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写作教学讲座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04 08:37:13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语文教学讲座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讲座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讲座心得体会

所谓进步来自学习,今天有幸聆听了两位来自北京教育专家的两节语文课以及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讲座。通过学习让我感触颇深,对于自己的教学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自己从事十几年的教师,每天都面对着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课间在操场上快乐,无拘无束的玩耍着,而上课时却总有那么一些无精打采,溜号,不喜欢学习知识的孩子。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又能学到知识?今天在陈延军老师的课堂上让我看到了什么是寓教于乐,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味。学生快乐地学者,教师轻松地讲着,学生在课上不仅学到了知识,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用陈老师自己的话说:“学习的结果重要,过程与方法更重要。”

在陈老师的课堂上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字——“透”。

一、学生学得透,教师对教材的把握透,陈老师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每一处的点拨都很透彻、清晰,有着教师语言的精炼、幽默。丰富的词汇量从未离开过这篇课文,陈老师在报告中也指出:课本上的内容还没有理解,还怎么学习课外的东西呢?怎么能学得会呢?

二、方法点拨透,教师对教学的理解透。例如:对课题的分析,《乡下人家》这是一篇四年级的课文,陈老师先让学生整体读题目,再分开读题目,看看课题中都含有什么要素?“乡下”是地点,“人家”是人物,地点是写景,人物是写人,从而在整体上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特别是生字的教学,陈老师更是一绝,指导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记忆字形,把不用书写就能一辈子记住的生字画上对号。不要求学生书写全部的生字,学生自学后是学生向教师提出认为最难写的字,考老师,这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生考教师的过程中,教师边写边讲述要注意的地方,“冠”字是用手把帽子戴在头上,“耸”字是耸着耳朵听。最后让学生总结老师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从而学生掌握了记字的方法。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教学生如何创新词语?如何概括文章中心?如何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如何进行口语交际?如何学以致用?总之,在陈老师的课堂上,我实实在在的学会了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语文教学的教师,因为在与孩子的学习中,自己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就是陈老师在课上对学生说的: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也是你们的学生,我们都在互相学习。他对学生的尊重卓然可见。在他的报告中,提到:教学要时时颠覆自己,减轻负担,就是减轻学生的身心压力,搞好师生关系。

最后陈老师还告诉我们:语文,文无定法,有规可循。语文是学生读会的,不是讲会的,要在课堂上重视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要选择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就是选择了吃苦,因为你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二次听来自北京优秀教师的课,第一次是吴xx老师的课,至今难忘,而今天我会受益终生。

推荐第2篇: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讲座学习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讲座学习心得体会

小编精心推荐

心得体会范文 | 心得体会怎么写 | 心得体会格式

20XX年9月20日,xx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潘莅临xx师专学术报告厅为小学语文置换脱产班学员做了题目为《语词的惊异入口与文本的八种解读》的专题讲座,该讲座分上、下午两场进行。

潘教授从七大主题开展他的讲座,分别是:

一、儿童视角与符号世界;

二、消除心灵惊异的课堂;

三、语文本体的哲学思考;

四、阅读教学的解读要求;

五、文

本解读的八个维度;

六、对话式语文教学设计;

七、传统语文课堂的回眸。

潘教授由顾城的《杨树》、《星月的由来》等作品的普遍人性和道德的评判为切入点,引出对语词惊异力量的发掘和拓展这一命题,指出语言不是一种单纯的交际符号和思维工具,而是一种独特的民族(个体)精神架构和文化历史(生命体验)的存在与表达方式。它要求研究者(执教者)从人的存在的角度,展开与作者、文本和世界的对话,去感悟和挖掘语文的历史与文化空间。他指出把语文作为知识这只是结果,把语文理解为符号、激发人的潜能,“景在途中”,语文就是一路走来的风光与体验。教育教学有法可循,然而确无定法一成,为人者需要活道,从教者更当如此。教育之道在“四达之衢”而不在“一达之道”,在“环中”而不在“圆周”。所以,听讲座也好,阅读也罢,都需要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血液,然后再外化成自觉主动的行为。

潘教授还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

“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后剩下的东西”。他希望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地从语文工具论中解脱出来,引领儿童区去感受语言的美,体验作者创造的神奇独特的审美世界,去触摸世界本身的复杂微妙和变化万千,进行无限、自由想像力的锻炼。我们该去发现学生的高明,理解文章就是与上帝的对话是对物的表述。语文教育的使命就要唤醒人自身。人是符号的动物。

潘教授在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解读提出了三点要求:尊重文本的运用,精确定位教学的解读目标,要从指向性、背景性和梯度性上把握。避免割裂文本的整体语境,遵循作者文脉情思的自然发展,要发现文章的脉络,需要对文本背景材料的拓展。避免抽象的、机械的概念化的图解,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体验和想象,不要钻进各种修辞格的墓地,要打开修辞背后的心理世界,要用最少的言辞表达最多的事情。

他还以《采莲》、《木兰辞》、《十八

岁出门远行》、《背影》、《荷塘月色》等古代、现代和当代的作品文本为例,详细阐释了阅读教学的解读要求:唤醒感觉、解放物象、移情入境、剖视社会、钩沉历史、洞悉文化、抽绎人性、沉思存在等八种解读维度。鼓励教师的感官打开、引起学生的感觉;感觉的唤醒文本才能丰润;还指出教学需要深度,对简单物象的剖析;没有社会的视觉,文学就根本读不懂。

潘教授是霍英东教育基金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奖获得者,山东省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统一高考(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科目研制专家组组长,江南大学、西南大学“国培计划”主讲专家。他的讲座给予学员所思考的是:语文教师不要成为符号的奴隶,要永远在路上领略思想的美,领略语文的美;语文教材是语言的世界,因为语言,人不仅是短暂现实性的存在,也是永恒历史性的存在,不仅是自然生物性的存在,也是文化价值性的存在,

而且也是自由意志的存在。潘教授的寓意深刻、妙语连珠,告诉我们语文教师要对词语有新的感悟,对语言文字这个符号所存在的的内在生命力有了新的认识,只有把握“语词的惊异”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20XX年10月18日至20日,我很有幸参加了在无锡举行的第五期“全国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活动。本次大会由教育部语用所指导,由语文出版社主办,以媒体推广、专家引领、交流互动、培训提高等多种形式来展示语文名师和名校的典型经验,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从而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自我发展。

三天紧张而充实的培训,让我有机会与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名师、教授等零距离接触。我钦佩于他们那渊博的学识和辉煌的成就;感动于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坚守;惊叹于他们敢于创新开拓的勇气;陶醉于他们流畅跌宕的演讲„„„聆听了他们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权威理念和真知灼见;更感受到了他们对学

生、对教育、对语文的那份深沉博大的爱!参加这样高档次,大规模的语文高端盛会,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更让我从政策层面提高了对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不仅提升了我的语文教育理论水平,更为我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此次无锡之行,领略语文名师名家的风采,使我获得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欣喜极,思索至深,意义至大!

推荐第3篇:语文讲座心得体会

花了两天的时间,我认真地将特级教师xxxx《高中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专题》讲座听了一篇,觉得深受启发。这次视频讲座涉及的内容有《让我们的教学充满诗意》《教师的幸福感从哪里来》《建设一个动态的课堂》《从学生需要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促进语文教与学》《要教书,先读书——不断充盈教学艺术的源头活水》《教科研是教师专业化的捷径》,应该说非常丰富。下面我就个人在听讲座中的一点体会来谈下我对现在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认识与看法。

相信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够充满诗意,然而现实的操作却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语文的博大精深,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自身素质的差距决定着我们很多人无法自如地驾驭课堂。在这里我们强调的自如驾驭,并不是那种强制威慑下的语文课堂,而是能够充分展现教师智慧和风采的语文课堂。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又岂是简单的?我曾经很努力地进行着自我素质的一种提升,可是有些东西是急不来的,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诗意地教学,诗意地生活,这是我们每个人的理想。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总是存在巨大的落差。人民教师的艰辛追求与美丽梦想,总在现实面前逐渐残酷地破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不是愤世主义者也不是悲观主义者,我只是一个平凡的语文教师,或许还是不合格的语文教师。

xx说:“要建设一个动态的课堂。”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强调学生、教师、文本以及教学环境的交互作用,使教学立足于当前又指向未来;要求充分尊重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和谐建构过程。这一点也是一种追求。动态生成使语文课程成为师生张扬个性,愉悦心灵,提升素养,和谐对话的精神家园;使语文教学充满了诗意和魅力。

xx教授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梁捷说:“要教书,先读书!”正如我们平常所言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是一桶水。我其实很疑惑:这一杯水到底有多少的量?自己拥有的一桶水又有多少的量?并且这杯水是否纯净可以引用?很多所谓的教育名家都讲过:“教师要上出非常有个性的语文课堂。”呜呼哀哉,个性就这么容易做到吗?如果不是这么容易做到,何以如此叫嚷着要有个性。这不就是:天上的星星很漂亮,你去给我摘下来。谁人不知天上星星漂亮,可是,有几个人可以做到?我不是否定,只是面对无谓的说教的一点感慨。

确实应该看到,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此我深信不疑。让我们先来追寻历史,陶行知、朱自清、丰字恺……一座座永不褪色的丰碑依然矗立在我们的心中。历经岁月地淘洗,他们的形象为什么仍旧光华熠熠?透过层层的光环,我们不难明白一个朴素的真理——惟有以崇高的精神为依托,名师的丰碑才能屹立在人们的心中。正是延续着这条精神的血脉,时时处处抱定对教育的热爱和奉献,对学生有真诚的关心和尊重,又有对民主和平等的践行,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李吉林、孙维刚、邱学华……这些有着独特魅力的教师,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和信念镌刻在中国教育的史诗中。名师独特的教学个性,创造了他们辉煌的教学人生,同时也激励着年轻一代语文工作者不断前进的步伐。只有个性才能发展个性;没有教师的个性,便谈不上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需要以教师教学个性为基础,教师教育力量的源泉在于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师是学生行为的示范者,学习的榜样,学生对任何客观事物的印象,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都间接地来自于教师。没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她)的存在价值是有限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失落了教学个性往往意味着教学的失败,教学生命的死亡。乌申斯基告诫我们说:“在教学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新课标上的“使他们(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不是什么一纸空话,而是时代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回过头来,我们必须去思考一个最初和最基本的问题,即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或许有些教师还认识不清。读书学习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上大学,假使那样,将是我们整个民族教育的悲哀。解读新课标,会让我们明白: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乃是为了培养大写的“人”,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生命个体。我的心中其实很明白个性的巨大作用,只是说归说,做起来的实际情况另当别论。

记得印度大智者克里希那穆提说:“要改变世界,我们内心则要有新生。”我觉得教师有时候很会自我安慰与满足。在一切不顺利面前,表现出的那种英雄气概,试问当今天下,有几人欤?所以我们总是很期盼着诗意地教学与生活。是的,教学本应是充满诗意的。可是我们却常常感到教学的乏味、简单。今天重复着昨天,明天重复着今天,日子就在这枯燥的重复中悄悄地溜走了。那种设想的美好,那种多姿多彩的教学,似乎都是梦境一场。所以梁捷告诫我们说:“对教学的厌倦不是教学本身的无味,而是我们不懂得如何去诗意地教学。”

克里希那穆提说:“缺乏了正确的教育,迷惘便会被视为真实,于是个人的内心便会永远存在着冲突。”抚慰内心的冲突,抚平心灵的躁动。我的呼吁是:永远保持一颗热爱教学的心吧!只有你的教学充满了热情,你才能从教学中得到回报,从教学中体会到很多温暖和乐趣。

最后以叶澜教授的那句话来结束:“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而我也再次呼吁:让我们诗意地教学诗意地生活吧,做一个幸福的语文教师。

推荐第4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讲座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讲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永远的伤痛,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在农村初中更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总是孜孜不倦地对自己的学生讲授大堆的写作道理,费尽心机,口干舌燥,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们的许多学生对作文动起笔来总是叫苦连天。我们怎样让学生由“怕”作文变为“乐”作文了。首先分析目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对作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写作态度存在问题。第三,抄袭现象较严重。第四,轻视评改。如何摆脱目前的窘境,创造出柳暗花明的局面,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探讨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出台,预示着语文教学的春天已经来到了,为作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作为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

写作教学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建议: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1.“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是集识字、阅读、理解、观察、思考、书写等多种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语言活动,是学生系统地表达知识经验、生活情感的书面语言形式。写作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初中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初中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写作”不仅是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力,又是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需要表达自我,需要与其他社会成员交流。表达和交流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则是重要方式,而书面的表达和交流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通过书面的语言文字表达与交流,总是要表达交流自己对世界的各种各样的理解与看法,表达交流自己各种各样的想法与要求。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还会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因此,写作的过程

又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是自我发展的过程。

2.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能力是人的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正所谓文如其人,写作总是反映着一个人的人品、学养和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一个人的文章,我们也往往能看出这个人阅读的量、阅读的面、阅读的品位,看出他的立场、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种提法提示我们应十分重视写作教学;应注重作文与做人的关系,注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习之

间的关系;应多从写作去考察评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推荐第5篇:语文教学讲座

作文教学探究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这个讲座的题目叫《作文教学探究》。

经由校长的推介,我开始关注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一书。虽然这本书我还没看完,但看了一半就已经足够让我有想改变作文教学方式的冲动了。

管建刚老师,2008年成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曾出版《魔法作文营》、《不做教书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一线教师》以及“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故事》。先后在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广州等地,上课、讲座近百次。

他喜欢说的话是“做一个有主见的教师。”所以,他敢于打破旧的作文教学程式,提出九大革命性主张。而他的九大主张中有一个主导思想,那就是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会写作文,创造性地写作文,享受作文。我个人感觉这句话每个语文老师都知道,但它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教条,根本实现不了,而管建刚却做到了,做到了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会写作文,创造性地写作文,享受作文。作为语文老师,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写作文无非关涉三种人:一种是教作文的人,即老师;一种是写作文的人,即学生;一种是作文里的人。这三种人,“写作文的那个人”是关键,是核心人物,“教作文的那个人”是为了“写作文的那个人”服务的,即使“作文里的那些人”也往往是“写作文的那个人”。学生既然是作文教学中的核心人物,那么作文教学就应当是他们自己的事。反之,不以“写作文的那个人”为主体、为核心展开的教学不应视为好的作文教学,甚至不是真正的作文教学。其次,我们得清楚,写作是为了什么?它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如果学生不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他们就不会知道写作的方向在哪里,他们的写作只是受命于老师的作业,他们就永远享受不到真正的写作的快乐和荣耀。

现为四川师范大学写作与思维研究所所长、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写作学)专业研究生学科负责人、领衔导师,美国亚当·史密斯大学文史学院兼职教授的马正平教授说,作文能力本身是个虚无,作文能力必须依附在4个因素上。一是写作兴趣,第二是写作意志,第三写作人格,第四才是写作技能。而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理念则以“技能训练”为核心。

——语文教学讲座 我想,通过这次对作文教学的探究,我收获了六大重要理念。

理念

一、写作的第一能力是写作兴趣。多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是一条走不通的路。绝大多数的一线老师不知道,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作文能力,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我们的作文教学总喜欢在“写什么”和“怎么写”里做文章,而把“写作动机”看成可有可无的“附件”。其实,“写作动机”、“写什么”和“怎么写”,三者应该并列起来,并且,“写作动机”应该放在“并列”中的首席。没有写作动机,不想写,就不会主动地去寻找“写什么”,更不会主动地思考“怎么写”。没有解决内在动力、内在兴趣的作文教学,你越“负责”,学生写得越多,越感到压力、压迫,越害怕作文。只要来自老师、来自学习、来自考试的压力一停止,便与作文“拜拜”。作文教学,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其实,学生对“写”本身是有兴趣的。人学会了某个技能,大都有用的欲望,比如刚学会骑自行车,巴不得每天都能骑着出去逛几圈。我记得孙泽宇同学刚读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字也还没学会多少,一天晚上到我的宿舍去,看到桌上一本画格子的日记本,他就在那边写起日记来了。我女儿庄子妍现在会写的字没几个,可是每回画画,常喜欢用上一些文字,会写的便写上,不会写的会请我写给她看。不可否认,学生一开始并不排斥写作。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写的兴趣消失的呢?管建刚老师认为,原因在于,学生说的不是自己的话,不是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不是用自己习惯的说话方式来说话。学生说的,必须是老师认同的话,成人认同的话,试卷认同的话。老师不认同,试卷不认同,你说得再起劲,也白搭。当说话成为一种迎合,一种曲意附和,那就累了。人生最大的“累”,是心累。有人说,陪领导吃饭是一项工作,很累的工作。另一人不解,有那么多不花钱的好酒好菜,有什么累的?那人说你一边陪领导吃饭,一边得无话找话,你明明没什么话说,偏偏要找话,偏偏不能让饭桌冷场。说了话,得看领导的反应,及时调整,顺领导的口味,博领导的欢喜。这饭,确实比工作累。很多学生的写作状态,跟陪领导吃饭,无话找话的境况差不多。他得看作文要求,他得看老师的喜好,他得考虑这要求,那要求,哪顾得上说自己内心里沸腾的话。这时,学生的真话、学生的童言无忌必然会隐藏起来,进而痛苦地、搜肠刮肚地寻找迎合老师的“假话”“套话”“空话”。我就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老喜欢在结尾这么写“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或者写“从中,我知道了。。。。”。一次,管建刚老师受邀做一作文比赛的评委,征文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管老师看到的是一堆千篇1律、空洞无力、充斥着“豪言壮语”的作文。再摘录几段学生作文给大家看看:(幻灯展示):作文题目是《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片段1:天哪!才五点多,谁这么没公德心啊!边想边从窗户往下看,是一位清洁工阿姨正在扫地,只见她手拿扫帚,把树叶、垃圾扫成一堆,又用两把扫帚把垃圾夹住,然后扔进垃圾车里。看着看着,我的脸红子,羞愧不已。清洁工阿姨在为我们这个美丽的城市美容,我怎么可以不尊敬她们呢?我顾不上寒冷了,拿着扫帚顶着大风来到了马路上。看着遍地的树叶和垃圾,我呆住了,一个人得到什么时候才能扫完呀。我也干了起来。清洁工阿姨看见我也来扫,激动地说:“谢谢你,小朋友,你可真有爱心哪。”

片段2:记得有一次,在我们村那儿,出现一桩夫妻吵架事件。当时,夫妻两吵得特别僵,在这种场合大家都束手无策。爷爷说:“„„”顷刻间,全场掌声雷动,村民们向爷爷表示由衷的敬意。

“虚构”滑入“虚假”的深渊,绝不止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中国学生作文的“造假”已经成为大问题。那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把“虚假”推向了极致。为了拿高分,无数学子不惜“杀父弑母”。某省的统计资料表明,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学生在作文中说,父母亡故,“我”战胜脆弱,面带微笑走进考场。百分之二十哪!初中、小学,学生作文的“虚假”也很突出。一个外教给中国学生布置作文题《母亲》。外教惊呼“不可思议”,中国学生作文里的母亲,怎么都一个样!

看来,当前作文教学有一点必须要思考的,就是怎样让学生写真话?靠谱的一“招”是:让学生写老师的缺点,作为一项特殊的、必须的作业来写。一方面,强化学生写真话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考虑写“不好听的真话”的措词和语气。难点是,老师要有勇气和胸怀,老师要有真正的平等意识。没有真正的平等,学生就没有真正的话语权,作文也就只能看老师的脸色说话。你想让学生不觉得作文累,不觉得作文可恶,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说真心话。说真话比说假话轻松;写真话的作文,比写假话的作文轻松。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不要让学生一天到晚琢磨你喜欢听什么,这不叫作文,这叫作孽。真话写作是“正”情感,假话写作是“负”情感。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学生的写作热情来自真诚的回应。你想,一个人正儿八经地拿起笔来说的话,等于一个作业,打个等级,最后本子写完了,扔进纸箱里,卖给收废品的,谁会喜欢?只有当学生明白,拿起笔来说话的别样性,他的写作才会发生“质”的飞跃。糟糕的事实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被当作一次又一次的作业,一个又一个的练习,为的是交一个作业的差,为的是试卷上的一个阿拉伯数字。管老师反对将学生的作文称为“习作”。他说,那怎么是“练习之作”呢?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愿说的话,藏在心里的话,说那些不宜用嘴巴来说的话,特意用笔来说的话,居然被当作“练习”,居然被挑几个错别字、干巴巴地来几句批语、一个数字了事。将心比心,当你满怀真情地说了心里话,听的人却打瞌睡,你还有说的兴趣吗?学生用写作的方式发出声音,发出真诚的、自我的声音,得到重视,得到真诚的回应了吗?没有,一次,两次,三次„„之后,学生还会怀着喜悦的心来写作、来表达吗?读到这里,我严肃地进行了反思,自己好像就是这样一位扼杀学生写作兴趣的老师。但让我困惑的是,如果学生的作文不这么打个等级,改几个错别字,写几句评语,那怎样让学生的文章得到回应呢?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读,有的老师把好的文章张贴在墙上,有的老师办“班级作文博客”。管老师的法子是办“班级作文周报”,让学生拥有固定的显性的读者和潜在的隐性的读者,这些读者会以口头交流或文字交流的方式,回应作者。管老师办“作文周报”到今年已九个年头,他用“班级作文周报”取代常规的作文教学,学生不再写传统意义上的“大作文”“小作文”,而是写“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管老师的法,最初来自于自己在报上发表文章的经历和感受,他意识到,作文的内在动力源自于表达与交流的热望。源着这样的想法,他一步步解决了作文兴趣、作文意志、作文能力、作文评价等问题,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作文操作系统。他如何看待学生的作文呢?他说,每一篇文章都是学生写作生命中最鲜活的一个,最亮丽的一个。而看过他们班学生文章的老师都说管老师班上学生写的作文就是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他们说,很鲜活,各有各的样,不像传统里的作文。

个人写作的成功经验促发了他对作文教学的反思:是否可以通过发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他想依靠“发表”的力量,让学生愿意写、有话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正式报刊上发表文章太难了,却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编辑的班级报纸上发表。他开始酝酿创办一份班级手抄报。谁的作文写得好,就刊在班级手抄报上。手抄报容量有限,费时费力,也难及时和学生见面,因此无法维持学生的长期兴趣。不久,他调到了镇中心小学,那里有微机房,有印刷一体机。他打算出版印刷铅字的班级作文报。2000年初,第一期“班级作文周报”和大家见面了。拿到报纸后,教室里一片欢腾,同学们兴奋不已。第二期“班级作文周报”之后,管老师生病了。两个星期出院后,学生给他带来了意外的礼物:三期“班级作文周报”。在他住院期间,学生竟然自己选稿、自己排版、自己印刷出版了三期“班级作文周报”!这令他惊诧不已,也更加坚定了他将作文周报办下去的决心。

办报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两三个月之后,学生的劲头明显下降了。为了维持学生写作兴趣,他动了一番心思。他给每个在“班级作文周报 ”上发表文章的学生一张“刊用纪念卡”,卡收集到三张就授予“作文新苗 ”称号;再有三张,升级为“作文小能手”;再有三张,升级为“班级小作家”。“班级小作家”能出“专栏”,评“班级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想出了“积分活动”、“等级评奖”、“稿费活动”,等等。每学期,他都会有新的招数。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研读一下管老师“班级作文周报”的基本操作规程。

我收获的第二个理念是,学生的生活就是写作的“金矿”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写作金矿,每个人的金矿的位置,各不相同。军旅作家的写作金矿一般是军旅题材,教师作家的写作金矿一般是教育生活,市政府秘书的写作金矿一般是政府内幕。每个孩子的“写作金矿”都是不一样的。男孩和女孩的“写作金矿”是不一样的,城市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的“写作金矿”是不一样的,文静的学生和调皮的学生的“写作金矿”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的写作金矿,往往在他的敏感点、兴奋点、痛点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爱自由作文远胜于命题作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命题作文,无法切中每个学生的敏感点、兴奋点、痛点。语文老师的一大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发现他的独特的“写作金矿”,帮助学生发现他的写作上的敏感点、兴奋点、痛点。十年前,管老师教过一个农村学生,他的作文很糟糕,不只是错别字连篇,六年级了,只能写一两百字的作文。一次,他写去湖里“偷鱼”,他家住湖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民们“靠湖吃湖”。湖,都承包给渔民了,你去“捕”,那叫“偷”。错别字依然多,却写了四百来字。老师很欣喜,同他聊天,发现他的“写作金矿”在“捉鱼”、“养狗”、“打鸟”,干无聊的“坏”事上。老师鼓励他发掘出自己的“生活金矿”,每次都能写四五百字,他很兴奋,对写作有了信心。毕业前夕,“班级作文周报”刊出“最后的纪念”,每人留言。他留言:“我很高兴,我遇到了一位伟大的作文老师。”管老师说:“我不过帮他发现了属于他的‘写作金矿’。你非要他去写‘一个敬佩的人’、‘做一个环保小卫士’,他跑到自己的生活库里一看,翻了个底朝天,没有,只能咬着铅笔头,痛苦地强迫自己去‘马路上扶瞎子’、‘商场里拾钱包’。你让他怎么活?”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金矿”,继而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写作金矿”,让学生发现自己一直是“写作”上的大富翁,那是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继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后的最要紧的事。

理念

三、“生成”写作内容的作文教学,是对学生写作的一种“溺爱”。语文期刊上有这么两则作文案例:

1、老师让学生给金鱼称重量,用什么称?怎么称?再写作文。

2、老师发小橘子,初看小橘子,细看小橘子,想象小橘子,写小橘子。作家尚爱兰说过:“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他的文学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学生的身边明明到处是可“写”的东西,却被老师“娇惯”成一个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子哥。解决学生作文上的“温饱”,老师最不需要做的,是给学生做“饭”。即使真的没有“饭”,也要让学生自己去找“饭”吃,而不是老师去找“饭”来给学生吃。毫不夸张地说,“生成”写作内容的作文教学是对学生写作的一种“溺爱”!“生成”的写作内容,是一种变相的“施舍”。“写什么”,本质上依然是老师给的,不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好比乞丐的饭,不是自己挣钱买的,靠别人施舍的;别人不施舍,他照旧没饭吃,过的还是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理念

四、作文教材救不了作文教学的“命”

作文教材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任何人都难以突破,那是因为:第一,来自教材上的作文题,要考虑到使用教材的各个地区的学生,要考虑到城市学生,也要考虑到农村学生;要考虑到山区学生,也要考虑到水乡学生;要考虑到中等学生,也要考虑到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要考虑到与世界接轨,又要考虑到民族特色„„这样的“作文”教材,也只能是部分题目,适合部分学生,难以让每一个学生爱上每一个题目。观察小动物,农村孩子的优势较多;游记作文,生活条件好、出游机会多的孩子优势明显;资料作文,城市孩子、发达地区的孩子的优势显而易见„„这样的作文教材,没有一点个性。好的作文教材,必须是校本,乃至“班本”的。作文教得好的老师,必定有属于自己的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且不看语文圈内的,把目光放到教育圈外,苏州的“小荷”作文,南京的“从此不怕写作文”,广州的“阳光喔”作文,都自成系列,才站稳脚跟。但是,切忌迷信。不要迷信教材,也不要迷信别人。你的班级,你最清楚,你的班级你做主。如果你自己都不清楚,你第一要做的是了解学生,清楚学生的写作状态,写作水平。第二,作为教材的“作文”编写,文章的体裁、样式、品种上,必须“大而全”,既要有写景状物的,也要有写人记事的,既要有搜集资料、采集信息,也要有采访和访问;既要有新闻报道,也要有读后感„„教材必须“大而全”,教材装的是全国各地的学生;就省编“教材”来说,它至少要装着全省各地的学生。正常,需要这么编写。可到了带班的一线老师手里,问题来了,变成了要让每个学生去“写”各种不同的体裁、样式、品种的文章,每种文体都试。在管建刚老师看来,小学阶段,每个学生只要有一种拿手的文体写作,就是成功的作文教学。 班上,有的学生特别喜欢写景的文章,她的写事文章却不怎么样,我鼓励她好好写“写景”的文章;有的同学诗歌写得特别好,我鼓励她好好写诗。语文老师除了帮助学生获得“写作金矿”,还要帮助学生获得写作上的“文体感”。让学生从自己的写作长处入手,那就是扎扎实实的因材施教。我们的作文教学,绝不能逼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顾城去写小说,也绝不能叫余秋雨丢下“文化散文”去写琼瑶的东西。要是你的学生,写作上没有表现“不一样”,那说明你的作文教学有问题,你已经扼杀了学生的说话气质、说话个性。 理念

五、“留心观察”,重要的不是“观察”,而是“留心”

很长时间里,人们信奉“写作是事物客观规律的反映”。客观的事物需要客观的观察,作文教学由此陷进“观察”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认为只要学会观察,有了观察方法,一定会有源源不断的写作材料、写作内容。如果说观察最重要的手段是眼睛和耳朵,你如何解释,那个又盲又聋的叫海伦·凯勒的人,居然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写作内容的获得真的靠你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得来的吗?对作家来说,他闭上眼睛,也会有无穷的写作内容和写作灵感。灵感靠什么?靠内在的心灵的发现。对写作而言,重要的不是进入你大脑的是什么,而是进入大脑后的那个东西,在你心灵的湖泊上激起的浪花。参观博物馆,走同样的路线,听同一个讲解员讲解,看到的差不多,听到的差不多,完全不同或说有很大不同的是什么?是心灵的反应,有的兴奋,有的无聊,有的无所谓,有的觉得浪费时间,有的觉得蛮有意思„„写作最要紧的,要写出“不同”。一样的东西写来干嘛呢?你看到、听到的东西,可能和别人一样,内在的反应肯定不一样,人的情感、态度、价值和喜好各有不同。写作,重要的不是你看到了什么,重要的是你看到的那些东西,引发你内在的情感的冲突,心灵的起伏。写作文要“留心观察”,重要的不是“观察”,而是“留心”。不“留心”,不净你的“心”“留”在你所观察的对象上,你让学生反复观察,学生装模作样地看,任你老师起劲地渗透相关知识,学生写出来的东西,照样干巴巴的,一点味道也没有。写作,要的是“留心”生活,将你的“心”“留”在上面。比如你让学生观察水仙花,第一重要的,不是观察,第一重要的,是学生的“心”落在花上了,学生真喜欢水仙花,真想把那份情感倾吐出来。一个鼻子没有嗅觉的人,只要他真“心”喜欢,他的水仙的文字,一定充满了温暖;一个盲人,只要他真“心”喜欢,他的水仙的文字,一定充满了柔情。作文教学要从外在的“观察”的泥潭里拔出来,着眼于、着力于内在的“心灵的发现”。

理念

六、“讲评”重于“指导”

管建刚老师说“作前指导”应该像肿瘤一样将它割掉。在他看来,百分之九十九的“指导”都是好心办坏事。老师想帮学生写出更好的作文,结果呢,帮的往往是“倒忙”。你想,每一个学生的长相打扮不一样,每一个学生说话的语气与方式不一样,每一个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不一样,每个学生处理事物的能力与方法不一样,偏偏,老师“指导”出来的学生的文,都是一个样。罪魁祸首,就是老师那食之无味、弃之不可惜的“指导”。语文老师是评判学生作文的唯一的、至高无上的评委。你的每一句话,对学生来说,都是有份量的;你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学生写作上的有形、无形的束缚。老师的“指导”一次又一次地“好心办坏事”。一次又一次的“指导”,捆住了学生的手脚和大脑,禁锢了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富有创造性的“人”的言语活动。对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师,“作前指导”的祸害,已经严重到了可以毫不心疼的、割掉肿瘤一样地将它抛弃!书里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那么多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都是女教师,都是家庭主妇,都是孩子他妈。你期望她们都像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那样,具有非常的“帮助”的技巧和艺术,那不现实。即便是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作文上,又有多少人敢说,我有正确的帮助的技巧和艺术呢?套用林语堂的说法,学生作文前,老师的话应该“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丢了“作前指导”,重视“作后讲评”吧,因为它“绿色无公害”,它顺应学生的写作步伐,学生需要什么帮助,就给予什么帮助。以小孩学说话为例,你见过哪个年轻的爸爸妈妈,先教小孩子“主语谓语宾语”的?有的话,准是书呆子。孩子听得多了,咿咿呀呀得多了,自然会说。孩子会说了,再提醒,哪个字要发准一点,哪句话不该这么讲,要这么讲。小孩子学走路,学说话,都是先实践、后评点。没有学之前“指导”来“指导”去的。“讲评”就是最好的“指导”,是基于孩子实际情况的切实有用的“指导”。学生写好了作文,老师用心研读学生的作文,“指”出哪句写得好,句子就该这么写;那段写得好,段落就该这么写;那篇的结构好,结构就该这么处理,作文就该这么写。“指”出哪里有问题,什么问题,那就是实在实在在在的“指导”。由学生的作文现状,引出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就是实实在在的“指导”。

从书中,我还发现了两个很实用的讲评作文的招儿,和大家分享:

1、有一位老师,每次在学生写好作文之后,他便每天挑一两篇,念上一两句精彩的话,请学生猜谁写的,直到下一次作文。学生由此牵挂起作文。写作的牵挂,让人留心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自己的想法看法。

2、讲评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面积欣赏学生的作文,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抓“好句”。写好一句话,写精彩一句话,每个学生努力一下,都做得到。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欣赏,才是一线老师带班教学最要关注的事。将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子展示出来,大家一起朗读,朗读句子和作者的名字,小作者听到同学朗读着他的句子和名字,作文带给他的尊严和荣耀、自信和光荣,一定会使他对作文产生新的认识和感念。其他同学念着小作者的名字,多少也期盼着下次能念到他的名字;每一个“期盼”,都在学生心里播下了一个“我要写出精彩”的种子。

以上是我作文教学探究方面一些小小的收获,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打破思维定势

培养质疑能力

——一道语文阅读试题引发的思考

福州屏东中学:刘红艳

【内容摘要】:针对目前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不敢大胆质疑,对书本、权威的盲崇拜的现象,本文先分析思维定势给创新精神造成的巨大阻碍,再阐述质疑能力的重要性,紧迫性。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思维定势

质疑能力

他控质疑

自控质疑

问题意识

前不久,我们从课文《人是什么》中节选了一个片段作为单元考试的一道阅读题,其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有人认为画线句子(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答案。)在文中是多余的,你同意吗?为什么?标准答案是这样的:同意,因为下面的论据并不是围绕着这句话来论证的,是观点和材料的不一致。的确,在这一段以及全文中,作者并没有围绕这句话展开任何分析和论述。这句话在文章中明显是多余的。但是学生的回答却相当不理想,95%的学生都回答:“不同意,„„”,甚至有些学生在考场上一看到这道题时,不假思索的先把“不同意”三字写下来,等把其它题完成后,再来回答这道题中的“为什么”。考后针对这种现象我问一些学生原因,他们说:这有什么好考虑的,教科书上怎会出错,如果有问题,还会选进课本?类似的现象在平时学生的练习中也常见:有时学生练习题后面附的标准答案并不完全正确,而绝大多数学生在做完习题对答案时,只是把所谓的标准答案写上去,把自己的答案划去,很少有学生对标准答案提出质疑,甚至有些学生还根据所谓的标准答案自圆其说。每每看到这种现象,作为一名教师,我总会感到焦虑,我们的教育难道是要培养出一群毫无主见,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只知道人云亦云的应声虫吗?

虽说素质教育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但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我们迷信权威、迷信经验、迷信书本。认为凡是伟人、名人说的话,做的事都是正确的;凡是书上的书本上的知识全是真理,是金科玉律。不想也不敢质疑。这种思维定势在我们头脑中似乎已经根深蒂固了。但长此以往,盲目迷信权威、名人、书本,只会窒息我们的创造力,使我们在权威理论的光环中模糊自己的主张而停滞不前。 那么何谓思维定势呢?是指人们在长期思维实践中,由于受民族文化、科学技术和实验条件、生活环境、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头脑中形成特定的思维路径和思维框架,固化为一种惯常的定型化思维风格和思维模式。它具有强大的惯性。这种惯性表现为,某种思维定势的建立要经过长期的过程,而一旦建立后,这种思维定势就会“不假思索”地支配人们的思维过程和实践行为,具有很强的稳固性和顽固性。当然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有积极的一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正迁移;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阔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要想打破固定思维的束缚,就得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质疑对学习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古人提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说的是做学问先要学会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学问”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思考问题的动力。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的好:“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实验科学的鼻祖、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入手,则将以肯定结束。正如陶行之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为只有心中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索的欲望,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活动。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这是学习的基本规律。所以,教学生学会提问题,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激发学生对疑难问题探究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未来的世界充满着竞争、机遇、挑战,任何一人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必须要有质疑能力,创新精神。《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高中语文教学在阅读中的一项要求就是: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而经过高考的选拔后,师生们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培养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成功的保障。因此对于今天的语文教育来说,打破固定思维,培养质疑能力,已不能仅仅限于口头宣传,应该落实到教学实处。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质疑。

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这是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直接关系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先从教师做起。首先,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要能够把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这四个要素紧紧地整合起来,突破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自己也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不能人云亦云或书云亦云,不能照本宣科,要摒弃标准答案代言人的身份,先“活”于学生。在教学中可采用“问题探索教学法”,即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情景之中,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在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比如在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字、词、句设计成问题;或者根据考试形式就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设计成问题;也可以从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方面设计问题。并让学生采取小组竞争的方式进行提问、回答,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对问题提的多的小组可进行奖励,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寻找问题的兴趣。

而且教师平时也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以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同时教学难度水平要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二:创设民主、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质疑。

学生读书,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的比较浅显,有的比较深刻。有问题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的这种学习潜能,教师不能发挥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意或无意地在压抑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如: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活动)产生自我否定的意识,存在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的自卑心理;有时学生即使对某种现象产生了疑问,但害怕提的问题过于浅显或落俗而遭人讥讽,顾虑重重,就选择了沉默;教师包办太多,产生“我不懂,教师会讲”的依赖心理。

由于这些心理障碍,使得课堂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因此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不要在学生中划分好、中、差;对那些不常提问的学生,要消除他们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教师还应遵循延迟判断原则,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不要当即做出判断,要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必须特别指出的是,教师也要象学生一样平等地参与进去,不要吝啬表扬和鼓励,即使对荒诞的提问和错误的应答也不能训斥和指责,要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鼓励学生多维思维、一问多答。对答案中的错误或不全的,要鼓励学生敢于指正或补充,真正形成一种民主、平等、活跃的问题意识氛围。长此以往学生不再满足于弄懂几个问题,也不再对教师和教材所说“照单全收”,而是会产生许多自己的想法,产生许多新的困惑。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三、教授学生质疑技巧,使学生会质疑。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提问并不容易。通常学生不喜欢提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该怎样提,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叙述的要求等没有掌握。所以,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找问题或提问的技巧。

课堂上教师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从课题寻找疑点;从关键句、重点句、中心句来寻找疑点;从文章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对课文的插图、标点符号提出疑问;对文章的句式、写作方法、背景等方面去提出疑问;还可以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探究能力。比如在学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对课题质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1):题目中“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短语?(2):题目中的“:”能否改成“,“?通过这一引导,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课题的意思,接着教师就要求学生带着“庄子告诉我们,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做?”这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文章的内容把课题补充完整,这样学生也就能很快把握文章的主旨。而学习《荷塘月色》时,则可以抓住第一句话“这几天心理里颇不宁静”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宁静?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不宁静?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海伦·凯勒是如何安排这三天的?为什么要这么安排?这三天之间的内容有何联系?假如教师平时都能做好示范、引导,学生自然潜移默化,从而学会向老师和同学发问,并在向老师和同学发问时,把学习内容引向深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四、实现“他控质疑”向“自控质疑”转移,使学生善质疑。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老子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布鲁纳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结束后,将会独立地前进”。前面介绍的种种方法主要是采用外部手段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的一种注意策略,这种教师在自己备课中设计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称之为“他控质疑”。在学生质疑能力比较弱的起始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情景,构成学生质疑的外部条件。而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加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他控质疑”向“自控质疑”转变。所谓“自控质疑”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己或互相问答,自我控制地通过设疑、质疑、解疑,掌握知识的能力。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逐步从他控学习过度到自控学习,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检测、自我矫正、自我评价、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思维、培养个性品质、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和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正如邵瑞珍教授在《学与做的心理学》所说的:“设计问题,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问题,从而转他控为自控。”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最终将依靠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社会上生存。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毋庸置疑,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主体观念、师生平等观念、学术和教学民主观念,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争论,使学生不但会质疑,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习惯于质疑,把质疑当作学习的一项基本功;另外教师也应不断为自身充电,强化身教魅力。身教重于言传,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要有使命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与时俱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

推荐第6篇:新闻写作讲座心得体会(材料)

新闻写作讲座心得体会

“第三期青马工程”为加强校园新闻的宣传报道,帮助广大同学了解学校发生的事情,助于校园文化发展,推进校园文明建设,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培养良好的新闻意识,使青马学员具备一定的新闻写作功底。为此特邀请了党委宣传部部长助理盛晓明老师为我们青马学员讲座,盛老师的讲座很精彩,授课方式也很生动幽默,让我们听讲津津有味,授课内容丰富,让我们学生骨干了解了新闻写作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其实自从他上过我的毛概课后,我就很喜欢盛老师的授课风格了,很喜欢。校青马举行的这次新闻写作讲座,为我们这些非专业的同学创造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从中我初步学习和掌握了许多关于学新闻写作的知识与技巧,以及外宣的写作方法。

这次讲座中,我首先感受到一个新闻工作者对工作的严谨态度,无论你是专业或是业余,凡是写新闻,写事件必须真实。新闻就是要对最近发生的,有报道意义的事件及时报道,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颗善于思考的心。写好一篇新闻,仅有发现和思考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锻炼自己的日常写作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一个实地发生的事情才是一则新闻开端和基础,你可以在写作手法小细节上虚构,但绝不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更不能弄虚作假。因为你是一个学院新闻写作者,你必须传递可靠正确信息给学校师生以及对社会上的人群,服务学校是你的职责所在。

其次,此次学习让我意识到校园新闻工作必备的素质条件,不仅需要一个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而且更加强调对教育政策理论和校园生活的关注,所写的稿子需要具有事实行,实施性,即时性。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要不断提高对工作的理解力、生活的执行力和学习的创新力,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另外,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观察研究,这样才能写出具有吸引力的新闻,这样才能写出更好的一篇新闻。所以只有熟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方针政策,才能选择较好的新闻角度来诠释校园生活。因而我们必须要踏实地学好专业知识,熟悉各种新闻文体写法并具备敏锐新闻嗅觉,要多写、多看、勤于积累。

最后,是对常用新闻消息写作手法、重点、难点剖析和讲解。我觉得写好消息确实要要求字数尽可能少,语言尽可能简短扼要,准确无误,朴实无华。可说着容易做着难啊!我们必须要善于思考,善于观察。新闻就是要对最近发生的,有报道意义的事件及时报道,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颗善于思考的心。写好一篇新闻,仅有发现和思考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锻炼自己的日常写作能力。

总之,这次讲座虽然只有短短两个小时,可它却如指路明灯一样,为我照亮了方向。它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对新闻写作技巧和写作水平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新闻写作的兴趣。“以贡献求支持”,“成熟从不抱怨开始”,盛老师的这些话让我顿时有种茅塞顿开之感。很有道理,我们要向这些话内容靠齐。能够收受到提升和感悟,我得感谢老师,感谢校青马,真希望学校能多开办几次这样的讲座,我相信我们的整体新闻写作水平都将会有所提高。

推荐第7篇:语文名师讲座心得体会

2013年9月20日,xx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潘莅临xx师专学术报告厅为小学语文置换脱产班学员做了题目为《语词的惊异入口与文本的八种解读》的专题讲座,该讲座分上、下午两场进行。

潘教授从七大主题开展他的讲座,分别是:

一、儿童视角与符号世界;

二、消除心灵惊异的课堂;

三、语文本体的哲学思考;

四、阅读教学的解读要求;

五、文本解读的八个维度;

六、对话式语文教学设计;

七、传统语文课堂的回眸。

潘教授由顾城的《杨树》、《星月的由来》等作品的普遍人性和道德的评判为切入点,引出对语词惊异力量的发掘和拓展这一命题,指出语言不是一种单纯的交际符号和思维工具,而是一种独特的民族(个体)精神架构和文化历史(生命体验)的存在与表达方式。它要求研究者(执教者)从人的存在的角度,展开与作者、文本和世界的对话,去感悟和挖掘语文的历史与文化空间。他指出把语文作为知识这只是结果,把语文理解为符号、激发人的潜能,“景在途中”,语文就是一路走来的风光与体验。教育教学有法可循,然而确无定法一成,为人者需要活道,从教者更当如此。教育之道在“四达之衢”而不在“一达之道”,在“环中”而不在“圆周”。所以,听讲座也好,阅读也罢,都需要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血液,然后再外化成自觉主动的行为。

潘教授还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后剩下的东西”。他希望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地从语文工具论中解脱出来,引领儿童区去感受语言的美,体验作者创造的神奇独特的审美世界,去触摸世界本身的复杂微妙和变化万千,进行无限、自由想像力的锻炼。我们该去发现学生的高明,理解文章就是与上帝的对话是对物的表述。语文教育的使命就要唤醒人自身。人是符号的动物。

潘教授在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解读提出了三点要求:尊重文本的运用,精确定位教学的解读目标,要从指向性、背景性和梯度性上把握。避免割裂文本的整体语境,遵循作者文脉情思的自然发展,要发现文章的脉络,需要对文本背景材料的拓展。避免抽象的、机械的概念化的图解,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体验和想象,不要钻进各种修辞格的墓地,要打开修辞背后的心理世界,要用最少的言辞表达最多的事情。

他还以《采莲》、《木兰辞》、《十八岁出门远行》、《背影》、《荷塘月色》等古代、现代和当代的作品文本为例,详细阐释了阅读教学的解读要求:唤醒感觉、解放物象、移情入境、剖视社会、钩沉历史、洞悉文化、抽绎人性、沉思存在等八种解读维度。鼓励教师的感官打开、引起学生的感觉;感觉的唤醒文本才能丰润;还指出教学需要深度,对简单物象的剖析;没有社会的视觉,文学就根本读不懂。

潘教授是霍英东教育基金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奖获得者,山东省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统一高考(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科目研制专家组组长,江南大学、西南大学“国培计划”主讲专家。他的讲座给予学员所思考的是:语文教师不要成为符号的奴隶,要永远在路上领略思想的美,领略语文的美;语文教材是语言的世界,因为语言,人不仅是短暂现实性的存在,也是永恒历史性的存在,不仅是自然生物性的存在,也是文化价值性的存在,而且也是自由意志的存在。潘教授的寓意深刻、妙语连珠,告诉我们语文教师要对词语有新的感悟,对语言文字这个符号所存在的的内在生命力有了新的认识,只有把握“语词的惊异”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推荐第8篇:语文备考讲座 心得体会

听魏老师讲座有感

——听《备考是一种智慧》感触

2014年3月24日,我有幸聆听了来自寿光现代中学的魏华中校长关于高三备考的讲座。听了魏老师的讲座,我深有体会。

首先,要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新考纲考点多,涉及面广,内容复杂;而备考时间又很紧,短短一年,除了全面复习,还要穿插若干次的模拟考试。如不科学安排时间,便会漫无边际,穷于应付。可以拟定一份教学进度表,统一进度,统一计划,统一测试。根据学生实际,分阶段安排复习内容。复习分三轮,第一轮各知识点复习,全面打好基础;第二轮抓重点、难点,补缺补漏;第三轮综合训练为主,强化应试能力。在最后阶段还要留给学生半月的时间来自我完善,对自己进行查缺补漏。

其次,把握复习尺度。要针对考试考查的方向、广度、深浅度和难易度来备战高考,也就是所谓的有的放矢。在这里魏老师给我们呈现了高考语文试题来更加直观的明确复习该有的度。要注意相互之间的整合,按高考考点的要求,由浅入深地进行复习。如复习文言文和诗歌两部分,因高考考题没分必考和选考,故把这两部分的必修和选修课材当作一个完整部分复习,先整体落实基础知识,再按考题要求作整体阅读训练,强化能力,使复习形成系统化。力求恰当安排复习内容,合理编排教材及资料,按认知的规律由浅入深,由必考到选考,由基础知识到阅读理解、鉴赏分析,由认知到实际应用,由具体的能力到综合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之后,魏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分析了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包括识记、古诗文、语言运用、阅读理解及作文。在识记部分,学生要能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对于古诗文,首先要能够背过高中课文必备90篇,然后锻炼诗歌鉴赏的能力。语言运用包含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在说到阅读理解的时候,魏老师强调在平时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有出题意识,而且一定要扩大阅读面。在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五个准确。即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和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和思路,准确领会文章的写法和特点。只有有了出题意识,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揣摩出题人的思维,才能更好的去做题,才能够得高分。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两种课型,一是复习课,二是讲评课。高三的讲课特点与高一高二不一样,高三课时紧,内容多,每一节课都很重要,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影响进度,甚至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复习时,我们尽量做到围绕考点,讲清要点,把握主次,解决难点,举一反三;并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他们灵活答题的方法,扎扎实实、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使他们能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在讲评课中,首先要公布答案,然后让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提出自己仍旧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讲评,魏老师还强调试卷讲评课一定要逆序进行,当堂完成。重视二卷的讲评。可以让同学们上黑板板演答案,然后在自己答案的基础上对照标准答案进行修改,让自己的答案向标准答案靠拢。

魏老师倡导功利性的阅读,不读长篇小说,而是精短的文章,看所读的文章能否改换成另一种事物,或者以后能用到什么地方,可能会考查的点是什么,他认为高考不止,阅读不止,一定要坚持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写作。加强审题指导,做好“表面文章”。在阅读时一定要做到片段和整篇相结合的写作训练;分类储备材料,重视修改与重写;规范书写,一定要写出具体的作文训练计划和内容然后编写作文的学案。

当然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魏老师的显示在幻灯片上的经典名言:有两种人最成功,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一是把别人的钱放进自己的口袋。前一种是教师,后一种是老板。我们作为教师的艺术就是让学生喜欢我们所教的东西。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针对高考试题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再现,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我坚信,我们会让学生接受到鲜活的语文。

语文备考讲座 心得体会

高一语文组

刘凤琴

推荐第9篇:语文写作教学

抓住时机,诱发文思

---作文教学心得 黄金扬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都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花费相同的时间和精力。相较而言,学生的听说基础厚实于读写基础,听说能力发展先于读写能力,这是因为学生在入学前就有一定基础的听说能力;而就读写来说,学习作文难度大于学习阅读难度,虽然二者都需要高度的综合能力,但阅读是学习别人现成的知识和经验,而作文则相反,是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生活。因此,作文难写,写作文难成了师生们共同的苦恼。不论是成绩好或差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患有“写作恐惧症”。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人们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在作文教学研究中引进了“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科研新成果,试图改变作文教学少慢差的尴尬现状。这些探索在作文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勿庸置疑,作文教学并未因此而全面扭转低效的被动局面。写作赢得大面积丰收的时刻尚未到来,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障碍心理依然存在。 在写作中出现的畏惧、自卑、怠惰等消极心理是学生“写作恐惧症”的具体表现,对学生十分有害,“不仅会妨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也会因此妨碍他们探索知识的主动性,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甚至会扼杀了他们体味和追求丰富人生的乐趣,远离真善美的熏陶,使学生以后的发展呈现出断层。”因此,有必要探寻“症因”,寻找矫治不良写作心理的“药方”。

“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大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就会成为更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对于学生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之所以怕写作,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比别人差,更多的原因是他们身上缺乏写作所需要的动机、情感、兴趣、需要等非智力因素;当然,学生写作外部环境不佳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因此,要消除学生写作中的障碍心理,需要社会、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而这其中我觉得对语文老师的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课堂效果。

抓住时机,诱发文思。课堂上的教学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常有些令人动情却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的情境,一般学生往往不留意这动情的瞬间,失去作文感知的最佳时机,待事后再提起笔来,就会觉得感情“冷却”了, 心境随着情境的变化,也许不再如当初那么令人激动万分了,也就难以再写出当时自己在那特定情境中的“心境”了。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善于捕捉这种作文训练的最佳时机和最佳境界,及时点破文思的“泉眼”,并将这种情感的涓涓细流导入文思的渠道,使学生产生一种“胸有所积,不言不快”的心理状态。我在平时上课时就尽可能注意捕捉适合作文的情境。如有天上课,由于前一节课的老师板书的东西学生还没有消化,而个别学生又积极擦黑板。这时,班上有些人开始在底下议论开了,有赞赏的,有嘲笑的,有埋怨的„„这时,我马上改变计划,决定上一节作文课,让大家以“擦黑板”为话题,写一篇周记。由于是刚刚亲眼所见和所闻,有些还是亲身经历的,学生写起作文来自然就有话可说了。这样的话题,都与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息息相关,学生动起笔来自然也就较为容易了。更值得一提的是,让学生学会对现实事件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能使学生明辩是非,从善远恶。 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或生活中的特定情境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将这种情感体验引导到作文中来,指导学生写出情真意切、有血有肉的文章来。

推荐第10篇:参加公文写作培训讲座心得体会

参加公文写作培训讲座心得体会

宣传股

最近,部机关支部为了提高全体机关干部写作水平,组织安排了两场写作讲座。对我而言,真是受益匪浅。现将心得汇报如下:

一、写作要注重集选材料。

在写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搜集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信息和资料储备,写出来的材料就会空洞无物,缺乏生命力。所以,积累素材,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摆在从事文字材料人员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而且是必须要做到的一点。

二、写作要领会领导意图。

公文写作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做好公文写作,就必须深刻领会领导意图。换句话说,就是要站在领导的高度看问题、想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领会领导意图,就无法正确的把握写作的思路。所以,当领导需要我们写材料时,就要重点揣摩领导的意图。要做到这一点,我想平时一定要注意领导讲话的风格,思考问题的思路等等。

三、要勤于写作。

业精于勤荒于嬉。如果不经常写作、练笔,就等于纸上谈兵,毫无长进。对我们宣传部来说,每天都能够接到各式各样的材料写作任务。例如:近年来,部机关高度重视信息 1

报送工作,可以说这就是我们练笔的好机会。信息对语言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做到层次分明,内容简练,要逐字逐词斟酌,要做到多一字则多,少一字则内容不完整。

四、写作时要准确把握各类公文的作用。

两次讲座都重点讲了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只有正确掌握常见公文类型的用途,才能保障工作顺利进行,各环节运转畅通。例如:请示、报告、函,都是常见的公文,可是很少有人细致的琢磨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请示和报告的区别就是事前——请示,事后——报告。而函和请示不同之处就是,它要用在不相隶属单位之间。

以上就是我在参加写作讲座时的心得,有不足的地方请领导指正。我会不断的努力,尽量达到领导满意的效果。

2011年12月11日

第11篇:教学讲座的心得体会

讲座是一种教学形式,多利用报告会、广播等方式进行。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教学讲座的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教学讲座的心得体会

17月14日上午,坊主陈邦老师从教学与有效教学、为有效教学而准备、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的策略、有效教学的评价五个方面为工作室和国培班的学员们作了《走向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讲座。

能听此讲座是我的幸运!因为在这次讲座中,我的思想又被激起了阵阵涟漪——幸甚!

浪花一:

当陈老师展示出这幅图,我震惊了。南辕北辙?可不是吗?我在之前的教学中,不就正是在做着这样的事吗?费力不讨好,还习之以为常。

浪花二:

今天教育的内容80%以上都应该是方法,因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纳依曼

这是陈老师在讲述“为有效教学而准备”时给我们展示的一句话。看到这句话,我也是震惊了。反观自己以往以讲解知识为主的教学,不禁直打冷颤……十多年了,原来自己很多时候都只是在做无用功,都只是在做着舍本逐末的事情,一天到晚辛苦着授人以鱼,保姆似的跟在学生左右……却是事倍功半。

浪花三: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

同样的,自己在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方面,是不是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占的比重更大呢?显然很多时候不是的!

……

所以,我想到了一句市场经济里常说的一句话:做生意、找钱,靠的就是观念。

其实,现在摆在我们大多数老师面前的,何偿不是一样?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观念!这次讲座,于我而言,在这方面,我有了收获。但更希望以后能实实在在地践行。

教学讲座的心得体会

2郑老师又为我们做了一次讲座,这次郑老师讲的是教学设计。她开始的时候问我们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是什么?我真的傻眼了,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郑老师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教学设计指重在教学和设计的过程,教学设计比较理想化,通过这个设计可以达到一个理想状态,而教案偏重于实际应用。而两者都要对于课标有一个理解和借鉴。但是课标只提供了一个理论指导和教学的理想,就是说用什么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及通过这节课老师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想要学生学到什么,它和教学设计其实异曲同工,都是对于课程的一个理想化。直到今天我才知道的:原来两者基本就没有什么关联。并且教学设计是比教案更加宽泛的一个概念。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有四个的内容,他们分别是:教什么;学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想要写好一个教学设计,首先不可避免要想到的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就是描述章节以及本节设计的位置和前后的逻辑关系,比方说前几章是什么,讲了什么,后几章是什么,讲了什么,要讲的这节课起到什么作用,而且要注意每一章的第一节要注意对于整一个章节的导入。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2)能力储备。就是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不同方面有目的的进行考察,从而了解不同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水平,通过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后,确定需要破解的第一个难点是。。。、第二个难点是。。。。以这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对症下药。

(3)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这次讲座讲了很多以前都没有想过、考虑过的知识,教学设计和教案都考察了老师对于所讲知识的理解程度,理解了,如何将自己理解的表达出来,让学生清楚明白,这又是作为老师的功底和能力,对于现阶段刚刚接触到教师这一行业的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这次讲座告诉我们我们还欠缺很多东西,我们不应该把目光仅仅局限于上完这节课,我们应该把目标放长远,开阔我们的视野,多学习新的知识,丰富我们的知识水平和教课技能,从各个方面丰富、完善和发展自己,为将来正式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做好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反思

(1)特点一定要突出特色。

(2)反思是教学结束之后对自己这节课设计与真实环节中不匹配原因的思考。

郑涛老师来到良乡五中为我们进行了一堂精彩的讲座,我们每一个人都受益匪浅。听过郑老师的“手把手”教的教学设计讲座,感到很是受用,不光是从表面的结构还是深层内容的挖掘,都将成为我今后教学过程中的坚实基础。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设计。只有最合适的设计。

教学讲座的心得体会

3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它是实施教学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2月16日,我有幸聆听了xx区教研室张主任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我深有感触,现将心得体会做以小结。

一、谈理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我想有效备课是基础是前提;有效课堂教学是重点;有效课后反思是创新。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是:达到了预期的和生成的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二、谈备课:

备课应是在自己以前教学的基础上的深思、加工和创生,教学目标的设定,重难点的确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备课之前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通览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对教学内容、知识的延伸应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度”,在备课中都应进行认真思考。备课应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设计包括: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教与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设计等。设计能保障教学的流畅,设计能避免教学的盲目性,设计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要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事先想好用什么样方式或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这比课堂上现想要合适和有效的多。

三、谈反思:

新课程更强调教学反思,教后反思也是有效备课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备好课,上完课,这节课并没有结束,课后教师还需要静下心来反思。针对备课时的初衷与课堂的实施作一番回顾和比较,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课堂生成处理是否妥当、问题设计是否有意义、情景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并及时把感想、心得和调整策略等内容认真整理在备课本上。如何培养好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总之,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

第12篇:有效教学讲座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讲座心得体会

柴堡小学 闫焕军

作为一名四年级英语教师,教课将近一个月以来,发现问题挺多的,比如,学生基础好坏不一,参差不齐;需要背诵的单词句型较多,学生大多都不喜欢背诵;几乎每班都有几个学生甚至丧失了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也感到很困惑:教师教得这么累,学生学得这么苦,为什么效果却不尽人意呢?因此,如何实现“有效教学”便成为我们每个从教者努力追求的目标。

朗元欣老师的精彩讲座,全面而细致,深刻而生动,通过这次培训是我受益匪浅。我认为,讲授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一上课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我们要般把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在他们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上课开始时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关键”部份。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结束时强调相应的关键部份,以免学生关注形式的多样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采用易于学生喜欢的语言,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其次,上课时少讲,扮演好引导的角色而不是主演的角色,我们在上面眉飞色舞了一通我们是很条理了也明白了,但学生究竟会的并不多。通过问题情境环环相扣将本节知识以学生的学为主要过程进行而不是老师的讲,多用启发式教学进行。另外,要考虑的是在讲授中要提供鼓励性的即时评价。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地作出有效评价;同时要“师出必有名”,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即表扬确有值得表扬之处。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牢固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强化有效教学的意识,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第13篇:教学设计讲座心得体会

郑老师为我们做一个讲座,老师在谈论教学设计。她什么时候开始问我们教学设计和课程计划之间有什么区别?我真的很蠢,我从来没有想过。郑老师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教学设计指的是重视教学和设计过程,教学设计更加理想化,通过这种设计可以实现理想的状态,并且课程计划重点放在实际应用上。两者都有一个教训的理解和参考。但是课程只提供理论指导和教学的理想,也就是说什么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通过这个班老师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想学习什么样的学生,它和教学设计均质,一个理想的课程。直到今天我知道:原来两个基本上没有相关性。教学设计是比课程计划更广泛的概念。

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有四个主要内容,他们是:教什么;学习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想要写一个教学设计,首先不可避免的要想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是在本节的章节和设计中描述的,前后的逻辑关系,例如前面的章节是什么, 说什么,下一章是什么,说什么,谈谈什么作用这个课,还要注意每一章的第一节,要注意整章的介绍。

二,学习情况分析。 (1)知识储备。

(2)能力储备。是对不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不同方面有针对性地学习,了解不同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水平,通过分析学生情况,默认可能出现后学生确定需要破解的第一个困难是...,第二个困难是....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正确的药。

(3)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这个讲座讲了很多以前没有想过的事情,知识,教学设计和课程计划已经检查了老师对知识和理解的理解,如何表达他们的理解,使学生清楚地理解,一个老师的基础和能力,为舞台刚刚接触了这个行业的老师,我们需要学习很多东西,这个讲座告诉我们,我们仍然缺乏很多东西,我们不应该局限于眼睛结束本课,我们应该把目标延长,拓宽我们的视野,学习更多新的 知识,丰富我们的知识和教学技能,从各个方面丰富,改进和发展自己,为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反思(1)特点必须突出特点。

(2)反思是教学结束后自己的类设计和真实链接不符的原因。

郑涛老师来到梁翔五人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讲座,我们每个人都受益。郑正老师的手教教学设计讲座,感觉非常有用,不仅从表面结构或深层内容的挖掘,将会是我未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坚实基础。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设计。只有最合适的设计。

第14篇:教学设计讲座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讲座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讲座心得体会

郑老师又为我们做了一次讲座,这次郑老师讲的是教学设计。她开始的时候问我们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是什么?我真的傻眼了,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郑老师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教学设计指重在教学和设计的过程,教学设计比较理想化,通过这个设计可以达到一个理想状态,而教案偏重于实际应用。而两者都要对于课标有一个理解和借鉴。但是课标只提供了一个理论指导和教学的理想,就是说用什么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及通过这节课老师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想要学生学到什么,它和教学设计其实异曲同工,都是对于课程的一个理想化。直到今天我才知道的:原来两者基本就没有什么关联。并且教学设计是比教案更加宽泛的一个概念。

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有四个的内容,他们分别是:教什么;学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想要写好一个教学设计,首先不可避免要想到的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就是描述章节以及本节设计的位置和前后的逻辑关系,比方说前几章是什么,讲了什么,后几章是什么,讲了什么,要讲的这节课起到什么作用,而且要注意每一章的第一节要注意对于整一个章节的导入。

二、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

(2)能力储备。就是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不同方面有目的的进行考察,从而了解不同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水平,通过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后,确定需要破解的第一个难点是...、第二个难点是....以这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对症下药。

(3)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这次讲座讲了很多以前都没有想过、考虑过的知识,教学设计和教案都考察了老师对于所讲知识的理解程度,理解了,如何将自己理解的表达出来,让学生清楚明白,这又是作为老师的功底和能力,对于现阶段刚刚接触到教师这一行业的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这次讲座告诉我们我们还欠缺很多东西,我们不应该把目光仅仅局限于上完这节课,我们应该把目标放长远,开阔我们的视野,多学习新的知识,丰富我们的知识水平和教课技能,从各个方面丰富、完善和发展自己,为将来正式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做好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反思(1)特点一定要突出特色。

(2)反思是教学结束之后对自己这节课设计与真实环节中不匹配原因的思考。

郑涛老师来到良乡五中为我们进行了一堂精彩的讲座,我们每一个人都受益匪浅。听过郑老师的“手把手”教的教学设计讲座,感到很是受用,不光是从表面的结构还是深层内容的挖掘,都将成为我今后教学过程中的坚实基础。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设计。只有最合适的设计。

第15篇:新闻稿写作讲座

关于开展校心理委员会新闻稿写作培训讲座

为了提高我校心理委员会等组织中学生干部新闻稿的写作能力, 2011年10月27日晚上7点30整,健康教育中在安宁校区附二教302教室举办了以“校园记者新闻稿写作”为主题的培训讲座。讲座由学生处张春雨老师主讲,来自心理委员会、团委、学生会、青协、团工委、信息中心、广播站等学生组织约100多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7点30分,张春雨老师开始了生动的讲座,从“新闻是什么,新闻稿的类型,新闻稿的结构,新闻稿的写作要领、注意事项”等方面着眼,为同学们进行了一一讲解。最后,讲座在“新闻稿配图”这一话题引发的讨论声中圆满结束。

此次培训讲座的举办,使学生干部认识、了解和巩固了校园新闻稿的写作要领。在培训中,同学们认真地做了笔记,便于今后进一步学习实践。

据悉,此次“新闻稿写作”讲座为我校心理委员会系列培训讲座之一,接下来还会举办“会谈技巧”等主题讲座。举办这一系列培训讲座,是为了充分提高校心理委员会等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树立学生干部的工作信心和决心,也体现了我校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

第16篇:议论文写作讲座

议论文写作结构指导——并列式

论证某一方面观点、某一事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展开,这每一层、每一面就是一个“分论点”。围绕中心排列几个议论段落,一段一个分论点的结构模式,就是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一般来说,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因此,先确定中心论点并用一个句子的形式表达出来,通常是提炼分论点的前提。

一、提炼分论点的常用方法

1、追问原因——即问一个“为什么”。

追问原因,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或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或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分论点。

★例1.以“假象”为话题,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

分析:先把话题(题目)扩展成一个句子(中心论点):要识破假象,认清真相。再对这个句子表述的观点追问原因,于是得到分论点:

①能否识破假象,认清真相,关乎个人的成败;

②能否识破假象,认清真相,关乎国家的兴衰;

③能否识破假象,认清真相,关乎人类的祸福。

2、追问办法——即问一个“怎么办”。

追问办法,就是解决论证中的“怎么办”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途径。这些具体措施和途径往往就是文章的分论点。采用“追问办法”提炼分论点,也必须先确立中心论点。

★例2.以“假象”为话题,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

分析:先把话题(题目)扩展成一个句子(中心论点):要识破假象,认清真相。然后追问:人怎样才能识破假象,认清真相?于是得到分论点:

①要识破假象,认清真相,需要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不盲从,不轻信; ②要识破假象,认清真相,需要有实事求是、小心求证的精神,不主观,不马虎; ③要识破假象,认清真相,还要有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精神,不抛弃,不退缩。

3、追问内容——即问一个“是什么”或者“关涉哪些方面”。

追问内容,就是先将由话题(标题)确定的中心论点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再看这个句子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宾语可涉及到哪些人(事,物),然后补出来或者具体列举出来,即成为分论点。

★例3.以“假象”为话题,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

分析:先把话题(题目)扩展成一个句子(中心论点):要认清假象。然后对宾语“假象”进行分析,分析它的所指,可以形成分论点:

①要认清自己主观的臆断;

②要认清自然无心的谎言;

③要认清他人精心的欺骗。

◆注意:分论点是为证明中心论点而设置的,千万不可偏离中心论点。分论点之间必须是并列关系,不能重复,不能相互包含,也不能相互交叉;一定要避免在同一角度选择论据。

二、主题部分为并列式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模式

(一)开头:或故事,或引用,或开门见山提出总论点或总论题。

(二)主体:分论点一;分论点二;分论点三„„每段用一个相同句式的句子引出或交代分论点(有时也可以是分论据)。

(三)结尾:或呼应开头,或总结全文,或深化论点。

●例文一

留给明天

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已经定格,我已无力改变;今天在我脚下,我还可以把握;明天就在前面不远处,我还可以设计。那么,我该把什么留给明天呢?

翻开书,看到了冰心。她说:\"爱在左,同情在右;在人生的路上,一路撒种,一路花开,嗅着鲜花的芬芳,人生便不觉孤单。\"读后,我哭了,我读出了关爱——一种能唤醒人心底某种东西的强烈力量。阳光洒满大地,如细雨滋润万物,我们又有什么权利拒绝播撒关爱呢?于是,我在本子上写下——我把自私抛在今天,我把关爱留给明天!(分论点一)

回眸历史,看到了罗斯福,这位美国的钢铁总统。由于意外,他中年下肢瘫痪,但他却凭着惊人的毅力重新站了起来,拄着拐杖重新叱咤风云于美国政坛„„从中,我读到了他那份坚毅与刚强,理解了史铁生与地坛那不解的情愫,悟出了邰丽华那除了舞姿之外的永恒美丽。于是,我在本子上写下——我把脆弱抛在今天,我把刚强留给明天!(分论点二)

闭上眼,想到了曼德拉,想到了他邀请对他进行百般折磨的监狱看守人员参加他的就职仪式的惊人之举。在就职仪式上,他说:\"我要感谢这些看守,在狱中的这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日子,它让我学到很多,尤其是宽容。\"我很钦佩曼德拉,这位黑人运动的领袖,欣赏他的执著与刚强,更欣赏他的乐观与宽容。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需要宽容呢?你一脚踩扁了装满鲜花的花篮,而花却留给了你满脚的芬芳,这就是宽容,于是,我在本子上写下——我把狭隘抛在今天,我把宽容留给明天!(分论点三)

思绪纷飞,我又想到了尾山洪。这位执著的日本老人,十几年如一日,为了真理而战,为了正义而战!他搜集日军侵华的证据,狭隘的民族情感没有泯灭他的良知,困难也没有使他退却,他为的只是一生无愧于人的良知,无愧于正义!于是,我在本子上写下——我把错误抛在今天,我把真理留给明天!(分论点四)

今天,我抛弃了自私、脆弱、狭隘„„,留给明天的是关爱、刚强、宽容„„而实现今天到明天的摆渡,需要的只是一份信念,一份执著。我坚信:我拥有这份信念和执着!

●例文二

说 “辨”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这大千世界的纷繁复杂确实可以给我们幸福的体验,但只有辨清了这纷呈的世界,方能感受美的流传,去除丑的障眼。

那么,借我一双慧眼,让我辨清这大千世界。

辨,需要明智的头脑。明智,不仅是聪明才干,更是明理识体,懂得真价值的所在。秦桧虽有聪明之才,但不辨是非,谗言蔽明,邪曲害公,卖国求荣,最终给历史留下的只有一个下跪的背影。而那个莫须有的罪名却击倒了他自己,铸起了一个更为高大的抗金名将——岳飞。“名臣不爱财,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何致南渡?”确实,岳飞死了,死在了小人的谗言中,死在皇上的不辨忠奸里,但他以明智的头脑辨清了人生的价值所在,“一腔热血红尘洒”,一个足以令秦桧敬畏的岳飞屹立千古。明智的头脑,给了岳飞明理的选择,而一时之贪,给了秦桧千古的骂名。(例证:正反对比)

辨,需要锐利的眼光。审时度势,眼光若能如大头钉般尖锐,那自然能\"众人皆醉我独醒\",辨清大千世界。林则徐身处国难,爱国之心驱使他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而他锐利的眼光让他找到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中国人终于开始辨清这个因闭关锁国而迷云笼锁了太久的世界。\"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当之无愧!陈独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李大钊引入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邓小平决策改革开放、一国两制。他们的锐利眼光让他们辨清了这纷繁的世界,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是的,锐利的眼光穿透了世界的迷云,吹散了纷杂的层雾,自然就辨清了世界。(事例论证,排比,显示事例的丰富和雄辩)

辨,需要纤细的心灵。\"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只有纤细的心灵,才能辨出这些细小的美,发现光的汇聚。\"自在娇莺恰恰啼\"是杜甫辨出的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是周邦彦辨出的夏,\"满地黄花堆织,憔悴损\"是李清照辨出的秋,\"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卢照邻辨出的冬。纤细的心灵,让他们辨出了四季的美丽,世界的美丽。(例证、引证)

是的,世界就在每个人的眼前,却因个人的眼睛而不同,拥有明智的头脑,锐利的眼光,纤细的心灵,也就拥有了一双慧眼,辨清这大千世界,更好地体验参差多态的幸福本源。(结尾点题,照应)

●例文3

选择诚信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

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第17篇:小学语文新课改讲座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改讲座心得体会

南湖小学 马梦婷

9月22日我校新语文老师在七小听专家讲座,讲座内容是小学语文新课标改革。此次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我从专家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课程标准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更加明确。首先,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就要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

其次,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第三,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最后,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把新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打破传统、封闭、机械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联系生活,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还应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总之,新课标改革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必须接受这种挑战,并且迎难而上。

目前我所带的是二年级的语文,学生还处在识字写字的阶段,教学的主要目标一是认识生字,会写生字,二是让学生体会到课文意思,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思想感情。学习新课标后,让我认识到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是教会学生认字写字,还要教会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教会他们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多读课外书,从课外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第三,注重对学生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最后,还应注重学生综合性的学习。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积极观察大自然中的事物,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遵循新课改的要求与目标,完善自己的教案,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更加注重课后反思工作,从每一堂课中找到不足之处,改正进步,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第18篇:讲座心得体会

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7月16日上午,在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讲座上,06级的学长陈勃讲了很多关于他大学生活的经历和整个创业的心路历程。

他说,电影中国合伙人里面有一句话,就是千万不要最好的朋友创业。合伙创业往往会让朋友因为利益不均而反目。创业初期,不管做什么事情,在没赚到什么钱或者没做大的之前,除了付出汗水就是不断努力,朋友之间基本不会出现什么内部矛盾。但是如果开始做大了,每个人都会开始有不同的想法,很容易产生矛盾。朋友之间一旦和利益扯上关系,就会变得复杂。

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跟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创业更不容易。但是他本人并不建议我们这么早就开始想这些东西,创业的事情大可放到大三大四再去考虑。他认为在什么年龄段就该做什么事,不初恋怎么叫初中,不玩游戏怎么叫童年,不逃课怎么叫大学。如果你不早恋,不玩游戏,不逃课,那你的人生虽然是完美无误的人生,但是你也会因此失去很多。你无法了解早恋的美好,没法体会玩游戏的快感,更无法拥有逃课的勇气。

在他看来,大学就像个腌菜缸,进了大学,我们就像是那些个新鲜的萝卜白菜。无论你是谁,不管你来自何方,走进去再走出来就会截然不同了。其实好的大学只是配方比较独特而已,但是能不能成为好的腌萝卜腌泡菜,关键还是个人,不要让自己成为一颗烂白菜烂萝卜。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楚地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不要把美好的大学时光荒废在宿舍里。找到自己的坚持的信仰或某一种精神,努力追求并不停的战斗,这样会在大学积累下不少人生财富。

大学,带给我们的仅仅是自由,而自由这个东西,掌控不好,会失去很多。大学的时候,或许有很多人会都这样,上数学课看英语,上英语课做数学。在被周围的人看到的时候也许还会笑笑,并未觉得有何不妥,反而隐约中有一丝的得意。但是,这样做其实从一开始就错了。在错的时间做对的事情跟对的时间做错的事情,其本质的一样的,永远都不可能有在对的时间做对事情的效果,甚至会产生相反的影响。

一件事情占了其他事情的时间,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同时也使得被占用的“其他事情”也没有了当初想要的效果。这个关系一旦延续,就会导致之后的几件事情都会因此受到大小不一的影响。而这到最后的影响就是几乎没有一件事情能做好。

然而,正确和不正确都是相对的,相对于不恰当的时间而言,就算是做了不违法、不损人、有道理的事情,也不一定是正确的。

在大学期间,有不少学生都有做兼职,这样可以赚取生活费、学费,积累社会经验,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有谁敢说不对。但对于大学生来说,最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则是学习。学习是将来的就业之本。该读书时,忙着打工;该工作时,却为毕不了业发愁。或者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本领,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只能加入待业的行列了。

参加社团,投身实践,交友旅游,每一件都是正确的事情,但如果该上课的时间不去上课、该学习时不学习,而去做这类事情,就很难说是正确的了。如果忘记了这一点,不是本末倒置,就是因果颠倒,或者说贻误了最佳时机。

人的一生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使得原本就十分有限的生命显得更加短暂。有紧迫感,想多做点儿事情,这种想法是好的,但还应该有必要的舍弃。要明白有得必有失,不能双赢时只能选择放弃一样。两种事情都想做,就很有可能都做不好。

重要的是,明确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这是毋庸置疑的。打工也好、兼职也好、实践也好、实习也好,都只能在完成了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进行,而不能把学习放在次要、甚至不要的地位。

如果真想多尝试、多收获,就要肯于吃苦,加倍努力。同时兼顾两件或者几件事情,就不得不比别人多付出。因为要想得到双倍的收获,必须付出多倍的努力。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每天都有24个小时,假如用8小时学习,8小时睡觉,8小时做其他事情,这样看来,做其他事情的时间还是挺多的。但是人们往往每次都会盗用睡觉的时间来做其他事情,不到半夜是不会睡觉的,天天透支第二天的时间,第二天又透支第三天的时间,若到周末也不能调整过来,那便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所以,要保持一种“在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的心态。读书的时间一心读书,读书才有效率,不虚度;娱乐的时间就不要考虑其他事情,尽情享受;休息的时间就只要静心休息,才会彻底放松,不烦躁。故此,任何事情都有其固定的时间,各居其位,井水不犯河水。若其中一项事情占用了其他事情的时间,内疚、烦躁、紧迫、不安、犹豫,种种负面情绪就会接踵而来。

人们如此不安如此焦虑,有一部分的原因是这个社会变化太快,节奏太快,诱惑太多,人人都怕落后。有的人在大二就开始感觉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开始过得多且过的生活;有的人在父母的安排下已经不知不觉按照父母的计划前进。于是,你开始害怕,害怕来不及做自己想做的,害怕来不及功成名就,害怕成为普通人,于是,别人考研,你跟着考研,别人考公务员,你也跟着考公务员,迷茫的路上人满为患。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内心信念总是可以轻易地被主流的或者旁人的价值观撼动得摇摇摆摆,然后去复制别人的经历,做了以后还自我膨胀得厉害。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有些人适合走自主创业道路,有些人却适合在办公室格子间里崭露头角。只要找到自己的追求,并努力付诸行动,就一定会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不用去走别人的路,不用把别人的人生套用在自己身上,只要清楚自己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就行了。

就跟收纳物品一样,若想把各项事情安排得条理分明,把过去的时间整理得明明白白,就要把各项事情归类整理到各个时间储物箱。每天按部就班地去做,就会形成一个好的规律。该玩乐的时候玩乐,该谈恋爱的时候谈恋爱,该认真的时候认真,该放松的时候放松。

大学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懂得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

第19篇:讲座心得体会

该讲座主要谈及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如何成功创业以及如何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软件工程师。

通过讲座,收获良多。在互联网这个急速发展的时代,创业的最基本条件是技术,技术是创业的伊始,是创业成功的保障。如何培养技术,这就需要大学生通过系统的创业实践培训,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再次,通过实践模拟训练,进而强化创业培训;最后,通过对创业实体开展创业指导,最终落实并完成创业目标。 稳扎稳打的巩固自身的实力,而不是虚浮的纸上谈兵,实践才是提高技术的不二法门。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时代,软件工程师成了一门耀眼的专业。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工程师,需要良好的编程能力,要求至少掌握一门编程语言。这需要多动手,勤勤恳恳的多敲代码。培养良好的自我规范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好的程序应该是聚集了大部分程序员的智慧结晶,程序开发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良好的团队合作是程序开发效率的关键。其次,要有程序开发的良好基础,像英语高数这些对软件开发不可缺少的知识基础需要熟悉掌握。最后就是大学生需要强烈求知欲和进取心,现在软件更新速度迅猛,如果不摄取新的知识必定无法跟上软件更新的步伐。

马云作为当代中国最成功的创业成功者之一,其成功并非偶然。他认为他的创业成功得意与自己对创业的态度。

创业首先要有梦想,要有勇气。如果连创业的念头都没有,谈何创业成功。梦想是创业前进的动力源泉,而勇气是创业的开门钥匙,害怕失败必定害怕创业的开始。许多成功的背后往往有许许多多的失败,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就没有权利享受成功的喜悦。

创业需要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正所谓三天打鱼两天嗮网的人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创业有时候是一条并不轻松的漫长之路,一开始的时候你无法看到路的尽头,你无法保证什么时候成功,不管创业多么艰难,既然选择了开始就没有后退的道理。

以天下人为师,保持零姿态学习态度。通过不断的吸取他人的长处来完善自我。

诚信做人。创业的道路没有捷径,愚蠢的人通过非法的途径剑走偏锋,聪明的人靠品德让别人信服,最终走向成功的终点。

第20篇:讲座心得体会

听讲座,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有一些老师和专家在讲台上的讲解特别生动且符合实际,所以会让我们在听完之后感慨颇多……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讲座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讲座心得体会【一】

这是一次令人全神贯注,不会去碰手机的讲座;这是一次主讲人激情澎湃,听者酣畅淋漓的讲座;这是一次没听够,还想继续的讲座。

一个人在开场时表现得幽默很正常,一个人能滔滔不绝俩小时且持续地有乐点带给大家,不得不说,这就是本事。这个本事来源于田鹏师兄的知识储备量,阅读的成百上千的书籍卷宗;来源于他切真体会的生活故事;更是来源于一名刑辩律师心怀正义温暖,眼含光芒激情去看待社会丑陋的那一面。如此,才有了今天站在法律门槛的我们,收益颇丰。

假如这场讲座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点明七大思维模式—事实思维,证据思维,拆分思维,逆向思维,演绎思维,归纳思维,批判性思维,然后进行分析。我想,这会是一次令人昏昏欲睡的讲座。妙就妙在,师兄走进我们,和广大年轻法律人的内心—法律人心里苦啊!而他今天能在这儿开一个成熟流畅的讲座,苦过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目光所及,离开武汉这个有同学师长提供的温床,选择踏向未知的深圳。他哭过,迷茫过,倒下过,又苦苦挣扎一番,爬起来,执起笔,走向夜幕沉沉的寂静,在“于欢辱母案”中,赢得了万众瞩目的绚烂。

每次扬起的微笑,都是因为流过的泪水。每一位法律人的成功,都要独自走过夜幕沉沉的寂静。师兄用他的经历给我们这些小年轻提前打了一剂强心针—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千锤万凿的磨砺。

紧接着,便在如何当好一个法律人上为我们做了剖析。首先是认识法学—一门社会科学,堪比文科中的数学,在案例分析中的常常用到数学方法。但不同点在于,数学系有唯一答案,法学能以说服人为答案,死板的法条,运用上,貌似又活了起来。再来是学习上。趁着大一大二的空闲,需要大量阅读且广泛阅读。而我反观自己开学两个月,一本书都还没读完,切切实实敲响了警钟。教材是机械的,可是在学习中,同一门课,看不同版本的教材,做出对比,便是另一种学习之路了。教材阅览后,挑一个最敏感的点,写一篇论文,又是一个层次的提升,一次检验自己的方法。正确理性看待生活中的事儿,也能起到锻炼自己的作用。从客观到主观,从宏观到微观,先抽象再具体。一天多少事儿,四年下来,又有多少事儿。细微之处去打磨。除此之外,还要构建一套系统的框架。比如一本教材,通览章节,再记住每一个一级标题,如此,便有了一本教材的整体把控力。学习生活上,都要做一个有条理的人,有条理才有逻辑,有逻辑才能推理,有推理才有结果。而当遇到疑难时,要有检索能力,去查阅资料,去问相关人士。

走过大学的学习阶段,到了上手时,仍旧是学习过程,面对一个事件,不能着急下结论,搞清事实,行为,情节出处,不断追问且不限于眼前他人给出的结果,亲手证明。从接下第一个案件,作出感悟,到十个案件成为经验,一百个案件便要找规律了。应该说,法律人的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

法律人不认眼泪,不信假设,不靠猜测。法律无情却有情。法律人,争当社会好医生!

讲座心得体会【二】

对于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我来说,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我迫切的需要有经验的班主任向我传授她们班级管理、教育学生等各方面的经验。需要将我在大学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更需要尽快的提升自己,适应班主任这个角色。在这个时候,傅娟老师给了我这个机会。

在讲座的一开始,傅娟老师就给我们展示一些激励学生的小“心机”。尤其是表扬信。傅娟老师今年任教的年级也是一年级,和我所在的年级是一样的。傅娟老师介绍到,表扬信既可以发给学生,也可以发给家长。听到这里,我马上就意动了。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得到老师的表扬是一件是非常开心的事,尤其是这种表扬以表扬信为载体,将时刻的激励他们。而对于家长的表扬,其实一直以来我都在想一个能够激励家长的好方法。表扬信它虽然只是一张纸,却是对家长的一种认可。家长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将会更加积极的配合老师和班级的工作,这其实是一个良性循环。

值日班长也是让我感触很深的一个地方。给每个孩子表现的机会,是教育一直以来所致力于的目标。而值日班长可以充分的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让我们更加了解学生,发现她们的优点。傅娟老师讲到,许多学生在轮了一次以后都在期待着下一次,无形中还加强了孩子数学的心算能力。值日班长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更加热爱自己的班级,并且它所益于的对象,是班级中的所有成员。

班级的名字,口号是班级的灵魂。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孩子精神层面的熏陶,使孩子更加热爱班级,热爱集体,热爱祖国。我们的口号是班上每位同学都要努力去做到的,它为学生精神世界指明了方向,更是一份无形的规章制度,时刻的熏陶着每一位同学。

最后的环节是答疑阶段,解决我们在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班上就有一位非常好动的学生,对于他我一直没有特别好的教育方法。而傅娟老师帮我解决了困惑。傅娟老师认为:可以先和家长委婉的表达,让家长带孩子去检查。可以让他上课的时候眼睛一直注意着老师,如果实在很想动,可以轻轻拍打自己腿。下课的时候让他多运动和劳动,使他的精力得到释放。

总的来说,傅娟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良多。今后,我将会更加努力的做好一个班主任。

讲座心得体会【三】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当做到学法、懂法、守法。不去触犯法律,必须做到有法必依,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国家都制定了不一样的法律制度,我们都要严格遵守。

虽然我们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但也时常受到侵害。此刻尽管有教师、家长的保护,但他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呵护着我们,况且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父母,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独立生活的。所以,自我保护也就成了我们中学生防止自身受到伤害的必要措施了。为了避免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应当严于律己,不能自我去惹事生非,挑起事端,导致别人对你的不满,轻则吵架,重则就会出现结伙斗殴,事故也会随之而发生。到时,不仅仅会给自我的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并且还会使你受到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的折磨,后悔也来不及了。相反,如果同学们都尊重别人,互相谦让,真诚待人,你也会因尊重别人而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同学之间不仅仅会建立起真挚的友谊,我们的学校也会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礼貌景象。所以我们要处处以法为中心,不做任何违法的事,提高自我的法律觉悟,因为仅有人人讲法,学法,守法,我们的社会大家庭才会和谐。

容易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有冲动心理、盲从心理、攀比心理、哥们义气心理和好奇心理。讲座教育了我们应当不崇尚暴力、不盲目冲动,应对问题三思而后行。在遇到他人犯罪时应极力劝阻,不行则尽量保护自我。经过自我的劳动换取喜欢的东西,时刻坚持清晰的头脑,提高自我的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地遵纪守法。这是我们预防犯罪的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还要增强辨别是非、自我控制本事,正确对待所遇到的各种纠纷,学会控制自我。犯罪是一条不归路,一旦踏上了第一步,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在一时冲动后铸成了大错,留下的只是后悔莫及。犯罪不仅仅危害到自我,还危害到了身边的父母、亲人。一失足成千百恨,我们应当坚持清醒的头脑,了解犯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提高自我的法制观念。俗话说的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应当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正确认识法律,树立自我防范意识,远离犯罪。听完这节课,我想这对于我以后的人生道路起着巨大的作用。它给了我许多真理和启发,告诉我要想成才必先学会做人,我会一向受用!

语文写作教学讲座心得体会
《语文写作教学讲座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