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3-01-18 21:02:30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外国诗两首

4*外国诗两首

第一课时

●出示目标

1、学习《祖国》,了解莱蒙托夫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祖国》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祖国》的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歌曲《我爱你中国》导入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

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坞.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

我爱你中国,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作者链接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 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5年发表长诗《 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 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咏怀》一诗谴责贵族青年缺乏思想,对生活采取冷漠态度。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完成著名长诗《恶魔》。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 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 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背景链接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字词积累

虔信qián慰藉jiâ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诗歌,体验情感。请结合诗的内容,用“祖国啊,我爱你那……因

为……”这样的句式说话。

例1:祖国啊,我爱你那小山上闪着微光的白桦,因为它们正像依偎在一起的情侣,亲密无间、坚贞不渝。

例2:祖国啊,我爱你那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因为从那里飘出的是和美的交响曲,温馨的春之歌。

例3:祖国啊,我爱你那醉酒的农人的笑谈,因为那笑谈里有着多少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和乐啊!

例4:祖国啊,我爱你那农人们伴着口哨的舞蹈,因为那舞姿里有着生活的多姿多彩,伴和着生活的甜美怡人!文本探究

再读诗歌,思考:

1、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2、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交流点拨】:

1、“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对俄罗斯山河景物的热爱:草原 森林 河流 白桦

对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饮酒笑谈舞蹈 作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 语言赏析

诗中“无论„„无论„„无论„„”引领的三个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意思是说连名利、信仰、宗教都不能动摇我对祖国的爱。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狂热的爱,丧失了理智。 拓展延伸

1、联系你的生活实际,用下列句式中任选一个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来表达你对家乡、校园的热爱。

家乡啊,我爱你那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校园啊,我爱你那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2、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爱我中华》《我爱你,中国》。

●当堂训练

第二课时

●出示目标

1. 学习《黑人谈河流》,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情结。

2. 理解《黑人谈河流》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我们学过的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

生: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春望》,王昌龄的《出塞》,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光未然的《黄河颂》„„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数不胜数,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祖国》,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吟唱。 作者链接

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个多才多艺的美国作家。他既是诗人,也是散文家、记者、小说家、剧作家、选集编者、西班牙和法国文学翻译家、抒情诗人和报纸专栏作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早在年轻时他便以诗作闻名。他的诗《黑人谈河流》1921年发表在《危机》上。1926年他的第一卷诗集《困倦的黑人民歌》问世。休斯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最有天赋的诗人之一,从美国黑人的非洲传统中挖掘宝藏。休斯一生共出版九部诗集。他的《我也》最初于1925年发表在《新黑人》中;它是对沃尔特.惠特曼的《我歌唱美国》一诗的呼应,肯定“肤色较黑的兄弟”也唱一首美国之歌而且将在美国占据应有的位置。 背景链接

黑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在现存的几类人种中,黑人是最早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的。但在近代史上,黑人生存的土地受到殖民统治者的侵略,许多黑人沦为奴隶,并被贩卖到美洲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肉体和精神都饱受欺凌。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废除奴隶制度,黑人获得自由 。 字词积累

镶嵌(xiāng qiàn)深邃(suì)晨曦(xī)沐浴(mù)潺潺(chán)瞰望(kàn)黝黑(yǒu)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1、诗中的“河流”该怎样理解?“黝黑的河流”指什么?

【交流点拨】: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黝黑的河流”指黑人的历史。

2、诗人想通过谈河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历史的寻根。从中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 文本探究

1、第一节诗两次提到“我了解河流”,两次描写河流的古老,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前者是为了反复强调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两次描写河流的古老,是为了说明黑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

2、第三节诗主要写了什么?请你评点一下这节诗在写作上的好处。

【交流点拨】:这节诗,是对黑人的历史的回顾。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展开对历史的回顾,“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用一幅幅的历史画 面,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于形象的诗句之中。

3、第二节和最后一节诗句子完全相同,它们在整首诗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交流点拨】:第二节诗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表明“我”已经深入地用“灵魂”去感受河流,由此引出下一节对历史的回顾。最后一节重复第二节,意在强化突出主题: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史,黑人的“灵魂”里容纳着人类的文明,历史的积淀,因而显得“深邃”。 拓展延伸

1、请从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比较这两首外国诗的异同。

【交流点拨】:

两首诗一从空间着笔,描写俄罗斯大地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一从时间入手,追溯黑人悠久的历史。

两首诗一把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爱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一通过“河流”

这一意象来表明对自己历史的自豪。

两首诗一在平实质朴中见真情;一于深邃精练里显自豪。

两首诗一充分展现了俄罗斯山川之美;一尽情吟咏着黑人历史之久。

2、这首诗是作者休斯前往墨西哥的途中所做,前后只用了十到十五分钟时间。我们中华民族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民族,黄河长江滚滚东流倾诉着曾有的辉煌,下面请你也做一下诗人以‘我站在黄河边’为起始句表达一下自己的豪情!”

●当堂训练

推荐第2篇:外国诗两首

4.《外国诗两首》学案

设计:刘杜 王军

教师寄语:“谁不说俺家乡好。”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4.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习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关于写作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诗就这样产生了。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虔信( ) 镶嵌( ) 深邃( ) 晨曦( ) 沐浴( )潺潺( )瞰望( )黝黑( ) ......... 2.解释下列词语 理智: 虔信: 神圣: 慰藉: 深邃: 晨曦: 沐浴:

二、理解探究

1.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2.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面? 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

3.“我认识河流”在《黑人淡河流》诗中有什么深刻含义?

1

4.《黑人淡河流》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释疑

1.在《祖国》中,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的?

2.《黑人谈河流》中排比句的内涵是什么?

3.诗中反复出现“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样深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

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 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1.你怎样理解“河流”这一高度凝练的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节诗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节诗列举了四条河流,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老的黝黑的河流”比喻: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这刻不知道下刻的伞,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2.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达标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写出下列形近的字读音并组词。 凄( )( )耀( )( ) 萋( )( )曜( )( )

稻( )( )畔( )( ) 蹈( )( )判( )( ) 滔( )( )叛( )( ) 2.文学常识填空

《祖国》一诗的作者是 (国别)诗人 (姓名);《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作者是美国黑人文艺运动的领袖 (姓名),被誉为“ ”。

3.如何理解这首诗中“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奇异”的含义?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3

明天,天一亮

雨果

明天,天一亮,原野露曙色, 我就要动身。我知道你在跻望。 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 我再不能长此天各一方。

我注视着思念踽踽地走, 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 怀着忧心,俯着背,交叉着手, 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

我不看直下江流的远帆, 也不看落日散成的彩霞, 几时我到了,就在你的墓前, 放下一束青枝和一束花。

1.第一节诗中“我知道你在跻望”这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我注视着思念踽踽地走”,这一句写得好在哪儿?

3.为什么诗人认为“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

4.诗人在这首诗中是如何来表达他对女儿的深切思念的?试找出诗句加以分析。

4.《外国诗两首》学案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虔信(qián) 镶嵌(xiāngqiàn) 深邃(suì) 晨曦(xī) 沐浴(mù)潺潺(chán)瞰望(kàn)黝黑(yǒu) 2.解释下列词语

4

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的能力 虔信:恭敬而又可信任 神圣:形容极其崇高、庄严 慰藉:安慰、欣慰 深邃:深远

晨曦:太阳初升时的微光 沐浴:洗头和洗身泛指洗澡

二、理解探究

1.“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2.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3.遍布世界的大大小小的河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摇篮,是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祥地“我认识河流”这一句诗的象外之旨,就是我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4.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三、合作释疑

1.抒情的主要方式一开头,诗人就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接着诗人使用了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又接着“我爱„„,我爱„„”,诗人反复强调,把自己炽热的爱国感情融化在俄罗斯生活的动人画卷之中因此,直抒胸臆是诗人抒情的主要方式

2.兰斯顿?休斯在《黑人谈河流》这首诗中,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积宣泄出来,他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绵邈的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的诗句之中

3.河流是祖国历史和文明的象征, 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四、课内精读

1.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 2.承上启下

3.这是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回顾历史,“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令“我”难忘的河流 4.黑人的历史

5.这是诗人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强化突出了主题

五、拓展延伸 1.B 2.C 达标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略 2.略

3.这首诗,诗人是把两种爱国主义的观点对照着写的,一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种是虚伪的、华而不实的、脱离人民的诗人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奇异”就表现为不同

5

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经过自己的心灵对祖国的感受,又经过自己的头脑对祖国的思考而形成的这种感情是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了的,也不是任何别的感情所能代替的

二、

1.明明是诗人自己渴望早一点见到女儿墓,却写女儿在翘首待父这种换位的写法表明了诗人爱女儿之深他永远不肯相信女儿已死去,觉得女儿仍在盼望见他,这样写就写活了父女间那份依依深情

2.把内心抽象的思念化作具体可感的行动,这种写法既新奇,又真实,恰切地表达了诗人急于赶路去见女儿的心情

3.在诗人心中,女儿是光明和希望失去女儿,就失去了一切女儿已死,见不到她,诗人便无心去做任何事这还是表达诗人对女儿爱之深,思之切 4.第一节用“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表明路途之远,和赶路之急;第二节用“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表达用心之专一;第三节用“不看远帆,不看彩霞”表达诗人之执着这样,那份急切、执着与专一的思念之情就被表达得真挚动人了

推荐第3篇:4.外国两首诗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一、导语设计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

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4.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5.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6.学生熟读全诗。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板书设计 祖 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统摄全诗)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 森林 河流 白桦

农家生活:打谷场 农家茅房 小窗 饮酒 笑谈 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休 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深邃 刚果河畔盖茅舍 中显 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自豪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推荐第4篇:《外国诗两首》教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外国诗两首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两首诗。

(二)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新课

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作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二)简介作者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普希金。

在同学们介绍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遭反动政府的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为他自己,而且也为整个俄罗斯文学赢得世界声誉。特别是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的著名诗篇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他还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剧本。《别尔金小说集》是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其中,《驿站长》是俄国文学中描写小公务员或其他城市底层人们的“小人物”形象的第一篇杰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开创了俄国文学歌颂农民起义英雄的先例;其他作品还有叙事诗《青铜骑士》、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和小说《黑桃皇后》。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三)研读课文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有音像效果营造诗美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报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提问:1?

明确: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提问:2?

明确:这是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他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专制扼杀正义,沙皇镇压革命,所以说,人生经历着苦难,生活遭遇着不幸。这是生活对热

1

爱她的人的一种“欺骗”。

提问:3?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面对噩运时的崇高境界。这也是这首诗能够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教师:刚才我们初步感知了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理解,再次来读这首诗,希望大家能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提问:1态度。可是,从诗句上看,我们只能说“不要悲伤”是一种乐观;可诗人又说“须要镇静”,“镇静”岂不就是“忍耐、忍让”?那不就是消极、无所作为吗,难道这也能说是“积极乐观”?

请大家展开讨论,谈谈你们的看法。(同桌或前后左右互相讨论,然后请同学发言。教师针对不同意见适当加以评述,但要鼓励发表自己的意见,表扬有创新精神。结果不必求统一。)

明确:这个问题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在诗中,诗人的意思是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能与之硬抗,故只能暂时保存实力,耐心等待,当有一天时机成熟时,将完全而彻底地爆发。二是在生活中,当人们遭遇不幸时,往往会无所适从,或是灰心丧气,或是暴跳如雷,常常会失去理智,做出傻事。这时候首先需要的是冷静沉着,而不是盲目地争强斗胜,以致反而坏了事,故必须“镇静”。这里,“镇静”就是“不慌乱”,即便把它理解为“忍耐、忍让”,那也是说不要急功冒进;“镇静”,才能保持清醒,才能看准时机。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抗争,更有效地抗争。所以说,“须要镇静”同样是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提问:2?

(学生展开讨论,方法同前)

明确: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作者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信这一切一定会过去的,当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之后,再回过来思念这一困境中勇敢地面对现实,执著地追求理想的过程时,将会为自己的坚定、顽强、不屈不挠而深感欣慰,那将会倍感亲切。另一方面,作者要表达的对人生的看法是,人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人的经历应当是丰富多样的,这是由生活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所以,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财富,正如七色虹那样,少了哪一种都会是一种残缺,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砺,更是一种宝贵而亲切的精神财富,更能锻炼生活的勇士,更能铸造精彩的人生。这也是人生的真谛,它与中国古诗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这首诗,加深体会,同时争取当堂会背。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了作者身处困境时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再次领略了诗美的艺术魅力。对我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经历风雨,经受磨练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义。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教师启发学生回忆一些学过的诗歌,古今中外的都行,只要是有鲜明形象的,如《关雎》《饮酒》《天净沙•秋思》。这些诗歌,或是人物生动,或是景物具细,总之形象鲜明,亲切可感。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却没有什么形象可言。怎么看待这一点呢?

(学生展开讨论,方法同前)

明确:这首诗的确没有什么形象,短短的八句诗,都是以劝告的口吻在诉说。这个问题涉及到诗歌的类型与形式。它是诗歌形式的一种,叫做哲理诗。诗人以平等交谈的口吻,娓娓诉说的语气,和婉亲切的语调,热诚坦率的与读者对话;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所以,这首诗问世后,迅速流传开来,在全世界的许多地方,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希望我们同学在学习了这首诗后,也能拥有诗人那样的博大胸怀,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尤其在遇到挫折与困境的时候,能够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笑对人生,成为生活的真正强者。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来齐声朗读(背诵)这位伟大诗人的不朽之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

(播放音乐,让学生和着音乐吟诵这首诗,以加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领悟和诗歌艺术美的品味。)

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哲理诗

生活“欺骗”不要悲伤、心急积极 (困境、挫折)镇静、永远向往乐观 《一条未走的路》

(一)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或集体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师:上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学习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一条未走的路》。(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研读课文

1感知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教师启发:说到路,人们自然会很容易地联想到生活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

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

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哲理思辨;

„„

人们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于是,人生的选择,也就是“路”的选择了。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一条未走的路》有着深刻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的。

提问:1?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明确:诗中所说的“路”,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可让学生课后去举例、比较;这里如果需要,可略举一二,点到为止,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2各写了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用精练的语言概括)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显得无奈又无助。这样,很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了时间而已,但人生的路如射出的箭,泼出的水,一经射出,一朝泼出,便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林间深处的小路陷入沉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绿草茸茸,等待人去践踏”。

3

(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走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它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遐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的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思绪诗路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

提问:3?

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重要,人生的选择又很无奈。既要敢于选择,又要慎重对待,切莫“一着不慎,一生皆输”。

小结:从全诗的结构看,诗人写自己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另一条未选择的路上。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就意味着放弃,放弃也蕴含着选择。所以这首诗中诗人恋恋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来意味深长。

教师: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理解来读这首诗,希望大家能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提问:1?

请大家展开讨论,谈谈你们的看法。(同桌或前后左右互相讨论,然后请同学发言。教师针对不同意见适当加以评述,但要鼓励发表自己的意见,表扬有创新精神。结果不必求统一。)

明确: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作答:

从诗歌内容与结构看,诗中虽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是那条“未走的路”;从诗歌的感情基调来看,诗人并不是要抒发为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而欢欣或庆幸,而是对未走的那条路的留恋;从诗歌的主旨上来说,诗人的写作意图是要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加以思索,从而也是对最初的选择的反思,进而告诫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之又慎。所以,诗歌以“一条未走的路”为题。

提问: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一条未走的路》有什么不同?

先讨论,后作答(方法同前)。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一条未走的路》则表现出些许的忧郁。

提问:3

先讨论,后作答(方法同前)。

明确: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透露出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多的是给人以鼓舞;而《一条未走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或许更能容易读者的共鸣。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学习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认识与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困境,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尤其在我们初涉世事的年纪,这两首诗教给我们的道理,会使我们受益无穷。所以说,读诗,使人增长智慧,使人陶冶情操。希望同学们多读好诗,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更理智,更坚强,更乐观;使自己的人生更丰富,更圆满,更精彩!

板书设计

4

一条未走的路 弗罗斯特哲理诗 自然之路无奈

——选择————慎重 人生之路留恋 (象征

推荐第5篇:8.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近代文学奠基人。 学习本诗: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加红字的音

忧郁( ) 向往() 瞬息( )

二、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比喻极短的时间。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入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红字的音

伫立( ) 涉足( ) 萋萋( ) 诱人( ) 幽寂( ) 人迹( )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未选择的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说说“路”象征什么,这首诗蕴含了什么人生哲理,指出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

诗中的“路”象征着人生之路。这首诗告诉我们,在人的一生中,会面临许多选择,而你所作的选择,往往会决定你的一生。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课外拓展

俄国诗人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国伟大诗人、近代文学奠基人。他出身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有很多藏书,叔父又是名诗人,当时俄国的一些文化名流是他们家的座上客。环境的影响,使普希金少年早慧,七八岁便学着写诗了。12岁时,普希金进入彼得堡的皇村学校,在那里他从进步教师身上接受了不少自由主义思想。1812年的卫国战争对普希金影响很大,他赋诗陈词,流露出一片民族爱国热忱。普希金这时在校内外已小有名气,很受当时俄国著名作家杰尔查文、茹科夫斯基等人的器重。

1817年,普希金从皇村学校毕业,到彼得堡的外交部供职。这个时期普希金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很活跃。他写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的诗篇(《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8;《乡村》,1819,等)。1820年,普希金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叙事诗《鲁斯兰•柳德米拉》,这是根据民间传说写成的,含有民主主义精神。

普希金的声望和影响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决定让他到南方去当差,这实际上是一次变相的政治流放。在那里,普希金写了热情浪漫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21)、《强盗兄弟》(1822,未完成)、《茨冈》(1824),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等,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的政治情绪。

30年代的普希金,创作精力仍很旺盛,而沙皇政府对他的迫害活动也在加紧进行。当时,一个逃亡到俄国的法国贵族——丹特士正在追求普希金的妻子。沙皇政府便散布流言,给诗人和他的朋友们写些侮辱性的匿名信。普希金为维护自己的声誉,只好与丹特士进行决斗。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决斗中腹部受了重伤。2月10日,这位伟大的俄国诗人,心脏停止了跳动。普希金的遗体被从彼得堡运往他先前流放过的地方米依洛夫斯基村,葬于圣山(今名普希金山)镇教堂墓诗人母亲的墓旁。

普希金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继承了古代俄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并大大发展了它。在俄罗斯文学中,他为现实主义夺得了主导地位,他的作品成了反映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在各种文学体裁上(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童话)普希金也为后人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 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美国诗人。1874年3月26日生于美国西部的旧金山。他11岁丧父,后随母亲迁居东北部的新英格兰。此后,他就与那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弗罗斯特16岁开始写诗,20岁时正式发表第一首诗歌。他勤奋笔耕,一生中共出了10多本诗集,其中主要的有《波士顿以北》(1914),《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流的小溪》(1928),《见证树》(1942)以及《林间空地》(1962)等。弗罗斯特的诗可分为两大类:抒情短诗和戏剧性较强的叙事诗,两者都脍炙人口。弗罗斯特的抒情诗主要描写了大自然和农民,尤其是新英格兰的景色和北方的农民。这些诗形象而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深受各层次读者的欢迎。他的叙事诗一般都格调低沉,体现了诗人思想和性格中阴郁的一面。弗罗斯特的世界观是比较复杂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善与恶的混合体。因此,他的诗一方面描写了大自然的美和自然对人类的恩惠,另一方面也写了其破坏力以及给人类带来的不幸和灾难。弗罗斯特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这既是弗罗斯特的艺术追求,也是他事业成功的秘密所在。

推荐第6篇:外国诗两首学案

4.《外国诗两首》学案

主备人:吴建华 1.给加点字注音。

虔信(

慰藉(

镶嵌(

深邃(

) .....晨曦(

沐浴(

瞰望(

黝黑(

) ....2.填空

①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俄国伟大的诗人、作家,是俄罗斯和苏维埃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被经典作家誉为“______________”的天才作家之一。在《祖国》一诗中统领全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首诗中表明“我”对农村的生活图景深深地爱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休斯(1902—1967),_______(国家)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20世纪20年代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

③《黑人谈河流》用对比手法表现河流深邃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揭示《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题探究

① 诗中诗人反复吟唱“河流”,“河流”象征着什么?“我”象征着什么?

②“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4.积累“爱国”的名言警句和古诗词。名言警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第7篇:外国诗两首教案.

4、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济 慈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推荐第8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咸丰民中

杨艳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在外国诗学习中,回顾前几课学习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次领会它们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4.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以静写动的手法及其前后两幅画面的叠印。3.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主旨。

教学难点:以静写动的手法及其前后两幅画面的叠印。

过程与方法 :

1.诵读法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

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歌唱自然,赞美自然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和诗意。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去倾听生命的歌吟。因为是来自国外的诗歌。可能会比较难理解些,同学们愿意挑战吗? 二.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听完后用一句话讲讲你的感受。(听读课文,我感受到了……..) 三. 解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两幅图景?(幻灯片)

教师提示(概括诗歌内容时要看看标题,找找主要意象,画画关键词语) 板书:

盛夏:

蝈蝈的乐音

严冬

蛐蛐的歌儿

2.大声朗读课文,看看蝈蝈蛐蛐鸣叫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来写这些声音的?并找出依据

(提示:抓住诗中的动词,形容词体会感情)(喜悦 喜爱。)(依据:沉醉 喜悦 乐音 弹)

3.蝈蝈的乐音为什么在夏天那么突出? (抓住夏天骄阳,其他鸟儿的昏晕,理解以静写动

衬托的写作手法。)在写蛐蛐的歌儿时也用了同样的写法,请你找出来。(寂寞的夜晚,昏昏欲睡的人们)衬托蝈蝈蛐蛐的叫声充满了生机,动听悦耳。

4齐读课文,画出点明诗歌主旨的句子。你认为诗歌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方法指导:(看看这两句话分别在文中哪些地方?有什么作用?用的什么标点,冒号作用:提示下文,引出下文。

常见构思技巧:抑扬 铺垫 照应 以小见大 虚实结合等。 两句话将诗歌分成两部分,动静相称,(生机勃勃的盛夏(动景)宁寂严冬和温馨家庭(静景),)意境优美。(板书)

第14行为什么要写蝈蝈?明明诗歌两个层次很清晰,前面写蝈蝈,后面写蛐蛐,可末行又写蝈蝈,会不会是笔误啊?怎么会绕回去了? 明确:

这是诗人的联想。先写夏天蝈蝈,再写冬天蛐蛐,最后又联想到蛐蛐,诗就不会变成两截了。有了整体感。还使前后呼应。也照应了第一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点明了“此起彼伏”的特点。突出了中心。

答题思路:1指出用了什么构思技巧。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构思技巧的。3简析有怎样的效果,传达了怎样的情感或者主题。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分析用板书展示诗歌构思上的别具匠心:

,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用盛夏的生机勃勃突出“蛔蝈的乐音”,用宁寂的夜晚温馨的家庭突出“蛐蛐的歌儿”,把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并再次联想蝈蝈的叫声将夏冬两幅画面叠印起来。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着墨不多却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出示幻灯片。结构)

5.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大地的诗歌怎么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是什么修辞?)如何理解“从来”?在诗中找到依据。

诗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把大自然中生灵的鸣唱比喻为“大地的诗歌”。

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由此,大地的诗歌是四季不歇的,是“从来不会”死亡的。

而“诗歌”又含有“歌唱”及“美好”之意。因此,诗句的含义是说大自然的鸣唱优美如诗歌,永不停息,赞美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板书: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6.概括主题: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了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生不息的永恒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大自然的美好,生生不息,热爱

赞美

小结: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那么你该有所收获了。将对诗歌的理解再

次还原到诗歌中,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细细品味。同学们可以内容、情感、结构、技巧、字词等方面赏析。 请大家再次饱含真情地朗诵全诗。(全班朗读) 四.迁移训练

抓住诗中意象的特点,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蝈蝈与蛐蛐》这首诗选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蝈蝈和蛐蛐作为代表,表现了大自然四季“歌声”不断的特点,构思巧妙、意境精美。我们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请同学们将刚刚学过的方法,迁移到另一首诗歌上,请大家自学《夜》。 1.了解作者

2.反复朗读,想象画面

3.出示问题:1.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2.夜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3.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五.课堂小结: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变得美丽。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可以不同,但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希望同学们能用本单元所学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的美妙境界。

推荐第9篇:九年级语文 外国诗两首

九年级语文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静谧、遐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4、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教学建议】

1、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

2、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

3、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拆分诗歌,重组意象,体会《夜》中静谧。

4、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蝈蝈与蛐蛐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分组朗读,开展朗读比赛。

用心 爱心 专心

四、新课讲授

1、教师提示: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2、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3、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4、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5、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明确: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6、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明确: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五、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

用心 爱心 专心

主题: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冬)蛐蛐的歌儿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外国诗。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三、新课讲授

1、分析诗歌内容,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明确: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2、学生品读诗歌:

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用心 爱心 专心

对月流珠?

分析: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四、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二。 〖板书设计〗

河水

溪水

课后心得:

松林 夜莺

月色 大河 静谧、美丽 夜 叶赛宁

秧鸡

(反复吟咏)

小溪 青草

(安适、宁静的心境) 用心 爱心 专心

推荐第10篇:《外国诗两首》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这两首都是属于托物言情的诗歌,即借助日常的普通事物,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情感,并引发出读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品味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感情,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特别是把握泰戈尔诗歌语言的优美生动的特点。可以采用朗读法、研读法和比较阅读法等方法,加强朗读和感悟训练,初步培养学生朗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简要导人新课。

(1)莱蒙托夫:参看课文注释。

(2)泰戈尔(1861—1941),印度具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和作家。幼年时期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艺术方面的熏陶,爱好文艺创作,有丰富的艺术想像力。他在长达60年的创作活动中,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代表作有抒情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和小说《戈拉》《摩可,摩耶》等。他的作品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情感,不但丰富了印度民族文学的宝库,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品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诗歌,初步感受两首诗歌的感情基调。

2.学习第一首《帆》。

(1)学生齐声朗读全诗。

(2)学生想像其中的画面。

在学生想像时,教师用诗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可以按照诗歌的内容分三幅画面进行描述,即“雾霭茫茫图”“海风呼啸图„‘碧流清澈图”。通过这种描述,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基本内容。

(3)学生想像后,教师指名学生谈谈想像后自己的体会。并回答:帆,本是非常普通的事物,在本诗中,却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内涵。你认为这种不同寻常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诗歌内涵的理解是多样性的,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因此,我们不必强求学生回答完全一致,只要合理即可。

(4)思考:诗歌末尾说:“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对这两句诗,你是怎样理解的?

3.学习第二首《萤火虫》。

(1)设问:萤火虫是夏夜最常见的小飞虫,你对这种小飞虫有什么感情?

(2)学生自读全诗,然后进行想像。

在学生想像时,教师可以轻轻地朗读诗歌,使学生的想像能够依据诗歌的内容有序进行。

(3)学生想像后,描述自己所想像的画面。要求语言尽可能的生动优美。

(4,)思考:通过想像和描述,你体会到诗歌所包含的是一种什么感情呢?请简要回答。

(5)思考:诗歌说:“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话的?

4.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诗。

三、根据想像背诵这两首诗

四、迁移

1.思考:学习课文后,你觉得普通的帆和萤火虫分别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2.思考:在我们生活中,类似于帆和萤火虫的事物数不胜数。请你想想,在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什么事物给过你什么人生启示呢?

3.你能依照第一首诗《帆》的写作形式,写一下给过你启示的那种事物吗?

五、布置作业

第11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备课大师:免费备课第一站!

4 外国诗两首

教材分析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又各有特点。《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夜》一诗,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全诗虽是纯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两首外国诗歌的特点是人文内涵更为丰富、含蓄,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读诗时教学生学会放飞想像,用改写、续写来加深对诗作的理解,培养审美能力。两首诗还很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生归纳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做到指导一首而带动无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2.揣摩精美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突破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蝈蝈与蛐蛐》,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诗歌意象并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来赏析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突破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蝈蝈与蛐蛐》,时刻提醒并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夜》,也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目的是利用好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体验各种自学方式所带来的阅读快乐。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2.小组学习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学《夜》。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走。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田园诗,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http://www.daodoc.com/ http://www.daodoc.com/ http://www.daodoc.com/ http://www.daodoc.com/ http://www.daodoc.com/ http://www.eywedu.net/

第12篇:《外国诗两首》学习路线图

《外国诗两首》学习路线图

编写:钟儒桂

第一首 蝈蝈与蛐蛐(济 慈)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学法引导】

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精微,学习时应着力于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用心领悟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这两首都是礼赞大自然的田园诗,学习时,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两首诗的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以加深理解。 【学习内容和步骤】

一、回顾:举例解说李白的诗风

二、学习课文:

1.学生自荐朗读这首诗,同学正音。

2.学生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再读以下补充资料。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

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自由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初读感受: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合作探究: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第二首 夜(叶赛宁)

一、了解作者: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1、每个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朗读背诵两首诗

二、自学评估:

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根据注音写字。

树lí( ) yōu暗( ) 沉jì( )

昏yùn( )

3.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4.《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提高

1.反复朗读《夜》,揣摩诗歌描绘的意境,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留心观察一处景点或自己喜爱的一种物件,用几行小诗的形式写出你的真切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做: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又一个五月之夜 [俄]费特

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 午夜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

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

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

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

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

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

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 腼腆地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

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 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

啊,夜色,你无形的容颜柔和, 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 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 我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第一节中的“谢谢”,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第一节和第二节均以“多美的夜色!”开头,二者的作用相同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第三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白桦树?这样写可以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方法归纳:说说诗歌的形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第13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

【课时设想】

1、课时数:

安排一课时。

2、方法:

朗读、赏析。

【教学过程】

一、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2、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讨论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和欣赏第二首诗: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3、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4、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四、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歌。

2、搜集并朗诵这两位诗人的其他诗歌。

第14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蝈蝈与蛐蛐》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当堂做完《目标检测》

【教学课后记】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第15篇:19 外国诗两首 教案

【洪老师微信号23899873】购买小学初中高中教案课件试卷等资料上淘宝搜索店铺 教育文化之家洪老师

19 外国诗两首 教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外国诗两首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两首诗。

(二)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新课

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作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二)简介作者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普希金。

在同学们介绍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遭反动政府的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为他自己,而且也为整个俄罗斯文学赢得世界声誉。特别是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的著名诗篇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他还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剧本。《别尔金小说集》是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其中,《驿站长》是俄国文学中描写小公务员或其他城市底层人们的“小人物”形象的第一篇杰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开创了俄国文学歌颂农民起义英雄的先例;其他作品还有叙事诗《青铜骑士》、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和小说《黑桃皇后》。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有音像效果营造诗美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报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2解读诗歌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提问:1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洪老师微信号23899873】购买小学初中高中教案课件试卷等资料上淘宝搜索店铺 教育文化之家洪老师 【洪老师微信号23899873】购买小学初中高中教案课件试卷等资料上淘宝搜索店铺 教育文化之家洪老师

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提问:2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这是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他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专制扼杀正义,沙皇镇压革命,所以说,人生经历着苦难,生活遭遇着不幸。这是生活对热爱她的人的一种“欺骗”。

提问: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面对噩运时的崇高境界。这也是这首诗能够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教师:刚才我们初步感知了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理解,再次来读这首诗,希望大家能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合作探究

提问:1从刚才初步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是,从诗句上看,我们只能说“不要悲伤”是一种乐观;可诗人又说“须要镇静”,“镇静”岂不就是“忍耐、忍让”?那不就是消极、无所作为吗,难道这也能说是“积极乐观”?

请大家展开讨论,谈谈你们的看法。(同桌或前后左右互相讨论,然后请同学发言。教师针对不同意见适当加以评述,但要鼓励发表自己的意见,表扬有创新精神。结果不必求统一。)

明确:这个问题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在诗中,诗人的意思是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能与之硬抗,故只能暂时保存实力,耐心等待,当有一天时机成熟时,将完全而彻底地爆发。二是在生活中,当人们遭遇不幸时,往往会无所适从,或是灰心丧气,或是暴跳如雷,常常会失去理智,做出傻事。这时候首先需要的是冷静沉着,而不是盲目地争强斗胜,以致反而坏了事,故必须“镇静”。这里,“镇静”就是“不慌乱”,即便把它理解为“忍耐、忍让”,那也是说不要急功冒进;“镇静”,才能保持清醒,才能看准时机。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抗争,更有效地抗争。所以说,“须要镇静”同样是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提问: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成为亲切的怀恋”?

(学生展开讨论,方法同前)

明确: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作者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信这一切一定会过去的,当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之后,再回过来思念这一困境中勇敢地面对现实,执著地追求理想的过程时,将会为自己的坚定、顽强、不屈不挠而深感欣慰,那将会倍感亲切。另一方面,作者要表达的对人生的看法是,人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人的经历应当是丰富多样的,这是由生活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所以,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财富,正如七色虹那样,少了哪一种都会是一种残缺,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砺,更是一种宝贵而亲切的精神财富,更能锻炼生活的勇士,更能铸造精彩的人生。这也是人生的真谛,它与中国古诗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这首诗,加深体会,同时争取当堂会背。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了作者身处困境时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再次领略了诗美的艺术魅力。对我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经历风雨,经受磨练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义。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教师启发学生回忆一些学过的诗歌,古今中外的都行,只要是有鲜明形象的,如《关雎》《饮酒》《天净沙•秋思》。这些诗歌,或是人物生动,或是景物具细,总之形象鲜明,亲切【洪老师微信号23899873】购买小学初中高中教案课件试卷等资料上淘宝搜索店铺 教育文化之家洪老师 【洪老师微信号23899873】购买小学初中高中教案课件试卷等资料上淘宝搜索店铺 教育文化之家洪老师

可感。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却没有什么形象可言。怎么看待这一点呢?

(学生展开讨论,方法同前)

明确:这首诗的确没有什么形象,短短的八句诗,都是以劝告的口吻在诉说。这个问题涉及到诗歌的类型与形式。它是诗歌形式的一种,叫做哲理诗。诗人以平等交谈的口吻,娓娓诉说的语气,和婉亲切的语调,热诚坦率的与读者对话;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所以,这首诗问世后,迅速流传开来,在全世界的许多地方,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希望我们同学在学习了这首诗后,也能拥有诗人那样的博大胸怀,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尤其在遇到挫折与困境的时候,能够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笑对人生,成为生活的真正强者。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来齐声朗读(背诵)这位伟大诗人的不朽之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播放音乐,让学生和着音乐吟诵这首诗,以加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领悟和诗歌艺术美的品味。)

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哲理诗

生活“欺骗”不要悲伤、心急积极 (困境、挫折)镇静、永远向往乐观 《一条未走的路》

(一)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或集体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师:上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学习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一条未走的路》。(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2解读诗歌

教师启发:说到路,人们自然会很容易地联想到生活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

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

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哲理思辨;

„„

【洪老师微信号23899873】购买小学初中高中教案课件试卷等资料上淘宝搜索店铺 教育文化之家洪老师 【洪老师微信号23899873】购买小学初中高中教案课件试卷等资料上淘宝搜索店铺 教育文化之家洪老师

人们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于是,人生的选择,也就是“路”的选择了。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一条未走的路》有着深刻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的。

提问:1怎样理解诗中所说的“路”?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明确:诗中所说的“路”,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可让学生课后去举例、比较;这里如果需要,可略举一二,点到为止,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2全诗一共四节,各写了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用精练的语言概括)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显得无奈又无助。这样,很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了时间而已,但人生的路如射出的箭,泼出的水,一经射出,一朝泼出,便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林间深处的小路陷入沉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绿草茸茸,等待人去践踏”。

(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走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它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遐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的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思绪诗路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

提问: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重要,人生的选择又很无奈。既要敢于选择,又要慎重对待,切莫“一着不慎,一生皆输”。

小结:从全诗的结构看,诗人写自己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另一条未选择的路上。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就意味着放弃,放弃也蕴含着选择。所以这首诗中诗人恋恋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来意味深长。

教师: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理解来读这首【洪老师微信号23899873】购买小学初中高中教案课件试卷等资料上淘宝搜索店铺 教育文化之家洪老师 【洪老师微信号23899873】购买小学初中高中教案课件试卷等资料上淘宝搜索店铺 教育文化之家洪老师

诗,希望大家能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合作探究

提问: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一条未走的路”?

请大家展开讨论,谈谈你们的看法。(同桌或前后左右互相讨论,然后请同学发言。教师针对不同意见适当加以评述,但要鼓励发表自己的意见,表扬有创新精神。结果不必求统一。)

明确: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作答:

从诗歌内容与结构看,诗中虽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是那条“未走的路”;从诗歌的感情基调来看,诗人并不是要抒发为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而欢欣或庆幸,而是对未走的那条路的留恋;从诗歌的主旨上来说,诗人的写作意图是要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加以思索,从而也是对最初的选择的反思,进而告诫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之又慎。所以,诗歌以“一条未走的路”为题。

提问: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一条未走的路》有什么不同?

先讨论,后作答(方法同前)。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一条未走的路》则表现出些许的忧郁。

提问:3这两首诗可能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先讨论,后作答(方法同前)。

明确: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透露出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多的是给人以鼓舞;而《一条未走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或许更能容易读者的共鸣。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学习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认识与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困境,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尤其在我们初涉世事的年纪,这两首诗教给我们的道理,会使我们受益无穷。所以说,读诗,使人增长智慧,使人陶冶情操。希望同学们多读好诗,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更理智,更坚强,更乐观;使自己的人生更丰富,更圆满,更精彩!

板书设计

一条未走的路

弗罗斯特哲理诗

自然之路无奈

——选择————慎重

人生之路留恋

(象征)

【洪老师微信号23899873】购买小学初中高中教案课件试卷等资料上淘宝搜索店铺 教育文化之家洪老师

第16篇:19 外国诗两首教案

19 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两位诗人,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4.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6.借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直抒胸臆的构思,理解《未选择的路》一诗中的象征手法,逐步提 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自主探究,理解内容的学习方式.

反复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联系自身实际,深刻体会两首诗的思想意义。

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比较鉴赏法。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理由,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体味诗人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教法学法:朗读法 合作交流,难点探究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检查自学,夯实基础

瞬(shùn)息 伫(zhù)立 荒草萋萋(qī)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 解释词语

尴尬 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瞬息 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寂 幽静寂寞。 延绵 延续不断。

萋萋 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忧郁 愁闷。

伫立 长时间地站着。

涉足 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向往 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二、赏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如何面对人生的。 朗读诗歌 注意节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二)、简介作者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主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出生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品析语句,问题探究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

3、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

2 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使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许多人把这首诗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四)、背诵诗歌

三、赏析《未选择的路》

(一)、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二)简介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他的著名诗集有《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等。诗作名篇有《白桦树》、《修墙》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品析语句,问题探究

1、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

3 语段中起作用。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

5、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路,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四、积累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五、布置作业

尝试写几句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举行诗歌朗诵会,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第17篇:外国诗两首教师用稿

《外国诗两首》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关于济慈、叶塞宁的资料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和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和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大的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叶塞宁(1895~1925)原苏联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他五岁开始阅读,八九岁就能写诗。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他的诗早期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应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他的抒情情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的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一、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下列字词。

虔(qián)信 颤(chàn)抖 镶嵌(qiàn)深邃(suì)晨曦(xī)河畔(pàn)瞰(kàn)望 黝( yǒu)黑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蝈蝈与蛐蛐》中为什么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夜》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你能说说它的“声”与“色”各体现在哪里吗? (2)诗歌抓住了夜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诗歌写出了夜静谧美丽的特点。 (3)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诗人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在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三)研读课文,品味赏析。

1.提问,如果让你给诗歌添加一个副标题,你会怎么加?为什么?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比较本课两首诗在内容和手法上的异同。

明确:内容上,两首诗都在描写大自然,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第一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第二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静谧和美丽。

表现手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复吟诵的表现形式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是以静衬动,后一首是以动衬静。

1 当堂演练: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 ) 闪烁( ) 朦胧( ) 覆盖( ) 疲倦( )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加颤动( ) 闪烁..

2.下面诗句中(1)谁不愿意,(2)闪闪烁烁的(3)谁愿意,总

《星星变奏曲》

学习目标:

1.查找资料,简介朦胧诗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作品。

2.在朗读的基础上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3.感悟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链接材料】1十年浩劫给整个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江河与其他“朦胧诗人”都是在“*”中长大的,心灵的成熟包含着对苦难的承担。他们都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成长起来的。应该怎样面对黑暗的时代留给他们的创伤,怎样才能改变个人和民族的命运,这是笼罩着所有诗人的疑问。因此,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求中战胜苦难。这首诗就是诗人刚刚经历了十年*之后对即将过去的一个黑暗时代的回答。 【链接材料】2——了解变奏曲: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一、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 ) 闪烁( ) 朦胧( ) 覆盖( ) 疲倦( ) .......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2、请划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有何不同?

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

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 和“谁愿意”就不同了。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3 当堂演练:

阅读课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们在草地上数星星

刘益善

① 夜色中,我们溜出/ 村子 /躺在草地上面 / 我们数星星 /她数是一万/ 我数是九千/ 不行。再数一遍 / 她却说是九千 / 我却说是一万

② 晚风拂过草地 /飞来莹莹的光点/ 我们又数起来可总是数乱/ 我说莹火虫是月亮下的蛋/ 她说萤火虫是星星流的汗/ 我们争着、吵着/ 笑着、闹着抱成一团/ 啊,两小无猜的时代/ 天真无邪的童年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对哪些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来?

2.第①节诗中具有儿童特点的一处细节描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节诗中有一处描写既运用了新巧别致的比喻,又体现了丰富自然的想象,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中写“我们争着、吵着”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理,点明题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学们,你们看到天上的繁星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请把你的想象描述出来。

我的想象:

优生探究乐园 6.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加点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修辞手法,把“遥望”、“繁星”、“闪烁”这三个词扩展成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

4

《敬业与乐业》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及经典语句和格言

3、理清本文的结构,理解本文的主题

4、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论证方法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2、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提出。

论据: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大体有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含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一类是道理论据(马列主义理论,名人名言,公认事理,格言俗语,定理公式,自然科学原理等)。

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初中阶段主要学习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结构: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总——分——总”即“引论——本论——结论”、“总——分”式或“分——总”式结构的。

第一课时

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教诲( ) 解剖( ) 骈进( ) 佝偻( ) 拣择( )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旁wù( ) 断zhāng取义( ) xiâ渎( ) 强guō不舍( )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断章取义: ②不二法门: ③强聒不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 )文,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 》和道家经典《 》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 )的论点,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先后谈了( )、( )、( )的重要性;最后,又用( )和( )两句话总结全文旨意。

2、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大意。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8段):论述有业、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第二课时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论述“有业”的必要性的?(阅读2----5段)

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一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2、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作者是怎样论述的?(阅读6----7段)

第3段,作者主要阐述了什么叫做“敬”。在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之后,就紧接着配上了作者自己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又顺理成章地论述了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情,“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说明“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3、怎样理解“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作者认为苦乐的关键在于什么?(阅读第8段)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让人“乐业”。因为有些人对自己的工作觉得苦,他的意思是苦和乐都在你的内心,而不在客观的事情。

4、“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作者先后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文章最后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六、拓展延伸

只有敬业,才有完美的人生;也只有敬业,才能成就光辉的一生。请说说你所知道的敬业或乐业的人,试举一例并简要概括(字数30字左右)

七、当堂检测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还是要提倡说真话

①不知何时何因,“提倡说真话”成了一个引人关注的课题,而谁能讲真话谁也就有了值得大家称道的美德。可见讲真话之难。如果不难,也就用不着“提倡”了,也算不上什么“美德”了。

②古今中外从未听说过谁以讲假话为荣,也从未听说过有人公开去赞美一个天天讲假话的骗子。因为大家都知道讲假话违背天理正义,只有讲真话才是做人的本分。一个人一生讲真话,即使没有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辉煌业绩,但他可以毫无愧疚地说自己达到了做“人”的起码标准。相反,如果一个“伟人”说假话连篇累牍,习以为常,则距离做“人”的标准也就非常之遥远了。我看,说真话假话也是道德范畴美与丑的分野。

③楚楚风范,甚至有些假话比真话还悦耳动听,所以孰真孰假还需要人们动一番脑子。有些假话,可能永远不被说破,而有些假话则很容易被戳穿。如过去说亩产能达到几千斤几万斤粮食,有实践经验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但为什么那假话能风靡全中国呢?可见,鉴别假话还不算太难,最难的是敢于揭露那些说假话者。所以就有了“提倡说真话”这个课题。讲真话必然要涉及讲假话者和爱听假话者,就要冒一点风险。如果你讲的真话是诸如夏天太热冬天太冷之类,当然不会有人找岔子。如果是说个别单位假报成绩:他那里学雷锋仅在嘴上说说就吹嘘成已经“扎扎实实”、“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了;他那里仅订出几条廉政措施公之于众就夸耀成绩如何辉煌,而实际上贪污受贿、请客送礼、行业不正之风依然如故。当

6 人们都在兴高采烈为那些虚假的东西拍手叫好的时候,你在那里揭老底岂不讨人嫌?!轻则说你不识时务,重则说你戴着有色眼镜专看阴暗面。所以讲真话需要勇气,需要胆略,一不怕讥笑,二不怕孤立,三不怕栽赃陷害,相信真理的声音终究不会窒息的。

④敢于讲真话就是针对讲假话的,而且不是针对一般无关宏旨和大局的讲假话,主要的是针对那些当权者为自己升官发财牟取私利所讲假话说的。这些人手中有权,一句话就能使你受到伤害。你要讲真话揭露人家,自己首先要做到无私无畏,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一个人死都不怕,别人也就奈何你不得了。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为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做出了贡献,就当前来说,这也是十分难得的。

⑤提倡人们讲真话能为讲真话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一个地方兴旺发达的表现。如果人们在谎言和空话面前无动于衷,人云亦云,那么那个地方的工作十之八九是不能真正开展并取得成效的。有识之士应该碰碰这个地方。我们党确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小平同志关于讲实话办实事的教导,就是我们手中的武器,有了这个武器,正气必然战胜邪恶,阳光必然战胜阴霾。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________的论证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讲真话必然要涉及讲假话者和爱听假话者,就要冒一点风险”一句中“风险”在这里是指什么?为什么讲真话就要冒一点风险?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说:“提倡人们讲真话能为讲真话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一个地方兴旺发达的表

4、“讲真话需要勇气,需要胆略”,这其中的“勇气”“胆略”是指(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一段说:“有了这个武器,正气必然战胜邪恶,阳光必然战胜阴霾”中“这个武器”是指_现。”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你认为自己该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做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们要提倡说真话

2对比 突出强调了“只有讲真话才是做人的本分”这一内容,更有力地论证了“提倡说真话”这一中心论点。

3.讨人嫌,被人误会,被人孤立甚至被人诬陷;因为你说出真相,严重地影响了那些说假话者的切身利益,他们便会想方设法打击、报复,甚至诬陷你。

4一不怕讥笑,二不怕孤立,三不怕栽赃陷害,相信真理的声音终究不会窒息的。 5.我们党确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小平同志关于讲实话办实事的教导。

6.同意。因为人们提倡讲真话,就会为“说真话”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道德舆论上的后盾,就会给说真话者以鼓励、信心、勇气和力量。再者,一个人说真话会影响到另一个人说真话,这样整个社会相互感染、学习,最终会形成人人勇于讲真话的良好风气。(也可回答不同意,因为当人们的自身素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时,要让人们说真话恐怕是比较困难。因此,要想提倡讲真话,归根结底是要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和自身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地“为讲真话创造一良好的社会环境”。只要回答的有道理即可。) 示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时时、事事讲真话,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说服、影

7 响周围的人说真话,敢于揭露和打击说假话者,“为讲真话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7《傅雷家书两则》教案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杰出的翻译家傅雷的生平

掌握书信的格式

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反复阅读,逐步体悟作者深刻的人生观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揣摩语言,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怀。

德育目标:人生有坦途,更有坎坷,培养学生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的良好心态。 2.过程与方法:

体会文章中讲道理和抒发情感的两种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的才是真正的坚强。

(2)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理解作者对儿子和风细雨式的教诲及循循善诱的一往深情。

(2) 知道傅雷先生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较艰深的语句含意及作者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生之路并不处处是坦途,它有坎坷,有鲜花。当我们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我们又该如何端正自己的心态呢?请看一位前辈,也是一位智者的回答吧。

1、给加点的字注音

8 廓然kuò 灰烬词yú 相契凿ruì 羲皇xī ..jìn 涕泗.sì 谀..qì 扶掖.yâ 枘..

3、解词

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记。

凭吊:对着遗迹、坟墓等怀念(古人或旧事)。

涕泗横流:鼻涕眼泪交错流淌。 【自主学习】

1、简介傅雷、傅聪

2.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 第一封信,如何面对挫折,第二 封信,如何对待成功。 3.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 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4.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首先是宽慰,不必为父母担心。 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 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5.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 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欣赏第二封信,思考下列问题:

1.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9 结合奥运冠军的感受,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 欣赏艺术的喜悦;为了祖国的荣誉而 激动。

3.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 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4.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么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 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 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 术的探索和追求。

5.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 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 关于“坚强”的解说: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第二封信 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 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总结:在傅雷看来,坚强,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

6.在傅雷看来,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7.怎么理解“赤子之 心”? 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峰。而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拓展提升】

组织讨论: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

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

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美”。

10

第18篇: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

篇1: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诗歌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诗意境既精微优美而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的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精微,学习时应着力于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用心领悟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学习结束后,我听了学生的反馈。在方法上我采用的朗读法学生们很喜欢,这两首诗语言都比较直接,学生们在读过之后一般都能说出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要表达的情感。调动了孩子们朗读的兴趣,特别是小组竞赛,更是让他们把朗读当作了表演一样,表情、语调、感情,都激发了出来。我也喜欢这样的课堂。但是我认为仍有不足之处,就是这类课的生字词语,应该不用刻意安排时间,学生们在初读时已经认真的纠正过,选几个学生做一下总结就可以了。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和学生们一起来探讨,争取更大的进步。

篇2: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

教师要成为课堂对话的首席(语文课程标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告诉我们,理解是对话得以发生的关键要素。因此,只有在理解的前提下,才能构建具有真正意义的对话关系平台,下面以《外国诗两首》教学片断为例,加以阐释。 1.提供对话教学的基础。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表情与动作的感染;教师板画的直观;录音配乐、cai课件的使用&&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审美对象从直接感知开始,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2.创设对话教学的氛围。

我们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画面、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移情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所以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诗歌本身的美感,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能够接受。方能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笼罩在师生所创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3.拓展对话教学的视野。

教师还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在赏析诗歌语言的基础上拓展对话教学的视野。如在诗意拓展环节,教师的两个问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名黑人,你将还会用什么来见证你的历史?假如你就是世界的著名河流,你将会对黑人说些什么?是对诗歌内涵理解基础上的一个延伸,实践证明:这个拓展很有必要,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的时空,搭建了对话教学的渠道,拓展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篇3: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

诗歌通过联想将两个画面叠印在了一起,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但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大自然的歌手还有很多,大地歌声不断,以少胜多。通过引发读者的想象,丰富诗歌的内涵。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虽然描绘景物不同,但诗歌的情感前后一致。

令 人欣慰的是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面有教师所想象不到的潜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

学习共同体,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围绕教师设计的我感受到 我发现了 我不理解 我欣赏 等几个环节,很好地掌握了第一首诗的学习要点。教师及时做了一番学法总结后,学生自学第二首诗歌时得心应手,完成效果相当不错。课后让学生完成小诗:草,还是很不错的。

篇4: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外国诗二首》(人教版9年级下册第4课)的美国黑人诗歌作家休斯的《黑人谈河流》时,我在板书了课题和作者后,自己示范朗读了一遍,接着要求学生齐读一遍。在学生朗诵的时间,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如下一节诗:

我了解河流,

在黄昏时遥望那东方号称母亲河的落日圆,

还有一条古老悠长的大运河,想象着当年纤夫的沉着。

学生轻声读出了这三句,我立即要求他们仿照休斯的写法,写诗。学生一致认为,要把标题拟为华人谈河流,作者为自己(或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立即进入了写作状态。

我说:有一首歌曲唱道‘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叫黄河;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叫长江&&’;

学生在构思、在写作,或在讨论之中。

我继续点拨:在雄伟神州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由北到南,有漠河、黑龙江、鸭绿江,有黄河、淮河、长江,有珠江、雅鲁藏布江,在香港、澳门还有香江、濠江,这些自西向东的河流;还有一条南北方向的隋朝大运河;这些古老的河流,犹如中华民族的大动脉和流淌的血液,哺育着亿万中华儿女;

学生神情激昂,进入了积极的写作状态。

我乘机继续说道:春季,我们可以在长江三峡泛舟而下,欣赏两岸的风景,倾听哀怨的猿声;夏季,我们可以到黄河观赏九曲十八弯的奇险,体会壶口瀑布的壮观;秋季,我们可以在珠江领略南疆风光,体味民族风情;冬季,我们可以到黑龙江去破冰冬泳,健壮我们的体魄&&;

黄河,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我们的母亲河;那《黄河大合唱》的歌声,高亢嘹亮;还有那《松花江上》的歌声,犹如警钟,如犹在耳;泸沟桥畔的抗日战火,流不尽中华民族的屈辱&&;

在我们这里,就有三条河流贯穿全县,他们是天柱山山麓的皖河,在潜山县城一带叫潜河,也叫西河,中间一条叫余井大河,东面还有一条流经我们镇的,叫大沙河。它们分别注入长江,是长江两岸千百条河流的一部分。许多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就在这些河流的两岸辛勤劳作,山水相依&&还有许多小河,也承载着许多的传说&&; 接着,我要求学生交流他们写的诗句,互相点评(学生作品略)。

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的教学,体会黑人种族对历史的见证,以及黑人种族的自豪感。

这一课,我采取了诗歌仿写法,我的教学反思是:

1、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这比要求学生完成像前几课课后的仿写诗句的练习作业,要有兴趣得多,达到了非写不可的境界,就必然能写出一些比较好的诗句出来。课上学生兴趣盎然,我要求他们课后继续修改完善,并誊写到作文本上。

2、拉近了中外诗歌的教学距离。选择了一个比较好的突破口,为课文的教学,调动了学生自学、探讨的积极性;既激发了学生对黑人种族意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

3、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学生或自我写作,或小组合作,充分进行自主欣赏和体会,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大力探索的,让新课改的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理念得到了一点具体落实。

第19篇:《外国诗两首》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静谧、遐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4、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教学建议】

1、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

2、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

3、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拆分诗歌,重组意象,体会《夜》中静谧。

4、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分组朗读,开展朗读比赛。

四、新课讲授

1、教师提示: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2、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3、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4、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5、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明确: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6、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明确: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五、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

主题: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冬)蛐蛐的歌儿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外国诗。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三、新课讲授

1、分析诗歌内容,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明确: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2、学生品读诗歌:

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分析: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四、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二。

〖板书设计

叶赛宁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

(反复吟咏)

溪水 月色 大河 小溪 青草

静谧、美丽 (安适、宁静的心境)

第20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3.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掌握诗人通过以静写动抒发感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创作手法。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4.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教学难点:

1.领会以静写动的手法及其前后两幅画面的叠印。2.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诗歌朗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间仙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4.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5.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6.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三、指导自读《夜》: 1.资料助读。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2.学生听读媒体资源中的诗歌朗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5.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四、作业: 练习三。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范文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