅程,期间充满着刺激和挑战。有些教师就像陈年美酒,任教时间越久就越优秀。然而,另一些教师虽然经过数年的实践,但教学技能并没有得到提升,仍然停留在他们第一次进入课堂时所处的能力水平上,只是面对学生他可能不再紧张。在我们身边,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两类教师的存在。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教师善于钻研教学艺术而且善于反思?为什么这类教师有创新精神,心态开放,大公无私,乐于让自己和学生接受挑战,并且能在工作中迅速作出重要决策?相反,为什么又有另一些教师所展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特点?我又属于哪一类?我做得怎么样?我能做得怎么样?”

任何人要想在芸芸众生中取得卓越成就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许多职业运动员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示了天赋,但只有经过多年专心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巅峰状态;许多伟大的小说家也是在写了很多低水平的、不成熟的作品之后,在其晚期写成了最精彩的著作;许多科学家的传记也常常说明,他们苦心孤诣多年,才能臻于成熟。

要想成为一名真正有造诣的教师也是一样的,需要在期望完美的动力之下有目的地行动。学会教学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始于我们与父母兄弟姐妹共处时的许多经历,也包括十多年学生生涯期间我们对自己的老师的观察、学习,同时也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涯。在这期间,我们只有通过反思和质疑才能逐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风格。

生活在现代这样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社会中,人们期望学校能达到许多不同的目标,例如:教授基本学科知识和技能,建立学生的自尊和信心,为上大学做好准备,能适应社会,甚至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等等。如果教师不能够专心于自己的教学目标,那么时下这些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只会使教学迷失在泛滥的教育目标中。《学会教学》采取的观点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自律的学习者。这一目标并不否定其他教育目标,而是以这一目标为中心,在其之下可以放置所有其他目标和教师的活动。这一观点源自两个潜在的假设。一个是当代的观点,认为知识不完全是固定的、可传递的,而是所有个体(学生、成人皆然)通过个人和社会经验积极建构的。二是这样一种观点,即学生应该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如何学习。

在我们的教学中又有多少时间放在教学生如何学习呢?忙于赶进度,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教学的目的就是升学率。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现状。试图进行教学,却不用学习的渴望来激励学生,就是在做无用功。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教研室的 何永远老师曾通过一些例子说明,有些教师上的课并不是有效的课,而是低效甚至负效的课。反思作为教师,并不是站在讲台上,能把课上下来就可以了。我们应该做一名有效教师,而不是低效甚至负效教师。在《学会教学》一书中认为有效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属性:

1、有效教师具备这样的个人品质:能与学生、家长、同事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并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公平的课堂环境。

2、有效教师对于知识有着积极的态度,他们必须掌握至少三类知识,即有关学科的广泛知识,有关人类发展和学习的知识,以及教育学知识。他们利用这些知识指导其教学研究与实践。

3、有效教师掌握整套教学技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培养自律的学习者。

4、有效教师善于反思、解决问题,他们认为学会教学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同时恰当地利用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促进学校的发展。

我想有效教师应该具备一些特定的品质和技能,如奉献,敏感,善于质疑,知识渊博,有条理等,同时能真诚的对待学生。仅仅向学生讲授知识,让他们做笔记,之后通过测验来反馈,对有效教师来说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建立和发展他们自己的知识和意义,就要求教师能充分了解所任教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能够将新知识同学生已有经验相结合的课。有效教师必须向学生表明,教师非常关注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并且能在迈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认识到自我的价值。

有效教学与最佳教学实践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对于自己的教学、同事的教学、教学研究的反思,一直促使我不断的成长。尽管有效教学的一些特点和有效教学的部分技能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每一天、每一堂课总会留有缺憾,可能是一句表达不太恰当的话,一个失败的实验,课堂上一个不和谐的插曲。为了消除天天都要面对的种种挫折,为了不让自己从此在某个阶段止步不前,我们必须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像刚刚步入教坛那样,充满激情与憧憬,规划并迎接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

推荐第3篇:学会教学

摘要:在教学历史中生成的教学惯习成了教师日常教学中应对挑战的基本方式,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将行为流畅(自动化)、毫不费劲、不假思索作为专家知能的关键特征,也给教师教育以误导。为此,必须重新界定教学专业,引导教师在反思性探究中解构日常教学惯习,建构新的工作环境的方式,唤起专业内在的自觉,从而真正学会教学。

关键词:教学互动图式 教学专家 反思性探究

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工作不到三年,她的物理课首先提问或者引导学生观察某种物理现象,引入概念或定律;然后指名学生应答,说出(教材上的)概念定义或定律内涵,教师择其要点板书;接着出示有关“问题性作业”,让学生作巩固练习,教师检查作业情况并小结。如此再进入下一个专题的教学。

一位教龄已有7年的教师上政治课,按教材章节顺序展开下列操作:教师将标题变成问题,提问,学生看教材、勾画,照着教材上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将问题谈具体;择其要点板书。

一位历史教师在高三与学生一起备考十年有余,他的一堂历史作业讲评课是这样上的:教师读题目、提问;学生回答问题(说出自己的选项),或自由答,或指名答;教师讲述相关知识点,指出有关选项错在哪里。如此循环往复,共70条选择题的作业讲评,直至下课。

只要一走进中小学日常课堂(并非作了“秀”的公开课),便不难发现教师这类各不相同的教学惯例、格式。它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教学行为习惯(习惯通常指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巩固下来的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而内在地蕴含的“个人教学信念”;也不同于基于某种教学理论而主动建构起来的教学模式,这里借用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说法,称之为“日常教学惯习”未尝不可。

⑴ 布迪厄称:惯习(habitus)不是习惯(habit),它是由“积淀于个人身体的一系列历史的关系所构成,其形式是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他不喜欢“专业定义”,而使用“开放性的概念”,将概念纳入一个系统中,“以系统的方式让它们在经验研究中发挥作用,而不是孤立地界定它们”。布迪厄是在场域、惯习、资本的概念系列中赋予惯习的内涵。从“开放性的概念”特点出发,把握日常教学惯习的内涵,至少需把握这样几个要点。

内核:教学互动的图式

这里把教学看作是一种互动,一种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称“互动的图式”,而不称“互动模式”,侧重在指心智结构的原型,是那些种种教学关系问题处理过程中最基本的特性,其他一切都在变

⑶⑵化的时候仍基本保持不变的东西。复杂可由简单的规则演化而来的。这简单的规则就是互动的图式。皮亚杰讲,心理是以越来越复杂的整合方式来组织的,最简单的水平就是图式。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看到,教师备课一般先根据教学大纲(现在换成了“课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再钻研教材,理清教学内容要点,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完成的练习;然后考虑教学秩序,并把它写下来。上课时师生互动的常见序列为:组织(教师:大家注意数学作业)——诱导(教师: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应答(学生:

3、

5、

7、11是质数)——理答(教师:对,它们是质数)。练习辅导过程为:教师布置作业—学习练习—教师批改、讲评——学生更正。不管旧课程,还是新课程,旧课堂,还是新课堂,这些基本的东西都还保持着。若干名目繁多的教学策略、方法、模式实际上是从这些最基本的教学互动方式(即图式)衍化而来的。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生成:历史关系的积淀

惯习何以生成?或从主观心理上找原因,或从社会环境上找依据,形成若干因素之间直接对应的因果联结,这类认知建构将现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简化为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带有机械决定论的痕迹。“积淀”是讲人的心智模式、行为方式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其社会阅历、经验在身心组织的内化、沉积。如狄尔泰所言:“人没有什么本质,他有的只是历史”,“人是什么”

⑷的答案只能在人类历史中被实践映现的“人类图像”中去理解?若干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凝聚在个体身上,变为“身体实践”?等等,这些问题难以说得清、道得明。不过有一点普遍得到认可,那就是初始经验必然优先,也更为重要;在初始经验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惯习系统具有相对的封闭性,随着岁月的增长,个体的身心图式会变得越来越死板,对外在要求反应也越来越迟钝。有研究报告指出,教师的个人价值观和信念主要是由他们自身的经历塑造的。一个经常提及的影响因素是“学徒式观察”。所有教师都有过做学生的经历,而且这种经历常常使他们形成了关于教学是什么的形象,教师对自己当学生时的记忆常常形成他们对学生的期望和对学生如何学习的感知。比如,教师常常会把现在的学生与自己当学生时的情况相比较,并期望前者有相似的行为表现。

我们并不把日常教学惯习看作是完全消极被动的的东西。不少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感觉自己“就像陀螺一样转过没停”,研究人员发现,在有25—40名学生的班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每日交往1500次,不论他是否胜任工作,每个教师在每个教室每一个学日的每一个小时都在作出大约30个与工作有关的重大决定,并根据这些决定采取行动。这些决定包括在特定的一天该教什么,如何教,对不同的学生用什么方法教,使用什么形式的评估方法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奖惩措施等等,它们对学生的成长及其

⑹家长都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显然,如果没有自动化的熟练教学技能,没有连贯一致的回应方式,每一个教学问题的处理都刻意盘算,苦心追求,教师将时刻处于应急状态,而手忙脚乱,身心疲惫。日常教学惯习保证了教师与充满多样复杂性、不确定性的教学场域之间取得了持久的动态平衡和工作效率。然而,简约的日常教学惯习与充满变数的、多样化的教学场域不可能完全合拍,自发生成的性情倾向与变动不一的教学情境之间存在着紧张、对立,先前经验的优势主导与流动着的日常世界的即时遭遇滋生着裂痕。这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课改实验区一些学校教师的教学上是换了本教材而已,整个教学工作,无论是教师个体,还是教学组织,仍按原有的惯性节律运作。在惯习力量的作用下,不少教师“以不变应万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成为教改的落伍者,匠气十足,行动古板(所谓“教书匠”),缺乏灵性,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专业命运。随着教龄的增长,越来越封闭的惯习系统,并未成为教学竞争中可利用、可炫耀的资本,反而成了他们专业成长的阻力。由此带来了一个教学专业的重新界定与如何学会教学的问题。

来自象棋大师、优秀飞行员、司机的研究给我们提供的专家知能的关键特征是:由于反复练习与经验积累,专家处理问题十分流畅、毫不费劲,达到自动化这样一种卓越的行为状态。譬如优秀飞行员能够通过亲身的体验而获得驾驶的预感和直觉,一旦有

⑽意识地运用某些规则去处理航行问题,他们的卓越程度就会下降,其行为与新手无二。教学专业若如此的话,那么日常教学惯习也就成了教学专家赖以炫耀的资本了。尽管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学技能的习得,但教学实践都不能仅仅依靠技能或技艺运作,它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按某种工艺流程操作的机械执行过程,也不是仅仅引进某种现代技术所能奏效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以及学生实际的体验、感悟是现代媒体所无法代替的。与此相关的是,有研究者认为,专家教师是以“实践性知识”为基础和特色,并提议将“实践性知识”作为教师教育的中心概念之一。专家所拥有的知识蕴含于专家的行为之中,而不是一系列与行为相分离的命题知识,他们的直觉式经验是缄默的,难以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所谓“实践的技能很难诉诸文字”,“科学的创新根源于默会的力量”。教学专业内涵不能简化为学科知识的积累、教育学知识的占有。在教育课程中得优是一回事,在课堂情境中实施教学改革则是另一回事。问题在于实践性知识仅以行为加以表征,以师徒耳濡目染方式相传,难以诉诸文字交流,得不到应有的澄清、质疑与批判,有可能导致教师长期陷入“理所当然的狭隘的经验世界”而不能自拔。同时,教育行为总是承载着这样或那样的教育价值,转达一定的教育意向,不同教师对教育行为的诠释不一,意义解读理解不同,可能会导致回应方式的“形”似而“神”不同,教学效果也就大不一样。观摩所谓课改实验,不难发现形式主义的走过场。对于教学行动来讲,内在的意蕴比感性行为层面而更为重要。这也就是讲,专家教师的智慧常常来自教育教学情境问题的深刻洞察,教学价值以及相应的内容方式的明智选择,而不只是局限于实际操作的熟练表演。

有的课精心准备,效果并不理想,这其中一定有原因;有的课准备不充分,结果却喜出望外,这当中也有缘由。有的课重复多次教学,效果总不理想,充满了困惑,这固然需要探究;有的课屡教不爽,已成定势,自我感觉不错,这同样需要反思。教师从反思中获得了回馈,自我调节,有可能促成教学互动图式的转型,进而自我生成。人们直面的只是事物的一部分,但感知的却是一个整体,具有三维结构的整体,这是事物感知中的超越。他人的身躯、心灵不可能全面原本地给予,对他人的认知也可以说是一种超越。面对自我时,我们所拥有的只是自我的当下瞬间,但反思所指向的则是作为总体的自我,一个通过再造被激活的我,一个发现自己本真的“能在”过程,这更是一种超越。我们所反思的任何教学体验已不再是原本,而是一种再造,一种建构,一种对原本加工了的文本。与面对他物、他人不同,面对自我时,更多地感受到的是困惑不安,是学生心灵问题的处置失当,是自我世界的深渊惧怕,如禅宗所言的“开口便错”!自我反思可以说是从苏格拉底所倡导的“认识你自己”开始,又以他们得出的著名结论“我知道,我一无所知”而终。在学会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探索在自识与无知、敞亮与遮蔽之间,徘徊于会与不会的中间地带,并一再地通过这种方式而获得一种内在的自觉,磨砺着自己的意志品质,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品味创造教学的乐趣。一个对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从未感到自我满足,善于对已有教学经验进行反思的教师;一个虽然不知所有问题的答案,但他对主要问题抱有兴趣,并善于从常规中发现问题的教师;一个不断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敞亮自我,并随时准备从他人那里(包括从学生那儿)学习的教师;一个从未声称自己“学会了教学”,但从未放弃学习的教师,才有可能感悟到“学会教学”意味着什么,成为教学的专家。

学会教学

王海波

推荐第4篇:学会感恩心得体会

学会感恩心得体会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我们今天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那么,在我们平常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又怎样育好人呢?在此,本人想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浅谈一些看法:

首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时常关注学生、关爱学生,要时常与他们交流、沟通,谈谈心呀,拉拉家常呀,做他们最忠诚的朋友,做他们最好的”引路人”,以便能更好地走进、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也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走近我们。因为“热爱是最好的教育”,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呀!

其次,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一些有关感恩方面知识的教育,情感的熏陶。可讲些关于感恩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等。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鲁迅的“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还有卢梭的“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莫泊桑的“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居里夫人的“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等等。学生都知道诸葛亮,他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楷模,这在他数十年后的《前出师表》中,有充分的表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次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以此来感化、教育学生。

再次,让学生明白:何为感恩,为何感恩,感恩的价值意义所在。简单地讲,感恩就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并且回馈他人”。“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里的一 切都对我们有恩情!

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美德也是一种智慧,一种为自己赢得美好未来的资本。

如果我们学会了感恩,就会懂得宽容,不再抱怨,不再计较;学会了感恩,我们便能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去回报我们身边的人;学会了感恩,我们就会报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学会了感恩,我们会摒弃那些阴暗自私的欲望,使心灵变得澄清明净...... 最后,让学生了解一下感恩节,并且在感恩节这一天,做好

一、两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以便能更好地理解感恩,践行感恩。感恩节是美国人定下的一个古老的节日,在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每到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非常热闹,有到教堂做感恩祈祷的,有化装游行的,有戏剧表演或体育比赛的......行式多样,活动丰富。尤其在感恩节的夜晚,家家户户大摆筵席,食物非常丰富。在节日的餐桌上,上至总统,下至庶民,火鸡和南瓜饼都是必备的食物。这两种“珍品”体现了美国人民回忆先民艰难开拓的经历。 在我国,虽然没有专门来表达感恩之情的节日,但感恩思想却源远流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诗句让我们知道:在很久以前,感恩就深入了人心。同时,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对“感恩”在许多方面也有所描述,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得人花果千年香,得人恩惠万年记”等。可让学生参考以上各种方式或自己采取某种有意义的方式,来加深、巩固对感恩的理解,且能践行感恩,从而让学生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当然,我们自己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楷模,做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民教师。注重从平时的一言一行做起,从平时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如:少抱怨、多宽容;少些功利私欲之心,多些慷慨大度之意;多读书看报,少指手划脚;少挑剔别人的弱点,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多关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总之,不要忘了:我们是教师,“学高”才能“为师”,“身正”才能“为范”;不要忘了: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条获得能量与成功的途径!

尊敬的各位老师,相信我们都能带着一颗感恩之心去浇灌祖国的花朵,更相信我们在工作中创造更多的辉煌,更多的奇迹!

推荐第5篇:学会感恩心得体会

学会感恩心得体会

感恩的心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心中总会涌起一丝温暖。是呀,感恩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可是,又有几个人知道感恩的真正“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的含义。

今年的4月28日在五小听了一节关于感恩关于孝道主题的班会课之后感触很深,这是一节教孩子们学会感恩的课,课的内容感人肺腑,让在场的老师们潸然泪下。给我的触动很大。不但使同学们也使我更加懂得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感谢,学会感谢阳光、感谢生活、感谢父母、感谢恩师,怀揣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和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乌鸦,在人们眼里是一种很不吉祥的动物。但是你知道吗?乌鸦其实是一种很有良心的动物。小乌鸦从小吃大乌鸦喂的食长大,当小乌鸦长大的时候,大乌鸦也就老了,无法自己捕食了。每当这个时候,小乌鸦就会天天捕食,送到老乌鸦口中。像乌鸦这样的动物还有很多,它们都没有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父母年老时,会不断地为它们捕食。这是对帮助过你的人感恩。

这就是感恩,只有你学会感恩,才会发现人生的真谛,谱写出人生最华丽、无憾的篇章。

班会真真切切的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从每个孩子最细腻最柔软也最被忽视的主题入手,有想法更有精心设计的妙出。使现场的孩子们老师们热泪盈眶饱含激情。也使场外的我很受感染,真是一节生动深刻的感恩教育课。我深深体会到对孩子们的感恩教育真应该更加深入的开展下去,

使孩子们体会到感恩的含义和深远的意义。其实感恩教育就是生活中的微小细节。

1、

感恩是礼貌,有人帮助了我们随便说声“谢谢”,可能给对方心理带来一股暖流。

2、感恩是安全,妈妈一声唠叨,提醒我们一路平安;老师的一个微笑,感化我们一世健康;警察的一个手势,指引着我们明确人生的斑马线。

3、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是有礼貌,是知恩图报。

4、感恩是乐观,感谢困难,感谢挫折不是乐观吗?对于我们不甚喜欢的一些人和事物,尽量想到他的正面,想到他对我们的利处,从而去感谢他。

5、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艺术。

6、感恩是画笔,学会感恩,将把生活描绘的更精彩,让天更蓝,水更清。

同时,我也从老师的精彩点评中感悟到了许多。作个大气的班主任。不应把意义深远的教育活动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同时,作为班主任应该有一双敏锐的善于发现的眼睛,并且善于将孩子们身上的表面现象做更深刻的剖析。没有思考和反思永远不可能迸发出五彩斑斓的火花。有时我们眼中的现象真的就是假象,所以我们应该擦亮眼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孩子们这一朵朵小花争齐斗艳,竞相开放。

同时,我也从这节活动课上深深感受到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真的不容我们有丝毫懈怠。有人说:教育是一项用自己的心灵唤醒学生心灵的伟大

工程。所以,它不能靠三分热情,更不能依靠蛮干;它不仅需要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更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它是美德与美德的相互吸引,是爱心、赤子之心的水乳交融。任重而道远,我唯有全力以赴。

听了金五小老师的班会课之后,使我更加钦佩这样优秀的班主任,也深深体会到班主任工作虽辛酸但更幸福。班主任的生活始终因真实而美丽,因学生的精彩,因辛勤的付出而倍感幸福。我相信每个班主任都跟我一样,尽管有时会抱怨,但只要学校有需要、班级有需要、学生有需要,就会义无返顾的站在学校的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去做。在教会孩子们的过程中,也许我得到的幸福仅仅是百分之一,但就是为了这百分之一的幸福,我愿意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辛苦。

人的一生,无论成败,都会得到太多人的帮助。父母省吃俭用地养育,老师废寝忘食的教侮、配偶无微不至的关爱、朋友不计报酬的帮助、大自然无怨无悔的恩赐、时代与时俱进的赋予。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有人指点;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有人帮助。正因为这些习以为常呵护,我们才度过一个个难关,一步步走向成功,创造并享受着美好生活,而我们却常常以为是理所当然,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难道我们不应该心存感激么!

感恩是一种方式,感恩是一种境界。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

推荐第6篇:学会教学读后感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第二条什么是学校

我相信——

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在这种社会生活的形式里,凡能最有效地培养儿童分享人类所继承下来的财富以及为了社会的目的而运用自己的能力的一切手段,都被集中起来。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象他们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者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的形式来实现的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形成呆板而死气沉沉的局面。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当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现实生活是如此复杂,以致儿童不可能同它接触而不陷于迷乱;他不是被正在进行的那种活动的多样性所淹没,以致失去自己有条不紊的反应能力,便是被各种不同的活动所刺激,以致他的能力过早地被发动,致使他的教育不适当地偏于一面或者陷于解体。

既然学校生活是如此简化的社会生活,那么它应当从家庭生活里逐渐发展出来;它应当采取和继续儿童在家庭里已经熟悉的活动。

学校应当把这些活动呈现给儿童,并且以各种方式把它们再呈现出来,使儿童逐渐地了解它们的意义,并能在其中起着自己的作用。这是一种心理学的需要,因为这是使儿童获得继续生长的唯一方法,也是对学校所授的新观念赋予旧经验的背景的唯一方法。

这也是一种社会的需要,因为家庭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儿童在其中获得教养和道德的训练。加深和扩展他的关于与家庭生活联系的价值的观念,是学校的任务。

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来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它们并不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道德教育集中把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方式这个概念上,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恰当的关系而得来的。现在的教育制度,就它对于这种统一的破坏或忽视而论,使得达到任何真正的、正常的道德训练变为困难或者不可能。

儿童应当通过集体生活来使他的活动受到刺激和控制。

在现在的情况下,由于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个概念,来自教师的刺激和控制是太多了。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和工作必须按同样的基本观点来加以阐明。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强加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做出适当的反应。

学校中的训练应当把学校的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而是直接由教师来进行。教师的职务仅仅是依据较多的经验和较成熟的学识来决定怎样使儿童得到生活的训练。儿童的分班和升级的一切问题,都应当参照同样的标准来决定。考试

不过是用来检验儿童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并表明他在哪种场合最能起作用和最能接受帮助。

杜威对学校的理解体现了他将知识与行为结合的思想。他批判现代教育忽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反对将学习变成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主张知行合一,将学校所授的新观念与学生本身的现有经验结合起来,认为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儿童分享人类所继承下来的财富以及为了社会的目的而运用自己的能力”的目的。

杜威知行合

一、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的思想受到很多人的推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实行却是困难重重。首先,当前的教学理念还一直是现在的学习是为了将来服务。从个人角度来说,从幼儿园开始就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然后一路狂奔,跨过高考独木桥就是为了将来能有一份好工作,能过上满意的生活。而从社会角度来讲,学习就是一个培养和筛选人才的过程。因此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手段,一种途径,重要的是结果,学习过程是依附于其的。

其次,在现有的体制下,学校不可能成为一个小社会,教学实践也很难“采取和继续儿童在家庭里已经熟悉的活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由教学目的决定,既然学习是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更有力,那么教学的内容就是日后可能会用到的知识、为了适应社会生活而必须习得的习惯,不管将来是不是用得上,现在必须做好准备。由于学生们对这样的内容根本没有切身的体会,因此,教学方法也大都是教师言传身教,即使有些所谓创新,也仅仅是一些补充。

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不能完全践行杜威的理论,然而他的教育思想还是能给我们很多启迪。教育内容上,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更多的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奥数之类只应是少数精英学生的游戏。教学方式也可以更加多样化,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切身的体悟,而不是为了考试才被动接受。

推荐第7篇:学会教学反思

21) 答题内容:

学会教学反思

问题聚焦: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要培养数学上的反思能力,就要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进行反思,是学习中的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和意识。

解决的重、难点:课堂教学是展开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不断的反思,进步就会明显,学生的反思还可以是阶段性。

解决的路径:1.在听课中进行反思 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进行课堂摘要笔记,学生也能从笔记中体验课堂所学内容,学生的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教师和学生进行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课堂摘要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对解题过程、解题方法进行反思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很多学生在解题之后就万事大吉了,他们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但是有些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值得深入反思的。著名数学家伯利亚也说过,如果没有反思,他们就错过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还可以尝试一题多解,或更加简便的方法,在问题基础上再做一些变化,比如进行推广会有什么结果?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考察一下问题本身等等,通过这些尝试,开阔学生视野使社学生的思维朝着多元、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对问题的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 3.在集体讨论中进行反思 活动是感知的源泉,取时进行反思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读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 ,反思自已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 4.在回顾知识获 取时进行反思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得数学思想,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 5.在寻找错误成因中进行反思

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过程中 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提供一个机会,让学生在纠正作业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让学生自觉的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6.阶段性进行反思 (1)经常给自己留出时间回过头来想一想如在碰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在作业和考试结束之后、在学习结束或一段时间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时间,养成反思习惯。 (2)在整体的全面的总结中反思 这种反思可以是不定期的,反思的思维方式可以自由一些,全面一些。通过反思,制定下一步的学习策略

我希望通过这次培训能够很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怎么有效运用,不流于形式?几乎所有的数学公开课,老师们都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有的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等等。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谈谈我过去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首先,真正地“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其次,“交流”应涵养两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以前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

第三,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尽量创设一定的活动、游戏情境,使小组的合作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定的欢乐。

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适时恰当地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但总感觉自己做得不够好,恳请专家指导,同行指教,真正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运用,不流于形式。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多变的、飞跃进程的、进步的时代,社会的巨变对人们的心里产生各种各样的推搡。一方面,社会的压力使人们的心里适应产生种种艰苦,心里疾患屡屡发生,另一方面,社会的文明程度又向人的心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乞求。现在的中学生正处在这样的时代,他们的心里和生理都处在急突变化的关键日子,毫无疑问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此次针对性强的培训,使我更多的了解现在中学生心理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深指导意义。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与学生做好沟通,帮助青少年学习和使用有关的心理与教育理论进行自我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各种实践,在相互了解中加快成熟的步伐.也希望有更多的家长一起来参与活动,这不仅能增加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也可以看到孩子们在生活,学习上所表现出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索精神和不断提高的社会适应能力,重新认识他们并改变我们的教育方法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进而实现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体现了以学习为主体,让青少年在学习中充分发挥智力和能力的作用,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而产生成就感,产生乐学感;其次关注了人际关系的心理健康,使青少年能客观公正地了解和评价自己及他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知道尊重和关心别人,与他人和谐相处,亲密合作; 再其次完善了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让青少年善于正确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较为正确地确定自己努力发展的方向,并不断地扩展自己地生活范围,乐于接受他人和新鲜事物,从中获取一些新的体验,不断充实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实现教育关爱,推进素质教

通过这次继续教育培训,。在本次培训中预期目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鼓励自己“学无止境”。要在新学年里,不断学习他人的新经验,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

在本次培训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如何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在本次培训中须突破的难点: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如何让学生把学的的知识灵活应用,举一反三,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本次培训中的问题聚焦有:

1、因材施教,重在创新。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是推理法,有的是实验法。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不宜千篇1律,对教材的处理也要有所不同。有的知识很难,但不是教学的重点,也不能用太多时间,最佳的方法是以点带面,抓住重点。所以对教材的处理要有所侧重,主将分明,把课堂上的主要时间用在主要内容上。所以教材要在教师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处理,教师不能受教材的约束,敢于对教材作一定的创新,敢于寻找教材的不足,并且不断的丰富教材的内容。

2、学贵有疑,重视预设。爱因思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潜能,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广泛的讨论,特别是一些有创意的问题,能够引起师生共鸣,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更有效。有的学生不会提问,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备课首先要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并且教学设计要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作出提前准备。3博览群书,训练扩散思维。我们倡导:“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认识练习的功能,把握练习设计的原则,克服练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成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值得认真、深入研究的课题。在课堂中,教师注重搜集素材,视野开阔,不要局限于教学内容,这样学生掌握知识才更牢固,教材的知识其实很多可以得到广泛运用,是了解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要求老师平时要多读书,多看报,多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并且选择一些作为课堂上的素材,并且这些内容比教材更形象。

在本次培训中解决路径:

1、端正教师工作态度。

2、时刻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关注了人际关系的心理健康,使青少年能客观公正地了解和评价自己及他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知道尊重和关心别人,与他人和谐相处,亲密合作; 再其次完善了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让青少年善于正确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较为正确地确定自己努力发展的方向,并不断地扩展自己地生活范围,乐于接受他人和新鲜事物,从中获取一些新的体验,不断充实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实现教育关爱3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现代教育的理论表明,“教师角色由„经验型‟的知识传授者到„专家型‟的学习促进者的转换,迫切要求教师成为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者”。数学教师不仅应具备传统的专业特性,如理解数学的知识及结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还要善于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探讨,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用研究者的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员从事教学实践活动,主张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合作,同时为学员创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养成自我反思的学风,学研结合、学研相长,从而培养出具有开拓性、创造精神的人才,塑造教师新形象。 。

4、

团结协作。首先是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齐抓共管,让学生有一良好的学习环境,齐头并进,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出现偏科厌学现象。

5、抓好基础,师生都要做到日日清,周周清,使学生不欠帐。每天学的当天必须会,每周需要完成的本周必须完成,每单元会的必须过关。

推荐第8篇:学会教学反思

第二节

学会教学反思

记得于永正老师对自己的文集作过这样的评点:“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论文。说它们是经验总结更合适。因为我的文章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在书斋里写出来的。”所以,要撰写好教学论文,教师首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我们说语文教师正经历着一场涤荡旧观念,催发新思潮的“头脑风暴”——探究性研读新课标,发掘新课标内涵,整合理解要义,为新理念的着落开辟场地。在这场变革中,如何结合教学课例、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反思,不仅仅能更好地给学生配制出全面的营养套餐,而且能不断地丰韵着自己,发展着自己。教学反思,成为撰写教学论文的源头活水,成为教师成长的桥梁。

一、何为教学反思

迈克•富兰[加]曾说过:“教师教学的最大特点:一是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二是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三是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重复性。”(《变革的力量》)这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都召唤着我们教师用敏感的心灵去触摸、去感知,用思考的大脑去解构、去反思、去提炼,用勤劳的双手去记录、去叙述、去传承。

试想一位教师如果能做到每上完一节课,每上完一周课,每上完一单元课,每上完一学期课时,总结课堂得失、清理教学思路,那么,他就不难从一向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现隐藏其中的真知,也就不难从自认为普通平凡的现象中发现包含其中的深意;试想一位教师如果能做到“饱览”大师的教育思想后,观摩了公开教学后,能像品一杯“香茗”一样甑别、咀嚼,从中汲取要义,就能使我们跳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所以思考使我们避免人云亦云的尴尬,思考使我们的思想观念不流于平庸,思考孕育了教学研究的新话题,思考使我们获得不期而遇的灵感。正如一位作家所论述:“一个缺乏胃液的胃袋难以消化食物,一个缺乏思考的脑袋也难以消化四面八方涌进来的知识,使它升华为智慧。”

让思考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天,每一刻,并让我们时时写下我们的教学反思吧。 那么何谓教学反思?有代表性的观点:

(1)洛克认为,反思是指对自身心灵状态的知觉或指对心灵运作(思维活动)的注意,是对思维的思维。

(2)Berlak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景的能力。

(3)杜威认为,反省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

(4)D.A.Schon认为,反思是指专业者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建构或重新建构遇到的问题,并在问题背景下进一步探究问题。 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与情感和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有智力加工,而且需要有情感等动力系统的支持。

因此,反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反思具有研究性质,是教学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

教师教学反思的方式有四种:一是内部自我对话方式;二是外显自我对话方式(培训、写教学反思日记);三是同事讨论;四是行动研究,就是沟通、整合教学经验与反思的一种活动。

二、反思是一种手段

反思是一种手段,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进行思考梳理的过程。如果你想在三尺讲台上开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么,教学反思应该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从而达到“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的状态。

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学“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节选自《风筝》

三年级),起先她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读完后,想一想哪几句是写孩子们做风筝,把它划下来。

生读、划,找到1--3句。 (第一句)

师:听说要做风筝,你瞧他们‚拔、找、做‛,干得多起劲呀!谁来读一读? (第

二、三句)

师:孩子们一边做,一边思绪放飞,脸上笑眯眯的,好像在想—— 生:做个什么样子呢?

做个漂亮些的。

我们做的风筝一定飞得很高很高。

……

师:小伙伴们,你们能做一个漂亮的蝴蝶风筝,让它飞上蓝天,这都是美好的愿望,我们就叫它‚憧憬‛。(板书词语)

请你试着通过朗读把美好的心情表达出来。 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师: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生接读‚我们依然快活……‛)

你们怎么还快活?

生:自己做的,能不能飞不重要。 师:那就把快乐带给大家吧。 生齐读这一段。 教学后,她感觉教师的预设束缚了学生的解读文本的空间,经过思考,作如下调整:

师:你们看到孩子们做风筝了吗?请大家再读读这一段,这次读,如果碰到喜欢的句子,就反复读,当你觉得这句话勾起了你的想象,就干脆放下书,闭上眼睛美美地想吧。 生再次自由朗读,直至声音渐轻。

师:你最喜欢读哪儿?可以是其中一句、两句,也可以是整段。 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想读的句子,师作一些点评:

如:第一句:瞧,简简单单的几个词就把做风筝的过程写得那么清楚。大家也来读一读。

第二句:孩子们真会打算,还想好了风筝的样子。

当一生读到第三句时,教师让大家都读读,之后点击‚精心‛一词。 师:这个词,你怎么读?什么时候,你也精心地做过东西? 生:我曾经精心做过飞机模型。

师:能介绍一下过程吗?当时心情又怎样呢? 生:(略)。

生继续回答:做贺卡……

做纸工……

师:听得出来,你们是那么专心、细心、用心、小心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你们那么精心地做着风筝时,你们的心中也充满了渴望—— 生纷纷说着自己的想法。 师:这么多的眼睛闪闪发亮,小脸张张通红,心中又充满了多么美好的愿望,这些,用课文中的词,该怎么说?(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朗读这句话。 师:也正是因为这么精心地做着,正是因为它满载我们的憧憬和希望,所以,当我们发现它什么都不像时,我们依然——

生动情地朗读句子,并就‚幸福鸟‛这一名字谈看法。 最后是齐读这一段,快乐地和同伴讲述做风筝的过程。

这一次教学,引领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让学生用心灵的天空自由地体验、拥抱了文中的景致情韵,这正是教学反思后所产生的景观。这位教师实录了两个教学片段,并写了教学反思,就是一篇浑然天成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绿色”教学论文。

如果教学反思成为我们工作的一种状态,那么你会觉得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愉悦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你会发现生命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是新的,你会发现你的笔尖淙淙地流淌着一个个讲也讲不完的教学故事。例如有一次我看到了这样一则笑话:‚古代有一位书生与朋友出游,面临一条水沟。朋友打赌说他无法‚蹦‛过去,书生不服,蹲下身子,用力一蹦,结果掉到了水沟里。朋友哈哈大笑,然后退后——助跑——起跳,跃过了水沟。书生生气地说:‚你这不是‚蹦‛,而是‚跃‛,那你刚才为什么不说‘跃’呢?”此笑话原是嘲讽书生的迂腐,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凭着对语文教学的敏感,看后却在深思,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关于“蹦与跃”质感的不同、具象的差异难道不是我们语文课该追求该探询的吗?而如今,我们的语文课到底在做些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又需要些什么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写就了《悟什么?怎么悟?—— 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思考》后来发表在《教学月刊》。 教学反思,可能是在灯光下的静思、回顾和展望;可能是倚着窗口,遥望星空的思绪纷飞;也可能是手捧专著,思通现实的深深叩问。但只要在反思,则利于发现问题,升华经验。如有位青年教师从“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中想到了阅读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古人的读书三味,写了篇很有个性的文章《阅读教学求三味》——守住本位、感受情味、讲求韵味。再请看奉化市实验小学叶洁芸老师的《 低年级课堂呼唤理性的激励性评价》从中或许能让你领略一位教师的思考与快乐,感受兴致所至、浑然天成的惬意,找到点点滴滴皆成文章的密码。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倡导下,我们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均采取肯定的、积极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的确,激励性评价可以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是,一味提倡无原则的激励性评价,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呢?是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呢?是否能真正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兴趣呢?

案例1:这是一堂气氛活跃、热闹的语文课。从课始到课尾‚听取表扬声一片‛。无论是读了几个词的,还是写了几个字的,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的,还是回了几句话的,老师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真好!‛‚真行‛‚你真棒!‛的称赞声不绝于耳。老师还兴师动众地要求全班孩子一次次掌声鼓励。可能是教师太投入了,竟没有听到起先整齐响亮的掌声正变得稀稀拉拉……

反思:廉价的表扬真的有效吗?

说实话,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我们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还真是为数不少。或许是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或许是为了体现人性的关怀,再或者是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我们的老师们都慷慨无私地献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一味地为学生叫好。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下,相信即使是平庸的孩子也会变得鲜活起来。但是,物极必反,凡事过头了就未必是好的了。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不需要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珍惜呢?事实上,对孩子而言,不问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案例2:曾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课堂上老师的激励性评价语可谓热情洋溢。这位老师上的是《四季》一课,当学生结结巴巴读完第一段时,教师随即表扬:‚你读得真好!‛ 试问,他读得好吗?到底好在哪儿?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很有可能会误认为‚结巴读书‛就是好呢!

读完四个季节后,老师问学生:‚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老师听了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 这个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到底在哪儿?可能会游泳就是聪明吧。

反思:‚高帽子‛可以随意‚戴‛吗?

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的这些评价语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就像个大帽子,扣在谁头上都行。像第一个学生,他结巴很长时间才读完‚春‛这一段,教师还表扬他读得真好,这样的评价显然是不恰当的。这个孩子克服困难,认真读书的过程才是真正值得表扬的。再看第二个学生,教师的评价是‚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其实,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仅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道出了喜欢的理由,教师应及时指出:‚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说了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还告诉了大家喜欢的理由,让我们听得更明白了。‛这样有针对性的评价才是真正着眼于孩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点拨其余孩子都来学习这种说话方式。可上述案例中,由于老师没有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学生也就错失了一次次‚扬长避短‛的机会。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例行公事般地把事先制成的‚高帽子‛随意抛给孩子,这是极不负责的。

案例3:一位教师执教《一束鲜花》。课伊始,教师变魔术似的从背后拿出一束美丽的鲜花,引得可爱的孩子们哗声一片。教师利用时机,请学生说说这是一束怎么样的鲜花。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表达着,有的说‚五彩缤纷‛,有的说‚五光十色‛,还有的说‚五花八门‛。教师不加分析,大声鼓励:‚小朋友说出来的都是成语,词汇真是太丰富了!‛这一夸不要紧,一个小男孩马上又嚷起来:‚老师,还可以说‘无所不有’!‛奇怪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语病充耳不闻,再次微笑着鼓励:‚你说得真好!‛ 反思:老师,您认真倾听孩子的发言了吗?

也许上述案例有点极端,但你不能否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确实有一群失听的老师。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个环节,而所谓的听,更多的只是‚作秀‛,更可悲的是我们已习惯了这种‚作秀‛。其实,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有正误、深浅之分的,语言的积累有多少之分,语感有优劣之分,语文能力有高低之分。试问,对学生的发言不耐心听,不加以辨析,又怎能有针对性地指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呢?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不加辨析,盲目鼓励,看似是对学生发言的尊重,实则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没有倾听,哪有交流?没有交流,孩子怎会进步?

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和提高,不加辨析地盲目鼓励,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不仅不能给学生有效的激励,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改进学习,往深处说,是对学生一种错误思维的肯定,而这种肯定,也许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老师们,就让我们每节课后问问自己吧:今天,我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发言了吗?

案例4:这是一年级的课堂。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正在上《秋天的果园》。课已接近尾声了,看得出,老师很有积累意识,正在指导小朋友背诵。课文只有两句话,孩子们轻而易举就能背出,有的甚至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可能老师为了检验教学效果,也有可能为了掀起一个教学高潮,捧出了一大把新鲜的水果。你背出了,就奖励你吃一串葡萄;他背出了,则奖励一个梨。顿时,教室里沸腾了,孩子们背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反思:激励性评价一定要带功利性吗?

激励性评价是课堂调控的一种手段,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比如小红花、智慧星等。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上课期间吃一个水果,开展一些‚争红花‛‚夺红旗‛之类的活动,的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学生会把学习这一目标,臵于脑后不顾,而只在乎当前的奖励,甚至于把奖励当成学习的目标,转移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产生一种功利心理:即回答对了问题就想得到奖励。因此,课始还能看到一些孩子积极参与学习,而当他们得到奖励之后,就以为大功告成,后面的学习活动就不那么积极参与了。更糟糕的是,许多孩子对智慧星、小红花之类的东西熟视无睹,失去兴趣,时时盼望着有更新鲜的奖品来刺激他们。我想,这一结果显然与教师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经过实验,这位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当一个人正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活动本身的吸引力,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所以,此时奖励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真诚的评价语。学生在教师真诚的赞美下,从从容容地学习,踏踏实实地探究,真真切切地对话,自然而然地对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也就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快乐的源泉。这种评价的力量是任何五角星、小红花都无法比拟的。

以上撷取的只是课堂评价的几个片段。这些在课改中出现的热于‚激励性评价‛的现象是令人担忧的。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这就需要我们对课改的理念深入理解和再认识。当然,要使自己的激励性评价语准确而得体,生动而有效,决非一日之功。它虽产生于即兴,却根植于深厚的教学积淀。只有自己懂得更多,想得更深,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点化境界,才能使学生获得求知路上的‚别有洞天‛,才能在评价中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口。这也是我们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期待。

三、反思必须面对存在

我们每个教师的周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宽大而丰富的存在,都有一个广阔无边并变化着、汹涌着、激荡着的生活或教学的海洋。这是一种博大丰厚的资源,这是属于我们面对者的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在有滋有味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悠然心会、怦然心动,这需要反思。如何“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也需要反思,或许那月并不明,或许那花朵很小,只要是经你反思后所掬的月、所捧的花,都将散发着属于你自己的芬芳和光采。如何表达身边这种平凡的存在,这更需要反思。比如到处都有的菜市场,这是司空见惯的场所,有人能洞悉人生百态,有人却只感受纷扰熙嚷。教学也是如此,面对每天都经历的可能已使你心生老茧的平凡存在,必须用心地去发现纠缠联系,纵横开合,领悟变幻扭结、起伏联系,然后才能促发你的文思,真切地表达独自的发现,展示出广阔天地和写作的价值。比如:有位教师新调到一所学校,那所学校丰厚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动了她。感动之余,她思考探寻造就丰厚学校文化的因素,然后联系木桶原理,写了一篇文章——‚木桶原理‛铸就丰厚的学校文化,文章分三部分:固其“桶底”求其实——在系统的整体思考中生成学校文化;凝其“中坚”促其聚——在和谐的情感氛围中凝聚学校文化;扬其“长板”显其特——在独特的个性追求中提升学校文化。最后还强调:重其‚短板‛求其全,补其‚板隙‛促其合。

反思必须善于追问。面对存在能够设疑追问,是研究教学、反思自我的一种有效方法。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带着更多的问题,而非更多的答案去生活。”我们往往不能把握平凡,不能从中悟出道理,也每每苦恼于没有什么可写的,那么就请面对存在时学会观察,学会追问。特别是针对某些看似平淡的教学现象,要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视角提出自己的诘问,从而使现象丰富起来,凸现出来,利于我们研究,也利于我们解决无物可写,无事可言、无理可议、无情可抒的症结。请看下面这位教师的随笔,也许能看出这种追问的意义。

今天我执教公开课——《美丽的小路》,临近尾声对生字‚赶‛进行了重锤敲打式的教学,先是课件出示田字格中‚赶‛,请学生分析部件结构;接着出示三个‚赶‛字(其中一个‚赶‛字‚干‛字写得特大,游离了‚走字底‛。另一个‚赶‛字‚干‛字写得特小,紧缩在‚走字底‛的角落。还有一个‚赶‛字当然是美观漂亮的),请学生分析哪个‚赶‛字写得漂亮;然后我在课前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写‚赶‛,学生观察;最后学生书写。大多数学生都写了2个,下课铃响了。

我自认为今天的生字教学没有走过场,避免了写字教学雨过地皮湿的现象,并且体现了新课标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要求‚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想不到,上完课研讨时教研员张老师问我:‚你对课尾识字写字教学的目标定位如何啊?‛我愣住了,对这个教学环节的目标定位,这我可没有考虑过啊!但我只能现想现说:‚就是让学生知道‚赶‛的间架结构,并且正确美观地书写这个‚赶‛字。‛张老师追问:‚对照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你觉得这个教学环节的定位有什么欠缺吗?‛哦,经这么一追问,我懂了:我的教学可以说仅仅停留在知识与能力这个层面上,至于如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并初步培养探究尝试分析汉字的能力,都忽略了。

那么教学过程作怎样调整才能尽可能地在过程与方法中融入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呢?这下轮到我自己追问自己了。带着这样的追问,我们在年级组里交流建议,最后认为把教学过程作如下调节可能收效会全面些:先让学生读帖即认真观察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因为一下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拥有识字的两套工具,);接着挑选‚赶‛请学生尝试书写,这时教师的实时巡视指导尤为重要,应该特别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书写笔顺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然后选择典型的学生作业展示、分析比较,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美感;最后,请学生第二次书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书写中学书写。

教学反思必须着意探寻。探寻是一种对存在的思考,一种对意义的追寻,是教学研究求其深刻的一种思维方法。因为教学是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但有些常态有时却蕴涵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规律,演绎着群体式的推演,需要靠探询去提取并凸现,如果一篇教学论文有了这种探寻无疑给人一种深刻的厚重感和张力感。有一位姓卓的老师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时表扬学生小眼睛亮、小耳朵尖、小嘴巴甜,然后请学生说说“现在老师————。”一位学生得意洋洋地说:“现在老师的心里乐开了花。‛其它学生纷纷抢着说:“卓老师,你的脸上开了花。”“卓老师的心里开了许多花。” “老师的心里开了一朵五色花!” “老师的心里开了七色花!”老师被说得哭笑不得,但又不知怎么去引导,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你们看看卓老师高兴时候的眼睛怎样啊?课后,她感觉很懊恼,想探寻其中的症结,带着问题她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叶澜教授的一段话使她醍醐灌顶:“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言行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感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叶澜)是啊,为什么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利用这些司空见惯的动态鲜活的生成资源呢?究其原因,她分析到:

1、备课不全,忽视生成性资源

2、重视不够,漠视生成性资源;

3、引导不到,偏失生成性资源

4、评价不当,流失生成性资源。基于问题,基于探寻,她写了《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文。文中写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的“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 。‛那么如何利用呢?对策有四:‚

1、合理、合适的,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对策:“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2、短暂、突发的,学生思维的“灵光一现”——对策: “旁征博引巧为径,漫天飞雪任我舞” ;

3、需证实、研究的,学生思维的‚天马行空‛——对策:“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错误的、毫无价值的,学生思维的盲点——对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文章并没有停留在现象的“原生态”叙述上,而是力求探寻课堂“原生态”背后的归因,这无疑升华了原生态。当然,探寻是和每一个教师的积累、见识、探求意识紧紧相联,况且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们每位教师从中培养研究探寻的意念与习惯,将使教学论文的撰写由平面走向立体,由肤浅走向深刻。

四、教学反思的形式

教学反思可以是“课后思”,一堂课下来趁热打铁,及时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在细节中体现教育理念,这十分有助于自身发展;可以是“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教学后反思,寻思寻思一段时间来的共性问题和突发问题,分析成因,提取规律;可以是“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梳理反思,教而困,困而思,思而得;也可以是“期中思”,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形式多样的检测、学生的反馈、家长的意见、同事的研讨等,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从表到里进行整合性思考;当然因为平时工作忙,也可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后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教学反思。

如果按教学的进程分,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在教学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不管哪种形式、哪个阶段的反思,都能在反思中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自我,在反思中感悟语文教学的规律,在反思中观照自身发展的进程:从“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课堂行为”到“关注新理念的课堂设计”再到“关注学生收获的行为调整”。所以“学会反思”也就“学会教学”,教学反思的过程也是激活自身的教学智慧的过程,也是探索教学论文表达方式的过程,更是培养“非功利的撰写教学论文”观。

但愿我们在反思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

附一则教学反思日记,以飧大家:

2004.1.9 星期五 多云

——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 秦滟薇

拥有自己的电脑也已有半年多了,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回想当初第一回捧着电脑进教室的感觉,那真是,嘿!

拿了电脑,自然要完成一定的任务。学校要求每个教师按照一定的比例完成电教任务。实际上,也就是要求用电脑等‚高科技武器‛上一定比例的课。这不禁使我想起,在大学课堂里曾经热热闹闹讨论过的问题:语文课堂里是否是所谓的电教越多用越好。

有位老师曾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他有个学生,回学校看他时说,自己要上公开课,似乎是《荷塘月色》,什么都全了,就缺了一幅漂亮的荷塘月色的图画。我的老师提出了质问:语文课到底是教什么的,是美术鉴赏课吗,这一幅画儿又有多少作用?

看过一些关于语文电教的论文,谈到电教时无非是几幅图画、一些声音,说电教可以提供给学生以直观的听觉、视觉效果,可以保持学生高度兴奋的状态。不错,这样说很有道理。

高一语文第一册课本中有一课书是我非常喜欢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上这篇课文时我放了课文的录音,几乎一节课,我站在了教室后面,我担心学生看见我不小心落下的泪珠。女孩儿轻轻抽出纸巾掩住鼻梁,男孩儿,仰起头努力睁大双眼。我们又何尝不是那书中倔强的孩子。

这篇课文,我只除介绍了关于史铁生的生平简介之外,几乎不曾多言。 电教是非常有作用的。

那岂不是把文章都换成音像资料就可以了。

文字的墨香、文字的音韵、文字的幻想,如此广阔的境地又到哪里去寻找?那月下荷塘的如珠荷蕾、如歌荷香、脉脉碧痕、渺渺清梦又到何处寻觅?在这黑白的世界里,你闭上眼微微皱鼻一嗅,脉脉素香渺渺传来,侧耳细听那灵动的光影,睁开眼便迎入那梦中笼着轻纱的翩翩浣纱之女。

文字自有文字的妙处,岂可为一时之热闹而本末倒臵。语文究其根本还是文字的艺术。比如有些说明性的文字较难理解,教者借助一些媒体课件促进学生的理解,但到底不还是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文字来说明事物吗?

当然,各种艺术之间自有它们的相通相融之处,本就可以互为印证。但我们的目的还在于学习这文字。且看这白底黑字可以描绘出人间冷暖,可以描绘出五彩缤纷,可以描绘出各形各色的大千世界。世人透过这文字来看世界,到此处这文字自然是主,而这众生色像倒是宾了,为何要喧宾夺主呢?

说来说去,‚电教‛之争倒有点像当年‚一言堂‛之争了。难道所谓的‚一言堂‛就不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吗?在我看来,倒比提一些无质量的问题要好。这‚电教‛嘛,只不过是教书匠手中的一支小小的粉笔,字到手边顺手写来,不必刻意求之。

张晨瑛于2005年1月

推荐第9篇:读学会学习心得体会

读《学会学习》心得体会

--------------觅小曹咏梅

这几日粗浅的阅读了学校下发的关于学会学习的资料,感悟还是颇深的。其中这段话引起了我的许多感想。

“在布鲁纳看来,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知识不能像往杯子里倒水一样灌进学生的头脑里去。相反,学生是在求知和探索动机的驱使下,通过主动选择和发现而获得知识的。”

这段话引起了我的反思,实际上这几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面积推广,使我也意识到课改的必要性。它犹如一缕春风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使我看到了以往教学的不足,也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上积极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氛围,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不是象以往的教学课堂都是我说了算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都是我的一言堂,学生只能认真听。在课堂上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的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越发的觉得这样做的结果是班上的学生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自觉的学生成绩稳中有升,而不自觉的学生却是越滑越深落在后面。面临如此困境,极功求进的我渐渐放弃了这种实验又恢复了以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减弱了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今天再次看了关于学会学习这些内容我才又一次深入反思如今自己的教学,由于总是不肯,不放心,不相信学生,导致学生对老师和老师所讲的现成知识结论过分依赖,而失去了自主性,大多数学生只会在老师的看着下规划下学习。一旦离开老师的监管就无所事事,不知如何学习。还有就是在老师的强制下也是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主动意识差,以往我只会在学生评语中指出这一点,却没想到自己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还要再好好学习这份资料,努力教会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了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从而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培养有利于素质教育。

推荐第10篇:地理学会年会心得体会

2018年地理学会年会心得体会

2013年10月15-18日,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综合学术年会暨“地理优质课堂教学评价与教学创新”研讨会在江西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和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主办,江西省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和江西省地理学会协办。来自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各省市县地理教研员,高校地理教育研究人员代表,各地地理教师代表,有关出版社、杂志社代表等600多人参加了会议,我有幸作为海南华侨中学初中地理科组的代表参加了此次年会。

16日上午,我参加了年会开幕式并听取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亚南研究员和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学院副院长刘影分别做了题为《高考评价与改革》、《江西区域地理与鄱阳湖研究》的大会主题报告。16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专家和代表,围绕年会主题,就地理课程改革、高师地理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材与考试四个方面展开了学术沙龙式研讨,并从全国选取了21节中学地理优质课和20篇优秀论文进行展示和交流。17日上午,专家分会场对本次21节优质课进行了总结性点评,点评结束后举行了隆重的闭幕式并颁奖。17日下午,全体参会人员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湿地进行考察,了解鄱阳湖湿地的开发和保护情况。

在这三天的会议中,感受颇深,现将几点心得反思记录如下:

心得反思一: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

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在2013年地理年会优质课的展示中,无疑都体现了这一点。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以后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一定努力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心得反思二: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年会各专家认为,初中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师很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

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

现在的初中生思维活跃,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观念意识,普遍对地理科不重视,在课堂上的情绪不是冷漠呆滞就是惟恐天下不乱。如果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不更新,上课时只是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势必造成学生更加冷漠更加的不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必须 用“心”去施教,热切地关注学生。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在课前准备除了写教案,尽可能的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心得反思三:地理课堂学生活动必须要有“质”,务实高效

“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很多与会老师普遍认为,现在很多地理课堂活动有量无质,活动的价值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

专家建议: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确定,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我要做的

是:

领悟并践行学习精神。从以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失。作为教师,必须给自己定好位,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走“学习——反思——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通过多听、多思、多练、多悟,围绕教学技能与课例分析,进一步修炼基本功,创新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法,开发教具器材,确保每一节地理课的质量,教会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参与地理活动的积极性。

心得反思四: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以终身学习为目标”。通过年会,我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与内地很多优秀教师们还是有一定

差距,体会到必须要努力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教材只是工具,只有当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时,才有可能深入浅出地将死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说实话,平时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忙于应付上课,我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把具体的教学任务完成,而无暇顾及其他,更没有时间来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这就需要今后自己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提高自我素养的良好基奠。一桶水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我要不断学习,成为长流水。

第11篇:怎样学会做人心得体会

篇一:做事先做人心得体会

做事先做人心得体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不仅能让我们学会许多知识,更能升华我们的思想,净化我们的灵魂。最近在工作之余认真研读了《做事先做人》这本书,使我对工作对人生都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一个正确的引导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书关于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做事的正确态度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让我感触颇深、获益良多。自古以来,我们祖先就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就是要人品正直,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真真诚诚交友。

一.欲立业,先敬业

从书中的几个章节:“上帝偏爱他,让他洗马桶”、“努力让自己做到不可替代”、“每天多做一点,结果大不一样”等等理念,可以看出,一个人想在单位立足,想取得事业的进步,就必须经过意志的磨练、具备精湛的技能、勤奋的品质、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着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过一名话:“提供超出你所得酬劳的服务,很快,酬劳就将反超你所提供的服务。

敬业,就是尊敬、尊崇自己的职业,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敬业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对人生和事业的态度,是对职业人最基本最普遍的道德要求。梁启超先生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指出:“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工作不仅是满足我们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也是我们获得快乐、知识、经验和信心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我们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途径。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另一方面我们自身的发展和价值实现也离不开工作,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就是不断通过工作去发展自己的才能并确立自我价值的过程。我们是在为自己工作,要把自己当做单位的主人,而不是为领导工作的人。

二、做事先做人

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做事是做人的体现,我们必须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做人,以踏踏实实的态度做事,只有这样方可成就事业的坚实基础事。我校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创新意识、大局意识和实干加巧干的意识,同时也考验着我们做人与做事的能力。

首先是涵养品格,以德修身。作为一名教师而言,就是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培养,要尊重学生,对学生负责,恪尽职守,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要有平和的心态,对荣耀、成绩与进步能保持一种平常心;要坦荡,不骄傲不气馁,不妒忌别人的优点,也不嘲笑别人的缺点。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珍惜自己的岗位,增强社会责任感,以真心面对他人、面对社会,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要做一个勤学的人。

态度形成一种心理定式,会影响我们如何看待从事的事业。

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成不成功,通常取决于是否有主动积极的工作态度。因此,工作态度往往决定着一切。

责任是保持积极工作态度的又一因素。

培养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

每个人都想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理想。但是实际工作岗位面对的可能只是一些琐碎的工作,越是这样越要求我们坚守信念,踏实苦干。要从小事做起。认真负责地把每件事做好。要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吃苦耐劳是对一个人意志品质的考验和锻炼。

最后要正确地面对挫折。人生在世,不可能总是春风得意,事事顺心。面对挫折要保持一种恬淡平和的心境,要有彻悟人生的大度。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驱走惰性,催人奋进。挫折又是一种挑战和考验。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

篇二:学会做人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学会做人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时间转瞬即逝,从大一的懵懂到大三的成熟,我们经历了人生的又一次选择。大学是我们人生规划的第一课堂,是培养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栖息地,也是培养和提高自身素养的舞台。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平衡自己的发展等问题,也是我们大三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第二层意思是怎么处事。处事在做人的道理中已经谈到,处事有这么两点是必须做到的。一是古人讲得好,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谈到“三思”,即是:“思其所以危,则安矣;思其所以乱,则治矣;思其所以亡,则存矣。”思考有可能产生危情的根本原因,就可以做到很安然;思考那些有可能产生混乱的根本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那么就可以很好地治理天下;思考那些有可能导致你垮台或灭亡的根本原因,那你就可以安全地存活着。作为一个人来讲,你明白自己身上的各种毛病,然后根据医生的意见,再加上自己的经验,可以搞个养生之道,经常注意,改变那些不良嗜好,改善生活方式,崇尚那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活得长些,是同一个道理。

回首展望,昨天已经远去,但是明天的太阳即将出来,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可持续发展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那么属于我们成功就永远不会是明天! 篇三:做事先做人心得体会

先做人,后做事

------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学校的快速发展对管理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校党政的安排下,由吴校长对管理干部进行了第一期培训,会上吴校长主要从管理学问、干部素质和面对工作的态度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没有过多的大道理,讲的都是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他把自己几十年辛勤工作的结晶与感悟都好无保留地让大家分享。这不是一堂讲座,而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罗曼·罗兰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一个人要想成功,不仅仅是外因的问题,更取决于你的内因,而懂得如何做人则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有的人认为,立信能走到今天,是立信运气好,赶上了好的政策,抓住了好的机遇,其实,曾今有的学校比我们的基础条件更好,也有过很好的机遇,但没能利用好。只有我们自己知道,立信能走到今天,与立信人的诚信做人、勇于开拓、敢打敢拼、团结奋斗分不开,更与立信党政领导的远见卓识和人格魅力分不开。

结合平常的工作,我如何践行“先做人,后做事”呢?我觉得先做好以下几点:

成功的人不一定很聪明,也不一定很能干,但他一定很积极。工作中很重要的因素,只有充满激情,你才能感染周围的一切。别人看到你的积极态度了,才会看到你的上进心。积极的工作态度可以改变你的工作状况,继而改变你的人生。

吴校长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与人合作,首先要考虑对方的利益。起初我还有点想不明白,与人合作,当然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不然合作干嘛?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但静下心仔细想想,校长的话真的很有道理,高人一筹。

能”发展为“一定”。任何事情,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看一看,设身处地为对方想一想,。“善解人意”正是“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的具体表现。

作为教育者,要少一些批评、抱怨与责骂。

作为管理者,少一些批评、抱怨与责骂。

这点是结合刚才那一条而来,少抱怨,给对方鼓励,赞美。尊重周围的人,忘掉你是在恭维,确实认为他们确实是好。人都是需要表扬的,周围人的关系和谐了,相互的摩擦少了,事情也就容易了。

满招损,谦受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在不同方面的认识是不同的,不能因为在工作的每个领域我做得比别人好就骄傲,很多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向别人学习。借用别人积累的宝贵经验,可以减少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工作,真真诚诚交友,这是我一贯的做人准则,只是,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还需要努力去做得更好一些,树立自己的人格魅力。

真切希望这样的培训更多一些,形式也多一些。 篇四:做事必先做人心得体会

做事必先做人心得体会 《做事先做人》这本面,工作之余陆陆续续看了些,收获不少,篇篇精彩,字字珠玑,每篇都从一个方面阐述了做事与做人的道理。

人们常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做人做事,的确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伴随人一生的重要课题。通过读《做事必先做人》一书,使自己懂得了更多的做人的道理。

1、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任何事情,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看一看,反过来,可以检视自己有什么疏漏。“善解人意”正是“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的具体表现。

2、不要批评、抱怨、责骂。

3、热情地、真心的赞美。这点是结合刚才那一条而来,少抱怨,对给对方鼓励,赞美。尊重周围的人,忘掉你是在恭维,确实认为他们确实是好。

4、倾听、倾听、少说。

5、不要表现得比别人聪明。满招损,谦受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在不同方面的认识是不同的,不能因为在工作的每个领域我做得比别人好就骄傲,很多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像别人学习的。特别是年轻人应该多向单位的老同志请教,他们有积累的宝贵经验,可以减少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6、要有积极的态度。工作中很重要的因素,只有充满激情,你才能感染周围的一切。别人看到你的积极态度了,才会看到你的上进心。积极的工作态度可以改变你的工作状况,继而改变你的人生。

总之,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做事是做人的体现,人不管大官小官,要做个好官。不论大事小事,要做点实事。“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最后我想用一位名人的几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发言:人的一生,或多或少有一些沉浮,不会永远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需要这种磨练。因此,浮在上面的,不必骄傲;沉在下面的,更用不着悲观。

tag: 心得体会 篇五:从小学做人心得体会

从小学做人心得体会

平时我们经常听到做人难,难做人的感慨,也经常能感受先做人,后做事的领悟。可见,做人不是个小问题,而是大问题,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那么,怎样做呢?习近平强调,要从小学习做人。要做一个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要坚持品德为先。少年儿童是小树苗,品德的养成需要丰富的营养、肥沃的土壤,这样才能茁壮成长。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要学会做人的准则,还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热爱生活,懂得感恩,与人为善,明礼诚信,争当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

第12篇:军训心得体会——学会忍耐

曾几何时,从电视中看到检阅兵队时,军人们个个都雄纠纠,气昂昂,动作相当干脆、利落、漂亮,部队整齐得令人叹为观止。当时头脑中就想:怎么训练得这么优秀?怎么做到步伐、手势一致,连口号都叫得雄浑有力呢?现在我们要为期十五天军训去体验军人生活.而对与我们学子来说属于一种新的生活。

为期七天的军训终于过去了。能捱过七天真的不容易。想起我们才第一天到达基地的时候,大家都在说着“哎,什么才到最后一天哪!”没想到,现在我已经在家拿着笔写七天来的感想了。人家说“快乐不知时日过,怎么这么辛苦的日子也过得那么闪电呢?

虽说军训艰苦,但分分秒秒都是自我的挑战,是一个过程,一个成长的过程。记得第一天的午饭,大家还在说着挂念家里饭菜的说话,到了第四天,一桌的饭菜能在数分钟内清光光,到了第六天,我们竟说出这里的饭菜比哪里都要好吃的话!不可思议吧,回想起都在想我自己当时在发什么神经。

从一开始拉歌大家还是害羞地小声应付,到后来大家竟然会因为要比别的排队连队大声而放开喉咙大声喊,用劲喊“我们等得好辛苦“……哈,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好好笑。笑的不是自己白痴,而是佩服自己的勇气。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从一开始,面对自己班的同学还是斯斯文文,大方得体,到后来和同学有说有笑,把真正的那个我拿出来对人。和室友的感情更浓厚,我们已经到了那种说心事,无事不可说的地步,这是最让我兴奋,高兴的收获。

军训的训练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长达45分钟的站军姿了,20分钟的站军姿已经很累人了,45分钟我也忘了自己是怎么撑下来的。我只记得当时自己心里不停地想着:这么多的人能坚持为什么我不能?如果只剩下我一个还站着我就喊报告了。结果大家都坚持住了,有的女生甚至站到后来边流着眼泪边坚持站着,我想那些眼泪只是由于她们身体散热较慢,除了汗腺还要借助泪腺来排汗罢了。我的汗腺比较发达才会没哭出来的。

军训过程中,有什么事也得靠自己洗碗、洗衣服、挂蚊帐、叠被子、搞卫生、收拾东西。天哪,怎么越数越多。这些在家里是极少参与的活动,到了那里不管你是熟手细工还是新手上路都要自己干!不会?那就硬着头皮上,一边学着做。

这七天里,让我学会了许多,感受最深的应该是个“忍”字。“百忍成金”还蛮有道理的嘛,让我明白了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只要肯坚持,咬紧牙关,什么都会过去的,没有什么苦是吃不下的,只要忍住了,就能成为赢家。军训苦是苦,但是其中的意义却是无可限量的啊!

军训的生活匆匆的闯进了我的生活,而如今也即将离我而去,从一开始的抗拒,到最后的服从。这样之间的转变,不知在何时已悄悄的进行,虽然又是短暂的一个星期。但是我明白,这一个星期的时光已经牢牢的占据了我记忆的一角。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里,这一个星期的回忆起现在的时光,我想,那将不会在另外一番滋味吧!没有绝对的痛苦,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快乐,细细的咀嚼生活的点点滴滴,你会发现,原来人生的道路是如此多彩。

第13篇:风景园林学会年会心得体会

首先,非常幸运在南林学习期间能够有幸参加2011年的风景园林学会年会。

此次年会的主题是:巧于因借,传承创新。源于古典,却又不失现代,这是当代园林事业发展的主题方向,我们既不能忘却先人的园林创作成果,又不能照搬照抄,只能不断地传承创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创造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园林。

会上,与会专家就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研究前人的造园思想和文化、现代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发展风景园林理论与方法创新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上午的开幕式: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说先发表演讲,概述了南京市目前绿化状况,全市绿化率38%,绿化覆盖率42%,人均公共绿地12.46㎡.她希望江苏园林工作者通过此次年会向全国同仁学习,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世界遗产与风景名胜管理处调研员左小平在讲话中,提出了建设绿色城镇化的问题和城市级风景名胜区的保护问题,并对重大项目的选址问题和世界遗产申报问题做出了详细讲解,指出了当前风景园林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指明了“十二五”期间,风园林行业需要着手开展的工作。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周干峙院士在讲话中指出,总结了一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1989年第一次召开风景园林学会年会,至今已有20多年,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多和环境的日渐衰败,我们深知绿色环境的重要性,第二,“一绿遮百丑,一绿添百美”,并提出了环保、绿色、文化相结合的口号;第三,要提高绿化艺术水平,要绿化创新,不要只是拘泥于以往的那些绿化模式;第四,提出了人居环境的问题,指出了居住区的绿化,也是至关重要的,要实施绿色人居环境的策略,号召广大园林工作者协同作战,为建设宜居健康的绿色环境做出贡献。

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未来到现场,在其发来的致辞中强调:第一,指出“巧于因借”是一种思路,我们要本着一种继承创新的心态去对待我们如今园林建设局面,“巧于因借”是中国古典园林惯用的园林设计手法,但是在现在园林建设中,这种手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学会融会贯通;第二,传承“师法自然”的造园手法,今天的所谓“师法自然”就是园林要做到生态、富有自然韵味,避免过多的人工痕迹;第三,在园林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在极不对称的空间中寻找到平衡,创造出美的,合乎现代大众审美标准的新园林。

主席台上,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是东南大学教授齐康院士,他用缓慢的、稍微颤抖的声音向我们做出了如下报告,也是对我们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殷切的期望:首先他从“学科的整合”说起,风景建筑行业的起步和发展;其次,他向我们提出了建筑师、规划师、风景园林师在各自行业需要做的事情,第一,建筑师在做设计时,首先要研究这个建筑所在的城市;其次,他要去工地,亲自参与各种建筑施工,了解建筑的内部构件;最后,要懂一定的技术,并且要应用新技术,节约材料和能源。第二,规划师在做规划时,首先要调查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其次,要做过若干建筑工程;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研究绿色生态,规划出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第三,风景园林师在做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懂得植物配置方式与方法,懂得植物栽植技术;其次,要通晓规划设计地段的环境和周围环境的内在联系;最后,要设计好园林建筑,园林建筑作为园林的重要要素之一,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园林建筑要依据园林的整体和主题来设计,需要与山水、植物配合得当。

齐康院士给我们了明确的期望,他强调作为一个园林工作者,首先要练好自己的基本功,

手脑相结合,正所谓“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其次,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园林是一个多层次、多方向、多要素的综合体,必须要合作才能够完成,所以良好的团队精神是必须的;最后,每做完一个设计,我们都要有一定的感悟,查漏补缺,尽可能为下一次做好准备。

最后,他对风景园林设计行业提出了一下8点他自己的感悟:第一,进程;第二,地区,包括地形、地貌、山水等;第三,层次,有政治层次、文化层次等;第四,活动,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第五,对味;第六,机遇;第七,超前,即未来,我们必须要有超前意识,对未来的发展作出一定的判断,遵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第八,教育问题,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必须进行全民教育,将绿色园林深入人心,使人们对园林有初步的认识,人是社会的根本,研究绿色人居环境至关重要,我们要研究人的心理,研究环境心理,提高人居的幸福指标。

开幕式上,当宣布“风景园林终生成就奖”的时候,都是90多岁高龄的老学者了,已到了耄耄之年,它们为中国的园林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生,是值得尊敬的,是高尚的,是伟大的。作为祖国的这一代,我们也应该有这种思想准备,为自己的理想,为祖国的园林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接下来是美国哈佛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查尔斯教授所讲的景观都市主义,英文不太好,没听懂几句。但是主要内容都是讲的他自己的理论:景观都市主义。

北京林业大学张启翔的报告《植物多样性与人居环境建设》,主要讲了一下内容:第一,在花境材料的应用中,所用的花卉品种大概有120多种,但是90%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其实中国花卉资源也十分的丰富,只是没有加以开发利用。第二,国内比较缺乏标准化工程苗木,园林中所需要的大苗不足。第三,近20年来,国内新品种的研发仅172种,国内新品种的科学研发力度不够,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拥有的资源一定要充分利用。第四,中国的特有植物很多,如菊花、飞燕草、报春花、龙胆、乌头、中国兰花、海棠、毛竹、李(梅、樱)、丁香、椴树、石楠等,但是我们国家对这些珍稀物种却没有好好利用,主要责任也在于园林工作者。第五,要创新发展我国花文化。

园林植物方向的报告会:

《风景园林植物景观之地域性景观特征》 北林:董丽

首先,讲了地域、地域性、地域性景观的概念;其次,讲了地域性特征表现在:地理位置不同(从全球来说)、民族文化地域性特征、地区不同(从一个国家来讲)、场地不同。再次,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乡土树种要充分利用;最后,植物是时间维度上的景观变化,并说明了潜在植被的理论、近自然理论,对蜜源植物的利用,最重要的是园林文化的体现,一个园林有文化才会有内涵。

《悬铃木无球果育种研究发展》

这个研发成果将会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快乐, 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利益。 《枫香优良品种早期选择与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景观规划方面: 《日本兵库》

第14篇:学会感恩心得体会(定稿)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观后感

我是董丽娜的家长,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讲座。感到自己的责任很重。

在孩子的一生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该如何引导,该如何做出榜样,这是一个值得很多人深思的问题。谁不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责任心的孩子,可大多数家庭事与愿违,并不是你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你想要的回报。家庭中自从有了孩子,大人的一切就开始围绕孩子展开,好像活着就是为了孩子,生怕孩子受苦,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以为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其他的就不用过问。家庭中大多是家长忙得不亦乐乎,孩子在一旁悠哉玩耍,这么做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对周围人的关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责任心,还有的稍不如意就会对家长发脾气,对家长的任何付出都心安理得地享受,认为这是自己该得到的,真让人心寒。可这确实不是孩子的责任,而是家长教育的缺失,对孩子进行感恩和责任的教育才能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习惯啊。

面对孩子简单而又复杂的心理,我们当家长的应该怎样做?怎样引导,才能让我们的家庭培养成一个有担当的孩子,为社会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呢?听了于老师的讲座,我好像明白了一点,但还是有所困惑,孩子有时候比我们还累,学校要高分,家长也要高分。两天的休息日,还让报班排满了,一个个跟大小人一样。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跟学校配合,多交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能立足社会的、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孩子。

我是学生董丽娜,我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就觉得要感恩家长,家长养育我们太辛苦了。我懂得了我们要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做一个有感恩之心的学生,我要自信自强自立。

第15篇:培训心得体会—学会融入

[培训心得体会—学会融入] 为期总共八天的培训已经进行了一半,培训心得体会—学会融入。过去的四天培训虽然很短,但是却让我认识和感悟到很多东西。借此机会来谈谈我的培训心得。

培训第一天,一群充满朝气活力的新员工相聚在04库区,拉开了培训的序幕。好多员工我都不是太熟悉,甚至有些都没有见过。从大家的自我介绍中,我们相互了解了对方,并从中看出了大家的激情、团结以及为公司发展做贡献的决心。这也必将激励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为公司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这4天的时间里经过公司内部的培训,自己的学习、反思总结后,我自己总的体会是,内心中有一些疑惑得到了解决,自己的一些做人做事的价值观得到了确认,在这样的基础人自己得到了一定的成长。四天的培训很精彩,很难忘,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笔,心得体会《培训心得体会—学会融入》。在这里谈谈自己最大的收获。自己通过几日的培训所感悟到的道理。 团队的力量

我本来是一个做技术工作的,为人处世都不是怎么用心。从这次的培训中我深刻的感觉的我在这方面是多么的不足。同时也懂得了任何人的成长与团队的发展无不息息相关,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集体团结、支持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永远胜于个人的力量,在集体中,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情。正与大家所说的,一滴水单独放在手上,就可能很快干枯,而放在海洋中才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团队的力量是居大的,而每个个体只有融于团队,才可以完全体现自己的价值。 学会融入

知道了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就要学会去融入。刚出校的学生需要学会怎样融入这个社会。刚到一个企业你要学会怎样快速的融入这个公司,以及你所在的团队。

第一天的培训结束,我的成绩是倒着数的。这个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同时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原因很简单,就是我没有融入这次培训,没有融入我所在的团队。我不是一个喜欢争强好胜的人,但是你不争别人都在争。落后就代表你没能力,没有能力公司为什么要用你?很现实的问题。第一天结束我排名倒数第三。第二天我排名局中。闫总说的一句话“在什么场显什么相”。不是你想不想,而是你懂不懂这个道理!

为什么别人成绩高,为什么自己成绩不理想,为什么同样在一个团队别人拿第一名,自己拿倒数第一。无论在不在乎,到了什么场合你就要去做什么事情,就要学会融入。不学会融入这个团队就会被这个团队所抛弃,被这个公司给抛弃。

第16篇: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名师教育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名师教育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禄丰县舍资小学

李艳

2010年4月10日,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学习培训。我听了4位名师的展示课及其教学讲座,受益匪浅。

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更重要的是,名师给我们以启发,让我们感受了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近期,我校领导组织学校的老师,到昆明听了名师于永正的优质课,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了名师的风采、大家的风范。名师们的课有的设计精巧、妙趣横生;有的声情并茂、情真意切,有的师生互动、水乳交融,有的底蕴深厚、耐人寻味,充分展示了课堂的魅力,给我们以精神的享受,更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尤其是年逾古稀的老教育家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那种对待教学的激情和执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于永正老师在本次活动中上的一篇古文《杨氏之子》。课前,于老师以一段精彩的《春秋配》京剧唱腔,让学生看到了一个男扮女腔可爱、幽默的于老师,一下子打消了学生们面对陌生老师的拘谨,活跃了课堂氛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读书学习的乐趣,调动了孩子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接下来的课,在于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尽情畅想,充分表达,毫无顾虑。《杨氏之子》这是一篇非常短小的古文,于老师一开始指导学生一句一句地将课文读通顺,断句读正确。从一个字的读音、意思,到连句成段,边读边理解,一点一滴看似普通但却扎实有效。在孩子们熟读并大致理解文章意思的时候,于老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让学生背诵课文。这对我们许多语文老师来说经常难以把握,课堂上应该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如何把握课堂节奏,使课堂教学一气呵成,是我们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于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在学生试背章时亲自做动作,进行动作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加深记忆。那惟妙惟肖地动作,那声情并茂的语言,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使我顿生感动之情,陡增敬佩之意。在品读课文时,于老师有意放慢了节奏,他的一个个问题:“你们知道杨修的聪明表现在那里?还表现在什么地方?哪一句说明他反应快?”这样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边读边体会,课堂教学步步为营、环环紧扣。在这一次一次地品读中将一个耳聪目明、能说会道的可爱的小杨修展现在孩子们眼前。于老师既善于在备课时对教学节奏进行预设,又善于在教学中进行即时变化,他会根据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不同情况,及时调整课堂节奏,在需要涵咏、意会的地方有意放慢脚步,如在体会杨修“乖”在何处?时,他给足孩子深思熟虑的时间。所以后面学生对“甚聪慧”等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显得轻松多了。于老师常说,教师要在研读文本上下工夫,读出味儿来,才能教出味儿来,于老师的课之所以有味道,就因为他“钻出味儿”来了。他注意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状况,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研读课文,帮助学习理解课文,所以他的课总使人感到清新、朴实、自然。《杨氏之子》这课最后,于老师没有停留在让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上,而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想象以语言文字的形式物化出来。他让学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课文内容,让一个活生生、各具情态的杨修形象就展现在我们面前。随后,他要求学生以文字形式将自己心目中杨修的形象描绘出来。他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水到渠成,让学生们更易于动笔,更乐于表达。这样,既注重了积累感悟,又注重了实践运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迅速提高。

支玉恒老师的课则是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他用《最珍贵的东西》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支老师的课实在、朴实,没有精彩的课件,却能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凸显语文的本质。他放手让学生阅读,从头读到尾,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以及从中明白的道理也就同时完成了,真是妙不可言!文章的结构特点,排比句的句式特点,重点词语的理解,朗读的方法与技巧无不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比如,教师在揭示完课题后,提出了读书要求“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之后并不着急让学生读,而是让学生说说老师一共提出了哪几个要求,并且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说,几个学生按要求说完后,教师又让学生用“先分后总”的方法再说,最后又让几个同学用“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又一次说,加在一起总共有七八个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说明了相同的要求。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教师这样设计是有目的的,因为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就是“总分总”,这样做不就是在告诉学生文章的结构方式吗?同时也让学生练习了说话,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在文章最后,支老师让学生用第八自然段的内容进行仿写,学生读透了,读懂了,写起来也就容易了,读写结合水到渠成。

支老师用了多半节课和学生共同学习课文内容和结构,并背诵了优美段落。最后,在课文结尾处提到珍贵而免费的东西还很多,如信念、希望、意志、梦想等等,支老师在这里做了个巧妙的设计,让学生从这些东西中选一个来仿写课文。这样的拓展拓开了学生的思维,并且离原文并不遥远,学生自然而然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支老师的灵机一动,使学生妙笔生花。

麦珏昉老师的课让人耳目一新,很有震撼!作为学生都能把《生命 生命》体会得如此透彻,何况是站在讲台上的教师。

张祖庆老师上的是一堂作文课,他的引导让学生很容易找到作文的切入点,很多学生很容易的完成了作文,没有半点厌烦的感觉。

戴建荣老师将古诗教学引领到一定的水平上,让我们知道了古诗其实可以上活,从朗诵中体会文意,而不是把诗意抄给学生记忆,打破了常规的方法。

正如于老师所说的:“当孩子们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无论什么理由,一个老师让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这个老师的教学就失败了。”于老师正是以自己行动印证着让学习成为孩子的需要和享受。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从名师们的教学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将他们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吸收借鉴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让自己课也成为孩子们的“特殊享受”和“精神需要”,我们正朝着这一目标努力着„„

总之,经过了两天的培训,我学到了很多,每位教师的授课方式各有不同,但总体都结合了读写结合,扎实学生的基本知识,把体会课文与学习的方法真正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空间、有机会进行创新,而摈弃以往展示课的花哨外壳。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我要用这次学习到得理论知识加以实际,力争把语文课上简单、上扎实,真正做到读写结合、开拓创新。

第17篇:《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母亲发现儿子感冒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门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母亲用这种方式对儿子。磨练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文章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让人真切感受到浓浓的母爱。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特别是阅读课文的教学应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人。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母亲对儿子那种独特的爱。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描写母亲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的内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创设情境

1、我们这个单元学过的几篇课文都含有浓浓的父母之爱,他们深深地打动了我、感染了我,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听一首小诗《妈妈的爱》。

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我从梦中醒来。妈妈正在给我扇扇子,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妈妈到学校接我。一把雨伞遮在我的头顶,雨水打在妈妈身上。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一回我生病了,妈妈抱着我去医院。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她着急地哭了。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三八妇女节那天,我给妈妈献上一束鲜花,妈妈把我抱在怀里,轻轻地亲吻我的脸颊,啊,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我在妈妈的爱里一天天长大

2、师生谈听诗朗诵后感受。(母亲爱孩子,母亲的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就是滴落的雨、是甜甜的吻……)

3、是啊,母亲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了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找药给儿子治病,反而还逼着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今天,我们从《学会看病》这篇课文体会、领悟母亲的爱吧。

(设计意图:通过听诗歌朗诵,调集孩子潜在的知识和道德情感,把孩子带到浓浓的母爱氛围中,从而创设一个学习的最佳情境。)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设计意图:本课是略读课文,应放学让学生自学,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积淀道德情感的能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教师只针对个别情况加以辅导。然后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导入下一个环节。)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鼓励学生自学时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允许学生急论,同时指导学生纠正,补充完善观点,并学习调节和整理思路。)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导学生按主题发言、补充完善或正反辨论等方式进行有序交流,教师作必要的引导和点拨。

*出示:三个”假如“的对话,提问:母亲的话中一共用了几个”假如“?假如就是假设性的,母亲对儿子一次又一次的假设性问话,她的目的是什么?(三个”假如“,只有一个目的:为了”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锻炼儿子,让非常依赖她的儿子学会看病)

*面对母亲一次次的逼问,儿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读出儿子对母亲依赖,母亲良苦用心的语气)

4、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引导学生从”艰涩“一词入手,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3)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5 、全班分角色朗读全文。

6、在课文结尾,母亲说“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如果你是那位母亲的儿子,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真实地交淡,教师一定要做好正面的引导。如认识母爱,感谢母亲,在生活中要处处注意磨炼自己,煅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设计意图:新知识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拓展深化。在个体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安排小组计论,更有实效,能起到启发思维、深入思考、优化观点的效果。重点句子在全班讨论,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严格的母亲可以让生病发烧的儿子独自去看病,教给他生存的本领,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爱!这种爱在大自然中也存在,请欣赏一组图片。

2、说一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和看了图片的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说,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3、写一写自己在读这篇课文过程中的收获和最想对父母说的话。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体现阅读教学的整体性的原则。通过读、演、写,形成知、情、行的统一。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张扬,充分尊重孩子而又积极引导,形成快乐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师生双方都容易进入最佳的教学状态。学生联系实际,理解父母的爱,对情感更进一步地升华。)

【板书设计】 儿子

学会看病

锻炼 学会独立 依赖

母亲

伟大的母爱

(设计意图: 母亲让儿子学会独自看病,其目的是锻炼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最终的目的是让儿子学会生活。而在这一过程中时时所体现的,让我们所感受到的,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

第18篇:学会看病教学感悟

教学感悟

谭 朝 莲

“亲亲课堂是学习过程亲证、充满历险的课堂”是学校“亲亲课堂”课题研究的三大基本思想之一。它指出了学生是亲亲课堂的主人,必须亲近学习内容、亲历学习过程、亲证学习结论。“历险”指的是学生亲历学习冲突和波折,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学会看病》是本册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是女作家毕淑敏写她和儿子之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为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作为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我努力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历为切入点, 启发孩子亲近学习内容,发现异常,亲历冲突和波折,激发探究亲证,做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一、引导学生发现异常,引发认知冲突。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后,我让学生找出作者在文中对自己评价的三个词:“残忍 狠心 冷漠”。追问:喜欢这组词吗?喜欢这样的人吗?喜欢这样的母亲吗? 学生干脆回答:不喜欢。在教学伊始,我有意引导学生发现有悖于平常的认知,制造冲突,激发学生新的阅读期待,为后面的探究求证预设伏笔。

二、直面阅读初感,亲和情感深化冲突。

“亲亲课堂”特别重视“亲和儿童”,即是对课程教材作儿童化处理,使之与儿童的知识基础、情感、认知等合拍,满足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激起认知冲突后,我继续追问:在你生病的时候爸妈怎么做的?对于文中母亲的做法,你赞同还是不赞同?从课文中找出相关依据,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表达欲望强烈,有赞同的,说这是锻炼儿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这样母亲以后不用再为儿子生病而担心;说这是不让孩子形成依赖的行为;因为总有一天,儿子会离开母亲,独自面对生活,不如早点磨练儿子。不赞同的也大有人在,有生说孩子几乎没有去过医院,现在让孩子一个人去,不好。应该让孩子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万一出了差错怎么办?另一生说,孩子小,又得了感冒,头晕脑胀的,走错路怎么办?过马路时撞上车怎么办?还有一生说:“我从小长到现在,已经11岁了,只要哪里不舒服,就有爸爸妈妈陪着上医院,嘘寒问暖,不离左右,从没听说爸妈让孩子自己上医院看病的。” (下面有一部分学生应和道——“就是”)在此环节,为了贴近学生情感,我用“在你生病的时候爸妈怎么做?”将课程教材作儿童情感化处理,让课程教材与学生情感贴近,产生共鸣,深化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亲近情感思维,共享探究亲证成果。

“亲亲课堂”理念指出:注重亲近学生身体,亲近学生情感,亲近学生思维。亲其情感,要求教师亲知孩子需要、亲近孩子兴趣、亲融孩子情感体验。亲其思维,要求教师亲善孩子的问题情境、亲历孩子的活动过程、亲享学生的思维成果。 在引发、深化冲突后,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品悟母亲内心情感,化解冲突:梳理心理,感悟情感——引导学生读文,勾画母亲心里活动的句子交流,体会母亲内心的矛盾、自责;品读重点句段,悟母亲内心的痛苦、煎熬;换位揣摩母亲心思,表达对儿子的爱;互文阅读,感悟母爱真情;化解冲突,共享情感思维成果。随着课文的逐步展开,阅读地不断深入,对课文语言地反复品味,揣摩,在师生的交流、感悟中,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母亲的心里,深切地感悟到母亲的情感变化:做出决定后的犹豫不决和心软后悔,在等待中的自责担心,看到儿子后的勇气回升,每一种心理都是爱子之情的反映。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细腻而又理性的母爱。这其中既有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有孩子和母亲的情感交流过程,提升了学生的感悟和认识。在课的末尾,我问:现在你还觉得作者是残忍、狠心、冷漠的母亲吗?一生说:我明白了,这是母亲表面上的行为,饱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爱;另一生说:母亲这样做是锻炼儿子,让孩子独自去面对生活,这是一位聪明的母亲;另一生说:这是一种理性的“母爱”!还有一生说:和一般的慈母不一样,作者懂得用严爱来磨练儿子,为的是让儿子学会独立。

教学永远是充满遗憾的艺术。上完课后,我发现教学本课的瑕疵太多,最主要的遗憾是:亲亲课堂要求将课程教材变成学习材料,对课程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三次开发,甚至N次开发,以贴近孩子世界、贴近孩子生活、贴近孩子心灵。

如果我能链接现实生活,在共享探究思维情感成果之时,把从网上看到的毕淑敏关于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读给学生听:当听到毕淑敏那位女性朋友的已上大学的儿子,得了普通的感冒,就打电话给远在北京的母亲,说:“我快要死了,你救救我啊!” 那位母亲只得求助当地的一个朋友,那个朋友只得放下手头的工作,打车跨过长江,费了一番周折,把男孩带到医院。如果能让学生学完课文后讲一个相关的自己单独行动,亲人担忧、不安、牵挂的真实故事。相信如果有这两份材料的补充,一定会让学生豁然明朗,《学会看病》一文中的妈妈,这种独特的方式,去锻炼自己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看似狠心,其实是一番苦心。学生对文中母爱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对自己的母亲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

学校“亲亲课堂”课题总体目标指出:亲亲课堂是将课堂建成爱、智、慧统一的课堂。换言之,就是要将亲亲课堂建成教学要素亲和、学习过程亲证、生命能量亲在的课堂。 亲亲课堂包涵着许多的精髓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精深多变的教育教学方式,等着我认真学习钻研,努力践行在每一堂课上。

2011.1.4

第19篇:学会合作 教学实录

《学会合作》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上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段录像。(课件出示千手观音和茉莉花)

师:看完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这段舞蹈是千手观音

生:这段舞蹈真漂亮,太美啦。

生:我觉着他们真了不起,像我们普通人都很难做到的事,而他们都是聋哑人却能演出这么精彩的节目,真了不起,我很佩服他们。

师:(的确是,但这只是震撼人心的其中一点,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谁想到了?)

生:他们那么多人,动作还那么齐。

生:乐队的每个成员只有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优美的乐曲。

生:大家合作在一起才能演奏出来。

师:看来合作(彼此之间的默契配合)真的很重要。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事情是需要合作来完成的。谁来说一说?

(同学们说的的非常好,正是因为这些舞蹈演员们的默契配合,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了合作的魅力。)

小结:正象同学们说的一样,身边有许多事情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下面我们也亲自体验一下,来做个小游戏。

活动1:抽球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

老师这里有一个瓶子,里面有六个小球,请你们几个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小球从瓶中抽出来。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他们是成功还是失败?准备

开始

生:都堵在瓶口失败

师:很遗憾,你们失败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失败了,怎样才能成功呢?你们几个先讨论讨论有没有好办法。其他同学也在小组内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坐好。你们几个想出好办法来了吗?先来说一说

生:我们是事先分好顺序,然后大家互相配合把小球依次抽出来。

师:也就是说你们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抽球,是吗?就按照你们的这种方法再来试一试,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关注,看这次能不能成功。

生:成功

师:你们小组真会动脑筋想办法,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和向他们表示祝贺。

师:其他同学,你们也想出办法了吗?

生:和他们一样。(你们小组是这么想的,那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

师:哪个小组愿意再上前来试一试?(就按照你们的方法上前面来试一试。)

生:尝试成功

师:真不错,也成功了让我们把鼓励的掌声送给他们。(学生回座)

师:通过做这个游戏你明白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生:要团结一致,想办法。

小结:是呀,只有大家团结一致,互相配合,就能够取得成功,同学们说对不对?

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游戏活动“渡船”,这次活动请全体同学一起参加。

活动2: 渡船

师:认真听要求: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两张大小不同的纸板,请组长将这两张纸板分别放在地面上。认真听,现在我们就把这张大纸板当作一艘即将启航的大轮船,纸板外边就波涛滚滚的海水。下面请你们小组成员都站到这艘大轮船上。开始

生:(站在”大船”上)

师:站好了,就举手。

生:举手,全部成功。

师:好,我宣布六个小组第一次挑战-----成功。你们有没有信心继续迎接挑战?

生:有。

师:好,听我说:现在海上发生了紧急情况,我们需要全组同学转乘小船,注意:要保证小组内的同学一个都不能掉进水里,脚不能露在船外面,也不能借助外力,一定要注意安全。听清楚了吗?开始

(每个组都要巡视到)

生:想办法站在“小船”上,大部分都不成功。

师:(请同学们回到座位上坐好)

刚才老师仔细观察了,大部分小组都没有成功,说一说你们没有成功的原因?

生:船太小了,我们站不上去。

生:他比较胖,所以我们也没成功。

生:他们不听指挥。

师:原来是这样,你们是这么想的。

师:看来合作并不象我们看起来那么容易,要想成功,我们还要讲究合作的方法。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想出好办法?

师:想出好办法了吗?

生:想出来了

师:老师就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是最聪明的,就按照你们想出来的办法再去试一试,看哪个小组能成功,成功之后示意我然后悄悄的回到座位上坐好。

生:尝试不断有成功(师指导并说做法)

师:同学们,你们都成功了吗?你们表现的这么出色,快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我们几个同学是单脚站立,然后抱在一起。

师:这个方法真不错!挺好的。

生:我们小组他长的小我们就让他站在中间,然后我们把围住,再互相搂紧。

师:你们小组能到前面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师:为什么要把他放在中间而不是别的同学?

生:因为他小不占地方,

师:你们考虑的真周全,很细心。

师:大家看到了吗,这就是集体智慧在合作中迸发出的火花。

师:还有哪个小组没汇报?

生:

生:我们是互想踩着脚尖,这样可以节省空。

师:你们太了不起啦,想出了这么一个好办法,这就是集体合作的力量!

生:把小个同学放中间然后互相背着。

师:你们真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

(你们几个小朋友非常聪明,互相搂着,可以节省空间,找到了合作的好方法。

师:通过参加刚才的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说说自己的感想。

生: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生:团结就是力量。

生:遇到了难题,大家一起商量共同来解决,合作是多么重要哇。

小结:老师真的很高兴,开始我们都没有成功,同学们遇到困难并没有灰心而是一起商量,出主意,想办法,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最后我们终于获得了成功,这就是合作的魅力。所以我们必须学会与别人合作。(贴板书)

三、确定小主题

师:我们从今天开始就开展“学会合作”的主题活动,关于合作你们都想了解哪方

面内容?大家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商量研究小主题(师指导说出小主题)

师:商量好了吗?谁愿意先来说?

生:拨河比赛需要我们怎样合作才能夺得冠军。

运动会需要我们班同学如何合作才能取得好成绩。

班级的卫生要*大家一起维持。

值日生只有合作好才能够把班级打扫的干净。

师:同学们刚才说到的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我们就可以来研究调查:

“调查身边小事的合作过程”你们同意吗?

生:合作时应该注意什么?

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怎样才能让我们大家合作的愉快呢?

师:我们归纳为“成功合作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你们认为这个小主题怎么样?你们说行吗?

生:合作有哪些好处?

还有不合作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后果?

师:也就是说要研究“合作与不合作的区别”对吧!

师:同学们想要了解的问题还真不少,老师也给大家推荐一个研究的小主题“收集名人合作成功的典型事例” 除此之外,同学们还可以选择有意义的主题一起研究。

师:这节课我们确立了研究的小主题,下节课就由你们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小主题来自由分组、制定计划,通过各种活动来开展研究。你们说好不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

学会合作

第20篇:学会感恩教学案例

《学会感恩》教学案例

南留完小 柴丽丽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白“学会感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如何感恩,进而把这种行动内化为 一种习惯。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调查,搜集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团结协作、汇报交流的能力。 活动过程:

片段一: 第一组汇报

(1)感恩十项调查分析

(2)学生汇报实践活动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等。 (4)感恩的畅想(感恩表达形式)。 (5)学生激情齐诵:

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宝贵机遇。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纪壮举。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教育。

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

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 学会感恩,应该是学会做人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 你我学会感恩,从今天开始。

(6)教师小结。

片段二:

第二组汇报。讲感恩故事

感恩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饮水思源”的古训家喻户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思想老少皆知。千古绝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儿女对母亲的恩惠报答不尽的感情,让感恩的思想深深根植于每个华夏子孙的心中。

讲故事:一杯牛奶

小孩的心

教师小结:其实能让人怦然心动的时刻,都是在不经意之间,也许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极为平常的小事。请下一个小组继续汇报。

片段三: 第三组汇报

(1)学生叙述对感恩的理解 (2)诗朗诵:《感恩的心》 (3)合唱《母亲》

(4)齐诵:(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有情、爱情,世界就会是

一片孤独和黑暗。)

感谢苍天!它让我永远沐浴着阳光雨露,尽管有风雨,总能还我一片蔚蓝。

感谢大地!它让我饱尝人间的酸甜苦辣,我会变得更加笃定,更加从容。

感谢父母!她们给了我一个肉身,也给了我一个灵魂,我在迷茫中会朝着心中的目标飞奔。

感谢朋友!他们让友谊常驻我的心间,结出善良、美丽、信任的果实。

(5)小组赠言:我们不仅要感恩那些有恩于我们的人和事物,也要学会感恩于给我们带来挫折与磨难人,因为这些人能促使你快速的成长。下面是我们小组在网上搜集几句学会感激话,送给同学们,希望你们用心来诠释它。(领读)

学会感激

感激伤害你的人, 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蔑视你的人, 困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感激遗弃你的人, 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

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

学会教学心得体会
《学会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