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评语

《送别组诗教学实录》评语(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13 07:34:30 来源:教学评语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送别组诗教学实录》

针对案例《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600字评析文章

1、多读

阅读教学中最大量的活动应是学生自己的阅读, 因为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 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读中才能实现。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还要有一 定的质量,注重读思结合。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包括关于 “ 怎样读 ” 的谈话也不宜多,而用更多的时间让学 生自己去读。那种过去在课堂上教师 “ 一讲到底 “、” 一问到底 “ 或 ” 一议到底 “ 的做法都是应该避免的。另一方面,实施新 课程也应防止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多,而与文本对话过少;非语文活动过多,语文本身的活动太少的倾向。

2、多悟

古诗教学要让小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发展正处于感性阶段,大多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 悟优于分析推理。小学阅读教学应当增强形象感受,减少理性分析,适当地创设情境,通过品读和想像、联想,有助 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是一种顿悟。学生在阅读中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突发奇想,幡然醒悟,是一种突变和升 华,它不是借助反复训练可以实现的。但是,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助于这种突变和升华。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开展 师生、生生对话,有助于学生的感悟。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教师把统一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学生运用自己先前的知识去构建自己对新内 容的理解。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所以,感悟必然是个性化的,要注重个体的独特 感受。

3、积累

古诗 从重理解到重积累,也是古诗阅读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 “ 厚积 ” 才能 “ 薄发 ” ,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重积累,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进而多读多背,而不需要 “ 讲深讲透 ” 和 “ 问个不休 ” 。有 的句段和篇章学生一时一知半解也没有关系,应当允许他们随着阅历的增长去逐步加 深感悟。

重积累,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在这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一是扩大阅读面,二是规定课 外阅读量, 1— 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45万字。

复述有助于把课文语言转化成个人语言,是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复述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等种 类,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 组织形式多样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词句。

推荐第2篇:孙双金送别组诗教学实录

孙双金《送别组诗》教学实录 (2011-12-07 12:00:33) 师:刚才这堂课因为诗歌的情感比较沉重,杜甫的诗的最大特点,有人说是沉郁顿挫,是不是?杜甫他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同学们刚才学得也比较凝重,学得非常沉重。下面几首诗我们要比较活泼一点。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板书:送别)他们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补充板书:送别组诗)今天这堂课呢,孙老师要带大家学习第一组诗,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师生齐读)送别组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先学第一首(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齐答)李白。

师: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他也非常地喜欢写诗,可是他自己不会写。

师:基本讲对。汪伦是安徽泾县人,他是个酿酒师,他非常喜欢诗歌,非常地仰慕诗人,尤其是当时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谁?

生:(齐声大声答)李白。

师:李白诗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当朝最大最大的大腕了。他非常仰慕李白,他怎么见到李白呢?(指着一位男同学说)你知道你说?

生:他是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家酒店,李白很喜欢喝酒,所有就来了。

师: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是?一个十里桃花,一个万家酒店,正中李白下怀,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到那里一看,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但是李白有没有怪汪伦呢?

生:(齐答)没有。

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的,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

生:(齐答)会。

师:谁来说说看?这首诗比较好懂的,我请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试一试。

生:李白乘舟将要离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不过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超。

师:冯超同学基本解释的准确,90%,老师不讲能够理解90%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好,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点,声音响亮一点,自信一点,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他好不好?相信冯超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请坐。

生:(齐答)好!(掌声响起)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赠汪伦》?你来。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赵婷婷。

师:赵婷婷回答的非常好,已经达到98%了,我们掌声献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师:读诗基本意思懂了,我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

师:交流一下,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睛。(指名问)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呢?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问题吗?(指名问)你的问题?

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他为什么要离开汪伦呢?

师:没有不散的宴席,朋友之间总是要离别的。(竖起大拇指)好的,能够发现问题比发现不了问题总是要好。你的问题?

生:我的问题是汪伦把李白骗过去,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

师:我来读诗。你们能不能再发现一点问题?“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这时已经来到哪里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要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师:(兴奋地)听到没有?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送吗?

生:(齐答)不会。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要这样送了,是不是。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人家坐到船上的时候才来送呢?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几个人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教师在其中一组学生中小声提出问题。)

师:好,坐正。“天一学校”了不起的,“天一”不是天下第一吗?我来看看“天一”的学生是不是天下第一。你说说看。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再来送了呢?

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

师:什么回忆?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李白坐到船上才去送呢? 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师:可能他们在桃花潭边相遇的,汪伦是从桃花潭把李白接来的,所以故意到桃花潭来送他。接的时候在桃花潭边接,送的时候也在桃花潭边送,让李白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松。

师:这是冯家的观点,了不起,在哪里接我也要在哪里送,给李白留下难忘的印象。冯家的观点。

生:有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而后来汪伦知道就急匆匆地赶到桃花潭送他。

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汪伦知道这个情况后匆忙来送。你叫什么名字?

生:徐畅。

师:徐畅,这是徐家的观点。不同的,我就喜欢听到不同,看你们的小脑袋瓜聪明不聪明。你说。

生:我的观点是:我们一般送亲人是在家里送,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这样给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

师: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殷涛杰。

师:殷涛杰,殷家的观点是什么观点。你们听听看,故意在家不送,让李白到桃花潭,突然赶来还要踏歌相送,给李白终身难忘的印象,给李白一个惊喜。

师:殷涛杰,真是大脑袋,大脑发达,这个想象超出一般。你说说看。

生:可能是因为李白喜欢喝酒,而汪伦又是酿酒的,他在家里特地为李白酿了酒,李白快要走了,他才酿好,急急忙忙地给李白送了过去。

师:专门为李白特制太白酒,酒还没有酿好,李白突然有事要走,急急忙忙赶去相送。你姓什么?

生:张。

师:张,这是张家的观点,又是一种奇特的观点。你说。

生:我认为是他们一起到酒店去,然后汪伦给他准备了一桌宴席给他送行,然后李白走的时候,就在那个里面给他送行了。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

生:对,然后就在那边拍打唱歌。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送过行之后,他觉得就这样把李白送走还不够。我是写一封信把人家骗来的,现在人家走了我就这样送别不行?再次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一送李白上路,二送李白上船。你叫什么名字?

生:莜玲莹。

师:莜玲莹,给莜玲莹掌声,(掌声响起)莜家人就是聪明。还有不同的观点?不得了,真是天下第一,来,这个天下第一的人再说一个。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李白的名气很大,所以汪伦想组织一个很大活动来告别李白。

师:你的想象当中,不是汪伦一个人踏歌相送的,他是把整个村子的人都组织来踏歌相送。那个场面是了不得,李白坐在船上,本来都要走了,突然听到一阵阵歌声传来,李白坐在船上还坐得住吗?

生:(齐声答)坐不住。

师:李白就要站起来,跳上岸去,握住汪伦的手说:“汪兄啊,你真是对我太好啦!你这样的情意我怎么表达呢?我一介书生,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拿笔来。”于是,李白挥毫写下了《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兄啊,就把这个送给你吧。”汪伦收起了李白送给他的诗,把它当作传家之宝,一代一代传下来,这首诗就是面对当时的此情此景李白即兴挥毫写下的,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好不好?

生:(齐声答)好!(生有感情地朗诵。)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不是我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酒,踏歌相送,这才能感动李白。起立,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一下。

(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师:我只看到一个摇头晃脑的晃起来了,你们太拘谨一点,还可以放开一点吗?看我这里,能不能背下来。不看屏幕上的,看着我这,《赠汪伦》你们可以动起来,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有感情地背诵。)

师:请坐,这首诗是谁送谁呀?

生:(大声答)汪伦送李白。

师: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

生:(齐声答)踏歌相送。

师:汪伦是以踏歌相送的形式。(板书:以歌相送)这是汪伦以歌,踏歌的方式来送李白的。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来送别,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我们来看看李白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屏幕出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师声情地朗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师:你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齐声答)诗人。

师:(竖起大拇指)也是唐朝的诗人,比李白大11岁。当时的名气比李白还要大,但是和李白的感情非常好,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谁?

生:(齐声答)孟浩然。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什么意思?解释,你来。

生:(一女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断断续续答)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春天的时候要去扬州。

师:在什么时候?在烟花三月,在繁花似锦的时候,在这么好的季节要乘船到扬州去。请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什么意思?你来。

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那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它流去的仅仅是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带去了朋友的友情,这种思念啊,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你说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看了多长时间?你说说看。

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你说天色暗了,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不能离开诗。你说。

生: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话知道了,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了影子之后才离开的。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等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那个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你猜猜看,用现在的时间,你大概用了多少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你说大概用了多长时间?

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

师:半个钟头,有不同的吗?你说。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 师:看了半天,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

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他还在那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指名)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生:我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我也没有。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读(生齐声朗读。)

师:非常整齐,非常响亮,但是不像李白的情感。谁来像李白那样吟诵一下?莜同学,刚才发言最漂亮的莜同学。(莜同学高声地朗读)

师:掌声给莜同学。(掌声响起)你的嗓音非常好听,读得也非常响亮,如果你能读得适当再含蓄一点,(教师示范前两句)我相信你能读好,我们掌声给她。(掌声又响起)

(莜同学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示意语速减慢。)

师:进步了,掌声给她。(掌声再次响起)

师:(教师范读最后两句)是不是更有味道一点?你来有味道一下?坐在位子上吟诵一下。(生纷纷坐在座位上摇头晃脑地吟诵。)

师:(指名)你的头摇得最好,我们给掌声他。(掌声响起)但是幅度不能太大,一大话筒就跟不上了。(全体学生笑起来)

生:(摇头晃脑地)有感情地朗读。

师:掌声给他。(掌声响起)前面你们一个都没有晃起来,这堂课你这样晃起来,孙老师真高兴。“孤帆远影碧空尽”越去越远,“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李白是以歌声来送别孟浩然的吗?

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你说。

生:是用目送。

师:用眼神、眼光、目光相送的。(板书:目)就在那里看啊,看啊,这场面是多么的感人啊。古人就是不唱歌就这么看着也能把感情表达出来呢。我们再看看古代诗人还有什么样的送别方式?第三首《别董大》(屏幕出现《别董大》)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想不想读?

生:(齐声答)想。

师:大声读,齐读。(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师:高适是唐朝著名的什么诗人?知道吗?边塞诗人。他一个好朋友著名的琴师叫什么人?董大,千里迢迢去看望高适,朋友聚会终有一别,那一天,董大要离开高适了,是在什么样的天气呢?“千里黄云白日曛” ,乌云滚滚,遮天闭日,大雪纷飞。“北风吹雁雪纷纷” ,大雪纷纷地下着,这样的天气,人心里好过吗?(指名问)你说这样的天气人心里感到怎么样?

生:心里感到沉闷。

生:悲哀。

生:心里感到十分地难过。

生:伤心。

师:伤心、压抑。天气是这样的天气,而且我的朋友就要离开我了。本来朋友的离别就非常的伤感,加上这样的天气,伤感中加上伤感,沉重中加上了沉重。作为一代大诗人高适,能让他的朋友带着伤感、带着沉重、带着这样郁闷的感情踏上漫漫行程吗?

生:(齐声答)不会。

师:作为好朋友能这样让他走吗?

生:(齐声答)不能。

师:于是好朋友说了句什么话?读。(生齐读

三、四句)

师:什么意思?

生:不要担心路上没有知音,因为天下很多人都认识你。

师:(指名问)你说说看这句话什么意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不要担心前面的路程里,没有一个知己,天下人都认识你。

师:不要担心漫漫的长途中没有你的知心朋友,天底下谁人不知道你董大的名字呢?琴弹得那么好,你是大名鼎鼎的琴师,音乐家,听到这样的话,你说董大的心情怎么样?

生:他的心情从黑暗一下子转到喜悦。

生:他的心情可能有点放松。

师:放松,你说。

生:他的心情可能变得开朗起来了。

师:变得开朗起来了。对呀,这样的千里黄云、这样的白雪皑皑,对于董大来说都变成美好的景色。于是他欢快地、喜悦地、开朗地踏上他的漫漫长程。高适是用什么来送别他的朋友的?是目送吗?是歌送吗?是用什么来送他的?你说。

生:语言。

师:是用暖人的话语来送别朋友的。(板书:话)鼓舞人心的,暖人的话语,人听了之后就像一阵热浪涌上心头。读《别董大》。(生齐读)

师:好!拿起第四首诗,发给你们的讲义《渭城曲》,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放开声读。

(生自由地读)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谁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来。

生:大声地朗读。

师:你把这首诗的解释再读一读。

生:(看着讲义,大声地朗读解释。)

师:请坐,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渭城曲》齐。

生:(齐读)

师:这首诗中王维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

生:(低声)酒。

师:大声说。 生:(大声)酒。

师:(板书:酒)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向西走出阳关之后,你再也见不到你的朋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么感人的。同学们,古代诗人送别他们亲朋好友的时候,可以以歌相送,可以以目相送,可以以话相送,也可以以酒相送。不管是以歌送,以目送,以话送,以酒送,最根本的还是要以什么相送?

生:真情

师: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板书:情心)只有这样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这四首诗你喜欢吗?

生:(齐声大声说)喜欢。

师:请你选择一首读给我听,或者背给我听,自己选一首。

(生自由的朗诵)

师:谁来?勇敢的孩子?(面带微笑地说)谁没有发过言的,把手举高一点,把手摇一摇。告诉我你没有发过言,好多人都发过言的,你还再摇嘛!(指名说)你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背一首。

生:有感情地背诵《赠汪伦》。

师:好,谁还要来吟诵一首。(指名说)你来吟诵一下。

生:有感情地背诵《渭城曲》。

师:好。我们这样来连诵一下,把书放下,我诵上句,你们诵下句,你们说好不好?

生:(齐大声地说)好!

(师生互动,吟诵了《渭城曲》和《赠汪伦》这两首诗)

师:大家诵得很好。我们今天学了一组古代诗人送别的诗。我们了解古代诗人是多重情意啊!这节课马上就要下课了,下课后孙老师就要和同学们告别了,回到南京去了,你怎么送别孙老师呢?

(生窃窃私语)

师:谁来送送我?你用什么方式来送我?(向一位男同学走去)(举起大拇指,笑着说)重情意,够朋友。你来。

生:孙老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你走了,我们会想念你,相信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再见面的。

师:相信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握个手,(师生握手)请坐。

师:(指名问)你怎么送别我?又遇到一位朋友、知己。

生:孙老师,你不仅是我们的老师,还是我们的知己,我们会永远记着你。

师:谢谢,谢谢,称我是他的知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请坐。朋友,握个手。(师生握手)

师:(指名问)你准备怎样送别孙老师。

生:孙老师,紧紧地握一下手,(师生握手)

师:用握手的方式来送别。握了又握,握了又握,久久地不肯散去。

(全体学生大笑。)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推荐第3篇:送别组诗

这里的组诗只是一组诗的意思,并不是文学上所说的组诗体裁。

这个案例至少设计于十年前,是2005年,

孙老师的组诗选取了《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渭城曲》这四首。

虽然他们都是出自唐代诗人之手,都以“送别”为话题,但是四首诗在情境、内容和情感等方面还是存在着诸多不同的。

《赠汪伦》是一曲李白汪伦友谊的赞歌,诗风激情浪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多了一些绵长与悠远,比起李汪的情意,更显深情;《别董大》则一改离别诗的悲切惜别情调,豁达豪爽地劝慰朋友,体现出挚友豪放洒脱的情怀;《渭城曲》则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质朴而优美。

孙老师看似洋洋洒洒的课堂布阵,却始终驾驭着一条感情的红线,这四首诗分别是以“歌”送、以“目”送、以“话”送、以“酒”送,但皆以“情”送。以“情”为线,串“歌”、“目”、“话”、“酒”四珠,以“送”贯穿,以情凝聚,形散神聚,收放自如,可谓佳境。

观摩过很多的主题教学,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或明或暗的“线”,或曰“主题”。主题不仅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境,一种文化。古往今来,离情别意,让多少文人墨客为止肝肠寸断,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送别,已经不仅作为一种仪式,一个话题,它已经衍生成为一种“送别文化”。孙老师的课堂引领学生感受“送别之情”,汲取中国古代诗文精华,其用意可谓深远。而当孙老师希望学生对即将分别的老师说几句话时,孩子们分明已经将课堂所感悟的送别情意演绎成为生活情感的一部分,“孙老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时君!”“孙老师,我相信我们有缘会再相见!”“孙老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老师送我情!”

孙老师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主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讨论,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送别组诗》课堂教学实录

孙双金

师:(板书“诗”)你们学过诗吗?(生答学过) (在“诗”前板书“组”字)“组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组诗歌。

师:(在“组诗”前板书“送别”)“送别组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一组诗都是写送别的。

生:把送别的诗放在一起,成为一组诗。

师;是呀,以前我们一堂课一般是学习一首诗,今天啊,我们一堂课来尝试学习一组诗,一组写送别的诗,大家有没有信心?(生答有)

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板书:赠汪伦)请大家自读这首诗,自己尝试解释它。我相信大家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

(学生各自投入地读,然后各自尝试解释诗句。) 师:谁来试一试?我最喜欢自信、勇敢的学生。

生:李白乘着小船刚要离开,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声,桃花潭的水啊,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高兴地)你真能干,不用老师讲,自己就理解了!谁再来试试。

生:(小手举成一片,个个跃跃欲试,老师又点了一位同学)李白乘着小船刚要离去,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踏歌相送。桃花潭的水啊,你即使有千尺深,也抵不上汪伦送我的感情深呀!

师:不错,不错,看来同学们自学能力挺强,离开老师也能学习。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对这首诗,你们有什么问题呢? 生:“踏歌声”是什么意思?

生:为什么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 生: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

师:苏州的小朋友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的问题。但我想念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生埋头默读,陷入沉思,然后窃窃议论)

生:(疑惑地)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 生:(大声地)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侯才送呢?

师:(极度高兴地)这两位小朋友多聪明,多能干呀,提出两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他们是联系生活实际来提的。按常理送人应在家里告别,送别朋友一般比较难过,他们发现了诗上写的与生活实际不同。下面请你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猜猜看,汪伦为什么等李白上船时再送?为什么汪伦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

生:李白怕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了,破费钱财买礼品送自己,因此不告诉汪伦悄悄地走了。汪伦回家寻不见李白,向邻居打听才知李白走了,急急忙忙地赶到桃花潭边相送。

生:李白和汪伦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白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会伤心难过,因此就不辞而别,汪伦知道后赶来相送。

生:汪伦去买酒了,李白接到家书,需要立即回家,来不及和汪伦告别,就在桌上留下纸条。汪伦回家后发现纸条,急忙赶到潭边相送。

生:我是这样认为的,李白和汪伦情投意合,可能汪伦已在家门口送别李白。但李白走后,汪伦觉得这样不足以表达对李白的一片深情,于是又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一送李白上路,二送李白上船。 师:(赞叹道)真了不起。你们想象得合情合理,说得有理有据。看来想象是学习诗歌的一个好方法。那你们说一说汪伦为什么踏歌相送呢? 生:我认为踏歌相送是当地的风俗。

生:(自信地)我认为李白是豪放的人,他不希望朋友分别十分伤感。而汪伦因为十分了解李白,于是针对李白特点欢欢喜喜地踏歌相送。李白听到汪伦踏歌来送,极为感动,觉得汪伦真是了解自己,是自己的知音。因此,跳上岸去迎接汪伦,握着汪伦的双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执笔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千古佳句。

师:(拍案叫绝)如果说汪伦是李白的知音,那我说,你们就是李白和汪伦的知己,是这首诗的知音啊!你们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背下来?

生:(信心十足)能!(生齐背古诗,摇头晃脑,入情入境) 师:这首诗是谁送谁呀?用什么方式送的? 生:是汪伦送李白,用踏歌的方式相送。

师:(板书:以歌送别)如果说这首诗是汪伦送别李白,那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送别别人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多媒体显示)请大家自读这首诗。(生自读)谁来把这首诗解释一下?

生:老朋友向西辞别了黄鹤楼,在烟花三月的时侯乘船去扬州。孤单单的小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滚滚地流向天边。

师:说得好。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说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 生:送了一个小时,因为从船离开黄鹤楼到消失到天边大约要一个小时。 师:此时长江水在李白眼中仅仅是水吗? 生:滚滚长江水仿佛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

生:李白对孟浩如烟海然的感情就像这滚滚长江水一样绵绵不断,源远流长。

师:太好啦!如果说汪伦送李白是以歌相送,那李白送汪伦呢?(这里编者可能是笔误,应该是李白送孟浩然)

生:以目相送。 生:注目相送。

师:(板书:以目相送)请大家背诵这首诗。(生吟诵)

师:我请大家看第三首诗----《别董大》(电脑显示)请大家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学这首诗。(生自学)董大是什么人?

生:是著名的琴师,当时闻名全国。 师:高适是在什么情况下送别董大的? 生: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天气阴沉沉的,大雪纷飞,大雁南飞,一派凄凉的景象。 师:在这样的天气,这样的环境下好朋友离开,心情怎样呢? (学生纷纷回答:难过,压抑,沉闷,伤心。)

师:作为好朋友,高适能让自己的朋友-----一代琴师带着这样的心情离去吗?不行!高适用什么办法驱赶董大心中的不快呢?

生: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鼓励他。 生:用振奋人心的话语勉励自己的好友。

师;是呀,听着这样暖人的话语,董大心情为之一振,离别的愁绪一扫而光,充满豪情地踏上了漫漫路程。这叫“以话相送”。(板书)请大家齐背这首诗。(生背诵)

师:最后请大家看这首诗----《渭城曲》,根据译文自学。(生自学)

师:如果说前三乎诗,分别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那么这首诗是以什么相关这? 生:(齐)以酒相送。

师:(板书:以酒相送)不管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以酒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生:以心相送。 生:以情相送。 师:对呀,诗人是以真心相送,以真情相送(板书:以心相送,以情相送)让我们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吟诵这四首送别古诗。 (生投入地吟诵)

师:同学们,请你们课后搜集有关的“送别诗”,研究一下这些诗的表达特点。马上我们就要分别了,请你们用一句话送送孙老师。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全场大笑)

推荐第4篇:《送别组诗》教案

送别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设计理念:

1、两首诗准备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准备采用传统的方法上,提出学习古诗的要求,然后一步步过关,而《送元二使安西》则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抓住诗眼,以情切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课堂洋溢诗的味道。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采用想象、等方法激发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进行感情的交流。

3、以“送别”为主题,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拓展学习《别董大》,自主诵读相关“送别”内容的古诗,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加强语言的积累。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感受朋友情,离别愁;并会背诵。

2、拓展学习《别董大》,在对比中体会《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情在眼中,《送元二使安西》是情在酒中,《别董大》情在话中。前两者是喜景衬悲,后者是悲景砺志,体会一种情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3、激发学生的情感,诵读送别的诗,感受友情的可贵,展示学生积累的诗篇。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诗中描述的意境“美”,朋友情。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准备:先把两首古诗抄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老师唱《送别》一曲。

是啊,漫漫人生路,友情必不可少,它宝贵而真挚,所谓“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然而世事无常,有重逢便有离别,所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加上古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落后,好朋友之间“相见时难别亦难”常事,因此,送别就成了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组送别诗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自己先读读两首古诗,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自己读课文,两首诗一起正音,在对比中理解诗题。(明白题目的意思吗?谁送谁,在哪儿送,到什么地方去,干什么?

二、根据要求闯关,学习第一首古诗。

1、总结学习古诗的要求: 初读破题,了解诗人; 再度感悟‘理解诗意; 深读想象,体会诗情; 熟读成诵,渐入诗境。

2、进入第二关,引导学生根据注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情:古诗往往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而这首诗前两行是叙事,后两行是写景,情在何处?自己轻声第古诗,细细品味。抓住“孤”“尽”“唯”等词理解(板书:情在眼中,难分难舍)

4、激情渲染,进入诗境。

是啊,孟浩然坐的小船已经越走越远了,李白依然站在长江边,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行诗(学生读):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小船已经成了一点小影子了,李白还是舍不得离开,还在望啊,望啊。心中默默地念着两行诗(学生读):

那小船已经完全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依然久久地伫立在江边,想起昔日老朋友之间的相知相惜,他不禁心潮澎湃,高声吟诵那两行诗(学生读):

4、熟读成诵:这首诗会背吗?自己先练习两分钟。会背诵的起立,为李白和孟浩然的千古友情送上我们深深的祝福。

三、学习的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1、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我们接下去体会另一著名诗人王维和元二之间的友情。

2、王维不仅使唐朝著名诗人,而且使出名的画家,苏东坡曾经这样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你们自己读一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画中有哪些景物?请用“——”划出。分析:

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 客舍:旅店,客中送客 柳:“留” 人: 酒:

好一幅清新悦目的画啊!你能把渭城宁静清新的美读出来吗?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3、自己再轻声读古诗,诗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维和元二是好朋友? 学生自主寻找答案。

4、拓展,说话训练:

你们注意到三个地点没有?用“――”划出。 用简笔画画出他们各自的位置。

从渭城到安西,中间整整相距了三千多公里啊,横穿了大半个中国。阳关以西那可是除了荒漠还是荒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满眼的荒野,满野的凄凉,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得走整整半年啊。而我的好朋友元二就要到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去了,这一去,也许几年,也许十几年,你有什么话要叮嘱元二呢?

学生回答.师:王维惆怅百转,千言万语化作了一句话(学生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这是怎样的一杯酒啊!(学生回答:祝福的酒,的酒,离别的酒,难舍难分的酒)板书::祝福、友谊、离别„„

激发情感:

来吧,朋友,喝完这杯祝福的酒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来吧,朋友,再喝完这杯祝福的酒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来吧,朋友,接着喝完这杯祝福的酒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

四、拓展积累:

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果说我们今天学习的两首诗都是通过美景来反衬朋友离别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的话,老师下面给大家推荐一首另一种风格的送别诗《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熏,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悲景激志) 教后反思:

今天的这节古诗课,我是把两首古诗压缩在一节课上,这并不是我常规教学的设计,只是想尽量向老师们展示两种教学古诗的方法——传统的和诗意的(只是学到一点点王菘舟老师的皮毛),希望能引起大家探讨:针对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哪种方法更有效一些?本来想连上两节课的,但我不可能浪费大家两节课的时间,只好压缩在一节课中,能展示多少是多少。

大家看到了,前面那首诗我是让孩子们根据以前学习古诗的要求,逐字逐句解释,再连起来感悟整首诗的意思。字词抓得细,依照理解诗句的方法(参照注释、联系上下文、连词成句)孩子们理解起来也不困难,从读到解到背到默,过了一关又一关。兴趣不是没有,但不足。特别是形成程序化之后,激情就没有了,诗味也就淡了很多。

第二首诗,我是采用直接切入,激发情感的做法,用三个大问题节节推进: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维和元二是好朋友——这是一杯怎样的酒?这样一叹三咏,孩子们的情感一步步和诗情契合,深入意境同喜同悲。只是这种上课方法缺少学生学法的指导,一时的情感激起了,一首诗理解了,以后在别的诗歌中,孩子们恐怕就眼高手低,无所适从了。

当然,教无定法,只要能让孩子们学到更多东西(情感的熏陶)、受他们欢迎的就是好方法。教学上的探求是没有休止的,真希望听听大家的意见。喜欢那一句话:人在路上,且歌且行。心还在,梦就在!

《送别诗》教学详案 设计理念:

1、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采用想象、音乐等方法激发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进行感情的交流。

2、以“送别”为迁移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导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讲一首,联一组;《赠汪伦》以歌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以话送别,《送元二使安西》以酒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目送别。学生在这种“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迁移性拓展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强化了语文实践。 教学目标:

1、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反复诵读,体会诗的情境,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中的表达方法。

2、拓展学习《芙蓉楼送辛渐》、《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四首送别诗,感受诗中朋友情谊和离愁别恨;

3、比较诗的不同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诗中描述的意境美和朋友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外收集积累有关送别的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1、(播放歌曲《送别》)。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小声地读读歌词,看看能从这歌词中咀嚼出一种什么情感。

2、从歌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古诗中也有很多表现这种离愁别绪的,我们把这一题材的古诗称为送别诗。(板书:送别诗)送别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颗夺目的珍珠,因为当时交通不便,传递信息也很困难,可以说是离别容易,相见难啊!古人常用送别诗传递友情,倾诉心声。今天我们就走进送别诗,用心聆听古人离别时刻的真挚情感。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读诗题。

(1)(屏幕出示课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师:课题能看出这是送别诗吗?哪个字告诉你的?你从诗题中还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吗?

“之”是文言词,有很多意思,在这里是“到”的意思,和“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之”的用法相同。

现在能把课题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2)师:知道蜀州在哪吗?谁来说说看。 (师结合地图介绍蜀州就是现在的崇州,在四川省,距离成都25公里,而诗人王勃在长安,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从长安出发到蜀州,要跨越岷江、嘉陵江、汉江等河流,还要翻越太白山、终南山以及其它不知名的山脉。)

师:你觉得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两地之间的距离最合适呢?

师:是啊!两地相隔千山万水,对于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唐朝人来说,旅途的艰辛是可想而之了,真的可以说是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见了。

2、读诗文。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就从具体的诗句中来感受王勃送别好友的真挚感情。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师:读古诗与读其它的文章不同,非常讲究节奏和停顿,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中是怎么读的。)

再指名读。 齐读。

3、明诗意。

过渡: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要明白诗的意思。 师:我们已经六年级了,古诗也学习了不少,你们通常用什么办法读懂诗意呢?老师已经把一些关键词的意思呈现出来了,同学们先轻声地读一读。

师:关键词的意思的意思知道了,有信心读懂诗意了吗?自己读懂了,就和同桌交流交流。需要老师的帮助就举手示意。

(1)学生自学,理解诗意。 (2)指名说说诗的意思。

(3)同学们真棒!自己读懂了诗意,接下来请大家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相信你会有新的感受。

4、悟诗情。

(1)这一遍读你从诗句当中想象出怎样的分别的画面。你仿佛听见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2)想象之中,你觉得王勃与杜少府的感情如何呢?哪句话最能表现他们的之间的深情厚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A、“知己”是与普通的朋友有什么不同?你认为王勃与杜少府为什么能成为知己呢?(指导读“同是宦游人”)

师相机介绍“宦游”现象:都是外出做官的人,你们知道吗?“宦游”现象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孔子就曾经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得到任用。汉朝以后,读书人要求得一份官职,一般都要外出,去游历大川名山,或者去拜访当时闻名的经师大儒,或者是到京城求显贵帮他们推荐,这样就往往要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几年几十年都回不了家。那些已经当官的,也时常需要到外地做官,有的犯了错误遭到贬谪,还会到偏僻荒凉的地方去做官。“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送别诗文化,它们共同的情感特点是哀怨凄苦。因为离别就意味着将生命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来。离别就意味着远离亲朋好友,漂泊异乡。 B、而如今这对志同道合知己即将分别,从此天各一方,可王勃仍希望做到“若比邻”。透过“若比邻”,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态?(“乐观”)

(引读):

是啊!万水千山阻挡不了感情的传递,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岁月的流逝也抹不去心中的那份思念,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世事的沧桑只会让这份友情越陈越香,还是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送别诗的主旋律原本是离别之苦,而在这儿诗人却一反别离的仇怨,充满豪迈的气概,洋溢着乐观的精神,而这句话也因此成为送别诗中的经典佳句。我们在很多的书法作品中经常欣赏到它,在朋友分别时,互赠的礼物上也常用上它。

(3)崇尚有道,珍惜友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古人尚且知道友情的珍贵,我们更应该珍惜身边的朋友。让我们一起用读走进那感人的离别时刻,走近诗人那豪迈乐观的精神世界。

三、以诗引诗,拓展学习

过渡:王勃以奋发的话语,作为临别时的信物送给了杜少府,这离别前的赠言也见证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临别时总有千言万语,接下来我们看看王昌龄送别辛渐时刻说了什么?

1、品诗《芙蓉楼送辛渐》

(1)、还记得刚才我们是怎么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吗?(首先要读正确,然后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抓住关键词句用读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这种方法一步一步地读这首诗,同桌还可以交流读书的感受。 (2)自由读诗文。

(3)反馈。

A、指名读。检查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B、师:诗的意思读懂了吗?王昌龄送别辛渐时刻说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你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抓住了哪些关键词?王昌龄在分别时刻怎么会说这番话呢?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这儿有一份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王昌龄,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因不愿与当时的权贵同流合污,屡次遭贬斥,仕途极不顺利。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毫州最后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C、了解了写作背景,你再来读读这句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师:是的,他要永远保持自己纯洁无暇的品质。所以送别诗不但表达朋友之间的情意,有时也可以用来表白自己的志向以体现朋友间的志同道合,来,让我们再次用读走进诗人那颗纯洁无暇的心。

2、送别诗是古代文人墨客离别相送最珍贵的礼物,有时甚至比有价的物品更加珍贵,因此流传了许多送别诗,老师搜集了一些。(出示:送别诗目录)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诗?读读诗题。读的最好的是哪一首?来,给我们露一手,读可以,唱也行。听的同学如果觉得他的读打动了你,就鼓鼓掌怎样?这掌声越热烈说明读得越越好。(相机指导学生说说用何种方式相送。汪伦以什么方式相送?王维与元二用什么方式表达情感的?李白怎么送别孟浩然的?)

3、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诵读了很多送别诗,不管以歌相送,以目光相送,以语相送,以酒相送,其实更用什么相送?(心,情……)(板书:情心)只有这样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

配乐串读:

看,城阙上王勃与杜少府正在道别,看着杜少府充满着愁伤,王勃吟诵起令人振奋的诗句(引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后三句)

瞧,王昌龄也在向辛渐做着离别前的倾诉,他要告诉世人(引读《芙蓉楼送辛渐》最后一句)

听,桃花潭边的踏歌声又响起了,李白被汪伦这深深的友情感动着,他认为:(引读《赠汪伦》最后一句)

看,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的李白还没离去,望着渐渐消失地帆影,勾起了他对往事许多美好的回忆,他不禁吟诵起:(引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一句)

瞧,王维和元二正举杯对饮,那渭城的细雨也读懂了老友间的离愁,伴随着他们吟诵(引读《送元二使安西》后一句)

四、联系生活,活用古诗

1、古人的送别诗写得多好啊!我们应当积累下来,在现代的分别情境也可以加以应用。看,六年的小学生涯即将结束,同学们也将到不同的中学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大家再也不能像现在这样天天见面了。临别之际,你想对和你生活了六年的同学、老师、好朋友说些什么呢?如果能用上刚才积累的送别诗句就更好了。

2、同学们这深厚的友情真挚的祝福深深地打动着我,分别之际,老师把这些写有送别诗句的书签送给大家,让它见证我们之间的友情。最后我用李白的一句话送给大家,那就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重天”,祝愿同学们在新的人生道路上大鹏展翅,前程辉煌。

国学小课堂活动教案 趣话对联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遗产。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在课堂上进行较为简单的对对联练习。

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和语文运用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向学生们推荐一些漫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集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堂内交流。 活动过程:

一、激趣入课

1、谈话导入: 孩子们,欢迎大家走进国学小课堂。前面我们已经学会诵读不少古典诗文了,大家喜欢吗?让我们读一读吧!(随机让学生按兴趣诵读)

2、通过故事激发兴趣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有趣的就要算对联了。自古以来,对联以较为丰富的内涵、灵活多变的形式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家家户户都喜欢对对联,贴对联。有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户人家门前,看见门上就贴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帮助这家人解决了缺吃少穿的困难。

可是,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仅仅从门前的对联里就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聪明的小读者,从这副对联里你能看出什么?(学生交流:缺少数字一和十,谐音缺衣少食)

中华文化形式多样,充满了趣味。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3、对联说起来古典,但并不神秘,咱们在上学期已经和对联见过一次面了,还记得吗?(出示对子歌,读一读)

4、对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除了我们熟悉的春联,咱们再来看看对联还能用在哪些地方呢?出示4则对联,大家猜猜分别用在什么地方。分别介绍婚联、挽联等常见分类。

二、摸索对联的规律

1、展示纪晓岚的图片。同学们,认识他吗?

提起对联,就不得不说到他——清朝的国学大师纪晓岚,他不仅学士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高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两碟豆;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一瓯油。 (你觉得纪晓岚对得如何?)

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我说的是——两蝶斗”。(如果你是纪晓岚,你会如何对下联呢?我们来看看纪晓岚的下联,你觉得怎样?)

纪晓岚随即说: “我说的是— 一鸥游”。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林间两蝶斗;

这时,纪晓岚又是怎样对的呢?纪晓岚道:水上一鸥游。

乾隆开心大笑。就这样,他们在游玩过程以对对联为乐,充满了情趣。 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了吗?

2、同学们课前也收集一些对联和故事,说给边上的同学听一听吧。3.讨论对联的特点。

从纪晓岚对对联的故事和刚刚听到的对联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 4.教师小结: 归纳对联的四个基本特点。 A.字数相等; B.讲究对仗; C.讲究四声; D.词性相同。

三、小试身手巧对联。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对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1、西湖边,有一位书生想给自己的书斋题一副对联,他写出的上联是:四面湖山归眼底,请你选选,下面那一句适合做下联呢? A、万紫千红总是春 B、万家忧乐到心头 C、千锤万凿出深山 D、万户争传新乐府

2.我这里有几幅对联,被小朋友拉乱了,请你帮我理一理好吗? 出示四副对联,连一连,并说明理由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看 客中客入画中画 楼外楼看山外山 绕廊荷花三十里 拂城杨柳一千株 天地间大小舞台 古今来多少角色

3、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出几幅上联,请大家对对下联。天——(地) 风——(雨) 海——(山) 新——(旧) 南北——(东西)千山——(万水)

千山秀——(万水清) 蚕吐丝——蜂酿蜜 辞旧岁——迎新年 泸山山青个个夸——邛海水秀人人爱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

鸟儿枝头落-——蝴蝶花中飞 南北车站通南北——东西超市卖东西

4、小试身手巧联对: 同学们相互之间也来出个对子,大家来对。(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

四、教师小结:

对联是节庆贺婚满堂生辉的使者,是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学们,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对联,用心去感受这一文化精髓所蕴涵的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课后教学反思:

在三年级下期期末,为了进一步增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和对传统文学样式的运用能力,我安排了这一堂《趣话对联》的国学知识课。对联是自古以来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文字天地小,含蕴天地大”,集中、鲜明地体现了汉语的特色和魅力,做到了“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 在前面的国学课上,学生们已经初步接触了《三字经》《千字文》和《道德经》《大学》等经典典籍的节选,对对偶这一修辞方法有所掌握,而且在语文学习中词句的积累也已达到一定程度,具备了系统认识对联的知识基础。在备课时,我就从对联趣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用学过的《对子歌》做知识铺垫,自然地将对联这一极具语言魅力、形式丰富的传统文学艺术形式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学习对联形式,认识对联分类,增加传统文化底蕴的积累。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比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甚至上百言。对小学生而言,不可能掌握这么深奥的特点。于是我在课堂上讲了纪晓岚对对子的故事,通过简单的三言对、五言对,让学生初步感知对联的特点,再让孩子们讲一讲自己课前搜集到的对联和故事,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对联的基本特点。再通过老师归纳和板书,为下一步应用又做好了准备。

在进行对对子的课堂口语交际时,我们先从对一个字开始,再到用身边熟悉的风景名胜、常用的祝福语来对,最后深入到学生即兴出对子大家来对。从学生的课堂反应上看,气氛越来越热烈,学生把平日学习的语文知识积累及自己的想象充分发挥出来。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当学生汇报时,课堂上时时爆出掌声、笑声。教学设计中的趣味,推动着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当听到学生出出“铜墙铁壁不透风”“池中荷花朵朵开”这样的上联时,我很高兴地知道,对联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刻下了深深的一笔,一份文化的底蕴悄然在他们的头脑中积淀下来。这必将为以后更进一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好铺垫。

课题:古诗词欣赏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诗词与古人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视频体会古诗词的美,通过诗词了解社会、历史和人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感受古诗词的美。通过作品了解作者的性格、命运和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互相问好,准备上课。

二、引导新课:(1分钟)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代的诗词。 问:我们为什么要“欣赏”古诗词呢? 答:因为古诗词很优美。

问:古诗词是很优美,却和我们的距离很遥远。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做诗填词吗? 答:不需要。

三、讲授新课:(34分钟) 诗与古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古诗词属于那个特定的年代,它和古人的生活紧密相连、融为一体。

1、例如,孟浩然早上起来,推开窗子看到落花满地,于是吟诵出一首诗,你们学过,哪为同学能背诵一遍?

学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例如,骆宾王七岁的时候,在花园中初见白鹅时,惊喜地吟出《咏鹅》。谁能背诵一遍《咏鹅》?

学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例如,贺知章退休以后回到故乡,家乡的小孩已经不认识他了,笑着问他:“老爷爷,您打哪来呀?”这让他生出许多感慨,于是吟诵出著名的《回乡偶书》。现在谁能为我们背诵一遍?

学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例如,王维在重阳节这一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于是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谁能背诵一遍?

学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例如,李商隐在情绪低落时,登高望远,看到西天绚烂的晚霞发出夺目的光彩,于是发出“夕阳无限好”的赞叹。他看到夕阳快要落山了,联想到人生和国家终究都是有限的,又加上“只是近黄昏”的叹息。(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刚才我介绍的都是唐代的诗人,因为唐代是盛世,所以唐诗的格调高昂、明朗。宋代也有许多优秀的诗人,因为宋始终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常常受到外族的侵扰,所以宋代的诗词中常常包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6、例如,林升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7、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问: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 答:他失败了,不好意思回去。

教师:项羽兵败自杀在乌江边,而南宋的统治者不但好意思逃跑,而且只顾享乐,根本不思收复失地。在这里诗人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8、例如,陆游的《示儿》。陆游在85岁即将去世的时候还在做诗,此时他早已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的统一。所以陆游是一个值得我为同学们特别介绍的诗人。下面先请同学们欣赏这首充满爱国之情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介绍诗人陆游

生平简介:浙江绍兴人,自幼好学不倦,曾饱经离乱,一生创作诗文9300余首。爱情悲剧铸就千古名篇《钗头凤》: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就是他的婚姻。他和表妹结婚只一年就被迫分离,几年后,表妹痛苦而死。留在“沈园”墙壁上的两首《钗头凤》成为千古绝唱。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其实《钗头凤》是曲牌名,只要添上词就能够传唱。说通俗点儿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你们都知道哪些流行歌曲呢?好,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欣赏这首古代的流行歌曲。

怎么样?是不是荡气回肠,意犹未尽。那么你们从这两首词中发现了什么社会现象了吗?

我从中发现了两点,第一,当时的婚姻制度完全是父母说了算。对比现在的婚姻自由,是社会的一大进步。第二,当时的读书人很有修养。陆游和唐宛都是用诗词这样一种很文雅的方法来表达他们的痛苦。如果换成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们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呢?古代的读书人很注重自己的文学修养,曾经提出过“不读诗无以言”。意思是,我不懂得诗词就没办法和别人交流啊。

诗人陆游婚姻不幸,仕途坎坷。一首《卜算子· 咏梅》表现出他的清高、孤傲。毛主席读了以后也写了一首《咏梅》,却表达出乐观、豁达。下面让我们对比着欣赏这两首词。可见是诗人的性格决定了他诗词的格调,或哀伤或高昂或低婉或明朗。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我们欣赏陆游的词,低婉而忧伤,使我们联想到陆游其人,一定带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其实,陆游不光会写诗,他还会武功,(课件)这就是陆游的另一面,他也曾横刀立马奋战在抗击金兵的前线。请欣赏这首 回忆他戎马生涯的《诉衷情》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欣赏了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诗词,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收获和体会。知道了什么,有哪些体会。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考虑:陆游的生平,当时的社会状况,陆游诗词的风格,他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想象中的陆游是个什么样的人。

最后我要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诗可以观。” 就是说诗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社会、历史人生。希望同学们多读诗,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反思:

我的教学设计,是要传达出“诗词”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形式。它来源于生活,和古人的生活紧密相联、融为一体,是古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例如,孟浩然早晨起来,推开窗户,看到满地落花,吟出《春晓》。骆宾王初见白鹅时,吟出《咏鹅》。贺知章老年回到故乡,家乡的小孩不认识他,这本来很自然却让他生出许多感慨,吟出《回乡偶书》。王维因为思亲吟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商隐登高远眺,发出“夕阳无限好”的感叹。林升的《题临安邸》、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陆游的《示儿》都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钗头凤》是陆游不幸婚姻的见证,是用血泪凝结而成的。优美的视频,烘托出古诗词的隽永缠绵,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古诗教学课】梦回江南教学设计

——江南诗词欣赏课

教学目标:

1、复习小学阶段学过描写江南的古诗。

2、欣赏四首描写江南四季的诗词,感受自然之美,诗歌之美。

3、积累古诗词名句,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教学准备:

1、查找资料

2、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奇葩,而水乡江南正是培植诗词这奇葩最肥厚的土壤。大家还记得吗?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八本书中,我们已学习了多少篇古诗词(27篇)其中有多少篇是描写江南的?读古诗(每首诗就是一幅画)

江南之美,如诗如画,所以无论春夏秋冬,皆可入诗入画。现在,我们继续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色彩明艳的江南。

二、欣赏春天的江南: 有山有水、有形有色、

青山白鹭,流水游鱼,斜风细雨,多么典型的江南水墨画啊!

1、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你从词中看到了什么?

好一个草长莺飞、乱花迷人的春景啊!整首诗有山有水、有形有色、有花有草、莺歌燕舞、情景交融。诗人置身景中,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我们置身诗中,我们饱观诗词简约音律之美,神怡而心旷。

2、烟雨迷蒙时江南也别有一番风情。夏天我们又可以看到别样红的荷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3、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江南的秋天同样不缺乏绚丽的颜色: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有形有色、情景交融,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悠远的江南秋天意境。

4、美丽的江南,灵动的江南,即使是冬天,也透着些许的浪漫,蕴藏着生命的气息。早 梅

唐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好一幅清丽脱俗的雪中梅花图。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

你能不能选一首背下来?

三、拓展:

1、小组交流

咏诵江南的美诗美词何止千千万万,而那千百年沉淀积攒起来的美丽让人如痴如醉。 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唐诗宋词话江南”手抄报,小组间互相交流自己找到诗词。先把自己找到的诗词读给组员听。尝试说说你喜欢这首诗词的理由。(一个学生展示)

2、诗歌深化:

剪水为衣,画梦成烟。也许,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关于江南的梦。这个梦,轻灵而空蒙。现在让我们在歌声中去体会那永远的情怀:

梦江南

草青青,水蓝蓝,白云深处是故乡,故乡在江南。 雨茫茫,桥弯弯,白帆片片是梦乡,梦乡在江南。 不知今宵是何时的云烟,也不知今夕是何夕的睡莲 只愿能化作唐宋诗篇,长眠在你的身边。

你听这缠绵的古韵悠悠,载满了多少的思念与哀愁,小桥弯弯、流水淙淙。我是听一次,醉一次,魂牵梦系,如何不梦?怎能不梦?

3、读写结合:

江南之美,美不胜收,诗词歌赋之美,让人心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感受,写在手抄报上。(一两个学生先说)

四、总结延伸

今天的古诗词欣赏,老师为仅仅大家打开了解江南、品味诗词的一扇窗,功夫在课外,希望同学们回家去继续找寻描写江南的文章,了解江南美的极致。江南特有的氤氲气息,不仅陶醉了古人,也陶醉了今人。推荐读一读近代诗人戴望舒代表作《雨巷》。现代舞蹈家根据这首诗编排了一出舞蹈《小城雨巷》,在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获歌舞类一等奖,推荐大家观看。

推荐第5篇:送别组诗教学设计222222

送别组诗教案

----经典诵读展示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诗歌。

2、通过朗读、背诵,感悟诗歌中作者抒发的依依惜别之情。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掌握经典诵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国学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感受诗中描述的意境“美”,朋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外收集积累有关送别的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主题

1、中华古诗文,字字珠玑,是祖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诵之、吟之、歌之、舞之,中华文化代代传。同学们,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诵读古诗,到现在,你们脑中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

我们下面来考考大家。请组长来到前面,在我手中有八个纸条,每个纸条上有个主题,大家要按照要求完成挑战。 各小组组长抽签、准备、展示。时间2分钟,各小组依次上台展示。

(1)描写月亮的诗句。

(2)描写春天的诗两首。

(3)带有数字的诗句

(4)带有颜色的诗句。

(5)思乡诗句

(6)背诵李白的两首诗

(7)描写童真、童趣的两首 (8) 描写自然景色的诗两首

(9)请背诵两首词。

(10)与花有关的诗句

2、今天,老师将继续带你们去畅游古诗王国,在其中尽情领略古诗的魅力。今天我们要背诵的一组诗,与这个词有关。(板书:送别)读一读。

1

3、你的爸爸妈妈和你,怎么送来你家的客人呢?

4、、生自由交流

5、听了你们的话,我很感动,这是我们现代人送别我们亲友的,但是我们的古代人——唐朝人是怎么送别呢?

二、以歌送别:《赠汪伦》

1、出示《赠汪伦》(ppt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这首诗是谁送谁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出典故(ppt2)

3、指名读,正音、范读。师随机指导:舒缓一点读。齐读。

4、你觉得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板书:歌)

5、生品诗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ppt3)

6、展示,播放唱诗,学生唱。

三、以诗引诗,拓展学习

(一)以目光相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ppt5)

1、自由读,指名读。

2、如何理解诗人的感情?生畅所欲言。(板书:目光)

3、师范读、生吟诵、生表演,体会深深的离别之情。

(二)出示《送元二使安西》古诗(ppt6)

1、自由读诗,体会感情。

2、生交流

3、以酒相送 ,设置情景,反复朗诵 (板书:酒)

四、拓展《送朱大入秦》《别董大》(ppt7)(ppt8)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物)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总结展示

2

(语言)

1、同学们,这些诗为什么千古流传呢?不管以歌相送,以目光相送,以语相送,以酒相送,其实更用什么相送?(心,情„„板书:情)唯有真情相送,才能动人,流传千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几首诗,看谁的真情,最能打动人。

2、(音乐)创设情境,师生共同感情背诵

“和汪伦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实在是太开心了。今天,李白悄悄离开万家酒店,登上了来时的客船„„”

“今天是孟兄要西下扬州的日子,我早已备好美酒和下酒菜为孟兄饯行„„”

“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

“朋友,您是著名的琴师,虽然此去前途漫漫,但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

3、师简介关于知音的典故(ppt9)

4、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也有自己的朋友,假如你的朋友要离开你,去别的地方了。你准备以什么方式相送?说出来,看谁最更感动老师。(鼓励用上学过的或收集来的古诗)(ppt10)

七、布置作业

1、回家把诗背给家长听一听。

2、搜集送别诗,并把它背下来。

板书设计:

送别

目光

依依惜别之情

(

)

3

推荐第6篇:《送别组诗》教学设计资料

《送别诗》教学设计

执教者: 单小凤

教学目标:

1.重点理解《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诗意。2.通过多种方式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送别时的真挚的的情感。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4.挖掘诗歌文化的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预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聊聊吧。

师:对,就要像他这样,你们脸上一笑,我心里一乐,你们脸上一绷,我心里一惊。 师:你在笑什么?(生回答我很喜欢你)我怎么就赢得你的喜欢了呢?(您非常有亲和力)是我的头发还是鼻子让你觉得我有亲和力?(你长得非常漂亮)呦,握个手,你长得很英俊。来,我们准备上 课了,就要这样放松。 二、听歌导入

听歌曲《送别》。(声音渐渐小的时候,伴随音乐,舒缓语气)

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听

过)这歌声中带着惆怅,带着忧愁,带着不舍。 师:这首歌叫---------生:送别(板书:送别)

师:有一种情感总是在分离时才让人更加珍惜,面对分离。人们是那么难舍难分。

师:同学们,当我们班朝夕相处的伙伴将要转走到远方时,当你的家人将要离开你踏上远方时,当你小时候的玩伴将要和你告别时,你的心会怎么样?

师:是啊,老师非常理解你们面对分别时的感受,今天就让我们穿

1 / 9

越时空的隧道去看看那古代人面对分别又有怎样不同的情怀。

三、读诗、悟情

(一)学习《赠汪伦》 师:你们认识李白吗?

师:是啊,大诗人李白以豪放著称,广交天下有才之人,他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在他和朋友分别之时,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出现什么样场景呢?

(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找生读。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读的很有韵味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齐答)李白。 师: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他也非常地喜欢写诗,可是他自己不会写。 师:基本讲对。汪伦是安徽泾县人,他是个酿酒师,他非常喜欢诗歌,非常地仰慕诗人,尤其是当时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谁? 生:(齐声大声答)李白。

师:李白诗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当朝最大最大的大腕了。他非常仰慕李白,他怎么见到李白呢?(指着一位男同学说)你知道你说? 生:他是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家酒店,李白很喜欢喝酒,所有就来了。

师: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是?一个十里桃花,一个万家酒店,正中李白下怀,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到那里一看,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但是李白有没有怪汪伦呢?生:(齐答)没有。

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2 / 9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的,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 生:(齐答)会。 师:谁来说说看?这首诗比较好懂的,我请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试试。 生:李白乘舟将要离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不过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这位同学基本解释的准确,老师不讲能够理解这么好了,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好,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点,声音响亮一点,自信一点,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他好不好?相信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请坐。 生:(齐答)好!(掌声响起)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赠汪伦》?你来。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回答的非常好,我们掌声献给她。

师:诗的基本意思懂了,我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 师:交流一下,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睛。(指名问)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呢?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问题吗?(指名问)你的问题? 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他为什么要离开汪伦呢? 师:没有不散的宴席,朋友之间总是要离别的。(竖起大拇指)好的,能够发现问题比发现不了问题总是要好。你的问题?

生:我的问题是汪伦把李白骗过去,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 师:我来读诗。你们能不能再发现一点问题?“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这时已经来到哪里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要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师:听到没有?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送吗? 生:(齐答)不会。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要这样送了,是不是。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

3 / 9

偏偏要等到人家坐到船上的时候才来送呢?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 你说说看。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再来送了呢? 师:李白坐在船上,本来都要走了,突然听到一阵阵歌声传来,李白坐在船上还坐得住吗?生:(齐声答)坐不住。 师:李白就要站起来,跳上岸去,握住汪伦的手说:“汪兄啊,你真是对我太好啦!你这样的情意我怎么表达呢?我一介书生,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拿笔来。”于是,李白挥毫写下了《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兄啊,就把这个送给你吧。”汪伦收起了李白送给他的诗,把它当作传家之宝,一代一代传下来,这首诗就是面对当时的此情此景李白即兴挥毫写下的,我们一起再来吟诵一下好不好? 生:(齐声答)好!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 师:同学们,这首诗是谁送别谁呀? 生:(大声答)汪伦送李白。

师: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 生:(齐声答)踏歌相送。 师:汪伦是以踏歌相送的形式。(板书:以歌相送)这是汪伦以歌,踏歌的方式来送李白的。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来送别,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我们来看看李白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屏幕出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师深情地朗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配上音乐,找生朗读。)

师:你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齐声答:诗人。

4 / 9

师:(竖起大拇指)也是唐朝的诗人,当时的名气比李白还要大,但是和李白的感情非常好,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谁? 生:(齐声答)孟浩然。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什么意思?解释,你来。 生: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春天的时候要去扬州。

师:在什么时候?在烟花三月,在繁花似锦的时候,在这么好的季节要乘船到扬州去。请坐。 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什么意思?你来。 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那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它流去的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带去了朋友的友情,这种思念啊,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你说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看了多长时间?你说说看。 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你说天色暗了,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不能离开诗。你说。 生: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话知道了,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了影子之后才离开的。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等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那个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你猜猜看,用现在的时间,你大概用了多少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你说大概用了多长时间?

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

师:半个钟头,有不同的吗?你说。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 师:看了半天,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 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他还在那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指名)你

5 / 9

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我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我也没有。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读

(生齐声朗读。)

师:非常整齐,非常响亮,但是不像李白的情感。谁来像李白那样吟诵一下?

师:掌声给这位同学。(掌声响起)你的嗓音非常好听,读得也非常响亮,如果你能读得适当再含蓄一点,(教师示范前两句)我相信你能读好,我们掌声给她。(掌声又响起) 师:进步了,掌声给她。

师:教师范读最后两句)是不是更有味道一点?你来有味道一下?坐在位子上吟诵一下。

师:掌声给他。 “孤帆远影碧空尽”越去越远,“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李白是以歌声来送别孟浩然的吗? 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你说。 生:是用目送。

师:用眼神、眼光、目光相送的。(板书:目)就在那里看啊,看啊,这场面是多么的感人啊。古人就是不唱歌就这么看着也能把感情表达出来呢。

师:无论是歌还是目光,其实用的是我们一片赤城之心,我们送的是一片祝福,送的是一份深切的关怀,送的是一份最真挚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两首诗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情怀。(出示:《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扩展延伸(送别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诗人高适送别好朋友---琴师董大时‘’又有什么不同的情怀呢(出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读

师:本来朋友的离别就非常的伤感,加上这样的天气,伤感中加上伤感,沉重中加上了沉重。作为一代大诗人高适,能让他的朋友带

6 / 9

着伤感、带着沉重、带着这样郁闷的感情踏上漫漫行程吗? 师:在董大离开之际,高适对他说了什么?

师:是啊,不要担心漫漫的长途中没有你的知心朋友,天底下谁人不知道你董大的名字呢?琴弹得那么好,你是大名鼎鼎的琴师,音乐家,听到这样的话,你说董大的心情怎么样? 师:高适是用什么来送别他的朋友的?是目送吗?是歌送吗?是用什么来送他的?你说。(板书:以话相送)

师:诗人或表达自己内心的不舍,或给即将远去的好友送去鼓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他们的惜惜相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目光、话语送别还有很多很方式,让我们再来看看那王维,他用什么方式送别他的好友?

(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找生读

师:这句诗大家都学过,读着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你仿佛看到------------------你看到-------------------你还看到------------------- 师:正因为老朋友元二使安西路途遥远,安危难测,所以作者王维才千里迢迢的不辞辛苦的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践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谁来读 师:(出示王维送别元二的画面)

在画面上,我们看到好朋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不难看出作者王维和元二挚友,从诗句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好朋友?(酒)

师: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酒是什么酒?(离别酒、友谊酒、连心酒、祝福酒)

师:同学们,这是一杯离别的酒,难怪作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杯友谊的酒,难怪作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难怪作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板书:以酒相送)这酒包含了一份情谊,这酒包含了不舍,这

7 / 9

酒包含了对好友的祝愿。

五、情感升华

欣赏现代的送别诗歌

师:古代诗人,才子之间心心相惜,通过诗让他们的友情更加牢固,在当今社会的今天,我们也会面临分别,往往这时猜发现情到深处人孤独,现代诗人舒婷在秋夜送好友时的不舍,(配乐,教师读)

师:无论是以歌、目光、话语、还是酒,都包含了朋友的不舍,包含

秋夜送友------舒婷 第一次被你的才华所触动 是在迷迷蒙蒙的春雨中 今夜相别,难再相逢 桑枝间呜咽的 已是深秋迟滞的风 你总把自己比作 雷击之后的老松 一生都治不好燎伤的苦痛 不像那扬花飘絮的岸柳 年年春天换一次姿容 我常愿自己像 南来北去的飞鸿 将道路铺在苍茫的天空 不学那顾影自恋的鹦鹉 朝朝暮暮离不开金丝笼 这是我们各自的不幸 也是我们共同的苦衷 因为我们对生活想得太多 我们的心才时时这么沉重 什么时候老桩发新芽 摇落枯枝换来一树葱茏 什么时候大地春常在 安抚困倦的灵魂 无须再来去匆匆

8 / 9 了朋友的关怀 ,包含了朋友的祝福。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上完了,我们将要回到自己的教室,在这分别的时候,你有什么想对下面听课的老师说什么呢?(配乐) 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最后我想用苏轼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长娟。(板书:贴卡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送给那些即将分别,面临分别的人们,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板书:送别诗 以歌相送 以目相送 以话相送 以酒相送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 / 9

推荐第7篇:长亭送别 教学实录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在我板书课题之前,知道今天咱们要上什么课吗? 生:不知道。

师:现在,你们看到了课题,是不是很惊讶? 生:有点惊讶。

师:你们惊讶,有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这篇课文是第五单元的。这一阵子我们一直上的都是——

生:小说。

师:是啊,可是我们今天却要上戏剧,而且是古典戏剧,好像离我们距离比较远。你们喜欢听戏吗?

生(A)喜欢。

师:哦?你喜欢听戏?喜欢听什么戏? 生(A):黄梅戏。 师:是《天仙配》? 生(A):不,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师:为什么喜欢呢? 生(A):喜欢它的情节。 师:那倒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我也很喜欢呢。那么,那位不喜欢听戏的同学,你能说说为什么不喜欢吗? 生(B):我不喜欢是因为听不懂它唱什么。 师:说到要害了,很多人不喜欢听戏,就是因为听不懂它在说什么。记得咱们学过的《社戏》,那群孩子去看戏,只爱看打来打去的好看,最不耐烦的便是旦角的唱:站着唱,走来走去的唱,甚至还坐下来唱——又什么也听不懂。可是,咱们也知道世上不仅有歌迷,还有戏迷,有的还迷得厉害。他们难道仅仅喜欢打打闹闹的好看,或者只是情节曲折? 生:音乐好听。 生:服装好看。 生:表演功夫好。 生:唱词优美。

师:说得好。这些都是理由,而唱词优美就格外重要了。真正的戏迷是要仔细品味唱词的。我们学的课文是元杂剧的剧本,作者是元代的王实甫。元杂剧剧本里三种戏剧语言——(板书)唱、白、科介——中,“唱”是最主要的。(在“唱”前板书“主”。跟“主”相对的是什么? 生(齐):次。 师:“次”是“主”的反义词,可是,“次白”就不大通了。有一个成语叫“喧宾夺主”,与“主”相对的还可以是—— 生(齐):宾。

师:对,宾白。唱为主,白为宾。(在“白”前板书“宾”)演员的动作、表情、上下场等叫做“科介”,这相当于以前我们所知的剧本中的—— 生(齐):舞台提示。

师:说得对。元杂剧还有一个特点,通常一本四折,前面有个楔子,相当于“序幕”,而一本戏呢,常常是一个演员唱到底,其他都是陪衬。男主角叫正末,他主唱的就是末本戏;女主角正旦演唱的就是旦本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大戏,第四本中有好几个人唱。但我们要学的其中第三折《长亭送别》,还是由演崔莺莺的女主角一唱到底的旦本戏。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书下的第一个注解,了解一下发生在课文内容前面的剧情。 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C):书生张珙在普救寺偶遇已故崔相国家的小姐莺莺,就寓居在寺内。 师:为什么“就寓居在寺内”呢?哦,书生“一见倾心”,喜欢上莺莺了。他租了西厢一间房是要—— 生(C):设法对莺莺表示亲近。叛贼孙飞虎包围了普救寺,要抢崔莺莺。 师:孙飞虎为何要抢崔莺莺? 生(齐):莺莺长得漂亮。

师:对,不是一般的漂亮,可以说是倾国倾城,美名远扬,孙飞虎慕名而来。 生(C):夫人许诺谁能退贼就把莺莺许配给他为妻。张珙挺身而出,写信给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杜确兵到围解。可是老夫人却不承认那桩婚事了,张生为此生了病。 师:老夫人为什么赖婚呢? 生(齐):嫌贫爱富。

师:对了。张珙是个上京赶考的穷书生,而莺莺却是个相国小姐,不符合当时的—— 生(C):门当户对的观念。崔莺莺就与他私下结为夫妻。 师:莺莺是个家教甚严的相国小姐,她竟然这么大胆?不大合她的身份罢?这里不能不提一个人—— 生(C):红娘。 师:是啊,在现在,“红娘”这个名字可比《西厢记》还有名,我们可不能忘了她。接着说吧。 生(C):老夫人知道了真相,又生气又无可奈何,只好答应把莺莺许给张生,可是要他去考个功名。

师:好,你说得很好,请坐。老夫人为什么要他去考功名呢?因为“俺崔家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所以许婚后又赶着要张生去取功名。课文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看一看咱们这一折里,一共几个演员上场演出? 生(D):三个。一个是红云。 (众笑)

师:红云?大家都笑了,说明你读得有点小问题。应该这么读——“红/云”,“云”就是我们说的“白”,“红”就是红娘。还有谁呢? 生(D):还有长老,夫人,莺莺,张生,一共有五个。

师:对了,共有五位演员在表演。刚才这位喜欢看戏的同学说他喜欢看戏的原因是“戏剧情节曲折动人”,我们这出“长亭送别”有动人的情节吗? 生(齐):没有。

师:对,所以这出戏不能靠情节取胜。这折戏又叫“哭宴”,可是,莺莺一直哭到结尾可不符合她的性格,她这个在“礼教甚严”的相国府中长大的小姐,是非常含蓄委婉,非常矜持的,即便要哭,也会“恐怕人知”。这是由莺莺一人独唱的旦本戏,莺莺从头唱到尾,她这么多话,对谁说呢?她要是一直说个不停,不也太絮絮叨叨了吗?这位同学你说说看。 生(E):不是,她这时心里很难过。课文主要写她心里的难过。

师:对了,这个同学抓得很准,这个戏的戏眼,不在外在的“送别”上,而在于莺莺送别时的心理活动。(板书:戏眼)

面对分离,莺莺的心里都是什么情绪呢? 生(齐):离情别绪。 师:说得好。莺莺满腹的离情别绪,离愁别恨。(板书:离愁别恨)她的离愁别恨,我们看不到听不着,要靠演员把它唱出来,就是把它“外化”,那么唱词是什么呢? 生(F):唱词就是来表达崔莺莺心里的离愁别恨的。

师:说得真好。唱词是心理活动的表达。她的心里,主要是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忧愁,(板书:愁别离)特别是在送别途中,她心里全是理不清的愁。这忧愁她想对谁倾诉? 生(齐):对张生说。

师:对,知心的人只有张生,可是她能说吗?她不能说,虽然夫人已经许婚,但那时礼教甚严,未婚的夫妻是不能亲密交流的。赴长亭的途中不能,到了长亭就能了么?也不能。我们一起看一下,到了长亭后,就是“临别饯行”了,夫人如何安排座位?他们能交谈吗? 生(读):张生与长老坐,小姐这壁坐。

师:他们一个这壁,一个那壁,真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莺莺的心里非常复杂,在她看来,功名有什么要紧?爱情是第一位的。哪支曲子表明了她的这个观念? 生(G):[幺篇]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师:一下子就把握到了关键句子。应考有什么,就是状元又怎样?在她看来,没有比厮守一起更重要的了。因此,她心里也充满了“怨恨”,恨什么呢?是谁造成了今日的别离? 生(G):是老夫人。

师:不错,看起来好像只是老夫人,可是老夫人又为何要叫他们分离呢?究竟是谁拆散了鸳鸯?课文中有没有明显的曲词告诉我们这个答案? 生(H):找到了。[朝天子]一曲: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师:太好了。莺莺是根本不把名利放在眼里的。她怨功名拆散了她与张生的爱情。(板书:怨功名)这个曲子可以看到她蔑视功名的可贵精神。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曲好不好? 生(齐读[朝天子])

师:世人重功名,终于造成张生的远离。这忧愁心事,只有在他人不在场她独对张生时才能向他倾诉。张生不得不走了,从此就是天涯游子,路上好吗?到京师怎样?真叫莺莺牵肠挂肚。在“惜别叮嘱”一段中,哪支曲子表现出莺莺对张生的关爱与牵挂? 生(齐):[五煞]中,“荒村野店宜眠早,雨露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师:正是。一字一句,都是莺莺关切的柔情。羁旅行役,最叫人挂念。(板书:念羁旅)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曲好吗? 生(齐读[五煞])

师:这个曲子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张生问还有什么要叮嘱的,莺莺又怎样回答的呢?张生此去,前途如何,她并非最关心,她最关心是的什么前途? 生(I):她关心的是她和张生爱情的前途。 师:对。在她眼里,只有张生与自己爱情的前途是最重要的。可是,她对此乐观吗?为什么? 生(I):不乐观。因为她怕张生“停妻再娶妻”,也怕他考不上就不回来,“金榜无名誓不归”。 师:是啊,考取功名,她也怕;考不上,她也怕,真是“进亦忧,退亦忧”,对爱情的前途,她是充满了担忧。(板书:忧前途)这样的忧愁烦恼,即使到分别以后她目送张生远去,还是填满了胸臆。这一重愁翻作几重愁,王实甫怎样来表达呢?你们看,课文开头就写景,结尾还写景,难道崔莺莺在此烦恼忧愁之际还有闲情来观景吗? 生(J):不是。写景是为了来衬托莺莺的离情的。 师:不错。景是为了表达情而设的。(板书:情、景)课文要表现莺莺的离愁,就把它放在各种情境中,如“送别途中”“临别饯行”“惜别叮嘱”“分别目送”这样的环境中来具体表现。现在我们主要从前两支曲子中来看一下情与景是怎样交融为一体的。 先看[正宫][端正好]。“正宫”是个宫调名,或称调式,相当于现在音乐上的“C”大调啦,“D”调啦之类;“端正好”则是曲牌名。我先给大家朗读一下[端正好],请同学们用心记忆,看能否在短短的时间内记住这短短的曲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来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起读一读,能背的同学尽量背出来。 生(齐读、背)

师:刚才我听有一位同学读时把“黄花地”念成了“黄叶地”,可是,不能怪他,确实有这样的句子。因为王实甫这曲头两句,出自范仲淹的[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词历来为人传诵,言情小说家琼瑶也非常喜爱,并曾以“碧云天”“寒烟翠”作为小说名。但王实甫化用而不拘泥,能够翻出新意来,这就是他的功力了。这支曲子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景象?它选择那些意象来描摹的? 生(K):云,地,风,雁,林。是一幅深秋的景象。 师:他说得非常简练,概括得很好。(在“景”下板书:云、地、风、雁、林)。 明朝末年有个大才子,被称为“中国第一批评家”的金圣叹,非常推崇《西厢记》,把它与《左传》《庄子》《楚辞》《杜诗》《水浒》并列为“六才子书”,反复阅读《西厢记》并加以评点。在读到[端正好]的时候,他批道:“绝妙好词!„„纯写景,未写情”。我们的确能够感受到“绝妙好词”并非虚语,可是他说“纯写景,未写情”,你们同意吗? 生(L):不同意。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看来好像没有写情,其实,句句写景,又句句写情。

师:他说得真是太好了,表达也到位。这曲子中也写到情,“哭宴”中莺莺的“哭”并不明显,曲中却写了—— 生(齐):泪,离人泪。 师:对,(在“情”下板书:泪)一切景物,都是离人泪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有离别的色彩。哪个词是沟通景与情的关键? 生(M):醉。晓来谁染霜林醉?应该是个“醉”字。

师:醉?也不错。此情此景,真是令人沉醉。但“醉”的难道仅仅是“霜林”吗? 生(M):不,还有人,莺莺也醉了。

师:对啊,霜林醉,可是人更醉。后面的曲中唱道:“意似痴,心如醉”;又有:“未饮心先醉”。莺莺的心啊,全在这离愁别恨中如痴如醉了。在沉醉中,她泪眼看去,一切的画面都变了色彩:天高远而凄清,满地黄花堆积,西风阵阵,一声声如逼迫般催人上路,北雁南飞,本就是寓有“离别”之意,就连那一林红枫,也是被她的离人泪所染红的。一切无情之景,都染上了凄迷的离情。(板书:染)什么样的泪能够把霜林染醉?眼中流的何止是泪呵! 生:还有血;眼中泪已成血。

师:对,这让我们想到“杜鹃啼血”,想到被允婚后又得知离别,那一夜莺莺滴不完的泪,流不完的伤感„„大家一起看看[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有个薛灵芸入宫钵承红泪的传说;末尾那一句: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把崔莺莺的哀痛写到了极致。一起读一读好吗? 生(齐读[耍孩儿])

师:这样的哀恸,怎不叫霜林沉醉?一切的景,都为此而染上了莺莺的情,莺莺的伤情,可叫天地为之动容,山林为之变色!所以历来人们评论这[端正好],多半会称它为元曲中“情景交融的绝唱”,又有人称王实甫为“词曲中思王太白”,把他与曹植、李白并列,可见这支曲的典雅华美,又有诗的功力和意境。

但是,如果只是典雅华美,只是有诗词意境,那么元曲就不是元曲了。要能够演出来唱给大家听,还要有它通俗易懂的一面,熔炼古典诗词使之有典雅的美,还要融有民间口语,使之有通俗的美。[滚绣球]一曲,就很能表现这点。 生(读[滚绣球])

师:有一句读得不准。“柳丝/长玉/骢难系”要读成“柳丝长/玉骢难系。这一段还是在路上。这一曲出现最多的是哪个字? 生:是“恨”:恨归去得疾;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此恨谁知? 师:找得很准,这个“恨”,相当于这一曲的中心词。(在“泪”下板书:恨)这路上之景也有一句似乎是全写景的,在这一对句中描摹了哪些意象呢? 生(N):有柳丝、玉骢、疏林、斜晖。 师:(在“云、地、风、雁、林”下板书:柳丝、玉骢、疏林、斜晖)写柳丝,我们知道得很清楚,古人有什么样的习俗? 生(N):有折柳相赠的习俗。“柳”有“留”的意思。

师:你说得非常好。柳丝在她眼里,已经不是柳丝,而是能够挽住张生马蹄的缰绳,她还有对疏林的恨—— 生(齐):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师:“倩”字原来是读“qìng”的,有“请,使,央求”之意,书上没有注,可以不读古音,就读qiàn无妨。疏林有感情吗?央求它们,能挂住斜晖吗? 生(齐):不能。莺莺把自己的感情放到景物中去了。

师:对。这是移情入景,把景看作了有情之物。景若无情,又何必去央求;景若有情,又如何不解人意,替我挂住斜晖!挂住斜晖,就是挂住了—— 生(齐):时光。她想让疏林替她挽住时光。

师:时光留不住,可莺莺竟想把它留住,她的心愿,孤苦无告,不知诉于谁,无助之际,只好去“倩”疏林来挽住它,明知不能,却痴想时间就此停住,让她和张生千秋万载,永在长亭,—— 生(齐):永不分离。

师:你们看,一个非常口语化的“倩”,把莺莺的痴傻真情,写得多么生动细腻,富于感染力。(在“染”下板书:倩)景物的描写就不单纯是景物了,在其间我们看到了莺莺的形象,感到了莺莺的离恨。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咬文嚼字》,说“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能够激起想象和联想的形式”,我们在鉴赏曲词的时候,就要能够透过曲词表面的语言现象,来领会深层的意味,并展开联想和想象。

课文中这样情景交融的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分别目送时的[一煞][收尾]两支曲,同学们自己来感受一下好吗?看选择了哪些意象,描摹了怎样的景象,中间能不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 生(O):[一煞]中,描写了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禾黍秋风等意象。

师:说得很好。哪些词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 生(P):隔。听。“青山”只是景,而“隔”写到了人,“听”是莺莺在听,好像感觉莺莺送行时挺恋恋不舍的。

师:是的。隔,隔断的是莺莺的目光,还有“遮蔽”。这曲子之前,我们甚至可以给它来加一句“白”,好像莺莺一边极目远眺,一边对身旁的红娘说:“红娘,你看他在哪里?”于是看青山,疏林,可是它们隔断了她的目光;再远就迷蒙蒙的只见淡烟暮霭,遮蔽了,看不到人影了。写到“禾黍秋风”,我们看到了是行人已远,那莺莺兀自伫立静听,好像要从遥遥的马声中辨出他的行踪。[收尾]中也有写景,镜头拉得就更远了,而笼罩这景的,全是莺莺的离情,“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仔细咀嚼,原来曲词中可以有这么多的滋味。语言的形式美,给人感到的情态意境美,人物的感情真切美好,形美与意美结合,那就达到了——

生:神美。

师:对。神美是最高境界。(板书:形、意、神)所以《红楼梦》中评价《西厢记》说“曲词警人,余香满口”,今天我们只是先做个鉴赏的例子而已,其实不止是情景交融,形式与内容上还有许多别的趣味,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好好地品味品味,这样你会发现:语言实在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尤其是戏剧语言。 这堂课就到这里,下课!

推荐第8篇:长亭送别教学实录doc

《长亭送别》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弹奏一段钢琴曲,大家听一听,然后告诉我这只曲子的名字。 (师弹奏《送别》,生全神贯注的听)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只曲子的名字是—— 生:《送别》

师:没错,这是一首由李叔同先生填词,曾经唱响大江南北,且经久不衰的经典老歌(投影显示歌词,背景音乐起)请同学们和着音乐一起来唱一唱。 (随着舒缓伤感的音乐,生齐唱此歌,)

师:每次听这首伤感凄怆的曲子,我眼前都会不断出现这样的画面:夕阳西下,古道边,长亭外,孤独无奈的身影,泪眼迷蒙的双眼 „„

别离,多么刺痛人心的字眼!尽管苏轼说过:“月有阴晴圆缺,人有—— 生: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可是此事古难全呀!于是离别成为我们最不愿意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事情。江淹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古时候,人们往往在长亭为亲朋好友饯别,今天我们就将目光投到十里长亭,看看在这里发生的一场离别:

(投影显示《长亭送别》标题及画面)

师:《长亭送别》选自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但是这部作品历来却备受争议,有人说:读了〈〈西厢记〉〉,老了不成器。有人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投影显示两种观点),孰是孰非,学完此文之后,我们再做评价。 西厢记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谁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一下? 生:(略)

师:我们先来读一读此文,(投影显示“读一读”)此文较长,老师给大家朗诵其中七支要求熟读或背诵的曲词,他们是【端正好】,【滚绣球】,【朝天子】,【耍孩儿】,【二煞】,【一煞】,【收尾】,不过在读之前,我想请同学们给老师指点一下,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生七嘴八舌,纷纷献策) 生1:痛不欲生。

(生笑) 生2:我认为是伤感,依依不舍 (生点头) 生3:读的时候语速慢一点。

师:这折戏又称《哭宴》,由此可见,主人公莺莺是噙着泪水在送行,可是她作一个为性格沉静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她会号啕大哭吗? 生:不会

师:她要顾及身份嘛,即使哭也是抽噎!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既要表现悲伤,又要有所克制,不能过度。好,下面老师就按照同学们的建议试着来读一下这七支曲子。 (师满怀感情朗读,生听完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师:不知道我刚才的朗读有没有达到大家的要求。 (生点头)

师:请同学们思考:《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构思一下,并拟好标题。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我们根据文本来看图说话。 (投影显示连环画,生概括)

根据同学们的概括,这折戏可分为这四个画面:送别途中——饯行——叮嘱——目送

师:有人说:《西厢记》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同学们,在这“深沉的美感“中,你们是怎样感受到愁的?请大家再读课文,试着找出让你感受到愁的那些言简意丰特别经的起推敲咀嚼的语言片段,作些品析。 (投影显示“品一品:请挑选你最喜欢的曲子进行赏析”) (生自由朗读,两分钟后,有同学举手发言)

生1:我最喜欢【端正好】,这支曲子借景抒情,借萧瑟的秋景抒发了伤感之情。

师:你很有眼光,【端正好】历来倍受推崇,人称写景抒情中的绝唱。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这支曲子,我们一起来先把它齐读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端正好】

师:刚才读的时候好象有同学把“黄花地”念成了“黄叶地”,可是这不能怪他,确实有这样的句子,因为王实甫这曲头两句,出自范仲淹的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词历来为人传诵,但王实甫化用而不拘泥,能够翻出新意来,这就是他的功力了。好的,既然这么多同学喜欢这支曲,哪位同学就此处再谈谈你的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

生2:这支曲子写了很多意象,给人萧瑟之感。如黄花,让我们想起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还有“憔悴损,满地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掌声)还有西风,让人联想到“古道西风瘦马”,大雁让人想到“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总之,所有的意象让人悲从中来。 师:真是旁征博引让我们不得不为之喝彩!

明朝末年有个大才子,被称为“中国第一批评家”的金圣叹,非常推崇西厢记,把它与〈〈左传〉〉,〈〈庄子〉〉,〈〈楚辞〉〉,〈〈杜诗〉〉,〈〈水浒〉〉并列为六才子书,反复阅读〈〈西厢记〉〉并加以评点。在读到【端正好】时,他批道“绝妙好词!„„

纯写景,未写情。”我们的确能够感受到绝妙好词并非虚语,是他说“纯写景,未写情”你们同意吗? 生:(齐)不同意。 生3:写了情,泪就是情。 师: 什么泪? 生 : 离人泪。

师: 对,一切景物都是离人泪眼中看到的景物。哪个词是沟通情与景的关键? 生4: 醉 生5:染

师: 究竟是染还是醉,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霜林醉了是什么模样? 生 :霜叶变红了。

师: 是呀,霜叶就象喝醉人的脸一样变的通红,莺莺认为霜叶是如何变红的? 生 : 是被泪染红的。

师: 由此可见,沟通情与景的关键词应是——

生 : 染 师: 什么样的泪会染红霜叶,这哪是泪,而是—— 生 :血 师:

没错,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眼中流血,心内成灰”,与此句意同,把崔莺莺的哀痛写到了极致,既典雅华美,又有诗的功力和意境。

师:文中还有很多精彩语句,请同学们抓住时间抓住机会,赶快把它们挖掘出来。 生

:我喜欢这一句:听得道一声“去也”就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就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它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莺莺面对别离内心承受的巨大打击,而使形体消瘦。 师: 说的好,我不由想起了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 生:“为伊消得人憔悴”(生附和) 师:请同学们继续发表看法。 生6 : 我喜欢【二煞】 师: 请你读一下,好吗?

生6 :(读【二煞】)这里写了莺莺远望张生,结果只听到马鸣声,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内心的惆怅,悲痛。 师:

你不仅表述清晰而且用词精当,非常棒!其实在这里我们可以加一句台词“红娘,你看张生到了哪里?”于是便痴然站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的怅惘和不忍离去的眷恋,这才刚刚离开,莺莺就痛不欲生,肝肠寸断,我们可以想象,这以后的日子就象柳永所言,“此去经年,—— 生:(合)应是良辰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生7:我喜欢“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这一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莺莺极度悲伤与怨恨。 师:听了同学们的精彩发言之后,老师有一个疑问:张生不就是进京赶考吗?崔莺莺至于听得道一声“去也”就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就减了玉肌吗?她到底愁什么?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然后推出你们认为最有说服力的答案来交流。

(投影显示“论一论:莺莺你到底愁什么?”生讨论) 生1:愁张生“停妻再娶”。 (生笑)

生2: 我认为有三个担心:一是担心考不中,二是怕老夫人反悔,三是怕停妻再娶 师:你们同意他的分析吗? 生:(齐)同意!

师:真的是这样吗?不,这只是表面现象。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这桩婚姻,这是一桩事实婚姻还是法定婚姻,是自由婚姻还是包办婚姻? 生:(齐)事实婚姻,也是自由婚姻。 师: 老夫人对这桩婚姻是什么态度? 生:(齐) 反对! 师:

在这折戏之前,老夫人就明确表态:咱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临行前又发言:“高中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由此可见,假如张生此行落榜,他们只怕是今生无缘,而张生极可能是“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莺莺望!

假如高中状元,他们是否前途光明? 生:(沉思)不一定。

师: 确实如此,当时社会身荣弃妻的事情可以说是司空见惯,数见不鲜,比如陈世美

,再比如西厢记的原型《莺莺传》中的张生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而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在功名富贵统治一切的时代里,她的爱情和婚姻受到严重的冲击,她的感情在功名富贵面前经受着煎熬。这就构成了崔的感情上的愁与恨的病灶。因此可以这么说,莺莺主要是愁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无法把握自己的婚姻。 (生点头) 师:

我们知道很多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唱的形式流传下去的,更何况元杂剧本来就是用来唱的,请你从文中任挑一支曲词给它谱上新曲唱出来,提示:要符合词曲的意境及莺莺的心情

(投影显示“唱一唱:请你挑选一支曲词给它配上适当的曲子,并演唱出来.”) 有同学说我不擅长唱,那就请你动笔写一写

(投影显示:仿照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李春燕的颁奖词,给崔莺莺也写一段话。

例: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五分钟后展示)

师: 请同学们推荐一位最能代表你们实力的歌唱家吧! 生1:(用〈〈梁祝〉〉的曲子演唱【滚绣球】) (掌声热烈)

生2:(用〈〈你一定要幸福〉〉演唱【叨叨令】)

生3:我给大家念一段我写的〈〈我眼中的莺莺〉〉:她是长亭古道中最璀璨的身影,把着金钏在风中遥望,一座别致典雅的古亭,见证了天下最凄美的别离,一个孱弱的身躯担负着大小车儿都载不起的离愁,他是遥遥月宫的仙子,是无尽黑夜中绚丽的星辰。 (掌声,下课铃响)

师:(总结)这堂课,同学们踊跃发言,不但参与的人数多,而且说的很有质量,我为你们而骄傲!文学家诗人郭沫若先生说:在文艺母亲的女孩里,以西厢记最完美,西厢记是超越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对于这样精美的艺术品,今天老师只是带着大家在西厢记的楼台殿阁中走了一小步,西厢记的神秘面纱刚刚撩起了一角,如果大家课后感兴趣的话,可以再看看原著,好好品品,你会有更多的新的发现。

教学后记:这篇文章文采灿然,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的语言艺术,如何美文美教?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有责任为学生搭建品味美的平台,让他们用至性至情去接受至文的濡染。在这堂课上,我做了一些尝试,首先用音乐导入,以示范朗诵动情,刻意点化了送别的意境,营造了学习的氛围,另外在鉴赏语言的基础上,我添加了剖析人物心理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走进莺莺的内心情感,看到这个美丽动人女子的那一份执着与无奈。最后,在同学们富有创意的歌声及充满激情的人物点评中结束了本文的学习。

推荐第9篇:《长亭送别》教学实录及点评

《长亭送别》教学实录及点评□包旭东

《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师》2007年第1期

[学习目的]

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设想]

借鉴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曲词;尽可能地用多种方法鉴赏曲词。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根据要求找出鉴赏点赏析曲词。在领会曲词意境的基础上,将自己喜欢的曲词改编成散文、现代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长亭送别》中的曲词。前段时间翻书,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觉得一定要和大家分享。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时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这是金圣叹在《贯华堂第六才子书》中的一段话,我想现在我们读《西厢》,不必苛求环境,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味的。

二、鉴赏曲词

师: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全文19首曲词,按照不同的场景分成4个部分:送别途中l-3;饯别宴上(4-11);临别叮嘱(12-18);离别情思(19)。我想问大家,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郭智媛:是崔莺莺满腹的愁。

师:愁?

郭智嫒:因张生赴京而生的离愁。

师:哦,满腹的离愁别绪。你觉得哪一个场景中,崔莺莺的感情最复杂?

郭智媛:第4个场景,张生离去之后,莺莺站在长亭中遥望张生的背影,心中既有依依惜别的愁闷和痛苦,又有对张生出门在外的担忧。

师:还有吗?

杨婷:还有对前途的一丝忧虑。

师:是啊。痛苦,担忧,忧惧,在莺莺心中,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师:下面我们就根据场景的变化来鉴赏曲词。我们采用下面几种鉴赏方法:把握鉴赏点赏析曲词;根据曲意改编成小散文;根据曲意改写为现代诗歌;有感情地诵读。

师:送别途中:正是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满眼秋色,莺莺不禁悲从中来。“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王晶:我赏析《端正好》。碧云天,万里晴空,正是秋高气爽之时。黄花地,虽美犹凄,不禁让人想起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西风紧,北雁南飞”,一个“紧”字点出秋风之急,秋之萧瑟。抬头望去,北雁南迁,此情此景,与人之离去相照应,更是凄凉。大雁秋去春归,人呢?今日一别,又将何日归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由经霜的红叶这一暮秋之景发出疑问,以红叶醉酒由景入情,引出离人泪。秋之萧杀配以离人的伤心泪。烘托出离别之际的悲伤,抒发了莺莺心中的悲痛之情,与“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相呼应,表现出深深的离愁别绪。

师:徐希同学,刚才王晶是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的?

徐希:王晶抓住了“碧云天、黄花地、北雁、霜林”等景物来分析莺莺心中的感情,并注意到了这首曲词情景交融的特点。

师:是的。王晶从意象入手,描摹意境,分析丝丝入扣。王晶还注意“练字”,一个“紧”字分析得很精彩。

师:这首曲词历来得到许多人的赞颂,金圣叹就称之为“绝妙好词”,他曾经说,这首曲词纯写景,而无一情字,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郑俏:我不是很同意他的看法。文章虽然没有直接写情,但最后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写出了莺莺心中的悲痛。

师:“泪”是写情。前面的景物中有情吗?

郑俏:有,萧瑟的景物中也包含了离别之情。

师:对。这些景物是含情的,我们称之为意象。一个“泪”沟通了情与景的关系,使所有的景物都染上了离别的愁绪。金圣叹的看法和我们的理解不太一样,也许是理解的角度不一样吧。

师:我们说到“意象”,一起来做一个意象练习吧。假设一下,第二年春天,张生高中状元归来,莺莺到郊外相迎。这个时候,莺莺眼中会看到哪些景物呢?还是“西风紧,北雁南飞”吗?我写了半篇的《端正好》,请大家帮我来完成前半部分。

[端正好]迎归

__,__,__,__。晓来谁奏春归曲?应是马蹄轻。

马春阳:还„„没想好。

王雯:“西风紧”我想改为“春光暖”,“北雁南飞”改为“乳燕归巢”,“黄花地”改为“迎春花”(学生笑),其他不知道。

师:我觉得“乳燕归巢”挺有意味的。还有同学想好了?

张海宁:我这样写:碧云天,锦花地,东风拂,归燕相迎。

(教师板书)

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还用“碧云天”呢?

张海宁:我觉得这两种“碧云天”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在原作中,它表现的是暮秋时节的一种旷远寂寥萧瑟的景象。在《迎归》中,它是天朗气清的春天,让人觉得非常舒适的一种意味。

师:你的发言使我联想到毛泽东的一句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什么染红了万山呢?是火热的革命精神和旺盛的生命意志。而在我们的这篇文章中,是“离人泪”染红了“霜林”,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感,眼中的景物也变幻出不同的色彩。我觉得你用碧云天还是合适的。

师:“归燕相迎”中,归字与下一句中重复了,能否改成另外的字呢?

(生小声回答:双)

师:“双”字?

郭智媛:用“双”字能表现莺莺和张生双飞双栖的意味。

(教师修改)

师:“东风拂”中,“拂”字与整首词的韵脚不太和谐,能否改成“醒”字呢?请大家品味一下。

师:请大家拉回思绪,回到课文中来,这一场景还有两首曲词,我们选一首吧。

陈欢:我赏析《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恨、怨”二字开门见山,点出了崔莺莺由于与心爱之人分离而生的悲痛之情和无限愁苦。随后写希望“柳丝”系住“玉骢”,“疏林”留住斜阳,都从侧面表现了崔莺莺不愿意分离,依依不舍之情。之后用“迍迍的马”和“快快的车”进行对比映衬,用物体的行动展现人物内心的依恋和难舍,营造了无言的哀伤氛围。再写“减了玉肌,松了金钏”,令读者体会到莺莺的相思之苦和她为此而消瘦憔悴。最后的“此恨谁知”,四字如一声绵长哀怨的叹息。

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现在的场景是暮秋时节,那么词中为什么会出现“柳丝”呢?柳丝应该是春天特有的景物吧?

陈欢:大概是表现莺莺绵长的愁思吧。

师:这里的“丝”是思念的思吧,那柳呢?

生(齐答):柳就是留的谐音。

师:你们最喜欢《滚绣球》中的哪一句话?或者说哪一句话最能够体现莺莺缠绵欲绝的愁苦?

黄婕雯:最后一句。莺莺听到一声去也,远远看到十里长亭就立刻消瘦憔悴下来,最能够体现缠绵欲绝的愁苦。

师:这句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黄婕雯:夸张。

师:高度的夸张。以前学李清照的词,我们知道她写瘦是最好的,她有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王实甫写瘦,也是写到了极致。

师:好,我们到第二个场景中去吧。送别宴上,夫人一声“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隔断了手与手的距离。咫尺之间,又似天涯之隔。

朱聪:我赏析《朝天子》。这一首曲词中,“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表现了女主人公忧愁而茶饭不思的心情。因为即将与丈夫分离,而将玉醅看似水,从侧面烘托出人物巨大的苦恼烦闷。而“泠泠”两字也很好地表现人物心中的那份悲凉。另外一句“一递一声长叹气”,“一递一声”指的是一声接一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焦虑和苦闷,而“长”字则体现了这份别离的愁绪连绵不断。

师:暖溶溶的美酒,在离别人的眼中就清凉似水了。我注意到你在分析的时候抓住了一个长字,非常好。

胡琳:我把《朝天子》改编成了一篇小散文。玉醅再暖,此刻也只能是清冷如水;玉醅再美,此刻也只能是索然无味。想起一句歌词: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飘荡的人生旅程就如一壶酒,再加入了相思泪,这真实难以入喉。如今只为了虚名微利,这对鸳鸯便要天各一方。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女子在一帘红帐下凝眉、叹息,茶饭不思,日益消瘦。只能用“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聊以自慰,抑或她连自慰的力量都没有,这魂牵梦绕的思念让人白头,它是一种孤单的寂寞,只有沉淀的心情,空白的思绪,蔓延的惆怅。

师:沉淀的心情,空白的思绪,蔓延的惆怅。是谁造成的?

吴梦龙:是当时的那个社会。(学生笑)

师:哦,你矛头直接指向了当时的社会。能具体说说吗?

吴梦龙:当时的社会强调门当户对,张生只有高中状元,才能光耀门楣,才能与莺莺相配。

师:夫人是这么认为的,那莺莺是怎么想的呢?

生:(齐答)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师:是的。在莺莺眼中,“但得一个并蒂莲,强煞如状元及第”。我们必须了解,在那个时代,状元及第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最大的梦想。可是莺莺宁愿两厢厮守,手儿相携。莺莺是一个不一般的女性形象,后人评价,莺莺是一个以理性的人性去挑战封建礼教的里程碑。

师:还有两个场景,我们合在一起吧。夫人和长老先行离开,终于可以一吐衷肠了,可是,千言万语又从何说起?十里相送终有一别,这一次别离,前程难卜,莺莺心中愁苦又有谁能知?

赵莹:《耍孩儿》这首曲重点写了莺莺与张生告别时的悲痛心境。“比司马青衫更湿”,白居易与琵琶女的同命相怜已是凄楚无比,而莺莺的红袖却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湿,哀痛之情可想而知。还未别离,莺莺的相思便已不可止,盼望那个无法预知的归期。“未饮心先醉”更是写出了这种悲痛对莺莺的影响之大,杯中的酒还未喝,眼前的人影已恍惚要远去,仿佛是心中已经醉了。最后“眼中流血,心内成灰”一句将离别的伤心之情推到高潮,体现着一种悲凄绝望的情感。

师:“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赵莹认为体现着一种悲凄绝望的情感。为什么说“绝望”呢?难道短暂的离别真能让人绝望吗?

赵莹:我觉得他们两个的前途难料。

师:是的。张生高中了,也许成为京都高门大院青睐的对象,不中吧,这段姻缘更将蒙上阴影。摆在莺莺面前的也许有很多路,但几乎每一条路都有可能导致悲剧性的结局。我想我们是能理解这绝望的心境的。金圣叹批《西厢》,就把张生和莺莺的故事改成了悲剧,也许悲剧更符合当时的社会的实际,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吧。

孙霓:本来觉得“红泪”一词并无特别,但看了注释后久久不能平静。薛灵芸选入宫时,离别父母以玉壶承泪,壶映出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红泪”一词,其中含着万千深情,呈多种情感的复杂交织体现。“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无穷的爱化为相思的苦,深深的情冥冥中有一种俱焚的感觉。

师:通过典故来赏析,这也抓住了这首曲词的特点。

杨韵卓:我把《耍孩儿》改写成一首小诗歌。离别人/今宵何处染风尘?/无语莺歌花红泪/司马青衫未足贵/疏桐暮杉/劳燕分飞/纵酒一杯/难化尽/千里独悲/谁道是红烛泪垂/蜡炬成灰?/相思碎/今夜独酌影空时(学生鼓掌)

师:太好了。

胡琳:我也有一首诗,是《收尾》。马车甸甸/消失在古驿道的尽头/伊人憔悴/泪水拌着思绪在眼眶里翻飞/站在苍白的世界的一隅/长发在晚风中飘成思念/青山疏林化为影子模糊在暮霭之中/那一辆马车/牵着丢不去的烦恼/渐行渐远

师:古人说,横泪易,写愁难。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说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说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他们都把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物,有的更是有了重量,于是愁也可以捉摸了。

三、总结

师:《西厢记》流传至今,广为传颂,不仅因为它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还因为它“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今天我们赏析曲词,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还有诵读法留给大家课后好好使用吧。

[点评]

用心于语言的品味赏析

蔡肇基

美的语言是美的心灵之花,是时代和历史的瑰宝。在我看来,美的语言简直是最高人生价值的永恒体现。古今将相在何方?惟有名言名语后人忘不了。即使是语言艺术大师自身,人们也大多不记得其官其位,只记得其言其语,譬如范仲淹,无疑是以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流芳百世的。

语文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用心于语言的品味赏析,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及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不久前,包旭东老师上了一堂面向全市的公开课,教的是《长亭送别》,着意于品味赏析曲词语言艺术,确乎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

元杂剧中,如果要说什么要素最重要的话,当然是曲词了。曲词是情感的集中体现,曲词是诗,是艺术精品。我过去常常不解为什么古代戏曲作品在呈现方式上那么突出曲词,每一段一开头就是‚宫调‛‚曲牌‛名而不是人物名,曲词以大字出现而人物上下场及对白等则都是小字,现在则觉得非常有道理。教学时,曲词赏析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用心用力之处。就学生阅读文艺作品的通病而言,往往是追求情节,而不太注意语言的品味赏析。有鉴于此,文学作品教学更该注意语言的品味赏析。

一上课,包老师引用了金圣叹的一段文字,提出了‚用心去读‛的问题。如此导入,课堂伊始就荡漾起某种诗意的氛围,学生进入了‚用心去读‛的状态,听课者也不由得来了兴趣。

那么,怎样去品味赏析曲词的语言之美呢?一般的情况,赏析语言往往满足于认清楚某种表现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充满感受之美的语言赏析变成了普通的修辞常识教学,这不足取。

包老师的做法是首先把学生带进课文的特定整体氛围之中。通过回顾上一节课内容,包老师指出全折19首曲词按照不同的场景分成4个部分:送别途中、饯别宴上、临别叮嘱、离别情思。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贯穿全折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通过讨论,学生明确《长亭送别》通篇弥漫的离愁别绪,特别是在崔莺莺心中,痛苦,担忧,忧惧,‚遍人间烦恼填胸臆‛。这样,就使这篇课文曲词语言的品味赏析有了一个基调。如果没有这个基调,一则则、一句句曲词的赏析,很有可能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与情节不相吻合的状况。明确基调,认清方向,该是语言赏析的一个重要前提。

如何品味赏析语言,还得有具体的方法。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包老师按着剧情发展的线索,指导学生以‚把握鉴赏点赏析曲词,根据曲意改编成小散文,根据曲意改写为现代诗歌,有感情地诵读‛等方式,自选曲词赏析。

学生选择鉴赏的几则曲词,在情节上有着先后的联系,几点做法之间,显然有着层进的关系,即理解、鉴赏是基础,改写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再创造。不难看出,学生读懂了曲词,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以创新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感悟。但是,读者读到这里,很可能会生起一个疑问:这一切不都是课前准备好了的吗?是的,课前有准备,学生的学习本来就应该是课内外相结合。问题在于,课堂上,学生的原认识应该有一个再提高,否则就失去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包老师没有满足于学生的原认识,而是就着学生的原认识,从中发现问题再启发,再引导。

比如学生赏析《端正好》之后,包老师紧接着问了全班几个问题:这个同学是从什么角度赏析的?对什么字的分析特别精彩?包老师还特别提出一个问题:金圣叹称这首词是‚绝妙好词‛,但是说这首词‚纯写景,而无一情字‛,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通过讨论,明确最后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写出了莺莺心中的悲痛,‚泪‛是写情,一个‚泪‛字沟通了情与景的关系,使所有的景物都染上了离别的愁绪。这样,就把鉴赏点赏析曲词的做法更深入一步,学生明确了要抓住字词、意象及情景交融等鉴赏点来赏析。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意象和情景交融的问题,包老师还创造性地来了一个‚填词‛训练。这个设计颇为精彩,可以说非常到位,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高。

再如学生读了就《朝天子》改写成的一则小散文后,包老师问:‚沉淀的心情,空白的思绪,蔓延的惆怅。是谁造成的?‛学生说:‚是当时的那个社会。‛大概是由于概念化的回答,引来一片笑声。包老师接着问:‚你矛头直接指向了当时的社会,能具体说说吗?‛学生说:‚当时的社会强调门当户对,张生只有高中状元,才能光耀门楣,才能与莺莺相配。‛包老师问:‚夫人是这么认为的,那莺莺是怎么想的呢?‛学生齐答:‚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包老师说:‚是的。在莺莺眼中,‘但得一个并蒂莲,强煞如状元及第’。我们必须了解,在那个时代,状元及第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最大的梦想。可是莺莺宁愿两厢厮守,手儿相携。莺莺是一个不一般的女性形象,后人评价,莺莺是一个以理性的人性去挑战封建礼教的里程碑。‛这几句话确实把学生的感受和认知带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我常想,在一堂课上,表面的热闹绝对不能取代内涵的深刻,只有内在的精彩,才能真正拨动起学生的心弦,并烙下永恒的印记。

纵观整堂课,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扣准了《长亭送别》的精髓,有层次地多方法地引导学生鉴赏曲词语言,其中不乏新鲜的创意,并很好地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要问有什么希望和建议,那就是品味赏析语言还可以更实在一点,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去体会剧作者是怎样‚炼字‛‚炼句‛的。比如说,在‚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句中,‚泪‛字固然要抓,‚染‛字似乎更值得重视:泪‚染‛霜林,其泪该有多少!林木‚染‛泪而‚醉‛,泪中之痛又该是多少!一个‚染‛字,其表现力该是多大!对学生根据曲意改写成的小散文或现代诗歌,也不妨再与曲词作一点对照,看学生的再现或再创造是否体现了对曲词中某一词句的深刻领悟,这样,赏析也就会进一步到位,课堂也就会更有光泽了。

推荐第10篇:《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25、《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一、扣文眼,轻轻走进惜别之境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读一读课题。(生读题) 师:相见时难别亦难,再读一读。(生再次读题)课文讲谁送谁? 生:李白送孟浩然。(板书:李白 孟浩然) 师:(深情地)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载着无尽的思念;送别是一杯满满的酒,盛着浓浓的情谊。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一对风流潇洒的诗人即将分别,此时此刻,此地此景,他们的心情如何呢?轻轻地打开书,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

生:依依惜别。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师边说边板书:依依惜别) 师:“依依惜别” 就是说他们—— 生:感情很深,不忍心分别。 生:依依不舍。 生:难舍难分。

师:谁能用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个词的意思?(指名读) 师:(轻轻地)难舍难分,建议要读慢些。 (生再读,读出了意味)

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这份浓浓的离情别谊。谁愿意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看大屏幕,齐读红色的字。(生读“藏”) 师:李白和孟浩然“藏”的是什么? 生:埋在心里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 生:不愿意。

师:你从哪儿看出他们不愿意让对方知道? 生:从“有意”知道了他们故意不提离别的事。

生:从“不去触动”知道了不愿意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情。 生:从“一会儿„„一会儿„„”知道了,他们故意做别的事。 师: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在欣赏风景,对吗? 生:是的。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只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情,故意拖延分别的时间。

师:是啊,离别是他们此刻最柔弱的心弦,谁都不愿触动,唯有将这份离别之情深深地藏在——

生:心底! 师:越藏越—— 生:深!

师:这“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谊啊!谁来读出这一份情谊?(读得较为深情) 师:如果是在平时,他们在黄鹤楼上会做什么呢? 生:李白和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吟诗作对。

生:李白和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交谈,欣赏景色。 生:也许他们会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饮酒、吟诗、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而今天就要分别了,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底(生接)藏”啊!谁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这份不舍,读出这份离情?(再指名读,读得动情)

二、品语言,深层理解深情厚谊

师: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指名读)

师:离别之言,情真意切。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李白的话,细细品味,从李白的话中你读出了哪些情感?(生自由读)

师:很多同学举起了手,别着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再默读这一段话,用心触摸每个字、词,相信这次你会有更深的体会,更多的收获。在你有所体会的词下面点上着重号。(生默读并动笔)

师:会读书的同学能够从人物的语言读进人物的心里,不仅读懂李白的话,更读懂李白的心。说说你从哪儿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我从李白的话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师:你从哪儿读出了敬仰?

生:从六个“您”知道了李白很尊敬孟浩然。 师:是的。一连用了六个“您”,李白对孟浩然是何等的尊敬!

生:从“孟夫子”这个词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因为“夫子”是古代对有声望,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师:你有学问,我能称你“夫子”吗?(该生为女生) 生:(会意一笑)不能。“夫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生:我从“敬仰”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和仰慕。 生:我从“请”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生:我从“兄长、老师”知道了李白敬仰孟浩然。

师:是的,孟浩然比李白年长12岁,在今天送别的5年之前,也就是公元725年,李白乘船来到襄阳,带着自己的诗特地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大加赞赏,并留他住了10多日,热情款待,两人一起饮酒吟诗,游山玩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因此在李白心中,孟浩然就是他的——

生:兄长!

师:就是他的—— 生:老师!

师:谁来读李白的话,读出李白对“兄长、老师”这份尊敬。(读得真切) 师: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 生:敬仰孟夫子的人品、诗篇。

师: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写了不少好诗,其中有一首《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会吟诵,用书上的话说就是“脍炙人口”。谁来背一背?(生背得急促)

师:慢点,吟诗要慢点,才能吟出特有的节奏和韵味。(再背,吟出了韵味) 师:像这样清新优美的诗还有很多,诗圣杜甫称赞孟浩然的作品—— 出示引读:清诗句句尽堪传

师:就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可以千古流传。所以李白说,您的诗篇—— 生:誉满天下!

师:李白不仅敬慕他的诗篇,更敬仰他的—— 生:人品! 师:就是这个满腹诗篇的孟浩然,不愿意与贪官污吏为伍,不想做官,李白还有一首诗,就是这样赞美孟浩然的。大家一起来读。

出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师:自由读一读,结合注释,想一想,李白敬仰孟夫子什么样的人品? 生:敬仰孟浩然胸怀磊落,飘逸洒脱的人品。

生:敬仰孟浩然抛弃荣华富贵,远离官场,不羡权贵的人品。 生:敬仰孟浩然卧于松下云间,远离世俗,淡泊名利的人品。

师:孟浩然年轻的时候,他不愿意为官,他宁愿和青松和白云相伴到老,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崇高人格的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有着誉满天下的诗篇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敬仰呢?(引读《赠孟浩然》)

师:其实,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他们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一对志同道合、心灵相通的——

生:知己!

师:你就是那伤感离别的李白,如果你真的是他,你认为在我们班谁会是你的知己孟浩然呢?

生:陈天意

师:噢,好,陈天意是他的知己孟浩然。

师:我想问一下,什么是知己呀?他说你是他的知己,你说什么叫知己?

生:朋友

师:就像你和他,是不是?是什么样的朋友?

生:友谊深厚的朋友

师:你们俩怎么会成为知己的?

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师:互相帮助,在一起说真心的话。是这样吗?

生:嗯

师:是这样吗,赵永志。好的。你是他的知己,他是你的故人。

师:现在,你就是李白,面对着即将离你而去的兄长、老师、知己,真诚地表白出你的敬仰之情吧。(读李白的话,读得动容)

师:你读出了李白的心声,谁还想读?(读得抑扬顿挫,情真意切) 师:我们从李白的话中读出了深深的敬仰,还能读出什么? 生:我从李白的话中体会到李白不忍孟浩然离去。 师: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何日才能再见面”,李白不忍心让孟浩然走,他怕孟浩然这一走,以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

师:是啊,在交通便利的现代,今天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面,而在交通落后的古代,这一别极有可能——

生:数月不能见。 生:数年不能相见。

生:一辈子再也不能相见! 师:是啊。这一别也许就是永别,带着这种感受,你再读一读李白的最后一句话。(读出了离情)

师:我听到了一份淡淡的伤感。(师范读后齐读)今天,您就要顺江„„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

生:不,还有深深的情。 生:还有他们深厚的友谊。 生:还有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 生:还有李白深情的留恋。

师:一切的一切,尽在这酒中。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李白的话。(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就是李白,轻轻地站起来,举起你的酒杯。 师对一生:一只手不够尊敬。(生领会) 师又对一生:这是捧,再高一点。(生微笑领会)

师对全体:面对着你的兄长、老师、知己,你会深情地说—— (生举杯齐读)

师: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 出示: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齐读)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言下之意是什么?

生:不管两人在哪里,我们的心在一起,像邻居一样永不分开。 师:所以今天的分别不必—— 生:不必太难过。

师:孟浩然又何尝忍心与好友分别,但作为兄长,此时更多的是在—— 生:安慰李白。

师:你就是孟浩然,你来宽慰一下你的兄弟。(生读,舒缓恳切) 师:除了读出宽慰,还读出什么?

生:他们的友谊很深,像这长江波涛永世不绝。 师:“永世不绝”既是说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更是说—— 生:他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师:好一个“天长地久”!能读出这份深情厚谊吗?试一试。(生读,声情并茂,“永世不绝”,铿锵有力,字字入心)

师:好一个“永世不绝”!同学们渐渐走进了诗人的心里,也成了他们的知己,现在这边的同学,你们就是李白,这边的同学,你们就是孟浩然,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感受这浓浓的离情别谊吧!

(配乐分组朗读李白、孟浩然的对话。)

三、巧补白,真切体验依依别情 音乐继续,教师配图朗诵第四节:“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这小节?(指名读,声如玉珠,深情动人) 师:知道什么叫“伫立”吗? 生:久久地站立。 师:是的,“伫立”前面还有个词。 生:依然。

师: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李白站立的时间很久。

师:李白伫立在江边做什么?是在仰望蓝天白云吗?(师头高抬做“仰望”状) 生:不是。

师:是在远眺江上景色吗?(师头微抬做“远眺”状) 生:不是。

生:是在目送孟浩然的船离去。 师:“目送”还可以用书上的哪个词? 生:“凝视”。

师:一直到什么时候?

生:孟浩然的船消失在天边。 师追问:他还依然——

生齐接: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师:是啊,李白对孟浩然的情就在久久伫立的身影中,就在默默凝视的目光中,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岸边的李白,相信此时你的心情会像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会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心里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想一想。(生闭目凝思)

师:想好了。挑几个关键词写下来,便于更好地表达。(生动笔)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诗人的心声。岸边杨柳依依,李白望着好友的船渐渐远去,心里默默地说——

生:孟夫子,您真是我的知己,我的知音,您是唯一理解我的人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生:孟兄,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师:好一个心意相通,江上沙鸥点点,李白望着好友的船愈去愈远,心里默默地说—— 生:我的好友啊,以后你一定要再回来,咱们两个再一起痛痛快快吟诗吧,那是多么潇洒惬意!

生:我们虽然暂时分离了,但我们的情谊留了下来,相信你我以后还会相见,我会想念你的!

师:江上白云悠悠,孟浩然的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心里默默地说——

生:孟兄,你一定要回来呀,我们再一起吟诗游玩吧! 生:孟兄,祝你一帆风顺!

四、吟诗句,再次回味离情别景

师:真是烟花含情,孤帆载谊。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全诗,齐读)

师:学到这儿,这首诗的意思大家懂了吗? 生:懂了。

师:老师考考大家。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 生:“到,去”的意思。

师: “广陵”就是今天的—— 生:扬州。 师:“孤帆”呢? 生:孟浩然坐的船。

师:是啊,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传达了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让我们一齐深情地读(配乐齐读、个读,声情并茂)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逝,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段千古绝唱,吸引着无数游人登楼远眺,浮想联翩。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着浩荡的江水,飞翔的沙鸥,那一刻,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两个人—— 生接:李白、孟浩然

师: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诗—— 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 (点击隐去字幕,生面对长江画面深情吟诵)

师:人生难得是欢聚,可叹别离多,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再把它吟诵一遍,读。

师:李白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我们中国流传的一段千古佳话。(音乐起,《烟花三月》)此情此景,都将像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一样,永远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第11篇:《送别组诗之借景抒情》教学反思Microsoft Word 97 2003 文档

《送别组诗之借景抒情》教学反思

薛玲玲

我有幸在2017年12月19日参加了项城市教体局举办的多文本阅读教学大赛,我参赛的课题是《送别组诗之借景抒情》。

在内容上我选取了四首送别诗,分别是《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内涵比较丰富,尤其是古人所借用的景物,都有很丰富的内涵,有很大的阅读价值。

在执教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使”:出使,身带使命,不得不去。“安西”:长安以西,西北边疆地区,俗称西域;其次学生通过收集送别诗,已经体会到了每首诗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不同表现,所以加上生动的课件画面,学生的学习情感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了诗中的哪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学法指导与情感的熏陶也做得比较成功,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播放《阳关三叠》和课件播放《送元二使安西》,以及拓展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离别经历所播放的歌曲《送别》,无论是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让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当然,本节课教学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时铺垫做得不足,以致学生对两人离别的情感体会平面化了,并没有立体起来。渭城和安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一个充满生机,一个满目荒凉;一个春意盎然,一个却黄沙满天;一个随处都可听到浓浓的故乡话,见到可亲的亲人,一个却举目无亲。可是课堂中我虽然做了一些对安西资料的补充,但是仍然没有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学生不能体会出元二与王维的离别其实是一种生离死别,王维对友人的情感是留恋、牵挂、担忧、祝福的复杂情绪。此外,在课堂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把握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12篇:惜时组诗教学设计

惜时组诗

怀宁县实验小学

汪冬梅

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金缕衣》、《劝学诗》;

2、能够理解两首诗的意思,从中懂得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道理。

3、诵背两首古诗,并积累其他诗句名言。教学过程:

一、复习珍惜时间名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呱呱坠地到现在,时间过得可真快。我们知道我们要节约粮食和水电,其实我们最应珍惜的还有时间。

2、齐读名言:

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民间格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增广贤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导入:虽然,这些句子并非出自同一朝代,同一人物,但古人也好,今人也罢,我们不难读出他们共同的心声,你们说是什么?指名答。

对,就是——惜时(板书、教学“惜”字),当然,从古至今像这样劝慰和勉励人们惜时的句子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从这朵朵奇葩中撷取两首,现在先来学习《金缕衣》。

二、学习《金缕衣》。

(一)理解题意,了解作者。

1、出示诗句,齐读古诗。

金缕衣(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2、介绍作者:杜秋娘,系金陵人,十五岁时,镇海节度使李锜以重金将她买入府中为歌舞妓。杜秋娘不满于只表演别人编好的节目,自己谱写了一曲“金缕衣”,声情并茂地唱道: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了解诗题意思。金缕衣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诗文: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字,把诗读准。

第二遍,希望你能把诗读顺,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朗读

第一名学生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正确。

第二名同学读,请其他的同学听他的节奏。

师生小结,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

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诗读一遍。

(三)、品读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其实读古代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的有节奏,更重要的是读出作者的感受。

2、指名读。

3、了解诗意:“金缕衣”指贵重的东西。“少年时”指少年时的好时光。这里把花开比做什么?(少年好时光)折花比喻什么?(莫负大好青春)空折枝又是指什么?指错过青春会导致无穷悔恨。

全诗意思:我劝诸君不要太珍惜那华贵的金缕衣,我劝诸君应当爱惜青少年时代的青春年华。如同鲜花盛开之时应该及时摘取一样,千万不要枝上无花之时再去摘取,那可就要落空了。

4、你觉得诗中那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使你最有感触?

5、齐读: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6、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板书:珍惜时间)

三、学习《劝学诗》。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名人志士,都深刻地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他们用这些宝贵时间来干什么呢?努力学习!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劝学诗》吧!

1、出示诗句:《劝学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2、了解作者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字仲晦,别号紫阳,又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

3、读诗歌,简单了解诗意。

大意是: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四、拓展升华。

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诗人以通俗流畅的语言,明白如话的句子劝勉人们要珍惜时间,勿虚度年华,莫荒废光阴。请同学们记住这些名言诗句。 齐读:

关汉卿: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宋代岳飞《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晋代陶渊明《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明代文嘉《今日歌》: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明代文嘉《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惜时》:三春花事好, 为学须及早。

花开有落时, 人生容易老。

第13篇:案例二:《黄鹤楼送别》课堂教学实录

案例二:《黄鹤楼送別》课堂教学实录

(此课获全国小语会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

执教:毛立业 时间:2008年10月 地点:江西南昌

(一)创境启学

师:话说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他们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师:(板书课题)请大家伸出右手跟老师书写课题。边写边说,鹤字要写紧凑一些。

师:来,一起读一下课题。 生读课题。

师:嗯,还真有点送别的味道。 师:再读一遍。

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此环节评价语:增趣问疑,建议具体;介绍背景,适当联系;用时简短,任务明细。

(二)展学评赏

师:大家读书的样子最好看,读完了吗?读完以后能不能说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呢?

生:课文说的是暮春三月,李白送孟浩然。

师:你非常会抓关键词,能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 又一生答。

师:有没有同学能把他们两个的回答完整地说一遍? 生答。

师:你可以当领导——善于总结。大家读了课文,字音读准了吗?老师想检查一下。上面有十个词语,自由读读。课件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生自由读。

师:有谁愿意自己读一下? 生读。

师:一字一顿,有板有眼。字音不光要读准,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又请一生读。

师:听大家读词语的感觉,就像喝饮料的感觉,有滋有味。 课件出示的部分词语变了颜色。

师:我请同学读,一个读红色,一个读蓝色,让我们听出故事来。 两个学生站起来读。

师:我听出了故事,看到了画面,就是没听到掌声。 学生鼓掌。

师:自己试着读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歌。

师:摇头晃脑的,非常棒,谁愿意来读这首诗? 师:节奏感非常明快,谁愿意再读? 一生读。

师:这个同学读的时候,我觉得他身上具有诗人的气质,读得古色古香。 师: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学生逐句谈了自己的理解。

师:这些句子的意思,我隐隐约约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文中相对应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在书上勾画,老师巡视。

此环节评价语:温故知新,学点清晰;启发交流,参与积极;顺学而导,巧择时机。

(三)读解明意

师:与前两句诗相对应的地方,谁找出来了?

生: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火眼金睛,找得准,也读得好。

生: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找得准,读得好,声情并茂。请大家认真地小声地读读课文,揣摩一下。

女同学读文,男同学读诗。

师:女生像李清照,男生像李白。下面我找个班上读得好的来读,读得好,我给你发金嗓子奖。

一生读。

师:太美了,画面感读出来了,诗人的味道也读出来了。 学生读。

师:从大家朗读的声音里,我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感情,依依惜别的感情。在文中的哪一段落找出来。

生:第二段。 师出示这段课文。 师:谁来读读这段? 学生读。

此环节评价语:逐层深入,以读奠基;生学师引,不着痕迹;学伴切磋,索句明意,但是互动评议还稍差一些,不知全班其他同学学得如何。

(四)析路品语

师:好奇怪呀,好朋友相别应该是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怎么不说话了呢?

生:我们只是暂时分别。

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更好地答案? 生:因为不想说。

师:此时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从李白这段深情的话里,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了,他非常不愿意孟浩然走。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师:这是一种感觉。下一句呢? 生:我感觉李白有浓浓的友情。

师: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敬仰,这种不舍读出来。 学生读。

师:我站在她身边,感受他的敬仰,他的故事。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等会我们请全班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知己来表演这段对话。

师:谁来做李白?在我们班,你最好的朋友是谁?请—— 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多好的一对朋友,多么感人的画面哪!此时此景就连岸边的花也会黯然落泪,我们也随同孟浩然去江边,送送他的好朋友李白吧。

音乐缓缓响起。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李白依然站立在江边。

师:不错,他说出了站立,伫立有站立的意思。伫立是怎样站立? 生:直直地站立。

师:他就这样直直地站立,舍不得走。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他凝视着远方。

师:凝视比注视多了些什么? 生:长时间盯着一个方向看。 师: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学生站起,齐读课文。

老师描述: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李白仰望蓝天白云,他想——

生:友人乘坐的船,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师:李白远眺江上景色,什么都看不到了。他凝视着远方,此时的李白会想什么呢?

生:真希望他不要走呀。 生:您走的时候要多多保重啊! 生:祝您一路平安!

生:您就要走了,真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

师: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李白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此环节评价语:由意品言,互动评析;探寻规律,注重迁移;积累有方,重视诵习。

(五)拓展查验

师:学了一节课,有没有同学能默写下来?(点四个同学上台写)注意字写大一点。

四个同学都能够默写。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老师找了一些送别诗附在课文后面,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写,说不定还可以编入教材呢!让我们一起深情地美美地朗诵这首诗,作为我们的临别赠言,好吗?

师生同诵。

此环节评价语:1.变式学用,延展适宜;2.练中生巧,有得有趣;3.反思小结,有情有理

附《黄鹤楼送别》课文: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jiàn)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kuài)炙(zhì)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第14篇:《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片段实录与点评

江苏太仓市明德小学 程静川/执教 江苏太仓市新区第四小学 王晓春/点评 [摘 要]《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篇“文包诗”课文。课堂教学抓住文包诗的特点,诗文对照,让学生想象画面,了解诗句意思,实现感知古诗和美文的双赢;同时,抓住课文的品悟点,转换角色,深入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表达形式,并动笔写一写。这样体现了精致语文精粹内容和精当形式的统

一、细致品悟和情致对话的统一的特点,最终实现学生言语生命的激扬和言语品质的提升。[关键词]精致语文 实录 点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17 片段一:概述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板书:文包诗)。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 生: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

师:你将故事的人物和事情说清楚了,很好。谁还想说? 生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自己的好友孟浩然。 生2: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

师:你们能把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清楚了,真好。我们中高年级的学生就要学会这样概括故事的内容。 【点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不仅是对学生课文理解程度的检查,而且是对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综合训练。精致语文重视学生言语品质的培养,上述三位学生在言语表达准确性的基础上做到了表达的条理性和灵活性,他们的言语品质得到锻炼。】 片段二:了解诗意

师: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愿意来为我们读一读? (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你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而且抑扬顿挫,这就是古诗词的特点——韵律美。(板书:韵律美)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画面呢?打开书本,画出描写诗句画面的句子。 (学生自主读文,画诗句)

师:

一、二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生:(读)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师:结合课文中的句子,你还了解了什么?

生1:我知道诗中的“故人”指的是李白的好朋友孟浩然。 生2:我还知道孟浩然在烟花三月去扬州。 师:“烟花三月”是什么意思?(没有学生举手) 看看文中哪些词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烟花三月”。 生1:“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生2:“烟花三月”是说春天繁花似锦,烟雾迷蒙,景色非常美丽。

师:你看,诗句中描写的画面在课文中能找到相应的句子,像这类文包诗的课文,我们可以借助课文的句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板书:解诗意)那么,

三、四句又描绘了怎么样的画面呢? 生:(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结合文中的描写,你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生1:我知道“孤帆”指的是白帆。 生2:“碧空尽”是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生3:“唯见”是只见的意思。“天际流”是指流向天边。

师:真好,你们都能借助课文的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文包诗的课文往往在字里行间把诗的意思说清楚,我们学习这类文包诗课文可以借助“文”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描绘的画面。(板书:画面美)

(男女生分读文中的语言和诗句。)

师:三句话就表达了诗意,作者为什么要写长长的文章呢? 生1:这样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这个故事。

生2:让我们能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诗。

师:是啊,课文内容帮助我们丰富了诗中描写的画面,帮助我们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 【点评:文包诗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课文,文中的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精致语文提出“细致品悟”,强调品悟文本过程中要抓住有价值的“品悟点”,梳理有梯度的“品悟层”。这段实录是学生对诗文的第一层面(意思层面)的品悟,诗文互照,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和行文中的关键句,想象画面,了解诗句意思,实现学生感知古诗和美文的双赢。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借文学诗,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文包诗”的行文特点,让学生“学得”这一类课文的阅读方式,这也体现了精致语文巧妙的教学设计。】 片段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诗人写一首诗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也许是他的一番心路历程,也许是他的一段人生经历,有时甚至背后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首诗的背后就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课文就给我们叙述一个和这首诗有关的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个故事,感受诗中人物丰富的情感。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最能表现即将离别的两位好友此时此刻的心情的一个成语。 生:“依依惜别”。(板书:依依惜别) 师:“依依”在字典里有两个意思(出示——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分别)。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形容留恋,不忍分别。

师:李白和孟浩然不忍分别,用“惜别”不够,需加“依依”啊!读好这个词语!(学生朗读) 师:把它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自己默读这段文字,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圈画出关键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感悟) 生1:我从“一会儿„„一会儿„„”看出他们的不舍。

生2:他们心中非常舍不得离开对方,不忍心说出分别的话,就一会看看这儿,一会看看那儿。

生3:我从“藏在心底的依依不舍之情”感受到他们的不舍。

生4:因为他们舍不得说再见,如果一说就会很伤心,所以他们谁都不想先提起这个话题,只能去看风景,把心里的不舍之情藏起来。

师:说得真好!这份情很深,深深地藏在心底;这份情很浓,浓到不敢去触碰它。一旦去触碰,它就会喷涌而出,因此不敢去触动,不忍去触动,借看景去掩饰这种惜别之情。(板书:借望藏情)一个“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意啊!谁再来读读这段话?(红线画出“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一句)

师:这句话蛮有意思的,有没有发现什么特点?(学生没有发现) 出示: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 片段一:概述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板书:文包诗)。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 生: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

师:你将故事的人物和事情说清楚了,很好。谁还想说? 生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自己的好友孟浩然。 生2: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

师:你们能把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清楚了,真好。我们中高年级的学生就要学会这样概括故事的内容。 【点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不仅是对学生课文理解程度的检查,而且是对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综合训练。精致语文重视学生言语品质的培养,上述三位学生在言语表达准确性的基础上做到了表达的条理性和灵活性,他们的言语品质得到锻炼。】 片段二:了解诗意

师: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愿意来为我们读一读? (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你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而且抑扬顿挫,这就是古诗词的特点——韵律美。(板书:韵律美)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画面呢?打开书本,画出描写诗句画面的句子。 (学生自主读文,画诗句)

师:

一、二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生:(读)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师:结合课文中的句子,你还了解了什么?

生1:我知道诗中的“故人”指的是李白的好朋友孟浩然。 生2:我还知道孟浩然在烟花三月去扬州。 师:“烟花三月”是什么意思?(没有学生举手) 看看文中哪些词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烟花三月”。 生1:“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生2:“烟花三月”是说春天繁花似锦,烟雾迷蒙,景色非常美丽。

师:你看,诗句中描写的画面在课文中能找到相应的句子,像这类文包诗的课文,我们可以借助课文的句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板书:解诗意)那么,

三、四句又描绘了怎么样的画面呢? 生:(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结合文中的描写,你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生1:我知道“孤帆”指的是白帆。 生2:“碧空尽”是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生3:“唯见”是只见的意思。“天际流”是指流向天边。

师:真好,你们都能借助课文的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文包诗的课文往往在字里行间把诗的意思说清楚,我们学习这类文包诗课文可以借助“文”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描绘的画面。(板书:画面美)

(男女生分读文中的语言和诗句。) 师:三句话就表达了诗意,作者为什么要写长长的文章呢? 生1:这样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这个故事。

生2:让我们能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诗。

师:是啊,课文内容帮助我们丰富了诗中描写的画面,帮助我们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 【点评:文包诗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课文,文中的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精致语文提出“细致品悟”,强调品悟文本过程中要抓住有价值的“品悟点”,梳理有梯度的“品悟层”。这段实录是学生对诗文的第一层面(意思层面)的品悟,诗文互照,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和行文中的关键句,想象画面,了解诗句意思,实现学生感知古诗和美文的双赢。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借文学诗,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文包诗”的行文特点,让学生“学得”这一类课文的阅读方式,这也体现了精致语文巧妙的教学设计。】 片段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诗人写一首诗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也许是他的一番心路历程,也许是他的一段人生经历,有时甚至背后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首诗的背后就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课文就给我们叙述一个和这首诗有关的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个故事,感受诗中人物丰富的情感。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最能表现即将离别的两位好友此时此刻的心情的一个成语。 生:“依依惜别”。(板书:依依惜别) 师:“依依”在字典里有两个意思(出示——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分别)。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形容留恋,不忍分别。

师:李白和孟浩然不忍分别,用“惜别”不够,需加“依依”啊!读好这个词语!(学生朗读) 师:把它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自己默读这段文字,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圈画出关键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感悟) 生1:我从“一会儿„„一会儿„„”看出他们的不舍。

生2:他们心中非常舍不得离开对方,不忍心说出分别的话,就一会看看这儿,一会看看那儿。

生3:我从“藏在心底的依依不舍之情”感受到他们的不舍。

生4:因为他们舍不得说再见,如果一说就会很伤心,所以他们谁都不想先提起这个话题,只能去看风景,把心里的不舍之情藏起来。

师:说得真好!这份情很深,深深地藏在心底;这份情很浓,浓到不敢去触碰它。一旦去触碰,它就会喷涌而出,因此不敢去触动,不忍去触动,借看景去掩饰这种惜别之情。(板书:借望藏情)一个“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意啊!谁再来读读这段话?(红线画出“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一句)

师:这句话蛮有意思的,有没有发现什么特点?(学生没有发现) 出示: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 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师:这样看,你发现句子的特点了吗? 生:句子的字数是一样的。

师:是的,读读看有什么感觉?(指导男女生分读) 生:感觉很有节奏。

师:是的,像这样字数相同、词性一样的句子,读起来就很有节奏感。我们再一起来读好句子。(学生朗读)

【点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精致语文中的“细致品悟”和“情致对话”体现得比较充分,教师引导学生扣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从对“依依”的字面意思辨析到关注人物的神情举动,到最后对“藏”字背后的情感体验,这些都是在第二层面(情感层面)上的品悟。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关注言语内容的同时也关注到言语的表达形式。在这篇文章中,类似这样字数相同、词性一样的句子有好几处,这是言语表现独特性的充分体现,是精致语文培养学生言语品质的重要“品悟点”。】 片段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第四自然段)这段文字又从哪里表现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之情?你从文字背后读出怎样的情谊?

生1:我从“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中的“伫立”看出李白非常不舍。 生2:“伫立”就是站了很长的时间。站了那么长的时间,孟浩然的船早就开走了,他还是站着不走,可以看出他很舍不得。

生3:从“凝视”也看出了李白的不舍。我想从孟浩然登上船到越来越远看不见了,李白一直盯着看,就像孟浩然走了,把李白的心也带走了一样。

生4:我觉得“只见”也表达了李白的不舍。在李白的眼里,就只有这一江春水了,因为水流向远方,就像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到远方去了一样。 师:体会很深刻,你真是李白的知音啊。“依然伫立”“凝视”“只见”等词体现了李白的不舍之情。你们从李白的行为体会到了离别之情。文字中何止这几个字在传情呢?你再看看还有哪些语言也在传递着这份不舍之情呢? 生: “杨柳依依”,就好像杨柳也不舍得孟浩然走。

师:你也是一个小诗人。柳历来是离别的符号,是古人描绘离别场景不可缺少的景物。(出示带“柳”字的诗句) 生:“江上沙鸥点点”,我觉得江上沙鸥飞来飞去,仿佛也在说“不要走,不要走” 。 师:是的,一江春水,流动的仅仅是春水吗?还有作者满腹的愁绪,离别的不舍之情。同学们,当我们想抒发某种情感的时候,就可以借助恰当的景物,将情感寄托在景物上,景物就富有了生命力,传递着我们情感的信息,这就叫“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借景传情)读懂了景和情,我们就进入了诗的意境(板书:入诗境)这才真正读懂诗句。我们来将这份不舍融入景色中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李白伫立着,凝视着,他的外表看上去是平静的,可是他的内心一定就如这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波澜起伏。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想起哪些画面,有哪些话要对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想一想,写一写。(学生写想起的画面和对好友说的话) (学生交流。略)

师:烟花含情,孤帆载意,滔滔江水载走了孟浩然,也载走了李白满腔的思念。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吟出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音乐响起,学生齐读) 【点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品味,情境体验,写话表白,角色朗读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丰富而深刻地体验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精致语文倡导细致品悟和情致对话的统一。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品悟点”,抓住李白的神情、动作以及景物描写的语句,走进了李白独特的情感世界。教师引导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李白,在此情此景中,用文字向好友孟浩然倾诉内心的情愫,从而让精致语文的“情致对话”在这个片段中得到充分合理的体现。精致语文也是一种审美语文,当“送别”的音乐响起的时候,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送别的气氛中,获得了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 (责编 韦 雄)

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师:这样看,你发现句子的特点了吗? 生:句子的字数是一样的。 师:是的,读读看有什么感觉?(指导男女生分读) 生:感觉很有节奏。

师:是的,像这样字数相同、词性一样的句子,读起来就很有节奏感。我们再一起来读好句子。(学生朗读)

【点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精致语文中的“细致品悟”和“情致对话”体现得比较充分,教师引导学生扣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从对“依依”的字面意思辨析到关注人物的神情举动,到最后对“藏”字背后的情感体验,这些都是在第二层面(情感层面)上的品悟。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关注言语内容的同时也关注到言语的表达形式。在这篇文章中,类似这样字数相同、词性一样的句子有好几处,这是言语表现独特性的充分体现,是精致语文培养学生言语品质的重要“品悟点”。】 片段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第四自然段)这段文字又从哪里表现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之情?你从文字背后读出怎样的情谊?

生1:我从“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中的“伫立”看出李白非常不舍。 生2:“伫立”就是站了很长的时间。站了那么长的时间,孟浩然的船早就开走了,他还是站着不走,可以看出他很舍不得。

生3:从“凝视”也看出了李白的不舍。我想从孟浩然登上船到越来越远看不见了,李白一直盯着看,就像孟浩然走了,把李白的心也带走了一样。

生4:我觉得“只见”也表达了李白的不舍。在李白的眼里,就只有这一江春水了,因为水流向远方,就像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到远方去了一样。 师:体会很深刻,你真是李白的知音啊。“依然伫立”“凝视”“只见”等词体现了李白的不舍之情。你们从李白的行为体会到了离别之情。文字中何止这几个字在传情呢?你再看看还有哪些语言也在传递着这份不舍之情呢? 生: “杨柳依依”,就好像杨柳也不舍得孟浩然走。

师:你也是一个小诗人。柳历来是离别的符号,是古人描绘离别场景不可缺少的景物。(出示带“柳”字的诗句) 生:“江上沙鸥点点”,我觉得江上沙鸥飞来飞去,仿佛也在说“不要走,不要走” 。 师:是的,一江春水,流动的仅仅是春水吗?还有作者满腹的愁绪,离别的不舍之情。同学们,当我们想抒发某种情感的时候,就可以借助恰当的景物,将情感寄托在景物上,景物就富有了生命力,传递着我们情感的信息,这就叫“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借景传情)读懂了景和情,我们就进入了诗的意境(板书:入诗境)这才真正读懂诗句。我们来将这份不舍融入景色中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李白伫立着,凝视着,他的外表看上去是平静的,可是他的内心一定就如这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波澜起伏。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想起哪些画面,有哪些话要对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想一想,写一写。(学生写想起的画面和对好友说的话) (学生交流。略)

师:烟花含情,孤帆载意,滔滔江水载走了孟浩然,也载走了李白满腔的思念。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吟出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音乐响起,学生齐读) 【点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品味,情境体验,写话表白,角色朗读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丰富而深刻地体验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精致语文倡导细致品悟和情致对话的统一。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品悟点”,抓住李白的神情、动作以及景物描写的语句,走进了李白独特的情感世界。教师引导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李白,在此情此景中,用文字向好友孟浩然倾诉内心的情愫,从而让精致语文的“情致对话”在这个片段中得到充分合理的体现。精致语文也是一种审美语文,当“送别”的音乐响起的时候,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送别的气氛中,获得了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

第15篇:三峡游组诗

三峡游诗

一、长江之夜吟

7月28日从朝天门旅游码头登江山9号游轮,顺流而下向向往已久的三峡直奔而去。扶着船舷上的栏杆看着滚滚的江水和两岸的青山,浮想联翩。于是吟诗一首:

星缀夜空,舟行江上凭栏看岸,星斗炊光山暗天灰,风啸水响万载扬子,浩浩汤汤头枕雪岭,脚踩大洋破山成峡,寰球绝唱独立船头,巴楚苍茫思接千古,无边遐想壮哉大河,孕育鬼方纵笔白鹤,山谷回响九重高天,从容玉皇石宝护佑,平安远航白帝城危,何以兴邦翼德英武,演绎忠良煮酒高论,何异螳螂升庵咏史,说尽沧桑

黄牛勤耕,大禹相帮 纤夫有泪,往事莫忘 秭归水美,润泽辞章 大漠婕妤,思念爹娘 夔门水急,雄峡巨浪 一江诗词,万古滥觞 船行不止,子时风凉 倦意渐起,歇息回房

二、鬼城咏

7月29日晨,夜色犹在,天将白时,睡了个好觉,我起床了。走出客房站在船头举目一望,原来船已经停靠在丰都鬼城名山脚下的码头上。故地重游,感慨良多,赋诗于后: 枕浪得高卧,船行若摇篮; 清风助好梦,行旅自陶然。 星退天微白,舟泊鬼城岸; 轻雾染大江,名山隐复现。 翠柏托古塔,冥府掩林间; 哼哈还狰狞?油锅火正焰! 铁锯正忙碌?嘶声震人寰! 三途多恐怖,劝君修十善。 行脚生智慧,无著学大川;

心净佛土净,慈悲出圆满。

四、九畹溪咏屈子

30日,穿越巫峡,进入西陵峡。游九畹溪,三峡大坝、黄陵庙。 九畹溪清峡谷绝,猿攀千仞鸟啼血; 姊唤楚魂泪成江,龙舟竞逐见山月。

馥郁花草念灵均,九畹蓝天生祥云; 一曲离骚成绝响,万古吟唱第一人。

涉江觅句且问天,九歌国殇拨古弦; 字字金石掷地响,山鬼放歌哭屈原。

五、小三峡咏

31日回,穿越瞿塘峡,看夔门雄姿。游小三峡

龙门峡即景第一 濛濛巫山,起伏绵延 向北有溪,大宁河弯 龙门秀屺,丛生壁悬 桥若彩虹,清波涟涟 崖金树翠,叠石山峦

渔人逐波,白墙炊烟 峰高入云,山道蜿蜒 远岭牛羊,摇尾草甸 雾润晨谷,惺忪群山

巴雾峡写景第二

大宁河翠泛涟漪,巴雾峡深峰入云;坐佛迎宾入定久,仙女洞里会观音;圣象低头觅青草,美人山头梦不醒;悬棺绝壁避风雨,惯闻幼猴号娘声。

第16篇:亲情组诗

前奏朗诵:(琵琶语)

温:亲情是一首悠悠的老歌,轻柔温婉

唐:亲情是一本厚厚的名著,耐人寻味

温:亲情是一杯淡淡的绿茶,香远益清

唐:亲情是一缕暖暖的春风,温馨愉悦

全班合:亲情是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诗,让我们久久地吟诵……(温、唐请听亲情组诗)

一、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有歌声的音乐,唱一句诵一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伴奏。齐诵。

3、伴奏。轮诵。三春晖!

唐:离开亲人,来到他想,家乡和亲人只能再梦里。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

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温:终于可以见到朝思暮想的亲人啦,可……可……可我却害怕了。家里的亲人可还好?门外那棵高大的梧桐可还在?

三、渡汉江(女: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齐: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踏上了这片曾让我在梦里无数次呼唤的土地,而我——我已是白发苍苍。

四、回乡偶书(温: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齐: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哈哈,您是谁呀?)

第17篇:母亲组诗

母亲组诗

(一)

您的伟大 凝结了我的血肉

您的伟大 塑造了我的灵魂

您的一生 是一次爱的航行

您用优美的年轮

编成一册散发油墨清香的日历

年年 我都在您的深情里度过

在您的肩膀和膝头嬉戏

(二)

您是一棵大树

春天 倚着您幻想

夏天 倚着您繁荣

秋天 倚着您成熟 . 冬天 倚着您沉思

您那高大宽广的树冠 ~ 使四野永不荒野

母亲 您给了我生命

您是抚育我成长的土地

(三)

在悲伤时 您是慰藉

在沮丧时 您是希望

在软弱时 您是力量

在您小小海湾中躲避风雨

您为我开阔了视野

您是我永远的挚友 生命的动力

(四)

您怀着爱怜 谨慎地俯身守护

您尽情袒露明亮的胸襟

您旺盛的精力笑容坚强

您沸腾的血液奔流不息

(五)

让我沉浸在您的欢乐中

让我享受在您的温馨中

让我陶醉在您的双臂间

让我偎依在您的怀抱里

(六)

悠悠的云里有淡淡的诗

淡淡的诗里有绵绵的爱

绵绵的爱里有深深的情

深深的情里有浓浓的意

(七)

如果母亲是雨 那我就是雨后的虹

如果母亲是月 那我就是捧月的星

母亲是我生长的根

我是母亲理想的果

(八)

我长大了 母亲的黑发却似枫叶上的

寒霜 星星点点闪着银光

我深深地吻着那些岁月的痕迹 j)`

捧掬我一颗心献给您

(九)

愿芳香醇厚的甜蜜萦绕您的生活 _

愿我银铃般的笑声盈满您的眉间

愿我全部的祝福揉进您的心田

一片绿叶 饱含它对根的情谊

一首颂歌 浓缩我对您的敬爱 \"

让您心中的花朵盛开如云

让芬芳伴您走过悠悠岁月 去追寻生命的奥秘

去探索世界的神奇

母亲是一座高山

蕴藏着万物

哺育我们成长

强壮我们的身心

母亲是一曲动人的歌

带着我们云游四方

用她那优美的曲调

颂吟着祖国的历史

母亲是一缕春风

吹生着世界万物

盈盈的步履间

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母亲是丝丝春雨

滋润着大地万物

啊!母亲

我爱你,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挚爱

母亲是一艘大船

载着我们驶向大海■母亲 作者: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第18篇:红色组诗

红 色 组 诗

——献给建党90周年华诞

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华诞,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感到无比的激动与自豪。九十年来,党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历经28年的革命斗争和62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感怀于此,我用组诗的形式回顾了党90年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成长与发展历程。

诞生篇

沧 海 横 流 国 运 殇,

人 杰 奔 走 为 民 忙。

红 场 枪 声 送 珍 宝,

马 列 主 义 指 前 方。

探索篇

八 七 会 议 纠 思 想,

三 湾 改 编 党 领 枪。

井 冈 会 师 星 火 起,

万 里 长 征 显 信 仰。

抗战篇

统 一 战 线 是 法 宝,

人 民 大 众 后 盾 强。

八 路 英 勇 击 日 寇,

新 四 奇 军 扫 东 洋。

解放篇

重 庆 会 商 争 和平, 蒋 家 阴 谋 备 战 忙。

三 大 战 役 定 军 山, 渡 过 长 江 独 裁 亡。

建设篇

一 穷 二 白 重 头 起,

五 年 计 划 尽 辉 煌。 两 弹 一 星 惊 寰 宇, 东 方 雄 狮 吼 声 亮。

改革篇

三 中 全 会 真 理 明, 改 革 开 放 视 野 广。 春 天 故 事 犹 传 唱, 发 展 成 就 放 光 芒。

跨越篇

紫 荆 花 开 东 方 港,

七 子 歌 传 珠 海 澳。

三 个 代 表 指 航 程, 世 纪 跨 越 绘 华 章。

科学篇

京 奥 磅 礴 耀 四 方, 世 博 风 采 国 威 扬。 科 学 发 展 谱 新 篇, 中 华 民 族 屹 东 方。

第19篇:轨迹组诗

她必须不食人间烟火,唯大海之蓝

与宝石之美

构成了身世的全部。从她嘴里吐出的字词

都是星辰

都在我幅员辽阔的腹肌上

降生、闪烁或陨落

呵!我的生命像天空拥有了弧度

诞下的子女

滑落成万千座城池

哪怕隐去家姓,也能通过道路

触摸骨肉

凭借灯光,辨认基因

看他们多么俊美

组成人间的合唱团

正齐声高唱:若此爱不止

那此夜便永不会熄灭

南江滨

大道宽阔,似可跃马

往北是帝都

向南是田园。君且北上,我自南归

种一垄冬霜,结一粒寒月

两岸青山安营扎寨

万千草木弃甲从耕

喝大碗大碗的酒,笑愈看愈低的天

杜鹃风华正茂,长成杨柳

杨柳怒发冲冠,长成云杉

不妨擂石成砚,泛流作绢

狷狂时该泼什么墨

一桶月色,尽入大江,令彼唐宋失颜色

雁阵塔

一个黄昏,我步行三公里去看雁阵塔

但塔上没有雁阵

就像黄鹤楼没有黄鹤

凤凰台上也早已不见了凤凰

这里只有苍茫的大海

眼看夕阳西斜

就要沉没海底

万物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我是昨日与今日的时差

走在永难被纠正的路上

兴化雨

春天那么广

祖国那么大

稻田青青

群山都隆起绿色的胸肌

这些年我经过的地方

乌云笼罩

妈祖慈祥

人群在港口卸下方言

雨水落进兴化湾

像倔强的父子终于重归于好

这个世界两点了

这个世界两点了

有人在手表里弄丢了时间

有人在地图上忘记了归途

弄丢时间的人调整时差去了西半球

忘记归途的人牵走树影拴在东大街

这个世界两点了

有人闭紧嘴巴出生

有人睁着眼睛死去

闭嘴的人恨我恨到咬牙切齿

睁眼的人想再见我最后一面

这个世界两点了

有人吞下水银结成盟友

有人剜除心脏变为仇人

吞水银的人说过了今夜就会戒酒

剜心脏的人说出门左拐天色尚早

这个世界两点了

有人在妻子的身体里驰骋

有人在情人的背影下哭泣

驰骋的人看不到帝国的边境

哭泣的人能听见蚂蚁的回音

不见面的手足仿佛客死异乡

天气预报说华北有雨,华东多云

华南阴转晴,而西北仍有降雪

想起我四面八方的姐妹兄弟

这些前世的手足,当年相继客死异乡

昔日陈方硕远走西南

娶回一个四川老婆

生下的孩子叫我叔叔

说要让我带他去上海

我没有告诉他,上海是我的情人

还有广州和北京,也曾被我

爱得死去活来。如今我偏安一隅

在地图上辨认此生

有没有那么一座楼

左边住着夕阳,右边豢养花香

将左右连在一起

能看见春天的裂缝

有没有那么一段时光

上半年用来远足,下半年耽于回忆

将上下接在一起

每个擦肩的人纷纷变成石头

有没有那么一条河

河以北世代游牧,河以南昼夜笙歌

将南北拼在一起

历史就是一章自相矛盾的墓志铭

有没有那么一首诗

前半首平铺直叙,后半首掷地有声

将前后合在一起

所有的形容词都变成了名词

现在,你带着素颜来找我

一滴水在手心握得太紧

就会变成墨汁。一枚吻在脸上

停留太久,就会变成痣

第20篇:重逢(组诗)

【如果】

如果,我只是

你手中的一粒棋子

那么,请将我留到最后

即使那是一盘既定的败局

毕竟我还在盘中,在你的视线里

如果,相遇只是偶然

我就不会怪你

从未真正把我放在心里

也不会,直到今天

还站在原地,为你

但是,我只是一片浮萍啊

一不小心被你捧在手里

若我不是你的期许

一定请你,轻轻地温柔

将我再次放回水里

【曾经】

你给我几缕流云

我给你一片蓝天

——曾经是那样的

你给我一份承诺

我许你三世温柔

——那时梦里也笑

你说你喜欢秋的凄美

我不敢多看春花一眼

——但那已经过去

红叶凄美只能相思

流云飘逸属于远方

已经是过去,即使

我有诸多的不愿意

【重逢无期】

风,没有为枝头

捎来被流水带走的

花的消息

却带来了

浓浓的秋意

吹落一树青翠

风,没有错

那是,季节的错

香消去,梦里一片萧瑟

月缺时,不愁

等到十五,月就会圆

与你挥别后,重逢无期

秋风来了,又要走了

若你决定不来

我又何必再等?

《送别组诗教学实录》评语
《《送别组诗教学实录》评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