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岗位职责

地质灾害岗位职责(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13 08:35:02 来源:岗位职责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地质灾害

狮凤山铜矿已有近五十年的开采历史,矿山采用自上而下分段开采的形式,开采工作已到了十六中段859水平面,该平面比矿区东侧的绿汁江河床还低350余米。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下降,井下涌水已经成为当前狮凤山铜矿进行开采工作的重大安全隐患之一。为降低安全生产及经营风险,持续安全地进行矿山生产经营工作,

由于矿山生产过程中对地形地貌的破坏,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或加剧一些地质灾害的产生,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是矿山生产前期一个重要的环节。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危害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矿山生产的开拓方式和生产布局。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地质环境条件:

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脆弱,受多期大地构造运动的影响,河流溯源侵蚀强烈,地形切割剧烈,陡坡地分布面积大,地表强风化、岩石破碎,地质体稳定性差。特殊的地形地貌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物质来源。

玉溪市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杨子准地台,南部以红河断裂为界与三江褶皱系相接,东南部以弥勒—师宗断裂为界与华南褶皱系的滇东南褶皱带为邻。区内发育南北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南北向有小江断裂、普渡河—滇池断裂、汤郎—易门断裂、元谋—绿汁江断裂纵贯全区;北西向有红河断裂、石屏—建水断裂、玉川断裂、曲江断裂等,呈现活动频繁和加剧之势。由于区内地震构造活动,形成新的断层、谷地、槽地、陡崖、陡坎、崩积物等,不稳定岩土体的广泛分布,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类工程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频繁的活动和许多不合理行为的发生,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了对地质体的扰动

和破坏,降低了地质体的稳定性,引发和诱发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由于选线不当、削坡不合理、固坡和护坡措施不力等多种原因,公路和铁路沿线的许多路段滑坡、泥石流密集发育,造成交通中断,影响交通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

由于采伐森林造成植被减少、陡坡垦植,工程建设中固体废弃物的不合理排放、处置,截坡取土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矿产资源开采是对地质环境扰动最剧烈的人为工程活动,矿山及其周边地带往往也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山区建房选址不当、成排连建,房后切坡过高过陡、房前边坡护坡和房屋基础以及生产生活用水处置不当,是造成广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多发的诱发因素 矿山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2006年预测的36个矿山地质灾害点中,江川县清水沟磷矿1号排土场滑坡、澄江空心坟矿山边坡滑坡、峨山县宝山矿代面概第三采区排土场滑坡出现小规模滑动,易门县绿汁镇水箐村后三家厂矿崩落区发生4次少量危岩崩塌,无人员伤亡,预测效果好 、2006年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根据玉溪市气象局《2006年玉溪市气候影响评价》、玉溪市防震减灾局2006年地震活动趋势分析,各县区2006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玉溪市区域地质环境条件,2006年对全市41个重点危险区310个地质灾害点、36个矿山地质灾害点、23所中小学校、33段(条)

国道、县道、乡村公路、57座病险水库、8个旅游风景区(点)和3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作出预测。从所预测区(点)的稳定性和危险性看,部分区(点)出现了危险前兆和发生了小型一般级地质灾害,同时也新出现了8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总体预测结果是好的。从地质灾害发生的起数、级别和受灾的严重程度、损失大小看,2006年地质灾害属较严重,预测结果好。

(一)重点危险区(点)检验

1、红塔区:2006年预测的4个危险区2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在降雨较集中的7月底8月初及10月中上旬, 春和镇波依村委会8组(大水槽)、大营街镇大密罗村委会8组、灵秀村委会土边箐(烟厂三库旁)箐沟、关索坝至灵照寺公路发生小型一般级滑坡、崩塌,新增灵秀村委会灵照寺海会塔公路、大营街龙潭村委会一组、北城皂角上坝、刺桐关石狗头、红塔区第三幼儿园5个滑坡地质灾害点,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万元,无人员伤亡,预测效果好。

2、新平县:预测的5个危险区7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全年共发生小型一般级地质灾害及隐患37起(滑坡36起、泥石流1起),新增隐患点69个,2006年因洪涝及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52.14万元,损毁田地1744.5亩,房屋倒塌121间、受损581间,受灾群众3464户,13352人。总体预测结果上较好,其中: 漠沙镇仁和村山苏地小组、黎明村老街子,建兴乡盘龙村石头寨、建兴村下厂洞,戛洒镇小红山岔路口(滑坡、泥石流),新化乡六竜村七多克小组、大寨村小丫口小组、海外村周上寨小组、甸末村甸末小

组,桂山镇五桂社区小山头小组,平甸乡他拉村核桃箐、费贾村弯子村小组,平掌乡曼干村苗旮旯小组、丫口小学,老厂乡黑查莫村则敢莫小组、营盘小组均出现了小型滑坡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隐患。

3、华宁县:列入监测的3个危险区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2006年共发生小型滑坡15起、崩塌4起,新增青龙镇长坡村、噜噜村2个滑坡隐患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万元,无人员伤亡。宁州镇的老孔寨、大花水、上寨滑坡;青龙镇玉泉山、矣马白上营、小营及城门洞小学滑坡,落岩山山体崩塌;盘溪镇的大湾、东升滑坡出现小规模一般级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低,预测效果好。

4、江川县:2006年对8个危险区3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预测,全年共发生小型一般级地质灾害8起(滑坡4起、崩塌3起、地面塌陷1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7万元,无人员伤亡。其中:大街镇水箐沟村、雄关乡下营村委会爬地村发生小型滑坡,安化乡宴石洞河村、前卫镇杨家咀第

一、二组出现小规模崩塌,新增路居镇米潭水村、大街镇天井凹村2个滑坡灾害点。总体预测效果好。

5、易门县:2006年预测的5个危险区3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多数未发生灾情,仅有绿汁镇的麻蛇箐、芭蕉箐,铜厂乡碧多村委会窝拖田、西山村委会阿三郎发生小型泥石流,无人员伤亡,总体预测效果好。

6、通海县:预测的4个危险区4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未发生大的地质灾害,仅有九街镇团田三组(梅子箐)、四组(滑石板),里山乡芭蕉村四组(五里箐),河西镇清水河村八组(大捏蚱),杨

广镇落凤村七组(杨子冲)、杨梅沟六组(花红园)软基,高大乡观音村二组(观音山)及新增里山乡芭蕉村五组滑坡隐患点的房前屋后出现局部滑坡、地面开裂。全年发生的3起灾害和4起灾害隐患,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4万元,潜在经济损失价值220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总体效果好。

7、元江县:2006年对8个危险区3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预测,全年共发生6起(其中:滑坡5起、崩塌1起)地质灾害,造成1人死亡,损毁房屋16间,损毁公路40米,直接经济损失43万元。青龙厂镇假莫代村委会核桃树村民小组滑坡,咪哩乡大新村民小组滑坡,因远镇卡腊村委会乌布鲁初村民小组滑坡,羊岔街乡南溪小学滑坡,澧江镇南满滑坡都发生小型灾害。新增羊街乡党堕村委会党堕村民小组崩塌和羊那公路垤霞村四组公路边坡滑坡二个地质灾害点,其中:党堕村民小组(杨庆发屋后)发生小型崩塌,在清理房后崩塌时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垤霞村四组公路边坡滑坡,导致公路外侧边坡挡墙沉落下滑、开裂变形,40米路段外侧三分之一水泥路面(约2米宽)呈悬空状态,悬空高度0.5—1.2米,对公路外侧坡脚7户30人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其它地质灾害(隐患)点未发生灾情和险情,预测效果好。

8、峨山县:2006年预测的2个危险区3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岔河乡谢扎村委会谢扎组村子滑坡、甸中镇镜湖村委会镜湖小组村子滑坡、富良棚乡富良棚村委会本鲊小组村子滑坡3个点发生一般级灾

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无人员伤亡。其它地质灾害(隐患)点未出现险情,总体预测效果较好。

9、澄江县:2006年预测的5个乡镇19个地质灾害重点监测点中,未发生地质灾害危害,总体预测效果好。新增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阳宗镇饮马池村委会饮马池小组滑坡、海口镇松元村委会石龙滑坡、龙街镇尖山村委会代头小组滑坡、高西村委会朱家山滑坡、右所镇补益村委会吴柞小组滑坡、吉花村委会大坡头小组滑坡。 玉溪市2006年地质灾害总体为较严重,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83起(其中滑坡73起、泥石流3起、崩塌5起、地面塌陷2起),造成1人死亡及房屋、田地、公路损毁等,直接经济损失1958.54万元。以2005年相比,地质灾害起数增加107.5%,人员伤亡较上年减少14人(死亡减少8人),直接经济损失增加370%。各类地质灾害均有发生,以滑坡为主,崩塌、泥石流次之,地面塌陷和崩塌灾害呈上升趋势;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不均,时间上大多发生在6-9月降雨主汛期及10月的秋雨季节,空间上仍然多发生在山区、半山区及山间盆地边缘,2006年玉溪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受多期大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复杂,河流溯源侵蚀强烈,地形切割深、岩石破碎,地表风化严重,地质体稳定性差。特殊的地质环境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哀牢山变质岩带和大红山群老地层分布区最易发生地质灾害。

2、玉溪市属地震多发区,活动断裂发育,因地震活动而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小江断裂、普渡河—滇池断裂、汤郎—易门断裂、元谋—绿汁江断裂、红河断裂、石屏—建水断裂、玉川断裂、曲江断裂等在我市纵横交错分布,以及新老构造的活动,形成地裂缝、塌陷、崩塌等,埋下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隐患。2006年小震活动主要分布在小江断裂带南端的华宁、通海、澄江县,曲江断裂及其与普渡河断裂交汇地带、易门中浦贝断裂和楚雄—建水断裂中段,元江有少量分布。强度比2005年增大,1-12月共发生大于2.5级地震9次,大于3.0级5次、大于4.0级一次。

3、由于采伐森林、毁林开荒、陡坡垦植等造成植被减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诱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4、由于集中降雨、局地暴雨、大暴雨,沟渠渗水以及生产、生活用水管理不善和不合理排放,激发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5、群众缺乏防灾知识及防灾意识不强。山区建盖房屋多选择靠山且切坡过陡,房屋座落在一部分为基岩、一部分为填土的地基上。山区建房选址不合理,集中建房或从一个滑坡体搬到另一个滑坡体上,或建在构造交汇由陡变缓处或沟口及洼槽等危险区。

6、采矿活动对地质体稳定性的扰动尤为剧烈,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固体、液体废弃物随意堆排放,超高台阶开采、边坡过陡、采空区塌陷等,以及采矿权人对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治理资金不到位,治理措施不力,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7、各类工程建设中忽视地质灾害危险性因素影响,不重视地质环境保护,不严格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进行施工和治理,在建设过程中或建成投入使用后引发地质灾害。九)2006年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情况

2006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中心,坚持“三为主”方针和“四结合”原则,认真组织实施《玉溪市2006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以村庄集镇等人类居住区、中小学校、矿产开采区、公路铁路沿线、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旅游区(点)、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等的滑坡、泥石流为重点,做好5—10月重点防范期地质灾害的监测巡查、预报预警、应急调查等避险避灾工作。

1、编制市、县、乡(镇)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措施。

(1)建立防灾领导组织机构,健全市、县、乡、村、组五级防灾责任制。

(2)狠抓各项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切实做好汛期值班、巡查监测、预测预报、撤离转移、防灾避灾工作。

(3)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宣传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开展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 (4)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逐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

3、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

4、开展县域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编制玉溪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5、积极组织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6、加强建设项目和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5)易门县

共2个危险区,37个重点村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滑坡29个、泥石流6个、崩塌2个),涉及5个乡镇22个村委会、35个村民小组。

①绿汁—铜厂—小街危险区

本区由于构造侵蚀、切割强烈,山高谷深,山坡陡峻,构造复杂,褶皱、断裂较发育。岩石风化强烈、破碎,植被稀少,采矿活动及人类工程活动强等因素,造成该区地质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恶化,为易门县地质灾害强活动区。本区共有地质灾害点28个点(其中 :滑坡20个、泥石流6个、崩塌2个),主要危险村庄有:

A、绿汁镇(共12个点,其中:滑坡8个、崩塌2个、泥石流2个):,木厂村委会小菜园村、木厂村委会明堂村滑坡,竹子村委会牛尖山村、绿汁村委会马干田上村、绿汁村委会细六庄上中下村、腊品村委会小腊品村、腊品村委会茂则武村、河尾村委会老红岩村滑坡,木厂村委会明堂村后山、木厂村委会水箐村崩塌,绿汁村委会马干田下村、绿汁村委会芭蕉箐村泥石流。

B、铜厂乡(共11个点,其中:滑坡8个、泥石流3个):铜厂村委会小马山村、里士村委会北山村、里士村委会沙鮓村、里士村委会

普家村、碧多村委会罗母箐村、股水村委会黄草岭村、西山村委会上芭蕉村、沙衣村委会把拉母组滑坡,铜厂乡西山村委会阿三郎、里士村委会坡脚村、碧多村委会窝拖田村泥石流。

C、小街乡(共5个点,其中:滑坡4个、泥石流1个):狮子山村委会罗家村泥石流,狮子山村委会铜厂箐村、普厂村委会普厂新村6组、普厂村委会下拉溪达3组、普厂村委会蓼峨7组滑坡。 ②易门县浦贝—十街危险区

本区广泛分布朱罗系地层,以粉砂碎屑岩,泥岩为主。岩石风化程度中等,构造活动强裂,植被稀少,陡坡开垦、切坡建房、公路建设、及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体稳定性扰动较大,易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本区共有9个滑坡地质灾害点,为地质灾害中等活动区。 A、十街乡(共3个滑坡点):十街村委会南山村、大村村委会龙口村、老吾村委会法家村滑坡。

B、浦贝乡(共6个滑坡点):浦贝村委会汪水村、浦贝村委会矣石沙村、罗台旧村委会其者山村、阿姑村委会日末旧村、阿姑村委会响水村、草箐村委会施李村滑坡。

公路地质灾害预测易门县:

①十街—老吾公路k2+900至k3+300路段,k7+800至k8+100路段,k17+350路段滑坡、崩塌;

②岔河—炉房公路k1+500至k1+700路段滑坡、崩塌。

③鱼峨线k76+600至k77+000路段滑坡、崩塌;

④绿汁河尾—羊歇厂公路k2+300路段滑坡、崩塌、泥石流;

⑤绿汁镇—小木奔公路泥石流、崩塌;

⑥铜厂里士—芭蕉路段滑坡、崩塌; ⑦浦贝—红石岩路段滑坡、崩塌。 中小学校地质灾害预测(5)易门县:

① 绿汁镇中心小学泥石流(威胁师生660人); ②浦贝乡赵普中心小学滑坡(威胁师生160人)。

矿山地质灾害预测(6)易门县:云南达亚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三家厂矿区塌陷、崩塌。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关系

我县境内绿汁江流域一带,构造复杂,岩石破碎,地形切割强烈,坡陡,箐深、植被差。易门铜矿区50多年的采矿活动,造成了一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如遇地震和降雨,将加剧对岩体结构和斜坡稳定性破坏,产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大。

(三)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预测

1.预测主要依据

(1)绿汁镇、铜厂乡、小街乡、十街乡部份地区,由于构造、岩石结构、地形、植被及人为采矿活动等因素,地质环境脆弱,是我县地质灾害强活动区。浦贝、十街朱罗系地层分布区,由于断裂等构造形成时间晚,地层岩性主要以粉砂碎屑岩,泥岩为主,基岩透水性差,植被差,表土层疏松,遇水塑性大,是我县滑坡等地质灾害中等活动区。

(2)据气象预测,2011年6—8月主汛期降雨量为500毫米左右,单点大雨,暴雨偏多,诱发产生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较2010年偏重发生,监测和防治工作依然严峻

2.重点地质灾害点预测

根据2010年地质灾害活动监测情况,2011年农村居民地质灾害监测点57个,其中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9个,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48个。地质灾害监测点为:

(1)龙泉街道办事处: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江口村委会冷水箐上村、下村滑坡。

(2)浦贝乡: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阿姑村委会曰末旧村滑坡。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浦贝村委会汪水村、矣石沙村滑坡;罗台旧村委会其者山村滑坡;阿姑村委会响水村滑坡;草箐村委会施李村滑坡。

(3)十街乡: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大村村委会龙口村滑坡。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十街村委会南山村滑坡;大村村委会小腊主村滑坡;老吾村委会法家村、石头村、迤中村滑坡;脚家店村委会易尾村滑坡。

(4)铜厂乡: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碧多村委会窝拖田村泥石流;西山村委会芹菜塘村滑坡。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碧多村委会罗母箐村岩石崩塌,山尾巴村滑坡;铜厂村委会小马山村滑坡;里士村委会北山村、依沙鲊村、普家村滑坡,坡脚村泥石流;西山村委会上芭蕉村滑坡;芭蕉村委会阿三朗村泥石流,小水井滑坡;股水村委会黄草岭村滑坡;沙衣村委会把拉母村滑坡。

(5)绿汁镇: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腊品村委会则达村滑坡;河尾村委会孙家坟村滑坡;绿汁村委会麻蛇箐泥石流。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木厂村委会明堂村岩石崩塌;竹子村委会牛尖山村、起咱村滑坡、

芍苴上组菜籽山脚至坝滩耕地开裂;绿汁村委会马干田上村、下村滑坡,细六庄上、中、下村滑坡,芭蕉箐村泥石流;腊品村委会茂则武村、小腊品村滑坡;河尾村委会老红岩村滑坡;龙格利村委会小龙格利村、下大田村滑坡。

(6)六街街道办事处: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白邑村委会下白邑滑坡,小戈革村滚石;二街村委会大芦柴冲、徐得箐村滑坡。

(7)小街乡: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狮子山村委会铜厂箐村泥石流、罗家村滑坡。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普厂村委会普厂新村6组、下拉溪达3组、蓼峨7组、岩子脚2组滑坡。(5)易门县 共2个危险区,37个重点村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滑坡29个、泥石流6个、崩塌2个),涉及5个乡镇22个村委会、35个村民小组。

①绿汁—铜厂—小街危险区

本区由于构造侵蚀、切割强烈,山高谷深,山坡陡峻,构造复杂,褶皱、断裂较发育。岩石风化强烈、破碎,植被稀少,采矿活动及人类工程活动强等因素,造成该区地质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恶化,为易门县地质灾害强活动区。本区共有地质灾害点28个点(其中 :滑坡20个、泥石流6个、崩塌2个),主要危险村庄有:

A、绿汁镇(共12个点,其中:滑坡8个、崩塌2个、泥石流2个):,木厂村委会小菜园村、木厂村委会明堂村滑坡,竹子村委会牛尖山村、绿汁村委会马干田上村、绿汁村委会细六庄上中下村、腊品

村委会小腊品村、腊品村委会茂则武村、河尾村委会老红岩村滑坡,木厂村委会明堂村后山、木厂村委会水箐村崩塌,绿汁村委会马干田下村、绿汁村委会芭蕉箐村泥石流。

B、铜厂乡(共11个点,其中:滑坡8个、泥石流3个):铜厂村委会小马山村、里士村委会北山村、里士村委会沙鮓村、里士村委会普家村、碧多村委会罗母箐村、股水村委会黄草岭村、西山村委会上芭蕉村、沙衣村委会把拉母组滑坡,铜厂乡西山村委会阿三郎、里士村委会坡脚村、碧多村委会窝拖田村泥石流。

C、小街乡(共5个点,其中:滑坡4个、泥石流1个):狮子山村委会罗家村泥石流,狮子山村委会铜厂箐村、普厂村委会普厂新村6组、普厂村委会下拉溪达3组、普厂村委会蓼峨7组滑坡。 ②易门县浦贝—十街危险区

本区广泛分布朱罗系地层,以粉砂碎屑岩,泥岩为主。岩石风化程度中等,构造活动强裂,植被稀少,陡坡开垦、切坡建房、公路建设、及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体稳定性扰动较大,易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本区共有9个滑坡地质灾害点,为地质灾害中等活动区。

A、十街乡(共3个滑坡点):十街村委会南山村、大村村委会龙口村、老吾村委会法家村滑坡。

B、浦贝乡(共6个滑坡点):浦贝村委会汪水村、浦贝村委会矣石沙村、罗台旧村委会其者山村、阿姑村委会日末旧村、阿姑村委会响水村、草箐村委会施李村滑坡。

3.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云南达亚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三家厂矿崩落区,崩塌隐患。 4.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2011年易受滑坡等威胁的公路地段为:十街至老吾公路k2+900至k3+300路段,k7+800至k8+200路段,k9+800至k10+100,k17+350路段;脚家店至朝阳公路k15+300路段;岔河至炉房公路k1+500至k1+700路段;鱼峨线k76+600至k77+000路段;绿汁竹子岔路—羊歇厂公路;铜厂里士—芭蕉路段;浦贝—红石岩路段;小狮公路k3—k5路段、k11—k12路段;易平路k2+270路段。 5.学校地质灾害预测

小街普厂完小、浦贝乡罗台旧完小滑坡 2006年主要地质灾害事件:

7月1日强降雨,易门县铜厂乡碧多村委会窝拖田村发生小型泥石流一次、西山村委会阿三郎村发生小型泥石流二次,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0月8日、11日,易门县绿汁镇麻蛇箐、芭蕉箐发生小型泥石流阻断公路。

(二)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

1、气候:2006年我市气候属正常偏差年景。全市年平均气温除元江为24.3℃外,其余各县区为16.4~17.8℃,与历年同期相比,各县区分别偏高0.5~1.5℃,华宁、澄江两县偏高达1.5 ℃;与上年同期相比, 除通海偏低0.5℃外、其余各县区分别与上年相近。除5月气温特低外,气温总体正常到偏高。 2006年玉溪市各县区平均气温

 气温单位:℃

气象要素 红塔区 江川 澄江 通海 华宁 易门 峨山 新平元江

年平均气温 16.6 16.6 17.1 16.4 17.3 17.2 16.7 17.8 24.3 比历年(±) +0.7 +1.0 +1.5 +0.5 +1.5 +1.2 +0.8 +0.5 +0.5 比上年(±) 0.0 +0.1 +0.1 -0.5 0.0 -0.2 0.0 -0.2 -0.1

 年降雨量总体上正常略少,全市1-12月降水量在694.8-1005毫米之间,与历年同期相比, 除元江、新平分别偏多72.1毫米及88.7毫米外,其余各县区分别偏少9.1~174.3毫米,其余各县区为正常年份;与上年同期相比,除江川、澄江分别偏少20.7毫米及212.2毫米,其余各县区分别偏多29.1~241.5毫米。1月至4月中旬降水稀少,干旱严重,4月28日进入汛期,较往年偏早20天,6-8月降水偏少,9-10月降水偏多,10月6日-13日出现严重秋季连阴雨天气,部份县降雨量破历史同期极值。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坝区偏少,山区、半山区正常偏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较突出。2006年全市收集到暴雨洪涝17县次。由于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局地大雨、暴雨、大暴雨强降水,诱发地质灾害起数比上年40起增加107.5%,人员伤亡较上年15人减少14人,直接经济损失比2005年的529.2万元增加370%。

2005年玉溪市各县区降水情况  降水单位: 毫米

气象要素 红塔区 江川 澄江 通海 华宁 易门 峨山 新平元江 年降水量 803 698 807 819 839 758 928 1005 885

比历年(±) -115.4 -174.3 -132.8 -79 -75.5 -72.5 -9.1 +72.1 +88.7 比上年(±) +32.3 -20.7 -212.2 +87.3 +52.5 +29.1 +241.5 +103.8 +171.1 

2、地质环境条件: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脆弱,受多期大地构造运动的影响,河流溯源侵蚀强烈,地形切割剧烈,陡坡地分布面积大,地表强风化、岩石破碎,地质体稳定性差。特殊的地形地貌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物质来源。 玉溪市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杨子准地台,南部以红河断裂为界与三江褶皱系相接,东南部以弥勒—师宗断裂为界与华南褶皱系的滇东南褶皱带为邻。区内发育南北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南北向有小江断裂、普渡河—滇池断裂、汤郎—易门断裂、元谋—绿汁江断裂纵贯全区;北西向有红河断裂、石屏—建水断裂、玉川断裂、曲江断裂等,呈现活动频繁和加剧之势。由于区内地震构造活动,形成新的断层、谷地、槽地、陡崖、陡坎、崩积物等,不稳定岩土体的广泛分布,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

3、人类工程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频繁的活动和许多不合理行为的发生,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了对地质体的扰动 和破坏,降低了地质体的稳定性,引发和诱发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由于选线不当、削坡不合理、固坡和护坡措施不力等多种原因,公路和铁路沿线的许多路段滑坡、泥石流密集发育,造成交通中断,影响交通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

由于采伐森林造成植被减少、陡坡垦植,工程建设中固体废弃物

的不合理排放、处置,截坡取土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矿产资源开采是对地质环境扰动最剧烈的人为工程活动,矿山及其周边地带往往也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山区建房选址不当、成排连建,房后切坡过高过陡、房前边坡护坡和房屋基础以及生产生活用水处置不当,是造成广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多发的诱发因素。

(一)重点危险区(点)检验

5、易门县:2006年预测的5个危险区3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多数未发生灾情,仅有绿汁镇的麻蛇箐、芭蕉箐,铜厂乡碧多村委会窝拖田、西山村委会阿三郎发生小型泥石流,无人员伤亡,总体预测效果好。

(四)公路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6、易门县:预测的3条路段中,十老公路K2+900至K3+300段,浦红公路K10+300至K10+500段发生小规模崩塌和蠕滑,未形成大的危害,预测效果较好

(三)矿山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2006年预测的36个矿山地质灾害点中,江川县清水沟磷矿1号排土场滑坡、澄江空心坟矿山边坡滑坡、峨山县宝山矿代面概第三采区排土场滑坡出现小规模滑动,易门县绿汁镇水箐村后三家厂矿崩落区发生4次少量危岩崩塌,无人员伤亡,预测效果好。

(三)重点防范期

汛期的局地单点大雨、暴雨、大暴雨及持续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自然因素,根据玉溪市地质灾害以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特

点,结合2007年度降雨趋势,确定全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5—10月

推荐第2篇: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与防御论文

——关于汶川地震的若干调查

班级:09级地质八班

姓名:王浩

学号:03209830

关于汶川地震的若干地质调查

摘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爆发了中国建国以来影响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波及范围之广,受灾严重之大,在世界上亦属罕见。

这次大地震是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的龙门山断层触动的,所谓龙门山断层是指中国中南部的一个逆冲断层,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相交,由龙门山后山断裂、龙门山主中央断裂、龙门山主边界断裂三条断裂组成,东北-西南走向,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是地震多发区。欧亚板块由于遭到印度板块朝向北略偏东方向的积压,形成巨大的青藏高原隆起。青藏高原以每年10-15毫米的速度向东流动,在龙门山一带受到坚硬的四川地块的阻挡,积聚了大量的构造应力,形成了断层。该断层在不断受到青藏高原挤压的情况下,成为逆冲运动的多发区,因而易于发生地震。龙门山断层自1657年4月21日之后,不甚活跃,在300多年间其发生地震的频率不及附近的鲜水河断层,强度也从未超过里氏6级,因此曾被认为是已逐渐沉寂的古老断层。但是2001年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发生8.1级大地震,此后青藏高原对欧亚板块主体的主要挤压方向从北部转向东部,龙门山断层和周边其他断层均受到影响,重新活跃。2008年5月12日,该断层发生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断层属中国南北地震带中的川滇地震带部分。这种逆冲断层的特点是,上盘动而下盘不大动,因此位于上盘的汶川、茂县受灾远比位于下盘的成都严重。这次浅源地震比深源地震威力更大,破坏力更强,而且震感能传到十多个省市甚至数个邻国,其强度之大为近60年来所罕见。

“5•12”大地震发生前,不用说外省人,连大多数四川人都没听说过汶川这个地方。

汶川是阿坝州离成都最近的一个县。汶川高低起伏的地形。高山、深谷、河沟是这一带典型的地貌特征。该县最低处漩口镇海拔780米,最高点四姑娘山高达6250米,相对高差5000多米。

汶川虽无名气,它所处的龙门山断层却是地质学家的重要研究物件。“龙门山断层是地质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边’,因为它两边的地质材料完全不一样;东南边相对古老,西北边相对年轻,西北边指的是喜马拉雅山及其代表的年轻地质构造,东南边指的是四川盆地及其代表的大陆板块。

两大板块倾轧下的龙门山断层

汶川地震发生后不到1小时,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网站上,就发表了一篇池田安隆撰写的分析报道。池田安隆认为,位于四川盆地边缘的龙门山断层整体移动,引发了里氏7.8级的大地震。

这一结论得到了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专家的认同。USGS地震专家哈利•本茨认为:“引发地震的断层绵延在四川盆地的西北和正北方向,我们认为这次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层。”

所谓断层,是指岩层或岩体中的一个或一组破裂面,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发生有显着位移。断层又分为正断层、逆断层等。当岩体受到水平挤压破裂,上盘沿着断层面向下方移动的断层叫正断层;上盘沿着断层面向上移动的断层叫做逆断层。”

龙门山断层属于逆断层,因此当地形成了较高一侧凌空突起,悬于较低一侧之上的独特景观。正因为如此,一些中国地质学家不无夸张地将龙门山断层形容爲“地学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龙门山断层也是四川旅游景点集中的地方,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森林公园每年都吸引了众多多对断层构造好奇的游客。这里据说是大禹的诞生地,为纪念大禹“凿龙门,铸九鼎,治水患”的功绩而得名。

中国学者普遍认为,位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东部之间的龙门山地震带从青川县起,经北川、茂县、绵竹、汶川、都江堰、大邑、宝兴等县市,到泸定县附近为止,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400公里,宽约70公里。

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移动,发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但是喜马拉雅山只有印度那么宽,东边和西边多余的部分只能冲到两边的大陆板块下面,板块交界处活动最为频繁。所以,喜马拉雅山西边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震不断,东边和四川盆地交接的地方也多发地震。第一次造山运动完成之后,印度板块并没有就此静止不动,而是继续挤压欧亚板块,大地内部聚积了大量能量,导致青藏高原不断隆升,又不断向东部扩展,使中国西部地区形成了很多断裂带。”海拔从盆地一侧的四五百米急升到高原的4500米左右,峡谷、峭壁比比皆是,显示有强烈的抬升运动。断裂和地震又相辅相成——断裂引发地震,地震又造成断裂,因此中国西部的地震频率远比东部高,据统计,两者的比率为6比1。

,按此推断,历史上龙门山地震带应该有过多次活动,但史料上记载的只有1657年的一次6.5级地震。至于人们常说的1976年松潘地震,其实并不是发生在龙门山断层。我个人以为那次地震应属于松潘-甘孜地震带。

强度超过唐山大地震

龙门山断层和松潘-甘孜地震带都属于川滇地震带,而后者又属南北地震带的一部分。南北地震带是一条纵贯中国大陆的地震密集带,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向南可到缅甸。其经度范围大约在东经100至105度之间,而汶川的经度正是103度。

15日晚,温家宝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上表示,这次汶川地震是1949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面最广的一次地震。经地震系统的研究、实地观察和各地上报的情况,重灾区范围已超过10万平方公里,地震强度、烈度都超过了唐山大地震。

这次地震大约用了4分钟才完全裂完,断裂带长约270公里,宽30公里,但从地表不一定看得到。这条断裂带和龙门山断层的走向一致,所以我们说,这次地震是龙门山断层触动的。断裂面向西北倾斜30度,意味着是西北方的力量往东南方推,西北方部分叫上盘,东南方部分叫下盘。逆冲断层的一个特点就是,上盘在动,下盘不怎么动。所以,上盘会摇得特别厉害,灾情会比下盘严重很多。这解释了为什么汶川、茂县一带受灾远比成都严重的原因。不过好在上盘是山,本身人口就比较少。

但地震波是呈涟漪状向四面八方传播的,传到四川盆地时,由于这里地质相对较软,所以成都等位于下盘的城市也有明显震感。

据专家认定,“5•12”震源位于地下10公里,属于浅源地震。这种地震与深源地震相比威力更大,破坏力更强,但震波一般传得不如深源地震远。这一次震感却传到中国十多个省市甚至数个邻国,可见其强度之大

地震的是否可预测?

大地震过后,地震预测的问题再次摆到世人面前:为什么如此强烈的地震,事前一点征兆都没有发现?

目前世界地震界的主流观点是,短期地震是不可预测。1966年邢台大地震之后,周恩来总理曾动员全国发展地震预报事业。此前,苏联的地震预报于1949年开始,接着是日本和美国,但迄今为止,全世界鲜有预报成功的桉例。而成功例子就发生在中国辽宁——1975年的海城地震和不久前的岫岩地震。中国在地震预测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

正是由于地震预测成功率极低,美、日等国渐渐减少了在这方面的投入。美国有可能要放弃地震预测的研究。他们认为,既然人类无法了解地震的原因和物理机制,不如把钱用来预防地震。

即使在发生强烈地震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伤亡人数似乎都比较低,防灾知识普及和防灾措施周密、到位应该是其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普通地质学(第二版 夏邦东)

大地构造学概论与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巫建华 刘帅)

构造地质学(第三版 曾佐勋 樊光明)

中科院网

中国地震网

推荐第3篇:地质灾害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地质灾害预警预防

一、背景链接

【理论背景】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政策背景】

2010年7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地质灾害隐患巡查和预警预报,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认真做好排险防治工作,强化应急抢险处置,落实各项防范应对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10年8月24 日,“2010城市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论坛的宗旨是,使城市能针对不同的地质环境更合理地开发,也更有效地防治和减轻灾害。论坛上有专家指出我国将在最短时间构建一个以气象、水文、环境等综合因素构成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当前现状】

今年以来,我国气候极端异常,南方持续强降雨,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群死群伤事件时有发生。据国土资源部统计,今年1~7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6009起,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十倍。今年中国重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造成死亡失踪的人数,均为本世纪以来最重。其中8月7日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造成了1434人 遇难,331人失踪。

● 9月1日晚,云南保山市发生山体滑坡。

● 2010年8月18日凌晨1时30分,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发生特大泥石流。

● 8月13日凌晨3时许,四川省绵竹县清平乡突发泥石流。

● 8月7日晚10时许,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

● 6月19日上午9时,登封市白坪乡煤窑沟村袁家门发生1处地面塌陷并发滑坡及崩塌,造成十余间居民房屋开裂,400米道路破坏,毁坏林地80亩、耕地120亩;

二、原因和意义

【原因】

每年4—9月汛期来临之时,我国部分地区都会出现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今年地质灾害在一些主汛区大范围、长时间、高频率发生,是历年所罕见的。陇海铁路、沪昆铁路因山体滑坡造成交通事故,福建、贵州等地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不胜防,其主要原因:

一是降雨持续时间长、地区集中、强度大。今年夏季的降雨比较集中,广西、湖南、贵州、江西等地区强降雨持续一个多月,过去汛期日降雨量在100毫米左右,而今年日降雨量达到200-300毫米,降雨量、密度都非常大。

二是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等地在降雨前曾持续了约半年的干旱期,山体出现裂缝,突然进入汛期,裂缝遭到雨水的冲刷很容易形成泥石流。

三是人工开挖削坡、采矿、水库蓄水、大量抽取地下水等人为因素所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不科学的人类工程活动使得西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活动点相应增加,这给地质灾害预防增加了难度

【意义】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是确保各项生产生活正常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对策措施】

今年以来,****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总书记、******总理多次作重要指示,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也多次下发文件题要求。但是,今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群死群伤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6月底以来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多发,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应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一,充分认识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形势的严峻性。一是我国山区所占面积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那些区域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带;二是我国是地震频发国家,地震将许多山脉“抖松”,极易发生地质灾害;三是许多民房、集镇、城市依山而建,在审批、建设时没有进行地质灾害评估,那些地方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高。四是全国已排查出数万处地质灾害隐患未治理、未实施异地移民搬迁仍在观测,安全风险比较大。

第二,突出灾害防治重点。我国山区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城市、集镇、学校、医院、道路和重建工地、矿山企业、房前屋后为人口聚集场所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对象;持续强降雨及后期3—5天是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段。把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潮从平原迅速拉向人口较多的基层山区,减轻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的折磨,是今后中国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第三,扎实开展隐患排查。建立地质灾害隐患定期普查制度,特别是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经常性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到制度化、常态化,以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情况,确保不留死角,做到心中有数。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逐一登记造册,落实防范措施,纳入群测群防工作体系。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汇总分析,建立数据库,为上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社区、乡村、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应经常性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全面掌握、准确判断事件发生态势,加强监测、预警措施。

第四,切实加强预防避让。基层干部和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应保持高度警惕,昼夜值守,严密关注雨情、灾情的发展变化趋势,遇有较强降雨时,应提前组织泥石流堆积扇体、滑坡变形体、沟口、陡崖及水电工程、道路工程建设施工区及营地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地段受威胁人员果断避让至安全地带,转临灾避险为预防避让,掌握防灾工作主动权。

第五,加大隐患整治投入力度。一是必须树立人命关天的思想,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的各级财政预算资金投入力度;二是整合移民扶贫资金、地质灾害异地避让搬迁补助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加大资金投入;三是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处理按照治理、避让搬迁成本等因素,适宜治理的进行治理,适宜搬迁的实施异地避让搬迁。

第六,落实防治工作责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应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特别是应加强县乡两级责任制的落实,把责任层层落实到基层和人员。国土资源部门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工作,并会同气象部门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水利、交通、铁道、建设、安全监管、旅游、教育、电力等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分别组织指导做好相关领域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监测预警和排危除险工作。纪检、行政效能、目标督查等有关部门,应深入基层进行认真督促、检查,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抓得不力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按照相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工作责任、法律责任。

要完全成功应对灾害来袭,还有必要建立单个灾害点预警系统。应当逐步建立和推进“灾害风险分析和评估灾害预报和警报灾害防御和治理灾害管理和应急处置灾害恢复和重建”的灾害防御体系。

矿难

2010年3月28日14时30分左右,中煤集团一建公司63处碟子沟项目部施工的华晋公司王家岭矿北翼盘区101回风顺槽发生透水事故,初步判断为小窑老空水。事故发生后,已确认109人安全升井,尚有153人被困井下。6月21日凌晨1点40分左右,河南省平顶山卫东区兴东二矿发生火药爆炸事故,事故发生已确认入井72人,已生还26人。10月16日早晨6点左右,河南平煤集团平禹四矿发生瓦斯突出事故,井下当时共有276人作业,事发后239人撤至地面,37人被困。

今年频繁发生的矿难事故,让我们在悲痛的同时,不禁开始探求事故的渊源: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华图特别从公务员申论考试入手,深入分析“矿难”现象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供考生参考。

表面上看,矿难频发有安全生产基础差、法制意识淡薄、矿工维权难这三大原因。倘若作进一步的思考,就会发现它们背后还有诸多深层次的原因,如管理者认识上的误区、经济粗放型增长、监管机制不合理、教育国策失误、新闻自由度提高等等。

具体原因如下:

1、安全生产基础差。我国不少煤矿自然开采条件恶劣,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管理上漏洞诸多,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足,对防范伤亡事故没有把握。

2、法制意识淡薄。目前中国有一系列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和法规,如《劳动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和《煤矿安全规程》。虽然它们还有待完善,只要认真落实已有的规章制度,大部分矿难本可以消弭于萌芽状态。可以说矿难最直接的原因,是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法律法规没有落实到位。

3、矿工维权难。尽管《煤炭法》第42条和《矿山安全法》第23条都规定了矿山企业工会应当依法维护职工生产安全的合法权益,组织职工对矿山安全工作进行监督。但本该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在矿工面临死亡威胁时缺位了。另外由于矿山劳动力的供过于求、工作机会的稀缺,很多人最担心下岗,煤矿侵犯矿工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据知情人士透露,陈家山煤矿矿工的待遇每况日下,有时一些劳动保护用品都得矿工自己购置。面临“停职停工”的威胁,无处主张权利且生活无着的他们,明知下井工作有生命危险,也只好妥协。

4、伤亡赔偿标准过低。安全生产的技术设备非常昂贵,当矿工死亡补偿过低时,矿主就会受经济规律驱使,在安全上偷工减料。煤矿开采的暴利和矿工生命的廉价,使一些矿主视矿工的人命如草芥。

5、经济粗放型增长导致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当煤炭生产的利润空间加大,超负荷生产成为顺利完成财政指标、刷新GDP的首选。一些矿产地企业和地方政府置安全和生态保护于不顾,超限开采、超负荷运转;一些小煤矿则把矿工当作赚钱机器,有些已取缔的小煤矿也死灰复燃。可以说,矿难频发是高能耗、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市场反应。

6、监管机制有缺陷。教训证明,本应是煤矿安全监管者的县乡两级地方政府,往往会成为煤矿直接或间接的经营者。作为一些地方的主要产业,违法违规经营的煤矿能解决就业问题,也是主要税源,一旦取缔,会使当地政府发生财政困难。直接的利益驱动使裁判员成了运动员、监管者成了保护者。

(二)解决方针

全面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五项措施:

1、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

2、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

3、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4、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

总而言之,解决矿难治理的决策模式和治理结构两大根本问题。

所谓决策模式,即要摆脱那些无效或低效的行政单方面决策,让民意有效参与,制订出能够瞄准问题核心,而不是只做表面工夫的矿难治理措施;

所谓治理结构,也就是在加强政府监管之外,煤矿安全治理应形成两大制衡机制,一是通过广泛建立矿工工会,让矿工能够有组织地监督企业落实各项规章措施,维护自身的安全保障,二是通过公众、媒体、NGO等的深度介入,形成一个约束资本与权力的外部力量。

鉴于目前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特别是一些国有大矿接连发生问题,理顺煤炭行业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构、强化管理职能已显得十分迫切。同时,国家应增加了企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提高伤亡赔偿标准,通过这三项经济政策,配合法律法规和行政监督来加强高危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天天读:\"地陷\"灾害频现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以来,在长沙、武汉、太原等城市,相继出现“地陷”。所谓“地陷”,实际上是一种地质灾害现象,与地质结构、降雨和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权威地质专家认为,未来城市“地陷”将逐渐呈现多发态势,这使大城市将空间拓展、交通体系建设和公共设施完善的着眼点转入地下的发展战略,面临新的考验。

2010年入夏几场暴雨过后,长沙市银盆南路一些居民发现:银盆南路和潇湘路交叉处的人行道上突然出现了一个直径40厘米左右的小坑。后来,路面塌陷面积越来越大,很快成了一个直径3米、深2米的大坑,开始危及到机动车道,大坑周边的路面也逐渐出现裂痕。虽然市政部门在周围建起了围挡,但路上出现塌陷,让周边居民甚感不安。

距离银盆南路不远的金星大道,2007年,一处建筑工地发生过一起“地陷吞人”事件。彼时,建筑工棚内,地面突然塌陷,恰在洞口上方的一名建筑工人瞬间被“吞”了下去。闻讯赶来的消防队员当即将工棚和相邻的房屋拆掉,以塌陷处为中心,用铲子向下挖。经过近十个小时搜救,才发现已窒息身亡的建筑工人。

(2)2010年8月12日,太原、武汉两地,两座城市竟在同一天先后发生“地陷”。8月12日凌晨,武汉白沙洲大道一打桩机欲给桥墩打桩时,工地突然塌陷,形成一个面积约30平方米、深约6米的地洞,所幸无人员伤亡;同日上午8时25分左右,位于太原双塔东街的山西省人民医院应急病房楼门前路面出现两处塌陷,地陷楼塌的场面,引来了大批市民围观。

与采矿区地质塌陷相比,城市“地陷”面积有限,但损失往往较大。一位长期在地质勘查一线的专家介绍,2008年4月,武汉市汉南区纱冒镇邻近长江大堤发生地面塌陷,仅加固堤防就耗资近3000万元。而深圳市一座体育设施,施工过程中发生“地陷”,不但使工程停顿,还迫使业主耗巨资实施勘探和加固,增加投资超过1000万元。

每次“地陷”发生后,都会引来众多网友评论,有的指称是“地震前兆”,有的说是“外星人光顾”,还有的认为是“2012地球灾难的信号”等等,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恐慌情绪。

经过专业部门调查,很多城市出现的“地陷”都与人类地下工程活动有很大关系。

(3)长沙市银盆南路发生的地面塌陷,系持续暴雨导致银盆南路地下一水管破裂所致。2007年,在“吞人”的工棚地面塌陷现场,搜救人员同样在地下发现了破损的大型下水管道和湍急的管道水流。

2010年6月,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南京、成都、武汉、湖南等地地质调查中心和地质调查院,选择一些影响较大的“地陷”,如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塌陷、浙江黄衢南高速公路塌陷等展开调查。专家们发现,各地出现的“地陷”无外乎为两种类型:一是岩溶塌陷,二是松散碎屑沉积层塌陷。

这些专家在各地调查时发现,实地勘测的8处地面塌陷,都有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他们认为地质因素是基础,而“工程因素”与极端气象一道,并列为诱发“地陷”的两大外部原因。

被住建部授予“中国工程勘察大师”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范士凯指出,纵观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地陷”,往往是隐伏在第四纪覆盖层下的溶岩中存在岩溶空洞且存在与覆盖层相连的通道,在某些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作用下,覆盖层物质沿着岩溶通道漏失到岩溶空洞中,引起覆盖土体发生塌陷,导致地面出现塌陷。

几位专家还强调要注意区分地面塌陷与“天坑”的不同,特别是媒体报道要规范使用,以免在社会上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4)中国地质大学安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赵云胜说,他搜索了今年各地的相关报道,实际上绝大部分地陷、地裂等地质灾害,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天坑”。地质学意义上的“天坑”,通常是指发育在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向地面,四周岩壁峭立,深度与平面宽度有百米至数百米以上,底部与地下河连接的特殊岩溶地形。由此可见,地面塌陷是必须加以防范的突发地质灾害,“天坑”则是经千万年方可形成的地质现象,而将地陷视之为地震前兆,更是缺乏科学依据。目前世界上发现并确认的天坑约80个,其中有超过50个在中国,绝大多数位于黔南、桂西、渝东的喀斯特地区。

范士凯介绍说,城市地面塌陷国内外都有发生,似乎是大家熟知的一种地质灾害。但事实证明,许多人对它的实质含义、类型、发生及分布规律并不真正了解,甚至存在一些误区。比如一遇到地面塌陷就误认为是地下溶洞发生垮塌,这类塌陷本来是一种自然的物理地质现象,人为活动在多数情况下是诱发因素,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成为主导因素。但在塌陷发生后,往往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追究人为责任,而不去深入探讨自然规律。

他还指出,城市地面塌陷事故的宏观定性预测是可以做到的,即根据石灰岩多为东西走向分布、老黏性土不容易塌陷等地层、地貌特点,可以摸索出一些规律。因此,无论管理层或是老百姓,都没必要“草木皆兵”。但要精确定位到哪个地方哪个时间发生地面塌陷,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也就是说,可以在类型、范围等方面划出一个可能塌陷区,但什么时候塌陷,还不能预测。

(5)近年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迅猛发展。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地层深处原始状况开始逐渐被改变,城市“地陷”发生概率上升。一些地质专家、国土资源部门官员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存在多头管理和立法空白,地下工程开发与施工各自为政,区域性地质灾害公益普查迟迟不能起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亟待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和有针对性的监管办法。

据武汉城市规划设计院提供的资料,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方面起步较早的上海,已开发地下空间面积约4000万平方米,形成超过10座以上大小不等的“地下城”。在武汉市,规划在主城区684平方公里范围内,到2020年建成200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在北京,每年计划增加约30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到2020年,将建成9000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人均5平方米。在长沙,还计划在城市西部一个水面数万平方米的湖泊下,建设水下商场、酒店、公共休闲设施等工程。

除了开发地下城市,过江隧道、各种管网系统入地、市内轨道交通体系等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发展的速度也很快。数据显示,我国1995年至2008年的十多年间,建有轨道交通的城市从2个增加到10个,运营里程达到835.5公里。目前,又有22个城市获准建设地铁工程,总投资达8000多亿元。

一些城市管理者针对社会上关于地下工程建设安全问题的疑问,往往突出强调技术手段。赵云胜指出,依照人类目前的技术,所有的地下工程,不对地面和周边产生任何影响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影响控制在许可的范围之内。如地铁工程盾构施工,多在城市人口和建筑物密集的地段进行,盾构机从地下穿越各种建筑物、铁路、河流、桥梁,施工质量和安全隐患等问题不容忽视。2006年以来,包括北京在内的城市,在地铁盾构施工中,就多次发生重大塌陷等事故。

(6)赵云胜认为,从安全大局着眼,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首先需要信息调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科学合理地利用开发空间资源。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施伟忠说,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关键性的基础研究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岩溶分布、发育率及覆盖层;二是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三是地下水活动状况。弄清岩溶、土层和水的关系之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地陷”之类的灾情才能做到可防、可控、可治。

“中国的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在全世界已经居于先进水平,光是对于城市地面塌陷多发区的勘测和评估,就已掌握了地震勘探技术、电法勘探技术、重力和磁法勘探、放射性勘探技术等。”范士凯说,当务之急,在于开展以城市为单位的“公益性地质勘探普查”,以摸清地质塌陷危险区等情况。

范士凯说,考虑到国内很多城市在这方面都做得很不够,他曾在权威部门召开的定期专家座谈上,连续四年提出这一建议,但没有得到肯定性答复。有个别城市对这种提议感兴趣,但请当地地质勘察设计单位做预算,发现这样的普查需要经费约2000万元,后来也不了了之。

由于这项工作未被纳入公共服务范畴,一般情况下,开发建设单位会考虑地下工程施工所在地的地壳受力层问题,但往往会缩减地质勘探投入。而建设、规划、国土等职能部门,也大都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乏对区域性地质勘探的兴趣。

范士凯等人指出,国家应该要求中心城市建立相应的财政机制,以政府投入、市场化竞争招投标的方式,开展公益性区域地质灾害勘探调查。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空间现状及发展预测、开发战略、规模与布局、开发实施步骤等,才有科学依据。

(7)近些年,许多城市在建设中常常遭遇这般尴尬:计划埋设管道的线路,已有其他造好的地下工程,使得管道线路不得不改道,因此成本大增。此外,高层建筑的桩基给地下空间开发造成新的障碍,对地下铁道、地下管线等有延续性的工程建设造成非常大的困难。

施伟忠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体制原因,在于城市地下空间管理存在“九龙治水”问题。与城市地下空间管理直接相关的机构,包括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设、电信、电力、公用、民防、公安消防、抗震、水利防洪、绿化、环保、水电、国防、文物保护等,管理主体职能交叉效率低下,多存在以部门利益取代公共利益等弊端。

【核心对策】

(1)由“地陷”问题,牵引出了目前城市地下空间管理所存在的“隐患”。我国应该整合行政资源,对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审批、设计审查、工程管理、安全监督检查等建立起信息共享、协调互动、监管与查处联动的机制,在降低社会送审经费和时间成本的前提下提高管理效率。

同时,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步入“快车道”的背景下,亟待制定一部完整、权威的法律,来规范并解决开发权限、体制、标准与规程等实际问题,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

(2)为防止为地下水事故在修建地铁隧道时频发,应将地下水管道铺装比地铁修建位置更深的地下位置。施工前要组织地铁修建方面的专家,针对修建地点的地质情况进行勘测和调研,对不同地质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大施工的监管力度,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要求实施,彻底杜绝豆腐工程。

(3)转变传统的政绩观,避免政绩考核指标片面地与GDP挂钩,用科学发展观引导城市化进程,使狂飙突进的地铁施工适度“降温”。

(4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鼓励进行地铁修建技术的创新,逐步提高地铁施工的技术,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专业培训班等方式,全面提升地铁管理部门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防止“外行管理内行”的情形。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提升安全意识,防止人为失误所造成的“地陷”现象,同时减少地陷可能带来的人员伤亡。

推荐第4篇:地质灾害

近期全国多起气象地质灾害特点分析

及我县气象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建议

县人民政府:

引言:地质灾害是我国汛期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财产损失,其发生与降水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气象服务工作,一直将其列为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除不断完善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开展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之外,还加强了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气象服务等工作。国土资源、气象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的合作不断深入,取得了很好的防灾、减灾效益。

一、近期全国气象地质灾害特点分析

(一)灾害概况

我国山区是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城市、集镇、学校、医院、道路和重建工地、矿山企业、房前屋后为人口聚集场所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对象;持续强降雨及后期3—5天是是地质灾害易发生的重点时段。今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群死群伤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6月底以来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多发,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致使1287人遇难,457人失踪。

(二)主要特点

1、是地质地貌原因。舟曲原本就属于地质灾害高发地区,该地区岩体风化严重,地质地貌非常容易松散破碎,形成地质灾害。

2“5•12”地震震松了山体。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也波及舟曲,强烈地震导致该地区山体松动、岩石破碎,专家称岩体稳定至少需要3到5年时间。

3、气象原因。今年上半年,舟曲大旱。干旱令这个地区的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更松散。

4、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暴雨和强降雨对原本松散易垮的山体、岩体形成浸泡和巨大冲击,是此次泥石流灾害的直接诱因。

5是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也是此次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有些地方植被茂密,不易觉察植被下面地质结构的危险性,所以有三分之一的地质灾害地点处于我们的监控之外。

二、关于我县气象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密气象地质灾害发生诱因监测

进一步完善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在山区,尤其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密布设自动气象站。

(二)制定气象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并适时开展演练:制定气象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加强对我县气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以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为技术依托,以重在预防为指导方针,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作用的应急抢险反应系统,建立包括县、工委、乡(镇)、村组四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指挥机构,对发现的险情和可能出现险情的地方进行应急调查处理。

(三)加强气象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

1.手机短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手机短信发布平台的制度建设,确保平台的正常有序运行,各涉灾管理部门,应及时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手机短信发布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与其相关的即将发生的各类灾害种类和发生发展情况、防御措施等灾情信息以及惠农政策,让群众受益。

2.气象电子显示屏系统建设:建立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发布平台,并与国土、农业等部门密切合作,依据气象短、中、长期预报,围绕农事活动的节令、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的防治等提出更为合理、科技含量更高农事建议,及时通过气象电子显示屏向各级政府发布,为提升该市农村防御和减轻地质等自然灾害能力做出贡献。

3.气象广播大喇叭系统建设:气象预警农村大喇叭自动广播系统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及时将各种气象信息传递给广大农民群众,如冬季防火、夏季防汛抗旱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气象地质灾害防御等内容,指导农民适时开展农事活动,解决气象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和满意度。

4.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按照\"政府统一领导,气象部门主管,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加强县农村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逐步建立起全县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管理体系。要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日常应急管理工作,为气象信息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气象信息员能充分履行职责,发挥应有的作用。县气象部门要做好气象信息员的培训工作。

(四)建立气象地质灾害防御部门联动机制

建立气象地质灾害防御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深化合作,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预报预警工作水平。自2003年气象局与国土局联合开展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以来,经过双方努力,相关预报预警技术不断完善,合作范围越来越大,发挥效益越来越明显。但是,此项业务也仍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如对降水诱发地质灾害机理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和方法有待完善,解决好这些问题,将会进一步促进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能力水平的提高。2010年,气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土资源部门的交通和沟通,强化双方在信息共享、预报预警会商和科研工作的合作,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和水平。

推荐第5篇:地质灾害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1〕20号文件精神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

豫政 〔2012〕2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以下简称《决定》)是新时期国务院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扎实推进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目的,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为工作重点,不断增强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我省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二)基本原则。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明确各级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做到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运用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多种手段,有效规避地质灾害风险;坚持专群结合、群测群防,充分发挥专业监测机构作用,紧紧依靠广大基层群众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谁引发、谁治理”,对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要明确防灾责任主体,切实落实防范治理责任;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同时,协调推进山洪等其他灾害防治及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三)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我省山地丘陵区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任务,全面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情况,编制并实施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落实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措施;加快豫西、豫北、豫南地质灾害易发区大型以上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工作;对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相关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积极开展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并组织分期治理或搬迁避让,使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得到及时监控和有效处置。到2020年,全面建成我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基本消除或减轻中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使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

二、加强调查监测预报预警,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础

(四)全面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动态巡查。以县(市、区)为单元,全面开展豫西、豫北、豫南山地丘陵区和豫西黄土区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评价,加强人口密集区、重要工程设施周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调查评价结果要及时提交当地县级以上政府,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依据。国土资源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评价,做好调查成果综合集成工作;水利部门负责组织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气象部门负责组织地质灾害气象致灾因子调查评价。

切实强化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省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大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详细勘查,查明地质灾害形成条件、诱发因素、发育特征、威胁对象及危害程度,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督促指导各有关部门和省辖市、县(市、区)政府制定监测防治方案,落实防治措施。中型及以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和防治由有关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

加大地质灾害动态排查巡查力度。地质灾害易发区县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制度,组织开展对本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经常性巡回检查;对重点防治区域,每年要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及时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及时处置并向上级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报告;要将排查结果及防灾责任单位或防灾责任人向社会公布。省、市两级政府和国土资源、水利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县级政府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工作的督促指导,对基层难以确定的隐患,要及时组织专业部门进行现场核查确认。

(五)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省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省辖市、县(市、区)要加快构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对城镇、乡村、学校、医院、施工现场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人口密集区上游易发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峡谷地带,要加密部署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设备,加强监测预报,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选择典型区域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及致灾机理研究,建立降雨与地质灾害的关联模型,完善突发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

加强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加快推进河南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我省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应急信息发布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山区、交通干线、厂矿企业、施工现场等区域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逐户通知等方式,将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威胁群众。省国土资源、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铁路、广电、通信、水利、安全监管、气象等部门按职责分别负责相关预警信息的发布。

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水平。地质灾害易发区县(市、区)、乡镇政府要重视并加强基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建立健全以村干部、骨干群众、企业职工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引导、鼓励社区、村民组、厂矿企业、施工单位成立地质灾害联防联控互助组织。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给予适当经费补贴,并配备简便实用的监测预警设备。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群测群防员、受威胁群众等的防灾知识及技能培训,不断增强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省、市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教育、民政、工业和信息化、安全监管、气象等部门负责指导县、乡级政府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体系,组织开展群测群防员防灾技能培训。

三、严格城镇规划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有效规避地质灾害风险

(六)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时,要加强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合理确定项目选址和布局,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省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交通运输、铁路、工业和信息化、林业、国资、旅游、能源等部门按职责分别负责组织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工程建设项目依据有关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防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各级环保、林业、水利、农业、气象等相关部门要强化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

(七)快速有序组织地质灾害临灾避险。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市、区)政府要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向社会公告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要组织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明确防灾责任人、预警信号、疏散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等;要组织力量严密监测地质灾害隐患变化情况,紧急情况下,县(市、区)、乡镇政府和基层群测群防组织要迅速启动防灾避险方案,及时有序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并在原址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避免人员进入造成伤亡。在安排临时转移群众返回原址居住前,要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安全评估,落实监测预警等防范措施。各级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民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

(八)加快开展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搬迁避让工作。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与扶贫开发、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校舍建设、土地整治等有机结合,统筹安排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搬迁避让工作,优先搬迁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受威胁的群众。要加强对搬迁安置点的选址评估,确保新址不受地质灾害威胁,并为搬迁群众提供长远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各级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民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支持和指导。

四、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强化地质灾害隐患治理

(九)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对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按照大、中、小型分级结果,分别由省、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治理。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积极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加快开展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要充分发挥专家和地质勘查队伍的技术优势,科学设计,精心施工,保证工程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级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工程治理项目的支持和指导监督。

(十)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及工矿企业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对交通干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利枢纽、输供电输油(气)设施等重要设施及军事设施周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当地政府和交通运输、铁路、水利、工业和信息化、能源等相关部门以及部队、企业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确保安全,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指导监督。

经评估论证需要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新建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在建设主体工程的同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各施工企业要加强对工地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预警,制定防灾预案,切实保证在建工程和施工人员安全。

(十一)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环保、水利、农业、安全监管、林业、气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编制实施相关规划,统筹抓好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水土保持、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尾矿库隐患治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合理安排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切实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水平。

(十二)开展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监测防控。要建立健全郑州、开封、许昌、平顶山、洛阳、焦作、新乡等城市及豫北平原等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实行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联防联控,重点加强主要城市超采区和豫北平原地下水开采管理,建设郑州、开封等城市地面沉降监测预警示范区,合理采取地下水禁采、限采措施和实施人工回灌等工程,避免因地面沉降造成危害。制定地下工程活动和地下空间管理办法,严格审批程序,防止因矿产开采、地下水抽采和其他地下工程建设以及地下空间使用不当等引发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缝等灾害。省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保、住房城乡建设、水利、林业等部门要完善相关审批程序,制定或完善有关规范标准和技术规程;省住房城乡建设、人防等部门要制定地下工程活动和地下空间管理办法。

五、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水平

(十三)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结合本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快组建专群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交通、通信和专业设备,形成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修订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严密、科学的应急工作流程,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有关各方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必要的生活物资和医疗用品储备。省财政、国土资源、民政、工业和信息化、水利等部门要加强支持和指导。

(十四)强化基层地质灾害防范。地质灾害易发区县(市、区)、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大力支持和推进乡镇、村地质灾害监测、巡查、预警、转移避险等应急能力建设。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政府、基层群测群防队伍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巡回检查,对威胁学校、医院、村庄、集市、厂矿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大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安排专人盯守巡查;每年汛期前要组织应急避险演练。

(十五)做好突发地质灾害抢险救援工作。当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要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切实做好抢险救援工作,加强综合协调,做好人员搜救、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处置工作。要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医疗和心理救助,全力维护灾区社会稳定。驻豫部队、武警部队负责组织军队参与抢险救援;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指导开展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民政部门负责指导做好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指导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置工作;水利部门负责指导开展堰塞湖溃坝等次生灾害防范工作;卫生部门负责指导做好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气象部门负责指导开展应急气象预报工作;通信管理部门负责做好通信保障工作。

六、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十六)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政策体系。认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相关规章和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立法进程,形成比较完善和配套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政策体系。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地质灾害易发区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认真组织编制和实施本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十七)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成立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加强对全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工作。地质灾害易发区市、县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健全与本地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相适应的专业监测、应急管理和技术保障队伍的要求,设立市、县级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地质环境监测站),建立应急专业队伍,充分发挥专业队伍在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对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地质灾害巡查调查、监测预警等防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务、职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稳定基层地质灾害防治队伍。

(十八)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与管理。省级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本级财政保障范围,并根据工作需要逐步加大投入力度,用于开展我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实施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勘查、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和应急处置,支持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科普宣传和培训工作。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和群测群防员补助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不断增加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财政投入。要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专款专用。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十九)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省相关科技计划(基金、专项等)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加强对复杂山体成灾机理、地质灾害风险分析、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积极采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卫星通信、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勘查设计、监测预警水平。科技、国土资源、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负责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和新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

(二十)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教育。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广泛开展地质灾害识灾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和骨干群众参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加强对中小学学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教育和防灾避险技能演练。地质灾害易发区省辖市、县(市、区)、乡镇政府负责人要全面掌握本地地质灾害情况,切实增强地质灾害防治及抢险救援指挥能力。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指导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教育部门负责将地质灾害防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组织中小学学生开展防灾演练。

(二十一)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确保防治责任和措施层层落到实处。地质灾害易发区省辖市、县(市、区)、乡镇政府要把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各级政府分管负责人及主管部门负责人任职等谈话的重要内容,督促检查防灾责任落实情况。对在地质灾害防范和处置中玩忽职守,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行政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省、市、县三级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与当地驻军、武警部队的沟通联络和信息共享,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发展改革、教育、民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卫生、水利、安全监管、广电、国资、工业和信息化、气象、旅游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领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十二)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格局。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紧依靠驻豫部队、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公安消防队伍等抢险救援骨干力量,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公民、企事业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关心、支持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要给予表扬奖励。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十日

推荐第6篇:地质灾害

XX县人民医院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医疗救护演练方案

为了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干部群众防灾、避险自救意识,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快速反应能力和决策应对能力,市应急办、市国土资源局计划于2018年6月21日,在我县丁家镇柳家河村举办2018年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为了确保本次演练圆满成功,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医疗救护演练方案:

一、目的

通过演练,进一步规范我院应对突发行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模拟情景

受连续降雨和强降雨的诱发,丁家镇柳家河村居民点后面的山体,出现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00米的多条纵向裂缝,向两侧延伸,随时有滑坡趋势,危及43户196名群众生命安全。我院接到当地群众紧急求救电话,立即启动《长武县人民医院院前医疗救护预案》,实施救援。

三、组织领导及工作职责 总指挥:XXX

1 副总指挥:XXX

XXX

成员:XXX(救援队队长)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伤员三名:XXX XXX XXX 联络员:XXX XXX

组长职责:全面负责本次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医疗救护演练的领导工作。

副组长、救援队队长职责:审定演练方案、内容设置、力量调集;决定演练统筹、训练中的重大事项;传达和贯彻落实县卫生局的指示、指令。

四、演练时间、地点、科目及参演人员

(一)演练时间:2018年6月20日前完成演练各项准备工作。具体演练时间拟定在6月21日上午10时。

(二)演练地点:长武县丁家镇柳家河。

(三)演练科目: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医疗救护

(四)演练方式以模拟操作的方法进行。

(五)参演人员共20人。

相关职能科室5人、急诊科12人(科主任1人、医生3人、护士6人、司机2人)

伤员3人

五、演练内容情况设想:

2018年6月20日9时30分,丁家镇柳家河村居民点

2 后面的山体出现滑坡趋势三名人员受伤。主要演示滑坡发生后,120急救中心立即调动相关人员协同配合,快速、有效的进行现场处置的过程。

六、演练流程

1.总指挥XXX:2018年6月20日9时30分,丁家镇柳家河村居民点后面的山体出现滑坡趋势三名人员受伤,卫计局命令我们迅速出车,进行救援。全体人员集合,立即出发。

2、9时50分,陕D-CD120及陕D-CE120两辆救护车及12名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3、XXX:报告总指挥:120急救人全部到位,请指示!

4、总指挥:现在因山体滑坡,有三名伤员需紧急抢救,请立即救护。

3、XXX:是。各急救小组听令,请立即对三名伤员分组实施抢救。

4、现场施救:

①第一急救小组立即对一名高血压患者进行施救;医生简单查体(患者意识清楚)、一名护士测量血压、一名护士立即建立静脉通路。患者血压190/110mmhg。立即扶入陕D-CD120救护车。

②第二急救小组对另一名高血压伴胸闷、气促患者进行救治(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抬上陕D-CE120救护车。

3 ③第三急救小组对一名孕妇实施急救(询问产妇情况:是否流血、是否破水、既往血压、血糖、是否正常,检查下肢是否浮肿等),听胎心、吸氧、建立静脉通路、测血压、体位摆放等。要求分工协作,抢救有序。救治结束抬上陕D-CD120救护车。

5、返回途中的报告

按照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的原则,急救人员及时向总指挥报告急救现场的具体情况、返回的时间,调度中心根据情况逐级进行现场信息统计,及时请示汇报。

6、途中监护

转送途中,医护人员应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护,最大限度地维护病人的生命安全,同时注意个人的防护安全。

7、抵达医院

抵达医院后将病人送入急诊科,与接诊人员就病情与处置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接。伤员安置后,出诊人员整理病历、进行登记、检查器材、补充药品,做好再次出诊准备。

XXX:指挥长同志,医疗救护科目演练完毕,请指示。 现场指挥长:请退场就近待命。 XXX:是。

七、要

1、要求调度人员接到呼叫后,立即按调度流程指派急救车辆,作好记录和上报工作。

2、要求各项操作要到位(包括静脉穿刺、心电监护、吸氧)。

3、救护车2辆,每辆救护车配有急救人员(急救医生、

4 急救护士、急救司机)。

4、高血压患者抢救室体位的摆放要合理。

5、对产妇的救治要合理。

6、抢救过程要求分工协作,紧张有序,条理清楚。

推荐第7篇:地质灾害

提前计划早安排

确保汛期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屏边县国土资源局自2002年4月实行机改以来,随着职能的划转,该局对这项新业务的开展较为陌生,为保证地质环境工作的衔接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不折不扣,大胆探索,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尚未出现过重大的地质灾害事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有效地遏制因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危害,屏边县国土资源局针对历年来降雨量多的贯例,结合屏边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沟壑纵横,立体气候,加之人为工程开挖,植被破坏严重,雨水较集中,分布不均,易发生地质灾害等特点。切实加强纵横向联系,结合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屏边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突发性应急预案及重点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入春以来,为尽早做好各项渡汛防范工作,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该局在原掌握建档管理的基础上,主动与当地气象、水利、城建、地震等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对辖区内可能预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进行了一次彻底、全面的调查排查,力争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最大限度地减轻和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侯保贵

推荐第8篇: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水城县勺米弘财煤矿

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

长:

总工程师:

写:

弘财煤矿 2008年5月4日

1 地 质 灾 害 应 急 救 援 预 案

一、地质灾害分类:

弘财煤矿矿区地处高原山区地带,地面植被破坏不严重,且矿区井口标高设在山腰上,远远低于历史上最高洪水位,在井田范围外的巴浪河离本矿井开采距离较远,对本矿的安全生产威胁较小,但随着小煤矿历年来的开采,对地面地基带来一定的影响,发生洪灾的威胁来自于上部小窑和雨季地面渗水,针对以上情况分析,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有: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等。为确保我矿的安全生产,特编制以下地质灾害应援预案供灾变时用。

二、矿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长:肖致江

付组长:詹忠伦

陶汝军

员:朱恒平

段玉康

王继鹏 刘成周 封维祥

彭杰

张清玉

杨永才

安如俊

王明昌

下设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办公室在矿调度室,张清玉任办公室主任,杨太吉、罗春林为办公室工作人员,负责地质灾害应救援工作的协调、调度,及时传达领导的指示精神,收集反馈相关信息供领导决策,并作好相关记录。

三、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 (一) 洪灾治理措施:

1、每周对地面的供电线路、输配电设备、避雷设施进行一次详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各项性能满足要求,各项保护装置动作灵敏可靠,各项检测数据达到规定。

2、定期对主扇机房、配电室、压风机房、绞车房、库房、办公楼、锅炉房、宿舍等场所进行巡视,要求排水水沟畅通无阻,供电、通讯正常。

3、井下所有供配电设备、输配电线路都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短路、漏电、过流、接地保护装置齐全可靠,接地装置有效。

4、地面防洪措施:

(1)、清理疏水渠道,由杨永才组织人员将矿区范围的水渠疏通,确保水渠内无杂物杂草,无煤矸块堵塞疏排水渠道。 (2)、由王明昌、张清玉、杨永才组成联合地面检查组,每周进行一次对矿区范围及邻近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勘察,查看露头线有无采空区、裂隙、垮塌、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如有要立即汇报地质灾害救援领导小组,组织人员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不能充填、封闭严实的,要修筑拦水墙(坝),开掘疏水渠道,将水引开。

(3)、准备足够的防洪沙袋,放置在仓库待用,在地面水较大,流经工业广场时修筑临时拦水坝(墙)。防止洪水威胁井下安全。

(4)、在通往井下的四个入口处(主斜井、副斜井、风井

3 防爆门、行人通道。)挖掘排水沟或砌筑挡水墙,放置备用防洪砂袋等,防止洪水威胁井下安全。

5、井下水的防治措施:

(1)、由安如俊负责对井下所有密闭进行检查,如发现密闭内有水,水温增大,有害气体渗出时,必须及时向地质灾害救援领导小组汇报,以便及时处理。

(2)、由彭杰负责对井下的排水设备及排水管路进行检查维护,确保水泵、备用水泵,能正常运转。其排水能力满足24小时正常涌水量20小时之内能排完的要求。

(3)、由陶汝军负责安排人员对水仓、沉淀池、排水沟进行清理,确保水仓内无浮物、矸煤块,保证水仓容积,确保排水线路畅通。

(4)、由机电工汤泽荣、皮顶祥、范孟云负责检查备用电源及供电线路开关等,确保发生停电时备用电源能正常供电开动排水设备进行排水工作。

(5)、井下采掘作业,必须“预测预报,有凝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认真执行探放水专项设计的相关规定,认真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防治措施。

6、地质灾害救援领导小组每季度结合“雨季三防”工作召开一次地质灾害分析会,落实防治措施的执行情况和防灾救灾物资的准备工作,制定和修改《地质灾害求援预案》。

(二)、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

1、每周进行一次对矿区范围及邻近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勘察,查看露头线有无采空区、裂隙、垮塌、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如有问题要立即汇报地质灾害救援领导小组。

2、暴雨季节来临之前,地质灾害救援领导小组要组织一次全面检查,对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灾害区域的人员进行撤离或疏散工作。

3、矿井在开采设计上,要结合地面公路、铁路、主要建筑物、工厂、学校、民房等情况,按规定预留保护煤柱,防止因矿井开采引发地质灾害。

4、对已经引发的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灾害矿要采取极积措施进行处理,防止地质灾害的扩大,本矿不能处理的要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处理。

四、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人员组织: (1) 领导协调小组: 组

长:肖致江

付组长:詹忠伦

陶汝军

员:朱恒平

段玉康

王继鹏

刘成周 封维祥

彭杰

张清玉

杨永才

安如俊

王明昌

(2)第一抢险组: 组

长:刘成周

付组长:杨永才

冯灿龙

5 成

员:马安平柏征友 阵庆红 张光远 吴道立 黄石全

谢志辉 谢志坤 夏平前 王毕军 刘荣稳 阵二红 冯如峰 李庭付 阵明达 陶仕贤 李向云 雷志达 刘开平黄华友

(3)第二抢险组: 组

长:王继鹏

付组长:夏华仁

将明贤

员:李忠毕 安仕雨 安仕学 张天丛 王建平付宁雨

周文斌 付

强 杨关平何

华 蒋开应 彭兴安 马友军 曾

宇 阵曹贵 王育举 张敬贵 蒋明于 王启仁 马维祥 杨登科 朱勋章 聂发军 何

(4)第三抢险组: 组

长:段玉康

付组长:杨福万

安如俊

员:李选云 袁明约 宰顺兆 钱光顺 刘大长 张朝白

宁立功 宰加立 王喜平雷应松 陈顺海 陈顺宇

宁德云 陈顺祝 胡德庆 顾泽选 李孔灯 祝周虎

祝华万 紫廷勇 伍先平伍先举 陈万毕 黄

黄先红 祝华彪 范

(5)机动抢险组: 组

长:朱恒平

付组长:彭

皮顶祥

6 成

员:张天陆 雷百岁 皮剑平陈正阳 袁光学 王明刚

伟 陈大勇 杨和平杨平举 王

军 杨永才 余学友 徐永龙 汤泽云 蔡定刚 胡正友 陈

良 冯灿平潘志强 王方义 王方雷 范朝银 付令达 王志全 汤立祥 谢志雄 陆元西 王光学 王礼学 陈明洪 严万林 黄明荣 陈显华 范忠俊 舒才美 沈书洪 范孟云

(6)后勤保障 : 组

长:王明昌 付组长:许启东

员:代大军 许启春 陈应德 封八能

五、地质灾害应救援程序:

地质灾害事故→调度室→协调小组→撤出受灾人员→地面→启动自救方案进行自救→自救无效时请示报告上级领导→请求援助→救援结束→总结。

弘财煤矿 2008年5月4日

推荐第9篇: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预防监测和措施

预防地质灾害工作是学校工作重要部分,它涉及到学校财产以及师生生命安全,以及学校的稳定、发展等。根据县教育局有关预防地质灾害文件通知精神,为了切实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确保学校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措施。

一、应急防范。

1、加强防灾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一年的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六月份,全体教师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通过校会、班队会、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及紧急救助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在师生中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防御预案和自救措施的宣传教育活动。

2、进一步落实防灾减灾目标责任制,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范畴,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细致到每位教师职工都知道在安全疏散中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充分认识各种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克服麻痹侥幸思想。

3、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和监测。在汛前、汛中,各教师要按学校防灾领导小组的要求对学生上学、放学沿途存在山体滑坡、泥石流、高磅或河磅坍塌等安全隐患的进行一次彻底的排查,并做好对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做好监测工作,发现险情,要及时上报并采取防范措施,特别要组织好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区域的师生员工安全转移。

4、在汛前、汛中,各地质灾害易发区教师要认真调查学生上学、放学必经的路线和学校周边的山体、高磅、河磅情况,报学校备案后组织实施。

5、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高磅、河磅坍塌险情时,必须以生命第一,尽力采取保护和自救措施,及时组织人员向安全地点疏散,事后及时施救,并将事实情况通过汇报程序汇报。

6、逢恶劣天气坚持 24 小时值班,当发生险情时,协调组织好抢险工作。

7、学生沿途存在安全隐患的,逢恶劣天气必须执行教师护送制或家长接送制。

二、应急响应

1、全体教师要严格落实值班值宿责任制,建立学校汛情报告制度。要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一旦发现情况要及时上报学校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

2、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及时对所属学校报告的信息进行分析,并立即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决定是否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对符合本预案适用范围规定情况之一的,由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立即启动本应急预案处理工作程序,根据事故性质、危害范围等,立即派出人员救援、抢险、事故调查,开展应急处理工作,必要时报经当地政府同意,请有关部门参加。

三、应急保障 并保持联络。

(一) 汛期

学校安排人员实行 24 小时值班,指挥部的领导及成员单位的领导手机应保持开机,保证通讯畅通。

(二)按有关规定配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质及器材。

(三) 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

(四) 各学校要加强师生员工的汛情安全常识教育,懂得水灾逃生和自救的措施和技能,学校要按本校汛期安全工作应急预案的要求组织师生进行演练。

(五)加强对校园及周边地区的监测: ①校舍使用情况;②学生食堂卫生、食品采购、卫生消毒设备配备情况;③学校楼梯、走廊、护栏、围墙、门窗、厕所、体育设施安全情况;④人员聚集场所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畅通;⑤电器、设备、线路检修管理情况;⑥校内水沟及校周边水沟、涵管是否畅通情况;⑦对校舍位于低洼地势、山旁、河边等易发生山洪和泥石流的区域及学生往返地段,要进行详细认真地排查,发现隐患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排除。

无量山镇保平小学 2016年9月1日

推荐第10篇:地质灾害请示

禾大村申请治理花果山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的

祥云县国土资源分局:

禾大村位于祥城镇东边山脚,全村所辖五个自然村,七个村民小组,998户,总人口3294人,总面积5.2km2,其中耕地面积2274亩,至2010年底,经济总收入167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3992元。禾大七组(花果山)总人口165人,总户数46户,耕地面积150亩,总收入85万元,人均纯入3818元。

花果山村因座落在新海子和小箐以下,每年雨季海子泄洪及山箐发水都从本村道路与后山之间的沟内经过,由于多年的洪水冲涮,山沟变成了山箐,近年来村子后山发生山体部分土层沙石与山体分散滑动倒塌现象,导致大量泥沙沿箐流动,造成村庄道路部分断裂倒塌,交通受阻,严重威胁全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山体滑坡地段长370米,山箐宽4米,深6米,灾害体与建筑物相距4米;沟宽:上段2米—3米,下段3米—4米;沟深:上段1.5米,中段2米,下段3米—5米。如不进行治理,道路将会被冲毁,本村46户房屋206间,大牲畜130头和人民生命财产,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其后果不堪设想。现特向上级有关部门请示给予治理,确保花果山人民生命财产不受侵害,全村人民感激之至。

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示。 此呈

申请单位:禾大村委会

2011年6月7日

第11篇:地质灾害工作预案

楠木渡镇新凤小学防地质灾害工作

应 急 预 案

防地质灾害工作是学校工作重要部分,它涉及到学校财产以及师生生命安全,以及学校的稳定、发展等。因此,我校根据上级的工作部署,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工作应急预案。

一、高度重视,明确防地质灾害工作的意义

防地质灾害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关系到一方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学校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等重大问题。为此。每一位教职员工,特别是学校行政,应时时刻刻装着防地质灾害工作,具有强烈的防地质灾害意识,将防地质灾害工作纳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做到长抓不懈,一抓到底。树立起防地质灾害责任重于泰山的防地质灾害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二、加强领导,成立各应急小组

组 长:王书贵 副组长:周晓飞

成 员:郑太平

黄蕴

杨文

陈天珍

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通力合作,将防地质灾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尽量避免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1、防地质灾害指挥小组:

由王书贵组长,周晓飞、郑太平为成员。负责整个防地质灾害灾害的抢险工作,并迅速向当地人民政府或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情况。

2、抢险疏散小组:

由周晓飞任组长,墙兴友、陈天珍为成员。具体负责发生暴风雨等防

1 地质灾害时的人员疏散,在保证人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财产抢救等工作,尽量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疏散地为火车站前的空旷地带。

三、增强意思、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学校发生防地质灾害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影响到学校的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全体教职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必须树立防地质灾害工作责任重大的意识。

1、定期检查:

学校应在每年的五至十月期间的每个月特别是暴风雨季节对学校内的房屋、校舍、围墙、用点设备设施、排洪通道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整改,消除防地质灾害可能带来得隐患。

2、积极抢险:

一旦发生防地质灾害时,各小组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迅速赶到学校,组织科学有序进行抢险,首先抢险小组应及时迅速有效的疏散有危险的人员,特别是学生。同时,在保证抢险人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财产抢救,禁令减少财产损失。

3、及时上报:

一旦发生防地质灾害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汇报,争取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

总之,在防地质灾害,在防地质灾害工作中,全体教职工不能有丝毫的麻痹,要具有高度的主人翁精神,牢固树立责任重与泰山的意识,增强防地质灾害意识,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楠木渡镇新凤小学 2014年8月18日

第12篇:地质灾害自查报告

地 质 灾 害 防 治 工 作 自 查 报 告

印象康城

3、

5、

6、

7、

2015年5月20日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自查报告

我工地认真落实关于《关于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的通知,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工地进行了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排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机构

工地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及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项目经理担任,成员具体管理此项工作。工地领导和成员分工明确,责任明确,政教处具体负责落实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排查情况

通过自查两层护坡完好,无松动,无坍塌。工地外围由水泥路面和绿篱区组成,排水渠为路面排水,经查排水通道正常,目前工地地质地形正常。

三、防范措施

1、对工地薄弱、已存在隐患的地点进行定点、定期测监,一经发现有重大险情,应及时上报,并及时采取应急保护措施。

2、工地利用一二三级教育对工人进行地质灾害安全教育,禁止未带安全帽者进入工地,存在安全隐患场所活动,教给工人紧急避险的知识和方法,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四、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1、工地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宣传应再加强,工人对地质安全意识相对淡薄,今后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加强防治措施。

2、汛期认真开展自检自查工作,严重隐患点设立警示牌。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和领导值班制度。地质灾害危及到全体工人生命财产安全,我们不仅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还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把安全工作放在工作第一位,实行责任追究制,加强防范和管理,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

印象康城

3、

5、

6、

7、8

第13篇: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教案 知识要求:

1、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灾害之间具有相关性的基本特点;

2、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从而认识到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

3、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基本措施 智能训练:

培养学生依据图像资料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思想教育: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阅读要求:

《印度1.26地震》 《泥石流与滑坡》 教学重点:地质灾害的防御 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成因 教具:投影片 课型:新授课

教法:情境呈现、讨论分析、归纳小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了解陆地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多种资源。但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非常剧烈,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形成灾害,进而影响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视频资料]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实例过程呈现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定义

2、分类、成因、特点

①构造地震

定义:由于地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地震。 成因:地应力的积累-释放

地下岩层断裂,错位,产生震动,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由地下向上传播,引起地表震动。 特点:活动频繁(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的90%) 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最强。

②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和岩浆活动引起。一般震级不大,影响范围小。 ③塌陷地震:由于地下洞穴(岩溶区、地下采矿区)、地层滑落等而引起的。一般规模小,为数不多。

[总结]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问题]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3、地震的分布规律

在具有一定活动性的断层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按板块构造理论,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易发生地震。

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地震要素

[结合插图,讲清各地震要素的概念]

①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等震(中距)线。 ②地震波:地震时,由于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先到达地面而引起地面上下颠簸;而后横波到来,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摇晃。

5、震级和地震烈度 ①里氏震级定义 ②地震烈度的定义 ③影响烈度的因素:

A、震级和震中距---直接因素

[问]同一条等震线上,地震烈度是否相等?

B、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也是影响因素。

6、地震的分类微震①按震级分有感地震 破坏性地震 浅源地震

②按震源深度分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 ③按成因分

7、地震危害和地震预报

(1)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我国处于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交界地带,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的7.8级强烈地震,顷刻之间,唐山市变成一片废墟,死亡24万人;1999年9月21日台湾地震,损失近百亿美元。

地震不仅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还常诱发地裂、山崩、海啸、滑坡等灾害,因此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介绍《印度1-26地震》 (2)地震预报 ①摸索阶段

②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二)火山喷发

1、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强烈显示。

2、火山喷发的原因和过程

3、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4、火山的构造:

火山锥:火山喷发物大部分在喷出口周围堆积下来,形成圆锥形的火山。 火山口:位于火山锥的顶部的漏斗形喷口。 火山通道:火山口以下的一个通向地下的长管。

5、火山喷发物-气体、熔岩、固体喷发物

6、火山与人类的关系

害:熔岩会摧毁田园、建筑等;火山灰会遮天蔽日,影响交通;引发地震 利:会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

(三)滑坡和泥石流

1、定义

2、危害

3、我国活动情况

[阅读材料]阅读《滑坡与泥石流》材料,加深理解。 [读图思考]我国泥石流分布的地区与我国地震带分布的地区有哪些共同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联系?

如我国西南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并且山体断裂比较发育,岩石破碎,容易发生滑坡,若该地区气候多雨,流水冲刷作用强烈,地表物质疏松,就又容易促使泥石流的发生。可见,因为这几种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有关联性,所以在空间分布上也具有大体的一致性。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举例分析]

1、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

当今世界,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的强度不断增高。

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和法规体系。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小结]我国是多地质灾害的国家,全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灾害多发区,曾经因地震、滑坡等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要有效防御地质灾害,要求全社会都要给予重视。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能更有效地开展和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第14篇:地质灾害常识

地质灾害

(一)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二)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

地质灾害可分为两种,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积、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三)常见的地质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的类型按地质作用致灾的性质和发生处所共划分12大类48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

(四)地质灾害的险情和分级

按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地质灾害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级。

崩塌

(一)什么是崩塌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二)崩塌的识别方法

通常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在宏观上有如下特征:

1.坡体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

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隙发育或顺坡裂隙或软弱带发育,坡体上部已有拉张裂隙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三)崩塌发生前的征兆 1.崩塌体后部出现裂缝。

2.崩塌体前缘掉块、土石滚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3.坡面出现新的破裂变形、甚至小面积土石剥落。 4.岩质崩塌体偶尔发生撕裂磨擦声。 (四)发生崩塌怎么办

1.崩塌时如何应急自救?发生崩塌时应迅速向崩塌体两侧跑;开车路过陡崖一定要留心观察。

2.如何防范崩塌?切忌在陡崖(探头石)附近停留、休息;不要在陡坎和危岩突出的地方避雨;不要攀登危岩;注意收听天气预报,避免大暴雨天进入山区。

滑坡

(一)什么是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 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

“垮山”、

“地滑”、

“土溜”等。 (二)滑坡前的异常现象

1.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或者泉水(井水)突然干枯等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

3.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上隆(凸起)。

4.有岩石开裂或被挤压的声响。

5.滑坡体四周岩(土)体出现小型崩塌和松散现象。

6.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7.滑坡体范围内的动物惊恐异常,猪、狗、牛惊恐不宁,老鼠乱蹿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三)滑坡的识别方法

在野外,从宏观角度观察滑坡体,根据一些外表迹象和特征,可粗略地判断它的稳定性。 1.已稳定的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

(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

(2)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有沉陷迹象。

(3)滑坡前缘的斜坡较陡,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崩 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迹象。

(4)河水远离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

(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

(6)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 2.不稳定的滑坡体常具有下列迹象:

(1)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很长,坡面高低不平。

(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有向下缓倾和未夷平迹象。

(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

(4)滑坡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

(5)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

(6)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四)发生山体滑坡时的逃生

1.逃离时,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切忌不要顺着滑坡方向跑,向上或向下跑都是很危险的。

2.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3.发生滑坡时,不要贪恋财物,要迅速离开房屋;向滑坡体两侧跑离危险区;如条件允许,应立即向领导汇报并组织受威胁的人员撤离。 (五)滑坡防范和避让措施

建房前科学选址(房屋要选在反向坡的坡上或坡下,但应该尽可能避开顺层斜坡);不要随意开挖坡脚;不要乱堆弃土石;汛期加强巡查监测。 泥石流

(一)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由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 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二)容易发生泥石流的时间

1.连续长时间的降雨之后。

2.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深谷或沟内传来像似火车的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还有轻微震动感,表明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2

(三)遭遇泥石 流时的逃生

1.迅速从房屋里跑出来,到开阔地带,尽可能防止被埋压,立即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2.沿山谷徒步行走时,一旦遭遇大雨,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攀到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一边的山坡上。

3.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4.向沟谷两侧山坡或坚固的高地跑,绝对不能顺着泥石流前进方向奔跑,不要上树躲避,不要躲在陡峭的山体下。

(四)泥石流的预防措施

1.房屋不要建在沟口和沟道上,已经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

2.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保证黼蓖鳓泄洪能力。

3.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

4.雨季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山区降雨普遍具有局部性特点,即使在雨季的晴天,同样也要预防泥石流灾害。

5.泥石流监测预警:监测流域的降雨过程和降雨量(或接收当地天气预报信息);监测沟岸滑坡活动情况和沟谷中松散土石堆积情况;对城镇、村庄、厂矿上游的水库和尾矿库经常 进行巡查。 地面塌陷

(一)什么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体或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二)地面塌陷有什么前兆

1.井、泉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翻沙,水位骤然降低等。

2.地面产生地鼓,小型垮塌,地面出现环型开裂或沉降。微微听到地下土层的垮落声。

3.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

4.地面积水出现冒气泡、水泡、漩流等。

5.动物惊恐。

(三)怎样预防地面塌陷

1.采取措施减少地表水的下渗。

2.合理采矿,预留保护矿柱,充填采空区。 3.加强采空区的地质工程勘察工作。 4.防治结合,加强工程自身防护能力。 地面沉降

(一)什么是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二)地面沉降的人为因素

人为的地面沉降广泛见于一些大量开采地下水的大城市和石油或天然气开采区。如:(1)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2)采掘固体矿产引起的地面沉降;(3)开采石油、天然气引起的地面沉降;(4)抽汲卤水引起的地面沉降;(5)地面下施工如地铁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 (三)地面沉降的危害

地面沉降的危害主要有:1.毁坏建筑物和生产设施。2.不利于建设事业和资源开发。发

3 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属于地层不稳定的地带,在进行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时,需要更多的建设投资,而且生产能力也受到限制。3.造成海水倒灌。地面沉降区多出现在沿海地带。地面沉降到接近海面时,会发生海水倒灌,使土壤和地下水盐碱化。 地裂缝

(一)什么是地裂缝

“地裂缝”是地面裂缝的简称,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有时地裂缝活动同地震活动有关,或为地震前兆现象之一,或为地震在地面的残留变形。后者又称地震裂缝。地裂缝常常直接影响城乡经济建设和群众生 活。

(二)地裂缝产生的原因和类型

地裂缝灾害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地裂缝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地壳活动、水的作用和部分人类活动是导致地面开裂的主要原因。按地裂缝的成因,常分为以下几类:地震裂缝、基 底断裂活动裂缝、隐伏裂隙开启裂缝、松散土体潜蚀裂缝、黄土湿陷裂缝、胀缩裂缝、地面沉陷裂缝、滑坡裂缝等。 (三)地裂缝的防治措施

1.加强地裂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已有一些城市制定了相应的条例、法规。

2.采取各种行政、管理手段限制地下水的过量开采。

3.对巳前龌鹳蜥回填、夯实等,并改善啦裂区土体的陆员。

4.改过坝区j毽獭物的基础钐式,提商毽搿物的抗裂黼旨。

5.对地裂区已有建筑物进行加固处理。

6.设置监测点,密切注视地裂缝的发展动向。 地质灾害的预防

(一)简易的地质灾害监测方法

这是指借助于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测量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一般常用以下监测方法:

1.埋桩法: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对于土体裂缝,埋桩不能离裂缝太近。

2.埋钉法: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

3.上漆法: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逐渐扩大。

4.贴片法:横跨建筑物裂缝黏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须严加防范。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三)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

1.什么是群测群防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直接参与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预防,及时捕捉地质灾害前兆、灾体变形、活动信息,迅速发现险情,及时预警自救,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 损失的一种防灾减灾手段。群测群防要贯彻“群测群防、土洋结合”、

“群策群防、群专结合”等方针政策。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防灾责任制。

2。群测群防要选点定人明责任

(1)选点——选择具有代表的隐患点,作为监测预警对象。

(2)定人——在国土资源部门的指导下,以受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村民为主要对象,选择责任心强、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作为灾害隐患点的骨干监测员。

(3)明责任——对骨干监测人员,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一项一项落实到人。 (四)地质灾害的预防预报

1.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

2.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3.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

4.国家保护地质灾害监测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监测设施。

5.国家实行地质灾害预报制度。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

6.地质灾害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 (五)地质灾害的防治责任

1.发现地质灾害险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政府或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其他部门或者基层群众组织接到报告的,应当立即转报当地政府。

2.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3.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他可能引起地质灾害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单位和个人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4.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监测设施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以罚款;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15篇:地质灾害工作总结

木斯乡2010年地质灾害工作总结

今年,我乡本着发扬严谨、务实、团结、奉献的精神,顺利地完成了汛期防灾工作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及趋势分析

我乡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地陷、地裂、崩塌以及河道淤塞、塌岸。其中奋斗煤是地陷、地裂主要分布区,西山采石场主采区、铁路沿线山体是崩塌隐患的重点区域。以往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山体滑坡,规模较小。今年铁路沿线已发生山体滑坡达到了中型。其次公路沿线沙坑、铁路沿线的水沟、逊比拉河、北卧牛河及其两岸因大量采砂、采金,造成的河道淤塞及塌岸也表现较为突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难度较大, 形成严重地质灾害隐患,并有加剧的趋势。 根据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以及历年汛期地质灾害的特点分析,我局确定了三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1、奋斗煤矿的地陷分布集中,地裂也明显加宽,个别处距生产生活设施较近给附近人民生活造成不安全隐患,列为重点预防区。

2、西山采石场主采区矿体开采落差达40多米,易造成崩塌或滑坡发生。

3、铁路沿线山体落差高,出露的上部覆盖的松散层(残破积层和全风化层)、岩石风化在汛期更易诱发地质灾害的发

生,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工作措施

(一)抓好全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落实。

为切实抓好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快速的落实“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任务,会后我局及时向县政府汇报了会议内容,重点强调了会议的任务和要求,并召开全局职工会议,传达了会议精神。贯彻会议精神和要求,汛期到来之前我们迅速做好了防灾落实工作。

(二)做好宣传

我们在汛期前、中都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特别是“4.22”世界地球日,我们围绕“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的主题,采取电视字幕、宣传车、现场咨询等方式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哓,重点防御区要做到人人明白。

(三)、加强领导

编制了《2006年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报县政府审批备案,同时编制了《2006年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已报县政府和市局备案。在“应急预案”中明确成立了**县地质灾害防灾指挥部,总指挥由县人民政府县长担任;常务指挥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担任;副指挥由县人武部部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担任。指挥部成员由各相关局局长担任。统筹规范和指导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对突发性地质灾

害防灾救灾工作责任落实到位,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应急分队等工作机构。由于工作和人员的不定期变动,我们及时调整、充实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机构,配齐人员,各负其责,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

(四)、完善制度

建立了《地质灾害值班制度》、《地质灾害巡查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并张贴上墙。到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检查,要求地质灾害重点防预区建立了相关制度、防灾预案、监测记录;地质灾害危险处建立了警示标志,做好群测群防,使地质灾害防患于未然。

(五)、责任到位

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把宣传工作做到矿山企业,把矿山企业业主及采矿工作组织起来让他们随时监测各自采区的汛情和险情,责任到人,发挥群防体系功能。重点监测和防治区,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制定地质防灾应对和措施等,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加大检查力度

在5月20日对全县地质灾害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清查,并整理备案,划分重点防治区,重点监测区,其中:**县奋斗乡煤矿地陷为重点监测区,我们在煤矿建立了监测点,负责对地陷异常的监测记录工作,北黑铁路清溪站174公里附近

及平顶等沿线为重点防治区,我们与地方铁路积极沟通,通力合作,在汛期前开展以消除隐患为主的大排查和综合治理工作,小金沟砂金过采区,西山采石场、202国道**县至辰清段沿线废弃矿山和山体滑坡也被列为重点监测区,在各个重点隐患监测区我们都指定专人负责。对全县的采矿、探矿活动进行了全面检查,治止乱采滥挖破坏地质环境的现象发生。

(七)、争取项目资金

我局积极申报地质灾害治理项目2个,即《G202国道**一辰清段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及综合治理》和《**县砂金过采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向上级部门争取灾害治理资金,从根本上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同时加强重点区的宣传、教育工作,指定专人负责监测、预报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1、宣传工作还不到位,宣传有死角。

2、有些防治点的防治工作还不到位。

3、缺少专项资金和必要的设备。

4、环境监测站尚未建立,很多监测项目难以开展。

第16篇:地质灾害工作总结

丰都中心小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科学制定防治方案,严格落实防灾责任,不断完善防治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了全校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现对我校本学期“地质灾害”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由中心小学校长任组长,丰都中心小学副校长任副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组成领导小组。校长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指挥、部署协调和巡查指导,并将职责任务分配到成员,实行防灾减灾领导责任制。

2、编制防灾预案。我校每年在汛前都认真组织编制了《防灾预案》,经政府批准后,下发到各村级小学。对各校地质灾害危险点,填制“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发放到防灾责任各校,填制“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让他们明白面对险情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和撤离转移路线。

3、开展科普宣传。每年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12·4法制日”宣传,通过组织咨询服务队伍上街提供咨询服务,到乡村农户家中发送科普资料,出动宣传车到村组进行巡回宣传,悬挂、张贴、刷写大型宣传标语和宣传图画等,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让群众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几率。

4、构建群防体系。以各校工作人员为骨干,按照中心校设组的组织机构格局,具体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

5、加强巡查排查。每年汛前,组织各校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排查。对发现的灾害危险点加强监控,聘请专家到现场勘察,提出隐患点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并根据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7、健全规章制度。先后拟制定实施八项制度,即:地质灾害防治汛期值班制度、地质灾害险情速报制度、汛期危险点巡查制度、异变危险点应急调查制度、监测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监测资料汇编上报制度、地质灾害预防预报、预警告示制度,地质灾害防治奖罚制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职责明确、奖罚分明。

在本学期中,我校及各村级小学没有发现地质灾害现象,确保了我校的师生安全和财产安全没有受到损失,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会更加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丰都办丰都中心小学

2012年7月

第17篇:地质灾害责任书

篇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

横山县塔湾镇

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一二年三月

塔湾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

为了切实做好全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进一步巩固地质灾害防治成果,经镇党委、政府会议研究决定,由镇长与各村主任及企业单位第一责任人签订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

一、责任目标及考核标准(100分)

(一)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25分)

1、各村主任(单位第一责任人)为地质灾害防治第一责任人,要对本村、本单位的地质灾害防灾工作负总责。

2、各村(单位)成立由村主任(单位第一负责人)任组长的地质灾害领导小组,做到任务具体,责任明确,确保安全。

3、各村(单位)应有地质灾害防灾应急抢险预案及责任书和工作安排意见,限期撤离迁移明白卡。

(二)搞好地质灾害防灾宣传教育工作(15分)

1、转变观念、动员群众,坚持树立“安全第

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思想。

2、积极动员群众履行防灾治理义务,实现由事后查办向当前治理转变,由“要我来防灾”向“我要来防灾”转变。

3、用不同宣传方式、多渠道进行宣传,让群众能够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以大局为重,树立有备无患意识,积极参与防灾工作。

(三)加强隐患点的监测、加大隐患的检查力度,对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现象进行随时监测(20分)

(四)落实值班领导和人员、保证实情迅速传递,坚持24小时值班制(25)

1、各村委(单位)在汛期都要坚持24小时值班,及时上报,加强上下联系和协调。

2、各村、各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在发生地质灾害情况下,根据地质灾害不同等级(一般级、较大级、重大级和特大级)分类,依照不同等级地质灾害报告制度同级或越级向主管部门根据已获得的信息,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情况;地质灾害的规模、可能诱发的因素;地质灾害原因和发展趋势。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所应采取的对策和意见。

(五)做好应急调查准备工作,随时抢险救灾

1、认真实施汛期检查,汛期巡查和汛后复查的“三查”制度,要有记录。

2、时常检查组织机构、防灾预案、物资通讯、预报方法等方面的准备情况,巡查结束后,对查出的问题进行造册登记,并提交处理意见和落实整改措施。

二、责任书期限

本责任书的期限从当年签订责任书之日起至下一年签订责任书之日止。

塔湾镇人民政府镇长

各村及单位领导

二○一二年三月篇2: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 西充县**镇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 目标责任书

为了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第4号令)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订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

一、责任目标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区域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落实相关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切实做好本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实现“零死亡”的目标。

二、责任内容

(一)成立以村支书为组长、村长为副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协调本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落实地质灾害工作各项措施。

(二)各村、组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汛前检查面达到100%、汛前巡查面达到100%、汛后复查面达到100%、隐患排查面达到100%。对重点危险点,降雨期间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密巡检,每个监测点落实专门的地质灾害监测人和主要负责人,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三)主动避让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已有险情征兆的地质灾害点,要动员受威胁的群众迁到安全区域;难以及时搬迁的,要落实专人实施24小时不间断观察、记录和监测,做好应急转移人员和财产安全的准备工作,在危险区边界设立明显标志,划出危险区域,设立警戒线,加强监测。

(四)严格执行地质灾害24小时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隐患排查制度、预警预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等各项防灾制度,公布报警电话。要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划出危险区、设立警示牌。

(五)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一是建立“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的社会投入机制;二是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与工程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的“三同时”工作制度。

(六)发生灾害的具体位置、发生时间、伤亡人数、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地质条件、诱发因素等。

三、逗硬奖惩

(一)对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镇政府统一考核,予以表彰和奖励。

(二)对违反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失职、渎职造成地质灾害责任事故的,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追究该村主要负责人员的责任。造成重大地质灾害责任事故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三)本责任书一式二份,镇、村各一份。

目标管理单位:目标责任单位:

**镇人民政府(盖章) 村委会(盖章)

责任人(签字): 责任人(签字):

年月日 年月日

西太府发【2012】20号

西充县**镇人民政府

关于做好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各村(居)党支部、村(居)委会、场镇各单位: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镇地质灾害工作,根据《西充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西府发【2012】30号文件)和省、市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法规及文件精神。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现就做好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知如下: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切实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我镇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根据各村地质灾害情况,共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0处,其中规模大、危害重的2处。由于受5.12地震,以及历年暴雨袭击,各地尚未发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时有发生,为了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落到实处,镇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庞毅任组长,王峰任副组长,陈文春、范恒义、谢安民、文红、何旭弟、张元庆、杨勇和各村村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范恒义、陈文春、杨勇负责收集日常地质灾害情况。按照地质灾害属地负责的原则,各村村主任作为辖区内第一责任人,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实履行职能,全面调查研究,亲自安排部署,确保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制度健全,措施到位。各村村委会,要按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切实行动起来,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攻坚战。

二、明确重点,加强巡查

根据《西充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镇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由镇长庞毅同志带领国土、安办、民政等相关部门对全镇地质灾害情况,特别是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一次“拉网式”全面排查,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地段和已有险情征兆的灾害点落实专人观察,搞好预报预警,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迅速做出判断,采取果断措施,制定切实可行方案,组织实施撤离搬迁,对个别抱着心存侥幸人员,报政府采取强制措施,坚决撤离危险区域,对各村的采石场、砖瓦窑、危桥危路险情进行全面清查,对发现不安全隐患,报镇人民政府后坚决予以排除。

三、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落实

各村要进一步完善“群策群防”监控网络,必须认真落实日常监测制度、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制度、灾情速报制度以及地质灾害“明白卡”,确保信息畅通、及时、准确地向党委、政府汇报险情,并积极组织好实施救灾方案,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对贯彻不力、行动迟缓,造成损失的责任人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查责任。 附表1:**镇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领导成员值班表 附表2:**镇人民政府地质灾害抢险应急分队人员名单

西充县**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四月三十日

主题词:地质灾害 防治 通知 发:各村(居)党支部、村(居)委会、场镇各单位 西充县**镇党政办 2012年4月30日 印 (共印25份)篇3:地质灾害目标责任书 xx乡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及安全监管 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

为了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防止地质灾害事故发生,做好辖区内住用房屋安全隐患整改,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订本目标管理责任书。

一、工作目标

确保全年无地质灾害人员伤亡事故发生;确保辖区内无住用房屋安全和围墙倒塌事故发生。

二、工作要求

(一)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及安全监管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二)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管理基础台帐,在汛前编制完善防灾预案、应急处置预案和隐患点避险预案,全面落实防灾措施;建立辖区内住用房屋安全基础台帐。

(三)按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八落实”要求,逐点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措施,切实开展地灾点的监测预警工作,推进监测预警工作规范化建设。按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四到位”的要求,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四)组织开展辖区内地质灾害的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工作,坚持好汛期24小时值班。

(五)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报告制度,按要求坚持做好地灾速报、汛期日报工作。

(六)做好应急抢险的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七)监管并查处本辖区所属地灾隐患点的直接威胁区、危险区、极易发区从事与地质灾害防治无关的工程活动。

(八)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住用房屋安全、管理知识和法规的宣传,并做好记录;组织开展辖区内地灾隐患及住用房屋安全隐患应急排危及工程治理工作。

(九)组织开展辖区内各类房屋住用安全的隐患排查及整改工作;对辖区内有安全隐患的房屋落实监管责任,确定责任人并按规定设置警示标志或限期拆除。

(三)按时完成乡党委政府交办的地灾防治及其他安全监管工作任务。

三、考核办法

根据全乡安全生产具体考核办法,将本责任书内容纳入全乡安全生产考核范围,严格奖惩;对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已至发生重特大地质灾害安全责任事故、住用房屋安全责任事故的要严格进行责任追究。

目标管理单位: 目标责任单位: xxx乡人民政府 村(社区)

责任人: 责任人:

二○一○年五月日

第18篇:地质灾害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工作总结

一、我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县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地区,集中分布在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和构造发育的花岗岩及玄武岩分布区,主要行政区域为镇、镇、镇、乡、乡等乡镇。经调查,全县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0处,其中滑坡1处,崩塌6处(含潜在崩塌4处),河流岸崩3处。县境内北部丘陵地区以滑坡、崩塌为主,南部平原地区以河流岸崩为主,在浅丘状平原及波状平原有大面积膨胀土分布。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对象主要是居民点居民及财物、土地、公路、房屋等。

二、我县地质灾害主要特点分析

(一) 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1、露天采矿场边坡及山区自然山坡过高过陡,岩石裂隙发育、风化较强,易于形成崩塌和滑坡。

2、汛期连续、集中降雨或干旱少雨、水位骤升骤降往往造成水利工程堤坝及山脚坡下地质灾害的发生。

3、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边坡过陡易诱发崩塌、滑坡灾害。

4、居民沿山体切坡建房,易诱发山体滑坡。

(二) 地质灾害类型

1、岩土位移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山体滑坡、建筑工程人工切坡引发的崩塌、滑坡及露天采矿引起的崩塌、滑坡。

2、河流堤坝渗漏、滑塌、岸崩及水库坝基渗漏。

3、膨胀土变形改变地貌引起的地质灾害。

(三) 地质灾害重要防范点及威胁对象

为了有效防御地质灾害的发生及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通过对境内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活动规律及诱发因素的分析,确定以下三种地质灾害类型,10处隐患点为我县今年地质灾害防范重点。

1、滑坡

我县境内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处,位于镇街镇村附近,成因为自然形成,目前稳定性较差,没有威胁到人口,但对滑坡后缘的河道和耕地有潜在威胁,险情等级为小型。

2、崩塌

我县境内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有6处,分别位于: …….,成因为人为切坡建房形成,目前稳定性较差,威胁到人口4户17人,险情等级为小型。该隐患点已在《..市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中被列入市级地质灾害重点防范点,应重点监控。

乡..村..中心山东坡,成因为自然形成,目前稳定性较差,威胁到人口1户2人,险情等级为小型。

..乡..村312省道:78km+30m处,成因为人工开采形成,目前稳定性较差,没有威胁到人口,但对…省道有潜在影响,险情等级为小型。

..乡…村….省道:78km+50m——78km+150m处,成因为人工开采形成,目前稳定性较好,没有威胁到人口,但对….省道有潜在影响,险情等级为小型。

…乡…村….省道:78km+200m——78km+300m处,成因为人工开采形成,目前稳定性较好,没有威胁到人口,但对….省道有潜在影响,险情等级为小型

…镇….村….组公路边坡,成因为人工切坡修路形成,目前稳定性较差,没有威胁到人口,但对X011县道(约100米)有潜在影响,险情等级为小型。

3、河流岸崩

我县境内河流岸崩地质灾害隐患点有3处,分别位于: …镇…….组,成因为自然形成,目前稳定性较差,没有威胁到人口,但对河道及岸坡后缘的耕地有潜在威胁,险情等级为小型。

….镇…..组,成因为自然形成,目前稳定性较差,没有威胁到人口,但对河道及岸坡后缘的耕地有潜在威胁,险情等级为小型。

….乡……村….组,成因为自然形成,目前稳定性较差,没有威胁到人口,但对岸堤有潜在威胁,险情等级为小型。

上述区段中,选出6处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交通安全构成威胁的稳定性较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应重点防范。

除上述防范点外,我县一些露天开采的矿山采矿场,以及在建工程的深开挖基坑或工程切坡地段,汛期也应注意防范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四)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时段 除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外,降雨的强度和降雨量的大小与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当日降雨量达150mm以上或持续降雨在半月以上时,往往可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故应提前做好防灾准备工作,我县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为5-9月份。

矿山开采建设工程诱发产生的崩塌、滑坡、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由于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故在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

三、我县地质灾害主要工作情况

(一)、组织领导

我县地质灾害组织领导机构及职责在政办(…..)38号文《县突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中明确指出:发生中型以上地质灾害或发现较大型临灾险情时,执行省、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在省、市地质灾害指挥部同意指挥下,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发生小型地质灾害或出现一般级临灾险情时,县人民政府应启动县突发性地质灾害抢应急险救灾指挥部工作,负责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由县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局分管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1、每年汛前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制定当年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由县政府下发各乡镇和各职能部门。

2、汛前加强监测,保障联络畅通,遇强降雨天气,安排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撤离现场。

3、汛后整治归档各种材料,开展监测人员培训,完善各种制度。我县地质灾害工作,不但对各相关单位提出明确要求,同时针对各地质灾害点,已完成从县到乡(镇)到村到居民点的四级应急体系,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地质灾害防范和应急工作。

(三)、地质灾害演练

为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能力,有效防范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20…年..月…日上午,在县政府的组织下,在…乡…村….村民组一滑坡灾害隐患点,开展了…地区首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这对于提高防范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增强群众防灾意识和有效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

由市国土资源、地质环境监测站、县政府、乡政府、县国土资源、民政、公安等部门和当地预备役民兵共40余人组成的应急抢险队伍,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设立警戒线封锁进入灾区的道路、监测滑坡体的变化情况、组织群众按照转移路线转移到临时安置点帐篷内,并向群众发放矿泉水、方便面和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材料等。整个演练活动续约2个小时。,此次演习为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了丰富的宝贵的经验。

(四)、监测预警

县、乡(镇)、村和居民点四级监测机构,其主要负责同志对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政府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国土、水利、交通、建设、气象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相互配合,严格执行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及应急调查等各项防灾制度,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从以人为本、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措施到位,以有效防御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五)、应急处置

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或灾情报告后,应迅速组织应急调查组赶赴现场,调查、核实险情、灾情,并密切跟踪其变化情况,提出应急抢险方案,建议县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与此同时,县政府将视灾情和险情的情况,向市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报告,请求指导和支援。

(六)、地质灾害恢复重建

2011年,我县没有发生地质灾害,但..乡….地质灾害点的搬迁工作,在县应急办、国土局和乡政府的努力下正逐步开展,该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搬迁重建工作做了详细的预算和方案,选址工作已经完成,现已上报县政府和市国土局,目前等待审批。

(七)、地质灾害宣传

我县政府明确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全民地质环境保护意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板报、宣传手册、培训班等各种宣传手段和形式,并通过“防灾减灾日”、“世界地球日”、“环境日”、“土地日”等活动,进行广泛的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的社会宣传和咨询活动,以增强广大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重要性的认识。2011年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00份,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50余份,增强了自测、自报、自防和自救能力,确保灾害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失。

同时我县已根据上级要求开展了地质灾害五到位工作,即是工作评估到位、巡查到位、预案到位、宣传到位和人员到位。相关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

(八)、存在问题

1、我县财政未设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项资金。

2、无专门对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行政机构和岗位设置。

3、无硬性要求在汛期巡查和监测所需的专人专车专线(电话),而是和相关职能股室及职责容在一起。

4、没有编制《来安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2020)》。

(九)、工作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建议切实加大对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和投入,针对我县实际情况,尤其应重视地质灾害防治人员的定位、培训和所需设备的配备,确保防治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真正做到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时监测无死角。

第19篇:地质灾害预案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

1.4 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地方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2 组织体系和职责

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出现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需要由国务院负责处置的特大型地质灾害时,根据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国务院可以成立临时性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总指挥部,负责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指挥和部署。

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参照国务院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总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

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3 预防和预警机制

3.1 预防预报预警信息

3.1.1 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快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专业监测网络,形成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国务院国土资源、水利、气象、地震部门要密切合作,逐步建成与全国防汛监测网络、气象监测网络、地震监测网络互联,连接国务院有关部门、省(区、市)、市(地、州)、县(市)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时传送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汛情和气象信息。

3.1.2 信息收集与分析

负责地质灾害监测的单位,要广泛收集整理与突发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有关的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地质灾害中、短期趋势预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资料数据库,实现各部门间的共享。

3.2 预防预警行动

3.2.1 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本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成员单位,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每年年初拟订本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辖区内主要灾害点的分布,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订具体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定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3.2.2 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的作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时,要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避灾疏散。

3.2.3 “防灾明白卡”发放

为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已查出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将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落实到乡(镇)长和村委会主任以及受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村民,要将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明白卡”发到村民手中。

3.2.4 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制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要加强合作,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并将预报预警结果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同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当发出某个区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后,当地人民政府要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各单位和当地群众要对照“防灾明白卡”的要求,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3.3 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3.3.1 速报时限要求

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4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接速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国土资源部接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报告后,应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中、小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12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接速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3.3.2 速报的内容

灾害速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出现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4 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

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5 应急响应

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遵循分级响应程序,根据地质灾害的等级确定相应级别的应急机构。

5.1 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Ⅰ级)

出现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省(区、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防治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

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应急防治工作,在本省(区、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省(区、市)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财政、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国土资源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赴灾区现场指导应急防治工作,派出专家组调查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其发展趋势,指导地方制订应急防治措施。

5.2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Ⅱ级)

出现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省(区、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在本省(区、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省(区、市)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财政、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必要时,国土资源部派出工作组协助地方政府做好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工作。

5.3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Ⅲ级)

出现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在本市(地、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市(地、州)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必要时,灾害出现地的省(区、市)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协助市(地、州)人民政府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5.4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Ⅳ级)

出现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小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作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小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在本县(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县(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必要时,灾害出现地的市(地、州)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协助县(市)人民政府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5.5 应急响应结束 经专家组鉴定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撤消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应急响应结束。

6 应急保障

6.1 应急队伍、资金、物资、装备保障

加强地质灾害专业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建设,确保灾害发生后应急防治与救灾力量及时到位。专业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武警部队、乡镇(村庄、社区)应急救援志愿者组织等,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防治与救灾演练,提高应急防治与救灾能力。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费用按《财政应急保障预案》规定执行。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储备用于灾民安置、医疗卫生、生活必需等必要的抢险救灾专用物资。保证抢险救灾物资的供应。

6.2 通信与信息传递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把有线电话、卫星电话、移动手机、无线电台及互联网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信息网,并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6.3 应急技术保障

6.3.1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专家组

国土资源部和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分别成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专家组,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和应急工作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6.3.2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科学研究

国土资源部及有关单位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方法、技术的研究,开展应急调查、应急评估、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工作力度和投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防治与救灾演习和培训工作。 6.4 宣传与培训

加强公众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6.5 信息发布

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的发布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执行。

6.6 监督检查

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对上述各项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保障工作进行有效的督导和检查,及时总结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各部门、各单位负责落实相关责任。

7 预案管理与更新

7.1 预案管理

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参照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各省(区、市)的应急预案应当报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7.2 预案更新

本预案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每年评审一次,并根据评审结果进行修订或更新后报国务院批准。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更新期限最长为5年。

8 责任与奖惩

8.1 奖励

对在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中贡献突出需表彰奖励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规定执行。

8.2 责任追究 对引发地质灾害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追究,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规定处理;对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中失职、渎职的有关人员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9 附则

9.1 名词术语的定义与说明

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地质灾害危险区:指已经出现地质灾害迹象,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区域或者地段。

次生灾害:指由地质灾害造成的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如水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泄漏等。

生命线设施:指供水、供电、粮油、排水、燃料、热力系统及通信、交通等城市公用设施。

直接经济损失:指地质灾害及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破坏,包括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设备、物品、财物等破坏而引起的经济损失,以重新修复所需费用计算。不包括非实物财产,如货币、有价证券等损失。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9.2 预案的实施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20篇:地质灾害实施方案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

为切实做好**镇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我镇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及《保山市人为地质灾害管理办法》,结合我镇实际,特编制《**镇2011度年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实施细则如下:

一、2011年地质灾害预测

自去年10月以来,我镇辖区内降水不足2 5厘米,估计进入雨季后,雨量同比会有所增加。结合我镇实际,2011年我镇仍存在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和危害程度,属县级重点危险区,因此,我镇不仅要对原有的地质灾害监测点加强巡查,同时也不能放松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在建工程的调查预测。2011年我镇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有:

二、2011年重点防范区

根据气象部门对我县今年气候异常情况分析,结合我镇地质灾害发生历史,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5月15日—10月15日。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011年我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然要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乡村委会集镇、人口集中居住区、重要水利电力设施、中小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和交通干线为重点,建立并切实运转群测群防体系,加强巡查和监

- 12 (二)交通干线地质灾害隐患预防责任人按省、县、乡、村委会公路不同的管辖权由相应的主管部门负责人担任,监测负责人由隐患点所在路段公路管理所落实。

(三)水利水电设施地质灾害预防责任人由***担任,监测责任人由该部门指派,由**镇人民政府督促、检查工作落实情况。

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及领导小组

为切实加强我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地质灾害岗位职责
《地质灾害岗位职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