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英语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03 07:39:40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学科素养心得体会

初一语文学科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初一语文组 高云霄 2014年2月

初中语文学科素养心得体会 初一语文组 高云霄

自入职以来,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有诗说的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它以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改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生感觉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二、设计活动,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将本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突然转变风格,学生会一时间难以适应,或许提不起兴趣。因此,在实施新课改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多多用各种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和快乐中学会做学习的主人。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养。

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我深知,实施新课程标准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推荐第2篇:学科素养心得体会

初中体育学科素养心得体会

体育组 王永红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对体育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体育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有诗说的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体育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体育素养凸现出来。体育素养内涵丰富,它以能力为核心,是运动能力和运动知识、运动方法、运动习惯的融合。课改不再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和参与运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生感觉观察、体验、参与运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运动动力和运动参与欲。在运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一切。

二、设计活动,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将本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突然转变风格,学生会一时间难以适应,或许提不起兴趣。因此,在实施新课改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多多用各种游戏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和快乐中学会做学习的主人。比如耐久跑,教师即使放权让学生去跑,随意跑,学生在几百米后也会感觉厌恶,从而失去继续进行的兴趣。如果用上游戏的方法,比如追逐赛,或者任务法,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完全理论上的1000M或者800M,而不产生任何的抵触情绪。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比如:简单的跳远姿势,走步式。教师讲解的时候会说是走路一样的空中姿势,但是人不能在空中停留,学生完全无法通过语言的描述来体会走步式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如果这时,用视频的方式,或者PPT的方式来对学生讲解走步式,我相信,几乎不用讲,学生也明白了什么叫空中走路。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养。 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的教育观,是一个挑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我深知,实施新课程标准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推荐第3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版)

“英语学科新课标学习体会”——对英语核心素养的理解

1.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

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心能力。语言能力是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基础。这四个维度中,语言能力居中,另外三个板块形成一个圈将语言能力包围在里面,说明语言能力是要放在这几个维度中去培养。即:在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2.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活动来培养的,把听说读写贯穿在语言能力中。现在新的学科素养除了听说读写还加进了 “看”,即听、说、读、看、写,为什么要看呢?类似我们打开网站,除了读文字外还会跳出很多窗口信息,所以需要快速处理映入眼帘的不仅仅是文字信息,还有多层次的立体信息,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听、说、读、看、写。还有一点是要让学生在社会情境中理解与表达,就是在真实的情况下理解与表达。现在教材学习是让学生对话,但是对话只是在书面上的,其实现实环境不这么说话,所以不能这样去培养学生。还有一个方式就是 retell,我们传统的方式就是 retell,以后去公司工作了,老板会让你

retell 吗?不可能。所以就必须要开发教学方式,打开视野,让学生接触更多更新的东西,不然我们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来教学的话,学生是参加不了应试的,在应试中只能处于被动的、低分的状态,现在的考试都是考察能力了,再天天听写、默写、刷题,不让学生读新闻,不谈论生活中的话题,学生是根本没办法应试的,在应试中也就只有低分。教师应带领学生坚持读报读新闻,世界在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就读什么事情,是不是远远比只教那本教材、那几个语法要好呢。而且可以看看我们现用教材出版的时间,是 2006 年出版的,都已经隔了多少年了,教学还停留在只教教材的话是教不下去的,这样的老师也一定不会是学生喜欢的老师。英语教学应加入了很多实时的内容,学生就会很喜欢来读这些东西。有些老师可能会说自己的学生不出国,他们学英语就是用来考试的,但是老师们想一想,现在考试都变了,学生都没法应对了,他也是学不好的。所以英语教学必须要改革,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教下去,自己辛苦,学生也辛苦,也会觉得无趣,达不到好的效果。

3.对未来教学的启示

(1)英语是语言的课堂、真实的课堂

英语和语文一样,是语言的课堂,是比较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课堂里面就不要一味地讲教材讲语法、讲那些和学生不切合的东西。英语的课堂必须教会他、学生说话、教会学生交流,让学生说出他的感受,老师和同学交流出自己的感受。我们应该在这样的课堂里去真实地培养人。

(2)打开视野、改变英语教学方式

英语教学必须改变一成不变、刀耕火种的传统教学方式。英语考试在变,比如说听力,以后出题的方向就会是,试卷上是 Where is the woman going forholiday? A Canada B Italy C Tokyo 如果以前考试的话是只转一个弯,出现哪一个就填哪一个。但是现在的听力考试会是 Where are you going for holiday? –Last year I went to Canada, and my sister is coming back from Tokyo.I gue we will go to Italy.这就是说在做英语听力的时候必须要转很多个弯,要考学生很强的信息加工再次处理的能力。再比如阅读理解,以后阅读理解就是给出一篇短文,然后提问这段中的某两个单词体现了作者想表达出的意思,就不会再是给一道题然后再选 ABCD 这种模式。这说明以后出题的方向都是要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就要定于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所以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个年级把必修这个课本压缩到三节课甚至更少,然后增加补充阅读。现在最重要的能力是词汇和阅读能力,就是说只要把这两个能力培养好了,就不会害怕题型的变化了。

(3)高三会完全进入应考模式

高一高二会采用核心素养培养模式,但是高三会完全进入应考模式比如高三时会回归到传统的教学,那时候没有现在的 TED 演讲和报刊阅读,重点都会是在书上。在高三的时候会给学生增应试能力的培养,到那个时候的每一个部分,我们都将给应试让路。一定是一步一步领着大家领着学生扎扎实实的对应试能力、策略、技巧进行训练。高三的复习可以不按照传统的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按话题复习:英语书一共有 8 册,48 个模块,七中英语组把它们全部按照话题重新分类整理后,总结出了考试最常考的大概有 24 个话题,我们最常考的是 10 个话题,到高三的时候会以这 10 个话题为基础,将话题相关的词汇、短语、阅读、完型和写作全部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个词块分类,用这种方法进行复习。比如:学习这个话题在川卷作文中,过去 10 多年里面有 5 年都考过这个话题。我们就可以把它和教材的第一本书的第一模块,第七本书的第二模块,第五本书的第一模块,第八本书的第四模块融合在一起,一起复习,就很方便也很高效。

推荐第4篇:课堂教学要抓住学科素养

课堂教学要抓住学科素养

刘月霞

作者简介:刘月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各方面的综合支持,比如,需要更好的顶层设计,需要更多的统筹协调,需要更合理的综合改革措施,等等。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我们应该将大学、中学、小学所有的课程进行统一设计,加强衔接、沟通、联系,通过问题导向进行重点突破。此外,我们还要将各个学科、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力量整合到一起,推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资源建设、教学改革、评价改革等工作。

高中阶段课程改革有几个核心内容:保留必修、选修的结构;增加选修内容,让校本课程建设拥有更大的空间;将课程设计与考试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等等。此外,完善选课指导制度、生涯规划制度、走班教学制度、学分管理制度等也非常重要。当然,最重要的是修订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这次修订过程有两个突出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在教学中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每一个学科的教学都要站在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要考虑学科的特殊性,更多地思考培养人的问题。因此,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要站在自己学科的角度去思考学科素养——语文素养是什么,数学素养是什么,这些素养如何落在学生身上,等等。

第二个变化是增加学业质量的评价标准。我们应该将国家教育政策融入课程和教学体系,将其具体化、明确化、深入化。我们应该明确,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应该获得哪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一种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中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某个学科后形成的带有该学科特点的关键性成就体现。以数学为例,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应该具备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字运算、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能力,这就是学科素养的体现。

过去的课程标准只是告诉教师应该教什么,而新课标不仅告诉教师应该教什么,还要告诉教师通过教学应该达成的目标,以及达到怎样的程度。新课标可以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综合评价能准确反映出人才培养的需要,使课程标准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只有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在学生身上。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如果不抓住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目标就不能落到实处。课程改革不能仅仅改课,但也必须改课,这个课就是课堂教学。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时候,不能仅仅关注教学方式的变革,更要重视对教学领域中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探索、思考。

比如,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什么?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一样吗?不同阶段、不同性格的学生有哪些学习特点?像这样的问题需要重点关注。此外,我们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是否关注了学科特点、学科本质、学科规律、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呢?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许多时候,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者,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即使有些教师尝试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将过去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满堂动、满堂跑,但仍然是牵着学生一步一步走,并没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

教师在教学中会提出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没有阶梯性和挑战性,难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一问一答式的“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没有任何教育价值,课堂看似热闹,实则肤浅。此外,教师由于关注教学进度、注重教学结果,不可避免地期望学生的回答都能与标准答案一致,却很少追问学生为什么。

深度有效的教学不在于模式,而是应该尊重学科特点,尊重教学基本规律,尊重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要研究学生,要知道学生的年龄处在哪个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什么样的认知特点、学习规律,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不感兴趣,应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学习,等等。

教师要思考,什么样的活动更有利于教和学。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应不同的教学方式,目标、方式、内容三者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许多教师更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习惯于自上而下的讲授。其实,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环节都要用讲授的方式,讲授只是若干教学方式中的一种。如果一个教师只会讲授而不擅长其他的教学方式,那就说明他不够优秀。优秀的教师应该知道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配合相应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深度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站在学科的本质、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科的体系结构层面,思考学科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价值以及相对应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是一个大的系统,核心要素是目标、内容、活动、评价以及师生关系,教学改革要关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统筹设计。

推荐第5篇:提升英语教师学科素养

提升英语教师学科素养

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应该让学生和自己在完成知识的传递的过程中享受教与学的快乐,得到美的精神享受。我们要创造师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课堂,身体放松、轻松愉快、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感情的学生和倾听学生轻言细语的教师。

基本素养一: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

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是教师爱岗敬业的具体表现,也是评判教师行为价值和整个教育价值的基本标准。热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但仅有爱也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注意爱学生的方式方法;作为英语教师除了教好自己的课外,还要关心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谦虚好学和积极探求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是优秀教师个性品格的显著特征;作为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不单是专业知识,还要有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同时,教师还应该阅读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的过渡。

基本素养二:教学素养(教学能力)

一名优秀的中学英语教师必须同时具备多种教学素养(技能),其中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堂教学专业能力。 1.教学设计(备课、写教案)技能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谓备课,是教师上课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它是教师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写出教案)的过程。

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技能呢?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写教案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新课标”要求我们从备课、教学设计开始,力争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因此,在备课、写教案时教师就要致力学生学情分析,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更好地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善于驾驭课堂教学,要善于鼓动、感染学生,努力使课堂教学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另外,要适时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参与欲和旺盛的求知欲。

教师应善于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和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管理课堂纪律,能正确处理课堂上的各种偶发事件。如何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组织技能呢?好教师不应闭关自守,而要有开放的眼界,经常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与校内、外的同行切磋,经常阅读学术刊物,登录相关的教育网站,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观摩会、交流会。在对外交流受到条件限制的情况下要善于充分利用本校或者兄弟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教师有必

要多听课,多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优秀教师的课要听,一般教师的课也要听;本学科的课要听,其他学科的课也要听。后者往往被忽视,比如英语教师完全可以在语文课上甚至数学课上得到很多启发。 3.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直观新颖,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利用情景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

推荐第6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

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中去,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的核心任务。

目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违背了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又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必须改变目前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去落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前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来实现课程建设提出的目标更为重要。落实核心素养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

1、层次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学习就是自我建构,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接收新信息,学习新知识,用新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道德体系。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如果面对所有的学习者,用同样的方式提供同样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自我建构的需要。

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是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也是实现有效教学和高效学习的最基本策略。我们千万不能把分层次教学理解成办尖子班,在实践上更不能用拔尖的教师去教拔尖的学生,而是用同样的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各个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给予不同的教学服务。

2、整体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

学习的最基本规律就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对一个事物先有一个整体上的构架结构认识,再认识事物各个具体的部分,然后再找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和认知是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路径实现的,而不是先见树木后见森林的路径实现的。

现实中的教学往往是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学习许多碎片化的知识,反复进行一些碎片化的训练,也就是强化知识点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先把握事物的整体构架,再进行部分学习和研究,这样学生很难建立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可能形成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的整合,采取单元式教学方式,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3、主题化教学,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

学习者掌握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还不够,还要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整体化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那么如何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呢,这个联系在哪里?这就需要有一个整体的大知识观,由这个大的知识观产生的大的教学观,就是主题式教学方式,以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自身的逻辑规律,不断挖掘和整合教材,按照一系列的主题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都是在期末或者高考复习中运用,平时总是打牢双基。一些有经验的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往往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就要进行一次主题式或者是专题式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内在关系,让知识形成大的模块,从见树木到见森林,再从见小森林见到大森林。

4、问题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纵联系

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通过解决问题不断深化学习,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间解决问题,又在解决新问题中发现新问题。通过解决外部世界问题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问题化学习既能体现知识系统化,又是一个在探索外边世界中自己个人精神家园建立的过程。

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要靠问题化学习。我们从讲授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中心的课堂,中间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问题化学习。因为问题化学习让我们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线去设计,必须以学生的问题展开,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知识要从碎片化、断点化的知识转变为结构化的知识,而结构化的知识其实就是问题化的学习,把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找到知识之间的横纵联系。

5、情景化教学,实现由学习走向生活

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学生在学校学过的知识和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过程缺少真实的情景,只是把知识符号化。知识符号是表达知识体系的,这个知识体系如果不同生活建立联系,只是把知识符号背熟、认知、复述,去对付考试,就很难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最重要途径就是情景,因此我们要设置大量的情景化的教学过程,让孩子真实的学习能够发生。要通过实验教学,学科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一系列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应用价值和隐含着的文化精神。让学习者的价值观、情感、人生态度建立起来。

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落实核心素养,一方面要遵循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学习,真正实现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另一方面就是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学习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让学习者真正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推荐第7篇:教师素养与课堂教学的实践心得体会

《中学英语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与课堂教学实践》读书心得

是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开展了十余年,课程改革的推进使教师们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巨大变革后,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善我国中小学课堂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形式,教师们越来越多地尝试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尽可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同时,过程性目标的提出也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各种活动,从而使中小学课堂呈现出活泼、生动的师生互动场面。然而,教育改进与其他问题一样,都要思考形式与实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当“怎么教”的问题成为教学中最为关注的问题的同时,其实“教什么”的问题同样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课程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对所教的内容的本质的认识。在高度认可教学形式从学习心理学上对学生产生不可或缺的影响的同时,我们认为教师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和追求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对课堂的教学形式给予关注的基础上,更不能忽视对学科本质的认识与理解。

同时这也是一本集中学英语教师综合教学技能指导的教材,课堂用语篇针对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要求,编写了英语课堂常用语,如:课前准备,课中提问,教师指令、演示、评价语言等,指导教师准确并流利地运用英语组织教学。在附录部分还为教师提供了几百条与教学有关的校园用语。 通过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仅具备专业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中学英语教育的重点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英语的机会,打下较好的英语基础,这包括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教师,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人文业务水平提高了,对教育教学工作才更加热心,态度才更加积极向上。

能以教学原则和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英语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了兴趣就有了一个自主学习英语的动机,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一旦被激发,就会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对英语进行学习和探索,兴趣也就越浓.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会更有意志力。教师不仅要有综合的教学技能,还要有语言的示范能力。语言的生动形象会让学生更想学习,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教学技能是评价教师的核心技能,它是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实践,课堂教学组织和在课内外充分展示英语在交流中的工具性的能力。目前中学英语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密切联系,主要是以趣味性最强的“情景会话”为主。

教学生唱他们喜欢的英语歌曲,会画形象的简笔画,会制作美丽多样的幻灯片,会以丰富的表情,协调的动作表达意义或有感情,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又是英语教学手段。要对学生进行这几方面的基本训练,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1)教师的语音语调要标准,纯正,流利;(2)有一定的口语能力,能用简练、准确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3)书设计合理,字迹工整规范。一个中学英语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对待教学实践中所遇到问题应经常反思,并保持探索的习惯。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要越过传统和现实以及自我的障碍。教师如果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其实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老师和学生都要不断地尝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不是也成天在嘲笑别人这也不行,那也不对么?而当他自己去干时,结果什么也干不了,传统的思维已经成为一种定势,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成为一种模式,我们老师应该不断地学习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自缚的中慢慢地消失。让我们的课程更加的生动活泼起来吧!

推荐第8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与文化品格构建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与文化品格构建

摘要:2016年9月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再次提到了“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是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英语核心素养体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的文化品格素养的构建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应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可以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文化品格;构建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出研制与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是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2016年9月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再次提到了“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意义更加宽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程晓堂,李思琪,2016)。核心素养实际上是关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本文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重点论述其中的文化品格构建的现状,探索文化品格构建的途径,以适应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将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阐释为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内的相互关联的四大要素。程晓堂教授把其中的“文化品格”解释为“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通过学科的教学来实现的。英语学科课程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交流的工具,而且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提升学生文化品质的目标;内容的设置,不仅考虑到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将知识技能渗透到学习的主题、情境、语篇和语用中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改变了单一途径和碎片化的知识传授,注重课程的整合和关联,实现学生语言、文化、思维的深度融合。本文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探索学生文化品格的构建,以适应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

二、文化品格构建的现状

“在英国看足球的时分,旁边的人在高声唱歌、喝彩、欢笑,足球场内就非常喧哗,所以这样的场合,就不需求很安静。可是在有些场合,你就需求保持安静。在中餐厅,大家都在很安静地吃饭的时分,我们中国人也应该学会尊重他们的这种习气,安安静静地坐着吃饭,而不是高声喧哗劝酒、聊天。实践上,东方人也能够理解中国人吃饭的时分喜欢热闹,在吃饭的过程中,添加了很多交流的环节。但我们要知道,如果我们请了本国人来中国吃饭,我们可以用很喧哗的环境,很热烈地交流来欢迎他们,让本国人了解中国人的吃饭风俗。但如果到了国外,如果大家都很安静,我们就应该学会去尊重别人。这一景象告诉我们,在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去强调的不只是文明认识,而是文明品格”。(鲁子问,20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自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渗透本民族的文化,语言发展史同时也可视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因此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此外,语言具有工具性和文化性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语言的工具性被放大,而文化性被忽略。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过多的强调知识的传授,考什么,教什么,有时候承载着丰富文化 内涵的语篇被肢解为支离破碎的语言点、语法点、长难句和重点句型,而作为整体的文化内涵的传承的语篇,往往被忽略。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以高中英语为例,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有一个 welcome to the unit板块,这个板块的内容围绕着单元话题,提供典型的丰富的包含文化背景知识的图片和简短的文字说明,在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上也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因此利用这一板块的教学能容,可以让学生感知不同知识的文化背景,激活相关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的文化观点。经过不同类型的课堂观察可知,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几乎都把这部分省略了,有的老师略有涉及,只是把它和reading板块放在一起,当做课堂导入来处理,这样的处理大大削弱了英语文化性的一面,是十分可惜的,因此在教学中构建文化品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三、文化品格构建的途径

“不少学者认为核心素养应具有‘可教性’,这反映了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程晓堂;李思琪,2016),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构建学生的文化品格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对于培养核心素养不同的学者具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上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指出“只有将上位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在一起,并真正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时候,核心素养才能落到实处,才能走进学生的素养结构,成为学生的素养”(成尚荣,2015)。因此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要通过英语学科的教学来实现。

(一)在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品格的构建 “构成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惯用语等语言知识也与本民族的文化有着不可分的联系”(李红恩,2012)。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词汇的 音、形、义都能够反应一个民族的文化,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同样可以反应一个民族的文化。

以高中英语(译林版)模块九第三单元The meaning of color 为例。reading部分是关于国旗、颜色和文化;Wordpower板块是有关国花和颜色的习语;task板块关于设计京剧脸谱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民俗风情,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了解各种颜色对不同国家和民族而言,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某种颜色在一种文化中是褒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具有完全相反的意义。在学习Color idioms时,通过让学生阅读颜色词在中外文化中的不同内涵,如中国人用“眼红”表示嫉妒,而英语中则用 “green-eyed”, 红茶则是black tea,同时帮助学生总结:white as a sheet(苍白如纸),tickled pink(非常高兴),in the red(负债),green with envy(非常嫉妒),feeling blue( 沮丧、闷闷不乐),in the black (盈利、银行里有钱)。了解颜色词的不同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减少因为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

(二)在语篇教学中进行文化品格的构建

文化品格核心素养不仅包括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还包括评价解释语篇所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归纳和比较语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文化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赏能力。在目前的高中英语语篇教学中,一些教师虽然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所涉及,但是倾向于浅表性的理解,对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文化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赏能力是欠缺的。

以高中英语模块三第二单元language 为例,这个单元介绍了英语发展史,从古英语,到中世纪英语到现代英语,语言受到不同国家文化的影响在不停的发生变化。在阅读reading板块的English and its history的时候,笔者不仅仅着眼于阅读理解这篇文章,而是着力挖掘文章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理解由于受到不同国家文化和词汇的影响,英语呈现出复杂的、令人迷惑的规则。如果单纯的分析课文,讲解重点单词和句型,这篇文章枯燥乏味至极,像Celtic, Angles and Saxons这些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就只是一些抽象的名词。但是在阅读中融入对文化的探讨,让学生感知不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就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对英语语言文化和历史就会加深印象,达到提高文化品格的目的。

(三)从英语国家传统习俗中进行文化品格的构建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与中国有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则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从本民族的角度来看待英语国家的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干扰必然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不理解或误解。在教学中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帮助学生排除文化障碍,正确理外国文化,构建文化品格的重要途径。

高中英语模块中: writing a letter to explain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介绍了不同国家待人接物方面的差异,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禁忌,在人际交往时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在阅读本部分的 taboos 的话题时, 笔者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不同国家的禁忌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通常禁忌包括吃某种食品,人际关系,身体语言和手势语。打招呼时,中国人在饭前饭后可以问“吃了吗?”,而在英美文化中,“Have you had your lunch?”会使对方迷惑,甚至引起对方的误解和反感;在中古的餐桌上,主人会给客人夹菜,还会一个劲的劝酒,这往往令外国朋友感到不安,他们习惯于help yourself 的用餐形式,了解了这些文化的差异,就可以避免待人接物方面的尴尬,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

(四)在英语测试中进行文化品格的构建

众所周知,考试对教学具有反拨作用,考试的重要性越大,对教学的反拨作用也越大。各类测试试题的选材,尤其是高考试题,选择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话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利用英语测试进行文化品格的构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纵观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英语三套试卷,与往年相比试卷的语言材料更丰富,与现实生活相关度更高,更加彰显跨文化交流,如全国I卷阅读理解B篇讲述了一个关于美国家庭的社会话题,以及中国元素,如全国I卷语法填空讲述作者受邀在成都大熊猫基地服务的经历以及全国III卷语法填空介绍了中国的筷子文化,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准和生活实际。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的文本材料在选材上也更注重人文因素且极具时代感,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更突显出对上下文连贯理解能力的考查,不仅体现了与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品格,还体现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

四、结束语

构建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是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潮流的必然结果。本文仅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品格构建的角度进行探讨,提出了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现状,对构建文化品格的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其他部分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实践和检验。

参考文献:

1. 鲁子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从四个方面落实 2016-07-06 2. 程晓堂;李思琪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课程·教材·教法[J], 2016.05:79-85 3.成尚荣,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课程·教材·教法,[J]2015(1) 4.李红恩,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12,05 5.张千, 例谈英美短片小说作品赏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3(10)

推荐第9篇: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促进课堂教学转型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促进课堂教学转型

四月,花儿吐艳、柳枝婀娜,处处芳菲浸染。4月21日上午,我校青年教师张艳老师来到了苏州市沧浪区第二实验小学参加“苏锡常镇宁六届三次青年教师教学交流活动”。

来自五城区的各位老师们聆听了来自五城区五位青年骨干教师的优质课,五位老师精彩纷呈的教学体现了对Checkout time板块教学的思考和探索。其中,我校张艳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一堂基于学生关键能力培育的Checkout time板块复习课。张老师这节课不再拘泥于以往复习课中说一说、听一听、讲一讲的传统模式,而是基于对新课标的解读、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尊重,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同时注重学生的思维构建与能力的提升:亮点一,以学生为中心,以引导促生成,以生成厘路径。整堂课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通过设计多样化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基于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自主性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老师将学生生成的教学资源整理归纳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计划内容,归纳制定计划的路径。亮点二,运用制定计划的思维路径,实现相同主题在不同情境中的表达。以听力形式呈现不同学生的周末计划——从课本中学生的周末计划入手, 产生信息差,丰富学生的语言。通过制定学生自己的周末计划,实现同样的话题在不同情境中的使用,交流展示自己的周末计划,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转述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多元表达。

我校英语教研组,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研修活动,帮助青年教师们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学基本功,自主探索多元高效的英语课堂,很好地践行了“用中学,学中用”,贯彻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

推荐第10篇:英语学科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英语学科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说明:调查表数量较多,无法全部统计,我重点是统计分析有效的、有个性的调查表。毕竟是让学生、家长给我们教师打分,尽管是无记名,还是有不少学生或家长不愿表达自己真实意思,有些表格几乎都是A,这些表格我作为无效表,只能作参考。所谓有个性的的表格,从打的等级中可看出不少B、C等,不随大流。因此,我的统计分析中,更注重的是这些等级的出现频率。如果教条的按各个等级统计,除个别选项外,90%以上均为A级,并不能反映真实的信息,因此我主要从数百张调查表统计分析一些有价值的的信息。

一.学生方面

1.调查表

⑴绝大部分同学对英语课较为感兴趣,认为英语老师授课能引人入胜,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悦,对学生的思考积极鼓励,课堂上有机会提问和发表观点,课堂教学效率较高,授课中能激发求知欲,十分注重思维能力方法的培养,对学生们课内提出的问题认真解答,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富于启发性,善于课题引入,方法科学、恰当、新颖,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结合该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对作业负担,绝大部分同学认为适中,但有少数同学认为作业过重或过轻。

⑵部分同学评价我们任课老师对待同学是批评为主,课上提出的问题挑战性不强,对作业和考卷的评价启发性不强,布置课堂练习,当堂完成较少,引导同学们课外阅读、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课外资料、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还不多。 ⑶对任课教师上课态度班级间差别较大,可见与不同教师个人性格有较大关系。也有个别同学认为某老师上课时挖苦讽刺或呵斥学生,上课发言机会较少。

2.问卷调查

⑴学生较为喜欢的课目是:英语(可能与学科调查是英语有关)、数学,也有不少同学对语文、物理、化学、历史感兴趣。主要原因是英语、语文较为实用,数学能培养、训练人的思维,物理与生活较为贴近,化学实验有趣,历史故事丰富多色彩。

⑵受学生尊重的老师具有以下共性

上课严肃,下课和蔼可亲,使学生轻松;对学生多鼓励,批评学生注意方式;既严厉又诙谐幽默;关心体贴学生、不体罚;一位同学说:因为他尊重我们,所以我们尊重他。少数同学谈到教师的教学水平。

⑶理想的课堂:教师讲解生动有趣,同学积极参与,教师把复杂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教给同学,偶尔来一点幽默,使乏味的学习变得活泼。更多的学生强调课堂的氛围:亲切、轻松、活跃、有趣,积极交流。

二.家长方面

1.调查表

大部分家长对我们的教学方法、业务水平、对学生的关爱等作出了充分的肯定,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作业正确率等方面满意度也较高。但对教师在关注个体差异,注意面向全体,启发引导、创造较好的课堂气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对学生勤于思考、乐于交流等方面还不够满意。

2.家长建议

老师对学生再严厉一些(这一点与学生不同),增加学生压力,引导学生课间多用英语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在课后作业量上,对不同教师,有所不同,有些要求增加,而有些要求减少。

三.英语课堂教学建议

通过对课堂教学学生与家长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成功的、做得较好地方,也发现我们的一些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此,我提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1.提高英语口语运用能力。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指导者和组织者的教师如果能使用纯正、流利的英语去组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无疑会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激发学生大胆地用英语去交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课前问候、下课再见到课堂每个环节,都应注意英语口语的运用。一开始可简单些,对学生不理解的可用手势、眼神提示学生,也可适当加以汉语解释。然后逐步过渡到整个课堂除新、难知识的讲解外,都用英语去指导。当然,老师和学生都应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需在平时教、学中逐步提高。

2.扩大知识面。

新版教材加大了语篇输入量,内容很广泛,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地理、风俗等多方面知识。教师应多了解“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运用丰富的知识材料,为学生学习英语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3.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科技环境中学习,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让其认识到知识的重要、学习的重要,从而增强其主动学习意识。

4.适度调整课堂教学重点。

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experience、实践practice、参与participation、合作co-operation与交流communication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学习能力的过程。

5.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便课堂教学成为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作为教师的我应准确把握“理想课堂“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与各方教师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寻找,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为“理想课堂”做一些探索。

第11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系统解读

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潍坊实验中学英语组 訾庆刚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英语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学德育大纲》中也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新课改精神编写的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的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内容包括历史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交通、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音乐体育、妇女权利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性、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英语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素质。

1.“外语是一种工具”,掌握工具的主要途径是练,因此,学习外语是一个练功夫的过程。英语语言知识和规则是必须学的,但是只有在足够的操练中,才能领会所学的知识和规则。

2.“语言,首先是有声的语言,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听说是读写的基础。”高中英语教学应重视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早起朗读的习惯。出声并大声地朗读,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听英语广播和英文歌曲的习惯。 随时用英语的习惯和用英语思考的习惯,如:坚持写英语日记、用英语与朋友交谈等。

3.重视语音训练,把学好语音看作学好英语的基础。语音训练不仅是入门阶段的重点,而且要求贯彻始终。语音语法基础不太扎实的注意查漏补缺。 4.认为句型练习提供典型句子结构,是进行基本语法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语法教学是以句法为主,或者说以基本的句型结构为主,词法结合句法学习。各课的语法句型是核心,体现各课的语法重点。 5.主张精讲多练,反对注入式。语法教学采取句型练习和语法知识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对高中知识以专题的形式总结复习,温故而知新,对高中只是养成专题总结的习惯。

6.提倡尽量使用外语,适当利用母语。尽可能用外语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思维与外语联系起来。但是,排斥母语是不现实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水平及对英语的思维习惯有差距,不可一刀切。

7.鼓励使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利用课本中插图、挂图、幻灯片等视听教具,并创造外语环境,使外语的文字形象同这些形象所代表的语义和概念直接联系,不必采取翻译的办法。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阅读任务。积极阅读的习惯。内容可以是教材、中学生英语周报、21世纪中学生英语报,英语简易读物、新概念英语等,同时作好读书笔记。

3.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学,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

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新的语言知识点,那是对学生另一种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查出在学习中遇到的新单词的意思;自己先找出不懂的新的语言知识点,然后我让学生用这些新词造句。根据情况,可以口头训练,也可以做笔头训练。当然,学生查出新词的意思,找出不懂的句子后,不是说老师就马上去讲解,而是要学生认真地逐字逐句地再读,然后学生再不懂的话,老师就有必要讲解。然后就这些句子复述课文某一句子或某一段落。这种方法是给予学生必须需要的帮助。

总而言之,无论是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还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都离不开老师的正确的引导。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挖掘并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第12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进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进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落实核心素养,一方面要遵循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学习,真正实现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另一方面就是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学习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让学生真正形成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来说动手较早,在2000年就开始探索尝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10年借凤城市教学改革年的契机,组织广大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深刻反思过去课堂教学的得失,寻求与课程、教材、学情相适应的课堂模式,努力探索弘扬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趣味化的课改思路。学校借鉴凤城六中“分组联动、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本校情况,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了总结,确立了“主体目标 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主体目标 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五个环节,分别为前置诊测、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达标检测。这种模式中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不只是为了教,更是为了学,教师通过备教材、备学生,了解学生怎样学习、怎样理解、怎样思考,不仅了解学生懂不懂、会不会,还了解学生是怎样懂的、怎样会的,必要时给予即时纠偏、点评、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进而反馈提高。

我们学校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

一、优化目标

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第一环节,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设计课堂教学的思维起点,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精准定位于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但走进我们的常态课堂,就会经常发现,相当一部分课堂教学目标都定位模糊或定位不准,核心素养培育缺失。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不能模糊笼统。 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再次,教学目标设计要重点突出。 最后,教学目标要和教学评价有机结合。

二、落实独立预习

自主发展是学生重要核心素养, “独立预习”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但现实中教师对学生的预习重视不够,没有深入细致研究,没有认真组织安排,预习流于表面形式,预习过程没有落实。 “独立预习”环节强调自学的自主性、独立性。学校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读、思、做、记”分步预习法落实“独立预习”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读”,即通读教材,了解内容。细读教材,品味内容。边读边画,画出重点。“思”,即思考探究,挖掘知识的内涵。对重点难点,深思熟虑,达到融会贯通。“做”,动手做题,在做中发现问题。对课后习题,先试着解决,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记”,对预习中遇到的难点、不理解的地方等,用不同的符号做好标记,提高听课的目的性、针对性。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读、思、做、记”分步预习,突出自主学习,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分步预习法的实施,师生树立了自主学习的理念,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带着思考和质疑进入学习,提高了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问题探讨的深度,达到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的目的,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三、设置问题情境

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通过解决问题不断深化学习,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间解决问题,又在解决新问题中发现新问题。通过解决外部世界问题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问题化学习既能体现知识系统化,又是一个在探索外边世界中自己个人精神家园建立的过程。

比如化学课在讲《酸碱盐》时,向新配制且较浓的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出现了红色,但一震荡,红色迅速褪去,这又是为什么呢?可以组织学生查阅有关工业NaOH生产的资料,发现了工业生产的NaOH中含有一定量的过氧化钠,而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能使有色物质褪色。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可以让学生暴露出知识的不完整,而通过查资料或再实验来完善知识结构。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进行碰撞思维,感悟知识的本质,提升思维和积累实践经验,培育和形成核心素养。

课堂是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中最为微观具体的层面,是学校教育中核心素养能否真正落地的关键环节。教学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需要我们转变视角,用核心素养更新我们的知识观、教学观和育人观,指导和引领我们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13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进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进

自2011年起,我校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实施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探索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我们碰到了许多棘手的困难,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进一步明确了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与基本内涵,这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改革信心。我们的改革重点在课堂教学,改革抓手是小组合作学习,改革目标是通过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继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心血来潮,脑袋发热,既要预期它的美好,更要承担它的风险。所以改革前必须做好功课,弄清几个问题,改什么?为什么改?怎么改?

改什么?

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而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核心素养最终都要通过课堂教学这块阵地来真刀真枪地操练,所以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改革避不开的必经之路。脱离课堂教学,所有改革就脱离了实践阵地,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决定要改就改关键,要改就改症结。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必须要改,而且要改得彻底。

为什么改?

理论层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分别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要素。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基础教育课程改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无论是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还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都是以学生的独立自主为前提,而这些在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中是很难觅其踪影的。

现实层面:自课改以来,迫于改革压力,全国各地自上而下都在轰轰烈烈地搞改革。其实在这场教育大变革中,有很多应试遗毒在裹挟着改革的进程和效果。有来自社会与家庭的舆论压力。他们只看成绩不管其它,只要成绩高,老师也好,学校也好。只要成绩下滑,老师也孬,学校也孬;有来自教师的敷衍。多年的教学模式已得心应手,习惯了传统的一言堂,听不得与自己思路相悖的言论,一切备课内容以外的声音都是在浪费时间。领导听课我就课改,领导刚走马上应试。上面检查,下面搪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来自学生的困惑。习惯了老师读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现在反过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去问,他们反倒无所适从了,就像被圈养久了的宠物,放归自然却不知所措了;有来自学校的抵制。很多学校不是不想改,而是不敢改,是怕改革带来的学生成绩震荡影响学校的声誉。所以导致干着两层皮的工作。面上课改轰轰烈烈,实际应试扎扎实实。老师们工作量加倍,学生们课业量翻翻。教师怨声载道,学生精疲力竭。

基于这种现状,学生别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与反思、自我管理,就连上课说句话都要看看老师的眉眼,揣摩老师的好恶,还谈什么独立自主。这样的现状不改怎么能行?

怎么改?

1、统一思想

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每一个参与改革的成员思想必须高度统一,要有坚定的信念,有高度的热情,有过硬的基本功,有坚决的执行力,有灵活的创造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改革之初,通过班子会议、中层领导会议、教研组会议、全体教师大会,组织各个层面的人员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等纲领性文献,从大的视角理解和把握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降低或者消除教师思想上的顾虑和障碍,最大限度地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通过问卷了解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知程度,对课堂教学改革所持的个人态度和观点,对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等,集思广益,确定自己学校的改革重点。

2、重点突破

教育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必然也是学生。虽然现在有双主体之说,但归根结蒂还是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核心素养不是某一个素养指标,也不等同于几个素养指标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素养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发挥的合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人素养的核心部分,它对一个人的成长、可持续发展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可测,所以在实现方式上也难以靠一节课或一个阶段完成,而且靠讲授也难以达到,是一个熏陶、体验、积累的过程。综合这些理论依据,结合教师的反馈,我们确定了改革的突破口——“以小组合作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目前而言是非常前沿的学习方式,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质疑、体验尝试、反思总结、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等素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培养。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实施前组织教师对国内外此项研究的实践成果做了全面的学习了解,对自己的学生现状进行了系统的问卷分析,对在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小组的组建、分工、管理、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详实科学的实施方案。对实施过程中能够胜任的教师重点培养,示范引领。对不能胜任的教师,重点关注其学生发展,以学生的进步倒逼教师专业成长。

3、分享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给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广袤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的发展有无限可能。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经过这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我们的学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会独立思考,善总结分析,乐与人分享,敢质疑对抗,能拓展创新,有责任担当……小组管理模式从课堂教学已经延伸到班级管理的各个角落,学生不仅在学习上可以管理自己,在班级各项活动中,小组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通过镇内的教科研活动即时地分享取得的阶段成果,同时也在县域内通过现场交流会的形式,与兄弟学校进行沟通研讨。

改革总是伴随着困惑。几年来的改革工作让我们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养方面受益匪浅,但在知识与技能这边却跛了腿。多次监测学生的成绩都不能达到理想水平,甚至还远低于改革前的分数。经过反思,初步找出了几个原因:一是学校教研室的缺位,对各班级课堂教学跟进不足,没能及时的监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日常教学活动中没有给教师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监测数据;二是教师的缺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过于依赖学生的活动组织,在引导、点拨、总结、提升等环节角色定位不准,缺少对知识系统地梳理和归纳;三是课堂效率低下,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保证学生小组活动,无节制地浪费课堂教学时间,挤占了大量巩固练习的时间,导致学生复习时间严重不足。当然,还有许多客观因素,比如教师流动性大,调动频繁,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专业成长滞后于学生成长速度,班级小组运用达到瓶颈期等等。

虽然遇到困惑,但是我们改革的脚步不会停下,因为改革没有一蹴而就的,我们相信困惑只是暂时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时间的磨砺,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守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念不动摇。

第14篇:《学科课堂教学示范课评析》心得体会

《学科课堂教学示范课评析》课后反思

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从中学习到了,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也就是说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一、加强业务学习,夯实自我基本功。

要想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先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新课程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在学习、更新、反思与实践中发生“裂变”,提升自己,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提升备课能力。

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关键一环。事实上,许多时候因备课不充分而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备课。因此,我们提出了教师备课的要求:

(1)一视同仁,尊重学生差异。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备课的重点应该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该考虑这样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放在首位,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使备课的过程成为研究学生的过程,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同时做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设计中提“分层指导,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

(2)教学统一,注重转变方式。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备课时就要注意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我们提出教师在备课中应详细设计出引导学生从事体验、实践、动手的过程,写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体现教师的指导,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品质,有效落实“三维”目标。

(3)体现预设生成,关注解读超越。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正因为此,所以课堂上的一切都具有不确定性,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都需要备课不断调整,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备课既要体现学生的学,又要体现教师的导。既要体现教师的预设,又能体现可能的生成。有时甚至要跳出教材,深钻细研,解读与思考教材,灵活变通教材,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通过教学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提升自我的课堂调控能力。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调控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信息交流的畅通与否,取决于教师的调控艺术;信息交流深刻与否,取决于教师的反馈艺术。我们要求教师逐步掌握一些调控技巧。

(1)关注并观察学生。

课堂上,教师要有全局观,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追求学生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立足于整体素质的提高。

(2)关注差异,分层教学。

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要分层,分层次设计课堂提问,分层次布置作业和联系,帮助学困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样,努力做到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呢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课程整合能力的提升。

课程整合是对分科课程的一种反叛和重构,这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特别是信息激素与学科的整合,弥补了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足造成的对知识理解有困难的局限,把远的拉近,把“生”的变“熟”,把“世界”搬上屏幕,拓展学生思维,开阔他们的眼界,使学习走向开放。

4、提升自我诊断能力。

教师的自我诊断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可以预定的职责、素质和效能标准进行内省,检查自己的实际表现和行为,并判定自身症结所在及其发展情况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历程。实际上,自我诊断是一种内在激励,教师如果具备自我诊断的能力将有助于其专业化发展,提高魅力。我们提出教师“每日一反思,每周一整理”的要求,以促进其自我管理

二、优化教学过程,寻找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有力的支撑,还需要找到最佳的途径确实实现高效的教学。高效的课堂是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我预习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预习新授内容。根据学科、学段的不同,不同层次提出相应的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写预习笔记,并鼓励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学段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教师要根据学段的不同,教给学生不同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问题进行交流。已经懂了的互通看法,自己不懂的讨论探讨,真正把时间与空间都还给学生。可以有小组内交流,就预习笔记,从难字、新词、句型等方面各自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不重复,可补充。之后,交流自己在预习中提出的疑难。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提供帮助。可以有组际间交流,教师根据本课的重难点提炼出关键几个问题,以小组进行汇报展示,其他组随时做补充、更正、评价,教师随机引导、指导,随时重点点拨。 学生的疑难,小组内没有解决的,提出来求得大家的帮助。组际交流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再次进行讨论交流。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认真落实三个理念:

(1)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理念。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最佳学习心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下,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使所有的学生享受公平、平等的教育;课程内容多样呈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要因材施教,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需求;要尊重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全面发展的原则。也就是在课堂上要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教师既鼓励冒尖,又允许暂时落后,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材提供机会。

在不断的实践探讨中,我们逐步形成了“自学——交流——拓展”的较为优化的教学过程。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研讨,完善评价体系。

为了能让每一位教师能尽快具备课堂教学能力,尽快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扎扎实实搞校本教研,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

总之,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我们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即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第15篇:《学科课堂教学示范课评析》心得体会

《学科课堂教学示范课评析》课后反思

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从中学习到了,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要在短短的45分钟内将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传输给学生,保证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就需要自我反思,加强学习,分析学生,制定计划,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本次学习中,我清晰的认识到要想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在学习、更新、反思与实践中提升自己,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提升备课能力显的尤为重要。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关键一环。事实上,许多时候因备课不充分而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备课。因此,我们提出了教师备课的要求:

(1)分析学生,因材施教。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备课的重点应该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该考虑这样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放在首位,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使备课的过程成为研究学生的过程,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注重分层次设计,分层布置作业,帮助学困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式,做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设计中提“分层指导,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

(2)转变方式,教学相长。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备课时就要注意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结合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吸收现代教学经验,引导学生从声、光、电等方面体验、实践、动手。改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教师巡回指引,学生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没有解决的,提出来组际交流解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体现教师的指导,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品质,有效落实“三维”目标。

(3)预设情景,解读超越。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正因为此,所以课堂上的一切都具有不确定性,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都需要备课不断调整,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备课既要体现学生的学,又要体现教师的导。既要体现教师的预设,又能体现可能的生成。有时甚至要跳出教材,深钻细研,解读与思考教材,灵活变通教材,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通过教学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4)自我反思,提升能力。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有力的支撑,加强自身学习,随时进行反思、诊断教学能力,检查自己的实际表现和行为,并判定自身症结所在,及时更正、加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

第16篇:物理学科素养

物理学科素养

物理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部分,国际上对物理教育的研究,都是在科学教育统一的框架下进行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构成。

一、物理观念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知识不一定就有能力,但没有知识就一定没有能力。在科学教育领域,国际上关于科学知识的表述有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等方式。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特别重视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很多学校强调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原理学习,而素养强调知识和原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最新的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强调核心概念、大概念、跨学科概念。而在中国的文化中,概念是指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与本质特征,是抽象的,这与国际上关于概念的内涵并不一致。因此,在建构物理核心素养时,没有使用物理知识,也没有使用物理概念,而使用了物理观念。一方面,观念是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中的观念与国际上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

我们将物理观念(特别强调应用)作为物理核心素养,其依据主要有如下方面:第一,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学生发展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第二,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都将核心概念,或大概念,或关键概念,或知识理解与应用、工程实践等作为重要的科学素养。如英国科学课程标准认为:在科学研究领域,有一些关键概念支撑着科学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概念,以帮助他们更加深人理解所

学的科学知识、技巧和科学观念。南非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三个方面,其中之一是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美国NGSS提出强调科学与工程实践、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第三,科学教育研究一直重视概念学习,从21世纪之前重视概念发展、概念转变,到最近重视核心概念和概念进阶,都把科学概念学习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科学教育研究者普遍认为,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大堆由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核心概念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中心,是一种

教师希望学生理解并能得以应用的概念性知识,这些知识必须清楚地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

基于高中物理的基本内容,“物理观念”主要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

二、科学思维

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是物理学科的基本特征。科学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科学事物(包括科学对象、科学现象、科学过程、科学事实等)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的间接与概括的反映,是物理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 学会学习、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成分。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学生面对新的情境或者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在思维、认知策略和自我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对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思维方式、认知策略等。批判性思维与创新主要指对于事物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性态度,具有探索精神;对于现象能够进行反思和质疑,发现问题所在,具有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敢于创新,勇于挑战,能够提出新颖和有价值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21世纪以来的科学教育研究,特别重视科学论证、模型思维和科学推理。随着人们认识到批判性思维是21世纪的主要能力,作为科学学习和研究中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表现—科学论证的研究和培养已经得到高度重视,它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料学探究能力,建构科学知识并促进科学概念转变与理解,提升科学认识论水平,提升推理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理想模型是根据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对研究客体的抽象,是从多维的具体图像中,抓住最具有本质特征的图像,建立一个易于研究的、能从主要方面反映研究客体的新图像。为了描述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物理学家往往把研究对象抽象为理想模型,建模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模型思维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科学推理是根据一个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在国际科学推理研究中,研究者普遍认为,小学生应具体分类、排序、守恒和可逆性等,中学生应该具体理论推理、组合推理、比例推理、控制变量、概率推理、关系推理等。

几乎所有国家的课程标准都会将科学思维与创新列为课程目标。加拿大安大略省于2006年制定的《安大略课程((1一8年级):科学与技术》标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评估从知识和理解、思维和探究、交流、应用四个方面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过程、技能和策略等是主要内容。英国将“想法和证据”(Ideas and Evidence)设定为教育目标(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ngland, 2004)西班牙将“论证能力”( Skill of Argumentation)拟定为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学生能力国际评价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ement,PISA,2015)对科学能力的评价包括认识科学问题、运用知识科学地解释现象、运用科学证据做决策并与他人交流。芬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强调建模;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模型建立的科学思维过程、分析、综合、评价等;韩国的课程目标中提出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有创意地、科学性地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培养必备的科学素养。

基于上述分析,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是构成科学思维的主要成分。

三、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人类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还是一种综合的、关键的科学能力和素养。 科学教学倡导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突出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及其教学是科学教育最重要的研究领域,最近的趋势是:探究教学强调合作学习与科学论证,基于模型的科学学习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都会将科学探究与交流能力作为培养目标[}z}。例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包括确定可以通过科学探究回答的问题、设计和进行科学研究、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培养运用证据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构建模型的能力、通过批判性和逻辑性思维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承认和分析提出的可供选择的解释和预测、交流科学过程和解释、把数学运用在科学探究的各个方面)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能力(包括不同性质的问题提示我们要进行不同的科学探究、当前的科

学知识和理解可以指导科学探究、数学对于科学探究的各个方面均十分重要、收集数据所采用的技术提高了数据的精度,使科学家能够分析研究结果并使之定量化、科学解释强调证据,拥有符合逻辑的论据,还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合理的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科学研究有时可以产生可供进一步研究的新概念和新现象,产生调查研究的新方法,或者开发出改进数据收集工作的新技术)。英国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科学教育,促进核心技能的发展,包括进行科学调查研究、进行科学探究、发现和交流各种不同的事实、观点和意见、收集、思考和分析第一手和二手数据,等等,这些都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成分。英国国家课程标准将实践与探究技能,以及交流都作为学科核心素养。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物理

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关键技能包括:科学探究、分析和应用对物理的理解、交流物理信息和理解。强调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形象地表达事物、过程、概念等特点,能用图形、表格、图表、图像等表示。韩国强调培养科学探究自然的能力。加拿大奥尼托巴省强调科学探究、技术问题解决、STSE等。

我国2001年以来的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并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一般来讲,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要素,我们可以归纳为问题、证据、解释、交流四个方面。

四、科学态度与贵任

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观察、实验和思维;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追求创新;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责任感。这些都是科学态度的主要内容,也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目标。 沟通与合作是团队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积极主动合作、有效交流分享、协同完成任务的综合能力表现,沟通是合作的纽带,合作有助于促进良好的沟通。沟通与合作是个体参与社会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包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倾听表达、协同合作等。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学生面对新的情境或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在思维、认知策略和自我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其不仅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核心能力,也是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前提条件。学习兴趣是学会学习的主要内容。

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都强调科学态度的培养。例如,英国《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科学教育,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文化,以及核心技能的发展。精神发展指通过学生感知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的、物质的世界,反思他们在这中间的责任,以及探究诸如生命起源于何时、来自于何处之类的问题。道德发展指通过帮助学生认识到利用观察和证据而不是利用先人之见或偏见得出结论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讨论科学知识应用的意义,这包括承认科学知识的应用既可以产生有利的影响,也可以产生不利的影响。社会发展指通过帮助学生认识到意见的形成和

决定的理由可以通过实验证据而得出,以及通过使学生注意到对科学知识的不同解释如何运用于讨论社会问题。文化发展指通过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和科学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感知、创造、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通过使学生注意到文化差异影响人们接受、运用和重视科学思想的程度。核心技能的发展包括交流、合作等技能。

科学本质是指对于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过程、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的历史、科学的价值、科学的限度等方面最基本特点的认识,是一种对于科学本身全面的、哲学性的基础认识。近年来,研究者特别重视科学本质与科学学习兴趣的研究及培养,科学态度的多个方面反映了科学本质。

值得说明的是,科学的内在动机或者兴趣是重要的科学素养。从广义上讲,态度包括情感、价值观,还包括动机、兴趣等,而从狭义上讲,态度不包括这些方面。如果我们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必须狭义理解态度,这样,内在动机或者兴趣就不包括在内,显然对学生素养的培养是不全面的。因此,在这里没有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方面。在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中,科学探究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学习方式和科学研究的方式,是一种学习物理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和责任的手段和途径,同时,也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是通过物理学习而形成的核心素养。

第17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马士和小学

王宁

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在内涵上都是谈素养,可是加上“核心”,就保留了最重要的东西。语文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过去做过很多总结,在知识教学时代,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知识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现在看,有一点狭隘了。之后,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听说读写思。听说读写是四种能力,后来觉得思考也是语文科不可或缺的,就补上“思”这个重要行为。这些是能力要点的核心。素养的开口更大一点,而且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核心素养是什么,这个东西应该是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求的落实双基,就应该成为这个核心素养。换句话说,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要成为核心素养。

我们要注意的是,在核心层次,谈知识核心、能力核心都没有问题,进一步延展到文学、文化、以及人文化的时候,很容易收不住口。过去语文科教学越界的时候很多,上成政治课有之,上成历史课有之。现在文章的内涵扩展了,新闻、说明文、科技文,各类应用文进来了,于是一些课堂开讲医学、宇宙学、科学知识等。还有的老师,在语文课,与学生大谈人生观、价值观,似乎在上哲学课。

在提出双基的时代,我们把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较多停留在语言层次上,较少关注文章的人文性,由此缺乏了人文关怀。这样的教育就死气沉沉,一点趣味也没有。语文的美感,除了应用语言的准确和优美之外,还在文章内蕴之美。这是具有较强人文性的。因而在1992年韩军老师提出弘扬人文性的主张。这个学术观点所反拨的现实是,语文科不要过于知识化,沉到语言知识的底子上,缺乏对于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视和培养。

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第18篇:聚焦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

聚焦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

——新港城初级中学“乐道研学讲坛”第三讲

10月20日下午,我校在报告厅举行第三期“乐道研学讲坛”,我校校级领导及教职员工全员参与。

教科室朱敏主任首先向大家总体介绍了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核心素养的内容、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及征对核心素养提出当前学校的产生的变化等。

语文组夏啸主任通过具体教学案例让我们更明晰了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启发引导、注重自主学习、注重合作探究等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符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方式。

数学组罗畑老师理论联系实际,分别从创立生活情境形成数学视角、掌握数学表达培养分析素养、利用实践探究活动以提升核心素养等数学教学的策略上具体讲解。

化学组潘赟老师认为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元素观、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价值观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培养化学学科观念,从而提高自身素养。

这期“乐道研学讲堂”必将让更多的老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科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第19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五个方面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五个方面

1、语言运用能力 (做事的能力)

知学习策略(认知、调控、资源、交际、ICT运用、探究等) 知识(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功能、话题等) 技能(听、说、读、写、译等)

2、文化品格 对中外文化的理解 对优秀文化的认同

3、道德情感

做人的品德:立德树人 民族精神 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理智感:兴趣 求知欲 热情 发现 意志 毅力 美 感:识别真、善、美、高雅与假、恶、丑、庸俗

4、思维品质

观察 注意 记忆 分析 综合 判断 推理 联想 解题 思辩 创新(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或评判性思维 )

5、交际能力

(1)能够以口头和书面形式向他人清楚有效地表达

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明确自己在团队中承担的任务,并努力完成,

共同承担责任。

(3)积极听取他人意见,适时利用集体的智慧。

(4)有灵活性,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做出必要的妥协。

第20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程晓堂 赵思奇

摘要: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在综述国内外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语境下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着重阐释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为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英语学科;英语教学;核心素养

一、引言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要求将研制与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意见》发布以后,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讨论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关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关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内涵、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核心素养的测评方法等问题,学界仍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认识。

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来实现。各学科的课程都要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都要结合学科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所以,在核心素养这个大概念下,衍生出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如语文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英语核心素养等。因此,无论是从理论层面上,还是从实际操作层面上,都有必要开展基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研究。本文在国内外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大背景下,探讨中国语境下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着重阐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二、关于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虽然国内从政策层面上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是近期的事情,但国内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概念并不完全陌生。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提出了适用于本国或相关地区(组织)的核心素养框架,并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政策。我国已有不少学者介绍了这些方面的情况,也探讨了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研究

描述和界定学生核心素养是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反复摸索与实践的产物。虽然现有文献对核心素养的内涵的阐述各有不同,但是这一概念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回归教育“育人”本质的思想是被广泛认同的。核心素养的问题实际上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既包括传统的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特别关注人与社会的统一和协调发展。这一思想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的核心素养模型中的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三个维度也大致相符。

在阐述或定义核心素养时,许多研究者参考了国外已有的较成熟的概念体系,并探讨了这些体系对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的启示,如裴新宁、刘新阳和张娜分别梳理了欧盟和经合组织的核心素养模型的发展历程和关键概念,并为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主要集中在研究过程和对核心素养的遴选与界定。例如,研究过程中应当综合各个学科领域专家意见,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应得到大规模调查数据的支撑和政策支持。描述和界定核心素养应注意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情境,选取那些可教可学的、具有普遍性和关键性的素养。虽然这些启示和建议仍有待落实,但为研究者借鉴国外经验提供了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者结合我国的教育文化背景,对研制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有建设性的建议,如柳夕浪认为,应借鉴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素质教育。辛涛、姜宇提出,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辛涛、姜宇、刘霞从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需求、我国的教育目标、国外对核心素养的遴选原则等几方面解读了核心素养。他们指出,“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意义更加宽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关于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和措施的研究

由于我国的核心素养研究刚刚起步,许多研究者都在关注其他国家和地区较为成熟的经验,探讨值得借鉴的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措施。最受关注的三项措施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设计、评价体系设计和教学方法创新。其中,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与核心素养有不同程度的结合或互动;教学方法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手段之一,需要核心素养模型的指导。

1.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

核心素养是对教育目标的诠释,与课程体系的结合是一种国际趋势,甚至有人说“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DNA”。要想通过课程设计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育过程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厘清课程设计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辛涛、姜宇、王烨晖归纳了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互动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并相互融合,以美国、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第二种是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学生核心素养,两者紧密结合,以芬兰为代表;第三种是通过课程设置体现学生核心素养,而并没有单独规定核心素养的一部分,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

在探讨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时,许多研究者提到了核心素养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其中关于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将在下文详述)。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漷将两者的关系分为以新西兰为代表的“一对总”和以我国台湾为代表的“一对分”两类,即每个学科承担所有核心素养的培养、每个学科有针对地承担部分核心素养的培养。成尚荣主张采取“一对分”的处理方式来研制学科核心素养。曹培英以数学学科为例,探讨了数学思想——在欧盟、英国、法国等国家地区的核心素养模型中都包含数学素养——如何融人数学课程,体现育人价值。这也可视为“一对分”的类型。一些研究者还提出了“大概念”“大观念”“课程整合”“学科整合”这些相关概念。例如,柳夕浪提出应关注“大概念”,并借鉴美国《K-12年级科学教育的框架》“更少、更高、更清晰”的教育标准,分析了生物课程标准对概念体系的精简和对重要概念的提炼。

2.核心素养与评价体系

核心素养不仅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许多研究者借鉴了经合组织围绕核心素养实施的国际学生学业评价项目,认为应重视核心素养对教育质量评价的指导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回归教育“育人”本质的思想是被广泛认同的。核心素养的问题实际上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既包括传统的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特别关注人与社会的统一和协调发展。这一思想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的核心素养模型中的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三个维度也大致相符。

在阐述或定义核心素养时,许多研究者参考了国外已有的较成熟的概念体系,并探讨了这些体系对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的启示,如裴新宁、刘新阳和张娜分别梳理了欧盟和经合组织的核心素养模型的发展历程和关键概念,并为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主要集中在研究过程和对核心素养的遴选与界定。例如,研究过程中应当综合各个学科领域专家意见,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应得到大规模调查数据的支撑和政策支持。描述和界定核心素养应注意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情境,选取那些可教可学的、具有普遍性和关键性的素养。虽然这些启示和建议仍有待落实,但为研究者借鉴国外经验提供了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者结合我国的教育文化背景,对研制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有建设性的建议,如柳夕浪认为,应借鉴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素质教育。辛涛、姜宇提出,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辛涛、姜宇、刘霞从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需求、我国的教育目标、国外对核心素养的遴选原则等几方面解读了核心素养。他们指出,“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意义更加宽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关于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和措施的研究

由于我国的核心素养研究刚刚起步,许多研究者都在关注其他国家和地区较为成熟的经验,探讨值得借鉴的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措施。最受关注的三项措施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设计、评价体系设计和教学方法创新。其中,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与核心素养有不同程度的结合或互动;教学方法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手段之一,需要核心素养模型的指导。

1.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

核心素养是对教育目标的诠释,与课程体系的结合是一种国际趋势,甚至有人说“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DNA”。要想通过课程设计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育过程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厘清课程设计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辛涛、姜宇、王烨晖归纳了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互动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并相互融合,以美国、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第二种是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学生核心素养,两者紧密结合,以芬兰为代表;第三种是通过课程设置体现学生核心素养,而并没有单独规定核心素养的一部分,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

在探讨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时,许多研究者提到了核心素养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其中关于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将在下文详述)。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漷将两者的关系分为以新西兰为代表的“一对总”和以我国台湾为代表的“一对分”两类,即每个学科承担所有核心素养的培养、每个学科有针对地承担部分核心素养的培养。成尚荣主张采取“一对分”的处理方式来研制学科核心素养。曹培英以数学学科为例,探讨了数学思想——在欧盟、英国、法国等国家地区的核心素养模型中都包含数学素养——如何融人数学课程,体现育人价值。这也可视为“一对分”的类型。一些研究者还提出了“大概念”“大观念”“课程整合”“学科整合”这些相关概念。例如,柳夕浪提出应关注“大概念”,并借鉴美国《K-12年级科学教育的框架》“更少、更高、更清晰”的教育标准,分析了生物课程标准对概念体系的精简和对重要概念的提炼。

2.核心素养与评价体系

核心素养不仅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许多研究者借鉴了经合组织围绕核心素养实施的国际学生学业评价项目,认为应重视核心素养对教育质量评价的指导作用,促进考试与教育评价的改革,或通过评价改革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评价方面的工作仍在探索之中,欧盟在这方面也仍较为薄弱,除了传统评价观、评价手段的影响以外,态度和技能的评价难度也给研究者带来了挑战。不过,国际上已有的研究成果还是能够提供一些思路的,如英国苏格兰地区的Aement is ForLearning (AiFL)计划提出的“对学习的评价”“为学习的评价”“作为学习的评价”三个维度和苏格兰核心素养课程体系中描述的五级水平评价标准。一些研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杨向东特别论述了评价的真实性,指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和真实性评价具有高度一致性。柳夕浪也强调了基于真实表现的评价的关键性,并认为应将评价话语权归还到师生手中。

3.核心素养与教学方法

上文提到,不少学者认为核心素养应具有“可教性”,这反映了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核心素养“如何教”的问题也受到了学界关注。成尚荣指出:“只有将上位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在一起,并真正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时候,核心素养才能落到实处,才能走进学生的素养结构,成为学生的素养”。为使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生,一些研究者更加青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柳夕浪认为,教学中那些保留现实生活本来具有的丰富性的情境设计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品格。柳夕浪、张珊珊进一步提出,由于素养是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生成的,故情境设计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提倡体验学习,并将“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教学”称为“素养教学”。张蕾、沈新荣则分别以语文、地理学科为例,提出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项目学习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教学方法也意味着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提高,故也有研究者提到应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但对应如何培养却并未具体阐述。

以上三项主要措施,无论是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与经验,还是研究者经分析提出的建议,都为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与落实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但是再好的思路也需要付诸实践,并且要紧密结合我国的教育文化背景。

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

在中国,英语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外语语种之一。在世界上很多非英语本族语国家和地区,英语属于第二语言或外语,有时还是官方语言。在探讨中国语境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前,我们首先从更广的范围来介绍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这里暂且把“外语”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来使用,泛指母语之外的各种语言。

前文提到,应注意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与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国外的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和国内的实践也都反映出了这一关系在核心素养及其落实中的重要性。与有关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研究相比,专门探讨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相对较少,关注的学科也较为单一,偏重数学和理科。以《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9期专门设置的“核心素养研究”这一主题为例,该组文章都是关于数学学科的,还有一篇关于物理学科。经合组织、欧盟、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等多个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素养模型中都包含使用语言和符号进行交流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还有赖于母语和外语学科。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意识、国际理解、信息技术素养等与外语有密切联系的素养,而这类素养的培养与外语息息相关,故研究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学界对外语学科素养的探讨尚显不足。

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也包括外语素养,并将外语素养定义为“能够根据自己的愿望和需求,通过口头或书面等语言形式,运用其他语言实现理解、表达和交流”。该定义中的“其他语言”就是指母语以外的语言。这一定义突出了经合组织框架中“人与工具”的维度,但是外语和外语学习不仅限于工具性,外语素养也不能等同于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在研制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研究外语素养,更要研究外语学科能够承担哪些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而且,英语是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也是我国最大的外语语种,英语学科素养是研究外语学科素养的重大组成部分。

关于国外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有不少涉及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讨论。辛涛、姜宇、刘霞对经合组织、欧盟、美国、芬兰等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总结,其中大部分都提到了外语素养。欧盟的框架中八大核心素养之一就是使用外语交流,定义为“在适当范围的社会文化情境中理解、表达与解释的能力;跨文化理解、交流与协调能力”,涵盖知识、技能、态度三个层面。其中的知识包括外语词汇、语法及语言表达形式和社会习俗与文化方面的知识;技能包括口语会话、阅读、理解文本、使用词典等辅助工具及自学外语;态度包括欣赏文化多样性、对语言和跨文化交流的兴趣和好奇心。但欧盟框架中其他核心素养也可以由外语学科承担一部分培养责任,尤其是英语学科。如学会学习的目标可以通过学习英语培养学习策略、学习习惯来实现;社会与公民素养中的“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建设性地交流;包容和理解不同文化和观点”也与英语相关;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可能正是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的文化精神之一,渗透在英语思维当中。澳大利亚的核心素养框架中,英语课程要承担跨文化理解素养的主要培养责任,要求学生使用跨文化理解和创造一系列的文本,即呈现多元的文化视角和对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与物的认同。实际上,英语课程与澳大利亚框架中的读写、计算、信息和通信技术、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道德行为、个人和社会能力、跨文化理解这七大通用能力都有联结点。这些对于厘清学生核心素养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研究英语学科应培养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都有参考价值。

核心素养强调人的思维,许多学者也关注了英语、英语学习和思维的关系,指出英语学习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积极作用,英语能够引导学生用另一种认知的方法思维。在2015年中国外语教育高层论坛上,吴一安教授也强调了“语言和思维有‘血脉般’的联系,语言和思维、文化不可分割,是高层次思维的介质,在思维和文化品格上具有育人功能”。这说明了英语学科具有培养通用的思维能力的价值。还有研究提到,在描述学科核心素养时应注重寻找学科思维,并提到中国期刊网上“冠之以数学思维、物理思维、化学思维、地理思维、历史思维、语文思维”的文献正日益增多。这也是一个进一步探索的思路,“学科素养以核心素养达成为基础,同时兼顾学科特点,发挥学科特长,才能体现学科特色价值”,研究英语学科素养时,也应兼顾英语思维体现的学科特色和英语学习对通用能力的培养。

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前面简要综述了有关外语核心素养的研究,探讨了外语核心素养的内涵。本部分聚焦中国语境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对于很多人而言,提到语文素养、艺术素养、学科素养等概念,大家不会觉得陌生。但是,新近提出的英语素养(或英语学科素养)这个概念,大家或多或少感到不容易理解。经常听到或读到这样的观点: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就是一种语言技能,谈不上素养。其实,这种观点只注意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价值,没有全面把握英语作为一个学科的育人价值。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就不能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修订的各学科高中课程标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各学科都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来设置课程的内容和目标。这一举措与以往的课程内容和目标的主要区别在于,除了重视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以外,还凸显了课程的育人价值。甚至可以这样说,育人价值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英语学科也不例外。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我们首先要明确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所谓学科的育人价值,是指某个学科的课程内容除了使学生学习某些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科技能之外,还要促进学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有育人的价值,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学科也不例外。 长期以来,英语学科一直被认为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中小学开设的英语课程在内容选择和目标设置方面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其背后的认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其目的无外乎是使学生掌握另外一种交流的工具,以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使用英语。除此以外,学习英语好像没有其他作用。受这一认识的影响,一些人甚至认为,并非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习英语,英语课程可有可无,因为并非每个中国人今后都需要使用英语。其实,以上观点是非常片面的,根源在于没有认识到英语课程的育人作用。

对于中国人来说,英语是一门外语,学习英语有利于我们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国家安全等领域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我们通过英语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是,如果仅仅从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角度来看待中小学英语学科和英语课程的价值,在学理上是不能完全说得通的。其实,中小学的英语学科和英语课程,除了使学生把英语作为交流工具来学习以外,还具有多重的育人价值。为了说明这一道理,我们先看看其他学科的育人价值。

我们首先以中小学的数学学科为例。数学课程不仅仅是使学生能够计算或解决数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数学学科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思想。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同理,中小学的艺术类课程,就学习内容而言,主要是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开设艺术课程的主要并不是为了使学生今后成为艺术家或以艺术谋生,而是使学生体验艺术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快乐,感受艺术、欣赏美好,丰富学生生命的意义,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再有,中学历史课程也并不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生活或工作中直接使用历史知识或以史为鉴,而是为了培育学生认识人、社会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所必备的人文素质,养成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参与现代社会生活所必要的思维习惯及能力。

从以上简要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中小学各门课程都有各自的学科内容,但其目的都不完全是使学生成为这些学科的专家,也不完全是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直接使用这些学科知识和技能。中小学各门课程都有育人的价值,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如果中小学的数学、艺术、历史等课程的价值不局限在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什么理由认为英语学科只是学习一门可以用于交流的语言呢?也许有人会问,英语不就是一种交流工具吗?学习英语的作用怎么能与学习数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相比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先想一想母语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母语的作用绝对不只是帮助我们交流。母语是我们思维的工具。学习母语使我们能够思维,学习母语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另外,母语与我们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理,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也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学生接触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助于我们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理念,就是从英语的工具性和英语学科的人文性这两个角度来设置英语课程的目的与目标。也就是说,学习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应该学习哪些英语知识和技能,将来能够用英语做哪些事情,还要考虑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可以学习其他哪些方面的知识:形成哪些关键技能和必备品格。为了全面体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现实需求,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待颁布)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语言能力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既包括过去常说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包括语言意识、交际身份意识等。具体地讲,语言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意识和认识,例如,对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学习英语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对英语与文化、英语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的认识;(2)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能力;(3)理解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篇的能力;(4)使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进行表达的能力;(5)通过语言建构交际角色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关于语言能力的内涵,有几点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知识。语言知识不局限于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的知识,还包括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Bachman和Palmer提出的语言能力模型就包括很多重要的语言知识,其中包括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尽管语篇知识、语用知识等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这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并不容易把握,特别是对于一线英语教师。

第二,语言能力的界定不仅强调了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特别注重语言知识在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究竟是如何利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方面的知识来表达意义的。

第三,在语言技能方面,特别强调对语篇作出的反应。过去更加强调对语篇的理解,即知道语篇表达了什么意义,而不太重视读者对语篇表达的意义应该作出的反应。也就是说,我们读一篇文章之后,应不只停留在理解上,还要对语篇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和分析。

第四,要注意语言能力描述中反映不同思维层次的目标,如“阐释和评价语篇中的主要信息和观点”“评价事实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和比较语篇中的主要信息和观点”“理解事实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分语篇中的事实与观点”“找出语篇的主要信息和观点”。要准确把握这些目标描述中使用的“阐释”“评价”“分析”“比较”“理解”“区分”“找出”等描述词语的内涵差异。 第五,强调语篇的人际意义。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与其说是读者与文本互动,不如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作者互动。既然是互动,那么作者与读者总是以一定的角色进行互动。换句话说,作者在创作语篇时,总要直接或间接地体现自己的角色,也会为期待的目标读者设置角色。这就是语篇的人际意义。对很多英语教师来说,这些概念可能有些陌生,但其中的道理应该并不难理解,只是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不太重视。

2.文化品格

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21世纪公民的必备素养。学习外语,特别是英语,是实现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了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中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作用,而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过程本身也是增进国际理解和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大量的英语语篇(包括口语语篇和书面语篇)。在学习这些语篇的过程中,学生要接触大量的英语国家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小学的各个学科都对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重要的影响,英语学科也不例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各种形式体现在语言和语言使用中。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能够使我们了解其他民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化品格核心素养不仅仅指了解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比较和归纳语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品格的内涵超越了以往所说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虽然文化品格的某些方面显得抽象和宽泛,但文化也是可教授的,教授的重心在于通过学习者对获取的信息加以思考,为不同的文化信念寻找合理性解释,从而增补、丰富自己的知识信念系统。

3.思维品质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和使用语言要借助思维,同时,学习和使用语言又能够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学习和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可以丰富思维方式,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教育界人士广泛认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很多活动能够促进学习者思维能力的发展。程晓堂尝试性地结合英语语言的特点和英语学习过程的特点,探讨了有可能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发展的十种思维能力。

作为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思维能力,也不同于语言能力核心素养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是与英语学习紧密相关的一些思维品质,例如,理解英语概念性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把英语概念性词语与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根据所给信息提炼事物共同特征,借助英语形成新的概念,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根据所学概念性英语词语和表达句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培养通用思维能力(如识别、理解、推断),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英语使用者(不一定是英语本族语者)独有或擅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4.学习能力

21世纪的公民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发展英语学习能力尤其重要。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对中国的中小学生来说,学好英语并非易事。因此,掌握英语学习的要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显得尤其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核心素养的学习能力,并不局限于学习方法和策略,也包括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认识和态度,例如,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处理使用学习方法和策略以外,还要能够监控方法和策略的使用情况,评估使用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用“学习能力”的概念取代以往几个版本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策略”,进一步突出了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不仅需要在学英语、用英语的过程中使用学习策略,而且要形成学习英语的能力,为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五、结语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国家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确立的发展方向。本文讨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盲目追求新概念。围绕英语核心素养来设计和实施英语课程,必定会成为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的一个里程碑。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探讨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尚未详细讨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等问题。希望有更多的外语界同行关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献计献策。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16.5)

英语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英语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