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北京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2:36:52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混在北京》读后感

阅读了黑马翻译的劳伦斯的《虹》,对他的长篇小说《混在北京》,也就一睹为快了。这部小说文笔质朴、凝炼、诙谐,时常夹杂着鲜活的北京土话,仿佛让人一下子走进了北京的生活;这样的语言风格,适合这样的主题。如果用《虹》那样优美、华丽的文笔,或许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这是一部描述了一群年轻的外地大学生,被分配到北京一个出版社后的工作与生活状况。时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结束与改革开放初期。

他们生活在肮脏、简陋的筒子楼中,还要为住房、职称、晋级……你争我夺,耗尽心血,苦苦挣扎。我虽没住过这样的筒子楼,但八十年代初,我也住过类似的集体宿舍:一家一间房,每天上班前洗好菜,一下班,首先打开煤球炉,在过道上争分夺秒的开始烧饭。每个家庭的一举一动,都落在别人眼中——没有任何隐私可言。书中的场景非常鲜活,历历在目,让我重新翻开了历史的那一页。

虽然是2000年出版的,但一些根本的东西依旧。它不仅真实的记录了那段历史,让我们这些过来人备感亲切;也会让现在的年轻人增加社会阅历。谈几点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人性是善,还是恶?三字经的开篇说得清楚:人之初,性本善。然而,美国在制定政治模式时,先假设人的本性是恶的,因而在开国初期,就设置了三权鼎立的政治模式: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其实,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如果在没有制约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做出种种恶事。这很符合基本的人性。

尤其在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冲击下,*的浩劫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一下子给毁了,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经久不衰、甚嚣尘上:人踩人,人斗人,人整人,人防人……工作单位犹如你死我活的战场;有多少人能全力以赴工作?十三亿聪明、勤劳的中国人,在科学领域怎能走在世界的前列呢?!

官本位:小说以出版社为基地,描述了那里的官本位现象。出版社的一些头头,二十六个英语字母还没拎得清,竟然要审查外国文学的译着;还大言不惭的,吆五喝六。他们要房有房,要职称有职称……呼风唤雨、春风得意。小说以小见大,中国的普遍现状可见一斑。

而我们的教育却是阳光教育、全光明教育,极少涉及社会的真实、阴暗。所以非常佩服黑马,那时,描述这些真实的故事是需要勇气与胆量的。他一边在肮脏、简陋的环境中体验生活,一方面与现实拉开距离,超然的观察、体察,并及时记录。这,就是作家与一般人的区别。作者凭借深厚的生活积淀而创造的作品,与那种闭门造车,或下基层体验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

十年浩劫,至今没有得到彻底的清算,然而,很多当事者已离开了人世。中国改革开放的这些年,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有多少人和事可以写呀。尤其是*,在现在的小青年眼中,简直是天方夜谭。希望黑马老师,也希望更多的人,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尽早真实的记录下来。

我自己就有体会:2003年我女儿本科毕业,拿了奖学金去美国读书。那时,她自己很兴奋,什么都感到新鲜,每次打电话总是滔滔不绝;我也就做了有心人,常常及时的用笔记下,一年的积累后趁热打铁,结合她的成长经历,写了中篇小说《漂洋过海的女孩》。有些事情,经不起时间的拖延:在2000年后,我想写知情岁月,但由于相隔的时间太久,很多记忆都模糊了,一些细节根本回忆不起来。勉强写了一万多字,真有点隔靴搔痒。

在书中,也听到了作者的心声:文学太需要金钱来养。文人理想的处境就是,有金钱作后盾,想热闹时有热闹;闲暇时,玩玩笔墨充充文雅,介于出世与入世之间,半睁着半闭着眼睛看世界。这样的处境,让多少文人羡慕呀。

书中一些章节,也不乏幽默、讽刺。如国家外汇控制了,要出版社自己去创汇。书中写道:《革命烈士狱中书简》这样上头法定要出的革命传统教育书能换到美元吗?洋人也怕你和平演变他们去!读到这样的话,能不发出会意的笑嘛。

读着,读着,不禁要追问一句:这一出出人间的悲喜剧的根源何在?这本书的价值,也许就在于此。

小说一环扣一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作者写作素材如此丰富,我感觉,如果再深入、细腻一点,整个小说的节奏缓一些。一下子将这么多珍贵的素材浓缩在一篇不长的小说里,真有些可惜!

推荐第2篇:北京爱情故事读后感

今天晚上终于看完了北京爱情故事,漫长的夜里,听着汪峰的“北京,北京”,我的心情很是一个沉重,北京爱情故事读后感。看到最后,我的心揪在了一起,心疼他们每一个人,从最初的青春无敌的大学生走到了成功的社会人士,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感情上的创伤,让他们一个个成长起来。喜欢听林夏唱嘀嗒,听着他得歌,心疼着她,她爱疯子爱的那么执着,爱的无怨无悔,爱的撕心裂肺。我爱你跟你没关系。可是最后他却没有等到他的大药瓶子。 沈冰,不像这个时代的产物,最后还是接受了疯子,一个花花世界里的男人,为他而改变的男人,曾经为疯子的痴情感动,为他对沈冰的用心良苦而动容,最后他们还是幸福的在一起了,但沈冰却成了植物人,读后感《北京爱情故事读后感》。 我不知道这样的结局是对疯子的惩罚,还是为了唤醒石小猛,也许正是帮助了疯子的事业,但是那却不是疯子生活中的中心。伍媚走了,也许成就的是杨紫曦和吴狄的重归于好,吴狄真是个好男人,只是在爱情的世界里,他不清楚到底谁是适合他的,该为那个争取,当初他选择离开妩媚,也许吴魏还可以和小伍在一起,走完它最后的人生,吴魏的一生是为了小伍拼搏,想给小伍所有,只是人都是等到失去以后才懂得珍惜,吴魏曾说过:我在北京,你在纽约,漫长的离别里,我只做一件事,专职爱你,如果爱情能成为职业该有多好,我永远不会早退,也永远不会转行,任期就是一辈子,世界上最幸福的工作,就是做你的专职爱人。小伍是个幸福的女人,但最终还是失去了最爱他的男人。小猛,为了前途出卖了爱情,等到最后应有尽有的时候,却不开心,想把那份感情重拾起,却是一去不复返。也许他爱沈冰爱的太深,到最后才把所有人都伤害了饿,不管是林夏,还是沈冰,还是疯子,金钱不是所有,更不是生活的重心,如果一切都可以用钱来衡量,那他最后的结局不会是走进了警察局。一部很现实的作品,让我陷入了深思,人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时候,当你富有的时候,你想找寻从前的感情,但当你只有感情的时候,你想发达,这就是人,这就是现实,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想要的是什么,爱情,亲情,事业,那个才是你的重心呢?

推荐第3篇:北京和尚读后感

《北京和尚》是陈继明的新作,北京和尚读后感。作品用出家与还俗,清净与杂念,情爱与慈悲交织出的情节,让我读得几次热泪盈眶,想为之写点什么,却久久不敢下笔。

“出家人其实是战士,软弱的战士,静的战士,空的战士,自取失败的战士。出家就是用失败让那些自以为是为数众多的胜利者略略感到不安”!

一个小和尚想用自己的特立独行,让那些官场达人、商界巨擘、影坛明星、社会名流……甚至庙里的那些所谓的成功者胜利者略略感到些许的不安,但这样的声音何其微弱,这样的力量何其弱小,这样的努力何其微不足道啊。

就算是小和尚可乘自己,也总是被生活打搅,被抉择煎熬,被责任困扰。

可乘是北京和尚,确切地说是他修行的菩萨寺位于紧邻通州的河北,但他喜欢说自己是在北京当和尚。且不管他在那里当和尚吧,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乘这个人。可乘是个特立独行的和尚,他不畏权势,不求名利,不求功绩,不吃吹捧,不玩虚头八脑的东西,或者说是有点不识时务吧。和庙里的其他和尚比起来,也许可乘更像个和尚,因为他不像住持那样羡慕名车,不像其他和尚那样骗香客点灯钱。他是个实实在在的和尚,也是个心存善良的实实在在的人。

红芳是个在北京打工的发廊妹,为了生计也做点皮肉生意。没想到一次意外怀孕,把她推到了一个面临抉择的艰难境地:这个不知道谁是爸爸的孩子到底是留,还是不留呢?

在某个日子,可乘和红芳这两个甘肃天水的老乡,两个佛门内外的“失败的边缘人”,他们的人生轨迹在可乘当值的大殿上交汇在一起,虽然他们所选择的摆脱生活困顿的人生旅途大相径庭。

面对这个漂亮的女子,面对自己熟悉的乡音,年轻的可乘几度乱了心旌,但他的信仰还是战胜了心魔,对红芳关于肚子里孩子的去留问题,用“不可杀生”作了回答。其后的日子里,可乘悲天悯人的心,与不可杀生的信条,像大锯一样锯在他的心上。他几次想要找到红芳,诉说自己并不是建立在信仰上的真实想法,但都未能如愿。

佛是讲缘的,可乘与红芳也是有缘的,不但有佛缘,也有姻缘。红芳的因为孩子出生后,弃在了佛门,被局长领回去后,她又反悔了。为了帮红芳要回自己对孩子,可乘几近执着,不惜得罪住持,不顾局长的不高兴。

在讨还孩子的历程中,他意识到自己身体里某一个角落里的“它”一直在,和嗔恨心,虚荣心,和种种的妄想痴心,共同构成了他涅槃路上的绊脚石。

在红芳逼仄的租住房内,他目之所视,鼻之所嗅,心之所感,使得他除却信仰之外的许多东西都被唤醒了,诸如亲情,母爱,生命,肉体的欲望,几番煎熬后,可乘答应了红芳的请求:假扮红芳的丈夫,陪她回老家过年。

在和红芳一起回家的火车上,有意无意的触碰中,可乘“觉得自己像枯树一样,水分在一瞬间流失了。但是,做枯树也是幸福的,因为回忆仍然湿润。”他哭了。

在红芳老家的土炕上,熟悉的乡音,温馨的家庭生活,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女性特有的温柔乡里,可乘修行五年所树立的那堵看不见的高墙,在顷刻间轰然崩塌……

还俗的要还俗,从良的要从良,没爸爸的小孩子也有了爸爸,然而可乘的内心却并没有喜悦,相反是有了沉甸甸的孽债,这让他连一刻内心的宁静也不能拥有了。他用跪香的方式来惩罚自己,忏悔自己的业障,请求佛的宽恕。

每个人的愿望与现实都不会那么完美结合,每个人的光鲜外表内都可能有看不见的痛楚,每个人的抉择都会受到道德、信仰、欲望的煎熬,诸如红芳的怀孕,生育,弃子,讨还,回乡,婚配……红芳看到跪香的可乘,也真正认识到了可乘是个难得的实在男人,他应该在自己后半身的依靠,读后感《北京和尚读后感》。 红芳唤醒了可乘的身体,却把他附着在心灵上的信仰生生撕裂了。一对苦难人,跪在一起,抱在一起,没完没了地流着泪,“越哭,共同的苦衷越多。”

再次回到北京,他们俩的生活彻底改变了。在居士们的帮助下,在寺庙住持的操持下,可乘彻底还俗,他恢复了张磊这个名字,与红芳正式结了婚。红芳也彻底从良,她断绝了以前的联系,以前的生活。可乘在观音庙对智河住持说:有多少人穿上袈裟成为出家人是次要的,有多少人来庙里烧香磕头也是次要的,有多少人的精神世界受到佛学的熏陶才是主要的。

为了生计,张磊和红芳又开了个名为“般若素食”的饭店。

为了生存,张磊不得不彻底入世,他像一个好老公一样每天买菜做饭,“无声无息地坐那研究菜谱,烧肉、煎鱼、炖汤,眼睛里闪着专注的光芒。”

为了安心生活,张磊在思想上进行了彻底的反省:既然还俗了,就要从流入俗,要对自己狠一点,不能太由着自己的性子;既然结婚了,就要习惯柴米油盐的日子,就要彻彻底底地入世,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摇摇摆摆,半入不入,半出不出。而且,他也明明白白得出了一个结论:生活就是这样,生活一直是老样子,生活只能是不干不净的样子。庙里的生活不也是不干不净吗?哪里是真正干净的呢?

在佛教与世俗,在信仰与婚姻,在空灵与实在的生活中,张磊渴望着保留一点底线,素斋,诵经,打坐,过午不食……他也只能藉此守望他曾经的精神家园。

生活总有麻烦,就像人生总会有烦恼一样。一切仿佛都轮回到张磊出家前的样子,也同样会遇到生活中琐屑的麻烦,而这次不一样的,是他身边还绑了个红芳,稍不努力,红芳的卖身钱就会打了水漂;不一样的,是这次他肩上承担了一个家庭的责任。

张磊不愿意去求人,不愿让这些麻烦来干扰自己内心仅有的一点宁静。但世俗就是世俗,不是你漠视与不顾就可以,不是你自己净化了自己,就能把家庭的烦恼也净化掉的。为了红芳,他还是去求人了。还是放下了自己的坚守的东西,去迎合食客了。一次性消费超过三百元的,店主张磊将免费给客人批八字看风水。很快,他有了一个令他陌生的“张大师”的称号,店里的生意也火了起来。

说法者无法可说。佛学的真谛原来“在释迦牟尼既不能说又不能不说的矛盾态度里。”一切仿佛都上了正规,而张磊的心却累了。他不能忘却内心的向往,为了追求心灵的宁静,他出走了一年。他去西藏、新疆、缅甸、尼泊尔,最后来到佛陀的故乡印度,在佛陀讲经的地方,他随着游人背诵《金刚经》,他不再感叹当年的庄严圣殿如今成了废墟,他坚信和“第五大道、东京银座和王府井比起来,这个世界上有另外一种建筑,它是残缺的是简陋的,它更是无形的,到底谁让谁汗颜?这个问题恐怕需要全人类重新思考……”精神殿堂的圣洁和充斥着物欲的繁华,到底哪个更重要?在金钱、权利面前失去自我的众生,他们需要心灵的宁静,他们需要灵魂的救赎,这应该是整个人类的困顿!

当张磊一年后再次回到现实时候,眼前饭店的血腥生意让他难以接受:般若素食的招牌换成了般若美食,杀驴,烤鸭残忍异常,触目惊心。在居士那里,张磊为那些驴子和鸭子念了三个小时的《往生咒》,“仍觉得心有戚戚”,他愤而砍掉了自己的食指……

深懂张磊的红芳,给他带来了麻脸观音,在观音面前张磊不禁自言自语:看样子,众生的悲苦实在没那么容易拔除啊……

这个故事既充满尘世间的烟火气,又不乏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

面对繁杂的社会生活,张磊肩上的家庭责任看起来是渺小的,然而却是沉重的;而他精神领域的责任是重要的,然而他却又是无奈的。从张磊身上,我们是不是也能窥见自己虚弱的背影,无力地行走在责任的独木桥上?

人性与信仰也是一对复杂的概念。内心的善良与纯洁,身体的欲望与本性,精神追求的圣洁与严苛,在寺庙与社会生活中交织在一起,让人难以条分缕析。从可乘和红芳的故事中,我们是不是也能感受到自己身处繁琐的现实,却无法挣身出来,无法舒展自己那对隐形翅膀的无奈?我们是不是也能感受到自己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无所适从的那种困惑?

作品中出现的麻脸菩萨也应该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红芳奶奶珍藏的那尊麻脸观音十分罕见,张磊悟到:“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观音菩萨便以此身度之。”三十二应身里虽然没有麻脸观音,为了说法之需,常常会随类现身。所以,对于活在现实中的人,像张磊(可乘),红芳,奶奶,以及芸芸众生,在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的佛来度自己。正所谓,“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和众生是一个,所以如来度众生并没有度众生;如来不度众生,众生自度。

在这纷纷扰扰的社会中,我们无需去做那个“让为数众多的胜利者略略感到不安”的失败者,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心中有一尊属于自己的“麻脸观音”。

推荐第4篇:北京折叠读后感

《北京折叠》中设定了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隐喻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阶层。整个城市尺度的空间和时间双重折叠意象恢弘,映射出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阶层割裂趋势的深切焦虑。以下是北京折叠读后感,欢迎阅读。

北京折叠读后感

1北京折叠,全文将近2万字。用一种近似科幻的手法,描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也描绘了智能化时代到来的利与弊。通过学习,总结并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社会阶层

本文将北京分为了三个空间并代表相应的阶级,即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如图,是各个空间的主要人口数及活动时间段。可以发现第一空间人数最少,活动时间最长,达到24小时,第二空间次之,活动时间为16小时,第三空间人数最多,活动时间最短,为8小时。(这些数据与后者老葛对于GDP和失业关系的看法是吻合的)

第三空间支柱产业是垃圾回收分选。垃圾工有两千万人,另外三千万人靠贩卖衣服食物燃料和保险过活。属于社会的最低阶层,其主要代表是范蠡以及本文主人公老刀。这个阶层的人干着最脏最重的活,领着最低的工资,每个人生活都是三点一线,工作—吃饭—胶囊睡觉。任劳任怨,唯一的要求就是满足温饱,基本也无其他活动(但是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不愿意再从事这类工作,更向往娱乐场所发泄证明自己)。他们很少讨论自己的未来与规划,跟如今很多老城区/城中村住户一样,他们才不关心世界变化,真正能引起他们注意的是柴米油盐,水电、房租费,以及那低的可怜的工资能否上涨。

第二空间,正是现实社会中层人士,知识分子,工程师。本文的代表是研究生秦天及其同学张显。这类人接受过一定教育,都有一份算作稳定且较为轻松的工作。他们有对爱情充满憧憬,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跻身上层空间。他们的思想已经不是第三空间那样,温饱已解决,他们需要是得到社会认可,完成进阶,特别是能在职场得到晋升。如张显,已做好了基本的规划,那就是先挣钱(银行)后入政府,而且自己也明白,需要去第三空间锻炼一段时间(如现实的下基层),因为拥有第三空间的管理经验才容易获得升职,否则只能一辈子级别不高的待在第二空间。

第一空间,社会金字塔顶端人士的居住地,是第二空间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奋斗的地方,但也是第三空间想都未想的地方。这个空间的代表有葛大平、吴闻以及折叠城市设计者白发老人。他们三个人中葛大平是草根代表,靠自己一路从第三空间爬上第一空间的人,第一空间里面级别最低的一类人(安保、厨师、大夫、管家),属于高级蓝领。这类人已经明白了顶层的一些设计和做法,有了清晰的对于社会的思想和看法。而像吴闻及白发老人,他们都属于社会游戏规则的设计者,一个文件就能关系到底层的生存问题。他们已经不在关注自己的生活、生存方式,每天关注的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大框架,去设定未来的路线,战略和具体实施方案。

(2)智能化社会

本文从依言与老刀吃饭场景,描绘了机器人送菜;从老刀进入第一空间被逮住时,描绘了机器人巡逻及跟踪捕捉;从晚会结束后,描绘了机器人自动清扫;以及科技园区的工厂都是机器自动作业。这些都是第一空间的场景,而第一空间也是未来全社会发展的样板。这些跟如今很热很火的工业4.0,中国智造以及智慧城市不谋而合。智能家具,自动化工厂,自动交通工具等等,都是当今研发与发展的重点。但是本文也从吴闻与白发老人对话以及老葛的看法中,得出机器换人需要解决一个更加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吴闻启用自动化处理垃圾项目,利用溶液消解垃圾,大规模提取材质的办法来解决垃圾处理,即快速又清洁。可是白发老人提出了两大问题,一是本身溶液是否有污染,二是项目上马,采用自动化后,怎么解决上千万的垃圾工的失业问题。老人的第一个问题与现在社会进行一些项目是一致的,比如最明显的电动汽车,即所谓新能源汽车,各大汽车厂商争先上报新能源项目。但是目前很多仍采用锂电池,那么锂电池的制作以及后期回收处理是否会污染,如果污染,怎么解决。这些却是少有关注,明而不宣。

对于第二个问题,自动化带来的失业问题。老葛讲的很清楚。这与欧洲二十世纪末一样,经济发展,失业率上升,印钱不管用,菲利普斯曲线不符合。即经济发展,失业率没降反升。

老葛说了,人工成本上涨,机器成本下降,机器便宜,生产力改造升级,GDP上去了,失业也上去了,怎么办?越保护工厂越不雇人。地都腾出来搞大规模生产,人又不需要。那么人去干嘛呢。欧洲采取强行减少每人工作时间,增加就业机会,但是这样没有活力。最好办法是减少一些人的生活时间,但又给他们找些活干。就是塞到夜里,这样还有一个好处,通货膨胀传不到底层去,印钞票、花钞票都是能贷款的人消化了,GDP涨了,底下的物价没有涨。(这跟前面活动时间设置是一致的,第三空间只有8小时活动时间)

北京折叠读后感

2昨天下午看了最近荣获大奖的《北京折叠》,读完第一反应是,这个科幻点也太少了吧。仅仅是故事的背景放在了折叠生存的未来北京城,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费脑筋的相对论,时光旅行、黑洞、虫洞、量子纠缠,就是一个神奇的机械城,大地可以翻转折叠,将8000万的人口分成3个群体共享空间和时间,当然不是完全平等得分享,第一空间只有500万,第二空间2500万,第三空间5000万,时间也是不平等的,人口最少的第一空间展开的时间有24小时,第二空间有16小时,而第三空间只有短短8小时。这3个空间不是自由连通的,所以是对阶级固化的一种影射。可怜的第三空间的底层人民只能利用那可怜的8小时拼命干活,挣些可怜的小钱,主人公邋遢大叔连大额的票子都没有见过,但这个被生活折磨的连老婆也找不到48岁邋遢大叔,对意外闯进生活的小生命充满了怜惜与爱意,为了小生命能活得不像自己如此卑贱,能过上轻松高雅的生活,他决定铤而走险,翻越折叠的空间,去完成一项任务换取高额的的佣金。这一路的所见所闻,展现了阶级的巨大差异和无可奈何。而最后第一空间的领导人为了纠正工作上的小失误,可以轻松控制折叠的时间,却让主人公邋遢大叔差点葬送了性命,影射了底层人民渺小与无奈。这个故事在描述各个空间的场景时,不必天马行空地幻想,那第

一、第

二、第三空间的画面就如此真实地浮现,因为那些建筑、那些树木,那些街道,那些人在现实中有迹可循。只是文章把现实中那看不见的阶层鸿沟替换成了冰冷的机械边界。这篇文章完全是一篇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小说。

既然《北京折叠》描述的是阶级分层固话,那就再来看一看《赡养人类》吧。不得不佩服,这个脑洞大多了,我还是好这口。这是一个杀手的故事,杀手被世界上最富有的13个人雇佣,任务是杀死世界上最穷的3个人,这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更让人好奇,人家都那样穷,为啥还要人家命?随着杀手慢慢揭秘,最富有的13个人其实是在为全人类的利益做争取,因为这最穷的3个人都太有骨气了,钱财无法收买他们,只好痛下杀手了。这脑洞还不算大,等到最后揭秘到第一地球的贫富分化的故事时,我简直要倒吸一口凉气,故事居然可以夸张极端到如此地步,不得不不佩服大刘的想象力。原来侵入地球的外星人,也是贫富分化的底层人民,他们的殖民入侵行为是因为他们在第一地球已无法生存。个人觉得,这个故事比《北京折叠》更加惊艳,不过可能因为脑洞太开,无法感同身受,所以没有《北京折叠》那样处处体现着现实的残酷。

果然看小说,比看代码要神速多了,再来一篇《赡养上帝》吧。同样的一篇短篇小说,地点没有设置在城市,而且一个乡村,一开始的故事场景就像一个普通农户家里寄宿了吃白饭的孩子,全家人都对吃白饭的家伙恶言相向,只是那个吃白饭的是上帝爷爷。大刘的故事总是如此大的反差,3000多岁的上帝爷爷(叫爷爷感觉辈分不对,不过不叫爷爷又叫什么好呢?)寄宿在普通农户家,承受大家的白眼和讥讽,但其实上帝爷爷是有超高科技的族群,科技化程度太高深,以至于上帝爷爷们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了几千几万年后,所有人都退化成了只能吃喝拉撒,不懂数理化的半文盲,大刘的故事就是这么夸张极致。上帝爷爷们带着一个神秘配方(看不懂的超高科技一手资料)来地球寻求赡养。人类一开始是拒绝,但是看了一眼他们带来的配方,立刻就答应赡养20亿个从天而降的上帝爷爷,心想有了一手配方,地球的生产力、GDP增长何止能多养20亿人?再来20亿也木有问题啊。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地球人发现要把配方顺利转产,几个世纪都做不到!因为最牛掰的地球人研习那些高科技也要好多好多好多年。所以就出现了小说开始的一幕,上帝爷爷越来越被众人嫌弃,还有人被虐待。这和《赡养人类》是一个系列,与一般的外星人小说不同,外星人并不要侵略占领地球,屠戮众生,只是来找地球人讨口饭吃,反差剧情的背后令人不禁令人遐想,过度科技化真的会导致人类的退化吗?也许作者只是想给我们提个醒,养老问题光有钱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北京折叠读后感

3奥运结束了,在大家都在为奥运健儿欢呼的同时,国人在国际舞台上还有另外两个成就。

首先是Wings战队在美国西雅图获得了Dota2(一款电脑游戏)的TI6大奖赛冠军。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几个小屁孩玩游戏吗……和这种人只能讲道理了,今年TI6比赛的总奖金池超过2000万美元,冠军奖金超过900万美元。这是什么概念?这个单赛事奖金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超级碗的1480万美元,达到世界第一运动世界杯足球赛3100万美元的2/3了。参与这项运动的人数全球以千万计。个人认为他们这个冠军的价值和奥运健儿的成就同样值得我们为之欢呼!

另一个则是继刘慈欣之后,郝景芳的短篇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荣获雨果奖。这也是中国科幻第二次荣获雨果奖。

老实说,虽然这次荣获的是最佳短篇小说,在地位上没有刘慈欣的最佳长篇小说听上去有分量,但是个人觉得这次获奖反而更有含金量。因为雨果奖是一个国际奖项,相对星云奖而言更加兼容并包,鼓励新颖,支持各国科幻事业发展。因此经常带有一些鼓励的成分。刘慈欣的第一次获奖,虽然作品场面很宏大可读性很强,但有点流水账,所以个人认为鼓励的成分就很大。

而这一次的获奖不同,因为这次的小说更接近西方对于科幻评价方式。科幻小说的价值意义在于它可以合情合理的将现实中的矛盾,或者说是可能,无限制的尖锐化、极端化。在那样的一个背景下再来讨论我们日常的生活,帮助我们重新思考一下那些看似平常的判断、变化、社会发展趋势。向我们展示可能的未来,最终达到一定的反思的作用。

作者在这一点上做的就很好。作者郝景芳是天津人,大本在清华读的物理,现在在清华经管学院读博士。没错,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她就是人们常说的女博士!作者以她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现象,社会分层。这一被所有人司空见惯,并且几乎默认接受了的现象,在作者的笔下被极端化的展示了出来。

作者非常详细的构建了一个想象中的,社会分层明确的北京。最底层人民达到人口的60%-65%,从事着不怎么体面的机械重复的没有什么发展空间的工作。中间的中产阶层大约占总人口的30%,经营着自己看似体面有一定上升空间,但实际也有天花板的人生,平均收入大约是最底层的20倍。而最顶层的统治经营阶层,只占总人口的5-10%,收入一般是最低阶层的80倍以上,享受着几乎是社会一半的资源。更加至关重要的地方是,他们的人生没有天花板。

很多人说该作体现了社会的不公,夸大了现实中人与人的差距。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雨果奖才受“西方政治”的影响而为其加冕。我不想讨论这种现象的公平合理问题,我也没那资历。在我看来,作者仅仅是表达了一种社会的可能。因为如果大家关注西方国家的基尼系数,就会发现西方发达国家(英美)最富有的10%的人的收入可以占到社会总收入的40%以上,同样是这部分人,其持有的总资产可以达到社会总资产的60%以上。而随后的中产阶级可以占有社会总收入的40%-45%,占有社会资产的20%-30%。而无论哪个国家,最底层的50%人群所获得的报酬和占有的资产都低于总量的10%(数据来源:《21世纪资本论》托马斯 皮凯蒂。统计数字吗,大家可信可不信)如果大家动笔算一算作者描述的世界就会发现,这个虚构的世界几乎严格的符合了这些统计结果。

所以说作者与其说是在夸张的描述未来,不如说是在虚幻的描述现实。文中通过物理机制来对社会进行分层的机制完全可以看成一种写意的文学手法。读完之后我都怀疑,如果该文不采用科幻的手法,直接用现实北京的运作机制作为北京,估计也能达到几乎一样的效果。所以说该文作为一部科幻作品,做到了高于现实又不脱离现实。仅这一点,就不愧为一部不错的科幻作品。

另一反面,作者对于人物和环境的描写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步行街上挤满了刚刚下班的人。拥挤的男人女人围着小摊子挑土特产,大声讨价还价。食客围着塑料桌子,埋头在酸辣粉的热气腾腾中,饿虎扑食一般,白色蒸汽遮住了脸。油炸的香味弥漫。货摊上的酸枣和核桃堆成山,腊肉在头顶摇摆。这个点是全天最热闹的时间,基本都收工了,忙碌了几个小时的人们都赶过来吃一顿饱饭,人声鼎沸。”

以上一段对于社会底层生活环境的描写也许算不上淋漓尽致,但是任何一个在北京生活过的人都可以很轻易的脑补出作者想要展现的生活画面。而我最喜欢的则是作者对于一群即将成为白领的学生们的描写:

张显问老刀第三空间的生活如何,又说他自己也想去第三空间住一段。他听人说,如果将来想往上爬,有过第三空间的管理经验是很有用的。现在几个当红的人物,当初都是先到第三空间做管理者,然后才升到第一空间,若是停留在第二空间,就什么前途都没有,就算当个行政干部,一辈子级别也高不了。

“现在政府太混沌了,做事太慢,僵化,体系也改不动。”他说,“等我将来有了机会,我就推快速工作作风改革。干得不行就滚蛋。”他看老刀还是没说话,又说,“选拔也要放开。也向第三空间放开。”

他对未来充满乐观,等他毕业就去申请联合国新青年项目,如果能入选,就也能去第一空间工作。他现在研一,还有一年毕业。他心急如焚,想她想得发疯。他给她做了一个项链坠,能发光的材质,透明的,玫瑰花造型,作为他的求婚信物。

老实说我很怀疑老外是否真的读得懂以上者几段描述?尤其是要“工作作风改革”那段,一个官儿迷的的形象可以说展现的淋漓尽致,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那几个侃爷。

对于上层社会的描写也有一些闪光点:

“吴闻对我很好。好几年了。”依言说,“他认识我爸妈。我们订婚也很久了。况且……我比秦天大三岁,我怕他不能接受。秦天以为我是实习生。这点也是我不好,我没说实话。最开始只是随口说的,到后来就没法改口了。我真的没想到他是认真的。”……她说虽然对秦天没有说实话,可是她的心是真诚的。

如此随意洒脱的性格和对自己行为逻辑合理性的认知,一个小白富美的形象呼之欲出呀!

当然,作者和刘慈欣一样,塑造人物都有局限。大刘是写不好高端人士,这位女博士是把握不好平民的思维。

老刀看着阿贝的脸,年轻、饱满而意气的脸,很漂亮。她和阑阑帮他很多,他不在家的时候,她们经常帮他照看糖糖,也会给他熬点粥。他忽然想让阿贝不要吵了,忘了这些细节,只是不要吵了。他想告诉她女孩子应该安安静静坐着,让裙子盖住膝盖,微微一笑露出好看的牙齿,轻声说话,那样才有人爱。可是他知道她们需要的不是这些。

他从衣服的内衬掏出一张一万块的钞票,虚弱地递给老太太。老太太目瞪口呆,阿贝、阑阑看得傻了。他不想解释,摆摆手回到自己的房间。

如此装X的行为和思想此时与主角的身份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文中他是发了一笔小财,但并没有获得足以改变自己命运的财富。反而是思想,在48小时内就进化了数个阶层。如果作者描写的是一个落魄贵族倒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这样就有点太做作了。

应该说作者对于三个阶层的描写,正是她本人生活的写照。作为一个学生,她的经济实力使得她也会出入市井的消费场所,所以她对于平民环境的描写很到位。但是她并没有真的和环境中的人有太多的交集,所以人物描写就差意思。中产阶层,也就是她所在的阶层,恰恰她描写的正是自己所处的学生状态,所以无论人物和环境都很到位。而清华大学给了她足够好的平台去接触一些一般的高端人士。这就使她在描写这类人群时也得心应手。但是当真正需要表现纯高端人群时,有给人感觉有些单薄和不协调。读了文中的高官,大家就理解我说的意思了。

最后也是本文最深入人心的地方就是,每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读完之后都会忍不住去想:我生活在哪一空间呢?如此强烈的代入感,在科幻小说中足以达到大师级水平了。(注意仅仅是代入感达到)我不禁也思考了一下自己的位置。但是突然看到了这么一句描述:

第三空间有两千万垃圾工,他们是夜晚的主人。另三千万人靠贩卖衣服食物燃料和保险过活……

北京折叠读后感

4郝景芳最近火了!

这位清华物理系毕业的妹子凭中篇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今年的雨果奖(Hugo Award),这个奖项是由世界科幻协会(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简称WSFS)为纪念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而设立的科幻小说奖项,该奖分量之重,堪称科幻界的“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雨果奖设立以来,亚洲人第二次获奖,众所周知,第一位获得雨果奖的亚洲作家是写出《三体》的刘慈欣。

我一直很想细细的看一遍,但是各种读后感和推荐类文章就像剧透一样影响我看原文的心情。渐渐的,我通过一些读后感明白了《北京折叠》的梗概,这样一来没有特殊情况也就不用看原文了。原因是:太写实了!一点也不科幻。(流泪脸)

我从读后感中看到这两段原文:

“折叠城市分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大地的两侧重量并不均衡,为了平衡这种不均,第一空间的土地更厚,土壤里埋藏配重物质。人口和建筑的失衡用土地来换。第一空间居民也因而认为自身的底蕴更厚。”

——(引自《北京折叠》郝景芳著)

我的个人理解是:作者设计了一个略带科幻的场景,用实笔写出了人类社会的三个阶层不同的生活情况,原文第一段描述的是三个阶层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包括享受生命和阳光的时间在内的资源不均衡。

导致这种不均衡原因却被作者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原文第二段要表达的是:第一阶层人少,资源当然就多一点,不然就不平衡了。

好吧,这就是二八原则内在的本质额......也正是我没事总说的那句话:“很多事情看似不平等,其实是平等的;如果看着不平等,是因为没有看到事情的全局。怎么看到全局呢,站的高一点!”

这话放在这里,很多人读了都表示很不爽,说我真欠揍!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是有“道德”的人。大家认为我没有体会到低层人民的艰辛,站着说话不腰疼。“道德”的同情心驱使大家认为我欠揍,甚至会抛过来“五毛”的帽子扣我头上......但是这话是在项目管理实例中,团队中有人太过自私影响到了全局或者是因为太自私了影响了他本人的工作积极性的时候,我说出来用于协调或者激励团队成员的。

这时,同样的话,大家又都感觉说的有道理了,表示不想揍我,“道德”又驱使大家认为那个自私的人欠揍。

所以,读完《北京折叠》的读后感,我的感想有以下几个:

1、研究各种文字时,要有环境的概念。单纯去抠字眼,只能是小学二年前之前要做的作业,长大了就不用总去做了。

2、就当今科技发展程度来看,历史暂时没有真相,因为真相是动态客观存在,难以记录。就算是历史影像有保存下来的,也是记录了动作之类的外在信息,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事情的内在关联是无法记录的。专家学者们为了解释清楚一些事实就无法避免要去做推测,推测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受到推测者本身存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追求历史的真相是没有意义的,研究历史的意义在于找到规律,以史为鉴。模仿历史上成功者的表现也是要看看是否和当下的环境相适应。

3、人类社会一直都是分阶层的,大家关注的往往是物质方面的阶层。其实精神层面也分阶层(台阶层次),同样也是二八原则类似的资源分配。此观点另有文章介绍。

4、“道德”某些时候可以成为武器,现在已经被滥用了,出现了各种“道德绑架”。但是少数人是利用“道德”武器用以攻击他们的敌人;大多数人,是被煽动性的文字洗了脑,转而拿过这武器,给相关的人或者无关的人无形的“道德枷锁”。这就又回到第1点了,同样文字摆在那里,读出来的意味却大不同。

以上四点跟《北京折叠》有关联吗?有的,就是我今天早上看了一篇《北京折叠》的读后感想到的。难道没有关联吗?(偷笑脸)

北北京折叠读后感

5我是一个科幻迷,自《三体》获雨果奖以来,《北京折叠》再获此大奖。科幻迷为之大呼过瘾!

《北京折叠》与《三体》角度不同,既没有恢弘的星战场景,也没有光年级别的跨越。虽然写的是未来,写实的手法,让人感受到的就如立足于现代的北京郊区、CDB。既是折叠的北京,也象折叠的上海、广州,也有可能是折叠的纽约、东京、里约……,地球中各个角落的人,都身同感受,引发了共鸣。《三体》与《北京折叠》的共同优秀之处,都有着深深的人文情怀。

一、你、我都生存于折叠空间中

在家里讨论《北京折叠》,女儿说:“老刀太善良了,他的处境也悲惨。为了他的孩子,冒着危险去送信。那还是他捡来的孩子。”

我问太太:“你觉得我们在哪一个空间?”

太太回答说:“每日奔忙,辛苦劳碌。寄人篱下,受人所雇。不过还好,还不至于受温饱所困,还算是活在第二个空间吧。”

三个空间中,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公平,并且是非常的不公平,第一空间中,500万人享用着24小时,绝对丰富的社会资源;2500万人的第二空间,只有16小时;第三空间,7000万人却只能在8小时中生存。连现实中最公平的时间资源,在小说中,都被进行了精确的划分。三个空间所有的环境、资源、生活模式,都完全不一样了。

故事是如此的写实,让每个人都沉浸其中。对于与自己相同空间的角色,有着深深的共鸣。但不管在哪个空间,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悲欢情愁:老刀送信,得到了报酬,女儿也因他的努力,可以上到更好的幼儿园,他因此会得到快乐的。秦天在第二空间,努力打拼,期望进入到第一空间中,追求他的美人与未来,他努力的过程,也有着快乐与艰辛。第一空间的吴闻,不仅是拥有着看似十分丰富的资源,却同样还有着巨大的责任;依言的感情世界也只有她自己清楚……

在我看来,不同的空间(我没有使用“阶级”这样的字眼)中,人们的关系,也不见得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精英空间的人们,有着更多的权力与责任,吴闻的辛劳与决策,同样还考虑着第

二、第三空间的人们。秦天追求着美好的未来,同时对第三空间没有歧视,更多的悲悯之心。不管身处第一空间的老葛、还是第三空间的老刀,只是努力做好自己的本份,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他们之间,有着更多的更解与支持。

现实之中,除了时光是公平的,其他所有的资源肯定是不公平的,看似与生俱来。实质却是,不同的空间,不仅是因为资源分配之不公,更是思维、看法的不一样,他与世界互动的行为就不一样,就处在不同的空间中。

一个人有着悲悯之心,普渡之心,他就处在第一空间。释伽牟尼出身王家贵族,终修成佛,六祖身为樵夫,隐于猎户之中,也顿悟成佛。又有多少帝王,视天下为家,却难逃末落之运,商人之道,若是虞斯尔诈,即得小利,也难成大业。

你天生就在哪个空间?你究竟在哪个空间?

二、穿梭游走于三个空间之间

刚毕业时,曾在街边与

三、五好友,大排档之间,光着膀子,吸着炒田螺、喝着啤酒。我也曾在第三空间。

相识某位司机,因陪同老板出差,也经常出入于五星宾馆、豪华酒店。典型的第一空间的“老葛”。他坦言道:身为司机,与同行相比,此生足矣。

当老刀来到第二空间时,他有担心,他有不安,但秦天能坦然面对,秦天需要他帮助送信;秦天在第一空间实习时,遇见依言,爱上了依言,却又略显自卑;老葛遇到来自第三空间的老刀,甚是亲切,托他带钱给父母;吴闻除了每日要管理大量的社会事务,还需要心忧着第三空间的垃圾、以及收垃圾的人……

我们都有着游走于三个空间的经历,向上看时,一定会存在着羡慕,也会有嫉妒,也会有恨,但这些不应该是主流,更多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奋斗,努力出人头地,力争到上一个空间;相信上面一个空间也没有排挤,只因为自己仍没有资格,因为出生卑微。由上向下看时,一定会存在着鄙视、歧视,但这些不应该是主流,更多上相互的同情、依连与支持。我们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在三个空间中穿梭,我们更喜欢的是自己所在的空间,并没有人规定你要如此这般,只是自己的父母是这样,习惯了饭菜的口味,习惯了周围的气味,更习惯的人情世故,一旦脱离了自己熟悉的空间,会觉得不舒服、担心、以至恐惧。理性之中,人往高处走,总想脱离原来的空间,但自己的潜意识会将你留住。“三代方可成贵族”。

你在哪个空间?你究竟想在哪个空间?

三、三个空间的未来

阶级主义者看了《折叠北京》,看到了天生的不平等,看到了阶级的差异,甚至预言着阶级斗争与革命。

有人说,郝景芳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我一直也没有感受到这是一个完整的社会阶级的解决方案。

不同的空间,自古以来就有,并且会一直存在下去。

这是宿命论,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产生就是原因,存在就是理由,既然产生与存在,都是历史的选择(熟悉的词句,不一样的味道)。

站在高处,看着三个空间,本质就没有区别,都有着其悲欢离合、喜乐情愁。不管他拥有的物质资料是如何的不平等,不平等实质只是在自己的内心里,在自己的思维里。小说将时间进行了不平等的划分,现实中,时间是绝对平等的,内心的选择是绝对平等的!

三个空间在严密的组织中,没法流动,约束的也只是思维与选择,你会选择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空间吗?你在另一个空间会快乐吗?

空间之间,不存在着强大的动力去更替,革命的念头也只是部分人头脑中的选择,更多人的选择是祥和与安宁。并且坚信,每个空间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前进着,每个空间的人,都在相互的支持与协作中。

我们作一个假设,假设真的存在着一个理想的新世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个世界是否会存在动力?这个世界是否真的很美?

后续:高手中的高手

——《三体》、《北京折叠》的译者。

《三体》、《北京折叠》都源于理工男、理工女之手,让我等理工科同学有一点小自豪。刘慈欣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郝景芳是80后,毕业于清华物理系,他们的作品有着惊人之处,在作品中融入着深刻的社会问题,让人共鸣、感慨;他们的人文情怀,绝妙的构思,是作品成功的基础。

我很感兴趣的是,为何连续两年雨果奖都盯上了中国作品?网友评说:《北京折叠》的英文版比中文版更好看,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英文是“原版”,中文是“译版”。我没有能力去分析作品的文字功力,但我很好奇是谁翻译了《北京折叠》。

百度让我震惊,此两篇作品的英文翻译都是——刘宇昆!

高手中的高手,刘宇昆还是哈佛大学英美文学毕业,后来还取得哈佛法学院的博士,他的主要工作是律师,写作、翻译竟是业余工作!

2012年《手中纸,心中爱》获星云奖最佳短篇故事;2013年《物哀》获雨果奖最佳短篇故事;2014年被授予第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特别贡献奖;2015年所译《三体》三部曲的第一部,获得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2014年度“星云奖”提名;获得世界科幻协会2015年度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2016年所译《北京折叠》再获雨果奖!……

推荐第5篇:北京和尚读后感

《北京和尚》读后感

“连佛家寺院都不知自重,这个国家到底怎么办?”在2011年第11期《小说选刊》第1篇《北京和尚》中,小和尚目睹了中年和尚诱骗女香客点上称作“十全灯”的十根蜡烛,女香客被索要200元钱,无奈付款后要求和尚要把蜡烛点完,北京和尚读后感。可当她刚出门就转身回来时,中年和尚正在蹶着屁股吹蜡烛,女香客大骂:“他妈的,你们这是给佛祖脸上抹黑!”在闻声而来、一声不吭又悄悄离开的住持身后,小和尚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连佛家寺院都不知自重,这个国家到底怎么办?正如住持反问的:国家怎么办,你管得着吗?就是庙里的事也不是你能管的。

小和尚在成为和尚之前在北京开了个小饭店,因为有工商、税务、城管要应付,连爱卫会来了都得陪酒陪笑,他才因害怕世俗的诸多麻烦而出家。小和尚始终坚守自己内心的明净,他甚至愿意做个愣头青也不愿攀附地位显赫的权贵香客,虽然和尚的地位是以化缘的多少来决定的,而且他的居士粉丝们都主动捐功德,可他却极力劝阻,他不想以化缘的多少来提高他的地位和引起住持的好感,因为他认为庙里的钱足够花,一个地产商一次就送五十万,住持开着丰田越野车可他又想换成美国价值六十多万的军用吉普了。还有银行行长、军官、律师、歌星、影星、写字画画的都是出手大方的居士。所有这些信息都传递出俗世的乌七八糟、乌烟障气,同时也说明寺院也绝非静土了。

一日值殿,小和尚用不杀生的劝告让一个妓女生下了没有父亲的孩子,为了妓女能够回家过年,他扮成孩子的父亲一同前往,经历了人性的亲情的召唤后,小和尚还俗结婚,像一个好老公一样每天买菜做饭,“无声无息地坐那研究菜谱,烧肉、煎鱼、炖汤,眼睛里闪着专注的光芒,而他自己,坚决不沾荤腥,还保持着过午不食的习惯。”为了生计他和妻子又开起了饭店,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彻底入世,彻底认清生活就是不干不净的样子,庙里不也是不干不净吗?哪里来得干净呢?他拿出修炼的绝活为食客们免费算命,算命让他成了“大师”,让他的饭店生意兴隆。也就在此时,他告诉妻子他累了,想出去走走,他去西藏、新疆、缅甸、尼泊尔,最后来到佛陀的故乡印度,在佛陀讲经的地方,他随着游人背诵金刚经,他不再感叹当年的庄严圣殿如今成了废墟,他坚信和“第五大道、东京银座和王府井比起来,这个世界上有另外一种建筑,它是残缺的是简陋的,它更是无形的,到底谁让谁汗颜?这个问题恐怕需要全人类重新思考……”这是作者通过小和尚让读者乃至是目前活着的大多数人类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精神的圣殿和充斥着物欲的繁荣哪个更重要,在金钱、权利面前失去自我的众生开始迷茫、浮燥,他们掉进道德沦丧的旋涡里随波逐流不能自拔!他们需要灵魂的救赎,他们需要心灵的宁静,这个旋涡内吸附了太多可怜的人!“出家人其实是战士,自取失败的战士,出家就是用失败让那些自以为是为数众多的胜利者略略感到不安”!在此,仁慈的作者企图用一个小和尚的纯洁来让那些胜利者感到不安,在我看来,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呀,那些胜利者发达于官场,兴旺于商界,醉生梦死于阴暗的角落,读后感《北京和尚读后感》。 在温婉、善良等传统道德观面前,他们早就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金钱、权利、享乐助长的傲慢、暴力、颓废早就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他们享受的是珍馐佳酿美色的快乐,是步步高升的快乐,是饮鸠止渴的快乐!

“连佛家寺院都不知自重,这个国家怎么办?”这样的语境在第11期的《小说选刊》里随处可见,在《钢轨》里,德高望重的老校长为了不让以流氓地产商的名字命学校执拗地上访,他的执著让他失尽尊严,最后“意外”残死在铁轨之上。那个因在学校多次偷窥女厕所被开除的坏学生多年之后成为了地产商,把校长当年的好学生——如今当上市长、局长的学生们玩于股掌之间……在《红宝石》中,学生时代曾经疯狂追求宋佳佳让她侧目而视的痞子如今却和她的女儿同居着,地产商在北京给她的女儿买房买车还供其出国留学,地产商不仅是她们当地的“地下组织部长,暗中操控着人员的去留升降,就是在北京仍是呼风唤雨。所有这些,让廉洁清高的宋佳佳夫妇不得不重新审视相征权利金钱的红宝石的价值。《702疑问》也是写官场现形记的,一个县委副书记车祸死亡,车上的密码箱和无名女尸让案件扑铄迷离。刚干的刑警钟昭家境一般长相帅气,身子矮胖的公安局团委书记汪玲看上了他,汪玲的父亲是市委常委、秘书长,他在婚后严格按照仕途路线图行事,雨后春笋般节节拔高,在市公安局提任副科长,不久派到分局当副局长,几年后调到一个县当公安局政委、县政法委书记、县委副书记……面对成袋的烟成捆的钱,钟昭常常说的是“这会走到哪里去?”这是当事人的疑问,是作者的疑问,更是读者的疑问。

在这几篇小说里,反面的人物形象无一例外全是地产商,这是偶然巧合还是众失之的?地产商是真的该死还是要被冤死,恐怕连他们自己都非常清楚。

《北京和尚》让我想到最近一位和尚通过媒体力证自己清白,看后我觉得和尚是被逼急了或是已经疯了,说自己月工资几百块钱等等能让人信服吗?动则上万的香火费哪去了?开豪车、带名表、用最时尚的电脑,每年两会新闻还记录着呢,真是欲盖弥彰。细想这世道和尚都出面证明清白了,其他坑蒙拐骗偷吃喝嫖赌抽,强拆强占吃拿卡要的各色人等就请闭嘴吧,这世道哪里还用得着证明清白,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多好,满肚肥肠的官员们不用每年在网上摘抄清廉自律的述职报告,道貌岸然的贪官污吏也别刚保证一定要创新争先、清正廉洁之后就被警察扣走,把自己当猴耍的人,戏演得再好不也是自取其辱诒笑大方么。

《北京和尚》又让我想起我们当地的一则民间传说,发生在什么时候忘记了,大根是宋朝吧,因为情节可能跟朱元璋当过和尚有关系。据传在舞阳县城北十五里处有一白马寺,和尚们不守清规,强占百姓土地还奸污民女,日久激起民愤,百姓们纷纷要求严惩和尚。地方官把此事奏明皇上,皇上听后想起自己也曾出家为僧,就想放和尚一条生路,于是说道:“教训一顿就罢了吧。”地方官当然明白皇上的意思,但是,为了为民除害,他聪明地口传圣谕,迅速捉拿和尚并一顿暴打,命百姓挖出一道深沟,推和尚进去,埋得只剩下一颗颗光头露在外面,之后,高头大马套在整地的耙上,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亲眼看到了长长的耙齿插进和尚的光头之上。耙了和尚,老百姓一把火烧了白马寺。如今在舞阳县马南村的地头,尚有一个白马寺文化遗址牌。

推荐第6篇:北京爱情故事读后感

爱情本来就是你追我赶的个事,正因为彼此之间有差距,有隔离,才会有以后两个人的慢慢相处,北京爱情故事读后感。如果一味的去寻求两情相悦,一见钟情,爱的死去活来,交往不到三个月就已经私定终身,那么我们不是有点过于草率和鲁莽?试想以后生活的幸福指数也不会那么稳定吧!正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保留着自己某些小想法,我们才要不断的去磨合,去探讨,去变的有默契,读后感《北京爱情故事读后感》。 我们都对彼此保留着一份好奇心,一份思念,或许爱情里面本来就没有理性。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高兴,快乐,门当户对就行。那些远在天边的遥远幸福真的就是触手可及的吗?就是死缠烂打,光靠磨时间能完成的吗?我们心中那个不可能的人就是我们的女神和偶像,这是现实里的爱情。但是做事也要忠于自己的心,我连喜欢你这句话都不敢说出来,更何况以后追求幸福的魄力和勇气了?我们会遗憾,会彷徨。请不要放手,一个善良女孩的内心会读懂你行为艺术里面所蕴含的爱情哲理观。

推荐第7篇:《北京爱情》读后感

《北爱》看完啦,

,《北京爱情》读后感。首先拍的挺真实,描述了北京等城市的北漂现状,结局像神话;剧中沈冰、程峰、吴狄、吴魏还有林夏他们的执着真让人感动,石小孟的背叛真情和复仇让人厌恶,北漂的事实确实让人迷茫。误会和冲动能摧毁幸福的爱情

,理解和原谅永远充满阳光,剧中林夏做的太好啦

!!!!爱情就像是吃着包着黄连的糖和包着蜜的糖,像买双色球一样,你( 你 )他(她),能吃到带蜜的糖?爱情总是苦涩的,带给人那么多烦恼,幸福也许是遥不可及,我总结爱情是王八蛋,

,读后感《《北京爱情》读后感》。 古人说;人生在世,多活一人不长,少活一日不短,但凭快活论生死。活的快乐就好,一定要活得快乐

推荐第8篇:《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终于看完了李敖的《北京法源寺》,薄薄的册子竟用了近一周的时间。这是一本需要思考的书,每一句都要去推敲去竭尽全力的想。

很早就知道李敖这个人,但从来没有看过他任何的文字,凤凰卫视的李敖有话说,倒是看过几集,只觉得这个老头,年纪一把,却还尖酸刻薄的可以。也曾在《康熙来了》见过此君,一副为老不尊的样子,乐于享受温香软玉在怀的老不羞。对李敖本人,我既没有尊敬,也没有鄙视,更多是一种观众的角色,只觉得此人活得很自在,坐了几十年牢,泡过小自己几十岁的马子,还竞选过总统,这生算是活得有滋有味了。当然“中国白话第一人”的自夸,让我觉得此人倒是有几分可爱。

最近才看了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不得不佩服李敖同志的知识渊博,其书根本就是将无数个历史故事,用法源寺作串联,以北京为背景娓娓道来。很多典故,我知道,但不知道的不很清楚,我不知道李敖写这本小说时是否经常翻阅资料,但其对北京很多地方的描述以及各地名的历史渊源的解析,很让人佩服。看着看着,你会有种心惊肉跳的感觉,原来脚下的北京是一个背负着如此多历史的热土。当然书的重点并不是掉书袋,也许是信手拈来,也许是故意为之,单单其中的历史底蕴已经让人心颤不已。但书的重点,写的是一个人的死,谭嗣同的死。我想李敖是把自己看成一个革命者,一个他书中李十力般的人物,但他却把重点放在了谭嗣同身上。

整篇文章用来写一个人的死,写一个优秀中国人的死。你能看到李敖与鲁迅般对国人麻木的无奈和悲哀,也能看到李敖对如谭嗣同般中国志士的敬仰,更能看到李敖自己对改变中国的愿望和为之献身的决心。这样的李敖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在现在的中国,缺得不是投机倒把的商人,而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我不知道那个在荧幕上嬉笑怒骂的李敖,和字里行间透着责任和苍凉的李敖,哪个才是真正的李敖,又或者两个都是,两个都不是。只是很遗憾,在中国,在大陆,连李敖这样的人都很少很少了,流行的都是韩寒,郭敬明之流,风靡都是YY之众,是这个民族本身就没有产生天才的土壤,还是根本没有天才成长的空间。百年来的中国人,衣服和服饰变了,心还是老样子,只是如鲁迅,李敖这般还出来呐喊两声的人也渐渐少了。

推荐第9篇:《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北京法源寺》

作品简介: 读后感

《北京法源寺》,历史小说,是台湾历史学家,作家李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李敖在狱中构思故事梗概,在1976年出狱后开始写作,成书于1991年。 小说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园、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作者简介:

李敖,台湾著名作家、史学家、思想家。1935年4月25日生于哈尔滨,1949年随父赴台。1954年考入台大法律系,自动休学后次年又考入台大历史系,1961年挑起中西文化论争,从此成为文化界的风云人物。1972年、1982年两次入狱前后六年有余。李敖是台湾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特立独行、傲世无羁。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斗国民党,拒见蒋经国;战民进党,掘出党魁根。中西文化论争,他更是单英战群雄。他自称写白话文、五百年内前三名都是李敖;他自诩为博学的洪水猛兽,他自道是二十四品之外的一品;狂叛。今天的李敖依旧谈笑风生地编着自己的全集、写着自己的新作。是耶、非耶,尽由他人评说。 读后感:

《北京法源寺》形式上是历史小说,本质上却更象一部思想论文。小说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为时代背景,重点落在戊戌变法,以康有为、谭嗣同作主要人物。通过大量人物之间的对白,人物的内心独白以及人物活动以外的旁白,小说引入诸多思想主题,例如生死、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好、中外、群己。李敖对此也不否认,他说:除非小说加强仅能由小说来表达的思想,它将殊少前途。然而李敖的本意应该不是把思想加入小说而让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有更好的发展,只是因为他自己对历史、对政治有太多思考,要通过小说,一吐为快。在浩浩历史长河中,李敖选取了一百年前的那一段来承载他的主张,用思想再现历史又从历史中挤出思想。

只是慕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之名,可一读就难以停住,五个小时,一气看完十八万字,看得眼冒金星而心里却是热血沸腾,久不能静……小说开篇在北京城内千年古刹法源寺,丁香花开时,康有为出场,他时值青年,踌躇满志,想面见光绪,推行变法;小说的结尾还在法源寺,暮年的康有为再次来到法源寺,时隔半世之后,百日维新的失败已经远去,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也早就舍生取义成仁。这时的中国,改良不再流行,革命风起云涌,只有法源寺内的丁香还香飘不散……四十年间,清政府从现实的丑陋变成了曾经的黑暗;西太后从祸国的泼妇化作枯骨一具;中国的命运从看不到出路到望不见尽头;康有为从变法的先驱蜕变到保皇的古董,唯一不变的是那静山的古剎,在寒风中、在北国里、目睹一切之后,悲怆的伫立。

法源寺中、丁香树下、康有为的目光里--恢弘的历史的大幕仿佛徐徐拉开,百年的距在间缩近,史诗般绵长的旋律扣住后辈的心智,而历史的波浪涤荡出那些绮丽鼓动起丝丝渴望想要一窥究竟。康有为满腹经纶、殚精竭虑、穷其一生、矢志不渝;谭嗣同亦儒亦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牺牲生命完成自我。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岁月他们的精神之光虽不能将黑暗

燃尽却可以把历史的大幕点亮。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国家混乱,有忠臣。看到康、谭,相比哲学,这句话似乎更象是给予历史精英的荣誉。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转折口,多少个稍纵即逝的机缘或许就能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浸泡在历史片段中的个人只有在具备了足够的智慧和先知之后才能跳出片段的局限判断哪几环将决定历史的走向,而只有更少的人能有足够坚持去完成这种判断之后的执着。历史总是不断地将一些这样的任务交出,成为无数的历史使命,而有准备去接受这些任务的人便具有了历史使命感。历史人物搬动着书页转向下一面,当书页以新的角度合上,历史人物化作书签。有时,最初的愿望和书页最终合上的角度相同,于是功名可能模糊他们的信念;另一些时候,逆着书页的转动勉力阻挡,书页翻过后,剩下是纯粹的信仰,信仰或许不代表历史的方向,因为信仰的根基是那么非理性,但正因为如此,所以人才有更大的激情去追逐信仰。信仰是美丽的,美丽得足以瞥见信仰的痕迹便被震撼。

谭嗣同之死或让人扼腕叹息,或让人敬佩有加,通过这些情素,信仰的威力被传达了出来。康有为的信仰也是坚固的,他坚信改良救国,无论在最接近成功的戊戌年还是在落魄的暮年他都深信不疑。谭嗣同的信仰表现为激越,康有为的信仰让他持重,他们的信仰都与国家命运交汇,在历史光辉的映衬下,信仰的美丽如此动人。

谭嗣同为信仰而死,他信仰革命;康有为为信仰而生,他信仰改良。他们的信仰都为救国,而他们的信仰显然产生了矛盾。可是他们都为信仰鞠躬尽瘁,这一点又是统一的。人为信仰而死,这就是意义,信仰本身比信仰的对象有更高的价值标准,至于信仰的对象正确与否,或值不值得为之一死,那是另一个问题。那种问题,往往时过境迁以后,可能不重要,甚至可能错。从道德标准上来说谭嗣同是无懈可击的,他忠于信仰死得其所,哪怕千百年后他所信仰显得幼稚可笑,他的精神却并不会受丝毫损毁。从这个角度来说,康有为虽然没有殉死信仰,可是他在几十年忍辱生命中对信仰的忠诚和追求一直是孜孜的,那么他的形象依然光辉。

戊戌君子们明明触到了中国命运的咽喉却无力将其扼住,当他们跻身中国历史的潮头还未站稳身位竟然已被狂澜吞没。从展转在维新变法的风口浪尖到谢幕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舞台。随着历史的起伏,康有为们心路九曲、千回百转。在法源寺,康有为曾向法师表白自己的“康”取《尚书》“康济小民”之意;还是在法源寺,谭嗣同邂逅梁启超时更是借己之口说出了李敖的信仰基础,通过佛教和爱国途径作者找到了自己还算满意的归宿,主张已成„菩萨道‟的人,还得„回向‟人间,由出世回到入世,为众生舍身,这种„回向‟后的舍身,才是真正的佛教。救世济民的相同主张让康、谭在为信仰上的矛盾生离死别之前曾并肩战斗,也是这短暂的百日,在历史道德内,让不同的信仰现出和谐。

来世原作戊戌变法的一分子

推荐第10篇:北京精神读后感

北京精神读后感

“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

“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

“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

短短八个字概括了北京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信仰、供奉的精神。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千年的厚德思想,做一个谦谦君子,我们要学会尊师,见到老师要主动敬礼问好,同学之间要互相友爱,不能斤斤计较,更不能因小事而脏话连篇,甚至大打出手,同时我们要保护好校园环境,果皮纸屑乱扔在地上,会引来苍蝇、蚊虫,我们应节水节电,随手关紧水龙头,当你离开教室时请别忘记关灯,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生机勃勃的活力。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发挥自己充足的热量,用充满激情的心态做好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把北京精神传承下去,把北京建设得更美好!

周村小学二(1)班

王 诗 雨

第11篇:《北京精神》读后感

《北京精神》读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北京精神》一书,收获不少。这是一本能充满着正能量的书,能够让人积极起来。

城市需要属于它自己的精神,这样的城市才算完整的。一座城市有了自己的主体的精神,就像是“活”了起来,有了自己的灵魂。当这个城市中的市民们都积极的去发扬他们共同所追求的东西时,城市精神便形成了。城市的精神将会传递给更多人,激励他们更努力地工作,学习,或追逐自己的梦想。

北京精神的主要内容便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北京特有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提炼。

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时代不停地变迁,但是国家是不变的。其实可以把国比作一个大家,爱家才能把家建设的更好。往大一点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之前那些为了国家而努力的前辈们的成果。就算是在最没有希望的时刻,那些前辈们也依旧在努力着。现在的我们,接手了前辈们的任务,继续把国家建设好。有那么多人为了国家而工作着,我想所有原因中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爱国。也许将来我们将接过他们的任务……那么,我想我们都知道这是为什么。

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正所谓不走寻常路,那些天马行空看似不可实现的想法正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创新的成果往往来源于尝试,只有尝试才有改变的可能。现在的社会信息发展迅速,创新什么的是必不可少的,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一成不变的填鸭式学习只会让思维凝固,不同的学习方式才能教出不同的学生,遇事产生的灵感也会不同。这样的创新是真正的“创新”,而不是相同的模仿。

包容,是北京精神的象征。你往外一看,路上行走的有穿着新潮的年轻人,也有衣衫保守的前辈。街边建筑的样式也各不相同,办公用的大厦,或是平常的居民楼,抑或是古色古香的店铺,乃至有心人自己手工DIY的新奇玩意儿店都出现在一起,却丝毫不显违和。北京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不同样的人,不同地区的人,不同信仰的人都可以在首都出现。北京可谓“海纳百川”,将不同的文化连在一起,展现了一个家庭样的包容。当然,包容并不是放任,对于不合理、违背原则的事情,是没有人会坐视不管的。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我们都愿意做文明人。文明人不是说你看了多少的书,而是你得有很好的品德。厚德有着历史传统,又有着时代特点,它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变。相比传统,现在的厚德显得更人文,更相互理解。现在的“厚德”的范围显得很宽,好的品质都算是厚德的——包括无私奉献,诚信,友爱互助,这都算是厚德的范围之内。而且,这么来看的话,做一个文明人是不难的。尽自己所能,发光发热,就是最好的了。

以上,就是我对《北京精神》的感想。很显然我自己是说不完我的想法的,而且北京精神比我写的也要更加宽广深邃很多。在这个城市里,发生着许多能鼓励人们努力生活的事情。这个城市是古老的,它也是随时都在变化的。不过,这个城市的精神所传达的积极的信号是不变的,这种信号会随着我们的成长继续向前传递。

第12篇:北京宴读后感

简单的事认真做,重复的事做到极致

培训工作是枯燥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把简单的事情全力以赴,重复的事情做到极致。

个人工作习惯决定了事业的成败,决定了自己生活的将来。现如今是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不断的努力工作才能得到精神、物质上的快乐生活。你要么把事情做好要么就被淘汰,这就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现实。我现在还在工作着,还有事可做;以后如不努力就会没有事可做,就会被淘汰。

从我的经历来讲,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和个人习惯,在影响着我的成长。当有了第一份工作,并在前辈指教下,做对了第一件事,就有了一种责任感和一种快乐,就会从前辈那里学到敬业负责的一种工作态度。一个人应把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当成一种习惯,把敬业变成一种习惯时,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中体会工作过程中的快乐。这种习惯或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不敬业”成为一种习惯时,其结果可想而知。我所从事的培训工作平凡而繁琐,重复的工作有时容易让人受不了,那只能说明自己的心态浮躁。只要抱着真挚、乐观和百折不挠的热情就会使工作充满乐趣。以精益求精的精神,竭尽全力、主动努力、尽职尽责的去完成工作,就会消除工作中的辛劳,即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也能绽放出人生的乐趣。快乐的做事以及以敬业负责,忠诚感恩、积极进娶勇于创新、自信乐观为追求。 对自己工作的反馈和分析,只有我们认真地剖析,增加我们工作细节关注的程度,提出合理的改革意见,进行行之有效的优化改进,才能为我下次的培训工作积累经验。工作的改进和创新正是源自我们对这些细节管理的深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我们工作执行过程的自我提高。

做事就好比烧开水,99℃就是99℃,如果不再持续加温,是永远不能成为滚烫的开水的。所以我们只有烧好每一个平凡的1℃,在细节上精益求精,才能真正达到沸腾的效果。

第13篇:《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读这部小说的心情是激动的。书中以法源寺这一实体的存在,自康有为讲起,时序贯穿清末到民国初立,焦点集中在几位改革运动里的灵魂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等,牵引出对时局变化的行动,尤在个人思想与两难的关键问题上,大幅着墨,并解诗以明志,将纠结缠绕的问题,从不同观点辩论,抽丝剥茧。李敖充分运用娴熟的历史知识为根基,而写出

这本「以古现今」的小说,令人大叹过癮。其中首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谭嗣同与梁启超关於佛学出世与入世的讨论。母亲是虔诚的藏传佛教徒,过去我深受影响,有着模模糊糊的概念,但未经深究过的想法,难免显得浮泛。上了大学,受到老师影响,兴趣转向了另一个方向,并且如同老师说的:学术若非有益于人民,也就失去本身的价值。一直以来,虽然知道佛教的出世,并非无所不为的消极,但因孤陋寡闻的缘故,处理不好入世与出世的问题。我总认为,达到超脱成佛的境界,太难。倒不如丰富知识,对於复杂的政治、经济现象,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存著一颗与人为善的佛心,也就够了。但是,这本书却给了一个极有「近利」的解释,原来,寺庙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这对於母亲和我之间的歧异,有很大帮助,而且佛学的博大精深,更让人有倾心钻研的动力,而不仅是狭隘地仪式上、私人性质的为己谋福而已。

另一耐人深思之处,则是谭嗣同舍生就义的意义,在书中佔了极大篇幅。过去,少有人真正对戊戌六君子的死,给予探究。但他们的成仁,在当代的求变风气中,确有不可轻忽的影响。而我比较赞同,谭的死,说明了维新的不可行与革命的必须。然而,亦如书后,关于康有为是否为一「褪色的改革」派争论,康真的是先知,他看出了革命的惨烈,预言了中国直到1960年代,依旧滴不尽的鲜血。然而先知毕竟只能在洞识上,超越前人,却难以要局势跨过悲剧。时代的要求,万众会相呼以应,却鲜少有人看出再接下去的难题。况且,外在因素加在中国身上的急迫性,使得先知们注定孤独,而中国也只能一路浴血而行,在挣扎中颠颠躓躓的站起来。

当然,这部小说也有以古谏今的意味,当我看到书末李敖所提的完书地点:中国台北。在书里,谭嗣同向大刀王五等粗人说的满汉之分、种族之辨,就强烈地暗试着所谓省籍情结与统

一、台独等议题。对我而言,「中国」两个字是广义的,具强烈的文化内涵,是自大陆辗转来台的人们身上,永远的精神母亲,也可说是民族的意义,不专指政治上的政党,更是血缘的源头处。而省籍情结的问题,的确是看个人如何定义分野,在现实的局面下,如何在国族利益前,能最有效抵抗外来的压迫。

另关于作为人类的广义,和作为中国人的狭义,特别在全球化热潮的现在,也曾是我不解的问题。但即便现在,谈所谓世界公民的身份,仍过于不切实际,只要国际政治的游戏规则依旧运转不息,如谭嗣同所说,纵然人与人间基于道义,互相帮助,但国与国间是不存在着道义的,讲道义根本是白痴。人只会提倡对于自身有利的东西。

无论未来,两岸是朝统一迈进,或者维持现状,独立建国,相同的隐忧,都将是文末所写,那些罪人与仁人的墓被盗挖了,为了「财富」。每当书中出现「现代化」三个字,不免令人心头一惊。这是不可挡的趋势,自鸦片战争以后,自航行各大洋的外国船只,在不同的陆地上开始烧杀掠夺伊始,人类就脱不了这竞争的热潮,於是拉远到历史行进的目标上看,看在这范围内活动的一切,无怪乎没有一位思想家不皱着眉,不睁著忧郁的眼神。这个议题,早在数百年前许多作品中,不断被昭示著,我还没有能力评断什么,但李敖的这部小说,倒让我明白许多人在努力中,必会发生的痛苦和孤独。

第14篇: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一)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 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 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二)

看完了《北京的春节》通过着名作家老舍的描写了解了北京与众不同的春节。

腊八:家家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腊八粥,泡腊八蒜。小孩,大人各忙各的。小孩:买杂拌、买爆竹、各种各样的玩意儿。而大人则预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腊月二十三:一到了腊月二十三天,天一黑家家炮火连连,灯火通明。一过二十三大家又忙活起来。

除夕:除夕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都是酒肉的香气。家家都穿起新衣服,贴上了对联,灯火通明,鞭炮日夜不停人们必须回家来吃年夜饭。

正月初一:午前男人去老家拜年,女人则在家中招待客人,城内还办起了庙会小孩们经常去逛庙会。

正月十五:元宵上市许多店铺都挂起了各式各样的彩灯,到了晚上就有更多人来参观。

到了正月十九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三)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着名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不仅仅是北京有隆重的春节,还有我们浙江省宁波市的春节,也称得上是热闹啊!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人们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早盼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们素有的传统习惯,也是全国人民素有的习惯。打扫完,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日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采购,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瓜果蔬菜,都要买齐全,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拜访亲戚朋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新衣服,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日前要在家里的大门上贴红纸黄字的春联。还可以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福字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这些都是用来增添喜庆气氛的。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动物。年一来。树木枯死,百草不生,年一走,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应该怎么样才能不出现呢?就需要鞭炮炸,于是有了放鞭炮的习俗,这也算是增添热闹场面的一种方式。过了除夕夜,等第一声鸡鸣响起了,或者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就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

春节是个欢乐和祥的日子,愿每个人都新春快乐,恭喜发财!

第15篇:《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著名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不仅仅是北京有隆重的春节,还有我们浙江省宁波市的春节,也称得上是热闹啊!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人们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早盼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们素有的传统习惯,也是全国人民素有的习惯。打扫完,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日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采购,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瓜果蔬菜,都要买齐全,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拜访亲戚朋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新衣服,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日前要在家里的大门上贴红纸黄字的春联。还可以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福字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这些都是用来增添喜庆气氛的。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动物。年一来。树木枯死,百草不生,年一走,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应该怎么样才能不出现呢?就需要鞭炮炸,于是有了放鞭炮的习俗,这也算是增添热闹场面的一种方式。过了除夕夜,等第一声鸡鸣响起了,或者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就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

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春节是个欢乐和祥的日子,愿每个人都新春快乐,恭喜发财!

第16篇:《北京爱情故事》读后感 (原创)

《北京爱情故事》

北京、爱情、故事。在我看来,它讲述的是北京,是爱情,但不是故事,而是现实,是一段令人深思的现实。这群人,他们是大学同学,他们一起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活,这一年他们毕业了。这一群人就好像是我们以后的模样,我们也会在毕业后经历这样被撕扯的疼痛不得不成长。林夏,她告诉我,爱情就是彻头彻尾的无私。林夏,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也是最让我心疼的角色,每次掉泪都是因为这个女人。一个80后时尚报社小编辑,用文字引导着他人走向爱情的正确领地,自己却错得一塌糊涂。一个星座大师,无论是中算还是西算都算出自己和疯子命中注定“我是一定会和疯子在一起的”。她在酒吧唱歌,每一次唱得都是疯子写的那首滴答,等到的听众却是大药瓶子。一个疯疯癫癫的真性情女人。她爱疯子,从第一次见到疯子的那天开始,听着他的歌声,她喜欢,看着他对音乐的痴迷,她喜欢。她喜欢他,很喜欢很喜欢。疯子是一个标准的纨绔子弟,他恨父亲的背叛害的母亲自杀,他不屑家里的权和钱,他疯狂,他叛逆,他多情,他并不是真的喜欢林夏。林夏知道,但她不介意,她说只要能看到疯子一眼,心里就满足了。她说“疯子,我爱你跟你没关系,就像你爱沈冰跟沈冰没关系一样”。她就那样傻傻的爱,一直爱,等爱。疯子身家不菲,只有林夏没有拿他一丝一毛。疯子母亲的祭日,只有林夏记得去献

上一束花。疯子家老程住院,只有林夏没日没夜的守着照顾着。林夏爱疯子,爱他的家人,爱他的一切,除了金钱和地位。她是那么单纯,她只想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留给疯子,她觉得只有那样她才有资格爱疯子。可是当她听到疯子对沈冰的表白,她低着头捂着嘴巴用呼吸传出一丝声音让司机开车,她崩溃了,再也支撑不住了。她喝酒了,一杯倒的林大夏喝醉了,她成了石小猛报复的牺牲品。那一刻她知道自己不干净了,她决定放弃对疯子的爱,她觉得自己再也没有资格爱疯子了。她对着日出对着大海撕心裂肺地喊出了心底最不愿意说出的话“疯子,一定要幸福!我不要你了!不要你了!你要好好对沈冰,你不可以再三心二意了!再见了!”我能想象出她的心是多么痛,多么痛,想到再也不能用心去爱自己最心爱的人,想到以后不能跟他在一起,她多么不舍得。当疯子在他妈妈的墓前对林夏说“林大夏,如果有下辈子,我们干干净净地为对方留着,我一定娶你做老婆,一辈子对你好。”林夏哭了,她是笑着哭的,他对疯子一字一顿的说“谢谢你给我的希望,都让我那么地绝望。”的时候,我和她一起哭了。是啊,他不爱她,这是她倾尽全力都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

很多人都说林夏很傻,可是我就喜欢林夏的这股傻劲,爱得纯粹,爱得真实,爱得给自己不留一点余地。其实林夏比谁都清楚她和疯子没有结果,可是她勇敢的去爱了,不会在

将来的某一天问自己,是不是自己不够勇敢错过了一个自己深爱的人。当身边所有的人都说疯子是花花公子,疯子不可靠,连石头和老吴都说疯子是畜生的时候,只有林夏说“疯子是个特别好的男人,只是还没长大,等他长大了懂事了就好了。”后来疯子真的长大了,但是陪在他身边的不是林夏而是沈冰。只有林夏自始至终坚信疯子是个好男人,无论受多少委屈都没有说过疯子的一句不好,在任何人面前。林夏,我多么希望有一个好男人去认真爱你,珍惜你。在她那么无私 的爱着疯子的同时,渐渐地一个叫大药瓶子的成熟绅士的出现,让身边的人感觉到老天开始怜悯善良的林夏了。大药瓶子欣赏唱歌的她、保护脆弱的她、安慰受伤后的她、爱恋阳光善良的她。大药瓶子对她的爱渐渐地让伤感离林夏而去。但是无私的林夏永远懂得爱的无私,她不能让大药瓶子离开他身患绝症的妻子,最后的短信我们都能看出林夏的不舍,但更能看出林夏的无私。林夏说的对,“我们不能只为自己活着,再见大药瓶子,再见我们的青春”。最后的最后,只剩下林夏,只有她自己和那苍白的爱的回忆。有些爱是等不到的,即使我们用尽全力,等到的只是让人绝望的感动和疼痛的回忆。

石小猛,我想说,你是这个世界上最最失败的男人。你告诉我——永远不要为了梦想,而迷失了自己,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忘了自己的初衷。那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差七

分上清华,他执着,他要强,他要留在北京,留在这个他向往的大城市,他要完成梦想,他要出人头地,他要给沈冰最大的幸福。曾经的你,真诚的让我感动,四年的时间你把欠别人的一丝一毫都记在本子上,“等我有了钱,我慢慢儿的一笔一笔都还给你们。”曾经的你,专情得让我感动,为了青梅竹马的知心爱人沈冰,几年的异地恋你们都坚持下来了。你带着从老家来的沈冰来到还没建成的工地里,你兴奋地说着你对你们未来房子的设计,我看到你眼睛里跳跃的幸福,你说“丫头,这就是我们的家,你坐在摇椅上,我在后边摇着你。”耳边想起了那首《最浪漫的事》,“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摇。”

有一个场景,我永远记得。你带着丫头,到了楼顶,站在最高处俯瞰整个北京,你说“我再也不让你受苦了,再也不让你受苦了!北京,我们来了,丫头也来了,她是我的丫头,她是我的媳妇,她也来了,我们以后要在这儿扎根,要在这奋斗,为了我自己,也为了我身边的这个女人,我们要幸福,我们要永远留在这儿!”你和丫头紧紧地抱在一起,整个北京都听到了你们的誓言“我们要幸福!我们要幸福!”我被你们感动了为你们流泪了,我多希望你们能幸福!石小猛,你知道吗,沈冰愿意跟你住在租的房子里“我觉得现在的日子很幸福,我真的很满足,真的。”沈冰的爱也是执着

的,她相信他,她知道他是爱她的,她说“石小猛,从2006年7月6日那天起,你就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论你过怎样的日子,我都会跟你一起过,不管你去哪里,我都要陪在你身边。除非你亲口说你不爱 我了,你不要我了,否则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我一直以为会向现实屈服的是深冰,可是当石小猛一无所有的时候,她对他说“你转过来看着我,你还有我呢。”世界上最幸福的三个字,不是我爱你,而是有我呢,那是一种天塌下来都不会害怕的安全感。

石小猛,看看曾经的你是多么幸福。你嫉妒疯子有个成功的父亲,你嫉妒老吴有个有本事的哥哥,你嫉妒别人生下来嘴里就含着金钥匙。而你,付出的努力比别人多十倍、百倍,却得不到任何想要的东西,却因为要给沈冰一个安定下来的家而走投无路。在爱情和名利的面前,你却选择了后者。你口口声声的不公平和憎恨只源于他内心深处的自卑和欲壑难填的罪恶。我懂你的辛酸,我懂你的愤懑,我懂你的梦想,我懂。可是你懂吗?有一个死心塌地愿意跟着你吃苦的爱人在身边就是最大的幸福。她不需要你多么成功,她不需要多么有钱,她只要在你身边,她就知足了。当你为了能给她想要的生活而放弃她说出分手的那一刻,你就真的一无所有了。我在你身上看到了那种成功之后没有人分享的痛苦,也看到了被名利冲昏头脑的恶心嘴脸。看到石小猛走进监察局的背影,我为他叹息。很多人用一生去追求名、利,冠冕

堂皇的说是为了幸福,为了给她想要的生活,为了让她幸福,到最后,你才会明白,你根本不够爱她,最自私不过如此,最虚荣不过如此。爱你的时候,所有的理由都是在一起的理由,所有的不合适都会因为爱而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在名利面前,一切都成了阻碍。记得林夏说过“两个人,就算他们属相相克,八字不合,星座不配,恋爱指数为零,只要真心相爱,这些都不重要了。”可有些人始终都不明白,也不愿意明白。

北京爱情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爱得那么彻头彻尾,爱得那么铭心刻骨。人的一生中 至少该有那么一次 会为了某一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结果 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ta爱我 只求在我最好的年华里 遇见你。在爱情里面我们见证了如小猛般的跌倒、如吴魏般的失去、如吴狄般的拥有、如疯子般的成长、如沈冰般的忠贞、如林夏般的无私。再见北京爱情,再见青春,再见美丽的疼痛。

第17篇:北京历史地理读后感

《北平历史地理》不但是一篇科学严谨之作,而且图文并茂,语言深入浅出,虽是学术著作,但为普通读者读来,亦毫无理解上的困难。

书里将这座城市的从商周开始讲起,跨秦汉穿五代过唐宋,再至元明清,终于民国,多角度详解这座城市,人口、水域、城市规划、各朝发展……让人目不睱结,最让人敬佩的是作者在论文最后将多本描述北京的文字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总结比较,简洁明了直观易懂。我想,这些文字必定是真的建立在作者读书万卷、实地堪察上的。而且,在读完正文后,读文后注解也很有意思,不同于我们论文时的简单引用,作者在这些注解上也会有推理说明甚至自己观点,非常有趣。

北京城历史源远流长,纵使读完整本书,恐怕也不能全部记下来。特别是,由于一直生活在北京的远郊,虽然是北京人,但对北京老城区真是知之甚少。但是,我认为这本书真正带给我的收获是,让我更加有兴趣去探索这座古老的城市,更愿意随着后老先生的脚步,真正走到书中说的遗址,地点,去看一看。我会在书中寻找自己知道的地方,比如颐和园的万寿山来源,中轴线的演变……等等,兴致盎然。以后走在北京的街上,看到侯老书中提到的地点,也总会想一想曾经读过的典故,我想这大概是这本书留给我最大的收获。带着兴趣行走在北京城中,才不负这座拥有那么久远历史和那么多故事的城市,

遗憾的是,本书只写到民国,不至当下。否则,面对如今的北京城,大概会有更多和我们生活相关,和我们年轻人时代相关的故事,让我们更爱这座城市。更遗憾的是,古老北京已经几乎消失不见,从形到蕴,目前看来只留下紫禁城这个庞然大物漠然独立,这座古老城市正在逐渐变成统一无趣的城市森林,不知作者从心里是否感到悲哀。至少我是如此。或许,只写到民国也只是一种美,困为即使补足至当下,纸张上也只余一些石灰粉末而已…… 我更加庆幸,这样一本书,从古至今的描写,或许能让北京城曾经的神韵再现,能让更多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是北京人或不是,不再只把它当做谋生的地方,充满利益与机遇的地方,而是更加想要了解这座城市,更加爱护这座城市。

第18篇:《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北京的春节》读后感,欢迎阅读。《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一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著名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不仅仅是北京有隆重的春节,还有我们浙江省宁波市的春节,也称得上是热闹啊!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人们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早盼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们素有的传统习惯,也是全国人民素有的习惯。打扫完,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日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采购,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瓜果蔬菜,都要买齐全,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拜访亲戚朋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新衣服,准备过年时穿。

春节是个欢乐和祥的日子,愿每个人都新春快乐,恭喜发财!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二

这两天,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学完后,我的人似乎也被带入了那个喜庆红火、喜迎新春的老北京。

文章的开头,以老北京春节的开始一一腊月初旬为时间的起点,向我们展示了北京人是怎样过腊八节的。在腊八这天,北京人是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的。腊八粥用各种米、豆、干果熬制而成。我虽然没吃过腊八粥,却能从文章的词句中感到其用料之丰盛,营养之丰富,令人浮想联翩,若是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添上一碗,定是喝得心里都暖和起来。腊八蒜用醋泡制,泡好后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用料简单,结果却喜人。泡好后的腊八蒜,颜色亮丽、清爽,想来就算不吃,光摆在那看着,就能让人胃口大增。

到了除夕,家家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守岁。从字里行间,我似乎能看到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场景。大家都对除夕夜相当重视,除了对睡眠需求很高的小孩,其余的人通通守着夜,不眠不休。

要说整篇文章最让我感到有画面感的地方,我觉得还是描写元宵的那一段了。在那一天,北京整条大街到处张灯结彩,隆重的像在办喜事。其实过春节又何尝不是一种喜事呢?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当各型各色的灯挂在街边,一一点亮时,透过五彩斑斓的灯罩,看火光闪闪烁烁,一定十分有趣吧?当所有的灯连成一片时,映在夜空中,会不会是一片璀璨的星河呢?人群在街上涌动,时不时停下驻足观望自己喜欢的花灯,到处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在文化发展的长流中,我们的祖先流传下来许多节日民俗,其中最为隆重的就是春节。但随着时代的脚步匆匆,春节的味道却逐渐淡化。现在的我们,只能在书上看到当年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情景……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三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第19篇:《北京折叠》读后感2000字

《北京折叠》读后感2000字

年华

《北京折叠》很短,前后看完不到两天时间。书中整个世界构建得十分宏伟,似乎还有非常多可以叙述的故事。但是最终,我们只能管中窥豹,看见其中最小的一部分。

这篇小说是作者郝景芳拿雨果奖的得力作品。比起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这第二个雨果奖的知名度,显然差了不少。

景芳师姐是清华饮水思源三期的大师姐了。也许她在思源的时期,还不知道思源最终会扩大到六个学校,也许她只是偶然听过,中山大学也有思源计划了。即便是这一点点微弱的联系,也让我对景芳师姐充满了好感,亦如我对整个思源计划的想法。

整本书让人有种细思极恐的感觉。刚开始读完时感觉很纳闷,为什么这么平和的短篇科幻小说,也能拿雨果奖。后面越深入思考,觉得这篇文章越有价值。

整本书涉及到的内容,其实在其他书籍或者主题中,我们都涉及过,贫富差距,城市治理等等等等。作为一本科幻小说,这本书自然是着眼于未来世界。但是比之于《三体》看不见摸不着的猜想,《北京折叠》所叙述的未来,仿佛那么的真实,可见,甚至是亲切。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有血有肉。一看就是经过作者仔细地筛选和设定故过的。

作者选择了一个更加贴近现代生活的人物作为主人公——老刀。一个垃圾站清洁工,抱养一个女儿,为了女儿能够上有艺术课的幼儿园,不惜冒险去跨世界完成任务。为了家人冒险,亘古不变。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东西——爱。曾经有一个故事这样讲道,当远古人类中第一次出现骨折修复的印记,当人类知道爱护族群的弱者时,人类的进化,就真正开始了。是爱,让人类成为地球的管理者,并不断生存繁衍。

我真的非常同情老刀,坦白说我无法体会到他的艰辛,毕竟他那种日复一日的生活,实在是一种折磨。老刀面对如此的社会大环境,当他知道所有的真相时,没有采取激烈的反抗,没有奋起号召大家去抢夺,而是选择回归了自己的位置,好像以前都没有发生过那样。这个故事,更加真实。或者说,更加符合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所以当我们阅读了许多故事,看到主人公为了很多不公去反抗而义愤填膺时,读多了我们就会逐渐明白,那只是故事。现实中,有许多人像老刀这样,有女儿,要生存。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抗日时期有那么多汉奸,为什么佛系会成为社会的主流。因为在十三亿的大机器面前,十三亿分之一,真的不算什么。

文中另外一个让我心生敬佩的人物,就是老葛。作者给老葛的人设,是一个富有怜悯心,没有忘本的人。与其说敬佩,不如说我其实就是老葛这样的人。或者说,我向往成为老葛这样的人。老葛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从第三空间升级到第一空间。但是他没有忘本,没有因为成了“第一空间北京公民”而忘了自己家乡的亲友,而成为那些“势力嘴脸”。老葛一直牵挂着自己第三空间的父母,但是却没有办法经常看他们。他救助老刀,证明他没有忘本。他甚至愿意造假身份带老刀去宴席,不担心因此丢了工作,这份小说式勇气,难能可贵。

之前在公司实习的时候,听一个东北的同事说。她在北京念书时,最讨厌的就是有一小部分东北人,到了北京拿了北京户口后,就反过来歧视东北人,嫌东北人是外地人。听了当时我就觉得很恶心。想想还是深圳好啊哈哈哈。

秦天和依言的爱情,是整本书最让人浮想联翩,也有最多故事可以延伸的地方。我原以为作者会就此而接着写下去。没想到故事还没到高潮,就戛然而止了。其实,这才是生活,不是吗?秦天作为一个第二空间的学生,上进心,努力,奋斗;依言作为第一空间的小姐,有自己的小确幸,但勇气不足。这两人的故事是整一篇小说的引子和导火索,却没有一个结局。这份留白,既让人遗憾,也让人可以无穷遐想。

依言和吴闻,则是一种妥协。或者说比起秦天依言那种爱情,这份妥协,更加贴近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我们无从猜想,究竟依言为什么要像这样一个中年油腻男(其实还没到这个程度)妥协。究竟是家庭的压力,还是她的身份所限?

市井小民之间的点点滴滴,衬托出来的却是大世界的精彩。以小见大,也许说的就是这种写作方式吧。可以说老刀能够得知真相是巧合中的巧合,但是老刀得知真相后的反应,却又是真实中的真实。

除了生活之外,其实整本小说还有很多想说的地方。但我不知道作者是想说却不敢说,还是留给大家,让大家自己思考。阶层之间的理解和误解,面对社会大机器的无奈,命运的不公,这些命题,太大了。

我仔细思考后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很多一部分是真实,并且给出了一个可行的答案。折叠北京,而不是用激烈的对抗,让北京有一个更好的相处。我想在可预知的未来,这未尝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

想想前阵子北京的清理“lower hierarchy”(听说写中文会被河蟹,只敢用英文写了)也真是应了作者这篇文章了。只是没想到选择的方式这么激烈,对抗这么凶猛。与作者的初衷也算是大相径庭了吧。可以感受得出,作者是试图给出一种方式,能够让人北京人之间更好相处。只是这种方式,太让人悲伤了。或者说,这种方式,不能提,也不敢提。因为这种方式和新中国的立国之本,本来就是不符的。

其实文中有一个从未出现的词汇,但是几乎每一页都写着的词汇,那就是——阶层。这个词汇在过去,今日,未来的北京城,几乎每一个人都心知肚明。但是官方,却永远不能提。我无从知道,或者说以我当前有限的学识,无法想明白,究竟是正视“阶层”这个问题,努力协调去解决好,还是回避这个问题,大家都装傻当做没有这个问题好。

一直以来消除阶层矛盾的方式都很激烈,最简单粗暴的就,就是战争。自古以来的农民起义或者革命,几乎都是阶层矛盾激化了,最终通过战争方式,重新拉回贫富差距,消灭部分人口,让社会重新走向一个新的轮回。之所以说历史的车轮周而复始,历史的轮回很难逃离,就是因为马太效应几乎是伴随着人性而产生的。当前执政党强调自己能走出历史的车轮,我真的衷心希望如此,也知道普罗大众还需要为此而不断努力。毕竟战争,是人民群众都不想看到的。我想作者也是如此,《北京折叠》给出的解决方式,就是回避战争的一种。

读完我一如既往的给自己出了一个思考题。如果因为命运而成为第三空间的公民,又得知了真相,那么我是选择像老刀那样把自己变成机器一样去行动来换取生存的妥协,还是奋起反抗,或者是坐而等死?

不知道,人生本没有选择题。

希望北京不要折叠。希望北京,能更好地折叠。

世界在变,但是人性的东西,永远不变。

第20篇:《北京法源寺》读后感1000字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1000字

原创: ---Jifeijiang

《北京法源寺》构思于李敖坐牢期间,前后历经15年才得以完成。先来了解下李敖本人:

(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男,字敖之,思想家,自由主义大师,国学大师,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台湾作家,历史学家,诗人;台湾省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2008年任满,宣布退出台湾省政坛。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有《北京法源寺》、《阳痿美国》、《李敖有话说》、《红色11》等100多本著作,前后共有九十六本被禁,创下历史记录,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李敖大全集》是他大部分著作的合集,共80册,凡3000万字。2005年9月访问大陆,在北大、清华、复旦三所顶尖高校发表了名为\"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尼姑思凡\"的系列演讲。

2018年3月18日,李敖在台北不幸过世,享年83岁。4月25日,李敖的儿子李戡在电视节目中公开父亲生前所写的亲笔遗嘱。

本书取材地:坐落于北京,法源寺,初名\"悯忠寺\",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寺院,和一般的寺庙不同(书中有介绍),它的建立本身是唐太宗为了安抚征高丽的死难将士的英魂,清雍正时更名\"法源寺\",取\"法海真源\"之意。1956年在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1980年又于寺内建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属的宗教类博物馆。

法源寺坐北朝南,形制严整宏伟,六院七进。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内供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两侧为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上有乾隆御书\"法海真源\"匾额,内供释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贤,两侧分列十八罗汉。观音阁,又称悯忠阁,陈列法源寺历史文物。净业堂内供明代五方佛。

全书字数不多,但读来时而令人深思,时而令人悲愤,时而令人扼腕痛惜。

在读康有为、佘法师辩证关于\"善与不善\"、\"有所为、有所不为\"、\"个人和群体\"的讨论时甚是精彩。\"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有所为有所不为\",\"个人只有和群体的大多数一起浮沉,才能免于被残忍对待\"时,你会感觉在运用哲学、道家、佛学的思想方法辩证思维后,很多事情会有精彩而耐人寻味的发展方向,而不是简单地对立面。

在读谭嗣同、梁启超二人法源寺论佛,于佛前结拜时,你会发现有才之人的惺惺相惜,()以及对家国何去何从的满心忧虑。

全书读一半之后你会发现清末时这群有志之士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多大牺牲,面临的挑战是多么困难,你会感到守旧派是多么让人憎恨而无能为力。最后以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谭嗣同的一首: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的其所,快哉,快哉!!!达到情感的顶峰。

全书结尾在给人留下很多无法考证的悬疑同时也道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大刀王五和佘法师的真实身份,还原了二人的历史渊源和矛盾由来,最后以二人之死,小和尚普净(李十力)的叙述消解读者心中谜团。

历史的滚滚车轮从不会为谁而停留,一代一代人的努力,牺牲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悄无声息,总会或多或少的改变历史发展方向,我们能做的就是汲取历史经验,就像谭嗣同与众好友、康有为与普净的辩论\"改良\"还是\"革命\",只有实践了才能知结果。

全书读来使我对近现代历史人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好与坏,而是全面的结合历史背景的理解。

强烈建议阅读,而且《北京法源寺》作为李敖唯一一篇长篇小说,曾在2000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当然如果你实在读不下去,也可以考虑去看本书的话剧版,反响也很不错哦。

北京读后感
《北京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