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05 08:33:17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全册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和各单元教学目标: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磁铁”单元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磁铁具有磁性、磁铁两极磁力最强、磁铁能指南北、磁铁具有异极相吸和同极相斥等性质。并通过做一个指南针和学习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等方向,了解磁铁的应用。

2、主要材料清单: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

大豆、玉米、花生、莲花、风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花盆、土壤、铲子等种植工具,透明玻璃杯、卫生纸等;试管、带根的新鲜芫萎、植物油等;不同生长阶段的风仙花植株、风仙花朵,成熟的风仙花果实;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刚出土的风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等。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

蚕卵,放大镜、饲养盒;不同生长阶段的蚕;蚕茧及蛹,小剪刀,手电筒;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蚕蛾、蜻蜓、蚂蚁、蝴蝶的图片或标片;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及资料;学生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等生长变化的资料;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

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测量范围在一20 0c-}-110 0c)、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一20 0c-}-110 0c),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冰块、食盐、试管、烧杯、可封口小塑料袋、玻璃杯、浅碟;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挂图或影像资料。

“磁铁”单元

各种形状的磁铁,包括没有标注南北极的磁铁;铁的物品、一些金属物品及非金属物品;一定数量的铁钉、回形针、大头针、钢珠和大钢针;不同材质的人民币硬币 ((1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的铝币);盒式指南针,做指南针的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备)。

三、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四、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三年级学生整体学习科学兴趣很高,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普遍习惯于常规课堂学习模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从课外书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比较丰富,但科学探究能力比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四、教学措施

1、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2、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

5.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7、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

推荐第2篇: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三年级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感兴趣,经过一学期的科学学习, 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材料”、“声”、“光”、“电”、“磁”。调整后的新教材,内容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每个单元都有七个教学内容,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至两个课时。根据教学建议,对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应该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能够自己想出办法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要求使用测量的方法,并选择适当的词汇、数据和图表来描述物体和有关现象。!

3、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4、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

四、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

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

4、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推荐第3篇: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特制定本学期科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主要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组统一概念,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和课题设计,全册共有6个单元,19个课题。

“常见材料”是全册书的引入单元,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人们对材料的使用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材料、关心新材料。“声”“光”“电”“磁”四个单元分别以儿童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研究材料的特殊性质。“声”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体、自制乐器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验制作等探究能力。“光”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有些物体能发光、有些物体能让光线通过、光沿着直线传播、光的传播线路可以改变等性质,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和能力。“电”单元通过分析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知道有些材料容易导电,有些材料不容易导电,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磁”单元通过研究磁铁的性质、寻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从预测、验证、讨论到交流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信息与通信”是全册书的综合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类传递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了解都声光电磁知识的应用引起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科学事实。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体的性质与功能;能用语言或简图描述、记录物体的性质和功能;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能实验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

2、能从科学的角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声、光、电、磁等现象,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探究任务,能体能到讨论与交流的好处;能体验到大胆想像的乐趣;愿意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并愿意进行改进。

3、能辨别制成常用物品的材料,并能举例说明材料的用途与其性质有关;知道物体发声和声音传播的简单原理;了解光的传播、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及日光的色散现象;知道材料按导电性能可以分为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和开关的功能;能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蒸发异极相吸的规律;能举例说明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及科学技术发展对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4、能举例说出“新材料、声、光、电、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懂得节约用电的常识,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能举例说出噪声和强光对人类的危害;能理解电和磁的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及奋斗目标

1、教学重难点:

本册在内容方面以物质世界的声光电磁方面的知识为线索,但学习的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制作、搜集信息等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声光电磁应用的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2、奋斗目标

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制作、搜集信息等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备好课,准备好活动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努力调整每位学生积极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调整。 (3)、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及时准确反馈,贯彻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

(4)、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能力。

(6)、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继而贯彻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

(7)、延伸课堂内容,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8)、加强优生与后进生的联系,促使他们互相帮助,在团结的气氛中尽快成长。

(9)、利用学校设施优势,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灵活掌握知识。

六、课时安排

(一)、常见材料(5课时)

1、身边的材料 2课时

2、塑料 3课时

(二)、声(7课时)

3、倾听声音 2课时

4、物体传声 2课时

5、自制小乐器 2课时

6、声音与生活 1课时

(三)、光(8课时)

7、光的传播 2课时

8、透明与不透明 1课时

9、镜子

210、七色光

3(四)、电(6课时)

11、电在我家中

212、让灯亮起来

213、导体与绝缘体

(五)、磁6课时

14、磁铁的力量

215、制作小磁针

216、磁的应用

2(六)、信息与通信5课时

17、传递信息

218、通信的发展 1

19、畅想通信 2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推荐第4篇:冀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冀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清善头小学曹彦林

一、指导思想:

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

二、教学目标:



1、初步认识科学,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



2、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4、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学期的科学课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班上的学生都喜欢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观察不是很仔细,实验操作比较草率,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学生在作业习惯方面较差,特别是课外布置的收集资料、观察任务等实践性活动大多不能自觉完成,导致期末考核评价差异较大。 本学期改进措施:

(1)课堂常规常抓不懈,强化训练(提问、猜想、设计、验证、分析、结论)形成科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2)强化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探究素养。

(3)加强每单元课堂考查与课外观察的形成性评价,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

四、教学活动类型:

 1.讲授

2.搜集信息

3.实验

4.科学小制作

5.种植饲养

6.信息发布会、交流会

7.参观、现场考察

8.科学欣赏



五、教材分析及各单元内容内容分析:本册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七节课,共计28节课。

六、教学措施:

为了较好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合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措施:

1.课堂常规有序。课本、笔记本摆放在书桌角上,边边重合,文具盒摆放在自己的正前方,铃停准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



2、课堂中随时评价给分。加分内容有发言、倾听、猜想、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合理的建议、创新的设计等,进行及时评价反馈,让学生即时了解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



3、实验实行评分考核。为了使每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实行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轮流制,实验记录考核制.



4、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且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或几个生活问题,最后写成科学小论文,真正体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

5、实行单元一练的课堂作业,及时批改,让学生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而且作业也实施等级评定。

推荐第5篇:三年级英语下册冀教版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英语三年级甲班英教学工作总结

第二学期

一个学期以来,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为人师表。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小学英语快乐课堂,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搞好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一环。下面结合本学期教学实践总结一下教学情况如下:

一、认真备课、面向全体授课

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各种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并不断地加以改善修改,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在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耐心地辅导学生复习遗漏知识。使他们的学习成绩跟上班里的其他同学。帮助他们树立学好各门知识的信心。

二、掌握教材,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三年级英语共有十个模块,主要内容是:学习用品,身体部位,颜色,动物,数字等,这些内容都对小朋友们来说是零散。在课前加入,比比读读的游戏,把归类单词依照同学的记忆遗忘规律重复出现,淡化重点。把讲课的时间压缩到十五分钟,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同学。引导同学在玩中学习,在唱中学习,在体验胜利中学习,人人都是小老师,人人都是好同学。

三、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1.在课堂上,认真授课,运用实物教具、简笔画,情景教学、手势语言等方法来启发、教育学生。教学生做游戏、唱英语歌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疑难和不懂读的地方,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分析、带读,力争让他们学了就懂,懂了会用。

2.在批改作业方面。学生的作业总是按时及时地批改,并详细地做好批注,对普遍性错误,在全班重复讲解、分析。针对个别学生的作业还采取面批方法,一一地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习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3.在听力方面。为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常让学生听英语歌曲及英语会话的录音磁带,还让学生表演对话,背书。

总之、一学期以来,我努力做好各项教学工作,孜孜不倦地传授给学生各种英语会话知识,努力开发快乐课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推荐第6篇: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主要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组统一概念,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和课题设计。全册共有6个单元,19个课题。 “常见材料”是全册的引入单元,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人们对材料的使用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材料、关心新材料。“声”、“光”、“电”、“磁”四个单元分别以儿童生活经验为线索,“声”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物体、自制乐器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验制作探究能力。“光”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有些物体能发光、有些物体能让光线通过、光沿直线传播、光的传播线路可以改变等性质,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和能力。“电”单元通过分析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知道有些材料易导电,有些材料不宜导电,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磁”单元通过研究磁铁的性质、寻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从预测、验证、讨论到交流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信息与通讯”是全册书的综合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类传递信息技术的发展,了解生光电磁的应用引起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科学事实。

二、本册总目标

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

 能用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感知事物性质与功能;能用语言或简图描述、记录物体的性质和功能;能根据自己以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并对实验结果做出科学的解释。

 能从科学的角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声、光、电、磁等现象,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探究任务,能体验到讨论与交流的好处;能体验到大胆想象的乐趣;愿意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并愿意进行改进。  能辨别制成常用物品的材料,并能举例说明材料的用途与其性质有关;知道物体发声和声音传播的简单原理;了解光的传播、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及日光的色散现象;知道按导电性能可分为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和开关的功能;能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以及异极相吸的规律;能举例说明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及科学技术发展对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 能举例说出“新材料、声、光、电、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懂得节约用电的常识,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能举例说出噪声和强光对人类的危害;能理解电和磁的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三、本册的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用科学感情。落实三维目标,体现素质教育,实现本学科的素质。

四、本册的教学方法

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使用新课程的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创新发展。搞好各种活动,做好每个实验。

六、学情分析

三年级共有学生35人,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成绩良好,个别学生学习不用功,成绩较差。本班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

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使用新课程的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创新发展。

推荐第7篇:三年级科学下册_镜子教案_冀教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9课 镜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从照镜子的游戏中知道镜子的作用;

●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和发现,并进行交流;

●能联系生活说说能照出影像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能描述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

●了解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能动手制作简易的万花筒或潜望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

●愿意合作与交流,分享合作游戏的快乐;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大镜子;潜望镜;

学生准备:小镜子、平面镜、长方体橡皮、量角器、万花筒、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已经都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外面的太阳光不能绕过墙壁,直接照进教室里来。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谁有办法把教室外面的太阳光请进来作客?你需要什么帮助吗?

(学生演示:通过一面镜子把阳光反射照进教室)

二、自主研学

(一)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1、提问:镜子为什么能把太阳光请进教室呢?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

现象?(学生猜测可能是由于镜面光洁平滑且不透明,能够反射太阳光,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引导:究竟是不是这个原因呢?同学想不想自己来研究?

3、小组合作:老师给每一组都准备一面镜子、手电筒和带有缝隙的硬纸板面镜子,每

1 个同学都要玩一玩,照一照,比一比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4、学生汇报:镜子改变了光的传播路线。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5、提出反射定义。

6、小结:镜子改变了光的传播路线。

(二)物体的反光能力

1、导入:我们知道了镜子是反射光能力很强的物体。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可能与什么有关系?还能找出其他反射光能力较强的物体吗?

2、自学:物体反光能力可能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或与制造物体的材料有关。

3、小组合作,验证结论:通过做实验回答两个问题:反射能力较强的物体有哪些?物体的反射光能力与什么有关?

实验一:反射能力较强的物体有哪些? 学生拿出教具进行观察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总结:表面光滑的金属、电镀物品等反射光的能力较强。 实验二:物体的反射光能力与什么有关? 准备深色纸和白色纸、布料和镜子。 总结::白色纸和镜子反射光的能力较强。

4、展示研究成果:物体反光能力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或与制造物体的材料有关。

5、学生交流。

6、教师总结:物体反光能力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或与制造物体的材料有关。表面光滑的物体比表面粗糙的物体反射能力强。浅色的物体比深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

三、学生总结

让学生静下心,回忆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四、拓展活动

收集资料,找找人们利用镜子反射光的性质能做哪些事情?

板书:

第9课 镜子

镜子改变了光的传播路线。

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和颜色有关。

推荐第8篇:学年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2013学年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课:身边的材料

1、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

2、石油、木头、棉花、沙子都是天然材料。

3、像玻璃这种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4、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材料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天然材料,另一种叫人造材料。

5、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有材料制成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答:我们身边常见的天然材料有:粘土、沙、石、木头、棉花;人造材料有:玻璃、陶瓷、橡胶、塑料、纸等。

6、玻璃使用什么加工的, 答:玻璃是由含石英的沙子、石灰石、纯碱等混合后,在高温炉内融化,经过工人师傅成型,冷却后制成的。

第二课:塑料

1、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塑料还可以代替钢铁做建筑材料。

2、塑料杯遇到热水会变软。塑料的优点有:轻便、防水、透明、耐磨等。缺点:埋入土里不容易降解。

3、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有点,又什么不足, 答: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耐磨等性质,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但塑料不易降解,容易造成污染。

4、一只手带塑料手套,一只手带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答:不一样,因为塑料手套的透气性差,防水性好,而棉布手套的透气性好,防水性差。

5、你都知道哪些新材料, 答:防弹玻璃、记忆金属、人工钻石、变色眼睛 第三课:倾听声音

1、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答:(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为什么有高有低,(3)怎样让发声物体停止发声,

4、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物体发声时会产生振动,共同之处是,物体发声时都会产生振动。

5、物体停止发生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答:物体停止发生时的共同现象是震动停止。这进一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第四课:物体传声

1、声音能在液体、固体、气体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2、我们在地球上能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朵里。

3、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就可以断定是否有火车要来,这说明火车的声音是通过铁轨传送过来的。

4、用铅笔敲击进水管的一头,在另一头听到的金属管震动的声音是通过金属管传送过来的。

5、上课了,同学们能在四面八方听到铃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6、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必须借助无线电话, 答: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宇航员在月球上无法听到对方发出的声音,所以要借助无线电通话。

7、当你走到小河边或池塘时,水面的小鱼便会立即游开,这是怎么回事, 答: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脚步声通过大地传给小鱼,小鱼听到脚步声便游开了。

8、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声音可以通过什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答:因为地球上有各种物体,如空气(气体)、水(液体)、木头(固体)等,都能传播声音,声音可以通过这些物体传到我们耳朵里。

第五课:自制小乐器

1、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调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

3、用小棒敲击装有不同量水的杯子时,会听到高低不同的声音。

4、声音的产生于哪些因素有关, 答: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还与材料有关。

5、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过面,为什么, 答:不一样,牛皮纸更适合做鼓面,牛皮纸有韧性。

第六课:声音与生活

1、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

2、有些声音使我们心情愉快,有些声音令我们烦躁。

3、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许多办法。

4、声音有什么用处, 答:能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

5、噪声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答:噪声使人烦躁不安,人长时间受到喧闹声的刺激,容易患上失眠症或不能集中精力思考,巨大的噪声可以损伤人的听力,致人耳聋。

6、人们是怎样减少噪声危害的, 答:如人们设立禁止鸣喇叭的标志,在耳机里装上厚厚的垫子,在马路两旁大量植树造林,利用树木来降低噪声的强度,给汽车、摩托车装上消声器等办法来减少噪声的危害。

7、耳机里为什么有厚厚的垫子, 答:厚厚的垫子可以降低声音对耳朵的危害,又可以防止外界噪音的干扰。

8、为什么说树木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 答: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科学实验证明: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第七课:光的传播

1、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2、太阳、闪电、萤火虫等为天然光源;电灯、手电筒、电视机等为天然光源。

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4、太阳光是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5、门窗或密林的缝隙透出来的阳光是直的。

6、用纸卷一个细直筒,通过这个直筒看灯光,然后,把这个直筒弄弯,再看灯光,两次都能看见灯光吗,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第一次能看见灯光,第二次不能看见灯光,这个实验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八课:透明与不透明

1、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形成影子。

2、用光的透过成都来划分物体,可以分为:不透明物体、半透明物体、透明物体三种。

3、台灯的灯罩通常是用不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制成的。

4、用手电筒照射一个圆形纸片时,会发现一个圆形的影子。

5、用手电筒照射用泥制成的小兔时,会出现小兔的影子,前后移动一下小兔会发现影子会变大变小,上下移动一下小兔会发现影子变长变短。

6、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答:影子是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在物体背面形成的,影子的大小与光源与物体的距离及物体与光屏的距离有关。

7、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会怎么样, 答:遇到透明的物体能让绝大部分光通过,遇到半透明的物体能让部分光通过,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几乎不让光通过。

8、毛玻璃片也能让光线通过,我们可以说毛玻璃是透明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不对,因为毛玻璃虽能让光线通过,但只是一部分光线通过,只能说毛玻璃是半透明的物体。

第九课:镜子

1、当光照射到物体上时,有一部分光线被物体的表面反射会去,这就是光的反射 。镜子是反射光能力很强的物体。

2、不要用镜子把光反射到同学的眼睛上去。

3、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4、用两面平面镜可以制作一家潜望镜。

5、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光遇到镜子时会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发生反射现象。

6、利用镜子反光的性质能做哪些事, 答:医生可以用目镜来给病人检测,制成潜望镜进行水下观察,科学家利用镜子反射光需要时间计算距离等。

7、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答: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制造物体的材料也有关系。 第十课:七色光

1、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七种色光的排列顺序赤、橙、黄、绿、蓝、靛、紫。

2、如果把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有白光出现。红与绿出现黄光,红与蓝出现红光,蓝与绿出现深

蓝色光。

3、瀑布前和喷水池上空有很多弥漫的小水滴,被阳光一照就会形成彩虹。

4、彩虹是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而形

成的。

5、拿一个三棱镜,让阳光照在镜面上,慢慢转动它,会看到什么现象, 答:会看到七色光带,这是由于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太阳光是有七色光组成的。

6、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 答:在雨后天晴的天空和瀑布的上空可以看到彩虹。

7、三色光的混合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把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把七种颜色

的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需要的材料:3支手电筒、橡皮筋、红、绿、蓝玻璃纸,白纸。把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出现(灰)白色光,把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白光。

8、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入水,背着阳光喷射,你能看到什么现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答:会看到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被阳光一照能出现彩虹,停止喷水,不能看到同样的现象。 第十一课:电在我家中

1、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家里的电器使用的电是由供电站供给的。

2、生活中的电器,需要接通电源才能工作。

3、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 答:电是发电厂发电后,经过高压输电、变电站改变电压、长途输送,最厚才会成为我们家中的电源。

4、关于电,我们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答:(1)家里的电是从哪里来的,(2)是谁发明了发电机,(3)为什么发电机能发电,(4)点有什么用处, 第十二课:让灯亮起来

1、我们生活中游弋种各样的灯,灯可以照明,还可以使今晚变得绚丽多彩。开关是控制电路通断的部件。

2、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二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亚历山德罗?伏打发明的。

3、废旧电池会污染环境,不能随便丢弃。

4、在组成简单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电池可以给电路持续供电,导线可以将电路接通,开关可以控制电路,灯泡可以发光,以消耗电

池中的能量。

5、既然用导线接通电源和用电器后,用电器就可以工作了,那么开关就没有必要再接了,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答:不对。因为不接开关,直接用导线接通用电器,虽然可以工作,但每次连接时都容易出危险。为

了用电安全,开关接入是必不可少的。

6、我们还知道哪些开关, 答:铡刀开关、空气开关、按钮开关等。 第十三课:导体和绝缘体

1、容易使电使电通过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

2、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都是可以导电的。

3、导电材料又称为导体,大多数金属是导体,大多数非金属是绝缘体。

4、螺丝刀、插座、插头、导线和灯座这些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 答:这些物品是由金属材料和塑料制成的。因为金属是导体,可以导电;塑料是绝缘体,防止导电。

5、安全用电方法, 答:

1、不要用东西接触交流电插孔,

2、不要用力拉拽电线,防止拉断,发生漏电现象。

3、在检查电器时仅仅关闭电器开关还不够,检查必须在断开电源的情况下进行。

第十四课:磁铁的力量

1、磁铁让我们知道了一种神奇的力——磁力。磁铁的两端磁力特别强,我们称为磁极。不论什么形状

的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2、北在英文中是North,南是South。因此,我们把磁铁指向北的一端叫N极,指向南的一端叫S极。

3、磁铁能吸铁,磁铁还有指南北的性质。

4、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用铁做的。

5、曲别针为什么能在空中跳舞, 答:这是因为曲别针受到了磁铁的吸引,所以能在空中跳舞。

6、磁铁能吸引那些物体, 答:磁铁能吸引钉子、大头针、曲别针等铁制品。

7、通过吸铁钉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答:通过实验发现,磁铁离被吸物体越近,吸引力越强。

8、磁铁指南北的实验。

答:(1)悬吊条形磁铁,当它最终停下来时,会出现N极指向北,S极指向南;(2)还可以用漂浮法看到同样的现象,把磁铁放到塑料板或木板上,然后把塑料板或木板放在水面上,静止后,磁铁就会出现N极指北,S极指南的现象。

第十五课:制作小磁针

1、我们可以用缝衣针、曲别针以及具有较强磁力的磁铁来自制小磁针。

2、每个磁铁都有两极,同性磁极相互排斥,异性磁极相互吸引。

3、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答:会看到两个磁铁互相排斥或吸引,实验说明相同的磁极相互排斥,不同的磁极相互吸引。

4、怎样自制小磁针,需要哪些材料,制作时应注意什么, 答:需要的材料有:缝衣针、具有较强磁力的磁铁、曲别针;制作方法:把缝衣针放在桌面上,用手按住,用磁力较强的磁铁慢慢从缝衣针的一端滑向另一端,至少划20次,小磁针就制成了。应注意:制作时小心别扎伤手。

5、能用几种方法找出小磁针的N极和S极, 答:可以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来检验,如小磁针的一端与磁铁的S极相吸便是N极,相斥便是S极;还可以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来检验,把小磁针用线悬吊起来,静止后指向北的是N极,指向南的是S极。

第十六课:磁铁的应用

1、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两千多年前,中国人最早发现了磁石,制作了司南。

2、在现代社会中,磁在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磁还可以用来记录信息。录音机就是用磁带记录声音的,计算机磁盘也是用磁来储存信息的。

4、磁的应用非常广泛,常用在地质考察、军事、登山、航空、航海等方面。

5、磁悬浮列车利用磁力使列车悬浮起来,提高行驶速度,降低噪音。

6、中国第一列磁悬浮列车于1995年研制成功。2001年8月,中国研制的磁悬浮列车样车下线。时速500 千米。2004年,命名为“奥运号”的样车下线,将出现在2008年的北京。

7、那些家用电器用到了磁铁, 答:生活中有许多家用电器用到了磁铁,如电铃、电冰箱、音箱、电视机、电话、电动机等。

8、磁悬浮列车是根据磁铁的什么性质设计而成的,与一般列车相比有哪些优点, 答,是根据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设计而成的。有点:与一般列车相比,磁悬浮列车有无摩擦、速度更快、无噪声等优点。 第十七课:传递信息

1、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们经常用易于识别的标志符号来传递信息。

2、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答:有听广播、读书、看报、看电视、手势、语言、旗语、网络、电话、传真等等。

3、信息传递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步骤, 答:一般可分为编码、传递、接收、译码四个步骤。

4、用旗语传递信息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 答:优点:远距离就可接收到信息内容,通俗易懂,让人一目了之,便于在同学之间传递相应信息。不足:不向直接说话那样直接清楚,容易使人产生误解,遇到障碍物时就不能使对方接收到信息。

1、一段对话、一封信、一张报纸、一个微笑、一个电话、一页传真、都是通信的形式。声、光、电、磁

的应用,使快捷、简便、准确的远距离通信成为可能。

2、从传递信息的快慢来看,通信是怎样发展的, 答:从最初的人力、畜力、驿站、烽火、信鸽,到现代的电报、电话、传真、网络等。通信发展的趋势是速度越来越快。

3、我们希望电话还有哪些特殊功能,答:希望电话能具有面对面谈话的影声效果,希望电话能传递气味、

冷热,希望电话能具有随时想看的电影,随时想要的资料等。

4、未来通信的发展方向如何,答:未来通信将向更快捷、更便利、更准却的方向发展。

5、

推荐第9篇:引用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版)

[引用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引用傲雪寒梅的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引用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以下是我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总结:

一、教学内容完成情况与学生掌握情况本学期圆满完成了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如下;

1、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体的性质与功能;能用语言或简图描述、记录物体的性质和功能;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能从实验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

2、能从科学的角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声、光、电、磁等现象,能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探究任务,能体会到讨论与交流的好处;能体验到大胆想象的乐趣;愿意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并愿意进行改进。

3、能够辨别制成常用物品的材料,并能举例说明材料的用途与其性质有关;知道了物体发声和声音传播的简单原理;了解了光的传播、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及日光的色散现象;知道了材料按导电性能可以分为导体和绝缘体,知道了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了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和开关的功能;能够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能举例说明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及科学技术发展对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4、能举例说出新材料、声、光、电、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们带来的诸多方便;懂得了节约用电的常识,知道了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能举例说出噪声和强光对人类的危害;能理解电和磁的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工作总结《引用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自己经验的不足,仍存在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3、还有一部分是,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是造成了不及格现象。

4、班级发展不平衡,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5、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

6、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计算不认真,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四、改进的具体措施

1、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科学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科学观念。

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平时我细心观察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的实际情况拟订学习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3、坚持检查学困生的转化情况,做好小结工作,使优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进一步培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总之一学期来,工作中有得有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到更好。

推荐第10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塑料 1教学反思 冀教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常见的材料

塑料

每天早上,学生们用塑料袋装着早点来上学,不一会儿工夫,垃圾桶就被填满了。看着这一情景,我想: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环保教育意义深远,它将关系到我们下一代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学校是学生环保教育的重要场所。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我设计了本课《塑料》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人人行动起来,争当环保小卫士。

在这次活动中,我所设计的中班环保活动《塑料》,活动目标定为:1.通过观看录象和实验知道塑料袋会污染环境,感知其危害;2.通过制作环保袋,发展学生动手能力;3.通过活动懂得减少使用塑料袋的意义,萌发保护环境意识。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我根据我班学生对塑料袋的认知基础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塑料袋产生情感转变。在活动后,我根据活动中情况围绕所提出的问题作以下反思。

一、问题引导学生情感转变。

在第一环节中,我提出“塑料袋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回答问题,感情的基础是喜欢的,肯定的。接着我又抛出问题“使用塑料袋是好还是不好?”引发学生讨论,在这里学生对塑料袋使用问题上有了争执,产生了疑点,感情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第二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资料——散落的塑料袋、动物吞食塑料袋、农作物枯死;实验演示——焚烧塑料袋。让学生直观的、更深层次的了解塑料袋,知道它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带给环境更多的危害。危害动物,危害植物,危害人类。学生的情感再次产生转变,对塑料袋有的是更多的厌恶,自然而然萌发了要保护环境,争当环境小卫士的想法,从而推动了本堂课情感目标的完成。

二、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性提供分层次材料。

在制作环保袋的过程中,我提供了三个层次的材料。第一层次是提供成品纸袋,需要学生装饰,适合能力弱的学生选择;第二层次是提供半成品,需要学生沾贴,装饰,适合能力一般的学生选择;第三层次只是提供材料,需要学生自己裁剪、粘贴、装饰,适合能力强的学生选择。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制作,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作品展示。本环节是本堂课的难点所在,本难点在我设计的三个层次中迎刃而解,实现了本堂课第二个目标完成。

通过这次活动,我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所做的尝试也是比较符合我班学生学习水平。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回再次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根据本次活动的问题加以调整和改进。

第11篇: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的课文《春的消息》、《燕子》、《柳笛和榆钱》„„打开课本,扑面而来的是春风、春雨带来的春天的消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春天奏响春天的序曲,枝头吐出新绿、雏菊绽放笑靥,榆钱舞、柳笛飘,又是一年春来早,人们的脸上和心里更是春意盎然„„

这一篇篇目清新雅丽的新课文。读起来,我感觉被春天的气息感染了。多美的春天啊,多美的意境啊,字里行间,无一不把春天的特点展现在你的眼前。

学习这一单元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要感受春天的美好,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用心去体验、感受春天带给自然万物的变化和春天的勃勃生机。其次,更要用心研读课文,透过作者观察春天的不同视角,感受春天的无处不在,从而学习作者观察和表现生活的不同方式和方法。

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

第一,通过读文,让学生充分感受春的美丽!不仅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朗读、说话训练上去体会美丽的春天;再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孩子们从视觉上也能走进春天,从而试着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如诗如画的春天。

第二,让学生大胆展现自己的朗读,通过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读、敢读、乐读,读出自己感受到的春天,让诗歌的课堂在学生的琅琅读书声中,想象春天更加绚丽多彩。

第三,学生寻春的脚步不会因为下课铃声的响起而停止,让学生通过课后当当小诗人,小画家,小歌手,小收藏员„„让课堂无限延伸,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能快乐的寻找春天。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新课程认为,对课程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不是每一个人都相同。每一个人都在重新解读课程,把课程给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课程。教师是课程的二度开发者,学生也应该是课程的最终创造者,所以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和建设文本的机会。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科普、科幻、科学精神与人物品质是这单元的文化主题《大自然的语言》、《植物的“感情”》形象生动的提示了自然界的奥秘;《矿矿的研究》向学生渗透研究、发现的意识意识形态《第一朵杏花》、《蜜蜂》通过故事的叙述表现科学家的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这一单元既有科学家的发现又有同龄人的探索;既有科学精神的提示又有自我意识的培养;阅读链结中通过采访和书信交流的方式,使学生通过科学家平实的语言了解这些伟人的内心世界,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其实,科学离我们很近。”在教学这单元时,首先要立足于文本的研读,把握单元的精髓所在——科学现象的发现、科学家的实验或同龄人的研究中渗透吧些科学精神和态度;同时打开学生的视野,从学生喜欢的科学家、科学事件入手,通过对科学事件有追踪,对科学家的关注,引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初步的科学意识和态度。

我在教学这单元的课程中,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让我惊喜,学生咄咄逼人的质疑,也让我不知所措。从中,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例如: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我让学生了解了完成实验有哪些必要条件后,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法布尔来到陌生地方放飞时,看见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尔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地推测?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假如我是法布尔,我会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聪明,它飞得怎么低,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以便更快地飞回蜂窝。”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笨,飞得高才能看得远,才容易发现蜂窝。它飞得那么低,怎么能看见两离多外的蜂窝呢?”这时依然有小手高举着,他自信地发表了自己的推测:“我猜,蜜蜂飞这么低是因为,空气太潮湿,空气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体变重了,所以飞不高,它要飞回蜂窝一定很困难。”„„一个开放型问题,居然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独特的思考,这让我意想不到。这一单元的教学虽然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老师到底应该做多少课前准备才能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呢?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感受真情”。亲情是人类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学生要通过文中的阅读进行体验与感受,“理解与关爱”贯穿于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之中,一把倾斜的伞让我们感受到有的传递与延续;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使我们理解了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用心;无人看管的桃林,让我们体验到信任与被信任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情„„其实,爱是无处不在的,它使巨人的花园盛开美丽的花朵,它让遇险的猎狗最终获得搭救„„

当今,孩子们不论是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就连上学,无一不在享受着亲人的爱与呵护,那么他们是否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幸福呢?他们又是否懂得去感恩、回报这些爱呢?这几篇课文正恰到好处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在这一单元教学中,我个人认为比较欣慰的几点:

1、朗读感悟: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读中感悟。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自由读、齐读,小声读、范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课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以读代讲,达到了读中悟情,读中理解的效果。

2、爱的体验。让学生说说身边令人感动的事情,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表达的丰富性,又把本课情感目标进行内化,使关爱他人的种子在学生中慢慢地扎下根。

3、指导倾听。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引导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4、鼓励评价。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激励来更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单元的教学中,我本着一贯的教学作风,“平实、踏实、真实”,力求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和学生都受益非浅,不仅在课本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在人格上同样也受到了一次洗礼。相信在今后,我们会把我们心中的爱传播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大家共同生活在爱包围下!

第12篇: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的教学的内容,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冀教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冀教版一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54人,这些学生是新课改后的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课改前的学生。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5个单元,1个开门课,17个课。

单元名称 单元概述 学习课题

亲历科学

1.亲历科学

认识自己

2.认识自己

动物和植物

本单元在开门课“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以动物和植物为研究对象,培养学习观察、记录、测量、猜想、实验等探究方法。本单元安排了“寻找动物和植物”、“蚯蚓”、“凤仙花”三课,大约用7—8课时完成。

由于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客观事物是身边的生物。所以,安排了对其他的生物进行研究。其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知识,而是通过对动物和植物的研究,使学生体通过实际操作学习科学探究的各种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课的深层次的兴趣。

3.寻找动物和植物

4.蚯蚓

5.凤仙花

土壤

本单元在动物和植物单元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事物的能力,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基本性质。本单元包括“观察土壤”和“土壤的保护”两课,大约需要4-5课时。

首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野外观察土壤、分析土壤成分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动手实验、思考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然后,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植物在保护土壤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水、土、植物、人(包括动物)之间的基本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

6.观察土壤

7.土壤的保护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水为探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认识事物的能力,以及选择问题、搜集整理信息、设计实验及简单制作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水与生命的关系。本单元由“水与生命”、“浮和沉”、“流动的水”和“节约用水”四课组成,大约需要9-10课时。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感受流水的力量和水的浮力的基础上,了解流水的力量和水的浮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界水体的美丽,增强珍惜、保护水资源意识的同时,更要有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和行动。

8.水与生命

9.沉和浮

10.流动的水

11.节约用水

空气

本单元在上一单元学习水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以空气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本单元由“认识空气”、“风”、“纸飞翼”三课组成,大约需要6-7课时。

教材设计了观察比较、设计制作、对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空气的性质。通过使用感官比较水和空气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气体。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了解:空气和水一样都会流动,空气的流动也有力量;物体在空气中运动会受到空气的阻力作用。

12.认识空气

13.风

14.纸飞翼

食物与健康 “食物与健康”是本学期的结束单元,与第二课认识自己一课相呼应。本单元包括食物的营养、食品的加工、保持健康三课,大约需要6—7课时。

本单元从保持健康的角度,将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并通过学习食品加工技术、设计新食品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与食物和健康有关的技术。

15.食物的营养

16.食品的加工

17.保持健康渐上升。

三、主要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⒈措施∶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

2、教改思路:改变评价学生的方法,把学科评价内容分为综合能力评价和基础知识评价两种,每种各占50分。注重学生平时的制作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知识,并在作科学的过程中学科学。

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冀教版二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可喜之处:三年级学生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后面的许多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甚至有些探究活动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影响,而至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四、教材分析:

(一)、全册内容情况:

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例如,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了“观察物体”等活动。作为这一线索的延续,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 “常见材料”、“声”、“电”“光”、“磁铁”、“信息与通讯”等六个单元。

(二)、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

1.常见材料单元是全册书的基础单元,让学生了解人们对材料的使用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培养学生了解新材料、关心新材料的兴趣。

2.声单元通过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物体、自制乐器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验制作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3.光单元让学生认识有些物体是能发光的,有些物体是透光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线路是可以改变的,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的兴趣和能力。

4.电单元通过分析电在生活中的应用,懂得有些材料容易导电,有些材料不容易导电,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人合作和交流的科学态度。

5.磁单元通过研究磁铁的性质、寻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从预测、验证到讨论、交流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

6.信息与通信是全册书的综合单元,通过分析人类传递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声、光、电、磁知识的应用引起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科学事实。

(三)、教学重点: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难点。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冀教版三

学生情况简析: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所使用的年级有两个,是三年1班和三年2班。三年1班有学生55名,其中男生有33人;三年2班有学生56名,其中男生有35人。两班的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他们已习惯于语数课堂上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比较欠缺。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通过教师观察,两班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教学目标要求:

1、通过对大树的观察,经历一次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经历用自己的方法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描述的活动过程;经历简单的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属性的观察、比较活动过程;经历对一片完整的叶的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和描述过程;获得对一片完整的叶的组成部分的认识;经历用简单的文字、图画等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初步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讲求方法;并在一系列的观察描述活动中获得自信。

2、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经历对小动物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经历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及动态观察、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 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 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 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4、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分类特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5、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通过简单实验和观察,完善对木头、纸、金属和塑料特殊性质的认识,理解材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6、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感观和简单的器材(各种瓶子、脸盆等),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收集整理有关水的资料,并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思考,得出结论,发现和提出关于水的相关问题,并能够用多种方法(语言文字符号等)将用过观察所发现的现象表述出来。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同时通过对水的观察,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7、进一步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懂得液体的含义,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能够用多种方法区分各种溶液并比较溶液的多少。

8、初步了解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通过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性的理解。

9、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大胆创新,在课堂上力求体现新课改理念改进原来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了解新事物,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领域,开拓新视野,能够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自己最近的发展区内得到最大的有效的发展。

3、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时尽可能的利用好教具、学具,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学改革的主人,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有利的资源,上好每堂课。

4、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时对于相同的问题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在合作探索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

5、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力求让学生理解科学,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体系,养成善于综合与联系的思想方法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第13篇: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材料

第一单元知识点 身边的材料:

1.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

▲判断物品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主要方法有:看、摸、闻。 2.我们身边的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3.天然材料:是指自然界中自然生长的或形成的材料。

4.天然材料主要有:棉花、木头、石头、石油、沙土、麻、丝。

5.人造材料:是指对天然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得到的人们所需要的材料。6.人造材料主要有:塑料、玻璃、纸张、陶瓷、布、橡胶、石灰、钢材。 7.按材料给物品分类:木头、金属、纸、布、塑料。 木头: 金属: 纸: 布: 塑料:

8.人造材料可以完全取代天然材料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人造材料是在天然材料的基础上制成的,没有天然材料作为基础,人造材料是不会存在的。 9.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 ▲塑料可以代替钢铁作建筑材料。

10.塑料可以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 11.塑料的特性(优点):加工容易、防水、轻便、透明、不易变形、不生锈。 12.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答:优点:塑料具有轻便、透明、防水等特点,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

减少森林破坏。

不足:塑料不易降解,容易造成污染环境。

13.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答:感觉不一样。塑料手套刚戴时有点凉,而且不透气,但是可以防水;棉布手套戴上之后暖和,但是不防水。

14.天然材料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人们利用一些技术、设计、制选出许多人造材料。包括一些新材料。

15.新材料:复合玻璃、人造纤维、变色眼镜,记忆眼镜架、防弹衣、纳米材料、人造钻石。16.白色污染:是指人们随意抛弃在自然界中的废旧塑料包装制品,飘挂在树上,散落在路边、草坪、街头、水面、农田及住地周围等处的这种随处可见的污染环境的现象。

17.减少白色污染的建议:(1)回收塑料,要把塑料物品分类放置,分类回收,

以利于再加工。

(2)在制作塑料制品尤其是易废弃的生活用品时,加一

些添加剂,使之埋入地下易腐烂。

第14篇: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期中考试题

一填空

1材料可分为()种,一种叫(),另一种叫()

2()叫人造材料

3天然材料请举例:(),(),(),()。

4塑料是使用广泛的()材料

5用塑料做尺子比用木头做尺子的优点是:()()()()

6用塑料做镜片应用了它的()特性。做皮球应用了()特性。

7易拉罐是()材料制成的,该材料是()材料。

8一米等于()纳米

9有些声音令我们(),我们称之为噪音。人们通过()()()等 施降低噪音的危害。

10能发光的物体叫做_______。太阳_____,______,等为天然光源,电灯______,_____,等为人造光源。月亮,镜子不是光源

11.光是沿着________向__________传播的。

12.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_____________。

13.表面是_________镜子,叫平面镜。平面镜的成像是由于_________形成的。

14.阳光是由__________种色光混合成的。如果把七种颜色光混合在一起,会有___________出现。

15.激光不是自然光源,而是__________光源。激光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特性。_________年________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激光器。

16.平面镜能够____________,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潜望镜。

17、用手拨动钢尺,听到声音,并发现钢尺在_____________.

18、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物体比空气传声效果要________。

19、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_________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________有关。

20、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各种物体发生时都在()。要是物体停止发声,就要不让物体()。

21、声音能在:()()()中传播,物体比空气传声效果要()。

22、地球上能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可以通过()传播,月球上()听到声音,是因为月球上没有()不能传播。

23、马路两旁的数木不仅可以遮挡(),还可以降低()这是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能力。

24、人长时间受到喧闹的刺激,容易患上()或者不能()

二判断,

1.没有空气不影响声音的传递。()

2.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

3.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应少用废纸,多用塑料贷()

4.电铃的声音是电振动产生的()

5.潜水员在水里听不到地面上的声音。()

6.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材料,它可以应用到所有领域()

7各种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8所有的玻璃都是透明的()

9没有光平面镜也能成像()

10光的传播路线是无法改变的()

11彩虹会出现在雨前,雨中,雨后()

12把物体放在平面前,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13用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可见光可以沿曲线传播()

14只有镜子可以反射光,其他的物体不能反射光()

15光能在一切物体中传播()

三.择优录取(把真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要让正在发声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应该()A.不再敲了B马上用手捂住锣,使锣面不再振动。

2.用塑料贷易造成污染,是因为塑料制品()A易燃B耐磨C不易腐烂

3声音在()中传播最强。A固体B液体C气体

4下列物体中()不等传播声音A.水B真空C空气

5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方法是()

A用一面镜子放在头的一侧看B用两面镜子,眼前一个,脑后一个,相对而看C用一面镜子放在眼前看 6下列镜子中,()能使太阳光分散成其中色光A平面镜B三棱镜C哈哈镜

7把红光和绿光混合在一起,会有()出现A白光B黄光C紫光

8透明与不透明的区别是()A能否让光线通过B看哪个最薄C看哪个轻 9物体的颜色越()放光能力越好,A深B浅C多D少

10物体的表面越(),反射能力越差。A光滑B粗糙C大D小

四问答题

1声音的产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

2什么叫光的反射?

第15篇: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学期备课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感兴趣,经过一学期的科学学习, 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是他们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材料”、“声”、“光”、“电”、“磁”。调整后的新教材,内容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每个单元都有七个教学内容,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至两个课时。根据教学建议,对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应该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能够自己想出办法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要求使用测量的方法,并选择适当的词汇、数据和图表来描述物体和有关现象。

3、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4、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

四、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

4、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六、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

第1周

第二单元:

第2-3周

第三单元:

第4- 5周

期中复习:

第6-7周

第四单元:

第8-10周

第五单元:

第11-13周

第六单元:

第14-15周

期末复习:

第16-18周

.第一单元

常见材料

常见材料单元是本册书的引入单元。本单元以常见材料为研究对象,帮助学生利用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认识常见物体是由一些材料制成的,引导学生了解常见材料,认识常见材料的性质,了解材料加工的过程,激发学生了解新材料、关心新材料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及独立搜集资料、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人类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材料,而一些材料的利用也会给环境带来影响,人类为了更好地生活,在天然材料的基础上,制造了许多新材料,人造材料有许多天然材料所无法代替的性能和优点。

1、身边的材料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 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 (2) 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 (2) 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3、科学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 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 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4、STSE目标:

(1) 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 能描述某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

二、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三、教学难点: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四、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A、教师谈话: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B、学生回答:木头、金属、塑料、纸、布、泥、棉花、石油、沙子、水、毛…… C、教师:提出今天的研究问题--------认识身边的材料,板书:身边的材料。

二、新授:

1、知道物品由哪些材料做成。

(1)教师出示一种物体,学生说出它的制成材料或由学生拿来的各种物品说出它的制成材料。 例:汽水灌---金属铝;字典----纸;鞋箱----木头;公仔娃娃---布和棉花; 小刀---金属铁;报纸---纸; 陶瓷----泥土;钥匙----金属铁、铝或铜; 房子----铁、木、泥土、石头、沙子等;杯子---塑料或金属…… (2)请学生把学生带来的所有物品进行分类: 木头物体、塑料物体、金属物体、纸的物体等

(3)请学生讨论:还有哪些物体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4)下列物品有几种材料制成的?

饭桌、保温杯、铅笔、手电筒、衣架、沙发„„

我们周围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组成。所以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

2、认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石油、木材、棉花与土是在大自然中的,天然的。是天然的所以我们称它们是天然材料,

塑料、玻璃是人们用一些材料加工成的材料。你知道是玻璃是如何加工的吗? 自学P3下面的图。 学生回答。

教师:像塑料、玻璃等材料是由人们加工的成的,我们称为人造材料。下面同学看一看花瓶是怎么制成的?

学生自学。

教师:谁谈谈什么样的材料我们叫它人造材料呢? 学生:需要人们加工的材料。

教师:说的真好。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需要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寻找教室里物品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学生自由活动,并汇报结果。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材料最多。

三、布置作业:

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材料调查记录表 用品 勺 碗 被褥 材料

用品

材料

板书设计: 身边的材料

天然材料:石油、木头、棉花、沙子 人造材料:塑料、凳子、布、砖 课后反思:

2、塑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 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 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的研究开发新材料。

(2) 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

3、科学知识目标:

(1) 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 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 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4、STSE目标:

(1) 能举例说明塑料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2) 能提出我们为减少“白色污染”要做哪些具体事情。 (3) 能描述工厂加工塑料的大体过程。

二、教学准备: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有关新材料的图片若干张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能用感觉器官,通过比较塑料的一些性质。

2、能利用统计表对材料的性质进行记录、比较。

3、能举例说出塑料制品的优点和缺点。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们身边的材料有各种各样,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塑料这种材料的特点及用途。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塑料。

1、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在组内汇报。

2、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3、出示几件塑料制品或图片,说一说它们的用途。

4、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比较塑料尺子与木头尺子。

1、教师出示一把塑料尺子与一把木头尺子,让学生对它们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相同?那些特点不同?并记录在下列表格里。

塑料尺子

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2、学生分4人小组进行观察活动,填写记录表。

3、师巡视,在学生感到困难的时候,可提示他们。

4、学生分组汇报观察结果。

5、提问:这两种尺子除了以上特点,还有什么其他特点,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6、引导学生认识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等性质,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预测,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2、能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有关塑料其他性质的问题。

3、通过记录塑料杯遇热后的变化,体验到科学探究要重证据。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用热水和冷水,对塑料进行比较看看塑料还有什么优、缺点。

二、探究过程:

(一)塑料杯遇热水会怎么样?

1、猜想: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遇到冷水又会怎样?

2、分小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3、汇报讨论结果。

4、分小组实验: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塑料瓶里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观察两个瓶子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5、师巡视指导。

6、汇报实验及观察结果。

7、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塑料都有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并举例说明。

8、关于塑料,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戴手套

1、预测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2、汇报预测结果。

3、到室外阳光下进行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将戴有两只不同材料的手套放入水盆中,体会两只手的感觉。摘掉手套后观察两只手是否湿润。

(三)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第三课时

认识新材料 活动目标:

1、能主动收集一些关于新材料的信息。

2、能发现新材料对自己生活的好处。

3、能设计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新材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于天然材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人们设法制造了许多人造材料。随着社会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造出了许多性能越来越好的材料,如:纳米、人造纤维等材料。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新材料。

二、探究过程:

1、学生汇报搜集有关新材料的信息,可从4个方面进行汇报:(1)材料的名称、来源;(2)简单的制造过程;(3)有什么特点;(4)有什么用途。把搜集、整理好的资料。

2、先在小组内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与全班同学交流。

3、在交流各自信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谈谈认识新材料的感受。

4、关于新材料,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三、拓展:小调查

1、统计自己家中一周内使用的塑料垃圾袋个数,再计算全班同学家中一周内使用塑料垃圾袋的个数,讨论怎样处理这些垃圾袋。

2、鼓励学生计算塑料垃圾袋的污染面积。

3、鼓励学生提出减少“白色污染”的建议。

第二单元 声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声音为探究对象,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物体、水能传声、自制乐器等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归纳,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指导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声音的作用,找出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既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也会污染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增强环保意识。

3、倾听声音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合适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

2、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明我们生活环境中的存在着种种声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三、教具学具:小鼓、方形管、钗、尺、黄豆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大家倾听一下这是什么声音?(风声),(歌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板书课题:3 倾听声音 (二)探索研究

1、学生分组寻找声音。

(1)听一听,这是谁发出的声音?还听到哪些声音? (2)把你找到的声音记录下来。

(课件的录音:风声、水流声、唱歌声、朗读声、雷声、马叫声、羊叫声、狗叫声、猫叫声、牛叫声、狼叫声等)

2、指导学生表达与交流活动。(1)向同学描述自己听到哪些声音。 (2)比一比,谁模仿的更好。

(3)你能制造出声音来吗?用的是什么方法?

3、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1)分组讨论,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2)分组汇报想知道关于声音的问题。(归纳如下) 问题1: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问题2:声音有的很好听,有的很难听? 问题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4:为什么人能发出说话声? 问题5: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

4、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请同学们一起模仿羊叫声,青蛙叫声、制造出掌声。

2、出示第一课时学生提出想知道关于声音的问题。问题1: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问题2:声音有的很好听,有的很难听? 问题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4:为什么人能发出说话声? 问题5: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 这节课就让我们选择问题3来学习研究吧! (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活动:观察物体发时的现象。

(1)实验1:把鼓平放,在鼓面上放一些豆子,敲击鼓面,你发现什么? (2)实验2:板动你们手上的直尺,用手接触直尺,手有什么感觉?

(3)实验3:把没有玻璃纸的一端方形管放入嘴里,用嘴吸气,有什么现象? 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制造声音的方法 听到的声音 看到的现象 共同之处 敲鼓 鼓面发出“咚咚”的鼓声。

豆子在跳动(说明鼓面在振动),声音越大,豆子就跳得越高 声 音 发 出时 它们 都在 振动。

拨尺子 尺子发出“哒哒”声。 尺子来回振动。

吸方形管 方形管发出“嘟嘟”声。 玻璃纸来回振动。

2、指导学生归纳振动发声的规律。(1)分组讨论汇报以上实验:

①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②引导学生归纳(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分组实验汇报

①分组实验: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

②分组讨论: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③引导学生归纳: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课堂小结: (三)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4、物体传声

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

2、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

3、能举例说明哪些物体能够传声。

4、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5、能解释宇航员在月球上必须靠特殊装置相互传递声音的原因。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声音是靠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2、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给予肯定,然后用实验让学生对自己的答案信服。

3、给学生讲医生用的听筒发明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得出声音传播的途径。

4、实验:把学生分成3人一小组,让学生亲自做木头可以传声的实验。

活动中教师要提出要求:a 小组成员交替操作,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完整的活动过程;b 学生挠桌面时用力要适中,切勿敲桌面或发出较大声响;c 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4) 讨论:声音可以通过木头传播吗? (5) 小结: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6) 鼓励学生通过其它方法验证结论。 第二课时

一、提问:

除了木头之外,其他物体能够传声吗?以引起学生思考,并导入新的活动。

1、实验:把学生分成3人一组。教师指导学生往水槽中加入多半槽水,并对实验提出具体要求:轮换操作;在水中摩擦砂纸用力要适当。

2、讨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说明了什么?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并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二、拓展活动

打电话

用两个纸杯,在杯底正中各钻一个小孔,再用一根长线穿过纸杯底的小孔,把两只杯连起来。然后,两个同学各拿一只纸杯,把线拉紧,就可以通“电话”了。

三、总结:固体、液体和气体能够传声。

5、自制小乐器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2、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

4、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评议。(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2、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用自制的小乐器演奏儿童歌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制作简单小乐器。

难点:知道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关系。

三、教具学具:

塑料杯3个、牛皮纸1张、塑料布1张、气球薄膜1张、橡筋3根、小鼓、排萧、饮料吸管4支、塑料堵塞8个、塑料固定架2个、剪刀。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 引入

1、播放一段音乐,问:这是什么声音?是用什么奏出来的?(乐器)。

2、板书课题:

5、自制小乐器 (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乐器。(1)什么是乐器?

乐器是一种可以发出乐音,供演奏音乐使用的器具。

(2)出示各种各样的乐器样图,问:你认识这些乐器吗?会弹奏吗? (钢琴、笛子、板鼓、古筝、小提琴、二胡、音叉等)

(3)老师出示几个用不同材料做鼓面的小鼓。并演示,讲解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制作小鼓活动。

(1)制作材料:牛皮纸1张,塑料布1张、气球薄膜1张,橡筋圈3根,纸杯或塑料杯3个(自备) (2)制作方法:

①分别用提供的鼓皮材料蒙在杯口上,并用橡皮圈绷紧固定。②、试试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讨论:

①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②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弹性好的材料)

4、课堂小结。(三)板书设计

5、自制小乐器 牛皮纸

鼓面

塑料布

发出声音不同

气球薄膜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出示几种同学做的小乐器:盒做的琴弦,玻璃杯小乐器,瓶摇小乐器,排萧小乐器等。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制的小乐器。

2、板书课题:

5、自制小乐器 (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制作小乐器的计划。

2、指导学生运用配套材料制作排萧乐器。(1)排萧制作材料:

塑料固定架2只,饮料吸管4根,塑料堵塞8只。 (2)制作方法:

①把两个塑料固定架对插扣住。

②把4根吸管分别按下列数据截成两段:125和

36、110和

43、95和

58、88和73。

③每段吸管的一端用堵塞堵住,并不能漏气,把8根及管开口向上,由长到短整齐排列插入固定架中,这样排萧就做好了。 (3)使用方法:

用嘴分别在吸管开口旁向内吹气,看看能不能吹出

1、

2、

3、4„„

7、i八个不同的音阶,你能用排萧吹出简单的乐曲吗?

3、同学们讨论交流:

让乐器发出不出的声音的做法: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音?

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4、组织学生对各组制作小乐器进行评价。

5、课堂小结。(二)板书设计

5、自制小乐器

声音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 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6 声音与生活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时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

2、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间”和“噪音”。

2、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例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但噪声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2、能体会到运用一些技术和设备可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知道噪音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难点:减少噪音的办法。

三、教具学具:乐音与噪音的录音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呤„„”。问学生:这是什么声音?它给我们能递什么信息呢?(上课了) (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声音告诉我们什么?”活动。(1)提出活动要求:

①查阅资料并做好简单的笔记。

②围绕“声音”告诉了我们什么,声音帮助我们做什么,声音能使我们心情变得怎样等几个问题,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

③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2)老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进程和情况。 (3)交流:声音还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

①乐音是指比较和谐悦耳的声音,演奏乐器时发出的声音就是乐音,能使我们心情愉快。

②噪声是琐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声音,听起来有嘈杂的感觉。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如机器的轰隆声、汽车喇叭的鸣叫志、不和谐的乐器声、鞭炮志、青蛙或其他动物的鸣叫声。

2、指导学生进行“减少噪声”活动。

(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自查资料中有关噪声的内容。提出:什么是噪声?

(2)交流生产和生活中造成噪声的原因及噪声对人的危害。提出:噪声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3)帮助学生了解人们在减少噪声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及运用到的一些技术和设备。 ①城市设“禁止鸣喇叭”。

②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 ③汽车、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三)应用拓展(提出要求后可作课外作业完成)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1、向学生提出设计前要考虑的问题:

(1)设计前要考虑用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 (2)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 (3)“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2、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1)房屋外部要选择容易反向声音的材料,房屋内部要选择容易吸收声音的材料。 (2)双层玻璃,带皱褶的布帘可以减少噪声的传入。

(3)可以通过在房屋的周围设立标牌,植树等来减少噪声。(4)铺地毯

3、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听听他们的建议。(四)板书设计

声音与生活 声音───传递信息 乐音───使人心情愉快 噪声───对人有危害

第三单元 光

本单元以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离不开的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有些物体是能发光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物体会发生不同的现象(根据光穿过物体的程度,把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种);光在直线传播遇到镜子,镜子能够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有颜色的,太阳光是由7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光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7 光的传播

一、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2)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3)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3、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背景资料

光源就是发光的物体。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种:太阳、火、闪电、萤火虫等都是自然光源;白炽灯、荧光灯、烟火、电视等是人造光源。

三、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第一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第二部分。 活动1 寻找光源 活动目标

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活动一:寻找光源

1、多媒体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认识一些发光的物体,在此基础上提问: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能发光?

2、教师提前布置给学生课前在学校周围及室内寻找发光的物体,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月亮是发光的物体,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认识月亮本身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光。

3、学生有可能找的不是发光物体。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设法验证,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4、多媒体再次展示各种发光体的课件,请同学们给这些发光物体用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汇报分类标准和结果后,教师给学生讲解基本的分类方法,启发学生对知道的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评价建议

根据找出发光物体的数量进行评价:1-3个(一般),4-5个(良),5个以上(优)活动 2 我看见了光 活动目标

能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 能正确地用文字记录实验现象。

能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发现光传播线路的特点。 能设计实验,并找出生活实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能与小组同学共同研究光传播的特点。

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光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1、多媒体展示课件,复习上节课的所学的内容。

2、设计光的传播路线活动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哪幅图能看到手电筒的光,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按照两幅图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两块硬纸板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中,学生会发现三块纸板的孔只有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实验后,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并得出初步结论。

3、完成以上活动之后,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这个过程需要一课时),如用塑料软管和蜡烛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初步结论。即当用笔直的塑料炊管对准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当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并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醒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4.继续展示课件,结合课本中的图,教师引导学生,请同学们找出生活中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包括有关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实验结论。 课后反思:

8、透明与不透明

一、教学目标:

1、探究性目标:

能按照物体的透光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2、STSE活动目标:

能分别举例说出透明材料和不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3、科学知识目标:

A、能说出将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依据。

B、能正确说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

4、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把本组的发现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二、教学重点:探究性为重点对物体按透光程度进行分类。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胶纸各一张、手电筒、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时会怎么样?

(二)探究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这三幅图,启发学生说出图中的三种物体有什么不同,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再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到“光能透过哪些物体”这个活动。

1、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1)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让光全部通过的物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光部分通过的物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让光通过的物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结:有的物体是透明的,有的物体是半透明的,有的物体是不透明的。 (3)应用:

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这些灯罩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他们的透光效果一样吗?一般使用在什么地方?(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2、影子

(1)教师可以通过“光照在不透明物体上时会有什么现象”这个问题导入到本活动。 (2)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并讨论移动蜡烛的位置,小兔子的影子有没有变化?并做好记录。 3 总结:透明的物体能让光全部通过,半透明物体能让光部分通过,不透明物体不能让光通过。

9、镜子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

2、能够用图形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3、能用自己的话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活动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在一定条件下光的传播方向可以改娈的。

2、能用语言和图形的开式描述实验结果。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

4、能有根据判断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强,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在一定条件下光的传播方向可以改娈的。

难点:能有根据地判断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强,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弱。

三、教学准备

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纸、尺子、金属、玻璃、瓷器、塑料、黑布等。

四、教学过程

1、引入: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照镜子的活动,然后问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什么问题,也可带学生装到操场上,做镜子游戏。提出注意事项。

2、新授:实验活动: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注:遮挡室内透光的地方,缝隙不要太宽)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画出光的传播路线。讨论物体的反光能力与什么有关。 第二课时

一、活动目标

1、能举例出在生活中和生产中利用镜子反光性质的实例。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想出的方法,并借鉴别人的方法,想出新的使用主法。

3、能发现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能举例出在生活中和生产中利用镜子反光性质的实例,并借鉴别人的方法,想出新的使用主法。

难点:能发现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三、教学准备

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纸、尺子、两块大小相同的镜子、一些玩具等。

四、教学过程

1、利用镜子反射光的性质能做到啊些事情?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镜子,并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全班学生一起交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了解到镜子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镜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2、做镜子反光的游戏。

问:用两镜子最多能看到多少个小熊猫的影像?

学生分组实验游戏(要求学生做这个实验时,要认数清有多少个影像,并做好记录,让学生交流实验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 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游戏 学生汇报实验游戏 教师进行总结

五、教师进行全课总结:

10、七色光

一、教学目标

1、能用两种方制造不同的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

2、能正确观察并描述将不同的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

3、能设计一个便于记录红、蓝、绿三种光混合后产生结果的记录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对彩红这种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想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语言描述彩红的美丽。

3、能利用三棱镜观察太阳光由几种颜色的光构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用语言描述彩红的美丽。

难点:能对彩红这种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想要研究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的彩虹的图片、三棱镜、手电筒、纸、彩笔、一瓶肥皂水、塑料袋。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教师问:你们都见过彩红吗?彩红常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等问题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欣赏彩红的美丽,并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进行交流。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彩红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启发。

使学生知道彩红出现要有充足的阳光和水。

2、实验:“制造彩红”

指导学生做光照在三棱镜上的实验(注意:要设法遮挡室内的光线)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这种实验也可以看到光的色散,说明阳光是由七色组成的。

五、总结。

教师启发学生把彩红与阳光联系起来,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阳光是七色光。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设计一张记录表,完整记录红、绿、蓝三种光分别进行混合的实验结果。

2、能解释太阳光的颜色是怎样的开形成的。

3、能与其它小组的交际花流研究结果。

4、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光,能解释太阳光的颜色是怎样的开形成的。

难点:能与其它小组的交际花流研究结果。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的彩虹的图片、手电筒、白纸、彩笔、红、绿、蓝玻璃纸、塑料袋。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做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实验。

教师提出:当不同的色混合在一起时,能否产生新的色?

学生回答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验方法来证明。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一起会产生不同的光色。

教师小结: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一起会产生不同的光色。要求学生能设计一张记录表,完整记录红、绿、蓝三种光分别进行混合的实验结果。

2、教师提出:光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阅读网页里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想。

3、讨论:在强光下学习、工作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保护?

五、教师进行全课总结:

11、电在我家中

一、教学目的:

1、能说出电对人类生活有哪些作用。

2、能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关于电的问题。

3、能举例说明电为我们生活提供了能源。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提出有关电的问题。

三、教学具准备:

有关于家用电器的图片,电源插座,风力、水力、太阳能、原子能发电站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我们的课室里有哪些电器。它们工作的时候要用什么?

二、新课:

1、出示P34页的第一幅图片。

1) 引出在发明电之前,人类是怎样生活的? 2)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3) 引导学生观察图、分析图,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4) 归纳发明电之前,人类是怎样生活的。

2、出示P34页的第二幅图片。

1) 引出在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2)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3) 引导学生观察图、分析图,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4) 归纳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3、通过第一和第二幅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后,引导学生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有关于电的问题。1)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2) 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 引导学生看书P35页,看看自己小组的讨论和书本上培新小学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谁多谁好点。

三、活动:

1、出示家用电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认识各种家用电器。 1)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2)这些家用电器有什么用途和功能? 3)这些家用电器工作的时候用什么电?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些家用电器的功能和用途的了解和认识。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能描述电从发电厂来到家中的大致过程。

2、能说出电来之不易的理由。

3、能说出在生活中节约用电的一些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电从发电厂来到家中的大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和讨论了一些家用电器的功能和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讨论有关电的知识和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电器接通电源就可以工作了,那么电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新课:

一)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

1、出示P36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1) 图片上都有些什么? 2) 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3)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

2、动手尝试,把图片中的物体用线连接起来。

3、进行交流和讨论。

4、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

电是从发电厂发电后,经过高压输电,变电站,长途输送,最后才到我们家中的。我们插上电源插头,家用电器就能工作了。

5、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连线,让学生体会到电来之不易。二)活动: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怎样节约用电。

1、说说停电后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2、启发学生讨论电的重要用途及节约用电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是不节约用电的现象。

4、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电。

5、提出节约用电的几点意见和方法。

6、交流讨论。

12、让灯亮起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能用一些基本的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2、能举例说明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电源、开关、电线,并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3、能将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用笔记录下来。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自己连接的简单电路。

三、教学具准备:

小电珠、导线、电池等。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灯,灯可以照明,可以让夜晚变得绚丽多彩。

2、出示P37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看图。怎样才能让灯亮起来。 二)新课:

活动:让小灯泡亮起来》

1、用小灯泡、导线、电池三种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1) 介绍材料。 2) 分小组活动。

3) 交流自己小组的做法。

2、增加电池匣、灯座和开关,把它们连起来,让小灯泡亮起来。1) 介绍材料。 2) 分小组活动。

3) 交流自己小组的做法。

3、交流研究,小组演示做法。

4、拓展活动:

尝试用两节电池、两个灯座、两个开关和多条导线,连接出不同的电路。 1) 分四人小组讨论活动。

2) 把自己小组的连接方法用图记录下来。 3) 交流研究讨论。

4、归纳:

1) 线段和一些特殊的符号把各种电器的连接方法记录下来的图,叫电路图。 2) 电路的连接方法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 举例说明什么是串联电路。什么是并联电路。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能设计、制作一个电路开关。

2、能说出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以及电池在电路中的作用。

3、能举例说出几种常见的开关以及电池。

二、教学重难点: 设计和制作电路开关。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的知识。

2、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

(二)新课:

1、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说说一些常见的开关。

2、制作开关。

1)分两人小组进行制作开关。

2)启发学生思考开关是怎样控制灯泡的亮与灭的,引导学生把自己小组的开关连接到电路中,看能否控制灯泡的亮与灭。

3)注意指导学生在连接开关时,注意导线、开关和物体连接处要紧密、牢固,如果连接松动或接触不良,会影响实验效果。

3、认识电池。

1) 结合书本P39页的图,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电池。 2) 分组讨论P39页图中的电池用在什么地方。

4、拓展知识:说说电池会怎样污染环境,设计制作一个废电池回收箱。

13 导体和绝缘体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各种材料是否能导电。

2、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各种材料是否导电。

3、能说出对实验材料分类的依据,并进行分类和记录。

4、能分别举例说明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5、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6、能鉴别常见行为是否符合安全用电要求,并说出理由。

7、能辩别一种电动玩具的各部分由哪些材料组成。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经验预测哪些材料可以导电,哪些材料不可以导电。

2、能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预测。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活动过程:

1、课前教师检查学生的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并提出预测实验结果的要求,指导学生把自己的预测用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在教材的表格中,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预测。

2、先指导学生按照上节课连接简单电路的方法连接好电路,使灯炮亮起来。然后将事先准备的材料分别连接在电路中,观察灯炮是否亮。要求将结果记录在课本表格中。

3、根据物体的导电性,对物体进行分类。分类记录表可以不写物体名称,只写编号。 第2课时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常用电工物品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

2、能举例说明生活和生产中使用导体和绝缘体的原因。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各自知道的正确使用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活动过程:

1、分小组进行(4人一组),活动时间约为15分钟。

2、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物品时,要出示实物。指引学生

认识:这些电工工具或电路元件的组成各分几部分?各个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用这种材料?启发学生用所知道的导体、绝缘体的知识,解释这些电工工具或电路元件各部分使用不同性质材料的原因。 安全用电 活动目标:

1、能正确判断使用和维护电器的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并能对自己的判断说出理由。

2、能与同学交流各自知道的安全用电的知识和方法。活动过程:

1、分小组(4人一组)进行活动,活动时间约为15分钟。

2、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条件变化了,绝缘体也可以变成导体。例如,干木头、毛巾是绝缘体,当木头、毛巾受潮,含有水分时,就变成了导体。因此,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这种情况。

4、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几种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1)、不要用东西去捅交流电插孔; (2)、不要用力拉拽电线,防止拉断,发生漏电现象;

(3)在检查电器时,仅仅关闭电器开关还不够,检查必须在断开电源的情况下进行。 本节课总结:

什么叫导体、什么叫绝缘体?在认识导体与绝缘体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学生了解电的危险性及如何安全用电,并让学生说出几条安全用电的措施,加强学生用电安全意识。

14、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说出研究测量磁铁的磁力大小的方法与以前研究其他事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2、能设计实验证明磁极的磁力最强。

3能用图正确记录各种形状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位。

(二)品质目标

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

(三)能力目标

1、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

2、能从实验结果中归纳出磁铁的两极吸引力最强。

3、能举例说出利用磁铁的基本特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四)活动目标

4、能用实验区分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

5、能通过反复实验,确定某一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

6、对于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子吸引的物体,能找出组成它们的材料的性质有何不同。

二、课时按排:3课时

四、活动材料:磁针,磁铁,铁沙,小纸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们见到了什么?有趣吧。知道这是什么?(磁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磁铁什么部分吸引力最强?你能制作小磁针吗?你了解磁的用途吗?

二、操作探索 实验1:

步骤1:3人一小组。猜想一下,桌面上的这些小东西哪些可以被磁铁吸引住? 2:开始操作。一生进行记录。 3:讨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让学生对磁铁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有更深的认识。 4:指导学生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磁铁哪个部位的吸引力最强?

(二)探索操作

1、生用马蹄形磁铁吸引铁钉或曲别针,启发学生猜测,如果把磁铁放得离大头针越远,磁铁的吸引力会发生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通过距的变化来感受磁力的强弱。

3、用铁沙再做一次:在磁铁上放一张塑料片,然后把铁沙均匀撒在塑料片上,同时轻轻地敲击,最后会看到磁铁吸引力强弱的情况。再作其他形状的磁铁反复实验。最后在图上指出磁铁磁力最强的地方,并记录下来。

4、对于磁铁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要结合实验时进行重点指导。

5、一个学生进行记录。

第三课时

(一) 导入

磁铁吸引力最强的两端有个名称叫什么?N,S。

(二) 操作

1、先让学生确定实验地点。

2、确定哪是北方,哪是南方。

3、做完第一次操作后让学生换一个地方再进行实验。

4、一个学生记录。

5、使学生最终确认条形磁铁停止时,磁铁N极是否指向北方。S极是否指向南方。

6、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提示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磁铁N和S极的含义。

7、再重复以上实验。

8、小结。

9、根据课本提示完成巧取别针的操作。

10、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到的问题。

15、制作小磁针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规律的假设。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规律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能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 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四、其它目标;

能设法将缝衣针制作成小磁针

五、课时安排:本课共需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导人部分和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

六、课前准备:条形磁铁、环形磁铁、蹄形磁铁、玩具小车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将全班学生按二至4人分组,活动时间为15分钟。

2.本活动以“把两个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问题导人。引导学生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并对发生的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然后启发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图的提示,动手实验,做一次初步验证,再引导学生多次变换相对的磁极,并用自己想出的其他方法进行实验验证。 3.教师应该提示学生,随时做好记录,把自己的结论填写在记录表中。 4.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在全班进行交流。

5、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加深学生对磁极相互作用及指南针原理的理解。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能仿照教材中的方法制作小磁针。

2.能用已有的知识,检验自己制作的小磁针,哪端是南极,哪端是北极。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制作和测量小磁针南、北极的方法。同时,能学习别人的好方法。 4.能解释磁铁在地球上可以指南北的道理。

课前准备:缝衣针、条形磁铁、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教学过程:

1.将全班按2至3人分组,活动时间为20分钟。

2.开始制作活动前,可以由学生猜想磁铁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导出课题;也可以用“缝衣针可以变成小磁针吗?” 这个问题导入;还可以用生活中钉子被磁化的事例导人。

3.指导学生认清所需材料和教材中的提示,学生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具体指导或演示操作方法。(注意:磁铁不要来回摩擦,应始终朝同一方向摩擦。) 4.要引导学生检验缝衣针是否制成了小磁针,启发学生用学过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知识来检验,或用N极指北、S极指南的性质来检验,并找出小磁针的两极。最后,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同学交流制作过程中的感想和收获。 学生得出结论:

我的解释是: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我的结论是:当两个磁极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5.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1.我预测磁铁

极与

极,接近

2.通过实验,我知道磁铁两极靠近时,会发生

。 3.我制作的小磁针,针尖是

极,针眼是

极。 4.我制作的小磁针能吸引

个大头针。 拓展知识

能被磁铁吸引的材料称为磁性材料(如:铁、钻、镍和它们的合金)。磁性材料(如:铁)中有许多细小的、分散的磁畴,当它们与永久磁铁(体)接触时,这些磁铁会朝同一方向,整齐聚集排列,从而使铁产生磁力,即被磁化。

16、磁的应用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说出搜集有关应用磁铁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的信息资料的方法。 2.能通过观察和测试,找出哪些日常生活用品中使用了磁铁。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愿意关注磁铁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2.能从别人那里获得有关磁铁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实例。

三、科学知识目标

l.能列举我国古代人们利用磁铁的实例。 2.能说出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四、其它目标

能举出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磁铁和磁性材料的实例

五、课时安排:用1个课时。本课设计了观察图片、分析资料、验证实验、交流讨论等4个活动。

六、课前准备:

磁在生活应用的图片或实物 活动:找找磁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的

1. 能举出3个以上磁铁在生活用品、文具、玩具等中应用的实例。 2.能发现在生活中,什么地方应用了磁铁。

3.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磁铁。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可以让学生调查磁在生活中的用途,搜集有关磁应用的资料。课上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全班同学交流。(如:讲述,展示实物、模型,绘图说明,信息发布,制成课件,演示操作等。)

二.活动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应让学生自己选择、自行准备,教师应做好启发、组织、指导和调控。首先启发学生指出磁铁在物体的部位,然后启发学生讲述或演示(实验验证)磁铁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发现和看法。 三.课内练习

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1.我找到了磁在

方面的应用。 2.我知道以下地方用到了磁铁:

3.我找磁铁的方法:

活动:哪里有磁铁? 活动目的

1。准确判断在一个装置中,哪些零件是用磁铁制作的。 2.能分析出磁铁在一个装置中的作用。

3.能在调查和搜集信息、资料的基础上与大家交流。 教学过程

1、按3至4人分组,活动时间约10分钟

2.首先由“小电动机、小喇叭和话筒里有磁铁吗?” 的问题引出活动,请学生观看“解剖图”发表意见。然后,提示学生设法检验其中是否有磁铁。这里为学生提供实物、大头针或曲别针,而检验方法则由学生选择。

3.活动的第二个内容是看图找出垃圾分类机中的磁铁,并引导学生说出“垃圾分类机” 是如何利用磁铁的原理来工作的。

4.组织学生交流,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还有哪些家用电器用到了磁铁,使学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磁悬浮列车 活动目标

1。能解释磁悬浮列车工作的基本原理。 2.能说出两条以上磁悬浮列车的优点。 过程:

1.课前启发学生查找磁悬浮方面的资料,以备课上交流,时间约8分钟。

2.采取看图启发的方式导人活动,也可由展示磁悬浮玩具导人,或以问题的方式导人活动,如:比目前火车还要快的车是什么车?你知道图上列车的名字吗?请你说说磁悬浮列车是怎么回事?你能给大家讲讲磁悬浮列车吗?引导学生将查到的有关信息资料与大家交流。

3.磁悬浮列车所采用的科学原理就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让学生用环形磁铁模拟磁悬浮列车的实验。 活动:磁记忆

活动目标:1.能设法查阅更多的有关磁性材料的资料。

2。能举出磁性材料在记录文字、声音和图像方面的应用实例。] 过程:1.全班分为4人一组,活动时间约10分钟。

2.活动开始,可用“录音机怎样记录声音?” 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资料和理解发表意见,展开活动;也可以用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软盘等其中一种实物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展开活动

第六单元 信息与通信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也是全册书的综合单元。首先从人类传递信息的多种方式导入,选择图像符号、旗语两种传递信息的方式,通过亲历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传递信息的过程;通过比较不同传递信息方式的速度和距离,了解通信方式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通信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通过畅想未来通信的发展,培养学生大胆想像,勇于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本单元在内容设计方面重点强调新材料及声、光、电、磁等在通信方面的应用,以达到综合全册书内容的目的。本单元的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科学技术在通信方面的应用,以及这种应用所带来的通信方式的变化和发展。

17传递信息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各种信息的特征对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 (2)能编写出一些简单的旗语密码。 (3)能设计一种简单的传递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举例说明一年来在科学课上进行的讨论和交流有哪些好处,从而体会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自己所知道的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 (2)能说出传递信息时,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STSE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用旗语传递信息的方式和过程。 (2)能说出公共场所中常见图形及符号的含义。

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图像符号的图片、分组准备一对红黄两色的小旗、一张坐标纸。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根据自己制定的标准,给图中传递信息的方式分分类吗?

二、活动一:认识标志符号

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们经常用易于识别的标志符号来传递信息。

假如你是一位游客,第一次来到下图中的火车站,你能根据标志符号很快找出邮筒、电话、问询台、出站口的位置吗?把自己见过的其他标志符号画下来。

三、活动三:旗语游戏

1、你能通过旗语向同学传递一些信息(如生日、字母等)吗?

2、把要传递的信息(字母、图形等)编成“数学密码”,在操场上用旗语发给同学,接收密码的同学用彩色笔把它涂在表格中看看谁能正确解密?

3.讨论:用旗语传递信息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

四、拓展:设计其他传递信息的方法。学习科学在线

五、总结本课 (补充学生活动) 多种多样:语言传递、文字传递、灯光和文字两种、声像、语言、手势、表情、标志、信号、图像、信件、网络、电话 学生小组商量分类

认识:出口、问询、电话、停车场、邮筒、厕所、注意距离、禁止吸烟学生扮演游客,找到邮筒、电话、问询台、出站口。

学生画出自己见过的标志符号。初步了解旗语小组分工合作:谁来发密码?谁来接收密码?谁来记录?

小组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得出:优点:能在彼此看得见的范围内有效的传递信息;不足:距离有限易混,比较麻烦;小组共同学习科学在线中的内容。 课后反思:

18通信的发展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图表中发现通信方式发展的过程。 (2)能分析归纳出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3)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对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过程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看法。同时也能听取别人的看法。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通信方式发展的简要历史。

(2)能联系本学期所学的声、光、电、磁等有关知识,说出它们在通信中的作用。 STSE目标:

(1)能描述近代通信技术发展的历史。

(2)能举例说明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对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一段对话、一封信、一张报纸、一个微笑、一个电话、一页传真,都是通信的形式。声、光、电、磁的广泛应用,使快速、简便、准确的远距离通信成为可能。

二、新授

1、让我们根据下图认识通信的发展。

2、讨论:从传递信息的快慢来看,通信是怎样发展的。

3、你能根据传递信息的距离,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给图中的传递方式排序吗?

4、讨论:把自己从前面两幅图中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5、组织学生学习科学在线

6、讨论:我们希望电话还有哪些特殊功能 (补充学生活动) 认识通信的发展

喊话、骑马、驿站、烽烟、信鸽、电报、电话、传真、网络。 小组讨论得出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距离越来越远。 小组商量排序

并把自己的排序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交流发现的问题。

学生大胆想像,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讨论若干年后自己的想像是否能成为现实。 课后反思:

19畅想通信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说出在书刊或网络上查阅资料的方法。 (2)能够大胆设计一种未来通信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对畅想未来通信的发展产生兴趣,并能大胆想像未来传递信息的方式。 (2)能说出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设计活动需要经历确定设计目的、查阅资料、设计图纸、交流讨论、修改完善、制出模型等过程。

STSE目标:

能说出本组设计的未来通信方式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未来通信将向更快捷、更便利、更准确的方向发展。

二、新授:想像中的未来通信是什么样的呢? 书中62页下面的插图

2、根据自己的想像,设计一种未来的通信方式

要求:利用本学期所学的声光电磁等方面的知识,设计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通信方式,与远在加拿大的小朋友进行交流。

3、画出小组的设计图

4、分析小组所设计的未来通信有哪些特点?

5、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未来通信方式最好?

6、自己小组设计的怎么样?哪些需要改进? (补充学生活动) 学生看书,小组交流

小组观察后交流图中的内容 小组首先明确设计任务

有的小组想设计一种能让加拿大小朋友闻到我们这里花香的通信方式。有的小组…… 小组商量填写设计任务、设计的通信方式、利用什么发送信息;利用什么接收信息。 其次,要查阅有关资料,给我们的大脑充充电。

我们小组收集到的材料有光导纤维可以传递信息;手机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仪器可以接收红外线;通过书中、互连网、电视上看到或听到的。

小组商量如何画好自己的设计图,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小组分析我们小组所设计的未来通信具有的特点。全班开个展示会,交流和分享设计的成果。并提出改进意见。 课后反思:

第16篇: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固献学区固献小学三年级科学学科2014—2015学年

第二学期期中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考试应参加76人,实考76人;卷面满分50分,学生最高分40.5分。平均分21.3。

二、试题情况

本次试题主要有这些类型的题目:填空、判断、选择、简答四类题目。所出题覆盖了本学期1----10课所学内容,知识的覆盖面较广,难易适中,在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适当考查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

三、学生得分分析

1、填空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对,出错较多的是第3小题,说明学生对该知识点没有掌握。

2、判断题失分较少。

3、选择题第3小题学生掌握不准。

4、问答题得分较少,应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反思

仔细分析考试试卷,我觉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普遍存在审题不仔细,没有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缺乏正确分析题目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重视学习习惯培养,尤其是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学生不擅长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灵活应变的能力较差。这提醒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要把知识讲得太死,要多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样考试时学生才会游刃有余。

3、加强和重视差生的辅导,并与家长取得联系,请求家长配合,对学困生适量加强练习,使之不断巩固。

4、加强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多观察、动脑,积累生活经验,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第17篇: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三年级科学教学

任课教师:2013年7月6日

小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以来,我本着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努力摆脱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旧有模式,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更加深入。“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紧张的第一学期以悄然离去,为了能更好的搞好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我把在下学期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做一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

本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勤学,上进心强,学习目的明确,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观念。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学习、纪律都较松散,学习能力较弱。

二、主要经验:

1、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大纲和教科书,结合实际条件,灵活安排教学进度。这册书中,植物的生长周期与动物的生命周期有凤仙花种植、养蚕的环节,都需要特定的时间,所以我先讲了第三四单元,一二单元则是穿插着进行,根据凤仙花和蚕的生长来讲授知识。让学生充分的观察、自主的发现,这样学生印象深刻。

2、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重视学生实践操作,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从而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即“求真、求实、多思、善问”。

4、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追求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本身深层次的理解;以积极的思维推动学习活动的进展;善于把各种目标综合的看成一个整体。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代替单纯的讲解;以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和探

究的情境代替灌输;学会倾听,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误解了什么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权利,对他们积极加以引导;将教学评价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努力与教学融为一体。

三、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自己经验的不足,仍存在不足之处,如:

1、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训练还不到位,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学习仍不够自觉,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2、由于学校条件所限,还不能实现让学生充分动手参与实验操作。

3、与其它学科的配合不够,观察记录写得不够具体。

4、教学方法、课堂掌控能力有待提高。

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使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在新的学期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增长知识。

第18篇: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王岗镇第一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期末即将到来了。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收获很多。 新的一轮教育改革,教师的角色发生着愈来愈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方式发生着可喜的转变, 在本学期教学过程中我立足科学课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现对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组织学生在课内探究。

1、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

2、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来预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方法。问题提出后要鼓励全体学生猜想,不能局限于几个人,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鼓励,激发兴趣。

3、引导学生思考、研讨,自己得出结论。创设探究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问题为核心开展进行猜测,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创设条件,加强实验教学。

计划是实验教学的依据。开学初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实验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制定一学期的实验计划。注意各项资料的撰写、积累,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小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引导,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同时作好科学课的课外延伸,课内反馈,抓好探究活动的落实。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学习也就更加积极主动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

总之,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有付出,有收获,添了几分经验,也多了几分教训。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习将有新的开始,今后,将本着求真务实、锐意进去、勇于开拓的精神,在探索和实践中再接再厉,努力做好科学教学工作。

王岗镇第一小学 郑鹏飞 2017年7月

第19篇:(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通信的发展》教学反思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通信的发展》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通信的发展》一课,是三年级《科学》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二个主题教学内容。教学中力图构建一个生活化、活动化、开放化的科学课堂,充分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体现主题单元教学意识

要做到准确定位,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从最开始到现在的教学设计,内容修改了多次,走了很多弯路。回头看看,都源于自己对单元目标和本课目标的模糊,缺乏主题单元教学的意识,就容易把单元内的几课内容上混淆。最后,在自己对教材的反复理解下,才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通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知道现代通信方式及特点,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本课分两个课时上,第二课时主要解决懂得并遵守通行的基本礼貌和相关法律法规。树立主题单元教学意识,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才能优化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二、构建生活化的科学课堂,还学生一个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

老师课前布置调查问卷,老师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通信方式,并通过谈谈“你和家人曾用过哪些通信方式,给你们带来哪些方便?”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调查的生活信息,教师与学生一道谈论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通信事例、故事,学生在饶有兴趣的交谈中认识到了一些通信方式的独有特点,这也为他们今后在生活中学会选择通信方式奠定了基础。这些来源于孩子们家庭的一个个真实的事例,也让学生充分了解了通信方便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

三、构建活动化的科学课堂,还学生一个体验成长的活动舞台

学生科学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学生科学形成的源泉。

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通信方式是用不同的信使来传递的,老师不直接告诉孩子如何区分,而是设计了“给不同的通信方式找到自己的家”环节,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为了感受通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老师设计了让一个孩子在课堂上与妈妈用手机通话,现场拨打114咨询的环节,让孩子真正在活动中体验通信方便生活;为了让学生了解通信特点并能合适的选择通信方式解决问题,就设计了猜一猜,选一选,演一演的活动环节,开放的活动设计,让孩子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构建开放化的科学课堂,还学生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

课堂上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首先是善用生活资源:用春节拜年的话题引入、老师收到的一封信,孩子讲述的通信事例,新疆的地震等等都成为教学资源引进科学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这样一个广阔多元的开放空间里,课堂的实效性也显得更很强了。

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清楚认识到,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还值得加强。上课时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角度要多元。在课堂评价上应更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点拨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第20篇: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工作总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海石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以下是我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总结:

一、教学内容完成情况与学生掌握情况

本学期圆满完成了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如下;

1、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体的性质与功能;能用语言或简图描述、记录物体的性质和功能;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能从实验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

2、能从科学的角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能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探究任务,能体会到讨论与交流的好处;能体验到大胆想象的乐趣;愿意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并愿意进行改进。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科学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自己经验的不足,仍存在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3、还有一部分是,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是造成了不及格现象。

4、班级发展不平衡,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5、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

6、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计算不认真,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四、改进的具体措施

1、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科学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科学观念。

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平时我细心观察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的实际情况拟订学习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3、坚持检查学困生的转化情况,做好小结工作,使优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进一步培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一学期来,工作中有得有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到更好。

2012.1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