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说课稿范文小猴子下山(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19 09:08:24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说课稿小猴子下山

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 说课稿

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看图学文。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要那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故事。这是一篇饶有情趣,发人深省的童话。告诉了学生如果做事没有明确的目的,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的道理。本篇课文配有五幅插图。这五幅插图生动形象,能根据聋生的生理特点充分发挥插图帮助聋生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内容的作用,把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从而利于发展聋生的语言思维和语文能力。

学生分析:

1、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手(口)语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学习图文结合课文的方法。

2、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时间短,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民主、协作、自主的实践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结合聋生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培养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懂得小猴子见新扔旧的行为是不好的,明白做什么事都要专一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关键是必须处理好形象的图和抽象的文字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图文紧密结合了,才能使学生了解小猴子活动的顺序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的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说教法、学法

1、教法: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1)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2)以扶为主扶放教学法。(3)读思结合品读感悟法。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活动过程

(一)、激发情趣 导入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引入下一个环节的活动。首先出示课件,出现一个可爱的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然后问:这是谁?你们喜欢吗?谁来描述一下?最后教师小结: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好,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只小猴子今天已经是第二次下山了,它在前不久的一次下山中,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师生协作,自主学习。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运用学生已学的方法,根据学习课文的体会,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活动过程中:

首先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有几个段,并找出与之相关的图画。再认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出示课件)①、小猴子下山干什么?②、它下山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然后师生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第②个问题。最后请各组代表一边看课件,一边回答第②个问题。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启迪思考:课文

二、

三、四段与第一段的写法是一样的吗?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归纳出第

二、

三、四段在写法上与第一段一样,都用了一个“小猴子( ),走到( ),看见( ),就( )。”的句式来写的。

这时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第

二、

三、四段。最后教师小结:课文的前四段写法一样,所以我们学起来比较轻松,一下子就理解了。又提问:这只小猴子追到兔子了吗?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引入学习最后一段。这一段的学习中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图文结合明白小猴子最终是一无所获,并让学生找出说明小猴子此时心情难受,却没有办法的一个词?(“只好”)学生找对后,再启迪思考: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最后再由老师点评、鼓励。

(三)、创设情境,表演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首先教师发言:刚才我们较好地学习了课文,你们谁愿意扮演这只小猴子,来表演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吗?挑选一个学生扮演小猴子,另外的学生可以戴上头饰扮玉米、桃子、西瓜和兔子参与表演。提示学

生要注意“高兴”“掰”、“扛”、“扔”、“抱”、“追”、“蹦蹦跳跳”、“只好”这些词的动作及表情。学生表演完毕,教师及时总结学生表演情况。

(四)、展开联想,延伸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具体活动过程是:老师问: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在路上它会想些什么呢?也可以提出“假如你是小猴子会怎么办?”的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不仅照应了新课开头的引入,还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很有想像力的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富有弹性,有利于开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我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了往复式的设计方式,从板书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小猴子下山到回家一无所获的全过程,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推荐第2篇: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主要内容:

我讲课的内容是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走进花果山》第四个信息窗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被减数是7—10的减法以及有关0的减法。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被减数是2—6的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而且从幼儿园开始,学生就已经接触减法了,算法已经不是重点,所以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减法的含义上。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供数学信息,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使学生初步体验到运用所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许多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交流意识。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找5位同学扮演:来了5只小猴,又走了---只,还剩---只。

列算式5-□=□

通过这个活动,即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了解学生对减法的掌握情况,以便实施后面的教学。而且,在这个活动中,也学习了这节课的一个新知识:(5-5=0 有关0的减法) 在这个直观的画面中,学生也能够很好的理解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方便。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探究新知 分三步

第一步:讲故事

一年级学生纯真幼稚、富于幻想,让他们自己观察画面,然后讲给大家听,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同时也为理解减法的意义作好铺垫。

第二步:提问题

第三步:解决问题

三、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四、练习

五、小结

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学生数学的热情。

好,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推荐第3篇: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第一组参加赛课的教师李跃,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小猴子下山》。下面我将从说教学背景,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

首先是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2.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识字教学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动作表演自主识字。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成熟,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单元训练的重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思维能力,我们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读准“掰、扛、扔、摘、捧、抱”六个生字的字音。

2、利用图文结合和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扔、摘、捧、抱”六个生字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指导读准字音,包括指导读准后鼻音“扛、扔、捧”,翘舌音“摘”,特别注意“掰、摘”,韵母是“ai”。理解表示动作的词语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是利用图文结合和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扔、摘、捧、抱”六个生字

二、说教法

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演示直观教学法,以扶为主的扶放教学法。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要由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从扶到放,使学法得到迁移,让学生触类旁通。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自学能力。运用观察法: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观察画面,从直观上加深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活动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课文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采用谜语激趣导入,吸引学生注意,然后问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

然后随机出示小猴子的图片。问,谁能有礼貌地跟小猴子打个招呼?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猴子的距离,重点强调“猴子”的“子”要读轻声。接着相机板书“小猴子”,并提醒注意“猴”的书写,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办法记住“猴”字。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猴子,你觉得它今天心情怎么样?对了,它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它要下山去啦!我们也一起去,好吗?相机板书“下山”,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用一句话过渡下一个环节:这只小猴在下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录音。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要求:学生小手指着课文,仔细认真听,注意生字读音。

2.教师分组,四大组以“开火车”的形式读课文,每组读一段,第五自然段全班齐读。并提出要求,读的同学注意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把句子读通顺,听的同学认真听,时刻准备这接上自己读的段落。

3.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其中生字用红色标记。并且提问,读完课文后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这些红色的字就是我们这节课的生字。

4.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带拼音的六个生字“掰、扛、扔、摘、捧、抱” 通过带拼音读,小老师领读,开小火车读,重点强调包括指导读准后鼻音“扛、扔、捧”,翘舌音“摘”,特别注意“掰、摘”,韵母是“ai”。

设计意图:

识字的方法有很多,但时效性最高的则为“反复认读”,枯燥的读会使孩子失去兴趣,于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识字认读活动,让孩子兴致盎然的识记,巩固,在朗读中加强对生子的识记,而最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能够关注到每一位孩子,让大多数孩子都能有认读的机会。

(三)图文结合,理解字意

1、教师多媒体出示第一段文字以及教材对应插图,教师指名读读第一自然段,结合上一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找出生字宝宝,并结合插图直观的理解动作“掰,扛”。

教师请两个同学用动作演示“掰”和“扛”,其余同学跟做动作。

2、教师多媒体出示第二段文字以及教材对应插图,学生自读读第二自然段,自主找出生字宝宝,并结合插图直观的理解动作“扔,摘”。

教师请两个同学用动作演示“扔”和“摘”,其余同学跟做动作。

教师多媒体出示第

三、四段文字以及教材对应插图,学生自读读第三四自然段,自主找出生字宝宝,并结合插图直观的理解动作“捧”“抱”。

全体同学动作演示“捧”“抱”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直观演示小猴子的动作,接着师生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动词形和义的联系,巩固加深印象。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不仅能够熟练认读这些生字,对识字方法的掌握也更加灵活。 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并且从扶到放,体现了从易到难的梯度,学生的能力也实现了从低到高的提升。

(四)我做你猜,游戏总结

1、进行“我来做你来猜”,教师根据本节课多学生字做动作,同学们猜生字。教师依次做出掰,扛 ,扔 ,摘 ,捧,抱等动作。

2、多媒体出示生字,全部同学齐声读生字。

设计意图: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时间短,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游戏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挥主动性,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五)课后作业

利用今天学习的掰、扛、扔、捧、抱、摘六个动词将故事讲给家人听。

引导学生根据图画和板书,简单复述这个故事。这一环节既加深学生对动词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下一课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不专一的态度做铺垫。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我的板书设计坚持简洁,条理,重点突出的原则。结合课文插图,以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为线索,重点板书动词。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如下:

小猴子下山

掰 扛 扔 摘 捧 抱

以上,我从教学背景、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推荐第4篇: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榆中县高崖小学 黄旭明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成熟,维持时间短,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训练孩子们听、说、读、写的要求,结合一年级学生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

2.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圈圈画画,感受文章构段形式。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2.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难点: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图文结合的情景教学法。 (2)多媒体演示法。

(3)读思结合的品读感悟法。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活动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课文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图片激趣导入,吸引学生注意,使孩子在轻松的谈话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 刚开始,我会问,谁能有礼貌地跟小猴子打个招呼?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猴子的距离,重点强调“猴子”的“子”要读轻声。接着相机板书课题。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猴子,你觉得它今天心情怎么样?对了,它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它要下山去啦!我们也一起去,好吗?相机板书“下山”,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用一句话过渡下一个环节:这只小猴在下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

(二)圈圈画画,感受故事大意

首先播放课文视频,让学生找出小猴子下山到过哪些地方?接着通过圈圈画画①小猴子下山干什么?②它下山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然后师生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第②个问题。最后请各组代表一边看课件,一边回答第②个问题。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启迪思考:课文

二、

三、四段与第一段的写法是一样的吗?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归纳出第

二、

三、四段在写法上与第一段一样,都用了一个“小猴子(

),走到(

),看见(

),就(

)。”的句式来写的。

这时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第

二、

三、四段。最后教师小结:课文的前四段写法一样,所以我们学起来比较轻松,一下子就理解了。又提问:这只小猴子追到兔子了吗?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引入学习最后一段。这一段的学习中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图文结合明白小猴子最终是一无所获,并让学生找出说明小猴子此时心情难受,却没有办法的一个词?(“只好”)学生找对后,再启迪思考: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最后再由老师点评、鼓励。

(三)读文感悟,明确路线

首先指名学生分段接读全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从文中寻找并提取明显信息。然后师生交流,板画山的路线图,引导学生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猴子、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等图片贴到路线图上,并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等带“子”的轻声读法。

通过回顾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等词,让孩子们积累又()又()的词语。

最后引导学生读第五自然段,问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这一环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回顾,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下一课体会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不专一的态度做铺垫。

(四)创设情境,表演课文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首先教师发言:刚才我们较好地学习了课文,小朋友们想不想扮演这只小猴子,来表演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吗?

通过儿歌,让学生表演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生表演完毕,教师及时总结学生表演情况。

(五)展开联想,延伸课文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具体活动过程是:老师问: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在路上它会想些什么呢?也可以提出“假如你是小猴子会怎么办?”的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不仅照应了新课开头的引入,还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很有想像力的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富有弹性,有利于开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我的板书设计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以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为线索,重点板书动词。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的复述。板书如下:

猴子图下山

掰 玉米图 摘

桃子图 摘 西瓜图 追 兔子图

又大又多 又大又红 又大又圆 蹦蹦跳跳

扛 扔 捧 扔 抱 扔 跑

空手而归

教学反思:本课的我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再讲故事;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做的不足的地方是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朗读缺乏有效指导,在展示阶段没有照顾到所有学生。缺乏对教材的研读,备课时没有吃透教材,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过渡中衔接不自然。课文故事情节生动,如果在讲的过程中,教师投入激情的话,学生会更感兴趣。

推荐第5篇: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课地题目是《小猴子下山》,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来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以 为主题展开,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本文图文并茂,语句生动,文字优美。课文情节简单,层次清晰,按故事发展顺序编绘了四幅图,每个自然段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使小猴的动作、形象直观化。但由于课文内容是叙述性的,画面是静止不动的,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太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有一定的难度,而利用多媒体及图、文、声、响于一体,以及它丰富的表现力和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等优势,整合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瓜、往”三个字。 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 ”等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并积累“又( )又( )” 形式的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 ”等词。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并积累“又( )又( )” 形式的词语。

根据新课标课文内容的需要,将安排两个课时,我说说的是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 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生字卡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认识本课的生字,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探究法、情境创设法、游戏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将教学文法定为:

1、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

3、迁移法。

三、教学过程

我将此过程设计为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课件出示小猴下山的动画片,这个导入给学生再现了故事的生动情节,面对如此生动、形象的画面,孩子们一定会被猴子淘气、顽皮的形象所吸引。紧接着提问学生“这只小猴给你什么印象?他要去干什么?”读了课题后,我又以\"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吗?\"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心潮澎湃,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憧憬。如此激趣导入,,使学生听觉、思维、想像多渠道协作,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课文前,先认识猴子、桃子、兔子几个轻声词,为读好课文打基础,也让学生有了画面和憧憬。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再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课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大声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初步感知了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三)、研读赏析,学习生字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我首先抽选几个代表分段朗读,此时其他学生边听变够花关键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猴子下山,去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做的?”这样的提问形式来读懂故事内容。学习课文,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第一自然段,然后三个问题,引出

二、

三、四自然段的相应内容,这个设计是教师由扶到引到放的过程,在第一段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

二、

三、四自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要认识生字,并能通过动作区分“掰、扛、扔、摘、捧、抱”等词,在第一自然段地学习中“掰、扛”两个字,并通过图片,动作演绎帮助学生认识这两个字,再提出“小猴子看见桃子、西瓜、兔子又干了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在文中

二、

三、四自然段找含动作的生字,通过摘桃子的游戏形式来认识生字,并引导学生发现认识这些生字的特点,即与手有关的是提手旁。为了使学生能更清楚地区别这些动作,结合课后的动作图,学生进行演绎,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四)、书写生字

学习写三个生字“块、往、瓜”。“块、往”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指导学生左窄右宽的写字规律,块是量词,引导学生说一句话。瓜字字形很特别,容易忘写中间的点,通过字源认识这个字,并通过儿歌学习写这个字。多种识字方法,帮助孩子识字写字。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汉字的趣味和美。然后师范写,学生练习临摹,教师展示点评两个学生的书写,

三、阅读延伸

此时教学已接近尾声。我又出示小猴子画面,引出其他有关猴子的故事,这样的结尾这样设计富有弹性,遵循了模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

推荐第6篇:小猴子下山 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

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组

康甜莉

一、教材分析:

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作了以下的分析:《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本册是低段的第二期,阅读训练的重点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

六、七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三、教学目标设定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的共同目的(也就是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一目的)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德育目标,就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我们从小做事应该一心一意和不要乱摘别人的东西等道理。第二是智能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自己分析、推断、想象、表演的能力。第三是知识目标,就是能理解重点词“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可爱”、“掰、找、扔、摘、捧、扔、抱、追”以及相关的句子。第四是美育目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到小猴的可爱;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想象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所处的位置、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重点词句。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成绩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课文重点词句。

五、教学思路设定

根据“主导与主体”这间的“服务关系”及学生的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思路设定为以下四个活动,老师只起“导”的作用,以启发学生讨论交流,发独立见解,培养学生从小在阅读实践中适时进行读的能力,说的能力,听的能力的训练。

六、教学准备

1、小黑板一块。小猴子头饰、玉米、桃子、西瓜的教具。

2、朗读磁带、幻灯片、音乐带。

七、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活动是“激发情趣,导入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引入下一个环节的活动,具体活动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借助幻灯片,出现一个可爱的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然后问:这是谁?你们喜欢吗?谁来描述一下?最后教师小: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好,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只小猴今天已经是第二次下山了,它在前不久的一次下山时,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第二个活动是:“师生协作,自主学习。”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运用学生已学的方法,根据学习课文的体会,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发表能力。具体活动过程中:

首先齐读课文题目,教师范读,学生找出有几个段,并找出与之相关的图画。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出示小黑板)①小猴子下山干什么?②它下山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什么?小理怎样?是怎么做的?然后师生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第②个问题。然后再祟幻灯牌,请各组代表一边看幻灯片,一边回答第②个问题。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启迪思考:课文

二、

三、四段与第一段的写法是一样的吗?(学生认真自由读)由学生归纳出课文

二、

三、四段在写法以上与第一段一样。

这时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第

二、

三、四段,最后教师小组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写小猴子小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了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又扔掉桃子,看见小兔又扔掉西瓜,就这样,最后一无所获。课文的前四段写法一样,所以我们学起来比较轻松,一下子就理解了。又提问:这只小猴子下山后,又回去了吗?结果怎样?引入学习最后一段,让生找出说明小猴子此时心情难受,没办法的一个词?(“只好”)学生找对了,再启迪思考: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最后再由老师点评、鼓励。)

第三个活动是“创设情境,表演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首先师发言:刚才我们较好地学习了课文,你们愿意扮演这只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吗?

(由二人次扮演小猴子下山,同时放课文朗读录音及活泼、欢快的音乐配音带,提示学生要注意“掰”、“扛”、“扔”、“抱”、“追”、“蹦蹦跳跳”、“只好”这些词的动作及表情)学生表演完毕,教师及时总结学生表演情况。

第四个活动是“展开联想,延伸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述见解的能力。具体活动过程是:老师问: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在路上它会想些什么?

学生在发言中说出给小猴子下山时想办法,说明做事要专心专意,不要再犯第一次下山的错误。教师肯定指出:学生的发言说明大家很聪明,会思考、有现代意识。让生再想想:这次小猴子下山,它将到一些什么地方,看见些什么,它又是怎么做的?布置思考以上问题,下节课再共同解决。

本课时的板书,完成后是这样的形式(展示出来)从板书中,同学们可以了解到小猴子下山到回家一无所获的全过程。几个动作词语,较好地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推荐第7篇: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知道故事内容,能复述这个故事。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4、能续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教学重点:

能用“走到……看见……”的句式复述故事。

知道做事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1、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猴子、小猴子)

2、听过有关猴子的故事吗?谁能看图,猜出这个故事名。

猴子捞月,狐狸和猴子

3、今天,这两个故事我们都不讲,讲一个比这个更有趣的故事。看老师补充题目:小猴子下山

4、自己把课题读一读。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树林

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6、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7、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三、研读重点段

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练习:把四句话合并在一句话。

丁丁按时起床。

丁丁洗脸刷牙。

丁丁吃完早餐。

丁丁高高兴兴去上学。

谁也能把这四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出示句子:丁丁按时起床,洗脸刷牙,吃完早餐,高高兴兴去上学。学生读。

5、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 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6、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

(引领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7、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 ),看见( ),就( )。”

8、(出示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 ),看见( ),就( )。)

9、(出示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填的对不对呢?学生读。

10、(出示第五自然段),小猴子抱着个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吗?它的什么老毛病又犯了?(三心二意的老毛病)结果?(出示句子,学生读:兔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了。)

四、提升主题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结果呢?(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

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下山之前,我觉得我们得跟小猴子说几句话,不然,它又两手空空回来了。你怎么跟他说?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过程: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师: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

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 )又( )”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 )又( )”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画眼睛),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 )又( )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 )又( )”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别急哦!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怎么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三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回馈。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贴到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五、体会小猴子当前所感,并能积极展望未来

1.复述故事。

2.所有的好东西都被扔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看着小猴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想他心里一定装满了后悔和难过。其实啊,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经历过一次次的教训,我们才会变得聪明能干起来啊!

3.课件中出示配乐动画: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课件定格在: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4.回家编一本题为《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图画书。

推荐第8篇: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故事内容,理解句子的意识和句子之间的联系,能复述这个故事。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教学重点:小猴子的动作描写。

知道做事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难点:抓住小猴子的动作神态。

会用“什么看见什么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说、写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看过《西游记》吗?喜欢里面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吗?那你们知道孙悟空的猴子猴孙住在哪儿吗?(学生回答:花果山)

今天花果山里的一个小猴子下山了,想知道它下山后发生了什么事吗?那就请跟着老师学习14课,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吧!(板书)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给自己不确定的和不会的字词做上记号,标注上拼音。

2、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给课文标上段落序号,边读边思考: (1)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 (2)小猴子看到了哪些东西? (3)小猴子最后回家时有没有收获?

3、请学生汇报思考讨论的结果。(玉米地 桃树下 瓜地 回家路上)板书

小猴子看到了哪些东西,从老师的卡片把它们选出来。

三、深入学习,具体感知

(一)教师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注意把生字读准确。

2、小猴子下山来到的第一站是哪里?(课件出示玉米地)

3、看图学习句子: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课件出示玉米图片)

填空玉米结得又( )又( )

4、玉米结得这么大这么多,小朋友们,如果你们看到了当时会是什么心情?心里面会怎么想呢?(学生自由回答)

5、“非常”小猴子和我们一样看到玉米也很开心,很高兴。课文中的“非常”我们可以把它换为“很”就容易理解了。

6、小猴子看到这么好的玉米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在课文中画出句子。请生回答。

扛(板书)教师演示,配图。

你看小猴子多高兴啊,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一段话呢?(动作 表情

高兴)

7、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内容:(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课件出示)

(二)师生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小猴子扛着玉米走着走着又来到了(桃树下),它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桃子图片,桃子结得又()又()(学生齐声回答)

3、思考:它看到桃子后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怎么知道的?它又是怎么做的?

摘(板书)

4、请一位学生来表演。注意神态和动作。

5、用一句话概括(

)看见(

),就(

)。学生思考讨论汇报。课件出示

(三)讨论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将学生分为2组,分组讨论学习。

2、第一组:小猴子是怎样走到瓜地的?

地里的西瓜结得怎么样?

小猴子是什么样的心情?它又是怎么做的?(画出关键词)

用()看见(),就()来概括这个自然段。

第二组:小猴子是怎么样往回走的?

小兔子是什么样的?

小猴子是什么样的心情?他又是怎样做的?(画出关键词)

用()看见(),就()来概括这个自然段。

3、教师参与讨论,给予指导。

4、请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评价总结。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师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小猴子追到小兔子了吗?那小猴子回家时有没有玉米,有没有桃子,有没有西瓜?都没有,它是(空着手)回家的。最后小猴子什么收获也没有。

(五)复述课文

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习完了,同学应该也已经很熟悉课文的内容了,那下面哪位同学愿意扮演一回小猴子,给我们把课文演一演,老师这里有头饰和卡片。

(你扮演小猴子,你扮演小兔子)

四、小结

(对照板书)小结。

思想教育,小猴子扔了玉米摘桃子,扔了桃子摘西瓜,见到兔子又扔了西瓜追兔子,结果却什么也没得到。小朋友们可不能像小猴子一样做事三心二意,看到什么都想要,没有明确的目标,这样到最后只会和小猴子一样。做事时一定要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

五、巩固练习

1、连线

捧着

玉米

兔子

小猴子

抱着

桃子

小猴子

西瓜

扛着

西瓜

玉米

2、照样子写句子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看见(

),就(

)。

)看见(

),就(

)。

六、作业

把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

推荐第9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识字教学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动作表演自主识字。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成熟,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目标

结合本阶段识字和阅读的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借助图片,通过自主识字、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方法,会正确认读“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观察、范写、练写,能在田字格正确规范书写“瓜、非、常,空”等4个生字。

2、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段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教学难点是图文结合复述故事主要情节。

四、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将教学定为: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直观教学法。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由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学法我采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法,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课文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谜语激趣导入,吸引学生注意,然后问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

然后随机出示小猴子的图片问,谁能有礼貌地跟小猴子打个招呼?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猴子的距离,重点强调“猴子”的“子”要读轻声。接着相机板书“小猴子”,并提醒注意“猴”的书写,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办法记住“猴”字。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猴子,你觉得它今天心情怎么样?对了,它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它要下山去啦!我们也一起去,好吗?相机板书“下山”,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用一句话过渡下一个环节:这只小猴在下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首先教师范读,并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段,并找出与之对应的图画。接着学生再结合图画,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学习更有目的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然后检查学生字词学习,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由课件分组呈现课文中的生字。课件先出示第一组生字:结 满 瓜 ,引导学生分享识字方法,并进行扩词游戏,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其中多音字“”“结”可以放在具体词句中进行认读,“瓜”是独体字,要求会写,教师可相机指导“瓜”的书写,重点指导前两笔撇的不同写法。

再出示第二组生字:掰、扛、扔、捧、抱、摘、追、蹦,通过带拼音读,小老师领读,重点强调其中几个后鼻音的字特别要注意。接着师生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动词形和义的联系,带动作表演读,巩固加深印象。

本课以合体字为主,其中9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所以我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归类识记本课生字。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不仅能够熟练认读这些生字,对识字方法的掌握也更加灵活。

(三)指导写字,练习反馈

本课要求会写7个生字,这个环节,我重点指导”非,常,空”三个生字。首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位置、占格以及字形结构特点,师生交流总结。

然后教师范写,点拨要点:

非:独体字,注意强调笔顺,两边的横要对称。

常,空:上下结构,注意上下两部分的中心对正,宽窄合适。

接着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过程中要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学生优秀作业,并予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读文感悟,明确路线

首先指名学生分段接读全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从文中寻找并提取明显信息。然后师生交流,板画山的路线图,引导学生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猴子、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等图片贴到路线图上,并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等带“子”的轻声读法。

再根据学生发言总结,以“小猴子怎么做”为线索,相机板书“掰,扛,扔,摘,追”等动词,帮助学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故事内容。

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画和板书,简单复述这个故事。这一环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下一课体会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不专一的态度做铺垫。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我的板书设计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以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为线索,重点板书动词。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的复述。板书如下:

掰 玉米图 摘 桃子图 摘 西瓜图 追 兔子图

猴子图 空手而归

扛 扔 捧 扔 抱 扔

推荐第10篇:聋校语文《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看图学文。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要那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故事。这是一篇饶有情趣,发人深省的童话。告诉了学生如果做事没有明确的目的,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的道理。本篇课文配有五幅插图。这五幅插图生 动形象,能根据聋生的生理特点充分发挥插图帮助聋生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内容的作用,把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从而利于发展聋生的语言思维和语文能力。

二、学生分析:

1、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手(口)语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学习图文结合课文的方法。

2、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时间短,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民主、协作、自主的实践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三、教学目标:

依据对教材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聋生语言发展实际,并结合本班学生已有的基础和认知能力,围绕训练重点,我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懂得小猴子见新扔旧的行为是不好的,明白做什么事都要专一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关键是必须处理好形象的图和抽象的文字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图文紧密结合了,才能使学生了解小猴子活动的顺序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的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法、学法

1、教法: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1)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2)以扶为主扶放教学法。(3)读思结合品读感悟法。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七、教学活动过程

(一)、激发情趣 导入课文。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引入下一个环节的活动。首先出示课件,出现一个可爱的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 力,然后问:这是谁?你们喜欢吗?谁来描述一下?最后教师小结: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好,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只小猴子今天已经是第二次下山了,它在前 不久的一次下山中,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师生协作,自主学习。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运用学生已学的方法,根据学习课文的体会,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活动过程中: 首先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有几个段,并找出与之相关的图画。再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出示课件)①、小猴子下山干什么?②、它下山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然后师生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第②个问题。最后请各组代表一边看课件,一边回答第②个问题。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启迪思考:课文

二、

三、四段与第一段的写法是一样的吗?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归纳出第

二、

三、四段在写法上与第一段一样,都用了一个 “小猴子( ),走到( ),看见( ),就( )。”的句式来写的。 这时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第

二、

三、四段。

最后教师小结:课文的前四段写法一样,所以我们学起来比较轻松,一下子就理解了。又提问:这只小猴子追到兔子了吗? 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引入学习最后一段。这一段的学习中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图文结合明白小猴子最终是一无所获,并让学生找出说明小猴子此时心情难受,却没有办法的一个词?(“只好”)学生找对后,再启迪思考: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最后再由老师点评、鼓励。

(三)、创设情境,表演课文: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首先教师发言:刚才我们较好地学习了课文,你们谁愿意扮演这 只小猴子,来表演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吗?挑选一个学生扮演小猴子,另外的学生可以戴上头饰扮玉米、桃子、西瓜和兔子参与表演。提示学生要注意“高兴”“掰 ”、“扛”、“扔”、“抱”、“追”、“蹦蹦跳跳”、“只好”这些词的动作及表情.学生表演完毕,教师及时总结学生表演情况。

(四)、展开联想,延伸课文: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具体活动过程是:老师问: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在路上它会想些什么呢?也 可以提出“假如你是小猴子会怎么办?”的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不仅照应了新课开头的引入,还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很有想像力的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富有弹性,有利于开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我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了往复式的设计方式,从板书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小猴子下山到回家一无所获的全过程,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高兴的)

玉米

做事有始有终,

西瓜

小兔子

小猴子(垂头丧气的)

才有收获!

第11篇:18 小猴子下山

18 小猴子下山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②教学:棵。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运用排列图片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降低概括的难度,再给句子填充量词,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字”。

教师导学:知道了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字卡,集体学习生字。

(1)结:多媒体出示图片,学习“结玉米”“领结”“中国结”“张灯结彩”等词语。 (2)学习“掰”。 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3)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4)“捧”和“抱”: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张开双臂拥入怀中为“抱”。(对比做动作)

(5)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6)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 (7)追:出示小猴子追兔子的图片,用“追”字说话。

(8)蹦:左右结构。编字歌:“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 2.指导会写的字。

(1)教师引学:观察写字表中的汉字,你最喜欢哪个字?说说这个字是怎么写的。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学习。

①学习“瓜”。注意第三笔是竖提,第四笔是点,一起描一描,写一写。 ②学习“常”。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描字,再写字。

③学习“空”。多音字,一声“天空”,四声“填空”;先书写部首“再书写整个字。 ④学习“非”。把握两竖,一短一长;明确笔顺,口诀记忆“竖、三横、竖、三横”。 ⑤学习“往”。扩词:来往、往东、往事、南来北往。 ⑥学习“进”。最后写部首“辶”。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前提和重点,因此,本环节依据本文会认字和会写字,采取多种识字与写字的方法,如:结合图片法、动作演示法、口诀记忆法,调动学生感官与身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汉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1.字卡巩固生字。

(1)同桌游戏,互考字卡并组词。

(2)全班开火车游戏巩固生字。教师口令:火车火车哪里开?学生对口令:火车火车这里开! 2.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小组推荐代表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评选“最佳代表”,奖励小红旗。 (2)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认识生字之后,为学生创建自主读文与巩固识字的平台,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得以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树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

1.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 (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捧”“扛”“扔”。

2.学生活动:请你边贴词卡,边讲故事。(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最后得到了什么。)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的提手旁生字,同时从整体上理清故事情节,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自由读课文,找出 “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

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

(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3)进行说话训练。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独立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式词语来连接的。)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词语训练是重点也是难点,此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词语训练,使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识“又~又~”式词语,并能拓展组词,学会恰当应用,巧妙地突破了词语训练的难点。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地这部分没有配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地,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拿掉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4.指导朗读。

(1)“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示范: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

(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

(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

(5)“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6)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联想和朗读,感悟小猴子见异思迁的特点。此环节积累了关于小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同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了对小猴子性格特点的理解。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提示:①猴妈妈会怎么问?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猴妈妈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2.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因此,在学习完故事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为故事续编一个结尾,并用自己的话完整复述故事,从而培养学生想象与创造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小猴子身上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

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积累、阅读的好习惯;通过给家人复述课文的内容,深化所学的故事情节,升华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着手 西瓜地

又大又圆

扔 摘 回家去 往回走

蹦蹦跳跳

扔 追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以识字与写字教学为重点,依托童话故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基本能力的提高。

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再讲故事;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第12篇:小猴子下山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音。认识“掰、扛、扔、摘、捧、抱、蹦”7个字。

2.看懂图意,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读通课文,对照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一、以图导言激趣: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教师提问:请大家看图上的这只小猴子要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13.小猴子下山。教师接着说:“一天小猴子下山找东西吃,在路上它都经过了什么地方,它看见许多好吃的东西,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和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

3.自己把标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4.同桌同学互读生字和会认字。

5.抽读生字单片,采取领读、指名读、开火车等多种形式巩固字音。

6.做识字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三、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

2.再请同学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读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四幅插图,请同学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4.根据插图内容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

5.让学生结合题目小猴子下山“把四幅图按顺序看一看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做了些什么事?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图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中体会到像小猴子那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2.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理解课文,知道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到像小猴子那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电脑出示小猴子下山图:自己画出)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小猴子下山都来到哪些地方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演示文稿图。

点击鼠标:(1)玉米地图

点击鼠标:(2)桃树底下

点击鼠标:(3)瓜地里

点击鼠标:(4)树林图(有小兔子)

点击鼠标:(5)电脑出示上述四幅图。

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这段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分句读读课文,请同学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3.根据学生理解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出:

电脑出示:①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

②它看见了什么?

③它是怎样做的?

4.电脑出示:

小猴子走到_____________。他看见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教师引读,以问促读。

5.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

“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

6.师: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7.结合插图理解“掰”、“扛”表示动作的词语。①可让学生带头饰用动作表演一下。其他同学当评选说说他们哪表演得好哪表演得还不够。②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8.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学:(电脑出示思考题)

(1)自己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标出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什么?

(2)完成填空:

小猴子走到_____________,他看见___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3)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红、扔、摘”这几个词,可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扔、摘”两个词的意思。

(4)正确、流利、有语气朗读这一段。

2.结合上述思考题小组进行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

4.提问:小猴子为什么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于是就扔了玉米,去摘玉米。结合观察图画,如猴子的神态、心情,让学生体会猴子非常高兴的心理,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课文内容。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结合上面的四个思考题独立学习这段内容。

2.教师检查独立学习的效果。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2)出示填空请同学说一说。

小猴子_____________几个桃子,走到_____________,看见___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提问: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为什么课文中用“捧着”这个词。

(3)结合图理解“又大又圆”、“扔、摘”这几个词语。小猴子为什么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呢?

(4)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这段。

(5)请学生带上小猴子的头饰表演这段内容,表演出小猴子的动作神态、心情及心里活动。

四、学习

四、五自然段。

1.自己轻轻读

四、五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电脑出示:课文中P54页2幅图

2.教师抓住“只好“一词,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请学生带头饰进行表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

4.组织学生讨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小猴子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些什么吗?

五、进入情境、读说结合。

1.配乐朗读课文,也可以教师提示课文,如:“小猴子看见……就……”怎么读呢?“只好……”怎么读呢?

2.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话:

(1)看图讲故事。

(2)戴头饰表演。

(3)采取想像说话:假如你是小猴子会怎么办?

(4)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5)通过学习《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巧记本课8个生字的字形,通过组词了解汉字的意思。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及词语。

3.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的字形及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和词语。

教学难点:

1.“非”字的笔顺。

2.“看”和“着”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二、学习生字。

(一)巩固生字、词语的读音。

(1)自己认读生字及生字单片上的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小伙伴互读。

(3)电脑出示生字和词语,巩固练习。

①先出示生字:“看 非 着 棵 瓜 圆 回 可”这8个生字分别用8种颜色,教师说颜色,学生抢读生字,比比谁读得又快又准。

②再出示词语:“看着 非常 西瓜 回头 可爱 一棵桃树 又大又圆”这7个词语字号相同,颜色不同,认读方法同上。

(二)巧记字形,了解字义。

(1)让学生自己动脑,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忆方法记忆字形。

(2)同桌小伙伴相互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的。

(3)请小组进行学习汇报。

“看”:kàn 可以用做动作的方法记忆:在阳光当头照的时候,伸出左手放在眼睛上边,再用眼睛往远处盾,“看”字的“ ”就是手,“目”就是眼睛。用这样的动作来记忆“看”字。组词:看书 看电视

“非”:fēi 学生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非。也可以用儿歌帮助记忆: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

组词:非常 是非

“着”:zhe 可以刚才学习的“看”字比较记忆,“看”字的第一笔改成“横”,上面再加上“倒八部”就是“着”字。也可以用儿歌记忆:歪尾巴羊,不象样,眼睛长在尾巴上。组词:看着 说着

“棵”:kē 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苹果的“果”字,加上“木”字旁就是棵。儿歌记忆:一个果,落树旁,只能看,不能尝,这个字就是棵。

组词:一棵树

“瓜“:guā 很多学生都认识“爪”字,“爪”的第三笔“竖”改写成“竖提、点”就是“瓜”字。儿歌记忆:一蔓生三叉,当中结个歪把子瓜。也可以汉字表义的方法记:“ ”表示瓜藤和叶子,中间的“厶”表示藤上结的瓜。

组词:西瓜 瓜子

“圆”:yuán 是形声字,“大口框”是形旁,表义,“员”是声旁,表音。也可以用换部件的方法记:“公园”的“园”里边的“元”字换成“员”字,就是“圆”字。

组词:圆形主义 又大又圆

“回” huí 用儿歌记忆:外面一张口,里面一张口,大口吃小口,就是不念口。

组词:回家

“可”:kě 用学生认识的“哥哥”的哥来记,去掉上边的一部分,就是“可”字。也可以用学过的“河”字来记,去掉三点水旁,就是“可”字。

组词:可是

(4)指名读词语,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三、书写生字词:

1.学生认识观察汉字的结构,看准重点笔画在田格中的位置,学生观察后,请学生说一说。

2.学生描红,边描边记住重点笔画的位置。

3.学生在书上空白田格上独立写一个,写后想出难写的字。

4.学生想出难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着、瓜、圆”这3个字。教师提醒学生“着”字的第三笔是“撇”,这个字的横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瓜”字要注意左边的“ ”和右边的“ ”像裙摆一样撑开,长短一样。“圆”字注意笔顺是先外后内再封口的笔顺。

5.教师出示“非、可”两个字的单片,让学生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非”字的笔顺按先左后右的笔顺规则来写。“可”字的笔顺是一 可。

6.学生在书上书写第二个空白田格的字。

7.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

四、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在生字、词本上写作业。

2.完成课后练习3:用下面的字组词语。

(1)先读读题目要求。

(2)学生自己先独立完成。

(3)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3.完成课后练习4:把这篇课文的内容演一演,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组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五、教师小结。

第13篇: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猴子下山教案修改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常”三个字。 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 ”等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有始有终,否则将一事无成。 这个目标不适合出现在第一课时,故事的中心一般在课文教完后感悟,多在第二课时。其次,考虑下“又大又圆”类的词语第一课时要教不? 准备: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生字卡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环节不够激趣,进入太快,学生的兴趣没调动起来,后面学生的兴致可能就会不大高。

1、同学们,有一只小猴子高高兴兴地下山了,可是等它回家的时候,它两手空空,哭丧着脸,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小猴子下山》。

2、板书课题,学习“猴”字。齐读课题。用什么方法学习“猴”,把具体的做法写出来。

3、出示“猴子、兔子、桃子”图片及汉字,强调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去了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读要求要在细化一些,比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等。让学生知道具体的做法。 (2)教师:小猴子下山先后去了哪些地方呢?请五位同学来接读课文。每人读一段。相机正音。(板书:画一座山。)

2、排列图片

(1)学生读完课文,小猴子下山都看见了什么呢?引导学生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把图片贴在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排列图片后,辅助图片师生接说:小猴子下山后,先来到了一(块)玉米地,再走到了一(棵)桃树下,接着走过了一(片)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只)小兔子。

(3)认识“块”(这个不是要求认识的生字),与“快”对比,换偏旁。练习用“块”说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一块黑板、一块玻璃……

这个环节琐碎了些?问题太多了,明确自己的目标是初步检查朗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小猴子下山都看到了那么多好东西,那它干了些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玉米地的图片)

2、师生接读: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了一块玉米地,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3、认识“掰”、“扛”

(1)这个“掰”字很有意思,两手一分就是掰。出示图片:掰面包。 同学们你们生活中还掰过什么呢?能用掰来说一句话吗? (2)小猴子掰下玉米,玉米又大又重,他只好扛着往前走,“扛”这个字你能帮助大家记忆吗?点名说。 出示图片:一个人扛着一袋米。

这个叔叔在干什么?我们也一起来演一演。

4、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像“掰”和“扛”这样表示动作的次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读一读,在文中圈一圈。

5、点名说动词,出示含动词的图片。(1)读一读

a带拼音读b去拼音读 (2)仔细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跟我们身体的某一部分有关系)

“掰 扛 扔 摘 捧 抱 ”和手有关,“蹦 追”和脚有关。 (3)出示生字卡,请同学把生字卡贴在路线图里,“捧”和“抱”能互换吗?(不能,因为“抱”是比较大一点的东西,用手围住;“捧”是比较小而轻的东西用手托着。

(4)看书96页,每幅图与相对应的动作,老师做动作,你能猜出来吗?这一类的字趣味性弱了些。

6、认识“结、满、瓜”。

(1)还有几个生字宝宝想和大家做朋友呢?我们请它们出来吧,大家认识吗?

(2)点名读,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他们的? (3)认识“瓜”字,出示瓜的字源图。

7、开火车读12个生字

8、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整个生字的学习过程不清晰,而且好像只呈现了一部分,没有全部呈现,考虑下整体出示—局部教授—整体巩固(游戏活动)这样的思路,体现完整性。

同学们我们的生字宝宝都和我们做朋友了,在课文中你还能认识它们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9、请看(小猴子空手回家图片),这么多的好吃的,小猴子都没有带回家,为什么呢?那你 有没有像小猴子这样做傻事呢?我们不能像小猴子一样,做了这样,又做那样,结果一样也没做好,我们要目标明确,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

四、写生字 写字要不考虑写“瓜”,认识的时候一起教写,写了后面再写两个左右结构的怎样?

1、师范写

块:提示左窄右宽,土字的下横变成提。 非:口诀“竖、三横、竖、三横”,提示两竖一短一长,三横间隔一样宽。

常:小字头要收紧,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而扁,位于横中线上方,巾字略宽于口,上下重心要对正。

2、学生写生字,师巡回指导,提示端正写字姿势。

3、展示评价学生书写作业。

五、总结

看到小猴子两手空空的回家,我们是不是为它感到惋惜呢?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做一些傻事,没关系,第二天,太阳又出来了,小猴子又要下山了,那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做些什么呢?同学们回去想一想。

总的来说,设计的趣味性弱了些,体现在教师的过渡语中,一年级学生的识字写字课需要创设符合孩子特点的情景,以及巩固生字时的游戏活动,让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14篇:小猴子下山教案

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2. 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 简笔画猜课题。

2. 生读课题回答问题(读懂什么?还想懂什么?)。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 音乐起,师朗诵第一,第二自然段,接着问:小猴子扛着玉米会去哪?会干什么呢?然后用手势提示学生读课文。

2. 问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师根据生的回答贴出挂图)

三. 学第一自然段

1. 读课文。

2. 品又大又多。

3. 品非常。

4. 品掰字。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跟小猴子去玉米地的时候,我们先是通读课文知道小猴子在玉米地里干什么?接着想象小猴子见到的玉米是怎样的?然后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它当时的心情;最后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法:通读想象模仿朗读)

五. 自学

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跟小猴子继续往前走,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学余下的课文。自学完后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朗读的形式或讲故事的形式来汇报学习情况。

六. 悟课文寓意

小猴子这次下山一无所获,空着手回家啦!你知道它为什么只能空着手回家吗?

七.巩固

学生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演课本剧。

八.拓展思维

1.如果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它会去哪,会怎样做?(同桌讨论,再指名说)

2.请大家把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发生的事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写的小故事。

九.小结下课。

第15篇:《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第16篇: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读为主线学习并积累 “又( )又( )” 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积累 “又( )又( )” 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2、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喜欢猜谜语么?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吧?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 ——(打一动物)(猴子)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没错,就是小猴子,一起来叫叫它吧。(猴子轻声读好),板书“小猴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叫——《小猴子下山》,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说明要求。

1、第一遍大声读,标出自然段,遇到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第二遍,读给你的同桌听。边读边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用“——”划出来,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用“~~”划出来。

3、读完课文,接下来,咱玩个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很多好东西,想请小朋友来选一选,哪些是小猴子下山的时候看到的好东西,如果这个好东西有,请把两只手向上举√,如果这个好东西没有,请小朋友举个 × ,会吗?

(出示多种植物,让学生选择小猴子所见到的好东西)

4、(出示各段课文),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得好的进行表扬,读的不够好的进行纠正。

三、学习课文。

1、课文的主角就是猴子,(出示西瓜,猴子,兔子,玉米)这些就是猴子下山看到的好东西。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再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呢?再次读一读课文,回答问题。

2、指名回答问题

玉米地 → 一棵桃树底下

→ 一片瓜地

→ 跑进树林里

3、四段分四个组读课文

4、小组合作讨论:这些东西都长得怎么样呢?从哪些词语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确实是好东西?找出词语。

反馈: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5、又( )又( )训练。

(1)、这些东西用这些词语一读就知道是好东西,不信来读读看: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兔子也可以用又( )又( )来说。【其他东西还可以用又( )又( )怎么说?】

(2)、请把这些词语写到书上的插图边上。

6、理解区分“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看到这么多好东西,小猴子心情怎么样?那他就看一看?小猴子是怎么做的?

首先,走到一块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长得又大又多,是怎么做的?

(掰 扛)这些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接下来看到的东西又是怎么做的呢,和同桌相互商量用圆圈圈出来。 【反馈】

桃子:摘 捧 扔 西瓜:摘 抱 扔 兔子:追

这些动词可以换过来说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四、复述课文

这就是我们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我们看着投影就能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个故事吧。(师生共同复述课文)

五、课外延伸

有时候,我们小朋友就像小猴子一样,总是有了这个就丢了那个,做一件事情不喜欢了,就放弃了,这样子,我们就会像小猴子一样,什么也得不到,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有始有终。

但是,第二天,太阳照样会升起来,小猴子又下山来了,第二天,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小朋友下课以后可以讨论讨论。

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

又大又多

桃子

又大又红

西瓜

又大又圆

兔子

蹦蹦跳跳

第17篇:小猴子下山ppt

《小猴子下山ppt》课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做到:

(1)学会8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做到:

(1)能使学生会读、写生字、词。

(2)能朗读课文

任务分析

1、学生的起点能力:在原有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了阅读该课文的一些基本的字、词。在技能方面,学生已学过《小猫钓鱼》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形成阅读这类文章的模糊概念。

2、教学任务分析:该节课都为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新授阶段

1、呈现新教学内容

(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

(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

(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

结jie 非常fei chang 扛kang 往wang 圆yuan 跳tiao 追zhui 空kong

(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

学生先书空8个生字、词。请两位学生板书。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

结:由“糹”、“士”“口”组成,注意是“士”而不是“土”

往:“住”字再加“丿”

常:底下是“巾”字

跳:与脚有关,所以是“足”字旁。

(4)运用生字、词

非常:提问: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

用“非常”这个词造句。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高兴。

第1课时

学生自己造句。

扛:请学生表演扛东西的姿势。然后造句。

(二)巩固与检测

1、根据课后习题第二题,比较区别形近字。

先请学生读这些字,然后给3分钟时间答题,请学生回答,并及时反馈。

2、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读“抱”“扔”“摘”“扛”;

学生表演这四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及时纠正)

学生做习题,校对。

作业

抄写生字,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四。

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朗读课文。

(2)能回答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3)能看图复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任务分析

(1)在原有知识方面,经过上一次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阅读该文的重要字、词。学生已经能通读全文。

(2)教学任务类型:关于处事态度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这堂课有关的原因知识

1、全体学生朗读字词。

2、请一位学生朗读整篇文章。

3、提问习题四。

(二)开始新授课教学

(听了某同学的朗读之后,大家想知道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手回家去吗?今天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大家讨论一下。)

1、提问:大家看了第二自然段之后,发现小猴子摘了什么?(参考答案:玉米)

提问:那么第三自然段,它又摘了什么?(参考答案:桃子)

提问:它的玉米呢?(参考答案:扔了)

提问:第四自然段,小猴子又怎么做了?(参考答案:看到了西瓜,就摘了西瓜,扔了桃子)

提问:那么第五自然段呢?(参考答案: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了)

问:结果呢?(参考答案:没追到,所以什么也没有了)

问:小猴子这样做好不好?(参:不好)

问:为什么?大家讨论一下。请几位学生回答。

综合那么多的同学的意见,我们觉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

2、呈现“小猴子下山”的挂图,请几位用学看着挂图讲一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第2课时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做到:

小猴子下山

上饶市第六小学 冯霞

教材简析: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看图学文。主要讲了小猴子下山后看到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一件事也没有做好的事。这篇课文教育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认真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理解课文内容。会用“谁看见什么就怎么样”的句式造句。

2.能力目标: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3.情感目标: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课前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预设: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我们先复习下生字,(齐读,开火车读并组词)

2请大家自由的读课文。看清楚要求。要标出自然段。

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边听边想:小猴子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接读课文,正音)

3.排列图片。

师:听完故事,谁能把老师手上的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给贴起来吗?

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边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

一()玉米地,再走到

一()桃树下,接着走过

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 一()小兔子。

(量词,代表物体单位的词语,不同的事物用不同的单位。) 抢答题:谁能在()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课文里是怎样形容它们的呢?赶快到课文里找找吧。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做动作)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别急哦!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怎么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高兴地读第一自然段,可加动作)

谁能用高兴的心情,把小猴子掰玉米的过程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示新句型:

(谁

)看到(

什么

)就(

怎么样)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对照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

(二)学习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地、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三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

细心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在这些词语里,除了“走、看见”这个词语用得多,还有哪个词用的多?(扔)

巩固新句型:谁能用刚才我们学习的新句型,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要按顺序 (小猴子)看到(桃子又大又红)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看到(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五、体会小猴子当前所感,并能积极展望未来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六 课后作业 1.师:所有的好东西都被扔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只好:只能)看着小猴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想他心里一定装满了后悔和难过。其实啊,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经历过一次次的教训,我们才会变得聪明能干起来啊!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板书)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2.课件中出示配乐动画: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课件定格在: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4.回家编一本题为《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图画书。 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高兴的)

玉米

做事有始有终,

西瓜

才有收获!

小兔子

小猴子(垂头丧气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课前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预设: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师: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

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画眼睛),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别急哦!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怎么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三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回馈。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贴到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五、体会小猴子当前所感,并能积极展望未来

1.复述故事。

2.所有的好东西都被扔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看着小猴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想他心里一定装满了后悔和难过。其实啊,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经历过一次次的教训,我们才会变得聪明能干起来啊!

3.课件中出示配乐动画: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课件定格在: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4.回家编一本题为《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图画书。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音。认识“掰、扛、扔、摘、捧、抱、蹦”7个字。

2.看懂图意,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读通课文,对照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一、以图导言激趣: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教师提问:请大家看图上的这只小猴子要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13.小猴子下山。教师接着说:“一天小猴子下山找东西吃,在路上它都经过了什么地方,它看见许多好吃的东西,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和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

3.自己把标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4.同桌同学互读生字和会认字。

5.抽读生字单片,采取领读、指名读、开火车等多种形式巩固字音。

6.做识字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三、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

2.再请同学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读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四幅插图,请同学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4.根据插图内容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

5.让学生结合题目小猴子下山”把四幅图按顺序看一看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做了些什么事?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图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中体会到像小猴子那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2.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理解课文,知道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到像小猴子那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电脑出示小猴子下山图:自己画出)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小猴子下山都来到哪些地方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演示文稿图。

点击鼠标:(1)玉米地图

点击鼠标:(2)桃树底下

点击鼠标:(3)瓜地里

点击鼠标:(4)树林图(有小兔子)

点击鼠标:(5)电脑出示上述四幅图。

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这段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分句读读课文,请同学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3.根据学生理解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出:

电脑出示:①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

②它看见了什么?

③它是怎样做的?

4.电脑出示:

小猴子走到_____________。他看见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教师引读,以问促读。

5.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

“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

6.师: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7.结合插图理解“掰”、“扛”表示动作的词语。①可让学生带头饰用动作表演一下。其他同学当评选说说他们哪表演得好哪表演得还不够。②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8.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学:(电脑出示思考题)

(1)自己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标出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什么?

(2)完成填空:

小猴子走到_____________,他看见___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3)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红、扔、摘”这几个词,可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扔、摘”两个词的意思。

(4)正确、流利、有语气朗读这一段。

2.结合上述思考题小组进行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

4.提问:小猴子为什么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于是就扔了玉米,去摘玉米。结合观察图画,如猴子的神态、心情,让学生体会猴子非常高兴的心理,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课文内容。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结合上面的四个思考题独立学习这段内容。

2.教师检查独立学习的效果。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2)出示填空请同学说一说。

小猴子_____________几个桃子,走到_____________,看见___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提问: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为什么课文中用“捧着”这个词。

(3)结合图理解“又大又圆”、“扔、摘”这几个词语。小猴子为什么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呢?

(4)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这段。

(5)请学生带上小猴子的头饰表演这段内容,表演出小猴子的动作神态、心情及心里活动。

四、学习

四、五自然段。

1.自己轻轻读

四、五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电脑出示:课文中P54页2幅图

2.教师抓住“只好”一词,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请学生带头饰进行表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

4.组织学生讨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小猴子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好好会对他说些什么吗?

五、进入情境、读说结合。

1.配乐朗读课文,也可以教师提示课文,如:“小猴子看见„„就„„”怎么读呢?“只好„„”怎么读呢?

2.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话:

(1)看图讲故事。

(2)戴头饰表演。

(3)采取想像说话:假如你是小猴子会怎么办?

(4)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5)通过学习《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巧记本课8个生字的字形,通过组词了解汉字的意思。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及词语。

3.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的字形及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和词语。

教学难点:

1.“非”字的笔顺。

2.“看”和“着”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二、学习生字。

(一)巩固生字、词语的读音。

(1)自己认读生字及生字单片上的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小伙伴互读。

(3)电脑出示生字和词语,巩固练习。

①先出示生字:“看

可”这8个生字分别用8种颜色,教师说颜色,学生抢读生字,比比谁读得又快又准。

②再出示词语:“看着

非常

西瓜

回头

可爱

一棵桃树

又大又圆”这7个词语字号相同,颜色不同,认读方法同上。

(二)巧记字形,了解字义。

(1)让学生自己动脑,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忆方法记忆字形。

(2)同桌小伙伴相互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的。

(3)请小组进行学习汇报。

“看”:kàn

可以用做动作的方法记忆:在阳光当头照的时候,伸出左手放在眼睛上边,再用眼睛往远处盾,“看”字的“

”就是手,“目”就是眼睛。用这样的动作来记忆“看”字。组词:看书

看电视

“非”:fēi

学生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非。也可以用儿歌帮助记忆: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

组词:非常

是非

“着”:zhe 可以刚才学习的“看”字比较记忆,“看”字的第一笔改成“横”,上面再加上“倒八部”就是“着”字。也可以用儿歌记忆:歪尾巴羊,不象样,眼睛长在尾巴上。组词:看着

说着

“棵”:kē

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苹果的“果”字,加上“木”字旁就是棵。儿歌记忆:一个果,落树旁,只能看,不能尝,这个字就是棵。

组词:一棵树

“瓜”:guā

很多学生都认识“爪”字,“爪”的第三笔“竖”改写成“竖提、点”就是“瓜”字。儿歌记忆:一蔓生三叉,当中结个歪把子瓜。也可以汉字表义的方法记:“

”表示瓜藤和叶子,中间的“厶”表示藤上结的瓜。

组词:西瓜

瓜子

“圆”:yuán

是形声字,“大口框”是形旁,表义,“员”是声旁,表音。也可以用换部件的方法记:“公园”的“园”里边的“元”字换成“员”字,就是“圆”字。

组词:圆形主义

又大又圆

“回” huí

用儿歌记忆:外面一张口,里面一张口,大口吃小口,就是不念口。

组词:回家

“可”:kě

用学生认识的“哥哥”的哥来记,去掉上边的一部分,就是“可”字。也可以用学过的“河”字来记,去掉三点水旁,就是“可”字。

组词:可是

(4)指名读词语,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三、书写生字词:

1.学生认识观察汉字的结构,看准重点笔画在田格中的位置,学生观察后,请学生说一说。

2.学生描红,边描边记住重点笔画的位置。

3.学生在书上空白田格上独立写一个,写后想出难写的字。

4.学生想出难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着、瓜、圆”这3个字。教师提醒学生“着”字的第三笔是“撇”,这个字的横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瓜”字要注意左边的“

”和右边的“

”像裙摆一样撑开,长短一样。“圆”字注意笔顺是先外后内再封口的笔顺。

5.教师出示“非、可”两个字的单片,让学生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非”字的笔顺按先左后右的笔顺规则来写。“可”字的笔顺是一

可。

6.学生在书上书写第二个空白田格的字。

7.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

四、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在生字、词本上写作业。

2.完成课后练习3:用下面的字组词语。

(1)先读读题目要求。

(2)学生自己先独立完成。

(3)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3.完成课后练习4:把这篇课文的内容演一演,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组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五、教师小结。

第18篇:小猴子下山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二类字。会写“块、非、常、往、瓜、进、空”7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重点难点】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猴子、小猴子)以前你听过哪些有关猴子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一个更有趣的故事-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

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三、研读重点段

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 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5、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

(引领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6、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

),看见(

),就(

)。”

7、(出示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

),看见(

),就(

)。)

8、(出示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填的对不对呢?学生读。

9、(出示第五自然段),小猴子抱着个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吗?它的什么老毛病又犯了?(三心二意的老毛病)结果?(出示句子,学生读:兔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了。

四、提升主题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结果呢?(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

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下山之前,我觉得我们得跟小猴子说几句话,不然,它又两手空空回来了。你怎么跟他说?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第19篇: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读为主线学习并积累 “又( )又( )” 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积累 “又( )又( )” 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2、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你看门禁

一、导入

大家喜欢猜谜语么?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吧?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 ——(打一动物)(猴子)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没错,就是小猴子,一起来叫叫它吧。(猴子轻声读好),板书“小猴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叫——《小猴子下山》,读课题。

二、检查生字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过了本课的生字宝宝,一起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去掉拼音后你还认得它吗?(开火车认读)

三、自读课文,说明要求。

1、今天我们跟小猴子一起下山,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看看小猴子下山之后都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像老师这样读读课文吗?

2、第一遍大声读,标出自然段,遇到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第二遍,读给你的同桌听。边读边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用“——”划出来,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用“~~”划出来。

四、学习课文。

1、课文的主角就是猴子,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再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呢?再次读一读课文,回答问题。

2、指名回答问题

玉米地 → 一棵桃树底下

→ 一片瓜地

→ 跑进树林里

3、四段分四个组读课文

4、小组合作讨论:这些东西都长得怎么样呢?从哪些词语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确实是好东西?找出词语。

反馈: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5、又( )又( )训练。

(1)、这些东西用这些词语一读就知道是好东西,不信来读读看: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兔子也可以用又( )又( )来说。【其他东西还可以用又( )又( )怎么说?】

6、理解区分“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看到这么多好东西,小猴子心情怎么样?那他就看一看?小猴子是怎么做的?

首先,走到一块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长得又大又多,是怎么做的?

(掰 扛)这些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接下来看到的东西又是怎么做的呢,和同桌相互商量用圆圈圈出来。 【反馈】

桃子:摘 捧 扔 西瓜:摘 抱 扔 兔子:追

这些动词可以换过来说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四、复述课文

这就是我们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我们看着投影就能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个故事吧。(师生共同复述课文)

同学们学得可真快,故事讲得又生动又有趣,

五、课外延伸 有时候,我们小朋友就像小猴子一样,总是有了这个就丢了那个,做一件事情不喜欢了,就放弃了,这样子,我们就会像小猴子一样,什么也得不到,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有始有终。

但是,第二天,太阳照样会升起来,小猴子又下山来了,第二天,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小朋友下课以后可以讨论讨论。

板书:

玉米

西瓜

小猴子下山

又大又多

桃子又大又圆

兔子又大又红 蹦蹦跳跳

第20篇: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 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了解并积累“又

”形式的词语。

3.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教学重点:

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了解并积累“又

”形式的词语。 教学难点:

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认识“猴”字

1.小朋友们喜欢小猴子吗?小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一起来叫叫他的名字,齐读:小猴子。注意要读轻声。猴什么结构?什么偏旁?辨析猴与候。

2.小猴子常年住在山里,可是时间一长小猴子吃腻了山上的野果子,觉得山上不好玩了,就想要下山来玩玩,顺便找找好吃的。他找到了什么好吃的呢?让我进入今天的课文,齐读课题:小猴子下山。

二.初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小朋友们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课文读得很认真,小朋友一定知道了,小猴子最先来到什么地方?指明说。(小猴子来到一块玉米地里。)

3.小猴子看到了什么?指明说(他看见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4.他的心情怎么样?(非常高兴)

5.他做了什么?(他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谁来做一做掰玉米的动作?向他这样两只手分开,就是掰。掰完小猴子扛着往前走,谁来做一做?这个就是扛。 6.谁来高兴地读一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猴子扛着玉米,来到了哪里?(小猴子走到一棵桃树下)。2.小猴子看到了什么?(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 3.小猴子心情怎么样?

4.他做了什么?(扔了玉米,去摘桃子)谁来做一做这个小猴子? 5..让我们一起做着动作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吧。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你们发现了吗?在学习1-2自然段时,我们是围绕着四个问题来学习的。1.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2.小猴子看到了什么?3.小猴子的心情怎么样?4.小猴子做了什么?现在请小朋友们围绕着这三个问题,自己来学习第三自然段。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小猴子来到一片瓜地,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2.回答了这几个问题之后,我们还要带上动作来读一读。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猴子抱着又大又圆的西瓜,准备回家了。这时看见了什么?(他看见一直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2.小猴子怎么做的?(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3.谁来做蹦蹦跳跳的兔子?谁来做小猴子?你看小兔子用什么蹦呀?脚,所以这个蹦字是足字旁,小猴子追兔子也是用了腿的动作,这个追的走之像不像一个滑板车,有了滑板车小猴子就加快速度了。

4.小猴子追上小兔子了吗?没有,结果小猴子什么好吃的都没得到,只好——空着手回家了。这句话里有两个多音字(只、空)来组组词,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结)来组组词。 六.学习生字

1.我们发现这里藏着好多表示动作的词语呢!你能找到几个?掰、扛、扔、捧、摘、抱、蹦、跳、追。一边做动作一边来读一读吧!

2.小猴子下山看到了不少东西呢!它们有(

)的玉米,(

)的桃子,(

)的西瓜,(

)的兔子。先来看前面三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不能说一下这样的词语?那后面那个词语呢?你能来说一说吗?

3.这些好东西都是长在不同的地方的,小猴子下山来到了好多地方,他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这里填的都是什么?量词。

4.这里的这个量词还是我们今天要会写的,那就是“块”。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写块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说,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说课稿范文小猴子下山
《说课稿范文小猴子下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