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读大学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12 08:34:38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学读什么 读后感

如何当一名大学生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十几年的血泪都献给了高考。有人高中去了清华北大,有人名落孙山读大专技校,有人不忿再拼一年,而我正常发挥考上了华师,不知是要求不高还是乐天派,咱们全家都挺满意的。二零一二年九月,我独自背上背囊来到了广州。

懵懵懂懂过了第一学期,寒假看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不禁开始思考我的大学,我的人生。

大学究竟是什么?华南师范大学和其他院校究竟有什么区别?正如书中所说,大学不是技校,把被动的记忆能力已经上升为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所以,要把大学和普通的技术学校区别开来,大学生应在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面、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合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这便是大学与技校的差距。

但是学校之间有差距,并不意味着高人一等或低人一截。我们身边有太多太多的活生生例子。我同学的表哥,高考考上中大,却浑浑噩噩过了四年,结果连一纸毕业证书都拿不到。本想游戏人生,却不料被人生游戏,怨谁?

我想,我考上了学习氛围浓厚、朴素纯洁的华师,我应该庆幸,应该珍惜。父母辛辛苦苦供我读了十几年书,不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更是为了在十几年的读书生涯中培养我的人格和素质。大学四年,我该如何度过?我再次陷入沉思。

关于目标,我想,我以后是要当一名教师的。根据我的性格比较有耐心又比较活泼开朗的特点,去年夏天我报考了华师的英语师范专业,高考暑假时我便有到补习机构进行了初次教学尝试,有一对一,也有十几个人的小班教学。我遇到过困难,例如学生打架令课堂无法继续,或者因为关注不均而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但与此同时,我也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金,并不是指人民币,而是指精神财富,通过一个多月的摸索,我已经能正常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小问题,学会如何调动学生情绪,也更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知识的欠缺,我似乎明白了大学的意义——充实自己,寻找精神粮食。

寻找精神粮食,谈何容易。这本书却告诉我这并不难。书中曰:读大学,必先读大师。从小就被“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类的话语充斥双耳,如今猛然发现,或许明日我也将站在一方讲台上,面对着一代又一代祖国的花朵,那是,我是什么?细想,也许“灵魂的工程师”过于夸张,但小小讲台上绝对不是能敷衍了事的地方。是什么,让老师滔滔不绝?是什么,让他们不厌其烦?是什么,让他们深受尊重与喜爱?是满腹经纶的底气,是对工作的热情,是干渴喉咙下的耐心。因而,才有了“图书馆,大学的心脏”一说。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略知一二,这是一种资本,更是一笔财富。大学四年,我究竟能从图书馆这个大金库中带走多少,我深知,这靠我自己。

关于英语这个专业,我觉得英语是一种工具,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仅仅学好英语是不够的。我想将来我会学多一门技术,比如会计、计算机。书中说“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就是这个道理。

一招熟,多招会,这是我的目标。

关于兼职,我认为可有不可多。书中有一观点我很认同:兼职过犹不及,有些东西走出校门就再也不会有机会去学了。兼职固然有可取之处,我也做过派传单等兼职,不可置否它们都会有一定的用处,比如提高自己的胆量或者赚一笔补贴家用。但我始终觉得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妈妈常跟我说,大学是学习的最好时光,毕业后再也找不到如此纯粹的学习时光。不要让自己变得学生只是我的兼职。

关于恋爱,我不急不躁,不追求不逃避,等待对的时间对的人。 关于待人,心胸宽广,热情大方,不卑不亢,虚怀若谷。我认为如何待人处事是很重要的一课,常常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反而损人不利己。俞敏洪大学时主动干活,默默奉献,得到了后来众人帮助而事业有成。退一步,并不是凡事吃亏,而是大度无私,和平相处,特别是在我们八个人的大宿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大社会,我更需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我更愿意成为这样的人。

以上都是我根据书中观点引起的种种思考和得到的种种启发,颇为认同,但我对于书中“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英雄莫问出处”“考研用处不大”的观点有着自己的看法。

虽说“行行出状元”“条条大道通罗马”,但专业和学校是用人单位必定要考虑的因素。随着教育观念的普及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大学生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的门槛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老师职位,招聘时要求“211工程”或研究生学历的院校并不少,若照书中“英雄莫问出处”的观点,则这些门槛便不能支撑此看法。书中的确列举很多成功人士并不是名牌

学校专业毕业的例子,但并不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将来都能幸运地出现在此非重点大学毕业成功人士列表当中,反而,更多的是院校专业决定了就业起点的高低,因此加入考研大军并不只是一个随大流的选择,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分析现状的一个做法。所以我觉得作者在书中过分否定考研的作用,着实有些片面。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大学生,要不骄不躁,天道酬勤。

S.M.

二〇一三年二月五日

推荐第2篇:读后感(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从教十余年来第一次体会教学相长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我想把自己和孩子读《大学》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来单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是四书五经当中最短的一篇,大学虽然短,但却讲出了一个人由凡转圣的途径,若人能够依照大学的教诲,进修德行、钻研学问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一生受益无穷。退可善其身,进可报天下。

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宗明义,所谓大人之学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让一个人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心怀天下,而不是整天鸡毛蒜皮,蝇营狗苟。

接下来就是做学问的次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想要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国,欲治国,先齐家,欲齐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欲正心,先诚意,欲诚意,先致知,欲致知就要先格物,最后就指到了做学问进修德行最根本的地方——格物。

再往下就一步一步展开来叙述古人是如何做的,每一步都很详细,并且引经据典,言之有理,下到庶人上到天子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让每个人都各归其位,描述出了一个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和谐社会。

怀着恭敬的心,我又读了一遍《大学》,合上书,闭上眼,我想起自己这三十年的经历,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也想到我教的那些学生,想起书上说的古人的学习教育,也想到现在接受这种教育孩子们,同时也想到了当今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是无所谓善恶愚智的,经过家庭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熏染,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人。自从白话文运动后,这种读四书五经的教育已经消失八九十年了,几十年来的国人没有机会读到这种教人修身齐家的书,一个人不修德,不会做人,即使有了学问也不会有多大的贡献,因为他心胸狭小,眼光短浅。虽然有人能得到好的家教具备良好的美德,那毕竟是少数,全社会的学龄儿童的德育大部分还是要靠学校靠老师来完成的,教育不只是教会孩子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人,其次才是知识的学习、技术的应用。试问一个国家满街都是高科技人才,人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社会能和谐吗?

《大学》作为传承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经典四书五经里面篇幅最短的一书,仅约略读上一读,已经给我如此大的震撼,让我有一种重生的感觉,我的文化生命才刚刚开始,我这些年来的成长只是身体的长大,心灵还处于小人的程度。读《大学》让我感觉自己站在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殿堂的门口,这可是免费的参观学习,里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华所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今以后,我愿意和我的孩子、我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推荐第3篇:大学读什么读后感

大学,简单的梦

——读《读大学,读什么》有感

管理学院会计091王婷

有人说大学是个深不见底的潭,有人说大学只是一场面具舞会, 有人说大学是本无字书。众说纷纭,无论大学是怎么样的,在我们踏入这片圣地开始,犹如无脚鸟一样,为登上更高的云层而努力,用尽所有的色彩绘画出自己的人生蓝图。

大学 ,给我上的第一节课是面对现实,逃避是挂科的前兆。虽然我更向往艺术类或者文学类,但是最终我选择了会计专业。从未见过的科目和报表,高考后的我体会到了什么是从零开始,总有起跑慢了半拍的感觉,也有过摔倒,也有过超越。我们的大学梦不一样,经历也不一样,如果你不付出,那你的梦里将一无所有。

大学,给我上的第二节课是怎么面对现实。无论面对的是什么,只要用最轻盈的脚步,跨过生命中最沉重的事情,就行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太多人把大学复杂化了,结果把自己格式化了,大学只是个小小的社会,我们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配角,路过,留下的痕迹很快就消失了。如果把这一切都简单化,会发现什么消极情绪都只是很纯粹的一厢情愿。人一简单就快乐,一世故就变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做个简单的人,享受阳光和温暖。我喜欢一个人漫步,一个人听歌,一个人享受大学时光,当生活简单得只剩下你和一本书,世界就宁静了下来,时间就定格了,不用再烦恼读不下书,不用再担心挂科。大学,只要享受学习,就够了。

大学,给我上的第三节课,就是要笑着接受一切,生活就应当如此。 生活中,我们总是忙忙碌碌,总是想方设法地去做更多的事。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容易陷入日常生活与工作的琐碎之中,从而把自己的微笑隐藏起来了,忘记或者忽略了把快乐带给别人和自己。其实,给别人一个微笑就是在给自己一个微笑。微笑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别再隐藏它了。真正的快乐惟有从自我了悟中获得,我们笑是真心的笑,哭是由衷感动,我们所有的情绪都变得和谐、自然而完美。那些造成疾病还有精神混乱的负担、压力,都会从身心里边解除。

大学给我上的三节课,足够让我学一辈子,从一个人懵懂的高中生到成熟的大学生,我在改变,我懂了很多。

一个女人可以生得不漂亮,但是一定要活得漂亮。无论什么时候,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修养、优雅的谈吐以及一颗充满爱的心灵,一定可以让一个人活得足够漂亮,活得漂亮,就是活出一种精神、一种品位、一份至真至性的精彩。一个人只要不自弃,相信没有谁可以阻碍你进步。

大学,犹如一部自导自演的电影,不一定有观众,不一定有票房,可是因为有你的烙印而独一无二。一部优秀的电影在于你能否应用所学的技术,温故而知新,充实大学的每天,在你的书架上塞满大学给予你的一切。

世事离戏只有一步之远;人生离梦也只有一步之遥。生命最有趣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

推荐第4篇:《读大学读什么》读后感

进入大学,相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然而看书的时间也相对减少了。即使拿起教科书以外的书来翻阅,也很少看到什么有营养的书。对于大学生适合读什么书,自己也感觉很迷茫,最近有人介绍《读大学读什么》一书,虽然书中有许多观点与现在人们的思维背道而驰,让许多人难以接受,但我不得不说它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这本涉及了许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恋爱,人际交往,兼职等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的事。

“爱情是永恒的”这一直是文人骚客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此书也涉及到了这一方面。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花开堪折直须折”,“爱情是不期而至的,可以期待,但不可以制造,越是寂寞,越要警惕爱情,花开堪折方需折,莫让鲜花败残枝”这其中一句诗:“花开堪折方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可以说两者是处于相对位置的。每一次不管是课堂之上,还是课堂之外,往往同学们都对此讨论的很激烈。大学恋爱真的是可以“快餐式”形容,他们可以认识几天就拍拖,也可以相处几天就结束。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互不了解的人真能想出长久呢。我想说的是:恋爱不是寂寞的借口。

其中书上谈到的逃课问题,作者是这样说的,“什么都不逃,跟什么课都逃掉没什么两样”。读大学,关键是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但是不要逃错课;英语角绝对不是学英语的地方为了英语丢了专业,那就会舍本逐末了。书中提出了更雷人的观点;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当我看到这个部分的时候,就开始思考:难道我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不逃课不迟到都是错误的吗?同时,作者将到要注意逃课的策略,要逃课,但是不要逃错误。同时,不到要逃课,而且要让老师给高分。很多大学课程唯一的作用就是浪费青春,一定要自主性的学习,不要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大学要注意学习的方法,也就是思维模式,我们五年经过了十多年的学习,一些东西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是思维方法,分析能力我们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了,这就是我们要走出一个误区,不要一直最求成绩的高低,读死书,即使在每年期末都难到奖学金,即使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以后在用人单位却平凡至极。

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系统分析能力,当然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应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洞察力。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已经是只是爆炸的时代了,我们仅仅学习别人的知识,那样只会永远走在别人的会面,永远没有自己的事业,换句话说创新很关键,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当然应该建立在观察力的基础上,平时就要多想问题,一些细微的小事里面也许蕴藏着大的道理与智慧,学会见微知著。

大学中的各种证书到社会后也不近有用过四六级,计算机三级,也许还有更多类似的证书。当然过四六级是当今时代的所需,抑或说是必须,但是其他的东西我们能记住多少呢?或许到了社会都忘记了吧,口语应该比书面的东西更重要,计算机,当今社会,应该把它称作是第三只手了吧。

大学生里面还有个关注就是兼职,找一个业余的工作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不但能锻炼自己,而且可以为家里减轻一定的经济负担,也可以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读大学就是在读人生,找准自己的方向,培养自己应对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大学,更需要丰富思想,将思想根植于现实,做一个思想深刻的人。

我读了这本书后很是感触,将我这个幻想青年拉回了现实,我们都是成年人了不要再停留在那个幼稚的年代,我们应该感受到压力还有责任。来自社会的压力,还有一分家的责任,大学生读什么究竟读什么,除了专业技能,还有各个方面就是让你适应在社会中如何跟快的转换角色。

读大学要掌握学习能力,思维的方法,系统的逻辑思维才是真正重要的。至于大学里的爱情,有没有无所谓的,因为我们还年轻有些事情还不懂怎样的理智的去处理,而且爱情是灯带来的,不是计划制造就能成功的。大学看似美好的时光,其实也就不过如此吧,不过一定比工作以后要好,所以还是要好好珍惜即将逝去的大学生活。

推荐第5篇:《读大学读什么》读后感

进入大学,相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然而看书的时间也相对减少了。即使拿起教科书以外的书来翻阅,也很少看到什么有营养的书。对于大学生适合读什么书,自己也感觉很迷茫,最近有人介绍《读大学读什么》一书,虽然书中有许多观点与现在人们的思维背道而驰,让许多人难以接受,但我不得不说它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这本涉及了许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恋爱,人际交往,兼职等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的事。

“爱情是永恒的”这一直是文人骚客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此书也涉及到了这一方面。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花开堪折直须折”,“爱情是不期而至的,可以期待,但不可以制造,越是寂寞,越要警惕爱情,花开堪折方需折,莫让鲜花败残枝”这其中一句诗:“花开堪折方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可以说两者是处于相对位置的。每一次不管是课堂之上,还是课堂之外,往往同学们都对此讨论的很激烈。大学恋爱真的是可以“快餐式”形容,他们可以认识几天就拍拖,也可以相处几天就结束。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互不了解的人真能想出长久呢。我想说的是:恋爱不是寂寞的借口。

其中书上谈到的逃课问题,作者是这样说的,“什么都不逃,跟什么课都逃掉没什么两样”。读大学,关键是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但是不要逃错课;英语角绝对不是学英语的地方为了英语丢了专业,那就会舍本逐末了。书中提出了更雷人的观点;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当我看到这个部分的时候,就开始思考:难道我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不逃课不迟到都是错误的吗?同时,作者将到要注意逃课的策略,要逃课,但是不要逃错误。同时,不到要逃课,而且要让老师给高分。很多大学课程唯一的作用就是浪费青春,一定要自主性的学习,不要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大学要注意学习的方法,也就是思维模式,我们五年经过了十多年的学习,一些东西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是思维方法,分析能力我们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了,这就是我们要走出一个误区,不要一直最求成绩的高低,读死书,即使在每年期末都难到奖学金,即使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以后在用人单位却平凡至极。

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系统分析能力,当然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应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洞察力。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已经是只是爆炸的时代了,我们仅仅学习别人的知识,那样只会永远走在别人的会面,永远没有自己的事业,换句话说创新很关键,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当然应该建立在观察力的基础上,平时就要多想问题,一些细微的小事里面也许蕴藏着大的道理与智慧,学会见微知著。

大学中的各种证书到社会后也不近有用过四六级,计算机三级,也许还有更多类似的证书。当然过四六级是当今时代的所需,抑或说是必须,但是其他的东西我们能记住多少呢?或许到了社会都忘记了吧,口语应该比书面的东西更重要,计算机,当今社会,应该把它称作是第三只手了吧。

大学生里面还有个关注就是兼职,找一个业余的工作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不但能锻炼自己,而且可以为家里减轻一定的经济负担,也可以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读大学就是在读人生,找准自己的方向,培养自己应对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大学,更需要丰富思想,将思想根植于现实,做一个思想深刻的人。

我读了这本书后很是感触,将我这个幻想青年拉回了现实,我们都是成年人了不要再停留在那个幼稚的年代,我们应该感受到压力还有责任。来自社会的压力,还有一分家的责任,大学生读什么究竟读什么,除了专业技能,还有各个方面就是让你适应在社会中如何跟快的转换角色。

推荐第6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是个困惑了几乎所有大一新生甚至老生的问题,有人说,读大学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有的人认为是为了获取文凭,有的人是为了帮父母圆梦,也有的人是为了毕业找份好工作,有的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有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上大学,且从未思考过„„而大学又应该怎样去读,是随随便便混一混?还是把专业课学好就好?我们的学长覃彪喜用这本书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问。

大学生如果只是学习技能,那么和一个技校生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技校的学生进了技校便开始学习技术,而大学生则要学习两年的公公基础课,像什么数学,语文,英语,还有一些其他的什么选修课等等。在最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在同等的学习时间下大学生和技校生一同走进社会的时候,我们的技能可能甚至比不上技校生,那么我们拿什么去和他们竞争呢? 这就是一直在强调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思维模式,我们经过了十多年的学习,一些知识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是思维方法,分析能力我们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这就是要求我们要走出一个误区,不要一直追求成绩的高低,读死书即使在每年期末都拿到奖学金,即使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以后在用人单位却平凡至极。

所以,一个坚持自己错误思想的人比一个思想随波逐流的人更有价值,更值得去学习。所以,要认识到,大学不是技校,我们也不是考证的机器,很多证书到社会上没有任何用处的,而且会浪费了我们大量的美好时光。

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系统分析的能力,当然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

除此之外,还应该培养自己观察力,洞察力,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已经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了,我们仅仅学习别人的知识,那样只会永远走在别人的后面,永远没有自己的事业。换句话说,创新很关键,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当然这应该是建立在观察力的基础上的,平时就要多想问题,一些细微的小事里面也许蕴藏着大的道理与智慧,学会见微知著。 就个人而言,有时候自己还是会抱怨,怎么考到这个破学校来了,荒凉不堪,田园风情十足,闭塞的小村子„„.这多多少少和我心中的大学相差悬殊,但其实静下心来想想,我们真的就是过客的身份,从幼儿园到大学,从那里我们能带走的只有知识,记忆,能力。当然,既然能带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记忆,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份美好的回忆呢?青春,属于青春的应该是美好又充实的吧?而不是充满了非主流的那些伤感,是吗?我想起高中的时候孙老师的一句话:“实实在在做点事,不为明天更美好,只为回忆更充实!”

感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变的更加浮躁了,我们也是变的急躁,变的更加功利。从读书说起吧,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我们觉得有用的东西,也许是四六级,也许是计算机三级,也许是其他很多很多其他种类的证书,目不暇接。当然,过四六级是当今社会的时代所需,抑或说是必须,但是其他的东西我们能记住多少呢?有人问:线性代数有用吗?这东西到社会上可能真的就是用不上,不过,学习它最好的一点就是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嫩能力,这是比什么都有价值的。所以,从现在开始,去图书馆,不要再那么“功利”!

谈到三叉路口的选择,其实一直是我迷茫的一个地方。仕途,学术,商界,经过了很久的深思熟虑,我觉得走商业道路应该是自己最理想的选择吧。仕途,可能现在考公务员的人越来越来多,据报道,南方有一半应届毕业生选择加入公务员的行列,但是真正考上公务员恐怕只会让年轻人变的堕落吧,当然,不会是所有的情况;而且,公务员还是有很多暗箱操作的,我并不喜欢这世俗的文化。

再说说,搞学术的话,我不想当老师,更不想留在学校当什么所谓的教授,因为年轻就应该接受挑战,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是很喜欢安逸的生活,虽然它很稳定。

商场,当今社会的商界就像是战场,可是他就像是一个大熔炉,能容纳几乎所有的人,在商界上没有不可能,充满了挑战,我想我还是选择经商这条道路吧。年轻的时候去外面闯一闯,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当然人是不能选择一辈子给别人打工的,时机成熟了就自己创业。

关于学习英语,主要是自己很爱好这一门语言,所以会在上面话很多时间和功夫去研究,但是好像忽略了专业课的学习。毕业以后,四六级证书只是一个敲门砖吧,口语应该比书面的东西更重要。计算机,当今社会,应经把它称作是第三只手了„„

兼职,找一份业余的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不但能锻炼自己,而且也会为家里减轻一定的经济负担。但是,有的事情是不公平的,在小城市里这种兼职的公司很难找到的,但是,也许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家教,不觉得会太锻炼什么能力,那也只不过是让你把中学里学的知识更加巩固而已了。兼职是要求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做点什么好呢?在那个小小的城市里?

综述,读大学要掌握学习能力,思维的方法,系统的逻辑思维才是真正重要的。至于大学里的爱情,有没有无所谓的,因为我们还年轻,有些事情还不懂怎样理智的去处理,尚且爱情是等待来的,不是计划制造就能成功的。

大学,看似美好的时光,其实也就不过如此吧,不过一定比工作以后要好,所以还是要好好珍惜即将逝去的大学生活。

推荐第7篇:《读大学,到底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到底读什么》读后感

这本书比较简要地概括了在大学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想法,而且作者以一个第三者、过来人的角度比较客观地给了大学生一些忠告,对于其中的一切问题我是有比较深的感触的。综观全书,他让我明白了:在大学要尽早地给自己做好定位和规划,为自己将来的就业作好铺垫工作。下面我来谈谈在读完着本书后几个我比较有感触的问题。

在书的开始,作者开门见山,向读者们概括的说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首先要学会思考。其实又何止在大学里要学会思考,依我看来,一个不会思考或者一个自以为会思考的人是绝对不会获得成功的。我很赞同作者的一句话“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因为前者的人格才是独立的,独立的人格理应比一切都更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呢?第一,我们要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第二,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与现实的土壤。按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要在“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的同时,还应该与社会现实为友。我们要博览群书,而且我们看书的时候不要只局限与本身自己的专业,要多看一些其它方面的书,尽量地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对于我们将来就业也是有好处的。

作者还提到的“做事不如做人,人脉决定成败”。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真的可以关系到我们的成败。马克思都说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的,正式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才让人成其为人。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呢?首先,我们当然要提高自己本身的素质,没有人愿意与一个素质低下的人交往。其次,我们要主动跟别人去交往,搞人际关系我们不能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样是不可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的。再次,我们要懂得维护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朋友交上了以后,如果日后缺乏联系是很难维持下去的,一旦失去,也许我们当时只是觉得少了个朋友,但可能到了以后,我们可能会因为这样而少了一次成功的机会。我们在平时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到了我们工作上或者我们需要用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变成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难得的资源——人脉资源。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人脉可能是一条让你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能够在读大学之初就读到这本书我觉得是一种幸运,它可以让我少走许多弯路,让我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一些“有效”的事情。真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推荐第8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刚进入大学时,我感觉到一些的迷惘。因为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已经告一段落了,所以,一时失去航标的我显得有点手足无措。无意中接触到《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让我从迷惘中晃过神来。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比较简要地概括了在大学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想法,而且作者以一个第三者、过来人的角度比较客观地给了大学生一些忠告,对于其中的一切问题我是有比较深的感触的。综观全书,他让我明白了:在大学要尽早地给自己做好定位和规划。

作者开门见山向读者们概括的说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很赞同作者的一句话“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因为前者的人格才是独立的,独立的人格理应比一切都更重要”。在大学里我们多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那么我觉得,我们就没有资格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呢?我觉得第一,我们要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第二,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与现实的土壤。按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要在“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的同时,还应该与社会现实为友。我们要博览群书,充分利用好大学图书馆这个优良的资源。而且我们看书的时候不要只局限与本身自己的专业,要多看一些其它方面的书,尽量地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对于我们将来就业也是有好处的。另外,我们要见微知著。每天都有很多小事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溜走,可是,只要你善于思考身边的这些看上去毫无意义的小事,你会发现,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人生规划的问题。作者认为,每个人毕业以后大致有这么三条路可走:仕途,商界,学术。作者让我明白了,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有及时的定位和深思熟虑的规划。首先,我们要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和长短处。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且结合实际情况为自己选择一条合适自己的光明路。最后,我们就应该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培养自己的能里。想做官的就要培养自己有审时度势的能力,要能察言观色、见微知著,否则在官场恐怕很难做出一些不适当的判断。做学术的就应该有开放的胸怀、容忍的气度、自由探索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秉持理想的坚持不懈。在商场打拼的就应该有灵活多变的思维和善于抓住机会的能力,而且要有足够的勤奋,努力就会有结果,但不一定是好结果。

在这本书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做事不如做人,人脉决定成败”。,在当今社会,特别是我们处身的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人际关系真的可以关系到我们的成败。马克思都说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的,正式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才让人成其为人。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呢?首先,我们当然要提高自己本身的素质,没有人愿意与一个素质低下的人交往。其次,我们要主动跟别人去交往,搞人际关系我们不能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样是不可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的。再次,我们要懂得维护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朋友交上了以后,如果日后缺乏联系是很难维持下去的,一旦失去,也许我们当时只是觉得少了个朋友,但可能到了以后,我们可能会因为这样而少了依次成功的机会。我们在平时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到了我们工作上或者我们需要用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变成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难得的资源——人脉资源。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人脉可能是一条让你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推荐第9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2012级英师六班 唐依依

覃彪喜说,“历史就是由这些偏激的人物和十五推动者前进的”,读他的书,就觉得他是一个“偏激”的人,我感觉他有时候有点断章取义,因为他总是喜欢举旧例子来阐述他的新观点,但我喜欢他的视角,只是觉得他不怎么会表达罢了,当然,不能用一个作家的标准来衡量他,看书也只是要看懂精髓即可。

覃彪喜本身是一个非常成功又非常有思想有追求的有为青年,他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的观点也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得来的,所以,读他,也正是像他在书中所说的“读同学”了。 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要当老师,也从来没有想过来到这个学校,只是觉得这四年里只要把书好好念好将来就能找一份好的工作了。但是,大学从来就不会这么简单,不会只是学习课本知识的地方,而是把我们培养成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进步青年的地方。军训结束后,我们的教官在一次班会上跟我们说,读大学最重要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成绩有多好,得了多少奖学金,而是你有没有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这观点与作者是一样的,大学最大的价值正在于此。这几日,我总是为了兼职,家教一类的事情烦心,觉得自己应该去多赚一点钱,我也有见过同学一人接几份家教,天天晚上往外跑,但是作者的书让我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我们不应该成为兼职学生,不应该让赚钱这个肤浅的想法占据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学习时间都无法保证,连自己的精神境界都无法提高,只是盲目地人云亦云,别人去兼职自己也在屁股后面跟着,那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的兼职又有什么意义呢?相反,我们更应该花多一点时间去学习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不是为了考试而去花很多时间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深受启发,当然对自己将来有用的专业课知识也是要花时间巩固的,而不是为了期末考试而临时抱佛脚。 我有一个孩童时期的玩伴,高考后去了日本留学,他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所以家里人送他去留学。他并不是像其他有钱家庭的孩子在国外只是混吃混喝,他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将来是什么样子,所以他一直在为他的目标努力,过着有理想有规划的生活。但进了大学的我,对自己的将来还甚是渺茫,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他劝我认真思考自己的规划,要不然以后会很痛苦。现在想来,朋友的忠告是非常有道理的,覃彪喜建议我们从大一开始就要做职业规划,而且要带着思考一路上慢慢寻找。不管我以前有没有想过要当老师,不管我以前有没有想过要到这所大学,这个专业,既然来了,就踏踏实实地学,踏踏实实地为自己以后的职业找好出路,现在我已经有了我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做一名收入稳定的英语教师,所以在社团、兼职、奖学金等一切诱惑面前我都能从容自如,因为什么东西对我将来的职业有好处我就去争取,其他可有可无的我就不会那么难以选择了。

刚来到华师的时候,却是被这里的住宿条件惊吓到了,同样吓到我的还有半夜的老鼠,所以我总是在家人面前抱怨学校的种种不好。然而我到别的学校去比较,也通过别人口中了解到,其他的大学,其实很多都是吃喝玩乐的场所,根本不适合学习,学生也非常浮躁,男生就是打游戏,女生就是逛街。相反,华师无论从学习氛围还是从师资力量等各方面都应该是我心目中大学应有的模样。覃彪喜说,“一个学校只要能让学生学到东西,谁在乎它的跑道是400米还是250米?”是的,一个学校的硬件条件不会影响到学生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艰苦奋斗也许更能激发学生向上的决心。

回顾我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在淘宝上确是是花了不少精力也花了不少钱,电视剧电影之类的也看了不少,书呢,没有看几本,学习呢,也没有放在心上。自己想想也非常不好意思,自己的大学竟然是这样度过的。周围虽然也有比我更加悠闲的人,但大多数都比我用心,我觉得,自己要改变的话就要先从学习周围同学的优点入手,去发现她们,去“读”她们,然后确定自己的目标,不人云亦云,读我该读的书,多在社会走走,多去图书馆坐坐,慢慢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合格大学生。

推荐第10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这个题目很吸引人,特别是对于我这种刚升上大学的大一学生,一直很迷茫,空闲的大学生活是我一度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虽是迫于上交作业,才想起这本书来,但刚一开始读便被吸引。很快地,就把这本书读完了。口语化的语言似与作者面对面谈话,紧贴于现实,描述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现状,并能准确指出问题所在,令人受益匪浅。

大学生与非大学生的区别是什么?不仅仅只是一本毕业证那么简单,也并非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书中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大学跟技校也就没什么不同了。若大学生只是掌握书上空洞的内容,那大学生的技能可能不如于一名经验丰富的技师。所以,大学生真正要学的是教材上那些知识和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需要的是系统分析的能力。教材上的东西当然要学,但这只是前提和基础,最关键的是还要进行自主性学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得到系统的思维训练。

大学生有理由让自己让自己更有深度,也有理由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要做一个思想深刻的人,第一,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第二,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在“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的同时,还应该与社会现实为友。书是良师益友,读大学,必先读大师。大师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也就是“道德文章,堪为师表”,不但有渊博的知识,有原创性、奠基性、开拓性、前沿性的学术知识,还能做到文以载经,是知识和品格完美结合的代表,是知行统一的典范。以书会师,延伸自己。而若没有对现实的关注,如果自己的视野只局限于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内,那他只会被这个社会孤立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里。我们要善于见微知着,只要你善于思考身边的看上去似乎毫无意义的小事,你会发现,生活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在三岔路口,为了避免犹豫不决,尽量少走弯路,一开始就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矢志不渝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因此,人生规划是每一个大学生至关你重要的事情。我们在仔细权衡自己的动机并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之后,再审慎地做出选择。

书中还提及专业问题,作者认为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劝诫我们:你只是你自己!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认为你代表了你的学校或者你的专业。如果你行,别人只会肯定你一个人,不会说你们学校的都很行;如果你不行,别人只会对你一个人摇头,不会一棍子将你们专业的人全部打死。所以,请不要以为自己学校有名或者专业热门就自以为是,也不要因为自己学校不好或者专业冷门就灰心意冷。古人云,天道酬勤。天道未必酬一切勤,但是天道绝对只酬勤。换句话说,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只有努力才可能有结果。哪怕你的专业热得发红发紫紫得发黑,你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以后才能取得成功。

读大学,不是在大学里读书的意思。在大学,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来充实自己,读的是有深度的书、社会、大师,学的是知识基础上的、超越技能的系统分析能力。

第11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还有三个月我们就要实习了,这意味着我们即将离开我们的大学校园,告别我们的学生时代,那么几年大学,我们究竟在读什么?有没有学到什么呢?这个寒假看完《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深有感触。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身份,结合自己在求学、求职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跟大学生深入、全面地谈论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考研、留学、求职、创业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观点新颖、全面、深刻、实用。书中的很多观点跟目前一些主流的观点完全背道而驰,对于那些信奉金科玉律的人来说,作者完全就是一个颠覆传统的另类。比如说,大家都认为逃课是不思进取的表现,作者却说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很多人都认为考研是大学生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出路,作者却把考研比喻成了痛苦的安乐死。如果你在看目录的时候对作者这些观点无法接受,请不要因此而搁下这本书。作者写这本书无非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平等地交流一些想法。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作者身边现实的生活。这些生活在作者身边的大学毕业生比任何一个权威的案例都更为生动而真实。

其中有一篇关于 我思故我在,大学不是技校说了这样一个事实。 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拿起听诊器给病人看病,能够凭借几百万一台的医疗仪器诊断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卫校毕业的中专生

在积累若干年经验以后,照样可以拿手术刀,古时候的中医甚至能够悬丝把脉,仅凭一根丝线就能为病人开药方并保证药到病除„„

所以,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大学跟技校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顶多也只算是一所规模更大的技校。而且就专业技能而言,大学生肯定还比不过技校生的。因为技校厨师专业的学生第一节课可能就要学切菜,而假如大学开设了厨师专业,肯定要用两年来研究厨师的社会使命、职业道德、历史演变、阶级属性和学术分类。

“爱情是永恒的” 这一直是文人骚客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此书也涉及到了这一方面。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花开堪折方须折”,这让我想到一句诗:“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可以说这两者是处于相对位置的。每一次不管是课堂之上,还是课堂之外,往往同学们都对此讨论的很激烈。而我坚持认为“花开堪折方须折”。大学恋爱真的是可以用“闪”字来形容的,他们可以认识几天就拍拖,也可以相处几天就结束。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互不了解的人怎能相处长久呢。我想说的是:恋爱不是寂寞的借口。这时,或许坚持“宁缺毋滥”是不错的选择。有时暧昧不是那么好玩的,说不定反过来害人害己。

对于很快就毕业的我,看这样一本书,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更迷茫。和其他学校相比,医学院校或许比他们更加充实,但是我们同样都是大学生,或许想到毕业之后,会有人觉得还很遥远,但真的是这样吗?可是我现在觉得每天都过得很快。人们常常说“人生没有草稿纸”,

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拿青春来挥霍。或许正如覃彪喜所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太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过自己想做什么”。如果我们不想毕业就是失业的开始,那么在大学,我们一定要有上进心,或许这样,我们就可以骄傲的说“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难道这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吗?

第12篇:读大学读的是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不要让大学对不起高三

最初看这本书,是在思修老师的推荐下看的。文章不长,浅显易懂,也没有太多深奥或者算得上是非常精辟的观点,但看后,这些浅显明白的道理却引起了一次头脑风暴。虽然一下子看完了,但是其中一些观点还是引人深思,另人回味无穷,对自己以后的大学生活还是会有很多的影响的。

在经历过那场最激烈的战争后,我们这些学子终于跨过了高考的独木桥,可谓是从“地狱”升到了“天堂”。俗话说要忆苦思甜,但是,虽然高考仅仅才过去了几个月,我却看到了很多人忘记了自己高三是怎么奋斗的,自己当初高三的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忘记了自己来大学那最初的理想。

“男生把电脑当成游戏机,女生把电脑当成影碟机”,这句话很真实地反映出了当今部分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大学=上课+吃饭+电脑。但是,在过完这惬意的四年后,面对着我们的又是什么呢?别人在空调房里上班,你在工地上汗如雨下,这就是差距。刚刚进入大学,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还不是很大,但是,一年后。两年后,慢慢地,差距就显现出来了。学生之间的分层也有了,有些学生步步高升,有些学生却在为以后的工作发愁。

文章讲了好几个方面的事情,既有说道爱情,也有说道逃课,既说到了考研,也说到了创业,本书对我们的四年大学生活还是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的。由于内容较多,主要挑选一些感触较多的方面来谈谈。

在谈到勤工俭学这方面,深有同感。或者对于比较富有的同学来说,不存在勤工俭学这事情,但是对于一些家境贫寒的同学还说,那么,学费和生活费就是一个责怎么也不能逃避的问题。到底是要开源还是要节流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到底大学要不要兼职,或者是兼职挣更多的钱去让自己挥霍呢。这些天想到最多的是家教,因为大学生最能够做的就是家教,简单又高薪。这对于家境贫寒或者是想自己挣些生活费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一种好选择。当然,除了家教之外,还有很多兼职机会,兼职的机会很多,只要你想。在这里,我们面临两个问题,兼职到底要兼多少好呢,要兼什么职才好。第一个问题,觉得还是不要兼职太多,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来学习的,走出了大学这个校门,你就会发现,再也找不到一个好的地方和时间来学习了。大学是我们人生进行正式,系统化学习的最后时刻,那么,就一定要好好把该学的学下去。钱永远都挣不完,而书,现在不读,以后就很少有机会去读了。兼职有其好处,但凡事适度即可。对于那些贫困学子来说,更是不能舍本逐末,不要为了现在多几块钱而放弃了好好学习的机会。该节俭的还是要节俭。兼职,能够补贴生活费就好了。在书中还说到要选择性地兼职,不要一有钱就去干。我有个师姐说过“不要去做帮人发传单等兼职,因为这种兼职是对人才的浪费”。这句话很有道理,兼职一方面是为了过生活,我们也希望自己再兼职的过程中获得一些经验和知识。那么,在兼职的时候,最好还是去做一些考验自己知识能力的东西吧,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价值更好地发挥,而不是沦为廉价劳动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已经成为我们上大学的标配了,校园内覆盖wifi也不再是梦想,更不用说宿舍安装宽带了。互联网的普及给我们的大学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同时也可以在我们劳累之时提供一些娱乐消遣。互联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它能够使人成功,也能够使人堕落,关键是要看你怎么利用它们。网上拥有巨大的资源,对我们可以说是无尽的。我们既有可能利用这些资源来使自己得到一个更好发展,也可以利用这些来逃避学习任务和娱乐。一提到写论文,现在网上的论文一大堆,直接从网上复制一份过来不就更快吗。但是,这是一种学术造假,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行为。从长远上讲,这对自己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互联网是一个好东西,但关键还是要看你怎么用。另外一方面,互联网上的东西参差不齐,真正要找到一些有用的资料还是挺困难的,所以个人还是认为图书馆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相比较于网上一些非专业的资源,学校的图书馆显得更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在图书馆里面,我们可以很容易就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而不会像网上一样又要注册又要交费。

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可能那个时代还在流行诺基亚的塞班机,那时手机功能比较少,所以更多的还是把它当成一种工具来使用,但是现在的手机功能就比以前多了很多,手机成了很多同学娱乐与社交的最好选择。以至于现在上课学生更多的是埋着头发微信看小说。如何正视手机对我们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多了,物以稀为贵,大学生多了就慢慢相成一种学历不值钱的现象。那么,很多人就想着为自己的学历再镀金,有什么办法,考研。以前的学士学位很高级,但是现在的学士学位都比不过以前的高中学历了,不难想象,扎堆考研的结果就是使硕士学位变得更不值钱。在书中,作者也给我们衡量了考研的成本以及考研后的收益。作者说的很有道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考研亦有其好处。知识是无止境的,如果家庭情况很好,不用为生计而发愁,通过读研究生或者读博士来追求更多的知识,这未尝不可。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另一方面,如果单单把考研当成是就业或者说是逃避本科毕业就业的一种方式,那么就未免有些功利化了。;除此之外,考研是否能够真的为你带来更好的就业这个尚须考虑。一句话,考研有风险,考研需慎重。

最后想谈一点的是作者所说的创业。毫无疑问,一次成功的创业给你带来的回报,无论是物质上的或者是精神上的,都是比跟给人打工的不能相比的。或许看完本书很多人都有种想去创业的冲动了。在书中,作者更侧重的是成功创业的回报而忽略了创业过程的艰辛。创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注定是艰辛的,别人朝九晚五,还有双休,一年好歹还有几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可没有这么小资了。创业面对的是无尽的问题,无尽的烦恼,无尽的风险,一步不对,满盘皆输,业可谓是劳心劳力。同时创业更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大起大落,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不好,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去找一份工作吧。真的能够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生活还是很小资,很容易。对于那些一心要创业的人来说,我认为,不要仅仅是为了钱而去创业,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为什么要创业呢,我们为的是梦想,为的是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像艺术家在创作时,他肯定不会过多地去考虑自己这作品能够卖多少钱。无论是创业或者是艺术,当你真正投入了,一心只是想把它做好,而不是说为了钱,那么钱也会作为创业的一种附属品而来。对于真正的创业者,他们更以自己成功的企业为豪,而不是以自己的财富为豪。就像乔布斯一样,没有人谈他有多少钱,但他依然伟大,他更多的是创造出伟大的作品而不是创造出能挣钱的产品。伟大的作品肯定能挣钱,能挣钱的产品不一定就是伟大的。

最后再总结一下,这本书主要还是给我们大学生起一个指导性作用。它给我们对于兼职,互联网,考研,爱情,创业等个方面的看法提出了一个很辨证的见解,对我们来说还是很有用的。当然,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每个人所处的现实情况,个人经历都是不尽相同的,无论作者所说的是多么好,这些都不能够进行一个很简单的复制,关键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客观全面地面对这些事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大学生活方式。选择一个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大学适合方式,我们才能够更健康地发展。这样,我们生活在大学的殿堂里,我们才可以仰天无愧地说“我的大学没有对不起我高中三年来的努力,我高中的努力很值”。

第13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是个困惑了了几乎所有大一新生甚至老生的问题。有人说,读大学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有的人认为是为了获取文凭,有的人是为了帮父母圆梦,也有的人是为了毕业找份好工作,有的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有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上大学,且从未思考过„„而大学又应该怎样去读,是随随便便混一混?还是把专业课学好就好?我们的学长覃彪喜作为一个标杆用了一年时间写了这本《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用他自身和身边的事迹来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问。

记得刚上大一时,我很困惑,作为一名土木工程的工科生,我们上的课只是省情思修毛概之类的课程,与土木几乎毫不相干,甚至连物理都没有。临近毕业,看了这本书以后,我不由得经常问自己,以前上的那些课有用吗?我为什么要学它们?辅导员告诉过我们,学的这些课程对我们将受益匪浅,但我们是感受不到的,也许仅仅只是为了不挂科,或是得奖学金,去学习它们。然而,如果大学也是在一开始就学习专业技术的话,那又和专科技校有什么区别了呢?大学教育究竟比技校的教育高在哪了呢?看过了这本书,我慢慢体会出了中间的差别。书中有一例子,一经济系的毕业生去一家英国公司应聘,公司将所有面试的人集中在一个大房间里,考官给每个人发了一张试卷,上面只给了一道看起来简单的题目:英国每年买几个高尔夫球。没有其他数据,要求在45分钟内完成。单看这个题目,只是一个数字问题。但毕业生仔细一想,发现这道题不是要我答出一个确定的数字,而是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所谓的“英国买”其实就是英国进口。进口的数量与市场需求有关,市场需求与人口有关。为了使数据精确,还在答题纸上写明了如何进行抽样调查。一个月后,毕业生收到了公司的录用通知。如果面试时那个问题的答案只是一个确定的数字,那么在答题的时候一个读过大学的人和没读大学的人比较起来丝毫也不占优势,因为大学生没有理由一定会比别人的记忆力更好。很多孩子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但他们并不是大学生。既然考察的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那么大学生的优势便凸现出来了。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所以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不会再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被动的记忆能力已经上升为了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

大学生应该学会思考。想法决定活法,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大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黄金期,这个时候的积累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通过思考,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大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然后不断去实施。这也就是大学生与技校生的最大差别了。在大学,学习不止是专业那么简单,很多事情,多动动脑筋,将让我们受益匪浅。很多道理其实就在生活中,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思考,得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结论。就像学长在文章中提到的例子,他在平时买洗发水时就注意到很多洗发水名字不同,可却都是一家公司生产的,他对这件事情进行了研究和思考,这件看似没什么用的事情最后经帮他一个非广告专业的人拿到了一个广告制作的工作。除此之外,还应该培养自己观察力,洞察力,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已经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了,我们仅仅学习别人的知识,那样只会永远走在别人的后面,永远没有自己的事业。换句话说,创新很关键,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当然这应该是建立在观察力的基础上的,平时就要多想问题,一些细微的小事里面也许蕴藏着大的道理与智慧,学会见微知著。基础课程,也许看起来没什么用,但他却能锻炼我们的思维,也许在未来不经意中,将是我们一笔很大的财富。所以,一个坚持自己错误思想的人比一个思想随波逐流的人更有价值,更值得去学习。所以,要认识到,大学不是技校,我们也不是考证的机器,很多证书到社会上没有任何用处的,而且会浪费了我们大量的美好时光。

大学生应该学会学习。学历不能代表能力,文凭不能代表水平,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大学时,首先把专业知识学好,还要学习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如延边大学得天独厚的韩国语学习氛围,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交流等等资源;还要抱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适应大学,学习如何和同学、朋友、老师相处。知识不一定都要记在脑子里,没有人的脑袋能装下所有的知识,但当你学会了学习,所有知识都将为你所用。通俗点说,学会学习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学能力,大学里,不再有人管着我们,也不再有人督促我们,是好是坏都要看我们自己了,这时自学能力就显得格外有用。

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大学期间,一些学生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缺乏社会实践,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操作技能,当遇到问题时,不知如何去解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说,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就。可见,一个人的成功最需要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问题的能力又源自于思考、学习及实践的综合。

综上所述,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虽然临近毕业,但只要理解了真谛,也不能说晚。我想当一名工程师,一名好工程师,也许我不需要太多的创业能力,不需要太多的应聘技巧,但我知道,我的性格,我的每一项能力都将会影响着我的未来。多思考,努力融入社会,这是我需要做的。希望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我能成功的走向社会。

第14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是个困惑了了几乎所有大一新生甚至老生的问题,有人说,读大学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有的人认为是为了获取文凭,有的人是为了帮父母圆梦,也有的人是为了毕业找份好工作,有的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有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上大学,且从未思考过„„而大学又应该怎样去读,是随随便便混一混?还是把专业课学好就好?覃彪喜用这本书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问。

刚上大一时,我很困惑,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上的课基础课程,与医学几乎毫不相干,甚至连生物都没有。在最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在同等的学习时间下大学生和技校生一同走进社会的时候,我们的技能可能甚至比不上技校生,那么我们拿什么去和他们竞争呢?

这就是一直在强调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思维模式,我们经过了十多年的学习,一些知识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是思维方法,分析能力我们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这就是要求我们要走出一个误区,不要一直追求成绩的高低,读死书即使在每年期末都拿到奖学金,即使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以后在用人单位却平凡至极。所以,一个坚持自己错误思想的人比一个思想随波逐流的人更有价值,更值得去学习。所以,要认识到,大学不是技校,我们也不是考证的机器,很多证书到社会上没有任何用处的,而且会浪费了我们大量的美好时光。

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系统分析的能力,当然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除此之外,还应该培养自己观察力,洞察力,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已经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了,我们仅仅学习别人的知识,那样只会永远走在别人的后面,永远没有自己的事业。换句话说,创新很关键,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当然这应该是建立在观察力的基础上的,平时就要多想问题,一些细微的小事里面也许蕴藏着大的道理与智慧,学会见微知著。

除了学习是许多大学生认为读大学必做的事之外,而“爱情”也是很有争议性的话题。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花开堪折方须折”,这让我想到一句诗:“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可以说这两者是处于相对位置的。每一次不管是课堂之上,还是课堂之外,往往同学们都对此讨论的很激烈。而我坚持认为“花开堪折方须折”。大学恋爱真的是可以用“闪”字来形容的,他们可以认识几天就拍拖,也可以相处几天就结束。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互不了解的人怎能相处长久呢。我想说的是:恋爱不是寂寞的借口。这时,或许坚持“宁缺毋滥”是不错的选择。有时暧昧不是那么好玩的,说不定反过来害人害己。

看完本书,我想到毕业之后,这已经不遥远了,我现在觉得每天都过得很快。人们常常说“人生没有草稿纸”,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拿青春来挥霍。或许正如覃彪喜所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太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过自己想做什么”。如果我们不想毕业就是失业的开始,那么在大学,我们一定要有上进心,或许这样,我们就可以骄傲的说“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难道这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吗?

第15篇:背起爸爸读大学读后感

背起爸爸读大学

——给我们的启示

影片由甘肃庆阳中学生李勇的真实事迹改编,主要讲了农村孩子石娃自小丧母,与父亲和姐姐相依为命。转眼间,石娃七岁,姐姐十二岁,石娃该上小学,而成绩优异的姐姐升入初中。但因家境清贫,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父亲便用一把铜勺决定了弟弟石娃去上学,姐姐则不得不中途辍学。石娃刻苦读书,在全国化学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夺得一等奖第三名的好成绩,并考取省城师范学校。但此时,父亲却在干活时不幸摔伤,导致瘫痪在床。重病缠身的父亲为了让儿子能去省里安心求学,不想成为孩子的拖累而要结束自己的生命。石娃为了既照顾好父亲,又不耽误学业,决定背起爸爸上学。清晨,当其他人还在睡梦中,石娃背起父亲,带着简单的行李,告别了他生活了16年的家乡,走上了去省城读书的路。迎着朝阳,向前走去。一个山区的苦孩子,以他瘦弱的身躯背起的不仅仅是一个生病的父亲,他背负的是一个沉重而又充满希望的未来。 看完该部影片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是影片中的石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影片当中的一些细节。难以忘记影片中石娃啃冻干的馍馍,难以忘记石娃站在领奖台上说的“我现在只想我姐姐„„”,难以忘记片尾石娃背起父亲上学堂的一幕,但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石大背起石娃走进马莲河,告诉石娃:“河水有涨有落,学是要天天上的,男孩做啥事都要有个结果。”虽然这些话

很朴实,但道理也很深刻。影片中石娃的形象一直在我脑海里挥洒不去,他那种坚忍不拔,自强自立。风雨无阻,承受磨砺,不向苦难低头,永做人生强者的精神也一直鼓励着我,也可以说陪伴了我的中学时代。当然,古今中外有无数克服磨难,承受挫折,经受住打击,顽强的与命运抗争的人,像大家熟知的越王勾践、苏武、杜甫、史铁生、洪战辉、海伦凯勒、贝多芬„„数不胜数。可这部电影离我们很近,故事的主角跟我们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并且该影片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们经久不能忘怀。

其次,影片当中的父子情深,姐弟情深也打动了无数的观众。姐姐为了弟弟读书,毅然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担当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当实在没钱供应弟弟读书时,勉强自己嫁给一个比弟弟还低的男人,可见姐姐做了多大的牺牲。石娃为了照顾父亲,毅然决定辍学。而父亲为了避免拖累石娃上学,竟然跳井自杀。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可感天地,感人肺腑。这种亲情也深深触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灵。而我们呢,在生活中我们习惯了父母对自己的好,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我们呢,很少为父母做点什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待到那时,便是我们莫大的后悔。我们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其实,我们需要做得也很简单,时常对父母的问候,对默默帮助自己的同学真诚的道谢,对偶尔误会自己的人宽容的微笑,对处于困难之中的同学默默的帮助。也许对于你来说,只是几句嘘寒问暖的话语,只是点滴的眼神交流,亦或是举手之劳,但对于对方却是整个世界!

最后,人的一生不容易。每个人,哪怕是再不上进的人也都想要幸福的生活,都想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就像鲁迅写得《故乡》里面描绘的那样,父辈们都希望下一代有新的生活,为他们所没有经历过的生活,而不希望像他们一样辛苦恣睢生活,辗转流离,居无定所。然而,想要过好的生活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坚守梦想,持之以恒的向着目标迈进,就像许三多那样,每干一件小事,都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似的拼命;直到有一天,我们手里抓住的也是一棵参天大树!”

第16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在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这前,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究竟读大学要读什么呢?大学已经是一个不同于高中的概念了,我们不能再依赖在父母的身旁,我们来到陌生的城市,没有父母在身旁约束我们,我们更加自由了,也更加放纵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加上经历了艰苦奋斗的三年高中,自己在大一的第一学期确实在迷茫中度过了。整天就是在社团工作,还天真地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很充实,每天都在忙,即使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的是是什么。记得有师兄跟我说我把学习和社团工作粉末倒置了,确实是这样了。没有学习,写作业,那罪恶感还远远比不上没有做好部门的工作。

记得这本书上有这样的一句话:当大学踏出校门以后,就很难再像大学毕业以前一样读书了,一方面是因为生活奔波,没有足够的心情和时间;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了良好的学习的学习环境,没有了安静的图书馆和明亮的教室,没有了可以和你一起讨论问题的同学们了,读后感《《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覃彪喜老师的这句话提醒了我。我一直就喜欢把不想做的事延后,告诉自己还有时间,以后再作吧,就是这样的自我安慰,然后就把事情放到要以后再作。覃老师提醒了我,没有那么多的以后了,不能总是这样的角度来想问题的。今天的事情要今天毕,这是小学生都懂的问题啊!就像在看书这方面吧,自己就是不喜欢看书的人,但是太长时间没看书心理又不踏实,自己老是自我安慰地说,别怕啦!现在是打好基础的阶段,先学学其他的,看书的话以后还有的是时间,不仅有以后三年的大学时间,还有毕业后出来工作的时候,看书的时间和机会还多得是,不用着急在这一时。我要好好珍惜四年大学的时间,多看些书,多学点东西。

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是,它不是一本传统的就教读者怎样成为一个在校好好学习的乖学生。覃老师告诉我们:什么课都不逃,跟什么课都逃掉是没什么两样。确实是这样的,虽然说我们在大学有四年这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不好好把握也是很快就溜掉的。做为一名大学生了,我们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我们可以跟据自己判断哪些课是有用的,不如英语之类的,我们必须去好好认真的上课,哪些是完全没必要,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做更多对我们有意义的事情,学习更多的。

能够在读大学之初就读到这本书我觉得是一种幸运,它可令让我学习到不少课本上,课堂上学不到的实用性的东西,也让我少走许多弯路,让我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些事。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

第17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在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除了喜悦,还有一些茫然。大学,一个未知的领域,一个崭新的开始。我要怎样尽快了解并融入大学生活,怎样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让自己更充实更精彩的度过这象牙塔里美好的时光呢?《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给了我答案。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呢?我们不但要读大师,读图书馆,读同学,而且要读信仰,读社会,读人生。我们要在读大学中不断充实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使我们能更深入地思考社会,理解人生。本书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兼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身份,结合自己在求学、求职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跟大学生深入、全面地谈论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考研、留学、求职、创业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观点新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寻求人生哲理的平台。

“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我认为这句话写得很好。我就是一个喜欢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人。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我能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从而发现一些隐藏条件和与众不同的地方,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得出结论。因此,我认为大学生应该学会独立思考,系统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想法决定活法,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要想在千千万万的大学生中脱颖而出,我们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走自己的路。我们要坚信在大学里,我思故我在!

作者还谈到了读大学的非功利关怀、深度思想和关心现实的必要性,这点我十分赞同。我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名言,

《大学》也在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觉得大学生有理由让自己更有深度,也有理由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所以我们应当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为一个有担当有深度的大学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要做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同时,我们要多读有思想有深度的书,“与柏拉图为友、与亚利士多德为友”,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品德。最重要的是要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与社会现实为友”,不能脱离实际,天马行空。

还有,我们要学会观察,见微知著。就像书中写的“只要你善于思考身边的这些看上去似乎毫无意义的小事,你会发现,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每天都有很多件小事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溜走,但这些不经意的小事却往往蕴含着大的道理与智慧,也许在未来不经意中,将是我们一笔很大的财富。例如作者对保洁公司营销策略的观察思考,让他在日后的一次面试中轻松过关。

“我们皆非草木,草木可以在这片校园年复一年的生长,而我们却注定要很快被另一群人替代。”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时间的流逝是飞快的,就像高中这三年的时光,一晃就过去了。在这期间,我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呢?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结识了很多朋友,遇到了很多敬爱的老师。现在,我怀着自豪与神往来到大学,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我能够在未来带着自信与实力走向社会。

读大学,必先“读大师”。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大

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但我希望在大学能与老师积极主动地交流探讨。

读大学,还要学会“读同学”。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老师那里获得知识,同学之间的交流自然也就相当于间接地从别的老师那里获得了知识。

读大学,还有关键一点——读图书馆。虽然说“开卷有益”,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读,一定要有所取舍,要多读好书。比如借一本肤浅的炒作书籍不会浪费你任何钱,但浪费的时间是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来的。所以,要多读好书,不读坏书。并且,在图书馆借书也不要太过功利,只借学习辅导资料等,我们还应看一些有趣的哲理书和中外名著等。一些书籍可能现在没有什么用处,但若干年以后,凭借一本书,或许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应把看书的过程当作一种享受而不一定要抱着“有用”的心态。“编张只有一个网眼的渔网或许也能捕到鱼,但这靠的纯粹是运气。要想每次都能捕到鱼,那就必须要编织一张足够大的网,尽管每次网到鱼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网眼罢了。” 读《老子》创造的是你心中的道,读游记激发你心中的环球梦想,读红楼幻想你心中的文学情结。“无用之用,方是大用”,学习这些看似“无用”的书,假以时日,逐步积累,形成一张知识网,在关键时刻,就会发挥作用。

作者还提到“千招会,不如一招熟。十个百分之十并不是百分之百,而是零。” 如果你有十项工作每项都会做百分之十,那么,在别人眼中,你什么都不会。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专业学精,学透。

在“术业有专攻”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有一个信得过的特长,做到“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方的道路很漫长,但只要方法正确,我有信心走完这段路。怎么做呢?我们既要马不停蹄地赶路,还要尽量不走弯路。不走弯路就是捷径。为了走捷径,一开始就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脚踏实地矢志不渝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没有目标注定要兜圈子,目标不能恒久也照样可能南辕北辙。不思进取自甘堕落的人我们或许会“怒其不争”,而自强不息勤奋刻苦的人如果因为走了太多的弯路而最终一无所获,我们会更加“哀其不幸”。我们要争做不走弯路的智者。

古人云,“天道酬勤”。“天道未必酬一切勤,但是天道绝对只酬勤。”换句话说,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只有努力才可能有结果。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不能让时间荒废。只有永不懈怠的学习才会无愧于那些逝去的青春,只有目标坚定的努力才会为日后的辉煌奠定基础!我希望将来对我的大学生活能够无怨无悔,我希望我的大学生活能够精彩绝伦!

我来了,我的大学!

第18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确实问题值得所有大学生思索。当我们在初中高中时听别人所说大学仿佛很简单,好像是传说中的天堂,宛如生活在这里已是终点,生命已然在这里停顿。但一进入学校我才真正知道生活没有停止,生命才刚刚开始。未来如同一本美丽的书本正等待着我们去阅读。

我觉得不要苛求于学校的条件,有很多人抱怨学校的住宿条件差,饭堂总不能让人满意,总是羡慕其他大学的硬件设施,当初选大学考虑更多的是学校的教学楼是不是新建的,图书馆是否漂亮。过客,我们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当我们大学毕业我们能从学校带走什么,当我们被学校“细心”的清除学校时,你是否还要考虑学校的条件呢?我们唯一能从学校带走的就是知识和能力。图书馆那么漂亮,可是大学三年你都不知道各个楼层藏书的种类,岂不是很悲哀?语心湖环境很迷人,可是大学三年你都没有去过早读,岂不是很凄凉?我们应该学会去爱我们的校园,只有爱上他,你才会觉得自己身处之地有多么的漂亮。落日的晚霞虽然艳丽,但黎明的朝阳更显生机。

“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对于作者的这一点论述激起我学习的动力,但点不是对于整体而言,而是个别特例,我相信,我就会创造这个特例,天道酬勤,这是我永远信奉的真理,努力多一点,就会别人多学一点,你的竞争力就会增强一点。请同学们努力吧!大学三年是很短暂的。李开复先生说过:“不要说上课听不懂,不要说老师不关心,不要说专业不感兴趣,不要说学校太烂,堕落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借口。”失去的青春,抱怨也无济于事,唯有现在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在大学期间,培养自己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为自己的青春书写绚丽的一笔。

读大学还要学会读人。读人包括读别人和读自己。读别人就是要与别人友好相处,和别人互相学习。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与同寝室的舍友还没有成为好友那确实是种遗憾,我需要好好的反省,然后尽自己的努力去和她们成为好朋友,那也是我每一个学期的任务。庆幸的是在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我还有那么几个新交的好朋友,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大学算是半个社会,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当然也就有很

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人了。每个人都有长短之处。别人的短处我们可以拿来警戒自己。别人的长处则是可以吸取,然后不断地完善自己。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读大师,也我比较乐意做的事。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关于他们自己的的很多经历,我有时会很认真地去琢磨,然后得以勉励自己。书上说的“做不事不如做人,人脉决定成败”,我是非常赞成的,也是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的!

这本书里给我启发最大的算是这句话“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是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实这个原则知道越早越好,因为那样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专攻一个专业的同时还可以兼顾学习另一专业。我们应该拥有专业以外的至少一项特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具备有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有附加的亮点。在就业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将自己作为一件价值很高的商品推销出去。我仍然记得我的高中老师曾经说过,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该多读些书,因为书中不仅能交给我们知识还可以让我们的心智成长,所以读大学在学习本专业的课本的同时,也应该读写其他方面的书。不是为了什么特定的考试之类的,只是为了让自己懂得那多一点点的东西。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人生规划的问题。作者认为,每个人毕业以后大致有这么三条路可走:仕途,商界,学术。作者让我明白了,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有及时的定位和深思熟虑的规划。首先,我们要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和长短处。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且结合实际情况为自己选择一条合适自己的光明路。最后,我们就应该利用大学三年的时间培养自己的能里。想做官的就要培养自己有审时度势的能力,要能察言观色、见微知著,否则在官场恐怕很难做出一些不适当的判断。做学术的就应该有开放的胸怀、容忍的气度、自由探索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秉持理想的坚持不懈。在商场打拼的就应该有灵活多变的思维和善于抓住机会的能力,而且要有足够的勤奋,努力就会有结果,但不一定是好结果。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说求职是从大一开始。大一的时候,我们曾经懵懂,曾经彷徨,甚至虚度光阴。《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的方向。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他告诉我们面试时需要注意的最基本事项,她告诉我们大学生与大专生的区别在于逻辑思维上的差异,他告诉我们即使被分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也可以通过自学赢得成功

作者说,他给我们讲的这些,只不过是他给我们上的几道菜。而我,也只是点了几道我自己喜欢的小菜,还有许多的美味等待我们一起去品尝!如果我们只吃菜,肯定解决不了我们的饥饿。因此,在菜上来了的同时,我们必须结合自身实践,从现在起,马上去捕捉自己的“猎物”——适合自己的大学计划,职业设想,人生憧憬。“凡事预则立”。相信自己,不断努力,现在赢在大学,将来赢定一生。

第19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观后感

自信、独立地做一名理性的大学生,是我读完覃彪喜所编著《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感想。作者在书中主要以一名过来人的身份给大学生做出18条忠告,并例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每个观点,使其忠告更浅显易懂,让人印象深刻。而当时作者已是一位年仅25岁的董事长。

作者所告诫的18条忠告,都能从多方面并例举相关例子来比较全面地分析其观点,而且其中牵涉的角度也较广。作者从专业学习、就业技巧、为人处事、规划创业等生动形象地分析、讲解,其中也有很多语句也说出了我们大学生的心声。书中很多见解也比较大胆、新颖,虽然书中部分内容会惹人争议,但却是少见的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读物。读完此书,除了见识到一些新见解,还发现其中还有很多与作者具有共鸣的思想见解,使我感觉获益良。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部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章节。作者就以“大学生究竟凭什么区别于技校毕业生并进而区别于一切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切入,分析探讨我们大学生如何与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校生区分开来。结合现实,确实有很多同学都埋怨过,到就业时,我们这些所谓的大学生反而比不上大专生。因为一个岗位的招聘不止是看文凭的高低,也有技能的熟练程度、经验等。若我们的技能不及人,即使我们是本科文凭也不及专科。曾经我们也与老师请教过这个问题,而老师的回答是,我们大学生需要的是综合素质,不止是技能。而覃彪喜的见解是,其中的区别在于大学生所具有的系统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不管在什么行业,当我们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和问题,则需要拥有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则来源于我们对专业知识、其他课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即是我们大学的全部课程,包括德智体美的发展。所以,对于之前疑惑的问题,现在我也得到了解决,并会要求自己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使自己做一个能独立、系统地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而为了使自己更加有深度,形成自己的独特思考方式与见解,我认为自己需要做到此书作者所提倡的: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讲自己的思想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刚进大学的时候,或许是由于时间比较空闲,而且斗志比较强烈,自己会常去图书馆看书,无论是与专业相关还是陶冶性情类的书籍,可是随着学习、工作的忙碌,就渐渐把去图书馆看书、借书的习惯淡化了。所以,我认为懂得反省、积极进取也应该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态度。

另外,作者认为,我们在大学期间,就应该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并早日明确自己的目标,矢志不渝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因为没有目标注定要兜圈子,目标不能恒久也照样可能南辕北辙。所以我们更应该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为实现此目标而不断努力,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并且要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早日实现个人价值。

第20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星期二下午,一头扎进图书馆,在静谧中,将这本《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看完了。书写的是豪情万丈,读来也是激情澎湃。心中自然有了许多感受想要抒发。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现今,经济发展趋于饱和,世界经济形势持续低迷。这种状态下,政府想要继续发展,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再为人家打工是行不通的了。可以发现,08年之前,关于自主创业的宣传一直是不温不火的,而08年之后,各种求职栏目,各种鼓励自主创业的书籍,各种创业大赛蓬蓬勃勃的发展起来。加上大学不断扩招,本科甚至研究生博士生的含金量不断下降,许许多多的大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这其中,政府的推动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再为别人打工,就很不可取了。一个又小又破的公司老板的工资可能比一个世界500强企业的经理的工资还要多,并且他的阅历,他的综合素质在锻炼下也是出类拔萃的。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我们大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胸怀大志,感想敢做,处在人生最好的年华,要是这时候不追寻自己的理想,难道要等到将来坐在摇椅上再追悔莫及吗? 完全可以在一些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自己做嘛。

其次,大学期间的学习真是太重要了,那是将来几十年知识、思想的根基,甚至是主要源泉 。试想,将来朝九晚五的生活,还要处理人际,家庭的琐事,再想找一段可以静下心来的时间真是太难了。挤出零碎时间整的很难,我之前一直想利用零碎时间来阅读,但发现行不通,一是零碎时间的琐事太多,经常会被一些意外事故打断,并且就算能读下去,势必会造成思维的碎片化和思想鸡汤化,这样的微博态对于人的提升是很有限甚至有害的。现在的自习,自由活动的时间这么多,真是一座大金矿啊。

读大学读后感
《读大学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