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公司文案

小学语文案例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02 06:07:38 来源:公司文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语文教学案例

我在教学阅读短文《程门立雪》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你觉得杨时是一个怎样的人?”许多同学都理解的是杨时“立雪”的行为,这一行为说明他是一个尊敬老师、求知好学的人。可是,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却说:“我觉得杨时有些傻!”顿时,课堂上议论声一片。孩子的理由是,杨时“立雪”,万一冻坏了身子,不但自己难受,还会影响他的学习,那老师就得给他单独补课,老师的休息时间就没有了,从这点说,他也没有尊敬老师。

这个学生不同于“标准答案”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的回答虽然与文章本身要表达的意思、思想有所不同,但他的理解、联想也是根据文章本身所隐含的内容而展开的,合情合理,还体现了一丝人情味,怎能用“标准答案”将其否定掉呢?于是我说:“你能为杨时的身体健康着想,是个细心的孩子。我想,要是杨时听了你的这番话,肯定会衷心地谢谢你的!让我们为班里的这个细心体贴的同学鼓掌!我觉得这样一个小小的鼓励,充分尊重了学生,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对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形成很有益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是在显示他们的个性魅力,展示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与众不同之处。如果我们单纯地去否定其他看法或含糊地置之不理,那么将使学生独特的阅读个性陷入困境,这会是语文教学上的失误。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是一门技术。如果做得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我们应该积极动脑,用方法、用行动来提高我们的课堂调控能力,也让它成为一种教学艺术!

推荐第2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冷场”之后的精彩

[背景] 在一次次的外出听课过程中,我们总能听到一堂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的语文课。在大多数教师的眼里这样的课肯定算是一堂好课。然而,老师们如果过于追求这样的教学形式难免会让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因此,我们不要总认为“热闹”的课堂气氛就一定会成就一堂好课。在我看来阅读理解是学生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需要讨论,可也需要学生安静地品味与思考。由此,我们在阅读教学时不要偏面讲求教学活动的“热闹”,有时也需要有效的“冷场”。换言之,就是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情景描述] 最近,我听过一位老师的语文课,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堂课中的“冷场”。他执教的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5课《赶花》一文。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蜜蜂为赶花时没命干活的勤劳品质和甘于奉献的精神该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蜜蜂和人一样最有觉悟?假如你是养蜂人你会怎样夸讲它们?”接下去学生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起本文中的第6自然段。琅琅书声过后,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来。可是当两个学生回答以后,课堂上的一只只小手都放了下去。此时,这位老师微微一笑说道:“怎么我们的养蜂人不愿意夸讲这可爱的小蜜蜂吗?”原来,其他同学的想法也和这两位学生一样。无非就是“小蜜蜂真勤劳,我要向小蜜蜂学习。”这样的话语。其实文中让学生体会的不可能仅仅是这么一点。于是,这位教师又让学生继续读第6自然段,反复赏析这个片断。教学程序就是如此简单。可是不简单的教学片断随后出现了——

课堂上学生们自由地读着课文。大约过了两三分钟,居然还没有一只手举起来。课堂上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冷场”。我们都开始为这位教师着急了。然而他既没有催促学生,更没有直接把自己的答案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自由地读着,仿佛此时课堂失去了时间的概念,难堪的“冷场”继续着„„

过了一会,一位在本堂课中“冲锋陷阵”了好几回的女同学高高举起了手。我不禁为这位老师松了一口气:还好!有这么一位心有灵犀的学生,可解了这位教师的“燃眉之急”。出其不意的是这位教师并没有马上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只是冲她微笑了一下。(表示肯定、理解):“已有同学有了新的体会。不过我希望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新的体会。所以,我和这位同学会再等大家一阵子,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冷场”继续着„„

又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手又举了起来。于是,课堂上继续着更为精彩的交流。有学生说:“蜜蜂生命虽然很短暂,可是它从来都没有休息片刻,它默默无闻地辛勤干活是为了酿更多的蜜。”另一位学生回答:“蜜蜂为了赶在生命结束之前多采蜂蜜,从这片花采到那一片花,从这个地方采到那个地方,终日奔波,不知疲倦。它为我们酿出这么香甜,太感谢它了。”还有学生回答道:“蜜蜂真是花开不断,采蜜不停,可以说是‘勤劳’的代名词啊!从今天开始我也像蜜蜂那样勤劳,勤奋学习,取得好成绩。”„„

[反思] “有效冷场”,让教师实实在在把“语文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体验”这一新理念带到了课堂上,使学生真真切切地享受到“学习机会的均等”。而且对文本有了较为深刻的独特体验。可是现在有多少教师可以说自己在课堂上已经真正渗透了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呢?现在让我们感觉到好学生在课堂上“打头阵”,是司空见惯的事了。翻来覆去就这几个学生回答一个个问题。教师们在课堂上培养的就是这么几棵“好苗”,将来成全了这么几棵“大树”,他们却放弃了整个“森林”。就像课堂上师生探究的每一个问题,教师总希望看到小手如林,听到慷慨陈词,沉醉于这种热闹的气氛中。因为在大多数教师心中冷场是课堂大忌,特别是公开课的“票房毒药”。殊不知,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思维、理解、感情等种种差异。他们有的思维敏捷,有的理解能力强,有的感情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如此;很多学生还处于“萌芽”状态,他们更多的是需要不断给予启迪、培养、熏陶。

因此,教师应以求真务实的思想在课堂中进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有意识地制造“有效冷场”,给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这些“小树”也能在课堂上吸取更多的“天然养分”,也能茁壮成长。现在开始我们该知道:当课堂上一两名好学生在 “打头阵”时,坐在某个“角落”的学生正在进行思考。不要让这种所谓的“热闹”去打断他们的思考。我们更应该知道思考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可以说,课堂中的“有效冷场”是根据学生个体间存在的种种差异面设的,这也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和认知特点。如果课堂的组织引导者一味追求场面的“热闹”,就容易让学生养成“蜻蜓点水”式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就不能最广泛、深入地与学生探讨,对文本就难以有更多、更深、更广泛的理解和体验。

单 位:东白湖镇小

作 者:郑苗军

电 话:87951002

推荐第3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案例二:《小小的船》一课的教案及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识字——12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

3.写字——6个;“小”作偏旁的变形。

4.词、语、句——学习“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子;理解文中比喻句的意思。

5.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6.口语交际——“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7.学法和习惯——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开始培养自检,互检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难点: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谈话、演示、创造性作业等。

教具准备:幻灯片,字词卡,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古时候,人们就想飞到月亮上去,我国民间就有一个神话故事叫,说的是人间有一个叫嫦娥的姑娘听说月亮上很美,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飞到了月亮上。当然这只是个神话。现在我们人类不但已经登上了月球,而且还能乘宇宙飞船再回到地球上来呢!

[说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今天怎么不见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了

[说明:卡通人物丁丁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指导看图

1.示图:丁丁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他在月亮上?相机贴词卡在图的相应位置: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说明: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将具体事物与词组一一对应,具体情境更有利于一年级学生的识字。]

2.原来丁丁到月亮上旅行去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丁丁吗?

[说明:孩子的好奇心由此被激发。]

三、读文

1.板题,理解课题的寓意。

2.反复练习,读熟课文:

( 1)自己练读,画出不会读的字。 ( 2)教师带读,学生留意自己不会读的字。

( 3)学生再读课文,若还有不会读的字问一问旁边的同学或老师。

( 4)指名读文,众生评议。 ( 5)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后标出停顿。 ( 6)齐读课文。

[说明: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从小培养。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朗读的规律,训练朗读的基本技能。]

四、认字

1.示词组卡,全班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板叠词卡,这几个词有什么特点?

示“弯弯的月儿”,比较“弯的月儿”弯?还是“弯弯的月儿”弯?教师范读,生练读,同法练读“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说明:留给学生发现的空间,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3.感情朗读课文:

丁丁说小朋友读的真好,把月儿读得弯弯的,把船儿读得小小的,把星星读得闪闪的,把天读得蓝蓝的,他还想听小朋友读一次课文,你们愿意吗?一边读一边想象可爱的星星、月亮、天空。

[说明:充满童趣和美感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以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验。]

五、认单字

1.示贴有字卡的小黑板:小朋友看,谁来了?

2.“谁来当当小老师?”会读哪些字就拿下字宝宝,领大家读一次。

组词重点:里、月多音字:只

3. 小组合作识记一类字:

分析部件:只、尖、里字理识字:月数笔画:在、见

编儿歌:只、尖猜谜语:月

[说明:“宝宝”形状的字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满足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使教师真正地站在了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前提下合作记字。]

4.拓展识字方法:丁丁说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能见到字,比如说电视里、商店里、街道上的广告牌等,你平时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说明:沟通课堂内外,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5.同座互检生字掌握情况。

[说明: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6.游戏:猜猜他是谁?

[说明:游戏的魅力在于激趣。]

7.自由组合进行拼句游戏:摘果子,做拼盘。

[说明: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进行变句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播放歌曲《小小的船》,第一遍跟唱,第二遍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

2.配乐朗诵,练习背诵。

[说明: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与艺术科交叉渗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

3.丁丁说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你觉得月亮还像什么?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4.大家想象丁丁那样到月亮上去看夜空吗?闭眼,听音乐,放松,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说明: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

七、写字

1.观察书上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字难写?

[说明:由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突破难点。]

2.多媒体演示“里”,“在”的笔顺,生书空。

3.余下的字,指名说笔顺,多媒体演示,一生领书空。

4.观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5.指名二人在灯片上写字,众生观察,对比,评议。

6.学生练写生字。

[说明:基本书写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7.口语交际训练: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听课老师评点所写的字。

[说明:充分利用具体真实的交际情境,提高学生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八、课外作业

观察月亮的形状,看看月亮变成什么形状的时候,丁丁就该结束他的旅行回来了。

[说明: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

教学后记

本单元以“太阳和月亮”为主题,编选了两篇诗歌和一首古诗,《小小的船》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故事引入,看图,读文,自主识字,音乐欣赏,朗读感悟,拼句游戏等多项语文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了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精神,本课例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前提,因而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如由故事引入,教具设计富于童趣,安排音乐欣赏及水果拼盘游戏。课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如自己练读课文,当小老师认单字,自主识字写字,互检认字情况,自由组合做拼句游戏等多项生生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弹性地处理教材,如将“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等容有机地安排在本课的教学中。

本课例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识字教学主要采用听读识字法,在进行认的活动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生活的环境。如教师启发提问:“平时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由于学生生长在汉语的环境中,所以能说出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的词,让学生切身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

本课例进行了一个“摘果子,作拼盘”的拼句游戏,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将“智慧树”上的“词语果子”:“我”、“小鱼”、“鸟儿”、“爸爸”、“在家里”、“在小小的船里”、“在河里”、“在天上”、“看书”、“游”、“飞”、“坐”摘下来后,放在盘子里,做成“谁在哪里干什么”的水果拼盘。学生拼出了“我在家里看书。”、“我(爸爸)在河里游。”、“爸爸在小小的船里坐。”、“我(小鱼、爸爸)在天上飞。”、“小鱼(鸟儿)在家里看书。”等充满了想象力的句子。

本课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设计了欣赏音乐,做律动等活动,与艺术课交叉渗透整合,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本课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对星星、月亮、天空,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在创设的自然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还学生以情,还语文教学以情。

本课例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方面,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如拼句的练习,各种方式的阅读,创设情境的体验等,还注重训练基本技能,如读的具体指导,引导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及写姿指导。在此基础上,再注重对创造潜能的开发,如想象月亮的形状,问在夜空还看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课例对双基落实与能力培养的度还未把握得体,如能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效果会更好一些。

推荐第4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扬生活之风帆创课堂之精彩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

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师灵机一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

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脏。

生:我们不仅自己要知道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

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

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

推荐第5篇:小学语文案例分析题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题

一位教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学到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题目为“你更喜欢谁”的辩论。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情绪高涨,“花生派”和“桃子石榴派”针锋相对,结果“不但对别人有用,而且讲体面”的观点占了上风,“花生派”的神情甚是尴尬。 请谈谈你对以上教学片段的看法。

答:(1)辩论这种组织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2)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3)在辩论的过程中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的能力;(4)缺乏有效的组织策略,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推荐第6篇:小学语文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仿写片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然而现实中却出现“读写分离”的现象。因此,教师应整合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找准激趣点,个性化地处理教材,通过仿写、改写、续写、补写、写读后感等形式,把课文“请”到我们的作文课上,使课堂教学既能强化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积累运用,又能使学生的习作训练成为有源之水,有木之本。另外,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和习作练习的指导。

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写作技巧。”因此,在阅读训练中要渗透作文练习指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作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效果才会显著。

总之,以课文为范例,从阅读中学写作,是一条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一条捷径,这就需要老师练就一双慧眼,认真钻研教材,并创造性的整合教材内容,使之为我所用,发挥无限价值。 价值取向: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确实,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生命体。教师必须时时刻刻呵护、鼓励、赞誉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这是不容质疑的。上例中,我们不得不叹服教师高超、娴熟的点拨调控能力。仅仅是不置可否地“哦?”和反诘地“真的该用省略号吗?”这两个短语就把学生的解读有共性引向个性;由误区引向坦途。确实,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曾无数次让学生为小羊找“出路”,试着挽救小羊。细细思考那是和文本内涵想背离的。 自主学习:

《语丈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教学片断充分体现了这一思 想,突出表现为开放了课堂,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1.本片断开放了教学内容。以教材为载体,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开放了教学的过程。教学没有指令性,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自由

读对话,做实验,看动画,述情景,说感悟,并且创造性表演了《坐井观天》,充分地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朗读评价:

师生的评价把文本引向了深入,全面体会丑小鸭的生活处境,以情震撼人心,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书中走上几个来回”,也正是这样,通过评价才真正地让学生把书读懂了,走进文本空间,读出原作的味来。学生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感到十分满足,更加热爱读书,踊跃参入评价。短短几句评价让学生激动不已,学生更加精神十足的投入到下一轮的学习中。 这种读后评价,可以看得出学生对读书有了严格的要求,很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水平,是一种自我提高的表现。看来有好的评价可以把书读得更好。课堂上的生机勃勃,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学习态度积极,情感丰富,表现力强,不能不说这是一节好课。也由此可见,课堂不能没有评价,评价在课堂升华,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既丰富了学生语言,又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引动学生潜在机智,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吐内心的真情,把课堂演变成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课堂达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较高境界。

读中有评,评中有读,读评结合,相得益彰,从学生实事求的自我评价中看,既没有千人一面的简单描述,也没有大同小异的机械模仿,而是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逐渐找到感觉,通过对比评价,学生提高了阅读效果。对于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梳理、自我认识,从而能达到自悟、自醒,自明,自励,自信、自我提高这种行为方式,在学习中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例如学生说读到“朵朵”、和“红彤彤””时,所谈出来的感受只

有在师生互动的评价中才能揭示出来,才能进入文本找到感觉。自由地调动自己心中的语言储备,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大胆地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认识,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亲近学生,贴近学生心灵深处,无疑能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评价就是一项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灵感来源于学生真情体验和独到的思维。

这样读评结合,真是让学生激情飞扬、百花盛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学习形式,是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的要求,对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及学生阅读进行有效的价值判断过程。但是许多老师侧重于功利性评价,过分追求评价的甑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于注重当场的阅读效果,忽视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存在的个体差异。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不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可见读评结合让学生获得真情体验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一旦评价真的在课堂上得到重视的时候,丰富的语言、饱满的热情、完美的叙述滔滔不绝。正象以上这几个孩子一样,多么精彩的语文课堂教学,确实令听课的老师为此一震,这不能不说是开展教学评价的效果。

读评结合让学生获得真情体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乏是一种难得的好方法。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能够不断地处于思想与情感的相互交流与转换,这正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所期望的最佳状态。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来评价文本、评价老师、生生互动、与教师共鸣,比过去的“棒、棒、你真棒”那种简单地、泛泛评价要好得多。评价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一种枝能、一种策略、一种催化剂,能激励学生站在全面的、多方位的、多元的、多层次的基础上,以全新的、创造性的语言评价阅读,一定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一定能读懂书、读好书。 识字教学:

这是一节普普通通的识字课,但它真实、朴实而又扎实。我想,好的识字教学形式以识字为重点,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字词与事物之间的这样和那样的联系,从而对字词所指代的事物展开深层次的认识活动,在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变单调的读,重复的写,机械的记为有情有趣的看,有滋有味的想,有感有触的实践,有声有色的渲染,变浅层次的识字活动为深层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识字活动成为极快乐极有趣的事,很多学生的识字都是由乐趣转化为习惯。反思这节识字课,学生之所以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我认为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语境中识字

生字的教学一直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课时的识字主要通过看图学词、随文识字、摘苹果,读儿歌等形式,为学生识字提供语境,强调了复现中识记。如将学生最难读、最难理解的词语放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课始,让学生先学习;然后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下的读课文,强化定位的复现识记;通过生字离家、生字搬家等不同形式的认读复现识记,使学生在多识的复现中较轻松地完成了识记生字的任务。

二、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对课文几乎没进行什么分析,而是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的读,自主的读,在读中求知,读中感悟。这节课我只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导向性问题“小朋友读了这么多遍课文,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呀?”,诱发了学生探究的动机,使学生进入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精彩从学生的口中答出,对话在现场生成,课堂上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三、给予学生人文的关怀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兴起以后,教师所要做好的关键在于尽力维持学生的这种兴趣,精心地呵护这种兴趣。他就像个易碎的瓷娃娃,你的一个不当的眼神,一个不重的呵斥,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会使学生好不容易激发起来的兴趣,顷刻间荡然无存,以后要再找回就不容易了。教学中我们关注的是孩子的发展、孩子的个性、孩子的尊严,教师仅仅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引导者、组 织者、合作者。这节课,我始终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宽容的态度,富有人情味儿的评价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学生在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非常轻松。同时我选择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心理特点,也考虑课堂的动静变化处理,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摘一摘等多种方式交替进行,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兴致勃勃地进行学习。 当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机智,临场应变能力及对教学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关键的,比如说:这节课,当学生上台摘苹果时,把字读错了,我却没有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纠错。我想,多给自己尝试的机会,多给学生创造的机会,新课程底下是一片湛蓝的天空。另外,我想,要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有发展,教师先要读好每一句话,写好每一个字。 人文情感: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也不是除教学内容之外的附加任务,它是一种感受,是一种领悟,是情感共鸣弦乐,是心灵净化的乐土。要把它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要将文本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上文中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就是要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实的,最深切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教育只是一种牵强附会的形式,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其二,可以借助媒体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氛围。如选择一些和文本类似的故事、录象片段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根据学习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补充一些课外内容,也就是在保持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体经验,将更广泛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学

生,从而打造一条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与生活之间的阳光大道。还是举《桥》的例子,上课伊始,我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英勇事迹,并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观看。这样做得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老汉的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事迹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补充内容与文本内容在思想境界上高度更为接近,正好弥补了这一差距,这时再引入课文学习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其三,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是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设计中我紧紧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借助多媒体课件,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去进行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并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喜欢的阅读方式,放手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由学生自己决定精读部分。在学生阅读对话过程中,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从而把文本引入深层次的理解、感悟,以及语文的基本训练。从表面上看,是采取了“分割板块式”的阅读,实质强调了板块之间的联系,,最后化零为整。事实证明,这样的阅读比教师牵着鼻子一读到底要有效得多。

三、重视文本与生活、与自然、与内心情感的联系。

很多老师在讲公开课时往往不愿意选择低年级语文课,因为低年级课文往往浅显易懂,不像高年级阅读课那样能够做深入剖析,充分展示教师的功底。不讲解课文,只是讲解生字,听者会觉得索然无味。讲得过多过深,又拔高了要求,不符合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色。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件的展示,来体会词语意思,由文生形,由文及画,结合情境理解“冻僵”、“清凉”,感受多彩的春天,让学生扮演落叶宝宝向大家发出邀请,理解什么是“邀请”。进而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课堂资源开发: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功用主要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发掘学生的诸多潜能。在运用即时评价的时候,教师往往来不及仔细推敲,也不能在课前就完全预设。课堂是活的,充满未知的变数,具有动态生成的特性,因此可以开发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会突如其来,也会稍纵即逝。但你若高明地运用即时评价,则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一、抓导语促生成

也没有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言时,他们几乎说不出什么来。

学生的思维变得奔放而无拘无束,答案多种多样。

教师没有将隐含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轻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没有有机的融合,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就不能达到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的效果。

对“雪化后是什么”这一问题,文中“最好的答案”的说法也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的思维以约束,让学生的思维形成一种定势,都“最好”了,哪还有什么其他的答案啊?而教师的那一段导语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豁然开朗,让学生知道“答案没有‘最好’的,也不是‘唯一’的”,给学生一个挑战自我、挑战教科书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的答案就可以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了。

二、抓争论促生成

【分析】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在这时候,教师的即时评价成了画龙点睛之笔,课堂 的亮点在教师即时评价过后出现。当学生有争论的时候,教师不必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毕竟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存在。

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悟出了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前因后果,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学生自发自觉地主动参与,因而生成的教育意义与教师的生硬解释有着天壤之别。在这里,既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熟知,又要求教师敏锐地发觉问题的价值,而且一旦问题铺展开来,教师对它的动向要把握得不偏不倚,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随意把握生发点,目标不定,或指向不明,或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无效的生成。在即时评价用得好,生成状况来得妙的课堂里,学生才能“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言者善绘”“闻者有味”,或者“言者善辩”“闻者善断”。

三、抓疑问促生成

【分析】案例5中这样的拓展与文本的价值趋向格格不入,而且破坏了文本原有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在即时评价的时候,要对生成点进行判断选择,不能无原则地认同,造成谬误的生成。

有些教学资源确实来自学生的无心插柳,对于案例4中的问题“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可能未曾考虑过,一些教学参考书也不见得提到过。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惯有的反应是批评指责,或纠正错误,或立即制止。在案例4中,教师发现学生有疑问,这个“疑问”又含有鬼子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大有文章可作,因此才顺其“疑问”拓展开去。学生根据文本由此及彼进行推理,层层递进,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做了一个透彻的分析。这样的生成过程,应是学生学习的高一层境界。

四、抓错误促生成 【分析】“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百分之百地学会了什么,而是学生是否以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课堂。课堂教学应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智慧碰撞的对话过程。在多元解读的语文课上,学生的多元

反应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当学生的表达与一些固有观念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是毫无价值趋向的中立者,或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棒子打杀的独裁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贺知章是不良少年”的问题,对“白骨精也值得赞赏”的问题,教师有必要进行说服引导,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

五、抓意外促生成

【分析】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的,而应随机地以学定教。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采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抓住“一声叹息”做文章,巧妙引导,展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颇具个性的心灵体验。

西方学者有一句话:有时候我们追求意义,不需要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强调的是让学生在一种情感的体验当中学习,并做深入的理性思考,谈自己对课文中人物的看法,谈自己对事件的思索。学生的这种生成靠的就是老师的权变,还有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准确把握和水到渠成般的导向。随堂练笔是教师即兴布置的一个作业,但这绝不是心血来潮。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之后,完成这样的作业就有据可循,有话可说。课堂讨论已将学生带入到一种情境之中,学生只不过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用文字串联起来罢了,难度并不大。

【小结】

课堂教学进程是预设和生成的辨证统一。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只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就要抓住它,随机调整教学内容,而不必担心教学的进程偏离先前预设的轨道。

用即时评价将学生引入生成的思考环境中,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教育,有时就是一种保护。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基于这种考虑出发,在面对学生一些反常的举动时,面对课堂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教师要化被动为主动,随机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让教师导语的作用在此精彩呈现,让学生心中的疑问在此一一解析,让激起的争论在此各得其所,让思想的错误在此得到纠正,让不期而然的意外在此生成必然的收获。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对话和交流,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经验,交流相互的情感和体验,提升各自的认识和审美,这样的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焕发出生命的激情。 【个人反思】

目前小学语文课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现象仍不少见。本课教学在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真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老师尽力将课文讲清、讲透、讲明白,学生的任务是坐在教室里认认真真地听。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一旦离开了教师的“讲”,他们仍然无法将文章读懂。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应在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课文读懂,读活,使学生不但在离开了老师的“讲”以后也能读书,而且会读书,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给学生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

二、“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巧妙的点拨,睿智的启发,风趣的讲解,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柳暗花明时能够及时出现又一村。本节课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及时进行肯定、鼓励。如学生在发言中恰当地用上“心急如焚”一词,教师及时进行肯定评价:“我也认为‘心急如焚’用得很好。我们读书不仅要从文章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还要知道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这样我们才真正将课文读通、读懂了。”课堂上教师这样的评价语言,不但使学生获得了赞美的愉悦,同时也为学生指出了阅读的方法。正如《语文课 程标准》中所说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三、时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一直没有走出“教课文”的怪圈,要深入推进课改工作,教师必须变“教课文”为“教阅读”。因为“教阅读”,可以促使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出由教师预设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误区,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在教师的主导下以学定教,把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由过去的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转移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不但能解决问题,更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不但读懂文章,更主要的是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其他文章,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四、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还不够,还要进行扎实的“写”的训练,使学生既能赏析美文,更能创作美文。本节课教师安排学生有较大选择余地的进行想象续写练习。这种写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用十六个字高度概括一节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标准: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可见“写”和“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多么重要。 写的练习,还有助于治疗目前语文阅读教学讲风、问风盛行的通病,对教师课堂上过多的“讲”和过繁的“问”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恰当、巧妙、及时的练习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入学习,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以形式多样的训练为主要手段,这样的语文课堂教与学才具有有效性,才能达到高效的目的。

推荐第7篇:小学语文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

什么叫教育案例;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下面是本人结合实际对几节课进行分析如下:

一、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

1、《可爱的草塘》:揭题-浏览课文-读,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其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会草塘的可爱。(已经先入为主,后来读的时候果然体会不到,教师又花了很多时间才把调动了一点。应当自己体会,说对草塘的感觉,然后对照课文作者的感觉来学习。)

2、《只有一个地球》:教完课文后,要求学生根据下面几个方面写句子:“地球小而美、资源有限、资源可以再生、迁居无望、要保护地球”。引用者认为“学生们都完成了任务,学出了各式各样动人的句子,如:

“啊,我爱美丽而壮观的一叶扁舟!”

“地球,谢谢你赐给我们有限的资源!”

“人类啊,不要再破坏资源了!”

甚至说:“看到这一个个诗一般的句子,怎能不让人佩服老师巧妙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在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学完了课文,还写这样的句子,是引导还是捆绑?学生是否一定认为“地球小而美”?“迁居无望”?人类都是破坏资源的吗?这时应让学生发挥更好)

二、个性化与共性

1、师生平等对话:《一夜的工作》

参与讨论:总理深受人民爱戴,从课文中能找出答案来吗?

(学生说)

生:如果说总理关心人,为什么不像把作者的文件批了,让他先回家睡觉呢?

(教师把球踢回给学生,有些学生说是刻意安排的。)

师:有些同学说,这是刻意安排的,总理是这样的人吗?

生:“我”是后来的,总理工作严谨,讲究先来后到。

生:新中国刚成立,总理日理万机,有许多重要文件等着总理批示。这个文件只是他自己的一个讲话稿,可能总理认为这不是十分重要,所以放在后面。

最后,老师让学生面对总理的工作画像,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心里话。

生:辛劳啊!无奈啊!被迫啊!(满堂大惊)

生:新中国刚成立,多少事情等着总理去处理,它不这样夜以继日地处理,行吗?这不是无奈吗?当时的中国,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战争,国家肯定非常穷,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怎么能铺张浪费呢?这不是形势所迫吗? (如果批评学生乱说,就没有了学生精彩的发言,也许这个学生因为这一节课改变了他的一生。)

2、一位教师教《落花生》,让学生画果实,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然后对比花生,突出“默默无闻”。(这是一种误导!画什么,未必就能突出“默默无闻”;而且这么比,赞扬了默默无闻,那就是贬低个性张扬。难道别的果实就不如落花生?画不如改为议、说或别的方式,不一定画了才能体验,也不要为了所谓综合性学习活动而画。必要的时候才用,用了就要有实效。)

3、现在流行的两句话:你喜欢学那里(段、句)就学那里(段、句),你喜欢怎么学(读)就怎么学(读)!一方面用多则滥;另一方面,个性化张扬时却失去了共性!忽略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如一位老师教《棉花姑娘》(人教),要求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句)来学。到后面学完了,也是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来读。试想:学生在老师的权威下不敢不选,随着民主化自主学习的逐渐深入,学生如果敢于说:我那一段都不喜欢!那课怎么上?解决的办法不是自选课文,就是强制学生学了。(学生不喜欢的,想法让他喜欢;学生喜欢的,想法让他的喜欢表达出来,让他们互相感染。如果都不喜欢的,就让教师来传授、感染、熏陶吧!)

一位老师教《桂林山水》: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细细品读。在学生品读时,发现他们的选择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倾向,女生大多品读写水的一段,他们喜欢漓江水的安静、清纯、柔美。男生大多选择写山的一段,因为他们更富于冒险精神。(桂林山水,明明是山清水秀,山水相依。硬要为了所谓个性化,把山水分开来理解,一方面割裂了原文的整体意境,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是支离破碎的,造成发展的畸形化。)

推荐第8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爱你,我会告诉你 三月,阳光已经很温暖了。

不时有学生从身边走过,我似乎闻到了一股青春的味道。看他们一个个清秀俊朗的模样,我的眼前也显得格外明媚,真好!我时常会为此出神,也时常想:能够穿梭于这一群群笑颜如花的学生之间,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又一次要上公开课了。虽然不喜欢,可是为了学生能够获得一次纯美的精神之旅,我还是会很认真的去做准备的。

领导告诉我们,要讲的是胡适的文章《我的母亲》。

这是一篇怀念母亲,歌颂母爱的文章。即使不讲,学生依然可以透过文字来感知母爱的深沉与伟大。所以,如果只是停留于文章本身,意义已经不大。我认为,如何让他们获得一次深刻的情感教育,这才是本节课的关键点?看来,要想上好这节课,思路很重要。

一首舒缓的曲子缓缓的流过心底,我想起了昨天给我打电话的三姐。姐问,“最近你回家了吗”?我告诉姐说:“上周文硕没有过星期,所以没有回去,不过我给妈打电话了”。姐说:“你离家近,多替我们尽尽孝心吧,让妈高兴点”。我说,“放心吧,姐,会的。”。挂断电话的瞬间,泪水汹涌而下。泪光中,妈妈的温暖再一次将我包围。

妈妈您说:对学生好一点,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你说:对工作要努力点,做领导信任的老师;你说:和同事要和睦相处,遇事别太斤斤计较;你说:生活上要照顾好孩子和大人,别委屈了文硕,别忽视了小凡;你说:抽空别忘了回婆婆那里为他们洗几件衣服;你说、、、、、、、妈,你为什么心里就只有别人呢?你惦记着大姐的身体不好,惦记着二姐的孩子要高考了,你惦记着做生意的三姐太辛苦,你惦记着四姐家的冠峰没人照料、、、、、、可是、、、、、春节我给你买了一件棉衣,你为什么要再把钱给我?姐姐回来时给你的钱,你为什么却把大部分又悄无声息的塞进了她们返程时的旅行袋内呢?你经常说,“只要你们姐妹几个幸福,妈妈就知足了”、、、、、这就是你吗,妈?这就是你吗? 音乐依然在回旋,泪水依然在肆虐、、、、、、

8:25,教室里我在用一首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作为背景音乐烘托着气氛。 导入:(含泪)一段美丽的文字,一份深沉的母爱,一首深情的歌曲,一怀母亲的温暖。年少的我们,深深浅浅的记忆中,母爱是我们永远的感动(掌声)。

作文教案:我的课余生活

《我的课余生活》是学生的第一次单元习作。作为刚刚正式接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本身应该对写作文有一种神秘感和新鲜感。可孩子们一听要写作文了,第一反应就是“喔……”,从语气中能感觉到他们对作文的厌倦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作文经验,感到写作文很吃力,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愿意写作文、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呢?我想,不是严格的作文标准,而是放宽要求,宽容为主。因此,我在设计《我们的课余生活》这篇作文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学生观察自己的课余生活,并做了记录,让学生尝试观察、尝试记录观察,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相互交流、写作自己的课余生活。 然后分三步指导学生写作: 一:以课本为范例,做到读写结合

结合本单元课文让学生学习把过程写具体的方法,给学生一个拐杖,确实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如《爬天都峰》这一课,让学生体会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爬山的,可以用上连接的词(一会儿……一会儿……),也可以用上比喻、拟人、夸张的写法。然后想一想我和老爷爷是怎样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让学生回忆自己有没有战胜困难的体验呢?事情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绝招》这一课则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写三个小朋友分别表演绝招时是如何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把表现绝招的过程写具体的,另外,作者还写出了观众的评价来衬托绝招的绝,这时我提醒学生在写活动时,不但要写自己还要写别人。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就习得了写作的方法,学生有法可依了,写起作文来就轻松自如了。 二:开展活动,体验生活。

为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我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做手工、放风筝、刷碗、摘秋果等等。引导学生把活动中看到、听到、想到、做到的写下来。并告诉他们在描写活动过程时,要有一定的顺序:首先要写清活动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员;接着写活动的开头、活动的内容;当时有关方面的情况怎样;参加活动的心情;活动是怎样结束的;以及参加活动后的收获和感受。这样指导后就不会出现学生常犯的错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给人乱糟糟的感觉。学生在活动中也积累了素材,体验了过程,激活了情思。学生有素材了,有体验了,有情思了,写作文时自然难度就降低了。 三:情境再现,步步引导

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虽然做活动了,但真正到写时又写不出来了,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把活动的情境再现出来,采用第二步中提到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活动的内容一步一步表达出来,然后把步骤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这些画面就会在他们脑中重现,化为文章,落在纸上。

教学内容:看雪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学习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习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冬天你们最盼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盼望下雪,如果学生所说不合教师意图,教师可以从自己童年 的角度引发学生对雪的回忆,并用多媒体出示瑞雪图,激发学生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下雪了,多好玩!你们是怎样玩的?(学生回答)

二、板书课题、读题

1、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学生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

2、学生读题,之后仿照老师在田字格习字本上书写课题――看雪。(写好后同桌比一比谁写得好。)

三、激兴初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 师:带着你的问题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找到答案?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此时教师巡回获取学生阅读信息。]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吗?

[想知道的内容提示:

1、谁看雪?(台湾的小朋友看雪)

2、在哪里看雪?(在商店的橱窗里看雪)

3、看到了怎样的雪?(小朋友看到的是商店橱窗里用洁白棉花做成的雪)] 师:课文除了讲这些,还讲了什么吗?请读读第三段以后的内容,想想这些是讲什么?

(生读课文,问答提示:讲老师告诉他们,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 师:真聪明!看来读书是要仔细一些才好哟。当他们听到老师地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他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生答:什么时候到北京来看雪呀?) 师:在课文的哪儿讲了这个意思? (生找到课文的第十段)

四、练读课文

师: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不破句、不指读。 (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字音、断句)

师:我们来互相比着读,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地方,好吗?我先读第

一、二段,请你们帮我指出错误。

(教师朗读第

一、二段,可以有意出现一些学生能够发现并能帮助纠正的错误。比如:第一段把“是很难看到雪的”读成“是难看到雪的”;第二段把“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读成“孩子们在商店的窗子里看到了雪”。) (生评价 略)

师:请每个学生轮读一自然段,注意:尽量少被别人发现错误。

(每生轮读一段,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具体指导,薄弱之处教师范读并让学生跟读)

五、练习对话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数数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说”字,这是为什么? (生答 略)

师:请你们先到课文中找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划起来。 (生划,教师巡视,发现都没把第九段划上,引导学生回读上文“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使学生悟出这也是老师说的话) 师:先同桌之间练习练习,每人做一次老师,当一回学生。(生练读) 师:练得很认真。下面我当老师,你们做台湾小朋友,开始对话。(略) (对话练习中要着重进行问句和感叹句语气的指导。比如: (1)“您//看见过/真的雪吗?”的“吗”宜用上扬的调值“35”; (2)“您/是在哪儿见过的?”的“的”宜用平调“33”; (3)“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的“吧”宜用高平调“55”。)

六、作业

1、帮助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

[此题意在巩固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锻炼学生从文章中提起主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提示:(谁)(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雪 ?台湾小朋友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用棉花做成的雪;他们的老师童年时候在家乡北京看到了真正的雪。根据回答板书如下:

台湾小朋友

棉花做成的

老师童年在北京

真的

他们想到北京 真的

2、你想让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来看真的雪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台湾小朋友说呢?

(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引导,再让同桌互相扮演台湾小朋友和北京小朋友,练习北京小朋友邀请台湾小朋友到北京来看雪玩雪。注意提示学生:邀请时要介绍清楚下雪时的情景和玩雪时的快乐,可以凭借课文第九段内容和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说清楚这些)

(播放静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配上儿歌《友谊的歌儿传四方》去掉原唱处理成轻清音乐,学生进入情境练习“邀请”,邀请内容 略) 师:听了你们真诚的邀请,我相信台湾小朋友肯定高兴极了!在这,我为你们真诚的友谊鼓掌!(下课)

推荐第9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解写日记的意义。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掌握写日记的要

求和方法。

3、拓展学生日记的内容。

4、帮助学生形成坚持写日记的良好意识,努力培养学

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拓展学生日记的内容。

【教学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形成坚持写日记的良好

意识。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师: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我们受益终身,今天,我们要学习,要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是什么呢?教师板书:坚持写日记

2、过渡:为什么要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它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看幻灯……

二、明确意义。

1、学习名人关于写日记的心得。

(播放幻灯片)

指名读,集体讨论。

“你要仔细观察身边的老王或老李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要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录下来。因为不知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经常观察生活,经常积累,养成一种观察研究生活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写作品不仅仗着临时观察,更需要随时留心,随时积累。”———老舍

“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了。”————鲁迅

2、师生交流写日记的好处。

师:看了上面的两段著名作家关于写日记的心得,你觉得写日记有什么好处呢?

生:写日记能使我们平时注意多观察、多记录,能使我们写作文时有内容可写。

生:多写日记,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作文水平。

生:写日记不是写一天就完事儿的,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这样能锻炼人的毅力。

生:写日记能帮助我们练好字。

生:写日记需要我们把每天的想法写下来,能帮助我们总结思想。

2、教师总结。

师:是啊,写日记好处很多,写日记不但为我们积累珍贵的资料和见闻,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的机会,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除此之外,它还有两个好处,就是磨练我们的意志,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北京有一个著名的特级教师就称写日记是一种“道德长跑”。因为,一方面,写日记必须持之以恒,一曝十寒,时断时续,意志薄弱,没有恒心和毅力,只凭心血来潮是写不好日记的,将来也必然是个无所作为的人;另一个方面,它还要求我们每天总结自己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点评: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教师通过增设讨论“名人关于写日记的心得,”这个环节,大大地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也增强了学生对写日记好处的感性认识。教学方式灵活,很有新意,使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且这样设计,要比空谈写日记的意义要来得实在,也更使学生印象深刻。】

三、明确写日记的要求。

过渡:写日记好处既然很多,那么应该怎样写日记呢?

(一)揭示写日记的秘诀。

1、指导看图。第一页(上半部)

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1)指名说

(2)小结、过渡:这是老师在向学生讲解写日记的要求,那么写日记有

什么样的要求或者说有什么样的秘诀呢?。

2、指导看图。第一页(下半部)

(1)这个班学生的日记就写得非常好,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秘诀是什么?教师放幻灯,指名读坚持写好日记的三条要求。

(2)师生交流。

这三点中,你对哪一点深有感触,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点评: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谈体会,这样的课堂,才是教师、学生、文本互相对话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课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才可能实在,有针对性,同时才可能加深学生对写好日记几点要求的理解。】

(二)拓宽学生日记的内容。

师:我们的生活看起来平平淡淡,每天都是学校、家里,两点一线,非常枯燥,整天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这平淡无奇的每天,天天叫我们写日记,叫我们写所见、所闻、所想,我们有没有内容可写呢?

(1)小组讨论:日记可以写什么?

每个人给自己假想的一篇日记定一个题目。并四人小组交流一下说一说为什么给自己的日记起这个名字?(学生热烈讨论)

(2)各小组汇报。(学生发言,教师请上说的有新意的同学把日记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生:我给我的日记起名字叫“我的梦”,虽然有时我的白天生活平淡无奇,但有时我夜里会做一些稀奇古怪的梦,我想如果哪一天把我的梦都记录下来,一定会成为一部十分精彩的科幻小说。

师:说得真好!我们确实不能小看自己每天做的梦,我们有很多人都做过“自己在天上飞

的梦”,可就是没有人把它写下来,外国有一个作家就把它写了下来,这个会飞的人物便是我们小朋友都很熟悉的“超人”。

生:我给我的日记定的题目叫“后园的小鸟”,我要写的是有一天,我在我们家后面的菜园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在我的精心呵护下,小鸟的伤好了。后来,我就把它给放跑了。不过,到现在,有时到后园的时候,还会想起这只小鸟呢。我要

写一篇日记来纪念一下我的小鸟。

生:我想写一下今天早晨发生在课间的一件事,我洗完手,在甩手时,有几滴水溅到某某某同学的脸上,我们之间发生的一件不愉快的事。我给这篇日记取名叫“几滴水”。

生:……

【点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说自己日记的题目和内容。学生有的给自己的日记取的名字叫“我偷偷地扔了一张纸”“一个错别字”还有的是“一滴水”“上课时,我没有回答出老师的问题”等等,并且说出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学生说得生动翔实,引人入胜。他们在黑板上写了许多题目。这么多可写的事,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体会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可写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是有的放矢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帮助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也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四、复习写日记的方法。

1、复习日记的格式。

(1)观察插图。第二页和第三页。学生同座位讨论。

(2)学生小结:开头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星期几,天气怎样;后面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学习别人的日记。

讨论:图上的日记有什么地方值得让我们学习的?

生:图上的同学写字姿势很端正,字也写得很好。

生:图上的同学写日记态度很认真,日记写得也很生动、具体。

生:日记的格式很规范、正确。

……

五、总结。

上完课,我们同学准备后面怎样写日记?

【教学随笔】

趣味性拓展性互动性针对性

—————浅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策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课型的教学,很多教师称之为“鸡肋”,教者教得枯燥,学生听得无味,可是放弃了不上又觉着可惜。这种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开学检查时,听了很多这样的课,惟独这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受这节课的启发,我觉得,要上好这种课,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的趣味性。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就爱听爱上,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在上这种类型的课时,我们的教师往往忽视趣味性,使得本来就枯燥的内容更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除了需要我们教师提高对这种课的重视程度之外,还需要我们教师多动动点子。我们教师可以采取“讲讲故事”“学习名人名言”甚至是组织学生“玩玩游戏”“演演小品”等等方式,这样做,也许很费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完不成任务,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为了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做,是值得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2、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上面的这节课之所以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主要还是由于教师在针对本班学生写日记时觉得没有内容可写的情况下,确定了“拓展学生写日记的内容”这个十分恰当的教学重点。这个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有的放矢的,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拓展了学生写日记时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克服了对于写日记的畏难心理。学生上到这里时,十分兴奋,各个跃跃欲试,纷纷要求说出自己假想日记的题目和内容,这是我在听这种课型时,从来没有见到过的。这也说明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是如何的重要。

3、教学内容的拓展性。我们的教师在进行这种类型课的教学时,往往,只是就教材讲教材,只是引导学生看看图,说说图意,这样的课必然是枯燥的。相反,我们的教师如果能在充分地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努力拓展教材,不断地丰富教材的内容和内涵,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实用性,学生就会感到了十分新鲜有趣。因为,这是在他预习和独立阅读时,无法知道的,就会使他觉得学有所获,而不是像就教材讲教材那样,使学生觉得听老师讲课和不听老师讲课一个样,课堂气氛也就当然不同了。

4、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师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知道来迎合教师,这也是教师在上这种课型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这必然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消极心理,对上这种课丧失兴趣。[当前第1页/共2页]>

推荐第10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1000字]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抓重点词句进行阅读教学

—《掌声》教学片段的启发

案例主题

词汇是文章实体的建筑材料,是文章思想灵魂的细胞,关键词常常是作者用意所在,往往字字传神。教学中思想感情的渗透,都离不开这些可以独立运用活跃的最小言语单位。

抓关键词进行语文教学是由语文阅读的终极目标决定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中了解作者的意图,学习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境界,而这一切都要依靠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才能够得以实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要引导学生扣住语言文字,特别是抓住关键词句咬文嚼字,因为关键词句是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这些词句在文章中统领全文或全段,或提示中心,或蕴含深意,可以据此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与作者、文本达成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抓关键词句进行教学也是由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篇章段落的理解都建立在对重点字词把握的基础上。字词句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知识,也是朗读的起点。我们要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要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词句可以为我们的朗读起到提示作用,读好关键词句为读好全文奠定了基础。学生也正是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 情境描述

这天的语文课,我上的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三年级上册《掌声》这篇课文。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它以其细腻生动的文笔讲述了一个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在同学们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教学过程中,通过抓重点词句注重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包括表达方式的训练,有感情朗读训练,在读中悟,以悟促读。例如有这样一个片段的教学:

一开始,英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1、课文读完了,从这篇课文中挑选了三小段话,谁能读一读?(屏幕出示下列句子)

(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2)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3)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三小段话中,有哪几个词写了英子的动作? (指名回答描写英子动作的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坐、来到、离开、低、站”)

坐、来到、离开、低、站都是非常普通的动作,可是英子的这些动作与我们正常人的动作有什么不同吗?(分别加了‘默默地’、‘早早地’、‘最后’、‘立刻’、‘慢吞吞地’。教师板书)

2、体会这些动作背后英子的内心情感。

(1)英子的这些与众不同的动作背后都有自己的想法。(屏幕出示第一小段话)你知道英子为什么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为什么总是早早地来又最后一个走?(她不愿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她默默地坐着的时候心里又会有些什么想法呢?(学生回答)读了这一小段,你觉得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自卑 忧郁)

(2)(屏幕出示第二小段话)在讲故事时,当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英子,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此时她又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英子的自卑、胆怯)

(3)(屏幕出示第三小段话)最后,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这时她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英子的矛盾、痛苦、无奈和不自信)

3、过渡:多么可怜的孩子!此时英子的内心一定充满了矛盾,她是多么不想上台表演啊!可是,没办法,今天是一位新老师,而他对英子的一切又是一无所知,英子不得不上台表演。按理说,英子应该和班上其他同学一样有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快乐童年,和大家一起在操场上游戏,在舞蹈房跳舞,在林荫道上散步,在公园里游玩,可是她却没有!因为小儿麻痹症让她的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总是觉得别人会笑话她,她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她甚至失去了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多么可怜、多么自卑、多么不幸的一个孩子啊!面对这样一位与我们年龄差不多大的不幸小女孩,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

4、屏幕出示课文英子上台讲故事前的部分。

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把英子讲故事之前的部分读一读,试着读出你刚才的心情来。 (指名试着把自己的心情读出来,读时配乐)。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5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动情。刚才,我们就是通过抓住描写英子动作和神态的词语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的。希望同学们学会这种表达方式。

学生能跟着教师创设的情境,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透彻,深深感受到英子的忧郁和自卑,这样一个人后来变得开朗、自信。学生就能对于掌声的含义理解到位。

教学反思

1、探索抓关键词句,理解文本,升华体验的方法。比如移情体验法、创设情境法、联想法、填补空白的方法等。课文是以文字的形式再现的,避免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文字表面,情感浮于浅层,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可触的,可体验的语言,无疑是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境,增强体验,提高实效。

2、洞悉中段语文课文中语素内涵,挖掘课文语境中的关键词句。能精确找到每课的关键词句。

3、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升华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边互动、融合和提升的复杂体验,而学生的主体体验正是这一过程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

在本课中我主要体现的是:训练点一定要集中,就是通过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上述的情境描述中这三个句子都是描写英子在掌声前的样子,每句中都有表示动作和神态的词。这三处描写我抓了,也训练了学生找出有关英子当时神态、动作,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英子的情感,最后再读找出的句子,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英子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了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总之,抓关键词句进行细读感悟,有利于更好的训练语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入,情感领悟更为深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抓重点词句进行阅读教学

—《掌声》教学片段的启发

作者单位:胜利桥东小学

作者姓名: 贺 莉 荣

荐荐二2014下

(3000

) 二语文教案下册 (500字) 荐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荐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案)的常规格式

荐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1]

第11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珍珠鸟》教学案例

《珍珠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贮满诗情哲理的抒情美文,是一首人与自然爱的赞歌。文章有三美:一是诗意美,此文虽是散文,但其盎然诗意并不亚于诗词。那细腻的笔触、绰约的文姿、委婉的风格、清雅的意境,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诗意,恰似一首动人的抒情诗。二是语言美,作者将人的灵性赋予珍珠鸟,语言清丽活泼,写出了珍珠鸟的娇憨可爱、机灵调皮、无拘无束,让它在自由飞翔之外流露出文化的韵味。三是哲理美,人对鸟的殷殷爱意,鸟对人的脉脉温情,共同营造出一个甜蜜而温馨的世界。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结束全文,耐人寻味。文章凝聚着深邃动人的哲思,展现出作者真诚博大的胸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核心。在阅读课上如何自主、合作、开放的氛围,让新课程理念得到充分体现?现结合我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进行了点滴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潜心读书,学习语言,自主探究,自由表达,获得丰富的体验,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感悟。学生学习语言,离不开思维的参与,语文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我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思维空间,大胆想象,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和思辨,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与文本对话,获得课文丰富的、多元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体会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要靠相互之间的信赖。

二、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播放珍珠鸟的视频画面,教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是怎么描写珍珠鸟外形的?

3、初读了课文,你知道文章说的是谁信赖谁呀?

(二)品读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一至五自然段,大家知道了大珍珠鸟与作者一点点熟悉了,可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作者的呢?

出示自学提示:认真阅读课文六至十六自然段,从哪些语句看出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作者?你有什么感受?做简要批注,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

师:通过朗读这一段(第八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小珍珠鸟开始很胆小,只敢在笼子四周活动。

生:我也发现小珍珠鸟胆子很小,它害怕飞得远了会受到伤害,所以活动范围很小。

师:很有见解。

生:我发现珍珠鸟开始淘气了,它发现没有人伤害它,没有人管它,就胆子大了起来。

生:我从三个一会儿发现珍珠鸟非常活泼,就像天真好动的小孩子一样,作者不会生气的,反而很喜欢的。

师:你还能体会到作者的喜欢之情,了不起!

生:我发现珍珠鸟的胆子是慢慢变大的,不是一下子就大的。

师:你看到了胆子变化的过程,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生:(读第十一自然段)到这里,我觉得珍珠鸟的胆子才真正变大了,它再也不怕主人了。

生:珍珠鸟甚至“啄”我的笔尖,可以看出珍珠鸟完全没有了戒心。

生:(读第十二自然段)我体会到作者是很喜欢珍珠鸟的,他是很轻地用手抚一抚珍珠鸟的毛的。

生:我还从“友好”这个词看出珍珠鸟也喜欢上了主人,它是很喜欢地啄的,不是狠狠地啄的。

师:这个“啄”表示亲切!就像老师拍拍你的肩膀一样(师亲切地拍拍学生的肩膀),我不是要打你,而是表示我的友好!

师:同学们刚才的读书体会很深刻,都知道了小珍珠鸟的胆子是慢慢变大的,为什么小珍珠鸟的胆子会越来越大?我们知道珍珠鸟可是一种怕人的鸟啊,请四人小组展开讨论。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小组自由进行讨论)

生:是因为作者没有伤害它。

生:小珍珠鸟的胆子越来越大是因为“我”对它的信赖,“我”对它的友好。师:同学们,鸟和人虽然不能进行语言的交流,但是小珍珠鸟却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与作者进行着情感的交流,表示对作者的友好和信任。在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处?

生:我觉得文章第14自然段最让我感动,因为小珍珠鸟竟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了,这是多么感人的画面啊!

师:老师也有同感,你能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吗? 生感情朗读。

师:本来很怕人的鸟儿,竟然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了,好美的一幅画面!指名配乐朗读(学生一边感受,一边观察插图)你知道作者在笑什么吗?

生:作者在笑:小东西,你玩累了吗?趴在我的肩膀上不要摔下来哟!生:作者在笑:小珍珠鸟,你的胆子太大了,不怕我把你抓起来吗? 生:作者在笑:这小家伙,一定作了一个好梦!

师:作者的笑是会心的笑,是善意的笑,小珍珠鸟真的把我当作亲密无间的好伙伴、好朋友了。那么,小珍珠鸟趴在我的肩上做梦,它梦见了什么呢?

生:小珍珠鸟梦到自己与主人在屋里捉迷藏,一起嬉戏。

生:小珍珠鸟梦到主人就是它的父母,它在主人的怀里撒娇,要小虫子吃。

师:大家的想象真精彩,从中可以看出人与鸟之间建立了真挚的友谊,营造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师配乐朗读,生感受温馨的画面,感人的情怀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回读第三至五自然段

师:看来,在作者的精心呵护下,小珍珠鸟的活动地点变化了,我们感受到了小珍珠鸟的活动方式、性格也发生变化了,它越来越亲近“我”,信赖“我”了。透过小珍珠鸟的变化,你感到仅仅是小珍珠鸟信赖作者吗? 生:大鸟也信赖作者,它们允许自己的孩子飞出笼子,与作者亲近。师: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大珍珠鸟信赖“我”?你不禁想读一读课文中哪些段落?默读三至五自然段,画一画相关语句。„„

学生朗读所画语句。

(四)关注描写人的语句,体会信赖是彼此创造的

师:不论是大珍珠鸟还是小珍珠鸟都对“我”产生了信赖,但这珍珠鸟一家为什么会对“我”产生信赖呢? 生:是“我”精心呵护它们的缘故。

师:画一画描写“我”精心呵护珍珠鸟的语句。

学生朗读,体会“我”对鸟的爱。归纳出:不看――不管――不伤害――不停――不写。

师:你感到仅仅是珍珠鸟信赖人吗?

生:不是,作者也信赖珍珠鸟。

师:是啊!作者坚信只要通过自己的精心呵护、只要自己对小鸟尊重、只要自己付出爱,就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老师今天真的很有收获,听到这么多富有创意的题目,还有那么多富含哲理的诠释,真好!为了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和谐美好,我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不仅在人与人之间,还要在人与自然之间架起一座信赖的桥梁。

(五)拓展延伸,感悟事理

师:有人说:信赖,是一种包容,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胸襟!其实,同学们也可以像作家冯骥才一样,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请仿照作者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形式写出一句有关信赖的句子。看谁写的又快又好。

生1:信赖,往往使世界多一份和平。 生2:信赖,能使心灵多一抹阳光

生3:信赖,往往使我们心灵相通,真情相融。 生4:信赖,往往使生活增添一份情趣。„„

师:听了同学们的感受,老师也跃跃欲试了,但是你们写得实在太精彩了,老师觉得无法与你们媲美,只好借一首诗来表达心中的感受:

信赖是一盏灯,一盏明亮的灯, 她使我们前进的道路更亮,更明; 信赖是一座桥,一座坚固的桥, 她使我们封闭的心灵相通,相融; 信赖是一首歌,一首动听的歌,

她让我们在飞扬的歌声中欢笑,愉悦; 信赖是一首诗,一首抒情的诗,

她让我们在诗意的生活中沉醉,向往。 师:(总结)是呀,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彼此心灵相通。信赖是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进的航向。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坦诚,互相信赖、理解、宽容,和睦相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附:板书设计

7、珍珠鸟

害怕人:伸嘴、伸脑袋、瞅瞅

笼子四周

珍珠鸟 在屋里飞来飞去 信赖

雏鸟 落在桌上喝茶、跳动、啄笔 喜爱

落在肩上睡熟

人对鸟:不看——不管——不伤害——不停——不写 教学反思:

一、读书实践,感受语言,在感受中学习。

在本课的阅读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以学生原来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自悟自读中感受阅读乐趣。整堂课的教学始终以学生自读自悟为本,并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实现了读中自得自悟的教学理念,另外,注意把课内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了文章的含义,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求得发展。

二、驰骋想象,个性解读,在体验中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因此,在教学中,我提出 “作者看着小珍珠鸟在笑,他在笑什么?”“小珍珠鸟趴在我的肩上做梦,它梦见了什么?”让学生驰骋想象,学生凭着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友谊的多元解读,发言不时闪现充满个性、智慧的语言,一幅温馨的感人画面浮现眼前,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氛围。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也反思了自己过去对课改的理解。以前,“放”出去教的课文总担心学生这样学不会,那样学不扎实,还担心一经“放”出去,“收”不回来怎么办?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了一句空话。学生们花了很多时间,学得苦,学得紧,教学效果却不好。这次尝试,如:学习第八自然段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回答形式多样。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所具有的主体能动性及丰富的创造潜力,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让人敬重与钦佩的活力,而正是这种富有生机的活力与创造力,才使课堂教学连续成新的发现、新的感觉、新的收获和新的经验,从而成为教师生成新的课程经验的重要基础。自主、开放是语文学习的快乐之源,创设自主合作、开放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使阅读课堂成为发扬学生个性的天地,这样的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从而达到高效的目的。

四、情感体验,提高认识。

学生读书后,都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为此,我让学生也仿写一句格言来表达出此时的感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信赖的理解,在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提高了道德的认识。学生有感而发,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第12篇:小学语文案例分析

篇1: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50篇 [语]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50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假若你是扁鹊?? 笔者在前不久执教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 “ 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 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 生说: “ 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 ‘ 讳疾忌医 ’ 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 , 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 , 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 , 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 , 认认真真地改过。。 ” b 生说: “ 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c 生说:

正确的意见。 ” 突然,学生

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无价! ”

听了 d 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

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说“ 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 有的说: “ 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 命。 ”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

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又有一生说:

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 , ?? 作为教师,

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 分析与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

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 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 组织者和引导者。

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维护课堂秩序方面,

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

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 是对教材的开放,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一则

“一石击起千层浪”(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一则

在执教〈〈熟能生巧〉〉最后一课时时,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 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生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熟能生巧’的意思,就是熟练了就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或找出窍门。” b生说:“我知道武士有‘百步穿杨’本领,卖油老翁有从铜钱孔中注油,不沾湿铜钱的本领。我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c生说:“我知道武士很骄傲,觉得他自己很了不起,故意买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一点我觉得卖油翁做的比武士好。我喜欢老翁。 ??,??(以上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说得都挺好的。 突然,学生d站起来说:“我跟c不一样,我喜欢武士。因为武士身强力壮,他的本领能保护自己,保卫国家。而卖油翁的本领却不怎么样!我觉得武士比卖油翁厉害。

听了d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买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

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也是讨论交流的良好机会。 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能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翼闪 有的说:“我觉得武士厉害,因为卖油翁年纪大了,书上都称他为老翁了。如果让他去拉弓射箭,肯定是不行的,人老眼花,一定射不准箭。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我觉得卖油翁厉害。如果让武士去注油,肯定会把油滴在铜钱上。”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武士年轻,还可以在学,而老翁胡子都已经白了(从书上插图中看出来),不可能练成武士那样的本领了。所以,我觉得武士厉害。 又有一生说:“我觉得老翁厉害,不但注油的本领高,而且人也很谦虚,不象武士那样故意炫耀。”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课后去思考:是不是年纪大了,厉害了;武士和老翁的本领又是怎么练就的; 同学在课后再好好研究和讨论。 [分析与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 “学完了课文,你有什 ” ) ” 此时,我想这是个让接着,便稍稍做了个” ” ) 就不他比武士厉害吗;??请老翁是在告诉武士,,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从武士的年轻和老翁的年迈上去比较,从现在和将来去思考,还有的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与插图中去寻找答案,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 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

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

并没有否认学生的看法,只要学生不反党,不违法,不违反人性,他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 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本篇文章来源于 布衣教

教学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要途径”。这句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阅读的作用。本人针对阅读的第三个作用——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浅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学生阅读的课本和课外书报,绝大部分都是语言优美的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他们会感受到自然风光美,事物情节美、人物形象美、

善、美和假、丑、恶,能够产生追求美的欲望,阅读活动的这种美的享受是人们从事其他活动时很难得到的,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例如,在教学《黄山》一课时非常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首先采取了激趣导入,

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自然的美丽风光,让学生学会品词析句,圈画重点词句,己喜欢的词句,并学会积累。)由于农村教学条件有限,

学生的感触会更深、美得更真,使学生对美有了向往和追求, 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使语言美、情境美、心灵美融为一体。

又如,我在教学《熟能生巧》一课时,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个人对文本的真实感受。如: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 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生说:“我学会子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熟能生巧”的意思,就是熟练了就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或找出窍门。” b生说:“我知道武士有“百步穿杨”本领,卖油老翁有从铜孔中注油,不沾湿铜钱的本领。我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c生说:“我知道武士很骄傲,觉得他自己了不起,故意买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一点我觉得卖油翁做的比武士好。我喜欢老翁。

??,??(以上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说得都挺好的。

听了d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也是讨论交流的良好机会。接着,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有的说:“我觉得武士厉害,因为卖油翁年纪大了,书上都称他为老翁了。如果让他去拉弓射箭,肯定是不得的,人老眼花,一定射不准箭。”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我觉得卖油翁厉害。如果让武士去注油,肯定会把油滴在铜钱上,”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武士年轻,还可以在学,而老翁胡子都已经白了(从书上插图中看出来),不可能练成武士那样的本领了。所以,我觉得武士厉害。 又有一生说:“我觉得老翁厉害,不但注油的本领高,而且人也很谦虚,不象武士那样故意炫耀。”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课后去思考:是不是年纪大了,了;武士和老翁的本领又是怎么练就的;老翁是在告诉武士, 在课后再好好研究和讨论。 [分析与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

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

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 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

质辩: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年轻和老翁的年迈上去比较,从现在和将来去思考了, 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 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

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

没有否认学生的看法,只要学生不反党,不违法,不违反人性,他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学生、师生平等交流互动式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本篇文章来源于 布衣教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 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篇2:小学语文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

1、[案例]“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2、[案例]“不是果敢,是残忍。

一个青年教师在进行公开课《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第三层写秋天猎人猎熊的果敢,但一名学生没有按要求归纳猎人果敢的特点,而是说猎人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原本课文中这一段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可喜的是,这位教师并不因为学生当着听课教师的面提出不同的观点而气恼或逃避,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意见。最后全班学生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推翻了课文的观点。 问题:请对这位教师的行为进行分析。[参考答案]当学生的观点与课本、教师有不同之处时,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采取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或辨别,达到意见的统一,或者并不统一意见,留着悬念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惟课本是准、惟教参是准的传统教学观念,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的转变。

3、[案例]“黄山为什么不在五岳之列?”

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小记》这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产生了质疑:“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这位教师并不作正面解答,在学生争议未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

问题:这种家庭作业布置,体现了新课程的哪些理念?

[参考答案]改变了传统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把问题留给了学生,能够促进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形成。

4、[案例]“老师,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

一位一年级的教师上完《要下雨了》一课之后,设计了两项作业供学生选择完成:(1)请你回家后把今天和小白兔一起碰到的趣事讲给你最喜欢的人听。(2)你还想知道下雨前其它动物的表现吗?回家叫爸爸妈妈告诉你。第二天,学生就围住她汇报作业的情况。到后来,孩子们说:“老师您

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问题:请分析一下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我们按课改的理念和要求,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并赋予作业新的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作业的愉悦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5.[案例]“坐下”三例

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1、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

2、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

3、教师丙:(微笑、和蔼地)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 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 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参考答案]:尊重、信任学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就耐心点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而不能冷言冷语,甚至讽刺挖苦。 第三种方式最好。

6、[案例]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7、[案例]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教具—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

问题: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参考答案]:老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如何对待和处理的问题。对待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应该是善待错误而不是放纵错误,并通过教学机智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促使具有鲜活的个性的探究发现在课堂中创造生成。如前面例举的那位老师,当发现这个“天平”称一支粉笔会相差10倍的错误问题时,假若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把“怪球”踢给学生,则能迅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就不仅会发现问题的拆下天平的胶垫,还能通过亲自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等感知和体验,从而获得认识天平、使用天平的经验。

8、[案例]一次公开课过后,我把课堂上用过的精美卡片作为奖励发给同学们,然后对他们课堂上踊跃的表现给予表扬。从这以后,我渐渐发现我班注意力不集中的宋振铭同学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母亲说:“自从你给了他那个?特殊的奖励?后,他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了。”

询问,我才知道,我奖励给同学们的卡片中仅有一张是最大的,在我按顺序发的时候,恰好这张被宋振铭得到了,他回家后对母亲说:“老师可能觉得我这节课表现最好,所以把最大的一张送给我”。现在这张卡片还贴在他的床头,谁都不准碰。他说那是“特殊的礼物”。这位老师一次无意中的举动,却造成了一个“美丽的误会”。 问题:请你就此案例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个肯定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赞美的微笑,都会为孩子的生命注入无穷的动力,甚至为他的一生奠基。一次美丽的“误会”,改变了孩子的学习态度,这份“特殊的礼物”在孩子的美好心灵里是一份至高的荣誉,这份荣誉也将一直激励着他,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这种新的评价倾注了更多的情感 与人文色彩。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篇3:小学语文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 背景

低年级侧重于字、词、句的训练,高年级侧重于篇章的训练,而中年级则侧重于段的训练,片断训练就是低年级和高年级之间的桥梁和过渡。加强中年级的作文片段练习,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全文围绕题眼“山、水”展开,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文章条理清晰,写山写水两段句群典型且相似,遣词用语精确,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具体生动形象。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外,还是学生进行片段训练的范例。针对我班学生作文不具体、语言表达不清楚等情况,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 “怎样用优美的词句表达情意”,我设计了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语段和仿写课文片段,目的是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地朗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主动记忆,摘抄好词佳句,真正把积累语言落在实处,自觉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另外是通过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仿写课文中句式、段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主题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让学生学习仿课文写片段(重点是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的方法写清楚某一事物的特点。) 案例

教学片断四年级语文下册2课《桂林山水》

一、复习。1.认读词语。

波澜壮阔 无暇 攀登 峰峦雄伟 泰山 骆驼 奇峰罗列 屏障 危峰兀立 连绵不断 水平如镜 红叶似火拔地而起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云雾迷蒙 2.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理解感悟课文老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桂林的山水是天下第一美。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的特点,那作者是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1.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老师:这一段写桂林漓江的水,一共有几句话? 学生:这一段一共有三句话。

老师:第一句写了哪些地方的水?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的特点不同。大海是“波澜壮阔”,西湖是“水平如镜”。 老师:漓江的水和它们一样吗?这里拿漓江和大海、西湖作比较,写出了漓江水的与众不同。漓江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2.课件出示漓江水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自己喜欢漓江水的哪一点?说说理由。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课文是怎样来描写这些特点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学习,找出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知道在写“绿”的特点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漓江的水比作“无暇的翡翠”。

4.课件出示第一个分句(写漓江水的“静’)请大家有感情地读一遍。说说这个分句 先写什么?后面半句起什么作用?

学生:先总写漓江水很静,然后具体写”静’的样子。后半句是对前半句的补充说明,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漓江水“静’的特点。

学生自学后两个分句,了解漓江水“清、绿”的特点。通过朗读加深理解、记忆。 老师:后面两个分句和第一个分句的写法一样吗? 学生:一样。都是先总写,再具体描写。

5.请同学们来练习朗读这三个分句,注意读的语气一句要比一句加强。

老师:课文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 6.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女同学读第一分句,男同学读第二分句,全班同学一起读第三分句,语气逐渐加强。)

老师:这一段先拿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作比较,然后再具体写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方法,写得生动、具体、形象。今天我们就仿照这一段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水是怎样的。

7.课件出示家乡的小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仿照课文的写法,先拿别的水和家乡的小河作比较,再说出小河的特点,至少要写三个特点。先让学生说,再让他们写。比一比,看谁写得具体,写得生动。

8.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自己读写出的片段,老师来评价。

老师:大家回家后可仿照这段的写法对山、树、花等景物进行仿写训练。

评析:

中年级是学生写作文的起始阶段,是高年级作文的基础,很重要。学生从课本里、课外书上学了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也摘录过很多好词佳句,但每次写起作文来却无话可说,要么言之无物,要么有头无尾,要么条理不清,要么语言乏味。因此,整合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使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并运用于习作中,显得特别重要。所以,教师上课时需找准激趣点,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通过仿写、续写、改写、写读后感等形式处理教材,把课文写法的精妙之处运用到我们的作文课上,使课堂教学既能强化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又能使学生的习作训练成为有源之活水。读写结合就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好方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写作的经验之谈。小学生作文大多从模仿开始的,指导学生品读范文的精华,模仿其写作的风格,学生往往能写出出人意料的佳作。在教学中,每教到精美范文,就应该多引导学生或仿其开头,或仿其结尾,或进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或仿其精彩段落,进行片段训练。读应为基础,让学生从品读中学写法,又以写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读写能力。要充分考虑教材特点,找准本课的训练重点,让读写结合得更紧密。四年级作文训练要求按一定顺序写清楚一件事或物,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要把内容写具体、写清楚,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突出段的训练这一重点,扎扎实实进行片段训练,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桂林山水》这一课,既是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楚,段落里又有排比句、比喻句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写得生动、具体,是学生模仿练习写作的最佳范例。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进行了排比句的训练,取得了好的效果。

总之,以课文为范例,从阅读中学写作,是一条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只要你善于去挖掘课本中优秀的范例,并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练习,我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篇4: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赞赏鼓励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

了一定的效果。

例: 我在上《生命 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 1 :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 1 :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 2 :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 3 :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 1 :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 2 :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 3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 4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 4 :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 1 :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 分析与反思 ]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 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导语促生成

案例:教师布置一道思考题给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学生的答案有“吹”“到”“来”“染”“过”??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文作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教师说:“你也变成个诗人了,不过还是‘绿’字用得好。” 这样的评价是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其实,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加入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值得赞赏。请把你选择的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再读原文,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去读,去比较,去感悟,去发现“绿”字的美妙,也体会自己选择的字的不同凡响,而不必一定非得要学生接受“绿”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笔者当时就在听课,问了坐在自己身边的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字用得好。他说:“‘染’字让我想到春天就像一个画家,她把小草染成绿油油的,而让花儿开得五彩缤纷。‘绿’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草,充满春的生机。我觉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绘的世界很美。”你看,这学生说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吗?

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将隐含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轻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没有有机的融合,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就不能达到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的效果。

第13篇:小学语文校本研修案例

小学语文校本研修案例——如何提高小学

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具体做法如下:

一、训练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阅读方法。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如范读,范读是教师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通过教给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了学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在课后组织学生看课外书,利用班级里的学习园地展示学生们精彩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三、利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是抓住上课时机,以精彩的开场白或话题引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课拉开序幕。

2、是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

3、是运用多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气氛,组织讨论,看图说话、分组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四、是适时强化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巩固兴趣。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巨大的阅读动力,驱使他们向着进一步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第14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白阳镇中心学校 马淑珍

我认为,“高效课堂”不应该仅仅是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增进,而且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高效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点。下面讲讲我在上高效课堂中的教学案例

一、出示导学案 ,让学生提前预习。 《七颗钻石》导学案(预习课)

一、学习目标: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故事内容。

2.培养想像的能力。

3.能够说出爱心的神奇力量,学习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他人,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二、学习重点:

1、运用想像进行说和写。

2、理解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三、预习材料

(一) 作者及课文体裁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童话:

(二) 字音:字形:

(三) 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1.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楚;不错读,不漏读;停顿恰当。

2.读出人物感情,读出重音。

3.有表情

四、自主、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语速,复述故事内容。

2、你读懂了那些内容?(可以从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考虑)如:

⑴、围绕水发生的爱心行动有哪几次?水罐各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板书) ⑵、熟读课文,思考并说出,你认为这个小姑娘是怎样的人?结合故事情节做简单说明。 ⑶、课文的结尾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⑷、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歌颂什么?

五、赏析

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地方?

六、质疑 ,你在阅读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七、拓展升华

1、如果你是托尔斯泰,现在穿越时空,看了自己过去写的《七颗钻石》这篇文章,还想充实一些故事内容,你打算在哪些地方进行想象。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爱心。你能不能说一个爱心故事,让大家与你一道分享爱的幸福。

八、小结

本节课我们听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又知道了一个美丽的童话。在童话中我们看到了小姑娘爱心的巨大作用,同时也被那神奇的想象吸引到梦幻的世界。希望我们人人都有一颗爱心,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第15篇:小学语文教学金点子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金点子案例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这是建立教学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点。从学生来说,意味着学生要自觉做学习的主人,切实变被动为主动,变强制为自觉,变接受为发现,变依赖为独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依赖性;从教师来说,意味着教师必须把学生做为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人格,相信学生潜能,站在学生立场上为学生着想,努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自觉实践,决不生拉硬扯、强行灌输,也决不一厢情愿,包办代替,让学生有独立学习的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有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当代在国际上最具影响的两种“学与教”理论的结合,由于“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对这两种理论做出了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的优势整合,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1.“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是针对长期以来小学阅读课堂教 学中学生只能一味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提出的。它以多媒体教学网络为技术依托,强调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开放引导、多元调控,使学生的语文素质获得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2.“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是由学生的自读感悟和教师的开放引导这两个核心变量交互生成的。我们把“自读感悟”这一变量放在模式的首要位置,意在强调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这也是“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在时间序列上的必然逻辑。 3.“自读感悟”这一变量着眼于学生的学,是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本质反映。自读感悟,意味着学生在阅读课上应该自由地读感悟、自主地读感悟、自信地读感悟。一个“自”字,集中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读感悟”则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阅读课上的独特表现。“读感悟”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圆融整合、三位一体的,即学生每一次对文章的阅读,都应该是边读边感、边读边悟、读中有感、读中有悟,而不应该是读感悟互为隔离,读归读、感归感、悟归悟,读后再感、读后再悟。“感”是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其中既是一个感性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悟”是对文本的领会和觉悟,既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直觉顿悟的过程。可以说,“读感悟”是一个感知、思维、灵性、直觉、情绪多因素同时参与对文本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生命性和独创性的阅读。 4.“开放引导”这一变量则着眼于老师的教,是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开放引导,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自读感悟的唤醒、启发、激励、调控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动态的。开放引导的起点,正好是学生自读感悟的终点。由于每个学生的自读意识、自读能力和自读习惯各不相同,对同一文本的意义建构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终点上表现出来的自读收获、自读困惑和自读兴味肯定各不相同。面对学生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奇百怪的自读表现,教师除了选择多元、立体、动态的引导策略,别无它途。而开放引导的终点,正好又是学生新一轮自读感悟的起点。学生通过教师的开放引导获得的发展结果同样也表现出多元、立体、动态的特点,它一方面意味着学生的发展空间将变得更加广阔,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学生的发展可能将变得更加多样。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放引导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智慧、教学境界。

5.在“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中,两个变量存在着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学生自读感悟的结果必然导致教师的开放引导,而教师开放引导的结果则是学生更好的自读感悟。如果以教师的开放引导为座标的话,其起点当然是学生的自读感悟,其终点同样也是学生的自读感悟。一句话,有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才有教师的开放引导;为了学生更好的自读感悟,教师必须更好的开放引导。 阅读教学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和优势,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阅读教学要在开放的条件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感悟能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经过独立思考的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见解、体会和看法。创新理念要求阅读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读感悟能力,这是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础;另一方面要重视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解、表达要带有个人感受,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16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活动目的:练习学生当众说话,抒发尊师情感。

活动准备:

1、学生按口语表达能力高低分为四个组,各推荐一名组长和两名小裁判。

2、围绕“老师您好”这一主题内容,各小组按下列要求充分讨论,互教互学。

说两三个打比方的句子;描绘一位老师的外貌;说一件真实感人的小事;摘录或创作一首供集体朗诵的诗歌。

3、明确说话要求,讨论评分标准,培训小主持人。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1、教师谈话:今天的语文活动课,我们围绕“老师您好”这一主题,举行说话竞赛。说话的要求是:能主动发言,当众用普通话讲清自己的意思,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你们准备好了吗?

2、小主持人上场:今天活动的内容有四项:说赞语、拍照片、讲故事、朗诵诗。分组竞赛,每项25分。请总裁判老师和小裁判们就座。

二、活动经过

1、说深情的赞语。小主持人讲明要求:各小组长上台抽签领取一组词卡,听“开始”口令后,和组员讨论,快速组词成句,再仿照比喻句式,围绕主题内容,说一句深情的赞语。

例: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老师像一座通向知识海岸的长桥。

老师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我们。

老师像一棵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

(裁判评分)

2、讲感人的故事。

小主持人:在老师的身边,我们多么愉快,多么幸福,因为老师真诚地爱着我们每一个同学。他们敬业爱生的事迹说也说不完。下面请各组派代表给大家讲一个真实感人的小故事,组员可以补充。

(裁判评分)

3、咏祝福的诗歌。

小主持人献上多彩的诗篇,表达我们真诚的祝福吧!请听诗朗诵。

例:《老师,您辛苦了》、《红烛赞歌》、《老师的目光》、《老师来到我们中间》

(裁判评分)

三、活动结束

集体起立向老师敬礼!

裁判宣布得分,教师颁奖并小结。

第17篇: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案例

探求一个敞亮的教材作文视界

小学教材作文前置性学习教学研究”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生本教育”的新理念。习作教学中的“前置性学习”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生本理念。

1、教研内容

我们研究的内容是,前置性作文教学,也就是,以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中的习作教学为例,系统研究写作之前,让学生做好的前置性的准备活动。一般分为以下几个层面的准备:

一是语言的积累。学生利用积累本,根据每单元的习作要求,通过课内和课外两种途径,事先做好和本次习作有关的语言积累,为本次习作“广积粮”。

二是方法的积累。教师根据每个单元作文的习作要求,在本单元的阅读课中,进行习作方法的渗透,为学生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做铺垫。三是情感的积累。根据不同题材的习作要求,要求学生在习作前,做一做,看一看,问一问,查一查,拍一拍••••••等多种手段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为本次习作进行情感的积淀,为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习作奠定基础。

2、教研目标

(1)、明确前置性习作与传统习作教学的异同。前置性习作是让每个孩子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进行习作,教师的教是以学来确定教的内容和教的形式,能更好地为学服务,让学生

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而传统习作,则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着老师的思路写成假大空的习作。

(2)、整理出一套前置性习作的一般方法。通过收集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理解分析,归纳整理出寻找前置性习作的一般方法,待于加以实践论证。具体到每一篇习作,我们并不能千篇1律地归入某一类来进行前置性的习作教学,要根据自作的题材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效地前置性积累。

(3)找到不同题材习作的前置性学习的规律。写人记事类文章(有的重在写人,有的重在记事)、写景抒情类文章、说明类文章等,根据各自课型的特点,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要认真分析教材,科学确定进入教材的角度。有一点应该充分认识,即,无论哪种类型的前置性习作,都是为习作的指导,为学生自由习作做充分的铺垫与准备。

【情景】集体大教研《我发现了„„》

《我发现了„„》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本次习作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新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仔细回忆一下,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定。

针对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基于小学生对大自然接触机会少,活动范围狭小,亲自观察实践的能力较薄弱。因此我们提前两周布置前置性习作学习,为本次习作打好坚实基础,为顺利习作做好铺垫。

一、教师准备:(1)购买一盆含羞草,教师以《我发现了含羞

草的秘密》为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2)了解含羞草,我课前寻问、研究、查找、阅读大量含羞草的资料,认真分析,亲自实践,真正弄懂含羞草会含羞的秘密。

(3)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一般科普性作文形式单一,内容比较枯燥,缺乏趣味性。课上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含羞草的秘密中去,是我们备课中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为此我们在备课中层层设疑,环环紧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等,调动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词语宝库,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心中词汇贫乏,表达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准备了丰富的词汇,供学生参考:

出乎意料 一头雾水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生机勃勃 兴致勃勃

枝单叶稀 照顾不周 争先恐后 迫不及待 叶柄低垂 百思不得其解 恍然大悟 善于观察 勇于探索 课下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观察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观察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有什么收获?为课上辅导做好准备。

二、学生准备:

1、.学生课前回忆以前的发现经过,或选择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探究并从中发现新奥秘。

2、简单记录探索过程和心得,为习作做好准备。

3、保护好观察的事物,可以带到教室和同学们一起研究。

4、为了了解所观察的事物,课前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简单记录。

《我发现了······》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表达真情实感,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勇于探究,积极向上。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而本次习作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展开联想,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探究,用眼睛捕捉瞬息万变的世间万物,并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用笔记录实践中的收获,品尝发现中的硕果,进一步感受生活的美好。 设计意图:

(1)激情导入、因势利导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2)层层设疑、大胆猜测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3)主动实践、积极探究丰富学生写作内容,积淀写作情感。 (4)自由展示、分享成果为学生提供平台,感受创作的美好。

一、教学目标:

1、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

2、观察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并和同学交流。

3、探究中揭开了什么秘密,把收获和心得详细写下来。

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首先要开拓作文题材 激发写作兴趣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小学生作文的源泉。现代生活丰富多彩,开拓作文题材,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相适应,改变命题作文取材狭窄、学生无话可写的状况,有利于激发写作兴趣。如剪贴作文、看图作文、照片作文、生活作文、艺术作文、科技作文等,学生通过自己看看、听听、说说、做做,觉得有话好写,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具体、生动。

二是选择合适题材 增添写作兴趣

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写作题材。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写作经验不足,往往觉得要写的内容很多,却无从着手,辛辛苦苦地写下来,结果重点不够突出。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这就需要在作文课上告诉学生如何根据中心思想选取材料,只有选取合理的材料,才能做到中心突出,写出理想的习作。

三、表达形式多样 激励写作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必须从狭窄、单一的命题作文中解脱出来,鼓励学生在表达方式上不拘一格。课内可通过片断作文、活动作文、特写作文、快速作文等表达形式,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课外可利用特定的节日,如妇女节、儿童节、劳动节等,让学生动手、动脑表达一种特殊的体验。如教师节前夕,学生们纷纷给老师寄贺卡、写贺信,有的学生借教师节写了《我的老师》、《我爱老师》、、《老师我想对你说„„》等情真意切的文章,既抒发了学生尊敬老师的浓浓真情,又畅叙了往日师生之间的误会。

如何在课内让学生学会写具体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语

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新理念下的作文教学也应该是充满智慧、

充满乐趣的。我们期待学生的作文具有鲜活的语言,充满童真童趣, 富有创新精神。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

只有框架缺少血肉。学生在写作中品尝到的是畏难和痛苦。写不具体甚至无话可说不仅是学生作文的一个障碍,也是困扰语文老师的一个难题。我就来谈谈自己在指导学生把作文内容写具体方面的做法,仅供大家一起探讨,不足之处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读写结合,勤于实践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就是学生写作最好的范文。教学阅读这些文章时,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并布置他们进行仿写,把阅读与写作有机联系起来,读写结合,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把作文内容写具体。

如《烟台的海》一课,脉络清晰,总——分——总的布局和抓住季节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恰好可以让学生学习仿写。学生们在作文中,能抓住季节特点写景物,内容就充实了许多。

在学习了《三亚落日》一课后我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围绕一个中心写清楚的写作方法,试着写一段话,提供给学生几个中心句,如张明爱学习;小华爱劳动;奶奶生活俭朴;小丽是个懂事的孩子等。有的是学生围绕“小华爱劳动”这一中心句写开去:在家里,他经常帮妈妈做家务,扫地、浇花、擦鞋,倒垃圾;在学校里他抢着值日,从不偷懒,每次值日都忙得满头大汗;他还常常帮邻居李爷爷搬东西„„通过小练笔学生学会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观点,一个意思,阅读中的小练笔要视课文内容灵活而定,无论何种形式,只要抓住一个训练点,学生就会有收获。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文章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他们练习补写,这也是训练具体作文的一种形式。如在学习了《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课文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美惠子和聂将军见面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学生们能够想像出人物的语言、动作把细节写出来是很可贵的,是想像帮了他们的忙,所以创设空间,放飞思维,为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让他们在作文的蓝天里自由翱翔,他们就会时常回报你惊喜。

读中学写,读后练写,常动笔,勤实践,相信,学生的作文内容一定会日益丰富起来。

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个性化表达。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在广大的农村乡镇小学,习作差一些的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绝大多数同学,也只会人云亦云,落入俗套。很难有内容具体、生动,说真话、抒真情,有童真童趣,有创意的习作。长此以往,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运用不但能让学生走出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的困境,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而将文章写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别具一格。从中展示社会变革、人类的进步、事物的新生,开拓人们的视野,点燃智慧的火花,这是我们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终目的。

当然,要使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创新,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笔者以为,在习作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树立“我要写”的意识,把不愿作文的被动心理变为主动心理,作文才能创出新意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有强烈的开放意识,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依据教材,激发创新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就是让学生用大语文观的眼睛去观察、去想象、去品味课内语文教育资源。

“读书报告会”教案设计

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书本是一种最为普遍的传播信息的方式。多读书,加上一点思考,我们就不难发现,历史书给了我们对过去的沉思;科普书给了我们对未来的幻想;小说让我们畅游在主人公的故事中;散文让我们流动在清新的文字里。世界在进步,书籍也在伴随着人类进步。 下面,就让我们在这宜人的深秋季节里,共同步入文学殿堂,静心聆听,听听书究竟在我们的生活里留下了些什么。

一、考考大家:

1、你们平时都读过那些书?能不能给我们报报书名呢?

2、你一般都是利用什么时间读书的?

二、畅谈感受:

看来,近段时间,同学们读的最多的书大部分都是故事书,有名人故事,感恩故事,励志故事等等,那么,请大家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自己感受。

要求: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和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故事来讲,先说名字,再谈感受。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并加以点评)

三、日积月累:

1、在读故事的同时,我们还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请同学们把自

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我们一起来学习。 要求:

我积累的词语有:---------------------------。 我积累的句子有:---------------------------。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积累真多啊,希望在今后的阅读中能坚持摘抄,并把它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阅读,它推开了一扇能通往古今中外的大门,让我们用自己的时间,以自己的步调在书海里尽情遨游,丰富知识,广博见闻。那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人警句呢?说出来,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要求:必须有出处及作者。

四、小小故事会:

1、同学们,请你选择一个让你记忆深刻的故事讲一讲,说说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今后的读书打算?

五、迷津指点

1、学生谈自己的读书方法及经验。

2、教师指导读书方法:

第一,勤奋刻苦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

第二,读书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目标追求而有所舍弃。 第三,读书学习之外,常与同学讨论。 第四,提倡深入理解,反对死记硬背。

习作指导:《一件令你感动的事》

【学习目标】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4.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课前准备】

1、“洗脚”公益广告视频。2.感动中国背景音乐。

3、课件。

一、欣赏视频——动情。

教师播放电视公益广告。

1、公益广告: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稚嫩的双手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他的妈妈洗脚。

2、师:同学们,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

二、联系生活——激情。

1、看生活中感动瞬间的图片。

哪个瞬间,感动了你?试着说一说。

2、师小结。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坐在墙角里读书的孩子,我们感动于他们的执着;那个五六岁小男孩,70岁孝儿陪母逛庙会,我们感动于他

们的孝心;雪中送报的邮递员,扶老人过马路的交警,洪水中用盆托住孩子的武警官兵,我们感动于他们的奉献;为地震灾区捐款的残疾儿童,背老人过河的青年,排队献血的人群,我们感动于他们的爱心。时光年轮滚滚向前,生活中像这样深深触动心灵的事有很多,你经历过吗?把他们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彼此间的感动。可以是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是经历的„„

三、分享感动——抒情。(一)分享感动之“交流”

1、出示要求:

2、小组内交流各自感动的事,教师巡视启发。

3、全班交流(小组内推荐也可自我推荐讲述),然后评议。(二)分享感动之“表达”

1、师:请同学们用心写出自己感动的事,并取个好题目,谁写得最真挚感人!

2、出示习作要求

3、习作小提示 (1)如何选材

第一,选择刚出现或刚发生不久的材料。 第二,选择自己熟悉的或亲身经历的材料。

第三,选择自己发现的、有新意的、鲜为人知的材料。 第四,来自生活的材料可能不会很典型,可经过你的技术处理,也能化腐朽为神奇。

(2)习作方法

1、选用恰当的叙事人称。2.选用恰当的叙事线索。

3、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流淌出来,就能感动自己,感染别人。真情投入,心灵交汇,必能造就文章的精品!

4.要写出故事情节的变化。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就是说叙述需讲求变化,讲求一波三折,不要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5、多细节描写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 (3)构思方法

• 开头直接回忆:是指用回忆的方式来开头。即开头直接点题,回忆相关的往事。

• 中间描述事情经过:先要接着开头过渡一下,然后才具体叙述往事。叙述一件往事,一要完整,二要具体,三要生动。所谓完整,即指事情的来龙去脉要交待清楚,有起因,有过程,有结果。所谓具体,是指事情的过程要具体地描述,要有生动具体的细节,人物是怎么说的,如何做的,有哪些想法等等,都要写具体。所谓生动,是指要有精彩的细节描写。文章的内容要叙述的生动感人,引人入胜。

• 结尾呼应开头:这里是文章的结尾了。要写一个呼应开头的段落,以使文章的结构完整而严谨。 (4)修改方法

(一)推敲词语。就是把用得不准确的词语改准确。 •

(二)理顺语句。就是要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

(三)删改重复。就是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 •

(四)增添完善。就是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

(五)增添完善。就是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

(六)断句标点。

(七)总结升华。

4、学生自主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场集体评议几个同学的作文片段。(可以从学生所写的听到、看到、经历过的内容各个选择来评点)

四、结语

活动目的:

促使学生大量阅读书籍,了解多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通过读书交流,使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阔自己的眼界,培养深入读书的兴趣,把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起来。 活动准备:

1、收集读书知识题目制成幻灯片。

2、将学生获得的读书知识归类、汇总,制成多媒体课件,到时可以分门别类出示。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蜜蜂是勤劳的,正因为它的勤劳,才能采百花之粉,酿甘甜之蜜。同学们是勤奋的,正因为大家的勤奋,才能博览群书,吸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开展一个读书交流活动,把同学们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2、教师说明活动的目的、内容和规则。

二、读书知识竞猜

(一)必答题 A组

(1)、《西游记》的作者是谁? (2)、六月五日是世界的什么日?

(3)、世界上开的时间最短的花是什么花? (4)、臭氧层有什么作用? (5)、电灯是谁发明的? B组

(1)、《长歌行》这首诗是谁写的? (2)、世界地球日是几月几日? (3)、仙人掌原先是长在那里的? (4)、人呼吸需要什么?

(5)、第一架飞机是在哪个国家诞生的?

(二)抢答题 第一组

(1)、我国的哪一建筑被称为世界四大奇迹之一?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3)、京杭大运河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命令开凿的? (4)、你能说出我国古代的一位名医吗? (5)、圆周率是我国古代哪个人最早发现的? (6)、是谁发明了锯子? 第二组

(1)、我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

(2)、我国古代哪位诗人被称之为“诗仙”?

(4)、曹植的哪首诗是决定他的生死的? (5)、《游子吟》这首诗是谁写的?

(6)、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是哪个时期的? 第三组

(1)、什么花要吃昆虫? (2)、哪种植物是怕痒的? (3)、植树节是几月几日?

(4)、二氧化碳对植物有什么作用? (5)、金丝猴是我国几级保护动物?

(6)、你能说出银河系九大行星中的四大吗?

三、读书知识汇报 A、科普知识方面的 太空中的日常生活:

行走——人在地球上走,而航天飞机在太空里飘。人如果进入了太空,那就脱离了地球的引力(可以忽略不计),进入了一个无所谓上和下、几乎没有重力的世界。你就会飘飘然,一动就会飘起来。

喝水——在容积小的飞船乘员舱里,饮用水常采用增压式水箱贮存和供给。航天飞机的电力系统备有液氢和液氧供发电,发电的副产品是水,供航天员饮用和备餐。空间站上的废水经处理后可以做饮用水。在飞行中,航天员不能喝啤酒、葡萄酒或含酒精的果汁。在太空中喝水,不能采用我们在地面上常用的方式,而必须用吸管。喝时可以将饮料往外挤,挤出的饮料迅速变成一个滚圆的小球,航天员可以飘迎过去,把它一口吞下。

用药——在空中用药,需要一定的技巧。比如,当你想点眼药水时,你必须将瓶口贴着眼球挤药水。需要进行静脉滴注时,除了采用特制的器械外,你可以用血压计的橡皮球将药液挤入血管。 B、环保知识方面的 谁弄脏了地球的外表: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燃烧煤、木柴、以及汽油等燃料,都会产生烟和一些有害气体,它们都被排放到大气中,弄脏了地球的外衣地球的外衣。 地球家园的水荒:

地球上的水虽然不少,但绝大部分是不能直接利用的咸水,能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淡水少得可怜,仅占全求水量的千分之一,淡水中可供人饮用的水就更少了。在地球上,有许多干旱的地区缺少淡水资源,有些地方甚至连饮水都难以满足需要。

保护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鸟类从100万年前到现在平均每50年灭绝一种,最近300年间,平均每2年灭绝一种,进入20世纪后,每年就灭绝一种。 C、写作知识方面的 怎样描写外貌:

外貌是指人的外形,包括身材、体型、肤色、服装打扮、长相、姿态、风度、表情和某些生理特征。外貌描写就是指对人的外形的描写,又叫肖像描写。外

貌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丰满,富于立体感。外貌描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必拘泥于一定的形式,可以简单地写一两句,也可以细致描绘,可以作整体描写,也可以只写局部,可以集中在一处写,也可以分作几次写。 关键词语和“跑题”、“偏题”的关系:

跑题是指文不对题,偏题是指偏离了题目的要求。如要求写“一个好榜样”,却写成了“坏典型”,属于跑题。如果要求强调“一件有意义的事”。作文时却强调了“一件”事,这属于偏题。这两种后果都是没有正确掌握题目的关键词语造成的。

D、文学知识方面 杞人忧天:

春秋时期,杞国有个人老爱瞎操心,一天到晚都在担心天会突然塌下来,地会突然险下去,自己没有地方藏身。因此,他睡不定,吃不下饭,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时有人告诉他,天是由大气组成的,是不可能掉下来的,他又担心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摔破自己的头。虽然这个人被劝后不再整天忧愁,但“杞人忧天”这个典故却由此而产生。 对牛弹琴:

南朝时有一名公明仪的音乐家,有一天,他看见一头牛在路边吃草,突然想给牛弹几支曲子听听。于是他认真弹起来,弹的都是高雅、优美的乐曲。然而,那头牛仍旧低着头,只顾吃草,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似的。公明仪非常失望。见南朝·梁·僧佑《弘明集》。后人用“对牛弹琴”来比喻不懂道理、一窍不通的人讲道理,或者对外人说内行话,有讥讽对方的语气。

四、总结

1、评出优胜组,确定优胜者予以鼓励,表扬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2、鼓励学生多读书,读书范围要广,天文地理、人文景观、文学作品样样都要读,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18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

泸县得胜镇宋观学校 周秀洪

继教编号:O04173003 内容梗概:

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多万人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但是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这位父亲凭借一个人的力量,不顾眼前可能发生的危险,经过38个小时长时间的挖掘,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学。 案例: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我首先展示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图片,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3-4分钟时间再次熟悉课文,理清思路。然后引入,结合自身感受和实际,营造情景气氛。)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在2008年5月12 日,我们四川发生了8.0级的强烈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许多的人不幸遇难,其中也有许多向我们这样正在教室上课的孩子,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向他们表示我们的哀悼!以前我们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今天,我也要提问题,但不多,就一个,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那请你们完成以下要求来猜。第一,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我该怎么回答。第二,你可以放声朗读,你可以默读,你也可以边划边读。第三,读完后你还可以跟同桌互相交流,开始吧!(学生快速读课文,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请4-5位学生交流他们所猜出的问题, 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 教师予以鼓励。)

师:孩子们,你们真会读书,很善于思考。老师也根据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提出了一个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师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大家认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 那些周围的人们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假如你是其他那14个孩子的家长中的一员, 此时你会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呢?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人在文字中。(学生快速地写着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已经写完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你写的感言,好吗?(请3-4位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感言,然后找出自己用来表达对这位父亲敬佩之情的词语,并板书。如 “坚持不懈”“坚强”、“信守诺言”等词语。)

【分析】教学一开始,我以5·12大地震引入,结合视频、图片,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绪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又在此情景下提出问题,我通过学生的猜测结果来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掌握程度,以便于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教学中, 布置学生写感言, 通过课堂交流,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景感受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景气氛。沉浸在对这位父亲的无限崇敬和无尽感激之中。

结合实际,讲述在这次5·12地震中的一个亲情故事

师:下面,我就讲述一个发生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的故事,地震发生后已经70多个小时了,当救援队员扒开废墟的时候,发现一位母亲弓着背抱着她的孩子。孩子睡着了,母亲却走了。她在最后的时间里,在手机上存了一条这样的短信,也是她留给孩子的最后一句话,短信是这样写的:“孩子,假如你还活着,请你记住,妈妈爱你。”后来,一位网友写了这样一首诗(展示课件,请一位学生诵读)。

生(含泪读完):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孩子快

抓紧妈妈的手 去天堂的路 太黑了 妈妈怕你 碰了头 快

抓紧妈妈的手 让妈妈陪你走 ......师:多么伟大的母爱,大家听了这首诗之后有什么感受,结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的父爱,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下把你的内心感受写成一篇作文。

【分析】古人云“ 文以载道。”这就表明语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文字等外在形式的解读和把握上,更应该揭示形式背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内容。结合实际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而且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想像课文中这位父亲,及这位母亲在漫长的等待时间里所经受的磨练和煎熬,形成对

当时情景的体验,进一步体味父爱及母爱的“了不起”。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深化。最后让学生带着感情,再从事一篇文章,对于他们来说,这篇文章正是他们感情的自然宣泄,自然就谈不上什么作文的负担。而这种带着感情的写作,往往又能写出生命中最美的诗篇。这就注定了情景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19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赞赏鼓励的魅力 ——邓凌伟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 我在上《生命 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 1 :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 1 :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 2 :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 3 :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 1 :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 2 :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 3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 4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 4 :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 1 :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 分析与反思 ]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导语促生成 ——邓凌伟

-案例:教师布置一道思考题给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学生的答案有“吹”“到”“来”“染”“过”„„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文作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教师说:“你也变成个诗人了,不过还是‘绿’字用得好。”这样的评价是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其实,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加入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值得赞赏。请把你选择的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再读原文,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去读,去比较,去感悟,去发现“绿”字的美妙,也体会自己选择的字的不同凡响,而不必一定非得要学生接受“绿”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笔者当时就在听课,问了坐在自己身边的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字用得好。他说:“‘染’字让我想到春天就像一个画家,她把小草染成绿油油的,而让花儿开得五彩缤纷。‘绿’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草,充满春的生机。我觉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绘的世界很美。”你看,这学生说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吗?

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将隐含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轻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没有有机的融合,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就不能达到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争论促生成 ——邓凌伟

【案例】教学《金色的鱼钩》,老师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 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 生: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老师,我反对。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生: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 „„

师:我建议同学们先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

生: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老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说别浪费东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来让给三个小战士喝。 生:文章前面说,老班长四十岁还不到,就“背有点驮,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我觉得老班长常时间营养不良,到这时,生命已走到尽头。 生:老班长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子,是因为他总把吃的东西让给了三个小战士。书上说得很清楚,“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生: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自己也解释得很清楚,他说:“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生:这让我想到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小红军和老班长都是那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老班长是个讲诚信的人吗?

生:我觉得是,他答应指导员要把三个小战士送出草地,事实上三个小战士是平安走出草地了,老班长说到做到了。

生:老班长如果自私一点,每一次做好鱼汤先自己喝的话,死的人就不会是他了。他为了实现自己对指导员的承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生:老班长和《军神》中的刘伯承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

【分析】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在这时候,教师的即时评价成了画龙点睛之笔,课堂的亮点在教师即时评价过后出现。当学生有争论的时候,教师不必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毕竟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存在。

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悟出了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前因后果,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学生自发自觉地主动参与,因而生成的教育意义与教师的生硬解释有着天壤之别。在这里,既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熟知,又要求教师敏锐地发觉问题的价值,而且一旦问题铺展开来,教师对它的动向要把握得不偏不倚,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随意把握生发点,目标不定,或指向不明,或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无效的生成。在即时评价用得好,生成状况来得妙的课堂里,学生才能“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言者善绘”“闻者有味”,或者“言者善辩”“闻者善断”。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疑问促生成

【案例1】教学《小英雄雨来》,课堂气氛活跃。在谈到雨来的英勇顽强时,学生情绪都很激动。

这时,教师小结一下,引入下文:听到还乡河传来枪声,乡亲们都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伤心地往河沿边跑。雨来真的死了吗?(有学生举手,教师以为他要回答问题,让他站起来。)

生: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 (学生的说话让老师意外,但老师还是不假思索示意他说出来。)

生:老师,我在想,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

师:你问得多有意思!给老师的感觉就好像眼前有一道光在闪过。同学们,老师现在请你们就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鬼子在多此一举,不过幸亏他们这样,要不然雨来就逃不掉了。 生:我觉得这是鬼子的阴谋,他们是想告诉村子里的人们,如果不跟他们合作,就是雨来这样的下场。 生:这叫杀一儆百。 生:这叫杀鸡儆猴。

生:还有一种可能,我认为鬼子是想引出李大叔。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鬼子根本就不想杀雨来,而只是想乘机引出李大叔。把李大叔抓住,才是鬼子的真正目的。如果李大叔知道雨来被抓之后要被枪毙,一定会奋不顾身跑出来救他。电视里的共产党员都是这样做的。

生:我觉得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如果鬼子不把雨来拉到河沿上去枪毙,就不会有后来雨来死里逃生的事了,这样一来,文章开头写“雨来的游泳技术高”这一部分内容就是多余的了。 „„

【案例2】学习《田忌赛马》。学生质疑,孙膑的做法不可取,理由如下:田忌和齐威王进行第二场比赛的时候,孙膑给田忌献了一计,让他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田忌反败为胜。可书中有交代,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规则是“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这样一来,孙膑不遵守比赛规则,手段不光明,赢得不光彩。教师认为学生言之有理,让大家讨论从这里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对孙膑的评价是“奸诈”“投机取巧”“没有诚信”„„《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我们要赞赏的是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而不是对他进行批判。

【分析】案例2中这样的拓展与文本的价值趋向格格不入,而且破坏了文本原有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在即时评价的时候,要对生成点进行判断选择,不能无原则地认同,造成谬误的生成。

有些教学资源确实来自学生的无心插柳,对于案例4中的问题“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可能未曾考虑过,一些教学参考书也不见得提到过。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惯有的反应是批评指责,或纠正错误,或立即制止。在案例4中,教师发现学生有疑问,这个“疑问”又含有鬼子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大有文章可作,因此才顺其“疑问”拓展开去。学生根据文本由此及彼进行推理,层层递进,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做了一个透彻的分析。这样的生成过程,应是学生学习的高一层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错误促生成

【案例】在“谈天说地”课上,话题围绕《西游记》展开,从“孙悟空大闹天宫”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津津有味。后来,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谈谈对他(她)的看法。学生说到孙悟空,说到唐僧,说到猪八戒,也有的说到了白骨精。

生:我觉得,孙悟空不是个好徒弟,唐僧一批评他,他就生气,要用金箍棒打唐僧,后来还撇下唐僧不管,回花果山了。 师:可后来孙悟空回到唐僧身边了吗?

生:孙悟空后来不但回到唐僧身边,最终还帮助唐僧取得了真经。要是没有孙悟空,唐僧不能成功的。

师:有句话说得好啊,不怕有错,就怕不改过。

生:老师,我看白骨精也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她为了吃到唐僧,肯动脑筋,有恒心有毅力。(此言一出,有好多学生竟然都纷纷认同。) 师:老师想请问你,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坏事。

师:白骨精坚持不懈地去做坏事,我们应该佩服她吗? 生:不应该。

【分析】“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百分之百地学会了什么,而是学生是否以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课堂。课堂教学应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智慧碰撞的对话过程。在多元解读的语文课上,学生的多元反应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当学生的表达与一些固有观念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是毫无价值趋向的中立者,或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棒子打杀的独裁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贺知章是不良少年”的问题,对“白骨精也值得赞赏”的问题,教师有必要进行说服引导,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

第20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语三册识字教学案例

(模式二教学环境) 【案例背景】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确定的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是1600—1800个字。平均每一课都要认识十几个生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浓厚的识字兴趣,怎么能完成这些识字任务呢?丰富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金钥匙。怎样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声音、文字、图画、动画等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呢?这就是本案例要说明的问题。

【案例实录】: 教学片断一:(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识字2》) 师:小朋友,在这一年多的小学生活里,发生过许多令人难忘的事,我们的学校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啊!现在,老师请大家看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出示图片:唱京戏,拉二胡,弹钢琴,养金鱼,做航模,喂鸽子,栽花草) 师:你看懂哪一幅图了?看清谁在(哪儿)干什么? 生:我知道第一幅图的小朋友在演京戏。 师:对,你怎么知道他们是在演京戏呀? 生:我是从他们穿的衣服,化妆看出来的。

师:你从扮相、服装看出他们是在演京戏,看他们又演又唱,真好看。(出示字幕:唱京戏)

师:你认识这三个字吗?读一读。

生:我看懂第二幅图的小朋友在拉二胡。 师:真了不起,你都知道这个乐器是二胡。(出示字幕:二胡) 生:我知道第三幅图的小朋友在弹钢琴。 师:是的。(出示字幕:弹钢琴) 生:第四幅图的小朋友在做航模。 师:他是在做真的飞机吗? 生:不是。

师:坐飞机的模型就叫做航模。(出示字幕:做航模) 生:最后一幅图的小朋友在养金鱼。

师:小朋友真能干,自己养了金鱼,自己在看,多高兴呀!(出示字幕:养金鱼)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把这些活动说这么清楚,我们来读读这些活动吧!(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生小声跟读。)

出示词语(唱京戏,拉二胡,弹钢琴,养金鱼,做航模)。 指名读。

师重点正音:“弹钢琴”的“琴”、“养金鱼”的“金”是前鼻韵母,大家要听清楚、读准确。 教学片断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识字8》)

师:几千年前,古代人们就做着飞天梦,有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几千年后,神

五、神

六、神七载人航天飞船的顺利升空,圆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现在,老师就给大家展示宇宙飞船升天的过程。

(师重点播放媒体资源中神舟五号的有关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师:请小朋友看大屏幕,想想、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小朋友们真会观察,知道得真不少。今天老师带大家学习更多的神话故事,了解更多的现代科学成就。大家喜不喜欢?

生:喜欢!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示范朗读。) 师:现在,请小朋友试着读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就画上“△”,稍后提出来一起解决。

生试读,教师巡回指导。 师:小朋友读得很认真,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决难题。谁先来说? 生反馈。 „„

师:刚才,同学们在试读课文的过程中,把不会认的字都想办法认识了。现在老师要把其中要求我们掌握的生字和生词单独拿出来,让大家认读。看看小朋友能不能认出来?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读一读,指名认读。) (播放生字的音、形、义,生加深理解、记忆。)

师:请同桌(或学习小组)互相交流讨论自己找到的卫星、飞船、火箭等图片,然后请同学向全班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知识。

生:我知道人造卫星是什么,它是环绕地球在天上运行的机器„„

生:我在画册上看到过“航空母舰”,它在大海里航行,比大船还要大„„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宇宙飞船”,还看到杨利伟叔叔上了天„„

师:看来,小朋友们平常很爱学习观察,知道这么多的现代科技知识。现在老师也有一组图片想展示给小朋友们看看。请大家边看边想,然后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讲给大家听听。

(出示媒体资源中人造卫星、航空母舰、宇宙飞船、运载火箭的图片。) 生看图片,然后交流,并朗读本组词语,教师适时作些点拨指导,帮组理解,拓展知识。

„„

【案例分析】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而识字本身又是枯燥的,对于枯燥的事物,人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学生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在片段一中,教师首先出示色彩鲜艳的图片,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看懂的一幅图说一说,再读一读图下的词语。再出示范读动画,学生跟读。这样很自然地让学生在看看、听听、读读、说说中,读准了字音,认识了新字,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在片段二中学生对课文中写到的古代神话故事和现代科技成就,可以说是既生疏又熟悉,只有注重引导他们就会知古又知今,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仅凭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开课之初,利用“神五”的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识记生字生词时也没有孤立地进行,而是通过播放课文动画及“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图片,为学习生字生词营造生动的语言环境,学生识记生字的过程显得特别轻松,识记的效果也很好。

以上两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识字情景,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有效参与,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狮子的乐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使识字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案例范文
《小学语文案例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