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评语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评语(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01 08:37:35 来源:教学评语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我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点反思

兴华中学政治组:冯振华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是“阅历+反思=成长”。教师经常不停地进行教学反思,驾驭课堂的才干就会不时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自动生成就会不时取代主动接受,就会取得越来越理想的教学效果。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际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结合多年的尝试,要把最新的时政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树立社会责任感。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鲜明白的道理,学生却不能真正体会。一般情况下我都采取链式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究来弄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当讲到“我国经济发展遇到资金困难”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处置”的疑问,学生通过剖析其中的道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但是听了赵平老师的课后,我觉得我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还不算广,有一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效果,我的课堂上依然缺少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

政治课的学科特点要求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如果仅限于课堂学习而不在课下及时温习就会很快遗忘,下节课就会出现知识衔接不上的情况,所以政治课的记忆落实很重要。而现实情况又是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在课下完成有次的记忆及复习„„听了赵老师的课后,依据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我打算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这样去做:

第一,在原有的备课讲课的基础上继续下大功夫,争取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节省时间,以便给学生在课堂上留下时间趁热打铁,记忆刚刚学过的内容;抓好课前提问。每个班的政治两节课距离两天左右,所以每堂课前的温习很重要,我在每节课前精心准备检测题,上课前用投影仪打出来,让同窗们照着温习。这样通过上课和温习两个环节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点的记忆。

第二,习题课事先将学生分组,每一个小组都有相应的既定任务。由学生根据存在的问题想办法解决。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第一节课课前五分钟由一名学生介绍并简要分析一则热点时政。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这项工作我以前曾经尝试过,但均没有坚持下去。赵老师的课堂上一名学生的现场演讲让我有很大的触动-------长期坚持才会有效果。

推荐第2篇:课堂教学评语

一、提问语:

1、这有哪些读法呢?读读试试。

2、谁还有想法,再说说?

3、这么多的读法,怎样才能找全呢?

4、如果你是图图,你想怎么穿呢?

5、还有想法吗?

6、你们摆出了几种?

7、请仔细观察,他们是怎么摆的?

8、现在你发现,比刚才怎么了?

9、这样摆,是不是有些乱呢?

10、那你们能不能帮帮他,把这个调整一下?

11、大家看一看,这样摆有什么规律,你发现了吗?

12、这个同学的搭法你学会了吗?

13、今天的搭配问题,你学会了什么?

二、过渡语:

1、如果一上衣和一条裤子搭配为一种,穿法可不止这一种呢,所以一共有多少种穿法呢,有哪些不同的穿法?好,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小学具,谁读读合作要求?

2、刚才呀,我们是用学具摆一摆,有顺序的思考,找全了所有的搭配,没有了小学具,只有我们的衣服图片,那么你怎样能清晰,有条理的找全所有的搭配呢?

三、评价语:

1、你真善于发现。

2、声音非常响亮。

3、想法还挺多。

4、这个小女孩真善于发现,掌声送给她。

5、善于总结的小女生。

6、后面的小男孩观察的真仔细。

7、同学们个个都精神抖擞。

8、声音再响亮一些。

9、她的思路真清晰,你真棒。

10、你的思维真敏捷。

11、你们的堂习惯真好。

推荐第3篇:课堂教学评语

所谓课堂教学评语,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常用、最简单的评价方式,是指明学生学习活动中某个细节正确与否的一种语言描述,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很大功能.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评语在教学中的地位将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主张具有开导启发性的、激励性的、温馨的课堂教学评语,因为它是学生及时了解自我、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还是沟通思想情感、推进积极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推荐第4篇:评语评价

评语评价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评价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励人们进步,改变人生之路。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爆炸、竞争的加剧、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强调尊重学生个性的今天,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用来评价学生的评语大多千人一面,没有生机,“该生思想积极要求进步,学习知努力,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老师教给的任务,望今后更加努力,取得更大成绩。”这样的评语没有任何阅读的价值,大大地削弱了评语应起到的作用。所以,为了我们的学生健康的成长,为了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评语评价的改革势在必行。

职校的学生,有着很多特殊性,他们是来自各个不同学校的中下等(按成绩来分)学生。他们在原来的中学都是被忽视的对象,缺少自信、缺少关爱、缺少沟通,没有远大理想。越是这样的学生,教师越应该慎重的给出激励性的评价。他们会比成绩好的学生更加珍惜,评语的价值也就越大。在我从事班主任工作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评语评价的重要性。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好的评语,不仅指导学生扬长避短,完善自我,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积极的影响。评语既要反映出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又要肯定其优点成绩;既要写出其个性特长,又要引导其发展努力方向;既要戒免其缺点不足,又要热情鼓励启迪„„学生评语是对学生自身表现的公正体现,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更是催人奋进的号角。下面谈谈自己在评语评价中的探索与认识。

评语评价主要分为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口头评价一般应用在课下交流和教学过程中。而书面评价多以作业本、周记(我担任班主任期间,要求学生和我做书面交流,每周自愿交一份感想或心得)、成绩单的形式来完成。我首先就口头评价谈谈自己的见解。作为老师首先对学生要真诚,让学生信赖你,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教师只有走入学生的内心,你的评语才会在学生的内心有分量,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所以,我十分注重在课下和学生的交流。我们会从日常生活谈起,让学生感到亲切、舒服,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这时的鼓励、提示、善意的小建议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影响深刻。同时,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随时随机的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比如,我班里的生活委,他勤快,干净,有责任心,讲义气,人缘好。但有一点,就是学习成绩老也上不去,他底子差而且缺乏信心。一次讨论班级管理的一些问题,他滔滔不绝,信心十足的向我保证一定能把我班的卫生搞好。我不失时机的望着他说:“你如果把这份自信用在学习上,一定能考前三名。”里面有期待、鼓励与信任。他不好意思的地下了头。但从那以后,我看到了他的努力,他下课很少打闹了,而且总是追着老师问问题。每次看到他这样,我都会笑着向他投去鼓励的目光。很快期中考试了,他得了我班第三名,我用班费给前三名一人买了一个本和笔。并用红笔在本上写了“奖”。后来在周记里他这样写道:“老师,这本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因为成绩得到的奖,我妈乐坏了,叫我好好保存。谢谢你,因为你让我体会到了作一个好学生的感觉,这种感觉真好。”教师在课下的评价中,要注意综合学生整

体情况,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讲究亲和力,让学生有“与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悟,更有如沐春风般温暖的感觉。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园地,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演员,应该是导演,做主角的应该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权威者,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索的朋友、助手、支持者,让学生无论探索成功与否,都有一种成就感。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而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激励他们树立信心,积极向上。处于集体的活动中的他们喜欢表扬和鼓励,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组织教学,开展活动。教学的激励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情态、行为上。 如,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教师可这样说:“你答的真好!” “你能比他回答的更好吗?”。对学生问题的评价,教师可说:“你很会提问题。”“你真有见解!”“你很善于思考!”在情态方面,如教师信任的眼神、鼓励的微笑、亲切的手势等。在行为方面,如抚摸、鼓掌、奖励等形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应该越来越重视给学生人性化和个性化的评语,评语评价是学业成绩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学生的作业、周记、成绩单上,用简短的书面评价肯定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并一分为二的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努力方向和改进建议。这是教师与学生无声交流的一种途径,是指导学生思想的一种方式,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简单评价,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指导学生扬长避短,从容做人,写评语时一定要像一幅简笔速描一样,几笔勾勒出学生主要的特点,尽量做到一言中的,让学生信服,既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上

进心,同时又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种“夸”指的是对学生的赞赏,赞赏是因为赏识而加以称赞,他是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是内心情感世界的迸发,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功利目的,能让学生体会到被关爱感、成功感、自豪感、愉快感包围的感觉。容易使学生形成开朗活泼、乐观向上、积极探索的性格,师生关系也会更加亲密、和谐。短短几句鼓励性评语,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记得我班一个叫王翌成的学生给我的周记中这样写道:“老师,你知道我以前什么样吗?说了你一定大吃一惊,我以前在老师眼里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坏孩子,我打架、吸烟、旷课,这都是家常便饭。可到咱们班的第一天,因为我的一次主动劳动,我成了你眼中的好孩子,你处处夸奖我,把我树立成全班的榜样,还让我当了学习委,这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我每天都非常小心,提醒自己不能犯错误,因为我看到了你眼中的信任,也知道这是自己重新开始的机会。但我还是没能管住自己,因为存在侥幸心理。当你收到我吸烟的减分条时,我看到了你的怀疑与困惑。我知道你给我留了面子,并没有在全班宣布。但我心里真的很难受,所以我没等你找我便给你写了周记,我以后一定会改的,请你再相信我一次,请你继续信任我。”我在回他的周记中这样写到:“你在我眼中始终都是一个好孩子,劳动积极,学习认真,责任心强。我不管你以前什么样,过去不重要,只要你知道错了,以后不再犯就是好学生。人都会犯错误,我也会,老师始终都很信任你,以前信任,以后会更信任。希望你不要让老师失望。”该生一直到毕业都表现良好,并进入学生会,

成为全校公认的好学生。

书面评语除了教师评学生外,我还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引导学生之间开展相互评价,运用描述性、富有感情的语言,对同学的学习兴趣、态度、积极性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我还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写评语,学生之间还互相写评语。把评语评价变成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它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教师在开掘多种评价方式中,一定不要忽视看似微不足道的评语评价,它将随机评价、特别评价及有意评价综合到一起,于细微处肯定学生,展示学生的自信,给学生提出更高的目标,鼓励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实现超越个人已有基础的新飞跃!

我感觉评语是学生生活中最普遍的评价方式,如果对学生的评语掌握不好,我想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目前,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变的越来越多样化。但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仍莫过于评语评价,特别是当众的评语赞赏。因此,今后我将在口头评价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但愿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在评语评价改革这块沃土上取得更加喜人的成绩,为新课程改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评语评价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古冶职教中心

张丽红

推荐第5篇: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反思

学校: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一中学 姓名:王有龙

美国历史课上有这样一个案例, 历史课上老师宣布考试分数后, 发现学生垂头丧气, 便 说,如果想要加分就给我 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种人的学生加分。 学生们都愤怒地喊叫, 拼命跺脚, 把课本、书包扔向老师表示抗议。 老师用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来抵挡,并用水枪向 学生扫射。 学生们坐下歇一歇的时候,老师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反对种族歧视, 组织示威游行的情境, 他倒在了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下, 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 命,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我有一梦》的篇章。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被老师刚才的话深 深吸引和打动。老师趁机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究:

1、种族歧视的危害。

2、消除种 族歧视的意义。 于是学生开始了积极地思考和探究。 这是西方的课堂, 我们姑且不讨论在课 堂上教师和学生“打架”的事情,姑且不讨论混乱的课堂秩序。在这个历史课堂上,师生在 教师设置的历史情境中演出了一场动人的历史话剧:教师高明地创设、引导, 学生自然地参 与, 师生在历史情境中共同、真诚地感悟、探讨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上高速公路,使学生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这便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所在。 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 要用自己独特的、开放的和创新的现代历史观念, 将学生作为一个平等参与的主体, 引导学 生积极参与、感悟和探究历史,培养他们的优良个性、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贯彻到教学当中来,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主动建构课堂

转变教学理念,是新课改中的最主要转变,就是要改变“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 方式, 让老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 生学会自主学习, 并且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要注重 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的组

织引导及课后的巩固反馈这样三个环节, 当然主体环节是课中环节, 即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精心设 计,主动建构课堂,巧妙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 --探究 --分析 --发现 --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 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在此过程中主要体现的是 教师的课前设计和设计中的智慧。如我是这样设计《辛亥革命》这节课的: 课程导入:利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 (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国庆节** 广场所放的孙中山先生画像 ,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提问两三个同学让其 回答,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集中点评,自然导入新课。

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即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创新 。 第一部分 ----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 为方式。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②爆发(武昌起义 ----各地响应

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⑤性质和意义

第二部分 ----理解: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学生分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讨论、探究和总结,解决三个问题: 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 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 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部分 ----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学生分小组,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探究和总结,解决三个问题: 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讨论和探究, 始终 以学生为主体。 同时, 我认为不能为了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 把自主学习变成学生的自 由学习;任凭学生在课堂上热烈地讨论, 自己则在旁边当看客,还冠以分组式教学、合作学习、民主教学之名。而应该讲求实效,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不作秀,不折腾,不走过场, 不一刀切, 该精讲时必须精讲, 该细讲时必须细讲,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根据本节课的内容 灵活安排。在评价过程中不能看表面 ,而应该看学生是否学的轻松,是否学的满意,是否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实际上, 活跃课堂气氛并不是单纯地放松对传统课堂秩序的控制, 更重 要的是放松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束缚和羁绊, 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 教师 应注重启发、诱导和点拨,在设问回答和互动交流中,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并及 时进行激发和正确的引导, 以饱满的激情和学生一起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从而实现 “知 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统一。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便会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 创新的欲望。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如课程历史教材增加的精美的图片、形象的地图、恰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导入等均可引入其中。 但历史课涉及内容广,时间跨度大。 并且 新课程的标准里面的模块几乎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黑板 +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把这 些知识传递给学生。 我认为借用多媒体则可以做到这一点。 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起来, 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 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 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

其声, 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兴趣, 活跃课堂; 也便于通 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已提出问题。

所以, 在历史教学中, 我认为最有效的情境创设是将这些形象的资料结合教学内容运用 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出来。

如《罗斯福新政》这节课,在讲到 20世纪 20年代末 3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 我先通过课件让学生观看大萧条时代的照片资料再现当时的情境。 然后, 借助于一个特殊调 焦的镜头,在大屏幕上放映了一幕关于 1933年银行提款浪潮的场景。几个学生指出他们所 看到的一切:人们的姿势、穿着打扮、街道店铺的标牌、建筑物„„然后,教师提出了一系 列的问题:(1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建筑 ?(2人们在干什么 ?(3他们为什么这样 ?(4你认为这 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 (5大萧条时期美国银行倒闭可能对这个国家有什么影响?之后讨论 开始, 教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历史信息, 并在投影片上列出纲要。 学生们则了解 到 20世纪 30年代初美国上千家银行倒闭造成千家万户分文皆无的灾难性后果。 如果没有多 媒体教学来创设历史情境, 教师用再丰富的语言也难以再现经济危机时大萧条的场景, 因而 难与学生达成共识。

三、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面对新课程,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 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 否则是不可能教好 该学科课程的。 为了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 拓展学生对本学科的更深刻、更广泛的 认识, 我想教师还应对本学科的发展史及其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除了扎实的专业 知识外,还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想法和做法之外, 我认为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的 去解决。即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 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但初中历史 由于中考不考或只考政、史合卷,课时安排少,又缺乏专业教师, 往往是其

他学科的专业教 师代课或兼课, 完全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 这就决定了众多学生对初中历史知 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

综上所述,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 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更新教学观 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投身新课程改革,我最真 切的感受是在艰难中求索,在两难中抉择。只有看清问题,才能坚定前进的方向, 才知道该 怎么做。 投身新课程改革, 没有现成的路可走, 如何在两难中抉择, 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探索, 不能不走, 不能走错,更不能回头。 我们只能在充满矛盾的现实中寻找出路,用智慧去化解 难题,用机智去逾越障碍,用改革去实现目标!

推荐第6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常规(优秀)

课堂教学常规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常规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高中历史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教学方式,主张彰显历史教学的叙事性、人文性、探究性、教育性特点,重视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根据新课标精神、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以及北辰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特制订我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规范。

一、新授课

新授课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升华情感的主要渠道。新授课讲授方法多样,一般应有如下教学结构: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小结、练习、巩固——课后作业布置。

1、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所复习问题是上一节课的重点知识,对学习新课程有启发性的知识;(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呈现与新课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如图片,影视片段,文字材料,乡土材料,当今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等,把学生引入到学习新课的情景当中。

2、讲授新知:边讲课,边板书,边组织学生活动。要把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历史基本线索、基本概念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通过问答启发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掌握该课的重点、难点。(1)板书:首先板书新课单元、章节、课题;其次,在讲解过程中,板书出新课提纲和重点内容,要简明扼要,布局合理。副板书写在黑板右边,由上到下排列;(2)讲解知识:着重讲述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难懂的历史材料;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对历史现象的本质及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行阐释;(3)在讲解过程中穿插学生阅读教材:要提出阅读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感知;(4)在讲解过程中穿插提问,师生互动:问题提问要围绕该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可以是记忆性的知识,也可以是对比联想性的知识,还可以是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知识。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予以点拨,引导。

3、小结、练习、巩固:一节课讲完后,从历史基本知识、基本现象出发,进行综合、抽象、概括;之后,处理课堂练习,向学生点拨比较难的题目的思路;最后,留出3-5分钟时间让学生及时巩固,主要是基础知识,要让学生自主消化。

4、课后作业布置:作业难度要适宜(中等难度题、基础题比例应占80%);份量要适当;内容要针对当堂内容,适度扩展,具有开放性和应用性(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历史小论文等形式);作业要体现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必做和选做的形式)。

二、复习课

历史复习课是对已学习过的单元或章节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形成知识框架、体系,深化对历史本质和规律认识的重要环节。历史复习课的教学方法可以多样,但一般应按照:明确目标——回顾知识——样题示例——学生练习——总结升华教学环节进行。

1、明确目标:教师简要交待本节复习课的主要内容与目标。包括单元复习目标或专题复习目标。

2、回顾知识:系统回顾基础知识、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形成网络与结构。(1)在回顾基础知识时,要引领学生共同进行,可以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2)对学生回答不准确的或缺漏的知识进行重点强调;(3)单元复习要总结出单元知识框架;专题复习要概括出专题的线索、脉络。

3、样题示例: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4、学生练习:组织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有目的地巡视辅导。

5、总结升华:师生共同小结与讲评,并归纳、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提高能力。

推荐第7篇: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

1实验、动作示范。

2、具有教学反思能力。能够结合学科教学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成败,养成反思的习惯,并能够根据反思结果提出自改进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课件的制作及演示符合学科的教学要求,必要时会使用交互式课件;熟练进行实物教具的演示或操作、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对象提问。必要时对主问题进行变通处理。根据课堂上变化的学情,临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灵活有效的追问,对困难者起支架作用,对优秀者起深化和拓展作用。

4、恰当地提问与有效追问。根据教学设计时构想的主问题,、学生的学业评价。我们能够利用提问、活动观察、态度表现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学习过程性评价,并及时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进步;能够选择题目或命题,以检查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效果。

5、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学生容易犯错的内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强化训练。

6、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根据课堂上不可预知的学情,灵活调整教学设计时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做出取舍。大体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控制课堂内容的走向,不因偶发事件偏离主航道。

7、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学生。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满足于少数积极学生烘托的课堂气氛,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利用提问、目光交流、走动接近、个别指点等形式,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进行感情和智力的支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进行有效的个别化指导。

推荐第8篇: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问题

余林主编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也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成功教学的基础,而且是进行各种教育决策的基础。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涉及一组相关概念,下面逐一介绍。

(一)测量及其要素

测量从广义上讲是指根据某些法则与程序,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认和描述的过程,如用秤或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或者用温度计测量环境的温度。史蒂文斯(S.S.Stevens)曾说,广而言之,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即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给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或符号的过程。

测量包含三个要素。

一是事物及其属性。这是测量的对象或目标。课堂教学评价属于教育评价,所测量的是个体的外显行为或外在表现特性,如学业成绩。但这种测量关注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隐含于所测的外显行为之中的个体的潜在特质水平,如学业能力等。所以说课堂教学评价从本质上来说也属于间接测量,因为它关注的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行为背后的心理特质,如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认知、情感等的发展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评价不注重教学行为,相反,我们只有通过对教与学的行为的科学有效的测量,才能获得对相应的心理品质的推论。

二是法则。即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它是测量的关键。如公认的长度单位(卷尺等)和标准化的智力量表等,卷尺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标准化的智力量表能够用来测量个体的智力水平。法则的好坏能够决定测量的准确程度,不准的卷尺得到的测量结果也是不准确的,同样,不好的智力量表得到的智力分数也是不能够相信的。

三是数字或符号。数字是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数字本身具有区分性、等级性等逻辑运算的特征,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所得到的数字来表示事物属性的类别、大小、多少等。

(二)测验

阿娜斯塔西(A.Anastasi)认为,测验本质上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

首先,行为样本。我们知道,测量是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数字标定,如智力118,要想得到这个118,就需要测量其智力行为;而智力行为是很多的,作为测量的一种的测验就要选取这一领域中有代表性的行为来考察其在智力领域中的特征,如果从这些有代表性的行为的测验中能够获得有关个体这方面属性的信息,那么这些代表性行为──行为样本就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对象。

其次,标准化。它是指测验这种获取事物属性量化特征的方式在编制、实施、计分及分数解释等方面有一套系统的程序。只有这样,测验才有统一的标准,使不同人的测验结果具有可比性,从而也才能够减少无关因素对测验结果的影响,使之更有效。

第三,客观测量的评价指标。由于课堂教学评价属于间接测量,因此标准化是其客观化的必然要求。换句话说,我们在测验时测的是行为样本,而行为样本是很多的(如大家熟知的考试时用的复本),通过这些样本所获得的测验数值是不完全一样的,如果测验没有标准化的话,那么这些测验数据将会差别很大,我们就会失去对测验结果的信任。而事实上,仅仅程序上的标准化是不够的,两个人完全按照标准程序来编制某个测验工具,其测验结果也会不完全一样,因此我们还需要判断测验工具客观性的一些指标:(1)对题目质量的分析,包括难度和区分度,这是筛选题目以构成一个好测验的基础;(2)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程度;(3)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程度,这是评价测验质量最重要的指标。

(三)评价

评价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词,它泛指衡量、判断人物或事物的价值。评价的过程则是对人物或事物的价值进行分析、衡量和判断的过程,评价过程一般来说包括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在评价过程中,无论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都需要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多方面的资料收集,对事物或产品的价值进行评判。

教育评价。关于教育评价的概念,大体上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着眼于信息,强调通过评价收集信息,为教育决策服务;二是着眼于方法,强调评价是成绩考查或调查的方法;三是着眼于效果,强调通过评价判断教育目标或教育计划的实现程度;四是着眼于过程,强调评价是信息收集的过程、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判断效果的过程、教育优化的过程以及价值判断的过程等;五是强调价值,强调教育评价的关键在于价值判断。(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55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尽管教育评价有很多定义方式,但通常在使用时,国内有关教育评价的定义则将其窄化了,把教育评价更多的看作是对学生(受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在对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测量和测验是获取量化信息最重要的手段,因此通常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内容相生相伴。

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测量与评价的总称,它是指为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教师的教学所进行的测量和评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教师、学生所进行的测量和评价之间相互有所包含,特别是那些测量和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工作通常也会包含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由于课堂教学评价涉及教与学两个方面,并涉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两个维度,因此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比较丰富。

(一)目标理论

包括泰勒(R.W.Tyler)的行为目标模式和其后布卢姆(B.S.Bloom)的目标分类模式。

行为目标模式是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泰勒提出的,故也称为“泰勒模式”。这种理论强调把学生的行为目标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把教育方案、计划所达到的目标用可以进行观察、测验的学生的行为来表示,认为评价就是判断教育活动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同时,也就是找出教育活动偏离目标的程度,通过信息、反馈使教育活动尽可能逼近目标。

目标分类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目标是教育教学评价的基础,而教育目标从整体上可以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每个领域在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中都有相应的目标系列。其中最为成熟的是认知领域的目标,该目标理论的提出,实际上解决了在教育和教学评价中测什么的问题,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二)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Gardner)于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至少由七种智力要素组成,即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识的智力。多元智力本身具有多元性、文化性、差异性、实践性、开发性等特征。多元智力理论给教育教学评价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从评价观来说,它认为个体具有不同的智力及其组合,如果给予适当的教育,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智力,同时带动其他智力的同步发展,因而不存在智力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力类型和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由关注“学生的智商有多高”转为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是什么”;就评价的目的而言,多元智力理论关注的是学生的智力特点及其发展状况,而传统评价则以预定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选拔和鉴别;就评价的特征而言,评价是多元化的,这不仅体现为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还体现为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的多元化。

(三)替代性评价

替代性评价(alternative aement)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种评价是传统纸笔标准化测验的一种替代方式,由于多数评价任务比较接近真实的生活,故又称为真实性评价(authentic aement)、表现性评价等。它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传统学生评价中采用的纸笔测验或标准化测验更多地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而非应用能力,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因此替代性评价就成为评价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替代性评价被认为是对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进行测量的一系列尝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定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等。

海曼(Herman)等人认为,替代性评价具有以下六个特点:(1)评价时要求学生演示、创造、制作或动手做某事;(2)要求激发学生高水准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3)使用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作为评价任务;(4)唤起真实情景的运用;(5)人工评分、人工评判而不是机器评分;(6)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中担任新的角色。(蔡永红:《当代美国另类评量的改革》,载《比较教育研究》,2000(2)。)

(四)有效教学的理论

有效教学研究的最初目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并由此对教师的行为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现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观点。

伯利纳(D.C.Berliner)等通过研究阅读和数学教学,总结出了有效的教学行为和无效的教学行为。其中有效的教学行为有:教师建设性地对学生的情绪和态度作出公开的言语或非言语的反应;教师认真听学生在讲什么,谈什么;教师给学生某种指导或警告,并且说到做到;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充满信心,并显示出对此学科的驾驭能力;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令人愉快的、乐观的态度和情绪;教师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迹象预测意外事件;教师鼓励学生认真做好课堂作业,并对学生课堂作业负责。无效的教学行为有:教师突然改变教学程序,如从教学转向课堂纪律管理;教师当众训斥学生;教师为了打发空余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无用的作业;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为了达到明确的教学目标,而是要表现自己。(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18~2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盖奇(N.L.Gage)等提出了四类课堂教学评价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师行为:(1)组织,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它与保持学生的注意、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及信息传递的效果有关,其作用在于发出信号以引起学生注意,并提示某些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线索;(2)提问,它与学生学习的进行和结果直接相关,它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中与当前学习有关的内容,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系,另一方面有助于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调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3)探究,指教师的教学活动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发现性,它有助于保持由组织、提问所引起的学习准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信息、材料进行智慧加工,并通过这一加工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智慧活动的技能;(4)奖励,指在课堂教学中用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或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和看法给以肯定性的鼓励,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奖励时,其智慧活动进行得比较持久,效率也比较高。(刘要悟:《教学评价基本问题研究》,155~159页,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

美国的多伊尔(K.O.Doyle)在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教师的各个教学行为特征加以整理、分析和归并,提出了一套重要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表(如表1-1)。

表1-1重要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一览表(刘志军:《课堂评价论》,46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帮助学生识别学习中的重点与非重点

推荐第9篇:课堂教学评价

在数学课堂中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在数学课堂中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灵武市第四小学

吕卫华

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明确提出了对课程评价的要求:淡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评价方面作了初步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注意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做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传统的评价中,我们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客观性测验,如:选择题、判断题,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是如何获得答案的推理过程、证据的运用、假设的形成等这些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却被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这种忽略过程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知其然”而难以“道其所以然”,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还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造火花要及时鼓励,对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做到知、情、意、行综合评价。如当某个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你真棒!”;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应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位成功者,应采用激励的语言和动作,让课堂充盈生命的活力。这样,才能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学习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评价内容的科学性,既要评双基要求,又要评情感目标。大部分老师认为基础知识是指一些类似于概念、法则、定理的数学事实,而把知识的应用看成是基本技能。他们忽视了学生在探究这些数学事实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方法对学生来说是研究新知的基础。例如:《圆的面积》一课除了面积的计算方法,运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这些属于“双基”内容外,在研究圆面积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如:剪拼、割补等方法以及转化思想,这些过程性目标也应是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注意参评对象的广泛性,做到教师、学生的评价相结合。

过去,学生的学习评价绝对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通常教师犹如一名法官,学生的任务仅仅是纠错或订正。虽然教师在学习这个师生双边活动中是最了解学生,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也应该是了解得最全面的。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时是最有发言权的。但是对学生来说,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至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感体验,如:是否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是否有信心等,不同的个体的感觉更是迥然不同。因此对于这些内容,学生的自评是有价值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思维品质、情感态度等,其他同学也有一定的发言权,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不可忽视的。故而,我们感到,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也应该增加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学生评价老师的评价方法,从而使整个教学充满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如“我觉得他说得„„”“我对他说得话有补充。”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的过程中又满足了好奇心。在自评中我采取让学生在班会上自主发言和写纸条的方法,让学生把一个阶段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学习困难以及上课无法与老师沟通的心里话全部“卸载”到班会或是小纸条里,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反省能力,同样也促进教师的反思与提高。

三、注意评价方式的灵活性,做到笔试评价和面试评价相结合。

笔试是常用的考试方法,从笔试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素质。但笔试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笔试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体现,教师也无法从试卷中看出学生的思考过程,面试恰恰可以弥补笔试的缺陷。教学中教师要从单纯通过书面测试、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转变为尝试运用面试的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可以设计一些结合现实情景的问题,来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控制客观题型的比例,设置一些探索题和开放题,以更多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往的情况。

四、注意评价结果的激励性,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目前教师习惯运用的评价方式,如作业让学生计算10道题,学生做对9道就得90分;在期末测查中凡85分以上的就为优秀,以下的就为不优秀等,要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评价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可以通过学习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作为教师是否应该考虑学生通过学习后取得的进步呢?是否更应该关注伴随这些进步所产生的成功体验,而不是冷冰冰的考试成绩呢?其实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各个学生无论知识、技能、兴趣、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不用怎么努力,就能达到优秀,,有些学生“天分”较差,虽十分努力,成绩依然达不到优秀,如果只注重定量评价,就严重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时就需要教师采用评语的形式进行定性评价,在评语中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客观、较为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进步和发展。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力,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还在班级里设立了“争星比赛”制度,以此激励同学们,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应该指出的是新课程强调定性评价并不是对定量评价的简单否定,而是把它熔于一炉,在适当的评价内容或场合中我们依然使用定量评价,可以说定性评价是定量评价的指导,定量评价优势定性评价的基础。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激励他们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因而对学生的积极性评价要多于消极评价,发展性评价多于静态评价,过程评价多于终结性评价,从而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学会欣赏他人,建立自信,从而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转载)

发布:赵红丽

时间:2010-6-3 12:43:32 来源:宁夏灵武教育信息网

点击:

387 讨论:

5 当前实施的课程改革提出不少新理念,这些理念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而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是落实新理念的主要措施.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指引着课堂上教和学的行为,搞清楚课堂教学评价的新变化,对引导教学行为,落实新理念,实施新课改至为关键.下面笔者试谈之. 在观察视角方面,从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

虽然现在已是二十一世纪,但不少人的教学观念仍停留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水平上,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讲\"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象教校.\"与这种状况相对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是:过于注重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评价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素养高低,教育机智灵活性等等,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我们知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师表演的如何,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关注\"学\"才关注到问题的根本.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现在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视觉应放在学生身上,观察在教师导演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高涨,学习内容是否适宜,学习方法是否贴切,学习方式是否合理,学习效果是否明显等等.二,在教学目标方面,从注重双基转向注重三维目标进行评价

传统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注重三维目标:既包括传统教学中注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包括新课程倡导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第一条:\"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条明确说明了新课程要落实三维目标.有人认为在教学中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弱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笔者认为:三维教学目标虽然各有侧重,但

三者互为作用,任何一维的培养对另外二维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如学生对某一个学科感兴趣,必然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这门学科,很明显这有利于学生双基的学习;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兴趣的培养也是在双基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再比如,方法的培养也要在具体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进行,不能孤立地训练;而方法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实践证明短时间内强化双基教学有利于学生该方面水平的提高;但长时间内,无论哪一方面水平的提高都需要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互为作用.总之,三维目标共同构成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学既不能若化某一方面,也不能过于强化某一方面,三者的教学应该有机融合在一起.与注重三维目标教学相对应,课堂教学评价也要关注教师三维目标的设计和落实状况.三,在教学内容方面,从注重课本内容转向对教材二次开发内容进行评价

过去我们全国一本教材,教师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上课时对教材上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放过,是教\"教材\".现在每门学科都有几种版本教材,教师备课时不能简单的备教材,而是首先研读学科课程标准,然后在领会学科课程标准精神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不是课本上的,只要能够优化课堂教学就可以,也就是说现在的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水平代表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代表着教师是经验型教师还是研究型教师,预示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潜能和专业发展前景.另外教师的工作需要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不仅有利于某一节课的教学,也可以给学生以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关注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四,在课堂氛围方面,从关注教学秩序转向关注新型课堂文化进行评价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课堂秩序,\"学生安安静静听课,只有教师一个声音\"成为教师调控课堂能力较强的体现.教师一言堂,\"师道尊严\",拥有绝对权威,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处于\"听从\"的地位,这样的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深刻性,批判性,创造性均受到限制.民主,平等,合作,对话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这些理念有利于建立新型课堂文化.在这样的课堂文化氛围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学生把自己当作课堂教学的主角,积极参与教学,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堂培养了学生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意识,使学生长大成人后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主人翁责任感,参与社会决策,与他人友好相处,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课程改革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它所带来的影响深远而不可估量.因此从建立新型的课堂文化角度评价课堂教学,不仅关注了教学的即时价值,也关注了教学的长远价值.五,在教学策略方面,从关注基本知识的讲解转向学习情景的创设进行评价

传统课堂教学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常见的教师讲课过程是:展示知识→讲解知识→考核知识;与之对应的学生学习过程是: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这样的课堂,从角色方面看,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知识的价值看,学生得到的是刻板生硬的书本知识,不是活灵活现的生活知识,学生看不到知识的实用价值,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机;从教学效果看,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讲解思路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至为关键,学生的思路跟着教师走,没有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能自主地建构知识;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掌控着课堂的进度,不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个性化学习不能进行;从话语权上看,教师的一言堂控制着课堂,学生的个性化认识得不到表达,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现状,紧密联系生活,科学,技术,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成为必然.学习情景的创设有多种多样,可以是讲述故事,阅读资料,观看影像,观察事物等等.学习情景创设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去得到结论,其间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给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学生理解知识,获得知识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生活,社会,科学技术中去.这样的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获得的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使学生看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看到知识的实用价值.为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采取后一种教学策略,评价就要关注教师对学习情景的创设.六,在学习效果方面,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检测,并及时给予反馈,这里的反馈就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课堂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单一化,一般是:在主体方面,是教师;在内容方面,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形式方面,是常规书面习题检测;在功能方面,是检测达标程度.课改背景下的学习效果评价坚持评价的多元化,即:评价主体多元化,主体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其他学生,甚至被评价者本人;评价内容多元化,内容不仅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可以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形式多元化,形式不仅仅有常规书面习题检测,还有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评价功能多元化,功能不仅仅是检测学生达标程度,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促进不同学生都有所发展.所以新的学习效果评价更为全面,科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促进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推荐第10篇:如何评价高中历史教学

如何评价高中历史教学

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对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有明确的表述。

我觉得高中历史教学评价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一样都应该分为广义的教学评价和狭义的教学评价。广义的应指“备、讲、批、复、考”,狭义的指课堂教学。无论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教学都应强调基本功的扎实过关,历史知识的准确、渊博,且可应激调动。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有对教学目标的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教学过程要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共同完成;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首先要考虑各项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

对于狭义历史教学的评价,无论采取怎样的课堂模式,首要标准就是是否是一个高效的课堂,实效的课堂。是否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思维量,学生发现和解决了问题,完成了三维目标。课堂模式应体现:教学与课标相结合,知识与情境相结合,材料与讨论相结合,问题与探究相结合,检测与反馈相结合。

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课程改革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参与教学过程,大胆质疑提问,在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在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上要由只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要明白“教”是为了“学”,“教学”这一过程主要是要促成学生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活动是要激活主体,使主体想学、要学、会学、主动学,而不是使学生依赖自己,离不开自己。教师要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向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的教学转化。在教学模式上,要从统一规格的教学向差异性、个性化的教学转化。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新建立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有利于引导历史教师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历史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修养和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从历史课程改革的角度看,历史教学存在五个不同的层次。1.讲不清,道不明。2.正确告知,被动接受。3.讲解清楚,展示思维。4.创设情景,引导思维。5.激活主体,主体主动。所以,今天的历史教学应该从第三个层次向四五层次转化。围绕教学激活思维,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清楚的问题,在学生间的交流和师生间的交流合作和互相促进下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学生自主的课堂。

第11篇:教师课堂教学评语

导语:想要做好了一名教师,就要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教师课堂教学如何评语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教研组评课要根据听课的目的或听课的对象不同合理把握评课内容,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谈,结果什么都没谈,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与效果。

1、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教学行为的灵魂,支配教学活动,它是教学价值观的体现。教学思想,不仅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还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我们反对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反对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德育的教学。老师在评课时应当联系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相关的教学理论,结合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有理有据地进行评析。这一方面是宣传正确的教学思想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让讲课人心服口服,达到评课的实际效果。

2、教学态度

教学态度是否严谨认真,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课标及学情是否研究透彻、把握准确。如果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过高或过低,重、难点把握不准,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不清楚,出现知识性错误等,那么首先就是一个教学态度间题,是教师课外的工夫下得不够造成的。

二是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对教案不熟悉,课堂表现慌乱,上课时丢三落四,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这就属于课前准备不充分。

3、学法指导

要看能否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要看能否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看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看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否熟悉并付诸实施。

4、能力培养

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情况,可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否注意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是否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是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心理品质;是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在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5、教师教学基本功

我们评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板书:好的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

(3)语言: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等的熟练程度。有的还要看在课堂上,教师对实验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是否得当,是否照顾到全体学生。课上演示和实验操作熟练准确,并达到良好效果。

6、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好的课堂效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效率高。

二是学生受益面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的增长、情感的陶冶、学习方法的获得、能力素质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品德的升华、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培养、思想情操目标的达成等,这是课堂教学的实质所在。

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7、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尺度之一。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标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8、教材处理

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得是否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要看教学目的的确定是否明确、全面,有针对性、导向性。教学重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是否做到突出重点。教学难点是否把握准确并得到突破。教材的组织、处理是否精心。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

9、教学程序

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思路设计要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独创性,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要清晰;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要明显。我们平时听课,有时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所以评课,要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

课堂结构安排: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则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一节好课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要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要看有没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要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要看有没有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

(3)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要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

(4)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要看优、中、学困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后进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

(5)计算非教学时间: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10、教学方法和手段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我们评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上下一番工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第12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八大有效策略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八大有效策略

泉州市教科所:陈木兴

一、上课开始的几分钟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检测,并当堂反馈。

二、依据课程标准,突出重点,有效化解难点,学习方法(包括记忆方法、理解方法、读图方法、运用方法等)指导到位。

三、善于把课本内容(前言、图表、知识链接、解析与探究等)当作材料,进行材料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包括课本、《学生课业》),课间穿插讲解、练习、评析,重视审题、答题技巧的指导和规范化训练。

五、课间、课后练习要结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老师重点指导审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六、要具体地指导学生在课本上做好课堂笔记。

七、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八、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检查和反馈。

第13篇: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历史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化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措施。倡导教师应努力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去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追求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辨析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追求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且要求凸现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却过于追求形式,以致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偏差,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新课程改革的势头不能放缓,但是并不等于无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提高其有效性已成为一个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普遍存在与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化,以致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教学方法过于“热闹”化。教学方法主要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它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教学行为。目前历史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误区突出表现在课堂上过分“热闹”。 为了将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改过去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课堂上很少讲或基本不讲,只怕课堂上一讲解,就被认为是旧的传统教学方法,没有新理念。 1 于是在课堂上实施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等。当然这些教学方法有助于我们实施新课程,但如何落实、操作,需要斟酌。如有的教师热衷于“表演法”,课堂看似十分“热闹”,学生也积极参与,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表演的内容不合适,对没有意义的历史内容进行表演,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二是表演时间过长,没有留给学生时间充分思考;三是表演中角色的定位与成型,使绝大部分学生永远处于观众的角色,从而使“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成为一句空话。更为关键的是,表演极易忽视教师的指导,使课堂显得散而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我们知道,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学生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解读有深浅之分和正误之别,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表演科学组织,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客观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的表演如果没有教师有序的组织和引导,其结果必定是低效的。

(二)教学目标片面化趋势明显。历史教学目标是指历史教学活动的预期效果。它是历史教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历史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自我在教学中的经验等因素综合起来,在课前所预设的教学中应达到的目标。《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并且把历史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许多历史教师在头脑中都有这个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对教学目标落实片面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 1.重知识轻能力。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是什么”,二是“为什么”。大部分教师在讲课时总是聚焦在“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事件”的历史原因是什么,过程怎样,结果如何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但他们没有让学生了解到这些原因之间、原因与过程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错误做法,与目标的能力主线背道而驰。

2.重结果轻过程。历史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结论。于是有些历史教师的课堂成了“满堂问”,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标准答案的获得而不是寻找答案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的牵引下,机械地、一步步地被教师带进其预先设定的答案中。教师认为答案知道了,目标就完成了。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内容没有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等认识活动,其结论也就难以被学生真正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是不可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 3.过分强调人文性。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在历史教学中,重视人文性教育,原本无可厚非,但有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误认为“人文性”是历史教学的主旨,于是打着“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等旗号,将历史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者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幌子下,将历史课上成时政讲析课,此种现象屡见不鲜。人文教育只是历史课程目标之一,我们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时,应该是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通过感悟去完成,而不是把“人文性”当作“硬性”标签粘贴在课堂教学上。

二、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必须讲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推陈出新,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看它是不是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课堂的有效性。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便再好的教学也有它不足的地方,有需要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如果想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创设新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可以很好的节省时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与学生)的帮助,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时,教师必须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思、想、做、练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掌握方法,学会运用和创造,不断发展自己。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设计出系列性的问题,分门别类地让同学们讨论、作答、质疑。教师创设的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者历史人物去分析,使学生能产生困惑,激起他们去主动探索问题的欲望,这样,他们就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从教学实践看,这一位置的转换,收到的效果是惊人的,同学们情绪高昂,精神振奋,既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

4 学的有效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表达也是一个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来自教师的素养和气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就有意识的、一点一滴的积累知识,在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前提下,还要能够用专业的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不仅是肚子里有墨水的问题,更是一种教师的能力素养,因为语言表达的好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条件。

(三)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所以,历史课堂上要重视师生互动,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达到“会学历史”。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如要有新颖益智的导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教学过程中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和启迪思维的问题设计,创新性的练习题设计,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有精彩的课堂小结。这些都是一堂好课所具备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四)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以及教学评价,促进教学效率提升。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

5 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反思将会使更多人获得成功。教学反思对于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对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回顾,它能使教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必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 总之,教学是一种踏踏实实的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而不应热衷于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形式。提高教学有效性关键在于学生主体的调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说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因此,作为教师,应狠下功夫,认真学习新课标,形成新的理念,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才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历史,这才是追求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李晓风.如何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N].中国教育报,2007,(6) [2]汤红琴.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现状及策略探讨[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6,(6) [3]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第14篇: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安徽明光市第三中学

张艳

一、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 1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呼唤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但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机械式教学过程,结果是教学失去活力,学生丧失独立思考。学生手中薄薄的几本教材,居然囊括了古今中外五千年的历史。教材里只有气吞万里的宏观历史,没有鲜活生动的微观历史。以选修一为例,其中涉及到的改革人物基本上古今中外王侯将相,而且都是成功改革的历史。历史教学的好不好评价只局限于一份100分的试卷,实施历史教学的目的沦落于应付高考。 所以在历史课上,老师宣之昭昭,学生听之昏昏。这完全背离了历史教学的本质目的。 2可能性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 “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关联。”可见,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2006年秋季新课程正式在安徽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回归生活,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能力,并能学以致用。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的引进,标准化课堂的建立,这也为我们创设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准备了物质条件。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我在这个理念引导下,我对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实践尝试与探索。

二、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尝试与探索 1教学理念生活化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学的理念指导教学行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中来,在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能够以史为鉴,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我们只有让高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是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之一,也是时代的要求。

2教学语言生活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对学生接受知识影响很大,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教师用生活化的语言来传授知识的话就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生活化的语言需要教师恰当的将生活中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炼出来。百家讲坛中的袁腾飞在讲解内阁和丞相的区别时候,做了个非常生动的比喻。他把皇帝、丞相和内阁大臣分别比喻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和董事长的秘书。在一个公司里董事长具有最终决策权,总经理拥有一定的策划决策权,而董事长的秘书看上去十分的威风,但要始终听从于董事长。这些关系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丞相是中央一级的行政大臣,对皇帝有一定的约力。内阁是内侍机构,对皇帝没有约束力。学生进而对书本上这些句子就很容易明白。再则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说从明清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并走向衰落。

3教学内容生活化

历史教材是我们实施教学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依据课程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资源作取舍,可以选用当前有针对性时政热点作为素材,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资源,也可挖掘自身的资源,“现身说法”。尽可能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学习内容生活化。比如史论一直都是很多学生学习的难点。 “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的反映” 是贯穿整个必修三的一条史论,也是常常运用于历史材料解析题中。我在阐释这条原理时我就设计了两个个问题。为什么上海会出姚明,而明光就出不了呢?为什么改革开放后会有姚明,*时期出不了呢?我让学生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虑,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高三历史第二轮通史复习时,到宋代史部分我给学生编成了一个历史讨论剧《宋太祖赵匡胤睡不着觉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1、初登皇位的赵匡胤要对付哪几种人?

2、哪些人是赵匡胤可以利用的人?

3、分析赵匡胤的解决办法有哪些利弊,后人又是如何解决其弊端的? 学生们化身成宋太祖赵匡胤,在热烈的讨论中,把散见于必修和选修部分的宋史有机串联起来,深化了学习。 4教学手段生活化

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依然是粉笔加黑板。虽然老师口若悬河,但是学生反映平平。现在已经是网络时代,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就能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更加生动的感受。习主席开启了“中国梦”的新时代,“中国梦”也成为今年高考的热门考点。什么是中国梦?在“中国梦“这个热点中囊括了高中历史的哪些知识点?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审视我们的历史,又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呢?带着这些问题,我抽空给学生播放了一部中央电视台记录片《大国崛起》。在这部记录片中涉及很多我们教材上涉及的知识点,同时每个大国的崛起至少可以给学生一些有益的启迪,学生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学史绝非是简单的背诵,也绝非是仅仅应付高考,学习历史的目的以及历史本身的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给了学生。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当前实现历史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手段。

5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关注。高中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其求知欲特别强烈,但是由于学生的时间限制,接触面比较小,对于国际国内社会热点虽然关注,但是往往了解的内容有限,这样就使得历史教学与现实有了结合的空间,教师应该通过国际国内社会热点的结合,使历史教学走进生活,更加与现实贴近,这样有利于使历史教学增强趣味性。我要求学生遇到热点问题,要不自觉的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原因,提炼特点,总结影响。 2013年彭丽媛女士随习近平主席出访并在南非做演讲,这件事情我曾让学生探讨如果你是出题者你会从哪些角度来出题目考察。学生发言踊跃。有人说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角度,有人说从妇女解放角度,有人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角度。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样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体会到学史的乐趣。

6课后作业的生活化

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广大历史老师越来越注重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却往往忽视了历史课后作业,作为教学环节之一,这是不可以轻视的。戏说历史、穿越是影视中的常见题材,其中有些剧情和教材相印证,更多的剧情纯属编者不负责的胡扯,学生是分辨不出来的。学生在观赏电视剧的时候更多关注剧情的发展以及主人公帅不帅,很少去想为什么会这样。有次上完宋史后针对《少年包青天》剧情,我设计如下问题:

1、包青天为民伸冤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说包青天就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呢?

2、在宋代会不会出现“小蜻蜓”这样的人物?

3、包青天在当时担任什么官职,他有什么权限呢?

4、包青天办案的阻力到底来自哪里?受阻说明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设置具体的分值。但这些问题的答案来源于书本,同时也在不断找茬中获得了学习历史的乐趣以及作为文科生的自豪感。 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很多思考,我们只有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才能真正让历史大课堂焕发出活力,教学才真正成为一门艺术。让教学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这是实现教学生活化的目标所在,也是新课程的理念所在。我相信在各位历史教师的不断探索中,在不断总结、归纳、反思中,高中历史课堂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正向着更加广阔的方向发展。

第15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

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支持有效的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规划与组织,是对学生学习业绩的解决方案或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它是一种改进教学的艺术,也可称为“教学策划”。本文依据新智育理论谈点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艺术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目标陈述。它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行为来陈述目标,且目标尽量清晰、可测量可操作;它更要考虑学生从事学习时的能力,在教授新内容之前,就将目标明确告知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能予以掌握。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这一节的教学目标可这样定位:①学生能用自己的话陈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的历史条件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②学生能够辩证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商业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关系;③学生能根据教材中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段材料说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2、学生起点能力明晰化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的基础上。所谓起点能力,亦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称的起点行为,是指学生已有的与新学习有关的能力或倾向的准备水平。传统教学虽然强调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但事实上备课大多注重的是教材,对学生的起点学习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且传统教案中也没有“学生情况分析”或“学生起点能力”这一栏目。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十分清楚并认真分析,将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作反复比照,从而使学生具备起点能力,巩固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如在教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节内容时,我对“学生起点能力”作了下列分析:①知识准备:学生已初步掌握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导火线、领导阶级、任务、性质、历史作用等有关概念。②技能准备:学生已懂得或会运用下列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原因;早期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人民大众是革命的主力军;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进步,但也有其曲折性与复杂性。通过上述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十分清晰了,有利于学生呈现新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巩固新知识。

3、学习步骤合理化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根据教师的特点和可行性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步骤,教学效果难以事前预见;教学过程的修改也经常没有计划,只是根据教师的猜测、教学内容的深浅和学生程度断断续续地发生。而科学的教学设计则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选择适合学习任务和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和媒体,因此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如美国教育家加涅就认为“教学是一系列精心为学习者设计和安排的外部条件,这些事件用于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并为此定义了教学序列的九个一般性步骤: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必备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明确行为—提供行为正确与否的反馈—对行为评估—强化保持与转化。因此我认为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步骤设计至少必须有以下四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环节:第一,复习旧知识—找到新知识立足点;第二,出示新内容—告知学生学习目标;第三,呈现新知识—嫁接同化形成新网络;第四,巩固检测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迁移、转化。

4、学习结果的可测量化

华东师大邵瑞珍教授等学者提出的新智育目标论认为广义知识目标学习包括两大类三亚类:第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狭义知识),它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和主要回答“是什么”问题的知识。第二类是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无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即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它包括两种能力,其中用于处理处部事物即对外办事的能力称为智慧技能,用于调控自身认识过程即对内调控的能力则称为认知策略性知识(即第三类知识)。对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也主要是检测上述三类知识(主要是

一、二两类)。我们要想知道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学生是否已经获得了所教的知识,就需要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测量化。如我在讲述”法兰西第一帝教学目标出下列检测题。

关于陈述性知识:通过预习,努力尝试回忆,口头回答“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概况(时间、建立者、性质)、措施、强盛、灭亡。

关于程序性知识:(1)结合当时法国内外客观形势和拿破仑所具备的自身条件,分析拿 破仑上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2)辨证认识“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的观点;(3)分析说明如何认识拿 破仑对外战争的两重性;(4)结合史实,从内外两个方面,全面、客观地评价拿破仑的功过。

二、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1、学习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它同样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需要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感觉到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才能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要搞好教学设计,教师要占领“制高点”,居高才能临下,纲举才能目张。这个“制高点”就是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就是科学的教育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摆在我们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永恒而常新的课题。

2、树立学生为本,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或以教材为本,或以教师为本,因而都偏离了教育的本来目标。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应该真正具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至上”的意识,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起点水平。学生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之间的差距就是矛盾,就是问题,就是教学的突破点与切入口。了解学生的需要与实际水平,不仅包括知识准备、技能准备,而且还包括情感准备,从而诱发学生的高度热情,缩短师生距离,带领学生去突破一个个路障,完成学习任务。

3、规范教学,强化目标管理

规范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规范教学,包括规范备课、规范评课等环节。要规范教学的上述环节,必须坚持目标桌面,强化目标管理,尤其是要规范教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可操作、可测量的学习任务;要研究学生的起点能力与学习情况;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以目标导教、导学、导测,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要把评课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测量的重要环节,要评目标定位是位是否适当,评学生参与是否到位,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4、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反审认知能力

反审认知是指用于支配、调节人们自身的学习、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知识,是个体对自己学习等状态的内部调节、自我调控。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认知策略,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学习,学会自我激励、自我定向、自我调控、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这既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激发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自主的健康人格,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 孙冰山

江苏省新沂市教育局教研室

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是一种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于历史比较教学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从理论上讲,该模式属于研究型课程结构,它不单追求学习的结果,而且注重学习的过程;不是纯粹要求学生提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重视思维方式和探寻解答思路,让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比较,自己去解释、验证、探索有关问题,得出结论。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的首要宗旨是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手段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创新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它对于贯彻创新教育思想,培养创造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一定作用。创造性学习是一种能带来变化、更新、重组和重新提出问题的学习形式,能使个人和社会在急剧变革中具有应付能力。

创造性学习主要追求的目标是自主性和整体性。通过创造性学习,使学习者既具有自主性,即尽可能地自力更生和摆脱依赖,又具有介入更广阔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合作、理解和认识自身所在的大系统的整体性能力。历史学科的创造性学习主要表现于在课堂教学的整体学习环境中,在与他人交流、切磋的同时,能灵活应用知识,善于打破框框,敢于发表创见,其显著特征是:探索发现、比较判断、灵活应用。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首先要教会学生创造性学习,通过设疑、质疑、释疑,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作出新判断、新诠释,并能进行逻辑论证,提出新见解,这就是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术语。指儿童在有指导、有成人帮助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和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也就是两个临近的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创造“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用常人的话来说,“最近发展区理论”就是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在摘果子的同时,既学会了跳跃的技术,又掌握了采集的能力。但每个人的个性不同,跳的速度、力度和姿态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为每个学生发展个性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使他们人人都有一种保持持续学习的欲望。在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站在学生思维的前沿,在不同学习阶段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要求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得手。同时,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处在“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并使他们在较短时期内学会创造性学习,开发其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

“辅助呈现式”理论是美国教育设计理论家梅里尔提出的。该理论指出:在基本呈现形式之外可提供一些附加信息,加强已经发生的学习。通过适当的“辅助呈现”,使教学呈现起到提高学业成绩和加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效率方面的作用。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具有人工智能特性的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日益普及,内涵逐渐扩大,被作为“辅助呈现”手段引进课堂教学,这不仅有利于加强教学的时代性、竞争性和开拓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生进行学习,是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的特征之一,它在拓宽教学时限和空间,增大教学信息和容量的同时,帮助学生多视角、多层次地对教学资料进行审视、评述,经探索发现、比较判断、灵活应用得出教材中隐含的结论,提出符合客观历史进程、揭示历史内层本质的观点,其实,这也是一种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

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的结构序列如下:(1)课前,学生以自学方式筹谋教学建议,以备课堂教学之用。(2)课中,学生就教材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并进行相关的历史比较讨论。(3)课后,学生以座谈方式评价教学效果,提出今后改进教学的对策。

(一)筹谋建议。由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法在课前以预习新课的方式筹谋教学建议。事先,教师将一些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及相关历史书籍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新课预习,预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过程。预习时,学生就教材领悟知识点,提出重点、难点,并找出可进行比较的内容,自行设计历史比较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能提出各种问题,就是求异思维的开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萌生,就有刷新旧说的希望。在第一步程序中,学生是主体,通过探索与发现,经第一次创造性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得以体现。

(二)研讨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历史比较法大胆地研讨教学问题。此过程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以课堂研讨形式亮出各自设计的历史比较题;二是研讨、分析历史比较题,阐述独到见解。在研讨中,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辨、质疑,对历史的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发展进程、内在规律作出新判断、新诠释,通过察微见著的分析、比较,使各种信息“聚焦”,引起思维方式“大碰撞”。同时,经集体讨论、互相应答,学生朦胧的想法、新颖的见解、正面的诠释、反向的批驳,在相互刺激的连锁反应中产生“综合效应”,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从而使个体创造性思维演变为群体创造性思维,这种由教师单纯传授变为学生互教,教学信息的传递由单项变为多项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第二步程序中,学生依然是主体,通过比较与判断,经第二次创造性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三)提出对策。学生在课后围绕历史比较题与教师共同分析与思考,评价教学效果。师生一起分析成功与得失,辩证思考历史教学的现状。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总结,提出今后改进教学的对策。在总结过程中学生对曾在课堂上研讨分析的问题进一步作出逻辑论证,创造性思维向各个角度奔腾,迁想妙得由此而生。在第三步程序中,学生又一次成为主体,经第二次创造性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升华。

由此可见,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的结构序列(筹谋建议、研讨问题、提出对策)与探索发现、比较判断、灵活应用等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主要特点相适应,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创新教育思想。注重对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的首要宗旨,也是新时期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由于比较是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认识活动,因而产生了多种类型。如:直接比较与间接比较,整体比较与部分比较,形式比较与内容比较,现象比较与本质比较,宏观比较与微观比较等等。在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契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通过各类历史比较,帮助学生掌握事物发展的特殊性与共同性,认识事物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揭示事物发展的静止性与演化性,促使学生进行以发现、判断、应用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性学习,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以此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

学生主体原则的基本理论是从尊重学生自主性出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学习上,重视过程的体验和自由个性的实现,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即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应变能力。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化到主动地对不同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寻求,因此,使学习整体内容在教育指导下成为具体化的对象,就能增进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主动学习进程中来。

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存在着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大量差异,其中智力、能力、动机、班级、性别、家庭等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关键因素。为此,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绝没有万能的教学模式。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的实施对象,应是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针对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这就是所谓教学对象差异原则。虽因教学对象不同,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但在不同层面上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同一层次教学对象的要求,也不能千篇1律。

(摘自:《历史教学问题》2009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怎样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历史研究论文

年第2期)

历史课堂教学讲解的技能(上)-历史研究论文

一、讲解技能的含义

1.讲解技能的含义

讲解是教师按着教材内容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历史情境,叙述历史过程、特征和线索,解释历史概念和阐明历史发展规律,表达思想感情的教学行为。从2500多年前孔子首创“私学”,到东汉贾逵为人讲经获取粟米为生,教书被称为“舌耕”,直至今天,讲解一直是历史教学中运用得最广泛的方式。

从总体上讲,教师要以“讲”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讲,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及知识结构必须“讲”清楚;谈古论今,熔知识、情感、哲理于一炉,必须“讲”透彻;释疑解难,点拨升华,必须“讲”到位;经过优化选择的各种教法的衔接组合必须以“讲”贯穿等等。总之,讲解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没有一个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用讲解的方法。即使结合谈话、讨论、图示、直观演示等其他方法,但未改变讲解的基本形式,一般仍属于讲解型的教学方法。

2.讲解的优点与不足

讲解有以下优点:一是“省”。即省时、省力。人人皆有口舌,使用方便,与实验、实物演示等教学方式相比,“省”是显而易见的。二是有效。由于教师充分准备、精心组织,信息传输的密度较大,就某些知识而言,可减少学生认识中的盲目性,因而有高速高效的效果。三是,激情。教师充满感情的讲解,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且能激发某种特定的情绪,收到德育渗透的功效。

当然讲解也有不足之处。其一是学生只顾听讲,独立思考不够。其二是仅凭听觉器官,信息保持率(记忆)不高。尤其是满堂灌式的讲解,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高水平,加上信息本身的干扰,其信息保持率较低。据美国约瑟夫·特雷纳曼研究测试,讲解15分钟,学生会记住所讲内容的41%;讲30分钟,只会记住23%;而讲40分钟,学生则只记住20%。

其三,正如乔治·布朗所说:“好的教学和成功的教学不是同义语。”在历史教学中,以讲为主的教学,确能使学生得到丰富的历史知识,使教学获得成功。但经常单纯使用讲解法,学生会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之间难以及时交流和反馈,必然削弱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影响学生健全品格的形成。从战略高度来看是不利于造就一代创造型人才的。

综上所述,讲解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惟一方式,它只能在其一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必须要与其他方式合理搭配,才能取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好的教学效果。

二、讲解的功能

历史教学中讲解的目的是受到教学大纲的目的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的,三者理应保持一致。这就规定了讲解活动的方向。据此,讲解的功能具体有以下三项:

1.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历史过程,理解历史特征,掌握历史线索

(1)讲解历史过程。

①展现相对完整的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

现行人教版教材,是用章节体例或课目体例编成的综合型通史。它表述了从远古到中共十五大的中国历史和《从金字塔的国度》到《世界格局新变化》的世界历史。可以说,教材向中学生展现了相对完整的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包括生产方式、社会形态、阶级关系、民族关系、政权交替、科技文化、意识形态、国际关系和人物活动等重大内容。在初、高中两个学段,历史教师将向学生讲解上述重大内容,从而向学生展示人类发展历史过程的全貌。

②展示特定历史阶段的演化过程。

人类社会当然离不开人,人的活动是做事,事又有演化过程。善于人事贯通去讲解历史阶段演化过程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以人带事或以事带人都可行,但运用教材时对人事结合的要求更突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法国拿破仑在政治军事舞台上活动了20多年,现根据初中教材示范如下(朱筱新主编,《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上图各框内的虚线上方为事,下方为人;人事一体,难以解分。纵向,依箭头所指顺序:其事,从土伦战役一步步演化为滑铁卢覆没;其人,从开始发迹一步步演变到流放孤岛,人事的对应结合,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历史过程

综上所述,历史过程是第一位的,线索寓于过程之中。过程、特征和线索,三者统一,相依相彰。讲述技能的第一个显著功能就是能很好地完成历史过程、特征和线索的讲解任务,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概貌。

2.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并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讲述,把典型的史实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有个深刻的印象,进而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揭示历史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及其联系,从而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获得规律性认识。

(1)讲解简单历史概念。这里指从史与论区别的角度,将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划分为史实概念与理论概念两类中的前者。史实概念是对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依其反映的内容又可分为事件概念和人物概念。(岳林,《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之我见》,历史教学研究通讯,1998年第四期。)

比如,初二义务教材讲义和团运动,提到“扶清灭洋”口号。就不能仅让学生懂得“扶清”就是扶助清朝,“灭洋”就是灭掉洋人。应引导学生得出以下认识:

①它是在民族矛盾上升,阶级矛盾下降为从属地位情况下提出的,有强烈的时代性。

②“灭洋”是这个口号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扶清”是次要的。

③“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封建本质没有明确认识,没有看到“清”和“洋”的一致性。而其“灭洋”,又把帝国主义和“洋”混为一谈,是一种笼统的排外倾向,表现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④但这个口号总体讲是应该肯定的,适应了中华民族当时联合一切力量抗击外国侵略以挽救危亡的需要。

(2)讲解复杂历史概念,这里指理论概念,即对众多事件概念,主要是同类事件概念的共同特征做进一步理论概括。比较复杂的历史概念时常需要运用比较、分析方法。

比如,“国家”和“资产阶级革命”这样的概念。当第一次出现时,只能讲清其内涵,“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和阶级统治的机构”、“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封建制度的革命”,但对它的外延,则还不可能讲清楚,随着教学的进展和知识的积累,才能了解到有封建国家、资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国家等不同的国家形式。至于“资产阶级革命”则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有着许多不同的形式。经过多次反复、分析归纳,就会抽象概括出本质属性(内涵)和界限范围(外延)。

(3)讲解规律性结论。讲历史还要从历史现象中抓住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例如,陈胜起义为什么失败?陈胜称王后,一个过去与他一起做长工的人前来求见,几经周折,好不容易见到了。陈胜开始对他很优待,但这个人常常没有顾忌地直呼陈胜名字,还向人讲陈胜穷困时的事。陈胜很不高兴,认为损害了他的威望,竟把这个人杀了。从此老朋友们都躲得远远的,没有人敢再来亲近他。陈胜还任用朱房掌握人事,胡武纠察过失。这两个人作威作福,动不动就治将领的罪,使很多将领蒙受冤屈。由于陈胜信任这两个人,众将领都不愿再追随他,为他效力。陈胜起义失败原因,一是功成忘本,脱离了本阶级的群众;二是任用坏人,偏听偏信,脱离了共过患难的干部。这两条教训很深刻。今天我们也不能忘本不能脱离群众,这是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教训。

形成概念的过程,是学生从感知历史现象发展到理解历史本质的认识过程,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刻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生动的、富于情感的讲解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例如,讲到孔子,为了使学生真正了解、理解孔子。可以孔子的身世为线索,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讲起,到“三十而立”私人讲学、51岁起从政、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68岁返鲁从教和整理文献,到最后的讲述“孔子73岁那年的一天清早,他给弟子们唱了一支歌:泰山要崩颓了,梁柱要折断了,哲人要象草木那样枯萎了。他一边唱一边流着泪,这是他最后的歌。7天以后,孔子离开了人世。他从教40余年,三千弟子、72贤人。他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仅凭他的才学、道德和精神,赢得弟子对他深情的爱戴。不管孔子生前有多少不足之处,不管孔子身后有多少是是非非,他是我们的一位值得骄傲的先哲,是悠远而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道德的象征,因而他

还受到朝鲜、日本、新加坡等东方各国人民的推崇,所以说,孔子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

又如,讲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人民解放战争是正义之战,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一场人民战争。可将书上叙述“人民群众”对三大战役的“巨大支援”的数据排列起来,并加以分析:

出动担架:十一万副;出动大、小车:八十二万辆;派出民工:五百三十九万多;支援粮食:九亿五千万斤;支援牲畜:一百零四万头。

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力量啊!单是车辆排列为四路纵队,就可以一辆接一辆从南京一直排到北京;单是粮食一项,用60吨的车皮,每列列车挂十个车皮,要用一千五百八十三趟列车来装。可见没有广大人民的支援,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

以上教例说明许多教师都能深入挖掘教科书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密切联系实际运用讲解的技能,抒发真情实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起到了良好的德育渗透的作用。

另如,历史教材中存有大量的创新和实践事迹。比如,远的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勾股定理、圆周率的推算。近的如毛泽东首创的“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世界史中,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电的发明、内燃机、计算机的研制等等。真是数不胜数,它们无一例外都是创新和实践的范例。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启发学生:人类社会的每一进步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与实践中实现的,更是那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们所推进的。要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有用之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讲解技能的类型

1.讲述法

讲述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具体历史知识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对史实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具体内容,从而形成历史表象。

讲述法可分为以下主要方式:

(1)叙事性讲述——叙述法。

叙述是指历史老师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进行具体的讲授。

(2)描写性讲述——描述法。

描述就是对于某些重大历史场面、典型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特征和行为表现,用具体细节和生动语言进行描绘的一种叙述方法。描述的作用在于表现出形象、真实的历史“特写镜头”,使学生对历史实际情况的感受更为强烈。我们所要描述的对象既可以是历史人物、科技成就、战争场面,也可以是地理环境和生产劳动的场面。

①描述历史人物形象,刻画其心理状态,能够突出时代赋予人物的特点。例如,教师在讲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时,结合课本插图,对秦始皇作出如下描述:“动作傲慢威严,身穿龙袍、头戴冕旒,前后挂满了珠宝,每边12排,这是当时最尊贵的标志,他手指前方,一副唯我独尊的气势。”这段描述不仅刻画了秦始皇威严、傲慢的外形,而且剖析了这位首代帝王自恃功高、唯我独尊的内心世界。

再如,有一位教师在讲英法百年战争中奥尔良解围之役时,这样进行描述:“1428年,17岁的少女贞德换上男装,带领同乡去见法国王子。王太子给她一支人数不多的骑兵队,让她去解救奥尔良。当时,贞德是与咱们同学年龄差不多的少女,她面对强大的英军,毫不畏惧,身先士卒,挺身冲进英军阵地。远者矛挑,近者剑刺,杀开了一条通往奥尔良的血路。奥尔良城内的法军看到援军,土气大振。他们和许多拿着各式武器的市民冲出城来,杀向英军。经过激战,5月 8日,英军被内外夹攻的法国军民打得落花流水,撤围逃跑,奥尔良城转危为安。居民倾城而出,夹道欢迎贞德进入奥尔良,亲切地称她为„奥尔良姑娘‟”。这段生动描绘,突出了贞德的勇敢和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②引用历史人物的原话或历史事件参加者的对话,能增添讲述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许多人劝他逃走,他拒绝了。他慷慨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劝梁启超逃走,梁启超要他一起走。谭嗣同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墙上题诗,其中两句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他悲愤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死时年仅33岁。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讲述,这位维新志士的爱国献身精神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心中。

③描绘历史事物的具体情景和历史事件的场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讲“洋务运动”一节时,为了使学生深刻认识“江南制造总局”是一个封建的军事衙门,教师作了这样的描述:“大门两侧站着四个全副武装的清兵,工人每天上班都要挂个腰牌,即表示身份低下,受官吏监督,„不会随意去留‟,人身是不自由的”。“管理总局的官吏由清政府派遣,最高的„督办‟由两江总督兼任,实际管理的是„总办‟和„会办‟,多半由李鸿章、曾国藩的亲信和亲戚担任”。教师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事例:“总局”曾请了一个巫道法师来厂施展了几天法术,以保总局平安。这位教师以其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群封建官僚随在法师后头叩叩拜拜的丑态,把其封建落后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3)概括性讲述——概述法。

在历史教学中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史实都进行叙述或描述,对于那些次要的然而却能保持历史完整性的史实,可以采用概述法进行讲授,这可以节省时间。如讲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对北京人应作重点叙述或描述,而对各地发现的其他原始人群的遗迹、遗骨等情况,则进行概述。

教材叙述一些历史事实,虽不是重点,但缺了它历史的链条会产生中断现象。因此,就要概括叙述,以保持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如春秋这一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与商鞅变法之间,就必须介绍战国初期的社会情况,以承上启下。

2.讲解法

讲解法是通过对史实分析进行科学论证,从而形成历史概念和揭示历史规律的讲授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对一些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如概念、规律、原理等,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科学判断。

讲解法又分为原理

中心式和问题中心式。

(1)原理中心式:即以概念、规律、原理、理论为中心的讲解。

①以“罗斯福新政”为例。在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罗斯福新政”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新政的特点、内容、实质、影响几个方面的阐述,使学生准确掌握这一概念。新政的特点之一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基础上,不改变资本主义性质。特点之二是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通过分析,说明美国避免走法西斯道路,靠的是强大的经济实力。新政的实质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即在维护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生产关系进行适当调整。其影响是: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但是,使美国和平渡过经济危机。经济稳定带来政治稳定,从而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防止了美国法西斯化。同时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减少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化,从而开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政策之先河,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加强。

②时间概念虽不太复杂,但按照常规方法介绍,效果却不够理想。有的老师独辟蹊径巧妙讲解,效果极佳。

例如,初中学生一开始学历史,就要接触到“公元”和“公元前”这两个时间概念。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学生们立即被弄糊涂了,怎么历史课上到数学上面去了呢?他们的眼光都投到了数轴上。教师趁机指着数轴讲道:“我利用数轴介绍两个时间概念。时间是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就像数轴上的数一样。因此,数轴可以把时间的这一特性表现出来。我们假设数轴上的刻度都是表示年代的,以原点为界,原点左边的“-1”表示公元前一年,“-2”表示公元前二年,正像负的绝对值越大其值越小一样,公元前二年比公元前一年离现在更远。这段时间可以直接从数轴上看出来。”教师一边讲一边在数轴上截取线段,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随后,告诉他们,秦是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让他们看着数轴计算秦的统一离今年有多少年,学生很快就计算出来了。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公元元年是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由于教师利用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学生很快接受了这个概念。(傅志超:《我这样讲清“公元”和“公元前”两个时间概念》,湖北教育,第11期,1983年。)

③历史概念是历史表象到历史规律的中间环节,是它们的联系和中介。掌握了历史概念和概念之间本质的联系,也就掌握了历史规律。规律是多次反复出现的事物联系,一次性的东西不能形成规律。比如秦始皇为钳制思想、巩固统治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为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而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实行文字狱;清朝前期为巩固统治大兴文字狱和八股取士。这些措施虽不尽相同,但通过文化思想专制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相通的、类似的。这就是规律性,说明社会意识(文化思想)对政治和经济的巨大作用。

(2)问题中心式:即以解答问题为中心的讲解。问题中心讲解,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处理得当对启发学生思维、增强能力大有好处。

①如:初一学生学完奴隶社会后,多数学生对“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观点产生疑问,理由是原始社会人人平等,财产平均分配,而奴隶社会出现了不平等和剥削压迫的现象,怎么说是进步了呢?有位老师这样讲道:原始社会时,生产工具落后、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每天能获取2条鱼,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过了很长时间,他们学会了织网,捕鱼快而且容易,就学捕鱼,每天可捕10条鱼,除了每天吃的2条外,余下8条就成了剩余财产。为占有财产,部落内部开始互相争夺。你们想想看,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生:力量强大的人能抢到更多的财产。

生:于是出现了财产分配不均,人剥削人的现象。

师:那么对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你们怎么评论呢?

生:当然是奴隶社会更进步,因为捕鱼的数量增加了。

生:产品数量是增加了,可是出现了剥削和不平等。

生:部落领袖占有一部分后,剩下的分到每个人头上可能也比以前多了。

师:以前有没有这种可能?

生:没有,刚够吃,到奴隶社会才出现了这种可能。

师:大家想一想,这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生:产3.讲读法

讲读法是把讲授与阅读材料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和其他相关资料的阅读,并加以阐释和分析,来加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讲读法通常是边读边讲、以讲导读、以读助讲、讲读并进。上海育才中学总结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经验,就是讲读教学的一个范例,以下是几个教学实例:

(1)学生当堂阅读教科书并配合教师讲述。

(2)学生课前阅读相关资料,堂上阅读教科书并配合教师讲述。

3)课前师生共同阅读教科书等材料,课上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情景模拟”。

四、运用讲解技能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性和思想性,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搜集史料,论证教学主题,讲解的内容必须是正确、真实的,即输入史学信息不能失真,这是历史教师讲课的基本要求,也是讲好课的前提。在讲解过程中,论据和例证要充分、具体、恰当、科学,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2.全面性、系统性与重点、难点的统一

讲解前必须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学情”以决定在教材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如何使讲解的内容做到“有主有次,主次分明;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有增有删,增删有度;有深有浅,深浅适宜”。

3.语言准确、清晰,通俗易憧

首先分析要透彻,语言要简练,描述要生动,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水平。胡乔木在审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时,认为初稿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叙述得不够充分,于是在“这次革命结束了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这个论断之后,加写了如下的文字,即:“这次革命改变中国的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汉、满、蒙、回、藏的五色国旗,改用阳历,男子开始剪辫,女子逐步放足,下级对上级政府官员不再用跪拜礼,近代产业和近代的教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医疗事业等也比晚清有了较快的发展”。胡乔木加的这段文字不仅把辛亥革命的意义表达得更充分,而且表达得更具体更形象,通俗易懂。

同时,减少语言的随意性,做到科学、规范,不能用臆想代替历史的真实。例如,有教师说:“岳家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岳家军的纪律严明,史载“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之一,不能套用到岳家军的头上去。

4.与其他教学方式相配合

实践证明,讲解的时间不宜过长,切不可整堂课都讲解,这样,即使是最好的演说家也很难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应把讲述压缩在最短的时间内,只在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上下功夫,即所谓“精讲”。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学生在思想中就出现了问题。”这就为激励学生继续探究和发现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讲解应与读、议、练等几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穿插进行。美国肯尼思·T·汉森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小学,10分钟的讲授以后,跟着20分钟讨论,随后再进行作业,效果最好。当然,应如何安排读、议、练的时间和顺序,则依具体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定。

5.与其他教学手段相配合

讲解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学习活动。比如,适当演示历史地图、历史画片、文物、模型;利用幻灯、录像、计算机等配合教师讲解等,特别是与板书,历史挂图,包括插图相配合更是讲解不可缺少的手段。

总之,不同诗人写咏菊诗,可以写出不同风格,不同画家画梅花,可以画出不同意蕴。不同教师讲历史,不应该鹦鹉学舌,百人一腔,而要讲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

四、运用讲解技能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性和思想性,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搜集史料,论证教学主题,讲解的内容必须是正确、真实的,即输入史学信息不能失真,这是历史教师讲课的基本要求,也是讲好课的前提。在讲解过程中,论据和例证要充分、具体、恰当、科学,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2.全面性、系统性与重点、难点的统一

讲解前必须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学情”以决定在教材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如何使讲解的内容做到“有主有次,主次分明;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有增有删,增删有度;有深有浅,深浅适宜”。

3.语言准确、清晰,通俗易憧

首先分析要透彻,语言要简练,描述要生动,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水平。胡乔木在审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时,认为初稿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叙述得不够充分,于是在“这次革命结束了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这个论断之后,加写了如下的文字,即:“这次革命改变中国的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汉、满、蒙、回、藏的五色国旗,改用阳历,男子开始剪辫,女子逐步放足,下级对上级政府官员不再用跪拜礼,近代产业和近代的教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医疗事业等也比晚清有了较快的发展”。胡乔木加的这段文字不仅把辛亥革命的意义表达得更充分,而且表达得更具体更形象,通俗易懂。

同时,减少语言的随意性,做到科学、规范,不能用臆想代替历史的真实。例如,有教师说:“岳家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岳家军的纪律严明,史载“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之一,不能套用到岳家军的头上去。

4.与其他教学方式相配合

实践证明,讲解的时间不宜过长,切不可整堂课都讲解,这样,即使是最好的演说家也很难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应把讲述压缩在最短的时间内,只在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上下功夫,即所谓“精讲”。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学生在思想中就出现了问题。”这就为激励学生继续探究和发现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讲解应与读、议、练等几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穿插进行。美国肯尼思·T·汉森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小学,10分钟的讲授以后,跟着20分钟讨论,随后再进行作业,效果最好。当然,应如何安排读、议、练的时间和顺序,则依具体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定。

5.与其他教学手段相配合

讲解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学习活动。比如,适当演示历史地图、历史画片、文物、模型;利用幻灯、录像、计算机等配合教师讲解等,特别是与板书,历史挂图,包括插图相配合更是讲解不可缺少的手段。

总之,不同诗人写咏菊诗,可以写出不同风格,不同画家画梅花,可以画出不同意蕴。不同教师讲历史,不应该鹦鹉学舌,百人一腔,而要讲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

一、提问技能的含义

1.“问题”的含义

什么是“问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那么,“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是否就构成了“问题”?请看下面一个事例:

某教师在讲完辛亥革命的内容以后问:同学们对辛亥革命的过程清楚不清楚?答:清楚。问:好,辛亥革命为什么能赶走皇帝?答:(一时语塞)

这个事例中,教师提问了两次,第一次只是一般性的询问,第二次才提出了“问题”。显然,“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并非都是“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问题”?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作了这样的解释:“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理上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需要组织新的信息,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以解决问题时,你就碰到了问题。”自然,吉尔福特的解释并非“问题”的至论,但“不进一步作心理努力”就能解决的决非“问题”,或者说,不具有思维性的提问不能称之为“问题”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据此,有的老师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提出具有思维性的“重要的提问”,而那些不具有思维性的提问则是“无效的提问”。

(J·P·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

2.提问技能的含义

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回答作出反应的能力技巧和艺术。它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提问技能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

据一些学者对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证明,提问法在教学中的应用频率仅次于讲述法,居第二位。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见,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提问技能的功能

提问是贯穿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技能。教学环节不同,提问要达到的目的不同。如导入提问,目的是巩固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及集中学生注意力使教和学保持一致和同步;在变换讲授主题时的过渡提问,是要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在放映音像时提问,意图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思维;讲授知识过程中的提问,是要使学生从局部认识发展为系统完整的规律性的认识;在课堂讨论过程中的提问,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使学生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结束时的总结提问,为巩固、升华新知识,或为下节课设下伏笔,或为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以便正确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等等。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提问,其共同的功能是:

1.集中定向

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某一个问题(或课题,或专题,或概念)上,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反馈检查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认识水平,诊断阻碍学生思考的困难所在,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与疑点,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把握住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进程,顺利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3.交流沟通

师生的问答过程,都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过程,又是学生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它沟通了感情,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形成民主合作的教学风气。还可促使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树立“能问倒老师是自己的进步”、“能难倒老师的学生是好学生”的教学观念。只有确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及生生关系,使课堂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才会敢于、乐于参与教学过程。

4.发展思维

古人说:“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道之理,皆可谓之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就要通过提问使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有疑”到“无疑”以求得学业上的不断进步。

组织学

生参与学习,主要是指思维的参与,设计好课堂提问,是促进形式思维发展的有效方法。如何设计好课堂提问,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所提问题要与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和事实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能被学生所“感觉到”。二是问题的答案需要学生经过一番苦心思索,才能在对它们联系的分析之中探索到答案,每当提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情绪就明显活跃起来,思考的积极性很高,也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

5.探究规律

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历史教师要围绕重点提出环环紧扣的一系列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沿着正确思维路线激疑、释疑,探究规律,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三、提问技能的类型

1.按认知水平的分类

按照国际上最有代表性的布鲁姆·特内的提问设计模式,教学提问被分成由低到高的六个不同水平。每个水平的提问都与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活动相联系着。

(1)知识(回忆)水平的提问。

知识水平的提问是最低层次的提问。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回忆。根据学生学过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回忆旧知识进行回答,经过知识的再现以达到巩固或检查的目的。

①最简单的回忆提问,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属于两者择一的问题。

如:三保太监郑和是回族人吗?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吗?这类问题有50%的猜测的机遇,所以不宜多用。

②另一类知识回忆性问题,是直截了当地发问。如:“《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间?”等等。这种提问目的在于检查和强调应该记忆的基础知识,适用于低年级教学。

③比较复杂的知识性问题,要求学生在掌握较多史实的基础上来回答,并能进行思考得出新的结论。

例如,教师在讲完“明初经济恢复和发展”后可向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第一,明初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答:休养生息政策。一是社会不稳定,百姓还很贫穷;二是朱元璋要巩固统治,增加收入,农民必须有时间,有土地。

第二,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答: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行植棉,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新课,让学生回忆当堂学过的知识,同时通过史实加深对明初休养生息政策对经济恢复发展的作用的认识。

(2)理解水平的提问。

如果说,知识性提问是问学生这件事“是什么”,那么理解性提问则是问学生这件事“为什么是这样的”。前者是检查学生的记忆力,要教会学生知其然,后者是检查学生的判断力,要教会学生知其所以然。

①例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使学生理解战争的性质这个重要的问题,就必须提问学生:“德、英、法、俄等国,为什么要参战?”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教师可启发学生回忆大战前夕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并略作点拨,如俄国参战主要是因为它对巴尔干一向怀有扩张野心,不能容忍奥国征服塞尔维亚而使自己的地位削弱。接着,应进一步提问:“意大利是„三国同盟‟的成员,为什么却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是否为了维护塞尔维亚的主权和独立呢?”学生回答:“不是,意大利是因为考虑到利害关系。”教师追问:“什么利害关系呢?”因课本上未写,学生难以弄清具体情况,教师就应补充一句,这个“利害关系”指的是1915年4月,英、法、俄在伦敦同意大利签订了秘密条约,保证战后在分割奥匈和土耳其的领地时,满足意大利的领土要求。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史实以后,就可能作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讲,都是非正义的”这个结论了。

②再如,在学习汉武帝大一统时,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颁布“推恩令”、“统一铸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而对盐铁官营体会不深。教师就从盐、铁在古代的重要性说起,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政府要把这二项权力收归中央?”

生:汉代生产越来越多采用铁制工具,而且人不吃盐不行,盐铁都是生活生产必需品,需要量很大,经营盐铁获利多。 (3)应用水平的提问。

应用水平的提问,要求教师要创设一个历史情境,鼓励和帮助学生应用已获得的知识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①教师特意设置某一历史情境,让学生进行辨认和判断,指出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例如,在哥伦布出世以前,法国巴黎的一家饭馆里,厨师开了如下一张菜单,你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请说明理由。菜单是:

蕃茄汤 炸牛仔带煎泽芋(泽芋指土豆)四季豆子 什

锦面包(小麦、玉米、裸麦)凉拌菠罗蜜可可、牛奶加糖。

答:假的。蕃茄、四季豆、泽芋、玉米、菠罗蜜、可可全是后来从“新大陆”传来的,哥伦布出世以前,欧洲没有人知道这些东西。糖在当时欧洲也没有,甜食用的是蜂蜜。

②教师对所需解答的问题采取变换情景或角度的方法进行提问。例如,我们学习“王安石变法”后,有位教师设计提问时,列出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某地方官下令,今后每户都必须按土地多少缴税,任何人不得例外,不得隐瞒土地;

二是为了减轻政府负担,有人提出,今后农民在青黄不接时,一切借贷均由民间自行解决;三是大地主王力想逃避服役,又不愿缴免役钱,就叫佃户赵正去顶替;

四是有一保长抽出500名青壮年,作为专职武装队伍,不论农闲农忙,都进行训练,军费开支向国家申请。

然后要学生判断王安石对上述四种情况是赞成还是反对,并讲清王安石的态度是根据哪一条变法内容?变换情景的提问设计,能推动学生思维的波澜,加深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理解。

③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升华历史认识。

一是例如,讲完明长城以后,有位教师设计这样问题:

师问:今天当你参观了座落在北京八达岭的古长城之后,有什么感想?

生1答:建筑雄伟、坚固,历史古老、深沉,它像一条飞动的巨龙婉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它是中华民族坚毅、刚强、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生2答:长城能防护骑兵的突袭,但不能泯灭贪婪者的私欲。只有用民族大团结凝聚起来的“心的长城”,才能捍卫祖国的独立。今天,长城内外的中国人民已在民族大团结的主旋律中觉醒过来了。

生3答:陈毅元帅曾赋诗:“八达岭上望天缈,长城逶迤万峰小,如此江山真美好。”长城崭新的风貌已成为中外游客观光的景点,成为中国人民和外国朋友友好交往的纽带。

生4答:长城上吹来的风,夹带着无数孟姜女的哭声;长城边上裸露的石头莫不是筑城者留下的白骨;满山遍野的花朵莫不是筑城者点点的血滴。长城是中国古代无数劳动人民血和泪的结晶。

教师小结:历史由后人评说。同学们对长城的看法直抒己见,又各有高见。只要说得在理,各种见解都可并存。

二是又如,讲天宝危机时,教师问学生:“你们读过《长恨歌》没有?谁写的?”

学生回答:“读过。是白居易写的。”

师:回答正确。谁能背诵其中的一两句,说明玄宗庞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呢?

(4)分析水平的提问。

分析式提问旨在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以便得到新观点、新认识。

①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就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例如:围绕解放战争时期“民主运动高涨”这一史实,提出一连串问题:一是“表现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包括哪些重大事件?其高潮是什么?”二是“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三是“你对„高涨‟两字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能用其他词,诸如„爆发‟、„形成‟等来代替它吗?”四是“为什么说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成为反对蒋介石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这样,经四步设问,加上教者的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他们很快就得出结论,因而这一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以理清问题来龙去脉,揭示问题的本质。

例如,“鸦片战争”一节,导入提问“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后,学生会有多种答案,如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要使鸦片贸易合法化;英国要占领中国的商品市场;“落后就要挨打”等等。经过短暂讨论答案集中到“落后就要挨打”,这时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中国落后在何处?英国先进在何处?”然后让学生阅读“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下列答案:中国落后在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使皇帝和多数大臣愚昧无知。英国先进在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军事强大。这时,教师应提出第三个问题:“上述中英力量对比状况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经过学生发言,逐渐得出一个课本上没有明确点明的“新”结论,即中国是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而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制度的落后和腐朽是中国“挨打”的根本原因。这时教师应提出第四个问题:“落后是不是一定要挨打?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证明你的观点。”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分析,重组已知的知识,得出新结论。可能出现不同观点:A.落后必挨打,证明是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落后不一定挨打,证明是当代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没有挨打;C.落后也能打先进,证明是辽、夏、金之打北宋,金、元之打南宋;D.落后抗击先进,最终打败先进,证明是中国的抗日战争;E.落后与先进和平共处,平等往来,证明是唐朝同吐蕃、南昭、回纥、渤海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等等。在提问总结时,教师不必要作评判式结论,但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肯定其提出新观点是可贵的,还要指出各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

(5)综合水平的提问。

综合水平的提问常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回答这种问题不仅需要记忆力,还需要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的能力。

①综合水平的提问主要是培养聚合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如“概括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这一提问在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全面内战爆发到三大战役胜利的史实中,分析、归纳和概括,聚合出答案要点: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战略思想;党中央制定了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的作战方针;国统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战线的形成;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党中央抓住有利战机及时转入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等等。

另如: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并将它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内容是教学重点。为剖析该内容,有的教师精心设计以下四个提

(6)评价水平的提问。

评价水平的提问主要用在对历史人物和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评价和评论上,这种提问方式最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①评价历史人物的提问,可以选择功过兼具的重要历史人物,如秦始皇、唐玄宗、康有为、俾斯麦、拿破仑等等。

如讲“法兰西第一帝国”,有位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鲁迅说:“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后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语言都离开了英雄的界限,要归入疯子一类。”请结合拿破仑的事迹,评述鲁迅的史学观。此题中,拿破仑事迹是知识性内容,结合问题分析帝国对外战争影响具有启发性,得出的结论又具有思想教育性。

②评价历史人物的提问,应选择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一类是课本上虽未作明确评价,但历来就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如武则天、曾国藩、左宗棠等;另一类是岳飞、文天祥这些家喻户晓的英雄。

例如,讲《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一课,评价岳飞时,教师提问:有人说岳飞是抗金将领,有人说岳飞是民族英雄,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请说明理由。接着指导学生进行评价:A.阶级的观点。岳飞属于统治阶级的成员,维护的是南宋的封建统治,镇压农民起义是必然的。B.全面的观点。岳飞一生中的主要事业是进行抗金斗争,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受到人民的尊敬。C.中华民族与国外民族和国内民族间关系相互区别的观点。由此,岳飞是抗金名将,而不是民族英雄。这样,就将学生从一般的社会认识统一到教材的科学结论上来了。

又如讲《中国边疆的新危机》时,组织学生评价左宗棠。有的学生说他是刽子手,也有的说他是爱国主义者,也有的说他是洋务派的代表。教师不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作全面的分析: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左宗棠残酷地镇压了浙江的太平天国运动;他又是洋务派的代表,兴办过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目的是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起到了抵御外国侵略的作用;在收复新疆问题上,他粉碎了俄英帝国主义利用阿古柏伪政权来分裂我国新疆的阴谋,所以应历史地、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左宗棠。学生们还发现:从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来分析,左宗棠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抗击俄英侵略,收复新疆之举,难能可贵,是民族英雄。

③评价重要历史事件的提问,最好选择有争议的历史事件,“焚书坑儒、”“总理衙门的设立”、“洋务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苏联建„东方战线‟”等等

2.按提问技巧分类

按提问技巧可分为:诱导式提问、疏导式提问、阶梯式提问、对比式提问、迂回式提问等5种类型。

(1)诱导式提问。

①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诱导提问。例如,有位教师提问学生:原始初民驯养小动物的最初动机是什么?多数学生回答是为了获取食物,为了吃动物的肉,剥取动物的毛皮。这是没有教师暗示下的原有思路延伸的结果。接着教师诱导一位平时爱养小狗小猫和各种昆虫的学生,让他联想从小爱养小动物的生活体验谈谈想法,结果他提出了一种新看法:小动物多可爱好玩!初民们最早饲养小动物也可能是为了好玩,是为了与孩子们作伴,是为了增添生活乐趣。各种动物驯养多了,驯养时间长了,才成为家畜,才发展起畜牧业来。等到畜牧业发展起来之后,才谈得上经济价值。饲养动物,追求经济价值是后来的事,不是原始初民最早的动机。原始初民最早时还头脑简单,还不可能有先养后吃的长远打算,只可能凭着喜爱动物这种感性冲动来饲养动物。这样,就开拓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新思路,开拓出了创造意境。

②用形象语言创设新情境,诱导对问题的理解。如“张三兴奋地提着一串刀币上街买肉,路遇李四提着一串铲币去买米……这是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区的事?”显然比起“战国时货币形式有几种?齐、赵等国货币形态如何?”的问法有趣得多。实践证明,初中生对此类提问很感兴趣,记忆也很深刻。

③以富有趣味的知识性提问,诱导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例如:在《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节课中,提出一个问题,“为庆祝新中国诞生,在开国大典鸣礼炮时,你们知道当时设置了多少门礼炮,齐鸣了多少响吗?”然后告诉学生:“是54门礼炮齐鸣了28响。设置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齐鸣28响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为什么要在如此隆重的时刻来纪念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怎样爆发的?为什么会爆发?它有什么重要意义?”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行学习。

④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疑问的某些闪光点,诱导出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一课时,有个学生提出:“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为什么要反对英国人呢?”这不是疑难问题,但其中有一个闪光点。于是教师借题发挥,一步步引导学生,提出: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反对的是所有英国人吗?(不是)那么他们反对的是谁呢?(英国资产阶级)这时的英国资产阶级是以什么面目出现在北美的呢?(以殖民者的面目出现)准确地说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反对的是谁呢?(英国殖民者)大家还记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吗?(英国封建阶级)你认为所有的资产阶级革命对象是谁呢?(封建主阶级)。接着教师说:联系方才的回答,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两篇课文看看还有什么疑题没有?一个同学又提出,既然说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封建主阶级,为什么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却是英国资产阶级呢?这样把问题又引向一个新的高度。

(2)疏导式提问。

疏导式提问的实质是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提问技巧。

例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可提问,“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会爆发?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讲授中还可适当插问:“意大利原来属于同盟国,为什么参加了协约国作战?”“美国为什么先中立后参战?”等问题,结束时可提问:“通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这样层层设疑,提问疏导,前后呼应,突出重点。

又如讲到1945年,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去”还是“不去”?学生说不该去的列举一大堆理由:“蒋介石背信弃义、两面三刀,西安事变后扣押张学良、杨虎城,说明这个伪君子是任何卑劣的行为都会干的,毛主席不能去。”“抗战胜利,蒋介石疯狂抢夺胜利成果,积极部署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磨刀霍霍,哪有丝毫诚意谋求和平?”说该“去”的学生也列举了许多理由:学生讲了当时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关键时刻,中间势力对蒋抱有

第16篇:高中历史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复习课是高中教学中常见的课型,它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已学过的学科知识技能并将其系统化、条理化的必要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弥补教学不足,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高中历史内容较多、体系复杂,因此,上好高中历史复习课,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历史复习课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复习目的不明确,想到那复习到那,无法完成复习任务;二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新授课的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只注重知识内容的复习,不重视复习方法的指导。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复习效率低下,复习效果差。自从我校推行新课程改革,就致力于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依据学校的师资、生源、管理经验等条件,提出府谷三中“三原则”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学生主学、效率为先,和新授课一样,复习课也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学习、巩固知识,而不是被逼无奈地识记。

二、教学目标

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达标为主线思想,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节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三部分,具体目标因内容而异,可以教师板书也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复习起来有的放矢。

三、操作程序

1、导:目标导学

采取恰当的方式激发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将学生带入复习课,教师板书或由多媒体展示课题及本课详细的知识体系,出示教学目标及自学指导。

2、学:学习探究

第一:按自学指导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先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的设计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要将三维目标细化为具体问题,要体现基础性和渐进性,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要有梯度,语言简洁明了。要对自学时间、内容、方法、标准、检测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要求:

(1)按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2)自学完后,要合上教材和其他辅助资料进行自测,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或随笔,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教师要求:

(1)对个别没有按教师自学指导要求做的学生,要有个别提示。

(2)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教师巡回时以不干扰学生自学为原则,以利于学生全身心地自学,及时发现并记住存在的问题。

第二:合作探究

采取同桌、组内、组间等形式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解决个人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1)同桌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交流。把同桌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向学习小组提出,让其它学习小组讲解。

(2)组内互探。在组长的主持下将同桌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小组内互相交流,从而实现“兵教兵”。把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让其它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3)组间互探。将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小组间交流,其方式可通过口头回答、书面练习、板演等方式进行。

3、讲:精讲点拨

对自学指导中的重点内容及学习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精讲进行点拨,并适度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1)释疑解惑:对学习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类并逐一进行解答。

(2)典例精讲:通过典例精讲要启迪学生思维,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通理通法。

(3)点拨提升:对重点内容进行点拨,教师点拨的是学生共同存在的困惑点、重难点、易错点。教师主要进行六种讲解:补充讲解、更正讲解、点评讲解、归纳总结讲解、按顺序讲解、拓展延伸讲解等,教师要真正做到学生讲之前不讲、学生没有进行探究学习的不讲、学生会的坚决不讲。

4、练:强化训练

根据学生的学情,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分层训练和分层达标活动。训练题要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适当进行拓展训练。训练题要分层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训练时要加大学生展示面和纠错的力度。

(1)出示、完成训练题、拓展题

(2)教给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巧、规律等,收到死记活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学生归纳总结本节的收获。

5、测:达标检测

对本节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评。测评要以基础知识、重点内容为主,测评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测评,要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总之,在新课改,新模式下,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保证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成绩。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而定,不一定每节课都体现这五个环节,根据需要可灵活运用,但必须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和思想。

四、实现条件

教师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知识体系、教学目标、学习指导等,学生也要依据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巩固知识的目标,还需要多媒体教室等。

五、教学评价

1、学生自我评价法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并把它看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采用一系列检查来进行自我评价。这可以加深学生对自己作为学习者的理解。自评有助于对学习目标的认识,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培养和形成对学习及活动的评价能力。

2、考试法

考试包括提问和习题检测。可以由学生互相提问也可由任课教师提问,习题检测这一环节需要教室在课前做好准备,可以是资料里的习题,也可以是多媒体展示的习题,还可以是有教师印发的习题。

3、学习评价

应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充分、和谐、健康地发展,评价的内容应涉及认知、情感、技能等众多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学业知识的考查;重视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学生若生活在一个关系融洽、和睦、健康向上的集体中,与他人的交往密切,彼此能相互悦纳、帮助,思想能共鸣,感情能相投,就有利于他的成长发展,也有利于整个集体的成长发展。

高中历史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府谷三中

姓名:王 雪 宁

第17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

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支持有效的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规划与组织,是对学习业绩的解决方案或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它是一种改进教学的艺术可称为“教学策划”。本文依多年教学经验,谈点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目标陈述。它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行为来陈述目标,且目标尽量清晰、可测量可操作;它更要考虑学生从事学习时的能力,在教授新内容之前,就将目标明确告知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能予以掌握。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这一节的教学目标可这样定位:①学生能用自己的话陈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的历史条件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②学生能够辩证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商业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关系;③学生能根据教材中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段材料说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2.学生起点能力明晰化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的基础上。所谓起点能力,亦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称的起点行为,是指学生已有的与新学习有关的能力或倾向的准备水平。传统教学虽然强调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但事实上备课大多注重的是教材,对学生的起点学习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且传统教案中也没有“学生情况分析”或“学生起点能力”这一栏目。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十分清楚并认真分析,将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作反复比照,从而使学生具备起点能力,巩固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3.学习步骤合理化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根据教师的特点和可行性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步骤,教学效果难以事前预见;教学过程的修改也经常没有计划,只是根据教师的猜测、教学内容的深浅和学生程度断断续续地发生。而科学的教学设计则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选择适合学习任务和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和媒体,因此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如美国教育家加涅就认为“教学是一系列精心为学习者设计和安排的外部条件,这些事件用于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并为此定义了教学序列的九个一般性步骤: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必备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明确行为――提供行为正确与否的反馈――对行为评估――强化保持与转化。因此我认为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步骤设计至少必须有以下四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环节:

第一,复习旧知识――找到新知识立足点;

第二,出示新内容――告知学生学习目标;

第三,呈现新知识――嫁接同化形成新网络;

第四,巩固检测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迁移、转化。

二、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1.学习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它同样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需要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感觉到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才能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要搞好教学设计,教师要占领“制高点”,居高才能临下,纲举才能目张。这个“制高点”就是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就是科学的教育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摆在我们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永恒而常新的课题。

2.树立学生为本,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或以教材为本,或以教师为本,因而都偏离了教育的本来目标。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应该真正具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至上”的意识,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起点水平。学生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之间的差距就是矛盾,就是问题,就是教学的突破点与切入口。了解学生的需要与实际水平,不仅包括知识准备、技能准备,而且还包括情感准备,从而诱发学生的高度热情,缩短师生距离,带领学生去突破一个个路障,完成学习任务。

3、规范教学,强化目标管理

规范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规范教学,包括规范备课、规范评课等环节。要规范教学的上述环节,必须坚持目标桌面,强化目标管理,尤其是要规范教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可操作、可测量的学习任务;要研究学生的起点能力与学习情况;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以目标导教、导学、导测,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要把评课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测量的重要环节,要评目标定位是位是否适当,评学生参与是否到位,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4、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反审认知能力

反审认知是指用于支配、调节人们自身的学习、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知识,是个体对自己学习等状态的内部调节、自我调控。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认知策略,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学习,学会自我激励、自我定向、自我调控、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这既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激发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自主的健康人格,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18篇:浅谈高中历史的多元化课堂教学

浅谈高中历史的多元化课堂教学

摘要:多元化教学属于一种教学艺术,然而如何利用好多元化教学,让学生在感悟中收获、在学习中体会却是难上加难。现如今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流于形式的弊端,如何避免不足,发挥多元化教学的优势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将根据自身的经验谈谈在历史课堂多元化教学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多元化;教学艺术

众所周知,高中是学习生涯的关键阶段,学生课业压力大,要学习的课程较多,而历史学科繁重的记忆任务让学生更加头疼,导致很多学生在需要记忆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厌学,这就需要多元化的教学艺术来拯救高中历史课堂。我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明显感觉到学生们的思想逐渐变得成熟,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等新兴多媒体的普及,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信息渠道也更为开放,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早已经不拘泥于历史课本。

高中阶段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之时,自己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对历史事件的独到看法,他们对于网上新观点的兴趣远比对历史课本上知识的兴趣浓厚。这种现象的产生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拓宽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渠道,另一方面,网上知识混杂真假难辨,容易误入歧途。历史事件是既成事实,且已有定论,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常常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述的史实,以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教学为主,忽略了繁杂的历史事件对其产生的影响。那么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注意教学艺术的运用、渗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既抓历史基础,又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把握住传统教学的精髓,还必须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对高中历史学科知识学习充满兴趣。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致力于树立“课堂是师生民主平等的天地、没有学生不可以提的问题”等观念,只有建立了师生平等的氛围,学生才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加深了师生友谊。

第一,为什么要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一名教师如果总以师者自居,打造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样不当的目标观将对一个班的历史学风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压制,严重导致历史创作灵感被扼杀,因此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迫在眉睫。第二,如何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教师在平时应多鼓励学生大胆的陈述已见,正确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学生争做小老师,给予学生发表已见的机遇,使学生有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这种创新形式的多元化课堂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更有利于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

二、多元教学,课堂巧妙运用多媒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完善的教学设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记忆深度。而高中历史课堂中应该如何运用多媒体,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观看历史题材影视热播作品。教师可以从近年来有关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热播现象入手,试图构架起影视作品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桥梁。第二,运用图片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众所周知图片及视频更有利于人脑的记忆,尤其是针对高中生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这一新的授课方式。根据记忆曲线,视频图片等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而且当他们在观看的同时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会将一个人的思想变成两个人的。这一多元化教学过程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同学感情,更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与记忆。

在利用多媒体资源的同时,教师切不可忘记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学习后有收获,学习后有进步,为下一步课堂教学做铺垫。教学中恰当运用白板多媒体,采用音像图示等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动机,营造欢乐的教学情境,启迪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划分小组,利用PPT进行讨论和辩论

这一点是针对高中生的特点来进行的课堂教学多元化活动。普遍来说高中生心智较为成熟,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把握这些特点加以利用,如果不控制则会导致课堂主旨内容跑偏,所以教师在划分小组进行活动的时候要制定一个计划。

第一,让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提倡不同的答案要经常开展讨论或辩论坚持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一课时,我会先让学生分小组,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制作成PPT,学生们热烈讨论课堂的参与度非常高,不用教师去苦口婆心的灌输和提示,这样关于民国时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就被学生熟悉并掌握了。这也需要教师规定课堂讨论的内容,针对学习的内容来进行PPT制作和讨论,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自由聊天,导致上课秩序被打乱。

第二,设置课堂讨论和辩论的时间。这要根据讨论的内容来灵活决定讨论的时间,目的是让学生有时间观念,让学生在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遵守规则,不能因讨论而忘记了时间和纪律,仅靠老师来安静课堂。

第三,进行课堂讨论及辩论的总结。在讨论完毕之后每组选出一人总结讨论过程,谈谈自己从中的收获,在此过程中其他组员也可以举手积极发言,补充该学生没有提到的方面。讨论总结的过程也是加深记忆的过程,是检验本次课堂讨论质量的标尺,历史课堂教学中若能经常形成辩论、探讨气氛,学生就能够从敢破敢立到善破善立,也就能够对学生形成创新型人格非常有利。

四、拓宽思维,优化学科结构

多元化的历史教学除了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还应该包括有更多的内容,甚至包含超出历史教学内容的学习。比如历史学习总是会牵涉到地理的知识,所以在历史学习中,地理知识也需要相应的基础。例如在一次考试中有这样一个问题“《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的是(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从中选择一个答案”。因为没有地理坐标概念,也就没有思维的余地,只好凭记忆来做,不健全的历史知识结构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要改变高中历史教学的困难处境,还需要优化学科体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全方位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历史学习,拓宽学生思维,优化各学科的学习结构。

在当代教育中,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高中历史老师,我们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技能,推进历史教学改革,注重历史课程教学的多元化。

第19篇: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岳 虹

什么是有效课堂?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从教以来一直在努力思考,实践和探索的两个问题。”对于什么是有效课堂,不少的教育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和看法。本人赞同这样的观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历史教学之后,学生在知识、心智显性和隐性等方面多多少少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收获、进步或发展(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惟一指标。

我们现在所讲的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课堂,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标的课堂。不管我们的教学观怎么变,教学理念或教学手段怎么更新,我们所关注的有效课堂和有效教学应该始终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关注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更应关注教学中人的生存状况,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况。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生成、共同成长的过程。而有效课堂又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利用好课堂40分钟,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自主学,学会学。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的一个重要环节。

1。在实践中,我常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或者采用新颖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如讲太平天国运动时,请学生回忆初中时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后的印象,结果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在讲戊戌变法运动时,我则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了戊戌戍三个字要同学们认,然后导入,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也落实了基础知识。

2.历史本身是生动的、丰富的、有趣的,但写在历史课本上后,许多东西已经变得十分枯燥。我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时引入一些声像资料片段,如林则徐、南京大屠杀,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这样课堂气氛活跃,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创设新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与学生)的帮助,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一理论的核心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时,教师必须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思、想、做、练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掌握方法,学会运用和创造,不断发展自己。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作为示范;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归纳讨论结果,轮流表述,表述时注意史论结合;教师则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三、指导学生编写学习提纲、归纳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规定学生在新课前要预习,并编写学习提纲;课后,则对全课知识进行归纳小节,明确该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

由于历史学科内容庞杂,需记忆的东西多, 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把握不住要点,该记忆的内容没有掌握。

在起始阶段,我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做出示范,如《五四运动》一节,我先指导学生阅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读完后,让学生归纳这几段主要表述的中心意思是背景。然后再仔细分析每段的中心意思也就是运动的背景包含有几层。在逐步把握了本节的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分析该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并对知识体系进行归纳和概括。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逐渐掌握了方法。指导学生整理、归纳历史知识,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既阅读能力、归纳综合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综上所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从兴趣培养入手,使学生“乐学”、“想学”;要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方法,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激发学生“乐学”、“想学”的内在动力;要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要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只要使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就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完成历史教学的目标。

2010年8月

第20篇:基本素质评价评语

新评语库:

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A: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能制止违反纪律的行为。主动参加集体活动,积极维护班级荣誉,能够为实现集体目标付出最大的努力。待人诚实,不说谎话、大话、空话,不弄虚作假。具有良好的生活、卫生等习惯,多次被评为“行为规范学习标兵”。对自己所做的事能高度负责,要求自己的事自己做,会自我批评。积极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社会公益和社区服务活动,经常学雷锋做好事,并受到学校或其他组织的表扬。

道德品质B: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自觉维护纪律。喜欢参与集体活动,为实现目标付出努力。言而有信,一般许诺别人的事情会尽力去做。行为习惯良好,能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能认真去完成,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热心公益性活动,活动效果有待提高

道德品质C:遵守学校、班级各项规章,能较好正确处理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愿意参与活动,为目标尽心尽力。一般能说到做到,但有时会说谎,会耍小动作。基本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有时有不良的行为。能较好地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有时会忽视后果。能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公益性活动,但组织性不够强。 道德品质D:能基本遵守校纪校规,有时有违反纪律的行为。能够参与活动,服从小组分工安排。有经常性的说谎行为,作业经常抄袭,考试经常作弊。生活、卫生等行为习惯一般,有说脏话,乱丢乱扔的现象;能完成学校或班级分配的任务,自制能力不够;能在老师的组织下参与一部分社会公益和社区服务活动。 公民素养

文化素养A:态度认真,学习主动,不缺课,能按时完成作业。阶段性的学业水平考试与考查成绩优秀且有获奖记录。有良好的自我反思的习惯,善于总结经验,效果良好。 文化素养B: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能独立按时完成。平时的考查成绩较优秀。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文化素养C:有迟到、早退现象,求知欲不很强。平时考查成绩总体较好,但波动比较大。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 文化素养D:态度不认真,作业不认真完成。平时考查成绩尚能及格。学习能力差,无学习习惯。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A: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和操作活动,并且荣获校级或校级以上奖励。积极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勇于创新,获得市级实验操作等荣誉。

学习能力B: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能完成任务。积极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且在实践活动中勇于创新,获得校级奖励。

学习能力C:比较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基本上完成任务。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努力,能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习能力D: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未能全部参加。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进行研究性学习,创新。 交流合作

社会适应能力A: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和老人,团结同学,深受大家拥戴;方法运用合情合理,并主动积极与他人交流与分享。 社会适应能力B:喜欢与他人共同合作完成任务。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在家里有时会耍脾气,比较娇气; 能运用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社会适应能力C:愿意与他人共同合作。 对老师比较尊敬,同学之间有时会发生矛盾,总体关系良好; 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方式有时不够恰当。

社会适应能力D:能够与他人共同合作。与他人相处不很融洽,关系一般;与他人交流合作时有一定的困难。 运动健康

健康素养A:兴趣爱好广泛,情趣健康,有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成绩优秀,并在市级以上获奖;拥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身体和心态均健康。 健康素养B:能做到劳逸结合,注意身心调适;身体素质良好,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身体健康,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健康素养C:很多时候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休息的关系,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能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及格;学年内无较长的病假,心理素质不高。

健康素养D:很多时候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休息的关系,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能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及格;学年内无较长的病假,心理素质不高。 审美表现

艺术修养A:音乐、美术课感兴趣,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遇到问题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欣赏高雅的音乐以及绘画作品,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有良好的艺术气质,能够积极参加市里面的艺术活动,并有良好的表现,期末成绩优秀。

很多时候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休息的关系,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能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及格;学年内无较长的病假,心理素质不高。

艺术修养B:音乐、美术课感兴趣,能够配合教师工作,但遇到问题缺少自己见解。 能够欣赏好的艺术作品,但缺少见解。有良好的艺术气质,在学校的活动中勇于表现自己。 很多时候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休息的关系,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能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及格;学年内无较长的病假,心理素质不高。

艺术修养C:兴趣就听,不感兴趣就不听,但不会影响课堂纪律。只会欣赏一般的艺术作品,深层次的作品无法理解。缺少艺术气质,只会在班级里表现自己,一到大的场合就怯场。

艺术修养D:对音乐、美术课不感兴趣,但不会影响课堂纪律。不会欣赏艺术作品,只会欣赏一般的儿童作品。不会表现自己,只会在同学的再三推荐下才敢于表现。

旧评语库

道德素养:

不弄虚作假 真诚待人 不损人利己 言而有信 遵纪守法 了解并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遵守并维护学校的校规、校纪 维护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 关爱弱者,善待他人 懂得关心亲人、朋友 知荣明耻 具有正确的荣辱观 了解并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八荣八耻 社会责任 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 关心社会和他人 养成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习惯 能正确认识自我,知道自己的优缺点 以积极的态度改正自己的错误 明辨是非,敢于坚持真理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爱护小动物、花草树木 不浪费资源,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健康素养:

热爱体育运动,具备健身能力和一定的运动技能 遵守体育运动规则 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心理健康水平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具有完整和谐的自身人格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 有坚强的意志力平时运动成绩平时体育课成绩和体育锻炼表现良好 艺术素养:

掌握一定的艺术基础知识 健康审美情趣 热爱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 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 服饰得体、发型朴实 姿态端庄、不戴饰物 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和珍惜美的能力 有艺术作品 有愿意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与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具有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具有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社会实践能力 具有基本的劳动技能 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文化素养:

学习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兴趣浓厚、愿望强烈 有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根据自己各科学习情况,合理安排时间 有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具有学习新知识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能独立完成作业,并善于总结和反思 能独立思考 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善于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能举一反三,并具有探究的策略与方法

社会实践评语(仅供参考)

1 该生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他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乐于助人,肯于奉献,勇于锻炼自己,不怕苦不怕累,做事踏实有方法。从他本身来讲,实践活动让他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事实上,他的表现以及生活态度都证明了他的上进和真诚。 2 该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做到服从领导,听从指挥,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劳动积极踊跃,待人处事热情大方,表现了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尤其是在宣传活动中,勇于面对挑战,懂得从实践中感悟和学习,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3 该生做事有章法不盲目,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由于不怕苦,懂学习,多次的实践活动让她更觉多了责任,多了动力,生活也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4 该生勤勉踏实,社会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强,服从领导,友爱同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积极,热情,能运动所学知识决绝问题,有一定的灵活处事能力,也能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自我。 5 该生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得积极踊跃。他处事全面,肯于吃苦,乐于奉献,有很强的沟通能力。他在实践中懂得学习,知道不断地替身自己,有很强的思想境界和较强的上进意识。

6 该生思想觉悟高,在社会实践中认真负责,踏实肯干,表现出了一名高中生的良好素质:乐于奉献,肯于吃苦,交流沟通能力强,有思想有方法,做事有成效。望再接再厉,不断提升自我。

7 该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积极,有良好的处事能力和协调能力。他服从领导,乐于奉献,不怕吃苦,善于沟通,在实践中表现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此外,他把每一次实践当做一次锻炼,做得认真而有成效。

8 该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服从领导,社会责任心强,可与吃苦,不怕累不怕难,做事踏实,头脑灵活,能结合实际发挥自己的特长。他在劳动中乐于分担,参观中懂得学习,宣传中擅长沟通,忙碌的身影和专注的神情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才干,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学到了许多新的本领。

2、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适应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

3、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提高了思想觉悟,增强了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4、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和优良作风。

6、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获取了广泛的知识信

息,优化了知识结构,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逐渐认识到自身知识、能力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摆正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8、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提高了个人素养,完善了个性品质,逐渐养成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9、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学会了关心他人,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

10、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初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了适应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

11、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深入认识社会、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成才报国的使命感。

12、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

13、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逐渐养成了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培养和锻炼了实际的工作能力。

14、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拓宽了视野,获取了新知,培养了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道德自律的水平。

1、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初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了适应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

2、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

3、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逐渐养成了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培养和锻炼了实际的工作能力。

4、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拓宽了视野,获取了新知,培养了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道德自律的水平。

5、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深入认识社会、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成才报国的使命感。

6、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获取了广泛的知识信息,优化了知识结构,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逐渐认识到自身知识、能力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摆正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8、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提高了个人素养,完善了个性品质,逐渐养成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9、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学会了关心他人,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

10、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才干,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学到了许多新的本领。

11、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适应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

12、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提高了思想觉悟,增强了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13、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4、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和优良作风。

社区活动评语(仅供参考)

1、该生思想道德积极上进,经常帮助社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同时辅导社区小朋友的学习,并讲解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利用假期和周末的时间,在社区自觉地保护社区整体环境卫生,扫地,宣传爱护家园的思想。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评语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评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