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九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3-01-04 21:07:31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九年级数学说课稿

九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2014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时

21.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2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臵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古算趣题:“执竿进屋”

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 ?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2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bx+c=0(a≠0)后,其中ax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2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略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2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

将方程(x+1)+(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22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x-2)(x+2)=1化成ax+bx+c=0(a≠0)的形式.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 练习

1、2 补充练习: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3x+2=5y-3 (2) x=4 (3) 3x-2 2 52 2 2 =0 (4) x-4=(x+2) (5) ax+bx+c=0 x

四、应用拓展

22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8m+17)x+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2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8m+17?≠0即可.

22 证明:m-8m+17=(m-4)+1 2 ∵(m-4)≥0 22 ∴(m-4)+1>0,即(m-4)+1≠0 ∴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2 ? 练习: 1.方程(2a—4)x—2bx+a=0, 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

一元一次方程?

/4m/-4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27mx+5=0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2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六、布臵作业

第2课时

21.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根据题意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会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列出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列式求解;由解给出根的概念;再由根的概念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根.同时应用以上的几个知识点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2.?难点关键: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2 问题1.前面有关“执竿进屋”的问题中,我们列得方程x-8x+20=0 列表: 问题2 列表:

老师点评(略)

二、探索新知

提问:(1)问题1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问题2?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 (2)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其它解吗?

22 老师点评:(1)问题1中x=2与x=10是x-8x+20=0的解,问题2中,x=4是x+7x-44=0的解.(2)如

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x=-11的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2 回过头来看:x-8x+20=0有两个根,一个是2,另一个是10,都满足题意;但是,问题2中的x=-11的根不满足题意.因此,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解得的根,并不一定是实际问题的根,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

2 例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10x+12=0的根?

-4,-3,-2,-1,0,1,2,3,4.

分析: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其代入等式,使等式两边相等即可.

2 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方程的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10x+12=0 的两根.

2 例2.若x=1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 x+bx+c=0(a≠0)的一个根,求代数式2007(a+b+c)的值

2 2 练习: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1) x+x+a-1=0的一个根为0,则求a的值

点拨:如果一个数是方程的根,那么把该数代入方程,一定能使左右两边相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经常用到,同学们要深刻理解. 例3.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吗?

222 (1)x-64=0 (2)3x-6=0 (3)x-3x=0 分析:要求出方程的根,就是要求出满足等式的数,可用直接观察结合平方根的意义.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 思考题

练习

1、2.

四、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要会用一些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夹逼”方法;平方根的意义)

六、布臵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

3、4 综合运用

5、

6、7 拓广探索

8、9.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3课时

21.2.1 配方法

教学内容

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即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2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

2 a(ex+f)+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难点关键

2 1.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2 2.难点与关键: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n(n≥0)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

222222 (1)x-8x+______=(x-______);(2)9x+12x+_____=(3x+_____);(3)x+px+_____=(x+____). 问题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

p2p )

. 22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

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22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方程的两根为t1=1,t2=--2 2 2 2 例1:解方程:(1)(2x-1)=5(2)x+6x+9=2 (3)x-2x+4=-1 22 分析:很清楚,x+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1.

2 解:(2)由已知,得:(x+3)=2 直接开平方,得:x+3= 即

所以,方程的两根x1 x2 2 例2.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m提高到14.4m,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

2 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2 则:10(1+x)=14.4 2 (1+x)=1.44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三、巩固练习

教材 练习.

四、应用拓展

例3.某公司一月份营业额为1万元,第一季度总营业额为3.31万元,求该公司

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是多少?

分析:设该公司

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那么二月份的营业额就应该是(1+x),三月份的营

2 业额是在二月份的基础上再增长的,应是(1+x).

解:设该公司

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

2 那么1+(1+x)+(1+x)=3.31 把(1+x)当成一个数,配方得:

1232 )=2.56,即(x+)=2.56 22333 x+=〒1.6,即x+=1.6,x+=-1.6 222 (1+x+ 方程的根为x1=10%,x2=-3.1 因为增长率为正数,

所以该公司

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10%.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p(p≥0),那么x= 解形如(mx+n)=p(p≥0),那么mx+n=

六、布臵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

1、2.

第4课时

22.2.1 配方法(1) 教学内容

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22 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p(p≥0)或(mx+n)=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解题步骤.

重难点关键

2 1.重点: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2.?难点与关键: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

2222

(1)3x-1=5(2)4(x-1)-9=0(3)4x+16x+16=9 (4) 4x+16x=-7 22 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p或(mx+n)=p(p≥0)的形式,那么可得

x= 2 2 2 p<0则方程无解

. mx+n= p≥0)

2 2 如:4x+16x+16=(2x+4),你能把4x+16x=-7化成(2x+4)=9吗?

二、探索新知

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

(2)能否直接用上面三个方程的解法呢?

2 问题2: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m,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

(2)不能.

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

22 x+6x-16=0移项→x+6x=16 22222 两边加(6/2)使左边配成x+2bx+b的形式 → x+6x+3=16+9 2 左边写成平方形式 → (x+3)=?25 ?降次→x+3=〒5 即 x+3=5或x+3=-5解一次方程→x1=2,x2= -8 可以验证:x1=2,x2= -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使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m,常为8m.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例1.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1)x-8x+1=0 (2)x-2x-2 2 1 =02 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P38 讨论改为课堂练习,并说明理由.

教材P39 练习1 2.(1)、(2).

四、应用拓展

例3.如图,在Rt△ACB中,∠C=90°,AC=8m,CB=6m,点P、Q同时由A,B?两点出发分别沿AC、BC方向向点C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m/s,?几秒后△PCQ?的面积为Rt△ACB面积的一半.

AP CQ .cn

分析:设x秒后△PCQ的面积为Rt△ABC面积的一半,△PCQ也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已知列出等式.

解:设x秒后△PCQ的面积为Rt△ACB面积的一半.

根据题意,得:

2 111(8-x)(6-x)=〓〓8〓6 222 整理,得:x-14x+24=0 2 (x-7)=25即x1=12,x2=2 x1=12,x2=2都是原方程的根,但x1=12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2秒后△PCQ的面积为Rt△ACB面积的一半.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

六、布臵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2.3(1)(2)

第5课时

21.2.1 配方法(2) 教学内容

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篇2:初中数学说课稿

初中数学说课稿-《数轴》

各位领导、各位教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数轴”

我用的教材是鲁教版六年级上册教科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最后综述等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一:教材分析:

《数轴》是鲁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 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六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过程与方法: 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

依据本节重点,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学生采取自主式、合作式、探讨式的学习方法。教学 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学生能较快的找到解决疑问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本节课我为了体现学生为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原则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具体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布置作业,引导预习七个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

1、

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D、

E、

F、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

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

1、

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篇3:初中数学说课稿:绝对值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4绝对值内容。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绝对值》是七年级数学教材上册1.2.4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数轴与相反数等基础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绝对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还为以后学习两个负数的比较大小以及有理数的运算作好必要的准备!所以说本讲内容在有理数这一节中,占据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二)、教育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绝对值的表示法,会计算有理数的绝对值。2)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几何定义;理解绝对值非负的意义。3)能利用分类讨论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代数定义;理解字母a的任意性。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三):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本课中绝对值的两种定义是重点,绝对值的代数定义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如何突破绝对值符号里字母a的任意性这一难点,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数学分类讨论思想理解难度大。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一)、教学手段: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相反数,对正负数,相反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1、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2、得出定义,揭示内涵3、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4、启发诱导,初步运用5、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6、归纳小结,强化思想7、布置作业,引导预习(二)、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来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相反数,对相反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绝对值两种概念,不易理解,容易出错,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重视与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

渗透性。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设计(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首先打出第一张幻灯片复习提问:什么叫做相反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共同特点吗?学生会积极回答第一个问题,但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难以准确回答,于是打出第二张幻灯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从而引出课题:绝对值。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绝对值这样比较深奥的数学名词,所以我利用数轴在第三张幻灯片里直接给出绝对值的几何定义: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这个定义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给出定义后引导学生讨论:定义里的数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绝对值定义里的数a可以是正数,负数和0。然后再回到第一张幻灯片里提出的问题: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在上一环节与学生一起理解了绝对值的定义后,我再提出问题:如何由文字语言向数学符号语言的转化,即如何简单地标记绝对值,而不用汉字?在此不用提问学生,采取自问自答形式给出绝对值的记法。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绝对值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学生做教材的课堂练习第一题,写出一些数的绝对值。可以请学生起立回答。我就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再次强调绝对值的定义。

3、在完成第一题的练习后,我又给出一新的幻灯片,并提出问题:议一议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启发学生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从而引出绝对值的第二个定义。(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有了绝对值的两个定义后,我安排了10道不同层次的判断题让学生思考。特别注重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我再次给出三道问题:1)绝对值是7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有没有绝对值是-2的数?2)绝对值是0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3)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一共有多少个?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视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及剩余时间的多少我还预备了五道课堂升华的思考题,再次强化训练,启发学生的思维。(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习题 1.2 3,4,5 ,10。

2、选作两道思考题:(1)求绝对值不大于2的整数;(2)已知x是整数,且2.57, 求x.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推荐第2篇:九年级数学23章旋转说课稿

第二十三章旋转

1、教材分析

本章是在学习了平移和轴对称两种图形变换的基础上,来学习另外一种图形变换——旋转,它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章首先学习旋转的有关内容:由概念得出性质,由性质得出作图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特殊的旋转——中心对称,最后要求学生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进行设计。

教材中从学生实际接触、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出发,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检验实践,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旋转特点的事物,并探索其性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良好素材。学生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平移、轴对称、四边形、一次函数等知识的学习,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数学活动经验。本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画图、简单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等操作性活动形成图形旋转概念,同时它又对学习“圆”的知识起着铺垫作用。

2、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轴对称这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有了一定的变换思维,经历了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平移、轴对称性质的过程,初步掌握了如何探究平移、轴对称性质

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抽象和分析能力,他们能从简单的物体运动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变换,但思维的严谨性、抽象性仍相对薄弱,他们喜欢学习生动活泼的内容,并乐于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语言去交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几何,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他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的性质。

(2)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了解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具体事例认识中心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线段被对称中心平分的性质,了解平行四边形、圆是中心对称图形。

(4)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4、教学重点:

(1)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 (2)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

(3)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坐标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图形旋转基本性质的归纳与运用。 (2)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的归纳与运用。

5、教学建议

(1)注重联系实际

旋转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实例的选择即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理、又要兼顾新颖性与趣味性,积极开发学生内部资源,鼓励学生举例、分析、提炼、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为此,应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和感受旋转,加深对中心对称图形的了解;让学生利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本章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是类比思想。例如,研究中心对称时可类比轴对称进行学习,容易发现成中心对称的两点所连线段与对称中心之间的关系;平移、轴对称和旋转都具有图形变换前后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的性质、通过类比进一步揭示了他们都属于全等变换。 (3)突出性质的探索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旋转而来的,为了更好地认识图形,教师教学时,要注意突出图形性质的探

3 索过程,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度量、逻辑推理等多种手段来探索图形的性质,如通过观察度量得出旋转前后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通过实验操作发现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规律,进而从坐标的角度揭示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关系。

6、课时安排

第一节图形的旋转第二节中心对称

第三节图案设计

3个课时 3个课时 1个课时 4

推荐第3篇: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说课稿

【小编寄语】查字典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说课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似三角形说课稿

今天,我的说课将分三大部分进行: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策略;

三、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从教材地位、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五个方面阐述

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在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从而达到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的全面研究。从知识的前后联系来看,相似三角形可看作是全等三角形的拓广,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研究也可看成是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进一步拓展研究。另外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也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有效工具。

从新课程对几何部分的编写来看,几何知识的结论较之老教材已经大为减少,教材首要关注的不是掌握多少几何知识的结论,相对更重视的是对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从这个角度上说,不论是全等还是相似,教材只是将它们作为训练学生合情推理的一个有效素材而已,正因为此,本节课应重视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有条理的表达。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探索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向及研究方法,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拓展研究策略,同时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及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活动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立足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①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②促进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有条理的表达。

4.学情分析

从七上开始到现在,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探究活动,尤其是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合情推理的经验与能力,这是学生顺利完成本节学习内容的一个有利条件。

对相似形的性质的结论,学生是有生活经验与直观感受的。比如说两幅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如果其相似比为2:1,我们在较大的地图上量出北京到南京的图上距离为4cm,问在较小的地图上北京到南京的图上距离是几厘米?学生肯定知道是2cm,这个问题中学生又没有学过相似形的性质,他怎么会知道呢?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实际上是基于生活经验的。再比如说,如果你找一个没学过相似形性质的学生来问他:如果用放大镜将一个小五角星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5倍,则这个小五角星的周长被放大到原来的几倍?面积被放大到原来的几倍?这些问题学生基本上能给出较准确的回答。其实这就是学生对相似形性质的一种生活化的直观感受。

大家知道,源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教学设计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把学生当作是对相似形的性质一无所知的,而是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

5.教学准备

教师:直尺、多媒体课件

学生:必要的学习用具

二、说教学策略

从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三方面阐述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引导什么,与学生如何合作?这就是我这节课处理教学设计时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我打算从两条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一是从知识研究的大背景出发,结合知识的生长点拓展延伸、合理整合、组织教学;二是从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本能体验感受相似形的一系列性质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力图将这两条线索有机融合,行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采取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环环紧扣、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用探索、发现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技能。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提出问题,感受价值,探究解决的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拓展研究方法等。以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立性与创造性,逐步训练学生由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类比研究,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回顾我们以往对全等三角形的研究过程,大家会发现,我们对一个几何对象的研究,往往从定义、判定和性质三方面进行。类似的我们对相似三角形的研究也是如此。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相似形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生:已经研究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别条件。

师:那么我们今天该研究什么了?

生: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

从几何对象研究的大背景出发,给学生一个研究问题的基本途径。从而让学生自然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二)提出问题,感受价值,探究解决

师:就你目前掌握的知识,你能说出相似三角形的1-2条性质吗?并说明你的依据。

生: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根据是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师:对于相似三角形而言,边和角的性质我们已经得到,除边角外你认为还有哪些量之间的性质值得我们研究呢?

设计意图:

我们常常会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此处设问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我希望学生能提出周长、面积、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甚至于我更希望学生能提出所有对应线段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估计学生能提出这其中的一部分问题。如果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如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等),就说明他的生活经验的直觉已经在起作用了。如果学生提不出这些问题,说明他的生活直觉经验还没有得到激发,我可以利用前面提到的放大镜问题、大小两幅地图问题等逐步启发,激发学生的一些源自生活化的思考,从而回到预设的教学轨道。

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全部完成对它们的研究,所以我们从中挑出一部分内容先行研究。比如我们来研究周长之比,面积之比,对应高之比的问题。

师: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我们研究问题的实际价值。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素材:

给形状相同且对应边之比为1:2的两块标牌的表面涂漆。如果小标牌用漆半听,那么大标牌用漆多少听?

师:(1)猜想用多少听油漆?(2)这个实际问题与我们刚才的什么问题有着直接关联?

生:可能猜半听、1听、2听、4听等。同时学生能感受到这是与相似三角形面积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习心理学来说,如果能知道自己将要研究的知识的应用价值,则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与研究热情。

师:同学们的猜测到底谁的对呢?请允许老师在这儿先卖个关子。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对下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到一定的时候自然会有结论。

情境一:如图,ABC∽DEF,且相似比为2:1,DE、EF、FD三边的长度分别为4,5,6。(1)请你求出ABC的周长(学生只能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出ABC的三边长,然后求其周长)

(2)如果DEF的周长为20,则ABC的周长是多少?说出你的理由。(通过这个问题的研究,学生已经可以得到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结论)

(3)如果ABC∽DEF,相似比为k:1,且DEF三边长分别用d、e、f表示,求ABC与DEF的周长之比。

结论: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情境二:

师:相似三角形周长比问题研究完了,下面我们该研究什么内容了?

生:面积比问题。

师:那么对于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问题你打算怎样进行研究?请你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小组同学一起商量,给出一个研究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设计意图: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从未见过的新情境、新课题。当我们遇到新问题的时候,确定研究方向与策略远比研究问题本身更有价值。如果你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策略选择错误的话,你根本就不可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而这种确定研究问题基本思路的能力也是我们向学生渗透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对于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的研究,我认为让学生探索所研究问题的基本走向与策略远比解题的结论与过程更有价值。

(师)在学生交流的基本研究方向与策略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活动,作出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高,通过相似三角形对应部分三角形相似的研究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的结论。进而解决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问题。体现教材整合。

(三)拓展研究,形成策略,回归生活

拓展研究一:由相似三角形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类比研究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性质;(留待下节课研究,具体过程略)

拓展研究二:由相似三角形研究拓展到相似多边形研究

师:通过上述研究过程,我们已经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那么这些结论对一般地相似多边形还成立吗?下面请大家结合相似五边形进行研究。

情境三:如图,五边形ABCDE∽五边形A/B/C/D/E/ ,相似比为k,求其周长比与面积之比。

说明:对于周长之比,可由学生自行研究得结论。对于面积之比问题,与前面一样,先由学生讨论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向与策略转化为三角形来研究。然后通过师生活动合作研究得结论。

拓展结论1:相似多边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结合相似五边形研究过程)

拓展结论2:相似多边形中对应三角形相似,相似比等于相似多边形的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中对应对角线之比等于相似比;

进而拓展到:相似多边形中对应线段之比等于相似比等。 回归生活一:

师: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得到了有关相似形的一系列结论,现在让我们回头来看前面的标牌涂漆问题。你能确定是几听吗?如果把题中的三角形条件改成更一般的相似形你还能解决吗?

回归生活二:(以师生聊天的方式进行)

其实我们生活中对相似形性质的直觉解释是正确的,线段、周长都属于一维空间,它的比当然等于相似比,而面积就属于二维空间了,它的比当然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了,比如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比为1:2,面积之比一定为1:4。甚至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想像:相似几何体的体积之比与相似比的关系是什么?

生:相似比的立方。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认为: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更能让学生理解与接受,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导致好的教学效果;于新华老师在一些教研活动中曾经说过: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直觉来展开教学设计,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最终还要回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上来,形成新的数学直觉。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而我的设计还有一个意图就是向学生渗透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四)操作应用,形成技能

课内检测:

1.已知两上三角形相似,请完成下面表格:

相似比 2

对应高之比 0.5

周长之比 3 k

面积之比 100

2.在一张比例尺为1:2000的地图上,一块多边形地区的周长为72cm,面积为200cm2,求这个地区的实际周长和面积。

设计意图:落实双基,形成技能

(五)习题拓展,发展能力

已知,如图,ABC中,BC=10cm,高AH=8cm。点P、Q分别在线段AB、AC上,且PQ∥BC,分别过点P、Q作BC边的垂线PM、QN,垂足分别为M、N。我们把这样得到的矩形PMNQ称为△ABC的内接矩形。显然这样的内接矩形有无数个。

(1)小明在研究这些内接矩形时发现:当点P向点A运动过程中,线段PM长度逐渐变大,而线段PQ的长度逐渐变小;当点P向点B运动的过程中,线段PM逐渐变小,而线段PQ的长度逐渐变大,根据此消彼长的想法,他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矩形PQNM的面积s是不变的。你认为他的猜想正确吗?为什么?

(2)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矩形PMNQ的面积有最大值吗?有最小值吗?

答: 最大值, 最小值(填有或没有)。请你粗略地画出矩形面积S随线段PM长度x变化的大致图象。

(3)小明对关于矩形PMNQ的面积的最值问题提出了如下猜想:

①当点P为AB中点时,矩形PMNQ的面积最大;

②当PM=PQ时,矩形PMNQ的面积最大。

你认为哪一个猜想较为合理?为什么?

(4)设图中线段PM的长度为x,请你建立矩形PQNM的面积S关于变量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将课本基本习题改造成发展学生能力的开放型问题研究,体现了课程整合的价值。

(六)作业 (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应关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将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思维水平。在学生回答时,我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表扬,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尤其注意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表自己看法,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推荐第4篇:九年级英语说课稿

九年级英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单元是初中英语新教材第三册第 2 单元, 本单元的核心话题为 “talk about what they used to be like” ,围绕着谈论过去自己和他人过去经常做的事,谈论自己和他人过去的外 貌\性格\爱好,以观察图片、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等训练方式和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完成 任务等形式完成目标语言的输入,学习句型 used to 为主要学习任务,并且设置任务型综 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学会如何正确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重在培养学生的习得语言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意识。

2.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重点词汇 ●used to, dark, spider, insect ●used to ●conjunction but 重点句型 ●mario used to be short.● yes, he did.now he’s tall ●i used to eat candy all the time.● did you ? ●yes, i did.and i used to chew gum a lot.(2)能力目标 1)依托本单元的语言素材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及自学、创新和沟通能力。熟 练掌握“used to” 句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听说、乐于听说的良好习惯和学习能力。 3)运用 cai 或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培养观察力和注意力。 4) 在表演中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used to 句型。 难点:used to 句型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确立重点与难点的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单元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 同时针对学生学习外语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 首先给学生 创造外语语言氛围,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参与一系 列活动中,掌握知识。最后通过对话和小组活动对学生所学知识点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巩固 知识的目的。

三、说教法: 教法: -1- 向美菊 教学内容的核心要求符合科学规律、认识规律,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教育 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力求简练、正确、系统。通过五步教学法,精讲巧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 知,循序渐进地深化教学内容。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采用 视听法、问答法,和情景交际法,并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1) 视听法,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展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等方式 提供让学生看、听、说、的练习机会 (2) 问答法和情景交际法,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图片,让学生利用这些图片进行交 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获得信息,习得英语。 对教材的处理上本着,以“旧”代“新” ,以“练”促“学” ,以“熟”生“巧”的 原则,通过朗读、背诵、对话和小组表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且对话表演能够活跃课 堂气氛,使学生愉快学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四、学法设计: 学法设计: 本单元主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习得语言知识结合自己谈论自己和他人 过去经常做的事,在对话中学习并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主要是 让学生学会让学生学会: 1)课前预习,尝试自学。 2)课堂认真听讲,养成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复习巩固,拓展新知。

五、课时安排:本单元分五课时完成。课时安排:本单元分五课时完成。 课 时 内 容 section a 1a-2c 任 务 掌握本单元的单词; 初步掌握 used to 的用法 掌握并能运用 used to 的用 法, 学会谈论过去; 巩固新知, 完成 section a 学习任务。 能够谈论自己或他人过去的 外貌、性格、爱好等,提高交 际能力 阅读理解,写出 2b 的描述。 完成 section b,提高写作能 力。 主要方 法 听、说 period 1 period 2 section a 3a- 4 听、说、写 period 3 section b 1a-2c 听、写、说 period 4 section b 3a- 4b 听、读、写 -2- period 5 selfcheck1-2 查漏补缺, 复习巩固, 拓展新 知 听、说、写作 通过这样五课时才能把整个单元的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这样五课时才能把整个单元的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学习单词 . 本单元的生词不多,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在学习课文之前,集中识词的基础上,学 生基本上掌握了单词的读音规则与拼写。本单元的目标语言与我们的现实生活非常接近,所以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课前,教师可以将单词制成课件,用大屏幕展示,在 检测学生的同时,也给了他们愉悦的视觉感受。对于不能用大屏幕展示的单词,可以做 成单词卡片,正面汉语反面英语及词性,让学生完成他们彼此间的转换,使学生很好地 将单词的音、形、义结合,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2. 看图说话,导入新课 课前任务:请同学们带几张他们喜爱的人物以前和现在的相片。 课上任务:请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看相片,由浅入深的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将以前和现在的照片对比,这样开始: 1) t: what’s this? s: it’s a photo.t: who is it? s: it’s… t: he used to be short, didn’t he? s: yes.she used to be thin ,right? she used to have short hair.outgoing ,etc.让学生根据图片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从图片导入,为本课的学习used to 句型做了铺垫。当学生一一回答出上述问题后,将表示外貌和性格的形容词板书出 来。可以请同学们描述照片中人物的过去的相貌和性格,并说出更多的这样的句子,引导学 生该如何描述过去常常的事等,让他们慢慢领悟到:在对比情况下,怎样描述过去,让他们 以愉悦的心情接受新知识。 小组活动 为了进一步掌握目标语言,可以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请同学们拿出他们带的相片,描 述照片中的人物过去的相貌和性格, 其他同学猜猜他或她事谁。 让目标语言在活动中多次出 现,小组成员之间的汇报,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现自己。他们之间的互相总结,并请几位同 学介绍照片上人物的变化。不仅复习了所学知识,还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 是为 1b 的听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听力训练 -3- 听力内容听两遍。第一遍,听对话,完成 1b。 mario used t be__short______.he used to wear_________________.amy used to be ______________.she used to have ________________.tina used to have _____________ and ________________ hair.第二遍,采用漏词填空形式,将听力材料打印出来, 漏掉关键词语, 让学生边听边填。最后, 将含有答案的听力材料展示在大屏幕上。 设置的填空既要考虑难易适中, 又要照顾本课重点。 不能让学生听不懂,失去信心。我们应该让学生觉得“我行” ,而不是“我不行” 。本课听力 主要在于考察学生对形容词的掌握,所以在设置填空时,将其作为重点。让学生通过填空去 体会,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 然后让学生根据手中的听力原文, 跟读录音, 进行朗读训练, 这样不仅练习了 1c 的 pair work,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到了纯正的语音、语调,弥补了教 材朗读材料的不足。 2a 的听力难度比 1b 要大,因此在处理时,先采用根据听力内容问答的形式。让同学 们在听力之前就接触到听力中的重点词汇、感知听力内容。这样做降低了听力的难度,为 2a 的听力打下基础,增强了学生对听力的自信心。我是这样操作的: 大屏幕展示 教师根据本课需要给予提示语言: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表达自己的猜测。练习之后再听,学生听起来有的放矢,避免了听 不懂听力内容的尴尬。 听两遍学生就能顺利地完成 2a 和 2b, 也为 2c 的 pair work 打下基础。 5.小组活动 教师让学生根据 2b 的重点句型, 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的交谈讨论, 自己对这些形容词的 体会。然后可以给出例句。通过这项训练,使学生能用这些词表达自己,并恰当的与他人进 行交流。完成本课的能力目标。最后教师用剩下的时间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6.作业: 1)尽可能多写描述外貌、性格的形容词, 2)教师可以指定一部分照片,或部分同学让全班同学描述起过去和现在,并且写出书 面作业,下节课让同学们猜猜他们描述的是谁。 这样设计的作业, 一是复习了本节课的目标语言, 二是为下节课内容的展开做了良好的 铺垫。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通过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 可以了解学生对上一节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 让学生在小组 内向其他的小组成员展示自己的描述。 可以采用自己陈述, 也可以通过互相询问的方式获得 小组其他同学的猜测内容。由于学生谈论的是自己的想法,因此他们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 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表达欲 望,又使下个环节的展开有了良好的开端,在学生高昂的情绪下展开新的内容,为本课时的 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2、说说写写、通过读写训练,进一步学会用 used to 结构来表达自己和同伴过去害怕,或现在仍 旧害怕的事情,并且要把最后的结果书写下来,然后让他们将结果用英语告之其他同学,为 , 学生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这样能使全体同学都积极参与,集中精力认真听。既巩固了本节 课的目标语言,又为下一个环节 3b 的对话打下基础。活动结问题比较容易,英语基础较差 的学生也能够独立完成,因此,在检查答案是尽量让这部分学生回答,使他们体验到成功后 的喜悦,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1. . -4- 3.对话练习: .对话练习: 让学生两人一组,模仿 3a 中的对话,根据提供的信息与提示词进行对话练习,目的 在于对新学的目标语言进行口头练习与设定情景中的运用。 为学生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 推 荐两至三组的同学到教室前面,就所编的对话进行角色表演。其他同学既要充当评委,为表 演的同学打分,又要评判出谁的对话最精彩。这样能使全体同学都积极参与,集中精力认真 听。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目标语言,又为下一个环节打下伏笔。活动结束后,教师对表演好的 与听讲好的学生提出表扬。 4. . 小组活动 activity eat… read… watch…on tv do …at school 让学生在小组内向其他的小组成员陈述自己过去常做的事情, 然后在全组中找出和自己 有同感的,并讨论他们如何改变,成为现在的状况。由于是谈论自己的情况,学生们都会津 津乐道,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当别人发言 时一定要让小组每个成员做书面记录, 记录下关键的词语, 这是锻炼与提高写作的最佳途径 之一,这样会使每一个同学都能聚精会神地听。组内介绍之后,让他们选出小组内表达最流 利的,全班交流,给他们充分的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也给全班学生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 展示才能使学生的情绪高涨,教师可以趁热打铁,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把自己 的书面记录的内容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出来,达到练笔的目的。 本环节的活动设计从听、说、写三个方面进行练习,使学生对本节目标语言运用有了更 深层次的理解。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 . 作业 调查父母及朋友过去常常害怕的事、现在仍害怕的事; 调查父母及朋友过去常常做的事以 及如何改变的, 并写出书面作业。 下节课进行交流。 本次作业的设计既练习了本节课的重点, 又为下一课的学习打下伏笔。

推荐第5篇:九年级化学元素说课稿

《元素》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况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⑶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初步形成从不同角度看待物质的思维方式。 ⑵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⑶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2课时

二、学况分析

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某奶粉的营养成分表

以生活中奶粉的营养成分表为例讲述在宏观方面我们对物质用元素来描述。

我想以生活中常接触的物质来引导学生,一是学生有了初步的接触,二是提高他们的兴趣。

2.回顾、思考与交流

1)我们最先在那里提到过元素? 2)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3)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其中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有没有别的碳原子呢?

学生思考、讨论之后进行交流:

a、在序言里面曾提到过,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而且只有100多种元素。

b、说明了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c、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的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这种碳原子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C-12碳原子。有其他的碳原子,C-13(6个质子,7个中子),C-14(6个质子,8个中子),他们都是6个质子,只是中子数不同。

通过对前面的知识的回顾,既可以检验学生对以前的所学知识的学习情况,又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作了铺垫。 3.自学教材,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设置问题]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培养学生自我探讨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 ⒈元素概念

通过说明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使学生对“元素”有初步的印象。进一步分析,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元素的概念在举例中导出。

定义: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突出重点,通过前面的学习总结出元素的微观定义。 ⒉学生讨论

①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总结]: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②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总结]: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种。 [教师讲解]:物质的简单分类。

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和总结问题能力。 ⒊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设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关系?

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突出难点,体现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 ⒋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中地壳中各物质的含量,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种类非常多,而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余种;并要求学生记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利用“养闺女,铁了心”的谐音,帮助学生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生物细胞中元素分布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

通过观察图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会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可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三)知识迁移

[分组讨论]:课本P73,学生讨论活动。

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 ?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总结]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突出难点,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改变,而原子没有改变。

(四)本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重新梳理一遍,加深印象,得以理解和巩固。

(五)知识反馈

⒈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 )

A 硅 铝 氧 B 铝 硅 氧 C 氧 铝 硅 D 氧 硅 铝

⒉元素之间的根本区别是( )

A 核内质子数不同 B 核外电子数不同 C 核内中子数不同 D原子的相对质量不同 ⒊ 水是由__ 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构成的。

⒋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__元素,还可能含有__元素。

及时的知道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对特别部分内容进行指导和强化。

(六)分层作业

必做题:1.从生物学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选做题:2.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3.背诵课本P75,常见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认知需求,常规作业巩固新知,探究作业,拓展视野,从而更好的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五、板书设计 课题2 元 素

一、元素 ⒈元素概念

⒉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 ⒊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⒋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氧,硅,铝。 对新知的梳理。

六、教学反思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贯彻了课改的内涵,也反应了《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教学后,学生只能对元素概念有了一个更理性的认识,但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元素》说课稿

城关一中 鲍花萍

推荐第6篇:九年级体育课说课稿

中考专题复习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本课就围绕一分钟跳绳、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与仰卧起坐这三个项目的复习,使学生在原有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以上内容的强化训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和本体感受的印象。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来年的中考做准备。

二、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宗旨,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兼顾体能技能的提高为指导思想,师生互动,为学生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将知识传授与技能、方法的学练有机结合,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过程评价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学习训练的苦和乐,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最后为提高学生的中考体育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1分钟跳绳和立定跳远以及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若想取得好的成绩,不仅要均衡发展青少年力量、弹跳力、耐力、灵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还要严格强调其技术组成动作。比如说跳绳的握绳方法,摇绳方法,身体姿态以及立定跳远的蹲的姿势、手臂自然后摆、腾空姿势,还有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中学生的力量和柔韧性等。这三个项目从运动生物化学上针对初中的学生来说又属于典型的力量和耐力训练。所以在体能训练的角度来说,课的设计在巩固学生的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多为发展学生的力量以及耐力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经过了初一初二体育的锻炼,虽然跳绳和立定跳远以及仰卧起坐和引体向上的专项技术不是很好但已经具备了教好的体能基础。由于中考的关系,学生从内心深处想练出好成绩,积极性高,训练刻苦认真。为取得较好的体育成绩了坚实的基础。

五、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弹跳力、耐力、上下肢力量和协调性。

2、进一步明确中考项目,掌握它们的练习方法。

3、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中考体育测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4、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合作精神,增强个人的自尊和自信,勇于克服困难。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展学生的弹跳力、耐力、力量和协调性。(

1、跳绳:上、下肢协调配合用力

2、立定跳远:学生的爆发力,和手脚协调用力。

3、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学生的腰腹部力量和柔韧性、协调性)

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正确锻炼身体的方法。(减少快速跳绳过程中的失误、立定跳远中动作的协调连贯、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中学生的力量)

七、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重复训练法、个别纠错法、分层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配合教师的指导纠错使学生再一次复习了解了各个项目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打下坚实基础。

八、教学过程

课堂常规——热身运动——一分钟跳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放松小结

九、教学反思

推荐第7篇:九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二次根式》单元质量测试题

一、认真填一填:(每空3分,共33分)

1、当时,根式x1有意义。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a2 – 3 = 324

(2)(1)71425

(3)

(5)4

22

7

,91

4、如果化简后的二次根式 — x5与35x7 是同类二次根式,则

3、化简:

15、(1)

3π

2(2)若a>b,则 (ba) =

112373(945)(4)32834

6、如果a5+b2= 0,那么以a,b为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7、计算:(4)

2007

(4)20072

8、小明和小芳在解答题目:“先化简下式,再求值:a+2aa,其中a=9”时,得出了不同答案,小明的解答是:原式=a+=a+

(1a)2=a+(1-a)= 1;小芳的解答是:原式

45842(6)62

33

322

(1a)2=a+a+1=2a-1=2×9-1=17。则解答错误,错误的原因

是。

二、精心选一选:(每题3分,共12分)

9、下列各式属于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232

A、x1B、xyC、D、0.5

10、下列各组二次根式中,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A、2与B、与C、2与D、3与

11、的整数部分是x,小数部分是y,则y(x+)的值是() A、1B、2C、3D、

415、王师傅有一根长45米的钢材,他想将它锯断后焊成三个面积分别为2米2,18米2,32米2的正方形铁框,问王师傅的钢材够用吗?请通过计算说明理由。(4分)

16、已知y=2x2x14

(1)求x、y的值。 (4分)(2)4x

2yxy (4分)

根号外的因式移到根号内,所得的结果正确的是() a

A、aB、-aC、-aD、a

12、把a

三、耐心解一解:

13、计算(每小题3分,共12分)

(1)3-22723(2)((3)

2)

11

17、已知3 ,y=2-3 ,

17、已知x=4,求x的值。(4分)

xx

求x2-xy+y2的值。(4分)

18、

1、(5分)若2yx21,且y的算术平方根是5,求:x2y的值

2x12

x62x(4)(21)(21)(32) 34x

14、计算:(每小题3分,共18分)

2、(附加题)当x

121

时,求xx1的值

推荐第8篇:数学说课稿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一课。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从知识体系上分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体积单位的进率和推导各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打下基础。

教材由问题直接引出,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活动,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为主要手段,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计算能力、推理能力、空间观念、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操作与讨论中逐步加深对————的认识,掌握--------。)。其突出特点就是紧密联系生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的是演绎推理(由抽象到具体)的设计思路。

二、下面我对学生进行一下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对于—————已有初步的感知,并掌握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相关体积与体积单位的知识,为本节课打下了必备的知识基础。经历几年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活动,具备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经验。通过课前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都知道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但并不知道体积公式的由来,所以本节课重在学生动手操作,探究验证,经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对新知已有初步的感知,但对于————却很难区分和理解,这说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还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怎样把生活的经验上升到数学的抽象层面,体会———的思想,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且能正确计算、运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猜想---探究---验证---归纳”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在小组活动中培养观察、比较、操作、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进一步发展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通过情境创设和具体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成功与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接下来再从教、学法上谈谈:

教法:根据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通过猜想—探究—验证—归纳这一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巧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利用学生参与度较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提问设疑法、问题解决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面向全体,充分开发学生潜能,调动积极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辅以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回归实际。

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因此,本节课学生通过猜测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体验感悟法(观察、比较、发现、交流)等学法来获得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思维和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快乐。

四、主要教学过程:

秉承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 创设情境,激趣感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训练,巩固提高——质疑反思,总结评价来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

(一) 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2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学生身边的数学,体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我出示——主题图,从“”问题出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的知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旧知中寻找新知的生长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引导学生猜想,如果把---换成----,你会计算吗?追问像这样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该怎样算呢?揭示出本课的课题。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兴趣进入探究,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具体生活化,符合学生 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在探究阶段,我设计了“猜想---探究---验证---归纳”四个环节。“猜想”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验证”为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 “归纳”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下面我分5步,重点说一下“探究”这个环节:

第(1)步:使学生领悟一个物体体积的本质内涵。

我首先出示一组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图形,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体积。追问:它们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为什么体积却不相同呢?然后再出示一组,学生说出体积后追问:这些立体图形的形状各不相同,体积为什么都相等呢?这两个问题的抛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进一步领悟到物体体积的本质内涵:一个物体体积的大小,取决于这个物体所包含的体积单位的个数。

第(2)步: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首先用我准备的1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然后在表格中记录它们的长、宽、高。(课件出示)思考并讨论:(1)你拼成的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2)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总数据发现规律。长方体体积确实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即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研究事物的关系要有数据,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3)步:再次验证,归纳计算公式。

在上一环节之后我提出验证要求:是不是这个公式对所有的长方体都适用?学生选择不同个数的小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进行验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反馈交流,然后归纳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及字母表达式。我借助课件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运用“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并将其与长、宽、高建立联系,“每 3 行的个数”即“长”,“行数”即“宽”,“层数”即高。从而理解长方体体积用“长×宽×高”来计算的原理。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第(4)步:推导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课件动态演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过程,通过类比迁移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体会演绎推理的思想。

第(5)步:理解公式,并归纳通用公式。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中的“长×宽”就是它的底面积,则体积为“底面积×高”(借助课件直观演示);正方体体积体积计算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就是它的底面积,而另一条棱长也可以看作是正方体的高,则体积也为“底面积×高”(借助课件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归纳出通用公式。

总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辩论说理,经历“猜想---探究---验证---归纳”的过程后,对自己探究出来的结论印象更深、理解更透彻。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孩子们更是学会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在说辩讨论中掌握了知识。

(三)深化训练,巩固提高。

对于这部分内容,我安排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进一步巩固。

1、求出下列图形的体积。

本题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利用公式直接计算,第二层次是灵活运用通用公式,关键是引导学生找准底面对应的高(借助课件动态演示)。练习一使孩子们充分感知了()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加深对()的认识。

2、解决营养液的体积问题。

(课件出示营养液)怎么求营养液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的所学来解决问题(课件动态演示营养液倒入容器的过程),此时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明确:要求体积,需要测量水的高度,而不是知道容器的高度。通过找出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让他们来解决,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应用意识。

练习二是对学习内容的巩固,更是升华。

3、辨析。

(1)体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也一定相等。

(2)将3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都变大了。

(3)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通过辨析的设计,进一步夯实所学知识。练习三在练习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对

4 知识进行升华。

巩固练习随着问题的逐一呈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选择方法,是对认知结构不断的构建、重组、内化、升华。在知情交融的过程中,掌握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达到三维立体目标的和谐统一。

(四)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交流本堂课的收获和感想;接着由学生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特别是对数学思想的体现,并针对大家的交流情况及突出的课堂表现作概述性评价。这样的安排主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经验。

板书设计: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作业的布置: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以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有机结合。

推荐第9篇: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篇1:初中数学说课稿范例

初中数学说课稿-《数轴》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教科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

1、

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B、

C、

D、

E、

F、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

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

1、

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勾股定理

各位专家领导,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勾股定理》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的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版),八年级第十九章第二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便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二)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⒈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⒉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与运用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等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成因】对于勾股定理的得出,首先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数学结论,而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意识,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从而形成困难。

【突破措施】:⒈创设情景,激发思维:创设生动、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冲突,让学生在感到“有趣”、“有意思”的状态下进入学习过程;

⒉自主探索,敢于猜想:充分让自己动手操作,大胆猜想数学问题的结论,老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更是一位参入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协作,从而形成生动的课堂环境;

⒊张扬个性,展示风采:实行“小组合作制”,各小组中自己推荐一人担任“发言人”,一人担任“书记员”,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的“发言人”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可上台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台”展示本组的优秀作品,其他小组给予评价。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紧随新课改理念,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基本的教学程序是“创设情景-动手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个方面。

【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一些困难,从而老师指出学习了今天的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也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更好“服务于生活”。

(二)动手操作

⒈课件出示课本P99图19.2.1:

观察图中用阴影画出的三个正方形,你从中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可能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老师要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发现SP+SQ=SR(此时让小组“发言人”发言),从而让学生通过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当∠C=90°,AC=BC时,则AC2+BC2=AB2。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⒉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上述是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情况,那么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中,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于是再利用多媒体投影出P100图19.2.2(一般直角三角形)。学生可以同样求出正方形P和Q的面积,只是求正方形R的面积有一些困难,这时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再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就能够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存在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这样设计有利于突破难点,也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数学思想及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再问:当边长不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投影例题:一个边长分别为1.5,

3.6,3.9这种含有小数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计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情形,这样归纳的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三)归纳验证

【归纳】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索边长为整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再到边长为小数的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学会“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这两种表达方式,各小组“发言人”的积极表现,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验证】先后三次验证“勾股定理”这一结论,期间学生动手进行了画图、剪图、拼图,还有测量、计算等活动,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而且这一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四)问题解决

⒈让学生解决开始上课前所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⒉自学课本P101例1,然后完成P102练习。

(五)课堂小结

1.小组成员从内容、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进行小结,后由“发言人”汇报,小组间要互相比一比,看看哪一个小组表现最佳。

2.教师用多媒体介绍“勾股定理史话”

①《周髀算径》:西周的商高(公元一千多年前)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规律。②康熙数学专著《勾股图解》有五种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积求勾股法是其独创。 篇2:数学万能说课稿模板

》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韩洁,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

年级

册,第

章第

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对

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我认为,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内容特点,考虑到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我制定了如下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 对 进行 等);

2.技能目标: 通过

的学习,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 能力,

加深对

函数与防城、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

分类讨论 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3.情感目标: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

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

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分析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思维的重要学科。

教学方式的改变时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新课标把过去单纯的老师讲,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

师生互动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能完成的尽量让学生完成”,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启导学生通过感官和思维去观察探索分析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知识的内在联系,揭示形成本质特征以求学生通过实践深化知识,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

三、学法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段,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

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突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

。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接下来,我再具体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

1、(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并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因此我用学生已学的知识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回顾旧知,又为后面运用知识作好了准备,也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着手,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1)类比联想,形成概念

(2)引导观察,讨论归纳

从而顺利突破难点。

4、随堂训练,巩固提高

P 第4题与第7题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指两名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这两道练习的题型与例题完全相同,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

高的目的,进一步渗透建模思想。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和结果。

5、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哪些方法?

3、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生活动:学生个体小结,小组归纳,集体补充。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用集体的智慧对个人的总结查漏补缺,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6、布置作业

课本P 8(必做)

练习册P 10(选做)提高升华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7、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总结和反思,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清晰的思路。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记忆新知。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以上就是我所有的说课内容,希望各位评委对本节课提出宝贵的意见!

各位评委:

上午好!我是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所选用的教材为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或加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 年级第 章第 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对

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段,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肯定,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

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篇3: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修改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对于本节课我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设计,几个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 讲”、学生被动“ 听” 的局面,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除了做题还是做题”的“纸笔方式”创造性地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用脑想数学,用脑积极地思考数学或与之有关的问题。这种设计就是很好地贯穿了问题化设计理念。在教学中采用了“ 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年级上册第*单元的内容

2、教学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 ),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实验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在探索(

)的过程中,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 ),

教学难点 是

() 。

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游戏头像和布、剪刀、尺子、彩色纸、几何图片等。是我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新生首次进入数学课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有着一定的陌生感,导致学生在心里会有一点恐惧感、好奇感,同时又有一种想和周围学生交流,想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的冲动。所以在教学设计是要抓住这些心理因素,

(1)、学生特点分析: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所以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学生的抽象思维尽管开启,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多数孩子愿意和老师交流,有表现的欲望,但又胆小,因此要抓住学生特点:一方面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小组合作、小组竞争的活动环节为学生营造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尽快的融入到一起,学会合作和分享;最后还要创设机会和平台,结合小组竞争,促使学生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2)、知识层面:*年级学生通过小学*年的数学课堂,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数字、对图形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初步具备了对于简单问题的探究能力,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个体间的差异很大,个别孩子基础非常薄弱,10以内的加、减法都困难,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要有简单、易操作的环节来使所有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又要设计有挑战性的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使他们勇于尝试。

(3)、动机和兴趣上: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但思维不够活跃,积极性不够高,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教法学法

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我采用激----导----探-----放的原则,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大胆创新。

学法:学生作为主体,他们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程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教材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本堂课我采取了“开放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都竭力把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及时地给以引导、点拨、纠正。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索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将观察、演示、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内容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观察中分析,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是全体学生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快乐、学好数学的信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即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我将之归纳为四类: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操作法,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静态的课本内容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观察中分析,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是全体学生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或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 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突出五让特色:

(1)、书本让学生自学。

(2)、问题让学生提出

(3)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

(5)评价让学生参与

说学法:

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造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做一做、画一画。。。。。。。。。。,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体现“先做后学”进而自主学习的学习思想,个人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巩固练习,解释与应用;

(四)、归纳小结、学会反思

师生合作总结,完善知识结构。

(五)、分层作业、超前尝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三)、解释应用,拓展创新

(四)、归纳小结,发展深化

(五)、分层作业,巩固发展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或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 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实验、观察、探索的学习方式,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会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例题由浅入深,让学生大胆思考、敢于创新。多角度观察、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解题优化,以及。。基本技能,必须强化训练。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 )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这是一道循序渐进的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评价: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归纳小结,学会反思

通过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感受?使学生能觉得: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能更好地服务生活等。

全班朗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一句话: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

(五)、分层作业、超前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喜欢的游戏,奇奇的耳朵,我让学生用布蒙上眼睛,去贴齐齐的另一只耳朵,因为看不见,所以学生可能会把耳朵贴歪了,因此同学们都哄堂大笑,学生议论纷纷,他的耳朵贴歪了,他的耳朵左右不对称,看起来很好笑等等。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想想,用什么办法能让贴上去的耳朵对称呢?这样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接着我让同方同学互相观察,看看我们的身体还有什么也具有齐齐耳朵的这种特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大量的轴对称现象。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轴对称图形

板书

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在游戏中渗透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出示这些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能够直观感知出图形的两侧分别对应相同。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剪纸的录像,

六、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有助于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一目了然,易于巩固记忆。

七、评价分析

本节课不着眼于学生获得了什么知识,而在于关注学生能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能否主动参与,能否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否融入小组合作,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所以只要学生参与,就给所在小组加分,举手发言的加5分,上黑板展示的加10分。并在结束后进行汇总,表扬获胜的小组,以此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在整个设计环节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尝试教学模式为抓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实现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的习惯。老师做到少讲精讲,将课堂还给学生。

不足之处,恳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谢谢。

推荐第10篇: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有理数的加法》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法。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4)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能力目标是:(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是: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4、个性品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与小学学习的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进行的加法运算的意义相同,让学生理解即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如异号两数、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和互为相反数之间的关系,这就对法则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五、学法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可以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都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在课堂的引入上,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我选择学生们感兴趣的军事问题,让学生在充当指挥官的同时,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的移动,使学生在小人的移动过程中体会两个数相加的变化规律。由于采用了形式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及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七、说效果:让学生相互补充,学生根据板书的提示进行回顾,能够较好地总结本节的知识点。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而实现以知识为载体,渗透、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第11篇:数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大家好!我是来自辽宁省调兵山市第三小学的教师,胡艳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内角和》。下面我将从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 教 材 分 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

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编排这部分内容的目的,就是要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推理能力。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上册,教材均设计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而这些三角形的直接经验会为感受、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见,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内容结构的紧密链接,知识的螺旋上升。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探索型的知识。仔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它是分成三个部分来呈现的。第一部分是让学生通过量、算,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第二部分是通过拼、剪等实验过程来探究并归纳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第三部分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教材这样编排由发现问题,到验证问题,再到运用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体现了知识结构的有序性和强烈的数学建模思想。

二、说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又因为学生早在二年级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二年级下册学习《角的度量》,四年级上册学习《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三边关系》和《三角形的分类》,因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三角形认识的直接经验,加之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演示交流,学习起新知识来会比较轻松。

三、说 教学模式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实践、调整,并在有关专家的精心指导下,总结出了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引导教学法”。

“问题引导教学法”是以问题引导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交流和汇报时间。其操作模式为“五环三步”。五个环节指的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三步”则指的是在“解决问题”这个环节中分三步走,即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实施,要遵循以下三原则: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开端,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更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归宿。“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实施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说 教学设计

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这样的思想,放手让学生大胆自学,适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问题引导法”为依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演示汇报等形式,自主探究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运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次课堂教学我将用一课时完成,并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发猜想——思数学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因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新知有效的生长点,温故而知新,旧知能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铺垫。所以课依始,我就先让学生说三角形的特性、分类等有关知识,从学生汇报中导入故事,“三角形三兄弟的争吵”,在三兄弟的争吵中引出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然后设疑:三角形内角和倒底是多少呢?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所以一开始我先不急于动手探索,而是先出示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学生扫清文本理解的障碍,再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测量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3个内角,并将小组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填入我设计的表格里。然后抽部分小组展示测量、计算的结果。全班讨论得出: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在180°左右,最后达成一致猜想: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样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有了更清晰的印象,又深入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并通过测量大胆猜测出

第12篇: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教版年级数学册第章第节《》,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分别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说明等六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

括:,是领域的基础知识,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又为学习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课改应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应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有利于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领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

是:。 难点是:。

4、教具、学具准备: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分析(说学情)

1、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2、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教法分析(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启发、实践、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本着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小结让学生讲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学习品质,猜想、类比、归纳、概括的思维习惯。

四、学法指导(说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归纳、类比、交流、反思等活动,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五、教学过程(说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观察分析,探究新知;师生互动,运用新知;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整理知识,形成结构;布置作业,巩固提高等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二)、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猜想、交流、归纳,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会将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

(三)、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四个环节。

(四)、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巩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观念,消除学生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

(五)、畅所欲言,梳理新知

为了使学生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我让每个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谈一谈学习的内容,议一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相互交流一下学习过程中的感受、认识、想法和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自我评价作用,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我对作业作了分层要求。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六、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本着这一基本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严格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将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提高他们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重视课本例题的基础上,适当对题目进行延伸,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始终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注重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尽量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与欣赏中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在本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展开联想的思维,培养其能力为主旨而发展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衷心希望各位老师不惜赐教。 谢谢!

第13篇: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模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XX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它是 年级上册第 单元《 》第 节的内容。这一节课的学习的平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为过度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 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 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一是知识目标:结合生活实例,

二是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 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三是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尊重他人;在表现自我的同时,心中有他人的情感。

本节课的重点是: 难点是:

教学策略是:

1、把数学生活化,把生活数学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2、对中下层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要不断的教育,直到绝望为止。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决不可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这句话也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紧紧扣住生活实例采用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快乐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我的课堂上,我一直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结合教学策略,教法和学法,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 这一情境: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让学生既认识了自身,又大胆而自然地提出猜想。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

活动一:

设计意图:数学是现实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活动二:

设计意图:

活动三:

设计意图: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本环节,我主要围绕着如何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这两方面来进行设计,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一套五星级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解答,使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享受到成功和快乐。

一星级题目和二星级题目:(课本)

设计意图:以基础为主,主要激发中下层生的学习兴趣。 三星级题目:(课本)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星级题目和五星级题目:(课外,投影)

设计意图:此题是给中上层的学生做的,从而达到培优的效果;在培优方面,我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培养他们成为“问题”少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培优补差在课堂中同样可以落实。以上的练习我采用开放评价,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放手让学生互评,引起共鸣与争论。

四、总结回顾,扩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里,让学生说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说说学了这节课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何帮助,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五、说板书设计(可以写也可以说)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一、联系实际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系统的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先安排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再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最后介绍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第一个例题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从测量长度的实际问题引入,第二个例题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从文具用品的价格引入,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是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从而使学生更生动更具体也更自然的学习数学。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2、能力目标: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商品的价格标签。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之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属于小数的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立足发展说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生生互动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以教材定教法,以教法定学法”的策略告诉我们,学法和教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钱学森曾经说过: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如果说数学教学的科学性是刚性的话,那么人文性就是它的柔性。人文精神需要的是渗透,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为了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在教学中我营造的是一种平和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把数学教学定位在有意和无意之间。

三、情境互动说流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3分钟(2)联系实际,探究新知;25分钟(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9分钟(4)引导学生总结。3分钟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体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发现,我们教科书的价格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完全可以把数学课本的价格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再看一看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的小数,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小数》

第14篇:数学说课稿

《 》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所选用的教材为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 年级

册,第 章第 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对

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

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我认为,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内容特点,考虑到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我制定了如下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

进行

等);

2.技能目标: 通过

的学习,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 能力,加深对

函数与防城、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

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3.情感目标: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思维的重要学科。

教学方式的改变时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新课标把过去单纯的老师讲,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

师生互动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能完成的尽量让学生完成”,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启导学生通过感官和思维去观察探索分析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知识的内在联系,揭示形成本质特征以求学生通过实践深化知识,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

三、说学法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段,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对

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

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突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

。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接下来,我再具体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

1、(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并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因此我用学生已学的知识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回顾旧知,又为后面运用知识作好了准备,也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着手,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1)类比联想,形成概念 (2)引导观察,讨论归纳 从而顺利突破难点。

4、随堂训练,巩固提高 P 第4题与第7题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指两名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这两道练习的题型与例题完全相同,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

高的目的,进一步渗透建模思想。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和结果。

5、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哪些方法?

3、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生活动:学生个体小结,小组归纳,集体补充。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用集体的智慧对个人的总结查漏补缺,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6、布置作业

课本P 8(必做) 练习册P 10(选做)提高升华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总结和反思,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清晰的思路。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记忆新知。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以上就是我所有的说课内容,希望各位评委对本节课提出宝贵的意见!

第15篇:数学说课稿

高中数学说课稿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数列(第一课时)”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数列(第一课时)》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第 3章第一节。数列是在紧接着第二章函数之后的内容,数列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由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识,使他们了解不仅可以有自变量连续变化的函数,还可以有自变量离散变化的函数;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函数的观点出发变动地、直观地研究数列的一些问题,以便对数列性质的认识更深入一步。数列还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数列还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所以说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尝试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形成并掌握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通过数列与函数的比较加深对数列的认识。

2、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本章的基础,为了本章后面知识的学习,首先必须掌握数列的概念,其次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研究后面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灵魂,所以我认为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是教学的重点。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要学生从一个数列的前几项或相邻的几项来观察、归纳、类比、联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数列的通项an与项数n之间的关系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我认为建立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教学的难点。我觉得教学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克服难点,办法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数列的前几项的特点,在观察和比较中揭示数列的变化规律。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课程改革形成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的良好态势。其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 ①创设情境——引入概念②观察归纳——形成概念③讨论研究——深化概念④即时训练—巩固新知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⑥任务后延——自主探究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1、由生活中的具体的数列实例引入:

a、时间:时钟、挂历

b、植物:植物的茎

2、用古老的有关国际象棋的传说引入,符合高一学生喜欢探究新奇奥妙事物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由实例得出几列数,再有目的地设计,如自然数、自然数的倒数、大于零的偶数、开关(0,1,0,1,0,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永世不竭。”以及从1984年到2004年我国体育健儿参加六次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15,5,16,16,28,32所形成的数列,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数列的定义。

(三)讨论研究——深化概念

课前我精心设计的几个数列中已经含概了有穷数列、无穷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等待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后掌握以上几个概念。数列的相关概念: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这个数列的项,并且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一项(首项),第二项,…第n项,…。数列的一般形式可写成:a1,a2,a3,…,an…,简记为{an},其中an表示数列的第n项。 接着引导学生再观察以上几个数列的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如果数列{an}的第n项an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an=f(n)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最后通过数列通项公式与函数解析式的对比研究,使学生得出数列通项公式an=f(n)的图象是一群孤立的点。

在数列中,项数n与项an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如果把项数n看作自变量,那么数列可以看作以自然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为定义域的函数当自变量由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当我们把直角坐标系的横坐标看作项数n,纵坐标看作项an时,我们得到的图象就是一群孤立的点。

(四)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并且把课本的例题熔入即时训练题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数列及其有关概念;⑵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其任意一项;⑶根据数列的一些相邻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⑷数列与函数的关系(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

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六)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数列规律的一般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简述板书设计。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给你看一个万能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鬃?》。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

单元第

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理论,是以后?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2、情意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

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鬃?是一门培养人的?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

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鬃?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鬃?。

5、布置作业。针对( )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鬃?。

七、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鬃?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八、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第16篇:九年级溶液说课稿(推荐)

九年级溶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九单元《溶液》以及第九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我将从 课程目标、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处理策略、以及中考考点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是第一部分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对本部分做了以下几点要求: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并掌握溶解度的含义3.掌握溶质质量分数,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4.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5.通过溶解度和质量分数的学习,掌握基本解题方法6知道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接下来我对教材部分做了以下分析

教材地位: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教材内容体系:

1、溶液的形成

关于溶液的初步知识,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主要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液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2、溶解度

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3、溶液的质量分数

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使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4、单元小结

总结本单元知识体系,归纳知识结构,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的理念。

本单元的内在逻辑结构:

溶液的形成: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 溶解度: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逐层深入。

接下来说一下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3、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探究方法的体验

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2、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下面我重点说第九章第一节课溶液的形成的内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教学过程和方法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试验的方法 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3.物质溶于水的温度变化及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设计

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以多媒体辅助,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首先以展示生活中溶液的图片让学生体验溶液,同时通过图片展示,可以让学生们感觉到化学贴近生活,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认识溶液

(一)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二)溶液的定义和特征 (三)溶解性

【探究实验二】教师演示高锰酸钾和碘在水和汽油溶解度的实验。

【学生总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四)乳浊液与乳化现象

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乳化这一概念,并共同讨论,分析乳化与溶解的不同点 【探究实验四】(学生实验)在2支中分别加入2~3ml的水和植物油,观察是否分层。向其中一支试管滴加几滴洗涤剂,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再观察。

【教师讲解】教师举例讲解什么是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集思广益】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乳化现象(学生可能会列举洗碗)。

【教师归纳】教师根据学生列举的实例,进一步归纳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乳化现象。 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学生自己列举生活实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定义。 处理策略:

激励鼓励—自信—成就 教具多媒体—抽象问题具体化 典例—变式训练 基础知识—记忆

实验(加强理解)

考点分析:

题型

考 点

落实方案

物质的溶解现象及溶液 选择题 精选试题

精讲多练 变式练习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选择题

抓住重点 提高效率

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溶质质量分数、溶液配制

选择题

填空

选择题、综合题

第17篇:九年级英语写作说课稿

英语写作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写作背景。

写作是一个角度复杂的思维过程.对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语言组织能力及书写能力的综合考察。然而,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的书面表达相对滞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甚微,使得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英语写作怀有畏惧情绪,一些英语教师也在如何全面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书面表达,作文题目越来越活,给出的信息越来越少,学生要根据少量的已知信息写出80多词的一篇完整习作,是有一定困难的。很多初中学生写不好英语作文.有的不知道该怎样写,遇到考试时从而去摘抄阅读题中的段落、甚至放弃去写等现象时有发生.英语写作更像一道难于逾越的鸿沟,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促进写作教学,是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本课通过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的训练最终升级达到写的能力。 2.教学重点。

(1)指导训练学生写作的思路。 3.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六个步骤”去写作,以及准确的找出有限信息最终以文章的形式记录下来。 4.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学生能通过“六步法”训练,最终达到提升写的能力。 (2)知识目标。了解一些生态环境的知识。

(5)文化意识目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 二.说学生

同学们虽然已经有两年的课本教材的基础知识,但是就我们这样的农村初中学校不难发现,考试中作文题交白卷的考生愈来愈多,有的考生胡乱抄些和题目毫不相干的内容在试卷上,即便写上了的,也是普遍存在着阐述不清、文笔混乱、词汇空乏、措辞不当、中文式英语等诸多问题。所以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一环紧扣一环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在起始阶段,要放宽尺度,降低标准,找到自信、体验乐趣。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英语写作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让他们在英语写作中找到乐趣。

三、说教法

对本课我主要采取了如下几种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文字、图标快速了解写作的基本步骤,精简的文字表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写作“4步骤”训练思维法。

5)增加美文,

6)再次审视关联词

1)认真审题立意,定文章灵魂,选择一个精彩的作文题目

2)草拟提纲,打造文章之骨架)写出段落主题句,理清文章脉络4)参照提纲,紧扣主题句,打草稿

当堂给出作文题目让学生在写前滤清思路。 4.强迫写作法

通过当堂测试,尽量使学生动手写,从而适应笔头表述,达到训练的目的。

四、说学法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1.预习法。

通过预习先了解写作“4步法”的基本步骤并先存储在大脑中。 2.开口法。

以给出作文题目让大胆张口说出写作思路找出或发掘出有效信息,错了没关系,在教师的改正下可以从中挖掘出正确的信息。 3.实践法。

学生只有亲自实践,动手将信息组织起来形成文章,才能达到最终写的目的。 4.小组合作法。

小组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优生资源,互相帮助,互相提高。 5.小组评价法:

通过小组内的成员相互比对评价出一篇最优秀作文。 6.小组展示、修正法:

将小组内评选出的优秀作文以口头或板书的形式展示出来,供其他小组学习、借鉴、质疑(错误、欠缺等)。并对疑问处进行修正。

五、说教学程序

1.导入.通过播放柴静的视频短片,让学生了解现在的环境状况 2.呈现.直接展示写作有六个基本步骤,并让学生试着理解六个步骤的含义。 3.呈现并练习说。 呈现几张图片震撼学生(鱼的死亡)。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灾害?引导学生回答:人类自己破坏了环境。进一步引导:人类认识到了破坏环境的恶果。看完提问:面对灾害我们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回答:保护环境。

4.呈现并练习。给学生一篇保护环境的题目(作文要求100字左右。学生立马就写肯定不行)。要求依照“4步法”的第一步列出现在存在的环境问题(problem)。

找出问题存在的愿因(reason)

5.练习写。 一通写法思路说下来,该是写的时候了。同学们可以利用以上听到的,说到的,想到的,结合ppt上的“六步法”进行写作。要求学生写的过程中注意小组合作,互相帮助。教师应深入小组进行指导。 6.展示。小组将写好的作文展示出来。

7.评价。老师指示每组作文,让其他小组进行修改。特别注意应进行恰当评价—都给予肯定。保护学生积极性。

8.结束。如剩时间则增加“傻瓜作文”教学法。如时间不够,布置家庭作业即下课。

初中英语话题作文复习课说课稿

上传: 廖春玲

更新时间:2012-5-22 18:01:21

初中英语话题作文复习课说课稿

——“交通安全”热点话题 南康市第三中学 廖春玲

1.设计理念

英语复习,就是通过一定形式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已获得的零散的英语知识通过分析、归类有机地串联起来从而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进而达到融会贯通,使学生将具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操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

4.复习目标 能运用常用词汇、基本句式和语法结构,按要求写出规范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

6.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如何自如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

难点: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为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四、复习方法和策略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5.学生情况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大部分学生具有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总结和反思,可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6.教学评价

评价手段:1:教师课堂语言评价 ; 2:自我测评和组内成员互评;

评价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激发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七、教学程序 step 1导入课题

用多媒体播放一组交通事故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现在的交通状况。 教师问:what can we see in the pictures? 学生答:some traffic accidents.设计意图及评价: 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准确引入正题

step 2 分组讨论

让学生讨论:what causes these traffic accidents? 设计意图及评价: 分组讨论,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学会 用正确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step 3师生互动、归纳整理

用图片呈现各种导致交通事故的原因:恶劣的天气、路况差、交通意识薄弱、车速过快、司机酒后驾驶。让学生用英语说出这些短语。

教师和学生:say out these phrases: bad weather : heavy rain, storms, heavy snow; bad roads; traffic rules; drive fast; drinking drive.设计意图及评价: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所学相关的词汇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总结,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step 4直击中考、思路点拨

教师: 让学生小组讨论:as for us students, what should do to keep ourselves safe on the roads?

教师和学生:say out the important points: obey the traffic rules, keep on the right of the road, look both ways, never play on the street, help children and old people cro the road.设计意图及评价: 洞悉中考考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学以致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巩固。

step 5 作文呈现、训练 学生活动: write the composition.教师活动: show the title of the composition: traffic safety

书面表达:

如今,道路安全越来越受关注,它已经成为人类意外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请你以traffic safety 为题,根据下列提示谈谈导致道路安全事故的原因,并且说说对于我们中学生要具备哪些交通知识。 设计意图及评价: 通过写作,学生能掌握写作要求和写作技巧,表达自己的思想。 step 6 纠错

学生活动: work together and find out the wrong sentences.教师活动: pick out some main wrong sentences and correct.设计意图及评价: 当堂纠正错误,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八、呈现范文

traffic safety

now more and more people died of traffic accidents.every year many people get hurt or lose their lives in traffic accidents.sometimes bad weather causes traffic accidents.some roads are narrow and aren’t repaired well.some people don’t obey the traffic rules.and they don’t know a lot about the traffic rules.some drivers drive too fast.even some drivers drive after drinking.so we should know how to keep safe.we must obey the traffic rules.in most parts of china, we keep on the right of the road.before we cro the road, we must stop and look both ways—look left, look right and look left again.we must never play on the street.and it’s also good to help children and old people cro the road.设计意图及评价: 当堂呈现范文,让学生心理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

九、写作方法指导

复习课强调系统性,对写作要求、写作技巧要讲准确,讲清楚,注意全面系统,还要善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自查自纠的能力。 写作步骤:

1. 认真审题。审题包括要点、格式、词数及表达的中心、注意事项等信息,都要一一斟酌,否则会导致偏题离题。

2. 确定文体和时态。是书信、日记,还是看图写作,都要事先明确,因为文体不同,要求和格式、写法都会不同;同时确定作文的时态。

3. 打草稿,修改,然后抄写。这样既可以保证把错误减到最少,又能保证卷面的整洁。

十、课后反思

写作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训练。写作训练的安排应该包含写作前的铺垫、写作中的组织与引导以及写作后的修改与评价,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改进所写的作文,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完成写作的任务。 本人认为这节课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在于: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了写作教学。在这节写作课里,学生是按照词--句--篇的步骤去完成写作任务的。写作时,学生准备了大量的词汇,编写了题纲,然后整合为篇章。这种循序渐进的“热身”运动使写作变得容易简单。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及时给予作文评价,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去评改作文。

十一、教学再设计:

在之前说的部分,应该给予学生更充足的铺垫内容,例如给出关键词和句子模式,帮助学生更加顺利而且迅速地完成口头表达任务。这样的话,可以为写作部分争取更多的时间,按照教学设计完成最后的小组自评。

第18篇:九年级语文《故乡》说课稿

一,建立教学目标和理由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根据小说塑造的人物为中心,通过叙事的叙事和描述的完整故事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内在特征,以及鲁迅的深刻思考和实践教育,结合单位单位的学习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两个方面:首先,要理解场景的描述和小说中的对比,以表征角色,表演小说主题的作用。第二,感性小说的理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这两点是建立在文章欣赏的表达语言之上的。

二,教学策略的运用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标,并根据文章的篇幅,我将安排教学内容2小时。第一课重点分析角色,第二课重点是作者的情感态度,掌握小说思想的主题。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课,第一故乡线在歌词进入学生进入故乡综合体,同时显示我的文字看到他的故乡是不同于普通人的悲伤的感觉,从而刺激学生 好奇心,也是本文研究的自然过渡。在学生阅读文章的问题后,不会很难找到文字我回到他的家乡,产生一种悲哀的心情是由于在家乡看到的,是家乡的摇摇欲坠的变化,和人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和清晰地分析文章,我采取了大纲的圈子和比较阅读方法,要求学生找到家乡反映国王和人们的变化的声明,然后紧密联系到文章语言摘要和总结。字符分析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学生对文章更感兴趣的是,通过Runtu和Yang Ersao这两个典型字符前后的变化显示了整个社交场景。字符的分析表明,学生以形式从形式上来看,从肖像,语言,动作,电话等方面的欣赏,体验我对他们的感受。最后,学生需要在一个小组中进行合作,以比较两个字符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并进一步澄清字符以表征字符和服务性能主题。

第二课是基于对新课程学习的教训的研究。在刚刚分析之前,对家乡的重大变化的原因,以便 让学生可以更彻底的了解,除了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显示相关的背景知识,让人们了解世界。其次,它集中于我的情感体验,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这个问题上,我仍然通过学生的指导,从文章的语言,围绕最后三段的文本讨论一步一步深入分析。这三个段落的理解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在一个词的结尾再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要求学生在解释的实际例子中结合社会和生活或日常生活。最后,两个类的内容进行总结,再次为学生全面理解文章。基于文章还创造了洪尔和水生两个似乎那一年,我和Runtu的形象,和两个人物也清楚地再现了作者的一个想法,所以我设计了一个为洪格和生命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作者思想的理解。在黑板上,如此简明清晰,也充分展示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三,执行情况和教学问题

整个课堂教学可以一步一步地考虑 要完成这篇文章,但在分析文章的最后三段时,学生很难理解,在讨论水果或指导的时候没有办法,我的方法是结合学生直接讲授的相关信息,这种效果自然不是很好,甚至违反教法,这是我在这课课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在分析角色时,我发现学生对Runtu几乎非常亲切,但是杨雪越更为苛刻,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和他的小人们应该是同样的命运同样的命运,甚至通过社交挤压和思想扭曲的杨雪山他也应该不缺乏深切的同情,但如何让学生在文章的研究中真正把握这一点也值得思考一个教学问题。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索的问题,总是我的文字和作者困惑,这是一门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清楚这种小说风格的特点。

四,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其实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上面提到的对杨雪山的分析值得反思,说鲁迅工作很难教,难以理解,可能还是看不出来,少了解,如果 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鲁迅先生的相关作品,深入了解先生的思想,可能不仅是杨雪山的身体讽刺。除了分析我和Runt之间的膜片,大量的信息都显示出来,因为Runtu通过封建的等级制度的毒药,似乎在Runtu中的原因,根本在社区,其实再问一遍,我身体也有问题吗?阅读文章会发现很多不和谐的地方。而笔者鲁迅先生是一个敢于严格自我批评的人,我认为我对于R的态度也应该反映作者的深刻自我批评,所以对于文章的分析,无论我们能否找到另一种方式,不是为了所谓权威的观点,对个性化的解释也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还有一本小说,这篇文章的教学应该与小说的固有特性密切相关,我专注于人物的分析,探索环境,也重现了社会生活,但忽略了情节小说,这是一个需要反思的地方。

第19篇:九年级英语写作说课稿

英语写作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写作背景。

写作是一个角度复杂的思维过程.对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语言组织能力及书写能力的综合考察。然而,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的书面表达相对滞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甚微,使得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英语写作怀有畏惧情绪,一些英语教师也在如何全面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书面表达,作文题目越来越活,给出的信息越来越少,学生要根据少量的已知信息写出80多词的一篇完整习作,是有一定困难的。很多初中学生写不好英语作文.有的不知道该怎样写,遇到考试时从而去摘抄阅读题中的段落、甚至放弃去写等现象时有发生.英语写作更像一道难于逾越的鸿沟,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促进写作教学,是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本课通过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的训练最终升级达到写的能力。 2.教学重点。

(1)指导训练学生写作的思路。 3.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六个步骤”去写作,以及准确的找出有限信息最终以文章的形式记录下来。 4.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学生能通过“六步法”训练,最终达到提升写的能力。 (2)知识目标。了解一些生态环境的知识。

(5)文化意识目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 二.说学生

同学们虽然已经有两年多的课本教材的基础知识,但是就我们这样的农村初中学校不难发现,考试中作文题交白卷的考生愈来愈多,有的考生胡乱抄些和题目毫不相干的内容在试卷上,即便写上了的,也是普遍存在着阐述不清、文笔混乱、词汇空乏、措辞不当、中文式英语等诸多问题。所以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一环紧扣一环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在起始阶段,要放宽尺度,降低标准,找到自信、体验乐趣。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英语写作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让他们在英语写作中找到乐趣。

三、说教法

对本课我主要采取了如下几种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文字、图标快速了解写作的基本步骤,精简的文字表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入法。

通过小魔术(碎报纸复原)——信心及方法的重要性,导入——1篇漂亮的文章就如复原的报纸一样是基于信心和方法的作用而来,从而来组织课堂教学。 3.写作“六步骤”训练思维法。

当堂给出作文题目让学生在写前滤清思路。 4.强迫写作法

通过当堂测试,尽量使学生动手写,从而适应笔头表述,达到训练的目的。

四、说学法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1.预习法。

通过预习先了解写作“六步法”的基本步骤并先存储在大脑中。 2.开口法。

以给出作文题目让大胆张口说出写作思路找出或发掘出有效信息,错了没关系,在教师的改正下可以从中挖掘出正确的信息。 3.实践法。

学生只有亲自实践,动手将信息组织起来形成文章,才能达到最终写的目的。 4.小组合作法。

小组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优生资源,互相帮助,互相提高。 5.小组评价法:

通过小组内的成员相互比对评价出一篇最优秀作文。 6.小组展示、修正法: 将小组内评选出的优秀作文以口头或板书的形式展示出来,供其他小组学习、借鉴、质疑(错误、欠缺等)。并对疑问处进行修正。

五、说教学程序

1.导入.利用小魔术”碎纸复原” 导入课堂,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 2.呈现.直接展示写作有六个基本步骤,并让学生试着理解六个步骤的含义。 3.呈现并练习说。 呈现最近西南旱灾图片震撼学生(真正的水消失)。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旱灾?引导学生回答:人类自己破坏了环境。进一步引导:人类认识到了破坏环境的恶果。看完提问:面对灾害我们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回答:保护环境。

4.呈现并练习。给学生一篇保护环境的题目(作文要求80字左右。学生立马就写肯定不行)。要求依照“六步法”的前三法回答写作的思路。

5.练习写。 一通写法思路说下来,该是写的时候了。同学们可以利用以上听到的,说到的,想到的,结合ppt上的“六步法”进行写作。要求学生写的过程中注意小组合作,互相帮助。教师应深入小组进行指导。 6.展示。小组将写好的作文展示出来。

7.评价。老师指示每组作文,让其他小组进行修改。特别注意应进行恰当评价—都给予肯定。保护学生积极性。

8.结束。如剩时间则增加“傻瓜作文”教学法。如时间不够,布置家庭作业即下课。

第20篇:九年级英语unit6说课稿

九年级英语unit6说课稿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杨盛春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新目标九年级第六单元的第一个课时(句型训练)。本单元在整个初中阶段的位置

从结构内容上说,本单元要学习的主结构定语从句是初中阶段仅需了解的一种句法结构。在整个初中阶段,从语法结构上来说,学生需学习掌握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初步了解认识过去完成时、

现在完成进行时、过去完成时、被动语态、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直接引语和间

接引语、虚拟语气以及非谓语动词中的不定式和动名词。到本单元为止,学生已

经正式学习了除过去完成时和动名词之外的所需学习和了解的语法结构内容。

本课时在本单元的位置

1. 本单元将通过句型结构练习、听力练习、精读写作练习、自我检测、泛读练习来达到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共需七个课时。本课时所进行的是基本的句型结构练习和部分听力练习。是整个单元学习双基——基本和基础。

2. 定语从句除本单元学习的who和that引导的以外,还有when,where,which,whom等引导的定语从句。难点是在对人进行引导解释时,who和whom的不同;在对地点进行引导解释时,that和where的区分;从句谓语动词是动词和介词词组时,which和that之分。

学生情况

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本课时只安排了新单词的教学和基本句型(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

教学目标:学习表达自己的音乐爱好

语言结构: 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

本课重点: THAT作引导词的定语从句

技能目标:通过训练,使学生学会使用定语从句这种结构表达、交流自己对音乐的偏爱、喜好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辅助情景交际法

教学手段:,通过引导、展示和同学们的大量演练,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学习策略: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地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和快乐学习的成就感。

三、学法指导:

调动学生广泛、主动参与,自主、合作研究学习, 在合作研究中发现问题,工作总结规律,使学生在合作自主的学习中既品尝到参与合作的快乐和成就感,又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衣服)提问:what kind of clothe do you like? 通过以前学习的内容引出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I like clothes that…

用三段不同的音乐引导同学们谈论自己的看法,然后针对他们自己对音乐的喜好反复练习。 音乐话题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听力练习。 最后,布置作业,使同学们对当天学习内容进行消化、巩固,并为下一次的内容作好准备。

九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九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