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试卷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考试试卷(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09 08:37:34 来源:教学试卷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一、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新课标》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那么,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就需要我们去不断的探索、总结,下面就围绕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拙见: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地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产生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就会对学习产生积极地情感和求知欲望,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索和交流。

2、改变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过去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走到学生中去,精心组织课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意义的材料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去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改变过去被动学习的方式,选择适宜高效的学习方式。

3、激活学生思维

数学活动要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只有学生的思维围绕教师的数学思想进行并保持一致,才是高效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观察思考、猜测推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时代发展要求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学校教育也向综合化发展,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教学条件等特点,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改进教材的呈现形式,开发、补充、丰富教材内容。如教材提供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竞争的素材引进课堂;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脱节时,教师可选用学生身边的事情作为素材,便于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等,实现教材内容的拓宽和超越,从内容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当然,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探索,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改进,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导”与“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所谓“导”,从宏观上来说,意味着教育是有方向和有目标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从微观上来讲,“导”就是引起学习主体注意和唤起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使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和形成共识,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规划学习领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促进保持和迁移。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引导学生通过内部动因,自主地经过

注意、观察、记忆和情感去主动感知客观事物,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使其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能,生长新知。

但是,目前课堂教学的现实是年级越高,学生举手发表自己见解的人却越少,这种现象除了学生方面的原因外,与老师未能创造有效认知的氛围有着很大的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一是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如果总认为教学中什么都重要,不抓重点、难点,不精讲、精练,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方法和进行认知策略的指导,你的课讲得再好,也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促使其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必须创建新型的教学活动形式,转变师生的角色:变教师的教为主为学生的学为主;变教师的主导、指挥为引导、服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变教师单向活动为师生多向互动的教学活动;变课堂教学中的精英参与为大众参与;变学习活动只重视课堂为课前、课堂、课后并重。例如在进行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采取“阅读预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知识小结、作业检测”的五步学习法,越来越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重视研究学法,使教法适应学法;重视教学活动中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师角色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主持者,成为诊断学生的认知障碍,并帮助学生分析妨碍认知的因素及应采取的对策的指导者。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学习反馈机制、学生自主评价机制以及学习“共同体”,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大胆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调控、激励、点拔,从而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导与学的统一。

三、注重结果的教学与注重过程的教学区别

注重结果的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授、受知识为中心,以提高成绩为教学的直接目的,以追求升学率为宗旨的教学行为,在这种接受式的教学活动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习对象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把形成知识结论的复杂过程变成了单调乏味的条文背诵,从源头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这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条狭窄的、片面的发展之路,极大的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了学生发展的阻力。

注重过程的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能力培养、开发学生潜能为重点,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学行为,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根据自己先前的认知水平和当前的学习状态等因素,在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去主动建构自己新的认知结构,这也是课程改革的本质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过程在形成认知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善于根据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当前的学习状态,优化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活动环境,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图片、电教、多媒体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幽默性;利用名人名言、诗词等增强艺术性、思想性;巧妙运用以上要素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让学生在讨论探索活动中,体验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内外认知;在模拟活动中,

知行结合,使听、说、读、写、算、推理、思维等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形成极富个性的认知能力。

四、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教学活动中认知与情意的关系

认知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本身所具有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学力因素,它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条件;情意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兴趣、情感、动机、意志、需要等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非智力因素。传统的教学活动忽视了情意因素对于学习者的影响力,把生动、丰富的学习活动变成为简单、枯燥的单方面的知识授、受活动,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贬低了发现和探究,从而导致了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成了纯粹地、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这对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知道,情意需要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学生情感需要的满足是推动其有效认知的进步的基本动力源泉,它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情感上的创伤,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远甚于知识学习的不足,而且还会影响学生智力的开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要了解和合理满足学生的情意需要,那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有哪些情意需要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意需要主要表现为: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关注和尊重的需要等。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经常采取阅读预习,小组讨论、辩论,自主提出研究问题,进行成果展示、汇报等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并合理满足了学生的这些需要,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乐学”、“好学”。学生有了乐学的内驱力,就会观察更仔细,注意更集中,记忆更深刻,想象更丰富,思维更敏捷,进而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并能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增强意志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有效的学习还取决于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有效的交往,重视情意在教学交往中的动力调节作用,既是实现课堂交往互动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教学效益,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可靠途径。在教学活动中,单纯的行为参与是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的,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和质量,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课堂教学行为中的师生单向交往的状况,重建人性化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多向交往模式,使师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爱的体验,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五、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发展一般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能力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一般能力是指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创新能力是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极富个性化的创造能力,它是一般能力的升华,是能力的最高层次。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首先关注那些既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能力等;同时又要关注那些有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如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加强对学生学科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重视培养综合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终身培养,而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却主要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这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那么,什么样的知识有

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呢?一是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二是程序性而非事实性的知识;三是高度精确,亲和力强的知识;四是以主题为中心而构成的结构性知识;五是多方面、多类型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要做的就是使学生始终以一种陌生的眼光看待新事物,而且不怕失败,把失败也能看作是探索上的成功;要为高质量的知识学习和智力发展创造最佳的外部条件;要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通过角度新颖、思考性强的设疑、质疑,或介绍独特的观点,有待解决或争议的问题,使学生各抒己见,充分想象,从而激发学生想象的矛盾产生,以开阔思路,促进联想,形成创新素质。例如历史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西安事变”一节内容时,设计出融历史内容、语文阅读、政治观点、地理知识的一组讨论问题:①西安曾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曾在此定都的封建统一王朝有哪些?②阅读补充材料,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体现了什么哲理?④西安在西部大开发中有何优势和劣势?⑤西安有哪些闻名全国的人文景观?你认为西安在开发建设中,应发展什么特色产业?⑥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去图书馆、网上查询西安事变的有关资料,写一篇500多字小论文,题目为“西安事变留给我们的启示”。在上列问题中,①②体现了一般能力;③④⑤⑥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能长期坚持这样做,随着的时间推移,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发展一般能力的同时,也形成了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请你谈一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各有侧重,但又是相辅相成的,前者如生动的语言信息,美观大方的板书设计,意味深长的体态语等等,仍具有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情感共鸣的积极作用,因此,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重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素质中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它信息量大,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有强烈的感染力,概括性强,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谋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积极思维、讨论、探索及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最优的外部条件,使其在人机交互作用下,在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中,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用具,更给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个黑板的原始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向现代化、多样化的转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因此,综合利用录像、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仪器,不仅使课堂组织形式新颖、逼真,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活动生活化,而且更能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现实的幸福,学会认知,学会生存。

七、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差异施教的关系

全面发展与差异教学的实质是个体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群体的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和谐统一。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社会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也就不一样,如果只用同一种方式去教育情况各异的学生,按照同一模式塑造同一规格的人才,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因此,我们在统一要求,集体施教的同时,承认学生的差别,要让优秀者更好,中等生不断提高,学困生

迎头赶上,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康地发展。

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就是不要把“全面发展”片面理解为“平均发展”,要重视学情的分析研究,努力实现统一要求和差异教学的和谐统一。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和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而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能针对不同学生,在提出统一要求的同时,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接受外界信息时有快智型和慢智型两种类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照顾快智型的学生,更要兼顾慢智型的学生,在提问时,先面向中等水平的学生,发现并利用他们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把问题展开,进行讨论;在突破重点、难点或在进行知识小结时,可以发挥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优势,启导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练习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设置习题,分层检查,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知识,力求做到人人有事做,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知识、能力、悟性等方面都能不同程度的获得提高。其次,必须从重视讲解向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转变,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每个学生解决自己学习知识的结构度、理解度、记忆度、灵活运用度。第三,由重视教学研究转向重视学法研究,即重视学生认知水平、认知状态研究,分析学生认知的障碍和应采取的措施,开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研究以及进行课堂教学有效管理的研究。第四,转变师生的角色。

推荐第2篇: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做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

“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来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的能力 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

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

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生活学习理论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言知识来设计富有趣味性、科学性的英语活动,使学生确实感到身边有英语,从而对英语产生亲切感。英语教学“生活化”,日常生活“英语化”|,利用角色表演,英语作业设计生活化。

总之,老师们的教学设计越来越生活化。

推荐第3篇:农民教育基本理论

《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 , 第33页

§3.2农民职业教育的概念及目标

农民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某种职业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应用人才”[54]。农民职业教育的概念,必然由农民和其所从事的职业类型所决定。

§3.2.1农民职业教育的内涵

农民职业教育就是对具备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施行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相关职业需要的专门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

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相关职业”,反映了农民职业类型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特点,即现代农民职业的兼业性、从业结构的多样性以及职业变动性,决定了农民所从事的职业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广泛性的职业类型。

2.职业教育不是普通文化教育,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上,这是由教育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农民职业教育的也应满足这一基本要求,以实现其职业教育的目标。

3.从教育的内容上,要明确农业职业教育是基础,但不是全部。农民职业教育内容是包含了各类适合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相关的职业技能、专门知识,是一种全面的大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形式。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并且对受训者年龄的要求不很严格。在培训内容上,职业教育通常包括:一,向学习者传授从事某项工作的知识和技术技巧,使其理解并较好掌握从事该工作的一般技术步骤和技术要领;二,向学习者传达从事工作的目的及其应注意的事项,使学习者初步或更进一步掌握从事某工作的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其中也包含要求学习者“必须服从”之义。由于职业教育同实际生产活动及个人的收人变动联系密切,因此,受到社会及个人的普遍关注。一般说来,职业培训比学校教育更注重增进劳动者专门知识和开发其技艺、技能,

21 世纪初中国农民职业教育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届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陈 遇 春

§3.2 农民职业教育的概念及目标

农民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某种职业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应用人才” 。农民职业教育的概念,必然由农民和其所从事的职业[54] 纪信芝主编 《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12 月第 1 版,19 页[54]类型所决定。

§3.2.1 农民职业教育的内涵

农民职业教育就是对具备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施行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相关职业需要的专门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相关职业”,反映了农民职业类型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特点,即现代农民职业的兼业性、从业结构的多样性以及职业变动性,决定了农民所从事的职业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广泛性的职业类型。

2.职业教育不是普通文化教育,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上,这是由教育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农民职业教育的也应满足这一基本要求,以实现其职业教育的目标。

3.从教育的内容上,要明确农业职业教育是基础,但不是全部。农民职业教育内容是包含了各类适合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相关的职业技能、专门知识,是一种全面的大职业教育。

新农村视野下农民职业教育机制与培养模式研究杨萍2007 扬州大学

2.2.3 农民职业教育

所谓农民职业教育,是以提高农民职业技能为目的,由学校或其他机构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开展实施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职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它包括职业教育、科技示范推广、农民扶贫开发服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在内的综合职业技术教育活动。农民职业教育的对象虽然是农民,但是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农业,应该涉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施教主体也不能仅仅局限在农村培训机构,应该波及城乡各级培训机构。

的全日制教育或短期培训。农民职业教育的对象虽然是农民,但是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农业,应该涉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施教主体也不能仅仅局限在农村培训机构,应该波及城乡各级培训机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职业教育不能等同于“农业职业教育”或者“农村职业教育”,也不是应试教育、通才教育,应该是“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对教育对象的确定,使得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有了参照和依据。简而言之,农民教育就是对农民实施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全面教育。农民职业教育就是对未来或现有的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施行的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教育。

转型时期有关农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的动向王 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安徽农业科学

农民职业教育是指对未来或现有的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实施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职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育[1]。它包括职业教育、科技示范推广、农民扶贫开发服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在内的综合职业技术教育活动[2]。近年来,以解决农民问题为核心的农民职业教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分析转型时期有关农民职业教育的论文发现:研究者对此问题的研究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入;随着农村经济工作重点的转移而相应调整;随着农民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变迁而适时变化,即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性特征。

..

《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 , 第1页

3.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是指针对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所涉及的职业技术要求所开展的教育,旨在提高农民的职业技术水平和社会主义物质生产能力。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包括职业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农民学历教育是根据我国农民文化程度和所掌握的生产技术的现状,所开展的初等、中等和高等学历教育。初等学历教育,其主要对象创、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农民,主要学习初等文化知识和一些基本生产技能;中等学历教育,其主要对象是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农民,主要学习中等文化知识和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高等学历教育,其主要对象是高中、中专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农民,通过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高层次技艺型农民。农民短期培训包括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非农职业技术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是指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所开展的科技推广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等,如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等。非农职业技术培训是指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镇转移就业为重点开展的各类非农职业技术培训,目前是发展的重点,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而职业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形式。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并且对受训者年龄的要求不很严格。在培训内容上,职业教育通常包括:一是向学习者传授从事某项工作的知识和技术技巧,使其理解并较好掌握从事该工作的一般技术步骤和技术要领;二是向学习者传达从事工作的目的及其应注意的事项,使学习者初步或更进一步掌握从事某工作的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其中也包含要求学习者“必须服从”之义。由于职业教育同实际生产活动及个人的收入变动联系密切,因此,受到社会及个人的普遍关注。一般说来,职业培训比学校教育更注重增进劳动者专门知识和开发其技艺技能。

转型时期有关农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的动向王 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安徽农业科学

农民职业教育是指对未来或现有的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实施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职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育[1]。它包括职业教育、科技示范推广、农民扶贫开发服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在内的综合职业技术教育活动[2]。近年来,以解决农民问题为核心的农民职业教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分析转型时期有关农民职业教育的论文发现:研究者对此问题的研究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入;随着农村经济工作重点的转移而相应调整;随着农民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变迁而适时变化,即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性特征。

《教育百科辞典》认为“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地告文化和专业基础上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化教育。”

从职业教育的实践角度来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上说,职业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人们的职业态度,使人们能顺利从事某种职业的教育活动;从狭义上说,它主要指学校职业教育,即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便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①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囚」.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2.

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主要可以从它发生的地域—农村,教育的对象—农村人口,教育的目的—“为农”等几方面来考察。但在“三农”问题背景下,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条件下,应更多地从农村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去考虑,使农村职业教育这一历史概念具备更大的现实意义。可见,将“农村职业教育”定义为“是指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对农村广大求业人员所进行的种植、养殖、加工、运输、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是科学的,这里既没有把农村职业教育局限于农村,又把农村职业教育的范围从农业扩大到“加工、运输、服务”等

二、三产业,在解决“三农”问题的今天看来更具有现实意义。

因农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本文所指的职业教育的概念是指广义的职业教育,既包括学校职业教

育,也包含了增进人们职业技能,培养人们职业态度,为人们顺利从事某种职业而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也是以目的为衡量的标尺来考察农村职业教育的范围。

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职业教育的称谓还曾有百工教育、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本论文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考察包括历史上的不同名称的农村职业教育。

推荐第4篇:教育基本理论读后感(优秀)

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感

我是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学生,所以我选择了和自己的专业比较贴近的书来阅读。我选择的这本书的名字叫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作者是陈丽梅,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丛书。陈丽梅老师是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教授,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咨询工作,在心理学方面颇有建树。

我用了两个周的课余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现在先来简单说一下这本书的大体框架。本书由20几篇文章集结而成,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概括论述;二是围绕青年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主要需求的心理健康知识的论述;三是有关防止青少年犯罪的论述;四是陈老师对心理咨询活动中发现的某些突出问题的解读。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健康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自己的专业具体的说来就是中学政治教育,如果毕业以后去初中教学的话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如果去高中的话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对于我来说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然了,这本书当中也包含了很多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分析和论述。

现在我来具体的展开一下:

一、先来说一下关于大学生的内容,书中谈到了女大学生自信力的培养,现在女大学生缺乏自信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其实男女在智力、身体等各个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区别,由此论及就业问题也是如此,女大学生的不自信主要是跟她们学习不得法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帮助女大学生消除自卑心理首先就应该摆正心态。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大学生恋爱行为的偏差,主要包括单恋、失恋时酗酒抽烟以及一系列异常的行为、第三者插足、超前性行为等等;

二、书中提到了兴趣对于成才的重要性,兴趣是入门的先导,是攀登事业高峰的动力,因此作为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样的,书中还提到了对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三是关于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分析,在有些地方有些中学尤其是高中,校方过分关注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压力的关心和理解,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抽烟、喝酒、打架、不尊重师长等等,这些不良习惯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矫正很有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犯罪。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作为家长绝对不能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听之任之,学校在进行严厉批评的同时,又要进行细致的思想工作,这样才能使青少年茁壮健康的成长;

四、在这本书中作者的笔墨大多用在了研究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上。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青少年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都将得到极大的发展)、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提高)、情感(更加复杂、文饰性和心境化)、意志(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的发展和提高)、自我意识、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世界观、性格、气质、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都会趋于成熟。了解了青少年的这些心理特点之后,就可以有针对的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和引导,使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兴趣培养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

整本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部分却不是以上这些,而是“转学”所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许多学生转到别的学校后,由于刚来到新的环境中,往往会表现出紧张压抑,不能正常的学习,使得他们的父母也十分焦急不安。分析其原因,现在转学的孩子大多是因为父母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由教学差一点的学校转到教学质量更好的学校,但往往是适得其反。很多父母不懂得要使孩子成才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

一、环境是否好;

二、教育是否得法;

三、个人是否努力。如果这三个方面都好,那孩子定可成才。从这三个方面来说,孩子自身的主观努力最为重要。要想让孩子成才,除了好的环境和教育方法,孩子自身应该付出努力,还应该懂得学习知识应该循序渐进的规律,还要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主观能动性,不能盲目地认为为孩子找个好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有人在教育孩子上总结出了一个道理:“与其在长子里边找矮子,不如在矮子里边找长子”。孩子在一般的学校里边成绩位居前茅,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会产生一种愉快的体验,这种积极的体验,能够增强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他们会越学越带劲,越学越好。反之,如果突然转到一个更好的学校或者是尖子云集的班级当中,孩子的学习突然跟不上了,一直以来保持的步调突然被打乱了,感受不到老师的喜爱和同学的尊重,反而会感到周围的同学看不起自己,心理上受到很大的伤害。这种消极的情绪很明显的会降低学习和生活的动力,越学越没劲,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厌学心理。其实中小学的教学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只要孩子认真学、主动学,加上家长的认真辅导,照样可以成为拔尖的人才。对于那些已经转学到好学校的学生来说,家长要注意为孩子补上与原学校的知识差距,以减轻孩子所受到的压力。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躺在床上仔细的回味着。如果一切顺利,毕业以后我将会成为一名中学教师,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十分热爱这个行业、这份工作,因此这本书对我的启示也是蛮大的。首先,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论学习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一点的,都要平等地对待,但是平等对待并不等同于同样对待。对于成绩已经不错的孩子,我们要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争取更好的成绩,同时要鼓励他们广泛发展各方面的兴趣爱好,成为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对于成绩稍微差一点的同学,则要在学习上多多帮助他们,心理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应该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在积极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及时地与他们进行交流,更重要的内容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不是单纯学习好的书呆子,而是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

推荐第5篇:农机推广基本理论 考试题库

农机推广“基本理论+”考试题库

一、判断题

1.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咨询服务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将农业机械化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各个过程的活动。其范围包括种植、养殖、加工等行业及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 2.国家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属于公共服务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责,实行无偿服务。(√)

3.健全完善各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应以基层推广机构作为建设重点。(√) 4.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一种科学技术活动,它其实是简单的技术传递,不需要对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进行发展和再创造。(×)

正确表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一种科学技术活动,它不是简单的技术传递,其试验、示范、工艺改造等内容都是对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的发展和再创造。 5.推广人员组织会议时,一定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规范简朴、务实高效”的原则。(√) 6.召开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相关的一些现场会、咨询会等类型会议,要充分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因素和气候条件。(√)

7.调查是专题调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质量间接决定着专题调研的准确性。(×)

正确表述:调查是专题调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质量直接决定着专题调研的准确性。

8.为一特定的目的而对部分考察对象所作的调查叫做典型调查。(×) 正确表述:为一特定的目的而对部分考察对象所作的调查叫做抽样调查。 9.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形式应以脱产的封闭培训为主。(×)

正确表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形式应以不脱产的在岗培训为主。 10.在基层,特别是生产一线从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专业水平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沟通的程序中,信息处理是推广人员将要推广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转换成农民能够理解的语言、文字或其它方式,以便于传递和接受。(√) 12.信息反馈阶段推广人员要积极主动地对使用者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准确地掌握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使用情况,并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今后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或优化改进提供资料。(√) 13.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引进必须尽早组织试验、示范,加快发展期速度,使其尽快从早期试验阶段进入成熟期,让其在“青壮年”时期充分发挥效益。(√) 14.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引进推广应当考虑到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遵循需求性原则。(×) 正确表述: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引进推广应当考虑到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遵循适用性原则。 15.经济效益是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正确表述:生态效益是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16.一项农业机械化技术必须经过适应性试验,认定技术成熟可靠,方可进入示范程序,也就是依法示范。(√) 17.示范基地的规划与设计要以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主要环节为主要抓手,重点是解决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推广与应用。(×)

正确表述:示范基地的规划与设计要以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为主要抓手,重点解决制约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关键环节。 18.示范基地的规模可依据国家、省、市、县等级的不同而确定,建设规模一般在66.67公顷以上。通常核心区、示范片区、辐射区比例为1:2:3为宜。同时,要对核心区、示范片区和辐射区装备配套水平加以规范,对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出具体标准,对示范基地内农业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做出具体要求。(√) 19.以美国、加拿大等大规模经营为代表的农机农艺融合,遵循效率优先,农艺主动适应农机的原则。(√) 20.农机农艺融合实质是建立农业机械化技术与农艺技术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二、单项选择题

1.(A)是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人才基地和技术成果的源头,是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技术依托,也是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主要职能就是科学研究、培养人才与农业机械化技术成果推广。

A.有关学校和农业机械科研院所

B.农机专业合作社

C.农业机械企业

D.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

2.(D)作为当前农村社会化公益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和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公益职能的延伸,长期以来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相关配套服务,担当起连接基层推广机构和农业生产一线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A.乡镇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

B.农机合作社

C.农业机械企业

D.村级农业机械技术服务站点和农业机械化技术员

3.加强对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考评,突出把(A)的满意程度作为考评推广服务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

A.服务对象

B.业务主管部门

C.本单位职工

D.本单位领导

4.在会场拍摄中,一般情况下拍摄(B)照片来反映会场的基本内容。A.特写

B.全景

C.人物

D.物品 5.公文的作者是指(B)。

A.撰拟文章的机关工作人员

B.制发文件的机关

C.审核签发文件的机关工作人员

D.参与文件形成过程的全部机关工作人员 6.公文在制发的程序上,必须履行法定的(A)。

A.审批手续

B.会签手续

C.登记手续

D.承办手续 7.下列属于告知类公文的是(B)。 A.请示

B.通告

C.报告

D.函

8.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的公文种类是(C)。A.通知

B.通告

C.公告

D.通报 9.公文的主体部分是(B)。

A.标题

B.正文

C.作者

D.印章或签署 10.联合行文标注发文机关时,标在前面的机关是(B)。

A.组织序列表中靠前的

B.主办的

C.上级的

D.其他系统的 11.下列哪个知识不属于推广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D)。 A.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B.农村社会学知识

C.行政办公管理知识

D.营销学知识 12.中级技术职称的岗位职责不包括(D)。

A.负责制订本专业主管范围内的技术工作计划和规划

B.提出技术推广项目,制订技术措施,主持或参与科学试验及国内外新成果引进试验和新技术推广工作

C.能解决生产中较难技术问题,对项目实施结果和推广效益进行分析,并做出结论,撰写技术报告和工作总结

D.负责制订本部门或本地区主管工作范围内的发展规划,在科学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指导并组织实施 13.初级技术职称的岗位职责不包括(D)。

A.制订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计划,组织并参与实施,对实施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B.指导技术员、生产人员掌握技术要点,解决生产中的一些技术问题C.撰写调查报告和技术工作小结

D.提出技术推广项目,制订技术措施,主持或参与科学试验及国内外新成果引进试验和新技术推广工作 14.(C)的岗位职责是负责制订本专业主管范围内的技术工作计划和规划。 A.正高级技术职务岗位

B.副高级技术职务岗位

C.中级技术职务岗位

D.初级技术职务岗位 15.(B)岗位的任职条件要求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与本专业有关法律、法规和章程,能熟悉运用本专业的有关规范、规程和技术标准;熟练运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解决较复杂的技术问题。

A.正高级技术职务岗位

B.副高级技术职务岗位

C.中级技术职务岗位

D.初级技术职务岗位 16.(A)是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系统和推广对象系统的联系方式。 A.沟通与互动

B.文件

C.调查问卷

D.现场会 17.(D)是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是否具有先进性、适应性、可靠性、经济性的检验。

A.试用

B.调研

C.验证

D.试验 18.(B)是将技术和成果作为样板,向农民宣传、扩大影响,使农民信服并乐于采用的过程,是推广工作的基础。 A.试用

B.示范

C.检验

D.试验 19.(A)是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过程中投入与产出比较。 A.经济效益

B.社会效益

C.生态效益

D.企业效益 20.掌握农业机械化技术的(D)方法,是推广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一项重要技能。

A.试用

B.示范

C.检验

D.试验 21.参与式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模式与主导式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模式完全不同,它以(C)为中心,以农民需求为基本出发点。 A.农业生产

B.农机具

C.农民

D.农艺 22.(A)是实现项目目标重点和关键。

A.项目的六个基本要素

B.项目组织

C.项目费用

D.项目质量 23.下列哪些项目不属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C)

A.兴修水利、修筑道路

B.建设牧场、兴建畜舍

C.改造员工宿舍、建设停车场

D.购置农业机械、运输工具 24.下列哪些项目不属于示范项目(B)

A.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项目

B.行业科技创新项目

C.农业机械化示范区项目

D.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5.(A)是项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A.项目申报

B.项目管理

C.项目批复

D.项目资金 5.项目申报前,项目主管部门一般都要发布(D)

A.立项范围

B.项目通知

C.项目资金

D.项目指南 26.农业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的(B)指针对当地农村农业生产实际,提出实施项目的充分理由。

A.充分性

B.必要性

C.立项背景

D.实施内容 27.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申报通常要先编制规划,再根据规划批复的内容或范围再编制(C)。

A.方案

B.计划

C.可行性研究报告

D.任务书 28.从行业上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成果属于农业科技(B)范畴。 A.理论性成果

B.应用性成果

C.软科学成果

D .实践性成果 29.对于推广成果的完成者来说,(A)是评价其劳动成果的主要形式,也是发现新的理论见解、新技术和人才的过程。

A.科学技术鉴定

B.验收报告

C.获奖证书

D.技术总结 30.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属于(A)

A.示范项目

B.农业基本建设项目

C.行业科技创新项目

D.其他项目 31.美国玉米种植行距全国统一为(C)厘米。 A.70 B.75 C.76 D.78 32.我国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B)个阶段。 A.2 B.3 C.4 D.5 33.黑龙江是全国优质(C)主产区 A.小麦

B.籼稻

C.粳稻

D.棉花 34.2017年底全省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为(C).A.94.6% B.98.8% C.96.8% D.95.9% 35.黑龙江省实施保护性耕作要求( B )年深松一次。 A.2 B.3 C.4

D.1 36.下列县份属于第三积温带的是(D)。 A.泰来

B.五常

C.方正

D.绥滨

37.(A)是指推广人员履职后,对单位和社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对环境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以及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等。

A.推广效益

B.履职效率

C.履职质量

D.业绩效益 38.我国于(C)年正式设立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 A.2002 B.2003 C.2004 D.2005 39.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要求到(C)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A.2035 B.2018 C.2020 D.2050 40.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要求到(B)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A.2020 B.2035 C.2050 D.2025 41.收获机械在农机具产品大类代号为(C) A.2 B.3 C.4 D.5 42.农机具产品大类可分为(B)类 A.13 B.14 C.15 D.16 43.(B)年,农牧渔业部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条例》(试行)。 A.1950 B.1954 C.1958 D.1959 44.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于(C)起实施。 A.2012年8月1日

B.2012年12月1日 C.2013年1月1日

D.2013年3月1日。 45.(C)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对新时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A.2002 B.2003 C.2006 D.2012 46.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乡镇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岗位为(D)。 A.70%

B.75%

C.80%

D.100% 47.(A)必须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前的试验证明工作。 A.推广主体

B.生产企业 C.技术使用者 D.农业部门 48.联合收割机试运转的原则是转速(A),速度由慢到快,负荷由小到大。 A.由低到高

B.由高到低

C.由中速到高速

D.不变 49.目前黑龙江省主推秸秆还田机械化模式中不包含(B)。 A.覆盖免耕

B.秸秆压块

C.碎混还田

D.翻埋还田 50.黑龙江省常规水稻机械插秧行距为(A)厘米。 A.30 B.33 C.20 D.40 51.黑龙江省目前主要采用分段收获的主要农作物是(A)。 A.马铃薯

B.大豆

C.玉米

D.水稻 52.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收获需要配挠性割台的是(A)。 A.大豆

B.玉米

C.水稻

D.小麦 53.玉米机械化生产中中耕深松不能解决的问题是(A)。 A.防止虫害

B.放寒增温

C.追肥

D.蓄水保墒 54.谷物联合收获机喂入搅龙伸缩齿与割台底板间隙,对一般作物为(B)mm。 A.20~30 B.15~20 C.30~40 D.25~30 55.不影响插秧机正常作业的是(B)

A.泥脚深度

B.池梗宽度

C.秧苗质量

D.地表杂物 56.玉米生产施底肥深度要求在种下(B)厘米。 A.10 B.15 C.5 D.20 57.青贮玉米收获作业不要求(C)。

A.茎叶破碎

B.收集果穗

C.低割茬

D.及时窖贮或压实打捆包膜 58.下列不符合黑土地保护的技术措施是(C)。

A.免耕播种

B.秸秆还田

C.地膜覆盖

D.深松整地 59.黑龙江省目前应用拖拉机自动导航系统作业是(C)。

A.耙地和起垄

B.翻地和耙地

C.起垄和播种

D.中耕和植保 60.机械化秸秆还田属于秸秆“五化”综合利用的(A)农机解决方案。 A.肥料化

B.基料化

C.燃料

D.饲料

三、多项选择题

1.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是(ABCD)。

A.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为农民提供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的桥梁和纽带

C.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

D.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2.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条件能力建设包括(BCD)。

A.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B.加强办公条件建设

C.加强设施设备建设

D.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3.对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开展培训的范围包括(ABCD)。

A.农业机械化主推技术

B.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C.农业法律法规常识

D.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方法

4.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必须切实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方式转到(ABD)上来。

A.规范推广

B.科学推广

C.大规模推广

D.高效推广 5.撰写调研报告的基本要求有:(ABCD)。 A.真实性

B.针对性

C.典型性

D.系统性 6.信息采集的原则有(ABCD)。

A.目的性

B.时效性

C.完整性

D.适用性

7.推广人员的(BCD),直接关系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成败,是推广工作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A.身体素质

B.政策水平

C.文化素质

D.业务能力

8.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包括(ABCD)。

A.推广单位内部人员的组织协调

B.对教学、科研、企业等行业和部门间的协调

C.对农艺等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

D.对农民群众的组织协调

9.农业机械化技术传播是指推广人员通过(BCD)等方法和途径,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在农民中推广的过程。A.调研

B.示范

C.宣传

D.培训 10.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包括(ABCD)等几个时期。 A.试验示范期

B.发展期

C.成熟期

D.交替期 11.《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向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的农业技术,必须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具有(ACD)。 A.先进性

B.经济性

C.适用性

D.安全性 12.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的形式主要有(ABCD)。

A.举办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班

B.利用现场演(展)示会开展技术培训 C.利用空中课堂开展技术培训

D.采用田间课堂的形式开展技术培训 13.农业机械化技术指导中个别指导方式主要有(ABC)。 A.入户指导

B.田间指导

C.跟踪指导

D.现场演示会 14.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的目的是(ABC)。

A.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普及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

D.完成上级任务 15.下列哪些属于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的种类(ABCD)。

A.示范项目

B.农业基本建设项目

C.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

D.“阳光工程”及“新型农民培训”项目。 16.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实施要依托(ABC)作为示范点。

A.有一定规模的农机大户

B.专业合作社

C.家庭农场

D.个体农民 17.成果鉴定的步骤包括(ABCD)

A.申请鉴定

B.预审及受理

C.召开鉴定会

D.成果认定 18.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项目验证新技术的技术路线,考核关键机具设备的(ABCD),为技术与机具的改进完善提供依据。 A.适用性

B.可靠性

C.经济性

D.安全性 19.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ABD)的过程。

A生产技术水平

B经济效益

C社会效益

D生态效益 20.评价推广人员的业绩效益主要从(ABD)评价。 A.履职效益

B.履职质量 C.履职时间

D.推广效益

推荐第6篇:美术学科教育教学理论考试试卷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庙李中心校美术学科教育教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校:姓名:分数:

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充分地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工作方针。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_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3.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了解学生的

需求,帮助学生,。发挥评价的,促进学生在上

的发展。

4.新课标是从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考虑,划分出、、、

和四个学习领域。

5.与本《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

与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评价。

6. 美术教学过程的、表现活动的和评价标准的,提供了

最适宜的环境。

7.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

8.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两类。

9.美术课程应适应要求,面向,以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

神和,为促进学生的形成,促进他们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1.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

C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2.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5.下列哪项不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内容()

A.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B.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C.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D.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6.“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根据学生成绩的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美术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是 ()

A.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B.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C.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D.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E.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F.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8.下列哪项不属于第一学段“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评价建议()

A.能否动脑筋用可塑性材料,制作简单的物体或动物形象。B.是否认识常用颜色。

C.能否大胆、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想所感。D.是否对美术课感兴趣。

9.“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是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的哪个学段阶段目标。()

A.第一学段B.第二学段C.第三学段D.第四学段

三、判断(每题1分,共7分)

1.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的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2.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3.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4.在美术活动中基本上不存在标准答案,某些活动中也不存在“对”与“错”,美术活动是一种极富个性与想象力的创造性活动。

5.美术学习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不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6.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7.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放手让学生动手,教师不能指导。()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5分)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5分)

五、案例分析(第1小题20分,第2小题15分,共35分) 请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谈谈你的感想。

案例1:在《纸浮雕》一课巡回辅导过程中,我发现有位同学趴在桌上睡觉。我走过去,轻轻推醒他——那是王鹏。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做作业?”

“不会。”他看也不看我,回答道。“那你会什么?” “什么也不会,美、术、课。”他摇了摇头,“跟我就没缘!” 我递给他一张纸:“你会撕纸不?”“那谁不会?”他朝我翻了一眼。 “你随便撕给老师看看。”

他抓起纸,三下两下撕起来,然后又把纸从桌上抛到地下。 我说:“你随便拾一张你撕的纸块给老师,老师有用。” 他想也不想,弯腰抓起一块丢在桌上。

我把纸块在桌上摊平,问他:“你看这纸块像什么,能看出来吗?”

好一会儿,王鹏说话了:“像什么……像……像长江吧。”

“好,太好了。你很有艺术细胞嘛,怎么能说和美术无缘呢?” 同学们都围了上来。我向前面的同学要了块蓝色卡片纸,递给王鹏,“把你撕的纸块贴在这张蓝色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卡之上。”王鹏很快完成。

“你能把长江经过的省、市标出来吗?” “能。”这次他答得很干脆,随后,他找出地理书,工工整整标上各省、市地方。一张“长江图”完成了。我把这幅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大家都赞叹不已:有意思,太有意思了。 学校“迎新年第十届美术作品展”,我展示了王鹏的“长江图”。地理老师告诉我,王鹏后来很偏爱地理课。

案例2:《泥条头像》教学案例分析

环节一:

“同学们会搓长长的泥条吗?”“会”。“我们来试一试,看谁搓的长,搓的粗细均匀。”我在巡视的时候,很自然的把两个同学的泥条接到了一起,顿时,他俩的泥条成了全班最长的。其他同学也受到了启发,他们把泥条接到了一起变成了长长的泥条。 环节二:

制作泥条头像前,学生自由分组后,我说:“为了更好的做出头像,两位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打算怎样分工?”有的学生说:“我用泥条把瓶子盘起来。”有的学生说:“我来做五官和头发。” 环节三:

学生在做完头像后,把作品摆到前面一起欣赏,我说:“自己的作品哪些地方是最值得夸耀的,你们小组介绍一下。”一组同学上来,一位拿者头像,另一位向大家介绍成功的地方。一位介绍完后,另一位还可以补充。通过这样,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他们友好合作的成果。

附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2.甄别、选拔

3.学业成绩多方面的潜能发展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育功能原有水平4.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5.客观事实评价教学形成性

6.情趣性自由性多样性创造活动 7.综合性学习8.欣赏

9.素质教育全体学生学生发展 审美能力健全人格全面发展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14分)

1.A 2.B 3.B4.A5.D6.C7.D8.C9.C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6分)

1.√2.×3.√ 4.√ 5.×6.√7.×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1分)。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2分)。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

2.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2分)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1分)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2分)

五、案例分析 1.(要点)教师对美术学习中的“弱势生”,一方面是指出方向、找出差距、树立信心,一方面又要实实在在地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要落实到实处。该教师对这位不喜欢上美术课的学生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用教师的真诚和爱心对学生多几分赞美,少一些批评、指责,为学生的进步、进取,多一分宽容之心,循循善诱地进行个别辅导。(6分)教师机智地抓住了这一契机,把个别学生的“美术与我无缘”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转化成了一种积极的教学资源。(3分)这种资源的价值体现在:(1) 学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作为教师,没有对出现的个别“异端”进行粗暴处理,而是及时为该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探索氛围。这样既保护了该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该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一次很好的体现。(2)该学生获得了一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会。本案例中教师根据该学生的特长,让他在想象成“长江”的蓝色卡纸上标上各省、市地方的位置,这既符合该学生喜欢地理的需求,又是美术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该学生在绘图表现的过程中,在找到了学习自信的同时又进行了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该学生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潜移默化的人生观的教育。显然,这样的教育,

学生是终身受益的。(11分) 2.(要点)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通过合作可以提高学习效果。(2分)

这是合作前的预演,通过商量、讨论,使学生明白,我接下来要做什么。可以直奔主题,避免在做的时候,一些同学无所事事。(5分)

整堂课始终渗透着合作的精神。接泥条、讨论分工、合作完成头像、一起介绍头像特点,都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精神。而且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合作,主动探究合作的效率,友好地合作,使合作不显现于表面层次,使学生真正明白了合作的含义。(8分)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推荐第7篇: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五节 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

教学重点: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教学难点:语言学的发展和第二语言教学

一、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结构的本质属性。符号是用来代表客观事物的,有形式和意义两方面。语言符号的特点,简单地说,一是任意性,二是线条性。这两个特点是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他的著名论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语音不一样表达的意义一样,如:人,“ren”,“person”;相同的音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I”和爱、矮;语言中的音义结合是“约定俗成”的,由社会习惯所定。但符号一经由社会约定,就有强制性。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特征启示我们:掌握音义联系,学习和教学从听说开始。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如:人和张三的关系。启发:先接触语言事实再总结语言规则。

(3)语言有生成性:有限的语言规则生成无限的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音位-语素-词-句子。启发:归纳语言的生成规则。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启发:交际工具是语言的本质功能,加强技能训练。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语言中包含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启发:尽可能不借助媒介语。 (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世界上的语言之间有一定的“普遍特征”但不存在全人类共同使用的语言。启发: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启发:语言是可以学会的,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会影响到语言学习。

2、回顾:

历史比较语言学: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了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了语言的谱系分类。代表人物:堡朴,洪堡特。(以语法知识为纲) 结构主义语言学:1916《普通语言学教程》语言是符号系统;能指和所指;语言和言语;历时和共时。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强调共时描写语言事实)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听说法和视听法)

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乔姆斯基《句法结构》出版为标志。他认为传统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都不能回答“语言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不能解释语言是如何为人所掌握的。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提出“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的假说。(认知法)

功能主义语言写:语言研究重点由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代表人物:韩礼德,探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弗斯认为:语言的本质是意义—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强调语言的社会性。(交际法) 卡纳尔1983提出交际能力模式:

(1) 语法能力,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能辨别并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 (2) 社会语言能力,掌握语用规则。

(3) 话语能力,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

1 (4) 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处理语言的能力。如:解释,更正,强调,重复,夸张,迂回,回避,委婉,猜测。

对外汉语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98年填空)

3、与语言学相关的跨学科分支学科理论

A.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放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中探究语言变化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从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中考察社会生活的某些倾向和规律(有性别,年龄,阶层等变量。代表人物如:陈原,游汝杰,杨永林,祝畹瑾,徐大明,戴庆厦,郭熙等)。

B.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习得、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 小结:

理论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结构。

社会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

心理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心理)过程,过程是如何使结构去实现功能的,语言是如何被感知产生的。

C.语义学

语言学的语义学研究目的在于找出语义表达的规律性、内在解释、不同语言在语义表达方面的个性以及共性;

结构主义语义学是从20世纪上半叶以美国为主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而来的,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词汇的意义和结构,比如说义素分析(词义描写形式化),语义场(水果——苹果,香蕉,橙子),词义之间的结构关系等等。这样的语义学研究也可以称为词汇语义学,词和词之间的各种关系是词汇语义学研究的一个方面,例如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等,找出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

应用语言学(本书P3)(98年解释术语)

二、心理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1、跟语言学习相关的几个心理学基本概念: A.注意

a.定义:注意是人们对外界作用于感官的信息刺激做出的选择性反应。 b.注意有一定范围:指人在一瞬间内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

c.注意具有稳定性: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或知觉指向相应内容上的时间。 d.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同时注意不同对象的能力。 B.知觉

a.定义:是将感官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b.知觉的组织性:将输入的刺激组成有意义的整体。

c.知觉的整体性:由知觉的完整模式补充或解释部分(不完整)的感觉。

d.知觉的恒常性:指对于熟悉的物体,不管它的透明度、颜色、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变化,在知觉中的映像始终保持不变。

C.记忆(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02年解释术语)

a.定义:指知觉到的信息被编码、转化、联系、储存、复述、回忆以及遗忘的加工过程。 b.记忆编码过程:人脑将感官接收的信息转化为神经系统可传递和贮存的代码,信息代码化为一个个相互联系的“结节”储存于记忆库,人脑可根据需要从记忆库中提取编了码的信息来复述或记忆,但也可能因长久不提取而遗忘。

2 c.短时记忆:以听觉、视觉编码;长时记忆:以语义编码。(03年填空) D.遗忘:与记忆相对,是一种普遍和自然的联系。 易迅速遗忘:机械学习的材料未及时复习。

不易遗忘:有意义学习的材料,一般概念和原理。 防止遗忘:改进学习方法,适当安排复习。

2、语言学习跟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 个体的心理因素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A.认知风格: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方式。(学习风格的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96年解释术语) a.场依存性:看待事物往往倾向于从宏观上着眼,从整体上审视。

场独立性:看待事物常常倾向于以微观为基点,善于对每一个具体信息做出分析和辨认,而较少受整体背景影响。

b.沉思型:深思熟虑,谨慎而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错误较少。

冲动型:遇到问题急于作答,常常出错,元认知和记忆水平不高。 c.容忍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广的类别,能兼收并蓄。

排他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小的类别,有时会拒绝与他想法不一致的内容。 B.情感因素

a.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其中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

外国人学习汉语动机:掌握工具、升学、深造、研究、不明确。(第二语言学习动机 01年解释术语)

b.态度: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是情感上的好恶以及因之而采取行动的倾向性。(积极、一般、消极)

c、焦虑: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景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它是由于个体受到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致使失败感或内疚感增加,从而形成的一种紧张情绪状态。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是呈“倒U形曲线”,焦虑程度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学习效率。

三 教育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1、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①底层结构:跟第二语言教学有关的客观条件。 ②基础结构:有关理论和一定的教学经验。 ③主体结构: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测试。(教学活动四大环节 96年填空;99年填空)

A.总体设计:分析各种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并选择最佳教学方案。

B.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

C.课堂教学: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实施检验总体设计的内容。(01年选择;02年选择)

D.成绩测试:不但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也是推动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④上层结构:指教学原则。

一方面是总体设计的一项内容,反映教学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教学 3 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指导全部教学实践活动。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P100)(00年填空;96年填空)

20世纪50’s末、60’s初,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 学习的本质是主动获取知识。 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②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③学习应是解决问题、创造和发现式的活动; ④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结合课本96页总结)

答:①语言是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 ②对外汉语教学最根本的性质是,它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语言是当作交际工具来教而不是当作知识体系来教。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③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之间联系密切,人员交流往来越来越多。 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推荐第8篇:监理工程师考试基本理论与相关法规试卷(6)中大网校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2009监理工程师考试基本理论与相关法规试卷(6) 总分:110分

及格:66分

考试时间: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作为公开招标方式

第一轮竞争择优活动是(

) A.编制施工招标文件 B.发出资格预审表 C.资格预审 D.组织评标

(2)持有《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和《监理工程师岗位证书》的工程技术人员( )监理工程师。 A.就是

B.不一定就是 C.不是

D.取得中级以上(含中级)技术职称后才是

(3)《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施工人员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应当在(

)监督下现场取样,并送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质量检测单位进行检测。 A.施工单位质检人员 B.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 C.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 D.工程质量监理机构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所规定的责令停业整顿,由(

)决定。 A.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B.建设监理行政主管部门 C.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D.颁发资质证书的机关

(5)业主责任制是实行建设监理制的( )。 A.必要保证 B.重要条件 C.必要条件 D.基本条件

(6)(

)应检查和监督设备的装配过程,符合要求后予以签认。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www.daodoc.com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A.总监理工程师 B.监理员

C.总监理工程师代表 D.专业监理工程师

(7)某事件在长时期内发生的频率叫作(

)。 A.客观风险 B.主观概率 C.主观风险 D.客观概率

(8)下列关于目标控制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目标控制的效果和对目标控制效果的评价都是客观的 B.目标控制的效果和对目标控制效果的评价都是主观的

C.目标控制的效果是主观的,对目标控制效果的评价是客观的 D.目标控制的效果是客观的,对目标控制效果的评价是主观的

(9)对建设工程风险,常用的组合分解方式是按(

)3方面进行风险分解。 A.时间维、目标维和结构维 B.时间维、结构维和因素维 C.时间维、目标维和因素维 D.目标维、结构维和因素维

(10)关于建设工程监理费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监理费在工程概(预)算中单独列支

B.监理费由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税金、利润4部分组成 C.业主依据监理工作中的服务质量支付给监理企业服务酬金

D.监理费中的直接成本指监理企业履行委托监理合同时所发生的成本

(11)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每套资质证书包括一本正本,(

)本副本。正、副本具有(

)效力。 A.四,同等法律 B.三,特殊法律 C.两,不同法律 D.两,基本法律

(12)监理工作中目标控制的基础是(

),也是监理工作决策的依据。 A.环境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www.daodoc.com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B.信息 C.资金 D.措施

(13)施工准备阶段监理工作应包括(

)。 A.进行设计交底 B.施工测量放线 C.审批工程开211 D.制定施工方案

(14)监理规划应在签订委托监理合同,收到施工合同施工组织设计,设计图纸文件后(

)个月内完成。 A.一 B.两 C.三 D.四

(15)建设工程监理是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的委托(

)。 A.代表项目法人对工程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 B.对建设工程实施的监督管理 C.对工程项目进行约束和协调

D.对工程项目进行“三控制、二管制、一协调”

(16)建设工程风险分解的途径之一是按时间维分解,其含义是按建设工程(

)进行分解。

A.结构体系 B.组成内容

C.实施的各个阶段 D.目标

(17)《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和吊销资质证书的行政处罚,由(

)决定。 A.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C.颁发资质证书的机关 D.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18)工程监理企业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企业名义承担监理业务的,责令改正,没收违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www.daodoc.com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法所得,处合同约定的监理酬金()的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 A.1倍以上2倍以下 B.1倍以上3倍以下 C.2倍以上3倍以下 D.5倍以上

(19)负责接收和保管所辖范围应当永久和长期保存的工程档案和有关资料的单位是(

)。 A.建设单位 B.监理单位

C.城建档案管理部门 D.施工单位

(20)改制的监理企业应适当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管理参与要素分配可采用(

),根据经营管理的业绩按一定比例提取股权。 A.即期制入股 B.考核评估制 C.定价折股 D.期权制入股

(21)建设工程数据库中的数据是(

)。 A.静止的、孤立的 B.动态的、孤立的 C.动态的、有联系的 D.静止的、有联系的

(22)检查、检测并确认材料、设备、成品和半成品的质量是()的基本职责。 A.总监理工程师

B.专业或子项监理工程师 C.驻地监理工程师 D.监理员

(23)在规定时间内工程监理企业没有参加资质年检,(

)。 A.资质证书自行失效,1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资质 B.应当将资质证书反回原发证机关

C.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重新核定其资质等级 D.再核定的资质等级应低于原资质等级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www.daodoc.com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24)《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或者开工报告未经批准,擅自施工的(

)。

A.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处工程合同价款1%以上2%以下的罚款 B.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处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 C.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D.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25)(

)监理组织形式可能在职能部门与指挥部门之间产生矛盾。 A.矩阵制 B.直线制 C.直线职能制 D.职能制

(26)监理工程师的法律地位是由国家法律法规确定的,并建立在(

)的基础上。 A.公正性 B.职业道德 C.管理服务

D.委托监理合同

(27)优化工程监理企业结构,逐步建立起(

)监理企业与(

)监理企业相结合的企业结构。

A.小型;中型 B.大型;小型 C.综合性;专业性 D.综合性;单一性

(28)监理工程师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并经注册取得()的工程建设监理人员。 A.《监理工程师专业技术证书》 B.《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 C.《监理工程师岗位证书》

D.《监理工程师培训结业证书》

(29)平行承包模式缺点之一是(

)。 A.不利于质量控制 B.不利于工期控制

C.不利于业主选择承建单位 D.不利于投资控制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www.daodoc.com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30)监理规划的基本内容不包括( )。 A.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 B.工作目标和工作流程 C.监理组织和目标控制 D.监理细则和监理取费

(31)为解决监理市场问题,()是推行建设监理制的关键举措 A.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 B.贯彻实施项目业主责任制

C.在工程建设领域建立约束协调机制 D.建立咨询评估机制

(32)在委托全过程监理的建设工程中,通常情况下不是由建设单位完成的工作是( )。 A.选定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 B.制定实现目标的有关计划

C.确定建设工程投资.进度.质量总目标 D.选择并确定设计方案

(33)被动控制是一种(

)。 A.前馈控制 B.事前控制

C.事中、事后控制 D.面向可能的控制

(34)建设工程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效力从高到低依次为(

)。 A.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B.法律、部门规章、行政法规 C.行政法规、法律、部门规章 D.部门规章、行政法规、法律

(35)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在履行监理合同时应直接对()负责。 A.项目业主 B.监理单位

C.项目业主和监理单位 D.项目业主和承建商

(36)我国的监理工程师是指(

)的一类人。 A.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从事监理工作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www.daodoc.com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B.取得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

C.取得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从事建设工程监理活动 D.在监理单位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工作

(37)《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中所称的旁站是指在(

)或关键工序施工过程中,由监理人员在现场进行的监督活动。 A.关键岗位 B.关键部位 C.重要部位 D.重要岗位

(38)在定量评价建设工程风险时,首要工作是() A.风险损失的衡量 B.风险衡量 C.风险控制 D.风险回避

(39)《建设工程监理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中规定建筑面积在(

)以上的成片开发建设的住宅小区工程必须实行监理。 A.2万平方米 B.5万平方米 C.3万平方米 D.6万平方米

(40)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关于建设总工期承包商的选定,合同价的选定等信息属于(

)。 A.战略性信息 B.管理型信息 C.业务性信息 D.组织类信息

(41)现阶段建设工程监理主要发生在(

)。 A.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 B.项目建设的实施阶段 C.项目建设立项阶段 D.项目建设的调研阶段

(42)既有利于监理职能部门开展工作,又有利于加强子项目监理工作,适合于大中型工程项目监理,并且命令源较少的项目监理组织形式是(

)。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www.daodoc.com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A.按子项分解的直线制监理组织 B.职能制监理组织 C.矩阵制监理组织

D.按建设阶段分解的直线制监理组织

(43)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发生或已发生的工程质量问题是( )的基本职责。 A.总监理工程师

B.专业或子项监理工程师 C.监理员

D.总监理工程师代表

(44)《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实行监理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

)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监理。 A.较高管理能力 B.相应管理条件 C.整体实力雄厚 D.相应资质等级

(45)我国对建设工程监理的市场准入采取了(

)的双重控制。 A.企业资质和人员资格 B.企业性质和人员数量 C.企业规模和人员资格 D.企业资质和人员素质

(46)《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旁站监理管理办法》中对房屋建筑工程在基础工程方面的关键部位、关键工序不包括(

)。 A.地下连续墙 B.土方回填 C.预应力张拉 D.钢结构安装

(47)通过对产生偏差原因的分析,研究制定纠偏措施,是(

) A.主动控制 B.被动控制 C.反馈控制 D.事后控制

(48)项目的投资总额、建设工期、承包商的选定、合同价的确定等信息属( )。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www.daodoc.com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A.管理型信息 B.业务性信息 C.计划信息 D.战略性信息

(49)按照我国《建筑法》的规定精神,总监理工程师应当持有( )。 A.《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 B.《监理工程师岗位证书》 C.《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证书》

D.《总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

(50)在设备监造工作结束后,( )应组织编写设备监造工作总结。 A.专业监理工程师 B.监理单位法人代表 C.总监理工程师代表 D.总监理工程师

二、多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正确选项得0.5分)

(1)施工阶段控制投资的主要技术措施有(

)。 A.按合理工程组织施工 B.避免不必要的赶工费

C.防止过早、过量的现金支付

D.通过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合理开支施工措施费 E.合理确定合同价

(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施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这些行为主要包括(

)。 A.施工前未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作出详细说明的 B.未经建设单位同意,延长建设工期的

C.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的

D.施工现场临时搭建的建筑物不符合安全使用要求的

E.未对因建设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损害的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采取专项防护措施的

(3)业主确定监理单位的方式有(

)。 A.项目行政主管机构指定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www.daodoc.com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B.公开招标 C.议标

D.直接委托

(4)《注册监理工程师管理规定》的立法目的是(

)。 A.加强对注册监理工程师的管理 B.维护公共利益和建筑市场秩序 C.提高工程监理质量与水平D.强化执业资格考试制度 E.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可靠

(5)建设工程监理费用由()构成 A.监理直接成本 B.监理直接费 C.监理间接成本 D.税金和利润 E.监理间接费

(6)建设工程项目信息按建设工程的目标划分,有(

)信息。 A.战略性 B.投资控制 C.进度控制 D.质量控制 E.合同管理

(7)第一次工地会议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

A.建设单位、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分别介绍各自驻现场的组织机构、人员及其分工 B.建设单位宣布对总监理工程师的授权 C.建设单位介绍工程开工准备情况 D.承包单位介绍施工准备情况

E.总监理工程师介绍监理规划的主要内容

F.确定各方参加工地例会主要人员、召开工地例会周期、地点及主要议题 G.总监理工程师介绍监理实施细则

(8)下列各种说法中,不符合监理规划的说法是(

)。 A.制定监理规划是开展监理工作的第一步

B.监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相当于这项工程的初步设计 C.由监理单位技术负责人主持制定

D.它是指导项目监理机构全面开展监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www.daodoc.com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E.监理规划是签订监理合同之前与业主协商确定的监理文件

(9)在下列情况中,需要使用报验申请表的有(

)。(2003年) A.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 B.施工放样报验 C.单位工程质量验收

D.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 E.工程竣工报验

(10)对于承担设备设计.制造和安装的单位,应审查其( )。 A.资质情况.营业执照

B.生产许可证.生产能力及信誉 C.设计资格证书 D.安装资格证书 E.财务状况

(11)在采用风险回避对策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 A.回避一种风险可能产生另一种新的风险

B.回避风险的同时也失去了从风险中获益的可能性 C.风险回避肯定不是最佳对策 D.回避风险可能不实际或不可能 E.回避风险可能失败

(12)我国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应遵循(

)原则。 A.FIDIC B.完全走自己的路 C.参照国际惯例 D.结合中国国情 E.国外建设程序

(13)监理工程师要具有(

)等素质。 A.较高的学历和多学科专业知识 B.良好的品德 C.尖端科学知识

D.丰富的建设工程实践经验 E.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

(14)监理单位在竞争承揽监理业务时应注意的事项有(

)。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www.daodoc.com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A.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B.遵守监理行业职业道德

C.严格按照批准的经营范围承揽监理业务 D.拒绝承揽风险较大的监理业务

E.承揽监理业务的总量要视本单位的力量而定

(15)根据《建设工程监理规划》的规定,总监理工程师在施工阶段的职责不包括(

)。 A.检查并记录承包单位的施工工序 B.审查和处理工程变更 C.负责隐蔽工程验收

D.组织人员对验收的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检查 E.审定承包单位提交的进度计划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规定,建筑工程发包与承包的招标、投标活动,应当遵循(

)的原则。 A.公开 B.公平C.公正

D.平等竞争 E.合理

(17)在建设工程目标控制过程中,对进度目标进行全方位控制要从(

)等方面考虑。 A.对整个建设工程所有工程内容的进度都要进行控制 B.对整个建设工程所有工作内容都要进行控制 C.对影响进度的各因素都要进行控制 D.抓好关键线路的进度控制

E.注意各方面工作进度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18)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包括()。 A.项目法人责任制 B.监理工程师注册制度 C.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制度 D.工程招标投标制

E.监理单位资质审批制度

(19)在监理文件档案中只需建设单位短期保存的是(

)。 A.不合格项目通知 B.预付款报审与支付 C.月付款报审与支付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www.daodoc.com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D.分包单位资质材料 E.工程延期报告与审批

(20)组织结构的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理包括(

)。 A.要素有用性原理 B.动态相关性原理 C.最大效益性原理 D.主观能动性原理 E.规律效应性原理

(21)实施监理前,项目法人应将(

),书面通知被监理单位。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关于建筑许可的规定包括对(

)的规定。 A.建筑工程施工许可 B.建设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C.从事建筑活动的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D.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 E.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质

(23)在监理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当对(

)进行审核。 A.监理工作内容和目标 B.监理工作依据 C.项目监理机构结构

D.投资、进度、质量控制方法 E.监理设施

(24)建设工程监理规划编写的依据包括(

)。 A.工程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

B.总监理工程师批准的工程建设文件 C.建设工程监理合同 D.监理大纲

E.其他建设工程合同

(25)建设工程信息按照目标分类可分为(

)。 A.监理范围信息 B.投资控制信息 C.C质量控制信息 D.合同管理信息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www.daodoc.com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E.施工技术信息

(26)《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规定,(

)都必须是监理工程师。 A.总监理工程师 B.总监理工程师代表 C.专业监理工程师 D.子项目监理工程师 E.监理企业负责人

(27)监理工程师在执业中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

)。 A.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B.使用监理工程师名称 C.依法自主执行业务

D.依法签署工程监理及相关文件并加盖执业印章 E.接受职业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28)如果将风险发生概率和潜在损失分别分为I,(小)、M(中)、H(大)3个区间,则在风险量图中(

)区域的风险量可认为大致相等。 A.MI B.LH C.HI D.HM E.MM

(29)监理工作总结应包括(

)等主要内容。 A.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B.向总监理工程师提交的工作总结 C.监理完成任务的评价

D.向监理单位提交的工作总结 E.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政策建议

(30)《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规定,(

)都必须是监理工程师。 A.总监理工程师 B.总监理工程师代表 C.专业监理工程师 D.子项目监理工程师 E.监理企业负责人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www.daodoc.com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答案和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C (2) :A (3) :B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施工人员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应当在建设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监督下现场取样,并送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质量检例单位进行检测。(4) :D (5) :C (6) :D (7) :D 注意区分主观概率和客观概率。主观概率是个人对某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估计。客观概率是某事件在长时期内发生的频率。(8) :D 目标控制的效果虽然是客观的,而人们对目标控制效果的评价却是主观的,通常是将实际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和计划进行比较。(9) :C 建设工程风险分解可按目标维、时间维、结构维、因素维分解,但在风险分析中有时采用一种方法达不到目的,需几种方法组合,常用的组合方式即为选项C。(10) :C 根据工程监理费的构成,选项A、B、D均为正确说法,选项C业主依据监理服务质量支付监理费不成立。(11) :A 根据《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每套资质证包括一本正本,四本副本。正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12) :B (13) :C 只有审批工程开工是一项监理工作,其他都不是监理工作。(14) :A 监理规划应在签订委托监理合同,收到施工合同、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设计图纸文件后一个月内,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完成该工程项目的监理规划编制工作,经监理公司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后,在监理交底会前报送建设单位。(15) :B (16) :C 时间维即按建设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进行分解。(17) :C (18) :A (19) :C (20) :D 改制的监理企业应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在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上,应适当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包括资本、技术、管理等。技术参与要素分配可采取技术入股法,先作技术评估、定价折股,进入企业股本,最多可占企业总股本的35%。管理参与要素分配可采用期权制入股,根据经营管理的业绩按一定比例提取股权。(21) :C (22) :D (23) :A 参见《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三十条规定。(24) :A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或者开工报告未经批准,擅自施工的,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处工程合同价款1%以上2%以下的罚款。(25) :C 根据直线职能制监理组织形式缺点选择C。(26) :D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www.daodoc.com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27) :C 我国监理行业企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建立起综合性监理企业与专业性监理企业相结合,大中小型监理企业相结合的合理的企业结构。(28) :C (29) :D (30) :C (31) :B (32) :B (33) :C (34) :A 建设工程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效力是:法律效力高于行政法规;行政法规高于部门规章。(35) :C (36) :C (37) :B (38) :B (39) :B (40) :A 按照信息的层次划分可将信息分为战略性信息、管理型信息、业务性信息。其中,战略性信息指该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战略决策所需的信息、投资总额、建设总工期承包商的选定,合同价的确定等信息。(41) :B 建设工程监理可以适用于工程建设投资决策阶段和实施阶段,但目前主要是建设工程施工阶段。 (42) :C 矩阵制组织结构模式的实质是将职能部门的作用与子项目管理部门的作用通过纵横两个管理系统结合起来。这种组织结构适合大中型工程项目监理。它的命令源数量只有两个。(43) :B (44) :D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实行监理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监理,也可以委托具有工程监理相应资质等级并与被监理工程的施工承包单位没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的该工程的设计单位进行监理。(45) :A 在建设项目管理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只对专业人士的执业资格提出要求,而没有对企业的资质管理作出规定。而我国对建设工程监理的市场准入采取了企业资质和人员资格的双重控制。要求专业监理工程师以上的监理人员要取得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不同资质等级的工程监理企业至少要有一定数量的取得监

理工程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的人员。 (46) :C (47) :B (48) :D (49) :D (50) :D

二、多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正确选项得0.5分) (1) :A, B, D (2) :A, C, D, E 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六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施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艇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www.daodoc.com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1)施工前未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作出详细说明的;

(2)未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和周围环境及季节、气候的变化,在施工现场采取相应的安全施工措施,或者在

城市市区内的建设工程的施工现场未实行封闭围挡的; (3)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的;

(4)施工现场临时搭建的建筑物不符合安全使用要求的;

(5)未对因建设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损害的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采取专项防护措施的。施工单位有前款规定第(4)项、第(5)项行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3) :A, D (4) :A, B, C 根据《注册监理工程师管理规定》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注册监理工程师的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建筑市场秩序,提高工程监理质量与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5) :A, C, D (6) :B, C, D, E (7) :A, B, C, D, E (8) :C, E 选项C应改为由项目总监工程师主持制定,选项E监理规划是签定监理合同之后编制的。(9) :A, B, C, D (10) :A, B, C, D (11) :A, B, D 选项C太绝对,在某些情况下风险回避是最佳对策;选项E不合题意。(12) :C, D 我国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应当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参照国际惯例,二是结合中国国情。工程监理企业在开展建设工程监理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我国建设程序的要求做好监理的各项工作,就是结合中国国情的体现。(13) :B, C, D (14) :A, B, C, E 对风险较大的监理业务,可以联合几家工程监理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承担监理业务,以分担风险。而不是拒绝承揽。(15) :A, C (16) :A, C, D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十六条规定,建筑工程发包与承包的招标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原则,择优选择承包单位。建筑工程的招标投标,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招标投标法律的规定。(17) :A, B, C, E (18) :B, C, E (19) :B, C 根据现行《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WT 50328-2001)的有关规定:

(1)不合格项目通知由建设单位长期保存,监理单位长期保存,送城建档案管理部门保存; (2)预付款报审与支付由建设单位短期保存; (3)月付款报审与支付由建设单位短期保存; (4)分包单位资质材料由建设单位长期保存;

(5)工程延期报告及审批由建设单位永久保存,监理单位长期保存,送城建档案管理部门保存。(20) :A, B, D, E (21) :A, B, D (22) :A, C,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关于建筑许可的规定主要是对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制度和从事建筑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从业资格的规定。 (23) :A, C, D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www.daodoc.com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监理规划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监理范围、工作内容及监理目标的审核;项目监理机构结构的审核;工作计划审核;投资、进度、质量控制方法和措施的审核;监理工作制度的审核。(24) :A, C, D, E (25) :B, C, D 建设工程项目监理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依据不同标准划分。按照建设工程的目标划分,可将信息分为: (1)投资控制信息; (2)质量控制信息; (3)进度控制信息;

(4)合同管理信息。(26) :A, B, C (27) :B, C, D (28) :B, C, E 根据教材P94图4—7风险等级图判定选项B、C、E区域的风险量大致相等。(29) :A, C, D, E 监理工作总结包括:向业主提交的监理工作总结、以及向监理单位提交的监理工作总结,不含向总监理工程师提交的工作总结。(30) :A, B, C, D 由《建设工程监理规范》术语对总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代表、专业监理工程师定义知。监理工程师是取得国家监理工程师执行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的监理人员。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www.daodoc.com

推荐第9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考试试题(个人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史学习读本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P9 三 (1)

1.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得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界极大提高、每个人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理论意义 P28 三 (1)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这个定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指出了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唯物法的实质和核心 P28 三 (2)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要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原因,而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此,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理论意义。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简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P42 三 (2)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时间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时间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6.为什么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P42 三 (3)

7.根据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P43 三 (4)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不可分割,任何真理都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第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绝对真理只能通过相对真理而存在,它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而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 对真理的颗粒.真理是一个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发展过程.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 律,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运动的普遍规律,并经过实践检验,这是不能被驳倒的,因而具有绝对性.所以,

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 义,充分发挥它的指导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它的一些个别原理和结论有其适用的特定条件和范围,随着条件的变化会被新的原理所代替.所 以,它又具有相对性.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需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概括新理论,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 正确态度,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

8.运用理论和时间关系的原理,说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着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P132 四 (1)

(1)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3分)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科学的理论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理论会把实践引向失败。(2)党中央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3)近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纠正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今后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我国的发展成为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9.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P61 三 (3)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重要一环,是实现高度民主、社会和谐的重要杠杆。(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说明)

2、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以改革开放为 手段的经济建设必须牢牢站在这个立国基石上,才能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联系实际进行阐述)

10.为什么说商品是实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P85 三 (1)

1.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排斥,两者不可兼得。即商品生产者要求获得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消费者要得到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2.其对立统一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资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

11.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P85 三 (2)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1.它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它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3.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2.简述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含义以及两者划分的依据和意义 P85 三 (3)

13.简述货币与资本之间的主要区别P138 三 (2)

货币在本质上是一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一定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资本则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首先以货币的

形式表现出来,但是货币本身并不一定就是资本。

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在流通的形式、性质和内容上,都是不同的。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流通,起点是商品,媒介是货币,终点则是满足自己需求的商品;而资本流通的起点则是货币,媒介是商品,终点则是增值了的货币。资本的流通,就是为了追逐剩余价值。

14.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实质P101 三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产生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2.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3.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资本主义对内通过“参与制”和“个人联合”谋求从经济到政治对整个国家的统治;对外运用经济的、政治的甚至战争的手段进行扩张,谋求对整个世界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15.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是什么 P117 三 (1)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第一,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第二,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合理的主张和天才的猜测;第三,初步认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性和规律性。

历史局限性:第一,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第二,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阶级力量;第三,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推荐第10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新课程基本理论

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新课程基本理论

1.如何理解并落实新课标中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融合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

①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新教材特点,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落实。 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个有机整体,不是三项并列目标,不能将其硬性割裂分开。

③三维目标的落实是一个灵活创新求真的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有序地落实。 ④受传统的习惯影响,教师尤其要强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面上的目标意识。

3.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4.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指向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情感体验、意识态度、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系统的基础知识传授不再作为追求的唯一或主要目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

①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索的积极体验; ②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学会合作与分享; 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⑤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⑥激活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5.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观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教学理念主要有:

①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沟通,是对话;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师生与教材的对话。

②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

③教学应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机贯串于教学全过程。

④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5.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生观?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应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快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还给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人,学生应该受到尊重、爱护;作为自然的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生理、心理上的特点,把“孩子看做孩子”。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代替和包办;

③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6.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比学习方法高一个层次的概念,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不是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7.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重视操作实践。它要努力让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经验,提高能力。 8.新课程的评价有何特点?

新课程的评价有如下特点:

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改革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参与的交互活动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

②评价内容多维化。即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关注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的独特性的认可,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

③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给予多次评价机会;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④评价方式多样化。即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丰富评价和考试的方法,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9.如何运用成长记录袋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

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成长记录袋,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运用成长记录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成长记录袋的内容通常涵盖了一项任务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完整过程。成长记录袋的形成一般应包括明确目的、确定评价的内容、确定评价的对象在什么年级水平和技能水平、确定要收集的内容和收集的次数及频率、调动学生参与这几个步骤。成长记录袋的评分程序一般为:

①向每一个人介绍成长记录袋;②制定、交流计划和保存、使用计划。整个形成过程通常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

10.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评价一堂课的主要标尺有哪些?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评价一堂课的主要标尺有:①是否体现了目标多维,即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融合。②是否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与氛围,激发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③是否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面向全体,全员参与。④是否体现了平等对话,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⑤是否能激活思维,引导学生发表不同意见。⑥是否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经验、体验,是否能联系社会实际、生产实际。⑦是否能适度向课外延伸,体现课内外结合。 ⑧是否能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到自主学习,合作 学习,探究学习,教师讲得少,学生讲得多,动脑动手。⑨是否能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学习,使每个学生各有所获。 11.教师专业发展有效策略的五项修炼

①学习:实现自我超越。未来的教师应当成为学习型的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精通教学内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并以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指导学生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观念、充实知识、掌握方法,在客观审视现实的同时不断超越自我。

②实践: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的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在教育工作中,它影响着个人如何对待外在客观世界,如何采取行动,决定自己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什么时候做,到底怎样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反思、研究、创新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③培训:建立共同愿景。教师的共同愿景是实现专业发展。为此,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与新课程培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培训目标的达成休戚相关,自觉地把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培训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加快角色转变,改进工作方式,始终实现专业提升。

④合作:整合团体智慧。团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教师要实现共同愿景,就必须通过合作来发挥团体智慧。在合作中,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自由交谈,并且要在思想碰撞中发现别人的远见,发现有碍团体发展的消极因素,进而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优势来加以解决。 ⑤研究:学会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考方式,它要求人们掌握问题整体运作的本质,以提升组织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学会系统思考、科学研究,从宏观视角动态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及时吸收学生的反馈信息,密切关注、深刻洞察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渐变,用系统的、发展的、鼓励的眼光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11篇:广告学基本理论

1.广告的含义?

广告是以促进销售为目的,付出一定的费用,通过特定的媒体传播商品或劳务等有关经济信息的大众传播活动。

2.根据广告内容,可划分为哪几类?

1.商品广告。针对商品销售开展的大众传播活动。商品广告按其目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开拓性广告。亦称报道性广告。它是以激发顾客对产品的初始需求为目标,主要介绍刚刚进入投入期的产品的用途、性能、质量、价格等有关情况,以促使新新产品进入目标市场。二是劝告性广告,又叫竞争性广告。是以激发顾客对产品产生兴趣,增进“选择性需求”为目标,对进入成长期和成熟前期的产品所做的各种传播活动。三是提醒性广告,也叫备忘性广告或提示性广告。是指对已进入成熟后期或衰退期的产品所进行的广告宣传,目的是在于提醒顾客,使其产生“惯性”需求。

2.企业广告。又称商誉广告。这类广告着重宣传、介绍企业名称、企业精神、企业概况(

名括厂史、生产能力、服务项目等情况)等有关企业信息,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声望、名誉和形象。

3.公益广告。公益广告是用宣传公益事业或公共道德的广告。它的出现是广告观念的一次

革命。公益广告能够实现企业自身目标与社会目标的融合,有利于树立并强化企业形象。公益广告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广告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传播商品信息的功能、指导消费行为的功能、激发购买欲望的功能、促进产品销售的功能、树立企业形象的功能、完善经营管理的功能。

除了以上述的几方面功能外,广告还具有教育、审美、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功能。

4.广告的特征有哪些?

五大特征:

1、营利性:(营利是广告的本性和生命,不营利的广告行业无法生

存)

2、信息性:广告传达的是信息通过图象文字、色彩、广告象一个默默伫立的路人 用它的姿态与沉默的语言的倾诉与引导受众的情绪与心理。

3、指导性:广告的标题带 有指导性,即使是无标题广告也会通过主题给受众以指引。

4、说服性:广告的目的是 说服受众,接受其诉求。

5、艺术性:艺术是广告的实力所在,通过艺术的创造吸引人 们的目光,影响人们的行为。

5.什么是广告媒体?

广告媒体,也称广告媒介,是广告主与广告接受者之间的连接物质。它是广告宣传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广告媒体包括以下几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

6.P.R(公共关系)的含义是?

公共关系,又称公众关系,指企业在从事市场营销活动中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以便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从而促进产品销售的一种活动。“公共关系”一词来自英文Pubilc Relations,简称“公关”或PR。公共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也不同于人际关系,因为它有独特的特征。

7.CIS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具有哪些特征?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略语。中文:企业识别系统。

包括:

(一)MI(理念识别)。MI是Mind Identity 的缩写,MI是CI的核心,其中涵盖

a.确立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b.规范员工市场行为的基本准则。c.企业独特形象形成 b.基础和原动力。MI是“企业的心”。

(二)BI(行为识别)。BI是Behavior Identity 的缩写,BI是反映企业动态过程的设计系统,是企业市场行为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包括管理体制的革新,组织机构的设置产品开发的方向,促销手段的运用,公关活动的范围等。BI是“企业之手”。

(三)VI(视觉识别)。VI是Visual Identity 的缩写,VI是在企业经营理念、战略范围和经营目标的支配下,通过企业识别的符号来展示企业独特的形象的设计系统,包括基础和应用两大部分,基础部分包括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颜色等等;应用部分包括生产和办公设备,工作服饰交通工具等等。VI是企业形象的直接传递系统,是“企业的脸”。

8.CI具有的特征:

1.差别性。没有很好体现企业与众不同不同的个性,CI等于零。2.标准性。也就是“规范”。3.传播性。“传播”意味着“存在”,包括内部和外部的传播,达到企业实施CI的目的。

9.整合营销传播(IMC)的基本含义是? 整合营销传播是关于营销传播规划的一种思想,它明确了综合规划所产生的附加价值。依靠综合规划,可以对一系列传播学科的战略角色进行评价(例如,普通广告、直接反应、促销及公共关系等),并且将其融合从而使传播活动明了、一贯并获得最大的效果。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它是指制定、优化、执行并评价协调的、可测度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这些活动的受众包括消费者、顾客、潜在顾客、内部和外部受众及其他目标。

10.品牌的含义是?品牌最基本的含义是:声明一种特殊的权益或资产。一个名称、标志、图形或它们的组合,用以区分不同企业的产品。品牌是由一种保证性徽章创造的无形资产。

11.什么是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论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20世纪60年代由D.奥格威提出的品牌形象论是广告创意策略理论中的一个重 要流派。当人们无法分辨同类产品的物理属性时,他们更多地依靠某种联想或印象来选择。品牌形象理论与USP在诉求方式上有所不同,主要诉求于情感因素。积极的、美好的情绪体验能够促进偏好。品牌形象论的基本要点是: 1.为塑造品牌服务是广告最主要的目标。广告就是要力图使品牌具有并且维持一个高知名度的品牌形象。2.任何一个广告都是对品牌的长程投资。从长远的观点看,广告必须尽力去维护一个好的品牌形象,而不惜牺牲追求短期效益的诉求重点。 3.随着同类产品的差异性减小,品牌之间的同质性增大,消费者选择品牌时所运用的理性就越少,因此,描绘品牌的形象要比强调产品的具体功能特征要重要得多。 4.消费者购买时所追求的是“实质利益十心理利益”,对某些消费群来说,广告尤其应该重视运用形象来满足其心理的需求。

12.独特的销售主张(USP)是什么?其基本要点有哪些?

USP是R.雷斯在2O世纪5O年代提出的一种有广泛影响的广告创意策略理论。其基本要点是:1.每一则广告必须向消费者“说一个主张(Proposition)”,必须让消费者明白,购买广告中的产品可以获得什么具体的利益。 2.所强调的主张必须是竞争对手做不到的或无法提供的,必须说出其独特之处,在品牌和说辞方面是独一无二的。3.所强调的主张必须是强而有力的,必须聚焦在一个点上,集中打动、感动和吸引消费者来购买相应的产品。

13.什么是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就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过程和管理过程。简单的说,市场营销就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通过适当的信息沟通和适当的促销手段向适当的消费者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

14.什么是市场营销调研?其作用是什么?步骤又是什么?

市场营销调研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有关市场营销方面的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供营销管理人员了解营销环境,发现机会与问题,作为市场预测和营销决策的依据.市场调研与市场调查二者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市场调查主要是通过各种调查方式与方法.系统地收集有关商品产、供、销的数据与资料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分析,如实反映市场供求与竞争的实况;而市场调研则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与资料进行系统地、深入地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合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结论.其作用是1.有利于制定科学的营销规划.2.有利于优化营销组合.

3.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通过市场调研,企业可发现消费者尚未满足的需求,测量市场上现有产品及营销策略满足消费需求的程度,从而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营销调研的过程,通常包括五个步骤:确定问题与调研目标、拟定调研计划、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结论.

15.什么是促销组合?如何决定促销组合策略?

促销组合,就是企业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营销的目标,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对各种促销方式的选择、编配和运用。促销组合是促销策略的前提,在促销组合的基础上,才能制定相应的促销策略。因此,促销策略也称促销组合策略.决定促销组合策略的制定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促销目标

2.产品因素

3.市场条件

4.促销预算

16.什么是品牌个性论(Brand Character),它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品牌个性论就是认为广告不只是“说利益”、“说形象”,而更要“说个性”。

要点是1.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从标志到形象再到个性,“个性”是最高的层面。品牌个性比品牌形象更深入一层,形象只是造成认同,个性可以造成崇拜。2.为了实现更好的传播沟通效果,应该将品牌人格化,即思考“如果这个品牌是一个人,它应该是什么样子„„”(找出其价值观、外观、行为、声音等特征)。3.塑造品牌个性应使之独具一格、令人心动、历久不衰,关键是用什么核心图案或主题文案能表现出品牌的特定个性。4.寻找选择能代表品牌个性的象征物往往很重要。

17.什么是定位论(Positioning)?定位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定位论是主张在广告策略中运用一种新的沟通方法.创造更有效的传播效果。定位论的基本主张是 1.广告的目标是使某一品牌、公司或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获得一个据点,一个认定的区域位置,或者占有一席之地。2.广告应将火力集中在一个狭窄的目标上,在消费者的心智上下功夫,是要创造出一个心理的位置.3.应该运用广告创造出独有的位置,特别是“第一说法、第一事件、第一位置”。因为创造第一,才能在消费者心中造成难以忘怀的、不易混淆的优势效果。 4.广告表现出的差异性,并不是指出产品的具体的特殊的功

能利益,而是要显示和实现出品牌之间的类的区别。 5.这样的定位一旦建立,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消费者产生了相关的需求,就会自动地、首先想到广告中的这种品牌、这种公司或产品,达到“先入为主”的效果。

18.简述广告在建立品牌忠诚度中的作用

广告不但能产生试用,而且会强化品牌忠诚。认知-试用-态度-强化-信任-强化-忠诚,就是说,由广告认知产生试用期望,导致试用行为。试用经验形成决定性的态度。这种态度经企业的广告所强化,被强化的态度如果总是肯定的,就会增加重复购买或重复使用的可能性。如果继续强化,重复购买或重复使用就会转化为对品牌的信任和形成品牌忠诚。

19.广告策划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是什么?

广告策划是对推行整个广告活动的运筹规划,是一种先于提出广告决策,实施广告决策和检验广告决策的设想,是对具体的广告业务提出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它的任务是确定广告目标、广告对象、广告计划、广告策略等原则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广告应达到什么目的,确定产品推销对象,决定广告诉求重点,以及对广告效果的测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特征是:第一,广告策划是对整个广告活动的运筹规划,是一种优先的、提前的指导性活动。第二,广告策划是有计划的活动。具体指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广告宣传活动的计划性,二是广告制作的计划性。第三,广告策划是具有针对性的活动。第四,广告策划是以追求效益为目的的活动。

第12篇:社会学基本理论

社会学基本理论

一、社会概述

1、含义---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其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实名而非实体。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的实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经济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2、特征---社会是有组织、有文化的系统;社会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在任何社会发展时期,社会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群体;社会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社会具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活的机制”。

3、类型---根据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分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根据人类学划分为原始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社会存在方式划分为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从社会整体结构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团社会。

4、德国经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会。公社社会指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上的社会。社会是指绝大多数社会关系是建立在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基础之上的。

5、孔德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与实证主义阶段。

二、文化

1、含义--指某一民族或群体代代相传的、共享的整体生活方式,是赋予一个社会以特色的长期凝结和传承下来的思考行为方式及结果。

2、基本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规范

3、特性--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与创造出来的;文化石后天习得的;文化石共有的;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复合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文化具有普遍性;文化具有民族性与阶级性;文化有多样性。

4、文化特质--一组文化的组成要素。

5、文化从--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性。

6、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7、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站主导地位的、由大多数人共享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仅作为社会上一部分群体所接受或特有的文化。

8、文化共同性来源有四个要素:物质上的相似性、生活上的相似性、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9、功能--文化石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促进社会行为有了系统的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10、文化分析中的种族中心主义与相对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与标准来衡量别的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石最优的。利:增进群体内的团结,减少团体内冲突,促进文化的稳定的正功能。弊:产生偏见,导致文化僵化,引发不同群体间的冲突,维持某些阶层的既定状况,造成社会孤立的情境功能。

相对主义者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是不可以评价和比较的,文化分析的基本原则是不能以外来者的眼光而必须根据文化的自身目标去评判它。

11、文化震惊--生活在某种文化中的人当他们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12、文化堕距--文化在变迁过程中,文化的各组成部分的变迁速度并不一致,文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中的最先是制度,其次是风俗,最后是价值观念。

13、文化冲突--两种或几种差异相对较大的文化在接触过程中所造成的对立。

14、文化融合或整合--原有文化与外来文化整合形成新的体系。

三、社会化

1、含义--人学习生活技能、参与社会生活,培养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2、内容--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内化价值观念

3、条件--人又超越本能的能力、人又较强的学习能力、人又较长的生活周期、人有语言能力

4、主体-- 家庭--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为个人社会化奠基。 学校--专门为社会化而建造的学习机构,带有专业性、系统性与强制性。

同辈群体-- 大众传媒--广大社会成员中互通信息、情报的各种通讯手段。 工作单位--是一个人走上职业社会化的场所。

5、过程-- ---初社会化,儿童与青少年早期的社会化

---续社会化,中年期社会化。熟练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自觉遵守基本行为规范,逐步调整社会关系,同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复社会化,老年期社会化。由于担任的角色变换而进行的社会化。

6、再社会化--通常指对违法分子所做的强制性的社会化过程。有主被动之分。主动是在个体承担更高的社会角色之后或个体所处文化模式不同后所进行的社会化。被动是在个体的社会地位降低或个体违反社会规范后所进行的社会化。

7、超社会化--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现象,一种只承认共性而抹杀个性的早熟现象。反之则是草个性化。

8、反社会化--个人接受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与社会总目标相对立。反社会化可以分为正向越轨与反社会行为。

9、社会化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人没有办法在无人的环境中认识自己,在不同人面前把别人与自己区分开来,从而认识与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人对自己的了解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获得的“镜中之我”不是我们实际看到的样子,也不是别人对我们的真实看法与评价,相对而言,是我们对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与评价的理解与解释。

米德的社会化理论《心理、自我与社会》认为人类沟通主要依赖于对他人象征性动作和语言的理解。交往双方必须在具体情境中来解释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成为就是使人具备了预知他人对自己的要求与期望,并据此来修正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自我认识是在语言的发展和符号的理解中形成的:主我--当作主体的我,是每个人天性的一部分,即直接经验如饥饿、压抑、快乐感到要满足自己欲望的那部分。客我--即当作客体的我。射每个人的社会部分,是受到他人行为态度和社会道德规范、组织制度规范的制约。主我是本能的、自私自利的,客我是社会化的自我,意识到社会规则,会按照别人滴他的要求调整与改变自己的行为与态度。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强调社会化过程中的生理基础与情感基础;人的社会文明化程度越高,对人的压抑性越大;人的行为时无意识的。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随着发展得到压抑。自我--理智在社会需要与个人本能之间寻找平衡点;超我--相当于社会良心、道德权威在人的心理重现,通过自豪感与耻辱感左右自我决定。

埃里克逊的认同危机。他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婴儿期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儿童早期的自主与怀疑;学龄前儿童的主动与内疚;学龄早期的勤奋与自卑感;青春期的认同与角色危机;青年时期的亲密与孤独;中年时期的待机关系与自我沉寂;老年期的完美与绝望。

四、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

1、社会地位的含义--是指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这一位置赋予成员特定的权利与义务。

2、社会地位的分类:先赋性与自致性地位。

3、社会角色的含义是指与人们的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处于特定地位与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4、角色扮演--按照角色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去行动。

5、角色认识--与他人相比来认识自己权利与义务的模式。

6、对角色的领悟--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由于价值观念、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所处的环境的不同,对角色的领悟不同。

7、对角色的实践--是角色领悟的进一步发展,是个人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角色;除了受角色领悟的指导外,还受当时主客观多方条件的制约,使得个人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领悟去做。

8、角色距离--一个人自身素质、能力水平与其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

9、角色失调--在扮演角色时所产生的矛盾、失败与障碍。

10、角色紧张--角色冲突时角色扮演力不从心、左右为难。原因:个人能力不足或对社会规则缺乏深刻理解;社会期望过于严格或他人对个体的期望差异很大;角色双方的地位差异过大也会产生心理压力。

11、角色转移--根据情境的变化相应的跟换角色的权利义务。

12、角色中断--一个人前后相继的角色之间的矛盾。

13、角色失效--一个人无法扮演角色,导致的角色失衡。五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1、社会群体的含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与团结感,并且有共同的目标与期望的人所组成的集合。广义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有共同利益的人类共同体。

2、社会群体的特征--有明显的成员关系;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共同的群体意识与规范;有一定的分工协作;有共同活动与一致性的的能力。

3、社会集合--在某些特定的场合,面对面相处的人群,集合中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互动,社会结构因此发展起来。

4、社会集群--结构松散、比集合性实体更具有自发性与临时性的人群集合。

5、社会群体的分类

--按照群体成员关系的亲疏程度分为初级社会群体(以情感为基础,关系亲密、彼此熟悉的群体)与级次社会群体(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的正规关系的群体)。 --群体中社会关系规范化程度划分为正是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明确的,成员间互动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间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彼此联系明确,非正式群体是没有正式的结构,规范化程度较低、成员间的交往随意、权利义务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

--按成员归属的心理状况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

--按成员的身份归属分为隶属群体与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指自己没有加入该群体,但是按照该群体的价值观念评价知道自己的行为

--按照成员间人际关系缘由与性质划分为学院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志缘群体。

6、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吸引成员,将成员凝集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影响因素--压力因素、安全因素、利益因素。功能是使成员获得较大的满足,使成员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完成任务的效率比较高。

7、群体规范--正式规范有明文规定的限制,维持群体稳定、健康常在;非正式规范,成员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规范。

8、群体决策会失误。原因是群体压力与保持群体和谐的高度关心会使得群体成员自觉与不自觉的接受群体意识的束缚。

9、风险转移--由于群体角色将风险分配到各个成员身上,所以承担额责任就减小,而敢于做出具有风险性的决策与行为。

10、群体领导--工具性领导是力图完成群体目标。表达性领导是寻求创造群体的团结和维持群体的和谐。

11、领导风格--极权型,民主型与放纵型。

六、初级群体

1、含义--初级社会群体以情感为基础,关系亲密、彼此熟悉的群体。

2、特征--规模小、成员有限;成员间经常面对面的互动;群体成员扮演各种角色;成员交往有很大的情感性;群体成员的代替很难;成员凝聚力与持续力很强;群体由非正式来控制。

3、形成条件--活动空间接近、有持续交往的可能性、双方的同质性强、相互交往自由,没有约束。

4、功能--承担社会化的任务,能满足人们的感情需要,有助于保持与传递社会文化,维持社会秩序;压抑个性的形成于发展,干扰正是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5、衰落--社会分化的加剧使得初级社会群体的社会功能不断外移,初级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断松懈,一些初级群体已经解体。

七、家庭

1、含义 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与模拟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更多的表现为血缘关系与模拟血缘关系的紧密联系的经济共同体;家族是以男性血亲关系组成的松散的联合体;亲属则是更大范围上的血缘关系组成的联合体。

2、类型 古代:

---血缘家庭,按辈分划分的婚姻; ---普纳路亚家庭,两个氏族间可以通婚; ---对偶家庭 ---一夫一妻制家庭,在原始社会末期 现代:

---核心家庭,一对夫妻与孩子组成的家庭,是所有家庭中最稳当的家庭。

---主干家庭,夫妻与夫妻的父母或直系长辈以及为成年子女所组成的家庭,或者由父母与一个已婚子女及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家庭成员是两代人或两代以上的人。

---联合家庭,由两对或以上的夫妻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大多数因为经济原因组合在一起,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单亲家庭,单身父母独自养育子女或离婚后不结婚后丧偶。 ---丁克家庭,多发生与文化程度高,收入丰厚,职业稳定的人身上。

3、功能

功能主义的解释是:有助于人口再生产,保证家庭繁衍与社会延续;人口社会化;经济合作;对性的管理。

冲突论的解释:是性别不平等的基础;是展现不平等性的平台。

4、家庭会不会消失? 怀疑家庭意义的理由:

作为一个生育单元,家庭对社会的作用正在消失。

社会本身的变化使得家庭作为人们社会化场所的重要性降低,有人甚至认为学校与大众传媒对孩子的影响超过家庭。

人们对性的宽容,离婚了直线上升,同居群体的发展也意味着家庭对性行为约束的失败。 经济生活的多元化早使得原始的家庭分工失去了意义,家庭的经济意义已经消失。 家庭不会消失的理由:

家庭依旧是人类再生产的基本与主流的形式。 家庭的社会化具有不可替代性 家庭对性行为的纵容并不是约束的失败 作为情感的归属,家庭的重要性在上升。

八、社会组织

1、含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组成的次级社会群体。

2、构成要素--特定的组织目标与目标体系;一定数量的成员;制度化的组织结构;普遍的行为规范;一定的技术与物质设备;

3、特征--目标的确定性、关系的规则化、成员的可替代性。

4、类型-- 按照规模分为大、中、小、巨大社会组织 按照组织成员关系分为正式与非正式

按照功能与目标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生产、整合、模式维持 按照组织目标一获利类型分为互利、赢利、公益组织 按照组织对成员的控制分为强制性、功利性、规范性组织

5、社会组织管理

含义--组织管理就是围绕组织目标、调动各种资源,运用一切手段来操作组织的运行,以确保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方式-- 家长制:产生于农业社会,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与依赖的基础之上的管理方式,与封建家庭制度相似的管理方式。特点:权利集中与个人手里;任人唯亲;分工不细、责权不明;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科层制(官僚制):一种运作与明确的规章与程序基础之上的等级权威机构,这种组织具有大量额分工与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形式的典范。特点:有正式的规章、有明确分工、权利分层、按正式的规则发生公务关系、任职资格要通过考核公布。

九、社区

1、概念

滕尼斯认为,社区是具有相同的风俗、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儿的的社会关系组成的社会团体,生长在该地是加入社区的条件。社会是由不同价值观念的异质性人口组成的,由分工与契约决定的,重理性而非感性的社会关系团体,加入是由个人的意识决定的。

现今的社区是指积聚在一定地域性社会内,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四个基本要素--地域环境、人口与群体、社会活动、文化心理

3、强调共同;社会不重视地域的概念;社区间的各种关系更加密切;社区的各种功能更加明确与专业化。

4、社区的分类 ---以生产力水平与历史演化分为,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与现代化社区。传统社区是指历史上以传统的或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社区形态。发展中社区是指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既延续了传统又受现代化的影响,具备了一些现代化特点。现代化社区是指乡村发展的很好甚至超过了城市。

---社区组织方式与控制方式划分为神圣社区与世俗社区。神圣社区是指以恶论等神圣制裁为主,少暴力、少强制,缺乏科学与理性主义,人与人的交往以直接的、亲密的接触为本质。世俗社区是指理性高于自然主义,以法律为依据,科学指导,体现人文主义、个性张扬。 ---按照社区、人口密度、经济结构划分为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农村农民的人格与社会心理特征:乡土主义(造成村落之间的鼓励与隔膜)、特殊主义(形成血缘与地缘等关系)、实际的和狭隘的功利主义、平均主义、保守主义、封闭主义。

城市特征:人口集中,异质性强;经济与其他活动频繁;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组织;家庭的规模与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疏散;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

5、社区的发展历程

原始村落社区--早期城市的产生--中古城市--现代城市--后现代城市

6、城市发展的原则:基层自发、民主自治原则;大众参与原则;社区合作原则;全面规划原则;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7、社区建设--建设主体是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三位一体;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社区服务建设、社区文明建设、社区环境与设施建设。

十、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1、含义--

二、三产业在某一地域集中,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

2、加快城市化道路建设的必要性--城市化带来了一些列的后果,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资源占用和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3、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大都市重点论:与我国城市化方针截然不同。依据:大城市在一定时期快速发展是历史的趋势;大城市的规模效应显著,蕴含巨大的生命力;大城市辐射能力强;大城市与“城市病”并无直接联系。 ----小城市重点论: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人口的蓄水池,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场所;有效防止“城市病”;有利于促进城镇与农村的融合,协调发展,是缩小农业差别的理想化之路。 ----中等城市论:中等城市作为经济中心之一,具有承接大城市扩散、吸收乡村集中的功能;防止大城市与小城镇的弊端。 十

一、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的含义,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把社会成员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层次和等级的过程与现象。社会分层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不均等的战友那些在社会上有价值的事物。

2、社会分层的测量指标的标准:

声望判断法:要求被调查队另一个人或人群地位评估。 主观法--是被调查者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作主观的评价方法。 客观法--社会学者采用客观的测量标准对社会分层情况进行演技的方法。

社会分层的标准--不平等指数、五等分法、恩格尔系数、社会地位综合量表

不平等指数指用最高收入者占人口的比例加上最低收入者占人口的比例来表示社会的不平等度,反映的是社会占两极的人口与中等收入人口的关系。

五等分法是指按照人均收入的高低将人口分为五个等分,然后测量五分之一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社会地位综合指数是指通过测量收入、教育地位、职业地位并计算综合值,以此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3、社会分层的理论解释

韦伯提出的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是财富、权力、声望。

经济标准--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这就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换取商品和劳务的能力。

社会标准--声望,指个人在所处环境中的尊敬与声望,影响因素:出身门第、仪表风度、生活样式等。

政治标准--权力,是一些人或一群人对他人的行为施加控制和影响的能力,而不管他人是否愿意合作。不仅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还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在科层制中的地位。 马克思的分层标准是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阶级划分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决定的。阶级内部关系:具有共同的利益。 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分层的多源论。

达伦多夫指出了资本主义的特征:现代资本主义最主要的因素是对生产资料的控制。

赖特:阶级不能特定为某种职业,而是一种控制资本决策权,他人工作与自己工作的社会关系。

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社会成员与社会资源的关系性质,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 ④新韦伯主义理论

把社会分为三个阶级--上、中、下;米尔斯将社会分为蓝领与白领;⑤功能主义分层理论

戴尔斯与摩尔:不仅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更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功能。最重要的职位由最有才敢的担当;在任何社会中只有一部分人可以通过特殊训练,进而填充某些特殊的职位;接受训练会付出牺牲。 稀缺且理想的资源构成了承担社会上重要职位的权利与先决条件。 对社会基本报酬不同程度的占有便产生了具有不同地位与声望的不同阶层,从而导致了制度化的社会不平等,即 社会分层。 ⑥冲突论-图明,社会分层是普遍存在但不必要,社会分层是权利群体的价值反映,阻碍了社会与个人能力的发挥。 弊端:

社会分层只是使社会上层的人们才有机会发挥才能,而社会大多数人没有这种机会;

社会分层具有维持社会现状的作用。在这种功能作用下,社会的特权阶级就可以利用他们的社会地位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社会,用规范的形式使人们相信和永久既定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社会分层作为一种制度归根于一种不平等的报酬与分配,会导致下层对上层的不满、对立、怀疑等最终导致社会的动荡、骚乱甚至根本性变革。

⑦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 十

一、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

1、1949--1978 城乡二元制结构 1978-今 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 中国社会分层不同与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国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身份制、单位制、行政制度安排等。

2、2001年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有原来的四个阶层到现在的十大阶层。划分社会分层标准是社会成员资源占有状况、经济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与经营状况。组织资源指依据国家政权与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能力。文化资源指占有社会公认的知识与技能的状况。

3、十大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 管理人员阶层 私营企业主 专业技术人员 办事人员阶层 个体工商户 商业服务阶层 工业服务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

4、中国阶层结构走向 中国的社会结构:不统

一、有断层、碎片式

中国社科院认为是“洋葱头”型,该缩小的没有缩小,该放大的没有放大,导致社会分配不公。 中间阶层的壮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十

二、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也叫做社会位移,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结构中社会地位的转变。既表现为社会地位的变化又表现为社会角色的变化,即社会关系的变化。

2、社会流动与人口流动、人才流动。

人口流动指人在空间地域上的移动,分为永久性流动与暂时性流动。人才流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人们在社会空间上的流动,只有当人口流动引起人们的社会地位或职业角色转变时,才具有社会流动的含义。

3、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

社会流动是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位置,而社会分层则是静态的考察,对社会分层的结果与状态进行描述与分析。 有了社会分层,才有社会流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有了社会流动才会不断促进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与重组。

4、社会流动的功能

社会流动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是社会选择的一种途径。社会结构不断协调,是社会调节的一个过程,缓解社会矛盾。

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不平等,促进社会整合,调动中下层人们的积极性,拓展社会的接触面,有利于增加个阶层的了解,促进社会系统充满活力。

5、社会流动的类型 --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开放与封闭程度。每个社会上下流动的机会分布不均衡。对个人而言,具有一定才能、知识、机会;对社会而言,有各种合理的流动渠道,有一套选优的标准与实施办法,是一种社会选择而非人的主观设计。

水平流动是指同等地位上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转变,多指不同地区。特点是流动前与流动后的社会地位、职业收入、政治地位的不变化。有利于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打破人际交往、地区和人群的封闭状态。

--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流动,一生中所经历的地位与职业的变化,以最初的职业为起点,最终的职业为终点。

代际流动是指两代人之间的职业与社会地位的对比变化,以父亲在同一年龄是的职业为参照。可以反映社会变迁的方向,改变着社会与家庭的社会结构,受个人条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代际流动是双向的,个人家庭不具有普遍性,从总体上考察上升与下降的比例,从中发现变迁的规律。 --结构性流动与非结构性流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社会结构变迁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特点是规模大、速度快、急剧性。

非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各人自发的社会流动,个人主观选择、流动欲望以及社会背景的影响。

6、社会流动的原因

自然原因、人口因素--人口密度超过资源承载力、社会原因--社会价值观、战争、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社会改革与革命,由发明创造引起的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 十

三、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1、1949-1956,中国阶级关系重塑,结构性流动。1957-1965,多维二元身份体系的重构。1966-1977,社会流动的失序。1978-1991,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转变。1991-今,新的社会模式初成。

2、社会流动的特征

--中国社会流动模式与机制发生重大变化。政治主宰模式:1978年以前,个人社会地位升降,阶层的兴衰主要系于国家、政府、政策、制度决定;1978年以来,能力主义原则日益重要,即个人主宰模式,但是国家制度安排与政策依旧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社会流动模式与工业化国家不同。中国的社会流动是社会经济制度背景下发生的,而工业化国家则是在社会经济制度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的,通过个人努力获得。工业化国家一般是开放性社会,后致性因素占主导地位;而在中过无论是后致性因素还是先天性因素都要经过制度与政策发挥作用。

--中国职业结构渐趋高级化。较高的职业比重与数量大幅增加,从而提高了向上流动的机会。未来十年左右中国人的职业高级化水平有一个跳跃性的提高,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将不断扩大。

--中国不断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流通渠道、制度、政策更加完善,后致性因素将成为主导因素。

--但是中国公正、合理的社会流动模式尚未建立。

3、问题:社会地位中上层代际继承化较强,代内流动明显减少,表现出“多进少出”的趋势;下层子女进入高层的障碍越来越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社会资源有向上层集中的趋势。 十

四、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的含义

现代社会制度三层含义,宏观的社会制度、特定领域中的社会制度、微观的社会制度。为了满足人类需要,在一定的历史与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是制约社会行为的重要结构框架。

2、制度与社会秩序--选择性亲和关系。社会秩序的产生往往依赖于一种制度,但是社会秩序并非依赖任何制度而产生。只有合理的社会制度才能引起一种增进信任与合作的秩序,当制度不符合历史与现实条件时,就会造成社会无序。制度是支持陌生人之间互动与合作的基本力量。

3、制度与规范:规范针对的是某一具体问题,制度是多种规范的总和,是规范的系统化。规范本身仅仅是人的行为规则,而制度的推行则需要社会的人力、物力、机构设施。制度针对的是群体或组织,为其建立结构域框架。

4、制度的特征:

--普遍性或抽象性,包含规则运用的所有的人,规则本身不涉及特定的目的或为具体的人或事服务。

--确定性,明显的,为人所认识与理解;可预见的,即通过奖惩措施指示人们未来行为的可靠方向;稳定的,提高制度的可依赖性。 --开放性,不是既定不变与封闭的,而是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的调整。

5、社会制度的构成

--观念体系和概念系统,它是社会制度存在于实行的合理性根据,其主要内容有抽象的社会学说,社会理论和社会思想。

--规范体系,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规范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包括成文与不成文的规定。

--组织体系,权威地位结构,检查与推动社会组织运行的机构和组织系统,是组织目标与任务的载体。

--设备系统,是组织内容实施者,是社会制度运行的物质资源,包括实用性与象征性设备。

关系:社会制度四要素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任何一个要素的不合理或落后都会导致社会制度功能的发挥。概念和规则是社会制度的灵魂,而组织与设备就是躯体,躯体容易适应环境但是灵魂适应性较慢。

6、社会制度的类型---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

---内在制度指由人自生自发的行为和经验逐步演化而来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先有个别采取行动,获得更大满足,并逐渐被更多人使用,从而成为一种基本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的发展是“试错式”的选择与调整发展起来的。

习惯--是个人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是内在制度的初始状态。习俗--内在制度的一般形态,是社会中一致的行为规范。惯例--是内在制度的高级形态,是一种特定的、具体的强制性规范方式。惯例成为了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

---外在制度,经由人们设计而产生的,往往是由社会权威人士设计产生的。自上而下,由法律、法令和程序性规则构成外在制度。 关系:外在制度是在内在制度失效时才会发挥作用;从成本上讲,内在制度运用相对经济,外在制度需要执行、推行和监督费用;外在制度的有效还取决于内在制度的相容性,二者越相融就越为人们接受和遵从。

7、社会制度的功能--行为导向、社会整合、传递和创造文化、社会选择--通过选择机制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流动。

8、制度功能失调的原因

--社会惰性,社会制度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符合事宜的沉淀就会成为惰性。

--社会紊乱,制度由概念体系、组织体系、规范体系和设备体系四要素组成,当四要素之间不协调使就会产生功能失调。

--关联失效,制度结构和社会结构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结构不稳定或社会结构失调就会影响制度功能。 十

五、社会制度的变迁

1、含义,指社会制度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原有社会制度环境或原有社会生活中某种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化,原有社会制度就会发生变迁。

2、社会制度变迁的原因

生产力方式变革,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3、社会制度变迁的途径

人工途径(人类有意识的改变)、自发途径

4、制度变迁的生命周期

赫拉特滋:“形成期”“效能期”“形式主义期”“萎缩期”

第13篇:佛教基本理论

佛教基本理论

(一)

2010-01-12 20:44 佛教基本理论

(一)

1. 四圣谛

谛(satya)的含义是实在、真理。

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是对人生现象的评价和解脱痛苦的指示。四圣谛是佛教理论的总纲,佛教的其余说法都是围绕着它而发挥、推演出来的。

苦谛认为生存就是痛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八苦。生苦:胎儿在母亲肚子里住胎十月,如同关在黑暗的地狱中,母亲喝热汤,要受热烧之苦。婴儿出生,冷风刮到身上,如同刀刮一样。从婴儿成长为少年、青年、壮年、中年,种种痛苦连绵不断。老苦:进入老年,须发变白,牙齿脱落,眼花耳聋,肌肉松弛,神志不清,接近死亡。病苦:包括里里外外的身病和忧愁悲伤的心病。死苦:有生命无常最终死亡和遭遇偶然事故或灾难而死亡。这四种是人的自然属性方面的痛苦。怨憎会:想躲开憎恨的人和厌恶的环境,却不得不会合在一起。爱别离:想同喜爱和人和环境永远相处,却不得不分离。求不得:想得到喜爱的东西,却偏偏得不到。这三种是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的痛苦。五取蕴:五蕴又译为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佛教认为人体由此五种因素构成,故特指人身。取是执著贪爱的意思。五蕴与取结合,就产生各种贪欲,招致各种痛苦。这一种是说人的肉体精神存在就是痛苦。中国僧人为了说明人生痛苦,就说人的面容是个苦字,眉毛是草字头,眼睛和鼻子合成十字,嘴是口字。

集谛说一切存在都是由条件集合而成,苦也是这样,从十二因缘说、轮回说分析产生人生各种痛苦的理由和依据。

灭谛阐述断灭贪欲、痛苦,达到最终解脱境界涅槃的道理。

道即道路、方法,道谛阐述达到涅槃境界所应遵循的正确途径,即八正道。

2.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说是佛教对人生现象的解释,认为生命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产生和发展依赖条件,分为十二个互为因果联系的环节。

\"无明\"缘\"行\":由前世因缘带来的愚痴无知(无明)产生(缘)种种世俗意志活动(行)。

\"行\"缘\"识\":世俗意志形成心识,在相应处所投胎。

\"识\"缘\"名色\":识引起胎儿肉体和精神(名色)的发育。 \"名色\"缘\"六处\":随着胎儿身体的发育,出现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六处)。

\"六处\"缘\"触\":婴儿出生,六种器官与外界感觉认知对象(触)对应联系。

\"触\"缘\"受\":儿童的六种器官与外界感觉认知对象对应联系,产生种种感受(受)。

\"受\"缘\"爱\":青年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产生种种渴望和贪欲。

\"爱\"缘\"取\":贪欲强烈,产生追求和占有的欲望(取)。

\"取\"缘\"有\":追求和占有的欲望产生思想、行为(有,业)。

\"有\"缘\"生\":今生今世的贪爱、追求、占有,产生种种迷惑和善恶业力,产生果报,决定来世的转生。

\"生\"缘\"老死\":来世转生,又会有生老病死。这里讲到前世、今生和来世,不断轮回。

以上是就\"顺观\"而言,即认为无明是人生痛苦的起点,阐述人生痛苦及其原因,即苦谛和集谛。

也可以反向\"逆观\",推导人生诸种痛苦现象所以产生,其根源在于无明,十二因缘灭,即为灭谛,认识了十二因缘的实相,即为道谛。

3. 业报轮回

众生的口业(言语)、身业(行为)、意业(思想),具有善恶不同性质,业力作为因,产生因果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导致自身在六道中不断轮回,就像车轮转动一样,永无终期。

4. 六道

六道也叫六趋,道即轮回往来的道路,趋即趋向,是众生轮回的六层空间处所。六道众生统称六凡。

六道由低到高依次是:地狱、饿鬼、畜生(旁生)三恶道,阿修罗、人、天三善道。

地狱,又译作那洛迦(Naraka)、不乐、可厌、苦具、苦器等,是最受罪的处所,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多种。地狱主事者是阎罗王,其下有判官、无常、夜叉等。所谓八热地狱,其一是等活地狱,此处众生彼此残杀,凉风吹来,复生为鬼,受苦更重。其二是黑绳地狱,此处众生受黑绳索捆绑。其三是众合地狱,此处众生受众兽伤害和刑具折磨。其四是号叫地狱,此处众生备受折磨,痛苦号叫。其五是大叫地狱,此处众生所受折磨更加严酷,大叫不止。其六是炎热地狱,此处众生受铁锅蒸煮和火炕烧烤。其七是大热地狱,此处众生所受烧煮更加厉害。其八是阿鼻(无间)地狱,此处众生受苦永无间断。古代佛寺壁画常有地狱变,吓得香客不敢干坏事,一些以杀生为职业的人如渔夫、屠户、猎人纷纷改行。鲁迅小说《祝福》及以此改编的影片,主人公祥林嫂因为嫁过两个男人,害怕死后被他们平分自己而锯为左右两半,将打工所得的微薄工钱捐作庙宇的门槛钱,以门槛代替自己被人践踏,洗刷自己的罪孽,获得好报。

饿鬼,又译为薜荔多、闭丽多(Preta)。鬼有大财鬼、小财鬼、多财鬼、少财鬼、冬瓜鬼(鸠盘荼)等等。夜叉是鬼中大威德者,为数众多的是永远处于饥饿状态的鬼,即使得到食物,送到嘴边,立即被猛火烧成灰烬。

畜生,指飞禽走兽、昆虫、鱼类等等动物。

阿修罗(Asura),是凶恶的神,易怒好斗,品行不端,被赶出天界,居住须弥山(佛教虚构的世界中心,又叫妙高山)和铁围山(须弥山外围,中隔咸海)一带。如猪八戒本是天界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出天界,匆忙投胎,误入母猪肚子中,转生时呈猪模样。

人,人类。

天,音译提婆(Deva),是天众生活的处所。天有欲界六天、色界十七天和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最低的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接近人间。须弥山外围咸海中有四大洲,又叫四天下,即:东胜身洲(弗提婆洲),南赡部洲(南阎浮提,天竺、中国所在地),西牛货洲(瞿耶尼洲),北瞿(俱)卢洲(郁单越洲)。四大天王分别护持一天下,他们是东方持国天王(能护持国土),南方增长天王(能令他善根增长),西方广目天王(以净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北方多闻天王(福德之名闻四方)。四天王天上面是忉利天(三十三天),在须弥山顶,是帝释天的处所。其上依次是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在六道中虽然最高,但此处众生仍然要生死轮回。

5. 四圣

四圣是脱离了六道轮回的解脱者,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四个等次。

其一声闻,根机(悟性)较低,靠亲耳聆听(闻)佛的言教(声)才得以解脱。

其二缘觉(独觉、辟支),靠独自逆观十二因缘学说而悟出真谛,得以解脱。二者都只能利己不能利他。

其三菩萨,全称菩提萨埵(duò),菩提(Bodhi)是道、觉的意思,萨埵(sattva)是有情、众生的意思,故菩萨又译为觉有情、道众生,或称开士、大士,既能利己又能利他,以普渡众生为己任,相当于儒家的贤人。

其四佛,全称佛陀,是达到最高境界,大彻大悟、自觉觉他的圣者。六凡按照佛教的正确途径修行,功德圆满,可得到不同程度的解脱,成为四圣,这叫超凡入圣。

6. 四果位

小乘佛教认为只有释迦牟尼成佛,其余佛教徒按照修行的程度,可达到四种不同层次的成就,叫做四果位。

从低到高依次为:

初果预流果,依然轮回,但不再堕入三恶道中,是部分解脱。

二果一来果,轮回只转生一次。

三果不还果,不回欲界受生而超生天界。

四果阿罗汉果,各种烦恼灭绝,万行圆成,永远脱离轮回,彻底解脱。

小乘佛教以证得罗汉果为终极目标。由于罗汉只能利己,不能普渡众生,被认为是自了汉,在印度大乘佛教兴起后受到嘲笑,在中国却赢得信仰。

7. 涅槃

涅槃,意译灭度、寂灭、圆寂,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的,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经验、不可思议、不可言传的实在,达到这个境界,永不轮回,一切痛苦彻底解除。

小乘佛教提出有馀涅槃和无馀涅槃。

有馀涅槃断除了贪欲和烦恼,灭除了生死的因,但前世惑业造成的果报肉身依然存在,是不完全解脱。

无馀涅槃将生死的因果全部灭除,灰身灭智(死后火化),肉体和精神都得到解脱。

大乘空宗(中观派)提出实相涅槃和无住涅槃。

实相涅槃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的\"实相\"(本来面目)是\"空\",世间和涅槃便毫无差别,即是解脱。

无住涅槃说永不停止地进行主观认识,虽已达到解脱程度,但为了普渡众生,仍然留在世间,不进入涅槃境界。

大乘有宗(瑜伽行派)提出转依涅槃,认为转变思想,影响行为,从而改变环境,人生便由染趋净,达到涅槃境界。

大乘佛教还提出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常指不生不灭,超越时空;乐指永远脱离六道之苦;我指从肉身空无自性变为回复佛性,身由自主;净指处在圆满寂净状态。

8. 八正道

八正道是原始佛教所说达到涅槃境界的八条正确途径。

正见:对佛教真理的正确见解。

正思惟(正思、正志):对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

正语:合乎佛教主张的言论,杜绝一切妄语、慢语、恶语、绮语、戏论。

正业:符合佛教要求的活动、行为。

正命:符合佛教要求的职业和生活方式。

正精进(正方便):正确的努力。

正念:正确念诵佛教真理。

正定:正确的禅定。

9. 立三学,破三毒

三学指戒定慧,是小乘佛教对八正道的合并归纳,

将正语、正业、正命合并为戒,

正念、正定合并为定,

正见、正思、正精进合并为慧。

戒是学佛者的入手法门,目的在于纯洁身心,防范过失。戒律二字经常连用,但有区别。戒普遍适用于在家男女佛教徒(居士)和出家僧众,律则只要求出家僧众遵守。

最基本的戒是五戒,要求在家佛教徒遵守,被附会为与儒家五常相当,即:不杀生(仁)、不偷盗(义)、不邪淫(礼)、不妄语(信)、不饮酒(智)。进而是八戒。在家佛教徒过着世俗生活,不可能天天恪守五戒,于是佛教规定他们每月六天斋日遵守五戒,

再加上三戒,合称八戒。所加三戒是:不涂饰香鬘(mán,不刻意打扮)和歌舞观听,不眠高广华丽床座,不食非时食(午后不吃饭)。前二者是戒,后者是斋,故通称八关斋戒。

进而是十戒,为出家佛教徒沙弥、沙弥尼制定,把不邪淫改为不淫,把不涂饰香鬘和歌舞观听分作两条,再增加不蓄金银财宝一条。最大的戒是具足戒,是为正式僧尼制定的,比丘250条,比丘尼348条。中国僧人敲木鱼,取意防范身心过失,应像鱼不闭眼睛以时刻保持警惕一样。 佛教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智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一些戒规要求信奉佛教的僧俗人士一律遵守,因而虽是佛教伦理观,仍具有一定的社会规范意义。唐释法琳《三教治道篇》比较佛儒二教,认为:\"释氏之教也,劝之以善,化之以仁,行不杀以止杀,断其杀业,以断杀故,而民畏罪。王者为政,闭之以狱,齐之以刑,将杀以止杀,不断杀业,以不断故,而民弗禁。\"定,音译禅那(Dhyāna)、三昧、三摩地(Samādhi),是打坐静默活动,以此调练心意,专注于一境,产生佛教智慧,正确观悟人生,成就各种功德。

慧,音译为般若(读音bōrě,梵文Prajnā),是区别于世俗认识的智慧,能通达诸法性空的真理,根绝迷妄,因而是诸佛之母。

三学的关系是:慧是根本,戒定是方便(灵活手段)。依止于戒,心乃得定,依止于定,智慧乃生。

和三学对立的是三毒(三垢、三火、三不善根),

即:贪,指贪爱、贪欲;

瞋,指仇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

痴,不符合佛教智慧的愚痴无明状态。

要以戒破贪,以定破瞋,以慧破痴。

10.六度

度,音译波罗蜜多(Pāramitā),意思是从生死迷界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大乘佛教在三学的基础上增加三度,构成六度:布施(檀那),持戒(尸罗),忍辱(羼提),精进(毗梨耶),禅定(禅那),智慧(般若)。

11.破二执,证二空

二执是法执、我执,二空是法空、我空。

大乘佛教认为宇宙的本体是真如佛性,是不生不灭、遍在一切的实体。人们不能用世俗语言和概念去描绘它,就把它叫做如如(如像那样)、真如。人们不能认识它,就把它叫做空。空是不能用语言解说的实有、妙有。宇宙万象,无论是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统称为法或名色,都是真如本体通过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空无自性,虚幻不实,不能看作真实存在,但又不妨作为如幻如化的存在,因而是假有、似有。这叫做法空。人同样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我即非我,我即无我,于无我中著我相。这叫做我空。而世俗认识认为外界一切和人都是实有的,从而产生执著,这叫做法执、我执,应当以佛教原理加以破除,证得法空、我空。《金刚经》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2. 三科

三科以分析人生现象为出发点,推而广之,对宇宙万象作了分类,构成宇宙要素论。

(1) 五阴(五蕴)

阴(蕴)是集合、覆盖的意思。五阴指构成人和宇宙万象的五种因素。一是色,相当于物质概念,指地水火风,于外界为外四大,于人身为内四大,有体质,能显现,遇到外力会变化毁坏。其余四种是受、想、行、识,相当于精神概念。受指感受,人以眼耳鼻舌身感知外界现象而产生感受,外界现象对人有顺(有利)、违(不利)、俱非(非利非害)三种情况,感受相应有乐、苦、舍(不苦不乐)三种情况。想指理性活动,人由于不断感受,对外界现象形成概念。行指心理活动。识指意识,是区别和统一几种精神活动的根本意识。

(2) 十二处

十二处分为内外两类,把人的六种感觉认知器官和外界现象相应搭配,对宇宙万象加以归纳:

内六处(六根)--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外六处(六境、六尘)--色 声 香 味 触 法

(3) 十八界

界是界限、种类、因素的意思。十八界是在六根、六境的基础上,相应增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总合而成。识相当于灵魂,是感知所得积淀成的神秘精神实体。众生带着识而转世再生,识有善恶、染净之别,转世众生处境自有不同。六根是六识得以产生的生理基础,六根感知六境,六识即产生。

13. 五位法

五位法是佛教对宇宙所作的直接分析,认为宇宙存在两大类东西,一类是无为法,即不生不灭、不待造作的实体:真如佛性,它是宇宙的本原。另一类是有为法,即宇宙万象,由因缘和合而成,没有自身质的规定性,是相对、暂时的假有。这一类又细分为四种:心法,指精神现象;心所法,指心的随属现象或作用;色法,指物质现象;不相应行法,指非精神非物质的东西。

14. 三界

三界是佛教根据业报轮回理论和禅定修行实践虚构出的世界立体结构。三界中最低的空间是欲界,是具有食欲、情欲等粗俗欲望的众生居住的处所,分为六个层次,即六道。欲界上面是色界,是断绝了粗俗欲望但仍有轻妙欲望的众生居住的处所,因为有众生形体以及国土、宫殿等物质,故名色界,分为17层梵天,又叫四禅十七天。无色界的居住者既无欲望又无形体,因而也没有国土和宫殿,故名无色界。没有任何物质,则没有固定的方位,就果报来说,无色界应在色界之上。

15. 佛国

佛国有净国、净土、净界、净刹等不同称谓,是大乘佛教所说诸佛居住的彼岸世界,与众生居住的秽土、欲界相反。佛国的位置或认为在三界之外,或认为与三界相即同体,或认为在众生心中。最流行的说法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净土和莲花藏世界。

佛教有三世佛和四方佛的说法。三世佛就时间而言是竖三世佛,即过去世燃灯佛(一说迦葉[shè],但迦葉又被说成是释迦牟尼的弟子)、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弥勒佛;就空间而言是横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娑婆世界(一译堪忍世界,即现实世界)释迦牟尼佛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佛教有\"南无阿弥陀佛\"的说法,不是说阿弥陀佛西方有南方无,\"南无\"读音nāmó,是梵文Namas的译音,含义是致敬、归敬、归命,整句话表示一心归顺于佛。四佛有两种说法,一种指过去四佛,即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释迦牟尼佛;另一种指四方佛,即东方香积世界阿閦(chù)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微妙声佛。

16. 三千大千世界

佛教认为宇宙广阔无限,由无数个世界构成。每个世界都以大地为基础,其中心是须弥山。环绕须弥山,有七重香海和七座金山。第七座金山外是咸海,直至铁围山。咸海中有四大洲。日月星辰围绕须弥山运行,因而出现年月日。一千个这样的世界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即一个大千世界由十万万个太阳系组成。由于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故称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佛土,又称为娑婆世界,是六道众生杂处的地方。宇宙由无数量的三千大千世界组成,多得如同恒河沙粒,但每个三千大千世界在整个宇宙中则小得如同微尘,故称为十方微尘世界、恒河沙世界。这是佛教的空间观,认为宇宙空间具有多维无限性,与实际情况和世俗哲学一致。

17.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

\"有情\"即有情识的六道众生,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又叫因缘生,从湿气、湿地出生,如腐肉生出蝇虫)、化生(指没有可见的东西作为依托,凭借业力而出生者,如天界、地狱中的众生)四种。\"世间\"即不断变化的世界。有情世间是佛教对六道众生自身和他们种种领域的总称。\"器世间\"又叫国土世间,指无情识的外界环境,诸如山川大地、日月星辰、宫殿房屋、庄稼草木等等,是众生赖以生存的空间和条件。

18. 成住坏空

世界从生成到毁灭,构成一个周期,分为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叫做劫(Kalpa)。劫是不能用通常时间概念计算的极长的时间单位。在成劫阶段,世界生成,住劫世界安住巩固,坏劫世界坏灭,空劫世界空虚。每个世界毁灭后再生成,再毁灭再生成,周而复始。无边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每个世界各不相同,或成或住或坏或空。在无限的时间里,有无限的世界相继生成坏灭,因前有因,果后有果,因果相续,无始无终。成住坏空各是一个中劫,据佛教说法折算,相当于32亿年。成住坏空合成一个大劫,总计128亿年。现代科学以先进检测手段通过对钍和铵两种元素的比例进行测定,得出宇宙年龄120亿年的结论。这是佛教的时间观,认为宇宙时间具有一维无限性,与实际情况和世俗哲学一致,而且大劫的时间长度和实测宇宙年龄相当。

19. 三界唯心,四大皆空

佛教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真如佛性,又叫做心,宇宙万象是真如本体通过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作为如幻如化的假有而存在,因而三界间的一切有为法皆由心造,叫做三界唯心。佛教又认为构成色法的基本要素是地水火风四大,人体和宇宙万象都以四大为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因而是四大皆空。由于四大经常特指人体,所以四大皆空便用来说人身无常、不实。

20.缘起论

\"缘\"是结果所赖以生起的关系或条件,\"起\"是生起。缘起论说大千世界,森罗万象,无不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所有现象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彼此互为因缘,离开因缘便不能产生一切。因此,因缘便是存在。缘起论的这层含义是佛教的宇宙生成论。这个说法与事物互相联系制约的辩证法原理一致。

缘起论的另一层含义是宇宙本体论,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真如佛性、心、如来藏这一异名同体的真实存在。至于真如本体如何通过因缘条件生起宇宙万象,天竺和中国佛教提出种种说法,有业感缘起、中道缘起、自性缘起、六大缘起、真如缘起、性具实相、法界缘起、自心顿现等等。

华严宗五祖宗密《华严原人论》解释世界和众生如何生成,说:\"颂曰:空界大风起,傍广数无量,厚十六洛叉,金刚不能坏,此名持风界。光音金藏云,布及三千界,雨如车轴下,风遏不听流,深十一洛叉,始作金刚界。次第金藏云,注雨满其内,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风鼓清水成,须弥七金等,滓浊为山地,四洲及泥犁,咸海外轮围,方名器界立。时经一增减,乃至二禅福尽,下生人间,初食地饼林藤,后粳米不销,大小便利,男女形别,分田立主,求臣佐,种种差别。经十九增减,兼前总二十增减,名为成劫。\"这段文字说成、住、坏、空合起来为一个大劫,各自为一个中劫,每个中劫经二十次一增一减,即由二十个小劫构成。在成劫阶段,世界毁坏后再次生成。最初一小劫生成器世间。最下层的空轮(空界)刮起一股风,叫妙风轮(风界)。妙风轮厚十六个洛叉(一洛叉为十万个由旬,一由旬是帝王一天行程的长度,约四十里),坚实无比,即使坚利的金刚也不能穿透风轮。这时,遍满三千界的金藏云开始降下如同车轴似的大雨。大雨落在风轮上,不能流动,形成深十一个洛叉的水轮。风轮冲击水轮,水轮上凝聚成一层金膜,叫做金轮。雨不断地下,大风也不断地向上刮。清水被风刮得最高,逐渐形成色界梵王诸天和欲界夜摩天。介于清浊之间的水被风刮起,但没有清水高,形成须弥山和周围的七座金山。浊水沉淀下来,形成须弥山四方咸海之中的四大部洲以及地狱。器世间生成,经历一增一减的小劫,居住在二禅天享尽了清福的天人,就下到四大洲大地上,吃掉地饼(地皮)、林藤、粳米,便形成不同的性别躯体,于是各种不同的人就出现了。并且,根据众生前世形成的业力,遵循因果报应的规律,六道众生相继出现,生成有情世间。

21.三法印

佛教提出三个命题,认为同其它学说相区别,如同文件加盖印章作为标志一样。

(1)诸行无常。宇宙万象皆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不存在恒常固定的状态,而是不断迁流转变,从大的方面看是一期无常,从小的方面看是念念(刹那,极小的时间单位)无常。一期无常说在或大或小的周期内,事物不断变化,人生有生老病死,事物有兴盛衰亡,世界有成住坏空。念念无常说每时每刻事物不断变化,石头撞击的火花,转瞬即逝的闪电,都不足以比喻变化时间的短暂。这个命题符合辩证法原理。

(2)诸法无我。宇宙万象皆由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不具备起主宰作用的自我实体。

(3)涅槃寂静。达到涅槃寂静的境界,便脱离烦恼,断绝苦累,由无常变为永恒,由痛苦变为寂静,认识宇宙万象的实相,把握真理。

佛教的这些说法包括人生观、宇宙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诸多范畴。佛教抛开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对人生现象作孤立的生理分析,虚构前世因缘,指出痛苦来自个人的欲望、无知,把转变观念、净化思想当作解除痛苦的手段,这是一种扭曲的思想改造术,当然不可能达到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目的。佛教对宇宙诸多问题作了描绘,充满宗教神学的虚构。但研究范畴极广,涉及本体、现象、宇宙元素、宇宙万象分类、时间、空间、运动变化、因果关系、有限无限、依赖、联系、存在、对立统

一、天人关系等等宏观和微观的问题。一些说法剔除其宗教色彩,同现代科学、哲学有相通的地方。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幼稚的条件下,佛教能提出如此众多的说法,实在难能可贵。佛教的这些说法不但可作为人类思想史的资料供人们考察过去的情况,而且能给人们探索未知世界和瞻望未来带来参考和启发。

原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

第14篇:教育学基本理论

题型及分解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结合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主要考察应试者所掌握的法律基础知识、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科技基础知识、公民道德建设和时事政治方面的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题型为单向选择题、多向选择题、是非判断题等客观性试题。试题中法律、应用文写作、科技基础、公民道德建设、时事政治各部分所占比例约为30%、25%、25%、10%、10%。第一部分 法律基础知识

1、法学概论:①.法的一般原理;②.法的创制;③.法的实施。

2、宪法:①.宪法的含义和产生与发展;②.国家性质;③.政权组织形式;④.国家结构形式;⑤.经济制度和两个文明建设.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⑦.国家机构。

3、民法:①.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②.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③.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④.物权与所有权;⑤.债权;⑥.侵权行为;⑦.知识产权;⑧.诉讼时效。

第二部分 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

1、应用文基础知识:①.应用文概述;②.应用文特点; ③.应用文的作用; ④.应用文分类、撰写; ⑤.公文的一般文体与结构;

2、常用公文的写作要点:①.规范性公文的撰写;②.常用的几种公文撰写:如决定、报告、请示、通知、通报、函等;③.常见几种行政事务应用文的撰写:如:计划、总结、简报、述职报告等。

第三部分 科技基础知识

这一部分测试应试者对国内和当今世界的科技动态和科技信息的常识性了解情况。测试内容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物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空间技术、农业高科技技术的基本特点、作用及发展趋势。应试者应当了解上述新科学技术的核心研究内容与特点、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领域内的重大科技成果、发展趋势。 第四部分 公民道德建设

1、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2、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

3、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道德规范;

4、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

5、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四部分 时事政治公共基础知识考什么呢?主要考查应试者对时事政治的了解,考试内容涉及近一年来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时事。

试卷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组成,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其中,客观题部分采用2B铅笔填涂答案,主观题部分采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本科目考试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公共基础知识考试我觉得最好是看书+做真题结合,书一定要看熟,记得住内容,特别是应用文那部分,考的几率较大而且容易混淆。买真题,保证把真题做完,找到题感,能背的题和答案更好。最后就是时事的分,建议你考前一个月内每天看新闻联播,对领导人会见以及国内重要事件记清楚。这样的话我想公共基础知识应该能考70分以上。

第15篇: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由杜威的兴趣观引发的思考

从卢梭开始,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已成为近代以来教育理论关注的重要话题。随着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引进,我国教育也开始关注教育中的人,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但是,在我国“选拔性”性的考试制度的压力下,学校和家长出于各自的考虑将自身的期望嫁接到了孩子的身上,学生的压力日益增加,厌学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发展了很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和方法,但是反观学生的情况,这些措施和方法的收效并不是很乐观,现实中真正对学习有主动兴趣的学生仍然很少。现在激发学生兴趣的措施存在哪些弊端呢?究竟如何才能找到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呢?以下是我通过对杜威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和《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的阅读所做的一些思考。

一、兴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兴趣是由于认清其价值而集中注意、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于某种活动的意思。我国自古就有关于兴趣的论述,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甚至普通家长在提到孩子的学习问题时也会说“我们家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之类的话,大有只要对学习感兴趣就能学得好之意,可见兴趣对儿童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如,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尽管这些教学方法产生的地区不一样,学校背景的不一样,采取的措施不一样,但是,归根结底,他们的着眼点都是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物极必反,当过分强调兴趣在儿童学习中的作用时不免出现“放任”的现象,使儿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不要求意志的努力。杜威批判的以“兴趣”为中心的观点就是这样。该观点认为,兴趣是注意力的唯一保证,如果一些事实或观念能引起儿童的兴趣,我们就能完全确信,儿童将运用他的能力去把握这些事实或观念。那么,兴趣在教育中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来看看杜威是如何给兴趣在教育中的地位进行定位的。

(一)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

杜威认为,兴趣显示了儿童已经发展到什么状态,并预示着他将进入那个阶

段。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那么教育过程的内容,采取的措施,进度的安排应该以学生现有的能力为起点,而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教师只有经常细心的观察儿童的兴趣,,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给予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到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什么,用什么教材才能使他的工作最起劲、最有效果。因此可以说,兴趣是教学活动的着眼点,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参照。但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受大班教学这样一种现状的限制,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或者面对全班的学生无法认真的观察学生的兴趣所在,所以就造成了学校教育中忽视和压抑学生兴趣的现象。

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儿童的天性,用杜威的说法,那是儿童的本能。杜威认为儿童有四种本能:社交的本能;制作的本能;探索的本能;艺术本能。这些本能是自然的资源,是未投入的资本,儿童的积极生长仰赖于对它们的运用。压抑兴趣等于以成年人代替儿童,这就减弱了心智的好奇心和灵敏性,压力了创造性,并使兴趣僵化。在学校教育中表现为使学生天天埋头于各学科的学习。学生每天忙于数学题的演练、外语单词的背诵,渐渐地学生习惯于从题海战术中找到乐趣。但是这种乐趣不是真正的兴趣,当外在的学习压力撤销后,这种乐趣也就随之消减。忽视兴趣等于以暂时的东西代替永久的东西。任学生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而不予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仅仅停留与表面,它的必然结果是以任性和好奇代替了真正的兴趣。

(二)兴趣是任何有目的的经验中各种事物的动力

凡能产生一个目的而这个目的的力量又足以推动一个人去为实现它而努力奋斗的,都会变成兴趣,不管这些事物是看得见的,还是呈现在想象中的。具体来说,承认兴趣在有教育意义的发展中的能动地位,其价值在于使我们能考虑每一个儿童的特殊能力、需要和爱好。承认兴趣的重要性的人不会认为,因为儿童偶然的由同一位教师任教,采用同一种课本,他们的心理就会同样活动。杜威认为,我们天然的兴趣的根基在于自发的冲动性活动的这种自然状态中,兴趣不再是消极地等待来自外部的刺激,而是冲动性的。在冲动的选择性或择优性的选择中,我们总是对某一方面感兴趣而不对另一方面感兴趣。不存在完全没有兴趣或不偏不倚的分配兴趣的情况。在学校教育中,同样的教材,随着对儿童的特殊感染力的不同,儿童对教材的态度、研究教材的方法和对教材的反应各有不同,而

教师的这种感染力本身又随着儿童的自然倾向、个人过去的经验以及个人生活计划等等的差异而各有不同。

二、对传统教育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措施的反思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也意识到了兴趣对儿童学习的重要作用。从我们自身受教育的经历来看,教师采取的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措施主要包括奖励或惩罚、养成习惯。杜威也对另外一种投机的“软的”方法进行了批判。我在认真研读杜威的观点时也有一些另外的看法。下面现就杜威的观点进行阐述。

(一)奖励或惩罚

在我国中小学常见的通过奖励的形式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奖励小红花、小红旗、笔记本,评“三好学生”等,通过学生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后发给他们的奖励来强化学生认真学习的这种行为。相应的,当学生出现学习不积极,考试成绩不好的情况时,教师就会采用谈话,叫家长,点名批评等措施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从而使他们将注意力转向学习上。显然,这是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关于行为的塑造的理论,运用了正强化和惩罚的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采用这些手段其实是其“二元论”思想的表现,将学习内容和学生看成是不相关的。有些类似于“教育即预备”说,即把知识作为未来生活的预备,是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杜威在对这一学说进行批判的时候指出,它使人不得不极大的求助于利用外来的快乐和痛苦的动机。采取威逼利诱的方法,以奖励为诺言,以痛苦为威胁。这其实也正抓住了人性的特点。人性趋向于在愉快的而不是不愉快的以及在有乐趣的而不是在痛苦之中寻找动机。

(二)养成习惯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整天埋头于题海之中,忙于外语单词的记忆和文科知识的识记,但是多数学生并不是因为喜欢学习而是习惯了学习才这样。杜威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熟悉会引起满不在乎的态度,但它也引起某些东西如爱慕之情。我们习惯于所佩戴的项链,一旦摘下来,感到若有所失。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即通过习惯作用,我们最后就能接受起初呈现的外貌丑陋的东西。因为无意义而不愉快的活动如果坚持下去,也许会产生好感,假如环境连续提供所需要的工作方式而排斥另一种工作方式,人们也可能对一种例行的和机械的程序产生兴趣。人的心理不让它用于有价值的事情,对适当的行为没有要求,就降低到让它随便做

什么水平,而且必然对狭隘的和阻碍生长的经验发生兴趣。形式的理解符号和反复记忆的兴趣,在许多学生中成为对现实的那种原始的、生动的兴趣的代替品。

(三)“软的”引诱法

由于多媒体设备在学校中的普及,采取多感官通道的形式进行教学已经成为可能。很多教师借助于音频、视频、图像等方法进行教学,或者将课文按照流行歌曲的方式进行适当的改编以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我们在网络上也可以搜到很多相关的案例,社会和学校各方褒贬不一。诚然,多形式的课堂教学能够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就像杜威所说的,这些刺激对学生来说是来自外部的、暂时的兴奋,没有连续性和持久性,难以形成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品质。仅仅使学习材料有趣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有了兴趣。杜威很形象的描述了这种现象。用糖衣把它裹起来;用起调和作用的和不相关的材料把枯燥无味的东西掩盖起来;最后,似乎是让儿童在他正高兴的时候尝着某些完全不同的东西的时候,吞下和消化一口不可口的食物。

杜威对以上教师采取的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的批评一针见血。当然出于证明自己理论的需要,在某些方面有些矫枉过正。首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的不同,奖励在培养学生兴趣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他律阶段,自身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往往依靠外界权威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这个阶段,教师的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对学生来说有重大意义,能够树立儿童的自信心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其次,外部制裁不可全免。每个儿童有各自的不同喜好,仍然不能完全避免让儿童参与不愉快的事情,有时也就不得不借助于外部的惩罚。儿童兴趣最初在赏,久而久之,对于受赏之事也会发生兴趣,如守财奴之爱财。赏罚作为一种诱因,是兴趣发生在赏罚之上,仍是权宜之计。

三、杜威兴趣观的教育启示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的主要弊端就是对学生天性和本能的不尊重,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忽视,把兴趣作为枯燥知识的包装、吸引儿童注意的手段、教师权威的体现。根据杜威的观点,兴趣不是在教育活动开始时才需要的,它应该伴随学生活动的始终;兴趣体现着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之间

的关系。

杜威在其著作中对课程内容来源和教材的性质都做了详细的表述。儿童的经验是教学的基础,如果课程处于儿童经验之外,课程便成了单纯的形式和符号强加给学生。儿童和课程之间的脱节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儿童的狭小的然而是关于个人的世界和非个人的然而是空间和时间无限扩大的世界相反;第二,儿童 生活的统一性和全神贯注的专一性与课程的种种专门化和分门别类相反;第三,逻辑分类和排列的抽象原理与儿童生活的实际和情绪的结合相反。因此,课程的内容要来源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并服务于儿童的生活。

关注儿童的经验就是关注儿童的世界。而“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一个总体;凡是在他的心目中最突出的东西就暂时对他构成整个宇宙;那个宇宙是变化的和流动的,它的内容是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和重新组合”。因此,教材的组织应该建立在儿童的心理基础之上。关于“教材心理学化”杜威没有给出最终的实施措施,只是将教师放在“教材心理学化”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最终走向专业化道路。

第16篇:安全基本理论

安全基本理论

一、冰山理论

(一)冰山理论的含义

冰山理论表明,雄伟壮观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而其他八分之七隐于水面下,而水下部分是冰山的基础和主体。

将冰山理论运用于安全管理可以得出:造成死亡事故与严重伤害、未遂事件、不安全行为形成一个像冰山一样的三角形,一个暴露出来的严重事故必定有成千上万的不安全行为掩藏其后,就像浮在水面的冰山只是冰山整体的一小部分,而冰山隐藏在水下看不见的部分,却庞大的多。

对冰山理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每一起重大事故的发生都对应有相当多的未遂事故

未遂事故是指有可能造成一定后果,但由于一些偶然因素,实际上没有造成损失的事件。

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大量发生的是轻微伤害或者无伤害,容易造成人们对此忽视,另一方面,未遂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极有可能造成严重伤害或重大事故。如果分析这些轻微伤害或者无伤害的事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则重大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研究未遂事故,消除其发生的原因和斩断事故的发展过程,就必然能控制严重事故的发生。从这一点讲,未遂能够对导致重大事故的原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有效的“免费教训”。 (2)从事故直接成本和间接损失方面理解

事故直接的、可见的、有形的损失是通过财产(如医疗费、补偿费、复原费、误工费、生产环境恢复费、设备修复费等)来衡量的,对事故成本的分析表明,该损失是冰山露在水面的部分,比较小,而间接的、看不见的、无形的事故损失(工作延误、设备损坏、管理者时间延误等)是隐藏在水下的部分,两者基本上是6:53的比率。

因此,注意重大事故的信号,防止事故的潜在损失。

(二)冰山理论的启示

用冰山理论指导安全生产,企业必须把握好两个环节:

大力排查未暴露的安全隐患,这些隐患可从人员、设施、材料、环境等方面进行清理识别,切实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对已发现的隐患,及时治理和消除。

对已发或未遂事故,要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安全意识、个人素质、安全监督、执行制度的自觉性等方面认真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

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让职工认识到“隐藏在水下的冰山”更危险,做到“让安全变成习惯,让习惯变得更规范”,进而在思想和行动上实现由“要我安全”、“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我爱安全”的转变。

每一名职工都应强化安全意识,杜绝一切不安全行为,当好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安全是不容有片刻休息的生命接力,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这样,才能消除隐藏于“水下”的事故隐患,企业才能“破冰远航”。

二、金字塔理论

(一)金字塔理论的含义

“安全金字塔”法则是194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从统计许多灾害开始得出的。

当时,海因里希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得出:

(1)重伤死亡事故占0.3%,共1650人;

(2)轻伤事故占8.8%,共48400人;

(3)无伤害事故占90.9%,共499950人。 从中得出重伤死亡事故为1,轻伤事故为29,无伤害事故为300的结论。即,在1个重伤死亡事故背后,有29起轻伤害事故,29起轻伤害事故背后,有300起无伤害虚惊事件,以及大量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存在,我们可以形象的用下面的“安全金字塔”来示意。

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若不对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进行有效控制,可能形成300起无伤害的虚惊事件,而这300起无伤害虚惊事件的控制失效,则可能出现29起轻伤害事故,直至最终导致死亡重伤害事故的出现。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头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 金字塔理论的实例

某操作工企图用手把皮带挂到正在旋的皮带轮上,因未使用拨皮带的杆,且站在摇晃的梯板上,又穿了一件宽大长袖的工作服,结果被皮带轮绞入碾死。

事故调查结果表明,他这种上皮带的方法使用已有数年之久。查阅他的职业健康记录,发现他有33次手臂擦伤后治疗处理记录,他手下工人均佩服他手段高明,结果还是导致死亡。

这一事例说明,重伤和死亡事故虽有偶然性,但是不安全因素或动作在事故发生之前已暴露过许多次,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抓住时机,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许多重大伤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二)金字塔理论的启示 海因里希“安全金字塔”揭示了一个十分重要事故预防原理:要预防死亡重伤害事故,必须预防轻伤害事故;预防轻伤害事故,必须预防无伤害无惊事故;预防无伤害无惊事故,必须消除日常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而能否消除日常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则取决于日常管理是否到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细节管理,这是作为预防死亡重伤害事故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现实中我们就是要从细节管理入手,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安全金字塔”的最底层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从而实现企业既定的总体安全生产方针,预防重大事故的出现,实现全员安全。

三、木桶理论

(一)木桶理论的含义

木桶理论又称短板理论,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根据“木桶理论”的本义,最短的木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决定了木桶的容量。

围绕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扩展出三个推论:

(1)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

(2)所有木板比最低木板高出的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高的越多,浪费越大。

(3)要想增加木桶的容量,应该设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途径。

对于推论可以理解为,要想盛满水,不是去增高那些长木板,而是应该对最短的木板下工夫,依次补齐。

(二)木桶理论的启示

“木桶理论”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许多问题,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群众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同时,安全管理还是一项系统工作,在这个系统里,任何一项工作有所疏忽和放松,都有可能成为那块“短板”。

关注安全管理中的短板效应,应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安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都要克服安全“短”不可治、“短”不可避的错误观念,牢固树立“事故可防、风险可控、灾害可治”的安全理念。

安全管理无小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细小环节问题都有可能是大隐患、大问题,只有抓好细小环节管理,才能保证大管理、大安全。因此,安全管理工作应有深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严格制度、严控过程,注重细小环节管理。

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要顾及“群体”,更要重视“个体”。正是许许多多不起眼的“个体”小事,给安全管理带来了重重隐患,酿成了事故恶果。

忽略了一根随手应该拆除的临时短接线,就可能引发一场短路事故;忘记急停按钮复位,就可能导致重大操作事故;随意系挂安全带,就可能造成高处坠落伤亡事故……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过是举手之劳,可一旦被忽略后,便为事故留下了重大隐患。要把确保安全的落脚点放在每一块“短板”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杜绝“短块木板”产生的负面效应,只有这样,安全管理工作才会有保障。

班组成员如同“木板”,客观上存在差异,不仅表现在业务技能的参差不齐,还表现在性格、态度、爱好、人际关系等生理和心理的各个方面。要提高班组的“蓄水能力”即安全能力,就必须发挥班组的集体作用,严格现场生产组织,工作前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工作中相互提醒,互相照应;工作后细心检查,消除隐患;实现整体效能的1+1>2。

总之,安全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安全管理理念、安全技术、安全管理措施、人员等等都是这个系统上的木板,是环环相扣的环节,只有每个环节都发挥作用,才能保证整个系统安全运作。

四、破窗效应

(一)破窗效应的含义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破窗效应”在企业的安全生产中也同样存在。将其应用到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得出:事故隐患无处不在,看起来很小的一个违章或疏忽,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重大事故。

破窗效应安全安全生产中的表现

生产现场一旦有人违章作业,又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和处罚,周围其他人员就可能会跟着干,从而产生“大家都这么干也没有出什么事,我这样干应该也不会出事”的心理暗示。

以上这种随大流的心理长时间得不到纠正,就有可能使违章行为越来越多,性质越来越严重,甚至是群体性违章,最终就可能造成群体性伤害。

(二)破窗效应的启示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努力消除企业安全生产中的“破窗效应”,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重视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安全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强化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不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用制度约束安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行为,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思想意识上筑牢“破窗”产生的防线。

其次,要强化薄弱环节的治理,对于各类不安全因素,必须从源头上进行堵塞,不让任何不安全行为在干部职工中蔓延,从行为上防止“破窗”效应的产生。

第三,重视加强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治理,不让安全隐患有藏身之处,努力消除安全工作中的短板。所有在制度执行、违章违规行为处置以及隐患排查与治理中出现的“破窗”现象,都必须进行及时曝光,以严明的纪律,果断的作为,务实的作风,严肃的态度求得工作的主动,杜绝安全工作中的“破窗效应”,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利用“曝光台”消除安全工作中的“破窗效应”

利用曝光台对任何一个不安全行为及时曝光,向每一名员工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任何人都不能在安全工作中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要时刻绷紧安全生产弦不放松,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定,否则就要在曝光台上亮丑;企业执行安全规章制度是一视同仁的,安全工作是受到时刻关注的,当别人出现不安全行为时,你必须引以为戒,不要步别人的后尘,不要抱侥幸心理跟在别人后面犯同样的错误,否则,你也会受到曝光处理。

对不安全行为进行曝光,是及时修补安全工作中“破窗”行为的有效手段,此举能够有效防止最终产生“破窗效应”。这种及时修补“破窗”的举措,对于控制违章现象的产生,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好转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17篇:办公自动化基本理论

办公自动化基本理论

本章重点:办公自动化的要素;办公自动化结构层次;办公自动化类型;办公自动化技术

1.1.1 办公自动化概况

办公主要是指各类各级管理人员个人体在办公室的工作,办公活动的中心内容是办公信息的采集、贮存、传播、处理、利用、管理和发布。传统办公以纸张作为数据的基本载体。由于纸质文档的生成、查询、修改和管理既费工、费时,又容易出错,因此这种办公方式严重影响办公事务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办公自动化是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普遍应用。信息处理业务日益繁忙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等办公设备,使人的各种办公业务活动逐步由各种设备、各种人机信息系统来协助完成,将人们从大量繁重复杂的办公事务中解放出来,许多办公事务实现了电子化和自动化,实现了“无纸办公”、“电子办公”,从而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办公环境,节省了办公费用,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并将办公业务从繁琐的事务级水平提高到计算机辅助科学决策的管理级水平,是对传统办公方式的一次革命。

办公自动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M.C.Zisman曾为新兴的办公自动化做了如下定义:“办公自动化(Offic Automation,简称OA)就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和行为科学应用于传统的数据处理手段验证以处理的数量庞大而且结构不正确的、包括非数量型信息的办公事务处理的一项综合技术。”1992年国务院电子振兴办公室对我国的办公自动化定义如下:“办公自动化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先进科学技术,不断使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借助于各种办公设备,并由这些办公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了服务于某种办公目标的人机信息系统。简而言之,办公自动化就是以计算机为主要设备的人机办公信息处理系统。综合而言,办公自动化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它以行为科学为主导,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包括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在内的信息技术,完成各种办公业务。其目的是提高办公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使办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并为决策人员提供更多的

第18篇:舞蹈基本理论

第一章:舞蹈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舞蹈及舞蹈的类别 教学重难点:舞蹈的定义与舞蹈的种类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节:舞蹈的定义和特性

一:舞蹈的定义

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舞蹈是一种以经过提炼,组织,韵律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在一定是时间和空间内运用人体动作的姿态,表情和动作流程等构成画面,创造形象,从而表达某种思想情感的艺术。 二:舞蹈的特性

(一) 形态表现性:就是舞蹈用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的特征。

(二) 直观动态性:就是舞蹈的一切创意都要通过观众现实直观感受到的舞蹈动作来被感知。

(三) 综合展演性:包含舞蹈音乐,舞蹈灯光和舞蹈布景。

第二节:舞蹈的分类

一: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划分

(一) 古典舞:(A)中国古典舞 (B)芭蕾

(二) 民间舞:(A)以反映该民族风土人情为主的民间舞 (B)借用某民族的舞蹈元素,表达特定艺术构思的民间舞。

(三) 现代舞:反对古代芭蕾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倾向主张摆脱古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的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生活 二:根据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划分

(一) 独舞

(二) 双人舞

(三) 三人舞

(四) 群舞:(主要功能:1,塑造群体形象2 ,营造意境背景3,外化主要人物内心的一种表现手段。

(五) 舞剧:是综合了舞蹈,戏剧,音乐,舞台美术等综合手段的舞台表演艺术。

第19篇:房地产基本理论

工作流程及资料办理 一

工作流程及资料办理

1 办理项目选址意见书(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是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核发的有关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布局的法律凭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2 单位申请红头文件2份(狭义的“红头文件”是专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公民和组织而制发的文件,这类文件对公众有约束力、涉及到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也就是法律用语所称的行政法规、规章以外的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公众所关心关注的,应该是指狭义上的“红头文件”。) 3 填写《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跟踪表 4 以上文件刻牒 5 核准后向建设单位下发选址意见书 二 设计合同 1 设计费高于50万的项目需公开招标 2 与项目建设方设计合同

a、实际施工图纸内容

b、规范允许范围内尽量扩大设计

c、包含可能出现的设计变更和洽商记录

d、包含可行性研究报告费用 3 合同

严格控制实际施工图纸内容 三 可行性研究报告 1 将设计委托书及选址意见书的纸质、电子版文件提交设计院要求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 环境评价报告 1 建设单位向区环保局出具环评申请红头文件 2 选址意见书电子版、纸质文件 3 可行性研究报告电子版、纸质文件 4 根据项目情况由建设方与环评单位签订合同,部分费用无票据 5 编制环境评价报告书或表 6 在媒体公示项目情况 7 区、市两级环保局审批环境评价报告书或表 8 市环保局向申报单位出具环境评价批复文件 五 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区发改委)

1 申报单位向区发改委提交开展前期工作申请红头文件、项目选址意见书、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批复 2 区发改委向市发改委出具开展前期工作的函 3 市发改委向区发改委下达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 4 区发改委向申报方转发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 六 土地预审 1 由建设方与测绘单位签订合同 2 向测绘单位提交选址意见书电子版文件 3 测绘单位编制土地报件( 体现项目用地面积、性质、符合国土局规划的信息)4份 4 需要时办理耕地协议、征地列入预算说明等具体事宜 5 申报单位出具土地预审的申请红头文件 6 建设单位的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企业法人证、法人身份证 7 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

上述文件由申报单位报送区国土局连同以下区国土局出具文件上报市国土局

8 现场查看记录表 9 项目用地情况说明 10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表 11 项目用地的初审意见 12 核准后市国土局向建设单位下发土地预审意见书 七 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报告 1 申报单位向区建设局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申请红头文件 2 区建设局向市建委出具关于审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报告和可研报告 3 市建委出具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 八 立项批复(大型项目要列入政府发展计划中,项目要做下去得经过项目政府部门批准(发改委或者发改局),这就需要在发改委或者发改局立项,你立项的时候一般需要准备编制好的可行性研究,土地局的用地预审,规划部门的选址意见,环保局的环评意见,规划部门核发的红线图等等文件一起立项,所有这些都需要发改委或者发改局的批复。他们的意见就是批复文件) 1 申报单位向区发改委提交立项申请红头文件、选址意见书、项目可研报告、

环评批复、土地预审意见书 2 区发改委出具立项请示红头件连同选址意见书、项目可研报告、环评批复、土地预审意见书、资本金到位的函(贷款)提交到市发改委,专家论证可研报告合格后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即立项批复

1 2 3 4 5 6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申报单位申请红头件2份

填写《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申请表 填写《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跟踪表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复印件2份

发改委立项批复2份(转发件为原件,市发改委可复印件) 上述资料拷贝电子版2份连同纸质文件递交至区规划局大厅 7 十 1 2 十一 1 2 3 4 5 十二 1 十三 1 2 报告 3 核准后签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地质勘查报告

委托方与勘察院签订勘察设计合同 委托方提交勘察院选址及可研文件 初步设计方案提交及论证

委托方向设计院提供地质勘查报告 设计院实地放线

公司领导现场踏勘并提出修正意见 二次放线并请公司领导踏勘

向公司领导汇报并确认初步设计方案 施工图设计

深化初步设计至施工图设计,出具两个版本(内、外)的设计图 施工图审查报告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

建设单位向市建委建设工程设计审查站提交项目施工图设计申请 建设工程设计审查站及抗震办公室签发鄂尔多斯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建设工程设计审查站签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

十四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 2 3 4 5 6 7 8 9 申报单位申请红头件2份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复印件2份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复印件2份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表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跟踪表 施工图设计图纸1套及电子版文件 拆迁完成情况统计及协议书等证明书

上述资料拷贝电子版2份连同纸质文件递交至区规划局大厅 区规划局设计室核对上述资料准确无误签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十五 建设用地批准书

1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复印件 2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复印件 3 发改委立项批复(转发件为原件,市发改委可复印件) 4 国有土地摸底调查(项目拆迁明细需写经摸底调查以上或以下均为国有土地加盖申报单位公章) 5 申报单位的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企业法人证、法人身份证 6 土地局出具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建设用地审批表(规划局、国土局、政府审核领导签字、盖章) 7 通过媒体发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告 8 上述资料核准后签发建设用地批准书

第20篇:《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读后感

《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读后感

本学期通过学习刘老师的课程,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关注课程相关理论,我从图书馆借阅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一书,此书由李方教授主编,通过阅读此书我获益匪浅,我将按照主编略述、本书体系、吸引我的章节、以及我的评价这几部分对此书进行介绍,至于我的浅陋意见不足之处望老师正。

《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是由李方主编的一套尝试融合教学论和课程论的理论书籍。主编李方教授1978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1996年评为教授,2001年从华南师范大学调往湛江师范学院担任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同时兼任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李方教授曾在1999年赴台湾参加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师范大学购得《课程与教学论》一书,引发了相关思考,回到大陆又参加了黄甫全教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一书的讨论,并参与撰稿,遂决定带领湛江师范学院的同僚撰写同类教材、著作的愿望。最终本书在2002年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对于本书的体系是十分清晰明确的,本书一共十七章,我再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以及我对本书阅读的需求,将这十七章分为了五部分。

第一章到第四章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对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关系、教学与课程的理论基础、历史演变以及主要的流派进行了介绍,通过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实现对课程与教学的过去以及基本现状形成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我在完成这一部分的阅读之后也算是略微地了解了些教学与课程的相关知识,形成了对课程过去是什么怎么样,现在是什么怎么样的认识。

第五章是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念,是我单独看的比较仔细的一章,这是因为“后现代”这一概念对我来说很陌生,曾为接触过。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艺术中,随后出现在哲学中,是一个庞大的思想流派。本章对“后现代”概念只是一般性介绍,介绍了大家的对此的认识,从处理“过去”、“现在”、“未来”三者关系的角度看待后现代主义,并介绍了图尔明的“后现代主义只能是对现代主义的排斥,所以,目前还无法对后现代主义下一个定义”这一结论,当然这也不在本书的介绍范围之内,只是捎带的事儿。在本部分随后的两小节中介绍了后现代主义的课程理念以及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读完之后,我总的感觉是后现代主义的课程与教学观就是强调“人”,强调重视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以及自主构建同时还主张在教学中“去中心”——即不主张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这都是对以前教学和课程观的一种摒弃。本部分最后一部分吸引我的就是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评价观,后现代主义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用统一的尺度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后现代主义的评价观强调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动态性和复杂性。总的来说,我认为后现代主义的理念说的都很好,但是实践起来恐怕就是很难实现,不说其他的几部分,但说评价这一环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实现评价的模糊性、动态性和复杂性,所以啊,我觉得这只是一种理想罢了,就像周星驰的无厘头也算是后现代主义,因为这些电影也算站在现代主义的对立面,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这种情景和生活。

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到第十一章,十三章到第十五章,在这一部分中,介绍的全部都是课程与教学的基础的理论,由于所包含的章节非常多,因此在这里,我不想引用太多的书本上的语言,我认为这一部分是对整个教学和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介绍,读完之后,我就明白了当一名教师如何教学,如何去实施课程,这些问题。

第四部分是第十二章课程的内因学习和无意识教学。长期以来教学的主流都是强调外线的有意识学习,本章则是反其道行之,第一小节介绍了一般性的内因学习的历史演进,后边的小节则是介绍了课程内隐学习与无意识教学理论的内涵、机制与实现。一切意识活动都是建立在五一十的组合上,个人的见解都受到情感、想象以及其他无意识活动的影响。

第五部分则是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以及未来的展望,第十七章介绍了外国(资本主义强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情况,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向日本看齐,日本在1987年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一点直到今天我们才开始做,我们与日本同处亚洲,从文化角度来说,都是大中华文化区,拥有比较多的相似性,借鉴意义更大一些。

读完《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我情不自禁的掩卷深思,本书主要是对教学与课程的理论融合进行了尝试,

并没有太多的理论探讨与创新,用的最多的是“某某说、某某认为”等,恰如本书绪的作者李定仁所说“力求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以前对课程的理论甚至很多教学基本理论不甚了了的学生来说,这本书实在是非常的适合——基础、扎实,我曾经参加过四次教师的招录考试,相关的教材也读过一些,我认为,如果,我们研究生毕业之后立志于国家基础教育,这本书将会对我们的教师招录考试准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即使我们已经成为了一名中小学教师,这本书也是一本很好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参考书。

姓名:薛琨

学号:2010200905

电子邮箱:xktc0015@163.com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考试试卷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考试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