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岗位职责

古籍岗位职责(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06 07:52:28 来源:岗位职责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古籍保护

《古籍保护》课程总结

一.古籍保护的意义及目的

古籍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份珍贵宝藏。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们研究中国社会面貌和生产、科学发展史的非常重要的依据,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古籍的保护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延续的重要举措,是对中华精神文明的保存。有利于把它们的社会价值、史料研究价值发挥到最大。对于古籍保护的目的,我认为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保存,在更高的层次是它应该是应用。

二.纸张发展史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于纸张出现的最早时间学术界是有争论的。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卓尔汉代烽燧亭遗址中发现麻制纸张;1957年西安灞桥出土西汉时期麻制纸张;1978年陕西扶风发现西汉宣帝时麻制纸张。据史书记载东汉(公元105年)蔡伦在总 结前人实践和当时民间造纸经验,,采用官府设备加以改良、提高、推广,使造纸业有了前所未有突破。但是对于纸的使用与供应,直到西晋以前仍然是生息微弱。东晋安帝二年(403),太尉桓玄\"废帝\"执政,遂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一举措对造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唐代是我国造纸业的发展的兴盛,主要表现在:1造纸原料的增多 2造纸产地遍及各地3纸张品种的增多4纸张使用范围更广。但是“安史之乱”直到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影响了纸张的发展。宋金元时期纸张的发展表现在:竹纸的脱颖而出;纸的应用再次扩大;皮纸大量应用于印刷;以及论纸专著诞生。明清时期是我国手工纸鼎盛发展的在最后时期,也是我国机械纸的开始时期。原料、技术、设备、加工大为改进;纸张产量、质量、用途、产地更多。造纸技术记载、著作面世。近代(19世纪来)1887(清光绪13年)在香港办大成造纸厂;1891年李鸿章引进西欧造纸机器和技术,在上海办伦章、华章、龙章造纸厂,进入机器造纸阶段。解放前造纸情况: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质量差,品种少,产量低。制浆造纸设备,铜网,毛布器材——依赖进口。解放后造纸情况:发展迅速,改革开放后1983年以来产量增长9%/年,1985年造纸产量跃居世界第6,已达998.5万吨,造纸设备、纸张品种国内基本都能设计制造,只是满足不了需求,有时需要进口。

三.纸张的结构组成

对于纸张的构成,主要有两种区分,即:手工纸与机械纸之分。手工纸的主要成分有麻纤维(麻纸)、韧皮纤维(皮纸)、茎杆纤维(竹纸)等植物纤维,故保存时间长。机械纸的主要成分是木质素等,故不易保存。对于手工纸的构成我们可以从其制作流程中得出结论,其制作流程(以皮纸为例)是:采枝→剥皮→拣料→腌料→蒸煮→洗料→踏料→浸料→打料→入槽→捞纸→榨干→焙纸→皮纸(成品)。整个过程下来,留下来的是以韧皮纤维为主的原料。而机械纸中的木质素被抛弃。

四.纸张的受损情况

随着时间的发展,无论是手工纸还是机械纸都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纸张的老化、受损等各种情况。纸张的受损情况有:酸化发黄、污迹满面、虫蛀霉变、老化粉化、糟朽脆裂、酥朽破碎、粉状脱落、失去弹性、无法翻阅。导致这样的原因有:外部因素:温湿度不适合纸张的存放、光污染、虫霉菌的破坏、酸化等;内部因素:纸张内部材质的老化。内外因素的结合导致纸张的受损。特别是对古籍来说,古籍的受损是由于虫霉菌破坏了古纸表面结构,并加速了古纸纤维的破坏导致其酸化泛黄,最终导致其絮化,无法翻阅。

五.纸张的保护方法

纸张保护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对于纸张的保护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每个损坏情况给出具体的保护方法。

纸张保护内容:(一):预防纸张损坏(二):已损纸张保护修复。 预防纸张损坏主要指针对破坏纸张的外因的防护,如:防潮、防火、防尘埃、防霉、防虫、防磨损等。已损纸张保护修复指的是利用古老而传统的古籍修复技术对已经损坏的纸张进行保护。恢复原状、防止延缓进一步损坏。同时纸张保护也可以分为:再生性保护和原生性保护。

具体的方法:1对环境及霉菌的防护:由于环境与霉菌的生存关系十分紧密,适宜温度湿度——利于霉菌生长繁殖。因此控制好环境也能控制霉菌的生存。我们应做到:①保持书库,书清洁卫生,人员进出更衣;②过滤净化库内空气,减少阻止灰尘颗粒霉菌孢子入库;③控制库内温度,湿度,保持干燥通风;18℃以下,湿度55-60%以下,可抑制霉菌生长.。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化学防霉剂进行除霉。对于这两种方法来说我认为我们应利用环境对纸张进行保护,特别是对于古籍而言。

2对于虫害的防治:(1),清洁卫生防治(2),环境条件防治虫害①日常温度:22-32℃利于害虫生长繁殖;40-52℃或-4-10℃为致死多数害虫温度区。②湿度:相对湿度≥70%利于害虫生长繁殖,干燥能抑制害虫生长繁殖。③空气:害虫新陈代谢需氧气,含氧≤2%害虫缺氧致死。(3),高低温防治①高温62.8℃/5min或49-52℃/10-12h杀死虫;②低温-5-10℃杀虫。利用冬季寒冷,人工制冷,抑制害虫生长、发育、繁殖、杀死,(4)缺氧法防治。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化学除虫剂进行除虫。对于这两种方法来说我认为我们应利用环境对纸张进行保护,特别是对于古籍而言,因为杀虫效果好,对纸张和字迹无不良影响,对人体无毒无害。

对于其他损害的防护大多数是化学的方法,我认为对于现代纸完全可以应用这些方法来处理,因为现代纸是利用现代的、化学的方法生产的。而对于古籍来说并不适用这种方法与她的生产机制并不相适应。不能应用否则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尽量用不会对古籍产生破坏的方法对其保护。

六.纸张的测试

对纸张性能的测试主要有:1厚度2,紧度松厚度3,抗张强度4,伸长率5,抗张能量吸收6,耐破7,耐折度8,撕裂度9,施胶度10,白度11,透气度12,挺度13,人工加速老化14,其它分析。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应该予以了解。了解测试纸张性能的主要内容。 七.关于古籍保护的认识体会

古籍保护是当今古籍界十分热门的话题。古籍保护是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技术的结合。对于古籍保护而言,我们不仅要了解如何保护,还应该知道产生破坏的原因及过程。从这个原因和过程中寻找新的、更加科学的方法来保护古籍。但是我认为必须有一个前提,即:以古籍为中心,对其施行可逆性的保护。

作为一名学习古籍修复的学生来说,古籍保护是古籍修复的总纲,我们不仅应该扎实的学习古籍修复的知识,把这门传统而现代的技术传承下去,更应该学习更多的、其他的关于古籍保护的方法,从而为自己的修复技术提供更多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支持。

中国档案修裱技术

推荐第2篇:古籍书目

【两汉魏晋南北朝小说目录】

《蜀王本纪》旧题汉

《杂事秘辛》汉·无名氏

《献帝春秋》东汉·阙名

《天禄阁外史》汉·黄宪

《汉末英雄记》魏·王粲

《博物志》西晋·张华

《九州春秋》西晋·司马彪

《汉晋春秋》东晋·习凿齿

《魏晋世语》晋·郭颁

《晋后略》西晋·荀绰

《十六国春秋别本》北魏·崔鸿

《古今注》晋·崔豹

《大业拾遗记》唐·颜师古

《列仙传》汉·刘向

《神仙传》晋·葛洪

《神异经》汉·东方朔

《笑林》三国魏·邯郸淳

《绿珠传》宋·乐史

《晋四王遗事》东晋·卢綝

《晋八王故事》东晋·卢綝

《晋阳秋》东晋·庾翼

《续晋阳秋》南朝宋·檀道鸾

《晋春秋》唐·杜延业

《晋中兴书》南朝宋·何法盛

《东宫旧事》晋·张敞

《三国典略》唐·丘悦

《晋五胡指掌》明·张大龄

《三十国春秋辑本》清·汤球

《凉州记》北凉·段龟龙

《沙州记》南朝宋·段国

《平陈记》佚名

《风土记》晋·周处

《浔阳记》东晋·张僧鉴

《三齐略记》晋·伏琛

《丹阳记》晋·山谦之

《交州记》晋·刘欣期

《永嘉郡记》南朝宋·郑辑之

《始兴记》南朝宋·王韶

《宜都记》晋·袁山松

《洛阳记》晋·陆机

《荆州记》晋·盛弘之

《南康记》晋·邓德明

《南雍州记》晋·王韶

《会稽记》晋·孔晔

《广州记》晋·顾微

《广志》晋·郭义恭

《邺中记》晋·陆翙

《关中记》晋·潘岳

《齐谐记》南朝宋·东阳无疑

《梁州记》南朝宋·刘澄之

《鄱阳记》南朝宋·刘澄之

《俗说》南朝梁·沈约

《冥通记》南朝梁·陶弘景

《高士传》晋·皇甫谧

《拾遗记》晋·王嘉

《佛国记》东晋·法显

《异苑》南朝宋·刘敬叔

《幽明录》南朝宋·刘义庆

《还冤记》北齐·颜之推

【隋唐笔记小说目录】

《梁四公记》唐·张说

《云仙杂记》唐·冯贽

《龙城录》唐·柳宗元

《启颜录》隋·侯白

《角力记》北宋·调露子

《谐谑录》唐·朱揆

《记事珠》唐·冯贽

《庐陵官下记》唐·段成式

《天坛王屋山圣迹记》唐·杜光庭

《独异志》唐·李亢

《冥报记》唐·唐临

《墉城集仙录》前蜀·杜光庭

《大业杂记》唐·杜宝

《隋遗录》唐·颜师古

《壶关录》唐·韩昱

《炀帝迷楼记》宋·佚名

《炀帝开河记》

《海山记》

《大唐创业起居注》唐·温大雅

《大唐传载》唐·佚名

《隋唐嘉话》唐·刘餗

《朝野佥载》唐·张鷟

《北里志》唐·孙棨

《次柳氏旧闻》唐·李德裕

《明皇杂录》唐·郑处诲

《高力士外传》唐·郭湜

《安禄山事迹》唐·姚汝能

《因话录》唐·赵璘

《唐国史补》唐·李肇

《广异记》唐·载孚

《帝范》唐·李世民

《臣轨》唐·武则天

《大唐新语》唐·刘肃

《五代新说》唐·徐炫

《宣室志》唐·张读

《封氏闻见记》唐·封演

《开天传信记》唐·郑棨

《桂苑丛谈》唐·冯翊子子休

《历代崇道记》唐·杜光庭

《独异志》唐·李亢

《玄怪录》唐·牛僧儒

《兼名苑》唐·僧远年

《魏郑公谏录》唐·王方庆

《耳目记》唐·张鷟

《中枢龟镜》唐·苏瑰

《定命论》唐·赵自勤

《卓异记》唐·陈翱

《尚书故实》唐·李绰

《河东记》唐·薛渔思

《会昌解颐录》唐·佚名

《刘宾客嘉话录》唐·韦绚

《唐语林》宋·王谠

《逸史》唐·卢肇

《潇湘录》唐·柳祥

《纂异记》

《集异记》唐·薛用弱

《集异记》唐·陆勋

《博异志》唐·郑还古

《松窗杂录》唐·李濬

《开元天宝遗事》五代·王仁裕

《东城老父传》唐·陈鸿祖

《云溪友议》唐·范摅

《玉泉子》唐·无名氏撰

《奉天录》唐·赵元一

《邺侯外传》唐·李繁

《常侍言旨》唐·柳珵

《新城录》唐·沈亚之

《牛羊日历》唐·刘轲

《李相国论事集》唐·李绛

《戎幕闲谈》唐·韦绚

《贾氏谈录》宋·张洎

《谭宾录》唐·唐胡璩

《来南录》唐·李翱

《柳氏叙训》唐·柳玭

《中朝故事》南唐·尉迟偓

《东观奏记》唐·裴庭裕

《金华子杂编》南唐·刘崇远

《金銮密记》唐·韩偓

《义山杂纂》唐·李商隐

《三水小牍》唐·皇甫枚

《树萱录》唐·佚名

《剧谈录》唐·康軿

《杜阳杂编》唐·苏鹗

《南楚新闻》唐·尉迟枢

《醉乡日月》唐·皇甫松

《前定录》唐·钟辂

《续前定录》唐·钟辂

《续玄怪录》唐·李复言

《幽闲鼓吹》唐·张固

《唐阙史》唐·高彦休

《广陵妖乱志》五代·郭廷诲

《神仙感遇传》前蜀·杜光庭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

《资暇集》唐·李济翁

《刊误》唐·李涪

《兼明书》唐·丘光庭

《苏氏演义》唐·苏鹗

《灌畦暇语》唐·佚名

《中华古今注》五代·马缟

《谗书》唐·罗隐

《戒子拾遗》唐·李恕

《唐摭言》五代·王定保

《鉴诫录》后蜀·何光远

【宋元笔记小说目录】

《南北朝杂记》宋·刘敞

《三国杂事》宋·唐庚

《续世说》宋·孔平仲

《北梦琐言》宋·孙光宪

《洛阳缙绅旧闻记》宋·张齐贤

《五代史阙文》宋·王禹偁

《五代春秋》宋·尹洙

《五国故事》宋·佚名

《江南野史》宋·龙衮

《蜀梼杌》宋·张唐英

《燕翼诒谋录》宋·王栐

《湘山野录》宋·文莹

《续湘山野录》宋·文莹

《玉壶清话》宋·文莹

《闻见近录》宋·王巩

《括异志》宋·张师正

《渑水燕谈录》宋·王辟之

《靖康纪闻》宋·丁特起

《靖康传信录》宋·李纲

《建炎笔录》宋·赵鼎

《宋朝事实》宋·李攸

《宾退录》宋·赵与时

《独醒杂志》宋·曾敏行

《西夏事略》宋·王称

《读书附志》宋·赵希弁

《北狩见闻录》宋·曹勋

《武林旧事》宋·周密

《容斋随笔》宋·洪迈

《容斋续笔》宋·洪迈

《老学庵笔记》宋·陆游

《大宋宣和遗事》宋·佚名

《青箱杂记》宋·吴处厚

《东轩笔录》宋·魏泰

《温公日记》宋·司马光

《涑水记闻》宋·司马光

《默记》宋·王铚

《东斋记事》宋·范镇

《醴泉笔录》宋·江休复

《家世旧闻》宋·陆游

《铁围山丛谈》宋·蔡绦

《却扫编》宋·徐度

《清波杂志》宋·周煇

《东坡志林》宋·苏轼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

《三国杂事》宋·唐庚

《南部新书》宋·钱易

《蒙鞑备录》宋·孟珙

《黑鞑事略》宋·彭大雅

徐霆注

《玉堂闲话》五代·王仁裕

《江淮异人录》宋·吴淑

《三楚新录》宋·周羽

《吴越备史》宋·钱俨

《江表志》宋·郑文宝

《江南馀载》南唐·佚名

《南唐近事》宋·郑文宝

《钓矶立谈》宋·史温

《稽神录》五代·徐铉

《于阗国行程记》五代·平居诲

《国老谈苑》宋·王君玉

《谈渊》宋·王陶

《葆光录》宋·龙明子

《北窗炙輠录》宋·施彦执编

《公是先生弟子记》宋·刘敞

《高斋漫录》宋·曾慥

《韩忠献公遗事》宋·强至

《游城南记》宋·张礼

《东斋记事》宋·范镇

《儒林公议》宋·田况

《醴泉笔录》宋·江休复

《吕氏杂记》宋·吕希哲

《万柳溪边旧话》宋·尤玘

《画墁录》宋·张舜民

《张太史明道杂志》宋·张耒

《晁氏客语》宋·晁说之

《谈薮》宋·庞元英

《碧云騢》宋·梅尧臣

《丽情集》宋·张君房

《赏心乐事》宋·张鉴

《王文正公遗事》宋·王素

《甲申杂记》宋·王巩

《随手杂录》宋·王巩

《闻见近录》宋·王巩

《王文正公笔录》宋·王曾

《宋景文公笔记》宋·宋祁

《丁晋公谈录》宋·丁谓

《春明退朝录》宋·宋敏求

《括异志》宋·张师正

《征南录》宋·滕元发

《温公琐语》宋·司马光

《孙公谈圃》宋·孙升

《珍席放谈》宋·高晦叟

《杨公笔录》宋·杨延龄

《春渚纪闻》宋·何薳

《道山清话》宋·无名氏

《孔氏杂说》宋·孔平仲

《谈苑》宋·孔平仲

《却扫编》宋·徐度

《清虚杂著补阙》宋·王从

《闲燕常谈》宋·董弅

《海岳名言》宋·米芾

《负暄野录》宋·陈槱

《张氏可书》宋·张知甫

《艮岳记》宋·张淏

《青溪寇轨》宋·方勺

《曲洧旧闻》宋·朱弁

《南窗纪谈》宋·无名氏

《邵氏闻见录》宋·邵伯温

《邵氏闻见后录》宋·邵博

《避戎嘉话》宋·石茂良

《避戎夜话》宋·石茂良

《朝野佥言》宋·佚名

《瓮中人语》宋·韦承

《开封府状》宋·佚名

《青宫译语》金·王成棣

《宋俘记》金·可恭

《昨梦录》宋·康与之

《建炎复辟记》宋·佚名

《建炎时政记》宋·李纲

《东巡记》宋·赵彦卫

《从驾记》宋·陈随隐

《建炎进退志》宋·李纲

《辩诬笔录》宋·赵鼎

《亲征录》宋·周必大

《窃愤录》宋·辛弃疾

《窃愤续录》宋·辛弃疾

《南渡录》宋·辛弃疾

《采石瓜洲记》宋·蹇驹

《己酉避乱录》宋·胡舜申

《开禧德安守城录》宋·王致远

《襄阳守城录》宋·赵万年

《辛巳泣蕲录》宋·赵与{容衣}

《龙飞录》宋·周必大

《中兴战功录》宋·李璧

《翰苑遗事》宋·洪遵

《麟台故事》宋·程俱

《淳熙玉堂杂记》宋·周必大

《墨客挥犀》宋·彭乘

《续墨客挥犀》宋·彭乘

《鸡肋编》宋·庄绰

《钱氏私志》宋·钱世昭

《桂海虞衡志》宋·范成大

《中吴纪闻》宋·龚明之

《寓简》宋·沈作喆

《步里客谈》宋·陈长方

《避暑录话》宋·叶梦得

《石林燕语》宋·叶梦得

《罗湖野录》宋·释晓莹

《耆旧续闻》宋·陈鹄

《西溪丛语》宋·姚宽

《老学庵续笔记》宋·陆游

《梁溪漫志》宋·费衮

《野客丛书》宋·王楙

《野老纪闻》宋·王大成

《诚斋挥麈录》宋·杨万里

《云麓漫钞》宋·赵彦卫

《二老堂杂志》宋·周必大

《挥麈前录》宋·王明清

《挥麈后录》宋·王明清

《挥麈三录》宋·王明清

《挥麈后录馀话》宋·王明清

《独醒杂志》宋·曾敏行

《鼠璞》宋·戴埴

《肯綮录》宋·赵叔问

《旧闻证误》宋·李心传

《桯史》宋·岳珂

《枫窗小牍》宋·百岁寓翁

《萤雪丛说》宋·俞成

《醉翁谈录》宋·金盈之

《对床夜语》宋·范晞文

《能改斋漫录》宋·吴曾

《深雪偶谈》宋·方岳

《藏一话腴》宋·陈郁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

《芦浦笔记》宋·刘昌诗

《西山政训》宋·真德秀

《鹤山笔录》宋·魏了翁

《密斋笔记》宋·谢采伯

《密斋续笔记》宋·谢采伯

《养疴漫笔》宋·赵溍

《朝野遗记》宋·佚名

《游宦纪闻》宋·张世南

《行营杂录》宋·赵葵

《四朝闻见录》宋·叶绍翁

《宜斋野乘》宋·吴枋

《闲窗括异志》宋·鲁应龙

《西畴老人常言》宋·何坦

《世范》宋·袁寀

《言行龟鉴》元·张光祖

《棠阴比事原编》宋·桂万荣

《棠阴比事续编》明·吴讷

《棠阴比事补编》明·吴讷

《钱塘先贤传赞》宋·袁韶

《山家清事》宋·林洪

《木笔杂抄》宋·佚名

《罗氏识遗》宋·罗璧

《昭忠录》宋·无名氏

《梦粱录》宋·吴自牧

《钱塘遗事》元·刘一清

《癸辛杂识》宋·周密

《东谷随笔》宋·李之彦

《齐东野语》宋·周密

《敬斋古今黈》元·李治

《大金吊伐录》金·佚名

《南征录汇》金·李天民

《南迁录》金·张师颜

《续夷坚志》金·元好问

《归潜志》金·刘祁

《辽志》南宋·叶隆礼

《唐才子传》元·辛文房

《南村辍耕录》元·陶宗仪

《汝南遗事》元·王鹗

《墨史》元·陆友

《辽小史》明·杨循吉

《燕北录》宋·王易

《乘轺录》宋·路振

《使辽语录》宋·陈襄

《燕魏杂记》宋·吕颐浩

《西夏纪》民国·戴锡章

《金志》元·宇文懋昭

《金小史》明·杨循吉

《虏庭事实》宋·文惟简

《北风扬沙录》元·陈准

《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宋·许亢宗

《北狩行录》宋·蔡鞗

《松漠纪闻》宋·洪皓

《揽辔录》宋·范成大

《蒙鞑备录》宋·孟珙

《黑鞑事略》宋·彭大雅

《元朝秘史》元·佚名

《圣武亲征录校注》清·王国维校注

《平宋录》元·刘敏中

《元朝征缅录》元·佚名

《拊掌录》元·元怀

《古杭杂记》元·李东有

《吴中旧事》元·陆友仁

《东南纪闻》元·佚名

《山房随笔》元·蒋正子

《山居新话》元·杨瑀

《岁华纪丽谱》元·费著

《困学斋杂录》元·鲜于枢

《湛渊静语》元·白珽

《北轩笔记》元·陈世隆

《佩韦斋辑闻》元·俞德邻

《砚北杂志》元·陆友仁

《勤有堂随录》元·陈栎

《招捕总录》元·佚名

《玉堂嘉话》元·王惲

《乐郊私语》元·姚桐寿

《至正直记》元·孔齐

《学古编》元·吾丘衍

《庶斋老学丛谈》元·盛如梓

《雪履斋笔记》元·郭翼

《学易居笔录》元·俞镇

《客杭日记》元·郭畀

《席上腐谈》元·俞琰

《日损斋笔记》元·黄溍

《遂昌杂录》元·郑元祐

《解酲语》元·李材

《青楼集》元·黄雪蓑

《春梦录》元·郑禧

《琅嬛记》元·伊世珍

《稗史集传》元·徐显

《日闻录》元·李翀

《草木子》明·叶子奇

《庚中外史》元·权衡

《庚申君遗事》清·万斯同辑

《隆平纪事》清·史册

《保越录》元·佚名

《国初群雄事略》明·钱谦益

《河朔访古记》元·纳新

《长春真人西游记》元·李志常

《大理行记》元·郭松年

《安南志略》元·黎崱

【明代笔记小说目录】

《东谷赘言》明·敖英

《会仙女志》明·郦琥

《云蕉馆纪谈》明·孔迩述

《翦胜野闻》明·无名氏

《元故宫遗录》明·萧洵编

《凤凰台记事》明·马生龙

《巳疟编》明·刘玉

《云南机务抄黄》明·张紞

《半村野人闲谈》明·姜南

《天潢玉牒》明·无名氏

《贤识录》明·陆釴

《革除逸史》明·朱睦扌挈

《东朝纪》明·王泌

《星槎胜览》明·费信

《否泰录》明·刘定之

《畜德录》明·陈沂

《北征事迹》明·袁彬

《正统临戎录》明·杨铭

《正统北狩事迹》明·杨铭

《马氏日抄》明·马愈

《闲中今古录摘抄》明·黄溥

《后渠杂识》明·崔铣

《彭文宪公笔记》明·彭时

《县笥琐探摘抄》明·刘昌

《石田杂记》明·沈周

《吴中故语》明·杨循吉

《听雨纪谈》明·都穆

《投瓮随笔》明·姜南

《古穰杂录摘抄》明·李贤

《病逸漫记》明·陆釴

《琅琊漫抄》明·文林

《百可漫志》明·陈鼐

《新倩籍》明·徐祯卿

《枝山前闻》明·祝允明

《医闾漫记》明·贺钦

《苏谈》明·杨循吉

《苹野纂闻》明·伍余福

《燕对录》明·李东阳

《平濠录》明·钱德洪

《双溪杂记》明·王琼

《风月堂杂识》明·姜南

《沂阳日记》明·无名氏

《武宗外纪》清·毛奇龄

《西征日录》明·杨一清

《制府杂录》明·杨一清

《愿丰堂漫书》明·陆深

《近峰纪略》明·皇甫录

《古今风谣》明·杨慎

《大同平叛志》明·尹耕

《北虏纪略》明·赵时春

《译语》明·岷峨山人

《慎言》明·敖英

《蓬窗类记》明·黄暐

《停骖录摘抄》明·陆深

《大驾北还录》明·陆深

《春雨堂随笔》明·陆深

《高坡异纂》明·杨仪

《玉堂漫笔》明·陆深

《海槎馀录》明·顾<*山介

《文昌旅语》明·王文禄

《广右战功》明·唐润之

《祐山杂说》明·冯汝弼

《蓬窗日录》明·陈全之

《国琛集》明·唐枢

《说听》明·陆粲

《四友斋丛说》明·何良俊

《滇载记》明·杨慎

《世说旧注》明·杨慎

《古今谚》明·杨慎

《世纬》明·袁袠

《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

《尧山堂偶隽》明·蒋一葵

《觚不觚录》明·王世贞

《丘隅意见》明·乔世宁

《两湖麈谈录》明·许浩

《谈辂》明·张凤翼

《蒹葭堂杂著摘抄》明·陆楫

《闽部疏》明·王世懋

《蜀都杂抄》明·陆深

《溪山馀话》明·陆深

《燕闲录》明·陆深

《备倭记》明·卜大同辑

《君子堂日询手镜》明·王济

《机警》明·王文禄

《同异录》明·陆深

《都公谭纂》明·都穆

《金台纪闻》明·陆深

《方洲杂言》明·张宁

《皇明典故纪闻》明·余继登

《嘉靖东南平倭通录》明·佚名

《病榻遗言》明·高拱

《奇闻类记》明·施显卿

《二酉委谭摘录》明·王世懋

《窥天外乘》明·王世懋

《召对录》明·申时行

《耄馀杂识》明·陆树声

《长水日抄》明·陆树声

《病榻寤言》明·陆树声

《宛署杂记》明·沈榜

《云间据目抄》明·范濂

《济南纪政》明·徐榜

《夷俗记》明·萧大亨

《淞故述》明·杨枢

《江上杂疏》明·彭宗孟

《珍珠船》明·陈继儒

《碧里杂存》明·董穀

《见闻杂记》明·李乐

《婆罗馆清言》明·屠隆

《续婆罗馆清言》明·屠隆

《三馀赘笔》明·都卬

《朱良叔犹及编》明·朱元弼

《泉南杂志》明·陈懋仁

《春雨逸响》明·田艺蘅

《玉笑零音》明·田艺衡

《金陵琐事》明·周晖

《泾林续记》明·周元暐

《瓶花斋杂录》明·袁宏道

《戏瑕》明·钱希言

《民抄董宦事实》明·无名氏

《客座赘语》明·顾起元

《晋录》明·沈思孝

《意见》明·陈于陛

《西南夷风土记》明·朱孟震

《花里活》明·陈诗教

《雨航杂录》明·冯时可

《笔记》明·陈继儒

《读书镜》明·陈继儒

《书蕉》明·陈继儒

《狂夫之言》明·陈继儒

《汝南遗事》明·李本固

《豫志》明·王士性

《冥寥子游》明·屠隆

《益部谈资》明·何宇度

《崔鸣吾纪事》明·崔嘉祥

《飞凫语略》明·沈德符

《见只编》明·姚士麟

《庚申纪事》明·张泼

《涌幢小品》明·朱国祯

《梅花草堂笔谈》明·张大复

《诏狱惨言》明·无名氏

《南中纪闻》明·包汝楫

《天变邸抄》明·无名氏

《酌中志》明·刘若愚

《玉镜新谭》明·朱长祚

《东江始末》明·柏起宗

《耳新》明·郑仲夔

《先拨志始》明·文秉

《守郧纪略》明·高斗枢

《玉堂薈记》明·杨士聪

《两粤梦游记》明·马光

《闽小记》明·周亮工

《寒夜录》明·陈宏绪

《胜朝彤史拾遗记》清·毛奇龄

《吴乘窃笔》明·许元溥

《西堂日记》明·杨豫孙

《秋园杂佩》明·陈贞慧

《赤雅》明·邝露

《木几冗谈》明·彭汝让

《幸存录》明·夏允彝

《桑榆漫志》明·陶辅

《偶谭》明·李鼎

《读书偶见》明·吴骐

《山左笔谈》明·黄淳耀

《谈氏笔乘》清·谈迁

《秋泾笔乘》明·宋凤翔

《巫娥志》明·无名氏

《山行杂记》明·宋彦

《广客谈》明·无名氏

《西轩客谈》明·无名氏

《明朝小史》明·吕毖

《湖西遗事》明·彭孙贻

《原李耳载》明·李中馥

《蜀碧》清·彭遵泗

《陶庵梦忆》明·张岱

《炎徼纪闻》明·田汝成

《晏林子》明·赵釴

《七修类稿》明·郎瑛

《七修续稿》明·郎瑛

《贤弈编》明·刘元卿

《玉镜新谭》明·朱长祚

《今言》明·郑晓

《烈皇小识》明·文秉

《谷山笔麈》明·于慎行

《都公谭纂》明·都穆

《松窗梦语》明·张瀚

《玉堂丛语》明·焦竑

《清暑笔谈》明·陆树声

《皇明盛事述》明·王世贞

《皇明奇事述》明·王世贞

《皇明异典述》明·王世贞

《广志绎》明·王士性

《五杂俎》明·谢肇淛

《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补遗》明·沈德符

《北窗琐语》明·余永麟

《倭变事略》明·朱九德

《徐襄阳西园杂记》明·徐咸

《新知录摘抄》明·刘仕义

《北巡私记》明·刘佶

《姜氏秘史》明·姜清

《致身录》明·史仲彬

《北征录》明·金幼孜

《北征后录》明·金幼孜

《瀛涯胜览》明·马欢

《北使录》明·李实

《寓圃杂记》明·王锜

《复斋日记》明·许浩

《复辟录》明·杨瑄

《天顺日录》明·李贤

《东征纪行录》明·张瓒

《青溪暇笔》明·姚富

《抚安东夷记》明·马文升

《水东日记》明·叶盛

《菽园杂记》明·陆容

《前闻纪》明·祝允明

《野记》明·祝允明

《闲情偶寄》明·李渔

《平蛮录》明·王轼

《西湖梦寻》明·张岱

《治世余闻》明·陈洪谟

《继世纪闻》明·陈洪谟

《林泉随笔》明·张纶言

《庚巳编》明·陆粲

《震泽纪闻》明·王鏊

《謇斋琐缀录》明·尹直

《明夷待访录》明·黄宗羲

《皇明纪略》明·皇甫录

《皇明本纪》明·佚名

《旧京遗事》明·史玄

《北平录》明·佚名

《大同纪事》明·韩邦奇

《云中事记》明·苏祐

《云中纪变》明·孙允中

《馀冬序录》明·何孟春

《涉异志》明·闵文振

《读书止观录》明·吴应箕辑

《焚书》明·李贽

《书辑》明·陆深

《老乞大》明代朝鲜学汉语之书

《朴通事》明代朝鲜学汉语之书

【清代笔记小说目录】

《资政要览》清·顺治

《徐偃王志》清·徐时栋

《吴三桂纪略》清·佚名

《吴逆始末记》清·佚名

《平吴录》清·孙旭

《平滇始末》清·佚名

《吴逆取亡录》清·苍弁山樵

《满清入关暴政》清·韩菼

《鹿樵纪闻》清·吴伟业

《南明野史》清·三余氏

《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清·戴名世

《过江七事》清·陈贞慧

《江南闻见录》清·佚名

《乙酉扬州城守纪略》清·戴名世

《扬州十日记》清·王秀楚

《梅花岭遗事》清·佚名

《发史》清·胡蕴玉

《孤忠后录》清·祝纯嘏

《浙东纪略》清·徐芳烈

《海东逸史》清·翁洲老民

《三湘从事录》清·蒙正发

《求野录》清·邓凯

《行在阳秋》清·戴笠

《永历实录》清·王夫之

《寄园寄所寄》清·赵吉士

《绛云楼俊遇》清·佚名

《影梅庵忆语》清·冒襄

《今列女传》清·佚名

《周栎园奇缘记》清·徐忠

《江变纪略》清·徐世溥

《研堂见闻杂录》清·佚名

《阅世编》清·叶梦珠

《征乌梁海述略》清·何秋涛

《广阳杂记》清·刘献廷

《觚剩》清·钮琇

《觚剩续编》清·钮琇

《古夫于亭杂录》清·王士禛

《池北偶谈》清·王士禛

《居易录》清·王士禛

《居易续谈》清·王士禛

《分甘馀话》清·王士禛

《香祖笔记》清·王士禛

《陇蜀馀闻》清·王士禛

《龙沙纪略》清·方式济

《胤祯外传》清·胡蕴玉

《乌蒙秘闻》民国·野史氏

《西征随笔》清·汪景祺

《金川妖姬志》清·佚名

《书湖州庄氏史狱》清·翁广平

《庄氏史案》清·佚名

《老父云游始末》清·陆莘行

《康雍乾间文字之狱》清·佚名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

《珠江名花小传》清·支机生

《燕台花事录》清·蜀西樵也

《潮嘉风月》清·俞蛟

《梵林绮语录三种》清·佚名

《啸亭杂录》清·昭梿

《啸亭续录》清·昭梿

《履园丛话》清·钱泳

《闽川闺秀诗话》清·梁章钜

《归田琐记》清·梁章钜

《浪迹丛谈》清·梁章钜

《浪迹续谈》清·梁章钜

《浪迹三谈》清·梁章钜

《枢垣记略》清·梁章钜、朱智

《北东园笔录初编》清·梁恭辰

《北东园笔录续编》清·梁恭辰

《北东园笔录三编》清·梁恭辰

《北东园笔录四编》清·梁恭辰

《竹叶亭杂记》清·姚元之

《冷庐杂识》清·陆以湉

《蜀乱述闻》清·祝介

《蜀燹死事者略传》清·余澜阁

《寄禅和尚行述》清·冯毓孥

《怀芳记》清·萝摩庵老人

《花烛闲谈》清·于鬯

《竹西花事小录》清·芬利宅行者

《对山馀墨》清·毛祥麟

《书鲍忠壮公轶事》清·赵增禹

《弢园笔乘》清·王韬

《兰陵女侠》清·外史氏

《洪杨轶闻》清·佚名

《洪福异闻》清·佚名

《听雨丛谈》清·福格

《咸同将相琐闻》清·佚名

《小螺庵病榻忆语》清·孙道乾

《张积中传》清·胡蕴玉

《圆明园总管世家》民国·佚名

《水窗春呓》清·欧阳兆熊金安清

《郎潜纪闻初笔》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二笔》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三笔》清·陈康祺

《烟屿楼笔记》清·徐时栋

推荐第3篇:中医药古籍

中医药古籍

名词解释

1.中医药古籍:指的是1911年以前,以雕刻印刷为主要记录手段,辅以手写而形成的医学文献。

2.牌记:又称目记,类似于今人图书中的出版说明,它一般出现在靡页背面。主要记载一部书的刊刻年代与刊刻者,它是后人掌握上述信息的主要依据。

3.同书异名:中医药古籍的说明大多比较固定,但因各种不同原因如早期传本不同,重刊改名等有些同一部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名称。

4.同名异书:由于古代社会的闭塞和信息互通的困难,中医药古籍书中出现书名相同而作者与内容全异,甚则有的同名医书竟多达十余种之多

5.序:是书前由作者或者他人对该书进行介绍的文字,有前序,后序,再序,又序之次序之分,又有自序,他序之别。

6.跋:是作者或刊印者撰写的对该书撰写或印刻情况的文字补充,用于补序之未备,故常置于正文之后。

7.凡例:发凡起例之缩语,意在揭示全书的要旨和体例,用于指引阅读是应遵循的规则。8.目次:又称目录,是书前反映正文的卷,部,篇章,门类名称的文字,是全书的纲要。 9.类书:是采集群书,全面系统地收集某种知识,经过加工整理,以类相从,标明资料出处,汇集成册的书。

10.丛书:或称汇刻书。把很多种书汇刻在一起,给以一个总的名字。

11.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数据的工具。

12.群书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及其叙录,(也有只有书名没有叙录的),它产生于我国目录学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

13.类序:是古籍书目中介绍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14.版本: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15.善本:曰“精本”。在现代古籍中,凡具备历史文物性,学术数据性,艺术代表性,或虽不全具备而具备其中之一二又流传较少者,均可视为善本。 填空或选择题

中医药古籍产生于秦汉之前,形成于隋唐之际,发展与宋元之后,现存13455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最大的类书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是迄今为止收录范围最广,种类最多的中医药古籍书目。 《百川学海》——最小的丛书 《四库全书》——最大的一部丛书

1《新修本草》——是我国由政府颁布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2《雷公炮制论》——是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 3中医药古籍的内涵结构

书名的位置:记载书名的位置有在封面,靡页,书口,序跋首行,目录与正文之前,也有各卷正文首行或版心等处。凡同一部书中不管其有多少书名,均以正文前所题者为准。 书名的内涵举例:《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其名称中有六项内涵:“王翰林”指书的作者姓氏官衔,“集注“指著作方式,”黄帝“指书的内容与黄帝有关,“八十一”表示书的内容数量,“难”对内容难度的表示,“经”指经典医籍。 4书名的命名:有摘字命名法和以义命名法。

5没有牌记的:有相当多的书是没有牌记或者牌记中的款目不全的,可查阅序跋等其他位置的记载以补充。

6目录包括:纲目,总目,细目,全目,卷目,类目等。

7卷,篇,集:都是组成一部书的单元,它们之间的相互隶属关系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研读中医药古籍应该掌握一部书的总卷书,因为卷数不同,版本就不一样。故统计卷数要注意不遗漏,除正文所含几卷外,还必须包括卷首,卷末及附卷等。 8古医书的分卷方法:一,不分卷法二,数为分卷法三,文字分卷法。

9作者署名位置:主要见于书皮或靡页,函套书签之上,序跋题记末尾,正文之前,卷首或卷末等处。按照我国古籍规则规定,以正文之前的署名为准。

10作者项的内涵:包括姓名,字号,籍贯,官衔,学衔,朝代和撰作方式。举例“明太医院正文会稽痒生元台子马莳仲化”,明为朝代,太医院正文为官衔,会稽为籍贯,痒生为学衔,元台子为别名,马莳为姓名,仲化为字。

11署名还包括:原作者和次作者,排列时一般原作者在前,次作者在后。

12各代对帝王的称号:一般对隋朝以前的帝王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对唐宋元期的帝王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世祖等。对明清两朝的帝王多称年号,如明嘉靖帝,清乾隆帝。

13著作形式?:一 撰作类:指作者在总结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提炼成富有创新意义和独特见解的著作。——经典类著作,撰作者,一般是原作者。二 论述类:是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阐述,提炼和发挥,使原有的理论和知识更加精深和系统化。——汉代以后的医籍。三 编纂类:是指将前人复杂的文献资料加以重新整理,汇编成书,,使其眉目清晰,检阅方便。——大型的医学全书和方书。四 注疏类:是指对原句的字,词,、句,章节内容进行注释或解说类著作。五 校勘类:是指对原著的文字,内容加以勘误,修订或厘正的著作。

14卷首(首卷):在正卷之前非正式卷文的某些内容。 正卷分为:单卷本和多卷本。

卷后附录:古代有的医家在完成一部医著后,又觉言犹未尽,于是又补写而附于卷后。 15中医药古籍的文体:主要有散文体(为主)和韵文体两大类。

16中医药古籍的成书形式:一 专著:专门建言立说的著作,按其内容主要是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多为经典之作和各学科开创性著作。二 普通著作:泛指以编,辑,纂,述等形式,阐述某方面以已有的他人成果为主的知识信息,间有自己心得体会的著作。三 全书:包含三种:以是把某医家或家人的著述刻印在一起。二是把专业某学科的知识内容汇述在一起。三是记纂或择要论述中医药学知识。

17中医药古籍的分类方法:最常用的是六分法和四分法。

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分类法。包括(1)六艺略:主要为儒家经典著作如易书诗礼等(2)诸子略主要为古代各家学说儒家等(3)诗赋略:主要为各种文学作品如屈赋等(4)兵书略主要为军事专著(5)术书略:主要为天文,历法,占卜等方面的专著(6)方剂略:主要为医药专著

四分法:经,史,子,集。

18古籍目录基本结构包括:书名项,叙录,类序。

叙录相当于现代书目的内容提要,包括体叙录,传录体叙录和辑录体叙录。 简答题

一.研读中医药古籍的意义与作用1是中医药学术传承的主要载体。2是中医药教育的知识源泉。3中医药临床的重要指导。4中医药科研的资料宝库.5编撰论著与文献整理的重要凭据。6其他学科研究的参考材料。

对中医药学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学科来说,古籍是它的本底资料。本底资料发掘研究不够,这个学科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本之本,无源之水,就会逐渐失去它的优势与特色。中医药古籍是中国传统医学的载体,是中医药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萌发当代医药科学成就的一方过土。 二.类书的作用:1由于中医药类书将历代医者对某个问题的论述或对某种病症的处方用药依次辑录排列,使后人不但能了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渊源沿革,而且可掌握各家医学流派的临证经验,这对学习研究中医药学显然有很大裨益。2中医药类书内容广博,,便于检查与引证,对于中医药文献整理中的辑佚与校勘,则帮助更大。

三.丛书的作用:丛书所收著作,大多为同代或上代医家的抄本,未刊本及篇幅较少的单刻本。编辑,刊行丛书的医家也有书家,尽管他们冬季不一,但客观上都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保存了大量的宝贵文献,使他们得以流传至今,为我们挖掘与整理中医药学提供了信息资源。 四.分类知识在中医药古籍阅读中的应用:通过分类即揭示了每种图书的学科属性,又把相同与相近学科的图书聚集在一起,从而把所有图书组成一个有知识逻辑有源流关系的有机学术序同。这就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图书的查找,选择与研读。

五.目录的功能与作用1读书治学的入门之途。2科学研究的必由之路。3提供古籍本身的研究资料

六.版本知识在中医药古籍阅读中的应用1帮助人们区别版本的真伪。2帮助人们区别版本的全缺。3帮助人们区别版本的精劣。4帮助人们了解一本书的版本源流。5帮助人们了解版本的价值。

推荐第4篇:古籍保护工作意见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近年来在各地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我省古籍保护工作还面临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为加强抢救、保护我省珍贵古籍,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6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古籍保护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省拥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好这些文献古籍,对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我省地处水热充沛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终年温暖湿润,给我省古籍保护带来不少问题,古籍老化、破损和虫蛀现象严重;同时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尤其是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整理人员极度缺乏,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加强古籍保护刻不容缓。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古籍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二、古籍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古籍保护制度,提高全社会的古籍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古籍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主要任务和总体目标。对全省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的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实行古籍分级保护,建立《**省珍贵古籍名录》;完成一批古籍书库的标准化建设,命名“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通过努力,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使我省古籍得到全面保护。

三、突出重点,科学规范开展古籍保护工作

(一)统一部署,全面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从20**年开始,用3到5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对登记的古籍进行详细清点和编目整理并依据有关标准进行定级。由省文化厅牵头,**省图书馆负责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本系统古籍普查实施方案。民间收藏的古籍可到所在地图书馆进行登记、定级、著录。

(二)建立《**省珍贵古籍名录》,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制度。统筹规划,加强对珍贵古籍的重点保护并以此带动古籍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基础上,依据我省实际情况建立《**省珍贵古籍名录》,经省政府批准后公布。对列入《**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收藏单位要按照有关要求完善保护措施,切实做好保护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此进行监督检查。

(三)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命名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按照文化部发布的古籍书库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完善安全措施,保障古籍安全。对古籍收藏量大、珍贵文献较多并较好解决了保护条件的单位,经省政府批准,命名为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作为财政投入和古籍保护的重点。对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要定期进行评估、检查。

(四)加快推进古籍修复工作,提高古籍修复水平。集中资金有计划地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重点抓好列入《**省珍贵古籍名录》和濒危古籍的修复工作。各古籍收藏单位要建立修复档案,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古籍进行修复,确保修复质量。开展古籍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实验,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古籍修复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根据国家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我省古籍数字化工作,建立古籍数字资源库。利用现代印刷技术,推进古籍影印出版工作。整合现有资源,建立面向公众的古籍门户网站。采取有效措施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古籍资源,发挥古籍应有的作用。

四、加强领导,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一)建立古籍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建立由省文化厅牵头,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民委、省新闻出版局、省宗教局、省文物局等部门组成的**省古籍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并成立古籍保护专家小组和古籍保护中心,中心设在省图书馆,各市(州)、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组织实施本地区的古籍保护工作。

(二)加大古籍保护资金投入。各级财政要对本地区古籍普查、修复、出版及数字化等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要制定鼓励政策,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古籍保护工作。

(三)加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有关部门要制订规划,多渠道、分层次培养古籍保护人才。建立古籍修复机构资格准入与修复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古籍保护和修复专业,培养一批技术精湛、素质较高的古籍修复人才。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和少数民族古籍翻译、整理、出版、研究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国际与地区间古籍保护的交流与合作。

(四)加大古籍市场监管力度。有关部门要依法规范古籍市场的流通和经营行为,加强古籍销售、拍卖行为的审核备案工作,严厉打击盗窃、走私古籍等违法犯罪活动。

(五)加强对古籍保护的宣传。各级各类图书馆要积极开拓文化教育功能,通过讲座、展览、培训、研讨等形式宣传古籍保护知识,促进古籍利用和文化传播。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宣传力度,普及保护知识,展示保护成果,培养公众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的良好氛围。

推荐第5篇:古籍善本鉴定

古籍善本鉴定

上海泓鼎拍卖公司大量征集古玩,古玩艺术品全国火热征集拍卖

公司: 上海泓鼎拍卖(庸盛投资)有限管理公司

发布人: 杨苏

手机: 183212074

52专业古玩鉴定拍卖运作请找 杨经理18321207452

CCTV鉴宝栏目合作强强联手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近些年,收藏热在中国蓬勃兴起,古籍善本鉴定。 最近,来自法国一家专业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年,中国艺术品交易额约为550亿元,中国在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高达33%,而美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交易额仅占30%,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拍卖市常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的中国人已经超过1亿

作为远东大都市的上海,艺术品的交易与收藏占全国半壁江山,至今都是国际与国内的拍卖市场.我们去年的成交金额接近3个亿,11月份的成交率在47% ,走的比较好有明清瓷器,明清玉器,字画,杂项,象牙摆件等,上海鼎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为弘扬我国的古典艺术文化精髓,展示我华夏民族的精神风貌,集团下属企业(上海泓鼎拍卖),现面向全国艺术精品参与全线鉴定、征集。

如果有藏品想出售,你可以把图片发到我的邮箱:1758366854@QQ.COM注明尺寸,留好联系方式,好及时的回复你

咨询热线:18321207452(征集部杨经理)

QQ联系号:17583668

54公司网址:www.daodoc.com

公司专家顾问团:

李宗扬: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被业界称为:“神眼”、“圣手”是文物鉴定界不可多得的鉴宝大师

王中信: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北京鼻烟壶研究会副会长,古董鉴定《古籍善本鉴定》。

潘深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书画组组长,北京市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鉴博艺苑收藏鉴定委员会书画鉴定委员会主任。

刘静: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杂项专家、故宫博物院学术鉴定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

程书国:北京中国文博学院鉴定专业毕业,分别对汝窑、钧窑、越窑、龙泉窑、吉州窑、洪州窑、长沙窑以及南宋官窑等窑,有独特的鉴别。

万金恒: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特约专家、中国陶瓷艺术品委员长。

王海峰:中国艺术品修复专家。

翡翠玉器鉴定拍卖(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玉器、高古玉、和田玉、新玉)

瓷器鉴定收藏拍卖(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瓷器、官窑瓷器、高古瓷、釉陶瓷)

名家字画鉴定拍卖(历代名家书画、水粉画、古代字画、近现代字画、书法、油画)

明清家具鉴定拍卖(明清家具,红木家具,黄花梨木家具、古典家具、硬木家具)

古玩杂项鉴定拍卖(木牙雕、文房四宝、田黄、鸡血石、金银器、青铜器、碑帖善本)

用户ID: 10124928

公司: 上海庸盛投资有限管理公司

主营: 收藏古玩字画拍卖

价格: 面议

发布人: 杨苏

时间: 2012-6-7

邮箱: 1758366854@www.daodoc.com

手机: 18321207452

地 址:上海曹安公路1611号C区3楼。

推荐第6篇:古籍的修复

古籍的修复

古籍修复历史

古籍修复历史悠久,学术界对于古籍修复萌芽说法很多,大体有4种,第一种:在汉唐时代表作就是 龙鳞装也叫做鱼鳞装旋风装,此装裱技艺基本失传,现在天津的竹影法师还会此项龙鳞装的装裱技艺。第二种:在宋代出现,这是因为之前书籍和古画修复不分家,但是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古籍修复也蓬勃发展,逐渐独自发展。成为单独的技艺。第三种: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考古发掘发现有很多绢帛上有修改、挖补的痕迹。部分学者认为此时为古籍修复的萌芽。第四种:认为夏商周时期,这个是因为考古发掘,有很多龟甲兽骨上有

1、

2、3等刻画符号。在册页研究的学术界,龟甲上的刻画符号在当时应该是用绳子、皮革串连在一起,作为页数标注所以刻画。串联便形成早起册页。册页出现之时,就是古籍修复成立之时。 古籍修复流派

古籍修复流派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到民国时期还存在的有如下几派。沪派、苏派、扬派、京派、蜀派、徽派、岭南派、鲁派、津派。所存在的派别和书画装裱的派别大体一致。解放后随着古籍修复艺人的岁数逐渐增长,后续无人或者技艺人相继另寻它路。沪派、蜀派、徽派、岭南、鲁派、津派,大部分在1970年左右消失,津派是消失最晚的,津派古籍修复的老艺人陆玉枢所传最后一名弟子与2004年左右停止修复,为津派最后一个名古籍修复艺人现为竹影法师。 古籍修复过程

古籍修复因为时代和流派不同修复过程也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收到修复的书籍:这个过程是修复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这个环节修复师傅要检查送来的古书的破损程度、珍惜程度。和书籍的持有者商讨价格、修复要求、修复时间。因为修复古籍需要把珍藏的书相当长时间放在修复师傅手里,所以一般修复师傅只为熟人或者熟人介绍的朋友修复。从古至今修复师傅和古书持有者之间主要是口头约定为准,无凭证票据的存在,所以收到古书和客户商议领悟客户修复的要求、心情、心境、品味等成为最重要的环节 。

2:对书籍资料记录:1970年之前的修复都是把每页文字都要抄录下来以便修复时方便检查和配页。津派在2000年时把照相技术引入修复,将古籍做影像资料储存。比过去更加科学,但是因为涉及古籍版权问题,自竹影法师停止修复后,影像资料的储存在修复中被取消。只有博物馆工作的部分修复师傅继续沿用古籍修复中的,影像保存环节。

3:拟定修复方法:古书的各种破损、污渍等被修复艺人叫做书病。古书艺人视书为孩子,所以修复如看病。古书修复也有望闻问切。望:指的是检查破损、污渍、纸张、绢帛等材质的的现有情况。闻:指的是通过气味判定,纸张的矾化程度、有无霉烂。问:指的是要询问书籍来历,如果书籍现在的持有者是长期居住南方则选用白芨作为浆糊,如果长期居住北方则选用面糊作为浆糊。客户不同的居住地域也决定了修复方法和修复材料。而且要向书籍的持有者询问书籍的年代、版本、曾经印刷地域,这点很重要,因为修复师傅对于古籍断代能力不高,所以询问下书籍持有者详细内容很必要。对于修复甚至是决定成败的。切:指的是修复师傅抚摸和检查书籍材质的保存状况。纸张的薄厚、是不是曾经有修复。

4:因为册页形制不同从第四部开始不一样。线装册页的第四步是拆线 5:拆纸钉

6:拆包角

7:清洗书页,师傅们根据各自流派配置专门的洗书水。

8:处理虫眼或者根据书病的情况托表或者点镶。

9:装订

10:制作书函

1送交藏书者完成修复任务 古籍修复展望

1998, 国家图书馆已经成功研究出,纸浆补书机。可以大大提高修书效率,代替各流派修书艺人的消失。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修书可以逐步代替人工修复。成为古籍修复的新的趋势。 古籍修复各派绝技

蜀派有绝技“借尸还魂”,可以把整个旧书纸更换,让原来的墨迹附着在新的纸张上。可以大大延长书的寿命,但是因为不符合现代修复要求修旧如旧,所以这项绝技已经随蜀派的消失而消失。

2:京派绝技“珠联璧合”,把纸放在锅里和天然碱性溶剂混合,加入颜色后熬成粥状,修补虫蛀的书籍没有任何痕迹,被行业里面成为珠联璧合,此项技艺随着纸浆修补书机的发明。已经继承和代替了古代技艺。是现在最流行的修复方法。

3:津派的绝技是“千波刀”,名如其艺,可以将纸随意劈成需要数量,而且保证原来的墨色、纸质。劈开后还能保证原来纸张厚度,即便是被劈开一千次依然可以如原来,不损伤纸张元气,犹如复制古书。在历史长河中因为此项技艺曾经多次险些外流,所以竹影法师弃艺后,因担心被书画作假人利用,将劈画工具、药物配方等都焚烧。因此津派随\"千波刀\"的消失而彻底消亡。现在有些书画修复师傅也会使用劈画,但是最多只能劈开2到5次,劈开后纸会薄,可以利用第2次托表弥补厚度,因为劈开后损伤书画严重,现在用的人也很少。与当年津派1千次都可以保证原来厚度和品质不可同日而语。根据现在书画界的研究,津派可能因为灵活掌握了“借尸还魂”和“珠联璧合”其中的奥妙所以创立了“千波刀”达到津派辉煌的顶峰。

4:杨派、苏派,两者相似度很高,但是在修复过程有明显的不同还是被分成不同的派别。其技艺的代表手法就是“浴火重生”,其手法与修复古画反铅,用白酒烧画方法相似。不同的是古籍修复是为了让纸章修旧如新。彻底消除霉菌而危害书籍的各种生物因素。 古籍修复浆糊

古籍修复里面浆糊被认为是首要机密。各门派不同配方比例不同。修复师傅很忌讳被问到浆糊如何调配。津派的竹影法师在06年时曾专门为北京年轻的古籍修复员,讲解过浆糊的使用。根据当时的场记配方如下。

明矾,明矾的作用是防止墨迹晕染古代有些书籍印刷时油墨里面添加了面粉,而且明矾本身可以防止霉病。缺点是明矾可以让纸酸化脆弱。

2:蜂蜜:蜂蜜作用是为了降低纸张的膨胀系数,对于点镶、和补虫眼很有作用。也有防止油墨晕染的作用。缺点是延长浆糊风干时间、而且容易招虫子。

3:花椒、桂皮:作用是可以驱虫缺点是容易改变纸张颜色

4:白芨:这个增加粘性,缺点是以后再有人修复时不容易揭裱、北方天气干燥。加多后容易皱缩。天津艺术博物馆基本90%的画都是杨派修复,就有大量皱缩、崩裂等情况因为是按照南方浆糊配方加入过多白芨。所以在北方存放画面无法平整。

推荐第7篇:古籍修复浅谈

古籍修复浅谈

古籍修复是一门特殊的技艺,它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缜密的心思,更需要具有一定领悟和判断力。做为一名古籍修复工作者,应有医生一样的心态,破损的书籍就像病人一样。古籍字画流传至今,许多是破烂不堪,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所以说,破损的古籍,如果遇不到好的技术工作者,宁可不修,也不能让人随便乱修,想做一名合格的古籍修复人员,你就得像医生一样,老老实实把病人医好,人家才会感激你,感恩你,永远不会忘记你。古籍字画遗流至今很不容易,多少代人的辛勤呵护,如果到了我们手上被毁了,所以说做古籍修复的人应持有你在做,天在看的概念。我们知道一件艺术珍品修复重裱,是要有技术熟练的人来操作才行。基本功不饶人,它也不会亏待人,这是自然法则,也就是古人说得天道。古籍修复应该是有继承,有发展。传统优势要坚持。我1977年跟随恩师毛俊义从事古籍修复工作,1979年参加文化部委托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古籍修复培训班,为期6个月。在期间,受到上海图书馆赵嘉福等老师的指导。1983年赴江西省图书馆跟张世达先生学习古籍修复6个月,多名老师的指导、教诲,使我在古籍修复的路上受益非浅。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四十余年,修复书画1万8千余册(件)。为了多修复书画,我放弃了每年的工休假,放弃午休,我深知只有多干才能多学,才有经验,才对得起培养你的老师和关心你的领导。工作中我一直告诫自己,修复千万不能出差错,一定要认真,作一名修复古籍人员,不能靠嘴,而是以修复的作品说服人。下面我就介绍一些古籍修复程序和工作经验,目的是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为破损的珍贵书画通过修复再现其应有的价值,继续流芳百世。在修复前先把作品进行认真研究,包括书画的大致年代,材料的成分,破损的程度,前人修复用浆用料等,对修复的破损书画是洗,补,揭,托,脱酸还是用其它方法,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纸是修复书画的一个关键环节,几百年来造纸产地很多,造纸纺大小不一,各地造纸原材料多样。作为一个古籍修复人员,唯一的经验就是埋头大量修书,只有书籍拆开后,对着灯光、阳光照着看,反复用手摸,发现关键的地方,照下来,记录下来,类似纸张一对比,对今后配纸,纸张鉴定大有益处。平时收集有代表性的旧纸也很重要。染纸往往纸张的颜色是很难相匹的,这時就要对纸张进行染色,使之相配。染色所用材料常见有茶叶,墨,植物颜料等,做旧纸张染料我的观点是选用茶叶,加一丝墨染出的颜色十分自然。橡椀子(栗子壳)染出的效果也不错,而且还不用花钱,每年10月份后到处都有栗子壳,捡起晒干收起来,用時根据需求放到容器里煮,达到需要的色为止。做为一名修复人员,必须要有高超的染色技艺,既使有女娲补天的神功,也必须先炼取补天所用的五色彩石。染纸的方法有多种,浸染,刷染,拉染等,到底用哪个方法,无听谓,根据数量的需求而定。洗在冲洗前务必要判断书画的纸质成份,纸张的松与紧,手工纸还是机械纸,以及受损的程度,要逐一用心调理,采取多种保护措施,对于冲洗我个人认为破损书画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冲洗这到程序,虽说用沸水冲洗后作品是美观漂亮了,但是纸质更受到了大的损坏,我们知道许多珍贵的古籍,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在用纸方面无法选择,这些珍贵文物保存今天实属不易,如果一定要冲洗必须小心,小心,再小心。修复前修复后揭一般指前人装裱过的书画,经过了若干年,作品受到了潮,霉变,虫蛀鼠咬保管不善等,这类作品必须要先揭去覆盖作品反面纸后才能修复,揭是一门细心活,书籍揭裱较容易,但字画的揭裱较为复杂,现在书画装裱常规是拓一层,覆两层。纸质也好判断,揭起来容易,先二后一就行了。但遇到古字画揭裱,就不可以一上手就揭,而是要认真研究后,备好若干套方案才可动手。首先我们对古纸研究是薄是厚,先从空白的边角下手,心中有底然后开始,手上揭、揉、搓、捻的技法运用有数,如遇到破碎酥脆的书画,就必须要在裱案上铺一层白皮纸或白绢,防止出现揭托后起不了身的危险。揭古画一定要细致耐心,因为前人用浆材料我们不清楚,经过几次修复装裱也不知道,这些只有在揭的过程中才明白,所以在揭前备好若干方案,加之你的娴熟技术就可以缓缓渐进,揭時遇到情况就可迎刃而解,作品揭裱成功后,实际上我们也从前代从事这行的前辈们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总结一下,对今后工作十分有益。修复前修复后唐寅书画碎片修复前唐寅书画碎片修复后补修补古籍书画,首先要查看,分析原有作品的年代,材料质地等,然后选择与需修复相关的纸张材料,如纸张的厚薄,纸张纹帘的宽窄,纸张的颜色,使之相配,我七十年代跟师傅学习時,要求是很严的,不是特别腐朽纸张的书籍,补纸周边是不允许超出一根头发丝宽的,后来学修复古旧字画就更严了,修补后的地方达结之处是不照灯光,不可轻易看出。只有这样补上去的纸才能和原作合得天衣无缝,使人难以看出修复后的痕迹。这也是一个修复人员应有的基本功。修复前修复后修复前修复后拓古籍一般不主张拓,但遇到腐,脆化严重的等无法修补,不得不采用拓裱。在拓裱前一定要审视,遇到容易褪色或晕色的书籍,需要在浆糊里加些胶矾,或在容易脱色的地方在背面刷上淡淡的胶矾水,待干,然后再拓裱,这样就可以控制掉色。如遇到化学墨汁,朱砂等情况,可采用先把要拓的书籍用纸包好,然后再用塑料袋包一下,放在蒸锅里热蒸,根据情况一般水沸后约30分钟即可,蒸時人不可离开。拓裱方法有三种,直托、飞拓、复托。在这里强调一下拓裱碑帖,拓裱時要注意字迹的原有皱纹,要把每个字体刷凸突出来,以免字纹走样,切不可刷平,应是纸平而字凸出。黏结书籍的修复所谓黏结书籍,常指墓葬出土的纸质文物,因墓葬年代己久,倒塌陷落使肉体等杂物腐蚀到书籍上,书籍受到这些侵蚀天长日久黏糊一起。这类书籍现在公共图书馆己很难见到,公共图书馆保管条件好,加之几代人的修复,几乎己见不到特别严重的黏结书籍,现在要想修复这类书只有民间(因为盗墓者近年来开始关注纸质文物的价值)。举一案例:八十年代末期南京一烤鸭个体户买了银行发行的贴水债券五万元,收藏房屋的瓦下,当时住的是平房,瓦下都要铺油毛毡防漏水,多年后由于南京天气热油毡全烤化,柏油和债券黏糊在一起黑乎乎,那時五万人民币是大数额,这下把烤鸭户急得到处找人修,我馆领导知道后找到我,问能否接修。过了几天,卖烤鸭的老板带着部分债券来到南图,当年我的技术远不如现在,不敢保证质量,只能大家一起到银行和行长商量,修复后每张达到什么程度认可,银行行长说,每张债券正反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就行,馆长看着我,我说前后几张没有十分把握,其它应该可以解决。(可这事到今天想起来还有点后怕,当年我才三十出头,愣头青。债券每张面值20元,共2500张,也敢接。)回来后压力大了,参阅的大量资料,揭前要做大量的试验,最后采用热蒸、水泡、冷冻、机油加热等多种方法,应该说当年使尽了所有方法,修到几天后,终于在实践中找到了很好的方法,最后2500张债券圆满修好,大家都很开心,领导把此事告诉原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江书记听了此事后,用毛笔写了“妙手回春”四个大字让领导转给我,一生中能遇到一个好领导,好伯乐不易,所以说对这样的好领导,我们一个修书匠一生的付出都难以回报。修复前修复后修复前修复前修复后脆化书的修复严重的脆化书即一碰就碎,对于这类书修补、只能先脱酸后修复,否则越修越破。其实关于书籍脱酸,对从事古籍修复的老同志来说已不是问题了,为何至今得不到推广,关键是脱出的污水一时无法解决,古籍线装书脱酸,量小污染少,而关键是大量的民国文献,机械纸浆含酸重,我曾做过试验,如同时脱几十册文献,先后估计需几吨水方可把酸脱尽,这些脱出的污水怎么处理是重要问题,我多年来咨询了很多科技公司,由于成本问题都无法推广。民国文献大量都存在酸化,确实急需脱酸处理,但民国文献的市场价值又不允许投入大量的资金去修复,简单的说,如一本民国文献200页左右,其脱酸成本超过人民币5元,市场都不接受,所以说目前珍贵的文献先处理,如想大量处理,也只能采用喷雾控制,维持现状,不再继续酸化,选用药剂,必须对人体无害,这是一个修复人员的必备品德。修复前修复中修复中修复后脱酸中脱酸后书砖、书饼的处理接到书后,不要硬揭,否则越揭越破,最后无法修复,首先慢慢地是从书背的中间先用针尖插进去,放入水中浸泡,因为书籍的中间一般纸质受侵较少,纸质较为牢固,水进去后进行热胀冷缩处理,很快书籍就可一分为二,一定要标注正、副页码,这样处理起来又快又简单,即使碰到再难黏结的书籍,也就是前后几页,稍为花点功夫修复即可。修复前修复后碎片书籍的修复当接到这类书籍时,首先准备大量纸盒,分类处理,修书的人都知道书籍的天头、地脚、中缝、后背等,按各自秩序分开装盒,如遇叠在一起的先不需分开,到时按顺序修再揭,这样不会乱,差错也克服了,如遇鼠尿等水渍差异等,也把它们归类,开始的第一页难拼,只要完成了一页,下面就简单了,拼接时,碎片一开始用稀浆粘住,浆一定一定要稀,为后面如果错了移动,揭了重新拼接,热水一浸就能移,如浆厚了揭不开,那就越修越坏了。修复前修复中修复后修复前修复中修复后以上展示的部分修复书籍,只是对关心帮助我的领导和同事们的感激,更是我从事古籍修复四十几年来对恩师的回报,作为一个手艺人、老前辈的传统,一支浆笔闯天下的精神一定要学,用修复的作品说服人,这才是一个合格的修书匠人。作者简介:杨来京, 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研究馆员

推荐第8篇:古籍普查工作总结

弋阳县图书馆古籍普查工作总结

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根据《国力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以了解我国现存古籍保护的现状,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和管理。这是建成国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全面深入的古籍普查,意义深远。

江西省文化厅在2008年8月份对全省各市、县公共图书馆进行了古籍普查工作人员培训。我馆人员在8月底学期结束后,及时向县文化局领导汇报了学习情况。根据省文化厅下发文件精神,局领导与馆领导一起就如何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古籍普查工作作了协商,决定由县文化局联合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科协等六个单位一起下文转发省厅关于古籍普查文件,分发各乡镇、场及县直各有关单位。我馆工作人员还分别到县直各有关单位,上门宣传与咨询。我们大造声势,积极开展普查宣传工作,广泛动员和组织各有关方面的力量,使广大民众理解开展古籍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2008年9月,我馆工作人员对本馆的古籍书目开始进行整理,包括分类、编目、整理等,对每套古籍书目进行建档,包括书名、作者、朝代、版本形式、装帧形式等进行登记,并根据古籍年代及内容等予以版本定级,根据古籍破损情况予以破损定级。认真填写《古籍普查档案表》,并对每套书目做了版本书影及破损书影。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我们顺利完成了工作,并及时将信息反馈到省图书馆。此次普查,确定我馆共有古籍书目347册,其中3本为善本。

古籍属于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破坏,就不能再现。所以必须加强对现有古籍的保护。目前,我馆古籍保护状况受条件影响,不恒温、不恒湿,所以书页老化情况比较严重,书页虫蛀现象因是用樟木柜装着,情况稍好些。建议在经济条件充许的情况下,是否可改善古籍的存储条件?

弋阳县图书馆 200

8、

12、5

推荐第9篇:运城市古籍善本书目

运城市古籍善本书目

经部

易类

周易十卷 清李光地总阅 清康熙武英殿刻篆字本 一册 (临猗县图书馆) 易注十二卷 清崔致远撰 清乾隆八年绛云楼刻本 八册 (临猗县图书馆)

书类

尚书引义六卷 清王夫之撰 清湖南巡抚敦福进呈本 五册 (盐湖区图书馆)

诗类

毛诗名物图说九卷 清徐鼎辑 清乾隆三十六年刻本 四册 (万荣县图书馆)

礼类 周礼

周礼不疏删翼三十卷 明王志长撰 明崇祯十二年天德堂刻本(万荣县图书馆十六册)

礼记

礼记注疏六十三卷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 明万历十六年国子监刻《十三经注疏》 二十册(盐湖区图书馆)

檀孟批点二卷 宋谢材得批点 明杨慎注 赵标校订 明万历二十二年刻本 一册 (临猗县图书馆)

春秋类 春秋总义

春秋三十卷 宋胡安国撰 明内府刻本 十九册(盐湖区图书馆存二十九卷:二至三十) 东莱博议四卷 宋吕祖谦撰 清张文炳评点 清乾隆三年致和堂刻本 四册 (临猗县图书馆)

四书类

古今道脉四十五卷 明徐奋鹏纂 明万历四十六年金陵郑大经刻本 四十册

大学三卷

中庸八卷

上论十卷

下论十卷

上孟六卷

下孟八卷

(盐湖区图书馆、新绛县文化馆)

小学类 字书 千文六书统要四卷 明胡正言辑 明崇祯金陵十竹斋刻本 四册(临猗县图书馆)

韵书

五车韵瑞一百六十卷 明凌稚隆编 明末文盛堂刻本 十九册 (盐湖区图书馆)

大明万历已丑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10五卷 金韩道昭改并重编 新编篇韵贯珠集一卷 明释真空撰 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一卷 元刘鉴撰 明崇祯二年至十年金陵圆觉庵寺新仁刻本 六册(盐湖区图书馆)

史部

编年类 通代

通鉴直解疏二十八卷 明张居正撰 明崇祯刻本 十四册 (芮城县图书馆)

杂史类

行朝录五卷 清黄宗羲纂 清初抄本 介侯批点 五册(临猗县图书馆)

传记类 总传

道南源委六卷 清张伯行编 清康熙四十八年正宜堂刻本 六册(临猗县图书馆) 畿辅人物志二十卷 清孙承泽撰 清顺治十六年刻本 五册 (永济市图书馆)

别传

薛文清公行实录五卷

明王鸿撰 明万历十六年河津正学书院刻本 四册(河津市图书馆)

壮游记二卷 明刘良臣撰 明稿本 二册(芮城县图书馆)

年谱

元遗山先生年谱一卷 清翁方纲撰 张穆校 清读书山房刻本 一册(临猗县图书馆) 薛文清公年谱一卷 明杨鹤 杨嗣昌撰 清康熙五十二年蒋氏刻本 一册 (临猗县图书馆、河津市图书馆)

朱少司农先生年谱不分卷 清柴鼎铉辑 清康熙二十八年刻本 一册(盐湖区图书馆)

史抄类

汉隽十卷 宋林钺辑 明吴继安校 明万历二十八年刻本 四册(临猗县图书馆)

诏令奏议类

于清端公政书八卷首编一卷外集一卷 清于成龙撰 清康熙二十四年于准刻本 十册(万荣县图书馆)

政书类 通制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 元马端临撰 明正德十三至十六年慎独斋刻本 一百六十册(盐湖区图书馆)

邦计

河东盐法备览十二卷 清蒋兆奎编 清乾隆五十五年河东刻本 八册 (稷山县图书馆、运城县档案馆、盐湖区图书馆)

地理类 总志

[乾隆]府厅州县图志五十卷 清洪亮吉撰 清乾隆六年至嘉庆八年刻本 十六册

(万荣县图书馆)

方志

[康熙]易水续志一卷 清韩文煜续修 清康熙十九年刻本 一册(芮城县图书馆) [天启]同州志十八卷 明马朴等纂修 明天启五年刻本 四册(临猗县图书馆)

山西志辑要十卷首一卷 清雅德撰 清乾隆四十五年晋抚署刻本 十一册(临猗县图书馆) [康熙]祁县志八卷 清郭霈 周继芳编纂 清康熙四年刻本 四册(芮城县图书馆)

山水志

盘山志十卷 盘山志补遗四卷 清智朴纂辑 王士祯 朱彝尊校订 清康熙三十五年刻本 四册(临猗县图书馆)

金石类 总类

山右金石存略二十一卷 清宋松樵撰 清光绪十七年稿本 十二册(新绛县文化馆存十九卷:三至廿一)

石类

石鼓文四卷 明陶滋编 明嘉靖刻本 二册(盐湖区图书馆)

子部

儒家类

荀子二十卷 唐杨倞注 明刻本 六册(临猗县图书馆)

新纂门目五臣音注扬子法言十卷 汉杨雄撰 唐柳宗元注 宋司马光等添注 明世德堂刻本 二册(临猗县图书馆)

曹月川先生遗书七种 明曹朋川撰 清康熙刻本 六册(芮城县图书馆)

理学宗传二十六卷 清孙奇逢辑 清康熙五年夏峰刻本 十册 (盐湖区图书馆)

农家类

三农纪十卷 清张宗法撰 清乾隆刻本 十册(临猗县图书馆)

医家类 医经

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十卷 唐王冰注 明万历武林卓观堂刻本 二十册(临猗县图书馆)

本草

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六卷 明李中梓编 明唐鲤飞刻本 四册 (稷山县图书馆)

诊法

濒湖脉学一卷 脉诀考证一卷 奇经八脉考一卷 明李时珍撰 明万历三十一年刻本 一册(稷山县图书馆)

内科

运气易览三卷 明汪机撰 明嘉靖十一年刻本 一册(临猗县图书馆)

儿科

小儿科推拿仙术秘诀不分卷 明周于蕃纂释 明万历四十年刻本 二册(稷山县图书馆)

针灸

铜人徐氏针灸合刻 明金陵三多斋刻本 四册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 佚名撰

新刻太医院参订徐氏针灸大全六卷 明徐凤撰(盐湖区图书馆) 针灸甲乙经卷十二卷 晋皇甫谧著 明步月楼刻本 五册(盐湖区图书馆) 针灸问对二卷 明汪机撰 陈桷校 明嘉靖十一年刻本 一册(临猗县图书馆)

艺术类 音乐

乐律全书四十二卷 明朱载堉撰 明万历三十五年刻本 十七册(盐湖区图书馆)

杂家类 杂家杂说

画禅室随笔四卷 明董其昌撰 清康熙大魁堂刻本 四册(临猗县图书馆)

杂记

池北偶谈二十六卷 清王士祯撰 清康熙四十年刻本 八册(盐湖区图书馆) 香祖笔记十二卷 清王士祯撰 清康熙刻本 六册(临猗县图书馆)

小说家类

山海经广注十八卷 晋郭璞注 明汪舟次校 明万历聚锦堂刻本 六册(临猗县图书馆) 世说新语六卷 刘宋刘义庆撰 梁刘孝标注 明吴勉学刻本 六册(河津市图书馆) 酉阳杂俎正集二十卷续集十卷 唐段成式撰 明汲古阁刻本 六册(临猗县图书馆) 涧南杂记四卷 清抄本 四册(新绛县图书馆)

类书类 初学记三十卷 唐徐坚等撰 明刻本 六册 (临猗县图书馆)

初学记三十卷 唐徐坚等撰 明陈大科校刻本 十二册(盐湖区图书馆)

潜确居类书一百二十卷书目一卷 明陈仁锡辑 明崇祯五年徐观我刻本 六十册

(临猗县图书馆)

通俗编三十八卷 清翟灏撰 清乾隆十六年无不宜斋刻本(临猗县图书馆)

集部

总集类 通代

秦汉文钞十二卷 明冯有翼辑 明万历清音馆刻本 十二册(临猗县图书馆)

乐府诗集一百卷目录二卷 宋郭茂倩辑 明末汲古阁刻本 十六册(临猗县图书馆) 文体明辨八十四卷

明徐师曾撰 明万历八年吴江董邦宁寿桧堂刻本 六十四册 (临猗县图书馆)

近光集二十八卷 清汪士鋐辑 清康熙五十八年刻本 八册(临猗县图书馆)

断代

西汉文选二十卷 东汉文选二十卷 明张采编 明崇祯苏州刻本 二十四册(临猗县图书馆) 应试唐诗类释十九卷 清臧岳编 清乾隆四十年三乐斋刻本 八册(芮城县图书馆) 十二家唐诗类选六卷 明何东序辑 明隆庆四年刻本 六册 (临猗县图书馆)

唐诗艳逸品四卷 明杨肇祉辑 明天启元年闵氏刻二色套印本 四册(盐湖区图书馆)

李杜全集四十七卷 明许自昌辑 唐翰林李太白年谱一卷 明薛仲邕编 明许自昌刻本 十九册: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二十卷文集二卷

(稷山县图书馆存四十卷) 宋四家律选五卷 宋陆游等撰 清彭元瑞辑评 清乾隆彭元瑞抄本 二册

陆放翁诗二卷 宋陆游撰 范石湖诗一卷 宋范成大撰 杨诚斋诗一卷 宋杨万里撰

刘后村诗一卷 刘克庄撰

(临猗县图书馆) 南宋群贤小集补遗十五卷 宋赵公豫等撰 清抄本 四册

燕堂诗一卷 宋赵公豫撰 竹溪集一卷 宋李弥远撰 棠湖诗稿一卷 宋岳珂撰 柳塘外集二卷 宋释道灿撰 艇斋诗钞一卷 宋曾季狸撰 北山律式二卷 宋程俱撰

云庄诗集一卷 宋刘=(火

仑)撰 棣华馆小集一卷 宋杨申撰 蕙庵诗稿一卷 宋何耕撰 西渡集一卷 宋洪炎撰 志道集一卷 宋顾喜撰 林湖遗稿一卷 宋高鹏飞撰 江村遗稿一卷 宋高选等撰

(临猗县图书馆) 明诗别裁集十二卷 清沈德潜等撰 清乾隆四年精刻本 六册(临猗县图书馆、芮城县图书馆)

地方艺文

三晋诗选十四卷 清范=(高

阝)鼎评选 清康熙洪洞五经堂刻本 四册(临猗县图书馆) 续垂棘编一集二卷二集十卷 清范=(高

阝)鼎撰 清康熙洪洞五经堂刻本 四册(临猗县图书馆)

别集类

唐五代

东皋子集二卷 唐王绩撰 清抄本 董文焕校并跋 一册(临猗县图书馆)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二十卷文集二卷 唐杜甫撰 明高楚芳辑 明许自昌校刻本 (稷山县图书馆十一册)

杜工部集二十卷附录一卷 唐杜甫撰 清钱谦益笺 清康熙六年刻本 八册 (临猗县图书馆) 读杜心解二十六卷 清浦起龙解 清雍正静记东轩刻本 十册(芮城县图书馆) 唐韩昌黎集四十卷 唐韩愈撰 明崇祯六年蒋之翘刻本 十三册(盐湖区图书馆)

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十二卷 唐韩愈撰 清方世举考订 清乾隆二十三年雅雨堂皇刻本 佚名批点(盐湖区图书馆八册)

温飞卿诗集九卷 唐温庭筠撰 明曾益注 清康熙三十六年秀野堂刻本 四册 (河津市图书馆) 唐丞相曲江张文献公集十二卷 千秋金鉴录五卷 附录一卷 唐张九龄撰 清雍正十三年张世绩刻本 六册(盐湖区图书馆)

司马温公文集八十二卷首一卷 宋司马光撰 明吴时亮刻 清康熙四十七年蒋起龙递修本 二十四册 (河津市图书馆)

苏东坡文选 宋苏轼撰 明茅坤等批 明刻二色套印本 六册(临猗县图书馆)

订补坡仙集抄三十八卷 宋苏轼撰 明陈继儒订补 明刻本 十二册(盐湖区图书馆)

黄诗内篇10四卷 宋黄庭坚撰 明查仲儒校 明刻本 清董文焕题识 四册(临猗县图书馆) 简斋诗集十五卷 宋陈与义撰 清钱谦益绛云楼影抄宋刻本 四册(临猗县图书馆)

南轩先生文集十四卷 宋张=(木

式)撰 明嘉靖四十一年蜀刻本 八册(临猗县图书馆) 潜溪集四卷 明宋濂撰 明刻本 四册 (临猗县图书馆)

庞眉先生集十六卷 明于慎思撰 明刻本 八册(盐湖区图书馆) 博望山人稿六卷 明曹履吉撰 明崇祯刻本 二册(芮城县图书馆)

申文定公集四十卷 明申时行撰 明万历四十四年刻本 二十册(河津市图书馆) 太史升庵文集八十一卷 明杨慎撰 杨有仁辑 明万历十年成都蔡汝贤刻本 十六册(临猗县图书馆)

奇零草不分卷 明张煌言撰 清抄本 二册(临猗县图书馆) 泾皋藏稿二十二卷 明顾宪成撰 明刻本 四册(临猗县图书馆) 刘凤川遗稿十卷 明刘良臣撰 清嘉庆前抄本 十册(芮城县图书馆) 桂林斧=(片

斤)一卷 明刘良臣撰 明稿本 一册(芮城县图书馆)

姑射山人吟稿二卷 明王体复撰 清乾隆四十年赵熟典刻本 一册(稷山县图书馆) 龙坞集五十五卷 清王时济撰 清顺治荆溪马服之一乐堂刻本 六册(临猗县图书馆) 渔洋山人文略十四卷 清王士祯撰 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六册(河津市图书馆) 东村集十卷附刊一卷 清李呈祥撰 清康熙五十八年李氏仪一堂精刻本 四册(临猗县图书馆) 于清端公政书八卷外集一卷首编一卷 清于成龙撰 清康熙四十六年刻本 二十二册(盐湖区图书馆)

憺园文集三十六卷 清徐乾学撰 清康熙三十六年徐氏冠山堂刻本(河津市图书馆)

三鱼堂文集十二卷外集六卷附录一卷 清陆陇其撰 清康熙苏州嘉会堂刻本 十册(临猗县图书馆)

梦楼诗集二十二卷 清王文治撰 清乾隆六十年食旧堂刻本 五册(盐湖区图书馆) 王石和文集八卷 清王=(王

每)撰 清雍正七年培风斋刻本 四册(稷山县图书馆) 吴征君莲洋诗抄不分卷 清吴雯撰 清乾隆三十二年河东刘贽刻本 四册(临猗县图书馆) 莲洋集二十卷 清吴雯撰 附录一卷 清翁方纲等撰 清乾隆三十九年溪山张氏荆圃草堂刻本

八册(盐湖区图书馆)

柏台集一卷 清朱裴撰 赵瑾序评 清乾隆太平赵熟典校刻本 一册(盐湖区图书馆) 湖海楼诗集八卷 迦陵词全集三十卷 清陈维崧撰 清康熙三十六年患立堂刻本 二十册(临猗县图书馆)

留青全集二十四卷 清陈枚编 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 三十二册 (稷山县图书馆)

廉立堂文集十二卷 清卫既齐撰 清乾隆四十年太平赵熟典校刻本 四册(临猗县图书馆) 涑水编五卷 清翟凤翥撰 清康熙莆易林刻本 四册(临猗县图书馆存四卷:一至

三、五) 殷[左半部]斋文集八卷 诗集四卷 清张穆撰 清咸丰八年祁=(宝盖

隽)[上下]藻刻本

一册(临猗县图书馆)

真志堂诗集五卷 清仝轨撰 清乾隆十一年刻本 六册(临猗县图书馆)

词类

总集

林下词选十四卷 清周铭辑 清康熙十年宁静堂刻本 二册(临猗县图书馆)

曲类

杂剧

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八卷 元王实甫撰 清康熙刻本(稷山县图书馆)

小说类

绣像今古奇观四十卷 题清抱翁老人辑 金圣叹评 清乾隆三十八年翰海楼刻本 十六册(稷山县图书馆)

诗文评类

杨升庵先生批点文心雕龙十卷 明杨慎批点 明天启二年梅子庾校刻本 佚名批校 四册(临猗县图书馆)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六十卷后集四十卷 宋胡仔辑 清康熙赵氏耘经楼仿宋刻本 十册(河津市图书馆)

琼台诗话二卷 明蒋冕撰 明崇祯十一年爱吾庐刻本 二册(临猗县图书馆)

丛书部

汇编类

津逮秘书 明毛晋辑 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 一百四十五册(河津市图书馆) 第一集

诗序辨说一卷 宋朱熹撰 诗传孔氏传一卷 周端木赐撰 诗说一卷 汉申培撰 诗外传十卷 汉韩婴撰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四卷 明毛晋撰 诗考一卷 宋王应麟撰 诗地理考六卷 宋王应麟撰 尔雅三卷 宋郑樵注

第二集

京氏易传三卷 汉京房撰 吴陆绩注 关氏易传一卷 北魏关朗撰 唐赵蕤注 苏氏易传九卷 宋苏轼撰 焦氏易林四卷 汉焦赣撰 周易集解十七卷 唐李鼎祚撰 易释文一卷 唐陆德明撰

周易集解略例一卷 魏王弼撰 唐邢璹注 元包经传五卷 北周卫元嵩撰 唐苏源明传 元包数总义二卷 宋张行成撰 周易举正三卷 唐郭京撰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一卷

第三集

通鉴地理通释十四卷

宋王应麟撰 通鉴问疑一卷

宋刘羲仲撰 小学绀珠十卷 宋王应麟撰 齐民要术十卷 北魏贾思勰撰

急就篇4卷

汉史游撰

唐颜师古注

宋王应麟音释 汉制考四卷

宋王应麟撰

第四集

佛说四十二章经一卷 汉释迦叶摩腾 竺法兰译 宋释守遂注 道德指归论六卷

汉严遵撰

青乌先生葬经一卷

汉青乌子撰

金兀钦仄注

古本葬经内篇1卷 晋郭璞撰 附葬经一卷难解二十四篇1卷图一卷 晋郭璞撰 口口口注

古文参同契集解三卷笺注集解三卷三相类集解二卷 明蒋一彪辑 周髀算经二卷 汉赵爽注 北周甄鸾述 附音义一卷 宋李籍撰 数术记遗一卷 汉徐岳撰 北周甄鸾注 黄帝授三子玄女经一卷 胎息经一卷 口幻真先生注

风后握奇经一卷 汉公孙弘解 附握奇经续图一卷 口口口撰 八阵总述一卷 晋马隆述 耒耜经一卷 唐陆龟蒙撰

五木经一卷 唐李翱撰 唐元革注 . 女孝经一卷 唐郑口撰 丸经二卷 元口口撰 通占大象历星经二卷

忠经一卷 汉马融撰 郑玄注 黄帝宅经二卷 口口口注 墨经一卷 宋晁贯之撰 .

第五集

全唐诗话六卷 宋尤袤撰 六一诗话一卷 宋欧阳修撰 沧浪诗话一卷 宋严羽撰 后山诗话一卷 宋陈师道撰 彦周诗话一卷 宋许顗撰

二老堂诗话一卷 宋周必大撰 紫薇诗话一卷 宋吕本中撰 石林诗话一卷 宋叶梦得撰 中山诗话一卷 宋刘攽撰 竹坡诗话一卷 宋周紫芝撰 续诗话一卷 宋司马光撰

第六集

法书要录十卷 张彦远辑

东观余论二卷附录一卷 宋黄伯思撰 广川书跋十卷 宋董逌撰 宜和书谱二十卷 宋口口撰

第七集

图画见闻志六卷 宋郭若虚撰 历代名画记十卷 唐张彦远撰 古画品录一卷 南齐谢赫撰 续画品录一卷 唐张嗣真撰 宣和画谱二十卷 宋口口撰

图绘宝鉴六卷补遗一卷 元夏文彦撰 明韩昂续 后画录一卷 唐释彦悰撰 续画品一卷 陈姚最撰 画继十卷 宋邓椿撰 画史一卷 宋米芾撰

第八集

诗品三卷 梁钟嵘撰

诗品二十四则一卷 唐司空图撰 风骚旨格一卷 唐释齐已撰 芥隐笔记一卷 宋龚颐正撰 冷斋夜话十卷 宋释惠洪撰 西溪丛语二卷 宋姚宽撰

益部方物略记一卷 宋宋祁撰 扪蝨新话十五卷 宋陈善撰 岁华纪丽四卷 唐韩鄂撰 玉蕊辨证一卷 宋周必大撰 桯史十五卷附录一卷 宋岳珂撰 泉志十五卷 宋洪遵撰

第九集

酉陋杂俎二十卷续集十卷 唐段成式撰 诚斋杂记二卷 元林坤撰

甘泽谣一卷附录一卷 唐袁郊撰 本事诗一卷 唐孟棨撰 五色线二卷 宋口口撰 却扫编三卷 宋徐度撰 剧谈录二卷 唐康骈撰 瑯环记三卷 元伊世珍撰 辍耕录三十卷 元陶宗仪撰

第十集

洛阳伽蓝记五卷 北魏杨衒之撰

洛阳名园记一卷 宋李鹰(一题李格非)撰 灵宝真灵位业图一卷 梁陶弘景撰 东京梦华录十卷 宋孟元老撰 西京杂记六卷 晋葛洪撰 佛国记一卷 晋释法显撰

大唐刨业起居注三卷 唐温大雅撰 老学庵笔记十卷 宋陆游撰 汉杂事秘辛一卷 汉口口撰 淳熙玉堂杂记三卷 宋周必大撰 焚椒录一卷 辽王鼎撰 唐国史补三卷 唐李肇撰

第十一集

搜神记二十卷 晋干宝撰 搜神后记十卷 晋陶潜撰 录异记八卷 前蜀杜光庭撰 稽神录六卷拾遗一卷 宋徐铉撰 周氏冥通记四卷 梁陶弘景撰 异苑十卷 刘宋刘敬叔撰

第十二集

东坡题跋六卷 宋苏轼撰 山谷题跋九卷 宋黄庭坚撰 无咎题跋一卷 宋晁补之撰 宛丘题跋一卷 宋张耒撰 淮海题跋一卷 宋秦观撰 鹤山题跋七卷 宋魏了翁撰 放翁题跋六卷 宋陆游撰 姑溪题跋二卷 宋李之仪撰 石门题跋二卷 宋释德洪撰 西山题跋三卷 宋真德秀撰

第十三集

六一题跋十一卷 宋欧阳修撰 元丰题跋一卷 宋曾巩撰. 水心题跋一卷 宋叶适撰 益公题跋十二卷 宋周必大撰 后村题跋四卷 宋刘克庄撰 止斋题跋二卷 宋陈傅良撰 魏公题跋一卷 宋苏颂撰 晦庵题跋三卷 宋朱熹撰 容斋题跋二卷 宋洪迈撰 海岳题跋一卷宋米芾撰

第十四集

乐府古题要解二卷 唐吴兢撰

癸辛杂识前集一卷后集一卷续集二卷别集二卷 宋周密撰 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 宋张抡撰

挥麈前录四卷后录十一卷三录三卷余话二卷 宋王明清撰

第十五集

梦溪笔谈二十六卷 宋沈括撰

湘山野录三卷续录一卷 宋释文莹撰 春渚纪闻十卷 宋何薳撰 齐东野语二十卷 宋周密撰 茅亭客话十卷 宋黄休复撰

河南邵氏闻见前录二十卷 宋邵伯温撰 河南邵氏闻见后录三十卷 宋邵博撰 锦带书一卷 梁肖统撰

避暑录话二卷 宋叶梦得撰 贵耳集三卷 宋张端义撰

檀几丛书五十卷 清王晫 张潮辑 清康熙三十四年新安张氏霞举堂刻本 八册

(临猗县图书馆)

一集

第一帙 东

三百篇鸟兽草木记一卷 清徐士俊撰 月令演一卷 清徐士俊撰 历代甲子考一卷 清黄宗羲撰 二十一史徵一卷 清徐汾撰 黜朱梁纪年论一卷 清宋实颖撰 韵史一卷 清金诺撰 释奠考一卷 清洪若皋撰 胪传纪事一卷 清缪彤撰

第二帙 壁

丧礼杂说常礼杂说一卷 清毛先舒撰 丧服或问一卷 清汪琬撰 锦带连珠一卷 清王嗣槐撰 操觚十六观一卷 清陈鉴撰 十七帖述一卷 清王弘撰撰 龟台琬琰一卷 清张正茂撰 稚黄子一卷 清毛先舒撰 东江子一卷 清沈谦撰

第三帙 图

续证人社约诫一卷 清恽日初撰 家训一卷 清张习孔撰 高氏塾铎一卷 清高拱京撰 余庆堂十二戒一卷 清刘德新撰 猷见篇1卷 清傅麟昭撰 七劝口号一卷 清张习孔撰 元宝公案一卷 清谢开宠撰 联庄联骚一卷 清张潮撰 琴声十六法一卷 清庄臻凤撰

第四帙 书 鹤龄录一卷 清李清撰 新妇谱一卷 清陆圻撰 新妇谱补一卷 清陈确撰 新妇谱补一卷 清查琪撰 美人谱一卷 清徐震撰

妇人鞋袜考一卷 清答卷怀撰 七疗一卷 清张潮撰

郁单越颂一卷 清黄周星撰 地理骊珠一卷 清张澐撰 雁山杂记一卷 清韩则愈撰 越问一卷 清王修玉撰

第五帙 府

真率会约一卷 清尤侗撰 酒律一卷 清张潮撰 酒箴一卷 清金昭鉴撰

觞政五十则一卷 清沈中楹撰 广拟戒录一卷 清朱晓撰 农具记一卷 陈玉璂撰 怪石赞一卷 清宋荦撰

(=忄 “扬”的右边 )庵石谱一卷 清诸九鼎撰 端溪砚石考一卷 清高兆撰 羽族通谱一卷 清来集之撰 兽经一卷 清张纲孙撰 江南鱼鲜品一卷 清陈鉴撰 虎丘茶经注补一卷清陈鉴撰 荔枝话一卷 清林嗣环撰

二集

第一帙 西

逸亭易论一卷 清徐继恩撰 孟子考一卷 清阎若璩撰 人谱补图一卷 清宋瑾撰 教孝编一卷 清姚廷杰撰 仁的一卷 清吴仪一撰 古观人法一卷 清宋瑾撰

古人居家居乡法一卷 清丁雄飞撰

第二帙 园

幼训一卷 清翟学古撰 少学一卷 清翟学古撰 俗砭一卷 清方象瑛撰 燕翼篇1卷 清李淦撰 艾言一卷 清徐元美撰 训蒙条例一卷 清陈芳生撰 拙翁庸语一卷 清刘芳喆撰

醉笔堂三十六善一卷 清李日景撰 七怪一卷 清黄宗羲撰

第三帙 翰

华山经一卷 清东荫商撰 长白山录一卷 清王士禛撰 水月令一卷 清王士禛撰 三江考一卷 清毛奇龄撰 黔中杂记一卷 清黄元治撰 苗俗纪闻一卷 清方亨咸撰 念佛三昧一卷 清金人瑞撰 佛解一卷 清毕熙旸撰

第四帙 墨

渔洋诗话一卷 清王士禛撰 文房约一卷 清江之兰撰 蕈溪自课一卷 明冯京第撰 读书灯一卷 明冯京第撰 学画浅说一卷 清王概撰 广惜字说一卷 清张允祥撰 古欢社约一卷 清丁雄飞撰 彷园清语一卷 清张荩撰 鸳鸯牒一卷 明程羽文撰 祴庵黛史一卷 清张芳撰 小星志一卷 清丁雄飞撰 艳体联珠一卷 明叶小鸾撰 戒杀文一卷 明黎遂球撰 九喜榻记一卷 清丁雄飞撰 行医八事图一卷 清丁雄飞撰

第五帙 林

雪堂墨品一卷 清张仁熙撰 漫堂墨品一卷 清宋荦撰 水坑石记一卷 清钱朝鼎撰 琴学八则一卷 清程雄撰 观石录一卷 清高兆撰

红术轩紫泥法定本一卷 清汪镐京撰 阳羡茗壶系一卷 明周高起撰 洞山岕茶系一卷 明周高起撰

桐堦副墨(一名运掌经)一卷 明黎遂球撰 南村觞政一卷 清张惣撰 鸽经一卷 清张万钟撰

余集

卷上

山林经济策 清陆次云撰

读书法 清魏际瑞撰

根心堂学规 清宋瑾撰

家塾左右铭 清宋起凤撰

洗尘法 清马文灿撰

香雪斋乐事 清江之兰撰

客斋使令反 明程羽文撰

一岁芳华 明程羽文撰

芸窗雅事 清施清撰

菊社约 清狄亿撰

豆腐戒 清尤侗撰

清戒 清石崇阶撰

友约 清顾有孝撰 灌园十二师 清徐沁撰

约言 清张适撰 诗本事 明程羽文撰 剑气 明程羽文撰 石交 明程羽文撰 灯谜 清毛际可撰 宦海慈航 清蒋埴撰 病约三章 清尤侗撰 艮堂十戒 清方象瑛撰 妇德四箴 清徐士俊撰 半庵笑政 清陈皋谟撰 书斋快事 清沈元琨撰 负卦 清尤侗撰

古今外国名考 清孙兰撰 广东月令 清钮绣撰 黔西古迹考 清钱霦撰 明制女官考 清黄百家撰

卷下

五岳约 清韩则愈撰 揽胜图 清吴陈琰撰

南极诸星考 清梅文鼎撰

引胜小约 明张陛撰

酒警 清稆弘毅撰

酒政六则 清吴彬撰 酒约 清吴肃公撰

彷园酒评 清张荩撰

【si】贰约 清尤侗撰

小半斤谣 清黄周星撰 四十张纸牌说 清李式玉撰 选石记 清成性撰

美人揉碎梅花回文图 清沈士瑛撰 西湖六桥桃评 清曹之璜撰 竹连珠 清钮绣撰 征南射法 清黄百家撰 黄熟香考 清万泰撰

附政

纪草堂十六宣 清王晫撰 课婢约 清王晫撰 报谒例言 清王晫撰 謟卦 清王晫撰 书本草 清张潮撰 贫卦 清张潮撰 花鸟春秋 清张潮撰 补花底拾遗 清张潮撰 玩月约 清张潮撰 饮中八仙令 张潮撰

吕坤集十一种 明吕坤撰 明万历刻本 八册(盐湖区图书馆)

新吾奏疏二卷 忧危一卷 四礼疑五卷 四礼翼不分卷 救命书一卷 省心纪一卷 黄帝阴符经一卷 河工书一卷 如无引一卷 交泰韵二卷

推荐第10篇:古籍印本鉴定概说

古籍印本鉴定概说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专门介绍古籍印本鉴定的普及性入门读物,古籍印本鉴定概说。与以往已出版的同类著作相比,它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所有篇章均由对有关专题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分工撰稿。这些专家来自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复旦大学等权威机构,其中既有国际知名的古籍版本鉴定专家,也不乏长期从事古籍版本学教学与研究的教授、研究员和博士。从专业上保证了本书的质量和权威性。

第二,全书各篇,比以往同类著作更全面地包容了古籍版本的各种基础知识和鉴定技能。如有关汉文佛经和域外汉籍的版本鉴定,是其他书中很少谈及或语焉不详的;而清刻本、书版的断修补拼等,则尚未见他书中有如本书谈得这样深入具体。

第三,书中各篇注重深入浅出,极便初学。全书强调实用方法的传授,为此还配有大量直接拍自原书的彩色书影,这些书影与文章完全契合,图文对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提高鉴别古书的实际能力。

编辑推荐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专门介绍古籍印本鉴定的普及性入门读物。与以往已出版的同类著作相比,它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所有篇章均由对有关专题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分工撰稿。这些专家来自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复旦大学等权威机构,其中既有国际知名的古籍版本鉴定专家,也不乏长期从事古籍版本学教学与研究的教授、研究员和博士,古董鉴定《古籍印本鉴定概说》。从专业上保证了本书的质量和权威性。

第二,全书各篇,比以往同类著作更全面地包容了古籍版本的各种基础知识和鉴定技能。如有关汉文佛经和域外汉籍的版本鉴定,是其他书中很少谈及或语焉不详的;而清刻本、书版的断修补拼等,则尚未见他书中有如本书谈得这样深入具体。

第三,书中各篇注重深入浅出,极便初学。全书强调实用方法的传授,为此还配有大量直接拍自原书的彩色书影,这些书影与文章完全契合,图文对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提高鉴别古书的实际能力。

古籍印本鉴定概说

书名:古籍印本鉴定概说

ISBN:75326176

1作者:陈正宏//梁颖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定价:59

页数:247

出版日期:2005-6-1

版次:

开本:小16开

包装:平装

目录:

凡例

第一编 通行印本的鉴定

第一章 宋元刻本的鉴定与辨伪

一 宋元刻本的价值

二 宋元刻本的鉴定方法

三 宋元刻本的辨伪

第二章 明刻本的类别与鉴定

一 明刻本的基本类别

二 明代的套印本和插图本

三 明刻本的鉴定方法

第三章 清刻本的鉴定

一 清刻本鉴定的主要依据

二 清刻本鉴定中的一些特殊问题

第二篇 特殊和印本的鉴定

第一章 活字本的源流与鉴定

一 活字本的源流

二 活字本的鉴别方法

三 活字本鉴定中的几个疑难问题

第二章 汉文佛经的版本鉴定

一 早期写本佛经的鉴定

二 佛教大藏经的刑印历史及其鉴定

三 中国佛典的装帧

第三章 域外汉籍及其印本鉴定

一 域外汉籍的定义与分类

二 域外汉籍刊印小史

三 域外汉籍印本的价值

四 朝鲜本、和刻本、越南本的特征与鉴别方法

第三编 印本鉴定专题

第一章 刊语、牌记与古籍印本鉴定

一 刊语、牌记的特征与来源

二 刊语、牌记中的所见的广告宣传和版权意识

三 刊语、牌记的辨伪及其他

第二章 书版的断修补拼与古籍印本鉴定

一 古籍书版及其刷印中的拼接、断裂、修补情形

二 利用断口、断版鉴定印本

三 修版、补版与印本鉴定

四 书版的拼凑刷印及其相关问题

第三章 剜版现象与古籍印本鉴定

一 剜版出现的部位

二 研究剜版对于鉴定印本的作用

第四编 印本鉴定的辅助工具

第一章 古籍书影概说

一 书影溯源

……

第二章 古籍印本鉴定常用书目提要

第三章 古籍版本学专著纵横谈

附录

跋。

第11篇:中证古籍读后感

肝读后感

因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对于女子月经生殖等尤为重要,作为女生我也特别关注这方面,所以仔细读了这方面的古籍,有多感想,写于此。

肝有主血,主目,主筋之功。肝主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调节血液的功能,这是肝脏诸多功能的基础。

肝病于女性常常见于“经病”。月经是妇人正常的生理现象,其按时而至取决于冲脉,冲脉与肝病的关系极为密切。肝主藏血,冲为血海,血海的溢蓄正常与否,主要由肝来调节。肝失调节,溢蓄失序,则月经失调。如肝气郁结,血为气滞,即可发生月经后期,痛经,闭经等症;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可引起经行吐血等等。

肝病(关于月经)用药:行气的香附,青橘皮,牵牛等,行血的红花、桃仁、水蛭、牡丹皮等。补肝的枸杞、杜牧、熟地黄、苦参、阿胶、菟丝子等。补血的当归、牛膝、白芍药、血蝎等。补气的天麻、白术、菊花、决明、生姜等。

月经前冒痘痘也是我一大苦恼的事情,来到广州后自己就不停的冒痘痘,经前冒的更多,好多人和我一样。查看书籍,我们可用膳食调理,多吃补肝健脾的事物,注意早睡,按时睡,睡觉不要带着压力等。拥有好的生活规律和健康的心态自然身体就会好。

第12篇:古籍书名考释(材料)

古籍书名考释

本帖被 资讯编辑 执行加亮操作(2014-03-08)

事业的成功在于恒心和毅力。中国古代学者锲而不舍、呕心沥血,写出了一部部千古传诵的名著。比如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5个春秋,李时珍《本草纲目》费了27载光阴、顾炎武《日知录》花了30年精力等。攀登书山、跋涉学海写好一本书,常常要辗转反侧构思一个讲究的书名。顾炎武所说著者“与今人相处之日短,与后世人相处之日长”,表现了古人构思常存的传世意识。考释这些古籍书名,常为作者所耗费的心血而肃然起敬。古籍命名各有特色,丰富多彩。往往揭示了书的内容,成书的时间、地点,或者提示了作者的身世及情趣。有的古籍,读者一看书名就知道是什么书。但更多的著作,名称含义隐曲,读者一般不易索解。要了解它的意思,须花一番功夫进行考证。“书犹药也,可以医愚”,读书须先解读书名。不畏繁琐的检索剖析这些古籍书名,既可以看作是对历代学者心灵的透视,又能启发今天的读者去知人论世,更是笔者本人寻找登堂入室的路径。这些千奇百怪的书名非常复杂,但细加考究,亦有规律可循。

1.以室斋别号命名,表达了著者多方面的思想情感

因为先有斋名别号,后有书名,所以准确地说,这类书名所包涵的寓意,其实是作者对其室名别号所寄予的深情厚意。《玉茗堂集》,明汤显祖撰,诗文集。因堂前种了他十分喜爱的玉茗花,故以名其堂,且有较深的寓意。玉茗是一种白色的山茶花,黄心绿蕊,四季长青而有异香。汤显祖以洁白纯雅的玉茗花名堂,意在自喻,寄寓和抒发愤世嫉俗、洁身自好的情操。他一生出污泥而不染,处颓世而自洁,这与玉茗的品性何其相似。故显祖又被人称为“玉茗先生”。《瓶花斋集》,明袁宏道撰,诗文集。瓶花,插在瓶中供人观赏的花。作者以之名斋,有隐于世间、不与人争之意。明陈继儒《题〈袁石公瓶史后〉》云:“花寄瓶中,与吾曹相对,既不见摧于老雨甚风,又不受侮于钝汉粗婢,可以驻颜色、保令终,岂古之瓶隐者耶?”《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撰,笔记小说。阅微草堂,是作者在北京寓所的书斋名。阅微,经常阅览言辞精深微妙的著作。《饮冰室合集》,近人梁启超撰,文集。饮冰室,作者书室名。名本《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唐成玄英疏:“(沈)诸梁晨朝受诏,暮夕饮冰,足明怖惧忧愁,内心燻灼。”梁启超作为爱国者,自号饮冰室主人有忧国忧民,救亡图强之意。古人名字之外,往往有别号,又常以之名书。战国时,有高士隐于颖川阳城之鬼谷,号“鬼谷子”,著书名《鬼谷子》,属纵横家,张仪苏秦曾师事之。梁元帝萧绎好道亦善书,道家以为天帝臧书之所为金楼,故萧绎自号“金楼子”,并名其著作曰《金楼子》。宋黄庭坚诗文集《山谷全集》,作者因游安徽潜山县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故号山谷道人。明胡奎诗集名《斗南老人集》,斗南,北斗以南,犹言中国或天下,自号“斗南老人”,有卓然不凡之义。

2.以籍贯命名,表现了著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涑水纪闻》,宋司马光撰。司马光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因直以乡名命其笔记。《谷口山房集》,清李念慈诗文集。念慈陕西泾阳人,谷口,在泾阳县西北四十里,念慈曾于此筑庐隐居,故名。《鲒埼亭集》,清全祖望文集。祖望浙江鄞县人,县有鲒埼亭。鲒,属蚌类海生物,味道鲜美,汉时已作贡品。因埼中多鲒,故以名亭。全祖望又以家乡之名胜地名其集。亦有以典故名书反映思乡之苦的。《望云集》,元郭奎诗文集。望云,语出《旧唐书·狄仁杰传》:“仁杰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望云”后成思乡的典故,郭奎因战乱不得已从军,流落他乡,故以“望云”名集。

3.以官职谥号命名,表示出著者的身份、地位和声望

《骑省集》,宋徐铉撰。铉曾官右散骑常侍,属中书省;后改官左散骑常侍,属门下省。皆为皇帝的侍从官,故名其集曰《骑省集》。《范文正公集》,宋范仲淹诗文集。仲淹一生为人正直,且善于为文,根据《谥法》“道德博闻为文”,“内外宾服为正”,朝廷赐号“文正”,后人编其集名《范文正公集》。也有人看不惯以官职显摆身价,反其道而行之,如宋登春撰《宋布衣集》便是一例。

4.以帝王褒语命名,反映了著者恩宠荣遇的心态

以帝王褒奖自己的话为图书命名,以表示曾经受到天子的赏识敬重,是莫大的光荣。《忠正德文集》,宋赵鼎撰。鼎于绍兴五年监修神宗、哲宗实录成,高宗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之,鼎便以此四字名其集。《敬业堂诗集》,清查慎行撰。查慎行曾扈驾古北口,康熙帝亲书《礼记·学记》“敬业乐群”四字赐之,慎行名其集曰《敬业堂诗集》。《松鹤山房诗文集》,清陈梦雷撰。梦雷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目营手检,无间晨夕”。书成后,康熙帝赐宅城北并亲至斋中,书“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一联赐之。梦雷即以“松鹤山房”名是集。

5.以道德准则命名,反映了著者的孝悌和尊师重道思想

《陔余丛考》,清赵翼撰。取《诗·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语义名集。该书是赵翼辞官回家,奉养父母余暇所作。《蒿庵集》,清张尔岐撰。尔岐入清不仕,艺蔬果奉孝母亲,取《诗·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语义名其集。《诚斋集》,宋杨万里诗文集。万里师事张浚,张浚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深服其教,因名其集。《立雪稿》,元刘清叟诗集。取《宋史·杨时传》故事,杨时师事程颐,颐威仪严正,一日瞑坐,时侍立不敢去。颐觉,则门外雪深已一尺,后以立雪为尊师典故。

6.以诗文名句命名,表现了著者对先贤的景仰或爱国思想

《习斋记余》,清初人颜元撰。取《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义名集,表现了作者不尚空言,重实践实习,对孔丘孟轲无限敬仰之意。《述古堂史目》,清钱曾撰。取《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语义名集。老彭,商殷贤大夫篯铿,传说活八百岁,好述古事,封于彭城,号曰“老彭”。《指南录》,宋文天祥诗集。天祥状元出身,宋末与元丞相伯颜谈判被扣留,后从镇江逃脱,辗转南下,奔福州从端宗,谋再起抗敌。一路上写了许多爱国诗篇,取自己《扬子江》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语义总名之曰《指南录》。意思是说,一片爱国之心象指南针一样,永远指向南方,是出自天性,是始终不变的。《南冠草》,明夏完淳诗文集。完淳松江华亭人,十四岁即随老师陈子龙松江起兵抗清。后被俘,在狱中写了许多感人的诗文。《左传·成公九年》:“„南冠而絷者,谁也?‟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与之琴,操南音。范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南冠,楚冠名。夏完淳是以名集,亦有不背本、不忘旧之意。后因坚决不屈服,为洪承畴所杀,才十七岁。

7.以谦词命名,表现了著者谦逊的美德和勤奋治学精神

《鸡肋》,宋赵崇绚所编类书名。语出《三国志·魏志·武帝记》注,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后人以此名书,谦称内容欠精。以鸡肋名集的还有宋庄季裕的笔记《鸡肋篇》,宋晁补之、明王佐的诗文集皆为《鸡肋集》。《墨庄漫录》,宋张邦基笔记。墨庄,谓藏书之多。漫录,随便记录,作者谦词。《玉山璞稿》,元顾瑛诗文集。玉山,即今江苏昆山,因产美玉故名。璞,未经雕琢加工的玉。自称“璞稿”,歉逊之意。《不是集》,清浦起龙文集。不是集,不算文集,作者谦词。《蛾术编》,清王鸣盛撰。取《礼记·学记》“蛾子时术之”之义。蛾同蚁,言蚁虽小虫,时时习衔土之事,渐积而成大垤,比喻学问须长期积累方能有所成就。《十驾斋养新录》,清钱大昕著。十驾、取《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之义。驽马,能力低下的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意思是,不好的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书名表现了作者谦虚美德和自强不息的治学精神。

8.以喜爱之物命名,表现了著者的情趣

《梅屋集》,宋许棐撰。许棐居秦溪,喜爱梅花“耐孤寂寒冷、不趋时附势”的独特品格,在溪南种植梅树千株,又以名其集。《吴梅村全集》,清吴伟业诗文集,伟业购置明代王士骐别墅贲园(址在今江苏太仓县东)后,因喜爱梅花色黄香幽的外形和不随流俗的内在精神、高洁的品德,在院内广植梅花,并改称梅村。又自号梅村,并以号名书。《松雪斋集》,元赵孟頫诗文集。孟頫宋太祖子秦王赵德芳之后,博学多闻,性喜青松白雪,以松雪命名其居处,又以名集。《竹涧集》,明潘希曾诗文集。竹之神韵在翠,而竹子不避贫壤、不畏寒暑、高风亮节的秉性与景致,对于善以物明志的中国文人来说,从中得到多方面的启迪,凝聚了坚贞、虚心、高达、旷远的文化心理。大司马潘希曾还乡后杜门不出,每日惟课子弟读书,宅后池旁植竹成阴,自号竹涧居士,又以名书,反映其性格情趣中的优秀一面。《石隐园藏稿》,明毕自严诗文集。爱石成癖,取石头的坚硬之意,喻自己隐居的决心,是以名园又名集。《玉茗堂集》,明汤显祖诗文集。喜爱花中珍品山茶花,在堂前种植白色的山茶花,以花名堂,又以名集,寄寓了作者愤世嫉俗、洁身自好的情操。

9.以写书背景命名,反映了著者的创作历程

《却扫编》,宋徐度撰。徐度不能苟合于时,读书卞山之阳,杜门却扫,记其平生见闻,名其书曰《却扫集》。却扫,即闭门谢客,不复扫道迎宾之意,可见其写书用心之专。《星言草》,明熊人霖文集。星,这里是披星戴月之意。是书自序中说,作者到义乌做官,受命于危难之际,披星戴月,发愤图强,终于扭转局面,百废俱兴,该书就是在这种非常条件下写出来的。《菜根谭》,明洪应明撰,语录体杂著。明于孔兼《菜根谭·序》说:“谭(谈)以„菜根‟名,固有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备尝险阻,可想矣。”亦反映了作者难以忘怀的艰辛创作历程。

中国古籍书名含义之丰富,为世界所罕见。掇拾数例,以裨益读者。

第13篇:中医古籍629 本

帝内经灵枢 chm

黄帝内经素问 chm txt 黄帝内经太素 chm txt 类经 chm txt

内经评文 txt

内经知要 txt

灵枢悬解 txt 难经 txt

本草撮要 txt 本草经集注 txt 素节注类编 txt 内经博议 txt

素问悬解 txt 本草便读 txt 本草纲目 chm txt 经悬解 txt 伊尹汤液经 txt pdfdoc 医经原旨 txt 本草崇原 txt 本草纲目拾遗 txt 本草从新 txt 本草害利 txt 草备要 txt

草分经 txt

txt

本草蒙筌 txt 本草品汇精要 txttxt

本草问答 txt

本草新编 txttxt 本经逢原 txt

得配本草 txt

雷公炮炙论 txt

名医别录 txttxt 食鉴本草 chm txt

食疗本草 txttxt

药鉴 txt 药笼小品 txttxt

饮食须知 txt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txt

chm

博济方 txt

串雅内外编 txt

txt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txt 回生集 txttxt

经方一百首 chm txtpdf doc htm 经验丹方汇编 txttxt

普济方 txt

奇方类编 txtchm txt 仁术便览 txt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txttxt

时方妙用 txt 世医得效方 txt

太平圣惠方 txt 汤头歌诀 txttxt

卫生易简方 txt 文堂集验方 txttxt

验方新编 txt 杨氏家藏方 txttxt

医心方 txt

毓麟验方 txt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txt

高注金匮要略 txt

txt 金匮要略 txt pdf doc 金匮要略浅注 txt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txt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txt

伤寒补例 txt 伤寒大白 txttxt

伤寒附翼 txt 伤寒贯珠集 txttxt

伤寒括要 txt

伤寒六书 txt

本草求真 txt 本草衍义 txt 滇南本草 txt 神农本草经 txt 汤液本草 txt 药性切用 txt 证类本草 txt

古代房中秘方 txt 急救便方 txt 眉寿堂方案选存 txt 奇效简便良方 txt 删补名医方论 txt 是斋百一选方 txt 退思集类方歌注 txt 仙传外科集验方 txt 药症忌宜 txt 证治准绳·类方 txt 河间伤寒心要 txt 金匮要略心典 txt 类证活人书 txt

伤寒发微 txt 伤寒恒论 txt 伤寒论 txt pdf doc

本草述钩元 txt 本草易读 txt 海药本草 txt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txt 吴普本草 txt 药征 txt

洪氏集验方 txt 急救良方 txt 名方广用 txt pdf doc 奇效良方 txt 圣济总录 txt 苏沈良方 txt pdf doc 外科集验方 txt 小品方 txt 医方考 txt

肘后备急方 txt pdfdoc金匮发微 txt 金匮翼 txt 伤寒百证歌 txt

伤寒发微论 txt 伤寒捷诀 txt 伤寒明理论 txt

草经解草思辨录草择要纲目公炮制药性解农本草经赞修本草征续编急千金要方 佗神方验方济本事方金翼方方歌括平惠民和剂局方台秘要氏济生方方论氏伤寒金镜录匮钩玄匮玉函经二注寒标本心法类萃寒法祖寒九十论

寒舌鉴 txt 伤寒溯源集 txt 伤寒指掌 txt

伤寒心法要诀 txt 伤寒总病论 txt

伤寒寻源 txt 仲景伤寒补亡论 txt

伤寒医诀串解 txt

寒直格 txt

中医古籍629

伯医案论 chm txtpdf

htm

程杏轩医案 chm txt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txt 何世英医案 txt

丛桂草堂医案 chm txt 得心集医案 txt 仿寓意草 txt 湖岳村叟医案 txt 临证指南医案 txt 名医类案 chm txt 邵兰荪医案 txt 未刻本叶氏医案 txt 也是山人医案 txt pdfdoc htm 寓意草 txt 醉花窗医案 txt pdfdoc htm 客尘医话 txt 医医十病 txt pdf doc 产宝 txt 达生编 txt 妇科秘方 txt 妇人大全良方 txt 活幼心书 txt 麻疹备要方论 txt 女科撮要 txt 女科切要 txt 女科指要 txt 沈氏女科辑要 txt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txt 宜麟策 txt 幼科概论 txt 幼科心法要诀 txt

费绳甫先生医案 txt 花韵楼医案 txt 凌临灵方 txt 三家医案合刻 txt 孙文垣医案 txt 吴鞠通医案 txt

丁甘仁医案 txt 古今医案按 txt 黄煌医案 txt pdf doc 鲁楼医案 txt pdf doc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txt 王氏医案绎注 txt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txt

医案 txt

安医案 txt

医案 txt pdf dochtm 旧德堂医案 txt

名师垂教 txt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txtpdf doc

王仲奇医案 txt 续名医类案 txt

之医案 txt

名案选新注 txt

高临证医案 txt

医案 txt

叶天士医案精华 txtpdf

一得集 txt

doc htm 张畹香医案 txt

冷庐医话 txt 友渔斋医话 txt 产鉴 txt

痘疹心法要诀 txt 妇科秘书 txt 妇人规 txt 济生集 txt 麻疹阐注 txt 女科经纶 txt 女科要旨 txt 女科指掌 txt 胎产秘书 txt 小儿痘疹方论 txt 婴儿论 txt 幼科切要 txt 幼科折衷 txt

张聿青医案 txt

柳洲医话 txt 止园医话 txt 陈氏幼科秘诀 txt 儿科萃精 txt 妇科问答 txt 傅青主女科 txt 济阴纲目 txt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txt 女科精要 txt 女科折衷纂要 txt 盘珠集胎产症治 txt 胎产心法 txt 小儿推拿广意 txt 婴童百问 txt 幼科释谜 txt 幼科指南 txt

见能案证补遗 txtpdf

余无言医案 txt

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

中医临床廿五年 txt 景景医话 txt 先哲医话 txt 保幼新编 txt 慈幼新书 txt 儿科要略 txt 妇科玉尺 txt 邯郸遗稿 txt 颅囟经 txt 女科百问 txt 女科秘旨 txt 女科旨要 txt

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 txt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txt 小儿药证直诀 txt 幼科发挥 txt 幼科推拿秘书 txt

医话 txt

话 txt

撮要 txt

便览 txt

醒 txt

心法要诀 txt

要语 txt

女科经验摘奇 txt

秘笈 txt

秘要 txt

证治准绳 txt

产科心法 txt

指南 txt

卫生总微论方 txt

类萃 txt

铁镜 txt

种痘心法要旨 txt 幼幼集成 txt 证治准绳·女科 txt 察病指南 txt 脉诀汇辨 txt 脉象统类 txt 三指禅 txt 医学见能 txt 诊宗三昧 txt 女丹合编选注 txt 幼幼新书 txt 证治准绳·幼科 txt 察舌辨症新法 txt 脉诀刊误 txt 脉因证治 txt 时病论歌括新编 txt 医学妙谛 txt 诸病主病诗 txt 食疗方 txt 育婴家秘 txt 竹林女科证治 txt 临症验舌法 txt 脉诀乳海 txt 脉症治方 txt 史载之方 txt 诊家枢要 txt

养老奉亲书 txt 鬻婴提要说 txt 竹泉生女科集要 txt 麻科活人全书 txt 脉理求真 txt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txt 望诊遵经 txt 诊家正眼 txt

养生导引法 txt 妇科 txt

脉学 txt

txt

txt

八脉考 txt

从众录 txt

三十二辨 txt

仙经 txt

txt

运气要诀 txttxt

白喉条辨 txttxt

辨证录 txt txt

褚氏遗书 txttxt

丹台玉案 txttxt

跌打秘方 txttxt

读医随笔 txt

txt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txt txt

古今医彻 txttxt

归砚录 txttxt

喉舌备要秘旨 txttxt

简明医彀 txttxt

金匮悬解 txttxt

经络全书 txttxt

肯堂医论 txttxt

厘正按摩要术 txttxt

刘河间伤寒医鉴 txttxt

秘传眼科龙木论 txttxt

内经药瀹 txttxt

普济方·针灸 txttxt 全生指迷方 txttxt

痧疹辑要 txttxt

伤科方书 txttxt

审视瑶函 txttxt

时病论 txttxt

寿世青编 txt

包氏喉证家宝 txt 笔花医镜 txt 辨证奇闻 txt pdf doc 辨证玉函 txt 此事难知 txt 刺灸心法要诀 txt 丹溪手镜 txt 丹溪心法 txt 跌打损伤方 txt 跌打损伤回生集 txt 发背对口治诀论 txt 疯门全书 txt 傅青主男科 txt 格致余论 txt 古今医鉴 txt 古今医统大全 txt 韩氏医通 txt 何氏虚劳心传 txt 黄帝明堂灸经 txt 回春录 txt 焦氏喉科枕秘 txt 解围元薮 txt 金针秘传 txt 经方实验录 txt 经穴汇解 txt 经验麻科 txt 口齿类要 txt 兰室秘藏 txt 理虚元鉴 txt 立斋外科发挥 txt 刘涓子鬼遗方 txt 六因条辨 txt 明目至宝 txt 明医杂著 txt 内科摘要 txt 内外伤辨 txt 奇症汇 txt

千金宝要 txt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txt 儒门事亲 txt 伤寒说意 txt 伤寒悬解 txt 伤科汇纂 txt 上池杂说 txt 慎疾刍言 txt 慎柔五书 txt 时疫解惑论 txt 市隐庐医学杂著 txt 四圣心源 txt

四圣悬枢 txt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txt 长沙药解 txt 存存斋医话稿 txt 丹溪治法心要 txt 跌损妙方 txt 冯氏锦囊秘录 txt 古今名医汇粹 txt 顾松园医镜 txt 喉科秘诀 txt 急救广生集 txt

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txt 经络汇编 txt 景岳全书 txt 类经图翼 txt 疠疡机要 txt 侣山堂类辩 txt 明医指掌 txt 脾胃论 txt 千金食治 txt 三消论 txt 伤科补要 txt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 txt 十四经发挥 txt 寿世保元 txt 松峰说疫 txt

秘旨全生集心书病源补养宣导法洗髓易筋经秘授古脉法奥旨导饵图书集成医部综录医术

列传疫论指掌背疽方秘传禁方考秘旨治裁实验录堆简帛大成书屋医略秘诀玉衡大成经秘录传真

备急灸法 txt 素灵微蕴 txt 推拿抉微 txt 外科方外奇方 txt 外科全生集 txt 外科选要 txt

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txt 温热逢源 txt 吴医汇讲 txt 形色外诊简摩 txt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txt 推求师意 txt 外科精要 txt 外科十法 txt 外科医镜 txt 卫生宝鉴 txt 温热经纬 txt 洗冤集录 txt 性命要旨 txt 孙真人海上方 txt 外经微言 txt 外科精义 txt 外科十三方考 txt 外科正宗 txt 温病条辨 txt 温热论 txt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txt 修昆仑证验 txt 痰火点雪 txt 外科传薪集 txt 外科理例 txt 外科枢要 txt 外科证治全书 txt 温病正宗 txt 温热暑疫全书 txt 校注医醇賸义 txt 虚损启微 txt 法门 txt

大成 txt

启玄 txt

心法要诀 txt

回春 txt

指南 txt

论 txt

集 txt

txt

txt

txt

txt

txt

txt

txt

txt

txt

txt

txt

txt

txt

txt

txt

txt

txt

txt

txt

txt

txt

txt

txt

txttxt pdf doc穴道秘书 txt 血证论 txt 眼科心法要诀 txt 疡科纲要 txt 叶选医衡 txt 一草亭目科全书 txt 医贯 txt 医经国小 txt 医门补要 txt 医门法律 txt 医效秘传 txt 医学传灯 txt 医学集成 txt 医学启源 txt 医学心悟 txt 医学源流论 txt 医学指归 txt 医学衷中参西录 txt 医原 txt 医旨绪余 txt 疫疹一得 txt 阴证略例 txt 尤氏喉科秘书 txt 尤氏喉症指南 txt 原要论 txt

杂病广要 txt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txt 张氏医通 txt 针灸大全 txt 针灸甲乙经 txt 针灸问对 txt 针灸易学 txt 正体类要 txt 证治汇补 txt 症因脉治 txt 知医必辨 txt 中风论 txt 中国医籍考 txt 重订囊秘喉书 txt 重楼玉钥 txt 诸病源候论 txt 诸脉主病诗 txt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txt

邓铁涛医话13篇 txt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txt 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txt经方发挥 txt pdf dochtm 卢铸之医案 txt

研经言 txt 疡科心得集 txt 医碥 txt 医经溯洄集 txt 医述 txt 医学传心录 txt 医学入门 txt 医学摘粹 txt 医医病书 txt 医宗己任编 txt 银海精微 txt 玉机微义 txt 杂病心法要诀 txt 瘴疟指南 txt 针灸聚英 txt 针灸资生经 txt 证治心传 txt 炙膏肓腧穴法 txt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txt 重楼玉钥续编 txt 专治麻痧初编 txt

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txt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chmtxt pdf doc htm 麻瑞亭治验集 txt

眼科阐微 txt 疡医大全 txt 医灯续焰 txt 医理真传 txt 医说 txt 医学读书记 txt 医学三字经 txt 医学真传 txt 医医小草 txt 医宗金鉴 txt 银海指南 txt 玉楸药解 txt 杂病治例 txt 针经指南 txt 针灸神书 txt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txt 证治准绳·疡医 txt 质疑录 txt 重订广温热论 txt 重庆堂随笔 txt 子午流注说难 txt

郝万山讲伤寒论 txt 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txt

名老中医之路 txt pdfdoc

救正论秘诀导引秘籍圆通改错卮言纲目实在易正传医眼科正要启微十药神书大成素难要旨心法要旨准绳·杂病经灵兰要览斋遗书流注针经种中药现代研究恕讲伤寒论

传真

宝鉴 txt 人体使用手册 txt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txt

思考中医 txt pdf dochtm

孙培荣针灸验案汇编chm txt pdf doc htm 医林五十年 txt pdfdoc 朱良春经验精华全集txt

华讲金匮要略 chmtxt 吴佩衡医案 txt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txt

吴佩衡医药简述 txtpdf doc 虚损病类钩沉 txt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txt

《中医内科学》七版 《中医学》六版 中医之钥 txt

《内经选读》七版

心得十讲-焦树德txt

菊名医类案回忆录txt 走近中医 txt

論一百一十三方臨床使用經驗精要(繁體

txt

《中药学》七版 《中医外科学》

剂学》七版

医妇科学》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中药学讲稿》张廷模

李德新医诊断学》讲稿《中医诊断学讲稿》朱文峰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分)

第14篇:古籍《学记》读后感

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平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它如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就应如此来教,学习就应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状况去引导、督促、提高。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带给现成答案,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智能得到发展。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道”“强”“开”,才能到达“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状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提问题,学习不逾越进度。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必须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资料。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前面的知识如果掌握不够好,后面的知识就更不会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三、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不是诚心的教育学生,不思考学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学生求学也不能顺利。人本化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能创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总处于创造的过程中。主张课程资料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就应和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与《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归。中西文化的碰撞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之上。

教学就是教师研究怎样教,研究学生怎样学。《学记》里所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教育者就应时时遵循的。应对《学记》我们就应常读常新,让我们时时记起那些精辟理论,记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吧!

第15篇:古籍《岳飞传》读后感

岳飞传的读后感范文一

《岳飞传》是我国十大名着之一。《岳飞传》这本书能把人深深地感染了。岳飞很勇敢,很忠义。\"沥泉打怪蘸金枪\"这一回,表现了岳飞勇敢的气质。岳飞的朋友王贵、汤怀、张显、牛皋、施全、吉青、梁兴、赵云、高宠,他们个个也特别勇敢,带领岳家军杀敌。

我之所以喜爱《岳飞传》,是因为它展现了一代抗金英雄岳飞精忠报国、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慨。还有岳飞写的那篇千古绝唱《满江红》,\"怒发充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读完这首诗,让我感到岳飞真是抗金英雄。最后大结局,秦桧将岳云骗来与岳飞关在一起。最后拿来麻绳把岳飞父子勒死,岳云死时23岁,岳飞死时39岁。

你们看看现在,那岳飞的塑像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而那跪拜的秦桧铁像,正接受人们无情的唾骂呢。

《岳飞传》的读后感范文二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很经典、很有意思的书——《岳飞传》,岳飞的故事我早就听说过,所以很渴望多了解些他的事,这个假期终于如愿以偿了。

《岳飞传》是一部叙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壮丽一生的小说。书中通过牛头山大破金兵、比武枪挑小梁王、义服杨再兴等不同章节讲述了岳飞这位民族英雄成长为有胆有识、智勇双全的军事元帅的过程和他坚忍不拔的品格。他一出生就遇到洪水,家境贫困,但是这些并没有阻止他学习本领,家里没钱买纸和笔,他就捡一根树枝在沙子上写字。后来他拜文武双全的周侗为师,同张显、王贵、汤怀一起学艺,从小就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成长后的岳飞武艺高强,用兵如神,训练了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抗金武装—岳家军,为挽救民族危亡,与敌人做殊死斗争,屡战屡胜。他为自己\"还我河山\"的誓言努力着。后来被阴险的奸臣秦桧和昏庸的宋高宗害死了。岳飞气壮山河的情怀和高超的军事才能,至今受到人们敬仰和缅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名也流传至今;而奸臣秦桧至今被人们唾弃。

联想到我曾去过杭州的岳庙,大门口写着岳飞的两句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不正是岳飞一生的真实写照吗?而\"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正说明了英雄一定会受到后人的尊重,而小人连铁都不愿意刻成他的形象。

通过读《岳飞传》这本书,加深了我对岳飞事迹的了解,我更敬佩这位民族大英雄了。

第16篇:古籍扫描仪古籍数字化解决方案

古籍扫描仪图书馆古籍保护解决方案

古籍文献是中国的文化瑰宝,维系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进步与传承,也是我国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保存已变得相当脆弱,不仅不利于使用,更不利于保护和文化传承。而古籍的数字化是中华文化由纸张媒介向现代化传播方式的重要转变,是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一次革命。古籍的数字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针对珍贵古籍纸张脆弱、不易完全打开的特点,德国赛数公司设计制造了OS12000V高精度非接触式古籍扫描仪,非常适用于图书馆馆藏珍贵古籍数字化需求。

►独有可调整的“V”型书稿台和“V”压稿玻璃,在充分保护古籍不受损坏的前提下可使古籍打开90°—140°;

►最大能够扫描厚度为100毫米的大幅面古籍;

►专业彩色线性CCD,可充分的再现被扫描件的全部细节;

►新一代投射式无眩目LED冷光源的采用在获得清晰扫描影像的同时不会对古籍造成任何损伤;

►PerfectBook功能能够将扫描后的影像进行自动裁切及分页、纠偏、去黑边、杂点,同时能够将手指印和书籍中缝印记删除,确保影像完美真实的再现。

上海市图书馆选择德国赛数A1幅面的高精度非接触式扫描仪,已将馆藏的善本古籍及民国报纸,以图像形式扫描,全文录入计算机,保留了古籍文献的原有形式,逐步实现善本古籍的全文数字化。读者可在该馆调阅任何一种古籍善本,从检索到全文阅览,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且阅读方便自如。如需要,有的资料可以随时打印,这在全国图书馆范围内居领先水平。

第17篇:古籍定级规则国家图书馆

古籍定级规则

目 次

前言 ……………………………………………………………………… 引言 ……………………………………………………………………… 1 范围 …………………………………………………………………… 2 术语和定义 …………………………………………………………… 3 定级 ……………………………………………………………………

前 言

本文件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1-2009)中的规定编写。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8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国庆、李致忠。

本文件参与起草人:张志清、陈红彦、陈先行、刘乃英、吴格、沈乃文、程有庆、赵前、徐忆农、鲍国强、唐桂艳、王清原、韦力、杨居让、童正伦。

引 言

普通形制的古籍是现存汉文古籍的主体,因其书写、印制时代不同,具有不同的文物价值;因其内容差异,具有不同的学术价值;因其写、印技艺不同,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研究古籍传本的这些特征与异同,鉴别其版本的优劣与真伪,进而确定其级别等次,对古籍的整理与保护,十分必要。

根据中国善本古籍藏品定级的相关精神,参照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时提出的鉴别古籍善本的“三性原则”,以及列举的九项“善本收录条件”(习称“三性九条”),结合中国古籍的存藏现状,特制定本文件。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古籍的术语和定义,以及古籍的级别和等次。 本文件的定级对象:普通形制的古籍。

本文件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的古籍保护、整理和利用,同时供出版、教学、科研及国内外相关单位参考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古籍

中国古代典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印制于1912年以前的普通形制典籍。 2.2 版本

使用雕版、活字排版以及其他方式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通常也包括抄写的各种传本。 2.3 版本类型

使用不同写印技术制作而成的各类版本总称。 2.3.1 刻本

雕版印制书籍的统称。雕刻木板以成反字版片,经敷墨覆纸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 2.3.2 影刻本

依据某一底本覆纸影摹其图文及版式,再行雕刻木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 2.3.3 翻刻本

依据某一刻本经过翻雕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 2.3.4 朱印本

在雕版上敷以红色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 2.3.5 蓝印本

在雕版上敷以蓝色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 2.3.6 套印本

套色或套版印制的古籍传本。早期为同版分色印制,元代以后发展为两版或多版分色套印。

2.3.7 敷彩印本

在一块雕版上根据需要敷以不同颜色而印成的古籍传本。

2.3.8 套版印本

用两套或多套大小不同的雕版,根据需要分别敷以相同或不同颜色,依次刷印而成的古籍传本。常见以朱、墨两色印成的朱墨套印本,又有用三色以上印成的三色、四色、五色等套印本。

2.3.9 饾版拱花印本

运用饾版、拱花技法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 制作大小、形状不同的雕版,敷以不同颜色,依次刷印,因版片零碎,状如饾饤,称饾版印本。

制作凹凸雕版,覆纸压印,使图案花纹线条凸现纸面,称拱花印本。 2.3.10 钤印本

以印章着色直接有序地钤盖在书叶上而形成的印谱类传本。 2.3.11 金属版印本

用金属材质制成整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 2.3.12 磁版印本

用磁土制成泥版雕刻阳文反字,火烧令坚,再敷墨覆纸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 2.3.13 活字泥版印本

选用旧有阳文反字的木质雕版作为字源,将特制泥条的一端压于木质雕版的单个文字上,制成阴文正字的泥质字模,再按照书的内容,检用对应的泥质字模排成书版,而后压于特制的泥版上,制成阳文反字的泥质印版,再敷墨覆纸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 2.3.14 影印本

使用照相技术摄取底本的图文,制成印版后用机械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 2.3.15 珂罗版印本

又称玻璃版印本。将底本图文晒印于特殊玻璃版上,用机械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 2.3.16 石印本

使用特殊制剂和技术,对多孔石质平版进行处理制成印版,用机械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包括影印和非影印两种技法。 2.3.17 铜版印本

将底本图文蚀刻、雕刻在铜质基材上制成印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 2.3.18 活字本

活字排印本的统称。利用泥、木、铜、锡、铅、铁等材质,按照传统制作方式而制成的活字摆成印版,再敷墨覆纸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其中,以铜、锡、铅、铁等材质活字排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称为“金属活字印本”。 2.3.19 泥活字印本

以泥质活字排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 2.3.20 木活字印本

以木质活字排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 2.3.21

铜活字印本

以铜为材料制成活字,经排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 2.3.22

锡活字印本

以锡为材料制成活字,经排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 2.3.23

铅活字印本

以铅为材料制成活字,经排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 2.3.24

铁活字印本

以铁为材料制成活字,经排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 2.3.25 活字套印本

以活字和套印两种方式结合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包括同色和不同色套印。 2.3.26 写本

缮写而成的古籍传本。包括宋代及其以前的抄写本;元代及元以后由中央政府组织编纂各书的内府抄写本;历代名家的抄写本;佛经、道经的各类抄写本等。 2.3.27 稿本

分为手稿本、修改稿本、清稿本。著者亲笔缮写的书稿,称手稿本;著者亲笔修改自著的抄本、刊本,称修改稿本;只是倩人誊抄而著者未加任何修改的书稿,称清稿本。 2.3.28 抄本

依据某一底本缮写誊抄而成的古籍传本。 2.3.29 影抄本

又称影写本。依据某一底本覆纸影摹其图文及版式而成的古籍传本。

2.3.30 彩绘本

用多种颜色写绘而成的古籍传本。 2.3.31 批校题跋本

带有批、校、题、跋的古籍传本。对书的内容进行品评、圈点而形成的批语谓之批;记载不同传本文字异同的谓之校;批、校均具者谓之批校;对底本内容、版本源流及其价值等所作的评述、鉴赏、考订、记事等文字,统称题跋。文字简略者称题识。

2.3.32 过录本

过录他本所载批校题跋的古籍传本。

2.3.33 特殊纸张印本

用特殊纸张印制而成的古籍传本。如公文纸、罗纹纸等印本。

3 定级 3.1 定级原则

依据古籍所具有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作为评定等级的原则。 确定古籍级别并须实行有时限不唯时限原则,即首先是要划分时限,但又不以时限为唯一的区分准则。凡一书按时代衡量属于下一级别,而按文物、学术、艺术或所具有的特殊历史意义衡量应属于上一级别者,即可将其定为上一级别。同样,凡一书按时代衡量应属上一级别,而实际存况过差远失应有价值者,即应将其定为下一级别。

将现存古籍划分为

一、

二、

三、四级,一至三级为善本。各分甲、乙、丙三个等次;四级是普通版本古籍,不再划分等次。 3.2 一级古籍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3.2.1一级甲等古籍

——宋代(包括辽、西夏、大理、金、蒙古等时期)及宋以前各代印制、抄写的古籍传本。 3.2.2 一级乙等古籍

——元代印制、抄写的古籍传本。

——明清时期各学科著名学者代表性著作的手稿本。 3.2.3 一级丙等古籍

——明清时期著名学者的重要批校题跋本。

——明清时期特别重要的宋元版本的影抄本。

注:原本已佚。

——明代活字印本、具有代表性的套印本。 ——明代使用特殊纸张的印本、抄写本。 ——明代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古籍传本。

——明正德十六年(1521)前精刻精印的插图本、精美的彩绘本。 ——明代使用饾版拱花及其他特殊技法印制的古籍传本。 ——明代纂修《永乐大典》零本。

——清代中央政府组织编纂的超大部帙的古籍原足本。 3.3 二级古籍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3.3.1 二级甲等古籍

——明洪武元年(1368)至正德十六年(1521)印制、抄写的古籍传本。 ——明清时期各学科著名学者代表性著作的修改稿本、一般著作的手稿本。 ——明嘉靖元年(1522)至清乾隆六十年(1795)印制、抄写的元代及元以前人著作而成为现存最早的古籍传本。

——清代纂修《四库全书》底本。

——明清时期著名藏书家的重要批校题跋本。 ——明清时期地方割据政权印制的重要古籍传本。 ——明清时期重要的宋元版本的影抄本。

注:原本尚存。

3.3.2 二级乙等古籍

——明嘉靖元年(1522)至隆庆六年(1572)印制、抄写的古籍传本。 ——明万历元年(1573)至明末印制的朱印本、蓝印本、钤印本。 ——清顺治元年(1644)至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活字印本、活字套印本。

3.3.3 二级丙等古籍

——清代纂修《四库全书》原本零帙。 ——明清时期重要的宋元版本的影刻本。

——明代泰昌,南明弘光、隆武,清代祺祥等年号印制、抄写的古籍传本。 ——明末至清乾隆六十年(1795)具有代表性的套印、敷彩印及铜版、金属版印的古籍传本。

——明万历元年(1573)至清乾隆六十年(1795)精刻精印的插图本、精美彩绘本。

——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以及泥活字、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及铁活字印本。

——清代利用特殊技术、材料印制、抄写的古籍传本。 ——清代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古籍传本。 3.4 三级古籍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3.4.1 三级甲等古籍

——明万历元年(1573)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印制、抄写的古籍传本。

——清初著名学者著作的刻本、抄本。 ——清初一般学者的清稿本。 ——清初著名藏书家的批校题跋本。

——清嘉庆元年(1796)以后过录他人批校题跋,而原批校题跋本已不存世的古籍传本。

——清乾隆六十年(1795)之前印制及其后具有特殊纪年的时宪书。

注:特殊纪年,如乾隆六十一年至六十四年、光绪三十五年、宣统四年等。

——清乾隆六十年(1795)至清末印制、抄写的元代及元以前人著作而成为该书现存最早的古籍传本。

——清代著名收藏家钤印的集古印谱、名家印谱。 3.4.2 三级乙等古籍

——清康熙元年(1662)至乾隆六十年(1795)印制、抄写的古籍传本。 ——清初学者的清稿本。 ——清初学者的批校题跋本。

——清代最早采用西方印刷技术印制的铅印本、影印本。 ——清代钤印的集古印谱、名家印谱。 3.4.3 三级丙等古籍

——清嘉庆元年(1796)以后翻刻、传抄宋元版本及稀见明清人著作的古籍传本。 ——清嘉庆元年(1796)以后过录明清时期重要批校题跋的古籍传本。 ——清嘉庆元年(1796)以后精刻精印本。

——清嘉庆元年(1796)以后具有特殊价值的活字印本、朱印本、蓝印本及彩绘本。 3.5 四级古籍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嘉庆元年(1796)至宣统三年(1911)印制、抄写的普通古籍传本。

——清代钤印的普通印谱及民国印谱。

第18篇:古籍善本防虫保护

古籍善本防虫保护是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文献收藏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长期采用化学药物等保护法,会对藏书和人体造成较大的伤害。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采用天然香料植物灵香草进行藏书驱虫防虫,它对藏书和人体无毒无害,而且香气高雅,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可谓是绿色环保的藏书保护方法。灵香草保护藏书、资料的方法非常简单,贵馆只要在书架、书柜中,每层存放一袋或10克用纱布或沙纸包好的灵香草(每万册书约1公斤),整个书库、书柜香气四溢,如使用数年后香味减少,取出阳光照晒约半小时后香味恢复,可以起到长达数十年驱虫效果。

云南省图书馆老一辈的古籍管理人员介绍,我们防蠹虫的主要手段是在古籍书柜中放置老旱烟,即“叶子烟”。此法是将云南本地所产老旱烟之烟叶子夹在书内或放置书柜中,即可防治蠹虫,效果相当不错。目前有的图书馆还使用樟脑防蠹虫,但根据我馆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如果使用樟脑,不仅价格昂贵,防蠹虫效果也欠佳。另外,保护古籍,切忌有布制的“四合套”、“云环套”等装帧古书,最好是用木版,否则书便容易生蠹。书库应经常保持通风,其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8℃为宜,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古书生蠹,在我国古代的藏书历史上,古人每年都要“曝书”即将古书拿到太阳下进行翻晒,就是这个道理。

防虫

古籍文献防虫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中草药防虫法,就是将药物浸入书纸中利用其毒性和散发出的刺激性气味来防虫。此种方法是我国传统的图书保护方法,大致又可分为三种:A,直接将药草洗净晒干后,放进书中,用中药的特殊气味来驱虫,使书虫不敢进入书库。这些中草药包括茶花叶、芸香草等。民族图书馆曾用芸香草驱虫法保护馆藏古籍取得了良好成效。古人也用樟脑、雄黄驱虫,现在普遍采用的樟脑精驱虫效果也很好。B,将驱虫草料和制纸的原料按比例调和,制造各种避虫纸,如潢纸、椒纸、万年红等。C,研制一些驱虫纸。其方法是将驱虫药混进浆糊内,将这种浆湖刷列纸上,等纸干了之后,再将这种纸放进书中,使之产生驱虫的效果。

二是冷冻驱虫法,就是利用低温驱虫。这一方法是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发明的。他们发现蛀虫在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之内被冻48个小时之后都会被冻死。因此,我国的一些图书馆就利用这种办法来杀虫,并保证善本古籍图书的安全。

三是辐照方法,这种杀虫防蠢法是目前国内外都在探讨的一种驱虫方法。我国已经发明了γ辐射杀虫术,是目前一种比较先进的杀虫技术,它不仅不会对纸张、字迹色彩及装帧材料发生损害,也不存在放射性污染,不会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经济实惠,每万册书只需35元人民币,是一种既安全又便宜的驱虫方法。

2·除氧充入惰性气体封存

在密闭的小环境中,(如复合薄膜制成的塑料袋)置入除氧剂或充入惰性气体赶尽空气,可以达到除氧封存的目的,使蛀虫和霉菌不能生长,因而能够消除虫霉的危害。

我们采取了以下综合性防霉防虫措施:

1·书柜及地面实行药物喷洒

60%。柜内有虫蛀蚀部位,用刷子或毛笔涂刷上述溶液。我们在库房的地面和墙角、书柜的外表面及柜角喷洒含SVP杀虫剂和NMF-1防霉剂混合溶液,直至被喷洒物表面湿润为止。为了不使库房的湿度过大,及时打开除湿机除湿,保持RH

2·古籍善本书库烟雾熏蒸

库房在装满古籍善本书的情况下,进行防虫防霉处理时,必须保证库房安全,同时要考虑到所采取的措施不能对古籍善本书带来任何负面影响。以往曾使用过磷化氢气体、氢氰酸气体、甲醛蒸气熏蒸等方法,这些方法的杀虫效果十分显著,但毒性巨大,残毒遗留时间长,对保管人员的身体健康危害很大,考虑到上述情况后,我们采用含有杀虫剂和防霉剂的烟雾熏蒸剂熏蒸,杀虫剂和防霉剂分解温度大于300℃,采用沉降法测定药量,应达到剂量为:0.1克/㎡·48小时杀虫剂和0.1克/㎡·48小时防霉剂,值得注意的是柜内和柜外的药量是不同的。上述数据是柜外测定的。操作时,将库房门窗密闭,书柜门打开,每间隔两米布置一个熏蒸点。48小时后开窗通风。上述方法特别适用于书库和文物库房的整体防虫防霉处理。

3·书柜放置NMF-1气相防霉防虫剂

为了使古籍善本书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待上述处理完毕后,在书柜中投放NMF-1气相防霉防虫剂,按15包/m3药量投放,投放时应分布均匀。NMF-1气相防霉防虫剂是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的一种专用于文物保护的气相防霉防虫用品,经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等省市的文物、图书、档案部门多年的应用表明,该气相防霉防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特点,能有效杀灭衣鱼、烟草甲及各种粉蠹,对桔青霉、根霉、毛霉、芽枝霉等常见霉菌抑杀效果十分显著。

效果和评价

1992年,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经用上述方法进行防虫防霉处理后,已渡过了6个极易发生虫霉危害的梅雨季节,经近6年时间的观察,至今未发现新的虫霉危害迹象,古籍善本书的纸张、字迹均未发现任何不良影响

第19篇:古籍版本鉴定初探

中国藏书家张祖仁说古籍版本鉴定初探

张祖仁嗜好古籍版本线装书的收藏,已有二十年头了,购买大量的版本鉴定书籍,并参加了许多场的书籍拍卖会,我收藏了一千多册的线装书。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好的线装书我不惜重金买下,如我收藏的清同治年间汲古阁版本司马迁著《史记》,全套书残卷8册,以及清仿宋本《李太白全集》,全套书残卷4册,算是我花了400元捡漏之物。好的线装书经历史辗转相传,日积月累,保存至今已相当不容易,古籍从印刷装帧来认定,即有印本书、学本书、帛书等,所谓版本指书籍制作的各种特征的,如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年代、版次、字体、行款、纸墨、装订、内容的增删修改以及一书在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如藏书、印证、题识、批数等,各种版本有重刻、翻刻、官刻、私刻、坊刻、初刻、石印、补板等,从现存的古籍书主要有写抄本、雕刻本和活字本,他对古籍版本的鉴定经验如下几点:

一、版本的类型:

根据时代的不同可分为:

1、唐秦子本。

2、宋本,字体多仿欧阳修、颜真卿体。

3、金元本,元体多仿赵孟书法。

4、明本,出现铜字体,全套印书籍开始出现,其中有三色、五色等。

5、清本,有内府本和殿本即武英殿本。

二、古籍版本的鉴定

1、唐、五代版本基本已不存在,能传下来的只是一些手写经卷,也早为国内外大图书馆收藏,民间很难碰见。

2、宋元版本,由于年代久远,现也十分难见,偶有出现往往是赝品,此明清冒充宋元。

3、明清版本,这是现今藏于民间的古籍版本的主体,尤以清本为多,由于总体数量并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书籍的价值将越来越高。

4、古籍版本流传下来的绝大部分是雕版印本、活字印本和写本、抄本都是微乎其微,偶有真品定要小心。

5、依据牌记、本记、条记鉴定版本,历代刻本,多在书前内封面刻印一页有关书名、著者、刊刻年月、雕版堂室等,说明版刻情况,称牌记。

6、依据原书序跋鉴定版本。

7、依据后人是跋识语,名家藏章来鉴定。如绘有“毛晋”“汲古主义”“开卷一乐”即为毛晋所收藏过。如嘉庆御鉴之宝,知清官传出,如铃有“益藩”“皇明守室”知为明代王府所藏。

8、依据书中讳字鉴定版本,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习惯。如对皇帝的姓名避讳,以缺笔改字为手段。

9、依据书名冠词鉴定版本,如“国朝”、“皇朝”、“圣宋”、“皇元”、“大元”、“大明”、“大清”等。

10、依据书籍用纸鉴定版本,宋时期多用皮纸,其次麻纸,后期出现竹纸,元朝时期以竹纸为主,其次麻纸,后期多用麻纸,明代多用棉纸,其次竹纸,万历到清末则以竹纸为 ,棉纸较少,麻纸已见不到了。

11、依据书目著录鉴定版本。

12、古籍版本常见的作伪方法:(1)染纸作古,利用古纸作伪。(2)抽撤或挖改序跋、牌记、目录、卷次和部分内容等。(3)伪造藏书印鉴名家题跋。(4)伪造书名。

张祖仁说,收藏古籍要懂古籍历史文化知识,收藏者要有一定的眼力,眼力的提高需要认真学习和实践。

作者:福州收藏家福州二中张厦静

邮编:350001

第20篇: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

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

工作简报

(第10期)

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编

2009年7月16日

湖北省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

“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情况

2009年5月,文化部全国古籍保护中心经过半年的申报、审核、公示,确定了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单4478部,其中汉文古籍4211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266部,其他文字古籍1部。同时确定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62家,涵盖了各系统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行业的相关单位。我省入选第二批“名录”122部,入选第二批“重点保护单位”2家,在全国均属中游,与我省所藏古籍的数量、质量、收藏条件基本相当。

这次我省共上报“名录”365种,入选122种,3比1入选。具体入选单位和种数如下:省图书馆51种;武汉大学图书馆45种;省博物馆5种;襄樊少儿图书馆10种;荆州博物馆1种;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2种;湖北大学图书馆3种;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2种;武汉图书馆1种;黄冈市图书馆1种;安陆市图书馆1种。

纵观第二批“名录”中湖北入选古籍,以省图书馆为例,大致分以下几类:①元版。如元延佑二年毗卢大藏经等;②明版。《字学大全》等明嘉靖前版本;③明抄本。如《古书世家》、《宋史新编》等;④稿本:如《经雅》、《师伏堂日记》等;⑤闵凌刻套印本。如《史记钞》等;⑥稀见本。如《江陵志余》(清初木活字本地方志)、《史通训故补》(纪昀批校并跋)、《天元直指》(明彩绘本)、黄鹤楼集(武昌府刻之海内孤本)等。

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我省共有6家申报,最后武汉大学图书馆和湖北大学图书馆入选。6月11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召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暨文博事业杰出人物表彰、颁证、授牌电视电话会议,会上,湖北省政府向以上二家入选单位正式授牌。

2

湖北省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目录

(按入选数量排)

湖北省图书馆

(1)0296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 (唐)释玄奘译

元延佑二年(1315)

建阳后山报恩万寿堂刻毗卢大藏经本

存一卷(十七)

(2)03120 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别集四卷政府奏议二卷尺牍三卷

(宋)范仲淹撰

遗文一卷

(宋)范纯仁 范纯粹撰

年谱一卷 (宋) 楼錀撰 年谱补遗一卷祭文一卷诸闲赞颂论疏一卷论颂一卷诗颂一卷朝廷优崇一卷言行拾遗事录四卷鄱阳遗事录一卷遗迹一卷褒闲祠记二卷

元天历元年褒贤世家家塾岁寒堂刻明修本

存二十七卷(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遗文一卷,年谱一卷,年谱补遗一卷)

(3)03251 古书世学六卷 (明)丰坊撰

明抄本

(4)03367 春秋世学三十三卷

(明)丰坊撰

明抄本

(5)03411 经雅不分卷 (清)戴震撰

稿本

(6)03443 字学大全三十二卷(明)王三聘撰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自刻本

(7)03566 宋史新编二百卷

(明)柯维骐编

明嘉靖刻本

(8)03728 宋元通鉴一百五十七卷

(明)薛应旂撰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自刻本

(9)03793 国语二十一卷

(三国吴)韦昭注

补音三卷

(宋)宋痒撰

明初刻本

(10)03964 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十卷

(宋)崔与之撰 (明)崔子璲辑 (明)崔晓增辑

明嘉靖十三年(1534)唐冑、邵炼刻本

(11)03996 师伏堂日记不分卷 (清)皮锡瑞撰

稿本

(12)04049 史记钞九十一卷

(明)茅坤辑

明泰昌元年(1620)闵振业刻朱墨套印本

(13)04069 两汉博闻十二卷

(宋)杨侃辑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黄鲁曾刻本

(14)04084 荆川先生批点精选汉书六卷

(明)唐顺之辑

明万历刻本

张廷济

钱坫批校

(15)04173 [顺治]江陵志余十卷 (清)孔自来撰

清木活字本

3 (16)04351 学古堂墨迹考不分卷

(清)林侗撰

稿本

湖北省图书

(17)04375 史通训故补二十卷 (清)黄叔琳撰

清乾隆十二年(1747)黄氏养素堂刻本

纪昀校并跋

(18)04381 政监三十二卷 (明)夏寅撰

明成化刻本

(19)04394 六子书六十二卷 (明)许宗鲁编

明嘉靖六年(1527)樊川别业刻本

(20)04510 神技编不分卷 (明)金宗舜撰

明抄本

(21)04512 兵经百篇3卷

(清)揭暄著

清乾隆抄本

(22)04588 寿域神方□卷

(明)朱权撰

明初刻本

(23)04651 天元直指不分卷

明彩绘抄本

欧阳蟾园跋

(24)04693 印史五卷

(明)何通撰

明天启刻钤印本

(25)04765 纬略十二卷

(宋)高似孙撰

清白鹿山房活字印本

(26)04864 初学记三十卷

(唐)徐坚等辑

明嘉靖十三年(1534)晋府虚益堂刻本

(27)05054 楚辞十七卷附录一卷(宋)洪兴祖

(明)刘凤等注

(明)

陈深批点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凌毓枬刻朱墨套印本

(28)05204 李诗选五卷

(唐)李白撰

(明)张含辑

(明)杨慎批点

明刻朱墨套印本

(29)05251 杜工部七言律诗不分卷

(唐)杜甫撰

(明)郭正域批点

明闵齐伋刻三色套印本

(30)05283 李长吉歌诗四卷外诗集一卷

(唐)李贺撰

(宋)刘辰翁评

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

(31)05355 韩文公文抄十六卷

(唐)韩愈撰

(明)茅坤评

明刻朱墨套印本

(32)05373 柳文四十三卷别集二卷外集二卷

(唐)柳宗元撰

附录一卷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莫如士刻韩柳文本

(33)05403 柳文七卷

(唐)柳宗元撰

(明)茅坤评

明刻朱墨套印本

(34)05408 柳集点勘四卷

(清)陈景云撰

稿本

(35)05443 孙可之文集十卷

(唐)孙樵撰

明正德十二年(1517)王鏊、王谔刻本

(36)05546 苏老泉文集十三卷

(宋)苏洵撰

(明)茅坤

焦竑等评

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

4 (37)05556 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目录二卷

(宋)王安石撰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何迁刻本

(38)05592 苏文六卷 (宋)苏轼撰

(明)茅坤等评

明闵尔容刻三色套印本

(39)05615 苏长公小品四卷

(宋)苏轼撰

(明)王纳谏辑并评

明凌启康刻朱墨套印本

(40)05784 杨铁崖咏史古乐府一卷 (元)杨维桢撰

(明)顾亮辑

明成化刻本

(41)05941 大崖李先生诗集十二卷文集八卷 (明)李承箕撰

明正德五年(1510)吴廷举刻本

(42)06042 舒梓溪先生集十卷

(明)舒芬撰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万虞恺等刻本

(43)06054 棲溪稿八卷 (明)孙钥撰

明万历七年(1579)孙应奎刻本

(44)06094 燕诒录十三卷

(明)孙应奎撰

明万历刻本

(45)06118 友庆堂存稿十四卷(明)王时槐撰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萧近高刻本

(46)06135 西征集十卷冯文所诗稿三卷黔中语录一卷续语录一卷黔中程式一卷(明)冯时可撰

明万历冯曾可刻本

(47)06140 朱陵洞稿三十三卷中州武录一卷

(明)王一鸣撰

明抄本

(48)06142 郑侯升集四十卷 (明)郑明选撰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郑文震刻本

(49)06256 选诗七卷 (梁)萧统辑(明)郭正域评点(明)凌濛初辑评

诗人世次爵里一卷目录七卷

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

(50)06359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章正宗二十四卷

(宋)真德秀辑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李豸、李磐刻本

(51)06587 黄鹤楼集三卷 (明)孙承荣纂辑

明万历武昌府刻本

武汉大学图书馆

(1)02653南史八十卷

(唐)李延寿撰

元大德十年(1306)刻明嘉靖递修本

(2)02659 北史一百卷

(唐)李延寿撰

元大德信州路儒学刻明嘉靖递修本

5 (3)02707 晋书一百三十卷

(唐)房玄龄等撰

音义三卷

(唐)何超撰

元刻明正德十年(1515)司礼监嘉靖万历南京国子监递修本

(4)02714 宋书一百卷

(梁)沈约撰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有抄补)

(5)02720 南齐书五十九卷

(梁)萧子显撰

宋刻元明递修本

(6)02732 梁书五十六卷

(唐)姚思廉撰

宋刻元明递修本(有抄配)

存三十八卷(一至

九、二十八至五十六)

(7)02745 魏书一百十四卷 (北齐)魏收撰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

存一百十卷(一至二十

七、三十二至一百一十)

(8)02765 唐书二百二十五卷

(宋)欧阳修

宋祁等撰

元大德九年(1305)建康路儒学刻明成化弘治嘉靖南京国子监递修本

(9)02819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 (宋)袁枢撰

宋宝祐五年(1257)赵与 刻元明递修本

(10)03221 周易经传传义二十四卷 (宋)程颐

朱熹撰

上下篇义一卷(宋)程颐撰

朱子图说一卷五赞一卷筮仪一卷 (宋)朱熹撰

明嘉靖八年(1529)张禄、朱廷声等刻五经本

(11)03307 礼记集说三十卷

(元)陈澔撰

明嘉靖间吉澄刻本 (12)03537汉书一百卷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

明崇祯十五年(1642)毛氏汲古阁刻本

何绍基批点

(13)03582 元史二百十卷目录二卷

(明)宋濂等撰

明洪武三年(1370) 内府刻明嘉靖九至十年(1530-1531)南京国子监递修本

武汉大学图

(14)03674 资治通鉴纲目集说五十九卷前编二卷

(明)扶安辑 (明)晏宏校补

明嘉靖晏宏刻本

(15)03713 增修附注资治通鉴节要续编三十卷(明)张光启订正

(明)刘剡编辑

明景泰三年(1452)善敬书堂刻本

(16)03780 大明穆宗庄皇帝实录七十卷 (明)张溶

张居正等纂修

明抄本

(17)03814 鲍氏国策十卷 (宋)鲍彪校注

明嘉靖七年(1528)龚雷影宋刻本

刘曙批点

(18)04118 大明一统志九十卷

(明)李贤

万安等纂修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书林杨氏归仁斋刻本

(19)04172 [咸丰]应城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奚大壮

姚观纂修 (清)呂廷栩

熊汝弼续修

稿本

6 (20)04185筹海图编十三卷 (明)郑若曾撰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胡宗宪刻本

(21)04238杜氏通典二百卷

(唐)杜佑撰

明嘉靖十八年(1539)王德溢、吴鹏刻本

(22)04260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元)马端临撰

明嘉靖三年(1524)司礼监刻本

(23)04384 唐宋名贤历代确论一百卷 明弘治十七年(1504)钱孟濬刻本 (24)04813 百家类纂四十卷

(明)沈津辑

明隆庆元年(1567)含山县儒学刻本

(25)04859 初学记三十卷

(唐)徐坚等辑

明嘉靖十三年(1534)晋府虚益堂刻本

(26)04867 唐宋白孔六帖一百卷

(唐)白居易

(宋)孔传辑

明刻本

(27)04892 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续集四十卷别集三十

明嘉靖十五年(1536)秦汴绣石书堂刻本

(28)04908 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六十九卷后集八十一卷续集五十

六卷 (宋)谢维新辑

别集九十四卷外集六十六卷 (宋)虞载辑

明嘉靖三十一至三十五年(1552-1556)夏相刻本

(29)05171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 (唐)李白撰(宋)杨齐贤集注 (元)萧士赟补注

年谱一卷 (宋)薛仲邕撰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玉几山人刻本

(30)05264 杜工部诗通十六卷

(明)张綖撰

明隆庆六年(1572)张守中刻本

(31)05277 唐陆宣公集二十四卷 (唐)陆贽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沈伯咸西清书舍刻本

孔广陶校补并跋

(32)05448 浣花集十卷 (唐)韦庄撰

明末毛氏绿君亭刻本

补遗一卷(明)毛晋辑

明末毛氏汲古阁刻本

(33)05491 南丰曾先生文粹十卷

(宋)曾巩撰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安如石刻本

(34)05518 欧阳文忠公全集一百三十五卷

(宋)欧阳修撰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陈珊刻本

(35)03221 东坡文选二十卷

(宋)苏轼撰

(明)钟惺辑并评

明闵氏刻朱墨套印本

7 (36)05682 梅溪先生廷试策一卷奏议四卷文集二十卷后集二十九卷

(宋)王十朋撰

附录一卷

明正统五年(1440)刘谦何?刻天顺六年(1462)重修本

(37)05727文山先生文集十七卷指南文集三卷别集一卷文山先生遗

墨一卷(宋)文天祥撰

明正德九年(1514)张祥刻本[四库底本]

(38)05813 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二十卷

(明)刘基撰

明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陈烈刻本

(39)05821陶学士先生文集二十卷 (明)陶安撰

事迹一卷

明弘治十三年(1500)项经刻递修本

(40)06073 遵岩先生文集四十卷 (明)王慎中撰

明隆庆五年(1571)邵廉刻本(目录第六十二至六十八叶、卷三十七至四十抄补)

(41)06119 招摇池馆集十卷(明)詹莱撰

明福建书坊詹佛美活字印本

(42)03795 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一百十八卷

(明)张溥编

明娄东张氏刻本

何绍基评点

(43)06302 文苑英华一千卷 (宋)李昉等辑

明隆庆元年(1567)胡维新、戚继光刻本

(44)06312 广文选六十卷 (明)刘节辑

明嘉靖十六年(1537)陈蕙刻本

(45)04106 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 (宋)苏洵 苏轼 苏辙撰

明刻本

湖北省襄樊少儿图书馆

(1)03172 乐府诗集一百卷目录二卷 (宋)郭茂倩辑 元至正元年(1341)集庆路儒学刻本 存二卷(四十一至四十二)

(2)03481 史记一百三十卷

(汉)司马迁撰

(南朝宋)裴骃集解 (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

明嘉靖四年(1525) 汪谅刻本

(3)03730 宋元通鉴一百五十七卷 (明)薛应旂撰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自刻本

存一百四十五卷(四至

六、十一至六十

八、七十四至一百五十七)

(4)03815 鲍氏国策十卷(宋)鲍彪校注

明嘉靖七年(1528)龚雷影宋刻本

(5)04078 汉隽十卷 (宋)林钺辑

明嘉靖四十年(1561)何镗刻本

(6)04199 水经注四十卷 (北魏)郦道元撰

明嘉靖十三年(1534)黄省曾刻本

8 (7)04403孔子家语十卷题(魏)王肃注 明隆庆六年(1572)徐祚锡刻本

(8)04587 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首一卷 (明)方广辑

明隆庆六年(1572)施笃臣刻本

(9)05234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二十卷文集二卷 (唐)杜甫撰

(宋)

黄鹤补注

附录一卷

明嘉靖十五年(1536)玉几山人刻本 (10)05254 杜工部七言律诗不分卷(唐)杜甫撰 (明)郭正域批点

明闵齐伋刻三色套印本

湖北省博物馆

(1)03413空同诗选四卷 (明)李梦阳撰(明)杨慎批选 明嘉靖刻本

(2)03563 宋史新编二百卷 (明)柯维骐编

明嘉靖刻本

(3)04050 史记钞九十一卷 (明)茅坤辑

明泰昌元年(1620)闵振业刻朱墨套印本

(4)05951宋学士文集七十五卷 (明)宋濂撰

明正德九年(1514)张缙刻嘉靖四十四年(1565)刘祜重修本

(5)06297 文苑英华一千卷

(宋)李昉等辑

明隆庆元年(1567)胡维新、戚继光刻本

湖北大学图书馆

(1)03724 宋元通鉴一百五十七卷

(明)薛应旂编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自刻本

(2)04180 中吴纪闻摘要录三卷

(明)秦复斋撰

明隆庆三年(1569)秦士元刻本

(3)06503增修诗话总龟四十八卷后集五十卷

(宋)阮阅辑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月窻道人刻本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1)02742 魏书一百十四卷(北齐)魏收撰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

(2)06346东莱先生古文关键二卷 (宋)吕祖谦辑 明嘉靖十九年(1540)楚府崇本书院刻本

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

9 (1)04530 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十二卷 (唐)王冰注 (宋)林亿等校正 (宋)孙兆改误

遗篇1卷

黄帝素问灵枢经十二卷

(宋)史崧音释

明赵府居敬堂刻本

(2)04555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三十卷 (宋)唐慎微撰

(宋)

寇宗奭衍义

明嘉靖二年(1523)陈凤梧刻本

武汉图书馆

(1)04918 新笺决科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续集十卷 (宋)林駉撰

别集十卷

(宋)黄履翁撰

明嘉靖十六年(1537)白坪刻本

湖北省黄冈市图书馆

(1)05817 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二十卷

(明)刘基撰

明隆庆六年

(1572)谢廷杰、陈烈刻本

湖北省安陆市图书馆

(1)04085 二史会编十六卷

(明)况叔祺辑

明嘉靖四十年(1561)刻本

存十四卷(一至

三、五至十六)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1)03711 资治通鉴节要续编三十卷 (明)张光启撰 明正德九年(1514)司礼监刻本

古籍岗位职责
《古籍岗位职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