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证明

记忆与证明(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23 08:37:01 来源:证明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记忆的证明

记忆的证明

------游圆明园遗址有感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我却对北京的古迹知之甚少,不论是香山的清秀,亦或是颐和园的华美。可是最令我心向往之的还是如今那片见证历史屈辱的圆明园遗址,不论是她曾经的华美绝伦、举世无双,还是今天的满目疮痍,断壁残垣。都在吸引着我,似是诉说着什么,她的悲怆真正的打动了我,终于决定到圆明园一观。

时值初春,却总觉少了些专属于春天的生机。一路向北,带着期待,下了车,终于看到那座素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而如今摆在我面前的却只是残破的汉白玉,早已不见了当年的雄伟壮观。看着眼前的残骸,心中想起那一幅幅圆明园复原后的图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令我产生了错觉,仿佛我经历了她从开始的雄伟到最后的没落,清冷的的风,似乎将我带到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软弱。虽然难以接受,虽然想要摆脱,但这就是历史,一切都曾真实地发生过,有喜有悲,有经验有教训。一段回忆,一段警醒,令人思绪万千。

昔日的光辉----曾经的万园之园

虽然历史早已将圆明园曾经的繁华美丽消磨殆尽,但却永远抹灭不了她曾经的华丽,磨灭不了先人的功绩„„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北部,始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并赐名圆明园。圆明园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倾心营造的皇家营苑,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圆明园这个名字雍正皇帝做了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因此,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珍宝馆,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海宁的安澜园.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苏州的狮子林........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还有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莱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圆明园不仅有极为精美的陈设、装饰,还收藏和陈列着全国罕见的珍宝、文物、名人字画、秘府典籍、

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可以想象那是的鸟语花香,一派和谐之色,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

难忘之耻辱-----烈火中的圆明园

好景不长,如日中天的圆明园和腐败得清政府一起在西洋铁蹄下被蹂躏。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最后却是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那些人似乎正为我们展现隐藏在人性光辉中的贪婪预报虐,他们正将此放大„„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就这样,享誉世界盛名的圆明园就这样毁在西洋的炮火下河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

记忆的证明----圆明园悲剧的反思

历史往往被繁华所遮掩。大水法建成3年之后的一件小事,便已预示着帝国的最终命运。乾隆皇帝下令废弃大水法的机械提水装置,而改用人工提水。历史与文化的惯性竟然如此不可阻挡,连一个小小的喷泉装置也保不住。也许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在现代文明面前一旦失去了强有力的掌舵者便会毫无疑问的沉没。

当我们今天再次造访这个昔日辉煌的万国园林,我们又了解多少?历史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圆明园是中国历史遗产的一部分,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我们根本无法忘记圆明园的毁灭。纵火者原以为打击的是皇帝本人,实际上他们伤害的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它给中国人带来了集体的创伤。历史学家汪荣祖说: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没有认为火烧圆明园只是一场惩罚统治者的个人的行动,这座巨大的皇家宫苑是他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一疯狂的毁灭行径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火烧圆明园”在中国人心目中被视为一场深重的民族灾难,对圆明园的伤悼贯穿了整个20世纪,并延续到21世纪,进而成为中华民族主义的基本要素之一,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对西方及西方自以为是的现代性的戒心与不解。至今,圆明园的废墟仿佛战场或墓地一样,仍然具有着圣地的意味,是缅怀凭吊的场所。它像一块流血的伤口一样,仍然刺痛着中国的记忆。仇恨和伤痛之后,我们不能永远沉浸于过去,我们更需要清醒与理性。当我们揭露和指责入侵者的罪行和责任时,是否还应该考虑: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否也该对圆明园承担责任?落后必将挨打,这才是圆明园悲剧的根源。而我们要做的,便是为将来做保证。

这一片片断壁残垣带给我们的除了痛,还应该有更多。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残骸,历史不仅仅是用来当做故事来读的,更多的是看过历史后,能够引起怎样的感想,怎样的反思。而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盛与衰败。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华美的外表,也不仅仅时惨遭蹂躏后的耻辱,更多的则是后人的反思。当初的大清国能够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财产被掠夺而无能为力,这更能够警示我们这些生长在新时代的人们,在勿忘国耻的同时也要提升实力,毕竟只有真正的实力才能让敌人惧怕,从而不敢进犯。如今的圆明园虽已不复繁盛,但她却成为了中国人们记忆的证明,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过去。作为大学生,我们虽然并没有太大的力量来改变什么,但唯有不断地积蓄自己的知识,才能在将来让圆明园的悲剧永不再发生„„

推荐第2篇:记忆的证明演员

记忆的证明演员

演员列表主要演员

段奕宏--饰周尚文

裴秀彬(韩国)--饰萧汉生

李光洁--饰夏明远

矢野浩二(日本)--饰冈田(配音:徐涛)

王伟光--饰刘家正

武藤美幸(日本)--饰宫崎美惠子(配音:丁建华)

大村义宏(日本)--饰山花隆美(配音:刘风)

过去时演员

段奕宏――周尚文

裴秀彬(韩国)――青年萧汉生(配音:赵岭)

矢野浩二(日本)――青年冈田(配音:徐涛)

武藤美幸(日本)――青年宫崎美惠子(配音:丁建华)

大村义宏(日本)――青年山花隆美(配音:刘风)

李光洁――夏明远

王伟光――刘家正

黄精一--老万

王宁――陈四妹

丁小强――魏三宝

孙一明――贺子俊

彭心宜――闪红石

李大昕――小神仙

班赞――塌鼻子

贾宏伟――李继成

崔泰――大个李

耿长军――李克俭

姜仁良――老黑

矢野直哉(日本)――小林谦三(配音:张欣)

三上真史(日本)――青年池田(配音:沈达威)

井口贵尚(日本)――中村(配音:陈兆雄)

吉冈宏幸(日本)――佐藤

西尾秀行(日本)――小野(配音:吴磊)

中村幸子(日本)――阿香(配音:曾丹)

岩田三四郎(日本)――青年熊谷

吉田豪(日本)――青年关泽

宋天仪――青年顺姬

谢东林――崔金哲

周德华――林山好

张玉奎――老张头

现在时演员

蓝天野――老年萧汉生

川边久造(日本)――老年冈田(配音:乔榛)

弓惠子(日本)――老年宫崎美惠子(配音:丁建华)

小山田小百合(日本)――青山小百合(配音:黄莺)

阿部力(日本)――萧忆(配音:翟巍)

松野健一(日本)――老年山花隆美(配音:刘风)

矢野浩二(日本)――青山洋平(配音:刘家桢)

远藤刚(日本)――老年池田(配音:胡-平智)

中村文平(日本)――荻村教授(配音:王肖兵)

北河多香子(日本)――中村雅代(配音:王建新)

石田哲也(日本)――山岛成(配音:程玉珠)

井上雄词(日本)――幸一(配音:翟巍)

宇崎慧(日本)――清治

傅亚南――老年顺姬

徐秀林――萧奶奶。

推荐第3篇:记忆的证明剧情

记忆的证明剧情

过去时:

1944年,在苍茫的大海上,一艘装满中国战俘和劳工的货运船开往日本。在这些中国的战俘和劳工中,有以周尚文为首的国民党军队战俘;以萧汉生为首的八路军战俘;以及以刘家正为中心的普通劳工。这些战俘和劳工不明不白地被带到了一个叫做仓津岛的日本小岛上。在仓津岛上,日军为了防备可能会在日本本土发生的决战,极为保密地进行着军事防御工事的建设。为了建设这个军事防御工事,许多中国的战俘和劳工每天被-迫承受着沉重的体力劳动,他们忍饥挨饿,饱尝日本兵屈辱的折磨。如若想逃跑,唯一的出路就是被残酷的杀掉。在这样残酷而惨无人道的环境中,战俘和劳工们仍期盼着回家的日子。

劳工营总监冈田曾向战俘和劳工们保证:这是一个巨大的仓库重地,只要你们如期完成,就可以送你们回国。周尚文分析了眼前的情况,认为当前最好的办法是听从冈田的要求,尽快完成工程建设。能够活着回到自己的祖国是周尚文最大的愿望,因此,他告诫他的部下,不要反抗日本人,好好劳动,争取早日回家。萧汉生和曾是国民党间谍的夏明远很快意识到此项工程是日本军队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为了阻止此项工程的建设,他们不断地偷偷组织自己的部下,想尽各种办法破坏工程建设和寻找逃跑的机会。彼此不同的想法使双方产生了敌对情绪。

一次,日本人发现劳动工具被破坏了,为此,将要惩罚所有劳工。萧汉生站了出来,被日本人吊在铁笼中,饱受酷刑。萧汉生这次英勇的行动,感动了所有的劳工们。他们的民族意识开始萌芽,决定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萧汉生们为准备暴-动,成立了五人秘密组织“唐山”。他们在劳动中偷偷地搜集着炸药。为了能够和外部取得联系,以配合他们的暴-动。他们想尽办法让一名叫李继成的朝鲜族男子,成功地逃离了劳工营,并指示他积极准备接应事宜。

日本当局为劳工营派来一位女军医叫宫崎美惠子。宫崎与冈田曾是一对恋人。冈田接到军部高层的命令,在工程完工后,将所有战俘和劳工全部枪毙。

萧汉生等人在坑道秘密处开会,一直在暗中观察他们的刘家正被日本人抓住,刘家正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英勇气概与日本人展开了搏斗,被日本人残酷杀害。因患重病身体十分虚弱的周尚文与冈田以下棋为赌,逼迫冈田释放被关押的战俘。却不幸昏倒。他心里明白:自己已不久于人世。

无意中,萧汉生发现闪红石是个女孩子。在这个残酷的、只有饥饿男人的劳工营里默默地保护着她。渐渐地两人之间萌生了爱情,两个人彼此约定:如果能够活着回到中国,红石将是萧汉生迎娶的新娘。

逃出去的李继成受到一名叫顺姬的朝鲜姑娘的帮助,并在顺姬家养伤。他为迎接劳工营的出逃做好了最后的准备。却不料被日本兵发现,惨死在刺刀下。

工程即将结束,劳工营中进行了一次拼死的大暴-动。在暴-动中,战俘和劳工们英勇抵抗,边战边退,满怀希望地奔向停泊在海边接应他们的渔船。但,当他们到达海边,渔船上却冲出了全副武装的日本兵,一阵激烈的枪声,海滩被鲜血染红了,战俘和劳工们的尸体布满了海滩。萧汉生冲上悬崖,带着满身的鲜血毅然跳入了大海……。

现在时:

2002年的北京,以拍记录片为职业的日本姑娘青山小百合,偶然中认识了萧汉生的孙子萧忆。在一次对中国老人的采访中,小百合听到了萧汉生关于在仓津岛发生的真实故事,她很感兴趣。萧忆和小百合为了完成已病入膏肓的萧汉生的心愿,决心到日本去寻找已经被埋葬的证据。

在日本,萧忆和小百合凭着仅有的一点线索,在仓津岛上,他们找到李继成和顺姬的儿子山岛成,可是,他却闭口不谈父母的事情。同时,他们俩发现了当年的日本学生兵中村和他的女儿,为中国劳工所立的纪念碑。俩人为得到了这个线索十分高兴,彼此的好感也在不断的增加。

小百合的祖父知道了他们正在调查仓津岛的事情。他要求小百合的哥哥洋平劝说小百合和萧忆不要再去调查过去的事。洋平是正在竞选议员的政治家,考虑到也许会影响他的政治生命,便开始阻碍小百合和萧忆寻找证据。

中村已经离开了人世,萧忆和小百合找到了中村的女儿雅代。雅代告诉他们,池田尚在人世。但当萧忆找到池田时,池田对过去的事情只字不提,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从战争这个已经被封印了的过去中,寻找事实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从电视的新闻报道中,萧忆和小百合发现了山花的踪迹。洋平为了阻止萧忆和小百合,将小百合强行带走,关在祖父冈田家里。被哥哥关在家中的小百合非常思念萧忆,好不容易逃出家门,找到萧忆,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倾听着爱情的声音。

池田被萧忆和小百合的正义感所感动,请求尚在人世的宫崎美惠子一起公布当年仓津岛所发生的事情。但却没想到这个愿望还未实现就离开了人世。

受到良心谴责的宫崎给萧汉生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对萧汉生一直耿耿于怀的问题做出了解答,小百合的祖父交出《执勤日记》并向小百合讲述了事情的真-相。小百合再也无法面对萧忆。

拿着《执勤日记》的萧忆,踏上了回国的路程。轮船已经离开了。忽然,萧忆看到了满天五彩缤纷的气球和挥手告别的小百合……

写着——“中国、北京、萧汉生收”字样的信终于被邮递员送到了萧汉生家的四合院。而此时,萧汉生已经长眠地下。

灯火灿烂的北京长安街头,青山小百合又恢复了快乐样子,她的身边是一个同样快乐而自信的男孩子,那正是萧忆……。

推荐第4篇:记忆的证明 阿香

记忆的证明阿香

演员段奕宏昨日(6月12日)在京正式与女友王瑾低调完婚,好友吴京和邢佳栋纷纷在微博上秀出婚礼现场的照片,并送上祝福。邢佳栋祝福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吴京则开玩笑地大呼:“新娘很漂亮!羡慕嫉妒恨!”

在微博曝光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婚礼是在一处露天庭院里举行的,段奕宏身穿白色西装,新娘则也是一身优雅的白纱,两人面对镜头笑得很开心。据段奕宏友人透露,此次婚礼办得非常低调,邀请的嘉宾不过100人,都是双方亲朋好友,圈内朋友除了有张国强、邢佳栋等“士兵帮”,还有段奕宏中戏时的同学陶虹、导演孟京辉等,婚礼场景很温馨。

友人邢佳栋则在微博中证实新娘名叫王瑾。据了解,王瑾祖籍内蒙古,从小随父母在日本生活,还有个日文名叫中村幸子。她在2001年回国,考入中戏表演系,是段奕宏的小师妹。在杨阳执导、段奕宏主演的抗战题材剧《记忆的证明》中,王瑾扮演“阿香”,两人很可能就是通过那部戏建立感情的。两人走到一起有很多共同爱好,比如都喜欢百合花,都喜欢小野丽莎的歌声,都喜欢煲汤、品茶、表演等。

那天老万偷吃了小林谦三吃剩的包子,被日本人毒打。他匆忙赶来,帮老万包扎。我有些看不过,走过去跟他说:“周队长,老万他是咎由自取!”他愣住了:“什么?”“他不是给日本人……留下口实了么?”说完就走,留下他一个人呆站在那里。

说实话,我不想伤他,我只是想他明白,日本人是没有一点点道义可言的。

1944年,在一次寻常的巡夜中,很不幸,我被一群日本兵抓住,塞进了一艘看似普通的日本货轮。与我一同在船上的,是上千名的中国劳工和战俘。船身在巨浪中摇摆不止。党国与共-匪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上船后没过多久,双方的战俘争执起来,最终大打出手。他们各自的长官努力维持着秩序。我也是在那一刻认识了他:周尚文,原新38师上校团长,是全体战俘中军衔最高的人。

在仓津岛的广场上,初次见面,冈田就给了他一鞭子。他缓步向前拾起军帽,戴在头上:“我会让我的部下记住,为了生存,必须付出代价。”冈田甩下鞭子离开后,他转身向我们,半晌:“弟兄们,一定要,活下去!”那一刻,我并不清楚,今后为了这一相同的目的,我们一起经历了太多。

进入工事的那一刻,直觉告诉我,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仓库,多年的特工经历使我明白,参与这样工事的人是不可能活着出去的。冈田的承诺我无法相信,可是,劳工们都兴奋不已。他们的神情让我忽然意识到,想活着出去,必须打破他们的这种毫无根据、盲目的相信。

道不同,不相与谋。我加入了汉生的“唐山组织”,尽管我原本与他隶属一个党派。他到底心里是向着我们的,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他尽力向冈田争取我们更多的人身权利;我在查看工程的电路图时被日本人撞见,他帮我开脱;刘家正破坏了凿岩机,他站了出来帮我们承担;汉生被关进笼子,他在向冈田协商未果后,组织大家奋力反抗!

可是,他相信冈田。

刚开始我死活想不通,这一有能力领导一个团、考虑问题相当全面的人为什么会轻信冈田的承诺。那天的组织让我明白了:他只是为了能让我们大家活着出去。因为看到太多的鲜血和死伤,反倒更愿意用一种和平的方式达到这一目的。尽管这是行不通的!

在劳工营,我们“唐山组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图纸送出去,争取得到外部的救援。他也一直继续着他的“合作”,或者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叫“在用斗争的手段来达到合作”。他知道我们的组织,也知道我们一些秘密。可是他从来没有把我们卖给冈田,或是任何一个日本人。相反,在我们行动失败的时候,他也总能帮我们与冈田周旋。

由于林山好的出卖,不仅我们苦心经营多时的暗道暴露,还将陈四妹、贺子俊还有刘家正推到了绞刑架下。我和汉生去求他,那时他已经病得很重了。我们不想让他承担太多,想让他处在“不知者不罪”的状态,并没有和他说实话。他像是知道我们在骗他,当场拒绝了我们,却在我们离开后,在三宝的扶助和宫绮医生的帮助下,找到了冈田。

他和冈田的第二次对弈是以四妹他们三人的性命为筹码的。

他赢了,我们赢了!他的“在用斗争的手段来达到合作”在这一刻成功了。所有人都在欢呼,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涌上心头,郁积在心中的猜忌、隔阂、怀疑、防范瞬间消失了,剩下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久久萦绕身边,不愿散去。

在日本人的枪口和兄弟们的欢呼声中,他的表情慢慢凝滞,突然软倒在地。

可是,他还是相信冈田。

为了使三宝拿出偷藏我们平时节余下来的炸药,我告诉他在冈田办公室见到的河野中将发布的密令。我可以想象他在听到这一消息时的愤怒和绝望,这原本我并不想让他承受,可我没有办法。

夜晚,阿香将他的军功章交给了汉生。这是淞沪战役的功勋章,淞沪战役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三宝等国-军赶了过来,奉命即日听从汉生指挥。那一刻,我们才真正团结一致!

三宝死了,是他亲自送三宝上的绞刑架。当晚,他划破了自己的手腕。这不像他一贯的行为作风,我无法知道他们都经历些什么,我唯一清楚的是,他的死给我们的行动带来了契机!

愿在地下安息!我发誓,一定将同胞们带回祖国,一个不落。

推荐第5篇:记忆与印象

记忆与印象

——浅谈史铁生怀旧散文的艺术 (文学院09级11班,谢丹,学号:200902141132)

摘要:史铁生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他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其中《记忆与印象》一书中选录了他的很多思乡怀旧散文:作品风格清新、温润,坦诚而真切,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多使用儿童式的限制叙事视角,于凄婉哀凉的回忆中,折射出一种童真、宁静的美。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用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生活的明朗和欢乐;他以睿智的言辞,诠释着豁达深远的人生内涵。

关键词:史铁生怀旧散文审美艺术

史铁生是中国文学史是上80年代的重要作家,在当代散文创作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当代文坛纯文学创作的一典型代表”[1]。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以后,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21岁的他双腿因病致瘫,“在一个人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他曾一度苦闷绝望,想到死,常常“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长长的深沉思考中,他意识到应坚强地面对人生,终于,他用笔在人生的困境中撞开了一条出路!它的主要成就是散文和小说,在《记忆与印象》一书中选录了他的很多怀旧之作:《老海棠树》、《我与地坛》、《消逝的钟声》、《叛逆者》、《我二十一岁那年》、《老家》„„这些作品,正如王蒙评价《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时说道:“它是小说,更是优美的抒情散文;是诗,是涓涓的流水,是醇酒;是信天游,是质朴而又迷人的梦”。

[2]很多人都认为这些作品是自传性小说,但是我更认为那是散文,只有把它们作为散文来阅读和欣赏,才更能领略作者独特的散文意蕴和哲理沉思!

一、诚挚而真切的感情

从古至今,在文学作品中,最能打动人的往往是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情感的作品。例如,西晋潘岳的《悼亡妻》、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

茫茫》、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及朱自清的《背影》等,这些作品记述的是生活中的小事,没有优美的文辞和语句,但却是作者的真情实感流露,因而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史铁生的散文也是属于这种类型,他的作品都大部分都是根据他的个人经历创作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他的心灵轨迹,看到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的痛苦,他的喜悦。散文《我二十一岁那年》是对他生病和治病过程的回忆。在面对人生的劫难到来的时候,他没有虚饰当时的思想,没有虚构男子汉的气质和英雄的精神。他坦诚相告说,他感到了彻底的绝望:“我终日躺在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是啊,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突然间不能行走了,那就意味着他得在轮椅上待一辈子!渐渐地,他接受了这一事实,他坐在轮椅上回忆这他插队和生病的时候,那种迷茫与绝望,在他的笔下展现的淋漓尽致。以致他的那种痛苦仿佛具体化了,具体到你也曾经历过一样。

在他的《老海棠树》一文中,他说:“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在史铁生的一生中,“母亲”和“奶奶”是两个很重要的人物。奶奶曾陪伴他度过了一个快活而自由的童年,他和奶奶有许多美好的回忆,例如在《消逝的钟声》、《老海棠树》、《奶奶的星星》等文章都有记述,也足以体现祖孙二人的深厚感情。此外,对史铁生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母亲了。正是由于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理解,才最终让史铁生走出了绝望,走出了人生困境。在20世纪的散文中,写“父亲”这一形象写的最好的该属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而写“母亲”形象最为动人和质朴的,就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了。作品通过母亲犹犹豫豫想问“我”而没有问,通过母亲知道应给“我”一些独处的时间,通过她无言地“我”上轮椅车等一系列细节来表现母亲的这一性格特征。作品特别写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 还是送“我”去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回应。更多的时候,母亲到园子里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让“我”发觉,只要见“我”好好地在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而当她见不到“我”的时候,她一个人在园子里反复地寻找,步履茫然又急促„„只是那个时候的史铁生,内心只有痛苦和绝望,他看不到母爱,

忽略母亲的感受,只是那时的他还不明白,“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后来,当他开始勇敢面对人生,并在文学上找到出路时,母亲早已离开了人世!“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时的他才明白:他离开家去地坛,“给母亲出了多大的难题!”他给母亲带来了多大的痛苦。“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3]。那种绝望与叛逆,那种自责与内疚,那种真挚的感情,从他平淡而唯美的语言中,淙淙流出。

二、风趣而温润的语言

史铁生的散文语言独具特色。他散文的语言坦诚而深切,严谨而诙谐,形象而省人。显现了寓深远于朴素,寄激情于从容,含关怀于幽默,蓄智慧于认真的总体风格。有人说史铁生的作品语言略带消极,但如果你经历过病痛的折磨,那么你就会喜欢上他的文字,并从中找到慰藉,找到惺惺相惜的感觉。他能说出那些你难以描摹的痛苦。

读史铁生的文章是一种享受,你可以充分体会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他的很多文章中足见他的智达与幽默。在《我二十以岁那年》中,他写道:“我这病主要是因为一个肿瘤的捣鬼,把它找出来切下去随便扔到一个垃圾桶里,我就还能直立行走,否则我多半就要把祖先数百万年进化而来的这一优势给弄丢了。”这句话足以体现史铁生幽默的语言风格,寓浓重与诙谐,把沉重的话题轻松化了。这也可以看出他在走出困境后的豁达与乐观。作者的怀旧散文中,广泛运用了儿童式的限制叙事视角来回忆他的小时候。例如《我的幼儿园》一文中写道:“我很久都弄不懂,为什么单要把这两个老太太叫老姑娘?我问母亲:‘奶奶为什么不是老姑娘?’母亲说:‘没结过婚的女人才是老姑娘,奶奶结过婚。’可我心里并不接受这样的解释。”这样,一个充满想象与好问的小孩子便出现在脑海,那童真的话语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这和台湾作家琦君和林海音的怀旧之作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琦君的散文《髻》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他们从儿童的视角来进行写作,饱含深情地回味童年,写小时候的故事,于感伤中折射出一种童真、宁静的美。

史铁生的散文语言也很优美,他以自己细腻而从容的笔调,展现出一种温婉、朴素的美。正如《叛乱者》一文中写他当军官的舅舅来看他母亲时,讲到:“母亲迎出门来,母亲看着他也愣了一会儿,然后就被他搂进臂弯,我记得那一

刻母亲忽然变得像个小姑娘了„„然后他们一起走进屋里„„”这段文字写的很美,美的让人觉得那是一个深动而感人的故事,如同电影里的画面与情节。在后来他写他舅舅在外面闯荡多年后回到家,面对年青时被他抛弃而今瘫痪在床的舅母时,他写道:“他离家时不过二十出头吧,走了很多年,走了很多地方,想必也走过了很多情感,很多的希望与失望都不知留在了哪儿,最后,就像命中注定,他还是回到了这个舅母身边。回来时两个人都已是暮年。”昔日的那个雄姿英发的军官,如今已是一个“白发驼背的老人”,他那些轰轰烈烈的经历,浓缩成了几句话,那么凄美,那么苍凉。

三、对生命的感悟和热爱

由于史铁生特殊的人生经历,所以他对生命有着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史铁生的作品几乎都贯穿了一点,即“对生命的解读”。读史铁生的作品就是要理解、体味他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在他刚刚瘫痪之初,他难以接受现实,终日去地坛消遣时光,漫无目的地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他常常感觉到“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4]。于是他走进地坛,后来他渐渐意识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而当“我”如是想的时候,“我”便安心多了,死也不再那么可怕。这是对人生的彻骨理解,同时能够以豁达超脱的态度面对死亡。“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5]作者最后也是在地坛里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开始积极地面对苦难与人生。他的作品里有道家思想,也有基督教的思想,他曾感慨到:一个人不论他有多忠实于自己的信仰,但当科学不能解决的时候,他都会转向上帝的保佑。我们暂不论“上帝”是否存在,基督教思想是否正确,但它能给人精神上的安慰,给人活下去的勇气。因此,史铁生学着坦然地面对自身的残,面对现实,用治病的空隙进行写作。他自己曾调侃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但他坚持下来了, 并且获得了成功。

经历过大灾大难的人,更能坦然地面对生活,对生命也有着独特的体验。史铁生就是这样。当他知道自己的后半辈子只能在轮椅上度过的时候,他惶恐、他绝望,他去地坛逃避着现实,消磨着时间。最后他决定:好好活下去。在以后的

几十年里,他过的很好。这位地坛圣子,把他对生命的感悟写进他的作品,坚强地弹着人类悲悯的生命之琴,成了20世纪末最亲切、最动听的声音„„

注释:

[1]:刘锡庆《他攀上了当代散文的峰巅》,《文艺报》2002年8月27日

[2]:王蒙.读八三年一些短篇小说随想.J .文艺研究.1984,(3)43

[3][5]:史铁生《我与地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版。

[4]:史铁生《记忆与印象.轻轻地来 轻轻地走》.北京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史铁生《记忆与印象》.北京出版社

2、史铁生:《我二十一岁那年》,作于1991

3、史铁生.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关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创作 J .文艺研 究.1986,(6)

4、马云《史铁生散文:生命的留言》.散文艺术潭

5、张英伟《史铁生散文的语言审美特征》.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推荐第6篇:记忆与遗忘

心理学研究方法

记忆与遗忘

——两者对学习的影响

摘要:

学习是个认知的过程,包括对知识的印象、记忆、理解以及应用几个方面。其中记忆无疑是学习的基础,没有对知识的记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人们希望把学得的知识都牢牢地记住,然而遗忘则又不可抗拒地使习得的知识不断地忘却,记忆与遗忘的矛盾难以克服。我们不断的接触着记忆和遗忘,并不是得到记忆的事物就可以避免被遗忘。

简述:

作为学生这么多年,我们不断的在接受新知识。但是那些曾经的旧知识,是不是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很多同学在更上一层楼的同时,把先前学过的知识统统还给了老师。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有几个同学能流利的背下你曾背过的诗词歌赋?哪怕是高三备战高考时的知识,也许也忘得差不多了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把曾经背得烂熟于心的知识遗忘掉的呢?除了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社会人,也是整天在记忆和遗忘中度过的。没有一个人可以摆脱记忆和遗忘的双重陪伴的。下面我将从以下的内容方向来解释记忆和遗忘对我们的影响:记忆和遗忘的概念及相关著名理论,影响遗忘的因素,记忆的策略。

关键词:记忆遗忘学习

(一) 记忆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回忆)等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经验能保留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这就是记忆。

(二)遗忘

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是遗忘。遗忘和保持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如识记过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遗忘有各种情况,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临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三)记忆和遗忘的理论

记忆的相关理论:

1.刺激-反应理论:记忆是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形成、巩固和恢复的过程。

2.格式塔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把记忆看成知觉的继续,认为人们在知觉一个客体后,头脑中会残存着知觉过程的痕迹,叫记忆痕迹。

3.信息加工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大脑看成一台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装置。在人类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存储器。

遗忘的相关理论:

1.消退理论:学习会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除非定期地使用或复述信息,否则这种信息就会逐

渐衰退,最终完全消失。

2.干扰理论:随着愈益增多的新信息被输入、归类,提取线索就愈益失效。

3.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

4.线索-依存遗忘理论:应根据提取失败,而不是根据记忆中失去信息、干扰或抑制等来解释遗忘。换句话说,一个人回想不出某种信息,仅仅是由于他不能发现从记忆中回想该信息的方式,是没有良好的提取线索。

(四)、影响遗忘的因素

1.时间因素在这里,涉及到艾宾浩斯曲线,该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2.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要快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因此,学习时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来确定学习的数量,一般不要贪多求快。

3.学习的程度实验证明,低度学习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当然过度学习有一定限度,花费在过度学习上的时间太多,会造成精力与时间上的浪费。

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回忆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5.识记者的态度研究表明,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占主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一个人需要的事情,首先被遗忘,而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具有情绪作用的事物,则遗忘得较慢。

(五)记忆的策略

组织有效的复习

1.复习要及时。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开始时较快,所以对新学习的材料要及时复习。

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复习在时间上的正确分配对识记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连续进行的复习称为集中复习,复习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称为分散复习。

3.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这样做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也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复习时要注意材料的序列位置效应。对材料的中间部分要加强复习。

5.利用外部记忆手段为了更好地保持记忆的内容,人们还可以采取一些外部记忆的手段,如上课时记笔记,读书时写笔记、记卡片和编提纲,有时还可将需要保持的内容存入计算机等。这些方式有助于我们保持所识记的内容。

6.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人脑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记忆的好坏,据有关资料表明,内核糖核酸指导合成的脑蛋白分子是储备知识的仓库。核糖核酸含量与人的学习和记忆有密切关系。因此,严重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蛋白质,将使记忆力下降。另外,吸毒、酒精中毒及脑外伤等,都会给记忆带来不良的影响。

总结:对遗忘的因素努力克服,对记忆的策略好好把握,会延长记忆时间而减缓遗忘进程。

参考文献:

《教学与管理》——刘希平

《时事报告》——刘翔平

《思维与智慧》——盛世康

《浅谈遗忘与记忆》——常宪武

《生物学教学》——窦昌义

《现代邮政》——刘乃科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崔昌新

推荐第7篇:《心理学》:记忆与表象

记忆与表象

在记忆中占重要地位的是表象。表象是我们头脑里所保持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映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回忆时多数是以表象的形式出现的。 表象的第一个特征是形象性。 感知过的事物的再现,多是以直观的、形象的形式出现。例如,当我们游览了一处名胜之后,那里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都会在我们头脑中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迹;在回忆时,这种印迹就会表现为鲜明的表象。回忆一节课堂教学的情景时,教师讲课的形象、大致的教学内容以及同学们在课堂上的活动等都会浮现在我们的头脑里,这些都说明表象具有形象性的特征。 表象的第二个特征是概括性。

表象来自感知,又不同于感知。感觉、知觉是我们对眼前存在着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而表象所代表的却是过去感知过而眼前并不存在的事物。这种表象通常是由有关事物或字词所引起的。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对于过去多次感知过的同类事物,在表象中留下的只是这些事物的一般特点,而事物的个别特点都消失了。例如,种种树木、种种房屋、种种人等都是我们多次感知过的。当重新提到它们时,我们头脑里出现的常常不是哪一座具体的房屋、哪一棵具体的树木和哪一个具体的人,而分别是他们的一般的概括的形象。 表象与直接知觉的对象的区别是:第一,表象不如知觉对象那样鲜明,总要模糊、暗淡一些;第二,表象不如知觉那样完整,在表象中出现的只能是客观事物的某些突出特征,而不能反映客体的一切特征或属性,这叫做表象的片断性;第三,表象也不如知觉对象稳定。表象通常只能保持极短的时间,当重新唤起时,它所代表的事物的特征又有了改变。

当然,这些并不意味着表象仅仅是知觉的一种贫乏的、模糊的副本。表象反映的是对事物的概括化了的形象,这一形象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经常的、共同的特征或属性。就这一点而论,表象较知觉更恰当更有效地代表了客观事物。

表象可以是单一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触觉表象等是单一的表象。单一的表象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有不同的特点。有些人有着鲜明的视觉表象,对以前看过的东西的色彩、轮廓都能有清晰的形象。如画家的视觉表象常常是十分鲜明、稳定的,他们好像“在内心中看到”当时不在眼前,而过去曾经感知过的熟悉的事物。有些人有着鲜明的听觉表象,对以前听过的声音有着清楚的印象,甚至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地步,如音乐家的听觉表象常常是异常清晰和稳定的。有些人则有着鲜明的运动表象,对别人表演过的动作能清晰地回想起来,准确地模仿出来。

表象也可以是综合的。通常,各种单一的表象,由于感知时感觉器官的相互作用,可以互相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了综合的表象。例如,在回忆一位熟人时,他的音容笑貌、谈吐举止,都会浮现在我们的脑中。这种表象就是综合的表象。

在有表象活动的时候,常常发生一定的运动反应。例如,由于视觉表象而发生微弱的眼肌运动。这些运动可以用精密仪器(示波器)记录下来。关于手的运动表象,也总是伴随着不显著的运动。这一点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倘若拿一个小球连上一条线,在闭上眼睛之后用手握住连在球上的细线并把球提起来,同时想象球在沿着圆周运动。那么很快地这个球就真正会作出圆周运动,这是由于产生小球转动的表象时,手臂的微弱运动引起的。请运动员作赛跑的表象,同时记录他腿上的电流;请提琴家作演奏的表象,同时记录他手臂上的电流,都可以看出在表象活动时,有关的肌肉电流都会有显著的增强。 表象是记忆的主要形式。回忆总是凭借表象实现的,记忆的内容多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有了表象,才可能有更复杂的心理活动。有了表象,人们就能再现过去认识的成果,才能拿过去的事物和当前的事物进行比较和联系,才能进行思维。因此,表象是由感知到思维的必要的过渡环节。

推荐第8篇:化学与记忆(版)

化学与记忆

友兰中学高三化学备课组朱秋生

关键词:记忆、记忆法、口诀、比较、比喻、谜语、图像。

记忆是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因素,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是:零、散、易学、难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方法,如何才能事半功倍,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以下谈谈化学学习中常用的几种记忆方法。

一、关键字词记忆法:这是化学学习中应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抓住关键字词形成知识链记忆。如物质检验步骤:取样、加试剂、观察、得结论;过滤操作:一贴、二低、三靠;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移液、洗涤、定容;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写、拆、删、查;钠与水(滴有酚酞)反应的现象,浮、熔、游、响、红。.....

二、口诀记忆法:即把某些知识编成一些朗朗上口的语句,从而加深记忆。我们在初中学习元素、化合价时老师常编一些口诀让大家记忆,再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开始要验纯,空气棑尽再点灯,还原得铜亮晶晶,熄灯冷却再停氢;集气法:与水作用排气法,根据密度定上下,不溶微溶可排水,收集气体密度大;烷烃的结构与性质:单键形成饱和烃,性质一般很稳定,强酸强碱都不动,高锰酸钾不反应,高温裂解成炭黑,它的特征是取代;烷烃的命名:选主链作母体称某烷,找起点定位置编号数,支名前母名后,支名同要合并,之名异简在先,文字数字短线连;碳链异构体的书写步骤: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排布孪邻到间,位置由心到边;溶解性表:钾钠硝酸铵全溶,盐酸除去亚汞银,硫酸除去铅与钡,碳硅硫(金属硫化物及亚硫酸盐)磷盐不溶;盐类水解规律:有弱才水解,都强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

三、比较记忆:就是把化学知识或实验通过类比进行记忆。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类比氢气还原氧化铜,还有电解质、非电解质,单质、化合物,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等概念的记忆。

四、谐音记忆法:把化学知识和相近的谐音结合起来记忆。如第五主族元素:氮、磷、砷、锑、铋,锻炼身体(完)毕;甲基橙、酚酞的变色范围:山巅一到寺连寺(3.1—4.4),酚酞遇到八道士(8.2—10)。

五、比喻记忆法:把化学知识形象直观化。如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比作洋葱的结构;把能层、能级比作楼层、楼梯;碘升华实验:紫气东来;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找退。

六、谜语记忆法:把化学知识和谜语相结合记忆。如苯和笨的区别,有人说我笨,其实我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不可少。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何所惧,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石)

七、图像记忆法:把化学知识与一些有趣的图形相结合。如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关系的结合图与熊猫头部相结合记忆。

化学记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只要我们在学习中勤思考、多联想,针对不同的知识采取不同的记忆,我们的知识一定会记得巧、记得牢,这样可以提高我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推荐第9篇:《超级学习与超级记忆》

廖阅鹏-实用催眠CD《超级学习与超级记忆》2CD内容介绍

简介:

针对希望提高读书、记忆、学习、考试能力的人所设计的催眠单元,使你读书、考试得以领先群伦。

作者廖阅鹏简介:

廖阅鹏是台湾顶尖的催眠大师,美国临床催眠治疗学会会员,美国催眠师学会认证的催眠治疗师和训练师。

廖阅鹏本科攻读心理学,后又攻读佛学硕士。广泛涉猎东西方思想、神秘学、潜能开发以及各种修行体系,从他众多的著作里,我们可以发现他所研究的不只是催眠,而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身体心灵的整体奥秘。

廖老師所主持葛吉夫催眠中心,廖老師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解决各种身心问题。丰富而广泛的理论知识,加多年的临床催眠治疗经验,造就了廖老师精湛的催眠技术。

廖老師兴趣广泛,文笔洗练,撰写的《催眠圣经》是当代最佳中文催眠入门书,他的催眠教学充满趣味与内涵,深获学员爱戴,他的催眠CD不只实用,更具有美感与灵性深度。廖老師目前除了催眠治疗、教学,更致力于催眠CD、脑心科技产品的开发。

详细介绍:

累积丰富的临床催眠经验、制作催眠录音带的心得,廖老师精益求精,崭新推出催眠有声CD书系列。这本精心设计的催眠有声书,包含两张音效卓越的高品质CD,帮助你发挥潜能,改变自我认知,建立崭新读书、学习模式,提升专注力、理解力、记忆力,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清醒,使你读书、学习、考试都能轻松搞定.

CD1 超级学习与超级记忆催眠CD:

悦耳的水语鸟啼背景声中,流出廖老师的柔和声音,引导你进入催眠状态,输入正面信念,帮助你建立新的读书、学习模式,书、学习、考试都能轻松如意。

(本CD限于安全环境聆听)

CD2 超级学习与超级记忆潜意识讯息CD:

七十二分钟的大自然原音乐,巧妙编织出最能引发α脑波的大自然原音,三万六千个正面讯息,使你的专注力、理解力、记忆力都一天比一天更好。是居家、开车、办公室、静坐、冥想的最佳背景音效。

(本CD没有聆听时间空间之限制)

建议您在使用本催眠CD之前,先行听过系列1「认识催眠体验催眠」,以便获得最佳效果。本催眠CD以放松引导、给予正面指令为主,绝无不良副作用。唯,曾经罹患精神疾病者,请征询医师意见,以便确定是否适合聆听。

推荐第10篇:记忆

记忆

过去的一点一滴,如今却包含着无尽的泪意。

记忆的停息,却无法阻止时间流转的脚印。

——我们最美好的记忆。

时间的脚印,带走了所有看得见的证据。

只留下脑海的记忆,却只是点点滴滴、断断续续。

在小河边留下的足迹,和你满脸的笑意。

是永远无法忘记的回忆。

我们约定下辈子还做朋友,

你一定要保留今生的记忆。

重逢的时间,你是否还会记得当初的那个你?

我最美的回忆,最正直的友谊,无法泯灭的记忆。

纯真的笑意,今生的记忆,来世的约定。

四川凉山德昌县第一完全小学六年级:李洋

第11篇:记忆

写封情书,给你最爱的人!让爱情相守一生一世!www.daodoc.cominfo.net)

我恍恍惚惚的看着围在我周围的一些人,我不喜欢他们,一点也不喜欢。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味道,怪怪的,我想不起来用什么来形容。我讨厌这味道。四周都是白的,惨白惨白的,这是在哪儿?

他们在说什么?我怎么老也听不明白?我想我应该听明白他们说的是什么,我努力的捕捉在我耳边飘来飘去的语音,可是,我只能断断续续的听到几个音节,怎么会这样?他们是谁?我这又是在哪儿?

一个穿很奇怪衣服的人来了,他把围在我周围的人都赶走了,这让我对他有了一点好感,虽然他穿的衣服实在是有点奇怪。可是接着他就把我对他的好感给破坏了,他竟然拿了一跟针来扎我,他妈的,我想拿东西砸他,可是怎么也抬不起来手,突然我感到我很困,我就睡过去了。

“你醒了?”我有点茫然的抬头看,是个女孩子,好象有点面熟,可是象谁呢?我想了一下,可是我想不起来,我就不想了。

“我醒了。”我说。

“……你渴吗?”她的眼睛怎么红红的啊?

“我不渴。”我又把眼睛闭上了,我还想睡觉。可是她就在那儿呆呆的看着我,即使我闭上眼睛也能感觉得到。这使我多少有点厌烦。

我正准备开口赶她走呢,门呼啦一下就开了,冲进来好几个人,吓了我一跳,他们围在我身边,有摸我的头的,有问我话的,一时间弄得我不知道该干什么好,只好用被子盖住我的身体,尽量向墙角缩。

他们停下了手,都不说话了,用一种很奇怪的眼神看着我,我也看着他们:“你们干吗?”他们不说话了,该我说了。我理直气壮的问他们。

他们都没说话,仍然很奇怪的看着我。我直直的和他们对视。

这时候门又开了,进来的是个穿白色奇怪衣服的人,我张嘴就叫:“大夫,麻烦您把这些人赶出去,我想睡觉。”

我突然呆住了,是我叫的大夫吗?我怎么会知道他叫大夫?似乎是没经过大脑思考,就随随遍遍的叫了?他要是不是叫大夫,那不糟糕了?

全屋子的人都呆了,我也呆了,我想大概我是喊错了,我尴尬的笑了笑。

那人却好象很听我的话,真的把人都赶出去了,我松了一口气,闭上眼睛,开始睡觉。

我再醒的时候,房间里只有两个人了,背对着我坐在那儿说话,我不想去听他们说些什么,我开始找我的衣服,我想出去。

可是我没找到什么衣服,除了我穿的这一身,就什么都没有了。我看看外边,放弃了找衣服。

我出去的时候他们还在热烈的讨论着什么,谁都没有回头看一眼。

出门是一个长长的走廊,很长很长,一个人都没有,我向两边看了看,心里有点害怕,我就照着一个方向走了出去。

走过一个走廊还是一个走廊,都是走廊,寂静的走廊里面回荡着我的脚步声,我越来越感到害怕,不由自主的跑了起来,我不知道哪个地方是出口,可是在我拐了好几个弯以后,我发现没有走廊了,我面前是一道转门。

外边是好几排楼房,路灯照在地上,黄黄的一片,墙上也是黄黄的,我突然感到这儿很熟悉,我好象来过,可是,是什么时候呢?我不愿意想,我随意的迈着脚步,随意的走着。

第一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第12篇:记忆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特点

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有以下几点: 记忆容量无限

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记忆容量似乎没有限度,它可以储存一个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为他的所有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人们从来不觉得过去记得太多,现在一点也记不进去。长时记忆的容量究竟有多大,有人认为是5万至10万个组块,也有人认为是1015比特,总之,它有巨大的容量。长时记忆将现在的信息保持下来供将来使用,或将过去储存的信息提取出来用于现在。它把人的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它的信息主要来自对短时记忆的内容的复述,也有一些是在感知中印象深刻的内容一次性印入的,特别是那些激动人心引起强烈情绪体验的内容可直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被储存起来。

信息保持的时间很长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甚至数年乃至终生,是一种长久性的存储。

长时记忆的编码

长时记忆的习得

识记是长时记忆习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常言说,欲忆必先记,只有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或反复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进行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心理加工,才能在头脑中长时间地保持下来。依据主体有无明确的识记意图和目的,是否付出意志的努力,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又称不随意识记,是指主体事先没有识记的意图和目的,无需付出特别的努力,更不需采用任何识记策略和手段,信息完全是自然而然地被纳入长时记忆库中的。

无意识记与人的职业、兴趣、动机和需要有密切的关系,凡是对人有重大意义的、使人感兴趣的、能激发人的情感的事件,常常无意中被记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无意识记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许多知识,积累起许多经验。但无意识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选择性,所识记的内容带有随机性,因此,单凭无意识记,无法使人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由于无意识记可以减轻人的脑力劳动,又可记住许多有用的东西,因此是值得大力研究和开发的识记。

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指有预定识记目的,运用一定策略和方法,经过特殊的努力而进行的识记。

有意识记的目的明确,任务具体,方法灵活,并伴随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意志努力,因此它是一种主动而又自觉进行的识记活动。人们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识记,在学习、工作中,有意识记占居主导地位。

2.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

根据所要识记的材料本身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识记又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对没有意义的材料或对事物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仅仅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采用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例如,记人名、地名、电话号码、商品型号、历史年代等等。材料本身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只能按外在的时空顺序努力强记。有些材料本身也有一定意义,但限于学习者的知识经验水平还难于理解其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也只得采用机械识记。

机械识记的优点是保证识记材料的准确性,缺点是花费的时间多,消耗的能量大,由于对材料很少进行智力加工,因此总的效果不如意义识记。尽管如此,这种识记仍是不可缺少的。因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缺乏意义的材料需要我们记住它。

意义识记是指在对识记对象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识记材料进行智力加工所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的先决条件是理解,理解是通过思维进行的,如了解一个词的含义,明确一个科学概念,弄懂公式的由来和推导,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等,都属于理解。只有领会材料本身的意义,并把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才能把它保留在记忆中。这种识记的优点是容易记住,保持时间长久,易于提取。缺点是记得不一定十分精确,然而,在识记的全面性、速度和牢固性等方面,意义识记均优于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的性质有所不同,但二者不是对立和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意义识记要靠机械识记的补充,以达到对材料识记得精确和熟记的程度;机械识记也需要意义识记的帮助和指导,为了更有效地识记那些缺乏内在联系的材料,可以人为地赋予这类材料一定的联系,使之意义化,以便增强识记效果。例如,记某座山的高度12365英尺,可记成一年的月份和天数,爱因斯坦记他的女友的电话“24361”时,就用“两打加19的平方”的意义化方式识记的。可见无论识记什么样的材料都需要进行编码和智力加工,这样才有益于长时间储存。 对识记材料的组织加工

所谓组织加工就是将材料加以整合,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或把材料作为合并单元而组合为某个新的知识框架,这种过程称为组织加工。对识记材料可以用多种方式组织加工,下面介绍几种加工方式。

1.表象和语义的双重编码说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佩沃(Paivio)提出长时记忆中的双重编码说。他认为识记一件具体事物,可出现表象和语义的双重编码。比如,一块手表,我们既可以用一块有特定形状的手表的心理图像去表征它,又可以用更抽象、更概括的意义来描述它——“手表是一种计时工具”。前者是表象编码,后者是语义编码。人们记一件具体事物时,除了记起它的视觉图像外,总是从中汲取其意义。这充分证明双重编码是客观存在的。表象和语义是既相平行又相联系的认知系统,它们可以分别由有关刺激所激活,然而两类信息又可以互相转换。不过识记那些抽象的概念、思想,就很难用表象编码去表征它,如“公平”、“真理”等,只能用语义编码、理解并分析其意义,领会其实质才便于记忆。

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时是如何被加工的,采用什么方式编码,这与材料本身的性质及主体的个性特点有很大关系。

就语言材料而言,更多的是采用语义编码。例如,看一篇文章或听一个报告,最终保留下来的是它的意义,而不是逐字逐句地加以储存。对一些离散的语言材料,人们也是以自然语言作为长时记忆编码的中介,在识记材料之间建立某种意义联系,然后加以记忆。例如“识记“女孩”、“小鸟”、“森林”、“唱歌”4个词时,可用自然语言把这些离散的词重新加工为“一个女孩在森林里听小鸟唱歌”,有了意义,很容易记忆。它相当于短时记忆中的组块现象,但长时记忆中的这种信息加工叫做“组织”而不用“组块”表示。

2.以自然语言为媒介的组织加工

学习外语单词时,根据发音和词义,可先从我们的自然语言中找出与之相似的词作为媒介,进行语义编码,回忆时先提取中介词,然后解码(decode),就可把原单词再现出来。例如,在无意义音节的识记中,把它们与相似的词联系起来,以词义为中介,将便于记忆。现在要求记住:Jon tol tat yurhirlok vey nic 8组无意义音节,如果把它们与接近的词语联系起来,像是John told that your hairlooked very nice,而且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句来识记,“约翰告知你的发型看起来很美”。这样以自然语言为中介对识记材料进行组织加工,有助于长久储存。

在对偶联合的识记材料中,可以利用短语或句子为中介进行组织加工。例如,记忆“小孩一鱼”这对项目时,要求看见“小孩”一词(刺激项),说出“鱼”(反应项)。可以把两个项目用一句话联系起来作为中介(小孩钓鱼),看到刺激项小孩,想起钓鱼,反应项“鱼”自然被回忆出来。 3.按语义归类的组织加工

当识记一系列概念时,人们不是按它呈现的顺序去记忆,而是先进行语义归类,把同一类概念倾向于群集回忆。在自由回忆的实验时可看出这种加工倾向。例如,把24对联系紧密的单词(如医生与教师,桌子与椅子,马与羊等)拆开变成48个单词,按随机方式混合向被试一个个地呈现,允许他们自由回忆。结果发现,被试仍倾向于把语义联系紧密的单词归到一起进行再现。尽管桌子和椅子两个词之间由17个单词隔开,但回忆时仍把它们组织到一起。单词之间语义联系越紧密,正确回忆的百分数越高。说明知识系统性对信息的组织加工起重要作用。

4.主观组织

对本来没有什么意义联系的材料,人为地加以组织,回忆时,使被加工的材料以群集方式再现,这种加工称为主观组织。1962年E.图尔文在实验中,向被试呈现了16个无关联的单词,如音乐、兵营、发现、冰山、办公室、山谷、顽皮、女孩、发行量、丛林、谜语、叛徒、咸水湖、格言、润发油、步行者。这16个单词被排列出16个不同顺序,每一顺序向被试呈现一次,每秒呈现一个单词,如此反复多次,让被试按自己喜欢的顺序再现。结果发现,被试在连续的各次实验中,有以相同的顺序再现单词的倾向,他们把某些词组织在一起的情况越多,说明其主观组织的程度越高。

5.以视觉表象为中介的组织加工

1972年鲍尔(Bower)进行了对偶联合的学习实验,他要求一组被试看到对偶词时尽量形成视觉表象,而对另一组被试不给这种提示。其结果,第一组的正确回忆量高于第二组的1.5倍。例如,识记“香烟、狗、帽子、自行车、警察、指挥棒”等一串词时,被试加工出这样一幅视觉意象:一个警察把一个戴着帽子、叼着香烟、骑在自行车上的狗用指挥棒拦住。这样,当香烟刺激项一出现,被试就可以从视觉表象的画面上想起其他5个词。可见,以视觉表象为中介的加工组织也是有效记忆的一种编码。

以上介绍的几种长时记忆的组织加工,是对信息加以组织的技巧,称为记忆术。记忆术的基本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机制:一是学习者对识记的积极主动性;二是把新信息同熟悉的已编码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便于记忆。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是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要提高记忆效率,首先要有良好的识记。只要讲究方法,尊重识记的规律,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识记的效果取决于主客观因素。

就主体而言,首先是否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是否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纯正的动机,是影响识记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其次,识记中对材料理解得越透,记忆的效果越好。因此,加强对识记材料理解是使材料长久保持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对本来有意义联系的材料,尽量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采用意义识记。其次是赋予无意义联系的材料以人为的意义,即把无意义联系材料意义化,进行主观组织、再编码,这样会有助于储存和保持。

总之,凡是把识记的对象变成智慧操作的对象,记忆效果就会明显地提高。苏联心理学家查包洛赛兹和西拉延科所做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他们把被试分成两组,第一组的任务是画一个装配好的圆规,第二组是把同样的折散了的圆规组装起来。任务完成后,叫两组被试尽量准确地画出他们所用的圆规。结果第二组画得比第一组更准确。这是因为需要识记的材料成为活动的直接对象,在进行智慧操作的活动中,能更好地走向、清晰地感知、深刻地理解,并易于引起兴趣和专注。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些模型、小实验,进行模拟等活动都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就客体而言,材料的数量、性质和内容均影响识记的效果。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越多,识记所用的平均进间也就越多。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识记的数量不宜过多。

识记的材料有的是直观形象的,有的是抽象的文字材料,究竟哪种性质的材料识记效果好,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成人对文字材料识记较好,儿童对直观形象材料的识记优于文字材料。

就识记方式而言,多种记忆类型的协同记忆以及多种感官的协同识记,比单一类型或单一种感官的识记效果好。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让第一组被试只看某一识记材料,第二组只听同一内容,第三组既看又听。结果发现,视觉识记组可记住内容的70%,听觉识记组记住60%,视听组可记住80.3%。事实表明,多种感官在识记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可取得良好的识记效果。在学习外语时,眼看、耳听、口说、手写同时发挥作用,其记忆效果大大优于单一感官的识记效果。 巧妙地使用记忆术也是改善记忆,提高识记效果的有效措施。

长时记忆的储存

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保持指已经识记过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储和巩固的过程。保持不仅是记忆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回忆和再认的重要条件。

信息经过编码加工之后,在头脑中储存,这种储存虽然是有秩序、分层次的,但不能理解为像文件存放在保险柜里那样一成不变,保持不是一种消极状态,信息在记忆中的保持是一个潜在的动态过程,随时间的推移以及后来经验的影响,在质和量上均会发生变化。

在质的方面的变化,显示出以下特点:(1)记忆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简略、更概括,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被保持;(2)保持的内容比原识记的内容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3)使原识记内容中的某些特点更加突出、夸张或歪曲,变得更生动、离奇、更具有特色。英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Bartlett,1932)作过一个实验,他让被试看一个图,隔半小时后要他凭回忆画出来,然后把他所画的给第二个被试看,隔半小时后要求第二个被试凭记忆把图画出,依次做下去,直到第18个被试。从第一个被试识记的枭鸟,经过18个的记忆改造,最后变成了一只猫的形象,这样大的差距说明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不是静态,而是会发生变化的。

卡迈克乐(L.Carmichael)等人作了一个被当作经典性的实验,他们让被试在短时间内观看一系列刺激图形,第一组被试在看图的同时还听到左边一排命名的名称;第二组听到的是右边一排的名称。图形呈现完毕,让两组被试画出他们所看到的图形。结果有大约3/4的被试所画的图形更像他们所听的名称图形,这一实验证明了定势对保持的影响。不仅形象记忆内容在保持的过程中有可能被改造甚至歪曲,文字材料的保持也是如此。巴特莱特在另一个实验中,让许多被试阅读一篇“魔鬼的战争”的故事,过了一段时间,让他们复述,结果发现,经常阅读鬼怪故事的被试在回忆中增添了许多关于鬼的内容和细节,而受到逻辑学训练的被试在回忆中则大量删去鬼的描述,使故事变得更合乎逻辑。从识记的内容与回忆的内容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出,信息在头脑中的保持不是静止的、凝固的,而是一个重建过程。识记内容在保持的过程中受到思维的“剪辑”加工,或者使之更加简略概括,或者更加完整合理,或者被想象所补充而更加详细生动,或者被夸张突出。

在量的方面的变化,显示出两种倾向:一种是记忆回涨现象,即记忆的恢复现象。1913年巴拉德(P.B.Ballard)在一个实验中,以12岁左右的学生作被试,让他们用15分钟识记一首诗,学习后立即测其保持量,并把回忆的平均数定为100%,此后在第

一、

二、

三、

四、

五、六天,又进行保持量的测量,发现识记后立即回忆的成绩不如过两三天后回忆的成绩。这种现象在许多人的研究中均得到证实。儿童较成人普遍,学习较难的材料比学习容易的材料更为显著。记忆恢复的内容大部分是处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识记复杂材料的过程中产生了抑制的积累作用,影响立即回忆的成绩,经过充分休息后,抑制得到解除,因此回忆成绩有所回涨。但也有人认为,记忆恢复现象可在识记后数日出现,抑制积累作用早已解除,不会持续那么长的时间,因此,认为上述解释仍有不完善之处。再一种解释认为,儿童学习复杂而又有趣的材料时,对这些材料的保持是比较零散的,需要一段巩固和发展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回味,因而加强了记忆,出现了记忆回涨。另一种倾向是,识记的保持量随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减少,有一部分回忆不起来或回忆发生了错误,这种现象就是遗忘。

保持量的测量

常用的测量保持量的方法有回忆法、再认法、再学法和重构法。 1.回忆法

原来识记的材料不在面前,让被试把它们默写出来或复述出来。保持量的计算是以正确回忆项目的百分数为指标。算式如下:

倘若识记不是以全部记住为标准,那么计算回忆的成绩时,应以识记时所达到的标准为基础。

2.再认法

把识记过的材料和没有识记过的材料混在一起(新旧项目的数量相等),然后向被试一一呈现,由被试报告每个项目是否识记过。保持量按如下经验公式计算:

3.再学法(或节省法)

当被试不再能把原来熟记的材料完全无误地回忆出来时,就要求被试把原来识记过的材料重学或再记,直至达到原来学会的标准。然后根据初学和再学所用的次数或时间来计算保持量,即以再学比初学所节省的次数或时间来计算保持量。计算公式如下:

4.重构法(或重建法)

要求被试再现学习过的刺激次序。给被试呈现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若干刺激,呈现后把这些刺激打乱,然后呈现在被试面前,让他们按原来次序重建,重构的成绩主要是以做对的顺序数记分。

双重存储系统

信息在头脑中呈现的方式叫作表征,表征既是对客观事物的加工过程,又是被加工的对象。信息在长时记忆中是以什么方式储存呢?佩沃认为既然存在信息的双重编码,也一定存在双重储存系统。究竟什么是双重储存系统呢?他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材料是两张图画和与之对应的两张字词卡。上面的画是小台灯与大斑马,右边的词卡字体大小与图是对应的。下面的画则是大台灯与小斑马,词卡字体大小也是与之对应的。佩沃分别把这些卡片给被试看,并要求他们立刻判定现实中谁大谁小,记录其反应时。佩沃假设:如果长时记忆中只含有语义编码的信息,被试对图画作出的判定可能会慢于字词卡,因在作出判定之前,需要将图画转换为语词,就不如直接对语词作出的反应。如果长时记忆中也存在表象编码的信息,那么被试对画面的判定反应就不会慢于字词卡,因视觉表象可以直接从记忆中提取,无须转换。他又进一步推论,如果长时记忆中所包含的视觉表象与实验出示的图对不一致,会引起心理冲突,并导致反应时慢于与现实相一致的图对,字词卡却不会引起这些冲突,因字词按语义编码后不具有时空特点,字体大小对语义信息的储存没什么影响。实验结果是:(1)被试对图对作出判定的反应是快于字词,说明长时记忆中确实包含表象和语义双重编码的信息。(2)被试对与现实相一致的图对的判定反应时快于不一致图对,证实表象编码具有时空特点。因被试一旦发现图对中对象的大小与现实中对象的大小不一致,引起心理冲突,自然延缓判定的反应时。(3)被试对字词卡的反应时无差别,说明语义编码的信息无时空特点。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对图对的判定反应时快于字词,这是因为判定时,语言信息必须转换为表象再行判定,因此反应时较慢。这一实验有力地证明了长时记忆中既存在双重编码,又存在双重储存系统。

长时记忆的提取

提取属于信息的输出过程。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有两种形式,即再认和回忆。再认是指过去识记过的材料再次出现,有熟悉之感,可以识别和确认。回忆是指过去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的重新复现。这两种形式对信息的提取都需要一定的线索,还要采取一定的策略,选择一定的中介。关于如何提取信息,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理论认为,信息的提取是根据信息的意义、系统等来搜寻记忆痕迹,使痕迹活跃起来,可回忆出有关的项目。另一种理论认为,记忆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存储起来的是一些元素或成分,回忆则是把过去的认知成分汇集成完整的事物。这两种理论各自适合于不同的编码形式。搜寻理论可能适合于表象储存,重建理论适合于语义储存。提取的效果一方面依赖于储存;另一方面依赖于线索。倘若储存本身是有组织的、有条理的,是有层次结构的,提取时只要使层次网络中的某些节点激活,使与这些节点有关的信息处于启动状态,回忆就会很容易进行。若储存是杂乱无章的,提取就不会顺利。线索在提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线索的数量多、质量高,提取就容易。线索的质量是指线索中的信息与记忆痕迹中的信息匹配联系的紧密与否。一般来说,再认比回忆容易提取信息,这是因为再认时有关线索就是再认的感性依托,有较多的线索给以提示,可帮助尽快地确认。

再认与回忆

再认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有熟悉之感并能被识别和确认的过程。人在识别某一对象时,一方面要对它进行知觉分析,同时还要从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中提取有关的信息(模式)与之对照比较,经过多层次的连续检验,最后才能完成确认。当再认发生困难时,就要努力寻找各种有关的线索,力图恢复过去已经建立的联系。可见,再认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包含有知觉、回忆、联想、比较、验证等一系列的认知活动。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和精确程度。熟记了的事物一出现,几乎可以无意识地、自动化地、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识别。在日常生活中,错误地再认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种是由于识记的不巩固、不精确,原有的联系消失或受干扰,一旦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不能激活原有的记忆痕迹,仅有熟悉之感而无法从整体上加以正确的再认。或者对有关信息(模式)的提取发生了错误,导致错认。另一种是由于联系的泛化,导致错误的再认。例如,错把一个陌生人当作一个熟人相认,这是因为他的许多特征与熟人相似,这些特征在头脑中产生了泛化,因此导致了“张冠李戴”。在学习识别汉字时,常常会出现认错、写错的现象。如像戍、戌、戎,这几个字很相似,稍不细心知觉,又没有精确将它们加以分化,时间久了,头脑中的痕迹不清晰,极容易发生混淆,因此常常认错。此外,病理性障碍也会发生不识物症或不识人症。 再认同“模式识别”直接关联,目前模式识别已成为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加以研究,因此再认有时被放入知觉范畴中去研究。

回忆是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面前,可以重新回想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回忆。 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前者是有预定的回忆意图和目的,在回忆任务的推动下,自觉主动地进行的回忆,后者是没有明确回忆目的和意图,也不需要努力地搜索,完全是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旧经验。一件事偶然涌上心头,浮想联翩或触景生情,漫无目的地,不由自主地引起种种回忆。这种回忆的内容往往是不连贯、不系统的。

提取的种类

无论再认还是回忆,若不依赖任何中介和提示线索,直接把有关信息从长时记忆库中抽取出来,对信息的检索几乎是自动化的,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一程序,这种提取称为直接搜寻。例如,当你的一位朋友在电视屏幕上一出现,你能立刻把他再认出来,这是通过直接搜寻达到再认的,这种再认又称为直接再认。若问你今年暑假同谁结伴旅游,你会说出张

三、李四等一些人的名字。这种回忆称为直接回忆,而这种提取就是直接搜寻。有时我们的再认和回忆需要一些提示线索或中介性的联想才能达到再认或回忆。例如,若问1992年的10月31日上午你在干什么?对这个问题很难立刻回忆出来,往往要借助日记、备忘录或其他一些中介物,对问题进行某种预加工,以便确定回忆方向,把回忆的范围逐渐缩小,此外还要提出一些假设,对假设要逐一验证,排除无效的回忆线索,凭借联想搜寻新的线索,直至完成回忆任务,提取出必要的信息,这种回忆称为间接回忆。直接回忆与间接回忆不是绝对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本来可直接回忆的内容,由于荒疏、印象淡漠,再回忆时要凭借联想搜寻,进行追忆。反之,间接回忆的内容由于联系的巩固和熟练,回忆时可不加思索迅速在头脑中重现。联想在回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当具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并在大脑皮层建立起暂时神经联系,只要一事物出现,就会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回忆常常以联想搜寻的形式进行。常见的联想有以下几种。

1.接近联想

在时空上比较接近的事物,容易在人们的经验中形成联系,只要其中一事物出现,就会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提起北大想起清华,这是因为两校相邻,空间接近之故。看到闪电想起雷鸣暴风雨,这是由于两种现象是相继出现,在时间上是接近的。

2.相似联想

由一件事物的感知引起与它在性质上相似事物的回忆,称为相似联想。文学中的比喻常常借用相似联想,作诗托物寄意也是靠相似联想。

3.对比联想

由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同它具有相反特征或相排斥的事物的回忆,称为对比联想。例如,由美想到丑,由草原想到沙漠,由黑暗想到光明等。

4.关系联想

由事物的多种关系而建立起来的联想。如部分与整体、种属关系、因果关系等所形成的联想均属关系联想。

在识记时,有意识地在事物之间多建立联系,形成各种联想,有助于回忆,联想越丰富,回忆越容易。

联想在其他心理活动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凭借联想可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料、原则。举一反三的联想可开发人们的求异性思维,使思维流畅、变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在想象活动中,借助联想可唤起人们更丰富的想象,由联想而进入发明创造活动。在情绪的研究中,利用自由联想的方法还可探索人的心理状态。

影响提取的因素

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信息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

1.对信息合理组织能改善提取

从容量巨大的长时记忆库中检索提取信息,就像到一个藏书极多的图书馆查找某一本书一样,能否顺利地找到那本书,与对书的归类编目存放有关。同理,人们对信息进行合理的组织或使它们处于一定的前后关系中可以增加线索,促进提取。

包尔等人(Bower,1969)做了一个实验,要求被试记4张词表。对一些被试给他提供的词表是按照树状层次组织起来的。对另一些被试所提供的词表上的词是随机排列的。识记后进行回忆的测验,其结果表明,被试对有层次组织的词回忆的正确率达65%,而对随机排列的词回忆只有19%是正确的。这个实验证明了高度组织起来的材料,按层次网络储存的材料有助于提取。这是由于材料的组织为提取时的搜寻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线索。

而对随机排列词表的词的搜寻,有如走迷宫,常常在某些词上打圈子,影响顺利地提取。这说明合理地组织材料,按组织系统储存,可保证提取活动准确和高效率的进行。

2.使信息储存处于编码时的前后关系中有助于提取

由于事物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情景中的,我们识记时,这种场合因素微妙地伴随着人对事物的识忆,当再认或回忆的场合与识记的场合越相似,就越有利于对信息的提取。也就是说,信息处于编码时的前后(或上下文)关系中,这种场合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提取线索。特别是在提取复杂材料时,与材料有关的上下文线索将有助于材料的迅速恢复。

3.干扰对提取的影响

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个记忆线索与几个有关事物相联系的情况,其中与一个线索联系较牢固的项目往往会干扰与同一线索联系较弱的项目的提取。例如,一个篮球运动员改踢足球,开始他总不能得心应手,其原因是,打篮球的规则与技巧已经很熟,甚至习惯化了,改踢足球后,原来形成的技能总会干扰对踢足球运动信息的提取,多次出现犯规行为。

与同一线索联系的项目越多,通过该线索提取目标项目就越困难。如果将与同一线索相联系的各个项目进行意义加工和组织,就会减少彼此的干扰。 此外,消极情绪也会妨碍对信息的提取。例如,考试时,一旦遇到一个难题答不出来,便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引起种种担扰心理,在这种心境状态下反而会更加干扰对回答问题有关的信息,造成回忆的困难。

长时记忆的遗忘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发生错误的回忆和再认。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保持的丧失就意味着遗忘的出现。如果识记过的内容,不经复习,保存量随时间的推移日趋下降,这就是遗忘。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

根据遗忘的程度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如果识记过的内容在头脑中留下了大部分,只是其中一部分不能回忆或再认,属于部分遗忘。如果事过境迁全部回忆不起来,属于完全遗忘。若已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还可恢复,属于暂时遗忘。例如,提笔忘字;熟人相见叫不出对方的名字;话到嘴边说不出来(称tip—of—the—tongue现象,简称TOT);考试时,回忆不出有关的知识,一出考场立刻想起等都属暂时遗忘。若识记过的内容,不经重新学习,记忆绝不可能再行恢复,属于永久遗忘。

遗忘是人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对于那些不必要的、应淘汰的信息的遗忘,是有积极意义的,既可减轻我们的脑力负担,又可不为杂事所萦绕,可见遗忘也是巩固记忆的一个条件。但对必须保持的信息的遗忘,是消极的,为此,心理学应该研究遗忘的规律,以便找出克服遗忘的办法。

艾宾浩斯对记忆与遗忘的研究

德国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H.Ebbinghars 1850~1909)是对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他在实验中选用的材料和方法都具有特色。他自己充任主试和被试,独自进行实验,持续数年之久。他制作了大量的无意义音节字表作为记忆实验的材料,这种无意义音节是由两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组成,如TAJ,YIC,HUZ,CEX,GAW等,以在德语字典中查不到为准,因此称为无意义音节。以无意义音节为实验材料,目的是避免受旧有知识经验的影响。无意义音节虽然本身没有含义,但它可以引起被试的联想,为了使记忆的难度尽量一致,要选用联想值较低的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使用这类性质相似的实验材料,便于改变和确定数量。实验采用重学法(又称节省法)检查识记效果。艾氏每次识记8组,每组13个无意义的音节字表,学到连续两次无误地背诵为止。隔了不同的时间进行回忆,发现有些音节忘了,于是重学,再达到恰能背诵为止,以重学比初学节省诵读的时间的百分数作为保存量的指标。其实验结果如表3。

b=保存量,t=时距(分钟),V=100-b=遗忘量,C和K是常数(近似估计值K=1.84,C=1.25)。后来学者们将此实验结果绘成曲线图。这就是百年来一直被广泛引用的经典的保持曲线。后来,许多人用不同的识记材料,不同的检查保存量的方法,在大量的被试中进行实验。1922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陆志伟让20名被试,识记12个无意义音节,学到刚好能一次无误地背诵为止,然后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内,用再认、重学、默写、提示4种方法检查其保存量。结果发现,除用再认法检查的保存量一直下降很慢外,其余3种方法所得结果均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基本一致。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从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得比较快、比较多,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可以说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影响遗忘产生的因素

就识记材料的性质而言,一般来说,熟练的动作遗忘得最慢。贝尔发现,一项技能一年后只遗忘29%。也就是说,人的动作记忆保持得最好。其次,熟记了的形象材料也容易长久保持。有意义的文字材料,特别是诗歌要比无意义的材料保持得多,遗忘得慢。

就识记材料的数量而言,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大,识记后遗忘得越多。有实验证明,识记5个材料的保持率为100%,10个材料的保持率为70%,100个材料的保持率为25%。即使是有意义的材料,当识记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遗忘速率接近于无意义材料的遗忘曲线(索柯洛夫的实验)。

就材料的意义而言,凡不引起被试兴趣,不符合被试需要,对被试的生活不占重要地位的材料,往往遗忘得快,而有意义的材料就遗忘得慢。

学习程度对遗忘也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说来,学习程度越高,遗忘越少。过度学习达150%,保持的效果最佳。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学习的巩固程度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比如,学习一个材料,20遍后恰能一次正确无误地背诵,此时,称这20遍的学习程度为100%,倘若再继续学习10编,就是过度学习了,其学习程度为150%。又比如,学一个材料30分钟后恰能一次正确背诵,再用15分钟进行过度学习,其学习程度为150%。根据我国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33%的学习程度,遗忘为57.3%;100%的学习,遗忘为35.2%;150%的学习,遗忘为18.1%。超过150%的学习,记忆效果不再继续上升,可能是因兴趣减退或疲劳等原因。150%为过度学习的限度,低于或超过这个限度,记忆的效果都将下降。

克服遗忘加强复习

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复习,是不可能永久、完全保持在记忆中的。有记有忘,这是必然的规律。

克服遗忘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复习。只听讲不复习是任何课程也学不好的。复习是记忆之母,怎样复习才能达到巩固识记材料的最好效果呢?根据遗忘发展的规律,心理学总结出以下的学习方法:

1.及时复习

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告诉我们,遗忘最严重的时刻是在识记刚刚达到记住的最初时刻,这是因为,新学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建立的联系还不巩固,痕迹很容易自然衰退,不及时复习,仅几个小时就可能有64.2%的遗忘,1天之后遗忘率达66.3%。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记忆就像建筑物,不要等快倒塌时再去修复,否则,那就等于重建,这说明及时复习是极为必要的。复习的作用在于强化联系,如果说识记是利用已有知识对新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的过程,那么复习就是不断地进行再编码,增加对信息加工的深度,提高对信息编码的水平,提高编码适宜性的过程。复习贵在及时,使即将消失的、微弱的痕迹重新强化,变得清晰,并在头脑中进一步巩固。复习还能促进理解,使所学过的内容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更便于精确记忆。及时复习就是要在新学过的材料尚未遗忘之前,趁热打铁,使之巩固,然后纳入个人的认识结构中去长久保存。

2.复习多样化

复习并不意味着单纯地、机械地重复所学的材料,复习方法的单调既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又容易产生厌倦、疲劳。多样化的复习,可使人感到新颖、容易激发智力活动,使所要复习的材料与有关知识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就能更牢固、更灵活地掌握。

3.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的效果不是单纯地决定于复习的次数,复习具有累积效果,刚学过的知识不但要及时复习,而且也应适当地增加复习的时间,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次数和时间可逐渐减少,间隔时间也可以逐渐加长。连续地进行复习称为集中复习,而有一定的间隔时间的复习称为分配复习。一般来说,分配复习优于集中复习,这是因为集中复习时大脑神经过程容易产生抑制的积累,而分配复习有较多时间间隔使抑制消除,并且有利于联系的巩固。但这不是绝对的,只要平时坚持分配复习,到必要时,采用集中复习,考试的效果就会较好。那种平时不复习,考试前临阵磨枪,是达不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第13篇:记忆

聚会

周侠民

辛卯岁末,腊月十七,江川知青,汇集杨浦。结彩张灯,人声鼎沸,五龙献瑞,六方齐贺。相聚相拥,惊喜连连。

岁月悠悠,四秩闪过,故人音貌依稀,新面端详良久,终想起,风雪中那个大高个,还记得,堤坝上这位铁姑娘。连长指导员,队副卫生员,一时间,时空转换至当年。道不完马库力苦乐年华,说不尽北大荒情深谊长。然话题更多是当下,成功失败皆为浮云,家长里短别有滋味。

沧桑刻脸,岁月染发,笑容依旧,言谈仍然。辛会长致辞,慷慨激昂,各协会拜年,别具风采。主持人有腔调,表演者不怯场。展京韵唱沪剧南腔北调歌不断,吹萨克秀时装俏影美步夺眼球。自娱自乐,有声有色,说说唱唱,舞之蹈之。携手团圆圆,搭背走长龙。忘我忘形忘时间,尽兴尽情尽欢颜。

余身处其间,感谓油生:知青知青,其名意何?窃以为,其一,有知识才华正值青春年华也,自当风华正茂意气勃发,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承社会之中坚,担历史之重任。主席召去,以智慧热血,豪迈屯垦戍边无怨言,小平唤归,以成熟刚毅信步改革开放有自信。今虽甲子,雄心犹在!其二。知者,知晓也。知其岁月无情,人生终老,然更知心与情皆可永远常青。陈年之酒迟开之花历久弥香。一生以知青自称,乃我辈之荣耀也。退休第二春,夕阳正火红。劝君知心态知健康知调适,看淡世间名利事,但求当下自在活。善哉诚哉美哉妙哉! 鼓乐又响,主持催余上台献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余顿悟,知青,正是那“美丽的传说”耶!

匆匆收笔,开唱~~~~~~

凝视雨花台

周侠民

在诸多金陵胜景中,这里需要凝神注视。

因为这里有太多的故事传奇,还有诸多的历史遗迹。曾经泣鬼神感天地,于是天降雨花,这里的石头也变得多彩绚丽,蓝天下、阳光里、清水中,只要凝神注视,你就能感觉精美鲜活的石头会咏诗歌唱、会讲千年故事。

凝神注视,那鸟鸣婉转的松林间,牵手徜徉的一对对情侣;青青草坪上,一家三口沐浴春光的亲昵笑语;长椅上,鹤发童颜的老头老太互相偎依,和谐而安宁,和平而静谧。绿树环抱、百花争奇,这里可以揽胜、可以休憩、更可以撷取人生的启迪。

凝神注视,秦汉风云、六朝更替、唐宋诗韵、明清志异,那千年的轶事,已随扬子东去。留下的,是凝固在这里的精神和气息。这里,唯独在这里,人们飞扬的思绪会发散开去:“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贤志士的生命之歌振聋发聩,夯实了一个民族的底气。而今天,只要在幸福和自由的空气里还活着的人,话语就会聚焦一个主题:今天的一切是谁赋予?于是,脑海里站起一个个曾经躺在这里的人。因为,这里不仅仅是一座风景壮美的历史园林,更是一座肃穆的现代烈士陵园,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献身的先烈,已化为花岗石英雄群雕,永远矗立在天宇,彰显着这里曾经的战云硝烟和腥风血雨。

凝神注视,倒下的英雄依然挺立,每一个英雄的身后都松青林密。人们仰视或俯察英雄的事迹,心灵如感受巨浪的冲击,这些为了追求光明的先驱,在黑暗的漫漫征途上奔走、呐喊、舍生取义、前赴后继,曙光已在眼际,他们却倒在了血色黄昏的殷红里。临行的那一刻,他们直面枪口、从容坚毅,他们的眼神,慷慨而犀利,温暖而甜蜜,他们的笑声让魔鬼战栗。拯百姓于水火,驱阴霾于山河,还光明于天地,心中只有人民,唯独没有自己,这样的人,就是真正的英雄,这样的人,会太阳般照耀后人的心空,永不忘记。

凝视注视,清明时分,人们祭扫完故去的亲人,总不忘来这里献一束花,插一根柳枝,读一读墓碑上的名字。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你就这样行走在人们的生活里。那一队队红领巾的队旗,那一行行十八岁的成人典礼,那一排排高扬右臂的宣誓,是接受光明并从此肩负使命的庄严仪式,无论官员还是平民、无论成人还是孩提,到这里,就必须凝神、必须注视,因为,这里让你懂得活着的全部意义

雨花台,我在凝神注视你。

记忆

周侠民

记忆这玩意儿让人琢磨不透,想记住的,不一定记得住,甚至强记也无济于事,不想记的,就像烙在脑海里,想忘都忘不掉.回忆是什么?就是把记忆从仓库里提取出来,放到阳光下晒晒.可回忆并非信手拈来,不信,你试试,闭上眼,凝住神,一本正经开始回忆,想起什么啦?恐怕是一片空白.怎么回事?原来记忆平时是被封存的,还加了把时间之锁.然而,不经意间,一句话,一枚照片,一张似曾相识的脸,一件普普通通的事,就会訇然打开记忆之锁,陈年往事或如涓涓细流汩汩而出,或如江河飞瀑,奔涌而来,不可阻挡.模糊的会变得清晰,清晰的会近如眼前,时空倒转,人事闪回,让人感慨万千.回忆是可以互补的.你刚才唱的那首歌,很好听,我说.你惊奇地看着我:天哪,你什么记性,这歌是你当年写的.我愕然.哦,我想起当年我俩二重唱,靠得很紧,背后还拉着手呢.轮到你一脸茫然了,有么?怎么没有,为了帮你数长拍,我一拍捏你一下,阿,你会心一笑,释然.互补中,人事变得丰满,互补中,记忆变得鲜活.记忆之门,一旦打开,奔涌的,不仅是珠玑珍宝,还有沙砾泥浆,这就是有人沉迷心醉,有人不堪回首的原因.其实呢,往事已随东流去,将来无需空自许,神马都是浮云了,还有鸟事可耿耿!问自己,当下安康否?只要然也,一切ok.回忆嘛,就当一盘开胃小菜,就着二锅头或古越龙山,徜徉恣肆,放浪形骸去吧。

第14篇:记忆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一小学五年六班 樊泽桐

打开记忆的盒子,往事像放电影般历历在目,记忆里满满的都是亲人的爱,画面定格在那年,那天......临近放学了,突然天空乌云密布,一片轰隆隆的雷声过后,风卷着大雨哗哗的下了起来。“叮铃铃......”清脆的下课铃声传来,我焦躁不安地边收拾书包边望着窗外瓢泼的大雨,开始发愁,“这么大雨,奶奶怎么来接我,我怎么回家?”陷入困境的同学们商量着、猜测着、埋怨着......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沸腾了。焦急的等待中,十分钟,二十分钟过去了,大雨依旧未停,十几位同学陆续被家长冒雨接走,教室里渐渐安静了下来。“砰砰砰”,瞬间十几双充满期待的眼睛被敲门声吸引过去,老师打开门,一位“乞丐”模样的叔叔站在门口,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道是谁的家长,我又把脸转向窗外,继续等待。“樊泽桐”,听见老师点名,猛一回神,难道是奶奶来接我了?我背起书包赶快向门口走去,心想,这么大雨,奶奶是怎么来的?地上的一滩水映入眼帘,抬头一看,“爸爸!?”凌乱的滴着水的头发,湿透的外套里面衬衣领卷着,裤腿满是泥点,鞋子还在往外渗水......他平时干净整洁的衣服呢?他帅帅的发型呢?他威严的领导气质呢?看的我实在不忍心了,眼眶一热,鼻子一酸,顿时,感觉脸发烫,羞愧与不忍让我嗓子眼堵堵的。爸爸伸手拉我,说:“儿子,爸来晚了,等着急了吧?”爸爸的手好温暖,我安心的把我冰冷的小手放进爸爸的手心里跟他一起走进回家的风雨里……

他一句来晚了和卷着的衬衣领,我都可以想象他不能及时来接我的心急如焚和放下手头的工作出门时的匆忙,就在刚才我还误认为是“乞丐”,愧疚和感动在我心里翻滚着,“爸爸,对不起,谢谢您”……

“儿子,吃饭了!”妈妈的声音把我从回忆中拽了回来,我边吃饭边想,记忆真的是个好东西,那里沉淀着我成长路上所有的感动和感恩。

第15篇:记忆

记忆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这里所说的“经验”是指个体在过去生活中经历的所有事件,其中既有感知过的事物、练习过的动作、学习过的知识、也有思考过的问题、曾经体验过的情绪。

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再认或回忆是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成为再认。记忆的三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通过回忆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而且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敏捷性体现记忆速度的快慢,指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记住的事物的数量。人们记忆的速度有相当大的差异。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实验:让受试者背诵一首唐诗,有的人重复5次就记住了,而有的人却需要重复26次才能记住。有的学者让受试者识记一系列图形,有的人只需看33次就能记住,有的人却需要看75次才能记住,这就说明了人的记忆在速度方面,即敏捷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2.记忆的持久性

记忆的持久性体现记忆的巩固程度,指记住的事物所保持的时间的长短。良好的记忆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标准就是持久性。人们的记忆在持久性方面也有很大差别。有的人记忆十分长久,可以维持多年;而有的人却十分健忘,记不了多久就会忘记。 3.记忆的正确性

记忆的正确性是指所记住的材料是否正确。一个人的记忆,如果既有敏捷性,又有持久性,但是不具备正确性,记得又快又牢固,可就会记错了。显然这样的记忆也毫无用处。可以说,“正确性”是良好记忆的最重要的特点。 4.记忆的备用性

记忆的备用性是指能否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记忆中迅速而准确地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记忆的备用性是判断记忆品质的最重要的标准。记忆的备用性也是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的体现。

三、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识记

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它是记忆的最初阶段。

识记具有不同的类型,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人的相当一部分知识经验是通过无意识记获得的。但由于无意识记同时具有被动性、偶然性和片段性等特点,因此,要获得系统的知识经验,还需要运用有意识记。有意识记就是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由于它具有主动性特点,适宜完成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识记任务,是学习活动最主要依靠的识记类型。

依据识记材料本身有无意义或学习是否了解其意义,还可把识记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指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这种识记和积极的思维活动相联系,又往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识记的效率。机械识记指在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种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这种识记虽然效率相对较低,容易遗忘,但也是识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种类。因为在实际学习中有些材料往往不能等人理解了意义后再去记忆,甚至有些材料本身就不具有什么意义。如记忆外文生字、某个历史年代,就常常是机械记忆。

2.保持

保持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对于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或回忆错误,不能再认或再认错误,即是遗忘。

(1)遗忘的进程

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以自己为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作识记的材料,以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为指标,研究了遗忘的过程。根据测量所得数据,他绘制了一条曲线,即心理学上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该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即在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遗忘得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逐渐缓慢下来。

(2)遗忘的原因

关于遗忘的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衰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时间推移而消退的结果。她比较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但难以用实验证实。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识记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其最明显的例证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如学习一篇课文,一般总是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容易遗忘,其原因在于中间部分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这两种抑制的干扰。

动机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受到某种动机的作用所致。人们常常不愿回忆痛苦、可怕的经历,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

同化说,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但人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之后,就可以此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简化,从而减轻记忆负担。

总之,遗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述每一种理论都能解释遗忘的部分现象,但不能解释所有的遗忘现象。因此,对于遗忘的原因,应当把上述几种理论综合起来加以解释。

3.再认或回忆

再认或回忆是识记、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是整个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回忆是指当经验果的事物不在眼前时,重新把它回想起来。再认或回忆状况不仅同形成联想的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有关,而且还与再认或回忆的场合、主体的情绪状态有关。

四、识记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根据识记有无预定目的,识记可以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有意识记效果优于无意识记。因此,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有利于记忆效果的提高。

2.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

根据识记材料本身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可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在对事物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据事物的表现形式而进行机械重复的识记。意义识记是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意义或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研究结果和经验均表明,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对识记材料加以理解,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将识记的材料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提高识记效果。

为了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可以采用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对材料进行加工组织,使新材料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如:

分类记忆法。指按照事物的某些内在联系或外部特征进行分类归纳的方法。

系统化记忆法。指在头脑中把识记的材料归入一定的顺序,使之彼此发生一定的联系,建立一定的网络,从而进行记忆的方法。

直观形象法。指把要记忆的材料转化为直观形象材料来进行记忆的方法。

谐音记忆法。指在识记材料时,设法找出与它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再联想相关的意义来帮助记忆的方法。

歌诀记忆法。指把识记对象编成顺口溜,赋予它们一定的音韵和节奏,使对象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易记易背。

联想记忆法。指通过对识记材料进行离奇的联想,并在头脑中呈现相应的物象来进行记忆的方法。

操作记忆法。指把要识记的材料转化为操作活动的对象来加强记忆的方法。 3.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刺激间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重要原因。干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前后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的巩固程度、学习时间的间隔以及情绪状态、健康状况 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将两种相似的材料安排在相近时间内学习;文、理科课程的学习最好交叉进行;两种材料的学习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课间要进行适当的休息。此外,还应注意保持学生的良好生理、心理状态,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度疲劳和紧张等消极状态。

4、合理地组织复习

对识记过的材料进行重复学习,是巩固识记效果,防止遗忘的关键一环。因此,要提高记忆效果,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复习。

(1)及时复习。根据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在学习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应组织复习,即在尚未大量遗忘之前就要开始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正确分配复习时间是复习获得良好效果的条件,它可以连续进行,即集中复习,也可以有一定时间间隔进行,即分散复习。复习前,时间过于集中,容易出现一只积累;过于分散,容易发生遗忘,不利于学习材料的巩固。时间分配要适中,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它取决于许多条件:识记有意义材料时,最初识记时间应该相对集中些,以后间隔时间可逐渐延长;机械识记的材料和技能学习,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较容易、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应该集中复习,难度大、缺乏兴趣的学习材料,则适合采用分散复习的方法。

(3)复习多样化。单纯反复的复习不仅单调枯燥,而且还易于形成疲劳。所以,在复习时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的参与,采取练习、讨论、提问等多种形式,并把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结合起来,提高记忆效果。

(4)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研究表明,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是一种积极的复习方式。这指的是还未全部记住所学内容时,采取的一边阅读一边回忆,最后达到全部背诵的复习方式。人们在试图回忆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记忆目标明确,因此,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结合,复习效果更好。

(5)适当过度学习。如果以一次完全正确回忆或再现的学习程度为100%,那么150%的过度学习是提高记忆效果的最经济有效的选择。学习程度少于150%,记忆增长效果不明显,超过150%,记忆效果并不随之显著改善,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第16篇:记忆

记忆容限与记忆组块

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属于心理学或脑部科学的范畴。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有相当多种分类,主要因环境、时间和知觉来分。在记忆形成的步骤中,可分为下列三种信息处理方式:1.译码:获得信息并加以处理和组合。2.储存:将组合整理过的信息做永久纪录。3.检索:将被储存的信息取出,回应一些暗示和事件。 人类将自己思维之信息内容的储备与使用过程,称之为:记忆。 因此,人之记忆包含了两个必需的步骤:

第一步是“记”的过程——储备信息内容的过程。也就是心念将内心集结的信息资料,以某种格式保存在记忆的仓库里;

第二步是“忆”的过程——使用信息资料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在内心进行回忆来重温过去的感觉,或者是将某一信息内容装载到感觉信号中,经由自己的身躯之器官来表达。

记忆组块

把一定的记忆材料分成适当的组块或类别的方法都叫做组块分类记忆法。组块分类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意义材料的分组分类,一种是无意义材料的分组分类。 1.意义材料的分组分类

意义材料这里是指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在识记的时候通过分析找出其内在联系,然后分成一定的组或类,记忆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2.无意义材料分组分类

对于那些没有内部规律的零散材料,我们就不好运用正常的分组分类法了。

一般来说有这样两个原则需要注意:一是组块划分不能过大,最好不要超过7 个单位。比如地理三字经和历史三字经,就是运用三字一组法编写,简明易记。再如记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前20 位元素名称时,可采用5 个一组的分组法。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其中“氖”和“钙”正好押韵,这种方法也叫口诀法,我们自己也可编。编的时候,有时为了工整、押韵,自己可以填上几个辅助字词,或换上个别谐音字,只要不造成误解就行了。分组的第二个原则是使划分后的组块便于使用下面要讲的形象化、意义化的方法。

短时记忆是记忆的一个重要的成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时间也不长,约10-20秒之间,而且短时记忆的容量也有限,在7+/-2个单位之间。这个单位叫做块件(chunks)。也就是说,如果不作任何复习,人对感知的信息只能记住5-9个各自没有联系的单位。虽然短时记忆容量小,但我们可以借助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历,让这些单位之间发生有意义的联系,将大量可用的信息组成少量的块,记忆广度将被大大增加。

块是一个有意义的信息单元。块可以是一个字母、单词、成语、句子、图示、事件等。例如,序列1-9-9-0-6-1-1-0-3-0由十个数字构成,即10个块,超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一部分信息来不及被加工就丢失了。但是,如果把1-9-9-0看成年份,把6-1看成六一儿童节,1-0-3-0看成上午十点半,那么,原来的序列就变成了三个块,块的数量减少了,序列也就易记得多了。

组块(chunking)是一个重新组织项目的过程,基于相似性或其他原则进行组织,或者基于存储在长时记忆的信息将它们组成一些更大的模块。在这个过程中,记忆者将信息组成了较大的有意义的单位,减少了块的数量,是记忆能在相等的时间内加工更多的信息。因此,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扩容性,即短时记忆信息可以通过加大每一组块容量而得到扩充和提高;第二,差异性,即组块内部组织水平不同,或对信息再编码的方式不同,则相应的组块所包含的信息量也不同。组块依据的联系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那些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单个项目结合成一个组块,组合成的组块不一定需要形成一个有意义的单位,这种组块过程叫“分组”;例如,我们在记别人的手机号码(13922236955)时,会根据数字之间的不同关联把号码重新组合,分成数量更分成数量更少的几个大块(139-2222-369-55),便于记忆。

另一类是在意义上把若干项目联结起来,构成由一个个已知、单独的小块组成的大块。这种组块要利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使小组块的各项目之间存在某种固有的关系,以形成一种整体(即更大的组块),这种组块之间的联系或联结的基础就是联想,所以,联想是“组块化”的关键。

例如,有些以-f或-fe结尾的名词,其复数形式应是把-f或-fe变为-ves,例如,thief, wife, loaf, half, leaf, shelf, knife, wolf)。有经验的教师在讲授这种英语名词复数形式的特例时,会编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把这些互不相关的小块串联成一个更大的块,以方便学生记忆。小偷(thief)的妻子(wife)用一条面包(loaf)做诱惑,半片(half)树叶(leaf)做掩护,从书架(shelf)上拿了一把刀(knife),杀死了一只狼(wolf)。 用英语学习来举例: 几种常见的单词记忆组块策 1.音义联想

在单词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英语单词的发音特点,挖掘单词发音本身所蕴含的形象信息或其谐音与词义的联系,以便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旧组块),使之参与到相关的单词学习中来,使单词的音、形、义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建立新的组块。例如:elope(私奔)的发音听起来有点像中文“一路跑”,我们可以把发音与词义建立联系:在私奔的路上一路跑。再如,dawn(黎明)的发音使人容易想起“黎明时分早早起床呵欠连连的样子”。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记忆由多个无规则的字母组成的长单词,如statistics(统计学)。我们可以根据它的三个音节,把它分成sta-tis-tics三个组块。由它的读音就容易联想到拼写了。

2.字母组合和读音规则

一般来说,读音规则、容易拼读的单词,易学也易记忆。在英语中绝大数单词中的字母组合的读音都是有规则的。我们可以把这些字母组合的规则读音当作它的声音标识或符号。一听到某个发音,就会帮助自己回忆起相应的字母组合来。我们要充分认识单词的读音与拼写之间的关系,善于总结字母、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以及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发音,这样就会比较轻松地记住单词,做到见形能读、听音能写。 3.构词法 在单词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英语单词的构词特点,找出生词中的旧词或旧词根、词缀,挖掘生词与旧词的内在联系或结合已有知识经验人为地建立形象联系,形成新的组块,从而记住生词。例如,学习indirect时,将其划分为in-direct,其中含旧词direct及否定前缀in,可联想为“不是直接的就是间接的”。学expreion_r_r_r时,发现旧词expre,且-sion是名词后缀,都是已学过的旧词或旧词缀,expreion_r_r_r当然是expre的名词形式了。在学习单词down-to-earth时,可以联想到“with both feet on the ground”,因此,要记住它的中文意思(实事求是的、切合实际的)就不难了。 4.形义联想

我们可以刻意找出单词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利用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进行组块。例如,后缀-er表示人,如reader, writer, speaker等,由于受这个影响,不少人把“教授”的英文单词拼写成profeer,但是,如果我们提醒自己“大多数教师都是戴有眼镜的,而眼镜是有两个圆圈的(OO)”,就容易记住该单词的正确拼写形式为profeor了。又如,常有人不能正确区分 so-a-p与so-u-p,我们可以想一个情景:炉上热气腾腾的一锅汤;而后将“锅与汤”联系起来,再看中间的字母u,不正像一个汤锅吗?从而区分soap(肥皂)与soup(汤)。还有,eye中的两个e像两个眼睛;bird中的b和d是“鸟”的两个翅膀,等等。

5.同韵词搜索联想

在学生学习生词或复习单词时,我们可以根据生词的词尾,通过变换首字母或前几个字母,搜索出已学过的具有相同词尾的旧词,通过形象联想将这些词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组块,从而复习了旧词,又使生词进入了“温暖的家”,由其他同韵词就可回忆起生词来。如学习生词pill(名词,药丸)时,我们可以找出以-ill结尾的词,由字母A依次搜索、回想到Z,就可找出下列学过的旧词bill、fill、hill、ill、kill、mill、pill、till、will。然后根据单词设想这样一种情景:小山(hill)中有一座装满(fill)药丸(pill)的面粉厂(mill),直到(till)将要(will)杀死(kill)病(ill)人时才被发现。 6.求异联想

在学习或复习单词时,我们可以回想已学过的与其音、形相近的词,通过对比找出差异,形成新的组块。例如:学到though时,将旧词th-r-ough与之联系起来,正好through在th-ough的中间加了一个r,若将二者联系起来就是“ 字母r从尽管(though)中穿过(through)”。这样就使这些新旧词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形成新的组块。lie作“躺、位于”解时,它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形式分别为lay和laid;而作“撒谎”解时,过去式和分词为lied和lied。我们容易把它们混淆。我们可以这样想:说谎是正常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说谎,因此,lie(说谎)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形式属于“正常变化”,在单词后面加上“-d”即可。再如,有人常将whether与weather混淆。我们可以从两词的拼写特征分析入手:wh-e-ther、w-ea-ther,whether是以wh开头的且是一个疑问词,回想以wh开头的其它疑问词what、which、who、where,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强化wh的疑问“身份”,从而记住whether是“是否”,而weather是“天气”。 7.图示联想 在学习或复习单词时,我们可以在草稿纸上画出或在头脑中想象词的具体形象及其相关词的形象与联系,以扩大巩固已有的词块。例如,学到cupboard时,在头脑中想象:器皿柜、厨柜里有些什么东西:bowl、plate、dish、fork、spoon、chopstick,再放眼一看还有kettle、gas、range、tap、washcloth、bottle、knife、cutting board等一一在目,从而使这些零散的词有机地联系起来。又如,学习fetch时,为与take、bring 区别,可用图示表示他们的动作趋向:fetch表示、bring表示←、take表示→。 8.分类记忆

在学习或复习单词时,我们根据单词语义间的各种联系(同义、反义、种属、邻近、修饰、搭配等等)与以前学过的旧词联系起来,形成语义对或语义网,从而扩大原有的组块或形成一个更有序的组块,促进记忆。例如,bachelor(学士)、master(硕士)、doctor(博士)都表示学位。Employ是fire的反义词。Geography、history、chemistry、biology、mathematics、Chinese、English、P.E、physics都表示学科。

通过记忆组块可以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提升我们的记忆速度,从而便于我们更好更快的记住一些重要的信息。

记忆容限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简称STM,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的核心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斯滕伯格采用加法反应时,以记忆扫描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是完全系列扫描方式进行的。短时记忆的编码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短时记忆的容量又称为记忆广度,指彼此无关事物短暂呈现后能记住的最大数量。 美国心理学家 Miller 有关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表明,保持在短时记忆的刺激项目大约为7个,人的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短时记忆广度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和个体对识记材料的加工程度存在内在联系。 组块能够有效的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组块是短时记忆容量的信息单位,指将若干单个刺激联合成有意义、较大信息单位的加工过程,即对刺激信息的再编码。

例如,要记住2824714932这样一个电话号码,若把它分成28(局号)、2471(总机号)和4932(分机号)3组,就能减轻记忆的负担,扩大记忆的容量。 时间短暂

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

复述的作用:复述是指通过语言重复刚刚识记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在有复述的情况下,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的学习材料会向长时记忆转移。 实验表明,学习任何材料以后,若使用分心技术干扰复述的进行,短时记忆的遗忘就会迅速发生。1959年,L.R.彼得森和M.J.彼得森夫妇让被试识记三辅音连串后立即对某3位数进行“倒减3”的出声运算,如309-3=306,要求每秒钟减出1个数,以干扰被试的复述。结果发现,间隔6秒,有68%的被试不能回忆,间隔18秒,则有将近90%的被试不能回忆起三辅音连串。B.B.默多克不仅用三辅音连串,还用三词组合作为实验材料,用上述方法做过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复述分为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前者又称简单复述和机械复述。后者又称整合性复述,它使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得]到进一步加工和组织,使之与个体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从而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中。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永久性的信息存贮,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

它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阶段加以复述的内容,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长时记忆的容量似乎是无限的,它的信息是以有组织的状态被贮存起来的。有词语和表象两种信息组织方式,即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言语编码是通过词来加工信息,按意义、语法关系、系统分类等方法把言语材料组成组块,以帮助记忆。表象编码是利用视形象、声音、味觉和触觉形象组织材料来帮助记忆。依照所贮存的信息类型还可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接受和贮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及这些事件的时空联系的信息。语义记忆是有关字词或其它语言符号、其意义和指代物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规则、公式和操纵这些符号、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的有关内容。神经细胞电活动也可更进一步地,导致某些特定的功能分子的变化;这些在结构组成上的特定变化被维持下来,就可形成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能保持许多年甚至终身的永久性记忆。它的容量似乎无限,但也有人认为它的范围是5万到10万个组块。长时记忆的信息主要是对短时记忆内容加以复述而来的,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

自19世纪末期H.艾宾浩斯开始记忆实验以来,大多数心理学家对记忆的研究都是有关长时记忆的,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组织和遗忘的规律。过去一直认为长时记忆 的信息是以联想的方式组织的。20世纪30年代,F.C.巴特利特提出了“图式”的概念。他认为识记是把新材料整合到个人的图式中,即组织进个人的知识经验中,这样新材料就进入了记忆的存储系统。50年代,研究者发现人们学习排列不规则的词表后,回忆时往往要加以分类的现象,因而认为组合依赖于概念的分类。70年代,E.托尔文提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两种长时记忆系统,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语义记忆存储的信息是词、概念、规律,以一般知识作参考系,具有概括性,不依赖于时间、地点和条件,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比较稳定。情景记忆存储的信息是以亲身的经历作参考系,因此是一时性的,时空上有限定条件,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

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有两种形式:回忆和再认。这两种形式提取信息都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即依靠一定的线索和选择一定的中介。在这方面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搜寻理论,认为信息的提取是根据信息的意义、系统等来搜寻记忆痕迹,使痕迹活跃起来,回忆出有关的项目;另一种是重建理论,认为记忆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存储起来的不是成熟的记忆,而是一些元素或成分,回忆就是把过去认知成分汇集成完整的事物。人们认为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适合于不同的编码方式。搜寻理论可能适合于表象记忆,重建理论则适合于言语记忆。 关于长时记忆中的遗忘,艾宾浩斯对随时间进展所引起的保持丧失的现象作了数量化研究。中国心理学家陆志韦等人发现:刚学完不能及时回忆的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在记忆中又呈现出来了。这种现象称为记忆的恢复。因此人们认为长时记忆的遗忘,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遗忘在机制上有所不同,可能不是痕迹消退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使信息提取发生了困难。

社本132

2013728219

陈懋钰

第17篇:记忆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回忆三个基本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

记忆的大敌是遗忘。提高记忆力,实际就是尽量避免和克服遗忘。在学习活动中只要进行有意识的锻炼,掌握记忆规律和方法,就能改善和提高记忆力。下面介绍增强记忆的十种方法。

1.注意集中。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2.兴趣浓厚。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

3.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的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住。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作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

4.过度学习。即对学习材料在记住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过度学习的最佳程度是150%。

5.及时复习。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 6.经常回忆。学习时,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难点记的更牢。闲暇时经常回忆过去识记的对象,也能避免遗忘。

7.读、想、视、听相结合。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比单一默读效果好的多。

8.运用多种记忆手段。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记忆、特点记忆、谐音记忆、争论记忆、联想记忆、趣味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做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均能增强记忆力。

9.掌握最佳记忆时间。一般来说,上午9~11时,下午3~4时,晚上7~10时,为最佳记忆时间。利用上述时间记忆难记的学习材料,效果较好。

10.科学用脑。在保证营养、积极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过目不忘是很多人的梦想,尽管现在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一些药物和保健品能改善记忆力,但它们成本高、长期服用并不方便,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最近几年,科学家发现一些普通人可以做到的普通事情就可以提高记忆力,大家不妨试试。

合理饮食提高记忆

科学家发现很多食品和饮料能提高记忆力。以色列的科学家证实,喝咖啡有助增强记忆。记忆力与大脑的神经细胞有密切的关系,大脑负责记忆的部分,据认为是“树突棘”。以色列科学家把大脑中的“树突棘”细胞分离出来,放在培养液里,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这些细胞3至4个小时保持静止。但当在培养液中加上咖啡因后,“树突棘”细胞不但在体积上增大变长,甚至出现罕见的新的分支,这意味着这些细胞的功能增强了。日本化学家发现,米酒中的一组酶抑制剂有增强记忆的作用。

研究饮食与记忆的关系是刚刚起步的营养神经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适当食用包含天然神经化学的物质可以增强智力,也许还能防止大脑老化。这些有助记忆的食物包括水果和蔬菜、脂肪含量高的鱼类、糖、维生素B等。

经常咀嚼增强记忆

英国一所大学研究表明,咀嚼口香糖有助记忆。对比实验发现,嚼口香糖者在记忆力测试中胜过不嚼口香糖者。研究人员认为,嚼口香糖时不断地咀嚼动作加快了心脏的运动,增加心脏向头部供应的血液量,从而促进大脑活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同时,咀嚼促使人分泌唾液,而大脑中负责分泌唾液的区域与记忆和学习有密切关系。日本科研人员也发现,咀嚼会刺激脑部主管记忆力的部分。脑部的海马趾细胞,也就是管学习的部分,会随着年纪渐大而衰退,短期记忆力也会衰退。日本研究人员用扫描方法,发现咀嚼的动作或下巴的张合,可以增加海马趾区内的细胞活动,防止其老化。

睡眠充足有助记忆

研究人员发现,在学习和练习完新东西后好好睡一觉的人,第二天所能记起的东西要多于那些学习完同样的东西后整夜不睡觉的人。一些发现也证实了美国科学家的这一结论:保持心情平静、沉着,保持精神集中,使大脑获得良好的休息,有助于提高记忆力。获得这一良好状态的一个实用方法是思维按摩,具体方法包括用拇指和食指从上到下轻轻地按摩整个耳朵,用两只手的手指触摸位于发际和眉毛之间的两个穴位。这些方法会促进血液流动,消除记忆障碍和增强记忆力。当然,提高记忆还与身体条件、周围环境等因素有关,特别是科学家发现,脑子越用越灵,合理多用脑,会推迟神经系统的衰老,有助于保持和提高记忆力。

一 记忆力的概念

到了中医学院,有些同学一直在抱怨要记要背的内容太多,而有不好记,到考前又紧张,就更记不了多少内容了。而有些同学却能很好地记住要掌握的知识。为什么呢?这里面除了学习方法、对学习兴趣与否、环境等因素影响外,记忆力的好坏确实会有很大的影响。

就像有的人看了一场电影后,可以头头是道地讲故事的情节,而有些人却连主人公的名字都忘之脑后。这种情况因人而异,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记忆力的好坏。记忆力不仅指认识的能力,回忆能力,而且也指记忆好坏,如记忆的敏捷(记得快),记忆的持久性(记得牢),记忆的准确性(记得准确)等。

“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这是著名哲学家培根的名言。我们所说的记忆力,就是记住事物的形式或事物的经过的能力。 二 记忆形式的机制

神经元活动有一定的后作用,它可能是感觉性记忆的基础。神经系统中存在许多环路联系,环路的连续活动可能是第一级记忆的基础,如海马环路的活动与第一级记忆转入第二级记忆有关。长时性记忆可能与新的突触联系建立有关。实验证明,生活在复杂环境中的大鼠,其大脑皮层的厚度明显大于生活在简单环境中的大鼠,说明学习记忆多,大脑皮层发达,突触联系与多,人类的第三级记忆可能属于这类情况。此外,长时性记忆还与脑内物质代谢,尤其是脑内蛋白质合成有关。某些中枢递质或神经激素,如儿茶酚胺、γ-氨基丁酸、脑啡肽、血管升压素、催产素等也与记忆有关。 三 影响记忆力的因素

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饮食、睡眠、运动。此外,个人的主观努力也很重要。 四 对提高记忆力的几点建议

⒈饮食

记忆有其所需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基础与饮食密切相关。有些记忆力下降的人,血液中胆碱含量较低,影响到脑组织的记忆功能,而鱼鳞中含有较多的卵磷脂,卵磷脂内含有较多的胆碱,可以增强神经递质传递的活性和可靠性,能够增强记忆,控制脑细胞退化,有防衰提智之功效。还有许多食物可提高记忆力,如鹌鹑蛋、猪脑、黄花菜、木耳、龙眼肉、苹果、枣、核桃等。

⒉中医药

中医药在提高记忆力方面确有其很好的效果。 ⑴ 能增强记忆的中药方剂: ① 《肘后方》中的不忘散 ② 《圣济总录》中的七圣丸 ③ 《圣济总录》中的龟甲散 ⑵ 能增强记忆的单方验方: 2 远志、石菖蒲等份煎汤,当茶饮

3 甘草5g 浮小麦50g 大枣10枚,水300ml煎取150ml,分三次温服 ⑶ 能强记忆力的食疗方

9 健忘粥,梗米100g,用水淘尽,入砂锅中,加入核桃仁25g,干百合10g,黑芝麻20g,水适量,文火煮熟。 10 中华古代状元方

加味状元方《清太医院配方·补益门》

配方:党参15g 麦冬、茯苓、菖蒲、远志、生地、当归、柏子仁、龙眼各100g,酸枣仁、玄参各60g。 功效:补心、生血、安神定志、清虚火、清虚痰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密为丸,每次1~2丸,每次1次,睡前用龙眼肉煎嚼服。 ⒊ 其它

提高记忆力,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按摩,在学习疲倦时,可自行头部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代谢产物的排泄,消除疲劳。针灸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针刺一些穴位,疏通经络,提神醒脑。还有音乐,一些古典的乐曲或是轻松柔和的歌声,能够缓解大脑的疲劳,加强记忆。

上述的方法都是可以参考的,但要提高记忆力,还需要科学地合理安排,使之符合人的生理规律和你个人的情况。还需要经常持有一份愉快的心情,适量地参加体育运动,多读书,多动脑,这样,一定会对记忆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weiking 2005-12-28 03:37:34 评论:0 阅读:887 引用:0 ===================

提高你的记忆力

培根说:“一切知识,只不过是记忆。”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较好的记忆力,但善于利用它的人却不是很多。那么,怎样提高记忆力呢?

一、兴趣——记忆力的加速器。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强化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活动,形成大脑的兴奋中心,将各种知识信息不断地传给大脑的神经中枢,从而留下较深的印象。反之对所学科目不感兴趣,长期处于被动吸收的状态,你的学习就不安心,记不住。因此,要提高记忆力,首先应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爱好。

二、理解和复习——记忆力的金钥匙。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有两个条件:一是在大脑中建立联系或产生联想,达到理解。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固,因为理解的实质是建立起各知识点的广泛联系。这样,在记忆时就可“顺藤摸瓜”。二是这种联系要加强。加强联系靠复习,经常复习就能记得牢,“重复是记忆之母”。

三、适当休息——记忆力的润滑剂。人们的各种学习活动都是由大脑皮层相应的区域主管,进行这些活动时,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区域就有相应的兴奋点。如果兴奋点长时间在“某一区域”出现,就会使该区域产生疲劳,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适当休息就会使大脑皮层原来兴奋、劳碌工作的相应部位得以平静,消除疲劳。心理学家实验证明:在记忆新的事物时,每记忆30分钟后,中间休息5分钟,其效果远远超过长时间的连续记忆。

四、科学的方法——记忆力的促进剂。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挡才能的发挥。”掌握了科学的记忆方法,能够帮助自己以最少的时间和最少的精力,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学习的目的。记忆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尝试记忆法、轮换记忆法、表格记忆法、提问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同学们要选择好适合自己自身的方法,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定会增强记忆力。

第18篇:论《广告与记忆》(材料)

张慧

12076010

12信61

论《广告与记忆》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广告。不同的广告引人关注的地方也不一样,它们运用这不同的手法以及效果,以致达到让我们记住它们的目的。那么什么样的广告会让我们很容易记忆呢?接下来我就来分析一下:

1、幽默:【士力架】

士力架的广告语是“横扫饥饿,活力无限;横扫饥饿,做回自己”,广告内容幽默诙谐:由划船比赛无力而引出士力架,由于无力敲鼓,而将其变成唐僧敲木鱼,而插曲部分则是由经典歌曲only you改编,处处透露出搞笑的成分,让人过目不忘。

2、共鸣:【自然堂】

自然堂的广告语是“你本来就很美”,这是一个化妆品的广告,这句“你本来就很美”引起了所有女性的共鸣,既夸赞了女性的美,又很好的推销了这个产品,女性都很喜欢称赞,这个广告可谓是夸到了点上。

3、趣:【MM巧克力豆】

“快到碗里来!”,“你才到碗里去!”“哼,就不能找个大点的碗嘛。”这几句广告词充满生气,在这个广告中,巧克力豆被拟人化,有血有肉,整个广告充满趣味性,可谓是妙趣挡不住,自然会很容易让人记住。最后一句广告词“就不能找个大点的碗嘛”让观众爆笑的同时,不自然的想到巧克力豆的身材到底有多大,这就激发了人们的购买欲。

4、重复:【脑白金】

脑白金的广告语是“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虽然广告语不是很长,但是它用了重复的手法,使得几岁的小孩都熟知脑白金。这个广告虽然不被大家看好,但是却被大家熟知,不得不说这就是重复的力量。

5、联系:【王老吉】

王老吉的广告语是“怕上火就喝王老吉”,这个广告会让那些容易上火和吃火锅的人想到上火就喝王老吉,它是和广大消费者是有联系的,所以也很容易被人们记住。

6、时尚:【步步高点读机】

这个广告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因为这个广告放的时候正是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热播的时候,而这个广告中也充分运用了动画片中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角色。广告中那句“so easy”也是被人熟知的,跟着潮流走也是一个很棒的手法。

7、品牌:【加多宝】

加多宝其实是由红罐凉茶王老吉更名而来,因为王老吉以前就是一个品牌,所以加多宝自然会被人们记住,它的广告语“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为加多宝,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更是向人们保证加多宝的质量,让人

张慧

12076010

12信61

们放心饮用,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8、故事:【益达、飘柔、德芙】

这三个广告都是以故事的情节在发展,都是几个简短的小故事拼合而成,它是有情景的,让人对其产生期待,想象着下个故事会是怎样,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剧情的发展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从而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使得人们去记住这个广告。现在的人们都喜欢故事,所以就会格外关注这一类的广告,而商家就是抓住了这一点投其所好,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也很容易被人记住。

9、明星:聚美优品

聚美优品是它的创始人陈欧亲自代言,“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梦想注定是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就算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它的广告词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过多强调产品和品牌。既道出了当前80后年轻人所遇到的困难,也展现了年轻人的理想与憧憬,引起了很多80、90后的共鸣。由明星以自己的经历来吸引大众,虽然表面上没有过多的强调产品,实则已经宣传了产品。

总结:一个广告需要被别人记住,那就要选用好的、精妙的手法去展现,另外还要掌握大众的记忆特点,以上的几种介绍及分析,都是很好的借鉴,这对以后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第19篇:与味道有关的记忆

与味道有关的记忆

○ 王播

不久前,央视《新闻联播》五一特别节目《走基层·劳动者说》“劳动创造财富,第一份工资怎么花”报道了记者分赴各地对生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之间的数百位工人师傅进行了采访。有人说“给奶奶买了一斤蛋糕”,有人说“给爸爸买了两瓶好酒”,有人说“吧钱交给了父母”, 虽然答案各异,但许多人大多想到的都是孝顺长辈。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第一份收入“怎么花”。

记得那是2002年的春节前夕,大一期末考试我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400元奖学金,对于我来说,这该算是人生的第一笔“收入”。拿到这笔钱后,我想都没想,寒假回家下了火车就直奔超市的“万里香”专柜,给爷爷奶奶买了一只大扒鸡;然后在一旁的糕点柜台,精心挑选了一盒“花红柳绿”的“四远香”老式点心。在出口结账时,我执意要用自己的这第一笔收入 “买单”,爸爸妈妈则在一旁笑着说:“我们闺女真是长大了。”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小时候的自己,在家人的关爱之中,一步步迈出了我未知却美好的人生之路。

其实,照理说,远在异乡读书,本应买些地方特产送给长辈品尝,但是在我的心里,不管走得多远,都还是家乡的地道特产最美味;不管尝遍多少美食,都还是家乡的味道最熟悉。因为,这些味道,与记忆有关。

记得小时候的我,是个典型的“调皮鬼”,一玩起来就什么都忘记了。妈妈为了纠正我吃饭时总是贪玩的坏毛病,只要吃饭时间一结束,就立刻收拾起饭菜和碗筷,不许我再吃。即使没有吃饱,也要用饿肚子的方式来惩罚我。那时的我虽然很小,却 “精明”得很,知道爷爷娇惯我,就可怜兮兮的央求着爷爷说:“爷爷,我好饿啊,我想吃鸡皮„„”眼睛里还不时泛着泪光。爷爷虽然心疼,可这毕竟是妈妈教育我的一种方式,他老人家也不好当着妈妈的面儿事事顺着我。后来,爷爷就偷偷的到厨房,小心翼翼的撕下几块那肥而不腻、醇香可口的扒鸡鸡皮,握着拳头攥在手里,假借哄我睡觉的名义,爷孙俩藏在被窝里吃鸡皮。妈妈看着这一老一小两个“顽童”,只好无奈地笑笑走开了。就这样,童年的记忆里,枕头上、被子里慢慢地都是“万里香”的味道。

而那块“四远香”老式点心,则溢满了奶奶的守护和疼爱。记得那是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和奶奶回老家参加亲戚的婚礼。按照那里的规矩,结婚要摆各式水果和糕点,招待前来帮忙和道喜的亲朋好友。看着一盘盘沾满了彩色糖粒的老式点心,我的“馋虫”一下子就被勾了出来,孩子的本能让我伸手就抓起了那块的最鲜艳的红色点心。可是,一旁的人却一巴掌打在了我的手背上,还恶狠狠的瞪着我说:“谁让你吃的!怎么那么嘴馋!”我只记得当时奶奶一把抱过我,冲着那人就是一顿批评:“孩子想吃块点心你至于吗?有话说话,干嘛动手打人?”之后就不由得旁人劝说,没有参加婚礼就抱着我回家了。一路上,我不敢说话也不敢看奶奶,满眼噙着委屈的泪水,奶奶则一路抱着我,哄着我说:“大宝不怕,奶奶回家就给你买最好吃的‘四远香’点心,红的、绿的、紫的,咱们想吃多少吃多少!”于是,在我的记忆里,点心,就只是“四远香”,就像奶奶的爱一样,见不得她的孙女受一点点委屈。

如今,我早已参加了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安逸、衣食无忧;也已经过了而立之年、长大成人,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调皮、那样莽撞;如今,我从事着自己喜爱的职业,我用热爱和劳动创造着财富。从第一份收入到今天,孝敬长辈始终是我不变的选择。就像这份留存在记忆里的味道一样,历久弥新,愈陈愈香。即便时光飞逝,如今爷爷已经不在了,只留下奶奶一个人、留下他的儿孙品咂着这些与记忆有关的味道,睹物思人,却也倍感欣慰。因为,孝道在一代代传承着,劳动最光荣的勤劳之美在传承着,这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更是对美丽人生的最好诠释。

第20篇: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

内容提要:将文献与口述历史视为“历史记忆”,我们所要了解的是留下这记忆的“社会情境”及“ 历史心性”;前者指社会人群的资源共享与竞争关系,与相关的族群、性别或阶级认同与区分;后者指此“历史记忆”所循的选材与述事模式。社会情境及历史心性,及二者的变迁,都是我们所欲探索的“历史事实”。借着一些有关华夏民族起源与形成的例证,本文强调一种兼顾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的研究。

关键词:历史学;人类学;社会记忆;历史记忆;历史心性

历史事实:

广汉三星堆文化的新发掘,又掀起一波对古蜀人的寻根热潮。有些学者以三星堆文化最早阶段可推至夏代以前,因此认为华阳国志之记载——“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可被证明为历史事实。

我们且将“蜀王世胄为黄帝后裔”是否为一历史事实这问题搁下。对一位严谨的史学家来说,由一篇史料中推论“过去曾发生的事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传统上对史料的内外考据与“孤证不立”等治史原则外,近代以来学者并引用自然与社会科学,以“二重证据”或多重证据来探索历史事实。基本上,这种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流行于中国的“新史学”,是将文献视为过去客观事实的承载物,因此一篇历史文献的价值便在于它叙述了多少“真实的过去”;考古资料被视为比文献史料更客观、更值得信赖的“过去”遗存,客观反映过去的人类行为与其社会结构。若这些文献与考古资料尚不足完全呈现“过去”,学者则认为人类社会与文化有其基本结构与演化模式,我们可以用近代初民之民族志资料(如图腾制、母系社会等等)来考察“类似的”古代社会与文化。如此的史学研究,使我们的历史知识在20世纪后半叶有丰厚的成长累积。

然而也就在20世纪之末,许多学者对于近代以来建构的历史知识产生怀疑;“解构”此历史知识成为一时风尚。究竟近代以来累积的历史知识有何问题?关键问题之一,在于结合各 种史料、各种学科,以归纳发掘“历史事实”的“类比法”(analogy)。虽然“类比法”是人类知识产生的重要法则,然而在寻找“相似性”的类比活动中,我们常陷于自身所处之社会文化迷障里。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识理性深受社会文化影响;在此知识理性中我们定义、寻找何者是“相似的”、“相关的”与“合理的”,而忽略身边一些不寻常的、特异的现象。同样,若我们将对历史的探求当做是一种“回忆过去”的理性活动,此种“回忆”常常难 以脱离社会文化的影响。譬如,在男性中心主义社会文化中,历史记载经常都是男性的活动;但在读这些史料时,沉浸在此社会文化中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会太注意这样记载过去有何不寻常之处。因此在“后现代主义”的学术觉醒中,学者开始注意一些多元的、边缘的、异常的现象,并从中分析意义。譬如,文献史料被当做一种“文本”(text)或“述事”(narratives),以强调其背后的社会情景(context)与个人感情。如此,学者不再以“史实”为取舍标准对一篇史料去芜存菁;对于“芜”,学者或更感兴趣——若一段史料叙述不是事实,或两种叙述中有矛盾,为何它们会如此?这一类的研究,多少都涉及一些社会记忆(social memory)与身份认同(identity)理论。

总之,无论是在新的、旧的、现代的、后现代的研究取向之下,历史事实是一位历史学者永恒的追求。我在许多过去的著作中都强调“历史记忆”研究,这并不表示我不追求历史事实。我只是认为,以“记忆”观点来看待史料,我们或能发掘一些隐藏在文字与口述之后的 “史实”。

社会记忆、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

我先简单介绍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记忆理论,及其与史学和人类学之关系。在社会学的研究中,Maurice Halbwachs被认为是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理论的开创者。他指出,一向被我们认为是相当“个人的”记忆,事实上是一种集体的社会行为。一个社会组织或群体,如家庭、家族、国家、民族等等,都有其对应的集体记忆以凝聚此人群。我们的许多社会活动,都可视为一种强化此记忆的集体回忆活动。如国庆日的庆祝活动与演说,为了强化作为“共同起源”的开国记忆,以凝聚国民此一人群的国家认同(注:

①Lewis A.Coser,“Introduction:Maurice Halbwachs,”in On Collective Memory,ed.& trans.by Lewis A.Coser(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1992);Maurice H albwachs,Les cadres sociauxde la memoire(Paris:Pre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52).)。记忆的另一面则是“失忆”。譬如小学生活回忆凝聚小学同学会成员;当小学同学不再聚会,从此缺乏共同的回忆活动,小学生活片断也逐渐被失忆。

另一位学者,英国心理学家Frederick Bartlett,其对于记忆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人类“心理构图”(schema)的实验与诠释。“心理构图”是指个人过去经验与印象集结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心理倾向。每个社会群体中的个人,都有一些特别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影响个人对外界情景的观察,以及他如何由过去记忆来印证或诠释从外在世界所得的印象。这些个人的经验与印象,又强化或修正个人的心理构图。Bartlett指出,当我们在回忆或重述一个故事时,事实上我们是在自身之社会文化“心理构图”上重新建构这个故事(注:Frederick Bartlett,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1932),pp.199-202,296.)。由个人心理学出发,Bartlett所强调的仍是社会文化对个人记忆的影响。

1980年代以来,集体记忆或社会记忆这些概念,常与族群认同、国族主义等研究联系在一起,也与历史人类学的发展关系密切。在人类学的族群本质(ethnicity)研究中,基于对“集体记忆”与“群体认同”关系的了解,学者探讨族群认同如何藉由其成员对“群体起源” (历史记忆与述事)的共同信念(the common belief of origins)来凝聚,以及认同变迁如何藉由“历史失忆”来达成。在近代国族主义研究中,历史学者也分析近代国族主义或殖民主义下“历史”的建构过程(解构国族历史),及相关的民族英雄与其事迹如何被集体想象与建构。如此的研究取向及对“历史”的宽广定义,使得人类学者眼中的“土著”不只是现时社会结构与各种制度功能运作下的个人,更是特定时间概念、历史经验与历史记忆塑造下的个人。如此也开启对于不同文化中“历史”与“神话”分野,与相关权力关系(politics)的研究与探讨。

在此,我想对一些词汇做一些说明。James Fentre与Chris Wichham在他们的著作中以社会记忆(social memory)来取代集体记忆一词,以强调他们着重于个人记忆的社会性特质此社会记忆如何产生、如何传递(注:James Fentre and Chris Wickham,Social Memory(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 92),p.Ⅸ.)。在这方面的研究逐渐丰富之时,我认为至少应分别三种范畴不同之具社会意义的“记忆”。第一种,我们且称之为“社会记忆”,指所有在一个社会中藉各种媒介保存、流传的“记忆”。如图书馆中所有的典藏,一座山所蕴含的神话,一尊伟人塑像所保存与唤起的历史记忆,以及民间口传歌谣、故事与一般言谈间的现在与过去。第二种,范围较小,我们且称之为“集体记忆”。这是指在前者中有一部分的“记忆”经常在此社会中被集体回忆,而成为社会成员间或某次群体成员间分享之共同记忆。如一个著名的社会刑案,一个球赛记录,过去重要的政治事件等等。如此,尘封在阁楼中的一本书之文字记载,是该社会之“社会记忆”的一部分,但不能算是此社会“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

第三种,范围更小,我且称之为“历史记忆”。在一社会的“集体记忆”中,有一部分以该社会所认定的“历史”形态呈现与流传。人们藉此追溯社会群体的共同起源(起源记忆)及其历史流变,以诠释当前该社会人群各层次的认同与区分——如诠释“我们”是什么样的一个民族;“我们”中哪些人是被征服者的后裔,哪些人是征服者的后裔;“我们”中哪些人是老居民,是正统、核心人群,哪些人是外来者或新移民。在“历史记忆”的结构中,通常有两个因素——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在“时间”中延续与变迁。因此“历史记忆”可诠释或合理化当前的族群认同与相对应的资源分配、分享关系。如此,前述社会“集体记忆”中的一项重大社会刑案或一个球赛记录,固然也可作为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但它们不是支持或合理化当前族群认同与区分的“历史记忆”。此种历史记忆常以“历史”的形式出现在一社会中。与一般历史学者所研究的“历史”有别之处为,此种历史常强调一民族、族群或社会群体的根基性情感联系(primordial attachments),因此我也曾称之为“根基历史”。

“历史记忆”或“根基历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便是此“历史”的起始部分,也就是群体的共同“起源历史”。“起源”的历史记忆,模仿或强化成员同出于一母体的同胞手足之情;这是一个民族或族群根基性情感产生的基础。它们以神话、传说或被视为学术的“历史”与“考古”论述等形式流传。

以下我将脱离这些理论介绍,以实际的例子说明历史记忆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我认为,历史记忆研,。究不是要解构我们既有的历史知识,而是以一种新的态度来对待史料——将史料作为一种社会记忆遗存。然后由史料分析中,我们重新建构对“史实”的了解。我们由此所获知的史实,不只是那些史料表面所陈述的人物与事件;更重要的是由史料文本的选择、描述与建构中,探索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与个人情境(context),特别是当时社会人群的认同 与区分体系。

文献中的社会历史记忆

“过去的事实”包含自然界的消长变化,个人与各种生物的社会生活细节,以及环境与生物间大大小小的互动关系。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以文字记录保存的“史料”,只是这些“过去事实”中很小的一部分。它们是一些被选择、组织,甚至被改变与虚构的“过去”。因此一篇文字史料不能简单的被视为“客观史实”的载体;正确地说,它们是在人们各种主观情感、偏见,以及社会权力关系下的社会记忆产物。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以新考古学家如何看待“器物遗存”为比喻,并以西周史料为例证,来说明这种对待史料的态度。以下我简述这个看法。当代考古学者,并不把一个考古遗存简单当做是“过去事实”的遗存,而将之视为一连串社会与自然活动下产生的古代垃圾。考古器物遗存的形成,首先便涉及一个选材、制造、使用、废弃(或保存)的过程(注:Robert J.Sharer&Wendy Ashmore,Archaeology:Discovering Our Past(Mountain Vie w,CA.:Mayfield Publishing Co.,1987),pp.72-75.)。同样,我们可以将历史文献当做一种社会记忆遗存,它们也经历了选材、制造、使用、废弃或保存的过程,而成为古人与我们所见的文献资料。以此观点,一篇历史文献的形成过程大约如下。1.选材:社会群体或个人选择或虚构一些当代或过去的重要人物与事件。2.制造:人物、事件与其他因素经过刻意的文字组合、修饰,使之具某种社会意义。3.使用:这样的社会记忆被用来凝聚或强化此社会群体的认同,并与其他群体的社会记忆相抗衡,以争夺本群体的社会优势或核心地位。4.废弃与保存:在各种社会记忆相辩驳抗衡的过程中,有些社会记忆被失忆,有些被刻意保存、推广(注:王明珂:《历史文献的社会记忆残余本质与异例研究——考古学的隐喻》,《民国以来的史料与史学》,国史馆(台北),1998年。)。

以“西周史”研究为例可说明此种看待史料的新态度,以及其历史知识的产生逻辑。中国西周史研究主要依赖两种文献史料:一是西周金文,一是成书于战国至汉初的先秦文献。传统的办法是“类比”——在此两种文献中找寻“相同的或可互证”资料,以建构我们对于西周的了解。然而,由历史记忆的观点,这两种文献有不同的性质。西周铜器铭文主要反映的是在西周的政治社会环境中(一种认同与区分体系),一个贵族认为重要且值得保存的社会历史记忆;先秦文献则主要是战国汉初时人在当时社会情景下对西周的回忆。

由社会记忆角度分析历史文献,我们所得到的历史知识主要是产生这些社会记忆的社会情境(context);特别是在当时的资源分配、分享与竞争体系下人们的社会认同与区分。以渭水流域出土西周铜器之铭文来说,它们所展示的是当地贵族的家族、姻亲联盟、西土旧邦、周之邦国等一层层的由里而外的认同结构。这种认同结构,也是一种政治经济利益分享、垄断的社会分群结构(注:西周铜器铭文作为一种社会记忆,其产生过程及意义如下。首先是“选材”。铜器铭文中,通常有作器者之名、其祖先之名或族徽。在较长的铭文中,作器者常记载自己或祖先的功绩,以及自身因此受赏的荣耀。西周铜器中有许多是为妻、母及出嫁女儿所作之器。这些女子的母国姓氏也是被记忆的素材。其次是“制造”与“使用”。被选择的人、事、物,被 组织起来以使之产生意义。家族姓氏或族徽成为强化家族认同的记忆。对于妻、女、母等姻亲之记忆被组织来,以夸耀本家族与外界的政治联盟关系。在一些较繁杂的铭文中,当代与过去的人、事、物被组合成一种具特殊意义的述事(narratives)。如在许多铭文中,祖先辅佐文武王的功绩或作器者的当代功绩,受赏赐之物所象征的威权与尊贵地位,以及“子子孙孙永宝用”所隐含对未来的期望,共同组构成一个述事文本,用以强调在周王为首的政治秩序中本家族延续性的尊贵地位。在此,“使用”的含意远超过人们对器物工具性的使用。在一个社会中常蕴含着许多互相矛盾的、竞争的多元社会记忆,它们透过不同的管道相互夸耀、辩驳与模仿、附和,各社会人群藉此凝聚其群体认同,并与其他群体相区分、抗衡。作为一种社会记忆的铜器铭文,其所蕴含的时代与社会意义便在此“使用”过程中产生。最后, 在社会权力运作与抗衡下某些优势社会人群的记忆得到强化、保存,另一些人群的记忆则被失忆或废弃。铜器材质珍贵、制作耗力耗时,只有掌握社会权力与资源的人才能藉此将他们的集体记忆记录下来,并以此支持其优势之社会地位。再者,绝大多数带铭文的西周铜器都出于渭水流域,此也显示当时的“东方”在政治权力上的边缘地位。)。与此相同,战国汉初时人在新的认同体系下,从过去的社会历史记忆中选材,并混合其他原素以制造新的社会历史记忆。这便是先秦文献中所描述的西周。因此先秦文献与西周金文对于同一事物记载之“差异”,是我们了解由西周到汉初一个历史人群认同变迁的关键。这个历史人群的认同变迁,也就是“华夏”认同的形成。在新的认同下,华夏想像北方戎狄为长久以来的敌人(注:譬如,征伐“蛮夷”有功而受赏之事,是金文中很普遍的一个记忆主题。征伐的对象主要是东国、东夷、南国、楚荆、淮夷、南淮夷等东方或南方族群。然而在先秦文献中,北方的戎狄却成了西周由始至终的敌人。这个“失忆”的意义在于:春秋战国时期长城之北与西北人群之牧业化、移动化与武力化,及其南向在华北地区争夺生存资源,是华夏认同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见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允晨文化公司(台北),19 97年。)相反,南方与东南蛮夷的“华夏华”,也藉由“失忆”与建构新历史记忆来达成。如,春秋时华夏化的吴国王室,曾假借一个华夏祖先“太伯”而成为“华夏”;中原华夏也由于“找到失落的祖先后裔”,而接纳此华夏新成员(注:《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255-287页。)。

将文献史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记忆,历史知识产生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是发现“异例”(anomalies)——一些相异的、矛盾的或反常的现象。西周与战国时人记忆间产生的“异例”,古人与今人之历史理性间的“异例”,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间的“异例”。对于文本及其反映“异例”之分析诠释,是一种将其情境化(contexturalize)的活动。“情境化”,主要是说明在何种的资源分配与竞争背景,及相应的人类社会认同与区分体系与权力关系之下,此文献被制作出来。将文献作为一种“社会记忆残余”不同于将文献作为“历史事实载体”之处是,研究者时时都在探索“这是谁的记忆”,“它们如何被制造与利用”以及“它们如何被保存或遗忘”。透过情境化,一方面文本及“异例”在特定历史情境之理解下得到合理诠释;另一方面,历史上特定社会之“情境”及其变迁成为新的历史知识。

口述中的社会历史记忆

当代口述历史学者常藉由当事人的亲身经历记忆,来补充历史文献记载之不足。对于追求“历史事实”的历史学者而言,这不失为一种历史研究的新工具。然而由历史记忆的观点,这样的口述历史只是为“典范历史”增些枝节之末的知识而已。甚至它更进一步强化了反映男性、统治者、优势族群观点与其偏见下的“典范历史”,而使得“历史”成为阶级权力工具。与此对抗的另一种“口述历史”研究,则以采访编撰妇女、劳工、少数族群或过去之政治受害者之口述记忆为主轴。此类口述历史学者,经常将口述历史作为某种社会或政治运动的工具;这仍是一种有主体偏见的“历史建构”,一种“认同史学”,一种为了社会群体认同所建构的“历史”。

我认为,将口述历史中的“过去”限定为受访人亲身经历的“过去”,或将口述历史视为补充或纠正由人物与事件组成的“真实历史”的工具,都忽略了口述历史的学术价值。由社会记忆观点,一个人对于“过去”的记忆反映他所处的社会认同体系,及相关的权力关系。“社会”告诉他哪些是重要的、真实的“过去”。一位羌族记得祖先的过去,因为他是家庭与家族成员。他记得本国的开国历史,因为他是国家之成员。他记得自己是“炎帝”、“三 苗”或“孟获”的后代,因为社会历史记忆告诉他,羌族是过去好作乱而被汉人打败的民族。因此当代人“口述历史”的价值,不只是告诉我们有关“过去”的知识;它们透露“当代 ”社会人群的认同体系与权力关系。更重要的是,透过人们的口述历史记忆,我们可以由各种边缘的、被忽略的“历史记忆”中,了解我们所相信的“历史”的本质及其形成过程。

我们可以做如下的比喻。在一个夏夜的荷塘里,无数的、不同品种的青蛙争鸣;争着诉说:“我存在”。不久我们的注意力会被一个声音吸引,一个较宏亮的、较规律的蛙声。除此之外,似乎一切都归于宁静。这宏亮规律的蛙声,便是我们所相信的“典范历史”。其余被忽略的蛙声便是“边缘历史”。我认为真实的历史,不应只是“典范历史”的声音,也不只是某一种“边缘历史”的声音;真实的历史是荷塘里所有青蛙的合鸣。

相较于文字记忆来说,口述记忆的传递媒介是普遍的口语;因其普遍所以不易被社会权力掌控。即使在文字文明之中,我们许多的社会记忆仍赖口述在社会间流传。更不用说,在近代之前许多人类社会并无文字,其历史记忆主要赖口述来传递。因此“口述历史”让我们脱离历史文献的束缚,得以接触多元的边缘历史记忆。这些边缘历史记忆及其述事的荒谬、不实,或其反映典范历史述事的荒谬、不实,都形成一种“异例”。深入分析这些述事与“异例”并将之“情境化”,可以让我们对于“我们所相信的历史”与“他们所相信的历史”,以及历史记忆、述事和人类社会文化背景(情境)之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我以川西羌族的口述历史为例说明。

对于当代羌族来说,文字记载的羌族史——典范历史——只在近50年来才成为当地历史记忆的一部分,也只有羌族知识分子知晓此种历史记忆。我曾在过去6年中(1995-2000年),利用数个寒暑期在川西山中探寻当地的认同体系与历史记忆。在许多深沟村寨中,我都曾采集到一种社会记忆,一种“弟兄故事”。以下是在松潘附近一条沟(山谷)中搜集的口述例子。

1.最早没有人的时候,三弟兄,大哥是一个跛子,兄弟到这来了,还一个么兄弟到一队去了。大哥说:“我住这儿,这儿可以晒太阳”;所以三队太阳晒得早。么弟有些怕,二哥就说:“那你死了就埋到我二队来。”所以一队的人死了都抬到这儿来埋。

2.以前这没得人,三弟兄是从底下上来的。上来坐在月眉子那个墩墩上。又过了一两个月。那个就是——不是三弟兄喔,那是九弟兄——九弟兄占了那地方。三弟兄打伙在这条沟。还有两弟兄打伙在那条沟,大尔边。还有两弟兄打伙在大河正沟,热务区。九弟兄是黄巢,秦朝还是黄巢?秦朝杀人八百万?黄巢杀人八百万。他就躲不脱了,就走到这儿。一家九弟兄就到这儿来了。就是在秦始皇的时候。 3.高头来的七弟兄。从那七弟兄,有些安在大尔边,有些朱尔边、纳期、郎该、尼巴,是这样分出来的。他们是在这个啥子朝代打散的?跑到这来。原来这儿没有人。没有人,这下子七弟兄到这儿;只来三弟兄,还有四弟兄是纳期安了一个,大尔边,还有尼巴那安了一块,是这样分出来的。

4.七弟兄,黑水有一个,松坪沟一个,红土一个,小姓有一个,旄牛沟有一个,松潘有一个,镇江关有一个。五个在附近,迁出去两个;一个在黑水,一个在茂县。

这条沟(埃期沟)中有三个寨子。例

1、2之“三兄弟故事”,说明沟中三个寨的祖先来源。这是当前这沟中人人皆知的集体记忆。三个寨子的民众,共同分享沟中的资源,也彼此分享各寨所拥有的资源。三寨在阳山面(早晨晒得到太阳),一寨与二寨同坐落在阴山面。因此在这故事中,老二与老三关系格外亲密;不只住在同一边,死了也葬在一起。这个兄弟故事所显示的人群认同与区分体系,也表现于三个寨子敬菩萨的习俗上。三个寨都各有各的山神菩萨。二寨又与一寨共敬一个菩萨“忽布姑噜”。三个寨共同敬一个更大的山神菩萨“格日囊措 ”。

2、3中的九弟兄故事或七弟兄故事,说明沟中三个寨子与邻近的纳期、热务沟(红土)、大尔边沟(含朱尔边)等地村寨人群间的密切关系。这些小沟或村寨(包括埃期沟),共同坐落在“小姓沟中”。因此简单地说,这两则故事说明埃期村民与其他小姓沟邻人间的密切关系。在这人群范围中,埃期村民们的说法便有许多分歧。例2中的九弟兄故事,九弟兄的后代分布较广,除埃期外还包括热务与大尔边的人。例3故事中七弟兄的后代分布要略狭些;除了埃期三寨外,下游仍包括大尔边沟的人,往上游去只包括纳期、尼巴的人。有些老人说“埃期五弟兄故事”,范围更要狭些;三弟兄到埃期三个寨子,另两个分别到纳期与尼巴。

例4报告人叙述的是“七兄弟故事”;在埃期沟只有极少数见识广的人说这故事。这七兄弟故事涉及更广大的人群范围。这些地区人群,以目前的民族与语言分类知识来说,包括红土人(热务藏族),小姓沟人(藏族、羌族),松坪沟人(羌族)、镇江关人(汉化的羌族、藏族与回族、汉人)、松潘人(以汉族、藏族为主)、旄牛沟人(藏族)与黑水人(说羌语的藏族)。在这弟兄故事中,由于小姓沟所有村寨的人是其中一个兄弟的后代,因此“小姓沟人”认同得到强化。更重要的是,这“七兄弟故事”强调一个以小姓沟为核心,包含许多村寨与城镇藏、羌群众的人群认同。这些地区的村寨与城镇人群,也就是一个见识广的小姓沟人在松潘城中常能接触到的人群范围——在小姓沟人心目中,这也是共同祭松潘“雪宝顶”菩萨的人群。

一个认真探索“历史事实”的历史学者,不会认为埃期沟村民所说的这些“过去”是曾发生的“历史事实”。显然,在这些故事中“过去”随着一群人(或个人)的族群认同与区分范畴而改变。由社会记忆观点,我将之视为一种“历史记忆”——与许多我们所相信的“历史”有类似功能的“历史记忆”。“历史”,特别是说明一群人共同起源的“根基历史”,以共同的血缘传承关系凝聚一个人群(族群或民族)。《史记》中溯及夏的始祖为弃,商的始祖为契,周人始祖为后稷,以及我们尊奉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是此种追溯族群起源的历史述事。

19世纪一位英国律师Henry S.Maine写了一部名为《古代律法》(Ancient Law)的书,书中的主题是社会中的亲属血缘、领域主权与此二者的延续传承(注:Henry S.Maine,Ancient Law:Its Connection with the Early History of Society an d its Relation to Modern Ideas(USA:Dorset Pre,1986/1861).)。律法维系社会的整合与延续,因此Maine透过律法对于人类社会做了最简洁有力的定义——凝聚在血缘、地缘与其延续关系下的人群。事实上人们也透过“历史记忆”来维系与延续这样的人类社会。在追溯群体 起源的“根基历史”中,我们也可发现Maine所提及的三个基本因素:血缘、空间领域资源,以及二者在“时间”中的延续变迁。这便是“根基历史”述事的主轴。最终目的在于以“过去”说明“现在”——我们(或他们)为何是同一族群或民族的人,为何我们(或他们)共同拥有(或宣称拥有)这些空间领域及其资源,以及为何我们比他们更有权利拥有与使用这些资源。以此查看世界所有的国家历史或民族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大多不脱这些根基历史的述事模式。以此而言,“弟兄故事”之述事中有共同的起源与血缘联系(弟兄),有空间领域及其区分(弟兄到这儿来并分居各地),有血缘与领域的延续与传承(他们的后代就是现在占居各地的人群)——为何我们不认为它是一种“历史”?事实上,“弟兄故事”与绝大多数文 字文明中的“根基历史”不同之处在于:“弟兄故事”中没有量化的时间,没有英雄与事件,以及“起源”是几个弟兄而非一个英雄圣王。可以说,它们是“根基历史”的一种原始形式。

在这些青藏高原边缘的深沟中,居于同一沟中或同一区域的各村寨,在资源关系上既合作分享又敌对竞争。“弟兄”关系便含有这些隐喻;一方面兄弟同出一源,他们合作以保护共同资源,另一方面,由于亲近的竞争关系,兄弟之间又是区分与敌对的。因此“弟兄故事”作为一种“历史”,以弟兄间的血缘关系记忆凝聚一些在对等基础上既合作且竞争的人群。这些资源共享与竞争背景,与相关的一层层由内向外的人群认同与区分体系,提供我们了解“弟兄故事”之口述文本的“情境”。同时,“弟兄故事”口述记忆在此之普遍存在及其“情境化”之理解,也证明我们对于本地人群社会“情境”——资源环境、族群认同与“历史 记忆”间之关系——的了解基本上是正确的。

以上所提及的“弟兄故事”,目前较常见于各深沟村寨之中。当代羌族人认为这是“只有老年人在摆的”故事;因此这也就是我所称的“边缘历史”。城镇中的羌族知识分子,则在口述中常表达他们是“大禹”的后裔。有关大禹的社会历史记忆,在理县、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借着口述、文字、纪念物等媒介广泛流传。

历史心性

西方历史学者常以historical mentality或historicity探讨某社会文化人群对于“历史” 的概念,或人在历史时间中的定位观念。在此我所称的“历史心性”与之有些重叠,但不尽相同。我以“历史心性”指称人们由社会中得到的一种有关历史与时间的文化概念。此文化概念有如Bartlett所称的“心理构图”(schema)(注:Frederick Bartlett,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在此文化概念下,人们循一固定模式去回忆与建构“历史”。譬如,前面所引的“弟兄故事”都循着一定的建构模式,而此种建构模式与我们所熟悉的“英雄圣王历史”似乎出于不同的“历史心性”。以下我举更多的例子来说明。

首先,“弟兄故事”并不只是“过去的神话”,也并非只见于羌族村寨之中——当代城镇中的羌族知识分子仍创造此种“历史”。在汶川、理县一带羌族之中,曾流传一则“羌戈大战”故事;故事说羌人与戈人作战,因得天神祝福而战胜戈人的经过。这故事在80年代初由羌族知识分子重新译出,加上注释出版。在此“重述”的版本中,故事始于羌人“九弟兄”在岷山草原上牧羊;结尾则是羌人英雄“阿爸白勾”得胜后,他的9个儿子(九弟兄)分别到各地去建立自己的村寨。这9个地方分别是松潘、茂汶、汶川、北川、理县薛城、绵箎、黑水、娘子岭(映秀)与灌县。这是我所知道人群认同范围最大的羌族“弟兄故事”;其范围正好包括当今所有的羌族县,以及羌族知识分子想像中其居民过去应是羌族的地方(注:王明珂:《根基历史:羌族的弟兄故事》,黄应贵主编《时间、历史与记忆》,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年,283-341页。)。需要说明的是,沟中的村寨民众在50年前并不知道自己是“羌族”。每一条沟中的人都自称“尔玛”(发音多有变化),并将所有上游的人群都视为“蛮子”,将下游的人群视为“汉人”;因此,这“尔玛”也被下游的人群视为“蛮子”,被上游的人群视为“汉人”。这显示,出身沟中村寨的羌族知识分子,在扩大的“羌族”认同与新的历史知识下,他们仍以“弟兄故事”来建构或想像羌族的范围。

其次,“弟兄故事”也广泛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各族群间。以下的例子说明,这些西南各地方族群曾以“弟兄故事”来合理化他们与邻近民族的关系。20世纪30年代,华企云曾记录一则景颇族传说:

(江心坡)土人种族甚多„„或谓彼等为蚩尤之子孙„„而年老土人则谓:“我野人与摆夷、汉人同种,野人大哥,摆夷二哥,汉人老三。因父亲疼惜幼子,故将大哥逐居山野,二哥摆夷种田,供给老三。且惧大哥野人为乱,乃又令二哥摆夷住于边界,防野人而保卫老三„„”(注:华企云:《中国边疆》,新亚细亚丛书边疆研究之二,新亚细亚月刊社(上海),1932年,332页。)

20世纪40年代,庄学本也曾在彝族中得到以下传说: 远古时代乔姆家有弟兄三人„„(洪水后,老三乔姆石奇有三个儿子,原来不会说话。他们烤火时竹筒在火中爆烈,三个哑巴吓得惊呼„„)大的叫Atzig(罗语),二的喊Magedu(番语),小的呼“热得很”。从此他们说三种不同的语言,成为夷(Nohsu)、番、汉三族的祖先(注:庄学本:《夷族调查报告》,收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华民族学会民俗丛书”专号2,民族篇26,西康省政府印行,1941年,152-155页。)。

苗族中亦有苗、汉、彝为三弟兄之后裔的起源故事,或苗、汉两族为两弟兄后裔的说法(注:李海鹰等:《四川省苗族、傈僳族、傣族、白族、满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179-181页。))。虽然我没有在这些地区做过调查,但由在西南地区做研究的学界朋友口中及文献之中,显示在许多西南少数民族村寨里也常以“弟兄故事”来凝聚与区分各家族与族群。以上这些例子说明,在一种本土“历史心性”基础上,这些西南族群以“弟兄故事”来述说他们最大范畴的族群认同与区分。

将“弟兄故事”视为在某种历史心性下产生的历史记忆或历史述事,我们才可能省察我们自己的历史记忆与述事,及相关历史心性。我们,中国人或绝大多数文字文明世界中的人,所熟悉的“历史”可说是“英雄圣王历史”之历史心性产物。它与“弟兄故事”历史心性不同的主要是“起源”——前者追溯人群共同起源至一位英雄圣王,后者溯及几位弟兄。其次,“英雄圣王历史”中的英雄、事件与量化时间所组成的述事,以“过去”来区分当前群体中的各族群,并将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合理化。如在典范的美国历史述事中,只有在正确时间到来的人群才是社会主流;更早生存于此的是“土著”,而较晚来的则是“新移民”。当前典范的台湾史亦是如此。然而,在“弟兄故事”历史述事中,当前有区分的人群其祖先是同时到来,没有老居民与新移民之别;由于没有战争、英雄记忆,因此也没有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后裔之别。当前许多历史学者虽然接受“历史记忆与述事”有多元面貌,但他们将一种量化时间中的线性历史当做是惟一的历史形式,其余对“过去”的述事方式则被视为神话或传说。如此可能忽略了人类建构“过去”的本质与多元途径。

如果我们在一族群的历史记忆中,或外来者对一族群的历史述事中,找到“英雄圣王历史”与“弟兄故事”这两种历史心性,并将之置入特定社会情境中,便更能说明此两种历史心性的存在及其区分。事实上,前面所举的羌族“羌戈大战故事”便是类似的例子。羌族知识分子重述的故事版本,其中有战争、迁徙、英雄,也有弟兄分家故事,因此它是“英雄祖先历史”与“弟兄故事”两种历史心性的混合产物。羌族知识分子创造与接受这样的历史,其背后的“情境”便是,汉族历史文化教育使他们成为两种历史心性下的产物。无论如何,在对“羌戈大战故事”内容的关注上,汉族历史学者与羌族知识分子仍有不同。汉人历史学者倾向于注意故事中“羌人来自北方草原”,以此与中国历史记载中被打败而南迁的羌人历史联系在一起;羌族知识分子却喜欢谈故事后半段这“九弟兄”分居各地的事。

以下我再举两个例子。对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羌”,《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因此他们是被伟大的中国圣王舜驱逐到边缘去的“三苗”后裔;由其“起源”解释汉代羌人的凶恶难驯本质。在这述事中,汉晋时期中国人认为此“异族”起源于该族的一位“英雄”。法籍学者石泰安(R.Stien)研究古西藏文书中记 载的各部族起源传说。这些传说叙述各部族出于“四个或六个弟兄”,其中的“小弟或坏家 族”被驱逐到东北边境地区,成为一些“原始部落”的先祖(注:石泰安:《川甘青藏走古部落》,耿升译,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29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对于古藏人与汉人来说,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部落人群都是“边缘族群或异族”。然而,古吐蕃学者与中国学者却分别在不同的“历史心性”下,建构有关这群人来源的不同历史述事。

另一个例子,回到本文开始时提及的古“蜀人”起源问题上。汉代魏晋时蜀地之人,在整个华夏中是居于边缘的。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是蜀人最早的本土历史著作;书名“华阳”即有居于华夏南方边缘之意。在这本书中,他述说蜀(与巴)的起源称:“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注:此说亦见于《史记·三代世表》引谱记:“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黄帝与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喾,立,封其支庶于蜀。历虞、夏、商。周衰,先称王者蚕丛。”)。然而在此之前,常璩在本书中引述了另一个说法:

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 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

以上资料显示,蜀人常璩曾以两种历史心性来说明本地人的“起源”。一是在“弟兄故事”历史心性下,作者述说巴蜀、中州及其他地区的华夏都起源于几个“弟兄”;但承认“人皇居中州”,自己的祖先居于边缘(辅)之巴蜀。二是,在“英雄圣王历史”之历史心性下,他将本地古帝王的起源溯自黄帝;但承认黄帝为正宗,蜀的帝王为黄帝“支庶”。两种述事所显示的情境都是——当时的蜀居于“华夏边缘”或“中国边缘”。 当前研究蜀人起源的学者,可能将蜀人起源溯及黄帝,但没有人或将之溯及这人皇的弟兄——这也显示华夏化的过程也包括一种历史心性的形成过程,以致于“英雄祖先历史”成为惟一真实的历史述事。

结语

一篇历史文献,与一篇当代人的口述历史,都述说许多的“过去”。将之视为一种“社会记忆或历史记忆”,我们所要了解的主要是留下这记忆的“当代情境”——特别是当代人群的资源共享与竞争关系,与相关的族群或阶级认同与区分。由多元资料间产生的“异例”, 们可以了解一时代社会“情境”的复杂结构,以及一个“当代情境”与另一个“当代情境”间的延续与变迁。这样的研究取向,打破了“历史学者研究过去”而“人类学者研究当代”的观念。事实上,历史人类学的发展,以及历史学者有关认同与历史记忆的研究,也使得人类学与历史学之间有许多重叠空间。

近年来我一直在羌族村寨城镇与相关文献中,从事兼具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研究尝试。人类学的民族志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当地的资源共享与竞争关系,与相关的族群认同与区分体系。羌族村寨中“弟兄故事”口述历史的采集与分析(情境化),可以与人类学民族志知识(社会情境)相互印证。然而这并不是说,如此之口述历史其功用只在了解“当代”,真实的过去仍埋藏在许多的虚构之中。事实上在本文中我也说明,“弟兄故事”是一种诉说人群共同起源的“根基历史”。与我们所熟悉始于英雄圣王的“根基历史”相比较,“弟兄故事”与“英雄圣王祖先”是两种不同历史心性下的祖先溯源述事。藉此了解,我们可以到文献中做田野调查(do ethnography in archives)——对于“弟兄故事”与“英雄圣王祖先”两种历史心性的了解,可帮助我们解读《华阳国志》中有关蜀人起源的记载,以及《后汉书·西羌传》与古藏文文书中有关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部落人群起源的历史述事,以及当代羌族知识分子的“羌戈大战故事”之意义。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古今文献之述事中,都透露著述者的“华夏”边缘(或吐蕃边缘)概念及其变化漂移。

因此,由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角度分析史料,我们的目的仍在于了解历史事实;由此所得之历史事实,可补充、深化或修正史料表面所呈现的“历史事实”。在广汉三星堆文化与相关的“起源”问题上,考古发现无疑带来新的历史事实知识——古蜀地在商周时期即有灿烂的文明;中国人与其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但仍需进一步了解的历史事实是:我们如何诠释此灿烂文明与汉代巴蜀人之间的“断裂”,以及“多元”如何成为“一体”的华夏。根据“社会记忆”观点,这两个问题有密切关联。广汉三星堆文化有一重要历史意义被大多数学者忽略了。那就是,由汉晋蜀人对本地的文献记忆看来,当时他们已遗忘了这文化所代表的本地古文明,并将本地之过去“蛮荒化”或“神话化”(注:西汉末蜀人扬雄所著《蜀王本纪》,表达了当地人对古蜀君王的“失忆”。该文称:“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已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在这段文字中,“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是将本地的过去蛮荒化;“从开明已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是将过去遥远化;“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是将过去神话化。)。考古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分析世界各古文明的衰败原因及其过程,三星堆文化与后世间的“断裂”及其衰亡之因也可以循此探索;此与三星堆文化后来被遗忘有关。

然而衰败并不表示它们必然被遗忘。曾在此中国西陲蜀地发生的遗忘与“蛮荒化过去”过程,值得我们探究;这也与多元文化如何成为一体之中国相关。当代族群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或族群的形成与延续,并非全然是生物性繁殖或文化传播的结果,而更赖于其成员之认同与“异族概念”(族群边缘)的延续与变迁。以此观点来说“华夏认同”首先出现于黄河流域邦国的上层贵族间,然后逐渐向下层、向四周扩散。在地理上华夏认同向四方的成长扩张,主要透过其边缘人群的认同变化;不断有华夏边缘人群对本地古文明“失忆”,寻得或接受一位华夏圣王祖先作为“起源”,并在历史想像中将此“起源”之前的本地过去“蛮荒化”。在如此的过程中,汉代江南吴地的华夏相信春秋时吴国王室之祖为“周太伯”,本地在太伯来到之前是一片蛮荒,因此对于当地良渚文化以来的精致文明所代表的过去失忆。西方蜀地的华夏,也相信蜀之贵胄为黄帝后裔,遗忘了三星堆文明所代表的本地之过去,或将蜀的过去神话化与蛮荒化。黄帝、大禹或一位商周贵裔不断被攀附而成为一些华夏边缘族群的祖先,华夏边缘(华夏观念中的异族)便在如此的过程中向外迁移,边缘内的“多元”也因 此成为“一体”。

记忆与认同的相关理论,在西方曾引发对近代国族认同与相关文化建构的讨论——学者指出,人们认为是相当“老的”国族与其传统文化,经常是近代的建构(注:Anderson,Benedict,1991,Imagined Communities.Rev.edition(London:Verso,1991);Ho bsbawm,Eric & Terence Ranger ed.,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1983.)。受西方学界“想像的群体”与“传统的建构”等说之影响,近年来历史与人类学界也流行借着这些“近代建构论”来解释中华民族与相关历史的近代建构过程(注:Litzinger,Ralph A.,1995,“Contending Conceptions of the Yao Past,”in Cultura l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Ed:by Stevan Harrell(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1995);Diamond,N.,“Defining the Miao,”in 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譬如“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始祖”之说,在此种分析模式中被认为是近代中国国族主义下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想像与建构(注:沉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8期,1997年,1-77页。)。此种理 论原来便有以“近代”割裂历史延续性的缺失。对于有长远历史文献传统的中国,此种理论更显其不足。中国深远的文献传统以其原有形式,或转化为口述、图像记忆,不断在汉人内部的阶层间、汉与非汉的边缘间传播,衍生新的社会记忆,并因此改变“中国人”的定义与内涵。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收藏一清代畬人家族祖图,首页便将家族起源溯自“黄帝”。汉晋蜀人追溯祖源于黄帝,与一清代畬人家族自称为黄帝之裔,都可说是两千余年来中国人直接或间接攀附共同祖先过程的一部分。

由历史记忆、历史心性分析来探索史实,可以开创许多新的历史研究内容,或延续、补充过去中断的研究传统——如过去古史辨派学者对于传说古史的研究。我工作职位所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创立于1929年,由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学(含体质学)与古文字学等研究组构成。这个研究所的创立年代及其组别结构,说明“中国历史”(特别是起源部分)经历了晚清民国初期的摸索,与随后“古史辨派”带来的怀疑与骚动之后,终于找到了一条坦荡的大道——科学的史学。顾颉刚等人之研究从此成为异端。经过70年,“科学史学”的确创造了许多研究成绩,然而沉浸其中的研究者常受制于自身认同所带来的主观偏见。如今看来,顾颉刚等人的研究不应被忽视;但需放在新的研究理论框架下,这也是本文所强调之兼顾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的研究。或者,在关于中国人或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此一问题上,我们更应期盼的是“客观史实背景”和“主观记忆与认同”两条研究路线的合流。

记忆与证明
《记忆与证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