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9加法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13 08:34:27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加法》教学反思

《加 法》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上一节课学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数学中,加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学好这一课,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虽然,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中,一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使得他们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用数的组成知识去做加法。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是新课标中特别强调的。加法的初步认识对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来重在理解加法的含义。所以在学生通过实物与小松鼠图基本上了解了加法的意义、认识了加号、与加法算式后,我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来解决问题的事例,请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并用学会的加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用语言表达数学信息的过程就是深化他们对加法的认知,使他们加深了对加法的意义的理解的理解过程,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为今后学习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反思这节课的成败,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个性化的鼓励性语言;尽量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重视生成资源的使用,不要怕学生说错,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一节好课不是做出来得,而是自然生成的。

2.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还要灵活的使用教案。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太在意教案的设计,恨不得每一句话都要和教案上的一致,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显得有些机械。

3.在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要体现学生的自主,不要给学生过多的限制。4 .控制好教学节奏,使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在这节课中,我的课堂节奏是前松后紧,整个课堂节奏有点慢,造成了虎头蛇尾的情况。特别是下课了,练习题还没有处理完,由于缺乏经验就草草收场了,也没有做小结。

新课标、新教材需要新理念来支持,作为新课标的实践者,我要在积极实践的同时,不断地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贯彻好新课标精神,落实好素质教育。

推荐第2篇:《加法》教学设计

《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例2。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全班做,请学生板演)

结合板演情况进行评议。

二、新课

1.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再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用图表或屏幕出示该表,接着框出或用颜色显示下面的部分。

爬行类 两栖类 376 284

提问:谁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已知种数一共有多少种? 列出算式:376+284 2.教师: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估算,现在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76+284的和大约是多少。

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教师:让我们看看这个同学是怎样想的?和我们的想法相同吗?

让学生看教材或在屏幕上出现教材第18页的男孩子和他的估算方法。(估算方法可使用画外音)

归纳: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一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出和的范围。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3.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 学生独立计算。

请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计算的过程。同时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归纳:从刚才的计算中我们看到,个位上6+4=10,写0向十位进1,十位上7+8+1=16,写6向百位进1。所以,在加法计算中,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4.反馈练习。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计算结果,教师就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五第

1、2题。

推荐第3篇:《加法》教学设计

《加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课标依据

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二)教材分析

5以内的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与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本节课包括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两部分内容。加法的初步认识是通过小丑合并气球的情境图使学生明白,把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用加法计算。通过点子图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把3个点子和1个点子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点子,用加法计算。点子图既突出了合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还能体现出由直观情境向半抽象水平的过渡。在理解加法含义的基础上给出加法算式3+1=4,介绍加号和算式读法。5以内的加法教材呈现了计算3+2的多种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第一种方法是“点数”,第二种是在一个加数的基础上接着数;第三种方法是利用数的组成知识算出得数。 (三)学情分析: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二、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操作、演示,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表述,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问题解决: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会与他人交流。 (4)情感态度: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观察现实情境图,口述题意,列出算式。

三、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法设计:创设情境与引导探究 (二)学法设计: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与媒体设计 (一)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 3.教学环境:有多媒体的教室 (二)多媒体课件开发与应用策略

五、课时安排: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在情境中理解合并:

1.课件出示动画:

情景1:池塘里游来2只小蝌蚪,又游来1只,合起来是3只小蝌蚪。

情景2:电线杆上有2只小燕子,又飞来2只小燕子,合起来有4只小燕子。 情景3:停车场里停了4辆车,又开来1辆,合起来是5辆车。 情景4:原来有3个柿子,又拿来2个,合起来有5个柿子。) (让学生选择一个情景反复说) 2.在操作中理解合并 (1)摆一摆

让学生拿出3枝铅笔,再拿出1枝铅笔,合起来是4枝铅笔。把你摆的过程和同桌说一说吗。

(2)画一画

通过画图来表示合并的意思。

【设计意图:一年级孩子喜欢动画,通过动画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在算式中理解合并 1.引题: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了解到两只小蝌蚪,又游来一只小蝌蚪,它们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它们合起来有几只?

2.直观演示,感知含义:

两只小蝌蚪,又游来一只小蝌蚪,合起来用数字表示,就是几和几加起来?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但鼓励学生用数的分成来算。)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主要是抓住了低年级直观教学的原则,贴近学生生活,生动而又有趣味,不但通过演示使学生牢牢地记住了加法是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事情能够用数学表示,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愿意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情景。】

3.深化认识:

和学生一起看剩下的三个情景,看后说一说动画的意思,然后列出算式。 4.发散联想,体会含义: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手段的恰当运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一部分再添上一部分,也要用加法计算。

在学生理解了加法的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认识,分散了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1)课件出示图,让学生说图意。

(2)多媒体出示:3+2=5,2+2=4,2+1=3。 (3)你是怎样算的? 2.完成摆一摆:

(1)让学生先摆一摆图片,再说说表示的意思。 (2)学生计算,说说怎么算的。 3.完成开火车:

计算对了,火车继续开,计算不对,火车停止。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摆一摆,互相说一说,通过活动,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四)奇思妙想:

让学生小动物图像摆一摆,看看能列出多少加法算式,边摆边把算式记录在本子上。 【设计意图:边摆边记录,在操作中提高能力。】 (五)全课总结:

【设计意图:梳理总结,让学生有整体认知。】 (六)布置作业:

用2+3=5编一个数学小故事,并把你的小故事画成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推荐第4篇:加法教学反思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加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的起始课,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通过熟悉的情境观察,语言的交流表达,游戏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从中掌握:认识“+”号,会读加法算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本节课的开始,我通过摘苹果的过程,让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学着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发现的数学信息。创设了“先摘一个苹果,再摘两个苹果”这样一个情境。学生直观的观察到一个苹果与两个苹果合在一起,让学生试着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 “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就要用加法计算的算理,使学生对加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巩固加法的含义。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我利用课件演示出示了橘子图、兔子图、小鸟图和小花图,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图意,说出算式,进一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通过小兔拔萝卜图,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与思考,既培养的学生的观察兴趣,满足了他们表现的欲望,又增进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三、反思这节课的成败,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本节课我利用教具多,而没有让学生准备学具,在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要面向全体,虽然也让个别学生上台演示,但大部分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只是动动嘴而已,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2、设计练习题要趣味性,游戏性,毕竟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控制好教学节奏,使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在这节课中,整个课堂节奏有点慢。篇2:10的加法教学反思

《10的加法》教学反思 10的加法是在学生掌握了10的分与合后学习的,为此在学习这课时,我先复习了10的组成,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数的组成从而推导出数的加法运算,并以此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10的加法。 我创设了“慢羊羊校长给小猴和小象分桃子”这个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效果很明显,这节课学生都很认真听讲,注意力非常集中。

1、慢羊羊校长给小猴分了1个桃、给小象分了9个桃,一共分了几个桃?怎样列算式?(引导学生说出算式:1+9=10,并调换位置说出9+1=10)

2、慢羊羊校长给小猴分了2个桃、给小象分了8个桃,一共分了几个桃?怎样列算式?(引导学生说出算式:2+8=10,并调换位置说出8+2=10)

以此为范例,一直进行到小猴小象各得5个桃子,列出算式5+5=10。

讲解列出了所有与10相关的加法后,我用游戏吸引住学生的眼球:送苹果回家。我在每个纸苹果写上一道10的加法算式,在黑板上贴着几座写有数字的房子,让每个拿到纸苹果的学生根据算式的结果将苹果送到家里。在此过程中,学生很踊跃的参加游戏,在玩中掌握了知识。

回顾整节课,我发现了不少问题:由于10的加法算式的引出基本都是我自己在讲解,没能锻炼学生独自思考、独自观图列算式的能 力,且在此环节花的时间较长,使原定的3个游戏(送苹果回家、送信、找朋友)只完成了1个,没能很好的完成原定教学任务;在送苹果回家游戏中,苹果一边写加法算式,另一边写了减法算式,导致个别学生根据减法算式的结果送苹果回家。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创设更多更好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来,教会他们独自提取学习要点的本领。篇3: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5以内的加法”,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0~10,掌握了2~10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继学习加减法计算和解决加减法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教材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第一层次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小朋友浇花场景图中人数的情况,引导学生要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需要把原来的3人与又来的2人合起来就是一共的人数,由此引出“2+3=5”,初步感受加法的意义,并领悟计算方法;学生认识“+”号,正确读出算式。第二层次通过“试一试”学生熟悉的场景图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最后通过“想想做做”的1-6题进一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认识,掌握加法计算的过程和方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时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习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是: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加法的意义。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5以内的加法,我精心准备了教学挂图,让学生课前准备了小棒、图片等学具。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程序分三大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

我创设游戏抢答,展示一些5以内的分与合,通过口答,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5以内的加法作好准备。

第二环节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 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这里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出示小朋友浇花的场景图,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同桌交流知道了什么,根据图中想到什么?接着引导学生同桌讨论,交流认识到:把原来的3人和又来的2人合起来一共有5人。在老师小结的同时,学生用手势表示进一步体会加法表示“合起来”的意思。第二步,在学生读算式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理解“要把两部分合起来”需要用加法来计算。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又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加法的认识,初步感悟用加法可以解决问题。

第二层次 学会计算,掌握方法。

我再次创设学生玩荡秋千的情境,出示两组图,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所获得的信息,体会要把1个女孩和2个男孩合起来是3个小朋友,就要用加法计算。然后学生列出算式后计算结果,在交流中掌握把1和2相加就是把1和2合起来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加法的含义,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第三环节 实践运用 巩固对加法的认识。

结合书中练习主要分三个层次进行巩固。

第一层次,可操作练习,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实物图,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所获得的信息后列出加法算式;在此基础上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边画图形边计算,一方面继续巩固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第二层次,深化练习,在摆脱具体图形后学生直接应用合起来的思想计算第

3、6题,在交流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算法,同时通过第6题的练习,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给人以数学美的欣赏。

第三层次,实践应用,教学挂图出示第4题,在学生自由表达题目意思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全班交流中培养学生完整表达的能力;再次通过计算后投信件的游戏,不仅帮助学生熟练计算5以内的加法,又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享受数学成功的快乐与价值。

本节课,我以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探索,认识加法;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知加法在生活中篇4:加法的意义教学反思 * 专题专栏

全国评优评奖通报

省级评优评奖通报

课改先进评优

优质课评选

学科专业技能大赛

优秀论文评选

优秀案例评选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

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选

教研先进评选

网络教研先进评选 * 文件通知

通知通报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院外信息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文件资料

文件汇编

成果汇编

年度报告 * 市县教研

海口教研

定安小教

定安中教

文昌小教

文昌中教

万宁小教

万宁中教 屯昌小教

屯昌中教

琼海小教

琼海中教

儋州教研

临高教研

三亚教研

五指山教研

保亭教研

陵水教研

乐东教研

东方教研

昌江教研

白沙小教

白沙中教

琼中教研

农垦教研

洋浦教研

三沙教研

海南中学

海南实验中学

国兴中学

海师附中

琼院附中

农垦加来高中 *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

中国教育报刊社

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

海南省人民政府

海南省教育厅

海南省相关协会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兄弟省市教研机构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 关于我们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机构职能

课改办

规划办

教育学会秘书处

资源研发中心

操作演示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的意义》教学反思

本文收录在9200: 数学(shuxue)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的意义》教学反思

文昌市树芳小学???张爱芳 ?加法计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因为大多数学生都上过学前班或幼儿园大班,对于10以内的加法,他们已经很熟练了。但是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在数学中,加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是基础的基础,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加法,因此学好这一课,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虽然,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中,一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使得他们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5以内的加法及计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为契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用中学。在本课中注重了一下几个方面:

1、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力求使课堂体现生活味,数学化,自主性,情感化和趣味化。如:在练一练的2道小题中,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知识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看算式说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丰富了学生对加法的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和思维的灵活性。在探讨“3+2=5”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学生先独立思考,动手摆小棒,主动与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时,针对学生的思维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想到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3、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魅力。在教学中,我尽最大可能对学生的一举一动进行客观分析,并用各种方式对他们作出较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一直在关注着他们。同时较全面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初步形成。

4、注重培养学生说完整话,提数学问题的习惯。如:让学生观察图并把图意完整表达出来及提出数学问题等。 不足之处:

1、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还需要加强培养。

2、学生互动学习还有待于训练。还有部分同学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计算方法)较好地与同学交流,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先培养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一起分享,怎样通过同桌合作来获取更多的知识、来解决学习中的某些难题,使学生学会初步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3、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巧妙的语音语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一味高调;在教学中还要充分注重教是为学服务的。篇5:《三位数的加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的加法(横式计算)”教学反思

“三位数的加法(横式计算)”。是本册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以前的旧教材中,学生只学三位数加法的竖式计算,造成学生的算法思维单一,缺乏数感。而新教材中安排学习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比计算结果更重要,计算结果不再是唯一目标。 而在学生方面,上该内容前,通过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打下了一些计算基础,掌握了两位数横式计算的不同算法,还具有一定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这节课我让学生运用旧知迁移,从两位数的横式计算迁移到三位数的横式计算中,来学习今天的三位数加法的新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建模能力和算法思维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数感。也为后面学习三位数减法的横式计算起到铺垫的作用。课中,通过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探究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方法,再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有意识地提炼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明白本节课学习目的的同时避免了为教新课而教、知识点脱节的现象。

课上感觉在计算前设计的估算这一环节处理得较好,学生利用以前学的“四舍五入”的原则进行估算,在(3)班执教时出现了将三位数估成整百数或整十数的两种情况。既为后面学习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作了铺垫,也让学生明确了估算的作用之一——初步检验精确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教下来,感觉处理不妥、值得改进的地方是:

第一,本节课中不要安排用递等式格式表达算理,因为本身就存在迁移并掌握三位数加法横式的不同算法这一难点,若再添加一个,难点就太多了,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难以掌握。应该放在第二课时再解决,而在今天的第一课时中应将重点、难点都放在对不同算法的掌握及灵活运用上。

第二,不是方法越多越好,最后应加以提炼,哪种方法好?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这里,可以通过出示不同的题让学生判断用什么方法更简便来解决。如:299+137= 207+148= 很明显,前面一道运用凑整百数的方法可以使运算简便,而后面一道如果采用百加百、十加

十、个加个的方法很容易在“十加十”这一步出现0+4=4的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此时用先加百、再加

十、

后加个的方法可以避免错误的发生,很好用。在使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计算的同时也能避免日后错误的发生。

第三,在实践运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八”妇女节,小丁丁拿压岁钱陪妈妈去旅游这一情景,这是一道开放式的巩固练习,在宣扬孝顺长辈传统思想的同时通过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计算,来达到强化计算方法并灵活运用的目的。本来我是想完全放下去,让学生独立尝试,发现选一处就不要计算了,选三处不可能钱不够,在选两处的方案里可能出现计算游杭州与苏州的、游苏州与南京的,还可能出现游杭州与南京的,我想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尝试,然后发现后一种可能是不对的,然后达到把三位数加法的计算结果拓展到千以外。当时学生尝试后已有了这一发现,后来因为时间不够了,在组内交流后也没来得及在第一课时内回收上来。在第二课时中,我就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换意见,针对不同的方案、不同的算法展开评价,再进行回收点评,感觉效果不错。

推荐第5篇:加法教学设计

加 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需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4以内数的加法。 教具学具

5个圆片,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看1-5的数字卡片读书。

3、按顺序填空。

□2□

□□3□5

4、复习数的组成,填□。

□ /

\ 1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让学生感知到: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看下老师在怎么做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设计说明:通过演示,加上手势 ,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引导学生交流,培养交流的意识。] 板书;加法

2.学习加法算式

(1)通过演示,让学生感知:右手有3个气球,左手有1个气球,合在一起是4个气球。

(2)学生之间交流看到了什么,感受与体会。 老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老师说明;把两只手中的气球捏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老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2、学习加法算式。提示:用小圆片表示

(1)由右手和左手气球的数量写出数字3和1.(2)老师说明;把3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同时老师在3和1中间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4。 认、读“+、=”。

(4)老师进一步说明;把3和1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5)读加法算式。 3+1=4,读作:3加1等于4 老师范读,同桌互相读,自由读,注意“等于”要读准。 (6)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讨论再抢答

提问;3+1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3和1合起来) 3+1=4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3和1合起来是4)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合起来的意思)

3、发散思维。

老师引导、启发。生活中有哪些问题还能用3+1=4来表示呢?

1、教师启发学生说出:

①左手有3枝铅笔,右手1只铅笔,合起来4枝铅笔 ; ②有3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合起来是4个小朋友 ; ③有3个男同学,1个女同学,一共有4个同学 ;

④ 我昨天得了3朵小红红,今天得了1朵,两天一共得了4朵小红花,就用3+1=4来表示

2、(再指纸鹤图、小狮子推玩具、把笔放入到笔筒)问:这些图的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作业

完成练习五第1题,第2题。

板书设计:

加法

3+1=4

读作:3加1等于4

推荐第6篇:加法教学设计

《加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书上P16例1连续进位加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

3、培养学生迁移的思想,能充分利用旧知识。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四、教学流

一、复习

1、列竖式计算: 63+29

34+58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把自己思考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动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你们喜欢它们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位动物朋友,看看是谁呀?

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挂图。

世界上这几类动物数以万计,我们国家目前也发现了其中的许多种,大家想不想了解这几类动物在中国的存在情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简单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师:在这其中每类中都有我国特有的物种,你说出一两种吗?(如大熊猫),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国特有鸟类和爬行类的种数。(出示第16页特有种数表)

3、教学例1。

1)、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该怎样列式? 4)、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5)、学生汇报算法。 98+25=123 98 + 25=123 个位:8加5得13,在个位上写3,向十位进;

十位:9加2得11,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得12,这时十位上写2,向百位进1。

百位:因为十位满十,所以向百位进1,百位就写1。 (2)与复习题63+29比较,有什么区别?

4、练习(书上第16页的做一做。) 提问:两位数加两位数应该怎样算?

三、巩固练习:书上第17页第3题、第4题。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

推荐第7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算式75+15=90 师:说说这个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加法运算中的一些比较规律性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激发求知欲。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么?有多少同学会骑车,最远骑到过什么地方?

(2)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单车旅行呢!(出示情境图)

2、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 学生汇报,老师相机出示线段图。

(3)看着线段图再来叙述一下图中信息,说明:简单的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题中的数学关系。

3、解决问题

(1)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么?

(2)为什么用加法解决?你是怎么想的?

(3)还有其他做法么?

(4)两种算法,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4、通过实例发现规律

(1)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加法来解决?谁能提一个,能解决么?师板书算式。 (2)讨论: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说! (3) 从这些实例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能给这条规律命个名么?板书:加法交换律

5、验证规律。

(1)通过这几组算式我们发现了加法交换律,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有这种规律呢?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

(2)汇报。

6、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定律。

(1)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不但发现了加法交换律,还通过大量实例进行了验证,你们真了不起!

(2)这个定律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呢?能不能用一些符合表示两个加数,在练习本上用这样的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

(3)汇报。

(4)语言表达与符号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在这些符号表示方式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5)A、B在这里可以表示哪些数?

7、游戏。

下面我们来根据加法交换律做个口令的游戏。师:25+65 生:等于65+25

8、完成28页做一做。

9、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1)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2)下面我们就来算几道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8+456 307+348

三、巩固练习: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上适当的数。 300+600=( )+300 ( )+65=( )+35 432+168=( )+( ) 280+( )=( )+( )

2、判断下面等式是否符合加法交换律,说明理由。 a+45=45+b 380+20=30+370 3X60=60X3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25+49+75=( )+( )+( )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课题)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40+56=96(千米) 49+58=58+49 &+$=$+& 56+40=96(千米) 32+48=48+32 @+#=#+@ 64+59=59+64 a+b=b+a

推荐第8篇:三位数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p51三位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三位数加法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类推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悟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交流的意识,逐步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体验合作的愉快,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有此基础上掌握笔算的方法。

学习方式:独立探索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不是感到很幸福?可是,你们知不知道,我们国家还有许多的儿童因为贫困而面临辍学,请看图片(贫困山区的图片),看到这些孩子,你想做些什么?(生随便谈谈)

师:民族小学的同学也像你们一样富有爱心,他们举行了爱心捐赠活动,请看统计表

民族小学五六年级爱心捐赠活动统计表 文具(个) 图书(本) 人民币(元) 五年级 620 680 470 六年级 190 240 480 合计师:看到这个统计表,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让咱们解决什么问题?(生回答)

我们先来解决:五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捐赠多少个文具这个问题,谁能说一说怎样列式?板书:620+190

我们行来估计一下:620+190=?(估计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估计的)

要想知道准确的结果,应该怎么办?下面请每个同学独立地计算出结果。

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把你的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2、梳理思路,准备小组交流

师:老师刚才在看同学们的时,发现了许多算法,如果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就可以学到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学反思《三位数加法教学设计》。 在小组交流之前,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如果你在小组中发言,准备怎样讲?

3、小组交流

师:在小组交流时,老师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一个同学发言的时候,其他几个同学要认真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向发言者提问,每一个同学发言后要对他的方法进行评议。

4、全班交流

5、观察这些计算方法,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吗?

提示:可从这两方面去说:

(1) 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2) 也可以给这些算法分分类,并说说每种算法的好处。

生先独立地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

6全班交流,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7、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一共捐赠多少本图书这个问题

8、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老师也想发表一下意见,你们想不想听?同学们想出的这些算法都很有价值,我们在解决不同的问题的时候要灵活地选择算法,但是笔算是最基本、最准确的算法,也可以说它是一把万能的钥匙,所以,我们必须掌握这种算法。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笔算。

9、师:老师出了几道题,想请同学们判一判。

420230350

+ 300+480+260

720710610

通过老师做的这份作业,你觉得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生自由说一说,说后总结笔算加法的注意事项)

10、用笔算的方法解决一共捐赠多少元人民币。

三、实践应用

1、比比谁聪明

240+3口0 不进位的可填( ),进位的可填()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水和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颗纽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淘气和笑笑得知这个知识后,开始收集旧电池,一个月后,淘气收集了413个,笑笑收集了387个,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你想提醒大家三位数加三位数要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

420230350

+300+480+260

720710610

注意:相同位数要对齐。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能根据教材内容大胆改编教材的例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学生学习情绪的切入点,引导他们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沟通,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学生在捕捉联系和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经验的迁移于同化,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拓展。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体验了成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推荐第9篇:《有理数加法》教学设计

《有理数加法(2)》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运算律.(2)会利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简化有理数加法的运算.(3)使学生初步养成“算必讲理”的习惯.重点:合理、灵活的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化计算.难点:合理、灵活运用运算律.2.例、习题的意图

通过教科书P22例3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运用技巧,掌握运算步骤与格式,规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书写格式.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题,在对比中逐渐摸索出运用运算律的技巧和目的,培养运算能力.补充例2的目的是对上例的加强,让学生能较为全面的认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运用目的,从而发现并总结出运用规律.例3的教学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顺序,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计算题的训练,还在于加强学生观察、审题的能力.一方面要读懂运算,搞清算理,另一方面要会发现算式中的内在联系,更合理的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例4的教学还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加法运算的必要性,特别是方法2的运用充分展示了有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必要性和实用性.补充练习1和课后练习2是为了加强有理数加法运算能力和运算律应用能力而设置的.补充练习2是有理数绝对值及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综合运用,特别是强调在结合中凑整、凑相反数原则的运用.补充课后练习3,是进一步巩固有理数加法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的应用.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本节的难点在于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灵活应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比试验的方式,在对比计算过程中发现应用运算律的技巧和规律.在练习中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让学生认真审题,发现内在规律,有目的性的进行变换,更好地掌握运算技巧.逐步提高运算能力.

二、新课引入

回顾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几条?学生通过举例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问题1.这些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还适用吗?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明确本节课的主旨. 联系教科书P22思考,引导学生探讨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1)加法交换律的探讨: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对不同类型的两个有理数相加的情况进行计算,应用交换律后,对比其结果是否相同,

(-11)+(+5) (-6)+(-3) (+6)+(-3)

(+11)+(+5) 11/6 +(+11/4) (-5/3)+(+4/3) (-2)+(+10/3) (-5/2)+(-1/3)

让学生通过尝试发现规律,并归纳总结,得出加法交换律,尝试用字母表示规律.感受字母表示数的含义,体会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性.(2)加法结合律的探讨:应用上述方式对加法结合律给予验证.让学生尝试利用数轴对结论给予验证,使学生明确在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后,有要意识的用所学知识加以证明,保证结论的准确性、普遍性.

三、例题讲解

例1 教科书P22例3 例2 计算:(-2.48)+(+4.33)+(-7.52)+(-4.33) (-10) 分析:教师可尝试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对比简易程度,进而通过对比运算总结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技巧.(1) 把正数和负数分别结合相加,减少异号相加,降低难度.(2) 有互为相反数的,可先结合相加.(3) 能凑整的数结合相加.教师要在练习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以便更好的运用运算技巧.例3(-5/2)+{(-5/3)+〔(-2)+(+10/3)〕}

分析:这题算式较长,而且含有多重括号,较为复杂.在解题时,仍按“一看、二套、三运算”的步骤来进行.一看:要认真审题,抓住算式特征.(本题是带有多重括号的多个有理数相加)

二套:套用相加运算顺序,一般是从左向右,有括号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三运算:按照加法运算法则运算,必须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绝对值.注:讲解时仍需细化步骤,并加强异分母分数相加.例4.教科书P24例4 分析:重点放在方法2的讲解上,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体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的简洁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体验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技巧性和必要性.通过本题继续强化应有理数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方法.(一表示,二计算,三分析)

四、课堂练习:

1.教科书P23练习

1、2 2.补充练习

(1)计算(1/4)+{〔(-25/8)+(+1/2)〕+(-23/4)

(2)绝对值小于10的所有负整数的和等于 ;绝对值小于10的所有整数的和等于 ;

分析:本题一是考查学生对绝对值及整数概念的理解,绝对值小于10的负整数有 -9,-8,-7,-6,-5,-4,-3,-2,-1.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有-9,-8,-7,-6,-5,-4,-3,-2,-1.0,1,2,3,4,5,6,7,8,9.在计算中要注意应用凑整、和凑相反数的结合方式.

五、课后练习:

1.教科书P29第2题P31第

2、

9、10题.2.补充:计算:(-0.8)+(+1.2)+(-0.6)+(-2.4)

(0.5)2(35714(912)9.7527

12) )(15.5)(16)(5(+8)+(-32)+(-8)+(+32)

(+12.268)+(-0.379)+(-0.268)+(-0.621)

3.补充:8筐白菜,以每筐29千克为标准,超过的质量记为正数,不足的质量记为负数,称重记录如下+1,-3,-1,+1,-2,-2,-3.(1) 这8筐白菜总计超过或不足多少千克? (2) 总重量是多少?

推荐第10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17页:加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会骑自行车吗?骑车是一项非常有益健康的运动,老师星期六准备骑自行车去郊游,在途中我遇到一些问题,想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在解决问题前老师想先考考大家:

看着每道算式你能想出另一道加法算式吗? 3+6 8+5 46+32 37+59 同学们通过了老师的考验,咱们一起出发吧!

二、探究新知

老师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老师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

1、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小组交流。(鼓励学生说出两种不同的列式方法,师板书。)

40+56 56+40

2、这两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得数相等吗?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4、问:这个猜想正确吗?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是不是可以举更多的例子验证一下。

5、学生分小组验证,并汇报。

6、看来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真厉害,你能给这条规律起个名字吗?

7、引出“加法交换律”。

师:咱们用汉字表示加法交换律只有我们中国小朋友能看懂,怎样表示能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能看懂呢?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用含有符号的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让其他国家的同学都能看懂。

8、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我们一起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符号或字母可以是哪些数,从而使学生体会用字母更能简单明了的表示“加法交换律”。

三、方法应用

1、游戏:对口令

师:45+68等于„„(生:68+45)

指名一学生与全班对口令、同桌对口令进行练习。

2、完成课本“做一做”。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19页练习五第

2、3题。

六、板书设计

老师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老师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56+40

加法交换律

加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和不变。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a+b=b+a

第11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孙耿镇中心小学 路海英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喜欢旅行吗?出去旅行时我们一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李叔叔这次旅行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想知道是什么?

课件演示 情景图

2、师:你从这幅图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1:李叔叔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 生2: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

生3:李叔叔自行车上有一个表,记录着路程,时间和速度。 …

3、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那么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一)体验加法的意义

1、师: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解答?

2、学生自主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5、学生思考回答。

6、教师小结: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是用加法计算。这两个算式之间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

7、学生讨论交流。

8、指名回答。

9、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0+56=56+40

(二)概括规律

1、师:你们还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学生举例,汇报。教师板书

2、师:请观察这几组算式,与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只要意思相似,教师都应给予鼓励,肯定)教师选择性板书。

3、课件出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

(三)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1、师:刚才同学们举了一些加法交换律的等式,那你们还能在举一些例子呢? 学生继续举例子。

2、师:同学们,这样的例子能举得完吗?(不能)想一想,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把这些等式都能概括出来。

3、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并让学生说说这些分别表示什么呢?

5、师:刚才同学们分别说出自己喜欢的方式。请看老师的,是不是和你们的一样? 课件演示:甲数 + 乙数 = 乙数+甲数

△ + ○ = ○ + △

a + b = b + a

6、师:通常情况下,我们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7、学生齐读 a + b = b + a

(四)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师:我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喜欢。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生:验算加法。

三、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1、火眼金睛

250 + 80 = 80 +_ _ + 65 = _ + 36 300+600 =_+_ ■ +_ = ★ +_ 16 +a = _+ _ 153+_ = 57 + _

2、判断: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的打“√”,错的打“×”。(1)甲+乙=乙=甲 ( ) (2)254+100=154+200 ( ) (3)45×9=9×45 ( )

3、完成练习五第1题。

4、完成练习五第3题。

5、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比一比。

12 + 49 + 8

12 + 8 + 49

6、怎样算简便。

23 + 69 + 17 36 +17-16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加法交换律》说课稿

孙耿镇中心小学 路海英

一、说教材

我所讲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加法交换律的知识。

加法交换律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有关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学习并运用加法交换律的运算定律进行简单运算。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能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和推理能力。

过程和方法: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熟练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真正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我在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一)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教科书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变革。

为了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我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创设了植树节植树的情景,这样处理能从学生熟悉和贴近的生活实际入手,情景、条件、问题学生都不觉得陌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在轻松的气氛中,自然进入学习情境,并及时渗透环保教育。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先引导学生走入植树的情景,让学生解决植树情境中的问题,并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并用两种方法解答;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组算式,说一说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但学生这时的感受还仅仅是一种感性认识,仅仅通过3组算式得出来的规律,还不具有普遍性。教师这时就因势利导,让学生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来进行验证,从而得出加法交换律。使加法交换律的发现,以至到抽象出定律的过程,都真实的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真正体现了学生知识的构建过程。

(三)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索加法交换律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把那种童稚而真实的想法体现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也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抽象能力,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的思想过程。

(四)教给学生探索数学的方法,遵循发现——验证——应用这一教学主线。

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我遵循先引导观察,然后组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的一个思路来进行教学的。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

孙耿中心小学

路海英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反馈练习三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环节利用课本上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导入,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探究新知环节,让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发现算式结果相同,用等号连接,得出56+28=28+56,然后又让学生仿照举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反馈练习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本节课的教学非常顺利,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觉得本节课的知识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合并成一节课讲解呢,在以后教学本节课时我准备在“交换律”这节课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然后教学乘法交换律交换律和结合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

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然后是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接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第12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17-19例

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1、谈话导入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取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3、师小结信息,引入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求新知

1、加法交换律

(1)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师: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该怎样列算式。你们能列出口头算式并算出结果吗?谁能说一说?

学生口述汇报,教师板书:40+56=96(千米)

师引导说:“40+56”是用上午骑40千米加上下午骑的56千米,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56+40=96(千米) 师引导说:“56+40”是用下午骑的56千米加上午骑的40千米。

师:同样的一副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骑的距离和下午骑的距离合起来。所以都等于96千米,两个算式结果相等,这说明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生:用“=”把他们连接起来?

教师板书:50+40=40+56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3) 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甲数。

(4)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 a+b=b+a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5)初步应用: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37+36=36+( ) 305+49=( )+305 6+ 100=( )+b 47+( )=126+( ) m+( )=72+( ) 13+24=( )+( )

二 探索加法结合律

1.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师:从例2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

汇报预测: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 (88+104)+96=88+(104+96)

2.算一算,下面的О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 О 45+(25+13) (36+18)+22 О 36+(18+22)

小组讨论。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在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确:三个算式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运算的顺序变了,它

们的和不变。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a+b)+c=a+(b+c)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初步应用。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45+36)+64=45+(36+ ) (560+ )+ =560+(140+70) (360+ )+108=360+(92+____) (57+c)+d=57+( + )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填写,组织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1)470+320=320+470 (2)a+55+45=55+45+a (3) (27+65)+35=27+(65+35) (4)70+80+40=70+40+80 (5)60+(n+50)=(60+a)+50 (6)b+900=900+b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知道了如何用符号和字母来表示发现的规律。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例1:

例2: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88+104)+96

88+(104+96)

56+40=96(千米)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 = 88+(104+96)

a+b=b+a

(a+b)+c=a+(b+c)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

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第13篇: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篇1: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今天完成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由于借班上课,上完后感觉自己前半节课发挥得不如后半节课,不过学生对交换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交换律对减法、和加减混合的应用掌握的还是不错的。这节课,我从学生以学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理解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进而提出除了帮助我们验算外还有什么强大的功能!接下来利用加法交换律使计算简便,进而发现还可以使减法简便,加减混合简便!使交换律得以推广!

听完课后,赵老师没来得及喝水就结合这节课进行了评析。

赵老师首先肯定了我的素质,作为骨干教师课堂扎实,教学思路清晰!

同时赵老师提出这节课可以从经验拓展的角度,让学生从更多的生活实例入手,从道理上理解“交换”,如8+74+

2、想:原来有8本作业,先拿来74本又拿来2本,我们可以这样,先拿来2本,又拿来74本,都表示现在有的,因此8+74+2和8+2+74是相等的。再如:35-17+5,可以这样想公交车原来有35人,下去17人,上来了5人,可以这样想有35人,上来了5人,又下去了17人。这样的结果都表示现在有的因此人数是一样的。结果是相等的。

“理”上的理解更容易让学生从根上明白算理。我在教学时,用计算的方法验证下的工夫多了一些,学生举例少了点,这样总感觉形式上稍多了点,另外“验证”更多的是验证这种方法可以,但不能在道理上理解,赵老师提出可以看看马刚老师的课例。也鼓励我们多去看看名师的课例。

从第一次听课得到王宏主任的指导,指出“苹果”的贯穿,课堂练习的量,今天得到赵老师的指导,自己感觉收获很多,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从备课到上课,用了两天的时间,昨晚还熬夜制作课件到11点多,虽然累,但自己有了收获,此时感觉一切累都值得!

篇2: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在学校举行的一人一节研究课展示活动中,我执教的苏教版四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题,通过活动我收获颇多,现将我的反思呈现如下:

教学的整体程序是: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小组汇报自学结果(优先差生)——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展示自学成果----师生点评------巩固练习-----知识延伸(拓展)。这样的设计,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师生之间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地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具体做法是:

一、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教学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渗透到探索加法结合律中,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结合律时,又出示了两道口算题9+

7、34+27,让学生回忆口算过程。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在最后的提高巩固阶段,结合练习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垫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出现了学生由加法运算律联想到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这一想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总之,在学习洋思经验及实施新课改中,我会不断地反思,及时地总结,适时地改进,充分地完善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14篇:加法估算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加法估算教学设计

泗洪县金锁镇中心小学 夏前利

223951

【教材简解】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连加笔算、简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将估算教学融入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熟悉的买东西的生活情景中,来学习估算, “体验估算在某些情境中的便捷性”,引导学生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习用“≈”表示估计的结果。 【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购物情境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学会估算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比较估算的结果时,体验不同的人估算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并能对估算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

3.情感与态度:学生用所学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在经历猜测估数、验证比较等过程,体验数学就在身边、非常简单;同时在学习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价值。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特别是估算教学更应关注学生身边周围熟悉的情境组织教学。基于此认识,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学法体现自主性。

我创设了帮老师购物的主题式情境,以情境教学法为主,综合运用体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为学生提供解决策略开放,评价标准开放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构建模型,自主优化策略,自主应用,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提高。

2.数学知识从实践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的展开以生活情境为依托,调动了生活经验,(出门多带点钱----把数估大)自然建构了数学模型,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做数学的思想。

【设计思路】

加法估算这一课时,主要是教学加法估算的基本方法,教材提供了电话机、电饭煲、自行车等日常生活的直观图及其价格,因为这些物品学生经常接触。因此,学生很容易估算出这些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能很轻松地掌握估算的方法。教学这一课时,我才用由扶到放的设计意图,先根据教材中的已知信息提出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加以解决;再鼓励学生利用例题中的已知信息“任意选购两件商品,并估计大约需要几百元”。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估算活动,并且学生很容易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也体现了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一新课程理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估算:

师:小朋友们,叶老师刚帮了新家,要去商场买东西。你们瞧,我都看中了哪些商品?他们各是多少钱呢?(电话机、取暖器、自行车、电饭锅、电风扇)

师:每样商品各接近几百元呢?

师:现在我要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把商品拿出来)请你帮我估计一下,大约要付几百元?你是怎样想的呢? 1)206+292=498(元)

498元接近500元

指出:你是先算出买这两样商品需要的总钱数,再看它接近哪个整百数是吗?

2)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200+300=500(元),所以大约需要500元。

师:是的。206元接近200元(示206),292元接近300元(示292),200+300=500,

200 300 (板书:200+300=500)

我们就说206+292大约就是500元。(板:206+292 500元)

师:(如果学生出现了第一种)比较这两种估计的方法,你觉得那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把两个加数都看成整百数,估算起来比较简单)(我也觉得这种方法估算起来更比较简单,给这种方法打颗星)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创设了当“小营业员”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你对刚才自己的估算结果做一点评价和思考,你比较欣赏哪种估算方法?让学生在对自己估算方法的自我剖析中,发现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体验中把方法优化。

师:(指206+292 500 (元) )206+292不是正好等于500元,而是大约等于500元,我们就可以用这样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它就是约等号。(板书:约等号)我们就可以用它来表示估算的结果。

师:谁来说说我是怎样写约等号的?(两条边都先向上弯一弯,再向下弯一弯) 师: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上下一样长,一样弯)

我们一起来写个约等号。(竖空)

师:约等号读作“约等于”。这道算式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师:表示什么意思呢?(206+292大约等于500元)

师:约等于的500元又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把206看作 )

二、小组合作、探索方法

师:说得真好。如果我想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将商品拿出)先想一想,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列式,说想法

师:算式怎样列?

师:这儿为什么要用约等号?(因为得数不是正好等于800,而是估计的) 师: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如果我带了800元钱,能买回这两样东西吗?为什么?

(对,206元比200元多,604元也比600元多。他们的和就应该比800元多,所以我带800元是买不回这两样东西的。)

师:请你帮我任意挑选两样东西,估计大约需要多少元?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

学生列式——指名汇报(2——3个)

(当学生说到292+195≈500元)如果我用500元,能买回这两样商品吗?为什么?

(对,292元比300元少,195元比200元少,他们的和一定比500元少,所以用500元能够买回这两样商品)

(如果学生说到305+195≈500)这儿能用约等号吗?为什么?(因为正好是500元,要用等号)

师:还有的同学想说。就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小结:小朋友们真棒,会把要买的商品的价格都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把这些整百数相加就能得出买这两样商品大约需要的钱数。这就是加法估算。(板书课题:加法估计)要想进行正确地加法估算,首先要能找到算式中一些加数所接近的整百数。

【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而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 第1题。

你知道每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50

3、49

2、69

5、20

7、8

13、58

9、90

4、29

6、40

7、39

9、602 演示——同桌互相玩(一人出卡片,一人说接近的整百数) 同桌说——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 第2题

师:说得真不错。春天到了,小蝴蝶都出来活动了。(点电脑) 师:能解决吗?动手连一连

指名汇报。(直接说出接近500的数 ) 3.想想做做 第3题

师:刚才我们已经顺利地找出了一些三位数所接近的整百数。继续看,把每个加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示第3题 说明题意:用约等号表示计算结果)

独立计算。

汇报。校对(如有错题问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

师:把两个加数都看作整百数的加法估算咱们小朋友都会了,你瞧 (出示 498+344 498+344)

师:(指498+344)这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也都能看成整百数吗? 师: 哪个不能?为什么?(344在300和400的中间,既不接近300,也不接近400)

师:(217+356)这道算式中那个加数接近整百数?

师:像这样只有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怎样就能很快地估计出它的得数是几百多呢?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498+344:把498看成500,再加上344肯定就是八百多)

(217+356:把217看成200,加上356肯定是5百多)

指出:是的。在只有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的算式中我们只要把接近整百数的加数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加上另一个加数就能很快知道它的得数是几百多。小朋友你们会了吗?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

4.示想想做做 第4题

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小于700?在□里画“√”

445+198 □ 596+145□ 413+268 □ 独立思考,进行选择。校对 根据学生错误进行分析:

445+198:把198看成200,加上445结果还是6百多,所以小于700。 413+268:413接近400,加上268还是600多。 596+145:把596看成600,加上145得数大于700。 5.想想做做 第5题

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大于500?在□里画“√” 299+185 □ 136+398 □ 67+414 □ 独立思考,进行选择。

指名汇报 校对(针对错题讲解) 师:想一想,怎样就能很快地比较出这些算式的得数比几百大还是比几百小?

(把算式中接近整百数的加数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和另一个加数相加就能很快知道它的得数大于几百还是小于几百)

6、想想做做 第6题

师:那天,我还看中了这些商品(出示想想做做 第6题) 电脑显示要求

师:能解决吗?先自己写一写,再在小组里交流。好,开始。 四人小组活动。

指名汇报(2——3) (板书)

师:我身上有1000元,买哪些商品大约需要1000元呢?请你帮我算一算。 交流:195+404+302+96≈1000(元) 404+302+298≈1000(元) 195+404+298+96≈1000(元)

【设计意图】在学习加法估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该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到学有所用,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较好地掌握了本课内容。

四、全课总结、情感升华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什么知识?在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是不是满意?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和大家探讨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回忆本节课的知识,不仅可以反馈学习情况,而且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积累学习的情感。

第15篇:整数加法教学设计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119页例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训练计算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3)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渗透“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探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的结论。 教学难点:学生能根据运算定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限时口算,训练思维。(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初步探索。

1、出示25+16+75和1.5+3.8+6.2两道加法计算题,请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并说说是如何计算的?运用到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

2、回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内容,并用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板书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3、整数加法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加法,还可以推广到小数加法,那么,这个运算定律是否对分数加法也适用呢?

三、“观察体验、总结规律”。

(一)、观察体验、揭示课题。

1、小强做作业时,碰到了两道比较大小的题目,咱们能帮小强解决吗? 出示3/7+2/5( )2/5+3/7 和(2/3+1/4)+3/4( )2/3+(1/4+3/4),让学生不计算,先猜想一下在括号里填的什么符号,是怎么想的?

2、揭示课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二):探索新知,总结规律。

1、两组算式的特点各是什么?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

2、说说自己的想法,第2题哪种算法简单,为什么?

3、从上面两组算式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小组交流后进行展示汇报,教师做精讲点拨。

(三):结论应用,加深理解。

1、用简便方法计算:2/5+1/3+3/5

1/4+1/3+1/4+2/3

2、说说在计算中运用了什么定律,分数计算的结果要注意什么?

(四)、实践应用,完善新知。

1、完成做一做1题。教师提问:在计算过程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课件出示)

观察这些加数的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3.解决实际问题。

农民伯伯修一条水渠,第一天修了3/10千米,第二天修了2/7千米,还剩7/10千米,这条水渠全长多少千米?

(五)、课堂小结,思维拓展。

1、这节课我们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计算这道题吗:8/9-(1/5-1/9),

第16篇: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

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

有理数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各项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在这种理念下,对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把握教好学中的引导作用,又要了解学生,肯定学生的思维闪光点,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习情趣和争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下面对有理数加法教学作一简要反思: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并设计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合作交流,从而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让学生自己探索或与同学共同探讨,合作交流,来体验成就带来的愉悦,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通过合作交流,也可增强团队意识,增进同学友情。

二、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对有理数加法的教学。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先确定和的符号;

二、再求加数的绝对值;

第三、分析确定有理数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

三、为了减小运算难度,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并,教师可根据自身经验总结一些方法教给学生: 如:

1、同号结合法。

2、互为相反数结合法。

3、同形结合法(小数与小数结合,分数与分数,整数与整数结合用以凑整)。

四、多让学生进行板演训练,教师指导学生评析板演结果,对的给予肯定,有毛病的地方及时指导并更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即学会了知识,又获得了锻炼。

五、对于学困生要多鼓励,不要歧视他,要用“爱”去感化他。首先让他感觉到自己并不是没有用武之地,让他体验到集体的荣誉感,争强团队意识。其次,对他的一点点进步要及时给与表扬,争强他们的自信心。并利用学习小组,进行传帮带,“以优补劣”。

六、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爱动爱闹,注意力易于分散,巩固不彻底,易于遗忘,教师可以采取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强化训练,以增强学生的熟练程度。

七、教师一定要要坚持以生为主以师为辅的教学原则,坚持用合作学习、探讨交流的教学理念,坚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坚持以学习小组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新课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总之,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就必须对每节课的教学不停的反思,总结经验,因为教学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持之以恒。反思能够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反思是对以往教学工作的总结,是后续教学的开端。它可以去劣存优,让教师得到进步。反思的过程,是一种总结,也是一种享受,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能力会得到发展锻炼,是教师业务更精,能力更强。

第17篇:《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进位加法

主备人:刘长荣

第二课时 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1---P1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课件)

1、出示第8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学生汇报。

3、完成P13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2015年9月28日

第18篇:有理数加法教学设计

有理数加法教学设计

东陵区(浑南新区)嘉华学校

张艳丽

2012-9-27

有理数加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三个课时,本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课设计主要是通过知识竞赛中得分的实例来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为今后学习“有理数的减法”做铺垫。“ 有理数加法”的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快地由教师给出法则,用较多的时间 (20 分钟以上 ) 组织学生练习,以求熟练地掌握法则;另一类是适当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相应地适当压缩应用法则的练习,如本教学设计. 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所以根据这个情况本节课的设计就采取了第二种方案。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升入初中不久,对于新的教学方法还不太熟悉,在新时期下,学习过程更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强调学生掌握一些定式的法则,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学生又缺少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小组讨论就是学生锻炼能力的重要方式,但小组讨论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设定合适的话题,让学生有的放矢,而学生在课前已经进行了教材的阅读,对于教材内容没有新鲜感,所以这时我从问题入手,举出一个看似搞笑的结果,让学生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归纳及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知识竞赛中小组得分的计算,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分类和归纳的思想方法,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运算律,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能熟练进行整数加法运算,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

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叁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重点与难点

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类比小学阶段学习的加法,比较其中的差别,注重不同点的教学,即异号两数相加时的绝对值相减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首先设置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某次数学竞赛,有三种参赛队,比赛规则规定,每答对一题得4分,答错一题扣4分,不答不得分也不扣分。最后得了冠军的队一道题都没答,而第二名还答对了三道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请设计一个具体情况,使这种情况合理符合题意。

问题出来之后请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每个组的答案可能不一致,比如说第二名可以是答对三题但答错了五道题,那么得分就是-8分,而第三名可以是答错了一题,一个也没答对。然后由学生给出计算过程,即(+12)+(-20)=-8分,也可以有其它举例。

(二)师生共同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

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一些知识,比如绝对值等,以上面的问题为例,来不分析不同情况下的得分情况: (1)答错3题时:

(-4)+(-4)+(-4)=-12分 (2)答对5题时: 4+4+4+4+4=20分

(3)答对3题,答错5题时,

答对的3题与答错的3题抵消为0,剩下的两个答错题得分为-8,即12+(-20)=-8 由学生讨论其它情形的得分情况及计算方法。 总结:先确定得分是正还是负的,再考虑绝续值。 法则得出: 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应用法则解决问题

例1(教科书的例1)

解:(1)(-10)+(-1) (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10+1) (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1 (2)180+(-10)(两个加数异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180-10) (和取正号,把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 =+170 (3)5+(-5)

=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0+(-2)

=-2(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例1.计算下列算式 ,先判断正负说理由,再计算绝对值。(1)(+4)+(+3); (2)(-4)+(-3); (3)(+4)+(-3); (4)(+3)+(-4);

(5)(+4)+(-4); (6)(-3)+0; (7)0+(+2); 总结:给以上各题分类,即同号还是异号,再选择法则的相应内容去解决问题。

强调异号两数相加时符号的确定及绝对值的确定。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由学生自己小结)

(五)练习设计

1、基础练习:

教材36页知识技能1.计算

(1)(-8)+(-9); (2)(-17)+21; (3)(-12)+25 (4)45+(-23);

(5)-45+23; (6)(-29)+(-31); (7) (-39)+(-45); (8)(-28)+37; (9)(-13)+0 通过计算学生总结法则哪部分的应用最易出错,从而提示学生注重异号两数相加时符号的确定及绝对值的确定。 教材第

2、3题自己完成

数学理解中设计-4+3的情境,是为了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有多种,比如气温的变化,得分的变化,水位的变化等。

2、提升练习

1.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2.已知如图:

那么a+b ______0;

a

0

b

五、教学反思:

本节教案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紧跟教学改革的脚步,把培养学生能力做为主要内容,同时注重合做交流,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同进也兼顾数学学习的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加法法则,类比有理数范围的加法和小学阶段的加法的区别,并能用法则进行计算。

第19篇: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

《有理数加法》的教学反思

松坝九年制学校 李庆增

完成本节课《有理数加法》的课堂教学后,回首反思,金沙并存,现将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情况概述如下:

亮点有四:

1、课题的引入。这一环节,我采取提问的方式,由学生小学阶段所学过的自然数的加法开始,提问学生:当初中阶段引入负数以后,如果你是教材的编写者,你会安排哪几种形式的加法?这样学生很快会想到“正+正、正+负、负+正、负+负、0+正、0+负”几种形式,而后自然地提出:“同号相加、异号相加、0加任何数”这三种类型,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分类思想;

2、尝试探究的设置。这一环节,我才用借助数轴导学案自主尝试的形式,点在数轴上的移动学生已经学过,设计问题时涉及到向左、向右移动问题学生自然会联系到数轴,这样根据题意列出式子,借助数轴很快的就能得出运算结果。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知识迁移和划归借鉴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3、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得出。这一环节,我先将学生尝试探究中的几个式子以及结果全部罗列出来,让学生观察形式特征,猜想结果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大胆提出想法,然后举例用数轴加以验证,整个环节中,我只负责帮学生把想说的话板书出来,这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当中好多法则规律,都是经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而得出的,同时又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学习数学的一个一般方法。

四是,在对本节课的小结处理,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在学生总结后加以强调,为确保运算结果的正确性,运算中应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结果。这样就把围绕初中学生的一个大难题“符号问题”加以弱化,已给学生指出了一个简单检验的方法。

金无足赤,课亦不可能绝对完美,换句话说根本就没有完美的课。闪过亮点之后,需要改进的有四,如:

1、考虑上课时限问题,没有深入展开,致使有部分学生思维以及理解没有跟上,从课后的练习反映出有几个学生运算中还是存在问题。

2、口算展示的时候,没有进行象开火车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都出来展示,而是让几个人代劳了。

3、个人上课有些仪态上有些随性,这样会让学生觉得不严谨,可能会滋生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4、板书上有些凌乱,缺乏合理规划。

记得有位导演在问到哪部作品拍得最好时,他说道:“下一部”。任何事物都是“玉”与“瑕”共存的,只有经过了,再回首,才会发现“瑕“于何处,我们要做的不是掩“瑕”,而是要借“瑕”去“瑕”,避免同样的“瑕”再次出现,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进步和提升。“艺海无涯,术无止境”只有不断的总结反思才能有更大的提升!

第20篇: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篇1: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时间把握的正好,学生掌握的程度也还可以,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足之处:课堂上,我的状态不太佳,学生也不是很活跃,基本上都是几个人在回答问题。平时班上的课堂气氛挺活跃的,但是这节课不知是怎么回事,连学习很好的孩子上黑板上演板都错了,可能是孩子们有些胆怯吧。还有就是自己评价语言太单一了,以后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更生动完美。

篇2: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运算律》的第一课时,而在这一单元之前,学生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并对这些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本节课通过一些实例进一步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社会实践中的信息自由地提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问题意识,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在教学中通过对两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运算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和概括性,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习,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巩固了全课的内容,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好铺垫。

通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不够及时。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写出6+2=2+6,1+9=9+1&时,没有很好的解读学生的心理。这位学生之所以写出一位数的算式,是因为他觉得写一位数加一位数的等式非常简单,方便计算。但是作为不完全归纳法,他写出的算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代表性。此时如果追问学生,是不是只有一位数加一位数才有这样的规律? ,那你对这位同学写得有什么建议呢?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培养他们思维的严谨性。

二、没有很好的辨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运算律本质特性。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不能进行准确的辨析。可以增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对比环节,对比得出加法交换律的本质特征:加数没有变,结果没有变,运算符号也没有变,但是加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过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很多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

篇3: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反馈练习三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环节利用课本上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导入,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探究新知环节,让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发现算式结果相同,用等号连接,得出56+28=28+56,然后又让学生仿照举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反馈练习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本节课的教学非常顺利,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觉得本节课的知识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合并成一节课讲解呢,在以后教学本节课时我准备在交换律这节课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然后教学乘法交换律交换律和结合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然后是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接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篇4: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数学教学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亲历性、落实教学主体性,关注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的过程。以上教学过程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整个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调适,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

9加法教学心得体会
《9加法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