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三种境界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25 07:34:56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人生三种境界

人生三境界

“平凡常常才是真”,这是一句真话,更是一个真理。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孕育伟大,也达到不平凡。能将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能将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不平凡的人,既能把不平凡的事做好,也能把平凡的事做好。

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虽然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可以作出不平凡的业绩,为我们伟大的事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我们的社会需要不平凡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也需要平凡的炊事员服务员、售货员、炊事员,试想,如果一座大楼只有建筑设计,没有工人施工,能建起来吗?如果没有清洁、服务、商业等工作者平凡的劳动,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靠我们做好每一项平凡细小的工作来实现。

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平凡和平庸是生活的两种状态,中间既没有必然的通道,也没有必然的链条,但两者确实离得很近,且极易转化。

平凡不易,它就像潺潺流水,不论在山间、深谷、或平原,它的节奏总是不紧不慢,流动如歌;它克服了浮躁、莽撞和激愤。进入平凡,平凡就是不动声色地规范你的行为与操守。并设法把你的人生和命运协调起来。你或许荣耀过、1

辉煌过,或许屈辱过、失败过。但当平凡悄然来到你的生活时,当你默认这一切时,你会重新学会坦然面对人生,并深深体会它到它那悠长的意味。

平凡的人,做不了“明星”,就先做一盏明亮的灯;做不了伟人,就先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平凡的人,干平常的事,过平淡的日子,享受平静的生活,达到平安的目的。这是一种平凡的追求,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平淡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在中国画中,浓的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无疑是一种美。但在一张玉版纸宣纸上,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种意境,也是一种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的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没画出的,更耐人回味和思索。

一般说来,浓到好处,不易;淡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譬如交友,好的“像穿一条裤子”,自然水不够浓的。而“君子之交淡如水”,似乎是够淡的了,不过,蜜如胶漆的朋友,后来反目成仇的,又时有所闻。倒不如像水一样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会更融洽些。

人生在世,岁月匆匆,权与势、名与利都不过是过眼云

烟,只有淡薄才是人生的永恒。然而,物质世界,五光十色,光怪陆离,诱惑多多:显赫的名、丰厚的的利、华丽的衣、鲜美的食,还有那妩媚的色,随时可能勾起你的联想,激发你的欲望,令你智乱心迷。当此之时,保持“出污泥而不染”的淡泊心境,的确难能可贵。所以、淡泊者以简朴为美,崇尚清廉。面对物欲 的诱惑,淡泊者自会多一份思考,方寸不乱,泰然处之。

保持淡泊的生活,并非易事。一个人如果 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生态度,没有同世俗偏见和私欲决裂的勇气,是难以成为淡泊生活的强者得。

人生难得是淡泊。淡泊,是摆脱名缰利锁的达观心态,是远离喧嚣争斗的超逸境界,是心灵的和谐和精神的升华。“有容德乃大,无欲志则刚”,一个人在事业上有追求,生活上无所求,淡泊名利,心如止水,那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平实

所谓“平”,是不喜欢大吹大擂,大红大紫,大悲大喜、大起大落,求的是平静、平和、平安;所谓“实”,是不喜欢虚情假意,虚功伟绩,、虚衔空名、虚晃一枪,求的是真心实意,实话实说,实事实绩。

平实的人,拙于外而秀于内。平而不显山露水,实则不外强中干。展现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胸中自由雄兵百

万”,而不是“墙上芦苇跟底浅,山间竹笋腹中空”。

平实的人,对上没有媚气,对下没有霸气,对家人和朋友没有俗气。

平实的人,说话不慌张,不干假事,不图虚名。平实的人,交友肝胆相照,一潭清水,不惨杂质。 为官不摆谱,发财不摆阔,得意不张狂,失意不颓废;既不孤芳自赏,也不自惭形秽;既不鄙人之短,也不妒人之长。

平实的人,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急,恬淡而不凡庸。

平实的人,崇尚善恶分明的是非观、刚直守正的节操观、城诚实守信的人际观;能把握住操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顶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踏踏实实工作,简简单单生活。

做人平实,是一种清醒,一种彻悟,一种睿智,更是一种品质,一种境界。

推荐第2篇:人生三种境界

人生三种境界

人生有三种境界,可以形象的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什么事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只有通过家人和老师的教育,他们才会认识事物。你告诉他这是什么,他便认识了什么,不会故意认错,以至说

1就是1,2就是2,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有人站在这山,发现那山更高;沐浴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一天。有些人为名、为利、为美色绞尽脑汁,活得很累。其实,人生苦短,只要活得快乐便行,何必追求过高甚至不着边际的标准!

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老年人说的,步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下来,许多人都认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后得到了什么?有些人实现了理想,却牺牲了健康;有些人积累了财富,却失去了诚信。

善于反省的人才会最终达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认识到钱财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财再多,也要回归自然,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对待钱财如此,对待爱情亦如此,这样的人可以很温柔地看待不同的爱情阶段,并且可以很温柔的陪伴和对待对方,也不会残忍地打破爱情中年轻人的梦想,只会微笑地等他们看见当中的青涩。

如果,有个人能真正地爱到这样的人,也真正被这样的人所爱,那么一定是件幸福的事!

推荐第3篇:语文三种境界

教师的三种境界

——谨以此文献给语文教学同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过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追求;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苦索;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顿悟。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师,我以为在教学上也应该达到三种境界:第一境界,能把一篇文章,一张试卷讲清讲透。备课本是课前构课的一个“草稿本”,进了课堂就要神竹在胸,把“本本”“束之高阁”。一篇文章,整篇精彩,你就能背诵整篇;一段精彩,就能背诵一段;一句精彩,就能背诵一句。至于主题思想、段落大意、篇章结构、故事情节、形象画面、表达技巧那是要烂熟于胸,张口能说,落笔就写的。一张试卷,涵盖七大知识块系,27个考点,这些“条条块块,点点面面”也都应该熟记胸中,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把一张试卷讲清楚,讲透彻,能让学生考试拿高分。第二种境界,每一节课,要有掌声和笑声,要有课堂闪光点,就像苏永康教授评价高考优秀作文时说的“没有太阳,就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就该有颗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只萤火虫”。课堂语言除了严谨、条理、简明以外,要么诙谐幽默,一抖一个包袱;要么隽永深刻,一挥一种思想;要么文采斐然,一撒一把智慧。须知,一名教师,其教学风格主要体现在教学语言上。第三种境界,就是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同时,还要搞一点教学研究,承担一个教学科研课题,在教学教改的某一个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每年发表几篇质量较高的教学论文,出一点教学科研成果。

一名教师,如果在教学上达到了这三种境界,那就基本上算得上由“匠”入“师”了。那么,你在学生的心中就不会是“过客”,而会成为像“线装书”那样一道风景。无论何年何月,无论你的学生走到哪里,在谈起他们的老师的时候,都会对你“津津乐道”的。

1 / 1

推荐第4篇:教师的三种境界

教师的三种境界 浙江临安市教育局 潘军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几句话,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但是,对我来说更是意义深远。

我想,不管我能不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有所追求的人来讲,我完全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自己的人生境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谈点粗浅的体会,想与大家共勉。我认为,作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要具备以下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大学无涯,教师要有学养

第二种境界:大爱无声,教师要有爱心

第三种境界:大道无形,教师要有思想

第一种境界:大“学”无涯,教师要有学养

学习是一个老话题了,但是对于一个真正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人来讲,可以说是“此生有涯,此学无涯”。我觉得,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倍加需要静下心来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学好一点,争做一名有学养的教师。

一要有书香气。古时读书人家,一般都家藏万卷图书。我们的古人为防止书籍霉变、虫蛀,用樟木制成书箱来存放书籍;或用樟木片放在书籍间隙;或放一种叫芸香草的中药。随时间的积累,当书之主人打开书箱,翻阅书籍时,就会有一股香气扑面而来,此之谓“书香”的渊源。有道是“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自然应该身上常留书香气,读好“有字之书”,求得“有我之境”;读好“无字之书”,求得“无我之境”。用书香滋养心灵,以书香成就人生。

二要有书生气。人们说得好“越单纯越幸福”。坐在一个小小的书房里,手捧书籍,在淡淡的灯光下,与古今中外的名家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是一份难以言喻的喜悦与享受。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

当我的论文《写在教育的天平上》发表后不久,湖北省黄岗中学教务主任发来电子邮件向我告知,他们学校曾专门召开行政会进行学习与研讨。当我收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刘霞光博士从美国发来的电子邮件:“潘老师:您好!阅读了你的博客上的文章,感动又感慨!我现在是在大洋彼岸写这封短信,只是想表达诚挚的问候和对你的敬意!”当我收到一个名叫小凡的网友的来信说:“潘老师,当我看了您写的《我是农民的孩子》后我流泪了,人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被感动,从而在感动之余去思索着关于自己的事情。”„„我感动了,我为他们而感动,我为自己而感动,我为文字而感动,我为友情而感动。 三要有书剑气。李白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自负的心理。古人北宋大儒张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何等的开放大气、豪气冲天!龚自珍“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这是何等豪情壮志!他们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书剑气的人呢?我认为只有丰厚的读书和大胆的实践才能赋予人这种气质,这种气质作为一个教师非常需要的,因为只有拥有了这种书生意气和英雄豪气,才能自觉地推进教育改革,才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才能去开展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

第二种境界:大爱无声,教师要有爱心

胡锦涛总书记说:教师是一份职业,是一份特殊的职业。我的理解就是教师是用一份用特殊的爱打造人类灵魂的职业,就是说教师应该努力去承担对教育的责任,满怀对教育者的真心关爱,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的事业。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教师有没有一种智慧的、深远的大爱精神,博爱精神,是关系中国教育走向成功未来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无条件地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去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大爱无声,教师的爱润物无声。在我所处的昌化地区,就有许多爱的典型。龙岗小学的爱心妈妈盛老师,为了呵护一个因不习惯住校而哭闹的小女孩而当起了临时妈妈陪护小女孩一起睡觉。洪岭小学和石瑞小学的扎根山区教师群体他们都以琐碎点滴成就不凡美丽人生。马啸中学的方校长以一名共产党党员身先士卒的最朴实管理方法带领自己的团队真正体现了“其身正,不令则行”的良好工作氛围。昌化一小以感化后进生为契机演绎着“你的心在哪里,你的幸福就在哪里”。昌化镇中心幼儿园以幼儿园是我家为主题着力营造家的和谐与温馨;昌化镇小以一个教师的真诚反思从而使教育回归于理想的起点。还有昌化职高的老师上阵父子兵,两代为人师,献身教育无悔怨。

大爱无声,教师的爱感天动地。前段时间我再次捧起《教师何以感动中国》这本震撼我灵魂的书籍,当我轻轻翻开扉页用心灵去感悟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时,泪水还是一次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谭千秋:生命的最后姿势》、《袁文婷:青春定格“公主教师”离去了》、《吴忠洪:用生命雕刻师德丰碑》、《王敏:美丽之花在震灾中绽放》。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但在灾难来临的那一刻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行动与生命去诠释一名教师的责任和胸怀。他们是教师,他们感动着中国!我也是一名的教师,我除了感动和敬仰,我应该学习什么呢?我们也许没有那样的生死抉择,我们也不希望有那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肩负的责任是永恒的。

这些教师真实感人的,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爱,爱中能看到真和善,拥有了真和善也就拥有了美。我想,这样人和事也会发生在我们在座的每一个老师的身上,因为在座的每一个老师的身上都拥有这样可贵的品质。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有希望。

第三种境界:大道无形,教师要有思想

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对我们老师来讲,就是说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思想。教育需要有思想的教师,去解释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的真谛,预见教育的未来;需要有思想的行政领导,去制定教育政策,用思想推动教育的改革;需要有思想的校长,用思想凝聚人心,管理学校,去创建先进的办学模式;更需要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他们用真善美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鼎起教育的未来。

一要用思想武装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所敬仰的李镇西老师说得很有哲理。通过教学反思,思想锤炼,李镇西成为了一代名师。

我在教育实践中开展了十多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撰写了近百篇评论文章,涉及心理、美育、诗歌、宗教等领域,大力宣传“成长比分数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经历比名次更重要,对话比对抗更重要,激励比指责更重要”等教育理念。

二要用思想滋养心灵。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培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去鼓舞人心,课堂生活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

比如我向学生讲辛德勒的故事、居里夫人的故事,让学生去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介绍美国“9·11”恐怖事件中的人员疏离细节,感受其中的人性美。我引导学生阅读龚自珍、严复、潭嗣同、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文志士传奇,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拨动他们思想启蒙的心弦。交流是张扬生命欲望的途径。我采用希腊苏格拉底“精神催产术”,精心组织开展讲演、独白、艺术表演、辨论、小组商谈等活动,在与学生深入交流中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的智慧与勇气。

三要用思想打造家园。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念。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家园,即使物质家园再好,也不会幸福的。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教师,必然要点亮思想之灯,上下求索,百折不饶,锲而不舍,用丰富的思想打造精神家园。

我自开个人博客以来,始终怀揣着激情与梦想,坚持着理想与信念,在忙碌之中打造精神家园,至今有300多篇次文章在新华网、人民网、人教网、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中国教师网等网站发表与转载。我结识了北京师大、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的肖川、周彬、张晓鹏、龙井田等全国著名教授,领悟了他们学者的风范与情怀;欣赏了他们敏锐的思想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我广结天下精英并以他们为榜样,时刻勉励自己。在这里记载着我的心路历程,在这里聆听着我的心跳脉搏,在过去的日子里,我失去了很多很多,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很多:无言的伤痛、无声的感动、失败的泪水、成功的喜悦,都成为我生命的历程、人生的财富。

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真正能点燃激情,燃烧青春的岁月并不太长。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那样,狮子妈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会活活地饿死。”羚羊妈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那你就肯定会被他们吃掉。”

我认为,一个人的事业就好比是非洲大草原,至于我,是羚羊还是狮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一种奔跑的激情和梦想,重要的是能不能跑得足够快,重要的是能不能跑得足够优美。我相信,只要我坚守教师的理想与信念,努力追求“大学无涯、大爱无声、大道无形”三种境界,我一定会活出幸福的人生。

文章出处:人民网

推荐第5篇:太极拳的三种境界

太极拳的三种境界

就太极功夫的练用内涵及特点而言,最能代表太极功夫的主要是=种功夫,即松柔功夫、知觉功夫和内劲功夫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松柔。松柔是太极功夫中最基本的要素和特征。可以说是个“门坎儿”。开始学拳即要求松柔,到高级阶段后仍是如此,它贯穿太极功夫的始终,离开松柔,太极拳的所有要领都不会做正确,更谈不上得到太极功夫。太极拳的松,是周身内外之松,是在意念的虚领下节节松开,无丝毫死硬僵固之意,但又松而不散,松而不乱,松中有神,松中有连。太极拳的手法、身法、底盘、整劲等,所有的基本功法和圆活、轻灵、挥厚的状态,以及知觉功夫和内劲功夫,都离不开“松”。

有些人认为,不使劲就是松,这是不准确的。松是指精神上和形体上全面的彻底的放松,达到“松净”状态,即彻底的放松干净,不存半点拙力笨劲,这是一个无限追求的过程。人在练功之前,关节发硬,拙力横生,是很难放松的,即使有一定的功夫,若没有真正得到松的要领,仍会处于自以为松而实际并未松开的状态。如对敌之时,或因急于求胜,心浮气躁,在动作上强压于人;或因怕处于被动位置,便强拔硬挺,出现“顶牛”现象。须知“由己则滞,从人则活”,松柔功夫高深者对敌时能随屈就伸,做到“舍己从人”。而不至于“舍近求远”。 有些人教拳或学拳,一开始就从“用”入手,实属不当。正确的练法应当从“松”入手,自始至终,在每招每式中悉心体会“松”的感觉,使每个动作要领都能在意念的引导下,用放松的过程去完成。这种练法虽然在某一阶段看起来进步很慢,但这是真正太极功夫的开始。相反,不正确的练法会把人引向歧途,以致于“学拳容易改拳难”。

松则灵,松得越好,灵敏度越高,以至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正如试验室所用的分析天平,之所“比大秤灵敏,主要是因为它的设计精密,松滑无碍。人体在“松”的状态下,腰胯自由灵活转动,各个关节轻灵无滞,筋骨顺台,气脉贯通,意无间断,各种功夫劲法才能准确到位。同时,只有“松”得好,才能沉得好,形成一动俱动的整体之力。若有邪横硬力未除,则会出现凹凸、断续,消减太极内力的发挥。

有些人认为,“松”只有“化”的功能,这是不全面的。“松”不仅是“化”的前提,同时也是“发”的必备要素。旧时用人力打夯,几十人同时用力将夯高高举起,然后全身带动手臂往下松抖,类似拳法上的松肩坠肘,以丹田之气发生催力,贯于夯体。其冲击效果远远大于用手机械地将夯体硬压下去。在“松”的基础上,通过内在意识统领,使整体协调一致,便可产生“柔”劲。犹如竹条,根根纤维将其他组织均匀地串联起来,使其整体富有良好的弹性。因此,练太极功夫与练习举重、拳击、健美者的肌肉结构特点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说,真正太极功夫上的“松”和“柔”,是在内意境领和内力充贯下的“松”和“柔”无丝毫滞重,无刹那间断,外观如行云流水,内察却柔韧刚强,完全不同于只重外在表演的“松”与“柔”,更不同于杂技中的“柔术”。

只有在松柔的状态下,才能使人体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我常常想起小时候看到的车把式挥鞭驭马的情景。马鞭子的鞭杆是用弹性很好的合股竹竿而制,其顶部再绑上一截更细更柔,弹性更好的细竹枝,行内人俗称“小鸟”(固其极松软,颤颤抖抖,似雀跃之状而得名)。“小鸟”顶端系垂着鞭绳,鞭绳末端为鞭梢一车把式挥鞭发力前,往往先将鞭子在空中舞动起来,使“节节松开”的鞭杆、小鸟和鞭绳、鞭梢形成一个整劲,“蓄劲如开弓”,然后再用力打击,此时鞭把往下挥动的带动力,通过鞭杆的杠杆力和“曲中求直”的弹力得到放大和后续延长,再通过灵活的“小鸟”,“周流无碍”地传给鞭绳,最终集中贯注于鞭梢,“发劲如放箭”,经过数次放大和加压,自然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因此好的车把式有时一鞭下去甚至能将烈马致于死地。而换成锐器刺,造成的创伤,也未必有鞭打的伤害太。此例虽不及“弓箭”之喻更接近太极蓄发之势,但鞭杆之柔韧,“小鸟”之灵跳,鞭绳之松软,以及整体传递发力时的情状,也直观地说明了太极功夫中“松柔”、“轻灵”的基本要素为其根在脚(鞭把)、发于腿(鞭杆)、主宰于腰(十乌)、形于手指(鞭蝇及鞭梢)的完整一气,较为形象地体现出太极劲“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劲力升华过程。

二、知觉功夫。知觉功夫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听劲”到“懂劲”的功夫。虽然人人都有知觉的本能,但那只不过是一种低层次的条件反射,只有通过悉心训练,才能成为太极功夫中的知觉功夫。正如杨澄甫所说:“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办甚难得之于我也。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

知觉功夫是在松静功夫基础上的第二种功夫,实际上是„知人”的功夫。如果说松柔是体,重在知己,知觉剐为用,重在知人。能知觉,方能屈伸动静,见人则开,遇出则合,着来则降,就去则升,阶及神明。“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就是这种功夫的真实写照。“知觉运动来相应,因敌变化示神奇”,完全是靠意念的反映和身上的知觉。知觉功夫的不同点,不是一般意义上说的手疾眼快,也不是局部的招法动作,而是周身一家,粘、黏、连、随,“挨着何处何处击”。此种境界虽然也离不开眼观耳听,大脑支配,但仅靠这些远远币够。顶、匾、丢、抗之病,多因不懂知觉而生。

“懂劲”是知觉功夫的最主要标志。它的锻炼方法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推手、问劲和听劲来体会提高。推手时,因为对方的意识和劲路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自身的知觉和感悟也会随之而变。对练推手,主要是在“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兴趣点全在知觉功夫的高低。动知者易,运觉者难。太极拳高于其他拳种之处,全在精神之内敛和神经感应之灵敏,凡全身所触之处.皆如昆虫之触角一样是敏。在太极推手中,每—个定式都会变化虚无数的活式,所以都要在松静中随着接触点上的消息去知觉,去想像,去判断,去灵活多变,死招死术不是真功夫。只有真正懂了劲,有了知觉应变能力,才能做到人刚我柔,我顺人背,“走”“粘”自如。李雅轩先生说:只要懂了劲,变一百个方式也一样,都是太极劲。

高级阶段的推手不用眼看,手臂之上,甚至周身好像生耳长眼一般,所以有时将推手叫做“听劲”或“摸幼”。功夫高深者甚至用黑布把眼蒙住,但各种劲路仍了然于心,做到“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披劲之长短毫发无差”,“谴劲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李亦畲先生语)这样的境界,没有长年累月的真功夫是达不到的。太极推手虽不是散手之实战,却是太极功夫独到而卫不可逾越的锻炼方式,推手功夫长一分,散手功夫也便长一分。太极高手与其他拳师宴战,如不求一招制敌,立见胜负,竞技者必会在太极高手的引吞之下,棱黏牢而不得脱,其劲力、招术无从施展,只能干不觉间形成自然而然的“太极推手”而处处被动。推手是锻炼知觉功夫的主要方式和途径,练习手眼身法步等审敌之法和点上的知觉发放功夫

三、内劲功夫。内劲是太极拳最核心、最有特色的功夫,它不仅是技击实力的体现,更是保全真身和“养吾浩然之气”的高级境界。内劲功夫是松静功夫和知觉功夫的综合体现和最高表现形式,只有练就上乘的内劲功夫.才可以说太极功夫到家。经过长期气敛入骨的恪炼,会感到一种雄浑沉厚的内在劲力充满身心,虽筋皮柔软于外,而腹脏坚实于内,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真气充足,内如江河气腾然。

太极内劲是一种充盈之气和内在精神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合成力,经过“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的过程,“煅造淬火”而成。它既剐又柔,既柔又剐,刚柔相济;既有方向,又无定向,八面支撑,浑身是手;既是实实在在的本体力量,又是虚灵变幻的内在意识;既无形无象,而叉能切实感知得到。

太极内劲不是单质的搬砖抬石的笨力,往往是与对方之力台在一起而显奇,在速点上,和知觉功夫中的“因敌变化示神奇”是相吻合的。太极浑圆劲极柔软,然后极坚剐,积柔成刚,无坚不摧。“以柔克剐”、“四两投千斤”、“借力打人”,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但绝对不是说没有内劲,功夫的本身主要是指内劲,没有内劲功夫,遇到强手,不但发不出,也化不开。杨澄甫在(审敌法》中说,“与人对敌,先现其体格大小,如身体大,必有莽力,我以巧应之;如其身体小,我以力攻之,所谓遇弱者力胜.遇强者智取。”可见太极功夫并非全然无力,其妙在于灵活机动,不使蛮力而已。再如武禹襄的“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都阐明了如何用力,何时用力,用何种力的观点。那些认为一说用力便不符合太极拳理拳法的观点是肤拽的。《太极指明法》上有“用劲不对,不用劲不对”,只要将“力”用在关键时,用在火候上,把握分寸,得机得势,则内力越大,效果越好。

练架子,我们常说“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这并非有意识的追求,而是内劲或内意练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浑圆深厚,动作由开展新趋于紧凑。虽形似干枝老梅,绝无花俏繁琐,但自身的实际感觉却舒展大方,开合有致,虚实分明,运化中,既能体现出方圆相生之意,又注重对拉拔长之抽丝劲,以内动不令人知的内气潜转来支配形体,适应变化。

初练者需要逐量加大训练强度,但最终衡量功力深浅不在于动作的大小和底盘的高低.而主要在内劲功夫。外静如山岳,内动如江河,没有内劲,只讲动作,则漂浮无本。例如,练拳推按之时要有推山之意,五弓齐备,节节对拉,劲起于涌泉,发自劳官,心往远处想,力往远处放,周身圆满,一动俱动。发人时,有时虽抖弹的距离很短,外形微动,似烈马抖鬃,对方被疾发远去,跌出丈外,而仍觉摧力不断。

当内劲达到高深境界后,阴阳相济,意、形、气、力融为一体,不用走化即可用内功发人。武禹襄的《四字秘诀》所说的敷、盖、对、吞功夫即指此,“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其不得动.以气盖彼来处也。以气全吞而人于化也”。“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老人身不灵活,便不靠身法手法.全凭内力也。王其和大师当年躺于炕上,可将置于腹部的小米弹到房顶,李宝玉大师当年与人变手,用中指微按其肌肤,对方即感痛入骨髓,均可见内功非凡。

“桃花源出迷难返”,走出桃花源的武陵渔人,再想返还仙源是不可能的。随着老一代太极大师的相继辞世,再想见到纯正的太极功夫已非易事,再想练成纯正的功夫更是难上加难,但我们相信,“蓬莱有路教人到”。太极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功夫资料和精神财富,太极功夫虽魅力无穷,但并不神秘玄奥,高不可攀,只要我们虚心地学,科学地悟,刻苦地练,同样能达到太极功夫应有的境界,造就出一个个功力非凡的当代太极大师,使太极拳进一步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学练太极拳需要三种能力: 模仿能力、修正能力、顿悟能力

太极拳易学难精,太极拳的外在(身体上的)甚至内在(意识和思维)的要求很高,初学者极不易把握。由于我们在很长的时间里对太极拳的宣传力度不够,甚至存在片面错误的宣传,导致很多人对太极拳的印象和理解有误。还有一些太极拳习练者有意无意的错误引导和片面夸大导致有很多想加入太极拳队伍的人对自己适合不适合练太极拳,能不能学会太极拳没有信心,长时间的在太极拳的门外徘徊而最终放弃。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学练太极拳,怎么样才能学好太极拳,在不同的功夫层次上和不同的学习阶段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如下:

一,模仿能力。初学太极拳需要一定的模仿能力,如果把太极拳的境界分为五层功夫的话,在头一层功夫上最需要的就是这种能力。模仿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从生下来时的咿呀学语甚至到科学发展都需要这种能力,这种能力反应在每个人身上则不尽相同,对掌握一定的量化指标,有的人所用的时间比较短,而有的人所用的时间比较长,以老架一路为例,在我所教过的没有任何基础的学员中,最快的只用20天就把套路学会了,而用时最长的用时将近一年。是不是学的快的就能把太极拳练好呢?答案是否定的,学的最快的学员现在已经不再练拳,而学的慢的那位学员现在已经成为是我们这里的辅导员了。这一点在历史上有很多的例子的,有些太极拳名家在他们学拳的时候用现在的话说“笨”,但他们最大特点就是勤奋和刻苦,像杨露禅在陈家沟学拳前后十八年方成为一代宗师。别人一天可以学会五个动作,你可以用五天去学一个动作,别人一天练十遍拳,你可以一次翻来覆去练十个动作,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多向师傅和拳友请教,学的慢的人更需要刻苦和执着,更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态度,相信自己,相信天道酬勤。在此阶段最重要的是把动作外形、运动的顺序掌握准确,至于所谓的松柔问题和内气运行等等可以完全放下,不必执着,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这个道理,用功日久豁然贯通也。

结论:太极拳人人可练,人人可学。成功率:100%

二,修正能力。当你基本上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功和基础套路的练习方法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间断的勤奋练习,不论是谁偶然间都会产生“不会练了”和“不得劲了”甚至“我是不是练错了”的感觉,在与人推手的时候也是非常的被动。首先我要恭喜你这表明你进步了,你已经成功跨越了第一阶段,因为你的太极拳思维超越了你的太极拳实际水平,你所有的困惑就是因此而来。这个阶段是太极拳习练最重要的阶段,它关系到你能否成功跨入太极拳殿堂的关键,有很多的太极拳习练者就止步于此难以逾越甚至完全否定自己多年的努力而放弃实为可惜。所谓学拳容易改拳难,在这个阶段更需要有懂拳的老师的指导,古人云:入门需口授心传。拳友间虚心求教,不自以为是,不闭目塞听。有敢于否定自己的决心但也需要有坚持自己信念的恒心,切不可顾及自己所谓的面子和名声,放得下才能拿得起就是这个道理。修正能力更是一种再学习能力,在这个阶段更需要注重运动的细节和合理性,理解一个动作的来龙去脉和转关折叠之妙处。尽量不要参加比赛和表演,免得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影响到你对太极拳内涵的理解和对自身不足的改进。太在意别人就会耽误自己!

结论:学拳容易改拳难,放得下才能拿得起。成功率:30%

三,顿悟能力。顿悟本是佛家语言,在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是指当你成功越过太极拳学、正、顺、盘、捏、定六个阶段后,对太极拳内涵的领悟和太极拳精神实质的一种参透。这个能力并非人人具有,它不会以你自己的主观意识的产生而产生。顿悟需要天赋更需要积累,需要在勤奋以及明师指导为前提下的开悟和升华。它不是无根之木,非在前两个阶段付出艰辛努力无以为之。所谓九层高台始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这个道理。陈老师说过,陈家沟习拳者多多,哪个不是真传苦练,但成为四大金刚的也就只有他们几个人罢了。所以太极拳重在参与并非一句虚话。

结论:太极拳易学(模仿)难精(修正)罕成(顿悟),太极拳重在参与是大多数人的理性选择。成功率:1%之1%。

3、太极拳的八个特点

第一特点以意行气,以心为主

太极拳是以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练拳时要以心为主,全凭心意用功。拳谱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从以上两项可以看出,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气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的功夫。古人认为,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于心,按现代运动学的观点,全身神经系统皆受大脑中枢神经的指挥。习拳练功或推手较技时,心有所感,意必致动,心感身受,才不会判断失误。也就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接到各感官系统传来的“资讯”,在瞬间作出判断处理,并经过神经系统迅速的传导到各运动部位而作出相应的反应,所以,心意一动则全体皆动,心神一静,则全体官骸无一不静。心神放松,则周身内外皆放松,心神紧张,则筋骨肉皮无不紧张。所以外形动作,神态和气势的变化,其实是内部心神意气的外部表现而已。

练出“内气”的唯一方法——用意

什么是内气?自古以来,无论是我国医学理论或武术界,宗教界以及现代科学,都认为有这种气存在,各种科学实验也证明确有这样一种气存在。但近代科学尚未最后查明这种气的实质是什么。研究中医学经络学说的国内外学者对此气的说法也不一致,无所适从。例如:有人说此气是神经,有人说是生物电,有人说是人体的一种特殊分泌物,也有人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功能系统,道家又有“无火之气为真气”之说等等,言人人殊,各说不一,尚待进一步探索。但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是整体性的,不能说心动了而神经、生物电等没有动,当年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有证“心动”“幡动”与“风动”之辨即有此意。

练太极拳是意气神形的运动,既练意,又练气,既练神,又练形,既练太极之气,又练太极之形。因此,意气神形须合一,以心行气是法则。即:以意行气的过程就是练意,练气的过程。虽然练太极拳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但练拳时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要把意贯注于动作中,否则就会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而且会造成气势散漫的病象,使“意”、“气”两者俱蒙其害。所以拳谱说:“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正因为如此,练太极拳时,对外部神态的表现要特别重视,因为外部神态也就是内部精神显于外的表现。内意和外神不可须臾分离,内部稍一松懈,则外神就会散漫,此点在练拳时不可不知。

太极拳的练气,就是在大脑意识指挥下,通过动静开合,伸缩往复的回圈运动,把体内之气调动,聚集,充实起来,使气血通畅旺盛,营卫周身内外。太极拳的练意就是使大脑处于相对入静的状态,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能力得到最佳调节,更趋稳定、协调、完整和专一。“令必行、行必果”以助内气的调动,聚集和充实,心神合一,神气合一,心肾合一,培养和壮大人身三宝,精、气、神。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至虚灵,修炼后天,培补先天。由此可见,练意就是练气,练气就是练意,意行气行,意到气到,气到劲自然也就到。

太极拳主张动作要有柔有刚,有圆有方,有慢有快,有开有合。我认为这是合乎人体生理规律的。大家知道,人体动,则生物电位升高,人体静,则生物电位降低,而太极拳动作的刚柔开合和快慢等正好促使人体生物电位随之升降。电位升高,则血液回圈加速,分压降低,氧与血红蛋白也就迅速离解,人就会感到有气,在正常情况下,神经是不能长时间同样地保持兴奋的,因此,生物电一般都呈起伏状,而太极拳动作的刚柔快慢、方圆等滔滔不绝的起伏,也正好合乎这个规律。

从意气来讲,也合乎上述规律。上面说过,外意神态和外气的活动,是意气显于外的表现,代表著内在的意气,这种神气外显的中心环节,主要是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外部的动作之中,并促使在动作中表现出注意力的专一,坚强和活泼无滞。但注意力的强度和外部神经活动一样,同样有提高和降低这种动荡性的特点。因此,练拳必须适应这种特点,才能使注意力稳定,同时也只有稳定了注意力,才不使思想“开小差”,但要在练拳当中,长时间维持同等强度的注意力,这是不易做到的。实际上,即使在片刻之间,注意力的动荡度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因此,在运动过程中,如果采取风平浪静式的无动荡运动,不但违背上述生理规律,同时也会破坏注意力的稳定性。所以,太极拳为了稳定注意力,采取了一系列规定,并使它们统一于每一个动作之中。

这些规定促使意气运动很自然的产生动荡,并使外部的神气鼓荡和内部的意气动荡得到协调,从而提高内在的意气运动反过来促进外部的动作。由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所以久练太极拳的人只要思想上想到某一部位,某一部位就可以产生气的活动,因此,有不少人不惜岁月地早晚走架子,并时时校正拳架,使全身筋、皮、肉、骨、肌、腱、韧带尽可能的得到放松,松开,伸拔、拉长和舒展,同时由于伸筋拔骨,而使内气通于经络,筋肉离骨而使内气充于肌肤,骨节张开而使内气敛于骨髓,由柔顺而渐入沉着。周身形成富有弹性的棚劲,外柔而内刚。所以,以意行气,以心为主的要领是太极拳运动的运行法则。

第二特点心神虚静,身肢放长

太极拳隐于内的是心神虚静。何为虚静?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太极拳是动中求静,静中触动的运动,以虚静为本体,亦以虚静为极致。无论是先求无极的静中生动,还是行拳走架的动中求静,不论是医疗保健的静养灵心,抑或是推手较技中的动静相因,都离不开虚静二字,都是以虚静贯串始终的。即始于静而又归于静。也可以说虚静的程度就反映了练习太极功夫的程度。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取决于虚静功夫的深入。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有不应,正如,拳经上说:太合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也正合:“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真动”之拳论。

太极拳拳谱规定:“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开胯曲膝,神聚气敛,身手放长。”从上列规定中可以看出,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就是身躯的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裆和开胯曲膝是使腿部得以圆活旋转,也是腿部在这种特定姿势下放长的结果。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松腰圆裆和开胯曲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只要具备了放长的姿势,就不易发生用拙力的毛病,为全身的松开和身手放长提供了条件。这也就是太极拳表现于外的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如何才能放长身躯?

1、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所谓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就是通过头的顶劲使全身提起精神,顶劲又不可太过,过则根悬,顶劲领不起则全身倒塌,没有精神。气往下沉正好和头往上顶形成身体躯干部的拔长。两者综合起来,就有向相反方向拉开的意图,这就为身躯放长提供了条件。

2、含胸塌腰(含胸拔背)

含胸要求胸部既不腆出,也不凹进,使胸成为脊背拔长的支柱。然而,含胸太过就会成为驼背,塌腰做不好就会翘屁股。如果做成驼背翘屁股,不但使背失去弹性,反而会有害健康。

3、沉肩坠肘

沉肩的主要作用是将臂部因下塌而接牢,肩与臂接牢才能使臂生根,同时由于坠肘,使肘与肩部之间达到放长,当手臂进行螺旋式缠丝运动时,就是以坠肘作中心的。同时,坠肘和坐腕又可以使肘与腕之间放长,因此,沉肩坠肘和坐腕是整个手臂的放长。

4、开胯曲膝

开胯曲膝是腿部的放长。腿是站立在地面上的,要想放松就比较困难,因此,对腿部提出了开胯曲膝的要求,要求在这种特定姿势下,用螺旋式的运动来变换虚实。这主要表现在膝头的旋转上,这样当腿向外旋转时,使外侧处于放长而内侧则为收缩,这种腿的旋转配合著手臂的旋转,成为全身的旋转,逐步上升,就可以达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完整一体的内劲。

身肢放长的生理作用

实验证明,人体肌肉在受力时,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伸长,但当引起伸长的外因去掉后,它就立刻恢复原状,这是肌肉本身固有的弹性。一般常见的运动,就是锻炼和提高这种弹性。肌肉的这种弹性收缩可放长,可使肌肉的收放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可使肌肉内密集的微血管网通畅,增强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刺激身体内一切生命过程。还可使体内得到更多的氧,同时还能提高各组织器官对氧的利用。

太极拳不是一种单纯的肢体运动,它表现在外部的是神气鼓荡,姿势极其复杂多变,隐于内的则是神聚气敛,要做到神聚气敛就先要心能虚静,心能静,则全体皆静。周身皆灵,五官百骸皆从心也。身心虚静,则神能安宁,神宁心静则念有所止,念有所止则气有所归,一念不思,一物无有,周身内外一片空灵,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静待其动(静待其动有三层意思:一是在站桩时或练拳时的预备一式中,静待“机”动,此乃先天之机的发动,气动则太极生,此时开始练拳最妙。二是在行拳时,一势既完,静待下一势之“势”动,即动而复静,静中有预动之势,内气若能运到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自然跃跃欲动。三是在推手较技时的静待“彼”动,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

此外,太极拳不仅内外俱练,而且还在整个身肢放长情况下进行著绞来绞去的螺旋形顺逆缠丝运动。这样不但使肌肉本身的弹性得到良好的锻炼,并且提高了血液回圈的速度,因此,就能消除因血行受滞而引起的病症。这就是太极拳因心神虚静,放长身肢和提起全部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

太极拳的练习既是动中求静,亦是静中求动,虽动而静,视静犹动,待拳势动作纯熟,通顺连贯,协调以后,要平心静气的以意运气,轻轻开始,慢慢运行,默默停止,静心想著阴阳开合,静心听著天机流动,静心感受著浩气流转,周身上下,浑然一体,四肢百骸,团聚一家,如此行拳,直到“得意忘形”不知身之为我,我之有身,惟心中一片觉明景象,逐渐达到始于无形,归于无迹的太极太和之原象。

太极拳的功夫最基本的体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祛病延年的养生功夫,二是强身防卫的技击功夫,二者统一,才能显出太极拳的基本功效。太极拳之所以有显著的医疗健身功效和巧妙的技击功夫,其原因就在于贯穿始终的心神虚静。无论是站桩、练拳还是推手,都要思想集中,精神蕴蓄,心静神宁,杂念不起,全神贯注于“阴阳自然开合,天机自然运行”之中,逐渐达到内动外静,外动内静的效果。而且越练越虚灵,物我两忘,一片神行。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既消除疲劳,又益智补脑,使中躯神经得到更好的调节,血液回圈和新陈代谢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较好地调节脏腑机能,生理调节达到最佳状态,有病则除,无病养生,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八门劲别与弹性

练太极拳时要求用意不用拙力,但不是说用意不用劲,太极拳是由八门劲构成的,八门劲都有放长的弹性,所以称为劲,而不称为力。力与劲不能截然划分,但也有区别,概而言之:力方而劲圆,力滞而劲畅,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力浮而劲沉,力钝而劲锐,直力显而横力隐,虚力刚而实力柔。太极用劲灵捷无形,手到劲发,未中之先无劲,既中之后无劲,只在中敌之刹那发劲,一发便收,敛气凝神,毫不费力。太极拳虽然以八门劲别为表现方法,但实质上只有一个“棚”劲,其余七个劲只不过是因方位与动作不同而另有所称而已。现将八门劲的内容分析如下:

1、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棚”劲。

2、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外向内缠丝,称为“捋”劲。

3、双手同时将棚劲交叉向外棚出,称为“挤”劲。

4、掌心向下圈沾著一点而不离开的下棚劲,称为“按”劲。

5、两手交叉双分的棚劲、称为“采”劲。

6、将棚劲卷蓄起来,在短距离内猛然一抖而弹出的劲,称为“列”劲。

7、手腕出了方圆圈用二道防线肘的棚劲棚出,称为“肘”劲。

8、肘出了方圆圈外,用三道防线身躯的棚劲棚出,称为“靠”劲。

归根结底,太极拳主要练的就是棚劲,而棚劲生于弹性,弹性生于身肢放长。所以要练出棚劲,首先要摧毁人身上原有的僵硬。

凡是动作都要用力,从幼年起,就使人养成了用力拿物的习惯,而太极拳所需要的却是全身放长的弹劲。因此,练太极拳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消除旧力的阶段,然后是生长新的弹劲的阶段。旧力不去,新劲不生。所以,拳论说:“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这就是说须经过毫不用拙力的千锤百炼,并在各种不同的放长和松开的姿势下进行绞来绞去的揉劲,才能将原有的僵力摧去。这是前辈拳师的经验总结。所以这种化力为柔是必不可少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时间越长越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柔软得更透彻,也就是拳论所说:“极柔软,然后极坚钢”。

所以说要练好太极拳,就必须先练出棚劲。棚劲不是人身固有的劲,在八门劲别中,棚劲是基础劲,棚劲生于弹性,这种弹性不仅是肌肉本身的弹性,而是在肌肉弹性的基础上将骨骼韧带等与肌肉联合放长中锻炼出来的。所以说不是人身固有的劲。而是经过久练才能产生的劲。它的发展是由无到有,从弱到强。要练出这种弹性的劲,就必须先从用意著手,在思想上有放长的意思。这样运用既久,再配以身肢上具体的放长,庶不致发生偏差。

除上所叙,神聚气敛是加强弹性和提高棚劲的基础,在身肢放长的情况下,使人精神提起而集中,气沉而内敛,这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现象。也就是说,只有神聚气敛,就可以引导意识上具备放长的神态,促使身体放长,从而提高弹性和增强棚劲。在神聚气敛的一瞬间,肌肉群就会更加的收缩,同时反抗群则更加充分的放松。因此,久经放松与收缩的锻炼,也就自然地加强了身肢各部分的弹性,同时也提高了身体的素质。

第三特点顺逆缠丝,劲走螺旋

螺旋缠丝运动是陈家沟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法。由此而培养的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独有的太极内劲。缠丝劲的内涵是心神意气缠绕抽丝。其外部表现是形体的螺旋运动。缠丝劲的特点是:其柔时,缠绕诸靠我皆依,粘住何处何处缠,令人难进更难退,进怕跌,退怕击,如蝇虫落胶,有翅难飞;其刚时,有速雷烈风之神,弦响鸟落之奇。起手如闪电,闪电不及合眸,击敌如速雷,雷发不及掩耳。由此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刚柔内劲是通过缠丝劲体现出来的。

“运动如抽丝”,“运劲如缠丝”,太极拳运动就如抽丝的形状,抽丝是旋转著抽出来的,因直抽于旋转之中,自然就形成一种螺旋的形状,这就是曲直对立面的统一。由于缠丝劲或抽丝劲都是指这个意思,在缠丝过程中,伸缩四肢同样会产生一种螺旋的形象。所以不论是开展的大动转关,还是紧凑的小动过角,千万不可离开这种对立统一的太极劲。练拳纯熟之后,这种缠丝圈就越练越小,达到有圈不见圈的境界,到那时就纯以意知了。

太极拳的螺旋缠丝运动合乎天体万物回圈不息的自然法则。古人云:“缠丝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线,回圈无端,神妙可物。”“太极者,天地之大道也。”物体运动,离不开螺旋缠丝的回圈运动,只不过是有隐有显,有强有弱而已,大者如宇宙间各星球的运动,小者如枪炮子弹的运动。

所以,太极拳的运动如缠丝,或者说如抽丝,这两种形象的比方都是说,运动的形象如螺旋,同时这种螺旋必须走孤线,尤如子弹通过枪膛中的来福线后运动于空间时,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转,又有抛物线型的运动路线,太极拳的缠丝劲就要具有这种形象。

前面已经说明了运动必须如缠丝的意义,那么在实际运动中应如何运行呢?说来非常简单,就是在一动全动的要求下,动作时掌心由内向外翻或由外向内翻,使之形成太极图的形象。同时由于掌心内外翻转,表现在上肢的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的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的是旋腰转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行于膝,主宰于腰,通于背,过于肘,达于手指的旋转曲线,这是太极拳必须要做到的要求,因此,拳谱中特别提出:练拳时不论是打圈的放开或紧凑的收敛,都不可须臾离开“翻转掌心”和“旋腕转膀”的太极劲。这犹如地球绕太阳运转走弧线,同时地球本身还自转著一样。所以,太极劲不是平面的一个圈,而是立体的一个“球”。

缠丝劲的作用及要点

缠丝劲按其性能可分为两种基本的缠丝:一种是掌心由内往外翻的顺缠丝,顺缠丝内绝大多数是棚劲。另一种是掌心由外往内翻的逆缠丝,逆缠丝内绝大多数是捋劲。这两种缠丝存在于太极拳运动的一切过程中,并贯串始终。因此,在一切运动过程中,皆包含著棚捋二劲的相互变化。它们是太极拳运动中的基本矛盾,同时又互为一体。在这两个缠丝之下,因方位不同和变换各异,又分出五对不同的方位缠丝,使运动的平面圈变成立体圆,这正是太极拳螺旋运动所必具的特色。

太极拳有了一对基本缠丝,再加上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和进退缠这五对方位缠丝,练拳时才有左右逢源,连随于人的节节贯串和周身一家的整体力量,以满足医疗健身和实战技击上的特殊需要。因此,太极拳每一个拳式,在顺逆基本缠丝的基础上,至少要有三对方位缠丝结合一起进行运动。只要掌握这个规律,就可使动作在划弧线的运动时有了一定的依据,不论是学习或是纠正拳式,也就容易多了。在练拳时如果感到某一动作有不得势或不得劲处,就可以缠丝劲之依据来纠正了。所以掌握了缠丝劲法,就是掌握了自我纠正的工具。例如:“运手”这一拳式在十三势内是唯一包含双顺转双逆左右大缠丝的动作,在运动时,两手的基本缠丝是掌心由内往外的顺缠丝转成由外往内的逆缠丝,它的方位缠丝是左右,上下和微向里外。左右上下是一个平面圈,若再使划圈微向里外,就可成为一条空间曲线的立体圈 。再例如:“白鹤亮翅”它的基本缠丝是一顺一逆,这是拳架内比较多的一种缠丝,它的方位缠丝是左右、上下和大小,因为一顺一逆在左手是向里、向下的逆缠丝劲,在右手是向外、向上的顺缠丝劲,两者合起来在两膊相系的要求下成为右上左下的一个“右顺左逆”分棚圈。由此看来,太极拳虽然转换各别,变化无穷,但从它基本缠丝来分析,就极其简单了。即:所有的拳式概不外乎“双顺缠丝”,“双逆缠丝”及“一顺一逆缠丝”这三种组合。若按此法经常分析和捉摸自己常走的拳架,并且列成表就可以成为自己修改拳架的依据,有了这种依据,则可分清劲别,做到内外相合,节节贯串,在提高弹性的基础上,达到姿势正确的要求。

太极拳的螺旋缠丝运动也合乎养生保健的卫生之道。人体的经络互为表里,交联环绕,如腰腹带脉,任督两脉,以及行于里的三阴经,敷于表的三阳经,通过顺逆、内外缠丝的运动,沟通周身奇经八脉,十二经,十五络,使气血流注,营卫周身,调解三焦,平和阴阳,柔活骨节,内壮五脏,外强筋骨。

所以,练太极拳须明缠丝劲,此劲不明,即不明拳。如果推手时手是直伸直缩,而不翻转掌心,腿是直进直退,没有旋膝转踝来配合,就会发生“顶抗”比力的缺点。为了纠正这个缺点,就必须用螺旋劲,因为螺旋的曲率半径是变化的,当压力压在这根螺旋杆上,都会很自然地将压力因旋转落空而被化去。太极拳螺旋式的缠丝是“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在体育锻炼方面,它能促使全身节节贯串地推动,并由此进行到内外相合的一动无有不动的境界。这对内脏器官能起到一种按摩作用。同时使显于外的神气发生鼓荡,因而强健了大脑皮层,从而能进一步增强全身一切组织器官的生命力。在技击方面,缠丝劲的作用更为广大,太极拳技击的核心是知己知彼,知机知势的懂劲功夫。懂劲可分两个方面,一为懂自己的劲,必须从练习拳架中得来,二为懂别人的劲,须从推手中得知,欲求知人,先求知己,这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欲使走架的“知己”达到高度纯熟境界,则必须练成周身一家的功夫。“周身一家”是由内外相合和节节贯串的一动无有不动中练成的,练达“周身一家”的过程是: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活泼于腰,灵机于顶,神通于背,流行于气,蹬之于脚,运之于手,达之于指,敛之于髓,上与两膀相系,下与两腿相随,收便是合,放便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

由于这么多复杂多变的劲力结合,在技击方面,缠丝劲也是极其重要的。

缠丝劲的掌握

要练好缠丝劲,首先要明白浑身俱要缠丝,即全身上下、左右、内外无一处不缠,而又以躯体的缠丝为主要,通过腰脊的螺旋转动和胸腹的折迭运化来带动和贯穿上下四肢的螺旋缠丝,从而达到周身一家的整体力量。上肢两臂如“麻花”旋拧,下肢两腿似“螺丝”拧钻,而都要以身躯的缠丝为主宰。若胸腹没有折迭,腰脊不作缠绕,则四肢的缠绕便失其本而流于妄动。所以,要想把太极拳练好,就必须先明白基本缠丝法。即: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其关键在于由内到外,顺遂匀称,里缠、外缠是核心,由里及外,由中而发,内缠、外缠相联合一。显于外是螺旋运动,隐于内是缠丝运行,里缠为体,外缠为用,里缠是心神意气,外缠是筋骨皮肉,螺旋抽丝合而为一而成为缠丝劲。拳诀曰:“里缠外缠要合一,由内及外是真诀。”顺缠逆缠是总的缠丝法,因方向的变化而有:上下缠、前后缠、左右缠、进退缠、斜正缠等。其实,无非是双顺双逆或一顺一逆。顺逆缠丝的关键在于均衡对称、协调一致,无所偏倚,无过不及,阴阳得中,刚柔并济,虽有主客分,一气甚平均。顺逆缠丝的外部表现是:在手,凡由小指侧缠过手心向拇指方向旋转,同时肘关节由外向里合即沉肩合肘为顺缠。凡由拇指侧缠过手心向小指方向旋转,同时肘关节由内向外开即松肩合肘为逆缠。在腿,凡腿向外旋转为顺缠,反之,凡腿向里旋转为逆缠。两腿缠丝皆为一顺一逆。在身,则胸腹相合为顺缠,胸腹相开为逆缠。身躯缠丝即胸腹腰脊皆为缠丝。

要练好缠丝劲,首先要知道三节、九窍、十六关。人体体身有三节之分,即梢、中、根节。全身而论,臂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三节之中又各有三节,如臂之三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身之三节: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腹为根节;腿之三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三三共九节。九节之中又有九窍,臂三节三窍:劳宫穴是梢节窍,曲池穴是中节窍,肩井穴是根节窍;身三节三窍:百会穴为梢节窍,玄机穴为中节窍,气海穴为根节窍;腿三节三窍:涌泉穴是梢节窍,鹤顶穴是中节窍,环跳穴是根节窍。梢节主手法,中节主身法,根节主步法。十六关是指人体的十六个主要部位,即:两肩、两肘、两腕、两胯、两膝、两踝、两臀、胸、腹。明三节就是了解和掌握三节劲的运用,即“三节发力螺旋劲,梢领中随根节摧。”明九窍就是了解和掌握按窍用气,敛气入骨的运用,即“以意行气贯九窍,节节贯串中气通。”明十六关就是了解和掌握内缠外绕,周身一家的运用,即:“内缠外绕十六关,混元一体不倒颠。”所以浑身俱要缠丝就是在内外合一,上下相随的基础上,通三节,贯九窍,缠绕十六关,从而形成周身一家,混元一体的太极功夫。

练习螺旋缠丝的方法就是运行中气的方法。何谓中气?即气由中发,不偏不倚,贯通脊骨和四梢骨髓之中。螺旋缠丝时,在心神意念的引导下,内气出于丹田,通达三节,贯注九窍,缠绕十六个关节,入于骨髓,而又出于骨缝,充于肌肤,复归于丹田。如此缠绕不息,回圈不已,长期练习,自然就会形成一股刚柔相济的缠丝劲。

运用缠丝劲时,不论是顺或逆,务使八门劲运到螺旋的弓背上,也就是螺旋的接触面上,切不可有时在弓背,有时在弓腹,这是缠丝最易碰到的缺点,若一经陷在里面,不但削弱了棚劲,同时也会失去缠丝中的摩擦特性。因此,若一有缺陷,劲就不能达到螺旋的接触面上,同时也就失去了缠丝劲的牵动作用。

缠丝劲在一切运动过程中,无论是顺缠或是逆缠务须一缠到底。所谓“底”就是到达这一拳式表现劲别的落点处,也就是接做下一式的转关处。到了此处,由折迭转换,接做下一缠丝,同时,将劲接到下一式动作中,劲不断,也就不须要续劲,如缠到中途劲断了,再将它接续上去,中间就有一个空隙,这一空隙不但失去应有的牵动作用,而且在推手中会为对方造成得机的机会,这在缠丝运劲上是不允许的。所以,对待缠丝劲必须要做到三个无病,即:“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即使在发劲时,虽然外形似有断续,但仍须有“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的要求。总之,浑身俱是缠丝圈才符合陈式太极拳的运动规矩,待到功夫纯熟以后,自然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没圈,由大无外之圈练到小无内之境,此时方可表现出“浑身处处皆太极,无心成化如珠圆,遇到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的上乘太极功夫。

第四特点以腰为轴,转换虚实

腰为一身之主宰,上下沟通之枢纽,左右转换之中轴,全身的中正和平衡全系于腰。所以,太极拳对腰部的地位和作用都非常重视,拳谱有“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和“主宰于腰”“有不得力之处,必于腰腿求之”。武术界又有“八卦腿,形意拳,太极腰”之说,养生家则言:“活腰壮肾”等等。由此足可以见腰的重要。

太极拳所有的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而虚实的转换全在于腰。练太极拳时,不但双足要分清虚实,双手更要分清虚实,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上下相随的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左手实则左脚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这是保持立身中正的中心环节。然而虚中要有实,实中要有虚,实要沉,不要重,虚要轻,不要浮。初学时动作可以大虚大实,以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最后达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虚实的境界,这是调整虚实的最深功夫。

虚实的比例

太极拳运动,一切运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就是练拳时要注意,使动作处处都有虚实,为了做到虚实的调整,首先必须认清虚实的正确涵义。所谓虚,不是全然无力,所谓实,亦非全部站煞。以双脚来说,虚不是在这一只脚上全无负重,实也不是全部负荷都放在这一只脚上。虚实一词的产生在力学上来说,是人体总荷重的重心常有偏移,当重心偏移到右边时,则成为右脚实而左脚虚,偏左则又成为左足实而右足虚,太极拳动力本身就产生于重心偏移的倒换中。如果重心没有偏差,就是说重心正摆在中线上,这样就会形成双重(双重是双足不分虚实成为双实,双手也不分虚实,成为双实,因此成为双重,练太极拳如果出现双重则为病象)失去动力而成为滞重的毛病。

虚实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著拳式变化而变换,在开始学拳时,宜采取大虚大实的姿式,如一九之比或二八之比。也就是说左脚实,则身体的重量应该是九或八分力在左足上,右足虚,应该是一或二分力在右足。随著功夫的升高,就要转为小虚小实的姿势,如两足的重量比例为四六等。由于功夫的纯熟,动作会越来越紧凑。动度也变小,虚实转换就会更加灵活。因而可以做到不滞于某一面,不专于某一点,这样练拳就有如珠滚在盘上的趣味,实战时也能达到左右逢源的效果。从姿势上说,在任何动作的变换中,皆不能使“中土离位”,不离位才能前后左右变换而不受阻,若身体偏于一边来进行变换,就须进行调整才能转换过来,这样就给自己造成一个失势的空隙,并且因为多了一道工序使动作转慢,坐失良机。用太极拳术语来说称为失机,失机失势是太极拳的大病。所以转换虚实必须在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灵活转换的要求。

三种基本虚实

从外形来看,虚实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即:手的虚实,脚的虚实和一手与一脚的虚实。脚的虚实就是一只脚负担重些,而另一只脚负担轻些,若身体重量的重心位于两脚间距的三分之一处,就可以使两脚均有著落。术语称为“半轻半重”。如果重心位置超出了三分之一的范围,则那只虚脚就会因过虚而产生浮摆的现象,成了偏浮偏重的病象。

太极拳对双脚要求做到虚实分明,不论是任何一个动作都必须有此一虚一实的倒换。尤须逐步收小比例,使虚实的转变加快。如果双脚虚实换得不快,就不能适应手的变化,使上下不能相随,也同时破坏了周身一家的动作要求。

手的虚实是凡劲运到手上棚时,此手为虚,运到下沉时此手为实。太极拳两手的虚实比两足的虚实更难分些。拳论有“每见数年纯功而不能运化者,率皆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由此看来太极拳的练习不仅仅是苦练,最主要的是巧练,如果不讲方法,没有原则的练,就算再下苦功,只不过是在劳动而已。所以除了平时多下苦功夫外,还须要有老师经常指点,直到懂劲后手脚的虚实自然能分清楚,上下也能相随,才渐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懂劲功夫。

太极拳手与足的虚实划分最费功夫,但在医疗健身和技击上也最有作用,这是指步法做到连随的核心。如右手下沉为即时,则右足必须为虚,等到右手转到上棚为虚时,则右足就随著上面的动作转为实。这样才是上下相随地分清虚实。太极拳《打手歌》诀曰:“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其上下相随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在练拳时要充分检查每一个动作是否达到了这种上下相随的要求。以练一趟架子来说,拳中的姿势是多种多样的,姿势的变换又是那样的频繁,要做到上下相随就必须要下一番功夫才行。

总之,要做到一手一足分清虚实,则重心位置不可超出两腿间三分之一的范围,使左右腿均有著落,内劲才可得到中正,内劲中正了,才能支撑八面。把这种虚实归纳到地面上的足部的落点上来说,是虚中有实和实中有虚,只有具备了这种上下相随的虚实,步法才能轻灵不滞,进退自如,才可以连随于人而不致发生“丢顶”的病象。同时在熟练后推手时,只要注意与对方接触的一只手,则其他一手两足均可以由此养成上下相随的习惯,而不必再分心就能达到自动配合的随动效果。

轻沉与虚实

太极拳是以分清虚实和由重心偏移而产生的偏心力距作为动力源泉的,这是最省力的用力方法,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可使人历久不疲。练太极拳只要挪动一下重心,就可以动作起来,这种以虚实转换来锻炼的程式,首先是双脚的虚实,其次是双手的虚实,最后是一手一足的虚实。

练拳时双手为了能够弧形走圈,必须忽虚忽实地不断变换,从而促使双足必须随著手的虚实而调整虚实。同样,双足在进退时都是虚迈而出,迈到其点再落实而变为实。这是太极拳基本的步法要求。因此,手就要随著足的虚实而变换虚实。这些都属于上随下和的上下相随的要求。练太极拳必须遵循这个要求,并养成这种习惯。一旦用功之久则推手时自然能产生自动的“连”,人走时又可自然地产生自动的“随”,再也用不著多费心意来指挥动作了。

要划分虚实,粗看起来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细致和多式多样的练习过程。因此,为了更好地掌握腰转虚实地原则,就应该进一步了解轻重沉浮四者与虚实的关系。拳论说:“若不穷研轻重沉浮之手,有掘井徒劳不及泉之叹”。

为了能细致地掌握虚实,应该在各个拳式中细心捉摸,找出缺点,一一纠正,下面列出六个要点,这是掌握虚实的关键,掌握了这六个要点,基本上就可以做到虚实无病的功手了。

一、要“半”不要“偏”:所谓“半”是指人身重心的偏心距未超出两腿间距的三分之一的范围而言的,这是一种位于方圆圈内的重心,是正确划分虚实的标准。所谓“偏”是指人体重心的偏心距已超出了上述范围,致使偏心出了方圆圈,是虚实分得太过的缘故。所以“半”就是有著落,不为病。“偏”则已无著落,是病。因此分虚实时要“半”不要“偏”。

二、要“沉”不要“重”:所谓“重”是过于填实而产生滞的现象。“沉”是指虽为下沉,但仍能“自尔腾虚”,也就是说,“沉”是在上下相随之中产生的,如足下沉为实,而手上棚为虚,就可使实中有虚。因此“沉”不为病“重”为病。所以说分清虚实,要“沉”不要“重”。

三、要“轻”不要“浮”:“轻”是在方圆之内使动作表现出轻而有著落。而“浮”是出了方圆圈使足跟浮起漂渺无著落,也就是虚得太过,因此“浮”是一种病象。所以,分清虚实时,要“轻”不要“浮”。

四、三个无病的虚实;练拳时应该做到“双轻”、“双沉”和“半轻半重”三个无病的虚实。在这三个虚实中,又以“双轻”、“双沉”功夫比较细致难做,做不好就有流入“双浮”和“双重”的可能。这是要充分加以注意的。特别是“双轻”、“双沉”的功手和“双浮”、“双重”的病手,在手足转移中仅有毫厘之差,因此,要特别注意防止这种“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可能发生。

五、隅手是补救偏重、偏浮的重要措施:在个人单独练习时,是可以做到变换虚实而不出隅的要求的。也就是不致出方圆而发生偏重、偏浮的虚实。但是与人推手时,已关系到双方的事情,决不能凭主观愿望片面的想不出隅就可以不出隅。如果对方用采、列的隅手来硬拿、硬击,则自己有时也难免要出隅。因此,就不得不用隅手来补救,这种出隅的虚实,使之重新回复到方圆圈来,达到“半轻”、“半重”的虚实。

六、要做好虚实,就要正、隅并用,例如:在推手时,如果对方是一个大开大展的俯仰倾斜者,常想用出隅的手法来制人,那么这时如果不敢采用或不惯于采用隅手来对待他的隅手,而还想用四正来对待他的四隅,与之沾粘划圈的推动不已,这样的动作就违背了隅手对隅手的规定,会使自己不自觉的产生偏重、偏浮的虚实,可以说,这是惯于使用四正的一种缺点。所以拳论说:“采列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机”。这恰好说明了隅手的重要性。若忘却隅手的掌握,就会使虚实的偏重、偏浮得不到纠正,并且还会使自己进一步出隅,这是自己习惯于四正,忘却四隅成为“一条腿”而产生的缺点。

总之,太极拳主要体现的是虚实,而虚实转换在腰,也就是通过转腰来变换虚实,转换重心,不是不转腰的平移重心。“转”与“移”要分清,此处是关键,不转腰就不能虚实转换,不转腰就不能上下相随,不转腰就不能周身缠丝,不转腰就不能劲由内换;在推手较技时,就无法引进落空,也无法转进如风,也无法沾粘连随,亦无法舍己从人,必然处处被动,时时受制于人。所以,以腰为轴,转换虚实是太极拳的又一法则。

第五特点节节贯串,内外合一

太极拳是全身心的整体运动,讲究意气神形的高度统一,要求四肢百骸协调一致地服从大脑的指挥,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使内劲能由腿而腰而背而肩而手完整一气地节节贯串畅通。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习拳练功时做到“节节贯串,内外合一”。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学习和研练才能达到。不可求速成,欲速则不达。

太极拳的动作要做到一动全动,那么在运动路线上就不能单纯地左右平旋,也不能专在上下,前后做弯曲动作,而必须将腰脊联合起来,使运动的路线形成一条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后的空间曲线,以建立节节贯串和一动全动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腰脊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无缺陷,贯串如九曲圆珠,这样功夫才能练达周身一家的地步。

为了明确节节贯串的实质,试举下半身为例加以说明:当劲起于脚跟,通过踝关节,环绕著小腿上升到膝关节,再由膝关节旋转上升,环绕大腿到胯关节,能够做到没有丝毫间断,是谓下半身的关节贯串。所谓贯串,不仅在关节上动,而且应使整个腿环绕上升而动。若不经过大小腿而单由踝关节、膝关节和胯关节动,则属于一节飞跃到另一节的动。这样就是“零断劲”。只有经过大小腿而上升的劲,才是真正的“贯串劲”。明确了贯串劲,就找到了著力点。若是使腿前弓后塌而没有左右旋转,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关节与肌肉贯串起来,这时就只能表现出关节的一收一放,与肌肉的放长无直接关系。手臂若是直伸直缩,情况也是如此。因此,这种贯串的要求除运用缠丝式的上升外是无法达到的。

以腰为主宰的一动全动

太极拳动作,首先要求身体各个关节能先后贯串地运动起来,这样既能起到按摩内脏的作用,外部又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为了做到全身关节依次运动,就必须从身上找出它的中心环节,并用它来领导各个关节依次运动,这样周身才会轻松灵活。如果用脑力来照顾各个关节依次俱动,就会造成顾此失彼,不但不能达到贯串全动的目的,并且会失去动中求静的要求。

我们知道,腰居于人身中部,具有中轴的作用,它上与两臂相系,下与双胯相随,以腰为轴的运动就可达到节节贯串的要求。要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节节贯串,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内外合一和上下相随。

上与两臂相系其内涵是一开全开,一合全合,开中要有合劲,合中要有开劲,肩与肩、肘与肘、手与手之间似有一线相牵、相系,对称相连。手臂向外开时,内中要有合意,手臂虽开而意气不断;手臂合时,内有撑劲,此为合中有开。

下与双胯相随,此即上虚时,下必实,上即时下必虚。然而虚中又有实,实中又有虚。例如:单鞭一式,左手上棚为虚,而手下的左脚为实。手虽下棚而掌根下沉,此是虚中有实,无实则浮,而手下之脚为实,但著力点在前脚掌,脚根微虚,此即实中有虚,不虚则为重。重则不灵活,没有变化。所以,这也是太极拳划分虚实的基本法则,一旦能很好的掌握虚实,节节贯串自然就不难掌握了。

要使上下能相随,就必须要做到内外合一。内外合一即自顶而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意气神形合一。内外合一首先要做到外三合与内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内外三合又称六合,而又要内与外合,内合即:心与目合,脾与肉合,肾与骨合,肝与筋合。外合即: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此即内外相合。只有使五官百骸五脏六腑,筋骨皮肉,全体四肢心神意气相合为一,才能使整个运动始终上下相随,也才有太极内劲的完整一气,达到一动全动的周身一家,乃至混元一体。

总之,周身一家就是在上下相随、内外合一的基础上,使人身上、中、下三节连成一体,意气神形融于一处,在心意的指导下,使内气在体内上下贯通,一气流转,缠绕运行,入于骨髓,出于骨缝,充于肌肤,达于四梢,经丹窍、贯经穴、循经络,通便全身。

节节贯串的掌握

太极拳虽然要求节节贯串,一动全动,但动作的动度是大小不一的,人的日常动作对关节的影响也不平均。全身九个大关节中,转动最大而且多的是腕关节。转动最小且少的是脊柱。太极拳节节贯串的要求却与此相反,要求腕关节要动的少些,而脊柱却要求放长并动得大些,亦即一直一弯的动度要做得大些。腕关节的动度减小了,就使人不得不扩大身法来帮助达到节节贯串的要求,不得不以腰脊作主宰,否则就无法婉转自如地转过来。如果腕关节的动度不减小,则手腕一转,一个动作可以与腰脊无关地轻易转过去,一滑而过的动作腰当然就动得小了。所以太极拳名家们常常说:“功夫要练在身上,不要练在手上”。

在运劲时,必须由腰脊作发动机,以腰机为中心,这样才可以练好节节贯串的功夫。而为了做到主宰于腰脊,不顾此失彼和不分散思想,则只有在动分静合中发动动作,才可以自然地把劲运到腰脊上去。所以练拳架时,务须养成这种动作的习惯,这样才可使动作时不分散心思,不但可以做到腰脊带头,而且还可以做到动中得静。“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就是来说明离心力的“动分”和向心力的“静合”的。虽然由于离心力使两膊同时螺旋地分开,但因为两臂相系,在开中还寓有合的内劲,这是属于全身的开中寓合。其次,由于不是直开直收,使手臂也就具有螺旋式的开,这是肘合腕开和腕合肘开的开中寓合和合中寓开。前者是全身的开合相寓,后者是手臂的开合相寓,这种全身与手臂的开中寓合和合中寓开,乃是“太极”图(阴阳)的具体表现。练成这种功夫,才能纵横前后,左右逢源,触之则旋转自如,变化无穷,为内外俱练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是解除技击上“顶偏丢抗”四种毛病的基础。

陈家沟太极拳有两路,第一路以练习柔和和运劲为主,在运动过程中同时产生了化劲,先化后发,这是运动发展的规律,而现代以保健为目的的简化太极拳几乎全是运动,对于发劲大都删去不用,但陈家沟太极拳是运发并用的拳,因此才构成了八门五步(八门是指八种劲别,即:棚、捋、挤、按、采、列、肘、靠;五步是指五种步法,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所谓发劲是指在沉肩坠肘之下将各种曲蓄有余的内劲引导著由脊背传递到手臂上再发出去的意思。所以拳谱中规定:“劲由脊发”,即由脊脱扣而出,只有这种发劲才是中正劲,这一点在陈家沟太极拳二路里的体现最为明显,它是由全身汇合了各个关节以腰为轴而发出的。所以节节贯串的原则不论是运劲、发劲和放劲,均须贯彻,因为节节贯串的运动正是节节贯串的发劲的基础,年老体弱者可将发劲改为放劲,以降低发劲的刚度来适合锻炼的要求。

由此可见节节贯串,腰转虚实的运动不仅可以为周身一家的功夫打下基础,并且可为节节贯串的发劲提供条件。节节贯串的发劲是为了加强蓄劲,将劲集中于脊背,然后发出去,同时反过来又促进了运劲,所以它们两者相互为用,又互相增长,因此,对保健和技击都有著良好的作用。

第六特点快慢相间,松沉柔顺

在初练太极拳套路时,动作应该越慢越好,动作放慢了,才有机会调整身法手法和步法的不足,也能检查出不顺遂的地方。但是,慢不可慢到象想心思一样,如果慢到表情痴呆,动作就会散涣。所以慢不散,快不乱是太极拳快慢的限度。随著太极拳动作熟练程度的提高,可渐渐加快,缩短练一趟拳架所需的时间。但由慢转快同样有一个限度,虽然动作加快,但仍能沉着地表现出劲别来,并不发生浮飘与错乱现象。这是指练习一趟架子所需的长短而言的。在这种能慢能快的总前提下,将这种快慢的对立面统一于每个拳式中,即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就逐渐加快,运到落点时最快,以后复转慢,如此周而复始。所以,太极拳的每个拳式都要经过能快能慢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推手时达到“彼微动,已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并达到快慢相间的统一。

初学太极拳的阶段,万不可快,必须尽力求慢,越慢越好。因为慢可以细心揣摩姿势的正确性,对每一个动作的来龙去脉都有充分的时间加以审查,由粗到精。这样,姿势就易于纠正,并可在转关处检查出是否顺遂。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模仿,检查和纠正,就能达到姿势正确,动作自然顺遂。对于这个时期的慢还要有个条件,就是说要在提起精神和神不外散的前提下求慢。如果动作慢得神气上表现出迟纯和呆板,动作表现得滞重和不灵,就与太极拳意气运动的要求相反了。因此,慢必须是在神气鼓荡和意气灵换下求慢,这是太极拳对于慢的标准。以后随著熟练程度的提高,可渐渐加快速度,但快不可错乱,这是锻炼劲别的时期。最后,到功夫精进后,拳式可由开展发展为紧凑,使运动的线速度又逐渐变缓,而转关处的角速度却加快。这是太极拳先慢、后快,复缓的三层功夫,也是快慢发展的三个程式。

什么时候和什么条件下由慢转快最合适?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弄清由慢转快的两个标准。

一是动作沉着;二是能表现出劲别。

在全趟架子内,无论动作快或慢,都要能不改变运动的沉着性,象这样的快,才是正确的加快。如果动作显出飘浮、散乱,不能表现出沉着,则说明动作太快,应立刻放慢些。在这个标准的指导下,可以随著熟练程度的提高,逐步加快。

太极拳是由八门劲别和五种步法编排而成的,在运劲时应该充分体现出八劲之一(如四正的棚、捋、挤、按或四隅的采、列、肘、靠)。若动作太快时,一转就会滑过去,就不容易表现出太极拳要求的劲别。因此,如感到自己很难再表现出劲别,就说明动作已加得太快,应调节运动速度,这也是由慢转快的标准之一。

上述两点,乃是由慢转快的两个标准,有了这两个标准,就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掌握由慢转快的时间和条件,使运动的速度恰到好处地由慢转变为快。所谓快,不是将太极拳全部动作均改为快动作,而是在每一个拳式的开合中,转关折迭处都要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地表现出留恋缱绻和绵软的慢动作来。因此,快,仅是圆转向方的过程中表现出来。这种加速运动是八门劲别产生的基础,若没有这种角加速力,就无法表现出四正和四隅的劲别,也无法适应“动急则急应”的要求。太极拳的发劲,就是利用这种加速过程而实现的,在开中寓合和内劲曲蓄条件下,当达到目的物附近时,突然如弓弦脱扣似地一振而发,把内劲在短距离内发出去。武术家把这称做“寸劲”。

根据上述理论可以知道,凡是单独的慢动作或是单独的快动作都是不合太极阴阳相济的要求的。其次对人的注意力的稳定性来说,无论从心理、生理基础上可以看出要使注意力作长期的同等强度的注意而不破坏其稳定性是不可能的。要使注意力稳定和神意不涣散,就必须使注意力的强度有高有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它要求把意识贯注于动作之中,为了不使神意涣散,则动作就要快慢相间,这样才能配合意气的起伏特性,促使注意力得到稳定和神气鼓荡。其实,动作的快慢相间也是人类的一种天然本能,它既是保健所必须,也是技击所不可缺少的。因此,以一个拳式而言,要求达到快慢相间。然而从一趟架子来说,这种每个拳式的快慢相间,还要求具有均匀的变化幅度。这也就是说从运动开始到结束,需要慢时都是同样的慢,需要快时都是同样的快,用太极拳术语来说,就是要做到“匀清”。如果动作上能达到这个要求,则他的呼吸就必定的能调节得很“匀清”,不会有渐趋急促的现象。这种使动作与呼吸两者均达到“匀清”的功夫,是太极拳修养有素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久练得来的真功夫。因此,开始由慢转快时,切不可怕呼吸急促而不敢行加快的动作,如果那样就是因噎废食。总之,太极拳要如长江大河的波浪一样,既滔滔不绝又“匀清”地起伏,既有宽阔时的悠闲,又有狭隘的紧凑。

太极拳虽然是由八门劲别和五种步法组成的,但初学时,为了化去身肢原有僵硬的拙力,暂时可不必表现出劲别,可只圆不方,通过一般时期的摧僵求柔,使全身内外、四肢百骸、筋骨皮肉尽可能地放松,就自然能产生出由身肢放长的弹性劲来。

练习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尤其忌用拙力,通过长年累月的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锻炼,逐渐达到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虚至虚灵的高极境界。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因接触重物而养成了使力的习惯,从而造成肌肉紧张,关节僵硬,筋韧不活,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拙力和僵劲,这些反映到初学太极拳者身上,就会感到这儿不顺,那儿不活,周身难以协调。因此,“用意不用力”的要求与本身的“拙力僵劲”形成了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就成了初学太极拳者的首要问题。

练习太极拳一般来说有三个阶段,即柔顺阶段,沉着阶段和虚灵阶段。以太极拳的刚柔来说,就是积柔成刚,刚柔无迹,虚至虚灵。虽有三个阶段,而又密不可分,待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升华。而在柔顺阶段首先要解决的矛盾就是在取掉拙力僵劲的同时培养和建立柔顺之劲。应从“松沉”入手来解决这一矛盾。如果初学者一上来就求劲,则不仅不能去掉拙力僵劲,而且会更拘谨、更紧张。若专求劲,还容易导致神意涣散,气势散漫而偏呆。而由松入手,不仅可以松化掉拙力僵劲,而且会松中有沉,益于柔顺的培养,又易渐入沉着。

松沉就是在放松之中有沉坠的意思。首先要求全身骨节依次松开,使全身内外,四肢百骸、筋骨皮肉尽可能地放松。松开就是身肢放长,伸筋拔骨、肌健拉长、筋肉离骨,骨节张开,使经脉舒顺通畅,丝毫无滞。譬如地下之沟渠,不塞而水行,输送之管道,不堵而流通,人体之经络,不闭而气行。如何才能做到放松呢?全在于心,心想放松,则全身内外无不放松,心想松开,则筋骨皮肉,各个关节无不松开。其诀窍在意气贯注经穴。经络犹如山谷中之通道,山川间之河流,经穴则犹如城镇和村寨,依靠通道和河流相互通达,经穴是内气流行最活跃、最敏感之处。位于骨节之处的经穴叫节窍,是内气入于骨髓的窍门。意气贯注经穴就是意想各节的节窍,例如,意想肩的节窍(肩井穴)放松松开,久之,肩关节自然就会放松松开;意想肘的节窍(曲池穴)放松松开,久之,肘关节自然就会放松松开;意想胯的节窍放松松开,久之,则胯关节自然就能放松松开;意想胸的节窍放松松开,久之,则胸气自然下降、胸节自然松开,等等。以此类推,以意想窍,循窍而行,日日贯注,昼夜贯输,则筋肉自然离骨,骨节自然开张,达到放松松开的效果。又由于“意为气头,气随意行”的作用,所以在意想节窍放松松开的同时,内气由节窍入于骨髓之中,节节贯注,而又出于骨缝,充于肌肤,通于经络达于四梢,则放松之中有沉着,久之便能达到松沉的效果。另外,周身内外上下除顶劲虚领,舌舐上腭和会阴上提外,其余各部位都要有向下放松沉坠之意,如沉肩坠肘,虚心实腹,塌腰敛臀,坐胯屈膝,气沉丹田,上虚下实等等。不论是站桩、练拳,还是在推手时,都要有松沉之意。例如,两手领臂向上松棚虚领时,手臂各节既要放松松开,手臂之阴面又要在沉肩坠肘,腰劲下沉的同时,而有向下沉坠的意思。如此用功日久,不仅拙力僵劲自去,柔顺之劲亦会油然而生。柔顺,就是周身内外和顺柔韧的意思,并不是柔软。和者,内心中和之气;顺者,流畅通贯无滞无背之意;柔者,是相对刚而言,非软非硬,非轻非重,其质如水,故在五行中属水;韧者,软而有弹性。柔顺之劲即以内心中和之气,行如柔水,流畅通贯周身内外,盘绕回旋,缓缓流淌,无停无滞,无间无断,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练成太极柔韧之劲,柔中而有沉着,则外形似柔而内中有刚,功行日久,刚从柔中生出。所以,由松沉入手求柔顺是初习太极拳者去掉拙力僵劲,进入柔顺阶段,培养太极柔韧内劲的关键和方法。

第七特点 一松一紧,刚柔相济

太极者,刚柔兼至,浑于无迹,外形似柔而内则实刚。说柔有柔,要刚有刚,忽隐忽现,刚柔相济,此乃太极成功者之象。然未成功前如何积柔,如何成刚,则是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所关心的。

首先,于理要明白太极刚柔的内涵,其次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经过长时期的锻炼,逐步达到积柔成刚,乃至刚柔相济的阶段。

太极两仪,柔之与刚,何谓柔?道之八法是这样解释的:

柔者:顺也,弱也,克己,自屈,自退,无我,无妄,淳朴,老实也。

善用柔者,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不与世争。受尽无数艰难,经过百般苦楚。有打我者顺受,有骂我者笑迎,疾病不惧,事非不入,礼下于人,傲气俱除,时时省察己过,素味而行,处处检束自身,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一切人情世事付于不知,诸般邪思妄念扫去无迹,可曲可直,可圆可方,低头做事,不矜奇,不求异,不妄诞,不自恃。抱元守一,行动如处子,举动若死人,忘物忘形,似意冷心灰。

刚者:强也,健也,果断,壮盛,锐气,利器也。

善用刚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心不改,临难不屈。是刚不怕生死,不怕磨难,是刚整顿精神,勇猛前进,是刚废寝忘食,是非立断,是刚一心不二,经久不易,是刚和而不同,是刚群而不党,是刚内外如一,功夫不歇。

拳经云:“欲刚先柔,欲扬先抑”,就是说欲成刚,先求柔,刚从柔中生,积柔自成刚。此是太极自然回圈之理。而欲求柔,先必求松,由松沉入手,而得柔顺柔韧劲。“太和元气,浑然中伏”,充于肌肤、敛于骨髓。气若不能充于肌肤,敛于骨髓,则无柔顺可言,亦无沉着可言,刚始终难问津。如何使气充于肌肤、敛于骨髓?其窍诀就在“一松一紧”。所谓“一松一紧”乃精神意气的松紧之谓,非筋皮肉骨的松紧。心神意念一松则气敛骨髓。沉归丹田,心神意念一紧,则气出丹田,充于肌肤。一松一紧的方法,就是柔顺沉着济刚柔的方法,也就是拳经所说的“一气运驰张”、“摩荡柔与刚”的道理。

总之,气之驰张,神气鼓荡,折迭往返,蓄发相变,刚柔兼至,都离不开一松一紧,不论是归于丹田的合,还是充于肌肤的开,隐于内的心神虚静,或显于外的气势鼓荡,都是在一松一紧中完成。

一松一紧在习拳练功时的运用和体现是:开展时为紧,沉合时为松,运劲时为紧,定式时为松,逆缠相开时为紧,顺缠相合时为松,胸腹开为紧,胸腹合为松,发放为紧,收蓄为松,进为紧,引为松,上式与下式的转挽间有松,此圈与彼圈之间亦有松。在往返折迭处有松,转关运化之处亦有松。总之,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一起一落,一蓄一发都有松紧,处处皆有一松紧。开合递相承,松紧势相连,一气运驰张,太极理回圈。欲向何处寻刚柔,一松一紧运天机。

所以说,一松一紧是培养太极刚柔内劲的入门窍诀。

拳谱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运劲之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由此可以看出,太极拳的练习,首先要摧毁人们动作中原有的坚硬劲,使它化为柔软,这是化柔的时期。这个时期越长,则越可把僵硬摧毁得越彻底。此时的要点仍是不失绵软,在柔软之下,向著更有弹性的坚刚上迈进。这个刚不是因“运力”而产生的“生铁”的刚,而是由松开和放长而产生的弹性的刚。因为身肢放长,并不断螺旋式地绞来绞去,就可产生这种弹性。因此,又可名为“棚劲刚。”这种刚如手表的发条,有最柔软的弹性刚,也是质量最坚的刚。只有这种具有弹性的刚,才能达到“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的要求。这种刚柔的转换是由精神意气的隐显来掌握的。所谓“隐则柔”,“显则刚”,就是这个道理。功夫精进后,劲可内隐得极深,使外形显得极柔,使人感到好象又回复到柔上去了,其实内在的质量却更加坚刚了。

对太极拳刚柔的看法怎样才能算是正确,这是每一个练拳的人都想知道的问题。我们知道,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而陈家沟又地处黄河流域,而黄河流域的人习硬功拳的较多,由于传习的问题,在该地区流传的陈式太极拳也有向坚刚上发展的趋势。但陈氏家传者,却仍保持太极阴阳的原则,表现出刚柔相济的特色。但是,一般练习太极拳有一定的造诣者或稍偏于刚,也有少偏于柔者,都各按其所需而学其所爱。至于纯柔无刚或纯刚无柔的说法,则任何一种拳种都是没有的。即使是一般所称的硬功拳,内中亦仍有刚柔,何况太极拳是由阴阳相济中变化出的拳术。因此,所谓“柔功太极”或“刚功太极”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所以,要练好太极拳就必须能使阴阳相济,刚柔互补。一个人不论他是否练过武术或其他运动,但在日常生活中必定动手拿过东西,用过力气,这样就使每个人在动作中不免带有僵硬劲。若想练好太极拳,对这些原有的僵硬劲就必须以“百炼成钢”的劲头把它去掉,这是学习太极拳的初级要求。

在此时期,应力求柔软,必须在走架子的过程中把人们固有的僵硬劲化为柔软劲,并养成这种柔软的习惯。这是摧僵求柔的阶段。这一阶段应尽力求柔,在毫不用力的原则下慢慢地动作,这时越不用力,就越易使人发现动作中的缺点,也就能尽快的摧去周身的僵硬。

通过一段时间的摧僵,动作便由僵硬转化为柔顺,柔顺之久,即有沉劲出现,逐渐地,劲也就由柔转为刚。这一时期,首先必须明确刚是哪一种性质的刚和怎样才能运柔成刚。拳谱说:练拳要“有心求柔,无意成刚”,所以要求全身松开,达到不用拙力的要求。所谓“松”,是由放长身肢来产生,由松开的放长来使身肢产生弹性,弹性加强,则成为棚劲,棚劲正是太极拳要求的弹簧劲,这种弹簧劲的加强,就是太极拳所要求的刚劲。

明确了刚的性质,再谈怎样才能运柔成刚。刚劲的加强是靠内气的贯串而实现的,刚性质量的提高,则是由陈式太极拳所特有的缠丝劲绞来绞去以加强弹性的韧度而实现的。因此,运劲如缠丝和身肢放长便成为做到最柔而又最刚的关键。这就是拳经中所说的“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则得坚刚之于内”,“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太极拳就是这样由柔转变成坚刚的,也只有这种由柔软变成的坚刚,才可以达到忽柔忽刚,亦柔亦刚的刚柔相济境界。

然而,刚柔的变换是通过神气的隐与显表现出来的,神气的隐则体现出柔,神气的显,则体现出刚。在姿势上说,是通过开合,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劲到达落点时,则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劲势开合的配合,刚柔就得以充分地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劲到达尽头之点,乃是神显气聚之处,此时此处运用刚法,可谓恰到好处。除此以外在一切开合转换过程中,因都是神气鼓荡和圆活转换变化的过程,此时均宜用柔法。概括起来说,每个拳式动作都有开合,每个开合过程中都有运劲的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他都用柔劲,以做到刚柔相济,这就是运用刚柔相济的正确地点,是一项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练出内劲的基础。在《苌氏武技》中把刚柔转换归纳为五点:

一、若纯用刚法,则气铺全身,牵制不利,到达落点,必不能表现坚刚。

二、若纯用柔法,则气散不聚,没有归著,到达落点也不能表现坚刚。

三、应刚而用柔,则气应聚而不聚;应柔而用刚,则气应散而不散,皆不得刚柔相济的妙用。

四、善用刚柔者,到达落点时用刚,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这是表现刚点的正确形象。在一切运劲转换时用柔,如车轮旋转,滚走不停,这是表现柔点的正确形象。

五、若得刚柔相济的妙用,方能去掉气敛不实和濡滞不利的缺点。

所以,在初学走架子时,主要是学习各种姿势。通过学习这些不同的姿势,先化去身上原有的僵硬劲,这种僵硬是人人都有的。在这一阶段应不遗余力地尽量求柔软,这对先前学过硬功拳而后转学太极拳的人来说,则更加显得重要。通过这样很柔很慢地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周身的僵硬劲基本去掉,达到绵软的程度,且已养成这种习惯,就可以转入下一步的练习。这时,首先在心意上应有全身处处放长的意念,并在姿势动作中按照拳论规定,大力进行放长的专门练习,借使心意与身肢在紧密配合下专习全身的放长,以求得弹性刚。

初练拳时,对各种放长的规定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等,只用意念就可以了。到此阶段,用刚应在用意和身肢放长上共同进行,因此时已不致因放长再染成相反的鼓劲病象了。在全身放长达到要求后,就可以在各个开合的落点结合著神气外显形成方点,表现出四正和四隅的劲别来。这就是太极拳“方圆相生”的练习。在方点要表现出极其坚刚的刚,而刚过后,则要求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极其柔软的行气,整趟架子应在这样的刚柔相济的情况下进行。因此,练拳时应记住“柔行气,刚落点”的六字要领。刚柔的运用,必须结合著心意,神气和呼吸的运用,也就是在“意气奋发”的基础上,配合屈体沉气来使身肢贯串放长,藉以加强弹性。成为弹性刚。在意静气敛的基础上,来使肢体肌肉连带松开,从而形成活泼无滞的柔软,由柔软而得变化无穷,这两者在生理上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总之,太极拳的刚不是硬,太极拳的柔也不是软,因硬与软皆无弹性,刚柔是具备弹性的。因此,在一趟拳架的练习中,神气应在心意的指挥下不断的在忽隐忽显和鼓荡,这样肌肉才能不断地变换刚柔,这是掌握和练习刚柔的一条要道。

第八特点中正不偏,相连不断

太极之道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无论于内于外,于神于形,于体于用,凡一阴一阳都要择中而行,一开一合都要择中而运,一收一放都要由中而发,一虚一实都要居中而换,一动一静都要从中而变。总之,都要以中和之道而行之,使全身上下中气贯通,周身内外一气流行,做到无所偏倚,无过而无不及就不犯丢、偏、顶、抗的毛病,中气贯足,则物来无不顺应。

“打拳原是备身法”,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才能做到“中正”,中正在身法上的体现就是立身中正,无所偏倚。自顶而足,上下一线,周身内外,左右平准,其中以躯体的中正为主。四肢的中正虽为辅而又左右著躯体的中正,因此,中正是全身的中正。打拳应明三节,齐四梢,备五弓。明三节则运动自如,能分清主辅,身法上自得中正。齐四梢则内气流转,功力加强,备五弓则棚劲圆满,弹性劲足。

要达到全身贯串,五弓齐备的身法要求,首先应先做到:

一、头正项竖,顶劲虚悬

头为六阳之首,一身为主,头正则身躯自然中正端凝;项竖则脑后二大筋自然竖直,脑后二大筋间乃佐中气上下流通之路;顶劲虚领则全身精神自然领起,中气贯注神贯顶。虚悬者,虚虚领起,如悬,挂在空中一样,不可顶过,过则根浮,但领不起则倒塌。

二、胸空腹实气沉丹田

心要虚静,胸要松空,心虚则胸空,胸空则胸气下降。左右两肋下沉,腹部自然充实,气下沉于丹田,则上虚下实,上体松活圆转,下体固若磐石,而又平心静气,使浊气自然下降至足底,清气自然上升至顶心,清升浊降,阴阳分清。

三、塌腰敛臀,脊柱竖直

腰为上下体之枢纽,腰劲下不去,气不能归于丹田,气不归到丹田,则中极、会阴失于轻浮,因而胸中横气填塞饱满,即背后陶道、身柱、灵台左右,横气亦皆填塞饱满,而前后胥滞涩矣。盖不向前合,失之一仰,向前合则裆劲轻浮,足底不稳,上体亦不空灵。所以,腰要松,又要虚,腰能松虚而后能塌;塌腰又须敛臀,臀部不收敛便不能塌腰。敛臀勿忘提会阴,会阴上提则气不下漏。塌腰敛臀则腰劲下贯,上体虚,中部活,下体沉稳。全体之劲能合于丹田。敛臀则骶骨有力,尾闾中正,再配合虚领顶劲,则脊柱自然竖直对准,后腰命门处自然开张,中气贯于脊中,上自百会,下达会阴,如一线穿成,则身弓备也。

四、沉肩坠肘,劲贯肩背

两臂能否圆转全在两肩,肩为臂之枢纽,两肩不能松开,则转关不灵,两肩应放松下垂,功久骨缝自开,两臂应如在肩上挂著一样,肩及自然能松开。中气贯注于两肩骨缝之中,则肩自沉,气由两肩骨缝而行于两肱之中,则两臂能沉着虚灵,肩背之劲也自然贯足。沉肩又必须坠肘,肘不下坠则肩不得沉,气及上浮而不得力。周身之劲合不住,且影响躯体之中正。所以,坠肘有助于沉肩,肩、肘、手三节能节节贯通,达于指梢则臂弓备也。总而言之,无论两臂两手如何运转,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都须沉肩坠肘。

五、坐胯屈膝,垂直相对

两腿的枢纽在两胯,两胯在太极拳运动中十分重要。腰劲能否下贯,周身能否相合,上下能否相随,中气能否贯通,虚实能否灵活转换,一身能否中正,左右能否平准皆在两胯。胯和腰是相关联的,言胯必及腰,言腰必及胯,所以称之为“腰胯”。首先两胯要松开,胯能松开则裆能开圆,拳论所讲开胯圆裆即是此意。两胯松开并非岔开,如两胯骨缝不松开,则虽两腿岔开裆仍不会圆,圆裆消息在外肾阴囊两旁,裆圆则回转皆灵,上下亦能合住劲,又要松胯下坐,能坐胯则足能平实踏地,沉气直达足底,自然稳重如山。若足不能平实踏地,则须从胯中调整。要点在于落胯,坐胯为实,胯为虚,能坐能落,有实有虚,有虚实自能轻灵,一身重心首系于此,而后大于足底。屈膝全在坐胯,胯能坐便自然能屈膝,切不可只屈膝,不坐胯。屈膝的程度应由坐胯的程度来定,总须垂直相对,留有伸屈变化的余地而转动皆活。屈膝不可过,裆部、臀部低于膝部是为过。膝尖超出足尖亦谓之过,过则有失中正,易受制于人;过则转关不灵,无所适从;过则膝部受损,久之则成伤;过则气憋不通,难贯足底;过则劲路隔断,不能完整一气。

中正不偏实非言形,是神气自然得之于中,中气贯于心肾之中,通于脊骨之中,行于四肢骨髓之中,心神中正,则形体自然不偏不倚,运动自然无过无不及。正时亦正,斜 时亦正。正中不偏全在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上下一气贯通,内以一气流转,自然中正不偏,习拳练功,皆以此为准则,不论站桩、练拳、推手都要做到中正不偏,也才能达到相连不断。

太极拳必须在中正不偏的基础上,如长江大河,滔滔不断,一气呵成。要做到走架的相连不断,在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迭;在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进转换,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动作要用意不用力,借使收放统一的身法如同长江水流,滔滔不绝,中间无卸劲的余地,亦无意驰的时候,这样就自然可以达到一气呵成的要求。

相连不断就是从一趟架子的第一个动作开始,一直到一趟拳架练完为止,中间没有卸劲的地方和断劲的时候,也没有神气呆滞别有所思的情况发生,更没有松口气离开用意的表现,而是做到自始至终相连不断,波浪式地滔滔起伏不已,把一趟拳架一气呵成。但是,要将这种复杂多变的运动做得自始至终相连不断,从大的方面来说,首先要从手法和步法上下手。也就是说,凡是在手法上遇到一往一复的动作,在往复之间要运用折迭弥补其间,使前后两个动作能呈曲线缓和地联接起来,这种折迭的做法是在运劲到尽头,要做到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起先落和欲正先斜地折迭。这样上一式和下一式动作的劲就很自然且呈曲线缓和地联接上了。这样做,不但前一拳式和后一拳式的劲接上了,并使下一式由于前一拳式的加速关系,使它更加沉着和加强了,这正如用毛笔写大字的回锋笔法一样。因此,太极拳运动除了一个动作在一个圈内可以做完外,如果动作中有一往一复,就必须加以折迭,才可使上一动作的劲毫无间断地贯串到下一动作中去,这是在手法上因有折迭而达到相连不断的方法。在步法上凡遇到动步进退时,在它们之间用一个“转换”来弥补其间,使前后的步法也能呈曲线缓和地联接起来。这种转换的做法是,迈步向前或是向后均不可直线地直进直退,而必须在前一步到后一步之间嵌进一个转换。这种转换就是太极五步中的顾盼二步。有了顾盼二步的转换步法,不但可以使腿步的劲强有力地联接起来,并且可使腿部不离开缠丝,能与两臂的缠丝上下一致地联合起来,起到劲起于脚跟,形于手指的贯串作用。

太极拳整个套路内是不断有往复的,因此,也是不断有折迭的。有了折迭嵌进动作中,练起拳来就显得有一种留恋,缱绻的感觉,产生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神态,并表现出波浪滔滔的起伏状,好似一浪接著一浪似的动荡不已。

太极拳一趟架子内是不断有进退的,也是不断有转换的。有了转换嵌进在进退之间,就使进退不再是直进直退,而是可以显出婉转的回旋和生生不已的相连不断。

拳论说:“卷放得其时中,文体之本,蓄发适当其可,武事之根”。又说:“呼为开为发,吸为合为蓄,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擎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这是说功夫到达高深时可以不再运用大开大合姿势来进行蓄发,而仅运用肌肉皮肤的胀缩即可进行擎放。用太极拳术语来说,这就是“寸劲”的功用。功夫到此,就可以不必顾虑有断劲的发生,动作上也能达到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因为,此时已达到方圆相生的高级境界了。

以上所谈只是太极拳入门时必须注意的一部分,太极和释学中“禅”意一样,都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究其太极拳之体用,亦不外技击、健身和寻理趣而已。对于初学者在理论上是难以理解,但实际练习还是容易接受,可是一旦进入正轨,就又变成容易理解而难以接受了。

总之,太极拳是以独特的训练方式求得“混元劲”为始终,从站桩,走架到推手都未离开过此劲的练习,但太极拳之“非常”的劲都出自“平常”的练习当中,然而方法正确与否就又另当别论了。但由于各种原因,有相当多的爱好者还是未能理解太极拳之涵意,不是追求片面的“力”,就是日复僵化的“顶”,与太极拳之“正轨”相去甚远。

拳术中的“劲”到底是什么,练拳的人都能一口气讲出许多来,但过后一经分析,实际也就是一种力,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力”,在运动中每个动作须要多少种力来完成是无法讲清楚的。

太极拳的“劲”是由点、线、圈、面、立体的训练过程产生的,练拳要轻灵圆活,推手要舒适得力。就推手而言,以打、发、制为技击的追求步骤,任何拳术都以打为最基本的技法,但若非真实练习,亦不易得。发人较打人又进一层,其难点在于力的作用时间延长;制人较发人又进一层,其难度在于控制对方的能力,此决非身高力大者所能也。发人与制人功夫,必须练习推手方能凑效,为不使无辜伤害对方,练习时又是以制人到发人再打的次序来练习。

练习推手的运劲要做到:轻似鸿毛飘逸,重如山岳不移,静似处女绣楼坐,动似伏豹腾空跃。慢如抽丝,动似脱兔,柔如水银落地,发要无坚不摧。

总之,太极功夫变化无穷,不论从哪里下手都有所得,如是寻理趣,健身体,每日练一二趟及可;若是要找技击,讲实战,实非易事,非得有明师指点,又能下大功夫苦练者,方可言此径。

推荐第6篇:做事情的三种境界

做事情的三种境界

做事情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用手做事情;第二境界:用脑做事情;第三境界:用心做事情。做事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做事情的境界。

做事情的第一境界:用手做事情。

用手做事情是指:按规矩做事,按要求做事,按程序做事,只要按部就班,没偏差地执行就好。只有简单的目的:把事情做完,不考虑做事的效果如何;不考虑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即不考虑工作效率、工作效益问题。做事过程中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状态,因循守旧,依样画葫芦,机械式地工作;做事结果只求把事情做完而不论做事的快慢、对错、好坏。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地踏步,没有进步可言,所谓“不进则退”,不进步就是落后,最终会被时代所淘汰。这样的人生,注定只能平平淡淡,难成大事。

做事情的第二境界:用脑做事情。

一个人做事情能够用脑想问题、做事情,相对于用手做事情而言算是前进了一大步。用脑做事情能够事前先分析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法?如何做得更快?做事过程中,不但要懂得怎样做,还要想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所谓“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样不但能把事情做完,而且能把事情做对。做事的过程中善于用脑思考问题,分析原因,并善于总结处理事情的经验,进而改善做事的方法,提高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做得对、做得快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事情的第三境界:用心做事情。

人品比产品更重要,专心比专业更重要。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用心做事情是做事情的最高境界。用心做事讲的是一种:认真做事的态度,工作能积极主动,把工作的过程当成一种享受。用心做事情,才能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用心做事情,追求的不仅是把事情做完,而且要把事情做对,最为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好。也就是说:用心做事情不但讲究工作效率,更是注重工作效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唯有用心做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在做事情的过程中,真正用心去做,你才会用心去想,不断改进做事的方法,选择最优方案,达到最理想的效果;用心做事情,才能使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都能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永不退缩,努力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用心做事情,我们才能如古人所言:“吾日三省吾身”,每天不断的检讨自己:哪些做的还不够?哪些做的还不好?哪些做得还不到位?那些想得不够全面?哪方面需要改善?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每天才能有所进步,进而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用心做事情,我们才能对自己负责,对领导负责,对企业负责。只要用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很多事情做不成,并不是事情难做,而在于我们认不认真去做,努不努力去做,用不用心去做。有道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总而言之,用心做事情要做到:对待企业要有忠心;对待工作要有热心、恒心、专心;对待同事要有爱心。只要我们都用心做事情,企业方可持续、和谐、快速发展。

推荐第7篇:党员干部要有三种境界

党员干部要有三种境界

***曾在中央党校专题研讨班上,用三句诗词寓意治学应有“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种境界”最早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提出,并被认为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境界”。在我看来,这“三种境界”,亦寓意着勇敢追求的坚守初心,不懈奋斗的笃行初心和知行合一的成就初心,是我们青年党员干部应秉持的人生态度。

境界一:要坚守初心。1921年,举国的迷茫成了铐在中华民族身上的枷锁。正是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13名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中共一大代表,从嘉兴南湖的一艘小红船出发,劈波斩浪、一往无前,带领我们“望尽天涯之路”,才换来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共产党人的道路选对了,带领人民从黑暗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个人的理想信念坚定了,我们逐梦路上才有“助推剂”,人生旅途才有“压舱石”。因此,我们党员干部在人生旅途中,必须扣好“初心扣”,然后带着执着的追求,耐住清贫和寂寞,风雨兼程、漫漫求索,人生路才能行稳致远。

境界二:要笃行初心。这是一种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的奋斗之路。这里不仅有躯体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甚至可以“不悔”到“牺牲其一生之福祉”。正如“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杨汉军所说:“一定要问我喜欢什么,我就是喜欢干事的人。”“当我们回首往事,最令人欣慰的不是当年有多大权力、多么威风,而是为党和人民做了多少贡献,干了几件实事好事。”其实像杨汉军同志一样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共产党员数不胜数,黄大年、廖俊波……我们青年党员干部要做的并不是让这些模范人物停留在脑海、停留在媒体宣传报道中,而是应该将他们的精神永远铭记在心并付诸于实践。因为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可能“衣带渐宽”、可能“消得憔悴”。但就算如此,我们也依然要用杨汉军同志他们这种“不悔”、这种“无畏”来激励我们坚持不懈的奋斗。否则,我们理想中的“她”,永远都只是“空中楼阁”,永远都只留在空想之中。

境界三:终成就初心,在“众里寻他千百度”中感悟真谛千百次寻“她”不见,我初衷不变,突然在不经意回首间,却发现心中的“她”早已在那灯火寥落的深处静静等待着我。知行合一、功到事成,我们那些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的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在大学期间,我有幸聆听白绍良教授讲课,他1960年在德国硕士毕业后毅然归国,一直任教于原重庆建筑大学和现重庆大学,直至76岁高龄仍活跃在讲台,只因想为国家再多培养一些人才。在国土房管局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期间,我听闻了庞一举、亲历了梁铭均等普通党员作为地灾监测员,凭借着简陋的手摇报警器、手电筒、雨衣、铜锣,千百次预灾难于萌芽,救群众于危急,实现了18年全区地质灾害零伤亡的壮举。现在,我身边也有这样一群再普通不过的青年党员干部,他们写材料,句句较真;重服务,一丝不苟;他们总是紧张和忙碌,却又甘守平淡和清苦;他们知行合一,用忠诚干净担当努力诠释着“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人生真谛。***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广大青年党员干部,只有将青春梦想、青春奋斗、青春力量,汇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学习、去实践、去建功立业,才能在这个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新时代,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春风十里,不如坚持“追求”、书写“奋斗”的你。待当“蓦然回首”,那个“她”、那份初心,或许早已在“灯火阑珊处”静候多时。

推荐第8篇:治学的三种境界

治学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推荐第9篇:历史教学中“悟”的三种境界

历史教学中“悟”的三种境界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死了也值得了。又有孔子十五立志之说,还有周处先是乡邻三害之一,后成为著名官员的真实故事。这些都是醒悟的例证。人醒悟后,主动追求,积极行动,认真读书,就比较能领悟了。悟得多了,深了,就能悟出许多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那就算神悟了。历史教学中,悟的境界是由低到高、层层推进的,若能把握好这三种境界,层层深入地用到历史教学中,那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因此,笔者权作粗浅之说,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先说说醒悟。醒悟是指人的认识由模糊而清晰,由错误到正确。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人醒悟得早,有人醒悟得迟,而有的人究其一生也没能醒悟。即便是能醒悟的人,开初也是昏昏沉沉、漫无目的的,只知道疲于应付,老师安排什么就干什么,很少有自己的主见。上了中学后,这种现象更加普遍,老师一提问,同学哑口无言,故作沉思或畏惧状。这样,怎么能让学生醒悟呢?怎样使学生\"他悟\"或\"自悟\",怎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如何使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性,需要我们认真去思索。并需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促使学生醒悟。怎么做呢?可以有以下几种办法。一是通过教师的广博知识来影响学生。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择取一些催人上进的历史史实,循循善诱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明白学习历史知识对人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帮助。如讲到安史之乱时,在点出安禄山是一个叛乱分子的同时,还可以指出他是一个语言专家,懂六个民族的语言,这就很了不起了。以此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人再坏,都有其擅长的一面。再如,讲到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点出他说过的一句明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样便更能了解赵匡胤的做法了。通过知识的延伸,学生明显兴趣大增。这必将感染着学生,会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并促使学生产生要学习历史知识的欲望,这便算醒悟了。二是观察谈话法。教师上历史课时,观察一下哪些同学对历史知识比较感兴趣,课后主动找他们谈心,并借给他们相关的书籍,他们若是真有兴趣,看完后自然又来借书。这样循环往复,不仅对其学习或考试有利,而且对其他同学也有激励作用。这种良性互动的效果,比单纯讲学习如何如何重要好得多。如该校九

(一)班学生邓某,文科较好,教师经一段时间观察后,发现她对历史很感兴趣,课后便与其讨论历史知识,并借了许多书给她看,后来该生到了只喜欢历史学科的地步。(每次考试都是95分以上,她还说以后专门选学历史。)若我们教学中善于观察,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相信历史学科不会成为学生厌恶的学科,而会成为多数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科目。当然,促使学生热爱学习,喜欢历史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只作浅显说明,以求教于同仁。

人真正的醒悟到要认真学习,要努力弄清一些历史知识后,事情就好办多了。接下来的领悟便水到渠成了。教师的诱导加上学生的积累、发现,就会领悟到许多课本上隐含的知识,有时同学之间还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当然,这一方面要靠教师引导得法,要根据历史教学的规律,努力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想,去说,去探究。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努力应给予肯定,问题提得好的应加以赞扬,提得不明确的应加以指导。有人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尤其是有价值的问题,有思考深度的问题,要提出就难上加难了。学生问题的不断涌现,表明他们已开始学会领悟,学会自己去思考问题了。笔者在初一教学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秦末大泽乡起义中,人数只有900人,为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900人就算大规模吗?这问题当时把我吓了一跳。过后细想才想到了比较好的答案。该问题提出的学生不少,说明同学是动了脑筋想问题的。又如,学到商朝历史时,有同学问到盘庚为何把都城迁到殷,这涉及到史学研究的问题了,三言两语说不清,只好给他们说,这问题提得好,史学界都还没搞清楚,现在大家可以大胆去想,以后就有机会成为史学家了。这样,既赞扬了他们,又流了以后探索的余地。同时又表明同学们已有主动提问,主动领悟知识的能力了。初一学生尚且如此,初三的同学领悟能力就更强了。学了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有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标志是议会的重新召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却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而法国也召开了三级会议,为什么不以三级会议的召开作为法国大革命的标志呢?若是以战争的开始作为标志,那英国就应该以1642年内战的爆发作为标志,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到底以什么为标准呢?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需要动一番\"天机\"的,也是很具有研究价值的。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问了相关教师,总算对这一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试想,教学中,若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出现,不仅表明学生领悟有方,领悟有力,而且还能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书教到这份上,还有什么能令教师不满意呢?

学生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后,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使他们朝神悟的方向前进。所谓神悟,指快速、敏捷的领悟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神悟,需要教师花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功夫。因为,想让学生神悟,必须教师神悟在先,教师都不具有这方面的前瞻意识,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神悟能力呢。教师应当广泛阅读书籍,了解中外历史,尤其应熟悉中国历史,一本《史记》,就够读一阵子了,何况还有许多弄不明白的知识。一套《中华上下五千年》,算是稍白话一点的了,但教历史的有几人认真去读完了呢?中外经济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科技文化史、军事史,那更是浩如烟海,如果我们不广泛涉猎这些知识,不去思考历史事件的区别与联系,又拿什么去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综合、比较等等能力,又怎么能让学生形成神悟的能力呢?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首当其冲,潜心研究,苦下功夫,多读史书,多研究问题,才能在课堂上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我曾在乐山一中听过历史教师黄老师的课,课堂上黄老师语言幽默风趣,问题讲得条理清楚,清晰透彻,使人如沐春风。更为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表现也出奇的好。多数学生能参与讨论,能对问题快速的作出反应,并且能清晰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此,我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黄老师的课能吸引住学生,二是黄老师已培养了学生的神悟能力。历史教到这种水平,已经是相当不错了。我想,要培养学生的神悟能力,教师必须自己要有神悟力,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这需要我们终其一生去辛勤耕耘,去努力追求,去努力完善。

学生神悟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三个环节中最关键的是醒悟的程度,重点在领悟的深度与广度,终点在神悟力的形成。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促使学生及早醒悟,因为事实证明,大凡有成就的人,许多都是年轻的时候就清楚将来要干什么了,如果我们不能让学生在小学醒悟,那就让他们在中学醒悟,中学不能的话,就推到大学,大学还不行的话,那就只有让他们到社会中去慢慢醒悟。假如教师能使多数学生早点醒悟的话,那将是我们教师的最大贡献。大家都知道,人睡醒了就会精神百倍,同样,人醒悟了也会力量无穷。我们做好了醒悟工作,就等于做好了一切。至于领悟与神悟,只需教师稍加点拨,略加指引,便可大功告成。我们不妨踏着醒悟—领悟—神悟的三步曲,为新世纪的教育事业奏响一曲凯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奉献自己应尽的力量。

推荐第10篇:对待工作有三种境界

对待工作有三种境界

蒋定之在讲话中指出,对待工作有三种境界:尽职是第一种境界,管好分内之事,不出事、不添乱,种好“责任田”,这是最起码的工作底线;第二种境界是尽责,带着责任感做工作,除了尽好本职,还为大局承担更多工作责任;第三种境界叫尽心,把工作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主动想大局、为大局,敢于担纲(担纲,动词,指在艺术表演或比赛中担任主角或主力,泛指在工作中承担重任。 )、勇于负责、善于开创。每位领导干部都要用心来做事,劳力还要劳心,人人都要“入戏”,把政府工作做得更好。

他说,学习不只是兴趣问题,更是事业心、责任感的体现。老是在门外站着,进不了门,不了解家里的“底细”,不是个“好管家”。不懂不可怕,但不懂还不学习,自我感觉还特别好,就真的很可怕。缺什么就要学什么,干一行就要懂一行,不能干了大半辈子还是个“门外汉”。

在谈到群众观念时,蒋定之强调,要干人民群众希望我们干的事,而不是干我们政府自认为重要的事,把工作做到群众最惦念、最期盼的地方。勤政为民要“见事见物”。“见事”,就是要落实到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上,为民办实事;“见物”就是要体现到人民群众感受得到的实惠上,使人民生活得到不断改善。他指出,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虚名、虚事、虚招、虚活上,而要用来做实事、抓落实,事事都要实干。整天嘴上喊求真务实,实际上却玩虚的,是更坏的作风。检验工作成效的大与小,关键就要看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要使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我们这届政府的鲜明特征。

针对廉政建设,蒋定之强调,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为民用权、秉公用权、依法用权,而不是为老婆孩子用权、为亲朋好友用权、为小圈子用权。想得正才能立得正、行得正,要涵养“定力”,提升自律,关键是不被自己“打倒”,千万不能让多少年的艰辛努力毁在一个坏念头上。

第11篇:公众演说的三种境界

以下,我们交流。第一,用口;第二,用心;第三,用生命。我给大家具体讲解一下,看我们平常应该做到哪一步。

第一,用口讲话。怎么用口讲话呢?是这样的,比如说我做一个演说培训课程,当我走进演播室之后,我向在座的观众说了这么一段话:“好,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上口才艺术课。既然是口才课,我们就以一个美好的气氛来开始。我给大家朗诵一首诗,是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如果语气平平、毫无节奏,如同念经一般,这叫用口讲话,没过脑子。用心讲话是这样的:“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上的是语言艺术课程。既然是语言艺术课,我们就从一个美好的氛围中开始,我给大家送上一首诗——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

情真意切、起伏跌宕,再配合手势的话,效果就更佳了。所谓用心讲话,就是脑子里要有画面感,像一幅一幅画面衔接起来的电影似的。为什么中央三令五申要求领导干部要心怀人民群众?就是要有对象感。

最后略谈一下用生命讲话。用生命讲话就是要做到神我合一,达到忘我的演说境界。失去自我的同时,你也就和听众完全融合到了一起。

当然,我希望各位读者朋友们在对待工作和生活时,不必做到用生命讲话,能做到用心讲话就可以了。用心讲话,用心工作,用心对人、对己、对社会。

第12篇:红颜知已的三种境界

红颜知已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份可遇而不可求的机缘。因为距离,故将一切美丽收于一身。通常情况下,老婆占有男人,情人分享男人,而红颜知己则是塑造男人,她充分地挖掘他的潜力,并通过完善男人帮助男人来完成自己知己的使命。所以,红颜知己是男人的另一个魂灵,她时而近在咫尺,时而在水一方,但你却能感受到她在生命里存在;她不见得赞成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但绝对尊重你,并对你笃信和相知。

红颜知己其实就是跟你一起点燃生命之火的那只温存的手,男人往往因了她,人生才变得活跃起来。因此,红颜知己才是旷世的绝代佳人。遗憾的是,大多数女人的聪明刚刚够不上做红颜知己,而男人欲望的陷阱也刚好令她做不成红颜知己,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人本来想扮演红颜知己后来却沦为QF或陌路的根源。 故红颜知己实在是男人的奢想,女人的不甘。

第二种境界是宋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诱惑。从本质上看,人是抗拒不了诱惑的,比如老婆和情人就没有诱惑——她们把它变成了现实;而红颜知己妙就妙在把诱惑保持住了,她因此而成为男人生命里积极向上的蔚蓝。当老婆令你头疼、情人让你心疼的时候,红颜知己则让你哪儿都不疼。

她浑身洋溢着亲和力、想象力,带给你如沐春风的愉悦;是“不一定天天见、月月想、但什么时候见了都是故知重逢”的快慰;是你“无论身在何方、发生何事都能感受到的、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还有人会关注你、倾听你”的那份感动。她虽然淡淡地从你身边走过,只偶尔回眸,可你却不由自主地要跟在她身后,因为她对你生命的独特阅读方式,实在是你今生无法抗拒的诱惑。 而诱惑,不正是推动人前行的动力么?

第三种境界是副对联,上联“招之即来”,下联“挥之即去”,横批“全为你好”。这一层境界将红颜知己与其他任何关系的女人区别开来:老婆是招之不来——事实上是她招你你必须来,情人是挥之不去——她还想要名份呢,怎肯轻易放弃?另有一种人?J女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横批却又是“全为钱好”。

只有红颜知己才最肯把主动权交到你手上。因为是朋友,所以没有XIN,没有爱,没有粉红色的情感,也没有痴痴缠缠恩恩怨怨的阴雨天;又因为是知己,故她能把所有的出发点都放在“为你着想”这个角度,本着理解,本着支持,也本着友谊的光光艳艳,她宽容着你亲密着你,她实在是已把知己一词的内涵推上了出神入化的顶端。

你想,人生得一知己已然不易,知己倘若又红颜,那该是怎样的艳丽。

第13篇:班主任管理的三种境界

班主任管理的三种境界

班主任工作是个耐人寻味的工作。如果不管学生的成绩,学生的成绩比较差,那么就意味着班主任工作就干到头了。因为没有那个校长,还敢把一个班级交给你。即使他想把班级交给你继续管理,学生家长也不会答应的。如果过于重视成绩,把成绩当作首要目标,把文化课学习当作唯一的活动,那么班主任工作恐怕也干到头了。因为学生埋头于学习,长期下去,就会产生腻烦心理。学习效率低,效果就不会好。所以班主任工作,是个全方位的工作。没有一个好的班级管理理念的正确指导,就不能把握工作的方向,就可能事倍功半,劳心费神,就可能出力不讨好。因此,我说的班主任管理的三个境界,其实,就是比较三种不同的理念,从中得到正确的管理启示。

第一,经验型管理。这个的管理,没有理论指导,凭着感觉走。过去班级管理的经验、过去生活中的经验就是管理的先验的指南。在管理中,如果感觉好,就觉得成功;如果感觉不好,就觉得失败。没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工作滞后,往往是班级管理出现问题时,才知道改变管理的具体策咯。这个时候,已经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这个管理的境界,比较低,表现为事后的调节。工作往往被动,班主任经常处于应付状态,而且觉得工作太累,没有兴趣,表现为随意性大,缺少计划性。就是有计划,也显得形同虚设,没有意义。

第二,制度管理型。在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班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用制度的形式,予以约束。是工作有章可循,是学生的日常行为,也有据可依。这个种管理的模式,如果班主任,原则性强,对照班规,不考虑实际,就会开始比较顺当,坚持一个阶段,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个别同学,用打小报告的形式,经常的反映班级情况。如果没有人反映,你班主任

也不了解班级里的情况,制度就成为一纸空文。如果为了加强对班级的控制,鼓励学生打小报告,就会养成不良人格。

2、师生关系僵化,缺乏感情的滋润。老师为了严格执行纪律,不分青红皂白,不关学生的内心感受,就绳制一纪律。学生因为老师缺乏人情味,而出现逆发心理。进尔破罐子破摔,把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甚至把老师当敌人。更谈不上尊重老师。老师这个时候的教育,就不会发生任何作用了。这样就往往形成了严重的师生对立。

第三,人文关怀型。这个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把管理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管理,不是对他们新个、我的约束,而是保障他们健康成长。只有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氛围。更有利与个人的成长。这个时候的管理,往往四两拨千斤,老师用不了多少劲,就能发挥最大的绩效,创造出班级管理的奇迹。

三种不同的理念,会得到三种不同的结果。就会达到三中不同的境界。

在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把以人为本当作指导思想,就是我们要倡导的理念。所以,班主任要搞好人文关怀,贯彻人本观念,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人来看待,才能真正作好工作。就要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放下师道尊严的传统,贯彻民主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富有智慧,思维敏捷,的优秀学生。

第14篇:抓落实的三种境界

抓落实的三种境界

3月15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同志的文章《关键在于落实》,全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如何围绕当前和今后的工作狠抓落实进行了深入阐述和精辟论断。“关键在于落实”,是成就党的事业的根本保障,更是对全党同志的具体要求,应当成为我们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指南。

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内同志大多是肯抓落实、能抓落实的,但因为每个同志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能力素质各不相同,因而在落实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和境界,值得我们深入分析、认真对待、不断改进。

被动应付抓落实。这是抓落实的第一种境界,虽然也是抓落实,但层次较低,属于敷衍应付型,上级催就抓一抓,领导问就动一动,常常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方案代替执行、以通知代替督促;或者是嘴上说道说道,手上比划比划,路上溜达溜达,桌上吃喝吃喝。这样抓落实大都浮于表面,蜻蜓点水,不求过得硬、只图过得去,不求工作实效、只图蒙混过关。其后果是蒙蔽了领导,糊弄了群众,影响了干部作风,荒废了党的事业。

按部就班抓落实。这是抓落实的第二种境界,也是抓落实的普遍状态,主要表现为能够履行肩负的职能职责,但循规蹈矩,只顾埋头拉车、不擅抬头看路;能够执行上级和领导指示,但照本宣科,只甘当传声筒、不愿做扩音器;能够推行文件和会议精神,但生搬硬套,只会依葫芦画瓢、不会结合实际求创造。这样抓落实往往唯书唯上不唯实,求快求稳难求是,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思维的僵化、行为的固化、过程的模式化导致工作没创意、没激情、没特色,也不是我们所倡导和追求的。

主动创新抓落实。这是抓落实的第三种境界,也是最高境界,其典型特点是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准确研判形势,紧密结合实际,勇于探索,富于创造。这样抓落实,一是要科学谋划,理顺工作的先后主次,分清任务的轻重缓急,谋定而后动。二是要真抓实干,认认真真地推进工作,踏踏实实地解决问题,招招求实效。三是要开拓创新,勇于在复杂局面中探索新途径,敢于在困难条件下寻求新突破,把创新贯穿于落实工作的全过程。四是要坚持不懈,咬定目标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这样抓落实,才能推进党的事业发展,赢得群众的认可拥护。

不同层次的落实,体现不同的效果。任何工作,关键在于落实,更在于落实的程度和境界。千招万招,不抓落实等于没招;千条万条,落实不好就是白条。坐着说不如站起来行,光说不干从来都没有出路。战国时赵括“纸上谈兵”以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魏晋时仕官“清谈玄论”导致五胡乱华,晋室被迫东迁,天下顿时大乱。我们应该铭记这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和生动事例,发扬共产党人“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的优良传统,把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第15篇:班主任管理的三种境界

我认为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大体可分为三层境界。第一,经验型管理。这种管理,没有理论指导,凭着感觉走。过去班级管理的经验、过去生活中的经验就是管理的先验的指南。在管理中,如果感觉好,就觉得成功;如果感觉不好,就觉得失败。没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工作滞后,往往是班级管理出现问题时,才知道改变管理的具体策略。这个时候,已经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不必

要的损失。这种管理的境界比较低,表现为事后的调节。工作往往被动,班主任经常处于应付状态,而且觉得工作太累,没有兴趣,表现为随意性大,缺少计划性。就是有计划,也显得形同虚设,没有意义。第二,制度管理型。在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班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用制度的形式,予以约束。使工作有章可循,使学生的日常行为,也有据可依。这种管理的模式,如果班主任原则性强,对照班规,不考虑实际,就会开始比较顺当,坚持一个阶段,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个别同学,用打小报告的形式,经常的反映班级情况。如果没有人反映,你班主任也不了解班级里的情况,制度就成为一纸空文。如果为了加强对班级的控制,鼓励学生打小报告,就会养成不良人格。

2、师生关系僵化,缺乏感情的滋润。老师为了严格执行纪律,不分青红皂白,不关心学生的内心感受,就绳制于纪律。学生因为老师缺乏人情味,而出现逆发心理。进而破罐子破摔,把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甚至把老师当敌人。更谈不上尊重老师。老师这个时候的教育,就不会发生任何作用了。这样就往往形成了严重的师生对立。第三,人文关怀型。这个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把管理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管理,不是对他们的约束,而是保障他们健康成长。只有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氛围。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这个时候的管理,往往四两拨千斤,老师用不了多少劲,就能发挥最大的绩效,创造出班级管理的奇迹。

第16篇:班主任需要达到的三种境界

班主任需要达到的三种境界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人们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和歪风邪气对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再加上不良的影视作品的泛滥,一部分学生家长的下岗分流,这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学生的管理工作越来越困难。那么,班主任应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呢?下面是作过班主任工作的共有的经验和体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通过不断的“修炼”需要达到的三种境界。

一、要达到使学生“不敢不服从管理”的境界

此谓“力服”,是班主任运用学校纪律和班级规章制度的手段来实施管理。

首先,它要求班主任要加强自身修养,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爱岗敬业;二是表率作用强,嘉言懿行,言传身教;三是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分亲疏。

其次,要制定班规班纪,并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从点滴抓起,把学习、生活、纪律、卫生、文娱、团的活动等方面的班级管理置于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之下。

第三,赏罚必须分明,牢固树立学校纪律和班级规章制度的权威意识,维护其严肃性。对于遵纪守规的大力表彰,对于违规违纪的,不唯亲,不唯私,坚决依据有关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

二、要达到使学生“不能不服从管理”的境界

此谓“才服”,是班主任凭藉自身的才能去实施管理。

首先,它要求班主任要熟悉基本班务管理工作和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还要有广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

其次,班主任要成为“多面手”,除了完成本学科教学以外,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

第三,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还要注意加强学习。只有学习高科技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各种社会因素对学生身心的影响,班主任才能够对学生说“跟我做”、“跟我学”。管理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第四,要知生。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学生工作也是如此。(班主任

www.daodoc.com)要对学生家庭状况、个人兴趣、爱好、成长进步的要求,尤其是某些家长下岗分流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的一言一行皆收眼底,一举一动尽装心中,善于见微知著,洞察秋毫。只有这样,管理工作才有针对性、预见性、实效性。

三、要达到使学生“不忍不服从管理”的境界

此谓“德服”,是班主任运用高尚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

首先,要求班主任做学生的兄长。在思想上对学生要常开导,激发其上进心;学习上要常帮助多鼓励,尤其是学生犯错误时,不可挖苦、嘲讽,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切实帮助他们吸取教训,加以改正;生活上把学生的冷暖悲欢时刻放在心头,多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使其努力学习。对这样老师,哪个学生能不敬重你?如果一个学生对班主任有了喜爱和尊敬的感情,他又怎忍心不服从老师的管理,让老师伤心?

其次,要当好学生的榜样。常言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尤其是青少年模仿性较强,班主任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班主任为人师表、言行一致,用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去带动、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教学生以真知、新知,做学生成才的引路人。

第三,要做学生的朋友,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信任、关心、理解、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当你和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起亲密的朋友般的感情时,学生亲近你了,信任你了,自然就不忍不服从管理了。

第17篇:关于公安精神的三种境界

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过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种境界,不只是做诗的境界,做学问的境界,也是生活的境界、事业的境界、人生的境界。

笔者认为当警察的也应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把警察当作一种职业,尽心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第二种境界是把警察当作一种事业,全身心地投入,不仅想干事,还能干成事;第三种境界是把警察当成一种艺术,不仅是熟悉工作,更能驾驭工作,乐在其中。

一、把警察当作一种职业,铸造忠诚警魂

公安机关特殊的性质和地位,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政治建警放在公安队伍建设的首位,把忠诚作为最高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为谁奋斗、怎样工作”这个人生最基本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讲共产党的大道理。这也是硬道理,是我们立身做人的根本标准,共产党人不信、不讲共产党的大道理,就会迷失人生的大方向,就有变质的危险。公安机关是一支以党员为主的战斗队伍,公安民警的立身做人,就要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反映着人民警察的精神旗帜和生命之灵魂,对人民警察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我们要准确把握“江苏公安精神”的实质,牢固树立忠诚敬业的精神,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倡导和弘扬“江苏公安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自己的执法权力都是人民所赋予,只有忠诚敬业才能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对得起闪耀的警徽,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把警察当作一种事业,锻造主体能力

现在公安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没有一种苦干实干精神是难以担当重任的。要把工作做好、做出色,就要全身心地投入,不仅苦干,还要巧干,要有综合的思想业务水平,要有主体警察意识和能力。主体警察意识是指对自身作为一名警察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认识和自觉,包括对自身主体地位、社会责任、权利和义务的正确认知,对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科学认识。当前人民警察的主体意识精神,包括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的自主精神,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团结互助、主动合作的协作精神,以除暴安良、维护社会正义、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安工作的主人翁精神,以及善于吸纳新观念、提出新思想、发明新办法、开创新局面的创新能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使自己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协调能力和“说得过、追得上、打得赢”的单兵作战能力。这样,从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民警察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从而真正地在警察生涯中自觉做到“人民警察为人民、人民警察爱人民” 。

三、把警察当作一种艺术,塑造高贵品质

艺术,是一种让人有着美好的心态和境界,更有着一种价值导向。这主要不是体现在专业技术甚至主要也不是贡献量上,把警察当作一种艺术,其价值内涵是共同、共通的,是如何看待劳动、对待劳动、基于怎样的精神境界从事这样的工作。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无论职位高低,也无论权力大小,都应该忠诚于党和人民,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思想。人民警察的性质从根本上揭示了警察职业的价值标准,服务成为人民警察鲜明的职业行为。树立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一名遵纪守法、执法为民、廉洁奉公的人民警察,正确行使手中权力,不为名利地位和金钱所动,不以权谋私是人民警察应有的高尚品质。这样,在工作劳动问题上达到了常人未能到达的境界,正像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及艺术重在“个性表达”一样,警察精神内涵的表达和彰显也应该是个性的、独到的,在理想信念上不动摇,在精神追求上不放松,在工作标准上不降低,在情感联络中不失准,在诱惑面前不动心,山盟海誓面前不动心,抵制得住诱惑,洁身自好,廉洁自律,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价值、有境界的警察。

第18篇:中小企业客户管理的三种境界

中小企业客户管理的三种境界

“客户管理的三种境界”之一:如何让客户满意

得到企业知名度难,但是得到美誉度要比得到知名度难得多!美誉度通俗说起来就是好的口碑。如何让客户满意应该说是客户管理的最低境界,而更高的境界应该是:让客户重复购买和口碑传播。

如何让客户满意?好像大家都知道,但真地让客户满意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每个环节都需要到位。我们先来讲:如何让客户满意!

关键点一:管理和优化员工与客户之间的接触行为。

什么是接触点?接听电话是最重要的一个接触点,这个接触点管理起来需要企业长期不懈地总结对客户疑问的标准回答,这些标准回答包罗了客户的对价格的咨询、对服务的投诉、对竞争同行的产品比较等等。而这些都能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和满意度。当然接触点不仅仅只是接听电话,面对面地交往和服务也需要规范管理。

实践证明,客户的不满意往往来自于企业提供的服务流程中的某个接触点,而且这些接触点往往是容易被企业所忽视的,如果我们把客户和企业接触的过程分为不同节点的话,我们会发现客户在接触到企业的第一个瞬间开始,就一直在对企业的服务作着评价,而客户对每一个接触点都有着自己的期望,当企业的表现和客户心理的预期不符的时候,客户就会表示不满。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分析客户的需求并细化服务流程的接触点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客户需要了解整个工作的进程,这也是一个接触点,联邦快递的服务提供了一个更加鲜活的例子,联邦快递公司为了提高客户的感受,建立了包裹的跟踪系统,客户可以通过网上查询了解自己的包裹在承诺期限中不同时间节点的运行位置,从而大大超越了客户的期望,使很多客户一直对其保持着高度的信任。

关键点二:谨慎的设立和履行承诺。

客户对一项产品或者服务满意或者不满意,企业是否做出了合理的承诺并严格的加以履行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现在很多企业的承诺总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从而给客户带来了负面的效应。

往往销售人员对于客户的联系方式等会记录在自己的通讯本里面,而对于对客户承诺过的东西,记录比较随意,这也造成,承诺过的延期兑现或者没有兑现的现象。或者,销售人员承诺的,超越了公司的底线,而兑现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

对于承诺,我们需要更加谨慎的操作,比较科学的办法是,设立企业能承受的底线,并在CRM里面记录。销售经理经常查看重点客户的沟通情况。

关键点三:对客户进行分级管理,让高价值客户高忠诚。

目前企业还遇到的问题是,企业的客户满意度是提高了,但是企业的利润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改善,80/20原则表明,占客户总数的20%的客户创造了企业 80%的利润,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客户对企业都具有相同的价值,有的客户可以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率,有的客户则对企业具有更长期的价值。

分级管理和重点对待,这应该是这一关键点的关键,利用CRM系统能制定搜索和分级规则,任意搜索特定层次的客户,这给管理者带来了方便,目前采用月租的方式,可以低成本实施CRM系统,目前推荐XToolsCRM系统,XTools在目前月租CRM市场上,属于市场占有率高,容易上手,功能全面,简单易用的那种。

关键点四:积极地解决客户抱怨。

三鹿奶粉事件,就是没有把客户投诉当回事,没有更积极的态度解决客户投诉和抱怨,建立专门的投诉事件处理小组应该是大型企业所必需的。

英国航空公司的经验表明,当客户不满意的时候,向服务部门提出抱怨的人每增加1%,公司就会减少40万英镑的收入。统计表明,如果客户的投诉能得到解决,会有超过半数提出投诉的客户〔大约60%〕愿意再与这家公司往来。而如果投诉很快被解决的话,几乎所有提出投诉的客户〔95%〕都愿意继续光顾。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切实提高客户满意度,有效处理客户抱怨和投诉也非常重要。积极解决客户抱怨还依赖于投诉热线的畅通性、客户人员处理抱怨的灵活性和友好态度等,并认真对待客户的抱怨,建立处理抱怨的规范语言、方法等,如规定对客户抱怨的响应时间、处理方式等。目前,很多企业还采用神秘客户的方式,即招募一些人员装扮成客户,拨打服务热线进行投诉等,有助于了解处理客户抱怨的方式和寻找如何处理的策略。

另外,投诉事件往往不能原始地反映给客户服务部门,或者技术部门,因为企业没有CRM,或者呼叫中心,这也加大了协调处理、快速处理客户投诉的难度。

关键点五:及时评估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

为了赢得客户的支持,企业必须定期收集客户的意见,并要及时把握客户满意的水平,发现客户关心的主要因素,以进行不断的改进。企业可以通过客户满意度调查来评估客户对企业的客户满意和忠诚度,有的放矢实施客户管理策略。 客户满意度调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客户对过去的经历的感受描述,反应客户对过去购买经历、感受的服务以及使用的经历的意见和想法,从中可以了解客户关心的关键因素,以及企业在每一个服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另外一个方面则是了解客户最想买什么产品,什么时候买,以及他们对于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期望。

评估客户满意度的过程可以看作:优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但是,如果客户的资料分散在销售人员的手中,这种客户满意度评估可能很难得到保障。

90年代中期,客户满意度调查在大陆的跨国公司中得到迅速而广泛的应用。在国内企业中,除联想等IT公司外,海尔等家电企业也较早建立了自己的顾客回访和反馈系统,并为其确立服务领先的市场定位奠定了基础。通常,客户满意度调查应该是一项连续性的追踪调查,一般按月、按季或按年度进行。同时,企业还可以和竞争对手的满意度进行比较,以发现自身在服务方面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关键点六:获得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所说的系统应该是:思想,工具,制度的融合。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思想,提升满意度需要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上去看,另外,如何能够让客户满意,不是一句空话,我们需要工具,那就是我们的CRM(客户管理软件)来监控和管理与客户的每一次接触,当然,如果没有制度保障“让客户满意”的思想深入企业每一个动作,无论是CRM还是战略思想,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结束语:

目前,客户选择范围的扩大和竞争的激烈,客户对于一个企业的信任正在接受着严峻的考验,在新产品层出不穷,广告、促销、人员推销等手段铺天盖地的时候,作为一个期望获得持续利润的企业,如何提高客户满意度,赢得客户忠诚变得非常重要。

“客户管理的三种境界”之二:如何让客户重复购买?

“如何让客户满意”是客户管理的初级境界,前文对如何让客户满意给出了几个关键点。但是,这样就可以让客户重复购买吗?我们需要总结出一些销售技巧,达成让客户重复购买成的目标。

关键点一:产品宣传与客户体验一致

向客户提供好的产品与服务,客户在购买产品前对您有一定的期望值,购物之后对此次购买行为有真实的感受,客户觉得物超所值,客户会比较满意,可能会产生重复购买或者口碑传播。有些企业宣传做的很好,客户期望很高,与实际感受相差较大,效果可能不好。目前电视购物有些问题,就是夸大产品优势,客户对产品的预期与实际相差太大,造成电视购物行为投诉频频。如实描述产品,对于未来口碑宣传有一定好处。

关键点二:与客户建立情感纽带,客户关怀很重要

针对此条,大小公司可使用不同的方法手段,例如:贝塔斯曼之前的书友会是个很好与客户建立情感纽带的方式,对于发展中的公司可采用类似生日温馨提醒,节日送小礼品等手段。在以母婴公司为例,当宝宝3个月的时候,要从之前所喝的1代奶粉改成2代奶粉,那么我们如果能短信提醒下爸爸妈妈注意此事,客户肯定会觉得很温馨,重复购买的可能性非常大。最重要的是:这种客户关怀是一对一的关怀,也就是销售人员能在最恰当的时间对特定客户做最恰当的产品推荐。

但是,客户管理都需要拥有一套软件系统,目前购买的方式可能比较昂贵,但租用软件的方式却便宜和快捷,作者强烈推荐“XTools企业维生素”(/weblog)。石原农场总共经营着五个博客,每个博客各自锁定不同的市场区域。有的是针对农民及怀念传统牧场模式的人所设计;有的是针对育儿及健康生活主题所打造,因为健康的形象可以吸引忙碌的父母。健康生活、环境与家庭价值是石原农场锁定的几项主要特色,也是该公司即使面临急速成长依旧坚持博客营销引以为豪的特点。

石原农场知道,顾客是在超市的生鲜食品区做出购买酸奶的决定的,而购物者在购买酸奶这类生活饮食物品时通常习惯挑选最便宜的。但是石原农场相信,只要结合公司的价值观和顾客的价值观就能塑造持久的印象,让顾客觉得多花点钱是完全值得的。

企业博客的建立可以企业和用户建立一种非正式的沟通桥梁,能让客户参与,把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从博客文字中自然流淌出来,能让客户的满意度产生更大的口碑传播效果。 关键点三:利用CRM、SFA传播你的口碑

有人总是觉得CRM就是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的,客户满意最终会得到两个结果,第一个就是客户可能重复购买,但最重要的就是口碑宣传,口碑宣传一定能带来更多的新的客户。如果公司要挖掘一名客户的全部价值,就必须对该客户推荐新客户的能力进行评估,通过研究机构得出结论是:客户的推介价值远远大于客户的终身价值;给你带来最多业务的客户,即那些终身价值最大的客户,通常并不是你最好的营销者,换句话说,对你最忠诚的客

户并不是最有价值的客户。一些研究结果还表明,更好地了解客户的价值有多大,可以帮助公司更准确地确定营销活动的目标,从而从营销投资中获取巨大回报。

根据二八原理,企业关心的是给企业带来80%收入的那些20%的客户,问题出现了,往往另外的80%的客户被忽视。这种做法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另外80%的客户是口碑传播的主力军。

客户管理软件(CRM)的实施能够帮助企业找到贡献销售额最大的那部分20%的客户,也能很好地解决提升余下80%的客户满意度和粘着度,达到客户口碑传播的最大化。

在线CRM的典范公司XTools开发出SFA,主要是利用销售自动化的方式加强那些被忽视的80%的客户关怀上,通过研究客户阶段,设定参数,我们能系统和规律性维护所有老客户,加强所有客户的推荐和口碑宣传。XToolsCRM能够让你顾及到所有客户的希望被重视的心情。

关键点四:让客户口碑传播找到更多驱动力

房地产公司喜欢利用口碑多卖几套房子,很多房地产销售人员会告诉购房者,你如果帮助推荐朋友购买成功的话,就可以免去你半年的物业费,或者能给你的朋友某种更大的优惠,为什么我们不建立一种口碑传播的驱动力呢?

XTools公司是开发客户管理软件的软件公司,据说,他们公司老客户推荐新客户,新老客户都能得到某种优惠,这种规则的执行需要判断新的成交客户是由谁推荐的,是否真实!客户管理软件能有数据很清楚告诉我们:“口碑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有多少客户是被老客户推荐出来的呢?”

也许有些客户并不在意推荐新客户将得到什么样的好处,也不是因为有好处才推荐你的产品,但是让客户知道推荐客户厂商是有所回报的话,客户的口碑宣传将被激活得更大

第19篇:顶尖销售员必经的三种境界

顶尖销售员必经的三种境界

2011/6/16/8:32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王洪东

你是中国营销界的顶尖销售员吗?或许是或许不是,但现实是在中国将近7000万人的营销航母上,真正出类拔萃的顶尖销售员并不很多。俗语说:不想成为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同理不想成为顶尖销售员的销售员也不是好销售员,那么怎样成为顶尖销售员呢?要想成为顶尖销售员必须要经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如坐云雾-蛮干

不管你是因喜欢营销而成为销售员,还是为混饭被逼成为销售员;不管你是营销专业毕业,还是非营销专业毕业;不管你是高学历出身,还是低学历出身,只要初涉营销工作,你才觉得营销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也不是你所看到的那么简单,更不是你听到的那么简单。

因为你的所想、你的所看、你的所听,都是停留在营销之外,或者说停留在营销的表面之上,此时你是以一个非销售员的尺度来度量销售员的工作,于是你感觉营销工作象在云里雾里,平时课堂上老师讲的、教科书上的理论、培训时经理说的、老销售员谈的„„这一切怎么跟现实有这么大的差距,客户、产品、终端、促销、业务流程、宣传、谈判„„这些怎么都这么难!

整个世界仿佛都跟你对着干,你凭着一腔热情、自信、坚持、敬业,象没头的苍蝇硬着头皮到处乱跑,忙得更像热锅上蚂蚁,跑客户、抓终端、拿订单,尽管出汗不少吃苦不少挨批不少,但是到头来业绩了了,或者根本没有任何业绩。说得白一点,这一阶段是销售员初涉职场的蛮干阶段,是最能考验、锻炼销售员的阶段,也是淘汰销售员最多的一个阶段,一些销售员或许因为找不到营销工作的头绪,或许因为吃不了苦,或许因为受不了委屈,或许因为放不下面子,然后找一个“自己不适合做营销”的借口,体面的离开营销工作。在这一阶段,坚定信念、勇于实践、不怕苦累、不怕困难,对销售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阶段,销售员只是把营销看成是自己的一份“作业”。第二种境界:柳暗花明-会干

经过第一种境界的熏陶与磨练,你凭着负责、执着、勤奋、敬业的态度,一直坚持学做营销,你没有做逃兵,即使在一段时间里或许没有做成任何业务,但你坚信你能行你能成功,你留了下来,正在逐步把自己磨练成称职的的销售员。正是经过前一段时间的蛮干,经过无数次的一无所获,经过无数次的周而复始,你的业务逐渐变得顺手,碰壁少了,困难少了,你开始有订单,客户也开始尊重你,工作也不象原先那样忙乱,你已经渐渐摸索出做业务的门道,你已经懂得业务的流程操作,你已经明白业务的轻重缓急和成交的火候,你已学会怎么跟

客户沟通,于是原来做营销的杂乱无序和迷茫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你有计划、有条理的、有信心的营销工作。

一次次成功的激励,一次次成功的经验积累,一次次失败的沉痛打击,一次次失败的深刻教训,直到这一步你总算明白了什么叫营销、营销什么、到哪里营销、营销给谁、怎么营销等,你终于弄懂了原来课堂上老师讲的、教科书上的理论、培训时经理说的、老销售员谈的„„这一切虽然跟营销工作的实际有一定差距,或者说跟营销工作的实际不是完全吻合,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随着营销阅历的增长,你的营销工作变得相对轻松了许多,你也象那些老牌销售员一样,变得信心十足,敢于挑战自己,敢于挑战市场,敢于独立从事区域市场的营销工作。

这一阶段是销售员从门外汉到学会营销的关键阶段,也就是从蛮干到会干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销售员要在干中学、学中干,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好好把握和领悟营销工作的具体内容,以及实施营销工作的具体操作方法。在这一阶段,销售员终于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的道理,懂得了实践对营销的重要性,此时销售员已有了营销工作的成就感,逐渐开始喜欢营销工作。在这一阶段,销售员已经把营销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一份“职业”。

第三种境界:豁然顿悟-巧干

不知不觉中你已经在营销征途上走了较长一段距离,你才发现前面的风景更美丽,要想看到这些更美的风景,要想获取营销工作的更大超越,对你来说还需要继续前行,不仅仅前行,而是怎么前行得更好、更快、更稳健、更有效果!因为你当前虽然是一个合格的销售员,但是营销工作总是面临千变万化的市场,昨天的经验、理论或许远远已经跟不上市场形势的发展,你又能怎样把握好?如果把握不好,就无法充分做好今天的营销工作,更无法掌控明天的市场!

如果跟你的同事比、跟竞争对手比、跟其他优秀的销售员比,你能否超越他们?如果无法超越他们,你是否会被他们抛弃、被市场抛弃、被企业抛弃?因为市场不等人,形势不等人,如果作为销售员的你成为营销的落伍者,这种场面有多尴尬、多悲惨!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单凭会干营销工作,最多也就只能让你做个普普通通的销售员,要想成为真正的优秀销售员万万不能!

因此你不得不谦虚谨慎,重新鼓足勇气,继续实践、探讨营销工作,从各个方面提升自身的营销素质,使自己不仅能解决常规的营销问题,更能处理非常规的营销问题;使自己不仅能用理论指导营销实践,更能从营销实践中提升理论;不仅要学习、研究别人的营销策略,更要有自己的一套营销思路;不仅要自己营销工作做得出色,更能指导、帮助别人做好营销工作;不仅能继承营销的传统精华,更要探索、研究营销的未来发展。

正是由于你的不懈努力,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营销原来可以这样做,于是茅塞顿开,从此对营销工作驾轻就熟,到这时或许你才领会了营销工作的真正内涵。这一阶段也就是销售员从会做营销到提高营销水平的重要阶段,也就是从会干营

销到巧干营销的阶段。这一阶段,销售员要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要善于实践、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出人头地的销售员。在这一阶段,销售员已经深深爱上了营销工作,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把营销工作看成了自己的一份“事业”。

如果你已经是顶尖销售员,你肯定已经历过上述的三种境界;如果你希望成为顶尖销售员,你也肯定将要经历上述三种境界。其实要想成为顶尖销售员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的做好上述三种境界的营销工作,才有可能成为顶尖销售员!

(注:凡转载、使用文章者,需完整刊载作者详细介绍及完整内容)

王洪东,十余载营销实战,从营销一线做起,历任区域经理、大区经理、销售经理等职,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通晓营销管理,善于组建营销团队,擅长团队建设及管理、市场规划、渠道管理、市场拓展、目标管理、资源整合、营销策划、费用管控、绩效考核、营销培训等。本人喜欢学习、创新、思考,敢想敢做,意识超前。本人愿与开明老板合作,同营事业,共赢天下!本人愿与营销界精英交流学习,共同进步!邮件:wanghongdong678@sina.com,whd0168@sohu.com

第20篇:爱老婆的三种最高境界

爱老婆的三种最高境界

境界一:

闺房之乐 张敞画眉

据《汉书》记载:京兆尹张敞颇有政绩,他妻子小时候因为被人推倒在地,额头跌伤,缺了一小块眉毛。于是,张敞每天在妻子化妆时,都仔细为妻子把笔画眉,不免早朝要迟到。他的政敌上书皇帝,诬告张敞“风流,轻浮”。张敞向汉宣帝说:“在闺房之内,夫妻之间的隐私超过画眉的事多了。”皇帝听了,认为他说得有理,便笑笑了事。

在现实生活中,虽说大家都很忙,可每天上班前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声真诚的赞美,都可以换来您的妻子一天的好心情,您又何乐而不为呢?

境界二:

相濡以沫 情书感恩

明末清初末有一年,王睿生日之际,吴嘉纪写了一首《内人生日》诗赠给妻子,诗里说,生活穷困潦倒,每次吃你亲自做的野菜粗食都能慰解我的忧愁。你总是忙于家务,甚至没有时间照镜子装扮自己,跟着我过苦难岁月都已经到白头了。这封代替生日礼物的“情书”处处充满了对妻子的爱意和歉疚,感人至深。在爱情面前,一封手写的情书、一个理解的拥抱会远远大过金钱、物质带来的幸福感。只要内心有真情,清贫夫妻亦恩爱。

境界三:

舍己救妻 千古情痴

《世说新语》说,荀奉倩是一个极度疼爱妻子的丈夫,冬天里妻子突发热病,他百般无奈,于是到户外挨冻,拿自己冻冰了的光身子贴上去给妻子降温,最终没有救活妻子,自己不久也感染寒症死了。当然,这个故事现在听来显然有悖医学常识,方法不值得提倡,但奉倩深爱妻子、救妻心切却很让人感动。

如今我们倡导夫妻之间要互相体贴,不知道“体贴”一词,是否是从荀奉倩那里演化而来?但是,拥有真挚爱情的夫妻,往往是不计较付出与回报的,只要能让另一半健康、幸福、快乐,哪怕是自己多承受一些痛苦、付出一些牺牲也很值得。

来源:都市主妇

教学三种境界心得体会
《教学三种境界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