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戏曲课程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03 08:37:42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戏曲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舞台艺术表演——戏曲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为了弘扬我国的国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丰富校园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我们学校从这学期开设了新校本课程——戏曲,这几个月和孩子们朝夕相处,使我收获很大:

我们开展的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始终本着以“熟悉戏曲、尊重艺术、传承文化、提高修养”为目的,并在音乐课中渗透,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基本的戏曲知识,欣赏和学唱经典戏曲唱段,提高艺术审美修养。在学习戏曲的课程当中,学生潜移默化的知道历史知识、人物和背景,使他们感兴趣,产生浓厚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

开设戏曲这一校本课程,不仅是弘扬和传承我国的国粹,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戏曲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戏曲的表演也唤起学生了解、熟悉、热爱中国戏曲及热爱祖国的高尚热情。开设这一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具体做法:一是加强戏曲教学工作。音乐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豫剧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探索戏曲教学模式,研究开发戏曲教育的校本课程,推动艺术学科的课改进程。二是突出学唱重点。根据学生情况,学生学习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红灯记》、《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京剧娃娃》通过校本课程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少年儿童对戏曲艺术的浓厚兴趣和爱好,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特色建设,提升了学生人文素养,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戏曲热”。

今后,我们还继续深入开展戏曲活动。认真的学习、探索,再接再厉,传承和弘扬戏曲艺术而努力。

推荐第2篇:戏曲教学

《 戏曲大舞台》教学设计

一、课题:七年级(下)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

二、教学对象分析:戏曲对于此阶段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我国传统戏曲还不是很了解,通过此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三、活动目标: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理解戏曲中的脸谱,行当等含义,并通过学戏,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

3、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感情和关注,为戏曲的明天开一剂药方。

四、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还有很多关于戏曲方面的文化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激发学生了解戏曲文化的兴趣,认识戏曲大舞台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

(二)戏曲知识知多少:检验知识的收集,整理,有学生来主持。

(三)考考你:检验学生对戏曲知识的了解,掌握。

(四)出谋划策:

(五)作业

(六)全班齐唱“唱脸谱”。

六、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困难 媒体设计

对戏曲的系统认识

利用幻灯片展示戏曲知识及配合学生表演的戏曲影视 课堂气氛的活跃

七、课程实施

(一)导入:(激发学生了解戏曲文化的兴趣,认识戏曲大舞台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

师: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主义,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分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的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贵,昆剧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板书:戏曲大舞台)

(二)戏曲知识知多少:检验知识的收集,整理,有学生来主持。

1、介绍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2、介绍戏曲的行当:生、旦、净、丑。由屏幕展示其画面,学生介绍。

3、主要戏曲剧种简介: 昆剧:介绍其形成及特点。 京剧:

A、京剧的形成及特点。 B、京剧旦角流派。 C、自制脸谱欣赏。

D、模仿秀:“斗智”选段,“红灯记”选段,学生点评。 黄梅戏:

A、黄梅戏的特点。

B、模仿秀“女驸马”选段,“天仙配”选段。 豫剧:

A、豫剧的特点。 B、模仿秀“花木兰”选段。

(三)考考你:检验学生对戏曲知识的了解,掌握。

1、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戏曲剧是什么?(中国戏曲)

2、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

3、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昆剧)

4、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5、我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唱,念,做,打)

6、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京剧)

7、戏曲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术手法(手,眼,身,法,步)

8、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没有实物的表演:虚拟)

9、发展于安徽安庆一带的剧种是(黄梅戏)

10、京剧“四大名旦”是(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

(四)出谋划策:刚才我们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也欣赏了戏曲的名段,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它博大的内涵,悠长的韵味,可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影碟机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同学们面对此现象,你们开动脑筋,谈一谈,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

(五)作业

1、选择你喜欢的一出戏,就其主要情节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

2、在你看戏,听戏,学戏的过程中,你一定有些感想或者有趣的经历,把它写下来。

(六)全班齐唱“唱脸谱”。

推荐第3篇:戏曲教学

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戏曲内容是比较难完成任务的。学生喜欢的100%是流行音乐,戏曲音乐几乎无人问津,面临戏曲已经出现的危机,挽救戏曲,挽救民族文化是我们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进行戏曲教学,使我们学生认识戏曲,了解戏曲,喜欢戏曲,使我们中国优秀的戏曲音乐发扬光大,这是需要音乐教师所思考和努力的问题。音乐老师应该积极地去探索和研究,寻求好的方法和措施。在戏曲教学中,笔者做过很多的尝试和努力,也有很多感悟和心得,愿意和同行一起探讨,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一、教师的自身因素直接关系到戏曲教学的效果

现在的音乐院校的课程很少有戏曲的选修,培养的学生对戏曲知之甚少,对外国音乐、世界音乐都要去研究,为什么对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瑰宝却弃之不理呢?这是很沉重的文化现象,也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兴趣取向。可想而知,面对戏曲教学,他们将无所适从,有的干脆就草草地欣赏一遍就了事,照本宣科的介绍介绍。学生肯定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老师的态度已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笔者认为,大学里自己没有学过戏曲,没有基础并不可怕,音乐教师应该虚心地学习,多听多看多唱多琢磨,甚至去拜师或者进修,艺高人胆大,你了解的知识越多,更能体会戏曲的精髓,能演唱一些经典的唱段,自己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才能更丰富。

教师对戏曲的态度应该是积极乐观的,只有你用心去体验戏曲,你的优美的唱腔,变换的身段,魅力的表情,才能够让学生对戏曲有求知的欲望,才能被戏曲吸引。曾经观摩过很多公开课,戏曲内容很少见,我想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敢于突破自己的老师才是新时代的教师,音乐教师应该做个全面的敢于创新改革的前沿者,越难的课题,越要去研究探索,这才能更好的贯彻新课标的宗旨。

教师对戏曲的热爱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但是中学的戏曲教学内容要求我们不一定非得会唱很多传统的大戏,毕竟精力有限,教师可以重点熟悉几个地方大戏,如京剧、黄梅戏、豫剧、越剧等,了解唱腔特点、表演特点,会演唱著名的唱段。如黄梅戏的《女驸马》、《天仙配》,越剧的《梁祝》《红楼梦》,豫剧的《花木兰》,粤剧的《卖荔枝》,评剧的《报花名》等等。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戏曲的教学不同于歌曲教学和欣赏教学,可以看着现成的谱子跟着琴模唱就能完成。戏曲有独到的韵味,有特定的表演模式和地方语言特点,教学的时候就必然要很细腻。如唱腔的教学,单纯跟着曲谱学习,是没有效果的,还得跟着老师或者录象模仿,细细品位其中味儿。我习惯让学生跟着我一字一句的模仿,气氛很活跃,效果很好。如教《智斗》的时候,我分句教旋律的同时,还配上动作和表情,学生一本一眼的模仿,让人信心倍增,有这样的学习热情,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积极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为弘扬民族音乐奉献力量呢?

戏曲教学的内容在一节课里时间是很短的,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忌贪多贪快,一节课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知识或者能唱几句都是很成功的,一个甩腔拖腔的教学就要花好长时间,还得注意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太多的内容让学生有畏难的情绪。曾经看过很多戏曲教学的教案,有很多唱段完整演唱,还有很多表演,事实上根本无法完成,也是难以置信的。如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和黄梅戏《谁料皇榜中状元》的教学,一节课只能完成一首旋律,如果演唱很多选段和表演,那就容量太大,内容太复杂,教学效果是非常差的。

三、从简单的戏歌、通俗戏曲音乐入手

简单的戏歌既有戏曲的韵味,又很通俗易懂易唱。京剧的入门从《前门情思大碗茶》、《故乡是北京》等开始,然后到《唱脸谱》,再到现代京剧《红灯记》《智斗》,传统戏曲选段《苏三起解》《铡美案》等等。黄梅戏是通俗戏曲的代表,一般放在戏曲教学的首位,先从《夫妻双双把家还》这首家喻户晓的旋律开始,再学习《女驸马》等选段。越剧的教学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开始启蒙,豫剧从《谁说女子不如男》开始学习。粤剧的教学,从广

东的地方小调的《小卖鸡》开始引入。这样的教学安排,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学生的兴趣也很浓厚。当然,在教学的时候,注意别对学生过高的要求,因为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只要人人都参与就是最大的成功,过分的追求唱腔和表演的完美,反而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不是戏曲演员,只要能了解各个戏曲的特点,能模仿着唱一些著名选段,我认为就达到教学的目的了。学会欣赏学会演唱学会简单的动作,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至于有优秀的苗子,可以在课外辅导和培养。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戏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能增强感染力和美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想象。戏曲内容通过多媒体再现情景后,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共鸣,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强烈地感受戏曲的魅力,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法国一位著名演员曾说:“嗓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任何图画的感染力,远远比不上舞台上正确发出的一声叹息那样动人。”

戏曲也是声音的艺术,由此看来,戏曲教学使用电教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在欣赏现代京剧《迎来春色换人间》的唱腔和其它组合片段的过程中,在播放画面的同时,我边介绍了京剧的人物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青衣、花旦、刀马旦,什么是花脸、黑头、小生等,在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的同时,开阔了视野。真是听之心旷神怡,观之赏心悦目,想之回味无穷。

五、让学生多参与戏曲表演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少一点填鸭式教学。戏曲教学离不开表演。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强,简单的手势、步伐,会让他们觉得很新鲜,气氛会变得活跃,等到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了,再把教学内容、难度进一步深入,必然会收到好的效果。在黄梅戏的教学中,学生们穿上水袖,做抛袖等动作,还和老师一起做单指、剑指等手势,课堂经常爆发出掌声和笑声,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人人参与表演,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我承担的几次示范课教学中,我也大胆地上了戏曲课,最大的特点是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连听课的老师和同行也和学生一起表演,气氛非常热烈,让我很受感动。谁说戏曲没有学生喜欢,如果音乐教师都行动起来,会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戏曲,领悟戏曲的魅力。在课外活动中,我也培养了一批好的戏曲爱好者,在很多次文艺活动中,我们的戏曲表演都获得了成功。当然,我们接受的都是戏曲的基本知识,要学得精辟,演得专业,还需要进一步

在中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戏曲”教学内容是比较难完成任务的。问题多集中在以下几点:从教材来看,教材编写的内容较为集中,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传统剧目、唱段居多,也不是一俩个课时能解决的;从教师能力来看,现在的音乐院校的课程很少有戏曲的选修,培养的学生对戏曲知之甚少,面对戏曲教学,他们“身无巧技心发慌”,无所适从,直接影响了教师对戏曲教学的态度;学生的兴趣方面来看,大部分学生学生喜欢的是流行音乐,戏曲音乐几乎无人问津,因此造成教师教的草率、学生学着无趣的状况。针对以上问题,我做了以下尝试,请老师批评指正。

一、从我做起,身体力行

音乐教师应是“一专多能”,虽然我们没受过戏曲的专业训练,但我们毕竟是有底子的,模仿能力还是有的。因此,音乐教师应该虚心地学习,多听多看多唱多琢磨,甚至可以去拜师学艺,用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学习。虽说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但教师可以重点熟悉几个地方大戏,如京剧、黄梅戏、豫剧、越剧等,了解唱腔特点、表演特点,会演唱著名的唱段。如黄梅戏的《女驸马》、《天仙配》,越剧的《梁祝》《红楼梦》,豫剧的《花木兰》,粤剧的《卖荔枝》,评剧的《报花名》,当地的地方戏等等。当你以优美的唱腔,变换的身段,充满魅力

的表情出现在课堂上时,才能够让学生对戏曲有求知的欲望,才能被戏曲吸引。

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教学手段要灵活

中国戏曲有很强的地方色彩,每种唱腔都有独特的韵味,用通常歌曲教学的方式会使戏曲唱段旋律显得直白,学生难以体会戏曲旋律之精妙。因此,在教唱戏曲唱段时,我依然采用“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如在教唱《谁说女子不如男》时,此唱段为河南豫剧,唱腔建立在浓郁的河南方言的基础上,学生因不会说河南话,唱起来总是略显生硬,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找出唱段中最有特点的字和词,采用“先念后唱”的方法,先把唱词按照此唱段的行腔念出来,然后逐字逐句的教唱,再让学生逐字逐句的模仿,学生在咿呀学唱中,兴趣渐起,态度积极,再配以简单的身段表演,使这一唱段获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以其声光电

推荐第4篇:中学生戏曲戏剧艺术鉴赏课程教学方案

中学生戏曲戏剧艺术鉴赏课程教学方案

前言

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影视、戏剧、舞蹈等艺术类课程被教育部要求开设成为全国普通高校艺术类公告必选课。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艺术类课程上升为美育课程,艺术学也成为了高等教育中独立的一个学科门类。2015年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要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意见》明确要求,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增设舞蹈、戏剧、影视、戏曲等地方课程,而普通高中(各类中等学校)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美育实践活动也纳入教学计划,《意见》要求,建立学生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间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观看优秀电影等情况与表现,要作为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内容。

戏曲艺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创造的瑰宝。广泛的开展传统文化普及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高中学校课堂开设戏曲鉴赏等艺术课程常态化,规范化。是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继承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力的必由之路。

基于此,并在广泛调查实践中我们设计了这套教学方案,以期为我国百年教育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些许贡献。

一.教学理念、思路与教学目标

艺术类课程,尤其是戏曲、戏剧课程,不同于以往普通类文化课,由于多种现实原因,戏曲戏剧等舞台艺术已经距离普罗大众的生活渐行渐远。因此,在中学开展戏曲戏剧教学必须要紧紧贴合高中学生的生长生活学习实际,科学合理设置课程方案,以期达到好的效果。

坚持艺术求美,艺术涵养人性的原则。使学生通过戏曲戏剧课程的学习,在学习戏曲戏剧史论知识与艺术鉴赏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领略到舞台艺术的魅力,体会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所蕴含的独特审美情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感、人文情怀、社会认知和艺术审美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准确有趣地传授知识。

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与高中语文、历史等学科有一定的交叉,教学过程当中注意要有意识的与这些课程进行关联互补。同时,教师要坚持本课程的特点,准确地把握课程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思想,讲解时力求浅显、具体、切合实际。

2.课程应当以鉴赏观摩品读为主,重视实践教学。

要保证稳定的时间来观看优秀经典剧目,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深入剧院演出单位,充分利用教材中和现实中的典型案例进行直观的感受熏陶和探究,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3.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

注意各种媒体教材所担负的特定任务和功能,相互配合使用,帮助学生在多媒体教材引导下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4.注重课外实践教学

可以指导学生成立戏剧戏曲兴趣社团,由学生自己排演或者改编一些经典剧目。

三.课程内容设置

以陕西本地流行已久的传统戏曲剧种为主,再适当的加入京剧、昆曲、话剧、歌剧等其它影响力较大的中国戏剧作品。 润物无声的伟大母爱——秦腔《三娘教子》鉴赏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秦腔《玉堂春》鉴赏 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秦腔《十五贯》解读 仁义千金,生命几何——秦腔《周仁回府》鉴赏 西京城里的美丽故事——秦腔《西京故事》解读 锦绣麟囊的美好际遇——京剧《锁麟囊》鉴赏 千古流传的孤儿传奇——京剧《赵氏孤儿》解读 穿越生死的旷世爱恋——昆曲《牡丹亭》解读 庄子试妻2.0——越剧《大劈棺》鉴赏 当年海上惊雷雨——话剧《雷雨》解读 远东戏剧的奇迹——话剧《茶馆》解读 实验戏剧的滥觞——《思凡·双下山》鉴赏 暗恋永远的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解读

四.教学课时安排与学分考核

本课程共10课时,每课时4小时,安排在10周内结课。

本课程共20学分,每个课时2学分。考核以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为主。

五.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推荐教材:

2.教学参考书: [1].周安华《戏剧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2].张晋元《秦腔艺术论》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推荐第5篇:戏曲协会工作总结

篇1:期末总结-戏曲团

篇2:2014年戏曲演员述职报告

2014年戏曲演员述职报告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

xx年被评为三级演员,至今已满八年。并于0

8、12年2次参加文化局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12年向天津市艺术系列职称评定论文鉴定小组所提交论文,鉴定为b级。

本人现已完全符合申报艺术系列二级演员职称的基本条件,在此申报二级演员职称,下面将在担任三级演员期间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本人于xx年被评定为三级演员,工文丑。跟随齐忠岚老师学习《拾玉镯》,在齐老师的耐心传授下,自己在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并在随后的国内、国外的演出中深受观众及国际友人的喜爱。最近又请齐老师帮我把《拾玉镯》重新回炉深造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跟随穆祥熙老师学习《秋江》里的艄翁,用于自己平时练功剧目。在团工作期间受李英杰老师启发,李焕递老师传授京剧出手基本功,2年后正式登台演出,担任头杆枪位置。虽然在多年的舞台演出中一直顶着台上掉枪的压力,但是自己却越扔越开心,甚至几天不摸枪就浑身不自在,在每次成功的演出结束后都异常兴奋,享受成功的喜悦。并且自己在近年来由李焕递老师帮助搜集了很多出手戏的武打集锦刻录成光盘保留,也想带动团里的其他师兄弟打好出手。使我们的出手戏的水平得到一个整体的提高。为扩大我们武戏研究室的知名度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在院期间还由孙明凯老师引见,跟丑行名家:孙老乙老师学习《玉堂春》---《嫖院》之“沈雁林”。并在经过老师的同意下,自己在被害那场戏中加了吊毛,使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更为突出。扩大了演出效果,也深得孙老师喜爱。

自己在武戏方面也有很大的追求,力争使自己做一名文武兼备的演员。在团里的武戏中有很多的武打技巧及单对开打,如:雁荡山的贺兵,需要抄跤的技巧和藤牌枪的单对开打。《铁公鸡》双枪对三节棍,都是真家伙,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危险,更是马虎不得。在《嘉兴府》中扮演的“大马块”是需要更多的扑虎、跄背、棒子、过人克子、僵尸等摔打技巧。作为武花脸开蒙的我在这些技巧上可以完全胜任这个角色。因为有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赴香港近10场的连续演出中从不删减任何摔打技巧,为香港的观众展示了京剧武戏的独特魅力。 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自己扮演八大金刚之一,在排练的初期自己感觉这个角色只要把造型摆好、和主演及其他金刚配合一致就可以了,后期排开打的时候我的技巧有:蹦

椅子、跄背、倒扑虎等,这对我来说也是可以轻松的完成。唯独在全剧结束的那个具有挑战性的窜椅子的动作真是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为前面的开打下来气还没有喘匀就要上了,而且确实有一定的危险性。窜的力量大了不行,容易给身体的某些部位造成伤害,小了又容易上不去摔下来。而且由于剧场的不同在助跑上还有许多步伐的变化。多场的演出中在这个动作上有成功也有失败,有一条腿上去一条腿被别住的时候,有腿磕在椅子上的时候,更有没上去直接卡在台阶上的时候。到现在我是越看椅子越高、越看越眼晕、越想越害怕。要向领导提出换人的申请吗?这活换谁也会有压力,在说自己既然当初应了这活就要把它来好。一名合格的演员就要适应不同的角色和舞台环境,去克服各种难度的舞台技巧,必须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瞬间那些属于自己的成就感和喜悦的心情。这也是我一直想要得到和追求的。

由于自己的主工行当是文丑,大多在舞台上以饰演配角为主还有旗、锣、伞、报等,我为自己在团里这几年的工作所演出的(文戏、武戏)主要点的角色做了一个大概统计: 武 戏:雁荡山、铁公鸡、有单对开打和技巧的兵。嘉兴府的大马块、收大鹏—伏虎罗汉

现代戏:智取威虎山—八大金刚、杜鹃山—毒蛇胆

新编历史戏:护国将军—老六更、妈祖—前接生婆后赶山怪

文 戏:连升店—店家、玉堂春—-崇公道、秦香莲—张三阳、杨门女将—王辉、四郎探母—大国舅、二国舅、桃花村—刘荣、昭君出塞—郑仁德、空城计—二老军

彩 旦:拾玉镯—刘媒婆、铁弓缘—陈母、乾坤福寿镜—山婆、盗银壶—张氏、凤还巢—大小姐

具有代表性的反面人物:春草闯堂—吴独、六月雪—张驴、铡判官—李保、谢耀环—蔡少炳、野猪林—陆谦等。

自己在塑造反面人物上深有体会,觉得正面人物总有一个拘束性。但是反面人物就不一样了,怎么坏的都有,坏成什么样的都有。而且小花脸塑造的反面人物也很多。关键是靠演员当时的心里活动在通过面目表情体现出来。比如陆谦是属于阴险一类的,在表现的时候不能张扬,完全要从心里去做戏,去体会当时角色的内心活动,而表面上又要装的很绅士,这类的活在演出的过程中会很辛苦。记的在一次演出中,最后开打被林冲擒住后,突然听到观众里有人愤怒的喊到:“宰了他。”演出结束后自己在回想起来却很高兴。因为知道观众恨

得不是我本人,而是对我塑造的角色产生了愤怒。这也说明自己今天的演出成功了。所以自己也很喜欢演反面角色,喜欢用多种性格去塑造人物。

自进团以来参加了除泰国外的所有出国访问演出,如台湾、韩国、日本、哥伦比亚、墨西哥、法国等。主要剧目是拾玉镯、青石山、盗库银。其中在南美和法国的演出访问中印象最为深刻。xx年南美每场演出都是拾玉镯下来赶青石山, 40多天的演出生活中,大家都要在保证舞台演出质量的同时还要在每次的演出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集体装台、卸台。而且还要一起克服路途劳累、舞台高低多变和高原缺氧的困难,虽然很辛苦但是大家生活的非常融洽,很开心的在一起。在“塞万提斯”艺术节上我们的京剧演出更是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我们集体共同把我们的国粹艺术展示给国际友人,每个人都为扩大京剧在国际上的影响做出了贡献,为此主办方为我们颁发了荣誉证书,这一切的成功都体现出我们是一个有超强的集体意识的团队,大家都在为我们的祖国、和天津京剧院的荣誉而共同努力。我本人也圆满的完成了领导委派的协助管理工作。

12年初,非常荣幸的成为赴法巡演团队的一员。80多天的演出生涯异常辛苦,经常是要倒换台口,天上、地下轮流赶路,一起装台卸台、互相赶装扮戏、共同起火做饭。这是对每个人的心理素质、潜能意识和身体承受力的一次重大考验。自己也在这次的演出生涯中学到了很多能使思想进步的精神。法国的舞美工作人员,每场演出前的话筒和灯光的调试那种认真细心的敬业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李凤阁老师年过半百,身为全国的著名鼓师创作艺术家,不但要指挥台上的演出工作,还要亲身参加演出。更重要的,他还要带领伙食团的弟兄们在演出的空闲时间去采、买。为大家做出平常和路上食用的可口饭菜。伙食团的弟兄们在首先保证舞台演出质量的同时,还要协助李老师为大家洗菜、刷碗、做饭。和我一起工作的装卸组的弟兄也各个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干劲十足。吃饱了不想家,吃美了不怕累。而这一切又要归功于芮振起的销售小组,如果没有他们的经济头脑,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来成功的销售礼品,那么大家也得不到一个良好的饮食保证。而乐队的同志们也非常辛苦,每场演出前都要进行演奏展示,从而才能更好的和演员配合对我们京剧艺术的宣传和礼品的销售。这几者都是有连带关系的。所以大家在演出缓冲期间有说有笑的包饺子的同时,让我感受到了每个人心里的那份集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我们每个演员应该具备的。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法国的80多天里,每次倒换台口我都坚持主动帮助大家码放行李,一来多

干点活能够缓解长时间身在异国他乡的烦躁情绪,二来就当是到了健身房锻炼身体,同时又能助人为乐为集体做点小事。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这次法国的演出自己收获很大,不仅积累了舞台实践的宝贵经验,又学习到了法国舞台工作人员的那种敬业精神。也从我们这个团队里学到了更多的集体主义精神。

每个演员都会对自己的职称有更高的要求,我觉得当站在任何一个职称岗位上都应该有不同的思想道德,专业技能上的提高,这样才能促使自己有更高的理想追求。达到一个德艺双馨的标准,这也是为什么德要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文小花脸演员,自己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一行,虽然我们很少有象老生、花脸、旦角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也没有象武生、武旦那样令观众大声叫好的精彩亮相。但是,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特有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去精心刻画那些带有警示意义的小人物。所以我也一直对自己舞台上的表演严格要求。

《春草闯堂》是一出载歌载舞的好戏,自己也被胡进这个角色深深的吸引,通过旁听、自学把这个角色全部学了下来,并且在平时练功,背戏的时候经常以“跑轿”一折作为练功的重点,通过自己的努力在xx年天津举办的文艺新人月中以“跑轿”一折参赛并获得新人奖。

12年,通过领导的引见我幸运的认识了丑角名家郑岩老师。并和郑老师学习《连升店》,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被郑老师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技艺深深的吸引,同样的念白在郑老师的嘴里念出来味道就不一样了,在配上当时的面目表情。自己完全被郑老师的艺术征服了。在演出结束后,我把演出录像刻成光盘带到北京,郑老师一边看光盘一边给我说戏,耐心的指出需要更改的地方,而且不厌其烦的给我做示范。所以每当周末休息的时候,我就去北京找老师听他讲戏聊天。这一段时间自己感觉在艺术上确实是提高很大。所以自己以连升店中的:歪批四书,一段戏参加了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电视大赛。并获得了荧屏奖。对于此次大赛自己一直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心态,就是想凭借自己真正的实力去参加,至于结果从没想过太多,就是想通过大赛来磨练下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验证自己在丑行艺术上的成果,不辜负郑老师、齐老师和那些关心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为我付出的辛苦。丑行有自己本身的局限性,放好心态摆正位置才是关键,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把角儿棒好,使整台戏的演出质量更上一层。所以比赛的结果对自己虽然有一定的实际影响,但是人生能有几回搏?只有不断的拼搏,才能享受其中的过程,才能体会每次胜利后的喜悦。 在今后的艺术生涯中,我更要提高在思想道德上的修养,以团队形象,从我做起为准则。刻苦钻研戏曲艺术,提高专业技能,打造属于我们商洛品牌的戏曲艺术而竭尽全力。 篇3:开心果曲艺社2012—2013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开心果曲艺社

2012—2013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开心果曲艺社在校团委和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带领下, 历经了几届的发展之后逐渐走向成熟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

开心果曲艺社组织了许多活动丰富大学生

级的参与校团委、各院系以及各兄弟社团

进行了社团的招新活动,举办了新社

生社团联合会副主席孙国强、许倩、雍丽

席本会,还有东区校友也前来助阵。

孙国强对开心果曲艺社予以肯定,更

到开心果是他们正确的选择。接着,社长

再次介绍了开心果,并说今年的新生是充

一届,他们的到来将会为社团注入新的血

来,更有希望!在各部长为大家详细介绍

员大会进入高潮,开心果的老骨干充满激

《三好学生》和双簧等金牌节目。随后是

多同学唱起歌谣,有说相声的,还有同学

全场!更有三名新疆美女跳起了动人的新

雷动!整个动员大会在一片欢歌笑语中结

束,让大家看到了开心果的活力,也体现了我们“弘扬传统

道路。在本学期,的生活,同时也积举办的活动。 在开学初期,我们员动员大会。大学辰带着社联学干出会上,社联副主席鼓励大一新生,来王军发言,向大家满了活力与能量的液,使社团更有未了各个部室后,动情的为大家表演了新生们的舞台。许打起了快板,嗨翻疆舞蹈,现场掌声曲艺精粹,繁荣校园文化生活”的宗旨。

为了欢迎大一新生们的到来,开心果曲艺社代表大学生

社团联合会积极参与了由校团委举办的迎新生晚会。由社长

王军和社员方虎表演的双簧《逗你乐》,把同学们带入了欢

乐的气氛,并荣获当天晚会的二等奖,将晚会推向了另一个

生们见识到了咱淮南师范学院的校园曲

会第十二届社团文化节期间,我社积

团联合会的号召,配合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工作。积极为社团文化节排练节目,在开

节目,闭幕式的时候准备了双簧节目,虽

但我们没有怨言,只要校团委需要我们,

校团委服务。

我社组织了一次社团秋游活动,因部

检,这次活动只有46名社员参加。我们

游览,在寿县的古城上野餐并合影留念。

员之间的认识和交流,为以后社团工作的

极的参与了各兄弟社团组织的活动。

告文化节”和校园达人秀表演了双簧《神

曲》和快板《夸故乡》,为紫藤诗社“诗歌文化节”表演了 武术协会“尚武杯”表演了双簧《哈利

“走进敬老院”活动表演的双簧《英雄

高潮,让大一的新艺。

在大学生社团联合极的响应大学生社的各项安排和宣传幕式上准备了快板然都没有被采用,我们都会积极的为在秋季到来之际,分院系当天组织体一起去了寿县古城此次游玩增强了社开展培养默契。 我们还在本学期积为盘古广告社“广双簧《打苍蝇》,为油》,为青年公益社就义》和《如此夫

妻》把那些孤寡老人逗的哈哈大笑。看到

那些孤寡老人笑得那么开心,我们心里也很激动,能给他们

带来欢乐,就是我们自己的快乐。

本学期我们更积极的参与了各院系举办的晚会和活动,

为全校6个院系作节目指导和表演嘉宾。

赵致远和社长王军为数学系元旦晚

好学生》,和社员沐策为电气院元旦晚会

什么事儿》。由社长方虎和社员方正飞为

表演了相声,为外语系的“平安之夜”晚

政法系、中文与传媒系、生命与科学系元

《无限欢乐》。

期间,我们举办了由我们开心果曲艺

你乐vii”专场晚会并被评为精品活动。

织、赞助、彩排等都是由我们社上上下下

完成的。

们许多的心思,是集相声、小品、双

歌曲和新疆舞为一体的大型晚会。我们还

的学生会主席和各兄弟社团的负责人前

来观看。我们的开场舞标新立异,在我校还是首次演出这样 的开场舞,一开场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上阵带着社员赵致远给大家讲诉了他的

“中韩交流会”少儿组金牌的大一社员黄

由我社理事会主席会表演了相声《三表演了相声《这叫数学系的老师聚会会做节目指导,为旦晚会表演了双簧在社团文化节展演社一手承办的“逗从晚会的策划、组同心协力一起辛苦这场晚会注入了我簧、快板、戏曲、特地请来了各院系不仅好看还很好笑社长王军亲自披挂恋爱史。曾获得过 笑宇为我们带来一段快板,来自新疆的大一社员为我们带来

独具异域风情的新疆舞蹈。本场晚会还首次演出了颠覆传统

却笑料十足的《新大双簧》和相声《热情服务》,还有许多

精彩的节目,晚会在开心果曲艺社的社歌和观众们的掌声中

圆满落幕,让大家开开心心的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节目都是社员们精心准备的,晚会上

众和每一次掌声的响起都是对社员们两

苦排练的肯定。我敢说这场晚会上的每一

都是精品。

晚会结束后的一个礼拜,我们进行了

正的进行,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各部室部

证了这一时刻。社长王军向新任社长交接

将带领社团走的越来越好,再获“十佳

任交给了新社长方虎。

们努力过,辛苦过,付出了很多。但

我们将在校团委和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带

领下,把我们开心果曲艺社办得更好,向更多的同学们传递

淮南师范学院向外界展示的特色。

2013篇4:个人工作业绩和业务技术总结(戏曲) 工作业绩和业务技术总结

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积极发挥所学专长搞好我团剧装工作,长

这场晚会的每一个挤到无处可坐的观个月来日日夜夜辛个节目单独拿出来在“逗你乐”专场换届,换届公开公长和各分管主席见了社团的所有资料,社团”第一名的重回首这一学期,我我们还要做更多,开心和欢乐,成为开心果曲艺社 年1月 个人期活跃在团内外的文艺舞台上,踊跃参加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组织的文艺活动,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活跃社会主义文艺

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总结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本情况

学习上刻苦认真,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本人从小受到学校师长和

家庭的良好教育,使我养成了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热爱文艺事业、政治上积极向上的良好作风。

二、开展工作情况

按照团领导安排,我主要职责是负责我团的剧装管理和剧装设计工作,搞好相关服务。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多年来,自己能够积极团自行组织的理论学习,除此之外,我还结合自己的业务工作,阅读了有关剧装管理方面的书籍,如剧剧装管理、传统剧装设计等书籍。 在工作中还坚持向实践学习,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在实践中逐步丰富了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了自身素质,为提高工作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剧装管理和剧装设计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服务是目的,服务是前提,没有良好的服务,就失去了工作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我始终坚持工作就是服务的观念,以大家“满意不满意”为标准,

以增强服务意识和主动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工作中我做到忠于职守,一丝不苟,积极认真,任劳任怨,随叫随到,从不讲价钱,有多少个星期天没有休息过,连我自己都记不清了。但当我看到规范有序的工作能为大家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时,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在履行岗位职责方面,我主要职责是负责我团的剧装管理工作。根据上级提出的要求,我积极探索剧装管理模式,对历年来我团所有的服装进行重新整理。对衣箱重新调整。

三、取得业绩 (一)、为我团设计剧装使用流程。

过去,我团在剧装的购进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在各方面管理欠缺,经常出现差错,我利用所学的剧装管理知识,为我团重新设计了业务流程,并绘制成图表,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了领导的好评。

(二)定期对团里的剧装进行清理并进行进一步归类

我团从以往的固定几个剧目,发展到今天的几十个剧目,服装数量可想而知,衣箱数目众多。以往的时候各种服装想往那儿就往那儿放,以至于下次演出的时候试衣时乱作一团,看到这个现象,我向团领导提出对衣箱的设计进行修改。同样也将衣箱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大类,然后依次详细划分。如:生可分为生冠、生须、生袍、

生裤、生靴等,并在衣箱外作出了明显的标志。现在我们在衣箱内部分层摆放,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划分。

剧团长年在外下乡,各个地方气候不同,剧装的使用期限受到极大的影响,为了增长我团服装的使用期限,每到一个地方我就会把剧装进行日晒、通风,定期对所有服装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发现有问题及时修补,得到团领导和其他演员的一致好评。

(三)剧装的设计

在我们昂首期待未来的时候,有必要对过去一年的工作做一个回顾,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以待在新的一年有所改进。

回顾过去一年,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在各位同事的大力协助下,工作上取得满意的成果。我的岗位是剧装管理,可是我的工作范围并不局限于管理工作,而是涉及到了剧装的设计。有县委县政府组织举行的各种重大庆典的服装设计;文化局每年举办的春节晚会的服装等。我不得有丝毫的马虎大意,直接影响到我们团的对外整体形象,更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可以说凡是需要突出我们团整体形象的地方,就需要我们参与工作。

设计工作是痛苦与快乐的炼狱,每当面临重大的设计任务时充满了压力,开始搜集各种资料,接下来寻找设计灵感,沉思、焦灼,经过痛苦煎熬,终于有了满意的创意时倍感轻松。每当经过艰苦的磨砺,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大家的肯定时,便是工作中最大的快乐!充满了快意。

当然,工作中的痛苦与快乐首先要求有坚定的政治信念与立场,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

因为热爱自己的工作,所以精通本岗位的专业识和业务技能,熟悉有关行业规范,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时刻保持强烈的创新意识。 钢铁纪律预示着非凡的成绩,遵守规章制度,坚守工作岗位,以极高的工作热情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很好的理解自己工作,出色的履行了岗位职责,能够高质、高效的完成本职工作。

四、今后努力方向

总之,在这多年来的专业技术工作中,自己利用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在工作实践中做了一些实际工作,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工作能力,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也存在着不足。但是多年的工作实践给了我巨大的空间来提高自已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使我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了长足的锻炼,今定期后,我将更加注意学习,努力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业务学识和组织管理水平,工作上新台阶,为剧装管理事业作出新贡献。

2009年1月5日 篇5:戏曲演员评审职称述职报告

戏曲演员评审职称述职报告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

xx年被评为三级演员,至今已满八年。并于0

8、12年2次参加文化局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12年向天津市艺术系列职称评定论文鉴定小组所提交论文,鉴定为b级。

本人现已完全符合申报艺术系列二级演员职称的基本条件,在此申报二级演员职称,下面将在担任三级演员期间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本人于xx年被评定为三级演员,工文丑。跟随齐忠岚老师学习《拾玉镯》,在齐老师的耐心传授下,自己在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并在随后的国内、国外的演出中深受观众及国际友人的喜爱。最近又请齐老师帮我把《拾玉镯》重新回炉深造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跟随穆祥熙老师学习《秋江》里的艄翁,用于自己平时练功剧目。在团工作期间受李英杰老师启发,李焕递老师传授京剧出手基本功,2年后正式登台演出,担任头杆枪位置。虽然在多年的舞台演出中一直顶着台上掉枪的压力,但是自己却越扔越开心,甚至几天不摸枪就浑身不自在,在每次成功的演出结束后都异常兴奋,享受成功的喜悦。并且自己在近年来由李焕递老师帮助搜集了很多出手戏的武打集锦刻录成光盘保留,也想带动团里的其他师兄弟打好出手。使我们的出手戏的水平得到一个整体的提高。为扩大我们武戏研究室的知名度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在院期间还由孙明凯老师引见,跟丑行名家:孙老乙老师学习《玉堂春》---《嫖院》之“沈雁林”。并在经过老师的同意下,自己在被害那场戏中加了吊毛,使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更为突出。扩大了演出效果,也深得孙老师喜爱。

自己在武戏方面也有很大的追求,力争使自己做一名文武兼备的演员。在团里的武戏中有很多的武打技巧及单对开打,如:雁荡山的贺兵,需要抄跤的技巧和藤牌枪的单对开打。《铁公鸡》双枪对三节棍,都是真家伙,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危险,更是马虎不得。在《嘉兴府》中扮演的“大马块”是需要更多的扑虎、跄背、棒子、过人克子、僵尸等摔打技巧。作为武花脸开蒙的我在这些技巧上可以完全胜任这个角色。因为有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赴香港近10场的连续演出中从不删减任何摔打技巧,为香港的观众展示了京剧武戏的独特魅力。 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自己扮演八大金刚之一,在排练的初期自己感觉这个角色只要把造型摆好、和主演及其他金刚配合一致就可以了,后期排开打的时候我的技巧有:蹦椅子、跄背、倒扑虎等,这对我来说也是可以轻松的完成。唯独在全剧结束的那个具有挑战性的窜椅子的动作真是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为前面的开打下来气还没有喘匀就要上了,而且确实有一定的危险性。窜的力量大了不行,容易给身体的某些部位造成伤害,小了又容易上不去摔下来。而且由于剧场的不同在助跑上还有许多步伐的变化。多场的演出中在这个动作上有成功也有失败,有一条腿上去一条腿被别住的时候,有腿磕在椅子上的时候,更有没上去直接卡在台阶上的时候。到现在我是越看椅子越高、越看越眼晕、越想越害怕。要向领导提出换人的申请吗?这活换谁也会有压力,在说自己既然当初应了这活就要把它来好。一名合格的演员就要适应不同的角色和舞台环境,去克服各种难度的舞台技巧,必须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瞬间那些属于自己的成就感和喜悦的心情。这也是我一直想要得到和追求的。

由于自己的主工行当是文丑,大多在舞台上以饰演配角为主还有旗、锣、伞、报等,我为自己在团里这几年的工作所演出的(文戏、武戏)主要点的角色做了一个大概统计:

武 戏:雁荡山、铁公鸡、有单对开打和技巧的兵。嘉兴府的大马块、收大鹏—伏虎罗汉

现代戏:智取威虎山—八大金刚、杜鹃山—毒蛇胆

新编历史戏:护国将军—老六更、妈祖—前接生婆后赶山怪

文 戏:连升店—店家、玉堂春—-崇公道、秦香莲—张三阳、杨门女将—王辉、四郎探母—大国舅、二国舅、桃花村—刘荣、昭君出塞—郑仁德、空城计—二老军

彩 旦:拾玉镯—刘媒婆、铁弓缘—陈母、乾坤福寿镜—山婆、盗银壶—张氏、凤还巢—大小姐

具有代表性的反面人物:春草闯堂—吴独、六月雪—张驴、铡判官—李保、谢耀环—蔡少炳、野猪林—陆谦等。

自进团以来参加了除泰国外的所有出国访问演出,如台湾、韩国、日本、哥伦比亚、墨西哥、法国等。主要剧目是拾玉镯、青石山、盗库银。其中在南美和法国的演出访问中印象最为深刻。xx年南美每场演出都是拾玉镯下来赶青石山, 40多天的演出生活中,大家都要在保证舞台演出质量的同时还要在每次的演出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集体装台、卸台。而且还要一起克服路途劳累、舞台高低多变和高原缺氧的困难,虽然很辛苦但是大家生活的非常融洽,很开心的在一起。在“塞万提斯”艺术节上我们的京剧演出更是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我们集体共同把我们的国粹艺术展示给国际友人,每个人都为扩大京剧在国际上的影响做出了贡献,为此主办方为我们颁发了荣誉证书,这一切的成功都体现出我们是一个有超强的集体意识的团队,大家都在为我们的祖国、和天津京剧院的荣誉而共同努力。我本人也圆满的完成了领导委派的协助管理工作。 12年初,非常荣幸的成为赴法巡演团队的一员。80多天的演出生涯异常辛苦,经常是要倒换台口,天上、地下轮流赶路,一起装台卸台、互相赶装扮戏、共同起火做饭。这是对每个人的心理素质、潜能意识和身体承受力的一次重大考验。自己也在这次的演出生涯中学到了很多能使思想进步的精神。法国的舞美工作人员,每场演出前的话筒和灯光的调试那种认真细心的敬业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李凤阁老师年过半百,身为全国的著名鼓师创作艺术家,不但要指挥台上的演出工作,还要亲身参加演出。更重要的,他还要带领伙食团的弟兄们在演出的空闲时间去采、买。为大家做出平常和路上食用的可口饭菜。伙食团的弟兄们在首先保证舞台演出质量的同时,还要协助李老师为大家洗菜、刷碗、做饭。和我一起工作的装卸组的弟兄也各个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干劲十足。吃饱了不想家,吃美了不怕累。而这一切又要归功于芮振起的销售小组,如果没有他们的经济头脑,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来成功的销售礼品,那么大家也得不到一个良好的饮食保证。而乐队的同志们也非常辛苦,每场演出前都要进行演奏展示,从而才能更好的和演员配合对我们京剧艺术的宣传和礼品的销售。这几者都是有连带关系的。所以大家在演出缓冲期间有说有笑的包饺子的同时,让我感受到了每个人心里的那份集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我们每个演员应该具备的。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法国的80多天里,每次倒换台口我都坚持主动帮助大家码放行李,一来多干点活能够缓解长时间身

在异国他乡的烦躁情绪,二来就当是到了健身房锻炼身体,同时又能助人为乐为集体做点小事。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这次法国的演出自己收获很大,不仅积累了舞台实践的宝贵经验,又学习到了法国舞台工作人员的那种敬业精神。也从我们这个团队里学到了更多的集体主义精神。

每个演员都会对自己的职称有更高的要求,我觉得当站在任何一个职称岗位上都应该有不同的思想道德,专业技能上的提高,这样才能促使自己有更高的理想追求。达到一个德艺双馨的标准,这也是为什么德要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文小花脸演员,自己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一行,虽然我们很少有象老生、花脸、旦角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也没有象武生、武旦那样令观众大声叫好的精彩亮相。但是,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特有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去精心刻画那些带有警示意义的小人物。所以我也一直对自己舞台上的表演严格要求。

《春草闯堂》是一出载歌载舞的好戏,自己也被胡进这个角色深深的吸引,通过旁听、自学把这个角色全部学了下来,并且在平时练功,背戏的时候经常以“跑轿”一折作为练功的重点,通过自己的努力在xx年天津举办的文艺新人月中以“跑轿”一折参赛并获得新人奖。

12年,通过领导的引见我幸运的认识了丑角名家郑岩老师。并和郑老师学习《连升店》,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被郑老师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技艺深深的吸引,同样的念白在郑老师的嘴里念出来味道就不一样了,在配上当时的面目表情。自己完全被郑老师的艺术征服了。在演出结束后,我把演出录像刻成光盘带到北京,郑老师一边看光盘一边给我说戏,耐心的指出需要更改的地方,而且不厌其烦的给我做示范。所以每当周末休息的时候,我就去北京找老师听他讲戏聊天。这一段时间自己感觉在艺术上确实是提高很大。所以自己以连升店中的:歪批四书,一段戏参加了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电视大赛。并获得了荧屏奖。

推荐第6篇:戏曲进校园工作总结

肇庆市高要区中等职业学校 2018年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

戏剧曲艺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戏剧曲艺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戏剧曲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现对我校开展的2018年戏曲进校园活动的结如下:

一、营造了良好的戏曲文化氛围

9月,我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led显示屏等平台来呈现我国经典戏曲。很多戏剧曲艺文化精髓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化或遗忘。通过学校的大力宣传,同学们沉浸在戏曲当中,欣赏到戏曲之美,获得了戏曲艺术的熏陶。

二、激发了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戏剧曲艺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次活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对戏曲的兴趣,增加了同学们对戏曲文化的了解,培养了同学们爱国爱家爱传统文化的精神。

肇庆市高要区中等职业学校

2018年10月5日

推荐第7篇: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2006-2007第二学期)

教学点:珠海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考试成绩分析报告 ( 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考试班级的自然情况

二、考试成绩统计

三、考试成绩分析

(一)考试科目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 教学目标实现一般

(二)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

1、教学因素:

总体来说,教学中学生还是比较认真学习,遇到问题会积极提问,但由于基础较差,对于知识点掌握起来比较慢。

2、试题质量:

试题难度一般,考点多,比较全面

3、考试过程的控制情况

考试过程严格控制,真实地反映每个学生的水平。

报告人:孙英 院(系)教学主管院长: 2007年7月20日篇二:课程教学工作总结表 教师学期教学工作总结表

(2014 --2015 学年第 一 学期)2015年1月16日

篇三: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五年级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王晓玲

本学期,根据期初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一学期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应了当今时代民主决策的潮流。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学校,关注学校的课程自主,体现出民主参与课程决策的精神。首先利用教研时间,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切实改变教师课程理念,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使我对校本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调动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的发展。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我更加明确了教育者的责任,那就是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条件。而学生的发展也应是多方面的。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发展的可能。

三、实施内容及要求:

(1)确定校本课程结构。我们根据以下几方面来确立学校校本课程。 ① 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意愿,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 ② 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

③ 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办学特色目标,师资和设施条件等。 具体作法

1、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课设节,不占用及挪用校本课程的时间,保证开足课时。

2、校本课程科任教师应加强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尽心尽力搞好校本课程的教育工作。

3、校本课程教研组按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探索开发校本课程规律,努力提高校本课程科任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在搞好教研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参观考察等活动,下大力气创建一支素素质高、信心足、热心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队伍。

4、搞好校本课程的评估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讲求实效,不流于形式,搞好评估工作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的一环。为此,拟在本期内完善好评估细则,每期末认真进行评估、奖优罚劣,并将评估结果进入教师年终目标管理评估中。

5、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制度,使课程开发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做出成效。

6、在实施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总结中不断开拓、提高、更新。一是校本课 程教研组每期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总结前段取得的成绩,改进工作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今后的工作任务;二是科任教师进行总结、反思,改进教学中的失误,充实、开发校本课程内容。每期末,无论是教研组,还是教师个人,都要认真收集好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7、遵循校本课程开发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的原则,在开发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调查,广泛征求学生、家长及社区团体的意见,结合学校本身的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不断改进充实与完 善校本课程内容,使我校校本课程内容真正开发成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课程。

回顾这一学期的校本课程工作,我们总结出不少经验,这与学校领导和很多老师的支持都是分不开的,我们会取长补短,让学生们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一代。 四年级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王安娜

本学期,根据期初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一学期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应了当今时代民主决策的潮流。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学校,关注学校的课程自主,体现出民主参与课程决策的精神。首先利用教研时间,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切实改变教师课程理念,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使我对校本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调动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的发展。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我更加明确了教育者的责任,那就是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条件。而学生的发展也应是多方面的。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发展的可能。

三、实施内容及要求:

(1)确定校本课程结构。我们根据以下几方面来确立学校校本课程。 ① 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意愿,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 ② 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

③ 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办学特色目标,师资和设施条件等。 具体作法

1、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课设节,不占用及挪用校本课程的时间,保证开足课时。

2、校本课程科任教师应加强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尽心尽力搞好校本课程的教育工作。

3、校本课程教研组按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探索开发校本课程规律,努力提高校本课程科任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在搞好教研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参观考察等活动,下大力气创建一支素素质高、信心足、热心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队伍。

4、搞好校本课程的评估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讲求实效,不流于形式,搞好评估工作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的一环。为此,拟在本期内完善好评估细则,每期末认真进行评估、奖优罚劣,并将评估结果进入教师年终目标管理评估中。

5、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制度,使课程开发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做出成效。

6、在实施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总结中不断开拓、提高、更新。一是校本课 程教研组每期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总结前段取得的成绩,改进工作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今后的工作任务;二是科任教师进行总结、反思,改进教学中的失误,充实、开发校本课程内容。每期末,无论是教研组,还是教师个人,都要认真收集好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7、遵循校本课程开发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的原则,在开发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调查,广泛征求学生、家长及社区团体的意见,结合学校本身的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不断改进充实与完 善校本课程内容,使我校校本课程内容真正开发成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课程。

回顾这一学期的校本课程工作,我们总结出不少经验,这与学校领导和很多老师的支持都是分不开的,我们会取长补短,让学生们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一代。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

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已经结束了,现已进入期末复习,回顾一学期的探索与尝试,酸甜苦辣样样都有。如何传知、如何解惑、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穿读这一主线。诸多思路,到了清理一下的时候了。

一、求新求异,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如何引领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探究学习心得已成为课题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兴趣盎然,让学生学有主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享受学习的乐趣,又能发展原有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懂得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倡导活跃的课堂气氛,开放的课周舜钦

推荐第8篇: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2006-2007第二学期)

教学点:珠海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考试成绩分析报告

( 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考试班级的自然情况

二、考试成绩统计

三、考试成绩分析

(一)考试科目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

教学目标实现一般

(二)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

1、教学因素:

总体来说,教学中学生还是比较认真学习,遇到问题会积极提问,但由于基础较差,对于知识点掌握起来比较慢。

2、试题质量:

试题难度一般,考点多,比较全面

3、考试过程的控制情况

考试过程严格控制,真实地反映每个学生的水平。

报告人:孙英院(系)教学主管院长:

2007年7月20日

推荐第9篇:戏曲

戏曲人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欣赏戏曲表演等活动,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

2.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

3.通过欣赏和表现戏曲人物,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课前准备

收集戏曲人物图片、戏曲人物有关故事等资料; 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

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欣赏京剧开场音乐进课堂。

2.导入激趣。

谈话导出小组学习任务。揭示碎片的完整图案,揭示课题《戏曲人物》。

3.感知引趣。

分小组交流各自收集和准备的有关戏曲资料,表扬准备了资料的同学。

欣赏戏曲表演片段,学生感受并模仿戏曲表演的动作造型,体验其表演特色。

欣赏艺术作品中的戏曲人物,观察分析如何用 水墨表现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主要特征,体会夸张、变形的艺术。

4.尝试探趣。

依据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心中的戏曲人物形象进行大胆自由地造型表现,教师在巡视中给予学生鼓励与及时提示。

对出现的普遍问题,如构图大小、用墨浓、淡、形象拘谨等,给予及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

拓学生思维。

教师总体评价优点及存在问题,评价要点可以是水墨语言的自如运用,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表现等方面。

欣赏不同的材料表现的戏曲人物,体会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课后请学生关注身边的戏曲表演,并尝试运用更多的材料来表现戏曲人物。

板书设计:

戏曲人物

行当: 生 旦 净 丑

四、教后反思:

戏曲教案《桔树尚且性刚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桔树尚且性刚强》。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本 地区主要戏种的历史发展、主要特点和代表性剧目, 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对中 国戏剧 艺术的关注,弘扬民族。

教学过程

1.导入

2.播放三段唱段,请学生猜一猜是哪个剧种?

3.京剧《 红灯记》选段、黄梅戏《 女驸马》选段、越剧《红楼梦》。

4.介绍越剧发展历史及行当:小生、花旦、老旦、丑角。5.欣赏《桔树尚且性刚 强》,边欣赏边完成课后问题。 6.欣赏《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7.拓展性作业模 拟演唱,积极体验、大胆表现。 8.板书设计:

桔树尚且性刚强 京 剧《 红灯记》

黄梅戏《 女驸马》

越剧《红楼梦》

9.教学反思:

戏曲教案《花木兰》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河北梆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欣赏《花木兰》,进一步感受河北梆 子的音乐特点。对比欣赏豫剧《花木兰》,学习了 解豫剧 的历史、表演 特点以及主 要

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 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戏 种以及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准备情。

2.导入:播放歌曲《看大戏》。

3.了解豫剧的 有关知识:发展 历史、艺术 特点、音乐特点、代表剧目。

4.欣赏《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简单了解《花木兰》的剧情, 感受音乐风格。

5.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6.背诵古诗《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7.拓展性欣赏:民族 管弦乐交响诗《花木兰》。 8.板书设计:

花 木 兰

《看大戏》

《花木兰》 9:教学反思:

推荐第10篇:戏曲

老戏曲“开新花”需融入时代精神

中国文明网最新一期“文艺名家讲故事”,讲的是陈涌泉的故事。陈涌泉,1967年10月生,河南唐河人,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主要作品有《程婴救孤》《风雨故园》《阿Q与孔乙己》《都市阳光》《两狼山上》等,曾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国家文华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等。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开头的一段话,对当前的戏曲艺术而言,简直再准确不过了。曾几何时,戏曲曾经是一门主流艺术,甚至是超主流艺术,也赢得了无数票友的拥趸,但“风流总会雨打风吹去”,戏曲艺术的鼎盛与辉煌似乎已经渐行渐远,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毕竟如今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也是价值多元的年代,“乱花渐欲迷人眼”,纷繁多样的各种艺术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占尽了风光,戏曲这种规范、程式化极高的舞台艺术前景确实不容乐观。这是一个客观方面的因素。

当有人慨叹戏曲的没落是时代递进的必然时,戏曲界人士也需要反思一些问题。让“老树开新花”,让传统戏曲艺术再次赢得青年一代的青睐,该如何去做呢?毫无疑问,作为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的陈涌泉取得成功的例子,应该给戏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板。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陈涌泉取得卓越的成就,首先源自于自小对戏曲的热爱、敬畏和崇敬,也正是如此,他在面对戏曲艺术不景气、物质条件欠缺的局面,依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为之焚膏继晷,为之筚路蓝缕,为之百折不挠,也正是秉承着“只有心里有观众,剧场才可能有观众”的信念,陈涌泉才一直跋涉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戏曲作为文艺的一个门类,当然如此。对戏曲的热爱,如果是陈涌泉前行的源动力,那么,他在戏曲创作方面对时代精神的融入,依靠创新开辟传统艺术新境界的做法,更是值得称道。戏曲没落的最关键原因,就在于缺乏时代精神,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事实,作为行业内人士的陈涌泉当然更是深刻理解。一味抱残守缺、一味沉湎于过去的时代和唱段,只能会让观众唏嘘离开。

也正因如此,无论是在创作《阿Q与孔乙己》,还是构思《程婴救孤》,还是执笔写《风雨故园》,陈涌泉都能够在思想上解放自己,都能摆脱传统的束缚和羁绊,都能够将传统元素和时代因子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吐故纳新,最终都吸引了更多的青年观众。

比如,他在创作《阿Q与孔乙己》之前,市场上已经有话剧版、电影版、地方戏版的《阿Q正传》,从艺术创新的角度来说可谓难也,然而,他将一个代表农民形象的阿Q,一个代表旧知识分子形象的孔乙己结合到一起,就产生了新的冲突和矛盾,也自然而然引起了巨大反响。而在创作《程婴救孤》时,更是用当代观众的审美,挖掘和阐释“程婴们”身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展现他们的仁爱正义、诚信担当,这也和当前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相辉映。

戏曲在当下虽然处于没落状态,但由于国家对传统文化扶持的力度逐年加大,在这个呼唤乡愁、乡音的时代,也迎来了“振翅欲飞”的机遇。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陈涌泉是戏曲创新之路上的排头兵,也是将传统戏曲艺术融入时代精神的实践者,希望更多的戏曲工作者能像他那样,成为在戏曲艺术方面孜孜不倦的探路者,为老百姓提供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樊树林)

地方戏曲现状堪忧,歌者吴杰呼吁抢救走向没落的传统文化

近年,作为我国特有文化现象的地方戏曲剧种,其生存环境正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剧团数量逐渐减少、剧团专业层级低、演出剧目老化缺乏创新等问题,造成了目前地方戏曲逐步走向消亡的困境。

现状:地方戏剧正在逐步走向消亡 据2008年第4期《半月谈内部版》的调查,上世纪50年代我国曾有地方戏曲剧种360多个,到了今天,全国仅有约60到80个剧种生存状态尚好以外,其他多数剧种已实际消亡或濒临消亡,如山西省到上世纪80年代尚有地方戏曲剧种52个,现在仅剩28个;安徽省从建国初的27个锐减至目前的7个,其中的庐剧曾有27个剧团,现在只剩下2个。作为中国“戏曲之乡”的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约65个,几经兴衰与蜕变,目前仅剩30余个剧种,除豫剧、曲剧和越调仍广泛流传外,其余30多个剧种也已濒临灭绝。地方戏曲剧种消亡的颓势现尚在恶化中,可以说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这一文化滑坡的趋向。

其实地方戏曲剧种的消亡一直是存在的,并不始于最近20年中,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也曾有许多地方戏曲剧种消亡,如果说50年代有剧种360多个的话,那么到1995年出版《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时,收录的地方戏曲剧种就只有333个了(除京剧、昆剧以外),像我们曾熟悉的上海周边地区奉贤、崇明、川沙、南汇的山歌剧和苏州地区的苏剧、杭州的杭剧、湖州的湖剧、丹阳地区的丹剧等,“*”后就基本上消失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大量的地方戏曲逐渐走向消亡当然是令人惋惜的,它毕竟曾经在过去的时代,给广大观众、尤其是农村观众带来过欢乐和艺术享受,同时也是普通老百姓启廸智慧、道德宣教的启蒙、普及教化的老师,可以说,没有大批地方戏曲剧的剧团种活跃在城市和乡间,许多地方老百姓的人文启豪教育、文化艺术享受将是一片空白。“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方言,但地方戏剧只有中国有,他承载着民间的情感”。“再不保护,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就要销声匿迹了。”保护濒危的地方戏曲剧目,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民俗文化和地方传统戏曲日渐流失的现实情况之下,要像抢救保护文物一样抢救保护这些“活文物”,地方戏曲拥有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浓厚的文化精神,对小说、戏剧、诗歌等的创作来说也很有借鉴价值。

因此,许多有识之士便提出对这些地方戏曲剧种赶快进行抢救和保护。 分析:财政拨款可以挽救地方戏曲吗? 吴杰认为:国家近年来开展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拿出资金扶持了一些大型剧团。但是用保护措施来延缓或阻止地方戏曲剧种不致消亡,这种“输液维持生命”的办法,并不是最佳选择,譬如一个垂老病人,已经病入膏肓,成为植物人了,仅凭打点滴维持,能抢救得过来吗?只要客观地、冷静地分析就不难看出,许多地方戏曲小剧种实就像一个“植物人”,即使可以投入抢救的钱再多,也并非一定可以救得过来的。因为当年地方戏曲的繁衍生息,是有历史根源的:

一是交通不发达,经济不发达,人们不可能走出偏远小城镇和山村到大都市去欣赏名剧团演出,所以它才为老百姓所需求,就有了演出的市场,就能养活艺人们;二是由于地方的方言土语存在,老百姓(尤其是乡村的中老年观众)甚至听不懂包括北京话、北方或南方普遍流行的方言、外来语,所以他们只喜欢看本地的方言戏曲演出,地域特色浓烈的念白、唱腔旋律听起来亲切、舒适;三是当年全国性高水平剧团少,高水平舞台艺术传播受到限制,不像现在这样,能运用影视媒介向最偏远的山村传播(直播或录播)它们的高水平演出。

因此,大量的城乡观众便只能看地方戏曲,从而使即使水平较低的地方戏曲业余剧团,在它们所流行的地区也不缺乏观众,这就造成了地方戏曲的繁盛。这正是建立在经济不活跃、交通不便捷、全国性规范语言不普及的社会不发达的基础上的,这种文化上的所谓“繁盛”状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并不值得自豪和留恋。由于这种落后、分散、闭塞的小农经验形态的社会结构,造成了大量的地方戏曲剧种的剧目创作、演出水准、演员个人水平虽然都不高,但却并不缺乏观众的繁盛现象。所以,地方戏曲剧种多,并不一定是戏曲繁盛的标志,更不会与演出水平(即文化水平)高低成正比。而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下,在经济、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地方的方言、土语特色越浓而演出水平(剧目、音乐、演员表演艺术)又相对较低的地方戏曲,便只能被淘汰,即使有的地方戏曲表演艺术上非常有特色,但由于语言障碍,也走不出偏僻小地区,其演出市场便只能被高水平大剧团和电影、电视等传媒演出节目所挤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最偏远的乡村也能看到全国最高水平的演出(如戏剧、歌舞、曲艺杂技等),当地老百姓(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就不会再有兴趣去看当地小剧团“土气十足”的地方戏演出。看来,我们并不需要为一些地方戏曲剧种的消亡太过惋惜,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根源:地方剧种自身存在局限性

除了社会环境进步造成的客层减少的原因之外,编剧水平低、领导(主演)选戏水平低、创作思想观念落后陈旧造成的地方戏曲剧目生产、创作上不去也是地方戏曲剧种消亡的主要原因。

这大致有以下四种状况:一是剧种的艺术语言环境太局限,其唱词、念白只有一个县或几个乡能听懂,在现代化大潮下方言正被融化的境况中,就较难生存;二是剧种本身还不成熟,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表演上没形成规范和特色;三是一些地方戏曲小剧种没有“大腕”演员充当剧种的领军人物,没有“明星”,这在当前的演出市场上就较难有号召力;四是长期以来剧目创作上不去,只能移植大剧种、大剧团的剧目,而自己编出来的戏又水准太低,有时一出戏甚至连剧情故事都编不圆,谁要看?上述四种状况,前三类是“先天不足”,是剧种的“胎里病”,没办法救;后一个是人才问题,创作思想问题,对于许多地方戏曲小剧团而言,这就是苛求了。

而现在的问题是,即使是较大一些的、原先能在几个县地域,或在一个地(市)区、几个地市级地区流行的地方戏曲剧种,现在也面临生存危机,剧团说解散就解散了,其实就观众拥有的潜在数量而言,这些地方戏曲剧种(或剧团)还并没到就要消亡的地步,而且当地政府其实一直是在财政上救它们的,就是救不下来,这就是戏曲界本身的问题了。这大致也是这么几种状况:一是近年由于老一代艺术家退出舞台,剧种没有了领军人物即“大腕级”演员做台柱,剧种(剧团)在演出市场上就失去了号召力;二是剧团内部管理问题多,或不团结,或行当缺乏,或没有演出市场的经营人才;三是剧目创作上不去,剧种(剧团)长期写不出好剧本、找不到好剧本。剧目创作站不住,演员再好,舞台再怎么“大制作”,也还是免不了滑坡。记得上世纪90年初,上海举办华东地区戏曲会演,江南某县送来一台地方戏曲剧目,还安排在开幕式上演出,结果因该戏剧本编得太差,许多专家及普通观众看了一会儿便都坐不住了,只得到场外去“放松”,大家纷纷议论:这个戏想讲的什么啊?怎么也弄不懂啊?可以想象,这样的剧种(剧团)在当前的时代还怎么能有市场? 其实,剧目创作上不去,近年来已成为戏剧界的痼疾,不仅地方戏曲是这样,京剧、话剧、歌剧又何尝不是如此。当然地方戏曲剧种问题更大些,可以说,由于编剧人才的缺乏或流失,大量的地方戏曲剧种或剧团,已经没有或仅有较少能够满足当代观众需求的编剧人才,剧目生产当然就上不去。剧目生产上不去原因除编剧因素以外,还有另一些原因,一是当前戏曲界已与电影“接轨”,导演成为中心而不是以编剧为中心,是最主要的原因,编剧已实际沦为导演和演员的“枪手”,剧本如何编,不是编剧在体现自己的创作思想,而是导演、演员在指挥。二是演员选择剧目题材的权力过大,一些中、青年演员判断剧目题材水准太低,他们选剧本常常选错,这样,观众的大部分便被他们从剧场逐渐“赶”出来了,地方戏曲剧种还怎么会有长进?怎么会不消亡?所以,许多地方戏曲剧种的消亡,除有些是先天不足之外,其实大量的根子还在于自己,自己没能力“长进”、发展,自己长期拿不出好剧目,被时代淘汰是很正常的,并不值得为它们大唱挽歌,也不必去忧虑。以沪剧为例,2000年以前,曾经有过许多剧团,除市级沪剧院以外,还有徐汇、长宁、宝山、南汇、崇明等区县级沪剧团,现在这些区县级沪剧团,有的已解散或名存实亡,有的虽还能不时演出,但已经没什么影响。即便是高水平的市级沪剧院,现在也已经拿不出有影响力的新剧目,创作滑坡很厉害,这种情况下,不是拨款给钱就能解决的。同样的情况,上海越剧界也存在,可以说,从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没有出过一部都像《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那样有经典力量的剧目,现在这些剧院(团)也在不断排新戏,可是,投资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辛辛苦苦排出的一台戏能够连演10场的有几台?能够收回成本并赢利的戏有几部?一个令人心酸的现象是,现在连沪剧、滑稽戏剧种都有人希望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说最好都能像昆曲那样由国家养起来,如果连这样的剧种也要保护,那么,它们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其实相对于一些内地不发达地区,上海的艺术创作资金并不匮乏,但有些沪剧、越剧,近年来剧本的创作和选择水平低下,太落后于时代,剧团鲜少优秀剧作诞生,遑论经典,或去冲击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了?所以,近年某些较大的地方戏曲剧种濒危,虽然亦有方言土语的欣赏障碍,有当代娱乐多样化的挑战,但从剧种本身而言,却是自己打败了自己,试想,现在一些地方戏曲剧种的院团长,有多少人是称职的,有多少人对剧本有判断能力?由于新剧目常常打不响,于是便只能演老戏,《红楼》、《梁祝》、《西厢》、《珍珠塔》、《雷雨》这类剧目反复演,这就是当前地方戏曲剧种的真实生态。

方法:面对地方戏曲大批消亡的局面,我们应该怎么办? 传统戏曲中的一些特点确实已经不适应当今生活的节奏,需要改变,但不能乱改,“祖宗传下来的唱腔不能丢了,群众喜欢原汁原味的东西。要把不好的改掉,群众喜欢的千万不能改,有的地方就把观众改没了”。 第一,对待地方戏曲没落这个现状,应从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种现象,这是时代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既不必伤感,也不必慌张,惋惜之情当然可以有一点,但亦不必反应过度,更不应认为是文化建设“滑坡”。过去大批地方戏曲剧种实际上是旧的农耕文化的延续或反映,它们最根本的艺术基础是方言和地域特色山歌、民歌曲调、旋律,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土语的被融汇,它们中的大部分剧种终将消亡或奄奄一息。以江南滩簧戏而言,原有的剧种杭剧(又称武林班或武林戏)、丹剧(丹阳啷当戏)、湖剧(湖州滩簧、浙北难簧)、苏剧(苏州滩簧)已消亡,姚剧(余姚滩簧)也濒危,而沪剧(申滩)、锡剧(常州、无锡滩簧)、甬剧(宁波滩簧)生存状态虽尚较正常,政府支持力度也大。但由于这三个剧种处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长三角地区,这个地区的各地方言面临“生存危机”,因而这些滩簧戏的“日子”本身也很不好过,它们如没有高水平的演出剧目,已很难走出本地区,如甬剧只能在浙东和上海拥有固定观众,锡剧只能在苏南演出,连上海的“地盘”也逐渐丢掉了;沪剧则已退回上海,失去了苏南的“地盘”。所以随着长三角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三个现存的滩簧剧种(还可以吸取评弹的营养)应该赶快融化、归并成为一个新剧种,创造统一的独特戏剧语言,树立自己的表演体系。

第二,对濒危或消亡的地方戏曲剧种,应该赶快做艺术史料的抢救式记录,让它们虽消亡但仍能留下“倩影”。所谓抢救式记录,是把本剧种的原有保留剧目、唱腔、行当、表演等艺术通过录音、录像或文字记述的方式记录下来,使它进入艺术历史的记忆中,剧种可以消亡,但其生存轨迹不应被淹没,何况今天我们有这种条件,也有人力(各地文化系统都有艺术研究机构和文博机构,还有社科院、大学艺术专业研究人员),可以做这件事,有的已消亡了的小剧种,剧团虽没了,老人还在,还可以进行艺术资料的抢救记录,将来这些都是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

第三,要重视地方戏曲剧种的“文化宝库”作用。地方戏曲剧种的价值,不仅是对观众产生的艺术鉴赏上,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宝库。例如地方戏曲中的大量方言、土语、俚语,就是语言科学的组成部分之一,研究语言的变化、发展,地方戏曲中的舞台语言就是很重要的资料。又如地方戏曲中的服饰,便是某个地区服饰文化、生活习俗文化的反映,地方戏曲中的唱腔曲调,就是一部民族音乐的百科宝库。一部在全世界打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来自越剧,今天,民族音乐的发展很艰难,但大量学院派的民乐家,其实很少有人肯下功夫去挖掘地方戏曲音乐这个宝库,不屑于吸取地方戏曲音乐的营养来进行民乐演奏曲的创作,这是极大的损失,甚至连民乐专业的老师、学生都不看戏曲演出。当然,抢救濒危或已消亡的地方戏曲唱腔音乐的记录的工作需要政府文化部门、有志之士去做。吴杰:“芭蕾舞、音乐剧、歌剧,我们不去保护的话自有外国人去保护,但京剧、秦腔等艺术表演形式我们若不保护,就真的没人保护了。”

第四,对濒危的地方戏曲剧种,归根到底是要在新剧目创作上下功夫,创排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新戏。上世纪50年代昆曲濒危时,一出《十五贯》救活了一个剧种,而沪剧、越剧、锡剧当年的辉煌,也是靠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剧本若站不住,导演再好、演员再好也无根基,其实剧种的兴衰就是剧本创作的兴衰,若一个剧种、一个院团,编不出或选不到好剧本,给再多的钱也挽救不了剧种的滑坡

第五,加强非物质文化教育:当代的年轻人多数青睐流行音乐和电视剧,而对传统戏剧文化“嗤之以鼻”,认为这种艺术形式过于单调,这是由于青年一代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芭蕾舞、音乐剧、歌剧,我们不去保护的话自有外国人去保护,但京剧、秦腔等艺术表演形式我们若不保护,就真的没人保护了。”要从根本上弘扬这些珍贵的地方戏曲剧种,进行扎实有效的挖掘抢救、继承研究。政府要给予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的待遇,高薪返聘还健在的老一代艺术家,有计划招收地方剧种继承者学员,培养演艺人才。

在电脑、电视,甚至麻将的冲击下,欣赏戏曲的人少了,但戏剧不会完全消亡。面对大批地方戏曲消亡的困境,除了放平心态,从历史进化的角度了解并接受其背后的多重社会文化等因素之外,应该积极的理性的投入到抢救地方戏曲的工作中,多做实事,少唱挽歌。

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浸润中焕发生机

\" 广寒宫里静悄悄,嫦娥仙子寂寞无聊,思念人间默默祷告,身倚栏杆望九霄。突然间,碧空划过线一道,有一个不明飞行物,近在咫尺飘„„\"悠扬婉转的乐亭大鼓唱腔回荡在乐亭县青少年宫礼堂内。6月9日,河北省乐亭县推进文明校园创建暨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2017年6月9日乐亭文明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内在体现。一座城市给观瞻者留下的印象,最直观的是建筑艺术和繁华街市,最深刻的则是其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把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不可或缺。这次乐亭县启动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的浸润。

当下,各种艺术形式\"你方唱罢我登场\",民众艺术欣赏取向更是出现了多元化多样化的新变化。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不容乐观--演出市场低迷,活动阵地逐渐缩小,受众群体老龄化,传承和创新不足,很多青少年学生被\"快餐式\"的综艺节目牵着走„„今年1月,中央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这就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了有利契机和基本遵循,值得称道和期待。

毫无讳言,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旨在让孩子们从小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树立起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不是抽象的存在,不是唯古是尊,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延续的常态化生活化的过程。我们要注重发掘地域文化底蕴,突出融合融入,编写好校本课程,开设传统文化开放课,把传统的地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从小增强青少年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感知认同,在学习传承的体验中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使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焕发勃勃生机,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心灵。

当前,随着\"国学热\"\"非遗热\"\"诗词热\"的不断兴起,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已成全社会的共识,但一些学校急功近利,热衷追求形式主义的东西,\"国学热\"的时候读经典,\"非遗热\"的时候学技艺,\"诗词热\"的时候诵诗词,要么请几个专家传承人做几次讲座、办两场活动,大多也都只是\"三分钟热度\",甚至还掺杂了商业目的,注定是无法实现文化传承的。

在人类历史上,很少有哪个民族像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传承如此长远、如此深厚,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李白杜甫到曹雪芹郑板桥,无数文化先贤赋予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世界和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如今,我们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传统文化进校园,重提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温情和独特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其所在城市的文化气质和文明程度,可谓善莫大焉。(刘凤敏)

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首先要从青年做起

青年代表着未来,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首先要从青年做起。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产品蜂拥而入,有些时候,外来文化势头甚至盖过本土文化。在此情况下,坚持中国文化传统,提高民族身份意识,应成为青年工作的重大主题。

活着的历史是文化,死去的文化是历史。“三国”是一段历史,作为文字记载,《三国志》肯定更接近史实,但《三国演义》才是跨越时代、影响无数人的文化。传统文化教育要从仍然活在青年人身边的事项入手,来增加传统文化的亲和力。 在人类历史上,像中华民族这样,为了跟上时代,在极短时间内,自觉跳出因袭的传统,虚心学习外来文化,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民族几乎绝无仅有。传统文化式微是中国现代化的成本,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割断尾巴往前赶”的策略,影响所及,主要是中华民族的显性文化,也就是能在民族成员意识层面显现的文化。但许多隐性文化,比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或行为方式,仍然活跃在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中华民族成员在世界各地仍然保留着鲜明的文化特性。

文化自信以文化自觉为基础。要在青年人中培育文化自信,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切身体验传统文化并没有死去,同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由此对传统文化产生崇敬感和亲近感,这应该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首要切入点。但是,如果仅仅因为“传统文化是好的”,不顾某些显性文化因为搁置长久,在今天生活中已经完全没有影响,而硬性推广之,结果不但难以让青年人接受,还可能引发负面情绪,让青年人把传统文化“看扁了”。

培育文化自信最好的方式是让青年人知道,传统文化仍然好好地活着,只是我们没有看见,一旦他们意识到了,自会肃然起敬,如此积极心态比局部认知,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来说,更具有根本性意义。

文化能活着,是因为文化本来就是人类最有效的工具,无论作为价值引导还是目的实现。“文化有用”的说法虽然容易被人认作“工具主义”观点,但“割断尾巴往前赶”的文化策略本来就出自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所以突出传统文化的有用性,未必显得境界不高,反而容易同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更加贴近,也更有说服力。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大量学习了西方的理论和经验,这是事实,无此,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发展。但中国的进步绝非单纯学习西方那么简单,中国一路走来,不但有着自己的探索,更受传统文化所赐,只是因为起作用的更多的是“隐性文化”,而不是“显性文化”的缘故。所以,一时间还没有得到合理归因而已。

从这个角度,如果我们认真总结中国的成功经验,找到其中文化因子及其发挥作用的机理,不但可以进一步认清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可能采取的路径,还可以让青年人在见证当代中国高速发展的现实情境中,体验传统文化,认知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

这么多年来,对中国当代为什么成功不是没有解读,但往往立足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多,而着眼文化的少。现在需要及时补上这一课,它将对青年人树立文化自信,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第11篇:戏曲

中国戏曲有丰厚的资源,自宋金时期形成迄今千余年,形态更迭不断,却一直兴盛不衰,这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规律和特性。与中国戏曲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体系的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早已难觅其迹,只有被历史剥蚀的、残缺的石头剧场尚存一些痕迹,其艺术形态完全变成文本文献的历史记忆。中国戏曲则不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更迭递嬗、新陈代谢,由民间而城市,由南曲北曲形成“四大声腔”,迄“花雅之争”而出现地方戏蓬勃的局面。作为一种积淀深厚的传统艺术,戏曲从古代走向当代,实现着新的历史变革和嬗变。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1980、1981年的统计,全国共有声腔剧种317种。[1]二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戏曲所受到的冲击、发生的变革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些剧种已经消亡,一些剧种濒临灭绝,大多数剧种境况欠佳,观众减少。在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新世纪,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内容的戏曲剧种应该怎样保护、发展制定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发展战略,应考虑到中国戏曲剧种发展的历史性、丰富性、复杂性,这包括:1.戏曲形成的多元性、综合性;任何一种戏剧都是综合艺术,但中国戏曲的综合程度格外高,所以张庚将综合性归纳为中国戏曲的三大特征之一。与话剧等戏剧形态不同,戏曲兼具唱念做打,音乐、舞蹈、歌唱、宾白、动作、美术、武打、杂技等统摄其间,诸要素都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不是附带的。这也是由中国古代聚和中庸思想决定的,大而统之,海纳聚敛。诸声腔剧种的形成也是多元的,许多剧种的形成是它剧种的复合物,还受到地方文学、音乐、方言、民歌、歌舞小戏的影响。如京剧就是在徽调、汉调基础上,接受昆曲、秦腔、高腔并吸收一些民间曲调形成的。戏曲形成自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断综合、汰选,同时它也是在激烈的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中显现的,而一经构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一如中国文化的表现。但缘了戏曲与民间亲密的关系,戏曲并未胶柱鼓瑟、僵化固定,而是不断地顺应时代发展,成为封建时代不同时期的流行艺术。戏曲与戏曲剧种所形成的综合性?D?D稳定性结构特点,奠定了戏曲的生命基础,使戏曲消解、消亡不那么简单?D?D除非它的文化基础丧失,但另一方面,也使戏曲的创新、变革相对的不那么容易。2.戏曲的生命力、超时性;中国戏曲一俟形成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体系中,只有中国戏曲经历千年而仍然富有生命力,实现着古典艺术向当代艺术的蝉蜕和转型,它的生存、代谢和繁殖能力创造着中国文化的奇迹。“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代擅其至”是中国文艺发展进化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但戏曲的发展超越了这种时空,其生命由古代延续至今。一个重要的秘诀是不变中的变化,“不变”者,文化超稳定性的体现,生命力的凝结;“变化”者,顺应时代与社会、顺应观众娱乐与审美、顺应地域差异的变异与发展,不是一成不变,不是胶柱鼓瑟,诸剧种的历史、互相关系很不相同,有的古老,如昆曲、梨园戏、莆仙戏等,有的比较年轻,如黄梅戏、越剧、评剧等,有的是姐妹关系,有的则表现为血缘继承关系。生命力的顽强与时间跨越的经纬,使戏曲剧种的历史积淀和形态表现是丰富而多姿。3.戏曲功能的多元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层群落中,戏曲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是不同的。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百姓大众重视的是它的娱乐性,将之视为自己日常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组成,与自己息息相关,而不是高高在上,随节日时令所形成的祭仪性,使戏曲的演出具有宗教祭祀的长期化、固定化,故无论丰与歉、康太与灾乱戏曲的演出成为必不可少,成为一种精神与信仰的维系物。对于许多文人士夫来讲,他们鄙视戏曲在民间所发挥的娱乐、游戏的功效,如同对待其他文艺一样,强调戏曲的教化功能,所谓“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琵琶记》),“若于伦理无关紧,纵是新奇不足传”(《五伦全备记》),经文人之手,戏曲地位有新的提高,但“有关风化”成为戏曲好坏高低评价的重要指数。在当代,人们重视戏曲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而无疑,审美功能的发挥实现着戏曲作为艺术本体的价值,但审美功能不能包涵所有,在走向市场经济的戏曲发展中,戏曲的文化属性是其回归民间的重要表现。戏曲功能的多元多样,反映戏曲发展的丰富复杂和层次多构。许多剧种具特有的功能指向,如傩戏、打城戏等以宗教祭祀仪式为主,傩戏又称师公戏、傩堂戏、地戏等,打城戏又称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采茶戏、花鼓戏等以歌舞为主,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绍剧“丢龙头”、“旋包”、“九窜滩”、“甩桌”等武功技艺。剧种侧重表现不同,功能取向就有异。4.不同剧种的地方特色、表现特性;横向看,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不同地域、地区文化的聚合,丰富而斑斓,戏曲剧种是在地方歌舞音乐、方言语音、民歌小调基础上发展而成,地方性是此剧种区别于彼剧种的主要因素。在漫长的历史进城中,诸剧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地方特色即其风格特色,地方特色愈鲜明,剧种风格愈浓郁。不同的剧种在形成中与形成后,互相之间颇多交流与借鉴,彼此不是阻绝与隔离的,而是有竞争、开放的,这使得剧种发展保持一种优良的进化机制,不是劣质品种,民间既是它的衣食父母,也是它艺术精进的源泉。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等的差异,造就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戏曲剧种的繁多。从全国来看,剧种达数百种;从某一地区来看,剧种也是丰富多样的,比如闽南,流行梨园戏、竹马戏、高甲戏、芗剧、傀儡戏、打城戏、潮剧、四平戏、饶平戏、南词戏、京剧等众多剧种,除京剧等个别剧种外,多数也都形成于闽南一带,特色鲜明,风格迥异,构筑了闽南艺术和中国戏曲的五彩缤纷。剧种的丰富,形成了风格特色的多样化和表现表演的多元多姿。

基于中国戏曲剧种历史发展的特性和所具有的丰富性、复杂性及多元多样,也即基于中国戏曲剧种的历时性与现实性,对中国戏曲剧种保护与发展不能一言以蔽之,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区别、划分出戏曲剧种的差级来,是有针对性、保持剧种个性风格和地域特性特色的保护。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缩短了地域和彼此间的物理距离,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结果是人们更似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同样,保持和发扬地方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戏曲剧种特色,才能体现该剧种作为一种艺术的个性独特性,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观众,才能在丰富的戏曲大家庭中凸显自己的个性魅力和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当然,象京剧这样的剧种具有更广阔的地域性和涵盖力,同时也更具有民族艺术的代表性、典型性,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更高,更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剧种的发展,其地方地域特征也不是平衡的。面对丰富而历史发展并不平衡的诸戏曲剧种,应实施既有宏观涵盖力、又有具体针对性的政策指导措施,这既是针对戏曲剧种的,也是针对整个戏曲发展的。惟其如此,戏曲、戏曲剧种在新世纪的发展才能适宜适时适地,避免盲目与笼统,才能是健康健全的发展。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四个层面,四种形态。

一、精品性:也即艺术性。戏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但不能完全以“遗产”对待,将戏曲完全视为“遗产”的认识和观念是不了解中国戏曲的历史和特性。在世界戏剧文化史上,中国戏曲的独特性特征之一是它没有似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那样成为历史,成为过往的记忆和辉煌,而是以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代谢机能实现着一次次生死轮回,穿越时间隧道完成着由古典向现代的蜕变。戏曲是传统文化,也是当代艺术,不可偏颇,同样它在当代文艺舞台占有重要的一席。由原初的质朴自然,经过累代的加工提高,尤其是文人的介入参与,使戏曲的文学性艺术性迅速攀高,到元杂剧即已取得与唐诗宋词并列“一代之文学”的地位,出现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等一大批书会才人和许多优秀的作品,如《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西厢记》、《汉宫秋》、《赵氏孤儿》等。从此,文学性艺术性成为戏曲评价的重要指数。明清传奇更成为那个时期代表性的文艺门类,与小说一道取代了传统的诗文,出现《宝剑记》、《浣纱记》、《牡丹亭》、《燕子笺》、《风筝误》、《清忠谱》、《桃花扇》、《长生殿》等家喻户晓的名篇佳作。新中国成立后,戏曲真正从一种被人鄙视的行业取得崇高的艺术的地位,人们从事的是艺术创造与生产,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技艺。五

十、六十年代产生许多优秀的剧目,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白蛇传》、昆曲《十五贯》、莆仙戏《团圆之后》、《春草闯堂》、沪剧《罗汉钱》、评剧《小女婿》、《刘巧儿》、吕剧《李二嫂改嫁》、豫剧《朝阳沟》等等。新时期以来,出现许多优秀作品,如《汉宫怨》、《新亭泪》、《秋风辞》、《徐九经升官记》、《巴山秀才》、《药王庙传奇》等,一批探索性剧目如《曹操与杨修》、《潘金莲》等引领了戏曲时代先声。多年来的戏曲改革,戏曲的文学性、艺术性有了更新的提高。近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实施,依靠国家强有力的经济实力,将使戏曲的文学性艺术性提高到一个新的境地。在2002-2003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戏曲占了6台,分别是京剧《宰相刘罗锅》、《贞观盛世》、《华子良》、川剧《金子》、闽剧《贬官记》和越剧《陆游与唐婉》。但精品不等于经典,评上精品剧目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只有在演出实践中经过时间和群众的检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精品。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戏曲需要精品,而无疑具有创新的作品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品,从而成为民族精神记忆的宝贵财富。对此,精品工程的实施有明确的“原创”要求:“扶持和鼓励原创作品是精品工程需要倾斜扶持的内容之一。”“提倡原创就是要鼓励艺术家表达自己的感悟和认知”,“精品工程将对原创作品实行倾斜政策,培养和扶持艺术家的原创精神。”[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戏曲在新世纪能创新、出精品,将实现自身历史性的变革过渡,也将进一步实现戏曲自身的文学艺术价值。对于新世纪的戏曲、戏曲剧种而言,提高戏曲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求创新,仍是我们戏曲创作繁荣、戏曲剧种发展的基本。

二、市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戏曲与戏曲剧种发展的市场之路是一条必由之路。没有市场,就没有戏曲,没有戏曲剧种。戏曲史、剧种史表明,戏曲的发展、戏曲剧种的生成发展是也市场化的产物,市场的核心是观众的审美趣味,封建时代戏曲乃不登大雅之堂之物,没有谁人为的去生成剧种,戏曲与剧种都是按照百姓的趣味、自然而然的生成、定位,没有人为的干扰,其地方化过程也是一个艺术优化的过程,使新的戏曲与剧种在地方化的转化中经历一次吐故纳新、整合变革,适应当地观众的趣味和要求,对市场和观众的敏感使戏曲和剧种的发展充满活力,使戏曲与剧种生生不息,既保持戏曲与剧种的特色,又能顺应时代和地方的变化,极其主动、灵活。20世纪50年代,我们对戏曲及剧种的重视是史无前例的,目的是推动戏曲及剧种的发展和顺应时代要求,反映现实,但人为的干扰和政治上的偏激使我们出现许多失误,不能做到客观、科学,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目标的丧失。市场化不仅是为生存、找观众,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按艺术规律行事。经历了许多人为的挫折后,市场也是戏曲、戏曲剧种发展按艺术规律行事的最好调节。近些年的市场实践,不同地区、不同剧种的状况是很不相同的,有的如鱼得水,有的一落千丈,形成很大的反差,总的看并不理想,这也是反拨、回归中的必然,有相当一段时间将处于这种文化的转型过渡时期,这种转型过渡要比经济企业的更为复杂、艰难,因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戏曲有它的特殊性。而一旦戏曲与剧种发展的市场机制建立,形成一种良性、健康的市场链,戏曲与剧种的发展生态将逐渐恢复,21世纪的戏曲及剧种将成为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新世纪走向市场的戏曲,既不同于旧时完全的自发与无序,也不同于当代某些时期的过于人为与凝滞,而是在科学理论引导下的市场探索,是在总结历史与当代经验基础上的市场探索,避免盲目性与重复性,少走历史弯路。精品性与市场化追求的侧重点不同,但彼此不是不容的,精品应该是有市场、有观众的精品,不应曲高和寡,束之高阁;市场化不意味不要质量,徘徊于低俗,一味追求热闹。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市场化运作还不会是以精品剧目为主的运作,尤其在农村市场戏曲演出主要还是一种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密切结合的仪礼娱乐,而随着市场秩序的不断完善,城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国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这种精品与市场的界线逐渐会缩减,但时下还不能要求既精品的又具市场竞争力,将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确定了它们在戏曲及剧种发展中所处的不同的形态层次。

三、文化性:戏曲、戏曲剧种来自民间、扎根民间,戏曲演出与百姓的生活(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息息相关,演出与民间习俗、风情、信仰、宗教相伴而生、相伴而存是它与生俱来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剔除戏曲的文化属性,对民间戏曲而言也就是剥离了它生存与发展所依附的基础。这是一种与第一层面“精品性”戏曲、戏曲剧种相对应的另层面戏曲。戏曲的文化属性在民间体现的更为鲜明和集中,因而它的艺术性文学性也就相对消解。文化性与艺术性精品性是相区别的,它着眼的是戏曲生存的“场”,关注的不仅在台上,不仅是演员,还有台下,还有观众,不仅在演出中,甚至还有演出后的影响、作用。戏曲的审美欣赏功能是比较高级同时也是比较晚出现的一种接受形态,大多数或更主要的,体现出的是戏曲的文化属性。对于许多平民百姓,戏曲是一种娱乐游戏,更是一种与他们日常的行为思想有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戏曲的演出对他们而言有其实用功能,这在戏曲的祭祀、民俗功能中有较多、较充分体现。在对戏曲艺术性、舞台性的追求中,戏曲演出的许多文化性的内容、骨董被“净化”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戏曲的发展,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文化性的复苏,这对戏曲来说具有根本性,因为祭祀、民俗等文化性的复苏对于戏曲尤其是民间戏曲具有原生性。戏曲演出中的祭祀、民俗等等不是游离于观剧之外的,而是与戏曲演出的宗旨目的紧密相关。祭祀、民俗等文化性内涵与戏曲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生态链,保持戏曲的稳定性与生存力,这是中国戏曲千百年不衰的重要因素。构成这个生态链之“场”的是祭祀仪式、节日庙会、喜庆婚宴、还愿酬神等等,这种文化属性所具有的原动力确保了戏曲无论在年景丰歉、社会治乱时对人们精神需求的慰藉和满足。在现代城市中,在剧场氛围中,戏曲的文化性越来越失去它行为层面的表现,更多以精神性思想性的面貌表现出来,而有弱减或消解的趋向,但在市场化过程中,戏曲及剧种的文化性有充分的反映,有广阔的空间。重视戏曲的文化性,是对戏曲民间本质的肯定和认同,是一种返璞回归。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众多少数民族戏曲剧种更应从文化的角度予以继承、保护和发展,显然对它们主要不应诉诸以精品性与市场化的要求,而应突出这些剧种的民族特性、文化特性。许多少数民族剧种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历史积淀和宗教情感,通过自己的戏剧形成民族独特的文化景观,继承、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戏剧是继承、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的组成。比如藏戏,历史悠久,有自己独特的源流传统,并形成白面具戏、蓝面具戏等大小不等的九个剧种。它的演出与藏民族全民的狂欢节日?D?D雪顿节紧密关联,“雪顿节期间的藏戏演出与西藏各地群众进行沐浴、野游、祈祭、娱乐等活动,都以不同形式结合起来,发展成了一个全民族性的野营、游戏、狂欢的节日。”[3]一般进行10天左右。如果没有雪顿节的依托,藏戏的保护、发展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可能萎缩或干涸。反过来,在雪顿节里,藏戏如鱼得水,生机勃勃。藏戏当然需要出精品,找市场,但其文化属性是应该值得我们特别重视的,这是藏戏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在新世纪戏曲及剧种发展中,如果我们的思想观念对戏曲认识更开放、宽泛些,包容更广泛些,戏曲及剧种的生存选择、发展前景当会有新的起色。在市场经济中,尤其是在民间的演出中,这类戏曲的发展未来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文物性:发展中有的戏曲剧种失去市场,没有观众,存在中它可能也没有过达到精致,但既然它存在过,甚至在地方有过相当的影响,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剧种,当它濒临消灭、成为“天下第一团”时,政府与地方文化部门不应任其消灭,而应将这类剧种作为“博物馆艺术”加以保护。由于历史、地理、传统的差异,地方戏剧种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彼此之间有的关系淡疏,有的是兄弟关系,有的是父子关系,或者可能是爷孙关系;有的流行范围很广,有的则拘于一隅。地方戏也是地方文化的凝缩,丰富、庞杂的地方戏剧种形成中国戏曲独到的文化景观,成为传统文化生动的载体。在戏曲剧种的发展中,在市场的竞争中,有的剧种必然失落,甚至走向消亡。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剧种的走向遵循着事物进化发展的规律,物竞天择,新陈代谢是其必然,但它们的形成、存在本身即体现了一种历史与文化的价值,对这样一些对当今观众不再有更多审美娱乐价值的剧种,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是任其消亡,还是把它作为一种“博物馆艺术”加以保护?在这些消失与正在走向消亡的剧种中,不乏一些历史传统积淀比较丰厚的剧种,作为历史文化的存在,尤其是作为地方文化的历史存在,它现实的审美价值可能已不复存在,但历史与文化文物的价值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我们不应听其消亡,而应对这种活态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加以保护。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全国声腔剧种的考察中,当时记录有317个剧种,在经济的大发展、社会剧变和市场竞争下,不少剧种已经消亡,不少剧种已濒临消亡,一些剧团变成该剧种独一无二的、真正的“天下第一团”,戏曲的生态环境变得非常脆弱,戏曲需要走向市场,但不加区分地将所有剧种剧团推向市场,对戏曲而言如同是让其“集体自杀”,尤其是对那些已没有市场性、具文化文化价值的剧种,应制定明确的保护政策,将他们纳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有些剧种如同一位蹒跚的老者,一跤跌倒,人死艺亡,剧种不存,在我们日常的考察中,这种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周围,应该说这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对这些剧种保护之,发挥其文化文物甚至旅游的价值。

这四个层次、四种形态不仅对各地地方戏剧种保护与发展适宜,对步入新世纪的戏曲发展也是适宜的,不能笼统对待,更不能简单对待。戏曲及剧种的发展有时间空间的差异,有其丰富性与复杂多样性,不应用一种模式、一个尺度、一个标准、一个方法去规矩,它们的道路与措施应因具体情况而作个性化、特色化的选择和发展。新世纪戏曲及剧种不仅需要继承与保护,而且还应避免发展中的趋同与淡化个性、地方性,世界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对多元多样文化的冲击影响是深刻深远的,戏曲及剧种所面临的形势也是严峻的,这既有外部文化大环境的,也包括戏曲及剧种自身发展中“一统”要求实际上已带来和出现的个性特色、地方特色淡化、剧种趋同的现实。因而戏曲及剧种的保护与发展应该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物质化的存在,不使物态的戏曲及剧种消亡;一是思想精神性、艺术个性化的保留与张显,不在“保护与发展”的旗帜下置换与走向“一统”。能够做到这一意义上的理解,应该说是真正的理解。

应该指出和强调的是,对新世纪戏曲及剧种生存、保护与发展四种形态的分级划分,是相对的,彼此不是非此即彼,互不相融,而是彼此有交叉,有侧重,彼此是叠加的。辨正地把握与实事求是地实施,将使我们对戏曲及剧种的保护与发展、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起到积极的、建设性的意义?D?D这也是我们当代多少年来的经验总结。,这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第12篇:戏曲

戏曲进校园

——主题班会记录

第一部分(8分钟)

主持人讲话导入:穿越斑斓舞台,纵横古今时空。云鬓珠花,长袖盈风,舞不尽生旦净末丑,唱不完百世人间情。今天我们的班会主题是——走进戏曲,探索人生。要走进戏曲呀,首先得了解戏曲。那么关于戏曲,我们知道多少呢?现在请进入我们的第一个环节——

戏曲知识知多少(PPT展示)

首先,我宣布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抢答,一题一分,得分最多者为胜出者。共有六道基础题和三道附加题。

现在抢答开始!(PPT展示题目) ……

第二部分(12分钟)

主持人讲话导入:恭喜第二组胜出,其他三组不必气馁,且看第二回合——

巧扮《黄梅戏》

游戏规则是:我手上有4枝长短不一的竹签,每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以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定谁先抽签。抽完之后,签最长者完成第一题,次者完成第二题,再次者完成第三题,最短者完成最后一题。以表演获得掌声最热烈的组为胜出组!

……

(在每一个小组演完之后,PPT放映相关视频)

第三部分(20分钟)

(PPT出示“《黄梅戏》之我见”字样)

主持人讲话导入:通过前两轮的比拼,大家对戏曲想必已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现在我们就《黄梅戏》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一次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答案没有对错,言之有理即可。 ……

主持人总结:《天仙配》的剧情是历史上有关孝子董永的传说演变而来,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朝历代都重视孝道,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经过民间或野史不断的流传,最终就成了神话爱情故事,其本义也就是宣扬孝道、尽孝能够感动上天,给自己带来好运。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宣扬孝道、尽孝感动上天,给自己带来好运!

现在我宣布:《走进戏曲,探索人生》主题班会到此圆满结束!(PPT展示最后一张幻灯片)

“戏曲进校园”主题班会活动小结

三(1)班开展了“戏曲进校园”主题班会活动,通过这一形式,让更多学生了解和熟悉传统戏曲文化。

此次“戏曲进校园主题班会”活动,是三(1)班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等要求,以“熟悉地方戏曲、弘扬传统艺术、传承特色文化、提高审美修养”为目标的背景下开展的,旨在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打造传统戏曲特色教育品牌,激发青少年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现在学生接触传统戏曲等传统文化的机会很少,通过这样的形式,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了解戏曲这一传统文化,一同感受中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国粹艺术。

第13篇:浅谈戏曲音乐教学

浅谈戏曲音乐教学

【摘要】传统戏曲与学生现在的生活距离遥远,这种完美艺术是“曲高和寡”,让人敬而远之。为了让学生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戏曲艺术,逐步感受和热爱我国的戏曲艺术,我在戏曲欣赏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取了贴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加入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和时尚元素,巧妙利用课外教学资源,通过多种途径营造传统戏曲学习氛围,吸引学生对戏曲文化关注和理解,更新学生对传统戏曲的认识,逐渐改变“戏曲音乐很土”的观念,用正确的审美态度聆听中华民族音乐,感受和鉴赏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理解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 兴趣 戏曲欣赏 教学效率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在小学音乐教材中,中国传统戏曲欣赏占了一定的比重。然而,由于传统戏曲的内容、形式与现今儿童的实际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使许多小学生对传统戏曲欣赏并没有多大兴趣。课堂上,录音机里播放着艺术家的名作,有的学生一动不动,非常遵守纪律,但两眼空洞迷茫,一付发呆的表情;有的坐立不安,东张西望,漫不经心;有的同学聊天说话,做着小动作。戏曲欣赏对他们一点吸引力都没有,

更难说要让学生爱上中国戏曲。音乐教师经常抱怨戏曲欣赏课难上,也有许多困惑:“戏曲该怎么教学生才会喜欢?”“戏曲欣赏难道真的是如此令人生厌?”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此理念指导下,我从激发孩子学习戏曲的兴趣入手,注重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和兴趣,以喜爱的音乐表现形式为载体,改变戏曲的呈现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听戏曲、看戏曲、唱戏曲、表演戏曲,最终让学生热爱戏曲欣赏,进而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一、对比赏析,激发兴趣

戏曲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国粹艺术,历史悠久,现在的学生对其知之甚少,觉得戏曲冗长枯燥、毫无生气。戏曲欣赏前,可借助学生现代的审美经验,先让学生欣赏用流行音乐形式“包装”的现代版戏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受戏曲内容,然后对比欣赏传统唱法的戏曲,感悟两者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和相同之处,用正确的审美态度聆听中华民族音乐,感受和鉴赏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理解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逐渐改变“戏曲音乐很土”的观念。

一次,在六年级某班上曲艺欣赏这个单元中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时,我按照音乐欣赏课的一般流程,即介绍作品背景、音乐体裁、演唱者、歌词大意、听赏音乐、简单学唱等,在作品介绍环节用了半节课后,学生开始听赏音乐,在听了一遍后,我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位男生这样说道:“老师,这首歌太土了,旋律一点也不好听,锣呀、鼓呀,敲得吵死了,反正音乐课欣赏的音乐都没什么好听的。”当他发言完毕,班上就骚动起来了,大多数同学连声附和,感同身受,我一时无语,发脾气强迫学生按照我的思路听,那就失去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了,我赞赏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更赞赏他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音乐欣赏更是如此,不可能以程式化、结论性的标准来要求评判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另一个班级授课时,我改变了我的教学策略,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欣赏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传统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的《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演出视频,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和“快乐男声”张杰、苏醒的表演激情碰撞,完美融合,让学生在听赏后不禁发出感慨,“原来戏曲也这么好听。”听过几遍之后,大部分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将这首戏曲已经唱得比较准确了。其后,我播放精美的课件辅助音乐创作背景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聆听,利用网络视频资源让学生了解电视

连续剧《四世同堂》,从而理解歌词含义,在一系列的铺垫教学之后,学生在心理和听觉上已经接受了这种民族音乐,最后我让学生反复对比欣赏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的精彩演唱,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叹老艺术家的精湛表演,在浓厚的京腔京韵中感受到戏曲的艺术魅力,自我产生演唱和表演的欲望,并最终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模仿体验,感受魅力

学生在欣赏戏曲的同时,我利用学生较强的表现欲,引导学生尝试模仿戏曲中典型的表演元素,在戏曲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和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在魅力。

模仿戏曲演唱,即“唱”。学生跟着录音机或音像媒体学唱一些戏曲片段,如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智取威虎山》,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评剧《花为媒》等戏曲经典唱段。在演唱中体会不同的戏曲唱腔特点,如速度缓慢、旋律婉转曲折,字少腔多,抒情性强;或旋律较平直简朴,字多腔少,朗诵性强等。

模仿戏曲念白,即“念”。引导学生模仿一些经典戏曲作品中的念白,品味戏曲的腔调韵味,如黄阅的《折子戏》、许嵩的《如果当时》、魏晨的《少年游》、华少翌《梨园英雄》、零点《粉墨人生》等,同时请学生创造性的将生活中的对话也用戏曲“念”的方式来表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

了学生兴趣。

模仿戏曲中的虚拟动作,即“做”。模拟戏曲舞台上被舞蹈化和美化了的生活动作,如戏曲舞台上的开门、关门、上楼、下楼、行船、走马,《三岔口》一剧中,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摸黑开灯;《拾玉镯》一剧中,孙玉姣接近生活动作的做针线等。引导和启发学生注意模仿演员的表演,理解演员动作所要表达的内涵和剧中人物内心情感,在欣赏和感受中提高学生欣赏能力、思维能力。

模仿戏曲武打动作,即“打”。通过观看戏曲艺术家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鼓励学生模仿一些简单的武打动作,让学生在模仿体验中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

三、创生资源,追根溯源

吸收流行文化,永葆创新精神,是艺术得以延续的奥秘,同样的道理也适合戏曲艺术的发扬与传承。教师要以开放的视野,充分利用身边的音乐资源,遵循学生审美心理特点,以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内涵。

基于新课标的指导,针对学生喜欢演唱流行歌曲,崇拜明星的特点,我收集了大量融入戏曲元素的流行歌曲,如学生耳熟能详的《说唱脸谱》、《霍元甲》;《盖世英雄》、《中国功夫》;《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谁说女子不如男》;《新贵妃醉酒》……在这些歌曲聆听和欣赏中,引导学生探究歌曲是

以何种表现形式融入戏曲元素,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他们总结出有的直接在歌曲中穿插戏曲旋律;有的是把戏曲音乐融入到歌曲旋律中;有的是运用了戏曲中的锣鼓伴奏;有的是旋律没变,而改变了唱法;有的是把戏曲作为引子和背景来表现,这样的音乐鉴赏收获是难能可贵的。这些歌曲既有传统的音乐元素又充满时代气息,学生专注而投入的听着、唱着,不禁感慨,“流行歌曲中加入戏曲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蒙泰韦尔迪曾说过:“一切好的音乐都是为了拨动心弦。”新课程理念下的戏曲音乐欣赏教学,我们更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的特点出发,在听赏戏曲音乐中需要大胆革新、勇于探索教学的体验方式,突出聆听音乐这一主体,注重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就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对戏曲文化关注和理解,更新学生对戏曲的观念,扩大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使中国传统戏曲这种博大精深的艺术在我们的努力下重绽昔日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2、《戏歌,架起流行歌曲与戏曲音乐的桥梁》,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年第07期。

第14篇:《学戏曲》教学反思

《学戏曲》教学反思

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贯彻“欣赏领先、体验入手”的原则,综合欣赏、模仿、表演等,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的美感体验过程中形成他们应该具有的知识与技能,《学戏曲》教学反思。

大部分学生对戏曲的学习和了解不是很感兴趣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始终把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学习和了解的兴趣放在首要思考地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制订适切的教学目标,避免过高的教学要求。在学生对戏曲还并不十分了解、表演能力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体验”(做、念、唱,打,体验的形式有多种,感受欣赏也是一种体验)这一环节必须做到循序渐进,教学反思《《学戏曲》教学反思》。 因为传统戏曲的唱腔相对难学,所以选择学唱黄梅戏《天仙配》选段,以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二、补充了学生喜欢的、尽可能高质量的音频、视频资料,拓宽学生接触戏曲艺术的渠道;

三、多种艺术实践活动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戏曲应运而生。本节课采用比较教学法,对传统戏曲与现代戏曲从音乐、表演、服饰、舞美灯光等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对两者的风格、特点及艺术价值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学生的后期发展奠定基础。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学环节设计了一个戏曲知识竞赛题,目的是为了拓展艺术学习空间,培养探究能力,激发艺术学习兴趣。

第15篇:戏曲教学 小生 (一)

戏曲教学 小生

(一)

(京剧公众号:jingju111)小生是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指扮演青少年男子,按照饰演人物的不同,一般分为:娃娃生、穷生、扇子生、纱帽生、翎子生等等。小生也分成文武两类。文小生里又分为这么几类:袍带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等。袍带小生也可以叫纱帽小生,扮演一般作官的青年人。这些角色大部分都是文人,扮出来以后,既不能带杀气,不能粗野,也不能带稚气,显得挺天真活泼似的,那样不行。除了文小生外,还有武小生。有些武小生是由翎子生兼演的。纯粹的武小生也分成两种,一种是穿长靠的武小生,比如《镇潭州》、《小商河》的杨再兴,《磐河战》、《借赵云》的赵云,《银空山》的高思继,《柴桑关》的周瑜等,都属于这类的角色。还有一种是短打的武小生,就是穿短衣裳的。从武打的功夫来看,和武生差不多,可是唱和说白,都用小生的方法,,就是用小生的真假嗓结合。在有些工架和造型上,也与武生有些出入。例如《石秀探庄》的石秀,《雅观楼》的李存孝等,都属于这类角色。可是有些戏,像《八大锤》的陆文龙,现在也由武生兼演了。所以这样的戏也叫“两门抱”。所谓“两门抱”,就是武小生可以演,武生,也可以演。京剧爱好者的精神家园!为京剧爱好者提供最全的京剧名段、京剧教学、京剧视频、京剧音频、京剧伴奏、京剧曲谱、戏曲、脸谱等信息,让我们一起弘扬国粹振兴京剧,为京剧爱好者及戏迷票友之间的学习交流搭建更好的平台。

第16篇:戏曲公开课教学感悟

戏曲公开课教学感悟

和煦的春风吹开了五月里所有的鲜花。在火红的五月里,我们小星星幼儿园全体员工准备着,迎接全县特色教育活动观摩组的到来。作为艺术特色园,戏曲教学也是我园的特色教育活动之一。为了让幼儿园的孩子能更多更好地了解戏曲的各个曲种,学习戏曲所富有的精髓,我们不仅通过室内外大环境的创设影响着孩子,还设立各种区角游戏、手工、绘画等等,以多种形式来开展戏曲特色活动。

我很荣幸地担任了本次对全县幼教同仁开放活动中的一节大班戏曲教学活动。“成功了!”“很成功!”“超长发挥呀!”“很有戏曲韵味儿”“唱腔真好!”。。。。。。 这是这节公开课一结束,同事及同行们对我这节课的评价和夸赞。那一刻的我,无比激动,流下了开心的泪水。我没让信赖我的领导和同事们失望,终于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园里交给的任务。

因为我对戏曲有一种特殊的情怀,由衷的热爱,喜欢了解它并学习其中的“唱、念、做、打”;加上我们平时常和孩子们一起唱戏曲、表演戏曲,自觉这个任务还不是很困难。在马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很快选定了课题——《斗逗乐》,并开始潜心备课、磨课。第一遍下来,我信心满怀。课型对孩子们来讲颇有兴趣,整个课的气氛也较好。在后来的每次磨课中慢慢发现不足、修改教案、再次磨课。因为它是一节戏曲教学活动,活动中得让孩子们学会唱腔并表演,而戏曲对于他们又很抽象和枯燥。所以在设计课的时候,我们创设了“猫鼠斗逗乐”的游戏。通过孩子们对猫鼠爱打斗的已知生活经验学习“踮脚走”,学习劝酒、喝酒的舞蹈动作。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戏曲中的京韵大鼓的唱腔、以及神气的身段表现。 每一批上课的孩子都各有长处。有的在戏曲的唱腔上表现出有板有眼的韵味儿;有的在身段眼神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则在思维和口语表达方面特别灵活。比方说一个问题抛出:如果你是鼠弟弟,你会怎样去逗猫呢?所有的小手立刻高举,争先恐后地抢答:有的说用假老鼠引开它,有的说给猫玩球,也有的说请它吃蘸了酒的鱼。有一个孩子想出的方法更是令大家吃惊,居然说出一套“调虎离山”之计的过程。由此看出,孩子们的思维都被调动了起来,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再加以优美的身段和富有京韵的唱腔与老师一起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活动目标。好样的孩子们!

本节戏曲教学活动中我要感谢所有帮助支持我的领导及老师们。尤其要感谢我园几位资深的教研主任,因为有你们的通力协助和指导建议才使得这节戏曲活动展现得有声有色。谢谢!

刘德梅

2015/5/26

第17篇:戏曲撷英教学设计

戏曲撷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欣赏部分戏曲片段,了解传统的艺术,能对戏曲音乐产生兴趣。

2、学会演唱《梨园英秀》,体验我国传统的戏曲音乐风格特点。

重点难点

体验我国传统的戏曲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唱脸谱》片段,学生回忆京剧的表现形式并演唱《唱脸谱》。

问:这是什么艺术表现形式?举例你所知道的戏曲曲种。

师:介绍中国戏曲。

戏曲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它包含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武术、杂技、舞美等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

二、学唱《梨园英秀》

1、初听《梨园英秀》。说说此歌曲的特点,并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2、分段学唱歌曲:

1]第一部分:听唱法掌握。并提醒“嘿嘿”演唱力度。要求同学们演唱时注意音乐的动感。

2]第二部分:教师讲解歌词

歌词中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和“四功五法”句。

自成小组分别自我练习。

小组展示。教师提醒带上肢体动作。

3]第三部分:分声部练习、视唱歌谱、邀请演唱相对好一些的同学领唱。带动全班同学演唱。

3、有感情的演唱全曲。提醒同学们演唱的情绪。

三、表现歌曲

1、分角色分段分组演唱。

2、加打击乐器伴奏。

3、创编表演动作。

四、综合表演全曲。

五、小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几个戏曲选段的欣赏,了解我国戏曲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2、感受常见戏曲(越剧、豫剧、昆曲、黄梅戏)的风格特点,熟悉这些戏曲剧种的着名选段。

3、有兴趣的学唱其中一个剧种作品片段。

重点难点

体验各戏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歌曲《梨园英秀》。

2、播放越剧《何文秀》选段《桑园访妻》。

二、越剧《楼台会》(一)(二)

1、越剧的发源地在哪里?唱腔有何特点?主要的伴奏乐器有哪些?你知道的代表剧目有哪些?(生回答,师作补充)

2、简单介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3、欣赏《楼台会》(一),感受其节奏、旋律及情绪。

4、欣赏《楼台会》(二)讨论后由学生归纳听后的主要感受。

师归纳:不同速度、旋律的对唱,表现了梁、祝二人一喜一悲的不同心情。

5、听赏小提琴协奏曲《楼台会》,要求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分组讨论越剧《楼台会》(二)和小提琴协奏曲《楼台会》在旋律、表现形式和情感上有何区别。

三、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1、MTV欣赏《谁说女子不如男》,初步感受其唱腔及表演风格。

2、简单介绍豫剧

3、再次欣赏简单学唱其中的经典句。

四、感受昆曲选段《望家乡,去路遥》。

简介林冲夜奔故事情节。

五、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

1、播放《夫妻双双把家还》,学生说出剧种

2、简单介绍黄梅戏《天仙配》

3、了解黄梅戏的主要剧目及基本唱腔、伴奏乐器等。

六、师生小结:

戏曲是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

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

戏曲音乐是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的重要艺

术手段之一。唱腔是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拓展、延伸

1、依此播放以下各剧目片段:

(1)黄梅戏《打猪草》选段《对花》

(2)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十八相送》

(3)豫剧《花木兰》选段《羞答答施礼拜上》

(4)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

2、学生辨别剧种并说出剧名,感受各戏曲风格。

3、学生总结并畅谈本节课的体会

七、小结:戏曲是中国艺术的国粹。希望同学们能喜爱戏曲艺术,并从中汲取营养,丰富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青春更加多姿多彩。

第18篇:教学反思戏曲人物

美术课《戏曲人物》教学反思

刘芳

本课是以我国传统的戏剧表演为题材内容设计的课,通过画花脸、画戏剧人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各种戏曲有所了解,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使之对传统艺术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情感。我在教学活动中,主要通过欣赏、认识,引导学生来认识、表现脸谱形象和人物动态,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观察、记忆和想像力,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装饰手法和不同方式来表现,使其表现形式多样化,更能吸引人,更有个性特点,培养学生表现不同事物的造型能力。

特别强调对戏曲人物神态、动作的解析与表现,强调抓住戏曲人物的典型动作,并把其服饰、眼神、脸谱等加以夸张,运用水墨画的表现形式,稚拙、天真地加以造型表现,增添戏曲人物的艺术光彩。我在教学活动中,主要通过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欣赏戏曲表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来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表现脸谱形象和人物动态。

由于大多学生很少接触国画,虽然教学中我加强了对画家作品的分析,加强了演示,但部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容易出现墨色过重,缺乏水墨画韵味的毛病。这和他们缺少国画技法练习,不熟练是密不可分的,但学生们能在本课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国画学习活动的乐趣,我觉得还是很有收获的。

第19篇:戏曲人物教学设计

《戏曲人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欣赏戏曲表演等活动,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

2.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表现学生喜爱的戏曲人物。

3.通过欣赏和表现戏曲人物,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

教学难点: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表现学生喜爱的戏曲人物。

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戏曲人物图片、戏曲人物有关故事等资料;准备水墨画的相应工具。

(教师)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小组学习任务图片(将一张完整的水墨戏曲人物图片按小组撕成若干张碎图片),水墨画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进入学习状态。

2、导入激趣。

3、感知引趣。

4.尝试探趣。

(1)作业要求:用水墨的形式表现自己最喜爱的戏曲人物;

(2)依据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心中的戏曲人物形象进行大胆自由地造型表现,教师在巡视中给予学生鼓励与及时提示。对发现的普遍问题,如构图大小、用墨浓淡、形象拘谨等,给予及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

5.评价延趣。

(1)即时用数码相机或摄影机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自评、互评,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

(2)教师总体评价优点及存在问题,评价要点可以是水墨语言的自如运用,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表现等方面。

(3)欣赏不同的材料表现的戏曲人物,体会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课后请学生关注身边的戏曲表演,并尝试运用更多的材料来表现戏曲人物。

第20篇:武安戏曲教学设计

武安戏曲——欣赏《雁门关》

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武安落子的基本知识。欣赏《雁门关》

2.学会多渠道收集、记录整理资料,在活动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团结精神,体验合作的愉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武安戏曲落子的历史、表演特点及主要剧目,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教学重难点:

1、了解武安落子戏曲知识,培养学生对家乡戏曲的兴趣;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武安落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欣赏《雁门关》,进一步感受武安落子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戏种以及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准备情况。

2、导入:播放歌曲《雁门关》

提问: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什么落子?今天哪个小组的同学先向大家介绍你们搜集的内容?

3、小组介绍:武安落子 (1)发展历史

武安落子源于民间曲调,经历代艺人口传、加工、改革,逐步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艺术。明代胡赛所著《武安史话》有“武俗善歌,班头开明”的记载,武安明代即有戏楼,落子戏当为演出剧种之一。最初称其为“硬歌”,即无乐器,坐着硬唱,后逐渐发展为一人脚踏小鼓,手持竹板,顺口编唱。至明末清初,有的地方又出现了“打霸王鞭”、“翠月檀香”的舞蹈形式。阻碍着时间的推移,“硬歌”的曲调与“翠月檀香”舞蹈形式相结合,构成武安落子的早期艺术。此后,唱腔、戏装、道具、化妆、伴奏均有发展和改进,形成独特的风格。

(2)艺术特点 落子戏行较齐全,主要有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等。昔日分工不甚严格,小旦、小生大都相互兼演,三花脸还能演老旦、彩旦,有些三花脸又可由小生代替,小旦又可代娃娃。近来行当分工较前严格,但仍有兼演现象。舞台道具交为简单,表演不以武功和戏曲程式丰富见长,将秧歌、高跷等民间舞蹈及实际生活中的某些动作融于戏中,边唱边做、且歌且舞,既叙事又抒情,活泼自如。道白使用武安方言,庄谐兼重,常有妙语联珠,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

(3)音乐特点

豫剧属于梆子腔系统,音乐以“高亢粗犷、豪迈激越”著称。豫剧形成以来就是个重唱的剧种,故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在豫剧演唱中,仅以嗓音而论,大致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后来又逐渐出现了真假声并用。所谓并用,一种是在中音区用真声,高音区用假声。另一种则是真声唱字,假声行腔,俗称“阴阳腔”。再就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称作真假声结合的唱法,这种唱法根据唱腔与演员个人的条件灵活使用真假声。不同的唱法也与豫剧音乐的地区、流派、行当有关。

(4)代表剧目

落子上演剧目有140多个,代表性剧目有《借 》、《吕蒙正赶斋》、《端花》、《老少换妻》、《小过年》、《借当》、《蓝桥会》、《何文秀》、《卖布》、《大隔帘》、《二隔帘》、《王小赶脚》、《闹驴》、《跪花厅》、《访昆山》、《系孩子》、《闹书房》、《机房训子》、《大上吊》、《顶灯》、《安安送米》、《打丁僧》、《杭州失印》、《抱灵牌》、《皮秀英告状》、《劝九红》、《村选》、《杨四的派款》、《范小丑参军》、《打春桃》、《扫荡》、《阎家坟》、《密兰对象》、《茂林事变》、《卖苗郎》、《钱三请客》等。

4、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介绍了武安落子的一些基本内容,让我们爱家乡从爱戏曲出发吧! 反思: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让学生借助书籍、网络等搜集有关武安戏曲的基本知识,整理并汇总在一起,全班交流,以使同学们能掌握更多的常识。从而使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其次欣赏《雁门关》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武安落子的音乐特点。《雁门关》剧是在传统剧目《八郎探母》的基础上改编的。该剧内容在保留传统剧杨家将保家卫国、镇守边关,杨八郎冒死闯关探母等情节的同时,又反映了宋辽时期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企盼统一的意愿,将国情、家情、母子情、夫妻情融为一体,是在战争背景下写和平,从骨肉分离写团圆,暗合了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盼望祖国统一的时代主题。编者以此立意,别具匠心,视角新颖。该剧表现手法既气势恢宏,又感情细腻,剧情跌宕起伏,场景宏大,引人入胜。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唱腔在武安平调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又不乏新意,高亢激昂,优美动听。 整个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符合课改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家乡戏曲的艺术知识,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帮助。当然,在这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

一、对每一个环节归纳不够;

二、对知识的拓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三、学生的课堂活动不够,如果让学生能够再“活”一点的话,这堂课的效果会更好。

戏曲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戏曲课程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