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1 x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10 07:47:37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浅析

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浅析

初中语文的教材编排,是以文体和主题来划分的。在教学实践中,大多老师重视不同年级的文体教学,也重视以课为单位的内容教学,却往往忽视以单元为单位的整体教学。这就像是面与点之间,忽略了线的作用。在此,我以教材的单元为例谈谈我们如何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一、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备课

(一)教师对教材应该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在以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时,应明确它在本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明确将要教学的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重要程度,根据重要程度才能合理安排教学密度,如:八年上册第三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说明文的学习,是八年语文课的重点。此单元是学生接触说明文的开始,可以说是学生学好说明文的关键。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应该深入具体,让学生充分理解说明文与记叙类文章的不同。

(二) 教师备课要通览整个单元的教材内容,对本单元的整体结构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备课过程还要对整个单元的课文编排作一个透彻的理解,重点篇目与自读篇目应该区别对待。本单元是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其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说明文的典范,必须重点学习。《桥之美》穿插在《中国石拱桥》之后,重在两者的对比。而《说“屏”》放在单元最后,又是自读课,重在检验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果及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对单元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在备课时,老师才能高屋建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及教学侧重点。

(三) 仔细阅读课本中的单元说明,学生可以据此明确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老师则据此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确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将其具体,细化到单元各篇目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说明文的读与写。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是了解说明文特征,说明方法,能判定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文语言特点。写作方面要求学生能写作简单的说明文。

二、注重单元内部的联系与比较

(一)单元内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 单元内的课文就像一颗颗零散的山楂,我们必须寻找到山楂中间的小孔,才能用同一竹签颗颗串起,最后以一整串的冰糖葫芦呈现。这个小孔,对于课文来说,就是单元各篇目中的相通之处,教师应该明确相同的部分。除了主题,或是体裁,或是教学重点,或是学习方法有相同的部分,要概括出它们的共性,以此作为出发点,串联整个单元的课文,才能使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以单元的整体方式呈现。

(二)单元内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对比

单元内的课文是有联系的,但是联系的紧密程度是有区别的。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明确哪些课文联系得更密切,也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对课文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对整个单元,才能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此,单元整体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比较教学上。下面我谈谈应着重比较什么。

1. 作者的身份或者生活经历及创作背景比较 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作者以专家的身份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一般性知识。他是从桥本身具有的特点的角度来说明的。《桥之美》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是从画家的视角来写桥,说明的对象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到不同的美学效果。两篇的对比后我们得知:由于作者的专业不同,即使介绍的事物都是“桥”,说明的角度却截然不同。在比较过程中,学生就能领会,两篇文章着眼点不同,所使用的表达手法及给人的阅读感受自然不同。

《苏州园林》原是叶圣陶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文,这可以让我们很好地理解作者将说明的落点放在苏州园林如画般的美感上,而非从导游的角度来游览苏州园林。因为摄影集本身就是画面感很强的照片,作者便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园林特点作介绍,作为摄影影集序文很恰当。《故宫博物院》原来是一篇广播稿,向听众介绍故宫博物院这组伟大的建筑群,所以它从听觉的角度和广播的特点方面考虑较多。因此,在介绍故宫博物院时作者像导游一样,要明确介绍的线路,并辅以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比较清晰明了。两篇的对比,让我们知道尽管说的都是名胜,但是由于创作背景不同,说明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对比,学生就能明白作者是根据创作需要来安排说明的内容的。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理解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创作思路。

2.文章的写作手法比较 如八年下册第四单元,虽然谈的都是民风民俗,但是不同课文有不同的切入角度和写作方法。《云南的歌会》以“歌会”的角度切入,作者描绘不同歌唱形式的歌会。包括描绘歌者,歌唱环境及唱歌的场面。《端午的鸭蛋》以“鸭蛋”的角度切入,作者漫谈家乡高邮的端午节习俗。《吆喝》以“吆喝”的角度切入,作者按照时间,内容分类,记录各种独具北京特色的吆喝内容。《春酒》以“春酒”的角度切入,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

《俗世奇人》以民间高人的角度切入,以讲故事形式书写天津卫的传奇。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借鉴不同作者的创作方法,或描绘或叙述或客观记录等都是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手法来表现。

3.语言特点的比较

《中国石拱桥》是介绍桥梁知识,作者的表述力求严谨,语言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苏州园林》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说明园林是如何布局来达到美的效果。因此,虽同为说明文,此文的语言除了体现准确周密的特点,还非常注重生动形象性。如“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用珠宝来形容花,说明花不仅美,而且具有珠宝般的光泽,“珠光宝气”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花儿一串串开得茂密,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着光芒的美丽。

如《端午的鸭蛋》和《春酒》语言特色的比较。汪曾祺的作品在语言上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在《端午的鸭蛋》中都有所体现。比如“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语言看似平淡,仔细咀嚼,却能让人想象出吃鸭蛋的情景。而《春酒》的语言特色则是设喻奇特形象;善于运用细节。如“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我呢,就在每个人的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通过贴切的比喻和细节描写,充分展示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女孩形象。

对比语言特点的不同,教师应该结合课文举例分析,让学生在品味中体会作品不同的语言特点,领会不同作者的写作语言风格。

4.思想情感的比较

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古代游记单元。《小石潭记》写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在写景中传达出柳宗元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同样面对自己被贬和友人被贬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的政治胸襟。欧阳修也是被贬,却在《醉翁亭记》中展示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醉翁形象。

同样被贬和政治上的不得意,同样是寄情山水,但是相比之下,思想境界是各不相同的。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作者的审美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不同的情感态度。

为便于理解,我将比较的要点进行分点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是几个要点综合分析比较。因为这几点是相互联系的。如创作背景对写作手法的制约,作者的生活经历对语言风格及思想情感的影响。比较的方法可以采用分析法,图表法,阅读法等,根据具体课文选择针对性强的比较方法。通过合适的比较方法,达到单元内的课文能在联系中比较,在比较中统一,在分析中整合整个单元的知识,使分散的知识集中的实效。这样学生对单元的内容就有一个既具体细化又整体宏观的理解。

三、综合性学习活动要充分体现综合的特点

(一)“学”与“用”的结合,综合的学习目的。综合性活动与单元主题有极大的相关性,把综合性活动放在单元的最后,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以及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的效用。因此,综合性活动要充分与单元课文结合,要充分做到整体教学,体现“学”与“用”的结合,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如民风民俗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有认识家乡方言的活动。教师应从单元课文的方言特色出发,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具代表性的本地方言,两相比较,从而概括家乡方言的特点。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用”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再将语文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也开拓了他们的知识视野。

(二)听,说,读,写的结合,综合的学习方法。

八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说不尽的桥”,活动之前老师应先介绍关于桥梁的一些知识(如桥的类型,各种桥之最,中国桥梁发展史等),再让学生来说说自己见过,走过的各种不同的桥,让他们各抒己见谈谈它们不同的作用或者构造及建筑材料上的不同特色。然后再向学生明确活动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材料来完成综合学习任务。活动具体步骤如下:1.教师选定目标,既结合活动要求又考虑本地区实际,如我们可以选择本地区最出名的广济桥来讨论。它是最早的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明宣德十年建造,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非常合适。2.学生搜集广济桥的名称及别称的由来,有关桥的诗歌,俗语及桥的故事传说,桥的发展等相关资料。3.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其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对学生如何筛选,整理搜集到的资料提供建议或者材料补充,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4.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从而确定研究方向。5.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或者研究成果,再按照活动要求学生撰写成一篇500字的关于广济桥的介绍性文章。

综合性学习活动体现的是综合的能力训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 单元整体教学,强调的 “整体”的含义是指 教学计划必须将备课和单元课文教学以及单元的综合性活动作一个整体考量,从教学准备到教学过程到最后的综合检验教学效果必须做到连贯一体,实质也是为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和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服务。因此,整体教学实施过程,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地调整,完善,老师进行心得小结及教学反思,让老师用更合理的“整体”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荐第2篇: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科右前旗第三中学

王洪

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是一次通透的洗礼。如何教好新教材,用好教材,推进新课改,是对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教材的使用年级,我校七年级语文组在校领导和其他年级语文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认真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些许成绩。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采取多种形式,落实培训学习

我校教研采取短期培训与长期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等形式,注重校本培训,每周定时定点学习,让理论学习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并在专门的研讨会上将教学中出现的预设外、生成性的问题共同解决;学校创设条件,选派青年教师到武汉等地参加新课改研讨学习班和新课标培训,同时请市、区教研员到校讲学、讲课,努力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思想呈现于一线教师面前,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系列手段使新课程理念渗透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观念上变“以教师为本”为“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教学中我们准确把握师生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舒张学生个性。在第一册的“口语交际――这就是我”教学过程中,我们为学生设立了语文学习的成长记录本,让学生写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自我介绍”,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其后的点点滴滴则是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如学习《理想》这一课时,结合课后名言,让学生在记录本上记下自己的座右铭,既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也让学生下意识地积累了许多知识。再如我们学习《邓稼先》和《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们请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偶像,说说为什么佩服他,那么自己准备做一个怎么样的人?鼓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志存高远,做一个有抱负的人。

二、深入集体备课,注重教学反思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集体备课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年的课改实验中,我们充分反思过去备课的弊端,在此基础上,对备课进行了改革,制定了\"集体备课、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新的备课方式。其中,集体备课是进行资源共享的前提,个人加减是体现教师个人创造和适合不同班级学生特点的保证。通过讨论,我们对新的备课方式形成了以下几条意见:第一,在备课形式上,我们提倡要有一定的格式但要避免“格式化”。注意侧重设计好教学的基本思路。第二,教学设计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讲求教案的实效性和创造性。

每单元课文由教师分工备课,再集中汇总,讨论修改,用集体的智慧形成一整套精品详案。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另一方面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材,指导学法,辅导学生。与之配套的还有一系列说课设计、研讨课、评课,也有问题解决式的互动研讨和教师的教学反思。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举行了相应的具有竞赛性质的活动。如刚刚结束的中学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奖赛,青年教师从讲课、说课、教案编写、现场评课等方面展示出各自的风采,显示我校青年教师较高的教学水平,并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新课改的行进。

学校规定全体教师每节课后必写教学心得,通过自我反省,以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形式进行内省式反思,通过理论学习或与理论对照进行学习式反思。通过与他人交流、过程观察、学生反馈、专家会诊等方式进行交流式反思。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学、以反思的成果改进教学,强调课后反思的重要性。学校还定期对教师课后反思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并将评定等次在全校公示。

三、改革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积累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读书、积累、提高”的主题活动,运用各种措施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如“精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既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摘录自己欣赏的隽永小文。每节课训练一人,要求人人能讲,并能从中获益。经过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有明显进步,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也相应提高。

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郭沫若有\"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积累是语言材料的内化为个人语言储备的过程,我们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积累,可以是生活中自由点滴积累,也可以根据老师的安排积累,值日生每天在板报专栏上抄写一首诗、一句名言,一组优美的句子或其它内容,并向学生推荐《读者》、《中学生阅读》等书目,定期指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适时作时事点评。在课堂、学校的大环境中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营造人文化的语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现学生接受的个体性。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例如在进行“探索月球奥秘”的主题研究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关于月球知识的研究小课题,于是“月球知识知多少”、“有关月亮的对联和谜语”、“月亮的传说”等一系列子课题产生了,带着这些课题,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投入了研究中。有的学生几个人共同研究一个课题,你上网查阅资料、我上图书室借阅书籍、他负责整理资料,个个干得头头是道;有的学生则和家长一起合作研究,在自己研究的同时也让家长更新了一回教育观念。还有学习《鱼化石》一诗时,请学生自己收集关于化石的资料,学生们带来的成就出人意外:图片、论文摘选、文章、诗歌,甚至有的同学搬来了自家的大百科全书,可见学生们对活动课的期待与热忱。综合性学习课《黄河,母亲河》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黄河历史组、黄河诗歌组、黄河传说组,黄河环保组,收集资料,归纳整理,显示了很好了自学才能,更体现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与时限较长的综合性学习课相得益彰的是一些小活动。如课本剧,像《丑小鸭》,学生们自制卡通面具,设计台词,自编自导,还煞有介事;还有课文人物的心理访谈,学生研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扮演主持人,为课本人物作内心独白,于其中折射出自己的精神世界;组织学生编写手抄报,学生自己分工合作,采访、排版、配图、发行,充分展示了自我才能。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接触现实生活,扩展知识视野。

四、开发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

我校紧紧抓住现代信息技术三个支撑点,即硬件建设、软件开发、潜件发展,努力开发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电化教育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的效果,融图、文、声、像于一体,便于以另一平面呈现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如《竹影》一课中关于中西方绘画的差异,难以捉摸地在一个个方块字间游移,可当多媒体呈现出两组各具特色的中西方绘画作品,像郑燮的《竹石图》,塞尚的《静物》等,则一切尽在不言中了,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其不同。《观舞记》课件的导语部分恰到好处地引入印度舞蹈录影,让学生领略到异域风情,对课文中冰心女士的描绘则更充满了期待。课件《神州大戏台》进一步将展示平台的作用发挥尽致:各种脸谱、唱腔让学生赞叹不已的同时心领神会。《黄河颂》课件中黄河壶口大瀑布腾挪宇宙的姿态、《黄河大合唱》吐呐山河的气势使光未然的诗歌灵魂于声色大动之中赫然显现。

新课标下的教学每一步前进都需要探索总结。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明确。如新课程中“双基”的落实情况,教学评价的把握,我们的课程内容对于形成学生素质过程中的作用等等。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语文无处不在,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爱上语文,因为它是一门神奇而美妙的学科,快乐地学习语文,学习快乐的语文。让生活走进语文,用语文来描述生活!

推荐第3篇:单元整体教学

“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界定及基本流程

1、概念界定:

“单元整体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集体备课、教学的理念和意识,即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

这是基于文本,而又不囿于教材的一种教学形式,是立足于教材本身,执教者本着整体观的教学思想,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再开发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整体教学”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强调一个时段内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以求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能力的逐步提升。

2、基本流程及说明

整体感知→部分感悟→整体回顾

(整体观照,确定目标)(资源重组,推进能力)(把握规律,整体提升)

整体感知”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以学生生活经验“导趣”,以单元导语“导学”。以“文本、插图”导读,以“实践活动”导行,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相机指导收集相关资料,为部分感悟做准备。

“部分感悟”指分块学习。该环节是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学习活动过程。它依据教材特点,可顺课次学习;也可依学生意愿,从多数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开始,进行精读训练,其余内容,可根据深浅难易度酌情采用不同学习方式;还可根据学习需要进行学习内容的重组。同时,在进行分块学习时加强序列性,注重能力的增量,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整体回顾”,即学完本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交流:我学到了哪些知识,我掌握了哪些学习本领,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深化收获,并相机向课外拓展:一面组织汇报课外阅读、课外实践感受,交流积累收获;一面发现新的问题,引向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推荐第4篇:浅谈单元整体教学

浅谈单元整体教学

今年的假期备课任务主要是单元整体备课,这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学过程中以教材自身编排的单元内容为整体,全面整合这一组课文的教学,让我们收获颇多。

单元整体备课是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以教学单元为研究对象进行整合授课。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对教材整体结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全册教学总目标出发,对各个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在安排教学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

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通览全组教材,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它在本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单元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当然,对各课的知识点有各课的特点,在备课时也要有针对性。

单元整体授课的结构要从整体出发,采用“从单元整体入手--分课导读--再回归单元整体”三段式教法。 其课堂结构可分“整体感知--具体分析--总结深化”三个环节。第一步,要着眼于整体,通过学生初读课文,对教材各单元的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掌握梗概,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因为是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就不能拘泥于字词和句子的指导,而应该引导学生对单元文章的结构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应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运用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自己的体验,完成学习要求。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讲读课文,赏析课文,指导文作。在对单元整体感知以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剖析各课重点词、句、段的内涵,使其为突出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服务,与此同时,又要从文章中心来探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中领悟其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第三步再回到整体进行强化训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成知识向智能的转化。

所以我觉得单元整体备课首先:要有准备活动——确定主题,确定主备老师,其余教师初备;主备教师提供这样一个框架式的备课给组员们,这就是教学研讨的主要素材。这样老师们在研讨的过程中对教材有了一个全新的把握,并及时的做好讨论记录,有效的提高了备课的效率和质量。其次:研讨活动——针对课题,集体研讨,达成共识。最后再进行“二次备课”。所谓“二次备课”,就是在教师独立备课后,通过集体备课后,再进行第二次独立备课。真正的教学设计是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设计出符合设计教师个性特征与所教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案。

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单元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和训练目的来选择决定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推荐第5篇:《单元整体教学》学习体会

学习体会

2013年12.1

3十二月十

二、十三日(周

四、周五),我到德州跃华参加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论坛。在这一天半的时间里,我们学习的内容有:德州跃华小学、莱芜市凤城中心小学以及浙江富阳永兴小学教师团队带来的单元整体教学展示课,吴中豪教授的报告《课改,路在何方?——语文课程改革的讨论》,崔峦老师的报告《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学生实践活动展示,微论坛等。

莱芜市凤城中心小学的教师团队为我们展示了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故事”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以单元为整体,教师引领学生自主预习,把握单元学习目标,领悟文本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在这一单元,教师主要引领学生理解并尝试运用借景抒情和叙事抒情,其间还向大家推荐了课外读物《成长不烦恼》。

跃华小学部的教师团队为我们呈现的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主题单元整体教学。他们先后为我们呈现了预习〃理解、领悟〃表达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等三种课型。老师们,首先检查和交流学生预习情况,然后组织学生自主交流和感悟艺术的魅力,接着进行语言文字的应用练习,也就是本单元的主要写作手法——联想想象。

浙江富阳永兴小学的教师团队为我们展示的同样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老师们分别为我们展示了导学、聚点探究和回顾拓展的课型。其间,为学生推荐了课外读物《大名人小故事》、《名人成才故事》、《100个裙子》《烟囱着火了》。

这些教师展示的单元主题教学模式无疑为我们推进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一定指导和借鉴的价值。首先,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单元整体教学对实现语文课堂高效的重要意义;其次,我们应学会尊重学生的见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再次,我们应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最后,我们应当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吴中豪教授在《课改,路在何方——语文课改讨论》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教师应转变三个观念:1,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2,从非本体性课程

内容到本体性课程内容的转变;3,从教过到学会的转变。吴教授讲述这个问题时列举了于永正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的例子,对于一篇某校学生曾经学过的文章,于老师再次执教时,围绕三方面内容进行教学:第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教学生学会如何做批注;第三,教学生代儿子给父亲写回信。就这样,于老师用自己的独特教学方式带给了孩子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这个事例启示我们一定要增强语文课程意识。

吴教授还提出了探索语文课改的三个路径:第一个路径,从理解到运用。这里,他列举了自己教一个五年级后进生写作文《梧桐树》的事例,起初孩子用非常简短的语言写了不足百字的小文,可以想象此文犹如白开水或流水账一样毫无文采可言,但是吴教授教孩子将学过文中的可以用来描述树木的词汇找出来,尽量尝试用到文中,一番努力过后,孩子的《梧桐树》修改稿出炉,这次学生的文章明显变得生动形象。在此,吴教授提醒我们,要注意情境的创设,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点拨和评价。第二个路径,从教课文到学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此我的理解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方法,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的方法,将自己心中所想组织好语言进行表达的方法。第三个路径,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对此,我联想到了自己的教学实际,在进行每单元的教学时,我会将配套练习册、导学训练、方法报等资料上的文章围绕单元主题进行联系或总结回顾。我也会引导学生利用体会课内文章的方法去品悟课外的同类文章。我也曾在阅读课上给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水浒传》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笔记的摘录,如教学生把人物绰号、四字成语、俗语或相关歇后语分类分行摘录。

崔峦老师做的报告《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首先为我们细致解读了各个年段的课标要求,提醒我们要明确各年段的目标,不要“越位”或者“缺位”。还提醒我们要有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

一,用好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读书思考。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有过失败的经验,也有成功的体验,如在第六单元“父母之爱”主题单元教学中,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拓展延伸环节,我曾问孩子们:你有过类似作者的经历吗?你曾感受到父母不同的爱吗?或者你曾被父母误解过吗?这个

问题看似比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我提问的有些突兀,而且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的年龄所限,也许不能完全理解问题,因此交流时学生的表现不算很踊跃,而且交流的事例不是很贴题。而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在感受儿子的勇敢和先人后己品质时,我引领学生想象黑暗的废墟里,漫长的等待里,阿曼达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个问题的情境创设比较到位,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因此学生的发言很积极踊跃,也很生动实际。由此可见,提出好的问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文本和语言的表达。

二、引导学生作批注。现在,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几乎每堂课我都留时间给学生默读作批注为交流做准备。但是,对于学生的指导还比较欠缺,有些学生在默读时做批注关注的点比较单一,只关注人物情感,不关注语言特点或者作者的写法,作批注时写感受时比较肤浅不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还有个别学生并不投入其中,只是走马观花式。对此,我应该加强指导,正如崔峦教授所言,要努力做到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

三、交流时,教师要进行点拨和诱导。教学时,要给予学生自主感悟和交流的空间和平台,更应该给予一定点拨和诱导,确保教学目标的集中。

除此之外,崔峦老师还对作文批改提出一些建议。他不主张全批全改,他建议三分之一精批,三分之一略批,三分之一面批。对此我的理解是,对于那些比较优秀的文章,我想我们略批指出优点给予鼓励即可;对于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的中等文章我们需要精批给予学生一定指导,让学生可以按照批语指导自主修改;而对于一些较差或者是后进生的文章,我想面批近乎于手把手的指导了,应该是较有效的方式。

对于一个小学生老说,崔峦教授认为他们应做到六个一,那就是掌握一定词汇量,能写一手好字,能读会写一篇好文,一副好口才,一身好习惯,一颗博爱的心。我想,作为教师,这应是我们不断追求,努力实现的目标。也许路途并不平坦,也许有坎坷荆棘相伴,但是只要心怀理想,坚定方向,梦想的王国总会到达。

这次学习,带给我的是对自己教育教学的思索,思索自己有哪些可以改进之处,又有哪些可以加强的地方。今后,除了继续学习之外,我更应做的

是不断在自己的教学中用探索的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屋外,那料峭的寒风,让我感受到冬日的严寒;然而,恍惚间,我也听到了春天的脚步正在慢慢靠近。

推荐第6篇:单元整体教学学习心得

单元整体教学学习心得

对于“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教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其实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词,分别是:小学,英语,整体,单元,教学。

就整体而言,单元教学须关注:1)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2)有较明确的整体教学目标; 3)将小学五年教学视为整体。就教学而言:单元教学应关注:1)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的形式;2)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3)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为宗旨;4)英语学习的系统化、循环化和递进化;5)语言活动的系统化、循环化和递进化;6)让学生在过程中充分感知,体验英语。就单元而言:单元教学须关注教材的整合,把“教科书”、“英语课文活动资源和小学生的一切英语学习资源”整合在一起。就英语而言:单元教学须关注1)教学中突出英语能力系统;2)适当阶段培养适切的能力;3)小学五年教学是一个整体;4)教学中遵循英语学习规律。就小学而言,单元教学必须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特征,认识到培养学横、发展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归宿。

所以,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不是一条线”,而是在编织“一张网”。这张网不一定“泾渭分明”,但是有这样几条线:教材的文本,主题和话题,教材的结构,英语能力,英语特点,年段特点,教学方式。这些共同编织一张英语学习的网,而师生共同舞在网中央。

在实施“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应该考虑到学习内容(的整合)和学习过程(的建构)。从认知学习理论出发,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认知的“整体”是单元整体教学整合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基础,把单元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明确了单元内各模块、各项训练的关系。让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各种关系,理解主题意义,在话题的语境中体验、感知和实践有意义的交际活动,重新建构和思考。

可以说单元整体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情况来整合,可以把一个单元设计多篇彼此相关甚至于是彼此衔接的语篇,也可以由某一语篇推广延伸,将相应内容拉进来整合学习,甚至可以是一篇语篇反复呈现,不断提升教学要求,逐步实现教学目标。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首先是可以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为实现我们的英语语言的文化目标奠基。

推荐第7篇:单元整体教学 总结

让语文教学更高效

“单元整合、五课渐进”的教学方法是在整合整个单元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五个循序渐进的课型来完成本单元教学。这五课型为:生字过关课、课文诵读过关课、课文领悟过关课、自由阅读课、综合训练课。经过半年的学习实践,感觉自己不再是雾里看花,较之其他教学模式,感觉它的着眼点更高,视野更开阔,而且举一反三,更加尊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部发展规律。

生字过关课。生字过关课的模式为:课前预习--互助自学--检查督促--互批汇报--纠错练字”。

实践过程中,我感觉学习小组的划分很重要,每个小组都要配一个学习能力强且认真负责的组长,因为这种课型主要是由组长领着学,或检查认读,或检查书写,或听写批阅,关键是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教会组内学习最困难的2号组员。如果组长不认真或水平欠佳,这个组的

2、4号的学习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课文诵读过关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曾说:“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刻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

在生字过关课之后,利用课文诵读过关课,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其模式为:课前准备--自读汇报--组际互查--点拨技巧。

诵读过关课前我会提前教授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①以词解词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 ③用词语说一个句子④ 查找字典 ⑤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要求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读熟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运用以上自行解决。 课文领悟过关课。课文领悟过关课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进一步领会、感悟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领悟过关课的模式为:课前预习--交流批注--问题引领--拓展阅读---畅谈感悟。

叶老先生提倡一定让学生预习,在预习当中知道自己懂得了哪些,又有哪些不明白,这样在课堂中交流时,主要交流学生不懂的问题。课前预习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准备班内交流;做好批注,在自己感悟深刻的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每篇课文至少5处,准备班内交流。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批注,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组长汇报,全班交流。老师提出能抓住文章中心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组长先说,组长助理学着组长说,副组长助理再说,但要有自己的观点,最后,副组长根据组内同学的发言,组织出代表本组水平的见解,在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拨。解决完引领全文的问题后,剩余时间进行拓展阅读。然后,全班同学针对自己感悟最深的文章,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拓展阅读课。阅读课上,学生可以看,可以摘,可以写。其操作模式为:布置任务--自由阅读--盘点收获。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的教学为例,本单元包括《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儿童诗两首》五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在感受童年的基础上,基于“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进行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他人故事的同时,能领悟到该如何表达自己。本单元以“童年”作为基本的组合点,包括古诗词、儿童诗、记叙文等文体形式,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童年。根据单元特点和我们的教学理念,确定读高尔基的《童年》,在学生阅读《童年》这本书以后进行读书交流,了解童年的不同经历,感悟不同的童年,体会到更复杂的叙事结构。交流的话题主要有以下四个:1.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高尔基的童年和自己的童年有什么不同? 2.你最喜欢书中的谁?最讨厌谁?说说为什么。 3.读了这本书,你愤怒了吗?欣喜了吗?恐惧了吗?……具体在哪个环节? 4.假如你也面临阿廖沙的困境(父母相继去世),你打算怎样过好自己的童年?

综合实践课。上述四种课型结束之后,我再通过综合训练课培养学生口语表达、搜集整理材料、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首先确定活动主题,让学生搜集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并形成书面文字,在训练课上交流。常用的形式有:主题背诵、主题实践、主题写作、主题活动、主题训练等。

困惑与建议:

1.学生自己读完了文章后,肯定会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给学生一个提问的平台固然重要,这样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活动的主体性,但是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提问的能力。对于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说,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是他们的训练重点。实验过程中,很多数学生提出的问题太表面化,怎样训练学生质疑的能力一直是我的困惑。

2.我们学习一篇文章,不但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明白作者写的怎么样,为什么这么写,这样欣赏之后,这篇文章才真正是属于你自己的。怎样让学生自然巧妙地明白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3.习作教学中的指导与领悟表达中得到的方法应联系的更紧密。也就是方法的学习、方法的总结要及时的运用到习作当中去,这一点我做的还不够。相信今后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我会做得更好。

4.这么短的时间完成教科书一个单元几篇课文的学习,会不会太“粗糙”了,忽略掉很多知识点,但如果太细致又会耽误教学进度。5.备课时,就要有全局意识,改变过去一课一备的习惯,至少要备好一个单元,只有我们对单元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把训练重点放到每一课中分散训练,加以突破。

6.预设使得课堂更加精彩。引领学生探究一句话的写法、探究这样写的好处是需要预设的,怎么指导?怎样评价?怎么深入?都需要教师读透句子,然后深入浅出化为方法。

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完成一个单元几篇课文的学习。即便抓住了整合的“点”,但如果没有进一步细致分析,还是会导致学生的讨论泛化,不够深入,无法真正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推荐第8篇:单元整体教学模式

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研究

张志琴

我们把单元整体教学分为7个模块,每个模块大概为2课时。预习模块;理解内容模块;领悟表达模块;口语与习作模块;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语文实践活动模块;检测模块。大概用14个课时完成包括“教科书教学”、“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的教学。

预习模块: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能够读通、读懂课文,能够划出不懂的地方。在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一二年级,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划划生字词;三四年级不但要读课文、划字词,还能够提出问题;五六年级,读课文、划字词、提问题时要注意多个角度,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个人的观点等。

理解内容模块:理解内容模块有两个任务:一是理解内容,二是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解决提出的问题,能够复述、解释、重整文本,获得自己的体会。在理解了文章说了什么以后,还要能够体会到文字背后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同年段,对理解的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能够知道文章讲了什么就可以了。三四中年级,不但要知道讲了什么事,而且对某些细节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五六年级,不但要知道讲了什么,而且能够对文字中的信息进行整合,通过推理论证得到问题的答案。

领悟表达模块:领悟表达模块也有两个任务:一是领悟表达,二是欣赏评价。领悟表达,就是在教师带领下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从体裁、表述方式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探讨。欣赏评价,就是在领悟和接受的基础上,从读者的角度,对文章好的地方进行欣赏,对文章某些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能够进行修改。本模块重点培养学生,伸展、评鉴和创意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接受的基础上又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不同年段,对领悟表达的要求是不同的。低年级,领悟表达重在词语和句子,理解重点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可以通过替换词语等方式进行体会。中年级重在领悟句子和段落的表达效果,能够对一些表达方法进行辨析,能够通过具体的语言点,感受到作者表达的独特性。高年级除了领悟词句段的表达效果外,重在对文章篇章结构的领悟。

不同年段,对欣赏评价的要求也有不同。低年级的欣赏评价,只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把自己觉得好的地方读出来即可。中年级,要能够对具体的词句说出自己的看法,还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高年级,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文章的看法,还要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口语交际与习作模块:教学中对人教版“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进行整合。先从教材的设计来看,结合“口语交际”的要求和“交流平台”的内容,设计口语交际的话题。从口语交际向习作进行自然过渡。口语交际的内容往往与习作的内容紧密相连。口语交际的过程往往也是习作指导的过程。

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整本书的选择要和教科书中的单元有密切的联系,有的是主题的相似,有的是体裁的相似,有的是内容的相似,从这些相似点入手寻求结合点,然后确定应该读哪本书。选好书以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由阅读。

一二年级阅读整本书,可以由教师讲给学生听。三四年级,教师可以先进行导读,激起读书兴趣,学生在阅读期待中阅读。五六年级,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提出自己的问题。自由阅读以后,进行读书交流。读书交流大概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二是领悟表达,欣赏评价。大体的操作方法与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模块相类似。不同的是,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更大,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更多,学生进行细节挖掘的时间更长,培养学生伸展、评鉴、创意阅读能力的机会更多。

语文实践活动模块:“语文实践活动”与“语文实践”有区别。“语文实践”是指学生听说读写等一切与语文能力有关的实践,在前面任何一个模块中,学生都是在进行“语文实践”,并且是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发展、提高。“语文实践活动”,是以某种语文实践为主所组织的活动,活动因素多,参与程度高,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方式:课内的语文实践活动和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内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和单元联系。比如,在上完人教版四年级童话单元,整本书阅读讨论了《木偶奇遇记》,安排了“编写剧本”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写的童话或者《木偶奇遇记》中的某个段落编写成剧本。编写剧本,一是让学生简单认识剧本与文章的不同,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把自己的文章进行精细化描写,让人物形象更丰满,目的是锻炼学生文字的表现力。编写以后,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表演,学生再通过表演加深对剧本的理解,边排练边修改。最后,在全班进行表演。同样是“编写剧本”,每个年级都可以进行,只是要求不同,四年级能够按照剧本的基本样式对人物语言动作进行细化就可以了。

五、六年级可以在语言刻画和表演上再提高要求。

由于单元整体教学是我在学习与尝试的阶段,因此暂时我只是实行前三个模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后面模块也操作起来。

推荐第9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采用“三精带一略”的形式构建,选编了精读课文《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略读课文《珍珠泉》,一个语文园地。自然景物旖旎绚丽,四篇课文视角迥异,各具特色:呢喃的紫燕、婀娜的柳丝、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如珍珠般的泉水,这些美景在作者的笔端涓涓流淌,点点入胸的鲜活文字更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本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赏析之余还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搜集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学生分析】

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一组课文学起来比较容易,因为燕子、柳丝、荷花和泉水这些景物都是学生身边的景物,加上以前又接触过类似的文章,一定会兴趣盎然。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还要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这一点教师不能停留在苍白的写作技法的指点上,而应该结合课文,寓方法于文字中,使学生易于接受。

【教学设想】

1、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观察身边的景物,加深切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创设情境,美文美读,在反复诵读中积累优美句段。

阅读名家的相关文章,扩大对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3个字,积累优美句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观察身边的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观察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配乐磁带。

2、走入自然,观察身边的景物。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走入自然去观察身边的景物,一方面激发学生学文读文的热情,同时也为 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做好铺垫。

二、基本策略

1、初读感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采用指名读、同桌检查读、比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悟读思考,做到文通字顺,读得正确、流利。

2、精读品析。这些课文文质兼美,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想象,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课文的观察方法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3、延伸拓展。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积累优美句段。

三、各有侧重

1、《燕子》:

这篇课文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描写了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课文以燕子为线索,按燕子的外形特点、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燕子飞行和停歇的顺序记叙的。全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最佳范例。

⑴ 教学前教师可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或者组织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春天的景色,还可以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有关春天和燕子的课件。

⑵ 教学中可以从燕子入手,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还可以把燕子和春天的景色联系起来观察,展开想象,体会燕子给春天带来了什么。学习课文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学习到的由近及远的观察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观察中去;通过朗读,整体把握全文,突破重难点。要通过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生机勃勃。朗读中,要注意让学生多读并体现读的层次;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从“斜着身子”感受到燕子的飞行姿势,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自在。通过“掠过”,体会燕子飞行之快速;从中了解作者对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特有偏爱,以及赞美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感情。

2、《古诗两首》: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

⑴ 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点观察柳树及其生长情况,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情景。如果因季节观察不到,可以让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看一看。教师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或图片。

⑵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铿锵,学习时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注意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

3、《荷花》: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⑴ 激趣导入:你们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资料,展示一幅幅荷花图。

⑵ 引导学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重点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⑶ 鼓励学生把自己找到的有关歌颂荷花的诗文交流一下。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荷花,了解它被历代人们所喜爱的原因。

4、《珍珠泉》:

这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目的是在让学生自读自悟中,了解珍珠泉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了解叙述的顺序,积累课文优美语言。本课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连接语中的学习提示,自学自悟,教师点拨指导。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连接语,明确阅读要求: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然后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初读,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读后的印象和感受;再读课文时,就课文提示,展开讨论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最后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感,积累优美语句。

四、拓展活动

本组教材的拓展活动应与语文园地的学习结合起来。一方面搜集列举中外名家对大自然的精彩描写,并鼓励学生经常积累,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引导学生在说说写写中提高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习作的内容暗含了写作方法的指引,如抓住特点写,按顺序写等,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在一系列的语文活动中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推荐第10篇:第二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1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

年级组:四年级

名:蒋明丽

日 期:

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3篇精读课文《故乡是北京》、《我爱家乡的柿子》、《可贵的沉默》,一篇略读课文《沙滩上的承诺》,以及“语文实践活动1。

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感受山区的孩子在收获季节采摘的乐趣;懂得父母等亲人关爱自己,自己也应当关爱他们;指导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生活中跟普通人一样,又一颗善良的、热情的心;同时,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

体现课表新思想:本单元继续学习朗读和默读课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注重语感的培养。生活中懂得做人做事要自尊自强,教材充分体现了人文性。教材强调了课内外结合,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

教学目标:通过朗读、质疑、小组合作、搜集资料等方法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自尊自强、不怕艰难、勇于实践的精神;学习他们平易近人的作风。继续学习朗读课文和默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继续进行查字典积极类词语、运用词语等方面的练习;通过班级玩具展示会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

教学重点: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作方法,继续学习朗读课文和默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继续进行查字典积极类词语、运用词语等方面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

教学难点:学习写作方法,继续学习朗读课文和默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11篇:单元整体

单元整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新体系

文章作者:李怀源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3·3C

小学语文,历经百年,争论不断,时至今日,难以两全。语文课程目标,要么大到精神灵魂,要么小到标点符号。而学生语文能力不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语文真的那么难教,那么难学吗?需要我们正本溯源,明确方向。

1912年,当时的教育部颁布《小学校令》,在课程设置中提出设“国文”一科,小学语文开始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同年,公布《教育部订定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提出“国文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明确了“语文”的课程目标。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描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如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语文学习体系。

我校历经10年,一直致力于在语文学科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10年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变革,已经初步建立了小学语文课程的新体系。这个体系我们称之为“小学语文单元整体课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课程的内容包括:教科书、整本书和语文实践活动,建立了基本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操作体系、评价体系,在实践的意义上,已经重建了小学语文课程。

确立一个核心目标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言文字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文字运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听说读写活动中的运用;一是文学活动中的运用。“运用”也有两个层级,一是学习者自身的听说读写运用能力的发展,一是欣赏他人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因此,小学单元整体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课程标准》规定的学段目标不清晰,层级性不明显,有些甚至不可操作,不可检测。如,朗读的目标。第一学段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规定,6年12学期的区别只在于“学习用”“用”“能用”,而“正确、流利、有感情”根本没有具体要求。这样就造成实际教学中,教师凭个人经验和理解进行教学,致使课堂情感泛滥,而朗读水平不见提高。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课程,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目标,把课程目标分化到12个学期。每学期的课程目标都从四个方面设计:一是学习能力,二是学习策略,三是学习习惯,四是学习量。能力目标,就听说读写能力等语文能力进行了规定,在不同的年段都有了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习惯目标,规定了学生的写字习惯、读书习惯等方面,具体要在每个年段达到的标准。数量目标就是规定了每学期学生要认识的字数,必读8本书,背诵25首古诗词。

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做好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语,以“能”“会”作谓语来进行表述。每节课只有一个核心的目标。教师要根据所教内容确定一个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这个训练点要能够从课文的特点出发,确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比如,学习《称赞》这篇课文的目标,学习如何去称赞别人。结合课文的语言,学生先要看小刺猬和小獾是如何称赞对方的,知道称赞要从内心出发,要能够使用恰当的语言。然后,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自己的语言去称赞。最后,学生把相互称赞的对话写下来。这篇课文学完,学生就能够对“称赞”有更深理解,也能够在现实中运用。

人文性的目标在课程目标和课堂目标部分都没有明确设计,一是不好检测,二是不好操作,三是不好界定。以人文的方式来教,就是我们的目标。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不

进行繁琐分析和空洞说教,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能够主动建构语言文字的意义,能够自主架构语文学习的经验体系,我们认为就是最人性化的。

构建两种教学模型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学习目的,也是学习过程。学生只有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

单元整体课程下的教学以单元为基本的教学单位;以整合为基本的教学理念;以自主探究为基本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把教科书的单元作为一个单位,增加单元内课文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习,扩大思维空间,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比对。一个单元的教学找到一个语言文字运用的点,如,“对话”“细致表达”“改写”等。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带领学生,学生需要自己发现,自己感悟,自己实践。

现实中的教学需要基本的模型,老师使用这种模型容易教,学生使用这种模型容易学。单元整体教学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构建了两种教学模型。

模型一:“识字”“朗读”“写字”“积累运用”

低年级往往与中高年级没有差别,语文教师重课文理解。低年级的课文浅显易懂,学生读几遍就能通晓课文的大意,能够明确课文主题。低年级课文教学无须太多理解,所以,我们把一个单元的教学划分为:识字、朗读、写字、积累运用。完成识字任务,在识字的基础上,能够积累识字方法,懂得识字规律,进行有意义识字。在课内进行朗读指导和实践,让朗读真的成为一种能力,一种习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式。完成写字任务,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内写字,做到规范书写。积累词语、句子,在课内能够有效运用。

如,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小故事大道理”单元,本单元包括《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酸的和甜的》等5篇课文。

识字模块。运用多种方式识字,通过课题、图片识字,通过读拼音识字,在课文语境中识字。等学生基本完成识字任务以后,进行归类识字,把一个单元的所有生字放在一起,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构字规律。学生会发现:“挂”“哇”“蛙”有联系,“狐”“狸”“猴”都是反犬旁,等等。在学生已经认识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分类,分类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生握有这个单元所有字的字卡,就像拿着一把扑克牌,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则随意进行分类组合。分类的过程就像一个思维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手动脑,用多种方法分类,全班再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学生会不断使用这些汉字和词语,把识字和应用结合起来。朗读模块。本单元的课文中,对话比较多。因此把朗读对话作为本单元的重点。先出示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让学生自由练习。因为这组对话充满童趣,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学生读这组对话就是在本色表达,教师不用做太多指导,学生朗读对话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对话朗读好了,课文也完全理解了。读好这一组对话,再去其他课文中找出对话,用线画下来,同桌练习读。那些课文中的对话前后都有一些提示语,教师提醒学生关注提示语,按照提示进行朗读。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不仅训练了朗读能力,还学习到朗读的方法。没有提示语的朗读要根据人物的身份读出相应语气,有提示语的,要根据提示语,如“焦急”“笑着”等读出相应语气。这样,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就落在了实处,不是随意的拿腔拿调的模式化朗读。

写字模块。写字指导,在完成归类识字的前提下进行“归类写字”。学生按照字形结构来写,在不增加写字数量的情况下,准确地观察字形,能够书写好字的间架结构。“归类写字”让写字也变成了一种有智慧,有思想的行为,而不只是机械训练。

积累与运用模块。积累运用词语。教师引导学生对词语归类,如,无边无际、弯弯曲曲、又细又长、断断续续、无影无踪、迫不及待等。积累运用句子。出示《小柳树和小枣树》中的“春天,小柳树发芽了。过了几天,小柳树的芽儿变成小叶子„„”出示桃树从发芽到结果的四幅图片,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用上连接词,来说几句话。以上是常规的积累运

用,本单元的重点是学习对话。出示《坐井观天》中的对话,让学生观察标点符号有什么不同?教学生认识“引号”。体会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的语气。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和小鸟说些什么?同桌两人设计一段对话,来演一演。然后,设计情境“一天,小羊想去河对岸找妈妈,忽然碰见了大灰狼。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让学生根据图片自编对话。

本单元的教学,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主要目标,在常规的“归类识字”“正确朗读”“指导写字”“积累运用词语”的基础上,确立了“对话”这个语言训练点,在朗读和积累运用模块,突出了“朗读对话”“学习对话”的重点。

模型二:“预习——理解”“领悟——表达”

中高年级的教科书教学,按照两个模块进行,一是预习和理解,在预习的基础上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质疑,根据质疑进行一个单元的教学。学生的质疑,一是词句理解;二是内容理解;三是表达方式。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预设进行教学。学生能够读懂的不讲,学生能够讨论解决的不讲。领悟重在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一是文章的结构特点,同一个主题之下,不同的课文是如何安排的。二是语言特点,每篇课文的主要语言特点是什么。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从欣赏的角度品评语言。

如,《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有一段话:“狂风终日在他身边呼啸;冰雹敲打着他的面庞;凶猛的大鹰在他耳边尖叫,用无情的利爪撕裂他的肌体。”有学生朗读后感觉到有点别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种别扭的感觉是怎么造成的呢?看最前面的词语“狂风”“冰雹”“凶猛”“用”,这些词语不对称,动词所放的位置也是不一致的,这样造成了句式不够工整,所以读起来别扭。得出结论以后,老师带领学生把这段话改成工整的排比句。本单元的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达得不够好,学生按照这个例子找出来进行改写。本单元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就变成了“改写”。学生做得有滋有味,并且很有成效。这样的改写过程,学生对各种句式有真切的了解,并且在写作中会有意识运用。

中高年级的操作板块是大体相同的,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变化的。三年级上学期,每个单元都要进行课内的预习,随着年级升高,学生逐步实现自主预习,到六年级下学期,不但是预习由学生自己完成,其他学习板块也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组织讨论,组织评价,教师只是学习的参与者。

打通三个运行板块

单元整体教学除了用以上的模型完成教科书教学,还与教科书的单元相联系,每个单元都包含读整本书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这三个运行模块以单元的语言文字运用为基本的整合点,在完成常规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又突出各个板块自己的功能。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科学的思维方法”单元教学。教科书教学分为:“预习——理解”模块与“领悟——表达”模块,读整本书进行了《一百条裙子》的导读,语文实践活动是“有趣的对话”。三部分内容统一在“对话”的核心目标之下。“预习——理解”模块。在整体感知、理解词语后,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抓“合二为一”理解《矛和盾的集合》;抓“傲慢”理解《陶罐和铁罐》。然后,小组合作,找到《科利亚的木匣》和《狮子和鹿》这两篇课文的关键词。抓“想”理解《科利亚的木匣》,想什么?想明白了什么?根据什么想的?抓“抱怨”理解《狮子和鹿》,鹿抱怨什么?为什么抱怨?结果怎么样?“领悟——表达”模块。先让学生了解4篇课文的结构,这4篇文章都是先讲述一个故事,后总结出一个道理。再让学生欣赏语言,主要是欣赏《陶罐和铁罐》和《科利亚的木匣》两篇文章里面的对话,进行改写,把《矛和盾的集合》改成发明家和朋友对话的形式。把《狮子和鹿》这篇课文,改成鹿返回鹿群后,把自己的经历与朋友对话的形式。“读整本书”的导读课。《一百条裙子》这本书学生提前没有读过,老师用导读的方式,让学生关注到书中的对话,采用推测的方式,猜想故事的情节发展。

首先让学生来看一段对话。是书中主角旺达和佩琪的对话,让学生试着找出语段中

的提示语,读一读,看看在这段话中能获取哪些信息?说说,此时的旺达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然后,出示书中的句子,让学生猜测平时的旺达是什么样的?与同学的关系怎样?最后,让学生读这本书,建立完整的旺达的印象。

学生读书后,组织学生进行读书讨论,讨论情节的发展,讨论书中的人物,欣赏书中的语言,重点是欣赏书中的人物对话,从对话推想人物心理和性格,是读这本书的主要学习目标。

语文实践活动“有趣的对话”。活动分三步:

一、游戏。出示句子“你真行”。游戏规则,给提示,读句子。分别出示生气、夸赞、怀疑等提示语,让学生来读。学生通过读,明白同一句话,语气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二、对话练习。出示三组对话,分别空出提示语部分。要求填入不同的提示,表达出想表达的意思。

三、根据提示,编写对话。设置情境,学生根据情境,编写后面的对话。通过这三个小活动,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也关注到对话这种形式。

在原有的故事情境下,根据合理的推测,把课文改成对话,关注适当的提示语。这是在二年级学习对话的基础上的再次提升。到了四年级,再让学生根据对话揣测人物的心理,然后给学生人物的心理描写,让学生根据心理活动,写出适当的对话。经过这样不断地练习,学生在生活中的对话水平,在习作中的人物对话也会写得越来越好。

评价四项基本能力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以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为指标。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评价方式有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三种。

过程评价就是在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校利用自行编写《小学生基本能力简明手册》《家校联系薄》对学生进行评价,每个评价都设置了自评、互评、师评三个方面。前者重在评价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后者重在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评价中,都有家长评价栏,家长评价学生在家的读书习惯等。每周放假都要进行这种评价,家校能够沟通,学生在自评、互评和教师家长评价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定位,做出反思和改进。

终结性评价,一般是学期末对学生做出的评价。评价分为现场测试和纸笔测试。现场测试,是学校语文教师对全校所有学生进行测试,朗读能力、诗文背诵等进行一对一测试。纸笔测试,是用考试卷的形式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进行评定。每张期末试卷都分为:听力、阅读、习作三部分。分别测试学生的听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

1.听力测试

测试能力点:(1)提取主要信息。包括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等。(2)分辨细节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名等。(3)理解判断。根据听取的信息对某些问题进行判断和选择。

2.阅读能力测试

短文体裁包括本册教科书单元中的主要文体。1~2年级,3篇短文,每篇短文字数在200字内。3~4年级,3~4篇短文,每篇短文字数在500字内。5~6年级,4篇以上短文。每篇短文字数不超过1000字。

测试能力点:(1)整体感知能力。“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把文章看成一个整体来全盘考虑。例如:要求学生给文章加个题目,明确文章的写作目的,思考文章的主题,以及解释地图或表格的主要涉及范围和作用,等等。(2)提取信息能力。“获取信息”要求读者关注文章的细节,把所提问题与文本中的具体信息建立联系。学生一方面要能够找到文本中直接陈述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具体信息;另一方面,还要能够对这些字面信息加以比较和区分,得到一些隐含在文中的、文章没有直接说明的信息。关注并提取出明确陈述的信息”要求学生找到文章中明确陈述出来的信息,这些信息就在文章的句子或词语中出现,学生可以直接获取。(3)推理判断能力(形成解释的能力)。“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要求学生超越句子和词语的层面来加工文本,将文本的各部分信息综合起来建立联系,或是更为深入、广

泛地思考文本的内涵。“形成解释”要求学生扩展最早对文章形成的初步印象,对所读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解。这要求学生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思考。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评价体系,都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重视学生对文中信息的整合,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如,学生应该能够在全面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联系各个部分的相关信息,对文本进行逻辑上的理解。如,要求学生超越句子和词语的层面来加工文本,将文本的各部分信息综合起来建立联系,或是更为深入、广泛地思考文本的内涵。(4)反思评价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把文本中的信息和从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建立联系,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中表达的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读者首先应该能够全面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然后和自己所支持的或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所形成的观点作比较,证明、维护自己的观点。如,要求学生不受文本影响,客观地思考文本,评价它的性质和适用性。如,要求学生展开对文本的批判性思考。这种对文本的批判性思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文章内容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征等方面的评价。如,要求学生跳出文本,客观地看待文本,对它进行批判性的衡量、比较。(5)领悟表达的能力。根据我们平时的教学,让学生对文中某些词语、句子、段落的表达效果进行揣摩。对整篇文章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方式进行举例分析。不提倡用“总分总”“中心句”“承上启下”“比喻”“拟人”等进行概念化分析,提倡以具体词句段为例,进行分析判断。

3.习作能力测试

1~2年级,1篇看图写话。3~6年级,2篇习作,一篇实用性习作,一篇创造性习作。结合本册教科书所学内容,确定习作的重点。

测试能力点:(1)审题能力。根据题目的明确要求,完成符合要求的习作。(2)选材能力。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材料选择,材料能为文章服务。(3)立意能力。学生选取的事例,表现的意义,能够和题目相符,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4)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学生基本的字词掌握能力,由教师和学生自己进行。一般是做这样的操作。期末复习时,教师提前把一学期所有需要掌握的生词,用按拼音写汉字的形式,出一张试卷。先是学生自测,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默写,写完后,学生自己订正,不会写的词语重点练习。过一段时间,再让学生重写这张试卷,写好后,同桌互相订正,不会的词语进行交流,想办法记忆书写。期末考试前,教师组织全班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等级划分。把词语测试的自主权交给师生,目的是把以往重记忆、重理解的词语教学,变为重应用的词语教学。

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评价,就让师生从机械记忆的学习中走出来,走向实际运用,通过评价真的改变了教学。

总之,单元整体课程从目标设计,到教学实施,再到学生学习能力评价,都试图把学生学习能力放在第一位,确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水平。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小学部)

第12篇:单元整体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

单元整体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

垛庄小学 公延伟

4月22日我们语文组在会议室共同学习了临沂市新的教学方法,方法新颖,独具特色,使我们这些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受益匪浅,让我认识到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新教学策略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会不断的提高、升华,更好的为小学教育服务。

以前我们的学习总会把课文当作重点,单元导语曾经受到过不屑一顾的冷遇,原因是以前没有认识到单元导语蕴含的内在价值和对学生的指引作用。但在的单元整体教学,首先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单元导语,让学生根据单元导语,制定自己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并且引导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并将这一单元列出提纲。看了单元整组教学的介绍,才知道我们在教学新的单元时,不能将每篇课文单独来备课,而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单元,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个单元学什么,自己将要经历什么,兴趣点与疑惑点在哪里,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一个相对大的范围内确定学习目标。我们将“单元整体感知”独立成一个课时,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学习我还发现单元整体教学还具有以下优点:

(一)这种“单元整体教学”与学生自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能有助于学生的全员参与,整体提高。单元教学的时候,都要求学生先自学每篇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提出并交流。由于交流阶段一般在自学基础上进行。交流内容一般为:学懂学会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或值得讨论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以求得到解决。全班同学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由于单元教学的速度快,效率高,因此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进一步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不但有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还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单元整体教学不仅是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一次考验。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更加努力的在学习中探索,在总结中提高使自己更快的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第13篇:单元整体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

单元整体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

为解决一线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困惑,促进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好研网组织全省高中语文教师\"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在线研讨的活动。以下是我对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以前我们的学习总会把课文当作重点,单元导语曾经受到过不屑一顾的冷遇,原因是以前没有认识到单元导语蕴含的内在价值和对学生的指引作用。但在的单元整体教学,首先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单元导语,让学生根据单元导语,制定自己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并且引导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并将这一单元列出提纲。看了单元整组教学的介绍,才知道我们在教学新的单元时,不能将每篇课文单独来备课,而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单元,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个单元学什么,自己将要经历什么,兴趣点与疑惑点在哪里,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一个相对大的范围内确定学习目标。我们将\"单元整体感知\"独立成一个课时,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学习我还发现单元整体教学还具有以下优点:

(一)这种\"单元整体教学\"与学生自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能有助于学生的全员参与,整体提高。单元教学的时候,都要求学生先自学每篇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提出并交流。由于交流阶段一般在自学基础上进行。交流内容一般为:学懂学会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或值得讨论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以求得到解决。全班同学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由于单元教学的速度快,效率高,因此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进一步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不但有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还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通过这次\"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在线研讨的活动,我感觉到单元整体教学不仅是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一次考验。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更加努力的在学习中探索,在总结中提高使自己更快的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更多原创word格式教学心得体会http://www.xiangdang.net/worddoc.aspx?id=121

第14篇: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要全面系统地去研究和讲解,不是一时半刻能做到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一)

在学生的学习道路上,语文是极为重要的一到门槛,中国的文字连在一起时,常常在不同句子中有不同的意义们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老师,在学生结束小学的学习后,更进一步的学习语文时,我们一定要为学生的学习打好基础。在这里我有一点小小的教学感悟分享给大家。

在教学中趣味和知识性同等重要。在学生发下课本之后,有的人对课本感兴趣,就会翻一翻书,看看有什么样的故事囊括在书本里面,有的人就直接将书本塞进书包里,看都不看,这就要看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样的引导和帮助,使得学生都能爱上语文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再不济也可以使那些不感兴趣的同学提高语文这一科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知识幽默的讲述出来,像讲故事一样有趣,不会使人厌烦,就要看教师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以及在表达方面的能力能不能贴近学生一点。

干巴巴的讲述知识点,根据教学辅导书上面照本宣科的分析,学生的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就会下降,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是管不到学生在脑海里想什么的,就像有一句俗语说的一样“强扭的瓜不甜。”强迫学生去学习只会弄出反效果。所以将自己的准备工作做好,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才能是教学趋向有益的一面。

学习要有深度,学生自己的想法比教师的想法更加的宝贵。在一些美文赏析的过程中,我们总会说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同学们以后该如何如何做,这样反而是遏制了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束缚了他们的思维。我们要做的其实是将一些能够在初中阶段被学生所欣赏的,适合他们阅读的文章做一个推荐,布置写一篇文章,学生的所思所想就表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看到他们对于文章的鉴赏能力。这样的能力需要依靠学生自己去领悟,我们教师只能在旁边引导,提供一点思路,开阔他们的眼界。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二)

虽然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只有短短两年的时间,但是我却深深的感受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了,这时每位语文老师都需要仔细思索的,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

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1、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

米开朗基罗在被视为平常的大理石中发现“大卫”,牛顿在苹果落地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卞和在执著信念中发现和氏璧。要想让学生能发现美,除非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眼睛。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运用自己眼睛感知生活中真善美。这里有母亲的呵护,朋友的问候,老师的关心,一丝一缕中都寓含浓浓深情。

朱自清在《背影》中发现浓浓的父爱,冰心在《繁星》《春水》中感受到爱的温馨。要从身边琐碎生活小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从花的香、草的绿中体味自然,从阳光的明媚感受到生活的快活,从绚丽多彩中感受到生命的丰富。

2、培养学生深刻思考意识

感觉于世界丰富多彩,体会生活绚丽缤纷,要能学会思考。创造人的是自然,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要能感动于社会中事、物、人,并且能激荡内心的扬善溢美的思想情感。

学会因事悟理、由情至理,上升到对生命意义感悟,对生活哲理思考,提升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探究生活的真谛。

四、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生存的环境变得愈来愈恶化,矛盾愈来愈尖锐,竞争愈来愈激烈,节奏愈来愈紧张,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这一切,都给人,也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

1、要宽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不斤斤计较他们的过错,更不能和自己的学生斗气,如果老师能宽容他们,能唤回学生内心深处善良的本性,学生会更快的改正错误。

2、要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好学生的表率。

我们不能在自己心情好,工作顺利时,就对学生和蔼可亲;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自己心境不佳,情绪低落时,就把不愉快的情绪发泄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自己的出气筒。这种对学生忽冷忽热的态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到不把情绪带进课堂,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努力使自己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对学生热情、耐心。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三)

语文教学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要全面系统地去研究和讲解,不是一时半刻能做到的。在此,我仅从写作方面进行一些简单的总结。观点想法不算成熟,有待大家共同探讨和激励。

几年下来,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学生语文成绩很好,也写得一手好文章,可是他们中大多数不太喜欢语文课,因此上课也是漫不经心的;另外一些学生很认真,语文课上老师说的每句话,板书的每个字,他们都会记录下来,可是语文成绩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结局?原因很简单,前者爱看书,而后者却把看书当成了任务,努力完成,体味不到其中的任何乐趣。针对这种现状,我认为语文教师给自己的定位就十分重要了。

第一,充当引路人角色。

首先我们要充当引路人,引领我们的每个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当你把阅读变成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还用担心读书认真不认真的问题么?所以,面对初一的学生,我并不急着分析课本,而是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把其中的经典情节用幽默的语言简单的讲给学生听。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吊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自发的去找名著阅读,这样比你苦口婆心的向他推荐,声色俱厉的强令的效果要好得多。

第二,活跃课堂气氛。

分析课文时没有一个人喜欢板着脸的严肃说教,孔子说的好:\"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找到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相关话题后,我尽量让学生笑着听课,随意发言,只要是跟这个话题相关的,你想说就说。慢慢的,学生有了更高一层的要求,他们有了写的欲望,很想把心里话写下来,因为是自发的写作,他们也会自觉的锤炼字词,不厌其烦的改。我想,到了这个程度,我们还担心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么?

第三,注意语文课的深度。

我觉得语文学习决不能停留在表面。所以,我经常给学生读美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蕴涵的哲理,提醒他们其中优美字词句的意境,并要他们写下听后感。这样训练的结果,学生从文章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而且因为听的多,视野也开阔了,写起作文来也是素材多多,观点新颖,经常会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出现呢!

第四,让学生养成写随笔日记的好习惯。

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一方面为将来提供了一个回忆的出口,让大家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另一方面也是为写作积累素材。很多学生一到写作时就觉得没有东西可以写,就是因为缺少了生活的素材。

第五,养成摘抄的习惯。

但凡平时觉得优美的语句,可以摘抄在一个本子上。还有一些名人名言啦,名人事迹啦,作为写作时的范例引用,增强写作说服力。不至于使文章显得过于空洞。

第六,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

要求每一位同学按照学号的顺序,一课一生,在课前三分钟进行一个简短的演讲。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口才。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演讲势必要做一些演讲准备,收集材料等。对写作也是有益的锻炼。

以上是关于加强写作能力的一些浅见,写出来只是想告诉大家,语文教学效果的呈现必须以老师与学生的完美配合为前提。若忽视这一点,教语文真成了费力不讨好的事了。

第15篇: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2012年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然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只有短短两年的时间,但是我却深深的感受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了,这时每位语文老师都需要仔细思索的,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把心贴近每一个学生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七(9)班的卢美琪和七(10)班的曾福川是极具语文天赋的两位学生,她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浓烈,文笔优美,阅读鉴赏及审美能力都很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老是给她们灌输要争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闯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在两个学期的每次考试中,他们都能考出理想的分数。

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还可往上一些,我把他们归为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趋势,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

3、给差生以上进心

在一个教师的眼中,学校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七(10)班有个叫陈钦鹏的同学,学习上一窍不通,但他会设计一些小东西,因此我常常在语文课上穿插一些设计灵感,让他表演,获得大家称赞,还有一位童欲坚同学,学习极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难题(也许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机会大肆渲染,鼓励他,促使他上进。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有了一点学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早读时间为25分钟,分为集体读和自由读,或者集体读和听写两段。效果也许会更佳。默写和听写的内容仍由小组长负责批改。小组长必须把组员易错的字反馈给科代表。科代表必须找时间在黑板上给与提醒及订正。

晚自习的时间,应该给学生安排作业。作业的安排可分层设计。强调把作业当考试,保持考试时的高度紧张感。这里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差,如未安排作业,整节自习他们只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发呆。

说了这么多,最根本的仍需要学生有好的学习态度,仍需要学生愿意去学。如果只是我们老师“一厢情愿”,我们再多的方法,再多的策略也枉然。

第16篇: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殷开琴

用精心设计的独特新颖的创意导入新课,在不拘一格,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的开头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一段充满哲理或诗意的导语;可以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笑话或小故事;可以用一处特定的情境,还可以几者相互结合,但是不论选取哪种方式都要切合文章的内容。例如,在讲授吴晗的《谈骨气》时,可以运用特设的情境,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国老板制造的罚跪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决不下跪,多数人赞扬这位青年有骨气,然而也有一些人说:“只要有钱,跪一次又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通过以上,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增强了学生装对骨气的认识又能鼓起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劲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断创新知识传授方法,力求满足学生求异思维需求,在变更求新中激发学习兴趣,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讲课讲得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肯定是令人痛心的事。因此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不断改变授课方法,并在变中求新,以新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岳阳楼记》时,教师应当抛开古文串讲的方式,用逐步提问题的方法如本文描绘了岳阳楼的哪些景色?作者通过写哪些具体事物来写景的?为什么同样写了岳阳楼的景色,给人的感觉不同呢?写景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等等,学生为了找准找全答案,就会兴致勃勃、积极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这样做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兴趣,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效果非常明显。

要让学生唱主角,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为己任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以鼓励他们争取下一次的机会,答错了,应及时引导找出找准正确的答案。锻炼学生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兴趣是学习过程中的催化剂,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要教给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所谓“授人以渔”就是指教给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讲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与创新的能力。例如,运用衬托手法,可以突出人或事物,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杨万里诗中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句足见衬托在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何其重要。(1)次要人物形象能衬托主人公的形象,突出文章的中心,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在于勒回国前急切的盼望于勒的到来,当真正见到于勒时就一味的撤离“禁地”而若瑟夫则不同,他不为父母的做法所左右,而是毫不犹豫地给了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与父母的异常表现和作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2)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王原坚的《七根火柴》叙写了无名战士为保全七根火柴献出了自己年青的生命的革命事迹,文中七根火柴的火柴头成了无名战士忠诚于党的红心的象征,它所燃起的熊熊大火给革命带来了光明和温暖,通过写火柴头和熊熊篝火烘托了无名战士形象的高大。(3)经“虚幻”的情景衬托现实社会,如杨朔的散文《海市》,作者描绘了一幅海市蜃楼的幻景图,影影绰绰若有若无。它实而不见,转瞬即逝,惚恍迷离,变幻莫测。其实醉翁之意不在海市而在用虚幻的海市衬托真实的——长山列岛,它比起那飘缈的幻想景还要新奇,还要有意的多。通过衬托作者着力表现了故乡渔民的美好生活,赞美了祖国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衬托的作用就是烘托人物形象或衬托事件伟大意义,深化文章的主题,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把握衬托的作用,把做课内的阅读转化为做课外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俗话说“手”是人的第二面孔善于运笔的作者不再直接描绘命运的好坏,而是通过“第二面孔”的描写反映人的生活,折射人的命运,展现人的性格。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写了少年闰土的手是红活圆实的,同时也写了开裂的像松树皮的中年闰土的手,两次写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闰土在黑暗的社会里悲剧性的命运,从而反映了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了这一主题。阿累在《一面》中写到了鲁迅竹枝似的手表现了他为了党的革命事业累坏了自己的身体,凸现了革命斗争中人物的精神风采。通过以上两例主要让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抓住典型细节描写这种写法。使学生变分析课内情节转化成会分析同种类型的课外阅读段的能力。多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学习中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对语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在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求教师要有真正驾驭课堂的能力,多用启发式、讨论式、点拨式等生动活泼、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

第17篇: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在这一年里,经过学校领导的几次教育培训和同年段老师的指导,我懂得了一些经验,以下是我在七年级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把心贴近每一个学生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七(5)班的美琪是极具语文天赋的学生,她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浓烈,文笔优美,阅读鉴赏及审美能力都很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老是给她们灌输要争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闯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在两个学期的每次考试中,他们都能考出理想的分数。

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还可往上一些,我把他们归为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趋势,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

3、给差生以上进心

在一个教师的眼中,学校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有个叫陈钦鹏的同学,学习上一窍不通,但他会设计一些小东西,因此我常常在语文课上穿插一些设计灵感,让他表演,获得大家称赞,还有一位童欲坚同学,学习极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难题(也许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机会大肆渲染,鼓励他,促使他上进。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有了一点学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二、把业授给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

1、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我通常上课的进度不快,我的每堂课要能使每个同学听懂,每个同学有所得。特别是按照游董所提出的“分层导学”的教学理念,先在导读提纲指引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2、课堂提问针对每一层学生

重点难点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

3、课后辅导落实每一类学生

培优补差是落实的重点,对待优生我在课堂上进行拔高训练,比如写作技巧的指导,阅读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让这类学生真正优起来,而对于差生则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关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浅易的阅读等达到一个巩固过程,这样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4、分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所布置的作业也有所不同。让中等生和优生能有个质的提伸,我增加了课外提升的练习。让差生对课堂上的基础知识在做巩固。

三、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语文,为以后的语文的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宋向瑞

语文教学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要全面系统地去研究和讲解,不是一时半刻能做到的。在此,我仅从写作、对待学生以及对自己的要求三方面进行一些简单的总结。观点想法不算成熟,有待大家共同探讨和激励。

一、关于写作

几年下来,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学生语文成绩很好,也写得一手好文章,可是他们中大多数不太喜欢语文课,因此上课也是漫不经心的;另外一些学生很认真,语文课上老师说的每句话,板书的每个字,他们都会记录下来,可是语文成绩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结局?原因很简单,前者爱看书,而后者却把看书当成了任务,努力完成,体味不到其中的任何乐趣。针对这种现状,我认为语文教师给自己的定位就十分重要了。

首先我们要充当引路人,引领我们的每个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当你把阅读变成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还用担心读书认真不认真的问题么?所以,面对初一的学生,我并不急着分析课本,而是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把其中的经典情节用幽默的语言简单的讲给学生听。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吊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自发的去找名著阅读,这样比你苦口婆心的向他推荐,声色俱厉的强令的效果要好得多。

其二,分析课文时没有一个人喜欢板着脸的严肃说教,孔子说的好:\"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找到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相关话题后,我尽量让学生笑着听课,随意发言,只要是跟这个话题相关的,你想说就说。慢慢的,学生有了更高一层的要求,他们有了写的欲望,很想把心里话写下来,因为是自发的写作,他们也会自觉的锤炼字词,不厌其烦的改。我想,到了这个程度,我们还担心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么?

其三,注意语文课的深度。我觉得语文学习决不能停留在表面。所以,我经常给学生读美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蕴涵的哲理,提醒他们其中优美字词句的意境,并要他们写下听后感。这样训练的结果,学生从文章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而且因为听的多,视野也开阔了,写起作文来也是素材多多,观点新颖,经常会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出现呢!

第四.让学生养成写随笔日记的好习惯。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一方面为将来提供了一个回忆的出口,让大家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另一方面也是为写作积累素材。很多学生一到写作时就觉得没有东西可以写,就是因为缺少了生活的素材。

第五,养成摘抄的习惯。但凡平时觉得优美的语句,可以摘抄在一个本子上。还有一些名人名言啦,名人事迹啦,作为写作时的范例引用,增强写作说服力。不至于使文章显得过于空洞。

第六,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要求每一位同学按照学号的顺序,一课一生,在课前三分钟进行一个简短的演讲。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口才。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演讲势必要做一些演讲准备,收集材料等。对写作也是有益的锻炼。

以上是关于加强写作能力的一些浅见,写出来只是想告诉大家,语文教学效果的呈现必须以老师与学生的完美配合为前提。若忽视这一点,教语文真成了费力不讨好的事了。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百尺二中 宋向瑞

非常感谢科组给我这样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对于语文教学,我是一个新手,新手上路,还望大家多多关照。

语文教学到底该是什么样子,应该看以什么为标准。

若以听课老师有东西可听可看,那肯定要求“互动”“层层设问”,从教师的“巧问”到学生的“妙答”,能引向高潮的便是好课!

若以学生听得有趣为标准,风花雪月武打言情迎合学生趣味,也无可厚非,因为往往是学生说了算。

若以中考应试分数为标准,任何先进高明的理论都无济于事,任何花哨的教学都只能昙花一现。能考出高分就是好样的,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

很显然,我们不谈学生成绩是不行的,我们今天就谈谈“抓老鼠”的问题,谈谈怎样做个好猫?

参加工作以来,开过不少成绩分析会。好像领导说的最多的是:管理出成绩。我姑且不去评价这句话是否正确,但我确实存在一些疑惑:有些班级的考核分数遥遥领先,但考试成绩却一塌糊涂。有些班级的考核分数不尽人意,但考试成绩却名列前茅。但有些班级确实管理成绩和教学成绩都不错。由此看来,管理和教学不能说没有关系,确实有一定的关系。那它们存在关系的核心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精神状态以及班级所营造的良好学习环境。由精神,我想到了电视剧《亮剑》。我相信很多老师也看过,我喜欢看这部电视剧,尤其喜欢这样一句话: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道是个死,也要亮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这里提到亮剑精神,就是李云龙这支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我们不需要我们的学生同别人打架时拼的你死我活,但我们的学生学习时是否需要一种精神?我们的班级是否需要一种灵魂支撑?再说说环境,先讲一个简单的事例:我们经常去别人家做客,主人一打开门,如果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很干净的地板,那第一反应应该是要脱鞋。如果看到的是满地垃圾,我们肯定是直接进入。如果我们再脱鞋,那只有一种情况。我们的脑袋进水了。再说一个常见的现象:读大学时,如果一个女生宿舍6个人,有5个人在拍拖。那另一个女生出现的情况只能是两种:第

一、快疯了,受不了了,因为每个女生都在说自己的不BF如何如何的英俊?如何如何的体贴?第二种情况是:第二天马上找一个男朋友,要求会很简单:只要是个男的。说了这么多,只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环境和氛围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由此可见班级管理中班级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而不是学生把衣服的扣子扣好了,成绩就上去了。至于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也不知道。所以这个问题不展开讲。 下面谈谈一些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的做法:

一、将分层教学进行到底。这里我重点讲一下作业的分层设计。我觉得班上学生可分为ABCD四组。A组同学是没有作业的,他们在语文晚休时可以看小说,可以做其它学科的作业,他们是绝对的自由。我绝对相信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上掌握的情况。我们能做的是给他们开一些书单。B组同学的作业一般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C组同学以课内文言文,阅读,古诗为主。D组同学只需要要默古诗和抄文言文的翻译。D组的同学能考上50分,我就能开心10多天。当然除了这四组,也许有些班上级还会有特殊人物,他们的成绩比较有稳定性,一般在5——10 分。他们属于“高智商型”的学生,我们实在教不了,真的不想放弃,但也无可奈何。

二、课堂上的时间多些给学生。先说一个事实:上周三我们在舒早霞老师英明领导下开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备课组成绩分析会。我们没有按照以往的会议义务性轮流地说一些,而是每个老师都畅所欲言积极投入到讨论中去。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把自己的疑惑甚至好的建议拿出来一起交流,一起讨论分析。应该来说,我们每个人都获益匪浅。回去之后,我就在反思:我们能不能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多些时间让学生去交流去讨论。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我把它做为我教学的宗旨。一堂课45分钟,如果整节课都是我们在讲,累不累啊?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我们整节课辛苦地自认为把重难点滔滔不觉地讲得滴水不漏。学生掌握情况呢?这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我们觉得把该讲的都讲了,应该是 NO PROBLEM 。也许只不过是我们在聊以自慰罢了。也许只不过是我们在求个心安理得罢了。

三、再来聊聊一个古老的话题: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得确很有道理。我曾经无数次的对学生说:如果因为我教你们的语文,你们对语文感兴趣,自己会去积累,会主动去读,会主动去写。那我的目的达到了。学生因为老师的原因,而对学科感兴趣,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我就经常觉得留有遗憾:因为我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老师都是55岁到60岁的男老师,把我学习数学的兴趣扼杀在摇篮之中。如果换成年轻漂亮的女老师,那也许高考的数学成绩不至于那样“丢人现眼”。总的来说:要让学生对我们的语文学科感兴趣,得让他们对我们人感兴趣。所以我觉得一堂课的前三分钟先和学生聊聊别的,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如果学生见到我们就想K我们一顿。那无疑不管我们的课堂是多么的生动,不管我们是多么的有才华。不好意思,他们不感冒。他们只想早点下课去饭堂,或者整节课在想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扁我们一顿。

四、让“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不在成为一句空话。

这里重点讲一下书写。我相信大家都会认为学生的书写不是很重要,而是非常非常重要。前段时间蓦然发现很多省的文科状元都是女生,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许和她们的书写有很大关系。其实,很多聪明的男生,理科成绩尤其突出,但恰恰就是写的字能和医生相媲美,龙飞凤舞说得是好听,其实就是乱草一把。为了阅卷老师少烧一点这些乱草,我们有必要重复N次地提醒学生书写工整。从初一开始开设书法课,这也是一种趋势。当然,初三的学生也可以在早读前三分钟默两首古诗。要求只有一个,书写工整。如果长期坚持下来,收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五、让“小组合作”在作业的跟踪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我们给学生下达的作业任务,需要跟踪到位。我们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必须借助小组长的力量。班级的语文学习互助小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排。可以四个人一组,一个小组长。如果班上有足够的语文精英,也可以两个一组,一个组员和一个组长。组长对组员必须严格监督。比方说今天的任务是默写三首古诗。组长必须督促组员完成,并负责组员的批改工作。如未完成,组长必须陪同组员在下午下课后相约教室,继续完成那没有完成的任务,争取做到日日清。坚决杜绝组长与组员共同作弊。一经发现,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或者给定一周的任务,周五下午还未完成的同学,在放学后继续留教室战斗。同时邀请其家长来校上演新时代的“陪太子读书”。

六、合理利用早读晚修时间。

早读时间为25分钟,分为集体读和自由读,或者集体读和听写两段。效果也许会更佳。默写和听写的内容仍由小组长负责批改。小组长必须把组员易错的字反馈给科代表。科代表必须找时间在黑板上给与提醒及订正。

晚自习的时间,应该给学生安排作业。作业的安排可分层设计。强调把作业当考试,保持考试时的高度紧张感。这里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差,如未安排作业,整节自习他们只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发呆。

说了这么多,最根本的仍需要学生有好的学习态度,仍需要学生愿意去学。如果只是我们老师“一厢情愿”,我们再多的方法,再多的策略也枉然。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百尺二中 宋向瑞

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是一次通透的洗礼。如何教好新教材,用好教材,推进新课改,是对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教材的使用年级,我校语文组在校领导和其他年级语文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认真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些许成绩。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采取多种形式,落实培训学习

我校教研采取短期培训与长期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等形式,注重校本培训,每周定时定点学习,让理论学习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并在专门的研讨会上将教学中出现的预设外、生成性的问题共同解决;学校创设条件,选派青年教师到武汉等地参加新课改研讨学习班和新课标培训,同时请市、区教研员到校讲学、讲课,努力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思想呈现于一线教师面前,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系列手段使新课程理念渗透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观念上变“以教师为本”为“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教学中我们准确把握师生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舒张学生个性。在第一册的“口语交际――这就是我”教学过程中,我们为学生设立了语文学习的成长记录本,让学生写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自我介绍”,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其后的点点滴滴则是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如学习《理想》这一课时,结合课后名言,让学生在记录本上记下自己的座右铭,既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也让学生下意识地积累了许多知识。再如我们学习《邓稼先》和《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们请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偶像,说说为什么佩服他,那么自己准备做一个怎么样的人?鼓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志存高远,做一个有抱负的人。

二、深入集体备课,注重教学反思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集体备课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年的课改实验中,我们充分反思过去备课的弊端,在此基础上,对备课进行了改革,制定了\"集体备课、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新的备课方式。其中,集体备课是进行资源共享的前提,个人加减是体现教师个人创造和适合不同班级学生特点的保证。通过讨论,我们对新的备课方式形成了以下几条意见:第一,在备课形式上,我们提倡要有一定的格式但要避免“格式化”。注意侧重设计好教学的基本思路。第二,教学设计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讲求教案的实效性和创造性。

每单元课文由教师分工备课,再集中汇总,讨论修改,用集体的智慧形成一整套精品详案。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另一方面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材,指导学法,辅导学生。与之配套的还有一系列说课设计、研讨课、评课,也有问题解决式的互动研讨和教师的教学反思。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举行了相应的具有竞赛性质的活动。如刚刚结束的中学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奖赛,青年教师从讲课、说课、教案编写、现场评课等方面展示出各自的风采,显示我校青年教师较高的教学水平,并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新课改的行进。 学校规定全体教师每节课后必写教学心得,通过自我反省,以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形式进行内省式反思,通过理论学习或与理论对照进行学习式反思。通过与他人交流、过程观察、学生反馈、专家会诊等方式进行交流式反思。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学、以反思的成果改进教学,强调课后反思的重要性。学校还定期对教师课后反思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并将评定等次在全校公示。

三、改革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积累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读书、积累、提高”的主题活动,运用各种措施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如“精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既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摘录自己欣赏的隽永小文。每节课训练一人,要求人人能讲,并能从中获益。经过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有明显进步,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也相应提高。

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郭沫若有\"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积累是语言材料的内化为个人语言储备的过程,我们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积累,可以是生活中自由点滴积累,也可以根据老师的安排积累,值日生每天在板报专栏上抄写一首诗、一句名言,一组优美的句子或其它内容,并向学生推荐《读者》、《中学生阅读》等书目,定期指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适时作时事点评。在课堂、学校的大环境中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营造人文化的语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现学生接受的个体性。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例如在进行“探索月球奥秘”的主题研究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关于月球知识的研究小课题,于是“月球知识知多少”、“有关月亮的对联和谜语”、“月亮的传说”等一系列子课题产生了,带着这些课题,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投入了研究中。有的学生几个人共同研究一个课题,你上网查阅资料、我上图书室借阅书籍、他负责整理资料,个个干得头头是道;有的学生则和家长一起合作研究,在自己研究的同时也让家长更新了一回教育观念。还有学习《鱼化石》一诗时,请学生自己收集关于化石的资料,学生们带来的成就出人意外:图片、论文摘选、文章、诗歌,甚至有的同学搬来了自家的大百科全书,可见学生们对活动课的期待与热忱。综合性学习课《黄河,母亲河》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黄河历史组、黄河诗歌组、黄河传说组,黄河环保组,收集资料,归纳整理,显示了很好了自学才能,更体现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与时限较长的综合性学习课相得益彰的是一些小活动。如课本剧,像《丑小鸭》,学生们自制卡通面具,设计台词,自编自导,还煞有介事;还有课文人物的心理访谈,学生研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扮演主持人,为课本人物作内心独白,于其中折射出自己的精神世界;组织学生编写手抄报,学生自己分工合作,采访、排版、配图、发行,充分展示了自我才能。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接触现实生活,扩展知识视野。

四、开发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

我校紧紧抓住现代信息技术三个支撑点,即硬件建设、软件开发、潜件发展,努力开发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电化教育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的效果,融图、文、声、像于一体,便于以另一平面呈现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如《竹影》一课中关于中西方绘画的差异,难以捉摸地在一个个方块字间游移,可当多媒体呈现出两组各具特色的中西方绘画作品,像郑燮的《竹石图》,塞尚的《静物》等,则一切尽在不言中了,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其不同。《观舞记》课件的导语部分恰到好处地引入印度舞蹈录影,让学生领略到异域风情,对课文中冰心女士的描绘则更充满了期待。课件《神州大戏台》进一步将展示平台的作用发挥尽致:各种脸谱、唱腔让学生赞叹不已的同时心领神会。《黄河颂》课件中黄河壶口大瀑布腾挪宇宙的姿态、《黄河大合唱》吐呐山河的气势使光未然的诗歌灵魂于声色大动之中赫然显现。

新课标下的教学每一步前进都需要探索总结。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明确。如新课程中“双基”的落实情况,教学评价的把握,我们的课程内容对于形成学生素质过程中的作用等等。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语文无处不在,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爱上语文,因为它是一门神奇而美妙的学科,快乐地学习语文,学习快乐的语文。让生活走进语文,用语文来描述生活!

第18篇: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李庄一中

韩尚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在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我,是要好好学习和探索的,在这一年里,经过学校领导的几次教育培训和同年段老师的指导,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把心贴近每一个学生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七(9)班的卢美琪和七(10)班的曾福川是极具语文天赋的两位学生,她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浓烈,文笔优美,阅读鉴赏及审美能力都很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老是给她们灌输要争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闯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在两个学期的每次考试中,他们都能考出理想的分数。

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还可往上一些,我把他们归为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趋势,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

3、给差生以上进心

在一个教师的眼中,学校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七(10)班有个叫陈钦鹏的同学,学习上一窍不通,但他会设计一些小东西,因此我常常在语文课上穿插一些设计灵感,让他表演,获得大家称赞,还有一位童欲坚同学,学习极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难题(也许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机会大肆渲染,鼓励他,促使他上进。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有了一点学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二、把业授给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

1、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我通常上课的进度不快,我的每堂课要能使每个同学听懂,每个同学有所得。特别是按照游董所提出的“分层导学”的教学理念,先在导读提纲指引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2、课堂提问针对每一层学生

重点难点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

3、课后辅导落实每一类学生

培优补差是落实的重点,对待优生我在课堂上进行拔高训练,比如写作技巧的指导,阅读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让这类学生真正优起来,而对于差生则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关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浅易的阅读等达到一个巩固过程,这样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4、分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所布置的作业也有所不同。让中等生和优生能有个质的提伸,我增加了课外提升的练习。让差生对课堂上的基础知识在做巩固。

三、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语文,为以后的语文的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19篇: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八年语文教学反思

于晓丽

在语文教学中,八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我好好反思。我们都知道八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八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我意识到: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生物课、思品课不可取。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第20篇: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3、给差生以上进心

在一个教师的眼中,学校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七(10)班有个叫陈钦鹏的同学,学习上一窍不通,但他会设计一些小东西,因此我常常在语文课上穿插一些设计灵感,让他表演,获得大家称赞,还有一位童欲坚同学,学习极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难题(也许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机会大肆渲染,鼓励他,促使他上进。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有了一点学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二、把业授给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

1、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我通常上课的进度不快,我的每堂课要能使每个同学听懂,每个同学有所得。特别是按照游董所提出的“分层导学”的教学理念,先在导读提纲指引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2、课堂提问针对每一层学生

重点难点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

3、课后辅导落实每一类学生

培优补差是落实的重点,对待优生我在课堂上进行拔高训练,比如写作技巧的指导,阅读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让这类学生真正优起来,而对于差生则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关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浅易的阅读等达到一个巩固过程,这样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4、分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所布置的作业也有所不同。让中等生和优生能有个质的提伸,我增加了课外提升的练习。让差生对课堂上的基础知识在做巩固。

三、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

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语文,为以后的语文的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发布会\"\"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三、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三是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发布会\"\"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三、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

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三是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

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一要“精”即简单扼要。教学后记不是长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账,而是对该课的“实况”的回忆,对课堂上每一环节(如:教师的示范操作、讲课中的语言、操作要领的叙述、对学生的指导等等),通过表象,找出内在的规律,进行初步归纳和取舍,讲课中“成功”与“失败”扼要记录下来。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段。言简意赅,即“精”。

二要“紧”即及时,有时课上出现的一些情况,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淡忘。所以最好是在授完课后趁热打铁,及时记下教学过程中的灵感,如果时过境迁,在追补记忆,效果就相差甚远。因为灵感只是一瞬间,情消意散,灵感就不“灵”了。

三要“重”即重点突出。写教学后记,要在课时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在课前备课时要按预先打算进行,在教学上要搞点什么研究探索,事先有个考虑,这样在教学时就会注意,留神在写教学后记时才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对于那些尝试和探索的实验项目,应重点记录,使其成为再实践的第一手材料。

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1 x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1 x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