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学习教学新理念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16 08:34:47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学习《教学新理念》心得体会

学习《教学新理念》心得体会

自参加工作,已经过去了30余年。反观自己之前在教育教学工作,得失兼有。越来越觉得要给每一位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读了《教育新理念》,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其中对教育观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促进人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

花草需要季节和等待,不能拔苗助长,孩子需要宽容和时间,不能急功近利。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都有各自的特点与优点。我们应批判昨天,但不反对昨天;憧憬理想,又承认现实。在矛盾中找到一个结合点,让我们的教育更和谐,把空间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你是否把学生的课堂的全占了?你是否把学生的课外时间全规划了?你是否把学生要知道的东西全讲光了?你是否把学生应该做事全代劳了?今后,我想要做个“懒”教师。

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将光投向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哈佛大学350年校庆时,有人问校长:“学校最值得你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成功。”

校长说得很棒,也在理。因为能进哈佛的都是精英人才。对于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我觉得基础与空间得并重,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基础。过去我们习惯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现在,我们更强调“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发展。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磨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拓展;给学生一片阳光,让他们自己去灿烂。

三、那接下来我就要考虑作为教师,怎样面对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

教师要转变观念。有什么样的理念和教学意识,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真正努力使自己适应这种教学中新的角色定位。教师要敢于发现、勇于发现、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在优点和能力,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心灵的自由和个性的表露,使师生共同沐浴在“教学相长”的真诚交流的氛围中。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强加”“灌输”英语知识,而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应使学生求知欲得以最大范围的发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促进学生想学。课堂的革命倡导的是研究性学习,要保护和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意识。

追逐知识前沿的教学。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我们教师课堂教学一直以来所遵循的,可跳跃式发展让我们的眼前一亮,不谋求跳跃式学习,很难达到创新思维,这个理论以前闻所未闻,还有散点教学,这些都是西方教育的成功的优势所在,我们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可以借鉴。

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一切知识都在发展之中,一切科学都在发展之中,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本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而综合性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综合知识的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理想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就拿小学英语学科来说,它是一门语言教学,语言的使用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仅仅掌握语言知识是不够的,有时候涉及到西方的文化,在课堂教师能否根据所教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有效教学,语言也和其它学科一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变化,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只有学习,才能不落伍。

北师大研究院院长顾明远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想我会记住这句话,并以此为目标。

我常想:生命即使平凡得像片树叶,也因有它存在的价值。我没有成功后的自傲、没有失败后的颓废,我要用我对教育的满腔热忱把对学生的爱表现得更加理性、更加美好、更加永恒!

推荐第2篇: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新蒲镇中桥小学:

杨盛媛

一年来,通过对《新理念》的学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及对平时所听课改观摩研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而教师听后、看后、考后,能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确很少,如教师所言:“开新车走老路。”更令人深思的是部分教师自以为,每一节课都“蜻蜓点水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所谓的新课程教学。

一、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课堂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二是一些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幻灯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实际上是一无所获。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

二、重教学方法变化,轻实际效能

一提新课改,有人就认为要教学手段现代化,而要教学手段现代化,就非得使用多媒体不可。于是就有教师说什么学校条件差,没有多媒体,没有幻灯机,搞不好新课改;于是就可以看到凡是公开课就用多媒体。使用现代化手段并不等同于新课改,新课改也不仅仅是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那么简单,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样能推进新课程改革。

三、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新课改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三维目标”应该是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1、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很好!说得真好!你懂得真多!你的想象非常丰富!真聪明!你的解法非常棒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经常赞赏学生,能促进师生间的融洽与友谊,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除了学科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为前提。没有学生个体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无从说起。无论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学生要有学习的主动性。而主动性来源于兴趣,来源于对学习的自信心。

2012.7

推荐第3篇: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理化初级中学

汪念

通过对《新理念》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平时所听课改观摩研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而教师听后、看后、考后,能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确很少,如教师所言:“开新车走老路。”更令人深思的是部分教师自以为,每一节课都“蜻蜓点水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所谓的新课程教学。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新旧矛盾剧烈碰撞、此消彼长的过程。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内化为指导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目前,在新课程教学中就存在一些误区:一是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课堂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课堂表面不在是以前的满堂灌了,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活”的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二是一些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认为有了合作才是新课程教学,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教师对学生合作小组缺乏有效的搭配和必要的职责分工,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情景缺乏有效的创设和渲染,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幻灯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实际上是一无所获。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

1 一提新课改,有人就认为要教学手段现代化,而要教学手段现代化,就非得使用多媒体不可。于是就有教师说什么学校条件差,没有多媒体,没有幻灯机,搞不好新课改;于是就可以看到凡是公开课就用多媒体。诚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但它毕竟只是一种为教学服务的辅助手段,不可能也永远替代不了课堂教学本身。使用现代化手段并不等同于新课改,新课改也不仅仅是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那么简单。新课改改的是内涵,是实质,而不是外在形式。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样能推进新课程改革。

新课改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三维目标”应该是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然而有的老师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却弱化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有的教师还在“双基”教学的困惑中挣扎,课堂教学中厚此薄彼的现象依然严峻。如果我们向下面这样做也许会更好: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力争从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很好!说得真好!你懂得真多!你的想象非常丰富!真聪明!你的证明很有说服力!你的解法非常棒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经常赞赏学生,能促进师生间的融洽与友谊,使学生

2 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做中学”的基本流程是“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和猜想→分组讨论→调查和研究→得到并介绍自己的成果→结论→学生能力评定”,它与课改的思想观念是不谋而同的,其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优秀的考试成绩,而是学会如何应付未来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除了学科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无论怎样的分类,这些都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方面,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应储备的素质。在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面,我们仅仅是刚刚起步。在许多问题上,跟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还有相当的距离。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础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如果教师不转换角色,还把自己置于课堂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那么即使你从形式上怎样模仿,也只能是邯郸学步。其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为前提。没有学生个体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无从说起。无论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学生要有学习的主动性。而主动性来源于兴趣,来源于对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励他们的自信心。

推荐第4篇: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2012年《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大塘镇里中小学

刘廷美

现在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交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过程,教学过程具有互动性与互惠性,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学习《互动新课程》这一门课程,让我懂得了,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现就学习谈谈心得体会:

一、通过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2012年

2013年《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大塘镇里中小学

刘廷美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已滞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这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认真解读,增强意识,明确主题。

新《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真务实,实践开拓,角色促进。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积极创新,挖掘资源,充实教学。

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留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聪明的发挥。因此,学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教师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今天的努力将会换来明天的硕果累累。

2013年

2014年《新理念》的学习心得体会

大塘镇里中小学

刘廷美

新课程教学实施了几个年头了,我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通过学习,对新课程、新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文将对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课程理念的转变和提升、新课程的实施目标、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新课程教学的成功标志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课程改革是必要的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因为我们看到:目前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了梦想和激情,他们变得现实、麻木、呆板了;二是孩子们失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消极、沉重;三是他们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四是失去了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

二、课程理念的转变是一个提升

我认为,课程理念的转变和提升应从整齐化一到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从单一机械的课堂到让学生回归自然、社会实践;从强调独立分科到重视全面综合;从评价重选拔到评价促进师生发展;从封闭保守的教学到开发交往的教学。

三、新课程的实施目标

从强调教师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要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是四个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包含丰富的内涵:情感不仅是指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兴趣,更是指学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态度不仅是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务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而且强调科学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课程的重要作用是赋予学生发展的潜力,发挥才能。把握命运所需要的思维,判断,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新课程的发展趋势

课程是一种活动、交往、沟通和合作,是人的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影响与作用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的人文学科课程的比例;注重综合化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化,以克服分科教育的缺陷;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强调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赋予课程以新的内涵与时代特征。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体现以下价值取向:

进一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和面向社会,为知识经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强调课程教材设计的整体性;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强大课程教材的特色和个性化,适应日益多样的教育需要;教材要体现系列化、多功能化的特点,使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具有人性化、乐趣化、系统化、弹性化和个别化的等特点。

六、现代新课程教学的成功标志

1、课时要深入,才能浅出;上课时要引导,不能代替。

2、不要要求学生以教定学,而要要求自己以学定教;不要命令学生为教而学,而要牢记自己为学而教。

3、只教学生学会了,是低层次的教学水平;要教学生会学了,才是高档次的教学艺术。

4、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优秀的教师总是把知识当作“良种”献给学生,让学生种一粒,绿一片。

5、善教者总是以诱发学生思考作为筛子,引导他们在学习求知过程中,筛去糟粕、留下精华;筛去现象、留下本质;筛去假丑恶,留下真善美。

6、没有渗透学生指导的教法,至少是欠完善的教法。教法应当是学生的示范;学法应当是教法的回归,怎样去教将会决定怎样去学。

7、引发兴趣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点拨思路可以开拓学生求知途径;授以学法,能够保证学生终身受益。

8、教学贵在引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因为,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的源泉。因此,教师要充分地教会学生们感知客观物质世界。

9、教师善于设疑,可以把学生从无知引向有知;教师善于设问,可以把学是从贫乏引向富有。

10、最佳的启发意境是:学生初听到,感到意料之外;学生沉思后,认为是情理之中。最佳的课尾结束语是:能画龙点睛地归纳,能暗示引申新的知识天地。

2014年

2015年《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大塘镇里中小学

刘廷美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以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展示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思想航线,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认识,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认识。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认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切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四、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教与学和互动必须呈现于教师职能的改变,与学生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持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智慧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但愿新课程改革,一路走好„„

2015年

推荐第5篇:学习《新理念》心得体会

学习《新理念》心得体会

本人通过对《新理念》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平时所听课改观摩研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

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能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的确很少,“开新车走老路”的教师很多。更令人深思的是部分教师自以为,每一节课都“蜻蜓点水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所谓的新课程教学。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一,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转化为指导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目前,一是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课堂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课堂表面不再是以前的满堂灌了,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活”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

二是一些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认为有了合作才是新课程教学,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教师对学生合作小组缺乏有效的搭配和必要的职责分工,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情景缺乏有效的创设和渲染,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

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幻灯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实际上是一无所获。

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

本人认为新课程而不是外在形式。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样推进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应把课程目标把握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①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力争从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如:很好!说得真好!你懂得真多!你的想象非常丰富!真聪明!你的证明很有说服力!你真棒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经常赞赏学生,能促进师生间的融洽与友谊,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③尝试“做中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中学的基本流程是“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和猜想→分组讨论→调查和研究→得到并介绍自己的成果→结论→学生能力评定”。它与课改的思想观念是不谋而同的,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理念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整体,它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为前提。没有学生个体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无从说起。因此,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湖丰小学:徐道顺

推荐第6篇:学习新理念心得体会

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心得体会

天柱县竹林中学

彭泽灿

2015年3月9日

二十一世纪是各方面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人类知识的更迭,教学设备的更新,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换,艺术观念的变化等。使得我们用现掌握的有限知识面对现在的教育已是落伍,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也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越学越觉得自己知识少。”这是多少年来,人们在学习进程中得出的结论。学习教育新理念,使我发觉科学知识浩如烟海,无边无际。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多么的肤浅,只不过是沧海里的一粟罢了。学习了教育新理念,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不少的知识。下面是我对这次学习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教学的底蕴。

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文化基础知识是教师职业必备的重要方面。而扎实的文化基础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文化基础,也是教师进一步自学、进修的文化基础,是提高教育理论、教学质量的基础,是教师知识技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工作是传递人类的文化,为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未来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矗由于教师在儿童的眼中是“无所不知,无所无晓的知识宝库”。因此,教师具有的知识面愈广博、愈丰富愈好。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落实必须突破应试教育的控制,人的思维发展是情感理性均衡发展的结果,而应试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则是一种片面追求理性发展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学生失去了丰富的感性和情感,变得呆板,以致部分学生为了满足感情的需要,产生了盲目追星的倾向,严重影响了个性的和-谐发展。重视感性和情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的感性和理性才可能均衡、协调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创新精神的的培养。

教育新理念是让我们的目光看得更远一点,把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能力作为我们的主要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要让学生成为主体、让他们在得成功的感受的同时,融进自已的情感和想象、创造。

过去我们用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传授知识技能,现在是让学生来主动参与教学,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讨,如果我们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发挥出来了,那么学生的创造性也就发挥了出来。

创新精神是发展创造力的前提,是一个人勇于改变自己,改造社会,勇于破旧立新,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因此在与素质教育中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的教学目的。

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担负着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好基础的重任。我们教师应当加深对教育新理念的学习,不断地探索教学教法,为教改做出贡献,为培养祖国未来高素质人才奉献自已的力量。

推荐第7篇: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威远小学 杜佳丽

通过对《新理念》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平时所听,课改观摩研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而教师听后、看后、考后,能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确很少,如教师所言:“开新车走老路。”更令人深思的是部分教师自以为,每一节课都“蜻蜓点水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所谓的新课程教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新旧矛盾剧烈碰撞、此消彼长的过程。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内化为指导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目前,在新课程教学中就存在一些误区:一是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课堂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课堂表面不在是以前的满堂灌了,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活”的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二是一些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认为有了合作才是新课程教学,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教师对学生合作小组缺乏有效的搭配和必要的职责分工,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情景缺乏有效的创设和渲染,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幻灯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实际上是一无所获。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

二、重教学手段变化,轻实际效能

一提新课改,有人就认为要教学手段现代化,而要教学手段现代化,就非得使用多媒体不可。于是就有教师说什么学校条件差,没有多媒体,没有幻灯机,搞不好新课改;于是就可以看到凡是公开课就用多媒体。诚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但它毕竟只是一种为教学服务的辅助手段,不可能也永远替代不了课堂教学本身。使用现代化手段并不等同于新课改,新课改也不仅仅是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那么简单。新课改改的是内涵,是实质,而不是外在形式。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样能推进新课程改革。

三、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新课改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三维目标”应该是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然而有的老师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却弱化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有的教师还在“双基”教学的困惑中挣扎,课堂教学中厚此薄彼的现象依然严峻。如果我们向下面这样做也许会更好: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力争从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很好!说得真好!你懂得真多!你的想象非常丰富!真聪明!你的证明很有说服力!你的解法非常棒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经常赞赏学生,能促进师生间的融洽与友谊,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3、尝试“做中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做中学”的基本流程是“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和猜想→分组讨论→调查和研究→得到并介绍自己的成果→结论→学生能力评定”,它与课改的思想观念是不谋而同的,其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优秀的考试成绩,而是学会如何应付未来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除了学科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无论怎样的分类,这些都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方面,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应储备的素质。在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面,我们仅仅是刚刚起步。在许多问题上,跟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还有相当的距离。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础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如果教师不转换角色,还把自己置于课堂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那么即使你从形式上怎样模仿,也只能是邯郸学步。其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为前提。没有学生个体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无从说起。无论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学生要有学习的主动性。而主动性来源于兴趣,来源于对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励他们的自信心。

推荐第8篇: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新理念心得体会 《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平坝县夏云小学 胡夏莲

作为教师就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湛。

随着继续教育时间的不断增加,继续教育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与学习之中。

通过继续教育《新理念》的学习,使我不断掌握现代化教育理论,如何用理念贯穿于各个学科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实践也真正的感悟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所产生的效应。这是以前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回忆参加学习学习的过程,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下面就具体谈一些学习的收获。

让我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通过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同时也解决了我以前在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很多困惑,让我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仿佛一下子见到了光明和希望,对我的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自己的观念,认识自我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做乐于学习,乐于教学教师。

没有想到的是,本以为枯燥、乏味的学习,在这里,却变得是那样的吸引我。

总之,这次学习的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继续教育是我学习中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 2012年9月篇二:2012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新蒲镇中桥小学: 杨盛媛

一年来,通过对《新理念》的学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及对平时所听课改观摩研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而教师听后、看后、考后,能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确很少,如教师所言:“开新车走老路。”更令人深思的是部分教师自以为,每一节课都“蜻蜓点水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所谓的新课程教学。

一、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课堂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二是一些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幻灯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实际上是一无所获。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

二、重教学方法变化,轻实际效能 一提新课改,有人就认为要教学手段现代化,而要教学手段现代化,就非得使用多媒体不可。于是就有教师说什么学校条件差,没有多媒体,没有幻灯机,搞不好新课改;于是就可以看到凡是公开课就用多媒体。使用现代化手段并不等同于新课改,新课改也不仅仅是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那么简单,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样能推进新课程改革。

三、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新课改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三维目标”应该是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1、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很好!说得真好!你懂得真多!你的想象非常丰富!真聪明!你的解法非常棒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经常赞赏学生,能促进师生间的融洽与友谊,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除了学科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为前提。没有学生个体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无从说起。无论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学生要有学习的主动性。而主动性来源于兴趣,来源于对学习的自信心。 2012.7篇三:新理念心得体会 新理念培训心得体会 柏果镇五一小学 骆红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由于新课改的许多理念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得以实现的,要构建和谐、互助、愉悦的多元交流和相互支撑的鲜活课堂生活,合理有效地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教师是推进课改的最关键因素。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毕竟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的产物,要想一下改过来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

以上是我实践新课改的点滴体会和看法。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践者,我坚定新课改方向不动摇,对数学课改的过程不断进行探索,伴随着初中数学新课改的步步深入,我会一路实践一路总结,在课改中成长。

推荐第9篇: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平坝县夏云小学 胡夏莲

随着继续教育时间的不断增加,继续教育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与学习之中。

通过继续教育《新理念》的学习,使我不断掌握现代化教育理论,如何用理念贯穿于各个学科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实践也真正的感悟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所产生的效应。这是以前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回忆参加学习学习的过程,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下面就具体谈一些学习的收获。

让我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通过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同时也解决了我以前在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很多困惑,让我有种“柳暗花明又

一村”的感觉,仿佛一下子见到了光明和希望,对我的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自己的观念,认识自我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做乐于学习,乐于教学教师。

没有想到的是,本以为枯燥、乏味的学习,在这里,却变得是那样的吸引我。

总之,这次学习的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继续教育是我学习中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 2012年9月篇二:新知识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新知识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对《新知识新理念》的学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及对平时所听课改观摩研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而教师听后、看后、考后,能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确很少。更令人深思的是部分教师自以为,每一节课都“蜻蜓点水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所谓的新课程教学。

一、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课堂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二是一些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幻灯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实际上是一无所获。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

二、重教学方法变化,轻实际效能

一提新课改,有人就认为要教学手段现代化,而要教学手段现

代化,就非得使用多媒体不可。于是就有教师说什么学校条件差,没有多媒体,搞不好新课改;于是就可以看到凡是公开课就用多媒体。使用现代化手段并不等同于新课改,新课改也不仅仅是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那么简单,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样能推进新课程改革。

三、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新课改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三维目标”应该是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1、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很好!说得真好!你懂得真多!你的想象非常丰富!真聪明!你的解法非常棒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经常赞赏学生,能促进师生间的融洽与友谊,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除了学科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为前提。没有学生个体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无从说起。无论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学生要有学习的主动性。而主动性来源于兴趣,来源于对学习的自信心。 20

15、1篇三: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波水学校 杨 兵 通过对《新理念》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平时所听课改观摩研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而教师听后、看后、考后,能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确很少,如教师所言:“开新车走老路。”更令人深思的是部分教师自以为,每一节课都“蜻蜓点水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所谓的新课程教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新旧矛盾剧烈碰撞、此消彼长的过程。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内化为指导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目前,在新课程教学中就存在一些误区:一是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课堂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课堂表面不在是以前的满堂灌了,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活”的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二是一些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认为有了合作才是新课程教学,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教师对学生合作小组缺乏有效的搭配和必要的职责分工,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情景缺乏有效的创

设和渲染,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幻灯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实际上是一无所获。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

二、重教学手段变化,轻实际效能

一提新课改,有人就认为要教学手段现代化,而要教学手段现代化,就非得使用多媒体不可。于是就有教师说什么学校条件差,没有多媒体,没有幻灯机,搞不好新课改;于是就可以看到凡是公开课就用多媒体。诚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但它毕竟只是一种为教学服务的辅助手段,不可能也永远替代不了课堂教学本身。使用现代化手段并不等同于新课改,新课改也不仅仅是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那么简单。新课改改的是内涵,是实质,而不是外在形式。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样能推进新课程改革。

三、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新课改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三维目标”应该是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然而有的老师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却弱化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有的教师还在“双基”教学的困惑中挣扎,课堂教学中厚此薄彼的现象依然严峻。如果我们向下面这样做也许会更好: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力争从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很好!说得真好!你懂得真多!你的想象非常丰富!真聪明!你的证明很有说服力!你的解法非常棒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经常赞赏学生,能促进师生间的融洽与友谊,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3、尝试“做中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做中学”的基本流程是“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和猜想→分组讨论→调查和研究→得到并介绍自己的成果→结论→学生能力评定”,它与课改的思想观念是不谋而同的,其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优秀的考试成绩,而是学会如何应付未来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除了学科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无论怎样的分类,这些都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方面,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应储备的

素质。在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面,我们仅仅是刚刚起步。在许多问题上,跟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还有相当的距离。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础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如果教师不转换角色,还把自己置于课堂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那么即使你从形式上怎样模仿,也只能是邯郸学步。其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为前提。没有学生个体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无从说起。无论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学生要有学习的主动性。而主动性来源于兴趣,来源于对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励他们的自信心。 2011年10月篇四:《评好课:新理念_新方法》学习心得体会

《评好课:新理念 新方法》学习心得体会

刘艳红

我校组织全校教职工对《评好课:新理念 新方法》培训学习,通过五天的学习培训使我收获不小:这次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教师的专业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备课上课中,也体现在听课评课中。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教师主体地位体现在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体现在我们的工作思想中,所以听课评课变成了“观课议课”。下面就感触最深的“议课”谈谈我的学习心得:简约是议课的魅力。 心得一:“议课”代替“评课”,将参与观课议课活动的各方关系简约化了。以前我们参加教研活动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听过课后要评课。听惯了并没有觉得不妥,通过这次学习才明白:一个“评”字将授课者置于被评价位置,是“客”了,而听课者成了“主”。 “客”的发言总会受到不少制约,“主”也不是就能畅所欲言,“主”往往无形中受授课者年龄、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来评课。听某位名师的观摩课一片赞扬;听某位新人的课,权威先定调,愿意发言评课的多是跟风而言„„这样的评课将参加活动的各方关系变得世俗,复杂,违背了开展教研活动的本意。而“议课”的“议”则说明,观课议课者与授课者关系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无“主” “客”之分,大家都是教研活动的主体。 心得二:“议课”将我们观课的目的简约化。我们观课后不是想评价这个授课者是否优秀,我们的目的是“改进、发展”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授课者只是为大家搭建了一个讨论的平台,不必为自

己的失误感到尴尬,流水只有碰到与自身有抵触的地方才能把它的活力释放出来,你会改进自己;授课者也不用为精彩的才华展示而沾沾自喜,因为你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课堂形式,你还需要发展,因为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有着鲜明个性的个体。授课者与观课者都要秉持正确的态度以及由此衍生的诚恳的关怀、智慧的判断,融合在议课之中。

心得三:“议课”的内容简约。评课易流于面面俱到,既繁复凌乱又不易突出重点。“议课”则强调集中话题,超越表面现象,深入课堂事实,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自主选择。这样才有助于教师个体真正的提高。

亨利〃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人生为千头万绪的繁复而耗尽。要简洁,要简洁。”我们的教学教研活动也要呼唤简洁!因为它也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那么,请从议课做起,屏弃一切杂念,只要记着:我是议课活动的主体,我议课的目的是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简约不仅是议课的魅力,也是从事其他教学教研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2011-11-30篇五:学习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二十一世纪是各方面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人类知识的更迭,教学设备的更新,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换,艺术观念的变化等。使得我们用现掌握的有限知识面对现在的教育已是落伍,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也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越学越觉得自己知识少。”这是多少年来,人们在学习进程中得出的结论。学习教育新理念,使我发觉科学知识浩如烟海,无边无际。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多么的肤浅,只不过是沧海里的一粟罢了。学习了教育新理念,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不少的知识。下面是我对这次学习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文化基础知识是教师职业必备的重要方面。而扎实的文化基础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文化基础,也是教师进一步自学、进修的文化基础,是提高教育理论、教学质量的基础,是教师知识技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落实必须突破应试教育的控制,人的思维发展是情感和理性均衡发展的结果,而应试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则是一种片面追求理性发展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学生失去了丰富的感性和情感,变得呆板,以致部分学生为了满足感情的需要,产生了盲目追星的倾向,严重影响了个性的和谐发展。重视感性和情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的感性和理性才可能均衡、协调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创新精神的的培养。

教育新理念是让我们的目光看得更远一点,把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能力作为我们的主要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要让学生成为主体、让他们在得成功的感受的同时,融进自已的情感和想象、创造。

过去我们用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传授知识技能,现在是让学生来主动参与教学,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讨,如果我们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发挥出来了,那么学生的创造性也就发挥了出来。 创新精神是发展创造力的前提,是一个人勇于改变自己,改造社会,勇于破旧立新,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因此在与素质教育中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的教学目的。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担负着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好基础的重任。我们教师应当加深对教育新理念的学习,不断地探索教学教法,为教改做出贡献,为培养祖国未来高素质人才奉献自已的力量。 学习《教育新理念》心得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通过阅读袁先生关于素质教育的论述,使我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我常常被典型的事例而吸引,对书中阐述的观点,我更是觉得大受启发,这的确是一本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用生动的故事讲深刻道理的可亲可爱之作。

当今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 方法的 能力,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自觉性。

学习了教育新理念,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不少的知识。下面是我对这次学习的一些认识和体会:1.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问题教学”,学生没有问题走进课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学生没有问题走出课堂,学生的头脑只是一个储存知识的仓库,这不由得使人们对教育的真正功能产生了深思,在文中,袁教授对此给予了明确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形成与发展。问题的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吧! 2.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我们太注重认识结果的教学了,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这种经历的过程比得出的结果更重要。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3.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教育新理念》这本书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还会给我们不少的启迪。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发展和丰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学习《教育新理念案例解析》心得体会

从事了十年的小学英语教学,越来越觉得要给每一位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读了《教育新理念案例解析》,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其中对教育观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促进人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

花草需要季节和等待,不能拔苗助长,孩子需要宽容和时间,不能急功近利。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都有各自的特点与优点。我们应批判昨天,但不反对昨天;憧憬理想,又承认现实。在矛盾中找到一个结合点,让我们的教育更和谐,把空间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你是否把学生的课堂的全占了?你是否把学生的课外时间全规划了?你是否把学生要知道的东西全讲光了?你是否把学生应该做事全代劳了?今后,我想要做个“懒”教师。

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将光投向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哈佛大学350年校庆时,有人问校长:“学校最值得你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成功。”

校长说得很棒,也在理。因为能进哈佛的都是精英人才。对于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我觉得基础与空间得并重,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基础。过去我们习惯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而现在,我们更强调“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发展。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磨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拓展;给学生一片阳光,让他们自己去灿烂。 师德培训心得学习体会

经过学校的师德培训,以及对《教学纲要》的解读,心里颇有感触。切合实际,适时而为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高尚的德行是教师为人师之核心,一些道德失范的教师实际上是失去了教师本质的人。虽然中西方的师道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教师职业道德都很重视。在我国,自古以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都有很高的要求,强调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以及对学生的人格感化。西方则一贯强调通过教师的道德、人格感化学生。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这要求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要具有“教育性”。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到“传授知识”,而且还要通过传授知识去实现学生“人格的建设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负有更全面的责任。因此,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还要提高教师内在的专业品质,即实现教师个体专业技能与专业精神在知行范畴和道德范畴的高度统一。可见,做教师难,做一个符合标准师德的教师更难。官方给予教师的称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已经到了神的境界,其实我们压根儿就是人。

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教师道德的系统工程,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从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密切关系来看,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是必要的。现在,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技术至上的倾向仍占优势,加以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现实如此残酷,如何使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是我们一直探讨的话题。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教师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其发展水平、需求、心态、信念也各不相同。所以,我觉得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也应该是有阶段性的,同时也受到教师专业实践与整体专业水平所制约。比如,新入职的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与冲突”,很可能是由于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不足引起的。因此,师德建设要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确定师德建设的目标,在内容、方法上也要有所侧重。

因此,师德教育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与教师专业实践相结合。尽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众多,但是都不能代替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日常专业实践。师德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专业实践当中,专业实践也是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许多优良品质是在专业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专业道德规范只有在专业实践中才能内化为教师的专业品质。道德具有实践性与情境性的特征,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会呈现出不同的道德现象与道德问题,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究竟会如何做,在专业实践中能不能主动按照教师专业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与他本人的实践经验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师德教育要与教师日常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让教师在专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道德现象、道德问题,甚至是道德冲突的认识、解释与诠释来提高师德修养与能力。脱离教师专业实践的师德教育难以深入教师心灵,更难以激起教师内在的道德需要。所以师德培训不能这样的说教,更不能一刀切,一培训就一哄上,其实现实已经告诉我们这样的师德培训是没有效果的,这样做有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之嫌疑。

目前的师德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内容片面、方法单一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偏重 宣传说教,与教师专业实践相脱离。这种状况不仅造成师德教育的低效,而且也使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的目标难以实现。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形成师德教育以人为本的意识,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尊重教师的个性化要求,使教师成为师德建设的主体,而非仅仅作为工具性的建设对象。其次,要建构开放、灵活、多样的师德教育模式。师德教育不只是为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要为教师道德思想力和行为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因此要提倡教师间的合作讨论与教师个体的实践反思,特别是教师个体的实践反思对教师专业道德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将自己的专业实践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思索复杂的教学背景和教学过程中的专业问题,通过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反思,以达到自我改进、自我更新与自我完善。

推荐第10篇:《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教学服务,而不是一定恪守 以往的常规秩序,应当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调整教学策略,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应当给予肯定。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但不是不要传授,必要的概念还

要讲,但是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的问题,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 解决,是在现今的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角色上主要 讲述教师是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教师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 教师是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这三个方面。结合《数学》课程,在课改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 课改实验教师认真从学习课改的教育理论,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自己角色灵活转变入手。

一、学习课改的教育理论。

任何实践都应有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指导是盲目的,缺乏科学性 的。作为一名课改实验教师,应深深懂得这次自己所肩负的任务的重量,所以在教学实际中,应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

《课标》中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 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反

映了英语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也是初中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方式,真正实现 学生的英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还有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课程要具有开放 性; 把对学生的多样化评价引入课程等。

当然是在前人教学的基础上发展与探索出来的。理论的学习解决了我们教学的方向性问题。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层次地培养起来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面对全班学生,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要端正,那个学生的学习障碍要排除;课堂良好的学习环境

要精心创设,学生个体的巨大差异要尊重;共同性的疑难要解答,独立思 考的问题要诱导……这些细致而复杂的内容,只是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有了新的变化,即由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变为“充分 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让教师重新定义“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与外延,让教师教的过程精彩纷呈,更要让学生学的过程充实、辉煌。

第11篇:《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本文转载自 个人工作总结总结网 最专业的工作总结范文网站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教学服务,而不是一定恪守以往的常规秩序,应当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调整教学策略,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应当给予肯定。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但不是不要传授,必要的概念还要讲,但是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的问题,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是在现今的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师的角色上主要讲述教师是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教师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是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这三个方面。

结合《数学》课程,在课改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课改实验教师认真从学习课改的教育理论,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自己角色灵活转变入手。

一、学习课改的教育理论。

任何实践都应有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指导是盲目的,缺乏科学性的。作为一名课改实验教师,应深深懂得这次自己所肩负的任务的重量,所以在教学实际中,应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

《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反映了现代数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本文转载自 个人工作总结总结网 最专业的工作总结范文网站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要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是必须体现的。

教师要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因为探究既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还有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课程要具有开放

性;把对学生的多样化评价引入课程等。这些可以说是数学课程的新理念,当然是在前人教学的基础上发展与探索出来的。对理论的学习教师应不断的进行。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层次地培养起来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面对全班学生,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要端正,那个学生的学习障碍要排除;课堂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精心创设,学生个体的巨大差异要尊重;共同性的疑难要解答,独立思考的问题要诱导„„这些细致而复杂的内容,只是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有了新的变化,即由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变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本文转载自 个人工作总结总结网 最专业的工作总结范文网站

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让教师重新定义“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与外延,让教师教的过程精彩纷呈,更要让学生学的过程充实、辉煌。 第一部份已完结。

本文链接:

本文转载自 个人工作总结总结网 最专业的工作总结范文网站

第12篇:教育改革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改革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复兴中学 申 海

我校于2014年8月25-27日进行了校本继续教育培训,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深深的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的学生关系到明天的国运兴衰,从而树立起“国家振兴,匹夫有责”的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变成我们的自觉行为。我认为,对学生兴趣,当孩子有兴趣、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能自由参与创新时,被鼓舞和被信任作重要的事情时,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的最好。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改变学生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因此,对于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主体性原则: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动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大胆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精神。

二、面向全体的原则:面向各类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因人施教,分层推进,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在教学中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也就是可持续的终身学习的动力。我们教师不可能教一个学生一辈子,他总有脱离学校进入社会的一天,学校里学的远远不够他一生所用,唯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这是现在人们的普遍共识。但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强弱,我们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多少,很可能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发展。但目前来讲,我们中国的教育从上到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搞得太好,而是很成问题。所以,党的十七大还是要提出创新,正是因为我们中国当前社会十分迫切需要创新。

近年来,我们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加上一些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厌学弃学现象有所抬头。为此,我们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不同层次学生,让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兴趣。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全面重视学生的科学发展,终身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逐步摈弃以应试为目的,以分数为目标的陈旧过时的教育模式,全面构建科学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师生评价体系,应该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努力的方向。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性发展。学校只有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管理上,要做到:(1)对学生要求不可过多。(2)惩罚必须要有,但不可体罚。体罚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表面上伤害的是学生的肉体,其实伤害的是教师自己,包括师道尊严,也可能包括自己的前途。但是不能没有惩罚,惩罚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不是主要的,具体形式和尺度要结合具体情况,也得注意多样性。(3)告诉他们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帮助,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关系。4)对于学生的学习,告诉他们要靠自己,老师帮不了谁。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终身受益。

我体会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做到并且强化以下几点:(1)、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2)、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3)、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在本次学习中,我还深深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的本身,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多么先进程度,无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多么广泛,教学生学习做人依然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教学生学习做人始终是教学的第一任务。

第13篇: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心得体会

(2009-08-21 18:17:48) 转载 标签:

杂谈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现在,仍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初期,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熟悉,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熟悉。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熟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留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聪明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四、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教与学和互动必须呈现于教师职能的改变,与学生

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把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猜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持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浅谈小学一年级班级管理

(2009-09-29 08:36:26) 转载 标签: 分类:教育随笔

杂谈

对于那些离开幼儿园踏进小学课堂的孩子们来说,多少带着新奇与兴奋。而当新奇感逐渐褪去,新环境带给这些六七岁的孩子的,或许更多的是不适应与失落感。 因此,一年级学生有许多地方需要引导,需要教育。这就需要一年级的老师要有爱心和耐心,若发生事情,简单的几个“你不能……”或“你要……”来教育学生,将会收效甚微。要不适时机地创设情境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自己感悟到自己的不足,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很快地养成。以下就是在一年级教育过程中的三种情境教育法。

对于那些离开幼儿园踏进小学课堂的孩子们来说,多少带着新奇与兴奋。而当新奇感逐渐褪去,新环境带给这些六七岁的孩子的,或许更多的是不适应与失落感。 因此,一年级学生有许多地方需要引导,需要教育。这就需要一年级的老师要有爱心和耐心,若发生事情,简单的几个“你不能……”或“你要……”来教育学生,将会收效甚微。要不适时机地创设情境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自己感悟到自己的不足,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很快地养成。以下就是在一年级教育过程中的三种情境教育法。

一、小故事情境感染法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感染他们的言行,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曾有一堂事先没有提醒而临时又需要蜡笔画画的课堂:有的学生蜡笔带来了,兴高采烈,那些蜡笔没有带来的学生却坐在位子上东看看,西看看,无从下手。我就奇怪了,为什么不向同学借呢?接着我走向他们,鼓励他们向同学借,答案出乎我的意料:“他不借给我的。”“为什么呢?”“他向我借东西时,我也没有借给他。”……问了几个学生,答案大同小异。我就顺势给学生分析了当时的情景。当然,明白其中道理的学生没几个,紧接着我就给他们讲了一个《公鸡的脸红了》(这是高年级语文中的一篇文章)的故事,让他们懂得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二、身边事例引导法 在学生身边也常会发生一些小事,这些小事也是很好的教育例子。一次,一个学生写字时,发现同桌占了他的桌子好大一块面积,他就拿起手中的笔向同桌刺去。结果同桌的手就给他刺出了血。面对全班学生,我就夸大了事情的结果,让学生引以为鉴,不能用尖利的东西刺他人,那是会发生严重后果的。同时教育学生要学会原谅他人无意的过失,同学间还应该做到团结友爱。

身边的事例比比皆是,班主任应用自己的智慧去引导,为学生所用。

三、根据情况自创情境导行法

有时候学生的一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可又没有马上发生问题。如果就直接跟他们说不能怎样做,学生听了后,印象也是不深刻的。我就会自己编创情境来引导学生。比如,学生爱买小摊上的零食吃。特别是天气暖起来的时候,连一些小店里的食物的质量也难以保证。为此,我就说某一天某某班的一位同学吃了小店里不卫生的食物,肚子痛得满头是汗,送到医院后,医生还要他住院呢!你们说惨不惨?接着再谈谈路边小摊上的食物有多不卫生,有些小店里的食物也是难保质量关的。大家还是少吃为妙,能不吃最好。我们小朋友间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是懂事的好孩子。就这样,学生上了心,他们还会相互监督呢。

在对学生有利的情况下,班主任编一些善意的谎言,就是被发现了,也是能让人理解的。

一年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班主任耐心地创设情境,就能让学生在宽容的环境下成长,并让他们很快地喜欢上这个新的学习环境,为以后的努力学习奠下了基础。

第14篇:新理念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新理念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2011学年)

大乌江小学:王道琼

通过一学期来《新理念》的学习和培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很多感悟,现将自己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我们不能忽略了课堂实效性。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课堂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课堂表面不在是以前的满堂灌了,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活”的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二是一些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认为有了合作才是新课程教学,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教师对学生合作小组缺乏有效的搭配和必要的职责分工,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情景缺乏有效的创设和渲染,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幻灯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实际上是一无所获。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

二、太依赖现代化媒体了。

一提新课改,有人就认为要教学手段现代化,而要教学手段现代化,就非得使用多媒体不可。于是就有教师说什么学校条件差,没有多媒体,没有幻灯机,搞不好新课改;于是就可以看到凡是公开课就用多媒体。诚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但它毕竟只是一种为教学服务的辅助手段,不可能也永远替代不了课堂教学本身。使用现代化手段并不等同于新课改,新课改也不仅仅是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那么简单。新课改改的是内涵,是实质,而不是外在形式。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样能推进新课程改革。

三、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新课改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三维目标”应该是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然而有的老师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却弱化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有的教师还在“双基”教学的困惑中挣扎,课堂教学中厚此薄彼的现象依然严峻。

在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面,我们仅仅是刚刚起步。在许多问题上,跟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还有相当的距离。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础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如果教师不转换角色,还把自己置于课堂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那么即使你从形式上怎样模仿,也只能是邯郸学步。其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为前提。没有学生个体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无从说起。无论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学生要有学习的主动性。而主动性来源于兴趣,来源于对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励他们的自信心。

20

11、12

第15篇:学习《幼儿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学习《幼儿教育新理念》感受颇深。作为一个新世纪的教师,我深深地认识到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的必要性。社会赋予我们的教育的使命、是授予我们更多的责任和权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而我们应该以新世纪的教育事业发展为动力,以先进的、代表新时代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才能使我们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中认清改革的方向、与时俱进。

通过对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让我感到学习是认识自我和提高自我的一种最好途径;学习,能了解更多的知识;学习,才能适应时代,也能改造自我的世界观、更新教育理念和开拓思路、创造业绩而发展。

教育的核心和本质是育人。育人的内涵是:教师对幼儿的爱心和关心,让幼儿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创造。因此,教师要进行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才能在教育思想中,树立远大的理想,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去感染和影响幼儿、去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和提高教学效益,应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业务进修,自觉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地探索和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虚心学习,博采众长,在教学中不断摸索,逐步形成完整有效的教学方法。自古云:学海无边,教无定法,实践和效果才是真理。所以,只有不断学习、思考、实践、研究,才能不断发展,才能促进自身观念的不断转变和更新,从而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促使我们更加奋发努力地探索和追求,在实践中担负起教育的重任,认真负责地在教育线上走下去。

人生道路不是平坦而是坎坷的,只有在崎岖山路上行走过的人,才能在平坦的道路上奔跑。人只要有了曲折的经历,才会有丰富的经验。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就、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在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国内外的传统与现代的挑战面前,我深感自己与时代相差甚远,仍需继续学习,矢志不渝地去探求,大胆实践,在开拓前进中不断去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始终牢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座右铭,一方面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通过教学反思,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按照幼儿园管理规范对教师语言和行为的要求,加强自身的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成为一个让幼儿与家长尊重的教育者。要达到这个目标,一定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总而言之,教师的创造性是教师应该树立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创造教学的能力和具体的创造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幼儿的创造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现代教育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与时代精神相符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还要有对教育事业心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下一代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的本钱。

第16篇:学习《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育太和小学刘明悦

《教育新理念》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改实验的课堂上呈现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焕发了生命的活力。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对平时听的课改观摩研讨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我们反思了一些问题,现与同行们思考、交流学习体会。

反思

(一):学生的认知起点在那里?

学生认知的定位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因此教师对学生认知起点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对许多知识的学习已不仅限于课堂,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学、从网络中学、从课外读物中学、从课本中学等等,在这样信息时代突飞猛进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还是从知识的逻辑关系去寻找学生认知的起点,而忽视学生本身的现实认知起点,就难免出现课堂上突如其来的问题或尴尬的场面,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及师生关系的失和。

反思

(二):一定要小组合作才是合作学习吗?

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策略,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过程与结果并重,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必须是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来达到,在思维碰撞,方法共创氛围里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真正意义,因此,现在许多研讨课都采用了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但也看到,由于过多过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特别是优等生独立思考时间过少,使部分学生思维产生惰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小组交流,跨组交流,全班交流,只要是有效的都是合作学习,有的教师全面理解合作学习意义,认为非要小组合作学习才是合作学习,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这重要问题。

反思

(三):“做”与“说”谁更重要?

你做过的你记住了,但你说过的却忘记了。如美国物理学家哈尔莫斯指出的“学习物理的唯一方法是做物理”。在物理教学中无论知识或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做物理”的活动。目前,许多课堂教学学生发言热烈,一节课学生都在抢着说,有的甚至书本不翻一下,铅笔不用一下,课堂热热闹闹,课后反馈效果却不尽人意。因此,在课堂上要十分讲究节奏,该动眼观察时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该动脑思考时就给足时间安静思考,该动手操作时就给足空间让学生摆,该动笔练习时就要求学生练习,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有机结合,使课堂思看结合,说写结合,动静搭配,达到最佳的有效教学。

总之,在新教育理念下我们要对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期盼着新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

第17篇: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二十一世纪是各方面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人类知识的更迭,教学设备的更新,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换,艺术观念的变化等。使得我们用现掌握的有限知识面对现在的教育已是落伍,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也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越学越觉得自己知识少。”这是多少年来,人们在学习进程中得出的结论。学习教育新理念,使我发觉科学知识浩如烟海,无边无际。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多么的肤浅,只不过是沧海里的一粟罢了。学习了教育新理念,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不少的知识。下面是我对这次学习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教学的底蕴。

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文化基础知识是教师职业必备的重要方面。而扎实的文化基础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文化基础,也是教师进一步自学、进修的文化基础,是提高教育理论、教学质量的基础,是教师知识技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落实必须突破应试教育的控制,人的思维发展是情感和理性均衡发展的结果,而应试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则是一种片面追求理性发展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学生失去了丰富的感性和情感,变得呆板,以致部分学生为了满足感情的需要,产生了盲目追星的倾向,严重影响了个性的和谐发展。重视感性和情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的感性和理性才可能均衡、协调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创新精神的的培养。

教育新理念是让我们的目光看得更远一点,把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能力作为我们的主要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要让学生成为主体、让他们在得成功的感受的同时,融进自已的情感和想象、创造。

过去我们用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传授知识技能,现在是让学生来主动参与教学,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讨,如果我们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发挥出来了,那么学生的创造性也就发挥了出来。 创新精神是发展创造力的前提,是一个人勇于改变自己,改造社会,勇于破旧立新,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因此在与素质教育中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的教学目的。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担负着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好基础的重任。我们教师应当加深对教育新理念的学习,不断地探索教学教法,为教改做出贡献,为培养祖国未来高素质人才奉献自已的力量。 学习《教育新理念》心得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通过阅读袁先生关于素质教育的论述,使我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我常常被典型的事例而吸引,对书中阐述的观点,我更是觉得大受启发,这的确是一本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用生动的故事讲深刻道理的可亲可爱之作。

当今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 方法的

能力,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自觉性。

学习了教育新理念,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不少的知识。下面是我对这次学习的一些认识和体会:1.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问题教学”,学生没有问题走进课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学生没有问题走出课堂,学生的头脑只是一个储存知识的仓库,这不由得使人们对教育的真正功能产生了深思,在文中,袁教授对此给予了明确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形成与发展。问题的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吧! 2.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我们太注重认识结果的教学了,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这种经历的过程比得出的结果更重要。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3.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教育新理念》这本书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还会给我们不少的启迪。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发展和丰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学习《教育新理念案例解析》心得体会

从事了十年的小学英语教学,越来越觉得要给每一位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读了《教育新理念案例解析》,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其中对教育观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促进人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

花草需要季节和等待,不能拔苗助长,孩子需要宽容和时间,不能急功近利。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都有各自的特点与优点。我们应批判昨天,但不反对昨天;憧憬理想,又承认现实。在矛盾中找到一个结合点,让我们的教育更和谐,把空间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你是否把学生的课堂的全占了?你是否把学生的课外时间全规划了?你是否把学生要知道的东西全讲光了?你是否把学生应该做事全代劳了?今后,我想要做个“懒”教师。

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将光投向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哈佛大学350年校庆时,有人问校长:“学校最值得你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成功。”

校长说得很棒,也在理。因为能进哈佛的都是精英人才。对于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我觉得基础与空间得并重,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基础。过去我们习惯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而现在,我们更强调“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发展。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磨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拓展;给学生一片阳光,让他们自己去灿烂。 师德培训心得学习体会

经过学校的师德培训,以及对《教学纲要》的解读,心里颇有感触。切合实际,适时而为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高尚的德行是教师为人师之核心,一些道德失范的教师实际上是失去了教师本质的人。虽然中西方的师道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教师职业道德都很重视。在我国,自古以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都有很高的要求,强调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以及对学生的人格感化。西方则一贯强调通过教师的道德、人格感化学生。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这要求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要具有“教育性”。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到“传授知识”,而且还要通过传授知识去实现学生“人格的建设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负有更全面的责任。因此,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还要提高教师内在的专业品质,即实现教师个体专业技能与专业精神在知行范畴和道德范畴的高度统一。可见,做教师难,做一个符合标准师德的教师更难。官方给予教师的称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已经到了神的境界,其实我们压根儿就是人。

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教师道德的系统工程,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从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密切关系来看,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是必要的。现在,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技术至上的倾向仍占优势,加以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现实如此残酷,如何使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是我们一直探讨的话题。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教师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其发展水平、需求、心态、信念也各不相同。所以,我觉得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也应该是有阶段性的,同时也受到教师专业实践与整体专业水平所制约。比如,新入职的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与冲突”,很可能是由于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不足引起的。因此,师德建设要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确定师德建设的目标,在内容、方法上也要有所侧重。

因此,师德教育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与教师专业实践相结合。尽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众多,但是都不能代替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日常专业实践。师德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专业实践当中,专业实践也是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许多优良品质是在专业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专业道德规范只有在专业实践中才能内化为教师的专业品质。道德具有实践性与情境性的特征,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会呈现出不同的道德现象与道德问题,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究竟会如何做,在专业实践中能不能主动按照教师专业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与他本人的实践经验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师德教育要与教师日常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让教师在专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道德现象、道德问题,甚至是道德冲突的认识、解释与诠释来提高师德修养与能力。脱离教师专业实践的师德教育难以深入教师心灵,更难以激起教师内在的道德需要。所以师德培训不能这样的说教,更不能一刀切,一培训就一哄上,其实现实已经告诉我们这样的师德培训是没有效果的,这样做有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之嫌疑。

目前的师德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内容片面、方法单一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偏重

宣传说教,与教师专业实践相脱离。这种状况不仅造成师德教育的低效,而且也使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的目标难以实现。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形成师德教育以人为本的意识,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尊重教师的个性化要求,使教师成为师德建设的主体,而非仅仅作为工具性的建设对象。其次,要建构开放、灵活、多样的师德教育模式。师德教育不只是为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要为教师道德思想力和行为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因此要提倡教师间的合作讨论与教师个体的实践反思,特别是教师个体的实践反思对教师专业道德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将自己的专业实践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思索复杂的教学背景和教学过程中的专业问题,通过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反思,以达到自我改进、自我更新与自我完善。篇2: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城郊小学 倪朝辉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当然,没有成功的教师,成功的学生也就无从谈起。《教育新理念》一书的理念,使我感受很深。

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调节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动者。

好的教育是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绝对的、统一的“好”教育是没有的,好教育不能通过模仿和抄袭而获得,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应该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场景、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确定一种相对较好的教育行为方式,选择和创造自己认为好的教育。

教育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

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关键在于要有自己对教育独立的理解,有自己对教育的理想,有自己对教育的持久的追求,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面向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面向未来的学校,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学习型的教师,能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

不断超越自己,培养全新、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新课程改革是一项观念和实践相统一的系统工程,其中观念的变革是最基本的。“观念领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更新教育理念,首先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没有现代教育思想就不可能有现代教育行为。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意识,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创设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真实情境,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通道”。

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而不是一定恪守以往的常规秩序,应当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调整教学策略,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应当给予肯定。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但不是不要传授,必要的概念还要讲,但是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的问题,要给学生提

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自觉提升教育理念表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创建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关注学生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教师教学的组织形式。

先进性理念学习心得 倪朝辉

2011.10篇3: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教师的观念要改变

让学生自主学习,与现行的教学过程相比,应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革。这种新型的学与教的关系,使现行的学生学习重心前移,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它重视学生自己的充分阅读和自主体验,尊重学生自己的细致品味和用心理解,鼓励学生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大胆质疑,推崇学生自己投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为关键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将会前置于教师的教学与指导之前,将会表现出更加具体化和多样化。这些问题和困惑一方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进程,同时也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指导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因而亦可以收到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

这种新型的学与教的关系与旧的教与学关系相比是倒置的,因此,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落到实处,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从教学观念到课前准备、学中点拨的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意识,确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具有对自身认识和掌握客体的活动的自主支配权的观念,并且落实到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发起和主动推进的行动上。

教师观念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破除急于求成、包办代替的做法,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环境及社会背景的差异,用教师的细心关怀、体察感悟和究因习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合适的学习方法。

其次,要树立相信学生的意识,要相信学生具有能够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只要你相信他,给他时间,给他空间,给他信任,给他帮助,绝大多数学生是能达到教师预设的学习高度的。

第三,教师要明白,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学生自主学习训练过程的关键所在,是学生可持

续学习能力发展的基础。自主学习是学生发展能力的唯一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第四,教师要具备以发展眼光看学生的观念,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我负责的精神的,教师要对学生持有积极的、信赖的、向善的关怀,追求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教育和人性化教育,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实现自我愿望的目的。

帮助、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多种学习方法。学生受家庭、个性、经历、智力等方面的影响,对学习的感悟和接受有着较大的差异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达到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砥砺智力的目的。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层次地培养起来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面对全班学生,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要端正,那个学生的学习障碍要排除;课堂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精心创设,学生个体的巨大差异要尊重;共同性的疑难要解答,独立思考的问题要诱导„„这些细致而复杂的内容,只是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有了新的变化,即由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变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决不意味着削弱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起的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让教师重新定义“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与外延,让教师教的过程精彩纷呈,更要让学生学的过程充实、辉煌。

让我引用《课程标准》中的一段话结束本文:“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

第18篇: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心得体会1

今年暑假我县举办新课程培训学习,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一、教师角色发生了的转变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要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反应能力。新课程理念主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倡导通过探究、操作等自主活动方式获取新知,感受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一味地讲,而是如何组织学生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洋,教师才能做到随心应手成为一个优秀的组织者。

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很大转变。

以往的课堂大多数是教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里学生都要服从教师。新的课程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同等的地位来看待,与学生进行朋友似的交谈,经常运用“能不能”“可不可以”等亲切语气与学生进行交谈,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和体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帮助,努力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结合实际对教材再进行加工和处理

随着教材功能的转变,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有一位专家说过,“如果你的学生只有四年级的水平,那么你就要备四年级学生水平的课”。这一句话很明显是要教师要因材施教,备出适合学生的课。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状况对课程内在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时不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并以此为设计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对教材提供的基本内容进行再研究,明确教材的优势与不足。教师则需要探索如何弥补、完善甚至更新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对教材的设计思路、表述方式、结论等进行多角度的专研,为学生备出适合他们的课。

总之,新课程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并通过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增强反应的敏感性,形成良好的反应系统。同时又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遵循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使得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成效。

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心得体会2

本人通过对《新理念》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平时所听课改观摩研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

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能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的确很少,“开新车走老路”的教师很多。更令人深思的是部分教师自以为,每一节课都“蜻蜓点水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所谓的新课程教学。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是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

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转化为指导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目前,一是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课堂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课堂表面不再是以前的满堂灌了,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活”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

二是一些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

认为有了合作才是新课程教学,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教师对学生合作小组缺乏有效的搭配和必要的职责分工,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情景缺乏有效的创设和渲染,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

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

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幻灯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实际上是一无所获。

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

本人认为新课程而不是外在形式。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样推进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应把课程目标把握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

①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力争从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如:很好!说得真好!你懂得真多!你的想象非常丰富!真聪明!你的证明很有说服力!你真棒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经常赞赏学生,能促进师生间的融洽与友谊,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③尝试“做中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中学的基本流程是“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和猜想→分组讨论→调查和研究→得到并介绍自己的成果→结论→学生能力评定”。它与课改的思想观念是不谋而同的,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理念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整体,它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为前提。没有学生个体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无从说起。因此,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心得体会3

周六和三位同事去日照外国语学校参加了所谓的“《新理念》、《新课标》、《新课堂》暨中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会上听取了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分院毛洪其老师的《苏州园林》及其他的讲座《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有效性》,还有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的教授袁志勇执教的示范课《段落写作入门》,因为时间关系,他的讲座《论有效教学》就没来得及听,很是遗憾。

毛洪其老师把《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了:1.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故园的深情;2.学习文章“目录分解式”的介绍方法。

课堂上毛老师紧紧围绕着这两个教学目标展开教学,从老师的角度看,很好的完成了这两个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了毛老师对教材文本的深度挖掘,印证了他的“任何一篇文章我都当作美文来读”的教学理念,也呈现了一种语文个性化解读教学的模式。

但是,如果放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里,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并不很认同毛老师的这堂课的。如果说要认同,那也只能是在学生已经按照常规教学来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的“再赏读”教学。

从毛老师的目标确定来看,本堂课更像是赏析课。我们不否认作者当年写这篇文章时,确实是怀着对故乡故园的深情,而正是因为这深情,作者才想把苏州园林介绍给大家,让更多的人知晓。正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学,况且,教材在选编这篇文章时,题目由原来的《拙政诸园寄神眷——谈苏州园林》改为了《苏州园林》,目的就很明显的是当作了说明文来安排的。所以,我更赞成把本文当作说明文来教。

另外,我从网上查阅了本文大量的教案,也都是按照说明文来设计的。我为什么也要强调按说明文来教呢,因为这篇文章历来是说明文文体考试的典范。如果老师不按照这种文体来教学,在考场上,学生是要吃大亏的。没办法,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还是更多的为了考试而教的。

有一点,需要声明,其实,我是非常的欣赏毛老师的.这种教学理念的,但是,因为考试的脚镣带在脚上,所谓的个性化阅读是很难彻底放得开的。所以,如果非得按照美文来教的话,我建议在按照常规学习了之后,再做一个美文赏读,也是未尝不可的。

另外,毛老师的讲座《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有效性》讲的非常好,给我们一线教师很好的启示,告诉我们一线教师除了做一个教书匠之外,还可以做学问搞研究来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和专业水平。我想我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是不够的。我有过这方面的尝试,但是都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我达不到理论提升的高度上。

下午听了袁志勇教授执教的示范课《段落写作入门》,感觉耳目一新。袁老师的教学理念非常的清晰,从他的课堂教学来看,袁老师是在想摸索创造一种可以类似于数学例题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解决学生怕写作文的难题。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一大热点,全国关于作文教学的书籍、学生作文选,多得不计其数。可是还是有大批的学生不愿意写作,不会写作。而作文又在语文教学成绩中占了近半壁江山,就是老师不着急,学生的家长也是很着急的,各种辅导书、作文选一股脑儿的往家搬,其实效果还是一般的。

袁老师的作文教学设计力求有例可循,从易到难,能够面对所有的学生来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相对于有作文畏难情绪的学生来说,效果应该是不错的。但是相对于骨子里对作文天生有好感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无意又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和灵性的扼杀。

其实,真正的写作应该是个性化的东西。爱好写作的学生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学下来,可能是才华殆尽了。

不过,从应试角度来说,袁老师的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是能够迅速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的,很适合我们现在的国情。

当天,毛洪其老师和袁志勇教授,都是先执教了课,然后再做报告,都应该属于学者型的教师。但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袁老师更好一些,身为一名老教师,袁老师能够紧跟时代步伐,颇有老顽童的情趣,拉近了和学生间的距离,无疑多数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来。而毛老师讲座讲的不错,可是课堂教学瑕疵还是很多的。在他的课堂中,真正参与进来的学生并不是很多,仅仅局限于几个积极分子身上,有学生回答问题,也是搬了教参照本宣科的。另外45分钟的课,整整上了一个小时,让我们有些迷惑,这两个教学目标的学习到底是需要一课时来完成,还是两课时呢?

这几年,我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相对来说还是可以的。我发现无论是国家级的还是省、市级的老师,在上课时,都喜欢把45分钟的课上成1个小时,甚至更多。我就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外出听课学习,除了从专家那儿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以外,就想学学专家们在45分钟的时间里,应该完成并能够完成多少的教学任务?学学他们在一节课里,能够让学生学到哪些知识?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那些专家们能够洗尽铅华,给我们展示一堂真实的家常课,毕竟他们是有很大的导向作用的。

第19篇:新理念心得体会

《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平坝县夏云小学胡夏莲

作为教师就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湛。

随着继续教育时间的不断增加,继续教育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与学习之中。

通过继续教育《新理念》的学习,使我不断掌握现代化教育理论,如何用理念贯穿于各个学科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实践也真正的感悟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所产生的效应。这是以前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回忆参加学习学习的过程,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下面就具体谈一些学习的收获。

让我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通过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同时也解决了我以前在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很多困惑,让我有种“柳暗花明又 1

一村”的感觉,仿佛一下子见到了光明和希望,对我的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自己的观念,认识自我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做乐于学习,乐于教学教师。

没有想到的是,本以为枯燥、乏味的学习,在这里,却变得是那样的吸引我。

总之,这次学习的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继续教育是我学习中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

2012年9月

第20篇:新理念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心得体会

剑河民族中学生化组

王翠仙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理解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的心得体会:

科学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科学素养”凸现出来。科学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一、了解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

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 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 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 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 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 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 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 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 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 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 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

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第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 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 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地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

2010年9月1日

学习教学新理念心得体会
《学习教学新理念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