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民歌在教学融合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06 07:37:41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民歌教学反思

一、音乐的语言情景的设计 《龙船调》导入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我让学生用普通话读那段对白,自己再用湖北方言带入,我让学生用普通话读那段对白,自己再用比较夸张的湖北方言带入,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入进来,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二、互动、活跃的教学气氛带领学生很快的进入状态

学习气氛较好也是我认为最成功的地方。我始终认为只有老师进入了状态学生才会有积极的学习情绪,在教学时可以使学生可以尽快进入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听乐曲的理解。使学生对带有典型地方特色的乐曲产生兴趣,对主体旋律有了一定的熟悉程度,再加上师生互动,学生掌握的基本不错,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通过多媒辅助教学,并科学进行引导,使整堂课内容变得丰满起来了,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真正让学生体味到课改教学给学习带来乐趣。

不足之处:最失败的地方就是知识点的不准确,名歌的类型分类,龙船调既有小调为主,但是歌曲开头又有山歌的风格的名歌类型,在这个问题上我出现了很低级的错误,说明对知识掌握没有特别严谨,以后上课一定精益求精。我却觉得自己的课堂调控不够理想,有些问题都是稍微的讲了一点,没有再深一点的挖下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在教学中还应该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能够通过自己的激情调动学生的情感。在欣赏歌曲时,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应从民歌的类型中发掘问题,从而一步一步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不足是学生参与稍微薄弱了些,应该让学生自由发挥来表演,以后会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经验。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顺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推荐第2篇:民歌在视唱教学中的重要性

民歌在视唱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产生时间最早、分布最广、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类。作为视唱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民歌在传承、宣传、发展本土音乐文化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视唱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努力使民歌视唱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民歌汉族民歌视唱少数民族民歌视唱重要性

我国民间音乐浩如烟海、内容丰富。根据其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情况下,民间音乐被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五大类别。其中,民间歌曲起源最早、内容最多、最丰富。在以西方音乐为主线的视唱练耳课中,民歌无疑是最能体现本土音乐文化的一种形式。大量的民歌被编入视唱教材中,很多成为视唱必唱以及背唱的经典曲目,成为视唱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民歌视唱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训练?各民族的民歌又是如何与视唱密切结合的?本文就以上诸多问题展开论述。

一、民歌视唱包含的内容

民歌的分类有多种角度和方法,可以依据题材、产生年代、民族、地区等来划分。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民歌视唱主要是按不同的调式调性,将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混合在一起进行训练。

在音乐中,一个孤立的音或和弦是无法塑造音乐形象的。音乐中使用的音总是按照一定的关系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体系,并以一个音为中心,这个体系就叫做调式。在进行民族音乐作品视唱之前必须先对民族调式进行训练。它的训练内容包括调式音阶练习、音程练习、和音组练习。

音阶练习分为五声音阶、六声音阶、七声音阶三种。其中,五声音阶是六声、七声音阶构成的基础。它由五个音按照纯五度排列起来,这五个音被称为正音,音阶名分别为宫、商、角、徵、羽。当以它们中任意一个音为主音构成调式时就称为某调式。比如C宫五声调式、D羽五声调式等等。下面以D羽五声调式为例来看如何对民族调式进行训练。D羽五声调式的音阶序列为D F G A C D。从中可以看出:第一,D为羽,F为宫,调性属于F宫系统,调号为一个降号。第二,缺少小二度和三全音这两个不协和音程。需要重点练习的音程有:①大二度:F G、G A、C D ②大三度:F A ③纯五度:F C、G D、C G、D A ④小三度:D F、A C。以及以上音程的转位音程小七度、小六度、纯四度、大六度。第三,音组练习要以大二度和小三度所构成的“三音组”为基础音调,然后将音阶中的其他音任意组合进去,音与音之间可以级进、跳进、重复,旋律线条可以上行、下行或者上下行结合。

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加上清角或变宫就形成了六声调式。六声调式和五声调式相比,其特点是在清角与角、变宫与宫之间增加了半音音程关系,即小二度音程。同样,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加上清角、变宫、变徵和闰四个偏音中的任意两个音就可以形成七声调式。七声调式与五声调式相比,其特点是增加了半音和三全音的音程关系,即小二度、增四度和减五度。七声调式主要有三种:1.清乐音阶:加上清角和变宫。2.雅乐音阶:加上变宫和变徵。3.燕乐音阶:加上清角和闰。在视唱六声、七声调式曲目之前,要将五声调式中的音程进行训练,还要针对偏音加入后形成的不协和音程进行单独练习。总之,在对民族调式进行训练时,要运用多种多样丰富的手段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调式调性感,为进行民族音乐作品视唱做好充分地准备。

二、汉族民歌视唱

汉族民歌按照体裁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在视唱教学时可以将它们的产生背景和特点作为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实际音乐作品,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接触具体作品进行视唱,这样既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拓展又能让教师的教学生动活泼。以民间小调《月牙五更》的视唱为例,它是东北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曲调中表现出东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劳的作风及火热的情怀,凝聚了东北人民的智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视唱时除了要熟练掌握构唱的各技术环节,即调式音阶、音程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民间小调音乐的表现手法和音乐性,这对于更好的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间小调音乐具有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因此,民间小调所表达的音乐情感是细腻、婉转的。视唱时有很多富于地方色彩的润腔部分,它一般是以装饰音的形式出现,或是前倚音或是上波音或是下滑音,要予以充分重视。此外,舌尖颤音和方言的运用都是东北民歌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它使地域特征更为明显,听起来更容易让人产生亲切感。在保证音高、音准的同时,将以上这些元素与视唱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得到视唱训练又能从中了解历史,了解地域风格,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同时也能从中获取知识、积累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

三、少数民族民歌视唱

我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他们的音乐大体采用三个音乐体系:①中国音乐体系;②欧洲音乐体系;③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在五十六个民族中,大部分民族采用的是第一种即中国音乐体系。而第二种和第三种音乐体系则主要运用于新疆一些民族的音乐中。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民族的音乐不仅仅只采用一种音乐体系,它可能兼采用两种或三种音乐体系。

蒙古族素有“诗歌民族”、“音乐民族”之称,他们的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属于中国音乐体系,主要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类。《牧歌》是一首著名的蒙古族长调,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度大,“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那雪白的羊群”,飘散着辽阔的草原气息。它的调式为宫调式,视唱时首先练习宫调式音阶,建立调式感;其次击打节奏,特别针对跨小节连线进行练习;第三将节奏与旋律结合进行视唱,保证音高、节奏的准确;第四阅读歌词,在脑海里勾勒画面,将蒙古族音乐抛物线的特点以及粗犷的音乐性格带入视唱中,在练习视唱的同时了解蒙古族既奔放又细腻的音乐性格。

维吾尔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汉代以来,新疆就是我国古丝绸之路的要道,三大文明在此交汇,维吾尔族在形成自身音乐特点的同时吸收了多地域、多民族的音乐元素,因此维吾尔族民歌兼有三种音乐体系。东疆、北疆地区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的较多,南疆地区的民歌以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为主。《黑眼睛的姑娘》流行在新疆伊犁地区,属于中国音乐体系。调式为七声清乐宫调式,它是在五个正音的基础上加入了清角和变宫两个偏音,虽然使用了七声音阶,但Fa和Si(在此用首调唱名来称呼清角和变宫)几乎都出现在短时值和弱拍的位置上,在整个旋律的构成中主要起装饰的作用,因此作品仍属于民族调式。在进行节奏练习时要特别注意弱起节奏 0 X 或 0 X X ,以及小切分节奏 X X X 的运用,这些都是视唱时要关注的细节。

南疆民歌《莱丽古力》是一首典型的采用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维吾尔族民歌。它的最大特点是中立音即活音的运用。活音是指将一个全音降低或升高1/4音,即3/4音。这类作品一般较少进行视唱练习,原因是活音不易掌握。如果碰到的话,只能按照半音来构唱,然后再结合音响,让学生知道实际音高应该比半音高一些。尽管采用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民歌不易视唱,但是它仍然应该出现在视唱教材中,它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语汇,使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风格。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他们的音乐文化色彩纷呈、各具特色。以上介绍的蒙古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仅仅是沧海一粟。此外,很多民族还拥有除单声部民歌以外的多声部民歌,比如:侗族、壮族、布依族、仡佬族等等。这些多声部民歌也是视唱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视唱时可采用分声部或弹唱的方式进行练习。

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产生时间最早、分布最广、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类。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诗经》。其中的《国风》,记录了周初至春秋中期近500年间15国的民歌。接下来又有了战国的《楚辞》;汉代的“相和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吴歌”、“西曲”;唐宋的曲子;明清的俗曲以及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由此可见,将优秀的民歌放入视唱教学中,不仅是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更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传承。学生在练习这些视唱的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音高、节奏,还能学到古代历史、先民的生产生活以及传统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综上所述,民歌在视唱教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每一位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教师都应在视唱教学中充分重视它们,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上民歌视唱,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俞人豪等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2.《音乐理论基础》,李重光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

3.《中华民族音乐概述》,肖常纬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国民歌》,周青青著,中国音乐音像出版社,2000年。

推荐第3篇: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澧水船夫号子》 2.《小河淌水》 3.《茉莉花》 教学目标

1.用心聆听《澧水船夫号子》,尝试参与《过滩号子》的表演,体会号子节奏固定,与劳动紧密结合,既适合边唱边劳动,又可以鼓舞劳动热情的特点。

2.欣赏《小河淌水》具有时代感的通俗演唱,感受山歌的节奏自由,常在歌曲的开头加一些吆喝性的喊句。

3.聆听《茉莉花》,感受小调词曲的优美流畅,节奏规整,感情表达细腻、委婉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歌曲,学生能说出号子、山歌、小调的不同特点 教学准备

黑板 拔河绳 多媒体

方法:视听、讲授、对比、讨论 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合作这节音乐课,据我了解咱们高一 班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不错的班级,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在这节课把你们班团结合作的精神拿出来,也再次向今天来听课的老师证明我们是最棒的。 ①请同学们聆听音乐,找一找你们熟悉的旋律。(播放音乐) 老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 学生:《茉莉花》 ②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首乐曲是29届奥运会颁奖的音乐。大家都知道《茉莉花》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民歌,民歌的种类有很多,从体裁上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学生:小调、号子、山歌

2、新授课小调《茉莉花》

①我们知道,民歌的种类非常丰富,可以分为小调、山歌和号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小调《茉莉花》。(播放音乐) ②同学们想听老师来演唱这首歌曲吗?

③再次播放音乐,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思考,这首小调歌曲《茉莉花》有怎样的音乐特征(旋律怎样,节奏怎样) 学生:旋律婉转,节奏规整

3、欣赏山歌《小河淌水》

①同学们,学习了小调,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山歌,山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间、牧场劳动生活时即兴演唱的歌曲。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有着“东方小夜曲”之称的歌曲《小河淌水》。(播放音乐)

②仔细聆听歌曲的词,想象一下,在银色的月光下,四周一片宁静,只有山下的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居住的地方。(伴着老师的朗诵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

③知识延伸:各地的山歌的名称也不相同,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的“花儿”和四川的晨曲等。

4、聆听号子《澧水船夫号子》

①了解号子的定义: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号子一般具有指挥劳动、协作劳动、鼓舞劳动热情、消除疲劳的作用。 ②欣赏歌曲《澧水船夫号子》

湖南有湘、资、沅、澧四大江河。澧水流经湖南西北部。全曲以船夫摇橹时唱的四个号子为基础改变而成,通过节奏平缓、曲调悠扬动听的《三幺台》、《平板》和曲调简洁有力的《数板》以及节奏明快、曲调紧张急促的《高腔》等,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完整的劳动过程,展现了澧水船夫船夫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开朗、勇敢坚毅的性格。它是一曲船夫们用辛勤劳动和汗水谱写的劳动赞歌。

③欣赏了《澧水船夫号子》让我们感受了号子的音调粗犷有力,多半采用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教学总结

亲爱的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我相信有很多同学都对我们汉族的民歌有一定的了解,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利用身边的资源来解决老师留下的课堂作业,找一找哪些歌曲是运用民歌来作为音乐素材创作的歌曲,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感谢同学们,好,下课。

推荐第4篇:民歌 茉莉花教学设计

音乐教学设计《茉莉花》

刘益波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欣赏和感悟音乐的能力,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情感易激发。不过我校孩子音乐专业知识匮乏,也因为这个歌曲节奏旋律简单流畅,所以我比较注重发扬学生个性,注重学生情感领悟与乐感的培养。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初步了解和对《茉莉花》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及对祖国的热爱。

2、知识目标:了解《茉莉花》音乐及相关知识,能比较准确把握四二拍。

3、技能目标:通过律动,歌唱等方式准确的表达对《茉莉花》的感悟与喜爱。

【教学重点】

准确、有感情的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教学难点】

掌握节拍 .【教具准备】

电子琴、音响 【教学过程】

一、分别听歌《青春修炼手册》和《浏阳河》谈感受 (适度加强爱国爱乡爱民歌的教育) 初步感受区别民歌和流行音乐

流行乐:最近一百多年才兴起,有各种各样的演唱方法,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大家都爱唱也比较容易唱,经常在电视剧、电影、动画片、歌厅、甚至广场舞上听到,比如同学们最爱的TFBOYS的歌就都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主要是歌唱爱情、友情还有鼓励自己。

民歌:民族的歌,人民的歌,这些歌都是人民群众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按照1 自己当时的想法即兴创作的,容易唱,歌词简单朴实贴近生活,想法真实。中国的民歌两年多年前就开始有了。每个国家的民歌都不一样,每个民族的不一样,每个地方的也不太相同。我们湖南的民歌在中国可是出了名的,大家刚刚听到的就是我国最有名的民歌歌唱家李谷一演唱的的《浏阳河》就是湖南民歌,这首民歌就是我们湖南的花鼓戏中的一个唱段。湖南的女民歌歌唱家可以说占了中国的半壁江山,比如李谷

一、宋祖英、张也、陈思思、王丽达等,其中我们益阳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民歌歌唱家叫雷佳,她是国家一级演员,她的歌还作为国礼送给其他国家呢!是我们益阳的骄傲,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去查一查!

二、引入学习内容《茉莉花》

1、简单介绍:江苏民歌,汉族民歌。几百年前(明朝)开始传唱,原来的歌名叫做《鲜花调》。这是一首优美动听、广为传唱的民歌。

2、赏析《茉莉花》。(初步感受)

3、尝试跟唱一遍。(寻找乐感,增添乐趣)

4、钢琴开嗓。a

u

ao

5、学习拍子。2/4拍

听老师打乱节奏演唱后说说感受,为了让歌曲流畅有节奏感,不乱七八糟的,我请了一个帮手来监督我,想知道谁吗?(伸出双手拍起来) 介绍小节,每个小节里我们唱的时候拍两下,我们把这样一个小节是两拍的拍子叫做2/4拍,这样我们就不会唱着唱着跑到别的小节去了。

6、在老师的简谱演唱下跟唱跟打拍子。

7、加入“啦”字在老师的简谱演唱下跟唱。

8、朗读歌词,理解歌词感受。(夸赞茉莉花,想象自己是朵茉莉花,微风徐徐,轻缓悠然)

9、尝试边听钢琴加入歌词演唱。加入感情:边听边唱。

三、赏析《茉莉花》聆听不同版本的茉莉花。

宋祖英的演唱版,钢琴版,古筝版,女子十二乐坊的多种民族乐器混合版(古筝、笛子、二胡、扬琴….)

2

推荐第5篇:《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

少数民族民歌

时: 1课时 教授班级:

高一级

材: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执

教:

广东广雅中学

宋曼蕾

一、教学思路: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过程与体验”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在《音乐课程标准》以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中,就把体验放在了首位,并作了以下的表述:“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为此,一直以来,本人非常注重为每一首音乐作品设计“体验”的方法,其具体思路与想法,在本人提交的论文《体验——最优化的音乐教学方式》中已作了详细的论述。

本课同样设计了不同的体验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音乐中,从而理解——音乐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旋律、节拍、节奏、唱法、表演形式等方面,由于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语言、生活习俗等的不同,各地、各民族的民歌都具有鲜明的音乐特点。从而懂得民歌与生活地域、生活方式、风俗民情、语言等的密切关系。力求把体验的过程成为学生获得认知的过程,更成为学生凭借音乐感受、体味以及领悟文化现象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通过音乐了解彝族、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4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与民族文化,乐意参与各个的体验活动;能认识到民歌独特的艺术价值与生存价值,产生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兴趣与愿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唱、跳、拍、模仿等体验活动,了解彝族、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创作与演唱。 3.知识与技能:

能归纳、罗列出4个少数民族民歌的音乐特征,并根据各少数民族民歌的不

- 1

(三)蒙古族“长调”

1. 聆听《森吉德玛》或《辽阔的草原》,感受音乐特点,想象出演唱的地域 2. 要求学生仔细聆听音乐,并随演唱者的气息进行呼吸,找出蒙古族民歌“长调”的演唱特点——气息悠长、带有颤音 3. 思考:蒙古民歌的唱法特点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4. 要求学生用长调的唱法,跟唱腾格尔的《天堂》,注意气息的悠长以及颤音的演唱

5. 短调——《嘎达梅林》的欣赏,要求学生模仿腾格尔的演唱,体会和理解蒙古人的性格特征(机动)

6.总结与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课本 P31)

(四)维吾尔族民歌

1. 要求班上的新疆学生(少数民族)唱一首自己民族的民歌,并尝试说出其主要的特点

2. 聆听《牡丹汗》,找出歌曲的主要特点

3. 观赏维吾尔族的歌唱表演:认识唱奏结合的演唱形式与特色乐器—— “手鼓”

4. 欣赏《一杯美酒》,总结出三首维吾尔民歌的主要特点——欢快,带有舞蹈型。节奏多变,常以切分音节奏为特色,并用于伴奏

5.要求学生双手拿起课本,模仿“手鼓”的演奏,用切分的节奏,为《一杯美酒》伴奏

(五)拓展与思考:

1.通过民歌,我们可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风俗、性格及文化传统;希望能进一步关注和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

2.民歌的现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改变,会唱传统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作为年轻的一代 ,作为本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做些什么?

- 3 -

推荐第6篇:《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和分类。

三、能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堂交流,讨论归纳三种民歌的音乐特点并能通过这些特点判断各个不同作品体裁。

教学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教师范唱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

教学重点

听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较异同

2了解掌握汉族民歌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各种不同民歌体裁的分类,能利用特点分辨各体裁。

2两地《茉莉花》的异曲同唱,能比较整齐和谐地演唱。

学生活动

、与教师合作表演号子,体验节奏和情感,熟悉号子特点。

2、学唱江苏民歌和中国民歌《茉莉花》,尝试同时演唱两种曲调不同的《茉莉花》。

3、探讨、研究三种民歌体裁的具体特点。

4、反馈练习,听赏不同民歌片段,分辨民歌体裁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播放前音乐宋祖英的《望月》。

2对比欣赏《神农溪纤夫号子》

提问:这首作品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其中有哪些演唱形式,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与我们前播放的音乐有什么差别?

回答:劳作场面,源于生活;领唱、齐唱,表现劳动者齐心协力的劳动场面;前者有音乐伴奏而后者是清唱,原汁原味。

3小结:教师总结刚才的问题导入题汉族民歌。

A,民歌的定义

B,同学们喜欢吗?美在哪?

学生听赏两首音乐作品,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播放一首抒情委婉的歌曲,意在营造良好的音乐堂氛围。

通过一首号子激情引趣,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出表现了本内容。

新——民歌体裁

(一)、号子

.导入:直接介绍我国汉族民歌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

“早期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如何协调步伐,提高劳动效率的呢?”

通过描述提示学生思考由来——劳动。

引出劳动号子

展示号子的定义

2介绍常德号子《打硪歌》

欣赏并思考

提问:

通过音乐,号子都用在哪一类劳动场面上?(重体力活)

这样的音乐作品有怎样的特点?(歌词、曲调、节奏等)回答:歌词简单明了、曲调粗犷有力、节奏规整等。

有那些演唱形式?回答:领唱、齐唱等,教师板书总结:一领众合

3教师小结号子的特点

4体验互动:

⑴提问:在练习之前,你们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去喊号子?

回答:有力的、大声的、整齐的等。

⑵教师带学生们练习一下,然后带学生一起体验号子“一领众合”的特点。

赏析《澧水船夫号子》

(二)、山歌

进入第二种民歌体裁的介绍:山歌

⑴提问:山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顾名思义从名称上体现在哪些地方演唱的歌曲?

回答:山上、田野等地区

⑵提问:请你们想想如果在山上劳动时看见对面山上有一个朋友,你想喊他,应该怎样喊呀?

回答:大声的、气沉丹田地用力

⑶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答案并示范给学生听,怎样吆喝。

2展示图片,

边讲解南北民歌风格差异,介绍不同的地方风情。

同一主题,不同风格

A欣赏云南山歌《小河淌水》

B听赏陕北山歌《赶牲灵》

⑴提问:歌曲曲调有什么样的特点?(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节奏、节拍等)演唱者的音色是怎样的?歌曲中有哪些演唱形式?

回答:爽朗、悠扬、节奏自由;音色高亢嘹亮;对唱、领唱、合唱等。

3教师小结山歌特点

有兴趣的聆听音乐,交流思考,回答问题。

师生共同参与体验号子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主动理解、思考问题。

学生模仿教师去吆喝

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作品并思考、交流,自主的挖掘答案。

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号子的具体特点,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饶有兴趣的主动有节奏的喊口号,再加上教师的带领,号子节奏规整、铿锵有力的特点显而易见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创设一种环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山歌需要怎样的曲调

教师的示范更加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亲身体会。

小调

(三)、小调

进入第三种民歌体裁的介绍:小调

2同学们现在最喜爱的是流行音乐,那么在过去的年代还没有改革开放事情,老百姓中也有他们喜爱的当时的流行音乐,这就是——小调。

3提问:那么大家猜猜看小调应该在哪些地方流行的呢?它应该是人们什么样的劳动过程中所演唱的呢?

回答:城乡、小镇,做一些轻体力活的劳动等。

4欣赏一段宋祖英鸟巢音乐会中的《茉莉花》

⑴提问:这部作品的音乐取自于一首民歌,另外能猜出这部作品是哪个地区的民歌吗?

回答:《茉莉花》,苏州民歌

⑵下面欣赏一段原汁原味的《茉莉花》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小调的特点是怎样的?从歌词中你能听出歌曲的内容吗?

回答:细腻、委婉、关于爱情的故事

.欣赏各地《茉莉花》联唱

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江苏的和中国民歌《茉莉花》教师范唱两首不同民歌片段。

教师介绍民歌由于口头传唱,所以流传到了各地,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下面我们去欣赏一下。请同学们思考各地茉莉花有什么不同特点?

6师生共同小结小调特点

7赏析《无锡景》

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学生欣赏,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自主跟着老师一起哼唱。

学生先分组学唱不同地域的《茉莉花》,然后再一起合起来唱。

小调的概念和特点大部分学生比较陌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去自己理解小调的特点。

同学们很踊跃地七嘴八舌的讲出很多特点,有的学生能根据曲调小声哼唱,学生能自主的了解体会作品特点

学生比较熟悉江苏和中国民歌的《茉莉花》,对其他的《茉莉花》比较陌生,因此非常喜欢。通过欣赏联唱体会各地不同的小调特点。

学生自主探究总结问题。

总结反馈

教学反馈:请同学们做一个小练习,听辨几首民歌,请你判断它属于民歌哪一种体裁?

教师通过一个表格进行最后的总结。

学生听辨回答。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练习。

通过最后的听辨练习和表格练习,引导学生自主独立的回顾、巩固堂所学内容。避免死记硬背的记忆,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去理解记忆。

推荐第7篇:民歌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了解茉莉花的特点。

3、体会民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热爱民歌,热爱民间文学。

教学重点

体会民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民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热爱民歌。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整体感知。

1、板书:茉莉花。孩子们,你们见过茉莉花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篇描写茉莉花的民歌。

2、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二、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1、指名朗读,正音。

2、学生默读重点句,在描写茉莉花特点的词语上作记号。

3、再读,思考:作者写出了茉莉花的哪些特点呢?

根据学生归纳

板书:

花:香

花:白

花:美

4、学生自由朗读句子,练习读出对茉莉花的喜爱之情。齐读。

5、齐读

三、自学第二首民歌:《久不唱歌忘记歌》。

自由读、同桌互读。

师重点点拨:“拨开青苔喝凉水,一朵鲜花出水来。”“鲜花”指的是什么?

四、识字

1、自由朗读整篇课文。

2、认读三个生字“茉、莉、苔”组词、造句。

五、总结全文。

六、出示课外阅读

七、作业

搜集民歌。

茉莉花 白

推荐第8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心得体会 银光小学 马兰霞

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或者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他们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通过师生互动,帮学生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

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因此,学校应该逐渐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学校可利用备课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加强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从最基本的计算机认识开始,到会使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通过网络搜索素材,保持更新,加强学习与沟通及动手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推荐第9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学习心得

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一)理论基础

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

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

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

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

2.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取决于使用信息技术是否得当。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有利于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习。

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

优势:数字化学习改变了时空观念,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

3.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

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即时反馈与矫正。

总之,通过这次自学感受颇深,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对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推荐第10篇:关中民歌

关中民歌是流行于秦岭以北,北山以南这一素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

关中包括四市一地区53个县(市、区)。自西周始,共经秦、汉、隋、唐等13个王朝建都于此。关中民间音乐形成较早,历史久、品种多。有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箱伕子歌„„,影响最大的是小调。关中小调有广 为流行的“一般小调”,有用丝弦伴奏的“丝弦小调”,有秧歌调、旱船、竹马、打连厢、对于秧歌等“社火小调”,有祈雨调、劝善调、乞巧歌、猜拳调、念词等“风俗小调”,有童谣、催眠谣等“儿歌”。

关中社火包括旱船、竹马、享跷、打连厢、芯子、龙灯、狮子、秧歌等。有些只舞不唱,有些且歌且舞。

关中秧歌以韩城,渭南华县一带最为盛行。秧歌的演唱多以锣鼓引奏并担当句、段的衔接。歌舞交替、歌时不舞、舞时不歌。

关中民歌的题材内容涉猎广泛,但以反映各种社会矛盾,爱情生活以及传说故事的为多。关中民歌的歌词以五言、七言为主,小调歌词的分节形式则多以“数”为序而联缀。

关中民歌音乐大量使用一种音律特殊的,以5 7 1 2 4为骨干的五声、六声、七声音阶,并以徵音为终结音关中民歌是流行于秦岭以北,北山以南这一素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

关中包括四市一地区53个县(市、区)。自西周始,共经秦、汉、隋、唐等13个王朝建都于此。关中民间音乐形成较早,历史久、品种多。有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箱伕子歌„„,影响最大的是小调。关中小调有广为流行的“一般小调”,有用丝弦伴奏的“丝弦小调”,有秧歌调、旱船、竹马、打连

厢、对于秧歌等“社火小调”,有祈雨调、劝善调、乞巧歌、猜拳调、念词等“风俗小调”,有童谣、催眠谣等“儿歌”。

关中社火包括旱船、竹马、享跷、打连厢、芯子、龙灯、狮子、秧歌等。有些只舞不唱,有些且歌且舞。

关中秧歌以韩城,渭南华县一带最为盛行。秧歌的演唱多以锣鼓引奏并担当句、段的衔接。歌舞交替、歌时不舞、舞时不歌。

关中民歌的题材内容涉猎广泛,但以反映各种社会矛盾,爱情生活以及传说故事的为多。关中民歌的歌词以五言、七言为主,小调歌词的分节形式则多以“数”为序而联缀。

关中民歌音乐大量使用一种音律特殊的,以5 7 1 2 4为骨干的五声、六声、七声音阶,并以徵音为终结。

第11篇:民歌教案

《中国民歌》教案

一、学校名称: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

二、授课教师:初健

三、授课班级:歌剧系

四、课时:3学时

五、教学课题:

中国民歌——民歌是最直接、最质朴地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生活的声乐表现形式。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历史悠久,各民族民歌数量繁多,艺术价值高。让学生多欣赏我国的民歌或由民歌改编的乐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

六、教学目的:

1、通过中国民歌教学,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从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歌中学习历史、了解社会、认识生活;

2、通过中国民歌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想象能力、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七、教学过程:

1、准备活动:为上好本堂课,应引导学生做好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准备活动,根据学生来自不同地方的特点,提问并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民歌,引起学生兴趣并进入本堂课的主题——中国民歌;

2、发展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在学习活动中发展思维,完成学习任务,本课设计进行以下活动: (1)请学生演唱自己家乡的民歌或介绍自己熟悉的民歌,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教师根据本堂课内容,分体裁介绍并范唱各种体裁和各地的民歌,并总结各地民歌的特点; (3)归纳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3、综合活动:通过多种活动(听、唱、奏、动、答、议、写等),复习、巩固所学内容,显示掌握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体现教学目的的圆满完成。

八、教具准备: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要求,需准备以下教具:课件、有关音乐磁带、碟片等。

九、教学内容:《中国民歌》

概论:我们伟大的祖国,具有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它历史悠久,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具有独特的魅力,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族音乐的五大类: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

四大文明古国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文化没有因为外敌的入侵而彻底中断过,根植于中国悠久文化土壤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绚丽多姿,具有独特的魅力。它同西方交响音乐一样,叩击感染着每个人灵魂最深处的门。五千年来,中国音乐文化向着多角度、多层次发展和延伸,形成了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五大类: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

民歌的艺术特征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民歌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的民歌,历史悠久,蕴藏丰厚。最早的民歌,产生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之中。

因为民歌一直是口头传唱,就是有了记谱法以后,劳动人民也不用它。宜到19世纪末才有民俗学家用工尺谱记录几首民歌。全面、有计划的搜集、整理、记录、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国才成为现实。只是限于历史条件,20世纪以前的民歌文献几乎全部是歌词集。有关古代的民歌,实际音响已不可能再现,只有它的歌词,从古代文学著作中及文献记载中进行分析。

2000多年前刘安在《淮南子》中记述了古代劳动号子《邪许》。“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记述了人们在举重物时,一领众和,人们有力、自然的有节奏、有音调的演唱。

古代对民歌的记载:

各年代的的民歌,都有不同的称谓。春秋、战国—诗、辞、声,如楚辞、楚声即楚地民歌

1、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该集的305篇作品中,有165篇是民间歌诗。它们总称为“风”,因收录了当时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十五个国家(地区)约500余年间(前1006-前570)的民间歌唱之作,故又称“十五国风”。《国风》中的民歌,特点:

1、体现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大部是揭露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劳动者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的内容的,以这些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典型深刻,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在《硕鼠》中,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切齿痛恨和对于“乐土”、“乐园”的向往。

2、这些歌诗大都采用了“四言体”句式。这一词格的相对稳定和广泛使用,为以后中国民歌的唱词句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多样化,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如《诗经》的开篇之作《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下略)。不但内容清新明畅,而且词格句式本身已包含了丰富的歌唱性。

3、各国民歌在演唱时,一般都无乐器伴奏,叫做“徒歌”,有时也使埙、缶(FOU,一种瓦罐)等简单的伴奏乐器。

举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战国时代的齐国有个歌唱家韩娥,有一次因为断粮到临淄的城门演唱,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喉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还感觉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由于贫困,她一次遭受到旅店主人的侮辱,她在悲痛中歌唱了一曲,声音是那么的悲凉,听到她歌声的人都沉浸在哀怨中,三天之后还不能自拔。只好又把她请来唱一曲愉快的歌,人们才被欢快的情感所激荡。

2、在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歌十分繁荣。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并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新词,称为《楚辞》。《楚辞》中的不少作品,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热烈面富于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楚国的民歌艺术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有个成语叫“曲高和寡”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有个著名的文人宋玉,很懂音乐,一次,楚襄王问他“为什么士大夫和庶民都不说你的好话呢?”他回答:“我在市井中演唱自己的歌曲,开始时,演唱《下里》《巴人》,能够一起演唱和帮腔的有数10人,后来,唱到《阳春》、《白雪》时,能够一起演唱和帮腔的有只数人。歌曲的艺术性越高,能够欣赏的人就越少啊。”这说明当时楚国的民歌已经有了很深的内涵和高度。

3、汉代以后,西汉武帝时成立了专门音乐机构--“乐府”,从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乐的歌谣叫“乐府诗”,它在记录和推广民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乐府由著名音乐家李延年领导,还有象司马相如这样的大文学家和上千乐工组成,即使在乐府衰败的汉哀帝时期,乐府还有乐工829人,有选读民歌的5人,专做测音的1人,乐器制作和维修的19人,学员142人,管理乐工的2人,其它的560人都是进行艺术表演的。人们把汉魏时期流传的民间歌诗总称为“乐府”,同时也把(特点1)这一时期民歌所采用的基本体式--五言体总称为“乐府体”。“乐府”是继《诗经·国风》之后中国民歌迭起的又一个高峰,在长达

五、六百年的漫长岁月中,不仅民间广泛使用这一体式,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文人的诗歌创作。

(特点:2)、乐府民歌,多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爱憎,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这一时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发展成为长短句和五言、七言体,并开始加进了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歌曲的产生,同时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民歌在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

从《诗经》民歌到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内容之丰富,表现力之强烈,已相当完美,可以想象到在此之前,民歌已经有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4、东汉和南北朝时代的《陌上桑》(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等乐府民歌,有的气势恢宏,有的清丽婉转,即使曲调早已失传,但只读其词,也会立刻让人动容。“五言体”乐府是对“四言体”国风的合理继承和新发展,它们为接着出现的“七言体”句式和长短句词格提供了先决条件。

5、唐宋的民歌称作“山歌”或“曲子词”,唐代,在李氏王朝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并广泛吸收其周边民族音乐的历史背景下,民间歌唱仍然保持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统治者专门成立了教坊,对民歌进行搜集整理。中唐诗人刘禹锡(772-842)在巴楚一带听到一种当地民歌“竹枝词”,十分兴奋,于是,模仿其歌体,一连写了十首。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又如:山头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通过他的仿作,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七言体”的民歌那种兴比自如,“含思婉转”的民间风格。

此外,刘禹锡还写了一首《插田歌》,描述了他在广东连州看到农民一边插秧一边唱“田歌”的真实场面。为后人留下了有关这种源远流长而又传播至今的民歌品种的珍贵记录。总的来说,除了产生新的体裁品种外,唐代民歌在体式上的最大特征,便是“七言体”句式的全面成熟和广泛应用。

李隆基登位,杨玉环得宠,建立了杨家的裙带关系,她的姊妹都被封为夫人,气焰之盛竟至“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的地步,谣曰:“从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为“男不封侯女做妃,看女却为门上楣”。这未必代表老百姓心里的向往,只是一种对皇家的讽刺而已。

6、宋元明清以来,一方面是原有的各种民歌体裁的继续传播,诸如农夫唱的“田歌”、渔夫的“渔歌”、山民的“山歌”、船夫的“船歌”等。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出现,伴随着城镇商业经济日益繁盛民间小调体裁广泛流传。如见于宋代话本的“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骨肉团圆叙,几家飘零在他州。”歌词是十分典型的“七言四句体”,曲调是各种各样的江南小调。 到了南宋,民间产生的讽刺性歌谣就更多了。南宋的统治阶级,贪污腐化,玩弄政权,有民歌讽刺道:“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皇帝卖酒醋。”可谓一针见血。

元代的民歌称为“小令”,明清“俗曲”“小曲”。到了元明时代,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了。人民作歌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由于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激起了农民起义的洪流。其中,以颖州的刘福通声势最大,他率领了10万农民,头包红中,号“红军”,所向无敌,所以歌谣道:“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进入明清时代,我国的封建制度面临崩溃,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具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民歌。如明代民歌:“吃闯王、穿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

至清末民初,中国民歌在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播、流变、创新、积累之后,题材范围和体裁类别都已达到十分丰富成熟的境地。另一方面则是它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特定环境下所蕴积起来的民族和地域性风格的全面展示。从而使这类民间音乐成为历史悠久、传承不断、体裁多样、色彩斑烂、蕴藏丰富的一个民族文化宝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明确指出: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为其他民间音乐不断提供丰富营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据粗略统计,各省、市采集到的56个民族的民歌已达万首以上,全国有40万。

1900年,作为历史的见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壮丽史诗,在民歌中有着鲜明的反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主,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正像一个人在经过艰苦跋涉的沙漠旅行后,突然看到了碧波万顷的大海,人们的情绪激动了,歌不断从激动的心头流出来。人们用歌声唱出了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人民创作了如《东方红》、《咱们的领抽毛译东》、《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传世之作。民歌在新中国的土壤上得到培育,像春天田野里的野花,连片密布,摇曳生姿。社会主义民歌创作的沃野展现在眼前,劳动人民的歌声冲天而起,响彻云霄。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派出工作组对全国的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风进行大范围的抢救挖掘工作。自1984年起,又开展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工作。通过这些大规模的活动,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得以典藏保存,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民歌的分类和特点

民歌的定义—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民歌特点:P4口头性(民歌是一种口碑艺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集体性(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曲目,都是在流传过程中集体加工,经过了千人唱、万人传,并在即兴的不自觉的磨研、锤炼中,日益精炼、成熟,这民歌是一个永远不结束的创作过程。)、流传变异性(大部分民歌都是很久远的年代流传下来的,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演唱者地域、自身条件、情绪的不同,容易形成一首歌曲的不同变体。)、短小精悍(由于民歌口创作的特性,使得民歌的形式非常简洁、朴素,这也符合了中华民族的美学原则--简洁、精炼。即无论词曲,都应以最简单、明畅、质朴的语汇、技法表达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凡是达到这个要求的,就会成为一首优秀之作被保留、传唱;凡是不能达到这个要求的,或被淘汰,或被继续打磨。事实上,所谓简洁、单纯、明畅,也是自然存在的一个法则。民歌是大众创造的艺术,向来以“返朴归真”为宗,以便与自然法则保持一致。)、鲜明的风格色彩(民歌同创作它的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密切关联,因此,不同地域、民族的民歌各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民歌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

在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中,民歌的产生最早,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类民族音乐的基础。 民歌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7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又分为“大歌”、“小歌”。大歌主要指在公共场合演唱的歌曲。小歌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大小兴安岭。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1949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蒙古族民歌健朗悠扬,鄂伦春族民歌则粗旷有力。同是“花儿”,保安族和东安族的韵味不同,宁夏和青海的也各有异。同是汉族民歌,北方的以豪放见长,南方的则比较委婉。

按题材形式分为:

按民歌体裁形式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

1、号子是民歌的一个类别。北方常称“吆号子”,南方常称“喊号子”,四川称“哨子”。是伴随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在民歌中,号子产生的最早。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为了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常常发出前呼后应的呼喊。这些伴随着劳动重复出现的、有强烈节奏和简单声音的呼喊,就是萌芽状态的民歌——早期的劳动歌。它是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民间歌谣。先秦《吕氏春秋·审应览》:“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讠雩,后亦应之。”便是劳动号子的最早记载。宋代高承《事物经原》:“今人举重出力者,一人倡则为号头,众皆和之曰打号”,说明号子是一人领唱,众人齐声应和。起着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解除疲劳的作用。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的定义: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相结合的民歌,它产生在体力劳动之中,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真实地反映着劳动者的劳动状况和生产者的精神面貌。分为搬运号子、农事号子,工程号子、作坊号子和船渔号子。 劳动号子的特点:它伴随着劳动节奏歌唱,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特殊功能。 1)即兴编创,内容和生产劳动有关;

2)律动感强,节奏鲜明,风格坚毅质朴、粗犷(GUANG)豪迈; 3)演唱形式以一领众喝为主。

A欣赏船渔号子《黄河船夫号子》,请学生说出其特点,然后总结归纳:

變現船工集體寫作勞動的歌曲。属于船渔号子类;内容是船夫在行船中在风平浪静,和遇到险滩和风暴的时候的不同的表现,为协调劳动、鼓舞士气所演唱,由于船上劳动强度不一,航行环境不同,船号变化的幅度相当大。有的劳动强度大,协作紧密,操作紧张,这类号子实用性强,如《冲滩号子》;有的在风平浪静,平滩行船时唱,这类号子实用性弱,抒情性相当浓厚,如《下滩号子》。歌词方面,前者多为劳动呼号用语;后者见景生情,即兴编词较多。;流行在西北的黄河流域;;工程号子:《打硪歌》 B 搬运号子: 《扁担歌》 C D 作坊号子: 《打蓝调》E 农事号子《舂米号子》

劳动号子作为民歌的一个主要体裁,早在原始时代人们开始从事集体劳动时就已产生,而直到现代社会某种机器取代某种集体劳动才逐渐消失。数千年来,它伴随着劳动大众在与自然的搏斗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功能

2、山歌

定义山歌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P22是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劳动中即兴抒发思想所编唱的民歌。

山歌和号子的区别:山歌在山野、田间、牧场的个体劳动中为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演唱,不象号子是在集体劳动中演唱,直接为生产劳动所服务,因此它不同于号子那样讲究节奏性和动作性强,它的节奏更自由,抒情性更强。 山歌的特点:

1、题材广泛,歌词带有即兴性;

2、节奏自由、音调悠长;

3、乐段结构简单,上下句的形式居多;

*

4、音调先高后平,高亢明亮(由于是在户外演唱,無論是為了畅快淋漓地宣泄郁积的强烈感情還是為了放縱一下自己,都是吆喝似的高音区起唱,使各声传得更远),常常一开始就出现很高的音。在高音区,山歌还常使用延长音,使声音长久地回荡在山间和旷野,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山歌的歌词:山歌都是内容上多为对爱情的讴歌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诉。歌手们浸注着自己的人生感慨。它的歌词大多数是即兴创作,感情淳朴,想象大胆,鲜活生动,感人真挚。甘肃的一首“花儿”这样唱“我送阿哥到黄河沿,眼看着上了渡船,哭下的眼泪调成面,给阿哥烙下上写盘缠”意思是眼泪多得可以和面做成干粮送给远去的爱人;湖南的一首民歌“韭菜开花细绒绒,有心恋郎不怕穷;只要二人情谊好,冷水泡茶慢慢浓。”这样真挚鲜活的歌词只有在山歌中才可以看到。

山歌常常划分为一般山歌(山区)、田秧山歌(平原)和放牧山歌(丘陵)

山歌十分丰富,南方:兴国山歌(江西南部的兴国县)老区;弥渡山歌-云南小河淌水,安徽的挣净红;客家山歌等;北方:信天游-陕北;山曲;花儿;爬山调(内蒙中西部农业区的短调民歌)。江南的山歌流畅、秀丽;高原山歌高亢、粗旷,旋律起伏大,草原上的牧歌悠长、舒展、奔放。

山歌欣赏: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流行于陕西北半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劳动的人称作“脚户”“脚夫”“赶脚的”。“脚户”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

特点:

1、信天游的格式简单的说都是两句一对。音乐由上下句乐段构成;

2、常用比兴手法,上句比兴,展开意境和想象,下句具体诉说。比即比喻,兴即寄托,比如“兴”青线线那个蓝线线,用青、蓝的色彩,象征、映衬蓝花花的形象。五谷子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数上兰花花好,这里用的是比的手法,用农作物中个头最高的高粱来比喻兰花花的出色。

3、曲调的音高运动规律,先高后平,先是激情宣泄,再进行描述,由虚到实。

曲调多建立在“徵-宫-商-徵”这样一种“双四度框架”上,上句分成两个腔节,并在头一个腔节上作较长的延伸,给人以辽阔悠远之感。下句一气呵成,在上、下句变化反复的歌唱中,代表曲目有《脚夫调》《兰花花》《赶牲灵》《横山下来游击队》等。 曲目欣赏:鸡娃子的个叫来狗娃子咬, 我那当红军的哥哥哟回来哟嗬了。 羊肚子的个手巾哟三道道的兰, 俺的红军哥哥跟的是刘志丹。 你当你那红军呀我劳的那动, 咱二人的那一心一意闹革的那命。 一杆杆那红旗呀半空中那飘, 当红军的哥哥哟出发那了。 我送我的那哥哥坡坡里下, 红军哥哥你骑上大红哟嗬马, 红军哥哥你走到那,都记住我。 歌曲欣赏:脚夫调\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学唱《赶牲灵》83岁的柴根是陕西府谷的歌王,老人是赶牲灵的,最后一代脚夫。柴根一辈子就是牵着骡子给人拉货,从山西到陕西到内蒙,沿着河套就这么走,一路走一路唱。柴根家里四世同堂,儿子60多岁,重孙都十几岁了。老柴根就是爱唱,见啥唱啥,而且现编现唱,唱了一辈子。柴根是陕西《摇三摆》的开创者。十几岁的时候,柴根一个人赶着毛驴去内蒙古赶集,路上累了就唱两嗓子。到了内蒙古他看到那里的女孩子很漂亮,特别是女孩子们走起路来一摇三摆的样子让他很动心,于是就哼唱出了这首流传至今的《摇三摆》。

1注意民歌是有感而发的艺术形式,在演唱歌曲时,注意如何以声代情,在深刻精炼的艺术素材中表达自己深刻的思想感情。

2信天游是陕北劳动人民的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情人”伴侣。演唱的时候想象自己走在寒冷的冬天,在白格生生的雪原中,无论在曲曲弯弯的山道沟壑里,赶牲灵的人们一路走一路歌,把人们从那寒冷、荒漠的天地中呼唤到今人心旷神怡的童话般的境界。 3乡土气息的表达

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是江西南部客家民歌,是它没有娇柔浓艳、缠绵悱恻一类的情歌,具有一种秀丽直率、明快硬朗的风貌。山区赣民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斗争中,创作出大量引喻生动,内容丰富的山歌,其普及程度超过人们一般想象,无论男女老少,有文化或没有文化,几乎个个张口即唱。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山歌曾作为一种杀敌武器而风靡整个苏区。兴国山歌,有固定的歌头格式:“哎呀嘞——哎”,音调既高且长,回荡山谷,意在引人注意。中间是字多腔少的数板性音调,然后又经过一个固定的句式:“心肝格”或“心肝哥(妹)” (苏区时期改为“同志哥”),预示着歌唱将要结束。如:“哎呀嘞哎!打只山歌过横排,横排路上石崖崖;行了几多石子路,心肝格,着烂几多禾草鞋。”过去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常有虎豹出没,人们走山路时,便唱起过山溜:“喔喂,打嗒——啊喂......"声音激越高亢,可传数里.以此一则邀集同伴,二则惊散猛兽,故一般都用假嗓高腔或真假嗓结合唱, 技巧性很高,难度较大。

欣赏—红军干部好作风

西南高原山歌,与西北高原遥遥相对的包括陕南、四川及云、贵地区的西南高原,也是一个蕴藏极丰的山歌流布区。但这里的自然景观同山川仓茫的大西北完全不同。温和的气侯使它山青水绿、植被丰茂,流传在此种环境的山歌自然就有另一种个性和风格。首先是音调的变化,它们常常围绕羽、商及其

三、四度音调展开,并以“羽”为常用调式。另外,在曲体上,四句体居于主要地位。虽然,山歌体裁的音乐性格就其主流来说是奔放、高亢的,但随着上述骨干音及调式、曲体的变化,西南高原的山歌已于高亢激越之中渗入诸多柔性的因素。大歌、小歌风格开朗\热情。例如著名的《槐花几时开》欣赏(分析见B13)、《小河淌水》(歌舞19分55)、《放马山歌》(歌舞晚会15’)、《赶马调》等恰好是这一风格色彩的最鲜明的体现。此外,这一地区流传的各少数民族的山歌也都大体上具有这种特色。 槐花几时开,放马山歌欣赏

花儿

“花儿”又名“少年”,别称“野曲儿”(因为它在当地有特定的男女定情的意义,它不能在室内或村内唱.也不能在辈分不同或有血缘关系的人面前唱,除在野外演唱外,每年农历4-6月,还有专门聚会对唱花儿的场合-花儿会),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回、上、撒拉、东乡、保安以及汉族中的一种民歌。分为河湟花儿、姚岷花儿和陇中花儿。无论哪个民族的花儿,都用汉语演唱。

花儿以令相称,每个令就是一种曲调,共有上百种。分为长调子和短调子,长调子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多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男女演唱同样的音。短调子曲调短小,平和,节奏规整,紧凑,音域较窄,多用真声演唱。

甘、青、宁由于其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和生活在穷山僻壤这样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这里的人民都具有艰苦卓绝的忍耐性与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因此,“花儿”格调的悲壮、声音的高亢颤动、形式的单纯,都是从游牧民族的歌唱脱胎而来,不同于其他山歌的靡靡之音。虽然在内容上也是以歌咏爱情为主题,但是直率豪迈的气概,

“花儿”在内容上有倾诉苦情的“花儿”,有抒发爱情的“花儿”,有反抗封建婚姻的“花儿”,有宣传革命的“花儿”„„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青海地区的花儿,它是花儿中具代表性的,影响最大的曲令,属于河湟花儿.P21 “长调”

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内蒙古草原“长调”民歌,也属于中国音乐体系(五声调式),蒙语称“乌日听道”,即“悠长的歌曲”。流行于内蒙古阿拉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大草原。是牧民放牧时演唱的民歌。以歌唱草原、骏马、骆驼、羊群、蓝天、白云、水草为内容,表达牧民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几乎每个人都会演唱大量的长调民歌。2004年1月11日-13日,“CCTV西部民歌大赛”决赛在北京举行,扎格达苏荣拿到了金奖。他说:那儿每个人都会唱长调。在结婚娶亲的时候,人去世的时候,朋友聚会的时候,都能听到长调。就这样一辈一辈往下传。只是很多牧人因为抽烟喝酒嗓音好坏不一样。长调是草原上生活的人用生命发出来的声音。这东西在蒙古草原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甚至几千年的历史。草原是学长调最好的地方。”只有面对着辽阔的草原,你才会演唱出草原的宽广和博大。

“长调”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一般为上、下两句,所以四句歌词分两遍唱完。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牧歌的节奏悠长、徐缓、自由,歌腔舒展,节奏自由。曲调行进多用大跳,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让人感觉嘹亮、悠长、亲切,沁人心脾。奇附林也是一个令人叫绝的歌手。他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有人把唱漫瀚调的奇附林说成是高音D之王。这个人连谱都不认,到了北京编导说你这个漫瀚调跟大乐队和一下吧,不能民族唱法都清唱。编导让中华民族乐团给漫瀚调配乐,把奇附林拉到民族大学,然后他在那儿唱,编导就让指挥给测,看他的最高音是什么音,琵琶手拿着琵琶就给测,测出来是HighA,在场的学生就炸了:实在是不可思议 “但是老头自己根本都不知道。我们说你唱到HighA了,他说High是怎么回事?我们说你认不认识帕瓦罗蒂呀?他说不认识。他比帕瓦罗蒂高六度,其实高一个八度也没问题,因为当时没有设计那么高。”李罡介绍说,“这样的民间唱家有的是,他们的嗓子也唱不倒。当时编导坐到一起议论这事,奇附林就指着65岁的希礼生,说这老先生唱得比我还高。

唱法以真声为主,并使用一种叫“诺古拉”的特殊润腔方法,波折音,类似颤音,使悠扬的歌声更富有草原味道和生命力。伴奏乐器以马头琴为主。

欣赏—辽阔的草原、牧歌(对于节奏自由的音乐的记录,一直是困扰音乐界的难题,仅仅从谱面上,歌曲中“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气魄无法展现。听音乐欣赏,学唱。腾格尔-天堂(07歌舞晚会2开始)

如果说,诚如”花儿”的两句唱词所说:“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尽抒胸意,自由奔放,这是山歌体裁的最大特征,也是她千百年来广为传播的根本原因。爬山调也叫爬山歌、山曲儿,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的一种短调民歌,有后山调、前山调、河套调之分。后山调流行于阴山北麓,旋律高吭悠长,音程跳动大;河套调流行于巴彦淖尔盟河套地区,旋律优美,感情细腻;前山调则主要流行于土默特平原,其特点是兼有后山调与河套调之长。爬山调的结构与信天游、山曲相近,多为两个乐句的单乐段,曲调则有汉族与蒙古族交融的因素。

爬山调有着悠久的历史,数百年来或山顶沟底,或道路村舍,或田间草场,到处都可以听到牧羊人、赶车人以及耕地、收割的人们那高亢悠扬的歌声。

爬山调的演唱形式有室内、室外之分:室外歌者多为男性,腔长调宽,内容不限;室内歌者多为女性,调门较低,旋律柔美婉转。其题材十分丰富,喜怒哀乐、笑骂褒贬,插科打诨皆能成颂。

它的节奏较有规则,拍节较为固定,句式为典型的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不等,这就构成了这种短调民歌简单而又不呆板,铿锵顿挫的语句特点。节奏上多用高音的自由延长音,旋律上多用大跳,上下句的前半句曲调相同,只有后半句有所变化。

爬山调常用比兴、夸张等手法,最值得称道的是演唱者的即兴性,想到什么就唱什么,看到什么就唱什么,走到哪儿唱到哪儿,而且所唱的内容还要合辙对称,上口押韵。歌词语言多用乡土重叠词,显得格外亲切生动,具有灵俏幽默的艺术风格,动人心扉,有着浓厚的山野风味。

爬山调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既是塞北劳动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又是这个地区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字里行间洋溢着百姓的情、百姓的爱,以其浓郁的乡土风味和泥土气息葆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小调

定义: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小曲。多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和风俗性活动,经过历代流传,艺术上多经加工。小调分布于大多数汉族地区,以山东、河北、江苏更具代表性。

特点:这类歌曲在句法结构上经常使用“启承转合”的形式,所以它的音乐特点是

1、传唱环境:号子山歌多传播于山野,并依附于集体或个体劳动,而小调则基本上离开了劳动现场,主要流行于市井之酒肆茶楼、节日庆典场合;其次是传唱阶层,除了农民,它更多地是在市民、商人、小手工业者以至一部分职业、半职业歌手中传唱。

2、流传广泛: 有人说:小调有“脚”,由于在城市中传唱,使得它容易流动于四方。而山歌、号子往往仅限于一地。这是它们在传播方面的一个很大的差异。因此,同一首小调常常会有多种曲调。民歌数量最多的一种。

3、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号子、山歌具有很强的自娱性和实用性,而小调的这类功能已基本褪化,成为一种主要是“娱人”的体裁。特别是在出现了以歌唱为生计的民间艺人之后,它的表演性日趋强化,由此也就在题材和形式表现方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有别于其它体裁的特性,并为其进一步与说唱、戏曲相结合而走上舞台创造了条件。

4、歌词特点一般不是即兴创作的,小调体裁将抒情性与叙事性融为一体,从而在总体上获得了一种叙咏兼顾的体裁属性。很多小调都是以“五更”“四季”“十二月”等时序以及数字序为基本体式。

5、旋律特点:由于流传的广泛性,及专业艺人的参与,使得小调的音乐形式更为规范,音乐手法更为丰富,旋律性强,易于流传。但由于它的精致性,因此不象号子和山歌的鲜活、生动、淳朴、强悍的特点减弱了。小调的结构规整、匀称、旋律优美、结构稳定,便于清晰、从容的陈述事物,常常用来叙事和陈述爱情。分为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对应式为一上一下两个乐句,相互应答,相互补充,表达一个音乐内容。起承转合式基本曲体是四句型结构,即民间所说的“四句头”。首句是全曲的引子,具有开启并确定音乐的基本情绪、形象的作用,所以特别重要;第二乐句是对首句的回应,起到巩固、强化前面乐思、乐旨的意义;第三乐句常常引入新材料新乐思,以便有意地造成对比、反差的效果,从而使音乐获得一种新动力;第四句是前三句的总结,起到收拢、结束的作用,也有其举足轻重的结构意义。这样,四句头的基本关系便是“起、承、转、合”。直观地看,它是一种具体的曲式结构关系的体现。但若作历史的综合的考察,那么,它又是一个民族的音乐思维乃至文学艺术思维逻辑、思维方式的反映。可以说,小调中的“四句头”,历来以它的普遍性和简洁性深刻而又典型地揭示了这种极具民族特征的思维逻辑。

即民间所说的“四句头”。首句是全曲的陈述句,具有开启并确定音乐的基本情绪、形象的作用,所以特别重要;第二乐句是对首句的回应,起到巩固、强化前面乐思、乐旨的意义;第三乐句常常引入新材料新乐思,以便有意地造成对比、反差的效果,从而使音乐获得一种新动力;第四句是前三句的总结,起到收拢、结束的作用,也有其举足轻重的结构意义。这样,四句头的基本关系便是“起、承、转、合”。

6、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也有独唱和齐唱,常有乐器伴奏。了解不同地域的小调特点: 分析:

1、地域及类别;

2、描写的主要内容;

3、调式;

4、曲式;

5、特色分析。

西北:绣荷包P30绣荷包在我国的河北\四川\云南\山东\山西等地流行,曲调各异,尤其以这首山西晋中的流行.绣荷包都是反应男女爱情生活的民歌.由于地区不同,音乐风格也各有差异.山西的这首刻画了一位少女思念情人并亲自绣荷包送情人时的内心活动.全曲是有5段歌词的分节歌形式.旋律明快优美,有起有伏,抒情性的特点.山东:沂蒙山小调 河北:放风筝 江苏:茉莉花

叫啊我这么里来,我啊就来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清香那个玫瑰玉兰花儿开.蝴蝶那个恋花啊牵姐那个看呀,鸳鸯那个戏水要郎猜.小小的郎儿呐,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了.

金黄麦那个割下,秧啊来栽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洗好那个衣服桑来采.洗衣那个哪怕啊黄昏那个后呀,采桑那个哪怕露水湿青苔.小小的郎儿呐,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了.

泼辣鱼那个飞又跳,网啊来抬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情郎那个劳动来呀比赛.情姐那个勤劳啊山歌那个唱呀,情郎那个送姐把谜猜.小小的郎儿呐,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了.东北:丢戒指P34 儿歌:小白菜

第12篇:民歌论文

浅谈民歌在青年学生中的发展

随着流行歌曲的不断发展,民歌的处境日益危险,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民歌越来越引不起他们的注意,为了民歌的更好发展,我们应该在青少年中提倡民歌,吸引青少年对于民歌的兴趣。

民间音乐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如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五大类。我国的民间音乐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无限的生命力。尽管历代统治阶层对它持鄙视和压制态度,使它长期以来处于自生自灭甚至是扭曲生存的状态,但它一直生生不息,衍化出众多的品种和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可是到了近代,特别是近20多年来,民间音乐却有意无意地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不少民间文化几乎到了濒危的尴尬境地。中国民间音乐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其面临问题和挑战大概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音乐的冲击。

改革开放促进了外来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如今新奇感使一些现代人热衷追求新潮、新艺术形式,而忽视了本民族固有的艺术精粹,部分传统音乐由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发展要求而造成了弱势。 (二)在人民大众当中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民间音乐产生于人民大众的劳动生活,是人民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精神产品。但随着时间的变迁,一部分民间音乐在人民大众里由于年年久失传,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与传承,很多现在已经逐渐消失。再加上少数民族音乐资料繁杂,民族聚集地的分散,不能得到齐全的资料,也缺乏宣传,在民众中它的重要性和社会作用在一些层面已经慢慢开始被淡忘忽视。

(三)学校教育方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匮乏。

保护和传承中国民间音乐是我们责任,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民间音乐教育,学生不能很好的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特别是民间音乐艺术,所以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对民间音乐的了解甚少。上了大学 ,也只有一些师范类院校开设中国民间音乐赏析课课程。

(四)流行音乐的迅猛发展

各种音乐曲风的发展此起彼伏,其潮流的特点更能吸引青年人的眼球,而民歌的相对落后让她的竞争能力相对来说就弱了很多

诸如以上的原因使得民歌发展步履维艰,尤其是在青年学生中间,民歌的发展更让人担忧。但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歌必须让青年人继承下来并将之发扬光大,使得灿烂的民歌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建议如下:

第一, 民间音乐的发展道路上需要的创新。只有在继承和发扬民间音乐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曲目和表演上作出适当的创新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乐界应该用创新曲目和传统曲目相结合,演奏技法和乐队体系建设并行的探索,尝试建立世界级的标准,让传统音乐“走出去”。例如曾经上海民族乐团28人的团队尝试在西班牙,法国等新春演出中演奏《急急如令》、《晓雾》、《遗迹》等新编创新作品,就引来听众强烈的反响。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老调新弹,利用传统民歌的曲调,给它赋予新时代的歌词,尤其是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歌词。 第二, 学校要加强对民歌的教育。从小学开始注重民歌教育,首先不要剥夺学生仅有的几节音乐课,其次采用一种欢快的方式教学,可以对民歌背后的故事进行一下讲解,尽最大可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在中学里面,适当的添设音乐课程。在大学里面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要纳入普系的教程,使之成为公共必修课程。

第三, 国家的相关机构加强对民歌的宣传。像把《刘三姐》采用新的方式唱出来,唤起青年学生对他的注意。开展一些民歌的竞赛像青年歌手大奖赛等赛事。

第四, 鼓励鼓励青年学生参加民歌采风。让青年学生参加濒危民歌的采风唤醒学生的危机意识。

当然民歌的发展还有多种方式,但更重要的是青年学生的参与。我们的力量,为传统文化的长远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为民歌的发展贡献

第13篇:云南民歌

云南民歌大全

1.《小河淌水》————————群艺 唱 2.《十大姐》—————————黄虹

3.《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中央民族歌舞团唱 4.《猜调》——————————黄虹 唱

[1]

5.《缅桂花开十里香》—————谢莉斯 王洁实唱

6.《跳月歌》—————————朱敏 等唱

7.《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杜丽华 胡松华唱

8.《放马山歌》————————黄虹

9.《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姚嘉

10.《采 茶》—————————黄虹 唱

11.《蝴蝶泉边》—————— —曹燕珍 于连生唱 12.《婚 誓》—————————张振富 耿莲凤唱 13.《月光下的凤尾竹》—————关牧村 唱 14.《姑娘生来爱唱歌》—————徐有光 唱

15.《撒尼的春天在哪里》————云南省歌舞团合唱队 唱 16.《花楼恋歌》————————童丽 唱 17.《竹林深处》————————王力宏 唱 18.《绣荷包》—————————黄煌 王喜 唱 19.《大理三月好风光》—————宋祖英 唱

20.《阿诗玛》—————————谢天笑 朱婧 郑钧 等唱 21.《赶马调》—————————葫芦丝 唱

22.《弥渡山歌》————————云之南女子组合 唱 23.《大河涨水沙浪沙》—————费玉清 唱 24.《三跺脚》 25.《耍山调》

第14篇: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

班固虽不曾把那一百三十八首西汉乐府民歌记录在《汉书》里,但对这些民歌却也作了很好的概括,这就是他说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从现存不多的作品看来,包括东汉在内,这一特色确是很显著。这些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它们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同时还深刻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思想感情。这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汉代土地兼并剧烈,阶级剥削和压迫又极惨重,农民生活异常痛苦。关于这一点,这是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也不能不承认:“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汉书·食货志》),甚至与牛马同栏出卖自身及妻子作奴婢。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有不少对饥饿、贫困、受迫害的血泪控诉。如《妇病行》所反映的便是在残酷的剥削下父子不能相保的悲剧: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残酷的剥削,竟使得这个做父亲的不能不违背妻子临终时的千叮万嘱,忍心地抛弃了自己的孩子。《汉书·贡禹传》说:“武帝征伐四夷,重敛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困重,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由此可见,当时许多贫民还有因口赋钱而杀害亲生子的,抛弃子女的惨剧也必相当普遍,是有其典型意义的,并不足为异。诗言两三孤子,到市求乞的是大孤儿,啼索母抱的是小孤儿。“塞牖舍”之“舍”即徘徊空舍之“舍”。牖舍连文,看似重复,但正是汉魏古诗朴拙处,像舟船、觞杯、餐饭、晨朝、门户等连用的例子是很多的(诗歌中的这种复词,唐以后始告绝迹)。

由于破产,大量的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有的兄弟三人同在一个地主家干活,他们终岁劳动,却仍然衣不蔽体,如《艳歌行》:“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地主阶级的残酷性,也表现在对亲人的压榨、剥削上。这就是那著名的《孤儿行》所描写的。为了独占家财,兄嫂把亲骨肉看成奴隶,看成仇人,尽量役使他,折磨他,必欲置之死地。不是出外四处行贾,便是在家挑水、烧饭、看马、养蚕、种瓜,什么都得干,而大冬天连双草鞋也穿不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这是孤儿绝望的血泪控诉,也是作者和广大人民愤怒的谴责。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兄嫂的狠毒,实质上也揭露了剥削阶级凶恶的本来面目,并使我们看到私有财产制度是怎样把人变成了禽兽,这就是《孤儿行》的深刻意义。

《乌生》和《枯鱼过河泣》是两首奇特的寓言诗。通过乌鸦和枯鱼的遭遇曲折地表达了受迫害者的悲惨命运。《乌生》借中弹身死的乌鸦的自宽自解,指出即使是山中的白鹿、天上的黄鹄、深渊里的鲤鱼,也都难逃一死,不禁令人想起晚唐杜荀鹤的诗句:“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人民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也反映了人民对统治阶级尖锐的实际斗争行为。在这方面,《东门行》和《陌上桑》特别值得我们珍视,它们充分地体现了人民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精神。《东门行》写的是一个“犯上作乱”的穷老汉: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这首短诗形象地揭示了人民起来反抗的过程。“他家”四句是妻子的劝阻,在迷信的说法中也蕴藏着她对丈夫的爱情。“今非咄行”三句是丈夫的答辞,说得斩钉截铁。咄行,是说咄嗟之间即行,犹言“咄嗟即办”,也就是马上就走。这首民歌曾为晋乐所奏,但添上了“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一类封建说教,又抽去了“白发时下难久居”,换上“平慎行,望君归”这样一条“温柔敦厚”的尾巴,这就把一个逼上梁山的老百姓涂改成为后来一般评论家所说的“贫士”,大大地削弱了诗的意义。

《陌上桑》则是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这是一出喜剧,洋溢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全诗分三解,作者用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让罗敷一出场就以她的惊人的美丽吸引着读者和观众: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写罗敷之美,不从罗敷本身实写,却从旁观者眼中、神态中虚摹,是有独创性的。这段描写,不仅造成

1 活泼的喜剧气氛,同时在结构上也为那“五马立踟蹰”的“使君”作了导引。第二解是诗的主旨所在,写使君的无耻要挟和罗敷的断然拒绝:“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第三解写罗敷夸说自己的夫婿的事功和才貌,则又是一种机智的反击。这段夸说,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憎,罗敷越说越高兴,那使君自然越听越扫兴。“座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喜剧便是在这种充满胜利快感的哄堂大笑中结束。汉时太守(使君),照例要在春天循行属县,说是“观览民俗”、“劝人农桑”,实际上往往“重为烦扰”(见《汉书·韩延寿传》、《后汉书·崔因传》)。《陌上桑》所揭露的正是当时太守行县的真象,所谓“重为烦扰”的一个丑恶方面,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它并不是什么故事诗,更不是由故事演变而来的故事诗,而是一篇“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活生生现实作品。

(二)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在这一方面汉乐府民歌也有不少杰作。汉代自武帝后,长期的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有的民歌通过战死者的现身说法揭露了战场的惨象和统治阶级的残忍与昏庸,如《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全篇都托为战死者的自诉,“为我谓乌”数句尤奇,真是想落天外。战死沙场,暴骨不葬,情本悲愤,却故作豪迈慷慨语,表情愈深刻,揭露也愈有力。“梁筑室”四句,追叙战败之因,见死得冤枉。

《十五从军征》则是通过一个老士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汉代兵役制度,据当时官方的规定是:民年二十三为正卒,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五十免兵役。但这首民歌却揭穿了统治阶级的欺骗,诗中的主人公足足服了六十五年的兵役,而穷老归来,仍一无抚恤,他的悲剧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八十始得归”,这并不是什么夸张的说法,而是客观真实。《宋书》卷一百载沈亮对宋文帝说:“伏见西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犹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可见这种现象,不独汉代,而是历代都有的。

我们知道,战争通常是和徭役分不开的,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出现了不少流亡者的怨愤的呼声。他们有的是无家可归,如《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诗中提到“胡地”,显然与战争有关。《悲歌》更明言“欲归家无人”,只能是“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他们有的虽并非家中无人,却又是妻离子散。如《饮马长城窟行》便是写的一个妻子为了寻求她的丈夫而辗转流徙在他乡的。“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读这些诗句,不禁令我们联想起唐人张仲素的《秋闺思》:“欲寄征人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在封建社会,人民所受的苦难往往是相近似的。

此外,《东光》一篇也是反对黩武战争的,但含有游子思家的情调,士兵们并自称“游荡子”:“诸军游荡子,早行多悲伤。”由此看来,流亡者的怀乡曲中当有不少士兵的作品,上述《古歌》等就很可能是。

(三)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抗议。汉代自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封建礼教的压迫也就随之加重。在“三从”“四德”“七去”等一系列封建条文的束缚下,妇女的命运更加可悲。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我们很少读到像《诗经》的“国风”所常见的那种轻松愉快的男女相悦之词,只有《江南》是个例外。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乐府古题要解》说:“江南古词,盖美芳辰丽景,嬉游得时也。”可能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古人常以莲象征爱情,以鱼比喻女性。它可能是武帝时所采《吴楚汝南歌诗》。

但是,更多的还是弃妇和怨女的悲诉与抗议。有的因无辜被弃,对喜新厌旧的“故夫”提出了责难,如《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合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此篇向来列入古诗,其实是“缘事而发”的民歌。张玉谷说:“通章问答成章,乐府中有此一体,古诗

2 中仅见斯篇。”(《古诗赏析》卷四)可见即从表现手法上也可以看出它不会是文人的抒情诗。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弃妇是如何冤屈:她勤劳、能干、柔顺,但她还是被弃了。作者巧妙地通过“故夫”自己的招供揭示了他的丑恶的灵魂。不难想象:那个新人的命运并不会比故人好些。

有逆来顺受的弃妇,但也有敢于反抗夫权,对三心二意的男子毅然表示“决绝”的女性,如《白头吟》。诗一开头就说:“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用雪月表明自己的光明纯洁,而对方之卑鄙龌龊也就不在话下。切身的痛苦使得诗的主人公正确地提出了“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爱情理想。然而在那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的情况下,这理想是无法实现的。这个倔强的女子终于不能不伤心得落泪,原因就在此。

为了追求并实现“愿得一心人”的爱情理想,在这类恋歌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用火一般的热情和实际行动大胆地冲破礼教束缚的另一类型的女性。这就是《铙歌十八曲》中的《有所思》和《上邪》所表现的。《有所思》的女主人公曾追叙和爱人初会时的情况:“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可见他们是自由结合,根本没理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一套。也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当她听说爱人“有他心”后,便遏不住心头的怒火,我们看:“何用问遗君?双珠毒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爱是真爱,恨也就是真恨。“勿复相思”二句是转折语,想起对方平日说尽相思的话,更觉可恨,与《诗经·氓》中“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同一声口。《上邪》所表现的感情更为强烈: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唐代民间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一首,则连用六事,与此极相似。但是,在男女不平等的历史条件下,真正的自由恋爱也是说不上的,被牺牲的往往是女子。

除上述三方面的作品外,汉乐府民歌中还保存有少数讽刺统治者卖官的政治丑剧和权门豪家的荒淫生活的。前者如《长安有狭邪行》:“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便是刺的卖官鬻爵。卖官之风,西汉已有,但不如东汉之甚。《后汉书·桓帝纪》和《灵帝纪》都有公开“占卖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的记载,灵帝并“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因而出现了无官职而有官服的所谓“衣冠仕”的怪现象。又诗言“仕洛阳”,洛阳乃东汉首都,也足证应该是东汉时作品。后者如《相逢行》,极力摹写那个少年家庭如何荣华富贵,好像是句句恭维、钦羡,其实是句句奚落,是另一种讽刺手法。对较好的官吏,民歌也有表扬,如《雁门太守行》写和帝时洛阳令王涣的政绩,表现了人民的爱憎分明。东汉乐府继续采诗,这也是一个明证。

总之,通过汉乐府民歌,我们可以听到当时人民自己的声音,可以看到当时人民的生活图画,它是两汉社会全面的真实的反映。它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第15篇:四川民歌

四川民歌《数蛤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歌曲《数蛤蟆》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演唱、朗读、歌表演、游戏等各项音乐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感受,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作能力。

2.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大方地表现自己,乐于用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多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创编歌词和歌曲创编、表演动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通过学习歌曲提高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爱护小动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童谣歌曲《数蛤蟆》 难点: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运用,吐字的清晰灵巧, 课前准备:电脑课件、钢琴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不喜欢做游戏?(喜欢)平时都做什么游戏,谁跟老师说说? 生1:老鹰捉小鸡 生2:丢手绢 生3:摸象

生4:猜字(很多孩子都想说,气氛达到了高潮)

2、猜谜导入歌曲

师:(故作很神秘的样子)老师今天也准备了一个新游戏,想知道吗?想玩吗?(想!)想玩游戏还得猜个谜语呢! 猜出来后我才教你们玩。 生:快说吧!快说吧!

师:“水中有位歌唱家,一天到晚叫呱呱。穿件绿色花衣裳,伸出舌头把虫抓。”猜一种动物。 生:青蛙。

师:真聪明!游戏名字叫 “青蛙传球”,先看老师给大家做个示范,(提出传球时的要求,传到你手中,要学青蛙叫两声,跳一跳,再传给另一位小朋友,以歌曲《数蛤蟆》为背景音乐,音乐一响孩子就开始传,并将孩子们分成红、黄、蓝三队,谁传得好且先到终点谁就获胜)

[孩子们玩得可欢了,他们早已忘记了这是在课堂上,这个环节我的目的是想让孩子们在无意识中接触这首歌曲]

师:咱们现在只能做到这里了,以后咱们再去操场上比个高低好吗? 生:好!(抓住孩子们好胜之心,让孩子们保持着这种热情) (二)、新授内容:

1.初步感知:师:孩子们,刚才咱们在做游戏时,我都在放一首很好听的歌,有没有谁注意到这首歌?也许留心的小朋友还能哼唱出一点来呢! 生1:说蛤蟆的歌 生2:唱的是一只蛤蟆一张嘴

师:不错,青蛙用四川方言说,又可称蛤蟆。这首好听的歌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歌曲《数蛤蟆》,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完整的来欣赏这首歌呢?

生:想!(孩子们很迫切)

2.初听:欣赏数蛤蟆课件,动画的生动早已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一起。

师:你想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生:快乐„„

3.读歌词: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小蛤蟆爱吃害虫,它每年要吃掉近万只害虫,它是保护庄稼的小能手,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咱们一起来夸夸它们吧!

(跟教师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师:歌曲里数的是蛤蟆的哪些部位? (量词的用法,只、张、条) 师:再跟我来读一读。 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蛤蟆不吃水,太平年,„„„„师:蛤蟆不吃水吃什么?解释衬词)

4.学唱: 1)老师领唱,学生跟唱一遍。找一找相同旋律

2)学生跟琴模唱歌曲一遍。

3)师生接口唱各一遍;

4)齐唱一遍;

5)男女生分组唱:男生唱一遍,女生唱一遍

(三)、创编活动:师:唱得真不错!这只小蛤蟆捉了一会儿,又跳过来一只蛤蟆帮助他的伙伴捉虫,现在有 只蛤蟆了呀? 唱一唱两只蛤蟆 唱一唱三只蛤蟆 „„

(四)、拓展: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又叫童谣,这些流传在小朋友中间的歌谣和儿歌都叫童谣。(歌谣是可以唱的,儿歌琅琅上口,是可以读的。)那你还知道哪些童谣呢?能读出来或唱出来给别的小朋友听吗?

编花篮

丢手帕

两只老虎

传传传

„„

跟老师一起读一读、演一演《小老鼠》、《唐僧骑马咚得咚》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今天,咱们学习了一首歌曲,大家知道了蛤蟆是庄稼的好朋友,也是我们的好朋友。所以,我们以后要爱护它,保护它。还一起欣赏了许多好听的童谣,跟小伙伴一起开动脑筋,一起玩耍。课后请小朋友去留意我们身边的童谣,比一比谁找到的童谣多、会读会唱的童谣的多。

第16篇:民歌教案

中国民歌教案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从咱们湖南湘西飞出了一只凭借歌声享誉全球的百灵鸟,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宋祖英 大家都知道她歌唱的好啊!她曾经成功地在悉尼歌剧院和音乐之都维也纳开办个人演唱会,把我们中国的歌曲展向世界,这是中国第一人,也是亚洲第一人!那大家想不想看看她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精彩演出呢?现在我们来欣赏她当时的演唱曲目之一《龙船调》。

看大家听得那么入迷,真的不愿意打断你们,以后有时间我们再欣赏好吗?那么,大家能说说,是什么让你们这么陶醉吗? 。。。。。。

有很多,但是都离不开她所选择的歌曲——民歌的魅力!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遨游民歌世界!

二、探究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哪些民歌? 生:略

师:看来大家对于民歌还不是很了解啊。这些歌曲是大家非常喜爱的,但,并不都是民歌!为什么?我们这节课的研究就能让你找到原因!民歌有很多种体裁:号子、山歌、小调、舞曲和风俗礼仪曲等,今天我们重点研究这三种:号子、山歌、小调。 说到号子,大家肯定不陌生。拔河比赛时,大家是怎么为队员加油的?

一二,加油!18*,加油!

收割稻子时家里人抬打谷机总会有人吆喝:一二,三哟~ 这些可以说都是民歌号子的原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首号子的代表作——咱湖南的《澧水船夫号子》,在欣赏之前,咱们先来体验一下船夫的感觉,好不好?要做船夫,首先要会什么?(划船。)怎么划?大家试一下,就当我们现在坐在18*号船上。如果船夫都像你们这么划,那估计就危险了!咱们也得有个号子啊。我们用力是都会说什么?(嗨!)那我来喊:同学们哪,你们就一起用力划,同时喊:嗨

非常不错!只要我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无论什么困难,都能战胜!我们再来看看澧水上的船夫们是怎么样来对抗风浪的。 同时想想,号子有什么特点?

注:一边放音乐,一边带领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划船,加上适当的表情.师:号子有哪些特点?如何产生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

师:大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相当的不错!这样吧,剩下两种体裁交给大家分析.分成两组,上课前我发给大家每人一份歌谱,左边的同学分析,右边分析。每组推选一位主持人和一位记录员。主持人负责组织组员演唱和分析歌曲的体裁,看能不能举一反三,联系歌曲探讨出那种体裁的风格特点等等,书记主要负责记录。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到时主持人上台公布各组的研究成果,老师当公正裁判,比比看哪组同学更团结合作,效率高!

注:在学生分析过程中帮助并引导学生,让学生把歌曲唱出来,鼓励学生即兴创作。并就学生报告情况简要点评或补充,适当 表扬。对研究效果进行星级制评比。

师:这三种体裁的共同特点有哪些?一般有固定的作者吗? 那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民歌?

大家明白为什么《辣妹子》、《青藏高原》等不属于民歌了吗?

四、活动与探究

师:刚才大家分析的很详细,合作的效率非常高,这点非常重要,尤其是将来大家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也要记得与同事之间保持团结,注重团队精神。接下来我要检测一下你们的运用能力了。我需要一位帮手,谁来帮我颁奖?

我将播放一些民歌作品的片段,看谁最先辨别出它是属于哪种体裁。举手抢答,答对奖励本组一个苹果,错的就要拿走一个哦! 从作品的音乐风格如节奏、演唱形式、题材、歌词等方面进行引导。

五、综合评价

1、总结比赛结果

2、希望大家在课余时间多留意一下民歌,我们56个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各个民族的歌曲都非常具有吸引力。我们浏阳也有许多的民歌,大家的研究性学习里也可以加入这一课题!我们要把这些民族的璀璨发扬光大!

第17篇:民歌歌词

英雄赞歌 风烟滚滚唱英雄 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 晴天响雷敲金鼓 大海扬波作和 人民战士驱虎豹 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一声吼叫炮声隆 翻江倒海天地崩天地崩 双手紧握爆破筒 怒目喷火热血涌 敌人腐烂变泥 勇士辉煌化金星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辣妹子 辣妹子辣 辣妹子辣 辣妹子 辣妹子辣 辣妹子辣 辣妹子辣妹子辣辣辣 辣妹子辣妹子辣辣辣 辣妹子从小辣不怕 辣妹子长大不怕辣 辣妹子嫁人怕不辣 吊一串辣椒碰嘴巴 辣妹子辣 辣妹子辣 辣妹子辣妹子辣辣辣 辣妹子从来辣不怕 辣妹子生性不怕辣 辣妹子出门怕不辣 抓一把辣椒会说话 辣妹子辣 辣妹子辣 辣妹子辣妹子辣辣辣 辣妹子辣 辣妹子辣 辣妹子辣妹子辣哟 辣辣辣 辣出的汗来汗也辣汗也辣 辣出的泪来泪也辣泪也辣 辣出的火来火也辣火也辣 辣出的歌来歌也辣歌也辣 辣妹子辣 辣妹子辣 辣妹子辣妹子辣辣辣 辣妹子辣 辣妹子辣 辣妹子辣妹子辣辣辣 辣妹子从来辣不怕 辣妹子生性不怕辣 辣妹子待人热辣辣 辣椒伴她走天下 辣妹子辣 辣妹子辣辣椒伴她走天下 辣出的汗来汗也辣汗也辣 辣出的泪来泪也辣泪也辣 辣出的火来火也辣火也辣 辣出的歌来歌也辣歌也辣 辣妹子辣 辣妹子辣 辣妹子辣妹子辣辣辣 辣妹子辣 辣妹子辣 辣妹子辣妹子辣辣辣 辣妹子辣 辣妹子辣 辣妹子辣妹子辣辣辣 辣妹子辣 好日子 唉。。。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 好看的舞蹈送来天一原欢腾 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哟 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 唉。。。今天是个好日子 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明天是个好日子 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 唉。。。门外的灯笼露出红红的光景 好听的歌儿传达浓浓的深情 月光的水彩涂亮明天的日子哟 美好的世界在我们的心中 唉。。。今天都是好日子 千金的光阴不能等 明天又是好日子 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今天是个好日子 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明天又是好日子 千金的光阴不能等 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 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 永远跟你走 很小的时候 我就听说没有你就没有翻身的外婆 很小的时候 我就听过妈妈唱着赞美你的歌 很小的时候 我就带上红领巾是你编外的一个 很长的时间 我有理想追求也有艰苦的拼搏 爷爷告诉我征途上总会有坎坷 妈妈告诉我航程上也有浪有波 红领巾告诉我有你才有新中国 历史告诉我你开辟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很小的时候 我的女儿尝到你从风里结出的甜果 很小的时候 我的女儿也会唱着赞美你的歌 很多的时候 我把历史反反复复苦苦的思索 很深的体会 只有跟着你走才有幸福的生活 高山告诉我征途上总会有坎坷 大海告诉我航程上也有浪有波 祖国告诉我跟随你要坚定执着 人民都在说你开辟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思念 毛阿敏 你从哪里来 我的朋友 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不知能作几日停留 我们已经分别太久太久 你从哪里来 我的朋友 你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为何你一去便无消息 只把思念积压在我心头 你从哪里来 我的朋友 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不知能作几日停留 我们已经分别太久太久 你从哪里来 我的朋友 你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难道你又匆匆离去 又把聚会当作一次分手 难道你又匆匆离去 又把聚会当作一次分手 又把聚会当作一次分手 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是很遥远的事情 相思算什么, 早无人在意.醉卧不夜城, 处处霓虹.酒杯中好一片滥滥风情 最肯忘却古人诗 最不屑一顾是相思. 守着爱怕人笑 还怕人看清.春又来看红豆开, 竟不见有情人去采, 最肯忘却古人诗, 最不屑一顾是相思.守着爱怕人笑, 还怕人看清.春又来看红豆开, 竟不见有情人去采, 烟花拥着风流真情不在.最肯忘却古人诗, 最不屑一顾是相思.守着爱怕人笑, 还怕人看清.春又来看红豆开, 竟不见有情人去采, 烟花拥着风流真情不在 烟花拥着风流真情不在.烟花拥着风流真情不在. 我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灿烂的阳光 洪湖水浪打浪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 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 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 晚上回来鱼满舱啊啊..四处野鸭和菱藕 秋收满帆稻谷香 人人都说天堂美 怎比我洪湖鱼米乡啊啊..洪湖水呀长呀嘛长又长啊 太阳一出闪呀嘛闪金光啊 共产党的恩情 比那东海深 渔民的光景 一年更比一年强啊.. 红梅赞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 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新春来 音乐.........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 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新春来 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 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新春来 珊瑚颂 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珊瑚树红春常在,**浪里把花开。哎!云来遮,雾来盖,云里雾里放光彩。风吹来,浪打来,风吹浪打花常开。哎! 一盏红灯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红灯高照云天外,火焰熊熊把路开。哎!云来遮,雾来盖,云里雾里放光彩,风吹来,浪打来,迎接救星上岛来。哎! 滚滚火焰冲天起,火树金花遍地开,霹雷一声震四海,浪走云飞大军来。一盏红灯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红灯高照云天外,火焰熊熊把路开。云来遮,雾来盖,云里雾里放光彩。风吹来,浪打来,迎接救星上岛来! 歌唱祖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 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土地, 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 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我们勤劳,我们勇敢,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 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谁敢侵犯我们就叫他灭亡!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东方太阳,正在升起,人民共和国正在成长;我们领袖毛泽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我们的生活天天向上,我们的前途万丈光芒!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打靶归来 日落西山红霞飞 战士打靶把营归 把营归 胸前红花映彩霞 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mi suo la mi sao la suo mi dao ruai 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歌声飞到北京去 毛主席听了心欢喜 夸咱们歌儿唱的好 夸咱们枪法数第一 mi suo la mi sao la suo mi dao ruai 夸咱们枪法数第一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国家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 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 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 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 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 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 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 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 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 我爱我.........国家 江山 让历史告诉世人:共产党人能打下江山,也一定能坐好江山.打天下坐江山 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 谋幸福送温暖 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宁团圆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 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 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 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 打天下坐江山 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 谋幸福送温暖 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宁团圆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 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 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 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 党旗飘飘 春风吹开花季的笑容, 你用慷慨播种大地葱茏.秋色装点生活的绚丽, 你用智慧收获盛世丰盈.冬雪弥漫征程的寒意,你用温暖召唤士气从容.夏雨挥洒炽热的激情,你用晴朗绘出东方彩虹.党旗飘飘四季如歌,你伴我们走过岁月峥嵘.党旗飘飘江山如画,你领我们奔向时代高峰.春风吹开花季的笑容,你用慷慨播种大地葱茏.秋色装点生活的绚丽,你用智慧收获盛世丰盈.冬雪弥漫征程的寒意,你用温暖召唤士气从容.夏雨挥洒炽热的激情,你用晴朗绘出东方彩虹.党旗飘飘四季如歌,你伴我们走过岁月峥嵘.党旗飘飘江山如画,你领我们奔向时代高峰.党旗飘飘四季如歌,你伴我们走过岁月峥嵘.党旗飘飘江山如画,你领我们奔向时代高峰.奔向时代高峰. 人民公仆 有一个名称可述相依相挥让人受鼓舞 有一种脸孔很朴素看爱一眼心里很热乎 有这个名称的人一心为大家 有那种面孔的人为民谋幸福 为什么他夜里常流露出深情 因为他把咱老百姓当成亲生父母 人民公仆人民公仆 有一个称呼很可述教益深会让人受鼓舞 有一个背影很朴素望一眼心里很热乎 有这个称呼的人处处做楷模 挺起那脊梁的人再难不屈服 为什么我们心里总充满了感情 因为他是咱老百姓老百姓的好公仆 爱在天地间 情未了,象春风走来, 爱无言,象雪花悄悄离去, 彼此间我们也许不曾相识, 爱的呼唤让我们在一起.在一起穿过了风和雨, 在一起走来了新天地, 这份情希望了人间, 这份爱温暖在你我心里.情未了,象春风走来, 爱无言,象雪花悄悄离去, 彼此间都把真情埋在心底, 爱的故事才这样美丽.在一起穿过了风和雨, 在一起走来了新天地, 这份情希望了人间,这份爱温暖在你我心里. 和谐中国 和风细雨的好时节天地与人和 和颜悦色的好感觉人人很亲和 和气致祥的好人家日子挺祥和 和衷共济的共和国心齐力更和 和谐中国和谐中国 一个脉搏同心同德前程最辽阔 和谐中国和谐中国 一个中国同欢同乐一唱天下和 和而不同的好山岳崇高也谦和 和如琴瑟的好江河真情在弹拨 和如一家的大神州同唱一首歌 和平共处的好邻邦知音特别多 和谐中国和谐中国 一个脉搏同心同德前程最辽阔 和谐中国和谐中国 一个中国同欢同乐一唱天下和 和谐中国和谐中国一个脉搏同心同德前程最辽阔 和谐中国和谐中国 好人一生平安 有过多少往事 仿佛就在昨天 有过多少朋友 仿佛还在身边 也曾心意沉沉 相逢是苦是甜? 如今举杯祝愿 好人一生平安 谁能与我同醉 相知年年岁岁 咫尺天涯皆有缘 此情温暖人间 谁能与我同醉 相知年年岁岁 咫尺天涯皆有缘 此情温暖人间 也曾心意沉沉 相逢是苦是甜? 如今举杯祝愿 好人一生平安 谁能与我同醉 相知年年岁岁 咫尺天涯皆有缘 此情温暖人间 谁能与我同醉 相知年年岁岁 悠悠岁月 欲说当年好困惑 亦真亦幻难取舍 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 这样执着 究竟为什么? 漫漫人生路 上下求索 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 谁能告诉我 是对还是错 问询南来北往的客 恩怨忘却 留下真情从头说 相伴人间万家灯火 故事不多 宛如平常一段歌 过去未来共斟酌 不白活一回 不白活一回 凤飞彩云追 雁叫鸟相随 金翅那个鲤鱼敢玩水 大鹏腾空往高飞 活就活他个船撵浪 活就活他个龙摆尾 活就活他个云升霞呀 活就活他个地增辉 活他个拼命三郎才有滋味有滋味 苦也不觉得累 难也吓不倒谁 姑娘那个小伙撒花儿美 一辈一辈胜一辈 活就活他个老变少啊 活就活他个瘦变肥呀 活就活他个穷变富呀 活就活他个虎生威 活他个心想事成笑声脆笑声脆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 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 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间教室 放飞的是希望 守巢的总是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块黑板 写下的是真理 擦去的是功利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 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 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支粉笔 画出的是彩虹 洒下的是泪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个讲台 举起的是别人 奉献的是自己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我就成了你 历史的天空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 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啊 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哪 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生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 在驰骋纵横 同一首歌 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 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甜蜜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 终于迎来今天这欢聚时刻 水千条山万座我们曾走过 每一次相逢和笑脸都彼此铭刻 在阳光灿烂欢乐的日子里 我们手拉手啊想说的太多 星光洒满了所有的童年 风雨走遍了世界的角落 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 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在阳光灿烂欢乐的日子里 我们手拉手啊想说的太多 阳光想渗透所有的语言 春天把友好的故事传说 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 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同一首歌 小背篓 小背篓晃悠悠 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 头一回幽幽深山中尝呀野果哟 头一回清清溪水边洗呀小手哟 头一回赶场逛了山里的大世界 头一回下到河滩里我看了赛龙舟 哟嗬~哟嗬~ 童年的岁月难忘妈妈的小背篓 小背篓圆溜溜 歌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 多少次外婆家里哟烧呀糍粑哟 多少次听唱山歌哟在呀桥头哟 多少次睡在背篓里尿湿了妈妈的背 多少次爬出背篓来我光着脚丫走 哟嗬~哟嗬~ 童年的岁月难忘妈妈的小背篓 多少欢乐多少爱 多少思念多少情 妈妈那回头的笑脸至今甜在我心头 甜在我心头啊啊啊~

第18篇:原生态民歌

第一章:原生态民歌的概念与特征,

首先什么是原生态民歌:原生态民歌 ,是我国各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由民间口头传唱、在民间广泛流传的 “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我国的原生态民歌的作品极为丰富,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如《小黄马》《辽阔的草原》。2007年10月24日,我国的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搭载了三十余首歌曲奔赴太空,其中一首就是蒙古族长调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蒙古的“呼麦”:代表作《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布谷鸟》、

还有《侗族大歌》,它极为罕见的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经典曲目《蝉之歌》。是CCTV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个人单项银奖”和“观众最喜爱的歌手”奖等等

然后是原生态唱法。原生态唱法,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一个词汇。在2004年8月山西左权举行“全国民歌南北擂台赛”以后,专家发现许多民歌不经过任何雕饰、包装和美化,他们如自然界原始状态的东西 清新自然,歌声美如天籁之音。原生态唱法就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未经过专业训练、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因此命名为原生态唱法。下面是原生态民歌的特征,我将它分为了六个特点。

第二章:关于青歌赛与“原生态”民歌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原生态”民歌

我将它分为了三小节。

第一关于青歌赛。青歌赛创办于1984年,是国内影响最大、最权威、最具美誉度和公信力的声乐赛事。利用此项乐坛比赛盛事,向社会各界人士及声乐爱好者们诠释音乐的新概念、新定义、新形式,在底蕴上远远超于其他选秀性质的节目。为中国歌坛输送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如关牧村、殷秀梅、彭丽媛、宋祖英,韦唯、毛阿敏、杭天琪、胡月、范琳琳、王宏伟、谭晶等选手。为中国歌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并且首次在个人决赛中采用的分轮淘汰制,开了中国声乐赛事PK对决的先河。

第二:“原生态”民歌在青歌赛中的繁衍。那么我们先看下表格

从以上图表看从2006年开始青歌赛增加了原生态唱法,出现了青歌赛开赛以来少有的几个总高分,从第十二届的50多首歌曲参赛到十三届的20多个团队参赛,在一直发展到第十四届的38个团队参赛,此时原生态参赛人数已是目前最多的一届,也是耗时最长的一届,参赛民族也是历届最多的一次。苏常青在 2006 年 03 期的《民族音乐》期刊上发表的《从央视看青“原生态音乐”热》文章中曾指出,“原生态音乐”之所以会如此热,是因为“原生态民歌”满足了在喧嚣繁杂的都市环境下生活的人们强烈渴望回归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这一心理需求,这是“原生态音乐”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与超乎寻常认同的重要原因。从2006年,到播出三届,关注人数已达数千万。并且原生态歌手的场外支持率也相当高.这也说明了原生态民歌将会不断的继续繁衍下去,并且还会繁衍的更好。那么随着它的繁衍我将不得不说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它的发展跟非物质遗产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于是我把它作为第三节,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下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那么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原生态民歌:简单的说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民间音乐失去了以往的生态环境,从而导致一些民间音乐的失真与变异,面临着瓦解消亡的危险,带来生存与发展的危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出,使“原生态”

民歌的崛起以全新的面貌向全国观众重新看到民间音乐的朴素自然的艺术魅力和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使人们直观地感到民间音乐的确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从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速消亡的今天,唤起人们对它的热爱和传承保护意识。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原生态”民歌,必将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人们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而日益发展,那么最后我提到的就是原生态民歌的发展,我将它分为了三点:

1原生态民歌在国内的发展

3.1.1资料保存

3.1.2民歌进课堂从而进行课堂教育保存

3.1.3民俗式保存

3.1.4借助媒体进行展演式保存(旅游、比赛)

3.2利用原生态民歌创作新民歌

付玉兰在《信阳民歌的发展过程及新民歌创作》中提出:用原生态民歌来创作新民歌的建议。用民间音乐原型改编现代民歌。在传统民歌、戏曲、曲艺、民间乐曲基础上加以改编,让民歌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融会贯通的进行创作,运用具有典型风格特征的民间音调进行创作。这样做既可保持原曲的轮廓,又有创新之意。

3.3 原生态民歌在国外的发展

现在有很多外国人来我们中国进行采风,吴凡也在2006年12期的《艺术评论》中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了要将中国和西方的“原生态”在国际舞台上演比拼。他以2006年9月

19、20日,黄河流域的民歌王子与德国啤酒之乡巴伐利亚州青年大乐队在北京海淀剧院共同演绎“山歌与爵士”。中德青年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9月23日在首尔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韩国广播公司共同举办地“感知中国 韩国行”的大型文化活动电视综艺晚会中,中国原生态歌曲广受欢迎为例说明了中国民歌在国外是非常受欢迎的,中国民歌在国际间的传播是非常可行的。我国是个民歌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有着深厚而优秀的文化传统。民歌艺术作为我国音乐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而不可分割的。只有将民歌更好的继承发展下去,中国的民族音乐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第19篇:柯尔克孜族民歌

柯尔克孜族民歌

柯尔克孜族的民歌,主要是由牧歌发展起来的。其明显的标志和特点是民歌中普遍带有呼唤的声调,这种声调是牧人呼唤辽阔的草原上一切生物时的独特音调,这种音调可以把人引向辽阔的草原,雄伟的雪山,涓涓清流的山谷以及牛羊遍地的牧场。柯尔克孜族民歌,根据产生的时代和内容,大致可分为传统民歌、革命民歌和新民歌。传统民歌,又可以分成劳动歌、习俗歌、反抗歌和情歌。

1民族分布及语言

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东、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有的地区也通用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

2民族简介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的形式和内容十分丰富。柯尔克孜族民歌浩如烟海, 民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容易抒发感情。一般都有曲有词,可独唱合唱。历代传唱的民歌都是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和特殊风格的文学佳作。

3民歌分类

柯尔克孜族民歌按内容分类,有反抗歌、劳动歌、习俗歌、情新和新民歌等。习俗歌中又分为摇篮歌、游戏歌、劝嫁歌、结婚歌、离别歌、迎客歌、哭丧歌等多种。民间诗歌都是格律诗,押脚韵。《打场歌》、《守圈歌》、《牧工怨歌》、《姑丽逊怨歌》等是古老传统民歌中的名篇,神话有反映宇宙起源和人类起源的内容,多带有宗教色彩。

4音乐分类

柯尔克孜族的音乐分为两类:一是有歌词的配曲;一是没有歌词的演奏曲。史诗、叙事诗、民歌等一般都有配曲。配曲是表现歌词内容的,内容变化,配曲亦随着变化。如《玛纳斯》的配曲,演唱到英雄玛纳斯出生时,配曲曲调则类似摇篮曲;演唱到玛纳斯出征打仗时,配曲曲调则奔放、豪迈;演唱到玛纳斯负伤死亡时,配曲曲调则十分悲伤。其他民歌的配曲,亦根据歌词的不同而各有其特色。一般说来,除哭歌、怨歌、死讯歌和送葬歌的配曲而外,其他配曲都是明朗的、爽快的、优美的、细腻的。?柯尔克孜族无歌词的演奏乐有大曲、小曲之分。大曲有《库巴尔汗》、《喀热孜曲》、《胜格热玛》、《布托依》、《凯尔别孜》、《猎人曲》、《喀帕尔图》、《哲提库尔》(七个奴仆)、《加孜加依克》、《狮子和布谷鸟》、《卓鲁阿依热克》、《黑骏马》等。小曲则有《阔兀孜巴什》、《绰克奥依》、《赛凯特巴依》、《考姆祖木》、《勃托

木》、《黑眼珠》、《凯尔麦套》、《喀奇肯》等。《库巴尔汗》由几十个乐章组成,规模很是宏伟。大曲小曲所描绘的有农民、牧民、手工工人的劳动生产,有本民族的历史和风土民情,有英雄人物的英雄业绩,有家乡的山峦、河流、草原,有民族间的友爱,也有人民群众反抗本族巴依等剥削阶级及外来侵略者的斗争。大曲《喀帕尔图》所描述的就是蒙古成吉思汗对柯尔克孜族的掠夺和柯尔克孜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哲提库尔》所描述的就是柯尔克孜人民反抗本族剥削阶级的斗争的。小曲《喀奇肯》(逃亡者)所表现的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皇俄国横征暴敛,强行征兵,柯尔克孜族人民举行武装反抗,失败后大批迁来中国,后又遭到新疆军阀杨增新的暴政,流离失所等一系列的悲状情景。?柯尔克孜族的音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歌词的演奏曲,一般在节奏上都比较自由,具有开阔悠长的特点。

5玛纳斯

柯尔克孜族的史诗民歌《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著名传记性史诗。是一部规模宏伟、内容丰富具有很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学作品。它早在很长的年代里,由“玛纳斯奇”(专门演唱史词的民间歌手),广泛吸收民间文艺创作成就与歌唱艺术相结合的集体创作,用20多种曲调演唱,这部史诗至今仍广泛流传在民间。全诗共分为八部,长达20多万行,主要是通过玛纳斯之孙八代的活动和遭遇,叙述了古代柯尔克孜族抗击侵略,争取自由的毫不屈服的顽强精神,以及渴望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愿望。《玛纳斯》在语言艺术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形式是格律诗,押脚韵,也有兼押头韵、腰韵的。每行多由七或八个音节组成,该诗已初步整理,并译成汉文。第一部《玛纳斯》,第二部《赛麦台依》;第三部《赛依台克》;第四部《凯耐尼木》;第五部《赛依特》,第六部《阿勒斯巴哈 别克巴恰》;第七部《索木中莱克》;第八部《奇格台依》。《玛纳斯》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一部研究柯尔克孜族语言、历史、民俗、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巨著。

第20篇:《民歌》读后感

余光中的诗是承继五四新诗起步的,50年代投入现代主义诗潮,后来又转而回归中国古典

传统,最后他选择了一条中西融汇、古今结合的诗歌道路。《民歌》这首七十年代创作的作

品就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探索和追求。

诗人对西方文学有很高的造诣,对中国古典文学也有深厚的功底和修养。因而,他能在东西

参照中看待中国文化。所以,他的诗的回归不是形式的,而主要是基本的文学精神和民族魂

魄的血统。正如他自己说:“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这首《民歌》就是在传统与自我、个

性与共性的交融点上表现和歌唱了中华民族雄强自主、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构

成,是历史的,也是自然的。

因此,诗一开始就从我们民族的发祥地写起。正是那莽莽的黄土地养育了我们的民族,孕育

了这首“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的民歌。它自诞生以来,响彻华夏大地,“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这里的民歌是我们民族起源时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它有最古老的自然源流。

正如人们所说:“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民族精神的演化,是从原始的自然理想而进入到社会文明的人文系统。这一进步,诗中是“黄

河冰封”、“长江发出母性鼻音”两个意象的转换来表现的。从黄河到长江,不单是地域的扩

大,而是展现了我们民族精神所经历的艰苦悲壮的历史行程。因此,“鱼也听见/龙也听见”。

鱼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这说明民族精神作为民族传统已深入到整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底层结

构。

历史长河流到今天,民族精神汇入现实个体。传统从自然本源出发经历了历史的磨砺和充实

之后,又进入更高层次的生命自然。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确认,是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

它使民族精神的传统化为生命的血液,在个人的心海里激动。因此,“醒也听见/梦也听见”。这说明个体的人生已同民族精神溶为一体。

民族精神从河流进入血液,并没有到此终止。个体意识的张扬,正是民族整体灵魂苏生的重

要表现和先兆。诗中的“自我”也不是纯粹的个人,它是个性化的共性。因而,进一步发展,

就能超越个体的局限,而进入民族精神的永恒。这就是“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还有你的血

他的血在合唱”。所以说,民歌的传唱不会断绝,它永远与我们民族的命运共哀乐:“哭也听

见/笑也听见”。

这首诗以民歌为民族精神的指代,以河流的流动和转换为民歌传唱的载体,从外在世界进入

主体世界,把共时态的地域环境与历时态的民族演化纵横融汇起来,从而构成了以诗人对民

族的苦恋为核心而又辗转升华的四维空间(三维空间加时间维)。这是审美空间,也是智力

空间。以高度的智慧对自己所属的民族进行深层次的审美思考,正是这首诗的基本特征。此

外,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句式整饬,循环往复,一唱三叹,这种仿民歌的形式,也很适合

诗的内容,并具有民族传统的特色。

民歌在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民歌在教学融合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