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岗位职责

电视摄像岗位职责(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29 08:33:27 来源:岗位职责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电视摄像基础

浙江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电视摄像基础》课程期末复习要点

一、填空题(摄像机的操作与使用,景别)

二、名词解释:

1.电子快门:是用电路控制快门线圈磁铁的原理来控制快门时间的,齿轮与连动零件大多为塑料材质。电子快门结

构简单,成本也要低得多。所以,袖珍卡片数码相机和其它中、低档数码相机基本上都是采用电子快门。

2.白平衡:物体颜色会因投射光线颜色产生改变,在不同光线的场合下拍摄出的照片会有不同的色温。通过白平衡的

修正,它会按目前画像中图像特质,立即调整整个图像红绿蓝三色的强度,以修正外部光线所造成的误差。

3.光圈: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表达光圈大小我

们是用f值。对于已经制造好的镜头,我们不可能随意改变镜头的直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在镜头内部加入多边形或者圆型,并且面积可变的孔状光栅来达到控制镜头通光量,这个装置就叫做光圈。

4.运动镜头:是在运动摄像中,通过推摄、拉摄、摇摄、移摄、跟摄、升降摄像和综合运动摄像所形成的推镜头、拉

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升降镜头和综合运动镜头等。

5.固定画面:指摄像机在机位不动、镜头光轴不变、镜头焦距固定的情况下拍摄的电视画面。机位、光轴、焦距“三

不变”是前提。

6.广角:又称短焦距镜头,是视场角大于60°的镜头。对于摄像机的变焦镜头而言,是指焦距小于25mm以下的那一

段镜头。视角宽,包括的景物范围大。景深大,透视效果好。焦距很短的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时,线条产生倾斜、变形,有曲像畸变现象。

7.长焦:视场角小于40 °、焦距大于25mm的镜头;对于摄像机的变焦镜头而言,是指焦距调至大于25mm的状态

下的镜头。

8.标准镜头:焦距与像平面对角线接近或者相等的镜头称为标准镜头。摄像管面积大小不同,摄像机标准镜头的焦距

也不一样。

9.影调:是指画面中的影像所表现出的明暗层次和明暗关系。从画面明暗分布的倾向分:有亮调、暗调、中间调。从

画面明暗对比的倾向上,有硬调、软调、中间调。

10.推摄:是指根据拍摄需要,摄像机逐渐接近被摄主体,或者利用镜头变焦。使画面框架由远而近、不间断地缩小与

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的一种拍摄方式。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画面称为推镜头。

11.拉摄: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者利用镜头从长焦到广角的变化使画面框架由近及远、不间断拉开与被摄主体

距离的一种拍摄方式。用这种方式拍摄的镜头叫拉镜头。

12.增益:所有摄像机都有一个将来自CCD的信号放大到可以使用水准的视频放大器,其放大的量即增益,等效于有较

高的灵敏度,可使其在微光下灵敏,然而在亮光照的环境中放大器将过载,使视频信号畸变。

13.拐点:是摄像机在拍摄时,为了避免高亮部分对画面的影响而设置的一个参数。是设定所拍摄电视图像的影调反差

的项目,是常用菜单项目之一。

(取4至5题)

三、简答题:

1.轴线和合理越轴的方式:轴线,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条虚拟直线。

合理\"越轴\"的常用办法:1)利用被摄对象的运动变化改变原有轴线;2)利用摄像机的运动来越过原先的轴线;3)利用中性镜头间隔轴线两边的镜头,缓和越轴给观众造成的视觉上的跳跃;4)利用插入镜头改变方向,越过轴线;

5)利用双轴线,越过一个轴线,由另一个轴线去完成画面空间的统一。

2.图示大小三角、内外三角,并简要说明他们的作用:(图示在书本362页)

作用:镜头调度的三角形原理可以经济实用地拍摄出不同视点的画面,有利于后期编辑组接出整个场面的视觉印象。同时,可以展现两个或多个人的静态对话,而且还能表现他们在画面中的运动。

3.手动调整白平衡的要点:①选择合适的调白点。②将白板放在调白点上,确定白点无反光。③选择B档成A档,并

将光圈打到自动。④推上去将调白板充满整个屏幕。⑤按住AWB不放,直到出现WBOK、WBOP,再过5秒放松AWB 按钮。

4.图示并简要说明线行与节奏的关系:82页

5.前景的作用:

1、帮助主体表达主题、说明内容。

2、表现时间、季节、地方色彩等。

3、强化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

感。

4、均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5、与主体形成某种有特定含义的对应关系。

6、在运动摄像中,增强节奏感和韵律感。

6.电视画面的取材要求:

1、电视画面的时空信息应清晰准确,简明集中。每个画面的中心内容和形象主体必须醒目

和突出,画面造型表现和结构安排应力求简洁、明确。

2、电视画面的光色还原要力求真实、准确(特殊艺术性创作除外)。

3、镜头运动时力求稳定、流畅、到位,避免镜头产生不必要的晃动。

4、注意同期声的采录。同期声能够起到传递和增加画面信息量、烘托气氛、表现环境特点等重要作用,是电视摄像中需要认真处理的工作环节。

7.变焦距推拉与移动推拉的区别:

1、视角方面,变焦距推镜头的视角变化了,移动推的视角没有变化。

2、视距方面,

变焦距镜头的视距没有变化,移动推镜头的视距变化。

3、景深方面,变焦距推镜头由于焦距的变化画面景深发生了变化,移动推镜头的焦距固定,景深没有明显的变化。

4、变焦距推镜头是通过视角的收缩达到画面景别的变化,其落幅画面仅仅是起幅画面中某个局部的放大,没有新的画面形象和内容;移动机位推拉镜头则是通过机位向前运动形成画面景别的变化,随着机位的向前,视觉空间会出现新的形象和内容。

5、变焦距推镜头很难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移动机位的推镜头,观众可以有一点身临其境的感觉。

8.移拍的作用和画面表现:

1、展示环境、表现宏大场面。可以突破画面框架两边的限制,开拓画面的空间。

2、表现

完整、复杂的景物关系。可以避免画面内各物体的互相遮挡,也可以有意形成遮挡,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叙事效果。

3、表现被摄主体的运动可以与被摄主体有同样的运动轨迹,表现被摄主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各种姿态和局部细节。

4、引导观众的视线方向。摄像师可以通过移动镜头在更大程度上有效的引导观众按照什么顺序,从什么角度观察,观察画面内的哪些物体。

5、产生视觉冲击力。画面外部的景物随着镜头的移动不断划出和进入画面框架,画面内部物体在视觉上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可以引起比较强烈的视觉感受的变化,达到吸引观众观看注意力的效果。

6、影响节奏。移动镜头可以通过移动路线和移动速度快慢的变化,对影片的节奏产生明显的影响。

(取3题)

四、论述题

1.景深与景深的作用,景别与景别的作用?

景别:是指被摄物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作用: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距离;表现出不同的主次关系;对观众的视线产生不同的约束力;在叙事段落中通常决定镜头时间的长短;形成电视节目的整体风格,体现摄像师的个人风格;强化或者弱化被摄主体的活动;影响画面视觉节奏。

景深:焦点和焦点前后清晰的范围叫做景深。清晰的范围越大,焦距越短,我们就说景深越大;清晰的范围越小,焦距越长,我们就说景深越小。影响景深的因素主要有:焦距、光圈和物距。作用:小景深突出主体,大景深一般适合拍摄城市建筑等冲击力较强的景物,自然风景和人多的大场面。

2.推拉控制的使用要领?

推:应该有明确的表现意义;推镜头的重点在落幅,落幅画面应根据节目的内容对造型的要求停止在适当的景别;推镜头的过程中,画面构图应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画面结构中心的位置;推进速度要与画面内的情绪和节奏保持一致;在移动机位的推镜头中,画面焦点要跟随机位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变化而变化。

拉:在镜头拉开的过程中注意保持主体在画面结构的中心位置;对画面拉开后视域范围的控制;拉镜头速度的把握、节奏的控制。

3.固定与运动拍摄的确立?

以摄像机来界定拍摄画面的不同类型,分为固定画面和运动画面。摄像机在拍摄过程中发生变化所拍的的画面是运动画面,而机位、光轴、焦距“三不变”的情况下,不论被摄对象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状态,统称为固定画面。诸如推、拉、摇、移等运动摄像的起幅画面和落幅画面实质上都是固定画面。

4.摄像机快门、光圈的特点和它的操作要领?

快门特点:①控制进光亮:快门速度越快,光线通过时间越短,画面越暗;快门速度越慢,光线通过时间越长,画面越亮。②产生不同的拍摄效果:快门速度越快,越能抓拍瞬间,表现瞬间美;快门速度越慢,越能捕捉过程,表现过程美。

光圈特点:①控制进光量:光圈 f 值越小,通光孔径越大,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越多。②控制景深:光圈越小(即F数值越大),景深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操作要领:①当拍摄有一定速度的动体时,应首先确定快门速度,然后再按曝光量调节适当大小的光圈。②若要使远近景物都呈现清晰的影象,则先定光圈大小、后调快门速度。

5.亮度、暗度在画面中表现的作用?

亮度:画面的明暗比例是明多暗少,以明为主,给人以明快、纯洁的感觉。亮调画面也需要有丰富的层次,并需要少量的深色调或暗景物,这小部分的深色调和暗景物往往能成为视觉中心,在对比的作用下更能加强亮度的效果。 暗度:画面暗多明少,以暗为主,给人以凝重、肃穆之感。暗调画面虽然大部为深暗色的影调,但也应该有少量的亮色调,以使得画面富有生气,并有反衬暗调的效果。

(取2题)

推荐第2篇:摄像岗位职责

1.服从摄像组长的工作安排;保证摄像机的正常、如期拍摄。2.安全正常使用设备,保证设备和人身安全;并确保画面、录音质量。3.发挥主创人员作用,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任务。4.积极参加频道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钻研学习业务知识,熟悉掌握摄像设备的使用和保养,对拍摄做到精益求精。

推荐第3篇:电视摄像五板斧

电视摄像五板斧

人说,电视摄像是利用电视摄像机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做(景物)减法,这话一点不假。事实上电视摄像就是用摄像机记录历史和创作艺术的工作过程,是一种使用镜框清除杂物,突出主体,简化画面的工作,它必须做好以下五道题。 第一题 正确运用“雕刻刀”

有人说“光是影视画面的雕刻刀”。的确如此,电视画面的艺术韵味和技术指标都依赖于正确光线的雕刻。假如画面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都会导致画面艺术水平的营造和色彩、亮度、灰度等技术指标的正常还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电视的技术条件决定了它的亮度、色彩、灰度等技术指标不及电影,因此决定了电视的光比和色度不能像电影那样大,也就是说在电视摄像时,应尽量避免过黑、过白的实物与用光,尽可能用棕灰等中间色调和光比。

需要说明的是:顺光能全面地表达物体的质感,具有平涂效果,因此应严格配置主体与背景的光比。侧光易在被摄体上形成明显的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有利于表现空间深度和立体感,在运用时应注意受光面和阴影面各占一半,平均分配的阴阳脸现象。逆光利于勾画物体轮廓,能强调事物数量,参与画面布局。在用逆光拍摄人像时,正面应有足够的辅助光,曝光以正面亮度为准,同时应避免阳光直射镜头,形成灰雾。剪影则舍弃了主体细致末节的表现,着重物体轮廓姿态的传神和写意,拍摄时应以天空亮度为准曝光,使天空保持一定层次。同样,以写意色彩较浓的顶光和底光易使主体夸张变形,因而在纪实画面中少用。而阴雨下雪天常见的泛光(散射光)对拍摄画面造型不利,因而要选择色调的搭配,尽量用暗的门窗、树木作前景,突破光线的灰平,获得一定的空间感。在表现雨雪形象时,最好选择侧逆光拍摄,同时应注意背景要暗,主体色调深些,才能衬托出雨雪亮的线条。另外,利用屋檐的滴水,窗上的雨珠作前景,也可加强雨水的气氛。在布光时,女性的肖像照明最好避免任何形式的垂直光或边缘光,男性的轮廓光应弱于女性,尤其是对于头发稀少的人更应如此。 第二题 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

人们常说“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在构建电视画面时,也应随时注意留足画面应有的朝向空间(鼻前空间)、顶上空间。由于技术和制造上的原因,摄像机上的寻像器、机房中的监视器和观众家里的电视接收机都存在着5~20%的视屏差距,这就更要求电视摄像者在经营画面空间时要留足恰当的空间,以避免观众没能看到该看到的部分或看到了不该看到的部分。另外在结构电视画面时,应严格保持画面中的线条“横平竖直”,合理布置好主体与陪体的关系,使它们构成画内情节。一般情况下,应按照德国美学家德鲁夫·西尔逊发现的黄金分割律或进而演化成的九宫格去摆放主体。而在一些艺术性节目和不宜正面出现的画面中还应使用虚化和非正常视角拍摄,以维护节目的艺术品位和突出主体。在拍摄多个合成画面和字幕叠加画面时还应考虑到画面、字幕合成后的构图效果,也就是运筹、设计画面于拍摄之前。对于新闻性和纪实性节目,不适合用遮幅式构图,因为它使画面一开始就从形式上有了某种创作表现性,从而失去了客观纪录的真实感。为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可以注重画面前景的配置,用背景来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气氛,加深观众对主体的理解。有时为了简化背景,可用黑丝绒作背景,构造“无背景”的深远感。一般情况下,暗的主体应衬在亮的背景上,亮的主体应衬在暗的背景上,以便于主体从背景上抠出来。为防止滥用变焦镜头,一般在说不清楚为什么用运动镜头时,都不要用推、拉、摇、移、甩等运动镜头,多用机位、光轴、焦距“三不变”的固定镜头,因为运动镜头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比如推镜头大多表示一种强调;拉镜头一般在于交代主体所在环境;摇镜头多用于交代被摄体之间的关系;移镜头更多的在于一种展示和参与;而甩和升降等技法更多的是为了营造一种气势,实现场面的调度和时空的转换。在迫不得已要运用这些主观性很强的运动镜头时,一定要根据表现主题的快慢节奏,本着平、稳、匀、准的原则使用。更为重要的是要特别注意运动镜头起始画面的构图和稳定。因为起幅与落幅画面是运动镜头的“重音”所在。起幅犹豫不决或落幅后仍在修正构图都是失败的,因为它会给观众一种含糊其词和模棱两可的印象,从而减弱了节目的表现力。 第三题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没想到:杜甫的这句绝学成了我们摄像置景的点睛之笔。的确,通过实验表明:不同景别和色调的画面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一)景别上的区别

古代画论说“远取其势”因此,结构远景画面,要从大处着眼,注意整体气势,处理好大自然本身的线条。全景则以表现某个被摄对象的全貌和它所处的环境为目的,一般用来交待事件发生的环境及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景常常以动作情节取胜,环境降到次要地位,如果是静的物体,也总以该对象中最有趣味、最引人注意的部分为表现主体。比如:主持人的面部表情。近景主要用以突出人物的神情或物体的细腻质感。“近取其神”、“近取其质”都说明了近景表现的特点。用近景拍摄物体时要运用好光线,表现好物体的纹理、质地。人物近景,面部表情是画面的主要内容,眼睛成了画面的中心部分,所以近景人物要处理好眼神光,以眼传神。特写则较近景更进一步,把对象的某一局部充满画面,从细微处来揭示对象的内部特征。较之近景,特写更重视揭示内在的动感,通过细微之处看本质,拍摄特写成功的关键在于独具慧眼的观察力,能抓取一些值得特写的局部,以打开观众窥见事物内在的窗户。现在,航空摄像已经能获得相当清晰、完美的画面,使远景更为壮观。近摄镜、长焦镜和显微摄像使特写越来越精微,使观众观察微相世界的奥秘变得越来越容易。

(二)色调上的变化 实验表明:不同的色调具有不同的意景。黑白画面和棕色调有一种历史和怀旧感。黑、白、灰对光线呈现均等地吸收或反射,它们只有亮度的不同,没有色别的变化,与其他色彩容易取得和谐。在表现秋收的景象时,可用黄色作为主调,在表现春日生机时,可用绿色作为主调,表现大海以蓝色作为主调。用暖色调表现节日气氛,用红色表示热烈、温暖,用绿色表示生机、和平,蓝色表示辽阔深远,白色表示洁净、纯洁,都是拍摄者多次摸索总结的结果。我们知道:“万绿丛中一点红”是色彩搭配中的经典例子。同样,在电视摄像中,色块要有大小、轻重、主次之分,用色要尽量单纯、简洁,色彩的布置要防止零乱,没有主色块,掩没主体形象,分散观众注意力的现象。当然,艺无定法,有时为了表现的需要,也可故意让画面偏色,达到某种需要的艺术效果。例如在3200K的光线中用5600K的滤色片拍摄,达到温暖黄红的效果;在5600K的光线中用3200K的滤色片拍摄,可造成阴冷深蓝的画面等等。 第四题横看成岭侧成峰

视画面角度(方向)上的变化,是指在与被摄体高度与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围绕被摄体四周来选择拍摄点的情况。由于方向的变化,主体的轮廓形式,主体和背景的关系都会在画面上发生显著变化。一般说来,正面角度容易显示出庄重、威严、静穆的气氛,有利于人物与观众面对面地交流,具有亲切感。而侧面方向,特别是与拍摄对象成900角的正侧方向,是表现运动感最有力,最容易获得成功的追随拍摄角度。同样,斜侧方向拍摄能使被摄体本身的横线,在画面上变为与边缘相交的斜线,物体会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使画面活泼生动,有利于表现纵深的空间和立体感,而以背面方向的角度拍摄人物,大多不重视人物的面部神情和细微动作,常常以姿态作为重要的形象语言。在变换镜头角度时,还应考虑画面组接的轴线问题,尽量在被摄主体的180°范围一侧拍摄,做到机位变换不越轴线

第五题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远近距离上的变化

在电视画面中决定景别变化的因素有摄像机与被摄体之间实际距离、镜头视角(广角、标准、长焦)和被摄体画面纵向空间位置三方面的变化。实际上,画面景别的变化是观众与观看景物之间距离的变化以及观众看景物时视角的变化(人眼视线注意力集中或分散的变化)。有时为了拍摄人们无法靠近的物体可将镜头推成特写,用长焦镜头去有效地压缩物体与镜头间的纵深距离,虽然这样会产生对纵向运动物体表现动感削弱、肩扛不易稳定和色彩还原不饱和等现象,但它不失为在此情况下缩短被摄物与镜头距离的有效手段。同时它也是人物采访和特写画面中实现虚实对比的有力手段,它既可以使主体有效地从虚化的背景中抠出来,也可以实现虚化前景,凸现主体的目的。当然,假如被摄体可以接近,我们最好还是将镜头拉成广角,用广角镜头靠近被摄体拍摄,倘若同时要拍摄向前缩短视距的移动镜头,用此种广角镜头肯定效果最好。因为广角镜头具有肩扛时画面容易稳定、清晰,色彩还原好,对横向运动物体表现动感弱,对纵向运动物体表现动感强的特点。但同时也应注意它对近距离人物易产生夸张变形的效果

(二)不同高度的画面意境

在电视拍摄中,一般有平视、仰视和俯视三种不同高度的拍摄方法,即摄像机镜头平于、低于和高于人物主体的机位。实践表明:平视具有纪实和叙述的功能。仰拍和俯拍含有较浓的变形和写意色彩。平拍,有一种强调上下对称,平淡纪实的特点。仰拍能将向上伸展的景物在画面上下展开,有利于强调对象的高度。仰拍人物容易显示出一种高昂向上的精神面貌,还包含着对人物的仰慕之情。但要注意的是:用短焦距镜头近距离仰拍,人物容易变形。俯拍则有利于表现地面景物的层次、数量、地理位置及盛大场面,给人以深远、辽阔的感受。用俯拍角度拍摄,具有如实交待地理位置、物体数量和远近距离的特点,画面常常饱满、严谨实在,较之仰拍来说,俯拍重在写实,仰拍重在写意。俯拍不宜于表现人物的神情与人物之间细致的感情交流,在拍摄近景人物或以人物感情交流为主的中、近景画面时,不应随便使用俯角度拍摄。

推荐第4篇:电视摄像注意事项20条

电视摄像注意事项20条

电视摄像有着自身的基本规律,如果违背了电视摄像的一般规律,拍出来的画面和图像就使人看了很不舒服,留下遗憾。下面是电视摄像注意事项,共20条,供参考。

一忌“七扭八歪”。如果我们拍出来的画面水平线不水平,垂直线不垂直,画面中的人或物向一边倾倒,这种“七扭八歪”的画面,非常难看。

有些记者习惯于用肩膀作摄像机的水平线,因为人的肩膀是大约15°的斜面而不是平面,所以靠肩膀找水平的办法是不可靠的,必须要用寻像器的边框来找水平。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正面构图时,大部分景物的水平线可以和寻像器的横框平行;但采用斜侧面构图时,物体水平线往往与寻像器的边框形成“夹角”,这时,就不能依靠物体自身的水平线,而要借助于物体的垂直线来与寻像器的竖边框平行,从而获得水平的效果。

二忌“面壁思过”。当对画面中的人物采用侧面构图或斜侧面构图时,人物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性——或者面向左边画框边缘,或者面向右边画框边缘。如果人物目光向右,而头部的位置又贴近右边画框,空白留在左方,就好象是一个人正在“面壁思过”。

当画面中的人物目光面向一侧时,把画面中较大的空白安排在人物目光的前方,视觉上就比较舒服,相反把较大的空白留在人物脑后,把人物的视线堵死了,使人感到难受。

三忌“横线切脖”。拍摄人物时,不注意处理背景中的横线——如地平线、水平面、电线、墙裙线、物品横向的轮廊线,往往会使背景中的横线处于人物脖子的位置,造成“横线切脖”。避免“横线切脖”的办法是改变机位高度。一般是把横线安排在人物肩膀以下,如果把横线安排在人物头部或头部之上,看起来也不太舒服。

四忌“顶天立地”。有些电视画面中的人物全景,头部紧顶着画框上沿,脚紧蹬着画框下沿;有些建筑物上下两条轮廊线紧挨着画框上下沿,挤得满满实实,这就是所谓的“顶天立地”。在拍摄全景时要考虑在主体的四周留有适当的空白,避免“顶天立地”,以适应观众的欣赏习惯。

五忌“缺边少沿”。“缺边少沿”是指拍摄中景和全景时,主体应该保留的轮廊线被挤出画面之外。有的会场全景,会标两头各挤出一两个字;有的人物不是缺一只耳朵就是没有额头;有的建筑物本来是按全景景别取景,却是“缺边少沿”,全景不全。

拍摄中景和全景“缺边少沿”与近景、特写只反映人物或景物的局部有着本质的区别。特别是全景,“缺边少沿”就不成其为全景。因此,构图应充分注意主体在画面中的外轮廊线,以防止“缺边少沿”。

六忌“顾此失彼”。我们常常可以在屏幕上见到这样的中、近景画面:会议主席台上的

三、四位领导同志,靠画框左右边的两个人往往是“半拉身子半拉脸”。这种“顾此失彼”的画面,是由于记者在摄影构图时只顾了中间的拍摄对象,忽视了旁边的人物。

克服“顾此失彼”,要求记者在构图时应恰当安排好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同时兼顾两旁的人物,把他(她)们或是安排在画内,或是安排在画外,绝不能把两旁的人物都“劈开对半”。七忌“头重脚轻”。有些摄像记者在画面构图时有“头重脚轻”的习惯,往往是把人物、景物都挤在画面的上半部,而画面的下半部却闲置不用。

克服“头重脚轻”的缺点,要求记者扛起摄像机,首先安排好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一般来说,主体上方留的空白应比主体下方留的空白稍大一些,这样,给人的感觉就不再是“头重脚轻”而是“脚踏实地”。

八忌“刀光剑影”。我们有时可以在屏幕上见到这样的画面:人物靠近门窗,由于门窗框产生暗影,阳光射到人物脸上,使人物的脸部黑一块、白一块。这就是拍摄人物应避免的“刀光剑影”。

门窗框暗影导致人物脸部的“刀光剑影”,与人物在树荫下散步、劳作时脸上的树影不同,这种树影是无法避开,也无须避开的生活中自然景象的必然反映,观众当然能够接受,而门

窗框产生的“刀光剑影”则是要设法避开的。

九忌“杂草从生”。当画面中的主要人物与背景中的枝干状物体重叠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人物的头顶上长出“一棵树”——人物头部恰好与背景中的树干在一条垂直线上;或者人物头上支出一根电线杆——人物头部与背景中的电线杆在一条垂直线上。这就是电视摄像中所忌讳的“杂草从生”。

我们在安排主体枝干状背景物的位置时,应善于变换机位角度,避免把主要人物与枝干状背景物安排在一条垂直线上,从而克服“杂草从生”。

十忌“哆哆嗦嗦”。有的记者使用摄像机上的自动变焦开关或手动变焦杆时,主意不定,在拍摄推镜头或拉镜头时,由于用力不匀,拍出来的画面“哆哆嗦嗦”——推拉过程不是平稳的“匀速运动”,而是忽动忽停,煞是难看。

克服“哆哆嗦嗦”的毛病,我们在拍摄时尽可能选择自动变焦方式,保持用力均匀。必须使用手动变焦时,就应特别静心掌握好手推拉变焦杆,使其始终保持匀速运动。十一忌“空洞无物”。“空洞无物”是指记者在运用摇摄和移摄技巧时,起幅和落幅画面内容是充实的,但摇移运动过程中画面却缺乏实在的内容,甚至是空白,根本没有表现主题的画面内容。造成摇移运动过程中画面“空洞无物”的原因,是记者违背了摇摄、移摄的基本规律,把两个互相之间缺乏必然联系、本来应该分别拍摄的画面,硬要用摇、移手法连在一起。如果摇、移镜头的中间部分没有实在的内容,这样的摇、移又有何必要呢?

十二忌“起落不稳”。有的记者在运用运动摄像技巧时,没有起幅固定画面,开机就是推、拉、摇、移;或者没有落幅固定画面,推、拉、摇、移尚未到位就戛然关机。这样“起落不稳”的运动摄像给后期画面剪辑带来很大困难——运动镜头与固定画面无法合理剪接在一起。剪辑理论上要求“动接动”、“静接静”,而在实际操作上,绝大多数是固定画面与固定画面的剪接,运动镜头的剪接也大都是运动镜头首尾固定一两秒长度的起幅、落幅的相剪接,纯粹的运动镜头在运动过程当中作剪接点的情况是极少的。起落不稳的画面会给剪辑造成很大困难。

十三忌“运动随意”。有的记者在使用运动摄像技巧时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面对拍摄对象,采用固定摄像还是运动摄像,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决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扛起摄像机就是推、拉、摇、移,画面没有稳当的时候。特别是电视新闻片,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反映较多的画面信息,要求每个画面的长度稍短一些,老是推、拉、摇、移,每个画面长度相对较长,既不适应新闻片在短时间内容纳较多画面的需要,又使人看起来眼花缭乱,有拖泥带水的感觉。拍摄新闻提倡多用固定画面。

十四忌“犹豫不定”。“犹豫不定”是指在运动摄像时,推、拉、摇、移的落幅位置不准确,有的未运动到位就落幅,当感觉到落幅未到位,就接着再往前运动一点;有的拍摄摇镜头落幅过了头。一发现过了头,就赶紧往回摇一点。这种情形,反映了某些记者在运动摄像寻找落幅位置时,“犹豫不定”的心理状态。

防止运动摄像落幅的“犹豫不定”,最好是开机录像之前先用演习方法来找准落幅的位置,找准落幅之后,再正式开机录像。

十五忌“或快或慢”。有的记者在运动摄像时,运动速度太快,使人目不暇接,根本看不清运动过程中的画面内容;有的又太慢,看起来磨磨蹭蹭,拖泥带水,使人看了很不舒服。拍摄出的运动画面,看起来和人的视线移动速度相近,那么,这样的运动速度就比较合适。让摄像机的运动速度符合人的视觉习惯,是运动摄像的一条基本原则。

十六忌“主体游移”。拍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游移不定,甚至出画,有以下两种情况:

1、对处于运动中的拍摄主体取景范围过小,致使运动主体的局部出画——如人物正在动作的胳膊或手拿的物品挤出画外,或人物由坐而站时,头部出了画面。克服这种毛病,要求

记者对运动主体的取景宜大不宜小。

2、用跟摇、跟移手法跟摄运动主体,由于摄像机的运动速度快于或慢于主体的运动速度,致使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游移不定,甚至出画。克服这种毛病,除了取景范围不要太小以外,还要注意使摄像机运动速度与拍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大体一致,同时注意掌握运动主体速度的变化,以把握好改变摄像运动速度的“提前量”。拍摄体育新闻时就要注意避免这种毛病。十七忌“长焦摇晃”。有的记者经常肩扛摄像机,在远距离用长焦镜头拍摄物体。由于长焦镜头容易使画面晃动的自身特点,即使摄像机扛得再稳,也免不了画面摇晃。

在没有三角架,用肩扛机方式操作时,除了必须要追求长焦特殊效果的以外,应该优先选用标准镜头或广角镜头,尽量少用长焦镜头。这就要求记者克服懒惰心理,宁可多往前走一段路,把摄像机靠近被摄物体进行拍摄,以避免“长焦摇晃”,获得稳定的图像。

另外,由于空气中介质的作用,长焦镜头拍摄的画面清晰度也不好,选用标准镜头特别是广角镜头,还有提高画面清晰度的作用。

十八忌“越过轴线”。轴线规律要求电视记者在拍摄带有明显方向性的物体,特别是运动物体时,摄像机机位不能越过假想轴线180°范围,否则,就是“越轴”。

越轴拍摄再加上越轴剪辑,会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混乱。例如,第一个画面是一辆汽车往右开,紧接着的第二个画面是这辆车又往左开,使观众弄不明白这辆车究竟是往哪边开。这就是由于越轴拍摄和越轴剪辑造成的。假设拍摄一辆行进中的汽车,后期剪辑长度要求至少有两个画面,那么,我们只拍摄了两个画面,而且是在汽车进行轴线180°内外分别拍摄的,剪辑时就麻烦了,——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两个画面合理地组接在一起。且在特殊情况下越轴拍摄,我们可以另外拍摄几个处理越轴的专用镜头,比如,拍摄一个远景或全景反映一辆汽车在变道上转弯后改变了行驶方向;拍摄一个汽车正面开来或背面离去的镜头,景别最好是特写,后期剪辑时,把这种专用镜头插在两个越轴的画面中间,从而缓解越轴给观众造成的视觉上主体方向不明的混乱。

十九忌“没有主题”。记者在拍摄时要充分运用画面语言。画面语言就是这幅画面所要表达的主题,告诉观众什么。这就要求记者在拍摄时要熟练地掌握摄像技巧,注重特写、近景、中景的拍摄,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的关系,做到主题突出,使人一目了然。如拍摄领导视察的镜头,就要有主要领导的特写或近景。有的记者为了图方便,全用中景或全景拍摄,又没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的关系,使观众一条新闻看下来,还不知哪一个是主要领导。

二十忌“背影重重”。有的记者在拍摄领导慰问、视察等新闻时,由于跟在领导后面拍摄,拍回的画面全是背影。当然,不是说不能拍摄背影,有些画面是需要背影的。但是领导视察等画面,用背影镜头就不理想。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不仅要做到眼明手快,还要练好腿功,快速跑到领导前面去,多拍正面镜头。

摄像艺术,博大精深;钻研业务,其乐无穷。

电视摄像基本功掌握四字要决:::平、稳、匀、准!!!

平:::也就是中心要平,把握好平衡,尽量找水平或垂直的参考线!(特殊效果除外)

稳:::也就是摄象机一定要扛稳,尽量找依托物,启动到停止之间尽量摒住呼吸!!

匀:::也就是运动镜头一定要均匀,速度均匀,运动平滑!!

准:::也就是画面主体要准,准确表达该镜头所要表现的内容,运动的起幅、落幅一定要准,不能 出现,摇过了又摇回来,或是拉过了又推上去的镜头!!!

只要掌握了这4点就能拍出好的片子!!!

初学者要记住能不动则不动!尽量拍固定镜头!! (镜头:::摄象机从启动拍摄到停止拍摄的过程为一个镜头!)

五种运动方式:::推、拉、摇、移、跟!!从字面就可以理解!!!

五种景别拍摄时值:::

远景:::8---10秒全景:::6---8秒中景:::5---6秒近景:::4---5秒特写:::3---4秒

推荐第5篇:电视摄像实习报告

实习要点:构图(主体、陪体、前景和后景)、景别、拍摄角度、运动镜头 和固定镜头(推、拉、摇、移、跟)实习目的:更好的掌握电视摄像的基础,进一步了解电视摄像的特点和规律 由于电视摄像实习是综合实习,运用各种的拍摄手法拍摄一部10分钟的短片。我们先将故事大纲写好并写成11场84个分镜头,然后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将84个分镜头中的部分镜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更改,并在实地拍摄过程中将部分分镜头更具具体情况加以改动。在拍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图、拍摄角度、景别的变化和镜头的运动以及轴线问题。电视画面具有平面造型的特性,即在两度空间的平面上再现或表现三度空间。其表现有手法有:利用人的视觉经验在平面上创造出具有纵深感的立体空间;利用画面中的运动的物体显现画面空间的深度和立体感;利用摄像机的运动,突破换面的平面造型。要显现出电视画面的平面造型特性,就要注意构图、拍摄角度、景别变化和镜头的运动的综合运用。 构图、拍摄角度和景别变化是显现电视画面平面造型特性的最主要的有手法,其利用的是人的视觉经验在平面上创造出具有纵深感的立体空间。形成构图的主要元素为:光线、色彩、影调和线条。结构成分分别是:主体、陪体、前景、后景和环境。在拍摄前的画面设计中我们注意的是主体、陪体、前景和后景搭配和构成用固定镜头拍摄。环境我们用运动镜头和景别的变化予以表示。在具体的画面构图中我们注意的是陪体、前景和后景与主体的搭配和调配。使陪体对主体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帮助主体说明画面内涵;使前景和后景渲染、拱托画面主体形象,发挥其“陪衬”的作用,让主体的变现后更为鲜明充分;共同均衡构图和美化画面。在拍摄第五场的时候,全境交待出女主角小茹所处的环境,以水槽、灶台和正在烧水的水壶分别构成后景、陪体和前景。突出女主角小茹的身份也显示这些与小茹的特定关系,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起到了说明的作用。第八场,1——4分镜头拍摄的内容是打电话,出现在画面内的只有男主角利朗,所以构图就显得尤为重要,出来要起到补充、说明;渲染、拱托主体外,还要丰富和均衡画面内容的作用。我们以校门、石碑和延伸的马路分别作为后景、陪体和前景,均衡和丰富画面。同时也有利于4分镜头后的镜头的拍摄。 用画面中的运动的物体显现画面空间的深度和立体感利用画面中的运动的物体显现画面空间的深度和立体感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叫景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景别的选择是摄像者对画面叙述方式和故事结构方式的选择,是摄像者创作思维活动的最直接表现。景别的变化是实现造型意图、形成节奏变化的因素之一;景别的变化使画面被摄主体的范围变化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从而形成画面内容表达、主题诉求和信息传递的不同侧重点和各自意蕴。第二场,先用移镜头、大全境交待出环境,然后定在女主角身上,从大全境推倒近景。用固定镜头和近景拍摄2-8分镜头。这样使主体更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拍摄角度是指被摄主体和摄像机形成的几何角度和心理角度。几何角度包括:拍摄高度(俯角、仰角、平角)和拍摄方向(正面、侧面、背面)。心理角度包括:主观性角度(模拟被摄主体的视线和视角进行拍摄)即主观镜头和客观性角度即客观镜头。第六场的时候我们用主观性角度、平角拍摄男主角的看见的内容,避免越皱。第二场2-14分镜头和第三场、第一场都是以对话为主,我们用客观性角度拍摄。第四场、第七场和第市场是男、女主角用网络进行联系我们也用客观角度拍摄,聊天记录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和想象当时两人的心情和表情。 利用摄像机的运动,突破换面的平面造型最主要的手段是运动镜头。运动镜头就是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摄像机机位或者改动镜头光轴或者变化镜头焦距所进行的拍摄。这样拍摄出来的画面即运动画面。第二场的9——14分镜头就是运用运动镜头拍摄,先是前跟男、女主角,然后是推进到女主角的眼睛的特写。推倒 特写使画面形成视觉前移的效果;有明确的主题目标。跟摄使画面内外运动突破了画面的两度空间。 在拍摄第八场在试拍中我们犯了越轴的错误。轴线: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条虚拟的直线。然后我们改变拍摄方法和方式用男主角的主观角度镜头进行拍摄,避免了越轴。 第九场和第二场的2——6分镜头我们用固定画面拍摄。利用画面中的运动的物体显现画面空间的深度和立体感 固定画面是是指摄像机的机位不动,镜头光轴不变、焦距固定的情况下拍摄的电视画面。固定镜头能够比较客观的记录和反映被摄主体的运动和节奏变化;与运动画面像比较少主观因素,镜头表现出一定的客观性,特别是较少运动摄像所带来的指向性。因为这两场戏多以对话为主,所以用固定镜头拍摄。 通过一星期的实习我进一步了解了电视摄像的特点和技巧。在这次实习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构图、越轴。我会在以后的实习和工作中加以改正。这次实习交给我了很多的东西,让我受益匪浅,对我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大的帮助。

推荐第6篇:电视摄像知识点总结

电视摄像知识点总结

·摄像机主要由光学系统、光电转换系统和摄像系统三部分构成。 ·摄像机的工作原理是一个光—电—磁—电—光的转换过程,摄像机的工作即成像、光电转换和录像的过程。

·焦距即焦点距离,是光学镜头的中心到摄像管前的靶面或固体摄像器件成像装置靶面(前表面)之间的距离。

·光圈是镜头里面用来改变通光口径、控制光通量的机械装置,它由一组弯月形的薄金属片组成。

·景深:当镜头聚集于被摄影物的某一点时,这一点上的物体就能在电视画面上清晰地成像。在这一点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也比较清晰。这种被摄景物中可以成像清晰的纵深范围即是景深。 ·决定和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有:光圈、焦距和物距。

光圈口径越小,画面的景深范围越大。反之,光圈口径越大,景深的范围越小。

镜头焦距越短,画面的景深范围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范围越小。

物距越远,画面的景深范围越大;物距越近,景深范围也就越小。 ·摄像机主要由镜头、寻像器、话筒、主机(机头)和附件五部分构成。

· 摄像机的镜头分为四种:标准镜头、广角镜头(短焦距镜头)、窄角镜头(长焦距镜头)、变焦镜头。

标准镜头:镜头视场角为50°左右,焦距为25mm左右。)在纪实性节目中被广泛使用。

广角镜头:视场角大于60°,镜头焦距小于25mm的镜头。)当摄影师要表现被摄物地气势,造成大小、高低、对比强烈甚至夸张的画面效果时往往采用广角镜头进行拍摄。

窄角镜头:镜头视场角小于40°,焦距大于25mm。)放大倍率大,景深小。适用于拍摄远距离被摄物的局部和细节,但由于其对调焦的要求很高,摄像机的抖动往往被放大,不适宜手持,肩扛拍摄。 变焦镜头同时具备长短中焦距镜头的造型功能,视场可以从窄角到广角连续改变(画图)

·聚焦也叫对焦、校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被摄对象在画面上清晰的成像,根据它与摄像机间的距离,调整镜头的焦点,使景物能在成像平面上清晰地成像。

·摄像机的使用和拍摄注意事项:1开机预热 2光圈控制3聚焦 4变焦控制5尽可能地缩短暂停时间6拍摄每个镜头应提前录制5—10秒7拍摄的画面长度应比实际用的长度长8多拍一些辅助镜头9考虑不同景别的搭配10在拍摄时认真做好场记

·摄像机的三大技术指标:分解力、灵敏度、信噪比。

分解力:是指摄像机分解图像细节的能力,一种是水平分解力,一种是垂直分解力。摄像机沿水平(垂直)方向分解图像细节的能力

灵敏度:一般以同一照度条件下拍摄同一景物得到额定输出时所用的光圈大小来衡量。)在照度不变的情况下,使用的光圈越小,摄像机的灵敏度越高。

信噪比:是指摄像机在标准照度(2000lx)下所拍摄的视频信号(亮

度与绿路)的峰值与视频噪波有效值的之比。信噪比越高越好。 ·视点:既是摄像机的拍摄位置、角度,也是观众被安排观看事物的位置,它决定着观众的眼睛朝哪里看以及看到什么。 选择最佳视点必须解决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解决从哪个方向去看的问题 二是解决从什么高度去看的问题 三是解决从多远去看的问题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不同的景别可以引起观众不同的心理反应。

景别由摄像机与拍摄对象的距离和光学镜头的焦距两个因素决定。景别分为五种: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固定镜头:是指摄像机在机位不变、光轴不变、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所拍摄的画面,即画面框架处于静止状态时所呈现出的电视画面。 ·固定画面特点:1画面框架静止不动,画面外部运动的因素消失2固定画面视点稳定,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停留细看、注视。详观的视觉体验和视觉要求。

·固定画面功能:1固定画面有利于表现静态环境2固定画面对静态人物有突出表现的作用3有利于强化画面的内部运动4具有绘画和装饰作用5表现出一定的客观性6固定画面和运动画面表现出不同的时间感。

·运动画面(运动拍摄)即是通过移动摄像机机位、改变拍摄方向和角度以及变化镜头焦距所拍摄到的画面

·运动画面的特点:1画面表现的运动型。 2时空表现的完整性。

3视觉感受的真实性。 4心理体验的一致性。

·推镜头:推摄是指根据拍摄的需要,摄像机向被摄主体的方向前进或者变动镜头焦距(广角到长焦的变化)是画面框架由远而近向被摄主体不断接近的方法。

·推镜头的画面特征:1形成视觉前移的效果;2被摄主体由小变大,周围环境由大变小;3落幅是重点

·推镜头的画面表现力:1突出人物,突出重点形象;2在一个镜头中介绍整体与局部、客观环境与主体人物之间的关系;3推进速度的快慢影响和调整着画面的节奏。

·拉镜头:拉摄是摄像机不断地远离被摄对象,或变动镜头焦距来拍摄(从长焦距逐渐调至广角)使画面框架由近至远与主体拉开距离的拍摄方法。

·拉镜头的画面特征:1形成视觉后移的效果;2被摄主体由大变小,环境由小变大。

·拉镜头的画面表现力:1有利于表现被摄主体和主体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2画面构图的多结构变化;3形成对比、反衬、比喻等效果;4拉镜头常被用作结束性、结论性的镜头、转场的镜头。 ·变焦距镜头与机位推拉镜头同异

从画面的运动特点和形式上看虽有着相似之处,但是镜头的推拉和变焦距的推拉效果不同。比如在推镜头技巧上,使用变焦距镜头的方法等于把原来的主体一部分放大了来看。在屏幕上的效果是景物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场景无变化,只是原来的画面放大了。而移动镜头的

推镜头等于接近被摄物体来观察。画面里的效果是场景中的物体向后移动,场景大小有变化。

·摇镜头:简称“摇”,是指摄像机的位置不变,借助于摄像师自己的身体、三脚架上的活动底盘(云台)或其他辅助器材,变动摄像机光学镜头轴线,产生拍摄角度和画面空间变化的一种拍摄方法。 ·摇镜头的画面特征:1机位固定,但拍摄角度变化;2保持空间关系不变;3可以调整观众的视线。

·摇镜头的画面表现力:1展示空间,扩大视野;2交代同一场景中物体间的内在联系;3表现特定的情绪。

·移镜头:简称“移”,是将摄像机架在活动的物体上随之运动而进行的拍摄。

·移镜头的画面表现力:1开拓画面空间,表现宏大场面;2表现某种主观倾向,具有更强的真实感和现场感;3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跟镜头:“跟摄”,“跟拍”,“跟”,是指摄像机跟随着运动的被摄主体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分为前跟、后跟(背跟)、侧跟三种情况。 ·跟镜头的画面表现力:1表现被摄主体的运动;2引导观众视线的变化;3形成变化的画面构图。

·升降镜头:升降拍摄是指摄像机借助升降装置一边升降一边拍摄的方式。

·升降镜头的特点:1实现垂直方向上的多构图效果;2带来画面空间的调整。

升降镜头的画面表现力:1有利于表现高大的物体;2有利于表现纵

深空间的点面关系;3可以实现一个镜头内的内容转换与调整;4表现出画面内容中感情状态的变化。

综合运动拍摄:是指把多种形式的运动摄像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拍摄的方式。

·综合运动镜头的特点:1产生复杂多变的画面造型效果;2人们展示出一种新的视觉效果。

·综合运动镜头的画面表现力:1利于表现复杂的场景空间和人物活动;2综合运动镜头的连续运动有利于表现完整的时间流程;3有利于表现丰富的画面内容。

·色温是指在不同温度下光源发光的色彩

·照度(E):指每单位受光面积(S)所接收的光通量数,是用来描述被摄体受照表面被照明的程度。

· 亮度(B):表示发光表面(或景物的反光表面)在人眼观察方向的明亮程度,也表示发光表面在不同位置和不同方向的发光特性。 ·直射光,又称“硬光”,是指可以在被摄体上产生清晰投影的光线。 ·散射光,又称“软光”,是指在被摄体上不产生明显投影的光线。 ·顺光,又称平光、正面光,是指与摄像机同一方向照明被摄体的光线。

·侧光,又称侧面光,是从与被摄体左右成90°的侧面射来的光线。 ·逆光,也叫背光、轮廓光。从被摄体背后照射过来的光线,使得被摄体面向摄像机的一面几乎都处于阴影中。

·顶光。是从被摄体上方照射下来的光线,形成了被摄体上亮下暗情

况,也就是被摄体在水平面的亮度要高于垂直面的亮度,使得同一被摄体的亮度间距大,反差也大,可以产生浓重投影。

·脚下光,也称下反光,是从被摄体下方或底部向上照射的光线。 ·电视摄像用光的种类:

按照光源的种类分:自然光、人工光、混合光 按照光的性质分为:直射光、散射光

按光的投射方向分为:顺光、侧光、逆光、顶光和脚下光

按光的造型功能分:主光、副光、背景光、修饰光、效果光、眼神光。 ·电视摄像布光的种类:静态布光和动态布光

静态布光在补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人物面部的方向,这样在设计布光时就可以有的放矢,使人物面部线条清晰、立体感强、暗部层次细腻,分为三维空间布光法和群体布光法。

·在三维空间布光法中主光的光源最强,它的位置取决于所布光目的以及想要突出的外部因素。一般使用单只聚光灯,否则会形成双重影调,削弱布光效果。副光强度弱于主光,避免破坏主光所造成的形象。轮廓光采用逆光照明,一般强于主光,这样既可以勾勒被摄体的边缘轮廓,表现其形态,也有利于呈现画面的层次感、空间感。

在对女性照明时,最好避免垂直面或侧面的照明。应采用顺光照明,可增加面部亮度,淡化面部粗糙的结构,减少面部影调层次,利于表现女性柔美的气质,还可以利用逆光,使其秀发更加醒目动人,为画面增加一种神韵。

在对男性照明时,多采用顺侧光、侧光照明,可以增强造型效果,

突出男性面部结构,刻画男性的阳刚之气。对于秃顶或头发稀少的男性,最好不用顶光照明。也要避免过多的逆光。

·电视摄像构图特点:变化运动性、多点固定性、简洁明确性、整体一次性

·构图要求:1要鲜明地揭示主题 2要有力地突出主体 3要巧妙地形成均衡4要大胆地打破成规

·在电视画面中承担起形象载体任务的元素,即电视画面的结构元素,一般包括: 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环境、空白等。

·主体是指电视画面中所要表达的主体对象,是内容和主题的主要载体。

·突出主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运用布局 2运用对比 3运用引导 4运用角度

·所谓静态场景,是指画面所要表现的主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场景。静态场景与固定镜头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静态场景是从被摄体主体的角度说的,固定镜头是从拍摄手法的角度说的。静态场景可以运用固定镜头拍摄,也可以运用运动镜头拍摄。

·电视摄像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纪实性)摄像和虚构(创作性)摄像两大类型。

·出画入画的定义:所谓出画入画,就是让主体运动出画面或者运动进画面。

·出画入画需要注意的问题:方向匹配;景别匹配;镜头固定。 轴线包括:1关系轴线2方向轴线3运动轴线

·“越轴”技巧

1表现主体变向;2中性镜头;3运动镜头;4特写镜头;5方向为主;6主体变化。

·课件上越轴基本方法

1利用人物的运动改变原轴线形成新轴线,利用新轴线设定机位;2利用摄像机的运动(运动摄影)越过轴线;3中间插入无方向的中性镜头越过轴线;4插入和轴线无关的镜头;5利用人物出画入画越过轴线;6利用反打镜头越过轴线7利用双轴线越过轴线8利用变焦距拍摄

推荐第7篇:电视摄像课程小结

电视摄像课程小结

何峻峰 2012210722

课程小结

通过本学期对于《电视摄像》课程的学习和几次非常宝贵的实验实践学习经历,我对电视摄像在技术层面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我不但掌握了一些摄像机设备如SONY1500C和各种三脚架的使用技巧,另外我也学习了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拍摄手法等摄像基本知识,也了解了景别、光线、角度、色彩光学镜头等各种因素对拍摄画面的影响,还初步形成了将叙事语言表意分解成镜头语言以及将镜头语言串联成叙事语言的意识。

其中,给我最大帮助的莫过于老师每节课老师播放的视频和实验课上的自我实践,我一直觉得只有通过看别人的还有自己去拍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嘛。通过一次次实际拍摄,我对于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特别是摇镜头理解又上到了更高的层次。同时,我还学到了到达拍摄现场第一要务是观察环境,然后根据环境制定合适的拍摄计划,例如,当拍摄主体要从右往左移动时,那么我们摄像师也应该提前掌握他的移动轨迹,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站位走位调整画面构图。其次为了拍摄画面稳定,脚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没有脚架,那么我们最好能寻到合适的支撑物,接着开机,调节白平衡,然后拍摄,而且要谨记的是,拍摄镜头长度的规律:固定画面至少为5秒,运动镜头则至少为15秒,若要拍摄文字,则不能低于观众全部浏览一遍文字所需的最短时间,等等。

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和课外教学实践,我明白了确定画面主体的重要性,主体是画面表现的主要对象,承担着叙事和表现的直接责任,如果一个画面缺少主体,那么即使拍摄角度、手法等其他环节控制得再好,这个画面也无疑是失败的,不能用于后期编辑的。而确定主体后,还要让一定的陪体入画,陪体的责任是帮助主体说明内容,衬托主体,使观众更好地了解主体及拍摄意图,同时也可以起到活泼画面的效果。但同时要注意画面主次之分,陪体不可喧宾夺主,否则,画面同样是失败的。

稳定性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画面质量的因素,所以说三脚架必不可少,但如果在实际拍摄中没有脚架,或者脚架出现了问题,那这就依赖于正确的执机方式和呼吸方式,并且寻找合适的支撑物也是一个小诀窍。要拍出横平竖直的画面,就需要摄像者在拍摄的环境中寻找能起到对比画面的线条,如海平面或者笔直的电线杆。

在实际拍摄中,我非常明显得感受到了画面前景对于表现主体和丰富画面层次的重大作用。在第一次拍摄中,我们拍摄的图书馆大多是没有前景的,因而画面显得有点呆板、层次单一,所以在上完老师的关于前景后景对于画面意义的课程后,我总结经验,在第二次拍摄中,给图书馆的全景加入了摇曳的柳条和微微波动的湖面作为画面前景,这就大大丰富和活化了画面,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另外,在拍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画面的简洁,切记一定要做到突出主体。也要避免主体在画面构图中超出安全线,保证主体不要“变成残疾人”不要“面壁思过”。

通过对其他组同学拍摄的分析,特别是在文一楼后山进行的拍摄,我知道了在太阳下拍摄要尽量避开光斑,至少要保证被摄主体上没有光斑。而且拍摄地点最好选在阳光下,而不是站在树林里往外拍。另外,一般情况下,要保证主体居中并且是完整的,否则,画面就没有主体。在进行摇镜头时,要选择好起幅和落幅,特别是落幅的构图特别重要。

在拍摄人物时,尽量使其以正面形象示人,而且如果人物有明显的站位方向时,要顺着这个方向预留一定的空间,这样才不会使得画面太拥挤。根据九宫图构图法,主体人物(画面主体)要安排在画面中心的四个兴趣点附近,人物的眼睛要处于上三分之一线附近。

在构图上,一次完整的要有统一的构图方法,要么从始至终是水平线构图,要么是斜线构图或者曲线构图,切不可几种交叉使用。

在运动摄像时,无论是推拉摇移的哪种,都要是流畅的,根据不同的叙事需要,速度可以相应进行调节。拍摄角度也很重要,而且一般是先选择拍摄角度,后选择拍摄高度。

光线、色彩、主体陪体位置都会影响画面均衡感,这就要求我们在拍摄时要使得光线均匀、色彩搭配适当、主体居中。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那就是景别。景别是被摄主体在画面框架中所占的大小和范围,不同的景别,其表现的内容和作用均不同。如,远景着重表现的是环境,主要用于叙事开头交代环境背景;而全景就可以兼顾主体和环境或者表现主体的动作、整个状态等,因而多用来表现主体和环境的关系或主体完整形象等。

我在《电视摄像》这门课教中学到了很多,以上是根据我自己的体验总结的最主要的方面,但学习这门课程除了让我在技术水平上有所提高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些很重要的拍摄意识,我相信,这些在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中会让我获益匪浅。对于这么课的结束我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认为这门课是与我们今后的专业息息相关的,是应该继续上下去的,不免有些惋惜。对于学过的知识还没有很好的吸收,还没有消化成自己的东西。我想,虽然课程结束了,但我的学习不能到此为止,我还应该继续学习摄像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的专业更加到位,完善自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争取更大的进步。最后,感谢老师的谆谆教导!

推荐第8篇:电视摄像技术讲稿

电视摄像技术讲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在一起学习有关电视摄像方面的一些知识。大家都知道,现在家用摄像机、小DV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我们许多学校也都已购买了摄像机,有不少学校的老师已成为我台的通讯员,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我台的新闻源,保障了我台《教育新闻》栏目的按时按量播出。优秀代表有迪沟中心校的汤少雪校长、陈桥中心校的刘兆礼主任、新集中学的徐永峰老师等。

我从事电视摄像这些年,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有些通讯员投稿时,往往一条分把钟的新闻稿,所拍摄的画面有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但采集到非线性编辑机里进行制作时,却很难找到可以用的画面,分析一下原因,就是因为有些通讯员可能是还不了解电视摄像的一些知识造成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大家共同来简单地学习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一、电视画面的构图

我们知道,电视摄像和摄影的构图原理及用光基本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摄影记录的是一个瞬间,而我们的电视镜头记录的是一个过程。就画面而言,基本上都有五个元素构成,那就是主体、陪体、前景、背景,注意还有空白。主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一般前景虚,背景实,空白可以是蓝天白云,也可以是碧波荡漾的水面,也可以是草原绿地等等,也就是主体附近的空白部分。画面一定要有主体,更要突出主体。前景、背景、陪体还有空白都是用来烘托主体、渲染主体的,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可以用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的不同、与陪体及环境颜色的不同、动作姿势的不同等来突出主体。人的视觉注意点—九宫格)。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能忽视画面中的空白,若无空白,往往会给人造成拥挤感,心里会感到不开阔、不干净。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主体是瀑布,既无前景也无背景,整个画面就是一个大瀑布,那就会让人感到很拥挤,很涨眼。如果让瀑布小一点,用垂柳或花草做前景,用远山做背景,在一角又有一片蓝天和白云,那么这幅山水画就会更美(空白如何留?)。电视新闻画面的构图一般常见的有金字塔形、直线形、对角线形、S形等。

二、电视画面的镜头和景别

下面讲一下镜头和景别,镜头指的是摄象机由启动到关闭之中不断拍摄下来的一个一个的片断,即画面从“起点”到“落点”之间的那段内容。马上我还要讲到画面的起点和落点。所谓景别就是指被拍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和大特写等。景别不同,其功能和作用也就不同。

远景是视距最远、表现空间最大的画面,主要用来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战争场面、大型群众集会等。在很多情况下,电视新闻也以远景镜头作为开头或结尾的画面,或作为过度画面。例如央视关于青藏铁路修建的报道,就多次用了远景画面来展示铁路在大山之下、大河之上、大漠之中的位置,画面大气磅礴,气势恢弘,让人一目了然。

全景是表现被摄物体全局和人物全身的镜头。大型会议、大型体育赛事的开幕式与闭幕式,大都用全景。新闻中间一些内容的转接也往往以全景进行过度。全景可以完整地展现人物的形体与动作,也可以表现事物或场景全貌,还可以展示新闻主体在拍摄空间的具体位置,揭示新闻主体的结构特点。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央视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就用了很多全景镜头。 中景表现的是物体局部或人的膝盖以上部分。它往往以情节取胜,既能表现一定的环境气氛,又能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在电视画面景别中是最常见的,如我们县领导、教育局领导到学校检查指导工作,就可以多用一些中景镜头来拍摄。

近景是用来表现物体小块局部或人的腰部以上部分。它主要以人物表情、物体质地为表现对象,细致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物体的主要特征。如会议新闻中主席台上讲话的领导,一般多用近景来拍摄。

特写是视距最近的画面,如人的头部。其表现力极为丰富、强烈,它以放大细微表情和细小特征的手法,可以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还有大特写,如人的一双眼睛、一个手指等,它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引起观众的注意。

在拍摄人物景别时还要特别注意:不要正好在关节部位截断,也就是特写不要从颈部截断,近景不要从腰部截断,中景不要从膝盖部位截断,全景不要从脚踝部截断,那样会给人一种残缺感,画面也不美观。

三、电视画面的拍摄角度

下面再讲一下镜头拍摄的角度,一般根据摄像高度的不同,拍摄的角度可分为俯拍、平拍和仰拍。俯拍是镜头向下倾斜的拍摄,适宜于展示宏大场面,也可表现居高临下的视角,有利于表现景物的层次,具有交代环境位置的特点。但在拍摄人物时容易使观众产生藐视、贬低、压抑、阴森的感觉。平拍是指镜头处于水平状态下的拍摄,被摄对象不易变形,比较自然、亲切,一般比较常用,其缺点是画面容易流于平淡。仰拍是指镜头向上倾斜拍摄,正好与俯拍相反,常用来表现崇高、庄严、伟大、敬仰和憧憬等。

根据摄像方向的不同,拍摄的角度可分为正面、侧面、斜面和背面。正面镜头,具有端庄稳重的视觉效果,能准确地表达被摄物体的特征,但画面容易显得呆板。侧面镜头,具有明显的透视效果。斜面镜头既能表现被摄物体的全貌,又有一定的空间感和纵深感,符合观众的视觉习惯,也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背面镜头由于所表现的视向与观众的视向一致,往往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主观参与感。经常用来表现追踪式采访。总之,用什么角度拍摄,要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定。

四、操机的基本动作和要领

下面我要重点讲一下操机,操机的基本动作一般有:推、拉、摇、移、跟、甩、升、降等。“推”是摄像镜头从广角到摄远,也就是从全景到特写;“拉”正好和“推”相反,是从摄远到广角,也就是从特写到全景;“摇”是被拍摄物体是静止不动的,固定机位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或上下摇动摄像机画弧线,来交代人物和场景;“移”是被拍摄物体静止不动,用移动机位的方式来交代人物和环境。一般省市级电视台都有走轨和升降机等;“跟”是被拍摄主体是移动的,机位也跟着移动拍摄;“甩”是正在拍摄一个画面时,附近又有一个更好、更重要的画面要拍摄,这时就不要关机,直接把镜头甩过来继续拍摄。升降就是上下移动机位来拍摄。

我们在操机摄像时,必须严格做到四个字:那就是“平”、“准”、“稳”、“匀”,即:画面要平、摄像要准、画面要稳、摄速要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画面的完美性。这四个字,说着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

“平”,画面的水平与否,会直接影响观众的视觉效果。画面的地平线要保持水平,不能倾斜,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用具有水平仪的三脚架摄像时,要借助水平仪上的汽泡校准三角架的水平;用肩扛式、手持式或没有水平仪的三脚架摄像时,要借助于寻像器,让寻像器的横边与景物的地平线平行,其纵边与垂直线平行,可以找一些参照物,如会标、建筑物、大树等等。总之,做到“横平竖直”,就能基本上保证画面水平,这点我们经常摄影的人都知道。

“准”,拍摄的对象(主体)、范围(画面景别)的大小,镜头运动的起点和落点,焦点的变化等都要准确。摄像镜头从甲处开始到乙处结束,画面一定要有起点和落点。起点是指镜头运动开始时的静止画面,落点是指镜头运动结束的时静止画面。使用推、拉镜头拍摄不同距离的景物时,要提前“送焦点”校准被摄物的焦距。也就是拍摄前先推上去聚焦,然后拉回来再开机重新推拉,而不是到达某一距离之后才聚焦,那样画面就会有一个虚的过程。但在专题片里,有时也需要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的效果。

“稳”,电视画面一定要稳定,这一点非常重要。要保持画面的稳定,我们还必须练习臂力,要能托得住、托得稳摄像机,使用摇镜头时,其运动轨迹应是水平弧线而不是水平波浪线。在摄像时,尽可能使用三脚架拍摄。如果摄像时不用三脚架,或者是没办法使用三脚架时,要注意保持摄像机的稳定性。摄像时应双手持机,肘曲起紧靠胸前形成固定支架,这样可以让机身更稳定。站立时,保持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可能的话可以将背靠在墙或柱子等结实物体上,以保持平衡与稳定。摄像时,呼吸要轻、要匀,不要憋气。初学者提倡多用广角镜头、多角度的固定镜头来拍摄。这样可提高画面的稳定性,在后期剪辑制作时,画面也好用些。

“匀”,在拍摄运动镜头时,或者是运用推拉摇移镜头时,摄像机镜头运动的速度一定要保持匀速,不要时快时慢、断断续续,其运动速度要符合人的正常视觉规律。例如,使用摇镜头时,要先想好开始和结束时的画面,然后以弧形旋转摄像机,均匀地带动它由起点至落点。拍摄前可先试一试,找准起点和落点,然后才开始拍摄。摇动摄像机时,要尽量缓慢、匀速、水平运动。如果摇快了,容易使画面发虚和模糊,观众看不清,会头晕眼花,不能突出拍摄的对象。但也不要摇太慢,太慢容易使观众着急,产生厌烦感。一般情况下,由一个画面摇到另一个画面,也就是从起点到落点约为5秒钟,同时摇镜的角度也不要太大,一般90°的弧是最实用的摄像范围,摇的角度越大,所需时间也就越长。在拍摄变焦镜头,也就是推拉镜头时,要多使用电动变焦钮,慎用手动变焦钮,无论是“推拉”还是“摇移”,都要尽量缓慢、均匀,以保证画面的流畅和稳定,否则也会使观众产生厌烦感。

总之,不管是推拉还是摇移,操机既要稳,不晃动,速度还要均匀,这是专业摄像师最起码的要求。推拉摇移,从起点到落点都不能过了再回来,也就是要一步到位,中间也不能打咯噔,不能摇摇停停,停停摇摇,否则所拍的画面都是废画面。在拍摄人物时,切忌推到特写上去摇,那样的画面,观众看了也会头昏眼花。为什么镜头要摇,就是因为广角固定画面交代不完场景才采用摇的,所以推上去摇没什么意义。除非是在特出情况下,不知大家看过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没有,那上面就有一组镜头,好像是十六勇士攻打无名高地临行前的场景,那组镜头就是推到特写上来摇的,勇士们上去后就不一定能活着回来,所以用特写、眼神来逐个表现勇士们的勇敢和坚毅,让观众产生共鸣。

五、电视画面的编辑与后期制作

我们通讯员可能还不清楚电视画面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关系,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有利于大家以后的拍摄。前期拍摄的画面只是素材,要通过后期制作才能变成题材,后期制作就是一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艺术加工过程,文学上叫写作,我们电视编辑就叫蒙太奇艺术。“蒙太奇”是法国建筑学里的一个专业术语,原意是构筑、堆砌等。我们在前期拍摄素材时,不能漫无边际,不分主次,不问景别和角度,不讲画面构图,随意乱拍,那样的画面基本上都不能用。一定要抓住主体,要胸有成竹,要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意在笔先。电视新闻是画面和声音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视”与“听”的统一体。一条新闻如何写,画面如何用,事先就要有一个很好的策划,这样才会避免拍摄时的盲目性。如有人把一些会议新闻的拍摄,编成了顺口溜,虽不全面,但也很形象:那就是“一会标、二领导、对着观众绕一绕”。当然也不能光是绕一绕,还要考虑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别等,这样可以使画面活一些。在拍摄画面时还要注意,推拉摇移都要有充分的理由,无目的的推拉摇移是毫无意义的废画面,有人把它比喻成“风箱镜”和“摇头丸”。镜头又有长镜头和分镜头之别,长镜头就是从起点到落点有很长一段纪实画面,中间不停机,后期不剪辑(如电影《地道战》里就用了一组长镜头)。我们拍摄新闻一般多采用分镜头,文章是一个句子一个句子而构成的,电视新闻则是由一组一组的画面而组成的,也就是由分镜头组成的。每一个分镜头都要有起点和落点,这在我们后期制作中又叫剪辑点,这一点非常重要,不管是推拉还是摇移都要有起点和落点,一般起点为5秒钟,落点为5秒钟,那么一个固定画面加上起点和落点,就是10秒钟。足够的起点和落点在后期的剪辑制作中,还可以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例如一句话的配音,只需要一组画面,那么配音短了,我们可以把起点落、点留少些,配音长了我们可以把起点、落点留多些。

还要讲一点,大家在使用摄像机前,要看透说明书,要了解并掌握每一个功能键的功能和作用,这就和战士必须了解掌握自己手中的武器是一个道理。况且说明书中也涉及一些有关摄像的基础知识,包括光线的运用等。比如用光,一般可分为顺光、逆光、侧逆光、顶光等,如果在拍摄带有波浪的水面时,就不能顺光拍摄,那样就会出现一片白,因为每一个波浪都是一面反光镜,光线的运用也十分主要,这里就不多讲了。

总之,要想成为一个好摄像师,首先你要热爱这项工作,只有热爱它,才能对它产生兴趣,才会不断地去钻研它。可以买一些这方面的书籍来认真、系统地学习、研究,使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平时还要做一个有心人,多留意,善观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平时的工作实际相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摄像师。

以上讲了这些,只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简单地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了一些电视摄像方面的基础知识。由于准备仓促,水平有限,不足或错误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下面让大家看一看我去年给一中拍摄的专题片《规范语言文字,提高应用水平》,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推荐第9篇:电视摄像技术论文

电视摄像技术

姓名:李玉堂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学号:222010318011001

课程名称:电视摄像技术 课程归属:技能技巧

要:电视摄像不同于一般的工科课程,它既是一门技术课,又是一门艺术课,它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

关键字: 摄像

摄像技术

电视摄像是指运用电视摄像机拍摄电视画面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要求学生在掌 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即通过实习过程,巩 固和检验所学知识并把理论用于实际操作。 电视摄像不同于一般的工科课程, 它既是一门技 术课,又是一门艺术课,它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这学期的学习,使得我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关于摄像机结构构成,物体部件的操作,以及如何通过调节摄像机拍摄出自己想要的效果,从而提高拍摄能力,下面我就通过几个方面阐述自己通过《电视摄像技术》这门课程学到的知识。

摄像机是我们这们技术课的绝对主角,通过老师讲解,我知道了摄像机有寻像器、机身、镜头三部分组成,而且摄像机根据不同的分类角度,有不同的类型。按用途来划分,有家用摄像机、广播级摄像机、专业级摄像机;按摄像器件分类,则有摄像管、CCD、CMOS三种类型;按摄录功能分类,可以分为摄录分体机、摄录一体机;按记录格式分类,有DV、DVCAM、VHS、Hi

8、DVCPRO、BetaCAM 等不同的类型。无论是模拟还是数字摄像机它的工作原理是即景物的反射光经由光学镜头收集、汇聚,经过滤色处理后到达光电转换器件,在转变为电子流形式 的图像信号——视频信号之后,再经过放大、校正、分配、转换,就可以信号流形式被记录 或输出。知道咧摄像机的工作原理,我们特别被提醒注意运用变焦距镜头,它的作用很强大,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

(1)实现变焦距推拉。

(2)实现追随运动中的主体,保持主体画面景别的相对稳定。 (3)调整画面构图选择最佳景物,突出视觉重点

(4)急推急拉可以产生新的影片节奏。

(5)推拉与其他运动形式相结合可以构成更多复杂的运动镜头,使画面内部的蒙太奇更为 丰富。

通过合理合适的运用变焦距镜头,可以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效果,但是在使用变焦距镜头是我们也注意这样3个问题,否则,可能使拍摄效果适得其反。一是要正确控制变焦动点、动向、动速。 同时推、拉起幅、落幅要果断。而且不动机位的推拉最好跨一级景别。

认识了摄像机工作原理以及变焦距镜头的运用,我们接下来主要学习了画面拍摄的构图方法,拍摄画面气氛十分重要,因此画面构图十分重要。电视摄 像属于动态拍摄, 可以解释为被摄物 体和画面结构发生变化的构图拍摄手段。 首先一种情况就是摄像机处于固定状态,被摄物处于运动状态。 摄像机在此状态下展示的是固定的空间范围, 在拍摄构图过程中要给 留出被摄物的运动空间。当我们拍摄以动作为主的被摄物时,首先要 了解被摄物的动作幅度,之后再根据此依据留出画面的边框范围。 当被摄物进入画面时,就成为了画面的视觉中心点。在我们拍摄 的时候,也需要考虑一些黄金分割图的一些构图技巧,毕竟把被摄物 傻傻的放在画面的最中央一点儿都没有美感。根据黄金分割图的标 示,尽量不要把被摄物放在画面的正中心即可。

构图这个名称,还源于西方美术,学习西画,这是一门课程,叫 做构图。构图这个名称在我国使用的不怎么普遍,原因是在中国画论 中,不叫构图,而叫“布局”,或叫“经营位置”。摄影构图是从美 术的构图转化而来, 在摄影界用的也不多,习惯叫法是“取景”。 不 论是国画中的“布局”、“经营位置”,还是摄影中的“取景”,都 只到的部分内容,对不能包括构图的全部含意,所以画面构图是摄影 技术范围内摄影师最不愿意讨论的问题。人们公认,有些人生来就有 对一幅构图完美的图画的感受力, 而另一些人却根本不具备这方面的 才能, 对于构图, 只讲授几条基本 原则就够了,此 外再教也无用。 俗话说:“画无 定法”。构图是 一个思维过程, 它从自然存在的混乱事物之中找出秩序。“构图是一个组织过程,它 把大量散乱的构图要素组织成一个可以的整体”(本.克莱门)每一 种艺术形式都具有它独特的规律和原理。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 成方圆”,摄像艺术也不例外,它绘画、电影构图规律--原理,形 成摄像构图的规律和原理,称它为摄像构图的章法。 有些电视作品,虽然主题选择的很好,也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 但由于在构图上不够讲究,光线处理上没 意,表现形式上欠思考,视摄像与图片摄 影构图的原理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两者拍摄表现形式有差异,使它构 图章法也存在一些差异。照片是瞬间固定画面,而电视摄像是运动静 止画面。 关于动态拍摄的学习,老师主要介绍了镜头动态拍摄的四个方 式:推、拉、摇、移。关于推镜头的应用,往往是表现被摄物的重点。 主要对象在推镜头就要选准,切勿在推的过程中再进行选择,漫无目 的的推镜头会令人感到晕眩。 列举两张推镜头的画面:

推镜头前的拍摄画面;推镜头后的拍摄画面。另外,我们学习了关于摇镜头,摇镜头拍摄整体跟推镜头差不多。摇 出被摄物的时候要干净利落。还有一种切换主体的情况,那么就要在 推拉镜头的过程中,增加摇的镜头成分才能尽快完成主体位置的转 换。以下是我从网络上寻找到的关于摇镜头的资料照片,相对比较可 观可感得表现推摇镜头的技巧:

镜头从左摇到右侧(非推镜头)

镜头从左摇到右侧(推镜头)

电视画面的结构成份主要是主体、陪体、前景、后景、环境。主体是指画面中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画面的结构中心。陪体是相对主体而言,是辅助主体表现主题内容的对象。一般,陪体的作用是:1.对主体补充说明作用;2.渲染、烘托主体形象;3.均衡构图和美化画面.靠近镜头前的人、物、景就是前景。 前景主要有帮助主体直接表达主题、交待内容;表现时间、季节、地方色彩;强化 画面纵深和空间感;均衡美化画面; 与主体形成特写关系;增强节奏的作用。学习了构图的主要成分,还要了解构图的形式。构图形式包括很多,像静态构图、动态构图、单构图、多构图、水平构图、垂直构图、斜侧构图、曲线构图、黄金分割构图(外国)、九宫格式构图(中国)等。

通过学习《电视摄像》这么课程,并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到,在实际的拍摄操作中,我们需要注意的还有很多很多,毕竟将理论学习附于实践,还是需要过程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以下方面做到重点关注,我们的拍摄技术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升。1.正确运用光线的角度;2.注意色调上的变化;3.利用好拍摄角度和方向;4.不同高度的意境画面。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于摄像机工作原理,摄像机拍摄中的构图,光与色彩,以及如何构景都有了自己的知识,揭开了之前自己对摄像机拍摄相关知识的面纱,作为一个对摄像工作深感兴趣的同学而言,我相信它对我的作用是巨大的。同时,感谢老师辛勤的工作。

参考文献:

李运林,徐福荫.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任金洲,陈刚.电视摄影造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实用电视摄像》,苏启泰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 年出版

《电视摄像艺术》,朱羽君著,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7 年出版

推荐第10篇:摄像人员岗位职责

栏目摄像岗位职责

一、职位名称:栏目摄像

二、直接上级:制作部主任

三、主要职责:

1、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全心全意地为单位和栏目工作服务;

2、负责栏目所有拍摄任务。做到随时做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并认真做好拍摄记录,及时准确地完成每一次栏目拍摄任务;

3、拍摄时要多视角、多层面地进行选材,以达到整体策划、脚本及后期制作的要求;

4、负责制作部的申领设备管理工作,对各类申领设备逐一登记。外借设备需主管领导同意,借用手续齐全,设备返还时应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5、负责岗位设备管理,定期维护,如有损坏应及时上报;

6、熟练掌握专业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7、加强工作规范化,认真做好安全防犯工作,杜绝火灾、盗窃等恶性事故的发生,认真做好工作记录。

四川天府文化传媒

四川电视台《生活杂志》栏目组

2009年2月3日

第11篇:电视摄像实践周实践报告

电视摄像实践周实践报告

11广编2班丁云岩 实验项目名称:电视作品拍摄

实验日期:2012.6.11-2012.6.15

实验学时数:8

同组者:孙海军,吴德康,丁蓝

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会并熟练运用摄影机拍摄动态,静态的画面并完成后期的制作。

2.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视拍摄设备和后期编辑设备能够较好地运用电视画面进行叙事,表情,达意

3.能够较好地运用摄像的综合造型手段,完全画面的创作学会写分镜头脚本和拍摄纲

4.要能完成新闻采访的拍摄任务

实验仪器环境:

松下D10000电池磁带

实验方案设计:

1.第一天由老师为我们讲解广播机和专业机的说明和使用方法,扩展我们的眼界,大家实地操作,熟悉广播机和专业机,并进行了拍摄实践。

2.经过小组讨论,我们小白兔剧组决定拍摄一部短剧,由手机引出的异地恋爱故事。首先拍摄对几个同学关于手机日常使用的采访,最后一位被采访者就

是本剧女主角,由此引出一个关于手机的恋爱故事。

3.本组分工为,由丁蓝负责剧本撰写,吴德康负责分镜头脚本,丁云岩负责补充和修改,拍摄由吴德康和丁云岩分别完成室内与室外的拍摄,孙海军同学负责监督和策划案的撰写。主演为丁蓝。

4.全剧大约时长七分钟,共有59个分镜头,镜头的运动方式以固定镜头拍摄和摇镜头,推镜头,前跟后跟镜头为主,拍摄主要场地为寝室,小花园,走廊,教室等

5.从拍摄身边的人和物开始,贴近生活,更容易表达人物真实情感,以及反应当代大学生情感生活,所以我们将以异地恋为主题拍摄,以手机为线索,首先,讲述一个女孩的异地恋,由刚开始谈恋爱的喜悦到中期,男朋友不在身边的落寞,再到心境的豁达这样一个普通又细腻的心理过程。

实验过程(实验步骤 记录数据分析)

1.首先,全景到中景以推镜头由特写到拍摄人物上半身,使被采访人由全景入镜到上半身入镜,再用固定镜头拍摄被采访人接受采访的画面。重复四个采访对象,分别询问四个关于手机日常使用的问题。

2.地点位于花园长椅上。从侧面拍摄人物全身,女主人公坐在长凳上,看着手中的手机。近距离拍摄人物面部表情,女主人公眼神透露出一丝忧伤。,由女主人公面部转到手机。拍摄手机内容并能体现出异地恋的主题。女主人公从凳上站起望向前方。女主人公向前方逐渐走远。

3.地点位于女生寝室。女主角和舍友在宿舍说话,聊到了异地恋。将镜头给到女主角。摄像机环顾四周,拍摄其他舍友在干吗。镜头摇到女主角身后,女主角正坐在电脑前。由拍摄女主角到拍摄电脑频幕。拍摄电脑显示屏上的QQ聊天内容。女主角拿着手机上床睡觉,女主角在床上把玩着手机翻来覆去,手机内容两人互说晚安。

4.地点是博物楼走廊,拍摄校园的景物进行画面过度,女主角和好友一起出去玩,路上走在一起,女主角的其他好友在一起有说有笑,女主角却没参与,镜头给到女主角一人正在拿着手机发着短信聊着天,其他好友看到女主角一

直在玩手机问他怎么了,女主角说没什么,继续玩着自己的手机,好友们讨论着女主角怎么总是自己一人玩手机,镜头给到一位同学小声对其他同学说女主角有点不合群,镜头转到一位闺蜜说女主角有一位异地男友才天天和其男友短信聊天女主角和她的舍友一起回宿舍,舍友的男友从远处走来并和她们打着招呼,舍友的哪有走过来两人抱在一起,显得十分甜蜜的样子,镜头转向女主角并给到脸部的特写,女主角想起自己异地的男友脸上有一种落寞的神情,女主角向她的舍友和其男友说还有事要先走了,女主角一人走在户宿舍的路上渐行渐远。

5.地点是女生寝室。女主角在宿舍和男友打电话希望其过几天他过生日的时候能来看自己,男友说学校有活动可能来不了,女主角脸上满是失望的神情,女主角因为火气有点大加上十分失望问男友是不是不喜欢自己了,说着说着就吵了起来,女主角和男友吵着架表情很是气愤,并且快哭了出来,打完电话女主角气愤的把手机摔了出去,拍摄手机被女主角谁出去的画面,最后给在地上的手机一个特写,侧面拍摄女主角趴在桌面上哭泣,女主角坐起来,思索着什么,似乎意识到了自己说话口气有些不对,又想给男友打电话解释一番,但心里又十分的矛盾,就呆呆地坐在那,女主角走过去把手机建了起来,用手擦了擦上面的灰尘,女主角给男友发了短信解释了,但还是怪男友为什么不能来,女主觉坐在桌前又在想着什么事情,面露落寞之色。

6.地点篮球场。女主角和好友走在路上散着心,女主角走到一处篮球场边,向里面望了望,女主角看到班里一男生正在篮球场打篮球,女主角想到了自己的男友也很喜欢打篮球,嘴角有一丝甜蜜的微笑。好友问起,女主开心的回答。

7.地点是教室。女主角在宿舍知道男友在她过生日这天不一定能来看他,对着手机发呆,很落寞,拍摄手机特写再拍摄女主角面部表情特写,女主角正坐在自习室里自习,女主角的手机忽然响了,镜头推过去,给放在桌上的手机一个特写,女主角拿起手机接听了电话,女主角得知是男友打来的电话十分激动,并且男友已经到了学校门口来和她一起过生日,给女主角一个特写,十分激动喜悦,女主角挂了电话,立即站起身来冲出了教室,镜头推向桌面的手机屏幕由亮变暗。故事得到圆满的结局。

实验总结:

拍摄结束之后,很多同学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那些电视剧电影的摄像师们真的很不容易,辛苦不说,拍摄的技巧也是甚难把握。

在我们短短几天的拍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是我们组的成员齐心协力,极具智慧,加上老师的引导,终于完成了拍摄。就拍摄过程中出现的几点问题,我做出了几点总结,如下:

1.每换一个场景,或者是灯的开关,窗帘拉开与否,都会影响镜头的亮度,要时刻注意调节白平衡。

2.在推镜头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虚焦的情况,要时刻注意对焦。

3.拍摄结束的时候,要等导演喊卡的时候演员才能放松,以免拍到穿帮镜头

4.演员要放轻松,自然地演出,目光不要看摄像机和旁边的工作人员。

5.在拍摄女主人公渐渐走远时想要淡入淡出,但是找到了机器中的这种功能,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如何才能在画面中呈现淡入淡出,这点还要多加学习。

6.在拍摄过程中,由于天气晴朗,光线充足,拍摄时有点曝光过度的感觉,有一场戏是女主角坐在长椅上玩手机,后拍摄手机屏幕,这个时候问题又出现了,摄像机无法对焦,无法准确呈现手机屏幕,更无法看清手机屏幕里的内容,无可奈何下,我们只能将机器拉近手机,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7.在无法后期编辑和配乐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有配乐的效果,我们只能在拍摄时借助手机和电脑功放音乐,却不能营造有意境的效果。

8.由于实践过程中我们回放录像带,差点洗掉了前面的拍摄。还好后来是虚惊一场,后来我们就没有再回放了。

通过这次的摄像时间短剧拍摄,让我们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在实践中检验了真理,也在实践中发现了更多的进步空间。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对于影视拍摄的兴趣。

最重要的是,在这次的拍摄过程中,我们四个的友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我们有了共同合作进步的美好回忆,我相信,这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12篇:电视摄像试题集1

电视摄像试题集1

一、选择题

1、下面不属于摄像机的基本组成部分的是:B

A、寻像器 B、话筒 C、摄像机机身 D、镜头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B

A、光圈值数字越小,光圈孔径越大,进入的光就越多。

B、光圈值数字越大,进入镜头的光越少,所以小口径镜头的光圈值数字就小。

C、f/1.4和f/2.0这两种口径的镜头,在同样的环境下使用,前者进光速度更快。

D、在对摄像机调节黑平衡时,镜头的光圈是关闭的。

3、下面有关镜头焦距与景深说法正确的是:C

A、长焦镜头景深大,容易虚焦。

B、广角镜头景深小,不容易虚焦。

C、长焦镜头压缩Z轴并使沿Z轴的活动显慢。

D、广角镜头压缩Z轴并使沿Z轴的活动显慢。

4、下面关于色温的说法正确的是:D

A、色温与物体的表面温度相等。

B、色温与温度的大小相反。

C、日出日落时的色温比中午前后的太阳色温高。

D、日光灯比白炽灯的色温要高。

5、关于突出主体的表现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保持主体在画面中心

B、主体应是画面特写

C、保持拍摄方向用仰角

D、依靠造型表现技巧

6、人们通过看活动画面对一具体形象的识别速度是:B

A、0.6秒 B、2.8秒 C、2.1秒 D、0.4秒

7、摄像机在光源色温3200K的基准之下,为保证正确的色彩还原,其输出的红(R)、绿(G)、蓝(B)三路电信号比例应是:C

A、1∶2∶3 B、2∶4∶6 C、1∶1∶1 D、1∶3∶5

8、黄金分割即把一条线段分为两段之后,其中一段与全长的比值应为:D

A、0.415 B、0.314 C、0.5 D、0.618

9、在实践中,摄像机的机位、光轴、焦距“三不变”的画面,为了有别于摄影照片和美术作品,应该加强:A

A、捕捉动感 B、精心构图 C、准确曝光 D、精确对焦

10、电视的画面无纯黑部分,主要是因为电视的________所导致。A

A、强光漫射 B、摄像造型 C、框架结构 D、杂波信号

11、有明显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主体,重视特定范围内某一具体对象的视觉轮廓形状,能够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的景别是:C

A、特写 B、近景 C、全景 D、中景

12、从本质上讲,甩镜头属于:D

A、拉镜头 B、推镜头 C、移镜头 D、摇镜头

13、电视系列片《丝绸之路》为了完整连贯地表现“敦煌彩画”的特殊画幅比例和造型效果,采用的拍摄方式是:C

A、推拉镜头 B、固定镜头 C、移动镜头 D、升降镜头

14、能把同一画面形象分解为几个相同的影像,相互重复、交叠起来的效果镜是:D

A、渐变滤光镜 B、晕化镜 C、双焦点镜 D、多棱镜

15、用焦距为10mm的广角镜头与用焦距为150mm的长焦距镜头,拍摄同样人物的近景,前者比后者:A

A、拍摄距离小 B、视场角小 C、景深小 D、场面小

16、主光一般采用:A

A、硬光 B、软光 C、柔和光 D、散射光

17、电视场面调度特别是镜头调度必须考虑________的问题。B

A、镜头相互匹配 B、镜头的焦距选择 C.镜头的曝光量 D、镜头的色温调整

18、三角形机位布局时,在三角形底边上的两台摄像机处于两个被摄人物之间,靠近关系线向外拍摄。这种方案是:B

A、外反拍三角形布局 B、内反拍三角形布局 C、平行三角形布局 D、大三角形布局

19、电视摄像师在拍摄时应寓艺术表现于技术基础之上,如在拍摄夜景或夜景昼拍时,为了获得艺术的画面,在调整白平衡时应该:C

A、准确 B、偏红 C、偏蓝 D、偏暖

20、电视画面是从一定数量的画幅,以______的连续运动中体现出来的。A

A、每秒25 帧 B、每秒30 帧 C、每秒35 帧 D、每秒40 帧

21、摄像机是根据光线色温________来规范基本光谱特性和标准工作状态的。C

A、5600K B、2600K C、3200K D、8000K

22、主导线形向画面的左右方向发展,适宜表现宏阔、宽敞的横长形大场面景物的构图形式称为:D

A、曲线构图 B、斜线构图 C、直线构图 D、水平线构图

23、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立体形态和空间深度,在拍摄中应用得较多的方向是:A

A、正面方向 B、正侧方向 C、斜侧方向 D、背面方向

24、能够比较客观地记录和反映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和节奏变化的是:

A、拉镜头 B、移镜头 C、综合运动 D、固定画面

25、电视画面很难表现极明亮物体,特别是发光物体的轮廓线,是由电视的_______所导致。A

A、强光漫射现象 B、对焦不准 C、白平衡失调 D、黑平衡失调

26、模拟画面主体的视点和视觉印象来进行拍摄的角度是:A

A、主观性角度 B、客观性角度 C、虚拟性角度 D、新闻性角度

27、下列拍摄方法中,能同时引起被摄主体背景、角度和视点变化的是:D

A、变焦推 B、跟移 C、变焦拉 D、跟摇

28、减弱或消除不必要的强光和反射光的效果镜是:D

A、雾镜 B、偏振镜 C、近摄镜 D、柔光镜

29、广角镜头拍摄的画面具有以下特点:A

A、视角宽,范围大,景深大

B、视角窄,范围大,景深大

C、视角宽,范围小,景深大

D、视角宽,范围大,景深小

30、日出、日落时的色温一般为________之间。B

A、5000~6000K B、2800~3500K C、6800~7500K D、6000~7000K

31、下列组合中,相加后产生白光的是:B

A、红与黑 B、蓝与黄 C、红与蓝 D、黄与红

32、为克服“越轴现象”下列做法正确的是:C

A、提高拍摄高度 B、改变色温 C、插入中性镜头 D、改变光圈快门

33、就电视场面调度和舞台调度相比而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A、舞台调度的空间是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

B、舞台调度在观赏时,具有较大的强制性 C、电视场面调度的视点固定、视距不变

D、电视场面调度具有复杂性、多变性

34、电视摄像师在拍摄时应寓艺术表现于技术基础之上,如在拍摄夕阳时,为了获得落日熔金的辉煌画面,在调整白平衡时应该:B

A、准确 B、偏红 C、偏蓝 D、偏绿

35、________是通过一边改变镜头焦距一边进行拍摄的方式获得的镜头。E

A、摇镜头 B、移动镜头 C、变焦距运动镜头 D、跟镜头 E、推拉镜头

36、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称作:D

A、远景 B、全景 C、中景 D、近景 E、特写

二、填空题

1、电视节目制作流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视节目制作的方式通常分为三种,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国,一个标准的电视帧由两个扫描场组成,每秒有_____帧。

4、在我国逐行扫描系统中,每一个扫描周期产生一个完整的帧,其刷新频率要求至少达到

5、摄像机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专业摄像机的执机方式通常有三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大多数摄像机镜头都是变焦镜头,即镜头的焦距是可以变化的,如最大焦距是210mm,最小焦距是7mm,那么该镜头的变焦幅度用比率表达是________________。

8、已知一变焦镜头的最小焦距是13mm,其变焦比率为10×,那么该变焦镜头的最大焦距为___________。

9、标准电视(STV)的画幅宽高比为_________,数字高清电视(HDTV)的画幅宽高比为_____________。

10、电视摄像的拍摄要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电视画面景别一般划分为五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运动摄像的基本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镜头从焦距的角度上划分通常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拍摄方向分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电视摄像的运动造型因素可分为被摄主体的运动、摄像机的运动、各种运动的综合运动。

16、拍摄固定画面的前提条件是机位、光轴和焦距不变。

17、拉镜头画面的角度和景深是从小到大不断扩展的,使得画面构图形成多结构变化。

18、如果在同一距离上对同一被摄对象进行拍摄,镜头焦距越长,则景深越小。

19、电视用光与图片摄影用光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动态用光。

20、三角形机位布局可有三种基本变化,即外反拍、内反拍和平行三角形布局。

21、我国通行的电视技术标准为________,每帧画幅共约为________像素。

22、摄像机拍摄的心理角度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23、固定画面在拍摄时,通过摄像机的寻像器所看到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始终如一的。

24、摇镜头是________发生了以摄像机为中心的运动,观众的视点随着镜头扫描过的画面内容而相应变化。

25、镜头的光学特性由________、视场角和________三个因素组成。

26、日光的七种色光可以归纳为三种主要色光,即________、________和蓝色光。

27、机位三角形布局最突出的优点是两个被摄人物各自处于________的一侧,便于观众对________的统一认识。

28、根据电视节目内容及性质的不同,可将电视拍摄工作分为电子新闻采集制作和电子现场制作。

29、电视影像的要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0、影响画面构图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彩等。

31、光线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在摄像中,各不相同的光线效果在造型上能改变和确定对象的形状,在构图上能形成不同的________,能表现不同的景色、情调及各种气氛,形成不同的影调结构,以及组织视觉重点、表现空间、表现节奏等。

32、景别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三、名词解释

1、白平衡

2、电视画面

3、景深

4、轴线

5、电视景别

6、拍摄角度

7、主观镜头

8、客观镜头

9、空镜头

10、固定画面

11、运动摄像

12、摇镜头——在拍摄一个镜头时,摄影机的机位不动,只有机身作上下、左右的旋转等运动。

摇镜头的作用主要是:①介绍环境;②从一个被摄主体转向另一个被摄主体;③表现人物的运动;④代表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⑤表现剧中人物的内心感受。

13、越轴——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条虚拟的直线。倘若摄象机越过原先的轴线一侧,到轴线的另一侧区域去进行拍摄,即称为“越轴”。“越轴”后所拍得的画面中,被摄对象与原先所拍画面中的位置和方向是不一致的。一般来说,越轴前所拍画面与越轴后所拍画面无法进行组接。如果硬行组接的话,就将发生视觉接受上的混乱

14、景别

15、相对孔径

16、电视场面调度

四、简答题

1、电视节目制作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它们分别是哪三个个阶段,各阶段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作用和人员的任务分别是什么?

2、电视脚本在拍摄时使用通常叫做分镜头脚本,它的作用是什么?

3、请分别谈谈ENG、EFP、ESP这三种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的特点。

4、简述白平衡调节的步骤。

5、简述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的区别。

6、电视摄像的拍摄要领是什么,并分别各要领进行解释。

7、简述推拉镜头的拍摄。

8、谈谈景别种类及其划分的依据。

9、如何做到拍摄时不越轴。

10、简述在拍摄时如何把握景别与镜头长度的关系。

11、固定画面主要有哪些拍摄要求?

答:①注意捕捉动感因素,增强画面内部活力;②要注意纵向空间和纵深方向上的调度和表现;③固定画面的拍摄与组接应注意镜头内在的连贯性;④固定画面的构图一定要注意艺术性、可视性;⑤固定画面在拍摄中有一点必须牢牢记住,那就是“稳”字当头。

12、运动画面拍摄的基本要求?

13、简述电视场面调度。

14、长焦距镜头的造型有哪些特点?

答:①视角窄;②景深小;③画面包括的景物范围小;④长焦距镜头压缩了现实的纵向空间;⑤长焦距镜头有\"望远\"的效果;⑥长焦距镜头在表现运动主体时,对横向运动表现动感强,对纵向运动表现动感弱。

五、综合题

1、下面是一段“南昌工程学院宣传片”的解说词,请以标准的表格式分镜头本形式写出拍摄脚本,即分镜头本。

2、论述电视是一个特写媒体。

3、结合电视摄像实践,谈谈电视画面构图的要点及作用。

4、结合电视摄像实践,谈谈电视摄像的前期准备、拍摄时和拍摄后需要注意事项。

5、请从拍摄角度上分析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在电视摄像实践中的拍摄意义。

6、论述各种运动摄像的运动方式及造型特点、作用、拍摄注意事项?

7、分析三角形原理在拍摄中的具体运用?

8、用肩扛方式拍摄的综合运动镜头有哪些优点?请结合实例分析说明。

第13篇:电视摄像笔记重点总结

电视摄像重点整理

1、摄像机的分类与特点

A广播级摄像机。优点:图像信号质量最好,技术指标最优。缺点:体积笨重、价格昂贵 B专业级摄像机。优点:价格适中,各方面性能比较优良 缺点:图像质量低于广播级摄像 C家用级摄像机。特点: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低廉、灵敏度指标高

2、标准镜头

视场角和人的单眼视角(水平30度垂直22度)相接近的光学镜头,我们称之为标准镜头。 摄像机标准镜头的焦距大致与像平面对角线接近或相等。焦距大于标准镜头的称为长焦距镜头或望远镜头 小于标准镜头的称为短焦距镜头或广角镜头

3、景深

景深是指镜头针对某一被摄物理调焦清晰之后,位于改主体前后方的景物也能形成清晰影像的纵深范围。

4、滤光镜

滤光镜是摄像机镜头的附件,光线经过滤光镜后会发生改变,然后通过镜头成像。

5、镜头的主要调节功能

A.焦点调节 跟焦 移焦 自动聚焦

B.光圈调节 自动光圈 手动光圈 瞬时自动调节

常用方法:在自动光圈状态测定光圈值 然后调整到手动光圈状态 再根据景物亮度分布和主体物亮度修正,按修正后的光圈值拍摄

C焦距调节

6、不同焦距镜头表现特点及比较

长焦距镜头的景深小,短焦距镜头的景深大。

长焦距镜头视角窄 短焦距镜头视角宽。

长焦距镜头所拍摄画面景物范围小 短焦距拍摄的范围广 长短焦距镜头在空间感上有不同的变形。

7、变焦距镜头的特点

摄像机镜头一般采用变焦距镜头。变焦距镜头是相对定焦镜头而言的一种可连续变换焦距的镜头,由多组正、负透镜组成,除固定镜组外,还有活动镜片组,通过活动镜片组的前后移动,可以连续改变镜头的焦距值。常见有12.5mm-75mm 10mm-150mm 9.5mm-114mm 9mm-117mm 最长焦距值除以最短焦距值就是变焦倍数

8、变焦镜头的优点

a.操作简便,节省人力

b.在摄像机机位不动的情况下实现画面景别的连续变化。并且在无法移动机位来实现运动拍摄的环境条件下,可以用变焦距镜头来方便的拍摄变焦推拉镜头

c.可以拍摄一种镜头焦距与摄像机机位同时变化的复杂运动镜头,形成新型的综合运动镜头样式,增强画面造型的表现力

d.通过电动控制装置调整,相对于机位的移动拍摄,可使画面景别的变化均匀平稳,并且方便拍摄急推急拉的运动画面

9、变焦镜头的缺点

a.由于镜头制造更复杂,与固定焦距镜头同等焦距的情况下,变焦镜头成像质量要差,但一般能满足电视系统的分辨率要求

b.变焦距镜头拍摄的推拉镜头虽然画面景别连续发生变化,但与机位移动拍摄的推拉镜头不同 画面的透视效果不变,与实际运动产生的视觉习惯不符 c.容易造成变焦距造型表现效果的滥用

10、光源

光源是指能发光的物体。光源可以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两大类。

不同光源有不同的照明性质:自然光源强度大、使用经济,但受各种自然条件影响变化复杂;人工光源特别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各种电光源,使用方便并可以根据创作需要和客观条件灵活的运用

11.色温

标志白光色度的概念,即是色温。色温原是物理学概念,是电视光源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光源的颜色质量。它是利用绝对黑体的温度与其辐射光的色度关系来标志白光色度的一种方法。色温用开尔文温标,以绝对零度(-273c)为基准,以k为符号,它与光源的实际工作温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12、顺光

又叫正面光平光。层次较平淡 但能较好的表现景物固有的色彩,构成一种平调照明

13、侧光 层次感和立体感较强

14、逆光 使主体与背景分离从而显得突出 轮廓形态鲜明 但缺乏立体感和只敢表现

15、顶光 能取得较好的影调效果 但是缺乏中间过渡层次,有时会使被摄画面变形

16、脚光 脚光的光影结构和顶光相反 有反常的艺术效果,是丑化人物形象的另一手段。还可以表现和渲染特定光源特征和环境特点。

17、硬光

硬光是指在被摄体上产生清晰投影的光。有高度方向性,形成界限分明的阴影,可以显示出被摄体表面轮廓和结构。

18、软光 是散射在物体表面而不产生明显阴影的照明光线 多做副光、底子光和修饰光使用

19、辅助光

又称副光,是不补充主光所未照到的背光面的光线。用以减弱主光投射的生硬粗糙的阴影,减低受光面和阴影部分的反差,决定景物阴影部分的质感和层次的表现,帮助 20、轮廓光 是使被摄对象产生明亮边缘的光线。主要任务是勾画和突出被摄对象富有表现力的轮廓形式 有较强的装饰性和美化效果,但这种美化表现手法不宜滥用,特别是在纪实性影片和节目中更应慎用 否则会给人虚假的感觉

21、电视照明光线的作用

A照明被摄体,满足摄像机技术要求B表现被摄体外部形态C突出画面主体D烘托环境气氛,突出环境特点E构成画面构图关系F创造画面连贯性G刻画人物形象

22、自然光 主要光源是太阳。自然光随着季节、气候、地理条件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3、人工光的特点

(1) 人工光的优点

不受地理位置、季节、气候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时空限制。

其次,人工光便于调整。亮度可强可弱,色温可以进行调整和改变

灯光照射范围和对象可以人为调整光位、方向、角度进行控制和改变制造丰富造型效果 (2) 人工光缺点

装备复杂 技术受限灯具及其附件比较复杂,必须与交、直流电线路连接 携带不便。光线强度、色温不够稳定。空间照度分布不匀。受灯管质量,灯管使用时数 供电电压制约

24、匹配的原则

同一场景中若干镜头之间应该具备一致性的要求,我们称之为匹配的原则。

所谓匹配 是对同一场景中一组连续镜头之间的一致性要求

25、轴线规则

当两人的位置确定下来之后,在两人之间可以划定一条无形的“关系线”。这条关系先

以他们相互的视线走向为基础的,我们称之为轴线。为了满足有关位置匹配的要求,两人谈话镜头的拍摄机会只能安排在两人关系轴线的一侧,即180度范围之内,而不能越过关系先到另一侧去架设机位进行拍摄,否则违背180度轴线规则,我们称之为越轴或跳轴。

26、平行机位:和定位机位呈平行线排列。双人画面分离为两个独立的单人镜头 只有景别变化,由中、全景变为近景或特写。2号和3号机位彼此是平行,之间构成组接的平行关系。

27、同轴镜头:如果两个镜头方向相同而距离不同,这两个镜头具有共同的视轴,通过光学地或实际的推进或拉开摄像机可获得一组同轴镜头,来等效于某个特定机位。

28、解决越轴的办法

A.当需要越轴拍摄时,应尽量用一个不间断的镜头移动越过轴线,引导观众去直接看到方向或位置的改变

B有准备的拍摄些中性镜头备用。中性镜头即无方向性镜头。中性镜头插在越轴拍摄的两个镜头之间,可以缓冲屏幕假定位置放心的突然变换给观众视觉产生的不适,使其过渡到新的机位安排

C拍摄一些景物空镜头,必要时插入越轴镜头之间来缓冲和过度 D重新使用一个定位镜头来确定新的轴线关系

29、双轴线问题

在以人物为主(近景别)时,以关系轴线为准,在以运动(远景别)为主时,以方向轴线为准。双轴线中存在一条主导轴线,决定拍摄机位安排。

30、主镜头

A.主镜头又称马斯特镜头。是指镜头在内容上处于镜头段落的核心地位,段落所要表现的 时间、空间环境的整体含义是用主镜头表达的,也就是说仅仅通过主镜头就可以了解该段落或场景的主要内容。

B.主镜头往往是全景镜头,起定位镜头作用 C.在电视新闻拍摄中,主镜头代表新闻事件的主要线索,是必须优先考虑拍摄的首要环节。 D.“挑、等、抢”三字方针

挑选最佳对象,等待最佳拍摄时机,抢拍下新闻事件或场景的主镜头

31远景

表现悠远的景物,是一种宏观性的镜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景色远景 以表现自然景观为主;二是场面场景 以表现人群集合为主,有造势作用,从特征上说,远景和全景的区别:全景以环境为背景,完整表现人的行动。远景是以表现环境和场景为主。除了造势功能之外,还能通过表现自然来表达宁静、深沉等情绪。

32.全景

全景镜头的特点:既有较完全的环境描写,又有较完整的人物行动描写。特别适合用于环境来烘托、渲染和描绘人物和主题。

全景镜头是突出人物行动和环境因素的整理性镜头。

33.中景

特点:以人物为主,兼顾环境。

A.中景镜头宜于揭示两人或一组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表现人物关系的景别。

B.用中景镜头交代环境,要比全景省时、省力、省钱 是简洁交代环境的景别

C.表现运动时减弱或淡化了环境背景,把运动推到了主要位置 中景是强调运动的景别 D.由于中景居间特点,以中景支撑全片结构 可以形成渐进式编辑的平滑效果;中景是具

有主要结构作用的景别。

E.在电视新闻中,中景往往是新闻采访段落的主要景别。

34、近景

近景是强调人物的景别

A.在电视片或新闻节目中,主要人物是以近景来亮相的。是人物绘画和摄影长期以来形成

的约定俗成的造型 庄重典范 适合人的阅读习惯。因此近景是人物的肖像景别。 B.构成两人谈话或新闻采访段落的主要景别之一。(内反拍和平行机位用近景)

C.在以表现人物为主的场景或段落中近景镜头往往替代中景镜头担当结构支撑的作用。近景因而有时是段落结构的“重音”景别

D.在武打片一类的动作片中,有时用近景夸张动作的强度。近景由于范围小,一般不适宜表现动作。另一方面,放大了动作幅度,画框对运动的分割则产生对画外动作的联想。近景可用来对动作进行分解组合处理。

35、特写和大特写

特写镜头 影视的面相学,大特写属于微相学范畴。

主要功能:特写和大特写主要功能在于它们深刻地揭示细节细貌,戏剧性的展示人物的心理情感,并能通过相似性或联想的作用达到镜头切换或转场的结构安排。

特写镜头实现了艺术的“强制性”,特写镜头对细节和局部的描绘能触发联想、想象和期待。特写镜头具有时间的自由性和空间的独立性,可以任意随情的进行转场。

36、反拍镜头的角度转换

反拍是指一个镜头的拍摄选择在上一个镜头拍摄方向的正反面或侧反面的角度来进行,也称 反打。反拍是电视摄像角度变换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反拍使得电视摄像的角度安排既自由又规范,既灵活又多变,又有章法可循。在后期编辑时运用动作编辑的一些技巧,选择恰当的反拍镜头的切入点和时值,可以使动作更精练简洁。

37、视点的转换

客观镜头:代表中立性视点的镜头。在电视叙事中起着主要作用,数量绝对的多数。客观镜头的成立根本上在于观众对电视编导所选择镜头的普遍认可,角度的不断变化实际上也代表了多数人亲临现场旁观所可能采取的观点。力求平静而无主观痕迹的表现防止怪诞的摄像角度。

主观镜头:代表特殊观点。狭义:仅仅指的是剧中人的视点镜头。广义:1.主观视点镜头是电影电视的第一人称,引导观众从剧中人的视点看世界。2.主观表现性镜头可以是片中人臆想和幻觉的主观感受镜头,也可以是虚构的物件视点镜头。常常要求对画面作夸张和变形的处理。3.主观评论性镜头,是让摄像机后面的人主观介入的一种方法,往往让镜头直接与片中人物进行交流对话,出现现场参与的效果。

38、线条和形状

线条和形状是构图的基本形式要素之一。不同的被摄体具有不同的形状,从不同角度拍摄被摄体则可获得不同的形状。 画面中的线条有这样几类

A.线状物体,如电线等 远距离的铁轨等也以线条状存在 B.物体额轮廓线条

C.由画面得光影,色块等形成的边界线条,由光学镜头产生的透视线条 D.多个物体排列所构成的关系线条

39、影调

光影所构成的物体形态的明暗程度,在电视画面上表现出深浅层次不同的阶调,我们称之为画面的影调,是摄像构图的形式因素之一。

40、色彩

色彩是一种构图的形式因素,很大程度上同社会心理与文化习俗有关,具有丰富,复杂的情感联系或象征作用。

41、多构图处理

在单一镜头或画面中表现多个构图组合,我们称之为多构图处理。多构图既可以用于固定画面 也可以用于运动画面。

42、主体与陪体

电视画面中主要表现对象与次要表现对象构成构图的主体与陪体。 主体与陪体关系的双重性质:

A.这是对被摄物体从形式上做出的确定。 只要出在画面结构的中心上,在光影、色彩、形状以及虚实动静的对比中处于主导地位。就是主体。在画面结构或构图处理上处在衬托、渲染、依附地位的是陪体。

B.又必须对构图从内容上进行确定。观众一旦从剧情中、上下镜头之间理解并确认了谁是主题谁是陪体,必将影响他们对某一具体画面构图形式上的主题陪体理解

43、视觉中心

视觉中心是画面构图中最引人注目之处。倾向于用这一概念替代从绘画和摄影构图沿 袭的主题和陪体的构图概念。 视觉中心特征:

A.有突出、清晰的形态或形状

B.在动静、明暗、色彩、虚实等对比中显示出特异性的物体

C.有先前镜头或剧情发展对观众注意的预先设定。一个前边出现的特写镜头会设定其后的远景镜头的视觉中心。

D.剧中人物视线或动作会引导出一个镜头的视觉中心 E. 电视声音往往提示画面的视觉中心

44、前景与后景

前后景最重要的形式功能是增加构图的层次,强化画面的空间深度。 其次,构成了主体的环境氛围,起烘托和装饰画面的作用。

45、推拉镜头

推摄和拉摄是运动摄像中的基本技巧

推摄即是摄像机向被摄主体方向不断推进进行拍摄,也指镜头焦距由短焦向长焦连续变化在拍摄中的运用。相当于观众的视点不断接近被摄主体的效果。这种方式拍摄的运动画面为推镜头。拉摄是摄像机逐渐离开被摄主体,也指镜头焦距从长焦向短焦变动,画面框架与主体连续拉开距离的方法。这种方法拍摄的叫拉镜头 推镜头的画面特点与作用

A. 推镜头突出主体和主题B.推镜头形成视觉前移的主观镜头效果C.推镜头突出细节和重要的情节因素D推镜头形成连续前进式蒙太奇E推镜头影响和调整画面节奏 拉镜头的画面特点与作用

A交代被摄主体与环境的关系B保证了画面时空的完整和连贯性C形成多结构的画面构图形式D调整电视语言内部节奏E产生结束性以为,可用作转场镜头

46、移摄镜头

移摄是指摄像机镜头沿一定的拍摄方向边移动边进行的拍摄。用移动摄像的方法拍 移动镜头的作用

A.可以展示复杂的背景和场景B.移动镜头开拓了画面的造型空间C.移动摄像表现出真实感和现场感D.创造特定的情绪和气氛

47、摇摄镜头

摇摄是指当摄像机机位不懂并绕一固定轴旋转,连续改编拍摄角度的拍摄方法。用摇摄方式拍摄的电视画面叫摇镜头 摇镜头的作用

A.扩大视野,展示更多视觉信息B.建立场景中几个物体的内在联系C.表现某种暗喻、对比、并列、因果关系D.表现特定情绪 48、跟摄镜头

跟摄是摄像机始终跟随运动的被摄对象进行的拍摄方式,用这种方式拍摄出的电视画面称为跟镜头。分为侧跟、前跟和后跟

跟镜头的作用

A突出运动中的主体B纪实性意义强C通过运动展现主体人物精神状态D引导观众视线

49、升降镜头

摄像机借助升降装置沿着垂直线上线移动拍摄的方式叫升降拍摄。其中,画面从低处连续升高的镜头称为升镜头 从高处降低为降镜头 合称升降镜头

升降镜头的作用

A. 升降镜头有利于高大物体的表现B升降镜头可以由点及面表现被摄主体与环境的关系C 升降镜头影响观众的感情状态D升降镜头实现转场 50、综合运动镜头

综合运动摄像是指摄像机在一个运动镜头中把推、拉、移、摇、跟、升降等各种运动摄像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的拍摄。用这种拍的画面叫综合运动镜头

综合运动镜头的作用

A. 表现丰富的画面内容B表现完整的情节C表现复杂的场景D真实表现被摄对象

1、什么是固定画面?固定画面有那些特点?

答:固定画面指摄像机在机位不动、镜头光轴不变、镜头焦距固定的情况下拍摄的电视画面。

特点:

一、固定画面框架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画面的外部运动因素消失。

二、固定画面视点稳定,符合人们日常生活停留细看、注视详观的视觉体验和视觉要求

2、固定画面与绘画作品和摄影照片有何异同?

答:固定画面虽然在直观上很接近于美术作品和摄影照片是不能机械地将前者与后面两者等量齐观。固定画面在塑造形象、表现运动、营造氛围等方面有许多作用,是美术作品和摄影照片不能企及的。固定画面不仅能表现静态的对象,同样能表现好动态的形象,这不仅是对电视屏幕框架制约的适应,同时也符合观众的生理机制和收视心理。

3、何为运动摄像?运动摄像如何划分?

答:运动摄像: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摄像机机位,或者变动镜头的光轴,或者变化镜头焦距所进行的拍摄。

划分:

一、推摄

二、拉摄

三、摇摄

四、移摄

五、跟摄

六、升降拍摄

七、综合拍摄

4、请说出各种不同运动摄像方式的造型特点、功能及拍摄时

的注意事项。

答:

一、推摄

二、拉摄

三、摇

四、移摄

五、跟摄

六、升降拍摄

七、综合运动摄像 ★拍摄综合运动镜头应注意的问题

 镜头的运动应力求平稳流畅。

 镜头转换应力求与人物的动作、方向、情节中心和情绪发展的转换相一致,使画面内外结合完美。  注意焦点变化,处理好景深范围。  运动动作配合默契,步调一致。 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 拍摄要注意画面的造型和结构。

第14篇:电视摄像基础实验报告1

电视摄像基础实验报告

姓名:胡林萍班级:10级新闻1班组别:成绩: 合作者:朱琼琼,田超云,黄君怡,崔思瑶指导老师:倪健实验日期:11月15日

实验题目:摄像基础

实验目的:

1.认识摄像机各个部件的名称和功能

2.熟悉摄像机的构成和使用方法

实验要求:

1.熟识使用摄像机的注意事项

2.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目标,保证每个组员都掌握各项要领

实验步骤:

1.借摄像机,开始实验

2.老师介绍摄像机使用的注意事项

3.小组成员依次熟悉专业摄像机的构成、开关按钮,了解其功能及使用方法

4.小组成员依次练习摄像机操作,调整;熟悉三脚架的结构与操作;练习各种执机方式,掌握其要领

5.相互分享,交流心得

6.结束实验,归还摄像机

实验心得(要求300字以上):

这次户外实训课让我发现了自身还存在许多问题,我并不是自以为那样对这款摄像机已经很了解了。平时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听着,听到的时候是知道的,过后又忘了。比如之前几次接触摄像机,边听老师讲边了解,一个按钮一个按钮的,当时是都会了,这次自己摸索,总感觉自己都知道那么一点点,又了解的不确切。所以还是要真正的理解运用,而不能仅仅是觉得自己会了。

小组之间相互学习讨论的感觉十分棒,一个不懂,会的人就手把手教,印象很深刻。通过这次实训课,我进一步熟悉了摄像机的构成,各按钮作用及使用方法;熟悉了摄像机的基本操作和调整,比如:P2卡的格式选择调整和格式化、白平衡调整、变焦、手动/自动聚焦以及声道音量电平的调整等等;进一步熟悉了三脚架的结构与操作方法;练习了各种执机方式。

像电视摄像这类专业课,只会课本理论知识往往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毕竟理论只能是引导,以后真正要用到的是专业实践,比如拍摄一部片子。

第15篇:电视摄像实训报告

电视摄像实训报告

今天是开学后的第一次电视摄像的课,这是我第一次真真实实的接触摄像机,老师先是在课堂上教我们如何使用摄像机及摄像机一些基础的应用的知识。随后老师安排我们到外面拍一段短片,实习要求是让我们用三个画面表达一个故事。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问题,有让我们轻易解决的,也有让我们头痛的问题。在实训的开始,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拍摄的故事剧本,就这个问题让我们大伤脑筋。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组开始进行一场大讨论,其实三个镜头的拍摄对于一些有过几次拍摄短片的同学来说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但是对于我们这些第一次刚接触摄像,并且从没有过摄像经历的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策划了十个故事,还是觉得不够好。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得不从这十个中选出一个最能表达主题最有创意的故事。

孩童的时候看着电视里和电影里精彩的节目和演员的表演,心中的疑惑油然而生,那么小的电视怎么会有如此丰富精彩的场面呢?到底里面的人物是真是假的,这个问题确实在我的脑海里盘踞了很长一段时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也开始揭开这神秘的面纱。每次看电视电影的时候都会看到一些工作人员肩上扛着一个机器,我知道那是拍摄用的仪器。看着工作人员扛着它转一圈就把所需要的东西拍了下来,看的时候挺容易的,也挺羡慕的,什么时候才有机会过一把瘾呢。这个机会终于来了,老师给我们安排了一次实训内容,随然这只是一次只需要录制简单的三个镜头的过程,但是有哪一部电影电视不是由一个一个镜头组合而成的呢!

随后我们变展开了拍摄。这次实训实习要点是:构图(主体、陪体、前景和后景)、景别、拍摄角度、运动镜头 和固定镜头(推、拉、摇、移、跟)实习目的:初步的掌握电视摄像的基础,了解电视摄像的特点和规律 由于电视摄像实习是综合实习,运用各种的拍摄手法拍摄一部10分钟的短片。在拍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图、拍摄角度、景别的变化和镜头的运动问题。电视画面具有平面造型的特性,即在两度空间的平面上再现或表现三度空间。其表现手法有:利用人的视觉经验在平面上创造出具有纵深感的立体空间;利用画面中的运动的物体显现画面空间的深度和立体感;利用摄像机的运动,显示换面的平面造型。要显现出电视画面的平面造型特性,就要注意构图、拍摄角度。景别变化和镜头的运动的综合运用。 构图、拍摄角度和景别变化是显现电视画面平面造型特性的最主要的有手法,其利用的是人的视觉经验在平面上创造出具有纵深感的立体空间。形成构图的主要元素为:光线、色彩、影调和线条。结构成分分别是:主体、陪体、前景、后景和环境。在拍摄前的画面设计中我们注意的是主体、陪体、前景和后景搭配和构成用固定镜头拍摄。在具体的画面构图中我们注意的是陪体、前景和后景与主体的搭配和调配。使陪体对主体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帮助主体说明画面内涵;使前景和后景渲染、拱托画面主体形象,发挥其“陪衬”的作用,让主体的变现后更为鲜明充分;共同均衡构图和美化画面。在拍摄第五场的时候,全境交待出女主角小茹所处的环境,以水池、小桥和黄昏中的太阳分别构成前景、陪体和后景。突出女主角小茹的身份也显示这些与小茹的特定关系,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起到了说明的作用。第二个镜头拍摄的内容是打电话,出现在画面内的只有男主角赵楠,所以构图就显得尤为重要,出来要起到补充、说明;渲染、拱托主体外,还要丰富和均衡画面内容的作用。我们以校门、石碑和延伸的马路分别作为后景、陪体和前景,均衡和丰富画面。 利用画面中的运动的物体显现画面空间的深度和立体感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叫景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景别的选择是摄像者对画面叙述方式和故事结构方式的选择,是摄像者创作思维活动的最直接表现。景别的变化是实现造型意图、形成节奏变化的因素之一;景别的变化使画面被摄主体的范围变化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从而形成画面内容表达、主题诉求和信息传递的不同侧重点和各自意蕴。第三个镜

头,先用移镜头、大全境交待出环境,然后定在女主角身上,从大全境推倒近景。用固定镜头和近景拍摄2-8分镜头。这样使主体更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拍摄角度是指被摄主体和摄像机形成的几何角度和心理角度。几何角度包括:拍摄高度(俯角、仰角、平角)和拍摄方向(正面、侧面、背面)。心理角度包括:主观性角度(模拟被摄主体的视线和视角进行拍摄)即主观镜头和客观性角度即客观镜头。第六场的时候我们用主观性角度、平角拍摄男主角的看见的内容,避免越皱。第二场2-14分镜头和第三场、第一场都是以对话为主,我们用客观性角度拍摄。第四场、第七场和第市场是男、女主角用网络进行联系我们也用客观角度拍摄,聊天记录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和想象当时两人的心情和表情。 利用摄像机的运动,突破换面的平面造型最主要的手段是运动镜头。运动镜头就是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摄像机机位或者改动镜头光轴或者变化镜头焦距所进行的拍摄。这样拍摄出来的画面即运动画面。第9——14分镜头就是运用运动镜头拍摄,先是前跟男、女主角,然后是推进到女主角的眼睛的特写。推倒 特写使画面形成视觉前移的效果;有明确的主题目标。跟摄使画面内外运动突破了画面的两度空间。

这次实习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拥有了值得珍藏的回忆。在这次实训过程中对我来说记忆深刻,或者说让我对摄影摄像有了一个深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可以让我们捕捉到生活中的美,捕捉每一个细节。并且提高了我们摄像的水平,提高了摄影摄像的基本功,开拓视野,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自己的创造力,最重要的是帮我们圆了从小到大的电影梦,当一回导演,当一回演员,过了一把明星隐。

第16篇:电视摄像与制作讲义

推荐教材及参考资料 1.《电视摄影与编辑》,任金洲 高晓虹,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实用电视摄像》,苏启崇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3.《实用电视编辑》,黄著诚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4.《电视摄像的理论与实务》,王瀚东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5.《电视摄像与编辑》,刘毓敏等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

电视制作概述

一、电视制作的基本流程

策划──采访、画面拍摄──撰写文字稿、配音、编辑画面──音响效果、字幕、特技合成

二、电视语言符号

三、电视画面及其特性

(一)什么是电视画面

是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不间断地拍摄所记录下来的形象素材,又称电视镜头 。

将画面定格,固定在某一点上,就叫做画幅。电视画面就是由一定数量的画幅以每秒25帧的连续运动来体现的(PAI制。NTSC30帧/秒)。

(二)电视画面的特性

电视画面不仅能再现客观现实的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而且还能再现物体运动的速度感和节奏感 ,即具有空间和时间特性。

1、电视画面的空间特性 ①屏幕显示

②平面造型。利用人眼的视觉经验;利用画面中物体的运动。

③框架结构。4:3

/ 16:9

2、电视画面的时间特性 ①单向性 ②连续性 ③同时性

(三)电视画面的造型特点

1、表现具象

2、表现运动

3、运动表现

(四)电视画面的取材要求

1、信息清晰准确,简明集中;

2、色彩还原真实、正确;

3、画面稳定;

4、注意同期声的采录

四、电视摄像机

(一)摄像机的工作原理、组成和分类

1、工作原理

光电转换

编码处理

---电视机 镜头摄取光信号——电信号 — 彩色视频信号 —

录像机

---监视器

2、摄像机的结构

光学系统:变焦距镜头(景物成像);红绿蓝分光系统(把彩色景物光像分解为基色光像);色温滤色片(矫正色温,正确重现景物彩色)。

光电转换系统:将成像于靶面的光像转换成电信号。 图像信号处理系统:对电信号放大、校正、处理,同时完成信号解码工作,最终形成彩色全电视信号输出。

自动控制系统:摄像机开拍前及拍摄过程中,需要做很多调整工作,一般摄像机上都有自动(电动)控制装置,帮助人们来自动完成一些操作。如,自动白平衡、自动黑平衡、自动光圈、电动变焦、自动聚焦、自动增益控制等。

此外,摄像机还有一些附属部件,即寻像器、彩条信号发生器、交直流电源等

3、分类

按性质用途:广播级,业务级,家用级 按摄像器件: 摄像管摄像机,CCD摄像机

(二)摄像机的技术特点

1、立等可见。

2、要进行色温校正及黑、白平衡调节。

色温:指热辐射光源(如太阳、电灯等)的光谱成分。光源的色温,说明光线中包含的不同波长的光量的多少。

光线中含长波光多,短波光少,色温低 ,光色偏红橙; 光线中含短波光多,长波光少,色温高 ,光色偏蓝青。

不同的光源有不同的色温,摄像机是根据3200K色温光线来规范基本光谱的特性和标准工作状态。因此,摄像机在镜头和分色棱镜之间安装了一组滤色片,来对环境色温进行校正,以保证正确重现景物色彩

调节白平衡(WHT) :调节白平衡,就是在色温3200的基准上,让摄像机输出的红绿蓝三路电信号电平相等,以保证拍出的色彩正确还原。

调节黑平衡:(BLK)使红绿蓝三基色视频信号的黑电平一致,否则就拍不出纯黑的画面。

3、宽容度为1:32。即摄相机能正确反映景物的最高亮度与最低亮度之间的范围比例。

第二章

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

一、景别

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

大致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景别可通过两种方式改变:一是改变实际拍摄距离;二是改变镜头焦距。

1、远景

远景视野宽广,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注重对景物和事件的宏观表现,提供整体视觉信息。可用于渲染气氛,抒发情感。

远景通常会在观众的心理上表现出一种过渡感和退出感,所以常常被用于片子的开头、结束或者作为场景间的转换镜头,用于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形成舒缓节奏。

拍摄远景画面时间长度要足够充分,摄像机运动不宜太快。

2、全景

全景反映事物或拍摄对象的全貌。与远景相比,全景有明显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主体。

全景画面不仅表现被摄主体的形状,而且表现主体的空间位置及与环境的关系(如交代人物在什么环境里做什么),观众对整体形象的把握和感知是直接的,无间隔的,表现效果比剪辑合成的画面更真实,更客观。

3、中景

中景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与全景相比,中景将环境空间和人物整体降到次要位置,更重视具体动作和情节。

中景是一个叙述性很强的景别,一些重要的动作情节,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等,大都在中景中交待得完整、清楚。

拍摄中景画面时,要注意抓取具有本质特征的现象、表情和动作。

4、近景

近景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的画面。

近景画面中主体周围的环境特征已不明显,背景的作用大大降低,画面内容简洁单一。

近景以表情、质地为表现对象,常用来细致地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和物体的主要特征。

近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刻画人物性格,能拉近人物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容易形成交流感,也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播音员、主持人、采访对象多用近景。

5、特写

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

特写常用来从细微之处揭示拍摄对象的内部特征和本质特征,往往用来交代问题的关键和核心之所在,起着放大形象、强化内容、突出细节等作用,会给观众带来一种探索的期待。 特写是具有极强强迫性的一种景别,不可无目的地随意使用特写。

拍摄特写时,构图力求饱满,让画面主体尽量占满画框。摄像师在对被摄主体形象的处理上宁可大一点不要太小,严格控制环境空间的范围。

由于特写不表现环境,常用做转场镜头

6、景别的作用

①从不同的视点来表现被摄主体,满足受众心理需求。远景、全景等大景别画面通常以表现场景环境和被摄主体的外部轮廓、动作轨迹为主,视觉冲击力较弱。近景、特写等小景别画面以被摄主体的形象、细节或表情为视觉表现重点,具有较强或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②形成画面节奏变化。 景别跳度小,节奏舒缓;景别跳跃大,节奏急切 。

③引导受众视听注意力。 通过变换景别,引导受众注意和观看被摄主体的不同方面,使画面叙述有层次、重点和顺序。

二、拍摄角度

对于同一拍摄对象,摄像机可以从不同方向、不同高度进行拍摄。拍摄角度的不同,不仅使画面上的拍摄对象主体轮廓线不同,画面结构不同,光影结构、位置关系不同,而且表达出的感情倾向也不同。

1、摄像高度

①平摄:镜头与被摄对象在同一水平线上。

平摄时拍出的画面透视效果就像人眼看到的一样。因此,平摄的镜头平等、客观、公正、冷静、亲切、平易近人,画面中人物和景物不变形,具有真实感。是典型的新闻摄像高度。

平摄镜头平凡,但也平常,虽然用途广泛,但用多了,缺乏新意。而且不利于空间透视和层次的表现,不利于表现前后景物体的相互关系,容易显得呆板、单调。 ②仰摄:摄像机从低于被摄主体的水平线向上进行拍摄。

仰角拍摄,可以夸张强调拍摄对象的高度和气势,显得高大雄伟。仰角拍摄跳跃、腾空等动作,能够夸张跳跃高度,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如跳高、跨栏、投篮等。 ③俯摄:摄像机高于被摄主体,自上而下拍摄。

俯摄有利于表现地面景物的层次、数量、地理位置及盛大的场面,纵深感强,有利于观察事物的全貌。

俯摄不适于表现人物表情及感情交流。俯拍的景物容易产生变形,顶部大下部小,给人以压抑、低沉的气氛。用俯摄近距离拍人时,会使人物显得低矮、猥琐,往往带有贬低、蔑视的意味。

2、摄像方向

①正面拍摄:镜头在被摄主体正前方。

正面拍摄有利于表现被摄物正面特征,画面往往对称稳定,用来表现物体,显得庄严、规范;表现人物,显得稳重、端庄。

正面拍摄的缺点是画面变化少,平板而无生气,透视感差,缺乏深度和立体感。 ②侧面拍摄

正侧面拍摄 :有利于表现被摄物体的运动姿态及富有变化的轮廓线条,最能反映其运动特点,但不利于展示立体空间。 正侧面拍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时,能多方兼顾,平等对待。但谈话对象看不到眼神,无法与观众交流,只能作为正面拍摄的补充。

斜侧面拍摄(除正面、正侧面、背面以外的其他方向 ) : 画面活泼生动,有较强的纵深感和立体感。被摄物体形象立体丰满,光线有明暗层次,是电视摄像常选择的方向。 斜侧方向在画面中可以起到突出两者之一,分出主次关系,把主体放在突出位置上的作用。如电视采访。 ③背面拍摄

背面拍摄与被摄对象的视线一致,给人强烈的主观参与感。用来表现追踪式采访,具有很强的现场纪实效果。背面拍摄人物,其姿态、动作可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成为主要形象语言。

3、客观性角度和主观性角度

客观性角度就是从旁观者的视角拍摄。这是电视中最普遍的拍摄角度,它符合观众的观察习惯。 主观性角度是模拟画面主体的视角进行拍摄。

三、构图

构图,是在电视拍摄中把被摄对象及各种造型元素进行组织、选择和安排,以塑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

1、构图的形式元素

①线条:是指画面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明暗分界线和形象之间的连接线。

生活中线条随处可见:电线、绳索、铁轨、道路、树干、事物的纹理、动植物建筑物的轮廓线、阳光放射线、视线(虚拟线)等等。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线条赋予一定的涵义。 画面中的线条并不等于生活中的线条,而是取决于景物与画框的相互关系

②形状 ③光线和色彩

光线是构图的基础和灵魂。光线的变化,可以改变构图效果。

光线可以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

正常照明时刻为上午8-11 点,下午2-5 点左右。正午垂直光,物体投影短,主体过亮或过暗,易失真变形。

色彩为电视 画面注入情感。画面的色彩基调,可以渲染烘托主题和内容所寄托的情绪基调和特定氛围。

④影调: 画面中图象所表现出来的明暗层次和色彩配置。

根据明暗分布:高调(亮调),低调(暗调),中间调; 根据明暗对比:硬调,软调, 中间调。

2、构图的内容(画面结构成分)

①主体: 是电视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是画面内容和结构的中心。

构图时,首先要明确画面主体,并用一切造型表现手段使主体突出。

直接表现法:给主体最大的面积,最佳的照明,最醒目的位置,以最引人注目的形式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 。

间接突出法:着重环境气氛的烘托和渲染。要依靠拍摄者运用造型技巧,将观众视线引导到主体上。主要侧重主体神韵、内涵的表达。

②陪体: 画面上与主体有着紧密联系,与主体构成特定关系,或是辅助主体表达主题思想的对象。陪体的作用就是陪衬、烘托、突出、解释、说明主体。

陪体的安排,以不削弱主体为原则,不能喧宾夺主。

③前景:位于主体之前,靠近镜头位置的人物、景物,统称前景。前景可以是陪体,也可以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作用:陪衬、烘托主体,帮助主体交代情节;表现时间、季节特征和地方色彩;加强画面空间透视感;均衡美化画面;通过前后景物的对比呼应,增加画面概括力。

注意:前景在画面中不能妨碍主体表现;不能过于抢眼;应富于装饰色彩,构图要美。

④背景: 位于主体后面用来衬托主体的景物。主要用来强调主体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造成一定的画面气氛、情调。

背景的选择:一要抓特征;二要力求简洁;三要力求与主体形成影调上的对比,是主体具有立体感、空间感。

⑤空白:指画面中单一色调所组成的部分,如天空、水面、大地、墙壁、草地、树木等,形成实体形象之间的空隙,以沟通画面各个实体。

空白能突出主体,使主体轮廓鲜明、突出;空白能创造意境,产生更多的联想;画面留有适当空白,使画面生动活泼;用花草树木适当填补空白,起美化,均衡画面和提高画面平均亮度作用。

3、构图的要求

构图的首要任务是突出主体。 要求拍摄者正确选择和安排主体的位置,处理好主体与陪体、前景、背景、环境等的关系,并以恰当的拍摄角度和景别,配置线条、形状、光线、色彩、影调等造型元素,以获取尽可能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画面。

构图的基本要求:画面简洁,主体突出,立意明确,画面具有表现力和造型美感。

第三章 固定画面与运动摄像

一、固定画面。是指摄像机在机位不动、镜头光轴不变、镜头焦距固定的情况下拍摄的电视画面。即机位、光轴、焦距“三不变”。

对于电视新闻摄像的初学者来说,有一条原则,即:多拍固定镜头,少用推拉摇移。

1、固定画面的功用

①有利于表现静态环境。停留时间长,排除了运动摄像对背景的弱化作用和对观众注意力的指向,使背景和环境能得到充分的注意和关注。

②有利于表现静态人物。让观众“盯”着看,看清楚人物的形象、表情、神态。 ③能够客观地记录和反映被摄主体的运动。 ④更富有静态造型之美。

⑤静态造型引发趋于“静”的心里反应。固定画面往往给人深沉、庄重、宁静、肃穆、压抑、郁闷等画面感受。 ⑥镜头较客观,较少运动摄像带来的指向性。

⑦在时间上,表现过去、历史或往事感的内容,往往用固定画面来表现。

2、固定画面的局限

①视点单一,受画面框架局限,难以表现运动轨迹和运动范围较大的被摄主体。 ②难以表现较大范围或复杂、曲折的环境和空间。 ③不能完整、真实地记录和再现一段生活过程。

3、固定画面的拍摄要求 ①注意捕捉画面中的动感因素,增强画面内部活力。

②注意纵向空间的表现。通过选择拍摄方向、角度,利用前景和后景、主体和陪体的位置,光形成的影子,物体前进的方向来表现画面的纵深感。

③注意拍摄方向、角度,轴线关系和景别设计。

考虑到后期编辑需要,要拍摄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配套镜头

选择拍摄方向时,要防止“越轴”。摄像机在轴线同一侧面拍摄时,画面主体的位置关系和运动方向始终一致。而当摄像机越轴拍摄时,则会使画面主体的位置关系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如果接在一起,就会发生视觉上的混乱,导致理解的混乱,不符合观众正常的视觉习惯和思维逻辑。

④固定画面要精致讲究,注重艺术性、可视性。 ⑤固定画面,“稳”字当头。

二、运动摄像

运动摄像,就是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摄像机机位,或变动镜头光轴,或变化镜头焦距所进行的拍摄。通过这种拍摄方式所拍到的画面,称为运动画面。

运动摄像按运动方式,可分为推、拉、摇、移、跟、升降等。

每种运动镜头有不同的造型效果,但镜头内部都可分为三部分:起幅、运动过程、落幅。

起幅、落幅是运动镜头开始时和终结时的固定画面,要求构图讲究,有一定的长度,要使观众能看清画面内容;起幅-运动,要自然流畅,不可太生硬、突然;运动-落幅,要自然、平稳、准确,不能犹豫不决。

运动摄像总的要求是:平、准、稳、匀。平:画面保持水平,不能倾斜;

准:构图、起幅、落幅,要根据创作意图和表现内容的要求做到准确;在伴随运动时要跟得准;聚焦要准。 稳:摄像机在运动中尽量保持不晃、不抖。 匀:摄像机运动速度要匀,不能忽快忽慢。

(一)推摄:摄像机向被摄主体的方向推进,或者变动镜头焦距使画面框架向被摄主体不断接近。拍出的镜头,称为推镜头。

1、造型特点:

随着镜头前移,被摄主体由小变大,周围环境由大变小,甚至出画消失; 推镜头具有明确的主体目标。

2、功用及表现力

①突出主体人物和重点形象。推的过程,“引导”、“强迫”观众注意被摄主体,落幅将主体放在视觉中心。 ②突出细节或重要情节。一些细节在大景别画面中,观众不易注意,推镜头将其放大、突出。 ③在一个镜头中介绍整体与局部、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④具有前进式蒙太奇的作用,但其过渡的连续性,使整个镜头更真实。

⑤推镜头推进速度的快慢,可以影响和调整画面节奏。推进速度缓慢而平稳,表现安宁、幽静、平和、神秘等氛围;推进速度急促,显示出紧张、不安、激动、气愤等情绪。 ⑥可以加强或减弱运动主体的动感。

3、拍摄要求

①推镜头应有明确的表现意义。要有目的地推,有明确的目标和落幅形象。 ②重点是落幅,落幅构图应规范完整,要落在适当的景别位置。 ③推进过程中,画面主体始终保持在画面结构中心。 ④推进速度与画面内容(情绪、节奏)保持一致。 ⑤以落幅画面为基准调焦,始终保持画面清晰。

(二)拉摄: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变动镜头焦距,使画面框架逐渐与被摄主体拉开距离。拍出的画面,称拉镜头。

1、造型特点。与推镜头相反。

2、功用及表现力

①有利于表现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由主体引出环境,表现主体所在环境,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②拉镜头的取景范围和表现空间从小到大,有利于调动观众的想象和猜测。 ③可以通过纵向空间上有联系的两个画面形象形成对比、反衬或比喻等效果。

从远处的人或物拉开,出现近处的人或物,前景与后景之间形成前后呼应。

④拉镜头有连续后退式蒙太奇句子的作用,画面表现时空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画面具有真实性。

⑤拉镜头与“推”相比,更能发挥感情的余韵,使人回味。常用做结束性镜头,代表视点的远离,有一种退出感。 ⑥作为转场镜头。起幅画面的背景不确定,在转换场景时不会发生跳跃感,显得流畅。

3、拍摄要求:同推镜头。

(三)摇摄:在拍摄一个镜头时,摄像机机位不动,只是变动镜头的轴线方向,即机身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

1、造型特点: 摇镜头就像人们的眼睛上下、左右环顾,视线从一点移向另一点。

2、功用及表现力

①展示空间,扩大视野。

②小景别的摇摄可以将细节逐一展示,包容更多视觉信息。 ③介绍、交待同一场景中两个物体的内在联系。

④将性质、意义相近或相反的两个(或多个)物体连接起来,表示某种比喻、对比或因果关系。 ⑤表现三个或三个以上主体及他们之间联系时,用间歇摇。 ⑥表现运动主体的动态、速度、方向、轨迹用追摇(跟摇)。 ⑦对一组相同或相似物体进行摇摄,产生积累效果。 ⑧用摇镜头制造悬念。

⑨用摇镜头表现主观性镜头。

⑩倾斜摇、旋转摇,表现特定情绪和气氛。

⑾甩镜头(摇速很快,画面形象全部虚化)。经常作为转场技巧;表示一种快速移动视线,画面动感更强,力度更大;表现同一时间内在不同地点发生的并列情景;也可以暗示兴奋、警觉、焦急、惊恐等心情。

3、拍摄要求

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②摇摄速度与画面内容情绪相对应。

画面紧张:摇得快;画面抒情:摇得慢。 画面层次丰富:慢;画面不重要:快。 ③摇动过程的完整和谐。

(四)移摄:摄像机沿水平面作各方向移动,包括:前移、后移、横移、曲线移等四大类。

1、造型特点:移镜头相当于人眼边走边看,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移镜头具有多景别、多构图的造型效果。(移动摄像由于视点的不断变换,画面主体、环境、光线、方向、透视等因素都在变化,往往是一种多构图镜头,大大丰富了画面表现力;由于移镜头内部结构复杂,镜头一般都较长,具有丰富内涵。)

2、功用及表现力

①摄像机的移动,大大开拓了画面的造型空间。

②在表现一些复杂场景时,可以深入场面中的各个角落,取得好的效果。 ③移动摄像常代表主观视线,镜头具有自然生动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④移动摄像借助移动工具,可以表现出各种运动条件下的视觉效果。

3、拍摄要求

尽量保持画面的平稳,最好使用变焦距镜头的广角段进行拍摄。移动中注意安全。

(五) 跟摄:摄像机始终跟随运动的被摄主体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

1、造型特点:画面始终跟随一个运动主体,摄像机运动速度与主体一致。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相对稳定,景别也相对稳定。

跟镜头与推镜头、移镜头有区别。推:景别由大-小;移:被摄主体不固定。

2、功用及表现力

①连续完整地表现被摄主体,交待其运动状态、运动过程,或引出其所处的环境和空间。 ②从被摄主体背面跟拍,观众与画面中人物视点一致,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 ③通过被摄主体地活动表现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具有很强的纪实性。

3、拍摄要求

要跟上,而且保持画面主体的基本稳定。

(六)升降拍摄

摄像机借助升降装置一边升降一边拍摄的方式。

(七)综合运动摄像

摄像机在一个镜头中把两种以上的运动摄像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拍摄。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电视画面称综合运动镜头。

第四章

光学镜头

一、焦距与视场角

平行光经过镜头透镜(凸透镜),会汇聚在镜头另一面光轴的某一点,这一点为焦点。焦点至镜头中心的距离为焦距,单位为毫米。

根据焦距不同,镜头分为

标准镜头(25mm);长焦距镜头(﹥25mm); 广角镜头(﹤25mm)

视场角:有效成像平面边缘与镜头后节点形成的夹角。简单的说,就是反映能拍到的景物范围。 焦距越大,视场角越小;焦距越小,视场角越大

标准镜头

45°,相当于人眼

长焦距镜头

﹤40°,视野窄

广角镜头 ﹥60°,视野宽

二、相对孔径与光圈系数

镜头相对孔径,指镜头入射光孔直径(d)与焦距(f)之比,其大小表明镜头接纳光线的多少。

光圈系数,即相对孔径的倒数,标刻在镜头光圈环上,有1.4,2,2.8,4,5.6,8,11,12,16,22等若干档。

光圈系数越小(光圈越大),透光量越大。

三、焦距、光圈与景深

拍摄时,镜头中除位于焦点处的被摄物获得最清晰的影像外,焦点前后仍有一个范围内物体是清晰的,超过这个范围,影像逐渐变得模糊。能形成清晰影像的范围即景深。

焦距越大,景深越小;

光圈系数越大(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四、长焦距镜头:焦距﹥25mm,视场角﹤40°的镜头。

1、特点

景深小;视场角窄;表现空间范围小;具有“放大”作用(相当于望远镜效果);

压缩纵向空间(强化横向运动,弱化纵向运动)。

2、功用

①调拍:远距离拍摄被摄对象。

②压缩纵向空间,“挤压”被摄物,制造画面“拥挤”效果。

③虚化被摄主体的背景。

④形成同画面不同景物的虚实对比及转换。

⑤创造虚焦点画面。

3、拍摄注意事项

视角窄,画面易抖动,尽量使用三角架或依托物,保持画面稳定。

五、广角镜头:焦距﹤25mm,视场角﹥60°的镜头。

1、特点

景深大;表现空间范围大;具有形变现象;扩展纵向空间(纵向物体运动感加强,横向物体运动动感减弱);画面清晰稳定。

2、功用

①适于近距离表现大范围景物;

②能够多层次表现被摄物(景深大,可充分利用前景、后景、背景造型); ③便于偷拍抢拍;

④适于展现画面主体及其环境。

第五章

电视画面的编辑

一、电视画面编辑工作

①根据节目内容需要来挑选镜头

② 以最能传达出创作意图的方式决定镜头顺序 ③确定镜头的长短和节奏以创作出预期效果 ④字幕、图形、音响、特技合成

二、蒙太奇

1、概念: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用于电影,指镜头的剪切、组合,是电影创造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

狭义蒙太奇—指影视作品的组接技巧和章法。即将前期采集拍摄的画面和声音素材按照主题要求所设计的顺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广义蒙太奇—

影视独特的思维方式; 影视作品特有的结构方法; 影视作品的组接技巧和章法; 镜头内部的蒙太奇(长镜头)。

2、画面蒙太奇

画面语言中,最小的单位是镜头,几个镜头组成一个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 ①不同镜头的组接形成表意功能; ②镜头组接顺序不同,意义不同; ③镜头组接创造新的意义;

④镜头组接创造时空。

a、对现实时间延长,来夸张、强调生活中的某些事件; b、对现实时间的缩短; c、对空间的跨越。

3、声音蒙太奇

声音也具有丰富的表意功能。

声音的不同组接顺序也可表达不同内涵。

不同画面与同一种声音结合,会产生不同意思; 同样画面与不同声音结合,也有不同意义。

三、蒙太奇的表现形式

蒙太奇的叙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国际上惯用的构成方法,根据内容的叙述方式和表现形式,蒙太奇可分为两大类:

1、叙事蒙太奇

也称连续蒙太奇,是蒙太奇最简单、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它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目的,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来分切和组合镜头。叙事蒙太奇注重镜头的记录、揭示功能,注重时间的连续性,动作、形态造型的连贯性。

①按时间顺序来组接。 叙述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事件,体现时间的连续性

②按空间顺序来组接。逐一展示各个不同空间事物的存在状态或事件的发展状态

③按因果关系、前后呼应等逻辑因素来组接

2、表现蒙太奇 不单是为了叙事,更重要的是通过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内容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来暗示或创造一种寓意,抒发某种情绪,激发观众联想。

①平行式组接:并列叙述两个或两个以上,并且存在逻辑上因果关系或呼应关系的事件。

②积累式组接:把一些主体形象和内容较相近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叠加的、积累的效果,突出强调一种思想,明确说明一个主题。

③对比式组接:把内容相反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寓意,表现作者的主观态度。

④联想式组接:通过镜头的对列,用某种形象或动作比喻一个抽象的概念,或借助另一现象所固有的特征来解释某一特征(利用两个现象的共同点)。

3、长镜头

长镜头理论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列¡¤巴赞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与蒙太奇相对立的电影理论,并以此为核心创立记录学派。

长镜头是在一个较长的不间断的镜头里,通过推拉摇移跟等综合运动摄像进行时空连续的场面调度,完整地纪录一个事件段落的全过程,具有形式独特的纪实风格。

由于长镜头相当于运用蒙太奇组接技巧形成一个完整地蒙太奇段落。从后期编辑的角度,称之为镜头内部蒙太奇。

长镜头与蒙太奇在叙事观念上的不同特征

①蒙太奇叙事具有创作者的主观性,而长镜头具有客观性。 ②蒙太奇叙事内容紧凑凝练,而长镜头叙事内容丰富全面。

③蒙太奇叙事重于编辑的叙事而长镜头重于摄影的叙事。④在造型处理上蒙太奇有较多人工手段而长镜头是自然的。

⑤蒙太奇的叙事是强制性的封闭,而长镜头是一种开放型的。

四、电视画面组接的规则和技巧

1、镜头的组接 ⑪固定镜头的组接

①静接静:尽量寻求两个镜头之间的联系。

②动接动:注意选择动作的剪切点,要能完整表现一个动作的全过程或相对完整的阶段。 ③动接静:选前一镜头主体运动当中的瞬间停歇处或动作完成之后作为剪切点。 ④静接动:后一镜头选择即将开始运动的瞬间为剪切点。

⑫运动镜头的组接

①通常去掉中间镜头的起幅和落幅,只留第一个镜头的起幅和最后一个镜头的落幅。 ②运动形式相同、方向相反的镜头,留起、落幅。 ⑬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的连接。

一般保留起、落幅。

2、镜头的长度

确定镜头长度依据三个因素:内容长度、情绪长度、节奏长度。

⑪内容长度:在一个镜头里,保证观众有足够的时间了解、看清画面要表达的内容和信息,又不会觉得拖沓。 * 依据景别

* 依据布局

⑫情绪长度:起着制造气氛,表现某种主观情绪的描写性镜头,可以突破景别、布局长度的限制,起到“煽情的作用”。

⑬节奏长度:节奏的需要,也影响镜头的长度。 节奏缓慢,镜头稍长;节奏快,镜头较短。

3、过渡与转场

⑪无技巧转场:不用特技,通过两个画面的直接切换完成场面转换。

相似体转场:前后两个镜头属于同一类物体或相似的物体,利用相似因素转场。

特写转场:后一个镜头从特写开始。特写被称为“万能镜头”

出画与入画:主体走出或走入画面。

挡黑镜头转场:镜头被画面内某形象暂时挡住。有两类:一是主体迎面走来挡黑镜头;二是由前景暂时挡住画面内其他形象,成为覆盖画面的唯一形象。

运动镜头转场:通过运动镜头使画面内容更换,完成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的转换。

主观镜头转场:主观镜头代表主体的眼睛。如前一个镜头是某人看或想,下一个镜头就是他看到或想到的内容。

空镜头转场:画面中没有人物只有景物的镜头叫空镜头。空镜头往往使段落之间有明显的间隔效果。

逻辑因素转场:利用两个镜头之间的因果、呼应等逻辑因素实现场面转换。 如,审讯-凶器----病房受害者

声音转场:利用解说词、同期声、音乐进行转场

⑫技巧转场 * 淡入淡出叠化翻页划像定格多屏分割

第六章

电视节目的编辑

一、解说词的编辑

1、解说词的作用

①可以使电视具有完整叙事的能力;②有助于电视叙事方式的精练和集中;③可以克服电视画面的局限,揭示抽象的深层主题;④可以引导受众理解画面信息的意义;⑤可以连接画面进行转场。

2、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

① 声画统一: 解说词紧密配合画面,去阐述画面形象中蕴涵的更多信息,发掘画面形象更深层次的思想意义,但解说词决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看图说话式的图解画面。

② 声画并行: 声音和画面在某种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各自相对独立地并行发展,两者之间貌离而神合,通过声画并行调动观众的联想,去理解声画结合之后的新意义,使信息的传达与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③声画对立:声音与画面处于相反、对立的关系中,通过对立双方的反衬作用,表现出更为深刻的思想意义,收到更加感人的艺术效果。

解说词配画面注意的问题:

解说词不必重复画面已经展示得很清楚的东西,不要试图描写形象; 注意解说词与画面的联系;

解说词不必整个充斥画面,中间有些停顿和间歇,给观众一个思考和回味的余地。

二、采访同期声的编辑

1、采访同期声:一般包括:记者、主持人的现场声;被采访者或被拍摄者的语言;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流、讨论。

共同要求:简短、精练、通俗、口语化,适合讲话人的职业、年龄、身份。

2、编辑技巧

①在保持语气连贯的基础上,剪去所有停顿、重复和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跳”的部分可插入话筒标志、反应镜头或采访镜头。

②用解说词压缩、提炼被采访者的谈话段落。 ③用画外音整理、压缩被采访者的谈话。

④为使解说词与同期声自然过渡,可以将同期声声音前叠(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或让同期声声音从低过渡到正常位置。

三、音响的编辑

音响指环境背景声,其作用主要是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渲染现场气氛

编辑技巧①音量差别较大的场景转换时,不一定让音响音量完全与画面同步切换。②音响剪接不一定与每一个画面同步,可以拼接。③音响可以夸张使用。④让一些“哑片”形成声画一体的整体效果。

四、音乐的编辑

音乐可以概括揭示主题,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形象。 编辑时注意:

①克服音乐选配的随意性,尽力追求音乐与全片主题、风格的统一

②在音乐与解说、同期、音响的处理上,要主次分明,彼此协调。在音乐长度上,不应将音乐从头到尾灌得太满,特别是纪实风格的节目,不可滥用音乐。在音量上,不可让音乐喧宾夺主。

五、字幕的运用

1、认真选择颜色;

2、字幕背景设计;

3、恰当的字体;

4、字幕出屏方式;

5、位置和排列方式。

【实验作业】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每组2-4人),每组学生自己策划、拍摄、编辑、制作一个15分钟内的电视短片(体裁、内容不限)。通过制作短片,考查学生对电视拍摄、编辑技术的掌握程度,电视画面的造型能力以及运用电视画面进行叙事和表意的能力。

提交:

1、视频作品:完整片子+拍摄花絮。(花絮主要体现小组成员的拍摄工作)。

2、文本:文字稿;拍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及分工;拍摄设备型号与编辑软件。

第17篇:摄影与电视摄像教学大纲

摄影与电视摄像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摄影与电视摄像

学时:48 适用专业:影视类各专业 课程性质:必修

一.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摄影与电视摄像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掌握电视摄像在技术与艺术上的各种技巧,要求学生理论联系,积极参加基本技能的训练,以便巩固所学到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 主要内容包括摄影必备器材简介,使用调节技术,正确曝光和测光的重要性和技巧,光线在摄影中的作用和运用技术,摄影构图的基本原理、构图基本程序和常见的构图形式等等。本课程力求理论联系实际,除幻灯图片放映示范以外,学生也有机会在课外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以利巩固所学的知识。

(2) 主要进行电视摄像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电视画面的特性,熟悉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帮助学生理解固定画面的运用和运动摄像的运用,帮助学生掌握光学镜头的特性和在艺术上的作用,熟悉光线,色彩对画面的表现功能,并能掌握电视场面调度的基本运用方式。

二、课程内容及时间安排

\"摄影与电视摄像基础\"一共包括十个教学单元。主要内容及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 概 论

教学内容: 1.摄影的定义、特点、发展势力;2.摄影器材;3.摄影技术的应用;

第二单元: 摄影基本概念与应用

一、聚焦与景深

教学内容:1.几个基本概念,介绍聚焦、景深、焦深和超焦点距离的含义;2.聚焦知识,

1 3.景深,介绍影响景深的几种因素,景深的调节技巧;4.超焦距与景深的关系,超焦距的实用价值以及计算方法等等。本章重点是掌握聚焦的方法和景深、焦深、超焦的运用。

二、曝光与测光

教学内容:1.曝光和曝光量的含义;2.曝光量与影像质量的关系;3.影响曝光量的几种因素;4.怎样正确估计曝光;5.闪光摄影的曝光技术;6.测光的基本知识:内、外测光表基本原理及其局限性,测光技巧。本章重点是掌握正确曝光的基本方法。

第三单元:光线的运用

教学内容:1.光的基本特征:光的强度、光的方向性、光的颜色;2.光的种类:自然光及其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环境下的特性,人工光的种类及其特点;3.光在摄影造型中的作用;4.自然光摄影基本技能;5.人工光摄影的布光技巧。本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光的基本知识和运用技巧。

第四单元: 摄影构图

教学内容:1.摄影构图的含义、目的和基本要求;2.摄影构图的基本程序,即拍摄点(方向、高度、距离)的确定、画幅(竖式、横式、方形画幅)的选择、画面布局(即主体、前景、背景、环境和空间的安排设计)、主体和陪体的表现手法等等;3.主体和陪体在画面中的作用;4.摄影构图的基本形式;5.彩色摄影构图基本知识。本章重点是了解摄影构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形式,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摄影的构图的基本技能。

第五单元: 专题摄影简介

教学内容:1.科技摄影的范围、器材、要求;2.新闻摄影的含义、特点、原则、种类;3.广告摄影的含义、作用、特点、技巧和器材;4.生活摄影的范围、要求;5.风光摄影的含义、要求、对象和基本技术;6.艺术摄影的定义,与纪实性摄影的主要区别,艺术摄影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艺术摄影的基本技法。

三、课程实习内容(安排1次,约4学时,)

1. 光线的运用,练习对光线强度、方向和光的着色的判断,以确定曝光组合,选择拍摄点和拍摄时机;

2. 构图练习,根据课堂知识,练习各种构图形式,包括拍摄位置、画幅、画面布局、拍摄手法的具体运用;

2 3. 景深调节,练习使用照相机的调焦装置、聚焦位置的确定、景深的选定和调节,超焦距的运用;

4. 专题摄影练习。

第六单元:电视摄象机使用

1、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彩色电视摄像机的分类方法,掌握彩色电视摄像机基本组成和性能,掌握彩色电视摄像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对彩色电视摄像机能进行正常的保养工作。

2、教学内容:

1、电视摄像机的基本组成

2、第二节 电视摄像机的基本操作;

3、电视摄像机的保养方法。

教学实习:校园内拍摄4学时

第七单元:电视画面

一、电视画面

教学内容:

1、第一节电视画面的地位和作用;

2、电视画面的特性;

3、电视画面的造型特点;

4、电视画面的取材要求;

二、电视景别

教学内容:

1、拍摄角度;

2、电视画面的构图要素

3、固定画面的概念及特点;

4、固定画面的功用及局限

第八单元:运动摄像

教学内容:1.

推镜头;2.

拉镜头;3.

摇镜头;4.

移镜头;5.

跟镜头

6.

升降镜头7.

综合运动镜头

3 第九单元:电视场面调度

教学内容:1.

场面调度的源流;2.

电视场面调度中机位,运动,轴线等原理

第十单元讲:纪实性拍摄

教学内容:1.

新闻节目的拍摄;2.

纪实拍摄中的创造性;3.

如何表现冲突与人物内心;4.

摄像师的基本素质和执机技术

三.课外学时安排:

通过观摩优秀电影,纪录片,撰写论文,摄影实践创作等形式,把教学中的理论部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理解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把摄像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

第18篇:电视摄像实验报告填写要求

电视摄像实验报告填写要求总结

(大部分关于固定画面的拍摄实验)

请注意:

1.实验原理的填写要求包括:固定画面拍摄的定义、造型特点、操作原理等,总之要详细一点儿。

2.实验过程及步骤要求:关于摄像机的具体操作内容不需要写,直接描述取景、肩扛和三脚架等主要内容。

3.思考题一定要做,这个占了20分哟,思考题不写,后果很严重!

4.不要做愚蠢的抄袭者,抄也是有水平的!只要不让老师看出来,就是你的本事!(注:前半句是老师说的)。但是,炒作也是要扣分的!

5.态度决定一切!永远记住:学习是自己的事,一件事做了,就应

该有它的价值,否则,就是浪费时间,那就没什么意义了!(鄙人之个人想法)

6.本次作业上交时间:下个星期一早自习,望认真对待!

说明:1.首先声明,我背后主使是:郭辉。一切都是他的意思!

2.交作业的时间自己把握好,逾期不候,我认真的!

3.认真对待作业,这可是专业课,算平时成绩的!

第19篇:电视摄像技能大赛策划书

前言: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强化实验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曲阜师范大学第一届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决赛组织方案》要求,结合传媒学院的传媒类专业技能特征,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传媒学院摄像技能大赛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促进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为宗旨,以现场比赛的方式进行,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提升学生的摄像操作技能。

二、比赛组织小组

组长:胡凡刚 副组长:董从斌

成员:董从斌 胡凡刚 姜波孔德刚张维刚

三、比赛内容

电视摄像基本技能包括:电视摄像的基本要领,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拍摄技巧,镜头与镜头组的叙事或抒情表意功效。

四、参赛范围

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出版专业所有本科生

五、比赛程序及要求

1.抽签决定比赛题目(拍摄内容),根据抽签内容,设计五个镜头。

2.高清摄像机处于正常状态,参赛者根据各自的设计自行调整摄像机各项指标。

3.每人拍摄30分钟(抽签后带摄像机到归还摄像机之间的时间),共计拍摄5个镜头(SD卡上只保留5个镜头),每个镜头的长度在10秒~120秒之间,每个镜头的属性自行设计。

4.直接上交拍摄的素材,不用做后期编辑。

5.作品记参赛者个人成绩,其他人员只能根据设计做演员,不得参与设计与拍摄。

6.拍摄过程由学院监场人员进行全程监督,对违规者,取消参赛资格。

六、评分规则

1.本次比赛采用百分制。

2.分值分配:电视摄像基本要领20分;画面造型20分;五个镜头各自有明确主体和表意任务20分;五个镜头有一定逻辑关系,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能形成一个主题20分;内容和命题相符20分。

3.评分要求:根据电视摄像技能要求,对每位参赛者所拍镜头五个镜头按照上述5项要求评分;评分老师根据实际情况酌情给分。

4.超时或SD卡上不是五个镜头的要酌情扣分,差别较大者可以判为0分。

七、时间安排

1.报名:2014年10月28日—10月30日

2.比赛:2014年11月8日

八、颁奖

根据参赛人数及作品水平设

一、

二、三等奖多名。获奖名单上报学校,由学校统一奖励。

第20篇: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

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

文/登歌

一、电视新闻写作

(一)、电视新闻的特点:实、快、新、短,声画结合,形象直观。内容真实、报道及时、事实新鲜、篇幅短小。新闻语言的特征: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二)、电视新闻的分类:按报道形式可分为:一般消息、新闻特写、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等。其中电视消息按时长不同分为:短消息(1分半钟以内)、长消息(4分钟以内)。按报道的内容分为:事件消息、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等。按报道形式分为: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等。

(三)、电视新闻的结构:通常分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几部分。有时,还包括背景材料。

标题:标题是整条新闻的眼睛,是对新闻内涵的概括和浓缩。题好一半文,电视新闻的标题要力求简练、准确、生动,起到提示新闻主题的作用。

如:去年夏天,国内出现了一个谣言,说今年的香蕉里面长虫子。就是这个误导信息,造成海南岛香蕉卖不出去,大量成熟的香蕉烂在地里。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消息,题为《败于信息?败于信息!》,这样的标题紧扣新闻主题,让人过目不忘;前不久,央视2套《今日观察》栏目播出了一期关注G20峰会的新闻评论节目,标题叫做《20位超级歌手,难唱同一首歌》,标题不仅提示了新闻主题,而且形象生动,意味深长。

如:“泸州历上首位奥运冠军今日诞生”,强调新闻时效。“江阳小将邹凯勇夺三金”,突出新闻人物。标题不同,报道角度也不同。标题取大了有无病呻吟之嫌,让人反感。取偏了会导致文不对题,观众看完新闻之后会有种上当的感觉。标题过于平淡(如用一般会议名称做新闻标题),很难引起观众的注意。标题太夸张又有失新闻的真实与客观。比如:“泸州的士的十宗罪”,用在网络上无所谓,用在电视上就过火了。

导语:是新闻的先导,当然位于最开头。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要求有实质内容,不要空洞无物。因此,要尽量将最有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主体: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总的要求:与导语相辅相成,内容充实,材料典型,层次清楚,手法灵活,富有新意。 结尾:特指能够深化新闻主题的最后一部分。根据新闻内容或报道角度的不同,消息结尾的写法多种多样。大体分为:评论式、总结式、启发式、展望式、引用式、背景式、数字式、补充式等形式。

背景:背景是指对新闻事件产生的相关条件和有关知识、政策法规等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介绍。目的是帮助观众理解新闻内容或延伸思路,深化主题,再或者是为了丰富内容,增加趣味。

背景的写作必须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滋有味。特别强调一点,新闻写作时常常要用到一些资料,它通常是背景材料的一种,运用恰当,会为新闻增色,增加报道深度。但记者一定要咀嚼材料,吃透精神,融会贯通。切忌照搬照抄,滥用材料。

(四)、电视新闻的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后来增加了一个要素:如何(HOW),用英文字头简称“5W1H”,被人们称为新闻六要素。过去强调前面的五要素,一个都不能少。现在更为灵活了。有时,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省略某些要素。比如一般性会议报道,不用写在哪里(几楼、几会议室等)开会。

(三)、把握新闻采写的特点:记住五句话。敏于捕捉:新闻工作者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要增强新闻的敏感性,才能发现并抓住身边的好新闻。获取新闻的途径很多,报纸、电视、网络、会议、简报等。要当“两广总督”,广泛接触社会,广交各界朋友,以增加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要有政治敏锐性、新闻敏感性、工作责任心,不要眼睁睁看着好新闻从你身边溜走。

例:有时手里没有摄像机,或电池用完等情况,不要忘了眼睛就是最好的摄像机,写成口播新闻也可报出来。要苦练基本功,养成善于学习、长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要善于领会领导意图,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由表及里,顺藤摸瓜,找出新闻背后的新闻,用好用尽手里的新闻线索。

勤于采访:新闻是采访得来的,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不要把眼睛仅仅盯在会议室,要走到群众中去,走进生活中去,走进实际工作中去,找出鲜活的东西来。要找准采访对象,讲究采访技巧,用眼看、用心听、用手记。采访到位,新闻就成功了一半。

例:有位新闻同行曾发过这样感慨:坐在家头、捏着烟头、皱着眉头,思考了两个钟头,稿子还没开头。这是许多记者的体会,同时说明了新闻采访的重要性。 精于构思:确立新闻主题、巧选报道角度、体现匠心独运。

例:昨天我们单位有位记者跑乡镇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攻坚行动的新闻,回来我问他收获如何?他说没什么“名堂”。因为主要是要整治街面上违章支篷搭架的问题,本来想反映政府整治力大,严格执法,强力推进些项工作的,但执法队伍去的时候,多数违规建筑群众都自己拆了,大整治行动拍起来场面就没看头了。我说这有什么啊,反过来报道不行吗?这正好说明政府的宣传动员工作做得到位,群众积极响应,主动拆除违章建筑,这机样报道不是更好吗?记者采访为什么要先入为主,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呢?

疾于运笔:采访结束,迅速成篇,又快又好。一是报道时效性的需要。二是既能写出真实感受,又不至于忘掉重要的信息。

把握细节:拍摄时不要放过细节,撰稿时也要处理好细节。新闻的亮点往往需要用细节来刻画。现代新闻报道提倡: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要能抓住细节,写出人情味来。做到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扣人心弦。 例:昨天,我们的新闻栏目播出了一条流动法庭在一乡镇某村开庭审理因车祸造成的经济赔偿案。这是一条好新闻,它反映了法官转变工作作风,利用流动法庭把政策法律送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文稿叙述很清楚,把车祸发生后的责任认定、医疗费用多少、保险理赔金额、被告欠款情况都一一讲清了。画面拍摄也很稳定,各种景别都用到了。遗憾的是,我们在审片时,从头到尾没有看到任何反映真实情况的票据、认定书、调解书等细节内容。我想,观众可能跟我一样,也想看看这些东西吧?

(四)、电视新闻写作技巧

一、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1、用事实说话,经得起推敲。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客观是新闻的原则。让观点从报道中自然流露,而不是“指点”出来。这里讲的真实客观是相当的,绝对的真实客观无法做到。

例:不说绝对的话,不讲过头的话。如:有人用“一尘不染”来形容地面干净,显然就言过其实了。

2、精选事实,以小见大。在纷繁的事件中精选出最有价值的事实(未必就是大事)。有时,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

3、正反并举,对比衬托。这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手法。将今昔、正反不同的事实组织在一起形成对比,让人一目了然。

例:去年8月,我们的新闻栏目报道了一条新闻,说的是某实验学校把几十名灾区学生接到学校,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补习条件。文稿开头这样写道:“记者刚走进某学校,只听见空荡荡的校园里传来了朗朗的读声。” 这个对比手法的运用显然没处理好,咋一听有种灵异的感觉。后来,编辑给改成了“眼下正值暑期,正是各学校都在放暑假的时候,某实验学校的校园里却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一起去看看。”这一改,有对比了,而且通过设问的方式,还给人留下了悬念,吸引人想看下去。

4、集点成面,点面结合。这既是写作原则,也是表现技巧。选取一个“点”,把这说细、说透,具体客观。再结合到面上去深化主题。这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综合性、经验性的新闻报道比较适用。

5、目击实录,再现场景。这是电视新闻报道中最常采用的手法之一,也最能体现“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好处有三,一是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是记者或被采访者的现身说法。内容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因此真实可信。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央视记者张泉灵在映秀等灾害现场所做的几个感人肺腑的报道。我觉得,象这样的报道应该写进新北广的闻教科书。二是事件在“现在进行时态”中展开,因此时效性较强。三是形象生动,现场感强,能吸引观众眼球。

6、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这主要是针对新闻中的议论而言的。值得注意的是,议论必须是从新闻事实中自然而然引发出来的,而不是硬塞进去的。

7、适时引语,借口说话。发挥电视的优势,把自己想说的话,借别人的嘴说出来。使报道更加客观,真实可性。引语必须准确,不得歪曲原话,不得断章取义。

第二、新闻要追求精练。要尽量把新闻写短,因为短才能快,而且容易让新闻信息饱满,这样才能留住观众。方法有四:

1、一事一报,笔无旁涉。文稿不蔓不枝,短小精悍;

2、提炼精华,巧取一隅。突出重点,发现亮点,体现特点;

例:近期我们做了一组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系列报道。众多企业几乎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市场变化莫测,产品销售受阻,资金周转困难。在应对措施方面,沉着冷静、树立信心、调研市场、找出对策,这些都是共性的东西。如何反映出他们的不同之处,让别的企业看了可从中到些启示呢?这恐怕就要巧取一隅才行了。在做某酒类生产销售企业的节目时,我着重讲了一个故事:一年的迷茫让老总如坐针毡,临近年关,企业工资都发不出来,通过市场调查,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确定了调整产品结构的思路,一个星期时间开发出一款新产品投放市场,春节前的二十多天时间,销售了11万箱酒,收入600多万元。凭着一个点子,让企业找到了过冬的棉袄。而对另一家石油钻采设备制造公司应对危机的报道中,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了企业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使得自身肌体强健,抗风险能力增强。立足产品特点和自身优势,在别人回港靠岸之时,他却转身向海,走出国门,今年一季度就拿到了1千多万元的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00%。这就是亮点所在。

3、选材典型,举一反三。用典型的事例让报道变得生动。 例:去年春夏之交,我到一个叫水中坝的蔬菜基地采访,村民反映黄瓜卖不出去,每斤一角多钱都没人要。详细了解才知道是因年初低温灾害使全区的早菜普遍受到影响,于是菜农们大面积补种黄瓜。因成熟期推迟失去了泸州早菜的优势,加之产量斗争,从而导致全区好几个菜蔬基地都出现了黄瓜好货贱卖的情况。然而,我到另一个村采访时了解到菜农艾某却没有众多菜农的烦恼。因为他看到各地都在补种黄瓜的时候,就预料到市场可能出现黄瓜饱和的情况,从而改种青花菜,一斤就卖到几块钱。不但收入没有因灾受损,反而大大增加。后来,我以菜农不光要钻研技术,也要研究市场为新闻主题,及时写了这篇报道。

4、以小见大,视角新颖。大题小做,生动具体,一叶知秋。

例如:通过一个灾区孩子在泸学习生活来表现“江阳爸妈”活动的成功开展,进而反映江阳人援助灾区的无私大爱。

第三、新闻要有鲜活性。新鲜的东西好卖,没有谁爱看冷冰冰的面孔,也没有人喜欢呆板枯燥的报道,所以,新闻要讲故事。除了讲究事实新鲜、角度新颖而外,电视新闻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要学会用画面语言来表现,让报道显得更直观。要让观众如临其境。要把新闻事实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来考察它的新闻价值,从而提炼出富于时代气息的新闻主题。这是电视新闻写作的内功。

(五)、会议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除了党代会、党委扩大会、人代会、政协委等高规格的会议报道,要注意会议的议题、议程等形式外,一般会议报道应淡化形式,注重内容。做到跳出会议报会议,有的甚至可以不提会议。只要把会议精神准确传达出来,能够深入进支做延伸性的报道当然更好。千万不要把会议新闻搞成新闻会议,观众不会买账的,一般观众谁会想看你在电视上开会,想看的人早就参加了会议。而我们作报道的目的是什么,是让更多不了解会议内容的人知晓。因此,我们宣传的目的又怎么能实现呢?

例:比如报道农业生产方面的会议,就可以跳出会议去写,再加上些反映农作物生长情况、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图像,就会使新闻更生动。

(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忌讳:

一忌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二忌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三忌添枝加叶,夸大事实;四忌关注表象,忽略本质;报道浮在上面,容易误导观众;五忌材料堆砌,思路混乱;六忌形式重于内容;在会议报道中最容易犯这个错误,把时间、地点、会议名称、参加人员说完就占了一半多的篇幅,真正该报道的内容却一笔带过了。要知道,会议精神及其延深的东西才是观众所关心的。七忌抄总结、抄简报,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如:报道统计数据,经济指标等。只报综合排名第几,指标多高。对如何取得这一成绩的关键问题却只字未提。新闻报道不是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既要注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报道的目的不仅要让大家了解令人鼓舞的成绩,还要让观众从创造辉煌业绩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八忌声画两张皮。文字解说与画面根本不是同一回事,让人看着就别扭。

(七)、上送新闻稿应注意的问题

1、要考虑媒体的视角。对同一件事情,媒体不同,报道角度也有区别,我们在写上送稿时,应考虑到媒体的不同视角。

2007年“八一”前夕,川台有个约稿:主题是“区委书记重视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由泸州台新闻部和区广电站联合采访,并分别在各自的栏目做了报道。《泸州新闻联播》的用标题是《江阳区积极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江阳新闻》用的标题是《陈文调研我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而上送川台的新闻标题是:《爱军精武好书记,细微之处见精神》。仅从标题上看,就能看出两级媒体对同一新闻事实的报道角度各有不同。

2、为方便联系,上送新闻的稿件上要注明来稿单位、通讯员姓名、联系方式、撰稿日期、磁带编号,以便于工作衔接。

3、除了自采稿件上送外,可以采取推荐选题上送,待双方沟通之后进行联合采访报道。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电视新闻摄像

(一)、摄像前的技术准备

认识摄像机:广播级摄像机和普通DV。前者更专业,技术指标更高,操作相对复杂。后者高档一些的也分手动调节和自动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傻瓜摄像机。摄像机大致由镜头、调节控制、视音频记录、取景器、液晶屏、电源等部分组成。

1、焦距:是镜头的重要性能指标。一般我们说:焦距就是透镜是中心到焦点的距离。镜头焦距的长短决定着拍摄的成像大小,视场角大小。当对同一距离远的同一个被摄目标拍摄时,镜头焦距长所成的像大,镜头焦距短(渐近广角)所成的像小。注意: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是两回事,新闻摄像主要看它的光学变焦。

资料:普通DV大多具备10-20倍以上光学变焦能力,配合数码变焦可达几百倍。理论上讲,10倍变焦就可以拍摄到70米以外的场景,已经足够了。镜头根据其焦距的长短,即拍摄时的视角,可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和长焦距镜头等。

2、光圈:用F值(指数)来表示,从F1.8(DV为F2)、F2.8、F

4、F5.6、F

8、F

11、F

16、F

22、F

32、F44到F64等。它决定进光量的多少,关系到画面的亮度。光圈F值越小,在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就越多。当镜头焦距不变时,光圈指数F的数值越小则光圈越大。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通常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此外,许多摄像机还有增溢功能,开启后可增加亮度(6db、12db),但画质将变得粗糙。

3、快门:决定拍摄曝光的速度。摄像机的快门值从慢到快为1/50、1/60等„„直到1/2000。正常快门速度为1/50。拍摄前手动调整快门速度,然后摄像机(自动模式)根据环境计算出合适的光圈大小来。要学会用光圈和快门来控制画面与光线。

例如:在拍摄普通电脑屏幕(CRT)时,画面会不停的闪动。只需将电脑刷新频率调整为60HZ,然后将摄像机快门调整了1/60,使之同步,画面就不会闪动了。

4、照度:通常我们说的画面亮度是指物体曝光程度,而照度是指物体单位被照面积上接收到的光通量称为照度。单位为勒克司(lux,法定符号lx)。照度大小直接影响曝光程度。拍摄时要根据不同环境,配合光圈和快门来选择合适的照度。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有两种曝光方式可选。一个是自动曝光;另一个是程式自动曝光(选择预先设置的用户设置单元)。

参考:白天、夜间、室内、室外、阴天、晴天等不同环境,光的照度不同。如:一般情况下,阴天室外:50-500 IX;晴天室外:300-2000 IX;电视台演播室:2000 IX。

5、景深:指影像的前景清晰点到后景清晰点之间的距离。它的存在使镜头具有真实在现视觉感受的能力,使画面具有虚实对比的关系,从而可以突出被摄主体,制造出更加真实的空间感。

资料:影响景深的因素:

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焦距的长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距离的远近:摄像机离被摄物体越远,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6、白平衡:在不同的环境光线状况下,物体的色彩会产生变化。摄像机感光器件(CCD)对白色容易产生误判,导致拍摄的画面偏色。比如白色物体在室内暧光源下它会偏黄,在蔚蓝色天空下会偏蓝。白平衡调整就是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的图像色彩和人眼看到的景物色彩相一致。

参考:不同光源的色调是用色温来描述的,单位是开尔文(K)。万里无云的蓝天,色温为10000K,阴天约为7000-9000K,晴天阳光直射下的色温为6000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4500K,钨丝灯(暖光源)的色温约为2600K,日出、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K,烛光下的色温约为1000K。

7、像素:指摄像机镜头传感器的有效像素数量,分动态、静态和总体像素。与DC(照相机)不同的是,DV的像素不一定越多越好。一般40多万像素就可以达到普通电视的分辨率(720×576=414720)的有效像素了。

8、存储介质:磁带、光盘、硬盘、SD卡、P2卡(数字高清)等。当下以磁带运用最为广泛。

(二)、摄像中的艺术实践

1、拍摄用光的选择:

光的照度:要合理控制光线强度。前面已经介绍,不再赘述。

光的方向:顺光、侧顺光、逆光、侧逆光、顶光、仰射光、平行光等。光的不用方向,将对画面层次、色调、色彩产生影响。对新闻摄像而言,多用顺光或侧顺光,少用侧逆光,尽量不用逆光。其它的光源,实际工作中,通常由不得记者选择。

2、拍摄角度的选择:平视、侧视、俯视、仰视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视角方位构成不同的人、物造型。会议新闻多用平行视角,结合部分侧视(如拍会议受场地限制时)角度来完成。拍摄角度往往是由拍摄位置决定的,因此,拍摄新闻就有个站位、抢位的问题。比如:拍摄领导慰问走访,记者应抢在前面,才能拍到正面图像。

3、拍摄景别的选择:

远景:视野开阔,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场景;

全景:显示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能较好地反映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会议新闻的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常常用到。)

中景:人物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画面。能反映出人与物总体特征的局部;(会议新闻也常用到。)近景:显示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反映人物精神面貌、内心情感或物体较为细节的部分。如:会议新闻拍摄领导。

特写: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物体细部的画面。排除一切多余形象,突出人物表情或物体部特征。最能反映细节,强调内容的景别。如:握手(领导与群众的手,招商签约的握手)、激动的表情等。特写运用要有目的,不要滥用。

4、构图:按形态分:静态构图(如树林)、动态构图(如运动场)。按线形结构分:水平线构图(如教学楼)、垂直线构图(如高楼)、斜线构图(如街道)、曲线构图(如河流)、黄金分割式构图(如播音员出口导)、九宫格构图(右上方的交差点最为理想)、圆型构图(如广场跑道)、对称与非对称构图。

构图原则:保持摄像机的平衡、突出被拍摄主体、注意多个主体联系、排除干扰信息、画面整洁流畅。

构图要点:立意要“准”(让镜头“说话”)、画面要“精”(力戒杂乱无章)、主体要“明”(处理好主体与陪体及环境的关系,比如领导调研。)、图像要“美”(艺术表现力)。

5、镜头长度:新闻镜头以4到6秒为宜。按下记录按钮后,心中开始数数,估计时间到再按一下停止拍摄。关机前的最后一个镜头可以稍微长些。

6、拍摄的方法:固定拍摄、移动拍摄(推、拉、摇、移、甩)。移动拍摄时(主要指摇摄)要把握好起幅与落幅。长度一般以2至3秒为佳,便于后期剪辑。

(三)、新闻摄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稳定压倒一切,忌讳图像晃动。多拍固定镜头,少拍移动镜头。做到平、稳、准、匀的方法:一是拍摄时尽量摒住呼吸,控制好机器;二是尽量靠近被摄对象进行拍摄;三是选择好站位,摇移拍摄有讲究。忌讳无目的地使用推、拉、摇、移镜头。

2、尽量避免逆光镜头出现。可以通过调整拍摄角度来减少逆光发生,迫不得已时可启用摄像机的增溢功能。

3、学会运用不同景别、不同角度拍摄,丰富镜头的表现力,让新闻的图像更好看。横摇镜头最好不要超过180度,否则将给人晕厥的感觉。初学者容易犯该毛病。

4、合理选择拍摄内容,为新闻主题服务。拍摄什么图像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乱拍一通,浪费自己的磁带,也浪费别人的表情,更耽误制作的时间。尽量避开有干扰信息的内容。

如:报道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拍摄清洁工人清扫街道时,刚扫过的干净路面上还留有 “办证号码”清晰的字样。这显然不应该出现在画面中。比如,被采访者说今年庄稼长势良好,背景画面却正好相反。诸如此类的情况应当避免。

5、合理运用同期声,包括现场同期录音和现场采访,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如文艺晚会、演讲比赛、运动会、突发事件现场等,只要运用得当,往往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6、会议新闻拍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A、领导图像拍摄尽量用正面镜头(除非场地限制)。按照一般的惯例,同级媒体拍同级别领导及上级领导才使用近景(大家通常说的“特写”),同级别以下领导及参会人员一般用中景或接近于近景(二到三个人出现在画面中)。

B、镜头讲究对称性。主席台一组、参会人员一组,或检查方一组,迎检方一组。拍摄顺序一般从大景别(全景)到小景别(近景)、从主席台到参会席、从主要领导到其他领导; C、抓紧在前十分钟拍摄完所需镜头(参会人员整体精神状态较好),余下的时间做笔记,补拍领导讲话或与会者发言的镜头。有时会场人不多,坐得不集中,可在会前提醒主持人调整坐位,便于拍摄。

7、摄像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检查电池是否有电、磁带是否装好。有时,为抢镜头,要提前开机。比如在下车之前就开机。

8、记者要练就一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硬功夫。强化抓拍意识,不放过稍纵即逝的镜头(如爆破作业)。既要动手拍,更要用心想。同时还要注意人、机安全,防摔跤,防碰撞,防意外。

电视摄像岗位职责
《电视摄像岗位职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