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地理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24 08:33:37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地理,培训心得体会

美丽园丁教育基金会陕西师范大学庆阳培训农村骨干教师

初中地理培训心得体会

——西峰区陈户初中 王龙

俗话说“越珍贵的东西,总是越容易流逝”,转眼间,20多天的陕师大培训之行已近尾声。意味着我将离开这科学和艺术的海洋——陕西师范大学,回到我的工作岗位上去。回顾这短暂而丰富的习过程,使我的思想和情感有太多的触动。下面我把我的一些感悟分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第一,我对陕西师范大学培训之行的情感。

很幸运,我能到陕师大培训,这是我第一次来西安,一切都是新鲜的。来西安之前,西安对我而言是一个梦、一段神话。最吸引我的 是故都西安深厚而辉煌的文化积淀,美丽而感人的历史和神话故事。来到西安之后,闲暇之余,我领略了西安的一些景点。如陕西省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大唐芙蓉园、鼓楼等。这一切让我留恋忘返,兴奋之余,也为先人之智慧深深折服和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

从报到后的第二天,我们就开始紧张而充实的培训学习,培训过程分别在陕师大雁塔校区、西安文景中学、西安第九十九中学、陕师大附中进行了学习。培训过程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各位老师的博学和他们对人对科学的态度。每一位老师都是被精选的相关学科的名师,他们知识渊博,授课内容丰富而独到,授课方法灵活多样。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他们又是那么的温文尔雅,那么谦虚真诚。他们都能如此,我怎么能不深深自省呢?这一切让我感到深深的感激,也许只有自己认真学习,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我的工作之中,才是对这一路的良苦用心最好的报答吧。

第二,我对培训课程的简单回顾和感受。

学习过程中对不同方面的知识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了学习。例如苏争艳老师的《初中核心素养漫谈》、“麻辣教授”王国杰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岳大鹏老师的《自然地理前沿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延军平老师的《人文地理前沿问题与地理教育》、何军科老师的《中学地理有效教学设计》、薛东前老师的《地理学研究进展、前沿领域与地理教育》、张立昌老师的《有效教师与有效教学》、王用钊老师的《现代地理教师素养与有效教学》、李铁老师的《常见地理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王炎老师的《初中地理教学常见问题与对策》等20多场次的集体培训让我们耳目一新,纠正了很多认识方面的误区,深化了教学理论水平。这次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体会到新课程教学应该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亲自去体验、尝试,来逐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目的。通过收看教学视频,我感到自己的确长了不少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首先在课堂的设计上要力求新颖,要能抓住学生的心,要讲求实效性,不能为了形式而没有实质内容,不能是课堂热闹而学生却一无所获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要尊重学生,让他们有被重视的感觉,要做学生学习上的老师生活中的朋友。在课堂上,教师只起一个引路的作用,不可以教师唱主角,学生作配角。另外教师的个人修养和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要靠不断的汲取知识,学习先进经验充实自己的头脑,要有过硬的基本功。通过本次培训,我还感受到:地理学科是一门专业很强的学科,地理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才能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作为一名初次任教地理的老师来说心中要装着目标,手中要拿着课本,眼睛要盯着学生,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变化,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问题。在实践中锻炼教育的智慧,提升教育的视野于境界。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哲学在信息社会中已显得底气不足。如果是死水一潭,不仅一桶水不够,十桶、百桶也不够。教师需要的是长流常新的活水和学生近距离的沟通和交流。与学生共同学习,这才是适应新时代的基本的要求。

第三,我对我的教学之路的简单想法。

学习结束之时,我对自己的教学之路也有了一些想法。

首先,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了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我该深深自省,认真而努力的向他们学习。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持续不断的学习,正所谓学海无涯,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教学水平。主动的找先进的资源进行学习,做好教学反思。

第三,未来的教育教学之路对我而言还很漫长,我该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学历,积极争取考研,深造学习。

第四,要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端正态度,坚持崇高目标,守住自己的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以上就是我对这次培训的简单心得,在此我感谢在这次培训学习过程中给予我帮助领导和老师们,真诚的给你们说声谢谢您,您辛苦了。最后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格言勉励自己吧。

推荐第2篇: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

过这次的学习,对教学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堂上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合自己的单元教学设计尝试了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自己认识到: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教学的结果,更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

还认识到:教学评价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许多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的结果为改进教学与检验教师提供依据;教学评价的结果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情况提供反馈;评价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工具,用于查明在达到一整套教学目标时,可供选择的程序是否同样有效;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端正教学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的学习,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自己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板书是一种课堂艺术,是一种可视语言,是教师口语的书面表达形式,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手段,是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几乎每一堂课都不能缺少板书。而在时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今天,板书在教学中越来越被老师忽略,有的老师或是在黑板上随意写上一些凌乱的内容,或是干脆没有任何书写内容,完全放弃了板书的使用。

难道板书果真不重要、不需要了吗?不是,其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板书对课堂教学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它有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多采的形式。

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有效利用,会使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不同。而对于学生来说,好的板书,既是智慧的凝聚,也是艺术的结晶,它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更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

一、教学板书的作用

1、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板书教学中由于利用了板书图示中文字、符号、图像的组合,具有在呈现时间、颜色差异等方面独具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特有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好的板书,提纲挈领,能揭示课堂学习的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对教师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板书轻松地掌握教学的重点,把握教学的难点。

3、板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仅仅用口头语言表达学生难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而板书则准确地反映了教材内容,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学生只要把握了板书,也就把握了教材的整体框架。

4、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板书运用简要的文字或图像等形象画面呈现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繁冗的语言说明,从而简化了教学过程。有时还可以把有关板书图示作为导学提纲预先发给学生,或让学生对照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或让学生边学边补充有关内容,从而节省了教师大量讲述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从而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5、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

板书具有直观性,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师的板书反映了其层次性,这对于学生以后复习时把握学习内容的要点、层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很大作用;教师的板书还影响到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设计巧妙的板书,往往是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钻研的结果,这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板书设计的类型

1、提纲式板书。

提纲式板书就是按照教材内容的条理性和标题的等级层次列出纲目,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板书方式摘录教材富有标志性的中心句、段中主句或关键词句,这是最常见的板书方式。它的优点就在于提纲挈领,条理清楚。

2、结构式板书。

结构式板书又称图形示意板书,就是通过箭头、括号等一些特定的符号,把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体现出来。这种方法,基于教师对教材认真的钻研、高度的概括、独到的表达,反映教师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技艺技能及审美情趣。它的优点就在于脉络清楚、逻辑清晰。

3、图示式板书。

图示式板书也可称为板画赋形板书,这种板书形式通过图形、线段、文字、符号的有机组合,或以简笔画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它渗透了中小学教师的艺术情趣,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它的优点就在于形象直观、简洁明了。

4、表格式板书。

表格式板书是借助于表格的形式,用类比、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反映教学内容它的优点就在于信息量大、条理清楚,简约明了,有整齐、对称、均匀、清晰、简洁之美。

5、辅助式板书

辅助式板书是为了对教材内容和正式板书起到一定的诠释、论证或辅助补充作用而设计的板书。它的优点就在于机动灵活、相辅相成。

三、板书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板书设计,是发端文本,源自教者,成于黑板的,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其设计要合理,不能脱离实际,违背科学性。板书要反映教材特点,突出教材重点,揭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关键。板书设计,以教材为依托,蜕于教学内容,呈现理性的课堂内涵,显示精致的课堂构思,是为好板书。

它要求教师把教学的主要内容浓缩为具有逻辑联系的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图表。要注意板书内容的内部联系,掌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逻辑关系。

2、直观性原则。

板书要明白显眼,简明扼要。一堂好课中,板书是其中又一直观的显现,是美的华表。设计、提炼板书,或点笔墨间的情趣意蕴,或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络,或留师生间的互动生成,要字字关情,句句露珠;要达到增一字则肥,减一分则瘦的境界;要让学生看之如阳春三月,新意逼眼,听者见之,若有所感,然后又欣然顿悟,豁然开朗,击节称快。板书要达到提纲挈领,纲领目张的效果。

3、实用性原则。

任何一则板书,要本着实用的原则。板书设计,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地显现自己的设计,不能牵强附会地构筑板书。板书构思,契合教学程序,展现出一幅动态的教学流程,也是文本精髓的不断生成。总之,设计要从细微处浓缩要义,从宏观上巨篇勾绘文旨意趣。简约的要言不烦,细致的精细入微。

4、简约性原则。

那种以一当十,要言不烦,以少总多的精心建构,展示教者风范的板书,是需要教者用心咀嚼,用心绘制,而不能草草了之,应付了事,有了就行的。当然,板书无论采取何种样式,教师的书法美,板书章法排版的理性美,文图展示的艺术美,都应该在设计中予以高度重视。

对文本的挖掘,要因人而异,要因时而定,要因势而行,要因课而设,但简约,是板书的定律,要惜墨如金,精心构思,不能怠慢。板书,要简约,但不简单。在课堂之中,板书若游龙,翩翩行走,不时使课堂妙笔增辉;课余之际,它又是点睛之笔,使课堂余味顿生,形神兼备。

5、有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要追求有效。高效的课堂是丰厚的,是成功的课堂。而板书是灵动课堂中的有效资源的撷取和提炼,是师生互动中有效课堂的彰显。美既是有用。凡在实际运用中合理的板书,我认为都是美的,哲学家所说的:存在就是合理的。但我认为,合理的板书存在才更好。

6、生成性原则。

课堂是生成的,所以板书的设计,课前精心构设,课中要随机而动,适宜地调整,或把再生的知识、情趣、义理,适宜地点拨在黑板,让课堂显示互动、生成的语言美;或把讨论探究的成果,思想,启示,简练地穿插在板书里,让课堂显示思维、意旨的情蕴美。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应该强调实效和生成的原则,使得板书的构设,也更科学和缜密,更具有时代的功用和发展的效能。

总之,在课堂教学时,优秀的板书不仅能完整地、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维与记忆,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虽然课件有板书所无法具有的种种优点,但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是缺不了板书这支“点睛”之笔的。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

听了xx教授讲的有关教学评价与教学设计这一专题我有了解了以下内容:

一、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1、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2、课程的社会背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数字化时代、终身学习社会)。

3、东方课堂文化重视——基础、系统、规范。西方课堂文化重视——创新、应用、前沿。二者可以相互借鉴趋同。

4、当代课程改革的理念变化。

(1)学生适应课程——课程适应学生。当代课程改革的理念变化。

(2)组织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经历。当代课程改革的理念变化。

(3)只为升学奠基——为了终身发展。

二、课堂教学的评价改革

1、评价的新原理:

增值性原理——对工作的正导向性、全员参与原理——开放性的.评价、模糊性原理——不以量化为唯一、形成性原理——注重动态变化、激励性原理——明确努力方向。

2、评价方案:

理论—准则系统(指导思想、评价原则)、指标—标准系统(评价目标、指标系统、标准系统、计量系统)、操作—运行系统(评价组织系统、测评方法、评价心理调控)。

3、好课的标准(有感知——有感悟——有感动、内容好——思想到——激情高)。

4、评课的内容(从教学目标分析、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从教学程序上分析、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5、评课的层次(提出建议、发现问题、归纳经验、发掘亮点、就课论课)。

6、评课的方法(评青年教师课,突出一个“导”,倡导一个“帮”;评教学检查课,突出一个“实”,倡导一个“促”;评研究观摩课,突出一个“研”,倡导一个“争”评教学竞赛课,突出一个“比”,倡导一个“学”)。

7、评课的“工具”——评课表(理念目标、观察点—观察面、基本依据)。

三、教学设计的有效追求

1、教师教学行为——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新课程的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机智、情感激励)。

2、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内容的有效、教学方式的有效、教学巩固的有效、教学评价的有效)。

3、教学目标制定——落实课改理念(“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4、教材内容分析(本主题内容的地位——在单元或章节中同其他相关知识元的关系分析(注重教育价值);本主题内容的结构——包含的知识元素及其层次关系和主次关系分析(注重学习过程);本主题的重点与难点——在一般情况下,对各知识点学习要求上的比较分析(注重核心概念))。

5、教学准备的要求(教具准备:如将教科书上图表制成挂图或“投影片”,以供分析讨论;资料更新:如对课文中某些偏早(太老)的经济数据(案例),适当更新等;学生预习:如有条件者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事先组织学生对问题作调查等)。

6、教学过程设计——基本要求(注意讲究教学导入的艺术;注意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问题能力;体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互动;注重课堂中的有效巩固与评价注意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益。)。

7、学习评价的实施(“课堂评估”:课堂提问、学生置疑、小组讨论、实际操作、微型调查、课堂测验、检查单等方式,多方面了解情况,诊断问题,优化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作业练习评阅”:纸笔作业、口语交际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实验操作作业、小组合作作业;个性化作业、表现性作业;注重知识技能的生成,与学生共同制订作业标准,支持提高学习信心)。

8、如何让课件为教学内容服务(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技术应用恰到好处、技巧艺术有机结合)。

9、教师的专业发展——基本思路(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教师的成功人生不是都当特级教师、校长而是是否拥有丰富的思想。

四、收获

1、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突破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问题的设计,使其更具有开放性。教师要对教学主题和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这种加工和处理是在充分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

2、新课程设计必须坚持以学新课程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人翁地位。

3、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所学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不断向同行请教,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以便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

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5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这就是“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它既强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努力向“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面发展。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

一、什么是备课

通过张老师的讲座,结合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备课是面向学生教学前通过钻研教材、教参及有关资料,进行教学预设(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的一种教学常规工作。它与备课、上课、作业、考试属于一条相互关联的完整性的教学环节,每一环不可欠缺。其内容一般分为:教学要求(现常说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关键)、教学准备、教学课时和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作业布置。这指的是备一节课的内容,如果是备一学期的课,那前面还要有学期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安排)、学生成绩记载(现叫成长记录)、单元教学计划。

二、备一节课和备好一节课是一样吗?

备一节课,就按备课的一系列环节把教学预设的内容完成了就行。而备好一节课,那就难了。有人说把一节课备出来上成了一节优质课就备好了,这算备好了一节课。其实,备好一节课需花一辈子的努力!支玉恒老师说:“备课一次,往往汇集了自身多少年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是啊,备课——伴随我们一生的,我们只有心中有爱,不断积淀,不断创新,我们的课才能常备常新,享受教学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所以,我觉得要备好一节课,并非易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的确,有效备课,优化备课环节对我们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三、怎样备课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把教案分为“有形教案”和“无形教案”,则“备课”基本等同“教案”。“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师将备课的部分内容,付诸文字,写于教案本上。有形教案应该“简而实”。“简”即简单、简约。因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写出来的,有些内容完全可以记在脑子里,比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师教学用书》中都写好了,你为什么要抄到教案本上呢?为什么不能记在头脑里呢?如果你有补充,为什么不能补充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呢?你只要把教学大致步骤、所提精当问题、所设计恰当练习、需要特别强调(指导)的内容,写下来,就行。节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备“无形教案”。“实”即实在、实用。教案是教学的方案,是指导教学用的,如果你课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课堂上用(当然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那你还写教案做什么?简单、简约才实在,实在才实用。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又提出写“教后反思”(或称“案例反思”、“教学反思”)。“教后反思”当然属于“有形教案”之列,当然有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失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措施,但也不是说课课都要写反思,每篇反思都要求多少篇幅。教师的劳动,个体创造成份很大,只有充分尊重,才可能充分“个体创造”。“无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说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师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道德水准、工作作风、基本功夫等的综合体现。如果落实到某一课的备课上,就是老师为上好这一课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备(有许多东西是无法、也无须用文字表达)。无形教案要“丰而深”,即丰富、丰厚、广博、深刻,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诸笔端,更多的是存于胸、注于脑。只有这样,课堂才有可能“动态生成”,才有可能“充满生命活力”。相对而言,“无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叶茂,不能“本末倒置”、甚至“舍本求末”。

(二)、一般性备课的五步:

1、备好课标。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矗课标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把整个九年义务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细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备好教材。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拿到教材后一定要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结构有清楚的认识,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感知,再针对上课内容进行具体解读。广东资深教师石景章老师说他不读十遍书不上课。可见理解教材的重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之更加完善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3、备好学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就要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具体而言,诸如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让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构建,哪些问题可让学生提出,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疑难可让学生自主解答,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层,停留表面,学生可能需要点拨、引导;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偏离主题较远,需要及时拨转方向;哪些语言含蓄处、文本空白处、意境深远处、情感共鸣处、认识分歧处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话,激发创新的火花。总之,运筹帷幄,不打无准备之仗。

4、备好自己。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备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生命乐章中跳动的音符,你如何谱写,就将有怎样的乐章。

5、备好教学方案。教案分详案和简案,实录式教案设计称为“详案”,多表现为师生问答式,我总感觉这种形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削弱了师生交流的质量,降低了教师随机应变和灵活调控的能力。应该设计结构式教学方案,也称预案。预案设计是否可以说宜粗不宜细,理清整体思路框架,整体把握教学进程。多设计话题性、开放性问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总之,听了张老师的讲座,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实践,谈了以上的想法,或许所获、所思有偏颇的地方,但却是我内心的想法。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反思,让自己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推荐第3篇: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1

过这次的学习,对教学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堂上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合自己的单元教学设计尝试了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自己认识到: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教学的结果,更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

还认识到:教学评价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许多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的结果为改进教学与检验教师提供依据;教学评价的结果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情况提供反馈;评价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工具,用于查明在达到一整套教学目标时,可供选择的程序是否同样有效;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端正教学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的学习,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自己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2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

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3

通过学习了两节课的教学设计课程,我们可以从教材中得知,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需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学系统设计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一点的,因为它都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有些东西不仅仅是要理解它,特别是考试的时候都是要背的,但是希望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让我们的学习轻松一点,不会觉得干燥,正如老师这样让我们搞一下博客,共同学习,我想这种方法比较好一点。

希望在往后的日子里,能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它学好。我也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把它觉得很好的。。愿我们都能够通过学习了教学设计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教学的结果,更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4

本次培训很实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

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矗

2、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

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矗。

3、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

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4、是学习收获巨大。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5

板书是一种课堂艺术,是一种可视语言,是教师口语的书面表达形式,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手段,是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几乎每一堂课都不能缺少板书。而在时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今天,板书在教学中越来越被老师忽略,有的老师或是在黑板上随意写上一些凌乱的内容,或是干脆没有任何书写内容,完全放弃了板书的使用。

难道板书果真不重要、不需要了吗?不是,其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板书对课堂教学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它有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多采的形式。

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有效利用,会使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不同。而对于学生来说,好的板书,既是智慧的凝聚,也是艺术的结晶,它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更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

一、教学板书的作用

1、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板书教学中由于利用了板书图示中文字、符号、图像的组合,具有在呈现时间、颜色差异等方面独具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特有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好的板书手机版,提纲挈领,能揭示课堂学习的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对教师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板书轻松地掌握教学的重点,把握教学的难点。

3、板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仅仅用口头语言表达学生难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而板书则准确地反映了教材内容,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学生只要把握了板书,也就把握了教材的整体框架。

4、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板书运用简要的文字或图像等形象画面呈现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繁冗的语言说明,从而简化了教学过程。有时还可以把有关板书图示作为导学提纲预先发给学生,或让学生对照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或让学生边学边补充有关内容,从而节省了教师大量讲述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从而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5、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

板书具有直观性,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师的板书反映了其层次性,这对于学生以后复习时把握学习内容的要点、层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很大作用;教师的板书还影响到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设计巧妙的板书,往往是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钻研的结果,这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板书设计的类型

1、提纲式板书。

提纲式板书就是按照教材内容的条理性和标题的等级层次列出纲目,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板书方式摘录教材富有标志性的中心句、段中主句或关键词句,这是最常见的板书方式。它的优点就在于提纲挈领,条理清楚。

2、结构式板书。

结构式板书又称图形示意板书,就是通过箭头、括号等一些特定的符号,把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体现出来。这种方法,基于教师对教材认真的钻研、高度的概括、独到的表达,反映教师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技艺技能及审美情趣。它的优点就在于脉络清楚、逻辑清晰。

3、图示式板书。

图示式板书也可称为板画赋形板书,这种板书形式通过图形、线段、文字、符号的有机组合,或以简笔画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它渗透了中小学教师的艺术情趣,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它的优点就在于形象直观、简洁明了。

4、表格式板书。

表格式板书是借助于表格的形式,用类比、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反映教学内容它的优点就在于信息量大、条理清楚,简约明了,有整齐、对称、均匀、清晰、简洁之美。

5、辅助式板书

辅助式板书是为了对教材内容和正式板书起到一定的诠释、论证或辅助补充作用而设计的板书。它的优点就在于机动灵活、相辅相成。

三、板书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板书设计,是发端文本,源自教者,成于黑板的,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其设计要合理,不能脱离实际,违背科学性。板书要反映教材特点,突出教材重点,揭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关键。板书设计,以教材为依托,蜕于教学内容,呈现理性的课堂内涵,显示精致的课堂构思,是为好板书。

它要求教师把教学的主要内容浓缩为具有逻辑联系的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图表。要注意板书内容的内部联系,掌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逻辑关系。

2、直观性原则。

板书要明白显眼,简明扼要。一堂好课中,板书是其中又一直观的显现,是美的华表。设计、提炼板书,或点笔墨间的情趣意蕴,或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络,或留师生间的互动生成,要字字关情,句句露珠;要达到增一字则肥,减一分则瘦的境界;要让学生看之如阳春三月,新意逼眼,听者见之,若有所感,然后又欣然顿悟,豁然开朗,击节称快。板书要达到提纲挈领,纲领目张的效果。

3、实用性原则。

任何一则板书,要本着实用的原则。板书设计,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地显现自己的设计,不能牵强附会地构筑板书。板书构思,契合教学程序,展现出一幅动态的教学流程,也是文本精髓的不断生成。总之,设计要从细微处浓缩要义,从宏观上巨篇勾绘文旨意趣。简约的要言不烦,细致的精细入微。

4、简约性原则。

那种以一当十,要言不烦,以少总多的精心建构,展示教者风范的板书,是需要教者用心咀嚼,用心绘制,而不能草草了之,应付了事,有了就行的。当然,板书无论采取何种样式,教师的书法美,板书章法排版的理性美,文图展示的艺术美,都应该在设计中予以高度重视。

对文本的挖掘,要因人而异,要因时而定,要因势而行,要因课而设,但简约,是板书的定律,要惜墨如金,精心构思,不能怠慢。板书,要简约,但不简单。在课堂之中,板书若游龙,翩翩行走,不时使课堂妙笔增辉;课余之际,它又是点睛之笔,使课堂余味顿生,形神兼备。

5、有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要追求有效。高效的课堂是丰厚的,是成功的课堂。而板书是灵动课堂中的有效资源的撷取和提炼,是师生互动中有效课堂的彰显。美既是有用。凡在实际运用中合理的板书,我认为都是美的,哲学家所说的:存在就是合理的。但我认为,合理的板书存在才更好。

6、生成性原则。

课堂是生成的,所以板书的设计,课前精心构设,课中要随机而动,适宜地调整,或把再生的知识、情趣、义理,适宜地点拨在黑板,让课堂显示互动、生成的语言美;或把讨论探究的成果,思想,启示,简练地穿插在板书里,让课堂显示思维、意旨的情蕴美。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应该强调实效和生成的原则,使得板书的构设,也更科学和缜密,更具有时代的功用和发展的效能。

总之,在课堂教学时,优秀的板书不仅能完整地、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维与记忆,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虽然课件有板书所无法具有的种种优点,但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是缺不了板书这支“点睛”之笔的。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6

通过学习了两节课的教学设计课程,我们可以从教材中得知,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需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学系统设计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一点的,因为它都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有些东西不仅仅是要理解它,特别是考试的时候都是要背的,但是希望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让我们的学习轻松一点,不会觉得干燥,正如老师这样让我们搞一下博客,共同学习,我想这种方法比较好一点。

希望在往后的日子里,能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它学好。我也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把它觉得很好的。。愿我们都能够通过学习了教学设计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7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这就是“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它既强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努力向“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面发展。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8

一、什么是备课

通过张老师的讲座,结合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备课是面向学生教学前通过钻研教材、教参及有关资料,进行教学预设(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的一种教学常规工作。它与备课、上课、作业、考试属于一条相互关联的完整性的教学环节,每一环不可欠缺。其内容一般分为:教学要求(现常说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关键)、教学准备、教学课时和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作业布置。这指的是备一节课的内容,如果是备一学期的课,那前面还要有学期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安排)、学生成绩记载(现叫成长记录)、单元教学计划。

二、备一节课和备好一节课是一样吗?

备一节课,就按备课的一系列环节把教学预设的内容完成了就行。而备好一节课,那就难了。有人说把一节课备出来上成了一节优质课就备好了,这算备好了一节课。其实,备好一节课需花一辈子的努力!支玉恒老师说:“备课一次,往往汇集了自身多少年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 是啊,备课——伴随我们一生的,我们只有心中有爱,不断积淀,不断创新,我们的课才能常备常新,享受教学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所以,我觉得要备好一节课,并非易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的确,有效备课,优化备课环节对我们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三、怎样备课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把教案分为“有形教案”和“无形教案”,则“备课”基本等同“教案”。 “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师将备课的部分内容,付诸文字,写于教案本上。有形教案应该“简而实”。“简”即简单、简约。因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写出来的,有些内容完全可以记在脑子里,比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师教学用书》中都写好了,你为什么要抄到教案本上呢?为什么不能记在头脑里呢?如果你有补充,为什么不能补充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呢?你只要把教学大致步骤、所提精当问题、所设计恰当练习、需要特别强调(指导)的内容,写下来,就行。节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备“无形教案”。“实”即实在、实用。教案是教学的方案,是指导教学用的,如果你课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课堂上用(当然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那你还写教案做什么?简单、简约才实在,实在才实用。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又提出写“教后反思”(或称“案例反思”、“教学反思”)。“教后反思”当然属于“有形教案”之列,当然有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失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措施,但也不是说课课都要写反思,每篇反思都要求多少篇幅。教师的劳动,个体创造成份很大,只有充分尊重,才可能充分“个体创造”。 “无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说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师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道德水准、工作作风、基本功夫等的综合体现。如果落实到某一课的备课上,就是老师为上好这一课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备(有许多东西是无法、也无须用文字表达)。无形教案要“丰而深”,即丰富、丰厚、广博、深刻,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诸笔端,更多的是存于胸、注于脑。只有这样,课堂才有可能“动态生成”,才有可能“充满生命活力”。相对而言,“无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叶茂,不能“本末倒置”、甚至“舍本求末”。

(二)、一般性备课的五步:

1、备好课标。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矗课标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把整个九年义务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细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备好教材。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拿到教材后一定要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结构有清楚的认识,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感知,再针对上课内容进行具体解读。广东资深教师石景章老师说他不读十遍书不上课。可见理解教材的重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之更加完善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3、备好学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就要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具体而言,诸如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让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构建,哪些问题可让学生提出,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疑难可让学生自主解答,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层,停留表面,学生可能需要点拨、引导;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偏离主题较远,需要及时拨转方向;哪些语言含蓄处、文本空白处、意境深远处、情感共鸣处、认识分歧处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话,激发创新的火花。总之,运筹帷幄,不打无准备之仗。

4、备好自己。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备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生命乐章中跳动的音符,你如何谱写,就将有怎样的乐章。

5、备好教学方案。教案分详案和简案,实录式教案设计称为“详案”,多表现为师生问答式,我总感觉这种形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削弱了师生交流的质量,降低了教师随机应变和灵活调控的能力。应该设计结构式教学方案,也称预案。预案设计是否可以说宜粗不宜细,理清整体思路框架,整体把握教学进程。多设计话题性、开放性问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总之,听了张老师的讲座,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实践,谈了以上的想法,或许所获、所思有偏颇的地方,但却是我内心的想法。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反思,让自己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9

听了xx教授讲的有关教学评价与教学设计这一专题我有了解了以下内容:

一、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1、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2、课程的社会背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数字化时代、终身学习社会)。

3、东方课堂文化重视——基础、系统、规范。西方课堂文化重视——创新、应用、前沿。二者可以相互借鉴趋同。

4、当代课程改革的理念变化。

(1)学生适应课程——课程适应学生。当代课程改革的理念变化。

(2)组织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经历。当代课程改革的理念变化。

(3)只为升学奠基——为了终身发展。

二、课堂教学的评价改革

1、评价的新原理:

增值性原理——对工作的正导向性、全员参与原理——开放性的评价、模糊性原理——不以量化为唯一、形成性原理——注重动态变化、激励性原理——明确努力方向。

2、评价方案:

理论—准则系统(指导思想、评价原则)、指标—标准系统(评价目标、指标系统、标准系统、计量系统)、操作—运行系统(评价组织系统、测评方法、评价心理调控)。

3、好课的标准(有感知——有感悟——有感动、内容好——思想到——激情高)。

4、评课的内容(从教学目标分析、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从教学程序上分析、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5、评课的层次(提出建议、发现问题、归纳经验、发掘亮点、就课论课)。

6、评课的方法(评青年教师课,突出一个“导”,倡导一个“帮”;评教学检查课,突出一个“实”,倡导一个“促”;评研究观摩课,突出一个“研”,倡导一个“争”评教学竞赛课,突出一个“比”,倡导一个“学”)。

7、评课的“工具”——评课表(理念目标、观察点—观察面、基本依据)。

三、教学设计的有效追求

1、教师教学行为——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新课程的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机智、情感激励)。

2、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内容的有效、教学方式的有效、教学巩固的有效、教学评价的有效)。

3、教学目标制定——落实课改理念(“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4、教材内容分析(本主题内容的地位——在单元或章节中同其他相关知识元的关系分析(注重教育价值);本主题内容的结构——包含的知识元素及其层次关系和主次关系分析(注重学习过程);本主题的重点与难点——在一般情况下,对各知识点学习要求上的比较分析(注重核心概念))。

5、教学准备的要求(教具准备:如将教科书上图表制成挂图或“投影片”,以供分析讨论;资料更新:如对课文中某些偏早(太老)的经济数据(案例),适当更新等;学生预习:如有条件者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事先组织学生对问题作调查等)。

6、教学过程设计——基本要求(注意讲究教学导入的艺术;注意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问题能力;体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互动;注重课堂中的有效巩固与评价注意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益。)。

7、学习评价的实施(“课堂评估”:课堂提问、学生置疑、小组讨论、实际操作、微型调查、课堂测验、检查单等方式,多方面了解情况,诊断问题,优化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作业练习评阅”:纸笔作业、口语交际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实验操作作业、小组合作作业;个性化作业、表现性作业;注重知识技能的生成,与学生共同制订作业标准,支持提高学习信心)。

8、如何让课件为教学内容服务(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技术应用恰到好处、技巧艺术有机结合)。

9、教师的专业发展——基本思路(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教师的成功人生不是都当特级教师、校长而是是否拥有丰富的思想。

四、收获

1、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突破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问题的设计,使其更具有开放性。教师要对教学主题和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这种加工和处理是在充分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

2、新课程设计必须坚持以学新课程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人翁地位。

3、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所学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不断向同行请教,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以便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推荐第4篇: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各学科的教学更加活跃。但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死记硬背”现象仍然不能杜绝,学生们还是考过就忘。要实现地理教育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关键之一要改革地理教学评价制度。通过学习《初中地理教学评价》,使我获取了自己进取的途径与经验。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一、改进教学,激发兴趣

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厌学地理的倾向,这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改进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意教学艺术,注意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上课时十分注重用自然亲切的教态和具有感染力和激励性的语言潜移默化地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如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教与学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课堂上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注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不断肯定与鼓励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各个层次的同学更多地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例如在《人口与人种》这一节的“不同的人种”时,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让三个小组代表白种人、黑种人与黄种人,从人种的外部特征、有哪些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分布地区来介绍不同的人种,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勇于探究人文的意识。

二、结合教学,加强教育

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发挥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并强化学生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教学时做了以下两个方面 :

1.地理教材的内容特别贴近我们生活的实际,例如在讲《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这一节的“聚落与环境”时,就问:你的家乡、你的学校所在地如何?在介绍矿产资源时,就让学生谈谈夹皮沟金矿的资源,松原的油田;在介绍世界气候时也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桦甸、夹皮沟的气候、地形、水文等特点,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家乡,也激发了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之情。

2.在教学中不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发展与合作》这节时,通过展示我国地理国情的优势,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指出我国地理国情的劣势,例如:山区面积

广大、自然灾害多发;许多地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条件恶化;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和各种产品占有量偏少;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还待于进一步加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等等,使学生在产生必要危机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达到让学生逐步树立无限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改变祖国面貌的雄心壮志。

三、要讲究课堂管理的技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可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激发学生动脑思维,畅所欲言,尽可能让他们提出有个性的见解,或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示,产生新的见解。其间,教师只以普通一员参与讨论,或启发,或表扬讨论中有创见的学生。当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才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以求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论性的精确评价容易给一些学生增添压力,甚至带来伤害,可采用模糊评价,给学生适当指点,建议。这样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不断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中给予点拨启迪,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激励,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民主评价能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经历成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发展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达到自我反馈、自我分析、自我校正、自我完善、主动发展的目的。

我们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

四、总结反思要及时

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 达到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没有达到的话,原因是什么?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 处理的是否得当? 这次课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 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 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 在下次课中打算如何克服在这次课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等等。 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有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的解决, 在课后要及时的回顾总结, 不断的调整、改进以期达到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 也正是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的方面。

总之,在新的地理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加强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的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更加高效地完成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

推荐第5篇: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12/12/30 从XX年秋季试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经过二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地理课改工作初见成效,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经过二年多的摸索、探讨与实践,我们认为地理课改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把握好课标,使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等。

2、“带活地图”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虽然是中考科目,但由于采用开阅考试,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懒于记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的知识,让知识开花结果。

4、营造探究式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①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②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推荐第6篇: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地理外出培训心得体会

地理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下面谈一下我在地理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的一些亲身体会。

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概念。

例:内流河是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外流河是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这两个地理概念难以理解,容易混淆在一起。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两个地理概念,我结合学生熟悉身边地理事物的特点,联系起流经五指山市的南圣河作为实际例子。我问:南圣河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有的学生答内流河,理由是南圣河河水流入了昌化江,没有流入海洋;有的学生答外流河,理由是南圣河河水虽然流入了昌化江,没有直接流入海洋,但是南圣河河水通过昌化江最终间接流入了海洋。对于这两种理解方法,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与课文中“内流河”与“外流河”的概念进行对照,最后得出圣河河是外流河的结论,使学生对“内流河”与“外流河”的概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第二,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成因。

例:目前,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个地理成因,我结合学生对实际生活中所看到和听到的现象兴趣浓的特点,联系起五指山市这个小城市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原因。我问:在我们五指山市,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现象也十分突出,大家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能否回答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们积极踊跃,各抒己见。归纳起来有:城市的人多、车多、花多、灯多、楼多,城市的街道多、公园多、学校多、医院多、工厂多、商场多、电影院多。然后我总结:城市环境优美、生活优越、交通方便、就业机会多、公共设施齐全、医疗卫生和教育条件好,等等。这样,就吸引很多人想到城市去,如:大学生分配工作都想留到城市里,农村人口到城市去打工等。关于农村人口到城市去打工的原因,我又让学生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来分析说明,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一是由于划拨宅基地、修建工厂、修建铁路和公路等原因,使耕地不断减少;二是由于农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很多地方实现了机械化和现代化,如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等大中型机械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于是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找到就业机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由农村走向了城市。列举了五指山市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实际例子,学生们深刻了理解了“目前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地理成因。

第三,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原理。

例: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画经纬网,目的是为了确定地表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那么,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的原理是什么呢?只有纬线或只有经线能否确定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个地理原理,我结合学生对电影院十分熟悉的特点,联系起电影票上的号码编排的实际例子。我们去看电影,电影院的座位分横排和竖排,电影票上标有横排号和竖排号;横排和竖排分别相当于经纬网中的纬线和经线,横排号和竖排号分别相当于经纬网中相应纬线和经线的度数,即纬度和经度。利用电影票上的横排号和竖排号,把相应的横排和竖排相互交叉,就可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同样道理,根据经纬网中一个地点的纬度和经度,把相应纬线和经线相互交叉,就可准确迅速地找到这个地点的地理位置。在经纬网中,如果一个地点只有纬度或只有经度,就好比电影票上只有横排号和竖排号;也就是说,如果只有纬线或只有经线,就好比电影院的座位只有横排或只有竖排,当然就起不到确定地理位置的作用。列举了电影票这个实际例子,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的地理原理。

第四,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规律。

例:阳光直射斜射与地面单位面积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之间关系的规律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地理规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个地理规律,我结合学生对手电筒光线比较了解的特点,联系起手电筒照射墙壁的实际例子。当我们用手电筒直射墙壁时,看到的光斑面积很小,亮度却很大;斜射墙壁时,看到的光斑面积很大,亮度却很小;而且,斜射的程度越大,看到的光斑面积越大,亮度却越小。由此可推知,阳光直射时,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多;阳光斜射时,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少;而且,斜射的程度越大,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少。列举了手电筒照射墙壁这个实际例子,学生们深刻理解了“阳光直射斜射与地面单位面积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之间关系”的地理规律。 综上所述,学生们对实际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喜闻乐见,学生们对实际生活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是丰富多彩的。在地理教学中多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既可以学以致用,又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推而广之。

地理外出培训交流体会

姓名:马晓燕

推荐第7篇: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2014年上学期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张红

传统讲授法,教师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这种方法使学生觉得枯操乏味,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不能保持良好状态,往往事倍功半。初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深入钻研《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和实质,结合地理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心得。

一、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信息的反馈

地理教师应十分重视反馈性原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以实施最优的教学方法.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学生的信息反馈是多样的,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分析研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找出存在问题,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采用个别谈话、开座谈会、填表统计等形式,了解学生学习地理的情况。

2、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问题,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作业练习。作业练习记录了学生分析思考及解题思路的全过程,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或课后进行教学效果调查研究。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

4、单元测验。每个单元教学完成后,可通过小测验的方式,分析学生的不足之处,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一个学生若对某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能动性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要使学生学有兴趣,老师必须教得有趣。在教学中,可选择适当的地理诗歌、地理散文、地理故事、地理谜语、时事地理等进行教学,还必须注意联系实际,地理课程综合性强,内容包罗万象,有斗转星移的无限宇宙,有风云变化的自然现象,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还有千百年来世界各国人民谱写的人类文明的光辉篇章,丰富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只要教师适时地加以启发诱导,就会使学生感到无穷的乐趣,由此激发学生想急于了解这众多自然之谜的强烈愿望,从而对地理课产生极大的兴趣,促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三、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地理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更加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所以要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不断对学生给以学习方法指导。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时,学生感到困难,找不到规律,只能死记硬背。为此,我指导学生把影响气候的三大因素进行分解,在理想大陆图的基础上制成三幅图,第一幅图只考虑太阳辐射因素,在图上表现出热量带;第二幅图只考虑大气环流因索,图上表现出了东岸的季风气候,西岸的雨林、草原、沙漠、硬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等气候带;第三幅图只考虑地面状况这一因素,图上显示出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还可表示独特的高山气候等。这三幅图,每一幅图只表示一个因素影响下的气候分布状况,叠加在一起正好形成世界气候类型图。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学生掌握住这些学习方法后,会使学生由想学向会学转变。

四、加强智能开发,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智力,通过对教材中地图、示意图以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智能.首先教师要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要精心准备。在教法上既要把规律性、理论性的东西讲透,又要辅之以形象生动的直观演示。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可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在“动”中获得知识.在“动”中培养智能。此外,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智能的过程中,各种图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运用地图、图像、图解,变隐为显,形象地概括出来,才能讲授清楚。因这些图像、图解概括性很强,又占有广阔空间,具有丰富的智力因素。所以,我们在今天强调培养学生智能的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地图,挖掘发挥它在培养学生智能的潜在作用。

推荐第8篇:地理教学设计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自然环境)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板书设计, 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复杂的气候: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连云港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寒暑相宜,四季分明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P7“亚洲气候类型图”)

1、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3、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4、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5、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6、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7、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农业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8、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活动】

展示非洲气候图P9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板书设计: 复杂的气候: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推荐第9篇:地理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设计

—工业地域的形成

徐霞霞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

在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这部分第

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集聚的类型,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工业联系、工业分散

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给出鞍钢集团(材料1)和大连开发区(材料2)的相关材料。 上述两个工业区它们都是集中分布于某一个地区内,它们谁的占地面积大,谁的工业更复杂、工业规模更大,它们的成因相同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今天的课程。

【讲授新课】 师: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上述两个工业区,无论是哪一个,能在一地区内集中这么多工厂、企业,说明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我们把这种联系称为工业联系。

(提问):那么鞍钢和大连开发区是一种联系吗?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鞍钢,他的子公司当中有很多工厂,比如:采矿场、洗矿厂、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等等。(提示每个工厂之间有什么关系?前一个工厂和后一个工厂之间有什么关系?)(生):略

【课堂讨论】:存在此种联系的工厂还有那些?

【过渡】那么在大连开发区的5000多家企业也都存在这样的联系吗? 生:略 师:那么他们为什么还会聚集在一起呢? 生:略

【教师小结】 工业联系

1、生产上的联系

①有直接“投入-产出”生产联系(如服装)②没有直接“投入-产出”生产联系(如汽车)

2、空间上的联系(如经济开发区) ①共同利用基础设施②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 【设计意图】

通过对鞍钢集团和大连市开发区的资料对比,得出工业集聚的两种分类。一方面,由乡土地理素材引出工业联系,为学生提供身边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身边的事例归纳总结工业联系的几种情况,通俗易懂的例子辅助理解。 【过渡】从材料分析中我们发现,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集聚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提问)工业集聚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学生阅读自学)

(归纳)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

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这样的工业集聚叫做专业化的工业集聚。 另外,工业集聚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讨论】刚才我们学习过的两种工业联系分别对应哪一种工业集聚?

生:略

学生自行阅读案例2珠三角的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并分组讨论完成活动题,加深对专业化工业集聚的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改变传统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

【过渡】当一个地区的工业集聚的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形成工业地域。工业地域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按照形成原因分类可以分成:自发形成和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按照工业地域发育成的不同可以分成:发育程度高的和发育程度低的两种。

【讨论】通过对鞍钢集团和大连开发区资料的对比,分析他们按照成因分,分别属于哪一种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高低属于哪一种? 【教师小结】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高 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低 开发区的形成原理

(提问):通过对鞍钢与大连开发区的工业企业的数量、规模、企业联系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工业地域发育程度的高、低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代表工业是什么?哪一类更容易发育成工业城市?

【板书】

工业集聚 工序上的自发形成 工业城市 联系 的工业地域 工业 工业 联系 地域

空间利用有规划形成 上的联系 的工业地域 工业集聚

轻薄短小电子元器件 【课后作业】

构思设计一处工业地域,并画出示意图。要求:①至少包括三个在生产过程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②要有若干个围绕同一基础条件(如劳动力、交通等)集聚的工厂;③尽可能体现出一定的工业科技含量;④布局有序、合理,并能体现出对环境保护的考虑。

推荐第10篇:地理教学设计

“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日照师范学校 厉延桂

【教材分析】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以地球为中心事物,周围的太空环境,指的是整个宇宙,但“重点是太阳系”。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还是运动?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这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描述”出来。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行星,而“普通”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个性,“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紧扣谈天说地的话题,提出“说地”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

2 (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读图指导)图1.2体现了宇宙是按一定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

(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我们在缅怀曾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甚至献身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肩负着继往开来,不断探索的使命。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导]

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自学、讨论、点评] 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

(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

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3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根据这些共同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结构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

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只提出,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点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导学]

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

[自学整理、交流点评]

第一步:读图表分析。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第二步:阅读、理解教材。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讨论交流评议。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点评侧重分析探讨的角度(即从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备生命物质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分析,而不是作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注意运用中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利用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条理性和科学性);采用集体评议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活动]

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

4 的行星。以小组P.7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最后全班交流。

说明:这里所谓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要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加以判断。活动只是给出了一种思考的线索,同学们的思考要力争富有创意,敢于“异想天开”。

[拓展]

第一步,课堂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根据条件许可,参加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网上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同向性 2.共面性 3.近圆性

三、地球的特殊性

1.外部条件 2.自身条件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课标教材必修Ⅰ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即中师地理的开篇章节。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图表信息,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分析、探讨、认识宇宙中的地球。本节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老师的引导启发,有助于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地球。老师的鼓励帮助,使学生从多角度展示自己的见解。以小组活动形式提出并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更使学生“异想天开”,勤于思考、富有创意。

本节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课程设计的新思路。但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过程中,要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

第11篇: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做课人:马永新 单位:正定五中 时间:2013年5月 9日 教学内容:《地理事物特征描述》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是地理高考中强调的能力之一。但在本课中只学习“描述地理事物特征。

内容分析: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2、对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描述

3、对气候特征的描述

4、对河流特征的描述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基础,但缺乏一定的答题技巧,不能灵活运用,思维能力不全面,不能多角度答题,审题不清,不能领会命题者的命题寓意,知识不能转化成能力,答题时运用术语不够地理专业化。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内容偏重理论,又缺乏理论的深度,如果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成一定的概念,达到和应用的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最近我们做的几套题,其中区域方面的题有的只给了一部分地图和经纬线,

1 我们很多学生,一看就头疼,为什么呢,因为根本不知道在哪,怎么能够做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遇到这样的题应该从哪下手,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看一下这幅图,这是一幅什么地图呢,是世界简图。

非洲:小纬度 小经度 欧洲:大纬度 小经度

美洲:西经度

北回归线:北美

拉美 大洋洲:南纬度

大东经 亚洲: 北纬度 东经度

三、具体过程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从地形、气候、植被、河流和土壤几方面入手。

2、对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描述: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五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地形组成、地势特点、海拔地势、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3、对气候特征的描述:

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洋流

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

2 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入手。

4、对河流特征的描述

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的大小、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

水能:降水量大,径流量也大,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和形态、河网密度、落差和峡谷的分布。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四、板书设计

非洲:小纬度 小经度 欧洲:大纬度 小经度

美洲:西经度

北回归线:北美

拉美 大洋洲:南纬度

大东经 亚洲: 北纬度 东经度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2、对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描述

3、对气候特征的描述

4、对河流特征的描述

第12篇:地理教学设计

《黄河》教学设计

西畴县第一中学地理组 杨凤武

一、课标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对认识河流目标要求是:(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2)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河流的特点。希望通过对黄河和长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河流流经不同的地形、气候区,形成不同的特点,通过案例学习,掌握学习河流的学习方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黄河》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的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河湖概况之后,教材着重介绍了我国两条重要的河流——黄河和长江。本节课主要侧重学习黄河整个流域的环境问题,诱发学生探讨治理黄河流域环境问题的动机,并尝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上游的利弊”、“黄河中游的利弊”、“黄河下游的利弊”和“黄河文化”。

本次课除了向学生展示所学知识,还要让学生体会山东省昌乐二中兴起的“271”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题,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环境;知道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2.能力目标: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及逐步正确使用有关地理教学软件的兴趣和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树立爱国主思想;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2.教学难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3.教学方法:情感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启发式等教学法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黄河录像,将《黄河大合唱》作为背景音乐,以雄壮的黄河景象导入课题。黄河的基本概况(电脑展示)(读黄河水系图):找出:

1、黄河发源地和入海口:

2、干流长度和形状:

3、干流流经省区有:

4、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是:

5、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6、主要支流:学生上台点击鼠标,逐个演示黄河概况的源头、流经省区、注入海洋、长度、流经地形区、流向、主要支流、分界点。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自西向东流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其上中游分界处是河口,中下游分界处是孟津,主要支流上游有湟水、洮河,中游有汾河、渭河,而下游观察以后为什么没有支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个内容,黄河各段的水文特征,请同学们观看黄河各段的景观图片,思考各段的水文特征有什么不同。

二、黄河的水文特征

(电脑展示图)出示黄河的五幅景观图片[教师]这是黄河干流流经之处比较有代表性的五地点的景观。图片背后蕴藏了丰富的信息,不仅反映了我国地势自西向东的变化趋势,同时也展示了河流在上游、中游、下游的不同特点。下面我们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名讲解员,向“观众”介绍黄河的基本情况,并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图A位于黄河的哪一段?这一段为什么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2.图B中的绿色农业与黄河是什么关系?3.图C的瀑布确实很壮观,但这壮观是怎样形成的呢?4.图D是黄河的哪一段?你看出这一段有什么不妥之处吗?5.图E的三角洲泥沙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讨论]得出下列结论图A是黄河上游景观,位于我国地势第

一、二级阶梯的转换处,巨大的地势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图B也是黄河上游景观,尽管黄河还位于内蒙古高原上,海拔较高,但由于高原表面地势平缓,起伏很小,黄河水流流速减缓,从上游带来的泥沙在此淤积,形成了肥沃的平原,同时由于水流减缓,河网发育良好,便于发展灌溉农业。图C是中游景观,此处的黄河正好位于第二级阶梯前沿,地势骤减,水流落差很大,而形成景观壮丽的瀑布。图D是黄河下游景观,位于第三级阶梯内,流经我国的华北平原,此处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从黄土高原上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淤积,使河床不断抬升,两岸人民又不断筑堤,而发展成为今天的“地上悬河”。图E是一张卫星遥感图,表现了黄河的入海口的景观,河流携带的泥沙淤积而形成的三角洲。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共同讨论、合作,我们已经了解了黄河各段的水文特征,那么黄河的泥沙来自何处?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黄河的治理开发。

(播放泥沙来源的录像)出示探究活动的题目,组织学生讨论请你运用收集到的材料说明并思考下列问题:1.“地上河”的泥沙来自何处? 2.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什么?3.想出开发治理黄河的具体措施了吗?[学生思考]提出下列措施

上游开发:目前流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中游水土保持:据统计,上中游水土流失地区已兴修梯田、条田、沟坝地和其它地等基本农田520万公顷,造林790万公顷,种草230万公顷,兴修治沟骨干工程854座,淤地坝10万余座,各类沟道防护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万处。累计增产粮食538亿千克,木材蓄积量5000多万立方米,饲草250亿千克。一些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已经得到改善。下游加固大堤:据统计,五十年来,黄河大堤共完成13.8亿立方米土石方,相当于建造起了13座万里长城,黄河下游基本形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涝”的防洪工程体系,保证了50年伏秋大汛岁岁安澜。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对黄河泥沙的治理,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在于国家重视,二在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而今天,黄河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从1972年黄河首次出现断流以来,26年来,平均4年3次断流,尤其20世纪90年代,年年春季断流。199

7、1998年黄河断流达二百多天,严重影响了下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请你根据查阅的资料说明黄河“断流”的原因?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挽救我们的“母亲河”?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和修筑梯田等水土保持工作;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各地区也应统一调配用水量,再通过合理地跨流域调水。[教师]学习黄河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人要尊重自然,自然才会回报人类,如果任意去破坏,自然

就会报复人类,就象黄河那样,给人类造成一系列的灾难„„[教师]:那么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黄河是我们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它对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要竭尽所能,好好保护它。

三、课堂作业:讲解一道高考题,主要目的是为了复习所学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四、家庭作业:填表,完成黄河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节教学设计时,我对自己所教学生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根据他们

学习能力特点,选择一定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教学原则。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还不够,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知不觉得成了目标行为的主体,而不是主导。由于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关注不够,使得这部分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厌学情绪。因此下一步我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13篇:地理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设计

第三节 西亚

石林县路美邑中学

李志仙

能力目标

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西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教材分2课时讲授。

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建议在教学中注意以下问题。

1 1. 本课与时事联系紧密,在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以便在课上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有充足的思维素材,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但要注意,对一些政治事件及相关名词、概念的解释不必过多。

2. 本课教学中地图的使用率较高,多为各部分文字教材的引申内容、细化内容,是学生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的基础和依据。授课时要注意每幅地图不同的呈现形式及不同作用,对地图信息要进行有效的提取和充分的挖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地图入手,从感性入手,探究性地学习地理知识。

3. 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引入──“长期的热点地区”】 新课导入部分,建议采取以下方式。 1. 学生活动。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文中给出的词语,以及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亚”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发言。

教师设问:“西亚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引入新课。

2. 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 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若干条“热点因素”,如“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在板书中以框题形式书写,然后再逐一具体分析讲授。

【三洲五海之地】

1. 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

2. 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2 3. 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4. 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丰富的石油资源】

1. 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 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2.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3. 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三条航线的优势差异,如提问学生: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B的差异何在?(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的距离最短,运费最经济,但由于运河地狭水浅,油轮吨位不高;B航线经非洲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 4. 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3 (1) 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匮乏的水资源】

1. 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 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文化差异】

1. 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 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 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 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 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全课小结】

可要求学生每人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是“我所认识的西亚”,对本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教学反思

其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

4 其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西亚》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西亚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

第14篇:地理教学设计

4.1气候资源

天津市第八十中学 赵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举例说明或分析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对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德育目标:树立因地制宜利用气候资源的观念,以及保护气候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气候资源的特点,气候资源在农业和建筑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气候资源在农业和建筑中的科学开发利用 教学方法:引导式、探究式 教学手段:网络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气候是一种资源,这是从对人类有利的一面来谈的,如果从对人类不利的一面来谈,就是气候灾害了。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人类是怎样利用气候有利的一面来进行生产、生活的。

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气候资源对农业和建筑部门的影响,及这两个部门是怎样充分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的。至于交通和旅游部门同气候资源的关系,我们将留在课下完成。

我们这节课首先学习“农业同气候资源之间的关系”。 〔网络出示〕《中国积温与熟制图、表》

〔师问〕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珠江三角洲三地的种植制度是否相同?

〔生指图、表回答,其他生补充〕(大意)

因为三地的积温、降水的数量有差异,就使得三地的气候条件不同,进而影响三地的种植制度不同──—虽然气候资源是普遍存在的,但各地气候资源的数量多少和结构有差异,说明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

〔师问〕东北平原能不能像珠江三角洲那样实行一年三熟的种植制度?为什么? 〔生回答,其他生补充〕(大意)

东北平原不能实行一年三熟的种植制度。因为东北平原的积温、降水的数值比较低,这样的资源条件不能满足一年三熟的需要,所以不同的农业生产对日照、温度、降水都有一定的数值要求,实行一年三熟超出了当地气候资源的数值范围了。

〔师问〕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应遵循什么原则?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回答,其他生补充〕(大意)

1.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即:要物尽其用,充分合理的安排农业生产,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如果要实行一年一熟的种植制度,则浪费了资源。

2.进行农业生产时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例如:东北平原就不能实行一年三熟的种植制度,那样就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了,就会像“聪明人的失误”那样受到惩罚。

〔网络出示:“聪明人的失误”农业生产实例〕

〔师问〕过去家家冬储大白菜,而今天津市区冬天储菜的人家越来越少,为什么?

〔生答〕(大意) 〔网络出示:利用温室、塑料大棚进行农业生产的原理、实例〕

蔬菜品种增加了。冬天气温低,用了大棚改善热量条件,使热量达到适宜进行农业生产的温度数值,即:光、热、水等气候资源都有周期性的变化。

〔承转〕

随农业科技的发展,人们广泛采用一些生产措施进行农业生产,挖掘了农业气候资源的潜力,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减少了。你能举出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措施吗?

〔生答〕间作、套种、塑料大棚、温室、生态农业、立体农业。

〔生问〕什么叫间作、套种? 〔生画图解答,师补充〕

间作:指在同一块地里同时种两种不同的庄稼,例如:两垄小麦之间种一垄大豆。

套种:指在同一块地里不同时间种两种不同的庄稼,例如:先种小麦,当小麦快收获时,在小麦之间补种玉米。

〔师设疑〕在农业生产中实行间作、套种的好处是什么? 〔生答〕(大意的归纳)

〔网络出示:利用间作、套种措施进行农业生产的实例〕 充分利用生长季节中的土地尤其是光、温、水、肥等条件,变一收为两收,变两收为三收。间作、套种是我国农业上一项传统的利用气候资源的增产措施。

〔承转〕

同学们生活在城市里,对农业生产不熟悉,但对城市的建设还是有切身体会的,气候资源在城市建设中也很重要。

〔师布置学习要求〕

现在,同学们可以进行“气候资源与建筑”部分的学习。你要利用你学到的知识,参加对“八十中学校内布局”情况的讨论。10分钟后我们进行讨论。

〔学生进入学习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及小组讨论〕 〔交流讨论〕

〔师问〕一般家庭购买住房时,都要注意房屋的日照情况,为什么要重视建筑物的日照情况?

〔生回答,其他生补充〕(大意) 房间阳光充足可以使人心情舒畅。人的皮肤受到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后,能产生维生素D,可预防小儿佝偻病的发生。阳光可杀死室内空气中的致病微生物。经常得到适量的日照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设问〕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一座建筑物的日照条件的好坏会影响到工作、生活在里面的人们的身体健康。那么,日照与建筑物朝向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师利用教具演示:日照与建筑物朝向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

为了保证居住区街道两侧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城镇街道走向大体成: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即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设问〕为什么是30°~60°夹角? 〔生答〕(大意)

我们在网站中查到:我国建筑物最低日照要求是2小时,如果建筑物与子午线交角大于60°,这座建筑物的有效日照时间只有1个半小时,就不能达到最低日照时间了;如果建筑物与子午线交角小于30°,那么总会有一个方向的房间达不到最低日照时间,光照条件差。

〔反馈〕

我们学习了日照与街道方位之间的关系,现在共同来解决一个现实问题:你们认为在我校校内布局中,哪些布局是合理的?哪些布局还需要改进?你们有哪些合理化建议?

〔网络出示“八十中学校内平面图”〕 〔生通过讨论后回答〕

“教室、办公室、机房、化学实验室”的布局合理及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承转〕

风也是资源,在城市规划中,利用得合理可以发挥其作用;利用得不合理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要考虑风向对城市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和稀释作用。

〔师问〕天津属于季风气候。在这种风向随季节变化的地区进行城市规划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生答〕在风向随季节变化的地区进行城市规划时,工业区应布局在最小风频上风向的郊外。 〔师问〕为什么“在郊外”? (网络演示动画“城市风”) 〔生答〕(大意)

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即“城市热力环流”。为了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在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注意城市热力环流的影响半径,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同时,还要在城郊之间建绿化带,以达到净化城区空气的目的。

〔师问〕如果我们不考虑其它影响,仅考虑天津市四季主要风向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你认为八十中学的锅炉房布局得是否合理?为什么?

〔网络出示“八十中学校内平面图”〕 图中明确:锅炉房的位置及天津市主要风向。 〔生答〕(大意)

不合理。因为锅炉房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如果有烟尘排放会污染整个校园,所以,应布局在校园的东北角处。 〔师强调〕要不断提高废气净化技术水平,做到达标排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承转〕今天这节课快结束了,结束之前,请同学们谈一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生总结〕略。 〔师评价并强调〕

1.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不同的地区,气候资源条件不同,会有不同的种植制度。另外,人们在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时候,投入“技术和资金”,改进农业生产措施,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可以建成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2、为了保证居住区街道两侧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城市街道宜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这种情况主要适用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而且,一地在进行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时,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光照、温度、风等)。

〔师总结并布置课后实践活动〕

这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中人们对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但目前人们对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做得还很不够。可喜的是各行各业都已重视并积极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许多国家已把气候资源与社会经济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在铁路、公路、机场的建设规划中就充分考虑了在对气候资源的利用中做到趋利避害,我国很多省市开发旅游资源时也考虑到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这方面的实例,以小组为单位制成演示文稿或以论文的形式,提交给老师,两周后,我们要将大家的成果在网上公布。

板书

第15篇:地理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处处皆“地理”,并尝试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2.通过学习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节课,也是中学阶段地理学科学习的第一课。作为从小学升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学生对该门课程喜欢与否本节课至关重要,所以老师从备课到上课都要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生活处处皆地理。 教学难点:解惑——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地理。 【课前准备】

PPT课件、《火烧上方谷》视频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探究、讲练结合法

1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结合《引言》部分内容,讲述通过地理科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许多有趣而新鲜的事物:洞察天文地理,通晓高山大川,学习地球基本知识,掌握气象气候知识,学习有关国家知识,让我们眼界大开,遨游世界。(PPT展示各类图片)

二、新课教授

1.地理学是什么?(PPT展示“地理”的概念)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活动:阅读P2《“地理”一词的来源》,了解古今中外对于“”“地理”一词的定义。

2.学习地理的意义(PPT展示相关资料,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讲述) ①地理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

活动:学生思考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交流发言。 ②地理与体育(PPT展示图片)

活动:结合课本P3活动(图1-

1、1-2展开) ③地理与生产建设(PPT展示图片)

活动1:阅读P4《荷兰的风车》,探究地理与生产建设的关系。

2 活动2: P5(仿照图1-5示例。在图1-6的空白框中分别写出土地、森林与生产建设的主要关系)。

④地理与风土人情(PPT展示图片)

活动:阅读P6《阿拉伯人传统服饰与地理环境》,了解地理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⑤地理与民居的关系(PPT展示图片)

活动:学生看图思考,为什么南北民居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异,为什么?

⑥地理与军事(播放视频《火熄上方谷》片段)

活动: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要诱司马懿至“上方谷”?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明白一名出色的军事家首先是一名优秀的地理学家。

三、联系日常生活,去发现与地理相关的问题(班级交流)。

四、练一练

1.“天冷穿棉袄,天热扇扇子”主要反映的是(

) A.生产建设

B.日常生活

C.风土人情

D.交通旅游 2.“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主要反映的是( ) A.地形变化

B.气候变化

C.饮食文化

D.发展差异 3.下列生产活动与海洋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晒盐

B.航运

C.植树

D.捕鱼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相关题目

第16篇:地理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陕西省山阳县城区三中 黄 涛

教材依据:

《地球的自转》是人教版《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的内容,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是学生对原有认识的延伸。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弱,但学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探究学习。 指导思想:

按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及教材出发,抓住本课的重难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学方法尽量多元化,在教学中应关注情感教育。 设计理念:

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据教材内容、教师及学生互动的演示实验,探究出问题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民主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的自转特征;

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讨论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周期,方向;

3、树立一种勇于探究、热爱科学的精神。

4、养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教学难点: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演示实验。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自转及昼夜交替现象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师:我们常看到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用多媒体演示太阳东升西落的情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探究做准备。)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共同探究下面的课题《地球的自转》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的阅读材料,到底是天转还是地转?(激发学生讲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师: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

学生回答提出问题:地球究竟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 建立假设:

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师:如何来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观察者看到太阳是否东升西落为标准。用手电筒作为太阳。

方案一:猜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方案二:猜测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师:请各组派一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进行组间交流。 得出结论:

1、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周期为一天或24小时。

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老师让2—3名同学上台用肢体语言形象表示地球自转的情况。(加深记忆)

三、探究(2)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

(用手电筒当做太阳,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师:造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师小结: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太阳的另一半照不到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每转一周,昼夜就更替一次,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老师让2—3名同学上台用肢体语言形象表示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情况。(指导学生人正面是白天,背面是黑夜。加深记忆。)

四、探究﹙3﹚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

(用手电筒当做太阳,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地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同时也出现了时间差异。) 学生分组演示、讨论,师总结。

师让一位同学上台演示课本上活动第三题。

五、巩固反馈:(利用多媒体展示习题) 选择题:

1.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球体B.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C.地轴是倾斜的

D.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转

2.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 ) A.一年 B.一天 C.12小时 D.一个月 3.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

B.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C.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D.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

4.地球自转出现了各地时间的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赤道附近的时间相同

B.一天中,伦敦的时间比日本早 C.一天中,北京比纽约早看到日出 D.只要纬度相同,各地时间就一样

5.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是因为( ) A.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旋转B.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C.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D.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6.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昼夜交替 B.四季更替 C.五带 D.极昼极夜

7.我们日常生活与地球自转息息相关,如:在以下现象中离不开地球自转的是 ( ) ①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② 我们吃早餐时,给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要说“晚上好!” ③ 每天大家都读书看报学习知识

④ 北京人到新疆去开始很不适应,原因很多,比如:在北京吃晚餐时,新疆太阳还老高,大家都还要工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谁都没有感觉到地球在转动,这是因为: ( ) A.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很大,而人很小B.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它根本没有运动

C.一年才自转一周,运动太慢,人们无法感觉到

D.天空有云层,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所以看不见,也就感觉不到

五、布置作业:

填练习册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对有关地球自转的空间运动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阶段。人们在地球上是无法感受到地球自转的,而且学生还不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因此,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他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学生按照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是学生能真正动起来、火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第17篇:地理教学设计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 · 七年级上 |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 第2 课

郭宏伟 凌源市第三初级中学数学教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由中国疆域引入。(学生根据常识分析南北温度差异)

教学新课:

一、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四、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第18篇:地理教学设计

中东地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和人口问题。重点是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难点是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教材通过世界人口增长图,列举许多人口数据,让学生通过分析来认识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为了便于学生分析把握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课文中介绍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密度4个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地形、水文条件,进而说明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在气候温暖湿润的临河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世界的人口问题”这一部分紧扣“人地关系”这一主线,通过分析一系列实例来说明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正常发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控制人口和计划生育要作的重要性。

二、知识目标

1. 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会通过不同年代的世界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世界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

2. 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简单分析其形成原因。 3. 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并能运用各种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三、过程和方法

1. 运用资料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讨论、探究、获取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合作的能力。

2. 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 3. 教学过程贯穿师生互动为的原则,利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形成。 4. 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学习,初步认识世界人口问题,理解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人口问题,树立控制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的分布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

1、各种统计图的判读

2、世界人口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人口分布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学生阅读图思考:

(1)、世界人口增长可以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人口增长有何特点?

1830年—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时间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这说明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数量有何变化?反映的是怎样的人口问题? (2)指名回答后,教师加以明确 板书:

1、世界人口的数量 1999年:60亿

2、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增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怎样来进行定量分析呢?(学生回答)

过渡: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是:自然增长率,什么是自然增长率呢?如何计算? (展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示意图、思考题。

(1)、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图4.2)。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

板书: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过渡:目前地球上有60多亿人口,这些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均匀吗?若不均匀,那哪些地区人口稠密,哪些地区人口稀少呢?怎样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问题。、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读“世界人口分布图” :看一看人口密度在2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有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人口密度在1人/平方千米以下的 主要有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稀少?

板书:

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2、人口稠密区:东亚、印度、西欧、北美和南美的东部

3、人口稀少区:俄罗斯、加拿大、北非地区 为什么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少?

(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满足饮水、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有教育、医疗、就业等其他方面的需求。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生阅读课本材料,思考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引发的问题

教师加以明确:世界人口增长过快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会引发许多问题,如下

(1)、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为主,乡村:生态破坏为主 (2)、交通拥挤、居住困难 (3)、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世界人口增长过慢引发的问题 教师提供一些材料后让学生明确人口增长过慢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并说明此问题是一部分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出现的问题,它会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受限制.明确:(1)、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2)、劳动力资源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3)、其它社会问题:如老年人生活孤单,人口抚养系数增加 活动 (1)学生讨论对策; (2)指名回答;

(3)教师加以明确: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总结

这一节主要讲了人口地理的两个知识点:世界的人口增长、迁移和世界人口分布。这两个知识点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是认识人口的动态变化,它们的动态变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人口增长的状况和人口的分布情况。

五、板书设计: 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人口的数量:60亿

2、人口的增长:速度:缓慢→加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非洲最快、欧洲最慢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 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北美洲东部

四大稀疏区:高纬度地区

高山高原地区

干旱沙漠地带

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

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1、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全球性问题 (1)、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为主,乡村:生态破坏为主 (2)、交通拥挤、居住困难 (3)、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世界人口增长过慢---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受限制 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劳动力资源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其它社会问题:如老年人生活孤单,人口抚养系数增加

3、对策: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19篇:地理教学设计

教师:刘峰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 备课时间:2014.9.2 第三周

课题: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教学重点:系确定方向。

教学难点: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

(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

(1)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

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1、学生活动,讨论书第15页习题。

2、师生共同研讨答案

四、课后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预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形图上获取信息”

第20篇:教学设计地理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木头凳初级中学

于龙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 —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沿江沿海南北居中交汇的区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为课题,主要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特及影响因素。这两个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是本节内容的主线,也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本案例将当前的经济危机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 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学习内容: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地图上找一找,南方地区哪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最优越?

【学习目标】

1.使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

1、读图7.13,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再结合7.15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性。

2、长江对上游的成都平原和下游的长江三角洲两个地区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和差异。

3、读图7.19,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根据图7.21和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什么是“同城效应”?

(2)区域的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浏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景观。

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组内讨论】

各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把自己不懂或疑惑的知识组内分析、交流,把意见不一致的问题达成一致,最后还有不同观点的记录下来。 【小组展示】

各小组根据自己准备的内容,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各小组的发言人数可以随意支配。在某个小组展示期间,其他小组把和自己地方标注出来,等待下一环节——组间答疑。如,自主学习的第1题,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小组之间的答案肯定有出入,有的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回答,有的小组也许只答自然方面等。 【组间答疑】

通过上一环节的展示,好多小组有不一样的答案和不同的意见,此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各小组之间,各位同学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对某一问题进行辩论,使每一道问题的答案趋于完整、全面。 【教师点评】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教师对小组或同学回答不全面、分析不透彻的地方进行重点指导与分析。比如自主学习的第2题,河流的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和差异;教师要强调作用是有相同之处的,例如河流的灌溉作用,河流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等,但差异是两个地区的相互优缺点。

【学生、教师评价】

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或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也可以对自己或本组的回答做客观的评价,最后教师对以上个人和小组做出评价,这样可以让评价机制更加多样化、更加全面化、更加公平化。 【达标检测】

1、长江沿江地带四大城市群中,城镇最密集的是(

) A.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 城市群 B.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

C.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城市游 D.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 了区域 经济的起飞。回答6~7题。

2.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城市带发育不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温和湿润

B.河网 密集

C.矿产资源丰富

D.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

3、该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A.市场机制比较成熟

B.特色经济形成规模 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D.第一产业发展迅速

4、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分布图”, 回答问题

(1)填出图中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______海,B______海,C______运河,D______ (河流)。 (2)该地区的以____________气候为主, 气候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铁路干线名称:EF _______线

FG _______线 (4)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____为主,

是我国重要的______产区(粮食作物);由于这里河湖众多,也是我国重要的______产区。因而本区有“________”的美誉。 【知识点回顾】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达到熟记的目的,可以采取学生个别发展、分小组黑板写出等形式。如,下列知识点: 位置: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

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地理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
《地理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