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轻有力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0:29:30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个人——《生命之轻》读后感

《生命之轻》————读后感

生命何时开始?思念又如何休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责任,或轻,或重。这种责任与生俱来,是天降下的。一个人,如果连承担自己的责任的勇气都没有,那么这个人完全浪费了生命。这种生命轻如鸿毛不值一提。我站在东方民族中国思想的立场上以我主观的形式开始阅读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觉得作者大意应该是这样“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永劫回归。” 这典型的西方哲学思想,完全不适合于我们来读。

生命,是一个过程!但人活着就应该让自己的过程多姿多彩。没错它是一种过程,但是结果是靠什么改变的?结果靠过程改变。我们订立目标,我们实现目标,但最重要的不是目标,是过程。自然,人活在世难免一死,可是这样就不在努力了吗?这样就放弃吗?如果世界每个人都是这种态度去生活,那么你们和书中那只狗有什么区别?

书中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机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陆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作者借书中主角(萨宾娜)的思索表达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免不了媚俗。

个人主义观!绝对的个人主义观和存在主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算救国不是你的意愿,但真的可以置身事外吗?真的可以袖手旁观?我们中国人绝对做不到这么卑贱的事情。个人存在主义我看做是一种自私。因为,活着 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活着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有义务坚强的活下去,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随着人慢慢的成长,阅历的加深,人会越来越成熟。与此同时身上的责任,也会随之增加。但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记住自己的责任,并努力履行它!不管你是当多大的官,还是一介草民。或许你有大好的前程和如意的工作,也或许你只是到处流浪打工为生,没有固定的收入。或许你的生活一塌糊涂,非常糟糕。但我们依然有生养我们的父母和亲人,我们不是独立的,是有血脉相连的一家人。这些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爱、去珍惜。

难道这些责任是能够靠一句:“这不是我的意愿”能逃避得了的吗!生命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一片鸿毛被撕碎没什么值得可提,一座山崩塌才值得人们日牵夜挂。一片鸿毛式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值得尊敬的。

读完这本书没有让我觉得个人意愿是最重要的,脱离负担是轻松的。反而更让我觉得,活着 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大家都知道世上没有后悔的药,就算你对生活的目标选择错误,你也没有后悔的机会,也不能就此逃避!因为,你已经选了,在你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你就已经选择了。所以不要逃避,那是懦夫的选择。更何况对和错不是相对的,对错是相互的,对中有错,错中也有对。只是你不会做而已。对目标的追逐确实痛苦,但是一个没

有目标的人,一个没有目标而且逃避责任的人,那么从他选择逃避的时候他就已经死了,连

心都死了,活在世上只是浪费粮食。

这就是欧美西方人的思想与我们中国人思想的差距,这是人性上的差距,是本质上的差距。

才疏学浅,才疏学浅。

W · w

推荐第2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人们总是常说生命如此的美好,但是我总是觉得这其实只是人们的一种对于生命的一种渴望,是啊谁又能构说生命是如此的美好呢,我觉得不管什么都是这样的,生命也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生命的思考是我们人类永远不会改变的主体,所以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不知道,在现实中我们需要承载着太多的东西,作为男人就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就是命,我相信命运是注定的,但是我不会相信只要在枕头下面放上一张纸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相信佛的存在,但是我不相信那些在佛祖面前磕两个响头佛祖就会保佑你升官发财的,所以说生命实在是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努力,只有在激流中拼命挣扎才能够活命,所以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责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的责任,逃避只会使自己变得更加的却懦,胆怯的自己是没有办法在今天这样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来承担,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来完成,最后只有在阳光中才能得到温暖,读后感《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是用来感受的和体验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挣扎,在无数的困难中学会了坚强,同时我们学会了包容在这样的心态中我们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或许逆境中也是一种美丽,在这当中我们得到了洗礼。不管是怎样的问题还是怎样的困境我们将勇敢的面对,直视这些问题,在每个人的心中总有那么一块净土,它是那么的纯真与善良,它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在这里没有欺骗没有痛苦没有一切一切的伤害,只有那美丽的海滩蔚蓝的天空,我们翱翔于自由的天空中让风轻揉得掠过脸庞,在这里无论是什么都是这样的美好他是人们的一个梦,为什么说是梦呢我想往往梦总能让人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或者可以这么说梦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应,

承载着生命的重量我们开始了旅程,我们不经要问生命到底有多重,是啊,生命有多重这个问题或许可以用深刻来形容,生命的重量我想不应该用重量来衡量,所以说生命是十分的轻的但正是这种轻却可以把人压倒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就是应为有太多不必要的东西被我们一起搬上了我们的旅程,有太多的事情在等待着我们去完成不管怎么说我想在今天这样的社会中我们要活得有自己的滋味。

生命是什么呢,我说其实生命就是出生死亡,当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是父母赐予我们最初的生命,生命就这样开始了旅程,从孩童的天真到少年的青涩,从青年的莽撞到中年的稳重,最终我们学会了包容与宽恕。在这个旅程中我们走过平坦的大道也走过崎岖的山路,在困难面前我们学会了面对,在一个接一个的窘境面前我们渐渐成熟,在责任面前我们能够从容面对。

推荐第3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1

终于又有时间读点书了,感觉真好,淡淡的日子,淡淡的过,似乎曾经也这样提到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度过了第一部分第16节,终于读到了轻重的启示!细加掂量的决断与命运之声联系在一起;重、必然和价值是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就像用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样。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试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

我们都觉得,我们生命中的爱情若没有分量、无足轻重,那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总是想象我们的爱情是它应该存在的那种,没有了爱情,我们生命将不再是我们应有的生命。我们都坚信,满腹忧郁、留着吓人的长发的贝多芬本人,是在为我们伟大的爱情演奏“Esmuein!”

“如此必然的决定依赖的却是这样偶然的爱情。”

我的生命里多了太多的偶然,然而却没有一次让这些偶然成为必然,或许生活已经告诉了我必然的答案,只是我不知道,我无法接受,我不想承认这必然的结果!

如果和你的相遇一切从必然开始,那么过程中能否出现偶然的惊喜吗?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2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什么是最沉重的负担?而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呢?

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马斯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可当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蕾莎时,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却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这促使特蕾莎极度痛苦与不安,最后决定离开托马斯。分离后经历了磨难,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而托马斯的情妇之一,萨比娜则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国,逃避革命,是个典型的背叛者。

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等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

整本小说主要写“轻与重”,“灵与肉”,对托马斯来说,轻是“偶然一次不算数”,是“别样亦可”,而重则是“非如此不可”。在遇到特蕾莎之前的托马斯,会更偏重于选择“轻”,因此屡次外遇,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背叛这个名词,但当他遇到心爱的女人时,托马斯在灵魂和肉体间划分着明显的界限,他内心确实是深深的爱着特蕾莎,但却不停的一次次的伤害她,而特雷莎潜意识里认定灵魂离不开肉体,因而最终选择离开。到最后托马斯回去找到了特雷莎,并选择了“重”,做到了“非如此不可”。

重,是有序,是必然,是非如此不可,它意味着责任,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承担责任。轻,是无序,是自由,是偶然,是别样亦可。对于何者为“轻”?何者为“重”?什么时候该选择“轻”?什么时候该选择“重”?“灵与肉”能否分开?这些问题,我们往往难以认清且正确地做出选择。

就我自己来说,我难以认同男主人公托马斯“灵与肉”分离,选“轻”弃“重”的做法,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爱一个人就应该一心一意,就应该尽力甚至牺牲自己去保护她,不让她受伤害。而至于萨比娜,因怕责任,选择逃避与背叛,这也使她难以快乐地生活。我觉得选择“重”,并在“沉重的负担”下生活,“灵与肉”相合,跟着心中的感觉走有时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这才是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肩负起应负的责任,在艰难和压力下不断前进,人生才能过得更快乐,更有意义,更精彩。随着心灵生活在“重”中,有时那种踏实与幸福也会使自己忘却沉重的负担下的艰辛,从而感觉到“重”中的“轻”,感觉一切负担都是“轻”的,没有负荷的。

在最沉重的负担下,我们要勇于承担负担,让灵魂与肉体结合,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畏困难,不向命运低头。因为只有这样的非如此不可,我们才能不断前进,才能感受到“重”中有“轻”,“轻”中有“重”,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3

我读小说向来品位不高,只图好玩、痛快,不愿费脑筋。所以昆德拉的这部小说我反反复复拿起过多次,都只能翻到开头几页。然而在那个寂静的午夜,我独自坐在客厅再次捧起它时,居然像读《知音》和《故事会》一样毫无滞碍地读了下去。书中的内容吸引并打动了我,因为我在书中看到了身边的人和事,也看到了自己,从我过去从未意识到的角度。

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总会揭示现实与人性,而昆德拉的段位太高,不用什么惊天动地的现实描摹,不用什么千锤百炼的人物对白,看似随意挥舞两下,就已经挖得太深,掘出太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以至天资愚钝不学无术的我痛恨自己阅读的快感与沉静的思考不能兼得,其中的妙处没能细细品味,也不可能悟透。所以我不敢评价和分析,只能从几个容易下手的角度说说自己的感受。

与某些小说家不同,昆德拉不强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反而直白地告诉你,这是我虚构出来的人物。然而这些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困惑与障碍、选择与行动,能让读者产生极强的同理心。或许昆德拉对讲故事本就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如何将人物的经历、内心活动和梦境作为隐喻,来表达对现实和人性的思考。另外,就像鲁迅先生经常在小说和散文中不经意地随口骂人一样,在主题之外,昆德拉也能随时写出大量类似“人是不能和比喻开玩笑的,一个比喻,就可以产生爱情”这种文青们最喜欢的金句。

他写了大背景,却写了小人物;他写的小人物,却用了大手笔。人物在困境下的反应、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政治、以及爱情和性,这些都是小说中常用的素材,用来歌颂、批判、反思或者讽刺某些特定的人或事,会让主题显得比较深刻。而跟昆德拉一比,这些就肤浅了。他写人物不会只写到某某真勇敢值得我们学习,某某真小气大家一起鄙视他的层面;他写政治不局限于揭露某个政府真无耻,某段历史真黑暗的层面;他写爱情和性,也不满足于只让你感动或者虐心。他有更深刻的、形而上的东西要表达。他写到“存在之轻”的沉重,写到“非如此不可”的决心,写到“灵与肉”的冲突,写到反对政治的“媚俗”以及无所不在的“媚俗”。这些都是大部分小说家未能触及的地方,而昆德拉写到了,还写得那么有道理,还写得那么巧妙,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

这部小说的叙事结构从整体看来是完整的,可在读的过程中视角不断变换,各个章节互相打断,甚至在中间就已经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死,后来两人的经历又重新成为叙事的主旋律。很多人评论这是昆德拉在小说写作中借用了音乐手法,他们称之为“复调小说”,而四位主要人物则对应着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个乐器,小说像乐曲一样富有节奏和速度的变化,形成了回旋与变奏。

昆德拉曾引用“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谚语,他认为“小说艺术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所有杰出的小说作品都是由此而来。无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就是其中之一。

推荐第4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读后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09编导 陈 玮

“永恒的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

有时,我们仅仅因为害怕孤独而安于庸俗,有时也会因为不够强大而放弃与他人的不同。回顾思想者们走过的道路,才发现成长中逐一经历的问题,当初一样困扰着那些伟大的灵魂。我们仿佛忽然寻回了人世最初的记忆,有底气做回自我,然后,平静地去面对生活。

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二专的哲学老师每天挂在嘴边的一本书,也是他极力像我们推荐的。一个捷克发生的故事中蕴藏着许多深奥的哲学思考,觉得这小说似乎算不得小说,只能冥冥地感知作品中的哲学分量之重——批判,以及最终的完美。小说更能感受的该是理性的一面,而非中国小说中情感的直观表诉。随手拈来,“要是不具备同情心这一魔鬼之禀赋,那必定会冷酷地谴责特蕾莎的行为,因为别人的隐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特蕾莎听着,她相信生命的最高价值就是母性,母性意味着伟大的牺牲。如果母性是一种大写的牺牲,那么做女儿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大写的过错。”“等等,如此等等。在被遗忘以前,我们会变为媚俗。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昆德拉的小说字里行间都是充满这种极具震慑力的语言的。

十分感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对生命,对人性的阐述。“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笔者认为,生命的价值是通过一生去体现的,生命之轻在于虚度,生命之重在于充实。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命意就在于“轻与重的选择” ,主人公托马斯的选择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作者的思考由个人到社会,也就具有了普遍的意义。托马斯的人生选择也是当时人们对社会政治选择的一种反省。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因为二战的缘故,在前苏联的影响下,由执政的捷克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捷克人民都以为这是一条通往天堂的幸福之路,人民曾经为之激动奋斗,但当时的社会制度并没有给捷克人民带来幸福,而是痛苦和灾难。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种制度带来的诸多弊端,就把矛头指向了捷克的执政党,要他们为多灾多难的祖国负责。被指责的人却说,我们不知道呀,我们也都被欺骗了啊。

作者对“轻与重”的思考实际是直接抨击当时的社会制度。捷克人民对社会制度也面临着轻与重的选择。当时捷克的社会制度究竟是怎样一种选择,人民该何去何从?对于社会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的选择,什么是轻,什么是重?不慎选择的社会制度可能会给祖国和人民带来不堪承受的苦痛,祖国和人民还能承受多久的苦难?这些都是作者在作品中深入思考的哲学命题。

生命应该是用来感受和体验的,我们都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挣扎,在无数的困难中学会了坚强,同时我们学会了包容在这样的心态中我们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或许逆境中也是一种美丽,在这当中我们得到了洗礼。不管是怎样的问题还是怎样的困境我们将勇敢的面对,直视这些问题,在每个人的心中总有那么一块净土,它是那么的纯真与善良,它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在这里没有欺骗没有痛苦没有一切一切的伤害,只有那美丽的海滩蔚蓝的天空,我

们翱翔于自由的天空中让风轻揉得掠过脸庞,在这里无论是什么都是这样的美好他是人们的一个梦,为什么说是梦呢我想往往梦总能让人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或者可以这么说梦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应,

回到米兰昆德拉在全篇开篇时的命题:“永恒的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推荐第5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学院:会计学院班级:09审计姓名:马元学号:902075147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引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最近拜读了由米兰·昆德拉著写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本书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著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地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外科医生托马斯是个固执地拒绝“媚俗”的人,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有着众多的情人,其中最为亲密的是画家萨宾娜。有一次出诊,托马斯认识了特丽莎。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喜好摄影的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

1968年8月,前苏联攻占了布拉格。“布拉格之春”强烈地震动了这个家庭,特丽莎立刻找到了自己的意义,她热心地充当着一个爱国记者的角色,拍下了大量苏军入侵的照片。与特丽莎不同,不愿媚俗的托马斯虽然憎恨入侵者,同情反抗者,却不愿用行动支持他们,托马斯认为,为谁签名都是一种媚俗行为,他不愿替别人充当制造声势的工具。

后来,托马斯和特丽莎为了逃避当局的迫害去了中立国瑞士。令特丽莎没有想到的是萨宾娜也流亡到此,且与托马斯重修旧好。特丽莎无法继续忍受下去,愤然返回了布拉格。在离开特丽莎最初的几天,托马斯确实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但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于是他也重回布拉格寻找特丽莎。在布拉格,托马斯因一篇文章得罪有关当局,并拒绝在收回自己文章的声明上签字而受到迫害。最后托马斯与特丽莎二人移居乡下,不幸在一次车祸中双双意外身亡。

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

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本书以医生托马斯、摄影爱好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大学教师弗兰茨等人的生活为线索,围绕他们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作者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的关注是该书主题。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人也无法逃避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在作者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 “媚俗”。

作者认为,媚俗是以做作的态度取悦大众的行为,这种行为侵蚀人类最初美好的心灵,是一种文明病。媚俗不仅是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自己。在本书中,作者借萨宾娜的思索表达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脱俗。媚俗不仅仅是某些人或某些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问题。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用意志代替个人追求,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扭曲自我的价值判断以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当整个价值判断体系完全失重,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无从判别,甚至形成一体时,生命在外界和内心的沉重抗击之下也就变得无所适从,变成了不能承受之轻。

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内心深处,我开始陷入思考:回到现实,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更多的人会面对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压力,我们抱怨,甚至痛恨,还有更极端的人因为这些原因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把这些生活的考验全部抽离,只剩下一尘不变,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这生命之轻吗?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过于轻,是浪费生命,太重,却是难熬的生活,没有担忧,无忧无虑的活着,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样无忧无虑的,那跟虚度空虚有什么区别了?于是,选择需要的、必要的责任,可以让生命绽放出价值来。轻过不好,重过也不好,得到想得到的,放弃该放弃的,人生,如是最好。

推荐第6篇:《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后感

我与一本好书的故事

断过。用心读完全书,感染我的反而不是大师闳中肆外的大气,而是隐忍在爱的蹉跎中的涓涓始流的细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昆德拉作品中的永恒主题:矛盾与挣扎。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

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小说中,最让人费解的难题是,“轻”到底指的是什么?习惯上,经验上,想象中,我们都会认为“重”让人无法承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到了昆德拉这里,我们忽然听到“轻”让人无法承受,这如何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费解呢?如果,你因为急于要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加快阅读的速度,那么,你就永远也别指望得到答案。这也算是我阅读该书的一点点经验吧。据说珍珠对于人的身体有很多功效,但吞珠的一个前提是:把它研成粉末。对该书的解读,也必须如此。《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我读得最慢的一本书,不过倒也没中

托马斯正是这一问题的代询人。他是一个离异多年的外科医生,

拥有众多的情人,生活风流而快活。然而特里莎的闯入打破了他的自由,托马斯一直在爱恋特里莎和追求自由之间徘徊选择。特雷莎之于他,既非情人,也非妻子,而是一个“被放在树脂深覆的篮子里,顺水漂到他的床第之岸的婴儿”。离婚以后的托马斯是愉快自在的,婚姻对他来说是一种责任的束缚,阻碍了他体会生命的快感。从此,他获得了美好的生命之轻。特雷莎无疑是这种生活的终结者,她紧紧握住托马斯的手使他感到了久违的生命的责任并体会到了其中的美好,可是他又不愿意放弃多年来的“自由”。对于托马斯来说,独居还是与特雷莎结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问题,而是关涉到他对存在的可能性的理解。一向轻松的他在六个偶然事件的推动下,选择了“非如此不可”。七年之后特雷莎的出走,将托马斯重又置于自由之身,使其身上的重负突然间释放,甚至感到悲伤过后的美好,托马斯嗅到了温馨的生命之轻。可是,随之而来的沉重却将他彻底击倒,他已经学会了感受别人的痛苦,他终于明白,自己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虚无缥缈的生命了。他回到了布拉格,追回了特雷莎,也追回了存在的重量。

人们常常感叹生命的沉重,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为什

么会感到沉重?是因为相信生命可以永恒轮回吗?认为今日的选择或者是现在所做的事会对以后抑或将来甚至是来世都会有着深刻地影响和必然的联系,所以,当你面对眼前的事情并且作出选择的时候,才会患得患失,忧虑重重,使每一次的选择变得沉重,以至于使生命

也变得沉重。真的是以为这个缘故吗?其实世间并不存在永恒轮回,生命只有一次,并且从一开始,它就头也不回地向着终点奔走。人的一生是一张永远不能成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场永远不能正式登上舞台的彩排,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到头来,我们自己是无法通过比较来检验出究竟是哪种生活方式更正确,于是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选择都看得是那样的重要,那样的沉重,我们尽可以去做一个凡夫俗子,随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轻松,然而,真的能够这样吗?也许有的人真的可以,但是,也还是会有一些人是难以承受住这种生命之轻,有甚于生命之重,正如文中的托马思医生和他的情人萨宾娜,在他们的身上,灵与肉是相分离的,肉体能尽享的轻却使灵魂感到莫名的沉重。爱,同情,理想,责任,抱负等等,这些成分使精神得到满足,使灵魂得到慰藉,但却使生命变得沉重,牵挂、忧虑等等这些便随之而来。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今日的事明日将不复存在,我们不必认真地对待它,然而也正因为这唯一的一次,我们又不得不每走一步都小心谨慎,因要是走错了也无法回头。矛盾的人生,人生的矛盾,使我们常常茫然不知生命到底是何物,也正因为这种茫然,让我们承受了比沉重更痛楚的苦。到头来不得不说,一个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生,要比一个责任重大,充满痛苦抉择的人生更加令人难以承受。

尼采认为,我们的世界是“永恒轮回”的。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

由无数次的重复。我们的生活是能够被预演的,有朝一日,我们的生活会按照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前者中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

如果世界果真如此,我们就会向耶稣一样被钉在永恒色十字架上,无法承受的重负将会沉沉的压在每一个人的身上。然而,这个世界存在的基础恰恰是轮回的不存在,生活无法预演,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他完美之后再来度过,生命之流只能在偶然性的大地上泛滥,人们肆意的生活,获得了漂浮在半空中的快感,可是,重就真的悲惨,轻就真的美丽吗?

这样一本书,给我太多的思考。这是一个关于人的存在的深刻思

考,即使离开文本。回望自身,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轻重交织的印痕。

推荐第7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之读后感

郭韵仪

我选择这本书作为我计划的第一本是有原因的,并且,看完后我也觉得这对我思想的成熟思维的转变很有帮助。

除了看完书,我还抽时间把电影看了。不过电影实在拍的好,主角的特点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还有男主角实在太帅了,托马斯的坏与爱,特里莎的纯与真,萨宾娜的野与性。

据我的理解,这文主要讲的是托马斯在灵与性中挣扎,最终选择了灵魂。托马斯是一个很花心的人,他渴望女人,而且总把性与爱分开,不和每一个他的情人睡在一张床上,他享受这种充满激情而不用负责任的生活。直到他遇到特里莎,这个让他有除了肉体上需求的需求的女人,他享受与她一同牵手睡觉的时候,喜欢看她睡着的样子,沉迷于她工作认真的时候,他似乎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永远保护她。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是的,他的灵魂归属了她。可是,他却总是保持与别的女人在肉体上的接触,导致了特里莎的离开与背叛。

作者的文笔很好(不知是作者还是译者),文字中总透露很多灵动的思想,永劫回归、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就真的辉煌吗?、悲凉是形式,快乐是内容,快乐注入在悲凉之中。这些跳动着的思想试探着我,问我,你知道生命意味着什么?你知道孰重孰轻?你分得清爱与欲吗?他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

在一片求知与激动的混战中,我潜入了书中寻找答案。

生活本身比戏剧还要戏剧。作为本书的主角托马斯与特丽莎,他们的相遇,有六个极偶然的因素。碰巧他前面展开一本她读过的书;碰巧她在餐馆工作,他向她要了一杯白兰地;碰巧这时收音机里放着她喜欢的贝多芬的音乐;碰巧她送酒时强烈地感应到这乐曲;碰巧他住在六号房,她父母离婚的房子也是六号;碰巧他坐在她以前读书常坐的那张凳子。书、贝多芬、数字

六、黄色公园长凳这一切的一切,是偶然、巧合,还是冥冥的安排?在作者身处的这样一个特殊的二战背景下,他描绘了一个戏剧化的爱情故事。

在这里,我不想多说主角托马斯的行为心理。我倒是比较想说说剧中的女主角,特丽莎的思想曲线及内心挣扎。

特里莎是一个专一的人,她坠入情网,爱上了托马斯。可是,托马斯的不断背叛却让她心生恐惧,难以承受。她常作噩梦,在梦幻中总是梦到死亡,而且置她于死地的竟是她最爱的托马斯,她因为知道托马斯有许多的女人而痛苦不堪,总是害怕离开她。可是当她真正离开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是这么深爱着他。

托马斯无疑是受到沉重感的诱惑,为他的选择一再付出代价,最后这个布拉格的知名外科医生,不得不在一个偏远的小镇落脚。萨宾娜一再地逃避媚俗的世态,为的只是那份“轻盈”,可这样一种“轻”注定是一生的漂泊不定,这无非是另一种痛苦。正如昆德拉说的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提到斯大林之子雅可夫的死时,评论说是一种真正形而上的死,无论是托马斯的沉重,还是萨宾娜的轻盈都可以说是基于某种形而上价值观的选择。当人们回首往事,重新回味人生十

字路口的一次次选择,你曾经做出的决定是茫然随意的吗?那中间是不是也有一种东西被你坚持着,难道这些说不清的执着,便是我们今天种种痛苦的根源吗?

爱情是盲目而轻信的。我们只被那些自己自以为是的风度和外貌吸引,或为某些时刻的感动中自己营造出的诗意的幻想而倾倒不已。我们何以令自己如此自信:爱是美的?生命是美好的?所以很多时候我在听罗大佑的那首歌中唱到“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的时候,我就不由的问我自己:“永远是什么?” 这是不是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想告诉我们的呢?

推荐第8篇:攻坚克难保障有力

攻坚克难保障有力

为满足采场供电需要求,露天矿供电队将东邦35KV-4号移动变电站移至破碎站。移设35KV移动变电站是一项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的施工任务,供电队外线班组织人员精心施工,克服寒天地冻,接线难度大等不利因素。2月13日35KV-4号站,在外线班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移设到位,经过他们仔细认真的调试,现已经正式投入运行,为采场供电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5KV移动变电站是我公司从加拿大UEE公司进口的先进的供电设备,以往变电站的投入运行都有加拿大厂家人员指导安装,这次移动安装均由我队人员自行安装,标志着我队已经掌握35KV移动变电站的安装技术。(供电队崔寅山)

推荐第9篇:采取有力措施

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学生冬季安全

入冬以来,为有效地预防学校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学校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西湖小学强化措施切实做好各项安全工作。

一、加强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学校成立了冬季学校安全工作组织领导机构,由校长亲自抓,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健全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冬季学校安全工作。

二、加强校舍设施安全检查。组织全体教师对校舍设施安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详细地排查,重点检查校舍屋架、用电线路及用电设施、取暖设施等,彻底查清、消除各类隐患,并组织校园安全排查,确保不出任何问题。

三、开展小学生冬季安全知识教育。学校利用集会、国旗下讲话、班会、安全课等时间,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一是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等,严禁学生驾驶机动车辆和乘坐无牌、无证、报废的车辆,禁止搭乘超载车辆外出等,确保交通安全。二是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工作。教育学生安全用电、用火,没有家长在旁边指导,不能私自使用家用电器、煤气灶等,对学生进行防雷电、防暴雨侵害等防范自然灾害方面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三是教育学生讲究饮食卫生,不吃来历不明以及腐烂变质的食物,不购买“三无”食品,坚决做到不吃零食。四是冬季取暖安全教育。学校制订了《冬季取暖安全应急预案》,向各班级下发了《冬季取暖工作规定》,班级开展了以“冬季取暖安全”为主题的班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取暖安全意识。

四、强化带班领导、值周教师的职责,加强学生上、放学的管理,严禁学生摸黑回家、摸黑上学。

另外,学校学校制订《西湖小学冬季全注意事项》,从校外活动安全、校内活动安全等诸方面给学生以明确具体的提示。

通过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全校范围内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筑起一道道牢固的安全防线,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推荐第10篇:轻 声

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八种读轻声的情况

1.语气词“吧,吗,啊,阿,呢”等读轻声;2.助词着,了,过,地,得,们等读轻声; 3.名词后缀“头,子”等读轻声;

4.重叠词,或重叠双音节动词读轻声。如“走走”

5.表趋向的动词做补语时读轻声.如“太阳升起来了。”中的“来”读轻声。 6.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等读轻声; 7.量词,如那个,那次,那盘等读轻声; 8.作宾语的代词,如“有人找你。”中的“你”读轻声。

如:地道(di第四声dao第四声)——《地道战》是一部反映我抗日军民抗日故事的电影,电影中与日本鬼子的斗争在地道是展开。

地道(di第四声dao平舌) ——不错啊!北京土话说的还挺地道!

照应(zhao第四声ying第四声)——文中这两段是相互照应的关系。

照应(zhao第四声ying平舌)——两人一块出门,相互好有个照应。

东西(xi 一声,指方向)——在野外,看日出日落是辨别东西方向最基本的方法。

东西(xi 轻声,指物品)——人家在医院里躺着,好歹也该买点东西去看看啊!

兄弟(di 第四声)——好兄弟!咱人穷志可不能短啊!

兄弟(di 轻声)——我说兄弟,你这样的带这么多钱出门可得注意着点。

对头(tou 二声)——对头!你这个答案和我心里想的一模一样!

对头(tou 轻声)——他两个是对头,早年两家有过矛盾。 一部分轻声词的辨别有它的规律可循:

1、语气助词“的、地、得”都读轻声;

2、以“们”作尾缀的词语,大部分为轻声词,如“我们、你们、同学们”等;

3、大部分的以“子”为尾缀的词,如“儿子、样子、胡子”等,是轻声词,但这里有些特殊的情况,像表示对古代男子尊称的“孔子、孟子、晏子”等,像“男子、女子”等,又如“瓜子、精子”等,都不是轻声词;

4、人称代词的叠词,如“爸爸、姐姐、姑姑”等,都是轻声词;

5、大部分的趋向动词和方位词读轻声,像“上来、下去、起来”以及“东边、上面”等。

普通话测试——轻声词语表

A:爱人 案子 B:巴掌 把子 爸爸 白净 班子 板子 帮手 梆子 膀子 棒槌 棒子 包袱 包涵 包子 豹子

杯子被子 本事 本子 鼻子 比方 鞭子 扁担 鞭子 别扭 饼子 拨弄 脖子 簸箕 补丁

不由得不在乎 步子 部分 C:裁缝 财主 苍蝇 差事 柴火 肠子 厂子 场子 车子 称呼 池子 尺子 虫子 绸子 除了

锄头畜生 窗户 窗子 锤子 刺猬 凑合 村子

D:耷拉 答应 打扮 打点 打发 打量 打算 打听 大方 大爷 大夫 带子 袋子耽搁 耽误 单子 胆子 担子 刀子 道士 稻子 灯笼 提防 笛子 底子地道 地方 弟弟 弟兄 点心 调子 钉子 东家 东西 动静 动弹 豆腐 豆子 嘟囔 肚子肚子 缎子 对付 对头 队伍 多么 E:蛾子 儿子 耳朵

F:贩子 房子 份子 风筝 疯子 福气 斧子 G:盖子 甘蔗 杆子 杆子 干事 杠子 高梁 膏药 稿子 告诉 疙瘩 哥哥 胳膊 鸽子 格子 个子

根子跟头 工夫 弓子 公公 功夫 钩子 姑姑 姑娘谷子 骨头 故事 寡妇 褂子 怪物关系 官司 罐头 罐子 规矩 闺女 鬼子 柜子 棍子 锅子 果子 H:蛤蟆 孩子 含糊 汉子 行当 合同 和尚 核桃 盒子 红火 猴子 后头 厚道 狐狸 胡琴 糊涂

皇上幌子 胡萝卜 活泼 火候 伙计 护士 J:机灵 脊梁 记号 记性 夹子 家伙 架势 架子 嫁妆 尖子 茧子 剪子 见识 毽子 将就

交情饺子 叫唤 轿子 结实 街坊 姐夫 姐姐 戒指 金子 精神 镜子 舅舅 橘子 句子 卷子

K:咳嗽 客气 空子 口袋 口子 扣子 窟窿 裤子 快活 筷子 框子 困难 阔气 L:喇叭 喇嘛 篮子 懒得 浪头 老婆 老实 老太太 老头子 老爷 老子

姥姥累赘 篱笆 里头 力气 厉害 利落 利索 例子 栗子 痢疾 连累 帘子 凉快 粮食

两口子料子 林子 翎子 领子 溜达 聋子 笼子 炉子 路子 轮子 萝卜 骡子 骆驼 M:妈妈 麻烦 麻利 麻子 马虎 码头 买卖 麦子 馒头 忙活 冒失 帽子 眉毛 媒人 妹妹

门道眯缝 迷糊 面子 苗条 苗头 名堂 名字 明白 蘑菇 模糊 木匠 木头 N:那么 奶奶 难为 脑袋 脑子 能耐 你们 念叨 念头 娘家 镊子 奴才 女婿 暖和 疟疾 P:拍子 牌楼 牌子 盘算 盘子 胖子 狍子 盆子 朋友 棚子 脾气 皮子 痞子 屁股 片子

便宜骗子 票子 漂亮 瓶子 婆家 婆婆 铺盖

Q:欺负 旗子 前头 钳子 茄子 亲戚 勤快 清楚 亲家 曲子 圈子 拳头 裙子 R:热闹 人家 人们 认识 日子 褥子

S:塞子 嗓子 嫂子 扫帚 沙子 傻子 扇子 商量 上司 上头 烧饼 勺子

少爷哨子 舌头 身子 什么 婶子 生意 牲口 绳子 师父 师傅 虱子 狮子 石匠 石榴 石头 时候 实在 拾掇 使唤 世故 似的 事情 柿子 收成 收拾 首饰 叔叔梳子 舒服 舒坦 疏忽 爽快 思量 算计 岁数 孙子 T:他们 它们 她们 台子 太太 摊子 坛子 毯子 桃子 特务 梯子 蹄子 挑剔 挑子 条子

跳蚤铁匠 亭子 头发 头子 兔子 妥当 唾沫

W:挖苦 娃娃 袜子 晚上 尾巴 委屈 为了 位置 位子 蚊子 稳当 我们 屋子 X:稀罕 席子 媳妇 喜欢 瞎子 匣子 下巴 吓唬 先生 乡下 箱子 相声 消息 小伙子 小气 小子笑话 谢谢 心思 星星 猩猩 行李 性子 兄弟 休息 秀才 秀气 袖子 靴子 学生 学问 Y:丫头 鸭子 衙门 哑巴 胭脂 烟筒 眼睛 燕子 秧歌 养活 样子 吆喝 妖精 钥匙 椰子 爷爷

叶子一辈子 衣服 衣裳 椅子 意思 银子 影子 应酬 柚子 冤枉 院子 月饼 月亮 云彩 运气 Z:在乎 咱们 早上 怎么 扎实 眨巴 栅栏 宅子 寨子 张罗 丈夫 帐篷 丈人 帐子 招呼 招牌

折腾这个 这么 枕头 镇子 芝麻 知识 侄子 指甲 指头 种子 珠子 竹子 主意 主子 柱子 爪子 转悠 庄稼 庄子 壮实 状元 锥子 桌子 字号 自在 粽子 祖宗嘴巴 作坊 琢磨

轻声词族——人类篇

南方人学讲普通话往往难以准确判断轻声词,我们在这里将普通话的常用轻声词按词族分类排列,方便大家记忆。

1、身体、器官

身子 脑袋 头发 辫子 眉毛 眼睛 鼻子 嘴巴 舌头 下巴 胡子 耳朵 脖子 嗓子 胳膊 拳头 指头 指甲 肚子 屁股 脊梁 骨头 吐沫 唾沫 鼻涕 尸首

2、亲属、称呼

亲戚 公公 婆婆 爷爷 奶奶 爸爸 妈妈 伯伯 叔叔 婶婶 姥爷 姥姥 舅舅 舅母 姑丈 姑姑 姨夫 姨姨 哥哥 姐姐 弟弟 妹妹 嫂子 姐夫 妹夫丈夫 男人 老婆 女人 妻子 内人 太太 爱人 丈人 丈母 儿子 闺女 孙子 外甥 孩子 娃娃 兄弟 弟兄 亲家 称呼 老爷 大爷 少爷 相公 先生 师傅 朋友 祖宗 丫头 姑娘 家伙 伙计 冤家 对头 妖精 娘家

3、职业、身份

木匠 铁匠 石匠 皮匠 漆匠 瓦匠 鞋匠 和尚 道士 喇嘛 神甫 大夫 护士 会计 裁缝 财主 奴才 奸细 特务 阎王 王爷 上司 干事 状元 秀才 行家 师爷 师父徒弟 客人 用人

4、属性、状态

名字 岁数 寿数 记性 忘性 气性 悟性 身份 身量 个子 力量 力气 小气 秀气 义气 俗气 阔气 脾气 马虎 迷糊 黏糊 麻利 麻烦 困难 厉害利落 利索 牢靠 老实 踏实 扎实 皮实 疲塌 漂亮 苗条 娇嫩 白净 讲究 考究 客气 雅致 疯子 瘸子 哑巴 结巴 结实 严实 壮实 硬朗 匀溜 匀实 规矩跟头 哈欠 哆嗦 扭搭 扭捏 磨蹭 机灵 活泼 活泛 聪明 勤快 爽快 洒脱 大方 随和 斯文 舒服 舒坦 自在 精神 疙瘩 耷拉 寒碜 糊涂 含糊 恶心 快当快活 苦处 好处 错处 短处 坏处 长处 将就 凑合 做作 熟识 生分 厚道 出落 出息 属相 记号 架势

5、心理、感觉

憋闷 别扭 难为 委屈 窝囊 冤枉 累赘 腻烦 腻味 掂掇 估摸 盘算 算计 琢磨 思量 心思 主意 胆子 态度 意思 晃荡 晃悠 颤悠 玄乎 懂得记得 觉得 落得 免得 认得 舍得 省得 显得 晓得 值得 福气 福分 富余 认识 明白 清楚 凉快 痛快 松快 暖和 热和 软和 温和 厚实 密实 干巴 冷清牙碜 饥荒 想头 念头 响动 动静 热乎 热闹 花哨 稳当 妥当 便当 停当 顺当 喜欢 稀罕 交情 便宜 名堂 模糊

6、动作、行为

巴结 奉承 勾搭 蹦达 倒腾 动弹 包涵 比方 比量 耽搁 耽误 打扮 打发 打量 打算 打听 扒拉 拔拉 拔弄 搀和 搅和 说合 抽搭 摔打 拍打

央告 告诉 叫唤 吆喝 笑话 吓唬 欺负 答理 答应 叨唠 嘀咕 叽咕 嘟噜 嘟囔 念叨 休息 歇息 逛荡 抬举 收拾 使唤 提防 忌妒 卖弄 诈唬 数落 归置 应酬 忙乎 张罗 拾掇 点缀 挪动 拉扯 折腾 转悠 招呼 咳嗽 谈谈 看看 试试 谢谢

7、生活、娱乐

衣服 衣裳 枕头 袜子 鞋子 裤子 兜肚 斗篷 帽子 被子 领子 针脚 补丁 胭脂 镜子 戒指 嫁妆 东西 粮食 点心 豆腐 黄瓜 核桃 菱角 葫芦烧饼 煎饼 月饼 馒头 饺子 火烧 烧卖 芥末 罐头 油水 味道 村子 房子 窗子 窗户 窝棚 帐篷 栅栏 篱笆 牌楼 门面 宽敞 烟筒 笤帚 扫帚 箱子 盘缠行李 步子 车子 柴火 故事 相声 秧歌 炮仗 风筝 胡琴 喇叭 价钱 找补 添补 疟疾 膏药

8、工作、学习

公家 队伍 厂子 差事 本事 薪水 作坊 字号 门路 收成 月钱 报酬 告示 合同 行当 活计 买卖 官司 见识 衙门 关系 知识 任务 进项 学问本子 消息 稿子 篇幅 句子 例子 功夫

9、工具、器物

扳手 斧头 锄头 棒槌 扁担 笸箩 簸箕 抽屉 包袱 钥匙 铃铛 灯笼 招牌 木头 石头 棺材 刀子 钉子 凳子 梯子 斧子 管子 笼子 棍子 鞭子

一至十二册课文中出现的必读轻声词

“轻声”是普通话中除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之外的一种有轻又短的声调,它是因为音节之间在连续音变的语流中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语音变化。有些轻声词,并没有严格的读音规定,即轻声、原调均可,但有些词语必读轻声,这就需要明确。尤其是出现在我们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轻声词,除了教会学生单字的原调外(指生字),在词句、课文的朗读时要教会学生读轻声。

以下罗列的是一至十二册课文中出现的必读轻声词(重复的未列)。 一册:爸爸 妈妈 朋友 耳朵 尾巴 胡子 姑娘 告诉 热闹 漂亮衣裳 暖和 早晨 东西 萝卜

黄瓜 灯笼 枕头明白 地方(作某一区域或部分解时。作“与‘中央’意思相对”解时读原调)

二册:喜欢 葡萄 什么 客人

三册: 时候 衣服 打扮 样子星星(作“星”解时)知道 出来 工夫 灯笼粮食 认识

人家(作代词用时) 休息 眼睛 有意思 狐狸 打算 麻烦

四册:舒服 脑袋 快活 石头 庄稼 便宜 使唤 怎么 扁担 机灵 别人(作“自己以外的”解时) 消息 家伙 满不在乎 嘀咕

五册:价钱 多少 出息 耽误 娃娃 哆嗦 动静 喇叭 学生 馒头 六册:盼头 蘑菇 亲戚 多么 咳嗽 骆驼 结实 胳膊 苍蝇 七册: 菩萨 琵琶 木匠 师傅 窟窿 点心 答应

八册: 唠叨 糊涂 玫瑰 九册: 石榴 叫唤 十册:把式 大夫(作“医生”解时)规矩 念叨 十一册:主意 凉快 胡同 能耐

十二册:喉咙 风筝 舒活 困难 甘蔗 大方 冤枉 吓唬 脊梁 眯缝 打发

第11篇:轻链

轻链kappa 厂家 罗氏 名称

轻链κ检测试剂盒(免疫比浊法)

贝克曼 kappa;轻链检测试剂盒(免疫比浊法) 主要成分

试剂1缓冲液: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缓冲液、氯化钠(NaCl)、聚乙二醇(PEG)、防腐剂;试剂2抗kappa抗体/缓冲液:多克隆抗人 kappa抗体(山羊)、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HCL)、氯化钠(NaCl)、防腐剂。

kappa;轻链(KAP)抗体(经过处理的山羊血清)、κ轻链(KAP)抗原过剩溶液(经过处理的稀释人血清)、叠氮化钠(作为防腐剂)、用于系统性能优化的非反应性物质。 该产品为含包被有人类游离轻链κ单克隆抗体 (小鼠)的聚苯乙烯颗粒混悬液。叠氮化钠

型号规格

试剂1:2x15mL,

预期用途

该产品用于免疫比浊定量测定人血清kappa(κ)轻链

保质期

2~8℃储存,有效期21个月。

注册证

未开瓶试剂盒:国械注进20182401628

试剂2:2x 7 mL; 和血浆的结合和游离免疫球蛋白的

150测试/盒 本产品用于体外定量检测人血清或尿液样本中的κ轻链 (KAP)含量。

国械注进20152401546

西门子 游离轻链κ型测定试剂盒(散射比浊法)

3 × 1.7 mL 该产品用于体外定量检测人血清、肝血浆中κ型游离轻链 (FLC)。 主要用于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动态监测以辅助判断疾病进程或治疗效果,不能作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或确诊的依据,不用于普通人群的肿瘤筛查。

在2~8℃条件12个月。

国械注进20173406159

素化血浆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 下保存,有效期西门子 免疫球蛋白κ型轻链测定试剂盒(散射比浊法) 本产品是用高纯度人免疫球蛋白/轻链通过在兔子身上进行免疫反应而制成的液体抗血清,含防腐剂叠氮钠

1 × 2mL 本产品用于体外定量检测人血清和尿液中结合的和游离的κ型人免疫球蛋白轻链。

在2~8℃保存,国械注进20172401904 有效期36个月。

产品储存条件及有效期:2~8℃保存,有效期24个月。

国械注进20142405774 雅培 免疫球蛋白轻链 κ 测定试剂盒(免疫比浊法) 反应成分:试剂1:磷酸盐缓冲液、聚乙二醇(PEG);试剂2:试剂1:1×46 mL,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缓冲液、免疫球蛋白轻链κ多克隆抗体抗血清(山羊)。非反应成分:试剂1含有稳定剂、洗涤剂和防腐剂叠氮钠;试剂2含有稳定剂和防腐剂叠氮钠。

本产品用于体外定量测定血清或血浆

试剂2:1×20 mL。 中的结合及游离免疫球蛋白轻链κ。

轻链lambda 厂家 罗氏 名称

轻链λ检测试剂主要成分

试剂1: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氯人λ 抗体(山羊)、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氯化钠、防腐剂。

型号规格

试剂1:2×15mL,试剂2:2×6mL

预期用途

该产品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和血浆中的结合和游离免疫球蛋白的λ轻链。。

保质期

未开瓶试剂盒:2~8℃储存,有效期21个月。

注册证

国械注进20182401748

盒(免疫比浊法) 化钠、聚乙二醇、防腐剂;试剂2:多克隆抗贝克曼 lambda;轻链检测试剂盒(免疫比浊法) λ轻链抗体(经过处理的山羊血清),λ轻链抗原过剩溶液(经过处理的稀释人血清),叠氮化钠(作为防腐剂),用于系统性能优化的非反应性物质。

人类游离轻链λ单克隆抗体 (小鼠)的聚苯乙烯颗粒混悬液、防腐剂。

150测试/盒

本产品用于体外定量检测人血清和尿液中的λ轻链浓度

国械注进20152400550

西门子 游离轻链λ型测定试剂盒(散射比浊法)

3 × 2.1 mL

该产品用于体外定量检测人血清、肝血浆中λ型游离轻链 (FLC)。主要用于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动态监测以辅助判断疾病进程或治疗效果,不能作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或确诊的依据,不用于普通人群的肿瘤筛查。

在2~8℃条件下保

国械注进20173407010

素化血浆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存,有效期12个月。

西门子 免疫球蛋白λ型轻链测定试剂盒(散射比浊法) 本产品是用高纯度人免疫球蛋白/轻链通过在兔子身上进行免疫反应而制成的液体抗血清,含防腐剂叠氮钠

1 × 2 mL 本产品用于体外定量检测人血清和尿液中结合的和游离的λ型人免疫球蛋白轻链。

在2 ~8℃保存,有效期36个月 产品储存条件及有效期:2~8℃保存,有效期24个月。

国械注进20172401899 雅培 免疫球蛋白轻链 试剂1:磷酸盐缓冲液、聚乙二醇(PEG);试λ 测定试剂盒(免疫比浊法) 剂2: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缓冲液、免疫球蛋白轻链λ多克隆抗体血清(山羊)。非反应成分:试剂1含有稳定剂、洗涤剂和防腐剂叠氮钠;试剂2含有稳定剂和防腐剂叠氮钠。

试剂1:1×47 mL, 本产品用于体外定量测定血清或血浆

国械注进20142405773

试剂2:1×19 mL。 中的结合及游离免疫球蛋白轻链λ。

第12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强光与黑暗

“对萨宾娜来说,生活就意味着观看。观看被两条界限局限着,一种是强光,使人看不见,另一种是彻底的黑暗。也许这就是萨宾娜厌恶一切极端主义的原因。„极端主义意味着生命范围的边界。不论艺术上或是政治上的极端激情,是一种掩盖着的找死的渴望。„她本想告诉他们,在共产党当局和法西斯主义的后面,在所有占领与入侵的后面,潜在着更本质更普遍的邪恶,这邪恶的形象就是人们举着拳头,众口一声地喊着同样地口号的齐步游行。”

以上这一段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得原话摘抄,讲的是萨宾娜对于一群无力改变国家现状而只会口头愤慨的愤青的想法,她无力改变什么,可也不愿与众人一样只接受一种思想,排挤其他的任何的哪怕是理智的想法。

有一个风度翩翩的美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与世隔绝的丑人国,丑人国的所有人都丑得惨不忍睹,一个个歪瓜裂枣不说,还穿得破破烂烂活像乞丐,浑身臭不可闻。但是奇怪的是,越是丑的人越是有地位,越是被大多数人所尊敬。比如丑人国的皇帝是最丑的,而大臣们稍逊。当这个美男子已进入丑人国,立即激起了这个国家民众的围攻。他们大喊着“丑八怪”“妖怪”,打他,吐他,用墨水泼他,直到他和他们变得一样时,丑人国的百姓才离开。

这是一种极端,一种整个社会的极端。这种极端就像是强光和黑暗一样,虽然形态看似不一样,但是效果是一样的,都是蒙蔽人的双眼。只是,我们通常都认为,光明是好的,而黑暗是不好的,可是却常常忘了,光明的极端强光的危害往往比黑暗大得多。黑暗不过是使人看不见前方的道路,而强光不但使人看不清前路,从而错走,而且最本质的,伤眼睛。

近日来我们总为一些实事新闻所震惊或者愤怒,比如老人摔倒而无人扶起,导致老人被活活冻死,又如佛山女童被车压碾,十多名路人经过却视若无睹。先不说这些路人如何得冷漠,无情。我只先问一个问题,假若你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会被讹甚至坐牢,而你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工,每月1000~2000的工资,一家五口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全指着你糊口,你是否仍旧是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帮助老人或者孩子?我们不急于给出答案,只是要问,不是自古以来就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老话,为什么如今,人们却是避之唯恐不及呢?以德报德固然不是十分期待,但是以怨报德却叫人防不慎防。长此以往,救人者,做善事者往往不得善终,反而是行种种行径卑劣的人个个获益匪浅。而人生来趋利避害,如此种种又哪里有说服力要求人们不行恶事,去行善事?我们总说人心不古,一代不如一代,却忘了好好思考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生活没有保障,生不起病,看不起病,于是摔倒了选择违背良心讹诈,于是看到摔倒的人纷纷避之唯恐不及,于是道德被抛掷一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于是在极端冷漠之中,整个社会的愤怒都汇聚到那几个过而不见得路人身上,一顿顿的狂轰滥炸,似乎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都应由这几人负担。但是,正如我们所知,“时间是一把杀猪刀”,一段时间后,事件又往往不了了之,没有了声音。于是人们一哄而散,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会是一人两人的事。首先是这个整体的意志,其次才会慢慢养成这个民族的品格。上有所好,下必众焉。一个母亲从小教育子女做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又怎么能怪孩子长大

了为夺家产不顾家人死活呢?我们推翻了封建道德中的一道道围墙,却又为自己竖起看不见的道德藩篱。但是这藩篱是迟早会出现,或者更确切说是注定会出现。道德与教育或教化息息相关。任何一个时代的道德都离不开教育与教化。但教育与教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都存在着愚民的成分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只是以往的愚民政策是不让民众接受教育,而现世的愚民是让民众只接受一种教育。我们都在诉说着道德的沦丧,却忽略了作为道德输入的教育与教化。当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使人向善,而生活的环境又潜移默化地教导我们各种潜在的规则,各种不择手段,各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各种苦情英雄···人们诅咒着现实的残酷,呼唤着英雄的出现,可又扼杀英雄。

无论强光或是黑暗都是极端,都将人带向找死的渴望。

第13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因为一个人往往从怀疑一个最小的细节开始,最终会怀疑生活本身。”

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生活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失恋了,或生意失败了,或失业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响到了整个人生,整个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其实,人生有很多面的,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是无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

人有时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彻底地否定自己。我也曾在某一个失落的时刻,彻底地怀疑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的人生相当失败、彻底失败!我会想起许多能证明我失败的例子与状况,然后去对比别人的成功,对比自己的理想,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我也会写在日记里,然后去反省,只是这样的文字不免带着许多消极情绪,故不想让人看到,不会公开上传,我希望我所传播的思想都是积极乐观的。有些问题过于沉重,还是不适宜公开讨论的,故还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为一时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觉到你这一生都是幸福的。当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动的时候,静下心来,我总是想起许多美好的时光,觉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个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无以复加!——感谢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在我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及后面的几篇有关于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时会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乐,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乐夸大,把痛苦缩小。夸大痛苦的时候少一些,夸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缩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却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夸大快乐的时候多一些,夸得大一些。

人与人之间,也常因为一点小矛盾而引发争吵,然后引出许多事情来,不断升级,到了最后不欢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击。

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人生的时候,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个暂时的状态而已!

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别人对你的看法及情感时,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个小误会,一点小矛盾而已!

有时我们要利用“无限扩大的思想”,让快乐幸福洒满整个人生,整个世界;有时则要去限制,让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

第14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最近,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像解开了一个困扰在心中多年的迷团,顿开茅塞。我长嘘了一口气,不由地感叹:人生原来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无奈!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

1 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糊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可是,我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永不停止奋斗的脚步。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但实际上,盲目的动

2 力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来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特别是,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人生便会陷入彻底的空虚中,失去任何“重”压的人生之“轻”,使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自我便无法再支撑了。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看来,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

第1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哲学思考

Ai 花冠女神

摘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文学作品,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中加入了许多哲学概念,“轻与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人公命运的一次次转折,正是他在轻与重之间抉择的结果。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讲述,作者启发人们如何在轻与重之间抉择。

关键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轻与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最富盛名的一部作品。这是一篇充满哲学思考的小说。

小说的一开始,米兰•昆德拉就提出了轻与重如何抉择的问题。

重是负担,是责任;轻是自由,是逃离。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重又是强盛生命力的象征。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的存在。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飘起来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是选择重呢,还是选择轻呢?

小说描写的是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故事,在更深层次上,作者想与我们讨论关于轻与重如何抉择的问题。

托马斯是一个年过四十的医术高超的外科医生。第一次婚姻的失败使他丧失了和女人一同生活的信心。离婚后,他断绝了与妻子、儿子甚至与父母的往来,终日游荡在不计其数的“性伴侣”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按照托马斯的说法是六次偶然的叠加),托马斯遇到了在波西米亚一个小镇旅馆作女招待的特蕾莎。爱情如此不经意的降临,托马斯却陷入矛盾和犹豫不决之中:是勇敢的、像一个男人该做的那样接过爱情,同时与先前放浪不经的生活诀别,还是保持现状,继续生活在没有爱情责任的生命之轻中。最终,托马斯选择了爱情,选择了“重”。

“生命只有一次,一切的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米兰•昆德拉又说,“生命是一张草图,但它却不是任何画的草图,因为生命没有雏形。”于是托马斯的生命草图便在他的选择中展开了。他的选择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对特蕾莎的爱从一开始就不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在托马斯看来,特蕾莎是“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草筐里顺水漂来的”,而他在床塌之岸顺手捞起了她,托马斯认为是六次碰巧的机缘把他推向特蕾莎,而不是自己决定与她结合,对特蕾莎的爱是由想象,比喻所渲染,同情所误解出来的。尽管托马斯并没有否定对特蕾莎的爱,但他感到了无法言说的沉重。托马斯感受到压在他身上的生命之“重”,他又怀念起从前轻逸、没有责任的生活,感受到“轻”对他的召唤。

小说中关于轻与重的抉择比比皆是。

小说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二战结束后,在前苏联的影响下,当时执政的捷克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捷克人民都认为这是一条通往天堂的幸福之路,并曾经为之激动,为之奋斗。但当时的社会制度非但没有带来幸福,反而将人民引向痛苦和灾难。人们渐渐意识到社会制度的弊端,纷纷把矛头指向了捷克的执政党,要他们为多灾多难的祖国负责。被指责的人说,我们不知道呀,我们也被欺骗了。

于是托马斯联想到俄狄浦斯的故事。俄狄浦斯是被遗弃的底比斯国王的儿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杀了自己的父亲底比斯国王,迎娶了自己的母亲。知道真相后俄狄浦斯羞愤交加,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了底比斯。托马斯将此写成文章发表在杂志上,以此指责执政党用无知为自己脱罪。文章发表后不久,苏联的坦克就开进了布拉格的大街小巷。托马斯成了政府的敌人,他被要求签署一份悔过书,承认自己先前所做的是一个错误,否则他会失去自己的工作。托马斯又一次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上。一边是“重”,是自己的独立人格,是对祖国的爱和责任。但选择了“重”,自己确信将会被坠入生活的深渊。另一边是“轻”,是逃避。选择了轻就意味着可以继续自己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吗?于是托马斯又一次选择了“重”,这样,托马斯离开了钟爱的手术台,成了一名擦玻璃的工人。

在小说中,“重”意味着责任,意味着“牵绊”。与此相反,“轻”意味着绝对的自由,意味着“背叛”。在托马斯众多的“性伴侣”中,有一个是他最信赖的,叫做萨比娜。萨比娜追求绝对的自由,她的生活是由无数的反叛累加而成的,她反叛父亲的清教主义,反叛学校里的社会主义现实派的绘画,最后她远离了祖国,去了以自由为标榜的美利坚。但是萨比娜总是担心:总有一天,这条反叛之路会走到尽头!这个念头重重的压在她的心头,使她想找到一个稳固的依靠,想被生命中的“重”牵绊住。因此我们可以说,“轻”会带来“重”,“重”也会带来“轻”。就像上文提到的托马斯,失去工作后,他突然感到很轻松。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通篇都在讲述主人公如何在轻与重之间抉择,但作者似乎并没有给读者一个确切的答案,除了本书的书名——生命之轻不能承受。人们通常认为重的东西才不能承受,沉重的精神负担使人崩溃,沉重的责任使人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沉重的债务使人家破人亡… …但是轻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呢?轻意味着绝对的自由,意味着游离于群体之外。萨比娜是小说中“轻”的实践者,但她时常担心自己被卷入由“轻”带来的绝对的虚无中。与此相反,托马斯在轻与重的抉择中经常选择“重”,虽然他时常感觉到“重”带来的压力,但这种压力给他带来内心的平静,这何尝不是一种“甜蜜的压力”。

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托马斯和特蕾莎离开了布拉格,隐居在一个“田园牧歌”式的农庄里。逃离了城市的喧嚣和政治的羁绊,托马斯夫妇仿佛处在生命之轻构筑的天堂里。但是在这部分作者却把大量笔墨用在托马斯养的一条狗身上,好像托马斯夫妇选择了生命之轻后,世界之屋中只剩下这条叫做卡列宁的狗,它成了小说的主角。据此,我们能否猜想,米兰•昆德拉是倾向于让人们选择“生命之重”的。德国有句谚语:只发生过一次的事情就不能算发生过。生命只有一次,没有比较,不能重来,生命了无意义,还不如随风飘荡的了无分量的鸿毛。毋宁说,生命本来就是轻的。因此,人们才千方百计的想赋予生命以意义,把重担强加给生命。但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由生命不能重来所带来的“生命之轻”。也许,米兰•昆德拉是个悲悯的人,他告诉人们,与其在虚无中死去,不如像酒神一样,活在自我蒙蔽中,活在“生命之重”中。这也算是一种解脱吧!

参考文献: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著 许均译

第16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生命永远是至为复杂的东西,轻与重的转换,灵与肉的扭缠,生与死的轮回,各种各样交叉重合的对立也许就是生命的全貌。生伴随着死,温馨明媚的白昼和阴郁冷酷的黑夜在晨昏线上交合,生命的轻与重、灵与肉不可遏制地貌合神离,忠诚与背叛渐行渐远……然而即便生命是矛盾的存在,即便生命饱受不能承受之轻,它依然成就着各种矛盾一同铺向尽头的结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小说文体的文学作品,但它所被赋予的意义与思想,实在远远超脱于我们一般向认为的小说,它从哲学的高度借由小说的体裁讨论了生命承受的“轻”与“重”,蕴含着对生命最深层次的探讨与索求。

小说探讨的是生命承受的“轻”与“重”。小说开篇便已将这个探讨的中心抛出——“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一直到小说的结尾,作者也没有给出他自己的答案,或许作者自己也只是抓住了那一丝若有若无的明悟。

就文中的主人公们而言,他们各自背负着不同的“轻”与“重”。托马斯应该是一个生性自由的人,在经历了一宗惨痛的婚姻后,他开始更加热切而坚定,甚至有些病态的追求自由——甚至在男女之间的感情上——直到六次偶然将特蕾莎推进了他的生活。他得到了一份难

以阻止也难以承受,并且不为自己所理解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爱。他对这份爱感到莫名的恐惧,于是一次次用比喻向自己辩驳这不是爱。然而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不论两人之间有多少磕磕绊绊,托马斯最终还是选择了真正的爱情。托马斯的一生,就是徘徊在选择承受“轻”还是“重”,并最终选择了承受“重”。虽然最终与特蕾莎双双死于车祸,但相信两人在生命中也是品尝过真正幸福的吧!

特蕾莎对爱情至始至终忠贞的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的她,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这一条狗。她始终都承受着生命的“重”,这样的一生,是幸福呢?还是被幸福掩盖的凄凉呢?

萨比娜是一个具有强烈的背叛欲望、争强好胜、爱世人之所恨的人物,萨比娜的人生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背叛父亲,共产主义艺术,丈夫,爱情。似乎她自己就是媚俗”世界的对立面。她始终努力争取着“轻”的生命。但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从小说中不同人所承受的不同的“轻”与“重”的生命轨迹中,似乎就不能够单纯地判定作者认为人们应该承受生命的“轻”还是“重”。

就日常生活的本能而言,我们自然喜爱令自己解放的“轻”,厌恶压迫自己的“重”。然而,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就如小说的题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不可以承受“轻”的生命呢?“轻”说是“逃避”也无不可,“重”亦可以简化为“承受”,暂且不论“承受”带来的结局是终究到来的黎明还是无垠无际的原暗。“轻”所带来的空虚是唯一的,虽然选择空虚并不意味着选择痛苦,但这样是不是真的好呢?“轻”还是“重”?

这是一个问题……但我相信,作为“人”的尊严,不会容许我们选择空虚来作践只有一次的人生!

另外,作者认为人的灵与肉具有两重性,肉体能尽享的轻,却使灵魂感到莫名的沉重。无法断言其对亦或是不对,这等哲学的论题本就是至为玄奥的。也许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真”与“不真”。姑且顺从于“灵”与“肉”的哲学思想,我们依旧能有所感悟:所谓的“灵”与“肉”虽然不是一体,但却共生一体,如此组成了“自我”。躯壳不能背离灵魂,换句话说,自己所做所行,都必须秉承自己的原则,不能背离自己的良心。如此,才是一个“自我”,而不仅仅是一副躯壳,一副行尸走肉……

第17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于1984年所写,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米兰·昆德出生在捷克这个小国家,但是在他看来,生长于小国实际上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世界所了解。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作家写的东西只能另该国的人所了解,那么他不但对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对不起他的同胞,因为他的同胞读了他的作品,只能变得目光短浅”。

本书描述的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为专横压榨之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揭示出隐秘的无情,探索爱的真谛,书中描述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每个人对不同的爱有自由选择的权力,自觉的背负起沉重的义务。人的各种责任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这却是人存在的实际标志,如果一旦将所有的负担解脱掉,人就会变得轻飘飘的。没有负担和责任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本书以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展开论述。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由于经历了失败的婚姻,他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他应付他众多的情人。有一天他在一个餐厅里遇见了作为女侍应的特蕾莎,他们以书为媒介彼此相爱了,托马斯对特蕾莎的爱违反了他之前制定的原则,他从不带女人回家过夜,但他却收留了特蕾莎,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旧流连在众多情妇之间,而全心全意爱他的特蕾莎却因为此事在嫉妒不安的梦魇中惊醒。在猜忌和恐怖的想象中惶惶度日后来特蕾莎搬到了瑞士。但是面对托马斯仍然与情妇私通以及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她毅然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分开之后的特蕾莎与托马斯彼此感到生活都很无聊,没有意义。他们意识到彼此分开了,虽然没有对爱人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生命却变得轻飘飘的,就像灵魂离开了肉体,行尸走肉一般。最后,托马斯又回去找特蕾莎,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相顾无言,但感受到的却是彼此对生命不可替代的重要。是重还是轻,似乎有了答案。也许“重”会使人无所适从,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但是“轻”却让人们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生不如死。 书中的另一个女主人公叫萨比娜,她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一,也是特蕾莎嫉妒的对象,萨比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她感到一次次的背叛使她的灵魂轻飘飘的,使她整个人没有归属感,游离于所有人之外。弗兰茨是被萨比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

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比娜的背弃,让弗兰茨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比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茨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萨比娜和弗兰茨在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后才明白:原来生命中我们本以为无法承受的负担会在负担消失后,整个人生都变得虚无缥缈,我们没有了责任与负担的同时,也失去了我们之所以存在的依托,于是我们只能空虚度日,生命因此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也找不到我们存在的理由。

本书深刻探讨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对于“媚俗”这一观点的看法。书中提到,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人类的博爱都只能是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媚俗是以做作的行为取悦大众的。这种行为侵蚀了人类最初美好的心灵。可是,我们又不得不媚俗。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无法避免。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违背内心的价值取向去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个人似乎被集体所同化了。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的世界里,当我们的行为、意识、甚至精神与集体不相适应时,我们就会显得格格不入,无所适从。为了能更好的融入这一世界,我们又是只能委曲求全,改变我们的想法和观点,避免被群体所抛弃。当然,也有人会反抗,坚持自己对事物的认知,遗世而独立,但是我们又是否得知这种反抗是不是另一种方式的媚俗呢?其实,媚俗的不仅仅是个人,还有国家。媚俗是存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本书以这样的一个疑问作为全书的脉络,旨在探讨在生命中,我们到底是该选择重还是轻?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是否能做出真正毫不后悔的选择?也许没有人知道答案,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来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每天面临着各种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当这些压力积压到一起,终有一天

爆发的时候,我们会变得无所适从,我们会抱怨,会悔恨,甚至会选择逃避。我们想把压在我们身上的各种压力全部都解除掉,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认为生命是精彩的,我们再也不会被那些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所折磨。其实,这些压力就是我们所要承担的责任与负担。这些压力与负担是我们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责任,可是当这一切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时,我们就想着抛下这些我们生命中沉重的负担,希望我们的生命变得轻松起来。

的确,暂时放下这些沉重的负担让我们感受到了身心的愉悦。但是愉悦之后呢,我们又变得无所适从起来。然而,这一次的无所适从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之轻,这种轻让我们感受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像人生又一次迷失了方向。于是,轻又变成了我们的负担,我们不得不再次背上这些负担,即使这些负担有些沉重,但这总比我们轻飘飘的远离地面要好,我们的根在地面,飘在空中是比重在地面更让人无法忍受的事情。这时我们终于明白,原来我们承受的生命之轻比承受的生命之重更加可怕。

轻和重是两种相对立的存在,我们无法承受重,于是才选择了轻,但轻却让我们失去了生命赖以存在的依托。最终我们又一次选择了重。这是否是生命的循环往复呢?我们徘徊在轻重之间,游荡于幻想与现实之间,在一次次的选择之中看清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

轻与重,到底孰轻孰重?也许我们的生命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中得到重生。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才对轻和重的选择特别慎重。重的时候我们会想到轻的美丽,轻的时候我们又会想到重的意义。重让我们找到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轻让我们的生命变得空虚和飘渺。看起来我们已经有了对于轻重的选择。但是,我们在感觉重的时候该怎么办呢?除了轻之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什么?我认为,我们需要在轻与重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样可以实现肉体与灵魂的对接。在我们感觉生命无法承受这重时,我们要把自己变得轻盈一点,但这种轻并不意味着放下所有的重,而且重不是我们放下就消失不见的,我们要从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追求些许的轻,这样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会让灵魂得到升华。

第18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轮回,生命,轻重和幸福之间的微妙关系于泽华20101301054气科10(2)班

又是一本难读懂的书,看来还是自己书读的太少,对很多方面还处于弱智状态,对于心理学和哲学这些涉及到人类本性的东西了解太少,进而影响了对各种伟大作品的理解能力。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囫囵吞枣般的读完小说,却发现作者在书中讨论了很多更高层次以至于我还难以理解的东西,比如媚俗,比如牧歌,比如存在。小说的情节并不是特别吸引人,背景设在二战后捷克被苏联入侵的那段时间,主要人物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其他都可以算是配角了。在对这四个人物的生活描写中,有爱情,有性,有对时局政治的看法,还有就是那些我尚未理解的存在,轻与重,媚俗等等。人物的心理描写一直体现着这些方面的冲突性,托马斯和特蕾莎在灵与肉之间的纠结,而萨比娜和弗兰茨则是在媚俗中选择,作者在不同的篇章中表现了不同的主题,甚至切换了主人公,切换了时空,但每一次切换都是在不断加深着对这些方面的理解,反复迭代,直到终了。

最近几天就在不断的思考人生,回头想想自己曾经迈过的那些坎儿,总是会不自然的笑出声来。其实,人生有很多面的,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更是无常的,没有人能预料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幸福就在自己的手指缝中,只要你能拿捏好生命之轻重,相信未来的路会很宽敞。

人,不免有时会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乐,我只是希望自己能把快乐夸大,把痛苦缩小。要利用好“无限扩大的思想”,让快乐幸福洒满整个人生,整个世界;对于痛苦则要去限制,让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

尼采认为,我们的世界是“永恒轮回”的。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的生活是能够被预演的,有朝一日,我们的生活会按照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前者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如果世界果真如此,我们就会像耶稣一样被钉在永恒的十字架上,无法承受的重负将会沉沉的压在每一个人身上。

然而,我们体会到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的生活就像一出戏,只有一次机会,没有彩排,没有预演,演出的精彩程度只有自己来把握。有时候想到自己未来的

路总是会很惆怅,已经大三了,脑海中却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规划,总感觉压在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看到渐渐老去的父母,心里总是很多感慨,已不是第一次离家,却第一次感觉到离家的痛苦,或许明年这时候的我正在苦苦的等待考研结果,又或者我已经找到了归宿,就那样决定了自己的未来。

故此想到了书中所提到的存在,到底怎样,才能感受到活着的存在感?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便是唯心主义。

但是,书中的生命之轻与重,和我们所说的“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还是有所不同的。生命之重,我觉得应该理解为责任,追求,同情,牵挂等,亦如书中提到,而生命之轻,是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是一种超乎所然的自在。

尼采所说的是生命之重,那样的重负和痛苦使我们可以承受的来的嘛?但是如果生命轻了起来,我们真的会快乐吗?人们都渴望自由,就像剪断了线的风筝,丝毫没有束缚,但是没有动力,没有方向的活着,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这样的活着意义似乎就不复存在了。

书中的任务在轻与重之间抉择,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现在的我就踟蹰于考研与就业之间,周围的压力似乎扑面而来,压得我喘不过气,但是人生总是要面临一些必不可少的抉择,但这样的抉择却关联着自己一生的命运。

“To be or not to be”在哈姆雷特当时的角度,应该理解为活着还是死亡。但在昆德拉的眼中,这只是一个形式上的追问,重就真的痛苦,轻就真的美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却让我对于存在这个问题产生了更深远的思考。

寒假的我就有这样的体会。整日无所事事,上上网,听听歌,看个电影,陪爸爸妈妈说说话,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空有一颗学习的心,却一直没有行动的动力,这样的人生,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丝毫的意义可言。马上开学了,大三下学期,肩上的担子用它们看不见的重量来压着我们,有时候想逃,却逃不掉。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真事的存在着,是轻飘飘的感觉,还是沉甸甸的感觉?

生命之轻,反而重的不能承受了。

第19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

一开始就被图书的书名给喜吸引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很自然变想起了以前课文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没有鸿鹄之志,也不喜欢轰轰烈烈。我向往平淡、静谧。所以一看到书名,静静的、淡淡的,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内容会成为昆德拉的代表作呢?好吧!我没有看懂,不知道这书到底是要讲什么?

文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送他身边的”,到底是托马斯救了特蕾莎还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马斯。

《轻》中还谈到了对爱情、人的心理、政治,脑子不够用。无法理解,看不懂。但是这个书呢,就会让你继续看下去,直到看完还要继续看一遍的魔力。还有一段文字有点印象,记得不清。所以从网上摘录了下来,分享一下。

这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爱:特丽莎不想从卡列宁那里获取什么,从未要求他给予爱的回报。

她从未问过自己那种经常折磨人类情侣的问题:他爱我么?他是不是更爱别人?他比我爱他爱得多么?也许我妈所有的这些关于爱情的问题,这些度量,测定,试探,以及对爱情的挽救,都有一个附加的效果,就是把爱情削弱。也许我们不能爱的原因,就是我们急切的希望被人爱,就是说,我们总是要求从对象哪里得到什么东西(爱),以此代替了我们对他的无所限制和

无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个问题就像一把刀,会划破舞台上的景幕,让我们看到藏在后面的东西。事实上,这就是萨宾娜向特丽莎解释的自己画作的准确意义:表面上是明白无误的谎言,底下却透出神秘莫测的真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二)

早就听说有一本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小说,一直想看看,几年以前在书店里没有找到,时间久了,也就忘了。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到书店里看到了这部小说,也由此对本书的作者——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但当我看完之后,对这部小说的名字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不知道它为什么要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呢?再次看完之后,有了一点感觉,但也还是很模糊,觉得此书真的不好弄懂,深奥的如同一本哲学。也许是我才疏学浅、太笨的缘故吧,总之,难以看得透彻。所以,我的读后感也不一定说的正确,希望能得到了解这本书的朋友给予提示和谅解。

首先我觉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轻”字,在这本书里其实份量是最重的,是反其意而用之。如果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强调的是“不能承受”,那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反过来说,能承受的只有“生命之重”了。如果能抛去本书中那些令我反感的晦涩情节和细节描写,我不得不承认,它不愧为一本非常好的充满哲理性的小说。那么又怎样来看待人生中的轻与重呢?我的理解是:轻是逃避,而重是责任,是为自己,也为他人负责的一种崇高境界。而书中的几个主人公,都是不想对别人负责,甚至也不想对自己负责的生命之轻者,比如说托马斯的逃避家庭,逃避亲情,甚至不想认自己从未尽过义务的儿子。在他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他总是在不断的更新着情人,只和她们保持着短暂的友谊。但就是这么一个放荡之人却又有着维护自己尊严的个性,他认可丢掉医生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也绝不在能换回工作的一张协议书上签名,从这点可以看出,他又是个矛盾的综合体,有着分裂的人格。

而萨比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国,逃避革命,是个典型的背叛者。只有特蕾莎,虽然她没怎么逃避,但她也只能在“卡列宁”一条狗的身上找到真正的不求回报的忠诚。那么这些逃避者的最终结果又是如何呢?当他们步入了中年,一无所获,认识到了这种逃避的生命之轻是最难令人承受之时,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了。因为生命是永劫无归的,不可以从新来过。所以,对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的人来说,逃避人生,逃避责任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对曾经的生命之轻,都会是难以承受,也无法承受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三)

用两周时间读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在犯难这篇读后感应该如何写,因为这不是一本普通意义上的小说,不以讲故事的技艺取胜,它讲的不是翔实的故事,而是生活的梗概,就像块五仁月饼,不管面皮是怎样的故事,只要能包进哲学、心理学、政治、宗教、音乐等各种馅,那才是精华,耐得起吸收,也耐得住时光的打磨。但不要就此误以为这块五仁月饼外表必定土得掉渣,相反,它外形同样姣好,用语充满哲思,又丰富连绵,嘲讽低调又极尽辛辣;叙事结构有点像电影手法,略有点松散,但切放自如。就本质而言,与其说它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它是一本哲学书。所以书评并不好写,只能写写读后感之类的东西,以聊表本书曾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迹。

文中多处引用了尼采,开篇就提出尼采的“永恒轮回说”的意味所在,即如果世界是无限轮回的,残酷和美丽都会一再重复出现,人的一举一动都成为无法承受的重负;但如果轮回不存在,既不能与前世对照,也不能在来生修正,人生就成了永远成不了画的草图,一切不能被原谅的,似乎都有了被原谅的理由,没有重负的人生就真的轻松吗?显然不是,这就是本书探讨的第一个主题——轻与重。

在我看来,四个男女主人公中萨比娜和托马斯的抉择着重点出了这个主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捷克是一个消灭个性的乌托邦,萨比娜在父亲的管制和社会的压制下荒蛮成长起来的,一生都在叛逃,她的画作外表明媚,内在晦涩;她能感受到的教堂的“美”,就在于“它是一个被遗弃的世界”;她酷爱墓地,认为那里才是人间的天堂;她跟不羁的酒鬼结婚、离婚,再做不同人的情妇。她叛逆成瘾,无处安定,就像一片自由的云,想走就走,想留就留。似乎什么都发生了,其实什么都没发生。发生了固然悲剧,什么也没发生却更加悲剧。成长之初背负得过多,长大后就想一古脑甩掉所有,及至以后看到负担就畏惧,再无法背负任何东西。轻飘飘地无立锥的能量,像无脚的小鸟,真真是不能承受的轻负,宁愿能够重些,把生命留住。

托马斯与萨比娜很像,都处于世俗(媚俗)对立面,他与父母、前妻、儿子断绝关系,从前半生种种牵绊中脱身,成为所谓完全自由的人。但事情总会有转折,六个巧合的桥段就把特蕾莎推到 托马斯面前,以爱情的名义。于是托马斯在爱情之重与自由之轻之间迂回,爱人与情人兼得,不愿让渡两者的好,也必受两者的累,特蕾莎重复做着不同的恶梦,但主题只有一个。而另一个转折是事业上的,托马斯不愿在对当局屈从的道歉信上签名,从而丢了前途光明的手术刀的工作。这个动作背后很难说是基于民族大义或责任感,更多是基于对众人推搡绑架的消极抵抗。

总之,在半推半就间,他承受着这两份生命之重,似乎生活变得轻松了,这就是诡异之处:看似轻巧的实难承受,看似沉重却容易承受。很难说每个决择是该避重就轻,还是相反;也很难说托马斯夫妇最终被驯服的田园牧歌生活是真美好,还是真无奈。如果生命可以重来,或可以与前世今生比较,但人生只有一次,注定无法衡量内心的冷暖。你能因为它是未经排练的生活,而轻视仅此一次的生命体验吗?非此不可时,是因为珍惜;别样亦可时,是因为豁达,有所为有所不为。

“只有一次”的生命体验,却还要麻烦地分出灵与肉。动物没有灵与肉的区分,人在成其为人之前也没有灵与肉的区分。照作者的意思,人能从镜中、水的倒影中辨认出自已,就是人痛苦的开始。看来,镜子的发明不是为了正衣冠,而是为了让灵魂辨认出属于自己的肉体,这个肉体也通过镜子来依稀分辨出灵魂的模样。造物主这样发明,难道是为了让人可以随时随地地拆分两者吗?女人似乎很难做到,特蕾莎不能,交付肉体的时候,灵魂在哭泣颤动,叫嚣着屈服。而男人似乎很容易做到灵与肉的分离,托马斯为擅长这种分离苦恼过,至少他应该为此而苦恼过,于是他找到了一种解释:他只是为了寻找女人与女人之间那百万分之一的不同,似乎女性之“我”的不同就只藏于那百万分之一的肉体不同之中。

特蕾莎其实也在寻找那百万分之一的不同,不仅是肉体上的、也是灵魂上的、能使她区别于她的母亲、能使她区别于托马斯的其他情人。特蕾莎在母亲的恨意和嘲弄中长大,充满自卑和不安,需要借助外力来寻找那点自我:小时候借助于镜子,长大了借助于爱人的目光;当在爱人的目光中寻找不到自己时,她屡做恶梦,以梦中哭泣的灵魂来提醒自己的不同。如果放弃寻找自我,让自我混入人群,不分彼此,也许就不会有疼觉,但同时也放弃了灵魂的识别。

本书还单列出一章“不解之词”,讲的是弗兰茨与萨比娜这对情人之间交流的“狭径”和沟通上的鸿沟,其实这又何止是恋人之间,它也是人与人之间“不解之词”。他认为革命和游行是美是力量,她认为那是媚俗;他喜欢群体的狂欢,她喜欢一个人的独舞;她要个性和隐私,他要绝对的真实和透明。没有无缘无故的喜欢,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憎恶,一切都可追溯到成人之前的经历。另外,正如文后附着的短评所说,这是两种牧歌,一种是集体的牧歌,像一场伟大的进军,不管向什么地方进军,目的都是为了消灭个性和界限,走向大同,带着理想的浪漫色彩,但对生命的绝对认同往往会导演出荒诞闹剧;另一种是个人的牧歌,是一个隐士加孤独者的世界。就像如今有些媚俗的正能量,不可否认,在群体的狂欢中,需要的正是可以推波助澜、润泽心灵的正能量,负能量如同大粪,让人不敢正视,尽管它们客观存在。我们需要别人注视的目光,所以媚俗无可避免。

最爱的小狗“卡列宁”走了,这个名子取自小说《安娜卡列宁娜》,是它主人最爱的一本书。它提醒人们时间只是循环往复,而不是一去不复返的;它代表人类之初在伊甸园里的幸福生活,可以灵肉合一;它代表一种不求回报、不想改变对方的纯粹的爱;它代表着人类的悲悯,它最后投给主人的目光让人无法承受,不能言却说尽一切。最爱卡列宁的临走前留在人间的微笑。

最后以文中提到的尼采一个小故事结尾:尼采正从都灵的一家旅店出来。他看见门口有一匹马,车夫正用鞭子在抽打。尼采走到马跟前,不顾眼前的车夫,一把抱住马的脖子,大声哭泣起来。尼采早已离去,他也一样,远离了人类。换言之,他的精神病就是在那一刻发作的。而我认为,这件事赋予他的行为以深刻的意义。尼采是去为笛卡尔向马道歉的。就是他为马而悲痛的瞬间,他的精神受到了刺激(他因而与人类彻底决裂)。

后记:这篇文实在难写,不属于笔者感性的风格,因此前前后后花了五六个小时来写,终于还是写完了,也算是一个对自己的交代。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四)

人们时常感叹生命的沉重,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相信生命可以永恒轮回吗?人们总是认为今日的选择或者是现在所做的事会对以后抑或是将来甚至来世都会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必然的联系,所以,当我们面对眼前的事情并且作出选择的时候,才会患得患失,忧虑重重,使每一次的选择变得沉重,以至于使生命也变得沉重。那么,事实上又真的是这个缘故吗?其实世间并不存在永恒轮回,生命只有一次,并且从一开始,它就头也不回地向着终点奔去。只有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活。

人的一生是一张永远不能成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场永远不能正式登上舞台的彩排,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到头来,我们自己是无法通过比较来检验出究竟哪种生活方式更正确。于是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选择都看得那样的重要,那样的沉重,我们尽可以做一个凡夫俗子,随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轻松,然而,真的能够这样吗?也许有的人真的可以,但是,也还是会有一些人难以承受这种生命之轻,有甚于生命之重,正如文中的医生托马斯和他的情人萨宾娜,在他们身上,灵魂与肉体是相分离的,肉体能尽享的轻却使灵魂感到莫名的沉重。

赏读这一段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的文风类似于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特雷莎的妈妈——萨比娜年轻时很漂亮,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继而去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离过两次婚的男人。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这段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米兰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却只能从中选择一个。她谁都想要,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她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国,逃避革命,是个典型的背叛者。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原本拥有的一切,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获得自己最基本的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这才意识到一切正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所拥有的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着女儿留下。可一切都是徒劳,因为她从来都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即便是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丢掉了灵魂。只有特蕾莎,虽然她没怎么逃避,但她最终也只能在“卡列宁”的身上找到真正的不求回报的忠诚。那么这些逃避者的最终结果又将如何呢?当他们步入中年,一无所获,认识到这种逃避的生命之轻是最难承受的时候,一切都晚了。生命,始终是永劫无归的,不可以重新来过。因此,对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的人来说,逃避人生,逃避责任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对于曾经的生命之轻,都将会是难以承受,也无法承受的。

另一方面,米兰所要传达的爱情观又是什么?“爱情”总是玄而又玄。曾经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我们用太多的理性思维去思考它,那么爱情将不再纯正。然而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我们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以此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米兰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随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写到这里,才恍然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地愚蠢,爱情亦或是在特别的时段遇到特别的人。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难以抉择的问题,选择据理力争还是忍气吞声?选择打抱不平还是熟视无睹?在这种情况下,这本书的确帮了我们不少忙,远离轻松选择刻苦,这不是自虐,是在迷茫中给自己力量,就像托马斯念着这句话离开医院去波西米亚找特雷莎并与之共度一生一样。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永远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一种选择是正确的,因为任何比较都不存在。”这是托马斯最初对是否开始这段爱情的挣扎。其实,我本人是不太赞同这句话的。诚然,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生命旅途中相似的选择却太多太多,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过去失败的决定中,吸取经验从而对下一次抉择展现出十足的信心,而对与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以及身边的人是否快乐。

小说主人公双双意外身亡的悲剧,不仅是他们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是我们许多现代人的悲剧六年级作文。或许,作者正是在托马斯一类人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对人生无限未知可能性的探索。当看到小说结尾,我已经不能轻松地微笑,一缕深切的悲凉从遥远的天际袭来。

正如米兰所感慨的那样,生命的初次排练便已经是生命本身,生命永远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生命之画是如此的潦草,还未来得及修正,也根本没有机会修正,就画完了匆匆的一笔。也许生命一切的结果,无论暗淡还是辉煌,都不值得追悔或者赞叹,一切的抉择也没有所谓正确、错误之分,那只是一道生命的轨迹。因为对于所选择的道路,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比较其优劣!而使我们必须这样走的理由,便是无数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注定的“非如此不可”。这“非如此不可”是加载在我们身上的一道命运的符咒,或许正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内心真正的渴望。

每一次回味这“生命之轻”,都好像是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当我们渐渐长大,经历了所有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之后再去品味它,一切都将是云淡风轻,尘埃落定。你知道的,非如此不可。

第20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如果说,我们每日做的事,都是过往的重演,甚至重演本身也将无休止地重演下去 ,你会不会觉得荒诞?想想我们所经历的事吧,想想它们如昨日般地重演。

这癫狂的幻想又意味着什么呢?那个曾经被我们称之为一次性消失的生活,竟像影子一样没有分量,虚无,竟是那样地轻。无论它是否恐怖,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美丽和崇高都已死去,没有任何意义。就像“史书上谈及的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血腥的岁月与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篇鸿毛还轻,轻的让人害怕”。而于我们呢,往事存在过,然后消失了,然后又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前者是沉重的,后者却比鸿毛还轻。

于是,作为后人的我们,生活于这个世界,又是怎样的轻啊!仿若这世间有我没我都是一样的,地球还是会日夜不息地转动,太阳依旧是东升西落。多我一个不会多,少我一个也不会少。 那我们今生今世存在的证据又在哪里?假如我们遇到了战争或者什么毁灭性的灾难,就如大地震中丧生的人们,多年以后,当人们翻阅史书,只能看到“某年某地因某事发生了大地震”之类的字眼,我们就不复存在了,仿若无力的蝼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也提到了战争,虽然没有正面描写血腥、残酷的战争,战争却做了小说故事的背景,个人存亡与之相比,显得比一片鸿毛还轻,何况是托马斯和特蕾莎、萨丽娜的情感纠葛。他们三个不得不面对这个悲惨的世界,这个不如鸿毛的轻压得他们在现实面前喘不过气来。

于是,人们渴望沉重,渴望有存在感的重。仿佛“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远离大地,变成一个半真的存在“。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 的象征,负担越重,我们的生活越接近大地,越接近真切和实在。然而,最沉重的负担也会把我们压得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死死地钉在地上。

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托马斯将选择什么?沉重还是轻松?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而我们就被永远钉在”轻“与”重“中间纠结。真的就这么心甘情愿地接受这沉重的轻吗?不,绝对不是。我们虽然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 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那么, 既然不能在历史在人类发展的轨迹上存在,被铭记;既然过去已惘然,往事已成空;既然未来

有太多的虚无和未知;为何不活在当下,把握当下?在自己的天平上重重地存在着,独立于天地间,活我们自己的精彩与意义。

生命属于我们的只有一次,时间也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者泪水而停留,我们没有机会用来吸取教训,重新来过。“在这样一个瞬时性组构的世界中,一切选择都失去了理由,一切结果都变得十分合理。幸福何堪?苦乐何重?或许生活早已注定了无所谓幸与不幸。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像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

所以,从现在起,开始谨慎地选择我们的生活,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尽管我们终将如鸿毛般的消失,但是,我要为最后会消失 的“存在“而”存在“。我活给我自己。

轻有力读后感
《轻有力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