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历史是什么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21 08:33:51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历史读后感

>读后感

客路中学冯腾玉

这本>书内容从历史的小处着眼,将之无限放大,。比如《几块石头-北宋灭亡的直接导火索》。这“几块石头”指的是宋徽宗爱收集奇石,于是各地农民全都被强迫去挖掘收集石头,各地怨声载道,于是发动起义,方腊起义再加上外族的入侵,北宋就灭亡了。正史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先杯酒释了兵权,然后又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地方行政、财政、军权分属不同官员等等,这样做的好处当然是避免地方权利过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这也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官俸、军费开支达,战斗力不强。各地农民穷啊怎么都是死,不如起义,于是国内起义不断。即便是后来范仲淹、王安石的改革也无法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国内环境差,再加上和外族的战争,造成了北宋的灭亡。书中有些内容则是从野史或不明作者的历史记录中找出,然后放大为一个所谓的“拐点”,这也使得这本书的历史内容可信度大大降低。比如《悍妇捉奸-促使明朝灭亡的偶然事件》。这把从野史里面找到的一个故事无限放大,放大到促使明朝灭亡。个人因素促使一个朝代灭亡是有的,但不可能是随便一个人,也不可能是唯一的原因!一个官员因为原配捉到自己和私自纳的小妾的事情而受到泼辣夫人的责罚,于是就想通过改国家制度来解气泄愤,国家制度随后也就被改了,然后就引领大明王朝一路走向灭亡„„真就是明明白白的生拉硬拽!不知道《明朝那些事儿》里面有没有记录这件事,我可以在之后的阅读中验证一下。当然,什么都不能一棒子打死,这本书也一样。虽然在刚刚看了一个章节后就发觉了书的晦涩,但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这毕竟只是作者从一个侧面评说的历史,大众性的非正规读物一般也不会让我们去深究什么,对于我来说就是看个乐和吧。

书只是一个思想的媒介、载体,你可以看到作者写出来的文字内容和他传达的思想,同时它更可以给你很多线索,引导&启发你去思考,想象,这就是书延续性的作用。本书中有一句话“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我想朝代的更迭归纳原因多可引此作为总结吧,这是从大的方面说。从小的方面说,对于我们个人的启示我想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吧。

推荐第2篇:历史读后感

历史论文读后感

有幸一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刚入馆口,是由邓小平先生题写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感。在准备来的时候我已经百度过它的信息,馆由序厅、展厅、半景画馆三部分组成,馆内陈列着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八月日本投降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抗战文物及一些图片资料。

进入序厅,是一座巨大的铜浮雕,上面刻着“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左右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义勇军进行曲》和《八路军进行曲》的曲谱,顶部悬挂着8口方形古钟,象征着八年抗战。我们在初中高中的课本中就已了解到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对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浴血奋战,杀出了一片天,让强国刮目相看。历时8年的抗战中,中国伤亡人数3500余万,财产损失约6000亿美元。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这场展览中,我首先感受了在那个危急时刻我们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共两党达成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四方同胞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形成一股轰轰烈烈的抗日热潮。从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在正面战场的奋起抵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再到台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海外华侨认购国债回国参战,不同党派和团体冰释前嫌,一起来拯救这片土地„„“到了这个最危险的时刻”,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入侵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

随着缓缓移动的参观人流,杨靖宇,佟麟阁,左权,张自忠„„一个个熟悉而崇高的名字印入我的眼帘。国难当头,英雄辈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牺牲时,年仅37岁;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牺牲后,日本人发现他的胃里全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狼牙山五壮士毅然砸枪跳崖;被敌人包围在河边,誓死不屈的8位女战士挽臂沉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无数抗日先烈的爱国奉献精神的写照,是他们凝聚起了中华民族桀骜不屈的脊梁。实话来讲,中国抗战的胜利离不了仁人志士的献身精神,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最终的胜利还会指日可待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绝不会是在1945年。

望着这些照片,我又想起了南京大屠杀,那是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它给六朝古都添上了一抹血腥。那段痛苦屈辱的岁月,望着被杀的丈夫与子女的母亲又是怎样的痛心;望着明晃晃的枪支大刀的孩子又是怎样的惊慌失措;本该静静度完余生的老人们又是多么悲愤!这一切的一切,都紧紧扼住了我的喉咙。我没法想象一个平民百姓对死亡的恐惧之情;无法想象在他们面前比“死”更恐怖的日本人。更无法想象抗战军人的英勇无畏;无法想象他们面对凶残的敌人时的智慧与冷静,我没有经历过这些,看着想着这些画面却足以让我瞠目结舌。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但是它确确实实发生了,发生在了中国,发生在了南京——一个著名的六朝古都!但在那个时候古都变成了废墟。

走出展览馆,我的心中虽饱含着崇高与悲壮的情怀,但是却没有多少作为“胜利者”的喜悦。伤亡人数3500余万,财产损失6000亿美元,这一个个鲜明的数字让我们不能有丝毫的轻松和愉快。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国家的孱弱,民族承载了更多的苦难,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从来不会有人怀疑抗战史是一部胜利史,但只有在民族复兴的轨迹清晰地勾勒出回归大国的坐标时,我们才可能最终体验到“胜利”的完整涵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一面镜子,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日本法西斯之所以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侵略中国,而且中国抗战用了八年之久,完全是因为国力衰微、经济落后。我们常听别人说“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错的。正是对历史的经验总结,在取得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在经过了一段曲折之后,中国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国工作的着重点,把改革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通过改革,中国加速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强了综合国力,使中国更加坚强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事实表明,只要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抓住当前国际合作的大好时机,采取既大胆进取又慎重稳步的方针策略,中国的改革必将成功,中华民族也必将崛起。

只有使我们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感受到社会发展的利益,都能满怀希望地生活,社会才具有向心力, 民族也才具有凝聚力。 在当代致力于祖国的富强与统一正是我国各阶级各阶层共同一致的最好奋斗目标。在这个目标之下, 我们仍将聚合起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拚搏不息。 中国近现代史一再证明了统一,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团结,就没有发展;没有平等,就没有团结; 没有共同的梦想,就没有民族的凝聚力。让我们高举着富强与统一的旗帜, 努力建设一个富裕和谐的新国家,实现中国人的百年梦想。

推荐第3篇:历史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十分有趣的书,读后确实感觉酣畅淋漓,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我读后的感觉,那就是“爽”。一提到历史想必大家都会联想到枯燥乏味,而本书的作者当今明月却一改常规,取而代之的是调侃幽默风趣,让读者欲罢不能。

本书文风严谨而又不乏幽默,而作者穿插的一些评论尤其是恰到好处,我除了佩服作者那丰厚的史学知识,更是感叹其无与伦比的社会洞察力。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一个年仅27岁的年轻人,一个非文学和历史学专业出身的普通公务员,用如此老道、通俗、幽默的手法,写出共计七册总计861285字史学巨著,将历史还原得清晰深刻、丰满圆润,实在让人匪夷所思。而本书在新浪博客连载三个月逾百万点量,创造了一个文学史上的奇迹。因此我也常感叹到“奇人也”!

书是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的小说,说的是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灭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朱元璋农民起义,经过艰苦战斗,打败陈友谅,凭借徐达,常遇春等人的辅佐登上王位,又杀掉胡惟庸,重权独揽;朱棣被逼造反,迁都北上,开创永乐盛世;无奈朱祁镇亲信宦官王振,断送了“宣统之治”的太平圣景;嘉靖万历爷孙更是深居简出,不理朝政,东林党与阉党的争斗四起;谁知明朝气数已尽,任凭勤劳努力的崇祯如何力挽狂澜,也无法挽救颓势,明朝最终在内忧外患下灭亡。

徐阶严嵩的政权夺势,尔虞我诈;于谦王守仁的力挽狂澜,刚正不阿;张居正变法的百废待兴,改革反腐;戚继光俞大猷的英勇拼杀,抗击倭寇;袁崇焕卢象昇的巧用兵法,评定内乱;孙承宗的老谋深算和李自成皇太极的最终进攻„„

作者详细地剖析了每个人的心理、特征,让历史又一次精彩了起来,对于这个我曾不太熟悉的朝代,我在短短数日间便了如指掌。这里面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朱元璋了。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liuxue86.com)。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他在位期间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明朝政权。但是他也有许多措施功过难断或者遭人诽议,如廷杖大臣、废丞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擅杀文人、重开殉葬制度、八股文取士制度、实行君主集权和高压统治等举措,所以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

读了这套书,我不禁被书中表现的“厚黑学”惊呆了!这些忠臣、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人与人之间哪里还有真诚、信义可言?彼此经常搞些你死我活的斗争。很多有才华的人:唐寅、徐文长、方孝孺、解缙,哪一个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都是在政治斗争中得到了极其可悲的下场。他们的失败有的源于一句话,一篇文章。真可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被别有用心的人一曲解,给大老板——皇帝奏一本,说上句“此人别有用心”,再分析一下这句话可能危及你的皇位,事情就办妥了。圣旨很快下了:满门抄斩,灭九族,还有的灭十族!冤案就此诞生!

正如当年明月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 “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

推荐第4篇:历史读后感

历史读后感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读后感。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原来历史可以这么理解的。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读后感《历史读后感》。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推荐第5篇:历史读后感‘

历史读后感

在寒假来临之前,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有趣的书,叫《历史是个什么玩意2:袁腾飞说中国史下》。里面讲述的是有关于中国现代史的时件,还有袁老师自己对近代史的见解。

对于这本书,一拿到手,翻开目录时,我既感到陌生,又感到熟悉。陌生是因为这本书我才刚刚开始看,还没知道它里面讲述的事件细节;而熟悉则是因为在看到标题后,我的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中国近代史这几个字,还有那本陪伴着我差不多半年的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这本书大概讲的也是和课本的一样吧,我心想。

一翻开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先是书的目录,每一章的开头都用一些俏皮幽默的话做开头,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

然后就是内容。袁老师的语言十分幽默,但是幽默的同时,历史的有关资料却一点也不含糊,在资料、有关事件这方面,这本书处理的很好,很严谨。就拿第五章浴血抗倭十四载中的第六节背后的残酷青春中的一段描述中日双方作战武器:小日本一个师团两万多人,比我们的师要大,比我们军要小,108门火炮,24辆战车,咱们中国全国也找不着几辆战车。新四军就更别提了,全军10500人,就相当于国民党一个正规师,6200支枪,这6200支枪相当多的都是村里做的那种土枪,而不是兵工厂生产的。这

段文字就能体现出这本书在文字方面描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但它还不失生动性,接着上面一段的文字又刚好说明了历史是个什么玩意这本书的语言是很幽默、很大众化、通俗易懂的:那个土枪土到什么程度呢,战士们“亲切”地称它为脚蹬式步枪,什么意思呢?它打一枪之后这枪栓就拉不开了,得搁地下拿脚踩,那个手没劲,搁地下一踩,弹壳出去,第二发子弹入膛,非常的低劣,你说你要用这样的武器跟日本打仗,你趴地下射击一枪,然后再站起来一踩,那你就牺牲了,就光荣了。所以我们用这么低劣的武器跟飞机大炮坦克毒气,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作战。这段话我一看完就很能联想到当时的情景。

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深的体会到这本书给我的感受,用八个字来概括吧:一本活了的历史书!

推荐第6篇:历史读后感

历史读后感

《刘少奇》

背景:解放前夕,受中央委托刘少奇到天津和开滦等地为恢复经济,尽快发展生产,建立新中国做准备。

内容:《刘少奇故事》是主要从四个部分,描写了刘少奇同志在不同时期的感人故事。1957年,根据毛主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指示,刘少奇同志带调查组南下,实际考查关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9年,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以后,联系群众、教育子女、勤政廉洁的故事。1961年,国家遭受严重的经济困难,刘少奇同志到湖南农村和他的故乡深入基层调查人民的疾苦,帮助群众克服困难。

感想:今天我看了,刘少奇主席的影片,我以前并不太了解刘主席,只是小时候听家长说过,但是今天我看了刘少奇一篇,内心感触很大,刘主席于1943年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一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了我们国家做了许多贡献,1957年人民内部发生了矛盾,刘主席代表党南下,解决人民矛盾,一路上辛辛苦苦,但是他没有一句怨言,他解决了人民的矛盾,还使人民更加团结,1959年刘少奇被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为祖国做出了更大的贡献,他先后主持召开5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和109次常委会会议,用很大精力来建立健全这个崭新的制度,为我们祖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61年,国家遭受了重大的经济危机,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极差,刘主席深入人民群众,到湖南农村自己的故乡宁乡县,深入老百姓,体会老百姓的艰难,深刻感受人民群众的疾苦,并且认真研究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他坚决支持和指导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正确方针,帮助人民们克服苦难,使中国人民生活慢慢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不幸的是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杀害,蒙冤致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向党提出尽快取消文化大革命。这就是我们的刘主席,一生辛辛苦苦,为祖国做贡献。

《毛泽东》

背景:毛泽东1949年任中共中央主席,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了伟大贡献

内容: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赶走日本侵略者,把蒋介石统治的国民政府打垮,成立新中国

感想: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每当听到这首歌,大家都会想起我们伟大的主席——毛泽东,他使我们现在能过上幸福生活,他在1920年创立了中国人民共产党,1927年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1928年4月毛主席与朱德领导的起义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组建了一批由正义组成的队伍,1934年参加了红一方面军的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在贵州主持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936年他努力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共产党与国民党联合起来抗日,抗战时期,他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1945年抗战结束,国民党想霸占中国,蒋介石为了欺骗人民,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毛泽东深知这场谈判的危险,但是考虑到人民,他还是义无返顾的去了,他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的假和平的阴谋,签订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极大主动。1949年4月,指挥百万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了中国最后一片被国民党统治的地区。1949年十月举行了开国大典,我们的毛主席,为我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1946年九月九日因疲劳成疾不幸去世,我们应该永远的铭记,那张慈祥的面孔。

《文化大革命》

背景: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主席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进行了迫害人民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内容: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

感想:199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一场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一场运动爆发了。当时是由毛泽东为首开始的这场活动,我们的毛主席被林彪和江青这两个反革命政党蒙蔽了双眼,开始了一场毁灭性的活动即文化大革命,这场活动主要是废除一切旧风俗旧东西。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遭到批斗。红卫兵运动对社会秩序和民主法制的破坏,引起各地党组织和许多干部群众的不满和抵制。但是,这种不满和抵制当时却被认为是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许多的先生,有文化的文学家,都被关进牛棚,受苦,最后被迫害致死,看到此处,我心中十分愤怒,1965年还上演了一场新剧《海瑞罢官》本是一场十分精彩的历史剧但是《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这使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带上更为严重的政治色彩。此后,批判涉及的范围迅速扩大。使我国许多历史没有完整的传承下来,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做出了毁灭性的摧残,是我们最不能原谅的,党中央在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主持下作出决定,派工作组到大、中学校协助领导运动,力图使局势稳定下来。各地工作组在领导运动的过程中,得到多数群众的支持,却加剧了同造反派的对立。在如何对待运动的问题上,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同中央*小组之间的分歧日趋尖锐。工作组被指责为“实际上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中央决定撤销工作组。这场革命迫害了许多曾经为我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直到1977年中央撤消了文化大革命,终止了这场迫害人民的活动。

《开国大典》

背景:1949年中国共产党赶走了国民党,开始建设新中国

内容:1949年10月,在北京**前,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

感想:1949年十月一日,人们聚集在**前,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等待着那庄严的一刻,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毛主席站在话筒前,庄严地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一刻全场沸腾了,人人都为新中国成立而发自内心的高兴。随后,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共54个单位的54门礼炮齐鸣28响,如报春惊雷回荡在天地间,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54个民族人民英勇奋斗28年,终于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礼炮声声,人们心情更加激动,听着炮声,我的心情也无比激动,升旗以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证明了共产政府从今天开始建立新中国,然后浩浩荡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会场,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风采,后来群众又自发的举行了游行,直至晚上9点才结束,这场典礼宣布了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的新世纪,结束了我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不会让其他西方国家欺负,这一刻,我衷心为祖国高兴!

推荐第7篇:犹太人历史读后感

犹太人历史读后感

犹太民族是世界上多灾多难的民族之一,在犹太人长期生活的欧洲, 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下达过驱逐令。世界其他地区的统治者也往往借助驱逐手段对犹

太人进行迫害。翻开历史, 可以看到驱逐犹太人的事件屡屡发生, 从未间断过。早在亚述和巴比伦帝国时代, 犹太人便遭驱逐。罗马人也曾多次以犹太人不适在耶路撒冷居住为由对其进行驱逐。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所描绘的犹太高利贷商夏洛克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少欧洲人心中对犹太人的偏见。希特勒也曾在其自传《我的奋斗》中表达了自己对犹太人的憎恨,可是这个民族却生存了下来,并且成为世界上极为成功的民族,世界上的杰出人士中,几乎各个领域都有犹太人的身影:原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K.J可罗,P.A萨缪尔森,西蒙、经济理论专家-----大卫.李嘉图、控制世界黄金市场和欧洲经济命脉200年的商人 ------罗斯柴尔德家族:老罗斯柴尔德-----尼桑.罗斯柴尔德、资本主义世界第一个10亿富翁,石油大王 美孚公司------洛克菲勒······是什么造就了这个民族?我将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我认为,犹太人能生存至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他们非常重视整个民族的人的知识教育,这里先举一个事例足以说明这个道理。在犹太人种族里,当他们的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孩子的母亲就会将蜂蜜滴在书本上,让孩子们去尝一尝书上的那一滴蜂蜜的味道。第一感观和知觉上,让孩子就懂得蜂蜜是甜的,书本也是甜的道理。使人从小就像爱吃蜂蜜一样爱啃书本,在幼小的心灵上打下热爱读书学习的烙印。而且对孩子从小进行启发式学习教育,这不仅是一个或两个母亲这样做,全民族都是如此,把蜂蜜滴在孩子的书本上,变成犹太人的良好习惯和有效的手段,并当作传统发扬光大。在犹太人眼中,学习不只是学习,而是以本身所学为基础,自行创造出新的东西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另一个教师,也不是人的拷贝,而是在于创造一个新的人.世界之所以进步即在此.犹太人也蔑视一般的学习,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味模仿,而不是任何创新.实际上,学习应该是怀疑,思考,提高知性能力的过程.只要是活着,犹太人总是不停地学习。因为对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种神圣的使命.犹太人认为,肯学习的人比知识丰富的人更伟大。在犹太教中,勤奋好学不只是仅次于敬神的一种美德,而且是敬神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宗教般虔诚的求知精神在商业文化中的渗透,内化为犹太人孜孜不倦,探索求实,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他们孜孜以求在知识海洋中积累的丰富知识,对形成犹太人所特有的计划谋略与智慧发挥了文化滋养的作用。可以想像一个目不识丁的人或知识缺乏者在世界舞台上根本不会有运筹帷幄的智慧。这是我们最值得学习的。 2.永恒的探索心境,犹太人家庭不但重视知识,而且更重视才能。他们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敢于发问。

3.广泛与各民族交流、接触,仅就肤色来看犹太人在世界各地经过接近二千年的流浪,和当地人的通婚,使到犹太人的肤色变得多种多样,有白种犹太人,黄种犹太人,和黑种犹太人,及印度和拉美的亚肤色的犹太人。

最后以一首犹太古谚作为本文的结尾 《贤人七德》 一 不班门弄斧 二 不打断别人说话 三 不急于求成 四 提问要有针对性 五 解答要符合情理 六 谈话要有始有终 七 做事要立足于实际

71 43 YF

推荐第8篇:水泥历史读后感

细品中国水泥史话,对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水泥产业那一场场波澜起伏的巨大变迁感触颇多,我不得不承认,对中国历史了解狭隘的我在未品读此文献之前对于袁世凯的认识过于片面。在维护民族工业利益前,此人是当之无愧让人钦佩的。从洋人手中收回唐山细棉土厂,兴建启新洋灰公司,在中国水泥工业史上添画了浓重的一笔。而此后的重用周学熙,无疑也是为后来水泥行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回过头来再认真思考唐山细棉土厂的兴建始末,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在建厂之前唐廷枢先生经过反复测试,甚至多次将取样的灰石邮寄到英国去实验,这样具有远见卓识的唐廷枢先生发现使用唐山的石灰石和香山的粘土制成的细棉土最好,这种颇具有意义的建厂方式为后来的唐山细棉土厂生产出质量高成本低并在意大利赛会上取得优等奖的“狮牌”水泥打下来坚固的基础,这种由工艺决定企业的商业方式不正是现如今水泥行业里那些百花齐绽的公司的模式吗?

仔细想想自己于大三上学期末参观的兴安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或是桂林市永固混凝土有限公司,这些公司无不有在这个水泥行业中安身立命的“本领”,水泥配合比便是每家企业具有竞争力的核心,化学组成决定了水泥的性能,如水化热、水泥硬度、抗酸性等。而这些性能便可以应用于各种方面。我记得在从永固混泥土公司回来的校车上,我想着我们处在一个被钢筋水泥包围的世界里,水泥无处不在,而问题也无孔不入,开裂、变形、收缩、耐久度等问题即使在这个水泥行业看上去已经饱和的21世纪,好像也没得得到妥善解决。若是我们能够将水泥组成中硅酸三钙的高强度高水化热,硅酸二钙的抗水性,铁相固溶体的抗酸性这些优良性能结合起来,当然,这只是假设,但是哪怕是在某方面一点细微的突破,都能使现如今的水泥行业产生翻天覆地的洗牌,所以,在我看来,水泥化学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仍然让水泥行业充满未知。

纵观中国水泥史话,澳门青州英坭厂、启新洋灰公司、广东士敏土厂、湖北大冶水泥厂,共同开创了中国水泥工业的第一个时期。而启新、中国、华商三强逐鹿算是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时期了,而华商和中国牌水泥又是如何从当时启新水泥一家独大的市场里分一杯羹呢,这又是一段曲折的故事。除去充裕的资金链和人际关系等外部因素,一言以蔽之,华商公司的厂址是上海华龙镇,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而后期发力的中国水泥则是加购了两条德国生产的湿法回转窑生产线才有实力和华商启新叫板。

在那个混乱而又生动的中国水泥史发展里,或许我们可以借鉴到很多仍然适用于今天的道理,水泥的生产工艺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掌握了技术便是决定了未来。而生产设备和工厂选址也是决定一家水泥公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以上便是我的读书报告。

推荐第9篇:历史读后感2

读《中国通史》有感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然而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如《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及各类野史可谓多如牛毛。但是宗史著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节体”编纂为代表体裁。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由传统“贵族精英”转向社会民众,由政治、制度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大都不再以“褒贬人物、胪列事状为贵”。章节体裁的逐级分编、分章、分节列题形式,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中国通史》浩如烟海,可就一点,如智慧来自实际,英雄从平凡起步等入手,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能做好。当然,作为尝试未尝不可。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

推荐第10篇:《历史选择》读后感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邢台市临西县吕寨校区曹村小学五年级一班:张明月

辅导教师:杜素华

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颗星星冉冉升起,她就是---中国。《历史的选

择》这本书主要讲述中国从古到今经历的风风雨雨,以及不同时期的爱国英雄事

迹。看了这本书,我感触很深。

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

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

身碎骨全不怕”。 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 《历史的选择》里有许许多多英雄人物为新中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历史选

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山。例如:董存瑞在危难时刻为战友开辟了一条安全通道,而自己却因为炸弹爆炸而

牺牲了,那时他年仅十九岁。再比如:雷锋,他终生爱党,在他的一生中帮助了

许许多多的人,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去!可是后来因为发生了事故而丧生了,那时他年仅也只有二十二岁。

《历史的选择》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祖国的英雄人物,还让我学到了很多

精神,我们要学习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英雄坚持不懈,有永不言败的精神。既然历史选择了中国,我们应该把这些精神发扬光大,使生活更加美好!

当“春天的故事”响彻了大江南北,随着党的“十七大”召开,中国已经完

全融入到了国际大家庭里。如今,我们的祖国国力强盛,无论是在民生、外交、科技、工业与经济上,中国的声音已响遍了世界。祖国,真正的强大了!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中国的少先队员,我们应牢记党和人

民的重托,跟随着共产党前进的脚步,当好接班人,做一个热爱祖国的好少年,

撑起祖国的明天!

联系电话:0319---8582071

第11篇:新疆历史读后感

《新疆作家 艺术家告世界书》读后感

新疆作家艺术家的《中国新疆作家、艺术家告世界书》,句句血声声泪声讨了7.5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让我这个远方的人清楚地知道这场暴力事件的本来面目极其罪恶,让人知道了这场暴力事件给新疆各族人民造成的残害,让人知道了这场暴力事件的罪恶目的极其背景。

7月5日在乌鲁木齐发生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造成了无辜公民的大量伤亡,在每个人的内心投下了痛苦的阴影。这个巨大的悲剧,刺痛了维吾尔民族的心,也刺痛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所有善良人的心。当我们从电视里网络里听闻到这一重大事件时,作为一个生活在祖国内地的居民,看到新疆同胞遭受到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的袭击,他们的生命无端受到残杀,他们的财产无端受到毁坏,人的心也流血了。这伙狂热暴徒,丧心病狂,把人们的美好安宁的生活毁坏。这伙暴力恐怖分子,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和理智,是罪恶的化身,魔鬼的行径。这些滥杀无辜的暴徒,他们真的是全体维吾尔人的敌人,真的是新疆各民族人民的敌人,真的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敌人,真的是我们人类的敌人。

新疆作家艺术家用自己的亲历和见证揭露了整个残酷的打砸抢烧杀事件过程,控诉了热比娅和“世维会”的罪恶行径,让世人见识了事情的本来真相。在这里,我们真诚的感谢新疆的作家艺术家,并对您们的正义行动表示敬意。

我们中国的丝绸之路,从古到今走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丝绸之路的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这个文明,是由中华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新中国六十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又谱写了崭新的历史篇章,让丝绸之路的文明更加发扬光大了。

热比娅和“世维会”暴力恐怖分子,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搞打砸抢烧杀,破坏我们安宁和谐的生活。他们真的是新疆人民的死敌,是中国人民的死敌。他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必须坚决反对。试想,如果我们的身边发生这样的打砸抢烧杀,我们的生活能安宁吗?这我们会答应吗?我们必须坚决反对。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和睦相处的多民族大家庭,几千年来,各民族为了共同的繁荣富强,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壮丽诗篇。

今天,热比娅这个跳梁小丑挑起事端,妄图捣乱和破坏,达到中华民族的敌人做梦都想实现的目的,妄图让我们中华民族重新回到受八国联军欺辱的时代。这是我们每一个当代的中国人都不会答应的。

《中国新疆作家、艺术家告世界书》让人十分感动,作家艺术家们用自己亲身经历与见证,述说,声讨,让善良的人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可以说,他们为我们中华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作为当今时代的一个中国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我们自己的和平美丽的生活。因此,我们真诚的感谢新疆的作家艺术家的崇高精神。

第12篇:《新疆历史》读后感

新疆历史与文化读后感

通过近半个学期对《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学习,使我对祖国的西部边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本教程详细的为我们解读了新疆的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以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这三点的新疆民族史。 纵观新疆地方史,是一个灿烂而且神秘的足迹。它记录着新疆人民的历史进程。在这片广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由古老的塞人、月氏、乌孙、羌人、汉人及匈奴人等各大小部落。他们在战争中成长,在和平中发展。是他们建立了古老的西域。随着中原地带对新疆的发展与管辖,历代皇帝在新疆特派使者设立军事机构及驻军。他们认为,只要控制新疆的治安就能保证天下的苍生,就能维护边疆的稳定。至今,我国任然将保卫新疆的安全稳定作为首要问题,维护祖国边疆的稳定就是维护民族的发展,就是国家前进的前提,所以,新疆不容任何分-裂势力的干扰,新疆肩负着和平事业的重担。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地域性决定着民族的多样性。也就是决定了新疆民族的多样性及复杂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疆已经是主要由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及蒙古族等十三个常住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这个占全国总面积六分之一的广阔地域,却凝聚着五千年辉煌的文化。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公共为了新疆的明天努力着,为了世界的文化努力着。因为这里没有民族的界限,没有歧视更没有纠纷,新疆,一片欣欣向荣。

民族团结,就像和-谐的纽带,将少数民族同汉族紧紧绑住;

民族团结,就向厚重的车轮,推动着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稳步发展;

民族团结,就像奥林匹克圣火,在世界的每一个民族心中传扬。

全新疆的民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拥护我国民族政策,维护祖国统一。

揭开神秘的面纱,大漠的孤烟连通着天地。四周一片荒芜。远方传来一阵舒缓的驼铃声,楼兰古城那神秘的钟声载着历史厚重的车轮向前,蹒跚而行。古兰经的奥义孕育着信仰伊斯兰的圣徒们在新疆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成长。是宗教教会他们待人,是宗教哺育他们思维。

通过学习新疆地方史,我相信,新疆人民一定会为民族团结事业发扬下去。我们一定会为世界民族团结事业做榜样,亲手将奥运的火种交给北京。

新疆人民爱好和平,新疆人民团结一心,祝新疆人民成为全国人民民族团结的丰碑!为世界人民做出自己伟大的贡献!。

第13篇:历史、《史记》读后感

我敬佩司马迁能把《史记》写得那么深动敬佩《史记》当中的每一个英雄人物敬佩中国拥有那么丰厚悠久的历史。今天我终于把厚厚的一本《史记》读完了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收获还真是不小。

《史记》这本书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叙事简明生动非常得吸引人。《史记》是历史的“实录”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它的文学价值表现在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并且成功地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真正做到了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这样既写活了历史人物也栩栩如生看完了每一篇故事好像每个人物就出现在我的眼前。他还非常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我觉得《史记》的语言真不愧后来被奉为“古文”的最高成就。

在《史记》这本书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历史故事是:《五张羊皮的故事》。这则故事主要讲了:春秋战国时候爱惜人才的秦穆公为了赎回聪明才干的百里奚用五张羊皮去跟楚人交换他最后秦穆公赎回了自己最喜欢的大臣百里奚。读了这篇故事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像文中的秦穆公一样他如果用重金去赎回百里奚的话楚人觉得秦穆公很看重他一定不会轻易交换。但是如果用五张羊皮去交换的话楚人必定会很轻视百里奚而同意交换。聪明的秦穆公就换了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最终如愿以偿。我觉得我应该向秦穆公学习。

总而言之在《史记》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中国伟大的五千年的历史同时我还懂得了不少的知识收获了不少硕果。我认为《史记》这本书值得一看。

第14篇:历史读后感3

1.《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2.这个寒假我读了《史记》。

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写上面那些东西的小哥一看就没读过。作为读过的人,我就告诉你我的感受吧。作为一本纪传体史书,文字确实优美,可是却没有什么中心思想,也不可能有中心思想,因为史书的作用就是如实记录发生的事情,作者不应该掺杂自己的感情。当然,史记里还是有司马迁自己的情感在里面的。写史记读后感,就好比写数学课本读后感,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单纯一个篇章的读后感,比如你读过屈原贾生列传,就可以为屈原列传写一篇读后感,抒发你读过的感受,对文字的理解,对屈原的思考,和你心里一些其他的想法。可是,倘若通读全篇,你就会发现,对整本史记,你不会有一个整体的读后感,史记这本书通过什么事啦,反映

了什么中心啦,抒发了什么感情啦,这些不会有。会有什么呢?鄙人是理科生,不擅文辞,不会表达,您只要自己通读一遍,就会有一个自己的想法。希望对你有用!

第15篇:历史读本读后感

历史读本读后感

历史读本读后感

为纪念裘古怀烈士诞辰110周年,奉化史志办年前正式出版了《裘古怀烈士纪念文集》,值得庆幸!

裘古怀烈士的事迹让我弥久难忘,深深地感动了我。他,年仅二十六岁美好年华的时节,就离开了我们,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那一幕幕慷慨就义时高呼“同志们,永别了!望你们踏着我的血迹前进!”、“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场景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之际。尤其是,他对我们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和坚定的信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

裘古怀烈士出生在奉化松岙附近的一个小山村——大埠。从小刻苦求学,好学上进。虽然家庭经济十分贫寒,依然愤发苦读,松溪小学毕业后,私约两三同学,投考忠义高等小学,进而以第一名成绩被宁波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录取。进入师范不到一年,父亲病逝,雪上加霜,家庭境况更加困难,学费无着落,书又买不成,其情其景,真可谓是凄惨悲凉。他在日记中抒写当时的情感:龙欲游而无云兮,予欲渡而无舟兮;秋将熟而天旱兮,日将出而云蔽兮,奈何而时不至兮!

不难看出,裘古怀对贫寒处境的无奈和怨恨,更是对壮志难酬的焦虑和责问!短短的几句感慨,其语风可与爱国诗人屈原楚辞的《天问》相媲美!充分表达了裘古怀从小就有改变现实的凌云壮志。

就在他就学期间,阅读大量的进步刊物,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确立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与此同时,他积极组织和参加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抨击和揭露反动当局丑陋嘴脸的文章。

1925年,上海发生的“五卅” 惨案,更激发了裘古怀的爱国热情,毅然投笔从戎,考入了黄埔军校,并于次年的上半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了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自此以后,他在叶挺领导下的独立团进行革命战争,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八一南昌起义,在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城的三大战役中,英勇奋战,获得了“虎胆英雄”的光荣称号。而后,他在潮州、汕头的英勇奋战中不幸负伤,辗转宁波公立医院治伤,伤愈后就在浙江萧山、富阳、兰溪进行地下革命工作,领导开展农民运动。

这段时期,裘古怀历经军旅生涯的磨砺和残酷战争的考验,他已经锻炼成为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铸造成为一名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革命斗士。

尤其是在被捕以后,他被关入浙江陆军监狱之中与国民党发动派的坚强斗争,更加奠定了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一定胜利。他在狱中针对国民党发动派的残酷迫害和高压手段,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狱中斗争,迫使敌人惊慌失措和退让。特别是当敌人决定狠下毒手,突击枪杀狱中战友时,他意识到自己将遭到同样命运的时候,裘古怀大义凌然,视死如归。临行前,十分清醒地给我们党留下了宝贵的建议和坚定誓言:希望党要百倍地扩大工农红军;血的经验证明,没有强大的武装,要想革命成功,实在是不可能的。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最后,他坚定地说: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

裘古怀临刑前给党的遗言,充分表达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赤胆忠心和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念。

《裘古怀烈士纪念文集》作为革命传统教育读本,就是要我们在纪念革命先烈,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中继承革命遗志,汲取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16篇:历史读后感200字

历史读后感200字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

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嘴很甜;师傅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事、猪八戒的活泼、沙僧的勤快、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行端正,不怕任何困难,有坚定的信念;沙僧和白龙马虽说没有什么本事,但都甘心当好后勤。

读了这部书,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有坚定的毅力,

不畏艰险。

西游记读后感200字

文/戴子洵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里面讲了骑着白马的唐僧,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大耳朵的猪八戒,还有勤劳的沙和尚,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有很多感触。

书里的四个人他们团结,友爱,合作,一起战胜妖魔鬼怪,上西天取经。我要向他们学习这种精神。

我们还要坚持到底,做事不能半途而废,碰到一些事不退缩,勇于去战胜困难。书里的人因为坚持不懈才能到达目的地,学习上我们如果碰到题目有困难,要擅于思考,而不是一开始就放弃。

还要乐于助人,帮助同学捡垃圾,借橡皮啊等等小事……

这本书很经典,我要多多的看这类的书籍,充实自己,又能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西游记读后感200字

读完西游记我知道了作者吴承恩。知道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认识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猴子。知道了好吃懒做的猪八戒。还有憨厚的沙僧。他们为了保护师傅取经,一路的艰辛万苦,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我们学习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如果我们都努力克服面对,都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西游记读后感200字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他们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

以前的我并没有这样坚强的毅力,所以我做事总是半途而废。比如说学钢琴,我觉得钢琴太枯燥了。所以,我放弃了钢琴。三年级时,我又学习葫芦丝,每每遇到困难时,我就会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毅力,他们遇到这么多困难都没有放弃、退缩,我遇到一点点困

难就退缩了,我要向他们学习!

很少人能够真正拥有坚强的毅力,但它却是最美好的品质!比如说《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就真正拥有了这美好的品质------毅力!司马迁曾经被打入大牢,受了很多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但他并没有选择死亡,而是忍辱负重的活了下来,并用惊人的毅力写出了《史记》这本名着。

看那!这就是毅力!坚韧不拔的毅力!做什么事情都要拥有毅力,那样才能成功;要是没有毅力就会一事无成!毅力,使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优秀品质!

文/张瑀晗

可怜的简·爱,从小就没有人喜欢她,没有人照顾她,没有人疼爱她,她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个世上。还好,他遇到了先生,先生给了简·哎想要的生活,想要的一切,可就在他们要美满是,另一位先生把简·爱屡走了,先生很生气,他愤怒,他不平,他四处寻

找简·爱,终于找到了,她好开心呀,见到先生了,可这一切太迟,最后会怎样拿?……

简爱读后感200字

我今天读完了《简爱》心里由衷的敬佩简爱。她是我的榜样。简爱虽然不够漂亮,但人不是因为漂亮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漂亮。高雅的气质,温柔活波的个性,有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是女人最可贵的东西。

我喜欢看简爱在罗奥德学习的那段。她努力向上的精神鼓舞着我。

还有同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故事,这是真爱的过程。人一生有一次这样大的爱就足矣。

让人感觉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人为什么活着与人怎样活着。

读后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读一读这样的着作,以提高我们的修养、志趣、心德、能力。

简爱读后感200字

简爱从小失去父母,住在舅舅家,

她百般努力舅母却不喜欢她。后来,她被送进慈善学校,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学习。毕业后,简爱鼓起勇气迎接新生活,到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她忍受着高贵小姐对她的嘲讽,最终获得了爱情,幸福的生活。我懂得了有快乐,有伤心,这才叫幸福。

文章描写了简爱的人生,我感到她的人生很美好。

简爱读后感200字

《简爱》这本小说,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主人公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并没有绝望,她并没有自我摧毁,并没有在侮辱中沉沦。所带来的种种不幸的一切,相反,换回的却是简。爱的无限信心,

却是简。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简爱读后感200字

有的人在恶劣的环境下会绝望、崩溃、疯掉甚至自杀。但有的人越是环境恶劣越能锻炼她坚强的意志,和永远打不垮的精神,遇事更加沉稳冷静。简爱非常的有爱心,也非常自信,他的自信感染者身边每一个人,包括男主人公、小女孩、管家……让他们觉得家里有这么一个自信而乐观的人,感觉非常踏实和安全。

简爱读后感200字

然而通过这件事,简·爱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了。她善良而又宽容,那种视金钱如粪土的精神更是当今社会的人所应该学习的。简·爱的身上到处都有闪光点。

所以我觉得简·爱就像一个巨宝盆,它教会了我们许多,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

简爱读后感200字

在我的心目中,《简·爱》是一部完美而伟大的着作,因为它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善恶美丑,学会了怎样做人;而书中的主人公简·爱是我学习的榜样,她的聪明、善良、坚强、有主见,是最令人敬佩的。简·爱的一生有悲欢,也有离合。她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坎坷,可以说是不幸的,但是她却从不向命运低头,任何困难在她面前都会感到恐惧。

最近读了姜戎先生的《狼图腾》之后,感觉心潮澎湃,它让我对本来就很向往的草原生活更加痴迷,让我迫不急待地想要到那美丽而又古老的草原去领略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独特风光。

这是一本优秀的小说,描述了大草原上腾格尔地区的人民群众的生活。随着他的描述,我仿佛也身在大草原,感觉草原的广阔,人民群众的热情好客。以及人与狼之间的那种微妙关系,那种生在草原,死后躯体还于草原的高尚的情怀...

《狼图腾》,并不为龙图腾和狼图腾的起源所左右,只是喜欢狼与额尔草原

人的斗智斗勇的情节所震撼,我也希望在《狼图腾》找到自己的信仰,以期走出自己的路。

我看完这本书觉得做女巫真惨,做了好事就说是坏女巫,做了坏事就是好女巫,为什么女巫做了坏事还算是好女巫呢?做了好事又成了坏女巫呢?真搞不懂,要是我是小女巫,就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小女巫是做事坚持真理的一个女巫,她没有被大女巫说做坏事的女巫是好女巫迷惑住,还是一直很认真的学习魔法,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小女巫如果一样也会超过比你强的人,小女巫就是这样超过其他女巫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其实当初很奇怪为什么作者会把他们3个放在一起写。现在终于明白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自己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追求心灵的真善美。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奉献了属于他们的一生。虽然当时未被很多人认可。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一种教育,也

是一种启发。我们其实做不到像他们那样执着追求真理和正义。但是他们有一种精神,不断朝自己想要的前进。即使路上布满荆棘。也会勇敢的走。

虽然我并不希望自己做名人。但是我也希望自己在追求梦想的时候,就算有再多荆棘,我也一定会勇敢,坚强的走下去。

名人传读后感200字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

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名人传读后感200字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

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读后感200字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名人传读后感200字

《名人传》描述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令我们启示更多,获得更多。

第17篇:历史读后感600字

历史读后感600字

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历史读后感600字,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读后感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读后感。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原来历史可以这么理解的。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读后感《历史读后感》。

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历史读后感600字]

第18篇:天津历史读后感

天津历史读后感

本书全面详实地介绍了天津历史。分为悠悠岁月---古代篇。包括古代天津的经济生活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物。还有峥嵘岁月---近代篇。包括民主革命的奋斗历程,经济的近代化进程,近代大都市的建设,中西交汇的近代文化和近代的城市社会生活。最后是光辉岁月---现代篇。包括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伟大的历史转折和天津巨变的十年。

这本书以设卫建城600多年以来的历史发展为主线,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天津与时俱进,巨变腾飞的历程,将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融为一体。充实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内容,选取历史上能够充分体现天津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现象与成就,展示天津的独特风貌;在文字表述的基础上,选取丰富的历史图片及图表资料,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图文相得益彰,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天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也是一座占有重要地位的城市。与历史悠久的中国古都型城市相比较,天津历史并不算太长,天津设卫建城600多年。传统天津的城市地位也不是特别高,在明代天津是座卫城,但因天津依河近海,地处水陆通津,距首都北京又很近,因此地位十分重要。17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把侵略的矛头伸向中国,从海路上走,到天津最为方便,最能接近清王朝,所以就把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当成既定方针。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40年代,先后有九个国家在这里设立了租界,这在世界各国的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段屈辱史,也是一段抗争史,同时又是一段文化史。它说明这一时期的天津因为有着中国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特殊地位,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由于天津是中国北方最早和距首都最近的开放城市,是中国汲取近代文明最理想的窗口,也是近代文明进入中国最便捷的跳板,所以很快便造就了天津引领中国近代文明的特殊地位,促使天津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出现了一大批“中国之最”。比如,中国的近代工业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而洋务运动中的许多着名企业就出现在天津,天津机器局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火药厂。能以最先进的设备生产最新式的火药;开平矿务局是当时办得最成功的洋务企业。此外,中国最早的电报和电话通讯,中国最早的邮政和邮票,中国最早的运营铁路,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无不出现在天津。

天津能在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千古变局中走在全国前列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由海河、海洋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天津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具有开放、包容、多元的显着特征。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风骨。

读完这本书有助于我对这座城市深层面的了解与认识。带给我对天津的热爱,以及对天津腾飞的信心,这正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第19篇:《历史哲学》读后感

黑格尔《历史哲学》读书笔记

《历史哲学》是黑格尔课堂讲义经编订整理后出版的。此书不仅富于思辨的获利,也适当注意于经验的事物和现象的事物,同时由于年轻人是对历史先为熟悉,黑格尔便从听者已知道的资料中表明出“观念”的动作,这也是我选取《历史哲学》来读的原因之一。本书包含着一个思想体系,即使细微之处也符合逻辑。本书著者无意自己去创造历史,而只是一个凡人从事探讨那已经创造出来的历史,那孕育理性而且富于“观念”的历史。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认为人类在某种意义上乃是束缚于他自己的信仰、理性,或者说某种本质的存在。这种自相矛盾的状况背认为是一切生存界内表现的一种对峙的状态,那就是“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之间的对峙,而构成宇宙生命的那些自然和智慧的过程便是要取消这种对峙,而使之归合为一种绝对的生存。而这部讲义的主题便是人类从原始的束缚状态到“合理的自由”状态所经过的诸多连续的阶段行相。

在绪论中,黑格尔将观察历史的方法分为三种,原始的历史,反省的历史和哲学的历史。并对于哲学的历史予以具体阐述。探讨了:精神本性上抽象的特质,精神用什么方法或者手段来实现它的“观念”,最后考察了,‘精神’在有限存在中全部实现的形态——国家。黑格尔将世界历史的发展归为“精神”本质的发展,把“自由的观念”当做是精神的本性和历史的最终目的,将观念和热情作为交织成世界历史的经纬线。“观念一方面是事物的充满,另一方面又是自由的、任性的、抽象的东西”。观念是普遍存在的,她在精神的内部,通过活动这个中心过渡到“客观性”的领域。

另外说明个人行为除了出自预先的“热情”、私欲本身或者其他因素外,还在不自觉地符合着,推动着另一深入层面的发展。这种推动本身并未被意识到。继而过渡到“世界历史个人”的目的中间包含着普遍的原则。举凯撒为例,起初他出于取得罗马帝国的独裁权(一个属消极性质的目的),同时他的行为又是罗马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上一种必要的使命,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胜利,同时也是一种不自觉完成世界历史使命的本能。他们出于自身目的而行动,但他们的行动却是根源于潜伏的内在的“精神”。历史这个向前进展的精神从不自觉的内在性由伟大人物带到自觉。英雄(伟大人物)即“世界精神的代理人”。

“自由”是黑格尔历史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第34页说明“人类自身具有理性,又从它的活动和自决的力量,称作自由”。并提出两个因素:一,自由的观念是绝对的、最后的目的。

二、实现自由的手段,就是知识和意志的主观方面。国家是道德的全体和自由的现实,同时也是这两个因素客观的统一。历史各个过程所应当达到的目标——就是客观的意志和主观的意志在国家内的结合。说明世界历史的进程,世界历史原则发展的阶程,那个原则的内容就是“自由”的意识。第一个阶段就是“精神”淹没于自然之中。第二个阶段就是他进展到了他的自由意识。第三个阶段是从这个仍然是特殊的自由的形式提高到了纯粹的普遍性,提高到了精神性本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接着说明了历史的地理基础。把特殊方面的地理上的差别看做思想本质上的差别,“这种特殊的差别有如下三种:

1、干燥的高迪。

2、平原刘御——是巨川、大江所流过的地方。

3、和海相连的海岸流域。这三种地理上的因素是主要的,

我们在地球各部都可以看到这三种差别。第一种是实体的高起的领域,闭关自守,不易达到。第二种是文明的中心,而且还没有开发的独立性。第三种表现和维持世界的联系。”“世界历史从“东方”到“西方”,因为欧洲是历史的终点,亚洲是起点。”东方国家是历史的幼年时期,没有进展成为主观的自由。希腊人的世界为历史的“青年时代”,这里逐渐有了个性的形成。第三是罗马国家也就历史的壮年时期。以反省为根据。这是个主观性的帝国。然后是日耳曼世界的出现,也就是老年时代。精神的老年时代是完满的成熟的力量。这时期他自己又重新回到完满的统一。

接下来便是以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日耳曼世界的顺序展开具体论述世界历史的进程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在黑格尔那里,世界历史不过是“自由的概念”的发展。景象万千、事态纷纭的世界历史,是“精神”的发展和实践的过程。同时也说明了哲学超越社会表象,从事深刻观察,认识“观念”在实现他自己时所经历的发展过程,即自由意识的发展过程。

在我看来,由于黑格尔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仅仅到上世纪初,主要把中国归列为封闭性的、原始性的过度。而对于中国对当时英国最初访问*的拒斥直接持以否定的态度。而对于西方世界的过多肯定。与历史环境意识形态有一定关联。但是黑格尔的思想之系统性以及思辨性十分强大。对于世界历史系统性的反思归纳以及深入探讨对于我们探究历史的真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20篇:《历史哲学》读后感

《历史哲学》读后感

关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一书,由于各种原因,我只阅读了黑格尔所著的绪论部分和正文部分的中国篇。

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他的历史哲学思想在《精神现象学》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萌芽,在《历史哲学》中则构成了明确的体系。柯林伍德认为《历史哲学》是一部具有深刻独创性和革命性的著作,在书中历史学第一次充分成熟地走上哲学思想的舞台。

在历史的研究方法上,黑格尔提倡一种批判的态度,他认为,历史哲学的功能就是要从具体的历史经验中去探索理性的行为。黑格尔在绪论中将观察历史的方法分为三种:

一、原始的历史。这就是像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写的历史。他认为,这样的历史只是把史学家所熟悉的行动、事件和情况,改变成一种观念的作品,只是将生动的描述留给后人。

二、反省的历史。这种历史能超越现时代的限制,是作者用自己的精神来从事这种整理工作,是一种历史重构,是普遍的内在的东西和事变的唯一的联系。当人们阅读它时会有一种“现在”的意兴在他的心头,会给人以道德的教训,成为达到哲学的世界历史的过渡。

三、哲学的历史。由于哲学观察历史的唯一思想就是理性,历史哲学只不过是对历史的思想的考察。哲学所关心的只是理念在世界历史的明镜中照射出来的光辉。因此世界历史是一种合理性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个人的一切热情、个性、兴趣、和才能都只是绝对精神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工具和手段。伟大人物也不例外,他们的伟大只是因为他们体现了绝对精神的意志,成为绝对精神的代理人。就连国家也不过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的形态。在国家中自由获得了客观性,表现为法律。总之,历史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在其自我实现的过程中的外化。世界历史就是绝对精神朝着他的终极的目标不断地实现。历史哲学的作用就是要在一个特殊的经验中追踪理性的轨迹。世界历史展现了精神的自由意识的以及那种自由随之而实现的发展过程。所谓批判的历史并不是真正的历史,而是一种历史的历史。

在黑格尔看来历史是精神在时间里的发展,是理性支配着世界,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上帝便是这种理性、这种善的具体形式,世界历史不过是上帝计划的实施。理性是人们用来领会上帝这项神圣计划的手段。而且历史是一个从不自由到自由的发展过程。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而这种进展是我们必须在它的必然性中加以认识的。他强调历史的重大变迁不能看作是偶然的机会,而是必然的。发展的原则是一个内在决定了的必然的过程。黑格尔把历史看作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他不同意把人类历史上的更替比喻为不死鸟从余烬中再生出的循环论的观点。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是历史的基础。黑格尔的一切哲学领域都渗透着一种浓厚的历史感,甚至可以说,全部黑格尔的哲学本质上都是历史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真正的历史是思想发展的历史,只有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才是真正的历史。这样,生动的历史被抽象化和逻辑化,成为概念和范畴的辩证发展。虽然黑格尔并不否认经验历史存在的价值,但经验历史只是精神历史的验证。柯林伍德认为,历史哲学对于黑格尔来说并不是历史的反思,而是把历史本身上升为一种更高的势力,也就是说历史不仅仅是作为事实而加以肯定,并且还由于领会那些事实何以是那样发生的原因而加以了解。

按黑格尔的观点,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都是绝对精神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外化。世界史就是民族史,是一个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都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历史动力的展开代表着自由意识的进步,历史的辩证过程寓于国家的对历史中,每一个国家表现着一个民族精神和世界精神自己的集体意识,每一个民族精神代表着世界精神的发展中的某一个历史时期,而各民族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代表着历史中的辩证法。

不仅国家和民族是绝对精神的体现,就是个别人物也是如此。他把个人分为再生产的个人和世界历史个人,宣扬英雄史观。历史人物的作用就是在于在历史的决定时刻作为世界精神的代理人而出现,这些人物会将国家提高到一个发展和完善的新水平。这些人物的价值在于他们对自由理念的发展做出创造性的反应。黑格尔认为历史动力来自人的热情和人的意志。没有热情,世界上的一切重要事情和事业都是不会成功的,而所谓的热情就是人从利己的企图而产生的人类活动。黑格尔看到了恶的作用,在历史朝着理性的方向前进时,饿成了历史的杠杆。理性是在利用热情作为实现他的工具的目的的工具。

发展、运动的辩证法思想贯穿于黑格尔的历史观。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最为宝贵的就是他的辩证法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说:黑格尔的巨大功绩就在于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解释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正是依靠这种辩证法的思想,他克服了康德在使用“理性”和“知性”时所造成的矛盾。他所应用的是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他把事物看作是许多环节相联系的整体,每个环节都与构成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特性的其他特点相互联系。

黑格尔虽然把历史观从形而上学中解放了出来,使它成为辨证的,但是黑格尔的历史观本质上是唯心的,是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组成部分。对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哲学有许多人提出批判。比如柯林伍德认为,黑格尔的刻板的历史发展模式不过是“为一种僵硬的和明智的保守主义政策提供一种伪哲学的辩解。”

黑格尔依据自由意识的发展程度将世界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东方世界代表的“历史的少年时代”、希腊代表的“青年时代”、罗马代表的“壮年时代”和日耳曼代表的“老年时代”。在少年时代,“精神”汩没于“自然”之中,只有一个人的自由,即个人被看作是无足轻重的,围绕着一个中心——君主。在青年时代,精神进展到了它的自由意识,一部分人是自由的。在壮年时代,精神的自由是普遍的,个人“已经混合在人的抽象观念里”。在老年时代,是精神的老年时代,是完满的力量与成熟,精神回到统一,是“现实精神的帝国”,精神的自由提高到纯粹的普遍性,提高到了精神本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一切人都绝对自由了。整个世界在这种连续性的发展中,展现出精神自我认识,从不自由到自由,再到绝对自由的过程。

以上是对《历史哲学》绪论部分的总结,由于这部分理论性很强,我对之很难理解,又看了两本关于西方史学理论的书籍,才得出这样认识。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对于中国的某些精神、文化发展做出了解释,比如:经书礼乐、法律刑罚、道德观念、文化传承、天子至尊、科学发展等多方面。黑格尔在这些论述中,有很多精辟的见解,符合事实,也能承认中国历史之源远流长。但是有许多也仅仅是根据一些故事和他的想当然而得出的结论。

我一直认为,如果是一个没有经受过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外国人所写的中国历史必定不伦不类。事实上在阅读了部分《历史哲学》后,这种感觉更为强烈。在这部书中,黑格尔对于中国认识实在称不上深刻,甚至一些认识根本是

错误的(或者可以这样看——在这样一部以精神发展史为内容的作品中,可以不认真对待史实?)。

我实不知,他究竟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得出“在黄河和长江上,都有亿万的人民居住在竹筏上面”这一认识的。当然有可能是译者在翻译中的失误,毕竟我所看的不是原著;但也有可能是黑格尔本身的夸大,借以证明“中国本部呈现人口过剩的现象”,但是在历史作品中,这样的夸大显然是不合适的。在对于科举制的叙述当中,他所引证的居然是在中国本土被看作是一本三流的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关于《玉娇梨》我也曾简略读过,只觉其题材、内容、文笔均无突出之处。而该书之所以能在当时欧洲产生影响,是因为有法文译本。而在当时没有流传至欧洲的能显现中国博大文化的上流之作却完全被忽略了。在对于宗教问题上,黑格尔也因为不理解中国的文化而产生了很大的误解,竟然提出“天子是一国的元首,也是宗教的教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皇帝对于中国人是某种精神的象征与偶像,但我认为皇帝绝不是政教合一的首脑。在对于语言与文字方面,黑格尔的想法尤其可以称为错误,他在根本不了解中国语言与文字的情况下,简单地将之与西方语言及文字进行比较,并且认为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是不合理的。在其他科学方面,虽然正确指出中国的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没有长远的发展和具有局限性。但是在这里他仍然有许多错误,比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的“发明权”问题,更比如他在提到的天文学时,更令我感到惊诧,难道他不知道中国在夏朝已有历法?难道他不知道《太初历》?难道他不知道《授时历》?这部伟大的历法与现在的公历精确程度相当,却要早问世300年。如果他知道,为何忽略这部历法?如果他不知,为何这样草率就认为中国没有大天文家?难道郭守敬不能称为大天文家?这难道是一位学者应有的态度? 这样的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在这一篇的最后,黑格尔最终给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人民族性的显著特色就是属于“精神”上的一切——在实际上和理论上,绝对没有束缚的伦常、道德、情绪、内在的“宗教”、“科学”和真正的“艺术”——一概都离他们很远。究竟是因为这样的内容而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是为了这样的结论而采用这些内容?难道他仅仅是想证明中国在古代的愚昧落后?于是我重回目录,看到黑格尔对他的祖国和他的民族——日耳曼,给予了无上的评价与赞美——日耳曼精神是现代世界的精神„„日耳曼民族注定是基督教原则的担负者„„

也许,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能掺杂太多的个人情感,但面对此书,尤其是中国篇,我无法不加入个人情感。在我的精神没有到达老年时代,没有完全成熟时,此书不再读。

【参考书目】

1.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

128页。

2.章士嵘著,《西方历史理论的进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广智等,《西方史学史(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历史是什么读后感
《历史是什么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