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岗位职责

副校长履行岗位职责 推进学校教育转型升级(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23 08:34:51 来源:岗位职责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副校长“转型升级,助推发展”心得

“转型升级,助推发展”心得

——做一名合格的副校长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领导干部的当务之急,尤其作为校级领导,应该用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支撑,具备厚重的知识基础和文化底蕴,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同时还应具备协调上下级关系的能力等。作为副校长除具备如上各种素质和能力的之外,最应该做到,而且是很难做到的一点就是能够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准确定位。

从所周知,副校长在工作上要对校长负责。依据分工任何一位副校长都要协助校长分管某一项或几项具体工作。一位合格的副校长或者说聪明智慧的副手应该使校长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大事、谋大计。而副校长如何自我定位,怎样演好自己的角色,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学校领导班子的和谐稳定、战斗力的强弱以及学校的发展。

工作之初茫然无措,既像无头苍蝇,又如冷手抓热馒头,心中无数,工作无序。尤其是无法给自己准确定位,所以根本谈不上做好校长的得力助手了。

至从参加领导干部提高培训后,尤其是多次收看全国各地几位专家教授的讲座视频,并联系工作实际,本职工作渐入佳境,逐渐理清了工作脉络和头绪,驱散了积郁在心头已久的愁云,心里也渐渐阳光起来,并开始对副校长一职有了新的解读和认识,与此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也似乎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这样的培训对于我来说绝对是

一次审视自我、反思自我、剖析自我、提高自我的大好机会,并以此为契机,改正不足,缩小差距,完善自我。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和践行的。

一、找准位置,工作到位但不越位

在提高培训过程中,我通过自学,查找各种与副校长职责相关书籍与资料,文本中几乎都明确地写道:“副校长协助校长分工负责领导管理学校的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总务后勤工作。”可见,副校长分管的某项工作是协助校长分管,所以作为副校长首先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坐标,当好配角。正所谓:志明则清,位清则正。

有的人将正职和副职比作一根绳子上的蚂蚱,还有人把正职和副职的关系比作影视戏曲作品表演中的主角与配角。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红花还需绿叶配”,讲的都是副职和正职的通力合作是十分重要的。

故此,在日常管理中,我始终恪守两点,一是不越位。在学校领导班子中,校长总揽全局,负总责,属于核心地位,而副校长虽独当一面,但仍处于从属和“配角”的位置上。因此,我时时提醒自己,并不断强化“配角”意识,绝不喧宾夺主,不越位,不抢位,甘当配角。但各项工作的完成一定都到位。二是不越权。通过工作实践,我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干什么的,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对份内工作严格按照“有职有权,责权统一”的原则,在大胆用权的同时,绝不把分管工作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不“独断专行”和擅自拍板,经常向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汇报工作,服从集体的领导。

二、当好参谋,不揽功推过

通过培训学习,我深深认识到,副校长是学校集体决策的参与者,要善于当参谋,要协助校长正确决策。所以,我始终紧密结合本岗位职责,多谋份内之事,为校长和学校领导集体决策提供准确适时、客观公正的依据,出良谋、划优策。

作为校长的得力助手,我不断强化和牢固树立“真抓实干”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左膀右臂”的作用,争当“开路先锋”。既不畏手畏脚,又不把担子全部扔给下属。首先做到揽分内之事,高质量地完成份内工作;其次揽琐碎之事,主动为校长分忧,尽可能不上交矛盾,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再次要揽难办之事,不揽方便容易之事,不揽有功有利之事。

通过实践我还感悟到,副校长作为学校集体中的一员,身为助手,必须增强全局观念,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工作中搭台不拆台,自觉维护领导班子团结。一是要树立工作“一盘棋”的思想,不打“小算盘”;二是要当“正人君子”,不搞“小动作”,胸怀坦荡,虚怀若谷,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三是要“照镜子”,不“打手电筒”;四要搞“五湖四海”,不另立“小山头”,不“拉帮结伙”,不搞“独立王国”,极力维护校长这一“主角”的地位和权威。

三、守岗尽责,任劳任怨,争创一流工作

学习和实践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守岗尽责”的内涵是丰富的,应该包括认真学习与自己分管工作的相关的方针、政策、先进的工作经验,研究自己分管工作的相关背景、了解过去怎么样,现在面临什么

样的形势,工作对象发生了哪些变化等等,努力研究并掌握工作的基本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工作得到实质性的进展并取得实效,这才是对校长最大的支持,才是对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最大的贡献。

我以为“任劳任怨”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素质。这就要求我在工作中不但要勤奋工作,还要从大局出发,从维护领导班子团结出发,勇于承担责任。我在一个干训材料上看到一位副校长在总结自己工作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工作中应该有推功揽过的精神,作为副校长,在学校工作出现问题时,首先要维护校长的形象和领导权威,勇于承担责任,在有成绩时,要首先肯定校长和其他领导以及大家的工作。绝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其实这位副校长所说的“推功揽过的精神”就是“任劳任怨”,工作自己多干点,责任自己多担点,功劳荣誉远离点。

在自我提高学习中,我还读懂了什么是“人文精神”,有识之士把“人文精神”概括为三句话:“扎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别人提醒的自觉;关爱他人的善良。”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样的人文精神,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在他心目中就一定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作为副校长就应具备“任劳任怨”这样的修养和素质,应该忠诚于教育事业,甚至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有了这种事业的神圣感、使命感、责任感,工作中吃点苦受点累,或者因为不被人理解而受到一些责难就都可以承受和宽容。我在工作实践中已经感受并体会到,宽容是一种美德,它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剂良药。正如一位关系学大师所说的一句名言:“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宽容大度,

他就一定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的工作也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总之,当副手也是一种社会分工,也是工作的积累和历练,在其位谋其政,我担任了副校长这一职务,就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常以“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来鼓舞和鞭策自己,用聪明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去完成自己的未竟事业,去铺就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

推荐第2篇: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梁保华

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会议时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得越早、抓得越紧、抓得越实,就越能打开新局面,赢得发展新优势,希望江苏主动利用当前经济形势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压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江苏新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更扎实的工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经济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

一、江苏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江苏已经经历过两次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历史转变。第二次转型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现在我省总体上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苏南地区进入了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和增长动力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处在第三次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次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无论是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来分析,还是从江苏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倒逼转型升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严重萎缩,外需不足对出口导向型经济形成很大冲击,依靠出口大幅度上升带动经济增长受到制约,国际需求减弱对出口形成的约束短期内很难改观,加快转变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和困难,世界各国都在调整结构,提升经济竞争力,与以往相比,这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影响更深。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逼压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二是新的科技革命推动转型升级。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推动新的科技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如果说前两轮产业革命的发生,是由于科技进步而“水到渠成”,现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能源和环境两个硬约束的倒逼,更具有“强制性”。这一轮新的科技革命,突出表现在新能源发展、生物技术进步、新材料开发和信息技术突破,必将引发一批高速度、长周期增长的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也将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中,江苏主要是承接产业转移、扩大经济规模,产品、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有些领域比如新

能源、生物医药、物联网产业等,我们有一定基础,只要抓住机遇,就有可能形成与发达国家同发的优势,大大缩短差距,实现跨越发展。我们要跟上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努力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抢占先机,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资源。三是国内外环境变化有利于转型升级。从国际经济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全球产业大调整大重组,不仅制造业转移的趋势没有改变,同时出现软件、服务外包等加快转移的新趋势,进口资源、引进设备和技术的成本明显降低,为我们加快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国内经济环境看,国务院颁布了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批准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为我们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自主创新、新兴产业等的支持力度,为我们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要抓住并用好这些机遇,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上取得更大进展,做到早转早得益、转得好多得益。

二、集中力量发展创新型经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着力点是调整结构、自主创新。要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占领制高点,以集约发展增强竞争力,大力推动“三个转变”,即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更多的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建设“三个高地”,即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实现“三个提升”,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这一思路和目标,发展理念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路径要进一步转轨,产业发展要进一步转型。1.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接续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2006年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上,我们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等新兴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为全省经济增长发挥了较好的支撑作用。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要有新的主导产业来引领。发展新的主导产业,一要关注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二要了解全球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三要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江苏发展的基础,要重点培育和发展六大新兴产业:一是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新能源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已经形成较好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要围绕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设备制造、智能电网三大重点,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更为完整的产业链,进一步形成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江苏的战略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二是新材料。新材料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之一,支撑着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江苏新材料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全国领先,纳米材料、碳纤维、硅材料等已形成特色和优势。要进一步突出发展重点,依托骨干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能力,加快新材料产业化进程。三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生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医

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给新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要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为重点,积极开展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着力引进一批技术领先的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医药产业群。四是节能环保。节能环保跨行业、跨领域发展,是名符其实的“朝阳产业”。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发展节能新技术,开发环保新产品,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五是软件和服务外包。近年来,我省软件和服务外包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呈现逆势上扬的发展态势。要积极开拓市场,加快软件园和苏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建设,实现从中低端向高端、从一般外包向品牌外包转变,着力提升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水平。六是物联网。互联网加物联网形成“智慧地球”,是当前世界性的热门课题。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讯网之后的信息产业第三次革命,这一技术将发展成为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无锡微纳传感网发展已经捷足先登,有了很好的基础,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设,推动物联网产业大发展。围绕上述六大新兴产业,要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尽快把新兴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使之成为江苏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要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江苏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制造业大多还处于中低端环节,另一个是服务业比重偏低。近几年,全省服务业呈加快发展态势,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多百分点,2008年达到38.5%,但与发达国家70%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和发展空间,需要有一个大的突破,大幅度提高三个比重:服务业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一是围绕制造业升级,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江苏是制造业大省,既对现代服务业提出多样化、专业化的市场需求,也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细化深化专业分工,加快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一批大型服务业企业,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二是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正在转型升级,消费层次不断提升,消费领域不断拓展。适应这些新变化,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对新兴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教育服务、社区服务等,市场空间大,就业潜力大,但发展还很不充分,要加强引导,加快发展。三是面向人民群众***次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我省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主体和文化市场,做大做强文化企业,使文化产业尽快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要充分发挥江苏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旅游业与会展、商务服务等结合起来,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提高旅游消费水平,把旅游业培育成江苏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3.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着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江苏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要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抓好“三个一批”:围绕重点产业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组织联合攻关,开发重大关键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推进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提高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点,力争在太阳能、风电设备、智能电网、物联网、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以技术领先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做大做强一批科技型企业。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并不少,但缺乏像华为、中兴这样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大企业。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双百”工程,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主品牌、有市场前景、有竞争力的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使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建设一批功能完善、高水平的创新载体。要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建设,加大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使各类科技园区成为科技人员创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成长的基地。4.进一步提高集约发展水平。从粗放式发展转向集约式发展,核心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主要路径是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从整体上提升集约发展水平,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大而全不行,小而全更不行,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依托优势,突出特色,形成拳头。有特色才能形成品牌,才能提高竞争力。要以大项目、大企业为支撑,加快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在全省形成电子信息、微电子、电工电气、智能电网、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新光源、特种船舶、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二是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秀企业集中、向行业骨干企业集聚,以品牌为龙头,技术为核心,资本为纽带,推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低成本扩张,支持企业提高技术研发和营销服务能力,培育更多像沙钢、苏宁、尚德这样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三是继续推动“三集中”。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

住向社区集中,提高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益。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主阵地,集约发展要走在前列,加快向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集约发展的示范区。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重大课题,涉及面广,既包含产业优化升级,也包括开放型经济提升、城乡发展转型、基础设施先行等,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素质。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基础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差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处理好保增长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产业转型与产业转移的关系,发展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关系,市场主导、企业主动与政府推动的关系,努力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实现新发展。

三、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支撑经济转型升级人才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经济转型升级,人才和智力支撑是根本。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能占领制高点。发达的经济要靠高素质人才支撑,基础是教育。我省人力资源丰富,但高层次人才紧缺,与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需要不相适应。江苏要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必须实现教育大省向人才强省的跨越,为高水平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从注重扩大规模向更加注重内涵建设提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多出创新成果,作为办学的主要任务和衡量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为发展创新型经济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要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特别要重视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近几年全省各级都增加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但是与经济建设投入相比,我们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投入仍然显得不足。智力投资更具前瞻性、长远性作用,效益更大。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实行优先投入、重点支持,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推动

创新型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既是当务之急,又关系到江苏的长远发展。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集中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突破,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中增创发展新优势,努力实现产业结构更优、增长质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好、发展后劲更足,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

(本文是作者2009年8月在江苏省领导干部学习会上的讲话)

推荐第3篇: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求是文章----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深刻认识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从总量看,“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2010年达到16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截至目前,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余种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19.8%,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从结构看,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不断加大,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7%、15%。与此同时,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我国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坚决贯彻中央一揽子计划措施,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增速“V”型反转,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关键期。一方面,全球经济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我国工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形势面临着深刻变化。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世界经济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的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大,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全球产业结构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正在进行深度调整。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步伐加快,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酝酿新的突破,主要国家抓紧培育发展以绿色、低碳、高端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围绕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工业生产方式加快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柔性制造、虚拟制造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全球化生产和组织模式成为控制全球价值链的关键。

另一方面,我国工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制约着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9%,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集中度偏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布局与区域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三是工业增长过度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带动,过度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过高,生态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不高,缺乏具有较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五是工业行业管理基础薄弱,推进工业节能、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等管理手段亟待充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足。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总体看,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巨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4%,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将推动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工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此外,“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日益成为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内在动力。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推动工业发展由注重规模速度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依赖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把工业发展真正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要着眼于“五个体现”,合理制定“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一是体现质量效益。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发展的关系,综合采用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质量品牌建设等测度指标,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既要保持工业较快增长,更要着力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

二是体现自主创新。针对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工业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着力提高拥有科研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

三是体现协调发展。优化工业行业结构、布局结构、组织结构,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钢铁、汽车、船舶等规模经济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四是体现融合发展。一方面,围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围绕军民融合,显著提高军民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断扩大军民结合产业的规模和空间。

五是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业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强化目标的落实和考核。

三、“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着力突破共性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迈上新台阶。

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涵。要创新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加快发展支撑信息化发展的产品和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带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围绕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型产业体系。

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升质量品牌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要着力抓好品种开发、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和服务改善,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要围绕形成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在规模经济行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加快调整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节能环保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要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提高工业领域利用外资水平,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着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向境外转移生产能力,开展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整合价值链的能力。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环境

工业转型升级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完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健全转型升级长效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要围绕转型升级重点任务,在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质量安全、中小企业、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民用飞机、软件、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船舶、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加强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要制定和修订重点行业产业政策,抓紧制定新兴领域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政策和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研究制定针对特定地区的差异化产业政策,制定发布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当前,特别是要着力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在消费信贷、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企业兼并重组等领域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工业管理方式和手段,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形成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集中。完善投资体制机制,落实民间投资进入相关重点领域的政策。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支持国内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推荐第4篇: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辜胜阻

http://www.daodoc.com2012/7/23 09:46来源: 经济日报

编者按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总体上是正常的、健康的,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很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一方面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辜胜阻围绕本期主讲话题,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如何实现转型升级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阐述。

①从低成本战略向差异化战略转变

中小企业应从低成本战略走向差异化战略,实现从拼劳力、拼资源、拼低价格向追求高附加价值的模式转变,提升价值链,完善产业链,从价值链低端走向中高端。

从短期来看,低价策略可以为企业赢得市场空间和稳定现金流,维持企业正常运营。但是,低成本竞争战略获利空间小、容易被模仿。在缺乏创新的条件下,低成本、低价格竞争战略难以持久。而差异化战略所创造的产品、服务等“差异性”,短期内不易被模仿,能够创造并培育自己独特的细分市场,提升顾客忠诚度、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获取持久竞争优势。

因此,中小企业要积极实施差异化战略,主动研究消费者需求特征,积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产品或服务,通过改善产品质量和性能实现产品差异化,通过创新销售方式及分销渠道制造市场差异化,通过推进品牌战略培育企业形象差异化,通过完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链来强化服务差异化。制造业中小企业尤其应该重视服务差异化,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服务是企业价值链上最靠近消费者的一环。在制造业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服务差异化能有效增强制造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产业链完善和价值链提升。企业需要通过创新服务理念、完善服务网络、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提高服务响应速度、提供个性与多元化服务等途径,向产业链下游的服务环节延伸,提高企业对客户的差异化服务能力,获取产品溢价。此外,中小企业不仅要在当前已有行业空间内积极竞争,也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能力,积极开拓新的业务,从而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消费者。

②从过度多元化战略向归核化战略转变

中小企业应改变盲目多元化战略倾向,做好做强核心主业,实施归核化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平衡专注与多元的关系,专注特色,打造精品。

归核化战略强调将企业业务向其核心能力靠拢,资源向核心业务集中,着力推动主营业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过度多元化的企业需要平衡专注与多元的关系,舍弃多元化的诱惑,实施“归核”战略,降低多元化经营程度,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或者将经营重点收缩于价值链上,培育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一方面,要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处置亏损资产、服务外包等途径,将非核心业务的资产、产品线、子公司或部门等出售或关停,收缩企业业务范围和产品种类。从战略意义上来讲,“归核化”是对多元化片面追求业务范围的修正,是从长远战略出发在“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之间的平衡。在确立企业核心业务时,要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市场需求变化、科技发展方向、企业比较优势、行业竞争状况等进行相机抉择,规避风险,抢抓机遇。另一方面,要通过重新确立市场定位、推进内部组织优化、加强外部合作、强化竞争优势等措施,把主导产业做强、做优、形成特色,实现“回归”主业和主业重构,使企业在最有优势的环节上赢得竞争,获取发展。

③从偏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

中小企业应从偏重规模扩张走向注重质量提升,实现规模至上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的集约式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中小企业在创业时期,主要是基于“高物质消耗、低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许多企业过于偏重规模扩张。研究表明,规模经济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但盲目规模扩张不一定带来规模经济。因为,企业规模越大,内部管理层次越多,企业内部组织成本也更高,甚至给企业发展带来陷阱:伴随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将会出现品牌、声誉和管理“稀释”的现象,导致管理失控、企业经营效益下降。

未来,我国中小企业要改变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方式,致力于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挖掘企业潜力的内涵式发展方式,提升企业效益。要从重规模变为重质量,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全球价值链受控于人的局面。具体来讲,中小企业要通过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合作创新机制、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等来加强核心技术开发。要重视关键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企业的成本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市场优势。除了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还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和采用新型管理手段来培育企业管理优势型核心竞争力。在当前高成本时代的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尤其要引进精益生产管理手段,要加强生产流程改造,缩短生产周期;要突出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消除无效生产和浪费;要加强质量检测,对生产流程的每一道工序进行全面质量控制;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实施专业化协作生产;要建立业绩评估体系,鼓励员工参与生产和管理的改进,从而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实现企业集约式发展。

④从盲目求快向重视可持续发展转变

中小企业应实现从急功近利式的做“快”向追求基业长青的做“久”转变,突破家族企业的人才瓶颈和企业传承难题,重视商业道德,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企业的超高速成长必须尊重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市场规律,缺乏扎实基础的跨越式发展往往难以持续。我国有许多曾经风光的明星企业“走得快”,但“未走远”。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年,而欧洲和日本企业平均为12.5年、美国企业平均为8.2年,德国500家优秀中小企业有四分之一都存活了100年以上。同时,企业可持续发展要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通过保障消费者权益、重视商业道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措施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当前,我国80%以上的中小企业是家族企业。“家族化治理”存在治理结构封闭性、管理决策随意性、代际传承排他性等诸多局限。为此,广大中小企业应改变盲目求快的发展思路,重视可持续发展,变革过分依靠“人治”的家族化管理模式。在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关键时期,要营造一种公平的接班人选择标准及机制,选择合适的企业接班人。要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通过积极引入独立董事、完善董事会等,建立公司权力的制衡机制。要明晰产权,尤其是家族成员间的产权,降低“内耗”,提高经营绩效。同时,还要改良企业文化。

⑤从无序竞争向合作共赢转变

中小企业应从“单打独斗”走向“合作共赢”,由个体分散的无序竞争向联盟竞合转变,推动各类战略联盟和集群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网络经济、技术创新加快、消费升级等因素的作用下,现代商业竞争进入了竞合时代,强调企业间合作双赢胜于竞争单赢。

未来,我国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和成本分担、资源共享,降低市场进入成本,扩大业务范围。中小企业要明确企业定位和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战略伙伴,根据企业的资源、能力和需求,选择供应链联盟、生产联盟、技术研发联盟等形式,加强对联盟关系的管理,完善双方契约关系,通过建立学习机制、信任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纠纷处理机制等,推进战略双方的互信、共赢。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加入产业集群,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要根据自身条件对企业进行价值链定位,通过调整产品结构、产销结构等实现与集群内大中企业的多层次分工协作;利用集群条件重构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机制,并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以适应集群文化环境。

⑥从低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向高层次国际运营转变

中小企业应从低层次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走向高层次国际运营战略,做好风险防控,积极稳健推进企业海外拓展,融入国际高端供应链,融合全球资源。

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化的形式比较单一,多以OEM(代工生产)的低层次模式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使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当前,这种低层次参与国际分工战略不可持续。未来,我国中小企业应利用国际产业链调整、国际分工重组的机遇,既要通过融入国际高端供应链,借国际知名公司之力提升自身技术和管理水平,进而增强企业谈判地位,提高“议价权”;又要积极整合全球资源,加强企业对外投资,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实现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的攀升。

在推进国际化过程中,企业要知己知彼,循序渐进。海外投资有并购和新建企业两种,各有利弊。中小企业要根据目标市场、产业及产品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因素,进行灵活选择。同时,中小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跨文化管理,通过借鉴国际通用的管理模式、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方法、加强企业内跨文化交流等途径,实现管理国际化。要积极推进品牌国际化,在市场定位、产品设计、渠道布置、广告策略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积极创新,塑造自有品牌。国际化过程中,中小企业要积极推进人才多元化,一方面,引进海外高端人才、聘请具有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优秀人士加盟;另一方面,选派企业内部高层管理、技术人员去海外深造,定期组织员工参加相关培训。此外,企业要借助海外华商的力量,克服资金、人才、管理和品牌等国际化障碍。中小企业国际化需要灵活运用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网络搜集世界范围内的商务信息,寻找消费者和合作伙伴,进行分工协作,积极整合全球资源。在国际化过程中,还要重视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通过完善风险管理组织建设,健全企业风险的识别、预警和处理机制,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

推荐第5篇:履行纪检监察职能 服务保障转型升级

履行纪检监察职能 服务保障转型升级

发布日期:2012-08-17

浏览次数: 284

字号:[ 大 中 小 ]

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泰州市推进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行动纲要》,这是充分彰显泰州发展特色和优势的必然选择,对于泰州加快转型升级、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落实市委《行动纲要》是全市工作的大局。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贯彻落实《行动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大力唱响“主动进位、积极作为”主旋律,全面履行纪检监察职能,为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证。

强化大局意识,在推进转型升级中勇于担当。省委、省政府把泰州确定为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明确泰州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为我市更好更快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抢抓发展机遇,打赢转型升级攻坚战,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在新一轮城市比拼中脱颖而出,闯出一条成功转型之路、特色发展之路,是事关泰州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需要全市上下共同为之努力。纪检监察工作是党委、政府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纪检监察工作的根本原则。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着眼全局谋纪检、紧贴中心抓纪检,自觉把纪检监察工作放在泰州转型升级的大局下来定位、思考和谋划,做到围绕中心不偏离、服务大局不犹豫、促进发展不动摇。要主动融入大局,坚持全局的重点在哪里,纪检监察工作的重心就跟进到哪里,真正做到纪检监察工作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始终同频共振、协调并进。要把握工作定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监督与保护、监督与协助、监督与促进等关系,正确履行监督检查职能,切实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要突出工作重点,以服务、保障、推动转型升级为目标,找准纪检监察工作与推进转型升级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切实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对《行动纲要》贯彻落实的监督检查上来,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供纪律保证、优化发展环境上来,为泰州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凝聚合力、保驾护航。

强化效能建设,在推进转型升级中敢于碰硬。市委《行动纲要》明确了全市推进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和“153”主要目标,并提出了10项重点任务,这是泰州转型升级的作战图、计划书和任务单。现在,大政方针已定,目标任务也已明确,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升级,重在执行、难在执行、关键也在执行。实施绩效管理是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提升机关部门执行力、推动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年初推行绩效管理以来,在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机关效能、推进重点工作落实等方面已初见成效。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实施绩效管理是泰州的一项创新性工作,在增强科学性和实效性上还有很大的空间。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绩效管理工作配套制度及管理办法,规范绩效管理工作程序,将工作的安排部署、推进落实、监督检查等环节有机衔接起来,不断推进绩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大督查工作机制,整合督查力量,加强对《行动纲要》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重点项目、重大任务效能监察系统等平台作用,定期不定期组织察访核验,特别是要结合半年绩效考评结果,对工作进度不快、完成质量不高、未达到要求的单位及时通报,限期整改。要进一步强化效能建设责任追究力度,对工作不力、作风不实甚至失职渎职影响《行动纲要》具体工作部署实施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切实做到有职必担责、失职必追究,以铁的纪律保证转型升级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强化能力提升,在推进转型升级中富于创新。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是泰州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的自我加压、自我挑战、自我超越,风险和难度绝不能小视,需要有高超的转型升级胆识和毅力,需要有高超的转型升级智慧和本领。可以说,推进转型升级的难度大、要求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肩负着服务保障转型升级的重要职责,必须始终把提升服务发展大局、推进转型升级的能力水平放在突出位置,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能力大提升促进纪检监察工作转型升级,使纪检监察工作更加适应形势,更加有利发展,更加富有成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执纪理念,坚持严肃纪律与支持改革创新相统一,正确把握转型升级中失误与失职渎职的界限,正确处理好教育与监督、保护与惩处的关系,旗帜鲜明地鼓励改革创新者、支持转型升级者,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的服务保障。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有效开展监督检查的新办法新途径,着力通过实施公开监察、菜单式督查、设立督查联系点、健全纪检监察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制度、开展明查暗访活动、组织定期巡查等方式,不断提高监督检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加强组织协调,注重发挥纪委委员和机关部门(单位)纪检监察组织的积极作用,建立督查联席会议制度,密切协作配合,进一步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尤其对那些需要多部门共同承担、共同完成的转型升级工作,要通过强化协调,实施有效组织,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

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 在推进转型升级中的服

务保障作用 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泰州市推进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行动纲要》,这是充分彰显泰州发展特色和优势的必然选择,对于泰州加快转型升级、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落实市委《行动纲要》是全市工作的大局。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贯彻落实《行动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大力唱响“主动进位、积极作为”主旋律,全面履行纪检监察职能,为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证。

要强化大局意识,在推进转型升级中勇于担当。省委、省政府把泰州确定为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明确泰州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为我市更好更快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抢抓发展机遇,打赢转型升级攻坚战,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在新一轮城市比拼中脱颖而出,闯出一条成功转型之路、特色发展之路,是事关泰州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需要全市上下共同为之努力。纪检监察工作是党委、政府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纪检监察工作的根本原则。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着眼全局谋纪检、紧贴中心抓纪检,自觉把纪检监察工作放在泰州转型升级的大局下来定位、思考和谋划,做到围绕中心不偏离、服务大局不犹豫、促进发展不动摇。要主动融入大局,坚持全局的重点在哪里,纪检监察工作的重心就跟进到哪里,真正做到纪检监察工作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始终同频共振、协调并进。要把握工作定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监督与保护、监督与协助、监督与促进等关系,正确履行监督检查职能,切实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要突出工作重点,以服务、保障、推动转型升级发展为目标,找准纪检监察工作与推进转型升级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切实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对《行动纲要》贯彻落实的监督检查上来,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供纪律保证、优化发展环境上来,为泰州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凝聚合力、保驾护航。

要强化效能建设,在推进转型升级中敢于碰硬。市委《行动纲要》明确了全市推进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和“153”主要目标,并提出了10项重点任务,这是泰州转型升级的作战图、计划书和任务单。现在,大政方针已定,目标任务也已明确,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升级,重在执行、难在执行、关键也在执行。实施绩效管理是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提升机关部门执行力、推动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年初推行绩效管理以来,在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机关效能、推进重点工作落实等方面已初见成效。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实施绩效管理是泰州的一项创新性工作,在增强科学性和实效性上还有很大的空间。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绩效管理工作配套制度及管理办法,规范绩效管理工作程序,将工作的安排部署、推进落实、监督检查等环节有机衔接起来,不断推进绩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大督查工作机制,整合督查力量,加强对《行动纲要》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重点项目、重大任务效能监察系统等平台作用,定期不定期组织察访核验,特别是要结合半年绩效考评结果,对工作进度不快、完成质量不高、未达到要求的单位及时通报,限期整改。要进一步强化效能建设责任追究力度,对工作不力、作风不实甚至失职渎职影响《行动纲要》具体工作部署实施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切实做到有职必担责、失职必追究,以铁的纪律保证转型升级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要强化能力提升,在推进转型升级中富于创新。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是泰州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的自我加压、自我挑战、自我超越,风险和难度绝不能小视,需要有高超的转型升级胆识和毅力,需要有高超的转型升级智慧和本领。可以说,推进转型升级的难度大、要求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肩负着服务保障转型升级的重要职责,必须始终把提升服务发展、推进转型升级的能力水平放在突出位置,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能力大提升促进纪检监察工作转型升级,使纪检监察工作更加适应形势,更加有利发展,更加富有成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执纪理念,坚持严肃纪律与支持改革创新相统一,正确把握转型升级中失误与失职渎职的界限,正确处理好教育与监督、保护与惩处的关系,旗帜鲜明地鼓励改革创新者、支持转型升级者,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的服务保障。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有效开展监督检查的新办法新途径,着力通过实施公开监察、菜单式督查、设立督查联系点、健全纪检监察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制度、开展明查暗访活动、组织定期巡查等方式,不断提高监督检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加强组织协调,注重发挥纪委委员和机关部门(单位)纪检监察组织的积极作用,建立督查联席会议制度,密切协作配合,进一步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尤其对那些需要多部门共同承担、共同完成的转型升级工作,要通过强化协调,实施有效组织,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

清风凝正气 勤廉促发展??昆山创新纪检监察工作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年末岁初,正阔步走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道路上的昆山市捷报频传:今年全市新增到账外资17.5亿美元,注册内资240亿元;完成生产性投入370亿元,其中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5%,服务业投资增长40%;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2900亿元、新兴产业产值超2100亿元,分别增长19%和2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40%和29%。

今年以来,面对宏观经济的新情况新挑战,面临转型升级的新任务新要求,全市上下突出转型升级主线,统筹推进了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市纪检监察部门紧紧围绕全力增创转型升级等七大领先优势的目标任务,创新纪检监察工作,推进效能建设,优化政务环境,切实推动了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创新工作理念 唱响服务发展主旋律

今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凝聚了新共识、确立了新目标,对全市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作了全面部署??大力弘扬“敢于争第

一、勇于创唯一”的新昆山精神,全力当好“两个率先”、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三个排头兵”,全力打造国际现代产业、中国和谐幸福、江南人文宜居“三大名城”,全力增创转型升级等七大领先优势。其中,把增创转型升级领先优势提高到事关昆山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事关昆山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的前途,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如何落实好这些战略和目标,确保纪检监察工作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创转型升级领先优势同步推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纪律保证?市纪委、监察局在第一时间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最新决策部署上来,创新工作思路,把纪检监察工作全面融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

8月份,市纪委、监察局谋划开展“充分履行纪检监察职能,全力保障转型升级、率先发展”活动。活动中,围绕全市转型升级11项重点工作、服务民生改善、支持企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活动主题,明确了开展监督检查的组织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是纪检监察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直接体现。根据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意见精神,市纪委、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又及时调整和完善了我市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10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内容,并进一步明确了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的责任,确保监督检查工作落到实处。

全市各区镇、各部门的纪检监察组织认真贯彻落实纪委精神,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一场转变作风、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纪检监察工作在昆山全面推开。花桥开发区纪工委立足商务城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实际,监督检查帮扶现代服务业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督促有关部门加强对形势的跟踪研究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完善了四项服务机制,促使服务业项目早注册、早开工、早见效,全力服务保障商务城转型升级发展。 “昆山纪委突出创新纪检监察工作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系列举措,起步早,措施实,探索了纪检监察工作服务发展的新途径。”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弘强对我市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改进效能作风 打好服务发展主动战

今年年初,昆山海关将辖区内四海电子(昆山)有限公司的1万多种进出口商品图片等资料全部录入电脑,建立了全国海关第一个电子商品库。海关审单只需重点审核新、难商品,不再对每个零部件都审核归类、申报验放,在确保监管到位的同时又有效提高了审单速度。

效能就是竞争力。围绕转型发展、率先发展,我市以行政服务提速增效为工作突破口,以效能评估为切入点,做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粗放服务向精细服务转变,从传统服务向智慧服务转变,营造出规范有序、服务高效的良好政务环境。

针对行政审批难这一突出问题,今年以来我市在向上争取审批权限下放的同时,抓好行政审批、三级便民服务和客商服务中心等审批和服务职能的资源整合,在精简审批项目、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上制定了有效管用的办法措施。近年来,我市行政效能以每年10%的幅度提速。截至目前,全市70多家单位参与创建机关服务品牌,其中18家为星级服务品牌单位,全力打响了“昆山服务”品牌。今年昆山连续第三年被台湾电电公会评选为大陆地区综合实力“极力推荐城市”第一名。“高效的服务已经是昆山政府文化的重要部分。”美国商业杂志《BizTimes》中国商业财经专栏作者艾那·唐根说。

拆迁工作一直是基层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今年5月底,周市东方村举办了一场特别的讲座,内容是“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上课”的不是外聘的专家,而是由镇党委书记史红亮领衔的镇班子成员。讲座上,镇领导、拆迁工作人员和拆迁户面对面,一边耐心倾听一边细心讲解。经过政策宣讲、解疑释惑,不少拆迁户甚至有的“钉子户”当场就表达了拆迁意愿。

史红亮介绍,党员干部与拆迁户面对面,是周市镇深入开展“党政领导七联系”和“民情台帐”两大品牌工程活动的具体体现。“深入群众、直面矛盾,零距离倾听民生、破解难题、服务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今年,周市镇共计走访群众6642户,收集意见2102条,已解决问题1909个。周市镇的做法是我市加强和改进作风服务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昆山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市各区镇各部门积极转变工作作风,不断促进机关及工作人员廉政、勤政、优政。通过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六查六促”等活动,“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追求高效服务、规范服务”,正成为我市机关干部的共识。

完善体制机制 筑牢服务发展保障线

今年,发改委根据阶段性工作安排及工作任务调整变化,按照单位、科室、岗位三个层次,适时组织开展了岗位风险、设权风险、制度机制风险等七类廉政风险的深入排查,机关共查找出各级廉政风险点124个。对排查出来的主要风险点按级别在业务流程图中用红、黄、兰三色标明,并通过重点科室、重点人员签订《廉政风险防控承诺书》,形成“知风险、会防控、守承诺”的廉政风险预防机制。

科技局则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局党组重要工作议程,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科技科普工作紧密结合。今年配全配强了监察审计室工作人员,建设启用科技项目网上申报系统和网上实时监察平台,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化效能建设,加强内部管理的意见》、《科技系统内部管理有关规定》等制度文件,从风险防控源头防腐、建章立制完善监督等方面构建完善的科技系统惩防体系框架,为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和组织保障。今年,科技部门向上争取省级以上项目108项,获得上级各类科技扶持资金超过2.3亿元,连续第十年在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考核中排名第一。

完善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是纪检监察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筑牢服务发展保障线的根基。我市按照机构设置更合理、资源配置更优化、组织效能更明显的目标,对完善纪检监察体制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加强了对廉政风险防控标准化机制的完善及在实践中的运用。

针对转型升级、率先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的廉政风险点,我市各区镇、各相关部门从职能定位、工作流程、内控制度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入排查,重点从环境风险、体制交替风险、权力风险、管理风险、人员素质风险、政策风险等七个方面,找准、找全、找深各单位和个人履行职责的各类廉政风险。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廉政风险源进行梳理分析,选取相应的节点,制定完善防控措施,完善业务程序,严格界定职权,将制度的执行融于对权力运行的流程控制和实时监督之中,形成以各项权力为点、以具体业务流程为线、以制度建设为面的廉政风险防控模式,最大程度地消除了风险。结合正在开展的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全市各区镇“阳光拆迁”等工作,我市还完善了综合行政电子监察平台等科技手段,以制度+科技的手段,形成在内控中规范、在阳光下运行、在网络上监督的“三位一体”预防腐败工作机制。

推荐第6篇: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后,一场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赛”悄然涌动:美国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英国着眼发展低碳经济、数字经济,“构建英国未来”;欧盟宣布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

此时此刻,中国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关系到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否拥有新的引擎,也关系到在未来竞争中能否获得新的优势,在现代化路途上能否取得新的成就。

在中国经济发展前沿的浙江,一场巨大的变革正在酝酿,在这场变革中,浙江的民营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与低:做精高新产业,提升传统产业

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和传统产业一起,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两大驱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现在已到了关键时刻,传统企业需要全面转型,而转型就是要通过创新技术、管理和体制来实现。”

浙江的民营企业众多,但大部分处于“低、小、散”的状态,经不起大风大浪冲击。

所以,转型升级,不能为转型而转型,应该根据省情,根据我省中小企业的特点。

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把传统制造业转成先进制造业,主要是打造两条微笑曲线:第一条是企业微笑,提升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两端一翘,企业微笑;第二条是产品微笑,提升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两端一翘,产品微笑。打造两条微笑曲线的重点是上新设备新工艺新品种,开拓新市场,彻底改变传统制造业几十年一贯制的老设备老工艺老品种老市场。第二步有了两条微笑的产业就是先进制造业,要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双轮驱动双翼齐飞。与消费者同时同在同享。转型升级后的企业与产业应该分不清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总是把制造、服务、信息都能融在一块儿了。

第一个途径就是提升制造水平,国际一流的制造装备,快速响应市场的制造模式,工艺流程的改进

第二个途径就是提升研发水平,这是我们浙江企业的软肋。很多企业装备上来以后,但是研发一直跟不上,产品还是难以做到高端,所以号称是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 第三个途径就是提升营销水平,核心是品牌的打造,这是最难的环节,也是附加值最高的环节。

“传统产业升级需要‘龙头效应’,需要在品牌、研发、科技、管理、营销等方面不断创新模式,实现自主品牌的跨越式发展。”长期在纺织服装行业摸爬滚打的全国人大代表、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说,“随着产业调整进程加快,中国纺织业必将迎来吐故纳新、大浪淘沙的5年。我们将坚持以价值为核心的品牌建设,不断挖掘、提升传统产业新价值。”

赵林中代表坚定地说。

政府应该引导企业整合,加快由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化,让中小企业之间形成合力。在行业里,龙头企业以其品牌、资本、销售渠道、整合中小企业,组成“小巨人”企业或是企业集团。对于各个企业来说,也是优势互补。

通过整合,可以实现分工合作,充分利用资源。同时,大量的中小企业走向联合,主动“”,成为企业集团的组成部分,甘做大企业的配套,也能使资本、产能充分发挥。事实上,民营企业的整合,在我省已经有了自发整合的先例。在民营企业整合上,正泰集团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乐清是低压电器企业集中的地区,正泰和30多家低压电器企业进行整合,开始是松散的加盟形式,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后来进行资产评估,30多家企业入股正泰,实现产权整合,从一个传统的家族式企业成为现代化的企业集团。

民企整合,就像原来大家都各开一辆小汽车,而联合起来,就成了大家一起努力开好一列火车,汽车开得再快,也比不上高铁的速度。

所以,走向联合,是民营企业转型路上,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步。企业已经遵循市场规律自发做了,现在,政府更要在未来的经济产业规划中,要顺应这种时势,引导中小企业去进行整合。

“从国家到地方,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举足轻重。”全国政协委员、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说,各地投资热情高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各种资源向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聚。

胡成中委员认为,在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要警惕投资一拥而上所带来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同时,明确各产业的发展方向、不同阶段要实现的发展目标以及所采取的策略,做好整体规划,重点突出,分类扶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及时制止无序扩张,为部分盲目发展的产业、行业“退烧”。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作为资源小省浙江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吕祖善认为要从根本上破解这一矛盾,关键是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符合浙江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服务业,对浙江这样一个经济大省同时又是资源小省来说,尤为重要也尤为迫切。

浙江目前已经把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去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占GDP的比重达到43.2%,浙江省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左右。

要实现这一目标,吕祖善认为,

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消费结构升级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走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型服务业联动发展的路子,突出发展一批服务业重点行业和企业。

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商务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鼓励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着力构筑一批服务业发展重要平台。大力建设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科创园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重点建设一批跨区联动、资源共享、层次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共平台;突出发展一批服务业发展重点区域,引导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等中心城市和地级市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大与小:建设四大平台,扶持中小企业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与发展空间从何而来?在浙江,一张可持续发展“路线图”已清晰勾勒出来:要建设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四大平台”,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政府秘书长王仁洲认为,要大力搞好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形成浙江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支撑点,还要继续发挥众多民营中小企业力量,推动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这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基本力量。

“在四大平台建设上,建议加大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集中资源和技术,加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财经委主任丁耀民建议,在政府层面,要精细规划,整合资源,注重将已研发的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同时,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出台相应政策措施给予扶持,还要清除各种不必要的门槛,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引导企业优化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呵护他们茁壮成长。

陆与海:做强陆域经济,发展海洋经济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此前,国务院已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舟山来说,是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国人大代表、舟山市委书记梁黎明认为,要借鉴学习世界先进沿海、海岛城市的发展经验,做好规划布局,重视产业培育,特别是港口物流等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依托港口岸线等资源优势,大力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引导船舶企业做大做强海洋工程产业等,使舟山成为我国科学管理、开发和保护海岛海洋、促进海岛地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全国政协委员、利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立新认为,发展海洋经济不仅会给沿海地区带来经济繁荣,还会拉动陆域经济发展。“希望我省进一步做深、做强海洋经济,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推动沿海产业带建设和沿海地区加快发展,鼓励支持山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依靠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经济总量逐年攀升,2010年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排在第四位,但资源和陆域小省的约束使传统产业上升空间有限,制约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

跳出有限的陆域空间,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财富,是浙江的必然选择。

“我国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积辽阔,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但海洋经济在我国处于成长阶段,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的空间很大。山东、广东、浙江是国内经济发达省份,海洋经济的延伸将对我国经济起到支撑作用。”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浙江早在1993年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大省,此次《规划》将浙江经济发展的新目标定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建成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海陆统筹协调发展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及清洁能源示范区。

在传统海洋经济方面,浙江落后于广东和山东,需要通过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走上

一条大开大合的转型升级之路。浙江计划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7200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提高到15%;最终发展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域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地。

“浙江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油气、港口、海水养殖等资源,舟山群岛正在发展渔业和旅游业,有很多岛屿可以开发利用。我们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还不成熟,需要全盘规划。”肖金成对记者说。

浙江目前完成以“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一核,即以宁波—舟山港海域及其依托腹地为核心,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

宁波—舟山港是全国货物吞吐量最大的组合港,依托深水岸线资源和港口优势,浙江将规划建设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储运加工贸易基地、国际集装箱物流基地,同时配套发展新型临港工业、海洋新能源产业等,加强在原油、矿石、煤炭、粮食等重要物资储运中的战略保障作用。

在产业布局上,浙江“两翼齐飞”,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及近岸海域为北翼,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温台沿海产业带及近带海域为南翼,与福建海西经济区接轨。“三圈”即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同时形成九个沿海产业集聚区,推进舟山、温州、台州等地诸多岛屿的开发和保护。

与此同时,浙江将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整体产业层次。目前正在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包括石化成套设备、潮汐能设备、海水淡化设备、核电设备、港口机械等,并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利用和海洋勘探开发领域形成规模,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规划》提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要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海陆联动发展,建设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空间配置合理、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据悉,浙江将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海洋开发,在温州、台州进行改革试点,清理不利于民营资本进入海洋开发的政策性障碍,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之前一直被国有企业垄断的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石化工业以及海岸线、滩涂、小岛、海域等海洋空间资源的集中连片开发。

内与外:扩大国内需求,转变外贸方式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大宗原材料价格飞涨,国际上贸易壁垒也在不断增加,海外市场需求疲软,企业出口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全国人大代表、纳爱斯集团董事长庄启传说,只有将经济增长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并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

代表、委员们表示,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外需不足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企业必须痛下决心,实现经济转型,使过多依靠出口拉动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经济。

“我国内需市场庞大,但日益高昂的物价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到境外购物。”全国政协委员、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建议,对一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降低关税,加大进口,将境外购买力转化为国内消费,让百姓购物更方便、更实惠。

,就是实现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主向出口导向战略与进口替代战略并举的转化,进而使出口

导向产业和进口替代产业互相补充、互相支持。所谓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进而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发展,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政府和企业是推进转型升级的两种不同的力量。从根本上说,企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离开了这一微观基础,产业转型升级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现产业转型又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政府主要是创造、提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条件或环境。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变化的条件。只有两种力量结合,双方互动,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经济转型。就浙江的情况而言,应对当前的挑战,确保浙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还是激发企业加快产业升级的动力。

推荐第7篇:宁海县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工作

宁海县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工作

去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始终突出“保增促调”工作主题,“快重准实”抓落实,“齐心协力”聚合力,大力实施“服务企业推进年、重大项目推进年、城市建设推进年”工程,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今年我县突出“以发展为主题,以转型为主线”,实施“转型升级突破年、城市发展突破年、基层建设突破年”。从三个“推进年”到三个“突破年”,就是把主攻方向从“保增长”向“促转型”转变,把工作重点从“抓推进”向“求突破”迈进,着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突破发展。今年第一季度,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取得“有效突破”的征兆初步显现。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今年第一季度,我县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延续了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发展态势,呈现出“开工早、开局好、开门红”的良好局面,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工业经济加速优化升级。截止3月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96.5亿元,同比增长54.3%;实现销售产值93.7亿元,同比增长53.9%;工业用电量为32979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3.8%。

从骨干企业来看,全县40家实力工程企业一季度累计完成工业产值27.3亿元,同比增长74.6%。其中,实力20强企业产值同比增长84.7%,重点企业和龙头企业表现突出,如东方日升完成产值4.5亿元,同比增长830.3%;得力集团完成产值4.2亿元,同比增长57.2%。潜力20佳企业产值同比增长42.8%,如沃特汽车、光明橡塑和永信汽车的产值增幅分别为113.8%、133.1%、130.9%,增长态势良好。

从出口情况来看,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7.6亿元,同比增长31.2%。其中,实力20强、潜力20佳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80.9%,其占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的比例为38.4%,支撑作用明显。

从企业订单情况来看,不少企业的订单生产计划已安排至四五月份,部分企业更是已经全年排满,如建新赵氏集团全年安排工业产值8.2亿元,得力集团计划完成销售20个亿,同比增长20%以上,企业家信心指数不断回升,发展底气更足。

(二)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一季度,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同比增长30.9%。我县大力实施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6亿元,同比增长98.0%。大力实施“城市发展突破年”工程,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房地产投资增速较快,同比增长155.3%。工业技改投入进展顺利,全县投资上亿元重点技改项目12个,其中浙江巨成铜业总投资4亿元的铜带、铜线生产线项目已经开工,预计年内投产,其销售规模可达12亿元;得力集团总投资5亿元的个性化精品文具产业基地项目进展顺利。

(三)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县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9亿元,同比增长

9.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67亿元,增长8.2%。金融系统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58.01亿元,同比增长34.2%,贷款余额为334.27亿元,同比增长43.5%。

总体而言,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我县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加速走出低谷,产能恢复良好,经济运行态势“稳中有升、好中求快。”但同时,也存在着工业投资不尽如人意、企业用工需求比较紧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节能减排压力重等不足和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加以深入研究解决。

二、我县推进经济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面对去年金融危机,我县在突出抓好“保增长”的同时,把转型升级作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举,力争早转型、早升级,主要突出了“五个升”:

(一)突出“产业升级”,从产业优化入手,着力发展转型升级的特色产业。坚持把发展大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核心因素,立足我县“6+6”产业体系和产业特点,大力实施工业创业创新翻番工程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推动我县特色产业向“高端化、循环型、抱团式”方向发展。“高端化”,就是加快改造提升模具、文具、灯具、汽配、五金机械、电子电器等6大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数控雕刻等6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提升,产品结构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提升,产权结构从单一制向多元化提升。“循环型”,就是坚持走“循环、低碳”的发展之路,着手编制《宁海县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宁海县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图》。大力加强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建设,依托国华电厂,不断构筑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该区块已经成功引进海螺水泥、北新建材等项目36个,总投资达230亿元。预计2009年全县万元GDP能耗下降4.05%;全县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7.3%;剔除国华宁海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6.9%,顺利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抱团式”,就是借鉴我县文具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抱团发展”的成功经验,依托各行业龙头产业和品牌优势,延伸产业链,推动模具、数控雕刻、灯具等产业加强协作联合,进一步做强做大。

(二)突出“投入升温”,从项目建设入手,着力增强转型升级的发展后劲。坚持把主攻大项目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第一抓手,谋划生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集中精力开展重大项目攻坚行动。今年春节过后上班第一天,我县举行了8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这8个项目总投资超过20个亿,涵盖了工业经济发展、服务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等各个领域。特别是金融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浙江巨成铜业等项目的实施开工,将对我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快城市优化升级,今年计划完成城市建设总投资50亿元,拆迁50万平方米,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三)突出“园区升格”,从构筑平台入手,着力建设转型升级的产业平台。坚持把构筑大平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载体,进一步理顺了经济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将开发区管委会明确为副县级单位,由专职副县级领导具体负责园区开发工作,有效加强对全县工业平台开发、建设、招商等的统筹协调工作。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二区八园”的发展格局。重点推进环三门湾区域开发建设,以宁东创新工业园建设为切入,加快交通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前期规划论证等各项工作,加紧推进下洋涂、双盘三山涂等

滩涂围垦工程,进一步夯实加快开发的基础。对于环三门湾区域开发,我县已经组建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目标是要打造形成“北有杭州湾、南有三门湾”的格局,成为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战略后备空间。

(四)突出“创新升华”,从自主创新入手,着力增强转型升级的内生活力。坚持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去年,我县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提升战略,建成宁波首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新建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6家,新获国家授权专利1168项,组织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5项,新能源、高档模具和精品文具基地被列为市第一批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基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技术改造提升投入,引导企业开展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化工、数控机床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巩固深化与“十校五院”科技战略合作关系,联合进行技术攻关,重点引进深圳清华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宁海分中心、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宁海技术转移中心、哈工大宁海技术转移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高新技术转化基地。依托潘天寿设计艺术大奖赛,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动漫产业等发展,扶持培育新兴产业发展。

(五)突出“企业升档”,从龙头企业入手,着力培育转型升级的领军企业。坚持把培育大企业作为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根据企业的规模、竞争力和成长性,我县评选出工业企业综合实力20强、最具潜力20佳等重点骨干企业,加强分层指导,建立健全领导联系制度和长效服务机制,通过政策扶持、信贷支持、要素调度等措施,积极鼓励重点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坚持内外并举发展道路,引导企业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赢取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的主动权。加快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和外贸企业转型,不断优化出口企业主体结构和产品结构,充分利用各类大型节庆活动和各地重点展会,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各地“宁波周”等活动,大力拓展内销市场,增加市场份额。同时,大力培育“宁海人经济”,努力把“宁海人经济”转化为“宁海经济”。宁海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很多,模具、实木家具等产业已经在全国各地闯出了一方天地,其中也不乏国内知名企业。我县大力推进返乡创业工程,充分依托同乡会、商会等组织,把宁海籍企业家团结起来,引导外出闯市场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投资兴办项目。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大力实施“三个年”工程,即深入实施“转型升级突破年”、“城市发展突破年”、“基层建设突破年”工程。在“转型升级突破年”中,以深化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促进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在“城市发展突破年”中,加快推进新世纪现代商务区、城市中心区、物流园区等六大重点功能区块建设,推动城市形象改造提升,深入开展国家生态县、省级园林城市等创建活动,着力打造宁波南部宜居宜业生态型现代化中等城市。在“基层建设突破年”中,明确以村级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化推广“票决制”、“五议决策法”等村级民主管理机制,开展行政村撤并后的融合工作,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推动农村基层各项事业突破发展。

(二)认真实施“五个大”战略,即“发展大产业、主攻大项目、构筑大平台、推进大招商、培育大企业”,这是我县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所在和重点举措。在发展大产业中,以“6+6”产业体系培育提升为核心,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在主攻大项目中,开展好重大项目集中攻坚行动,加快推进环三门湾区域实质性开发步伐。在构筑大平台中,强力突破宁东创新工业园重点区块,加快汽车零部件、精品文具、高档模具、数控雕刻等产业基地建设。在推进大招商中,注重引进一批符合我县主导产业培育需要的集聚型、配套型、成长型的大项目、好项目。在培育大企业中,坚持“抓大、扶小”两手抓,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中小企业孵化工程、外出企业返乡工程,加强企业现代管理,推进企业上市,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

(三)切实强化“五方面”保障,即强化领导保障、政策保障、要素保障、服务保障、氛围保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制订完善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各类政策措施,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用工等各种制约要素,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营造“凝心聚力抓发展、齐心协力促转型”的浓厚氛围,再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推荐第8篇:大力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工程

泰州市编委办创新方案一

大力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工程

——完善我市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

一、我市各类开发区现状

我市共有各类经济开发区21个,其中,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7个。

21个开发区管委会中,副厅级的1个,正处级的1个,副处级的9个,正科级的10个。开发区管委会共设置内设机构92个。共核定各类编制1915名,实有在编人员1492人。各开发区内的人员管理,均为混岗使用。

开发区主要负责人的配备,主要有两种:一是管委会主任兼党工委书记,均由副市长担任;二是管委会主任与党工委书记分设,副市长任管委会主任或专职管委会主任,党委一名常委兼任(或专任)党工委书记。

开发区内职能赋予有两种模式:一是经济建设与社会事务一体化管理,如泰州医药高新区、泰兴经济开发区;二是开发区内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职能切块剥离,如靖江经济开发区。

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开发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尤其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机构编制等方面的问题,已对开发区的发展造成束缚,影响到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

(一)区内经济和社会事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出现明显弊端

开发区既履行着区内城市管理、社区管理的大量职能,同时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重视程度的加大,开发区内的农村社会事

1务管理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区政合一的管理模式,一是大量的社会事务管理,影响了开发区经济发展主职能的发挥,不论是区机关还是所属乡镇(街道等),遇有中心工作,人员统一调度,难以保证负责招商引资和社会事务的人员专职其事。二是开发区的主职能是经济发展,为集中力量完成经济指标必然影响社会事务管理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三是各部门要求开发区像其他行政区一样,参加统一开展的各种活动、各种检查评比,导致管理服务职能延伸。

(二)区内经济管理权限不到位

由于开发区在国家法律层面上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开发区管委会究竟能拥有哪些审批权、多大的审批权限,只能由各地自行把握,我市早在2001年市委就下发了《关于扩大泰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管理权限的意见》(泰委„2001‟297号),但市有关部门权限均未下放到位,另外,开发区相当一部分经济管理权限都是通过委托的形式赋予的,容易造成权责不清。《开发区管理条例》赋予开发区管委会的权限,被有关部门的行政规章和红头文件所强调的纵向集中管理所分解,一些原本下放的职能权限也逐步被上收。

(三)区内现有人事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目前,我市经济开发区各类编制均未实行总量控制,而是根据发展情况适当调整。区内所有人员的人事管理采取身份管理的模式,未打破身份、编制性质界限。竞争激励机制未有效建立,编制管理与人才引进的矛盾难以解决,目标考核难以落实到位,人员积极性难以调动。

三、创新方案

为增强开发区发展活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

其发展提供必要的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保障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规范运行模式,确保经济发展主职能的发挥

目前,就省级以上开发区管委会而言,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都充分授予其经济权限和社会事务管理权限,这将导致:一是法律主体资格错位,一些权限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履行,二是开发区多数人员为从事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人员,其人员结构与社会管理需要不相符,致使开发区各项工作,特别是社会管理出现“真空”。因此,应规范其运行模式,实行经济运行(不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两分开。

县属省级经济开发区可借鉴江阴—靖江园区成功范例,园区成立了以江阴为主、靖江参加的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的投资、建设、管理和招商,靖江市政府在园区设办事处(办事处主任同时兼任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正科级),负责园区范围内的社会事务和开发建设的协调工作。开发区内经济发展与社会事务的分开管理,有利于突出经济发展主职能的角色定位,同时保证区内社会事务管理的及时有效到位。

省辖市开发内缺少县级政府作为市政府与乡镇(街道)政府间的中间层次,市政府各工作部门不愿也不宜成为其社会事务的直接管理部门,可将开发区与临近的县级政府融合,其社会事务管理事项由县级政府直接管理,开发区只负责经济发展,待开发区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达到县级政府规模时,可成立新区人民政府,如苏州虎丘区、常州新北区等。

(二)规范管理权限,赋予开发区管委会更多的经济管理权力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把开发区作为特殊的经济区域,实

行特殊的管理模式,赋予特殊的经济管理权限,给予重点扶持。按照“依法合规,能放则放”的原则,可以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将有关经济审批管理权下放给开发区管委会,保证管委会代表政府在区内行使相应的经济管理权限,增强开发区自主管理能力,提高运行效率。

(三)规范机构编制,确保开发区管理机构精干、高效

1.开发区的行政级别。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的意见》(苏政发[2008]2号)文中明确,省级开发区管委会按不低于副处级设置。目前,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一般定为副厅,省级为副处,国家和省级的开发区机构级别已有规定,市级和县级开发区(园区)没有确定依据,一般由地方政府确定为正科,而有些市级和县级开发区,尤其是一些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区其经济总量和发展后劲已超过省级开发区,建议充分利用行政资源,调动积极性,以职级待遇吸引开发区建设发展所需的各类优秀人才,省级开发区经济总量低、缺少发展活力的明确为副处外,其余都可以明确为正处级,市级、县级开发区(园区)经济总量超过省级的,可以明确为副处。

2.开发区人员编制。开发区应实行灵活的用人机制,编制不作为重要的行政资源配置,仅核定少量的行政编制用于配备领导干部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并以5年为一周期,每周期根据开发区运行情况核定总量(含行政编制总量和事业编制总量)。引进研究生(高级职称)以上人才时,则执行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按实增加编制的政策。

3.开发区人员管理。对开发区内所有人员的人事管理,均实行“五制”管理,即身份档案制、全员聘用制、岗位竞争制、以岗定

薪制、绩效考核制。区内人员原身份性质、编制性质、职务职级、职称、工资标准均作为档案保留。对人员实施岗位管理,一是有利于形成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最大限度地配置好区内人才资源,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二是有利于实施工作目标考核,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充分体现以实绩论英雄的理念;三是有利于解决编制与人员使用的矛盾,特别是人才引进的矛盾,使开发区在用人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推荐第9篇: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

决定

(2008年9月26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浙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1)重大意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近年来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探索,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工作基础。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正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带有转折性、阶段性特征的新变化,在一定时期内我省将面临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减缓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和要素价格高企的双重压力,面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自身竞争优势弱化的双重压力,面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解决当前我省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应对未来各种压力和挑战、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切实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感、责任感,积极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2)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不懈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积极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着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普惠性,推动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的跨越、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迈进,加快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

(3)基本原则。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工作中,要突出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把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基本目标。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在努力确保即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着重在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持续的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把调整结构作为主要途径。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大力推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生产要素结构、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模式,加快提升浙江经济整体素质。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统筹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提高技术、人才、管理等创新要素的贡献率,加快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加快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再创浙江发展新优势。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改革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相结合,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推行有

1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城乡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快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

(4)主要目标。力争到2012年,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这方面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全社会科技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数、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销售收入均比2007年增长一倍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以上,科技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水平有较大提高,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为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打下坚实基础。

——调整产业结构取得重大突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一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深入推进,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26%和32%,传统产业技术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取得重大突破。耕地和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比重明显上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确保“十一五”期间下降20%和削减15%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化水平超过60%,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速向农村延伸覆盖,大力推进城乡交通、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一体化,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

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筑现代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5)加快发展服务业。着力改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工业支撑的状况。紧贴工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和商务服务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5%左右。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和专业市场,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推动社区服务等各类生活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引导和支持服务业集聚发展,科学规划建设各类软件园、科技创业园、动漫和创意产业园、现代物流园和中央商务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服务外包,促进中心城市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杭、甬、温三个中心城市(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均超过50%。积极推动服务业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服务业市场体系,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积极引进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以及优势企业,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

(6)加快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改变我省工业主要处在低端产业和低附加值加工环节的状况。支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和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特别要在通信设备、生物与新医药、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和新能源等重点行业发展上取得较大突破。完善装备制造业发展政策,大力推进电站装备、大型石化装备、轨道交通设备、纺织装备等重要领域装备的本地化。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石化、能源、汽车、船舶和钢铁等临港重化工业项目。实施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赶超计划、万亿技改促进升级计划和万家企业信息化工程,引导促进企业加快由一般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为主转型,使我省纺织服装、皮革塑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建筑材料等重点行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居全国

前列。全面提升块状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园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和基地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75%以上。

(7)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着力改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低和比较效益低的状况。积极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以规模化专业大户经营与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分级负责制,切实保护好1500万亩标准农田,确保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做强做优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花卉苗木、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10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主要动植物种子种苗、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10个农业高科技产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机械化,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农业特色产业强县强镇强村。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完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全面推行责任农技员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加强“农民信箱”、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等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体系建设。

三、优化要素支撑结构,加快构筑节约集约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8)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为主要抓手,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的驱动力。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积极引进大院名校,进一步发挥在浙部属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围绕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围绕主要行业和重点区域技术创新,建设50个左右行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围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鼓励和支持高校、地方、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引导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成为面向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000家以上,国内专利授权总量6万件以上,法人企业商标拥有率达到70%以上,争取为主制修订国家标准200项左右,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达到90%以上。(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9)扎实推进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更好地实施人才强省、科教兴省战略,不断强化人力资源的支撑保障作用。大力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加强素质教育,普及15年教育,义务教育完成率每年不低于98%,85%以上的中小学达到建设标准,75%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等级标准,等级幼儿园覆盖面85%以上,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达到250人左右,完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农民专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浙江省特级专家制度、“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钱江人才计划”、“海外留学人才回归计划”、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以创业创新人才为重点,全面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人才集聚和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人才总量达到860万人,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500人左右,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超过60%,高技能人才超过150万人。

(10)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十大工程”,制定12项节能降耗强制性地方标准,推广实施500余项重大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千家重点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五年综合节能3300万吨标准煤以上。切实加强建筑节能和节水节材等工作。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六大工程”,整体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单位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

消耗量分别减少20%和15%。深入实施污染减排、水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保护和生态创建等八大工程,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2%以上,80%以上的省控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35%以上的县(市)达到省级生态县(市)标准,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位居全国前列。推动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4%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2%,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四、优化需求结构,加快构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新格局

(11)促进消费持续快速增长。把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能力作为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进一步稳定群众的消费预期,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调整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低保农户除外的70%以上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低保家庭除外的70%以上城镇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07年当地城镇低保标准的4倍,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

(12)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充分利用规划、土地要素配置、技术和环境标准等手段,引导和推动社会资金投向现代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项目,坚决制止资源消耗大、污染重、效益低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实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组织推动千亿基础网络、千亿惠民安康和千亿产业提升等“三个千亿”工程建设,五年总投资6460亿元,新增铁路600公里,高速公路100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

3.1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800万标箱,机场旅客吞吐能力2000万人次,发电装机容量1700万千瓦,加固病险水库980座、海塘500公里、钱塘江干堤300公里,完成4.8万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1200万平方米,建设通村公路10000公里,解决500万人的饮用水安全,新建400个镇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和3000公里以上污水管网,加快建成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科学开发利用沿海滩涂和低丘缓坡,加大农村宅基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力度,积极盘活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发展,完善地方金融体系,促进民间资金转化为发展资本。

(13)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统筹国际国内发展,切实改变依靠数量、价格竞争的外贸增长方式。引导企业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积极开拓和巩固国际市场,推动优势企业多形式建立健全国际营销网络和创建国际品牌,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大先进技术装备和紧缺资源性商品进口力度。健全国际贸易预警和摩擦应对机制,加强对企业、行业组织应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贸易壁垒等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五、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加快构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14)积极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国家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三带三圈一群两区”发展布局,加强分类指导。深入推进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建设,结合长三角地区发展规划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实施,进一步明确重点开发区域战略定位和重点开发区块产业空间布局,完善区域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和要素支撑保障体系,推动环杭州湾地区加快提升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推动温台沿海地区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加快开发开放步伐。充分发挥我省山海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港航强省,大力发展港航业和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旅游等产业,积极推动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和山区休闲旅游等产业,建设“海上浙江”、“山上浙江”。进一步创新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体制和政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深入实施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推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产业和劳动力双向转移。

(15)积极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坚持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统筹城乡要素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杭州、宁波、温州都市经济圈和浙中城市群,不断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集聚辐射能力,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中心镇。认真总结和推广义乌强县扩权试点经验,积极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全面实施县市域总体规划,推动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提升。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扎实抓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均衡发展,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16)积极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加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大力引进对产业升级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方式,加强与兄弟省份的经济技术合作,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与央企开展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大力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来浙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引导省内企业以浙江为总部跨区域发展。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积极推进跨国并购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快培育浙江的跨国公司。

六、加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政策保障

(17)不断创新和完善促进企业主动追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的引导监管作用,形成倒逼机制,使政府导向目标内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深化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改革和战略性调整,完善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管理模式,支持企业重组做强做大,鼓励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参与收入分配,探索推行期权期股制度,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深化水价、电价改革,完善水权、排污权交易和土地优化配置制度,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完善企业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以及安全、质量、技术等市场准入标准,健全项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能源、资源消耗审核制度,推行产品认证和标识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18)不断创新和完善促进政府自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公民权益依法保障行动计划”,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科学的导向机制,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强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成效的考核。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强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司法保障,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健全行政效能和行政监督机制,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推行行政审批全程代理制度,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推行政府信息公开。

(19)不断创新和完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引导支持政策。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政府公共资源,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引导支持力度。完善落实财政投入政策,按照整合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对分散在各部门的省级财政性专项资金进行整合,扩大资金规模,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完善落实税收扶持政策,宣传和落实好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和服务业等税收优惠政策;省对市县营业税当年增收上交省部分予以返还奖励;对省级金融保险业营业税当年增收部分给予市县20%的奖励;对当年引进的全国

性金融保险机构总部(或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给予引进地财政一次性奖励;各地政府应拟定鼓励工业企业

二、三产业分离的有关政策。完善落实要素保障政策,引导促进各地优先安排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先进临港重化工业等重大项目用地指标,引导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和成长性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大力推进优势企业上市,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发展,制定实施有利于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政策。完善落实价格引导政策,加快实现商业用电、鼓励类服务行业用水与一般工业同价,加大差别电价和阶梯式水价政策实施力度,逐步推行行业超限额标准用能加价政策,加快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和收费机制。

七、加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组织领导

(20)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保障作用。各级党委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能力和实绩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善于领导创业创新、善于推进转型升级的领导核心。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协调的组织领导机制,完善目标责任制度、协调和督查考核制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广泛宣传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新知识和先进典型,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努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各地各部门要根据本《决定》,抓紧研究制定落实《决定》的实施办法和政策意见。

推荐第10篇:科学发展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科学发展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吴巨培

“四化两型”是光前裕后的顶层设计,是蓄势而为的战略决策,是集思广益的共识共为。如何围绕“四化两型”战略,加快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既是当前之需,又是当务之急,结合自己在祁阳工作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践、所行,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以战略高度来谋划发展用前瞻眼光、宽广胸怀和战略思维,对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总体规划,科学定位。一是着眼发展大势。紧紧围绕“四化两型”战略,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到国际国内的大背影中去思考,放到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中去谋划,放到推进大发展中去落实,深入分析县情,找准发展定位,拓宽发展空间,确保科学发展。二是应对竞争态势。抢抓国家扩内需、沿海产业转移等机遇,调结构,促转型,实现后发赶超。三是发挥自身优势。落后蕴藏潜力,后发蓄积优势。要审视自己的优势,突出特色,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优势。

从产业角度来转型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新型工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步伐,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构建全方位物流服务网络。二是构架绿色发展格局。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消费,推进绿色产业。突出打造以绿色能源、绿色制造和绿色加工为重点的绿色产业。推行绿色环保。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三是构筑新型城镇框架。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把规划的重点向乡村倾斜,做到简洁营造大方,整齐产生美感。严格管理。用经营城市的办法增强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生态建设。围绕水系、绿地做文章,建园增绿、建堤扩绿、拆墙透绿,构建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色格局。

靠开放程度来推进发展坚持走开放型、外向型发展的路子,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一是主动融入区域合作。抢抓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资本加快转移的大好机遇,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对接央企、省企,做到与发达地区市场相连、体制相融、产业互补、人才相通。大力实施“大外贸”战略,依托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加快实现外贸、外资、外经的渗透与融合。二是主抓招商引资。坚持引进项目和培育产业并重、引资规模和引资质量并重、引进资金和引进智力并重、优惠政策和投资环境并重、全民招商和专业招商并重的原则,深入、持久、广泛地开展招商引资。三是主攻平台建设。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化的主攻点,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把园区建设成为生态经济示范区、新兴产业聚集区、转变发展方式试验区。

用创新力度来保障发展加快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一是观念大开放。按照“非禁即可、简政放权、优先优惠”的要求,鼓励敢闯敢试,先行先试、边干边试,加快土地利用、产业发展、金融服务、资源环境等体制机制创新,做到以实效作结论。二是人才大汇集。坚持特殊人才特殊引进,特殊待遇,特殊使用,放宽高层次人才选拔条件,拓宽人才选拔范围,实现“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影响一片”的人才倍增效应。三是环境大优化。把优化环境工作纳入干部职工政绩考核内容,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营造高效率、低成本、无障碍的开放环境。

作者系湖南省祁阳县县长 吴巨培

第11篇:锻造项目链条推进转型升级

锻造项目链条 推进转型升级

万国光

2013年第10期 ——经济建设

今年以来,鄂城区按照“竞进提质、效速兼取”的要求,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主攻方向,着力锻造项目建设链条,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了转型跨越发展步伐。

一、锻造项目跟踪引进链条,着力“招大、攀高、引强”

树立“项目第一引擎”理念,坚持全方位、高标准、广覆盖,提升招商引资工作质效:元至8月,全区招商引资在建项目10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3个,新签约亿元项目16个,新投产亿元项目7个,实际到位资金65.23亿元。

(一)全方位参与。出台了《鄂城区关于进一步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办法》,制作了《鄂城投资指南》,利用媒体网络,广泛推介鄂城投资环境和招商政策。全区31名区级领导挂点联厂,带头深入招商引资工作一线;39家区直重点部门和11个乡镇(开发区)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第一责任人,明确各自招商任务;拿出百万元巨奖,鼓励支持企业老板、社会能人参与招商引资工作,营造了人人关心招商、支持招商、投身招商、服务招商的浓厚氛围。

(二)高强度预审。推行绿色招商理念,变招商引资为择商选资,抽调招商、发改、国土、住建、环保、财税等部门人员组成项目预审小组,严把项目准入关,招引的工业或大型商贸项目、文化旅游或生产服务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额分别不得低于1亿、5000万和2000万元,工业三产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亩平投资分别达200万和50万元以上,今年已明确拒绝不符合产业政策、有一定污染的大项目6个。重点谋划了中海油清洁能源基地、循环经济产业园、金刚石产业园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效益好的重大项目,为鄂城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多地域覆盖。围绕“三区一带”发展规划,组建10个招商小分队,分别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开展产业招商;在鄂城籍创业人士较多的广东、江浙等地开展定点招商、拜访联谊活动,实行专班常驻、专业跟进、专项攻关。建立网上招商平台,聘请20多位企业家担任招商顾问,和省内外20多家商会、协会密切联系,实行以商招商,代理招商。今年以来,区镇两级外出招商65批次,邀请、接待客商考察286人次,捕捉有效信息80多条,跟踪洽谈项目52个,达成投资意向20多个。

二、锻造项目服务筛选链条,着力“建好、提质、培优”

按照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着力构建绿色集约高端产业体系,提升区域整体实力。

(一)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以争当全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为动力,科学编制产业和空间发展规划,突出抓好“三区一带”建设:花湖开发区依托港口码头和毗邻黄石优势,建设大宗工业品、重要原材料集散地和加工区;鄂城新区主动融入鄂州主城区,推动先进制造、仓储物流和研发型高端产业发展,建设华中新材料基地;凤凰山开发区大力发展非矿产业,构建武鄂黄城际流通纽带、资源枯竭型经济转型发展板块;长港示范带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休闲业,打造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加强与省长江投、中核建、中建等大公司的合作洽谈,推进“三区一带”基础设施建设,吴楚大道东段、杨叶大道、花湖开发区杭州路延伸线、汀碧创业大道等重点工程正抓紧施工。推行“飞地经济”利益分享机制,引导企业和项目向“三区一带”集聚,着力打造钢铁深加工、新型建材、金刚石工具、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商贸物流、生态旅游等七大百亿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花湖开发区、鄂城新区、凤凰

山开发区财政收入将突破20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矿产冶金、建筑建材、机械制造、食品轻工等传统产业上下游延伸,鼓励扶持现有企业技改扩规,培育过亿元产值骨干企业59家,世纪新峰、长江压容、银龙管业等企业发展为行业领军企业。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引进专业人才96名,成立了中国金刚石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组建校企共建研发中心7家,申报各项专利89件,完成科技项目16个。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信源”面条、“鄂信”钻石材料、“昌利”金刚石工具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目前世纪新峰雷山水泥有限公司13.5兆瓦窑尾余热发电项目已竣工投产,年发电8600万度,节约标煤3万多吨;华中重机新上30万吨胶固粉立磨生产线加工生产矿山充填材料,年实现销售收入2亿多元。

(三)发展新兴接续产业。注重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辖区矿业大镇汀祖、泽林、碧石分别规划建设民营经济创业园、物流园、建材产业园,致力打造城南转型发展集中展示区。鄂城新区加紧引进中再生废旧回收和中海油LNG项目,发展天然气热、冷两条产业链及设备制造产业,建设中部清洁能源基地。花湖开发区华浙高强度钢板、纵横远程科技、九康生物等一批高新项目正在抓紧跟踪落实。航宇国际商贸城、海宁皮草城、曼晶五星酒店等一批高端商住服务业蓬勃发展。全区流转土地4.36万亩,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突破300家,农业“三品一标”认证32个。围绕“三湖”(花马湖、三山湖、千亩湖)、“四山”(天平山、白雉山、四峰山、凤凰山)精心打造旅游休闲线路,全区涌现农家乐经营实体357家,今年已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实现收入8千多万元。

三、锻造项目协调推进链条,着力“凝神、聚力、鼓劲”

实行项目建设方案化,工程方案具体化,推进落实链条化,把党员干部的精气神、注意力、积极性激发调动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上来。

(一)把创优发展环境作为第一任务。围绕打造鄂州“首席发展环境”、“第一服务窗口”,深入开展“三抓一促”、“治三堵”(堵门、堵路、堵工)、“打六霸”(车霸、路霸、砖霸、沙霸、村霸、街霸)和“发展环境万人评”等活动;认真落实服务重点企业“直通车”制度,对纳入全市跟踪督办的36个重大项目推行区级领导包保责任制,切实做好“四零”(零推诿、零距离、零积压、零差错)服务。通过土地增减挂钩、迁村腾地,争取用地周转指标1224亩,清理闲置土地760亩;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为企业融资授信4.15亿元;组织“春风行动”,为62家企业输送2000多名技工,努力破解企业征地、融资、用工难题。

(二)把干部实绩档案作为第一抓手。本着“跳起来摘桃子”的原则,科学设定工作目标,全区分级分类建立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档案。强化动态管理,运用网站、显示屏、公开栏、工作简报等形式,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进行“阳光晾晒”,接受群众评判。通过晒档案、评业绩、比贡献,倡导“想干是德、会干是能、多干是勤、干好是绩、干净是廉”的价值取向,把党员干部引导到招引项目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一线。

(三)把严格奖惩兑现作为第一推力。修订完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进一步提高招引项目在目标考核中的权重,将实绩档案作为推动发展的“指挥棒”、“风向标”、“助燃剂”,实行月检查、季调度、半年初评、年终总评。“不看花和朵,只数瓜和果”。把招引项目实绩作为单位评先表模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形成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真正比出责任心,评出正能量,干出新业绩,营造干事创业的强大气场。■(作者系中共鄂州市鄂城区委书记)

第12篇:关于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参与全球化分工最直接的贸易方式,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最早,受影响程度也最深。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和蔓延,企业新订单大幅下降,自去年11月至今年2月,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逐月下降。2009年3月、4月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虽有所回升,但较去年同期降幅仍超过20%。

一、加工贸易亟待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壮大,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涉及我国绝大部分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推进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为国内企业融入国际市场提供渠道、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背景下,加工贸易作为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加工贸易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较低;占用土地多,能耗物耗、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技术外溢作用不明显等。特别是以加工贸易集聚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用工、土地、环境等成本不断增加,产业发展已近饱和,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转型升级有利于企业发展

向上下游服务增值链延伸是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根本方向,向价值链上游延伸即提高加工贸易在国内的采购率,发展关键零部件、设备、模具及软件制造等配套加工产业;向下游延伸即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国际物流配送等业务。对企业来讲:

首先,应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科技含量。

提高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从oem向odm及obm的转变。纯粹依靠技术转移很难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只有通过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形成企业自身的优势进而实现升级。

其次,发展自主品牌。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中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很低。此次金融危机中,品牌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砝码。大部分拥有自有品牌和自主创新的企业表现出强大的“抗跌性”。可以预见的是,品牌的优化和提升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

再者,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经营能力。

对于企业来说,首先要苦练内功,度过危机,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一是规范内部管理,加强人员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二要抓住机遇,引进人才,特别是引进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三要技术改造升级,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创新,推出高附加值、成本低的新产品,应对危机条件下的外部需求萎缩;第四是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在同一个市场,也应实行客户多元化战略,分散风险。

三、推进转型升级需要政策措施

(一)、营造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

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明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对于鼓励类和限制类产业,都应该明确产业目录。同时,政策的出台和调整应保持相对稳定。一些企业反映近年来政策出台过于频繁,缺乏连贯性、稳定性,企业无缓冲时间,短时间内很难适应,非常被动。建议政府结合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更慎重的出台调控政策,使政策更具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二)、继续推动金融体系改革,为加工贸易提供金融支持。

切实解决加工贸易企业融资难问题。目前,资金紧张,融资渠道不畅仍是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首要难题。为了帮助企业顺利度过危机,政府应出台切实措施,解决基层商业银行惜贷问题。

国家应继续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帮助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金融机构融资为主,国家资金支持和民间融资为辅的多渠道融资体系,为加工贸易的顺利转型升级提供融资支持。

(三)、完善税收政策,促进加工贸易产品国产化率。

出口退税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两高一资”、限制和禁止类产品,应针对产品细分,根据产品技术含量区别对待,进一步完善相关产品目录,及时修正和调整出口退税税则号不合理部分。对其他鼓励类加工贸易产品,建议全面恢复出口退税率,并保持长期稳定。同时,简化退税程序、提高退税速度。

出台相关措施,解决加工贸易企业的深加工结转和使用国产原材料及零部件退税问题。对加工贸易企业国内外采购的料件公平对待,将调动企业在国内采购的积极性,提高国内采购率,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

四、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法》。

随着我国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劳动者的保护大大加强。劳动成本的上升,也是推动加

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但在目前的执行情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必须给员工增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金”的缴费规模,而有些费用职工并不愿意交纳;有些规定实行后,一些不合情理的员工诉企业案子激增;此外,新法对于员工工资、加班加点等做了硬性规定,有时可能不切合一些沿海地区打工者希望多加班多挣钱的实际情况等。建议对《劳动合同法》通

过实施细则进行逐步修订、完善,使之更符合实际,在目前执行上不要“一刀切”。

第13篇:固化转型成效,升级推进力度

固化转型成效,升级推进力度

成立6年来,江南农村商业银行秉承“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助推城乡一体化经济”的使命,精耕细作,砥砺前行,一跃成为区域内基层网点数量最多、服务层面最广、支农力度最大的地方金融机构。

为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在2015年7月初,江南农商行启动网点深化转型,成效可圈可点。从数据上看,转型期间转型网点的零售业务重点指标如基金、保险及这些业务所产生的中收,已超过了全行同时期业绩的50%。数据之外,也更多地实现了“软转型”,初步形成了以网点改造带动软实力提升、以软实力提升推动网点转型的良性循环。

金融服务量体裁衣,

区域竞争优势渐显

2015年8月,江南农商行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村商业银行”,成绩喜人。作为常州本土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江南农商行积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服务,不断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城乡金融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优势。

产品创新是保持竞争力的“硬道理”。江南农商行遵循综合化、联动化、投行化和特色化的创新思路。综合化方面,产品覆盖中小企业的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联动化方面,重点突出公司金融与贸易金融的联动、公司金融与租赁公司的联动。至2015年6月末,该行流贷贸融化实现37户51笔15.46亿元,江南金融租赁公司成功投放融资租赁业务6笔3.91亿元;投行化方面,至6月末,该行在全国农商行首单获银监会备案通过的8.53亿元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项目(RMBS)正在稳步推进;特色化方面,该行是较早设立科技支行的金融机构,也是目前常州市科技支行最多的银行,成功打造了“惠科金融”品牌,包括精英贷、文化贷、保易贷、创业贷、科易贷、融合贷、投联贷等特色产品。至2015年6月末,该行已发放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4552户2378笔86.73亿元。另在6月12日,该行向常州广电景尚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发放了300万元专项贷款,成为常州市成功发放的第一笔“常州市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支持媒体融合专项贷款”。

服务创新是超越同质竞争的“软灵魂”。近年来,围绕民生问题,以推行普惠金融和保护消费者权益为根本要求,江南农商行积极实施了“减费”、“减利”活动。首先实施“便民通”和“商务通”等普惠金融机具、交易免费政策。至6月末,该行开通便民点2683个,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532个,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的全覆盖,累计交易142.48万笔,交易金额11.47亿元;开通“商务通”用户37254户,实现交易220.58万笔,金额980.38亿元。其次,全面排查153项收费业务,其中暂不收取的服务收费18项,部分减免的服务收费23项,占所有收费项目的26.8%,让利范围广,真正做到降费让利。第三,考虑到现行经济形势,该行已开始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进行“下探式”调整,后期频率和幅度有望近一步加大,目标是打造全市较有竞争力的市场融资利率价格。

流程创新是满足客户有效需求的“杀手锏”。江南农商行积极实施“135”限时办结制审批模式——1天答复是否符合条件,3天完成审批流程,5天完成贷款发放。此外,该行重点优化了转贷流程,全行的转贷天数已由年初的8天下降到下半年的平均2天不到,保证、担保类贷款基本当天转贷。同时,为缓解转贷中小企业“先还后贷”造成的资金周转压力,该行创新推出的周转易、周转融等特色转贷产品,也继续发挥效力,并在区域内形成了特色品牌。

网点转型大势所趋,

把握方向遵循成功路径 网点转型是业务发展形势所致,更是盈利提升的内在所需。从该行各网点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大部分网点主要销售的产品多为该行高收益理财产品,对于复杂产品的销售没有方法,缺少销售经验,客户持有该行产品单一,且趋利性强,客户忠诚度低,给网点零售业务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从同业发展情况来看,2006年开始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开始转型,由“交易结算型”向“服务营销型”转型,更加重视客户的体验,不断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同时帮助客户进行资产规划,并根据客户需求营销全行产品,达到客户银行双赢。

随着外部压力的日益增加,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到来,传统的依托利差获取利润的盈利能力将越来越差,盈利模式更应多元化,银行依托更多的中间业务收入来促进实际获利水平的提升,将成为新常态。

通过整合网点渠道资源,降低网点运营成本,实现轻资产运营;通过岗位职责清分、业务流程优化,改善网点服务效率;通过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改善客户服务体验,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全面绩效管理,建立协同营销机制,增强网点销售能力。由此形成本次网点转型的核心内容,即降成本、提效率、强体验、促销售。

先进银行的转型经验表明,网点转型应该先从强化行为习惯入手,后到不断固化良好的销售服务习惯,再到持续优化服务销售流程,遵循“先强化,后固化,再优化”的路径,落实“固化于制,固化于行,固化于心”的员工行动。江南农商行坚信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总行的全力支持,以及支行人员的积极响应和全身心投入。各支行在转型过程中需要不断检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最终形成最优执行方案。

争做管理先锋,固化零售转型成效

固化执行标准,执行贯彻到位。网点转型标准化执行手册的下发,预计将在全行掀起一场学习热潮,通过学习月、员工考核、知识竞赛等方式,固化、复制网点转型流程。

网点转型标准化执行手册,内容精细、准确,涉及管理、制度、服务、岗位等方面,确保基层网点的可执行性。总行要求各支行要加强手册的学习力度,对于转型较好的,进行积极宣传,并将好的做法、经验汇编成册,树立榜样,其他试点网点在不影响业务开展的情况下,可以开展学习与观摩。各支行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按照要求坚持开展晨会、夕会;支行负责人则需要加强时间管理,柜员要加强“一句话营销”、客户经理、理财经理要加强每日电话营销次数;要坚持使用“客户信息梳理表”、“转介汇总表”、“业绩汇总表”,坚持案例收集、客户转介、陌生客户开发及销售工具制定。

增强监督威慑,做到三个严格。一是严格执行神秘人检查、监控抽查机制。同时,结合远程监控设施,指定专人定期监控抽查。二是严格巡查制度。组织专人每月下试点支行巡检,现场检查各网点固化执行情况及各销售工具、台账建立情况。对于执行不到的,要求立刻改正。三是严格通报制度。结合总行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考核办法,按月、按季通报各试点支行转型执行情况。对于执行不到位的要给予扣分和通报批评,对于执行到位的给予表扬和奖励。

力促转型成效,做到三个关注。一是关注试点支行电子替代率。倒逼试点支行主动加大电子渠道营销力度,通过手机银行、网银行、自助设备分流业务,降低人工成本。二是关注试点支行每日业务量。江南农商行已推出网点业绩汇总表,重点关注VIP客户增长情况、渠道产品网银、手机银行开户情况、零售类产品,如各类卡业务、理财、基金、保险、实物贵金属、三方存管等业务开办情况。三是关注试点支行活动开展场次,各项沙龙、外拓活动开展既是重要获客平台,更是拉近居民、社区关系的桥梁,总行正在不断完善针对性手段,有效做好各试点支行定期沙龙、外拓活动规划及方案的执行,有序开展社区营销活动的落地等。

提升综合能力,打造特色化网点经营

学习四种标杆,有效杜绝千店一面。首先,认真学习先进同业的微银行、口袋社区银行、E社区、社区银行运作模式,积极借鉴并加以消化吸收。然后,积极打造覆盖线上、线下“集获黏营”客户的生态模式,根据周边环境、支行自身运营实际,建设特色化支行。最后要特别支持对智能网点商业模式的摸索。目前,江南农商行已着手研究将信用卡、直销银行等由总行直管的客户,按就近原则分配至对应的智能网点,并要求对应智能网点立足早谋划、早受益的原则,提前准备好客户拓展和维护方案。

提升三类能力,切实强化转型力度。一是切实提升支行负责人的管理能力。要求支行负责人注重从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的转变,不断提高绩效管理能力,重点解决确认二次分配、转介分润比例等问题。二是切实提升支行员工的转介能力。要求柜员、大堂经理要发现尽量多的潜力客户,关注优质客户,通过识别转介流程,推荐给零售客户经理、理财经理,达到各岗位间的联动协作。三是切实提升网点的综合服务能力。网点转型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手段”,所有转型的关键都在于围绕更优质的客户服务来展开。该行要求各支行逐步培养为零售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的能力,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

清除两大障碍,充分发挥转型效能。一方面,是岗责清分的再梳理。在充分了解网点的人员结构、业务结构、客户结构信息后,根据网点的实际情况与网点负责人共同优化网点岗位职责,并制定岗位职责卡,实行个人责任制,通过优化,清分岗位职责,帮助员工清晰岗位职责,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是绩效管理的再优化。

开展“一对

一、结对子”帮扶计划。鼓励未进行网点转型驻点辅导的支行开展自转型工作,一是由总行按照位置相近、功能相近、规模相近的“三相近”原则,为未进行网点转型驻点辅导的支行与41家转型支行牵线搭桥、结对子,积极实施帮扶带、共成长。二是在总行成立转型执行小组,专业负责对自转型存在问题的网点进行现场强化及再辅导,全力、有效推进网点转型。

2016年江南农商行零售条线的基本思路:一是重点打造“对私客户经理、理财经理、大堂经理”三支专业化队伍,由总行统一设计、精心制定三类人员单列的绩效考核办法;二是在总结相关支行“客户经理专业化分工与团队管理”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推行“总行垂直考核分配与支行二次考核相均衡”的绩效考核体系;三是通过绩效考核具体实施细则的制定,在坚持专业化队伍建设的前提下,引入客户推荐人理念,鼓励全员做客户推荐工作。同时,加强公私联动,鼓励交叉营销、综合营销,引导厅堂整体联动营销,全行协同做大零售业务;四是综合运用各类管理举措和绩效考核手段,加快客户分层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各支行贯彻零售客户分层经营理念,引导各支行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实施相应的策略,提供差异化营销服务;五是对于智能网点的考核,侧重客户数和中收两个纬度,尽量简化考核指标。 江 萱

第14篇:加快推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李文宁 康莉莉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29日07 版)

随着我国人均GDP提升和群众精神消费需求增长,旅游产业也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正在不断提高。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虽然我国旅游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产业结构、市场体系、企业能力、产品供给、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够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亟待加快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产业结构,需要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形成高效、有机的产业链,在整个产业结构各组成要素自身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各组成要素之间也能很好地相互协调、配置、优化,最终实现旅游产业顺利转型升级。旅游产业宗旨是尽可能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需求,近年来旅游活动开始由过去单一的观光游览偏向健身、休闲、娱乐、服务方面,这就要求旅游产业要由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一是要走向生活化,深化旅游产业的消费性功能,展现旅游产业作为“民生产业”的价值。二是要走向生产化,凸显旅游产业的生产性功能,展现旅游产业作为“动力产业”的作用。三是要走向生态化,回归旅游的本原性功能,展现旅游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特色。我们要最大程度地促进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业态,努力形成新老结合、多元并进、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业链条,在一定地域空间内通过旅游资源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服务设施和重大旅游项目集聚,逐步形成功能完善、要素齐全的旅游产业结构。

拓展旅游市场体系。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由最初的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向以扩大内需为主,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 1

境旅游共同发展方向调整,并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目前的国内旅游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和核心。这就要求拓展旅游市场体系,既要根据旅游需求的变化准确定位,适时调整和提升市场营销策略,又要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构建合理的客源市场体系。一是入境客源市场的开发应以近距离客源市场为主,同时也要形成多元的入境客源市场结构,国内旅游市场则由近及远形成多层面的国内客源市场开发格局。二是需要高度重视旅游市场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和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时尚媒体的作用,不断提高整体营销水平。三是政府要加大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拓宽旅游纠纷处理的路径,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旅游市场转型升级形成良好的氛围。

提升旅游企业能力。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产品的供给者,在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提升旅游企业自身的能力是整个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核心。近年来,旅游企业集团化步伐越来越快,产生了一些大型旅游集团企业,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旅游企业散、弱、差的现状,从而使行业整体效益水平、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低下。在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尖锐的背景下,旅游企业的转型升级不容忽视。一是通过政府引导、重点投资等措施,市场化和政府主导相结合,组建集旅行社、餐饮饭店、汽车公司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集团公司,拓展旅游企业规模,增强旅游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二是要兼顾中小旅游企业的转型与实力提升,政府要给予中小旅游企业关注和扶持,积极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中小企业应集中精力解决好公司战略规划、技术手段和公司治理结构等主要问题,从而增强自身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要积极推进和强化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服务的创新,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模式,通过品牌化、网络化、连锁化来提升旅游企业的素质。

优化旅游产品供给。旅游产品作为旅游者直接面对的旅游对象和客体,其转型升级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吸引旅游者的魅力之源和最终动因。一是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和改进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深入发掘旅游产品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特色。二是要立足高水平景区规划和高标准建设,邀请国内外知名规划团队进行规划设计,提升景区内涵,争取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旅游精品,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发具有现代气息的、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特的旅游心理。四是要实现旅游产品种类多元化、体验化发展,由单一观光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为基础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从单纯服务型旅游产品向创新化、体验化旅游产品转型。

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旅游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高素质旅游人才的支撑。因此,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基础理论深厚、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和应用型的旅游专门人才,加大旅游科研力度,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这既是现代社会旅游产业的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产业目前发展现状的需要。一是要改变现有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途径和方法,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创新旅游人才培养。二是加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通过海外实习、合作办学、国外留学等多渠道融入国际旅游教育,从而满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多维旅游人才的需求。三是要逐步完善旅游资格考试与岗位认证制度,运用现代评估手段和方法对旅游人力资源进行素质评估,优化旅游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实现旅游人才的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会计学院)

第15篇:句容市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句容市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2012—2015)

为加快推进句容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句容市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2—201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型升级、完善功能、提质增效为主线,依托句容自然生态资源、宗教养生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农业产业资源,全面实施国际化、品牌化、集群化、产业化发展战略,通过建设大项目,打造大品牌,优化大环境,举办大活动,推进大宣传,实行大管理,努力使旅游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把句容打造成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集聚区和全国一流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在旅游产品精品化建设上实现突破,在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乡村体验、宗教文化、运动娱乐、商务会展等旅游业态发展上实现突破,在全面构建旅游产业体系上实现突破,在旅游管理标准化建设上实现突破,树立句容旅游知名品牌,实现我市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把句容打造成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集聚区和全国一流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区。

(二)经济目标 四年内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末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235亿元,旅游增加值占全市GDP10%以上。

(三)行业发展目标

茅山风景区创成AAAAA级旅游区和全国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区,新增3-5家A级旅游景区;新增星级酒店6家,总数达15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家,四星级酒店5家,三星级酒店6家,创成“银叶级”以上旅游绿色饭店3家;创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点2-3家、省级四星级乡村旅游点4-5家,培育1-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创成省级工业旅游点2-3家;新增旅行社5家,其中国际社1家,旅行社总数达17家,创成三星级以上旅行社2家,导游、讲解员人数达800人。

三、总体布局

进一步优化市域内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包括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乡村体验、宗教文化、运动娱乐、商务会展等多元旅游业态,着力打造“五大旅游集聚区”,兼顾特色乡村旅游开发,全力构建城乡联动、多元发展、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旅游产业体系。

五大旅游集聚区:

茅山道教养生集聚区:以茅山风景区为龙头,涵盖九龙山景区、茅山地球小镇、天王浮山片区、江苏茶博园、怡景湾度假村、白沙等周边乡村旅游点。 宝华山生态休闲集聚区:以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涵盖北山湖、固江口湖及周边乡村旅游点。

茅山湖康体养生旅游度假(实验)区:以茅山湖康体养生旅游度假(实验)区为核心,涵盖丁庄葡萄采摘区、张庙茶场、新坊美食村等周边乡村旅游点。

龙山湖运动体验集聚区:以龙山湖体育运动公园为主体,涵盖仑山湖旅游度假区、江苏农博园、白兔草莓采摘区、江苏花博园及周边乡村旅游点。

赤山湖湿地观光集聚区:以赤山湖湿地公园为重点,涵盖郭庄文化产业园及周边乡村旅游点。

四、重点工作

(一)实施旅游规划完善工程

坚持策划先行,规划引领,推进新一轮全市旅游规划系统建设。重点做好《句容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编制完成《全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句容绿道旅游系统总体规划》等,切实做好茅山湖康体养生旅游度假(实验)区、赤山湖省级湿地公园、九龙山景区、龙山湖等核心区域规划制订工作。在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时要充分凸显旅游功能,体现旅游元素,彰显旅游特色,切实发挥好规划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规划局、茅山风景区管委会、宝华山管委会、赤山湖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及各相关镇

(二)实施集聚区建设提速工程

1、茅山道教养生集聚区:以道教文化、健康养生、红色旅游为特色,着力将茅山风景区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区,成为句容旅游龙头和第一品牌,增强其对全市旅游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完善总体规划和区域详规,提升建设品位和标准,全面完成茅山风景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和重要景点建设,实施重点旅游项目,完成莲塘九曲、道教论坛、崇禧万寿宫、德佑观、仁佑观、长龙山国际度假村、翡翠山庄、东进林场文化酒店等工程,推进环春城湖开发建设;加强集镇改造,完善风景区各项配套工程,加强产业链培育,切实把茅山风景区打造成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生态优美、运行有序的综合性旅游区。启动九龙山景区开发,编制高标准总体规划和详规,组织专业招商,坚持精品高端生态开发方针,确保九龙山景区高位品质。推进地球小镇建设,实施滚动发展。做好浮山区块储备景区开发保护方案,切实形成我市旅游梯度开发格局。做好怡景湾度假村后续工程建设,增强旅游度假功能。启动白沙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四年内将白沙村建成全国一流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责任部门:茅山管委会、天王镇、茅山镇、民宗旅游局

2、宝华山生态休闲集聚区:以森林旅游产品、佛教文化体验、商务会展为特色,力争把宝华山建成全国一流的4A级景区,切实起到北部集聚区中的领衔作用。制订包括宝华山、北山湖、固江口湖在内的北部集聚区总体规划,完成亭华线旅游风光带以及两湖连接线系统建设,向东与仑山湖国际度假区相连接,逐步形成生态休闲北部旅游集聚区。完成宝华山北大门锦隆五星级酒店、牛首山运动公园、北大门宝华山庄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完善御园湖旅游风光带、滨河公园及周边景点建设;完成北大门入口景观及新游客中心建设,加速推进宝华山景区森林观光、森林养生、森林探险、森林文化、森林度假等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形成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内涵,加快建设与隆昌寺相配套的景点,恢复铜山玉泉寺,提高宝华山佛教旅游项目品质,完成一叶庵、舍利塔、慈舟纪念堂、乾隆行宫等项目建设;结合宝华总部经济产业园建设,依托紧邻南京的区位优势,打造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制订北山湖、固江口湖区块保护开发规划,在实施保护的前提下坚持有序开发。

责任部门:宝华山管委会、下蜀镇、开发区、民宗旅游局

3、茅山湖康体养生旅游度假(实验)区:以生态健康养生、休闲旅游度假、乡村文化体验为特色。做好总体规划以及项目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抓紧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完善(实验)区基础配套设施。完成茅山湖、二圣湖道路连接线建设,加快推进茅山湖国际旅游度假综合项目,中国欧洲影视城、五星级酒店、东部假日酒店和特色养老医疗旅游等项目建设,建成省内规模较大、度假功能齐全、主题特色鲜明的旅游度假区,创成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新坊美食村现有沿线环境及村落改造,完善功能,提升服务,将新坊打造成集句容风味特色的美食村;以九龙山庄、容南风景生态园为龙头,加快提升句茅路沿线农家乐档次和服务水平,尽早形成全市服务最优、功能最全、品质最高的农家乐集聚区;以丁庄葡萄园为重点,完成各葡萄园之间的连接线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增加农事体验等旅游项目,定期举办葡萄节促进春茅线葡萄长廊尽快成形。

责任部门:茅山管委会、后白镇、茅山镇、华阳镇、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民宗旅游局、农委

4、龙山湖运动体验集聚区:以运动康体休闲,特色旅游度假、精品农业观光为特色,实施龙山湖综合开发,重点做好容天下农业文化休闲园、现代农业物流产学研基地、体育公园、生态度假酒店等项目建设,借助龙山湖高尔夫项目的建设,全面打造周边休闲体育、运动体验等旅游产品,形成以运动体验为主的旅游产品体系;建设颜真卿文化主题公园;加快白兔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凸显旅游要素和功能,完善景点布局,加快旅游产品及设施建设,使之成为全市精品农业旅游观光体验区;加快仑山湖大酒店建设,推进蓄能电站工程,打造国际路亚基地建设,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增加旅游元素,彰显旅游特色;实施农博园景点改造提升工程,增加农业实验参与项目,形成新的旅游亮点;推进花博园建设步伐,做好园内功能分区,打造“四季有景,月月有花”集观赏、休闲、花食、花疗和养植课堂为一体的赏花胜地。

责任部门:农林学院、农科所、白兔镇、边城镇、民宗旅游局、农委

5、赤山湖湿地观光集聚区:以水上运动游乐、湿地旅游观光、高端休闲度假为特色,完成开发规划编制,按国家高等级景区标准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湖区景点等项目建设,利用温泉资源开发建设娱乐、休闲、度假、养生等高端旅游产品。充分挖掘湖熟文化和三国等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项目,恢复般若寺,确保赤山湖省级湿地公园2015年前建成并对游客开放,力争创成国家级湿地公园。

责任部门:赤山湖管委会、民宗旅游局

(二)实施旅游产业配套工程

1、加快星级酒店及度假村建设。形成高、中、低档次星级酒店及适应多层次游客需求的经济型宾馆。至2015年全市旅游星级酒店达到15家,其中三星级以上酒店达13家。世茂大酒店、碧桂园凤凰城酒店、锦隆大酒店、美加东部假日酒店、东进文化酒店、福地宾馆建成营业;鼓励规划建设道教主题酒店、佛教主题酒店、温泉疗养主题酒店、文化主题酒店等各类旅游主题酒店,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经济连锁酒店入驻;积极推进休闲度假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重点完成翡翠山庄度假村、春城湖度假区、仑山湖国际度假区、黄金滩旅游度假村、上南山艺术家园等旅游度假区建设,逐步形成度假旅游产品系列。

责任部门:开发区、茅山管委会、宝华山管委会、天王镇、边城镇、民宗旅游局

2、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整合现有乡村旅游资源,促进句容乡村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产品链延伸,主要建设农家乐、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农业新村、乡村酒店,完善观赏农业、采摘农业、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等产品。重点做好新坊美食村、白沙乡村旅游示范村、江苏农博园、茶博园、花博园、句茅线精品农家乐大道、茅周线乡村休闲度假带、春茅线葡萄长廊、句丹线草莓之路等乡村旅游点的建设,通过整合各镇乡村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乡村休闲文化底蕴,使我市成为长三角领先、中国知名的乡村旅游度假胜地。

责任部门:农林学院、农科所、民族宗教旅游局、农委、茅山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华阳镇、茅山镇、天王镇、边城镇、白兔镇、后白镇、

3、开辟工业旅游新领域。充分挖掘我市工业旅游资源,推进特色工业企业向旅游产品延伸,在工艺、农业产品加工、旅游装备等类型企业中打造工业旅游示范点,确保四年内创成省级以上工业旅游点2-3家。

4、提高旅游通达能力。完成句容至茅山湖旅游度假区(二圣线延伸段)、赤山湖至茅山景区连接线、东部干线以及句茅大道拓宽改造工程,确保全市景区间连接线的畅通;开通市域内3A级以上景区间旅游公交专线,确保各旅游景区间通达无阻;开辟南京、常州、扬州等周边城市至茅山、宝华山景区城际旅游专线,确保我市景区与周边城市无缝对接。

责任部门:交通局、民宗旅游局、各相关镇

5、加快旅游商品研发。设立旅游纪念品研发基金,建立旅游商品研发联动机制,举办旅游商品研发创意设计大赛,组织旅游商品展销会,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推进旅游商品市场建设,在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有旅游购物场所、星级饭店有旅游商品专柜。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各相关镇、各相关部门

6、推出句容特色菜点。成立烹饪协会,定期举办美食节和烹饪大赛,推出名厨、名菜、名点,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特色菜肴系列;结合农家乐挂牌、农家菜评选,推出句容特色“美食之旅”。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工商局、民政局、各相关镇

7、培育规模化旅行社。成立旅行社行业协会,加大旅行社创新力度,推进旅行社规模化发展。至2015年力争培育营业收入超5000万元的旅行社1家,创成三星级以上旅行社2家。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工商局、民政局

8、大力营造旅游氛围。市域内增设营造旅游城市氛围的公益广告及展示城市形象的大型宣传牌30块;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全面完成过境国省道、高速公路及辖区内主干道旅游标识、标牌的设置。加强市域内公共信息符号规范化建设,统一旅游公共信息符号,为游客准确、便捷地提供交通、住宿、停车、用餐、娱乐等信息,并将旅游标识体系建设项目列入交通道路建设以及城市建设规划并优先组织实施。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交通局、城管局、规划局

9、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以镇江市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为依托,加快我市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形成我市智慧旅游产品,在景区、旅游企业以及相关部门组织推广应用,培育智慧旅游产业联盟,在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上与镇江市实现同步,力争创出句容特色。

责任部门:茅山管委会、宝华山管委会、民宗旅游局、各相关部门、各旅游企业

10、推进旅游标准化管理。制定《句容市景区导游词规范》、《句容市公共信息图形标志管理办法》、《句容市农家乐评定标准》等旅游业服务标准,对农家乐、旅游商品生产等旅游企业实行等级评定和挂牌制度,全面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质监局

(三) 实施旅游市场开发工程

1、强化旅游整体营销。成立句容市旅游营销中心,整合景区、景点、旅游企业等资源,建立旅游营销公共平台,推行全市景区联票制,推出句容1-2日游旅游产品,促进句容旅游业协调健康发展。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茅山管委会、宝华山管委会、相关景区(点)、各镇、各相关部门

2、加强区域合作营销。每年在南京、上海等主要客源城市举行大型旅游推介促销活动,整合旅游资源,增强促销的组织化程度。参与长三角城市间的互动,建立发展互为目的地的旅游营销联盟,继续实行客源代理制,通过与当地旅游部门客源互换,增加来句游客量,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合力营销。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茅山管委会、宝华山管委会

3、加大网络市场营销。加快旅游网站建设,3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点建立独立域名网站,开辟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整合市域内网络资源,形成旅游网络宣传营销集群;加强与主流网站及著名行业网站的合作,开展旅游业务对接,加大句容旅游板块建设,扩大旅游宣传网络覆盖面;组建句容旅游网络宣传队伍,策划宣传主题,制定奖励办法,鼓励更多人参与网络宣传。

责任部门:宣传部、民宗旅游局、茅山管委会、宝华山管委会

4、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制定年度宣传方案,强化在主流媒体上投放专版、专栏、系列专题片,对句容旅游形象进行整体宣传。拓展航空、高铁、公交以及重要媒体等宣传渠道,树立句容旅游特色鲜明的品牌形象。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宣传部、新闻中心、电视台

5、精心策划旅游节庆活动。继续做好茅山旅游文化节、宝华山泡山节、句容葡萄节、全国象棋冠军邀请赛及各种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打造节庆品牌,集中展示句容旅游新形象。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农委、茅山管委会、宝华山管委会

(四)实施旅游环境优化工程

要在全市形成“人人是旅游环境”、“个个服务旅游发展”的浓厚氛围,加强责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形成全市一盘棋促进旅游发展的局面。发改经信、民宗旅游、规划、国土、住建、财政、教育、科技、水利、农委、城管、环保、商务、文广、税务等部门要制定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及工作措施,公安、交通、卫生、安监、物价、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制定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措施,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形成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宣传方案和落实措施,由市委办、政府办分别牵头督办。

责任部门:市委办、政府办、宣传部、各相关部门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进一步发挥市旅游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旅游业发展重大政策制定、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发展规划、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等重要工作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各镇、管委会、各部门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抓好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二)机制保障

继续实施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旅游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各镇、管委会和相关部门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制定目标考核细则,将指标任务分解到各镇、管委会和相关部门,加强考核与监督检查,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奖惩通报制度,每年底由市旅游委员会组织考核,对旅游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因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力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进行通报批评。

(三)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自2012年起,每年安排旅游发展资金160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其中宣传促销经费600万元,项目发展引导资金1000万元。主要用于句容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品牌打造、市场开发和举办各种形式旅游节庆活动,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助及旅游发展奖励。

(四)人才保障

加强在职旅游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依托句容市内外高端旅游教育资源,走联合办学之路。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加强旅游企业员工岗位培训和技术考核,建立完善岗位培训、资格认证、技能考核、岗位考核制度。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提升我市旅游管理专业化水平。加强导游员队伍建设,提高中高级导游员的比例,创新导游员管理模式,提供规范优质的导游服务、科学的导游管理,实施导游服务质量提升工程。

第16篇: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成都旅游产业倍增

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成都旅游产业倍增

2012年7月18日

作者: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摘要:通过近年来的积累发展,成都市旅游业已进入加速发展期和转型关键期,在成都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确立并巩固,产业体系趋于完善,具备了实现产业倍增的现实基础。在全市大力实施产业倍增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成都市旅游业将从国际化工程、品牌打造工程、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景区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标准化工程、信息化工程、精品项目工程和区域合作工程“八大工程”入手,推动成都市旅游产业总收入在2010年和2015年率先实现倍增,分别达到1000亿元和2000亿元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旅游业;产业倍增;八大工程

当前,成都市确立了建设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以及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总体目标,在坚持“双核共兴、三产联动、城乡统筹、圈层融合”的发展思路下,大力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在此背景下,以国际化为路径,以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以旅游功能区建设为载体,实施产业倍增战略,通过“八大工程”,推动成都市旅游产业总收入在2010年和2015年率先实现倍增,对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实现富民强市具有重大意义。

一、产业倍增的基础

(一)处于加速发展期

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成都旅游业正处于加速发展期。2006-2011年,成都旅游业以高于全市经济发展速

度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入境旅游接待人数累计452.72万人次,年均增长15.9%,旅游外汇收入累计16.21亿美元,年均增长17.7%;接待旅游总人数34614.39万人次,年均增长19.0%;旅游总收入累计3041.01亿元,年均增长18.8%。

(二)进入转型关键期

从产业转型升级态势来看,成都旅游业正处在从传统观光型旅游向现代休闲度假型旅游的关键转型期。我市旅游产业在加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市场重点向国际国内并重、产品供给向休闲度假、增长方式向产业融合、收益模式向增值服务、行业管理向产业促进、发展格局向城乡一体转变的态势。

(三)产业地位得以强化

从产业地位来看,成都旅游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增强。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2006年的8.06%提高到2011年的8.4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6年的16.5%提高到2011年的17.2%,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产业体系趋于完善

成都市加快完善了集景区(点)、旅游住宿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等在内的综合产业体系,旅游产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截止2011年底,成都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48家,其中,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的景区(点)5个,超过200万人次的景区(点)2个,超过300万人次的景区(点)1个;星级宾馆138家,社会旅馆近4000家,星级农家乐485家,星级乡村酒店44家;旅行社260家,共有经营规模上亿元的旅行社10家,持证导游1.8万人;与双流机场通航的城市共计100多个。

二、产业倍增的目标

到2012年,实现旅游总收入一千亿元目标,较2010年增长65.6%;旅游外汇收入5.8亿美元,较2010年翻一番;旅游总人数1.2亿人,较2010年增长76.0%;入境旅游人数150万人,较2010年增长87.0%。 到201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两千亿元目标,较2010年增长2.3倍;旅游外汇收入9.18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2.17倍;旅游总人数2亿人,较2010年增长1.93倍;入境旅游人数310万人,较2010年增长2.86倍。

三、产业倍增的思路

以旅游“产业倍增”为目标,紧抓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政策机遇,把推进城市休闲旅游区功能提升、加快“两带”功能区建设、打造天府新区旅游增长极作为全市旅游区域工作重点,把实现城市与旅游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生态与旅游融合、农业与旅游融合作为全市旅游领域工作重点,形成“旅游产业综合抓”的发展格局,全面推进旅游“八大工程”实施,不断提升旅游服务配套软硬环境,全面提升成都旅游的对外开放形象、交流合作层次和国际化水平,为成都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做出重要贡献。

四、产业倍增的路径

(一)国际化工程

一是全域全城旅游化。依托成都良好的经济基础、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文化底蕴、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外交流较多的优势,把旅游的服务要素和城市设计相融合,把景区、城区、消费区等相融合,将成都整个作为一个5A景区进行打造,营造出最国际最中国的休闲生活,实现景城一体化发展。

二是推进旅游产品国际化。抓好国际旅游精品建设,推进文博旅游景区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创建一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抓好都市休闲旅游产品建设,抓好都市旅游业态提升,加快文化街区建设。抓好度假旅游产品建设,建成一批国际旅游度假区。抓好天府古镇旅游产品建设,按照“四态合一”的要求,完成古镇业态提升,全面构建天府古镇旅游圈。

三是推进旅游设施国际化。优化旅游住宿设施,加快建设一批高星级酒店、主题饭店、经济型品牌连锁酒店、星级乡村酒店、特色客栈。改善旅游交通设施,围绕旅游完善以公路、铁路、航空和绿道为支撑的交通通达系统。调整车辆结构,丰富车辆档次、型别配置。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旅游城镇、旅游景区、旅游通道沿线的信息咨询、交通标识、生活服务、应急救援等设施配套。

四是推进旅游营销国际化。塑造成都旅游品牌,集中塑造“休闲之都?熊猫家园”、“快城市,慢生活,闲不住的休闲成都”旅游品牌。开拓国际旅游市场,细分客源市场,找准境外市场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继续开办海外营销机构,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抓好重大旅游节会营销,力争举办更多国际性旅游会议和活动。扩大口岸开放,简化机场旅游出入境手续,提高通关效率。增开成都至国外境外主要客源地直飞航线。完善外币兑换服务。

五是推进旅游服务国际化。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推进旅游人才培训,抓好旅游人才引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联系会议、联合执法和督查督办等长效机制。畅通外语投诉渠道,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和反馈机制。优化旅游语言环境,完善旅游景区(点)中英日韩四语标识系统及公共设施国际通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置和中英双语成都旅游宣传广告设置。提高市民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加强市民对国内外游客友好礼貌的养成教育。

(二)品牌打造工程

一是巩固提升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总品牌。在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总品牌下,整体打造熊猫故乡、美食之都、古蜀之都、会展名城旅游子品牌,构建多元化的细分市场品牌形象组合和品牌产品体系,打出“快城市、慢生活,闲不住的休闲成都”最新旅游营销口号。

二是塑造熊猫故乡旅游品牌。以塑造熊猫之乡旅游品牌为核心,提升成都国际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发展壮大以大熊猫生态园区和大熊猫栖息地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壮大以大熊猫文化、大熊猫相伴而生的民族文化为背景的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以网络、平面媒体及媒体为途径的数字大熊猫产业。加快中华熊猫世界(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都江堰大熊猫疾控中心和都江堰大熊猫野放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

三是塑造美食之都旅游品牌。开发新的融合川菜、个性川菜,制定有关传统川味菜点制作与服务的行业标准和国家、国际标准,将成都著名川味菜点的传统制作技术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沙湾、羊西线、府南新区火锅美食街为核心打造蓉西国际美食旅游圈,以玉林、科华路、人民南路南延线为核心打造蓉南美食圈,以春熙路、总府街为核心打造成都小吃美食圈。依托天府美食嘉年华等产业化项目实施餐饮旅游化战略,打造餐饮美食旅游产品,提升餐饮美食的品质和聚集度。

四是塑造古蜀之都旅游品牌。以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为支撑,整合周边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跨越区域界限联动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世界遗产精品线路组合产品。加强以武侯祠为核心的三国文化资源和以杜甫草堂为核心的诗词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优化、整合省内相关资源,分别推出特色鲜明的三国文化主题线路产品和中国诗歌文化产品。以建设多功能博物馆为主体,着力打造寓教于乐的文化产品。加快金沙遗址—三星堆博物馆、古蜀文化旅游博览园、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金堂五凤古镇等景区的国家4A和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

五是塑造会展名城旅游品牌。以成都会展业“一主多副多馆”格局构建为契机,结合会奖旅游的高端性特点,大力开发会奖旅游市场。以大型会议、展览或节庆的举办为契机,积极发展展后或会后观光旅游。适应城市居民体验式和探索性旅游的发展需求,推动节庆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

(三)乡村旅游提升工程

一是实施一线一品。结合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按照“一线一品”、“一村一貌”、“一镇一特色”的思路打造集中连片的农业风光,大力发展城市近郊插花式的景观农业,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休闲功能,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不断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求,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多的增收点。

二是实施统筹融合。围绕“三圈一体”战略,推动一二三圈层旅游产业找准定位,实现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和一体发展。以各区(市)县特色优势资源为依托,整合发展最具特色和潜力的旅游品牌产品,实现错位和协同发展。以旅游区、功能区为单位,加强各区(市)县间旅游信息交流和互动,把握最新的游客动态,实现客源市场共享。围绕成都市旅游总品牌和子品牌形象,将市域旅游三圈层融成完整的“一极”,集各区(市)县资源优势共同开发成都旅游产品。

三是实施品牌下乡。培育自创品牌,帮助和引导资源条件好的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在餐饮、住宿和农副产品等方面申请自有品牌。引进外来品牌,鼓励按照特许经营、联合经营、委托管理等方式,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的涉旅品牌业主和运营商落户乡村。

四是实施人才下乡。编制《乡村旅游人才培训方案》和《乡村旅游综合服务师职业标准》。推广试点“一户一大”,推广一户品牌农家乐派驻一名大学生驻点帮助业主规范管理和开发新产品等工作。建立乡村旅游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乡村发展重点旅游项目提供智力服务。

五是实施金融下乡。提升支付手段,依托最佳旅游联盟,推广网上预订和在线支付。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乡村旅游的小额贷款和贴息贷款等。完善金融服务,试点建设乡村旅游金融服务中心,开展旅游金融一体化服务。

六是实施品质提升。制定《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技术导则》、《成都市古镇旅游服务标准》、《农家乐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提升乡村旅游操作流程的标准化。依托旅游执法大队,探索建立由旅游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专家学者和游客共同组成的服务质量监督员队伍。建立乡村旅游品质网络保障平台,实现旅游品质的网络化动态实时监控。

七是实施业态提升。编制《成都市乡村旅游特色新业态的开发规划》,创新传统业态的时尚元素。通过市场创新、技术创新、流通渠道创新、经营方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等方式,开发乡村旅游新型业态形式。引导乡村旅游品质认证,开展酒店管理公司顾问管理新业态和特色村的试点工作。

八是实施科技提升。开发乡村旅游管理软件和平台,推广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应用。加快农业高科技旅游园建设,完善园区的休闲、观光和体验等服务和功能。

九是实施文化提升。提升生态文化,按照生态、形态、业态和文态四态合一的思想,推进一批乡村低碳旅游区建设。提升民俗文化,打造一批典型地方文化节日。提升景观文化,规划建设乡村绿道和“景田”工程,对乡村旅游集中发展区以托管、共管和自管等形式试行景区、环境和物业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模式。

十是实施组织化提升。摸清现有闲置乡村房产资源,建立数据库,分类管理,策划项目,打捆招商,推进熊猫驿站乡村酒店连锁模式,把农民居住型资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鼓励发起乡村旅游合作社、农家乐协会和企业业主参加的乡村旅游联盟,建立产、学、研、管共同参与的新型乡村旅游组织管理体系。

(四)景区管理和服务提升工程

一是规范景区综合管理和旅游服务。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市级相关部门配合,各区(市)县政府和各旅游景区具体实施,重点抓好景区的游客满意度测评、旅游标准化试点和国家A级旅游景区复核等工作。

二是探索建立景民共享利益机制。鼓励景区积极探索建立一套有利于景区与原住民利益共享的体制机制。定期举办旅游法规、知识宣贯和普及。优先安排居民在景区就业。规范管理景区居民从事旅游服务业。

三是以创建促管理。以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旅游度假区等级评定为抓手,高标准提升和完善景区的游客中心、公共厕所和停车场等设施配套。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力争建成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旅游景区和品牌。

四是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定期开展“诚信旅游、满意成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活动。协调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加大联合执法力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景区经营秩序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妥善处理涉旅投诉,满意率不低于95%。

(五)标准化工程

一是建立健全旅游标准体系。编制《成都市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以及系列基础标准、工作标准、要素系统标准和支持系统标准等各类旅游标准。研究制定《成都市旅游标准工作管理办法》、《成都市旅游标准化试点评价体系》及相关支持政策。起草并颁布《成都市旅行社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成都市景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成都市旅游古镇服务质量标准》、《成都旅游信息化服务标准》等多项地方标准。

二是开展旅游标准化的实施评价。创新旅游标准化实施方式和评价机制,采取企业自查、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成都市旅游企业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执行标准不到位的企业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

三是创建旅游标准化品牌单位和示范区(市)县。以标准化推动规范化建设,培养一批运作规范、管理先进、服务优质的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市)县,引导区(市)县政府和旅游企业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培养一支旅游标准化人才队伍,加强旅游企业制度建设和诚信建设。选择一批大型旅游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旅游院校作为旅游标准化研究基地,以促进我市旅游标准化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

四是建立标准化信息平台。在“成都市旅游政务网”开辟成都旅游标准化信息专栏,形成查询、申报、公示、交流、动态跟踪和宣传旅游标准的信息综合平台。鼓励区(市)县政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搭建各自的旅游标准信息交流平台。与相关网站合作,完善旅游标准化信息交流平台中的动态跟踪功能,加强标准制定者和管理者与参与并关心旅游标准化的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

五是加快推进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各项工作。紧抓成都入选全国第二批旅游标准化试点,成为国家旅游局重点推广城市的宝贵机遇,在此前推进旅游化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和标准化建设推广面,重点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方面的标准化建设。重点从硬件升级和软件提升上,以标准引导酒店、景区、旅行社扥旅游行业全面提升服务品质。加大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涉旅行业标准建设的推广力度。

(六)信息化工程

一是加强旅游信息化基础能力的建设。推动旅游景区及景区交通干线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热点区域的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加快旅游公共支撑平台建设,利用云计算等集约化技术为生态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医疗健康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提供网络营销的平台支撑。开展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旅游信息化系统的防灾体系建设。

二是打造多层次的旅游信息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手机终端等资源和技术,建设具备公共咨询、信息发布、应急救援等功能的成都“智慧天府”旅游数字平台。开发旅游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推进全行业信息化办公和数字化管理。鼓励和引导信息企业推动电子商务科学化和统一化管理,促进电子商务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打造“景区数字终端、互联网、手机”立体旅游服务平台。

三是加强新技术在信息化中的运用。加强以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高新信息技术与现代旅游服务的融合创新。加强新技术与旅游文化的对接融合,以网络动漫、影视传媒、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网络互动元素为依托,积极发展线下主题游。结合手机智能卡技术,拓展旅游“一卡通”在目的地通讯服务、交通搭乘、消费支付、电子门票、智能导览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

四是加强应急管理水平。建设“智慧天府”旅游调度指挥中心,配套建设景区监控、LED大屏、电子门禁等设施,打造集“管理、服务、展示、经营”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实现对全市旅游运行状况动态监控和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建设旅游安全应急救援基地,组建应急救援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探索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的经验。

五是加大网络营销力度。利用“智慧天府”旅游数字平台,丰富网上营销活动,开展“快城市、慢生活,闲不住的休闲成都”系列体验旅游活动,从美食、熊猫、遗产等方面全方位宣传成都城市形象。建立“成都微旅游”官方微博,开展“微博达人”品成都活动。鼓励全市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开设微博,通过微博传播放大效应,拓展旅游营销渠道,加强新媒体领域的市场营销。

(七)精品项目工程

一是提升打造以街子、黄龙溪为代表的天府古镇精品项目。树立“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理念,以资源为核心发展平乐、安仁、洛带、黄龙溪、新场、街子六大国家级文化旅游度假精品古镇。重点发展文化体验与乡村休闲度假、温泉养生、休学旅游、避暑度假等多元化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国际化的视野打造国内一流的度假品牌。

二是加快天府新区内的两湖一山国际文化旅游功能区项目进程。依托“两湖一山”功能区资源环境优势,立足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低碳化发展,以山林植被的保育与恢复、现有项目的改造提升、高端项目的开发建设为重点,加快龙泉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东山国家农业公园、花果山田园度假区等重点精品项目进程,全面提升“两湖一山”的旅游品牌和市场竞争力,将其建设成为世界级山地湖泊型文化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是全面推进都江堰国际旅游城市相关项目建设。坚持高品位与注重多层次相结合,着力打造旅游综合体,推进景区城区一体化。中心城区城市旅游突出“拜水都江堰”主题,加快建设水文化博物馆、古县衙、文庙文化公园等重点项目。青城山文化旅游突出“问道青城山”主题,加快泰达?上青城、青城山博物馆群落等项目建设。龙池-虹口山地运动旅游突出“逍遥龙溪谷”主题,加快虹口温泉、“高原欢乐谷”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建设。乡村田园体验旅游突出“悠然天府源”主题,推动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

四是大力推进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的示范项目建设。依托龙门山优质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以高端为引领,以度假为突破口,加快中华熊猫世界、琉璃坝蜀山论坛、湔江国家湿地公园、白鹿法式风情小镇、西岭雪山—花水湾、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南丝路文化区、石象湖乡村俱乐部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依托龙泉山山地农业和山地田园风光,以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优先为原则,加快建设云绣花田—观音山生态建设示范区、凤凰湖国际生态湿地旅游度假区、小堰口—三峨湖生态建设示范区、龙泉湖国际山水休闲度假区、观岭国际度假社区等一批重大旅游示范项目。

(八)区域合作工程

一是优化旅游开放合作环境。完善配套国际一流水准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建设旅游综合交通体系、旅游集散服务与咨询中心体系、旅游标识和解说系统、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政务环境的便利化,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旅游项目审批流程,全面提升成都旅游的对外开放形象、交流合作层次和国际化水平,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制度体系。

二是拓展旅游开放合作格局。构建多元化的旅游合作格局,推进天府新区旅游一体化发展,优化提升区域内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服务要素配套,共同打造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河道旅游和精品线路等;完善成都旅游区无障碍旅游体系建设,与周边省市共同打造大熊猫、大香格里拉、大九黄、三国文化、雪域风情等区域旅游品牌;推进成渝区域旅游合作,强化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建设国际知名、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积极融入三大经济圈城市群旅游合作,共建旅游信息交换平台;加强国际旅游合作,引进国际旅游组织、机构和知名旅游运营商、品牌连锁酒店或办事机构选址落户成都,构建与国际主要旅游目的地的联动平台。

三是改进旅游开放合作方式。政府搭建招商引资项目平台,通过推出一批景区、宾馆、餐饮、交通等商业性的旅游投资项目,瞄准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优先引进产业前景好、旅游市场急需、品牌形象佳、带动效应明显的行业龙头企业。依托成都“商会资源”、“航线资源”、“领馆资源”和“友城资源”,引导通航城市、友好城市和设领国家的企业来蓉进行酒店业、餐饮业、娱乐业、游览业、购物业、会展业、航空业、旅游电子商务的投资和开发,拓展成都对外旅游合作的新空间。

[作者简介]课题组成员:汪欢欢,廖熹。汪欢欢系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副总经济师,城市与服务经济研究所所长;廖熹系该所研究人员。

第17篇: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县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海

根据县委统一部署,县经信委正在积极开展‚转型升级、率先发展‛大讨论活动,作为这次大讨论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我积极组织并参与了各项活动,现就开展‚转型升级、率先发展‛大讨论活动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充分认识开展“转型升级、率先发展”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转)

(一)上级号召转。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领域改革。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触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特别是当前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广大群众对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期待更高。对这些问题,处理的好,能有效增强发展合力,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新的压力。

(二)现状逼着转。转方式、调结构是我县的必然选择。 一是转方式调结构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近年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经济增长依靠土地、资源、廉价劳动力等‚传统优势‛,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

1力较弱;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低产出产业比重较大,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多数企业仍在产业链的低端发展,处于低质低效低价的尴尬局面。

二是外延性、粗放型模式不可持续。省委、市委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认真分析,认为‚十二五‛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就我县而言,近几年来,经济连续保持较快增长,为抢抓黄金发展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深刻的认识到,经济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来实现的。根据全县的现状,‚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可供建设用地有限,将会制约招商项目落地。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电力能源问题逐渐显现,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困难,发展中的要素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因此,面对要素资源的刚性约束日趋强化,走外延式扩张、资源高消耗拉动增长的粗放型发展之路,必然使发展难以为继。为此,县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工作推进中,不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转型升级发展的信念,不因一时的阵痛而动摇转型升级发展的决心,真正把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是从我县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更是不转不行。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民工荒‛,我县也不例外。民工短缺不仅仅影响着企业的招工,也在逼迫着企业升级换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用工荒正成为

内地普遍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丧失优势。

(三)定位要求转。未来五年我县要努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市发展的新城区、县域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的定位要求我们必需‚转型升级‛。近年来,虽然我县连连在全省考核中位置靠前,但经济总量不大,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亿元,规上企业(原口径)437家,规上工业增加值52亿元,全社会固定投资169.0亿元,要完成县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富民强县目标,任务相当艰巨。新一轮区域竞争更是以科学发展为前提,既要比速度,更要比质量;既要比发展水平,更要比发展活力;既要比发展成本,更要比创业环境;这些竞争的现实表明,唯有‚转型升级、率先发展‛,才能为实现富民强县目标提供保障。

当前,我县正值厚积薄发、加速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作为县政府的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服务率先崛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 我委要努力提升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能力,全力做好参谋和服务企业工作。

二、着力提升内涵,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向哪转、怎么转)

工业化仍将是我县‚十二五‛提升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要充分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出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培育发展主导产业,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

层次和能级,为我县工业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强力支撑。

(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企业做强做大。进一步加大产业引导、政策激励力度,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成长型企业,加快出台《关于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加快转型升级若干意见》,突出转型升级主线,以开放和创新为抓手,以成长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为切入点,通过挂钩帮扶、要素保障、财政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加强资本运作,引导企业改革产权结构,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努力加快全县企业上市进程。

(二)突出重大项目,支撑产业优化升级。继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优势,结合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和资本流向,大力促进新兴产业落户,鼓励现有产业改造提升。指导企业坚持市场导向进行技术改造,创新传统工艺、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应对外部经济形势变化。

(三)抓好应用突破,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放大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抓好企业在生产、经营、研发、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抓好省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导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化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四)完善服务体系,激发工业经济活力。强化电力管理,积极推进有序用电。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继续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中小企业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全县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企业融资扶持力度,创新担保方式和质押手段,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第18篇: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策略探讨

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策略探讨

刘贵清

【摘要】农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需要我们在思想上进一步提高认识,要在更高水平上和更高层面上推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高效农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农业农村 发展创新 经济转型 推进策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处于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实质是以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前提,围绕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大局,合力推进、多措并举,突出农民持续增收为重点,着力推动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农业生产顺利稳定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发展理念的转型

一是强化农业以人为本理念。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贯穿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根本出发点,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二是强化农业多功能化理念。发展农业根本动力就是调动农民积极性,注重农业功能的拓展,顺应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的趋势。把当前农业由一产向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向广度和深度推动农业进军,充分发挥农业的文化传承、休闲观光、食品保障、就业致富、原料供给和生态保育等多种功能。

三是强化农业工业化的理念。不但要充分科学借鉴现代工业发展的理念,还要积极推进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企业化、专业化和生产的清洁化、机械化、标准化。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分工协作,强化农业产业化理念。要逐步完善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从而形成农业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新格局。

四是强化农业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努力改变农业生产资源浪费的状态。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经济模式就是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改变。引导农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轨道,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实现养殖、种植一体化,实现农业废弃物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

不断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和产业结构创新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以农户家庭经营的前提下,形成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一个龙头企业服务和专业合作社与规模化、企业化、专业化的家庭农场经营的体制,通过资本嫁接、品牌整合和政府扶持,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促进合作组织发展,推动高校农业发展,积极鼓励农业种植大户、科技人员、村组干部、龙头企业等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及时建立农村劳动力信息平台,构建利益分配和用工调配机制,积极探索成立劳务用工合作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土地流转,进一步创新、探索土地流转方式,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土地预流制度,为项目快速落户奠定基础,为农户预流提供相应补偿。按照农用地管理办法管理凡不破坏耕作层的规模养殖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农业项目用地。按照农村集体用地管理办法管理农业用地,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农地承包权,积极促进并不断深化农地规模

经营、经营体制改革,建立流转市场。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电子商务和实物交易相结合,农产品专业拍卖、期货、批发多层次市场有机结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和市场体系。

实施差别化竞争,因地制宜,进一步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提高主导优势产业集聚度。积聚力量,整合资源,稳步加快现代农业进程,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各项基础设施,着重加大项目的实施和招引力度。重点打造一批农业强县强镇,拥有区域知名品牌、连片基地的特色。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积极促进发展水产养殖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生态畜牧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

推进与农业相关的其它创新

首先是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是科技创新。拓展高效农业功能,围绕观光休闲农业建设,加快形成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结构合理和布局科学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体系。按照环境友好、农业功能多样化和资源节约的要求,重点推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循环、休闲、设施、有机、数字等农业新型业态,积极推进生产模式创新和农作制度改革。

依照区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搭建科技支撑平台。要切实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着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效的贡献率,建设一批产品优质、生态安全、产业联动、设备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做好农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发挥农业、科技等部门优势,加快建成科技创新体系,从而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搭建农民创业平台,培育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现代农业带头人和新型农民。

其次是农业发展机制创新。主要应从统筹城乡发展层次和以微观和宏观多个层面上进行。加快市场建设,重点抓好产品批发市场、物流公司、在城区设立蔬菜直销供点,保证农产品快速上市销售。促进生产要素和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形成农业创业创新的新机制。鼓励工商企业、科技人员和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和联合投资,培育一批新的农业创业主体,设立多种举措如现代农业创业贷款等。以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一步促进农民的分工分业分化,着力形成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 “双轮驱动”的新机制。

最后是农业管理体制创新。一是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加大建设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改善农产品市场的硬件设施,筹建市级农产品集配中心,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物流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二是对农场品质量加强安全监管。围绕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品,加快组织推广及实施力度和农业标准的制定,实现按标生产。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市、乡(镇)两级农产品的检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基地准出、市场准入、政府监督的质量监管体系;三是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切实抓好“三电合一”的问题,提高农业公共管理信息化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完善农产品网上市场信息平台,形成一个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融农产品营销、预警处理、信息采集发布、工作联络于一体,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充分促进科学引领高效农业的新发展;四是充分发展名牌精品实施战略。在抓好以前已认证农产品复查换证的同时,还要积极支持鼓励那些占有率非常高、质量优良过硬、竞争力强大雄厚的农产品申报国家商标和品牌、升级名牌农产品。

推动公共服务转型升级和组织领导的转型发展

一是推进政策性保险。要不断巩固农机具和种养业险种承保工作成果,在保险范围里逐步纳入各种养殖业,不断提高承保金额,实现主要风险责任、主要市场主体、主要灾害品种的保险覆盖。

二是加强社会化服务。按照“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要求,坚持利民、为民、便民的原则,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搭建服务平台,健全服务网络。

三是加大融资支撑力度。贷款条件要适度放宽,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对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信誉好的合作社、龙头企业提高授信额度,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有价权证质押和农村房屋等有价物质抵押贷款,围绕高效农业园区进行建设,对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资金问题给予积极关注并切实解决。

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推进,是当前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在贯彻过程中必须解放思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创新和领导合力;科学分配领导力量,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促进重点工作的发展,进一步落实重点产业、重点项目,要不断发展领导的包扶措施。建立一个高效的领导团队确保每项重点工作;不断凝聚转型发展主力,着重发展和谐领导班子,凝聚工作合力,要加以注重能力建设,高度关注干部选用导向,以绩取人,为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切实加强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防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大力发扬克己奉公、不畏困难的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坚持责任与权力的统一,进一步完善重点工作领导责任制,做到分工负责、整体推进、职责明确。

第19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陈 秀 花

就如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三大载体。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国家、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创建标准,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集中打造,重点完善提升现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扩展规模、联农带农、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上下功夫。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抓好入园企业的建设进程,使其尽快投产达效;主动做好即将入园企业的相关服务工作,推促其尽快入园兴建;加快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加工区规模,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加快加工区提档升级步伐。三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以特色专业市场为支撑,全面提升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水平。

二、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转变经营方式。一是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当今,土地规模小而分散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我市应该结合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引导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注重发挥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技服务机构的作用,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品,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统一布局、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二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对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凡是农业发达、农村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比较发达。可见,只有大力促进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才能使我市农业真正走上产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之路;三是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就是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经营农业、发展农业,优化整合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层次,增加农业效益。

三、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推广农业科技。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大力引进和推广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每年引进推广农业“三新”技术。使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农业,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率。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培育,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双百双十”工程,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继续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科技挂钩、技术承包等活动,拓展“送科技下乡,促强农富民”活动内涵。加大对农民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努力提升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尽快实现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四、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提升质量创建品牌。品质是一个产品内在质量的表现,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产品的影响力、信誉度、市场占有率和生命力,尤其是农产品,它更关系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尤其是绿色、有机农产品,注重农产品质量,确保其品质,这是发展现代农业应该确立的基本理念和意识。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要确立品牌理念和意识,使自己的产品更富有个性、特点、影响力、信誉度、文化力、人格魅力和含金量,经久不衰。

五、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构建新型服务体系。一是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一个融信息采集发布,农产品营销,工作联络,预警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科学引领生产发展;二是构建营销服务平台。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念,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业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搞好产销对接,加大促销力度,扩大农产品销售空间,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构建专业服务平台。引导农民组建植保、农机等专业服务队,发展农业经纪人和农产品营销队伍;四是构建金融服务平台。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农业激励扶持政策。

第20篇:桥东区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推进方案

桥东区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推进方案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集中抓好的重点工作)的通知》(冀发[2015]15号),根据河北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结合邢台市桥东区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现有产业基础

当前,区委区政府明确了桥东区打造冀南地区强区名城、推动经济强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实现新突破的战略目标,全区要继续坚持以城市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发展服务业为重点。因此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拓展产业空间、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是桥东区建设冀南地区强区名城的必然选择。

桥东区2015年1-8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6元,同比增长20.4% ,2015年我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预计调整为1.9:21.8:76.3,第三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99%。但由于桥东区自然资源不够丰富,农业仍属于较低水平,工业化水平不高,特色产业对全区的经济带动作用还是不强,经济发展不够快速,全区产业基础存在诸多问题:

(一)农业基础薄弱。桥东区受辖区面积和耕地资源等因素限制,现代农业发展较慢,农业产业所占比重较少。农业产业化经营滞后,虽然一些企业开展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但其生产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缺乏深加工产品。

(二)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受退市进郊政策影响,工业企业逐步萎缩,所占比重逐步下降,工业产业内部结构水平较低。构成我区工业基础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中小企业的特点是:一方面资本需求小、科技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占大多数,另一方面,由于我区资金、人才、科技资源有限,工业难以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低,发展缓慢。

(三)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第三产业总量偏小和行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较突出。从我区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房地产业和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比重超过五成,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此外,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与先进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自身优势和现有基础,狠抓关键环节,加快结构调整,努力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竞争实力强、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质产品为主要标志,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

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着力推进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创新主体。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技术密集与扩大劳动就业相兼顾,努力在统筹互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重点工作

(一) 着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我区特色产业,培育产业链条,使特色经济产业化。

以我市与石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打造石药集团生物制药产业基地为契机,吸引生物医药大项目落地,谋划建设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市委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里,特别提出要“实施健康邢台工程”,积极构建融医疗、卫生、养老、药品、保险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和服务体系。目前,我区有河北省眼科医药、邢台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国金药业等医疗机构、制药企业和各类医药物流企业聚集。周边县区还有金银花、枸杞等药材种植基地,医药产业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石药集团是国内医药行业龙头企业,在医药研发、生产、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若能引进石药集团,与之在展产业、技术和项目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集聚发展优势,必将加速我区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楼宇经济为平台,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旅游、金融业等产业。

1.现代物流业。桥东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辖区内的豫让桥市场、顺德市场是全市小商品批发聚集区,金太阳商贸城、汽车城、金信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具有现代物流模式的物流企业正在兴建之中,可发展交通枢纽型和商品集散地型物流产业聚集区。鼓励企业脱离外包物流业务,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大型标准化物流设施,推进物流中转效率。

2.旅游业。依托古城区历史文化资源和邢东新区中上东片区建设规划,立足区位优势,促进旅游业向综合业态发展。将邢台市博物馆、大元文化旅游综合体、顺德府衙恢复工程等项目打造成我区旅游精品项目,同时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结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中央生态公园”和“城市绿肺”的战略构想,以及按照张古江书记提出的“一年起好步,两年出形象,三年成规模”的发展思路,建设以水系、湿地、林带等生态群落与休闲养生融合发展的产业园区,使上东片区成为绿色产业新高地,桥东发展新的增长极,促进我区休闲旅游和娱乐产业升级。

3.金融业。发挥金融市场主体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来我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现有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增设网点、延伸服务。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改造升级传统金融业务,创新金融产品、技术、服务、市场和机制,实现融资模式多元化。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整合生产要素,集成先进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构建质量效益型农业体系。

我区北张家屯村素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家家户户以种菜为生,依托上东片区规划和已建成的春田公社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调整农业结构,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促进产品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围绕增加农业产品收益,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整体推进项目、园区、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延伸链条、培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围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和农业信息化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副校长履行岗位职责 推进学校教育转型升级
《副校长履行岗位职责 推进学校教育转型升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