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导游词

沈阳故宫导游词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22 06:05:40 来源:导游词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沈阳故宫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沈阳市全体市民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沈阳的风景名胜之一的“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有楼台殿阁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个院落组成,总计房屋300多间。故宫按自然布局分为中路、东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极时期的大内宫阙。南端是大清门,也是故宫的正门。向北依次是崇政殿、凤凰褛、清宁宫,它们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一些对称式的附属建筑。

大清门是日常朝会时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谢恩之处。明朝著名将领洪承畴降清后,就从此门进入,受到皇太极的接见。大清门东侧这处建筑叫祖庙,祖庙是爱新觉罗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庙也称“太庙”。

崇政殿前,东西各有五间厢楼,东为飞龙阁,西为翔凤阁。殿后是一个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约4米的高台,台上是皇太极极其后妃的寝区。沿台阶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辉煌的高楼----凤凰楼。它的原名叫翔凤楼,直到1743年才有凤凰楼之称。凤凰楼是清宁宫的门户,也是皇帝策划军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与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楼为三层,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层深广各三间,周围有回廊,下层的门洞是联络台上台下的道。风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又是整个宫殿建筑的制高点。在楼上观看日出,极为美妙。所以“凤楼晓日”、“凤楼观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观。凤凰楼正门上额的“紫气东来”金字横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清宁宫两侧是东西配宫,东配宫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东西配宫均为皇太极和妃子们居住之所。清宁宫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垒起,低于屋背的烟囱,人们从正面是看不见的。从清宁宫这一系列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沈阳故宫的两大建筑特点:一是保存了浓厚的满族特色即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二是宫高殿低,清宁宫及其四所配宫均高于皇帝议政的崇政殿和东路的大政殿。这是因为清朝夺取政权前,满族是一个牧猎民族,受生活习惯的影响,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处,以防野兽和洪水的侵袭。这与北京故宫恰好相反。

清宁宫高台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园”,内有碾磨房、二十八间仓、后宰门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给区。并有地下窨道与清宁宫相通。

在崇政殿、清宁宫高台两侧有“东所”、“西所”。东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等。东所是东巡时皇帝后妃给太后请安之处,也皇太后的寝宫和存放实录、玉牒之处;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极殿、继恩斋和崇谟阁等。西所是东巡时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的地方和存放《圣训》、《满文老档》的地方。崇谟阁的建筑形式是别具一格的,它为卷棚式建筑,是在清乾隆年间增建的。 ]

www.daodoc.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东路是以大政殿为主体,两侧辅以方亭十座,称“十王亭”。大政殿建于努尔哈赤时期,是故宫最早期八角重檐大木架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下是高约1.5米的须弥座式台基,周围绕以雕刻精细的荷叶净瓶青石雕。殿身八面均有“斧头眼”式隔扇门,内外排柱40根,正门前有双龙蟠柱。殿顶是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正中是宝瓶火焰珠。殿内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天花,梁架上用“和玺”彩绘,上有黄琉璃瓦绿剪边的顶盖。整个建筑显示出极强的美感和庄严秀丽的装饰艺术情趣。大政殿是皇帝举行大型庆典的地方,1643年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

大政殿前,正中是宽阔的甬道,两侧以八字形排列着十座方亭,这就是“十王亭”。从北至南,东边是左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蓝旗亭、正白旗亭;西边是右翼王亭、镶黄旗亭、镶红旗亭、正蓝旗亭、镶白旗亭。这是当年八旗首领固山额真和左右统辖八旗的亲王贝勒办公的地方。八旗制度在清王朝的军事政治及社会制度,民事管理等等很多方面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政殿与十王亭构成了一组亭子式院落建筑,它是清入关前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设计者从局部建筑直至整体布局,处处突出“八”字。这种把军政制度巧妙地融合在建筑艺术中的做法,真可算是构思独特、别具匠心。

推荐第2篇:沈阳故宫导游词

说道故宫,大家肯低昂想到的都是北京故宫,启示不用到北京也能看到故宫的,没错那就是沈阳故宫,下面是小编为你分享的沈阳故宫导游词,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沈阳故宫导游词1

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有楼台殿阁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个院落组成,总计房屋300多间。故宫按自然布局分为中路、东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极时期得大内宫阙。南端是大清门,也是故宫得正门。向北依次是崇政殿、凤凰褛、清宁宫,它们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一些对称式得附属建筑。

大清门是日常朝会时文武大臣侯朝得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谢恩之处。明朝著名将领洪承畴降清后,就从此门进入,受到皇太极得接见。大清门东侧这处建筑叫祖庙,祖庙是爱新觉罗家族祭祀祖先得地方,因是天子得祖庙也称太庙。

崇政殿前,东西各有五间厢楼,东为飞龙阁,西为翔凤阁。殿后是一个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约4米得高台,台上是皇太极极其后妃得寝区。沿台阶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辉煌得高楼凤凰楼。它得原名叫翔凤楼,直到1743年才有凤凰楼之称。凤凰楼是清宁宫得门户,也是皇帝策划军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与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楼为三层,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层深广各三间,周围有回廊,下层得门洞是联络台上台下得道。风凰楼既是后宫得大门,又是整个宫殿建筑得制高点。在楼上观看日出,极为美妙。所以凤楼晓日、凤楼观塔是沈城著名得景观。凤凰楼正门上额得紫气东来金字横匾是乾隆皇帝得御笔。

清宁宫两侧是东西配宫,东配宫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东西配宫均为皇太极和妃子们居住之所。清宁宫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垒起,低于屋背得烟囱,人们从正面是看不见得。从清宁宫这一系列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沈阳故宫得两大建筑特点:一是保存了浓厚得满族特色即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二是宫高殿低,清宁宫及其四所配宫均高于皇帝议政得崇政殿和东路得大政殿。这是因为清朝夺取政权前,满族是一个牧猎民族,受生活习惯得影响,把居住得地方建在高处,以防野兽和洪水得侵袭。这与北京故宫恰好相反。

清宁宫高台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园,内有碾磨房、二十八间仓、后宰门等建筑,是皇帝膳食得供给区。并有地下窨道与清宁宫相通。

在崇政殿、清宁宫高台两侧有东所、西所。东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等。东所是东巡时皇帝后妃给太后请安之处,也皇太后得寝宫和存放实录、玉牒之处;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极殿、继恩斋和崇谟阁等。西所是东巡时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得地方和存放《圣训》、《满文老档》得地方。崇谟阁得建筑形式是别具一格得,它为卷棚式建筑,是在清乾隆年间增建得。

东路是以大政殿为主体,两侧辅以方亭十座,称十王亭。大政殿建于努尔哈赤时期,是故宫最早期八角重檐大木架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下是高约1.5米得须弥座式台基,周围绕以雕刻精细得荷叶净瓶青石雕。殿身八面均有斧头眼式隔扇门,内外排柱40根,正门前有双龙蟠柱。殿顶是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正中是宝瓶火焰珠。殿内有精致得斗拱、藻井天花,梁架上用和玺彩绘,上有黄琉璃瓦绿剪边得顶盖。整个建筑显示出极强得美感和庄严秀丽得装饰艺术情趣。大政殿是皇帝举行大型庆典得地方,1643年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

大政殿前,正中是宽阔得甬道,两侧以八字形排列着十座方亭,这就是十王亭。从北至南,东边是左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蓝旗亭、正白旗亭;西边是右翼王亭、镶黄旗亭、镶红旗亭、正蓝旗亭、镶白旗亭。这是当年八旗首领固山额真和左右统辖八旗得亲王贝勒办公得地方。八旗制度在清王朝得军事政治及社会制度,民事管理等等很多方面都占有极为重要得地位,发挥着巨大得作用。大政殿与十王亭构成了一组亭子式院落建筑,它是清入关前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得反映。设计者从局部建筑直至整体布局,处处突出八字。这种把军政制度巧妙地融合在建筑艺术中得做法,真可算是构思独特、别具匠心。

沈阳故宫导游词2

说道故宫,大家肯低昂想到得都是北京故宫,启示不用到北京也能看到故宫得,没错那就是沈阳故宫,沈阳故宫是我国仅存得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另外一个不用我多说大家应该都知道是哪一个了吧,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宫内建筑物保存完好。

现在大家就在沈阳故宫得门口,大家都看到了它得规模比占地72万平方米得北京故宫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得特色,这些就需要有颗朋友们自己去体会品味了,这里现在是沈阳最重要得游览点。

沈阳故宫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尔哈赤开始修筑。努尔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极继续修建成功。沈阳故宫得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得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得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得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乾隆时皇宫已在北京,但他有时也东巡回沈阳看看。

现在我们来到了沈阳故宫得东路,这里是很有特色得。大政殿居中,两旁分列十个亭子,称为十王亭。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子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大政殿是用来举行大典,如颁布诏书,宣布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即位等得地方。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得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得十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得帐殿。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帐篷得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得,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这也显示了少数民族文化得一个发展。崇政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得建筑,在中路,是皇太极日常临朝得地方。崇政殿北有一凤凰楼,三层,是当时盛京城内最高得建筑物。沈阳故宫博物馆所陈列得多半是旧皇宫遗留下来得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得剑,皇太极用过得腰刀和鹿角椅等。沈阳故宫博物馆陈列得艺术品也很丰富。在绘画陈列室里,有明、清两代一些大师得作品如清李鳟、金农、明文征明书画精品、陶瓷、雕刻、织乡、漆器等工艺品。

我得讲解就差不多,现在给大家一点时间自己去观赏一下,半个小时候我们在这里集合,谢谢大家得配合。

沈阳故宫导游词3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迁都之际草创,清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极建成。1644年,大清迁都北京,“沈阳故宫”从此成为“陪都宫殿”。“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修建并使用过的宫殿,距今巳有360余年的历史。在全国现存宫殿建筑群中,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仅次于北京故宫居全国第二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的发祥重地,也是清统一中国后东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

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有楼台殿阁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个院落组成,总计房屋300多间。故宫按自然布局分为中路、东路和西路三部分。沈阳故宫是清代遗存下来的最早一组宫殿建筑群,它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希望大家有机会来观光这座气派非凡的帝王宫殿。谢谢大家。

沈阳故宫导游词4

各位朋友,在繁华的沈阳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庄严的清代宫殿建筑群。这里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沈阳故宫。

依建筑时间和布局,沈阳故宫的建筑可分为三部分,它们分别是东路、中路、西路。今天,我们就按这个顺序。首先参观东路建筑。

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历史而闻名中外,在这片绚丽多彩,雄伟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们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创于1625年,是处理国家政务和举行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满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猎时所搭的帐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还饰有八个蒙古力士,牵引着八条铁链,象征着“八方归一”。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是受汉族敬天畏龙思想的影响,以龙代表天子的至尊无上。大政殿建筑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龙盘柱,尽显中原之风;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浓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帐式的风貌,则是满族古老文化的延续。

作为最早使用和最为重要的宫殿之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以大政殿为舞台上演。1643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哀兵入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

文溯阁外观为两层,内部实为三层,书架上的木盒称函匣,用于收藏书籍。目前文溯阁的《四库全书》保存在甘肃省图书馆。

看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参观已经接近尾声。沈阳故宫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却是一气呵成,完整和谐。特别是三路建筑分别代表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皇太极南面独尊”、“康乾盛世”三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总体来看,沈阳故宫以建筑的方式反映了满族政权和满族社会由崛起——兴盛一高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各位朋友,我们的参观就要结束了,希望故宫之行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

推荐第3篇:沈阳故宫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沈阳市全体市民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沈阳的风景名胜之一的“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迁都之际草创,清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极建成。1644年,大清迁都北京,“沈阳故宫”从此成为“陪都宫殿”。“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修建并使用过的宫殿,距今巳有360余年的历史。在全国现存宫殿建筑群中,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仅次于北京故宫居全国第二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的发祥重地,也是清统一中国后东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

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有楼台殿阁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个院落组成,总计房屋300多间。故宫按自然布局分为中路、东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极时期的大内宫阙。南端是大清门,也是故宫的正门。向北依次是崇政殿、凤凰褛、清宁宫,它们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一些对称式的附属建筑。

大清门是日常朝会时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谢恩之处。明朝著名将领洪承畴降清后,就从此门进入,受到皇太极的接见。大清门东侧这处建筑叫祖庙,祖庙是爱新觉罗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庙也称“太庙”。

顺着大清门北面的御路拾阶而上,台正中便是气势宏伟被称作“金銮殿”的政殿。它建于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崇德元年定名为崇政殿。崇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门,前后是石雕栏杆。殿顶盖为黄琉璃,十分壮观。殿内掾间绘满飞云流水,梁架上全部是“和玺” 彩绘,给人以高洁典雅之感。殿内明堂有堂陛,前是金龙蟠柱,柱后有贴金雕龙扇面大屏风和金龙宝座,宝座两侧有鼎式香炉、轩辕镜和太平有象等装饰之物。殿前有大月台,月台东南角有日晷,西南有嘉量亭,都由大理石雕造而成。在月台上还设有四口大缸,都盛满清水以防水灾。古代称它是“门海”,来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扑灭火灾,所以又被称作是“吉祥缸”。因为北方天气寒冷,所以每到冬天,就要在缸底点燃炭火。崇政殿是清太宗日常朝会议政的地方,1636年皇太极的称帝大典及清天聪十年四月“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典礼就在这里举行。1644年清迁都北京后,历代皇帝东巡时,都在这里临朝听政。

崇政殿前,东西各有五间厢楼,东为飞龙阁,西为翔凤阁。殿后是一个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约4米的高台,台上是皇太极极其后妃的寝区。沿台阶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辉煌的高楼----凤凰楼。它的原名叫翔凤楼,直到1743年才有凤凰楼之称。凤凰楼是清宁宫的门户,也是皇帝策划军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与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楼为三层,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层深广各三间,周围有回廊,下层的门洞是联络台上台下的道。风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又是整个宫殿建筑的制高点。在楼上观看日出,极为美妙。所以“凤楼晓日”、“凤楼观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观。凤凰楼正门上额的“紫气东来”金字横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星海公园导游词 ·沈阳故宫导游词 ·怎样说好迎接词 ·雷锋纪念馆导游词

过了凤凰楼就是太宗皇帝皇太极的后宫了。正中是清宁宫,清宁宫原叫“正宫”,是五间十一檩硬山式建筑。东一间是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称暖阁。正中隔一间璧,把寝宫分为南北两室,南北室各有火炕,又称“龙床”。1643年皇太极就在南室“端座无疾而终”,终年52岁,后葬于昭陵。西四间为皇帝祭神、行礼的神堂。清宁宫庭院的东南角有一根朱红色木杆,木杆顶端有锡斗,这木杆叫索伦杆,满族人称它为神杆。锡斗内放米谷碎肉来喂乌鸦。

清宁宫两侧是东西配宫,东配宫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东西配宫均为皇太极和妃子们居住之所。清宁宫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垒起,低于屋背的烟囱,人们从正面是看不见的。从清宁宫这一系列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沈阳故宫的两大建筑特点:一是保存了浓厚的满族特色即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二是宫高殿低,清宁宫及其四所配宫均高于皇帝议政的崇政殿和东路的大政殿。这是因为清朝夺取政权前,满族是一个牧猎民族,受生活习惯的影响,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处,以防野兽和洪水的侵袭。这与北京故宫恰好相反。

清宁宫高台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园”,内有碾磨房、二十八间仓、后宰门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给区。并有地下窨道与清宁宫相通。

在崇政殿、清宁宫高台两侧有“东所”、“西所”。东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等。东所是东巡时皇帝后妃给太后请安之处,也皇太后的寝宫和存放实录、玉牒之处;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极殿、继恩斋和崇谟阁等。西所是东巡时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的地方和存放《圣训》、《满文老档》的地方。崇谟阁的建筑形式是别具一格的,它为卷棚式建筑,是在清乾隆年间增建的。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www.daodoc.com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东路是以大政殿为主体,两侧辅以方亭十座,称“十王亭”。大政殿建于努尔哈赤时期,是故宫最早期八角重檐大木架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下是高约1.5米的须弥座式台基,周围绕以雕刻精细的荷叶净瓶青石雕。殿身八面均有“斧头眼”式隔扇门,内外排柱40根,正门前有双龙蟠柱。殿顶是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正中是宝瓶火焰珠。殿内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天花,梁架上用“和玺”彩绘,上有黄琉璃瓦绿剪边的顶盖。整个建筑显示出极强的美感和庄严秀丽的装饰艺术情趣。大政殿是皇帝举行大型庆典的地方,1643年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

大政殿前,正中是宽阔的甬道,两侧以八字形排列着十座方亭,这就是“十王亭”。从北至南,东边是左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蓝旗亭、正白旗亭;西边是右翼王亭、镶黄旗亭、镶红旗亭、正蓝旗亭、镶白旗亭。这是当年八旗首领固山额真和左右统辖八旗的亲王贝勒办公的地方。八旗制度在清王朝的军事政治及社会制度,民事管理等等很多方面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政殿与十王亭构成了一组亭子式院落建筑,它是清入关前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设计者从局部建筑直至整体布局,处处突出“八”字。这种把军政制度巧妙地融合在建筑艺术中的做法,真可算是构思独特、别具匠心。

西路:以文溯阁为主体,前有戏台、扮戏房、嘉荫堂,后有仰熙斋、九间殿。文溯阁于乾隆年间兴建而成,是仿明代渐江宁波大藏书家范钦的“天一阁”所建。为面阔六间二楼三层硬山式建筑,顶盖为黑琉璃瓦绿剪边。根据五行八卦之说,黑是代表水,文溯阁是专为存贮清代大百科全书《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而建的。书最忌火,以黑瓦为顶象征以水克火之意。文溯阁东有方形碑亭一座,内立石碑一块。碑阳面为乾隆帝撰写的《文溯阁记》,阴面为《宋孝宗论》。文溯阁东南宫门外有嘉荫堂,它与南面的戏台连成一个院落,是专为皇帝准备的娱乐场所。西路建筑除文溯阁外,其它建筑用卷棚式屋顶,显得十分别致,富有江南风韵。

沈阳故宫是清代遗存下来的最早一组宫殿建筑群,它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希望大家有机会来观光这座气派非凡的帝王宫殿。谢谢大家。

紫气东来,出自传说“老子过函谷关”的故事。传说当年函谷关令尹喜梦到次日清晨老子要路过函谷关,于是第二天天没亮清扫庭院,登上城楼。不久,果然老子骑着青牛,在冉冉紫气萦绕下,伴着仙乐来到此地,为他写了“五千字文”,这便是道教圣典《道德经》。乾隆皇帝题写的“紫气东来”含意是大清帝国是始于东方的盛京皇宫。今天,有没有圣人来呢?请大家向东方看一看那吉祥的云彩吧……

传说:早年,努尔哈赤在明朝总兵李成梁手下做勤务兵时,因他脚下长有红痣,认为他是未来夺取大明江山,有帝王之相者,便要除掉他。努尔哈赤闻讯仓皇逃跑,李率兵疾追,就在即将发现他时,一群乌鸦落在他的身上,在乌鸦的掩护下,才得以生还。努尔哈赤数年后成为后金之主,为感谢乌鸦救命之恩,告喻全族,永不屠鸦。所以索伦杆饲鸦便延续下来。

八旗制是由努尔哈赤组建起来的,努尔哈赤25岁开始了他用兵图谋霸业的戌马生涯。随着势力的壮大,努尔哈赤想建立一支强大而管理有序的军队,于是想到了民间自发产生的组织“牛录”这种形式。他在1601年组建了军队,把每300个战士组成一个“牛录”,每个“牛录”,打一种颜色的旗,这就是八旗的雏形。1616年后金建军的这一年,他又将4个“牛录”改为8个,在原来4种颜色的旗的基础上,各镶上不同颜色的边,成了8色旗,又把5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把5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固山”在汉语里的意思是旗,于是真正意义上的八旗便诞生了。

推荐第4篇:沈阳故宫导游词

沈阳故宫导游词

公营子中心小学 雨萌 亲爱的朋友们,非常高兴我能陪同大家一起浏览沈阳故宫。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宫内建筑物保存完好,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它的规模比占地72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现在是沈阳最重要的游览点。沈阳故宫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尔哈赤开始修筑。努尔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极继续修建成功。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内宫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乾隆时皇宫已在北京,但他有时也“东巡”回沈阳看看。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大政殿,这里是用来举行大典,如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合署办事于宫廷的现象,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十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制。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这也显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发展。

希望朋友们能在这里拥有一次愉快之旅!篇2:史上最完整的沈阳故宫导游词

史最完整的沈阳故宫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此次游览的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 4a级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阳故宫。故宫,顾名思义就是旧时宫殿,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努尔哈赤建立政权之初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先后经过三次大规模建设,形成了东中西三路格局。其中东路为老罕王努尔哈赤进沈阳以后修建;中路为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继位以后兴建;西路则为清朝中期乾隆皇帝东巡和为了安放《四库全书》而修建。全部建筑70余座,300余间,组成20多组院落。作为我国现存保存最完好的两座宫殿之一,与北京故宫遥相呼应,却又有着与北京故宫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格局样式。那么我们今天就来领略一下昔日皇宫的风采。

(故宫门前)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故宫门前,东西各有一座牌坊。东边为文德坊,西边为武功坊。老沈阳人俗称为“东华门”和“西华门”。古时候大臣上朝之时从东华门入朝。先在东西朝房侯朝。我们眼前的这座挂有郭沫若题词《沈阳故宫》牌匾的建筑就是大清门,大家可能会问,这座像房子一样的建筑为什么叫做门,它与我们常见的门有很大的区别!门作为古代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是等级制度直观体现。如我们常听说的“柴门”,柴门是用柴木搭建的一个只有门框的门,这也是等级地位最低的门。再有单开门,双开门。有钱有势人家的门要高出地面修建在台基上。我们眼前这座大清门是五间硬山顶的屋宇式的大门,中间三间为门,南北都设有台阶,两梢间有槛墙木窗,皇家的大门明显异于常人。大清门虽然只是出入宫殿的通道,但作为皇宫的门面装饰也力求华丽美观。除黄绿两色的琉璃瓦屋顶和檐下的雕梁画栋外,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墙体四角的琉璃“墀头”,每组都由上下相联的四部分组合而成,黄、蓝色调为主,间以红、白、绿等色,浮雕云龙飞凤,瑞兽奇花,鲜艳多彩,烧造精致,虽然不处于建筑的中心部位,却成为最亮丽斑斓的艺术杰作。这座门为什么叫做“大清门”哪?正统的说法是清朝的国号为“清”,宫殿的门又叫国门,所以叫“大清门”。还有个传说:这座宫门在建成以后并没有名称,只是叫做“大门”。后来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以后,听说明朝北京皇城的正门叫做“大明门”,为了针锋相对,克其锋芒,就把这座大门命名为“大清门”。古时上朝之时文武大臣按照文东武西排列站在大清门前两侧侯朝议事。在大清门的东侧有一座封闭的院落——太庙。所谓“太庙”即皇帝奉祀祖先的宗庙。清朝有太庙制度始于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元称帝之时,前殿供奉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后。叶赫纳拉氏(皇太极生母)神位,后殿则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代祖先,即猛哥帖木儿、福满、觉昌安、塔克世及其妻的神位。太庙建成后,每年逢清明、除夕等日,皇太极都要亲自前往焚香祭祀。顺治迁都北京后,先是把太祖朝的神位移往北京太庙,原来的盛京太庙因为只剩下四祖神位,改称为“四四祖庙”。清朝历代皇帝东巡祭祖陵的皇帝在进入沈阳故宫之前,都要先到庙中向自己祖先的玉宝玉册上香行礼。

(中路)我们走进大清门,在右侧有一个沈阳故宫的微缩,可以领略沈阳故宫的全貌。穿过大清门我们来到了沈阳故宫中路的头道院落。我们正面的建筑就是沈阳故宫的“金銮殿”——崇政殿。兴建之初名字叫做“正殿”。崇德元年定 名为崇政殿。崇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其中请各位游客注意的是殿顶的琉璃瓦,有去过北京故宫的朋友一定会清楚地记得北京故宫的琉璃瓦是黄色的,而沈阳的琉璃瓦是黄色镶绿剪边。这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重要差别之一。我们走上台基。在台基两侧分别有用于计时的日晷,和存放标准计量单位的嘉量亭。此外台基上四口盛满清水的大缸大家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吗?当然不是皇帝养金鱼的鱼缸。这四口缸被称作是“吉祥缸”古代称它是“门海”,是古代皇宫中重要的防火设施。那又有朋友问了,冬天北方的天气很冷,水都会结冰。没关系,缸下可以点燃炭火既可以化冰,又可取暖。我们走上须弥座。头上牌匾用满文和汉文书写的“崇政殿”,请看左边的满文,我们有个形象的比喻“中间一根棍,两边都是刺,加上圈和点,就是满文字儿”。沈阳故宫的牌匾都是满文在左,汉文在右。而北京故宫的牌匾都是汉文在左,满文在右。这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差别之二。崇政殿内现在的陈设是乾隆东巡后按照北京故宫乾清宫的陈设摆放的。上面“正大光明”匾额为顺治皇帝御笔亲书。下面就是皇帝的宝座,据说宝座上绘制雕刻有8条金龙,算上坐在宝座上的真龙天子正好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阳数九条龙。宝座后面是金质屏风。上面刻有康熙皇帝从古代经书中摘出的言十二句铭文圣训,作为自己和后世皇帝治理国家的座右铭镌刻在御座之旁的。陈设在龙椅前后的有鹤式烛台、熏炉、塔式香亭、甪端、“太平有象”等。从乾隆时起,皇帝还把一些相关的题咏诗章手迹制成匾联悬挂殿内。宝座前的“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蓝地金字对联出自乾隆皇帝手迹,殿北门内上方还挂有嘉庆、,道光御题崇政殿诗金字木匾等等。当年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励精图治,1636年皇太极就是在这里发布诏书。将国号“金”改为“清”;改元“天聪”为“崇德”;改“女真族”为“满族”。那为什么要改国号和族名哪?国号有为什么叫做“清”哪?话说皇太极请遍能人高手,为国家和民族改名。这群能人高手里有个在深山出家的老和尚,法号无然。无然长老给他出主意:明朝的“明”字光辉灿烂,属于“火”,要想灭火,就得用水,族号叫“满”,国号叫“清”,这“满清”二字都带三点“水”,六水灭火,可得中原天下。皇太极信服极了,要改就彻底改,把自己这个罕王也改了,干脆和大明朝并列,也就叫皇帝吧!

在崇政殿前的东西两侧分别为“飞龙阁”和“翔凤阁”。“飞龙阁”和“翔凤阁”主要是为皇帝藏珍纳宝的。许多珍贵的文物都藏于此间。“飞龙阁”和“翔凤阁”后面分别是用于存瓷器的东七间楼和存放书籍墨刻的西七间楼。

我们离开崇政殿,穿过左翎门来到崇政殿的后院。在东西两侧的分别是“日华楼”、“师善斋”、“霞绮楼”、“协中斋”。后期主要用于皇子教育,也就是“皇家贵族学校”。在我们的正面有一约四米的高台,台中环绕有女儿墙,台上就是沈阳故宫的后宫部分。哪为什么后宫要建筑在一座高台上那?这就要从满足民俗说起。满族作为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生存状况相对恶劣。经常受到虎狼这样的野兽的攻击。于是聪明的满族人将居住之所建住宅一个土台之上,地势较高可以有效的防范野兽的攻击。这就形成了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的差别之

三。北京故宫的前朝建筑在高大的须弥座上,后寝建筑在平地上。沈阳故宫正好与之相反。台上有一高楼。此楼名曰“凤凰楼”。原名“五凤楼”、“翔凤楼”。凤凰楼采用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每层深广各三间,周围有回廊,下层的门洞是联络台上台下的通道。风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此楼为

当时沈阳城最高建筑。沈阳古称“盛京”。“盛京八景”(天柱排青、辉山晴雪、浑河晚渡、塔湾夕照、柳塘避暑、凤楼晓日、皇寺鸣钟、万泉垂钓)之一的“凤楼晓日”的典故就出于此处。站在楼上可以最先看到东方朝气蓬勃的晓日。传说当年站在凤凰楼上可以看到抚顺城。凤凰楼是清宁宫的门户,也是皇帝策划军政大事、休息小憩和宴请之所。登上象征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级台阶。抬头可见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紫气东来”。“紫气东来”的典故出自汉朝刘向的《列仙传》老子过函谷关的故事,后世引用为“紫气东来”。乾隆用紫气东来比如大清王朝自东方兴起,向西入关定鼎中原。 北侧的两口大锅里清水煮熟,先放入木槽内供奉给神灵享用,然后再分给参加祭祀的人们,称为“吃福肉”,满族人相信吃了福肉,福气就会降临到每个人的身上。每年正月初一,满族的祭祀活动最为盛大。初一早晨王公大臣都要到皇帝家来做客。皇帝会将煮好的福肉赏赐给他们吃(清水煮肉),吃的时候不蘸任何调料。那位能吃到最大的那一块,则他今年的福气会最好。其余剩下的部分会放到门内左侧的案板上。在杀猪的时候,猪内脏也是有用处的。将猪内脏取出,置于院中的神杆索伦干上,供奉满族的神鸟乌鸦。索伦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乌鸦为什么能成为满族的神鸟哪?这就要从乌鸦救凡察的故事说起。满族的先祖有一次背仇家所害。全家只有一个叫凡察的小孩逃了出来,仇家要赶尽杀绝。凡察跑的精疲力竭之时卷曲在一棵棵树边。这时恰巧一群乌鸦落在树上和凡察的身上。仇家经过此地,认为乌鸦是不会在有活人的地方停留,凡察一定不会再这。就这样凡察得救了,凡察后来成为了满族的英雄,为族人报了仇。于是满族开始供奉乌鸦为神鸟,祭祀的时候用猪内脏来供养乌鸦。当有流浪的乞讨者经过时也可抓取索伦干上的东西吃。言归正传。清宁宫内东侧被隔开里面称之为“暖阁”。也就是皇帝皇太极和皇后哲哲的卧室。暖阁内部分为南北两间,两间都有火炕(龙床)。这种设计非常巧妙,完全适于北方气候温差较大的特点。在漫长寒冷的冬季,住在临窗的南炕,既明亮,又有充足的阳光照射,自然十分暖和;而在炎炎夏日,避暑移居到北炕,则很凉爽,是理想的居住之所。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端坐在南炕上“无疾而终”,卒年五十二岁,葬在昭陵(即沈阳北陵)。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左高右低”,在清宁宫左右两侧按照地位级别分别是: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我们下面逐一参观。关雎宫就是皇太极一生中最宠爱的宸妃——海兰珠,宸妃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宰桑之女,也是中宫皇后哲哲的亲侄女。海兰珠归嫁皇太极时已经26岁,崇德元年皇太极册封后妃时,海兰珠后来者居上,被封为东宫大福晋,并把其居住宫室命名为“关雎宫”。“关雎”一词源于《诗经》首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这是一首千古爱情绝唱,把内涵这样丰富的名字赋予了海兰珠所住的宫室,足见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特殊感情。崇德二年七月宸妃生皇八子,皇太极非常高兴,并在大政殿颁诏大赦天下,皇太极这一不寻常的举动,足以证明对该皇子宠爱有加,可惜这位小皇子来到世上仅七个月,就不幸夭折了。宸妃无法承受这一痛苦的打击,每日郁郁寡欢,积郁成疾,崇德六年病逝。当时皇太极正在边外重镇锦州与明朝作战,闻讯后马不停蹄奔回盛京,可还是没有看到宸妃最后一眼,他悲不自胜,一路奔进关雎宫爱妃的灵柩前“悲涕不止”,并下令以国丧的规格从厚殡葬,同时下旨追封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使海兰珠成为有清一代获谥号字数最多的妃子。此后,皇太极一直生活在怀念宸妃而无法释怀的状态中,并结束了他四十余年的戎马生涯,再也没有重返战场,他常常睹物思人,每次外出围猎路过宸妃的墓地,皇太极都要凭吊一番,痛哭一场。 两年后皇太极病逝在清宁宫,享年52岁,皇太极的英年早逝与两年前宸妃的病逝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宸妃的居室,北炕挂着一个摇篮,是宸妃哺育皇子的地方,“养个孩子吊起来”与“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并称为东北的三大怪。外间是宸妃会客、礼佛、用餐的地方。中间炕上的佛龛里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

衍庆宫又称为次东宫,是皇太极淑妃巴特玛喿的寝宫,衍庆是福庆长久之意。淑妃也来自阿巴垓部,为林丹汗窦土门福晋,林丹汗死后,与部众归顺皇太极,崇德元年册封为衍庆宫淑妃。其女,被皇太极嫁给多尔衮为妻,是多尔衮十位妻妾中六位蒙古族妻妾的之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此次游览的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 4a级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阳故宫。故宫,顾名思义就是旧时宫殿,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努尔哈赤建立政权之初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先后经过三次大规模建设,形成了东中西三路格局。其中东路为老罕王努尔哈赤进沈阳以后修建;中路为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继位以后兴建;西路则为清朝中期乾隆皇帝东巡和为了安放《四库全书》而修建。全部建筑70余座,300余间,组成20多组院落。作为我国现存保存最完好的两座宫殿之一,与北京故宫遥相呼应,却又有着与北京故宫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格局样式。那么我们今天就来领略一下昔日皇宫的风采。 (故宫门前)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故宫门前,东西各有一座牌坊。东边为文德坊,西边为武功坊。老沈阳人俗称为“东华门”和“西华门”。古时候大臣上朝之时从东华门入朝。先在东西朝房侯朝。我们眼前的这座挂有郭沫若题词《沈阳故宫》牌匾的建筑就是大清门,大家可能会问,这座像房子一样的建筑为什么叫做门,它与我们常见的门有很大的区别!门作为古代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是等级制度直观体现。如我们常听说的“柴门”,柴门是用柴木搭建的一个只有门框的门,这也是等级地位最低的门。再有单开门,双开门。有钱有势人家的门要高出地面修建在台基上。我们眼前这座大清门是五间硬山顶的屋宇式的大门,中间三间为门,南北都设有台阶,两梢间有槛墙木窗,皇家的大门明显异于常人。大清门虽然只是出入宫殿的通道,但作为皇宫的门面装饰也力求华丽美观。除黄绿两色的琉璃瓦屋顶和檐下的雕梁画栋外,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墙体四角的琉璃“墀头”,每组都由上下相联的四部分组合而成,黄、蓝色调为主,间以红、白、绿等色,浮雕云龙飞凤,瑞兽奇花,鲜艳多彩,烧造精致,虽然不处于建筑的中心部位,却成为最亮丽斑斓的艺术杰作。这座门为什么叫做“大清门”哪?正统的说法是清朝的国号为“清”,宫殿的门又叫国门,所以叫“大清门”。还有个传说:这座宫门在建成以后并没有名称,只是叫做“大门”。后来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以后,听说明朝北京皇城的正门叫做“大明门”,为了针锋相对,克其锋芒,就把这座大门命名为“大清门”。古时上朝之时文武大臣按照文东武西排列站在大清门前两侧侯朝议事。在大清门的东侧有一座封闭的院落——太庙。所谓“太庙”即皇帝奉祀祖先的宗庙。清朝有太庙制度始于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元称帝之时,前殿供奉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后。叶赫纳拉氏(皇太极生母)神位,后殿则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代祖先,即猛哥帖木儿、福满、觉昌安、塔克世及其妻的神位。太庙建成后,每年逢清明、除夕等日,皇太极都要亲自前往焚香祭祀。顺治迁都北京后,先是把太祖朝的神位移往北京太庙,原来的盛京太庙因为只剩下四祖神位,改称为“四四祖庙”。清朝历代皇帝东巡祭祖陵的皇帝在进入沈阳故宫之前,都要先到庙中向自己祖先的玉宝玉册上香行礼。

(中路)我们走进大清门,在右侧有一个沈阳故宫的微缩,可以领略沈阳故宫的全貌。穿过大清门我们来到了沈阳故宫中路的头道院落。我们正面的建筑就是沈阳故宫的“金銮殿”——崇政殿。兴建之初名字叫做“正殿”。崇德元年定名为崇政殿。崇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其中请各位游客注意的是殿顶的琉璃瓦,有去过北京故宫的朋友一定会清楚地记得北京故宫的琉璃瓦是黄色的,而沈阳的琉璃瓦是黄色镶绿剪边。这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重要差别之一。我们走上台基。在台基两侧分别有用于计时的日晷,和存放标准计量单位的嘉量亭。此外台基上四口盛满清水的大缸大家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吗?当然不是皇帝养金鱼的鱼缸。这四口缸被称作是“吉祥缸”古代称它是“门海”,是古代皇宫中重要的防火设施。那又有朋友问了,冬天北方的天 气很冷,水都会结冰。没关系,缸下可以点燃炭火既可以化冰,又可取暖。我们走上须弥座。头上牌匾用满文和汉文书写的“崇政殿”,请看左边的满文,我们有个形象的比喻“中间一根棍,两边都是刺,加上圈和点,就是满文字儿”。沈阳故宫的牌匾都是满文在左,汉文在右。而北京故宫的牌匾都是汉文在左,满文在右。这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差别之二。崇政殿内现在的陈设是乾隆东巡后按照北京故宫乾清宫的陈设摆放的。上面“正大光明”匾额为顺治皇帝御笔亲书。下面就是皇帝的宝座,据说宝座上绘制雕刻有8条金龙,算上坐在宝座上的真龙天子正好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阳数九条龙。宝座后面是金质屏风。上面刻有康熙皇帝从古代经书中摘出的言十二句铭文圣训,作为自己和后世皇帝治理国家的座右铭镌刻在御座之旁的。陈设在龙椅前后的有鹤式烛台、熏炉、塔式香亭、甪端、“太平有象”等。从乾隆时起,皇帝还把一些相关的题咏诗章手迹制成匾联悬挂殿内。宝座前的“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蓝地金字对联出自乾隆皇帝手迹,殿北门内上方还挂有嘉庆、,道光御题崇政殿诗金字木匾等等。当年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励精图治,1636年皇太极就是在这里发布诏书。将国号“金”改为“清”;改元“天聪”为“崇德”;改“女真族”为“满族”。那为什么要改国号和族名哪?国号有为什么叫做“清”哪?话说皇太极请遍能人高手,为国家和民族改名。这群能人高手里有个在深山出家的老和尚,法号无然。无然长老给他出主意:明朝的“明”字光辉灿烂,属于“火”,要想灭火,就得用水,族号叫“满”,国号叫“清”,这“满清”二字都带三点“水”,六水灭火,可得中原天下。皇太极信服极了,要改就彻底改,把自己这个罕王也改了,干脆和大明朝并列,也就叫皇帝吧!

在崇政殿前的东西两侧分别为“飞龙阁”和“翔凤阁”。“飞龙阁”和“翔凤阁”主要是为皇帝藏珍纳宝的。许多珍贵的文物都藏于此间。“飞龙阁”和“翔凤阁”后面分别是用于存瓷器的东七间楼和存放书籍墨刻的西七间楼。

我们离开崇政殿,穿过左翎门来到崇政殿的后院。在东西两侧的分别是“日华楼”、“师善斋”、“霞绮楼”、“协中斋”。后期主要用于皇子教育,也就是“皇家贵族学校”。在我们的正面有一约四米的高台,台中环绕有女儿墙,台上就是沈阳故宫的后宫部分。哪为什么后宫要建筑在一座高台上那?这就要从满足民俗说起。满族作为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生存状况相对恶劣。经常受到虎狼这样的野兽的攻击。于是聪明的满族人将居住之所建住宅一个土台之上,地势较高可以有效的防范野兽的攻击。这就形成了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的差别之三。北京故宫的前朝建筑在高大的须弥座上,后寝建筑在平地上。沈阳故宫正好与之相反。台上有一高楼。此楼名曰“凤凰楼”。原名“五凤楼”、“翔凤楼”。凤凰楼采用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每层深广各三间,周围有回廊,下层的门洞是联络台上台下的通道。风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此楼为当时沈阳城最高建筑。沈阳古称“盛京”。“盛京八景”(天柱排青、辉山晴雪、浑河晚渡、塔湾夕照、柳塘避暑、凤楼晓日、皇寺鸣钟、万泉垂钓)之一的“凤楼晓日”的典故就出于此处。站在楼上可以最先看到东方朝气蓬勃的晓日。传说当年站在凤凰楼上可以看到抚顺城。凤凰楼是清宁宫的门户,也是皇帝策划军政大事、休息小憩和宴请之所。登上象征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级台阶。抬头可见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紫气东来”。“紫气东来”的典故出自汉朝刘向的《列仙传》老子过函谷关的故事,后世引用为“紫气东来”。乾隆用紫气东来比如大清王朝自东方兴起,向西入关定鼎中原。 穿过凤凰楼我们进入了一处院落,此处就是皇太极的后宫所在。这里为典型的满族四合院建筑。正面的是皇太极的中宫“清宁宫”。东西两侧分别排列着,东配宫:关雎宫和衍庆宫;西配宫:麟趾宫和永福宫。我们下面依次参观。从外面看清宁宫,我们就会发现满族的民居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汉族的民族门通常开在正中间,而我们眼前的满族民居的门却开在靠东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左高右低”,在清宁宫左右两侧按照地位级别分别是: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我们下面逐一参观。关雎宫就是皇太极一生中最宠爱的宸妃——海兰珠,宸妃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宰桑之女,也是中宫皇后哲哲的亲侄女。海兰珠归嫁皇太极时已经26岁,崇德元年皇太极册封后妃时,海兰珠后来者居上,被封为东宫大福晋,并把其居住宫室命名为“关雎宫”。“关雎”一词源于《诗经》首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这是一首千古爱情绝唱,把内涵这样丰富的名字赋予了海兰珠所住的宫室,足见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特殊感情。崇德二年七月宸妃生皇八子,皇太极非常高兴,并在大政殿颁诏大赦天下,皇太极这一不寻常的举动,足以证明对该皇子宠爱有加,可惜这位小皇子来到世上仅七个月,就不幸夭折了。宸妃无法承受这一痛苦的打击,每日郁郁寡欢,积郁成疾,崇德六年病逝。当时皇太极正在边外重镇锦州与明朝作战,闻讯后马不停蹄奔回盛京,可还是没有看到宸妃最后一眼,他悲不自胜,一路奔进关雎宫爱妃的灵柩前“悲涕不止”,并下令以国丧的规格从厚殡葬,同时下旨追封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使海兰珠成为有清一代获谥号字数最多的妃子。此后,皇太极一直生活在怀念宸妃而无法释怀的状态中,并结束了他四十余年的戎马生涯,再也没有重返战场,他常常睹物思人,每次外出围猎路过宸妃的墓地,皇太极都要凭吊一番,痛哭一场。 两年后皇太极病逝在清宁宫,享年52岁,皇太极的英年早逝与两年前宸妃的病逝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宸妃的居室,北炕挂着一个摇篮,是宸妃哺育皇子的地方,“养个孩子吊起来”与“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并称为东北的三大怪。外间是宸妃会客、礼佛、用餐的地方。中间炕上的佛龛里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

衍庆宫又称为次东宫,是皇太极淑妃巴特玛喿的寝宫,衍庆是福庆长久之意。淑妃也来自阿巴垓部,为林丹汗窦土门福晋,林丹汗死后,与部众归顺皇太极,崇德元年册封为衍庆宫淑妃。其女,被皇太极嫁给多尔衮为妻,是多尔衮十位妻妾中六位蒙古族妻妾的之一。 我们最后来看看皇太极一后四妃中地位最低的永福宫。永福宫位居五宫之末也称次西宫,是皇太极后妃中名气最大的庄妃居住的宫室。庄妃本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宰桑之女,崇德元年皇太极册封后妃时,年龄最小的布木布泰被尊为次西宫侧福晋。如论及对清政权的巩固发展与影响,庄妃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其她四位后妃,被后人评价为清朝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后妃。庄妃是中宫皇后哲哲的亲侄女,东宫宸妃海兰珠的亲妹妹,三人同出于蒙古科尔沁部。努尔哈赤最初打天下的蒙古科尔沁部落是他最强劲的对手之一。多次征战互有胜负,努尔哈赤觉得继续打下去没有好处,于是决定联合蒙古科尔沁部。双方一拍即合。于是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联姻被广泛的使用。当时还是皇子的皇太极和科尔沁部的哲哲成了亲。联姻最重要的就是要留下一个流淌着两个家族血液的男性后代。皇后哲哲没有完成这一使命。在老罕王努尔哈赤晚年,皇位争夺激烈,四大皇子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都对皇位存有野心。但是皇太极的妻妾中始终用没有一个流淌有蒙古血液的儿子,这对他的政治地位很不利。他心急如焚。于是他跑到了科尔沁部想再找一个妻子,于是他选中了后来的庄妃布木布

皇太极一生妻妾十五人。除一后四妃以外。分别居住在清宁宫的两侧的房舍内。我们来到清宁宫的后面。刚才我们说过了满族民居的特点。大家还记得吗?对:“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我们刚才看过了口袋房和万字炕,我们马上要看到的就是出在地面上的烟囱。在清宁宫后的这根烟囱是当年沈阳城内唯一的一根烟囱。寓意“一统江山”。大家数一下烟囱有多少层???对一共有十一层,我告诉大家在十一层上面还有三块砖。那么这什么讲哪?问大家一个小问题:清朝有多少位皇帝,又有多少位是寿终正寝的???对清朝一共有12为皇帝。其中11位寿终正寝。末代皇帝溥仪只做了三年的皇帝。正好和这十一层零三块砖“一统江山”吻合。

穿过后门,我们来到了故宫的 “后苑”,也叫“御花园”。内有碾房三间、磨房三间、仓房二十八间,凉亭一座等。二十八间仓建于康熙年间,归盛京内务府管辖,用作存放当地皇庄交纳的粮食,以备供给其所属人丁口粮和做牲畜饲料。二十八间房中,有六间是通道门(称“后宰门”),其余二十二间每间各一丈五尺左右,可盛放粮食六百仓石(约合六十万斤)。碾房、磨房是为后宫皇帝及其后宫制作食物之用。

从历史记载中得知,乾隆年间以前,清宁宫院落中本没有通往后面的门,因乾隆初次东巡前拟定要在清宁宫重开萨满家祭,为便于给这项礼仪服务的人员出入宫区,盛京地方官员特奏清皇帝批准,在清宁宫后墙西侧新开一处“随墙门”通往北面台下,后来这座门便一直保留下来,至今犹存。由此人们可能会联想到一个问题,即清人关前除凤凰楼下层的正门外,是否还有其他进出台上宫区的通道?因为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在宫内服务的“下人”属奴仆篇4:沈阳故宫导游词

沈阳故宫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沈阳故宫。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中国现存的两座古代帝王宫殿之一。也是举世仅存的满族风格宫殿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沈阳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沈阳故宫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建设,形成了东.中.西三路格局。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中路建筑的大清门,大清门俗称午门,也就是沈阳故宫的正门。是当时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极接受群臣谢恩之处。

我们穿过大清门,现在正面的建筑就是崇政殿。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称金銮殿。是沈阳路最重要的建筑。它是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接见外国使臣和少数民族代表的地方。

走出崇政殿,眼前的雄伟建筑就是凤凰楼。凤凰楼原名翔凤楼,是皇太极休息、宴会和读书之所。我们看到正门上方悬挂的“紫气东来”横匾,它是由乾隆皇帝手谕的。

穿过凤凰楼,我们来到的这一处院落就是皇太极的后宫。我们最先看到的是皇太极的中宫“清宁宫”。出了清宁宫,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四座寝宫分别是: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我们来逐一参观。

沈阳故宫东路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从建筑形式上看它们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11座“帐殿”依次排列在宽阔的广场中。

沈阳故宫西路是为了适应皇帝东巡的需要而增建的一组建筑,主要有文溯阁、戏台、嘉荫堂和仰熙殿等,套院相接,多而不乱,是文化气息较浓之处。

好了,沈阳故宫我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篇5:沈阳故宫-导游词

最完整沈阳故宫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先后经过三次大规模建设,形成了东、中、西三路格局。东路建立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主要建筑是大政殿和十王庭;中路建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主要的建筑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西路

呢,建于清乾隆年间,主要建筑是戏台、嘉荫堂、文溯阁和仰熙斋,它因存放《四库全书》而闻名。那么作为我国现存最完好的现在呢我们就来领略一下昔日皇宫的风采。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中路建筑的大清门,它俗称午门,也就是沈阳故宫的正门。是当时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极接受群臣谢恩之处。那么这座门为什么叫做大清门呢?正统的说法是清朝的国号为清,皇宫的正门就是国门,所以称为大清门。还有一个传说,这座木门呢在建成之后呢并没有名称,只是叫做大门。后来,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听说北京明朝皇宫的宫门叫大明门,于是为了体现针锋相对,就将此门命名为大清门。

我们穿过大清门,现在正面的建筑就是崇政殿。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称金銮殿。崇德元年定名为崇政殿。它是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接见外国使臣和边疆少数民族代表的地方。 我们可以看到崇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那么请各位游客注意的是殿顶的琉璃瓦,有去过北京故宫的朋友一定会清楚地记得北京故宫的琉璃瓦是黄色的,而沈阳的琉璃瓦是黄色镶绿剪边。那么这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重要差别之一。

我们走上月台。那么在月台两侧分别有用于计时的日晷,和用于存放标准计量单位的嘉量亭。我们看到在月台上呢还设有四口大缸,那么大家知道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吗?那我告诉大家吧,他叫做“吉祥缸”古代称它是“门海”,是皇宫中重要的防火设施,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以镇火灾。

我们走上须弥座。抬头看上方的牌匾是用满文和汉文书写的“崇政殿”。请游客看左边的满文,我们有个形象的比喻“中间一根棍,两边都是刺,加上圈和点,就是满文字儿”。那么沈阳故宫的牌匾都是满文在左,汉文在右。而北京故宫的牌匾都是汉文在左,满文在右。那么这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差别之二。

我们抬头看崇政殿内上方悬挂的“正大光明”匾额,是由顺治皇帝手谕的。下面呢是皇帝的宝座,据说宝座上绘制雕刻有8条金龙,再加上坐在宝座上的真龙天子,正好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阳数九条龙。现在崇政殿呢,我们就游览到这里。

眼前的雄伟建筑呢,就是凤凰楼。它建在3.8米高的青砖台基上,为三层歇山式建筑。它原名翔凤楼,是皇太极休息、宴会和读书之所。我们看到正门上方悬挂的“紫气东来”横匾呢,是由乾隆皇帝手谕的。意思是大清朝国运强盛的福气是从东方的盛京传来的。那么凤凰楼不仅是当时后宫的正门,又是当时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凤楼晓日”之称,并被列为盛京八景之一。传说呀当年站在凤凰楼上就可以看到抚顺城呢。

则表示神灵不满意,则本次祭祀活动不能在进行下去了。那么猪由于受到刺激就会摇头,满族人认为此时的猪已经通神,成为连接天地的媒介。于是呢就将猪宰杀后洗干净,切成大块,放入北侧的两口大锅里清水煮熟,那煮熟的肉呢就饿放入木槽中供奉给神灵享用,然后再分给参加祭祀的人们,称为“吃福肉”,满族人相信吃了福肉,福气就会降临到每个人的身上。

那么我们现在来到西一侧的房间,西侧呢三间通连,北、西、南三面搭成相连的环炕,称为“万字炕”,这里既是皇帝举行内宫便宴之处,也是满族巫人萨满为皇帝和国家祈神的地方。

清宁宫与汉族建筑不同的地方还在于它的烟囱建在屋后,而且是从地面向上垒起的。一会我们在绕道后面看这个烟囱。清宁宫的这种“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建在地面上”的建筑特点具有满族特有的民族风格。

我们出了清宁宫呢,大家看到的这其他四座寝宫分别是: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我们下面逐一参观。

关雎宫是皇太极一生中最宠爱的宸妃——海兰珠的寝宫。海兰珠是中宫皇后的亲侄女,永福宫庄妃的亲姐姐。海兰珠嫁皇太极时已经26岁,但皇太极却对海兰珠有着很深的感情。海兰珠由于亲生的八皇子早逝,终日郁郁寡欢,在崇德六年病逝。在他死后两年,皇太极也去世了,据说皇太极的早逝与两年前宸妃的病逝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是衍庆宫,是皇太极淑妃的寝宫,其女,被皇太极嫁给多尔衮为妻

大家看,在庭院的西南角立着的红色木杆称为索伦杆,木杆顶端有锡斗。满族人称它为“神杆”。它是用来喂养乌鸦的。那么游客们是不是会疑问,为什么满族要祭祀乌鸦呢?其实这于一个关于乌鸦的传说有关。满族的先祖有一次在被仇家追杀时,曾绝望的躺在地上,这时恰巧一群乌鸦落在他的身上。仇家经过此地,认为乌鸦是不会在有活人的地方停留的,就这样满族的祖先得救了。后来满族人为报答乌鸦救祖先一命的恩德,开始供奉乌鸦,祭祀的时候把猪的内脏放到锡斗里来供养乌鸦。

现在呢,我们看到的就是在清宁宫后的这根烟囱,也是当年沈阳城内唯一的一根烟囱。寓意“一统江山”。大家数一下烟囱有多少层???对一共有十一层,我告诉大家在十一层上面还有三块砖。那么这怎么讲哪?问大家一个小问题:清朝有多少位皇帝,又有多少位是寿终正寝的???对清朝一共有12为皇帝。其中11位寿终正寝。末代皇帝溥仪只做了三年的皇帝。正好和这十一层零三块砖“一统江山”吻合。 好了,朋友们沈阳故宫我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动30分钟,30分钟之后,我们在正门集合。

推荐第5篇:沈阳故宫导游词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历史而闻名中外,下面是瑞文小编收集整理的沈阳故宫导游词,欢迎阅读参考~

沈阳故宫导游词

1各位游客:

大家好。

各位朋友,在繁华的沈阳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庄严的清代宫殿建筑群。这里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沈阳故宫。

依建筑时间和布局,沈阳故宫的建筑可分为三部分,它们分别是东路、中路、西路。今天,我们就按这个顺序。首先参观东路建筑。

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历史而闻名中外,在这片绚丽多彩,雄伟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们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创于1625年,是处理国家政务和举行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满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猎时所搭的帐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还饰有八个蒙古力士,牵引着八条铁链,象征着“八方归一”。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是受汉族敬天畏龙思想的影响,以龙代表天子的至尊无上。大政殿建筑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龙盘柱,尽显中原之风;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浓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帐式的风貌,则是满族古老文化的延续。

作为最早使用和最为重要的宫殿之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以大政殿为舞台上演。1643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哀兵入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

大政殿两侧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错落有致,如众星拱月,南宽北狭,似无穷无尽,象征兵多将广,万世绵延。十王亭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它们与大政殿构成了一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八旗制度,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远在努尔哈赤立国之初,凡遇军国大事都由汗王与八旗贝勒大臣共同讨论决定。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在修建宫殿时便将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现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政体及军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这组独特的建筑,为中国宫殿建筑史写下了空前的一页。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中路。从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即续建皇宫,形成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门,后至清宁宫,院落三进,独成一体。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义小说中俗称的“午朝门”。大清门的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念。从而形成了区别北京故宫的一个特点——宫殿顶覆以黄琉璃瓦镶以绿色剪边。

穿过大清门,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清太宗皇太极举行日常朝会的地方。

1635年,皇太极下令将族名 女真”改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崇政殿登基称帝,上尊号“宽温仁圣”,将国号“金”改为“清”年号“天聪”改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宫殿建筑布局讲究“前朝后寝”。看过了皇帝上朝的金銮殿,请大家随我去参观帝后的寝宫。

穿过崇政殿两侧的左右翊门,举目可见位于3.8米高台之上的凤凰楼。楼后为帝后寝居的后宫——台上五宫。与崇政殿对比又形成了沈阳故宫不同于北京故宫的特点——“宫高殿低”。而北京故宫则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凤凰楼为宴饮、议事之所,是当年沈阳城的最高建筑,诗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谓十分贴切。登上凤凰楼俯瞰四周,万般景物尽收眼底,可饱览盛京全景,也可观赏日出。“凤楼晓日”是当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凤凰楼门洞上方悬有“紫气东来”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而乾隆皇帝则是借用这个典故寓意大清的国运兴起于东方。

各位朋友,穿过凤凰楼底层的通道后,我们就进入了后妃居住的台上五官。

台上五官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现在请大家随我参观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清宁宫。清宁宫东梢门称“暖阁”,是帝后的卧室。暖阁内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设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暖阁内驾崩,终年52岁,后葬于沈阳昭陵,即北陵。 清宁东次间开门,是典型的满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门南西北三面都设火炕,称“万字炕”。与汉族有所不同的是,满族人将烟囱建在屋后,而且从地面向上垒起。这种“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的建筑特点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了。

各位朋友,现在请随我去参观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等。

说起文溯阁,我们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库全书》。出于加强文化统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诏访求天下藏书,历经十余年时间编成一部大型丛书。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所以称为《四库全书》。书修成后,抄录七部,在全国建七座藏书阁分别收藏,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宫殿建筑,我们很容易想起“红墙绿瓦”、“金壁辉煌 这类词汇。而文溯阁却与众不同,屋顶用黑琉璃瓦镶绿剪边,整个建筑以黑绿两色为主色调,这与它的用途是分不开的。文溯阁藏书忌火,依据五行字说立色配饰,装修取《易经》“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因此屋顶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从天降,消灭火灾。

文溯阁外观为两层,内部实为三层,书架上的木盒称函匣,用于收藏书籍。目前文溯阁的《四库全书》保存在甘肃省图书馆。

看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参观已经接近尾声。沈阳故宫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却是一气呵成,完整和谐。特别是三路建筑分别代表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皇太极南面独尊”、“康乾盛世”三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总体来看,沈阳故宫以建筑的方式反映了满族政权和满族社会由崛起——兴盛一高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各位朋友,我们的参观就要结束了,希望故宫之行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

沈阳故宫导游词

2各位游客:

大家好。

今天我们游览的是沈阳故宫。大家都知道沈阳是“一朝的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满韵清风,历史气息浓郁。沈阳著名的建筑有“一宫两陵”而这一宫就是我们面前的这座雄伟建筑——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初建时叫“盛京宫阙”,清迁都北京后又称“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并被誉为“国初圣迹”。它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建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造和使用的宫殿,1643年清世祖福临当年也是在这里即位称帝,改元“顺治”。所以沈阳也可以说是“一朝发祥地,三代帝王都”。

沈阳故宫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全部建筑100余所,500多间,按其布局可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三部分。东路就是我们面前所看到的这部分建筑,它是努尔哈赤时期所建,具有浓郁的满族特色。东路的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大家看到广场中间的那个八角殿就是大政殿,大政殿又叫“大衙门”、“笃恭殿”,是努尔哈赤听政办公的地方。大政殿外高18米,下有1.5米高须弥座式台基,周围绕以雕刻精美的青石围栏。是一座八角重檐攒尖顶亭子式建筑,殿顶是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为宝瓶火焰珠攒尖顶,(宝瓶为佛教法器,被视为神圣之物,火焰珠为如意珠,据说得此珠者可以满足各种欲望。)重檐上下各有八条五彩琉璃垂脊,垂脊上各站着一个蒙古力士,面侧对宝顶,腿略弯曲,侧身牵引,象征着“八方归一”。两旁分列的10个亭子就是十王亭,从整体建筑布局上看,大正殿居中。两旁分列10个亭子,从北向南,呈八字形展开,在视觉上使大正殿更为深远,这种空间处理方式在中国宫殿建筑中仅此一例。十王亭又称“八旗亭”,有的游客可能会想八旗亭(东边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边为右翼王婷、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该有八个亭子,那另外两个是什么亭子呢?在临近大正殿的左右两端的亭子分别是左翼王亭和右翼王亭,是左右两翼王爷办公的地方,八旗亭是八旗旗主办公的地方。这种把汗王听证的大殿与八旗王公大臣候朝议事的亭子建在一起的格局,正是努尔哈赤崛起之初实行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所决定的。反映了努尔哈赤晚年一汗独尊,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历史风貌。

大家往西走来到的就是沈阳故宫的中路,中路的建筑主要是皇太极时期所建,在这里上演了很多的历史故事。沈阳故宫中路建筑自成体系,共有三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他们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一些对称式的附属建筑。

大清门就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俗称午门,我们刚刚就是从那进到故宫里面的,(大清门为五间硬山式建筑),在当时大清门是不可以像现在一样随便进出的。大清门不仅是当时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皇太极接受群臣谢恩之处。当年,明朝著名将领洪承畴、祖大寿等降清后,就是跪在大清门前谢罪请降,候旨传召,受到皇太极的接见的。而当官员升迁或是获罪恩免时也都要在这里遥向北门“崇政殿”叩谢天恩。

大家看我们面前的这座庄严的大殿就是崇政殿,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接见外国使臣和边疆少数民族代表的地方。崇政殿为五间九凛硬山式建筑,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殿顶的黄琉璃瓦绿剪边,墀头、搏风、鸱吻、山顶、殿脊的五彩琉璃构件,以及浮雕的各色行龙和奇花瑞兽,使得整个大殿更显高贵、肃穆,非常壮观。崇政殿另一个匠心之处就是前后的2根外檐柱上端的抱头梁部位做成龙形,龙首从柱头探出,龙身则穿过廊间直通殿内,两两相对,姿态生动,仿佛群龙从大殿飞腾而出,具有结构和装饰双重功能,设计的十分巧妙。

绕过崇政殿我们看到的这座高大建筑就是凤凰楼,凤凰楼的前庭处于“前朝后寝”的中间,是一个过渡性的院落,凤凰楼建在3.8米高的青砖台基上,台基共有24个台阶象征着24节气,每过24节气即过一年,皇帝每天都踩着这24节台基,寓意着大清的江山能历经千秋万代,凤凰楼是一座三层歇山式建筑,全高18.31米,原名叫“凤翔楼”,是皇太极休息、宴会和读书之所。1743年(乾隆八年)改成今名,凤凰楼正门上方悬挂的“紫气东来”金字横匾,是乾隆皇帝御笔,意思是大清朝国力强盛的福气是从东方的盛京来的,表达了清代帝王对祖先创业之地的顶礼膜拜。凤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又是当时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凤楼晓月”、“凤楼观塔”的传称,并被列为盛京八景之一。

穿过凤凰楼,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皇太极的后宫,是皇太极和后妃们的住所,后宫的整体建筑都高于前朝的宫殿,这种“宫高殿低”的特色反映了满族的则高而居的传统生活习惯。

对于后宫的特色建筑流行这样一句话:口袋房,万字炕,烟囱落在地面上。什么是口袋房呢?大家看我们面前的这座五间硬山前后廊式建筑就是清宁宫,大家看清宁宫一共有五间,而门并不是开在中间一间,而是设在东二间的南面,形如口袋。清宁宫原叫“正宫”,是沈阳故宫中最具满族住宅特色的建筑东一间是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称暖阁)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极就端坐在南炕无疾而终。后葬于昭陵。万字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大家看清宁宫的西三间通连,北、西、南三面搭成相连的环炕,形如“万”字,所以人们就俗称为“万字炕”,那“烟囱落在地面上”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清宁宫的烟囱在清宁宫的后面,是从地面上垒起的,略低于房脊,一会我们可以绕过去看看。在当时是有这样一种禁令,所有百姓家的烟囱是不允许高过皇宫的烟囱的,寓意着大清王朝“一统天下”,

清宁宫两侧的东西配宫,(东配宫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是妃子们所居住的地方,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庄妃居住的永福宫,因为1638年(崇德三年)清世祖福临就出生在永福宫。

(刚刚有游客问清宁宫庭院正门的南端的那根很高杆子是干什么的,那是索伦杆,满族人称它为“神杆”是满族人用来祭天的。祭天时在顶端的锡斗里放上五谷杂粮和猪的杂碎,已敬乌鸦,这反映了满族萨满教的灵禽崇拜观念,据说也和乌鸦救主的传说相关。)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沈阳故宫西路,西路建筑是为了适应皇帝东巡的需求而增建的,建于乾隆年间,主要建筑有文溯阁,戏台、嘉荫堂和仰熙斋等,套院相接,多尔不乱,是文化气息较浓之处。

文溯阁建于1781年(乾隆46年)至1783年(乾隆48年),为西路建筑中的主体建筑,是仿照明代浙江宁波的大藏书家范钦的“天一阁”修建的,专门收藏乾隆时期编撰的大型图书《四库全书》,也是全国存放《四库全书》的著名七阁之一,阁名是乾隆帝钦定的,因其位于祖宗的发祥地“盛京”,所以取之“溯源求本”之意命名“文溯阁”。(《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结构严谨,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珍贵遗产,对于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四库全书》共撰写七部,其中一部就藏在文溯阁,1966年10月,基于战备考虑,辽宁省将《四库全书》秘密运至兰州,后移交到甘肃省图书馆。

文溯阁是硬山式建筑,面阔6间,外面看是重檐2层,在里面看则是3层,带有明显的江南建筑风格样式。与沈阳故宫其他建筑不同,文溯阁顶盖上用的是黑琉璃瓦绿剪边,这在沈阳故宫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根据五行八卦之说,黑是代表水,书最忌火,以黑瓦为顶象征以水克火之意。

文溯阁东方有方形碑亭一座,内立石碑一块。正面刻有乾隆帝撰写的《御制文溯阁碑记》,背面刻有乾隆撰写的《宋孝宗论》。碑文详细记录了建阁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情况。

文溯阁后为养媳在,是皇帝读书之所,阁前宫门外有嘉荫堂,左右有出廊,南面还有戏台,是乾隆、嘉庆时期皇帝东巡赏戏的场所。

各位游客朋友们,我的讲解到此结束,接下来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但是请大家一定要注意人身及财物安全,请大家谨记我们的集合时间和地点,谢谢大家!

沈阳故宫导游词

3各位游客:

大家好。

各位游客随我穿过崇谟阁后面的边门来到故宫的西路。西路的主体建筑有戏台、嘉荫堂、文溯阁、仰熙斋、九间殿。我们由后至前逐一参观。九间殿是乾隆时期修建的御书房之一,它的功能主要用于收藏各种书籍,同时也收藏各种瓷器。在2003年对九间殿的维修过程中发现了48个上画金色蟠龙的深红大木柜,发现龙柜中共藏有8000余件文物。

在九间殿前的建筑是仰熙斋。仰熙斋为七间,两侧有抄手廊与文溯阁后廊相连。斋内东间设有宝座屏风,是皇帝休息读书的场所。

在仰熙斋前有一座建筑样式与周为建筑格格不入的建筑。故宫中其他建筑都是红墙,黄瓦。而这座建筑这是白墙,黑柱,绿瓦。这是为什么哪?这座建筑是做什么的哪?这座建筑叫做文溯阁。是故宫的藏书楼。中国人讲究阴阳五行学说。因为龙、金色、红色都是火焰的象征,而黑色、绿色、蓝色则是水和木的象征,用在藏书楼上自然更为合适。这也是具有很深迷信观念的古人经常采用的一种“防火措施”。文溯阁殿顶不用黄琉璃瓦而是黑琉璃瓦镶绿边,廊柱用绿色而不是红色,檐下的彩画也不用龙凤等图案,而是“如意书卷”、“白马献书”等以书籍为主要表现内容,并且采用蓝绿为主的色调。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个因素,使文溯阁同其他宫殿建筑相比显得与众不同,更带有清新淡雅的意境。文溯阁是仿照是浙江宁波著名藏书楼“天一阁”所建筑。大家从外面看此楼是几层?对是二层。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北京故宫有多少间房。大家一定会脱口而出九百九十九间半。我告诉大家沈阳也有半间房。半间房在哪里?就在这文溯阁。文溯阁的建筑是这样的外观为两层,但从室内看则为三层,这叫明二暗三。文溯阁内分为三层,其中第二层是在五大间的北侧和东、西两间加构的“凹”形“仙楼”,这样既扩大了一层中前部的高度空间,又增加了摆放书架的面积,并与两层的外观相适应,设计得十分巧妙。阁内每层六间,但西侧一间宽度只有其他各间的一半,并不用作藏书而是安设楼梯的地方。表面看来,这半间房似乎有些多余,其实这种故意凑成六间的格局是有“讲究”的。因为宁波的天一阁是按照《周易》中“天—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建造的,其目的就是借这种观念“以水克火”,避免藏书楼失火而使珍贵的书籍受到损失,这也正是文溯阁等七阁模仿天一阁的主要用意所在。一个大屋顶下的六间房屋,即是象征着“天一”和“地六”的。

文溯阁所藏的图书是鼎鼎大名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清政府从乾隆三十七年开始,用十二年时间修成的中国古代收书最多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的总纂管叫做于敏忠。编纂十年熬尽心血,劳累而死。于是乾隆启用和珅作为总纂管,和珅不负众望仅用二年就大功告成。此外《四库全书》的主笔是纪晓岚,总校对是刘墉。乾隆皇帝对这项在政绩工程十分重视,不仅由始至终亲自过问,而且想把这部书作为在他执政期间精心打造的文化瑰宝;传给子孙后代。因此决定,全书修成后抄录为四份,分别收藏于北京宫殿、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

和沈阳故宫,其藏书阁命名为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和文溯阁,合称“内廷四阁”或“北四阁”;后来又增加杭州西湖行宫的文澜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和扬州的文汇阁,合称“南三阁”或“江南三阁”。其中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和文溯阁有着深刻的寓意。“水各有源,同归于渊,渊为源尾,源为渊头;由渊觅源,其经为津,其行为溯”意思是;水的源头叫做“源”,水的归属湖海称之为“渊,”,水经的途径叫做“溯”,岸边的岸口叫做“津” 用水形容知识可见乾隆皇帝对《四库全书》的钟爱。《四库全书》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哪?《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包括四部四十四类六十六属。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若想查看此书需要翻检目录,此书目录《四库全书总目》就有九十余卷。纪晓岚晚年又将《四库全书总目》进行编译,编成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可见 《四库全书》体系之庞大。

那如今《四库全书》的命运如何?《四库全书》命运如同中国近代史,坎坷多舛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钞,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于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复后的文澜阁。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一次大规模修补,目前大部分内容已经恢复。因此《四库全书》今天只存三套半,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避暑山庄文津阁本于1950年代由政府下令调拨到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而残缺的文澜阁本则藏于浙江省图书馆。这终于使整个清代政治在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黑暗。

那么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命运如何哪!文溯阁《四库全书》在民国期间的得到了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的极力保护。在日本人占领期间,日本人对文溯阁的《四库全书》垂涎欲滴,但是始终也没有得手。在建国初抗美援朝期间,怕遭到美国人的攻击,把文溯阁《四库全书》转移至黑龙江。抗美援朝结束后,《四库全书》运回沈阳文溯阁。1966年10月,当时正处于中苏关系紧张时,为保护《四库全书》安全,林彪下令将文溯阁《四库全书》秘密从沈阳运至兰州,藏於戈壁沙漠中。目前,辽宁有关人士要求归还,以书阁合璧。最后经过国务院最终裁决《四库全书》其最终归属为沈阳文溯阁。但是至今甘肃省仍然以各种理由推诿搪塞,拒绝归还。致使文溯阁有阁无书。

此外文溯阁内还藏有康熙皇帝时期所编著的《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原名《古今图书汇编》,与《四库全书》相似,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所编辑的大型类书。本书编辑历时二十八年,共分六编三十二典。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之一。

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文溯阁的牌匾挂错了位置!正常情况牌匾应该悬挂在顶楼正中。而文溯阁的牌匾则悬挂在了一楼。而且牌匾也明显体积偏大。这位是怎么回事哪?原来文溯阁门额的确应该悬挂在顶层檐下。但是,北京的设计师在设计文溯阁门额时,违犯了一个严重错误:设计师误以为北京文渊阁,与盛京文溯

阁体量大小相同,便闭门造车,按照北京文渊阁体量制造了文溯阁门额。谁料想,北京文渊阁与盛京文溯阁体量相去甚远,以致文溯阁门额送到盛京后,因为门额体量过大,文溯阁顶层檐下根本无法悬挂。施工者安装不上文溯阁门额,盛京内务府官员们也无计可施,只好报请当时的盛京将军。盛京将军来到施工现场视察后,也是一筹莫展。他思来想去,最后决定给北京总管内务府造办处行文,请他们按照盛京内务府提供的图形和尺寸,重新制造文溯阁门额。北京总管内务府大臣、当朝一品和珅得知此事后,也焦急万分、坐卧不宁。因为制造文溯阁门额失误,他应该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更令和珅焦急的是,再过几个月,乾隆皇帝就要赴盛京东巡祭祖。如果重新制作文溯阁门额,时间肯定来不及。百般无奈,和珅只好硬着头皮,将此事奏请乾隆皇帝。和珅原以为乾隆皇帝会大发雷霆。然而,乾隆皇帝不仅并未“龙颜震怒”,还和颜悦色地下旨,让和珅按照圆明园内文源阁门额的挂法处理。于是,按照乾隆皇帝口谕,和珅命有司将圆明园文源阁画成图样,派人火速送往盛京,命盛京将军,将门额悬挂在文溯阁下檐。从此,这块巨匾就悬挂现在的位置上了。

在文溯阁东面建有一座红墙黄瓦的方形碑亭,内立满汉合璧文字石碑,正面刻《文溯阁记》,记述《四库全书》的修撰过程。背面刻《宋孝宗论》,都是乾隆皇帝御笔撰文。《宋孝宗论》主旨在讲“天子之孝当以不失祖业为重” 。和《文溯阁记》异曲同工,反映了乾隆帝。“敬天法祖”思想和乾隆帝从封建伦理道德上阐述他的根本职责和理念,是清帝东巡乃至清统治思想和盛京皇宫在乾隆时再次兴盛的点睛之笔。

在文溯阁前是一处休闲娱乐的场所。由嘉荫堂、东西廊、戏台、扮戏房等构成。嘉荫堂坐落在其北侧正中,五间硬山卷棚顶前后廊式建筑。室内原用雕花落地罩分隔成五个单元,从乾隆皇帝“文溯阁既建,别构读书堂”的诗句中,可知是按照很休闲典雅的风格布置,各间悬挂的皇帝御书对联也都符合这种氛围。嘉荫堂的正前方,即是一座背南向北的戏台。下为高二尺余的台基,台面约 30平方米左右,上为青瓦卷棚式顶。这样大小的戏台在清宫(包括北京宫殿、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处)属于中型规模。清代宫中演戏之风很盛,在北京、承德的宫殿园林中建有多处戏台。沈阳故宫虽然只是皇帝东巡期间使用的行宫,每次在此居住的时间都不超过十天,但乾隆皇帝还是借修建文溯阁之机,增建了这样一组建筑,其用意,既是准备在此驻跸时赏戏之用,也是想使盛京行宫具有更丰富的使用功能,皇帝在祖先宫殿里的生活也会更舒适。从嘉荫堂所处的位置可以看出,皇帝从保极宫西侧游廊内所设的小门向西走几十步就来到这里,即使读书赏画,环境和条件也要优越许多,更何况还能在此赏戏和举行小型的便宴。据史书记载,嘉庆皇帝两次东巡住在故宫时,都曾在嘉荫堂设晚宴。

走出戏台在宫墙之外是现在沈阳故宫的停车场。在以前这里也是“停车场”,皇帝的皇家御用马场。

沈阳故宫融合了满族、汉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建筑的特点。许多建筑独特,新颖,建筑造诣高超。最后非常感谢个位贵宾能随我参观领略沈阳故宫的风采,给大家留意一个美好的回忆。

推荐第6篇:沈阳故宫的导游词

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距今近400年历史,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沈阳故宫导游词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够帮助你们!沈阳故宫导游词一:

(东路)沿着后花园主路东行。从后门进入东路。在门前有一处影壁墙,又称照壁。个位仔细看墙上的图案。大家会发现上面所雕绘的图案为仙鹤,而非我们在电视中常见的北京故宫中的龙图案。这也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区别之四。步入沈阳故宫的东路。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气势恢宏广场建筑群。其主要建筑有大正殿,十王亭,銮驾库,奏乐亭构成。我们先来看看广场正面的大正殿。远观大正殿形如一座亭子。他的建筑学名称是:八角重檐攒尖顶大木架结构建筑,清代俗称为“八角殿”。它既是整个宫殿群中最先完成的建筑,也是装饰艺术和使用制度方面最具特色者之一。殿顶最高处是五彩琉璃宝顶,由宝瓶、相轮、火焰宝珠等几个主要部分构成,并装饰着浮雕云龙,色彩斑斓,美丽吉祥,是吸收了佛塔塔刹的艺术特色而精心设计的。同样精彩的是。紧贴宝顶下部的八条垂脊上,各立有一个彩色琉璃烧制的胡人力士,深目高鼻、紧衣小帽,虽然姿态各异,但都好像是在用力牵引绳索加固宝顶,构思巧妙,仪态生动,十分精彩。大政殿的两层殿顶都用琉璃瓦覆盖,装饰在殿顶垂脊部位的行龙脊兽、檐下的斗拱彩画,也都以其富丽和别致的风格,烘托出这座大殿的庄严神圣。大政殿外观共有内外两圈三十二根红柱,最引人注目的是南侧殿门外两柱上的金龙,昂首探爪仿佛正欲争攫中间的火焰宝珠,形态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在殿柱顶端的外侧,各有相貌威猛、非狮非牛的兽面。据说这是藏传佛教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把它装饰在建筑上,既能带来吉祥又可体现统治者的威严。大政殿内檐柱间的八面,各装有六扇隔扇门而并无砖墙,门的上半部是“斧头眼”式的棂格,下部裙板中间则各镶有木雕的金漆团龙图案,更增添了殿体周围的美感。夏天时将门卸下形如凉亭,通风效果极佳。冬天时内生火盆市内温暖如夏。大政殿建筑在须弥座台基上。四面都设有石阶踏跺,正南殿门前的一组中间是石雕云龙陛路,是皇帝出入大殿的御路。这里的石雕栏板、望柱、抱鼓、石狮等,都带有明末清初东北地区民间的风格,朴实生动,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大正殿共有八面,四处台基,寓意大金国四平八稳。

我们走上大正殿参观。大政殿内是不设天棚的“彻上露明造”装修。八根十余米高的彩绘金龙大柱直插殿顶。穹顶正中是圆形的木雕金漆降龙藻井,周围的天花彩画,靠里侧的是万福万寿万禄万喜八个篆书汉字图案。外侧的一圈则分为八组,每组由一个梵文字图案和四个龙凤图案构成。这些精美别致的天花装饰,既具有富贵祥和的气氛,又带有神圣的宗教色彩。与之相呼应的,还有殿内各个方向姿态各异的云龙和兽面、莲花、如意等木雕装饰,成为融合多民族艺术风格的壮美景观。在殿内挂有康熙皇帝手书的对联“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一心一德;子孙是守长怀绍庭永祚卜世卜年。”

大正殿在建成之初叫做“大衙门”。因为早期满语中并没有与“殿”相应的词,而是用从汉文中音译的“衙门”一词来形容它,所以把“大殿”称为“大衙门”。每天的皇帝地就在大正殿内处理政务。在大正殿的两侧分别排列有十座小亭。这就是有名的“大正殿十王亭”。大政殿和十王亭不仅体现了当时满族国家的政治特色,在建筑布局和风格上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史书中记载,努尔哈赤、皇太极率领八旗军队外出驻扎时搭设的蒙古包式帷幄,有时就是皇帝用大一些的“黄幄”,而八旗贝勒大臣们则分别用排列在其前两侧的八座“青幄”,大政殿和十王亭的排布、瓦色、造型都与之十分接近。因此,人们也把这“一殿十亭”叫做“帐殿式”布局,视为带有游牧狩猎民族特点的宫殿建筑的典范。

沈阳故宫导游词二: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迁都之际草创,清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极建成。1644年,大清迁都北京,“沈阳故宫”从此成为“陪都宫殿”。“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修建并使用过的宫殿,距今巳有360余年的历史。在全国现存宫殿建筑群中,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仅次于北京故宫居全国第二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的发祥重地,也是清统一中国后东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

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有楼台殿阁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个院落组成,总计房屋300多间。故宫按自然布局分为中路、东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极时期的大内宫阙。南端是大清门,也是故宫的正门。向北依次是崇政殿、凤凰褛、清宁宫,它们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一些对称式的附属建筑。

大清门是日常朝会时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谢恩之处。明朝著名将领洪承畴降清后,就从此门进入,受到皇太极的接见。大清门东侧这处建筑叫祖庙,祖庙是爱新觉罗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庙也称“太庙”。

顺着大清门北面的御路拾阶而上,台正中便是气势宏伟被称作“金銮殿”的政殿。它建于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崇德元年定名为崇政殿。崇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门,前后是石雕栏杆。殿顶盖为黄琉璃,十分壮观。殿内掾间绘满飞云流水,梁架上全部是“和玺”彩绘,给人以高洁典雅之感。殿内明堂有堂陛,前是金龙蟠柱,柱后有贴金雕龙扇面大屏风和金龙宝座,宝座两侧有鼎式香炉、轩辕镜和太平有象等装饰之物。殿前有大月台,月台东南角有日晷,西南有嘉量亭,都由大理石雕造而成。在月台上还设有四口大缸,都盛满清水以防水灾。古代称它是“门海”,来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扑灭火灾,所以又被称作是“吉祥缸”。因为北方天气寒冷,所以每到冬天,就要在缸底点燃炭火。崇政殿是清太宗日常朝会议政的地方,1636年皇太极的称帝大典及清天聪十年四月“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典礼就在这里举行。1644年清迁都北京后,历代皇帝东巡时,都在这里临朝听政。

崇政殿前,东西各有五间厢楼,东为飞龙阁,西为翔凤阁。殿后是一个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约4米的高台,台上是皇太极极其后妃的寝区。沿台阶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辉煌的高楼——凤凰楼。它的原名叫翔凤楼,直到1743年才有凤凰楼之称。凤凰楼是清宁宫的门户,也是皇帝策划军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与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楼为三层,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层深广各三间,周围有回廊,下层的门洞是联络台上台下的道。风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又是整个宫殿建筑的制高点。在楼上观看日出,极为美妙。所以“凤楼晓日”、“凤楼观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观。凤凰楼正门上额的“紫气东来”金字横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过了凤凰楼就是太宗皇帝皇太极的后宫了。正中是清宁宫,清宁宫原叫“正宫”,是五间十一檩硬山式建筑。东一间是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称暖阁。正中隔一间璧,把寝宫分为南北两室,南北室各有火炕,又称“龙床”。1643年皇太极就在南室“端座无疾而终”,终年52岁,后葬于昭陵。西四间为皇帝祭神、行礼的神堂。清宁宫庭院的东南角有一根朱红色木杆,木杆顶端有锡斗,这木杆叫索伦杆,满族人称它为神杆。锡斗内放米谷碎肉来喂乌鸦。

清宁宫两侧是东西配宫,东配宫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东西配宫均为皇太极和妃子们居住之所。清宁宫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垒起,低于屋背的烟囱,人们从正面是看不见的。从清宁宫这一系列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沈阳故宫的两大建筑特点:一是保存了浓厚的满族特色即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二是宫高殿低,清宁宫及其四所配宫均高于皇帝议政的崇政殿和东路的大政殿。这是因为清朝夺取政权前,满族是一个牧猎民族,受生活习惯的影响,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处,以防野兽和洪水的侵袭。这与北京故宫恰好相反。

清宁宫高台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园”,内有碾磨房、二十八间仓、后宰门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给区。并有地下窨道与清宁宫相通。

在崇政殿、清宁宫高台两侧有“东所”、“西所”。东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等。东所是东巡时皇帝后妃给太后请安之处,也皇太后的寝宫和存放实录、玉牒之处;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极殿、继恩斋和崇谟阁等。西所是东巡时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的地方和存放《圣训》、《满文老档》的地方。崇谟阁的建筑形式是别具一格的,它为卷棚式建筑,是在清乾隆年间增建的。

东路是以大政殿为主体,两侧辅以方亭十座,称“十王亭”。大政殿建于努尔哈赤时期,是故宫最早期八角重檐大木架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下是高约1.5米的须弥座式台基,周围绕以雕刻精细的荷叶净瓶青石雕。殿身八面均有“斧头眼”式隔扇门,内外排柱40根,正门前有双龙蟠柱。殿顶是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正中是宝瓶火焰珠。殿内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天花,梁架上用“和玺”彩绘,上有黄琉璃瓦绿剪边的顶盖。整个建筑显示出极强的美感和庄严秀丽的装饰艺术情趣。大政殿是皇帝举行大型庆典的地方,1643年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

沈阳故宫导游词三:

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朝入主中原后改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现为沈阳故宫博物院。

沈阳故宫设在沈阳“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分为三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时期建造的大中阙。西路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等。

现在就让我们从东路开始游览吧!

东路的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中路。中路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庄福宫等。崇政殿俗称“金銮殿”,全是木结构,五间九檀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此殿是清太宗日常临朝处理要务的地方。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西路。西路是以文溯阁为主体,前有戏台、扮戏房、嘉荫堂,后有仰熙斋、九间殿。文溯阁是六间二楼三层硬山式建筑,是专为存清代百科全书而建的。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古代宫殿建筑群,还收藏了大量宫廷文物。

推荐第7篇:沈阳故宫导游词简单

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先后经过三次大规模建设,形成了东、中、西三路格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沈阳故宫导游词简单,欢迎来参考!

沈阳故宫导游词(1):

大家好!我是小吴,这天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沈阳故宫。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造和使用过的宫殿。清世祖福临也曾在那里继位,改元“顺治”、并于当年入关,统治全中国。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全部建筑计300多间,共组成20多个院落。按其布局,可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三大部分。我们计划游用三个小时的时光去游览,此刻我们已将到了,大家下车,先听我说几句。

首先,我告诉大家,注意的事项。第一,大家要紧跟我身后,不要走丢了。第二,要在规定的时光内集合,如果找不到了,请拨打我的手机。第三,不要乱扔东西,讲卫生。第四,持续安静,不要大喊大叫。好了,出发了。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集汉、满、蒙族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大家看,这座占地六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始建于625年,建成于1636年,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间。清朝进关后对盛京皇宫又进行了保护和扩建,到乾隆时基本构成今日规模。

大家看,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太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宇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那机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更是“别无分号”。

沈阳老城内的大街号“井”字形,故宫就设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主要建筑有大政殿,十王亭、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文溯阁等。大政殿是用来举行诸如颁布诏书、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即位等大典的地方。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合署办事于宫廷的现象,然后体现了创业初期君臣平等的历史,也是从打天下到坐天下的君臣平等的延续。到了入关后,从北京故宫开始,这种平等被逐渐打破,最终构成了高高在上的君王。

中间高耸的建筑是沈阳故宫里唯一的烟囱。故宫里每一个房间的炕火都从地下的通道汇聚到这个烟囱里,这是他们一统天下的思想的象征。这个烟囱共有11级,最上方一级只有三块砖构成。导游说,这个一统天下的烟囱反而成了清朝的谶语:清朝共有11位皇帝,最后的宣统帝只做了三年江山,就是那三块砖的预示。想当年努尔哈赤在修建这个一统天下烟囱的时候,如果早知如此,肯定会加多几层吧?!

下方,请大家自由参观。三个小时后在那里准时集合。

沈阳故宫导游词(2):

我们此次游览的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阳故宫。首先呢,我们一齐来看一下沈阳故宫的平面图。

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先后经过三次大规模建设,构成了东、中、西三路格局。然后东路建立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主要建筑是大政殿和十王庭;中路建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主要的建筑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西路呢,建于清乾隆年间,主要建筑是戏台、嘉荫堂、文溯阁和仰熙斋,它因存放《四库全书》而闻名。那么作为我国现存最完好的两座古代帝王宫殿之一呢,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遥相呼应,却又有着截然不一样的建筑风格。此刻呢我们就来领略一下昔日皇宫的风采。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中路建筑的大清门,它俗称午门,也就是沈阳故宫的正门。是当时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极理解群臣谢恩之处。那么这座门为什么叫做大清门呢?正统的说法是清朝的国号为清,皇宫的正门就是国门,所以称为大清门。还有一个传说,这座木门呢在建成之后呢并没有名称,只是叫做大门。之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听说北京明朝皇宫的宫门叫大明门,然后于是为了体现针锋相对,就将此门命名为大清门。

我们穿过大清门,此刻正面的建筑就是崇政殿。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称金銮殿。崇德元年定名为崇政殿。它是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接见外国使臣和边疆少数民族代表的地方。

我们能够看到崇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那么请各位游客注意的是殿顶的琉璃瓦,有去过北京故宫的朋友必须会清楚地记得北京故宫的琉璃瓦是黄色的,接下来是而沈阳的琉璃瓦是黄色镶绿剪边。那么这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重要差别之一。

我们走上月台。那么在月台两侧分别有用于计时的日晷,和用于存放标准计量单位的嘉量亭。我们看到在月台上呢还设有四口大缸,那么大家明白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吗?那我告诉大家吧,他叫做“吉祥缸”古代称它是“门海”,是皇宫中重要的防火设施,象征缸中水多似海,能够镇火灾。

我们走上须弥座。抬头看上方的牌匾是用满文和汉文书写的“崇政殿”。请游客看左边的满文,我们有个形象的比喻“中间一根棍,两边都是刺,加上圈和点,就是满文字儿”。那么沈阳故宫的牌匾都是满文在左,汉文在右。而北京故宫的牌匾都是汉文在左,满文在右。那么这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差别之二。

我们抬头看崇政殿内上方悬挂的“正大光明”匾额,是由顺治皇帝手谕的。下方呢是皇帝的宝座,据说宝座上绘制雕刻有8条金龙,再加上坐在宝座上的真龙天子,正好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阳数九条龙。此刻崇政殿呢,我们就游览到那里。

眼前的雄伟建筑呢,就是凤凰楼。它建在3。8米高的青砖台基上,为三层歇山式建筑。它原名翔凤楼,是皇太极休息、宴会和读书之所。我们看到正门上方悬挂的“紫气东来”横匾呢,然后是由乾隆皇帝手谕的。意思是大清朝国运强盛的福气是从东方的盛京传来的。那么凤凰楼不仅仅是当时后宫的正门,又是当时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凤楼晓日”之称,并被列为盛京八景之一。传说呀当年站在凤凰楼上就能够看到抚顺城呢。

穿过凤凰楼呢我们来到了一处院落,此处呢就是皇太极的后宫所在。我们正面的是皇太极的中宫“清宁宫”。它原名正宫,是沈阳故宫中最具满族住宅特色的建筑。然后我们能够看到它的门呢开在靠东的一侧。形如口袋,所以称为“口袋房”。东一间呢是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又称暖阁。寝宫分为南北两室,各有火炕又称龙床。1643年,皇太极就在那里‘端坐无疾而终’,终年52岁,后葬于昭陵。那么在东侧第二间的窗下呢,设有两口大锅,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我来解释一下,这两口锅是用来祭祀的。满族人信奉萨满教。人们将热酒灌进猪的耳朵,如果猪耳朵有晃动即表示神灵已经接收该祭品。如果不动,则表示神灵不满意,则本次祭祀活动不能在进行下去了。然后是那么猪由于受到刺激就会摇头,满族人认为此时的猪已经通神,成为连接天地的媒介。于是呢就将猪宰杀后洗干净,切成大块,放入北侧的两口大锅里清水煮熟,那煮熟的肉呢就饿放入木槽中供奉给神灵享用,然后再分给参加祭祀的人们,称为“吃福肉”,满族人相信吃了福肉,福气就会降临到每个人的身上。

那么我们此刻来到西一侧的房间,西侧呢三间通连,北、西、南三面搭成相连的环炕,称为“万字炕”,那里既是皇帝举行内宫便宴之处,也是满族巫人萨满为皇帝和国家祈神的地方。

清宁宫与汉族建筑不一样的地方还在于它的烟囱建在屋后,而且是从地面向上垒起的。一会我们在绕道后面看这个烟囱。清宁宫的这种“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建在地面上”的建筑特点具有满族特有的民族风格。

我们出了清宁宫呢,大家看到的这其他四座寝宫分别是: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我们下方逐一参观。

关雎宫是皇太极一生中最宠爱的宸妃——海兰珠的寝宫。海兰珠是中宫皇后的亲侄女,永福宫庄妃的亲姐姐。海兰珠嫁皇太极时已经26岁,但皇太极却对海兰珠有着很深的感情。海兰珠由于亲生的八皇子早逝,终日郁郁寡欢,在崇德六年病逝。在他死后两年,皇太极也去世了,据说皇太极的早逝与两年前宸妃的病逝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是衍庆宫,是皇太极淑妃的寝宫,其女,被皇太极嫁给多尔衮为妻

这是麟趾宫,是皇太极贵妃娜木钟的寝宫,其子博果尔曾在皇太极死后成为福临皇位的最大竞争者。后成为朝中重臣。

我们最之后看看皇太极后妃中地位最低的永福宫。永福宫是庄妃博尔济吉特氏的宫室。若论及对清政权的影响,庄妃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其她四位后妃,被后人评价为清朝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后妃。庄妃也是中宫皇后的亲侄女,关雎宫海兰珠的亲妹妹。庄妃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辅佐了三位皇帝成就大清的基业。康熙二十六年,庄妃病逝,享年75岁。成为清朝后宫中寿禄最长的女人。

大家看,在庭院的西南角立着的红色木杆称为索伦杆,接下来木杆顶端有锡斗。满族人称它为“神杆”。它是用来喂养乌鸦的。那么游客们是不是会疑问,为什么满族要祭祀乌鸦呢?其实这于一个关于乌鸦的传说有关。满族的先祖有一次在被仇家追杀时,曾绝望的躺在地上,这时恰巧一群乌鸦落在他的身上。仇家经过此地,认为乌鸦是不会在有活人的地方停留的,就这样满族的祖先得救了。之后满族人为报答乌鸦救祖先一命的恩德,开始供奉乌鸦,祭祀的时候把猪的内脏放到锡斗里来供养乌鸦。

此刻呢,我们看到的就是在清宁宫后的这根烟囱,也是当年沈阳城内唯一的一根烟囱。寓意“一统江山”。大家数一下烟囱有多少层?然后是对一共有十一层,我告诉大家在十一层上方还有三块砖。那么这怎样讲哪?问大家一个小问题:清朝有多少位皇帝,又有多少位是寿终正寝的?……对清朝一共有12为皇帝。其中11位寿终正寝。末代皇帝溥仪只做了三年的皇帝。正好和这十一层零三块砖“一统江山”吻合。

好了,朋友们沈阳故宫我就为大家介绍到那里,期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刻大家能够自由活动30分钟,30分钟之后,我们在正门集合。

沈阳故宫导游词(3):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沈阳,我是你们的导游,沈梦,大家能够叫我沈导游,也能够叫我梦导,我更喜欢你们加我梦导,好了,先简答给大家介绍一下,在繁华的沈阳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庄严的清代宫殿建筑群。就是我们这天的目的地——沈阳故宫。

依建筑时光和布局,沈阳故宫的建筑可分为三部分,它们分别是东路、中路、西路。这天,我们就按这个顺序。首先参观东路建筑。

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历史而闻名中外,在这片绚丽多彩,雄伟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们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创于1625年,是处理国家政务和举行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接下来作为最早使用和最为重要的宫殿之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以大政殿为舞台上演。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义小说中俗称的“午朝门”。大清门的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念。从而构成了区别北京故宫的一个特点——宫殿顶覆以黄琉璃瓦镶以绿色剪边。

穿过大清门,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清太宗皇太极举行日常朝会的地方。

各位朋友,古代宫殿建筑布局讲究“前朝后寝”。看过了皇帝上朝的金銮殿,请大家随我去参观帝后的寝宫。

凤凰楼为宴饮、议事之所,是当年沈阳城的最高建筑,诗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谓十分贴切。登上凤凰楼俯瞰四周,万般景物尽收眼底,可饱览盛京全景,也可观赏日出。“凤楼晓日”是当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

各位朋友,穿过凤凰楼底层的通道后,然后是我们就进入了后妃居住的台上五官。台上五官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

此刻请大家随我参观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清宁宫。

清宁宫东梢门称“暖阁”,是帝后的卧室。暖阁内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设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暖阁内驾崩,终年52岁,后葬于沈阳昭陵,即北陵。

各位朋友,此刻请随我去参观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等。

说起文溯阁,我们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库全书》。接下来出于加强文化统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诏访求天下藏书,历经十余年时光编成一部大型丛书。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所以称为《四库全书》。书修成后,抄录七部,在全国建七座藏书阁分别收藏,接下来是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便是其中之一。

看到那里,我们这天的参观已经接近尾声。接下了是望故宫之行能给您留下完美的回忆。

推荐第8篇:沈阳故宫简洁导游词

各位朋友,在繁华的沈阳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庄严的清代宫殿建筑群。这里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沈阳故宫。

依建筑时间和布局,沈阳故宫的建筑可分为三部分,它们分别是东路、中路、西路。今天,我们就按这个顺序。首先参观东路建筑。

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历史而闻名中外,在这片绚丽多彩,雄伟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们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创于1625年,是处理国家政务和举行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满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猎时所搭的帐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还饰有八个蒙古力士,牵引着八条铁链,象征着“八方归一”。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是受汉族敬天畏龙思想的影响,以龙代表天子的至尊无上。大政殿建筑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龙盘柱,尽显中原之风;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浓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帐式的风貌,则是满族古老文化的延续。

作为最早使用和最为重要的宫殿之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以大政殿为舞台上演。1643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哀兵入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

大政殿两侧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错落有致,如众星拱月,南宽北狭,似无穷无尽,象征兵多将广,万世绵延。十王亭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它们与大政殿构成了一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八旗制度,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远在努尔哈赤立国之初,凡遇军国大事都由汗王与八旗贝勒大臣共同讨论决定。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在修建宫殿时便将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现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政体及军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这组独特的建筑,为中国宫殿建筑史写下了空前的一页。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中路。从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即续建皇宫,形成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门,后至清宁宫,院落三进,独成一体。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义小说中俗称的“午朝门”。大清门的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念。从而形成了区别北京故宫的一个特点——宫殿顶覆以黄琉璃瓦镶以绿色剪边。

穿过大清门,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清太宗皇太极举行日常朝会的地方。

1635年,皇太极下令将族名‘女真”改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崇政殿登基称帝,上尊号“宽温仁圣”,将国号“金”改为“清”年号“天聪”改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宫殿建筑布局讲究“前朝后寝”。看过了皇帝上朝的金銮殿,请大家随我去参观帝后的寝宫。

穿过崇政殿两侧的左右翊门,举目可见位于3.8米高台之上的凤凰楼。楼后为帝后寝居的后宫——台上五宫。与崇政殿对比又形成了沈阳故宫不同于北京故宫的特点——“宫高殿低”。而北京故宫则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凤凰楼为宴饮、议事之所,是当年沈阳城的最高建筑,诗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谓十分贴切。登上凤凰楼俯瞰四周,万般景物尽收眼底,可饱览盛京全景,也可观赏日出。“凤楼晓日”是当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凤凰楼门洞上方悬有“紫气东来”匾,为乾隆皇

帝御笔。而乾隆皇帝则是借用这个典故寓意大清的国运兴起于东方。

各位朋友,穿过凤凰楼底层的通道后,我们就进入了后妃居住的台上五官。台上五官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

现在请大家随我参观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清宁宫。 清宁宫东梢门称“暖阁”,是帝后的卧室。暖阁内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设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暖阁内驾崩,终年52岁,后葬于沈阳昭陵,即北陵。

清宁东次间开门,是典型的满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门南西北三面都设火炕,称“万字炕”。与汉族有所不同的是,满族人将烟囱建在屋后,而且从地面向上垒起。这种“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的建筑特点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了。

各位朋友,现在请随我去参观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等。

说起文溯阁,我们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库全书》。出于加强文化统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诏访求天下藏书,历经十余年时间编成一部大型丛书。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所以称为《四库全书》。书修成后,抄录七部,在全国建七座藏书阁分别收藏,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宫殿建筑,我们很容易想起“红墙绿瓦”、“金壁辉煌’这类词汇。而文溯阁却与众不同,屋顶用黑琉璃瓦镶绿剪边,整个建筑以黑绿两色为主色调,这与它的用途是分不开的。文溯阁藏书忌火,依据五行字说立色配饰,装修取《易经》“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因此屋顶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从天降,消灭火灾。

文溯阁外观为两层,内部实为三层,书架上的木盒称函匣,用于收藏书籍。目前文溯阁的《四库全书》保存在甘肃省图书馆。

看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参观已经接近尾声。沈阳故宫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却是一气呵成,完整和谐。特别是三路建筑分别代表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皇太极南面独尊”、“康乾盛世”三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总体来看,沈阳故宫以建筑的方式反映了满族政权和满族社会由崛起——兴盛一高度发展的历史进程。各位朋友,我们的参观就要结束了,希望故宫之行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篇2:沈阳故宫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此次游览的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 4a级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阳故宫。故宫,顾名思义就是旧时宫殿,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努尔哈赤建立政权之初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先后经过三次大规模建设,形成了东中西三路格局。其中东路为老罕王努尔哈赤进沈阳以后修建;中路为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继位以后兴建;西路则为清朝中期乾隆皇帝东巡和为了安放《四库全书》而修建。全部建筑70余座,300余间,组成20多组院落。作为我国现存保存最完好的两座宫殿之一,与北京故宫遥相呼应,却又有着与北京故宫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格局样式。那么我们今天就来领略一下昔日皇宫的风采。

(故宫门前)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故宫门前,东西各有一座牌坊。东边为文德坊,西边为武功坊。老沈阳人俗称为“东华门”和“西华门”。古时候大臣上朝之时从东华门入朝。先在东西朝房侯朝。我们眼前的这座挂有郭沫若题词《沈阳故宫》牌匾的建筑就是大清门,大家可能会问,这座像房子一样的建筑为什么叫做门,它与我们常见的门有很大的区别!门作为古代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是等级制度直观体现。如我们常听说的“柴门”,柴门是用柴木搭建的一个只有门框的门,这也是等级地位最低的门。再有单开门,双开门。有钱有势人家的门要高出地面修建在台基上。我们眼前这座大清门是五间硬山顶的屋宇式的大门,中间三间为门,南北都设有台阶,两梢间有槛墙木窗,皇家的大门明显异于常人。大清门虽然只是出入宫殿的通道,但作为皇宫的门面装饰也力求华丽美观。除黄绿两色的琉璃瓦屋顶和檐下的雕梁画栋外,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墙体四角的琉璃“墀头”,每组都由上下相联的四部分组合而成,黄、蓝色调为主,间以红、白、绿等色,浮雕云龙飞凤,瑞兽奇花,鲜艳多彩,烧造精致,虽然不处于建筑的中心部位,却成为最亮丽斑斓的艺术杰作。这座门为什么叫做“大清门”哪?正统的说法是清朝的国号为“清”,宫殿的门又叫国门,所以叫“大清门”。还有个传说:这座宫门在建成以后并没有名称,只是叫做“大门”。后来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以后,听说明朝北京皇城的正门叫做“大明门”,为了针锋相对,克其锋芒,就把这座大门命名为“大清门”。古时上朝之时文武大臣按照文东武西排列站在大清门前两侧侯朝议事。在大清门的东侧有一座封闭的院落——太庙。所谓“太庙”即皇帝奉祀祖先的宗庙。清朝有太庙制度始于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元称帝之时,前殿供奉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后。叶赫纳拉氏(皇太极生母)神位,后殿则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代祖先,即猛哥帖木儿、福满、觉昌安、塔克世及其妻的神位。太庙建成后,每年逢清明、除夕等日,皇太极都要亲自前往焚香祭祀。顺治迁都北京后,先是把太祖朝的神位移往北京太庙,原来的盛京太庙因为只剩下四祖神位,改称为“四四祖庙”。清朝历代皇帝东巡祭祖陵的皇帝在进入沈阳故宫之前,都要先到庙中向自己祖先的玉宝玉册上香行礼。

(中路)我们走进大清门,在右侧有一个沈阳故宫的微缩,可以领略沈阳故宫的全貌。穿过大清门我们来到了沈阳故宫中路的头道院落。我们正面的建筑就是沈阳故宫的“金銮殿”——崇政殿。兴建之初名字叫做“正殿”。崇德元年定名为崇政殿。崇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其中请各位游客注意的是殿顶的琉璃瓦,有去过北京故宫的朋友一定会清楚地记得北京故宫的琉璃瓦是黄色的,而沈阳的琉璃瓦是黄色镶绿剪边。这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重要差别之一。我们走上台基。在台基两侧分别有用于计时的日晷,和存放标准计量单位的嘉量亭。此外台基上四口盛满清水的大缸大家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吗?当然不是皇帝养金鱼的鱼缸。这四口缸被称作是“吉祥缸”古代称它是“门海”,是古代皇宫中重要的防火设施。那又有朋友问了,冬天北方的天

气很冷,水都会结冰。没关系,缸下可以点燃炭火既可以化冰,又可取暖。我们走上须弥座。头上牌匾用满文和汉文书写的“崇政殿”,请看左边的满文,我们有个形象的比喻“中间一根棍,两边都是刺,加上圈和点,就是满文字儿”。沈阳故宫的牌匾都是满文在左,汉文在右。而北京故宫的牌匾都是汉文在左,满文在右。这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差别之二。崇政殿内现在的陈设是乾隆东巡后按照北京故宫乾清宫的陈设摆放的。上面“正大光明”匾额为顺治皇帝御笔亲书。下面就是皇帝的宝座,据说宝座上绘制雕刻有8条金龙,算上坐在宝座上的真龙天子正好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阳数九条龙。宝座后面是金质屏风。上面刻有康熙皇帝从古代经书中摘出的言十二句铭文圣训,作为自己和后世皇帝治理国家的座右铭镌刻在御座之旁的。陈设在龙椅前后的有鹤式烛台、熏炉、塔式香亭、甪端、“太平有象”等。从乾隆时起,皇帝还把一些相关的题咏诗章手迹制成匾联悬挂殿内。宝座前的“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蓝地金字对联出自乾隆皇帝手迹,殿北门内上方还挂有嘉庆、,道光御题崇政殿诗金字木匾等等。当年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励精图治,1636年皇太极就是在这里发布诏书。将国号“金”改为“清”;改元“天聪”为“崇德”;改“女真族”为“满族”。那为什么要改国号和族名哪?国号有为什么叫做“清”哪?话说皇太极请遍能人高手,为国家和民族改名。这群能人高手里有个在深山出家的老和尚,法号无然。无然长老给他出主意:明朝的“明”字光辉灿烂,属于“火”,要想灭火,就得用水,族号叫“满”,国号叫“清”,这“满清”二字都带三点“水”,六水灭火,可得中原天下。皇太极信服极了,要改就彻底改,把自己这个罕王也改了,干脆和大明朝并列,也就叫皇帝吧! 在崇政殿前的东西两侧分别为“飞龙阁”和“翔凤阁”。“飞龙阁”和“翔凤阁”主要是为皇帝藏珍纳宝的。许多珍贵的文物都藏于此间。“飞龙阁”和“翔凤阁”后面分别是用于存瓷器的东七间楼和存放书籍墨刻的西七间楼。

我们离开崇政殿,穿过左翎门来到崇政殿的后院。在东西两侧的分别是“日华楼”、“师善斋”、“霞绮楼”、“协中斋”。后期主要用于皇子教育,也就是“皇家贵族学校”。在我们的正面有一约四米的高台,台中环绕有女儿墙,台上就是沈阳故宫的后宫部分。哪为什么后宫要建筑在一座高台上那?这就要从满足民俗说起。满族作为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生存状况相对恶劣。经常受到虎狼这样的野兽的攻击。于是聪明的满族人将居住之所建住宅一个土台之上,地势较高可以有效的防范野兽的攻击。这就形成了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的差别之三。北京故宫的前朝建筑在高大的须弥座上,后寝建筑在平地上。沈阳故宫正好与之相反。台上有一高楼。此楼名曰“凤凰楼”。原名“五凤楼”、“翔凤楼”。凤凰楼采用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每层深广各三间,周围有回廊,下层的门洞是联络台上台下的通道。风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此楼为当时沈阳城最高建筑。沈阳古称“盛京”。“盛京八景”(天柱排青、辉山晴雪、浑河晚渡、塔湾夕照、柳塘避暑、凤楼晓日、皇寺鸣钟、万泉垂钓)之一的“凤楼晓日”的典故就出于此处。站在楼上可以最先看到东方朝气蓬勃的晓日。传说当年站在凤凰楼上可以看到抚顺城。凤凰楼是清宁宫的门户,也是皇帝策划军政大事、休息小憩和宴请之所。登上象征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级台阶。抬头可见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紫气东来”。“紫气东来”的典故出自汉朝刘向的《列仙传》老子过函谷关的故事,后世引用为“紫气东来”。乾隆用紫气东来比如大清王朝自东方兴起,向西入关定鼎中原。

穿过凤凰楼我们进入了一处院落,此处就是皇太极的后宫所在。这里为典型的满族四合院建筑。正面的是皇太极的中宫“清宁宫”。东西两侧分别排列着,东配宫:关雎宫和衍庆宫;西配宫:麟趾宫和永福宫。我们下面依次参观。从外面看清宁宫,我们就会发现满族的民居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汉族的民族门通常开在正中间,而我们眼前的满族民居的门却开在靠东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左高右低”,在清宁宫左右两侧按照地位级别分别是: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我们下面逐一参观。关雎宫就是皇太极一生中最宠爱的宸妃——海兰珠,宸妃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宰桑之女,也是中宫皇后哲哲的亲侄女。海兰珠归嫁皇太极时已经26岁,崇德元年皇太极册封后妃时,海兰珠后来者居上,被封为东宫大福晋,并把其居住宫室命名为“关雎宫”。“关雎”一词源于《诗经》首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这是一首千古爱情绝唱,把内涵这样丰富的名字赋予了海兰珠所住的宫室,足见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特殊感情。崇德二年七月宸妃生皇八子,皇太极非常高兴,并在大政殿颁诏大赦天下,皇太极这一不寻常的举动,足以证明对该皇子宠爱有加,可惜这位小皇子来到世上仅七个月,就不幸夭折了。宸妃无法承受这一痛苦的打击,每日郁郁寡欢,积郁成疾,崇德六年病逝。当时皇太极正在边外重镇锦州与明朝作战,闻讯后马不停蹄奔回盛京,可还是没有看到宸妃最后一眼,他悲不自胜,一路奔进关雎宫爱妃的灵柩前“悲涕不止”,并下令以国丧的规格从厚殡葬,同时下旨追封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使海兰珠成为有清一代获谥号字数最多的妃子。此后,皇太极一直生活在怀念宸妃而无法释怀的状态中,并结束了他四十余年的戎马生涯,再也没有重返战场,他常常睹物思人,每次外出围猎路过宸妃的墓地,皇太极都要凭吊一番,痛哭一场。 两年后皇太极病逝在清宁宫,享年52岁,皇太极的英年早逝与两年前宸妃的病逝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宸妃的居室,北炕挂着一个摇篮,是宸妃哺育皇子的地方,“养个孩子吊起来”与“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并称为东北的三大怪。外间是宸妃会客、礼佛、用餐的地方。中间炕上的佛龛里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

衍庆宫又称为次东宫,是皇太极淑妃巴特玛喿的寝宫,衍庆是福庆长久之意。淑妃也来自阿巴垓部,为林丹汗窦土门福晋,林丹汗死后,与部众归顺皇太极,崇德元年册封为衍庆宫淑妃。其女,被皇太极嫁给多尔衮为妻,是多尔衮十位妻妾中六位蒙古族妻妾的之一。 我们最后来看看皇太极一后四妃中地位最低的永福宫。永福宫位居五宫之末也称次西宫,是皇太极后妃中名气最大的庄妃居住的宫室。庄妃本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宰桑之女,崇德元年皇太极册封后妃时,年龄最小的布木布泰被尊为次西宫侧福晋。如论及对清政权的巩固发展与影响,庄妃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其她四位后妃,被后人评价为清朝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后妃。庄妃是中宫皇后哲哲的亲侄女,东宫宸妃海兰珠的亲妹妹,三人同出于蒙古科尔沁部。努尔哈赤最初打天下的蒙古科尔沁部落是他最强劲的对手之一。多次征战互有胜负,努尔哈赤觉得继续打下去没有好处,于是决定联合蒙古科尔沁部。双方一拍即合。于是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联姻被广泛的使用。当时还是皇子的皇太极和科尔沁部的哲哲成了亲。联姻最重要的就是要留下一个流淌着两个家族血液的男性后代。皇后哲哲没有完成这一使命。在老罕王努尔哈赤晚年,皇位争夺激烈,四大皇子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都对皇位存有野心。但是皇太极的妻妾中始终用没有一个流淌有蒙古血液的儿子,这对他的政治地位很不利。他心急如焚。于是他跑到了科尔沁部想再找一个妻子,于是他选中了后来的庄妃布木布

皇太极一生妻妾十五人。除一后四妃以外。分别居住在清宁宫的两侧的房舍内。我们来到清宁宫的后面。刚才我们说过了满族民居的特点。大家还记得吗?对:“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我们刚才看过了口袋房和万字炕,我们马上要看到的就是出在地面上的烟囱。在清宁宫后的这根烟囱是当年沈阳城内唯一的一根烟囱。寓意“一统江山”。大家数一下烟囱有多少层???对一共有十一层,我告诉大家在十一层上面还有三块砖。那么这什么讲哪?问大家一个小问题:清朝有多少位皇帝,又有多少位是寿终正寝的???对清朝一共有12为皇帝。其中11位寿终正寝。末代皇帝溥仪只做了三年的皇帝。正好和这十一层零三块砖“一统江山”吻合。

穿过后门,我们来到了故宫的 “后苑”,也叫“御花园”。内有碾房三间、磨房三间、仓房二十八间,凉亭一座等。二十八间仓建于康熙年间,归盛京内务府管辖,用作存放当地皇庄交纳的粮食,以备供给其所属人丁口粮和做牲畜饲料。二十八间房中,有六间是通道门(称“后宰门”),其余二十二间每间各一丈五尺左右,可盛放粮食六百仓石(约合六十万斤)。碾房、磨房是为后宫皇帝及其后宫制作食物之用。

从历史记载中得知,乾隆年间以前,清宁宫院落中本没有通往后面的门,因乾隆初次东巡前拟定要在清宁宫重开萨满家祭,为便于给这项礼仪服务的人员出入宫区,盛京地方官员特奏清皇帝批准,在清宁宫后墙西侧新开一处“随墙门”通往北面台下,后来这座门便一直保留下来,至今犹存。由此人们可能会联想到一个问题,即清人关前除凤凰楼下层的正门外,是否还有其他进出台上宫区的通道?因为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在宫内服务的“下人”属奴仆篇3:沈阳故宫导游词

各位朊友,在繁华的沈阳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庄严的清代宫殿建筑群。这里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沈阳故宫。

依建筑时间和布局,沈阳故宫的建筑可分为三部分,它们分别是东路、中路、西路。今天,我们就按这个顺序。首先参观东路建筑。

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历史而闻名中外,在这片绚丽多彩,雄伟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们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创于1625年,是处理国家政务和举行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满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猎时所搭的帐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还饰有八个蒙古力士,牵引着八条铁链,象征着“八方归一”。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是受汉族敬天畏龙思想的影响,以龙代表天子的至尊无上。大政殿建筑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龙盘柱,尽显中原之风;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浓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帐式的风貌,则是满族古老文化的延续。

作为最早使用和最为重要的宫殿之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以大政殿为舞台上演。1643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哀兵入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

大政殿两侧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错落有致,如众星拱月,南宽北狭,似无穷无尽,象征兵多将广,万世绵延。十王亭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它们与大政殿构成了一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八旗制度,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远在努尔哈赤立国之初,凡遇军国大事都由汗王与八旗贝勒大臣共同讨论决定。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在修建宫殿时便将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现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政体及军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这组独特的建筑,为中国宫殿建筑史写下了空前的一页。

各位朊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中路。从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即续建皇宫,形成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门,后至清宁宫,院落三进,独成一体。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步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义小说中俗称的“午朝门”。大清门的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

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念。从而形成了区别北京故宫的一个特点——宫殿顶覆以黄琉璃瓦镶以绿色剪边。

穿过大清门,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清太宗皇太极举行日常朝会的地方。

1635年,皇太极下令将族名?女真”改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崇政殿登基称帝,上尊号“宽温仁圣”,将国号“金”改为“清”年号“天聪”改为“崇德”。

各位朊友,古代宫殿建筑布局讲究“前朝后寝”。看过了皇帝上朝的金銮殿,请大家随我去参观帝后的寝宫。

穿过崇政殿两侧的左右翊门,举目可见位于3.8米高台之上的凤凰楼。楼后为帝后寝居的后宫——台上五宫。与崇政殿对比又形成了沈阳故宫不同于北京故宫的特点——“宫高殿低”。而北京故宫则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凤凰楼为宴饮、议事之所,是当年沈阳城的最高建筑,诗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谓十分贴切。登上凤凰楼俯瞰四周,万般景物尽收眼底,可饱览盛京全景,也可观赏日出。“凤楼晓日”是当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凤凰楼门洞上方悬有“紫气东来”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而乾隆皇帝则是借用这个典故寓意大清的国运兴起于东方。

各位朊友,穿过凤凰楼底层的通道后,我们就进入了后妃居住的台上五官。

台上五官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

现在请大家随我参观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清宁宫。

清宁宫东梢门称“暖阁”,是帝后的卧室。暖阁内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设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暖阁内驾崩,终年52岁,后葬于沈阳昭陵,即北陵。

清宁东次间开门,是典型的满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门南西北三面都设火炕,称“万字炕”。与汉族有所不同的是,满族人将烟囱建在屋后,而且从地面向上垒起。这种“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的建筑特点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了。

各位朊友,现在请随我去参观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等。

说起文溯阁,我们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库全书》。出于加强文化统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诏访求天下藏书,历经十余年时间编成一部大型丛书。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所以称为《四库全书》。书修成后,抄录七部,在全国建七座藏书阁分别收藏,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宫殿建筑,我们很容易想起“红墙绿瓦”、“金壁辉煌?这类词汇。而文溯阁却与众不同,屋顶用黑琉璃瓦镶绿剪边,整个建筑以黑绿两色为主色调,这与它的用途是分不开的。文溯阁藏书忌火,依据五行字说立色配饰,装修取《易经》“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因此屋顶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从天降,消灭火灾。

文溯阁外观为两层,内部实为三层,书架上的木盒称函匣,用于收藏书籍。目前文溯阁的《四库全书》保存在甘肃省图书馆。

看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参观已经接近尾声。沈阳故宫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却是一气呵成,完整和谐。特别是三路建筑分别代表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皇太极南面独尊”、“康乾盛世”三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总体来看,沈阳故宫以建筑的方式反映了满族政权和满族社会由崛起——兴盛一高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各位朋友,我们的参观就要结束了,希望故宫之行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

推荐第9篇:沈阳故宫英文导游词(精华版)

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Hello, everyone! Please allow me to expre a warm welcome on behalf of Shenyang citizens.I\'m with great pleasure to be your tourist guide and from now on I will show you around 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where the founder of Qing Dynasty Nuerhachi and his son Huangtaiji lived.

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Fuling tomb and Zhaoling Tomb made in the early period of Qing Dynasty are the three famous historical sites in Shenyang.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with a history of over 360 years started in 1625 and was roughly accomplished in 1636 during the reign of Nuerhachi and Huangtaiji.After them four emperors of Qing Dynasty had come back from Beijing to this palace for 10 times and enlarged its area and added its buildings.They were Emperor Kangxi, Qianlong, Jiaqing and Daoguang.Therefore, until 1783 the palace was finally finished.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is one of the two royal palaces well kept in China.The other one is Forbidden City in Beijing.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was entitled \"Historic Culture Relics Preserved Buildings\" in 1961 by the State Council.This palace is an emperor museum combining the architectural styles of the minorities of Man, Han and Mongolia.This palace covers an area of 60,000 square meters, comprising over 20 courtyards, 300 houses and 70 buildings.The whole construc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east, middle and west.

First let\'s pay a visit to the buildings in the buildings in the middle section.The layout of middle section is similar to a Chinese compound with three courtyards.The first courtyard is the office area.It starts from the Grand Qing Gate on the south and ends at Holy Administration Hall.From Phoenix Tower to Purity and Tranquility Hall is the residential area.They all lay out on the same line.The main entrance to the palace is the Grand Qing Gate, also called Meridian Gate because the emperor considered himself as the son of Heaven and the palace should be the center of universe .The Grand Qing Gate was built in 1632 and is was the place where the civilian officials and military ministers to present themselves before the emperor daily .The special feature of the gate is the tile color.They are all yellow tiles but engraved with green borders.Yellow symbolizes the ground and the royal right while green represents sea and mountains.The combination of them means controlling the vast areas on the earth.The building to the east of Grand Qing Gate is called Ancestor Temple (Taimiao) with yellow tile roof, where Nuerhachi\'s descendants offered sacrifices to their ancestors for bleings.So Ancestor Temple is the most important.Please follow me into the gate.This path in the middle links the gate to Holy Administration Hall with Flying Dragon Pavilion (Feilongge) and Flying Phoenix Pavilion (Xiangfengge) on each side.The Hall of Holy Administration is the main building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palace and it was the center of the military, administrative affairs in early Qing Dynasty and had witneed many national ceremonies.Flying Dragon and Flying Phoenix Pavilions were for storing music instruments.Holy Administration Hall was Emperor Huangtaiji\'s office.In front of the hall are Rigui and Jiangliang, which were used as measure instruments and supposed to be the symbol of unity.In accident construction, office area is usually in the front part and residential area is in the rear.

Since we have visited the place where the Emperors worked and now we\'ll pay a visit to the place where empre and concubines lived.Here is the Phoenix Tower.It served as an entrance to the rear chambers and also the entertainment area of Huangtaiji and his concubines, and some gatherings or banquets were held occasionally.The tower was built on a terrace 3.8 meters tall.It was the tallest building in Shenyang at that time .It is amazing watching sunrise in the morning on the tower and Phoenix Sunrise is one of the famous Eight fascinating Scenes in Shenyang.Look upward, we will see a board hanging up on Phoenix Tower ,on which Emperor Qianlong inscribed \"Ziqidonglai\", which meant the Qing Dynasty in Beijing immigrated from Shengjing, the old name for Shenyang to the east .There are 24staircases leading to Phoenix Tower representing 24 seasonal divisions points in Chinese lunar calendar.

In 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chambers are higher than halls,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in Forbidden City in Beijing.Walking through the tower are the rear chambers.The one on the north in the middle was called Purity and Tranquility Hall, which was prepared for emperor and empre.The other four lying on both sides were for concubines .Purity and Tranquility Hall has five rooms and the First from the east was where Huangraiji paed away here at the age of 52 without any disease.His throne paed to his ninth son, Fuling.In early Qing Dynasty, the construction style was summed up like this: bag-like house, zigzag bed and chimney sitting on the ground.The main buildings here were different from other buildings with a door was opened in the wall of the east room and the other rooms were connected together like a bag.The zigzag beds, made of mud and brick and with fire and smoke tunnels were called \"kang\" in Chinese.In order to get heat and keep room warm in winter, tunnels was made under the ground of Purity and Tranquility Hall to put fire and smoke through .Now notice the pole standing on the ground for smoke through.

Now notice the pole standing right in the middle of the courtyard.This red pole is called Suolun pole, or Holy Pole.Its round tin container near the top was filled with food for feeding crows.It was said that Nuerhachi was saved by crows.Crows are considered sacred in Manchurian culture though in Chinese culture crows are regarded as birds bringing bad luck.Emperor Huangtaiji had four concubines.Among the four concubines Chen was loved best by Huangtaiji and Concubine Zhuang was the wisest and the mother of the next emperor, Fuling.Therefore, she had a special status among the concubines.The only chimney was built on the rear of Purity and Tranquility hall from the ground with 11 layers, representing the 11 emperors from Emperor Huangtaiji to the last emperor Puyi.This chimney was the highest one at that time.In Chinese, the sound of chimney \"tong\" is the same as that of unity.To the north further is rear courtyard called Yuhua Garden.After visiting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palace, we come to the eastern section.Its representative building is the Great Administration Hall, flanked by Ten Princes Pavilions.This part was built in 1625, and they were the earliest building in Shenyang Imperial Palace.Great Administration Hall is the place ceremonies and handled state affairs.Great Administration Hall was built with eight sides representing the style of military tent and also Eight Banner military system.

Now please look at the ten pavilions, five on each side, which were the offices of the commanders at that time.Here I will give you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ilitary system of early Manchurian Period.Nuerhachi divided his troops in four parts and each part was identified by the color of its banner .There were the four kinds of banner: red, blue, white and yellow banner.As the troops expanded quickly, another four parts were added and therefore another four kinds of banner were needed .By then there were altogether eight kinds of banner.This army was therefore well known for Eight Banner Army.The last part of 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is the western section, built from 1782 to 1783 and during Emperor Qianlong\'s reign.Its main construction is Book Source Pavilion (Wensuge) with Theater Platform and Good Descendant-benefiting Hall (Jiayintang) in front, Prosperity Administration Study (Yangxinzhai) and Nine Halls behind.Book Source Pavilion (wensuge) wa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toring the encyclopedia compiled at that time, Si Ku Quan Shu.This encyclopedia collected most of the books in Chinese history .Its complication started in 1773.This set of history books is composed of seven sections, more than 36,000 volumes.It took educated persons over 10 years to finish is.When finished, the whole encyclopedia was duplicated in seven pavilions acro China.The other six copies were either damaged during wars or lost.This set is the only one well kept.But the real copy is no longer here and now is restored in the Palace Museum in Beijing and Gansu province library.We can see that Book Source Pavilion covered with black tiles.In Chinese philosophy, black refers water.The pavilion was built for storing books and its biggest threat was fire.So black tiles hinting water covering it on the top as a way of protection .Good Property Admiration Study was for Emperor reading while Descendant-benefiting Hall and the Theater Platform consisting of a courtyard for Emperor ,his empre and concubines watching plays.

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is one of the cultural relics in China and it is the symbol of this city.It is a good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s well as a tourist attraction.And now we have to end our visiting, I hope you all enjoy it and thank you for your cooperation, goodbye.

推荐第10篇:沈阳故宫的英文导游词

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Hello, everyone! Please allow me to expre a warm welcome on behalf of Shenyang citizens.I\'m with great pleasure to be your tourist guide and from now on I will show you around 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where the founder of Qing Dynasty Nuerhachi and his son Huangtaiji lived.

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Fuling tomb and Zhaoling Tomb made in the early period of Qing Dynasty are the three famous historical sites in Shenyang.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with a history of over 360 years started in 1625 and was roughly accomplished in 1636 during the reign of Nuerhachi and Huangtaiji.After them four emperors of Qing Dynasty had come back from Beijing to this palace for 10 times and enlarged its area and added its buildings.They were Emperor Kangxi, Qianlong, Jiaqing and Daoguang.Therefore, until 1783 the palace was finally finished.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is one of the two royal palaces well kept in China.The other one is Forbidden City in Beijing.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was entitled \"Historic Culture Relics Preserved Buildings\" in 1961 by the State Council.This palace is an emperor museum combining the architectural styles of the minorities of Man, Han and Mongolia.This palace covers an area of 60,000 square meters, comprising over 20 courtyards, 300 houses and 70 buildings.The whole construc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east, middle and west.

First let\'s pay a visit to the buildings in the buildings in the middle section.The layout of middle section is similar to a Chinese compound with three courtyards.The first courtyard is the office area.It starts from the Grand Qing Gate on the south and ends at Holy Administration Hall.From Phoenix Tower to Purity and Tranquility Hall is the residential area.They all lay out on the same line.The main entrance to the palace is the Grand Qing Gate, also called Meridian Gate because the emperor considered himself as the son of Heaven and the palace should be t the center of universe .The Grand Qing Gate was built in 1632 and is was the place where the civilian officials and military ministers to present themselves before the emperor daily .The special feature of the gate is the tile color.They are all yellow tiles but engraved with green borders.Yellow symbolizes the ground and the royal right while green represents sea and mountains.The combination of them means controlling the vast areas on the earth.The building to the east of Grand Qing Gate is called Ancestor Temple (Taimiao) with yellow tile roof, where Nuerhachi\'s descendants offered sacrifices to their ancestors for bleings.So Ancestor Temple is the most important.Please follow me into the gate.This path in the middle links the gate to Holy Administration Hall with Flying Dragon Pavilion (Feilongge) and Flying Phoenix Pavilion (Xiangfengge) on each side.The Hall of Holy Administration is the main building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palace and it was the center of the military, administrative affairs in early Qing Dynasty and had witneed many national ceremonies.Flying Dragon and Flying Phoenix Pavilions were for storing music instruments.Holy Administration Hall was Emperor Huangtaiji\'s office.In front of the hall are Rigui and Jiangliang, which were used as measure instruments and supposed to be the symbol of unity.In accident construction, office area is usually in the front part and residential area is in the rear.

Since we have visited the place where the Emperors worked and now we\'ll pay a visit to the place where empre and concubines lived.Here is the Phoenix Tower.It served as an entrance to the rear chambers and also the entertainment area of Huangtaiji and his concubines, and some gatherings or banquets were held occasionally.The tower was built on a terrace 3.8 meters tall.It was the tallest building in Shenyang at that time .It is amazing watching sunrise in the morning on the tower and Phoenix Sunrise is one of the famous E ight fascinating Scenes in Shenyang.Look upward, we will see a board hanging up on Phoenix Tower ,on which Emperor Qianlong inscribed \"Ziqidonglai\", which meant the Qing Dynasty in Beijing immigrated from Shengjing, the old name for Shenyang to the east .There are 24staircases leading to Phoenix Tower representing 24 seasonal divisions points in Chinese lunar calendar.

In 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chambers are higher than halls,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in Forbidden city in Beijing.Walking through the tower are the rear chambers.The one on the north in the middle was called Purity and Tranquility Hall, which was prepared for emperor and empre.The other four lying on both sides were for concubines .Purity and Tranquility Hall has five rooms and the First from the east was where Huangraiji paed away here at the age of 52 without any disease.His throne paed to his ninth son, Fulin.In early Qing Dynasty, the construction style was summed up like this: bag-like house, zigzag bed and chimney sitting on the ground.The main buildings here were different from other buildings with a door was opened in the wall of the east room and the other rooms were connected together like a bag.The zigzag beds, made of mud and brick and with fire and smoke tunnels were called \"kang\" in Chinese.In order to get heat and keep room warm in winter, tunnels was made under the ground of Purity and Tranquility Hall to put fire and smoke through .Now notice the pole standing on the ground for smoke through.

Now notice the pole standing right in the middle of the courtyard.This red pole is called Suolun pole, or Holy Pole.Its round tin container near the top was filled with food for feeding crows.It was said that Nuerhachi was saved by crows.Crows are considered sacred in Manchurian culture though in Chinese culture crows are regarded as birds bringing bad luck.Emperor Huangtaiji had four concubines.Among the four concubines Chen was loved best by Huangtaiji and Concubine Zhuang was the wisest and the mother of the next emperor, Fulin.Therefore, she had a special status among the concubines.The only chimney was built on the rear of Purity and Tranquility hall from the ground with 11 layers, representing the 11 emperors from Emperor Huangtaiji to the last emperor Puyi.This chimney was the highest one at that time.In Chinese, the sound of chimney \"tong\" is the same as that of unity.To the north further is rear courtyard called Yuhua Garden.After visiting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palace, we come to the eastern section.Its representative building is the Great Administration Hall, flanked by Ten Princes Pavilions.This part was built in 1625, and they were the earliest building in Shenyang Imperial Palace.Great Administration Hall is the place ceremonies and handled state affairs.Great Administration Hall was built with eight sides representing the style of military tent and also Eight Banner military system.

Now please look at the ten pavilions, five on each side, which were the offices of the commanders at that time.Here I will give you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ilitary system of early Manchurian Period.Nuerhachi divided his troops in four parts and each part was identified by the color of its banner .There sere then four kinds of banner: red, blue, white and yellow banner.As the troops expanded quickly, another four parts were added and therefore another four kinds of banner were needed .By then there were altogether eight kinds of banner.This army was therefore well known for Eight Banner Army.

The last part of 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is the western section, built from 1782 to 1783 and during Emperor Qianlong\'s reign.Its main construction is Book Source Pavilion (Wensuge) with Theater Platform and Good Descendant-benefiting Hall (Jiayintang) in front, Prosperity Administration Study (Yangxizhai) and Nine Halls behind.Book Source Pavilion (wensuge) wa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 toring the encyclopedia compiled at that time, Si Ku Quan Shu.This encyclopedia collected most of the books in Chinese history .Its complication started in 1773.This set of history books is composed of seven sections, more than 36,000 volumes.It took educated persons over 10 years to finish is.When finished, the whole encyclopedia was duplicated in seven pavilions acro China.The other six copies were either damaged during wars or lost.This set is the only one well kept.But the real copy is no longer here and now is restored in the Palace Museum in Beijing and Gansu province library.We can see that Book Source Pavilion covered with black tiles.In Chinese philosophy, black refers water.The pavilion was built for storing books and its biggest threat was fire.So black tiles hinting water covering it on the top as a way of protection.Good Property Admiration Study was for Emperor reading while Descendant-benefiting Hall and the Theater Platform consisting of a courtyard for Emperor ,his empre and concubines watching plays.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is one of the cultural relics in China and it is the symbol of this city.It is a good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s well as a tourist attraction.

And now we have to end our visiting, I hope you all enjoy it and thank you for your cooperation, goodbye.

第11篇:沈阳故宫观后感

沈阳故宫观后感

我家住在怀远门外不远的地方,在怀远门里就是沈阳故宫。每次去兴隆大家庭玩,总能看见故宫那深红色的墙,黄色的瓦,房檐上的小兽,略显笨重的门及门上的兽头环。据说沈阳故宫是清朝皇帝的家。我有时会猜想,皇帝的家是什么样的呢?我的家不大,两室的小屋,很温暖。皇帝的家有多大呢?是不是也很温暖呢?那里究竟住过那些人,发生过什么事情……。终于前不久学校带我们参观了沈阳故宫,揭开了她那神秘的面纱。爸爸知道了还给我买了本关于故宫的书。从书中我还知道了很多关于故宫的知识。

现存的沈阳故宫占地近60000平方米,共有建筑114座,依据坐落方位和使用功能划分了几个不同的区域。我们从故宫正门—大清门进入故宫,首先看到的是崇正殿,书上说这里是清太宗皇太极办公的地点,就是皇帝上朝,举行国家典礼,召集大臣商议国家大事,接见外国使臣,举行会议的地方。可以想象当时是多么壮观。就是在这里皇太极和他的大臣们做出了多少个决定,使中国的历史车轮向着明亡而清盛的方向前进。进入崇正殿内部,室内的柱子下部为红,蓝,白三色相间的海水图案,上是腾飞的金龙,周围点缀火焰和云朵屋梁上绘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每一条龙都雕刻的栩栩如生。使人感到即高贵又祥和。经两个侧门绕过崇正殿,在它的后面的高台上就是故宫的内廷,那里是皇帝和他的后妃居住的地方。据书上说满族人是个骑射民族,过去在山区居住,所以沈阳故宫的建筑保留了其建于高处,即利于守卫,又利于瞭望的建筑特点。中间是清宁宫,两侧还有6个配宫,每个宫殿内都有小火炕,炕上还放着火盆和小炕桌,有的屋内还吊着小悠车,听妈妈说她们小时候也住火炕,孩子也住在悠车里,看到这里才真正像我们的家一样,给人以温馨的感觉。沈阳故宫很大,这里是中路,还有东路,书上说那里建筑更早,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那边有一个大政殿,十王亭,鸾驾库,奏乐厅等建筑,大政殿的屋顶是八角形的,很有趣。总观故宫,它的每个建筑的房脊上都有小兽,形态各异,有的像张嘴大吼,有的像在眺望远方。很多墙壁上,柱子上都刻着各种浮雕,盘龙飞凤,麒麟怪兽,立体的雕琢使我惊诧于古人怎么这么聪明,这么多的能工巧匠,巧夺天工。

参观完沈阳故宫,使我感触很深,一座建筑它本身不会说话,但是它却在无言中告诉我们了一段历史,传承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爸爸说沈阳故宫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世世代代。

第12篇:史上最完整的沈阳故宫导游词

史最完整的沈阳故宫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此次游览的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 4A级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阳故宫。故宫,顾名思义就是旧时宫殿,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努尔哈赤建立政权之初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先后经过三次大规模建设,形成了东中西三路格局。其中东路为老罕王努尔哈赤进沈阳以后修建;中路为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继位以后兴建;西路则为清朝中期乾隆皇帝东巡和为了安放《四库全书》而修建。全部建筑70余座,300余间,组成20多组院落。作为我国现存保存最完好的两座宫殿之一,与北京故宫遥相呼应,却又有着与北京故宫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格局样式。那么我们今天就来领略一下昔日皇宫的风采。

(故宫门前)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故宫门前,东西各有一座牌坊。东边为文德坊,西边为武功坊。老沈阳人俗称为“东华门”和“西华门”。古时候大臣上朝之时从东华门入朝。先在东西朝房侯朝。我们眼前的这座挂有郭沫若题词《沈阳故宫》牌匾的建筑就是大清门,大家可能会问,这座像房子一样的建筑为什么叫做门,它与我们常见的门有很大的区别!门作为古代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是等级制度直观体现。如我们常听说的“柴门”,柴门是用柴木搭建的一个只有门框的门,这也是等级地位最低的门。再有单开门,双开门。有钱有势人家的门要高出地面修建在台基上。我们眼前这座大清门是五间硬山顶的屋宇式的大门,中间三间为门,南北都设有台阶,两梢间有槛墙木窗,皇家的大门明显异于常人。大清门虽然只是出入宫殿的通道,但作为皇宫的门面装饰也力求华丽美观。除黄绿两色的琉璃瓦屋顶和檐下的雕梁画栋外,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墙体四角的琉璃“墀头”,每组都由上下相联的四部分组合而成,黄、蓝色调为主,间以红、白、绿等色,浮雕云龙飞凤,瑞兽奇花,鲜艳多彩,烧造精致,虽然不处于建筑的中心部位,却成为最亮丽斑斓的艺术杰作。这座门为什么叫做“大清门”哪?正统的说法是清朝的国号为“清”,宫殿的门又叫国门,所以叫“大清门”。还有个传说:这座宫门在建成以后并没有名称,只是叫做“大门”。后来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以后,听说明朝北京皇城的正门叫做“大明门”,为了针锋相对,克其锋芒,就把这座大门命名为“大清门”。古时上朝之时文武大臣按照文东武西排列站在大清门前两侧侯朝议事。在大清门的东侧有一座封闭的院落——太庙。所谓“太庙”即皇帝奉祀祖先的宗庙。清朝有太庙制度始于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元称帝之时,前殿供奉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后。叶赫纳拉氏(皇太极生母)神位,后殿则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代祖先,即猛哥帖木儿、福满、觉昌安、塔克世及其妻的神位。太庙建成后,每年逢清明、除夕等日,皇太极都要亲自前往焚香祭祀。顺治迁都北京后,先是把太祖朝的神位移往北京太庙,原来的盛京太庙因为只剩下四祖神位,改称为“四四祖庙”。清朝历代皇帝东巡祭祖陵的皇帝在进入沈阳故宫之前,都要先到庙中向自己祖先的玉宝玉册上香行礼。

(中路)我们走进大清门,在右侧有一个沈阳故宫的微缩,可以领略沈阳故宫的全貌。穿过大清门我们来到了沈阳故宫中路的头道院落。我们正面的建筑就是沈阳故宫的“金銮殿”——崇政殿。兴建之初名字叫做“正殿”。崇德元年定名为崇政殿。崇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其中请各位游客注意的是殿顶的琉璃瓦,有去过北京故宫的朋友一定会清楚地记得北京故宫的琉璃瓦是黄色的,而沈阳的琉璃瓦是黄色镶绿剪边。这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重要差别之一。我们走上台基。在台基两侧分别有用于计时的日晷,和存放标准计量单位的嘉量亭。此外台基上四口盛满清水的大缸大家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吗?当然不是皇帝养金鱼的鱼缸。这四口缸被称作是“吉祥缸”古代称它是“门海”,是古代皇宫中重要的防火设施。那又有朋友问了,冬天北方的天气很冷,水都会结冰。没关系,缸下可以点燃炭火既可以化冰,又可取暖。我们走上须弥座。头上牌匾用满文和汉文书写的“崇政殿”,请看左边的满文,我们有个形象的比喻“中间一根棍,两边都是刺,加上圈和点,就是满文字儿”。沈阳故宫的牌匾都是满文在左,汉文在右。而北京故宫的牌匾都是汉文在左,满文在右。这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差别之二。崇政殿内现在的陈设是乾隆东巡后按照北京故宫乾清宫的陈设摆放的。上面“正大光明”匾额为顺治皇帝御笔亲书。下面就是皇帝的宝座,据说宝座上绘制雕刻有8条金龙,算上坐在宝座上的真龙天子正好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阳数九条龙。宝座后面是金质屏风。上面刻有康熙皇帝从古代经书中摘出的言十二句铭文圣训,作为自己和后世皇帝治理国家的座右铭镌刻在御座之旁的。陈设在龙椅前后的有鹤式烛台、熏炉、塔式香亭、甪端、“太平有象”等。从乾隆时起,皇帝还把一些相关的题咏诗章手迹制成匾联悬挂殿内。宝座前的“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蓝地金字对联出自乾隆皇帝手迹,殿北门内上方还挂有嘉庆、,道光御题崇政殿诗金字木匾等等。当年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励精图治,1636年皇太极就是在这里发布诏书。将国号“金”改为“清”;改元“天聪”为“崇德”;改“女真族”为“满族”。那为什么要改国号和族名哪?国号有为什么叫做“清”哪?话说皇太极请遍能人高手,为国家和民族改名。这群能人高手里有个在深山出家的老和尚,法号无然。无然长老给他出主意:明朝的“明”字光辉灿烂,属于“火”,要想灭火,就得用水,族号叫“满”,国号叫“清”,这“满清”二字都带三点“水”,六水灭火,可得中原天下。皇太极信服极了,要改就彻底改,把自己这个罕王也改了,干脆和大明朝并列,也就叫皇帝吧!

在崇政殿前的东西两侧分别为“飞龙阁”和“翔凤阁”。“飞龙阁”和“翔凤阁”主要是为皇帝藏珍纳宝的。许多珍贵的文物都藏于此间。“飞龙阁”和“翔凤阁”后面分别是用于存瓷器的东七间楼和存放书籍墨刻的西七间楼。 我们离开崇政殿,穿过左翎门来到崇政殿的后院。在东西两侧的分别是“日华楼”、“师善斋”、“霞绮楼”、“协中斋”。后期主要用于皇子教育,也就是“皇家贵族学校”。在我们的正面有一约四米的高台,台中环绕有女儿墙,台上就是沈阳故宫的后宫部分。哪为什么后宫要建筑在一座高台上那?这就要从满足民俗说起。满族作为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生存状况相对恶劣。经常受到虎狼这样的野兽的攻击。于是聪明的满族人将居住之所建住宅一个土台之上,地势较高可以有效的防范野兽的攻击。这就形成了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的差别之三。北京故宫的前朝建筑在高大的须弥座上,后寝建筑在平地上。沈阳故宫正好与之相反。台上有一高楼。此楼名曰“凤凰楼”。原名“五凤楼”、“翔凤楼”。凤凰楼采用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每层深广各三间,周围有回廊,下层的门洞是联络台上台下的通道。风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此楼为当时沈阳城最高建筑。沈阳古称“盛京”。“盛京八景”(天柱排青、辉山晴雪、浑河晚渡、塔湾夕照、柳塘避暑、凤楼晓日、皇寺鸣钟、万泉垂钓)之一的“凤楼晓日”的典故就出于此处。站在楼上可以最先看到东方朝气蓬勃的晓日。传说当年站在凤凰楼上可以看到抚顺城。凤凰楼是清宁宫的门户,也是皇帝策划军政大事、休息小憩和宴请之所。登上象征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级台阶。抬头可见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紫气东来”。“紫气东来”的典故出自汉朝刘向的《列仙传》老子过函谷关的故事,后世引用为“紫气东来”。乾隆用紫气东来比如大清王朝自东方兴起,向西入关定鼎中原。

穿过凤凰楼我们进入了一处院落,此处就是皇太极的后宫所在。这里为典型的满族四合院建筑。正面的是皇太极的中宫“清宁宫”。东西两侧分别排列着,东配宫:关雎宫和衍庆宫;西配宫:麟趾宫和永福宫。我们下面依次参观。从外面看清宁宫,我们就会发现满族的民居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汉族的民族门通常开在正中间,而我们眼前的满族民居的门却开在靠东的一侧。满族民居有句名谚“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墙壁多贴有纸画。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烟囱,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我们进入清宁宫参观。住在清宁宫的女主人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死后呗册封为孝端文皇后。哲哲,是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的女儿。十五岁时嫁给皇太极,生有三个女儿。由于哲哲娘家科尔沁部在蒙古各部落中归附后金最早,与之关系最紧密,所以皇太极改元称帝册封后妃时,便将地位显贵的哲哲立为中宫皇后,她是清代历史上第一位行大礼、正式册封的皇后。顺治七年哲哲故去,谥号为“孝端文皇后” ,同皇太极一起合葬在清昭陵(沈阳北陵)。请各位朝西面看。满族人以西方为大。所以西面供奉着神龛,此幅画像为关公。满族八旗以《三国演义》为兵书。故而非常崇拜关羽。满族人把关羽封为武神。在清朝以前我国的武神是岳飞。清朝人统一天下以后,因岳飞曾经和满族的先祖做过战。所以岳飞下了岗,关公成为新一任的武神。在神像的两侧分别挂有“万福之原”和“合撰延祺”。“万福之原”是乾隆御笔,意为万福来原于神的赐予。“合撰延祺”是嘉庆御笔,意为聚集天地之灵气,使幸福绵长。下面提一个小问题。有知道清宁宫中这俩口大锅的用途的吗?„„我来解释一下:这两口锅是用来祭祀的。满族人信奉萨满教。萨满祭祀过程既庄重虔诚又有神秘色彩,主持祭祀的萨满巫师头上带着高高的神帽,身上系着腰铃,手中拿着单面鼓,在地中央边唱边跳。我们现代所说的“跳大神”就是从萨满巫师中演变过来的。主要的祭品是自家养的黑色雏公猪,人们将热酒灌进猪的耳朵,如果猪耳朵有晃动即表示神灵已经接收该祭品。如果不动,则表示神灵不满意,则本次祭祀活动不能在进行下去了。猪由于受到刺激就会摇头,称为“领牲”,满族人认为此时的猪已经通神,成为连接天地的媒介。然后将猪宰杀后煺洗干净,切成大块,放入北侧的两口大锅里清水煮熟,先放入木槽内供奉给神灵享用,然后再分给参加祭祀的人们,称为“吃福肉”,满族人相信吃了福肉,福气就会降临到每个人的身上。每年正月初一,满族的祭祀活动最为盛大。初一早晨王公大臣都要到皇帝家来做客。皇帝会将煮好的福肉赏赐给他们吃(清水煮肉),吃的时候不蘸任何调料。那位能吃到最大的那一块,则他今年的福气会最好。其余剩下的部分会放到门内左侧的案板上。在杀猪的时候,猪内脏也是有用处的。将猪内脏取出,置于院中的神杆索伦干上,供奉满族的神鸟乌鸦。索伦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乌鸦为什么能成为满族的神鸟哪?这就要从乌鸦救凡察的故事说起。满族的先祖有一次背仇家所害。全家只有一个叫凡察的小孩逃了出来,仇家要赶尽杀绝。凡察跑的精疲力竭之时卷曲在一棵棵树边。这时恰巧一群乌鸦落在树上和凡察的身上。仇家经过此地,认为乌鸦是不会在有活人的地方停留,凡察一定不会再这。就这样凡察得救了,凡察后来成为了满族的英雄,为族人报了仇。于是满族开始供奉乌鸦为神鸟,祭祀的时候用猪内脏来供养乌鸦。当有流浪的乞讨者经过时也可抓取索伦干上的东西吃。言归正传。清宁宫内东侧被隔开里面称之为“暖阁”。也就是皇帝皇太极和皇后哲哲的卧室。暖阁内部分为南北两间,两间都有火炕(龙床)。这种设计非常巧妙,完全适于北方气候温差较大的特点。在漫长寒冷的冬季,住在临窗的南炕,既明亮,又有充足的阳光照射,自然十分暖和;而在炎炎夏日,避暑移居到北炕,则很凉爽,是理想的居住之所。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端坐在南炕上“无疾而终”,卒年五十二岁,葬在昭陵(即沈阳北陵)。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左高右低”,在清宁宫左右两侧按照地位级别分别是: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我们下面逐一参观。关雎宫就是皇太极一生中最宠爱的宸妃——海兰珠,宸妃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宰桑之女,也是中宫皇后哲哲的亲侄女。海兰珠归嫁皇太极时已经26岁,崇德元年皇太极册封后妃时,海兰珠后来者居上,被封为东宫大福晋,并把其居住宫室命名为“关雎宫”。“关雎”一词源于《诗经》首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这是一首千古爱情绝唱,把内涵这样丰富的名字赋予了海兰珠所住的宫室,足见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特殊感情。崇德二年七月宸妃生皇八子,皇太极非常高兴,并在大政殿颁诏大赦天下,皇太极这一不寻常的举动,足以证明对该皇子宠爱有加,可惜这位小皇子来到世上仅七个月,就不幸夭折了。宸妃无法承受这一痛苦的打击,每日郁郁寡欢,积郁成疾,崇德六年病逝。当时皇太极正在边外重镇锦州与明朝作战,闻讯后马不停蹄奔回盛京,可还是没有看到宸妃最后一眼,他悲不自胜,一路奔进关雎宫爱妃的灵柩前“悲涕不止”,并下令以国丧的规格从厚殡葬,同时下旨追封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使海兰珠成为有清一代获谥号字数最多的妃子。此后,皇太极一直生活在怀念宸妃而无法释怀的状态中,并结束了他四十余年的戎马生涯,再也没有重返战场,他常常睹物思人,每次外出围猎路过宸妃的墓地,皇太极都要凭吊一番,痛哭一场。 两年后皇太极病逝在清宁宫,享年52岁,皇太极的英年早逝与两年前宸妃的病逝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宸妃的居室,北炕挂着一个摇篮,是宸妃哺育皇子的地方,“养个孩子吊起来”与“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并称为东北的三大怪。外间是宸妃会客、礼佛、用餐的地方。中间炕上的佛龛里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 麟趾宫又称西宫,是皇太极贵妃娜木钟的寝宫,“麟趾”二字出自《诗经》,意为子孙兴旺,乃人中龙凤。贵妃娜木钟是蒙古阿巴垓部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嫁与蒙古察哈尔林丹汗为多罗大福晋,又称囊囊太后。原称霸于漠南蒙古的林丹汗,在众叛亲离后死于青海大草滩,娜木钟率1500户部众,归顺皇太极。皇太极出于政治的需要,将其纳为福晋,崇德元年,册封为麟趾宫贵妃。其子博穆博果尔曾在皇太极死后成为福临(后来的顺治皇帝)皇位的最大竞争者。后成为顺治朝重臣,死后谥号襄昭亲王。

衍庆宫又称为次东宫,是皇太极淑妃巴特玛喿的寝宫,衍庆是福庆长久之意。淑妃也来自阿巴垓部,为林丹汗窦土门福晋,林丹汗死后,与部众归顺皇太极,崇德元年册封为衍庆宫淑妃。其女,被皇太极嫁给多尔衮为妻,是多尔衮十位妻妾中六位蒙古族妻妾的之一。

我们最后来看看皇太极一后四妃中地位最低的永福宫。永福宫位居五宫之末也称次西宫,是皇太极后妃中名气最大的庄妃居住的宫室。庄妃本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宰桑之女,崇德元年皇太极册封后妃时,年龄最小的布木布泰被尊为次西宫侧福晋。如论及对清政权的巩固发展与影响,庄妃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其她四位后妃,被后人评价为清朝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后妃。庄妃是中宫皇后哲哲的亲侄女,东宫宸妃海兰珠的亲妹妹,三人同出于蒙古科尔沁部。努尔哈赤最初打天下的蒙古科尔沁部落是他最强劲的对手之一。多次征战互有胜负,努尔哈赤觉得继续打下去没有好处,于是决定联合蒙古科尔沁部。双方一拍即合。于是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联姻被广泛的使用。当时还是皇子的皇太极和科尔沁部的哲哲成了亲。联姻最重要的就是要留下一个流淌着两个家族血液的男性后代。皇后哲哲没有完成这一使命。在老罕王努尔哈赤晚年,皇位争夺激烈,四大皇子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都对皇位存有野心。但是皇太极的妻妾中始终用没有一个流淌有蒙古血液的儿子,这对他的政治地位很不利。他心急如焚。于是他跑到了科尔沁部想再找一个妻子,于是他选中了后来的庄妃布木布泰。年仅13岁的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随后的日子里布木布泰给皇太极生下了三个女儿。但是也没有给皇太极生下一个儿子。皇太极继位以后和蒙古联姻的事始终缠绕在他的心头。他又一次来到科尔沁部娶了已经26岁的宸妃海兰珠。26岁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大的年龄。有人说海兰珠此时是一位寡妇。不管怎样皇太极还是娶了海兰珠。海兰珠不负众望生下了一个儿子,可惜的是七个月后皇子夭折。皇太极十分心痛,正值此时庄妃布木布泰给皇太极生下了一个儿子,皇太极十分高兴,亲自起名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皇太极的一后四妃全部来自蒙古草原,都姓博尔济吉特氏。由此可见皇太极对联姻蒙古的重视程度。1643年皇太极在清宁宫突然驾崩,引起宫廷皇权的斗争,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庶出)与皇太极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互争皇位相持不下。当时正当清军挺进中原,一统天下的关键时刻,庄妃在这紧要关头,审时度势,利用自己的地位和中宫皇后的支持,联合多尔衮推举福临继位,多尔衮做辅政王,从而避免了险些酿成的宫廷政变及清王朝的分裂。福临登基,庄妃从此成为皇太后,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生涯。顺治十八年,顺治帝因出天花24岁在北京养心殿英年早逝。在庄妃的支持下,年仅八岁的皇三子玄烨继位,即康熙皇帝。庄妃又被尊为太皇太后。庄妃在清初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上,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铲除权臣鳌拜的过程中,庄妃在幕后为年轻的康熙皇帝出谋划策。又如北方察哈尔部趁机叛乱,康熙帝在京师一时无兵可派,关键时刻,是庄妃向康熙推荐了大臣图海,统帅八旗健壮家奴组成的大军,很快就平定了叛乱的察哈尔,一解康熙的后顾之忧。身为一国之母,庄妃还以身作则,克己奉公地支持儿孙成就大业,康熙平定三番之乱时,庄妃先后拿出宫中银两、缎匹犒赏官兵。康熙二十六年,庄妃病逝,葬于河北遵化清东陵的昭西陵,享年75岁。成为清朝后宫中寿禄最长的女人(其次慈禧74岁)。关于庄妃的传闻轶事特别多,比如庄妃劝明总督洪承畴降清、庄妃下嫁多尔衮等等。有的是出自民间的传说,有的至今史学界还争论不休。其实无论庄妃下嫁与否,都不能抹杀她在清朝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庄妃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一代女性。

皇太极一生妻妾十五人。除一后四妃以外。分别居住在清宁宫的两侧的房舍内。我们来到清宁宫的后面。刚才我们说过了满族民居的特点。大家还记得吗?对:“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我们刚才看过了口袋房和万字炕,我们马上要看到的就是出在地面上的烟囱。在清宁宫后的这根烟囱是当年沈阳城内唯一的一根烟囱。寓意“一统江山”。大家数一下烟囱有多少层?„„对一共有十一层,我告诉大家在十一层上面还有三块砖。那么这什么讲哪?问大家一个小问题:清朝有多少位皇帝,又有多少位是寿终正寝的?„„对清朝一共有12为皇帝。其中11位寿终正寝。末代皇帝溥仪只做了三年的皇帝。正好和这十一层零三块砖“一统江山”吻合。

穿过后门,我们来到了故宫的 “后苑”,也叫“御花园”。内有碾房三间、磨房三间、仓房二十八间,凉亭一座等。二十八间仓建于康熙年间,归盛京内务府管辖,用作存放当地皇庄交纳的粮食,以备供给其所属人丁口粮和做牲畜饲料。二十八间房中,有六间是通道门(称“后宰门”),其余二十二间每间各一丈五尺左右,可盛放粮食六百仓石(约合六十万斤)。碾房、磨房是为后宫皇帝及其后宫制作食物之用。

从历史记载中得知,乾隆年间以前,清宁宫院落中本没有通往后面的门,因乾隆初次东巡前拟定要在清宁宫重开萨满家祭,为便于给这项礼仪服务的人员出入宫区,盛京地方官员特奏清皇帝批准,在清宁宫后墙西侧新开一处“随墙门”通往北面台下,后来这座门便一直保留下来,至今犹存。由此人们可能会联想到一个问题,即清人关前除凤凰楼下层的正门外,是否还有其他进出台上宫区的通道?因为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在宫内服务的“下人”属奴仆身份,是不应该与皇帝后妃一样从正门出入的。1987年,这个谜终于被解开。沈阳故宫在安设清了宫避雷针引线时,发现东山墙下距地表较浅处有砖石砌筑的遗迹,经继续向下挖掘,竟出现了一条上部砌成拱形的“地道”,从台上直通至台后的地面。经过分析认为,这就是台上宫区通往外部的另一个出入口,应是清太宗时期伺候皇帝后妃的人进出宫区之处,清入关初年,可能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将其堵塞填平,直到几百年后才被发现,如今这条通道已经过修整重新开放,使由此走过的游客对当年的宫廷生活又增添了几分遐想。

史最完整的沈阳故宫导游词

(二)

照壁。个位仔细看墙上的图案。大家会发现上面所雕绘的图案为仙鹤,而非我们在电视中常见的北京故宫中的龙图案。这也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区别之四。步入沈阳故宫的东路。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气势恢宏广场建筑群。其主要建筑有大正殿,十王亭,銮驾库,奏乐亭构成。我们先来看看广场正面的大正殿。远观大正殿形如一座亭子。他的建筑学名称是:八角重檐攒尖顶大木架结构建筑,清代俗称为“八角殿”。它既是整个宫殿群中最先完成的建筑,也是装饰艺术和使用制度方面最具特色者之一。殿顶最高处是五彩琉璃宝顶,由宝瓶、相轮、火焰宝珠等几个主要部分构成,并装饰着浮雕云龙,色彩斑斓,美丽吉祥,是吸收了佛塔塔刹的艺术特色而精心设计的。同样精彩的是。紧贴宝顶下部的八条垂脊上,各立有一个彩色琉璃烧制的胡人力士,深目高鼻、紧衣小帽,虽然姿态各异,但都好像是在用力牵引绳索加固宝顶,构思巧妙,仪态生动,十分精彩。大政殿的两层殿顶都用琉璃瓦覆盖,装饰在殿顶垂脊部位的行龙脊兽、檐下的斗拱彩画,也都以其富丽和别致的风格,烘托出这座大殿的庄严神圣。大政殿外观共有内外两圈三十二根红柱,最引人注目的是南侧殿门外两柱上的金龙,昂首探爪仿佛正欲争攫中间的火焰宝珠,形态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在殿柱顶端的外侧,各有相貌威猛、非狮非牛的兽面。据说这是藏传佛教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把它装饰在建筑上,既能带来吉祥又可体现统治者的威严。大政殿内檐柱间的八面,各装有六扇隔扇门而并无砖墙,门的上半部是“斧头眼”式的棂格,下部裙板中间则各镶有木雕的金漆团龙图案,更增添了殿体周围的美感。夏天时将门卸下形如凉亭,通风效果极佳。冬天时内生火盆市内温暖如夏。大政殿建筑在须弥座台基上。四面都设有石阶踏跺,正南殿门前的一组中间是石雕云龙陛路,是皇帝出入大殿的御路。这里的石雕栏板、望柱、抱鼓、石狮等,都带有明末清初东北地区民间的风格,朴实生动,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大正殿共有八面,四处台基,寓意大金国四平八稳。

我们走上大正殿参观。大政殿内是不设天棚的“彻上露明造”装修。八根十余米高的彩绘金龙大柱直插殿顶。穹顶正中是圆形的木雕金漆降龙藻井,周围的天花彩画,靠里侧的是万福万寿万禄万喜八个篆书汉字图案。外侧的一圈则分为八组,每组由一个梵文字图案和四个龙凤图案构成。这些精美别致的天花装饰,既具有富贵祥和的气氛,又带有神圣的宗教色彩。与之相呼应的,还有殿内各个方向姿态各异的云龙和兽面、莲花、如意等木雕装饰,成为融合多民族艺术风格的壮美景观。在殿内挂有康熙皇帝手书的对联“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一心一德;子孙是守长怀绍庭永祚卜世卜年。”

大正殿在建成之初叫做“大衙门”。因为早期满语中并没有与“殿”相应的词,而是用从汉文中音译的“衙门”一词来形容它,所以把“大殿”称为“大衙门”。每天皇帝地就在大正殿内处理政务。在大正殿的两侧分别排列有十座小亭。这就是有名的“大正殿十王亭”。大政殿和十王亭不仅体现了当时满族国家的政治特色,在建筑布局和风格上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史书中记载,努尔哈赤、皇太极率领八旗军队外出驻扎时搭设的蒙古包式帷幄,有时就是皇帝用大一些的“黄幄”,而八旗贝勒大臣们则分别用排列在其前两侧的八座“青幄”,大政殿和十王亭的排布、瓦色、造型都与之十分接近。因此,人们也把这“一殿十亭”叫做“帐殿式”布局,视为带有游牧狩猎民族特点的宫殿建筑的典范。 在这里就要提到一个词“八旗”。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而后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一人。固山就是旗的意思。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皇太极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在满族中有“上三旗”与“下五旗”之分。清朝早年正黄旗由努尔哈赤直接领导,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为加强统治他将镶黄旗也编入自己的直属部队之中。顺治七年多尔衮死后,清世祖福临将尔衮掌管正白旗也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尊,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清世宗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设左翼王一名;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设右翼王一名。 在沈阳故宫的十王亭中可清楚的看出各个旗所处地位的高低,按照顺序分别是。左翼王、左翼王、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那这里出现了个现象,为什么镶黄旗在正黄旗之上呢?这是因为皇帝最初直属掌管正黄旗,为了表示谦让,故意退一步,让镶黄旗占据第一名。在清朝初年每个旗所掌管的军队的人数大体相等。但随着清朝内斗,实力不断变化。造成了正黄旗鼎盛时期有54个牛录,而俩蓝旗一共才有42个牛录。镶蓝旗由于受到惩罚只能维持在20个牛录。所以蓝旗在清朝的地位相对较低。目前在十王亭有清朝珍贵的文物展览,大家可以依次参观。

在清朝人关前,决定国家军政事务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由汗王(皇帝)与八旗中的议政贝勒(王)和议政大臣共同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而大政殿就是召开这种会议的专门成所。皇太极时期许多关于国家重要决策的讨论和涉及对皇室贵族的处分案件都是在这里最后确定的。满族早期的“大衙门”还具有集会的功能,即召集众人举行某项仪式或宣布某项需要周知的事情,大政殿也继承了这种用途,成为当时国家举行重大庆典的场所。后金建国以后,每年最隆重的国家大典是元旦( 正月初一)的朝贺和筵宴,清太宗时期都固定在大政殿前进行。每逢那一天,皇太极清晨在清宁宫祭神和到城东门外的堂子祭天后,就来到大政殿升坐宝座,文武群臣以及前来祝贺的外邦使臣都已在殿庭按次序排列整齐,时辰一到,即依次上殿行礼进表,向皇帝恭贺新春,随后便在此举行有数百人参加的新春大宴,宴间还要表演满、汉、蒙古、朝鲜等各民族的舞蹈和杂耍、摔跤等各种助兴节目,有时甚至会连演数日。除元旦之外,万寿节(皇帝生日)、冬至节、皇帝登基、出征凯旋等大规模庆典仪式也都在大政殿前举行。此外,由于大政殿地处皇宫附近的城中心,也作为临时召集官员的集合地点。皇太极时期规定,如遇有紧急情况来不及通知,只要听到在盛京城八个城门同时击鼓,各级官员必须迅速赶到大政殿前集结听命,也体现出这座大殿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重要作用。 清入关后大政殿的使用清朝迁都北京后,大政殿是惟一继续常年使用的旧宫殿。其原因是清代盛京城的官员,还保留着“坐班”和“朝贺”两项在大政殿前举行的仪式。按照清入关前的规定,每月初

五、十

五、二十五是“常朝之日”,相关文武官员必须到皇宫殿前排列整齐,经礼部官员点名查验后,“有事早奏、无事退朝”。顺治进北京以后,虽然皇帝已不住在盛京,但这种制度并末取消。每逢常朝之日,负责管理大政殿的官员要事先将殿内外打扫干净,陪都沈阳城内各衙门文武官员清晨就到大政殿前御路两侧,面向大政殿方向按次序排班坐好,至规定时辰,由盛京礼部监礼官按名册对照并记录后,仪式即结束,众人各自散去。因为京师常朝官员们要向皇帝磕头,而盛京只是向宫殿而坐,所以清代典制中称这项礼仪为“坐班”。另一项是在大政殿前举行的朝贺礼。按清朝制度,每逢“三大节”即农历元旦、冬至和万寿节(皇帝、皇太后生日),全国各地的官员都要举行朝贺皇帝的礼仪。其中北京是在故宫太和殿前,外省是在本官署衙门内,而盛京城内官员则在大政殿前行礼叩拜,也成为陪都城的一项特殊礼制。清入关后大政殿最重要的使用功能是在皇帝东巡盛京祭祀祖陵期间。按照乾隆时期的定制,东巡期间有两项仪式要在这里举行。一是在崇政殿庆贺典礼之后,要在大政殿前颁布宣告东巡谒陵大礼告成的诏书。第二项则是隆重的筵宴大典,一般在皇帝祭祀三陵已毕人住故宫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举行。相关官员事先已将典礼所用的编钟、编磬等宫廷乐器和宴桌等摆放在殿前,通常的情况是在殿内宝座之前摆设大宴桌一张,供皇帝专用,满、蒙王公贵族的宴桌摆在殿内两边,其他人的宴桌则放在殿旁台基上和殿庭之中,皇帝宴桌以外都称作“跟桌”,数量是整整一百张。吉时一到,皇帝由驻跸的西所行宫乘轿至大政殿升坐宝座,王公官员等在殿前跪迎行礼后各自人座。筵宴开始后,众王公大臣的代表要向皇帝敬酒,而皇帝赐给众人的酒果点心等则由御前侍卫逐桌送上。席间,王公大臣要在由乾隆皇帝亲自作词的“世德舞”乐章伴奏下,每两人一组依次到殿前起舞助兴,还要像入关前大政殿筵宴时那样,由侍卫表演摔跤、翻跟斗等助兴节目,场面十分热闹。这种大宴的参加者,除随驾东巡的王公大臣外,还有盛京地方官员和皇亲国戚、乡贤耆老的代表,每次都不下数百人,而且从乾隆至道光历次东巡都按制举行,成为皇帝在祖先宫殿前款待臣僚和家乡父老的欢庆盛典。在大政殿南端东西各有一座奏乐亭,逢大政殿有重大庆典时在此奏乐,清人关后皇帝东巡时仍然使用。但因主要的乐部多是设在殿前较近的地方,亭中乐队应是用于皇帝上殿时接驾和筵宴伴奏等场合。由于奏乐亭是大政殿区域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简单而又坚固,所以一直保存得比较完整,成为沈阳故宫东路南端的标志建筑。

(东所)离开东路我们来到东所参观。东所与一会要出参观的西所。同为乾隆皇帝东巡时所增建的。其中东所为皇帝东巡时,皇太后皇后和后妃子女所居住。西所为皇帝办公和居住之所。东所主要建筑有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东所建成后,有两位皇太后曾在此居住过。一位即乾隆之母钮祜禄氏,在乾隆十九年随皇帝东巡来此;另一位是道光朝的太后,也姓钮祜禄氏,是嘉庆帝皇后,但并非道光生母,按制度在道光即位后被尊封为皇太后,道光九年东巡时随皇帝同来居住于此。因为皇帝东巡时在盛京宫殿内只住几日便启程回京,所以东所建成后至清末,真正有皇太后住在这里的时间总共也没有超过半个月。

颐和殿用于皇帝东巡时皇太后接受皇帝及文武大臣朝拜。介祉宫用于皇太后休息之用。敬典阁用于尊放皇室《玉牒》谱书等。清朝时期每当玉牒纂修告成,礼部都按例备份恭送盛京入藏敬典阁。玉牒的迎送礼仪颇为浩大,每次从北京启送,都由王公大臣率官兵护送到盛京,到达盛京的时候,盛京将军穿着朝服出郊跪迎,安放玉牒的亭子在鼓乐声中被抬至崇政殿前,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由钦天监择定吉日,再正式送至敬典阁。

(西所)我们再来参观皇帝东巡时的临时居所。西所与东所建筑基本相同。首先来看门前的这座垂花门。这又是座障门。当皇帝召见大臣的时候,大臣就要在垂花门前等候通报,得到皇帝同意后方能入内。我们前面的这座宫殿叫做迪光殿。这座迪光殿是皇帝东巡时候临时的办公场所。迪光殿为三间,样式与颐和殿相同,皇帝驻跸期间在此处理朝政、批阅奏章。殿前两侧各有配殿是随驾的内阁、军机处及部院官员办公之处。说道皇帝出巡,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定是乾陵皇帝下江南。皇帝下江南是为了游玩。而东巡这是皇帝一生中最重大的活动之一。东巡的主要目的是祭祖。清朝皇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一共先后十一次东巡。其中康熙晚年因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前往东巡,遂派遣四皇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代其前往。这也成为后来雍正皇帝继位说的一个根据。清朝皇帝东巡需要按照驿站严格时间行进。先要前往抚顺永陵祭奠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先。然后返回沈阳清福陵祭奠清太祖努尔哈赤,再到清昭陵祭奠清太宗皇太极。最后才能回到沈阳城内,拜祭祖庙。而后才能进入沈阳故宫。

转过迪光殿,前面的就是保极宫。保极宫是皇帝的起居室。样式与东所介祉相同,但其左右有抄手廊与迪光殿后廊相接,使院内显得更为精致典雅。 “保极”之名,出自《尚书·洪范》“锡汝保极”,乾隆释意为“保极持楹安率土”。保极宫内高悬嘉庆御笔“高林万象”匾;正中配柱上悬乾隆御书:“帝命式与九围本支百世;天心佑夫一德承叙万年。”意为同心同德,江山永固。保极宫暖轩中央,设龙纹明黄坐具一副,清帝东巡时,就在此召见亲近王公。坐垫两侧各摆放一具小炕桌。上放书函,以示皇帝勤勉好学。炕桌上方,悬挂着雕漆海天仙境挂屏,制作极为精妙。保极宫的东稍间为皇帝寝宫,它与东间由六扇隔扇门相隔,隔扇上布满清代宫廷书画家戴洪、傅雯、卢湛、马图等人的书画作品,内容多为花鸟、山水。这些画作将隔扇的书卷气渲染得极为浓烈,较之那些庸俗的雕刻隔扇,自是透露出清静儒雅之风。 在保极宫后与之相连的有一座样式独特的建筑继思斋。大家请看继思斋的棚顶,很特别吧,学名叫做“悬山卷棚司波浪式”或“勾连搭式”。继思斋平面基本上是一个正方形。其内部的分隔也很特殊,是周“井”字形的间壁,平均分成九个小间,以不同的方式连通,而只有南面正中的一个出入口,门前有一座数米长的直廊,与保极宫北门相连。这种建筑样式,不仅在沈阳故宫是独一无二的,在其他宫苑建筑群中也十分少见。继思斋也被誉为沈阳故宫中最神秘的建筑。更令许多人感兴趣的是这里到底是什么人住的。因为无论在清代史书中或在宫廷档案中,都没有发现关于继思斋使用情况的明确记载。从其命名看,“斋”似乎应该是皇帝读书写字的地方,但从其室内格局和装修即可看出并非作为书房之用。经过仔细的分析,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继思斋应为皇帝东巡期间随驾后妃们居住的地方。按照档案的记载,清帝东巡每次都有后妃随行,人数一般是三至五位,那么,她们在新建的盛京行宫中必定有固定的居住之处,而且应是在外人不能进入的区域,并距离皇帝寝宫很近。沈阳故宫符合上述条件的地方只有一处,就是建于行宫高墙深院中的继思斋。清代沈阳故宫陈设档案记载,斋内九间房中,有的摆放佛像供案,有的悬挂书画卷轴,有的摆设妆奁用具,有的布置文房四宝,还有的备有“暖净”和“凉净”,即坐式马桶。据此分析,斋中有的房屋属于“公用”,如佛堂、明间靠南和居中的一间,其余四至五个房间,每室住后妃一人。传说中继思斋居住情形是这样的:皇帝居于“九宫格”正中一间,有门可通四方,后妃们则环居周围数间,而且彼此有板壁相隔,听不到其他室内的声响。但是其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形还有待探查。

在继思斋身后的建筑叫做崇谟阁,是盛京皇宫内存放《实录》、《圣训》等国史秘籍之所。著名的《满文老档》、《满州实录图》当年亦存放于此。

史最完整的沈阳故宫导游词

(三)

(西路)各位游客随我穿过崇谟阁后面的边门来到故宫的西路。西路的主体建筑有戏台、嘉荫堂、文溯阁、仰熙斋、九间殿。我们由后至前逐一参观。九间殿是乾隆时期修建的御书房之一,它的功能主要用于收藏各种书籍,同时也收藏各种瓷器。在2003年对九间殿的维修过程中发现了48个上画金色蟠龙的深红大木柜,发现龙柜中共藏有8000余件文物。

在九间殿前的建筑是仰熙斋。仰熙斋为七间,两侧有抄手廊与文溯阁后廊相连。斋内东间设有宝座屏风,是皇帝休息读书的场所。

在仰熙斋前有一座建筑样式与周为建筑格格不入的建筑。故宫中其他建筑都是红墙,黄瓦。而这座建筑这是白墙,黑柱,绿瓦。这是为什么哪?这座建筑是做什么的哪?这座建筑叫做文溯阁。是故宫的藏书楼。中国人讲究阴阳五行学说。因为龙、金色、红色都是火焰的象征,而黑色、绿色、蓝色则是水和木的象征,用在藏书楼上自然更为合适。这也是具有很深迷信观念的古人经常采用的一种“防火措施”。文溯阁殿顶不用黄琉璃瓦而是黑琉璃瓦镶绿边,廊柱用绿色而不是红色,檐下的彩画也不用龙凤等图案,而是“如意书卷”、“白马献书”等以书籍为主要表现内容,并且采用蓝绿为主的色调。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个因素,使文溯阁同其他宫殿建筑相比显得与众不同,更带有清新淡雅的意境。文溯阁是仿照是浙江宁波著名藏书楼“天一阁”所建筑。大家从外面看此楼是几层?对是二层。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北京故宫有多少间房。大家一定会脱口而出九百九十九间半。我告诉大家沈阳也有半间房。半间房在哪里?就在这文溯阁。文溯阁的建筑是这样的外观为两层,但从室内看则为三层,这叫明二暗三。文溯阁内分为三层,其中第二层是在五大间的北侧和东、西两间加构的“凹”形“仙楼”,这样既扩大了一层中前部的高度空间,又增加了摆放书架的面积,并与两层的外观相适应,设计得十分巧妙。阁内每层六间,但西侧一间宽度只有其他各间的一半,并不用作藏书而是安设楼梯的地方。表面看来,这半间房似乎有些多余,其实这种故意凑成六间的格局是有“讲究”的。因为宁波的天一阁是按照《周易》中“天—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建造的,其目的就是借这种观念“以水克火”,避免藏书楼失火而使珍贵的书籍受到损失,这也正是文溯阁等七阁模仿天一阁的主要用意所在。一个大屋顶下的六间房屋,即是象征着“天一”和“地六”的。 文溯阁所藏的图书是鼎鼎大名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清政府从乾隆三十七年开始,用十二年时间修成的中国古代收书最多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的总纂管叫做于敏忠。编纂十年熬尽心血,劳累而死。于是乾隆启用和珅作为总纂管,和珅不负众望仅用二年就大功告成。此外《四库全书》的主笔是纪晓岚,总校对是刘墉。乾隆皇帝对这项在政绩工程十分重视,不仅由始至终亲自过问,而且想把这部书作为在他执政期间精心打造的文化瑰宝;传给子孙后代。因此决定,全书修成后抄录为四份,分别收藏于北京宫殿、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和沈阳故宫,其藏书阁命名为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和文溯阁,合称“内廷四阁”或“北四阁”;后来又增加杭州西湖行宫的文澜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和扬州的文汇阁,合称“南三阁”或“江南三阁”。其中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和文溯阁有着深刻的寓意。 “水各有源,同归于渊,渊为源尾,源为渊头;由渊觅源,其经为津,其行为溯”意思是;水的源头叫做“源”,水的归属湖海称之为“渊,”,水经的途径叫做“溯”,岸边的岸口叫做“津” 用水形容知识可见乾隆皇帝对《四库全书》的钟爱。《四库全书》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哪?《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包括四部四十四类六十六属。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若想查看此书需要翻检目录,此书目录《四库全书总目》就有九十余卷。纪晓岚晚年又将《四库全书总目》进行编译,编成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可见 《四库全书》体系之庞大。

那如今《四库全书》的命运如何?《四库全书》命运如同中国近代史,坎坷多舛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钞,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于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复后的文澜阁。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一次大规模修补,目前大部分内容已经恢复。因此《四库全书》今天只存三套半,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避暑山庄文津阁本于1950年代由中国政府下令调拨到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而残缺的文澜阁本则藏于浙江省图书馆。这终于使整个清代政治在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黑暗。

那么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命运如何哪!文溯阁《四库全书》在民国期间的得到了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的极力保护。在日本人占领期间,日本人对文溯阁的《四库全书》垂涎欲滴,但是始终也没有得手。在建国初抗美援朝期间,怕遭到美国人的攻击,把文溯阁《四库全书》转移至黑龙江。抗美援朝结束后,《四库全书》运回沈阳文溯阁。1966年10月,当时正处于中苏关系紧张时,为保护《四库全书》安全,林彪下令将文溯阁《四库全书》秘密从沈阳运至兰州,藏於戈壁沙漠中。目前,辽宁有关人士要求归还,以书阁合璧。最后经过国务院最终裁决《四库全书》其最终归属为沈阳文溯阁。但是至今甘肃省仍然以各种理由推诿搪塞,拒绝归还。致使文溯阁有阁无书。

此外文溯阁内还藏有康熙皇帝时期所编著的《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原名《古今图书汇编》,与《四库全书》相似,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所编辑的大型类书。本书编辑历时二十八年,共分六编三十二典。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之一。

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文溯阁的牌匾挂错了位置!正常情况牌匾应该悬挂在顶楼正中。而文溯阁的牌匾则悬挂在了一楼。而且牌匾也明显体积偏大。这位是怎么回事哪?原来文溯阁门额的确应该悬挂在顶层檐下。但是,北京的设计师在设计文溯阁门额时,违犯了一个严重错误:设计师误以为北京文渊阁,与盛京文溯阁体量大小相同,便闭门造车,按照北京文渊阁体量制造了文溯阁门额。谁料想,北京文渊阁与盛京文溯阁体量相去甚远,以致文溯阁门额送到盛京后,因为门额体量过大,文溯阁顶层檐下根本无法悬挂。施工者安装不上文溯阁门额,盛京内务府官员们也无计可施,只好报请当时的盛京将军。盛京将军来到施工现场视察后,也是一筹莫展。他思来想去,最后决定给北京总管内务府造办处行文,请他们按照盛京内务府提供的图形和尺寸,重新制造文溯阁门额。北京总管内务府大臣、当朝一品和珅得知此事后,也焦急万分、坐卧不宁。因为制造文溯阁门额失误,他应该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更令和珅焦急的是,再过几个月,乾隆皇帝就要赴盛京东巡祭祖。如果重新制作文溯阁门额,时间肯定来不及。百般无奈,和珅只好硬着头皮,将此事奏请乾隆皇帝。和珅原以为乾隆皇帝会大发雷霆。然而,乾隆皇帝不仅并未“龙颜震怒”,还和颜悦色地下旨,让和珅按照圆明园内文源阁门额的挂法处理。于是,按照乾隆皇帝口谕,和珅命有司将圆明园文源阁画成图样,派人火速送往盛京,命盛京将军,将门额悬挂在文溯阁下檐。从此,这块巨匾就悬挂现在的位置上了。

在文溯阁东面建有一座红墙黄瓦的方形碑亭,内立满汉合璧文字石碑,正面刻《文溯阁记》,记述《四库全书》的修撰过程。背面刻《宋孝宗论》,都是乾隆皇帝御笔撰文。《宋孝宗论》主旨在讲“天子之孝当以不失祖业为重” 。和《文溯阁记》异曲同工,反映了乾隆帝。“敬天法祖”思想和乾隆帝从封建伦理道德上阐述他的根本职责和理念,是清帝东巡乃至清统治思想和盛京皇宫在乾隆时再次兴盛的点睛之笔。

在文溯阁前是一处休闲娱乐的场所。由嘉荫堂、东西廊、戏台、扮戏房等构成。嘉荫堂坐落在其北侧正中,五间硬山卷棚顶前后廊式建筑。室内原用雕花落地罩分隔成五个单元,从乾隆皇帝“文溯阁既建,别构读书堂”的诗句中,可知是按照很休闲典雅的风格布置,各间悬挂的皇帝御书对联也都符合这种氛围。嘉荫堂的正前方,即是一座背南向北的戏台。下为高二尺余的台基,台面约 30平方米左右,上为青瓦卷棚式顶。这样大小的戏台在清宫(包括北京宫殿、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处)属于中型规模。清代宫中演戏之风很盛,在北京、承德的宫殿园林中建有多处戏台。沈阳故宫虽然只是皇帝东巡期间使用的行宫,每次在此居住的时间都不超过十天,但乾隆皇帝还是借修建文溯阁之机,增建了这样一组建筑,其用意,既是准备在此驻跸时赏戏之用,也是想使盛京行宫具有更丰富的使用功能,皇帝在祖先宫殿里的生活也会更舒适。从嘉荫堂所处的位置可以看出,皇帝从保极宫西侧游廊内所设的小门向西走几十步就来到这里,即使读书赏画,环境和条件也要优越许多,更何况还能在此赏戏和举行小型的便宴。据史书记载,嘉庆皇帝两次东巡住在故宫时,都曾在嘉荫堂设晚宴。

走出戏台在宫墙之外是现在沈阳故宫的停车场。在以前这里也是“停车场”,皇帝的皇家御用马场。

沈阳故宫融合了满族、汉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建筑的特点。许多建筑独特,新颖,建筑造诣高超。最后非常感谢个位贵宾能随我参观领略沈阳故宫的风采,给大家留意一个美好的回忆。„„„„

第13篇:故宫导游词

故宫过去叫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建成,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在这里曾居住了明清两朝24位皇帝。紫禁城的建筑是依据我国古代的《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建造的。

那么为什么叫“紫禁城”呢?这里面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咱们中国是一个天文学非常发达的国家,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天象的记载。在古代的天象观测中,人们发现,有一颗星的位臵是不变的,始终居于天空的正中,它是紫微星,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北极星。人们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宫殿,称它为“紫宫”。皇帝称自己为天子,就是天帝的儿子,他所居住的宫殿就叫“紫宫”,这是其一,其二呢,皇帝居住的宫院,对寻常老百姓来说,是绝对的禁忌之地。于是两层含义合起来,所以就叫“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朱棣,也就是永乐皇帝在1406年开始营建的,用了14年的时间才全部建成,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从明朝永乐到清朝宣统,共有24位皇帝在这儿居住过,统治中国达491年。

相传紫禁城有宫殿9999间半,实际上是8700多间,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这些宫殿沿中轴线排列,并向两边展开,左右对称,格局严正,气魄雄伟,极为壮观。当我们漫步在这些宫殿之间时,不仅仅可以亲身接触到它的一砖一瓦,还会欣赏到青铜、玉器、书画、珠宝等珍贵的文物。要知道,这些文物都是从故宫博物院150多万件藏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您定会爱不够,也看不够。

再者说,在那些文物的背后,在眼前这些殿宇之中曾经发生过许许多多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足以让您听不够、想不够。简单一句话,您今天走进了这明清两代的皇宫,就是走进了中华文明的宝库。

故宫的全称是“故宫博物院”,因为它是在明清两朝的皇宫和宫廷旧藏文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国家级博物馆。说到这儿您可能会问了,那故宫博物院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呢?不要着急,这还要从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说起。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溥仪正式宣布退位。按说,这座宫殿应该收归国有。可是,按照当时的规定,溥仪却被允许居住在后宫部分,长达十几年。

在1924年冬季的一天,冯玉祥将军的手下鹿钟麟,将溥仪和他的后妃逐出了皇宫,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故宫,并对皇宫中的文物进行了清点。又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门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那天,为了争先目睹这座神秘的皇宫和宫殿里珍藏的宝贝,许多人拥向故宫,北京城万人空巷、交通堵塞,这件事成了当天各大报纸的重要新闻。

故宫在开放的第一天,到底接待了多少游客,我们不知道。可这几年,每年都有近1000万中外游客到故宫参观游览。因为故宫是全年365天开放的,算起来,每天平均要接待将近3万人呢。

故宫博物院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么长的时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在古建筑保护、文物收藏、研究和展览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您知道吗?目前故宫珍藏的文物有150多万件,占全国文物馆藏总量的十分之一,其中一级文物占全国文物的五分之一还多呢?那

故宫的文物都有哪些品种呢?这150多万件文物种类齐全,包括玉器、陶瓷、书画、珐琅、漆器、金银器,以及大量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十多个门类。

这些年来,故宫博物院除了保存和复原三大殿、后三宫和西六宫外,又开辟了青铜、陶瓷、书画、珍宝、钟表等专馆,并经常举办各种临时的主题性展览。另外,你还可以到故宫的网站上看看,网址是:www.daodoc.com.(D是英文Digital 数字的意思;PM是Palace Museum,故宫的意思。中文意思就是数字故宫。

城池

午门 是皇宫的正门,因其位于紫禁城的午位(正南方)故称午门。“五凤楼”;在明清两朝,它的地位非常重要,许多重大仪式都是在这里举行的。比如:每年农历十月,皇帝要亲自到这儿来颁布下一年的历书。另外,打完仗,将士得胜回朝后,要在午门前举行隆重的献俘礼。午门有时也会作为举行喜庆活动的场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儿要张灯结彩、“放灯”三天,而且允许平民百姓来赏灯游玩,显示皇家于民同乐、普天同庆的太平景象。然而,说到这午门,大家都会想到“退出午门斩首”这句话吧。其实,这句话纯属误传,北京当时的刑场在南城的菜市口。那这句话是怎么传出来的呢?过去大臣们和皇帝在朝堂上议政,经常出现意见不和的情况。在明朝时,皇帝就可以把触犯他的大臣拉到午门外用竹子打屁股。这叫廷杖。千万不要小看这竹子,它是一种碗口粗的毛竹,里面还要灌上水银,据说是为了加大杀伤力,几杖下

去就能皮开肉绽。被打的人不死也要终生残疾。这种恐怖的事情从皇宫传到民间,就逐渐变成“推出午门斩首”了。

神武门

故宫的北门。这座门故去除了供帝后妃嫔、太监、宫女们进进出出外,还是击鼓报时的场地。当年这门楼上有一支大鼓和一口大钟,每夜有专人值班击鼓报更。这里说的更,是过去人们对夜间的计时方法,一更约为两个小时,一夜分五更。夜里11点到第二天1点,正是三更的时候,所以就有了“三更半夜”或“半夜三更”的说法。每天夜幕降临后,在击鼓报初更之前,先要敲钟108响。楼高夜静,紫禁城里的人们,都能听到这钟鼓声。

东华门

是整个明代皇宫的东门,与西华门一东一西,遥相对应。东华门与西华门不像午门与神武门那样处于正南正北方为,而是处于靠近东南、西南方位。

西华门是紫禁城的西门,门外与东华门一样矗立着一块下马石碑。这个门的职能与东华门相同,是大臣们上朝进宫出入的必经之地,或许因为出入东华门要经过一大片马厩的缘故,大多数朝臣一般进出皇宫都走西华门。清代皇帝和太后平时出宫游玩也多走西华门。

角楼

在紫禁城高高的城墙上,有四座小巧别致、精美无比的角楼。它们像四颗明珠,镶嵌在高大的城墙上,它们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建筑精品。这角楼的建筑十分复杂,它一共有三层檐。关于这角楼的建造,还有一个故事呢,我来说说吧。 相传,明朝的永乐皇帝在修建皇宫时,特意指定要在紫禁城的死角,各建造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的角楼,并且限期100天,盖不好要杀头。谁也没有见过这么复杂

的建筑阿,这可难坏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眼看皇帝的限期就要到了,工匠们愁的都吃不下饭。这是,来了一个卖蝈蝈的老头儿。他那蝈蝈笼子非常精致漂亮,大家都为过去看那巧夺天工的笼子。有个工匠不自觉的数起笼子上的玉米秸,“一根梁,两根梁…..”一数,一共是九根横粱、十八根柱子、七十二个脊。哎,这部正式咱们要盖的角楼吗!大家非常兴奋,突然想起卖蝈蝈的老头儿,可一看,老头儿不见了。工匠们七嘴八舌的说,这是鲁班爷显灵,来救我们了。于是,工匠们如期建好了角楼。

护城河和金水河 紫禁城城垣的外围围绕着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河岸陡直,由条石砌成,俗称筒子河。清代护城河的北、东、西三面内侧建有守卫围房732间,戒备森严。护城河水的源头是京西的玉泉山,玉泉山水经过颐和园、运河、西直门的高梁桥,流到市中心的后海,然后从地安门的步梁桥下分出支流,经景山西门的地道进入护城河。从康熙朝开始在护城河中种莲藕,农历七月,荷花盛开,十分壮观。收获的莲子和莲藕除交给宫中食用外,剩余的拿到市场上卖,所得银子作为小花销。嘉庆以后开始出租给人养荷收取租金。故宫周围有两条金水河,一条是内金水河,一条是外金水河。外金水河在天安门前,其水系来自护城河西边的河段,护城河河水到达宫墙西南角后,进入地道,在从织女桥流出,绕过社稷坛,从外金水桥流过,经牛郎桥向东过天妃闸,流出皇城。内金水河的水是从神武门西边的地道引入的护城河河水,河水沿内廷西区供电墙外向南流,在慈宁花园墙外向东南转,蜿蜒经武英殿,在太和门前广场形成一个优美的拱形渠,然后转向北流经文渊阁,

在銮驾库的西边流出皇宫。整条内金水河在皇宫里绵延2000多米,河上共有大大小小21座桥,还有10多处涵洞。内金水河除有排泄雨水、方便宫中取水、消防等实际功能之外,增加精致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太和门和三大殿

太和门 朋友们,到了皇宫,您一定想知道皇帝上早朝的地方吧,太和门,就是明朝“御门听证”的地方。所谓御门听证,就是大家所说的上早朝,由皇帝和大臣们讨论、处理国家大事。 在人们的印象中,皇帝上朝都是在威严的大殿里,其实不然。每天清晨,皇帝从后宫出来,坐在这太和门种种摆放的龙椅上。王公大臣们按照文东武西的顺序,站在门下的广场上,向皇帝奏事。皇帝身边站着当班的内阁学士,负责记录皇帝的意见,退朝后再稍加整理,颁行天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圣旨”或“上谕”,国家的日常事务就在这太和门商量决定了。说到这里,也许您会想到:在露天的门外办公,万一刮风下雨怎么办呢?其实别说刮风下雨,就是平常这里也不打舒服。但按当时的规定:皇帝和大臣们每天都要上早朝。不过,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封建社会每个朝代的头一两个皇帝一般都还比较勤奋,后代的皇帝就贪图享乐,把祖父辈打江山时的艰辛和治天下短裤新都抛到脑后了。明朝也不例外,中后期的万历皇帝竟长达24年不临朝。历史学家曾说过“明之亡,则亡于神宗”就是说明朝的灭亡正是从这位明神宗开始的。到清朝的时候,将御门听证改在故宫的乾清门。

金水桥 在太和殿前面有五座精致的汉白玉石桥,这就是著名的金水桥。您知道它为什么叫“金水桥”吗?我先说桥下这条河的水,它来自京城西面的玉泉山,从紫禁城的西北进入,东南流出。而古人推崇阴阳五行学说,就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认为“西”这个方位在五行中属金,所以取名“金水河”,那上面的桥自然就叫“金水桥”了,我们都知道,天安门外也有金水桥,那是外金水桥,而我们眼前的是内金水桥,这金水河不光起到了装饰庭院的作用,也是紫禁城里重要的消防水源和排水渠道,故宫中的水源是很少的,一旦宫殿着火,金水河里的水就非常珍贵了。

太和殿 在宽阔的太和门广场上,广场中间有一条青白石铺成的御道,这条御道当年只有皇帝才能走。从太和门广场北望,在那高大、漂亮的汉白玉台基上,有座雄伟的建筑叫太和殿,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金銮殿。这汉白玉台基高达8米,比现在的两层楼还要高。修建这么高的台基,为的就是造成大殿的雄壮感。咱们国家古建筑的主体是木结构,而木材本身又不可能很高大,于是聪明的工匠采用高大的石台基将大殿托起,以增强气势。 在紫禁城所有宫殿中,以这座金銮殿最受尊崇,当年最高级别的仪式和大典都在这里举行。比如说,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还有在发生战争时派将出征,都要在太和殿举行非常隆重地典礼活动。其中最为隆重的就是登基大典,皇帝要这里接受百官和外国使臣的朝贺。此外一年当中的三个大节庆,也就是元旦、冬至和万寿节,皇帝也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宴会。其实这个元旦不是咱们现在的新年,而是农历的大年初一_—春节。冬至是一年当日光照时间最短的一天,

古人认为这是阳长阴消的日子,值得大庆。所以皇帝要在冬至那天到天坛祭天,次日在太和殿接受王公大臣的朝贺,而万寿节则是当朝皇帝自己的生日。您可能在电视剧中看到过举行大典的场景把,这广场的两要布臵雄壮的仪仗队,文武百官就跪在这御道的两旁。而皇帝是坐在太和殿内的宝座上,接受官员们的叩拜大礼的。既然太和殿的地位这么重要,在建筑规格上自然就是最高、最大的了。它的建筑面积是2377平方米。不仅在紫禁城内,就是从全国范围看,也是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宫殿。从它的屋脊到地面,高达35米,比现在的10层楼房还要高。讲到这里,不知您是否注意到这么一个问题。您看,这么大的一个广场,怎么连一颗树也没有?原来,这是为了突出三大殿的壮观和皇帝的尊严。您想一想,如果这里松柏参天,三大殿掩映在树荫之中,那还能有现在这种气势马?再者说,这里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要求格外庄严肃穆。如果有了树木,仪仗和百官的站位都会受到影响,将有损于典礼的严肃性。如此说来,是这些宫殿建筑的功能,决定了这里不能种树。

在太和殿的汉白玉台基上,有许多青铜鼎,其实那时香炉,因为它们是模仿周朝的鼎造的,所以叫鼎式炉。三层石台上共有18个香炉,象征着清朝的18个行省。每当大典时,就在香炉腹部装上香料,然后将香料点燃,18个香炉就一起散出缕缕青烟,使太和殿显得更加神秘庄严。

太和殿外面两边平台的两个角落,各有一件汉白玉雕凿的器具。在一块圆石板上,中间插一根铁针,周围刻有刻度。当太阳升起时,铁针的投影指向哪个时刻,就表示是什么时辰了。它叫日晷,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与日晷对称的位臵,是一座石头亭子,它叫嘉量。在嘉量的里面石斛(hu)、

斗、升、合(ge)、龠(yue)五种计量器具,一直到近代,人们还常用斗和升来称量东西。为什么要把这两件器具摆放在这儿呢?这里面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时间和度量衡是非超重要的,它代表上天的旨意和国家的统一。在世间,只有天子才能代表上天,行使规定时间和计量的权力,它们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摆放在日晷和嘉量旁边的统龟、铜鹤是举行大典时熏香用的,但还有一定的寓意。我们都知道,龟、鹤是长寿的动物,在太和殿的两边摆放上龟、鹤,象征着国运永昌。 我们都知道故宫有8700多间房子,而这太和殿,就有55间,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在古代,我们把四根柱子之间算一间屋子,而太和殿是横11间、纵5间,就是55间了。所以说,整个故宫也只是由几百座宫殿。 摆放在太和殿中平台上的龙椅,就是民间俗称的金銮宝座。它是用紫檀木制成,从明朝到清朝一直是用。这宝座的宽度大大超过高度,给人一种非常稳定的感觉,象征着皇权安稳、江山永固。大殿里的柱子,靠近金銮宝座的是6根金黄色的柱子,他表面贴的是金箔,6根金柱拱卫着那巨大的龙椅,把皇帝衬托得更加尊贵、庄严。此外还有66根朱红色的柱子。这些柱子都是用才子东北长白山的红松制成的,每根高12米,直径1米多,两个人都抱不过来。当年没有显得的大型运输工具,要采伐、运输这么的木材,实在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在太和殿的天花板上,有一个盘龙藻井。这“藻井”是古建筑中的名称,就是指天花板中间镂孔雕刻的一块。太和殿的藻井是一条蟠龙,就叫蟠龙藻井。在这龙嘴的下面,吊着一个亮晶晶的圆球,它叫“轩辕镜”。这个东西可大有讲究,您听说过“炎黄子孙”这个词吧。传说古代有炎、黄两帝,而咱

们现代人都是它们的后代,所以中国人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过去的皇上也自认为是黄帝的继承者和接班人。这个传说中的黄帝号“轩辕氏”,而皇上在宝座的正上方悬挂一个轩辕镜,表示自己三正统黄帝,而且有轩辕氏的保佑。 太和殿地面上铺的是一种亮亮的方砖。您听说过紫禁城“金砖墁地”吗?指的就是这种“金砖”。这种砖并不是拿黄金制成的,那它为什么会叫金砖呢?这种砖是在今天苏州附近的御窑村烧制的。因为是专门为京城烧制的,所以叫“京砖”。可是南方人发“京”这个字音时,听起来像是黄金的“金”字。久而久之,这京砖被叫成金砖了。虽说这砖不是用黄金制成,可是由于它的制作方法独特,工艺复杂,它的质地更像大理石一样细密、坚固,尽管经历了几百年的摩擦,依然光亮如镜,再加上烧制、铺墁这种砖的费用也是很高的,所以,冠以“金砖”的美名,也是名副其实。

中和殿 太和殿后面有一座四四方方、象亭子一样的建筑,是中和殿。它是黄帝在大典之前的休息室。每次大典前,皇帝从后宫出来,在中和殿稍作停留。当太和殿所有的仪式都准备好后,有专门的人来导引着皇帝,沿中间的御道,从太和殿的后门走近去。当皇帝一落座,就要焚香、奏乐、响鞭,整个大典便开始了。由于这里是皇帝大典之前做准备工作的地方,所以他在后来逐渐成为举行各种祭祀、典礼时的准备场所。在各种祭祀活动中,有一项很特殊,那就是每年春天的祭农。每年春分,皇帝要到先农坛,那里有一块皇帝的“自留地”,就是咱们俗称的“一亩三分地”。平常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但到了春分那天,皇帝要亲自到这块田地上,扶扶犁,锄锄地,这叫行“亲耕礼”,祈求五谷丰登。皇帝在去

先农坛之前,要在中和殿举行一个仪式,看一看他要用的农具,这也反映皇帝对农业的重视。当然了,中和殿还有其他用途。比如皇帝要在这里阅视家谱。皇族和老百姓一样,也有自己的家谱,皇帝的家谱叫“玉牒”。玉是玉器的玉,牒是通牒的牒,每隔十年重修一次。这里要说明一句,皇帝的家谱虽名为玉牒,但并不是用玉制成的,也是用纸张书写,只是为了强调皇帝家谱的高贵,才称为玉牒。中和殿的另一个用途,是皇帝在这里为皇太后上徽号。皇帝为了表示孝道,要在寿庆和节日给皇太后上一些吉祥的称号,叫做徽号。像我们熟悉的“慈禧”“慈安”就是徽号。

保和殿是一座非常著名的宫殿,在明清两朝,这里是皇家的高级宴会厅。每逢重大节日和帝后生日,皇帝都要在这里宴请文武百官,以示庆贺。一些少数民俗的领袖,像西藏的高僧,蒙古王公来皇宫,皇帝也要在这里设宴款待,以示笼络。公主出嫁,皇帝也要在这里宴请亲家,表示对他们的尊重。然而,保和殿在读书人的心目中,地位是最高的,因为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保和殿拥有了一项更加重要的职能,成为中国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殿试的考场。老百姓所熟知的状元,就是从这座大殿里考出来的。朝为放牛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您听过这首童谣吗?它的前两句是说一个青年早上还在为地主放牛,晚上就到天子堂来考试了。而“天子堂”,指的就是这保和殿。这里形容读书人的一步登天,其实当年可不是这样的。在当年,能够到这座大殿内参加考试,就应经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了。因为来到这里的考生,都是从全国众多学子中,经过从地方到京城层层考试选出来的。一个读书人,

熟读“四书五经”之后,首先要中秀才。中了秀才就是读书人,到县衙大堂,见县官就不用跪了。秀才要去省会城市考试考“乡试”,考中为举人,举人就可以做县令之类的小官了,社会地位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您还记得吗,在电视剧《铁齿痛牙纪晓岚》里就有秀才参加乡试,考官们徇私舞弊的情节。其实,中举对于科举之路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举人们还要到京城的国子监去考“会试”。然后才有资格到这座宫殿参加考试,所以叫“殿试”。“殿”就是保和殿的“殿”。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皇帝亲自主考。从早上考到晚上,整整一天。阅卷工作全部结束,皇帝要在太和殿进行一个隆重的发榜仪式,称之为“金殿传胪”。所有参加殿试的贡生们都云集在太和广场,皇帝亲自在大典上宣读前三名的名字。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第二,第三名称为榜眼和探花。这三个人可以很荣耀的从午门正中的门洞走出紫禁城,这是皇帝对他们的恩宠。 云龙石雕 故宫中,在许多宫殿的前台都有石雕,用浮雕的手法刻出游龙、翔凤等图案。这些石雕主要为了装饰,显示皇家的威严和气派。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石雕中,保和殿后也就是台阶中间的云龙石雕是最大的一块。石雕的图案,从上到下,刻着九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游龙,嬉戏于云海之中,非常生动、精美。这块石雕是用一块完整的大青石雕成的,现在长16.57米,宽3.07米,平均厚度1.70米,重量达200多吨。这块石料是采自北京房山区的大石窝村,距离紫禁城有100多华里。在500多年前,没有任何现代化运输工具的情况下,是如何从百里之外将这么巨大的石头完整的运来的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简单地说,就是借助冰,是用拉旱船的办法拖过来的。工匠们从紫禁城到大石

窝村,每隔一里地打一口井。到了严冬季节,从井里把水提上来,泼在路面上,就这样波一条100多华里的冰道。我们知道,饼面上的摩擦力小的多。就是这种能够情况下,仍然动用了两万多名民工、几千匹骡马,用了近一个月时间,耗银11万两,才把这块大石头拉进紫禁城里,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每个人站在它面前,都不得不从心底叹服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铜缸 故宫里有许多大缸,您想这些大缸是做什么用的呢?这些缸是储水防火用的,故宫里现在总共有308口铜缸或铁缸,分散在各个宫殿附近。故宫的缸都有一个特点,缸底的石基都留有一个方口。因为北京的冬天很冷,户外的水很容易结冰,所以入冬以后,专门有太监来管理这些缸。在缸的外面套上棉套,上面盖上缸盖,低下烧上炭火,一直烧到惊蛰时节气温回升了才撤火,基座下的方口就是烧炭的炭口。这些缸大部分都是用青铜铸成的,缸外面是镏金的,一口缸要用黄金约3公斤。金灿灿的镏金铜缸衬着红墙,十分华贵气派。可是,如果我们走到前朝宫殿旁边,会发现那里的缸表面只留下了斑斑的黄迹。这是怎么回事呢?说道这儿,我要讲一段令人心酸的历史了。1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的名义,侵略北京。当他们进入紫禁城后,对宫廷物品进行了大肆劫掠,抢走了数不清的玉器、玛瑙、佛像,许多珍贵图书、档案也被破坏。这些大缸表面,金灿灿的黄金夜难逃此劫。贪婪的侵略者用刺刀把缸表面的镏金一点点刮去,留下横七竖八的刀痕,引起我们痛苦的回忆,提醒我们要勿忘国耻,自强不息! 横街

在保和殿和乾清门之间有条狭长的广场,是紫禁城内的一条分界线,称“横街”,又叫乾清门广场。横街以南是外朝,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横街以北是皇帝后妃们居住的地方。从这里向北的一片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紫禁城的内廷。在内廷紫禁城的中轴线上有三座宫殿,依次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称为后三宫,再往北是御花园。两侧各有六座规制相同的院落,就是妃嫔们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东六宫的东侧,有皇帝供奉祖先的奉献殿和乾隆打算养老的宁寿全宫。在内廷中轴线的西面,有一大片宫殿,是供太后、太妃们居住的慈宁宫、寿康宫。另外,还有一座很高的建筑,与周围其他殿堂有很大差异。那是外西路的一处佛堂,叫雨花阁,是故宫中最大的一处佛堂。这座阁楼的形制与其他宫殿明显不同,它的四个屋脊各雕有一条铜铸镏金的龙,四条游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军机处 在乾清门西高墙边,有排又矮又小的房子,比起紫禁城里那些高大的宫殿,它们实在是太不起眼了。可是正像俗话所说的“人不可貌相”一样,这几间小房子也非比寻常,因为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军机处”所在地。您在各种文学、影视作品中所看到的“军机大臣”,就在这里值班。清朝为什么要把军机处那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放在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呢?就是因为这排房子的一墙之隔就是皇帝居住的养心殿。雍正初年,西北地区放生大规模的武装叛乱,军情紧急,雍正皇帝经常在养心殿昼夜不停的和大臣们商量如何评定叛乱。为了随时召见这些大臣,雍正便将养心殿外这排平房作为大臣们休息和等候的地方。这样一来,既节省了时间,又有利于保密。于是,军机处成为正式的国家机关,

国家的军政大事都在这里决断,而本来掌握朝政大权的内阁变成空架子。军机大臣的人选要皇帝亲自在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大臣中选任。这样军机处就完全臵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了。而军机大臣确实有一定权势。要是没有过人的才能,还是不可能成为军机大臣的。一位大臣初入军机处,叫学习“行走”,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誊写诗片。皇帝每天口诵所制诗文,这位大臣只能肃立静听,然后回到军机处根据记忆将皇帝的诗文誊些出来,也能做到准确无误了,才能参加撰写皇帝的谕旨。皇帝的谕旨,有时一天好几次,有时一说就是几百句话,听了以后,仅凭记忆,要能写的完全符合皇帝的本意才行。您说,这活儿容易吗? 景运门 在明朝时期可是戒备森严,没有皇帝的诏令,就是王公大臣也不能进入。因为,这是进入皇宫内院的必经之门。在景运门西面,有一个和它正对着的门,叫隆宗门,隆宗门的作用及管理办法,和景运门完全一样的。 后三宫

乾清门,它和南面的太和门有异曲同工之处。太和门是明朝“御门听证”的场所,清朝则改在这里。清代的许多重大国事比如平定吴三桂等人的叛乱、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出兵收复台湾等。都是在这里讨论决策的。乾清门内是一个不大的院子,周围有一些看上去很普通的长廊式房屋,您可千万别小看这些没有气派的平房,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您听说过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吗?这历史上真实的一幕,就发生在乾清门西侧的叫南书房的屋子里。康熙做皇帝的时候只有8岁,又鳌拜登四名大臣辅政,鳌拜居功自傲,专横跋扈。有很大野

心。他通过大肆结党营私,迫害异己逐渐总揽了朝廷大权,干了许多坏事。康熙14岁时,名义上正式亲政,可实际上鳌拜仍然控制着朝廷,把康熙臵于傀儡地位。有一次,鳌拜和一个大臣发生争执,鳌拜在朝堂上,就和皇帝大吵大闹,后来竟然撸起袖子、伸出拳头,胁迫康熙。康熙只好暂时忍耐。从那以后,康熙决心除掉这块绊脚石。然而鳌拜是满族贵族中有名的“勇士”武功极好,又手握大权,在朝中有一大帮党羽,要扳倒鳌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康熙决定智取,假装迷上了摔跤,他让人找了十几个身体强壮并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少年,天天在一起玩摔跤。有时鳌拜进宫办事,看到小皇帝这样贪玩,认为不会有什么作为,就更加不把皇帝放在心上,做着独揽大权的美梦。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康熙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在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召鳌拜来南书房讲书,当时这里是康熙读书的地方。当鳌拜像往常一样趾高气扬的走进去时,突然拥上一帮少年,连拉带绊把他按倒在地,鳌拜还以为这帮孩子在跟他开玩笑。当他被捆绑住后,康熙严厉的列举了鳌拜的30条罪状。考虑到鳌拜毕竟为清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宣布将他终生监禁。不可一世的鳌拜后来死在狱中。这一年康熙皇帝才16岁。

乾清宫 是皇帝的寝宫,明朝的14位皇帝和清朝的顺治,康熙两位皇帝都曾在这里居住,并在这里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从清朝第五代皇帝雍正开始,将寝宫移到了养心殿。宫殿里宝座的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正大光明”四个大字。这块匾是康熙皇帝临摹顺治皇帝的笔迹写成的,在学多电视剧中出现过,可以说它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一块匾,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个理由:首先“正大光明”这

四个字是清朝皇帝标榜的祖训格言,制成扁悬挂在这里,作为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准则。再者,它和清朝雍正皇帝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有关。储是储存的储,建储业叫立储,就是确立皇位继承人。我国历代王朝,大都采取公开建储的方式,立为太子的多是嫡长子,也就是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可是皇帝的儿子一般都很少,不少皇子都做着皇帝梦,他们为此往往拉帮结伙、勾心斗角,甚至发展为同胞骨肉互相残杀,您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吗?剧中的康熙皇帝就因为建储而遇到问题:他曾两次立嫡长子胤礽为太子,又两次把他废掉。此后康熙便不再提太子的人选,直到他临死之前,才下诏书,让四子胤祯继承皇位,这就是雍正皇帝。由于康熙朝的太子长期不定,而雍正即位又比较突然,所以民间就盛传雍正是偷改了康熙皇帝的遗诏而登上皇帝宝座的。据说,康熙写的是“传位十四子”,雍正勾结负责传召的故名大臣隆科多将“十”字上面加一横,下面加意钩,改称了了“于”字,成为“传位于四子”。事实果真如此吗?据清史专家考证,这种传说是靠不住的,因为清代这种传位诏书要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这样看来,雍正并不是靠篡改诏书登上皇位的。雍正皇帝即位后,吸取历史教训,决定将公开立太子的制度,该为秘密建储。秘密建储的做法是,皇帝在位时不公开确立太子,通过对皇子们的全面考查,选定皇位接班人,并秘密的将这个皇子的名字写在两份诏书上,一份由混各地随身带着,另一份装在一个小盒子里,密封好后,就放在这块“正大光明”匾背后。当皇帝病危时或去世后,由朝廷重臣和王公贵族,一起把这两份诏书取出来,对照无异后,即按照上面的名字公布下一任皇帝。这种方法确实减少了皇子之间的争斗。雍

正皇帝设立了这种秘密建储制度后,他的儿子乾隆皇帝就是以这种方式登上皇位的。

交泰殿

是以做四方的亭式建筑。这座宫殿上的彩画图案和其他宫殿的是有区别的。所绘彩画是一对对飞翔凤凰,而其他宫殿基本上都是一对对游龙。在封建社会,龙是皇帝的象征,而凤凰是皇后的象征。皇后头上戴的是凤冠,穿的是凤头鞋,住的是凤楼。说到这儿您是不是已经想到了交泰殿的用途,原来这交泰殿是宫内专门为皇后准备的正殿。在皇宫中,皇后的地位也是非常尊贵的。每年的一些重要节日,如元旦,还有千秋节,也就是皇后的生日,皇后就会端坐在交泰殿内的宝座上,接受宫内嫔妃以及一些高级官员大夫人的朝拜。殿内正上方悬挂的那张匾写有“无为”二字。这两个字很是耐人寻味,无为是古代的一种政治思想,讲究清静无为、清心寡欲,其实就是不要有太多的作为,凡是要顺其自然。交泰殿虽然不大,里面的陈设却非常丰富。宝座两旁有一些蒙着布的方架子颇引人注目。当年这些架子上放臵着象征皇权的大印,一共有25方,习惯上称为二十五宝,这些都是乾隆皇帝亲自选出来的。在殿的两侧,还有两件大型计时器,东边的叫“铜壶滴漏”,西边的叫“大自铭钟”。铜壶滴漏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计时器,大自铭钟是吸收西方近代科学仿造的钟表。

坤宁宫

是后三宫的最后一宫。我们知道后三宫中最前面的是乾清宫,从名字上看,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这“坤宁”二字同乾清宫的“乾清”二字是非常对应的,“乾”指天,象征着阳;“坤”指地,象征着阴。“清”“宁”都是表示安定、和谐的意思。您该猜到坤宁宫的作用了吧!乾清宫

是皇帝的寝宫,那坤宁宫自然是皇后的寝宫了。在明朝,除了个别失宠的皇后外,其他皇后都住在这座宫殿内。清代,顺治和康熙时期,皇后依然住在坤宁宫里。到了雍正皇帝时,由于皇帝搬出乾清宫,皇后也就不再住坤宁宫了,于是对坤宁宫作了改建。从此,这座古老的宫殿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发生了有趣的变化。首先说,这座宫殿的正门不居中,而是偏向东边,这是东北地区满族的建筑特色,再者说,坤宁宫的窗户纸都糊在窗棂的外面,过去人们说东北三大怪,其中就有这“窗户纸糊在外”。在风沙大地区,这种把窗户纸糊在密集的窗棂外面的方法,既可以使窗户纸不易被风刮破,还可以使窗棂上不落灰尘。屋内的陈设,就更有特色了。大殿的西半部分较大,是萨满教举行祭神的场地。萨满教是满足的民族宗教,在东北地区非常流行,它是一个多神教,佛教中的释迦牟尼、观音菩萨,汉族民间祭拜的关云长,以及山里的虎、鹿、猪、熊,路边的石头、树林等都是萨满教的祭祀对象。坤宁宫东侧是皇帝皇后大婚的洞房。按照礼仪,帝、后新婚,要这这里住满三天。三天之后,皇帝搬到养心殿,而皇后在东西六宫中中选择一宫居住。洞房中的陈列室末代皇帝溥仪和他的“皇后”婉容大婚的原状。洞房的墙上涂着红漆,地上铺着红地毯,到处都是红色,在洞房的门口和东侧过道的木影壁上,各有一个大红底金色双喜字,寓意着“开门见喜”。靠窗户的大炕,是皇帝和皇后因交杯酒、唱交祝歌的地方。屋内靠西北墙的地方摆有皇帝和皇后的龙凤喜床。

坤宁门 是御花园的入口。到了这里,古柏老槐扑面而来,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御花园的面积并不大,它东西长130多米,南北宽90

米,总面积不超过12000平方米。但古代的工匠们就利用这一方小小得天地,安排了各类建筑20多座、古树160株,还有两座假山、两方水池及散布其间的大量奇花异石,使御花园显得格外典雅、幽静,幽赏起来,美不胜收。 御花园

钦安殿 走进天一门,在钦安殿的前面,您能看到两棵长的很奇特的柏树。这两棵树的根和主干彼此独立,但从树杈上就相依相偎,难分彼此了。人们称它为“连理树”、“连理枝”。古代人把这种连理枝又叫“合欢树”、“夫妻树”。其实它们不是天然形成的,在它们很小的时候,园艺工匠就将它们拧到了一起,最后长成了这个样子。您知道吗,钦安殿是整个故宫中最古老的建筑,它是从明代保存下来的,距现在已经有580多年的历史了。明清两朝都在这里供奉玄武大帝。玄武大帝也叫真武大帝,是水神。皇宫都是木结构的房子,非常怕火,过去由于没有避雷针,曾多次着火。特别是太和殿,因为最高大,更容易遭受雷击,自明初建成以来,曾经发生五次较大的火灾。所以封建帝王们特意在宫中专门找一个宫殿供奉水神,祈求保佑皇宫的安全。而且,这连理枝前的门叫天一门,门的名字也跟水有关系。《易经》上说“天一生水”,水是灭火的,于是起这个名字,用水镇火,图个吉利。我们都知道,浙江宁波有一座明代的藏书楼叫“天一阁”,也是取这个意思。当然,这些都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罢了。

养性斋 是座凹字形的两层楼阁式建筑。它的外墙倚着御花园的墙壁,海棠树、太湖石环绕周围,环境很优雅,在这儿居住一定很舒服。

谁在这儿住过呢?他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老师。这位英文老师是苏格兰人,中文名字叫庄士敦。他是一个中国通,中国话也讲的非常流利。在电影《末代皇帝》中,就有这位英文教师的镜头。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自己念书厌烦的时候,庄士敦能循循善诱,“讲些山南海北、古今中外的掌故。”他称赞庄士敦是自己的又一个灵魂。因此,溥仪特意把这养性斋,赏赐给庄士敦当书房兼卧室。当然,溥仪学习英文就业在这里了。

堆秀山,它是用江苏太湖流域的“太湖石”人工堆砌成的。太湖石是在太湖里被湖水多次冲刷而形成的奇形怪状的石头。要细算起来,这堆秀山“太湖石”的历史比整个皇宫都古老,听我们讲讲吧。在北宋的都城开封,过去由一座山叫“艮岳”,就是用太湖石堆成的。可是建好后不久,北宋就被金朝灭亡了,艮岳山也毁了。等到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时,就把这些石头运到这儿,堆成了我们眼前的堆秀山。所以这些太湖石有近1000年的历史了。在山脚下,正中有一个门洞,在门洞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人工喷泉。那时候故宫里没有自来水管道,这喷泉是怎么设计的呢?工匠们在半山腰两侧各设一口蓄水的大缸,通过水道,产生压力,使水从下面的龙嘴里喷出。而喷泉造型是用石头雕刻的一条蛟龙,盘踞在石座上面。喷泉整体造型和谐美观,使皇帝的游玩别有情趣。堆秀山山上有一座小亭子“御景亭”。那儿是御花园的最高点,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九九重阳节,皇帝会带着后妃们,在亭内登高赏月、饮酒作诗。

絳雪轩 为5间房的建筑。这个“絳”字是红色的意思。可我们都知道,雪是白的,那么,絳雪岂不成了红色的雪吗?其实,当年这里种着5棵海棠树。一阵微风吹来,白中透红的海棠花瓣纷纷飘落,地面上就像下了一层红色的雪,乾隆皇帝为此作诗“暇日高轩成小立,东风絳雪未酣霏”,来赞美当时的景色,所以取名叫絳雪轩。絳雪轩对面的花坛,竖着一块枯木。但您仔细想想,如果这是块木头,常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早就腐烂了。其实,这是一块木头的化石,叫木变石。这木变石是怎么形成的呢?据记载,东北的松木沉入松花江,经常年累月,变成石头,就是木变石了。一般的木变石都比较小,可是我们看这块石头,有一米多高,就十分难得了。这块石头是黑龙江的一个大将军,进献给乾隆皇帝的,乾隆得到石头后,非常高兴,诗兴大发,题诗一首,刻在石头上。 延晖阁 为二层阁楼。您可千万不要小看这阁楼,清朝的选秀女就是在这里进行的,每三年选一次,满、蒙、汉八旗官员的女儿凡是13岁到17岁的都要参选,只有到17岁仍未被选上的才可以自由婚嫁。选秀女的时候,候选的女孩子们先由太监从神武门领到这御花园北门外等候。选时一到,再将那些女孩子引到这延晖阁前站好,让坐在阁里的皇帝、皇太后挑选。被选中的秀女,或成为皇帝的嫔妃,或指配给皇子皇孙和皇家宗室的子弟。您知道吗?慈禧就是17岁时在这里被选入宫的。好,延晖阁讲到这里。我现在问您一个问题,您看过电视剧《还珠格格》吗?那里面的格格门住的地方叫什么来着?没错,淑芳斋!在延晖阁西北边有一个小屋檐,倚着红墙,那里面就是淑芳斋了。它位于西六宫最北处,目前还没有公开开放。我所以要讲一家,是为了消除一个误会,

实际上这淑芳斋并不是拍《还珠格格》时的场景,也不是格格居住的地方,电视剧只是借用了这个名字。在清朝的时候,淑芳斋是皇帝和后妃们看戏的场所。紫禁城内共有5个戏台,淑芳斋里就有两个,梅兰芳、杨小楼等人都在这里演过戏。

第14篇:故宫导游词

故宫导游词大全

故宫由外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外朝以太和殿(金銮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以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政事、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下面是故宫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故宫导游词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沈蕾,是你们这次旅行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沈导,在这里首先祝你们旅游愉快!下车时,请大家小心阶梯。

下面我给你们介绍介绍故宫吧!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它是明朝皇帝朱棣征调无数能工巧匠,用了14年时间建成的宏伟建筑。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共有房屋9000多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宫殿沿着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布局严整。故宫外沿还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外朝最引人注意的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我也不细细介绍了,过一会儿你们可以自由游赏。

绕过三大殿,我们到了故宫的后半部分,以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侧有东六宫和西六宫,主要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与外朝建筑的雄伟壮丽不同,内廷非常富有生活气息。其中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坤宁宫在明朝是皇后的寝宫。走完了坤宁宫,我们到了后面的御花园,这里是专供皇帝和后妃休息、游玩的场所,园内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和玲珑别致山石。

好了,我的介绍到这儿结束了,你们可以随意游赏,17:30分后从东门的东华门出来集合。请注意不要在园内乱扔垃圾、随意刻写,祝你们旅途愉快!

篇二:故宫导游词

各位游客你好,我是星星旅游社的导游,我姓姚,大家可以叫我小姚。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北京故宫,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故宫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故宫里,请大家跟我来。

故宫又称\"紫荆城\"清明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0米、宽750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始建于公元1406,故宫在1420年建成,是明朝第皇帝朱始建,设计者样(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用3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主要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科举考试的一至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你看,故宫西路主要包括养心殿和西六宫,内测为永寿宫、翊清宫、诸秀宫,外侧为太极殿、长春殿、咸福宫等。这里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区之一,其中养心殿从雍正至清末,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慈禧太后曾居住于诸秀宫和长春宫。

今天大家玩的开心吗? 通过我的讲解,你对故宫是不是有了一定的了解呢?接下来就可以自由活动,千万要注意安全,好了开始自由活动。

篇三:故宫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啊!我姓金。大家可以叫我导或金同学都没关系,我很荣幸能够带领大家去故宫旅游。希望大家能够听我对故宫的解说。

我们现在要去故宫了。故宫可是世界文化的遗产。我们要注意的事项:不能带火种,不能带危险物品:如小刀,剪刀等危险物品。不能有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等不文明的事情。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气势宏伟的古代人民的建筑——故宫,故宫又称紫禁城。故宫的大门是南为午门也就是故宫的正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这宫墙四门的角楼都是风格独特,造型绚丽的。故宫的石墙上有龙的雕刻,有双龙戏珠,龙腾虎跃,龙飞凤舞等美丽的图案。全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外有廊柱,殿内外共立72根大柱。殿高35米,殿内净空高达14米,宽63米,面积2377平方米,为全国最大的木结构大殿。我再给大家介绍介绍其他的宫殿吧!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保和殿。保和殿是皇帝宴请外藩王公,贵族和京中文武大臣 之处。你们知道乾清宫吗?不知道也没关系,现在我告诉大家乾清宫是明清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你们看过\"还珠格格\"这部电视剧吗?它就是在故宫拍的。

规划严整,气魄宏伟,壮观美丽,这就是我国的故宫。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参观了。

篇四:故宫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这次旅游的导游李博轩。我很荣幸能够带领大家去故宫旅游。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气势雄伟的古代宫殿—故宫了。大家看这四面就是宫墙,而且宫墙四面都建有高大的城门,南为午门也就是故宫正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这宫墙四\"门\"的角楼都是风格独特、造型绮丽的。

现在请跟我一起去故宫中最大的宫殿太和殿看看!这里是明、清皇帝召见百官、发号施令、举行庆典的地方。全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外有廊柱,殿内外共立72根大柱。殿高35米,殿内净空高达14米,宽63米,面积2377平方米,为全国最大的木构大殿。

我再给大家介绍介绍其他的宫殿吧!

现在我们来到了中和殿。中和殿是为帝王去太和殿途中的演习礼仪之地。保和殿,是皇帝宴请外藩王公贵族和京中文武大臣之处。我们再来看看文华殿。它是明代皇太子读书处。乾清门是故宫中外朝和内廷的分界处,由此向北便是内廷。乾清宫是明、清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慈宁宫就是皇上住的地方。你们看过《还珠格格》这部电视剧吗?它就是在故宫里拍的。

规划严整,气魄宏伟,极为壮观,这就是我国的故宫。无论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属无与伦比的杰作。它标志着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500余年前我国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参观,可是我要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持故宫环境。

篇五:故宫导游词

故宫由外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外朝以太和殿(金銮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以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政事、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皇帝卧室)、交泰殿、坤宁殿(皇帝结婚新房)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西六宫(皇纪宫室),辅以养心殿、奉先殿、斋宫、毓庆宫、宁寿宫、慈宁宫以及御花园等,是皇帝平日处理政务及皇帝、皇后、皇太后、纪嫔、皇子、公主居住、礼佛、读书和游玩的地方。总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前三殿、后三宫坐落于全城中轴线上,气势雄伟,豪华壮观,为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别具一格,辉煌壮丽,并具中国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的建筑物和世界上最大的皇宫。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但被废帝博仪仍居住在故宫后半部分。1912年将外朝辟为\"古物陈列所\"。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部将鹿钟麟把博仪驱逐出宫。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

它的特产有:白煮肉、鸭掌、刷羊肉、烤鸭、灌肠、豆汁......

篇六:故宫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天马旅行社的导游,我姓许,大家就叫我许导游吧!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故宫游一游吧!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现在被称为\"故宫博物馆\"。旅客们大家请看右边,那就是故宫。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到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

游客们,我们可以下车边走边看拉!这一条轴贯着整个故宫,这条中轴又在北京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在中轴宫殿两旁。还对称分布着许多殿宇,也都宏伟华丽。这些宫殿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殿为两翼。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好游客们故宫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请你们细细游赏。请注意不要乱扔果壳纸屑。下午在故宫午门集合。

篇七:故宫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北京旅行社的导游,名叫成思瑶,欢迎来自济南的朋友来到北京参观故宫,我会陪同大家一起游览故宫,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问我。

故宫建于公元1406年,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63米,面积约723600平方米,大小院子有90多座,房屋有980多座,共计7078间。故宫的前半部分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的,以象征皇上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分叫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事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

现在我们马上就到乾清宫了。乾清宫是内廷的正殿,高20米,殿的正中央有宝座,内有\"正大光明\"匾,两头有暖阁。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处批阅奏折、选派官吏和召见下臣。请大家注意,在解散之后,不要随便触摸这些古老的文物,以防破损。

下面我们要去御花园,请大家排好队。

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御花园原名叫宫后苑,占地11000多平方米,有建筑20余处。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可以说是保存的古亭中最为华丽的花园了。注意事项:如果大家有垃圾,请及时扔到垃圾箱里,不要丢在故宫里。

谢谢大家今天的参观,再见!

篇八:故宫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本次导游赵虹杰,大家一定都知道北京的故宫吧?没错!北京故宫是享誉世界的历史遗产,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它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接下来就让我带大家去游览一番吧......

由天安门进入,穿过一片青砖铺地的广场,便到达紫禁城的正门——午门。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午门俗称五凤楼,穿过午门,有广阔的大庭院,在3万多平方米开阔的庭院中,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到了太和门,就进入了故宫的 \"外朝\",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过桥经过太和门便是雄伟的太和殿。这座殿堂有着一段曲折的故事,听说它被天火焚毁过三次,也修好过三次,而且更神奇的是整座宫殿的建造居然没有一颗钉子!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绕过内廷,我们最后来到了御花园,御花园里栽满了奇花异草。一路走来,会闻到一阵阵淡淡的花香。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所。

游览故宫,可以从天安门进,也可以由后门——神武门进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穿过乾清门,便进入内廷,内廷分中路、东路和西路三条路线。如果是半日游,这三条路线只能游一条,一般可走中路。走中路可看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嫔妃所住的地方和御花园。一般来说,用半天时间游故宫,比较吃力,想要知识更广,大家就再细细去游赏吧!

第15篇:故宫导游词

故宫导游词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你们好!欢迎来到“世界遗产”之北京故宫,我是来自河北的袁导游,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细细游赏一番吧。

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地点位于北京城中心。开始建造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现在说的1406年至1420年,后来经过多个朝代的劳动人民细心修改,变成富丽堂皇,但仍保持着原来的布局和规模,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木构架宫殿建筑群。

我们说完了北京故宫的历史,现在该说说外观和排列顺序了吧! 这座城设四个门,南门正中面是午门、北边是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四门各建有重檐庑殿顶门楼。这座城的四个角都还布有一些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外面的墙有10米多高呢!还有护城河宽52米,够宽的吧!长3800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间的中轴线为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

听完了一以上那些,你应该对北京故宫有些了解了吧!可能你还不知道吧,连皇帝的住所都是那么井井有条! 文化殿,武英殿是面阔九间的但檐歇山顶建筑。文化殿是皇帝听大臣讲书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吃饭、居住和召见大臣的地方。后三宫、东西六宫和乾清宫和坤宁宫通直御花园。坤宁宫和乾清宫是内廷的正殿、正寝,是皇帝、太后和皇后的正式居住场所,平均面积宽九间,为重檐庑殿顶。

前三殿是全宫最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有达8.5万平方米,是宫城的12%,后三宫则为前三殿的25%,期于宫殿依次递减,主要突出前三殿、后三宫的主要地位。1961年定位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怎么样,对我袁导游的介绍还满意吗?如果不满意,请多多指教,好让我步步高升啊!

“世界遗产”之北京故宫

各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你们好!欢迎来到“世界遗产”之北京故宫,我是来自遂昌的翁导游,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细细游赏一番吧。

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地点位于北京城中心。开始建造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现在说的1406年至1420年,后来经过多个朝代的劳动人民细心修改,变的非常的富丽堂皇,但仍保持着原来的布局和规模,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木构架宫殿建筑群。最先的设计人是蔡信、阮安等,主持施工的人是蒯详、陆详等,名字里都有详哦!

我们说完了北京故宫的历史和人物建造,现在该说说外观和排列顺序了把!

这座城设四个门,南门正中面是午门、北边是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四门个建有重檐庑殿顶门楼。这座城的四个角都还布有一些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外面的墙有10米多高呢!还有护城河宽52米,够宽的吧!长3800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间的中轴线为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

听完了一以上那些,你应该对北京故宫有些了解了吧!可能你还不知道把,连皇帝的住所都是那么井井有条!

文化殿,武英殿是面阔九间的但檐歇山顶建筑。文化殿是皇帝听大臣讲书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吃饭、居住和召见大臣的地方。后三宫、东西六宫和乾清宫和坤宁宫通直御花园。坤宁宫和乾清宫是内廷的正殿、正寝,是皇帝、太后和皇后的正式居住场所,平均面积宽九间,为重檐庑殿顶。

前三殿是全宫最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有达8.5万平方米,是宫城的12%,后三供则为前三殿的25%,期于宫殿依次递减,主要突出前三殿、后三宫的主要地位。1961年定位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九寨沟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欢迎到九寨沟旅游。我是x旅行社导游xxx,我将热忱为您服务,我将尽力让您愉快,希望您支持我的工作,指出我的不足。

您现在看到的是九寨沟的寨门,这是1992年九寨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后才建立的。寨门体现了这里的藏乡风情,大家看这直接用园木树皮包装出的既古朴又充满现代气息的艺术,好像在告诉我们:九寨沟正是以奇绝美妙的大自然风光称雄于现代世界。各位可能早就对九寨沟之美有所了解,但正如艺术家们赞叹九寨沟是画不尽、拍不完的美景,文学家们称赞在九寨美景面前似乎什么样赞美的形容词都显得苍白那样,九寨之美是一定要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出来,而且也不是一次就会达到满足的。今天,大家是慕名而来,游罢九寨沟就会感到真?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了。

九寨沟的得名,源于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它们是树正、则查洼、黑角、荷叶、盘亚、亚拉、尖盘、热西、郭都。

九寨沟的形成,地质学家说它是冰川、地震、钙华等地质作用的结合成果。而民间则流传着一些美丽的传说。其中最动人的传说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男山神达戈和女山神沃诺色嫫热烈相恋,他们爱上了九寨沟山高林密,鸟兽和谐,决定留在这里。不料被潜入这里的恶魔蛇魔扎发现,蛇魔扎惊慕色嫫的美色,又反对达戈进沟,就发动了赶走达戈、抢劫色嫫的战争,恶战中色嫫险些被恶魔抢走,色嫫在慌乱中把达戈送给她的定情之物——风云宝镜掉落下地,摔成了一百多个碎片,变成了散布沟内的一百多个海子(请注意,藏胞将高山湖泊叫做海子)。达戈虽然英勇,蛇魔扎也是不弱,双方从沟内打到沟口,仍不能杀死恶魔,这时万山之祖扎依扎嘎伸出了援助之手,以一座屏风似的山崖档住恶魔退路,又以一声霹窝将恶魔埋进山崖,只露出一张丑恶的脸,山崖就是宝镜岩,原来就叫魔鬼岩,崖面上的鬼脸依稀可见。从此,九寨沟恢复了宁静和祥和,更因为一百多个宝镜碎片变成了五光十色的海子而美丽无比。山神达戈和色嫫在这里长住下来,成了神奇九寨的保护神。

九寨沟东西宽29公里,南北长47公里,总面积720平方公里。她是国家第一批公布的重点风景名胜区,1990年被评为 \"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1992年工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1997年10月29日又被联合国接纳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在景区丫字型的三条沟中,108个因地震、滑坡、泥石流而形成的海子——也就是湖泊,由5个流滩、12道飞瀑、10余道泉水串珠般构成奇异的自然风光。专家学者把九寨沟卓绝的风光归纳出五绝——翠海、叠瀑、彩林、雪峰和藏族风情。

先生们、女士们,您现在看到的这壁立于仍的岩石叫什么? 请大家仔细端详岩中那怪异的人头象,象什么?一张魔鬼的脸? 对了,这里就是我们刚才讲述神话传说所说的宝镜岩了。宝镜岩下面的沟叫扎如沟。沟里有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扎如寺,很有浓郁的藏族寺庙建筑特色,里面的大殿、藏经楼、乐台、茶房、库房、迎客楼都是九寨沟开发后建起的。

看见公路旁茂密的植物群落吗?它们构成了九寨沟主要的植物景观,主要有油松、青秆、铁杉、冷杉、云杉这些常绿针叶树种;槭树、小蘖、三颗针、黄栌等红叶树种;桦、栾、榆、落叶松、杨、柳、胡桃树等黄叶树种,这三种基本的色调也是色彩学上的红黄绿之原色,构成色彩斑斓的植物景观,也构成九寨沟的一绝。是什么?对!彩林,是九寨一绝。待到秋时,树的颜色千般万化,倒映于水,如梦如幻,更是美不胜收。

现在我们进入树正景区,请大家下车,让我们从盆景滩的天然园艺中去品味九寨沟的诗情画意。

请大家在芦苇海照一照像。如果你闭上眼睛,会感受到江南水乡般的氛围,其实这一段是一种湿地景观。湿地适应于多种水生植物的生长繁衍,芦苇、水灯芯、节节草、田葱,再看看水里有什么?\"鱼翔浅底\"。九寨沟里只有一种鱼,这种鱼有个奇怪的名字。还记得我们从成都出发,路过的松潘县吗?对,松潘。这鱼没有鳞,动物学上把无鳞的鱼莆?裸鱼\",它又是鲤鱼的一种,所以叫\"松潘裸鲤\"。 现在您看到的是九寨沟的第一个海子,双龙海。九寨沟的水是九寨沟的魂,九寨沟的五绝中的两绝都与水有关,您现在可能知道其中一绝翠海是什么了。对,翠海是清澈见底的水,真是直视无碍,可以看30米深。在水底您看见了什么?游戈的双龙。九寨沟的水与水底的钙华紧密相关。从日则沟流出的水富含钙镁离子,在流动过程中钙镁离子碰上适宜的水温就释放出来变成颗粒状的物质,钙镁离子在不断的释放中裹附着水中的浮游物和细微的尘渣等沉入水下又覆盖于堤埂、树干、树枝上,倒在水中的枯树慢慢就被钙华沉积物包裹形成了水底的奇观。人们终于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功,留连忘返。 这里的每一个海子都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卧龙海里就有一个黑龙白龙大战的故事。

现在您看见的是九寨沟的代表景观之一,树正瀑布。这里海拔2205米,瀑布高11米,宽62米,造型优雅。飞流直泻的瀑水,被树林、岩百层层阻隔、激荡,变成千万道雪白晶亮的飞瀑,直落沟底,真令人叹为观止。看到这里,尽管后面的美景还多,大家己能初步形成一个概念:如果说翠海是九寨沟静谧的造型,那么叠瀑就是九寨沟千变万化的舞姿。

请大家在犀牛海边驻足静静地听犀牛的叫声,听不见吗?当然因只是一个传说。传说公元8世纪时,有一位西藏高僧骑犀牛路过这里,见甲里甲格神泉可助炼丹,于是就把犀牛放入这海子中,自己就日饮神泉,最终金丹修成,而犀牛则长留水中,人们时时能听见它的悲鸣。犀牛海均宽195.6米,长1023米,均深 11.7米。

各位贵宾,您们现在面对的是诺日朗瀑布,它是九寨沟最宽阔的一道飞瀑,高30多米,宽270多米。四季景色不同,您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欣赏她的美丽。瀑布的水是从日则沟流出来的,丰水期水流汹涌,声震山谷,落下后溅起的水花形成一道水帘,映日成虹,十分壮观。秋后来水少,瀑布涓涓而下,好像陡崖上盖着一张条花的绢绸,配上崖顶五色斑斓的灌木丛,那一份娟秀之美,直叫人不忍离去。诺日朗瀑布高台深沟,究竟怎样形成的呢?等会儿在上面休息时请大家猜猜。

现在我们在诺日朗接待中心休息,下午游览诺日朗景区,即原来的日则沟景区。

诺日朗瀑布的高台深沟是怎么形成的,请大家谈谈看法。有人说是地震,有道理。现在科学考证是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从碳酸岩分布区流出来的日则沟水饱含钙镁离子,当流至瀑顶开阔地带时就产生钙华沉积,越积越高,过去多少万年积成高台,而则查洼沟来的水多是高山冰雪融水,侵蚀性强,在数万年的冲蚀中形成深沟,就形成了今天高台倾泻的瀑布。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这是由于崩塌性滑坡堵沟以及后期钙华的结果。不管怎么说,钙华沉积在塑造着这里的景观。

现在,我们开始进入诺日朗景区。大家看,这里就是九寨沟著名的海子之一——镜海。镜海长925米,最宽处262米,最深处24.3米,容积215.73万立方米。作家马识途曾说\"我影投镜海,镜海留我心\"。许多诗人、画家都曾为之倾倒。镜海静浮万何峰的绝妙景色,使人产生倒影胜实景的感觉。特别是秋色浓烈的时候,那艳丽的色调让人心醉。看见那颗弯弯的树吗,每一对恋人到九寨沟都要在那里照像。你知道什么原因吗?你也去照一张,可一定要跟恋人照。因为这是一棵爱情树,站上去就便人更多情。其实也应了我们阿坝州一首民谣里唱的词,\"哪个要你酸石榴,要你手弯做枕头\",那弯树就是手臂,你只要和恋人照像就可以永远枕着他的手臂睡觉了。

好了,现在请大家沿着珍珠滩栈道走一圈,最后回到原地上,要注意安全。珍珠滩得名于这一片扇面型的钙华滩。您看,滩上四溅着的水花,多象珍珠飞滚啊!相传神女沃洛色莫大战恶魔蛇魔扎时,被恶魔蛇魔扎扯断项链后,珍珠不断撒落于此,所以叫珍珠滩。大家看栈道两边的树,这是三颗针,秋天来时它泛出鲜艳的红色,象火苗;这是凝毛杜鹃,到了

五、六月份,杜鹃花开的时候真是美不胜收。这个滩是瀑布的顶,有162.5米宽,海拔2433米。等一会儿到瀑底请大家猜猜瀑的高度。还要请大家猜一猜什么电视连续剧的片头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好,大家在这里回答我刚才提的两个问题。瀑高多少?对, 21米。什么剧,你说,是《西游记》\"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答对的这位我代表九寨沟民奖励你一斗珍珠滩的鲜珍珠。

我们的游览越来越精彩了是不是,童话世界里有一个春天的童话。各位,看这如软缎般的河道吗?象不象孔雀的尾巴,这就是孔雀河。

早上叫大家带点干粮不是有人在问做什么吗?看我。在五花海栈桥上投食观鱼是这次旅游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快看,古人说 \"水至清则无鱼\",可在九寨沟\"此言差矣\"。这些不曾穿衣的鱼叫什么?\"松潘裸鲤\"。可别忘了。

请大家边看边走边照像,五花海也是九寨沟的代表景观之一,照像效果不错。这里的水中由水藻和苔藓描绘出一幅浪漫的五彩图画。水藻和苔藓在水的拍打下舞蹈,到了秋天,五花海两岸的五角枫、黄栌像燃起熊熊烈火映照在水里,那时真是\"水也笑,山也笑,我的心也在燃烧,形势无限好!\"

先生们、女士们,现在您站在熊猫海瀑布下端,它依次由三台瀑布组成,一个高19米、一个高24米、另一个也高19米。一层层地从幽深的林间天上倾泻而下,有一位诗人写诗形容它: \"匹匹银瀑飞流,霞光照素绸\"。也有人说这是一首音韵铿锵的圆舞曲,你说呢?

熊猫海是九寨沟冬天结冰的海,连接它的箭竹海比他海拔高,却不结冰。瀑布的水来自熊猫海,熊猫海水满了瀑布才有舞蹈。

前面是剑岩景区。最著名的要算芳草海了,发行的九寨沟邮票中其中有一枚就是芳草海。芳草海象一首歌里唱的那样\"芳草碧连天\",苏东坡说\"天涯何处元芳草\",那是形容好的女子随处可寻,但这样美的芳草可不是到处都有的。芳草海曾因有天鹅栖息,又叫做天鹅海。

如果你看过芭蕾舞剧《天鹅湖》,您会被剧中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所感动,大家闭上眼睛常常用耳朵去欣赏\"钢琴平静的声音象碧波荡漾,大提琴舒展的旋律描绘了天鹅昂首缓缓浮游的高雅姿态。\"而我们用耳朵、鼻子、眼睛等感官去感受这里美妙的大自然,依然会有同样的感动。文学上所说的\"通感\"是最好在这里理解的。

好了,大家在原始森林中去散散步。小心,这里的大熊猫正在登征婚启示,大家要结伴而行。

请大家坐好,我们现在坐观光车到长海参观游览。这条沟叫则查洼沟,当初沟中没采伐森林时有几个海子,现在成了季节海,这是下季节海,这是上季节海,又叫藏龙海,有没有龙很难说。这条沟中的落叶松很多,春天的时候它全身披着绒绒的绿针,到秋天他摇身一变,金针耀眼,在常绿针叶林中耀武扬威。好了,现在我们娱乐一下好不好。......

您现在看到的就是九寨沟里最小巧,色彩最丰富的五彩池。她的长度仅仅100.8米,均宽56米,均深6.59米。有人说它象一颗绿宝石,镶嵌在大山和丛林的怀抱里。许多人来到这里,都会坐在池边不愿离去。还有人以为是风景区的管理人员在池底抹上了颜料,才有如此灿烂的色彩。其实她美自天然,色彩是池底生长着的藻类和钙华沉积物反映出来的。五彩池的水是从长海里浸过来的,当池水涨到一定高度时就又浸漏而去。所以,长年水不深,但也不干涸。

先生们、女士们,谁知道这颗树的名字?这颗树伴着长海几乎成了九寨沟的象征。对,这就是老人柏。有人说他是独臂老人,在与恶鬼的斗争中,为了保护这长海水的洁净而失去了右臂。好了,现在给大家提几个问题。大家在欣赏风景时去思考: 长海水为什么没出有出口,它是怎么形成的?长海里有没有鱼? 它有多长?最深处有多深?它是怎么形成的?先请大家依次以老人柏为背景照张像,留下一段永恒的回忆。

好,根据大家的猜测,我现在公布正确答案。长海是地震和崖崩形成的还是泥石流形成的现在还无定论。因为它的水*蒸发和渗透,所以从不溢出这个天然堤坝。长海里没有鱼类,大概海拔高是一个原因(海拔3103米),另外是水质太清太冷。当然还有传说,说是被长海里的一种怪兽吃光了。不过到今天也没听说谁见过这怪兽。长海长7.5公里,最深处有103米,冬天水面上的冰可达70厘米,如果你冬天来滑冰,那才真是棒极了。

有人说,到长海就是为看一个五彩池,我不这样看。请大家站在岸边欣赏一下长海的景色:这个九寨沟里最大的湖泊,夹在两岸林涛耸翠的高山之间,顺山弯去,把头藏在重山叠嶂的那边,给人以遐想无限的意境;目力所及,那兰森森、光闪闪、冷峻深沉、深不可测的湖水,悠游水面的野生珍禽,更令人身心如洗,一片空明;海的对岸,兰天白云下,是皑皑的山峰,冰斗, U型谷等典型的冰川景观。长海给人的既是宏大壮美的风景,也是清灵秀雅的\"仙境\"。到九寨不来长海,岂非憾事! 好了,我们的游程终于圆满地结束了,愿九寨沟如诗、如画、如美好音乐的景色,带给诸位美好的回忆。当然也请带走我真诚的祝愿,带走这山山水水对您们关爱和珍惜之情的感谢。欢迎您们再来游览九寨沟!

长城

大家好,很荣幸能当上大家的导游。今天我们来游玩长城,希望我能和大家度过这快乐的时光。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好多年前,中国的长城便已被称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始建於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建成万里长城。后经历代王朝陆续修筑,汉、明两代修筑的规模更大得惊人,现存的长城为明朝所修筑由渤海之山海关伸展到甘肃省之嘉峪关,长城平均高度为7.8米,平均底部阔6.5米,而顶部为5.8米。它每隔100米便设一座长方形石台作为了望之用。

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修筑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互相防范以及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从秦始皇开始,长城就始终是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工事。数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中,来自北方外族的威胁对中原帝国来说一直是悬在头上的剑。统治者尝试过以和亲来稳定北部边疆,不过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选择修筑或者加固长城。相隔数米先立起两道平行的城墙,中间用土填满、夯实。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一个烽火台,在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则修建更加复杂的城关或城楼。绵延万里的长城既然是宏伟的防御体系,我们登上长城便总是企盼得到某种英雄气概上的满足。但是登上长城的那一瞬间体会到的却是一种失落:我们伟大的长城就只是这样一段城墙吗?单看长城的一段,觉得它实在过于单薄。仅凭这段城墙,如何能抵御外族的侵略?

事实上长城也确实没有抵挡住最具威胁的敌人的进攻。明朝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把秦始皇地万里长城重新翻修了一遍,并且建立了完善的防守制度,将长城全线分为“九边十一镇”,镇下又设“路”和“关”,各个敌台和烽火台层层相属,一旦有敌情可以随时通报。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公元1499年,瓦剌首领率兵突破了长城防守,不仅如此,他们还生擒了御驾亲征的明英宗。长城也丝毫没有妨碍来自北方的蒙古族人和满族人入主中原,建立起他们的封建王朝。不管气势如何磅礴,长城毕竟只是一堵城墙,还不足以让一个王朝安全地躲在它背后度日。有趣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唐朝,竟是少数没有修建过长城的王朝之一。它以自己的繁盛和实力,辐射着周边小国,以交流代替交战,长城也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如此看来,万里长城的修筑,一方面当然是中国人智慧与力量的展示,是各个朝代军事防御的历史,另一方面,似乎也是一种失败的证明。顾炎武论及明末发生在居庸关的战事时感叹到:“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而人心去也。”一旦王朝接近没落,长城也并不能真正抵挡什么。

有人说历史一向都有两部,比如秦始皇写一部,孟姜女写一部。蜿蜒的长城跨过崇山峻岭,穿过草原戈壁,工程可谓宏伟。仅靠人工,要把巨大的石块从山脚下运送到山顶,再垒成超过万里的城墙,其中有多少血泪故事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即便长城不是想象中的那般有英雄气概,起码也有几分悲壮的意味在其中。

登上长城,看着莽莽群山,才会明白为什么古人都爱登高怀古。有了俯瞰的角度,才会有思考的余地。更何况脚下踩着千年的古城砖,还有城墙脚下埋葬的无数苦力的冤魂或是战死在这里的将士的幽魂在作祟,难免会觉得自己的年岁陡然增加了许多,平添几分对历史的回顾。作为一个中国人,站在长城上,会突然有某种归宿感。毕竟自己身处的不仅仅是一段城墙,而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历史,不管它是建筑的历史也罢,军事的历史也罢,抑或是惧怕的历史和失败的历史,总之从前发生的种种都已经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只要登上长城,这些远古的回忆似乎就都在刹那间被唤醒。想到的感受的一切碰撞融合,最后交汇而成的不过是一句简单的话:我是中国人。

甘肃敦煌莫高窟

世界文化遗产有很多,我说一个甘肃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本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

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但有非常多的艺术品流落国外,这是历史遗留的遗憾!

第16篇:故宫导游词

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

这是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初中国五百年间政治权力的中心,

这些红墙黄瓦、深宅大院,就像一本厚重的书,纪录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与没落。

故宫——昨日中国曾经华丽的交响,今天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

公元1368年,蒙古人建立的元王朝被明朝所取代。三十八年后(公元1406年),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他毫不客气地把曾经金碧辉煌的元大都皇宫推成一片平地,在元皇宫的轰然倒塌声中拉开了新都城建造的序幕。

这是大明王朝的又一次奠基礼,雄才大略的永乐皇帝将京都变成了天子守边的边塞司令部,永远将虎视眈眈的北元残余势力摒除在长城之外。

那年六月,永乐皇帝正式诏建北京宫殿。他任命泰宁侯陈珪为修建总指挥,大批官员被派遣到全国各地采办木材等建筑材料。朱棣要用整个帝国的财力物力建造一个人间奇迹般的都城。

在长达近十年的时间里,陈珪把北京逐渐变成了大明王朝疆域内最热闹、最庞大的建筑工地。这是当年营建紫禁城时工地的景象,那些由此而生的著名工地和材料库名称一直保存至今。

2002年故宫开始实施一项庞大的维修计划,各种建筑机械和大批的建筑工人陆续进入故宫。当年朱棣修建紫禁城用了十八年的时间,而完成这项维修工程预计耗时十九年。这不是一般的建筑工程,所有的修复技术都要严格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这些建筑工艺从建造这座宫殿的时候就存在了。我们已经看不到当年陈珪监督下的紫禁城建造场景,可是这些工艺和这座宫殿一样,至今还保留着。清朝的时候,它被总结成八大作,即木作、瓦作、石作、扎材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糊裱作。这样的工序与当时掌握的工艺是一样的。

朱棣建造的宫殿就是今天的故宫,也叫紫禁城,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皇宫的沿袭和集大成者。

紫禁城东西宽七百五十米、南北长九百六十米,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十五万平方米。传说共有房间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但是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天灾人祸,1973年经专家核实,故宫还剩下大小房屋八千七百零四间。

中国古人认为九是数字中最大的,而皇帝则是人中之王,所以故宫的建筑几乎都和九或与九的倍数有关。像大门上的九排九路门钉、房檐上的九个走兽,就连城墙四角的四座角楼也都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同时,九与久谐音,暗含江山天长地久、永续不变的寓意。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也是紫禁城最大的门,每逢重大典礼以及重要节日,都会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穿过午门紫禁城的真容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紫禁城南北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它们以乾清门广场为界,以南是外朝,又叫前朝;以北是内廷,又叫后宫。前朝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构成一条南北纵贯的建筑群。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紫禁城内规模最大、最高的殿宇。它的建筑面积两千三百八十一平方米。宫殿的长宽比例也被精心设计成九比五,代表着帝王的九五之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明清两朝的重要典礼,如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在这里举行。然而,这个紫禁城的核心宫殿里却没有过多的装饰。皇帝的宝座是惟一的主角,目光所及之处,皇权的威严辐射到每一个角落。

紧接在太和殿后面的中和殿是皇帝休息的地方,在太和殿举行典礼前,皇帝都会先到中和殿歇歇脚,接受官员的跪拜。

每年除夕,皇帝都会在前朝最北面的保和殿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大臣,后来这里也成为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的考场。殿试与其他考试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考场的监考官由皇帝本人亲自担任。在这份清朝乾隆年间的殿试答卷中,考生以工整的楷书完成皇帝亲自拟定的考题。按照当时的规定,考生必须在太阳落山前交卷。这是封建王朝最后一次殿试后发布的金榜,考试合格荣幸登榜的共有二百七十三人,能在金榜上题名是考生无尚的光荣。

跨过乾清门就进入了后宫,这里就是皇帝的家。

乾清宫在清代康熙帝以前是皇帝的寝宫和日常活动的地方。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后,这里成为处理日常政务和举行筵宴的重要场所。

这块“正大光明”匾后面放着一个被称作“建储匣”的小木匣,皇帝通常会把自己选中的皇子写下来,锁进木匣,这个皇子就成为日后继承大统的接班人。

坤宁宫原是明朝皇后的寝宫,公元1665年,清朝的顺治皇帝将这个宫殿改作萨满祭祀的主要场所。西大炕祭祀供朝祭神位、北炕供夕祭神位,东北角的大锅是为祭祀煮肉用的。坤宁宫东暖阁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康熙皇帝的时候规定皇后住在坤宁宫,因为坤宁宫地处东西六宫之间,皇后又有统摄六宫之责,所以皇后号称 “位居中宫”。当朝皇帝的嫔妃则住在后三宫两旁的宫殿里,这些宫殿就是东西六宫。东西六宫取自于《周礼》的六寝六宫制度,因为这个地方住着妃子,所以它的建筑布局从平面上看是一个坤卦的卦象,象征阴。东西六宫的地位比后三宫要低。

乾清宫、坤宁宫之间的宫殿是交泰殿,清朝皇帝使用的二十五方宝玺曾收藏于此。乾隆皇帝根据《周易大衍》天数二十有五所定,将宝玺的数目设为二十五枚,他就是籍《周易》所记,祈求上苍保佑大清的江山能延续二十五代。

中国的风水文化讲究人居之处要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故宫的花园一处一景、别有洞天。华丽宝贵的皇家气派和玲珑纤巧的私家园林风韵相结合,为庄重的宫廷建筑群注入了灵动的艺术气氛。

公元1421年,永乐十九年的春节举国欢庆,永乐皇帝终于在新落成的宫殿里接受百官规模宏大的朝贺,六十二岁的朱棣迎来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刻。

故宫,不仅是一组完整的建筑群,更是中国封建大一统王朝家国一体理念的物化表达。永乐皇帝将紫禁城建成了帝国的微缩模型,这个模型体现的是两千多年来中央帝国理想的政治体系模式。此后历经五百年的陆续修建,使得紫禁城成为了中国建筑的最高典范、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缩影。

从故宫建成之日起六百年间,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院子,一直是中国的权力中心。

天还没有放亮,承天门下的金水桥上陆陆续续开始有官员进入,事实上住的远的官员,在半夜时分已经起床,因为在三点之前,他们必须等候在午门,准备觐见皇帝,这就是每天帝国政治枢纽运作的开始——上朝。皇帝在这里召见大臣、处理政事。

明朝时期自有一套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 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一千九百三十六处驿站、全长十四万三千七百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每一个角落。

清朝的中央政府机构设置和政务处理程序则有所不同。雍正七年(即公元1729年),军机处成立,从此,清朝入关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正式被军机处代替。乾清门广场西北有一排不起眼的小平房,这里就是当年军机处值房。军机处值房距离皇帝平时处理日常政务的养心殿只有五十米的距离。平日皇帝在养心殿阅览官员呈报的奏折---军机大臣聆听皇帝口述上谕---回到军机处拟定上谕---然后再赴养心殿交皇帝定夺---上谕经皇帝首肯之后就成为正式的诏书,由军机处下发。

永乐皇帝万万没有想到故宫建成三个月后,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紫禁城三大殿被雷火击中,全部烧毁。从那一刻开始,六百多年来梦幻般的建造和残酷的毁灭就伴随着这个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宫殿群。

公元1695年,康熙皇帝终于要修建十六年前再一次被焚毁的三大殿。这一次他决定要恢复永乐三大殿的盛况,可是那个想象中的二百多年前的巨大宫殿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没有图纸,也没有任何文字可供参考,一个叫梁九的人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梁九传》记载,当时梁九按照十比一的比例,做了一个太和殿的木模型,就靠对这座模型组件的放大制作,完成了太和殿的结构搭建。令人称奇的是放大出来的每一个木件安装上去都能严丝合缝、分毫不差。

公元1697年,经过两年多的施工,康熙皇帝完成了外朝内廷的修复工程,至此,紫禁城基本恢复了明代的旧观。

紫禁城历史上最大的一位修缮者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对紫禁城进行了自1420年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造和维修,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工程和政治体制的改变紧密相连。

乾西二所曾经是乾隆皇帝作为皇太子时的居所,现在他要将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升格,重新整修后这个三进小院的主体建筑被命名为“重华宫”;

紫禁城改造中的第二个重要工程是修建宁寿宫。乾隆皇帝即位不久就对天发誓:为了不超过在位六十一年的祖父康熙皇帝,他将在执政六十年的时候将皇位禅让给儿子。公元1771年,乾隆皇帝下令修缮宁寿宫,开始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准备养老之所。可是乾隆皇帝退位后依然住在养心殿内控制着朝政,直到公元1799 年,以八十九岁的高龄谢世,耗费巨资修建的宁寿宫乾隆皇帝实际上一天也没有住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摇摇欲坠,紫禁城华丽的舞台表演也到了谢幕的时候。

1912年2月12日,养心殿举行了最后一次御前会议——隆裕皇太后带着六岁的溥仪颁布了皇帝退位诏书,中国的封建王朝永远成为了历史。

清王朝的解体,标志着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终结。

紫禁城不再是盘龙卧虎的帝王之所,它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中国历史文化的符号,从那个时候起,故宫渐渐向所有的人敞开了它那扇封闭了六百多年的神密的大红门。

公元1924年11月15日,根据临时摄政会议的决定,清废帝溥仪被冯玉祥的国民军驱赶出了故宫。

昔日的皇帝走了,留下皇宫中数不清的稀世珍宝。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从此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历史结束了。一个世界级的国立博物馆掀开了它新的一页。

解说词(下):

1923年6月26日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紫禁城建福宫。发生在神秘的宫廷里的火灾究竟烧毁了什么?哪些人蓄意策划了这场灾难?蹊跷的火灾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故宫稀世国宝命运的关注。坊间早有传闻,故宫里的太监监守自盗,并把从皇宫里偷窃的宝物拿到琉璃厂兜售、叫卖,因此有人断言,建福宫的火灾是一场有预谋的犯罪,为的就是借以掩盖太监们偷盗文物的罪行。溥仪下令严查火灾的原因,查来查去仍然是不了了之。十八天后,清宫中所有的太监都被遣散,只有那些积攒了好几百年的奇珍异宝还留在宫中。

从乾隆皇帝开始,皇家的珍宝都珍藏在建福宫。嘉庆皇帝即位后,为表示自己的孝心,特意将乾隆用过的东西全都封存起来,存放在这里。这一放就是一百多年,直到溥仪下令打开这些箱子之前,从没有人敢擅自启封。

这只其貌不扬的杯子,它的历史恰好和这座宫殿一样长,杯子底部“永乐年制”的字样,奠定了明清两朝官窑瓷器的一个规矩,就是所有的瓷器都要用皇帝的年号来题写款识。杯体幽靓又夹杂着铁锈斑的青花颜色,来自于一种叫做苏麻离青的钴料,它是由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从遥远的阿拉伯带回来的,因此珍贵无比。

永乐皇帝在建造了紫禁城的同时没有忘记给这座宫殿增添新的珍宝,“永乐青花”成为中国瓷器制造史上最珍贵的品种之一。所有这些瓷器的烧造,都来自于一个叫景德镇的地方,从元代开始这里就烧出了最早的成熟青花。

明清两代,中国的瓷器开始变得五彩缤纷,景德镇御窑厂熊熊的窑火燃烧了五百多年。五百年中,无数精美绝伦的瓷器源源不断地送到紫禁城中来。清朝乾隆时期,中国的瓷器制造业发展到了巅峰。

这个硕大的瓶子,可以说代表了当时最好的烧造技术,它因为汇集了十五种釉彩、十六道纹饰、十二幅彩绘吉祥图案,被称为“瓷母”。

如今的故宫中,收藏有三十五万件瓷器,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明清两代的官窑烧造的。除了当代烧制的瓷器精品,宫廷也会收藏前代的瓷器,最有名的就是宋代的五大名窑:均窑、汝窑、哥窑、官窑和定窑。

均窑,这种独一无二的迷幻般的色彩是在高温中的窑炉里面自然流淌形成的,被称为“窑变”。因为色彩的不同,它们被冠以天青、玫瑰紫等绚丽的名称,其中以红色最为珍贵;

汝窑,淡青色的外表是它高贵身份的独特标志,这种淡雅的色彩和洗练的造型,代表了另一个瓷器高峰时代的美学追求,清雅而不失华美、简约而不失厚重。宋代五大名瓷中它的传世数量最少,全世界不足百件,其中二十件在北京故宫;

哥窑,表面这些细碎的纹理,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百圾碎,陶瓷研究者把它叫做开片。这是因为瓷器出窑的时候迅速冷却,胎和釉遇冷收缩的系数不同造成的客观效果,这种自然形成的开片体现了哥窑特殊的装饰意韵;

官窑,这种粉青釉色,造型典雅古朴的瓷器据说是用玛瑙制造的釉料烧造的,因此釉面有玉石般的温润光泽;

定窑,因为瓷器烧造在河北定州而得名,精致的定窑瓷器有着美玉般的纯白色泽;

除了景德镇的御窑厂,宫廷日常生活需要的服饰器皿,都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监造。

公元1662年,清朝重新建立的内务府就承担着这样的任务。皇宫里的物品从日用瓷器到桌椅板凳、从玩赏的玉器到陈设的景泰蓝、从布置宫殿的绘画到金银器皿都由这个掌管皇宫衣食住行的机构负责。

这把精巧的椅子全世界绝无仅有。确良椅子的主要部分由名贵的鹿角制成,更绝的是这些鹿角都是康熙皇帝亲自猎获的,这把鹿角椅就是内务府的杰作。

摆在太和殿里的这把紫檀宝座,堪称中华第一椅,皇帝平时就坐在这把椅子上处理国家大事。

从皇帝坐的龙椅到批阅奏的的条案、从雕龙画凤的卧榻到垫脚的足凳,各种桌、椅、箱、柜、斗、橱等,这些用料考究、制作精美的皇室专用家具,处处都体现出皇家的气派和精致。

明代的家具比较注重外部轮廊线条的变化,通过平面、凹面、凸面、阳线、阴线之间不同比例的搭配组合形成千姿百态的几何形图形,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清代家具则体现了满汉文化的交流融和,比较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华丽,装饰手法更多地使用雕刻、镶嵌和描绘,吉祥图案是清式家具最喜欢的装饰题材。

故宫的九千多间房屋里究竟有多少家具,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今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家具还有上万件,它们除了由内务府制作外,来自广州、苏州和山西等地的匠人也在为宫廷打制的家具中带来了各地不同的风格和技艺。

这件“大禹治水”玉雕,重达五千公斤,在故宫珍藏的三万多件玉器中体积最大、份量最重,堪称镇宫之宝,人们冠以它“玉王”的美誉。在这件硕大无比的玉雕作品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中国境内有一座海拔近五千米,终年积雪的弥勒塔山,盛产一种当地称之为“和田玉”的美玉,每年的

七、

八、九三个月,利用短暂的融雪季节,采玉工开始进山采料。和田玉质白剔透、晶莹温润,每年积雪融化,溪流将小块的玉石带入河床,经过千百年的冲刷、碰撞,它们被打磨成鹅卵石的样子,这就是和田玉中的极品 ——仔玉。

公元1760年后的一个夏天,采玉工在弥勒塔山上,发现了这块重达五千多公斤的玉石料,在当时交通工具落后、道路狭窄崎岖的条件下,怎么才能把这块像小山一样的石头运往万里之外的北京呢?工匠们终于想出了冬季出行、路面泼水、变土路为冰道、有效减少车轮摩擦力的办法。玉石被装在一种轴长十一米到十二米的特大型木车上,前面用一百多匹马拉,后面有上千名工人推,平均每天的行程不足十公里,动用了上万民工、成千的骡马,经过三年多的时间装载着玉石料的大木车,跨越千山万水,终于来到了紫禁城。

见到如此巨大的和田玉,乾隆皇帝龙颜大悦,他亲自从宫中收藏的宋人山水画中选择了一幅《大禹治水图》为蓝本,命令内务府造办处照图设计,画好样稿之后,乾隆皇帝又决定将玉料和腊样运往扬州,因为那里有天下最好的玉工匠。最后经历十年、耗费数十万人工、花费上万银两的大玉山终于静静地安放在了乐寿堂中。乾隆皇帝高兴之余,提起笔来在上面写下了自己选择大禹治水作为玉雕主题的初衷,他说之所以选用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要缅怀为民众不辞辛苦的古代圣王。

紫禁城里共有九千多间房屋,其中不乏豪华的宫殿和舒适的楼阁,可是富敌四海的乾隆皇帝偏偏对养心殿里这间不足六平方米的西暖房情有独钟,他常常在这里读书习文、欣赏古董字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西暖房虽小,却收藏了三件乾隆皇帝爱不释手的稀世珍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因此西暖房又叫三希堂。这三件晋人的书法作品已经传世一千五百多年。乾隆皇帝万万没有想到,一百多年后这三件稀世书法珍品却经历了一场失散回流的悲喜剧。

二十世纪初,清王朝彻底崩溃瓦解,宫中一片混乱。一个封号叫瑾妃的女人趁乱偷偷地将《中秋帖》和《伯远帖》转移到她居住的寿康宫,然后卷在行李中夹带了出去。二帖后来辗转流失到了香港,1951年由人民政府巨资购回,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则在1949年辗转到了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说到故宫中收藏的字画,最富传奇色彩的就要数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了。《清明上河图》是公元1100年至1125期间,宋朝的画院画家张择端的作品。

公元1127年金人占领了开封,《清明上河图》第一任主人宋朝的皇帝宋徽宗赵佶成了金人的俘虏,这幅画也就流落到了金朝;

元灭金后,《清明上河图》被重新收入皇宫;

公元1351年,一个装裱匠用赝品将其替换,把它偷出宫去;

元明两代经数人之手后画作落入明朝权臣严嵩的手中,严嵩败亡后被抄家,《清明上河图》被朝廷没收;

据说大太监冯保再次把它偷了出去,于是《清明上河图》又开始在民间流徙辗转;

《清明上河图》在民间的最后一任主人是清朝的官员毕沅。毕沅去世后,他生前的过失被追究,受到抄家的处分,于是《清明上河图》随着其他查抄的物品,第四次进入宫廷。这时候乾隆已经去世多年,他再也没有机会看到这件绝世珍宝;

至此《清明上河图》离奇的命运还没有结束。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的名义让自己的弟弟溥杰将此画带出紫禁城,然后又夹带到天津和长春;

1945年伪满洲国覆灭,《清明上河图》最终为东北博物馆收藏;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清明上河图》被调拔到故宫博物院,再次回到它熟悉的紫禁城。

公元1756至1762年,乾隆皇帝两次平定准葛尔部叛乱,成为乾隆的十全武功之一。为了纪念平叛的胜利,乾隆皇帝让宫廷中的西洋画家创作了大型历史纪实组画《平定西域战图册》,并决定将它送往法国制作成铜版画。法国的七位雕版名师用了七年的时间,才完成全部的雕版印制工作。公元1774年,两百张印成的画连同原图稿及铜版原版才全部运回中国,前后历时十一年。

乾隆皇帝的收藏热忱当然不止于书画,他还编撰过两本名叫《西清古鉴》和《宁寿鉴古》的书,将宫中收藏的一千五百二十九件青铜器全部编目。

据说大禹铸九鼎以定天下,远古的夏、商、周三代以青铜礼器为代表的礼乐文明十分发达,是儒家向往的理想社会,后世的君王都把它们作为自己奋斗的榜样和目标。到了乾隆时期,青铜礼乐文化早已成为昨日黄花,但这不妨碍皇帝用收藏的方式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因此宫廷收藏的青铜器不仅有金石考古的意思还含有政教借鉴的意味。如今故宫收藏的青铜器有一万五千件,是乾隆时期的十倍,仅刻有铭文的先秦青铜器就达一千六百多件。这件毛公鼎,现藏台湾故宫,是乾隆生前没有见过的。

公元1799年(即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已经作了三年太上皇的乾隆皇帝去世了,而大清帝国盛世的余辉也像这个八十九岁老人临终前脸上的血色一样逐渐地退去。

乾隆去世后,嘉庆皇帝作为一个孝子将父亲生前喜爱的书画和器物全部打包装箱,封存在建福宫中。溥仪1922年看到的贴满封条的大箱子就是那时留下来的。

五百年日沉月浮、风云变幻,数不清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能工巧匠都以紫禁城为舞台展示着自己别样的风采。

这里曾是帝国的心脏、财富的渊薮,所有政教征伐的号令处、一切宫廷阴谋的策源地,如今该结束的都结束了,只有这厚重的红墙、巍峨的宫殿和坑凹不平的地砖,默默地守候着昨日的风光与荣耀。

第17篇:故宫导游词

[故宫完整版导游词]

北京故宫,全名北京故宫博物院,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宫殿,是中国古代汉族宫廷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建筑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故宫完整版导游词

。它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宫导游词完整版,欢迎查阅!

景点讲解题

题一:午门前讲解故宫(历史沿革中清明两朝概况;紫禁城名称的由来;紫禁城的布局;午门及午门广场)

题二:故宫前朝(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太和殿及太和殿广场;中和殿、保和殿)

题三:故宫后廷(乾清门及乾清门广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神武门)

题四:故宫后廷外东路(宁寿全宫;珍宝馆;宁寿全宫中其他建筑;千叟宴;珍妃井)

题五:故宫后廷内西路主要建筑 御花园(养心殿;储秀宫;御花园)

讲解提示:

故宫是一株宏大的宫殿建筑群,是导游讲解的难点、重点。讲解过程注意按景点顺序讲解,每处景点要讲解清楚其历史沿革、建筑特点、用途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题一:午门前讲故宫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参观故宫博物馆,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时故宫的午门前,在进入故宫之前,我先就故宫的情况向大家作个简单介绍。

故宫,又称紫禁城,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建于1406-1420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紫禁城这一名称是怎样得来的呢?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主要恒星分为三恒、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恒是太微恒、紫微恒河天市恒。其中紫微恒居中,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称为“紫宫”。封建帝王自称是天帝的儿子,所以他们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宫象征为人间的紫宫。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备森严,不许庶民百姓接近,是绝对的禁地,又称为禁宫,所以故宫又被叫做紫禁城。

故宫为北京的城中之城,坐落在北京的中轴线上,背靠景山,面南朝阳。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由无数房屋、高大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组成。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标准的足球场那么大。共有宫殿房屋8704间(1973年统计),这上千座房屋由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护卫着。

故宫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为营建这座宏伟的建筑群,明成祖朱棣派遣大臣到全国各地采备上好的建筑材料,明代采用上好的楠木,大都取自云、贵、川及两广地区;金砖产自苏州;汉白玉取于北京的房山。在建造过程中,动用工匠23万,民夫百万人。经过十四年的建造,紫禁城终于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竣工。永乐十九年元旦,朱棣迁都北京。从此故宫开始成为明清两朝皇帝的生活之所。明代从成祖朱棣到思宗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在此生活起居、治理国家。清代从清世祖福临到逊帝溥仪,共有10位皇帝在紫禁城生活起居和治理国家。

在这五百多年的时间里,紫禁城可谓是饱经风雨。明朝,在紫禁城建成后,人祸天灾就不断发生。永乐十九年(1421)四月,紫禁城启用不到百日,前朝三大殿就被一场大火烧毁。此后前朝三大殿、乾清宫、坤宁宫、奉天门、午门等处。先后在正德、嘉庆、万历各朝屡遭火毁。到崇祯年间又遇到战火,建筑、文物都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

清朝证券入住紫禁城以后,经数代皇帝的经营,紫禁城逐步恢复了元气。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在重建已毁宫殿建筑的基础上,又对部分区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如文渊阁、南三所、西五所、宁寿全宫、斋宫、毓庆宫等。清廷还特别重视防火,才去了许多防火措施。首先。是对紫禁城所有重要建筑进行防火结构的改造,增设防火墙、加厚墙体、封护房檐等。其次、建立火班并且定时进行演练以防不测。第三十配备消防器材,增加太平缸、激桶、水桶,以备不时之需。这些措施有效地防止了火灾的发生,使紫禁城再现辉煌。但是到了清末时期,由于国力的衰弱,清政府无心管理,故宫再次走上下坡路。

清宣统三年(1911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根据民国政府与清廷签订的《清室优先条例》,清廷人员仍可居住在紫禁城的内廷部分。民国二年(1913)十月十日,袁世凯在紫禁城太和殿内举行了大总统就职典礼。他将殿内的皇帝宝座撤掉,换成西施的靠背椅,并去掉了前朝所有匾额上的满文。1924年11月,冯玉祥发动 “北京政变”,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例》,要求溥仪立即迁出故宫,不然就要在景山上向故宫开炮,溥仪被迫搬出故宫。清廷退出紫禁城后,1924年11月7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清查清廷的财产,筹备成立博物馆事宜。经过酝酿确定博物馆的名称为“故宫博物院”,并于1925年的 10月10日举行故宫博物院成立典礼,紫禁城从此正式队社会开放。解放50余年来,政府对故宫博物院的维护、保养、研究投下巨资,使紫禁城再次焕发青春。

下面向大家介绍下故宫的建筑布局。

故宫的建筑布局主要分为前朝和后廷两大部分。

前朝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南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坐落在一沓巨大的“土”字形须弥座上。因为这里是举行大朝会、体现国威帝尊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宫殿特别高大辉煌。前朝两翼东侧为文华殿建筑群,西侧为武英殿建筑群。

后廷部分位于中轴线北部,是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宁寿全宫(东)、慈宁宫为两翼的建筑群。它是帝后生活起居、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所以也称为“后寝”。

紫禁城共有四道门,四个方向的正方位各开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午门,就是紫禁城的正门。因为在古代 “午”代表正中、正南。午门城台正中建筑为重檐庑殿顶城楼,九五开间,代表皇帝的九五之尊。城台上部由门口、钟鼓楼和雁翅楼组成。由于午门为紫禁城的南门,南为朱雀,所以整个建筑是红墙黄瓦。又因为整个城台为“凹”字形就像展翅飞翔的鸟,所以又叫“五凤楼”。午门城台开有五个门,正门三间,东西两侧分别开左掖门和右掖门,东西向。南面正门三间,北面五间,这种规制叫“明三暗五”。另外,大家注意五个门的前后不同。门洞南面为方形,背面为圆形,电表了天圆地方。午门正门是专供皇帝出入的。但是在清代,经殿试进士及第而考中三鼎甲者,在发黄榜的那天可以从正门出宫一次,以示奖励,皇后在皇帝大婚时可以从正门进宫,一生仅此一次。在殿试的时候,贡士按名次单数走左掖门,双数走右掖门。此外,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朝礼时,三品以上文武百官走左门,宗室王公走右门,三品以下官员按文东武西的制度从左右掖门进出。外国使节从西掖门进出。

明清两朝在午门前举行的活动分两类。一类是逢年过节与官民同乐的活动;另一类是一些正式的典礼,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一个是颁朔礼,每年的阴历十月初一,皇帝要在这里举行一个大的仪式,即向全国颁布次年的历书。这部历书在明代和清代早期是由一个机构来编写出来的,这个机构叫钦天监。钦天监将编号的历书进献皇上,以皇上的名义在此举行一个仪式,然后把历书颁布全国。

另一个重要的活动室献俘典。在明代比较少清代比较多,尤其是康、雍、乾这几代,国内地方势力的平叛,还有对外的作战非常多,而且经常取胜,凡是获胜了都要在此举行隆重的献俘礼。仪式的内容就是将战俘押解到午门城楼下,城楼上下都会站有很多军士。皇帝会在官员的邀请下登楼,坐于楼的正中位置,然后军士把战俘押解过来,双手反绑,向皇帝跪拜,然后听从皇帝的发落。

除午门外,午门广场周边共设五个门,正南为端门,午门两观城台南侧,东为阙左门,西为阙右门。这两门之南为朝房各42间,东朝房(吏、户、礼科)南侧为太庙右门,西朝房(兵、刑、工科)南侧为社稷坛左门。阙左门、阙右门之北各有东西向朝房三间,原为王公朝房,现为故宫售票处。

一提起午门,大家可能马上想起“推出午门斩首示众”这句话。其实午门前并未斩过人。这里是明朝实施“廷杖”的地方。廷杖就是对在朝廷上违逆了皇帝意志的大臣用棍子打的刑罚,处罚地点在午门外御路西墀之下。明朝成化年以前,廷杖只是象征性的,并非真打。后来逐渐演变成真打,不是发生伤人致死的事件,其中有两次廷杖轰动朝野。一次是正德十四年(1591),正德皇帝朱厚照腰刀江南选美,群臣阻谏,正德皇帝不但不听,还将劝谏大臣处以廷杖之刑,一次被打158人。死15人;另一次是明嘉靖三年(1524),因“大礼仪”事件,廷杖大臣134,死17人。

题二:故宫前朝

各位朋友,穿过午门,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故宫。故宫中这第一进院落就是太和门广场。首先我们看到是内金水河,它子西向东婉言流过太和门广场,上边有五座汉白玉石桥,就是内金水桥,它们象征五德,即仁、义、礼、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质为一身的意思。金水桥下市内金水河,内金水河从紫禁城西北角筒子河涵道引入紫禁城,沿紫禁城内西侧南流,至武英殿东向,经武英殿门前,再东经涵道至太和门前。又经涵道东出至文渊阁前水池,从文渊阁东出经三座门前石桥,最后流入无门东侧筒子河,全长2100米。内金水河的作用不仅是故宫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宫中营造用水和灭火的主要水源,同时还起到了分隔空间、点缀景观的作用,使太和门广场在雄浑中不失秀美。

跨过金水桥,这片广场曾经是明代皇帝玉门听政时百官待驾的地方。何谓“御门听政”呢?这“御门”即指太和门,即前朝的正门,初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叫奉天门,明嘉靖年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年后改称太和门。“听政”是指听取政事。明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不到百日,三大殿被大火烧毁,朱棣曾在此御门听政,处理国家朝政。清朝入关后,清世祖福临的登基典礼、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等活动都是在太和门举行的。

太和门东庑中间的门叫协和门,西庑中间的门叫熙和门。太和门、协和门、熙和门加上前朝三大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称为“六合”。在太和门两旁还有两道门,分别为昭德门和贞度门。

过了太和门我们就来到了故宫中最重要的院落--太和殿及其广场。太和殿广场几本呈正方形,整个院落平坦宽阔,气势非凡。中间御路以青石,两侧青砖墁地。北有太和殿,南为太和殿,东为体仁阁,西为弘义阁,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整座紫禁城面积的1/24。整个广场可容纳近7万人。在每年的元旦、冬至以及皇帝登基、大婚、万寿这些重大活动的时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广场举行隆重的大朝礼。

大家请看,远处正前方是一片汉白玉雕砌的三层高台基,呈“土”字形,俗称“三台”。台基高8.13米,台边缘高7.12米,三层台基间,分列着18尊鼎式香炉。在每一层基座的边缘都伸出很多小龙头,那些小龙的名字叫“螭”(chi),是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这些小龙头实际上是大殿的排水系统。如果仔细看会发现每个龙头的嘴里都有一个小孔,即喷水孔,三层基座之上共设小龙头1142个,每当下大雨的时候,雨水便从1142个龙头嘴里的小孔内排出,非常壮观。为管中一景,被称为“千龙吐水”。三重台基承托着雄伟的三大殿,这就是故宫的中心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位于“土”字形须弥座的南部,各位可以先在这里留个影,然后我们就去参观太和殿。

好!现在我们面前这座高台上的宏伟建筑就是太和殿,也就是民间所说的“金銮宝殿”。太和殿是紫禁城的正殿,被视为黄泉的象征。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名奉天殿,嘉靖年间重建后改称皇极殿。清初顺治年间改称太和殿,康熙年间又两次大规模改造,才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太和殿的规模。“太和”二字出自《周易*乾* 彖辞传》中的“乾道变化,各证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太”即大,“和”即和谐。意思是在天道的主宰夏,阴阳和合,太和元气常运不息,万物和谐共存。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殿高35.05米,面积约2377平方米。它是紫禁城乃至全国现存的最高、最大、最尊贵的宫殿,也是现存的中国宫殿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太和殿在清明两代是举行大朝礼的地方。每逢元旦、冬至、万寿,即皇帝生日这三大节及皇帝登基、大婚、命将出征、金殿传胪等重大活动都要在他喝点举行隆重的庆典。此外,冬至圜丘坛(yuan)大忌、孟春圜丘坛常雩(yu)礼、孟春祁谷坛前一日,皇帝也都要在太和殿阅视祭祀祝版。

大家请抬头看太和殿的屋顶,太和殿屋顶是采用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屋顶正脊上两头的这两大琉璃构件叫大吻,吻上的龙形有镇火的意思。除了装饰性,它的使用功能是密合殿顶正脊和垂脊的交会处,以防风雨侵蚀。这两个大吻高3.4米,宽2.68米,重4.3吨,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是现存古建中最大的吻。太和殿殿顶四面坡的筒子瓦上镶有琉璃帽钉两排,垂脊上还有10个垂脊兽,分别是龙、凤、狮、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脊兽钱是骑凤仙人。脊兽和帽钉既有装饰作用又有实用性,他们起着固定屋顶琉璃瓦的作用。在我国古代,脊兽的数量依照建筑物的等级高低而不同,数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级越高。太和殿的脊兽共有10只,全国只有故宫的太和殿是这样。此外,太和殿装饰用的彩绘也是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

现在请大家跟随我一起登上高台来看看太和殿的内部陈设。太和殿由72根巨柱支撑,其中66根大红漆柱分布两侧,6根沥粉贴金蟠龙金柱分列宝座两旁。大殿内的地上是“金砖漫地”,这种金砖主要产于江苏省苏州,是专门为皇宫烧造的细料方砖。之所以叫金砖,是因为这种砖烧制时间130天,质地细密,敲之有金石之声。太和殿内的主要陈列室皇帝的宝座。宝座位于二米高的须弥式地平床上,通体雕以金龙,椅子后面是雕龙金漆的七扇屏风。金銮宝座是明代的遗物,清朝的皇帝继续使用。在袁世凯复辟的时候,曾经将它换成了一个西式靠背坐椅。解放以后,专家们在库房内发现了宝座的残件,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整修,终于恢复了宝座原貌。

现在请大家抬头看,宝座的上方时蟠龙藻井,上圆下方,深1.8米,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最下层是方井,中层为八角形,上部为圆形。井内蟠龙俯首向下,龙口衔一个铜胎中空的水银球。这个球被称为轩辕镜,寓意下面宝座上的皇帝是轩辕黄帝的正统继承人。藻井的设置一方面是烘托帝王的尊严,另一方面还有镇火的含义。

号,再来看宝座前方,大家可以看到宝座前设有脚踏、香筒、甪端、仙鹤、宝象等。香筒是皇帝上朝的时候用于放置檀香的,通过燃烧着的袅袅的香烟,烘托出一种神秘的气氛。再来看象,身上驼着宝瓶,里面放有五谷,寓意天下太平,吉庆有余。而象身四脚立地,稳如泰山,则象征社会和政权的稳固,称为太平有象。甪端,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象征着当今皇帝是圣明之君。仙鹤被古人看作是一种长寿鸟,象征着江山长存。

看完了太和殿内景,现在,让我们转过头来再来看看殿外的陈设。在太和殿外的露台上左右各有一只龙头乌龟和一只铜鹤。龟鹤都是祥瑞长寿的动物,摆在这里有千秋万代的含义。再仔细观察一下,大家可能会发现,龟鹤实际上是香炉,龟鹤背上有一块可以开启的盖子,里面可以放香料,上大朝时燃香用,届时香烟从龟鹤口中逸出,烘托了一种神秘庄严地气氛。此外,在太和殿丹陛的东南角还设有日晷。日晷(gui)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器,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针从晷盘中心垂直穿过。自古以来,皇帝就有向天下颁布历书的责任,所以日晷的设置是国家的重器之一。太和殿西南角设有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放置在这里象征国家的统一和强盛。这两件陈设象征皇帝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公正无私的,对天下百姓都是坦诚、平等的。

此外,在太和殿外东西两侧还各有鎏金青铜太平缸两口,每口重约2吨。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据说这么大的太平缸需要用黄金100两。不幸的是,上面的黄金却被八国联军用军刀刮走了。现在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缸身上留下的刀刮痕迹。太平缸的主要用途是储水,以备日常洒扫庭院、防火之用。据记载明朝时有热水处太监在每年的小雪节令,便给缸加盖,缸座底下加帖抽,用来生活,以防止缸内的水结冰,清朝时也是如此。紫禁城内现在共有明清两朝遗留下来的铜质及铁质太平缸308口,其中鎏金金铜缸18口。

以上就是太和殿的情况。我刚才说了,太和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在古代,举行各种大典都要选良辰吉日,那么皇帝在何处等待这里是性时刻的来临呢?就是太和殿后面的中和殿,那我们现在就去看看!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间,正处于“土”字形须弥座的中部。殿为方形,四角攒尖,鎏金宝顶。中和殿在明朝初年称为华盖殿,嘉靖年间改称中极殿,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

在明清两代,凡遇到三大节举行庆典前,皇帝在赶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内阁、内大臣、都察院、翰林院官员及侍卫人员的朝贺。如果遇到皇帝亲自参加方泽、太庙、社稷及历代帝王庙、先师孔子、朝日、夕月等重大几点的时候,皇帝还要提前一天在中和殿阅览祝文,检查种子和农具。

过了中和殿,我们就来到了保和殿,它位于“土”字形须弥座的后部,为重檐歇山顶。明初永乐年间这里叫做谨身殿,嘉靖时改为建极殿,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保和殿名称来源与太和殿相同,意思是统治者应该报纸天人合一,维护万物的平衡。

保和殿在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的时候,在举行册立大典的是偶,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内更衣。在年底,还要在此宴请文武百官。在清朝时,每逢除夕,皇帝在这里举行宴会,宴请外藩王公。公主下嫁的宴请活动也在这里举行。到了乾隆皇帝以后,保和殿又多了一个用途,成为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地方。

大家随我往后走,大家看,在保和殿后的台阶上的这块石雕丹陛,是艾叶青石雕刻而成的,石雕四周都是卷草纹,下端是海水江牙纹,中央是飞云簇拥的九条蛟龙。制作非常精美,是难得的石雕珍品。这块丹陛石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达200多吨,这是紫禁城内最大的一块石雕丹陛,采自北京房山境内的大石窝。

好啦!故宫的前三点讲解到此结束,现在请大家参观保和殿并稍作休息,我们10分钟后集合,谢谢大家!

题三:故宫后廷

各位团友大家好,我们接下来的行程是参观游览故宫的后半部分,即后廷。说通俗些就是皇帝、后妃及其未成年子女生活居住的地方。整个“后寝”分为五大部分,即中路、东路、西路、外东路及外西路,下面我分别给大家讲一讲他们各自的作用。中路上分布着最主要的建筑,有皇帝朱的乾清宫,存放玉玺的交泰殿,皇后住的坤宁宫。东路。西路时皇帝的三宫六院居住的地方。外东路是为退休的皇帝修建、用以颐养天年的地方。外西路俗称寡妇院,是已故皇帝的后妃们养老的地方。我们先来参观后廷的中路建筑。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时乾清门前,乾清门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御门听政”。御门听政从明永乐年间开始到顺治朝时期是在太和门举行,到了康熙年间,康熙帝将御门听政地点改在乾清门举行并逐步完善这种制度,要求冬春在辰正初刻(8点15分),夏秋在辰初初刻(7点15 分)举行,所以又叫“早朝”。康熙帝是清王朝最为勤政的皇帝,从14岁亲政以来,每天御门听政,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从无例外。但到了清朝后期,因为国势衰落,咸丰皇帝以后,御门听政就被取消了。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门这里举行了故宫博物院的成立仪式。

跨入乾清门,我们面对着的就是乾清门广场。乾清门广场时外朝和内廷的分界线,俗称“横街”。东西各有一门,东面是景运门,西边为隆宗门。景运门内北侧的排房叫“九卿房”,是文武大臣向皇帝上奏是等待宣见的地方;南侧房间时宗室王公的内朝房。大家看,在隆宗门内北侧有一排低矮的排房,这是清朝非常重要的一个机构--“军机处”。军机处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当时雍正皇帝以西北用兵军情紧急的名义设立军机房,三年后改为“军机处”。在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多则六七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任,称为“军机大臣”或“大军机”。军机处职称每日晋见皇帝,商承处理军国事务。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皇帝集权达到了顶峰,完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高度集中,

宣统三年(1911年)内阁成立后,军机处被裁撤。

在乾清门内东侧,坐南朝北的房间时上书房,是供皇子们读书的地方。西侧坐南朝北的房间为南书房,是康熙朝设立的宫廷御用机要秘书机构,即他的“私人秘书班子”,便于他与翰林研讨学问,又是他读书学习的书房。这里发生最大的时间就是康熙擒鳌拜,相信看过电视剧《康熙大帝》和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对这一段故事已经是相当熟悉了。南书房东边为宫殿监办事处,里面悬挂着康熙皇帝御笔题的匾额“敬事房”。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乾清宫,乾清宫是紫禁城后廷的主要建筑,是明朝至康熙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到雍正年间将皇帝住所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改到养心殿,但这里仍然是举行一些重要活动的地方,像皇帝死后停灵,皇帝每年举行的宴会,包括正月十五的灯宴都在这儿举行。乾清宫的建筑规制以及殿外的陈设大都与太和殿相似,也是重檐庑殿顶,殿前也设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只是殿顶上的垂脊兽数量少了,只有9个;日晷、嘉量、铜龟和铜鹤小了,而且这里的嘉量是圆形的,体现出等级略微的降低。与太和殿不同的地方时:一是在乾清宫丹陛台下两侧各设有两座文石台,上面放置一个流金的“江山社稷金殿”,代表着江山永固。另外在乾清宫丹陛台上下各有一对灯杆石座,用来逢年过节挂花灯。

乾清宫中陈设与其他殿宇没有什么区别。但最有名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殿内正中悬挂的“正大光明”匾额。那是清朝皇帝的祖训,作为治国、修身、平天下的基本准则。匾的后面是清朝自雍正皇帝以后放置秘密立储诏书的地方。那有朋友可能要问了,什么是秘密立储?“储”是皇储的意思,即是皇位的继承人。秘密立储是清政权独创的一种皇位继承制度。清政权子入关之前,以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方式,由八旗旗主公推皇位继承人选。入关以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就引起诸多皇子争权夺位的事件。康熙年间曾几次立太子又废太子,心竭力枯,这一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雍正皇帝即位之后,吸取前朝的教训,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具体做法就是皇帝生前通过对诸多皇子的考察,将中意的皇子用遗诏的方式确定下来,一式两份密封在文件匣中,一份皇帝随身携带,另一份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等皇帝驾崩之后,顾命大臣当着诸皇子的面将两份诏书同时去除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即遵照遗诏立新皇帝,这一制度的确立使皇权转移的过程实现了的相对的稳定。用这种方式继承皇位的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位皇帝。

乾清宫在明朝一直是皇帝的寝宫,在这里发生过许多重大的时间,如“壬寅宫变”、“红丸案”、“移宫案”、“武宗戏火”、“崇祯出逃”等。

“壬寅宫变”发生于明嘉靖年间。由于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崇信炼丹,寻求长生,对太监宫女非常残暴。宫女们忍无可忍,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起来进行反抗,决定在嘉靖皇帝熟睡时将其勒死,行动当晚由于宫女们国语紧张将绳索打了个死结,刺杀没有得逞。事后,其中有一个宫女害怕将此事告诉皇太后。皇太后将其十三人凌迟处死。

“红丸案”发生于明万历年间。朱常洛虽然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长子,但自幼没有得到父爱,20岁时才被立为太子。朱翊钧驾崩之后,朱常洛即位,即泰昌帝。因过度沉迷于酒色,朱常洛即位不久就病了,后服用大臣进贡上来的红丸,吃了第一颗感觉有所好转,所以又吃了第二颗,结果却一命呜呼,前后只做了29天的皇帝,所以被人们称为“一月天子”。

移宫案是在一月天子朱常洛死了以后,他的爱妃李选侍野心勃勃,想要夺取朝政大权,因此挟持即将登基的皇太子朱由校占据乾清宫不离开,群臣用计将皇帝骗出来之后强迫李选侍移宫的事件。

好,大家请随我往后走。各位请看,我们面前这座四角攒尖顶的大殿叫交泰殿,取“天地交合,安康交合,安康美满”之意。明成祖朱棣硬件北京紫禁城,当时内廷部分并没有交泰殿。到嘉靖年间,世宗朱厚熜对北京的宫殿谈秒进行了许多的改造,此间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加建了交泰殿。交泰殿是皇后的正宫,逢年过节,皇后都在交泰殿接受嫔妃、命妇的朝贺。此外,依据礼法,每年春分皇帝都要到先农坛去亲耕。祈求五谷丰登。皇后则要去先蚕坛(今北海幼儿园)去祭祀蚕神。在祭祀前皇后要在这儿验看采桑工具。

交泰殿内上方悬挂着康熙帝御笔“无为”匾额。意为不施惩罚、以德政感化人民从而达到天下大治。殿内设皇后宝座,宝座东侧摆放着乾隆年制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西侧是嘉庆年间造办处自制的大自鸣钟。环绕宝座有二十五个匣子藏有二十五方宝玺(现宝玺在珍宝馆养性殿展出)。“玺”原本是印的统称,秦代以后成为皇帝印章的专称。宝玺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在过去,皇帝发布什么命令都会有什么印章。乾隆以前,印章的使用非常混乱,乾隆年间系统地将印章进行了归类,一共分出了25方面,并且郑重其事地造匣制器,藏于交泰殿内。这25方宝玺,每一方使用范围都有明确的规定:有的用于颁发诏书;有的用于公布皇榜、奖励官吏;有的用于军事;有的用于文教方面;还有的用于外交和祭祀等国事方面。印文为满汉篆刻。

交泰殿后面的宫殿就是坤宁宫,是明朝至雍正时期皇后的寝宫。“坤”是地的意思,“宁”是宁静、安宁之意,寓意皇后是后宫之主,母仪天下,应该有大地一样安忍不动的胸怀。明代的皇后都住在这里,清雍正皇帝以后坤宁宫不再是皇后的住所,东暧阁成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婚后,皇后会搬到东西六宫中的某一宫居住。坤宁宫的作用因此发生了变化,西部大殿改为萨满教的祭神场所。坤宁宫祭神是一种多神崇拜的满洲先祖遗风。每年正月初

二、二月初

一、八月初一三次祭神仪式和坤宁宫立杆祭神仪式比较隆重,皇帝及王公大臣均参加。宫内西大炕为供神的位置,所供的神游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及蒙古神之类。祭品均用猪肉,设香碟、净水及打糕。皇帝如果亲临祭神,则在宫内西大殿北向坐,皇子以下诸大臣西向,席地坐垫上。每人一碗酒、一盘肉、一碗汤、一碗饭,吃肉用刀割食。酒肉分赐所有在场的共享。今天在殿内可以看到一口大锅,这是祭祀时煮猪肉所用的。

各位朋友,穿过坤宁门,现在我们来到了紫禁城的后花园 --御花园,这里是帝后休憩娱乐的场所。整个花园呈长方形,占地只有1.2万平方米,是紫禁城面积的1.5%,但却容纳了大小20多座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花园北为顺贞门,东南为琼苑东门,西南为琼苑西门。园内古柏参天、奇花异石遍地,布局紧凑,小巧玲珑。御花园分为中轴线及左、右三大部分,现在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中轴线上的钦安殿。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天一门内的高台上,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是供奉道教四象中北方水神 --真武大帝的地方,是北京中轴线上惟一的一所宗教性建筑,也是紫禁城最北面的一座宫殿。殿内共有大小神龛11座,位居中央的三大两小神龛内供奉的都是真武大帝。大家可以看到,中央龛内是明代所铸的巨型真武铜像,披发跣足,身着云氅,手持法剑,脚踏龟蛇,十分威武。据说真武大帝有镇火的神力,而紫禁城内几乎都是木结构大殿,最怕火,故每年立春、立夏、立秋及立冬之日皇帝来此上香以祈祷水神保佑皇宫四季平安。此外,在钦安殿的东北侧是由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堆秀山,山顶有御景亭,它是御花园内最高的建筑,为帝后在九九重阳节登高远望而设。钦安殿的西北侧是延晖阁,是皇帝登临赋诗的地方。琼苑东门北侧西向的是绛雪轩,因轩前植名贵海棠多株,花开时似带血红梅,故名。琼苑西门之北二层的楼阁是养性斋,宣统年间,是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休息的地方。园中还有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亭子,分别是东侧的万春亭、浮碧亭,西侧的千秋亭和澄瑞亭。

另外,清朝宫廷选秀女的活动也是在御花园举行的。具体位置有两种说法:一说在延晖阁前,一说在坤宁门之北。清朝挑选秀女的范围只限在八旗之内,候选女子的年龄从15岁开始预选,5年之内未被选中便允许自行则配成家。选进宫的秀女出路有二:一是备内廷主位,就是指可能被皇帝看中而成为妃嫔,当年的兰儿就是在这里被选中的,后来成为通知大青王朝长达48年的慈禧太后。二是与皇子、皇孙栓婚,或为亲王、郡王以及亲王、郡王之子指婚。

我们现在位于紫禁城的北门,明代曾叫玄武门,清代为了避讳康熙皇帝玄烨的“玄”字,改为神武门。神武门是皇家的报时台,原来门楼上设有钟楼,以报时刻。如果皇帝不在宫中,神武门上报时,起更击钟108响,以后每更击鼓,第二天早晨再鸣钟;皇帝如在宫中,则只击鼓而不鸣钟。

就在神武门处,清嘉庆年间还发生了一次行刺事件。嘉庆八年(1803)二月二十日,嘉庆皇帝从圆明园回宫进神武门,子啊顺贞门换轿时遇到了刺客。一个人从神武门内西侧冲出来,犯架行凶,由于周围人员及时护驾,将刺客逮捕。经调查刺客叫陈德,是在宫中做工的杂役。审查结果以陈德患有疯病结案,处以凌迟之刑,他的两个儿子也被斩决。行刑地点在宣武门外菜市口。

好,故宫后廷部分就给大家介绍在这里,各位团友可以在这里拍照留念并稍微休息。20分钟后我们还会在这里集合。谢谢! 题四:故宫后廷外东路

各位朋友,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参观故宫后廷外东路的主要景观。

紫禁城东北部有一组自成体系,占地4.6万平方米的建筑群,称为外东路,统称宁寿全宫。明朝时宁寿宫一带是一个面积很大的空旷区域,只有零星几座建筑,住的是过世皇帝的嫔妃。清朝康熙年间,为了给皇太后养老,开始对这组宫殿进行大规模营建,将其改建为比较完备的宫殿区。乾隆年间,乾隆帝弘历为了给自己归政后找个养老的地方,用了4年的时间对这组建筑进行大规模的修葺改建,增建了宁寿宫等建筑。但乾隆皇帝退位后并没有过来居住,此后这组建筑空置了一百多年。光绪年间,为了给慈禧太后养老,花费银两60万两对宁寿宫全宫进行了修缮。慈禧太后万年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这里,在这里过的60岁生日;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慈禧是从这里出逃的;慈禧死后也是寨这里停灵并从这里出殡的。

宁寿全宫这组建筑实际上是微缩紫禁城,皇极殿、宁寿宫为前朝;养心殿、乐寿堂、颐和轩为后廷;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为御花园,此外其东侧有紫禁城内最大的戏台畅音阁。米钱,宁寿全宫的皇极殿、养性殿、乐寿堂等宫殿已辟为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

我们先从最南端的九龙壁说起。九龙壁位于皇极门前,是宁寿全宫的照壁。整座九龙壁是用270块各色琉璃烧制拼接而成,高3.5米,宽29.4米,壁面长 71.6米。在碧波翻滚的海水中,9天巨龙腾云驾雾、飞腾于海水江崖间;巨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尤其是正中间的这条黄龙,正面直对皇极门,目光顺着御路凝视着皇极殿,烘托出这一区域的庄严肃穆和至高无上。目前在我国境内共有三座明清时遗留下来的九龙壁,另外两座分别在北京北海公园北岸和山西大同明朝王府。故宫九龙壁系乾隆年间改建宁寿全宫时建造,龙的颜色分为黄、蓝、白、紫四种,中间的蟠龙和东西两端的行龙均为黄色。

穿过九龙壁背面的皇极门、宁寿门,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皇极殿。皇极殿和其后的宁寿宫分别与乾清宫、坤宁宫相同。康熙年间叫宁寿宫,乾隆改建后更为皇极殿,而将其后殿定名为宁寿宫。过去,皇宫中有各种类型的宴会。内廷筵席、宗室筵席、御殿大雁、婚嫁赏赉筵席。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千叟宴。千叟宴属于内廷筵席,清代共举行过4次。第一次是康熙60大寿时,在畅春园,参加者为65岁以上的老人近2000人。第二次是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在乾清宫,730多人参加。第三次,乾隆五十年(1785),仍在乾清宫,参加者为60岁以上的老人3000多人。第四次,乾隆六十一年(1976),地点就在我们面前的皇极殿3056 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参加,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千叟宴,也是最后一次。皇极殿现在为故宫珍宝馆前殿,室内金碧辉煌,灿然若新,主要展出的是帝后使用的各类首饰、摆件、日常用品。

宁寿宫位于皇极殿之后,制如坤宁宫。乾隆时为言情之所。晚清时,光绪亲政后,慈禧舍慈宁宫而迁居于此。

号,请大家跟随我继续往后走,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时养性殿。养性殿原来是仿照养心殿为太上皇建造的理政之所。现在是展示各种礼器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是玉磬和编钟。

养性殿东侧为畅音阁,它是紫禁城内最大的戏楼,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畅春阁大戏楼高20.71米,分为三层,自上而下分别称为福台、禄台、寿台,结构与颐和园大戏楼相类。畅音阁北侧的阅是楼是帝后观戏的地方,两侧厢房是王公大臣陪坐看戏的地方。现在的阅是楼是陈列宫中戏剧服装道具的展堂。

养性殿后的这座宫是乐寿堂。原设计为乾隆作太上皇时的寝宫,但乾隆一天没有住过。慈禧太后把这里的西暖阁当作了她的寝宫,现在这里是珍宝馆展示馆藏艺术品最多的地方,主要的展品有:第一件是寿山和福海玉雕。这是用两块巨大的和田青玉雕刻成的,寓意吉祥的玉雕作品。寿山名为“丹台春晓”,玉山上刻青松云峰、瑞兽出没,下边是铜座承托,象征“寿比南山不老松”。福海名为“青玉云龙玉瓮”,缸形,雕以九条游龙升腾于波涛云雾之间,线面是海水铜座承托,象征“福如东海长流水”。这两件玉雕都是在扬州加工的,历时4年菜完成。乐寿堂后殿还有一块更大的玉雕,就是“大禹治水玉山”,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玉雕作品,高224厘米,重5吨多。材质和寿山、福海一样,也是和田青玉,采自新疆,经过8000里路的运输才到达北京。玉料运到京城后,由紫禁城内如意馆的工匠估料设计式样,先用腊铸出一个同样体积的范模,然后顺着运河将玉料和腊模一起运往扬州,由扬州的玉工雕琢而成。这样的工程,前后历时竟达10年之久。内容以大禹治水的故事雕在玉山上,人物场景,形态各异。玉山背面还刻有乾隆皇帝的御题诗文。

乐寿堂中的第三件重要展品是一块用象牙为材料编成的凉席,选用的是质量上好的象牙,将象牙劈成宽0.3厘米、厚0.1厘米的牙条编织而成,展示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宫内这样的象牙席原来共有5件,现在还剩下3件,我们面前的这条席长216厘米,宽139厘米,是雍正年间所制。

乐善堂再北边是颐和轩,现在以展出佛教法器、金质佛塔为主,其余为案头摆件。

宁寿宫再北边的花园就是宁寿宫花园,又叫乾隆花园。整个园子南北长160米,东西宽还不到40米。园中建筑有古华轩、禊赏亭、遂初堂、耸秀亭、符望阁、倦勤斋等,座座玲珑剔透,错落有致。乾隆当年常在在这里赐宴、听曲、看戏以及与王公大臣唱和。

在宁寿宫北边的位置,有个院落,叫景琪阁。光绪的妃子珍妃曾经被关在这个院子的厢房里。景琪阁再北边事贞顺门,门内有口井,叫珍妃井,因珍妃被淹死在那口井里而得名。

珍妃是满洲镶红旗人,姓他他拉氏,出身贵胄之家,一门书香。13岁和其姐(瑾妃)同时被选入宫。光绪十五年册封为珍嫔,五年后晋升为珍妃。居住在东六宫的景仁宫,因得宠常居养心殿。珍妃性格很活泼,有才华,喜欢照相,有时男扮女装,很得光绪的喜欢,但是慈禧不喜欢他。维新变法失败之后,光绪被囚禁在海南的瀛台,珍妃则被囚在宁寿全宫北部景琪阁中的厢房之内。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太后出逃前,让崔玉贵、王德环将珍妃推入贞顺门内井中淹死,珍妃时年才24岁。第二年,清廷与八国联军议和,慈禧太后派崔玉贵先行回京,让内务府备棺将珍妃打捞出来,装殓入棺,葬在京城西部的田村。慈禧回京后,觉得内心不安,下懿旨追封珍妃为皇贵妃。

好啦,各位朋友,故宫后廷外东路路德讲解到此结束,请各位稍微休息一会儿,10分钟后我们在门口集合。谢谢各位的合作。

题五:故宫后廷内西路主要建筑及御花园

各位朋友,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参观故宫后廷内西路的主要景观。乾清宫西侧月华门外有一条长巷叫西一长街,街南端为内右门,北端为琼苑西门。我们要游览的后廷内西路范围就是指西一长街西侧的宫殿区。

现在我们要参观的这组宫殿叫养心殿,“养心”二字出自《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意为“养心以育德”,就是要通过深入思索,修到美好的品德,以德治天下。养心殿在明朝的时候曾是明世宗朱厚熜修道养身的地方。清初顺治皇帝因患天花病逝于养心殿。康熙继位后,显示住在保和殿,后来移居乾清宫。康熙病逝后,雍正皇帝为了给他守孝就搬到了养心殿,丧期满了之后也没有搬回乾清宫,从此养心殿称为清朝后来皇帝日常生活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雍正的这个决定使紫禁城内廷的格局出现变化。从此养心殿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养心殿的地位的上升,内部配套设施很快跟了上来。在紫禁城内,它成为地位仅次于太和殿的宫殿。

养心殿整个建筑呈“工”字形,分为前、后殿。前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后殿为帝后休息的地方。前殿又分为正殿、东暧阁和西暧阁。正殿内设有宝座、御案,屋顶上有蟠龙、藻井及轩辕镜,是皇帝接见大臣的地方。西暧阁是处理日常政务、单独召见大臣、批阅奏章的地方。西暧阁又分成了一大两小三个空间,中间大的为勤政亲贤殿,两个小间一个为通道,另一个就是著名的“三希堂”。三希堂珍藏了三幅传世书法墨宝,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乾隆对这三幅法帖爱不释手,不时揣摩,所以起名为“三希堂”。另一种说法是乾隆对“三希”的解释是“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寓意臣贤、君明、政通人和。

前殿的东暧阁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垂帘听政的地方。当年慈禧太后大权在握,于是以皇帝太小不能处理国事为名与慈安太后两宫垂帘听政。各位请看屋内那个帘子,当年小皇帝坐在前面的宝座上,两位皇太后坐在后面,中间有帘将皇帝及太后们隔开。慈安坐南座,慈禧坐在北座。此外在养心殿正殿也设置了垂帘听政的格局,用黄纱屏八扇隔在皇帝宝座之后,慈安位于东座,慈禧坐于西座。

养心殿寝宫在“工”字形建筑的后部,一字排开共五间。正面明间设坐炕一铺,东次间设宝座、紫檀长条案,西次间设紫檀云龙大立柜和坐炕。东西两梢间正面为炕床,即所谓的“龙床”。据说东梢间的床是为皇后来时用的,西梢间的床则是为妃嫔来时用的。东西梢间两侧有净房,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厕所,净盆用银或瓷制成,足可见帝后生活的奢侈。养心殿后东侧名为体顺堂,是皇后侍寝是的临时住的地方,西侧为燕禧堂,是皇贵妃侍寝时的居所。其他嫔妃则住殿外的东西围房。

养心殿也是清帝退位、结束中国长达二千余年的封建统治的见证人。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在大势已去的形势之下,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被迫在此代替末代皇帝破译签署了退位诏书。根据民国政府的优待政策,溥仪仍在此居住了13年,1924年冯玉祥将军下令将其逐出故宫。1925年 10月10日故宫对外开放。号,下面请各位在这里参观一下,5分钟后集合。

好,各位,这里是养心殿北侧西六宫中的储秀宫,建于明初,嘉靖十四年(1535)改称储秀宫,是清末慈禧初入宫时居住的地方。咸丰年间,慈禧一秀女的身份选入宫后,从被封为兰贵人开始,直到成为太后以前一直住在储秀宫。储秀宫的最后一位主人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容。1924年11月5日,溥仪和婉容正在宫中谈笑,突然发生冯玉祥“逼宫”的事变,二人仓皇出逃。故宫刚刚对外开放后,参观者还可以看到储秀宫内桌上还有吃剩下的半个苹果,打开的饼干盒,干了的佛手、木瓜和走廊上已经干枯的菊花。好啦,各位朋友,现在请各位参观储秀宫,5分钟后我们在门口集合。谢谢各位的合作。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紫禁城的后花园--御花园,这里是帝后休憩娱乐的场所。整个花园呈长方形,占地只有1.2万平方米,是紫禁城面积的1.5%,但却容纳了大小20多座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花园北为顺贞门,东南为穷苑东门,西南为琼苑西门。园内古柏参天、奇花异石遍地,布局紧凑,小巧玲珑。御花园分为中轴线及左、右三大部分,现在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中轴线上的钦安殿。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天一门内的高台上,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是供奉道教四象中北方水神--真武大帝的地方,是北京中轴线上唯一的一所宗教性建筑,也是紫禁城最北面的一座宫殿。殿内共有大小神龛11座,位居中央的三大两小神龛内供奉的都是真武大帝。大家可以看到,中央龛内事明代所铸的巨型真武铜像,披发跌足,身着云氅,手持法剑,脚踏龟蛇,十分威武。据说真武大帝有镇火神力,而紫禁城内几乎都是木结构大殿,最怕火,故每年立春、立夏、立秋及立冬之日皇帝来此上香以祈祷水神保佑皇宫四季平安。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的位置是在御花园的东侧,这里有两个亭子,名为万春和浮壁,在西侧相对应的位置也有两个亭子叫千秋及澄瑞,这四亭为一年四季的象征。再请看这座假山,它的名字叫堆秀山,是由太湖石堆砌而成,山顶有御景亭,它是御花园内最高的建筑,为皇后在九九重阳节登高望远而设。

钦安殿是西北侧是延晖阁,是皇帝登临赋诗的地方。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里就是清代选秀女的地方。清朝挑选秀女的范围只限在八旗之内,候选女子的年龄从15岁开始预选,5年之内未被选中便允许自行择配成家。选进宫的秀女出路有二:一是备内廷主位,就是指可能被皇帝看中而成为妃嫔,当年的兰儿就是在这里被选中,后来成为统治大清王朝长达48年的慈禧太后。二是与皇子、皇孙栓婚,或成为亲王、郡王以及亲王、郡王之子指婚。

琼苑东门北侧西向的是绛雪轩,因轩前植名贵海棠多株,花开时似带血红梅,故名。琼苑西门之北二层的楼阁是养性斋,宣统年间,是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休息的地方。

好啦,各位朋友,故宫后廷内西路的讲解到此结束,现在请各位参观御花园,5分钟后我们咋门口集合。谢谢各位的合作。

第18篇:故宫导游词

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参观故宫博物院,现在我先为大家作个简单介绍。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故宫又叫紫禁城。“紫”是天上君王居住宫殿的颜色,那么人间的帝王当然要与紫字沾边。“禁”是指当时那里守卫森严,不要说是普通老百姓,即使是高官大员没有皇帝的召见也不能私自入城,否则就会引来杀身之祸,是皇家“禁”地,所以又称紫禁城,整座城池建成于公元1420年,位于天安门广场北侧。

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全面积72万平方米。整座紫禁城被宽52米的护城河所环绕,城墙高10米,可谓是“城高池宽”。在故宫城楼的四周各有一座被称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精美角楼。故宫开四门,座北朝南,南门为午门,即正门,北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各位朋友,这里是故宫的正门,叫午门,意思是正午的太阳光芒四射。各位请看!在10米高的城墙上耸立着五座崇楼,楼顶飞檐翅起,从上面看就象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午门又称五凤楼。它建成于公元1420年,位于端门之北,雄伟壮观。

午门的平面呈“U”字型,正楼高35.6米,门额上有“午门”二字。两厢尽头为钟、鼓楼。城门正面开三个门洞,中路供皇帝出入,东西两侧供皇室成员及文武大臣通行。在两侧的墙上,还开有两个掖门,即侧门,平时不开,唯有举行皇家考试时才开放。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故宫。此处是故宫第一进院落,首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五座汉白玉石桥,它们象征五德,即仁、义、礼、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质为一身的意思。金水桥下是内金水河,跨过金水桥就来到了太和门广场,这里即是明代皇帝御门听政时百官待驾的地方。

何谓“御门听政”呢?这“御门”即指太和门,“听政”是指听取政事。您可能觉得新鲜,这堂堂的皇帝放着那么多的宫殿不用,偏偏跑到这里来处理朝政,是不是有点做作呀?其实这并不是皇帝故弄玄虚,而是出于无奈。怎么回事呢?原来呀,在永乐皇帝自南京迁都北京以后,不到一百天,崭新的三大殿就着了一把无名火,望着三大殿的一片焦土,永乐皇帝想,是不是我迁都劳民伤财,上天要惩罚我?怎么办?只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动上苍。因为三大殿被烧毁,无处可去,又要对上天表现出“勤政”,故每天黎明,在太和门办公,也真是够辛苦的。到了清朝,虽然也有御门听政的做法,但听政处自康熙以后改在了乾清门。自清朝咸丰皇帝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御门听政了。但同治皇帝上台后,又有了听政,不过不再是“御门听政”,而是变成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了。末代皇帝溥仪登基后,未出三年,大清国就灭亡了。好,下面请各位去参观末代皇帝溥仪举行登基大典礼的太和殿。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太和殿,大家可以看到蓝色金字的大匾,上面刻着“太和殿”三个字。太和殿是故宫的一个较大的殿,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都是从清朝“改名换姓”来的,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不乏古味。大家可以看见中和殿和太和殿的通道栏杆上有好些石头雕刻的小狮子,你们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告诉你们吧,是用来排水的。雨流到城墙顶上的低洼处,流进地上的小孔,经过管道的疏导,就能运到排水口处。其实中和殿和太和殿的整体结构差不多,只不过小了点.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保和殿,谁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哦,这位外国游客真聪明,连中国的名胜古迹都了解的清清楚楚。对了,这就是皇帝用来朝拜神灵的地方,门口的丹顶鹤和大香炉也是干这个用的。说到这里,我要提两个小问题:丹顶鹤是用什么铸成的,大香炉又是用什么做成的,请大家好好思考一下。好了,我就不再卖关子了,丹顶鹤是用铁铸成的,而大香炉则是用铜做成的。大家可千万不要摸它们,本来它们就已经老化了,您要是再动它们,它们就会被损坏了。好,今天对于故宫三大殿的解说就到这里,明天我接着给大家介绍故宫的其他地方。 乾清门,它和南面的太和门有异曲同工之处。太和门是明朝“御门听证”的场所,清朝则改在这里。清代的许多重大国事比如平定吴三桂等人的叛乱、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出兵收复台湾等。都是在这里讨论决策的。乾清门内是一个不大的院子,周围有一些看上去很普通的长廊式房屋,您可千万别小看这些没有气派的平房,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您听说过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吗?这历史上真实的一幕,就发生在乾清门西侧的叫南书房的屋子里。康熙做皇帝的时候只有8岁,又鳌拜登四名大臣辅政,鳌拜居功自傲,专横跋扈。有很大野心。他通过大肆结党营私,迫害异己逐渐总揽了朝廷大权,干了许多坏事。康熙14岁时,名义上正式亲政,可实际上鳌拜仍然控制着朝廷,把康熙置于傀儡地位。有一次,鳌拜和一个大臣发生争执,鳌拜在朝堂上,就和皇帝大吵大闹,后来竟然撸起袖子、伸出拳头,胁迫康熙。康熙只好暂时忍耐。从那以后,康熙决心除掉这块绊脚石。然而鳌拜是满族贵族中有名的“勇士”武功极好,又手握大权,在朝中有一大帮党羽,要扳倒鳌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康熙决定智取,假装迷上了摔跤,他让人找了十几个身体强壮并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少年,天天在一起玩摔跤。有时鳌拜进宫办事,看到小皇帝这样贪玩,认为不会有什么作为,就更加不把皇帝放在心上,做着独揽大权的美梦。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康熙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在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召鳌拜来南书房讲书,当时这里是康熙读书的地方。当鳌拜像往常一样趾高气扬的走进去时,突然拥上一帮少年,连拉带绊把他按倒在地,鳌拜还以为这帮孩子在跟他开玩笑。当他被捆绑住后,康熙严厉的列举了鳌拜的30条罪状。考虑到鳌拜毕竟为清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宣布将他终生监禁。不可一世的鳌拜后来死在狱中。这一年康熙皇帝才16岁。

交泰殿是以做四方的亭式建筑。这座宫殿上的彩画图案和其他宫殿的是有区别的。所绘彩画是一对对飞翔凤凰,而其他宫殿基本上都是一对对游龙。在封建社会,龙是皇帝的象征,而凤凰是皇后的象征。皇后头上戴的是凤冠,穿的是凤头鞋,住的是凤楼。说到这儿您是不是已经想到了交泰殿的用途,原来这交泰殿是宫内专门为皇后准备的正殿。在皇宫中,皇后的地位也是非常尊贵的。每年的一些重要节日,如元旦,还有千秋节,也就是皇后的生日,皇后就会端坐在交泰殿内的宝座上,接受宫内嫔妃以及一些高级官员大夫人的朝拜。殿内正上方悬挂的那张匾写有“无为”二字。这两个字很是耐人寻味,无为是古代的一种政治思想,讲究清静无为、清心寡欲,其实就是不要有太多的作为,凡是要顺其自然。交泰殿虽然不大,里面的陈设却非常丰富。宝座两旁有一些蒙着布的方架子颇引人注目。当年这些架子上放置着象征皇权的大印,一共有25方,习惯上称为二十五宝,这些都是乾隆皇帝亲自选出来的。在殿的两侧,还有两件大型计时器,东边的叫“铜壶滴漏”,西边的叫“大自铭钟”。铜壶滴漏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计时器,大自铭钟是吸收西方近代科学仿造的钟表。

坤宁宫是后三宫的最后一宫。我们知道后三宫中最前面的是乾清宫,从名字上看,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这“坤宁”二字同乾清宫的“乾清”二字是非常对应的,“乾”指天,象征着阳;“坤”指地,象征着阴。“清”“宁”都是表示安定、和谐的意思。您该猜到坤宁宫的作用了吧!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那坤宁宫自然是皇后的寝宫了。在明朝,除了个别失宠的皇后外,其他皇后都住在这座宫殿内。清代,顺治和康熙时期,皇后依然住在坤宁宫里。到了雍正皇帝时,由于皇帝搬出乾清宫,皇后也就不再住坤宁宫了,于是对坤宁宫作了改建。从此,这座古老的宫殿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发生了有趣的变化。首先说,这座宫殿的正门不居中,而是偏向东边,这是东北地区满族的建筑特色,再者说,坤宁宫的窗户纸都糊在窗棂的外面,过去人们说东北三大怪,其中就有这“窗户纸糊在外”。在风沙大地区,这种把窗户纸糊在密集的窗棂外面的方法,既可以使窗户纸不易被风刮破,还可以使窗棂上不落灰尘。屋内的陈设,就更有特色了。大殿的西半部分较大,是萨满教举行祭神的场地。萨满教是满足的民族宗教,在东北地区非常流行,它是一个多神教,佛教中的释迦牟尼、观音菩萨,汉族民间祭拜的关云长,以及山里的虎、鹿、猪、熊,路边的石头、树林等都是萨满教的祭祀对象。坤宁宫东侧是皇帝皇后大婚的洞房。按照礼仪,帝、后新婚,要这这里住满三天。三天之后,皇帝搬到养心殿,而皇后在东西六宫中中选择一宫居住。洞房中的陈列室末代皇帝溥仪和他的“皇后”婉容大婚的原状。洞房的墙上涂着红漆,地上铺着红地毯,到处都是红色,在洞房的门口和东侧过道的木影壁上,各有一个大红底金色双喜字,寓意着“开门见喜”。靠窗户的大炕,是皇帝和皇后因交杯酒、唱交祝歌的地方。屋内靠西北墙的地方摆有皇帝和皇后的龙凤喜床。 最后我将给大家介绍御花园。坤宁门是御花园的入口。到了这里,古柏老槐扑面而来,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御花园的面积并不大,它东西长130多米,南北宽90米,总面积不超过12000平方米。但古代的工匠们就利用这一方小小得天地,安排了各类建筑20多座、古树160株,还有两座假山、两方水池及散布其间的大量奇花异石,使御花园显得格外典雅、幽静,幽赏起来,美不胜收。御花园里有钦安殿、养性斋、堆秀山、絳雪轩和延晖阁,我就不给大家一一介绍了。大家参观完就在坤宁门集合。最后祝大家故宫一日游旅途愉快!

第19篇:故宫导游词

各位朋友,在繁华的沈阳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庄严的清代宫殿建筑群。这里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沈阳故宫。

依建筑时间和布局,沈阳故宫的建筑可分为三部分,它们分别是东路、中路、西路。今天,我们就按这个顺序。首先参观东路建筑。

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历史而闻名中外,在这片绚丽多彩,雄伟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们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创于1625年,是处理国家政务和举行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满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猎时所搭的帐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还饰有八个蒙古力士,牵引着八条铁链,象征着“八方归一”。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是受汉族敬天畏龙思想的影响,以龙代表天子的至尊无上。大政殿建筑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龙盘柱,尽显中原之风;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浓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帐式的风貌,则是满族古老文化的延续。

作为最早使用和最为重要的宫殿之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以大政殿为舞台上演。1643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哀兵入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

大政殿两侧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错落有致,如众星拱月,南宽北狭,似无穷无尽,象征兵多将广,万世绵延。十王亭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它们与大政殿构成了一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八旗制度,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远在努尔哈赤立国之初,凡遇军国大事都由汗王与八旗贝勒大臣共同讨论决定。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在修建宫殿时便将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现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政体及军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这组独特的建筑,为中国宫殿建筑史写下了空前的一页。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中路。从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即续建皇宫,形成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门,后至清宁宫,院落三进,独成一体。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义小说中俗称的“午朝门”。大清门的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念。从而形成了区别北京故宫的一个特点——宫殿顶覆以黄琉璃瓦镶以绿色剪边。

穿过大清门,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清太宗皇太极举行日常朝会的地方。

1635年,皇太极下令将族名„女真”改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崇政殿登基称帝,上尊号“宽温仁圣”,将国号“金”改为“清”年号“天聪”改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宫殿建筑布局讲究“前朝后寝”。看过了皇帝上朝的金銮殿,请大家随我去参观帝后的寝宫。

穿过崇政殿两侧的左右翊门,举目可见位于3.8米高台之上的凤凰楼。楼后为帝后寝居的后宫——台上五宫。与崇政殿对比又形成了沈阳故宫不同于北京故宫的特点——“宫高殿低”。而北京故宫则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凤凰楼为宴饮、议事之所,是当年沈阳城的最高建筑,诗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谓十分贴切。登上凤凰楼俯瞰四周,万般景物尽收眼底,可饱览盛京全景,也可观赏日出。“凤楼晓日”是当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凤凰楼门洞上方悬有“紫气东来”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而乾隆皇帝则是借用这个典故寓意大清的国运兴起于东方。

各位朋友,穿过凤凰楼底层的通道后,我们就进入了后妃居住的台上五官。

台上五官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

现在请大家随我参观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清宁宫。

清宁宫东梢门称“暖阁”,是帝后的卧室。暖阁内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设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暖阁内驾崩,终年52岁,后葬于沈阳昭陵,即北陵。

清宁东次间开门,是典型的满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门南西北三面都设火炕,称“万字炕”。与汉族有所不同的是,满族人将烟囱建在屋后,而且从地面向上垒起。这种“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的建筑特点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了。

各位朋友,现在请随我去参观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等。

说起文溯阁,我们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库全书》。出于加强文化统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诏访求天下藏书,历经十余年时间编成一部大型丛书。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所以称为《四库全书》。书修成后,抄录七部,在全国建七座藏书阁分别收藏,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宫殿建筑,我们很容易想起“红墙绿瓦”、“金壁辉煌‟这类词汇。而文溯阁却与众不同,屋顶用黑琉璃瓦镶绿剪边,整个建筑以黑绿两色为主色调,这与它的用途是分不开的。文溯阁藏书忌火,依据五行字说立色配饰,装修取《易经》“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因此屋顶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从天降,消灭火灾。

文溯阁外观为两层,内部实为三层,书架上的木盒称函匣,用于收藏书籍。目前文溯阁的《四库全书》保存在甘肃省图书馆。

看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参观已经接近尾声。沈阳故宫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却是一气呵成,完整和谐。特别是三路建筑分别代表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皇太极南面独尊”、“康乾盛世”三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总体来看,沈阳故宫以建筑的方式反映了满族政权和满族社会由崛起——兴盛一高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各位朋友,我们的参观就要结束了,希望故宫之行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

第20篇:故宫导游词

故 宫

一、故宫简介

(一)介绍位置:旅游车上

(二)导游词

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参观故宫博物院,现在我先为大家作个简单介绍。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故宫又叫紫禁城。“紫”是天上君王居住宫殿的颜色,那么人间的帝王当然要与紫字沾边。“禁”是指当时那里守卫森严,不要说是普通老百姓,即使是高官大员没有皇帝的召见也不能私自入城,否则就会引来杀身之祸,是皇家“禁”地,所以又称紫禁城,整座城池建成于公元1420年,位于天安门广场北侧。

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全面积72万平方米。整座紫禁城被宽52米的护城河所环绕,城墙高10米,可谓是“城高池宽”。在故宫城楼的四周各有一座被称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精美角楼。故宫开四门,座北朝南,南门为午门,即正门,北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整个院落分为二大部分,即“前朝”和“后寝”。“前朝”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东西两侧的文华殿及武英殿为主。“后寝”是皇帝及后妃、未成年的子嗣们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为主。除此之外,故宫内还有很多其它各式各样、用途不一的大小宫殿。据说当年紫禁城共有宫殿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够多吧!打个比方说吧,如果一个婴儿从哇哇坠地开始每晚住不同的房间,等他住遍所有房间后已经是一个27岁的年轻人啦!

如此大规模的建筑群,所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可想而知的,故宫自1407年开始筹建,至1420年完工,历时十余年。施工中征集全国著名工匠10多万名,民夫100万,所用的材料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自故宫建成后先后有明清24位皇帝在此执政。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1912年清帝退位。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首次对外开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多次对故宫进行修缮,使它更加壮丽辉煌。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好,先介绍到这里,呆会儿我再为大家做详细讲解。

二、午门

(一) 涉及内容

1、午门的地位及用途

2、午门的建筑特点

3、午门名称的涵义

(二) 讲解地点:故宫午门前

(三) 导游词

各位朋友,这里是故宫的正门,叫午门,意思是正午的太阳光芒四射。各位请看!在10米高的城墙上耸立着五座崇楼,楼顶飞檐翅起,从上面看就象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午门又称五凤楼。它建成于公元1420年,位于端门之北,雄伟壮观。

午门的平面呈“U”字型,正楼高35.6米,门额上有“午门”二字。两厢尽头为钟、鼓楼。城门正面开三个门洞,中路供皇帝出入,东西两侧供皇室成员及文武大臣通行。在两侧的墙上,还开有两个掖门,即侧门,平时不开,唯有举行皇家考试时才开放。

下面,我再为大家讲一讲午门的作用,在明代这里是举行献俘大典的地方。所谓献俘大典是指军队凯旋而归时,皇帝在此接见*臣、将士,将士们向皇帝献上战俘,皇帝象征性地将战俘赦免,以示皇恩浩荡,像正午的太阳光照四海,颇有一种“哪里有了皇帝郎,哪里人民得解放”的意味。另外,每逢正月十五过灯节的时候,皇帝在此赐宴百官,农历十月初一,在

这里颁布次年历书,每逢皇帝去太庙祭祖便击鼓,去社稷坛祭土、谷神则鸣钟。如果皇帝去天坛祭天或祈谷便钟鼓齐鸣,告知百姓们“咱们的皇帝要去天坛祭天,祈谷为民造福啦!多么伟大的皇帝呀!”界时还有乐队吹奏、擂鼓,真是名符其实的自吹自擂! 刚才咱们讲的都是发生在午门前的好事,但这里还有可怕的一面呢!各位都在电影或在小说中听到过“将某某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现在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虽是午门,但却不是砍头的地方。在明朝的时侯,这里是廷仗之所。何谓廷杖呢,说白了就是用棍“仗”打某人的屁股。为什么要廷杖呢?大家都知道皇帝是真龙天子,文武大臣对真龙要百依百顺。但凡有人敢出言不逊或顶撞皇帝,那便是犯了“逆鳞”之罪。那位“逆鳞”者就会被押到午门东北角进行廷杖,轻则皮开肉绽,重者死于仗下。挺可怕的吧!那么,今天还有受廷杖之苦的人吗?有,不过今天的廷杖是让某人“停(廷)止游览,依仗(杖)有关条例处罚”的意思。所以请大家一定要遵守有关游览规定。

三、太和门

(一)涉及内容

1、内金水桥

2、御门听政

(二) 讲解地点:故宫太和门前

(三) 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故宫。此处是故宫第一进院落,首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五座汉白玉石桥,它们象征五德,即仁、义、礼、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质为一身的意思。金水桥下是内金水河,跨过金水桥就来到了太和门广场,这里即是明代皇帝御门听政时百官待驾的地方。

何谓“御门听政”呢?这“御门”即指太和门,“听政”是指听取政事。您可能觉得新鲜,这堂堂的皇帝放着那么多的宫殿不用,偏偏跑到这里来处理朝政,是不是有点做作呀?其实这并不是皇帝故弄玄虚,而是出于无奈。怎么回事呢?原来呀,在永乐皇帝自南京迁都北京以后,不到一百天,崭新的三大殿就着了一把无名火,望着三大殿的一片焦土,永乐皇帝想,是不是我迁都劳民伤财,上天要惩罚我?怎么办?只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动上苍。因为三大殿被烧毁,无处可去,又要对上天表现出“勤政”,故每天黎明,在太和门办公,也真是够辛苦的。到了清朝,虽然也有御门听政的做法,但听政处自康熙以后改在了乾清门。自清朝咸丰皇帝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御门听政了。但同治皇帝上台后,又有了听政,不过不再是“御门听政”,而是变成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了。末代皇帝溥仪登基后,未出三年,大清国就灭亡了。好,下面请各位去参观末代皇帝溥仪举行登基大典礼的太和殿。

四、太和殿广场及太和殿

(一) 涉及内容

1、广场面积

2、太和殿及广场的用途

3、太和殿建筑概况

4、太和殿名称的内含

5、太和殿内外主要陈设

(二) 讲解地点:太和殿广场一角

(三) 导游词

现在我们来到了故宫中最重要的院落——太和殿及其广场,这里即是皇家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太和殿广场基本呈正方形,整个院落平坦宽阔,气势非凡。北有太和殿,南为太和门,东为体仁阁,西为弘义阁,面积达3万平方米,是整座紫禁城面积的1/24。整个广场可容纳近7万人,为什么要在此处设这么大的广场呢?一是显示皇家的威严;二是起到震慑的作用,

您想想,如果官员人等站在这么大的广场中,面对高高在上的皇帝及庄严雄伟的建筑,不得不由衷感叹自己的渺小及皇帝的伟大,既便心存异志,也只好无可耐何地拜于皇帝脚下。当然,皇帝也不傻,他也知道在他残酷的统治下,某些人会有些“想法”。不过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办法”。你想进来刺杀,我就铺它个横七竖八。你想躲在暗处,我让广场无树无花。说到这儿,您会问,什么叫横七竖八?是皇帝派人把闯进宫中的刺客杀个横七竖八,人仰马翻吗?不是,刺客从地上是跟本进不来的。这“横七竖八”是指皇帝怕有人从地下挖洞进来刺杀,故下令将广场地面上横七层、竖八层地铺了十五层方砖,看谁还能挖地洞?刚才我还说过“广场无树无花”,对吧?各位看看,整个广场除有些大缸之外,真的没有树,没有花。那皇帝为什么不在这么重要的地方装点一番呢?其原因有二:第一,如果植树、种花,虽然景色美好,但失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第二,皇帝怕在大典中有刺客藏在树上或花丛中对自己下黑手,所以在整个广场周围不植树,不种花。但却摆了一些大缸,这是何用意?请朋友们猜猜看…..那些大缸不是养鱼用的,而是为存水而设。大家看一看,我们周围的大殿都是木结构的,万一失火,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呢?只好存些水,以解燃眉之急。故宫中共设水缸308口,其中锍金铜缸18口。大家都知道,北京的冬天很冷,如果水缸内的水结冰,怎么办呢?这真是有点“替古人担忧”了。请各位往下看,每个大缸下都有一个石基座,一边开小孔,这就是相当于北方农村原来烧土炕用的“灶眼”,到了大风降温的时候,上面盖盖儿,并加盖棉被保暖,下面用文火加热,这样水温不冷不热,既不会因为太热而蒸发,又不会因太冷而冻冰,于是这些大缸便成为宫中最有效的消防器材了。

好!这里可以拍下远处太和殿的全景,各位可以在此留个影,过一会儿,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太和殿。

太和殿丹陛的讲解地点(丹陛下不远处) 太和殿座落在八米多的三层汉白玉基座之上,庄严肃穆。在每一层基座的边缘都伸出很多小龙头,那些小龙的名字叫“螭”,是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其实,它们是大殿的排水系统。如果您仔细看会发现每个龙头的嘴里都有一个小孔,即喷水孔,三层基座之上共设小龙头1142个,每当下大雨的时候,雨水便从1142个龙头嘴里的小孔内排出,非常壮观,为宫中一景,被称为“千龙吐水”。 太和殿(在太和殿丹陛之上) 各位朋友,我们眼前的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内级别最高的建筑,只有皇帝举行盛大典礼时才使用,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大殿的杰出典范之作。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后来,该叫皇极殿。清顺治皇帝登基后,重修三大殿,并将皇极殿改为太和殿。“太和”的意思是:宇宙间的一切关系都可以得到协调的意思。后来在康熙年间又经二次重修,才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太和殿的规模。太和殿高35米,东西长64米,南北宽33米,面积为2377平方米。它面阔十一间,进深5间,规模为紫禁城内大殿之最。装饰用的彩绘为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殿顶形式为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就连大殿正脊上的吻兽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总之处处显示“第一”,那是皇帝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思想的体现。

大殿内的陈设简单而又富丽堂皇,地上是“金砖漫地”,皇帝的九龙宝座位于二米高的楠木高台上,皇帝升座后,颇有居庙堂之高,君临天下之威风。宝座前陈设有宝象、仙鹤、香亭等物品,都取其美好的寓意,大殿中间有6根蟠龙金柱,直通殿顶,殿顶设蟠龙藻井,井内蟠龙口衔一个铜胎中空的水银球。这个球被称为轩辕镜,一般悬挂在皇帝宝座的上方,意思是说在位之皇帝是轩辕皇帝正宗的皇位继承人,而不是假冒伪劣者,倘若真的是冒牌货,据说轩辕镜就会掉下来砸他的脑袋。有没有害怕被砸的假冒伪劣皇帝呢?有,他就是窃国大盗袁世凯。他登基时为了防止被砸,故意把宝座往后移动了,不信大家可以仔细看一看。 (在露台前铜龟及铜鹤之间)

看完了太和殿内景,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殿外的陈设。在太和殿外的露台上左右各有一只乌龟,各有一只仙鹤。它们取龟鹤延年之意,象征江山社稷万代相传。此外,东侧还有日晷,它是古代的计时工具。西侧设有嘉量,是古代的计量器具。这两件陈设象征皇帝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公正无私的,对天下百姓都是坦诚、平等的。

在古代,举行各种大典都有要选良辰吉时,到了吉时皇帝才能升宝座。那么皇帝在何处等待这历史性时刻的来临呢?走!现在咱们就去看看!

五、中和殿及保和殿

(一) 涉及内容

1、中和殿名称含义及用途

2、保和殿名称含义及用途

3、保和殿后的云龙石雕

(四) 讲解地点:在中和殿旁

(五) 导游词

大家请看,这是中和殿。“中和”的意思是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使各方面的关系得到协调发展。中和殿的作用之一是皇帝在大典前等待吉时、稍事休息的地方;二是皇帝在去天坛祭天或是去先农坛行亲耕礼前视察农具和种子的地方;三是在清代每10年修家谱后,皇帝要在此处审阅。外人要想成为皇帝家族的一员,有两条路:要么嫁给皇帝或亲王;要么娶皇帝的女儿。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毕竟是“姑娘大了不可留”。所以不管愁嫁不愁嫁,到了年纪就必须得出嫁。这么大的喜事,少不了又要庆贺一番,在哪里庆贺呢?当然要在当时的国宴厅——保和殿。好,请大家看看中和殿内的陈设,然后跟我来一起参观保和殿。

(在保和殿旁)

各位朋友,这座大殿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的最后一座大殿,叫保和殿。“保和”的意思是“要保持事物间的协调关系”。这座大殿被称为清代的国宴厅及科举考场,在清朝它的主要作用也有三个:第一,每年农历正月初

一、十五皇帝在此宴请蒙古、新疆等外藩王公大臣以求边疆稳定;第二,我们刚才提到的,公主下嫁要在此殿宴请附马及三品以上官员;第三,自乾隆皇帝以后,此殿便成为每四年一次的皇家科举考场。

好啦!故宫的前三殿讲解到此结束,现在请大家参观保和殿并稍适休息,我们10分钟后集合,谢谢大家!

六、乾清门附近的景物

(一)涉及内容

1、后寝的分布

2、保和殿后的云龙石雕

3、乾清门前的狮子

4、军机处

(二) 解地点:故宫保和殿后丹陛之上

(三) 导游词

各位,现在我介绍一下故宫的后半部分,即“后寝”。说通俗些,就是皇帝后妃及其未成年子女生活居住的地方。整个“后寝”分为五大部分,即中路、东路、西路、外东路及外西路,下面我分别给大家讲一讲它们各自的作用。中路上分布着最主要的建筑,有皇帝住的乾清宫,存放玉玺的交泰殿,皇后住的坤宁宫。东路、西路是皇帝的三宫六院居住的地方。外东路是为退休的皇帝修建、用以颐养天年的地方。外西路俗称寡妇院,是已故皇帝的后妃们养老的地方。

在乾清门左右,东西宫门之前各有一组建筑,东侧为奉先殿,是故宫内供奉祖先的地方,西

侧为养心殿,清代自雍正皇帝后,帝王们都迁到养心殿居住,它是晚清故宫中最重要的宫殿,历史上的垂帘听政就发生在养心殿的东暖阁。过一会儿,我们就去参观,下面请各位欣赏故宫内最大的云龙石雕。 (在保和殿后云龙石雕处)

各位请看,这是故宫中最大的石雕,这块大石头重250吨,是从距紫禁城90公里外的北京房山运来的。在冬天人们就在沿途挖井,拔水成冰,把石头放在冰上拖拉,要是在其它季节就在大石头下面铺上滚木,然后再用数百人一起拉,运到这里后再加以精雕细琢才雕成了我们看到的精美作品。 (乾清门前)

各位回想一下,我们在参观过程中看到了很多对狮子,在天安门前,在太和门前,现在又见到一对,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在门口摆狮子呢?把狮子放在门口有避邪之意,同时又象征着皇家的威严。那么各位猜猜看哪只是雄狮,哪只是雌狮呢?其实很容易判断。这位足下踩球,准备发点球的球星自然是雄狮;那位看着小狮子的母亲自然是雌狮。您瞧她的头偏向中路,好象在关注重着这个点球,会不会进……刚才跟大家开个玩笑,其实这雄狮脚下的球象征寰宇,即皇帝掌握着天下的命脉。雌狮脚下的小狮子象征皇帝子嗣兴旺,相传万代,后继有人。 乾清门内是清代帝王御门听政的地方,自康熙皇帝沿习至咸丰皇帝。后来,“御门听政”就变成“垂帘听政”了。

在乾清门之西有一排连房,那就是清朝大名鼎鼎的军机处,清朝的很多重要决策都出自军机处,皇帝在此与军机大臣共商国事,建筑虽不起眼,但地位显赫,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兼中央军委。

七、乾清宫

(一)涉及内容

1、乾清宫的用途

2、乾清宫的内外主要陈设

3、明朝疑案

4、“正大光明”匾及清代秘密立储制度

(二) 讲解地点:故宫乾清宫前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乾清宫,这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处理日常政事的地方。它是后三宫之首,位于乾清门内。“乾”是“天”的意思,“清”是“透彻”的意思,一是象征透彻的天空,不浑不浊,象征国家安定;二是象征皇帝的所作所为象清澈的天空一样坦荡,没有干任何见不得人的事。

乾清宫建于明永乐初年,曾几度失火后重建,到清朝嘉庆年间才有了今天的规模。乾清宫两层檐间挂蓝底大匾,上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乾清宫三个字,象征清朝统治者希望满汉一家,和平共处,相安无事。

在乾清宫外的露台上陈列着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它们的象征意义我们已在太和殿前讲过,这里又多了两件陈设,在乾清宫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江山社稷金亭,象征皇帝掌握着皇家的江山、社稷。

乾清宫分为中殿、东暖阁及西暖阁三个部分。正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临时按见大臣的地方。殿中设皇帝宝座及御案。东、西暖阁是皇帝晚上住宿的地方。每个暖阁里面又设为上下两层,每层又设若干张床,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有权有势的人都怕死,皇帝也不例外,之所以如此设计都是为以防万一。您想,要是有位大侠闯进宫来暗杀皇帝,到达乾清宫后,首先要判断皇帝今晚住东暖阁呢,还是住西暖阁,即使第一步判断对了,第二步更难了,东西暖阁共有床位27张,可见要想一下子找到皇帝真不是件容易事儿。所以

自故宫1420年建成以来,到1912年溥仪退位,在长达近500年的历史中没有发生皇帝被刺客暗杀之事,不过有个皇帝却差点被他的妃子们杀死,那个皇帝便是明朝的嘉靖皇帝。嘉靖在位时不理朝政,求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到处搜刮民财,以至于民怨四起,老百姓称他为“家净”皇帝,即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被皇帝搜瓜干净了。这个嘉靖皇帝呀,不但老百姓恨他,就连他的妃子们也恨他。因为嘉靖皇帝荒淫无道,妃子们经常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她们决定以死抗争。大家想想,要刺杀皇上能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按当时的法律规定,犯杀君之罪要被凌迟处死,所谓“凌迟”是将罪犯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地切下来,同时还要让犯人保持清醒,直到切若干刀后,才能让犯人死去。对这一切,妃子们当然知道,但与其被折磨不如举大义。于是一天晚上,她们趁皇帝熟睡之时,打算用绳子把皇帝勒死,可天不随人愿,宫女们在慌忙中把绳子打成了死结,没有成*。后来,宫女们被抓。皇帝经过太医急救,苏醒过来,但是被吓破了胆,他万万也没想到,那些看来对他百依百顺、文文弱弱的宫女们敢集体造反,这太可怕了!嘉靖皇帝从此不敢再住乾清宫,搬到当时的西苑,即今天的中南海去居住,直到临死前一天才般回来。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壬寅宫变”。

在乾清宫内,正中挂着一块匾,上书“正大光明”。那是清朝皇帝的祖训,作为治国、修身、平天下的基本准则。匾的后面是清朝自雍政皇帝后秘密藏储的地方。何为秘密藏储呢?“储”是皇储的意思,即是皇位的继承人。清代的藏储制度是这样的,在位皇帝将选出的接班人的名字写成两份,一份封在匣内,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存在养心殿匾额后,当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分别打开两个匣子,两个匣内的人名一致,这就是新皇帝。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您想想,谁不想当皇帝呀!当皇帝可以为所欲为,那多爽呀!但皇位只有一个,如果大家都想要的话那就得打个不可开交,以至兄弟相残,父子反目,这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雍正皇帝之所以想出这一招来,与他的亲身经历是分不开的。雍正皇帝是康熙大帝35个儿子中的一个,当皇帝的机率是1/35,康熙皇帝两次废立太子,兄弟间明争暗斗,剑拔弩张,最后雍正当了皇帝。回想当年同室操戈,兄弟杀戳的情况,雍正皇帝决定建立藏储制度,这样皇子们谁都觉得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但路只有一条:努力进取,博得皇阿玛的欢心,将自己的名字放入小匣子。这样一来,兄弟们从手足相残变成了兄则友、弟则恭,有利于家族内部的团结,所以这一制度还是有它的进步性的,清朝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位皇帝都是按密秘藏储制度登上皇帝宝座的。

发生在乾清宫的故事还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先讲到这里,现在请各位随我去参观交泰殿。

八、交泰殿及坤宁宫

(一)涉及内容

1、交泰殿的名称内涵、主要陈设及用途

2、坤宁宫名称的内涵

3、坤宁宫在明代、清代的用

(二) 讲解位置:交泰殿旁

(三)导游词

各位请看,这座四角攒尖顶的大殿叫交泰殿,取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这座建筑是明清两朝皇后过生日时举行寿庆活动的地方,您想想,过生日受贺是件多开心的事儿呀!皇后能不高兴吗?一高兴就得笑呀,这一笑呀,这里出“娇”滴滴的姿“态”,所以这交泰殿的名字及作用真是恰如其分。不过您可别当真,我只是推敲一下,不是正史。正史上的记载是说皇后过生日受贺是在这里,过生日受贺时还要隔着帐子,但谁也没机会看到她笑,因为古代男女有别,女子不能随便抛头露面,应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以能看到皇后真容的只有皇帝。此殿的另外一个作用是清代皇后去祭先蚕坛前要到这里来检查祭典仪式的准备情况,各位还

记得皇帝要去先农坛行亲耕礼时要在哪里做准备活动吗?对!是中和殿。 在交泰殿内左右两旁陈设着古代计时工具,大自鸣钟和铜壶滴漏,清代还在这里放过象征各项皇权的玉玺25块,在大殿后墙匾额上有“无为”二字,那里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意思是希望后代能够以德制国,施以仁政,以图国家长治久安。

好啦!各位朋友,皇后在此接受朝贺后,要回宫了,回哪个宫呢?就是后面的这座坤宁宫。 (坤宁宫旁)

各位朋友,这座大殿是坤宁宫,是皇后在紫禁城内居住的地方。

“坤”是地的意思,“宁”是宁静,安宁的意思,坤宁即是象大地一样宁静、安忍不动。意思是说,皇后是后宫之主,母仪天下,应该有大地一样安忍不动的胸怀。明代的皇后都住在这里,自清朝雍正皇帝开始,皇帝从乾清宫搬到养心殿居住,皇后也从坤宁宫搬到了体顺堂伴驾,坤宁宫的作用因此发生了变化,西部被改成了萨满教的祭祀场所,东部改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在清朝,凡是在未成年就即位的皇帝,在结婚时要与皇后在此度过3天,然后再迁往各自的居处。清朝在这里结婚的有康熙、同治、光绪三位皇帝,每位皇帝的婚礼都极为隆重、奢华。同治皇帝的婚礼耗银1100万两,根据当时的物价计算,这1100万两银子如果按照奢侈无度的慈禧太后的膳食标准来计算,那么即使是5个慈禧太后一齐花,花100年都花不完。现在室内的物品是按清朝光绪皇帝结婚时的情景陈设的,各位可以参观一下,沾沾皇家的喜气。

九、御花园及神武门

(一) 涉及内容

1、钦安殿

2、四亭的象征意义

3、堆秀山的用途

4、延辉阁的用途 园中奇树异石的传说 神武门的名称涵义及变更 讲解地点:钦安殿门口 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紫禁城的后花园——御花园,这里是帝后们的休闲娱乐的场所。整个花园呈长方形,占地虽然只有1.2万平方米,但却容纳了大小20多座不同风格的建筑。布局紧凑,小巧玲珑。这里古树参天、奇花异石遍地,强调的是个“悠”字。分为中轴线及左、右三大部分,现在我先给大家讲讲中轴线上的唯一的一所宗教性建筑——钦安殿。

走进天一门,首先看到两棵树,它们下部分开,上部连在一起,像是一对恩爱的夫妻,被称为连理枝。在介绍钦安殿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讲连理枝的感人故事。相传战国时期有一对恩爱的夫妻,由于妻子长得漂亮,被国君看中,把她强行纳为妃,又强迫其夫去筑青陵台,后来又将韩平杀害。妻子闻讯痛不欲生,自缢身亡。国君大怒,为了让这对恩爱夫妻在黄泉地不能相见,特意将夫妻二人的尸首分别埋在青陵台两侧。后来,两座坟各长出一棵树,两棵树的树干不断接近,最后结合在一起,夫妻终能团圆。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对恩爱夫妻,把这两棵树称为连理柏。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钦安殿。它是一所道教建筑,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御花园的天一门内。始建于明代,是供奉道教北方水神——真武大帝的地方。(景物)由于紫禁城内几乎都是木结构大殿,最怕火,故每年立春、立夏、立秋及立冬之日皇帝来此上香以祈祷水神保佑。 (堆秀山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的位置是在御花园的东侧,这里有两个亭子,名为万春和浮碧,在西侧相对应的位置也有两个亭子叫千秋及澄瑞,这四亭为一年四季的象征。

再请看这座假山,它的名字叫堆秀山,是由太湖石堆砌而成,山顶有御景亭,它是御花园内

最高的建筑,为帝后在九九重阳节登高远望而设。大家可以在山前拍照留念,我们的下一站是清朝选秀女的地方——延辉阁。 (延辉阁前)

各位,这里就是清代选秀女的地方,当年的兰儿就是在这里被选中,后来成为统治大清王朝长达48年的慈禧太后。 (神武门)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代曾叫玄武门,清代为了避讳康熙皇帝玄烨的“玄”字,改为神武门。神武门是皇家的报时台,原来门楼上设有钟鼓,每天早晨鸣钟,晚上击鼓,为在紫禁城居住的帝后们报时,此外皇帝外出巡幸也出此门。

十、养心殿及储秀宫

(一) 涉及内容

1、养心殿名称涵义

2、养心殿布局及用途

3、三希堂

4、垂帘听政与清帝退位诏书

5、储秀宫名称的含义及用途

(二) 讲解位置:养心殿前

(三) 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要参观的这组宫殿叫养心殿,取“养心以育德”之意,就是要通过深入思索,修到美好的品德,以德治天下。明朝的皇帝及清初的皇帝都住在乾清宫,后来康熙大帝死后,雍正皇帝为了给他守孝就搬到了养心殿,从此以后清代帝王都住在这里,于是这座大殿便是“有龙则灵”,名气就大起来了。在紫禁城内,它的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有些朋友会问,为什么雍正皇帝要选养心殿而不选其它地方居住呢?这与它在紫禁城中的位置有关系,下面我给大家说明一下。

首先生活上考虑:第一,这里相对独立而且又封闭,屋内设很多密室,比乾清宫更安全;第二,这里离御膳房很近,便于用膳;第三,养心殿位于西六宫之前,便于皇帝召见嫔妃。 其次,在处理朝政方面也很方便,第一,这里离乾清门也不远,不会影响御门听政;第二,这里离军机处很近,便于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第三,从这里去乾清宫及太和殿都很方便,所以由于位置理想,故成为清朝众多皇帝的居住之所。

养心殿分为前、后殿。前殿是处理朝政的地方,后殿为帝后休息的地方。前殿又分为正厅,东暖阁及西套间,正厅内设有宝座、御案,屋顶上有蟠龙、藻井及轩辕镜,清代自雍正皇帝至咸丰皇帝都在这里处理政事。同治、光绪小的时候就不在这里办公了,去了哪里?不远,就在正厅东部的小屋——东暖阁,这里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垂帘听政的地方。当年由于慈禧太后大权在握,于是借口皇帝太小不能处理国事为名与慈安太后两宫垂帘听政,各位请看那个帘子,当年小皇帝坐在前面的宝座上,两位皇太后坐在后面,中间有帘将皇帝及太后们隔开。大臣门奏事时跪在小皇帝面前,大臣们奏毕,两位太后决定如何办理,写好诏书再盖上皇帝的御玺,虽然皇帝一句话没说,只是个摆设,但既然盖了皇帝的章,就成了皇帝的圣旨。 养心殿的西套间为皇帝读书和休息的地方,西套间内有一间“三希堂”,是珍藏“三希”的地方,什么叫三希呢?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文采很高,而且书法水平也不一般,于是对名人手迹的热衷胜过于对金银财宝的喜爱。这所谓三希即是三件书法珍宝:王旬的《伯远贴》、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王献之的《中秋贴》,金银珠宝失去可以再得,但名人真迹遗失,永不会再有。于是乾隆皇帝特意将这三件绝世书法真迹珍藏在这里,并取名为“三希堂”。

养心殿的后院正殿为皇帝居住的地方,正殿东西又各设五间房,东侧名为体顺堂,是皇后居住的地方,西侧为燕喜堂,是其它嫔妃陪伴皇帝制临时住所。

养心殿也是清帝退位、结束中国长达二千余年的封建统治的见证人。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在大势已去的形势之下,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被迫在此代替末代皇帝溥仪签署了退位诏书。根据民国政府的优待政策,溥仪仍在此居住了13年,1924年冯玉祥将军下令将其逐出故宫。1925年10月10日故宫对外开放。好,下面请各位在这里参观一下,5分钟后集合。 (储秀宫门前)

各位,这里是西六宫的储秀宫,是明清两代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宫外东为大成右门,西为长泰门,储秀宫建于明初,清顺治年间重建,康熙年间公元1682年拆去原来的储秀门,改建为体和殿。其实储秀宫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有“凤”所以才灵,慈禧太后被封为兰贵人,入宫后曾在这里居住,后成为大权在握的皇太后。 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在体和殿用膳。除慈禧太后以外,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容也住过这里,她将大殿内东侧改为卧室,西侧改为浴室,后殿改为西餐厅,已经出现了“西化”的苗头。 1924年冯玉祥将军“逼宫”后,婉容等人搬出储秀宫,这里便成为宫中最后一位皇后曾经居住的地方。

好啦,各位朋友,故宫中路及西路的讲解到此结束,现在请各位参观储秀宫,5分钟后我们在门口集合。谢谢各位的合作。

沈阳故宫导游词范文
《沈阳故宫导游词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