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记忆

发布时间:2020-03-02 14:44: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记忆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这里所说的“经验”是指个体在过去生活中经历的所有事件,其中既有感知过的事物、练习过的动作、学习过的知识、也有思考过的问题、曾经体验过的情绪。

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再认或回忆是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成为再认。记忆的三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通过回忆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而且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敏捷性体现记忆速度的快慢,指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记住的事物的数量。人们记忆的速度有相当大的差异。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实验:让受试者背诵一首唐诗,有的人重复5次就记住了,而有的人却需要重复26次才能记住。有的学者让受试者识记一系列图形,有的人只需看33次就能记住,有的人却需要看75次才能记住,这就说明了人的记忆在速度方面,即敏捷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2.记忆的持久性

记忆的持久性体现记忆的巩固程度,指记住的事物所保持的时间的长短。良好的记忆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标准就是持久性。人们的记忆在持久性方面也有很大差别。有的人记忆十分长久,可以维持多年;而有的人却十分健忘,记不了多久就会忘记。 3.记忆的正确性

记忆的正确性是指所记住的材料是否正确。一个人的记忆,如果既有敏捷性,又有持久性,但是不具备正确性,记得又快又牢固,可就会记错了。显然这样的记忆也毫无用处。可以说,“正确性”是良好记忆的最重要的特点。 4.记忆的备用性

记忆的备用性是指能否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记忆中迅速而准确地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记忆的备用性是判断记忆品质的最重要的标准。记忆的备用性也是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的体现。

三、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识记

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它是记忆的最初阶段。

识记具有不同的类型,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人的相当一部分知识经验是通过无意识记获得的。但由于无意识记同时具有被动性、偶然性和片段性等特点,因此,要获得系统的知识经验,还需要运用有意识记。有意识记就是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由于它具有主动性特点,适宜完成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识记任务,是学习活动最主要依靠的识记类型。

依据识记材料本身有无意义或学习是否了解其意义,还可把识记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指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这种识记和积极的思维活动相联系,又往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识记的效率。机械识记指在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种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这种识记虽然效率相对较低,容易遗忘,但也是识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种类。因为在实际学习中有些材料往往不能等人理解了意义后再去记忆,甚至有些材料本身就不具有什么意义。如记忆外文生字、某个历史年代,就常常是机械记忆。

2.保持

保持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对于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或回忆错误,不能再认或再认错误,即是遗忘。

(1)遗忘的进程

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以自己为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作识记的材料,以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为指标,研究了遗忘的过程。根据测量所得数据,他绘制了一条曲线,即心理学上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该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即在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遗忘得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逐渐缓慢下来。

(2)遗忘的原因

关于遗忘的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衰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时间推移而消退的结果。她比较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但难以用实验证实。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识记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其最明显的例证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如学习一篇课文,一般总是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容易遗忘,其原因在于中间部分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这两种抑制的干扰。

动机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受到某种动机的作用所致。人们常常不愿回忆痛苦、可怕的经历,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

同化说,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但人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之后,就可以此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简化,从而减轻记忆负担。

总之,遗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述每一种理论都能解释遗忘的部分现象,但不能解释所有的遗忘现象。因此,对于遗忘的原因,应当把上述几种理论综合起来加以解释。

3.再认或回忆

再认或回忆是识记、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是整个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回忆是指当经验果的事物不在眼前时,重新把它回想起来。再认或回忆状况不仅同形成联想的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有关,而且还与再认或回忆的场合、主体的情绪状态有关。

四、识记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根据识记有无预定目的,识记可以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有意识记效果优于无意识记。因此,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有利于记忆效果的提高。

2.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

根据识记材料本身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可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在对事物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据事物的表现形式而进行机械重复的识记。意义识记是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意义或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研究结果和经验均表明,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对识记材料加以理解,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将识记的材料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提高识记效果。

为了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可以采用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对材料进行加工组织,使新材料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如:

分类记忆法。指按照事物的某些内在联系或外部特征进行分类归纳的方法。

系统化记忆法。指在头脑中把识记的材料归入一定的顺序,使之彼此发生一定的联系,建立一定的网络,从而进行记忆的方法。

直观形象法。指把要记忆的材料转化为直观形象材料来进行记忆的方法。

谐音记忆法。指在识记材料时,设法找出与它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再联想相关的意义来帮助记忆的方法。

歌诀记忆法。指把识记对象编成顺口溜,赋予它们一定的音韵和节奏,使对象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易记易背。

联想记忆法。指通过对识记材料进行离奇的联想,并在头脑中呈现相应的物象来进行记忆的方法。

操作记忆法。指把要识记的材料转化为操作活动的对象来加强记忆的方法。 3.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刺激间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重要原因。干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前后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的巩固程度、学习时间的间隔以及情绪状态、健康状况 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将两种相似的材料安排在相近时间内学习;文、理科课程的学习最好交叉进行;两种材料的学习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课间要进行适当的休息。此外,还应注意保持学生的良好生理、心理状态,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度疲劳和紧张等消极状态。

4、合理地组织复习

对识记过的材料进行重复学习,是巩固识记效果,防止遗忘的关键一环。因此,要提高记忆效果,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复习。

(1)及时复习。根据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在学习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应组织复习,即在尚未大量遗忘之前就要开始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正确分配复习时间是复习获得良好效果的条件,它可以连续进行,即集中复习,也可以有一定时间间隔进行,即分散复习。复习前,时间过于集中,容易出现一只积累;过于分散,容易发生遗忘,不利于学习材料的巩固。时间分配要适中,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它取决于许多条件:识记有意义材料时,最初识记时间应该相对集中些,以后间隔时间可逐渐延长;机械识记的材料和技能学习,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较容易、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应该集中复习,难度大、缺乏兴趣的学习材料,则适合采用分散复习的方法。

(3)复习多样化。单纯反复的复习不仅单调枯燥,而且还易于形成疲劳。所以,在复习时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的参与,采取练习、讨论、提问等多种形式,并把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结合起来,提高记忆效果。

(4)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研究表明,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是一种积极的复习方式。这指的是还未全部记住所学内容时,采取的一边阅读一边回忆,最后达到全部背诵的复习方式。人们在试图回忆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记忆目标明确,因此,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结合,复习效果更好。

(5)适当过度学习。如果以一次完全正确回忆或再现的学习程度为100%,那么150%的过度学习是提高记忆效果的最经济有效的选择。学习程度少于150%,记忆增长效果不明显,超过150%,记忆效果并不随之显著改善,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记忆

记忆

记忆

记忆

记忆

记忆

记忆

蓝色记忆

守望记忆

记忆面包

记忆
《记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智能记忆 记忆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