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单元整体

发布时间:2020-03-04 00:40: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单元整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新体系

文章作者:李怀源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3·3C

小学语文,历经百年,争论不断,时至今日,难以两全。语文课程目标,要么大到精神灵魂,要么小到标点符号。而学生语文能力不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语文真的那么难教,那么难学吗?需要我们正本溯源,明确方向。

1912年,当时的教育部颁布《小学校令》,在课程设置中提出设“国文”一科,小学语文开始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同年,公布《教育部订定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提出“国文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明确了“语文”的课程目标。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描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如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语文学习体系。

我校历经10年,一直致力于在语文学科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10年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变革,已经初步建立了小学语文课程的新体系。这个体系我们称之为“小学语文单元整体课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课程的内容包括:教科书、整本书和语文实践活动,建立了基本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操作体系、评价体系,在实践的意义上,已经重建了小学语文课程。

确立一个核心目标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言文字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文字运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听说读写活动中的运用;一是文学活动中的运用。“运用”也有两个层级,一是学习者自身的听说读写运用能力的发展,一是欣赏他人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因此,小学单元整体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课程标准》规定的学段目标不清晰,层级性不明显,有些甚至不可操作,不可检测。如,朗读的目标。第一学段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规定,6年12学期的区别只在于“学习用”“用”“能用”,而“正确、流利、有感情”根本没有具体要求。这样就造成实际教学中,教师凭个人经验和理解进行教学,致使课堂情感泛滥,而朗读水平不见提高。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课程,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目标,把课程目标分化到12个学期。每学期的课程目标都从四个方面设计:一是学习能力,二是学习策略,三是学习习惯,四是学习量。能力目标,就听说读写能力等语文能力进行了规定,在不同的年段都有了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习惯目标,规定了学生的写字习惯、读书习惯等方面,具体要在每个年段达到的标准。数量目标就是规定了每学期学生要认识的字数,必读8本书,背诵25首古诗词。

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做好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语,以“能”“会”作谓语来进行表述。每节课只有一个核心的目标。教师要根据所教内容确定一个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这个训练点要能够从课文的特点出发,确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比如,学习《称赞》这篇课文的目标,学习如何去称赞别人。结合课文的语言,学生先要看小刺猬和小獾是如何称赞对方的,知道称赞要从内心出发,要能够使用恰当的语言。然后,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自己的语言去称赞。最后,学生把相互称赞的对话写下来。这篇课文学完,学生就能够对“称赞”有更深理解,也能够在现实中运用。

人文性的目标在课程目标和课堂目标部分都没有明确设计,一是不好检测,二是不好操作,三是不好界定。以人文的方式来教,就是我们的目标。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不

进行繁琐分析和空洞说教,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能够主动建构语言文字的意义,能够自主架构语文学习的经验体系,我们认为就是最人性化的。

构建两种教学模型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学习目的,也是学习过程。学生只有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

单元整体课程下的教学以单元为基本的教学单位;以整合为基本的教学理念;以自主探究为基本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把教科书的单元作为一个单位,增加单元内课文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习,扩大思维空间,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比对。一个单元的教学找到一个语言文字运用的点,如,“对话”“细致表达”“改写”等。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带领学生,学生需要自己发现,自己感悟,自己实践。

现实中的教学需要基本的模型,老师使用这种模型容易教,学生使用这种模型容易学。单元整体教学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构建了两种教学模型。

模型一:“识字”“朗读”“写字”“积累运用”

低年级往往与中高年级没有差别,语文教师重课文理解。低年级的课文浅显易懂,学生读几遍就能通晓课文的大意,能够明确课文主题。低年级课文教学无须太多理解,所以,我们把一个单元的教学划分为:识字、朗读、写字、积累运用。完成识字任务,在识字的基础上,能够积累识字方法,懂得识字规律,进行有意义识字。在课内进行朗读指导和实践,让朗读真的成为一种能力,一种习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式。完成写字任务,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内写字,做到规范书写。积累词语、句子,在课内能够有效运用。

如,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小故事大道理”单元,本单元包括《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酸的和甜的》等5篇课文。

识字模块。运用多种方式识字,通过课题、图片识字,通过读拼音识字,在课文语境中识字。等学生基本完成识字任务以后,进行归类识字,把一个单元的所有生字放在一起,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构字规律。学生会发现:“挂”“哇”“蛙”有联系,“狐”“狸”“猴”都是反犬旁,等等。在学生已经认识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分类,分类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生握有这个单元所有字的字卡,就像拿着一把扑克牌,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则随意进行分类组合。分类的过程就像一个思维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手动脑,用多种方法分类,全班再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学生会不断使用这些汉字和词语,把识字和应用结合起来。朗读模块。本单元的课文中,对话比较多。因此把朗读对话作为本单元的重点。先出示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让学生自由练习。因为这组对话充满童趣,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学生读这组对话就是在本色表达,教师不用做太多指导,学生朗读对话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对话朗读好了,课文也完全理解了。读好这一组对话,再去其他课文中找出对话,用线画下来,同桌练习读。那些课文中的对话前后都有一些提示语,教师提醒学生关注提示语,按照提示进行朗读。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不仅训练了朗读能力,还学习到朗读的方法。没有提示语的朗读要根据人物的身份读出相应语气,有提示语的,要根据提示语,如“焦急”“笑着”等读出相应语气。这样,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就落在了实处,不是随意的拿腔拿调的模式化朗读。

写字模块。写字指导,在完成归类识字的前提下进行“归类写字”。学生按照字形结构来写,在不增加写字数量的情况下,准确地观察字形,能够书写好字的间架结构。“归类写字”让写字也变成了一种有智慧,有思想的行为,而不只是机械训练。

积累与运用模块。积累运用词语。教师引导学生对词语归类,如,无边无际、弯弯曲曲、又细又长、断断续续、无影无踪、迫不及待等。积累运用句子。出示《小柳树和小枣树》中的“春天,小柳树发芽了。过了几天,小柳树的芽儿变成小叶子„„”出示桃树从发芽到结果的四幅图片,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用上连接词,来说几句话。以上是常规的积累运

用,本单元的重点是学习对话。出示《坐井观天》中的对话,让学生观察标点符号有什么不同?教学生认识“引号”。体会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的语气。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和小鸟说些什么?同桌两人设计一段对话,来演一演。然后,设计情境“一天,小羊想去河对岸找妈妈,忽然碰见了大灰狼。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让学生根据图片自编对话。

本单元的教学,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主要目标,在常规的“归类识字”“正确朗读”“指导写字”“积累运用词语”的基础上,确立了“对话”这个语言训练点,在朗读和积累运用模块,突出了“朗读对话”“学习对话”的重点。

模型二:“预习——理解”“领悟——表达”

中高年级的教科书教学,按照两个模块进行,一是预习和理解,在预习的基础上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质疑,根据质疑进行一个单元的教学。学生的质疑,一是词句理解;二是内容理解;三是表达方式。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预设进行教学。学生能够读懂的不讲,学生能够讨论解决的不讲。领悟重在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一是文章的结构特点,同一个主题之下,不同的课文是如何安排的。二是语言特点,每篇课文的主要语言特点是什么。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从欣赏的角度品评语言。

如,《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有一段话:“狂风终日在他身边呼啸;冰雹敲打着他的面庞;凶猛的大鹰在他耳边尖叫,用无情的利爪撕裂他的肌体。”有学生朗读后感觉到有点别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种别扭的感觉是怎么造成的呢?看最前面的词语“狂风”“冰雹”“凶猛”“用”,这些词语不对称,动词所放的位置也是不一致的,这样造成了句式不够工整,所以读起来别扭。得出结论以后,老师带领学生把这段话改成工整的排比句。本单元的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达得不够好,学生按照这个例子找出来进行改写。本单元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就变成了“改写”。学生做得有滋有味,并且很有成效。这样的改写过程,学生对各种句式有真切的了解,并且在写作中会有意识运用。

中高年级的操作板块是大体相同的,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变化的。三年级上学期,每个单元都要进行课内的预习,随着年级升高,学生逐步实现自主预习,到六年级下学期,不但是预习由学生自己完成,其他学习板块也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组织讨论,组织评价,教师只是学习的参与者。

打通三个运行板块

单元整体教学除了用以上的模型完成教科书教学,还与教科书的单元相联系,每个单元都包含读整本书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这三个运行模块以单元的语言文字运用为基本的整合点,在完成常规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又突出各个板块自己的功能。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科学的思维方法”单元教学。教科书教学分为:“预习——理解”模块与“领悟——表达”模块,读整本书进行了《一百条裙子》的导读,语文实践活动是“有趣的对话”。三部分内容统一在“对话”的核心目标之下。“预习——理解”模块。在整体感知、理解词语后,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抓“合二为一”理解《矛和盾的集合》;抓“傲慢”理解《陶罐和铁罐》。然后,小组合作,找到《科利亚的木匣》和《狮子和鹿》这两篇课文的关键词。抓“想”理解《科利亚的木匣》,想什么?想明白了什么?根据什么想的?抓“抱怨”理解《狮子和鹿》,鹿抱怨什么?为什么抱怨?结果怎么样?“领悟——表达”模块。先让学生了解4篇课文的结构,这4篇文章都是先讲述一个故事,后总结出一个道理。再让学生欣赏语言,主要是欣赏《陶罐和铁罐》和《科利亚的木匣》两篇文章里面的对话,进行改写,把《矛和盾的集合》改成发明家和朋友对话的形式。把《狮子和鹿》这篇课文,改成鹿返回鹿群后,把自己的经历与朋友对话的形式。“读整本书”的导读课。《一百条裙子》这本书学生提前没有读过,老师用导读的方式,让学生关注到书中的对话,采用推测的方式,猜想故事的情节发展。

首先让学生来看一段对话。是书中主角旺达和佩琪的对话,让学生试着找出语段中

的提示语,读一读,看看在这段话中能获取哪些信息?说说,此时的旺达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然后,出示书中的句子,让学生猜测平时的旺达是什么样的?与同学的关系怎样?最后,让学生读这本书,建立完整的旺达的印象。

学生读书后,组织学生进行读书讨论,讨论情节的发展,讨论书中的人物,欣赏书中的语言,重点是欣赏书中的人物对话,从对话推想人物心理和性格,是读这本书的主要学习目标。

语文实践活动“有趣的对话”。活动分三步:

一、游戏。出示句子“你真行”。游戏规则,给提示,读句子。分别出示生气、夸赞、怀疑等提示语,让学生来读。学生通过读,明白同一句话,语气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二、对话练习。出示三组对话,分别空出提示语部分。要求填入不同的提示,表达出想表达的意思。

三、根据提示,编写对话。设置情境,学生根据情境,编写后面的对话。通过这三个小活动,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也关注到对话这种形式。

在原有的故事情境下,根据合理的推测,把课文改成对话,关注适当的提示语。这是在二年级学习对话的基础上的再次提升。到了四年级,再让学生根据对话揣测人物的心理,然后给学生人物的心理描写,让学生根据心理活动,写出适当的对话。经过这样不断地练习,学生在生活中的对话水平,在习作中的人物对话也会写得越来越好。

评价四项基本能力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以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为指标。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评价方式有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三种。

过程评价就是在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校利用自行编写《小学生基本能力简明手册》《家校联系薄》对学生进行评价,每个评价都设置了自评、互评、师评三个方面。前者重在评价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后者重在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评价中,都有家长评价栏,家长评价学生在家的读书习惯等。每周放假都要进行这种评价,家校能够沟通,学生在自评、互评和教师家长评价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定位,做出反思和改进。

终结性评价,一般是学期末对学生做出的评价。评价分为现场测试和纸笔测试。现场测试,是学校语文教师对全校所有学生进行测试,朗读能力、诗文背诵等进行一对一测试。纸笔测试,是用考试卷的形式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进行评定。每张期末试卷都分为:听力、阅读、习作三部分。分别测试学生的听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

1.听力测试

测试能力点:(1)提取主要信息。包括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等。(2)分辨细节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名等。(3)理解判断。根据听取的信息对某些问题进行判断和选择。

2.阅读能力测试

短文体裁包括本册教科书单元中的主要文体。1~2年级,3篇短文,每篇短文字数在200字内。3~4年级,3~4篇短文,每篇短文字数在500字内。5~6年级,4篇以上短文。每篇短文字数不超过1000字。

测试能力点:(1)整体感知能力。“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把文章看成一个整体来全盘考虑。例如:要求学生给文章加个题目,明确文章的写作目的,思考文章的主题,以及解释地图或表格的主要涉及范围和作用,等等。(2)提取信息能力。“获取信息”要求读者关注文章的细节,把所提问题与文本中的具体信息建立联系。学生一方面要能够找到文本中直接陈述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具体信息;另一方面,还要能够对这些字面信息加以比较和区分,得到一些隐含在文中的、文章没有直接说明的信息。关注并提取出明确陈述的信息”要求学生找到文章中明确陈述出来的信息,这些信息就在文章的句子或词语中出现,学生可以直接获取。(3)推理判断能力(形成解释的能力)。“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要求学生超越句子和词语的层面来加工文本,将文本的各部分信息综合起来建立联系,或是更为深入、广

泛地思考文本的内涵。“形成解释”要求学生扩展最早对文章形成的初步印象,对所读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解。这要求学生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思考。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评价体系,都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重视学生对文中信息的整合,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如,学生应该能够在全面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联系各个部分的相关信息,对文本进行逻辑上的理解。如,要求学生超越句子和词语的层面来加工文本,将文本的各部分信息综合起来建立联系,或是更为深入、广泛地思考文本的内涵。(4)反思评价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把文本中的信息和从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建立联系,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中表达的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读者首先应该能够全面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然后和自己所支持的或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所形成的观点作比较,证明、维护自己的观点。如,要求学生不受文本影响,客观地思考文本,评价它的性质和适用性。如,要求学生展开对文本的批判性思考。这种对文本的批判性思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文章内容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征等方面的评价。如,要求学生跳出文本,客观地看待文本,对它进行批判性的衡量、比较。(5)领悟表达的能力。根据我们平时的教学,让学生对文中某些词语、句子、段落的表达效果进行揣摩。对整篇文章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方式进行举例分析。不提倡用“总分总”“中心句”“承上启下”“比喻”“拟人”等进行概念化分析,提倡以具体词句段为例,进行分析判断。

3.习作能力测试

1~2年级,1篇看图写话。3~6年级,2篇习作,一篇实用性习作,一篇创造性习作。结合本册教科书所学内容,确定习作的重点。

测试能力点:(1)审题能力。根据题目的明确要求,完成符合要求的习作。(2)选材能力。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材料选择,材料能为文章服务。(3)立意能力。学生选取的事例,表现的意义,能够和题目相符,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4)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学生基本的字词掌握能力,由教师和学生自己进行。一般是做这样的操作。期末复习时,教师提前把一学期所有需要掌握的生词,用按拼音写汉字的形式,出一张试卷。先是学生自测,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默写,写完后,学生自己订正,不会写的词语重点练习。过一段时间,再让学生重写这张试卷,写好后,同桌互相订正,不会的词语进行交流,想办法记忆书写。期末考试前,教师组织全班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等级划分。把词语测试的自主权交给师生,目的是把以往重记忆、重理解的词语教学,变为重应用的词语教学。

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评价,就让师生从机械记忆的学习中走出来,走向实际运用,通过评价真的改变了教学。

总之,单元整体课程从目标设计,到教学实施,再到学生学习能力评价,都试图把学生学习能力放在第一位,确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水平。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小学部)

单元整体阅读

单元整体教学

浅谈单元整体教学

第一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学习体会

单元整体教学学习心得

单元整体教学 总结

单元整体教学模式

unit3weather单元整体教案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
《单元整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单元整体分析 单元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