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美术小伙伴说课稿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19 18:04:50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问候小伙伴》说课稿

《问候小伙伴》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问候小伙伴》是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单元《打开信息之窗》第五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这课书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记事本并熟练键盘指法和输入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为今后学习WORD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拼音输入法、网上传输文件。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进一步体会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中更广泛的作用,建立初步的网络意识,利用网络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熟练应用记事本编辑文本。难点是:网上邻居的使用。

四、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五、学法指导

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提前准备的自我介绍,让同学通过文章中典型的描写判断出是哪一位同学,从而激发自己的写作热情。

2.课件展示,复习“记事本”软件

同学们都能猜出来了,然后通过大屏幕可以看到这篇文章。这是通过记事本编辑的一篇习作,对于记事本同学们已经练习过多次,今天我们就用记事本写一篇慰问信,慰问自己的朋友。在编辑中要注意文章整体的美观,就象我们在作文纸中写文章一样。

在这里巩固练习了键盘操作以及记事本的简单编辑使用。 3.给出任务,提出要求

教师提出要求并说明注意事项,学生们边听边打开记事本,分小组进行研究实践,根据书上的介绍美化自己的慰问信。 4.展示作品,进行点评

通过广播把部分同学的文章展示出来,让同学们评价。同时提问:你给小伙伴的问慰信怎样可以传到小伙伴的机器里呢?引出下面内容“网上邻居”。

演示通过“网上邻居”复制文件的方法。边看教师演示边操作,利用前面学过的复制文件的方法把本机文件复制到其它机器中就实现了“网络传书”,为了将慰问信更加快速的传递给你的好朋友,向学生介绍更加快捷的复制方法。

5.教学成果反馈

打开共享文件夹,比一比看谁收到的慰问信最多。通过统计收发慰问信这一学习成果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七、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任务驱动与自主学习的融合。这种教学情境以及教师所设计的“任务”,一要紧扣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使教师有“法”可依;二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使学生有事可做。

2、讲练结合。在设计的教学情景中,穿插展示、评价等学习方法,巩固新知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大胆探索、相互协作的精神,圆满的完成了本课教学目标。

推荐第2篇:《问候小伙伴》说课稿

《问候小伙伴》说课稿

单位:东二营中心小学 姓名:贾长青 时间:2010年4月

《问候小伙伴》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问候小伙伴》是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单元《打开信息之窗》第五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这课书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记事本并熟练键盘指法和输入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为今后学习WORD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拼音输入法、网上传输文件。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进一步体会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中更广泛的作用,建立初步的网络意识,利用网络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熟练应用记事本编辑文本。难点是:网上邻居的使用。

四、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

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五、学法指导

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提前准备的自我介绍,让同学通过文章中典型的描写判断出是哪一位同学,从而激发自己的写作热情。

2.课件展示,复习“记事本”软件

同学们都能猜出来了,然后通过大屏幕可以看到这篇文章。这是通过记事本编辑的一篇习作,对于记事本同学们已经练习过多次,今天我们就用记事本写一篇慰问信,慰问自己的朋友。在编辑中要注意文章整体的美观,就象我们在作文纸中写文章一样。

在这里巩固练习了键盘操作以及记事本的简单编辑使用。

3.给出任务,提出要求

教师提出要求并说明注意事项,学生们边听边打开记事本,分小组进行研究实践,根据书上的介绍美化自己的慰问信。

4.展示作品,进行点评

通过广播把部分同学的文章展示出来,让同学们评价。同时提问:你给小伙伴的问慰信怎样可以传到小伙伴的机器里呢?引出下面内容“网上邻居”。

演示通过“网上邻居”复制文件的方法。边看教师演示边操作,利用前面学过的复制文件的方法把本机文件复制到其它机器中就实现了“网络传书”,为了将慰问信更加快速的传递给你的好朋友,向学生介绍更加快捷的复制方法。

5.教学成果反馈

打开共享文件夹,比一比看谁收到的慰问信最多。通过统计收发慰问信这一学习成果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七、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任务驱动与自主学习的融合。这种教学情境以及教师所设计的“任务”,一要紧扣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使教师有“法”可依;二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使学生有事可做。

2、讲练结合。在设计的教学情景中,穿插展示、评价等学习方法,巩固新知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大胆探索、相互协作的精神,圆满的完成了本课教学目标。

推荐第3篇:《我的小伙伴》说课稿

《我的小伙伴》作文指导课说课稿

一机五小 李海花

一、说设计理念:

写好人物是小学阶段的写作基本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结合本单元,本篇作文重点放在“挖掘伙伴个性特点上”。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人物的特点,通过一两件事来写出小伙伴的特点。2、学习围绕人物的特点选择合适材料的方法。

3、学会人物描写常用的一些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把事情写具体。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怎样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具体的事情。 难点:学会人物描写的一些常用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收获,主要采用:

1、猜一猜游戏法、情景表演法;

2、出示课件,欣赏品味

3、范文引路,模仿学习。

五、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写作基础,喜欢写,但写出的事情太笼统,难易把握不好,所以创设情境去体验、感受,让学生主动想说,到主动想写,写出自己的伙伴的个性。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明确写作要求。

2、明确人物特点,学习如何选材。

3、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抓住特点写具体。

4、交流写作提纲。

5、总结收获。

6、布置作业。

七、说得失

这节课总体来说,我觉得比较成功,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收获也很大,并且改变了以前一上习作课就发愁的现状。我认为可取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了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不再有畏难情绪。以前,每当提到作文课,学生就发愁,就头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尽力扭转这种局面。所以我尝试在作文课上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这节课一开始我让大家进行猜一猜的游戏,然后通过这一游戏让学生明白写人物的外貌一定要多观察,抓住主要特点,这样才能写得像这个人物。还有在学习动作描写的时候,我现场表演了一个找U盘的小片段,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完成小练笔,因为是现场去写,趁热打铁,学生写得不错,基本上把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写出来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写得特别笼统。所以,这样的演写练习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写得很具体。

2、小片段对比呈现,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片段才是具体生动的。在学习语言描写的时候,我呈现的是两种形式:一种是我们学生经常写出的提示语——放在前面,并且都有“说”字,另一种是课外书上的提示语——分别在前中后的位置,并且都没有出现“说”字,分别用别的表达来代替“说”字,这样两种形式呈现给学生,他们一看就明白第二种形式写得好,因为提示语形式多样,并且不是总用“说”字来表达,而第一种就太单调了。同样,在学习动作描写时,我也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形式,学生一看就明白了那种形式的描写更加具体生动。

3、教师的下水文作用很大。学生都有一种向师性,他们愿意去模仿教师,所以我的这篇《家有小儿》的下水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中使用的一些方法学生可以去模仿学习。所以我觉得如果在每一次的习作课上,教师都能写一篇下水文的话,教学效果一定会出奇的好。课上,当都兰同学把这篇文章读完的时候,教室里立刻想起了掌声,他们都说我写得特别好,对我的范文很认可,所以他们一定也会去模仿,一开始的模仿必将会带来后期的超越。

4、教会了学生一些写作的技法。这节课我教给学生许多写作的技法,如外貌描写要抓特点,有新意;语言描写注意运用提示语的三种形式,并且用别的字眼来代替“说”字;动作描写,要像电视里的慢镜头一样,分解成一个又一个小动作,这样才能把事情写具体。相信这些技法会帮助学生把作文写得更好。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为这是一节示范课,所以我想把自己在作文方面的一些好的指导方法尽量多地呈现给听课的老师们和我的学生,所以课上安排的内容特别多,在时间上特别赶,每一个环节都不太扎实,有点水过地皮湿的感觉,估计学生也不能全部学会。当然,在平时的家常课上,绝对不能一节课讲这么多方法,每节课学习一种即可。还有,在每个环节的过度方面,还有点不够自然。这方面还学努力。

20

16、10

推荐第4篇:三个小伙伴美术教案

《三个小伙伴》

教学目标

1.理解色彩知识的基本术语,培养学生认识、运用色彩表达的能力。2.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引导获取络相关知识信息,使学生掌握掌握色彩基础知识和色彩运用的能力和方法。3.通过对色彩的学习形成一定色彩知识概念和常识,培养对色彩知识的求知欲。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今天的课题——三个小伙伴

师:色彩是我们进行绘画训练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绘画语言,是美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大千世界的色彩,共同感受世界的美好,领略色彩的神奇魅力

欣赏体会作品思考,学生发表看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展开 研究与讨论一: 观察自然界中的色彩,感悟它们的美。

播放幻灯片:

学生回答问题,说出各种色彩,以及感受。

(三)、深入

师:你们知道哪些是三原色,哪些是三间色吗?

师:你说的真好,今天就让一个魔术来告诉我们三原色和三间色的秘密吧?这里有三个杯子,里面分别装着三种颜色的水,都是哪三种颜

色呢?

生:红色、黄色、蓝色(一定是深红色)他们是色彩王国里的老祖宗,称为三原色。任何其它颜色都调不出这三种颜色。

2,师:现在我们将红色水和黄色水加在一起,猜猜会发生什么变化?瞧!变了,变成了橙色。将红色和蓝色加一起,将蓝色和黄色加一起又会变成什么样的颜色呢?我们请两位同学上来给我们试试。 生:红色和蓝色加在一起变成了紫色。蓝色和黄色加一起变成了绿色。真是神奇。

3,师:三原色两两相配,产生了橙、绿、紫,我们叫这三种颜色为三间色。它们是三原色的第一代后代。原色和间色,是太阳和彩虹的颜色,是世上最鲜艳的色彩。

4,师:现在我们认识了三原色和三间色,你能在自然中和生活里找出三原色和三间色吗?

(四)作业

运用不同的色彩,通过组合分别表达欢快和沉静的感觉(也可以是其它的情感表达)。

(五)总结:

色彩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绘画的基本要素之一。“色彩学” 是美术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的加强色彩知识的学习,提高我们的审美创造能力,用色彩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和世界!

推荐第5篇:《我的小伙伴》语文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写好人物是小学阶段的写作基本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了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结合本单元,本篇作文重点放在“挖掘伙伴个性特点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侧面烘托、细节等方法来写人。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训练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自主的体验中,学会写作。

4、教学重、难点:

1、围绕主题,选择恰当的、真实的事例来突出人物特点。

2、能抓住人物的特征并有序地描写人物,采用适当的方法把人物的外貌、言行、神态描写等写“活”。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收获,主要采用:1、案例分析法、学生讨论法、教师点评法;2、出示课件,欣赏品味。

四、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写作基础,喜欢写,但写作中的难易把握不好,所以创设情境去体验、感受,让学生主动想说,到主动香榭,写出自己的伙伴的个性。

五、教法介绍:

1、创设情境:

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这对培养学生自由作文兴趣起着积极作用。

2、指导写作技巧:

(1)指导观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设计观察记录,布置观察。

(2)指导习作,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A、交流观察记录,筛选写作材料;

B、再现情境,明确写作内容(先让学生体验,看看人物的特征是通过哪些描写才能展现人物活力的;然后让学生结合本单元的人物描写,像过电影一样确定自己的习作内容,接着学生练写。)

C、借鉴学生范文,习得写作方法(学生要学会听情节,看看缺少什么,再讲例文及结构,学生就会写了)。

(3)指导评改,解决“要写好”的问题。

A、集体评改一篇带有共性的问题文。B、个人修改。

推荐第6篇:七年级上册美术__小伙伴教案

第二单元 多彩的学校生活

第一课

小伙伴

课型:造型 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头像的基本比例及其五官特征

2、学习用简单的线条或明暗表现方法描绘出人物头像和头像写生的一般步骤。

3、通过人物头像的写生练习,感知人物头像的基本比例关系。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物头像的基本比例。

用简单的线条或明暗表现方法描绘出人物头像。 教学用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绘画工具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小游戏,我的手里有几张纸条,上面写的是关于人得心里活动,比如高兴,愤怒等等。接下来找一个同学到前面,任意抓一个,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我们看看这位同学表演的怎么样,大家掌声鼓励。哪位同学勇敢的出来尝试一下。 高兴:考试考满分 愤怒:

恐惧:作业没有做完,怕班主任批评 惊讶:

郁闷:考试没考好

非常好,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谢谢这位同学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欢乐,刚才一幕幕的情景让我们记忆犹新。我们可以看到人的面部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我们可以从人的面部中看出一个人的外貌特征还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学校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在这里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认识了很多小伙伴,今天我们就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我们身边的小伙伴。

二、讲解新课:

1、人物画也叫肖像画,从古至今,历代画家都在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肖像画的相关知识。在说肖像画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问题:画一幅以人物头像为主的肖像画,需要画写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我们需要画脸型、五官、发型、表情。

我们接下来先看脸型,两幅图片(篮球运动员姚明和黑人总统奥巴马)有哪位同学选择其中的一幅,用语言描述出他的脸型,在看看他的脸型像我们汉子中的哪个字? 学生:略

总结:虽然我们的外貌各部相同,但民间画诀将人的头部的外形特征概括为“八格”:以“申、甲、由、田、用、国、目、风”八个字的外形比喻成八种头部基本型。有些人的头型比较明显,一看就能看出是哪种脸型,有些人就不是很明显。 练一练:看看他们的脸型? 学生:略

2、三庭五眼

“三庭五眼”是前人绘画经验的总结,是以成年人平视时五官的比例关系。生活中大多数基本符合这一比例关系,由于五官形状的细微变化,从而产生了相貌的差异性。

所谓三庭:上庭是从发际线到眉毛(发际线是头发与额头相交接的线叫发际线),中庭是从眉毛到鼻底,下庭是从鼻底到下巴,三庭的长度相等。

五眼:指脸的宽度比例,以眼形长度为单位,把脸的宽度分为五个等份,从左侧耳垂到右侧耳垂,分五只眼形,两只眼睛之间有一只眼睛的间距,两眼外侧至耳垂各为一只眼睛的间距,各占比例的1/5。

3、肖像画除了“三庭五眼”之外,我们画肖像还要抓住人物的特征。

这个特征比如说某某大眼睛,某某嘴唇厚等等。接下来我们看这幅成龙肖像画,他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大鼻子小眼睛,那么刘欢呢,是由字形的脸长长的头发。再比如去年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江南style,鸟叔的特征莫过于他那具有标志性的眼镜。

4、绘画步骤

在我们观察人物形象时,第一印象往往是最强烈也是最本质的,它包括人物的外形、五官和精神面貌。我们在作画时要牢牢抓住这一点,对所画人物形象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步:起稿,用线勾画出头部的基本型以及五官的位置 第二部:定轮廓,确定五官位置及比例,刻画出五官的基本形 第三步:塑造,进一步刻画五官及发型

第四部:深入塑造,从画面整体出发,整理完成

5、作品欣赏

我们看看画家笔下的人物是怎么表现的:

(1)《梦 油画》毕加索的作品,只用线条轮廓勾画女人体,并置于一块红色背景前。女人肢体没有作更大分解,稍稍做了夸张划分,色彩也极其单纯。《梦》整体色调鲜明,用笔直接,线条使用较多,充分表现女人身体线条。

(2)《泼墨仙人图 中国画》梁凯,画中仙人形象滑稽,体胖身矮,头大颈短,并且有意识的把五官位置压缩到脸的下半部,头颈显得特别宽大,画出仙人不同凡俗。

(3)彩铅人物画,和铅笔一样能较为细腻表现人物,画家笔下的人物表现出了小女孩的天真与可爱。

(4)漫画人物,漫画往往具有幽默与趣味性,夸张的表情与五官表现出了人物特点。

(5)对比两幅人物画,用线个有什么特点?

素描:画面是用黑白灰来表现人物的体积与结构,用笔很细腻,

速写:用短二流畅的线条表现了一位老年人的形象,用笔很简洁,概括,流畅。 (6)以线为主的造型

线条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这两幅学生作业,用笔简洁,单纯很好的表现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

(7)这幅线描画用笔很流畅,表现出来老人非常高兴的申请。

三、课堂作业

线造型为主,结合其它的绘画形式,画你身边的小伙伴。要着力表现他们的相貌特征和性格特点。

可以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人物形象生动,具体。

四、展示于评价

请出一位画完的同学到前面展示作业,画的小伙伴是谁?是怎么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外貌特点的?

再请一位没有画完的同学用语言表达他要表现的小伙伴。

五、总结与拓展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肖像画的一些基本知识,同学们回去后可以尝试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去表现小伙伴。把画好的肖像画送给小伙伴,既可以装饰房间,同时又可以增加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推荐第7篇:七年级上册美术 小伙伴教案

第二单元 多彩的学校生活

第一课

小伙伴

课型:造型 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头像的基本比例及其五官特征

2、学习用简单的线条或明暗表现方法描绘出人物头像和头像写生的一般步骤。

3、通过人物头像的写生练习,感知人物头像的基本比例关系。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物头像的基本比例。

用简单的线条或明暗表现方法描绘出人物头像。 教学用具: 教师:头像挂图 学生:绘画工具。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我们升入了新年级,走进了新校园,也结识了不少的新伙伴,面对一个伙伴,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物头像。

二、讲解新课:

1、向学生展示多种人物头像图片,提问:人物的头形相同吗?大概可以分为哪几种基本形?

总结:头部的几路基本形:申、甲、由、田、用、国、目、风

2、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测量一下五官比例。(出示正面及侧面人物头像图片) 总结人物头像基本比例: A、脸部的长度(三庭)

从额头发际线到下颚为脸的长度,将其分为三等分:由发际线到眉毛,眉毛到鼻尖,鼻尖倒下颚为三庭。 B、脸的宽度(五眼)

理想脸型的宽度为五个眼睛的长度,就是以一个眼睛的长度为标准,从发际线到眼尾(外眼角)为一眼,从外眼角到内眼角为二眼,两个内眼角的距离为三眼,从内眼角到外眼角,又一个眼睛的长度为四眼,从外眼角再到发际线称为五眼

3、表情:人有丰富的表情,我们常以喜怒哀乐来概括。多种多样的表情肌的收缩运动产生。

4、透视:如果人的头部产生俯仰或侧转运动 ,那么画面中五官的比例、位置和形状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5、头像写生方法:

在我们观察人物形象时,第一印象往往是最强烈也是最本质的,它包括人物的外形、五官和精神面貌。我们在作画时要牢牢抓住这一点,对所画人物形象做到心中有数。具体确定头像在画面中的基本位置,注意头、颈、肩的衔接关系以及头发、脸型、颈部的比例位置,进一步明确五官的比例和特征。深入刻画时,重点突出人物的形象和表情特征,线条要流畅有力。最后,人画面整体效果出发,调整完成。

三、作业:

用线条或明暗表现的方法画一幅你的同学肖像,要表现出他们的相貌特征和性格。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回忆上节课所课人物头像比例,继续完成人物头像作业。

二、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评价:

各小组内相互评价,并评选出优秀作业全班展示。

四、课后拓展:

用夸张的手法画一画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要表现出其性格和气质。

推荐第8篇:七年级美术小伙伴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美术小伙伴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一下吧!七年级美术小伙伴教学反思1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我采取了图片展示的教学手段。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评述能力。不仅使学生从感官方面取得一定的收获,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方法是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采用分组讨论方法及合作交流的方法,从而创造了一种非常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发展。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社会体验,在认知理解等各方面都正面趋于成熟;对问题的探究较为深刻,正在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对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由于经验、认识能力所限,有些看法和观点也许幼稚、肤浅和不够全面,并且易受他人影响。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看法和观点,给予学生慢慢理解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持久的探知兴趣。

“几何写生”和“人头像画”课是最好教学生学会绘画的观察方法的课,特别是人头像画,学生很感兴趣!)学生学习了绘画的观察方法,为今后对生活的人、事、物都可作出可能较正确的观察。“不同才是艺术!”是我上课时经常说的话,我们没有必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担忧!这节课的重点就是教学生学会绘画的观察方法,明确的观察任务、正确的观察方法、良好的观察习惯等都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生活中观察、在各学科对比中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在观察中储存形象,在观察中总结学习经验。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感觉到观察生活、观察伙伴和表现伙伴是一件多么有趣、有意义的事,我们的校园生活就是那么多彩!

不足是留给学生绘画的时间少了些,我的本意是让学生画对五官位置就行了,但不少学生过去已有习惯从局部去观察的习惯,我几分钟能完成的作业,但对学生不能,不少同学并没有画好,这使后面师生共同点评时间显得仓促!

七年级美术小伙伴教学反思2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初看新教材,似乎比旧教材容易学了。但细细分析,却发觉对学生的知识性要求低了,对老师自身的素质要求却更高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因此,我在本课中借助情景的创设,以学生感兴趣的照片和绘画作品为切入点,以轻松、欢快的合作为手段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大胆、自由的把所见、所想、所感表现出来,体验造型表现和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中运用了合作法、欣赏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本节课在寓教于乐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对美的概念在叙述的过程中有点局限,只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没有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没有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应该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怎样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增加学生欣赏、赏析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高层次的欣赏能力。

在教学中所选择的实例应符合学生的实际的事例,符合学生的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积极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应注意用词的严谨。

推荐第9篇: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小伙伴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 第二单元

多彩的校园生活 第一课《小伙伴》实践课教案

学校:高庄中学 年级:七年级(1) 组织形式:班级 指导活动教师:高老师 课时:1课时 活动目标:

1、了解头像的基本比例及其五官特征

2、学习用简单的线条或明暗表现方法描绘出人物头像和头像写生的一般步骤。

3、通过人物头像的写生练习,感知人物头像的基本比例关系。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物头像的基本比例。

难点:用简单的线条或明暗表现方法描绘出人物头像。

活动准备用具:

教师:头像挂图

学生:绘画工具。

三庭五眼

头部的几种基本形

头部的基本形态

活动过程:

一、引导阶段:

我们升入了新年级,走进了新校园,也结识了不少的新伙伴,面对一个伙伴,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物头像。

二、讲解活动主要知识点:

1、向学生展示多种人物头像图片,提问:人物的头形相同吗? 大概可以分为哪几种基本形?

总结:头部的几路基本形:申、甲、由、田、用、国、目、风

2、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测量一下五官比例。(出示正面及侧面人物头像图片)

总结人物头像基本比例: A、脸部的长度(三庭)

从额头发际线到下颚为脸的长度,将其分为三等分:由发际线到眉毛,眉毛到鼻尖,鼻尖倒下颚为三庭。 B、脸的宽度(五眼) 理想脸型的宽度为五个眼睛的长度,就是以一个眼睛的长度为标准,从发际线到眼尾(外眼角)为一眼,从外眼角到内眼角为二眼,两个内眼角的距离为三眼,从内眼角到外眼角,又一个眼睛的长度为四眼,从外眼角再到发际线称为五眼

3、表情:人有丰富的表情,我们常以喜怒哀乐来概括。多种多样的表情肌的收缩运动产生。

4、透视:如果人的头部产生俯仰或侧转运动 ,那么画面中五官的比例、位置和形状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5、头像写生方法:

在我们观察人物形象时,第一印象往往是最强烈也是最本质的,它包括人物的外形、五官和精神面貌。我们在作画时要牢牢抓住这一点,对所画人物形象做到心中有数。具体确定头像在画面中的基本位置,注意头、颈、肩的衔接关系以及头发、脸型、颈部的比例位置,进一步明确五官的比例和特征。深入刻画时,重点突出人物的形象和表情特征,线条要流畅有力。最后,人画面整体效果出发,调整完成。

三、动动手:

用线条或明暗表现的方法画一幅你的同学肖像,要表现出他们的相貌特征和性格。

推荐第10篇:七年级上册美术__小伙伴教案

第二单元 多彩的学校生活

第一课

小伙伴

课型:造型 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头像的基本比例及其五官特征

2、学习用简单的线条或明暗表现方法描绘出人物头像和头像写生的一般步骤。

3、通过人物头像的写生练习,感知人物头像的基本比例关系。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物头像的基本比例。

用简单的线条或明暗表现方法描绘出人物头像。 教学用具: 教师:范画 学生:绘画工具。 教学教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很高兴今天和实验二小的同学们一起上课,首先老师先和大家来做一个小游戏,名字叫“猜猜他是谁?”

教师出示课题:《第二单元 多彩的学校生活 第一课 小伙伴 》并板书。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师:“刚才的小游戏,让老师发现我们的同学观察力都很好,我们知道咱们班里的每一位同学的表情、动作、样貌、性格都是完全不同的,老师刚才大屏幕展示的只是一部分同学,你能给老师和同学们描述一下你的小伙伴面貌特征吗?让我们猜猜看他是谁?”

2.师:“看,这两位同学用我们美术方面的小知识描述了他的小伙伴,描述的多形象呀!”

3.教师向学生展示多种人物头像图片,提问:其实呀,我

们每个人的形象都是不一样的,例如脸型就有好多种呢!大概可以分为八种基本形,民间画诀概括为“八格”,以“申、甲、由、田、用、国、目、风”八个字的外形比喻头部的基本形。4.师:“这八种形式,我们都已经很了解了,但我们要怎样用画笔来表现呢?别着急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画家是怎样表现人物头像的?”

5.师:“看了书上的作品,我们了解到,我们要想把人物画的更真实一些,还要注意人物头部的比例关系

大屏幕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总结人物头像基本比例:

A、脸部的长度(三庭) B、脸的宽度(五眼)

6.师:“除了老师刚才讲到的知识,还要注意人物丰富的表情,我们一块来看这些表情用画笔是怎样表现的。先看图片,人物的表情变化非常丰富,常以喜怒哀乐来表现。人物表情变化时,五官中的哪个部位会产生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

7.教师讲解头像写生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8.教师板书绘画步骤 起形构图 五官比例特征 深入刻画 整理完成

三、教师提出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创作。

1.师:“同学们你能用你们今天学到的小知识为你的小伙伴画画像吗?别着急,先请看作业要求。教师大屏幕展示作业要求:用线造型的表现方法画一幅你的同学肖像,要表现出他们的相貌特征和性格。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并播放音乐。

四、学生作品展示:

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分六个小组在原位展示自己的作品。找1-2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们猜猜画的是谁?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单线的形式描绘了我们身边的小伙伴,同学们在画的时候也注意到了人物的脸型、五官比例和表情的变化。课后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刻画,也就是我们前面欣赏的明暗画法。这样会使你的绘画更加生动、形象。

五、课后拓展:

课后同学们也可以用夸张的手法画一画自己感兴趣的人物。

第11篇:七年级上册美术小伙伴教案

第二单元 多彩的学校生活

第一课

小伙伴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校园生活》第一个活动内容《小伙伴》。本课设计,学生通过学习更能够增进伙伴间的情谊。了解人物的表现形式。在寓教于乐中掌握所学知识。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对人物的五官把握会比较困难,但对表现小伙伴的特征及不同的表情可能会产生极强的兴趣。学生由于初次接触五官比例问题,在课堂练习中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 教学目标:

1、了解头像的基本比例及其五官特征。

2、学习用简单的线条或明暗表现方法描绘出人物头像和头像写生的一般步骤。

3、通过人物头像的写生练习,感知人物头像的基本比例关系。教学重点:

了解人物头像的基本比例、形体结构、透视等共性规律。 教学难点:

用简单的线条或明暗表现方法描绘出人物头像。 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对照、提问、示范法等。 教学用具: 教师:头像挂图 学生:绘画工具。 教学教程:

一、引导阶段:

我们升入了新年级,走进了新校园,也结识了不少的新伙伴,面对一个伙伴,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物头像)。本课我们将了解用绘画的不同方式表现人物,通过以线条或光影的造型方法表现我们的伙伴。

二、讲解新课:

1、向学生展示多种人物头像图片,提问:人物的头形、气质相同吗?脸型大概可以分为哪几种基本形?

申:脸型上庭窄,中庭阔,下庭小,颧骨饱满多肉。也就是我们生活中说的鹅蛋脸。 甲:上宽下窄。

由:上窄下宽,梨子脸,圆润。 田:脸型短而圆,并且带方。

用:脸型不对称,一边腮骨大,一边腮骨小。一边脸大,一边脸小。 国:又称方脸。主要是下颌骨侧方的下颌角肥大、粗壮所致。 目:三庭平均且长,偏窄。 风:脸大,腮骨外扩。

总结:头部的几路基本形:申、甲、目、田、国、由、用、风

2、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测量一下五官比例。(出示正面及侧面人物头像图片) 总结人物头像基本比例: A、脸部的长度(三庭)

从额头发际线到下颚为脸的长度,将其分为三等分:由发际线到眉毛,眉毛到鼻尖,鼻尖到下颚为三庭。 B、脸的宽度(五眼) 理想脸型的宽度为五个眼睛的长度,就是以一个眼睛的长度为标准,从发际线到眼尾(外眼角)为一眼,从外眼角到内眼角为二眼,两个内眼角的距离为三眼,从内眼角到外眼角,又一个眼睛的长度为四眼,从外眼角再到发际线称为五眼。

3、表情:人有丰富的表情,我们常以喜怒哀乐来概括。多种多样的表情是通过眼、眉、嘴的不同形态表现的。

4、透视:如果人的头部产生俯仰或侧转运动 ,那么画面中五官的比例、位置和形状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5、头像写生方法:(教师示范)

在我们观察人物形象时,第一印象往往是最强烈也是最本质的,它包括人物的外形、五官和精神面貌。我们在作画时要牢牢抓住这一点,对所画人物形象做到心中有数。具体确定头像在画面中的基本位置,注意头、颈、肩的衔接关系以及头发、脸型、颈部的比例位置,进一步明确五官的比例和特征。深入刻画时,重点突出人物的形象和表情特征,线条要流畅有力。最后,从画面整体效果出发,调整完成。

6、学生写生,教师指导。

7、作业点评

三、小结:

要想表现好人物的形象,就要了解人物的五官比例,再根据观察到的每个人的不同变化去进行表现。

画人物是一个十分讲究观察的工作,要不断通过写生提高我们的观察力和造型能力。

第12篇:美术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南溪镇中心校美术教师XXX。今天我要给大家说的是小学美术四年级上期第二课《生活中的暖色》的内容。我把我要说的内容分为六个环节。

一、说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系列,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识,并能根据观察或回忆表现生活中以暖色为主的景象。

在掌握色彩知识过程中,强调学生对暖色的感受和体验,通过观察生活,了解暖色的存在,通过欣赏分析作品,掌握暖色的表现方法,通过色彩的审美训练,提高学生色彩的审美感受。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暖色的色彩特点和所表达的感受。

应会:能画一幅以暖色为主的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了解暖色知识,体验暖色带来的感受,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

二、说教学理念

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艺术课程中的体现。本课使每个学生增加了对色彩个性认识的能力,认识冷暖色,有助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三、说学情

小学四年级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和认识冷暖色,学生都带着浓浓的好奇心,你们让学生回忆自然界中的暖色和身边常看见的暖色,从而活跃课堂,提高情趣,然后要求学生要以艺术的眼光来观察自然,观察客观世界,善于从中发现艺术美。

四、说教法

我采用了引入法、分析法和实践法。

1、引入法:让学生发现生活中,自然界中哪些地方有暖色。什么场合用暖色。

2、分析法,分三步。

①分析色卡中哪些是暖色。

②暖色中少部分冷色起什么作用。

③分析名家名作《红色的房间》表现方法,谈谈给你的感。

3、实践法

根据观察,回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幅以暖色为主的画。

五、说学法

要求学生采用体验、创造、展示三个方面进行学习。

1、体验,分三步

①选择区分冷色与暖色。

②开展讨论:在什么场合,环境使用暖色。如喜庆、欢快、热闹的场合。

③分析名家名作。

2、创造

根据观察、回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幅以暖色为主的画。

3、展示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

评析作品的表现内容

评析作品的表现方法

说出突出暖色的使用

根据以上内容,我发现了以下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识,并能根据观察或回忆表现生活中以暖色为主的景象。

难点:以暖色为主的画中冷暖的搭配和感受。

六、教学程序

我采用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组织教学

出示色卡、将暖色与冷色分开,学生选择区分冷色与暖色。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自然界中哪些地方有暖色?什么场合使用暖色?(如:喜庆、欢乐、热闹的场合)

大概组织教学需要5分钟时间。

2、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暖色》

利用课本上的色相环让学生认识暖色,分析暖色。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暖色,更深一步的理解暖色。

大概需要3分钟时间。

3、艺术实践

分二个环节,分析名家名作和辅导学生完成作业。

分析名家名作《红色的房间》

分析作品的表面方法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分析在暖色中出现的冷色起什么作用

这里需要五分钟时间。

辅导学生完成作业

根据观察、回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幅以暖色为主的画。 教师巡回辅导

大概需要20分钟

4、作业评价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

评析作品的表现内容

评析作品的表现方法

说出突出暖色的使用

作业评价需要7分钟,

我的说课内容完毕,谢谢!

生活中的暖色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暖色的色彩特点和所表达的感受。

应会:能画一幅以暖色为主的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了解暖色知识、体验暖色带来的感受,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生活中的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识,并能根据观察或回忆表现生活中以暖色为主的景象。 难点:以暖色为主的画中冷暖的搭配和感受。

二、学习材料

包卡、暖色为主的图片

四、教学设计

第13篇:美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X册第X课《XXXXX》),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程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

”)学习领域,(后面的每一课都不一样,看教参,每课自己写下,熟悉教材)

本节课主要面对是小学X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X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以下的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采用视频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XX,通过观看视频,提出问题(自己根据每课不同提问题)顺利的出本课课题。

(二)引导启发 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的不同,观察力与认识层面自然不同,通过让学生观看书中所给作品,提出问题(自己写出问题,跟每课的重点有关系),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进行补充,不仅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我把全班分为不同的小组,鼓励小组,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自己的制作想法,了解不同的方法步骤,并大胆地展示出一个设计与众不同的表面。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合作探讨中,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得到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大胆创作 通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作品创作,在再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如果是设计应用就加上设计的合理)。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五)展示欣赏 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把作品放在展示台上,通过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小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我会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通过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四.板书设计:(课件)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XX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作业可以说上也可以不说)

第14篇:美术说课稿

30.材料

某重点大学毕业生小李,在公开招聘中以优异的成绩被聘为某小学老师,刚上班时,他虚心向

同事请教,认真备课,努力把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工作高度负责,教学效果好,在期末的评定中成绩优越。但随着工作的熟悉与社会交往的增多,他越来越不重视备课和对教学环节的把握,开始变得浮躁,他认为:“教师上课就那么回事,我备好一遍课可以用好多年!”上学期学生评教,小李排名倒数第一。校长找其谈话,他还不以为然:“我重点大学毕业生,难道还教不了小学生?”之后,他把对校长和学生评教的不满都撒到学生身上,上课时对不专心听讲或成绩差的学生或挖苦讽刺或罚站,甚至赶出教室。 问题:

试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14分) 30.【答案要点】小李的做法是错误的。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看,他的错误在于: (1)没有遵守严谨治学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谨治学是指教师在求知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做到严密谨慎、严格细致。严谨治学对教师来说,有两个内容:一是刻苦学习,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从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做到诲人不倦。小李不重视备课和对教学环节的把握,属于对学生不负责,没有严谨治学的态度。

(2)没有遵守热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还表现了一种职业上的政治责任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待人、趋向合群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向上的激情,从而增强教育的效果。而小李在言语中表现出对学生的轻视,不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专家点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六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这是历年考试中的重要考点,经常以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所占分值较大。这六条是:(1)爱国守法—一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一——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31.材料

刘某有一女儿刘佳,是一名小学生。刘某认为女孩上学无用,还不如早出来赚钱。遂于2011年暑假,将刘佳送到邻镇一个体户处打工。开学一周后,学校老师、领导、村干部多次上门家访,刘某拒不说明其去向,还说:“孩子读不读书是咱们自家的事,你们不要多管闲事。” 问题:

该材料中刘某是否有违法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违法主体是谁?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14分) 31.【答案要点】(1)本案例有违法行为。

(2)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分别从家庭和社会方面作了法律保障。第11条第1款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第3款规定,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9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第28条第1款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3)违法主体是刘某及个体户。

(4)对刘某:根据《义务教育法》第58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并责令限期改正。

对个体户:根据《劳动法》第94条规定,用人单位非法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32.【答案要点】(1)以人们熟悉的事物通俗易懂地说明“热泵”的工作原理。

(2)①世博轴桩基下面埋藏的管道是“热泵”的一部分;②使用“热泵”传递浅层地温能,实现冬暖夏凉的效果③通过管道中的水传递热能,储存热量。

三、写作题 33.【参考例文】 大爱无声,师德千秋

天崩地裂,地动山摇,日月潜形,阴风哭嚎,房屋坍塌,横尸遍野。那场毁灭性的八级汶川大地震将时间定格在让国人乃至世人震惊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几秒钟的时间,一座座城市、一排排楼房、一条条道路完全损毁;几秒钟的工夫,我们几万名同胞身陷废墟,生命垂危。哭喊声、呻吟声、求救声在这一刻伴着泪水化成了无尽的哀痛。也就在这一刻,绵竹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他冒着楼房剧烈摇晃,马上会倒塌的危险,迅速地组织学生撤离。就在教学楼即将倒塌的生死关头,年轻的人民教师谭千秋,毅然作出生命中最坚定的选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支撑成生命的弧度,死死地将四个孩子护在身下,四个孩子得以生还,而谭老师却永远地倒下了。

谭老师走了,丢下了年迈的父母、美丽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小女儿;谭老师走了,他在天灾降临时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也许他有愧于自己的亲人,但是他却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就在那一刻,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接连上演。如身体前倾用生命为孩子们创造了生存空间的张米亚老师、为救6名孩子而被钢筋穿胸而过的李永强老师、身体被砸成三段而双手还在环抱3名学生的向倩老师、身挡水泥板救下小孩的瞿万容老师……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那极其短暂的瞬间,在那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丝毫的胆怯,毅然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将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生命诠释了师者对学生最诚挚的爱,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一件件、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例子,见证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风采,见证了人民教师崇高的师德形象,见证了这崇高精神的背后人民教师那颗强烈的责任心。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这种责任心已经内化为我们每一名教师内在的品质和良知,已经内化为自觉的日常行为。在教师队伍中,在教学一线上,不乏像谭千秋、瞿万容等那样把爱放在生命之上的好老师,更有许许多多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同样创造着伟大的光荣人民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们默默无闻,为了学生夜以继日地工作,为了学生付出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为了学生他们上不能赡养老人,下不能尽为人父母的责任。在平凡的日子里,他们正在用每一个细节、每一点努力、每一滴汗水,诠释师德的伟大与崇高。他们正以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教师。这种寓平凡于伟大的事迹,也才能震撼人心。

此时此刻,我已泪如泉涌,恐怕我倾尽言语也无法表达对他们的深情敬意,只能以拙文钝笔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沉痛哀悼。我相信,我们每一名教师都会永远记住他们英雄的姿势、生命的壮举。因为,从这一秒开始,还有无数的人民教师会像他们一样,做一个勇敢的、恪尽职守的、大爱无声的人!像他们一样,在危险面前绝不颤抖!

第15篇:美术说课稿

吉祥物的设计》说课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教学中体现以教师引导为主,指导为辅,重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参与体验、主动探究与交流。激发他们的个性创造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让他们的心灵和思想能够和谐健康发展。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和反思 l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此单元设计课的第二个内容,继面具设计课后的延续,非常重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为《吉祥物的设计》第二课时,第一节课主要涉猎了对吉祥物的整体认知内容,包括美术知识、文化背景、创意、交流等。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求知欲较强 ,想象力丰富,喜欢创新,追求个性 , 但美术造型能力差,眼高手低现象严重.同时,他们有小学线描的基础,理解能力强,特别喜欢卡通形象,乐于体验探索 , 为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提供积极的保障.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基于教材知识内容及初一学生学情特点。具体教学目标确立为: l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巩固吉祥物的设计知识,分析理解并体验应用卡通画绘画的方法进行吉祥物的创作,锻炼学生形象表现能力和设计创作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感受、启发引导、互动实践等学习过程,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师生绘画互动、自主尝试等方式,突破造型难点,提高卡通绘画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幽默宽容的品格,引导他们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大胆实践和独立创作的意识,锻炼学生鲜明、丰富的形象个性表达。

把本课教学重点确立为结合吉祥物设计要素特点,运用卡通绘画的夸张、简化和添加的方法,进行吉祥物的设计。确立依据基于美术设计创作课程的特点,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绘画基础、生活背景、年龄个性等因素而确立。

教学难点为:运用夸张与简化方法,设计创作丰富而个性独特的卡通形象。确立依据 设计创作学习的规律,同时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创造力,完成更具有审美情趣的个性化的设计。 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问答法、演示法、讨论法 学习方法: 体验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方法

确立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根据一定的情境,通过协作、讨论、交流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 l 教学过程:

四个环节:复习导入 互动体验 应用创作 评价共享

一、复习导入

巩固吉祥物设计知识,加强对7个设计要素的记忆。针对作业问题,引出本课教学内容。通过课件、实物投影等手段直观感受强调。 设计意图: 巩固旧知,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二、互动体验

对卡通技法进行挑战:眼睛、四肢、饰物画法。通过课件范例分析、教师演示、学生尝试表现、作品展示评价等环节,在互动中体验学习。

重难点突破: 观赏分析,教师演示、学生黑板演示、自我大胆尝试,教师肯定鼓励

设计意图: 分解难点,克服学生畏惧心理,最终突破难点,完成教学重点。

三、应用创作

总结应用卡通画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完成的卡通形象,结合吉祥物的设计的要素,自主完成吉祥物的创作设计。

方 法:自主创作,教师引导、点拨,适时随机评价,调控进程。 设计意图:

总结绘画方法,便于使学生灵活应用,引导学生,体验吉祥物设计创作全过程。

四、评价共享

展示学生作品,互动评价,提升审美,共享创作乐趣。 设计意图:

激励学生个性审美能力,激发主动创造力意识,提升学生美术欣赏和评价能力。 l 教学评价

从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达成了预设的教学效果上看:

1、面向全体学生,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主体主动参与,思维活跃,参与程度高。

2、达成了师生互动、民主和谐氛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想象创作。

3、内容时间安排合理,突出美术学科特点,易于学生接受,重点、难点学生绘画技法确立有价值,有突破、有提升。

视觉形象展示和表现,动手、动脑,审美、情感、个性表现都带有浓郁的学科特点。线描造型的设计和创作是学生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本节课有所突破。

4、教学资源合理有效、媒体手段有效,激发了学生个性创造力,让学生体验到创作和成功的快乐。从而对美术产生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5、从美术技能知识内容、学习方法的体验,情感、审美的培养,都将长远地影响学生成长。较好地实现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6、抓住一些非常可贵的课堂生成

遗憾之处:

1、教学整体时间安排、节奏把握、内容容量,设计的合理性上需推敲。

2、对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不够充分。

3、教师灵活整体调控课堂方面需加强。如:及时评价、把握生成等

建议: 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学习需要 教师教学能力水平问题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大家动手做条龙》。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说。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平面描绘到立体构成的衔接。本课从学生兴趣出发,内容改变了以往单纯讲解立体构成知识为主的方法,而是把构成的知识隐含在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材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废弃材料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立体制作和练习,符合现代设计的特点。

本节课利用图片欣赏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要学会应用立体构成造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所以教学目标我们从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进行阐述有三点:

1、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我们把龙作为尊严和吉祥的象征。把龙作为文化和历史的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会夸张、变形龙的方法;应用剪刻、穿插、粘贴的方法。

3、以一个纸杯、圆台形体等为设计元素进行构成练习,形成起伏变化的中国龙的形象。

教学重点:学习龙的基本特征,学会应用立体构成造型。 教学难点:如何把构成知识应用到设计和制作中,使龙的造型和结构有新的创意。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法过程主要是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 1.直观分析、比较法——课件简要归纳龙的造型特征和内涵。进而把学生引导到龙的制作首先要抓住龙的形象特征,根据龙的特征、材料特点进行大胆的夸张、概括这一重点。

2.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整体把握班级群体和个体的实际发展水平,因材施教。所以投影仪——示范三种不同材料的龙的主要制作方法。这三种龙从易到难适合各种程度的学生,让程度好的学生可以综合几种方法进行发挥、让程度低的同学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作为设计•应用课,给学生留有足够多的时间实践,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作品。所以大量龙的图片留到学生制作过程中在屏幕滚动播出,学生在制作的过程可以边参考边设计。欣赏部分的图片量不多,有代表性地引出龙的特征及内涵。

三、说学法:

学法过程按学生分组合作的方式体验集体创作的乐趣。

1.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掌握龙的特征,了解龙的内涵;在教师的直观示范中掌握基本纸立体技法。

2.学法指导中根据学生熟悉龙的形象这一实际,重点放在龙的特征的夸张概括和剪、刻、折、粘贴等技法上。这样学生就有了制作和创新的基础。 3.提示学生在分组后——进行分工并讨论技法在材料上的灵活应用,争取创新。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实践,教师巡回指导、作业展评与小结四个环节组成。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出示课题:《大家动手做条龙》。 课件展示巨龙图片——提问:龙总体的外部特征?给学生熟悉的形象一个总的概括:

“大、长、起伏变化”。

(二)讲授新课:(14分钟) 分成欣赏和示范两个部分。

1.欣赏部分主要是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看。(5分钟)

展示12生肖图片——提问:龙和哪只动物最为相似?他们的相似之处是什么?把学

生引导到龙和蛇以及其它动物的联系上来。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 族,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联盟,同时又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 龙图腾源于蛇,又综合了哪些动物的特征?提问:龙的九似 “角似鹿、头似驼、顶似蛇、腹似蜃(蛤蜊)、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知识延伸——“龙”图腾的寓意: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吉祥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 课件欣赏民俗活动,体会龙的精神。

在喜庆的节日当中,我们中国人经常用舞龙、赛龙舟、挂龙灯这样的形式来表达欢乐的心情,从中也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奋发、欢腾的气氛。 2.展示各种龙的立体构成图片,示范怎样制作立体造型的龙。(9分钟) a.根据龙的特征、材料的特点进行大胆的夸张、概括。——制作的基础 B.采用剪、刻、折、粘贴等方法制作龙头、龙尾.——重点示范 c.穿、插、捆等方法连接龙身。——视频演示 提示学生根据龙的造型特点和材料本身的特性,去积极探究、创造巧妙的构成方法。

三、学生实践,教师巡回指导。(25分钟) 要求:选择喜欢的、力所能及的内容完成。 分工合理,体现合作精神。 指导要点:启发、鼓励

四、小结:(5分钟)

1、让学生大胆展示、评价自己的作品,给予他们在众人面前展示优点的机会,使学生小有成就感,同时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教师评价:把分组做好的几只龙一起展示,归纳优缺点。主要从整体感觉和局部特征进行评价。

五、课后拓展:

留心生活中的立体构成,观察其材料的应用和制作方法。 课余时间试试能否用其它的材料完成龙的造型。

教材安排这节课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学会搭配服装,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对自己已有的服装进行搭配,在生活中的不同场合,穿出自我,使自己更加美丽大方,充满自信,从而展现出健康、活泼的形象美及行为道德美。教材内容分为服装的种类,有牛仔装、休闲装、运动装、职业装、学生装,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肤色、体形、身份,在不同的场合学会穿着,从而展现出自己的修养及性格,更好的与人相处,赢得别人的尊重,展现出自己的气质,树立良好的形象,形成好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的:

是让学生学会服装的搭配,从款式、色彩、场合、年龄、身份、季节、体形去搭配服装。 教学重点:

服装的色彩、款式的理解,怎样搭配出适合自己的服装。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利用现有的衣服尝试服装的搭配,穿出自己的风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说教法:

教法以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三、学法:

欣赏法、讨论法、思考,并练习服装的搭配。

四、说教学过程:

1、兴趣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巡回极性。

2、课件演示,并结合教材让学生分析讨论服装的种类及色彩的含义,怎样通过服装的搭配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和内在美。

3、结合课本,让学生自己进行服装搭配。

4、学生做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点评学生的练习,并进行小结,渗透本节课的德育教育,作为一个中学生,光有外表美是不行的,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让学生盲目追星,不攀比穿着,不穿奇装异服,不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

《学习服装搭配》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安排这节课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学会搭配服装,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对自己已有的服装进行搭配,在生活中的不同场合,穿出自我,使自己更加美丽大方,充满自信,从而展现出健康、活泼的形象美及行为道德美。教材内容分为服装的种类,有牛仔装、休闲装、运动装、职业装、学生装,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肤色、体形、身份,在不同的场合学会穿着,从而展现出自己的修养及性格,更好的与人相处,赢得别人的尊重,展现出自己的气质,树立良好的形象,形成好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的:

是让学生学会服装的搭配,从款式、色彩、场合、年龄、身份、季节、体形去搭配服装。 教学重点:

服装的色彩、款式的理解,怎样搭配出适合自己的服装。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利用现有的衣服尝试服装的搭配,穿出自己的风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说教法:

教法以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三、学法:

欣赏法、讨论法、思考,并练习服装的搭配。

四、说教学过程:

1、兴趣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巡回极性。

2、课件演示,并结合教材让学生分析讨论服装的种类及色彩的含义,怎样通过服装的搭配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和内在美。

3、结合课本,让学生自己进行服装搭配。

4、学生做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点评学生的练习,并进行小结,渗透本节课的德育教育,作为一个中学生,光有外表美是不行的,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让学生盲目追星,不攀比穿着,不穿奇装异服,不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

第16篇:美术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

彩 塑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美术组的第 号考试,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及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美术欣赏中第七讲《彩塑》,本课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主要是对敦煌艺术中的彩塑作较为系统的介绍。使学生在对敦煌大背景的了解下重点突出彩塑艺术的知识。 2教学目标:

电子表格备课B、情感目标:了解敦煌是个艺术宝库及其背景,是各个朝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产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懂得珍惜祖国文化遗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敦煌艺术宝库及其彩塑的形象特点。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掌握彩塑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具有的不同艺术特点。

二、说学情:

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经过初中系统的美术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些美术技能,这个阶段的学生也正是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三、说教法及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使课堂氛围热烈,教学方法要多样,要把传统的静态教学转向动态教学,因此我运用以下方法:

本节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进一步增加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关敦煌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对此课内容感兴趣,通过讲解与比较大概了解各时期的彩塑,再辅之多媒体和祥实的图片,将情景教学模式和影片教学模式相结合,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课开始通过给学生讲解一个有关敦煌彩塑的故事来引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彩塑。从而简单向他们介绍敦煌艺术莫高窟的产生和发展。

2、背景介绍:

彩塑又称泥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是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糅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质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

3、内容讲解:

A、讲解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及各时代的彩塑特点其中及盛唐时的佛像特点。 B、列举其他时代彩塑形象图片进行比较得出其特点。 辽代

辽代彩塑的特点是雄伟刚劲而又柔和俊美。它吸收唐、五代塑像那种丰颜庾身“胖美人”的健康形态仅又摒弃了其中过于夸张的魏时期清癯飘逸的风格,结合了契丹民族彪悍刚毅的性格。 宋代彩塑的主要艺术特征

以真人为依据,真实自然,具备凡人气质,缩短了人与神的距离。《侍女像》进一步体现了人神统一的风格。这是晋祠圣母殿中十身侍女像之一。殿内共有43尊泥塑彩绘人像,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塑造得更好。这些侍女像的身材比较适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在技巧上,工匠们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这些塑像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代彩塑

在山西平遥双林寺千佛殿四周的墙面上,有成百上千的壁塑,是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结合而成的。课本中的《童子参观音》即是其墙壁上的一组雕像,风格独特,形象生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是该寺彩塑的精华。观音,是佛教中的菩萨之一,佛经中称其能解救苦 难众生。这组是明代的作品,塑、绘技艺高超,形象带有安详和蔼的情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了“传神”的意境。 (5)清末“泥人张”的彩塑

“泥人张”的彩塑艺术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雕塑艺术功能重新开发,一改古代雕塑服务于陵墓和梵宇庙观的宗旨,转向对现实的人世生活的描写,从而扩大了题材范围。泥人张的作品,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心和对世俗趣味的认同,开拓了一个平民化和世俗化的于是天地,注入了生机勃勃的生俗人情。“泥人张”的彩塑艺术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彩塑为媒体,充分发挥物质的媒介功能,色彩丰富,刻画细腻,集多种风格技法于一身,其审美趣味也由宫廷艺术与文人艺术的“高雅脱俗”,转化成适应民间喜好的“雅中带俗”,因而其作品具有现实性、世俗性和艺术性。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17篇:美术说课稿

2《画人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第2课《画人像》,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编写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物的写生,引导学生在创作时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征和神态,在欣赏、讨论、分析、观察、演示和创作的过种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人物写生造型的能力。本课教学首先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过于专业化的倾向,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学会如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表现。

二、学生情况:

五年级学生掌握了背面头像的写生技巧,初步学习了分析、观察的方法,能够有意识地抓住人物特征进行表现。而在《肖像艺术》一课,对画家优秀作品的欣赏,也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了较好的审美基础。学生受动漫人物的影响较大,五官比例上会有较大问题,所以教学时要注意这一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物写生的方法,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准确抓住人物的特征和神态,学会用线描的方法表现人物肖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分析、讨论、创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生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体验美术活动乐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身边每一个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人物的脸型和表情特点,学会用线描写正面人像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和神态进行表现。

教学准备:具有各种特征的人物肖像画和摄影作品以及有关人物肖像描写的其他材料 (如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 ) ,课件等。

四、教法与学法:

通过欣赏观察分析,讨论演示和创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生表现能力,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谈话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灵感。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图片,兴趣引入: 同学们, 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 游戏的名称是:猜猜“他”是谁。

2、说说“他”的特征:仔细观察,“他”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征 ? 说说“我”的特征。 (二)自主探究。

1、探究人物脸型,我会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课件,具体观察、分析人物脸型特征。(板书:脸型、五官、发式、表情、服饰)

2、出示“三庭五眼”示意图。

提问:你能明白示意图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吗?它对我们画人像有什么帮助?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探索新知。得出用“三庭五眼”这种方法仔细观察人物的面部结构比例,可以很好地应用在绘画人像上。

3、进一步提问:如果这种方法用得好,我们不都长成一个样了?观察细致的学生会马上应答,找到每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

小结:画人像是可以活用“三庭五眼”的方法,利用它来找到人物的不同。

4、利用课件放大五官,引导学生观察细节,抓住人物个性及神态特征。欣赏一组学生照片,巩固以上所学。

(三)示范讲解。

选择一位特征鲜明的学生做模特,启发学生抓住人物特征,从特征画起。 我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观察,注意对眼睛的刻画。 眼睛的观察和表现是画人像的重要环节。

(四)开阔思维:请学生欣赏刘文西和丁聪的作品。

作品表现出艺术家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在创作中也要充满情感,这样作品才能生动感人。

(五)实践体悟:认真观察同学的特点,创作一副表现人物特征的线描人像写生。学生实践,我会进行巡回辅导。 (六)交流评价:组织展示和评价活动。

1.你认为哪位同学的作品人物特征表现得最突出? 2.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哪个细节刻画得最生动?

板书设计: 画人像 脸型、五官、发式、表情、服饰

4《学画抽象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生在欣赏、了解了有关抽象绘画的知识后,在本节课重点学习如何用抽象绘画的表现方法进行造型表现,创作一幅富有动感的抽象画。本课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抽象绘画及其在艺术史中的重要意义,在学生和体验中感悟抽象语言的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抽象之趣、感悟抽象之美,逐渐形成对不同风格艺术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并能在具体探究和实践中大胆地用抽象绘画的表现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学生情况:

学生对抽象绘画的产生、发展、热抽象和冷抽象等有了简单的认识,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抽象艺术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问题:要么容易陷入盲目创作,即胡乱涂抹;要么难以摆脱写实观念的羁绊,缺乏大胆创作的勇气。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知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和创作方法,理解抽象艺术作品内涵,并尝试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创作抽象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体验活动,学会欣赏抽象画,并能运用丰富的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进行抽象画创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包容、理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抽象画的艺术形式,理解抽象形式语言,能用点、线、色彩组织画面,结合多种表现方法创作一幅抽象画作品。

教学难点:能用抽象画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创作一幅有形式美感的抽象画。

四、教法学法:

通过探究和体验活动,了解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学会欣赏抽象画,并能运用丰富的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进行抽象创作,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重在激发学生的灵感,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

(一)发现抽象:

1、让学生在A4纸上任选颜色随意地将颜色泼、滴、甩、洒在纸面上。小组观察、讨论:滴流的红色有爆炸和恐怖的感觉、黑色的点有紧张的感觉; 流动的蓝色线条看上去很优美。

2、这种手法创作出来的绘画就是抽象画,今天我就来创作一幅抽象画。

出示课题:学画抽象画

(二)品读抽象

1、出示作品《蓝棒NO。11》, 小组讨论:你会有什么感受? 介绍画家波洛克,播放视频,请学生观察波洛克的创作方式。 (学生间不同思维的碰撞会激发更深入的思考)

波洛克是将画布钉在地上,提着颜料桶围着画布来回走动,从桶里流出的颜料就洒在画布上,他用棍棒蘸上颜料洒在画布上。滴彩和行动绘画。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艺术实践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2、解密抽象:

1、体验、感受。

请写生尝试以“滴流”的方式进行创作。将自己的作品与画家的作品进行对比,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画家的作品有大色块,线条有变化,色彩非常丰富,自己的作品单调,缺少变化。师小结:一幅具有视觉美感的抽象画是由不同形状、大小、颜色的点线面组成的。

2、抽象之美秘籍。

教师示范运用不同的方法创造色面,在色面上叠加线。提问:你发现线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后回答,师总结:动作的轻重缓急会影响线条的视觉效果。

以写实的作品对比波洛克抽象绘画作品的构图,提问:波洛克的画面有中心吗? 学生回答:写实作品有一个突出的主题,波洛克的画到处是色彩,没有主次之分,找不到中心。

(三)艺术实践:表现抽象

实践提示:小组合作一幅点、线、面相结合,创作一幅有动感、变化丰富的抽象画。

(四)展示评价: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组织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哪一幅作品给你美感?为什么?

2、谁的点、线、面安排的舒适?

3、谁的画面抽象语言丰富? 教师点评。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够对抽象画进一步理解。

(五)拓展延伸:展示当代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家装设计中的抽象图案,学生欣赏。(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学画抽象画

抽象画的语言

5《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透视这一美术语言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可见。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构建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在创作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的关注局部细节,容易把景物画歪。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透视,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能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四、教学重点:通过对图片和作品的欣赏,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学会用线条等方式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打算用讲授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学法:学生这节课,我将引导他们使用讨论法,观察法,练习法等方法。

六、说教学媒材:这节课我打算用PPT,学生作品,绘画工具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一)了解透视,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学生排队的照片,提问:为什么前面的人显得高大,后面的人显得矮小? 学生回答:因为近大远小。

你在哪里见过这种现象,学生回忆并回答。

师小结:在生活中离得近的物体高大、宽阔,离得远的物体低矮、窄小,这种现象被称为透视现象。 板书: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直观教学:

1、(出示课件)以书中的图片《树》为例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树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以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

2、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师生共同观察书上图片、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

我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一个叫视平线,一个叫消失点。 它藏在画面中,你能找到吗?出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卡通形象和语音: ①视平线是于你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平视时与地平线重合。 ②随着视线延伸,景物会逐渐聚于一点,这个点就是消失点。 学生在黑板上的图片中标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 (通过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3、欣赏书中油画作品,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再次指出作品的视点和视平线。

4、学生欣赏学生绘画作品,通过观察和分析,学习如何用线条概括现实景物,以及对于近大远小的具体表现方法。

(三)教师演示,激发情趣。

我们运用透视现象来画一画我们的教室。

教师演示: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确定消失线的位置。在消失线上画出正对面的墙,演示门、窗户的画法,添画桌椅和灯的方法。 (通过演示进一步巩固知识,掌握创作方法。)

(四)艺术实践,教师指导。

作业要求:运用透视知识,对教室进行写生,表现出近大远小的现象。

(五)展评作业:学生自评,互评,交流想法。

课后延伸:向学生渗透成角透视的知识。此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课后拓展为今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基础。

(六)板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消失点 ------ 视平线

6《美术中的比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是对《溪山行旅图》《维鲁维斯的人》以及《巴黎圣母院》等作品的分析,认识美术作品中的比例之美,理解黄金分割比。并能够巧妙的运用比例进行创作,感受美术作品中的奥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大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对简单的美术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并且对比例也有初步的认识,多数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作品中的比例美感。并且这个年龄的学生思维活跃、探知欲强,适时地讲解一些更加深入的美术比例知识,能够使他们更深一层次的感受美术作品中的奥妙,迸发出创作的火花,激发创作思维,感受美术造型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了解美术作品中的比例知识,能够有意识的发现生活和艺术作品中比例的美感。知道“黄金分割比”,运用黄金分割比美化自己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以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引导学生根据所学“黄金分割比”的知识,设计一个比例关系适宜且装饰美观的花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比例这一形式美法则的探究精神和探究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认识黄金比例及其在生活中以及作品中的运用。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美术中的比例知识进行艺术实践。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创设轻松、幽默、充满智慧的课堂,真正走进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创作者,而在学法上则运用了感受体验法、对比观察法进行学习,激发兴趣的同时培养能力。

六、说教学准备:教具:PPT课件 学具:基本的绘画工具

七、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1.出示摄影作品,请学生谈一谈喜欢那幅作品的构图,为什么。学生带问题进行观察思考,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使用工具测量,得出结果,对画面中主体物的位置比例有初步的认识。3.如果画面中的主体物放中间,你觉得这幅摄影作品还会美吗?学生进一步分析。 教师小结:只有这样的构图和比例关系才是最和谐的。这就是“黄金分割比”的特点。 (二)初步观察、分析。 1.讲授黄金比例的由来。

(据说在古希腊,有一天毕达哥拉斯走在街上,在经过铁匠铺前他听到铁匠打铁的声音非常好听,于是驻足倾听。他发现铁匠打铁节奏很有规律,这个声音的比例被毕达哥拉斯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激发学生对学习黄金比例的兴趣,为后面的讲解做铺垫,并且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①展示《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图片,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这个建筑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大胆的猜想并自由的回答,教师布置任务:测量课本中巴黎圣母院的高与宽的长度并计算比例关系。

学生动手测量,教师总结并讲授黄金比例:黄金分割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约为0.618。 这个比例被公认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

(学生亲自动手测一测,量一量,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展示范宽《溪山行旅图》,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这幅作品画了什么?山石有什么特点?山和人物的大小对比如何?哪一部分可以体现黄金比例?(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写了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处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佛壮观下面的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这就更突出了大山高耸气势。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的杰作。 整幅作品中近景与远景的比例约为5:8。 4.提出问题:人体中的黄金比例是如何来体现的? 学生大胆的猜想,并回答。教师展示达芬奇《维鲁维斯的人》,并引导学生测一测,量一量,教师总结:人伸张四肢和立正时是圆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而黄金分割则是以肚脐为中心,划分的上下身比例为黄金分割的近似值5:8。

(通过对两幅美术作品中比例的分析,学生认识黄金比例在作品中的运用,以及美术与科学的联系,加深对黄金比例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回归生活,比例运用。

1.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黄金比例?可以有尺子量一量。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课本、花瓶……

2.布置任务:试着将课本中泰姬陵与古瓶的“黄金分割比”画出来。学生测一测画一画,教师总结:古瓶的高与肚,颈与瓶口体现黄金比例。

(让学生了解到比例关系是随处可见的,认识黄金比例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四)创作实践,展示评价。

1.布置作业要求:根据所学的“黄金分割比”设计一个比例关系适宜且装饰美观的花瓶。

2.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

3.学生自愿分享作品,并从黄金分割比进行自评、互评、教师总结。 (五)拓展延伸。

1.展示图片并总结:黄金比的确是美的,但是人们往往不满足于习惯的比例、造型、艺术大师们还创造了许多具有个性的创作,如艾菲尔铁塔、摩天大楼,它们并不是各个部位都体现黄金比,但都给人们流下了深刻印象。

2.课下观察生活中的建筑、物品等,并量一量看看哪些运用了黄金比例,哪些又具有特殊的比例美感。

(展示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到比例在造艺术中的重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开阔眼界。并且锻炼学生善于发现美、认识美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黄金比例:5:8 1:0.616 建筑、绘画工艺、人体……

8《提线纸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及设计、绘画、装饰、制作、表演、观赏于一体,综合性较强,本科引导学生在感受民间艺术的形式美感和情趣的同时,学会利用纸材进行提线纸偶的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继承发扬我国传统艺术的意识,创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二、说学情:

通过前一课《偶戏》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偶戏的历史和种类,为学习本课做了良好的铺垫。学生之前尝试过动手实践,对偶戏的理解、立体纸造型的制作和巧设体现等方面,还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和引领,在实践中感受提线纸偶的奇妙与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制作提线纸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设计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感受提线纸偶的形式美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策划、合作、展示等活动,学习制作提线纸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继承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制作提线纸偶的基本方法,感受提线纸偶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形象的设计和提线的连接、调节方法。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感受体验法、实践练习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多媒体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木偶艺人表演的《四将开台》,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你们知道表演者手中拿的是什么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表演者手中的为提线偶,源于我国古老的民间。 教师继续提问:你们想亲手制作一个提线纸偶吗? 教师顺势引出课题——《提线纸偶》。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开门见山低导入新课,直观地让学生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初识纸偶——玩一玩。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将提线纸偶分配到每组中,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纸偶是用哪些材料制作的? 学生赏析回答。 教师总结:筷子、彩色纸、丝线 教师继续提问:这些提线纸偶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学生赏析回答 教师总结:提线板、提线、戏偶(头、躯干、四肢)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线纸偶的形式美感,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深入探查——找一找。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制作出一个活泼好动、特征鲜明的提线纸偶?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形象独特,四肢灵活,有创意地栓提线。

设计意图:了解提线纸偶的制作材料,启发学生巧妙利用废旧物。 (四)教师示范:教师示范纸偶的制作方法:

头身制作:纸偶的头身可以采用平面的、立体的、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不同方式。 其实,它们就是基本形的巧妙组合。

四肢制作:①用两张纸条反复交叉折叠②一张纸条反复上下折叠 提线与纸偶的连接方法:①用线进行捆扎②系好线绳③用纸粘连好

通过教师示范,给予学生技巧的点拨、思维的引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艺术实践:

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创台词和故事,合理分工,用纸材制作提线纸偶和简单的背景、道具,为大家表演。(辅导要点:活动方法的运用和提线的巧妙连接) 2.展示评价:小小的提线纸偶演绎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我们也来演一演。 展示各组的实践成果。你最喜欢哪个偶戏故事和那个提线纸偶?为什么? 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评价。

(六)拓宽视野:出示不同国家的提线木偶,拓宽思维。谈谈你自己对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板书设计: 提线纸偶

头部、四肢、提线

9《创造绿色的生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给生态系统造成的直接影响和破坏,以及给人类社会造成的间接危害。引导学生了解绿色、环保、低碳的作用,并结合生活场景发挥想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科技生活知识和美术造型方法完成艺术创作,设计并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绿色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学生情况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和美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愿意在学习中积极思考,阐述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和认识,对美术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绘画材料的运用也比较熟练。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有了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前搜集、整理资料,能对绿色生活的概念有所了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造型手段和方法,背景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加以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的科学知识,并结合造型表现的方法大胆 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环境污染和绿色生活等知识的调查、分析,结合课堂学习中观察与体验、思考与讨论等学习过程,最终掌握绿色生活的核心理念,创作出畅想绿色生活的作品。

3.情感、太度和价值观:认识低碳环保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创造绿色生活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积极理念和情感。

四、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五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谈话与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自主学习意识;通过适时的评价总结,把学生带入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欣赏美丽风景的图片(蓝天、白云、绿水、森林),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感受自然和生活的美好。引出课题:创造绿色的生活

(二)讲授新课,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分析各种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观看课件,图片思考谈感受,分组讨论汇报。

1、水质污染、森林被破坏、垃圾污染、食品污染、空气污染、都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2、请学生观看课件,思考哪些因素使环境恶化。学生分组交流感受。

3、了解绿色生活的含义。学生发表对绿色生活的理解。

4、思考与讨论:如何养成绿色生活的习惯?分小组讨论对怎样节水、节电,怎样循环利用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

5、现代科技是怎样创造绿色生活的? 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讨论。

6、我们能为创造绿色生活做些什么?出示课件:废旧材料小制作;宣传展板节约水资源;制作节约能源小标志;创作环保主题的绘画作品。 学生边欣赏边回忆,思考并回答问题。

7、分析以环保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学生观察、欣赏作品,分析、描述作品内容:创意、资料、表现的形式,主体和背景。

8、学生观察欣赏作品,分析、描述作内容,创意,资料,表现形式主体和背景。

(三)课堂实践。

1、明确作业要求:用绘画的方法,创作一幅以绿色生活为主题的作品。辅导要点:运用绿色、低碳的理念构思并绘制艺术作品,表现绿色生活。

2、学生互相讨论,表达自己的构思。

(四)展示评价:展示各组的实践成果。学生在小组内互评。 谈感受,增强对绿色生活的理解和对艺术创作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能为绿色生活做些什么? 将我们的作品布置成展览,让更多的人具有绿色生活的意识。 感受绿色生活要从身边做起。

板书设计:

绿

生活

绿

恶化

绿色——保护——绿色

10《色彩的色相》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欣赏生活中色相的呈现以及各类艺术作品中色相的利用,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理解色彩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色彩美感意识,激发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丰富对色彩的感受,提高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已经初步了解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对不同色相早已熟悉,能够熟练应用水粉颜料和各种彩纸进行绘画或粘贴创作,本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了解色相的实际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欲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色相的概念,运用丰富的色相大胆表现生活和感受。能够使用水粉、油画棒等多种工具,多种表现形式进行自由命题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感受色相的丰富美感。通过教师示范,自主体验、对比分析,了解丰富的色相在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色彩中不同色相的美感,培养对色彩知识的探究欲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色彩的概念,感受色相的丰富性,用丰富的色相进行大胆创作。 教学难点:选择的色相能恰当地表现主题。

四、教法学法:

1.过程启发式:使用多媒体手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不同方面的信息和教师的提问的引导下,启发学生分析、对比、思考、实践。

2.直观对比法:唯有美术教育才能胜任“视觉识读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搜集颜色。

课前布置观察、搜集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感受色相的丰富性。

(二)激趣引入,理解概念。

我们班有30名同学,你是怎样分辨每一位同学的呢?学生会依据名字、长相来分辨。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怎样分辨色彩呢?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出示一些色卡,让学生观察,根据色彩的相貌说出它们的名称。 根据教师提到的的颜色名称,学生联想出它们的相貌。

小结:颜色和我们一样,也有各自的名称和相貌,我们称之为色相。出示课题。

(三)回忆色彩,丰富感受。

1、引导学生回忆认识的色相:三原色,三间色、复色。边回忆边出示色卡并排列成环状。复习完旧知,完整的色环就呈现出来。

2、出示课件,观察教材上的图片,说说有哪些色相,给人怎样的感受。(艳丽的色相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淡雅的色相给人温馨舒适的感受)

3、学生交流收集的作品,互相说说能叫出哪些颜色的名称,进一步感受色相的丰富性。

(四)分析作品,体会色彩。

1、出示课件米夏的《船》,请学生观察、体会画家运用了哪些色彩,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学生观察发现,画家除了用三原色和黑白色之外,还用了不同的蓝色和橙色,表达了画家欢快明朗的情绪。

2、学生分组欣赏、讨论莫奈的《日出印象》和马蹄斯的《王者之悲》分别用了哪些色相,给人的视觉感受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体会画家不同的情感。

(这些画家大胆地用色相表达自己的感受,凸显了自己的个性,这就是色相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学生观看教师示范,发挥想象力,自由命题创作。教师示范:针对水粉画工具在调色时水分的控制进行演示和指导。

(六)作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适时指出作品中的优缺点。 (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评价,学生深化色相带来的不同感受。) 板书设计: 色彩的色相

三原色、三间色、复色

11《色彩的明度》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本教学内容以儿童绘画为题材,启发儿童进行欣赏学习,并进行创作。本课旨在让学生认识色彩的明度 ,学习明度推移的表现方法,创作一幅富有美感的作品,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增强创作的艺术气息,更好地表达对美的追求。本课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儿童绘画作品,这些作品是内容美,形式美和色彩美三者有机结合的优秀作品,由于是同龄人的作品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很适合学生欣赏、讨论、评述和学习。

二、学生情况:

本学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色彩知识,这一时期的学生观察能力增强,能客观地理解、表现事物,在考虑事物时,也不仅仅停留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和思考方法得到发展,创造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一时期学生的绘画开始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作画时常常反复修改,显得不够自信。因此,教学中设置的教学内容不要过于复杂,要易于学生操作,把重点放在色彩的明度的调配上,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色彩明度 的知识,掌握色彩明度渐变的表现方法,感受色彩明度变化的美感,提高运用色彩表现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提升学生对色彩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将色彩知识运用到自己生活中,提高生活品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明度渐变有序排列的图案所产生的纵深感与节奏美,培养学生色彩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色彩明度的知识及表现方法,体验明度变化的美感,创作一幅简单的作品。

教学难点:调配出理想的明度变化。

二、说教法说学法。

通过观察、欣赏、实验、对比、分析等学习过程,探究改变色彩明度的方法;教学中我使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积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能大胆地去创作。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复习上节课的色相知识。

2、导入新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关于色彩的新知识——明度。板书:色彩的明度

阅读教材,了解明度的定义,并试着从深浅和明暗理解色彩中的这些变化。 出示色相环黑白效果图。在色相环中,不同色相之间存在亮暗的变化。

(二)学习新知:

1、探究发现:现一个色相它的明度会如何发生变化?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讨论、总结。(把黑、白、红、与清水不同比例混合一起)

学生总结出了明暗、深浅、浓淡的变化。(这样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发现的乐趣。

2、小结:明度亮,指的是颜色浅、亮、淡。明度低、指的是颜色深、暗、重、

(三)感悟发现:

1、师:生活中光线和距离的原因,色彩明度会产生丰富的变化,世界更加美丽奇妙。

2、展示一组作品,请学生继续观察、欣赏。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利用色彩明度变化的创作的美术作品,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视觉感受?立体、延伸、层次、节奏。

3、欣赏画家作品: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东山魁夷的作品《白夜光》。问:作品中的色彩明暗变化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用利用蓝色的明暗和深浅变化,表现出舒缓,宁静的节奏和韵律,使人产生一种超然、平和的感觉。 提高学生对色彩明度变化的感受和认识提升审美能力。

(四)艺术实践:

1、明确实践要求:选一种颜色,通过加黑或加白的方法,完成一组明度渐变的作品。

2、示范调色方法。逐渐加白。学生观察了解调色方法。

3、老师巡视。

(五)展示评价:小组内评价、小组间评价、自评、师评

(六)课堂延伸:出示谭件中的图片。

了解、学习利用色彩明度渐变的方法,装饰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感悟美术,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学习美、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态度和情感。

板书设计: 色彩的明度

浅——深 淡——浓 亮——暗

12《唱起来跳起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可是本套教材版画系列课程中继拓印、对印、油印、粉印、刻印等内容之后的双一版画形式——漏印。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多种用具进行实践体验活动,感受漏印版画丰富的画面效果。由于其方式简单、效果独特,在学习过程易于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二、学生情况:

本学段学生的观察能力逐步增强,能够客观地理解、表现事物,并追求表现得更加真实;在思考问题时,抽象思维有了较快的发展,手的精巧性也在逐步提高,喜欢尝试各种工具、媒村,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尽管五年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但这一时期的学生却常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人物造型时容易反复修改,缺乏自信心。在教学时要充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抓住人物动态线,大胆描画。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实践,完成艺术创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漏印纸版画的特点,学习喷雾、拍拓等漏印技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模仿、分析、体验的过程中,利用镂刻、撕剪等方法表现舞蹈人物,尝试使用喷壶、牙刷、海绵等各种工具进行实践活动,完成艺术创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愉快的实践过程中,感受版画的趣味性和丰富性,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学习版画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镂刻、撕剪等方法进行舞蹈形象的设计制作,选择喷壶、牙刷、海绵等用具,体验漏印纸版画的创作过程和技巧。

难点:舞蹈人物动态的表现以及喷洒进对色彩和水分的控制。

二、说教法说学法。

学生在观察模仿分析,体验的过程中,利用镂刻、撕剪等方法表现舞蹈人物,尝试使用喷壶、牙刷、海绵等各种工具进行实践活动完成艺术创作;教学中我使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积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能大胆地去创作。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播放《拍手歌》师生边唱边跳。

1、唱歌跳舞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愉快、激动、兴奋)

2、人们在什么时候喜欢用唱歌跳舞来表达情感?

(周末、庆祝生日、休闲的时候、节日) 引出课题:唱起来跳起来

(二)观察表现 播放各种歌舞表演片段。

1、通过观赏,你最喜欢哪个舞蹈?说说它的特点。你能表演一下它的经典动作吗? (学生表演时,拍下照片.)

2、播放刚刚拍下的学生表演的照片提问

(1)在舞蹈的时候,哪些肢体发生了变化?(胳膊、腰、脖子)

(2)比较一下谁的动作最优美?(学生评价,说出理由)

3、师根据舞蹈形象画出其中一个人物的动态线。学生观察。

(1)布置练习:试着用动态线画出喜欢的人物形象。

(出示各种舞蹈服装的人物形象图片,学生在纸上用动态线画出人物动态。)

(2)为你用动态线描绘的人物添加五官、发型以及美丽的服装。 (学生观察图片根据自己表现的舞蹈风格添加服饰)

(三)欣赏分析:

1、欣赏教材中的版画《东方红,太阳升》

提出问题:(1)作品中表现的是哪个个发族?(藏族)在干什么?(上音乐课)他们的动作和形象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一边跳一边唱,动作简单整齐,人物形象憨厚、朴实。

(2)作品采用的是什么创作形式?画面运用了什么样的构图方式?这种构图给你什么感觉?(木刻版画的创作形式、环状的构图方式、使画面饱满、主次分明,颇具动感。)

(3)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纸版画的方法吗?(学生回忆)

今天我们要接触一种新方法:漏印(板书)

(四)探究新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1、欣赏学生作品,这些作品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有什么特点。(喷、剪、刻、撕等、画面像剪影,色彩是喷出来的。)

2、观察桌子上的用具,是做什么用的,怎么用。

(牙刷、丝网、喷壶、罐喷漆、海绵等用具。)讨论用具使用方法及绘画创作步骤。

(五)师生体验:师示范创作。学生观察,示范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出现技术问题时共同想办法解决。

(六)艺术实践,提出要求:

1、用你喜欢的工具,创作一幅漏印纸版画。

2、结合色彩的色相和明度进行表现。

3、喷印时注意水分的把握。

(七)展示评价:学生纷纷把自己的作品巾到黑板上。小组评,互评。

(八)拓展延伸:欣赏丝网版画、铜版画、石版画等各种专业版画作品。通过欣赏,感受版画魅力。引导学生感悟美术,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学习美、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态度和情感。

板书设计:

起来

漏印

工具——技法

13《拼贴添画》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是以拼贴画的形式进行创作。拼贴画可利用的材料非常多,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纸拼贴画是最易于学习和掌握,它对学生的纸工制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纸拼贴画从方法上可分为撕纸拼贴画和剪纸拼贴画。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可操作性,由浅入深地制定实施计划,并依据不同纸材的特点,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从造型、色彩到构图,有创意地自由发挥和想象。本课设置的目的是在设计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在拼贴中了剪纸方法和粘贴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感受拼贴画的创作乐趣。教材上选用的学生优秀范作,注意体现了材料的综合性和方法的多样性,为学生创造性现提供参考。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思考、比较、想象与讨论,学生感知绘画与拼贴画的不同效果,了解拼贴画的艺术形式美,提高审美趣味。

2.过程与方法:学会拼贴添画的基本方法,尝试剪纸、撕纸方法和粘贴的方法。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制作中感受创造活动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利用收集的废旧挂历、广告纸、彩纸等进行拼贴画创作。 教学难点:纸材的巧妙利用,创新的表现内容。

四、说教具准备:本课是需要用到的教具有范画,示范用纸,旧画报,旧报纸。

五、说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方法用到的有讲授法,主要是分析《吉他》作品的部分。在带领学生分析如何搭配画面的部分用到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示范画过程中运用到演示方法。目的是在演示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拼贴画的步骤,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互问好。学生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目的是稳定学生情绪。

(二)游戏导入。为“熊猫、小鱼儿”找家。通过学生动手做,帮助小动物们找到适合生活的环境。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课题:拼贴()画

(三)讲授新课

1、首先欣赏毕加索的拼贴画作品《吉他》。(旧印刷品及废弃物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目的是通过欣赏《吉他》这幅作品,了解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初步感受拼贴画的艺术魅力。

2、其次欣赏一组图片,让学生分析每幅作品表现的主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白每一幅作品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3、接下来是小组讨论:拼贴添画作品与绘画作品比较有什么不同?主要是技法上有什么不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讨论交流,互相启发思路,更好的开阔创作思路。

4、在以上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如何搭配画面?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归纳出具体的方法步骤。教师小结,归纳出具体的步骤:强调要选尺寸大,色彩艳丽的图片放在画面显眼的位置。其次搭配其他图片,完善画面。

5、教师演示。讲解用手撕纸(剪纸)的方法,拼贴好后,根据画面需要,用笔添画其他物品或是背景,美化画面。把课题补充完整拼贴(添)画。学生观察学习拼贴添画的方法。设计意图是在演示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拼贴画的步骤,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6、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范画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制作一幅作品,感受拼贴画的魅力。

7、提出作业要求:根据收集的纸材,利用拼贴添画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一幅美丽的拼贴添画作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作业要求,准备完成作业。

四、学生作画,教师指导。学生以个人或是小组的形式进行制作学生动手实践,完成一幅拼贴添画作品。教师根据学生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并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上,对有创意或是画面新颖的作品要及时展示给其他同学看。

五、展示并介绍作品。

1、让学生自己(或小组代表)介绍本人(本组)作品。

2、学生互评作品。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锻炼学生评价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六、课后延伸。欣赏用废旧物品制作的小工艺品。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废旧物品制作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让它们成为美化环境的艺术品。设计意图是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了解生活中废旧物品的妙用,激发学生用双手装扮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3《色彩的纯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是一节语言九色彩纯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色彩知识课。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分析理解以及学生动手实践和感悟,引导学生关注有趣的色彩,纯度变化规律,从而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什么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学生情况: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色彩之色,已经掌握了,三原色 三简色,冷色暖色的,逐渐形成了色彩知识体系,在五年级上册学习了色彩三属性中的色相和明度,本课学习色彩的纯度,在学习中,学生容易混淆色彩纯度与色彩明度的概念。所以,本节课教学中要明确色彩明度与纯度定义,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直观感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色彩纯度知识,尝试用不同纯度的色彩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通过色彩纯度渐变的调配练习,学会色彩,掌握其绘制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分析色彩对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对色彩三属性的判断,感受应用能力,在学习中提高审美素养。

4.教学重点:了改变色彩纯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高纯度与低纯度的色彩。

四、教法与学法:

这节课采用的教法主要有:任务驱动法、合作法、演示法。启发引通过自主探究,尝试在色彩中调入灰或其他色彩,改变色彩的纯度,创作一幅作品。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出示不同纯度的黄色色标,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微妙变化。学生通过对比色标分析色彩由纯度变化给人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

(二)复习旧知:我们看到了这些黄色的鲜灰长度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色彩的纯度。

板书:色彩的纯度

1、复习三原色,三间色知识。

2、复习色相与明度知识。

(三)认识纯度:引导学生自己实践操作,在红色中逐渐加入灰色,感受色彩的不同,进而让学生了解色彩纯度的含义(不加的红色鲜艳。加灰的红色柔和)

(四)调色训练:

1、选择一个纯色,分别添加灰色或这个纯色的对比色。试着改变这个色彩的纯度,看谁创造的色彩多。

2、引导学生展示调制的不同纯度颜色。

(五)名作欣赏:

欣赏教材中的《全成——豪饮的斗牛士》学生谈感受(不同纯度的黄色、赭色的色调的组合、表达出令人愉悦又充满复杂的感情,给人们一种幽默与高雅的情趣。

(六)示范演示: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学飞创作方法。

1、简洁地画出一个主题形象。

2、用自由的线条在画面上分割出几个大小不同的空间。

3、市口选择色调。

4、在分割的空间当中,用不同纯度的色彩进行涂色。

(三)艺术实践:用色彩纯度的变化画一幅画。

(四)展示评价,评价要点。

1、组织学生展示作品。

2、指导学生分别从对高纯度色彩、低纯度色彩,学生创作内容,技法运用等进行自评或互评。同学们在自评互评中找到自己贺卡中存在的不足。

板书设计:

色彩的纯度

纯色——加入灰色——纯度低

4《让色彩动起来》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让色彩动起来》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旨在启发学生对强烈的对比色及其运用方面展开探索,对色彩对比形成综合认知,并加以巧妙运用,引导学生学习用对比色和生动有力的笔触,创作一幅充满动感的作品,加强学生对色彩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从而使学生对色彩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能客观地理解、表现事物。而且色彩,在孩子的心中是美妙的,是神奇的。他们往往能创造出我们成人想象力所不及的童话般的美丽。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除去这种对色彩的情感表现,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色彩方面的知识,如原色与间色、冷暖色、明度等。故在本课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对比色的知识,形成综合认知并加以巧妙运用。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对比的形式美感,运用色彩的对比完成一幅有动感的作业。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回忆、探究、分析、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对比色知识和使画面产生动感的方法,选择合适的主题进行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对比强烈的色彩带来的表现力,学习运用对比色创作富有动感的美术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并促进对美术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和运用对比色。教学难点难点:对比色的灵活运用。

五、说教法、学法: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法、实践练习指导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准备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分析讨论,在操作中发现并进行自主探究和评价,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六、说教学准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我做了如下的准备:PPT课件、基本的绘画工具等。

七、说教学过程:

皮亚杰曾说:“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针对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揉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出示具有动感的图片,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感受到“动感”后,我会紧接着对图片进行去色处理,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还会有动的感觉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共同探究色彩“动”起来的秘密,从而揭示课题。 环节二:欣赏作品,探究对比色。 (一)认识对比色

《课程标准》中强调美术课程需要凸显视觉性,所以设置了“欣赏作品,探究对比色”的环节。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色彩给你欢快、有节奏的感觉?学生往往会从红色、黄色等鲜亮的颜色回答,我会顺势抓住学生的回答,出示色相环并引导学生找一找色相环中哪些颜色对比强烈?以及这些色彩在色相环中距离是怎样的?进而总结出在色相环中,每个颜色对面(180度对角)的颜色为对比色。如红-绿、蓝-橙、黄-紫互为对比色。通过观察色相环认识对比色,而且通过这样的一个环节也设置了一个坡度,降低了难度,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对比色的积极性。 (二)感受对比色

在学生对对比色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后,我会多媒体展示《威斯敏斯特大桥》,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幅作品中,画面色彩给你什么感受?运用了哪些色彩?他是如何运用这些色彩进行表现的?通过初步的欣赏与观察,使学生自主的感受对比色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从而激发他们深入了解运用对比色让画面动起来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会让学生回归生活,思考在生活中存在哪些对比色? 环节三:实践练习,运用对比色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所以我设置了实践练习,运用对比色的环节。

在具体的实践练习前先提出问题:要想表现一幅具有动感的画面,你认为如何用色最合适?强化学生对于对比色的认识。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练习时间,和教学重难点,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创作一幅能让色彩动起来的画”。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我会巡视辅导并用ppt滚动更多作品,给同学们提供创作资料。 环节四:展示评价,分享对比色作品。

在大部分学生作品已完成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愿展示作品,并从色彩的运用、创作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自评,生生互评,最后我将给予及时反馈与总结,在展示点评环节中,我会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以鼓励、肯定为主,多从建议性评价出发,培养学生敢于接受别人的“指正”。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环节五:小结作业,拓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小结作业——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总结本课的重点知识并让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

八、说板书设计: 让色彩动起来

对比色:色相环中,180度对角的颜色 效果:颜色明亮、富有动感

6《精细的描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学习内容,即通过看、画、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物象的观察与分析,发现物象中线的美感,学习如何用线进行精细的描写。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5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发现静物线的美感,进一步学习及用线进行精细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与表现,体会线描画的精美、细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法,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掌握抓住物象的特征用线进行精细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用线精细的表现物象的特征。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学法:

1、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针对小学五年级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2、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3、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直观的课件展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考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情境创设,兴趣引导。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播放了线条的片段,把学生带入线条的世界中,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画面,为后面的精细做好铺垫,引导学生体会精细的意义,引出本课课题—精细的描写。

(二)引导启发: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层面,观察力不同,因此,我设计了“引导启发”。这一环节,先出示两组图片,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设疑引路,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画面(香炉)构图丰满,线条丰富。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制作设计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体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接着我设计了“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这一环节,因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我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正当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探究动机的时刻,我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引导到书中寻找答案:

(观察教材上《鞋》和《椅子》的图片,找出这里面哪个部分最吸引你?为什么能看的这样仔细?并找出刻画精细的部分。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为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大胆创作,情感体验。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作空间,这一环节,我强调学生注意画面的构图,特征的描写,线的组织等。并播放歌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色彩所带来的乐趣,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问题,诸如:画像画的过小,构图缺乏美感等。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五)赏评作品。

我接着设计了“赏评作品”这一环节,这样就做到了:

1、“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小结,拓展思维。

科学简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这一环节,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提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四、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分为四个部分:精细的描写、构图丰满,线条丰富,刻画精细。 纵观全课,我努力体现引导和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理解把握和设计。

7《我的书包》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通过本课让学生了解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继而体会设计的乐趣。学生在学习了简单的生活物品制作基础上,学习书包的设计,以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情感和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从而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本课的知识储备和连贯性在本册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新课标提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设计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和手工制作方法,能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生活环境,但动手能力还较弱。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学会观察、分析书包各部分的材质、结构与功能,设计既实用又美观的书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研究、对比与观察等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分析书包的材质、结构和色彩搭配等要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观察与分析能力养成观察身边人与物的习惯,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需求,设计一款实用美观的书包。

教学难点:运用物以致用的设计理念,解决现有书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紧扣新课标,在本节课我将以引导者的身份,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教法学法的灵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对比法、讨论法、示范法、展示评价法。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本节课我运用了两种学法:一是探究性学习法,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二是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交流合作,体验合作的乐趣。 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准备课件,单肩包,学生准备:铅笔、水彩笔、图画本 下面我将说一下重点部分:

三、教学过程:

为了充分体现李沧区“多元化评价,健身、益智、多彩童年”的美术课堂教学理念, 本课我共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一则与同学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天价书包”,看完视频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是你,你会不会选择这样的书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选择书包的看法,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从实用、经济等角度考虑问题,学生交流讨论,同时我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我的书包》

二、新授知识:

(解决知识目标,攻克重难点,为后期创作积累经验)

1、情境交流:

教师创设包店开张的情景,让学生扮演顾客,为新学期选购自己喜欢的书包。课件中播放各种不同款式的包,让学生欣赏选择。以这种有趣的情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书包的兴趣。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选择这款包作为书包,它的优点在哪里?我将引导学生发现书包与别的包之间的不同,小组互相讨论,教师进行总结。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书包的结构与功能,从而解决了本课的知识目标。

2、探索发现:

这一环节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看一看,咱们班同学的书包,都有哪些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书包都是双肩带,型号大小基本一样。我再提问,为什么我们的选择都是双肩带的书包,而不选择单肩挎包?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书包,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单肩包,让学生分别背上体验感受,小组间对比、讨论得出结论,这是因为双肩包使重量分布均衡,而单肩包受力不均衡不利于学生身体骨骼的发育;书包太小太大,都不合适。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书包的内部结构及分配的。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让学生探索实践,主动学习,了解书包,激发学生对设计的兴趣,探索发现书包设计的奥妙,攻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深入积累:

我出示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背书包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年龄、性别的不同,选择的书包颜色、样式也有不同。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层层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视觉艺术积累,促进后期的设计创作。

三、创作实践

教师让学生欣赏书本

16、17页学生作品,并示范设计图的绘制方法。提问学生对自己现在的书包满意吗?在使用中遇到过困难吗?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设计欲望。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进行书包设计,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提醒学生设计图的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展示评价

本环节我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让学生对自己设计的书包自我评价,同学之间又进行互评、最后是教师进行点评。评价既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要指出问题所在。对积极行为及时进行表扬。

设计意图:有效评价不仅使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都得到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艺术源于生活,同学们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设计改造身边的事物。

六、板书设计: 我的书包

实用 美观 以人为本

8《奇思妙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中首先选用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去感受作品“奇”在何处,“妙”在哪里,点明奇思妙想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同时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次,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并做简单的联想练习,为自己的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要求学生通过探索研究,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设计一个奇妙的图像,并能表达自己作品的创意。

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活跃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上,把学生的创造潜能挖掘出来。教学中,多让学生欣赏并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奇思妙想的核心是联想,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简单的联想练习,为后面的创作奠定基础,这也是解决教学中难点的主要手段。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会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要善于发现和表扬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独特价值的东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多种表现奇思妙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写生、记忆、想象的生活物品,以线描的形式进行奇异组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观察、记忆的习惯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开阔眼界,拓宽思路,鼓励自由、有个性的大胆想象。

教学难点: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设计一个奇妙的图案,能体现出一定的创意。 课前准备:(学生)纸、颜料或其他材料。(教师)道具。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三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1.哑剧表演,引出课题。

(1)教师出示一支钢笔:大家都认识这个物品吧?老师现在把它想象成别的物品,用哑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同学们猜猜是什么?要求同学们在说话时声音响亮,内容完整。(教师:一会儿飞针走线,一会儿指挥大合唱,一会儿钓起鱼来。)

(2)教师小结:一支钢笔经过思维的发散——开阔地想,变通地想,竟想出了这么多外形类似的物品。难怪德国科学家高斯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正是有了奇思妙想,我们今天的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2.欣赏评述,加深理解。

(1)请同学们欣赏教材作品,看看奇思妙想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并思考这些作品“奇”在何处?“妙”在哪里?

(2)小组讨论,代表发言。(3)教师总结。 3.联想练习,激发创意。

(1)欣赏教科书,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除了单形和组合联想,你还有与之不同的联想吗?

(2)学生发表见解。

(3)请同学们把自己独特的想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4)教师挑选出优秀的作业,肯定大家的创意。 4.构思作业,强化创意。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设计一个奇妙的图像。 (2)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作业展示,知识拓展。

(1)学生代表展示作品并表述作品的创意。其他的同学要对其他小组的练习进行评价。 (2)小结本节课内容。

四.板书设计:(课件)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板书设计: 奇思妙想

想——构思

做——剪、切、粘

13《花鸟画》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册是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课本,本课是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一篇课文,本课是在山水画的基础之上又一篇中国画的课文,通过对比分析,尝试模仿教师示范,进行独立的个性化创作,加深对中国花鸟画的认识产生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持久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了解面对的学生情况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掌握学情至关重要) 五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包括对色彩的认识和学习,对中国画简单的用笔等等,但是,依旧具有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分散的特点,因此在课堂的设计中我会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更多的有趣的东西,投其所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花鸟画,掌握简单的绘画技巧,创作一幅花鸟画小品。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解分析,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示范以及实践创作一幅简单的花鸟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长久的学习兴趣,产生多中国传统美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中国花鸟画,创作简单的花鸟小品。 难点:掌握正确的用笔。

教学方法:(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让教学更加融洽)因此,我采用:讲解示范法、演示法、谈话法、对比法、小组探究等。 教学准备:笔、墨、纸、砚、中国画颜料、毛毡、课件等。

对一堂课的初步理解体现在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就是我本次说课最重要的部分,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以及小结作业四个部分,在我的新课部分我以活动的方式呈现,首先是导入部分:

我运用找茬游戏,让学生在我课前准备的图片当中找出,用中国的绘画方式表现的花和鸟的作品,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自由积极竞猜,从而引出我的课题;——运用这样的方式既能够活跃我本堂课的气氛,又能够在问答当中,让学生回顾中国画的基本面貌。 活动一:

自由问答时间,谈谈你(学生)心中的中国花鸟画。结合教材中的部分图片,深化以及纠正学生对中国花鸟画的印象;——(花鸟画是一个广泛的说法,绘画的题材并不只是花和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感知中国花鸟画的特点和含义,能够为我的活动二,对中国花鸟画进行具体分析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活动二:

这个活动是我本堂课的新课讲授部分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对作品《菊石图》的欣赏,分析并回答:

1.花鸟画的用笔都有哪些?和山水画相比有何异同之处?(花鸟重在用线,山水多皴擦) 2.花鸟画的枝干、花叶和花瓣在绘画时用笔上有何区别?(枝干用笔略干、粗、讲究力度/花叶多用线,比花瓣用线要更加坚韧,注重和颜料的结合/花瓣是一幅作品的关键部分,用线细腻平稳,变化多端) 3.如何创作一幅自己心中的花鸟画?(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思考问题,通过前后桌为小组的方式,学生积极作答,在我给定的5分钟内给我自己的答案,我进行总结。(选材——构图——打稿——创作——调整) (综上的三个问题是我本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欣赏,探究的结合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中国花鸟画以及其绘画技法) 活动三:

本活动是我示范讲解的部分,我会通过展示会话步骤并讲解每一步注意的要点,五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已经很强,在我的示范的基础上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创作花鸟画的技法。 巩固提高:

这个部分我通过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创作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创作的机会,并在合作中取长补短,达到我本课的高潮部分,在我的讲解、示范、以及学生的练习中也就解决了我本课的难点。学生创作完成我会在学生的毛遂自荐之下进行作品的展示,并让班上同学互相品评,最后进行简单的评价,肯定学生在练习中的优点以及可以提高的部分。 小结作业:

说到这里,我的新课已经接近尾声,在我的黑板上对花鸟画的技法以及创作环节是缺失的,目的是学生能够通过补充我的板书的方式进一步的巩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说板书的部分,我的板书分为两个大的部分,课题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左边是我的重点知识的讲解,运用提纲法。右边是我示范讲解时国画用笔的分解教授图示;我的板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能够让学生既系统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审美能力。

15《山水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山水画》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的要求是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皴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并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景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

2.过程方目标法: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皴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

3.情感态目标度:培养学生对我国山水画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阶段,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对的国画课有所体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四、教学重点是: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来学画山水景色。难点是:水墨浓淡的笔墨变化,中国画点线的技法以及山水画构图。

五、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依据新课程标准 “以学生为主体”和“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的理念,我将运用直观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掌握,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富有人文气息,在学法指导上采用欣赏法、观察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肢体”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六、教具学具准备:教具:教师山水中国画、中国画的工具与材料、多媒体教学资料。学具:中国画绘画工具。

七、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本课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从欣赏作品、探究学习、实践操作、展示评价、课后拓展五个环节设计实施本课教学。

(一)欣赏作品:

1.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历代著名山水画,初步了解我国山水画悠久的历史及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早春图》郭熙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 《溪山行旅图》范宽

2.学生通过欣赏了解隋唐时代,山水画已经成熟,宋元以后,山水画成为中国画中主要的画科。

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些山水画作品技法运用和造型特点的感想。(板书) 引导欣赏感知中国画中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 引出本课课题《学画山水画》(板书)。

3.在欣赏交流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尝试体验,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运用中国画材料与工具,进行描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学生在没有顾虑没有束缚的情况下,体验中国画水墨交融的笔墨情趣。

(导课环节通过赏析名家作品,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之产生极大的兴趣,引出课题。)

(二)探究学习:

1、欣赏教师的山水画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思考问题:

(1)造型特点(2)技巧运用 (3)表现手法(4)感受(5)如何表现。 通过欣赏教师的作品,使学生对山水画有一个整体的感悟。

2、多媒体展示、欣赏山水画技法。

古代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了表现山水画的各种技法。 山水画的皴法(披麻皴、斧劈皴)、点苔、树木的画法、水的画法

3、出示教材技法点击。(1)学生讨论如何表现。

(2)教师对墨色、运笔及点苔进行指导示范。强调注意近景、远景、树枝、树叶干湿浓淡的笔墨运用。使画面更富有艺术性。

4、引导创作:

(1)多媒体展示教材中学生作品,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2)小组讨论创作想法,请学生讲述自己的构思及表现形式,老师及时表扬,进一步启发、引导并强调构图、笔墨的用法及水墨的焦浓重淡轻等。

(探究学习环节先让学生近距离欣赏教师的作品,并对表现技法有一定了解。通过展示教材上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用时

分钟)

(三)实践操作:

1、学生学习用水墨的形式,表现山水景色。

2、教师巡视辅导。提醒学生在创作中灵活运用技法,注意构图,处理远近关系等。

3、帮助个别后进学生的造型创作。并把同学们创作的过程拍摄下来。

(学生在创作环节,我提示学生应注意一些技法,立意,表现等问题,还为大家播放了高山流水的古筝曲,使学生在优雅的境界中,创作出美德画作。用时

分钟)

(四)展示评价:

美术课程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我将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 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

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我力图引导学生从不够完美的作品中找到优点,找到完善作品的最佳方法,让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会学,越学越有审美眼光和创造精神。 我还会将同学们和他们的作品一起拍摄并保存下来,记录他们成长的经历,学生会对这堂美术课留下深刻印象,更加喜欢美术课。

最后教师做小结性讲评,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并肯定他们的作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开展学生互评和自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他们学习美术创作的兴趣,并将同学们的作品拍摄记录下来,记住他们成长的经历,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课后拓展

1.欣赏全国知名辉县籍画家侯德昌、窦宪敏、耿安辉等作品,通过欣赏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之情。2.通过观察和大胆的想象,创作有新意的作品,表现家乡的自然景色,体验创作的乐趣。

16《有特点的人脸》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本课内容与前面几课的中国画学习内 容形成知识体系,教材结构更趋完整与合理,本课综合了中国画学习和人物 画学习两方面的知识,因此,可从两条脉络看它在这套教材体系中的位置。 一条脉络是抓住人物肖像的特征,学会科学的观察,表现人物的方法。本课 程延误典型,五官表情三方面来表现人物肖像,利用三庭五眼的传统方法, 指导学生准确抓住人物面部特征,这些都为学生学习使用中国画技法,表现 人物铺平了道路, 第二条脉络是中国画学习, 通过 《彩墨游戏》 《有趣的汉字》 《动物的脸》 《花鸟画》 《山水画》等课的学习,从掌握中国画技法感受笔墨 情趣到画出丰富艳丽的动植物,都为中国画人物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二、学生情况

学生有一定观察分析能力,能够大体抓住对象特征,但画肖像尤其对五 官处理还需正确指导。有大部分学生在画前不能做到,意在笔先,有一定盲 目性。 学生接触过几次中国画教学, 对中国画有出钱理解, 认识中国画工具, 能简单了解掌握工具特性。多数同学能够做到墨分五色,会使用墨色的干湿 变化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的脸型特点,学习突出特点抓住神情进行人物脸部的表现。初步学会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技法,进行人物画的个性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人的脸型的差异,学习人物正面比例关系“三停五眼”,以及中国画表现人脸的技法,表现出有特点的人脸。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线描方法进行练习,充分展现每个人有个性的造型表现力;培养学生喜爱中国画的情感。

4.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五官特征,用中国画的笔墨方法画人脸。教学难点:用浓淡干湿的笔墨表现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

四、教法学法: 教法:演示、讲解等 学法:观察 分析、讨论、实践等。通过欣赏、观 察示范、艺术实践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用中国画法创作一幅有特点的 人物肖像作品。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之间互猜:让学习不说出名字,只说出这个人的相貌特征,让学 生来猜猜。我们能够完成这个游戏,说明我们能够注意到人物的特征。如果 相要画一个人的肖像,该怎样抓特征呢? (

1、脸形、

2、五官、

3、表情、)

2、课件播放不同脸形:方形、圆形、椭圆形、本角形等多种脸形。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快速抓住人物的特点。 (二)讲受新知

“三庭五眼”同桌的同学互量一下,学生通过 亲量、观察、分析、比较, 能够发现“三庭五眼”的规律,找到五官的位置,抓住人物的特征。 (三)重温笔墨

1、出示马三立照片:观察面部特征。怎样用国国画工具和技法来表现肖像呢?

2、观察分析教材中的马三立肖像画的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的角度 :构 图、笔法、墨法。

3、自学临习马三立肖像画。

(四)欣赏评述:欣赏教材中的三幅大师的作品,学生分组讨论评述。总结技法:法无定法的 笔墨变化技巧。 (五)艺术实践

1、在两名特点差异在的学生做模特。其他学生任意画一名学生。

2、要求:先构图。然后按临习马三立的肖像画方法进行创作。 (六)展示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同学之间互相评述。 评述要点:肖像特征突出。 笔墨技法 有特色。

(学生在评述过程中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同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板书设计: 有特点的人脸 脸形 五官 表情 构图 笔法 墨法

第18篇:美术说课稿

《写意花卉》说课稿

系马庄小学 张兴志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美术教材六年级上册,中国画学习——第12课《写意花卉》。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自然界里的花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写意花卉》这一课将教会学生抓住花朵的不同特征,发挥中国画独特的表现方法,用笔墨干湿、墨色浓淡描绘出花的美丽,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从花卉入手,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笔墨技法,同时借助中国写意画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

美术新课标明确指出:美术教育以审美为核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通过让学生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见所想,发展学生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出不同的思想与情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的理念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简单了解写意花卉的基础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写意花卉的基本技法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写意花卉作品的感悟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准备学习材料和学具,通过欣赏、

1 观摩、讨论、练习等方法积极参与写意花卉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喜爱之情,引发对高雅艺术的关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写意花卉的基本笔墨技法。难点是对传统笔墨及生宣纸性能的熟悉和掌握。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我准备采用情景创设法、合作探讨法、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把教法与学法联系起来,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和渗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行“四多”,即多看、多想、多讨论、多实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写意花卉的理解,使学生能更准确地表现出写意花卉的特征。

2、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方法很重要。根据教材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看、听、说、画”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写意花卉的技法,通过展示、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得出结论,完成目标,最后通过亲身体验来完成绘画习作。

三、说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实物花卉、毛毡、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调色盘、生宣纸。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教学:(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2)诗画结合、探究新知;(3)材料探索、创新实践。(4)情感升华、课后延伸。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3分钟左右)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课前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课件,让学生欣赏大自然中各种花的美态。我将用现场手绘书画作品——牡丹图。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就此展开探究学习。

第二环节——诗画结合、探究新知。(7分钟左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因此,我将准备好鲜花实物,引领学生观察,结合诗画作品欣赏,引出画中花卉的内涵,品味花的特点。通过实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大胆表现。

第三环节:材料探索、创新实践。(25分钟左右)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因此,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我以“视觉”为基础,“情感”为主线,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看、多想、”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初步感知中国画的意境美。

我将出示范画,学生欣赏后,我问学生写意画是用什么工具和材料绘制的?通过小组讨论后宣布答案:这张作品是老师亲手画的,这是中国画中的写意花卉。是用中国特有的毛笔、国画颜料和生宣纸绘制的。然后结合名家作品欣赏,引发学生好奇心与积极性。通过小组 3 协作,尝试绘画。我通过巡视,适时鼓励学生大胆作画,细心收拾。

第四环节:情感升华、课后延伸。(5分钟左右)

我国花鸟画家齐白石曾经说过,“太像则媚俗,不像则欺世。写意花卉,重在像与不像之间”

因此,我将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欣赏作品的独特感悟,简短介绍我国花鸟画家清代吴昌硕,现代画家许麟庐的生平简介及其花卉作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引出情感升华——爱生活、爱艺术、爱祖国。最后,通过自评和互评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激发绘画热情。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等因素,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来加强学生对写意花卉的理解和创新。在解决重难点时紧密结合写意画的独特性进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以此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4

第19篇:美术说课稿

小学美术第1册

《大鱼和小鱼》

工作单位:安定区北关小学

姓名:张快

美术教案:大鱼和小鱼

教学目标:

1.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并能以鱼为对象,感知大小对比,在比较和造型中体验大与小的组合。

2.通过对比、探究让学生感知大小的原理和表现方法,理解大小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习的兴趣,抒发热爱自然的情感。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观察和认识物体大与小的差异。在观察、感受和表现中进行比较和辨别,学会表现谁大谁小。 教学难点:

理解在一个画面中,大与小局部间的彼此区别和联系(大与小的并列或遮挡)。自然、和谐地将不同颜色的大与小的形象组织在画面中。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6开作业纸、绘画工具、剪刀、胶水 (教师) 课件(鱼的图片、范画、录像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提示:组织学生有顺序地摆放好学习用具,坐好。) 2.导课。

出示一张有很多大小不均等的鱼的图片,让学生数一数大鱼和小鱼的数量。(引起争论:大与小的标准不统一而引起区分上的混乱。引导观察,引发思考,引出课题。) 3.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教科书中的图片,让学生多谈谈自己的感受,提出问题:为什么图中的鱼大小对比非常明显?改栏

(2)教师小结:大,就是占的面积大、地方多。小,就是占的面积小、地方少。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大与小的事物。

(提示:通过观察大鱼和小鱼,理解大和小的差异。在一个整体画面中,局部间的大与小彼此是有区别和联系的,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大、小可言。) 4.构思。

(1)让学生说说鱼的种类及大鱼和小鱼的不同特点。

(2)观看各种各样的鱼的图片和学生作品。分析、比较大鱼和小鱼在各部分(器官)上的区别。

(提示:引导学生观察鱼的结构组成与外形特征,采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对鱼的认识。重点使学生知道鱼的身体形态是各种各样的。) 5.创作。

(1)独立作业形式,画一张大鱼和小鱼在一起的画。

(2)讨论:想象画上的大鱼和小鱼各像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 (提示:启发学生大胆地多画鱼,力求形状各异、颜色丰富、花纹又不相同。及时鼓励、表扬有创造性的作品。 6.展评。

以学生的作品为例,讨论、分析如何把一条小鱼变成大鱼或者把一条大鱼变成小鱼,加深对大与小的理解。 7.小结。

小学美术说课《大鱼和小鱼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鱼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看一看动画片、做一做游戏、动一动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彩色笔、彩色纸、彩泥、树叶、等多种材料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鱼儿。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鱼和小鱼》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本节课前面安排了《小雨沙沙》、《我心中的太阳》、《花式“点心”》等课,已经让学生接触到了用颜料彩笔等工具进行绘画,用彩泥、彩纸等手工材料来表现画面,而《大鱼和小鱼》这节课是在此基础用“剪纸、撕纸、彩笔绘画、彩泥制作、综合材料”等方法来表现画面,复习运用了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而在本节课后面安排了《威武的狮子》、《我做的笔筒》等课主要是通过彩纸彩泥以及综合材料来表现画面,为此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实践操作中表现美、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鱼儿,感知认识鱼的大与小差异,并表现谁大谁小,同时用自己的方式来装扮鱼。

教学难点——能用绘画、撕纸或剪纸等多种方法表现水中游动的鱼, 理解在一画面中,大与小局部间的彼此区别和联系。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大鱼与小鱼》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鱼儿。 操作领域:学会运用剪、贴、画、拼接等手段在各种材料上制作鱼儿,锻炼动手能力。

情感领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制作中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法分析:

1、观察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2、欣赏图片知道鱼的形状。

3、做鱼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4、示范制作方法。

5、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潜能。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动画引入,激发审美期待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见过大海呀?是啊,蔚蓝的大海一望无边,当海面上波涛滚滚的时候,海底却是另外一番景致。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美丽而又神奇的海底世界周游一番呢?”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适时播放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中的精彩片断。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同时也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海底世界,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海里的主角,学生争先恐后,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接着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大鱼与小鱼》,从动画片到课题,从学生的兴趣,到勾起学生主动

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物象的冲动。

2、观察发现,感知鱼儿形状

用图片展示一张不同形状的海洋鱼组成的画面并问是由哪些形状组合而成的?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在这里反复强调鱼的不同几何形状,从而让学生直观掌握概括成各种简单的几何形进行组合,稍作裁剪或装饰,再给它们穿上美丽的花衣裳就能创造出许多美丽的海洋鱼儿来。儿童的造型方法生动、、变形、夸张,甚至抽象;让小朋友对结构有所认识,以儿童所特有的天性,绘画语言会更生动,更具表现力。

3、演鱼赏鱼,走进鱼儿世界

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让学生戴着鱼的头饰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一下鱼,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将鱼表现得更加生动打下了基础。接着范画展示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大量海洋鱼的美丽图片。我特地采用课件制作的方法将图片欣赏设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渐变,这样就让学生在无形学会了通过现象认知色彩,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激活原有学生对绘画的制作方法,问学生:“你会用什么美术的方法来表现鱼儿呢?” “用彩色笔画;用彩色纸剪贴;还可以用彩泥做。”根据学生回答我归纳出四种方法:涂色绘画、色纸剪贴、彩泥制作、综合材料。针对所总结的方法做演示补充说明,如:还可以用树叶等综合材料来做,让他们进一步对今天所学内容加以认识和掌握。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根据孩子接受技能的特点而采用上述方法。

4、画鱼做鱼,展开创作过程

让学生看着小狗潜水员和它的“鲨鱼号”潜水艇的卡通画面,提出“你准备采用哪些方法来表现你心中的鱼?你想要表现的鱼是什么形状的?它穿的是什么花纹的衣裳?”这三个要求,创设情境将绘制过程应注意的问题设计成坐上这艘潜水艇的注意事项,至始至终都让学生沉浸在所创设的海底世界这个情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绘制的美丽鱼儿贴到黑板上绘有美丽水草和珊瑚的海域,有几个学生直接上去画。在此过程中继续播放刚刚大量的海洋鱼图片,循环的图片欣赏,让学生在充满愉快感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造,有所参考,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画出做出和别人不同色彩和形状的鱼儿,展开比赛,这样就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课堂评价

1、评鱼析鱼,分享创作快乐

师生共同欣赏黑板上学生创作的美丽海景,先让学生互评自评你觉得哪条鱼最漂亮?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形状的变化是否生动、材料的运用是否独特。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学生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2、散文欣赏,扩展延伸

教师谈话:小朋友,刚刚我们用眼睛欣赏了海底世界的美,又用双手创造了海底世界的美,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再一次用耳朵来感受海底世界的美,欣赏配乐散文《海底世界》。学生再一次领略到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海底美景,将文学和音乐整合在美术课中,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海底世界非常美丽,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那怎么去保护呢?请小朋友下课后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让学生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第20篇:美术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三册第十一课,是一节绘画创作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去了解瓶子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审美情趣,把自己的装饰瓶子的想法画在纸上,并设计出色彩,图案等,为下节课做准备。

2,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意识,对学生的实践,探索,动手制作能力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感悟,美化,想像生活作了较好的铺垫。

3,教学目标: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A,认知目标: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产生对瓶子的装饰意识,了解瓶子装饰的手段与方法,并能用一些设计加工方法进行加工设计,在设计中体验创造的乐趣。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设计能力,并能对艺术作品进行简单的点评。C,审美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们能够保护环境,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在纸上能设计多种方法对瓶子进行装饰,培养学生想象力,设计能力,并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瓶子的不同角度的观察,感悟,想象,培养装饰意识,能够学会运用巧妙的手段进行描绘装饰,并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5,课前准备:多媒体,装饰瓶范作,各种瓶子和绘画工具等。

6,课时:一课时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我将采用游戏导入法教学,即先用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装饰瓶,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勾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欣赏观看教师准备的资料,进一步对所学内容加以认识,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并让学生操作实践,增加学生理性认识,进一步突出本课重点和难点。

学法:遵循“学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时提问,做到学与练相结合,领悟到重点和难点,发现不足及时改正,养成刻苦钻研,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的步骤: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教师出示课件,屏幕中播放“装饰瓶模特秀”,教师过渡 ,谈话:“看,这些瓶子多有趣,多漂亮。”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装饰瓶,接着教师提出让我们这堂课也来举行一个装饰瓶模特秀,这样可以导入课文,引出课题,接着教师引导谈话,这些瓶子不但好看,而且实用,让大家想想有它有那些实用的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很快知道可以用来装饰房间,教室等,这样引起了学生想学的兴趣,接着老师继续激趣谈话:“要做一个漂亮的装饰瓶并不难,大家都能学会,但大家做时要细心,认真,这样,作出来的瓶子才美观。”这样既树立大家“我能学会”的信心,又提醒了一些粗心大意,马马虎虎的学生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

? 2,生活感悟,拓展经验

利用课件播放人们在生活中乱丢,乱抛瓶子,污染环境的现象,启发学生可以把这些瓶子收集起来,进行想象,设计,创造,就可以把废旧物品变成一件艺术品,可以用来美化我们的环境。屏幕上播放博物馆,家庭中,展览馆里的装饰瓶,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然后,一起来欣赏,了解书中和老师准备的有关瓶子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它们的特点。这样学生就更进一步了解了课本上的要求,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综合实践,形成认知

教师出示多只不同形状的瓶子,让学生了解瓶子的造型,结构,质地和种类,从内到外,从上到下让学生认识瓶子,了解瓶子的透明和不透明,粗糙和光滑,让学生研究讨论可以用什么材料进行装饰,小组研究讨论,教师总结可以用套,缠,两瓶相拼等方法,材料可以用色纸,毛线,色水,橡皮泥等。教师告诉学生一些小技巧,缠毛线时为防止滑落可以先缠一层双面胶。在瓶体上作画时先涂一层肥皂水,这样有利于着色,并让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技巧。

美术小伙伴说课稿范文
《美术小伙伴说课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