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历史课教学与品德教育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18 07:58:39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历史课心得体会

心 得 体 会

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说:“当过去不再昭示未来,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本学期通过学习《人民军队的历史与优良传统概论》,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和浅薄,才知道历史的发展史多么的曲折和不易。本学期的历史课已经接近尾声了,可是却给了我无尽的回忆和思考。学完了本门课,我感觉老师的教育方法很独特,每堂课的人生感悟、每堂课的课前演讲,都深深的感动了我,使我学习历史的尽头更足了。每次课下来,我总是被你授课的内容所感悟,引我思考。

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这门课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不断壮大是来之不易的。作为军人的我们,更应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珍惜今天,展望未来,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纵观我军的发展历程,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先生留下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到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我们的人民为什么会遭受如此的苦难?是因为我们国家的落后和人民的不思进取。因此,我们更要时刻秉持自立,自强的信念。梁启超有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当代的我们对社会的重要,对国家的重要。我们要立足本职,着眼世界,为强我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纵观我军历史,一步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沉睡到觉醒,绝不是偶然的。随之而来的就是科学发展和进步,综合国力不断上升。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国人民不懈的努力换来的。人类社会是按照历史的规律和法则前进的。中国人民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侵略者,绝不是偶然的。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三、历史事件背后所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人文精神。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先进的人和事。共产党员之所以光荣,人民军队之所以受到人民的用户爱戴,是因为他们一直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就有了好的传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现在的部队英雄人物事迹,无不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抗日战争时期,有多少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的独立自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谁说和平时期就没有战争?从98年抗洪到08年大雪灾、四川汶川大地震。有多少共产党员跳进洪水救出人民群众?有多少英雄豪杰肩负着沉重的机器在马路上挥洒汗水,铲除积雪,只为能够为人们铲出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抗震救灾人员不顾自己个人安危,毅然走进震中心,只为救出那脆弱的生命。如今,有那么多的青年在追星,周杰伦?李宇春?全然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整天做一些无聊的事情,毫无营养。我们也追星,可我们追的星名字叫英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那些为了换取如今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而牺牲的人。我想,你再也不会有荒废光阴的勇气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为了追求民主、自由,培养了我们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之态度;毛泽东、周恩来的人格感染力帮助我们培养了矢志不渝的顽强意志;君子坦荡荡,小人自扰之。付出的努力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四、对于做任何事都要有一颗坚持到底的心和一个乐观的生活态度。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到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老师,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以及一些生活态度。而历史课最让我喜欢的就是老师每天课前的人生感悟,每天都能给我一点启发,让我觉得世界如此美妙、如此动人。那些珍爱生命的人、那些为善为孝的人,都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做得好坏是一个态度的问题。端正思想态度是人的生命石,如果连这个都丢了,他的人生将不再有意义。 学习和研究历史,不仅会令每个中国人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且将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激发国人强大的凝聚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无私奉献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肆无忌惮地恃强凌弱,妄图\"西化\"、\"分化\"中国的顽固派仍然存在。因此,我们更要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不败!祖国必胜!

推荐第2篇: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杨春艳

在历史教学的尝试与实践中,我切实感受到我们都在不由自主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教授到教练的角色转变;从讲堂到学堂的空间转变;从灌输到探究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从接受到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转变。这种变化是是微妙的,更是欣喜的。

(一)教师在课堂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要做好这些角色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在课前、课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背课、背学生。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

2、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具体说来,教师是从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

④注意学科间的结合,尤其是文史不分家,正确运用诗词、俗语、典故、成语等进行教学

⑤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二)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系统等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学习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推荐第3篇: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石贵玉

新课程改革浪潮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祖国神州大地,给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知道,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着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课改对课堂教学,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现在就初中历史课改谈谈我的心得。

一、教师从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

(一)、信任学生,学生就会带给我们惊喜

回顾我以往的教学,为什么我会在课堂上当主角?为什么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因为我的不信任。初中的学生,懂什么?提几个问题让他们在书上找找答案回答一下,这就算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虽然由教师讲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怎样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呢?首先就得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有能力自主地学习、思考和分析。

(二)、教师在课堂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要做好这些角色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在课前、课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备课、备学生。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

2、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

二、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1、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学生学得主动了,变得大胆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变过去学生跟着教师转的被动局面,学生学得主动而灵活,由过去的苦学变成乐学。由过去的课堂上不愿发言到抢着发言。

3.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没有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已从过去的注重老师教,转到了注重学生学。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

4、建立了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新的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中师生关系开始变得民主、和谐、平等。在这种关系中,师爱的作用是伟大的。爱是无声的语言,爱是最美的教育。随堂潜入课,润心细无声。

三、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系统等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切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推荐第4篇:历史课教学反思

历史课教学反思

客路中学冯腾玉

七年级历史教学主要讲述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时间间隔长,学生了解不多,尤其是其中一些古文材料,七年级学生的能力看不懂,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一言堂”,这其中古人的思想问题的教学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讲深了学生不易理解,讲浅了学生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思想问题时更需要教师灵活应用教材,结合背景材料,最好能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 我发现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机会,学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励;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悬念和情景,没有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 (3)不能灵活使用教材,缺乏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 (4)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现不够。

教师应该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动向,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尤其是心理感到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相反,热烈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极为充分的激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活课堂气氛。因此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推荐第5篇:历史课教学反思

历 史 课 教 学 反 思

城关中学历史教研组

石海新

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奥巴马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金融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手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温其他学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当今热点奥巴马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在从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推荐第6篇:历史课教学随笔

【历史〃教学随笔】

历史课提高教学效率教学随笔

凉泉中学 李凤

第一、认真备课是基础。

教师备课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道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点拨;要依据课程标准标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找寻突破重点、难点,澄清疑点的方法;如何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堂训练,进行知识迁移和拓展提升;如何联系现实和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历史是鲜活生动的,而不是枯燥乏味的。

第二、落实历史学科三维目标是核心。

高效课堂教学一定要体现出学科特色,作为历史学科,它具有事实性和叙事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阶段性的基本特点。通过历史课堂学习,学生要掌握所学章节涉及到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原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要得到培养,通过学习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做到这些,历史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才会是高效的。

第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途径。

高效课堂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只有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这种兴趣的激发不是靠一两个历史故事做“包袱”,而是要有技巧,要挖掘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并且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第四,耐心进行课后反思是打造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阶梯。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灵感闪现,为自己的课堂增加亮色,也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使自己措手不及。课后反思就应该把这些散落在课堂记忆中的碎片拾起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养分,这也会成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阶梯,我们会继续攀登,高效优质历史课堂永远是我追求的目标。

历史课:课堂希望 希望自己:

①快乐教育(积极情绪)②板书工整,美观(正对黑板) ③激情,活力和冷静 ④说话慢、清晰、大声有力、有调,幽默;⑤形散神不散,有思想,有个性; 希望同学们:

①我希望同学们预备铃声响后,迅速回到自己座位坐好,拿出课本,辅导资料,笔记本等学习用品,安静等待老师上课;

②我希望上课迟到的同学,请轻轻的走进教室,给大家一个安静的课堂环境;(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③我希望同学们在我讲课的时候及其他同学在课堂上提问发言的时候,你们都能保持绝对的安静,学会倾听,注意力高度集中;

④我希望同学们任何时候都彬彬有礼,说话得体,懂得尊重教室里每个人; ⑤我希望同学们课堂上做学生应该做的事情,为创造良好课堂氛围共同努力;(课堂上大声讲话、聊天,玩手机,看课外书,传纸条,吃零食,睡觉,旷课等除外)

⑥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业上全力以赴; ⑦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有事,提问回答问题请事先举手.教育关键词: 学生:

①自信、大胆 ②乐观 ③阳光 ④负责⑤宽容 ⑥独立 ⑦守信、准时 ⑧关怀、同情 ⑨阅读与思考 ⑩合作大度 老师:

①探因:了解,理解,尊重 ②关心 ③耐心 ④等待 ⑤期待 ⑥激励 ⑦激发 ⑧信任 ⑨生命(活生生的个体) ⑩慢活、细活、优雅、悠闲; A成功是成功之母 教育特点: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持久性 B终身备课,阅读经典,阅读与思考,写作 ,漫步书海世界 C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推荐第7篇:历史课教学设计

历史课教学设计 (500字)

历史课教学设计

课题: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课型:新授课 教法:导学法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属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这一专题,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确立、巩固、发展、强化过程中属于最后强化阶段。 教学重点: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对八股取士的认识评价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秦汉隋唐元各朝代加强君权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明朝的措施比较好理解,通过科举制的前后比较,也能学会一分为二地认识历史事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了解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前后串联历代君权的加强措施引出明朝。

2、采用阅读、分析、合作交流、归纳、对比等手段,学习明朝君权的加强措施。

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鉴电视综艺节目形式,采用男女生打擂台比赛的形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主持历史小知识擂台赛,共准备十个历代加强君主专制的题目,分男女两队,每队五名同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导语,提出问题,复习串联: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后继者,历代封建帝王家天下,他们想方设法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秦汉唐元各封建政权是怎样加强君权,巩固统治的?学生回答,教师强调\\板书,前后对比引出明朝.

二、传授新知识 师问:明朝是怎样建立的?学生齐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明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出示板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特殊的帝王,你知道朱元璋哪些小故事?学生回答课前搜集的内容:出身贫贱,放过牛羊,做过和尚,参加起义军,足智多谋,作战勇敢,最后灭掉元朝等. 教师导语, 出身贫贱的朱元璋登上最高权力的宝座,叫化子一朝暴富,他是如何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权的?.学生速读课文思考回答,.教师重点强调\讲解\前后联系\反问\\,学生读课文加深理解. 1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相权过大,威胁君权.

2教师解释六部的职责

3学生读小字内容,加深对锦衣卫的理解. 4教师补充锦衣卫的特务活动事例.教师导语:为选拔官吏,明政府仍采用科举考试形式,为加强君权,从考试内容到考试形式都发生很大变化----------请学生回答明朝科举考试的特点,教师讲解强调,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不准发表个人见解,考试文体是八股文.问:明朝八股取士培养了什么人才?学生回答,教师强调:从小钻研经书,没有实际学问,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有几句话形容的好:走路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足;张嘴之呼者也,自以为读尽圣贤文章.其实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教师进行前后联系,为从思想上控制人民,历代封建帝王挖空心思,各出奇招:秦---焚书坑儒;汉---独尊儒术;明---八股取士,清---文字狱.学生巩固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师过渡: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君权的朱元璋仍不放心,又把众多的子孙封到各地做藩王,授以军事大权,用你所学历史知识回答,这样会出现什么后果?引出建文帝与靖难

之役.学生读课文小字内容.教师过渡:以藩王身份夺取君权登上最高权力宝座的明成祖又会怎样做呢?师生共同总结,板书:迁都北京,继续削藩,设厂.

三、课堂小结 经过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两代人的努力,明朝的君权得到空前加强,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明朝的统治是不是可以长治久安呢? 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做到长治久安呢

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荐中

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 (500字) 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3000字)

推荐第8篇:小学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作文教学纲要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 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 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又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有 步骤地渗透品德教育,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写作技能的培 养,而忽略了品德教育的渗透。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主要应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一、提倡写真述实,培养诚实的品质

诚实是一种美德,它在小学生作文中的具体体现是写真人实事,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 ,就是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是对小学生作文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基础。 小学生的作文往往受一些范文模式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压力,很难写出反映现实生活,流露真情实感的文章。 教师在指导中,也多侧重于培养。致使学生胡编乱造,移植别人的作品。不仅使文章缺乏真情实感,久而久之 ,还会使学生养成说谎的坏习惯,这和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是相悖的。叶老先生还说:“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 思:从原料讲,要有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上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 ,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写真述实的良好文风呢?

1.严格要求,使之养成写真实的习惯。编造情节是当前小学生作文的通病。如要求学生以《拾到东西以 后》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一名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他在公共汽车上拾到两角钱,问身边的乘客都说没丢。怎 样处理这两角钱呢?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用这两角钱买了一张车票。周围的人向他投来谴责的目光。下车时 ,他向乘务员出示了自己的月票。小作者在文章结束时发表了议论,他认为:把钱留下来固然是不应该的,但 如果交给乘务员,又有落入个人腰包的可能,只有用它买张车票,才算真正地交给了国家。我在评改时,感到 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很新颖的,但又认为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选择这样的处理方法,把问题考虑得那样复杂 ,深刻,似乎不大真实。经过一番了解,我才知道这个学生确实在公共汽车上曾拾到过两角钱,但他没有用它 买车票,而是交给了乘务员。后来他在一本刊物上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处理方法很独特,所以就照搬过来了。 象这样编造部分情节的现象应引起教师的注意,如不防微杜渐,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所以教师要向学生讲清 写假话的危害,让学生知道写假话就是说谎,是坏习惯。这样,使学生彻底打消胡编乱造、蒙混过关的念头。 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使学生逐渐养成写真述实的好习惯。

2.拓宽领域,采取多种命题形式。作文训练要着重指导学生写自己的话,强调倾吐胸中的积蓄,使学生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因此,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务必要使学生有话可写。

小学阶段以命题作文为主,这就和小学生写作素材少发生了矛盾。为使学生能把有限的素材写进文章里, 而又不致于千篇1律、千人一面,教师可采取灵活的命题方法。一是在统一写作要求的前提下,多拟几个题目 。例如,让学生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给他们出了一系列题目:《这件事教育了我》、《班级里的新鲜事》、《我真高兴》、《后悔》、《我学会了做米饭》、《第一次学游泳》等,由学生任选其一,也可以在不改变写 作要求的前提下自拟题目。二是半命题。就是题目写出一半,另一半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素材补充完整,并 写出文章。例如,以《我的××》、《„„的人》等题目,让学生写一个记人的记叙文,要求通过

二、三件事 写出这个人的特点。这样的命题拓宽了学生的选材范围,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胡编乱造了。三是教师提出要求 由学生自由命题。这样能使学生的选材范围更加宽广,也极容易写出他们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写出诚实的自己 的话。

3.开展活动,积累写作素材。应该指出,学生写假话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而写作素材的来源是 丰富的生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难以持久地使学生写真述实。如要求学生写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个班4 8名学生竟有19名写拾到钱交给教师,16名学生写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年人让座。据了解,他们所写的事件 都是真实的,但就取材范围来看,却窄得令人可怜。为解决这个问题,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有意 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每开展一项活动之前,都要向学生讲明活动的内容、要求和意义,让学生定向、定 式积累素材。比如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每周每个学生要选择自己认为满意的一篇日记贴在墙报上,互相交流 。有的学生看了别人的日记很有感触,觉得自己也有同样的经历,为什么别人能写出感人的日记,而自己却把 这么好的素材舍弃了呢?教师抓住这个机遇积极诱导,告诉他们:“在作家的眼里,每一件事都是写作的素材 。好多很有意义的事都没有引起你们的注意,说明你们还没有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不具备分析事物的能力。 如果遇事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多问几个为什么,长此下去,就会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写文章时也就得 心应手了。”

二、面向社会生活,提高鉴别能力

社会生活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其中既有真、善、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假、恶、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 一步深入,各种思想、各种人物都会登台表演。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耳闻目睹,必然会受到社会上 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分析,提高他们对事物属性的鉴别能力。

1.定向观察,深入分析。小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对一些事物理不清头绪。教师在指导学生 分析事物时,不要急于让他们去观察社会,以免造成学生不知道看什么,想什么,写什么,而要从家庭或学校 入手,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如命题为《我的××》,要求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兴趣爱好或性格 特点,并要求从优、缺点两方面选材。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写此类文章时,往往只写人物的优点,不 写缺点。这次把写人物的缺点作为一项要求提出来,迫使作者不得不认真地去观察分析文章中的主人公,这样 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定向观察分析的能力。比如在《给爸爸(妈妈)打分》的作文命题中,提出了上述要 求,并要求在一周内完成。不料这次作文在班级引起很大的反响,第三天全部交齐。评改后,我把作文发给家 长核对,家长一致认为叙述的情节完全属实,有一些家长简直不相信是他孩子自己写的文章。有一名学生写道 :“爸爸,您大概已经忘记了,有一次我向妈妈要零花钱,妈妈不但没给,还批评了我,您把我叫到厨房,背 着妈妈又给了我十元钱。„„您溺爱我,袒护我,却不能和妈妈一同教育我,您是我的好爸爸,可我只能给您 打75分,而妈妈要打100分。”还有一些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爸爸或妈妈的缺点,并且观点都很正确 。有位家长深有感触的说:“我这点毛病平时连自己都没有察觉,没想到会给孩子留下这么深的印象,看起来 以后还真得改正。”学生们也一致反映这次作文没费劲,观察分析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通过多次反复训练,不断变换观察对象,为以后观察分析较复杂的事物打下基础,也在思想和品德上教育 了学生。

2.全面观察,综合分析。定向观察基本限于家庭和学校,情节是生活问题或学习问题。而全面观察的取 向要转向社会。社会上各种事物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政治色彩,如何定性,是学生难以把握的。社会生活是复 杂的,能不能让学生写社会的“阴暗面”,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争论已久,目前似乎尚无定论。我认为不应该将 社会“阴暗面”划入学生写作文的禁区,因为它毕竟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并且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 力的极好的反面材料。关键在于教师要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使之对事物有个明确的认识。今年春天我给毕 业班辅导作文,有一名学生在《我的爸爸》一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爸爸在区民政局工作了16年,他对工 作非常认真负责,都说他是单位的工作骨干,还多次受到表扬。这些年,和他一起参加工作的叔叔们都先后当 了官,可爸爸还是一个普通干部。听妈妈说是因为没给管爸爸的官送礼。”抓住这个情节,我在班级进行了公 开讲评,做了积极的正面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行贿受贿是一种腐败现象,在当前的社会上确实存在。但它不是 社会的主流,更不是社会的本质。党和政府已制定了严厉的措施,决心铲除腐败,净化社会环境。那些行贿受 贿的腐败分子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通过引导,使学生知道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提高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避免在观察分析时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三、创设良好写作情景,陶冶道德情操

认识是社会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对一个事物的评价,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主导作用。好人做好事感到 光荣,坏人干坏事不觉得可耻。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所以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把 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的关键。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1.阅读优秀的文章,观看优秀的电视节目。编入教材的文章都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各 级电视台也为少年儿童安排了大量的优秀节目。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多看、多听,写观后感,小评论,并组 织学生讨论。切忌阅读和观看哪些凶杀、色情的书刊和电影、电视片。

2.多接触先进人物,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先进人物都带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他们事迹中的闪光点 能够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中产生作用,如请英模作报告,到军烈属家做好事,开展一些健康的文体活动等, 使学生既从中受到了教育,又丰富了写作素材。

3.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加强政治修养。如不要利用学生家长为自己办私事,在公共 场合遵守秩序等。戒掉自己的不良习惯,以自身良好的道德风尚去影响学生。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一个庞大的德育体系,学生置身于这个环境中,无时无处不受到感染和熏 陶,这样逐渐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笔者认为,作文教学是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的,一条是传授作文的基本知识,一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忽略了哪一条线,都会导致作文教学的失败。

(作者单位:佳木斯市第二十一小学)

推荐第9篇:历史课改的心得体会

历史课改的心得体会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市推开已有一年多了,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上,在历史教学的尝试与实践中,我切实感受到我与学生都在不由自主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讲堂到学堂的空间转变;从灌输到探究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从接受到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转变。这种变化是是微妙的,更是欣喜的。

一、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教师从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教师如何更好的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呢?

(一)信任学生,他们就会带给你惊喜

回顾我以往的教学,为什么我会在课堂上当主角?为什么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因为我的不信任。初中的学生,懂什么?提几个问题让他们在书上找找答案回答一下,这就算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虽然由教师讲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怎样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呢?首先就得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有能力自主地学习、思考和分析。第一节课,我信任他们,他们回报给我一份惊喜。

在讲第一课《我们的远古祖先》这节课时,我按照以往常规的教学方式很快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有十分钟,干什么呢?书后畅想天在 “想象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我想就让学生写篇想象作文吧!现在的学生最不爱写作文,我无法相信他们在这十分钟会写出这样一篇文章,也不相信他们能写出什么来。为了调动他们的热情,我将题目改为“一个北京人的一天”。五分钟过去后,一个学生举手了——“我写完了。”之后不断地有人举手表示完成。到下课时,全班绝大多数完成了作文,而收上来的作品,令我格外惊喜。很多学生的文章新颖、非常富有想象力。这一节课学生们的杰作,令我对他们刮目相看,它也鼓励我再大胆些,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

(二)教师在课堂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要做好这些角色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在课前、课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背课、背学生。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充满生机。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

2、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如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我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时,就有同学根据平时所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提出:“诸葛亮那么傻,他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他当皇帝说不定能统一天下。”的问题,虽然不尽科学合理,但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面对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探究方式,我们要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的层次的学习。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课时,我先播放四大名著电视剧的主题曲片段,创设情境,很多同学也跟着大声唱,乐曲将学生的每一个思维细胞调动起来,我再因势利导,随即提问:你知道这是哪四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对我国的四大名著你又知道哪些呢?学生会很快进入到学习佳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的开始是激发学生学习该堂课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始终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节课。

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展示枯燥、遥远的历史,如讲辽宋夏金元的关系时,我设计动态示意图形象直观的再现它们之间关系,直观、明了。讲到岳飞抗金时,我播放一首岳飞的《满江红》渲染气氛,讲明长城和北京故宫时,我播放北京故宫历史视频,长城四季风光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生动地再现历史可以代替单纯的说教与复述,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另外教学中我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予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时,我让学生做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半坡人的半穴居房屋,讲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成语故事进行小组竟赛,讲百家争鸣时,我让学生自编小品,扮成儒家、法家、道家的代表人物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舌战,这些活动让学生觉得历史课堂不在沉闷,不在缺乏活力。

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实践讲到商鞅变法,我作了如下设问:如果你是秦孝公、旧贵族、老百姓,你分别会对变法抱什么态度?为什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陈述不同人物的观点。讲张骞出使西域让学生思考:现代史学家剪伯赞这样评价张骞:“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外交家,同时又是一位战将,真可谓中国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你是这样认为吗?请结合本课内容加以阐述。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

④注意学科间的结合,尤其是文史不分家,正确运用诗词、俗语、典故、成语等进行教学。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如“卧薪尝胆”、“纸上谈兵”等成语生动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中的故事。

⑤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例:讲到“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时,学生难于理解汉初统治者实行此政策的实质。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实行休养生息是因为汉初的皇帝好,不是为了剥削人民。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汉初统治者暂时减轻对人民负担的用意,我在讲课时举了一个“挤牛奶的启示”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同一头奶牛,用两种方法挤牛奶。A法:一次性榨干奶牛最多可得30斤牛奶(奶牛被榨干则死亡);B法:让奶牛吃草养肥,每天只挤5斤,却可连续挤牛奶二十天,共得100斤牛奶。问:哪种方法挤牛奶多?答案显而易见。学生也在趣味性的讲课中很轻易地理解到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

二、新课程改中 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1、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比如历史文物仿制活动一课要求学生搜集历史文物图片,实物或仿古文物,动手制作仿古文物,可小组合作共同制作,互相探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在《三国历史故事会》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三国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很快上完一堂课。历史探究活动课,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学生学得主动了,变得大胆了。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变过去学生跟着教师转的被动局面,学生学得主动而灵活,由过去的苦学变成乐学。由过去的课堂上不愿发言到抢着发言。我在《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教学中,设计了“假设在东京有一个六人家,夏日晚饭后,他们一般会做些什么呢?”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六人小组便讨论开了,确定主题、分配角色,各组同学争先恐后上台表演。有下棋的、看戏的、喝茶的、闲聊的,还有请邻居共享美食的,一时间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高潮。同学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这么大胆主动,这是过去不可想象的。

3、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

没有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已从过去的注重老师教,转到了注重学生学。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教学中我经常会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习热情高涨,使学习成为充满乐趣的事。在学习《六王毕四海一》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战国时期七雄拼图,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掌握了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4、建立了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新的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中师生关系开始变得民主、和谐、平等。在这种关系中,师爱的作用是伟大的。爱是无声的语言,爱是最美的教育。随堂潜入课,润心细无声。教学中我尽量使用鼓励性、发展性、启发性的语言,与学生们平等对话。用真情点击孩子心灵的鼠标,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尊,促进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如:面对初一学生手忙脚乱不会学习历史的状态时,我引用印度诗人的:“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的教育规律诗,与他们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谈心对话,并介绍一些学习历史课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信,使全班学生信心倍增、精神振奋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此可见,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生命的对话、宽松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民主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三、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系统等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怎样设计好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怎样处理好教材?设计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们积极的情感,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为什么自己的课堂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对教材的验证及反思是否正确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沟通和交流,让我们一起融入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推荐第10篇:历史课改的心得体会

听历史特色课的心得体会

9月23日,东营市历史特色课在广饶一中西校阶梯教室举行,我有幸聆听了一堂精彩的历史课,下面就听课的感受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教师从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

(一)、信任学生,学生就会带给我们惊喜

回顾我以往的教学,为什么我会在课堂上当主角?为什么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因为我的不信任。初中的学生,懂什么?提几个问题让他们在书上找找答案回答一下,这就算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虽然由教师讲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怎样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呢?首先就得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有能力自主地学习、思考和分析。

(二)、教师在课堂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要做好这些角色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在课前、课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备课、备学生。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

2、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

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

二、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1、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学生学得主动了,变得大胆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变过去学生跟着教师转的被动局面,学生学得主动而灵活,由过去的苦学变成乐学。由过去的课堂上不愿发言到抢着发言。

3.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没有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已从过去的注重老师教,转到了注重学生学。

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

4、建立了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新的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中师生关系开始变得民主、和谐、平等。在这种关系中,师爱的作用是伟大的。爱是无声的语言,爱是最美的教育。随堂潜入课,润心细无声。

三、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系统等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怎样设计好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怎样处理好教材?设计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们积极的情感,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为什么自己的课堂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对教材的验证及反思是否正确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沟通和交流,让我们一起融入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第11篇:初中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现在就初中历史课改谈谈心得。

新课程改革浪潮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祖国神州大地,给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知道,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着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一、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在《美国经济的发展》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硅谷,比尔盖兹等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

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二、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有时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三、教研活动水平更高了 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怎样设计好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怎样处理好教材?设计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们积极的情感,有利于他们的

终身发展?为什么自己的课堂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对教材的验证及反思是否正确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沟通和交流,因此教研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研活动水平要求更高了。

班瑞凤

第12篇:学习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理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理论的心得体会

大庙中学

唐华林

思想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品教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思想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浅谈几点体会。

一、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自身素质,一是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

1.坚持学习。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绝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需要。知识是相关的、互通的。因此,只有掌握丰富知识,才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丰富知识,跟上时代节拍。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努力使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接受。有学生对我说过:“老师,我本来对思品课没兴趣,喜欢你上课,才对思品课产生兴趣。

2.勇于反思。老师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还需勇于反思,敢于面对和改进自己的偏差、错误,才能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课教学的好方法,有效推行素质教育。不断反思、时时提醒自己,本节课学生反映情况怎样?

3.为人师表。正人先正已,老师必须以高尚师德为学生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老师做到:①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还不成熟。②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

4.尊重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天经地义,但老师也应尊重学生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有的老师总是一厢情愿替学生“着想”,认为自己是为学生好,常常忽略学生权利。于是,上课经常拖堂、挤占课间活动时间、随便把学生活动课或课外课挪用、作业没完没了,久而久之学生难免厌倦、反感。老师尊重了学生,学生才会尊重老师,这也许是作为教师比较幸福的事了。

5.保持快乐心态。只有老师轻松快乐教学,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学生快乐情愫。当然,老师也是人,现实生活中,有种种烦恼和不如意,要保持快乐心态好难。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课堂环境,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形式多样,应根据不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要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统一。因此,每学完一节内容,只要与学生活有关,都要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引导他们学着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思想品德课推行素质教育重要途径。其主要方式就是学到相关知识时,让学生结合调查采访,联系自身和同学实际,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写政治小论文。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思想品德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追求,有效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素质教育效果。

“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快乐老师就是教育教学的快乐,就有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

第13篇:教学心得体会之如何评价一节历史课

教学心得体会之如何评价一节历史

最近一段时间听课很多,收获也很多,同时还要评课。从哪些方面去评课呢?我查阅很多资料,现将我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首先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指令性文件,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重视对《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掌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

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据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要熟悉《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再结合教材的具体叙述,最后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比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古代史”“上古人类文明”的内容标准中明确规定“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它给人们的初步印象是原来所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历史。但是,仔细读来,就会发现这是《课程标准》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对初中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从文明起源来了解人类文明与环境的关系。《课程标准》中还有不少“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教师只有认真研读、发掘,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是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依据,是考核学生的依据,也是评估教

学成果的重要依据。它对于教师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历史教师只有在《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设计、整合、讲授历史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科学性原则。

二、正确处理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理念。具体地说,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信息主体,必须体现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是整体育人活动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必须关注受教育者富有个性的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发挥主体作用。所以,主体与主导是统一不可分割的。现在,提倡学生为主体就是让主导有落脚点,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为前提而存在的。同样,没有教师的主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无法发挥主体作用,自然也不会有优质的历史课。

就具体教学过程而言,教师理所当然地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把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安排恰当,从而引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正确处理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是评定优质课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因素。

三、要落实三维目标并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知识是提高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形成较好的能力,也不可能产生丰富的历史思维。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同样,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能力的培养。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一个学生不可能学完人类的全部历史知识。为此,我们必须把中学生的历史知识限定在“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范畴之内。我们既不能在学完全部历史知识后才来提高能力,更不能只让学生学一堆知识而不重视能力的培养。而是应该将此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历

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这就是说,教学作为人类特殊的认识过程,总会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反复提升的过程。它的本质就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步感知历史表象、形成历史概念,最后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全陶,面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形成。

四、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师基本功、教学效果显著等方面评价

1、教学内容。重点从四个方面评:一是对教学内容的宏观把握与微观处理是否准确恰当、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有特别的精彩创新之处。二是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情况及突破方法是否合适;三是评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选取的材

料是否典型,利用是否充分,还有没有更加恰当的教学资源可以用(如地方特色的资源);四是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状况。

2、教学过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评:一是整体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环节是否清楚,教学节奏是否紧凑有序;二是教学情景的创设、讨论与探究的问题的设计、课堂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效,符合学生实际;三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明确的学生意识,特别是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培育。

3、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三个: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科学合理;二是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三是教学手段是否灵活多样,课堂互动是否充分。

4、教师基本功。对教师基本功的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师教态;二是教师的语言(准确、丰富、清晰、生动、流畅、有感染力);三是教师的板书;四是教师机智,即能否在课堂随机应变,有效地调控和组织教学。

5、教学效果显著。坚持以人为本, 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使学生增强自尊,树立信心,掌握更多的发展本领。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学习、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习。大部分学生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从教材和学习中得到了生活、情感等方面较深刻的感悟,并能总结学习所得。

第14篇:习惯养成、品德教育与语文教学并行不悖

品德教育与语文教学并行不悖

徐州市铜山区何桥镇朱楼小学 陈梅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些习惯,诸如听说习惯、写字习惯、阅读习惯、观察习惯、写作习惯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决定了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这些习惯的养成不仅对学习语文、获取各种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有较大的帮助,对一个人的成才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当结合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然后延伸到课外,在课外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强化和巩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定势。然而,怎样加强这些习惯和品德的培养呢?这就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

新大纲指出:“要加强写字教学,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具,可谓写字的启蒙阶段,所以要特别注重认真写字习惯的培养。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具有活泼好动、自制力差、写字时不专心、不认真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这些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狠下功夫,严格要求、认真指导、强化训练。训练时,可从执笔的方法和写字的姿势入手,用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儿歌予以指导(如“怀里抱个头,腿下跑开狗”、头要正背要直,保持三个‘一’等等),然后在进行示范、指导、纠正和批评(多表扬)。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大多数学生不仅字写的正确、端正、整齐,还能有效地预防近视、驼背等病症。在培养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时,先教给学生正确使用写字用具的方法,在具体指导做,反复训练,及时总结评讲,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培养认真听话、边听边想和先想后说的习惯

小语新大纲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十分看重,由此可见,听说能力是语文教学重要的训练内容,若训练得法,对于组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同别人说话时,只有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听,才能够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边听边想、开动脑筋,才能理解说话的意思。因而,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听话训练时,要将教材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力求做到真切动听、有趣诱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加以适当的启发,使学生积极思考,才会受到较好的训练效果。说话过程是思维活动转化为语言表达的过程,只有先想后说,即思维活动在先、言语表达在后、先打好腹稿、再表述出来,才能说得有条例,才能把想表达的意思叙述得清楚明白。因此,教学生说话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可采取由“扶”“到”“放”的步骤,先告诉学生要先想后说,然后教师创设情景,示范说出一些简单的话(要规范、完整),再让学生模仿;而后教师说一半,让学生补一半;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再说出来。听和说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手段,所以,听说的训练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进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演讲,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这不仅是对学生说话能力的检测,也是对学生胆量的检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创设或利用一些情景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说话游戏活动。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老曾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可见养成习惯是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方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吸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的基础。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有系统地进行,并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课后也要布置阅读作业,开展多种读书读报活动,以增加阅读量,并定期检查、批评、督促,把培养阅读习惯延伸到课外。阅读的习惯有多方面,如读书动笔的习惯,读书思考的习惯等等,要养成这些习惯,老师在平时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例如学生读书批注习惯的培养,就要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方法:认读阶段,勾点圈划生字词,注拼音,写字义;略读阶段,勾点圈划表明段落依据的关键词,标示段落,编写段意;精读阶段,勾点圈划形象词句,勾点圈划出语感所需的轻重快慢,勾点圈划课后思考题中的相关内容,批注课文大意和中心;运用实践阶段,批注以课文为例进行观察与说写的范围,批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还可以摘录、质疑。

四、培养观察和思考、爱动笔的习惯。

作文水平的提高。各种技能的形成,都与观察和思考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使其养成习惯。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方法,结合看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是通过看图学文指导观察的方法,比如: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重点特点进行观察,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及边观察边想象,等等。观察和思考是密切相联的,观察事物、观察生活时要积极动脑,勤于思考和联想,把观察到的有意义、有趣味的事物及时记录下来。这样,既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又可以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以后,为了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总结说:“小女孩的悲惨遭遇非常令人同情,如果她能生活在我们这里就好了。那么,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会怎样照顾她呢?”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要把最好吃的东西给她吃。”有的说:“我要把最漂亮的衣服给她穿。”„„这时候老师出示了《她来了》的作文题,学生积极性很高,很快地写出可一篇篇带有想象成分的作文。对“基础训练”中命题作文,也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我的爸爸》这一文题,教学时一位老师是这样激趣的:“同学们,传人名人的事迹都有作家和记者为他们撰写,那么你们的爸爸作为普通人,所做的事情谁来记述呢?只有你们自己去写。所以,你们要努力把他们的事情写好。”这样,既可改变逼着学生作文的被动局面,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也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使学生逐渐形成了乐于动笔的好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像预习、复习、使用字典等习惯也是值得重视的。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析、多角度的长期训练。

良好的习惯是成材的基础,而思想品德则是成材的方向,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者,在每时每刻都应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语文学科,德育教材是丰富而生动的,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生动地展现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且讴歌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有的还描绘出我们魅力多娇的祖国山河,有的则深刻阐述了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修养。

一、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课文的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受到影响。

我们的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蕴含着多方面的思想内容,因而,我们在借助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获得多种的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再见了,亲人》要能使学生在熟悉志愿军展示的事迹同时,感受到他们的革命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深切地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又如教学《学弈》一文,要在学生读懂古文的同时,要让他们明白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文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语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请按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和关爱他人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例如,学习肖复兴的《荔枝》要使学生在充满母子亲情的篇章里,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应让学生了解地球状况的同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文课堂教学中,设置情景,熏陶浸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师或设置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或创设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氛围。我的做法是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来陶冶性情,获得教益。爱国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决不是唯一的一种形式。它包括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对祖国尊严的维护、对祖国山水的热爱等。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我设置了“同学们,你们领略过泰山的雄浑、黄山的奇秀、华山的险峻吗?你们欣赏过长江的秀丽、黄山的怒涛了吗?你们看到桂林那么清澈的水,那么奇特的山了吗?”这一番话的导入语,如一粒小小的石子咂在了平静的水面上,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了无数的浪花,他们不由得在下面唏嘘慨叹祖国山河之美,油然而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愫,唤起了他们游历祖国山水的渴望。很多学生在课下交流时都说,将来一定要到这些地方去看一看。

四、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找准机会,适时点拨。

语文课中德的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关键在于,它的教育不再是呆板的说教,而是采用更形象、更直观、更易于接受的方法。而且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模式。教育的时间也是随机的,只要找准机会,随时都可进行品德的教育。一篇文章、一段名言、一首小诗都能给学生以启迪、以教育。因此教师不必拘泥于何时何地何机会,只要允许就可以适时点拨,不可错过机会。如教学《孟子吟》一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大意,体会诗境后,让学生说说诗句赞美了什么,然后,立刻让学生说说我们的母亲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感激。赞美的。从而激发学生对父母亲的感恩之情。并借此机会教育他们孝敬、关心父母亲。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该利用自己手中的武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第15篇: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辩证关系

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辩证关系

处理好知识的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的教育活动中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应该更加引起我们的重视。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无非用校风和成绩这两者来衡量,而端正校风要依靠有力而适当的思想品德教育,优异的成绩要靠有效而恰当的教学,即知识教育。但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教学又不能分开来谈。很难碰到一所学校风气正而成绩差;同样,也很难碰到一所成绩好而风气差的中学。这说明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

一、二者目的上的相辅关系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因此,我们认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而知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道德修养与知识技能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古话说:“既读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理”,想来说的就是“书”与“理”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的道理。用现在最新的科学发展观来理解二者的关系就是“科技以人为本”。本着使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目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工作走到了一起。因此,他们在目的上是相辅相成 1

的,也就是他们都要经过同一座桥梁到达各自的彼岸。即通过建立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达到获得知识技能,拥有崇高道德修养的目的。那么,二者共同为自己的目的搭建桥梁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在完成的是同一件工作。所以说他们在目的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举例来说: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懂得助人为乐;知识教育(教学)中教师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学生间的互助关系,共同提高学习成绩。这就很明显的体现了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在目的上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然而,近年来,众所周知,由于升学的压力,特别是高考的压力,造成许多教师,甚至是老教师,经常把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割裂开来。这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只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而忽视所授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只重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培养。反映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形式化、纯理论化、书面化。甚至,一些学校把知识教育以外的教学活动只给所谓的普通班,他们把知识教育以外的教学活动当成是某种任务来完成,而不是认为这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活动。也有的班主任自认为自己的班级是所谓的重点班,拒绝参加除知识教育以外的其它活动。

二、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工作在局部上可能是矛盾的,但在整体上是统一的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教育之间也同样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学校教育在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还陷入在误区当中。比如中考、高考,学生在进入初三和高三以后就会在学习方法、课时、作业量上承受巨大的压力。许多学生在这个时期调整不了自己的状态而出现心理上的一些波动,进而引发一些问题,比如因厌学而逃学、旷课;因厌恶某门学科而上课违反纪律,顶撞老师;因成绩差而欺骗家长和老师,误入歧途等等。这个时候,学生是很需要思想品德教育的。但往往这个时候却是教师们,甚至是学校领导们把思想品德教育排斥的最远的时候。因为是毕业班,所以学校停止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无谓”的活动。很多学校,取消了初、高三学生的“课外活动权”、、“运动会权”等。总之,一切可以放松心情,调整情绪,树立信心的机会都被剥夺了。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教师和学生间丧失了本应有的理解与宽容,而这个时候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然而,班会也好,体育课也罢,都被用来考试、讲题,连班主任都找不到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在这个阶段,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分歧与矛盾。

某一时期的矛盾是难免的,限于现有的中国教育体制,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一对矛盾。但从整体上来看,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统一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从他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双重教育,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教育与教学的脱离甚至是不合拍,就意味着她的教

育是失败的,因为教育就是培养人才,任何培养不出人才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而人才既要有着高水平的知识又要有着崇高的品格。我个人认为,就飞速发展的今天来看,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更为重要。近几年来不少有名大学的学生走上犯罪道路,不少少年英才成年后事业平平,就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在思想品德教育教育这一关键问题上出了问题,他们作为自然人的综合素质太差。我们并不反对在某些阶段,比如毕业年级,学校教育向知识教育方向有所偏重,因为这是大势所趋,其改善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一定要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在整体上的统一,不能永远的矛盾下去。在学生发展的不同时期都要制定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计划,让这个计划与知识教育工作相统

一、相吻合,这样就可以使二者共同开展起来,互相促进。

三、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是并重的关系,而在家庭和社会上往往出现偏重的现象

虽然在大多数学校的教育中对于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工作的关系的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但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仍是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并重。这可以通过学校管理机制的设臵看出来。在学校里,思想品德教育处(政教处)和教学处是同等地位的;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工作通常由专门的负责主任来管理;每学期教育和教学工作都要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完成各项工作。从班级管理上来看,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因此,无论是从学校的体制还是具体教育行为上来看,学校都是重视思想品德

教育教育的。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说,教师要同时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使命。

学校是教育机构,是专业的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所以,教育者们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把学生当成是劳动对象。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工作方法和步骤,在教育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指定的步骤进行教育,不会因为某种感情因素而放弃教育计划。但家庭和社会不同于学校,特别是家庭。他们更多的教育行为是不符合教育原则的,也更不会制定什么教育计划。他们的教育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为主要衡量标准,他们的教育会受到感情因素的强烈干扰。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十分关心,但对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思想品德却不闻不问,甚至老师因此请家长他们还不理解。社会上这样的风气仍然很盛,考上大学似乎是一个高中生唯一合格的标准。这样重知识教育轻思想品德教育的家庭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大相径庭,势必造成学生思想品质和人格上的缺陷,导致高分低能,拿着文凭却找不到合适岗位的现象。

因此,让家庭和社会理解学校教育,让他们的教育专业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否则,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会使学校教育受到干扰和阻碍。

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复杂又简单。复杂在于不同阶段,不同侧面二者的关系不同甚至相悖;简单在于二者最终,最根本上是统一的,没有实质上的矛盾。所以教育者认真思考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第16篇: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阜阳十六中学 蒋雅莎

2011年—2012年整个一学年我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我本着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经过这一年多的教育实践工作,我收获颇多,有经验,有教训,有挫折也有喜悦。为了使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在对本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做一些总结,分享一下教育心得。

思想品德顾名思义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对学生思想以及道德方面的培养,鼓励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熟悉《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师教授初中政治的指向标,通过对于该课程标准的研读,使我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内容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有张有弛。

2、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作为一名新教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

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因为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

不好,不仅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还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

对于知识的掌握。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

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

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

充分的准备,并加入生活元素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后及时对该课作

出总结。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这也使我

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

3、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作为一名新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经验是其弱点,于是怎样把

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内容成了我日常非常重

要的一项工作。为了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我除了注重研究

教材以外,还不忘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

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

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于是,在七年级下半学年,我参加了学校

举办的青年教师大奖赛,没想到第一次试水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还被推荐到区里参加优质课比赛,可是这次优质课也让我体会到

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的含义,我只取得了第三名,

这也是我看了自己的差距,也更加坚定了我要继续锻炼,学习的

决心。

4、认真教学工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内容,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通过学习探究,自己去感悟生活中的一个道理。事实证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就越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越能给老师带来教学灵感,增强教学效果,从而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

5、布置作业有针对性,认真批改作业

通过对学生的作业、练习检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每次作业批改中总结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的环节,从而能够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是爱心事业,要教好一个学生并不难,但是要教好3个班100个学生就必须真正全心全意的付出。人生有涯而教学无涯,教学无止境。新课程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不断的锻炼和学习,具有更强的驾驭课堂,调控课堂的能力。

以上是就我的一些教学体会,我也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各位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的成绩,做一名合格的好老师。

第17篇: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阜阳十六中学 蒋雅莎

2011年—2012年整个一学年我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我本着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经过这一年多的教育实践工作,我收获颇多,有经验,有教训,有挫折也有喜悦。为了使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在对本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做一些总结,分享一下教育心得。

思想品德顾名思义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对学生思想以及道德方面的培养,鼓励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熟悉《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师教授初中政治的指向标,通过对于该课程标准的研读,使我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内容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有张有弛。

2、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作为一名新教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因为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不仅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还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加入生活元素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这也使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

3、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新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经验是其弱点,于是怎样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内容成了我日常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为了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我除了注重研究教材以外,还不忘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于是,在七年级下半学年,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大奖赛,没想到第一次试水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被推荐到区里参加优质课比赛,可是这次优质课也让我体会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的含义,我只取得了第三名,这也是我看了自己的差距,也更加坚定了我要继续锻炼,学习的决心。

4、认真教学工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内容,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通过学习探究,自己去感悟生活中的一个道理。事实证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就越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越能给老师带来教学灵感,增强教学效果,从而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

5、布置作业有针对性,认真批改作业

通过对学生的作业、练习检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每次作业批改中总结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的环节,从而能够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是爱心事业,要教好一个学生并不难,但是要教好3个班100个学生就必须真正全心全意的付出。人生有涯而教学无涯,教学无止境。新课程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不断的锻炼和学习,具有更强的驾驭课堂,调控课堂的能力。

以上是就我的一些教学体会,我也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各位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的成绩,做一名合格的好老师。

第18篇: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2)班的思品品德教学工作。忙忙碌碌转眼间本学期各项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回顾这四个多月的教学工作,也有颇多感触,现总结如下:

一、常规教学方面

1、学期初,在教研组的指导下,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进度及教学应对措施方面都做了科学合理详尽的安排。

2、本学期共备课近四十节课时,备课前充分准备,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认真研究分析各班的学情,不仅备教材,备学生,更需要备教法,因为教学准备充分,有针对性,易于学生接受,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3、因学科特点的关系,本学期组织集体考试次数不多,但为了及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反馈教学信息,我把每节课变成一个小测验。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主模式的指导下,实行的是效果检测,一次小检测等于一次小规模的考评。当堂训练,当堂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当堂解决,不遗留。堂堂清、节节清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学生学习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4、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习惯的好坏。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从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做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把自己从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针对学生资质的差异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要求,尊重学生差异,使学生好学、乐学。

二、教育教学研究方面

1、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各项教育教研活动,如教研组听评课活动、计算机培训等,认真听取有经验教师的指导,获益匪浅。

2、每周和同课头老师积极备课,反复研究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驾驭课堂的自如;在他们的引领下,我的教学成效也很显著,集体备课是催我奋进得源泉和动力。

3、反思是教学行为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本学期,对每一节课的成败我都有反思,反思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效果、反思学生的学习状况。反思是深邃的眼睛,赋予我灵感和智慧,推动我的课堂教学更上新台阶。

4、迎考指导。本学期时间紧,新课勉强上完,期末考就来了,学生提前进入复习状态,目前复习迎考有条不紊,避免了打乱仗。

总之,本学期我严格按照我校的教学模式(自学质疑、合作探究、效果检测)授课,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俗话说,只要有目标,有方向,就有奋发的理由。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秉承一贯的信念,将工作做得更出色!

四十九团二中

丁生勇 2011年1月

第19篇:品德教育教学设计[版]

品德教育

——《亲情》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家里的人都为他服务,形成了他们自私、霸道的性格,他认为别人为他做事是应该的,甚至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他们不懂得关心帮助别人,更不懂得感恩,对小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怎样教育他们呢?小学生年龄小,涉世不深,对他们进行亲情教育,不宜使用一些高深的道理,而是用身边的小事去感化他们,教育他们,使他们懂得亲情的重要,让他们懂得回报父母,回报亲人。教学以“体验→感悟→落实”为设计主线,体验,主要让学生体验母亲的付出,亲情的伟大 。感悟,主要让学生感悟到父母、亲人的爱,懂得回报他们。落实,怎样回报?让学生落实在行动上,让他们去想、去说用什么样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是他们懂得爱父母、爱家人,爱身边所有关心自己的人。

2、通过教育是学生懂得感恩。

三、教学准备:沙袋、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这个世界上最爱你,也是为你付出最多的人是谁?说到妈妈,我们到感到很亲切,那是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的妈妈,妈妈是世界上最疼爱自己的人。你知道妈妈从生你到把你养这么大付出过多少艰辛吗?你现在还体会不到,甚至

有的同学认为,父母为自己做事都是应该的,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下面我们做个游戏来体验一下妈妈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有多么的不容易。

(二)体验

做游戏,让学生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 让学生谈感受。

(三)教育:让学生感悟妈妈的爱

1、学生们,你们知道吗?妈妈为了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怀了你整整十个月,三百个日日夜夜就这样带着你,她是多么的艰辛啊!由于胎儿沉重,妈妈的腿脚都浮肿得很厉害,甚至连路都走不了。这一切我们现在无法体会。不仅如此她还要经受分娩的痛苦,那是生于死的诀别,有的妈妈为了生学生,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她在弥留之际,还艰难地告诉医生一定要保住我的学生。

学生出生后只有这么大,(展示学生刚出生时的照片),是妈妈一口奶一口奶把学生喂大(展示妈妈喂奶的照片)。

2、学生们看看下面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八年如一日抱子求学》、《来自天堂的短信》、《他吃了母亲的乳汁,活了下来》、《我要为学生活下去》、《他被母亲藏在身下得以幸存》,学生们,看了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你的妈妈也一样,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妈妈就用全部的身心呵护着你,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学生们,从你记事起,妈妈为你做过什么?(讨论)汇报。

你妈妈为你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对妈妈说过一声谢谢,更有的学生稍有不顺就对妈妈大发脾气。在座的同学,谁经常对妈妈说谢谢?谁从

没对妈妈发过脾气?请举手。

学生们你们知道《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吗?羔羊尚知跪乳,乌鸦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你打算怎样回报妈妈?

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回报报妈妈。

比如,要经常对妈妈说谢谢,您辛苦了。妈妈下班后为她端上一杯茶,晚上给妈妈洗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

五、总结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他像妈妈一样为我们含辛茹苦,那就是爸爸。爸爸用他坚实的臂膀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空。我们更要报答爸爸。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也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们也应当感谢他们。另外,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那就是我们的老师,他不但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做人,我们也要感谢他们。让我们发自肺腑的说一声谢谢您老师!您辛苦了!让我们对爸爸妈妈说一声,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

第20篇:浅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历史课教学

浅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

历史课教学

学校:息县夏庄中学 电话:

浅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历史课教学

息县夏庄中学黄英杰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也需要现代化。在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以及较为普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现状来看,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以使之为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服务,已非常迫切。

要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运用到我们的历史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在以下两个“转变”上下功夫:

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即要转变不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历史等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和对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到实际历史教学中的畏难情绪。要看到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全面运用,将会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而这些都是新的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的。

其次是要转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比如,我们的许多教师现在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些教学软件,但其作用仅仅是辅助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讲授,而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种多年来统治我们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转变,历史教学的现状就不可能真正的改变。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开发、使用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当然,教学手段现代化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发展不平衡,我们不可能要求全国都一步到位,可以分步实施。条件好的地区要加快发展,要大力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现代远程教学网络,要鼓励中青年教师自己

制作优秀的教学软件,实现历史教师软件资源的共享。条件差一些的地区,由于设备、条件等硬件的限制,可以逐步到位,先以挂图、投影为主进行教学,再逐步创造条件,最后过渡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现代远程教学网络教学。总之,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传统历史教学多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多系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为知识单向传递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接受能力等不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直接影响到历史教学的质量。

改变历史教学这种状况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初中历史教学必须由单项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多元交流,即把教师一人唱主角的课程变为大家都来唱的课程。为此,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学不再只关注知识传递,而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使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

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师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的吸引力,真正提初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很重要,现有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些教学活动建议,这些教学活动建议仅仅是提供了一些范例,给历史教师一种活动启示、一种设计思路。每位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能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开辟多种途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学生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方式学习历史。这种历史学习方式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历史学习的质量,严重制约了学

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在新一轮的初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新型的历史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实现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呢?

(一)教师本身要改革历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影响和制约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各种客观因素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历史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是学生历史学习方式改变的一个前提,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历史教学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历史学习方式。教师要清楚自己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和责任,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首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历史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让历史教学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其次,树立新的历史教学理念。改革历史教学,观念必须先行。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历史教师应认真学习和领会,并用以指导教学。教师要运用教学策略,让学生的创造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一句话,要真正让学生自己学习历史,而不是让他们等待老师来灌注历史。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这里的评价,不是单纯为了考核学生,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因而,这种评价,评价的是学生的学,反映的却是教师的教。评价要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不管评价结果如何,教师对学生要多加以激励,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评价反映出来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努力改进,讲究教学效果,出色完成新课程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调整和转变自己的历史学习方式

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明白,转变历史学习方式是自己的事情,不是老师要你转变,而是你自己必须转变,因为过去采用的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了,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历史学习观,以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将身心投入到历史学习过程中去,合理地安排学习程

序,采取适合自己特点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方法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科学的历史学习方式,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历史学习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历史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但对于初中生而言,要求其有原创性的发明发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初中历史教育要培养的,主要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从而使其具备终生发展的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那么,如何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课堂环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愉快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心境愉悦,情绪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就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融洽师生关系,双方互相配合。具体的做法是:①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②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允许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争辩,决不能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③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提高白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运用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教学方法。许多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为此教师要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以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问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开拓,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再次,要多为学生创造历史考察、调查、研究的机会。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推荐了组织课堂讨论、辩沦会、讨沦会,举办演讲会、展览会,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将大大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研究课题,研究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课题,会促进学生思考,会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加强交流。面对这些课题,学生会带着问题去查阅、搜集、整理、分析、运用材料。以往人们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是做批注、制卡片、写读书笔记,在校学生还十分重视做练习、解习题。

这些传统的学习方法今后还可以继续使用。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渐普及的今天,仅此是不够的,应提倡使用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的新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学习历史,利用信息技术的好处很多。年青人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一旦中学生掌握了网络信息技术并运用于历史学习,其收获将远远超过传统方法。这些都会切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针对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师在教学方面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这里只是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更多的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

历史课教学与品德教育心得体会
《历史课教学与品德教育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