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标理念如何融入化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14 07:38:16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融入新课标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作出的战略性规划.融人新课标理念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物理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以下是笔者探索出的几种设计策略.

一、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一般程序是:依据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境一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一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一发现新问题一解决问题„„→得出多个结论.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物理学知识的“再发现”,因此,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问题哪里来?问题应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因此,设计探究式教学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自主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

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问题意识,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引导.第一,是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第二,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勤于提出问题;第三是点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概括起来讲,即让学生有提问的胆量、有提问的习惯、有提问的技巧.

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的策略有多种:①“捕捉新奇‘出’问题”.物理学领域有许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像“纳米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学生首次接触到这些名词时可能会问“什么是纳米?”“信息高速究竟有多快?”等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②“发现矛盾‘出’问题”.物理学中有许多新知识初看起来与原有知识互相矛盾,学生就因此产生了许多问题,借助问题的讨论,不仅化解了疑点,而且增长了实践知识;③“追根溯源‘出’问题”.物理学中好多知识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追根溯源,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④“纵横比较‘出’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相似概念、规律的比较,可以产生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可以加深对某些知识点异同点的理解.当然实际教学中,教师诱导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激发的是一组环环相扣的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实施探究式教学,学生建构了新知识,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

二、以场景再现作依托,设计情境式教学

所谓功能设计,就是创设情境,服务于不同的教学需要.常见的有:①引发内容.通过创设情境,简捷明快地导入教学内容,使物理学概念、原理的学习水到渠成.②引发情感.用强烈的情感语言创设情境,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③引发思维.创设情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还能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所谓方法设计,就是以不同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常见的有:①模型展示法.即利用物理模型来创设情境.②画图再现法.即利用课本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此法的优点是能突破时空限制.③语言描绘法.即利用语言来描述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等。丰富生动的语言是一种优良的情境创设手段.④实验演示法.即利用实验的现象、结果来创设情境.

三、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设计互动式教学

四、以开放题为载体,设计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而言的.它是指把物理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来进行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突破教师单向的传承,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放化等,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方法等打破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限制,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用开放题作为载体,来承载开放式教学理念,是教学设计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设计物理学开放题可从四个方面来体现“开放”理念:①开放内容.即所提问题与课本知识有关联,但教材涉及不多或不深,需要学生借助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提出创造性的见解.②开放方法.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而不必拘泥于固定的问题解决程序,比如要研究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或实验器材来优化组合设计.③开放思维.即强调学生在问题解决时思维途径的多样化.④开放结果.即没有所谓的唯一标准答案,对于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追求是获得结果的过程.即要求学生不断地去寻求在给定的条件下存在多种可能的答案.

推荐第2篇:融入新课标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融入新课标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作出的战略性规划.融人新课标理念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物理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以下是笔者探索出的几种设计策略.

一、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一般程序是:依据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境一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一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一发现新问题一解决问题……→得出多个结论.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物理学知识的“再发现”,因此,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问题哪里来?问题应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因此,设计探究式教学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引导.第一,是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第二,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勤于提出问题;第三是点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概括起来讲,即让学生有提问的胆量、有提问的习惯、有提问的技巧.

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的策略有多种:①“捕捉新奇„出‟问题”.物理学领域有许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像“纳米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学生首次接触到这些名词时可能会问“什么是纳米?”“信息高速究竟有多快?”等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②“发现矛盾„出‟问题”.物理学中有许多新知识初看起来与原有知识互相矛盾,学生就因此产生了许多问题,借助问题的讨论,不仅化解了疑点,而且增长了实践知识;③“追根溯源„出‟问题”.物理学中好多知识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追根溯源,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④“纵横比较„出‟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相似概念、规律的比较,可以产生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可以加深对某些知识点异同点的理解.当然实际教学中,教师诱导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激发的是一组环环相扣的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实施探究式教学,学生建构了新知识,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

二、以场景再现作依托,设计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情感共呜作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创设情境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进行设计,一是进行功能设计,二是进行方法设计。

所谓功能设计,就是创设情境,服务于不同的教学需要.常见的有:①引发内容.通过创设情境,简捷明快地导入教学内容,使物理学概念、原理的学习水到渠成.②引发情感.用强烈的情感语言创设情境,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③引发思维.创设情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还能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所谓方法设计,就是以不同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常见的有:①模型展示法.即利用物理模型来创设情境.②画图再现法.即利用课本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此法的优点是能突破时空限制.③语言描绘法.即利用语言来描述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等。丰富生动的语言是一种优良的情境创设手段.④实验演示法.即利用实验的现象、结果来创设情境.

三、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设计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主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物理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的意识.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双方能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能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实现教学相长.

物理学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平等交往”作为前提.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意义建构.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往,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现代的物理学学习的促进者,由物理学课堂的“主宰”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如此的互动交往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

物理学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思维互动”作核心.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以活动频繁作为互动的标志,不能仅以气氛活跃作为互动的尺度,师生互动的本质应把握在“思维互动”上.实现“思维互动”常见的策略有:①趣味引“动”.即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把他们带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中.②问题激“动”.物理学知识的学习可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问题应该由师生双方交替提出,若问题仅由教师提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互动”.③实验带“动”.实施实验教学,可把学生带入“思维互动”的新天地.无论是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步骤的设计,还是实验结果得出,都应使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四、以开放题为载体,设计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而言的.它是指把物理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来进行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突破教师单向的传承,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放化等,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方法等打破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限制,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用开放题作为载体,来承载开放式教学理念,是教学设计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设计物理学开放题可从四个方面来体现“开放”理念:①开放内容.即所提问题与课本知识有关联,但教材涉及不多或不深,需要学生借助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提出创造性的见解.②开放方法.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而不必拘泥于固定的问题解决程序,比如要研究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或实验器材来优化组合设计.③开放思维.即强调学生在问题解决时思维途径的多样化.④开放结果.即没有所谓的唯一标准答案,对于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追求是获得结果的过程.即要求学生不断地去寻求在给定的条件下存在多种可能的答案.

推荐第3篇: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马圈子中学谷春娇

在仔细研读新课程标准之后,作为新教师的我有一定的收获,尤其是在师生角色的转变上: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这种角色,导致老师上课一言堂,学生因角色的被动而导致学习缺少主动探究的兴趣,课堂沉闷。

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师应变主角为配角,做学生的朋友;变教学为导学,变演讲为参与。学生要变配角为主角,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参与讨论,主动探究。这样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必须要思考,怎样做才能让自己适应这样的角色转变,让学生更能适应这种转变,我认为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尝试:

首先要从主角的占位中走出,走近学生,融入学生之中,多与学生交往,多创设空间和他们沟通,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民主平等关系;其次就是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善于倾听学生,搭建师生间对话、沟通的平台,这样才可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使引导者的角色成为可能;第三就是要换位思考,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贴近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

短期内要求我们完全转变不太可能,但我们可以从“转变”的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只要我们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课改的征程中义无反顾地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去反思,就一定能收获颇多。

推荐第4篇:理念融入灵魂

理念融入灵魂

龙南南亨中心小学赖瑞娣

最早相识《中国教师报》缘于偶然。那天我刚好去校长办公室和校长辞行,心情非常低落,因为我们一批年青教师被派到乡村小学去支教。在校长办公室,一张报纸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中的《我走出了困惑》读后,心中豁然开朗,工作中的一点不如意怎么就如此消极呢?再看看文中的作者遇到此事却能走出低谷,以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去面对,结果他收获了许多成功和感动。

一、《中国教师报》让我更热爱孩子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孩子,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孩子,包容所有孩子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孩子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要偏爱懂事、听话的孩子,更要对那些调皮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孩子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孩子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孩子,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必须抓住孩子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中国教师报》让我对学生更宽容

我自小信奉“严师出高徒”,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一点也不宽容,也常常令自己不开心,影响情绪。是《中国教师报》,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是一种风格,宽容是一种风度,宽恕是一种风范,要学会宽容对待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孩子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当渐渐蹲下来看学生,赏识学生时,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可爱的,他们都有巨大的潜能的,正等待着老师去发现,去挖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她的一篇文章让我放下严师的架子,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以成长、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热爱、宽容、理解学生”的理念也融入了我的灵魂。现在,我与学生的和谐关系,都要归功于《中国教师报》。

三、《中国教师报》让我更解放孩子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班级管理中,应该考虑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念,从而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差异。在具体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孩子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孩子的学习激情得到了激发、释放和展现。

四、《中国教师报》让我对生活更热爱

当人心变得浮噪,当人们对读书渐渐成为一种奢侈的行为时,我对《中国教师报》却情有独钟,渐渐读懂了她。这里就像是通向世界的窗口,除了了解教育信息,还有更多人文化的东西,她没有让众多像我一样热爱读书寄予厚望的读者失望,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情操。在这里,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的文学风采精彩纷呈,我看到了教师的成功与艰辛,体验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工作不再是一种养家糊口的需要,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阅读《中国教师报》的日子里,“热爱、宽容、解放孩子”的理念融入了我的灵魂,激发我更好地提高、成长。

推荐第5篇:新课标理念融入历史教学的思考(优秀)

新课标理念融入历史教学的思考

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教师只有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理解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们一定要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地位,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指导教学,全面构建高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新课程分为三个必修部分和六个选修部分模块。新课程教材的几个模块涉及领域广,知识深邃,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应该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把握新课标,优化教材结构。我们以往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新课标的方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科知识内容的整合。教师在备课时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结构及在本专题中甚至在本书中的地位,然后再选择如何处理教材,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可以作一下适当的调整以优化教材结构。

三.高中历史教师要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要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比如必修一中《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

思维的发展。当然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

四.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质疑精神。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是为“应试”服务的,始终以高考为目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很多历史教师仍是传统的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很多历史教师依然是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和质疑精神,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过去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过去的从教师的权威性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对话,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由过去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历史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在历史教学中要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真正弄明白了反思的含义,才能进行认真、深刻的反思,只有有价值的反思,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反思可以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反思可以.增强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作为积极投身于高中历史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就要善于自觉运用“教学反思”,尽管长期不懈的坚持的确很苦很累,但天长日久这些苦和累就会化作生命的芬芳,永远滋润和飘香。有经验的历史老师往往不会忽略一些看似意外的教学片断,也不会随着一节课的结束而结束自己的思考,更多的是通过多节次的课堂教学,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永远把更好预设在下一节。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将历史教学上升到艺术层次演绎出来,教学设计过程是历史教学艺术生成的重要过程,教学反思才能使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成长的道路上产生质的飞跃。

推荐第6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与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具体的教学方式,它强调整体性、程序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关键词:

导入 精讲点拨 设疑 小结

正文: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具体的教学方式,它强调整体性、程序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人们在教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启发式教学就是其中实践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模式。

达维多夫说:“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类型。”显然,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

近几年来,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现就一些感悟简述如下:

一、导入要奇——兴趣性

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

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已成为日本教育家集中研究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精简——逻辑性

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探索结果的心理,回到主导地位中去,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化学课的小结,也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将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推荐第7篇: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浅谈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汭丰中学吕娟勤

近几年来,我一直教九年级化学,而成绩一直不理想。我反思了一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课程改革的重心。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学生的上课时间、作业量,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而初中化学又是在初三才新开设的一门学科,又涉及学生升学,时间短,任务重,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谈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

备好教材就是要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哪些应该了解;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

备学生就是根据学生现在的情况,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学过但还没有掌握、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确定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比如:在教学第八单元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时候,学生是在寒假回来学习的第一个重要内容。虽然学生已经在上学期熟悉了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会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但经过一个假期,学生对这些知识可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因此教学中确定的目的之一应该是化学式的书写,教学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二、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获得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堂,他们无法通过自学获取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课堂教学无疑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途径,做好一堂课的每一环节尤其重要。

1、做好演示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中塑料瓶的变瘪现象,会让学生轻松的掌握这个性质;镁条燃烧发出的耀眼的光,会让学生记忆终身。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

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应该加以改进。比如: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很多教师就感觉不容易做成功,但只要做以下改进就一定会在2分钟内看见石灰水变浑浊,5分钟内有红色的铜出现。木炭用木材烧制(自己烧制,不能用市场上烧烤用的炭),在研钵中碾得非常细,然后加入氧化铜,充分混合均匀。将混合物装入试管,并倾斜地铺在试管底部,用带有网罩的酒精灯加热,5分钟左右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现象。或者将准备好的混合物,装入内壁附着有水的试管中,然后加热。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铺垫。如在讲授氧化反应概念时,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概念中的“氧”这个字,不能只理解氧气,还包括化合态的氧,为以后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作好准备。又比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应该先复习氧气的制法,归纳反应装置选择原理是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来决定,这样就会使这节新课变成一堂复习课的延伸,学生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

3、语言规范准确,详略得当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将使知识的本来面目全非。因此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知识,不允许有半点疏漏。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抑扬顿挫,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下课铃声,并发出一声感叹:化学课怎么过得这么快啊!

4、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我们现在有教师经常报怨学生很懒惰,布置的家庭作业总是完不成,交作业的时候就照抄。殊不知,学生的懒惰是事实,但学生的情况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我们现在经常强调“与时俱进”,我们的作业布置也应该“与时俱进”,这样,教学效果明显了,教师的心态也好了,何乐而不为。

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所教学班级的学生接受能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课堂作业的难度、精度、知识的密集度要科学。否则,量大、太难、知识点过多,学生当堂不能完成,你也就无法及时反馈矫正,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反之,量少、难度小、知识点过少,学生就“吃不饱”,一节课的宝贵时间就浪费了。作业的设计应该有针对性: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作业量应大一点,难度应深一点;中等学生,作业量、难度适度降低;基础差、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只要能完成简单的、基础性的作业,作为教师应该感到很高兴,千万不要吝惜鼓励、表扬的词语。可不能全班都是统一要求,整齐划一。当然,学生作业完成后,更应该及时反馈矫正,真正作到讲一讲,练一练,还要评一评,使知识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过手。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第一单元教学中,演示镁条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溶解性、密度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益,必须精心的备课,既把握教材,又知晓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既要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大幅度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推荐第8篇:学习新课标理念心得体会(推荐)

学习新课标理念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提出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展示了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思想航线,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认识,提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应了国家和社会对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认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深度指导,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办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四、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教与学和互动必须呈现于教师职能的改变,与学生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奇偶暗示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由于教学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推荐第9篇:《化学新课标学习》讲座心得体会

《化学新课标学习》讲座心得体会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陈塬初级中学

王煜

聆听了由西安文理学院所请特级教师王磊老师所作的《初中化学新课标学习》专题讲座尤其有感触,虽说时间很短,却让我受益非浅。培训课上,王磊老师对课程标准的研制基础、新课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于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再理解三方面内容作了精彩报告,听后深受启发。

学习新课标后,主要的体会如下:

一、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在新课程下,教育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课程标准还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

三、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发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教育的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师的根本任务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这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推荐第10篇: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新课标理念(论文)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新课标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世纪的需要,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规模不断发展,取得显著的成就。近年来,国家推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小学英语教学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学科。那么,新课标下的小学英语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新理念,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呢?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常常把自己放在主体地位,学生只不过是被动的听众,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对英语的兴趣也逐渐消失。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毫无生气,因此,广大的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其次,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还须注意师生的互动关系,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形成共同的学习体,且在交流过程中建立和谐师生情感。最后,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注意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学有所获,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落实各项能力目标,《英语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成功,提高英语言运用能力。例如:有位教师在教第二册\"Do you like pears?\"这单元时,设计一个当小记者的任务,让学生进行饮食习惯调查采访,学生便带着任务饶有兴趣地通过采访,完成了调查表。这样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能做某事”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由此可见,“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英语课程标准》还强调指出,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考虑当地的条件以及学生的需要,积极和有创造性地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当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时,他们就会感到学习英语不枯燥、不乏味,也不感到负担重,觉得学习英语就是一种乐趣,越学越想学,可见,兴趣对英语学习有多么大的推动作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呢?

1、利用游戏,竞赛、表演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英语,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游戏有Golden Touch、Bingo、Gueing games、Hangman等。

同时,小学生好胜心强,集体荣誉感也强。老师可开展一些英语竞赛活动。如英语书写竞赛、单词接龙竞赛,贴词竞赛,绕口令竞赛等。这些竞赛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增加竞争意识。

2、活用英语歌曲和童谣

歌曲和童谣不但可以用于Warm up营造学习气氛,还可以用于呈现或巩固词汇、句型的教学中。同时,为了迎合学生的好动,好表演的特点,发挥歌曲和童谣的作用,尽量给歌曲和童谣配上相应的简易动作,让学生唱起来同时演起来,乐起来,充满快乐的学习气氛。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让小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Give a man a fish and eats for a day.Teach him how to fish and he eats for a lifetime.这就是“给人以鱼,一日食鱼;授人以渔,终身得鱼。”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就要“授人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益。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如每天听15分钟录音;放学后完成老师布置的英语作业;每周观看少儿英语节目等。

2、帮助学生学会归类,联想等学习方法。例如,让学生把学过的单词按颜色、文具、职业等要求进行归类,帮助记忆。又例如:让学生学会从一个单词联想到另一个单词:ten—pen—hen, look—see—watch.

3、帮助学生敢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际。鼓励学生在平时和同学之间或英语教师之间用英语作简单的交流。如:问候,上课问答等。

4、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英语,增长见识。学习英语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生活中随处也可以学到英语。例如:电视中,交通路标,银行、麦当劳、肯德基等地方都有英语单词出现,小学生可以从这里学到不少的英语单词。

5、帮助学生借助英语词典、计算机等来学习英语。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上学习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在网上寻找英语资源进行学习,扩大视野,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不会的单词可以查阅英文字典。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教学资源。总之,在课程改革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动下,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肩负起重任,将新课标理念融入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去,提高教学质量,把小学英语教学事业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第11篇: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反思(提纲)

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反思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课堂教学反思的涵义

(二)课堂教学反思的特殊意义和重要作用 1.特殊意义

(1)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 (2)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 (3)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变 2.重要作用

(1)更好地凝练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2)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3)加速教师的专业化进程

(三)课堂教学反思的内容 1.写课堂上的灵动 2.写学生的独特见解 3.写教学中的成功 4.写教学中的失误 5.写“再教设计”

(四)课堂教学反思的常用方法 1.教后记反思法 2.日记反思法 3.案例研究法 4.行动研究法 5.对话反思法 6.录像反思法

(五)课堂教学反思的基本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分析——重新设计——实践验证

(六)提高课堂教学反思能力之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2.注重案例剖析,提升教学水平3.增强反思意识,养成反思习惯 4.实施学生反馈,拓宽反思渠道

三、结论

1.强调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反思的必要性及我们肩负的使命 2.提出希望与号召,照应开篇

第12篇:追求新课标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追求新课标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新课标指导下的新教材,历经8年修改,十年试点,将于今年9月1号启用。本次新教材修订正面回应了社会极为关注的素质教育、教育公平、教学质量、学生减负等热点问题。新教材主要体现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方法、力求减负等特点。

1、强化“德育为先”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工作。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二.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原有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内涵。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

2、突出能力培养

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为此,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能力培养,提出三项要求: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强调不以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观点,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主张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针对教师反映对“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3、创新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及时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如历史增加了“十六大以来的新成就”。充分反映了科技进步新成果。同时,为了使母语教育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4、力争实现减负

新课标大部分学科进一步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有的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既增加课程弹性,也控制了难度;还有些学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了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地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5、改革评价体系

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评价,不再单纯看重分数,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关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到三个学会,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为人做事。尊重学生,保护自尊与自信,尊重不同见解,鼓励学生质疑,承认学生差异,关注差异,因材施教。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高效益——检验教师教得好不好、学生学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效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课堂生命的律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共同成长;有效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在于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有效课堂教学不仅能使学生高效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有效课堂教学需要不断的反思与创新——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并能进行持续的反思探究,不断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

有效课堂教学的行动策略

1、有效备课:教师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纲(课标),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手中有法,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能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同时,教学设计要把每一课教学的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相联系并提出实现整体目标的教学策略。

2、有效上课: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教学方式,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一般情况下,教师连续讲课把握在10-15分钟,做到精讲、互动、与媒体交流(包括学生看书、练习等)有机穿插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感悟、领悟、理解的时间,让学生去吸收、消化。

3、有效指导——适时、适度、适合:加强学法指导,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从接受性学习转换为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

4、有效提问: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出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使问题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 FFKJ.Net]创造性思维。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做到“因人发问”,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搭建课堂教学活动的脚手架。

5、有效作业: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新课标提倡学生自己选择作业,自主参与实践合作的作业;反对搞题海战术,反复抄写的作业。设计有效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方能使作业充分发挥作用。首先,作业要精选适量。设计有效作业,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作业的范围、要求和时机,确保作业富有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从而达到举一反

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作业要有层次。设计作业,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作业,针对性的调控作业难度,从而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促进学生差异发展。作业要由易到难,注意知识层次,要针对学生差异,设计分层作业。然后,作业形式要丰富。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这就要求作业设计要体现趣味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在充满智力挑战的愉悦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6、有效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且主动全面的发展。合作学习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工,让所有学生平等参与,尤其要扬差生之长。合作学习要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得有关信息,为有效调控作好充分的准备。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

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结合自处的教育实际,努力提升自己,才能紧跟上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才能真正成为高效课堂的弄潮儿!

第13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所有新课程的一切一切,无论是理念也好,追求也好,目标也好,最终无一不是体现在一个个的“学习活动”中。也正是这一系列的具体的学习活动,他们构成了实现课程理想的“广大民众”。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否彻底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理想能否最终达成或实现,最终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一个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事一个个教学活动。

化学新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模式,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师生交流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化学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无处不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发展为本。当前,摆在广大化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化学课堂中贯彻《标准》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或者说怎样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才能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此,笔者结合学习和教学实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

以往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这样很容易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整天的处于一种被动的应付、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的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样能想象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就要在教学设计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目标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时教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全过程,但不需要将各个环节一一罗列,时间分配上要留有余地,应突出重点,突出设计理念及思路。设计时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这一课题的学习中我有哪些问题、想法和作为?大致步骤可分为:

1、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相关课程资源,背景资料等。

2、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③过程与方法目标。目的的确定要从学生、学校、地区的实际出发。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4、教学用具:实验器材、课件设计、目标反馈练习、教学媒体等。

5、教学活动设计:情景创设、提问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说明、估用时间、总结、拓展、板书设计等。

二、在化学教学中关注三维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改革已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目标,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世界,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际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上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共鸣,课堂单调、古板、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新理念驱动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水的组成”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如下基本思路:①展示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提出“水的组成”,自然地引入本课题的学习;②质疑、猜想,让学生提出有关水的组成的猜想;③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并记录现象和数据;④数据处理,运用物理、数学的相关知识推算水分子的构成;⑤运用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解释探究现象;⑥讨论、交流总结形成结论。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生命力。

三、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教为学服务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那么教育改革就要落实到学生学习行为上,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当地的情况(丙麻山区)分析,水污染这一内容学生较陌生,但水资源的缺乏学生体会很深刻,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丙麻乡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淡水资源短缺与我乡的经济发展;③给乡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污染则用讲座、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资料等方式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贴近生活,优化化学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尽量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及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优化化学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①(序言)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并加以比较有什么不同?②(燃烧及缓慢氧化)探究燃烧条件灭火的方法→解释“天火”“鬼火”等自然现象;③(质量守恒定理)探究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变化→解释木柴燃烧后剩余的灰烬比木柴的质量少;④(甲烷)农村沼气的使用前景、西气东输、常见化学纤维的简单区分;⑤(铁)现代工业的支柱——金属材料;⑥(酸碱盐)胃酸病人用药调查、自制酸碱指示剂、水垢的成分及除去、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教学中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

五、教学中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要在化学课堂中贯彻《标准》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就务必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这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不断反思总结,以适应新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第14篇: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化学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无处不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发展为本。当前,摆在广大化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化学课堂中贯彻《标准》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或者说怎样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才能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此,笔者结合学习和教学实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要在教学设计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目标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时教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全过程,但不需要将各个环节一一罗列,时间分配上要留有余地,应突出重点,突出设计理念及思路。设计时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这一课题的学习中我有哪些问题、想法和作为?大致步骤可分为:

1、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相关课程资源,背景资料等。

2、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③过程与方法目标。目的的确定要从学生、学校、地区的实际出发。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4、教学用具:实验器材、课件设计、目标反馈练习、教学媒体等。

5、教学活动设计:情景创设、提问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说明、估用时间、总结、拓展、板书设计等。

二、在化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本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世界,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际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上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共鸣,课堂单调、古板、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新理念驱动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水的组成”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如下基本思路:①展示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提出“水的组成”,自然地引入本课题的学习;②质疑、猜想,让学生提出有关水的组成的猜想;③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并记录现象和数据;④数据处理,运用物理、数学的相关知识推算水分子的构成;⑤运用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解释探究现象;⑥讨论、交流总结形成结论。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生命力。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为学服务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那么教育改革就落实到学生学习行为上,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例如,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当地的情况(宁南山区)分析,水污染这一内容学生较陌生,但水资源的缺乏学生体会很深刻,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西安乡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淡水资源短缺与我乡的经济发展;③给乡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污染则用讲座、科普小电影等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贴近生活,优化化学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优化化学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①(序言)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并加以比较有什么不同?②(燃烧及缓慢氧化)探究燃烧条件灭火的方法→解释“天火”“鬼火”等自然现象;③(质量守恒定理)探究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变化→解释煤燃烧后剩余的灰烬比煤的质量少;④(甲烷)农村沼气的使用前景、西气东输、常见化学纤维的简单区分;⑤(铁)现代工业的支柱——金属材料;⑥(酸碱盐)胃酸病人用药调查、自制酸碱指示剂、水垢的成分及除去、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教学中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

五、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前,新课程已进入了全面推行阶段,我区二期“课堂质量工程”也已启动,这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又为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不断反思总结,以适应新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贺湘善 吴俊明 等著《化学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 张行涛 郭东岐 《新世纪教师素养》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3 夏正盛 《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15篇:化学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

化学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索光珠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社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他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掌控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多方面的考虑。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模式应简单实用

教学中都采用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然后再做全班展示汇报。做汇报的学生要讲出思路、讲出方法、讲步骤„„,汇报展示之后,台下的学生如果谁有疑问,谁就可以随时站起来进行质疑,主讲学生能释疑的就进行讲解。而老师则适时作出补充。这样的课很有效率,师讲得很少,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达到了“低耗时高效率”的教学目的,老师教的不累、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并且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的方式。

要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乐趣着手。新的课堂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完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

三、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课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由于人数较多,姓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四、以多元化方式评价学生

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有关注学生情感与态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 2 度的形成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有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我所教班的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唐伟华同学平时不太安分,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好,我及时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更加积极。有好几个学生如马元元、李靖宇、王佳乐等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经过近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事实证明,小组互助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交流,而且对于差生的转化,尖子生的培养都是一种有利的形式。通过发挥小组优势。我班的数学学科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第16篇: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

浅谈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

[摘要]:在游戏中,幼儿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体验活动的愉悦;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前儿童的课程最容易游戏化,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幼儿的接受。

[关键词]:课堂 教学 游戏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幼儿园实施了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的目标,幼儿教学游戏化,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幼儿喜爱游戏,

一、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后给幼儿带来什么?

(一)、游戏融入教学能提高幼儿动手、动脑能力

例如:在组织幼儿玩“小小服装店”的游戏中,教师让幼儿从家中收集各种旧的报纸、挂历然后动脑筋设计出裙子、裤子、衬衫等不同款式的服装;并可给自己设计的衣服上进行图案装饰;在这个游戏活动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而类似于这种手工手工制作的游戏活动都能不同程度的发展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游戏能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游戏对幼儿语言的掌握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决不能依赖大量说教来发展孩子的语言,因为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使他们有机会以各种方式练习说话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种种想法。例如在上语言课时教师就可让幼儿尝试以不同的身份相互对话,模仿了诸如老师、父母、医生、营业员以至警察等各种角色的对话,丰富了幼儿的词汇量及完整表达语言的能力。游戏结束后教师在对幼儿所对话进行适当评价,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或表述不清,经老师的指导或自己平时的观察模仿后,幼儿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强,于是幼儿在不断的游戏——指导——再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了自己的语言。

(三)、游戏能提高幼儿体能

生命在于运动,幼儿的运动能力表现为对肌肉的控制力,身体的平衡力,动作的协调性等。这种能力的发展正是在游戏活动中得以实现的。如在体育游戏“栽树”中,通过让幼儿过山洞,过草地,过小桥等。发展幼儿的钻、爬、平衡等能力,促进幼儿大肌肉群的发展,使动作趋于协调。各种体育游戏中,包含了如攀登、追逐、跳跃、跳绳、滑滑梯等形式的运动,幼儿的运动能力伴随着游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四)、游戏能提高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没有任何其它活动能比他们在游戏中获得的感知更深刻的了。在游戏中,幼儿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等各种感官的参与,来了解各类事物的性质,经过这样实践所感知的事物印象就深,记得也牢。如在认识沉浮的游戏中,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如:泡沫、钥匙、石子、木头、苹果、土豆等,让幼儿在玩水游戏中观察这些物体的沉浮情况,通过亲自感受、体验,幼儿的印象就比较深刻,也收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游戏能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在游戏中既有角色之间的关系,也有游戏组之间的关系,这为幼儿提供了频繁交往的机会。如在“小小百货店”的游戏中,营业员热情的接待顾客,在买卖过程中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主动介绍商店里一些货物的特点等。出人意料的是小朋友在当营业员时,看见一位“老大爷”来买东西,就赶紧对其他顾客说:“你们能不能先让这位老爷爷先挑选。”事后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老师,您们平时经常对我们说要尊敬老人,所以应该照顾他。”一种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这个模拟的小社会中得到展现。

二、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孩子离开父母、家庭进入到幼儿园时,会被种种的不适应包围着。焦虑、恐惧、失落与无助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胆小的孩子不敢玩,也不会玩,因此教师必须手把手地教孩子们玩,做孩子的大朋友,并鼓动孩子玩,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孩子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孩子和教师是一种新型的母子关系、伙伴关系。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喜欢并主动投入环境,才会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开展活动。

(一)、玩具的选择

教师要给孩子提供相适应的玩具。高价格的玩具对儿童发展不一定是高价值的,在孩子的眼里,各种盒子、纸箱、瓶瓶罐罐及洗净了的小石子、冰棍棒等都是孩子们很好的玩具,游戏的材料。例如:我让孩子体验圆形物体的滚动,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日常生活中的球体、柱体以及各种不能滚动的锥体、长方体(日用品的盒子、罐子、瓶子)等等,孩子们看到这些爱不释手的东西,很想玩,这时孩子们动手玩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哪些东西可以滚,并探索了这些东西的玩法。由此可见高价格的玩具不一定是孩子们喜欢的,因此只要合适的就是好的。

(二)、不要盲目进行游戏应将游戏和课常教学巧妙结合

在幼儿园教师无法将目的性很强的教学强加于幼儿,而只有将教学变化为趣味性很强的游戏才使幼儿真正享受到游戏的乐趣,享受到天性自由表露的欢畅,牢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健全幼儿人格,完成教学目的。但也不可芒目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游戏应根据所学课堂内容精心编排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游戏活动。如游戏和教学内容不结合则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如:在组织幼儿学习小动物的叫声时,我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为幼儿准备了小动物的头饰,再配上有趣的音乐和形象的动作,很快孩子们就知道了“小猫喵喵喵、小狗汪汪汪、小鸡叽叽叽”给幼儿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思。

如:游戏“可爱的小手”,就让孩子们在桌子上用手拍拍,让他们自己去感觉在不同材料上感觉到的疼痛感和柔软感。让幼儿赤脚玩,通过眼看、耳听、手摸等各种感官来参与,来了解各类事物的性质,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就学到了很多知识,这样的活动与教师凭空地说教,产生的教学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在这种类型游戏活动中,老师都可让幼儿经这样实践所感知的事物印象深,记得也牢。找教育的契机,不时地穿插进行品德教育、知识教育的内容。教师既要注意游戏的趣味性,又要把握好教学的目的,使幼儿真正在玩中学到东西。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不仅改革了以往的说教教学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观的变革问题,我们要充分挖掘游戏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要传授的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让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成长。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努力。 [参考文献]:

[1]《陈鹤琴论幼儿教育》

[2]《一切为儿童——陈鹤琴儿童教育文选》 [3] 蓝之韵网站 [4]《学前教育》杂志

第17篇:让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让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中学 王庆文

传统文化教育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中华诗词大会》的播出,武亦姝等诗词高手纷纷走红,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议,舆论普遍认为要强化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经不是“要”或“不要”的选择题,而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正式发行,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相互融合,开启了一条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新路。不过,传统文化进课堂不可能一蹴而就,笔者认为,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学科有机渗透

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渗透模式与单一模式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同地区或学校应当根据各自的地区特色、办学条件、教育对象,充分结合两种模式,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如今,中小学各门学科课程中都适量增加了相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如社会课程有对古代民俗文化、古桥建筑知识的介绍; 历史课也包含古代钱币、古代名物、历史人物的内容; 音乐课程涉及中国戏剧、古典舞蹈、民族服装; 美术课程有国画、陶艺、刺绣; 体育课程有中国武术等; 数学课程也渗透了中国古代朴素的数学思维。这些教育资源在各学科教学中都是潜隐性的,需要发掘、统整,并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例如,将经典诵读有机地整合到语文课堂中去,将传统文化内容编成歌谣、短剧整合到音乐课堂中去,将传统的舞狮子、赛龙舟等传统曲艺活动有机地融入体育课堂,将古老的面具、画脸谱与现代化妆舞会结合融入美术课堂,等等。只要我们确立自觉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就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2.开发隐性课程资源

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已经进入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视野,被很多地区、学校纳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规划之中,要求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因此,无论采用单一学科还是渗透课程组织模式,都必然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显性课程。台湾学者龙应台在谈何为文化时曾说,文化在于祖辈父辈代代相传,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于焉而形,就是文化。他认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就在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隐性课程的作用正是“润物细无声”。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利用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外,还应充分重视学校隐性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将课堂、教材、活动、校园等“共同体”中潜在的传统文化教育因素转变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真正将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贯彻到中小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一节课,涉及到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可以讲一讲他的故事以及他在数学上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进一步了解中国在数学上的成就。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3.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传承传统文化,一定要用好传统节日载体。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好最生动的载体,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载体,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在融入活动中受到启迪。比如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沉重的日子”、“怀念与哀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要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怀念故人,二是保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所以,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的传统节日,要引导学生感受节日氛围,领悟节日内涵。借助传统节日,也可以组织青少年学生进行诗词、书法、组织经典诵读等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传承传统文化,还要亲近生活。传统文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融入生活之中体现为一种风俗,传承传统文化,重要的是传承风俗。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非遗载体,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去非遗存在的场域里参观,也可把非遗传人请入学校,让学生应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种教育更现实、更有意义。

4.丰富实践活动载体

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因此,如何搭建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心灵的联系是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所要关注的问题。要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无论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民族意识”,还是对学生进行“潜能开发”“人格培养”,都不可能只通过“传授”达到,而要通过活动这一载体,并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在活动当中获得具体切实的体验,才能更好地使学生的认知得以内化、情绪得以感受、行为得以改善,从而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另外,对中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又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还在于它的变革、再生产。它不是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文化的再生产、再创造。传统文化教育期待学生不但能够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要能够进行“文化思辨”,同时还要能“在地行动”,将“知”与“行”结合起来,形成道德意识的转变,并且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或人生哲学,最终体现在日常行为与活动上。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中,还应考虑“在活动中教育”,搭建以“体验”为目的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平台,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活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在体验中感悟、内化,最终促进自我发展。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探究者和关怀者,并身体力行成为社会改造的行动者,不但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增强他们传承民族文化、提高道德素养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历史是国家的根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留住血脉,才能走向复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紧密结合时代特色,让传统戏曲、国画、书法、中医药、传统体育、武术、太极等进校园、进课堂,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很好的沃土、氛围,讲好中国故事,在讲授知识中传承传统文化,将历史的经典、时代的方向播种到未成年人心中,传播社会正能量,助力青少年实现人生大梦想。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中学 王庆文

邮编:255161 电话:13581009455

第18篇:新课标教学理念

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与鉴赏作如下要求: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

这个要求体现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也要让学生落实一种汲取精髓与智慧,研究策略与方法,提升个人素养与道德的学习过程。

具体到本单元四篇文言文来说,诵读是第一要素。以读为主,初读感知、研读理解、品读评价、美读参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要汲取精髓与智慧,这第一步一定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或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自己的收获,对文章的理解。传统教学中我们一般要设计出精彩的导入语,滴水不漏的教学过程,严密的教学步骤,面面俱到的课堂训练,教师的备课详细而周全,辛苦异常。我们辛辛苦苦设计了一个一个的“奇伟鬼怪非常之观”,把“险以远”的障碍扫除变成“夷以近”的条条框框,但我们的学生不买账,教师备课备出了十个点,苦口婆心口干舌燥交给他们,但下课时已经所剩无几,在不久的将来就完全还给了老师。因为他没有享受到攀登的乐趣,没有满足自己探索的好奇心。我们精心打造的精彩课堂除了留给学生的惊叹或喝彩之外学生只是观摩或观赏很少形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他们没有捡拾到自己喜欢的珍珠、宝石和钻石,即使你反复强调,要求他们珍惜你所给与的一切,但是他们视之如粪土,弃之如草芥。所以,教师的观念要改变: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不是看教师的精彩而是看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关注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学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策略的尝试、思维的过程,让学生生成问题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提问。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分享。教师备课的目的应当改变,备课不是为了给自己准备下一堆教学任务,然后逐个去完成,而是等待学生发问,尽量少的避免学生问到的我们不会。但同时要允许教师不会,教师也要大胆而真诚地说“我不会”,我甚至不切实际的想让教师和学生同时接触新课文,同时学习,各自谈论自己最新的体验。在让学生发展的理念下,我计划在完成第三单元四篇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第一步:诵读《寡人之于国也》时学生如果能汲取一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我们就大加表扬;阅读《劝学》能明白一些“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积土成山”“用心专一”的道理我们就大加表扬,阅读《过秦论》能够为一个王朝的兴衰变化而感慨唏嘘我们就大加表扬,阅读《师说》能够意识到老师的作用以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就大加表扬,我们欣赏或鼓励学生从他的眼睛中发现的一切,那比我们交给他的任何一切东西都要更有意义,因为那是他自己发现的。有一位专家说过:从整体感知入手会相对简化进入文言文门槛的进程,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都会得到一个初步的感知结果,无论它有多么幼稚,都是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会十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教师也应当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先从内容上精神上让学生有所发现,劳动有所收获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然后进入第二步,研究策略与方法,通过朗诵,发现并解决生字生词,可采用个人查字典、小组成员帮助的办法,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这个步骤可自我调整,课内、课外、预习、检测均可。最后回顾反思时一定要重视复习,再认知、再提高,而且要落实到书面上,从而进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领悟渗

透层面。

但是在教学当中,最大的障碍不是来自学生而是来自教师:放不下。所以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做到一下三点:

1、把困难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消除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恐惧心理。

2、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互相帮助解决问题,消除遮羞怕丑的虚荣心理。

3、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消除教师大包大揽的心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探索、自己成才。 语文学习的性质决定了它潜移默化和积累的重要性,所以朗诵和默写我主张课堂上完成,不是整篇整段,而是名句名段,不但要写出原句而且要写出个人的理解与发挥。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课题研究室主任郑国民教授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课文内容,解决生字生词;

2、摘录自己喜欢和应当积累的词语、句子、段落并交流、分享,写一写,背一背;

3、让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挑选二三个问题全班交流分享;

4、再读课文,产生新的认识和感受,说一说,写一写。

这个课堂教学过程的灵魂就是“读、写”,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达到了新课标的目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也成为了学习最大的获益者。 最后,配合同步训练或学案完成对知识点的检测。

说明文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说明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此类课文的教学价值恰好为课标理念的达成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把说明类的教材文本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内容,乐于探究,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说明文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培养有着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学生科学品质的渲染,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这些功用甚至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

散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模式要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传统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僵化。明确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了情感要素。这不仅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在教学中要贯穿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散文作为文学的“轻武器”,轻盈灵活,极善于表现人的主体精神世界,而强烈的主体意识,必然外化为浓郁的抒情色彩。一篇散文犹如一幅画、一首诗,它的执笔行文,浸透着作者的个性与情感,字里行间,负载着人生的品味体验,流露着个人的情韵情趣。因而,散文教学大可以少一些抽象的概括和条分缕析的结构化的肢解,而多一些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感知体悟。文学鉴赏本身就是一个从感知、体味到领悟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联想和想象、始终伴随着强烈情感活动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充满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享受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整体的文本感知,强调欣赏、体验、感受、经历,注重语感、重视朗读等。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意境,从形象中探求真理,寻求景物与作者的志趣、情感的联系。这样让学生的情感融入散文的意境,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无不是对学生情感的升华

.小说

在所有的课文中,文学作品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小说最能感染学生,但在所有的课文教学中,小说却并不是最好教的。说小说最能感染学生,是因为小说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与学生自小听大人们讲故事、看卡通看漫画、观赏影视剧的经验最为接近。但也往往是这种最容易接受故事的特点,使得学生停留在看 热闹的层次。看着太容易的东西往往学起来无法深入,这在很多学问技能上都有这样的矛盾。把小说文本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让学生超越看热闹的层次,学会内行看门道,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说法就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教学生学会欣赏的方法,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说小说并不是最好教的,除了上述小说文本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就是小说文本篇幅容量较大和教学课时相对较少造成的客观原因。时间少会造成教学方式方法的简单,造成文本解读的简单化。选入课本的小说动辄三两千字,若是学生预习不充分,单是上课时让学生熟悉内容情节就得花两课时,当然剩下一个课时就得抓紧分析小说人物主题语言特色之类的,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悟,根本谈不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引导培养。长此以往,学生读小说当然还停留于看热闹的层次。在教学实践中,本人紧扣住两点理念优化小说课堂教学环节,努力实现小说文本的有效教学,其一,紧扣小说文体特点,用小说“三要素”感受和剖析小说文本;其二,坚持把阅读感受转化为表达。第一个理念来源于对文体素养的思考。所谓文体素养,指的是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度解读的能力和根据文体要求得体写作(表达)的能力。文体是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读者有了一定的文体素养,就能根据阅读的目的与需要选择相应的文本;阅读不同的文本,也能摆正阅读姿态,选择适当的读解方法,达成适度而有效的解读,不致误读文本,浅读文本。因此,文体素养的弱化,对小说文体特点的不熟稔,必然导致对小说文本的浅读甚或误读。比如教师简单地搬运教参中的分析与结论,缺乏自己的感悟;比如经常出现学生把小说中的“我”误读为作者本人的低级错误。所以在小说文本的课堂教学中,紧扣小说文体的特点,用小说“三要素”感受和剖析小说文本,才可以正确而有效地解读文本。第二个理念来源于对阅读教学本质的思考。《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阶段目标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这里,“作评价”“说体验”都要求学生表达阅读感受。新课标还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即是“对话”,当然以个体的表达为前提,所以我们可以明确地说:不能转化为表达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勿庸置疑,小说教学紧扣“坚持把阅读感受转化为表达这个根本,才能获得教学的实效。以下试通过几个关键的教学环节设计来阐述如何贯彻这两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不外乎由旧及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入新学习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由远及近,从宏观和角度说到眼下的学习内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降低学习的难度;或开门见山,直接入题,较快进入学习状态。在小说教学中,如何导入,各有高招,但笔者为了节省时间,更喜欢直接入题,就用小说“三要素”来提问。要求用“三要素”把小说文本的主体内容用几句话甚至几个词归纳起来,这么问,既可以考察学生预习的情况,又可以较快速地让学生熟悉文本。实质上是把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和整体感知文本合三为一了,大大节省了时间。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文本量大与课时偏短的矛盾。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时,用小说“三要素”学生就能轻易地梳理出文本的主体内容,如“人物——祥子,坐车人;故事情节——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挣扎;环境——夏天(六月十五)20年代的北平。”根据学生的表述,板书其上,接下来,再请学生

根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归纳小说内容,就显得容易多了。学生稍加提醒一般都可以相对完整地把小说的内容概括叙述下来。如果这样的归纳多做了几次,请学生复述小说情节是不是就更简单了呢?特别是再创性复述,紧扣“三要素”的复述特别不容易跑题。

紧扣“三要素”除了可以节省时间感受文本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小说内部,对小说人物情节甚至语言进行探究。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用“三要素”归纳完了之后, “人物”这一栏中学生罗列出了“于勒、菲利普夫妇、我(若瑟夫)”等人物,笔者问“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学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时提出一个观点: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才是主人公。于是换一个问题问:“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为了解决后一个问题,补充介绍了小说选入课本时被编者删节的首尾内容,让学生明白这是个若瑟夫口述的故事,明白若瑟夫为什么每次给乞讨者五元钱的原因。然后再介绍对本小说解读的三个主题,即“金钱关系说”“同情说”“”,由此回到“谁是主人公”的问题,通过这么一番介绍与引导,学生不知不觉有了深入了解文本的强大欲望。至此,仍是引而不发,而是进入局部分析的环节,让学生寻找文中精彩的人物

描写段落,品味语言,分析人物性格,最后才得出“谁是主人公”的结论。在这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小说“三要素”,让学生将自己所思所所想及时表达出来,真正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其次说说表达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表达并乐于表达,我们的阅读教学才是有意义的,学生也才能真正学有所得,学会阅读与思考,学会自信愉悦地表达。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复述是一种表达,分角色朗读也是一种表达;那么布置课后作业,对小说的结构或语言技法进行仿写、对情节进行续写、改写、扩写缩写就更是一种表达了;至于写读后感,乃至写文学评论、编演课本剧,无疑是高层次的表达了。复述与缩写其实可以在检查预习时就实现了;分角色朗读是深入文本语言,

剖析人物、主题的进而领略小说艺术之美的基本手段,重点在局部研析的环节中使用;编演课本剧可以在课前预习时就布置,课上表演,学完课文后再修改完善。其它作为课后作业的表达练习,一定得在课内多些铺垫和引导。

让学生有兴趣去表达,最主要的还是懂得怎么去表达。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了解了整个情节内容之后,忽然有位同学长叹了一句:“唉,怎么是这样的嘛,故事还没讲完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不是这样的,那你认为应该怎样的呢?”于是那位同学说于勒发了大财,水手打扮卖牡蛎,只是装穷试探菲利普。当然马上有同学反对,认为这样的结局太俗套,不如让残酷的现实继续上演,让于勒客死他乡,让姐姐被退婚等等。不同的设想反映了学生不同的思想志趣,反映了不同的欣赏观念。借此,我们不妨顺势引入接受美学、完形心理学的一些概念和思想,完善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观念,让学生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想?我还可以怎么认为?”逐步使学生达到审美的层次,而不再停留于看热闹,这时,如果让他们写读后感乃至评论,一定是有话要说的,更不消说续写改写情节之类的练习了。说小说而学小说,有时也会觉得太单调地,或者说太浪费了。如果换一个视角,从写作的角度来学课文,是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深入文本语言的内核从而真正地落实语言的学习呢?如果领悟了文本中语言的特色,进而能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与体现,这算不算是一种更有积极意义的表达?

如何选准一个视角呢?笔者作了一些尝试,就是一般在大体了解了文本内容之后,提出一个问题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比如《故乡》中的对比手法比怎么比?《变色龙》中的细节描写怎么写?《在烈日和暴雨下》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依此问题来设计教学环节,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来追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最终学会作品中的写作技巧。

以上两个所谓理念,其实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从文体切入学习文本仅是方法, 而表达却是方法也是阅读教学(文学教育)的目的,还需明确的一点就是,所谓的“三要素”

也仅仅是针对传统的以反映论为哲学基础的小说作品有效,对于现代主义各个流派的小说,简直无能为力,还好,初中课本还不涉及。

第19篇: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

时间:2008-11-10 点击:

6198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历史重任,教师面临更大的考验与挑战,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努力、成长与发展。在探索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标准;主题;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在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进行“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1 “身边的数学”与“身边的生活”的互相渗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化简”书本知识,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

1.1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引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为一堂课的开幕式,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例如,在初中《代数》的第一章有理数的引人。举一个事例,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沿公路向东行驶10千米,接着掉转车头向北行驶10千米,问这辆汽车在什么位置?对于这个简单问题,当然学生不难作出回答,但问及如何用数学式了表达这辆汽车的位置变化过程,学生就感到茫然了,趁学生构成忌于求知的心理状态之时机切人新裸课题,“为了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例如,在学习“同类项”一节课时,可通过设计情境:准备一小袋零钱(有1角,2角,5角,1元),请一位同学来数数一共有多少钱?在情境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从而引入新课。再如学习“图形的旋转”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钟表、电风扇叶片、大风车、自行车车轮等,引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使数学“生活化”;学生这节课后,请学生应用所学的旋转设计一个广告图案,并为设计书写说明,这又使得生活“数学化”了。 1.2 让数学回归生活

现代社会里,“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它能给予我们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例如一个人要成立一家新公司,由于业务关系,急需一辆汽车,但又因资金问题无力购买,决定暂租一辆汽车使用。现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供选择,两家出租车公司条件不同,租哪家的更合算?一家的出租条件是“每月付给司机1000元工资,另外每百公里付10元汽油费”;另一家公司只按行程算账,出租条件是“每百公里付140元的费用”。这就要求新公司老板根据自身业务用车情况(里程)运用数学的知识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理论,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性,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认为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从学生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出发,提出思考的途径,随着学生的思路层层递进,把数学条理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活泼多变,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可服务于生活实践。

2 创建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让每个学习者去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告之他人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察。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武。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3 把数学文化渗入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这门学问是完美而井然有序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并非一开始就是那么完美无缺的,为了创建这个体系很多先哲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另一方面,在这个进程中也感受到在很多发现和发明中的无穷乐趣,所以在学习数学中,也追踪一下相同的过程,学习数学文化,使我们一开始就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数学是一门趣味性很深的学问。在数学课堂上无目标地装知识,不会产生学习的激情,而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文化,将使数学课堂不再像嚼沙子一样枯燥无味。

例如在学习完四边形一章后,向学生介绍《精巧的蜂房结构》,介绍蜜蜂在数学与建筑学方面的贡献,数学家证明了蜂房是一种最经济的的形状,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种形状的容积最大,所消耗的材料最少,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许多尖端的科技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渗透从自然生活中提练数学知识的思想。 4 设计多样的开放式的试题,采用开放动态的课堂学习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以纸笔考试为主,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过分注重分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而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忽略了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考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立足于全面启迪学生的隐性智力潜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与思考,初步采用一种开放动态的数学学习评价新模式。

相对于传统评价方法的单一性与组织形式的封闭性,在探索新的评价模式过程中,多尝试采用操作题、口试题、创意设计、课题报告等灵活多样、开放的评价手段与方法,来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状况,具体直观地描述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减轻学生的压力,突显其学习和发展的过程,突显评价的激励作用,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力争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4.1 操作性题

以简单的推理能力、直观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评价重心,开发创设“操作性试题”。如设计试题如下:请利用所提供的两张长度为a的纸条和两张长度为b的纸条,拼、摆、折或连一连,构建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理由。你能提供更多的方法吗?

4.2 创意设计题在学习“有趣的七巧板”这节内容时,可设计这样的题目:请你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形,并用一句贴切的话形容一下你拼出的图形的含义。再如学习“剪纸与镶边”、“生活中的轴对称”、“平面图形的密铺”等内容,可以尝试通过对学生的创意设计展开测评,来评价学生的创造潜能──一幅幅学以致用的创意设计既包含创意作品,又有相应的数学解释和人文表达,不只是倾注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而且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突显着数学对学生的情感价值的陶冶。

4.3 口试题

在考查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知识的理解应用的基础了,可设计这样一道题目:已知:如图,△ABE~△ACD,你能找到几种方法?并说明你是怎样分析找到的?

利用开放性试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行多元化评价,对学生各层次、各侧面的表现给予关注:思维的过程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动手操作能力的表现;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表现;创造力、个性发展的表现;与人合作交流能力的表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在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习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解题策略;允许学生之间有“学生语言”,有开放性的交流,体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使每一个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数学教育改革与研究》新蕾出版社,2004 [2] [日]藤村幸三郎 田村三郎《趣味数学入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马复 綦春霞等《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第20篇: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理念

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理念

[内容摘要]: 在物理课堂中贯彻《物理课程标准》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改进教学方式,适应新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关键词]: 物理 教学 理念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教科书,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通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为考题去检查学生。新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模式,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师生交流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物理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物理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无处不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发展为本。当前,摆在广大物理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物理课堂中贯彻《标准》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或者说怎样改革物理课堂教学才能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否彻底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理想能否最终达成或实现,最终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一个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事一个个教学活动。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些体会。

一、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

以往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这样很容易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整天的处于一种被动的应付、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的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样的教学怎能想象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就要在教学设计中

1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目标设计。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全过程,但不需要将各个环节一一罗列,时间分配上要留有余地,应突出重点,突出设计理念及思路。设计时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这一课题的学习中我有哪些问题、想法和作为?大致步骤可分为:

1、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相关课程资源,背景资料等。

2、教学目标:①知识技能目标;②情感态度目标;③过程与方法目标。目的的确定要从学生、学校、地区的实际出发。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4、教学用具:实验器材、课件设计、目标反馈练习、教学媒体等。

5、教学活动设计:情景创设、提问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说明、估用时间、总结、拓展、板书设计等。

二、在课堂教学中关注三维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改革已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物理课程目标,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世界,并结合物理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际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上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共鸣,课堂单调、古板、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新理念驱动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测凸透镜焦距”实验中,在基本完成规定的实验要求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透镜被遮挡一部分,其成像有何变化呢?让学生不要急于动手,而是先进行推测或猜想:“不成像”、“只有一部分”、“不变化”等等,各持己见,争论

2 不休,这时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加以验证,发现成像情况不变,只是像的亮度变暗。教师可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的依据。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推测和猜想,在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后,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摩擦力》一课,为学生准备了小车,磁块、圆棍、抹布、测力计等材料,让学生设计减少摩擦力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用测力计拉动没有车厢的车轮,在光滑的桌面上滚动时摩擦力最小。这一实验,学生综合运用了正压力、摩擦方式、摩擦系数等知识,减少摩擦力的方法是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中总结出来的。如果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就没有这么多的发现。此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组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性活动,鼓励学生创新。

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生命力。

三、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注重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教育改革就要落实到学生学习行为上,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物理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时,首先我让学生来表演钉钉子:一个是尖的,另一个是钝的,让其分别用锤子钉入木头里,然后让这位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接着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利用自己的圆珠笔和三角板,分别用手指压住其两端,体验一下两个手指的感受.由此生活情景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纷纷提出了了各种物理问题:为什么尖端的钉子更容易钉进去?钝的不容易而且要更用力?与圆珠笔两端接触的手指,尖端痛而平端不痛(三角

3 板一样)?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情景中,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到乏味,增强了教学的实效。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贴近生活,优化物理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尽量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及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优化物理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社会意识。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第

一、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如那米技术、超导体、激光、现代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

二、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如将电的知识与安全用电、安装照明电路、修理各种家用电器相联系;将能源的利用与生活中如何节能相联系;将物态变化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相联系,将浮力与潜水艇的浮沉相联系;将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相联系等。第

三、关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

此外,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应多考虑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规律的题目,如学习惯性后,解释刹车时人体上半身为什么向前倾的现象。学习杠杆后,解释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省力的道理;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会从地图上测出长春到北京铁路线的长度;学习了光的反射,解释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压强后,解释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通

4 过多方面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和小制作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的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如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潜望镜、指南针、望远镜、潜水艇、验电器、电磁继电器等实验仪器或模型,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等,引导学生进行“纸盒烧开水”、“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这些都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实验,如在初中阶段,让学生研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先让学生提出猜想,利用生活中常见材料,如石块,线,手表等进行研究。又如在家里利用电冰箱研究水和盐水的凝固点,这个实验在学校反而不便做到。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的在教学中加以讲评。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搞科技发明的奥秘在于善于动脑,勤于动手,打破搞科技发明高不可攀的神秘感。

六、教学中重视物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物理与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实质上是一种跨学科综合,也是课改的一种趋势,看起来好像与本学科无关,恰好学生很感兴趣,例如我结合“嫦娥一号”的升空,给学生布置了几个探究学习题,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①“嫦娥一号”有哪些实用价值。②“嫦娥一号”用到了哪些科学知识。③你知道“嫦娥一号”是怎样升空的吗?等等。结果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了很多感兴趣的知识片段,有热情特高的学生还以“交流”为名送给我,我真的好感动。通过查资料,学

5 生一致认为,“嫦娥一号”用到了大量的科学知识,有数学的、物理的,特别是物理,简直用到的太多了,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我们一定要从现在起就扎扎实实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物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看!目的不是达到了吗?不正是课标所要求的吗?

总而言之,要在物理课堂中贯彻《标准》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就务必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这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不断反思总结,以适应新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邢红军:《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中学物理教考》1998年第4期

(3)《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张天宝 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李瑾瑜等主编: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5)《现代教学论基础》吴立岗等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0.(6)《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关文信编著,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5. (7)[美] L.爱波斯坦 [美] P.哈威特 《趣味物理寻答集》

新课标理念如何融入化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标理念如何融入化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