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戴建荣古诗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12 07:34:32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听戴建荣的古诗教学有感

听戴建荣的古诗教学有感

我有幸聆听了上海名师戴建荣老师的语文课。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戴建荣: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名师。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教学大赛一等奖。在古诗文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对古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教学有一定的研究,在全国小语界有一定的影响。戴建荣老师的古诗教学包括:读、唱、吟、舞四个部分,四个部分有机组合,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我们听了他执教的两节古诗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赏鹅》。“读诗句—明诗意—进意境—悟诗情”。长期以来,我们的古诗教学一直就是教师一首一首的教,学生一句一句的学。古诗课堂教学环节按部就班,一成不变。教师教得困难,学生学得乏味。戴老师没有采用传统的古诗教法,而是用他的古诗“吟唱”教学法,带领学生一起去品味了经典的古诗文化,让我们每个听课者也情不自禁地随之吟之,歌之,舞之,他的教学情节感染了听课的每一位老师。

我在边听课边思考:如何进行古诗教学改革?如何使小学古诗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古诗教学?因此,我汇报的题目是:听名师上课,我们学什么?

是他的动作语气?我们学不来。是他驾驭课堂的能力?我们学不来。是他的文学内涵、我们更学不来。其实,我们听课,不能仅仅去学名师的课堂教学技巧,而是应该透过名师的一招一式,去领悟他们的教学思想。就像读一首诗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那些美丽的语言上,而是要透过语言去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名师上课,看似随意,其实,一招一式都蕴含着他们理解的教学思想。我们只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真正的学到一点东西,并且为我所用。因此说:听名师上课,我们要——领悟教学思想,感受魅力课堂。

一、诵读法,耳目一新

我们都知道“读”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性,平常我们也很重视古诗的朗读指导。然而,戴老师提倡和实践的读却非一般。可以归纳为三个要点,五个程序。

三个读的要点是:一是读得通顺;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感情。

读,贯穿始终,重在指导。五个读的程序是: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先读一遍,引发兴趣;二是领读,引导学生体会节奏;三是讲读,老师逐句讲明诗句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让学生做出平仄标记(学生初次接触时由老师做好标记);四是指名学生读,检查学生领会程度,纠正不正确读法;五是离开文本读,即积累背诵。

既然是诵读,就不单单是动口朗读。戴建荣老师自创的古诗文诵读教学法的操作要点为“读之,吟之,歌之,舞之。”在吟诵中,师生或摇头晃脑,或手舞足蹈,或悠闲自在,或悲喜交集。学生俨然就是诗人,教师沉浸,学生沉浸,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放录像)

二、手语演,积极调动

手语其实不难,经过美化以后的手语,诗的意境之美,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当你用手语,用肢体语言的时候,你就是美的化身。正象于永正老师说:“你站在了舞台上,你就是课,课就是你了。”每次读诗、每次唱诗、每次舞诗都很投入„„

他的手语表演,我认为有两个特点:一是体现了夸张化的情感,包括平音的延长,太延长了,以至于学生觉得读得有趣;二是读出不同的语感,五言、七言诗句语感基本相同,但按照戴老师大的节拍就与众不同了。如“白日依山尽”和“床前明月光”是不一样的。这样教都吸引成人的眼球,怎会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

三、策略多,恰到好处

策略一:边听边想象法。戴老师在范读《送元二使安西》时,让学生闭眼想象,听前引导:苏轼赞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看你们能否透过文字看到那美丽如诗的画面?闭眼倾听,边听边想象。

策略二:读诗韵味法。“我注意到你读的时候脑袋还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这就是摇头晃脑读古诗。”

策略三:读诗断句法。“读诗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读出停顿,有时要重度。”

戴老师的阅读古诗法并不新颖,这些方法在我们的古诗教学中也经常运用,妙就妙在他把读古诗融入课文的讲解中。那么恰到好处。

策略一用在整体把握诗歌时;策略二用在学习第一句诗句中;策略三用在理解整首诗之后。教学流程那么自然流畅,理解情感是那么水到渠成。不能不说教学设计精妙。

三、情贯穿,文化积淀。

听戴建荣老师的课,可以说是一种享受。那种感情的流露让古诗的28个字情意浓浓。举例(导言):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这一路,要走上大半个中国;这一路,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得走上半年多;这一路上,陪伴他的黄沙漫天,满目荒凉。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即使元二一刻不停地返回来也要整整一年哪,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呀。一年能回来吗?„„王维五年之后就去世了,所以这不仅是一首送别的诗,也是诀别的诗啊!

教师只寥寥数语就把我们平时所做的写作背景的介绍和感悟诗情,升华情感完成了。听过这些,我们会怎样读这首诗呢?可见,教师自身蕴含的情感,和感染给学生的情感是基于对古诗写作背景的全面了解和对整首古诗研读之后产生的情感,所以说古诗教学“情”字当头。(放录像)

在教师讲解“阳光”时,教师引用诗句“西出阳光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在讲解“劝君更尽一杯酒”时,教师引用诗句是“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讲解“西出阳关无故人”时,引用的古诗是:《赠汪伦》。这种用诗句解读诗句,用诗句诠释情感的做法是以古典文学为背景的。所以说教师仅仅讲解的是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吗?不是的,是对离别诗的总体把握。要做到讲深讲透,渗透的是古文化的积淀。

四、大语文观,功底深

戴老师研究古诗可是颇有心得,造诣很深。首先他对“平长仄短的规律”研究极深,以至于他古诗教学包含诗书儿、儒雅气。这可不是一朝一日的功夫。他对“元二”、“董大”的解释也是古文化中的一个元素。

另外,听了戴老师的课,我就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古诗究竟在古人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占有什么地位?使得古诗写作数量多,研究古诗的后人也宜乎众矣。戴老师的古诗教学强调吟之舞之,我认为这是对古诗文化很好的理解,古诗就是文人墨客吟之舞之的流行元素,戴老师把这种理解融入到教学之中。

总之,观摩了特级教师于永正及其弟子的课堂教学及精彩讲座之后,我和在场的所有听课者一样都认为此次听课,听有所值,思有所得。我们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必须通过名师课堂教学的现象领悟到他们内在的教学思想,教师唯有高品位读书,陶冶情操,充实自我才能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恰如其分地预设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才会绚丽多彩,教学才会精彩纷呈„„

推荐第2篇:戴建荣静夜思实录

戴建荣《静夜思》课堂实录

一、揭题读题,初识平仄

师:每位同学前面都有一张纸,拿出一支笔来,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准备写字了,注意一拳、一尺、一寸,写字姿势要标准。我们一起来书写今天上课的题目,知道今天上课的题目吗?我们一起写。(教师板书课题)注意“静”字下面的一竖不能写成一撇。写完了,就坐端正,那个男孩子非常好! 师:谁来念? 生:静夜思 师:还有谁来念? 生:静夜思

师:好的,一起念。 生:(齐念)静夜思

师:这样念的是吗?来,请看黑板。跟我念Sì 生:(齐念)si 师:刚才你们念的没有念错,但是,今天我们为什么把它念成第四声呢?,学到后面你就知道了。请看投影,自古至今这个字有三个读音,当它念思的时候解释为1,

2、

3、4,用现在的话来说,做动词的时候念“sì”。它解释为:心绪

生:(齐声)心绪

师:简单的讲就是心情。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它做名词的时候读si 再读si 生:(齐声)sì sì

师:第三个读音读sai ,和哪个字相识? 生:腮

师:对,月字旁的腮,摸摸我们脸上的腮帮子,摸得到吗?

师:看看哪一种字典里面,有这样的查找呢?《辞源》,修辞的辞,源头的源,谁家有这样的大字典?哪儿来的? 生:是我姐姐给我的! 师:你姐姐是干什么的? 生:我姐姐是——

师:想不起来了,没关系,但拥有这本字典的人一定是有文化的人。没说错吧? 生:没!

师:我们以后会阅读更多的古典文学,阅读的时候,有些读音吃不准应该查找《辞源》。

这本字典里所记载的就是这本字典的古音,为什么要记载古音呢?为什么要恢复它的古音呢?我们继续往后学。

师:当“思”念成第四声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三个字? 生:它们全读第四声。 师:不错,读一读。 生:静夜思

师:声调里面除了第四声,还有吗? 生:第

一、

二、三声

师:还有一个特殊的声调叫什么? 生:轻声

师:古时候有没有声调啊!古时候的声调看老师写。(老师板书平声和仄声)一起念! 生:平仄

师:现在的声调和古时候的声调是有联系的,现在的声调就是由古时候的声调一点一点传下来的。什么联系呢?听清楚现在的

一、二声就是古时候的“平声”,会倾听的孩子学得好,

三、四声等于“仄声”。

师:为了好记一点,平声用“一”表示,仄声用“I”表示,平声字念得时候要长一点,仄声念得时候要短一点,这个规律就叫平长仄短。念! 生:平长仄短的规律

师:现在在课题上面一起来标上平仄的话,因为这三个字都是第四声,所以都是仄声,仄声用什么来标,拿起笔一起来标! 生:(拿起笔标上平仄声。)

师:都标好了吗?好极了,标好了平长仄短,那么,仄声要读得短一点谁会呢? 生:(站起来读)静夜思 师:还有谁来念? 生:(站起来读)静夜思 师:一起来

生:(齐读)静夜思

师:接下来一句话很重要,听清楚了,咱们中国字了不起的地方太多了,其中有一点可能你现在不知道,什么呢?我们的这个读音平长仄短除了能让我们读准字音,还能感受到当时作者用这些字的时候的情感,平声字一般作者要抒发的是一种开朗、豁达、愉悦的心情,那么仄声呢!正好相反要传达的是一种压抑、低落、甚至悲伤。这三个字连着三个仄声也就是告诉我们作者从悲伤到失落,如果用一条线来表示的话,肯定是从高处到低处。现在怎么读? 生:静夜思(低沉的)

师:有不同了吧!声音越来越轻了1 师:谁还会读? 生:静夜思(低头的)

师:看到了么!脑袋都越来越低了!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的读法吗?来,你来读, 生:静夜思(越来越轻) 师:怎么读? 生:比较轻

师:是越来越轻!会读吗!来看着我的手势! 生:(生跟着老师的手势读)

【赏析】一个平常简单的读题环节,在戴老师的演绎下却有着别样的精彩。在正“思”字的字音时,戴老师引导孩子利用《辞源》了解“思”在古语中的读音及意义,含蓄地告诉了孩子,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的读法不一定是对的,我们应该利用工具书帮助自己学习古诗词。更令人叫绝的是,依然是这个平常的读题环节,戴老师在期间巧妙地渗透了平仄的初步知识,不仅知道平长仄短的吟诵方法,更是渗透了“平声字作者要抒发的是一种开朗、豁达、愉悦的心情,仄声要传达的是一种压抑、低落、甚至悲伤。这三个字连着三个仄声也就是告诉我们作者从悲伤到失落”古人以平仄传情的表现手法。在教师沿着课题所画一条情感线,在教师富有表现力的手势之中,一个诗题,便也被读得情深意长。

二、读诗吟诗,走近平仄

师:什么样的声音是静的?不说,来再读一次! 生:(读古诗)

师:还能不能再轻一点,再来,好么? 生:(齐读古诗)

师;什么时候会背这首诗的? 生:(思索状) 师:很简单,早到了已经无法记住这个年代了。

师:会背,会默吗?默默看吧。第一个写好了,大小、位置看清楚,如果遇到不会写的就空在那里。 生:(默写)

师:聪明的孩子知道换行。背的时候滚瓜烂熟,写下来就不一样了! 师:默完的同学可以抬头来看一看。特别是“举头“的“举”字很多同学不会写!全部修改完毕的,标上“平仄声”, 生:(标上平仄)

师:平声字念长一些,仄声字念短一些。在下面先练一练。 生:(学生练习)

师:很多同学已经标好了,我们一起来标好么?

一、二平、三四仄,嘴里念着,眼里看着,手里写着。(师生一边读,一边标)

师:很好!这里面也出现了这个字,但在诗里面念第一声,因为解释是思念,思念故乡,全部标好的请举手! 师:那么平长仄短,我们来念念看! 生:(全班看着标示齐读)

师:会念了吗?不看这里了,看我的手吧!我的手这样就是——,这样就是——

生:(生看老师的手势再读) 师:连着三个仄声,怎么念? 生:(念)

师:这就叫平长仄短读古诗。平仄能描绘出诗人当时的心情,这些字到底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我们一起来标标看。平声平声平声说明他的心情是越来越高兴的,那么这条线应该往上。(老师标,带领学生读) 生:(跟着老师读)

师:这根心情线看到了么?你能读出它的起起落落吗? 生:((跟着老师读)

师:起起落落都看到了吗?很好,有两个女孩跟着我起起落落。

师:还有一种读法和刚才不一样,聪明的你一定要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甚至用心去感受。这一回跟刚才又有什么不一样,请听(老师吟诵) 生:老师是用唱歌的方法把这首诗唱了下来。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还有别的感受吗? 生:蒋老师最后一个字是很长的。 生:老师要断一下。 生:老师把这首诗的意思都唱出来了。

师:不用讲,我们就明白了,明白什么我们先不说。你来说说看! 生:你的是拿来唱的。

师:很多人都说我在唱,还有人说是读,但这不是唱,也不是读,这叫“吟”。(板书)齐声念 生:(读吟)

师: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生:古诗《游子吟》

师:真了不起,连哪首诗都知道,听好了!当把诗念得很熟很熟的时候,以至于了解诗的意思,更体会了诗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的时候,情感想表达出了,他就开始吟诗。中华几千年的文化都是吟诵下来的,想不想试一试。看着我的手势。

生:(生与老师一同吟诵) 生:(一个学生吟唱)

师:唱歌越跑调,吟诗越吟得好!

【赏析】静夜思是一首孩子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诗,面对三年级的孩子如何找到他们学习这首诗的新的增长点。戴老师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首先他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直接请孩子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校对字形,这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又是对教学基本目标的落实。随后,他依然以平仄为入点,通过平长仄短读古诗,通过平仄标记形成的起起落落的情感线诵古诗,通过如歌如唱的吟古诗,一遍遍让孩子徜徉在诵读古诗的意境里,重复中有上升,回旋中有收获。

三、解诗赏诗,感受平仄

师:故乡啊,故乡,李白的故乡在哪里?知道么?(看地图) 同学们,这绿色的部分就是当时李白生活的大唐王朝的疆域,现在的有些地方已经不属于中国了,李白的第一故乡碎叶城它属于吉尔吉斯斯坦国,和我们的新疆是邻居。李白出生在碎叶城,并且在这里生活的整整五年的时间。五岁的小李白跟着家人万里迢迢来到了现在四川江油青莲,李白是个爱故乡的人,他长大了,把自己的号取做“青莲居士”,李白在青莲又整整生活了20年。25岁的李白带着一口宝剑开始游历整个大唐王朝,来实现自己心中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他惟独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青莲,更别说万里之遥的碎叶城。所以,每当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每当一轮明月升起的时候,他就会吟诵起这样一首诗。(师配乐朗诵)思故乡啊思故乡,会思念什么? 生: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们 生:还会思念家乡的水。 生:思念家乡的风景。 生:思念以前教他的老师。 师:还会思念什么? 生:思念同学 生:思念家乡的土地 生:思念美好时光

师:是啊,思念美好的时光,或许就是这几个小孩,也是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在看月亮,读《古朗月行》(节选) 生:(师生一起读)

师:如果给“呼”组词,怎么组? 生:呼叫

师:呼叫一定是大声的,你来!一轮明月升起来啦! 生:(低声)白玉盘 师:这是你最大的声音吗? 生:(大声)白玉盘 师:还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呼唤

师:这唤字与叫字是不一样的,“叫”是声音响,那么“唤”是有情感的。 生:白玉盘

师:还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呼吸 生:招呼

师:打个招呼还应该有动作吗! 生:(做手势)白玉盘 师:还可以怎么“呼”? 生:呼喊

师:呼喊与呼叫差不多的,个同学能替我想想,哪一个词也是“呼”出来的,并且很开心的? 生:欢呼

师:欢呼同意吗?什么是欢呼,我们站起来试!(注意声音、表情、动作) 一轮明月升起来啦! 生:(欢呼状)白玉盘 师:这个时候什么心情? 生:开心、喜悦、高兴

师:其实20多年后,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李白看到的那一轮明月还是小时候的白玉盘,还是小时候的“瑶台镜”,他的心情还是小时侯的喜悦与高兴吗?这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生:悲伤、低落

师:再看这根心情线,这个最低处一定是李白最悲伤的时候,起起落落的地方是因为哪些字?哪些景?我们一起来念! 生:(师生一同念)

师:那个字?月,圈出来,霜,圈出来。这个叫什么如霜?月光如霜,一起读一读这个词! 生:月光如霜

师:很好!中国的文人心里十分悲伤,但他不说出来,他说“月光如霜”,说明他此刻内心很—— 生:悲伤

师:以后我们念诗读到月啊,霜啊,都是诗人要抒发一种心情叫悲伤。再念下去,举头望明月,那个字? 生:望 月

师:低头思故乡,哪个字? 生:故

师:这个故字我们一定要和另外一个字连一起叫故乡!李白真的能看到故乡吗?他唯一能看见的是什么? 生:看见月亮

师:所以在“故乡”后面写上非常非常大的“月”,一写到这个月,你就会发现

短短的几句话里面,出现了几次“月亮”。三次,所有的诗人里李白最爱“月”,

因为这一轮明月心情高兴,还是这一轮明月心情低落,还是这轮明月让他的心情恢复了平静。一轮明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还是一轮明月安慰了他此刻的思乡之情,《静夜思》被称为中国第一思乡诗。以后,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无论你到天涯海角看到这一轮明月,一定会吟诵这样一首诗。 “(师生一同吟诵)

【赏析】“月”在中国的文人眼中有着别样深意,一腔乡愁,满心思念常因月而起,于是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李白这首思乡诗中“月”字的解读是绝不能少的。而戴老师在此的解读依然别具一格。“再看这根心情线,起起落落的地方是因为哪些字?哪些景?”追寻着那条用平仄标记形成的情感线,我们猛然发现最动情之处,最伤感之时,偏偏都是那“月”字,一切情皆因月而起,看似简单的平仄标记中竟然含有如此深意!这便是平仄的魅力,古诗的魅力,更是戴老师的魅力。

推荐第3篇:代建荣心得体会

学习代建荣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民族小学 杨娅

“特殊教育不仅是生命的精神活动,更是一种文化责任,其根本使命是要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发挥生命潜能,引导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促进生命的解放和实现。”代建荣如是说,“改变一个学生,解放一个家庭。拿金牌是次要的,让孩子们在训练中转变,让他们自食其力,才是我们付出的真正目的。” 这是代建荣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他也用他每个真诚的微笑,用他每个踏实的动作,用他每天朴实的生活践行着这种认识,履行着老师的责任,诠释着老师这个朴实却蕴藉深刻生命意蕴的字眼。

通过学习代建荣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我深受触动.代建荣是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新萌学校体育教师。他是中国西部唯一的国家特奥讲师、高级教练员。从事智障体育教学19年来,他不断钻研业务,克服各种困难,成为云南特奥运动的具体实践者和项目推广人。他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及特教教师培训,是教育部“十五”特教研究课题4名骨干成员之一,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奖。十多年来,他带领112人次智障学生参加全国及世界特奥会,摘得53金45银46铜,其中共有10名在校学生运动员入选国家队。作为中国智力残疾人国家篮球队主教练,他和学生共同参加了世界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特奥会。曾荣获全国特奥工作先进个人、国家特奥讲师、云南省优秀教师、昆明市百优园丁、昆明市优秀工会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刚进新萌学校时,面对不熟悉的特殊学生,因材施教从何谈起。为了真正了解学生,代建荣积极和学生交朋友,尽量在课间和学生做游戏,放学后和高能力学生打篮球,午间还监护学生午睡。特别是午睡,让他真正了解了学生。

在教学中,代建荣注意引导、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满足每一个学生的特殊需要。例如:在练习跑的过程中丰富跑的练习内容,多次变换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在练习中采用追球跑,教师抛球学生追,对跑得快的学生老师抛球力量大,跑得慢的抛球

1

力量小,他们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成功感,主观上认为自己可以克服自身障碍进行体育活动,参与跑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

学校多次送他外出学习培训,让他对特殊教育的内涵有了新的领悟。在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积累基础上,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奖并在《现代特殊教育》等相关刊物发表。个人被评为昆明市五华区“体育学科带头人”;被推荐为“市突”专业技术候选人。在云南特教骨干教师培训中,多次提供示范课;在西南片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60名省级特奥教练员培训中,唯一一名晋级为国家特奥高级教练员,在同批高级教练员中,又首先成为国家特奥讲师;同时,连续两届评为昆明市五华区“十佳业余教练员”。

代建荣积极进行特奥(智障体育)训练和推广。十几年来,代建荣将特奥开展的内容由单一变为丰富、训练的特奥运动员由高能力扩展到低能力、训练项目由少到多、训练方式由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教学与训练相结合。

代建荣积极组织开展特奥运动中的融合运动、领袖计划、培训、志工招摹,在家长会中融入家庭论坛内容。让特奥运动员与伙伴(普通学生)按照融合运动的规则进行篮球训练,增强特奥运动员的社会融合性,在训练中获得友谊、获得尊重、自信,取得一定效果。

除了在运动场上证明特奥运动员的能力外,创造各种机会,培养运动员领袖,让他们成为助理教练、学校特奥会的组织者、校外特奥的宣传者,让他们做一些从来未做过的事,全面提高特奥运动员的综合能力,“领袖计划”在基层学校得到落实。

他还召集了大批大学生志愿者,对他们进行特奥培训和宣传,登记志工的体育特长、联系方式,需要时召集他们进行特奥运动的开展。并引导家长、亲友在业余时间,在学校、社区带领子女开展特奥运动。

作为国家讲师,按照中国残联的要求,代建荣参与了云南、贵州、广西三地的特奥教练员培训的授课,在培训别人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和授课水平,并抓住与国内同行接触的每一次机会,积极探讨特奥的推广以及实际困难解决的方法、技巧。代建荣除完成云南、贵州、广西的授课以及本地区、

2

学校的特奥任务外,还注重与云南盘龙区、东川区、文山、曲靖、昭通等地教练员的交流与指导,为特奥运动在地州开花尽了个人的努力。

由于长期坚持训练和组织校内特奥运动会,学生的运动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在学校的支持和2008年成立的体育组教师的协助下,带领学生参加了以下比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在教学中,他善于发现问题,并努力把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开展了《新萌学校低年级重度智障体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五华区新萌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智障儿童感统训练方法的应用与开发研究》等课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教育部立项课题《云南民族地区中重度智障儿童素质提高的方法和研究》和省教科院立项课题《云南智障学校融合教育研究》,其中,《云南智障教育学校融合教育研究》获昆明市五华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体育教学问题转化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促进了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智障儿童在体育课中身体素质不断发展,运动技能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强。

由于个人对特殊教育、对智障体育的无私付出和对云南残疾人体育作出的贡献,代建荣分别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昆明市“优秀园丁”,两次被中残联、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特奥工作先进个人,学校两次被评为全国特奥工作先进集体,一次被评为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8名学生分别被评为全国优秀特奥运动员。一个基层单位,学校、教师、多名学生被评为全国特奥先进,这是少见的。目前,五华区新萌学校发挥着云南特奥实践观摩基地、交流中心和示范点的作用。

在兼职工作中,代建荣被评为昆明市优秀工会工作者,新萌学校被评为五华区“校务公开先进集体”,学校工会被评为五华区“学习型组织”。

作为老师,代建荣是幸福的,因为他深深懂得给予学生的幸福越多,自己收获的幸福就会越多。正如谈到为什么如此用心,代建荣的回答很深刻:“医学的终止,是教育的开端。我始终坚信,当医学手段已经无能为力的时候,好的教育一定能够有效激发智障孩子的潜能,唤起他们的生命意识,提高他们的

3

生存质量。”

作为一名基层培智学校体育教师,他深深知道,智障儿童的生命发展,生命质量,完全可以在校期间得到改变和提升,尽管所面临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但他将像特奥口号一样,“勇敢尝试、争取胜利”,为了智障孩子的明天,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播种真情,浇灌理想,让生命之火在崇高的特教事业中燃得更旺。让云南的残疾人教育、体育事业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来。

“19年风里雨里,他把残障孩子们推上冠军领奖台。那一刻,最闪亮的不是金牌,而是一个道理:特殊教育既塑造人的身体,也塑造人的灵魂”,代建荣便是这样的一位老师。

2012年11月21日

推荐第4篇:现代与经典:戴建荣《将进酒》公开课教学实录

《将进酒》教学实录 教学:戴建荣

一、提问导入 1.解释诗歌

李白劝岑夫子、丹丘生喝酒

2.同学谈谈自己认识的李白。教师补充:李白自称“酒中仙”。

二、指导朗读《将进酒》 1.指名读《将进酒》

2.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在没有标点的地方,教师停顿了划“/”,长音画“—”,停顿不留音画“√” 3.一字一句指导朗读:“不复回”加甩手的动作;高堂明镜悲白(be)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读出仄声)

师:有谁知道我后面为什么越念越慢了呢? 生:李白喝多了。

4.教师范读,学生听后自由朗读。

5.(师打快板,加动作)学生一句一句模仿跟读。师:……岑夫子…… 生:(指名一人)在 师:……丹丘生…… 生:在

师:请君为我倾耳听(又轻又长),喝醉了 生:请君为我倾耳听

师:陈王昔时宴平乐(朗读),这里的陈王是指谁呀? 生:曹植

师:他写过什么诗呀?

生: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师:五花马、千金裘(朗读),什么是五花马、千金裘? ……

6.再次指导朗读 师:会念了吗? 生:会。

师:请大家再来读一读。尽量不要看纸。 生:(读课文)

师:会须一饮三百杯(朗读),这里的“三”为什么要读的这么长? 生:喝得多呀 ……

师:读了这么久,从哪里真的可以看出来李白真的是酒仙? 生:会须一饮三百杯 生:斗酒十千恣欢虐 生:五花马、千金裘

师:无论有多么昂贵的东西,他都可以拿来换酒。 师:那你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李白是诗仙?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 生:会须一饮三百杯…..师:只有诗仙,才能运用这么夸张的写法。

7.吟《将进酒》 师:(示范吟《将进酒》)

师:现在和刚刚有什么不一样? 生:是唱的。

师:有人说念,有人说是唱的,其实都不对,这里是吟。(板书) (教师吟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 师:李白此刻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高兴、开心……

师:那为什么诗的最后却告诉我们诗人有着万古难解开的愁呢?

师:有的诗,是需要读一辈子的。君不见….(读前半阙)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戴建荣:在高中,《将进酒》安排在高二,将高二的课程能否放进小学,我的理念是这样的,自古而来的学习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背诵。我们的古文字、古汉字只有一个学习办法,那就是吟。在小学五六年级,是根据古诗的节奏来把握情感。中国的学习,应该是用中国的方法来进行。

推荐第5篇:学习代建荣心得体会

学习代建荣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代建荣的先进事迹后,我深受感动。代建荣是昆明市五华区新萌学校体育教师,从事智障体育教学19年。在学校的培养下,不断钻研业务知识,探讨特教规律,克服学生病因复杂、运动能力极其低下,教材内容满足不了学生特殊需要等困难,成为一名业务突出、师德高尚的教师。是云南省优秀教师,昆明市“优秀园丁”、“优秀工会工作者”,两次被中残联、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特奥工作先进个人。是教育部“十五”特教研究课题《云南民族地区中重度智障儿童素质提高的方法和研究》4名骨干成员之一,省教科院立项课题、五华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智障学校融合教育研究》的主要成员,云南特奥运动(智障体育)的具体实践者和项目推广人,也是云南目前唯一的特奥国家高级讲师、高级教练员。

由于长期坚持训练和组织校内特奥运动会,学生的运动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在学校的支持和2008年成立的体育组教师的协助下,带领学生参加了以下比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时间地点运动会名称运动员成绩

1996.11上海亚太区首届特奥会1人1金3银2铜

1997.12香港香港特奥会二十二届城市邀请赛4人8金3银1铜

2000.5上海中国第三届残运会2人1金

2001.10北京中国特奥篮球年度赛3人1金1银1铜

2002.5昆明云南首届特奥会15人15金4银1铜

2002.9西安中国第三届特奥会12人5金9银7铜

2003.12湘潭中国特奥篮球年度赛8人1金2银1铜

2004.7.2沈阳东亚区特奥乒乓球赛2人4铜

2006.7.26哈尔滨中国第四届特奥会11人2金8银6铜

2007.10.2上海世界十二届特奥会5人3金3银2铜

2009.7.1昆明云南融合特奥足球赛16人2金3银3铜

2009.9.21西宁全国特奥乒乓球赛5人3金2银2铜

2009.11.3昆明省残运会3人3金1银

2010.9.19福州全国第五届特奥会30人14金4银9铜

2011.5.20北京全国特奥田径赛12人10金8银9铜

2011.1.28武汉全国特奥篮球赛9人1银1铜

2011.6.25希腊世界十三届特奥会5人2金1银1铜

合计112人次运动员73金53银50铜,其中省级20金8银4铜,国家级以上53金45银46铜,集体奖牌已统计在内。

其中2007年、2011年共有10名在校学生运动员入选国家队,代老师作为中国智力残疾人国家篮球队主教练,同学生共同参加世界十二届、十三届特奥会,去年在北京集训期间,篮球明星姚明专程到集训地看望我校篮球队员、为球衣和篮球签名,并跟随至希腊观看了三场比赛。国内及世界近百家著名媒体进行报道。代建荣又一次用自身的努力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云南特殊教育的成果和70万智力残疾人的精神风貌。

作为一名基层培智学校体育教师,他深深知道,智障儿童的生命发展,生命质量,完全可以在校期间得到改变和提升,尽管所面临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但他将像特奥口号一样,“勇敢尝试、争取胜利”,为了智障孩子的明天,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播种真情,浇灌理想,让生命之火在崇高的特教事业中燃得更旺。让云南的残疾人教育、体育事业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来。

推荐第6篇:付建荣教学反思

《一年级体育》教学反思

付建荣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在近几周队列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小细节”被体育教师所忽视,完善“小细节”能更好提高队列队形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练兴趣!

一、要关注学生对预(动)令的掌握

【存在问题】部分体育教师只注重学生队列动作的掌握,却忽视预(动)令知识的传授,造成部分体育委员和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预令和动令,这样直接影响学生对队列动作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处理方法】在传授队列动作之前,先向学生讲清预令和动令,这样更利于学生快速掌握队列动作。例如:在教向前看齐(纵队)口令:向前看——齐,就应该让学生知道“向前看”是预令,“看”要念的长一些,要求大家预备做的动作,“齐”是动令,要求大家立刻做的动作。当然,也应让学生了解有的队列预(动)令不是很明显,需要注意力集中认真听,例如:“稍息”、“立正”它们只是最后一个字稍长,而“向后——转”口令中预(动)令之间,就有明显的拖音等等。

二、要关注学生喊口令能力的培养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能掌握队列动作,但不会喊队列口令;部分体育委员喊口令也不够标准,所以体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喊口令的能力,这样能较好的树立体育委员的威信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处理方法】(1)在传授队列动作之前,先要学生区别预(动)令,并且背下来,这为快速学会队列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2)培养每一位学生自喊自练;(3)两人一组轮喊口令练习队列;(4)四人一组齐喊口令练习队列;(5)分组展示和表演队列。这种“自喊自练”队列的练习方式,不仅活跃体育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练之中,较快地提高学生喊口令的能力,还能转变部分学生怯场的心理,增强自信心!

三、要关注学生队列展示和多元化评价

【存在问题】队列的学练远没有游戏那样吸引学生,枯燥无味的课堂,怎样让学生喜欢呢?许多体育教师发现自己喊得很辛苦,学生却练得“无精打采”;教师教得很认真,学生却学得“无所谓”!

【处理方法】(1)除了关注学生练习以外,更要关注学生展示,向那些平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提前布置“任务”,例如:体育教师教队列前,提前布置“任务”,教授后要指定的某些学生展示队列动作。在这种“善意”的压力下,全体学生会全神贯注地跟教师“学练”;(2)巧用评价和幽默,评价是调动学生学练的有力“魔力棒”,教师要学会打破常规的束缚,巧用幽默、巧用鼓励,学生的劲头会倍增!例如:教向左(右)转的教学中,笔者制订的标准是转对一个方向得1千分,10次练习后看谁的得分高,全体学生的兴趣高涨,因为其他老师只会让他们体验百分评价所带的快乐,而我让他们可以向1万分靠近,所以,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转错方向的很少,队列练习变成一种有趣的“智力游戏”。再例如:在报数教学中,笔者提出记得摆头还原的学生是“将军”,否则是“小士兵”,并用幽默动作模仿出“将军”和“小士兵”,学生在欢笑中明白应该怎样练习,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前所未有的好!

体育老师要关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点滴“小细节”,不放过“小细节”,完善“小细节”,挑战“小细节”,并在“小细节”中不断成熟!

我体会到: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模仿、交流等活动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它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好体育的乐趣和自信。

推荐第7篇:戴正荣暑假学习体会

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忙怀乡教育办公室戴正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新版是在旧的标准实施过程中进行增加和删减或调整整合。也就是说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广大教师、教育科研专家不断的发现原《标准》的不足或不符合教育本身的规律修订出来的。通过修订后的课标,无论增减的词句、提法更合符于教育科学的理念,教育发展的走向,教育发展的改革,教育发展的创新。如:指导思想中的“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改为“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调换了一个词他的意义就不同了。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教育,他就要遵循我国的特点和我国的国情结构来发展我们的母语教育。在指导思想中增加了这样内容:“语文课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这种改进正是符合了党的第十七届七中全会精神,各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创新。

新《课标》第一部分:前言包涵了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的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要求我们让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和养成利用最重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初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了的学习习惯”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也就是利用语文的素养,发挥语文的特点,激活语文的活力不断地让学生利用语文这个工具自我调节,更新观念,创新发展。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不同年龄有着不同的目标任务,分别是: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每个学段课标都是根据知识与 1

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1-2年级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为重点。到3-6年级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提出发展目标,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学会通过学习语文,利用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给学生留有自我创造的空间发挥语文的特点所在。

新《课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有两个大点:一是总目标;二是阶段目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目标增加了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道德,还要会审美,发展个性及合作的精神。我们现行采用的“参与式”教学就是一种合作精神的培养,也是旧《课标》实施过程的漏缺而增补的,也是反映出现在的学生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缺识的一面。也是现时代创新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在总目标中有十分方面的内容,有5个方面的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减和删除。

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实施建议有四个大方面的内容:一是教科书(原教材)编写建设;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是教学建议;四是评价建议。

关于教科书编写建议。将原来的“教材”改为“教科书。”我的理解是“教材”太宽,教科书是有限的。编写建议中原来的9条变成现在的10条,增加了“教科书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努力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编写的特色。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

关于教学建议由原来的五个方面变成六个方面,把原来第5条对阶段的要求,变成具体建议。一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

性和创造性;二是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是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四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五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六是具体建议,第4点作了修改,把原来的“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改成“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具体建议中“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明确的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要贯彻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讲究教学方法,以减轻学生负担”。关于阅读教学中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多读书就让他们认识别人和作家是怎样对话和写作的,怎样应用语法和修辞知识,学会在阅读中体验,领会文章内容,积累词语,为习作打下基础。关于习作(写作)的教学。第一自然段最后增加了“积极向上”的句子,也就是说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中要求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才能表达真情实感,从学说话到写出说话来再到习作,这些都是对第

一、二阶段的学生进行要求,难度也随着年级、人的长大、慢慢的加深。在第4个自然段把原来的“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改为“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减少命题作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习作,把他们内心的话写出来,把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边想边写出来,把他们发现的最现实生活趣事写出来,写出这样的东西(话)就是学生的真话、实话、心里话。关于口语交际在原来的基本要求上没有什么变动。但标准强调了一定要让学生在听与说双方互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不断的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没有什么变动,只不过把原来的第

二、三段作了上下交换,综合性学习就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新《课标》最后一部分:关于评价建议 ,原来是以自然段形式进行要求,新课标把他分作五个大方面进行强调,有4个方面的强调是重新进行文字组合。评价强调“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要有学生的成长记录,才能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才能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央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这样才能使评价更合理化、人性化、个性化。在评价的具体建议中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都详细的进行阐述。最后用“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评价”。这段话不单是对学生的评价,对老师的评价也应如此。评价不要用映像、一时来潮,一个优点或一个缺点来评判他的对与错,而应看到他的整过成长过程。评价不是建议、判断、想象、大概、可能,而是要用事实做依据,用实事求是这个真理来评价,一定不会有较大的误差。

上世纪叫《教学大纲》。本世纪开始我们用新课标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新课标》已经十余年了,十多年来,经过广大教育工作的辛勤实践总结出了今天的《新课标》。《新课标》也不是一部完整无缺的东西,他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新的课标下,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创新,最后得出一部较为完美的新课标。得出一个能适合中国教育发展创新的理论指导,能适合培养更多、更精的新型人才的课程标准。

二0一四年八月二十日

推荐第8篇:李荣建

狠抓管理促教学 潜心课改提质量

我叫李荣建,现年45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邓州市裴营乡一初中校长。

裴营乡一初中现有学生1932人,24个教学班,老师108人。作为一年典型的农村初中,我们学校既有我市农村中学的共同特点,同时也独具特色。众所周知,裴营,乡大、人多、离城近,这既是我们的区位优势,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全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东北西部偏远地方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条件差,学生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城边学校教师充足,相对年轻,教学能力强,学生受教育水平相对好一些。我们学校老师年龄结构整体偏大,虽说学历基本达标,但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少部分老师甚至不能胜任现在教学岗位。学生多来自我乡偏远地方的小学,受教育情况出有差距,整体情况让人忧心。例如说,很多小学校没有专业英语教师,英语学科就临时抱佛脚,支乎应付。还有的小学干脆就不开英语科目,全指望到初中来学习。有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厉害,上初中了连乘法口诀都不会背,语文不会写作文的也都是正常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实事求是,走适合我们自己发展的课改道路。

一、坚定思想认识,加强过程管理,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

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是改革陈旧观念,调整主体利益,创造新格局,重塑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遇到困难和阻力是正常的,都会经历新思想行为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过程。一部分教师因循守旧,还有个别人摇旗呐喊,但缺少目标,所以教改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坚定思想认识,教育改革必须进行,还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课堂改革决定着教育改革的突破与成败!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成立了以我为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以学校教务处为主要组织管理部门,各教研组制定具体的方案措施,各年级不同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扎实推进。为了确保课改的方向正确,成效显著,我们提出:课堂教学一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二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三要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四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五要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六要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七要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以上七条,也是我们落实中心校提出的“学为中心”思想的具体实践。

二、立足校本,探索适合我校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前边我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已经作了介绍。课改的实施首先就是要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来与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实现完美的对接。说实话,这曾经是我们当初面临的最大难题。我们学过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观摩研讨过杜郎口的“

三、三六”模式亦或西峡的“三疑三探”等,实践中都不尽人意。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市局教科所所倡导的“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一经使用,就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欢迎和好评。为此,我们特邀康全召老师到校报告和指导,经过老师们进一步实践后,觉得简便易行,学生接受快,课堂教学效益明显提高。因此,我校的课改,课堂教学就以“问题导学法”模式为主,各学科基本普遍使用。但教学无定法,学科不同,课节内容有差异,教师及学生本身就是千差万别的人,所以我们也鼓励在新课标思想指导下,灵活把握改进创设适合各自每节课的教学模式。总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落实“学为中心”的思想,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三、身体力行,创造条件,使课改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素质提高

1、领导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搞课改。本学年,从我到各年级段主任,只要班子成员都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在教研室和大家一起备课研讨,进课堂和大家一起讲、听、评,一起总结得失、改进方法,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副校长刘永义、孙连国、教务主任姚春、政教主任王志坚、李兵等多次上课改公开课,为学校的课改开路子,集经验。

2、以教研组为单位,做实课改工作的每个环节。首先,学期开始教务处牵头,组织各教研组的不同年级课改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引路课,作为一期课改的前奏。其次,教务处制定出详细的课改讲、听、评日程,领导包学科和教研组,每位老师一期上一节课改展示课,同学科教师参加听讲和教研并当堂给予打分评判,作为学期评选课改先进的重要重要依据。

3、实行领导推门听课,把课改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当中。学校每位领导每周随机听课不少于5节,要求教师把每一节课上成课改课,否则在业务量化考评中给予相应处罚。

4、注重培训学习。学校自主业务学习,课改是中心内容,除了每期不少于3000字的业务学习笔记和2000字的心得体会外,我们着重强调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同时,我们把康全召老师的《“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及其实践感悟》作为必修教材,印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另外,让教师走出去学先进,先后赴焦作永威、西峡一高学习教研,与城区一初中、三初中举行联合课改活动。另外,除了本乡两所初中之间的交流学习外,还组织教师先后到城区五初中、十林、陶营及内乡县赤眉

一、二初中进行交流学习。

5、优化教学设施。我们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让教师及时了解外部信息,给教师搭建认知现代教育发展的平台。另外,逐步给各个班安装多媒体教学设施,并投资30余万元给每位教师配笔记本电脑一台。

6、加大奖励力度。为此学校出台了《课改先进个人评审奖励方案》,每个学期对课改工作落实好,效果突出的教师给予职评、现金等不同方面的优惠和奖励。每期还要举行一次课改赛课活动,评选出优秀教师,一等奖5人,二等奖10人,三等奖15人,并颁发奖金、荣誉证书以此来提高广大老师主动课改的积极性。

四、课改带给我们的变化和进步

1、坚定了思想认识。课改说了很多年,但落实的过程比较艰难,但现在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大家都清醒的认识到了,课改是必然趋势,自己必须投身其中。

2、课堂上明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去教师一言堂,或简单提问回答的课堂基本没了,老师从教教材在向设计课堂的方向发展,给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起来了。

3、评价学生的内容和方式更显多样化。老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更加关注。如果说课改所体现的对学生评价方法上的改变,是从考试的题目、题型上的变化表现出来的话,我们的老师,课改的确表现出了从理念到行为的变化。他们评价不仅重结果,同时更重视学生在每个学习环节、学习层面的变化和进步。

4、学校教育教学成效逐步提升。推行课改以来,教师的理念和行为或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学生,改变着我们学校,同以往相比,我们的教育效果明显在提升。学校先后多次被市教体局评为教育质量先进单位,2014年被市局授予课改工作先进集体,中招成绩上升5个名次。学校教师裴秀华、王志坚、郭安娜、唐雨、余敏、翟成桥等30多位教师先后荣获市级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受到市政府或教体局表彰和奖励,学生耿非凡、杨颖蓓、张静等10多位同学在近几年中招中考取全市前10名。历年来,三赛成绩也十分突出,2014年春我校有五位学生荣获一等奖。

五、在推进课改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1、传统的影响依然存在。我们发现,一部分课改课表面上热热闹闹,形式上有模有样,但究其实质却走不出传统的樊篱,新的东西依然很少。

2、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普遍。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注重合作,难道合作就都要说话。合作是当然的,但合作的时间如何掌控,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是否每个小组都要发表意见,一节课合作几次,都需要教师设计思考。很多时候课堂会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

3、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质疑习惯能力仍待激发。课堂上往往是老师在各个环节给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些问题说完了,老师问,还有什么问题,往往没人吭声,更不说让他们去质疑了。所以,教师平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搭建一个让学生主动去寻求问题的平台,也是我们今后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汇报,与大家分享,盼批评指正。

狠抓管理促教学 潜心课改提质量

裴营乡一初中 李荣建 2015年3月

推荐第9篇: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四会市清塘小学 邓金容

【内容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能在小学阶段学习积累更多的古诗文,则不仅能启迪人的心智,而且能享有一辈子。

【关 键 词】激兴趣 读诗文

明诗意

赏意境

【正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能在小学阶段学习积累更多的古诗文,则不仅能启迪人的心智,而且能享有一辈子。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如何使小学生积极地背诵与积累更多的古诗?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尝试用“激兴趣──读诗文──明诗意──赏意境”四步古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古诗教学质量。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兴趣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内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教学古诗《暮江吟》在学生初步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深秋的江边,从日落时到夜晚的景色该是怎样的?要求学生想象出诗中所描写景物的色彩和形状来:火红的残阳,一半碧绿一半鲜红的江水,珍珠似的露水,弯弓似的月亮。这样,在学生的脑际便出现了一幅夕阳斜照江水,月光映衬露珠,令人心旷神怡的秋色江景图。然后让同学中的画画爱好者根据字面意思画出一幅图,接着让学生到台前展示自己画的画,然后让全班同学根据每句诗意认真揣摩,议一议谁画得最准确,最能体现古诗的已经,课堂气氛活跃。在同学的评议中,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体会到诗人对深秋上暮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二、读诗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大多节奏鲜明,韵律优美,朗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示范点拨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停顿、抑扬变化,可以配合着音乐、动作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读 1 出古诗的味道,感受古诗特有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要确定基调。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

三、明诗意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只有二十个字,既有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又有诗人们对现状的不满足,亦有诗人无限的进取和探索精神。正是因为这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己要设身处地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去体验诗人的情感经历,再来引导孩子们理解诗的中心、体验诗的情感。

要使孩子们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来,做到“自化其身。”古诗时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极力描绘了渔翁垂钓时的气候和景物。教学时,适当介绍一下这是诗人被贬永州后所写的,诗中描写渔翁“独钓寒中雪”,表面上是在写我行我素、身处孤寒之界的渔翁,实际上是反映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听完介绍,再读全篇,相信孩子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会油然而生。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诗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诗教学中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四、赏意境

古人作诗,十分重视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意境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亦即“情中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亦即“景中情”。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在于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是情中景。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什么奇观,惟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

2 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你可以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与“雪上空留马行处”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推荐第10篇: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古诗教学是语文课程中重要的一个版块,每个学年都规定有具体的数目。会背会理解,能品意境是我们语文老师进行古诗教学的基本要求。大部分老师在教授古诗时常犯的一个垢病是:每一首古诗采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叶圣陶老师曾说过“古诗教学,重在陶冶情操,扩展想像,如果能抓住要点,讲解其中一两句就可以了,不必进行繁复冗长的讲解。”为此,我认为一个老师在组织学习古诗时,首先是要对古诗进行全盘的备课。只有对古诗的背景、作者等方面了如指掌才能对古诗进行有效的教学。

紧扣课改理念,为师者首要观念转变,摒弃教师板书,学生抄记的确满堂灌思想。要想法设想引导学生转变方式,尝试自学。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新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在教学古诗《江雪》时,由于这首诗内涵丰富,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时,每一部分我都是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前,学生能学会的就不教,确实不能学会的也是先让他们自学后再教。充分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尝试朗读、尝试讲诗意、尝试自己解答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很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告诉我们,诗进入了学生头脑,是诗意迸发的前提。

二、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程序。自学了解作者,查阅写作背景,熟读成诵,尝试理解诗意,体会表达感情。三.教会学生理解诗句的办法。常有、较有效的办法是拆字理解连成句子的办法。四.举行快速背诵古诗比赛。提示法,对仗法。

第11篇: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诗教心得

古诗,以她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经过几次的古诗教学的学习,是我对怎样教古诗又有了新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反复吟诵,感受形象美。 宋代大家朱熹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在吟诵时要正确流利。古诗语言是非常优美精炼的,它经过了诗人反复推敲锤炼,有鲜明的节奏感,平仄押韵,琅琅上口,可以把它当作一首乐曲来看待,这就是古诗所独特的音乐美。正确流利地诵读,就是在初步教学古诗时,就指导孩子们大声地朗读,力求把古诗读准确、读清晰、读出节奏感;进而要求把古诗读流利,读出古诗的平仄押韵的韵律美,提高孩子们的语言感悟能力。我在教学脍炙人口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所作的《春晓》时,就注意让孩子们正确的基础上,大声地、流利地朗诵,稚嫩的童声随着优美的韵律,让人陶醉不已。

吟诵时,还要咬文嚼字。

古人作诗是十分注意锤炼词句的。教学时要注意从语言入手,斟词酌句,在孩子们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后,组织孩子们咬文嚼字地吟诵,细细品味,慢慢品赏,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进而感悟古诗的意境。

吟诵时,要反复不断、要有感情。

在孩子们深入理解诗意,把握诗人思想感情之后,我们老师最要注重让孩子们进行反复不断地、有感情地吟诵。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孩子们会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探索古诗的意境美。

第12篇: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篇一: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今年学校给我们大班布置了古诗特色教学。对于古诗我们大班的幼儿们来说则是已经是非常的熟悉了,为了把古诗教学上好,我自己先给自己上了一课,我记得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幼儿的大脑,就是要开发幼儿的智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聪明才智,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和主动地探索。于是我借鉴了陶行知先生的解放大脑的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幼儿独自思考和主动探索的机会,从而为幼儿营造了无限开阔和想象的空间,能让一个不认识字的幼儿通过画面就能读出古诗大意。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幼儿们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吟诵古诗,需要的则是反复不断、要有感情。古诗的图画形式多样,而孩子们读古诗的热情和不断发现其中的乐趣,会让你见识到什么叫百读不厌。回顾这个学期的古诗特色教学工作,可以说是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每周的1节古诗特色活动课,对幼儿来讲是非常有趣,也是非常重要的1节课,可是对于我这个教者来讲却是比较难上的1节课,因此认真备这1节课,写好教案,成了我最重要的任务。我常常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教学中我既注意有的放矢,同时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每节课幼儿都有一定的收获。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也为了让更多的幼儿们了解认识。

例如我在教幼儿们学习古诗《秋夕》时,先让在幼儿们初步的理解诗意,我们老师最要注重让孩子们进行反复不断地、有感情地吟诵。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孩子们会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探索古诗的意境美。我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幼儿的想象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我们教师的古诗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行为,应充分地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精神,古诗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方面的行为真正变为师幼共同的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哦!

再次我们在古诗教学时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全,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幼儿们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幼儿们很快进入角色。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幼儿们的注意力,正确的方法是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左右重点的介绍,使幼儿们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啊,古诗教学所给予幼儿的不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细节的领悟和心灵的体会&&幼儿们在与古诗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

篇二: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最近几天学习小学古诗词专题讲座,我掌握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四点重要目标:(一)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激发爱国热忱。(二)感受古诗词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三)感悟语言优美,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力和鉴赏力。(四)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其中,第四点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使我受到了很大触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要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诗词的学习,要以阅读、记诵为主,在在阅读,记诵中追求精神的愉悦、情感的陶冶,艺术的创造感染与浸润,在阅读和记诵中有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潘校长告诉我们新教师:不能以自己当年的经历来评判现在学生的好坏!我想这也是我们新教师在今后从教中应该时刻谨记的。

潘校长讲到新课改,给我们讲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对教学而言,教师具有怎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材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学生只能是教材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成了教师表演的过程,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总是配角、听众或观众。现在,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的、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在讲教学方法的转变时主要提到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论教育即生活,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方法的介绍,助长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出来的好学生只不过是些应是高手,他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发展,不只是关注其学业的进步,更注重其人格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制定的教学目标,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特长,让每个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他本人也极其热爱教育事业,教育学生在乐中学,每一段苦都是在享受人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法,让学生学有所获,在教育事业上做出一份贡献!

篇三: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以她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其实,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让古诗教学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从整体入手,启发学生思维 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从字词着手,逐词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我认为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从全篇着手,从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一首诗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各抒已见,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选入小学教材的好多古诗,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小儿垂钓》、《蝉》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不妨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诗中的人物动作,使学生在开开心心演小品的过程中,体会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增加对诗意的理解。再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山行》等诗时,教师也可以运用简笔画来辅助教学。教师画上一座高高的白帝城,学生添上朵朵彩云;教师画上一条长江,请学生加上一叶小舟,再画上重重高山;或是请学生动动脑,画出其中一句的画面。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在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理解,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兴趣浓,积极性高。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种媒体都可以参与到古诗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响中感受处处闻啼鸟。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古诗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

三、抓住朗读环节,让学生品味诗意 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咿咿呀呀,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和仄压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通过正确朗读,更能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表达的意境。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 / ,重音用 · ,延长用---等。在古诗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动手动口,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自己练读,再同学间互读,接着全班试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不光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是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 根据古诗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教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用心编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古诗学习中,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不断向课外拓展。

篇四:古诗教学的心得体会

正如钱正权老师在《诗情行走在意境中》,特别强调了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他说,古诗词教学最大的难点是什么?难就难在怎样引导学生诵读,并读出感情来。这是多数老师的困惑。他指出,问题就出在学生没有进入诗词的意境。那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呢?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我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反复吟咏,在诵读中品诗情悟诗理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悟,咀嚼体会,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因此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钩和一个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搭建学习的平台,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一般来说,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知识基础。这个基础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诗歌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1、注重作品积累,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吟咏中感悟陶冶。

2、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3、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近名家大师,这样既有助于对所学诗词内容的理解,又能从中学到赏析诗词的方法。

4、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诗人传记,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反映,从而提高诗词赏析水平,并能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哲理。

四、拓展学习方式,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又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主要应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问题。如诗的意象与诗的情感主旨、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诗人的风格与诗词的主题、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这些问题应该分为更具体更小的问题,以便于学生的学习。二是从资料的来源、搜集、取舍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三是组织和指导学生把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

总之,诗词的教学有别于实用文体的教学,应该把鉴赏美的语言、培养美的情感放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话的过程之中,诵读,联想,感悟,赏析,评价,探究,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只有这样,古诗词的教学才抓住了根本。

篇五: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孩子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古诗审美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反复吟诵,感受形象美。

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文章的美感。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深入理解,体验情趣美。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古诗语言简洁所带来的一些特点,比如词序倒置、成分省略、语句浓缩、意思跳跃等,都构成了孩子们学古诗的障碍。先让孩子们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行诗、整句诗、整首诗的意思。解释时,只要将意思说通即可,不必按字的顺序来解释。通过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难体会出来。

三、多方迁移,领悟意趣美。

我们在古诗教学中有时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我们何不让孩子们对内容做回味、做迁移呢?

1、将古诗改写成短文。

在孩子们领悟了古诗描绘的那种美的意境之后,让孩子们将古诗改写成短文。当然在改写之前,还要提醒孩子们诗的内容,除了古诗所描绘的内容外,还可以做合理的想象。改写是对孩子们一种美的熏陶,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促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

2、链接课外阅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写作的秘诀。每学好一首诗,就要求孩子们去找同一类的诗,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

我们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古诗的意趣美这一内蕴力,催动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产生最佳的审美效果。

第13篇: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执教五年来,我对学生学习也有了不少的认识,从平时的教学来看:大部分学生喜欢学生古诗,因为古诗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去领略古诗的美,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孩子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古诗审美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反复吟诵,感受形象美。

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文章的美感。”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深入理解,体验情趣美。

www.daodoc.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古诗语言简洁所带来的一些特点,比如词序倒置、成分省略、语句浓缩、意思跳跃等,都构成了孩子们学古诗的障碍。先让孩子们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行诗、整句诗、整首诗的意思。解释时,只要将意思说通即可,不必按字的顺序来解释。通过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难体会出来。

三、多方迁移,领悟意趣美。

我们在古诗教学中有时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我们何不让孩子们对内容做回味、做迁移呢?

1、将古诗改写成短文。

在孩子们领悟了古诗描绘的那种美的意境之后,让孩子们将古诗改写成短文。当然在改写之前,还要提醒孩子们诗的内容,除了古诗所描绘的内容外,还可以做合理的想象。改写是对孩子们一种美的熏陶,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促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

2、链接课外阅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写作的秘诀。每学好一首诗,就要求孩子们去找同一类的诗,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我们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古诗的“意趣美”这一内蕴力,催动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产生最佳的审美效果。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要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必须从青少年抓起。经典古诗文字句凝练,音韵优美,词汇丰富,意境深邃,思想深刻,虽经历沧桑,却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诵读、积累、运用古诗文,对于塑造青少年的灵魂,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要再接再厉,继续研究古诗文的教学。

第14篇: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们或豪迈昂扬,或细腻清丽,或发人深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古诗在开发培养孩子们审美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有效的授课。因此根据古诗基本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二、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

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

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第15篇:戴建荣 送元二使安西 长春版

戴建荣教学实录——《送元二使安西》

课前:

聊老师,随老师的手势做呼吸。

一、导入:

师:今天,咱们在这大约要用50分钟的时间来学习一首诗。先请大家看我写这首诗的题目,一边看,一边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我先写一个字(送),接下来写两个字(元二),然后写一个字(使),最后写两个字(安西)。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

生(齐):王维。

师:唐朝诗人,王维(板书)。

师:好,我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1:我觉得这首诗的题目应该先读一个字,然后停顿,再读两个字,然后再读一个字,然后再读两个字。

师:读一遍

(生1读)

师:没错,还有谁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写?

生2:我猜这是一首送别诗,“送”要在前面,“元二”我猜应该是一个名字,“使”和“安西”我想不能连着,因为“安西”是一个地名。

师:没错,真好,这个孩子是会思考的。前面是从读的节奏上来说的,而她呢,不仅知道节奏,而且能从字词的意思上来说,了不起。别坐下,对她的发言同意吗?

(生在师三次追问下都同意,师请其坐下)

师:拿起这张纸,从第一行开始,快速地默读一遍,不要忘记下面的注释,更加不要忘记最后的作者简介。

(生默读1分钟左右)

师:好,我们五年级了,默读速度要快,都同意吗?

(师追问两次,生仍然同意)

师:(请第一排的一个男生)就请你把注释一读给大家听。

生3(读):元二,姓元,排行(xíng)第二。

师:不是排行(xíng)

生(齐):排行(háng)

生3: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师:读完了,你要思考了——那个女孩说的对吗?

生3:对

师:还对?她说元二是什么?

生3:名字。

师:你刚读到的是——

生3:排行第二

师:是他的名字吗?

生3:不是。

师:元二是一个人的名字吗?是在家中排行第二。什么叫排行第二,你知道吗?

生4:家中还有一个哥哥。

师:对,真有文化。咱们古人重男轻女,女孩子轮不到排辈分,只有男孩之间才可以,说明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生:元一

师:不叫元一,叫元大,有个哥哥,而元二恰恰是个男孩,所以就元二了。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二、读诗:

1.师:好。她刚才这个“使”有没有解释啊?

生:没有

师:谁来解释一下?这个男孩子你来说。

生1:使,出使。

师:别坐下去,奉了谁的命令出使?

生1:皇帝。

师:能不能不去?

生1:不能。

师:如果不去?

生1:斩首。

师:加两个字,满门——

生(齐):抄斩

师:株连——

生(齐):九族

师:所以能不写诗吗?不能的呀!然后读作者简介,准备。王维也曾一度——

生(齐):奉使出塞

师:他也曾一度奉着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维最能体谅元二此刻的心情。

2.师:安西,都知道,是一个——

生(齐):地名

师:有没有去过?

生(齐):没有

师:在今新疆——

生(齐):库车附近。

师:咱们一起看。(出示地图)长安,当时唐朝的首都,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长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今新疆库车附近,古时成为——

生(齐):安西

师:对,所以,作为好朋友的王维就从长安开始一路西送。往西走啊走啊,走到现在渭河以北,有一座城叫——

生(齐):渭城

师:所以这首诗也叫《渭城曲》。同学们,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但是,在这样一个晚上,这两个朋友是不睡觉的,他们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通宵达旦的就是喝酒聊天,聊天喝酒。所以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渭城——

生(齐):朝雨浥轻尘。

师:正因为他们没有睡觉,所以才会看到这渭城下了一场朝雨。送到这里,元二就孤身上路了,继续往西走啊走啊,走到现在敦煌的西南,古时候这有一道关,叫——

生(齐):阳关

师:这首诗中因为出现了“阳关”这个地名,所以又叫《阳关曲》。看到阳关这两个字,有没有想起一句诗,叫秦时——

生(齐):明月汉时关

师: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来民族侵略我们汉族的必经之地。所以到了汉朝,汉朝的皇帝就在这建起了一道城关,叫——

生(齐):阳关

师:到了唐朝,这还是一座外族和我们汉族相争辟的地方,也就是说,出了阳关,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元二继续往西走啊走啊,走到了安西这个地方。看啊,这个地方,自古至今一直被称为是大风过来烟,也就是大风一起,飞沙走石。当地的百姓、当地的官员要出行都要遮着挡着才可以,元二就是出使到这样一个地方。

3.师:所以,这样一首送别的诗该怎么读呢?

生2:(读得较有感情,声音比较高亢)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对她的朗读,有什么要说一说的吗?

生3:我认为她朗读的挺优秀,因为她声音洪亮。

师:你说的优秀就是因为她声音洪亮,对吗?还有谁要说?

生4:我感觉她感情很到位。

师:什么感情很到位?他说的是洪亮,你说的呢?

生4:我说的是她表达的情感,表达了王维送元二到安西舍不得,还悲伤。

师:她怎么读的让你感觉到她的情感?你来模仿她,读

生5:(语速较慢)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也就是送别诗要读出感情,速度要读得——

生5:慢。

师:对啊,就是这么简单。还有谁要说一说?

生6:她读起来非常流畅。

师:还有别的吗?

生7:她把节奏读得很清楚。

师:她的情感就流露在这个——

生7:节奏。

师:对,评点要到位,不要简单地、笼统地说有感情,感情就在你的——

生8:节奏上

师:还在你的声音的——

生9:洪亮

3.师:来,让咱们一起读读。送元二使安西,读,“使”字后面要停

(生齐读)

4.师:有没有不一样的读法?

生1:(读诗题时无停顿、速度快)送元二使安西

师:我懂你的意思,她的不一样就是把我刚才教的全忘记。

生1:我是这样读的

师:把你的不一样读出来。

生1:我是两个、两个、三个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1:因为渭城是一个地方,朝雨可能是清晨的雨。

师:不是可能,确确实实就是。真想和你拥抱一下,但是男女有别。真好,把刚才咱们解课题时用到的方法融进了现在的朗读里面,这就是学习。好,看来,咱们都是这么读的。

5.师:其实,在咱们唐朝,唐朝许许多多的诗人,他们写诗也好,作诗也罢,都习惯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叫——(师板书:平仄)一起读

生(齐):平仄

师:平仄的规律

生(齐):平仄的规律

(师领读三遍)

师:平其实是一种声调,叫平声,仄也是一种声调,叫——

生(齐):仄声

师:咱们中华文化,几千年来一脉传承下来,现在我们也有声调,它们是第——

生(齐):一声

师:第——

生(齐):二声,三声,四声

师:还有一种特殊的声调,叫——

生1:仄

师:轻声。有吧?吗,吧,琵琶,犹抱琵琶——

生2:半遮面

师:真有文化

师:现在的

一、二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

生(齐):平声

师:现在的

三、四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

生(齐):仄声

师:为了好记一点,平声咱们就用一条横线表示,仄声就用一条竖线来表示。遇到平声字,咱们要把字读得长一点,遇到仄声呢?对,大声点,勇敢点。要读短一点。这个规律又叫做平长仄短的规律。一起说

生(齐):平长仄短的规律

师:“的”要读得轻,平长仄短的规律

生(齐):平长仄短的规律

(师领读两遍)

6.师:看,这首诗给它标上平长仄短的规律。接下来,讲平长仄短的规律第二个特点,就是刚才那个女孩所说的,读的时候一般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读,而这个平长仄短的规律就落在每两个字中的第二个字上,重复一遍,这个规律看的是第——

生(齐):二个字

师:每两个字中的第二个字。清楚了吗?

生(齐):清楚了。

师:先看第一个音节,渭城,看哪个字?

生1:看“城”

师:“城”字现在是第几声?

生1:第二声

师:就相当于古时候的——

生1:平声

师:很好。也就是要把这个字读得——

生1:长

师:你来读

生2:渭城——

师:读到这个“城”字,首先想到城——

生3:墙

师:对吧?把一座城围起来,抵御外来的侵略者。去过北京吗?

生3:去过

师:爬过长城吗?

生3:没有

师:可惜。不到长城非淑女啊!以后一定要去。长城那么绵延起伏,能读出来吗?你再来一次

生3:渭城————

师:差一点点。你在班里朗读数一数二的,看我的手势(师做手势)

生3:渭城————————

师:了不起啊!长度你读出来了,那么,长城也好,城墙也好,都是——

生(齐):连绵起伏的

师:能读出来吗?

生3:渭城——————(声音有起伏)

师:要跨出这一步多不容易啊!预备,读(师做手势)

生(齐):渭城——————(声音有起伏)

7.师:平声会读了,仄声会读吗?看三四两个字,看哪个字?

师:好极了。我请个没举过手的,你来

生1:看第四个字

师:哪个字?

生1:雨

师:现在第几声?

生1:三声

师:相当于——

生1:仄声

师:仄声读得要——

生1:要短

师:读

生1:(读得长度较短)朝雨

师:你的声音真好,再读一遍

生1:朝雨

师:真好听

生2:朝雨

师:朝雨啊,早上的小雨,能读出来吗?

生2:朝雨(声音稍小些)

师:还是太大,再来

生2:朝雨(更短些)

(又指4人读“朝雨”)

8.师:(齐读2遍)读下去

生(齐):浥轻尘——————

师:连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看着我的手势会读吗?不看那句诗了,看我的手势。

(师做手势)

生(齐):渭城——————朝雨

师:快了,看我的手势,再来

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这就是平长仄短的规律读古诗,来,自己往下读读看。

(生自由练习)

9.师:你一定发现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字(指“出”),这个字现在几声?

生(齐):一声

师:在这里读——

生(齐):仄声

师:因为这个字在古时候被称作“入声”,出入的入,读的时候要比仄声读得更短一些,跟我读(师范读)西出(停顿特别短)阳关——,读

生(齐):西出(停顿特别短)阳关——

师:要注意节奏,(师范读)西出(停顿特别短)阳关——

生(齐):西出(停顿特别短)阳关——

10.师:好,谁来读读?

生1:(按平长仄短的规律试读)渭城————朝雨| 浥轻尘————,客舍| 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 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会读了吗?

生(齐):会

师:预备,注意情感,读

(生随师手势齐读)

11.师:苏轼称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王维诗的特点

(师配上《阳关三叠》古筝曲,范读)

师:渭城——,齐

(生配《阳关三叠》古筝曲,齐读)

师:渭城——

生(齐):朝雨浥轻尘

师生(齐):客舍青青柳色新。

12.师:看到渭城这的柳色了吗?

生(齐):看到了

师:谁来说一说?

生2:柳树碧绿碧绿的

师:多好啊,善于学习啊

生3:还看到了王维送他的朋友元二

师:在这青青柳色之中,王维送着元二,还有谁看到柳色了?

生4:我看见了浅绿、淡绿的柳色

师:你看的颜色不一样

生5:我看到柳条非常非常细,碧绿,上面没有一点灰尘

师:没有一点灰尘。在咱们《诗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杨柳依依。”读到“依依”两个字,就想起——依依——

生6:不舍

师:所以咱们中国的古人,每逢写柳的时候,就是要表达心中那份依依不舍的情感。所以以后你读到这个“柳”啊,你就要明白,此刻诗人要表达的是心中那份依依不舍。

13.师:再用心去看,有没有看到渭城这的客舍啊?

生1:我看到上面有小房子,而且还有一些台阶

师:这房子虽然小,但心里明白,这是故乡的——

生1:房子

师:是啊,温馨吗?

生1:温馨

生2:我看到客舍上面冒着烟,可能是主人在做饭,可能看到诗人正在送别他的朋友

师:闻闻,闻到饭香了吗?

生2:闻到了,米饭的香

师:有没有记起王维写过一首诗:独在——

生(齐):异乡为异客

师:每逢——

生(齐):佳节倍思亲

师:这首诗也有一个“客”,这就是“客舍”的“客”。王维和元二一样,也曾一度奉旨出使,他最能理解元二这“独在异乡为异客”,他一定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14.师:所以,这样的一首送别的诗,咱们该怎么读?

(配乐笛子曲,师生齐读)

15.师:这就是阳关的路,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参)(第一遍师生齐读,第二遍生齐读)

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生1:这是一条艰难的路

生2:这是一条惊险的路

生3:坎坷的路

生4:很难走的路

生5:这是一条风不休的路

生6:这是一条充满沙石的路

师:而正是这条崎岖的、布满沙石的、难走的路,元二从渭城到安西整整要走三千多公里啊!如果在当时用最快的交通工具,骑着马去的话,元二也要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

师:你的好朋友元二就是要踏上这样一条路,作为好朋友的你,还有没有想要对他说的,哪怕一句话?有吗?

生1:元二,你一定要安全地回来啊!我等着你。

师:安安全全地回来。

生2:我亲爱的朋友元二啊,你要赶快回来呀!我们继续聊天吧!

师:继续聊天吧,赶快回来吧,走一朝就要半年多,回来又要半年多,更何况他还奉着皇帝的命令去出使,能这么快回来吗?

生2:不能。

师:是,这盼望他早日回来是王维心中那份美好的愿望。

生3:元二,虽然这条路布满艰险,但你一定要勇往直前,我在家等你喝酒。

生4:元二,这是一条崎岖、充满沙石的路,你一定要保重啊!

师:五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没有等到元二回来的那一天,再也没有机会和元二一起聊天,一起喝酒。

16.师:所以,这样一首分别诗,咱们该怎么读呢?

(《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

17.师:读着这样的诗,你有没有感受到王维是一位怎样的故人?

生1:友情胜过亲情。

生2:有情有义

生3:友谊第一位

生4:很关心自己的朋友

18.师:正是这位有情有义的朋友。他们从昨个晚上开始,一直在不断的喝酒聊天,聊天喝酒,到了今天早上,你试想一下,喝了这么多,已经喝不下了,可为何在这一刻,王维还在不断地劝元二再喝一杯,而元二每逢这时总是把这杯酒喝完呢?

生1:这一杯酒是离别酒。

生2:因为以后永远喝不到了。

生3:这杯酒印证了元二和王维的友情

生4:喝了这杯酒,元二可能永远都见不到王维了。

师:所以,咱们在读这一句诗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一杯的“杯”字延长。

师:劝君——

师生(齐):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这有情有义的故人了。那还会有这温馨如家的客舍吗?

生(齐):不会。

师:还会有这代表依依不舍深情的杨柳吗?

生(齐):不会。

师:还会不会喝到这满是深情厚谊的酒啊?

生(齐):不会。

19.师:那么,陪伴元二这一路上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

生1:还有王维对元二的关心。

生2:还有王维对元二的挂念。

生3:王维和元二间珍贵的友谊。

师:那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情

师:这情谊永远刻在他的心上。

三、唱诗:

师:元二走了,王维在当地读啊读,当读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时候,他就会轻轻地唱起来。(板书:唱)这首诗的唱曲非常有名,叫《阳关三叠》。(音乐响起)第一遍听老师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至亲至敬的深情。

(师和着音乐深情地唱起。同学们仔细聆听。)

师:第二遍,如果你已经能唱,就和我一起唱。如果还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师第二遍唱完)

师:第三遍,咱们不用音乐。看着我的手势,试一试。

(师边做手势边唱,学生小声跟着唱。)

四、吟诗:

师:同学们,咱们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

师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咱们按照《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

师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咱们接下来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唱这首诗,这又是另外一种,叫——吟(板书:吟)咱们古人善于吟诗,喜欢吟诗,所以留下了四个字,叫吟诗——

生(齐):作对

师:吟诗作画。会吟诗的人才是咱们中国人,才是咱们中国有文化的人。来,咱们来试试看。两个字两个字来唱,遇到平声字就把这个音唱的长一点。试试看。

(师吟诗,学生跟吟)

师:这就是吟诗。

师:同学们,这就叫文字啊,它因为饱含了深情,所以咱们就把它称作是诗。这样的诗因为浸润着这样一份情感,所以千百年来,咱们中华民族的人才会代代地——

生(齐):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

师:它们才能传承到现在。咱们今天能够在这节课上这样学习,也是因为有了这一份情,所以也会在这里——

生(齐):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

师:我知道,离开这课堂,以后咱们遇到唐诗也好,其他诗也罢,也一定会对着这些诗——

生(齐):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

师:真的?

生(齐):真的。

师:下课。

第16篇:课外访万家心得体会王建荣

家长殷切的期望,教师沉甸甸的责任

课外访万家心得体会

王建荣

今年10月,我校响应省教育厅的号召,开展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活动举办的有声有色。在接受“访万家”这项任务时,还有点担点,因为我们班是一个大班,有47个人,学生的的居住地也不集中,家访起来难度还是有点大。不过,接到这个艰巨的任务后,我们牺牲节假日,利用课外的时间,走进了每个学生的家庭,了解了学生的另一片世界。

家访期间,我们每到一个家庭,都能看见家长一张张热情的笑脸,我们的大部分家长都是农村的,他们淳朴、善良的品质让我们感动至极。虽然有的家长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交流中仿佛我们是知心朋友。为配合我们的家访,很多家长没有去田里干农活,在家等候我们老师去家访。虽然对每户家庭的家访只有半个小时左右,但很多家长提前准备等了很久。家访中,我们对家庭具体在哪不熟悉,然后同村里的人都很热情的为我们引路。有些家长知道我们要去家访,还早早准备了茶水,虽然我们不吃不喝,但家长的热情温暖着我们的心,让我们家访的脚步更坚实。

整个家访过程中,我发现家长不管是本身文化程度或高或低,不管家庭的经济条件如何,对孩子的学习都很重视。虽然他们都是爷爷奶奶辈的家长,但是对于孙子孙女的学习仍然很关注,谈话中,反复在叮嘱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严加的管教。因为能力有限,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作业不能帮任何忙,也希望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多费点心。孩子只要在学校有任何不对的地方,随时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保证配合好老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很感谢老师的辛苦的培育。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对你的理解、认可、肯定、支持是最宝贵的,里面包含素不相识的能温暖人心的爱,它让人满足、快乐。家访很累,但我学到也得到很多宝贵的东西,让我感到真正的快乐。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到我班女生甘玉家家访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甘玉是我班一名比较懂事的孩子,是班上女生寝室长。在我接手当班主任时,只知道他父母离异多年了,寄养在外婆家,现在外祖父年岁以高,抚养她还有一定困难,该女生就生活自理,假期还自己挣钱,赢得了同学们的敬佩。这天我们到家里去不知怎么走,就打电话叫她前来引路,她跑了将

近两公里路来接我们,由于中峰正在修高速公路,加上连阴雨道路是泥泞一团,她的鞋子都被陷在泥泞里,累得上气接不上下气。到了她的家里,她很大方给我们作介绍,忙着给我们泡茶。我们发现她们家很整洁,家里收拾得仅仅有条。她在家里很孝敬外婆,家务活她都抢着干,还从不乱花钱,也不抱怨父母,也不埋怨自己的命运。我们这个女孩子很坚强,在鼓励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安慰,默默祝福她及全家都好。

我们的家访,随着家长的全力配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家访中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孩子在家做作业很不主动,作业做的很差。家长的苦恼,也是听我们很头疼的一个问题,他们的家庭作业为什么那么难完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半是留守儿童,长辈级的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照顾的确是无微不至,可是学习他们真是心有余而立不足。在农村,这样的情况很普便,以前我们总在教室里发学生的脾气,在办公室里发牢骚,为什么作业总做的这么差。经过这次家访后,我的心态要好多了,每个孩子成绩和品质的好坏,都来源于他的家庭环境,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希望的。我们对每个家长说,对你们的孩子一定不要放弃,不管他成绩有多坏,品质有多差,他们现在还是成长期,请你们在忙完农活后,多管管他们的学习,我们老师一定会全力配合的。

回到学校以后,我们虽然感到有些累,但我们觉得值,因为了解学生的情况,特别知道学生的家庭困难以后,我们今后对待学生就更要理解他们,多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多给一些关爱,要想方设法把他们教好,让他们在初中阶段过得有意义。

第17篇:代建荣学习心得

代建荣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代建荣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我深受触动。我被他对孩子无私的爱、以及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的投入精神深深感动了。代老师的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导向,体现了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他19年如一日,忘我工作,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代建荣是昆明市五华区新萌学校体育教师,从事智障体育教学19年。在学校的培养下,不断钻研业务知识,探讨特教规律,克服学生病因复杂、运动能力极其低下,教材内容满足不了学生特殊需要等困难,成为一名业务突出、师德高尚的教师。是云南省优秀教师,昆明市“优秀园丁”、“优秀工会工作者”,两次被中残联、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特奥工作先进个人。是教育部“十五”特教研究课题《云南民族地区中重度智障儿童素质提高的方法和研究》4名骨干成员之一,省教科院立项课题、五华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智障学校融合教育研究》的主要成员,云南特奥运动(智障体育)的具体实践者和项目推广人,也是云南目前唯一的特奥国家高级讲师、高级教练员。

代建荣在教学过程中困难重重,甚至连让孩子们学会最简单的拍球,就非一日之功。代建荣手把手地带着孩子们拍,一只手拍不好,就让孩子们先用两只手拍,两只手好不容易能拍好了,可是改回一只手却又不行了,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拍球动作,代建荣要教上3个月。类似的难题还有很多。从组建这样一支篮球队到带队参加比赛,需要整整十年的时间。但是经过他不懈的努力,代建荣将自己的孩子们送到了全省、全国,甚至是特奥会的赛场,将孩子们送上了冠军的领奖台。迄今为止,代建荣带过的学生中,有112人次参加了省级以上的运动会,8名学生被评为全国优秀特奥运动员,他带领着学生共获得了176枚奖牌,其中包括特奥会上沉甸甸的金牌!这样的故事,是老师用心来创造的,所以才显得最珍贵;这样的故事,是老师与学生一起来创造的,使得创造有了意义;这样的故事,也许并不会激动得让人热血沸腾,但细细回味,又有多少的快乐与温暖!

在教学中,代建荣注意引导、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满足每一个学生的特殊需要。例如:在练习跑的过程中丰富跑的练习内容,多次变换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在练习中采用追球跑,教师抛球学生追,对跑得快的学生老师抛球力量大,跑得慢的抛球力量小,他们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成功感,主观上认为自己可以克服自身障碍进行体育活动,参与跑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

代建荣积极进行特奥(智障体育)训练和推广。十几年来,代建荣将特奥开展的内容由单一变为丰富、训练的特奥运动员由高能力扩展到低能力、训练项目由少到多、训练方式由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教学与训练相结合。

他争取社会资源开展项目的训练,和港龙航空有限公司进行特奥手拉手,得到港龙公司三年的资金支持,搜集特奥项目滚球、地板曲棍球的相关资料,配置了器材开展训练,进一步增加了训练的项目和人数,让更多的智障人成为了特奥运动员。

代建荣积极组织开展特奥运动中的融合运动、领袖计划、培训、志工招摹,在家长会中融入家庭论坛内容。让特奥运动员与伙伴(普通学生)按照融合运动的规则进行篮球训练,增强特奥运动员的社会融合性,在训练中获得友谊、获得尊重、自信,取得一定效果。

除了在运动场上证明特奥运动员的能力外,创造各种机会,培养运动员领袖,让他们成为助理教练、学校特奥会的组织者、校外特奥的宣传者,让他们做一些从来未做过的事,全面提高特奥运动员的综合能力,“领袖计划”在基层学校得到落实。

在教学中,他善于发现问题,并努力把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开展了《新萌学校低年级重度智障体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五华区新萌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智障儿童感统训练方法的应用与开发研究》等课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教育部立项课题《云南民族地区中重度智障儿童素质提高的方法和研究》和省教科院立项课题《云南智障学校融合教育研究》,其中,《云南智障教育学校融合教育研究》获昆明市五华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体育教学问题转化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促进了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智障儿童在体育课中身体素质不断发展,运动技能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强。

作为一名基层培智学校体育教师,他深深知道,智障儿童的生命发展,生命质量,完全可以在校期间得到改变和提升,尽管所面临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但他将像特奥口号一样,“勇敢尝试、争取胜利”,为了智障孩子的明天,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播种真情,浇灌理想,让生命之火在崇高的特教事业中燃得更旺。让云南的残疾人教育、体育事业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来。

“19年风里雨里,他把残障孩子们推上冠军领奖台。那一刻,最闪亮的不是金牌,而是一个道理:特殊教育既塑造人的身体,也塑造人的灵魂”,代建荣便是这样的一位老师。

从学习代建荣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孩子们的进步与成长需要老师要付出加倍的爱心和细心,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不同孩子的情况,老师一定要学会对症下药,要了解其后进的原因,多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并给予他们真诚的指导和帮助,要相信爱的力量。

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定会从代建荣的事迹吸取经验,并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制定计划,根据实际和期望的差距修正思路,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可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够真正帮助每个学生成才的方法。不求像代建荣一样轰轰烈烈,但求无愧于心,无愧于家长们的期待,无愧于领导的栽培,成为一名尽职尽责、锐意进取、学习创新、敢为人先的人民教师!

第18篇:荣建字〔〕 号

荣建字„2008‟88号

关于表彰二00八年全市建筑业

“十佳建筑工人”和“优秀建筑工人”的决定

各建筑业企业:

2008年,全市建筑行业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劳动,锐意进取,以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求真务实、永争一流的拼搏精神,为我市城市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抗震救灾、岗位成才等工作中涌现出一大批争先创优、拼搏进取的先进个人。为表彰先进,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广大建筑工人立足本职岗位,弘扬艰苦创业和敬业爱岗精神,构建更加积极向上的行业发展氛围,市建设局决定授予刘国才等10名同志 “十佳建筑工人”称号,授予张华栋等10名同志“优秀建筑工人”称号。

希望受表彰的个人要珍惜荣誉,戒骄戒躁,再接再励,继续发扬与时俱进、拼搏创新的精神,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继续当好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先锋和表率。希望全市建设行业各单位要以切实提高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总抓手,努力营造关心、关爱、关注建筑工人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工人关心荣成发展、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和谐稳定的良好发展环境。同时也希望全市建设行业广大建筑工人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勤奋工作、苦练技能、甘于奉献,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为开创我市建设事业的崭新局面,为建设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幸福的新荣成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1:荣成市十佳建筑工人获奖人员名单

附件2:荣成市优秀建筑工人获奖人员名单

二00八年十二月十七日

主题词:城乡建设表彰工人决定

发:全市建设行业各单位。

荣成市建设局办公室2008年12月17日印发2

荣成市十佳建筑工人获奖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1 刘国才

2 彭守强

3 吕志强

4 李美玲

5 尹青松

6 鞠术甲

7 王兴通

8 李加文

9 归明先

10 肖望忠

工作单位山东荣城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荣成市广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荣成市益发安建有限公司荣成市双利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荣成市荣华装饰有限公司荣成滕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荣成市建筑安装有限公司荣成市程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荣成市华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荣成市典雅装饰有限公司 3

荣成市优秀建筑工人获奖人员名单

序号

1 姓名工作单位 张华栋荣成市新庄建筑有限公司 2 孙志全

3 汤华玉

4 王建光

5 刘玉同

6 殷国权

7 韩金祥

8 胡建国

9 承更寅

10 周文中

荣成市亚飞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荣成市隆高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荣成市强华建筑有限公司荣成市天鹅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荣成市海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荣成市宏义建筑有限公司荣成市方正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荣成市崖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荣成市龙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4

第19篇:古诗教学的心得体会

古诗教学的心得体会

李爱霞

2013.12

古诗教学的心得体会

李爱霞

古诗,以她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其实,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让古诗教学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从整体入手,启发学生思维

在教学古诗时,一般从字词着手,逐词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我认为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从全篇着手,从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一首诗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各抒已见,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选入小学教材的好多古诗,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小儿垂钓》、《蝉》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不妨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诗中的人物动作,使学生在开开心心演小品的过程中,体会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增加对诗意的理解。再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山行》等诗时,教师也可以运用简笔画来辅助教学。教师画上一座高高的白帝城,学生添上朵朵彩云;教师画上一条长江,请学生加上一叶小舟,再画上重重高山;或是请学生动动脑,画出其中一句的画面。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在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理解,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兴趣浓,积极性高。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种媒体都可以参与到古诗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响中感受\"处处闻啼鸟\"。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古诗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

三、抓住朗读环节,让学生品味诗意

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咿咿呀呀,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和仄压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通过正确朗读,更能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表达的意境。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 \" / \",重音用 \" · \",延长用\"---\"等。在古诗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动手动口,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自己练读,再同学间互读,接着全班试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不光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是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 根据古诗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教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用心编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古诗学习中,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不断向课外拓展。

第20篇:古诗教学的心得体会

古诗教学的心得体会

古诗是以她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选编进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古诗,诗词以它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的独特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古诗审美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朱熹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我在教学《泊船瓜洲》时,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语,体会出靠家近-----应该还,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唱;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让学生体会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浓烈的思乡之情。我会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 \" / \",重音用 \" · \",延长用\"---\"等。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孩子们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在古诗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动手动口,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自己练读,再同学间互读,接着全班试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不光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经过了诗人反复推敲锤炼,有鲜明的节奏感,平仄押韵,琅琅上口,可以把它当作一首乐曲来看待,这就是古诗所独特的音乐美。

二、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选入小学教材的好多古诗,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如《秋思》,在教学这些古诗时,不妨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诗中的人物动作,使学生在开开心心演小品的过程中,体会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增加对诗意的理解。再如,在教学《泊船瓜洲》、《长相思》等诗时,教师也可以运用简笔画来辅助教学。教师画上“瓜洲---京口”,学生添上朵朵彩云;教师画上一条长江,请学生加上一叶小舟,再画上重重高山;或是请学生动动脑,画出其中一句的画面。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在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理解,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兴趣浓,积极性高。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种媒体都可以参与到古诗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体味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正是因为这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己要设身处地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去体验诗人的情感经历,再来引导孩子们理解诗的中心、体验诗的情感。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古诗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

三、深入理解,领悟意趣美、体验情趣美。

书法艺术讲究“笔断意连”的境界和效果。我们在古诗教学中有时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我们何不让孩子们对内容做回味、做迁移呢?在孩子们领悟了古诗描绘的那种美的意境之后,我顺应儿童的爱画爱美心理,让孩子们根据诗意作画。当然在画之前,还要提醒孩子们画的内容,除了古诗所描绘的内容外,还可以做合理的想象。文艺理论家曾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要使孩子们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来,做到“自化其身。”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诗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诗教学中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四、加强合作,探究古诗词之外延。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不断探索、合作和对话,在自主合作中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激发学生与古诗词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的进程中来,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大海中遨游,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也只有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的探究,才能获得更多的收获。

新课程强调合作和对话。以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对同一言语事实,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借助合作的力量进行研究学习。从资料搜集、取舍和研究的方向、态度、方法等的指导。并把探究形成结果并进行交流。多肯定多激励不苛求。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古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戴建荣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戴建荣古诗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