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6 15:02:55 来源:活动方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特色,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素质教育,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1

三、主要工作任务:

1.在校内和社区开辟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

2.提供若干综合实践活动备选主题,各年级各个班各选择性进行研究,注意活动过程中资料的积累,期末整理好资料上交。

3.班主任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全程指导各班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4.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开发校本资源、社区资源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四、具体工作:

1.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1)开发学校资源。一是学校的图书室进一步增添藏书量,并发挥好现有图书的功能,提高图书的流通率;二是中午休息时间和下午放学时间开放阅览室,供学生博览群书和查找资料;三是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会学生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学校电脑房放学后向学生开放;四是继续加强对“红领巾电视台”管理,开展好对学校各类事件的报道宣传等实践活动。

(2)开发社区资源,定期带领学生进行参观、考察,与社区的某些企业挂钩,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采访、调查;与青少年校外实践基地挂钩,定期带领学生参加学习、活动;聘请关心学校教育而又有特长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担任我校的校外辅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安排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在实践过程中,要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大指定领域融合在一起实施,使之彼此渗透,形成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与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使用,内容有分有合,灵活掌握。另外,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充足的时间资源和丰富的校外资源指导学生以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期间?也可发挥校外辅导员和家长的指导作用,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和学生的安全。

3.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制定好实施计划

各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以保证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提供如下备选课题,各班可选择其中课题,制定好相应的活动计划。

主题一:小小种植家(菌类、蔬菜、花卉、农作物等与环境)主题二:家庭小医生(感冒、中暑、牙疼、红眼病、狗咬等的起因、症状、治疗、预防)

主题三:环保小卫士(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整治环境的举措与建议)主题四:小小发明家(废纸的利用、巧用易拉罐、酒瓶的妙用、碎木块的利用等)

主题五:电器的利与弊(电视机、电脑、电冰箱、微波炉、复印机等的利与弊)

4.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四大领域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各指定领域的关系,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

5.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班主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其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

(1)在活动的主题、项目的确定阶段,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兴趣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

(2)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

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还要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3)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着重对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6.丰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活动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7.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评价应注意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可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可采用作品(手工、劳技、科技作品、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等)评价、展示

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

推荐第2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探索与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国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特别是小学。目前全国第一批三十八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在课改中碰到的最大困难即是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方面,教育部下发给各实验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难;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

拒绝固定的统一教材,这对于习惯了以教科书和教参为教学原点的小学教师来说,一下子无所适从;第三,近年来,高中段的研究性学习蓬勃开展,已经有了一批成果,出了不少书,但是,以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储备,根本无法搬用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因此,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而且,从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讲,每所学校必须在经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后才能获得课程实施的经验,才可能在新课程全面推行的时候不致于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我校去年开始试行在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结合我校现有的情况,暂拟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的有关要求,认真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年级、各班要按对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以认真的态度、务

实的措施,规划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关注“过程”,提倡“自主”;反对“教”综合实践活动“课”、反对反复排练的“表演式”综合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推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第一,学会认知。通过经历文本资料的搜集、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实践,学会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从活动中总结经验,逐步养成方法论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关注自我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展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发展问题意识和创新品质。

第二,学会做事。通过对各种复杂的活动情景的体验,学会合理地应对各种具体的、现实的冲突和问题,妥善地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逐步学会在现实情景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借

助必要的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第三,学会交往。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开,指导教师应引导初中生在活动中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学生自己应总结在活动过程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得失,学会表达、交流与合作。

第四,学会做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心灵启迪。心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学会对自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我负责的责任感,关注自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方式。

三、本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品质。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

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创新精神,激发学生观察、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2、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与自我的责任感。

4、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珍视生活、陶冶性情、热爱生活、发展兴趣、展示才能。

5、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我校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培养一支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需求的具有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

6、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构建学校新

型的课程体系。经过数年的努力,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教材体系。

四、本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我们对板块式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统筹规划,并根据本校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做了如下活动安排:

五、课程评价

评价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一个阶段。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的作用和价值不在于对学生的活动结果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它反对通过单一的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类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推荐第3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 2014.8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刘举人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全面、主动地发展。开展多种活动项目,丰富活动内容,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组建机构

学校建立以戴广东校长为组长,李新颖、李井贺、任巨兴、贾艳学、冯桂荣、梁冬仙霍淑芝、冯津燕、王福俊教师为成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戴广东校长负责全面工作,李新颖、李井贺为业务指导,其余几位教师为主研教师。

三、队伍建设

1、在校教师均有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责任和义务。学校要注重教师的培训与培养,不断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建设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各任课教师要积极利用学校、社会资源。

2、对教师们进行规范性,灵活性培训。规范性培训,就是把老师送到市级进行专题培训,充实理论,丰富内涵。

四、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分段目标

1、小学低年级目标(1-2年级) ⑴、培养儿童愉快、美好的生活体验和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 ⑵、培养儿童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⑶、初步的责任感和行为规范。 ⑷、独立、安全生活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2、小学中高年级目标(3-5年级)

⑴、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A、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 B、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C、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D、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⑵、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A、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

B、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C、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D、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⑶、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五、活动内容

内容包括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各学科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因地制宜,要注意把文献资料和现实生活中“活”的资料结合起来,要注意从当代社会热点、焦点以及学生生活、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中选择设计。最主要的是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 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实践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农村小学可以组织学生考察身边的环境、帮助村里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帮孤寡老人干家务等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爱护社会环境,关心村庄的发展。

3、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4、信息技术教育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 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六、活动形式

1、在校内开展。注重开发优势教学资源,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各具特长的教职员工以及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设施、场地和设备等。

2、在校外开展。一是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二是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

七、经费投入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象其它学科,它强调超越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向自然环境,向学生的生活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这就需要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拍照、摄像、购买资料、奖励师生等,都需要经费开支,我们学校将保证资金投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推荐第4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上杭县中都中心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目前在我国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程价值取向已由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上,强调学生多样化的发展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强调加强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基于以上认识,再纵观我校学生的发展现状,我们发现学生对社会缺乏认识,对家乡缺少了解,对处理问题缺少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这一理念及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信念,本学年我校积极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与实践中去,在全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的封闭性,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他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培养目标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有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素质和探究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能主动去探索和研究,激发好奇心和观察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养成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态度,初步掌握观察、调查、实验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成为好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2、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查询、分析、加工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具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收集资料和信息,加工和处理各种资料和信息,养成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的学习习惯,发展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有效地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工具,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善于与他人合作、沟通,并能与他人分享见解和信息,成为好的交流者。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养成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具有参与基本的生产劳动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体验劳动过程,发展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在劳动中培养关爱他人、团结协作、尊重劳动成果等精神品质。1

4、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思想意识,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联系,体验自我对自然、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形成负责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5、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学校的课程结构,结合学校及地方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三、组织管理

1、健全组织领导,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校长负责对课程的开展进行统一的协调;教研室、教导处负责培训、鉴定教师的工作、课程的组织与落实,负责课题组各成员、学校相关的各部门、各子课题组的协调工作和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和课题档案管理工作;电教组负责信息技术教育,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保证;大队部负责开辟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工作,落实好活动基地。

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张守琼

副组长:郑启家何伯文丘福全

成员:何宜昌邓建军何永祯

课程研究小组:

组长:何宜昌邓建军

副组长:丘永葆郑永洪钟敏光郑元菇

成员:各年级任课老师

2、组建课题研究中心小组。以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为主体,小组设立组长各一名(各年级组长)负责召集本年级各任课老师协商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详案。各班主任负责整体协调、管理本班各小组的活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点拨、督促,提供条件。

课题研究中心组人员:

郑元菇(

一、二年级)郑永洪(

三、四年级)

丘永葆(五年级)钟敏光(六年级)

四、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共同设计与互动实施的课程。它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整合起来,通过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社会课题与学生问题、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地结合

起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我校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创造性地提出以“走进中都”为主课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课程标准,选择子课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具体如下:

一、二年级:以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为主。三——六年级重点突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子课题可从“中都文化之旅”、“中都产业之旅”入手。“中都文化之旅”着重从中都特色文化(仙村客家山歌、女子梅花拳、客家船灯、舞狮„„),中都名胜古迹(云宵阁、陈耕堂、仙村八景„„),中都文化名人、革命烈士,中都姓氏渊源,中都历史沿革,中都民间传说、谚语,中都特色小吃,中都风土人情等入手。“中都产业之旅” 着重从养殖业(猪、牛、羊、鸡、鸭、鱼等);种植业(烤烟、优质稻、速生林、沙田柚等),乡镇企业(瑞香米业、木材加工厂、纸厂等)入手。

五、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课程实施中始终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让学生自主选择,大胆实践,主动参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重在提倡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实践、自主活动。教师为学生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的情境,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实践来获得各种知识、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要正确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3) 综合性原则

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目的上,就是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其二,实施上,学校以社会实践为切入点,统整学科课程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整合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原理于实践活动中,与其他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处于协调共振状态;其三,实施中要整合各种教学力量,追求学校各科教师共同协作和师生的合作互动、学校教师与社会各方面人员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协同完成课程实施的任务。

(4)生成性原则

课程实施有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具有计划性,但不限制其生成性,不把活动看成是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在活动中注重发挥教育机智,捕捉不断生成的新的目标及新的主题,使学生在生成性发展中保持探究的积极性,加深认识和体会。

2、课程实施的步骤

(1)准备阶段

①召开教师会议,通过学校综合实践方案;②以年级为单位,选择子课题内容,撰写年级、班级活动计划;③对教师进行案例撰写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培训;④分析学情,设计教案;⑤分班活动、组织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2)实施阶段

①确立主题;②制定年级、班科实施计划,建立课程管理制度;③分班或年级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活动过程,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档案,收集学生成果,记录学生体验、反应;④定期召开综合实践任课老师碰头会,对活动进行交流、探讨,对案例进行反思和评价;⑤课题组对各班的综合实践情况进行关注性测评,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采取措施并加以引导、调整,促使活动顺利进行;⑥开展学生评价指导、探索并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评价指导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经常性的举行综合实践课观摩教学和研讨活动,举行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评比,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

(3)总结阶段

①写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阶段报告。②召开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交流。③评选部分优秀活动课方案和教学案例。

六、课程评价

《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反对只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通过这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一)评价标准: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注重4个方面的发展。第一,关心。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可持续发展。第二,参与。主动介入,积极承担责任。第三,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第四,发展。发展意识,改变目前生活状况的意识,自我发展的意识,牺牲局部利益、顾全长远利益的意识。

2、能力目标

我们尤其强调以下5方面能力:

第一,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第二,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动手操作能力。

第五,管理能力。

3、知识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广博性。

(二)评价方法: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既有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学生对学生,又有学生对教师、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既要有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又要有对学习过程、方法的评价。在评价的性质上。要有自我比较的评价和社会对照的评价。同时发挥评价的信息反馈和监控功能,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使之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

具体来说:

1、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评价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帅等人员他评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实际操作中,要以学生自评为主,不仅要重视学生自评结果,更要重视其自评过程。

2、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过程评价以纪实性评价为主,它是对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各个阶段情况的客观认定。由于研究性课程的编制和实施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要求学生根据有关要求自我检查活动的进展情况,随时作出有针对性的自我改进。同时教师和有关评价小组要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跟踪评价,体现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随时调控。

结果评价是对学生完成一个研究课题或一个研究循环(一般以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时间为限)后,研究结果(成果)根据一定的指标进行客观评定。形式可以多样,包括论文评比、展览会、墙报、刊物、研讨会、辩论会、网页制作等。在具体操作中,要允许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将课题进行到不同的层次,并以学生最擅长的方式表达成果,要注意评价的激励作用。

执笔邓建军

推荐第5篇:综合实践活动过大年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小型活动《欢欢喜喜过大年》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的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华厦儿女最企盼的日子。春节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孩子们往往把注意力更多地停留在对于春节吃喝玩乐的表层体验上。为了让我们传统的优秀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使学生不仅爱过年更了解“年”,为此,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设计时,除了通过营造、再现春节的节日气氛,让学生了解各地的春节习俗外,更注重引导儿童通过多渠道收集相关资料,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在体验、表现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们有意识地去体验生活,关注生活,让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都得到发展。

二、活动材料

1、布置教室:请学生将收集到的有关春节的图片资料(如窗花、年画、对联等)用于布置教室,营造新年氛围。

2、乐曲《恭喜恭喜》、《新年好》(该乐曲是本次活动的背景音乐,根据活动需要在音量上做适当调整,目的是为了营造、烘托春节的喜庆热闹气氛)。

3、利用各种废旧物品(如瓶罐、纸盒、吸管、布料等)、剪刀、卡纸、彩带、双面胶等制造新年小物件。

4、收集与春节活动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例如

年的来历 放鞭炮的起由等。

三、活动形式

各班以活动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形式。 例如分成春节由来与传说组、春节习俗组、春节食品组和大拜年组。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进行调查访问。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

确定以“欢欢喜喜过大年”为主题 理由如下:

新年即将来到,大年夜里香喷喷的饺子,劈里啪啦的鞭炮声,那种亲朋好友团聚的幸福时光无不令人向往。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春节,感受过年的热闹与快乐,教师设计了以“欢欢喜喜过大年”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第二阶段:开展活动

各班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自由选择主题小组。

1、春节由来与传说组

春节由来与传说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计划开展活动,有的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有的走向图书馆,搜集关于春节的资料,最后进行加工整理,编写小报,供大家欣赏。

2、春节习俗组

该组成员走街串巷,来到各大商场、超市进行现场调查、

采访,了解春节前后最受人民欢迎的春节饰品,如:中国结、红灯笼、对联、窗花、大红“福”字、鞭炮等。

3、春节食品组

该组成员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超市,观察询问,了解春节期间人们的购物情况。例如饺子、汤圆一类的大众食品。

4、大拜年组

同学们走进社会,调查人们给老年人、青年人、小朋友拜年的习俗。人人参与,共同收集拜年的吉祥用语等。

第三阶段:汇报、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各小组手抄报展示汇报,学生选出最佳展览小组,并说出理由。

第四阶段:活动总结评价、延伸。

1、学生了解了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

2、倡导了健康文明过新年的新风气。

3、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及口头表达能力。

4、让学生有意识地去体验生活,关注生活,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发展。

五、预期效果

1、学生能体会我国传统的春节活动的热闹氛围,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2、学生能在春节活动中能表现出探究的意识,发现春节活动中的新鲜事、有趣事。

3、学生增强收集与春节活动相关的资料的能力。

4、学生学习在人多拥挤环境中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5、学生表现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的行为。

推荐第6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一次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就学习的对象和范围而言,它并没有特定的赖以生存的内容和领域,是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其研究的内容和领域是十分广阔的,它强调在系统学习书本知识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门全新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来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亲近自然是课程的基本目标,社会和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有什么样的成果,作为老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由于小学生年龄层次低,知识面窄,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必须在教师和家长的引领下,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经验和生活实际,与校本资源生活联系起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校采取“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生成”的课程实施构想,作为实施基本的方法和手段,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从点做起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领域本学期将围绕着四个领域开展活动,合理分配好活动课时。

1、研究性学习的计划:

初步确定本学期开学初在3至6年级研究性学习的领域进行系统培训,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有:查找资料、实验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对以上这些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掌握其方法,便于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合理运用。

查找资料:(举例收集古今中外和身边的关于孝子的故事。)

查找资料法一般需要经过5个步骤:一是课题分析;二是资料主题分析;三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四是资料的阅读与摘录;五是资料的提炼与阐述。

三、四年级需达成的目标:了解查找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图书、期刊、报纸、电子出版物等)学会运用各种途径正确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把自己查找到的资料简单的记录下来。中年级学生学会掌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阅读与摘录就可以了,课题的分析和资料主题的分析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

五、六年级需达成的目标: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准确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总结。学会使用打印机,知道哪些资料是自己所需要的,把资料整理成自己的语言,并熟悉自己查找的资料,杜绝在汇报过程中拿起没有进行处理直接读。高年级的学生需大概了解以上五个步骤并能简单的将五个步骤全部操作下来。

实验法:(举例:污水危害对鱼类生长的影响研究。在专门综合实践教室中进行实验。)

开展实验研究一般要分为五个步骤:

1、实验设计;

2、实验准备;

3、实验观察与记录;

4、实验结果分析;

5、完成实验报告。

三、四年级学生需达成的目标: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了解实验的步骤、实验时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记录,会对一些简单的实验进行结果分析。

五、六年级学生需达成的目标:对要做的实验进行设计,自己操作实验做好实验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实验的结果和自己的猜测进行对比和分析,完成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实验起止日期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实验地点

记录时间

实验观察记载

记录人

观察法:(举例:观察一年四季夜间天空的变化情况;观察城市河道在不同季节的情况;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观察校园中学生课间的活动情况;观察教师课堂教学受学生欢迎度的信息等。)

观察研究法一般有4个主要步骤:

1、制定观察计划

2、实施观察测量

3、分析观察记录

4、得出观察结论

例如:日照对植物开花的影响研究

《日照对植物开花的影响研究》观察计划

观察目的:了解日照对植物开花的影响。重点区分短日照植物与长日照植物受日照影响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发现同类植物由于日照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结果等。

观察对象:夏季选择天仙子;秋季选择菊花。

观察地点:学校或附近的花圃。

观察步骤:

①夏天,在接近天仙子开花的时节,在花圃里支一把小伞,每日下午定时遮阴3小时,观察其与未遮阴的天仙子哪个开花更早。

②秋天,在接近菊花开花的时节,在花圃里支一把厚布小伞,每日下午定时遮阴2~3小时,观察其与未遮阴的天仙子哪个开花更早。

观察分析:

①发现短日照植物与长日照植物受日照对开花的影响规律。

②可以发现不同植物每天受日照最佳的时间应该是多少吗?

③如果将观察结果应用到植物种植地区的迁移上,有些什么价值呢?

调查法

调查研究法的一般过程有7步:

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调查内容,

2、选取调查对象,

3、设计调查方法,

4、收集资料,

5、分析研究,

6、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7、形成课题成果。

三、四年级目标需达成目标:在开展调查研究之前,把需要调查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化、细化,要尽量清晰完成本课题究竟需要获得哪些第一手的调查材料。

能根据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注意收集好问卷调查发放的问卷,实地调研拍摄的照片、获得的录音资料、笔记等,深度访谈主要是整理后的访谈记录等。这些资料收集起来是要为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作准备的,所以一定要尽量收集完备。

五、六年级目标需达成的目标:对前一阶段调查所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研究。对调查问卷的各类数据要通过统计、分类和分析、比较,发现可资说明论题的一些信息,并且整理和归纳起来。

2、社区服务与社会综合实践计划: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本学期将社区服务的敬老院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孝文化相结合,带领学生去敬老院以获得最直接的经验。采用参观、访问、调查、实验、采访、宣传、郊游、野营、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方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把学生的学习实践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计划:

本学期我校3至6年级都定制了劳动与技术课件制作的材料和我们的小主人蔬菜园的种植相结合。

三、四年级掌握的目标:

推荐第7篇: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的实施,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特制定本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性质与实验要求

(一) 课程目标与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确定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共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是要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改变普通高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偏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有着共同的课程目标,但在开发和实施的具体操作方面,又具有各自的特点。研究性学习要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究和积极运用知识的倾向,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社区服务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参加本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关注自身的成长,关注现实的生活环境,关注全人类科技与社会文明的发展,通过动手和实际操作,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国家规定和地方指导下,由学校开发、实施、管理的必修课程。学校是课程开发与实施最重要的主体,必须自觉地担负起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责任,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化水平。

(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

1.开齐开足课程。全省普通高中,不分城乡,不论基础与条件优劣,均应在实验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保证课时数量达到学分认定的要求,保证实验年级高中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我校依据省课改方案要求在2009年秋高一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每周三课时,社会实践在假期完成,社区服务由年级组在期中考试后组织完成。

2.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第一轮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是其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开设的新型课程,在课程开设初期,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此,学校要将对课程实验的进展情况给予充分的关注,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第一轮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总结实验经验,改进实施方式,提高课程质量。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的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学校要在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作为实验的主要目标,大力宣传、明确倡导课程的核心价值,努力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科化倾向。

4.多层次建设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终要求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开发和实施,但是,多层次的资源建设对学校的课程实施将会发挥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为此,学校课改办、教务处要对学校的课程开设进行必要的指导与示范,努力争取形成并积累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资源,减轻教师和学生压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一) 成立领导组织、设置专门机构、落实专门人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发、实施和管理,为此,在课程发展的最初阶段,学校首先应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有关处室、团委和年级负责人组成,有条件的也可聘请社区领导和专家参与。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制定,并统筹管理、全面协调学校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实施。

其次,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型必修课程的发展,学校应设立专门机构、安排专门人员,具体负责课程的管理与实施,完成教师培训、指导与学生的学业管理(如学分认定、审核等) 工作。

(二) 制定课程方案

课程开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求学校制定具体详尽、切实可行的课程方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是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规划与安排,是学校实施课程的纲领,是对学生在校三年期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一安排,对提高全校课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教师、学生学习和理解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主张与课程框架的重要文献。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制定,要充分征求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的意见,体现地方特点,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满足学生研究与实践的需求。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要完整地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要对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课程目标做出清晰具体的界定,同时要对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的评价、课程管理等做出具体的说明和安排。

在课程开发初期,要特别注意研究和解决“课时安排、教师培训与调配、教师工作量的认定、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确定、学生成绩评定和活动保障”等诸方面的具体问题,防止在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方面出现混乱现象,保证课程的顺利开设。

(三)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1.研究性学习

(1) 学分的分配

研究性学习三年共15学分,高中三年中,每个学生通常研究2—5个课题或项目。学校根据自身特点,按以下方案具体分配各学年的学分:

三年完成3个课题。其中高

一、高二年级每学年一个课题,每个课题6学分;高三一个课题,3个学分。

具体地,高一由学生自选一个课题,由学校组织系列讲座,加强通识和通法(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方法指导、调查问卷的设计、研究方法与规范)的指导,然后在些基础上由学生完成一个课题;高二则统一组织学生以《中国EPD教育校本教材系列》为主题,选择完成一个课题。高三则完成一个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科不限)

(2) 课时的安排

为获得15个学分,学生三年当中需要完成约270课时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学分的认定,首先要以学时的条件为标准,任何学校和个人都不得在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时降低这一标准。学时的具体安排应根据学校课程方案、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方式等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安排;可以统一安排,也可以年级、班级或研究小组为单位安排,实行“弹性学时管理”。

研究性学习习近平均每周约3学时,时间的安排一般采用“1+2”的形式,即一节课单独排,用于集体指导、选择课题、设计方案、信息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以及总结反思等活动;另两节课连排,用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实践、交流与展示。此外,还可以采用半天连排,或者一学期中某些周次分散安排、其他周次利用几天时间集中安排等方式。

学校教务部门要与相关处室或年级密切配合,根据各年级、班级、小组的课题研究进展需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课时进行灵活调整。

部分课题研究活动无法在学校教学时间里统一安排,对此,学校课程管理部门和课题组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并做好相关的管理、保障工作。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以学年为单位安排教学时间,每学年总的教学时间不少于一周,约为36课时,高中三年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时总数不得少于三周。时间安排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

一般情况下,比较可行的方式是:每学年集中一周时间一次完成,或分两次在两个学段中完成。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时间以高中三年为单位安排,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可以由学校、年级或班级统一安排,也可以由学生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里自主安排,但学生的自主安排必须得到学校和指导教师的认可、指导和管理。

(四) 课程内容的确定

1.研究性学习

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同时要为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或项目留有足够的余地。研究内容要以学生生活、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和学生关心的自然、社会问题为主。

(1)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程序性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程序性内容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这些内容主要包括:

① 课程的准备。学校可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师生进行动员,组织研究性学习的通识培训,并对学生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② 课题的开发。研究课题的开发要面向学生所能接触、感知、了解到的整体生活世界,挖掘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中具有研究价值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学校要组织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讨论,梳理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课程资源,使老师、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或项目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把握。

③ 活动的落实。学校和老师组织学生小组或个人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组织开题论证活动、交流活动、总结汇报活动、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活动等。

(2)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组织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用“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种方式进行组织。学生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可以采用课题研究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项目设计的方式。不论是课题研究还是项目设计,都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要基于合作,要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生活世界当中。

课题研究是指为了解或解决一个相对集中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或实践活动。一般情况下,为了解或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常要经历若干个实际情境,完成若干个片段的研究或案例学习。因此,课题研究要求学生把学习、探索或实践设计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过程,过于单一的学习情境或学习行为不太容易体现出课题研究对促进学生成长的价值。

项目设计是指为完成一个“作品”“产品”或“制品”而展开若干项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问题研究,也可以是相关的制作、体验、实践。项目设计具有很强的“结果”指向性,同时,为获得最终的“结果”,学生通常需要学习或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或创造相关的条件。

(3)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 自我。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与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研究等。

② 自然。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茶叶栽培与采摘制作、动植物保护、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研究等。

③ 社会。如社会关系研究、社区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镇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

(4) 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注意点

① 可行性。要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知识经验、认识水平以及学校和社区条件确定研究题目。好高骛远的选题,会导致研究难以开展,对此必须加以重视。

② 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③ 生活性。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以学生身处其中的生活环境为基础,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事物,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融合。

④ 实践性。强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健康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个性。

⑤ 综合性。一般情况下,一个课题的研究内容会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它可能是以某学科为主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考察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无论是自我问题、自然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在一个课题的研究中都应对自我、自然、社会作整体关注,通过综合性课题的选择,整合学习的过程,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内在价值。 ⑥ 开放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当学生选择了一个研究课题以后,采用什么样的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的切入口、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的结果如何呈现等,应该有较大的弹性。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地生成新的问题,如果他们认为有必要,可以修改和调整所要研究的问题。

(5)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发策略

①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根据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开发各种教育资源,设计活动内容。在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素材,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

另外要注意选择和利用一些时间性、季节性较强的事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活”的资源。

② 逐渐积累,形成研究序列。研究性学习课程没有“教材”,但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同一个学生(小组)三年当中研究的问题要形成一定的系统,要适当照顾到“自然、社会、自我”三种取向的内在平衡;不同年级以及全校所有学生所研究的问题也要保持一种合理的关系,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发展差异,避免简单的重复,避免层次安排上的混乱。研究内容形成一定的序列、一定的逻辑,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才能对学生在三年当中的发展产生高效率的影响,课程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③ 适应学校和地区差异,形成自身特色。引导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一方面要体现“三个面向”的要求,一方面要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资源优势,构建有地区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研究内容的体系,使研究性学习课程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④ 相互借鉴,优势互补。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要注意在相互借鉴、类比学习中得到启发,共同提高。鼓励邻近学校特别是同一社区中的学校开展较为紧密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增强社会的责任感。社会实践的内容一般以主题形式呈现,实践范围主要包括:

(1) 学校传统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内的各项活动,以丰富学生生活并促进其健康成长,这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重要来源。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节日活动,如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以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运动会)、成人仪式等。 二是值班活动,让学生参加学校或班级生活方面的管理,学习的管理,学校专题活动的管理等。

三是社团活动,如文学社团等各种校内社团组织的活动。

(2) 外出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开阔视野和思路、增进对社会的理解。该类活动包括:

一是参观活动,如参观教育基地、社区人文或自然景观,考察社区环境、传统、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情况等。

二是调查活动,如对社区机关、特定群体、典型人物、热点事件进行调查、访谈。

(3) 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学校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各行各业,亲身体验真实的社会。如军训、学工(商)学农、志愿者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勤工俭学等。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属于志愿活动或带有义工性质的活动,学生应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社区提供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社区服务的内容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范围包括各种社区公益服务、宣传教育、帮助贫困人员与家庭等等。

社区服务内容一般可分为三类:通用内容、特色内容和自选内容。

① 通用内容:如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

② 特色内容:城市学校可以进行的活动有居民小区公共卫生、社区辅导(如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农村学校可以进行的活动有参加农忙、扫盲辅导、乡村农技站(组) 的科技活动、镇村公共卫生等。

③ 自选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

(五) 学生的组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小组活动。学生自愿或随机分组,组成活动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合作完成一项活动,既可以扩大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团队意识,又可以发挥每个成员的才能。因此,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

二是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活动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更强调人际间的交流,也能对某一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索。 三是个人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应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允许个人根据兴趣爱好独立进行活动,这将有利于促进个人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个人活动应与小组和集体活动有机地结合。

1.研究性学习

在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全班集体研究三种形式中,基于课题组的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方式。

① 小组形成的范围:在行政班、年级、学校等不同范围里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教学管理的可行性与活动安排的灵活性方面看,以行政班为单位建立小组应该是主要的形式。对于那些办学规模较大、管理协调存在困难的学校来说,尤其要注意采用以行政班为单位建立小组的方式。

确有需要和可能,也可以在同一年级当中跨班级建立小组,或者在全校范围内建立研究性学习的小组。

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学校,学生甚至可以跨学校、跨地区组建合作小组。网络渠道的畅通对于合作范围的扩大具有很直接的意义。

学校和老师要关注小组成员的个性、能力、特长及男女生比例等因素,在相互协商的情况下,还可帮助学生对小组成员做适当调整。

② 小组人员的数量: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每组4—6人的规模更适合于研究活动的开展。学校也可以根据课题的大小与复杂程度,允许人数有所不同,不确定具体的标准。比如,可以将报名人数众多的小组确定为总课题组,然后分出若干个子课题研究小组,进行相同问题的研究或系列化的分工研究。

③ 小组人员的分工:在课题研究小组内部,必须实行分工负责制。分工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角色分工:每个小组通过选举、自荐等形式,确定组长、副组长、联络员、活动过程记录员等。每个人担任不同角色,要有明确的职责,保证高效率地完成活动。角色分工是相对的,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应调整。

二是研究内容的分工: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应大致均衡地承担研究任务,防止出现“一人干、几人看”的现象,减少因角色分工所造成的任务偏差。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一般有四种:① 学校统一活动;② 班级活动;③ 小组活动;④ 个人活动。不论采用哪一种组织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都应统一时间、统一组织,并能得到课时保证。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仿照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应尽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组织开展活动。小组可由教师组织,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不少于3人。

学生个人在假期当中进行社区服务也是一种经常采用的形式。

(六) 教师的指导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校应统筹规划,落实指导教师,组建年级指导组。根据需要,每一个在校教师都可能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和指导任务。学校要妥善安排,合理分工,同时还可以积极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聘请兼职教师。

1.研究性学习

(1) 教师的组织和安排

组织教师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坚持师生自愿选择、教师全员参与、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等原则,后勤和校外人员可以适当加入,学术指导和行政管理角色可分可合。

下面提供几种组织教师的参考方案:

① 导师负责。一名教师负责研究性学习小组所有的指导、管理工作,一个教师可同时承担2至3个小组的指导工作。

②专业分工。不同的教师在学生研究性学习小组中担任三类不同的角色:指导教师、协管教师、学术顾问。指导教师每班一名,全面负责班级中所有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日常管理和指导工作。协管教师主要负责活动秩序的管理和其他各项协调工作。各小组聘请的学术顾问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学术和专业指导、咨询。

③ 教师包班。每班分配3~4名教师全面负责一个班级中各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指导和组织工作。

在组织教师时,学校一般要根据学生的选择意向和教师的指导意向、任教学科、现有工作量等,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统一安排。

(2) 教师的指导工作

① 准备阶段的指导。从学生知识基础、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出发,在研究性学习开始阶段,教师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些基础性指导,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活动设计、资料查阅、调查访谈、科学实验等研究方法,了解信息整理和分类的方法和技能,但要防止把指导过程变成一种传授、灌输的过程。

② 选择课题的指导。在选题阶段,可以从学生不同的知识和生活背景出发,为他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动机,调动他们研究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选题的过程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提高学生能力的过程。 ③ 设计方案的指导。确定好课题之后,教师要协助学生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应包括从哪些维度来展开课题研究、大致的活动步骤和时间安排、小组内的分工、研究方法的确定、资料的搜集和资源的利用、对结果的预期和处理等。

④ 活动过程的指导。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对研究可能用到的方法如网上查询、社会调查、资料统计等进行具体的指导。在学生的兴趣不能持久时,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奇心理、进行榜样示范等手段,增强和维持他们的信心与耐心;在学生遇到难题而陷入困境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性质,拓宽研究思路,鼓励学生在与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生成新的主题、新的活动设计。

⑤信息加工的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搜集到资料、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自己的研究结论与成果,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⑥交流汇报的指导。在交流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对研究的情况进行交流反思:可以采用集体汇报的形式、师生讨论会的形式,还可以通过主题演讲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此外,在每个研究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记录研究过程、撰写研究体会,并协助学校做好学生学习资料的收集建档、研究资源的开发、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等课程建设工作。

2.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中的教师指导工作主要包括:

① 协调关系:帮助学生与社会机构或个人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

② 开阔思路:启发或者帮助学生设计多样化的活动。

③ 组织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活动情境之中,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④ 保障安全:注意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安全问题,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⑤ 引导总结: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形成活动成果,促进学生发展。

(七) 活动的流程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有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全班集体研究三种,从具体的实践情况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

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可以按如下程序进行:

(1) 合作选题。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的背景材料、查阅资料、提出问题,老师审定后再由学生确定选题。

(2) 小组分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在小组内明确各人的角色和任务。

(3) 制定方案。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并撰写研究方案。 (4) 实施方案。研究的过程由若干活动组成,每次活动的步骤大致包括:回顾反思上次活动,调整计划和方法 → 制定本次活动方案,进行研究的准备 →开展研究,详细地记录活动过程及获取的信息 → 整理信息 → 写出本次活动的小结和体会。

(5) 总结。开展总结活动的一般步骤包括:课题组中各小组分头汇总每次活动获得的信息 → 组内交流后分工撰写研究报告 → 各小组汇总研究报告。

(6) 汇报交流。由学校或年级组、班级组织课题组间的交流、汇报、答辩、成果展示、师生研讨等活动。

2.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可参照研究性学习安排活动流程,但是要充分关注活动的社会化特点,要帮助班级和学生小组、学生个人做好社会协调工作。

(八) 过程的管理

1.研究性学习

(1) 分级管理,发挥组织职能

① 校长:组织制定课程计划,安排教师,关注过程,协调安排重大活动。

② 课程领导小组: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正常实施,召开指导教师与管理人员例会,定期交流经验、解决问题。

③ 研究性学习教研组或年级组:负责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及时开发设计研究项目并组织实施,并负责日常的检查、指导工作。

(2) 详细记录,运用档案袋管理

各校可设计面向学生个体和面向小组的《研究性学习管理手册》,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研究性学习信息分析表》、《师生互评表》等,以便记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环节、阶段体会和成果等。要向老师、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录要求。

同时,还可以从教师检查、他人证明、小组反思总结等方面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和调控。

(3) 建立安全保障制度

学生的校内活动教师负责监控。开展校外活动时,课题组和老师要预先提出集体外出研究的计划和申请,学校批准后方可执行。学生的校外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直接参与,则必须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由家长担任监护职责。校外研究活动结束后要向批准部门回复。一般情况下,校外活动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尽量避免让学生进行个人活动。

(4) 强化考核,师生同步管理

在落实对学生的管理措施的同时,要对教师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自身发展等方面进行考核。依据教师所指导的课题数目、参与指导的活动次数以及出勤率等折算教师工作量;把教师的指导效果作为考核指标之一。教师要对自己的指导过程进行记录,作为对指导工作进行管理与评价的依据。

2.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管理可参照研究性学习进行

(九) 学生的评价

1.评价的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时,要确立整体的评价观,注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关注活动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结果的呈现既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结论性的;既可以量化的,也可以是质性的。评价要遵循的原则具体包括: ① 激励性原则:指导者对学生的评价要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完成活动任务;② 差异性原则:活动评价要做到因人、因题而异,注意个体的纵向发展,不要用同一尺度对不同学生进行评价;③ 全面性原则: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参与的热情、对他人与社会的态度、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语言表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等,都应该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④ 过程性原则:评价活动要贯穿在活动的全过程当中,要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并作为学生在课程当中总体表现的评价依据;⑤多元化原则:学生个人、小组以及教师个人和教师集体都要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

2.评价的对象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对象包括两方面:学生活动小组和学生个人。

(1) 对小组进行评价。其内容主要有:

① 是不是合理地选择了活动课题,并完成了整个活动。

② 小组内的合作、组织和管理水平。

③ 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加工情况。

④ 活动结果或产品情况。

(2) 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其内容主要有:

① 参与活动的态度与表现。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以及遵守纪律的情况等。

② 与活动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主要评价学生对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整理材料、处理数据、运用包括现代信息工具在内的各种工具的水平。

③ 个性与人文精神的发展。如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公民素养等。 ④ 科学素养的发展。如在活动中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敢于质疑、敢于否定的批评精神;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⑤ 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如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建议;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能提出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好办法,对研究结果有特别贡献等。

⑥ 活动的收获和成果。可以是论文或结题报告,也可以是实物,如作品、项目设计等)。

3.成绩的评定

(1) 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按学生参与活动的出勤记录;二是活动过程记录;三是学生完成活动的情况和活动的成果。

以上三项记录合格的学生,课程成绩合格,可获得规定的基本学分。

① 研究性学习

高中研究性学习三年共约270个课时,15个学分。学生获得每个学分约需完成18个课时的活动。学生要获得研究性学习的学分,应具备五个条件:一是要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二是研究过程记录要完整、详细;三是学生要有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四是有学生自评、互评、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审核结果;五是有学时的保证。

② 社会实践

学生如果在一学年中有一周时间(即36课时) 用于社会实践,可获得2个学分。三年共可获得6个学分。为更好地认定学分,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标准,由班主任或管理人员、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综合认定并给予学分。没有参加或参加时间不足或没有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证明的学生均不能认定学分。

③ 社区服务

完成社区服务规定课时(三年累计不少于10个工作日),可获得2个学分,以服务接收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为依据,由教师签名核实,按照学分认定的要求给予相应的学分。学生要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其内容包括服务对象(机构或个人) 的名字、活动日期、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或内容、学生签名、服务对象的签名和联系方式以及学生自己的活动体会等内容。

(2) 成绩等级

每学期(或学年)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定。根据平时活动中的自评、小组评价、老师评价以及终结评价,用等级方式为所有学生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绩,与学生所获得的学分并列记录于成绩册、学籍卡上,作为其学习档案材料。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保障机制

(一) 加强领导,保证落实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必修课”的课程管理意识,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工作的领导,创设环境,加大投入,开发资源,分类指导,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设和健康发展。

(二) 加强宣传,稳步推进

各学校要深入广泛地开展校内、外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广大师生深刻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内容和实施办法,动员师生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综合实践活动,主动争取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

(三) 强化教育资源建设

学校应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微机房等专用场地和设施设备的建设,开辟电子阅览、多媒体视听、非常规实验室和学校网站等现代学习、实验渠道。要发挥社区各类教育场馆的作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善于挖掘区域内环境、文化、科技与产业资源,以及社会各类专业人员的人才资源。提倡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立各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四) 做好教师培训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应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计划地培训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

学校要在经费、时间和人员上保证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参加各级研修,提高研修层次。应确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指导教师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教研组或其他形式的业务组织,定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根据实际情况聘请部分学有专长的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并加强与他们的沟通。

教师应主动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与学生一道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提高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

(五) 严格管理,表彰先进

学校应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办法,将诚信守纪,团结互助,安全防范,保证效果等作为明确要求。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管理,不得以学科综合性学习简单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得挤占或减少学时,凡违反课程设置要求的,要及时批评并纠正。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管理,科学合理地计算教师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工作量。教师承担综合活动课程教学的质量,应作为考核、晋级、评先等的依据之一,对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做出优异成绩的教师要予以表彰。

推荐第8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彭教发[2012]44号

关于印发《彭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各中学、乡镇中心校、城区小学:

现将《彭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试行)》印发给你们,望贯彻执行。

彭阳县教育体育局

二〇一二年三月七日

主题词:课程方案通知

抄送:本局书记、各局长、督学。

彭阳县教育体育局办公室2012年3月7日印发

彭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试行)

二〇一二年三月

为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保证我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和有效实施,特制定全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思想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为目标,以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资源充足、学段衔接的课程体系,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具有专业素养的课程教师队伍为重点,规范课程实施与管理,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要求。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通过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等开放性学习方式,在生活和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个性品质(学段目标略)。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内容包括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

(一)指定领域

指定领域是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二)非指定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宽泛。儿童的生活范围有多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因此,除了《指导纲要》上的指定领域外,其余的生活领域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如班团队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此外,还有学校组织的科技活动,如科技节等。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设置

根据国家课程计划,从义务教育阶段三年级至九年级、高中阶段开设此课程,且每周三课时。

1、信息技术教育每周1课时,固定时间和专任教师授课。

2、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三个领域整合实施,每周2课时,由专任教师授课。具体课时使用可灵活处理,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二)开设范围

结合我县实际,各中学、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制小学、200人以上村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开设。

(三)课程实施组织机构

1.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张建银

副组长:胡建晖袁栋

成员:祁炳英 袁治军 各中学及乡镇中心校、城区

小学校长

2.具体责任人:

校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第一责任人, 教研员、教务主任是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者和指导者。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求

1、相关股室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工作的督导检查。

(1)教育督导室要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督导检查。监督教育股、教研室对课程实施工作进行指导评估。

(2)师资培训中心、教研室要扎实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师全员培训,培训面达到100%。坚决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3)教育股、教研室要强化检查指导,制定评估考核细则。

2、各学校要提高认识,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常抓不懈。

(1)学校领导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执行新课程的自觉性,要对课程的发展有思路。坚决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使该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

(2)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整合力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务处是实施课程的主体,要加强与班、团、队的协作,形成合力,实施课程。

(3)学校应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每年制定实施计划,撰写工作总结,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要做好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规工作。要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做好档案资料建设,特别要保存每次活动中有价值的视频资料。

(4)要逐步建立和培养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要让真正知识面宽、组织能力强、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实施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教学。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本研训、片区教研、网络教研等平台强化业务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课堂教学有效实施、教师指导策略、主题构建、课程资源整合等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进行培训,提高教学技艺。为了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可充分利用教学录像与成功案例,提高教师的感性认识。

(5)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建立保障机制,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支持。如提供照相、录像、上网设备,提供一定的经

费,购买参考资料,支持教师外出学习考察等等。各校积极探索这方面的措施和办法,创设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环境。

(6)强化制度建设。为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学校要出台有关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要加强检查指导评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和评优选先之中。通过考核奖励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7)学校每学期向县教研室提交一份高质量的课程实施总结报告,推荐一份该学科优秀教学光盘课(不要求是某一主题的全部内容,可以只选取某一环节相对完整的内容)。

3、科任教师要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扎实实施该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观念新、内容新,没有一支真正能胜任教学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无法实施的。为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课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训活动,了解和把握该课程基本理念、实施要点、评价管理,切实提升业务水平。要整体安排学期活动计划,精心设计研究性学习主题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及时总结活动成果。每学期每班实际授课不少于25课时,开展一至两个主题活动,每学期向学校至少提交一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成果。

推荐第9篇: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方案

蒙阴镇中心小学

活动目的:

为丰富我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电脑作品制作水平,推进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现决定举行电脑制作活动。现将具体比赛事宜通告如下: 活动参加对象: 三——六年级学生 活动安排:

本次活动安排三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内容:

1、提出课题,让学生对自己设计进行想象和初步设计。

2、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初步设计,搜集、绘制设计素材(包括文字和图案)。第二课时内容:

学生动手利用学过的知识设计自己的作品(主要用Windows word或画图来完成)。 第三课时内容:

1、以班级为单位,将小组的作品用PowerPoint制作成演示文件。

2、学生作品展示、评比。

活动成果展示: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活动”按照高中低分学段设置评选类项目

“评选类项目”作品分类、相关要求及评比指标

(一)“评选类项目”作品分类 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电子报刊、网页

低段(3-4年级)以电脑绘画为主,其他项目可选报 高端(5-6年级)各项目不限 作品要求:

1.作品的主题:探索与创新

运用各类动画制作软件,通过对角色和场景的绘制、音效处理与动画制作,运用动画画面语言完成的二维或三维的电脑动画作品。 动画作品要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作品中的主要角色和场景要求原创,可用漫画或写实艺术手法来表现主题。

上报作品应包括播放文件、与作品制作软件相关的源文件和主要角色、场景、背景音乐等原始素材。

基于数码录像方式制作的画面不属于此项作品范围。

作品(播放文件)的大小不得超过20MB,作品播放时间应在2-5分钟之间。 (3)电子报刊

运用文字、绘画、图形、图像等素材和相应的处理软件创作的电子报或电子刊物。电子报刊主要以文字表达为主,辅之适当的图片、视频或动画。 电子报应该含有报名、报刊号、出版单位或出版人、出版日期和版面数(一般为8个版面)、导读栏等报纸所包含的要素。在导读栏中应设置超链接。

电子刊物应有封面、封底、目录页和刊名、刊号、主办单位、主编和编委、出版日期等刊物所包含的要素。除封面和封底外应有不少于8页的正文页。在目录栏中应设置超链接。

电子报刊应有相应的网址和电子信箱,报刊内容的原创成分应达到60%以上。通过网上下载或其他渠道搜集、经作者加工整理的内容,不属于原创范畴。 (4)网页

使用HTML语言或网页制作工具编制的、阐释某个主题或传递某类专题信息的网页作品,一般在20个页面以上。

网页应充分体现数字技术开放性、交互性和共享性的特征。网页内容要紧密结合作者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避免简单的资料堆砌。 在水平分辨率为1024(或以上)像素的电脑屏幕上浏览时,页面保持整齐、美观。

网页作品(非压缩文件)的大小不超过50MB。 3.作品制作

(1)学生应独立进行作品的创意、设计并自己动手实现创作,教师、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技术指导,但不能直接动手帮助完成作品制作; (2)各班作品不限分类,上交5副作品以上,每件作品请注明班级和姓名。 (3)作品中不能以作品以外的任何网站或网页内容的链接方式作为本作品的内容;

(4)网页作品或网页形式的电子报刊作品的各级目录(文件夹)和所有文件的命名须采用通用的小写英文字母命名规则。 4.作品报送

各班以班为单位进行报送,报送作品时须一并报送推荐作品名单汇总表:

5.参赛作品参评资格审定

(1)有明显的政治原则性错误和科学常识性错误的作品,取消该作品参评资格;

(2)严格杜绝任何弄虚作假行为,一经发现,直接取消该作品参评或获奖资格;

(3)已正式出版的作品(产品)、已在有关网站或媒体上发布过的作品、已在其他市级及以上比赛中获得

一、二等以上奖项的作品不参加评选。一经发现,直接取消该作品参评或获奖资格。

(二)作品评比 1.评比办法

由美术组和信息技术组进行评比,评比结果并进行公布。 2.作品使用

各班上报的优秀作品将放在学校网站上,供 师生学习、观摩和应用。

推荐第10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前提,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突破口,以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为原则,积极探索,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认知自我。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我校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以此为指导。纵观我校学生的发展现状,我们发现学生对社会缺乏认识,对家乡缺少了解,对处理问题缺少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让学生走出单一的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得到深切的体验,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的搜集整理以及分析能力,培养敢想、敢干、又能想会干的创造型人材,努力形成学生关爱人生,关爱社会,关爱大自然的内在的人格和品质,形成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它改变了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有效途径。综合学习、实践学习、生活学习、研究学习是学生知识获得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使他们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他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一)学生层面 总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基本常识和。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对家乡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

分阶段目标

3-4年级学段目标

1.走近社区,亲近社区的自然环境,热爱生活周围的自然,形成自觉保护生活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的能力

认识周围的自然生物和自然现象

对生活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亲近感,并爱惜它

初步了解生活周围自然环境的作用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

2.初步形成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观察社会,熟悉社会行为规范,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与人合作,融入集体,参与力所能及的家乡服务活动,初步具有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观察社会,熟悉社会行为规范 学会与人合作,积极参与家乡服务活动

关心他人和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3.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了解基本的生活技能,了解从事技术活动必备的品格与态度,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

端正劳动态度,学会生活自理,展示整洁美好的自我

认识各种灾害以及危险性情景,学会自我保护

了解生活必备的技术与基本技能,了解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工艺设计与制作

4.能有意识地以提出问题为起点来参加科学研究,关心科学发展,逐步认识科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阅读科学类书刊,初步产生探索科学的主动性

感知身边的科学,以模仿练写科学小论文,初步形成研究意识 关心科技新闻,初步了解当代科技的发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展望科学的未来

通过采访、调查、观察、参观等形式,感性认识家乡的各行各业建设与科学的联系。

5-6学段目标

1.亲近周围大自然,热爱周围大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大自然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了解周围的大自然,对部分能深入认识。

对周围的大自然具有较浓的亲近感,并热爱它。

较深地了解周围自然环境的作用。

形成自觉保护周围大自然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体会社会发展人人有责的道理,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和公德,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热心参与社会服务活动,逐步养成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走入社会,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发展人际交往,热心社会公益活动。

体会社会服务的意义,养成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激发技术学习的兴趣,学会使用一些基本工具,形成勤劳合作的生活态度,初步具有服务意识

关心日常生活中成人的职业角色,初步了解社会的职业分工。

通过体验和探究,学会进行简单的技术学习,初步形成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及其技术创新的意识,初步具有技术探究和应用简单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意知识的综合应用,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初步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各种意识。

4.通过实践模拟科学的研究过程,在亲历中体验科学的艰辛与乐趣,产生科学推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积极认识。

尝试运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身边的科学道理,如环保、气候、建筑等。

养成思考的习惯,关注科技动态,以科学幻想的方式转化积累信息,表达热爱科学之情。

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如向科学类报刊投稿,举行科技创新比赛等。走出校园,去工厂、农村、商店了解学科的作用。

(二)教师层面 1.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从传统学科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主题活动中的策划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的确立,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使他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不断提升。

3.改善教师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新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本校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改进教学观念,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改进我校的课程结构,形成具有红小特点的课程文化和校园文化。

四、课程内容

综合活动的内容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因地制宜,要注意把文献资料和现实生活中“活”的资料结合起来,要注意从当代社会热点、焦点以及学生生活、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中选择设计。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三)劳动技术教育。

(四)信息技术教育。

(五)非指定领域。

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

五、课时安排

以上四个版块内容每周安排两课时。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采取哪种组织形式,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活动内容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三种组织形式:

(一)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学生的组合。

(二)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三)全班或全年级活动

全班或全年级活动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一般来说,一些跨领域、周期长的项目或课题,也需要采取班级活动这种组织形式。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多种形式交融使用,但必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对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协助学生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的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

七、实施措施

(一)认真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课改中一门崭新的课程,也是这次新课改中的一个难点。首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理论,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评价及管理。

(二)积极行动,努力探索、使综合实践活动多样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新课改的教育平台上,它有着更大的创新空间。全体教师要树立教育创新的观念,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及学校的特色建设等设计方案,科学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的整合。并注重几个结合:即与学校的传统德育活动相结合;与班队主题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如学习某种劳动,研究某种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关注自然、研究自然;跟随父母一日,体验父母的工作等等);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科学》中的实验、语文课前的查阅背景资料,课后拓展背景资料等等);与校级兴趣活动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可考察、了解家乡的变化等)。充分利用学校的已有设备,并与当地企业事业单位、人文景点等活动基地建立长期联系,开辟校外活动基地,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加强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之间的联系。如参与敬老院等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渠道。

(三)建立实践第一的观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我们要大胆放手地让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探究课题,可让学生畅谈自己最常做的事与自己想做的事,由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入手,自主开展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考察、访问、宣传、调查、收集材料等活动,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成研究的课题 ,寻找研究的方法,自主进行总结,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感受探究的乐趣。从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得到提高。

第11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喜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探究、实践、自主、发展”为主线,以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综合性为主要特征,以创建市绿色学校为契机,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校内学习和校外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题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针对以上,我们这学期实施计划主要围绕下列几方面进行设计和开发。

(一)总目标: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穷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

(二)主题生成:

1、利用学科课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学科课程,同时又是必修课程,不能成为其他课程的附属品,但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打通进行。学科知识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所以我们应当突破学科教学自我封闭的僵化模式。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使课堂成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依托学科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课内外打通,对学科资源和非学科资源的开发进行一体化设计,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

2、走进社会生活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所以走入社

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让学生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从学生身边的小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3、走进自然,生成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根据学校周围自然环境的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环境中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通过观测、考察、实验、探究等形式,收集各种自然环境的信息,关爱自然,提高环保意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4、立足校本地方特色,充分挖掘活动资源,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各年级具体活动主题安排

三年级:

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线,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关注校园内,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并进行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校园里,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有效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合作意思和合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帮助学生获得劳动创造产品的成功感受。主题(预成与生成)

1、《走进纸的世界》

2、《“竹蜻蜓”与直升飞机》

3、《减少校园废弃物》

4、《玩耍的天空》

四年级:

围绕三条主线开展活动(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旨在培养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听取学生方面有效可行的建议,灵活机动的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真实的研究过程,锻炼学生的胆量,磨练学生的意志,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究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从自己周边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主题(预成与生成):

1、《学校用水、用电调查》

2、《吸烟与健康》

3、《小眼看家乡》

4、《自我形象设计》

五年级:

以了解自己与社会、自然、与他人的关系,为主线,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乐于参与活动的兴趣;了解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培养学生具有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初步掌握对社会生活环境的调查、实践的方法,学会分析及处理问题;获得亲身参与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初步养成学生之间合作、分享、积极等良好的个

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社会、对自我的关爱和强烈的责任感。

1、《当家学理财》

2、《电器的利与弊》

3、《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情况调查》。

六年级:

围绕学生与社会、与自我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法的启蒙教育为主线,针对六年级学生的特殊的年龄阶段,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容易盲目模仿媒体、社会上青年吸烟,沉溺于网络聊天、游戏中,无法自拔等现象,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关心他人与社会并陶冶性情,增强自身对纷繁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增强抵抗社会不良影响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主题(预成与生成):

1、《网络利与弊》

2、《吸烟有无毒害》3|、《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4、《了解青少年违法犯罪状况》

三、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的,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但目前评价却是综合实践活动最薄弱的环节,它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是同时发生与发展的。本学期将充分发挥评价这一机制激发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重点进行档案袋评价,通过档案袋评价让学生感受自我成长,促进自我反思,享受成功的喜悦。

1、注重过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标准。

2、尊重多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小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具体工作时间安排:

三月:

1、学习有关综合实施活动的理论,并制定学期计划。

2、课题组例会。学习中心组订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设计年级组计划及班级方案。 四月:

1、四年级主题活动汇报。

2、课题组例会:对综合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共同探

讨、共同研究,提高研究质量。

五月:

1、各班按计划开展活动,学校组织检查。

2、课题组例会:研究如何认真办好活动成果的展板。

六月:对本学期活动进行总结交流,进行反思性的评价,评选优秀档案袋、优秀案例

第12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市义务教育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教育学区辅导中心、各中小学:

现将《××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义务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 实施方案

抄送:温州市教育局,××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

××市教育局办公室 2009年11月25日印发

××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 施 方 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课程计划,大力推进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规范化、常态化,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的意见》、《浙江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纲要(试行)》、《浙江省义务教育段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建议(试行)》及《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意见》(温教中〔2009〕33号)等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建设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及良好个性品质为目标,以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资源充足、学段衔接的课程体系和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具有专业素养的课程教师队伍为重点,规范课程实施与管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项要求的全面落实。

二、实施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密切教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改善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有利于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扩展德育的空间和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校开展特色办学,深化课程文化的内涵。

三、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课时安排

根据浙教基〔2009〕120号精神调整后的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规定:3—6年级每周3课时,7—8年级每周2课时,9年级每周1课时。上述课时均不含信息技术课程,其中各年级的劳动与技术每周均为1课时。所有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科教学均不得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各校在安排课时时,在确保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学期总课时并不超过周总课时数、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可以随活动需要采取灵活的弹性课时,可集中几天或一周时间搞一项主题活动。全市各类学校每年级每学期至少要设计和指导3个以上的主题活动,每个主题活动不少于3课时。建议周四或周五安排2节,以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活动,周一或周二安排1课时,用于交流、小结或提出下一阶段的活动要求等。

五、活动内容

在我省课程设置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也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游戏节等)、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等活动内容。

各校可按照亲近与探索自然(人与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人与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人与自我)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和组织,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具体如:

(一)文化艺术类主题:如各地的传统文化、家乡风情、家乡名人、运动会标志设计、板报设计、我心中的居室、剪纸艺术、插花艺术欣赏等。

(二)社会生活类主题:如饮食与健康、乐清方言、本地特产、零花钱压岁钱的去向、学做小记者(节目主持人等)、我心中的明星偶像、贫困学生失学问题、关注外来人口等。

(三)科学技术类主题:如环境污染及其保护、校园环境调查、垃圾问题、城市与绿化、身边的科学等。

(四)科技制作发明类主题:如模型制作、发明创作、插花艺术设计、雕刻工艺、电脑设计、纸工、泥工等加工工艺等。

(五)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如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军训、社会生产劳动、郊游、参观等。

各校组织的校班(班团、班队)活动课符合主题的,可视作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可整合学校课程与地方课程进行(3-8年级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和《话说温州》2本教材,每周1节,各校可根据实际每学期单独教授一种,也可以交错隔周教授一种,但不能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替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要求。校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提高认识,率先学习,努力实践,使自己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行家。

(二)建立队伍,完善网络

1.学校要鼓励教师任教或转岗任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省、市示范学校力争从本学期起,至少配备1名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其他规模较大的学校(18个教学班以上)从下学期起至少要配备一名专职指导教师,规模不大的学校(18个教学班以下)要配备多名兼职指导教师;要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级负责人、班级负责人,建立“班级固定、年级协作、学校协调”的教师使用机制,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2.在市教研室教研员指导下,各学区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选择组织能力、责任心、综合素质强的专兼职教师担任组长,配合教导(务)处制定全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组织、指导、参与实施及开展教研活动,从而初步形成市、学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各级教研机构要定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活动,并使之常态化。

3.市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要分层次、分批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培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修班,促进教师观念转变,提高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

(三)整合资源,积极开发

全市各校要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同时,要关注教师、学生和社会相关人员的人力资源,重视与现代信息技术相伴随的信息资源。要注重整合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环境教育、禁毒教育等内容,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博物馆、科技馆、德育基地、科技示范基地等校外活动场所,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四)周密组织,认真实施

1.各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校长必须亲自担任组长,同时指定一位校级领导分管、负责课程的规划、组织和落实工作,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要从社区学校资源、师资条件、场地设备和经费等实际情况出发,开齐、开足、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

2.教导(务)处和教研室要制定全校“综合实践活动总体方案”、“学期课程实施计划”和教师个人工作业绩考核细则,指导和审核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及时做好全校总结,做好每个活动主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存档等相关工作,为以后的教学教研积累素材。

3.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教师责任制。根据学校学期课程实施计划,确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应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任务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要制定活动周历表,以“周”为单位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时监督、检查课程实施与计划执行情况,做到专时专用。

4.各校在日常公用经费中要确定一定比例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活动开展等。

5.加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市教育局争取在2010年至少建成2个具有一定规模、能满足当地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综合实践基地。

七、过程管理

科学地组织和有效地管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保证。

(一)组织形式力求灵活多样。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小组活动与个人活动、集体活动有机结合的办法,灵活运用,相互配合。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要求做好活动日记,及时记录活动基本情况。

(二)教师指导必须细致到位。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指导教师必须制定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编写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包括背景分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课时安排、活动过程、场所要求、人员分工、安全措施、活动评价等环节),预设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及其解决方案,并认真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实施计划,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资料查阅、实验观察、设计制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与探究,获取丰富的信息和资料。

(三)实施过程务必安全合理

各校必须逐步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数量、活动小组、活动结果、教师工作、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料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科学合理地计算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要增强安全防患意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各校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安全制度和预案,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保证师生开展各项外出活动的安全。

八、评价奖励

学校要根据整体性、多元化、过程性等原则,运用成长记录袋、活动过程的观察、学生自我反思、师生协商式民主评议、成果展示等多种评价方法,对每一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作出相应的阶段性评价。在学生评价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收集和分析学生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和数据;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提出改进计划;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小组、评价周期与时空、多元主体评价的必要性与实效性的关系。

学校要建立专兼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制度,并将其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对教师的评价,应侧重于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设计、指导、管理、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能力、实效的评价。根据温教中〔2009〕33号精神,常年担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并取得一定成效的专职教师,其任职时间可按二分之一计入班主任工作年限。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应纳入教师课时总量。任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满三年且成绩优秀的教师,申报高级职称时予以优先推荐。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应作为教师教学业务考核、晋级、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的依据之一。

市教育局要建立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体系,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作为教学常规管理年度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组织领导、课时安排、师资安排、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校本教研实施、管理制度、具体保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核结果将与学校评先评优及校长年度绩效工资等直接挂钩。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不符合要求且整改不力的,予以全市通报批评;申报创建各类市级先进学校的,其参评资格予以一票否决;属于省、市示范学校的,警告且整改不力达两次及以上者报请上级有关部门取消示范学校称号。

二〇××年××月××日

第13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推荐]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中心中学

2009年9月

中 学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施行)》规定的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最引人关注的一门新型课程,也是课程改革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为了确保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积极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特制定如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的精神,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以“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为主题,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的生活以及求知的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着眼于学生的经验和实践,注意有利于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获得积极的、全面的发展。改变结论性学习为过程性学习,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组织机构

经研究,决定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王兵(校长)任组长,刘仕忠、张清华(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为:王可波(办公室主任)、相世华(团委书记)刘夕先(教导主任)、潘炳富(政教处主任)、邱茂江(副教导主任)、毕记勇(副教导主任)。工作小组组长王英,副组长徐文妍、衷辉。成员为初

一、

二、三的全体教师。学校领导中由副教导主任毕记勇直接分管该项工作

三、目标任务

1、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实和未来需要,关注学生对活动过程的体验。

2、研究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律,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体系。努力重塑学校文化,营造学校的创新文化氛围。

3、将“综合实践活动”及“师资建设”整合起来进行研究,即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方位关注为特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教师驾驭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为切入点,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水平和课程建设。

4、将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积极探索如何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得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并重点研究和开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软件,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库的建设。

四、活动实施的主要方式

1、方案设计型: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主设计实施方案与其他学生交流。

2、实践活动型和自主探索型:让学生根据自我设计的方案通过实践活动的过程、经历、体验、感悟和探索方案的实施价值,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始终处于指导地位。

3、专题研讨型: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独立或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而民主的讨论。

4、成果交流型:可以是图片成果展示交流,可以是课件展示交流,也可以是书面的成功过程经验或失败过程教训的交流。

五、“实施”研究的主攻方向

1、选题方向指导的研究

研究如何指导选题,来实现以下目标:

(1)亲近与探索自然:

主要对家乡胶河的自然环境,开展一些对自然的体验、欣赏、学习、探索与行动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旨在使学生发展探究的兴趣,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养成对自然负责的态度和行为。

(2)体验与融入社会:

通过参观、访问、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

(3)认识与完善自我:

通过畅想、感悟、交流、体验、行动等活动,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情绪、价值观等个性品质,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2、活动过程设计的研究

研究如何设计活动过程,来实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5)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6)帮助教师树立现代课程意识,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六、活动的主要内容

1.课时集中安排与分散安排相结合的策略

科学合理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以弹性课时为原则,集中、分散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使学生在开放时空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对社会、自然、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

2.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策略

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和目标要求,同时也根据我校生源实际情况和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制订分阶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做到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3.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与其它内容的有机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地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4.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的策略

结合实践活动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到校外社会活动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09年9月份,准备阶段。

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及学校、年级、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步骤,建立学校课题组领导小组和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全面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导管理、研究策划、操作实施。

第二阶段:09年9月-09年9月(培训阶段)

1.骨干培训:学校及综合实践指导小组中心成员组织学习、培训和考察学习。

2.教师培训:在综合实践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因此,教师培训,①着力于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让教师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②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指学生开展研究学习的能力。帮助教师了解并掌握一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学习的具体方法,包括课程设计、组织与协调、研究方法指导和评价等多方面的方法与能力。③为了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组织教师观看专家讲座、案例录相、外出听课,让教师从中获得多方面的启示。

3.学生培训:为全体初中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讲座。

①校领导动员报告。

②课题组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讲座,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了解这一课程的特点。

③课题组成员作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方法的讲座。

第三阶段:09年9月-09年12月(实施阶段)

1、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人员根据自身优势,采用个人承担、多人合作等方式,以班级为单位,确定课程研究内容。

2、组建一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骨干教师队伍。由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延续性,需要大量的教师或其他有关人员参与,所以,学校初中的所有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应当成为学生的指导教师。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各班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学生按课题班级内成立人数为7~10人的合作研究小组,制定方案,通过调查、文献资料搜集、上网查询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成研究小论文。

4、利用暑期,配合德育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增强实践能力。

第四阶段:10年1月-10年1月(中期工作小结)

进行初中综合实践活动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

1、着手征集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及论文。

2、汇编“校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设计方案”。

第五阶段: 10年2月-10年5月(转入常态研究)

1、再组织全校公开教学观摩课。

2、调整课程结构,实现以综合课程为主的课程结构。改革评价机制,探索发展性评价,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3、建立完善与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相适应实施与管理制度。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培养一支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多能型的现代教师队伍,把我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推向新的高度。

第六阶段:10年6月—10年7月(活动总结)

1、选送优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参加上级综合实践活动交流。

2、作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各项资料的整理、归档。

3、总结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经验,广泛开展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形成我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特色

中心中学

2009年9月

第14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出发点,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课程。通过活动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培养作为一个社会人、现代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二、活动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实施内容

1、关爱大自然,争当环保小卫士

在地球环境日趋恶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共有的生存环境,懂得爱护资源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提高环保实践能力,激发热爱我们共有一个美丽家园的情感,从而争当环保小卫士。通过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发现生活中的浪费现象,知道浪费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开始了解、调查、搜集周边环境状况资料,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道理,知道破坏环境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主动向社会宣传,让大家都来保护环境,绿化我们的家园。

此课题可定以下子课题:人与树木、垃圾的危害、空气中的有害气体、野生动物与人类……

2、走向社会,我是合格的小公民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接触社会、认识和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关注身边的事,做一个社会人;学会交往与合作、培养动手、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乐于参加力所能力的劳动、体验劳动的可贵;愿意为家乡为社会建设和发展服务,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与责任心;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关心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并乐于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所涉及的活动内容有:社区卫生宣传、学雷锋活动走进社区、绿化美化社区、净化社区系列活动……

3、盘活竹乡资源,挖掘竹乡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新课改的教育平台上,它有着更大的创新走向。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自然的“十字路口”,把学习的触角引向多个角落。立足当地实际,着眼家乡发展,彰显地方特点。盘活地方资源,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积累的丰富性、探索问题的多样性、教育评价的多元性,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拓展教学途径,让学生的创新精神、个性得以和谐主动的发展。

充分利用建瓯市当地的“活教材”——“中国竹子之乡”的丰厚资源,为我所用。例:开展考察了解家乡竹乡宝库知多少;建瓯特产;收集民间竹编工艺;上网查找名家竹画;谱写竹乡小诗歌;办一份竹乡巨变电脑小报;到农村开展关于竹子的种植与管理等知识的实践探索活动。

4、以“小小科学家俱乐部”为载体,构建“五小”工程。

为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倡导创新意识,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行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江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尤其要从青少年抓起,这是振兴我国科技事业的基础措施”主要指示为指导,

5、综合实践活动与雏鹰争章有机整合。

把雏鹰争章机制引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个板块。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以雏鹰奖章活动为抓手,在综合实践中突出建设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强调发展性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更要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并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给予二次评价、多元评价,从而不断完善奖章机制。注重把握在争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教育,即在定章中体验“选择中学自主”,在争章中体验“实践中求感悟”,在考章中体验“展示中强自信”,在颁章中体验“激励中有内化”,在护章中体验“持久中育品质”,注意争章活动的完整性,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努力提升学生自主参与争章的意识。可创设许多特色章,如网络章、信息章、消费章、生态章等等。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

五 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XX.8—XX.9学习、培训、制定计划)

1、参加各级培训,组织教师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2、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

3、设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制定教研计划,制定校本教研活动。

4、召开全体担任该课程教师会议,加强责任意识。

(二)探索阶段:(XX.9—XX.6实践、探索、提高)

1、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逐步将理论和方法转化为教学行为。

2、开展观摩、听课、评课、研讨、座谈、交流等活动,提高实施能力。

3、进行论文、案例、作品等交流、验证。

(三)总结阶段: (XX.7—XX.8总结、深化、提高)

1、撰写综合实践活动实验报告、撰写论文、进行试点总结;

2、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调查报告、个案记录与分析、作品;

3、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及评析;

4、综合实践活动资料与教学软件;

第15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八家子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2010.9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小学阶段,应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这一新型课程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指导思想

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封闭性,引导学生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阶段。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是: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原则。

四、课程设置

1、内容框架设置课程菜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不是并列的关系,不能相互割裂。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校、社会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及指定领域与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的整合,从“探索自然”、“发展自我”、“亲近社会”等板块着手,整合形成了“生活与体验”、“卫生与健康”、“民风民俗”、“种植与养殖”等小板块的课程内容,形成序列、体现个性差异、体现地方特色。

2、课时安排彰显弹性特点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为三课时。考虑到现行的课时计划和活动实施的实际,必须灵活安排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度。

长线活动与短线活动相结合。短线活动时间短,一课时或几课时,以短线活动为主;长线活动时间长、跨度大,以长线活动为辅;长短线活动相结合。

分散安排与集中安排相结合。在制定活动计划时,以时间段来安排课时,但实际实施过程中是以集体活动的集中时段与学生分组活动的分散时段相结合;或者是学校集体活动的集中时段与班级活动的分散时段相结合。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作为制定方案的时段可在课堂上进行;学生小组观察、研究、考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活动可作为一个时段,在课后进行;总结展示可在课堂或课后进行。 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排入课表的同时,具体活动时要求各班根据活动计划报学校同意后适时调整时间段的安排。因课时安排彰显弹性特点,在学校加强管理的同时,更需要教师自觉主动按课时计划开齐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3、师资配备实施一辅多兼

目前,在农村小学,还无法配备专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因此,“全员参与指导”是确定指导教师队伍的基本措施,主要落实“一辅多兼”的做法。即每个班确定一名指导教师,但在具体实施活动的时候根据实际需要,相关教师都要参与对学生的指导,特别注重对学生活动过程的全程指导和跟踪服务与评价。

4、活动模式注重实践体验

与传统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一个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一般都可以按“确立活动内容—制定活动方案—学生实践体验—成果交流评价”等步骤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三种基本类型。一是选题指导型(选择课题,制定活动方案)。二是实践体验型(设计制作、社会实践、家庭体验、网络探究等)。三是成果交流型(活动情况的阶段性总结,或者是活动结束的成果展示)。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形式有:递进式(共同完成一个主题,围绕一个专题,逐步展开,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不断升华)。协作式(一个专题按不同的活动形式或分成的小专题分组,小组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小组内调查研究成果,大组内交流)。

不同的学习领域,各环节有所侧重,但实践体验及成果展示是其中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在调查、考察、参观、表演、实验、剪贴等多样化的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用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始素材库——信息资源本,作调查统计、记录、写感想等实践活动所用。让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自办报、小论文、图表、小制作、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不同形式展示出来,并通过校报、画廊、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星星电视台、综合实践活动周等阵地为学生的成果提供展示的舞台。

六、实施措施

1、搞好宣传发动

对有关部门、单位和学生家长进行宣传动员,使他们认识、理解和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形成实施课程良好的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长蒋福城任组长,教导主任李晓梅任副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课程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统筹、决策、协调、保障工作;负责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负责课程的开展、研究、指导。

3、组织教师培训

⑴校本培训,全员参与

加强理论学习,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件及有关课程标准、课标解读等理论学习文章。

(2)外出学习,重点培养

加大对实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尽可能安排他们外出学习,通过看现场、聆听专家报告、观摩教学活动等多种途径,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使他们挑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大梁。

(3)教育研究,全面提高

开展课改沙龙活动,组织教师利用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定期组织汇报课、研讨课,对基本类型、形式、设计思路、教学模式等进行学习研讨。

通过系列培训活动,使教师迅速提高自身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活动的方法和能力,尤其是让教师在不同类型的案例剖析中获得有关的启示,使教师在摸索中前进,尽快走进新课程。

4、加强过程管理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工作明确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中,并将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列入执行课程计划的专项检查内容,列入视导检查中重要工作来落实,落实到对学校目标考评、对教师年度考核聘任等工作中去,确保实验有效实施。同时,组织学生信息资源本展评、优秀学案评比、活动设计方案评比、活动材料展评、优秀辅导教师评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展示等活动。通过竞赛活动,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将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阻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局部与全局、现实与长远等各方面的关系,以科学研究为轴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引导综合实践活动健康发展。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会开创出具有石桥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第16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市义务教育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教育学区辅导中心、各中小学:

现将《××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义务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 实施方案

抄送:温州市教育局,××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

××市教育局办公室

xx年11月25日印发

××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 施 方 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课程计划,大力推

进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规范化、常态化,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的意见》、《浙江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纲要》、《浙江省义务教育段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建议》及《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意见》等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建设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及良好个性品质为目标,以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资源充足、学段衔接的课程体系和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具有专业素养的课程教师队伍为重点,规范课程实施与管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项要求的全面落实。

二、实施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地方管

理、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密切教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改善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有利于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扩展德育的空间和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校开展特色办学,深化课程文化的内涵。

三、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课时安排

根据浙教基〔xx〕120号精神调整后的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规定:3—6年级每周3课时,7—8年级每周2课时,9年级每周1课时。上述课时均不含信息技术课程,其中各年级的劳动与技术每周均为1课时。所有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科教学均不得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各校在安排课时时,在确保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学期总课时并不超过周总课时数、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可以随活动需要采取灵活的弹性课时,可集中几天或一周时间搞一项主题活动。全市各类学校每年级每学期至少要设计和指导3个以上的主题活动,每个主题活动不少于3课时。建议周四或周五安排2节,以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活动,周一或周二安排1课时,用于交流、

小结或提出下一阶段的活动要求等。

五、活动内容

在我省课程设置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也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等活动内容。

各校可按照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和组织,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具体如:

文化艺术类主题:如各地的传统文化、家乡风情、家乡名人、运动会标志设计、板报设计、我心中的居室、剪纸艺术、插花艺术欣赏等。

社会生活类主题:如饮食与健康、乐清方言、本地特产、零花钱压岁钱的去向、学做小记者、我心中的明星偶像、贫困学生失学问题、关注外来人口等。

第17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方案

中国传统节日

娄丈子中心小学六年级

指导教师:张淑芹、李艳青

【主题背景】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或美妙传说,都具有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人们登高、插茱萸度重阳的情形。又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民间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既让人们体会丰收的喜悦,又让人们体会团圆的深意,人们常常望月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

如今,好多学生分不清“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区分后,一起来探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本次活动力求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激励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活动时间】:八周

周次

活动内容

1—2

课前准备,确立主题

3—4

查阅资料

5—6

分析与整理

7—8

成果汇报展示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内容、由来和习俗。

2、初步了解传统节日与现在节日差异,感受到中国节日文化的深刻内涵,能够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上网查询、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增强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能力;

2、形成实践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探究中国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

2、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热爱。【活动方法】

1、查资料(上网,查书、报纸、杂志)

2、调查、访问(例如: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3、收集图片(过节时人们的着装和食物)

4、亲身体验,总结交流。【活动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第1周

1、确定具体内容,划分活动小组,合理分工,推选小组长。

2、制定活动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一、主题确立阶段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主题。

二、确立子课题,制订计划。(第二周)

1、确定活动内容及子课题

2、成立活动小组

3、教师指导学生填写活动计划表,明确各自的分工。

4、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并修订小组活动方案,明确任务,渗透实践方法。

第二阶段:查阅资料

2——4周

1、查阅资料,实地调查,收集资料。

(1)首先要查阅资料:各小组针对自己研究的内容到微机室上网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小组同学把各自收集到的信息利用局域网传到小组长建立的共享文件里。

(2)了解各班同学对古今节日喜爱程度、都喜欢哪些节日,填写调查表并撰写调查报告,最后撰写发扬中国传统节日倡议书。

第三阶段:分析与整理5——6周

分析、整理资料。在小组同学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对本组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充实删除,形成清晰的思路,根据最后确定的汇报形式,再进行资料的筛选和梳理,做好汇报前的准备工作,以便很好的在班内交流。

第四阶段:成果汇报展示7——8周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同学们把各自的收获与班内同学一起交流,分组汇报:

(一)教师组织学生以多种方式进行汇报交流,给出具体的建议。

(二)汇报评价 【评价方法】:个人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

1、单组评价:在每个小组汇报结束时,其他组要对汇报小组的汇报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组员参与情况、表现、及完成程度等)

2、综合评价:评选出最佳活动小组,表现最佳的个人。进行成果展示。

3、成果汇报展示及动手制作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把自己收集到资料与班内同学一起交流一下,教师组织学生以多种方式进行汇报交流。

1、讨论、交流活动体会。

2、撰写结题报告活动、总结。

3、举办活动成果展

4、倡议发扬中国传统节日

(三)教师小结,指导方法

教师可直接总结,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实施计划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比如安全教育、礼貌教育、实事求是的态度、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习惯等。

第18篇:综合实践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探索与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适时地提出了在我国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碰到的一个大困难。我校去年开始试行在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结合我校现有的情况,暂拟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的有关要求,认真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年级、各班要按对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以认真的态度、务实的措施,规划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关注“过程”,提倡“自主”;反对“教”综合实践活动“课”、反对反复排练的“表演式”综合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推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第一,学会认知。通过经历文本资料的搜集、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实践,学会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从活动中总结经验,逐步养成方法论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关注自我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展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发展问题意识和创新品质。

第二,学会做事。通过对各种复杂的活动情景的体验,学会合理地应对各种具体的、现实的冲突和问题,妥善地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逐步学会在现实情景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借助必要的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第三,学会交往。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开,指导教师应引导初中生在活动中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学生自己应总结在活动过程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得失,学会表达、交流与合作。

第四,学做完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心灵启迪。心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学会对自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我负责的责任感,关注自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方式。

三、本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品质。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创新精神,激发学生观察、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2、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与自我的责任感。

4、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珍视生活、陶冶性情、热爱生活、发展兴趣、展示才能。

5、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我校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培养一支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需求的具有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

6、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构建学校新型的课程体系。经过数年的努力,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教材体系。

四、本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我们对板块式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统筹规划,并根据本校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部署以年级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制订“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把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加以组织实施。内容如下:

七年级

走进生活,亲近校园

八年级

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九年级

走进信息世界

五、课程评价

评价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一个阶段。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的作用和价值不在于对学生的活动结果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它反对通过单一的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类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1、评价的原则

⑴ 正面评价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所表现出闪光点,鼓励学生,创造、实践。激励和维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⑵ 重视过程关注学生活动成果的质量,更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⑶ 重视应用重视学生能否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⑷ 重视体验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自参与探索性活动,开展人际交往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

2、评价的基本内容

⑴ 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它可能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如是否认真参与每一次课题组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主动提出活动设想、建议,在学习中不怕困难和辛苦。 ⑵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合作精神。主要对学生在参与小组及班组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如是否乐于帮助同学,主动和同学配合,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作出积极的贡献。

⑶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考察学生在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情况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中实际表现予以全面和客观的评价,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⑷ 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主要评价学生对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整理材料,处理数据,交往与表达等方面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

另外,还要注重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3、评价的实施方式

⑴ 评价主体可以是一个教师,可以是一群教师,可以是学生个人,可以是学生小组。

⑵ 评价方式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4、评价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⑴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

建立档案袋,就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记录活动过程,积累活动作品,描述成长轨迹。活动档案袋记录着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一系列故事,是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努力与进步过程以及批省与改进状况的理想方式。档案袋里的内容可以是a收集活动的每一个步骤及成果。比如学生制订的活动方案,学生收集的活动过程资料,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与信息。b收集活动中最满意的作品。比如研究了钱币奇趣后,把学生设计的最满意的钱币书签(后面写有钱币趣闻)放进档案袋中。C收集老师、家长、学生对某一专题活动和学期活动后的评估。比如,家长对孩子活动后的描述性评价,家长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⑵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自我评价与反思侧重在学生反思探究过程中的得失。如“我学会了什么”,“我明白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方法”,“我的探究活动过程的得失”,“我打算如何进一步研究”。

⑶ 评价标准应是“自我参照”标准,即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水落坡中学

2011年9月

第19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试行)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校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及犁倭镇中心校的相关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

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⑤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3、学校发展目标:

①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 ②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

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更具生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实施原则

“综合学习与实践活动”不是 几种课程的随意叠加,它的内容和形式和其他课程有交叉,但价值取向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我们在实施中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的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创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今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中和有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

3)立足实践。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力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2、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不同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老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老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

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常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常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常识自己、常识别人、常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常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尝试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化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

开来的以尊老爱幼、继承遗志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活动方式:

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需要与他人交流。在小学阶段,特别提倡家长支持和参与孩子的探究活动,但家长不要包办代替。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研究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聘请具有一定专长的成

(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多种形式交融使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事先考察和推想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

班级集体探究需要全班学生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大家搜集到的信息和形成的想法,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入探究。此后,可以进入第二轮研讨,也可以就此完成各自的“作品”。

小组研究、班级研究或其他各种合作研究形式要强调集体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要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为基础,避免出现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闲,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现象。同时,也要防止学生之间的不合作现象。个人研究并不排斥交流与合作,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分享资源。

五、工作措施:

(一)课程落实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课时为3-6年级每周1课时。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建立弹性课时制度。

(二)制度制订

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的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常态课”,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级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

(三)师资建设

1.全面参加培训,促使指导教师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把握课程的特点,掌握课程实施的方法。

2.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指导教师快速成长。 培训要求:

①参加培训的教师相对固定。 ②培训时间要保证有教师系统学习。

③培训的内容系统全面,专题设计合理,有助于骨干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同时掌握实践经验。

④培训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自主实践,实现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本校实践探索与经验交流分享相结合,学校整体现场观摩与个人提交研修成果相结合。

(四)课程开发

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核心问题。

(1)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 (2)建设实践基地,如语文学科基地,道德与法治学科基地等;

(3)建立人才资源库,加强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

4)继续开发、落实非指定性领域的课程内容,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竞赛、大课间操、班干部轮换等。

六、评价奖励: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评价的方式主要有测试、观察、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竞赛等。

(一)评价内容:

1.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2.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 3.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二)评价方式:

1、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2、建议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将学生参与每一项活动的过程及评价装入成长档案袋,期末进行综合评价。

3、提倡协商研讨式评价,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协商的结果进行评价。

4、恰当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5、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6、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重视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奖励措施:

每学期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一次公开课活动,一次论文撰写活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比,一次学生研究小论文评比。每学期末,学校拟表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秀指导教师和学生。

1、成立领导小组。确保每周每班的信息课、劳技课、研究性学习课安排。

组 长:李平(学校校长) 副组长:夏群梅(教务主任)

成 员:罗昌福、曹树、李震、黄书琴、杨国龙

2、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和理论培训,了解其内涵理念、目标、操作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将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开展校内培训,并将培训计划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

3、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开好家长会,积极争取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对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的支持。联系社区,与周边居委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范围。

4、做好经费保障和后勤保障工作。加强后勤管理,落实责任制,并制订好安全工作方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保障活动全过程安全顺利进行。

5、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三步走,第一阶段为模仿阶段,模仿其他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使我校的教师感悟综合实践活动;第二阶段为摸索创新阶段根据前阶段的模仿感悟,结合我校的特点提出切合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并予以实施;第三阶段为总结模式,根据操作的结果确定符合我校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方案。

小屯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方案(试行)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2017.9.19

第20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优秀)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国家课程,原则上讲只属于国家课程的一部分。校本课程则是一个类的概念,是大的管理类的概念,是指学校自己开设自己管理的一类课程,具有学校自主管理的特征。这是最重要的区别。所以,从理论上讲,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是在同一逻辑层面的概念。下面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的有关要求,认真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年级、各班要对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以认真的态度,务实的措施,规划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发”,关注“过程”,提倡“自主”反对“教”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反对反复排练的“表演式”综合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推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

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密切教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改善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有利于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扩展德育的空间和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各中小学要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设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指导与管理。

三、基本原则

1、遵循《初中课程方案》的精神及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原则和要求,体现内容上的联系性和实施上的独立性。

2、课程编排应立足于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3、课程编排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等。

4、采用弹性课时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5、课程编排应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尊重学生基于自己爱好、兴趣和需要所选择的内容和活动方式。

四、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重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

(一)学生层面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比较丰富经验。

2、初步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关爱和责任感。

3、初步形成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初步养成合作、民主、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层面

1.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从传统学科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主题活动中的策划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的确立,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使他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不断提升。

3.改善教师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新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本校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改进教学观念,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改进我校的课程结构,形成具有我校特点的课程文化和校园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组成部分,各部分具体目标: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内容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主要领域。另外,为了充分体现学校“劳而获,创而活”的教育特色,把班级活动、团活动、校传统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来加以开发和实施。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既对学生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应跨越四大领域的界线,应体现综合性的特点。我校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以综合主题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之中,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切入点、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获取知识和研究方法途径、以基于小组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为手段,实现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措施

(一)研究性学习

(1)理论指导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比较薄弱。所以刚开始我们并不急于让学生直接研究,而给他们提供一些当前学科知识的背景和教会他们如何进行科研的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初始阶段先上理论课(研究性学习基础):研究性学习意义和如何选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开题报告、研究过程与方法、研究课题的结题与展示。

(2)发动全校教师为“研究性学习”出课题,以学科科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根据教材的内容,帮助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教师提出的课题,也可自己确定研究课题。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进行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3)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指导教师及时指出研究方案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展板,实物投影,多媒体展示软件,录像,实物,照片)来阐述自己研究设想和方案。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创造,创新的思维方向引导,鼓励学生多突破,多创新。

(4)学生实施研究,教师指导研究。对于研究阶段,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从事研究,教师角色必须转变,不再是学生研究的指挥者,而是学生研究的督促者、服务者,指引者。学生实施研究过程中,学生每次活动都必须认真填写《记录表》,并定期与指导老师见面,指导老师通过学生介绍和小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他们的研究进展,并相应提出针对性指导。对于学生外出调查,指导教师还要做好道德品质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

(5)成果展示,综合评价

学生完成研究成果后,教师要及时总结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对过程性的材料要及时存档,将学生的成果在班内或校内进行展示,以此增强学生的荣誉成就感,也以此鼓励其他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二)社会实践

1.课程安排

社会实践的形式可多样化,学生三年中至少要有两周时间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至少要有一周时间(合计)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

2.组织形式

社会实践活动课由学校组织,一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不少于6人,同时注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1)活动前的相关培训与教育。培训内容主要是社会实践课程的组织要求、学习要求、活动方案的设计、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的一般步骤等。同时根据社会实践课的开放性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

(2)选择活动内容与制定活动计划。除军训活动由学校统一安排外,其他活动都要由各社会实践小组根据本组共同意愿,先选择活动内容,并根据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交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审查后再进行实施。

(3)活动的实施。各社会实践小组围绕选择的活动内容,按照活动计划认真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服从实践单位的管理和领导;二是服从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三是小组内搞好协作;四是认真作好活动记录。

(4)参与交流。当一项活动圆满结束后,各小组在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撰写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报告。同时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提交一份活动小结或体会文章。小组成果报告在班级或年级交流,个人的活动小结或体会文章在组内交流。

3.成果评定

由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根据小组成果报告和个人的活动小结,进行评定,然后由学校进行评定,教导处做好登记。

七、实践活动的管理措施

1.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是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一方面要利用开放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

2.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学生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践活动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于校外活动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注意学生校外活动中安全问题,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校外活动进行精心规划和组织。首先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学生在什么情境中进行调查、观察、考察,在多大的地理范围、哪些机构、单位、自然条件下开展活动,教师和学生经

事先加以规划,对活动范围、条件、背景等因素作周密的设计和安排。在活动空间上,坚持“就近”原则,尽量在学生生活的社区内开展活动,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或事故。第二,提高校外活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校外活动时间。

八、课程学分评定

(一)评定原则

1、参与性:学生只有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应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课题的研究,没有达到规定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时间,不能得规定学分。

2、过程性:学生只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课题的质量高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中的结果表现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3、真实性: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必须由实践地或服务社区负责人签字盖章证明,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作出扣除学分和其它相应处分。

4、规范性:学分的认定由学生互评、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考核。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