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30 08:38:19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一:高中语文名师示范课心得体会

听清新县第一中学名师示范课心得体会

清新县禾云中学 黄杰玲

昨天上午我在清新县第一中学听了两节由教育局组织的名师示范课,一节是作文指导课,一节是文言文教学课,听完这两节课,我感觉收获很多。结合这次活动的主题“语文课堂有效性”,下面我就个人在听课中的一点体会来谈下我对现在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认识与看法。

一、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实际的准备工作。课前要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标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考虑清楚如何讲,用什么样的语言讲,用什么教法教,学生才会容易明白,如何启发引导,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什么样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等。备课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最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情感去阅读课文。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书籍,积累相关资料,及时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新动向。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次活动中陈文新老师在上《郑伯克段于鄢》这一课时,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整节课由始至终,陈老师通过由学生的感悟去出发,去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内容,而且无论讲到文本的哪部分内容,陈老师都可以娓娓道来,而不用去翻阅教科书,可见他对教材有多么的熟悉及对学生学情了解的有多么的透彻,这一点是我尤为钦佩的。正是陈老师对学生和教材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重视课前有效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只要是讲文言文,我总是要在课堂上发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字词,翻译,才能进一步探究文本,所以课堂气氛就相对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惰性,上课只是坐着等抄译文,从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之前我一直

六、语文课要上的有语文味

在这次活动中,教研室王延龄老师提出“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语文老师上课要上的有语文味”,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语文味”的问题,是针对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科学课等现象而提出的。虽然语文课与政治、德育、审美、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有关,但是,语文课决不是政治课、德育课、审美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学科的课,而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课。我理解的所谓的语文味,就是围绕“语文”二字进行教学,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然而,有人把语文味等同于语文课的味。事实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不见得“有味”。语文课堂不能缺少“语文味”,因为这是语文课的本色要求;但语文课堂又要力求“有味”,因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手段。如何让语文味“出味”?这里想就最具语文味的品词赏句方面做些探讨。出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案,创设情境,循循善诱理解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做到既不失语文本色,又让学生兴趣盎然。

总之,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的办法还有很多,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篇二:高中语文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十天的新课改培训,收获很大,我深刻地认识到高中语文新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我对于怎样充分利用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克服语文教改教研中的困难有了新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 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关键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

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一门学科,是一位技巧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要善于交流合作,借鉴别人长处,继承传统,大胆创新。

对于新教材我们也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大胆借鉴取舍。课本上的篇目可以不讲,读本上的篇目可以精讲。另外,为新教材配置的新教参的可操作性差了,而是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参考资料,面对那些纷繁的资料,我们也必须采用“拿来主义”。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应是对语文新课标最恰当的评价。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因为创新而丢掉传统,割断历史,也不因为继承而放不开手脚,固步自封。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这规律就包含着数千年来语文教育的丰富积淀。比如,阅读教学的口诵心记、学思结合、温故知新、躬亲实践,写作教学的读写结合、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等等,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弘扬。又如,近现代一些语文教育的大家,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他们的语文教育理论是科学化、现代化、

民族化的理论,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高山,值得我们继承。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离开了继承的厚实土壤,创新就失掉了根基。

五、要善于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我们知道一线教师任务重,时间紧,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即便有心劲儿也没时间捕捉,没功夫理会,于是教学失误恶性循环,教学智慧转瞬即失,教学实践在费时费力中不见成效。而本次培训,给了我们教师这样的机会,有完整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教师这样一个平台,集中学习,同位次的交流和沟通,学员之间的交流撞击出思维火花,互相学习,在反思中进取。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反思显得最有价值。而作业的原创原则,也使大家的表达和思维的深度从艰涩走向了流畅,在这个过程中正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积累和整合,也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梳理和探究,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提升和进步。

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新课改培训只是我们教师个人成长的一个加油站,但培训给了我们相互学习和结识的平台,相信这只是我们交流学习的开始,在今后的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敖汉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贡献我们的力量。 篇三:高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通过第一学段的教学,我感觉新课程涉及到很多内容,延伸出很多讨论的主题,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学得更多,想的更深。

我把事先设计的问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

生,让他们去思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这样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辩论,让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程可能会变的更丰富多采。学生也不会觉得语文课就是书本上那些知道,课外的东西也能很好地很自然地加入到课堂中,这样的话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与他们交流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同时也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新课程的实施真实的反映了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体

验。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环境。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素养。

例如,高中语文新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现代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更适应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高;在语言上,材料真实、题材多样、语言真实、鲜活、地道、现代、自然、标准,所用语言反映了当前的生活实际和语言发展趋势;在方法上,遵循题材、功能、结构和任务的编写方式,以题材为纲,以运用性为目标;在主题和任务结合,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发现、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提供材料去完成任务;在教材设置上,系统性较强,教材的篇目名家作品较多;重视学生阅读技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等;在表达交流方面有梯

度,过程清晰,针对性强,材料比较具体、形象,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坚持不断地进行新课改的研究和探索,彻底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世界观的健康成长和教学成果的提高。 篇四:高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通过第一学段的教学,我感觉新课程涉及到很多内容,延伸出很多讨论的主题,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学得更多,想的更深。

我把事先设计的问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这样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辩论,让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程可能会变的更丰富多采。学生也不会觉得语文课就是书本上那些知道,课外的东西也能很好地很自然地加入到课堂中,这样的话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与他们交流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同时也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新课程的实施真实的反映了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体验。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环境。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

、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素养。

例如,高中语文新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现代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更适应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高;在语言上,材料真实、题材多样、语言真实、鲜活、地道、现代、自然、标准,所用语言反映了当前的生活实际和语言发展趋势;在方法上,遵循题材、功能、结构和任务的编写方式,以题材为纲,以运用性为目标;在主题和任务结合,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发现、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提供材料去完成任务;汇教学采用单词框,分散到模块中的各个部分,体现词汇学习的过程;重视阅读技能、技巧的培养;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注学生的情感等;在写作方面有梯度,过程清晰,会在写作之前均有形式多样的铺垫。除了情景,还有开放式作文,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

当新一轮课改铺天盖地袭来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把语文推到了课改的最前沿,似乎语文是最简单、最可以为所欲为的学科。这本身就是一种认识上的偏见与错误。语文教学大环境的异化和恶化,已经使不少人(甚至包括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中学的教学生态环境让语文处于异常尴尬的境地。常说“语、数、外”,好似语文理所当然的居于最重要的位置,而实际上,占据学生时间最多的是数学、外语,其次是物理、化学,再其次是政治、历史,而拥有150分的语文在中学校园里是“失宠了的正宫娘娘”,勉强维持正常的上课时间,已经是很好的待遇了。

其次,社会的审美变异也使语文课本缺少了吸引力。光怪陆离的社会,催生出大量“快餐文学”,学生们崇尚的是愤世嫉俗的少年写手,却对深刻犀利的鲁迅文风嗤之以鼻;学生们会为忧郁阴冷的幻想落泪,却视冰心的纯净、朱自清的真情为浅薄;老师眼里坚守真善美的语文课本,在学生们的眼里远不如《少男少女》之类的时尚杂志。

而当今的孩子自小养尊处优,即使课改后的新课堂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要么缺乏“自主”意识,以被动的思维为主;要么不会倾听、交流与合作,“霸占”课堂。这些缺陷使课堂上不能形成有效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最后,教育同仁对语文学科特点的认识不足,导致对语文课改缺乏正确的估计,评价过于苛刻,期望过高。

在这种背景下,让语文承担“课改先锋”的重任,无疑是把语文推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作为语文老师,消极的抱怨无济于事,职业道德容不得我们“怠工”。李镇西博士曾说:“对于语文教学改革,我是一个绝望的理想主义者”。吴平安老师的文字更是振聋发聩:“深受儒家经世致用濡染的杏坛传人,还是要有一点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要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信,要存有几分知识分子犬儒化而磨蚀殆尽的书生意气!”在这一点上,夏敏老师,董明实老师的确是我们的楷模! 出于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出于对中国语文的责任,我们应该放弃的是无谓的牢骚,迎接这个时代向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师发起的挑战。 我们无法改变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但我们可以搭课改的“顺风船”,通过自己脚踏实地而富于诗意的努力,改变自身的语文教学的小环境,影响自己班级的语文学习,进而为社会语文学习大气候的扭转有所贡献。

那么语文的课改究竟应从何入手呢?

一是改变教学内容。我并不是说要舍弃我们的语文课本,而去迎合社会上媚俗甚至庸俗的文化风气,而是在如何使经典艺术作品离我们近些下功夫。例如鲁迅作品,因时过境迁,学生对大师的作品产生隔膜在所难免,但其作品中映射出的价值观、人生观,对社会的责任感,却永不过时,更何况,其针砭时弊的艺术手法于当今又有几人能超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改变语文教学“技术化”的问题,找回曾经精神失落的真正的人文性阅读。

我们曾经以课文代作品,用习题代阅读,拿能力训练代心灵感受,从根本上动摇了阅读的本质,造成了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阅读场的缺失。没了灵魂的阅读,只剩下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而“思想是把火,阅读就是传承的火把;思想是声雷,阅读让雷荡涤灵魂;思想是把剑,阅读就是把血脉切开”。当我们与学生共同走进鲁迅的那个时代,共同追溯大师的思想历程,我们就不得不因大师的个性而热血喷张,我们的灵魂也将在碰撞中被荡涤、被洗刷。

改“技术”为“艺术”,改“知识”为“文化”,重精神底蕴,在阅读中寻找“心灵世界”,从中体验自己的人生,获得的不仅是“共鸣”,也是一份人生的“传奇”。

二是改变教学方式。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度过9年或者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指望他能够爱上学习,并通过学习获得快乐?我们怎么指望他能成为一个有修养的高素质的人才?学生的生命灵动与新奇天性被不断销蚀,主动性、被动性的学习方式最终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傀儡”,好的作品也会因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而变得让人生厌。

改变理念,转变角色,认清身份,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校生活的常态,让合作探究成为学生获取新知的主要途径。教师应退下讲坛,协助学生思索、烦恼、迷惘、激奋、恍悟,成为他们成长的陪伴者。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我们的改变中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变得快乐,学生的生命变得滋润、丰盈、健康和俊朗,何愁语文课不成学生的最爱?

但要谨防我们成为“牧羊人”,我们要关注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与保持,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与有效,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我总认为,课改的基础就在这两个“改变”,有了这两个改变,语文将“杀出重围”,就如砖块下的小草,亦如石缝间的杜鹃,迎来生命的春天。

挑战意味着机遇。当我们走上课改的道路,当我们困惑在路上,当我们挣扎在路上,我们就将课改变成生活,我们就将语文溶于生命,我们必将笑在路上当新课改的一切沉淀为我们语文课的信仰与信念时,我们,语文老师,将幸福在我们的语文中如泉水般自然展现出来那就再好不过了。

高中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我们认识到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的听专家们的引导和指点,认真和专家们做心灵上的交流。苏教社的老师说的好,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

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参加这次培训之后,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培训结束后,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高中语文新课改学习心得

通过这段时间的新课改学习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和反思,我有些看法和体会。

一、要变“用一本教科书教”为“用多本教科书教”。

我以前不管是读书还是教书,总是认为老师是教课本,学生是学课本,老师是通过教课本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通过学课本掌握所学知识。课本是“经”,老师和学生都是课本忠实的追随者,这就导致上语文课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是不厌其烦的,详详细细、认认真真、方方面面的讲解。做到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但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兴趣。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本,其实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二、要变“课前备课”为“终身备课”。

教学的知识对老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知,这话一点不错。但如果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一个问题的

答案都是准备得非常细致周到,我想也不是什么好事。第一,它为教师挤占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而滔滔不绝的讲说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第二,它会潜在地钳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自觉的以教师为中心,跟着你的思路走。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课前认真备课,翻阅了大量的参考书,对上课中的任何一个问题了如指掌,甚至语言的表述都非常符合参考答案的特色。结果是上课时虽然展示了老师的风采,自我感觉不错,可学生总是一脸的茫然。我当时真是不明白,为什么投入的时间与产出的效果不成正比呢?

现在,我认为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的文学知识要丰富,语文素养要丰厚——这就要靠终身的学习和积累,需要教师的终身备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在系统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导向作用,但对具体的问题教师无需作细致的准备。这样,既能保证上课中教师“导”的作用,又能使得师生面对同一问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利于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前细致备课为终身备课。

三、要变“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为“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

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大多关注的是这堂课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学生有没有达到,我的讲解学生有没有理解。其实,教师都太注重自我的感觉,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体验。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管在上什么课,都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上课。

四、要变“师必贤于弟子的观念”为“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念”。

唐代散文家韩愈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观点,我认为应该作为参与新课改实践的老师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路人。教师和学生在探求知识上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师权威化,那只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盲从以及限制他们思维。 “弟子不必不如师”,如果不信,那就请不信的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抛出一幅对联的上句,要求师生一起对出下句。我想,对得最快、最好的不一定就是老师。

推荐第2篇: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虽然新课程已经实施有多个年头了,但是好多教师仍是一头雾水,而且经常能够听到老教师这样说:\"真是不知道怎么教才好,越改越迷茫啦\",其实,并不是改革不好,而是好多人还没有彻底地去改变自己头脑中的老观念,以至觉得无从下手。下面谈谈自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两点体会。

一、从课堂活动入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活动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使教学的内容更易于学生掌握,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他们自己参与教学过程获得。而课堂活动则是最好的实施办法。高中新课程计划在实施中强调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强调加强对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组织,大量增加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等课堂学习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必修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能力。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从课堂活动入手,加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知识,提高认识事物能力,发挥创造才能的舞台。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当然,课堂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素质、纪律观念、教学条件等原因,活动操作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课堂混乱,冷场,答非所问,时间不够用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精心准备、合理组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

二、从改善师生关系如手,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

在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只要求学生尊重老师,所谓师道尊严,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割裂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缺乏必要的沟通。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有些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甚至暗中和老师对抗,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新课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施者、探索者。

教学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给学生东西。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都是教学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使教师的教在对学生的学的诱发、组织、辅导、调节、反馈等方面而发挥作用,而不只见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样,使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 。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便接受为探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相统一。还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得。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行家里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学生其他素养的发展必须通过理解和运用语言来实现,我们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坚守属于自己的那块领地。让我们一起共勉。

推荐第3篇: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一)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

如一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一部分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二)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把“形成传统文化底蕴”确定为学习文言文的价值追求。同时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一点也对古诗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甚至会谈“古”色变。为改变这一现状,实践新课标精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加强预习

教给学生阅读、翻译、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例如,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每次讲课前,可以要求他们书面翻译出所要学习的篇目或段落,先行理解。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分小组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再求助于教师。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使教师及时、真实地了解到了学情,讲课时就能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熟读成诵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宋朝朱熹也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应该充分重视文言文课堂的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疑,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诵。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堂讨论解疑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几个步骤去读。首先,让学生对照着注释把文章从头到尾边读边译,老师巡视指导,让学生把自己还没有弄懂的地方圈出来,同时整理到笔记本上,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直到真正弄懂为止。其次,让学生试着不看注释诵读文章,在还不能记住意义的地方作出标记,然后将这些难记的知识反复地记忆。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做好组织指导工作,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进入学习。同时要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明白诵读对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所谓根基扎得深,果实才芬芳,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愉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激活知识

文言文学习不是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而是以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为基础,在教学中首先要激活先前知识,建立文言文材料之间的联系。这一联系体现在对词义的理解、语法使用方面,也体现在对情感的感悟上。比如文言文中有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还有常见的固定格式,在新课文中可先激活先前相关知识再联系新课,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理解和保持。通过这种方式,使已有的知识在多次重复中得到逐步的强化。

四、重视积累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也加大了对名句名篇的考查力度。因此,背诵并积累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既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自身文化品位,适应高考的需要。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染。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三)

虽然新课程已经实施有多个年头了,但是好多教师仍是一头雾水,而且经常能够听到老教师这样说:\"真是不知道怎么教才好,越改越迷茫啦\",其实,并不是改革不好,而是好多人还没有彻底地去改变自己头脑中的老观念,以至觉得无从下手。下面谈谈自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两点体会。

一、从课堂活动入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活动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使教学的内容更易于学生掌握,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他们自己参与教学过程获得。而课堂活动则是最好的实施办法。高中新课程计划在实施中强调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强调加强对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组织,大量增加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等课堂学习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必修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能力。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从课堂活动入手,加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知识,提高认识事物能力,发挥创造才能的舞台。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当然,课堂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素质、纪律观念、教学条件等原因,活动操作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课堂混乱,冷场,答非所问,时间不够用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精心准备、合理组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

二、从改善师生关系如手,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

在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只要求学生尊重老师,所谓师道尊严,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割裂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缺乏必要的沟通。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有些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甚至暗中和老师对抗,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新课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施者、探索者。

教学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给学生东西。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都是教学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使教师的教在对学生的学的诱发、组织、辅导、调节、反馈等方面而发挥作用,而不只见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样,使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 。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便接受为探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相统一。还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得。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行家里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学生其他素养的发展必须通过理解和运用语言来实现,我们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坚守属于自己的那块领地。让我们一起共勉。

推荐第4篇:高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通过第一学段的教学,我感觉新课程涉及到很多内容,延伸出很多讨论的主题,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学得更多,想的更深。

我把事先设计的问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这样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辩论,让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程可能会变的更丰富多采。学生也不会觉得语文课就是书本上那些知道,课外的东西也能很好地很自然地加入到课堂中,这样的话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与他们交流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同时也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新课程的实施真实的反映了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体验。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环境。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素养。

例如,高中语文新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现代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更适应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高;在语言上,材料真实、题材多样、语言真实、鲜活、地道、现代、自然、标准,所用语言反映了当前的生活实际和语言发展趋势;在方法上,遵循题材、功能、结构和任务的编写方式,以题材为纲,以运用性为目标;在主题和任务结合,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发现、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提供材料去完成任务;汇教学采用单词框,分散到模块中的各个部分,体现词汇学习的过程;重视阅读技能、技巧的培养;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注学生的情感等;在写作方面有梯度,过程清晰,会在写作之前均有形式多样的铺垫。除了情景,还有开放式作文,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

推荐第5篇: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1:高中语文培训心得(2119字)

高中语文新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语文新课程的学习中,我颇有收获。

一、在语文新课程中我们应该面向\"全体\"同时着眼\"全面\"。

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抓\"尖子生\",不能只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安排教学计划。教师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时,既要给优生\"发展性匹配\",即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穿插、拓展、增加新知识和新方法,让学生感知最新信息,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又要给中差生\"适应性匹配\",使中差生不断获得成功,逐步增强信心,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切实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备课包括教材内容的加工,课外信息的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启发性问题和讲解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要统筹考虑。备课给各层次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上课时还要机动灵活地落实。每节课要通过对学生的质疑、答疑、讨论或练习等判断学情,了解每个学生新的\"惑\"和新的\"需\",使教学有的放矢。依据层次目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或训练题,要遵循以下三个前提:

1、掌握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使设计的问题和训练题与之\"衔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

2、能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各层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3、使学生有认识上的困难,值得思考与研究,但\"跳一跳\",要能摘到\"桃子\"。保证使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全面充分地发展,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争取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全面\"指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不能忽略其中的任何一方面。读写听说每一方面又有多种方式。读,学生可以朗读、默读、读熟;教师可以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体验和感受。学生也可根据内容略读或精读。学生精读时要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和看法等,并在\"讨论\"和\"训练\"时,说或写出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互助,排除学生对课文理解、领悟的障碍。在讨论时让学生见仁见智,遇到有价值、有话可说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辩论,活跃学生思维,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辩论双方(或多方)必须要专注地听,听出对方的观点,听出对方的漏洞,还要在听的过程中观颜察色,辨析语气语调等;辩论时,学生必然要快速及时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等。课外语文读物可以略读。略读课外读物后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感写出来,并说出来与人交流,综合训练读写听说能力。还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把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要求,变成语文教学的具体环节和学生的具体实践。

二、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生动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

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景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学习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充满好奇、疑问和探索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造力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其实生疑、质疑、讨论、释疑等是思维过程的具体展示,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读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孔夫子说:\"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在教学中应该切实地把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真实而有序地展开。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立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学习实践中,逐步提高观察、发现、判断、推理、概括、想象和创新能力。\"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注重\"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异步推进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立足于过程的\"到位\"与\"优化\"。一是引导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分层启动,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篇2: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999字)

一、转变观念仍是关键

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阶梯的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在高

一、二就是文体不限的高考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语文是终身学习,教师也不例外。

新大纲、新教材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教材和时代的要求。广博的知识、较高的语言水平和诵读能力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师所必备的,\"终身学习\"不再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每位教师的要求。

三、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运用\"拿来主义\",大胆取舍。

对于新教材我们也应像 鲁迅 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大胆取舍。课本上的篇目可以不讲,读本上的篇目可以精讲。另外,为新教材配置的新教参的可操作性差了,而是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参考资料,面对那些纷繁的资料,我们也必须采用\"拿来主义\"。

五、要善于总结和回顾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篇3:高中语文培训心得(1748字)

有人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确,不学习不进步实际上就是一种退步。成为一名教师已经一年了,经验增长了一些,但锐气与进取心也磨掉不少,有时甚至觉得浸在一堆堆的作业、备课本中都喘不过气来了,更别提还有顽劣的学生用他的懒惰和不上进触动敏感的神经。直到我参加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师网络培训,为我提高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从学习的内容来说,每一个专题的讲座都和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关,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课后的交流也让我深受启发,觉得有这么多的同行参与进来,发现自己困惑的问题也让他们头疼,终于觉得学习不是一件寂寞和孤军奋战的事。

从学习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到的东西也能在教学中迅速地应用起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比如,作文专题那一讲,老师讲了一堂如何打开学生思路的课,当时我就想这样的方法对指导学生的写作真的有用吗?没过几天,讲解单元练习里的一个作文题时,我就大胆地尝试了一下这个方法。那篇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文题是\"记住这一天\",我指导学生先从\"记\"字入手讨论,再采用老师用过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联想,看他们能想到什么,平时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敢于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当时我就觉得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是值得尝试的,后来看学生的习作,虽然优秀文章仍是寥寥,但至少很多学生知道了应该从哪个角度写,可以写什么,我想这就是学习的收获吧。

其实这次的学习还给了我另一个体会,就是惭愧。当看到别的老师旁征博引,理论结合实际,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理论积累是在是浅薄得可怜;当看到别的老师洋洋洒洒,或做散文或诗情澎湃时,我发现自己的文笔生涩得很;当别的老师激情万丈的时候,我有时却难免会偷偷懒,这一切都让我十分惭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我都认识到学习是终身的职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要重视我们自身的写作教学。有人统计,目前有90﹪以上的语文老师有阅读习惯,但是阅读的内容多为教学参考书籍。所以老师要带头读书,而且读好书多读书。其次,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重视作文讲评,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在语文教学观念上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不是单靠老师讲会的,更重要的是靠他们自己学会的。我明白了一些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依靠他们的实践来培养。但是老师的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讲的是学生不会的、不懂的、想不到的,也就是要讲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能力。

另外我也想谈谈,这次培训以后我以后在教学方面的目标:其次我谈谈我以后的目标:

1、针对教学经验不足,我决定在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他们学习。

2、重视作文教学。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并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可以限时作文,45分钟写800字左右的文章。批改作文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写评语时少批评多激励,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3、及时充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4、激发学生的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师让学生结合个人爱好,选择一些相接近的名著阅读,还要边读边做读书笔记,记下优美文段,记下心得体会。

专家们的精辟讲座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一条宽敞的教学之路,让我们在教学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依据,成为我们教改之路上的又一面旗帜,从而确定了教学研究的大方向。通过观看聆听专家们的理论见解,我再一次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不定性,趣味性,可欣赏性,让我再次对研究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篇4:高中语文培训心得(4076字)

说实在的,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至今,我常常感到越教越不会教了,也曾困惑地问自己:\"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站在课堂上?\"面对着日复一日的繁忙琐碎,我常常在感到疲惫不堪之余,更多的是过于熟悉之后的厌烦。我不愿在繁重低效地知识重复、课文反复学习中消耗自己,于是我也曾努力地寻觅更高效、学生更喜欢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不断地尝试着、探索着,积累了更多的教训和经验,但大多是个人化的、不成体系的感受。

正是高中语文网络培训从理念的高度给我指出了一个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这次远程培训共有四个模块,共22讲。这些专题涉及的问题,都是目前教学中最重要的热点问题,也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困惑最多、最难以把握和操控的问题,专家们针对这些问题做了细致入微的讨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通过具体的课例选取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来分析、探讨,无论从教学理念上、教学方式方法上,都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给我们指明了今后语文教学的方向。教师培训的形式应该很多,譬如:专家讲座、网络示范课、同行的交流......网络培训打破时空限制,以其丰富、全面、精准的培训内容和快速、立体、多样的培训形式,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快速航班\"。

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教师走出课堂,聆听专家学者高屋建瓴的生动讲解,俯视课堂,反思教学,这应是提升专业能力的必经之路。通过这段时间的新课程改革培训,认识到教育不应该是空中楼阁,它应该是立足于生活的。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目标再也不是向大学输送分数高的学生,而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基层语文老师,我感到此次培训收获颇丰,对即将到来的新课程十分期待。谈谈此次培训中的一些感悟:

一、转变观念仍是关键。

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教材新,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科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在此理念的指导和支撑下,课堂学习的形式实行开放式、自由式和多层次的形式。不再把课本当作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发现新思路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二,新课程需要营造一年自由开放式的课堂。

实行自由、开放式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联想、想象和表现的欲望和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理状态处于开放状态,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为学生展现自我、获取成功带来机遇。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来,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而是教师把自己根据教参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即使理解也是生吞活剥地机械记忆,而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或能力从而活学活用。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触类旁通,集思广益,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要深刻得多。学生也在发自内在地、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对于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拘于教材和教案,不仅仅是课本,可以自由开放地把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当作是传授知识的载体。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知识层次、不同欣赏口味与不同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尝到探求知识、获取知识的快乐。

三、在语文新课程中我们应该面向\"全体\"同时着眼\"全面\"

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抓\"尖子生\",不能只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安排教学计划。教师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时,既要给优生\"发展性匹配\",即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穿插、拓展、增加新知识和新方法,让学生感知最新信息,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又要给中差生\"适应性匹配\",使中差生不断获得成功,逐步增强信心,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切实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备课包括教材内容的加工,课外信息的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启发性问题和讲解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要统筹考虑。备课给各层次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上课时还要机动灵活地落实。每节课要通过对学生的质疑、答疑、讨论或练习等判断学情,了解每个学生新的\"惑\"和新的\"需\",使教学有的放矢。依据层次目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或训练题,要遵循以下三个前提:

1、掌握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使设计的问题和训练题与之\"衔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

2、能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各层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3、使学生有认识上的困难,值得思考与研究,但\"跳一跳\",要能摘到\"桃子\"。保证使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全面充分地发展,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争取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全面\"指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不能忽略其中的任何一方面。读写听说每一方面又有多种方式。读,学生可以朗读、默读、读熟;教师可以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体验和感受。学生也可根据内容略读或精读。学生精读时要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和看法等,并在\"讨论\"和\"训练\"时,说或写出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互助,排除学生对课文理解、领悟的障碍。在讨论时让学生见仁见智,遇到有价值、有话可说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辩论,活跃学生思维,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辩论双方(或多方)必须要专注地听,听出对方的观点,听出对方的漏洞,还要在听的过程中观颜察色,辨析语气语调等;辩论时,学生必然要快速及时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等。课外语文读物可以略读。略读课外读物后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感写出来,并说出来与人交流,综合训练读写听说能力。

还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把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要求,变成语文教学的具体环节和学生的具体实践。

四、要变\"用一本教科书教\"为\"用多本教科书教\"。

我以前不管是读书还是教书,总是认为老师是教课本,学生是学课本,老师是通过教课本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通过学课本掌握所学知识。课本是\"经\",老师和学生都是课本忠实的追随者,这就导致上语文课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是不厌其烦的,详详细细、认认真真、方方面面的讲解。做到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但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兴趣。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本,其实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五、要变\"课前备课\"为\"终身备课\"。

教学的知识对老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知,这话一点不错。但如果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准备得非常细致周到,我想也不是什么好事。第一,它为教师挤占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而滔滔不绝的讲说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第二,它会潜在地钳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自觉的以教师为中心,跟着你的思路走。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课前认真备课,翻阅了大量的参考书,对上课中的任何一个问题了如指掌,甚至语言的表述都非常符合参考答案的特色。结果是上课时虽然展示了老师的风采,自我感觉不错,可学生总是一脸的茫然。我当时真是不明白,为什么投入的时间与产出的效果不成正比呢?

现在,我认为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的文学知识要丰富,语文素养要丰厚——这就要靠终身的学习和积累,需要教师的终身备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在系统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导向作用,但对具体的问题教师无需作细致的准备。这样,既能保证上课中教师\"导\"的作用,又能使得师生面对同一问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利于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前细致备课为终身备课。

六、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学。

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难得有这样一个较长的时间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自己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想,也许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我至少不会再继续迷茫。

高中语文网络远程培训即将结束,我将满载而归。满载的是前沿的理念,是专家的嘱托,是同行的期许,是学生渴盼的双眼。感谢这趟\"快速航班\",因为它让我始终铭记,语文课堂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一份浓浓的人文情怀,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世界里,学生一定会张扬生命的活力;感谢这趟\"快速航班\",因为它教会我用智慧、怜悯、同情、善良铸就\"大爱\",让一个个灵动、鲜活的身影快乐地活跃在学习的广阔舞台上;感谢此次高中语文网络远程培训,因为让我的教学生活更加丰富而充实,专业成长的幸福体验让前方的道路更加宽敞、明亮!

推荐第6篇: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上海培训心得

德江一中 陈玉

2017年12月11日至12月15日,我有幸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语文教师赴上海培训活动,在本次培训中,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培训体验,获益匪浅,下面我就本次学习谈一点个人心得:

一、全程名师讲学

本次培训的行程安排很满,本以为漫长的培训会令人身心疲惫,但实际不然,我被这次的培训专家们深深折服,他们所讲的每一个话题都能引起我莫大的兴趣,在本次培训中我们聆听了以下专家的讲座:上海长宁区教育学院院长、特级校长陈晞《在变化的时代寻找教育的力量》,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的《新高考、新思维、新写作》,上海青浦区教育学院院长、特级教师关景双的《主题是课例研究行动》,上海语文学习编辑部易英华的《语文学科研究动态及论文撰写》,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王意如的《阅读的境界与进阶》,苏州西交大附中特级教师陈兴才的《写作教学》,浦东教发院研究部主任、特级教师兰宝民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各位专家的讲解极具针对性且细致耐心,对学习教师的问题一一作答,充分展现了上海市先进的教学理念,更带动了学习教师的思想积极性。

二、先进多彩的教学理念

本次培训的专家各有所长,将他们潜心研究的理论思想和教学经验展现得深刻透彻,不得不让在座的学习教师深深折服。在陈晞院长的讲解中,我坚定了“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的立场,了解了他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质量观,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力,即认知力、决断力和表现力,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和高阶思维,从而实现学习的碎片化、知识的结构化和运用的综合化。在余党绪老师的讲座中,他主要从三个方面剖析了主题,一是命题——聚焦真实的思考与表达,二是说理是议论的核心,分析论证是说理的核心,三是常见命题的思维陷阱。在其讲解中我们了解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动向,当下作文写作教学的缺陷,学生写作时缺乏真思考和思辨性以及改变现状的一些具体做法,大受启发。在关景双院长的讲解中,我们明白了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主题式课例研修,他讲述了教师在职学习的三条定则:工作立场决定学习需求,真实案例催生鲜活经验,行动反思成就专业教师。从课题生成和课例研修两个方面对学习教师进行讲解指导,为在座教师今后的成长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兰宝民老师的讲座中,我们了解到语文课课堂是一种对话实践,是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问题聚焦于文本核心价值,挖掘文本内涵、语文特征、叙述模式和思路结构,使问题贴近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困惑点以及障碍点,使学生轻松理性的学习。总之,各位专家可谓是各显神通,从不同的侧面解读了语文的魅力,也充分展现了他们个人的风采,我大受感染。

三、全面周到的安排与服务

在本次培训中,负责活动安排的叶翠容老师安排周到合理,待人热情亲切,关心我们的学习与生活,耐心的为我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负责接送的司机每天都准时到达,为我们介绍上海的地方文化和著名景点,每天培训结束后应老师们的要求载我们去想去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上海人的热情大方,不得不感叹,此次上海学习之行如此美好!

最后,通过本次培训,给我最大的冲击还是在语文教学理念与方法上我们与他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教师的自我研修与专业发展也亟待提升,我深刻地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上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地努力与提升,才能得到作为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

推荐第7篇:高中语文作文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作文心得体会:开头结尾

高中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而我们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不也一样在这三个方面存有太多的困惑吗?穷则思变。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有所突破,这三座大山是绕不过的。它们就在那里,就在我们的面前。想让我们的学生爬过山,我们自己首先要翻山越岭。这儿讲一讲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一篇优秀的作文,首先要写好它的开头和结尾。所以 古人作文有所谓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凤头”是说作品的开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秀气、漂亮,“豹尾”是说作品的结尾要像豹子尾巴那样有力、刚健。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意思是指作品一开头就要切题,要开门见山;而作品的结尾又要起到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明代著名学者谢榛所写的《四溟诗话》中则有“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说法。这是说,作品一开头,就要像放炮似的,使人耳目为之一震;而作品的结尾,又要像敲钟似的,使人觉得余音绕梁。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对作品的开头和结尾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闲情偶寄》)。这实际上是对作品的开头与结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古人这些关于作品的开头和结尾的言论,尽管说法不一,但其实质都是要求作者要认真写好作品的开头和结尾。

方法点津

一、关于开头

开头在文章中的位置有如门户,给人第一印象,它的好与坏,对于文章相当重要。好的开头,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可吸引阅卷教师的目光,赢得其好感。

如何有个好开头呢?首先开头得与文题相符,必须与全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联,为突出中心服务,不能为了追求新奇而离题万里。其次,入题要快,语言要精炼,最好是开门见山。有些同学落笔时总爱兜圈子,拐弯抹角,离题千里,让人读了半天,不知所云。记住,不要玩“深沉”,不要玩玄而又玄的“哲理”。应当旗帜鲜明,快人快语,尽快释放“动情力”,迅速打动阅卷老师的心灵。

当然,好开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创新意识,不同凡响。这就要求考生既要善于模仿,善于学习,又要善于观察,从最细微的事情里去发现有价值的新鲜玩艺儿,能根据不同的表达内容,因题而异,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开头来。常用的方法有:

1.开门见山,揭示中心。作文一开头就把话题或中心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

例文一

我的财富

每当我盘坐在地板上,总觉得自己俨然是一个帝王。因为我有最无价的财富陪伴在左右——我所有心爱的书籍。

书给我带来最大的快慰,调剂着我的情绪,是最无价的精神财富。当你的眼光在黑字白纸的书页上驰骋,人却随着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那是多么大的快慰啊!或者你在读着一本令人费解的哲学著作,每有会意处,你难道不会乐而忘忧吗?你会为丑小鸭变为白天鹅而惊喜万分;为堂吉诃德大战风车而捧腹大笑;为阿凡提智斗巴依而会心一笑——有这么多快乐,这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吗?

书给我带来了最丰富的知识,拓展了我的视野。世界上最高的山,最深的谷,最长的河流——在哪里?这些答案全在我的脑海里,谁也偷不走。这是最安全的财富。足不出户,闭门苦读,却知天下万事兴衰,简直妙不可言。泰妃陵没去过,不要紧,我读过《星夜下的泰妃陵》;金字塔没去过,不要紧,我读过《金字塔探秘》——节约了一大笔旅费,却游历了名山胜水,书难道不是最奇妙的财富吗?

书是我的精神支柱,它重塑了我的灵魂。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值;当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得了作为人应具备的反抗精神。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一次灵魂的升华。我们可以从书本中窥见人类最崇高的部分,也可以窥见人类最卑劣的部分,这难道还不能促使你完成人生的定位吗?书已成为我的“第二灵魂”,这样的财富难道还不算是无价之宝吗? 当然,我的财富也有失窃的时候,当有人借书不还,我也为之伤心黯然。但想到“物质守恒”,我的财富变成他的财富,促使他思想的变化,这份功劳还是我的,不禁释怀。

席地而坐,以书为伴,秉烛夜读,不亦乐乎?你也该营造这样一份财富。

解析:本文开头能够紧扣题目,抓住中心,开门见山指出“我”拥有“最无价的财富”——“所有心爱的书籍”。作者称自己“俨然是一个帝王”,可以想见考生如何在自己的书的“王国”里统辖着自己的“臣民”。这个开头机灵而又不失踏实,它稳稳地统摄了全文,为下文展开作了充分的准备。

2.欲擒故纵,虚晃一枪。在阐述自己观点前,先姑且承认与自己的观点相对立的另一个观点。

例文二

一提起发家致富,人们会想起“为富不仁”这句话来,旧中国,官僚、地主资本家巧取豪夺,“为富不仁”对他们来说,是千真万确的。今天,也确有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或其它便利条件,钻空子,捞外快,中饱私囊。这些家伙都有一副损人利己的歹毒心肠。但“为富”者是不是都“不仁”呢?我认为,“为富”与“不仁”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当今致富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条是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卓越的才干,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了贡献,获得丰厚的报酬;另一条是以非法行为大发昧心财。前一条致富道路是国家政策许可和提倡的,扣不上“为富不仁”的帽子,因为他们取财方式合法又合理,何“不仁”之有?我国越来越多的专业户,企业家,发明家——他们靠正当收入改善了生活,由穷变富了,能说他们“为富不仁”吗?

“富”与“仁”并不是对立的。人类所向往的最高境界——共产主义社会,按马克思的说法,就是“富”和“仁”的最完善的统一。我国古代的司马迁也说过:“君子富,好行其德。”为国为民疏财济困,在封建社会也提倡,现在更不乏其人。大书法家舒同一纸千金,他用义卖所得,捐资200万元给华东师大建教学楼;香港张明敏把义演所得巨款捐给了北京亚运会。这样的人多得举不胜举 ,如果将“为富不仁”的帽子扣在他们头上,岂不冤枉!

时下,“好行其德”的“君子”富户越来越多。但“为富不仁”者也绵绵不绝,这使许多在正常轨道上想富的人疑虑重重,担心自己也会被人们看成“为富不仁”的“过街老鼠”。这倒大可不必。我们反对的只是不仁不义的生财之道,凡是按党的富民政策走上富裕道路的,我们不但不反对,还应拍手叫好。

解析:“为富不仁”几乎是中国沿袭几千年的观念,作者反其道行之,以《“为富”未必“不仁”》作为标题,大唱新时代的颂歌,立意巧,取材新,有独到之处。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前,先虚晃一枪,接着亮出观点:“为富”与“不仁”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3.点化名言,引语入题。这类开头或以格言,或以俗语,或以诗文,或以故事,或设比喻,然后以此为核心生发出去,可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一开始就能吸引读者。

例文三

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无论头顶是怎样的天空,我准备承受任何灾难。”这是英国诗人拜伦的名句,它曾经也将永远在我心中引起强烈的共振。因为,坚韧是我追求的品格。

曾几何时,我是所有老师的宠儿,他们疼我爱我,说我是年级的楷模。我相信了,也陶醉了,然而,当我不负众望地跨入重点中学的大门时,一切都变了:我的头上不再有光环,我的身边也不再有同学众星捧月。当我拿着第一次测验的八十九分哭红了眼时,我却不知道后面还有更多的七十九,六十九甚至不及格在向我走来。谁知道白天鹅一觉醒来变成丑小鸭是什么滋味呢,然而正是无情的竞争,激发了我的斗志,磨练了我的品格。我不愿做温室里的幼苗,我要成为搏击长空的雄鹰。

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九年来养成的娇气,使我听不得一句逆耳的话;同学的揶揄,听在耳里也有一股让鼻子发酸的感觉。我是谁?要干什么?只有不怕在风浪里摔伤,才能在万里晴空奋翅翱翔。每一次失败,我都压在心底,让它转化为动力,催我前进。

转眼到了高三,我天天雷打不动地晨读没有白费;节节课认认真真地笔记没有白费,次次统考,我的成绩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我终于登上了久违的年级第一的位置。然而我知道,我的成功是毅力对体力的胜利,我的第一名中还有许多的遗憾。我应当感谢我强大的竞争者们,是他们造就了我坚忍不拔的品格,使我冲破了原先渺小软弱的自我,成了废墟中再生的凤凰。

今天,我坐在考场里,回首高中三年,身后的脚印触目惊心。我知道,人生旅程荆棘丛生。逃,怯弱;避,消极;退,无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只有扛起坚韧的大戟,毅然前行。

解析:此文描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写得细致真实。情感的波动起伏,能充分展示出层次感,起承转

合亦相当自如。开头引用拜伦诗句,能吸引读者的注意。

4.提出问题,引人入胜。开头就提出问题,或引起读者注意,或激发读者思考,或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二、关于结尾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作文亦然,尾结得好,能给读者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启发读者深入地思考问题,从中得到教育。收尾要做到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有利于文章的结构,要做到辞虽尽而意无穷,就像欣赏一首绝妙的乐章,一曲终了,余音仍在耳畔回荡缭绕。要坚持一个原则,即不拖泥带水无话找话,要干净利索。结尾的方法有:

1.首尾呼应,结尾点题。首尾呼应或结尾点题能给阅卷教师留下中心突出、结构完整的印象,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跑题的缺憾。

例文一

成功需要代价

一个小女孩去摘玫瑰花,被刺扎破了手指。她对妈妈说玫瑰园是一个坏地方,因为每一朵花下都有刺。

花儿是美丽的,但花下有刺。要想摘到它,就得冒手指被扎破出血的危险,于是就有人不摘,到头来“无花空摘枝”。但也有人不怕刺,摘到了花,享受到了成功的欢欣,尽管他的手指滴着血。

摘花如此,干事业何尝不如此?它需要艰辛的劳动和痛苦的代价。因为在通向成功的路上铺满了荆棘。有的人被重重困难唬住,面对成功望而却步。这种人一生只能平淡而过,庸庸碌碌。而另一种人,他们和那个小姑娘一样,为成功做出了努力,但也因被刺破手指终于没有成功。还有一种人,他们忍受着被刺的痛苦,在困难中艰苦地前进。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做了一次次的实验,从不害怕失败,最后,他鲜血淋漓地从炸得粉碎的实验室里跳出来,狂吼着“我成功了!”他终于摘到了那带刺的玫瑰。成功属于有志者!

当前的改革开放,也像摘带刺的玫瑰花一样。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进入我们的国家,西方一些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像毒刺一样危害我们。我们不能像小姑娘那样,因为有刺就放弃采摘鲜花。我们应不怕困难,吸取先进的东西,抵制落后的东西,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奥斯特洛夫曾经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到岛屿与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我们只有迎击风险,驾驭风险,才能通过勇敢的驰骋为获取成功的果实而登上希望的绝顶。

解析:这是一篇读后感,开篇引述材料分析寓意,亮出观点,然后类比联想,正反举例,联系现实。最后引用名言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紧凑连贯。

例文二

“尺长”岂能笑“寸短”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意思是说,什么东西都有它的优缺点。“尺”虽然比寸长,但它也有不如“寸”的地方;“寸”虽然比尺短,也有它的长处。所以,我们可以坦然地说:尺长不能笑寸短。

《鸟的评说》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画面:百鸟聚集在一起,互相评说对方;但它们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都只看到对方的缺点,而没有看到其长处。所以,互相攻击,争争吵吵,不欢而散。如果它们都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谦虚进取,互相学习,结果就会迥然有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些,谦虚一点,谨慎一点,就可以不断完善自己。如果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只会使自身的毛病愈演愈烈,甚至闹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只有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才能在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哲学家与渔夫的故事:在一条小船上,渔夫和哲学家同舟到彼岸去,哲学家问渔夫:“你懂数学吗?”答曰:“不懂。”“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这时一个浪打来,险些将小船掀翻,哲学家站立不稳,掉进了河里。渔夫问:“你会游泳吗?”答曰:“不会。”“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这个故事同《鸟的评说》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告诉人们一个相同的道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前,必须以辨证的观点看待事物,也就是既看到它的长处,优点,又看到它的短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才能使我们免犯机械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

时下,中国掀起改革大潮。中国大地一片生机。过去被拒之门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正在被引进国内。我们在排除资本主义“短”的同时,也吸取了它的“长”。这对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完全必要的。

写罢此文,掩卷沉思:我们是否有勇气嘲笑鸟的单纯?仔细想想走过的路程,我们是否也有过像它们一样的错误?在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我们完全有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尺长”不能笑“寸短”!

解析:这篇文章以设问结束全篇,设计的“两问”联系到“我们”自身,在综合全篇,收束文章论证内容的同时很能发人深省。最后,又以“结论”引出文章的中心,进一步点题,以间接回答上面的“两问”。“问”以收束,“答”以点题,一气呵成,干脆利落,成为全篇1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例文二

超越自我

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有的说成熟的标志是能用理智战胜感情,有的说是遇事有主见,有的说是善于给予爱,有的说是善于否定自我----而我的看法是——“成熟”的标志是能超越自我。

同学们大都见过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蒙娜丽莎那迷人而带有丧子忧伤的微笑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不懂得一位母亲失去至爱的儿了怎么还会微凳。但当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次又一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时,我慢慢地感悟到了这位母亲的坚贞与不屈。她丧子,她痛苦,但她仍要微笑。她要把对自己儿女的爱超越为对世人儿女的爱,她要微笑着去继续生活。于是,在我的眼里,她的微笑是成熟的美。

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秋叶也在这一时节悄悄地退隐江湖,去寻找它们那宁静恬适的归宿的。风中摇曳的秋叶呀,我可以说你是成熟的吗?我想,你不会拒绝。你颤动着小小的身躯,投入大地的怀抱,你无怨无悔地将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献给了泥土。你超越自己那小小的躯壳,你将你的生命与大地融为一体。落叶,也正是在不断超越自我中,重塑了自我。来年的绿树上肯定还有一个新的位置,留给你。成熟.对秋叶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总结了。

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的成熟,在不断超越自我中,凤凰涅槃,更新更生,让每一个人都分享幸福和欢乐,把痛苦留给自己。这不就是成熟的标志吗?

贝多芬是世界闻名的音乐家,他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一直到现在仍被人们所喜爱。在我眼里,他的音乐才华是任何人也比不上的。而就是这一位创造出世界超一流音乐作品的艺术家,两耳失聪了。一位音乐家两耳失聪,会承受多么难以想象的痛苦啊!但贝多芬毅然继续音乐创作,凭借着的就是他那顽强的毅力和超越自我的决心。这一超越.不仅是作品的超越,更有他心灵上的、精神上的。

成熟的标志是什么?我想我已找到了它的答案。

解析:本文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认识自我、否定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都应是人生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而超越自我尤其难为,由此立论,角度较好。习作者通过一幅画、一个场景、一个典型事例层层展开论述,虚实相生,叙议结合,凸现了文章的主旨。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画家史国良从小家境贫寒,但喜欢画画。他每画一幅画都拿给班主任申老师看。申老师总是说他画得好,说只要坚持画下去,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画家。申老师的肯定,坚定了他的信念。史国良后来果然成为著名画家。

信念从何而来,也许是父母从小的灌输,也许是老师热心的鼓励,也许来自一本书、一场电影中的某个神奇的人物。信念有时只是别人的一句话,甚至是一句善良的谎言。但如果这句话成为孩子幼小心灵的一颗种子,就可能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最终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伟大。

请以“信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提示:本题虽只是给一个话题,但有供写作者选择的余地,学生可以就“信念也许是父母从小的灌输”来写作,“信念也许是老师热心的鼓励”来写作,“信念也许来自一本书”来写作„„就“信念”这个话题,学生平常就有接触,谈论的也不会少,写起来并不困难;但是要写出水平,就不是很容易的;要得到高考中的发展分,就得在不平常的话题中挖掘新的东西。

例文

信念——人生的罗盘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恐怕不会有比信念更重要的东西了。

信念是什么?信念是夸父奔跑时天边的太阳,是雨夜归家路上的那一盏忽明忽暗的灯光,是天文学家望远镜中的一颗小星„„也许在一些人的眼中它是那么遥远和微不足道,但于你我而言,它却可以是你我一生的追寻。

孤山,小道。一位盲僧在向一位老人问路:“那座罗撒宝寺在哪儿?”老人答:“翻过两座山就是。”见盲僧毅然前行.老人不禁担心道:“长老双目失明,怎么能翻山越岭?”盲僧头也不回,从容地抛下四字:“心有道。”

是啊,心中有道。有时对一个人来说,坚强的信念远比物质上的财富有用的多。无怪乎一位在纽约股市中破产的百万富翁丝毫没有绝望,当别人问他原因时,他说:“我输了吗?股市取走了我的财富,可忘了带走我的信心,我一定会再回来的。”果然,七年之后,他成立了美国最大的鞋业集团,再度跻身于强手之林。

没有人是生来就知道自己的最终目的地的。直到有一天,你有意无意地得到了自己的信念——犹如航船上的罗盘,信念开始一步步地指引你:“这儿走,这才是你人生的意义所在。”于是你不再彷徨、不再空虚、不再无助;也是从这儿开始,你才找回了真正的自己。相形之下,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就犹如一副没有灵魂的躯体,只是个空壳罢了。

那么,你一定意识到信念的存在了。信念可以是来自你注视窗外的那棵橡树,也可以是来自你初次流泪时手边的书,甚至可以来自一句话,一句善意的谎言。信念可以来源于平凡,但绝对可以滋生出伟大。

所以迷茫的人啊,如果你仍为终日碌碌无为而烦恼,为虚度年华而感到羞愧,那么别在等待了,细心去体会生活中的一切,从中找回属于你自己的信念。

到那时,你才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因为在人生的信念中,藏着你生命最大的秘密,也正是生命的意义所在。抓住信念,才能创造出完美的人生。

解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性的文章,作者用第二人称的形式,把信念是什么这个话题很好地表达了出来;而且文章中以一个盲僧与一位老人的对话,把信念很具体化地表现出来,这个内容是文章的精华,文章也因这一点而增色。如果文章少了这部分的内容,尽管抒情的还不错,但就显得空洞了许多。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军队需要严明的纪律,这样它才有战斗力;社会需要合理的道德行为规范,这样它才能正常运转。另一方面,陈规陋习又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而新思想,新科学的产生正是建立在打破这些过时的规矩的基础上的。

规矩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是社会生活中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你对“规矩”有什么样的认识或体会呢?

请以“规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提示:这是一个富有辩证思想的话题。什么是规矩,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束缚,什么是创新?关键在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的需求不同。当今社会主流强调创新,世界竞争也需要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需。与此同时,秩序化、规范化、法制化也是当务之急——即新的规矩也要建立。分析这样的话题,一定要结合现实社会的需求。分析透彻了,切入就容易了。

例文

狗浮人世

我缩在门廊的角落里,懒懒地数着天幕上的星星,尽量不去听窗内的争吵,倒也还算是惬意。我把头搁在地板上,把舌头轻轻地咬住,把耳朵垂在眼睛上——虽然我知道这个样子很丑,但是管他呢,又没人管我。突然“乓”地一声,这家小孩摔门走了出来,打断了我惺忪的睡意。我半眯着眼从门缝里瞧去,孩子的爸爸一脸失败的怒容,衰颓地坐在昏黄的灯下,嘴里恨恨地说:“这孩子怎么一点没规矩!”我刚想笑他,突然后背被人重重地踢了一脚,我一下子翻倒在墙根。“这是谁家的狗啊?这么没规矩?!”我心想这小孩也太不像话,有气也别往我身上撒啊。我呜呜地叫着,耷着耳朵慢慢走了。我知道,别人家的狗不能趴在自家的门前,这是规矩。

毕竟我也是条很规矩的狗。我懂得在厕所里拉屎拉尿,在饭盆里进餐;见到陌生人就叫两声,心情好了和主人握握手。可以说我很出色,因为我总是小心翼翼、察言观色、中规中矩地作着一条狗,直到有一天,我因为没有狗户口而被牵走!主人恋恋不舍地捧起我的头:“我也没办法啊,这是规矩呀!”也罢,我想我从此能浪迹天涯,笑傲江湖,无拘无束地享受一番狗生。可现实总是不太如意,即使我是“令狗冲”也得先解决粮食问题。我东游西逛好不容易找到一块骨头,看准位置,刚要下口,突然脖子猛地软下去,我的脸立刻就亲吻了大地。“臭小子,你也不看看这是谁的地盘儿!懂不懂规矩?!”我硬撑着,很努力地想抬头,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到嘴的骨头从鼻子底下被拿走,出师不利,我的雄心壮志一下子受到沉重的打击.独闯江湖让我本以为只有骨头和美梦的世界变得复杂而凶险,刚刚从人的规矩里走出来的我又不得不去适应狗的规则。我突然明白“规矩”是不可逃避的,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生存下来的一个前提。

好在狗总是比较容易满足,于是规矩也相对简单,我常常可以选择一个我甘心去服从的规矩,于是规矩便不再是烦人的条条框框,而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

我常常拿自己和人作比,这样让我觉得自己像是浮在人世,静静地用好奇的眼睛宽容地看着这座繁忙而累人的城市。我饱饱地一觉醒来,看着人来人往行色匆匆,落寞且满足地生活在自己无意编织的规矩网中。

也许这些人自认为很适应目前的生活,习惯到失去选择“规矩”的警觉,却常为陷入不称心的规矩而愁容满面。想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很伟大,然而人类会因此而无地自容;我猜这不是因为人自己看不懂自己的缘故.而仅仅是由于我只是一只浮在人世的狗。

我想起过去的主人因为没有给上司送礼而不被提拔,就特别想能有一副上帝的面孔,在他阴霾的心里洒下一点宽容。也许当初的上帝就是一条浮在人世的狗,谁知道呢。世界总是会保持它一些神秘的方式,并没有太多的理由。

解析:本文构思新颖,想像奇特,但又处处紧扣“规矩”这一主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设想为一条游荡的狗,以狗的眼光来审视人的世界,以幽默的口吻展现出人世的规矩,并表达出了自己对于规矩的认识。本文行文流畅,按照思绪的自然流程展开,描写人、动物的音容笑貌时惟妙惟肖,颇具生活气息。

推荐第8篇:高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宁县二中 王海龙

通过第一学段的教学,我感觉新课程涉及到很多内容,延伸出很多讨论的主题,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学得更多,想的更深。

我把事先设计的问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这样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辩论,让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程可能会变的更丰富多采。学生也不会觉得语文课就是书本上那些知道,课外的东西也能很好地很自然地加入到课堂中,这样的话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与他们交流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同时也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新课程的实施真实的反映了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体

验。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环境。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素养。

例如,高中语文新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现代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更适应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高;在语言上,材料真实、题材多样、语言真实、鲜活、地道、现代、自然、标准,所用语言反映了当前的生活实际和语言发展趋势;在方法上,遵循题材、功能、结构和任务的编写方式,以题材为纲,以运用性为目标;在主题和任务结合,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发现、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提供材料去完成任务;在教材设置上,系统性较强,教材的篇目名家作品较多;重视学生阅读技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等;在表达交流方面有梯

度,过程清晰,针对性强,材料比较具体、形象,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坚持不断地进行新课改的研究和探索,彻底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世界观的健康成长和教学成果的提高。

推荐第9篇:高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通过第一学段的教学,我感觉新课程涉及到很多内容,延伸出很多讨论的主题,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学得更多,想的更深。

我把事先设计的问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这样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辩论,让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程可能会变的更丰富多采。学生也不会觉得语文课就是书本上那些知道,课外的东西也能很好地很自然地加入到课堂中,这样的话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与他们交流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同时也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新课程的实施真实的反映了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体验。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环境。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

、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素养。

例如,高中语文新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现代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更适应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高;在语言上,材料真实、题材多样、语言真实、鲜活、地道、现代、自然、标准,所用语言反映了当前的生活实际和语言发展趋势;在方法上,遵循题材、功能、结构和任务的编写方式,以题材为纲,以运用性为目标;在主题和任务结合,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发现、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提供材料去完成任务;汇教学采用单词框,分散到模块中的各个部分,体现词汇学习的过程;重视阅读技能、技巧的培养;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注学生的情感等;在写作方面有梯度,过程清晰,会在写作之前均有形式多样的铺垫。除了情景,还有开放式作文,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

当新一轮课改铺天盖地袭来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把语文推到了课改的最前沿,似乎语文是最简单、最可以为所欲为的学科。这本身就是一种认识上的偏见与错误。语文教学大环境的异化和恶化,已经使不少人(甚至包括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中学的教学生态环境让语文处于异常尴尬的境地。常说“语、数、外”,好似语文理所当然的居于最重要的位置,而实际上,占据学生时间最多的是数学、外语,其次是物理、化学,再其次是政治、历史,而拥有150分的语文在中学校园里是“失宠了的正宫娘娘”,勉强维持正常的上课时间,已经是很好的待遇了。

其次,社会的审美变异也使语文课本缺少了吸引力。光怪陆离的社会,催生出大量“快餐文学”,学生们崇尚的是愤世嫉俗的少年写手,却对深刻犀利的鲁迅文风嗤之以鼻;学生们会为忧郁阴冷的幻想落泪,却视冰心的纯净、朱自清的真情为浅薄;老师眼里坚守真善美的语文课本,在学生们的眼里远不如《少男少女》之类的时尚杂志。

再次,我们的语文教学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不说过去的“一言堂”,“解剖麻雀”似的分析课,就是在课改后,传统的考试模式、固有的评价方式不改,老师们也是“带着镣铐跳舞”,如何能舞得轻盈?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www.daodoc.com转载请保留出处。

而当今的孩子自小养尊处优,即使课改后的新课堂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要么缺乏“自主”意识,以被动的思维为主;要么不会倾听、交流与合作,“霸占”课堂。这些缺陷使课堂上不能形成有效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最后,教育同仁对语文学科特点的认识不足,导致对语文课改缺乏正确的估计,评价过于苛刻,期望过高。 在这种背景下,让语文承担“课改先锋”的重任,无疑是把语文推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作为语文老师,消极的抱怨无济于事,职业道德容不得我们“怠工”。李镇西博士曾说:“对于语文教学改革,我是一个绝望的理想主义者”。吴平安老师的文字更是振聋发聩:“深受儒家经世致用濡染的杏坛传人,还是要有一点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要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信,要存有几分知识分子犬儒化而磨蚀殆尽的书生意气!”在这一点上,夏敏老师,董明实老师的确是我们的楷模! 出于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出于对中国语文的责任,我们应该放弃的是无谓的牢骚,迎接这个时代向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师发起的挑战。 我们无法改变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但我们可以搭课改的“顺风船”,通过自己脚踏实地而富于诗意的努力,改变自身的语文教学的小环境,影响自己班级的语文学习,进而为社会语文学习大气候的扭转有所贡献。 那么语文的课改究竟应从何入手呢?

一是改变教学内容。我并不是说要舍弃我们的语文课本,而去迎合社会上媚俗甚至庸俗的文化风气,而是在如何使经典艺术作品离我们近些下功夫。例如鲁迅作品,因时过境迁,学生对大师的作品产生隔膜在所难免,但其作品中映射出的价值观、人生观,对社会的责任感,却永不过时,更何况,其针砭时弊的艺术手法于当今又有几人能超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改变语文教学“技术化”的问题,找回曾经精神失落的真正的人文性阅读。

我们曾经以课文代作品,用习题代阅读,拿能力训练代心灵感受,从根本上动摇了阅读的本质,造成了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阅读场的缺失。没了灵魂的阅读,只剩下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而“思想是把火,阅读就是传承的火把;思想是声雷,阅读让雷荡涤灵魂;思想是把剑,阅读就是把血脉切开”。当我们与学生共同走进鲁迅的那个时代,共同追溯大师的思想历程,我们就不得不因大师的个性而热血喷张,我们的灵魂也将在碰撞中被荡涤、被洗刷。

当学生的思想有了如此这般的精神底子,浮华、流俗的“麦当劳”式文字又怎能在学生的心海荡起涟漪?

改“技术”为“艺术”,改“知识”为“文化”,重精神底蕴,在阅读中寻找“心灵世界”,从中体验自己的人生,获得的不仅是“共鸣”,也是一份人生的“传奇”。

二是改变教学方式。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度过9年或者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指望他能够爱上学习,并通过学习获得快乐?我们怎么指望他能成为一个有修养的高素质的人才?学生的生命灵动与新奇天性被不断销蚀,主动性、被动性的学习方式最终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傀儡”,好的作品也会因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而变得让人生厌。

改变理念,转变角色,认清身份,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校生活的常态,让合作探究成为学生获取新知的主要途径。教师应退下讲坛,协助学生思索、烦恼、迷惘、激奋、恍悟,成为他们成长的陪伴者。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我们的改变中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变得快乐,学生的生命变得滋润、丰盈、健康和俊朗,何愁语文课不成学生的最爱?

但要谨防我们成为“牧羊人”,我们要关注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与保持,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与有效,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我总认为,课改的基础就在这两个“改变”,有了这两个改变,语文将“杀出重围”,就如砖块下的小草,亦如石缝间的杜鹃,迎来生命的春天。

挑战意味着机遇。当我们走上课改的道路,当我们困惑在路上,当我们挣扎在路上,我们就将课改变成生活,我们就将语文溶于生命,我们必将笑在路上当新课改的一切沉淀为我们语文课的信仰与信念时,我们,语文老师,将幸福在我们的语文中如泉水般自然展现出来那就再好不过了。

高中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我们认识到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的听专家们的引导和指点,认真和专家们做心灵上的交流。苏教社的老师说的好,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参加这次培训之后,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培训结束后,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高中语文新课改学习心得

通过这段时间的新课改学习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和反思,我有些看法和体会。

一、

要变“用一本教科书教”为“用多本教科书教”。

我以前不管是读书还是教书,总是认为老师是教课本,学生是学课本,老师是通过教课本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通过学课本掌握所学知识。课本是“经”,老师和学生都是课本忠实的追随者,这就导致上语文课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是不厌其烦的,详详细细、认认真真、方方面面的讲解。做到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但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兴趣。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本,其实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二、

要变“课前备课”为“终身备课”。

教学的知识对老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知,这话一点不错。但如果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一个问题的

答案都是准备得非常细致周到,我想也不是什么好事。第一,它为教师挤占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而滔滔不绝的讲说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第二,它会潜在地钳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自觉的以教师为中心,跟着你的思路走。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课前认真备课,翻阅了大量的参考书,对上课中的任何一个问题了如指掌,甚至语言的表述都非常符合参考答案的特色。结果是上课时虽然展示了老师的风采,自我感觉不错,可学生总是一脸的茫然。我当时真是不明白,为什么投入的时间与产出的效果不成正比呢?

现在,我认为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的文学知识要丰富,语文素养要丰厚——这就要靠终身的学习和积累,需要教师的终身备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在系统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导向作用,但对具体的问题教师无需作细致的准备。这样,既能保证上课中教师“导”的作用,又能使得师生面对同一问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利于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前细致备课为终身备课。

三、

要变“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为“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

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大多关注的是这堂课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学生有没有达到,我的讲解学生有没有理解。其实,教师都太注重自我的感觉,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体验。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管在上什么课,都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上课。

四、

要变“师必贤于弟子的观念”为“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念”。

唐代散文家韩愈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观点,我认为应该作为参与新课改实践的老师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路人。教师和学生在探求知识上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师权威化,那只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盲从以及限制他们思维。 “弟子不必不如师”,如果不信,那就请不信的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抛出一幅对联的上句,要求师生一起对出下句。我想,对得最快、最好的不一定就是老师。

以上就是我在这一学的语文新课改教学当中得到的浅见

推荐第10篇:高中语文教师心得体会

听清新县第一中学名师示范课心得体会

清新县禾云中学 黄杰玲

昨天上午我在清新县第一中学听了两节由教育局组织的名师示范课,一节是作文指导课,一节是文言文教学课,听完这两节课,我感觉收获很多。结合这次活动的主题“语文课堂有效性”,下面我就个人在听课中的一点体会来谈下我对现在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认识与看法。

一、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实际的准备工作。课前要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标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考虑清楚如何讲,用什么样的语言讲,用什么教法教,学生才会容易明白,如何启发引导,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什么样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等。备课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最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情感去阅读课文。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书籍,积累相关资料,及时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新动向。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次活动中陈文新老师在上《郑伯克段于鄢》这一课时,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整节课由始至终,陈老师通过由学生的感悟去出发,去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内容,而且无论讲到文本的哪部分内容,陈老师都可以娓娓道来,而不用去翻阅教科书,可见他对教材有多么的熟悉及对学生学情了解的有多么的透彻,这一点是我尤为钦佩的。正是陈老师对学生和教材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重视课前有效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只要是讲文言文,我总是要在课堂上发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字词,翻译,才能进一步探究文本,所以课堂气氛就相对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惰性,上课只是坐着等抄译文,从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之前我一直

很费解,直到昨天听了陈老师的课,我才恍然大悟,原因是他们课前没有预习。因为陈老师在上课之前,通过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安排了课堂预习,而预习的内容主要就是解决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所以在课堂上他就不用一句一句地翻译,只须点一下就行。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抓好课前预习,使学生熟悉课堂内容,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但是,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未必就能让学生喜欢预习;积极参与预习,更不等于有效的预习,为了提高他们的预习效果,必须做到:一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二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项目,三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并给予适当的激励。不然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与自己课前预习不预习无关,从而降低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语文课要上的有语文味

在这次活动中,教研室王延龄老师提出“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语文老师上课要上的有语文味”,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语文味”的问题,是针对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科学课等现象而提出的。虽然语文课与政治、德育、审美、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有关,但是,语文课决不是政治课、德育课、审美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学科的课,而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课。我理解的所谓的语文味,就是围绕“语文”二字进行教学,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然而,有人把语文味等同于语文课的味。事实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不见得“有味”。语文课堂不能缺少“语文味”,因为这是语文课的本色要求;但语文课堂又要力求“有味”,因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手段。如何让语文味“出味”?这里想就最具语文味的品词赏句方面做些探讨。出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案,创设情境,循循善诱理解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做到既不失语文本色,又让学生兴趣盎然。

总之,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的办法还有很多,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篇2:高中语文教师研修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教师研修心得体会

研修心得体会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作为一名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师,我很明白自己面对的不仅仅是高中学生,更是一个个农村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我别无选择,只有努力的去研究如何教好我的学生,如何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给他们的家长,也给自己一个交代。

语文,即语言文字的综合学科,我们教材所选的篇目都是古今颇有影响的名人佳作,无论是文言文、诗词、现代文等,都是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融合,可谓情思撼古今,芳草碧连天,满眼精妙文字如春日花草,姹紫嫣红,争奇斗艳。

可是,我们的学生却并不买账,学习如嚼蜡,无滋无味,冷冷清清。作为中学语文一线教师,多年来,在课堂上,我直接面对学生,深切感受到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热情不高。

面对这种种情况,我也一度困惑。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也并没有一味的为赶进度而“满堂灌”,或实施“高压政策”,而是很注重课堂气氛的调节,可是,学生活跃过后,一重新回到课堂教学内容,瞬间又无精打采,或小声闲聊,心不在焉,或干脆埋头大睡,听者寥寥,课上的索然无味,教师自己都觉得无聊。甚至早读上的像晚自习,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的这种漠然、厌学的状态,令我不得不认真、严肃的重新反省、审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所以,我研究的课题就是如何激发中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兴趣。

通过这一个课题的研究,我颇有心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新课标来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学生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这样“教学相长”才真正有实现的可能。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同时,更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能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课堂沉闷、平淡散乱,不能够激活学生潜藏的内部动力。我们常说:“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让学生做“乐知者”教师就要营造气氛,制造悬念,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有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应该是疑问的聚集点、思维的交汇点、情感的兴奋点、灵感的激发点、教学的创新点,是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会心一笑或跃跃欲试的教学精彩画面。”每一篇课文都会有很多值得关注的重点和难点,这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疑惑,产生探究的冲动。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是最基本的形式,课内阅读是注重实效的,课外阅读是显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就要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实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精心安排课外情境延续,做好课后的延伸非常必要。

新教材的编排为教师提供了课外活动的设计方案,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情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结合校本阅读教材指导学生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笔记、座谈学习体会、开展阅读竞赛、举行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活动,使学生课内情感在课外延续。切实提高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很多课内的问题在课外补偿中解决了,使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出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并联系自己生活感受,阅读出新意,激发出灵感。

结合学生实际,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也尤其重要,我们研修过程中反复研究教

学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 总之,本次课题研究,使我们受益匪浅篇3:高中语文教师群众路线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教师群众路线学习心得体会

王海龙

一、坚持以学生和家长满意为标准 群众是党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观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做好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的执政理念和施政要领。作为一名几层教育一线岗位上的教师,我认为学生和家长就是我们直接服务的群众,我们必须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为教育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人民生活富裕多发一份光一份热,服务好学生和家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因此,坚持“学生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唯一标准”,是求真务实、科学行政的具体表现,是党的实践观、群众观的生动实践。学生说好,才是真的好,学生满意才是最高目标。目标对了,标准明了,才能指导和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否则,一旦目标不对、标准不明,则会使我们的工作失去方向、偏离重心。

当然,有了标准,不采用、不使用,再唯

一、再最高的标准,也等于是白搭、空摆。坚持学生满意的唯一标准,就必须要求我们的各项考核指标、措施、政策都必须始终坚持“学生第一”、“学生至上”的原则,必须将学生的意见、学生的情况真正吸纳、充实到方案、标准的制定中,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将评判的标准和标尺交给学生,让学生说话,让学生说得上话,让学生说话管用。学生满意、高兴、答应的唯一标准,不是放在嘴上说说而已的,它必须落实到学校的每一件事情中、每一项工作上。

二、做好本职,服务学生 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路径。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认为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紧扣教育发展,坚持与群众合辙,一切以孩子的发展为出发点;二是多干实事,坚持与群众合意,为了一切孩子;三是树立平民意识,坚持与群众合群,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中去。教师必须将“五心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当中去,忠心对党、真心为民、清心律己、公心用权、用心干事。这对我们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做出了指示,是指导我们工作生活的行为准则。

三、学生是教育工作开展的源头活水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学生是主体,没有了学生那么教育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始终根植于学生之中,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更具体地知晓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要求,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有的教师觉得现在学生工作难做,学生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事实上,当你的主张不能得到学生理解时,首先该把自己置于他们的位置上,用学生的眼光、从学生的立场来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带着深厚感情,走到学生中去,才能集思广益,找到化解矛盾的方法;才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得到学生的理解与支持。我相信只要教师拥有慈父慈母般的爱心,做一名尽心尽责的护花使者,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无条件的爱他们,不以家庭出身分高低,不以智力高低定喜好,不以成绩好坏分优劣,用一样多的爱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学生,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师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能喷涌出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才能使教师成为学生真正敬佩的人!篇4:高中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学习心得

高中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学习心得 2012年12月22日,xx市高中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在我校举行。我听了两节优秀的课堂和邹国金教授的精彩讲座后,感慨颇多,受益匪浅,现将我此次学习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要注重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 邹国金教授向我们强调了提高语文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提高语文教师素质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与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个人业务素质有很大关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我个人认为,应该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的知识储备、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多方面。而要提高自己的语文专业素质,就要不断充实知识、锻炼技能,并在不断实践和总结。提高语文教师素质,能够提升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从而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要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邹国金教授品杜甫和王维的诗,重在回归文本解读。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可以在文本找到相关的痕迹。一度被大家所忽视的王维“空”的佛家思想,在邹国金教授的点拨下,我们恍然大悟。对着文本品味,我们在字里行间,会有惊喜的发现。这些发现,也许不同于

教参,甚至和教参相背驰。但这些“发现”,是否也是在新课改下关于“探索”的体现呢?

重视回归文本,重视对关键字句的品味和揣摩,这是“深读”文本,“深思”文本,“品味”文本的体现,也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重要的学习方法。赏析诗歌,除了从整体把握诗人的感情外,还要具体分析诗歌的意象和品味这些意象所创设的意境,从而感悟在这些意境下诗人的思想情感。散文也如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由景看情。而“情”的发现和感悟,无不是立足于文本。

语文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好句子中去发现美,鉴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这也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要求。 通过这次培训,我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取得更大进步。篇5:2013语文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2013语文学习心得体会

任教以来,经历的培训、听课、学习给了我们语文教师很好的业务学习的机会。这些学习机会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这次的学习,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获的。这样些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学习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 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 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全镇的语文教师,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

二. “知识也有保质期”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

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在充分尊重教育者的基础上,打破坚冰一样的由陈旧的知识和经验累积起来

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那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必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 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

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四. 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标要求语文知

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五. 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组织者。教师要充分信任

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孩子们,俯下身子看孩子们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 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空间”,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通过学习,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而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会更加努力,开展时效性强的教研活动,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第11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1]

教学心得

学校:撮镇中学学科:语

教师:张

文虎

诗歌教学的心得体会

撮镇中学张虎

分析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高二阶段。为什么从诗歌开始呢?因为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甚或犯欧阳修说《枫桥夜泊》“其如三更不是打钟之时”这种牵强附会、机械理解的错误,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了。

在诗歌教学中有一些想法,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一、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

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扁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

“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有时,我们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孱孱”;“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化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臧克家的“老马”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仍志在千里的“老骥,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再重复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独出心裁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笔下康桥河畔夕阳中的柳树,柳枝,映在波光里的金色的倒影无比艳丽,叫人联想到了金装的仪态万千的新娘。表明诗人对这里一草一树的依恋,竟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舍难分。可见,“金柳”这一意象是富有创新性的,具有诗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可以在讲授新课前集中开一些这样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进行,或者从外面请专家来讲,目的都是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自由翱翔。

二、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亚洲铜》。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类却不愿意去聆听那大自然的天赖之音,来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哪怕一分钟也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的真正享受。

自己做的饭菜再难吃,也觉得香。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到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来得强。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者出成专辑,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前我搞过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恰当的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整个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创新精神,让老师大跌眼镜。这本身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矿,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我们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这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高中阶段进行文学鉴赏要把握这个基本思想。

第12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1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伍连珠

2015.05.17

分析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高二阶段。为什么从诗歌开始呢?因为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在诗歌教学中有一些想法,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一、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扁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 1 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有时,我们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孱孱”;“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化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臧克家的“老马”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仍志在千里的“老骥,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再重复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独出心裁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2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笔下康桥河畔夕阳中的柳树,柳枝,映在波光里的金色的倒影无比艳丽,叫人联想到了金装的仪态万千的新娘。表明诗人对这里一草一树的依恋,竟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舍难分。可见,“金柳”这一意象是富有创新性的,具有诗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可以在讲授新课前集中开一些这样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进行,或者从外面请专家来讲,目的都是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自由翱翔。

二、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亚洲铜》。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类却不愿意去聆听那大自然的天赖之音,来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哪怕一分钟也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的真正享受。

自己做的饭菜再难吃,也觉得香。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到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来得强。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者出成专辑,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前我搞过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恰当的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整个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创新精神,让老师大跌眼镜。这本身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矿,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我们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这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高中阶段进行文学鉴赏要把握这个基本思想。

第13篇:高中语文教学调查报告

高中语文教学调查报告

摘要:通过对信阳市第六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目前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与学生的期待存在的一些差距,也了解了学生对于文学习的兴趣、态度情况,以及师生之间普遍缺乏交流与沟通的现象。由此,我认识到并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正确对待多媒体技术,对学生一视同仁,并多于学生交流沟通。

关键词:语文;教师;学生;教学

调查内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重点和对学生的态度,高中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对教师和教学手段的要求

调查目的:通过对高中学生和语文教师以及教学状况的了解,为语文教师改进教学,尤其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生走上讲坛提供指导性意见。

调查方法:问卷法;访谈法

2010年9月8日我被分到信阳市第六职业高中进行为期四个星期的教育实习,这是个市级职业高中,全校共52个班,其中20个普通高中班,32个职业高中班。该校在信阳市高考成绩排行很一般,教学设备也较落后,多媒体设备较少。近几年,该校学生的成绩较差,基础薄弱,班里学生水平参差,两极分化严重。在实习期间,我还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语文教学的。为了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最终的调查结果对我将来的从业有很大的帮助。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结果。

一、对教师的调查

对教师的调查主要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重点和对学生的态度四个方面,以下分别介绍:

(一)教学方法调查

经调查发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以便上课时提问学生,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调查中有的语文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学习不是很重视,尤其是语文这门课,认为努力与否考试时都不会得太高的分,也不会得分很低,和其他同学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况且努力了也不 1

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而,你让他们回家预习课文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不看。因此上课要多提问题,这样才能迫使他们课后去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这一方面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 我自己在实习的教学中也采用了此方法,成绩果然不错。

(二)教学手段调查

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在该校的语文教学中并不是很受欢迎,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上课时学生的眼球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很少有学生再看书本了。学生多爱看一些图画,对图画的记忆倒很清楚,但却忽略了图画旁边的文字。这种教学方法对于该地区也较难普遍使用,因此,老师们仍然保持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调查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普遍对文言文教学工作要认真、仔细得多,因为考试时有一道大题是文言文,而且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也不是能够很准确地把握。调查中,大 部分的教师采用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读课本,反复地读,以致于达到背诵,然后疏通字词,讲解一些文言文常用的句法,句式等。在文言文的授课中,很少有老师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手法,多是以讲解为主,这样更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记忆。而现代文的教学则相对薄弱,只注重课堂分析,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把握不太注重。

(四)对学生的态度调查

大多数教师认为,一个班里的学生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等。一个老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语文学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一些老师就采取 了放弃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差而牺牲了大家的利益,那样是不值得的,而且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有一个高考的指挥棒在无形中束缚着他们。老师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另外,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教学时,课堂气氛相对和谐。有的老师说本校的学生的记律较差,自觉性不足,如果气氛过于活跃,课堂就会乱哄哄,难以克制。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合作能力欠缺,实际效果为达到但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度。

二、对学生的调查

对学生进行的调查从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对教学手段和教师的要求入手,以下分别介绍:

(一)学习兴趣调查

在调查中, 部分学生对我公开表示他们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不想学语文。他们认为语文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一直都在学,每天说的也都是母语。许多学生不明白学习语文的用处,而且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课文。

(二)学习态度调查

如教师们所认为的那样,相当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存在轻视态度,他们认为语文很难学好,且语文成绩太过稳定,努力学习语文对提高总成绩没有多大用途,而不管努力与否,语文成绩都不会有太大变动,于是就把主要精力用在数学和英语上,有的学生甚至在语文课上学习其他课程。另外,该校放学时间为17点20分,又没有晚自习,学生在这段时间就无所事事。虽然学生都表示考试的压力大,有很多题目不会,但就不大会抓紧时间学习。平时课间课后很少去问同学或老师,这也是他们成绩差的一大原因。

(三)对教学手段的要求调查

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法一开始还是比较喜欢的,很感兴趣,可是等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了。有的学生告诉我,上课老师用多面体教学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有时太快,记笔记记不下来,有时太慢,学生听起来又感觉到无聊。甚至有的学生说,老师的方法太旧,因此影响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对教师要求的调查

调查中,我发现,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能的关注,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后进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调查中有一个学生问我如何看待老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还问我今后要是当老师的话会不会也这样。我回答他们说:老师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是因为他们能听老师的话,而一般情况下后进生

的自觉性差,经常不听话,自然惹得老师不开心。老师也是人,存在一定的偏差是正常的。但我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发觉,只要能多关注后进生,他们往往能获得巨大的动力、进而取得巨大的进步。看来老师要用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多鼓励后进生这一点对于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很重要,好的沟通有利于老师更好地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加爱学习你所教的那门课。

还有的学生说学习语文时有的老师不能补充很多的课外知识,只是讲课本上有的内容,其实这些他们都能看得懂,若老师总是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认为这样的老师不怎么样,水平低,进而也就不再理会老师的讲解,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成绩就会有所下降了。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讲些和当前社会有关的东西,多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

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那种上课幽默的,不爱批评学生的,能够和学生很好相处的老师,他们都希望老师能够多关注自己,即使是成绩差的学生也这样,这种愿望甚至比其他 学生更加强烈。他们希望老师多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想法,宽恕他们的叛逆心理,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是老师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去对待他们。而且,有的学生还喜欢关注老师,对老师的衣着,对老师日常工作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都感兴趣。

总结: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提高兴趣了他们才有可能很快地提高成绩。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语文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意识到学语文的重要性。上课时老师可以多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枯燥理解。对课文的解析要深入浅出,例子最好能贴近生活,最好是当下发生的,人们关注的事情,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使学生兴趣更进一步。

二、正确对待现代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应用到现在的教学中去确实的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它的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对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我认为在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要把握一个度,过度地使用多媒体可能回引起学生的反感,这一点从上面的调查不难发现。对一些枯燥的课文,我建议最好能

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多制作一些图画、flash,这样会让学生一下子对图片产生兴趣,从而带着好奇心去学习课文,枯燥的文本就会容易让学生接受。而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而言,最好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多与学生互动,多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同时希望教育部门能更多关注山区的教育,为山区边远学校增加教育设备。

三、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赏识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的成绩好与差,老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也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现在我们讲尊重,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尊重老师,而且还要求老师尊重学生,作为一个老师要知道,你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地尊重你。另外,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也要积极地鼓励他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只要一有进步,就应该及时表扬,表扬是促使差生进步的一种好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少批评学生,以鼓励为主,即使是批评学生时,也要注意方法,语言最好不要尖锐刻薄,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批评错的地方也应该向学生道歉,这一点恐怕老师们很难做到,其实学生的宽容之心并不比老师差,真心地向学生承认错误的老师可能会更加受学生尊重的,我在实 和调查的过程中就有这样的感受。

四、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我认为语文老师最好能多参加学生们组织的一些活动。在参与中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学生的组织成果给予肯定,这样能和学生更好地融合。多主动同学生谈心,做学生的好朋友,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鸿沟,促进教育、教学 更好地展开。

总之,以上就是我在这次实习期间调查的有关情况。其中有些看法也许不尽正确,但毕竟这是我通过实际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会从中吸取一些优秀老师的做法,结合自己实际的水平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我想只要我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坚持下去,多了解当下的教学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我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但愿我的想法能变成现实。

最后向在本次调查中给予支持的老师们、学生们表示感谢!

第14篇:高中语文教学总结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

澄迈中学王广标

2007——2008学年度,本人担任高三(2)班和高二(107)班语文教学工作。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一、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

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高中的学生也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4、积极参与科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5、认真学习新课标要求,勇于从事语文教学的新尝试。

二、取得的成绩: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所任教班级成绩都名列全级前茅。

总之,在本学年的各科教学工作中,我都力争严格要求自己,无任何有悖教学大纲和新课改要求的做法,并能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的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母校的建设与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体育教学总结

澄迈中学廖忠元

光阴似箭,一个学期的工作又将结束。本期的教学是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背景下,广大教师的一个探究式摸索过程,对我们体育教师来说,这即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处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位置,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就要求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总结经验与教训,更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善于开拓新思路,为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积极地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学期的教学,除按新的课改精神严格施教,传授必需的基本教材内容外,重点主要用于新教学模式的摸索上。在课堂教学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余,尽量使用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为主动、更为乐意地接受新知。如注重游戏教材的搭配,让游戏不仅起到课堂调节的作用,又与教材内容互相衔接,起到引导与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其次,在教法上更加注重以引导为主,学生进行尝试性练习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体现以学生学为主的理念、素质教育的内涵。这样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基本教材内容的技术动作及技能。

本期教学为中年级学生,学生接受能力强,善于模仿,并能积极地学以至用。所以在教学中我多去钻研教材,认真准备,精心施教,课后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尽量做到全面兼顾,个别再耐心辅导。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俗话说“学无止尽”,教学之余本人不断的充实自我,虚心学习、请教,借鉴好的教学经验及方法;并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教研活动,为提高自己的教书育人水平尽心尽责。

体育教师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体育训练,本期我继续担任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负责学校体育工作,并担任学校羽毛球训练队教练。本期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与体育组的成员合作下,组织全校师生参加区大课间操活动评比荣获特等奖;而且成功地举办了一届校冬运会,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为推动学校群体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氛围。

我们的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总结经验,继往开来,需要解决和改进的问题还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戒骄戒躁、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不断去学习、摸索,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经验,为党的教育事业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第15篇:高中语文教学总结

2011年上学期语文教学总结

新邵五中肖时忠

本学期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担任高一年级的198班和196班语文教学工作。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学期初就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层次,以及教材的编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在落实中不断调整完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小结,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一、夯实基础,温故知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

高一阶段对学生来说是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尤其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非常重要,这对将来的高考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将学习中遇到的已在初中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复习,然后联系所学到的新的内容,做到温故知新。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淡薄,通过基础知识的公固加强,诱发这部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严格按照学校的总体教学要求和目标去组织教学,抓好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学期初,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制定了我校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这是教学工作的纲,贯彻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为了切实地提高语文课的效率和质量,从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到课后辅导,考试等都严格认真地去按要求和标准去做,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从教的方面给学生的学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三、尝试“先学后教”的方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很重要的,而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而“先学后教”就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发现问题,同学相互讨论,问题明了,深入探究后,如果还有疑问,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讲解,这样就可以加深印象。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评比,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容量,丰富活跃了语文课堂。

我校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上网查找和自己制作语文教学的音像资料和课件,使无声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五、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的活动,促进语文学习,提高语文能力。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积累。因而,在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的同时,还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我除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堂记录听好 课外,还建立了《成语积累本》《查漏纠错

补缺练习簿》《日知录》等,做好语文的学习积累,开展语文背诵比赛,诗歌散文朗诵比赛。

六、认真搞好培优辅差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现在的在校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因而,做好培优辅差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利用每一节的培优辅差课分别对优生进行强化训练,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加强基础训练。

七、以高考为方向,强化高考意识,明确奋斗的目标。学生对高考都比较陌生,为此,我就不断的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讲解有关高考的各种信息,介绍高考的状元经验,学习方法,往届的高考语文试卷,使学生及早的对高考有所了解,明确高考的题型,树立高考的意识,做好准备。

总之,这期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的完善。

2011年9月

第16篇:高中语文教学总结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当前的素质教育又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教书育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完成以上任务,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学习各种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老教师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工作情况的总结。

一、转变思想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前提条件。一个教师必须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受教育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成才的对象。相信语文教学无差生,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到授之以渔,求得学生主动地发展。总之,老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受教育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的实现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授课教师要讲出个性,讲出风格,讲出精彩,讲出意蕴,为学生展示一个既得天独厚又异彩纷呈的世界,给学生以思考和启迪,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发展。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课文只是语文学习的例子。这就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教材特点,整体把握教材,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示例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在教材使用上,我紧扣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努力把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把科学性和思想性密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无疑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其次,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挖掘课文内涵,让学生从中领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在贯彻这一原则时,我努力把握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结合课文并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思想价值的魅力。

3、课内要求与扩大课外知识范围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

课文是个例子,在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前提下,我注重扩充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眼界,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缤纷的课外生活引入课堂,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每学期我都要结合课文教学引入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习惯,丰富了学生内心世界。课堂上根据讲课内容随时提出紧密联系现实的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思考习惯。并在课下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中外名着以及《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专题文章,让学生从中了解到社会,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掘写作源泉,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正确、丰富、深刻的思想。课文只是范例,是导游图,语文教学最终要落实到语言的运用上。学生写好作文,语言运用的基本能力和写作技巧是基本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学会思考,学会做人,有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品德。

1、养成思考习惯,为写作提供持久动力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化。很难设想一个不善于思考的学生,会写出内涵丰富、生动活泼的文章。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这一名言充分揭示了思考的重要性。

生活中充满了哲理,认真反思生活,可净化灵魂;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可了解并认识社会,在课堂教学中我不断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极大丰富他们的思想。2008高中语文工作总结一系列密切联系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提出,打破了高中生活的枯燥单调,调动了学生思考积极性,增添了高中生活的色彩,发掘出了写作宝库。

2、课堂作文与练笔作文相结合,提高写作效率 目前,作文教学还没有一套完整成体系的教材,作文教学也就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了课堂作文与练笔作文相结合的方法,课堂作文抓规范抓时效,练笔作文抓基础抓思想,收到了较好效果。 课堂作文规范性要求必不可少,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必要的写作知识讲授和严格的时间要求,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可遵循的规律。课堂作文紧扣人生思考、社会现实、课文内容、单元写作训练几个主要方面,力求让学生写出思想,写出生活。练笔作文重在抓基础,重在让学生通过作文去认识生活,去理解人生。

第17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1: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 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五,怀疑,好问的习惯。改编一个笑话,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让你问的,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

4.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高中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篇2: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可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我觉得要使课堂气氛“活”起来,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方面是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十分欠缺的地方。

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当然,在实施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多加肯定,表扬。希望我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查漏补缺,师生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

篇3: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我最初的认识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有不容易?我们的课堂常常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想想自己,在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现象:例如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自己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自己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自己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的听专家们的引导和指点,认真和专家们做心灵上的交流。记得专家组有位老师说的好,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要合作、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和注重积累与梳理。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第三、创设和谐、真诚的学习氛围。教师不能够也不应该去左右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要充分保障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表现欲望,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必须在师生平等的交流中得以解决,教师决不能居高临下地对学生指手画脚,更不能对学生的认识做这样或那样的否定和贬损,要具有平等与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能左右的仅仅是节奏和方法而已。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必须贯穿始终的是真诚与信任,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我正确阅读的能力和潜力,要与学生彼此都敞开心灵。

第四、具有广博的知识与丰厚的文化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而且必须成为学问的杂家,不但要“渊”,而且要“博”,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政治、历史、音乐、社会甚至于美学等以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识,要晓天文、通地理,这样才有可能在新课标、新角色面前站稳脚跟,才能游刃有余。

第18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今年我担任了高二(5)、(6)两个理科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在高中理科班,有部分学生严重偏科,虽说语文是文理科高考必考科目,但许多理科生有意无意地把这门当做“文科”,甚至当作“副科”,日常生活中忽视的情况并不少见,他们认为学语文无用,不愿学甚至不学语文,语文课成了“睡觉课”、“娱乐课”。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从来都不值150分,也用不着花多少时间去学它。尽管理科班当中也有极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偏爱理数化,语文基础薄弱、能力不强,毫无学习热情。因此,理科班的语文老师只能自叹“教语文难,教理科班的语文更难”。

在这学期教学实践中我得出如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转变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简单地说就是语文课程具有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功能与价值,同时具备求真、审美、向善的人文性功能与价值。我们要让理科班的学生认识到:语文是“万科之母”,学生学好语文课是学好其它课的基础。让他们明确在语文课上锻炼出来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与基础,在语文课上所习得的方法、能力、习惯、兴趣等应该保留并迁移至其他课中来,并让其有所发挥、发展。同时语文学习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使我们的综合素养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了更好的依据。

(二)激发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用爱去沟通师生间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是人对待事物或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体验,它伴随着人的活动的始终,是一种很强大的活力。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洽,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教师爱学生,关注学生,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是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的重要条件,是消除学生与教师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主动、愿意与教师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实现对话,达成共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用教师的爱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在课堂上,不仅用语言,还要通过教师的一举一动来传达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教师热爱学生,信任学生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二者交融就会培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2、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激情燃烧的氛围

如果课堂上有激情燃烧的氛围,学生学习自觉程度高且兴趣浓厚,课后学生就容易保持自主学习状态,反之,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就会厌弃这门学科,拒绝进一步学习。如何创设激情燃烧的氛围呢?

首先是导入新课要有趣味性,使师生活动产生共鸣;或是提问,设计疑点启发思维;或引用诗词、成语、寓言故事、歌曲、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用图片、音像等非语言手段,引起好奇,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自然而然形成高涨的学习热情。

其次,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远。根据不同类型的选修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方面的体验;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应该有适合其特点的不同教法,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达到顶点,使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

2 状态,促使学生把教学策略内化为学习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如《唐宋散文选读》应重视作品的阅读欣赏实践,教师可提供必要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从书刊和互联网上找寻资料;可组织诗歌散文朗诵会或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和多媒体展示会,交流阅读欣赏心得。还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仿写古代诗词或撰写对联,撰写鉴赏小论文,编纂自己的古代诗歌散文集。注重在生活中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向学生推荐《咬文嚼字》等语文报刊,指导学生对教科书、报刊、商品包装、街头广告、电视字幕、播音员用语进行纠错。可以自己编写相关的相声、小品等。还可以与必修课中学习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与高考的语文文字应用题结合起来。

3、积极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现的舞台,给学生成就感

正处在青春年华的理科班学生,往往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教师要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组织与开设属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积极为学生创设自我展现的舞台,给学生成就感。或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表演自己出众的口语能力。或课堂上注重启发提问学生,着重问为什么,以此让学生表演并锻炼思辨能力或课堂上开设诵读比赛,让他们的朗诵能力尽情表现,并以此增强学生的语感。或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尽显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其自主性,重视其积极参与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语文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身较高的语文修养去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偏科学生由厌学变为愿学和乐学语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让理科班的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不仅要改造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要改造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创设最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手段。

3

第19篇:教学设计:高中语文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

拿来主义(汤成慧)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实现学以致用。

3、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涵,讽刺、反语的表达效果,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4、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3、准确理解文中的概念(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抛给、送去、拿来、孱头、昏蛋、废物、拿来主义)。

教学方法:

1、通过课本剧表演,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2、问题式教学法。

3、探究拓展法。

1 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

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通过分析,了解到鲁迅先生运用因果论证的手法提出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应该拿来。那么,“拿来”是怎么一回事呢?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够做到“拿来”呢?“拿来”又有什么好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课堂学习。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个短小的课本剧。

二、课本剧表演:人物:孱头、昏蛋、废物、拿来主义

(旁白):话说山水县第一富豪依老头的独生女儿依依今年芳龄十八,尚待字闺中。依老头求婿心切,竟然乡邻四里广发请柬,要举行一个招亲大会,而且,嫁妆丰厚,正是他那一所远近闻名的大宅子,听说,还陪送一群姨太太呢!这条件可真够诱人的。不知道今天会是哪位英雄好汉抱得美人归呢?咦,有人来了„„

(孱头上,在宅子前面走来走去):各位好,我叫孱头,我这人有个特点,就是比较靓仔,天生的,没办法!依老头这个老家伙,家财万贯,不过,都是不义之财。今天搞个什么招

2 亲大会,也不知道是什么名堂?见我这么靓仔,还发了请柬给我。我可不能进去,免得他屋里的乌烟瘴气玷污了我的清白之身,像我这么靓仔,何处寻不到芳草啊!我还是离得远远的为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快步离开)

(昏蛋急匆匆地冲进来):各位乡邻,昏蛋这厢有礼了(抱拳作揖)。昨天突然接到依老头的请柬,说他女儿搞什么招亲大会要我也去竞争。真是岂有此理,那个死老头平时专门欺压乡邻,不知道多少乡亲吃过他的亏,上次还把隔壁的欧阳伯伯活活打死了。我恨他还来不及呢,还给他做女婿,门都没有!也不能让他再迫害乡邻了。我一把火烧光他的宅子,看他还怎么胡作非为!(作放火状,后大笑而去)

(废物上,乞笑)大家好,大家好,今天我废物真是时来运转,居然接到本县第一富豪依老头的请柬,要去参加他女儿的招亲大会,我很快就可以从乌鸦变成凤凰了。(作看到宅子状)哇,真有气派呀,我先进去看看。(蹩进)哇,有鱼翅呀,还有鸦片,终于可以过过瘾了,先吸几口。(吸鸦片,陶醉状)真是爽啊,哈哈哈„„我再到后堂去看看那一群姨太太是否标致(喜滋滋蹩进后堂)

(拿来主义者深沉稳重地走过来)依老头给我发了请柬,说她女儿今天举行招亲大会,既然他想到了我拿来主义者,那我就去看看,再作打算。(看到宅子,进门状)哇,这么多鱼翅。好,最近身体虚,恰好补补身子,叫厨房晚上炖了给我吃。

3 (边走边看)哦,这么多鸦片。把它们都送到县医院去吧,也许他们会需要用来配药。(又走)咦,这些烟枪和烟灯,样子真是好看,有艺术欣赏价值,就送一些到县博物馆去吧,其他都烧掉。(猛然记起状)哦,还有陪送一群姨太太呢,给她们每人500块钱,让他们回家去吧,要是她们要去别处打工,也随她们自己愿意。好了,这样看来,我可以考虑什么时候举行结婚典礼了。请大家有空都来喝喜酒啊,谢谢各位的支持。 (教师简短总结)

三、具体赏析第

八、九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2、学生思考讨论: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

教师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投影显示):

“孱头”指害怕继承,不敢面对的人;

4 “昏蛋”指不分好坏,全盘否定的人;

“废物”指不分好坏,全盘接受的人。

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九段分析“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明确(投影显示):“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四、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十段

1、

2、集体朗读第十自然段。学生思考讨论(投影显示): ①、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③、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④、“正确继承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何在? 教师明确:①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③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④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五、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投影显示)

1、运用形象概括,进行归纳推理,显示出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性。如:闭关——抱残守缺(误国)

送去——取悦洋人(卖国)

拿来——批判吸收(利国)

2、选取具体典型,取代抽象论述,节约文字,印象深刻。

如:为三种对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画像:

孱头——愚弱无能 昏蛋——头脑发热 废物——失去自立能力

3、就近取喻,说明复杂道理,突出本体特征,平实易懂 如:大宅子——整个文化遗产

鱼翅、鸦片、烟枪、姨太太``````

4、讽刺辛辣,妙趣横生,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如:反语: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

一者见得 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讽刺: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六、课堂总结,结束课文: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七十个年头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他的谆谆教导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

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第20篇:高中语文教学总结

高一语文期末工作总结

高级中学 胡志强

本学期根据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我担任高一(3)、(4)两个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兼高一(3)班班主任。

这学期的语文课的的教学任务是必修1和必修2的两个模块的内容。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学期初就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层次,以及教材的编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在落实中不断调整完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小结,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一、夯实基础,温故知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

高一阶段对学生来说是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尤其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非常重要,这对将来的高考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将学习中遇到的已在初中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复习,然后联系所学到的新的内容,做到温故知新。 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淡薄,通过基础知识的巩固加强,增强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语文素养有了提高。

二、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高效课堂。新课改重视三维目标的实现,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以自主探究合

作,即学生的自我领悟,机子钻研为主,教师不过是指导者、提示者、鼓励者,首席对话者,以学生的活动钻研探究为主。高效课堂讲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发挥40分钟的效能,让学生乐学、爱学,主动求学,独立钻研。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以课改精神为指导,课堂尽量多得提问,然让学生活动,注重教学过程的细化处理,用学生乐学来推进课堂教学,学生不仅是课堂的参与者,而且是课堂目标的实现者,课堂的组织形式以学生的情操培养熏陶为主,以学生听说读写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重视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1)自主阅读的习惯。如我定期定时组织学生阅读美文,第十周开始进行名著阅读。有意识要求他们读名著,写读后感。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空前高涨,而且以读促写,也促进他们习作水平的提高。(2)做笔记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课堂要养成择要学习笔记,并指导一些做笔记的方法,规范学案书写,定期检查,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这种习惯。(3)规范书写的习惯,开展一笔一划写人生。无论是平时的作业还是定期测验,我都严格要求他们认真书写。每周的周

一、三的练字,强化学生参加,经一段时间,学生书写明显进步。这项工作今后要继续加强。

早读,要求课代表根据学生实际安排学习内容,我按时参加,但是学生的诵读习惯还没养成,今后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以生活为源,努力拓展语文教学的内容。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一旦与生活结合,才会显露出无限的魅力。因此我在教学正在有意识将之充分联系生活。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学习文章后的感受。注重语文的人文内涵,充分挖掘文章显露的人性美。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写真实之事,诉真情。平时还经常引导学生读时文,这一些举措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热情,使他们正逐步喜欢语文。

以高考为方向,强化高考意识,明确奋斗的目标。

高一的学生对高考都比较陌生,为此,我就不断的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讲解有关高考的各种信息,介绍高考的状元经验,学习方法,往届的高考语文试卷,使学生及早的对高考有所了解,明确高考的题型,树立高考的意识,做好准备。

总之,高一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的完善.

2014—01--08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