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学校工作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18 15:05:11 来源:学校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一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

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

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

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

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②三面环海,多岛屿港湾,航海业发达。

2、影响:

①促进古希腊商品的生产和海外贸易

②利于古希腊吸收外来文化,形成自己的独特文明。

2、过程

①13世纪,《大宪章》目的是为了限制王权

②1640 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③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詹姆斯二世下台,最终解决了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之争。

④1689年,威廉和玛丽接受《权利法案》登基。《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3、《权力法案》颁布的历史意义

①《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②英国由人治走向法制。

③促进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英国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君主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成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②议会主权至上

③君主受议会制定的宪法的限制 【注意】(1)《权利法案》在英国起宪法作用,属于宪法性质的文件,但它并不是成为宪法。

(2)英国议会组成:上议院、下议院、国王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

① “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②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责任,成为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最高行政机关。

2、发展: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党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党上台组阁,该党的领袖成为首相,

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3、特点: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 【选择点】英国历史上

(一)1787年宪法的制定

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独立, 1781年,《邦联条例》宣告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这个时候的美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制国家。

1、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①邦联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

②邦联松散的状态无法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利益和主权

③美国面临加强中央集权和确保共和制的新问题。

2、制定:1787年,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制定了1787年宪法。(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3、1787年宪法的三原则:

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

——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有民选产生。

【要求】结合课本记住三权分立示意图。

(二)1787年宪法的发展与完善

①1789年,美国国会提出宪法前10条修正案,规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权

②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 行政首脑与立法机构的关系 首相对议会负责 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执政的关键 在议会选举中获胜 在总统竞选中获胜

四、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 利的法律。

(2)颁布的历史意义:

①积极:德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有利于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②消极: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阻碍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造的彻底完成。 【重点问题突破】

1、英法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项目 英国 德国 国家元首 国王 皇帝 行政权 首相内阁 皇帝首相 立法机构 议会 议会 议会独立立法权 有 无

行政与立法机构的关系 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皇帝首相控制议会 总评 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有封建残余的君主立宪

2、法国和德国政体比较 项目 法国 德国 国家元首 总统 皇帝 行政权 总统内阁 皇帝首相 立法权 议会 议会

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 对议会负责 皇帝首相控制议会

三、魏玛共和国

1、建立:一战后,德意志帝国灭亡。1918年,德国颁布了新宪法,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

2、特征:

①人民享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权利。

②依然没有摧毁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

被誉为“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3、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①原因:

?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德国民族复仇情绪抬头。 ? 希特勒法西斯实力进行欺骗性宣传

②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③教训:在德国这样的国家,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3、1894年,甲午战争 签定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一、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获取原材料,

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大门,但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沉重打击英国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鸦片贸易,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

2、虎门销烟

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处于贸易逆差,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清政府开始禁烟, 1839年发生了虎门销烟

3、 ④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2)《北京条约》主要内容

①开天津为商埠

②割九龙司给英国

4、影响

①中国领土与主权被进一步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权利结构发生变化

③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

2、重建领导核心:军事上启用陈玉成、李秀成

政治上启用洪仁玕

洪仁玕提出了近代中国

2、过程:

①开始的标志:日本在朝鲜半岛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甲午战争开始。

②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领土主权)

②赔偿日军军费两亿两白银(是中国财政不堪重负)

③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最里面为重庆)

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列强对中国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变化,影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是《马关条约》所有条款中危害最严重的一项)

4、《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通过内容分析可以得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条约。

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是:三国干涉还辽。三国指俄国、德国和法国)

③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财政的负担,使之不得不转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④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⑤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义和团运动

1、兴起原因:

①根本原因:中华民族危机大大加剧(体现了中国当时主要矛盾的变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②具体原因:山东、直隶等地洋教势力猖獗。

2、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3、口号:扶清灭洋

【重点问题突破】“扶清灭洋”口号分析

(1)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和外国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中国主要矛盾。

(2)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出自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热情和对外侵略的义愤,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没有能力分辨出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反动统治之间的关系。

(3)“灭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的精神,但是他们也没有能力辨别外来侵略和西方

现金文明成果,盲目排外,与中国近代化的趋势相违背。

4、失败原因:

(1)主观原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①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②没有先进思想指导

③采用了封建迷信的手段

(2)客观原因: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5、历史意义

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三、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①根本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借口:“救助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

2、危害:

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②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③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2)作用: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3、军事基础:武昌起义前最著名的起义:黄花岗起义。

4、经济基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武昌起义

1、概况: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在武昌发动起义。

2、结果: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五族共和”

3、意义: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四、中华民国成立

1、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归全体国民所有(实质: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

②国民一律平等,享有居住、财产、言论等自由。

③ 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为了限制袁世凯)

(2)性质:近代中国 时间 1919年5.4——6.3 1919年6.3日之后 活动中心 北京 上海 运动主体 学生 工人阶级 斗争方式 罢课 “三罢斗争“ 【要点解析】

1、五四运动最具概括性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在五四运动的

1、直接原因: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企图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

(巴黎公社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可以说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2、时间:

①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起义发生。

②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③1871年5月28日,巴黎工人失败。

3、措施

(1)政治上:

①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由直接选举产生

②公职人员工资不得高于熟练工人。

③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 (2)经济上:努力维护劳动者利益。 (3)教育上:实行世俗教育和义务教育。

4、性质:人类历史上 ②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 (1)内容

①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②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土地改革,并退出战争。 (2)影响:

①提出了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②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3、七月事件

七月事件是俄国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十月革命

(1)1917年11月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2)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 ②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④成立领导机构中央局。

(3)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②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③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国共产党“二大” (1)时间:1922年7月

(2)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现阶段奋斗目标(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建、反军阀。 【分析】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深刻认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国情和社会本质(中国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性质)的基

础上提出的,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

义是反对资产阶级的,而中国国情决定资产阶级是可以团结和争取的势力)。

二、中国工人运动(1922——1923年)

1、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1921年成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1922年开始中国出现了

四、南昌起义与井冈山道路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意义:打响了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 ②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5、《八一宣言》

(1)时间:1935年8月1日

(2)主张: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会师甘肃会宁,长征结束。

7、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长征过程中中共和红军经过千锤百炼,保留下来的都是精华,构成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力。

③长征沿途宣传了革命思想。

六、西安事变

1、发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张学良、杨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感召和影响。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结果:在中共的调解下,和平解决。

【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1)根本原因:当时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为了逼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 斗争对象 反帝反封建 反帝 斗争结果 中途破裂 抗战胜利

2、抗日战争的开始阶段

国民党——正面战场(主导地位)

共产党——敌后战场(辅助地位)

【了解】国民党在这个时期正面战场组织了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太原会战。

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是 (2)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进攻阶段

1947年夏,依照毛泽东确立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刘伯承、邓小平千里挺进大别山。

中国共产党转入战略反攻。

(3)双方决战

①背景:解放军的力量已经超过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②时间和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③结果:中国共产党胜利。整个东北全部解放,华北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除少数据点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战争的结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④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了宪法。

3、特点:中国 使自治权。

3、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按时间排列) 【重点问题突破】中国民主政治的三个主要特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 导言:美苏冷战对峙40多年,但这40多年间并不是一成不变,其中有三股实力逐渐发展壮大。

一、欧洲共同体

1、原因:

①根本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②主要原因: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③直接原因:为了摆脱美国控制。

2、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性质: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4、合作内容:关税、农业、货币,加强科技合作(其中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是欧共体的两大支柱)

5、影响 ①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

②美国霸权地位严重消弱,不得不改变对欧政策。

③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

二、日本

1、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基本前提: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余的封建因素。

②美国大力扶植日本。

③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2、影响

①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战前水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②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加速了多极化进程。

三、不结盟运动(

3、中日建交

(1)原因:中美建交的推动

(2)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

1、国家环境: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和评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2、国际交流与合作

(1)四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2)表现

①积极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②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2001年,中国加入WTO ③积极参与地区性组织的外交活动 ? 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

? 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表现

①改善和发展同大国之间的关系

②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③维护联合国权威

②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③恐怖主义活动频繁。

三、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1、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②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2、造成当今国际局势的原因

①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单极世界。

②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力量增强。

3、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历史意义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推荐第2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历史必修(Ⅰ)课程标准校本解读

(一)条目的理解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

宗法制和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采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使王位在一家一姓中流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特征:皇权至上。 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汉朝郡国并行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元朝的行省制度等; 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在明清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领导,(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英国发动。1840年6月——1842年8月。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内容: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发动,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

甲午中日战争:根本原因:日本蓄谋侵略中国。1894年7月——1895年4月。黄海海战邓世昌牺牲,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内容; 割地、赔款、通商、开厂。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了。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

八国联军1900年6月发动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义和团运动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体现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概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开始侵略中国。七七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罪行。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名族统一战线。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国名政府抗战初期组织了凇沪会战、台儿庄战役。

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正式政权。北伐和西征达到军事上的全盛时期。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影响;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主要史实,认识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五四运动:原因: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导火线);经过:前期运动中心在北京,学生充当先锋。高呼口号。6月5日起运动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条件。成立: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大内容:党的名称,领导机构,奋斗目标,中心工作。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国共合作形成。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对象三排军阀。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8月1日中共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27年在武汉召开八七会议。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10月到达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6年10月胜利结束。 1946年6月内战爆发,中共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秋——1949年1月中共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1949年4月渡江战役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改变了世界政治结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顺利,是毛泽东思想的顺利。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的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作为统一战线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最高权力机关。

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民主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民主政治中断。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上的成就:确立了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形成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的确定

4、概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国两制”的理论提出、含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海基会、海协会的成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有重大历史意义。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表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新中国成立时提出。对当时及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4年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

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述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4、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了解古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了解古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条件——城市国家。社会条件——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2、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雅典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民主政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

《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内容广泛,条纹清晰。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的利益得到保护。

罗马法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议会的权利超过了国王的权利。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西方民主制度的一种模式,为其他国家所效仿。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规定联邦政府的权力。规定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评价: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

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同:均体现了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异: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关系不同、国家元首的地位不同、政府产生的方式不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内容:①皇帝掌握国家大权,②宰相主持内阁,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宪法还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体会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

八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意义:《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1871年3月28日成立。采取一系列革命措施。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917年3月爆发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将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1917年七月事件表明革命的和平过渡已成为不可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工农苏维埃政府建立,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了解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947年提出的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开始。冷战的表现马歇尔计划。1949年成立“北约”加剧了冷战的程度。1949年苏联等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1955年“华约”成立。至此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出现。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二战后世界全面冷战、局部热战(朝鲜战争(1950-1953)越南战争.)但是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20世纪6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及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991年苏联解体及两极格局的瓦解。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力量的加强,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推荐第3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古代:西欧)

自查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特点、评价?

罗马法的形成发展历程、评价?

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

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

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男性公民,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2罗马法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推荐第4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孔子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

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宋明理学--儒学的发展

(1)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 程朱理学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主张:A、世界观:理。(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人性)

B、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

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陆九渊主张: A、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王守仁主张: A、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B、方法论:致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知行合一。 良知支配行动。 (3)影响:A、是宋明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B、三纲五常维系专制――消极

C、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积极

4、明清时期的思想家

(1)李贽思想:

背景: A、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

B、商品经济的冲击,市民阶层兴起,主张追求个性,发展经济 C、儒家道德与吏治腐败。

李贽主张: A、鞭鞑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反对孔子思想为万世至论,反对四书五经为思考标准。)

B、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2)反对君主专制与经世致用

背景:明末清初,士大夫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代表:顾炎武、黄宗羲。

主张: A、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C、批判君主专制。

(顾:<天下郡国利病书> 黄:<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影响: A、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B、冲击君主专制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起源—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 (1)智者学派

1、背景: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学者开始关注人本身。

2、主张:认识社会、提倡怀疑、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切构成了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培养公私兼顾的好公民

3、评价:强调人的主体意义,否定了神和命运的作用,树立人的尊严。(重视主体作用,忽视道德 ) (2)苏格拉底――哲学成为人的学问

A、主张:A、有思想的人是万物的尺度B、强调知识的作用,应把道德与知识合二为一,美德即知识。C、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的美德

B、影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人的科学 (3)亚里斯多德――逻辑学 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影响:A、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古希腊科学文化的集大成者。B、为现代科学门类奠定基础,使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C、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

背景:A、基督教会垄断西欧文化上千年,人们生活在缺少理性和人文精神的蒙昧中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新生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D、由于没有成熟的体系,只得借助被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来表达反封建思想。E、14世纪中叶,黑死病蔓延,促使人们反省,宗教束缚下的生活形同死亡。成就:文学的复兴:前三杰

代表人物—前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重点薄伽丘 。

薄伽丘作品十日谈,主旨宣扬人文主义,批判教会,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

艺术的复兴――后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达.芬奇: A、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思想感情。善于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绘画之中。用写实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善恶。 B、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擅长圣母像,《西斯廷圣母》,其绘画以优雅、和谐、高度完美著称,被视为古典美术精神的典范。被称为画圣 戏剧的复兴――莎士比亚

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哈姆雷特》是最杰出的作品 (2) 宗教改革 背景:A、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B、罗马教皇的权威受到挑战。C、为树教皇绝对权威,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D、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主张:“因信称义”,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代表作:《九十条论纲》

影响:A、解放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B、形成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的局面

3、启蒙运动

背景:

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

核心:A、理性主义:提倡理性,判断事物,敬畏事实,尊重科学,反对偶像与教条,直指封建专制及宗教思想。

B、继承人文主义精神,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宣传自由、平等、博爱,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 代表:

A、孟德斯鸠: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B、伏尔泰:A、根本否定天主教会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C提倡天赋人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主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主张创立民主共和国。代表作《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为推翻封建统治奠定理论基础 D、康德:人非工具,人是一切发展过程中最终价值取向。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人类主体地位

影响: A、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B、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斗争推进到反对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构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

C、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中国古代的科技

(1)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造纸: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为“蔡侯纸”,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

印刷:A、最早有明确时间的印刷品《金刚经》 B、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由胶泥活字到木活字到金属活字。 C、13世纪传到朝鲜,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火药:A、起源于炼丹 B、唐末用于战争 C、五代和宋广泛使用 D、14世纪阿拉伯人传往欧洲,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指南针:在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久远A、战国—司南 B、北宋—人工磁体的指南针,用于航海C、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地理大发现

(2) 中国古代的天文、数学、医学、农学成就

天文学:

A、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著作,其中《石氏星表》记载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最早的星表B、历法:郭守敬编制《授时历》

数学:东汉《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以算筹为工具,以十制位计算的数学体系形成

农学:齐民要术:南北朝贾思勰,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介绍北方生产经验

农政全书:徐光启总结历代农业、手工业经验,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创作。被誉为“中西近代

科学先驱”。

医学: A、黄帝内经:编于战国,成为西汉。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B、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写,是临床经典,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C、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药物学巨著。

2、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1) 中国古代的书画

A、书法 历程:(1)秦汉时期:秦篆汉隶具有美感,但多重实用 (2)魏晋南北朝:发展自觉的书法艺术

(3)隋唐:张旭、怀素擅长狂草;欧、颜、柳注重规范法度、书法理论成熟

特点:通过线条变化,将绘画艺术与书写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士人追求自我理性和个性的独特艺术。

绘画: A历程:汉代以前

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源头 战国:出现毛笔绘制的帛画 汉代:帛画色彩鲜艳,气势宏大,浪漫不失古拙

魏晋--士人群体的追求也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出现

代表:顾恺之,不仅长于丹青,其绘画理论也是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注重“以形写神”。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

隋唐:政治统

一、经济繁荣、文化全面辉煌,创制法度,体现盛唐气象。(吴道子) 宋明:文人山水画,写意画,风俗画

山水画的背景: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修养,文人山水画兴起。由衬景发展为独立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

文人山水画的特点:注重内心情感的表现,诗、书、画、印结合。 风俗画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在艺术上表现。 代表作: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写意画(从略):注重表现个人的内心感受。 (2) 中国古代的文学

A、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保存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何

为风、雅、颂)

B、楚辞:战国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新体诗歌。代表作《离骚》 C、汉赋:汉代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巡游兴盛。出现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赋,吸收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 D、唐代诗歌

背景:A、唐代的繁荣,文化多元 B、科举制的推动

代表:(1)李白: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精神(2)杜甫:安史之乱后,忧国忧民,体会国破家亡的痛苦(3)白居易:中唐以后,战乱平息并未带来往昔的繁华盛世。白关心民间疾苦,寄托政治抱负 E、宋词 背景:又称“长短句”,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词作传于民间。

代表:辛弃疾、苏轼与李清照、柳永 F、元散曲:关汉卿与马致远

G、明清小说 背景:新兴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3) 中国古代的戏剧 A、元杂剧 B、京剧

原因:北京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艺人聚集

概况:乾隆年间,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进京 影响:形成京剧,在同治、光绪年间繁盛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背景: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B、基督教的地球中心说占统治地位,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士对传统解释不满。

哥白尼:波兰人,提出太阳中心说。日心说改变对宇宙的认识,根本动摇神学理论基础。 伽利略:A、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证据。 (意大利)B、开创以实验为根据并有逻辑体系 的近代科学。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C、为牛顿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

1、17世纪的经典力学 (1)牛顿(英国) 经典力学

A、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完整力学体系,实现物理学第一次大飞跃。

C、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决定性指导意义。D、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范例

意义: A、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等的理论基础。B、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引发第一次科技革命。C、还为法国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2、19世纪的进化论

(1)背景:19世纪以前,神创论占统治地位,上帝造人说成为教会禁锢人们思想天经地义的教条。

(2)、贡献: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建立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论。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

(3)、影响:A、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生物界和人在生物界中位置的认识B、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3、蒸汽机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瓦特与蒸汽机发明:

A背景:工业革命后,传统的畜力、风力、水力很不稳定,严重制约了工业革命纵深发展,生产力发展呼唤新的动力。

B过程:改良纽可门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电气技术的应用

A有关电气的重要发明: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爱迪生发明了改进了电灯、电话、电报、电影。

B、影响:电气技术提供了便捷廉价的动力,掀起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资本主义确立了在全球的优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4、20世纪物理学的新突破

(1)背景:19世纪,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光学、电磁学等取得长足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新的发现揭示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 (2)新突破: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A相对论

提出: 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成为继牛顿后最伟大的科学家。 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看书)

意义: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可以广泛解释不同运动状态的物质,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领域。打破经典物理学绝对化思维模式,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 B微观世界:量子理论

提出:由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认为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爱因斯坦提出光的量子理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原子、量子理论,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作用: 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科学理论之一。推动生产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物质生活。

(3)意义: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不足。描绘了崭新的宏观和微观世界,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5、20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对人类的影响

电脑和网络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发展方向:A、存储量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

B、体积更小,轻便实用。

1969,国际互联网问世,“因特网”。计算机和网络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存储信息――生产办公――家庭使用――网络世界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器物之学—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 1)、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A、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冲击加剧,中西联系扩大。B、为了解西方,抵御侵略,一批先进、爱国、具有经世致用思想的中国人冲破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代表:林则徐—A、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设立译馆,命人译滑达尔《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介绍地理、历史概况,开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魏源—依据《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 3)、影响:A、研究介绍世界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 B、为抵御外侮,谋求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2)师夷长技以自强

(1)背景: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广泛传播,对儒学为核心的文化产生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之体,是否兼采西方文化,成为严峻课题。

(2)主张与实践:主张: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前提下,采用西方实用技术,才能自强、求富。实践: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与顽固派。

(3)评价:A、局限于物质文化层面 B、冲击了“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舆论环境。

2、制度之学—变法图存与民主革命 1) 维新变法

早期维新派: A最初是洋务派的支持者,冯桂芬、王韬、郑观应是代表。

B主张: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商战;文化上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思想:

A、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B、代表: 康有为----A、设万木草堂,宣传维新理论。 B、《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思想基础。为维新提供符合传统文化价值理论依据。 梁启超----A、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B、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

C、影响: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开辟新的道路。 2) 民主革命(略孙中山三民主义)

3、文化之学—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

(1)、背景: A、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袁世凯尊孔复古

B、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传入,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为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政治革命,必须要思想革命。

(2)、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核心)。 (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和达尔文进化论。核心与基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4)、内容 核心内容:德先生和赛先生(口号)民主----不仅指人民主权、权力制衡等民主政治,也包括共和、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理念。科学----不仅指科学技术与知识,而且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还包括反对迷信、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使崇尚科学成为社会主流。 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A、代表:陈独秀、李大钊

B、原因:认为儒家思想是专制政治的灵魂

C、实质: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进行扬弃 D、作用:为解放思想和文化多元创造条件。 文学革命:注意形式和内容

鲁迅----《狂人日记》,批判吃人的礼教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不仅主张白话文,还必须彻底改革旧文学思想内容。

(5)、意义:A、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B、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C、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创造条件

4、救亡之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李大钊:受十月革命影响,新文化运动人士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李于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新文化运动的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9年,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各种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开始出现,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3)、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1、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

(1)、提出背景:鸦片战争后,各种变法救国的主张都以失败告终。不推翻封建王朝的反动统治,只进行改良,不可能挽救危机。

(2)、提出:1905年,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这个纲领被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前提:民族---推翻满州贵族专制统治 核心:民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平均地权

(4)、意义: A、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B、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族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D、以三民主义为指导颁布《临时约法》 (5)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A、提出背景: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失败孙中山寻找新的革命道路,十月革命后俄国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影响。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

B、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际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的含义。

C、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为适应三大政策的需要,同时也为三大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依据新三民主义确定的重要政策原则。 D、与旧三民主义的关系:明确反帝反封。

E、意义: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国共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2、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A、五四运动与建党时期:领导五四运动,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建党工作。

B、国民革命时期:参加国民革命,注重理论研究,分析中国国情。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重要性。 C、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将党的工作重点转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始游击战争,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探索出开展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新革命道路

D、抗日战争时期: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等理论,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重大问题,对中国革命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E、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意义与特点:意义: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点: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A、建国前夕的建国理论—七届二中全会的建国思想:工作重心转移,工作任务的转移,革命后的基本政策,总任务—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提出 B、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经济方面: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

政治:《论人民民主专政》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建议。

(3)、毛泽东思想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源。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1)、背景: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工作重点转移,开始改革开始。 (2)、邓小平理论

A、概念: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回答了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B、组成

①、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十三大:1989年,提出社会主义阶段阶段的理论、三步走的战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③、南方谈话:1992,深刻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基本路线,使发展才是硬道理深入

人心,为十四大召开奠定基础。

④、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⑤、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⑥、其他: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国两制的方针

4、三个代表

(1)提出背景:21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面临机遇和挑战。 (2)、提出者:江泽民。内涵: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的重大问题。写入党章:2002 中共十六大

(3)、意义: A、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B、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C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新中国的科技

(1)两弹一星:1964,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6,导弹核武器成功,中国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心导弹;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

(2)载人航天:7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将杨利伟送上太空。

(3)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第一个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和“第二次绿色革命”。

(4)、1983年,银河-I型机诞生。

2、新中国的文艺方针

20世纪50年代,双百方针的内容与作用—*中的破坏—新时期的恢复与文艺的繁荣。

3、新中国的教育

1950年,开始。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1986年,《义务教育法》;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

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和苏联、亚非拉美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浪漫主义文学:英国的拜伦《唐璜》;法国的雨果《巴黎圣母院》 现实主义文学:法国的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英国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双城记》; 俄国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中国的黄遵宪《衰旅顺》《台湾行》

20世纪的西方文学:

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先后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德莱塞《嘉莉妹妹》《美国悲剧》;海明威《老人与海》

苏联文学: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小说《母亲》 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亚非拉美文学:印度的泰戈尔的诗歌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其诗集《吉檀迦利》使其于1913年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获得者。

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于1968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2、19世纪以来的世界美术

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代表作品 浪漫主义: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在1830年年创作了《自由引导人民》将浪漫主义绘画推向了顶峰,他本人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 现实主义:欧洲第一个打出现实主义旗号的是法国的库尔贝,作品有《石工》等;俄国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印象主义:莫奈的《日出·印象》;塞尚和凡高是后期印象主义绘画的主要代表,凡高最为著名,代表作有《向日葵》《星月夜》;

法国杰出雕塑家罗丹,其成名作是《青铜时代》代表作是《思想者》。

现代主义美术:立体派是20世纪以后,在法国兴起的现代艺术流派。著名代表是毕加索,其名作是《格尔尼卡》。

3、19世纪以来的世界音乐

了解19世纪欧洲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浪漫主义音乐(19世纪初):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

舒伯特“歌曲之王”《春之信念》《野玫瑰》《魔王》。舒曼《幻想曲》。

民族乐派音乐(19世纪中):俄国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被誉为“旋律大师”。捷克的德沃夏克《自新大陆》

19世纪末:法国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交响诗《牧神午后》管弦乐《夜曲》钢琴曲《月光》。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是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作品有《乐队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华沙幸存者》。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是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品有《浪子历程》《春之祭》

推荐第5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单元一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实课标

一、孔子(前551——前479年)

1、“仁”的思想:

①含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美德的总合。②实现方法: “忠恕”之道。“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的关键是自我修养。③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对普通人来讲,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而修仁的标准是“礼”。

2、“礼”的思想

①含义: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典章制度。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准则和政治制度。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各阶层要贵贱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复社会秩序。其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所欲为,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③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借助伦理道德的作用,化解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按照礼制,重新建立起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最终治国安民,使社会由乱变治。而把握仁与礼两者关系的方法论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

“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谦和持中,恰到好处。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

孔子主张理性,反对迷信,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而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5、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6、教育思想: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②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④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举一反

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7、孔子的教育地位:

①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被后世称为“第一位老师”、“万世师表”;②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使学术下移等;③总结出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④整理六经,保存了典籍,传播了文化。

8、孔子的历史地位

①孔子的思想在当时虽未受到重视,但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深渊远影响;②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③孔子本人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二、老子

1、“道”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既是自然的规律,又是世界的本原。在天命论盛行的春秋时期,这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世界是运动和变化的,事物都会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比如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生和死、贵和贱等等。

3、政治思想:①他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规律,人们遵道而行,顺其自然。所以主张“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治大国如烹小鲜”等;②面对春秋乱世,老子消极避世,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4、老子的历史地位:

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学、论理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区别

1、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的是一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执着精神;而

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避世思想,是一种看破规律、尊重规律的超脱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会人际关系,对“天道”避而不谈;而老子思想则研究“天道”,用“道”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对现实社会则恰恰消极避之。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第1课相同)

落实课标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

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

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①4个思想要点:仁政学说——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②评价: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①4个思想要点:“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评价: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上天、节用、节葬。

2、评价: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取征引;战国之后趋于没落。

四.庄子和道家

1、3个思想要点:①哲学观点:齐物(任何事物本质相同);②人生态度: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③天人关系:不相胜(人必然顺从自然)。

2、评价:①不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蕴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风格,对后世文风有深远影响。

五.韩非和法家

1、5个思想要点:①法、术、势相结合;②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③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今必胜古;④主张变法革新;⑤以法为本,主张法治。

2、影响:①韩非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②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吴起:文德与武备兼重的战略思想

2、孙膑:①强调把握战争规律,取得桂陵之战胜利;②重视人的作用;③创造利己形势;④著有《孙膑兵法》,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七、“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因而,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断作用。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落实课标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原因: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③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2、内容:①是道家学说中黄帝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②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3、作用:使汉初政治宽松,社会迅速恢复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①汉朝面临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拓大一统事业;③儒家学说经过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社会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实行仁政;④三纲五常学说;⑤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等主张

3、巩固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政;②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完备的教育系统,学习儒家经典,传播儒家思想。

4、历史影响: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

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更有利于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扬的“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③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从此在政治上占据正统地位,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④消极影响是禁锢了思想,扼杀了才智。

第4课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落实课标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2、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3、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

二、程朱理学

1、概念:理学是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服务于治理国家的学说,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3、主张:①世界观:理,在世界是本原,在社会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是人性;②方法论:格物致知;

4、影响: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朝成为科举考试内容;②明初程朱理学确定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③流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产生很大影响。

三、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

①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2、明朝王守仁:

①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代替理学;②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四、理学影响:

1、理学从哲学上发展了儒学,是宋明时期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方面影响深远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地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3、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具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强调力行,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其了积极作用。

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落实课标

一、历史背景

1、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文化:程朱理学走向极端,八股科举使思想界出现陈腐习气,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窠臼,冲破传统儒学束缚。

二、李贽主张

1、有《焚书》和《藏书》等多种著作;

2、鞭鞑程朱理学,批判纲常伦理,反对绝对权威,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3、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尊重个性解放;

4、万物的本原是阴阳二气,根本否定天理,摇撼了理学的理论基础。

三、经世致用

1、背景:

①明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②士大夫面对危局,寻求改革方案,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2、代表:顾炎武、黄宗羲、顾炎开

3、主张: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致力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②提出拯救时弊主张;③主张工商皆本(黄宗羲)。

4、影响:

①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据学术之风;

②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思想源泉。

四、批判君主专制

1、主张:

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君主专制是社会许多弊端的根源(黄宗羲);②区分亡国与亡天下(顾炎武);③提出限制君权的设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保证清正廉洁等;

2、影响:

①对君主专制造成强烈冲击;②对后世民主思想具有深刻的启蒙和启迪作用。

五、整体认识

1、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2、批判思想继承批判了传统儒家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抨击纲常伦理;

3、提倡经世致用,追求个性解放,构建起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但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实践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落实课标

一、天文学

1、天象观测:

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还著作,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2、天体测量:

①秦汉:发明浑仪;②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证明浑天说,其地圆见解比欧洲早1000年,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③ 唐朝:僧一行与梁令瓒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发现恒星位臵变动;实测子午线;制水运浑象仪;④元朝:郭守敬制简仪;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推崇。

3、历法:郭守敬编制《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4、中国古代的天文学领先的原因:

①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②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授命于天“的依据,宣示政权统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③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乾地观测和研究,取得显著的成就。

二、数学

1、计算方法:

①春秋出现九九乘法口诀;②春秋时发明度量;③春秋战国出现算筹

2、数学专著:

东汉《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有面积、容积、正负、数加减、一元二次方程等世界最先进的成就),标志着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以算筹为工具、以十制位计算的数学体系形成。

3、圆周率:

三国刘徽精确到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七位,领先世界1000余年。

4、数学思想:

明朱载育提出“理由数显,数由理出”,以计算为基础,构筑韵律体系。

三、农学----四大农书

1、《齐民要术》:南北朝贾思勰,介绍北方生产经验,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农桑辑要》:由元代大司农司主编,最早官修农书;

3、《农书》:

元朝王祯,综合南北经验,涉及农林牧副渔,附有《农器图谱》(有水排、木活字等记载)

4、《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总结历代农业、手工业经验,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创作,达到传统农业科学顶峰。

四、医学

1、《黄帝内经》:编于战国,提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形神、天人五大核心理论,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写,论述“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临床经典,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3、《神农本草经》:东汉出现,较早的药物学著作。

4、《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创立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五、四大发明

1、造纸: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魏晋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2、印刷:

最早有明确时间的印刷品是唐代《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3、火药:

最早记载于唐孙思邈的《丹经》;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广泛使用;14世纪阿拉伯人传往欧洲。

4、指南针:

战国司南;北宋航海;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地理大发现。

六、中国古代科技小结

1、主要特点:

①在内容上,实用性很强,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探讨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学科体系;

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缺少观察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

③在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的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缺乏进一步促进科技发展的动力。

2、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①经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了农耕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重视和支持科技发展; ③对外、民族:民族融合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民族间、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吸取我国少数民族和外来的优秀文化;④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进步培养了大量人才;⑤人民: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界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⑥科学家:古代科学家们不懈的探索精神和个人努力。

推荐第6篇: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

一、

二、三知识总结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 《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

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

第二课考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考点

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 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

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

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第三课考点

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

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第四课考点

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

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考点:

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

41、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课考点

43、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刘少奇冤案

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必修二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汉代:刀耕火种,曲柄锄,一牛挽梨,二牛抬杠,战国时,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耧车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

(3)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是基本的阶级,赋税和力役是剥削的主要手段

(4)水利工程:李冰的都江堰

郑国的郑国渠

汉代,井渠

唐代,立井水车

长江流域,高转筒车

宋代,水转翻车

明清:风力水车

工官匠户:垄断性 :仅限与贵族与皇帝

高超性 封闭性

缺乏积极性 特殊性 奢侈性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种植业为主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 影视 互联网

概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课本82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

时间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王室

欧洲到非洲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欧洲到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

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 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 结果 备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3课)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第一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第二课)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2)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蓝鹰行动(3)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4)社会保障制度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表现:

战后二十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延续并发展社会福利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

80年代,里根上台后,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90年代克林顿倡导介于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经济进行改革,经济持续增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2)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3)美国的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国经济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农业 实施余粮收集制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结果 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政治方面:(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20页,):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6、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

(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通过《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第三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由来和发展;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

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

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 影视 互联网

概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课本82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

时间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王室

欧洲到非洲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欧洲到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

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 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 结果 备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3课)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第一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第二课)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表现:

战后二十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延续并发展社会福利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

80年代,里根上台后,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90年代克林顿倡导介于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经济进行改革,经济持续增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2)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3)美国的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国经济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农业 实施余粮收集制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结果 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政治方面:(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20页,):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6、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

(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通过《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第三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由来和发展;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

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

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孔子与儒家 (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

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 (2) 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 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宋明理学--儒学的发展

(1)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 程朱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主张:A、世界观:理。(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人性)

B、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

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陆九渊主张: A、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王守仁主张: A、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B、方法论:致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知行合一。 良知支配行动。 (3)影响:A、是宋明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B、三纲五常维系专制――消极

C、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积极

4、明清时期的思想家

(1)李贽思想:

背景: A、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

B、商品经济的冲击,市民阶层兴起,主张追求个性,发展经济 C、儒家道德与吏治腐败。

李贽主张: A、鞭鞑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反对孔子思想为万世至论,反对四书五经为思考标准。)

B、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2)反对君主专制与经世致用

背景:明末清初,士大夫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代表:顾炎武、黄宗羲。

主张: A、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C、批判君主专制。

(顾:<天下郡国利病书> 黄:<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影响: A、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B、冲击君主专制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起源—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 (1)智者学派

1、背景: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学者开始关注人本身。

2、主张:认识社会、提倡怀疑、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切构成了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培养公私兼顾的好公民

3、评价:强调人的主体意义,否定了神和命运的作用,树立人的尊严。(重视主体作用,忽视道德 ) (2)苏格拉底――哲学成为人的学问

A、主张:A、有思想的人是万物的尺度B、强调知识的作用,应把道德与知识合二为一,美德即知识。C、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的美德

B、影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人的科学 (3)亚里斯多德――逻辑学 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影响:A、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古希腊科学文化的集大成者。B、为现代科学门类奠定基础,使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C、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

背景:A、基督教会垄断西欧文化上千年,人们生活在缺少理性和人文精神的蒙昧中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新生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D、由于没有成熟的体系,只得借助被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来表达反封建思想。E、14世纪中叶,黑死病蔓延,促使人们反省,宗教束缚下的生活形同死亡。成就:文学的复兴:前三杰

代表人物—前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重点薄伽丘 。 薄伽丘作品十日谈,主旨宣扬人文主义,批判教会,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

艺术的复兴――后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达.芬奇: A、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思想感情。善于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绘画之中。用写实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善恶。 B、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擅长圣母像,《西斯廷圣母》,其绘画以优雅、和谐、高度完美著称,被视为古典美术精神的典范。被称为画圣 戏剧的复兴――莎士比亚

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哈姆雷特》是最杰出的作品 (2) 宗教改革

背景:A、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B、罗马教皇的权威受到挑战。C、为树教皇绝对权威,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D、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主张:“因信称义”,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代表作:《九十条论纲》

影响:A、解放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B、形成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的局面

3、启蒙运动

背景:

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

核心:A、理性主义:提倡理性,判断事物,敬畏事实,尊重科学,反对偶像与教条,直指封建专制及宗教思想。

B、继承人文主义精神,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宣传自由、平等、博爱,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 代表:

A、孟德斯鸠: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B、伏尔泰:A、根本否定天主教会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C提倡天赋人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主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主张创立民主共和国。代表作《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为推翻封建统治奠定理论基础

D、康德:人非工具,人是一切发展过程中最终价值取向。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人类主体地位

影响: A、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B、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斗争推进到反对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构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 C、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中国古代的科技

(1)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造纸: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为“蔡侯纸”,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

印刷:A、最早有明确时间的印刷品《金刚经》 B、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由胶泥活字到木活字到金属活字。 C、13世纪传到朝鲜,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火药:A、起源于炼丹 B、唐末用于战争 C、五代和宋广泛使用 D、14世纪阿拉伯人传往欧洲,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指南针:在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久远A、战国—司南 B、北宋—人工磁体的指南针,用于航海C、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地理大发现 (2) 中国古代的天文、数学、医学、农学成就

天文学:

A、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著作,其中《石氏星表》记载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最早的星表B、历法:郭守敬编制《授时历》 数学:东汉《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以算筹为工具,以十制位计算的数学体系形成

农学:齐民要术:南北朝贾思勰,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介绍北方生产经验

农政全书:徐光启总结历代农业、手工业经验,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创作。被誉为“中西近代 科学先驱”。

医学: A、黄帝内经:编于战国,成为西汉。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B、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写,是临床经典,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C、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药物学巨著。

2、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1) 中国古代的书画

A、书法 历程:(1)秦汉时期:秦篆汉隶具有美感,但多重实用 (2)魏晋南北朝:发展自觉的书法艺术

(3)隋唐:张旭、怀素擅长狂草;欧、颜、柳注重规范法度、书法理论成熟 特点:通过线条变化,将绘画艺术与书写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士人追求自我理性和个性的独特艺术。 绘画: A历程:汉代以前 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源头 战国:出现毛笔绘制的帛画 汉代:帛画色彩鲜艳,气势宏大,浪漫不失古拙

魏晋--士人群体的追求也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出现

代表:顾恺之,不仅长于丹青,其绘画理论也是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注重“以形写神”。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

隋唐:政治统

一、经济繁荣、文化全面辉煌,创制法度,体现盛唐气象。(吴道子)

宋明:文人山水画,写意画,风俗画

山水画的背景: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修养,文人山水画兴起。由衬景发展为独立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

文人山水画的特点:注重内心情感的表现,诗、书、画、印结合。 风俗画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在艺术上表现。 代表作: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写意画(从略):注重表现个人的内心感受。 (2) 中国古代的文学

A、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保存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何 为风、雅、颂)

B、楚辞:战国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新体诗歌。代表作《离骚》

C、汉赋:汉代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巡游兴盛。出现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赋,吸收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 D、唐代诗歌

背景:A、唐代的繁荣,文化多元 B、科举制的推动

代表:(1)李白: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精神(2)杜甫:安史之乱后,忧国忧民,体会国破家亡的痛苦(3)白居易:中唐以后,战乱平息并未带来往昔的繁华盛世。白关心民间疾苦,寄托政治抱负 E、宋词

背景:又称“长短句”,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词作传于民间。

代表:辛弃疾、苏轼与李清照、柳永 F、元散曲:关汉卿与马致远

G、明清小说 背景:新兴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3) 中国古代的戏剧 A、元杂剧 B、京剧

原因:北京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艺人聚集

概况:乾隆年间,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进京 影响:形成京剧,在同治、光绪年间繁盛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背景: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B、基督教的地球中心说占统治地位,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士对传统解释不满。

哥白尼:波兰人,提出太阳中心说。日心说改变对宇宙的认识,根本动摇神学理论基础。

伽利略:A、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证据。 (意大利)B、开创以实验为根据并有逻辑体系 的近代科学。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C、为牛顿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

1、17世纪的经典力学 (1)牛顿(英国) 经典力学

A、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完整力学体系,实现物理学第一次大飞跃。

C、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决定性指导意义。D、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范例

意义: A、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等的理论基础。B、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引发第一次科技革命。C、还为法国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2、19世纪的进化论

(1)背景:19世纪以前,神创论占统治地位,上帝造人说成为教会禁锢人们思想天经地义的教条。

(2)、贡献: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建立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论。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

(3)、影响:A、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生物界和人在生物界中位置的认识B、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3、蒸汽机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瓦特与蒸汽机发明:

A背景:工业革命后,传统的畜力、风力、水力很不稳定,严重制约了工业革命纵深发展,生产力发展呼唤新的动力。

B过程:改良纽可门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电气技术的应用

A有关电气的重要发明: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爱迪生发明了改进了电灯、电话、电报、电影。

B、影响:电气技术提供了便捷廉价的动力,掀起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资本主义确立了在全球的优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4、20世纪物理学的新突破

(1)背景:19世纪,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光学、电磁学等取得长足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新的发现揭示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 (2)新突破: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A相对论

提出: 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成为继牛顿后最伟大的科学家。 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看书)

意义: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可以广泛解释不同运动状态的物质,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领域。打破经典物理学绝对化思维模式,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

B微观世界:量子理论

提出:由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认为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爱因斯坦提出光的量子理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原子、量子理论,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作用: 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科学理论之一。推动生产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物质生活。

(3)意义: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不足。描绘了崭新的宏观和微观世界,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5、20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对人类的影响

电脑和网络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发展方向:A、存储量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 B、体积更小,轻便实用。

1969,国际互联网问世,“因特网”。计算机和网络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存储信息――生产办公――家庭使用――网络世界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器物之学—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 1)、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A、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冲击加剧,中西联系扩大。B、为了解西方,抵御侵略,一批先进、爱国、具有经世致用思想的中国人冲破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代表:林则徐—A、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设立译馆,命人译滑达尔《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介绍地理、历史概况,开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魏源—依据《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 3)、影响:A、研究介绍世界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 B、为抵御外侮,谋求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2)师夷长技以自强

(1)背景: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广泛传播,对儒学为核心的文化产生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之体,是否兼采西方文化,成为严峻课题。

(2)主张与实践:主张: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前提下,采用西方实用技术,才能自强、求富。实践: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与顽固派。

(3)评价:A、局限于物质文化层面 B、冲击了“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舆论环境。

2、制度之学—变法图存与民主革命 1) 维新变法

早期维新派: A最初是洋务派的支持者,冯桂芬、王韬、郑观应是代表。 B主张: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商战;文化上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思想:

A、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B、代表: 康有为----A、设万木草堂,宣传维新理论。 B、《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思想基础。为维新提供符合传统文化价值理论依据。

梁启超----A、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B、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

C、影响: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开辟新的道路。

2) 民主革命(略孙中山三民主义)

3、文化之学—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

(1)、背景: A、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袁世凯尊孔复古

B、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传入,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为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政治革命,必须要思想革命。 (2)、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核心)。

(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和达尔文进化论。核心与基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4)、内容核心内容:德先生和赛先生(口号)民主----不仅指人民主权、权力制衡等民主政治,也包括共和、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理念。科学----不仅指科学技术与知识,而且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还包括反对迷信、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使崇尚科学成为社会主流。 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A、代表:陈独秀、李大钊

B、原因:认为儒家思想是专制政治的灵魂

C、实质: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进行扬弃 D、作用:为解放思想和文化多元创造条件。 文学革命:注意形式和内容

鲁迅----《狂人日记》,批判吃人的礼教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不仅主张白话文,还必须彻底改革旧文学思想内容。

(5)、意义:A、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B、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C、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创造条件

4、救亡之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李大钊:受十月革命影响,新文化运动人士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李于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新文化运动的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9年,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各种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开始出现,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3)、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1、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

(1)、提出背景:鸦片战争后,各种变法救国的主张都以失败告终。不推翻封建王朝的反动统治,只进行改良,不可能挽救危机。

(2)、提出:1905年,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这个纲领被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前提:民族---推翻满州贵族专制统治 核心:民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平均地权

(4)、意义: A、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B、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族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D、以三民主义为指导颁布《临时约法》 (5)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A、提出背景: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失败孙中山寻找新的革命道路,十月革命后俄国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影响。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

B、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际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的含义。 C、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为适应三大政策的需要,同时也为三大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依据新三民主义确定的重要政策原则。

D、与旧三民主义的关系:明确反帝反封。

E、意义: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国共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2、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A、五四运动与建党时期:领导五四运动,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建党工作。 B、国民革命时期:参加国民革命,注重理论研究,分析中国国情。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重要性。

C、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将党的工作重点转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始游击战争,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探索出开展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新革命道路

D、抗日战争时期: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等理论,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重大问题,对中国革命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E、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意义与特点:意义: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点: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A、建国前夕的建国理论—七届二中全会的建国思想:工作重心转移,工作任务的转移,革命后的基本政策,总任务—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提出

B、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经济方面: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

政治:《论人民民主专政》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建议。 (3)、毛泽东思想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源。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1)、背景: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工作重点转移,开始改革开始。 (2)、邓小平理论

A、概念: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回答了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B、组成

①、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十三大:1989年,提出社会主义阶段阶段的理论、三步走的战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③、南方谈话:1992,深刻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基本路线,使发展才是硬道理深入

人心,为十四大召开奠定基础。

④、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⑤、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⑥、其他: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国两制的方针

4、三个代表

(1)提出背景:21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面临机遇和挑战。

(2)、提出者:江泽民。内涵: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的重大问题。写入党章:2002 中共十六大

(3)、意义: A、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B、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C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新中国的科技

(1)两弹一星:1964,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6,导弹核武器成功,中国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心导弹;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

(2)载人航天:7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将杨利伟送上太空。

(3)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第一个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和“第二次绿色革命”。

(4)、1983年,银河-I型机诞生。

2、新中国的文艺方针

20世纪50年代,双百方针的内容与作用—*中的破坏—新时期的恢复与文艺的繁荣。

3、新中国的教育

1950年,开始。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1986年,《义务教育法》;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

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和苏联、亚非拉美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浪漫主义文学:英国的拜伦《唐璜》;法国的雨果《巴黎圣母院》 现实主义文学:法国的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英国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双城记》;

俄国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中国的黄遵宪《衰旅顺》《台湾行》 20世纪的西方文学: 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先后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德莱塞《嘉莉妹妹》《美国悲剧》;海明威《老人与海》

苏联文学: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小说《母亲》 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亚非拉美文学:印度的泰戈尔的诗歌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其诗集《吉檀迦利》使其于1913年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获得者。

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于1968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2、19世纪以来的世界美术

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代表作品

浪漫主义: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在1830年年创作了《自由引导人民》将浪漫主义绘画推向了顶峰,他本人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

现实主义:欧洲第一个打出现实主义旗号的是法国的库尔贝,作品有《石工》等;俄国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印象主义:莫奈的《日出·印象》;塞尚和凡高是后期印象主义绘画的主要代表,凡高最为著名,代表作有《向日葵》《星月夜》;

法国杰出雕塑家罗丹,其成名作是《青铜时代》代表作是《思想者》。 现代主义美术:立体派是20世纪以后,在法国兴起的现代艺术流派。著名代表是毕加索,其名作是《格尔尼卡》。

3、19世纪以来的世界音乐

了解19世纪欧洲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浪漫主义音乐(19世纪初):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

舒伯特“歌曲之王”《春之信念》《野玫瑰》《魔王》。舒曼《幻想曲》。 民族乐派音乐(19世纪中):俄国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被誉为“旋律大师”。捷克的德沃夏克《自新大陆》

19世纪末:法国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交响诗《牧神午后》管弦乐《夜曲》钢琴曲《月光》。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是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作品有《乐队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华沙幸存者》。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是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品有《浪子历程》《春之祭》

历史标志性事件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手工工场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转变,而手工工场只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组织形式,其本质是对劳动力剩余价值的剥削。

2.“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标志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主要是指这三项中国的发明传播到欧洲,推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制度。

3.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标志:天文学革命(1543年(天体运行论)发表)。它揭穿了中世纪流行的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和所谓的“上帝赋予地球以特殊地位”的说法,摧毁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论,使自然科学从神学和传统的“地球中心说”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始以人和自然为观察、研究的对象。

4.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的标志性人物: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共产党宣言》1893年意大利版序言),其长诗《神曲》揭露了教会的贪污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

5.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11月英国新议会的召开。在新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反对派”,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而限制王权实际上等于部分地夺权,已经开始具备了革命的含义。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后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在其影响下,欧美许多国家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汇成了一股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9.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权利法案》的主要精神就是以明确的条文,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权、军权等方面限制王权,同时将议会拥有的自由和权利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肯定。

10.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地位的确立。因为从此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法律具有了至高的地位。

11.

12.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标志着:(1)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2)英国开始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活动;(3)西班牙海上实力的丧失。

13.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年)标志着荷兰的“世界海霸”和“世界商霸”地位的丧失。

14.七年战争(1756—1763年)中英国打败法国,标志着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大帝国地位。从此,老牌的殖民强国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再也无力与英国抗衡。

15.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该事件说明法国人民在资产阶级的号召下开始用暴力向封建专制统治势力发起进攻,而巴士底狱恰是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物。

16.法国从传统的臣民社会跨入近代的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1791年宪法。该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标志着“法治”取代了“人治”。

17.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标志:“热月政变”。“热月政变”是结束过时的雅各宾派“恐怖政策”,恢复和建立资产阶级正常统治秩序的转折点。

18.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形成的基础上,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从而构成了完整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19.《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因为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0.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该宣言宣告北美殖民地正式独立。

21.亚洲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标志着亚洲觉醒。主要指出现了新的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2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标志: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只有形成了世界市场,经济危机才会扩展到全世界,变成世界性经济危机。 23.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一书,标志着自由主义的产生,也标志着欧洲经济政策由传统的保护主义到自由竞争的转变。该书主要内容是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主张放任自由,把自由竞争当作永恒的法则。

24.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主要是指产业技术的革命,“珍妮纺妙机”的出现表明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25.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机器制造业的出现。它说明大机器生产已经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中国近代史

1、涉及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条约是:《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

2、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刊物和中心:《游学译编》、《浙江潮》《民报》(日本东京)《苏报》(上海)

3、割地、赔款、开放口岸都有的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4、有开放通商口岸的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5、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标志: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6、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7、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李大钊。

8、比较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9、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是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的。

10、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1912年3月孙中山宣布解职。

11、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是中英鸦片战争。

12、中俄历史上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是《尼布楚条约》。

13、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

14、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1842年8月的中英《南京条约》

15、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的标志是永安建制。

16、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太平天国运动。

17、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伟大转折: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8、中国的外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8

19、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1898年9月21日的戊戌政变。20、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标志是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

21、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条约是《天津条约》(10处)

22、割地最多的条约是《中俄瑷珲条约》(60多万平方公里)。

23、赔款最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

24、第一个全国规模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

25、中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6、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19年五四运动。

28、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天京事变。

29、第一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会议是1922年中共二大。30、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会议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

31、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会议是1923年中共三大。

3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失败的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33、辛亥革命的开端是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34、近代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俄国。(150多万平方公里)

35、中国现代史开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6、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840年鸦片战争。New’s 1919

37、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

38、中英鸦片战争开端:1840年6月,英国封锁珠江口。结束: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定。

39、太平天国运动开端: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结束:1864年7月天京陷落。

40、第二次鸦片战争开端: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结束:1860年10月《北京条约》签定。

4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42、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北京条约》签定。

43、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日甲午战争后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

44、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

45、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定。

46、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甲午中日战争后。

47、戊戌变法揭开序幕:公车上书;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结束: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

48、中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六三”以后。

49、中国共产党的建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上海。

50、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转入低谷:1923年“二七”大罢工的失败。

51、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的标志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52、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形式上完成了统一标志着: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

53、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标志是:他们对金融的控制。

54、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事件:1927年南昌起义。

55、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是1927年八七会议。

56、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新型人民军队重要开端:三湾改编。

57、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一块根据地: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58、土地革命时期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

59、长征时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圈的标志性事件是:渡过金沙江。6

1、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遵义会议。

62、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6

3、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事件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

6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6

5、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6

6、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1年九一三事件。6

7、中国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捷:平型关大捷。6

8、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南京大屠杀时间:1937年12月

69、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1938年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70、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陷以后。 7

1、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会议是:1937年8月的洛川会议。7

2、抗日战争时期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7

3、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中心: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搞得最热烈的地区。

74、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75、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1976年10月江清反革命集团被粉碎。7

6、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是:1940年彭得怀指挥的百团大战。

77、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7

8、抗日战争结束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79、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抗日战争的胜利。

80、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81、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是在:三大战役后。

82、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的事件:淮海战役的胜利。8

3、北平和平解放的时间:1949年1月31日。8

4、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后。

85、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的会议是: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86、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8

7、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

88、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的标志是: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89、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90、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

1、为我国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1956年中共八大。9

2、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1966年夏,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

93、党的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1968年刘少奇被开除出党。

推荐第7篇:高中历史必修一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历史必修一

(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说明整理)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宗法制:一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1)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2、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皇帝制度:

皇帝称号的由来

皇帝制度:一人独尊,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

皇权至上: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官员由皇帝任免,虎将由皇帝控制

皇位世袭

4、秦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掌丞副丞相”,负责执掌君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掌武事”,负责全国的军务

5、秦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是县长或县令,由皇帝任命

6、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

1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格局,为历史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7、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8、唐朝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9、元

中书省(中央):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行省(地方):目的: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之下,分路、府、州、县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0、明

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

措施:1380 诛杀胡惟庸的同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创立内阁: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11、清

雍正时,设置军机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传达上下旨意)—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12、君王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

2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南京条约》(1842.8) 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破坏中国的关税主权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1895.4)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损失,此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岩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1901.9) 巨额赔款: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万两,分3年还清,本息共计9.8万两 设使馆界: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派兵驻守

列强驻军: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3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的战略要地

严禁反帝: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改外务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2、1840年~1905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鸦片战争(1840.6~1842.8):1840.6 英国舰队驶入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初扩大侵略战争,强占香港岛,又攻占东南

沿海一些城市

1842.8 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856秋,英国首先进攻广州,随后法国加入

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广东巡抚栢贵投降,充当殖民政权的傀儡

1858年夏,英法联军攻陷大沽,进逼天津,先后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侵略联军攻占天津,侵入北京,焚烧圆明圆,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1894.8~1895)平壤战役,古宝贵牺牲,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

辽东战役,占领大连旅顺,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八国联军侵华(1900.6~1900.8) 1900.6,八国借镇压义和团,发动侵华战争,西

摩尔率领的军队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将士的顽强阻击 1900.7,占领天津

1900.8,攻陷北京,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设在北京紫禁城

3、1840年~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4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鸦片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一带的爱国仲民,自发行动起来与英国侵略军作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浙江定海战役中,葛云飞牺牲)。

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大战

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显示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4、侵华日军的罪行

1937.12 南京大屠杀(30万人) 七三一部队

因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

5、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

淞沪会战

1937 营长姚子青牺牲

结果:上海失守——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太原会战

取得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抗战以来的最大的胜利 武汉会战

6、百团大战

1940下半年,在华北,彭德怀,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意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7、洛川会议

1937.8 陕北洛川

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

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这与国民党实行单纯由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形成鲜明对比

8、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作用: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9、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

5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金田起义

1851年,建号太平天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定都天京

1853年,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政权,同清朝对峙 天京陷落

1864年——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理解《天》和《资》

《天》1853年

主要内容: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

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

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

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实质: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革命性: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局限性: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资》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迫于当时形势,《资》并未实行。

比较两个方案:

a、产生的背景:前者颁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后者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6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b、社会主张不同:前者消灭私有制

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即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c、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后者不可能得到农民拥护(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 d、作用不同:前者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后者没有付诸实施,起不到积极作用

e、反映同一时代不同特点,后者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3、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a、中国同盟会 1905年 日本东京 孙中山为总理 黄天为执行部庶务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在《民报·发刊词》中,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性质: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b、武昌起义 策划 同盟会 文学社 共进会

时间 19

11、

10、10,人物熊秉坤、金兆龙

c、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4、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认“君权神授”

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这个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7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作用:a、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推翻“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它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6、五四运动

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史实 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第一 1919.5.4~6月初 北京 青年学生 学生集会游行、罢课

第二 1919.6月初~1919年6月底 上海 工人阶级 学生、工人商人的“三罢”斗争 结果:取得补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同上签字。 意义:a、性质 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b、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7、中共一大 1921.7.23 上海→浙江嘉天南湖(最后一天) 内容:a、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b、制定党的纲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d、还决定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 1922.7 背景:在实际斗争中,中共认识到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来自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军阀的压迫和统治

8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内容:最大的成就: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标志: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月,广州) 基础: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战、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9、北伐战争(1926.7) 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结果:1926年底,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10、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南昌起义

1928.8.1 周恩来、贺龙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927.10 毛泽东

11、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胜利的标志

1936.10 甘肃会宁会师(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

12、理解遵义会议

背景:长征初期,左倾错误继续占统治地位,损失惨重 时间:1935.1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国的统治,军事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标志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9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13、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于是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14、1949年春,河北省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1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②具有世界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1949.10.1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成立的意义: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①推翻了帝国主义建议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②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③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事件。

2、了解第一次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于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三项内容)

10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一个保证) 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9年二届人大,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

a、建立: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

1964年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的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b、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c、发展到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4、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5、“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a、提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20C80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意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d、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6、香港、澳门的回归

11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香港回归 1997.7.1

澳门回归 1999.12.20 意义:①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④是“一国两制”成功的运用,为解决世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7、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九二共识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理解和科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提出

1954年,中、印、缅三国同意将其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将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②内容

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③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①1954.4,中国参加在瑞士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日内瓦协议》 ②1955年4 万隆会议

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2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①恢复的原因

a、20世纪70Y,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b、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

②1971.10 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意义

a、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b、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c、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

a、原因 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从中国方面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b、正常化进程

1970年10月初,尼克松第一次公开表示愿意访华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初,邓小平访问美国,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 ②中日关系的改善

a、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b、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

③中日建交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5、中国在联合国中重大的外交活动

①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作努力,两伊战争、

13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柬埔寨问题。

②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

③积极参与联合国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 ④积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6、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①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②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中国与东盟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③中国与欧盟各国的关系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法国与中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

中国与欧盟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的伙伴关系。

④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一项具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①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意义: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②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a、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b、设立了五百人会议。 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意义: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2、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内容:①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②改革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14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③改革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④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陪审法庭。 ⑤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 ⑥制定公职津贴和观剧津贴

3、①《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②公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还包括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③万民法:万民法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或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①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维护奴隶制度,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

③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以笼络上层阶级。 ④把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国的每一角落,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权利法案》1689年

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

作用:标志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责任内阁制

形成: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特点:由国王任命下院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内阁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治”

首相手中握有行政与冷冰冰支大权,事实上是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15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3、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①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国会。

②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及其内阁不向国会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

③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 ④特别提到州与联邦政府的痗。

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行政权力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5、《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①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②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国家元首,有权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③帝国设立两院制的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内容:①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②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资本主义最经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③还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2、巴黎公社的成立

①导火线: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国防政府和临时政府采取屈膝投降政策。

②革命开始:1871.3.18日革命

③革命措施:政治上:废除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工人阶级自己的国家

机器。

16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经济上: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实行八小时

工作制。

④意义:a、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院。 c、它的经济教训是共产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d、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不朽。

3、①二月革命 1917.3 直接结果:推翻了罗夫王朝 在革命中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四月提纲》

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4、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

③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①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

a、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巩固政权

解放全国领土,1951西藏和平解放——基本上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抗美援朝为新中国建设赢得和平环境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国家掌握了社会的经济

17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命脉

合理调整工商业

加强对农业和工矿业的领导 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宪法的制定 a、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开始实施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下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1953年~1956年)

a、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原则

自愿互利

道路

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统购包销、

加工订货)

形式

合作社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c、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基础:二战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内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

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国的冷战政策

18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标志美国“冷战”的开始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

军事上:成立北约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加剧冷战程度

3、华约 1955年6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4、“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①德国分裂

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

1949年,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就共和国 ②朝鲜半岛的分裂

1948年,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就主义人民共和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结果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

5、欧洲共同体

①背景: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抗衡美苏、应付革命的需要 ②过程:1950年,“舒曼计划”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炼钢共同体

1957年西欧六国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标为欧洲共同体

扩大:1973~1986年,欧共体经历三次扩大——欧共体的扩大,大大地增强了

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6、日本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的表现

20C80Y,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①日本经济的恢复(1945年~1955年)

内因:战后进行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的恢复

19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外因:美国大力扶植

朝鲜战争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②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1956年~1973年)

原因: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

引进科学技术

提出“贸易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7、不结盟运动

①提出:1956年,铁托、纳塞尔和尼赫鲁

②正式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③20C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④作用:它的反殖、反霸斗争有力冲击了国际政治旧秩序和两极格局。

8、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①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

导火线:《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 影响: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解体标志:1991年底,在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文件,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阿拉木图宣言)

③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也标志着“冷战”结束)。

推荐第8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重点词组句子归纳总结

1 Unit1 Friendship 重点词组:

be good to 对….友好 add up 合计

another time 改时间 get sth done 使…被做

calm down 镇定下来 have got to 不得不 walk the dog 遛狗

make a list of 列出

hide away 躲藏;隐藏 be concerned about 关心;挂念 share sth with sb 和某人分享某物

go through 经历;仔细检查 set down 放下;记下 a series of 一系列;一套 be crazy about 对…着迷

on purpose 故意

in order to/ so as to 为了 face to face 面对面地

get along with 与…相处 pack up 收拾,打理行装 according to 按照;根据…所说 have trouble with sb/sth 同某人闹意见;做…有困难 communicate with sb 和…交际 throw away the friendship 放弃/终止友谊 try out 试验;试用

join in 参加(活动)

far and wide 到处 look to sth 注意,留心某事

fall in love 相爱

ignorant of 无知的 cheat sb (out) of sth 骗取某人某物 have the/a habit of doing sth 有做…的习惯 句子归纳:

1.I wonder if… 我想知道是否….

2.It’s because… 这是因为….此从句中because不能用since或as 代替

3.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like? 你认为一个好朋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4.While walking the dog, you were carele and it got loose and was hit by a car. =While you were walking the dog, …在遛狗时,你不小心让狗挣脱了绳子,结果狗被车撞了。(当while, when, before, after 等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中的主语与主句的主语一致时,可将从句中的主语和be动词省去。)

5.Do you want a friend 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 like your 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 你想有一位无话不谈、能推心置腹的朋友吗?

6.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我已经很久不能去户外,所以我变得对自然界的所有东西都很感兴趣。

7.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when a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我记得非常清楚,曾有一段时间,湛蓝的天空、鸟儿的歌唱、月光和鲜花,从未使我心醉神迷过。

8.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这是我一年半以来第一次目睹夜晚。

9.I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could give me some advice.如果您给我提些建议,我会非常感谢的。 (I would be grateful if… 委婉客气提出请求)

10.It’s a good habit for you to keep a diary.记日记对你来说是个好习惯。 11.S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settle and… 12.This series of readers is very interesting.13.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14.People are told that their actions should be as gentle as the wind that blows from the sea.Unit2 重点词组:

in…ways 在…方面 such as 例如

believe it or not 信不信由你 come up with 提出 come up to a place 参观某地ever before 从前 even if/ though 即使

at the end of 在…末期

be based on 在...基础上 close to 距离…近

change…into 把…变成

in the early days 在早期 take…with…随身携带

the same…as 与…相同的

at present 目前 be absent from 缺席

be present at 在席;出席

carry out a rule 执行规则

be a native of 是…人

at sb’s request 应某人的要求 have a command of掌握 make a request 请求

request that …(should)+v原形 in one direction 朝一个方向 give commands 命令

be different from 与…不同

i n the 1600’s = in the 1600s as a rule 通常;照例

be native to 是…的土产动物/植物

as we know 正如我们所知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一门国际语言 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一个国际组织

play a role/ part (in) 在…中担任角色;在…中起作用;扮演一个角色;参与 play an important role/ part 在…中起重要作用 because of 因为;由于 come up (vi) 走进;上来;发生;被讨论 make (good/ full) use of (好好/充分)利用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从一处到另一处

present sth to sb / present sb with sth 句子归纳:

1.However, they may not be able to understand everything.(然而,他们可能不是什么都懂。)

2.This is because Britain ruled India from 1765 to 1947.(这是因为英国于1765年到1947年统治过印度。) 3.All languages change when cultures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当不同文化互相沟通时,所有的语言都会发生变化。) 4.What the British call “petrol” the Americans call “gas”.

(美国人把被英国人称作“petrol”的东西称作“gas”。 此处what引导宾语从句) 5.Actually, it was based more on German than present day English.(实际上,当时的英语更多地是以德语为基础的,而现代英语不是。) 6.…those who reported the news were expected to speak excellent English.7.The US is a large country in which many different dialects are spoken.(in which= where, 其引导定语从句。 美国是一个大国,国内说着许许多多的方言。) 8.…there is more than one kind of English in the world.(more than one+单数可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用单数)

9.It is not easy for a Chinese person to speak English as well as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把英语说得跟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样好是不容易的。) 句型:It is + adj/n+ for sb to do sth 对于某人来说做某事是… 扩充:It is + adj+ of /for sb to do sth 当句式中形容词修饰to do sth 时用for; 若形容词修饰sb,则用of.eg: It’s kind of you to help me carry the box.

附:1.either…or…和neither…nor…连接两个名词作主语,谓语动词采取就近原则。

2.be different in 强调在某方面的不同

be different from 强调在各方面的不同 3.in the end 最后,最终 后无of 结构 三个表示最后最终的用法: ⑴finally: 按照顺序的最后,常与first, secondly 等连用 ⑵at last: 经过长时间等待直到最后 ⑶in the end: 经过长期曲折斗争努力,终于… 如:战争等

4.与人交谈,常会有听不清楚或听不懂的情形,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开口呢? ⑴Pardon? ⑵I beg your pardon? I don’t understand./ Sorry, I can’t follow you.对不起,我没听懂,请再说一遍好吗? ⑶Could you say that again, please? / Could you repeat that, please? 请再说一遍好吗? ⑷Could you speak more slowly, please? 请你说得慢一点好吗? 5.include ─ including; included identity ─ identify actually ─ actual (adj);

apidly ─ rapid (v) government (n) ─ govern(v) wide (adj) ─ widen (v);

broad (adj) ─ broaden (v)

foreign ─ foreigner; solve (v) ─ solution (n)

6.petrol------gas ;

lift------elevator; flat------apartment

film------movie; sweets----candy;

post------mail Unit3 Travel Journal重点词组: one-way fare 单程票

round-trip fare 往返票

graduate from 从…毕业 care about 忧虑,关心

care for喜欢,照顾

care to do愿意/同意做某事give

in (vt) 上交

give in (to) 投降;屈服;让步 give up 放弃

give up doing/sth as usual 像往常一样 at midnight 午夜 at an altitude of 在…海拔上 attitude to/ toward(s) 对…态度 change one’s mind 改变主意

to my mind = in my opinion make camp 野营,宿营

make up one’s mind to do 决心干某事 put up one’s tents 搭起帐篷

sth be familiar to sb某事为某人所熟悉

dream of/ about doing sth 梦想做某事 go for long bike rides 做长途自行车旅行 persuade sb to do sth= persuade sb into doing sth 说服某人做某事

persuade sb not to do sth= persuade sb out of doing sth 说服某人不做某事 determine to do sth ( 动作) / be determined to do sth (心理) 决心干某事

get sb interested in 使某人对..感兴趣 insist on (one’s) sth/ doing sth 一定要;坚持要 the best way of doing sth/ the best way to do sth 干某事的最好办法 sb be familiar with sth某人熟悉某事

can’t wait/ can hardly wait to do sth 迫不及待想干某事

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 (用来引出某事的理由)一则… 二则… take one’s breath away 使某人大吃一惊

句子归纳:1.It was my sister who first had the idea to cycle along the Mekong River.强调句基本句型:it is/ was….that….其中指人时可用who(主),whom(宾)。

2.Although she didn’t know the best way of getting to places, she insisted that we (should) find the source of the river.insist that….(should)+ v原形 坚持要;坚持要求 insist that….陈述语气 坚持说;坚持认为

3.Have you ever seen snowmen ride bicycles? (metaphor) 4.To climb the mountain road was hard work but to go down the hills was great fun.5.Good luck on your journey.6.The lake shone like gla in the moonlight.(simile) Unit4 Earthquakes 重点词组: have time to do 有时间做某事

happen to do 碰巧做某事 shake hands with sb 握手 burst into tears/ laughter in ruins 成为废墟

cut acro 穿过、横穿 blow away 吹走、刮走 fall down 倒塌 rescue workers 救援人员 be pleased to do 乐意做某事 make/ give a speech 发表演说 judging….from 根据……来判断 tens of thousands of 成千上万

dig out 挖掘

burst out crying/laughing突然哭/笑起来

think little of 对……评价低

be proud of / take pride in 以……而自豪 invite sb to do sth 邀请某人做某事 invite sb for/ to sth think highly of 对……评价高 one-third 1/3 two-thirds 2/3 seventy-five percent 75% agree with sb

give out 发出(气味等);分发;耗尽 a great/ large number of =a great many/good 大量的 be trapped in/ under 陷入……/ 陷在……下面

the high school speaking competition 高中演讲比赛

have sb do sth= make sb do sth= let sb do sth 让某人做某事

come to an end (vi) = put/ bring sth to an end = put/ bring an end to sth 结束某事 agree to sth

give off 发出(气味等) give back 归还 give away 赠送;泄露

agree on sth 达成一致意见 agree to do sth right away= right now= at once= immediately 立刻 as you know 正如你所知道的

be known as 作为……而知名as is known to all 众所周知 be known for 因……而出名 as could be expected 正如可以预料到的 it is usele doing sth 干某事是无用的 happen= take place= come about= break out 偶发 有计划 偶发 战争等爆发 句子归纳:1.It is always calm before a storm.2.Now, imagine there has been a big earthquake.此句为There be 句型

3.Mice ran out of the fields looking for places to hide.现在分词表伴随 4.It seemed that the world was at an end.5.Water, food and electricity were hard to get.句型:主语+ be + adj + to do 其中to do 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 6.All hope was not lost.all 与not 连用 表示部分否定 7.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 附:分词用法 之 作定语

falling leaves 正在落的叶子 boiling water 正在沸腾的水 fallen leaves 已经落在地上的叶子 boiled water 开水 Unit5 Nelson Mandela重点词组:

lose heart 丧失勇气 worry about 担心 lose one’s heart to sb/sth 爱上,喜欢上 be worried about 担心(状态)

in trouble 处于不幸中 be sentenced to 被判处

be out of work = lose one’s job 失业 be equal to 相等的,平等的

be proud of / take pride in 以……而自豪 invite sb to do sth 邀请某人做某事 invite sb for/ to sth think highly of 对……评价高

one-third 1/3 two-thirds 2/3 seventy-five percent 75%

agree with sb

give out 发出(气味等);分发;耗尽 as a matter of fact = in fact = actually 事实上

blow up 充气 爆炸

beg for 乞讨

set up 建立,创立;设置,竖起 send up 发射,使上涨

set about 着手做某事 (set about doing sth) go up 上升,增长;被兴建 set off 出发,动身 set up 设立,建立;设置,竖起 set out 陈列,摆出;开始(set out to do sth)

stop sb (from) doing sth be active in = take an active part in 积极参与,在……活跃 keep sb from doing sth阻止某人做某事

die for 为……而死 die from 死于(外因)prevent sb (from) doing sth die of 死于(内因 如:饥饿,寒冷,疾病等) agree with sb put sb in prison= throw sb into prison= send sb to prison 把……投入监狱 advise sb to do sth 建议某人做某事 advice 不可数 a piece of advice advise doing sth fight for 为争取……而斗争 advise sb on sth fight against 为反对……而斗争

advise that (should)+ v原

fight with 同……并肩作战/ 同……斗争 have problems/ difficulty/ trouble with sth work out 算出

have a go= have a try

break the law 违反法律

have problems/ difficulty/ trouble (in) doing sth be willing to do sth 乐于做某事 realize one’s dream of 实现…… 的梦想

answer violence with violence 以暴制暴 come to power 当权,上台

social activities 社会活动

equal (adj)--- equally (adv)--- equality (n) violence (n)------violent (adj) cruelty (n)--- cruel (adj)--- cruelly (adv) educated (adj)------education (n) willing----unwilling 不愿意的

active----inactive 不活跃的 句子归纳:

1.Only then did we decide to answer violence with violence.only 放在句首且后接状语时(作状语:副词;介词短语;状语从句),要使用部分倒装------才用一般疑问句语序。

Only yesterday did his father tell him the truth.Only when his father came back did he go to bed.(从句无需倒装,主句要倒装)

2.He strongly believed in the three principles: nationalism; people’s rights; people’s livelihood.他主张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

3.I felt bad the first time I talked to the group.

the first time 用法相当于连词用法,用来引导从句 链接:It’s the first time that 现在完成时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过去完成时

4.He taught us during the lunch breaks and the evenings when we should have been asleep.(should have done 本应做而未做)

needn’t have done 本不应做而做了 can’t have done 过去不可能做过

推荐第9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 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

边远民族地区设

、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消极: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纪,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确立起

第1页共7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

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邦人及下层公民都没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诞生;

6世纪,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撰法律汇编《民法大全》它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公民法的发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万民法的创立(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6、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作用是维系帝国,影响后世: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单元

1、1689

2 ,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主要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国王的作用:对外代表英国,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维系英联邦)

3、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时间:1787年;地点:费城

主要内容:规定联邦的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美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

5、美国联邦制的实行,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的过于集中,既团结了各州,又给各州一定的自治权

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法。

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行政权力归总统,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7、《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①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②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国家元首,有权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③帝国设立两院制的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第2页共7页

推荐第10篇:高中历史选修一_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的发展。使俄国走向近代化。 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

管仲改革实现了齐国的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鲁国“初税亩”取得了预期效果,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从税制改革的角度看它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可以说是成功的。

魏文侯改革:通过李悝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楚国吴起变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段时间内,楚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连连获胜,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失败的改革

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魏文侯改革(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背景: 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经济发展: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阶级变化: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梭伦改革: 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恢复公民大会权力 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梭伦改革的评价 历史意义:

①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②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③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④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总之,其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商鞅变法内容: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

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表现

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各诸侯派人来称贺 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 消极影响:

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东晋时建代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

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广大农民赋税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

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 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 改革内容:

创新制: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迁都:目的——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

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汉婚、改汉籍 评价:促进民族大融合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极贫积弱局面: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内容: 富国之法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改革官吏选拔 强兵之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评价:

结果: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变法的历史作用

理财: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

(作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 军事:加强军事实力。(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 教育:培养、选拔人才(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作用:选官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第五单元宗教改革 背景:

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天主教地位:经济上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思想文化上,支配文化教育,钳制人们思想;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②直接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

③政治因素: 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④文化因素: 文艺复兴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以兜售赎罪券的形式对德意志进行勒索

主要改革: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二、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社会原因

根本原因: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天主教兜售赎罪券 标志:“九十五条论纲”发表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权威

世俗的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建立本民族教会 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确立新教,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加尔文宗教改革 原因条件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加尔文深入研究《圣经》 内容

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简化宗教仪式;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宗教精神;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节制、忍耐等美德;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政权 作用

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背景

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天主教对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 社会各阶层反对教会情绪的不断高涨

日益集权的英国君主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 内容

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纳年贡

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联系 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

保留天主教主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结果

伊丽莎白一世进一步巩固了宗教改革成果 确立了英国基督教为英国国教

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历史作用

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精神文化:

1、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2、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3、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尼、英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实质:

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历史背景: 必要性:

埃及国力的衰弱:奥斯曼素丹的政治、经济统治和马木路克的反动统治——经济凋敝、政局动荡——国力削弱。

政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征服派遣总督(帕夏)建立近卫军保留马木路克 经济:包税制

埃及形势:恶化马木路克的统治经济凋敝西方经济势力入侵 面临民族危机:英法列强的殖民侵略

原因:埃及战略地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英法等国资本主义发展地需要 条件:18世纪后期埃及国力衰弱、局势动荡英法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强大 埃及独立民族意识形成 可能性:

阿里政权的建立(原因:埃及人民反侵略斗争和独立民族意识的形成;开罗三次起义,穆罕默德?阿里取得政权(1805年); 阿里政权面临的形势:国外—英国等西方列强侵略,国内—面临奥斯曼帝国和马木路克反动势力的威胁)

拿破仑在的近代化措施的诱导 内容:

改革土地制度

没收不向政府纳税的包税人土地;没收了违规的宗教地产;废除包税制,将全部包税地收归国有;改革赋税制度,征收单一的土地税;确定了土地私有制度 促进经济发展 农业

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经济作物;

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各地农作物的种植品种和面积; 重要经济作物实行国家专卖制度;

向贫苦农民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贷款 工业

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发展官办工厂; 引进西欧国家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 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 商业中心:开罗

地中海东部贸易中心:亚历山大 政治

内容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咨议会地方建立了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 目地: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实质:维护专制集权 文化

创办学校,培养人才;

聘请外国专家讲学和传授技术,选派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 建立印刷厂、出版读物、翻译著作、创办报纸 军事

废除雇佣兵制度,实行征兵制; 按照法国模式组织和训练新式军队 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 评价: 局限

①建立并巩固了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农民和工人受到沉重的剥削和掠夺 ②残暴统治和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意义

1、政治上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

2、经济上推进了近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使长期停滞的埃及社会焕发了生机活力,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这些都为埃及的经济独立、制止西方资本的大规模渗透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3、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使埃及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4、文化上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促进了文化繁荣。

四、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

1、内忧

根本原因: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性、扩张性 具体原因:税收加重战事不止、征兵频繁

表现:土地荒芜、工厂停工父母残子武装起义不断 外患

原因:英国等列强进行殖民扩张,助土反埃 结果:埃及战败、阿里身死、埃及沦为半殖民地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背景:

俄国农奴制的建立

15、16世纪,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建立过程中,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奴制开始形成。

17世纪中期正式建立。 农奴制下的社会关系

封建地主拥有土地和农奴。 农奴是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可随便处理,生活悲惨。 自由农民耕种公地,向国家纳税、不准离开土地。

3、19世纪中叶的俄国农奴制危机

(1)19世纪中期,农奴反抗斗争不断,农奴制危机加剧。 俄国工业步履维艰

特点:发展缓慢、落后。

表现:①仍然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②蒸汽动力很少。③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远远落后于英法。

原因:农奴制度的严重阻碍

反对农奴制的新思潮: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 基本主张:都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 产生背景:都受西方社会进步影响 不同点:主要活动内容不同。

十二月党人为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而发动武装起义。 知识分子激进派活动主要是集中在对革命思想的宣传上。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俄国发动战争目的:①扩大地在中海和西亚的势力②转移国内矛盾 俄国失败原因:英、法势力强大、先进;俄国政府腐败、社会落后 对俄国国内影响:加剧了农奴制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的进行 改革: 改革的酝酿

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国内:局势动荡 国外:国际地位下降 特点:缓慢而谨慎

表现:通过舆论减轻阻力;先秘密后公开;成立委员会 原因:阻力大;借鉴以前改革失败教训 结果:通过了改革法案 内容:

“二一九法令”

①政治上: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②经济上:土地仍旧归地主所有,农民可获得块份地;农民需缴纳高额赎金赎买份地 ③组织管理: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 ④时限安排:规定前两年是改革过渡期 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 进步性:

表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影响:俄国历史上重要转折点,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

表现:农民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实际上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原因:①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②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原因:农奴制改革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表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成为俄国农业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产量大幅增加 特点:落后于西欧;对外国资本严重依赖;发展不平衡 推动政治缓慢变革

目的: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以维护其统治

主要措施:政治体制方面改革:设立选举产生的城市和地方自治机构,但有财产限制 司法制度方面改革:废除等级审理制,实行公开审理制,但农村照旧

反映的问题:农奴制改革实际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影响:推动了俄国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转变;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

3、推动矛盾向深层次发展——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原因: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表现: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农民贫困,反抗斗争不断

民粹派——基本主张: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活动:到农村发动农民革命被镇压 暗杀亚历山大二世

第八单元明治维新 历史条件:

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 内忧:

政治上,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上,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 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 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趋势

外患:1853黑船事件,各国签约(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日本沦为半殖民地。 (2)武装倒幕成功; (3)明治政府建立;

二、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措施简表 项目内容目的

政治(1)废藩置县

(2)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1)土地、地税改革 (2)殖产兴业 拓展海内外市场

改革币制发展资本主义 文化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派遣留学生,社会生活习俗“西化”发展近代教育 军事实行征兵制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成功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②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③倒幕派建新政权后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 ④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历史影响:

进步性:内:使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资本主义道路); 外: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东方强国。

为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改革的经验

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突出表现:掌权多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阶层)。 推行军国主义,开始了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 日本近代化的表现: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民主化的历程)

经济上: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工业化的历程) 文化上:文明开化(西学东渐的历程) 军事上:建立了现代化军队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变法的历史根源:

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根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

爱国工商人士“实业救国”主张的推动

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投资新式企业

阶级根源——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根源——早期改良思潮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目的: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

早期改良思潮主张思想:兼采西学,变法自强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脉义进行竞争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

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百日维新: 内容

政治方面: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 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内容评价: 未实行的措施:“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 进步意义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三、变法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维新派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缺陷 ①缺乏坚持的组织领导

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④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 历史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第11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

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

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

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 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 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专制的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二)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三)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四)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五)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文艺

一、书法艺术

1 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2 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 《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5、宋代:山水画兴起;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 木刻版画、年画等

三、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3、汉赋:司马相如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两宋:南戏

3、元代: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4、清代:京剧 必修三复习提纲(2) 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一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单元主题:西学东渐(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中体西用‖ 早期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 孙中山―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4、与顽固派论战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五、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1、背景: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②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③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新文化运动概况:

①标志:1915.9 陈独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

③思想阵地: 《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⑤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⑥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影响:

①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②进步性: 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

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 然科学的发展; ③局限性: 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

盘否定的态度

六、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同盟会成立,提出十六字纲领;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3、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4、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1、背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和希望;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

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三)三民主义的特点: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

七、毛泽东思想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 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中共七大:1945.4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性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作用: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④创造性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继往

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八、邓小平理论

(一)、历史背景:

1、社会基础: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思想基础: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二)形成和发展过程:

1、1978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实现伟大转折;

2、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 于‖标准)

3、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

5、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的基本路线、战略三步走思想;

6、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计划手段互补)

7、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作用: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③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二次历史性飞跃

九、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一)背景:

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形势: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3、建设中国特色的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军经验,提出新思想

(二)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形成过程:

1、2000年江泽民第一次完整概括三个代表的思想;

2、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特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建党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作用:①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

②是新世纪全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

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专题二 中国现代科技和文化

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成就

时 间 重 大 成 就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1966.10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1973 年 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培育成功 1983 年 ―银河– 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7 年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9 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1999年 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2003 年 ―神舟‖ 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2、历史意义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新中国生产力的进步; ②为建设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提供了保障;

二、新中国的教育

(一)扫盲教育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要求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文盲率为5%以下;

(二)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含义

2、发展义务教育的措施:

①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21

③实施―希望工程‖

3、成果:2001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

1、建国初,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

2、1958年教育大革命;

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

4、*十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1982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三、文化事业:―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建设新文化;

2、文化方针制定:195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成果: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史学

(二)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2

2、*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三)文艺的春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2、成果:见教材 世界史

专题一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单元线索: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 人文主义的复兴(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的发展(欧洲宗教改革、欧洲启蒙运动)

一、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

1、自然哲学的兴起:泰勒斯――西方哲学之父,万物皆生于水,归于水;

2、智者学派: ①产生背景:

a经济基础:古希腊奴隶制经济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 b政治条件:雅典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活跃

c人才结构: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②思想主张:a讨论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b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

c 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③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23

3、苏格拉底: a认识你自己 b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与道德的结合;

4、亚里士多德:――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思想家) 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著作:《形而上学》、《政治学》

最大哲学成就:逻辑学

二、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历史背景

①经济因素:

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②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

③基督教垄断西欧文化教育,人们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

④意大利人才众多;

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3、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二)主要成就

1、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 但丁—《神曲》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2、后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

24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3、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三)文艺复兴历史意义

1、性质: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是资产阶级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阶段。 2 历史作用:

a 推动新兴资产阶级冲破宗教神学桎梏,思想解放; b 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c 具有一定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用普遍的―泛人性论‖掩盖阶级差别和阶级剥削。

三、欧洲宗教改革

(一)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

2、天主教会的政治、经济盘剥;

3、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2、开始标志: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3、改革主张:―信仰得救‖(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4、影响: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形成三足鼎立的宗教格局;

(三)加尔文宗教改革

1、改革主张:信仰得救 先定论(评价)

25

2、改革影响: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加尔文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四)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1、性质: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反封建教会的政治斗争(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特点)。

2、作用:

①进一步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促使人民的思想自由和解放;

②打击教会的经济、政治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启蒙运动

(一)历史背景:

1、经济条件:

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政治因素:成长中的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政治成熟,反对专制统治日益强烈,与封建势力矛盾日益加深;

3、文化因素: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严重挑战教会的谬误权威。

(二)概况

1、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理性主义‖,即倡导―人权‖、―民主‖

―法治‖ 反对教权、专制王权,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民主法制社会!

26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②伏尔泰:反对天主教和封建专制,提倡英国式君主立宪制和自由、平等、民主政治;

③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提出天赋人权学说、人民主权,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④康德:三大批判,提出―人非工具‖(人本思想)

(三)历史意义:

1、性质:欧洲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作用:丰富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的建立所作的贡献 (1)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为根据并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牛顿:提出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体系形成。

2、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进入全面繁荣时代。

27

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主要观点: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意义: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打击了神创说,促进了思想解放;“适者生存”成为殖民扩张的借口,也推动了中国维新运动的开展。

三、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富尔顿汽船、史蒂芬孙火车)。

(2)电气技术的应用: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发明了许多家用电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①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②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③社会生活(如:衣食住行娱)发生变化,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三、相对论与量子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运动)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

(1)内容: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与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变化而变化;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是弯曲的。

28

(2)意义:提示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继承和发展了牛顿力学,是物理学的一场革命。

2、量子论的提出与发展 (1)提出:德国普朗克。

(2)发展:爱因斯坦用量子论解释光电效应;后来量子力学建立。

四、现代信息技术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1)电子计算机: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阶段。

(2)网络技术: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互联网(因特网),90年代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起了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的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但易于引发垃圾信息泛滥,网络犯罪出现,青少年沉迷网络等不利影响。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的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代表作有: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

29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

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3、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30

第12篇: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推荐)

单元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耕作方法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

3、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

4、耕作制度:一年一熟,宋以后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宋朝我国经济重心移到江南地区。

5、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曹魏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6、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7、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春秋:私田出现,井田制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

明朝: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

1、成就:高超的冶金技术,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异彩纷程的丝织业。

(1)冶金业

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

(2)陶瓷业

商朝已烧制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宋代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景德镇是著名“瓷都”。明青花瓷。清代:粉彩瓷器。

(3)丝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明清:明朝的花楼机能制造精细的丝织品,在丝织业发达的江南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元朝棉纺织能手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2、特点: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三种经营形态(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并存;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古代中国商业

1、商业的发展

①唐:出现邸店、柜坊(最早的银行)、飞钱,促进了商业繁荣。

②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城市与“市”的发展

(1)唐代长安:

①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 “市”与“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2)宋代东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早市和草市)。

②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3)古代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中心)。“扬一益二”。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兴起较早并不断发展繁荣。

②柜坊、飞钱、纸币很早就出现。

③商业受政府控制色彩浓厚,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④对外贸易“厚往薄来”,并日益萎缩。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①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②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与闭关锁国: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妨碍了中外的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3、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等。

单元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

1、原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根本原因);对黄金、白银的追求(根本动力);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阻断商路;传播天主教;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客观条件: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发展、罗盘针西传、地圆学说等。

2、过程:

时间

航海家

籍贯

开辟的新航线

所经大洋

扶持国家

方向

1487 迪亚士

葡萄牙

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大西洋

葡萄牙

向东

1492 哥伦布

意大利

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大西洋

西班牙

向西

1497-1498 达·伽马

葡萄牙

开辟从海上直通印度新航路

大西洋

印度洋

葡萄牙

向东

1519-1522 麦哲伦等

葡萄牙

环球航行

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西班牙

向西

3、影响:新航路开辟后,结束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日益联系为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葡萄牙和西班牙获得大量财富,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商业革命);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导致物价上涨,资产阶级实力上升(价格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

①1581年赢得国家独立,17世纪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 “海上马车夫”。

③殖民地:夺取好望角、马六甲、锡兰、台湾和新阿姆斯特丹。

2、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1)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的原因:政治: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军事: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军优势。三次英荷战争和英法战争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

经济: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处在大西洋航运中心,成立东印度公司,颁布《航海条例》,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

(2)英国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

3、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贩卖黑奴等。

4、资本主义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是殖民扩张和掠夺:

殖民扩张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概念: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1.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2、前提和条件:

(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2)经济条件: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奴隶贸易

劳动力——圈地运动

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

市场——英国是世界上殖民地最多的国家

3、进程:

①首先开始的部门:棉纺织业。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

③交通运输业(蒸汽机车和轮船)。

4、影响:①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人类历史逐渐由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

②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③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

1、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2、主要国家:德国和美国。

3、主要成就:

①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影、电车、电话等)。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传统工业的进步如钢铁工业的发展等。

⑤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

4、影响:

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出现了垄断;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促进工业生产机构的巨大变化,重工业代替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五、小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2、资本主义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专题

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原因: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国内市场的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影响:剌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

3、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膨胀。

4、外资企业的发展。

5、洋务运动时期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民用工业。

二、洋务运动

1、背景:内忧外患。

2、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奕訢 (中央);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时间:19世纪60一一90年代

5、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旗号:"自强""求富"

6、实践(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建立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7、军事工业:旗号:自强,性质:封建性质的企业,企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

8、民用工业:旗号:求富;性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目的:辅助军事工业。

民用企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9、筹划海防: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初步建成南洋、北洋、福建三只海军。

10、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等,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11、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12、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

13、影响:① 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②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人才;③客观上剌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5)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6)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三、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历史背景:外商企业利润的剌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自然经济趋于解体;中国的地主、官僚、商人乐于投资近代企业。

2、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分布地点:东南沿海地区。

3、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

4、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地区分布不平衡,只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5、影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四、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甲午战后,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目的: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主要原因)。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始转变到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制度。资产阶级上层倡导“实业救国”。

五、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1、时间:一战期间。

2、原因:辛亥革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3、特点: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特征;时间短暂,昙花一现;轻工业发展较快(面粉业和纺织业) ,地区分布不平衡。

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

六、小结: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19世纪末(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4、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一1936)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5、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受到打击。

6、抗日战争结束后,民族工业遭到萎缩。蒋介石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双重打击。

七、小结: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① 阻碍发展的因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是根本原因;先天不足(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后天畸形(主要在轻工业领域,分布地区不平衡,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有利于发展的因素:A、西方列强的侵略冲击了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清末民初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的椎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八、小结: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

3、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专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一五计划(1953—1957):

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年)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2)内容: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3)意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一次成功探索。

4、新中国探索中的失误:

(1)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的核心是大炼钢铁,导致农轻重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4)文化大革命(1966-1976):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

5、失误中的纠正错误的措施:

(1)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经济逐步复苏和发展。

(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

(3)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6、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①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④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⑤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背景:*结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内容: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①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②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用自主权,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最先试点:安徽和四川。

前提——坚持土地公有制;

特点——包产到户;

地区:安徽、四川率先进行;

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建立村民委员会。

(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管理体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所有制结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92年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0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浦东)——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延边开放城镇——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专题

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

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

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

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4、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改革开放后,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到多样化。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步形成。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通讯工具变迁: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2、近代交通: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新中国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近代中国出现新式交通工具: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车等。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⑤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⑥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⑦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4、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外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1、报纸:

①从维新运动时起,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戊戌变法期间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唤起民众的重大启蒙

作用。

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新中国成立后,创办《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②报刊业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报道时事信息,传播知识,宣传教育,开启民智,舆论监督,宣传政治纲领,推动社会政治运动发展,提供休闲和娱乐,促进科学知识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电影:①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1905年中国人摄制的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始;②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电视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

4、互联网: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它同报纸、广播、电视等并称为“四大媒介”。中国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

专题

六、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激化。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

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

4、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二、罗斯福新政

1、历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内容:

①整顿银行业,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等。

②加强工业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

③调整农业政策和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以工代赈)

⑤保护劳工权利,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

3、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它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危机。

②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缓解了经济危机,使得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二战后,其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

三、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现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变化: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表现: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的运用

②社会再分配的调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其作用:使不少穷人受惠,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弊端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二战后,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促进了经济发展,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质的变化。

2、新经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新经济概念。“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专题

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

(2)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工业全部实行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普通义务劳动制。

(3)评价: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财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农业上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国家无力经营的矿产、森林、油田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

(3)目的:平息农民不满,解决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4)意义:①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斯大林模式”

1、苏联成立:1922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组成苏联。

2、斯大林模式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3、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③发展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比例失调;国家从农民那里取走太多,农民积极性不高;计划经济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4、经验教训: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②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④国民经济应按比例直协调发展; ⑤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苏联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大规模垦荒种植玉米运动等。工业方面,部分管理权力下放。

(2)评价:

①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但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③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2、博列日涅夫改革

改革重点是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军事势力与美相当,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上台之初,首先改革经济体制,实施“加速战略”,结果失败;

②1988年后,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国内局势逐渐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苏联解体原因:

1、根本原因:斯大林体制下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纠正;

2、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的民族高压政策导致的民族分离运动;

3、外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专题

八、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背景: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2、确立:1944年,美、英、中等44国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3、内容:

①确立国际货币制度:具体指双挂钩——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②建立国际金融机构: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在货币问题上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世界银行(IB,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4、意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命脉。

二、WTO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①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其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施国际贸易自由化。

②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2、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

③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趋利避害,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利用好世贸规则等,才能在世界中赢得市场。

三、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3、关贸总协定

以上三大经济支柱共同组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一)欧盟(EU)

1.欧洲联合原因:①欧洲各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②吸取战争的教训;③二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④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威胁与控制;⑤马歇尔计划的推动。

2.过程: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建立——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④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⑤欧元(EURO):欧盟单一货币,2001年1月1日正式启用。这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3、欧洲统一进程的特征:由经济联合发展到政治联盟,从经济一体化到经济、政治一体化。

4、欧盟的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联盟组织。

5、影响:

①经济: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

②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形成了西欧、日本和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1、成立: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3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2、特点: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

(三)亚太经合组织(APEC)

1.成立和发展:①1989年在澳大利亚成立。②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

4、特点: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四、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认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环境问题

1、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历史过程。

2、过程: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开始。②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③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3、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

②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结束,提供有利国际环境;

④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实行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5、问题与对策

存在的问题: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增大;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环境污染和科技落后、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

对策:①坚持对外开放;②既要快速发展本国经济,又要关注和防止环境污染等问题,和谐发展;③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⑤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⑥加强区域合作等。

第13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推荐)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

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四、京剧的产生与发展: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徽剧与汉调融合,形成京剧。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新思潮的萌发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海国图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与《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二、维新思想

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反对因循守旧。

(3)严复:翻译《天演论》,根据进化论宣传变法。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了变法运动的进行,促进了思想解放。

三、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发表《文学革命论》。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

(4)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封建与白话文结合起来。

(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言论:陈独秀—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2、新文化运动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化转型,马克思主义传播。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五四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宣传;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思想解放,工人运动,中共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旧三民主义

(1)基本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核心)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通过政治革命,推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核定地价,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地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

(2)历史作用:指导了辛亥革命的进行,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2、新三民主义

(1)“新”的表现(与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明确提出反帝目标;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等。

(2)历史作用: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的论著及思想主张

(1)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论著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著有:《新民主主义论》

(3)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论著有:《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利于民主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取得了独立,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内容:

方法一:按重大活动的顺序来掌握,它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十二大的内容、南方谈话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方法二: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来掌握。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

2、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意与毛泽东思想的意义相比较;理论的意义包括两方面:实践活动及活动效果)

专题五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

(1)主要成就: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苏英法);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俄美法日)。

(2)获“两弹一星功勋”的有:邓稼先、钱学森。

2、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升上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载着费俊龙、聂海胜升上太空。

3、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

[注意几项重大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普罗塔戈拉: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了人的价值。

2、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识你自己。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人曲”),彼特拉克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著《歌集》。

2、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人的本性,等。

三、启蒙运动

1、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1)孟德斯鸠:代表作《论法的精神》,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核心是权力的制衡)。

(2)伏尔泰:代表作《哲学通信》,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3)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主张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4)康德:倡导思想自由。

[附]重要言论:孟德斯鸠—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卢梭—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民众有权以暴力推翻暴政。康德—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2、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维护人的权利。

3、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联邦政府的建立、中国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的建立所作的贡献

(1)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为根据并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牛顿:提出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体系形成。

2、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进入全面繁荣时代。

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主要观点: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意义: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打击了神创说,促进了思想解放;“适者生存”成为殖民扩张的借口,也推动了中国维新运动的开展。

三、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富尔顿汽船、史蒂芬孙火车)。

(2)电气技术的应用: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发明了许多家用电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①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②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③社会生活(如:衣食住行娱)发生变化,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三、相对论与量子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运动)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

(1)内容: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与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变化而变化;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是弯曲的。

(2)意义:提示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继承和发展了牛顿力学,是物理学的一场革命。

2、量子论的提出与发展

(1)提出:德国普朗克。

(2)发展:爱因斯坦用量子论解释光电效应;后来量子力学建立。

四、现代信息技术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1)电子计算机: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阶段。

(2)网络技术: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互联网(因特网),90年代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起了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的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但易于引发垃圾信息泛滥,网络犯罪出现,青少年沉迷网络等不利影响。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的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代表作有: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

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3、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第14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_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

一、春秋

(一)孔子 (儒)--创立 1.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3.影响:形成完整儒家思想体系,成为时代主流

(二)老子(道)《道德经》 1.学说: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B(精华)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2.影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为其提供物质条件 政治:周王室衰危,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期新统治者没有绝对权威

(二)孟子和荀子(儒)===发展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 B人性本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

②影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教育思想:治国应以礼教为先,礼法并施

②影响: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墨)

1.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

2.影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②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

(四)道家

1、庄子

①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韩非子》

1.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③变法革新 2.影响:①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②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孙子兵法》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②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独尊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①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君权有限③以德为主辅之以刑提出三纲五常

4、新儒学的影响: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5、独尊的原因:董仲舒思想适应专制主义和大一统统治者的需要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②继承发展了儒学,适应封建统治需要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儒学出现危机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格物致知”③存天理,灭人欲

历史地位:①宋朝被斥为“伪学”。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发展历程:南宋=元=明初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①“心即理也”(核心)②“发明本心” 王阳明:③“致良知”④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历史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主流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消极: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庄严 五.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①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程朱理学大加鞭挞,挑战正统教条反对绝对权威②抨击传统道德,强调个性发展,提倡男女平等③万物皆生于两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①经世致用(思想)②工商皆本(经济)③反对专制暴君同志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政治)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①经世致用思想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②批判专制统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列冲击,具有启蒙作用。

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

①战国:第一部天文学专著《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②东汉:张衡:浑象仪和测定地震方位的候风地动仪③唐:僧一行和梁令瓒创制黄道游仪;僧一行主持测了子午线长度④元:郭守敬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

(二)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②战国:度量衡筹算③东汉:《九章算术》记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我国数学体系形成④西汉:《周脾算经》勾股定理④南朝宋: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

(三)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贾思勰)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的改革方面(农器图谱)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四)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编写与战国中国现存最早一部医书,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经典;华佗麻沸散创立“五禽戏”,中国早期体育保健体操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体现生物进化思想

(五)四大发明:

①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影响:促进文化发展传播

②印刷术:a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b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c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影响: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③火药:a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b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c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影响:推动武器发展为欧洲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起到了推动作用

④指南针:a战国:司南b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c13世纪传入欧洲影响:推动远洋重要:航行和新航路的开辟

中国古代科技衰落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闭关锁国重农抑商,腐朽的封建制度,以儒学为主的文化专制

繁荣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交通的发展,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

专题二.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一、书法艺术

1 汉字起源和演变:①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②商:甲骨文(最早成熟文字)③商周:金文④西周大篆⑤秦:统一小篆(扁平)⑥汉:隶书⑦三国:楷书 2 书法艺术发展

①秦汉小篆、隶书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兰亭序》③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④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⑤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二、绘画艺术

①起源:新石器时代②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③魏晋:文人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以形写神”④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盛唐画风”⑤宋代:文人山水画民间风情画张择端(北宋)《清明上河图》原因: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⑥八大山人: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

三、文学

(一)诗歌 ①《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四言为主②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自由灵活句式,开创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③汉赋:司马相如④唐诗:李白(放浪不羁豪放称为诗仙)杜甫(凝重浑厚沉郁顿挫称诗圣)白居易(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原因:a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b科举取士制度确立

(二)宋词:苏轼(意境开阔雄浑壮观)李清照(婉约)辛弃疾(慷慨激昂沉郁悲凉)

(三)元曲:原因: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①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②宋代:话本③明清原因: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兴起和宋元话本脱胎而来的章回体裁小说逐渐发展成文学主流②代表作品: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①原始汉唐:傩戏②两宋:南戏③元代:元杂剧标志古代戏曲成熟④清代:京剧原因:北京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乾隆四大徽班进京

专题三.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 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

背景:公元前七世纪希腊出现新的思考方式一些人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准备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本来面目,最早哲学诞生 自然哲学(最早哲学):①人物:泰勒斯(哲学之父)②含义: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与人生没关系③观点:水生万物④影响: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开始具有自主意识,标志古代西方人精神觉醒

2、智者学派:①产生背景: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②主张: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③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④研究重点:社会问题⑤a积极作用: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意义树立人的尊严b消极影响:过度强调个人自由

3、苏格拉底哲学:①思想:a认识你自己b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与道德的结合②影响:开创了希腊哲学新方向,是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西方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4、亚里士多德:①思想: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②贡献:创立逻辑学③影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二、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历史背景:①天主教束缚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③黑死病流行

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3、人文主义思潮:①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②提倡个性解放③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核心)1.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二)巨匠和主要成就

1、前三杰:(先驱)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2、后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3、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三)文艺复兴历史意义

1、性质:欧洲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2、历史作用:①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②推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③为新航路开辟提供精神动力

三、欧洲宗教改革

(一)历史背景:①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了思想解放运动②天主教会阻碍秀资本主义发展③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激化社会矛盾④出售赎罪卷(导火线)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①导火线:出售“赎罪券”②开始标志:发表《九十五条论纲》③改革主张:“信仰得救”(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④影响: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形成三足鼎立的宗教格局;

(三)加尔文宗教改革

①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先定论(加尔文总教官的核心) ②改革影响:为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加尔文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四)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①性质:16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社会运动②作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四、启蒙运动

(一)历史背景: ①经济(根本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政治: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③思想: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人们思想b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

(二)概况

1、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理性主义”,即倡导“人权”、“民主”“法治”反对天主教权、专制王权,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民主法制社会!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②伏尔泰:批判天主教会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自由平等反对等级制和封建特权;主张法国实行开明君主制;影响: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巨大影响 ③卢梭:《社会契约论》;提出“人民主权”口号;创立民主共和国提出“主权灾民”原则 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不是他人的工具应当以人为本‘尊重他人原则 (康德的理性批判最终确立人类主体地位,苏格拉底开创了人类主体地位)

(三)历史意义:

1、性质:欧洲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作用:丰富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近代科技革命

(一)近代科技革命的背景:①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欧洲思想解放的潮流②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和圈地运动③生产力的发展和新的社会需要④科学技术领域突破

(二)发展

A开端—天文学革命(文艺复兴运动)

哥白尼①地位:近代天文学奠基人②成就:提出太阳中心说,日心说③影响: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伽利略①地位:近代科学之父②成就: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确凿证据③影响: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牛顿力学奠定基础 B发展—进入科学时代

牛顿①成就:建立经典力学(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定律),微积分创立者,1687年出版力学经典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海王星的发现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②影响: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基础(爱因斯坦开创现代物理学基础),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开始

达尔文①成就:1859《物种起源》:建立起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严密的生物进化论;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②影响:生物进化论根本上改变19世纪人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引起恐慌 C应用—始于两次工业革命

瓦特①成就:完成对纽可门蒸汽机的革新,蒸汽机广泛应用②影响: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爱迪生①成就:(美国发明大王)电灯,电话,电报。电影②影响:推动工业生产发展推动和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资产主义确立世界各地联系密切,改变人们生活 专题四 19世纪以来世界文化 一.文学

1、浪漫主义①时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②人物:a(英)拜伦《唐璜》: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b(英)雪莱《西风颂》:乐观主义精神c(法)雨果《悲惨世界》 批判现实主义①时间:19世纪30年代以后②人物:a(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b(法)司汤达《红与黑》c(英)狄更斯《双城记》d(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揭示人性阴暗

3.无产阶级革命文学①时间:19世界中叶以后②人物:(俄)高尔基《母亲》: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

4、现代荒诞派戏剧①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②人物:(法)贝克特《等待戈多》:艺术流派开山之作

二、美术

1、印象派①背景:在19世纪科学技术(光学)启发下②特点: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③代表:莫奈《干草堆》《鲁昂大教堂》

2、现代艺术 A传统向现代形态过渡:塞尚、高更、凡高。他们以新的视角描绘客观世界(光与空气氛围)B现代派:采用夸张、变形、抽象手法,代表为西班牙的毕加索

三、音乐

1、古典主义音乐:(德)贝多芬①地位: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最主要的贡献是将声乐与器乐相结合,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代表作为②作品:《英雄》、《命运》、《田园》等九部交响曲,既把古典音乐发展到顶峰,又开创浪漫音乐的先河。

2、印象派音乐:①人物:(法)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确立印象派音乐地位

(四)影视电影 1.电影①产生:19世纪末随着摄影技术缩短爆光连续摄影等一系列技术发明②创立者:法国卢米埃尔兄弟③默片时代:1927年前④格里菲斯(美)现代电影之父⑤最杰出代表:卓别林。《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⑥有声电影:世界电影进入全面繁荣时代。 2.电视:①1926年,(英)贝尔德发明②功能:a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资讯 b远程教育的重要手段c娱乐d优秀艺术作品展示③影响: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改变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鸦片战争 1.林则徐:设立译馆,命人译《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介绍地理、历史概况,开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依据《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影响:①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②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潮流。

3.局限:只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基本上没有付诸于实践 4.实质: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

5.探索历程: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编译书记等活动开近代中国因爱国而向西方学习的先河,但是以维护封建纲常为出发点

二、中体西用——师夷长技(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洋务派和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实践:洋务运动(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 4.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5.影响::①局限于物质文化层面②冲击了“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舆论环境③推进了洋务运动发展,促进近代化。

6.探索历程: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通过采用西方科技,自强求富来推进洋务运动发展促进了现代化(创办工厂,开始迈向世界第一步)但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

三、维新思想——君主立宪

A(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早期维新派)------第二次鸦片战争 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②西学传播 人物:郑观应王韬 主张:①早期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动②后期政治上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实行商战,思想上主张西学

影响: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局限:没有形成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于实践。 B(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甲午战争 背景:①民族危机加深②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③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汇聚成一股思潮

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人物:

康有为(设万木草堂,宣传为新改革,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变法之本在变科举)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四人共同点: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倡西学兴民权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4、与顽固派论战与影响

论战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论战影响:这次论战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促进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5.探索历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度,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名觉醒,但未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四、革命思想——民主共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八国联军侵华 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特点: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背景:①鸦片战争以来的各种变法救国主张失败②政治上:中华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签订③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④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⑤思想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传播⑥组织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同盟会兴中会) 16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内容:民族主义(前提)、民权主义(核心)、民生主义(补充与发展) 三民主义的评价:

积极性:①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中国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③颁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二)新三民主义

1、背景:①北洋军阀失败②十月革命胜利和五四运动风暴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懂的帮助④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2、会议:1924年1月20日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明确了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

3、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

4、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关系:①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为三大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依据②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依据和体现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所确定的重要政策原则

5、评价:(理论上)A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B实行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国共合作,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纲领上仍没超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五、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20世纪初:资产阶级进的民主主义者)-八国联军侵华

(一)新文化运动背景:

政治上:袁世凯复辟帝制,独裁专制;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上(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思想文化上(直接原因):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和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矛盾激化两不相容 新文化运动兴起

1.标志:1915.9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

2.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与主要内容: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德先生—民生,赛先生—科学);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发表《文学革命论》。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 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封建与白话文结合起来。 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文化阵营: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

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新文化运动中心:北京的北大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前提: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深化

A文化平民化

B十月革命后: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①白话小诗散文大量涌现形式上崭新的时代特色②平民教育思潮 新文化运动影响: 积极影响:①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②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③促进中国人民成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④为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消极影响:全盘西化(否定一切中国文化肯定一切西方文化)

六、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后) 阶段

时期

代表著作

思想内容

萌芽

国民大革命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形成

国共十年对峙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井冈山战争》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么能够存在》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建立中国革命是道路--井冈山道路

成熟

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

《新民主主义论》

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发展

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

七届二中全会;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涩会注意该到道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毛泽东思想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源。3.1949年春天,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成果:直到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补充:对五个历程的认识 历程上:①经历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由浅入深缓慢发展道路②向西方探索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努力的碰撞中开展的③先进思想反映社会发展主流斯中国近代史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历史

结局:受时代和阶级局限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人物不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七、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

1.背景:①1976年10月结束了“文化大革命”②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继续延续“左“倾错误③1978年5月10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上公开发表④政治思想界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题的讨论 邓小平理论组成

①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十三大:1989年,提出社会主义阶段阶段的理论、三步走的战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③南方谈话:1992,深刻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基本路线,使发展才是硬道理深入人心,为十四大召开奠定基础(标志邓小平理论成熟)④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⑤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⑥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 3.三个代表 ①提出者:江泽民。内涵: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的重大问题。写入党章:2002 中共十六大②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以胡景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及作用

A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导了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 B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

C邓小平理论:知道了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基石,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专题六.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经典力学 概念:经典物理学只从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理论体系

相对论和量子论提出背景①十七世纪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经后人不断补充发展,日臻完善②19世纪末,物理学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现,无法用经典物理学解释,这是经典物理学陷入危机,面临挑战

相对论与量子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运动)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①内容: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与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变化而变化;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是弯曲的②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经典物理学危机,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的看世界的途径。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是继承与发展

2、量子论的提出与发展①提出:(德)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丹麦珀尔提出原子量子理论量子力学建立②发展:(德)爱因斯坦用量子论解释光电效应后来量子力学建立③影响:量子力学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为的物质生活 二.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成就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加加林)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苏英法); 1965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1966.10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航天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俄美法日))

1973 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培育成功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 1975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1978年中国巨型计算机研制开始

1983年“银河– 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7年“银河–II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7年人类第一次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成功 1999 年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升上太空,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 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载着费俊龙、聂海胜升上太空。 2.中国研制两弹的原因:①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②为了反对和垄断,打破核垄断

3.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①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②展示我国实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中国国际地位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环境利于世界和平④促进其他领域的发展获“两弹一星功勋”的有:邓稼先、钱学森。

4.取得成就的原因:①国家的独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②党和政府的重视③科学家的努力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⑤经济实力的增强 5.历史意义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新中国生产力的进步②为建设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提供了保障;

(二)新中国的教育

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1958年中国实施“教育大革命” 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要求扫除文盲;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文盲率为5%以下 2001年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2001年中国如期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 20世纪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三)文化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提出背景①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建设新文化;

2、文化方针制定:195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成果: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史学

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第15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114课知识点总结

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 :出现公共权力,传子制度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实权,控制有限

2、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封邦建国(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 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 (前221年)

1、条件: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1、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 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2、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政;监察百官;

管理军务,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3、地方: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县官员。郡县乡里

4、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5、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三、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

对2000多年中国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第3课 第4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一、西汉

1、王国问题出现:西汉初年,郡国并行(汉高祖)

2、解决:A 汉景帝:削藩、平叛、废权(七国之乱)B 汉武帝:设中朝、置刺史、行推恩令

3、影响——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周改革—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A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A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B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C中央与地方分权斗争处于绝对上风 D皇权与相权矛盾变的突出起来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 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三省的名称与职能)

2、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3、影响:

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

二、宋朝:二府三司

分相权:“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度支、盐铁、户部”—--财政

三、元朝:一省制既中书省,宰相权势过重

四、明朝: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

2、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

3、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二)内阁的演变

1、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因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 不参与决策。

2、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票拟”、“批红”

五、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清朝建立, 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

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概况: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

交往,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

3、影响: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C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六、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遭到压制。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前2000-前1700年)标志—产生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前1400年—前12世纪)特点—新的君主国兴起出现王宫,陵墓和刻有文

字的泥版文书。

二、黑暗时代: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此后300年,希腊陷入“黑暗时代”

三、古希腊城邦制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1、城邦: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

2、殖民扩张:A 原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少人多。

B 影响:促进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独特文明奠 定了牢固的基础。

3、城邦政体——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A 公民界定: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妇女、奴隶、外邦公民

没有公民权。

B 政体类型: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民主制、贵族制

4、影响:城邦公民享受充分政治权力,雅典民主制提供宝贵经验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一、民主里程

1、民主初兴----贵族制:前8—前6世纪,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由君主制

终身制、世袭制走向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2、走上正轨: 前594年,执政官梭伦改革

3、确立民主:前509年平民克里斯提尼改革

4、全面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二、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A、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

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 B、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

权力机构。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C、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审核任职资格,避行贿舞弊

三、意义和局限

1、积极:

A、创新性-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议会制等)

B、优越性-有利于正确决策;有利于修正错误;有利于监督政府为人民服务;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

2、消极:A非公民无民主权利

B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C伟大文明的催化剂,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一、从共和国到帝国

1、君主制:建城之初,蕞尔小国,行君主制。

2、贵族共和制

A执政官:共有两名,任期一年,权力相等,选举产生 B元老院:决策机构,贵族组成,政事共商,少数从多数 C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议案。 D保民官:平民斗争的结果

3、帝制

(1)原因: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则被废弃,逐渐走向帝制

(2)概况:A 屋大维——前27年,采用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罗马进

入200年稳定时期,史称“罗马和平”。 B 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

二、《十二铜表法》

1、编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 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

2、内容: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

3、影响: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 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 C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三、查士丁尼法典

1、形成:前3世纪后,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 查士丁尼法典。

2、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 查士丁尼法典。

3、影响: A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B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确立

第8课 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一、《大宪章》

1、原因: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签署:13C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

3、影响: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

二、《权利法案》(1689

1、目的:限制王权

2、影响:

A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C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三、责任内阁、

1、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 为第一任首相。

2、职责: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 台组阁。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

1、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国王为元首,以首相为最高行政首长,以代 议制民主为基础。

2、发展: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工业资产阶级在1832年选举中取得更多席位,确保资产阶 级政体的稳定。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联邦宪法

1、背景:美国面临新问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A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 B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

C力求在大国中确保共和政体

2、制定:1781年费城制宪会议

3、原则:

A、联邦制原则。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 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 大自主权。

B、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4、补充:前10条修正案,规定公民若干自由权。

二、联邦制度

1、概念: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挑战:州权主义活跃导致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

3、完善:宪法第

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4、影响: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

三、两党政治

1、形成:华盛顿之后,总统选举受到统治控制,国会形成两党对垒局面。

2、基础: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 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

第10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一、初创共和:波旁王朝---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法国大革命(起因、标志、含义)

2、《人权宣言》

3、《179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

二、曲折共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1、政体演变:法兰西第一帝国---波帝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法兰西第二帝国

2、《拿破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

三、确立共和-----标志: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

四、维护共和: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对宪法进行补充,堵塞了君主派复辟之路。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一、德意志的统一

1、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经济连成一体,封建割据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2过程:1864——1870年,普鲁士在首相俾斯麦筹划下,发动了三次三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3影响:这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 军国主义传统。

二、德意志帝国:1871年,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

1、性质:《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帝国国会为人民代表机构,由普遍平等 的直接选举产生,虽然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有浓厚专制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权力。

2、局限:专制色彩浓厚,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深远。

三、魏玛共和国(知识扩展)

1、建立:1919年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享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并颁布魏玛宪法。

2、局限:没有摧毁旧帝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基础,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薄弱。

3、结局:经济大危机冲击下,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统治

4、启示:在德国这样专制主义影响深远的国家,要真正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 的社会变革。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 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原因:

A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B、直原因接: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

2、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

内容: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此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权

3、影响: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C、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社会性质、国内矛盾、革命任务)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

(1)根本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总税务司、总理衙门); 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 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一、背景:列强侵略-清朝腐败-广西天灾-秀全创教

二、经过: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天京事变---天京陷落(标志失败)

三、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实行圣库制度;主张人人平等,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革命性-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冲击封建礼教纲纪

落后性-把封建自然经济作为理性化的追求目标,排斥商品经济,与工业化近代化的时代潮流背道相驰。

空想性-平分土地、圣库制度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社会关系上人人平等,随着太平天国政权逐步封建化和等级制度建立,也成为了泡影。

2、《资政新篇》 评价:

积极-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的资本主义方案,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集中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迫切愿望。

消极-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能针对太平天国的具体实践提出对策,缺乏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根本没有实行。

四、失败: (1)农民阶级局限性 (2)中外势力联合剿杀。

五、评价:

1、性质: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运动

2、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产生巨大影响。 (2)扫荡了清王朝统治秩序,冲击了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政治基础。 (3)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运动最高峰。 (4)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3、局限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第15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A、(根本原因)日本走向资本主义,形成侵略朝鲜、夺取东北、占领中国、征服世界的扩张政策。

B、(直接原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 C、(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丰岛海战—黄海决战 1894年

3、结果:《马关条约》 1895

4、影响:

A、《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深入内地;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被迫大举外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半封建化大大加深了。

B、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华民族危机严重。

C、极大刺激西方列强。“三国干涉还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军事改革。E、中国各界救亡图存。

二、义和团运动

1、起因:A、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B、19世纪末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

2、口号:“扶清灭洋”

3、清政府政策:镇压—招抚—镇压

4、评价:

A、积极性:义和团体现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B、局限性:排斥先进生产力在内的一切西方文明,具有落后性。

三、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A、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B、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2、过程:

A、1900年,列强组织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 B、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发布“剿匪谕旨”。

3、结果: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

4、影响:《辛丑条约》是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重苦难,使馆区成为侵华大本营。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6课 辛亥革命

一、背景:

1、社会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2、组织基础: A兴中会 1894 檀香山 标志兴起 B同盟会 1905东京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思想基础: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发展为三民主义 B、舆论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展开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 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

4、武装上:1911年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由于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有形成坚强统一 的 而失败,但是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二、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

1、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 督,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五族共和”。

2、影响:武昌起义使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

1、中华民国建立:A、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以五色旗为国旗。

B、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是近代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C、名义上为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统一。

2清帝退位: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260多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帝国主义支持; 袁世凯大权在握; 立宪党和旧官僚的支持。

五、意义: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创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17课 五四运动

一、背景

1、一战后,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1915年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民族矛盾:1918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二、过程

1、爆发: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勿作五分钟爱国心”、“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

2、高潮:工人阶级作为独 \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有北京转移到上海, 并展开“三罢”斗争。

3、初步胜利:A 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职务。 B 中国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C 释放被捕学生。

三、五四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四、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

律;是一场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科学的精神;是一

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标志着新民

主主义革命开端。

第19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空想社会主义

1、原因:A、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悲惨。

B、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认为资本主义不是公正、合理的社会,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形成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2、代表: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

3、主张:A、圣西门主张实行实业制度,是“工业社会最早的预言家”。 B、傅立叶和欧文主张建立合作组织。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8年

1、内容:A、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B、揭示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

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社会原则

2、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国际无产阶级锐利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蓬勃

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巴黎公社

1、背景:内忧外患

2、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权

3措施:A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人民可监督罢免。 B、维护劳动者利益。 C、用世俗教育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4、意义:英勇斗争和首创精神,为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5、教训及启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彻底消灭资产阶级残余势力,防止资产阶级势力

的反扑;无产阶级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建立广泛的同盟;无产阶级缺乏一

统一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上升时期,不

具备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 第20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背景:19世纪60年代,俄国自上而下改革,推进工业化,但不彻底;俄国在西方列

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一战使俄国落后腐朽充分暴露,成为帝国

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二、过程

1、二月革命:1917年初,彼得格勒工人起义,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该政府继续战争。

2、四月提纲:A、列宁提出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B、实行土地改革。 C、退出战争。

3、七月流血事件后确立武装起义方针。

4、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领导起义,推翻临时政府。

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1、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和平

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人民委员会。

2、1918年,全国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

四、意义:是人类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摆脱封建 残余和剥削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给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新的解放道路。

第21课 新民主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1921—1923)

1、中共一大

(1)条件:A、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俄为师”,接受马列主义。 B、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党的早期组织,《新

青年》作为机关刊物。李大钊在北京成立党早期组织,奠定党的组织基础。 (2)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开,后转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3)纲领:A、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B、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

C、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 D、党的组织机构是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中央局。

(4)意义:宣告党的成立,中国出现马列主义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2、中共二大:将现阶段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3、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1922—1923 (1)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起止点: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大罢工为结束。 (3)教训:必须团结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二、国民大革命(1924——1927)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准备:A、1922年发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 明确提出建立民主联合阵线的方针。 B、中共二大讨论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建立民主联合阵线的方针。 C、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开始。

2、北伐:1926年广州革命政府北伐。

3、失败: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1、武装起义:1927 A、南昌起义:由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初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后转向农村。

2、井冈山道路: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开创井冈山根据地,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

山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3、红军长征

(1)原因: A、根本原因:王明的“左”倾错误; B、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遵 义 会 议——A、纠正错误军事路线

B、确定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 C、扭转被动局面,革命转危为安。 《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到 达 陕 北——建立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根据地。

4、西安事变

(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国民党内部分化。

(2)爆发: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事变,扣留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解决:中共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确定了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4)意义: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打下基础。

四、国共合作抗日(1937——1945)

1、日本侵华罪行:

A、全面侵华,残暴统治,制造系列惨案

B、实行以华制华:建立伪政权,推行“治安肃正运动”等 C、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政策、三光政策。

2、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1937年9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

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两大战场

A、抗战开始后,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

大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

B、1938,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

C、国民党政策重心趋向反共。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溶共、限共、防共、

反共”方针,制造皖南事变。

D、中共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斗争中求团结”、“有

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击退反共高潮,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胜利意义:A、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B、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D、中国国际地位大为提高,收回台湾。

五、解放战争(1945——1949)

1、两种命运的较量

(1)两种命运 A、民主和平与建立联合政府:1945中共七大。 B、专制内战与实行一党独裁:1945年国民党六大。 (2)重庆谈判:1945年8—10月,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确立和平建国方针。

(3)政协会议:1946年召开再次确立民主和平建国路线,后被国民党推翻。

2、解放战争

A、全面进攻:1946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B、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共产党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

击破的方针,粉碎重点进攻。

C、战略决战:1948年,解放军力量超过国民党,决战时机成熟。1948年9月—1949 年1月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主力,解放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D、北平谈判:1949.1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任代总统,国共和谈,李拒绝签字。 E、渡江战役:1949.4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建立

1、准备: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事宜。

2、开国大典:1949.10.1

3、性质特色: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

家作主的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目的:为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以替代临时宪法

《共同纲领》。

2、内容:A、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B、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C、制定社会主义革命和设的方针政策。 D、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写入宪法。

3、性质: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A、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巩固革命建设成果。

B、反映过渡时期要求,反映建设社会主义的愿望。 C、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奠定基础。 D、1957年初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发展历程:1954年宪法确立;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趋于停顿;*时名存实亡;新

时期恢复发展。

2、人民代表产生:全国人民普选,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3、意义:A、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B、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C、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1、基础: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发展历程:1954年宪法确立;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57年反

右派斗争扩大化遭到破坏;*时陷于瘫痪;*后恢复;1982年,中共

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3、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4、职能的变化:建国初,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后成为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

议政的舞台。

五、民族区域自治

1、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

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法律保障:《共同纲领》规定;54年宪法更明确规定。

3、自治区的建立: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第23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的根本原因:极“左”思潮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平反冤假错案 首要环节胡耀邦主持

2、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协制度。

3、法制建设加快:

A、颁布1982年宪法;出台《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逐步建

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B、1989《行政诉讼法》;1999《行政复议法》。规范了政府的行为,使“民告官”有了

法律依据。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和人民平等的原则。

C、1997年十五大将“以法治国”确定为政治改革重点;1999年将“以法治国”写入宪法。

三、基层民主选举

1、地位:直接选举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2、法律保障: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3、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4、意义:贯彻了“依法治国”的精神,保障了群众的民主权利。

24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一国两制

1九条方针:1981年,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2一国两制: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深刻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

体是社会主义,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

长期并存,是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3 宪法保障:1982年宪法

4正式确立: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正式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 二 香港、澳门回归

1 条件: A 80年代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B 一国两制构想指明了方向

C 97临近,英国不断试探中国立场态度 2香港回归:

199

7、

7、1日回归。刷数百年耻辱,翻开新的一页,迈出坚实一步,提供成功范例 3 澳门回归:1999年10月20日回归

三、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

1、1979年,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真正停火

2、三通限制放宽

3、民间对话加强

4、形成“九二共识”:即一个中国

5、提出八项主张:1995年江泽民提出,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6、十六大报告再次强调

第25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的兴起 1原因:

(1)二战结束,由于共同的敌人被打败,美苏失去同盟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2)二战结束时,美国拥有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3)美国把苏联看作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遏制苏联。苏联把确保东西部安全作为国家首 要利益,扩大在世界的影响。

(4)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对立。 2表现

(1)政治:杜鲁门主义出台:1947年,杜鲁门公开宣称与苏联和社会主义对抗,标志冷战

正式开始。从此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

(2)经济:马歇尔计划:即1948年提出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

次大规模运用。苏联成立“经互会”对抗。

(3)军事:为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控制,1949年成立北约。为对抗北约,1955年苏联和

东欧民主国家成立华约组织。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两极对峙格

局正式形成。

3影响:A美苏“冷战“关系压倒其他国际关系,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 B两个超级大国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世界处于毁灭性核战争威胁下。 C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 D两国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破坏世界和平。

二、冷战中的“热战”

1、侵朝战争

2、侵越战争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一、欧共体的形成

1、原因:A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依附美国恢复经济,对抗苏联。 B、50年代,西欧生产力较快发展,要求从美国阴影下走出。 C、各个实力无法与美苏相比,需要联合起来保障安全,发挥作用

2、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共同体合

并为欧共体

3、措施: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加强科技合作

4、影响:A西欧经济发展,实力增强 B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C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美国霸权地位削弱,调整对欧政策

三、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1原因:

A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追随美国 B冷战后,美国扶植日本,成为反共桥头堡 C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封建因素。 D重视科技校阅。

E制定经济计划,用国家政权推动经济发展。

2、水平:1956-1972,国民生产总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3、影响:向美国一边倒变为日美为核心的全方位外交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美、日、西欧

三足鼎立局面。经济多极化挑战美国霸权。冲击两极格局。

四、不结盟运动兴起

1、背景:A二战后,亚非拉掀起民族解放浪潮,诞生新兴国家。 B处于弱势地位,成为争霸战场,要求改变不合理状况

2、成立: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确立了独立、自

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宗旨,标志不结盟运动诞生。

3、主张:不是消极中立而是积极反对殖民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代替冷战,实行全面裁军。

4、影响:标志第三世界以独立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加上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国在联合国

合法地位恢复,共同构成多极化趋势。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一、两极格局瓦解

1、苏联解体:

(1)戈氏改革: 经济改革受阻--政治改革混取消党的领导--民族纷争迭起--加盟共和国脱离。

(2)1991年“8*19事件”成为解体催化剂 (3)同年,完全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2、东欧剧变:向西方靠拢。1990年德国统一。1991经互会和华约解散,苏联在欧体系崩溃。

二、世界局势

1、主流——缓和:两极瓦解,结束两大集团对峙,军事竞赛减弱,总体趋势缓和,

和平发展成为主流。

2、并存——动荡 A、打破原有力量平衡,民族宗教领土矛盾暴露 B、美国力图主导世界,霸权主义恐怖活动威胁和平

C、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是北约首次未经联合国授权,向主权国家采取军事行动

二、多极化趋势:一超多强

1、特点:A新的格局尚未形成,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B美国唯一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C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多极趋势日益明显

2、影响:A有利于抵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B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D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8课 新中国外交

一、建国初期

1、基本原则: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三大政策成为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2、成就:

(1)第一年与17国建交

(2)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

(3)日内瓦会议:1954年第一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4)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二、70年代成就: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订《联合声明》 (4)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

三、新时期外交

1、经济交流: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2、成就:

(1)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成就: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90年代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002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维护世界和平:

(1)改善和发展与大国关系,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

(2)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2001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中亚地区和平、安全 (3)在联合国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16篇:高中历史必修一填空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在地方上推行____________制。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别:(分别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宗法制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分配政治权力的,实行________________继承制。

西周形成的宗法等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统一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始皇采纳了_________的建议,在地方上推行___________,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郡县制的主要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重要环节。

郡县制的设立是___________________ 取代 _________________ 的重要标志 。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哪些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皇帝制度的创立者是:______________。秦朝中央的“三公”别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管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西汉的监察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武帝时代以_____ 作为监察区,全国共有______个,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汉武帝时与唐朝.宋代分别采取什么措施来削弱相权?

汉武帝时,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与决策,削弱外朝官。

唐朝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三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下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3.西周、秦朝、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朝在全国设___________个行中书省(行省),浙江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行省,

元朝的“腹里 ”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宣政院管辖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重大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行省长官的控制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 :___________(皇帝)废丞相,权分六部,__________ (皇帝)时,又设内阁。 清:_______________时设军机处;地方上推行______________ ,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明清时期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 军机处设置的直接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认识其爆发的必然性) 19世纪上半期:西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列举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有(标明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个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别列举主要内容,分析危害? (1)

(2)

(3)

4.简述列强的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政治上: 经济上: 总:

3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中国近代人民第一次自发组织的大规模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是_____年______________。

近代清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现代化武器与侵略者交战的是________________ 战争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战役。相关的管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的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领导人及军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强最终未能将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1.______年 月 日 __________事变,标志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南京大屠杀____万同胞被害,日本还在中国实施了惨无人道的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

(1)1931年九一 八事变: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人民将日本驱逐出中国。

(2)1935年________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发表 _________宣言,号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35年12月,召开_______________ 会议,确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抗日救亡运动扩展。1936年12月___________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序幕。

(3)1937年8月13日____________事变后,国民政府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要“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

(4)1937年9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正面战场:___________战役,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国共两党首次合作的战役是_____________会战。抗战以来取得的首次大捷是________________,取得的最大的胜利是________________。枣宜会战中,牺牲的国民党军队的总司令是_______________。

4 敌后战场: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_______________ ,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后广泛开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全国抗日根据地指挥中枢和总后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____指挥的______________(战役),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沉重的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

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队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________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日本投降的时间______________,签字的时间 ___________ 。台湾光复时间:___________。 5.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1)

(2)

(3)

7.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二.辛亥革命

1.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成立于_____(时间)______(地点)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狭义的辛亥革命就是指_________________ ,爆发时间:_______年___月___日。中华民国成立时间________(民国元年)。临时大总统是______________,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民享有各项自由与权利。

5 (2)按_______________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_______________制,限制总统。 这部宪法颁布的意义:是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为近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 (2)

(3)

(4)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期斗争的主要力量是青年学生,口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月初活动中心由______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取得的斗争成果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1) (2)

2.中共“一大”的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共:“二大 ”时间 _________地点______。 召开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其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民革命运动开始的标志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民革命运动结束的标志: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1) (2)

失败的原因:(1) (2)

4.大革命失败后,_______________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领导人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八七会议决定,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开辟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至_________,长征结束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________,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实上确立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全面内战爆发的的标志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著名论断,解放区军民不断粉碎敌人的进攻。 8.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决战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战役。歼灭改编国民党军队达_______万。______年___月____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_________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9.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略) 启示: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____年____月,政治协商的中心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7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1) (2) (3)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 (2) (3)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______,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会议召开的中心任务是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该宪法的历史意义(1)宪法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新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它的颁布,开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三大政治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年 《______________ 》,规定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_____年,正式确定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

(1)实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保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有哪些表现?说明了什么?有何启示教训?(略)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 (4)做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伟大转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时代。

8 3.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有中国特色社会法律体制基本形成的过程?)(1)1980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82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97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99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 一个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形成。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实践 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的过程?

(1)1979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81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0年代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8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最初是针对_______问题提出来的,最早应用于________问题。 “一国两制”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港回归的时间_____年___月____日;澳门回归的时间:_____年____月_____日。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1) (2) (3) (4)

3.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80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92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9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995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提出于_____年,中国与_______就_______问题进行谈判时。后来经过了两次修改后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_______年的____________会议,会上主要讨论了和平解决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问题。

3.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是_______年__________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_____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1.______年_______届联大,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是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过程?

(1)197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7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7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中美两国关系改善的原因?

美:

中:

影响:中美关系的缓合,直接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标志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对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三.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年,江泽民出席联合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倡议下,举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首次会晤。

3.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国,在上海会晤,确立“上海五国机制”。________年,发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海合作组织。增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该组织丰富了由_________始创的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专题六 古代希罗马的政治文明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

1.梭伦改革的内容内容: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上:(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代,具体表现: (1)除__________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_______方式产生; (2)_____________经常化,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局限性:(1)民主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主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主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极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罗马人的法律

11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自然法之父”。

2.“公民法”通行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范围)。 3.“万民法”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发很大的变化,“公民法”不在适应形势,在长期的____________中,形成了万民法体系。万民法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4.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成为近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先驱。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

1.英国“光荣革命”的时间_______年,推翻了________________统治,______________登上王位。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志。这是一次没有发生流血的宫廷政变。 2.《权利法案》颁布的时间 _______年,内容(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权利法案》奠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美国的1787年宪法

1.______年,美国在_________召开__________会议,通过了新宪法----《______________》。 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在中央与地方权力上实行________________;在中央政府权力构建上体现____________原则。宪法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英国与美国的政体

12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1)权力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家元首、产生方式及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阶级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践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理论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______年《______________》发表。

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狭义的十月革命指_____年____月的______________武装起义,其间领导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发表了列宁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攻打冬宫之际,全俄召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议通过了列宁起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政府和 世界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 4.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3 一.美苏争锋

1.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了______为主导的_____________格局。 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 2.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1) (2)

3.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1)1946.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47.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47.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4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95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极对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分析美苏“冷战”局面(两极格局)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消极影响:(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观作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共体形成的基本过程?

(1)195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6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的一体化促进带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张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4 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的推动下,_______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 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宗旨与原则。 影响作用:有力冲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走向多极化

1.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极格局瓦解后,当前的世界格局是_____________。 多强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极格局瓦解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表现? (1)1991.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9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9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俄罗斯的复苏:2000年________出任俄罗斯总统,他的一系列_________政策使俄罗斯逐渐走出了低谷。

4.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两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7篇: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纲目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2.土地制度3.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战国以后):

4.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主要经营方式;工官和匠户 ;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的发展)5.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6.概述商业发展的概貌:(商运和商人:P17 市场;城市(商业都会))7.商业发展的特点:

8.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P22(含义:目的:表现:影响:)9.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含义;表现:原因:影响)

10.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P25 (发展条件;出现;发展;影响;缓慢原因)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P30(起因;表现;影响)2.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时间:途径:概况及特点)

3.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4.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P32(时间:有利条件:代表企业:政治影响)

5.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P34

(民国初期(约1912-1919年)短暂的“春天”:国民党统治前期(1927-1936年)短暂发展:后期(1937-1949年):陷入困境)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阻碍的因素:推动发展的因素)

7.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 政治:思想:发展趋势)

8.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P39(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阻力);在斗争中求发展)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经验教训(背景P46;过程1956-1976年 P48;经验教训)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意义P52-53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P53

4.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P

53、575.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P54(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浦东)

6.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7.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P56-57

8.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9.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史实:P62(服饰:餐饮:居室建筑)2.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P65 (婚礼:丧礼:其他)

3.探讨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4.了解交通工具的进步:P68(城市代步工具:交通运输业:发展特征)

5.了解通讯工具的进步:P69(近代邮政:近代电信:电话)6.认识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7.我国报刊的逐渐普及:P728.影视的逐渐普及:P73(电影:电视)9.互联网在我国的逐渐普及(过程:作用)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附一:新航路开辟前分散的文明:P80附二: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 P81附三:西航路开辟的起因)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P832.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P82 (附: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荷兰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P8

6、884.英国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P87

5.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P89(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表现:影响)

6.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P93(首发英国的原因条件:进程:影响;扩展:教材95页第2段。)

7.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影响8.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史实:P100(条件;内容:特点:影响)

9.19世纪美国的对外政策P103-10410.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P104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1.了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2.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P116-117;特点

3.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4.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5.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演变:P1206.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政策及变化:P124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P130

2.列举“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主要表现:P138(经济:政治;文化)

3.认识斯大林体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该体制的积极作用:该体制的局限:经验教训)

(附一:斯大林体制形成的因素附二:苏联工业化建设:135页附三:农业集体化:P137)

4.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改革开始的原因:改革历程)

专题八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二战以来)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第18篇:高中历史必修总结

分封制内容: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①建立中朝②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③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2、唐朝三省六部制: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

5、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目的:巩固统治。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内容:(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3、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汉武帝集权:(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6、清朝设立军机处:①时间:雍正年间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

一、巩固。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③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影响:①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②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③造成确立(陶片放逐法)黄金时代伯利克里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3、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组成)①公民大人员由多数人选

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4)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 局限性:学总论》、《查士丁

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3、罗马法的影响:①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盛行;④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1、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①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②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③多山、多港、多岛的环境促成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

1、民主政治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是集体领导;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实行任期制和选举制民主制的确立: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4、雅典民主制的得失:积极意义:(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2)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3)公职(1)与现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体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妇女,都没有享受民主权利;(2)雅典民主是男性为中心的民主。

3、古希腊城邦政体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最流行的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划分依据:根据城邦公民享有权力的多少)。

1、《十二铜表法》:意义:①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的渊源。②《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篡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

2、查士丁尼法典: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工具。②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法法律制度、原则:①陪审制度②保护人制度即律师制度③“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即“不告不理”原则

1、《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颁布意义: ①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②“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责任内阁制的形成①“光荣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②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③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1、1787年宪法的与议会关系美国内容①联邦制原总统不对国会负则:宪法规定了一责,互相制约英国个强有力的联邦内阁、首相对议会政府(即中央政负责国家的权力府),同时让各州中心是谁美国总保留了较大的自统英国议会

1、《法主权②分权制衡兰西第三共和国原则:立法、行政、宪法》(1875年): 权力;特点: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3、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分权、制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3、责任内阁制特点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4、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为核心;②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的角色;③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④内阁行使行政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⑤整个政治制度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由民选产生。保证政府代表广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2、美国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制;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不同点:国家元首美国总统英国国王国家元首产生方式美国民选英国世袭国家元首有无任期

美国任期制英国终生制国家元首有无实权美国有英国无(虚君,国家的象征)政府首脑是谁 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政府如何产生美国总统任命英国议会产生政府内容:①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行使。②行政权归内阁和总统。总统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

队最高统帅,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院同意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德国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内容:①国家元首是“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②首相: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③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

权力较小,帝国国会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只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衡原则。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不同点:国家元首德国皇帝法国总统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德国世袭法国议会选举国家元首的任期德国终身制法国任期制国家元首有无实权德国有法国有政府首脑德国首相法国总统政府产生方式德国皇帝任命法国议会产生政府与议会关系德国政府不对议会负责法国对议会负责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德国皇帝法国议会

四、资产阶级代议制

1、确立: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①议会形式上是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议会制是一种间接的民主

形式。②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③都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作用:①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②代议制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③调节、缓和了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

1、第一次鸦片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

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⑵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⑶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⑷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⑵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 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⑶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⑷影响:①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

3、甲午中日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⑵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⑶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①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⑷影响:①、《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②、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③、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④、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⑤、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直接原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⑵时间:1900----1901年,⑶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⑷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太平天国运动

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矛盾尖锐《田朝田亩制度》:①革命性--------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②空想性-------绝对平分土地无法实现。③落后性---------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资政新篇》:①进步性-----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②空想性-----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社会条件

4、传统的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作用: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提出了具有资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局限性: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影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他们是以封建手段反封建制度。因此,传统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6、五四运动的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内容:①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②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③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④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开始指导工人运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意义:①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结束。②使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③改变世界政治格局④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⑵、新中国成立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宪法⑴、主要内容: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

务⑵、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⑴确立:1954年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⑵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⑴确立: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⑵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⑶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⑷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⑹发展:1982年,中共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

6、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①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台湾可保留军队②最初提出:针对台湾问题;③确立: 1982年宪法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①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时间:香港-----199

7、

7、1 澳门-------199

9、

12、20第七单元 复杂多变的当代世界

3、“冷战”

的影响(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2)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武器威胁之下,又避免了近半个世纪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为争夺势力范围,两国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二、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

国来恢复经济、对抗苏联;②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较快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③西欧各国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④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2)经过:①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③1967年,上述三个组织有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3)影响:①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②西欧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美国霸权地位削

弱。③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原因:①美国的扶植;②重视科技与教育;③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④战后民主化改革(2)表现:1956---1972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3)影响:①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②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

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2)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美苏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第19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一、从“无为”到“有为”(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

1

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

宋明理学

【基础解读】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基础解读】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2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基础解读】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基础解读】

3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第7课

启蒙运动

【基础解读】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原因: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3)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3、思想主张:(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4、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2、思想主张:(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2)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3)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鸠:(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法律应是理性的体现(2)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

4

是《论法的精神》。

4、卢梭:(1)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2)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3)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5、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人非工具,人要自律,主权属于人民

三、评价: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基础解读】

一、四大发明

1、概况: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5)传播。 a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

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

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5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基础解读】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a 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 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 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 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 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1)宋代商业的发展。(2)城市的繁荣。(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1)婉约派 代表人物 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

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基础解读】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

6

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基础解读】

一、经典力学

1、经典力学产生的背景:(1)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2)资产阶级迫切需要自然科学作为其理论武器。

2、伽利略的成就:(1)伽利略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2)他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牛顿的成就:(1)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2)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3)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二、相对论的创立

1、相对论提出的历史背景:20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

2、相对论的主要内容:(1)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相对论。(2)内容: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大,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3)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1900年,为了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山了量子假说。这一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2、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应。

3、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4、意义: (1)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效的科学理论之一。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第12课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基础解读】

一、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的产生

1、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产生的背景:(1)在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7

(2)基督教宣扬,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光、日月星辰、天空、陆地、动植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3)教会还指责那些敢于挑战神学说教的思想为“异端”,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打击了宗教神学。

2、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研究陆续取得重大成果,细胞学说发展起来。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了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开始形成。

二、达尔文与进化论

1、达尔文进化论的产生——《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内容:(1)达尔文认为,生物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进化而来的,它们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2)他提出,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一原理,被后人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2、生物进化论创立的地位和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在教会和保守势力看来,这不仅是对神和宗教的极大亵渎,更是对人类尊严的莫大伤害。支持达尔文的人称他是“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基础解读】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历史背景:(1)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1)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2)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意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过程:(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

2、影响:(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过程:(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评价):(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3)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4)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网络聊天、网上购物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够与其他人沟通并享受服务。 (5)网络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基础解读】

8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1) 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b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c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过程:a 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b 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C 撰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4、实践:

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5、影响:尽管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基础解读】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2、过程:(1)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3)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新文化运动

9

1、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影响和评价: 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运动中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绪。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2)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4)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基础解读】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1) 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3)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2、三民主义的创立:(1)1895年,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2)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3)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又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 (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1)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2)孙中山本身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3)当时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

2、过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基本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响及评价: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

10

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但是,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基础解读】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1)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阅读当时所能见到的共产主义书籍。(2)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3)1921年,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1)国民革命时期,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2)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2) 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评价: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他还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2)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4)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基础解读】

一、伟大的转折

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2)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转折: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1992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党的十四大,会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6)意义: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

11

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1)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2)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内容:(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2)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基础解读】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1)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基础解读】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的提出的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双百”方针的提出:(1)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

12

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3、结果:(1) “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代表人物及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二、曲折的年代

1、“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1)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2)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1)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2)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3)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4)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5)结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出现的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2)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3)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4)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繁荣的表现:(1)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2)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3)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4)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基础解读】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中的教育

1、表现:(1)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结果:“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1)“*”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3)20世纪80

13

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6)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7)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8)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基础解读】

一、浪漫主义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不断,社会*不已。(2)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3)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2)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3、浪漫主义文学家及作品:(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2)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3)德意志,诗人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对自己国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专制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进行了抨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现实主义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2)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3)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4)北欧,丹麦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5)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批判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20世纪早期,现实主义作家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如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

2、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作家海明威在继续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奉献了大量现代主义作品,代表作是《老人与海》。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

3、20世纪上半期,苏联文学高度繁荣。高尔基的小说《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4、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

【基础解读】

一、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美术

1、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的背景:(1)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2)在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义美术诞生了。

14

2、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1)强调理性,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2)在表现形式上,它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3、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 法国画家大卫,代表作有《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等。表现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再现了这一时期法国重要的历史画面。 (2)法国画家安格尔的作品《泉》,充分展现了人体美与古典美的完满结合。

二、浪漫主义美术的产生:

1、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这种情绪反映在美术创作领域中,就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

2、特点:它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浪漫主义美术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3、代表人物及作品: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典型表现了这一画派的风格特征。

三、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

1、时间:19世纪中期。

2、代表人物及作品:(1)法国的米勒。米勒的作品主要反映农民的生活和情感,代表作有《播种者》《拾穗者》等。 (2)俄国的列宾。俄罗斯画家列宾满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深刻展现了俄国的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同情,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他的代表作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画派产生的背景:(1)19世纪后半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2)一批青年画家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反抗保守陈腐的主题思想。

(3)特点:a 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b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画派进一步发展,强烈主张个性的抒发。作品大多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于装饰韵味。

(4)印象派因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

(5)荷兰的凡高是这一时期印象画派的著名代表。凡高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他的作品《向日葵》让人感受到灼热阳光下的灿烂。

(6)法国画家塞尚擅长画静物,色彩反差强烈,立体感强,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四、现代主义美术

1、现代主义美术产生的背景:(1)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2)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3)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尝试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他们开创的形形色色与传统美术迥然不同的新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美术。

2、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

3、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格尔尼卡》通过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基础解读】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1)时间: 19世纪。(2)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3)发展: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到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走向鼎盛时期。

2、代表人物及作品:(1) 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他的交响乐作品中,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歌颂资本主义的思想感情。(2)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还有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他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作品旋律优美,节奏轻快,

15

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著名。

3、歌剧的辉煌成就:(1)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创作了歌剧《茶花女》等,他的作品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2)法国歌剧家比才的作品《卡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4、民族乐派的兴起:(3)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弘扬本民族特性的民族乐派。(4)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民族乐派音乐兴起。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等是世界闻名的杰作。

二、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1、现代主义音乐的兴起:(1)时间: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爵士乐,在一次大战后受到空前欢迎。(2)特点: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3)发展:二次大战后,以摇滚、蓝调和爵士等为代表的音乐更加通俗化,吸引了无数听众。新时代大众心理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增长,使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2、代表作品:(1)20世纪50年代初,摇滚乐《围着时钟摇吧》对美国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2)20世纪60年代,摇滚乐在美国更加火暴,出现了《时代在改变》等作品。(3)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在西方也有很大影响。

3、影响: 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和交通的日益便捷,日益繁荣的流行音乐活动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各国间的音乐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强,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推动着世界音乐的繁荣。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1)条件: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2)产生: a 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 b 1895年底,他们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已拍摄的电影短片,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c

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拍摄和导演了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电影作品,如《一个国家的诞生》等。但是最初的电影是黑白无声片,称为“默片”。 d 苏联电影事业迅速发展,拍摄了《波将金号战舰》等影片。

2、成熟:

(1)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音、有对白、有音乐和歌唱的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

(2)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3)二次大战后,电影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

3、电视的产生与发展:(1)产生: 2O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出现。(2)发展: a 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b 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 C 30年代末,英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已达两万户。 b 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普及运用:

二次大战后,电视进人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4)影响: 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16

第20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_人教版新

西方人文主义起源

1、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①强调人的价值,“人是万物的尺度”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③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2、苏格拉底: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②美德即知识③善是人内在的灵魂,教育

使人认识自己。

3、柏拉图:《理想国》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理性思考。

4、亚里士多德: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逻辑学,“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核心:“人文主义”

2、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二)主要成就

1、文学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义之父

2、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3、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三)文艺复兴历史意义:资产阶级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2、标志: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3、主张:“信仰得救”

4、影响: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四)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①人民的思想的自由和解放;②打击教会的经济、经济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启蒙运动

(一)历史背景:

1、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自然科学发展

(二)概况

1、核心:理性;

2、主要内容:人权反对王权、民主反对专制、科学反对蒙昧。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①伏尔泰:君主立宪制、天赋人权;

②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③卢梭:《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人民主权;

④康德: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人非工具”,自律

(三)历史意义:

1、性质:欧洲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作用:丰富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六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历法

①战国:《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浑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夏朝:《夏小正》;商朝:殷历;

④元:郭守敬:《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二)数学: ①春秋:筹算 ②东汉:《九章算术》

(三)四大农书:

①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王祯《农书》;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四)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万世宝典”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药物巨典”

(五)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雕版印刷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唐末用于军事。 ②宋:广泛应用。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文艺

一、书法艺术

1 汉字起源和演变:

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由繁到简

2 书法艺术发展

1、魏晋南北朝以前自觉阶段;魏晋南北朝以后自发阶段。

2、楷书:实用价值;

3、草书:审美价值;

4、行书:审美、实用价值

5、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 《兰亭序》

二、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4、唐代: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5、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

三、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楚辞:战国屈原《离骚》

3、汉赋: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二京赋》

4、唐诗:初唐:王勃、陈子昂;盛唐:边塞诗:高适、曾参,田园诗: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中唐:白居易

(二)宋词:婉约派:李清照、柳永;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三)元曲: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

(四)小说:四大名著

(五)京剧: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光绪年间,成熟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西学东渐(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中体西用” 早期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 孙中山“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代表人物:魏源《海国图志》,“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君主立宪制度。

四、维新思想

1、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2、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

3、实践:戊戌变法

4、影响: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五、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1、新文化运动概况:

①标志:1915.9 陈独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③思想阵地: 《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北大⑤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⑥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影响:

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促进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

六、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年,兴中会;

2、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3、三民主义受到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启迪

4、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1、1924年,国民党一大,“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

七、毛泽东思想

1、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中共七大:1945.4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根源;对马克思主义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八、邓小平理论

1、1978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实现伟大转折;

2、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3、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4、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九、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成就

时 间 重 大 成 就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1966.10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3 年 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培育成功

2003 年 “神舟” 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2、历史意义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新中国生产力的进步;

②为建设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提供了保障;

二、新中国的教育

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希望工程”

2001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高等教育:

1、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2、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1982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文化事业:“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文化方针制定:195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