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采薇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23 08:35:19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采薇》读后感

《采薇》读后感

附《采薇》全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采薇”,实则不是在采薇,而是在拾掇乡思。诗人虚言采薇,而实写了自己在寒冬飘雪之际,解甲归乡时的所思所感,中间夹杂了对军队战事的战斗激情,最后抒发了浓郁的思乡厌战之情。似乎大多诗评也就从此展开了,然而读来确实如此么?我不这么认为。 首先我决计不赞同某些诗评所见,称全诗

三、四章表达了激昂的战斗情感,这决然是在断章取义。诗人如此厌战,在自己归乡途中,犹怪战事不决导致自己不能返乡,如此心境,又怎会因战而自豪呢?

且看原文,“彼尔维何?维常之华。”何谓常之华?《诗*小雅》有云:“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常棣之华,袍泽之代也。那有什么呢?只有战友啊!那有什么呢?只有战车啊!这样就是战斗激情么?

所谓诗切不可断一句而定论,回想《采薇》以何起兴?家乡之薇啊。而前线征战之地,何处采薇?家乡之薇,已经初露芽头了吧?家乡之薇,怕已渐展头角了吧?家乡之薇,又已成熟刚硬了吧?而我呢?“曰归曰归”,却也只能自叹“天涯岂是无归意,怎奈归期未有期”了吧?“我行不来”,“我行不来”啊!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何其雄也!“一月三捷”,何其喜也!诗人又以何言续之?“岂敢定居”!若是激起了战斗之情,当是载歌载舞,大言“不破楼兰终不还”之语,何来居无定所之忧愁?“四牡翼翼,象弭鱼服。”何其瑰也!可是,不还是得日日戍戒么?那四牡骙骙何如?业业何如?翼翼又何如?于我,一小人尔,只是一个所腓,一个庇荫罢了。我期盼那雄马雄壮,只是因为它是我生存之本啊;我期盼我们军队所向披靡,也只是因为只有胜利才能让我还乡啊!哪有什么自豪之感,哪有什么军人之职,诗人不过是个平民,活着,才是他想要的,归乡,才是他渴求的。诗人是个征人,他不是将军。将军建功立业,“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背后呢?一将功成万骨枯啊!诗人只是一个应征入伍,日日思乡的可怜人罢了,此刻他的心情,会是什么军人自然而然的自豪之感么?君不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么?

何况,若是某些诗评所说的,三四章确是军人爱国之情,为何忽转“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千古一句,竟无人觉得突兀!前后之景不同,前后之时迥异,如此不同时不同景的回忆与识见,毫无过渡,直叙连章,《诗经》首篇《关雎》中言“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前面不还承接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么?苏轼有云,诗赋杂文应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此言得之。

亦屡念“昔我往矣”两句,总觉沧桑悲凉之感幽然而生。不禁念及东坡先生化用的一段

《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而诗人之征途何止一年?自古道柳树无情,树是柳树,却不留人。有此深意,也便有了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云云。而霏霏雨雪,虽冰冷扑面,却迎我归来,景寒心暖啊!殊不知杨柳依依,是何年柳?只道雨雪霏霏,是今朝雪。薇作薇柔,薇刚薇枯,戎戍几何?今我老矣,解甲归乡。可故乡,还是当年故乡么?只一来一回,却言明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之实,只一柳一雪,却道出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之感。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如是而已。

而全诗末句,亦有深意,只是被前一句之拍案惊奇略盖风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马不快乎?行不疾乎?诗人思乡急切,想必早已挥断了马鞭,可却还嫌行道迟迟,便更加反衬情感之急切。而后重复一句“载渴载饥”,此时已非往事,非因战事不断而饥渴难耐,而是急于赶路忍耐着饥渴。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最后悲鸣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看似直抒胸臆,实则大有深意。“我心伤悲”,然也,出征数载而不得还乡,心有大情怀无处可释,而屡屡身处生死之间,悲哉。但已然近乡,何故感叹“莫知我哀”呢?没有人知道我的哀愁啊,那家人呢?乡人呢?柳永有佳人思己之句:“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诗人如此思乡,想必家人也应是那样思念他吧?可是诗人却还是哀叹:“莫知我哀!”没有人知道,他知道没有人能和他的心情产生共鸣了,是乡音难觅?还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之悲感?是他看到了什么?是他想到了什么?还是归乡途中的所见,已经预示了家乡的变故?亦或是战事已经迫使原来的乡人留连他所?

又或者,诗人仅仅只是在感叹自己这几年的生活,感叹这几年中没有知音?但我想不会是这样,征人之中思乡的定不止他一人,有诗云“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怎么会没有人能体会他的哀鸣呢?诗人想说什么,诗人在说什么?我们怕是没有定论了。但是,正是及至结尾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思,才能让我们更加地体会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绵绵情思。

推荐第2篇:《治水》、《采薇》读后感

《治水》、《采薇》读后感

首先,《治水》一篇是以大禹治水的故事改编而来,整个天下洪水浩浩荡荡,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鲧治水不力后,被舜处治,后舜让其子大禹负责治水之事。围绕着治水,几个学者之间关于大禹是否为一条虫的争论,实则是在讽刺当时某些知识分子关于“文化城”的不当言论,该不当言论与当时的不抵抗主义关系密切。这大概是鲁迅先生此文的用意之处。但我更想谈谈别的东西,比如关于大禹,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改革者,一个勇于冲破思想枷锁的改革者。首先,总结一下,改革无疑受到社会惯性的阻碍,改革意味着改变旧有的社会秩序,创建新的社会秩序,重新分配资源、安排社会角色。这种过程显然困难重重,哲学上讲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必将触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而所以当大禹提出“导”的策略时,他便受到形形色色的改革阻挠,首先是一个年轻的官员“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年轻官员悄悄激愤着。接着又来了一个世故的老家伙搬出了三纲五常来约束大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云云。这只是其中的两个人物而已,仔细想想站在他们背后的是千千万万的反对的人,所以改革是需要改革者拥有巨大的勇气和执着的坚持。大禹是个勇于变革的人,有勇气不惧反对的洪流,有毅力敢坚持,有创新思维提出疏导策略,有头脑懂得寻找支持者舜,结合这些大禹方才成功。回首那个时代,我们才会领略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在那个积贫积弱、内外交困的时代,中国社会内部千疮百孔、宛如一个浑身流脓

的虚弱巨人,任人宰割。无疑,我们需要改革者,需要这些志士仁人去探讨救国之路,去打破旧的枷锁,创建一个新的、有希望的中国。于是,我们需要大禹这种勇于改革甚至于革命的仁人志士,去启迪民智、创造现代化的中国。

《采薇》体现了鲁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古代忠臣形象的全新价值判断.通过对历史人物伯夷与叔齐的“故事新编”,鲁迅对“骨气”、“忠诚”的定义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骨气不是为了传统的落后文化而死,忠诚不是忠君,应该是忠于祖国。顾炎武曾区分亡国与亡天下,亡国只是朝代更替,亡天下是民族沦亡。故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而真正的忠诚乃是忠于自己的民族,这里的民族不是狭隘的生物性民族划分,而是具有文化认同意义的中华民族。站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尴尬时代,常常会有一批知识分子拘泥于旧的世界,不是有许多遗老么?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明郑成功、文天祥起兵反清复明、王国维跳湖也有为大清而死的成分吧。鲁迅批判了那个时代旧式文人面对巨大变革、改朝换代的愚昧与落后认知,用自己的怀疑、否定的眼光剥落了伯夷、叔齐神圣的外衣,还原了以他们为代表的旧式知识分子他们精神的无价值.同时,鲁迅在这篇作品中又直指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又一实质:善于转化矛盾,以求自保;避重趋轻,苟且偷生.以小丙君为代表的乡绅、世故官员是这类人物的原型,在武王伐纣取得胜利之前,小丙君就开始着手准备后退之路。这些乡绅、世故官员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国家的蛀虫而已,

推荐第3篇:诗经采薇读后感

我的感受大致与王崧舟对钱师课的评价相同:教师不动声色,学生渐入佳境,诗经采薇读后感。

那天我坐在最后一排,看见大屏幕里的他理着平头,架着眼镜,有着男子将近中年时的微胖身躯。我的座位是张没有靠背的塑料凳,钱老师又是当天第三位出场开课的老师,那时的我早就已经腰酸背疼腿麻,而我期待久矣的林莘师的课又偏在第五节,因此,我只是一味地希望钱师的这堂课能够尽快结束。

主持人的介绍引出了钱老师的正式登场,他走上讲台,继而嘴角轻扬,从容地向台下鞠了半躬,便转向学生,开始了他的《诗经。采薇》。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他对着手中的话筒轻轻地说了这样一句尽人皆知的评语,但是我分明听出了潜藏话语其中的某种摄人心魄的力量,恰如深山里的一声钟鸣回荡于空寂的山谷。为何会如此?原因说不清,道不明,总之,我听课的精神头儿确是被这一声“钟鸣”给调动起来了。

由“诗歌的国度”自然过渡到《诗经》。紧接着,钱师让学生讲讲自己所听到的带“经”字的书名,学生说了好些“经”,《三字经》、《皇帝内经》、《茶经》等等,教师对这些个“经”总结出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某方面的经典。那么《诗经》自然也就是诗歌中的经典了。通过师生间的几句简单互动,便轻而易举地使学生明确了《诗经》在中国诗史上的重要地位。

上课也讲兵法,钱师如上的处理,力求简约,为避含混。这就有了“声东击西”之效,言于此志于彼,举重若轻,潇洒如意。又似“围魏救赵”,绕开表面,直捣黄龙,一招制胜。给小学生讲《诗经》,首先应该避免的就是将课上得“形而上”,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前介绍了一长套关于该书的背景:说了五百多年终成此书,说了作者身份的多而繁杂,又扯了些诗歌来源地的广大不一。。这就无疑成了笨伯,学生满肚疑窦,教师又落了个“一言堂”的嫌疑,卖力不讨好。因此,教学是需要讲究巧劲儿的,以逸待劳,四两拨千斤。

书写罢课题,钱师让学生朗读,不求节奏的统一,但求自由、大声。

诗歌和文章毕竟有所不同,在初读一篇现当代的文章时,可以小声读,也可以默读,然而读诗则不然——诗歌是思想的结晶,浓缩的精华,需要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大声诵读,来展开凝练的文字背后那深广的情思,即便到了高中也须如此,何论小学?

学生自由朗读后,便开始了点名读,一生读罢,诗味索然,教师相机点拨,读出诗味,此时的诗味无非音调的顿挫,节奏的急缓,教师不做深究细挖,只是让学生默读完注释,明确了“思”也是语气助词之后,教师范读,加深音韵上的“诗味”体验。这是朗读诗歌的初级阶段,就此已毕。

初读过后,便开始了研读。钱师出示了和诗境相关的杨柳意象图,学生谈各自的感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之后,钱师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在了“杨柳依依”之上,这四个字并不是钱师最终想抓住的关键词,他又让学生将注意力二度聚焦——范围缩小在了“依依”二字上,对,就是这个词了!钱师紧抓住该词不放,唯恐其溜走一般。他对此大做文章:让学生把“依依”提到前面来,感受变句和原句的差别;又让学生把“依依”换成其他的词语试一试。而挠到痒处的关键一笔是:钱师让学生想想还有没有哪些词带有“依依“二字?“依依不舍”,“依依惜别”,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此时,学生便开始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当然仅是开始而已。

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关键词一旦被拎了出来,“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然而关键词要找得准而又准,则需要教师本人对文本的深入研读。把长的课文读成短的句子,把短的句子再读成一个词,甚至一个字,读后感《诗经采薇读后感》。一字值千金,这是文本提供给教师的最有利的资源,千万上心。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轻轻触了一下作者敏感而悲凉的内心,教师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目前的情感反应,马上让学生带着感受读一遍诗歌的前两句,学生此时的朗读在原有的音韵和节奏的讲求的基础上,明显又披上了一层薄薄的情感轻纱,然而只是薄薄的。

进行“杨柳依依”的教学,老师半扶半放,而对“雨雪霏霏”的处理,则“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完全放开手来,让学生自行理解体会,感受“霏霏”之妙,体会词含之情,学生说的头头是道,教师的预设是成功的。

课堂教学讲究节奏的变化,课似看山不喜平。一篇课文里,若含有两处或者几处相同的段落,教师的教学方法切忌单一。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已经大致理解,诗歌所要传达的情绪,学生多少也体会到了一些,钱师开始了他的文本拓展。他出示了这首诗的后半部分,即:“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不需教师多费唇舌,学生便可从中体会到作者怆然的心境和独有的忧愁。这可谓钱师的第二个“战略步骤”,极其巧妙省力,教师不费周折,学生一目了然,用最简洁的方式,解决最棘手的问题。

文本拓展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教学手段,它方便学生体会作品的言外之意,加深对原有文本的理解。然而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在原有文本中挖心搜胆地寻觅教学资源,这无异于闭门造车,牖中窥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的“活水”,源于文本以外的世界,不是“埋首故纸堆”,不是“三年不窥园”,而是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一篇文章放在一个广大的背景里去研读,教学资源自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文本拓展也好,其他的教学手段也罢,都是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的,绝对不能有丝毫的偏离甚至南辕北辙。

进行了以上的工作,教师再让学生写写士兵的心里话,学生写得很精彩,课堂气氛也因此为之一震,看来教师的文本拓展是很成功的,这里便得到了验证。学生写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笔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走入文本的深处,用自己的笔去想象补白,去探幽显微,去潜心默会。

插图展示,抓关键词,文本拓展,补白想象之后,教师又让学生读了一遍诗歌,这次通过学生之口表达出的“诗味”,当然较之前面更加浓厚。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脑子里不再只有苍白机械的朗读技巧,而是多了许许多多的诗歌意象和情感体验:孤单的身影,瘦弱的白马,随风而舞的杨柳依依,弥漫天地的雪花霏霏;他们感受到了景语背后的情语——世事变幻的人事寂寥。在他们的脑海里,沧桑忧闷的士兵形象正逐渐清晰可见。学生此时的朗读不光光有在音韵顿挫上的讲求,更多的是发乎于中的情感表达,这就使得诵读变得丰满,变得有血有肉,变得触动人心。

很圆满,很成功,教师不动声色,学生已至佳境,台下诸师爆以热烈的掌声。然而,课却还没有结束。钱师开始介绍为后人所激赏、传承的杨柳意象。

柳者留也,故有惜别之意。钱师列举了一系列历代诗人带有杨柳意象的千古佳句,句句摧撼人心。配合上柔美而略带感伤的背景音乐,钱师用他那低沉而浑厚的声音每吟安一句,我的心便会深深动慨一回。这不仅是因为诗歌意境的撩人愁思,更是出于被教师完美的教学流程引领于此的正常反应——我的眼角潮湿了。

这又是一次文本拓展,这次拓展是为了学生的情感升华,它使得学生在教师回味悠长的吟咏中和古人悠然相会,它使得学生对古人的缕缕轻愁欲拒还迎。我想,这就是文本拓展的最高境界。

将近尾声,教师没有长篇大套、情真意切的总结,而是再次抓着“柳枝”不放,他放起了李叔同的《长亭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含蓄蕴藉,浑然天成。。舒缓的童声吟唱成就了完美的谢幕。一堂课的收尾很关键,这和写文的卒章显志一样,必须一语中的,必须掷地有声,必须余音绕梁,必须使人难舍难分。。好的结尾有着太多苛刻的标准。结尾不好,虎头蛇尾,形同鸡肋,更有甚者,犹如鼠屎,坏了整堂课;好的结尾则不然,它能使整堂课圆满融合,它能使整堂课熠熠生辉,它是又一次情绪的高潮,它是匠心的独到展现。万里一泻,末势尤壮,即此理也。

一堂课如一首诗:跌宕有致,自然流畅。短暂的四十分钟使人如同置身与世隔绝的太古之境,引逗听者关于诗境的无穷联想。这不光光源于教师对文本的独到解读,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高深的文化内涵,以及表里澄澈的品德修养。这是一堂诗意黯然的语文课,这又是一堂简约精到的文史课。听完他的课,多少给了我些方向感,反省过往,展望未来,顿觉“今是而昨非”,这是诗意的课堂才可给人以启人神志的冲击力。

推荐第4篇:采薇

采薇

《诗经》

教学大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并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逐句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在文中的语境意义,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4、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

注意问题:教师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的点拨引导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 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三、课文检查重点(串讲课文时,需重点强调的知识点) (一)

重点词句

1.通假字

(1)

岁亦莫止(

)

(2)

彼尔维何(

) (3)

维常之华(

) (4)

彼路斯何(

) (5)

象弭鱼服(

) (6)

(xian)狁孔棘(

) 2.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3.古今异义

(1)

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4.一词多义

(1)

作: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2)

曰: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

止: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⑥副词,仅,止。如: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4)

载: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如:“载欣载奔”。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5)

靡: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6)

烈: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②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③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7)

阳: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②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温暖。如:春日载阳。④表面上,假装。如: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8)

孔:①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②很,甚。如:孔武有力。③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9)

华:①同“花”。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②开花。如:始雨水,桃李华。③美丽有光彩。如:华服丽人。④繁华。如:其街市之繁华。⑤精华。如:物华天宝。⑥敬辞。如:华诞,华居。

(10)

思: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③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④祝词,无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1)

戒:①防备,警戒。如:既和既戒,既备万事。②告诫,警告。如:观往事以自戒。③戒除。如:少只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12)

雨:①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②离散:如:一别如雨。③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⑤润泽。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描写久戍边防的士兵生活及其归途中感悟伤时的诗。全诗采用倒叙的写法,既通过戍卒的回忆和追述,来刻画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一边是温暖的家,一边是受外族入侵的国家,家难以舍弃,国也要保卫,战士的心理就是这么矛盾。家当然要,但国也要,两者都要,这样全部的辛苦和苦痛就落在了战士心上。《采薇》就把战士们的这种辛苦和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诗中也流露出了对统治者愤怒不平的情绪和士卒不可言喻的伤感。最后一章,把一个戍卒久役归来的悲喜交集的“今”“昔”之感,和盘托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三)课文分析

句段详解

第一章写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讨伐yan狁,而离家远戍在外,前两句用了“兴”的手法,后四句交待了自己的抛家舍业,不得休息的原因。

第二章写守边战士居无定所,与家人音问隔绝,以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写出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辛和对家的眷恋。

第三章写戍卒士兵度过了漫长的一年又一年。第五六句,写周王朝兵役繁重,服役没有尽头,最后两句,表达了戍卒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第四章追述戍守时紧张劳苦的生活。前两句以常棣花为兴,后两句转到对战车的描写,最后两句写战事频繁,反映了戍守者的劳苦和艰险。

第五章,主要写军容之盛,器械之精,前两句写战马之肥壮,后两句写战车之作用。五六两句写战士们严阵以待,严防敌人。

第六章,写士卒们归途抚今追昔,因痛定思痛更加悲伤。前两句写回忆之景,后两句写眼前之景,五六两句写回家路上行军的艰难,最后两句写自己内心的悲伤。

附板书

第一章:写离家远戍在外的原因¬¬——总写:回忆倒叙

第二、三章:写戍卒守无定所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

详写戍卒

第四、五章:写戍卒紧张劳苦的生活

种种情形

追叙

第六章:写士卒归途抚今追昔————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回到现实

(五)写作特点(结合学生在初中学过的 《关雎》,《蒹葭》来介绍)

1.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法,第一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刻画了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态,接下去追叙了种种饥渴劳累,紧张辛酸的生活情态。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回忆,全诗虽用多种叙述方法,但条理清晰。

2.采用了“兴”的抒情方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兴句,的确与诗的主题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兴句为全文定下了一种情调,烘托出了一种气氛,让诗好像涂上一种“清幽”的色彩。特别是通过“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的变化,让情调一步步发生变化,暗示出战士的命运也一点点发生变化,最后终于可以回家了。

3.巧用叠字叠句,或抒忧愤感情,或描摹事物状态,或绘自然景物的特征,都非常准确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声调和谐,增添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三、背诵课文

教后感言:

推荐第5篇:采薇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会诗歌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家园之思

●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能力目标:

●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 情感目标: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对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2、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感知

1、检测预习(1)字音 玁狁(xiǎnyǔn) 不遑(huáng) 孔疚(jiù) 靡盬(mígǔ ) 四牡(mǔ) 骙骙( kuí )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 雨(yù)雪 霏(fēi)霏 载(zài)渴载饥 维常之华(huā) (2)通假字

岁亦莫止 莫——暮 mù 彼尔维何

玁狁孔棘 棘——急jí

2、诵读感知

(1)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提示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

二、二”节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2)放录音,听读课文 (3)齐读或点名个读

3、疏通诗句,理清思路 (1)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①重点字词

不遑启居 遑,闲暇 忧心孔疚 孔,很疚,痛苦 君子之车 君子,指将帅

小人所腓 小人,指士兵 腓,遮蔽 ②疏通诗句,体会情感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三、文本探究

诗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它用语言在我们的意念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传达一种内在的情感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有凝练的语言激发读者无限的想像力《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这六章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镜头和画面,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三个画面——我们把1—3段写成一个镜头,4和5段写成一个镜头,第6段单独写一个镜头——并注意体会原诗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教学预设】 镜头一:采薇思归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坐在军营不远处的旷野中,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内心涌动着浓浓的乡愁。 画外音:又是一年岁末了,薇菜柔嫩的叶子也逐渐变得枯硬,家乡的柳树又长高了吧!战争何时才是个尽头?贪婪的猃狁何时才肯罢手?我的思念像一盆烈火,烧灼着五脏六腑柳条新发之时,我能否嗅到故乡的气息呢?

感情提问:如果你作为这部电影主角,你应该如何把握每个镜头的情感? 镜头一:忧伤(家园之思:军旅生活之劳苦,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艺术手法提问:同学们的镜头设计很不错,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几位同学的镜头设计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薇”,为什么大家都关注到了它?(都没有提到薇,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呢?) 薇,菜名,又名野豌豆; 又名“大巢菜”指贫者所吃的食物

(1)比兴——提问: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氓》的比兴手法也是有声有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起兴,同时用来比喻氓之妻岁月容颜的改变)。

提问:用来起兴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正题又有一定的联系,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三处采薇,略有变化,这有什么深意吗?

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

所以此处的“薇”不仅是起兴,还有作比,因为叫作比兴。 (2)重章叠唱提问:同样的话在诗中重复出现,这又叫什么手法?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镜头二:疆场思归

军旗在十月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乘着四匹高大雄壮的马驾着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向着军旗的方向,呐喊着,奋勇杀敌看!英勇的战马,整齐的军队,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感情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镜头二:自豪(爱国之心: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提示:(1)“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2)“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艺术手法提问:这两个章节中也有一处用到了比兴,请把它找出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这是指棠棣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队车马服饰之盛及声势之壮。 镜头三:归家之哀

冬雪霏霏,战士终于踏上了归途风尘满面,又饥又渴。

画外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踏上归途,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爱情安在?家人安在?家园安在?

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镜头三:悲痛(为什么回家途中还会悲伤呢?)

提示:(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

(3)“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艺术手法提问:最后一节中你最喜欢哪一句?末章之美

清人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日‘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好在哪里? 1.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以哀情写乐景。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风雪交交严酷寒冬衬凯旋之乐。

3.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小结:《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这首诗能以最真实的词句、最自然的艺术,挑动了人们的某一根心弦,准准地说中了人们心里千变万化的情绪,历经数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弥芳。

四、课堂小结: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推荐第6篇:采薇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学习重点:领会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久戍边疆士兵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军训时学了军歌,大家还记得吗?有一首很好听的军歌,叫做《说句心里话》,听过吗?唱的是什么啊?(学生答:想家)什么人想家?(学生答:战士),学过范仲淹的《渔家傲》吗?(学生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种表达战士思乡的感情,我们现在歌唱,宋人也在歌唱,那么更早的时候有没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经·小雅》的《采薇》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①本诗写了什么?这首诗共六章,可分哪几个层次? 三千年前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采薇思归 4-5章为二层,疆场思归 6-6章为三层,归家之哀

②描述诗意,体会情感。(课前预习作业)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三、反复朗读,探究文本: 1-3章:采薇思归 ①表达了哪些情感?

忧伤(家园之思:军旅生活之劳苦,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②三个小节都以“采薇采薇”开头,叫什么手法?同时三章描述采薇时又略有变化,有什么作用?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即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氓》的比兴手法也是有声有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起兴,同时用来比喻氓之妻岁月容颜的改变)。

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所以此处的“薇”不仅是起兴,还有作比,因为叫作比兴。

③同样的话在诗中重复出现,这又叫什么手法?

重章叠唱。《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4-5章:疆场思归

①表达了哪些情感?:自豪(爱国之心: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提示:(1)“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2)“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6-6章:归家之哀 ①表达了什么情感?

(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

(3)“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②从艺术手法看末章有什么特点?

1.借景抒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以哀情写乐景。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风雪交交严酷寒冬衬凯旋之乐。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3.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

四、小结

读罢全诗,我仿佛看到了这个身心交瘁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 3

慢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五、拓展

分析《采葛》的表现手法

采葛

采彼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采彼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采彼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推荐第7篇:采薇

问题 2 :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

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 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 3 :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1 )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意象:杨柳、冬雪 ( 2 )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 3 )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6

(一)、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二)初读课文 老师: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这优美的诗经世界里。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同学们默读,教师在黑板上标出生词)

生词有: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来( lài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 归聘( pìn )四牡( mǔ )小人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fēi )载渴载饥( zài )整饬( chì )

老师:大家都看完了吗?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大家读得都不错,不过朗诵的感觉还是缺了一点,现在老师给大家放一段音频,听听看名家是如何朗诵的。(放音频)

老师:大家都已经默读了,也一起朗读了这首诗,相信现在应该对这首诗一定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的翻译这首诗歌。

第一章:重点字词:作:薇菜冒出地面。 靡:无,没有。 幕:通“暮”,通假字。 启:跪。居:坐。

第二章:重点字词:载:又。

第三章:重点字词:阳:十月,周代自农历四月到十月都为阳月。 王事靡盬:战争没有休止。 孔:非常。 疚:痛苦。

第四章:重点字词:维何:是什么,维是句中语气词。常:通“棠”,棠棣花,桃花的一个变型,早春开放,与桃李共争春色,显出浓郁春意。 业业:高达雄壮的样子。 第五章:重点字词:小人所腓:小人,士兵。所,乘。腓:遮蔽。 孔棘:棘:通“急”,着急。

第六章:重点字词:雨雪:下雪,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细读文章

如果把这首诗歌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呢?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老师:大家理解的都很好,那么现在来提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帮我来解答一下。 1, 结合文下的注释,具体的来翻译一下这首诗

2, 文章一共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又都说了些什么? 3, 既然这是一首思乡诗,那么最能表现战士思乡的又是哪些诗句呢? 4, 为什么战士们即将归乡了,诗歌不是喜悦的而却显得如此悲伤?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你觉得这四句好不好,为什么? 2.(重点分析)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1-3节:悲

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 身处何时:莫—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 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如何表现: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 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 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 兴:作—柔—刚 比喻时间流逝 朗 读 4-5节:壮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身处何时:春季

身在何方: 战场(戎车既驾)

为何而壮: 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 “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如何表现:1.侧面烘托

2.借景抒情—意象 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 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

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朗 读 6节:悲 身处何时:冬季

身在何方:归途(昔来,是来征战;今往,是往家乡。)

3,“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5,○1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

一、情境导入

由学生盼望放假回家导入《采薇》,一个回家的故事。

二、文本探究

(1)前三章诗句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a.戍边时长、生活艰苦、音讯不通;b.思乡思亲之愁苦 (2)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a.重章叠句;

b.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思乡之情;

在音节上,一咏三叹,音节和谐,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3)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a.战马肥壮、战备精良、一月三捷;b.克敌卫国之豪迈 (4)多角度鉴赏末章之美。

a.对举句式整齐美;b.过渡总结结构美;c.情景交融情感美。 (5)归纳诗歌主旨。

《采薇》通过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绘了军旅生涯的艰难困苦,反映了服役士兵思家与卫国的矛盾心理;体现了士兵为国舍家、舍生报国的高尚情操;揭示出在反抗异族侵犯的正义战争中,士兵们的牺牲精神。

三、发散思维

(1)由戍边战士的家园之思联想到游子思乡情结,继而体会奔波在外的父母对家人的牵挂。

(2)感受现代中国军人热爱祖国和人民,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坚定的感情立场。

第一层:

1.从第一章开始,主人公已经奔赴战场了,为什么要去打仗呢? 明确:外族入侵,需要服兵役。

2.抵抗外族入侵,保家卫国,本是一件光荣的事,那么主人公又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战士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一方面,对外族入侵的仇恨。 “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2.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意义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前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①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②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第二层

1.从

四、五章来看,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 2.这两章诗文中都提到了那些事物?突出了什么? 明确:战车、战马、象弭、鱼服。军队装备精良。

3.文中多次写战马的情态,如“业业”、“骙骙”、“翼翼”,有什么作用?

明确:兵强马壮,突出自己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军威赫赫。同时也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4“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又写出了什么?

明确:战事紧急,战事频繁。将士们劳累奔波。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 5.与前文那句话照应?

明确: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6.诗文是怎样描写战争的?

明确: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

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7.你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通过侧面描写,突出战事的残酷。 第三层

1.最后一章写战士归来,我们是否读到了应有的那份喜悦? 明确:没有。

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诗文并没有写战士胜利后回家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反衬: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 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

③“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岁月蹉跎之感。 ④大雪交加,营造了一个清冷的氛围。加之饥渴难当,情境更加悲凉。 ⑤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五、小结

通观全文,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诗文讲述了一位战士为抵御外敌,连 年征战与疆场,经受饥饿、疲惫,以及死亡的恐惧,最后终于胜利回家的故事, 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 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三.分析作品

1.(同学们的疑惑:集中体现在第六章)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中,士卒出征时的心境理应是伤悲的,但是写杨柳却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一些应情的景物呢?

②主人公明明已经踏上了回家的路程,为何还要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齐读第六章,赏析部分句子。

在这里只能看到一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开头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结尾是“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中间到底有怎样的变故呢?且让我们回到那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春天的事物应该很多,这里为何只选了依依的杨柳呢?

①物中有我,景中生情,情景交融。“依依”既表现杨柳之态,又表示人们 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②一语双关。因“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以表示挽留之意。 ③美好祝愿。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 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④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丽时节,征人却不得不 与亲人分别,也许一别之后永远无相见之日,良辰美景,并无赏心乐事,所 以美景不过是形同虚设罢了。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离死别的哀愁,以乐景 衬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鲜明,故能起到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么样子?(年轻,有幸福的家庭)

3.(个别)朗读前三章,思考:在这个春天,主人公离开家乡去干什么?离开家乡后的生活怎样?我们可以在文中哪里看到?

(从文中前五章看,前三章比较接近,四五两章比较接近,我们先读前三段) (离家戍边,主人公是个离家戍边的征夫。“忧”;想家的心情越来越急切。)

为什么想家?想家的心情又为什么越来越急切?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a.戍边生活的辛苦和危险;b.离乡时间越来越长;c.对亲人的担忧和牵挂

所以这是个离别的场面,那么当时送别的人可能有哪些?离别时的主人公可能是什

第三章中“岁亦阳止”,为何“我行不来”?玁狁之故王事靡盬 如何才能回家呢?战争结束,并且赢得战争 4.齐读第

四、五章,找找能让你比较激动的句子。

佐证:为何要写棠棣之花? (比兴的手法。棠“常棣”,常棣,周后

春飞作棣燕常保最人体敌

终行

于道

可迟以

踏迟

上”

的我

路心

昔来风;

和昔我思

暖是

往”,青

杨春

矣。昔柳年

是依少”出依,

,征,韶

时今

好是

一是风寒

,却“

好,的;:《

兄棣家

,的让疼战。

他痛争>诗毛

《弟或要武

们。只

·小雅》有《常棣》一诗, 传

》:“ 也棠保器

忘他能家,

做记们有。

须最了只”燕

保严身想一

,国格份着个

通。的的一结

为训尊件果宴此练卑事,。,。,,

棣指兄弟情谊。) “棠棣”。为何能“

①士气高涨(归心似箭)②装备精良③训练有素④将士齐心

:征夫们“一月三捷”,①青春年华的失去

,今

光灿烂,今是老大回乡,两鬓成霜。

>②思念家乡的煎熬③戍边生活的辛苦和危险④生死兄弟的零落⑤家庭可能会发生的变故 你的《) 暗衡昔音牖 往讯今断来绝

,,

,悬蛛网

道十能生五说活从说可军

征这能

个是

戍怎

士样

回吗

家?

以(

后充生死存亡,两不相知。我无法想象,一位老人穿过枪林弹雨,穿过飞箭流矢后,遍体鳞伤地走回 家门,用庭院中野生的谷子做成米饭,却不知端给谁吃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凄怆。 “战我争心啊伤悲肉

,体

莫的

知杀

我戮哀

。来

”得

我更

保让

家人卫

国惶

的而,我已凯旋,家在哪里?家园没有了,一切都变得苍白而失去意义,心灵的煎熬与创伤,比起战场上心四意所碎.小味 。结着

:这就是战争,“无死

论亡

是与

边正毁

庭义灭

流还,

血是是

成非生

海正命

水义的

”,助

,“古都之

来白骨无人收”,

推荐第8篇:采薇

采薇

教学目标:

1、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2、了解《诗经》的艺术特点,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4、反复诵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教学重点: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教学方法:

讲解、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清点人数 应到 人 实到 人 缺席人员及原因:

2、安全教育

⑴上下楼道礼让右行,不在楼道上嬉戏打闹。

⑵禁止携带管制刀具、烟花爆竹等危险物品进入校园。

⑶离校或返校注意交通安全,不乘坐超载、三无车辆。

二、讲授新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基础知识 1.字音

玁狁( )不遑( )孔疚( ) 靡盬( )象弭( ) 四牡骙骙( )小人所腓( ) 雨雪霏霏( )载渴载饥( )

2.词类活用

⑴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通假字

岁亦莫止(

) 维常之华( )

玁狁孔棘(

彼路斯何

( )

彼尔维何(

象弭鱼服( )

4、诵读课文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本诗创设氛围。

5、翻译课文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第二课时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

薇,菜名,又名野豌豆; 又名“大巢菜”。指贫者所吃的食物。 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第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比兴-----提问: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氓》的比兴手法也是有声有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起兴 ,同时用来比喻氓之妻岁月容颜的改变。)

提问:用来起兴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正题又有一定的联系,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三处采薇,略有变化,这有什么深意吗?

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

所以此处的“薇”不仅是起兴,还有作比,因为叫作比兴。 重章叠唱----提问:同样的话在诗中重复出现,这又叫什么手法?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疏通文意、再现情景

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有凝练的语言激发读者无限的想像力。而我们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秘诀也就是要带着丰富的想象力,走进诗歌的“心”。在08年湖北高考试卷中有这样一个题目:

21.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游。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妇,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从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

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临舟的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嬉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都不好意思。

它用镜头的形式再现了诗歌的情境,让人感觉新颖之余也更深地领悟到了诗歌的意境及情感。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导演,我们也来将

《采薇》这首诗拍成一段儿小电影。这首诗一共有六个章节,我们把1-3段写成一个镜头,4和5段写成一个镜头,第6分单独写一个镜头,请用语言的形式把镜头的脚本写出来。(分小组分任务。)

学生回答„„

镜头一: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坐在军营不远处的旷野中,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内心涌动着浓浓的乡愁。

画外音:又是一年岁末了,薇菜柔嫩的叶子也逐渐变得枯硬,家乡的柳树又长高了吧!战争何时才是个尽头?贪婪的猃狁何时才肯罢手?我的思念像一盆烈火,烧灼着五脏六腑。柳条新发之时,我能否嗅到故乡的气息呢?

感情----提问:如果你作为这部电影主角,你应该如何把握每个镜头的情感?

镜头一:忧伤(家园之思:军旅生活之劳苦,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镜头二:军旗在十月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乘着四匹高大雄壮的马驾着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向着军旗的方向,呐喊着,奋勇杀敌。看!英勇的战马,整齐的军队,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感情----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第三课时

镜头二:自豪(爱国之心: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提示:(1)“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

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2)“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艺术手法----提问:这两个章节中也有一处用到了比兴,请把它找出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这是指棠棣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队车马服饰之盛及声势之壮。

镜头三:冬雪霏霏,战士终于踏上了归途。风尘满面,又饥又渴。 画外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踏上归途,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爱情安在?家人安在?家园安在?

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镜头三:悲痛(为什么回家途中还会悲伤呢?)

提示:(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

(3)“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

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艺术手法----提问:最后一节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末章之美

清人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日‘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好在哪里?

1.借景抒情。

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以哀情写乐景。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风雪交交严酷寒冬衬凯旋之乐。

3.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提问: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这首诗的写作顺序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刚才拍了三个场景,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首诗是在哪个场景中写下的?)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犹如电影中运用一连串的回忆镜头,再现从军生活的艰苦、悲伤,用痛定思痛的反思,多层次地表达了行役之苦。

小结:《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这首诗能以最真实的词句、最自然的艺术,挑动了人们的某一根心弦,准准地说中了人们心里千变万化的情绪,历经数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弥芳。

《诗经》是我们祖先第一次深情的吟唱。诗三百,思无邪,是清明健朗的思念,是蓬勃有朝气的抒情,是生命最原初的呼唤。诗三百,不假藻饰,浑然天成。我们庆幸在这个时代,幸好我们还有诗经,让我们追忆曾经唱过的歌谣,让我们重返那纯真的净土。同学们,走进《诗经》吧!

推荐第9篇:采薇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大意,理解诗歌表达出来的情感。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含义。

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静女》导入。

二、初读诗歌

1、听朗读录音

2、正音

岁亦莫(暮)(mù)止 猃狁(xiǎn yǔn)之故 猃狁孔棘(急)(jí) 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á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雨(yù)雪霏霏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翻译课文

1、翻译课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常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2、齐声朗读课文

四、课文分析

1、讨论: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讨论明确:

1)内容概述:《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描写了归途中的戍卒对战争的回顾,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结构分析:从结构上看,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主要表现思归之情;第二部分包括第

四、五章,主要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第三部分即最后一章,写归途的情景。全诗以“采薇”开篇,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结束,首尾照应,突出地表现了戍卒所遭受的身心痛苦,笔端始终萦绕着浓重的悲怨情调。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采薇”即采集野生的薇菜,粮草不续,士兵只好以它充饥。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章虽然采用重复的形式来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从而表现出感情的进展。例如,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 何时才能归家呢?──这些意蕴都是通过薇菜的变化表达出来的。

第二部分具体描写戍边生活。将帅们驾着车马上路了,戍卒也踏上艰难的征途;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卒们则围在车的两旁,打起仗来就靠它来隐蔽。他们南北转战,一个月要转移多次,不敢安居;他们时刻警戒,不敢松懈,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极其凶狠的敌人。从字面上看,这一部分没有写思归情愫,但那一股苦涩的情味始终萦绕在诗人的歌声中。这些可怜的戍卒,当他们拖着疲乏的身子,挣扎着在车马后面奔跑的时候,当他们靠着车厢躲避敌人飞矢的时候,当他们枕戈待旦的时候,怎能不加倍思念安宁和平的生活呢!

第三部分是全诗中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他忧伤地想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柳丝低拂;而今天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

2 雨雪迷濛的冬天了。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

3、小结: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4、分析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2)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重章叠句的特点: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五、延展阅读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

附课后记:

推荐第10篇:采薇

采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注释并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逐句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在文中的语境意义,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

文本研读法、教师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的点拨引导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作品回顾:提问《诗经》是部怎样的作品呢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 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讲授新课: 1。.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2.古今异义

(1) 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3.一词多义

(1) 作: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2) 曰: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 止: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⑥副词,仅,止。如: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4) 载: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如:“载欣载奔”。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5) 靡: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6) 烈: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②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③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7) 阳: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②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温暖。如:春日载阳。④表面上,假装。如: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8) 孔:①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②很,甚。如:孔武有力。③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9) 华:①同“花”。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②开花。如:始雨水,桃李华。③美丽有光彩。如:华服丽人。④繁华。如:其街市之繁华。⑤精华。如:物华天宝。⑥敬辞。如:华诞,华居。 (10) 思: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③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④祝词,无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1) 戒:①防备,警戒。如:既和既戒,既备万事。②告诫,警告。如:观往事以自戒。③戒除。如:少只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12) 雨:①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②离散:如:一别如雨。③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⑤润泽。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描写久戍边防的士兵生活及其归途中感悟伤时的诗。全诗采用倒叙的写法,既通过戍卒的回忆和追述,来刻画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一边是温暖的家,一边是受外族入侵的国家,家难以舍弃,国也要保卫,战士的心理就是这么矛盾。家当然要,但国也要,两者都要,这样全部的辛苦和苦痛就落在了战士心上。《采薇》就把战士们的这种辛苦和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诗中也流露出了对统治者愤怒不平的情绪和士卒不可言喻的伤感。最后一章,把一个戍卒久役归来的悲喜交集的“今”“昔”之感,和盘托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三)课文分析 句段详解

第一章写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讨伐yan狁,而离家远戍在外,前两句用了“兴”的手法,后四句交待了自己的抛家舍业,不得休息的原因。 第二章写守边战士居无定所,与家人音问隔绝,以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写出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辛和对家的眷恋。

第三章写戍卒士兵度过了漫长的一年又一年。第五六句,写周王朝兵役繁重,服役没有尽头,最后两句,表达了戍卒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第四章追述戍守时紧张劳苦的生活。前两句以常棣花为兴,后两句转到对战车的描写,最后两句写战事频繁,反映了戍守者的劳苦和艰险。

第五章,主要写军容之盛,器械之精,前两句写战马之肥壮,后两句写战车之作用。五六两句写战士们严阵以待,严防敌人。 第六章,写士卒们归途抚今追昔,因痛定思痛更加悲伤。前两句写回忆之景,后两句写眼前之景,五六两句写回家路上行军的艰难,最后两句写自己内心的悲伤。 附板书

第一章:写离家远戍在外的原因¬¬——总写:回忆倒叙 第

二、三章:写戍卒守无定所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 详写戍卒 第

四、五章:写戍卒紧张劳苦的生活 种种情形 追叙 第六章:写士卒归途抚今追昔————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回到现实

三、巩固练习: (一) 重点词句 1.通假字

(1) 岁亦莫止( ) 彼尔维何( ) (3) 维常之华( ) (4) 彼路斯何( ) (5) 象弭鱼服( ) (6) (xian)狁孔棘( )

(四)总结

写作特点(结合学生在初中学过的 《关雎》,《蒹葭》来介绍) 1.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法,第一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刻画了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态,接下去追叙了种种饥渴劳累,紧张辛酸的生活情态。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回忆,全诗虽用多种叙述方法,但条理清晰。

2.采用了“兴”的抒情方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兴句,的确与诗的主题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兴句为全文定下了一种情调,烘托出了一种气氛,让诗好像涂上一种“清幽”的色彩。特别是通过“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变化,让情调一步步发生变化,暗示出战士的命运也一点点发生变化,最后终于可以回家了。 3.巧用叠字叠句,或抒忧愤感情,或描摹事物状态,或绘自然景物的特征,都非常准确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声调和谐,增添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练习2

教学反思:

上课时,由于对教案的熟悉,重点也相对突出,所以总体效果要好很多。学生们对于《采薇》主题的把握也很到位,只是回答问题的不是很广泛,下次一定要多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课前检查《氓》的背诵情况,两个班都完成得挺好。明天上课时要求他们默写一下,有必要加深一下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离骚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点拨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新课: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讲授新课: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4)课堂训练。

A、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 兮 竟周容以为度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B、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5)课文总理。

全诗工13节,26句。前7节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后6节抒发不变初衷之决心。

(6)放录音,指导朗读、背诵。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具体研习课文

1、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

明确: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1)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2)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3)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习1~7节

(1)这一层作者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的话概括遭贬原因。

(2)面对遭贬,屈原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3、研习8~13节

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据此,有人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请同学们朗读后讨论。

三、欣赏品味

1、品味赋的写法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品味比的写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请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第11篇:采薇

采薇

教学目标:

1、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2、了解《诗经》的艺术特点,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4、反复诵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教学重点: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教学方法:

讲解、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清点人数 应到 人 实到 人 缺席人员及原因:

2、安全教育

⑴上下楼道礼让右行,不在楼道上嬉戏打闹。

⑵禁止携带管制刀具、烟花爆竹等危险物品进入校园。

⑶离校或返校注意交通安全,不乘坐超载、三无车辆。

二、讲授新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基础知识 1.字音

玁狁( )不遑( )孔疚( ) 靡盬( )象弭( ) 四牡骙骙( )小人所腓( ) 雨雪霏霏( )载渴载饥( )

2.词类活用

⑴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通假字

岁亦莫止(

) 维常之华( )

玁狁孔棘(

彼路斯何

( )

彼尔维何(

象弭鱼服( )

4、诵读课文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本诗创设氛围。

5、翻译课文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第二课时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

薇,菜名,又名野豌豆; 又名“大巢菜”。指贫者所吃的食物。 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第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比兴-----提问: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氓》的比兴手法也是有声有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起兴 ,同时用来比喻氓之妻岁月容颜的改变。)

提问:用来起兴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正题又有一定的联系,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三处采薇,略有变化,这有什么深意吗?

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

所以此处的“薇”不仅是起兴,还有作比,因为叫作比兴。 重章叠唱----提问:同样的话在诗中重复出现,这又叫什么手法?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疏通文意、再现情景

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有凝练的语言激发读者无限的想像力。而我们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秘诀也就是要带着丰富的想象力,走进诗歌的“心”。在08年湖北高考试卷中有这样一个题目:

21.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游。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妇,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从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

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临舟的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嬉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都不好意思。

它用镜头的形式再现了诗歌的情境,让人感觉新颖之余也更深地领悟到了诗歌的意境及情感。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导演,我们也来将

《采薇》这首诗拍成一段儿小电影。这首诗一共有六个章节,我们把1-3段写成一个镜头,4和5段写成一个镜头,第6分单独写一个镜头,请用语言的形式把镜头的脚本写出来。(分小组分任务。)

学生回答„„

镜头一: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坐在军营不远处的旷野中,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内心涌动着浓浓的乡愁。

画外音:又是一年岁末了,薇菜柔嫩的叶子也逐渐变得枯硬,家乡的柳树又长高了吧!战争何时才是个尽头?贪婪的猃狁何时才肯罢手?我的思念像一盆烈火,烧灼着五脏六腑。柳条新发之时,我能否嗅到故乡的气息呢?

感情----提问:如果你作为这部电影主角,你应该如何把握每个镜头的情感?

镜头一:忧伤(家园之思:军旅生活之劳苦,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镜头二:军旗在十月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乘着四匹高大雄壮的马驾着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向着军旗的方向,呐喊着,奋勇杀敌。看!英勇的战马,整齐的军队,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感情----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第三课时

镜头二:自豪(爱国之心: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提示:(1)“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

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2)“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艺术手法----提问:这两个章节中也有一处用到了比兴,请把它找出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这是指棠棣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队车马服饰之盛及声势之壮。

镜头三:冬雪霏霏,战士终于踏上了归途。风尘满面,又饥又渴。 画外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踏上归途,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爱情安在?家人安在?家园安在?

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镜头三:悲痛(为什么回家途中还会悲伤呢?)

提示:(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

(3)“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

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艺术手法----提问:最后一节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末章之美

清人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日‘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好在哪里?

1.借景抒情。

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以哀情写乐景。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风雪交交严酷寒冬衬凯旋之乐。

3.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提问: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这首诗的写作顺序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刚才拍了三个场景,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首诗是在哪个场景中写下的?)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犹如电影中运用一连串的回忆镜头,再现从军生活的艰苦、悲伤,用痛定思痛的反思,多层次地表达了行役之苦。

小结:《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这首诗能以最真实的词句、最自然的艺术,挑动了人们的某一根心弦,准准地说中了人们心里千变万化的情绪,历经数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弥芳。

《诗经》是我们祖先第一次深情的吟唱。诗三百,思无邪,是清明健朗的思念,是蓬勃有朝气的抒情,是生命最原初的呼唤。诗三百,不假藻饰,浑然天成。我们庆幸在这个时代,幸好我们还有诗经,让我们追忆曾经唱过的歌谣,让我们重返那纯真的净土。同学们,走进《诗经》吧!

第12篇:采薇(已用)

《采薇》已用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比兴及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以乐景衬哀情的抒情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播放视频《画皮2》中《采薇》片段。思考:这首歌曲为我们传达的是什么感情? 齐读: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天地悠悠,我心疚疚。此生绵绵,再无他求。求之不得,弃之不舍。来世他生,来世他生,无尽无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明确:这首诗倾诉了女子对男子的执著,以及今生不能相爱而寄来世的无奈与期盼。但是,《画皮》的导演却将其演绎成为一首缠绵悱恻的爱情歌曲,而今天我们将穿越2700多年,走进《诗经》,去揭开《采薇》神秘的面纱,看看这首诗歌到底讲述的是什么。

二、诵读

(一)自由读。玁狁(xiǎnyǔn) 不遑(huáng) 孔疚(jiù) 靡盬(gǔ) 象弭(mǐ) 归聘(pìn) 四牡(mǔ) 骙骙(kuí) 小人所腓(féi) 雨雪霏霏(yùfēi) 载渴载饥(zài)

(二)齐读。

三、文本分析

(一)整体感知

投影:这是一首( )诗。 明确:思乡诗、征战(戍边)诗。

中国人最不能割舍的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血脉的故土亲情。中国古人思乡的理由很多,包括?

求学游历(李白)

作官在外(王维) 征战戍边(王昌龄) 被贬他乡(苏轼) 国破家亡(李清照)

而中国的古代的征战诗,传达的感情也很复杂,包括?

对家乡的思念(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对战争的厌恶(王翰《凉州曲》“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个回?”) 保家卫国的自豪(王昌龄《从军行》“不破楼兰终不还”) 战友间深厚的情谊(《无衣》“与子同袍”“同泽”“同裳”) 那么这一首《采薇》,除了表达战士们对家乡的思念,透露出内心的(哀伤)之外,还表达了对少数民族犯边的(忧愤)的情感;这场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因而传达出(激昂)的情绪。而相应的,在原诗中找到对应的章节。

(1-3)军旅生活、思乡之苦——忧愤 (4-5)战事告捷、我军威武——激昂 (6)归途难行——哀伤

(二)反应战争,就必然有对我军、敌军、战争的描写,请同学们勾画出表现战士生活、敌军情况,战争情况的语句,用四字短语归纳出各自的特点。

战士——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思乡痛苦)

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居无定所)

心亦忧止、忧心烈烈(乡思如焚)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薇作柔刚(归期渺茫) 载饥载渴(条件艰苦)

不遑启居(奔波劳累) 忧心孔疚(忧心如焚) 岂敢定居(居无定所)

起兴——以“薇”从“作”到“柔”再到“刚”,

1.内容上: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变,突出战士内心的焦虑、

痛苦也随之加重。

2.情感上: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便于抒发浓烈的感情。 3.章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优美。

敌人——xian狁之故(侵犯骚扰)

xian狁孔棘(侵扰紧急、敌军强大) 不遑启居(阴险狡诈)

战争——王事靡盬(战事持久)

一月三捷(势如破竹)

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威不可挡)

总之,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战士们同仇敌忾,冲破重重阻碍,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战绩。然而当渴盼已久的战争结束后,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凯旋而归的士卒终于踏上了归途,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可我们却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为什么?

长期戍守边疆的生活在士兵们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作,他们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 。他忧伤的想起当年离开家乡时,正值春天,柳丝低拂;而如今重返故乡,却是寒冬,雨雪迷濛。离开家乡的日子,家乡是不是已物是人非了呢?家里白发又亲身体是否安好?从小青梅竹马的她是否已嫁为人妻?家里长年无人打理的田地是否已然荒芜?年幼的弟妹可受过他人欺负?带着种种的忧虑,那个身影颤颤危危的走向更加浓重的飞雪深处,眼前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这两句写景诗,打动后世千万千万善感的心灵,辗转千百年流传至今。为何?音韵缠绵悱恻,画面唯美动人。记得清人王夫之在评论这两句写景诗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1.离家之时,正值春日,微风抚面,杨柳轻拂。美则美矣,却要离乡背井,这一去,又不知归来何年,甚至生死难料,还不知能否再重返故乡,好生让人黯然神伤。(乐景写哀)

学生仿写:

2.归来之时,正值寒冬,雨雪纷飞、归途艰难。何等凄凉,虽是重返故乡,这一来,又怕是双亲老去,甚至长眠地下,亦不知能否与她再相见,何等让人肝肠寸断。(哀景写哀)

延伸:其实,诗词作品中有许多以乐写哀的作品,试举几例。(生) 老师示例,《红楼梦》里,贾宝玉成婚那晚,大观园里灯火绚丽,丝竹悦耳,张灯结彩,而这些反而增强了林黛玉内心的苦楚,最后让她在痛不欲生中撒手人寰。(一倍增其哀)

桃花满天飞,女子容颜渐渐暗去,失去血色。

(三)作为一首征战诗,并不需要描写战火硝烟,也不一定展现刀光剑影,更不需要呈现厮打拼杀,然而我们依然可以独辟蹊径,展现出战争艰苦甚至惨烈。诗是怎么做到的?

心理刻画——“忧心”的情感侧面反映战争的艰苦。

生活细节——居无定所,奔波劳累,以及我军装备。 景物描写——杨柳、雨雪衬托。

四、导演创意

《画皮》导演将《采薇》改编成一首爱情歌曲,而今天,我们要尊重原著重新编导。全班分三组,分别对“离乡”“战场”“归乡”进行导演设计。

第13篇:《采薇》教案

《采薇》教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熟读成诵。

2、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

【归纳·整理】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于是称为“诗经”。

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 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周朝王畿之乐)。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 《诗经》按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

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思考·感悟】

1、该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情感的诗句是哪几句? 你如何看待这几句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你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采薇》一诗描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想,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抒发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发现·积累】 古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民谚曰:“五

九、六九,顺河看柳。”“西城杨柳弄春柔”(宋·秦观《江城子》),“漏泄春光是柳条”(唐·杜甫的《腊日》),自古以来,柳树以其婀娜多姿的风采深受人们的喜爱,形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逸闻趣事。

插柳游春:我国古代有寒食节那天家家门前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 1 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节扫墓时把柳条插在坟头上以示纪念。

折柳送别: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种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著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柳树姓杨: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挖通济渠,并在大堤两岸栽植柳树,还御笔亲书把自己的姓赐给了柳。这样,柳树就又有了“姓杨”的称号。

植柳思乡: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已成为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以柳喻美:因为柳枝轻柔细长,姿态婆娑,十分动人,所以古人还多以柳喻美丽的女子。如“柳腰”是说服女子身材苗条,腰枝柔软得像柳条;“柳眉”是说女子的眉毛细度秀美,像初生的柳叶。

从以上我们所记录下的民风民俗来看,诗人们以“柳”为自己诗作中的主角,是有着深厚的民文族文化基础。换言之,是我们民族博大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诗人们心中的“柳”。有人将古诗中的“柳”归纳为以下八类:

1、“左公柳”。清人杨昌浚在赞誉骁骑将军左宗棠的诗中云:“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以柳示春,绿柳就是春天的标志。

2、“灞陵柳”。李白诗云:“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清人周志蕙名句“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就是描摹折柳赠别之俗的。

3、“隋堤柳”。李商隐《隋宫》中云:“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以柳吊古,发年华易逝、世事频更之感慨。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就是对六朝的怀故发思。

4、“宛城柳”。贺铸诗云:“宛溪杨柳,依旧青青为谁好?”以柳喻相思春情。吴文英有“一丝柳、一寸柔情”词句。朱淑真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更是妙笔生花,以柳暗示爱情初萌的欢悦。

5、“沈园柳”。陆游《绝句》云:“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以柳怀人、伤情难诉。

6、“章台柳”。韩翊诗云:“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以柳暗喻其宠妓。“眠花卧柳”、“烟花柳巷”,柳即指落入烟花的妓女。

7、“寒食柳”。据《荆楚岁时记》载:“寒食日,皆折柳插门。”张炎诗云:“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以柳寄思亲恋乡之情。倪瓒“旧家应在,梧桐霞井,杨柳藏门。”以柳感怀游子乡情。

8、“金雪柳”。李清照《永遇乐》中云:“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以柳妆扮,更添女儿几分娇美。常言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就是这个道理。

【拓展·创新】

回忆写思乡的诗句,体会家(人)对人生存成长的意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2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回乡偶书》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

第14篇:采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2.把握《采薇》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卫风 氓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二、导入: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指一名学生朗读(或学生集体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出示投影: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4.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如: 出示投影:

岂曰/无衣?↗反问语气,升调。 与子/同袍。↘肯定语气,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表现军情紧急,快连) (感叹,降调)

(解说:诗是需要反复诵读的,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无衣》的慷慨雄壮,可以把握主人公的感情起伏变化,如《氓》中女主人公的由欢快到沉痛的感情变化)

四、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出示投影: ①识记字音、字形、释义:

将(qiānɡ):愿,请。 咎(jiù):灾祸。 贿(huì):财物。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耽:沉溺。 言:言既遂矣:助词,无实义。 静言思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衣:上衣。 俟(sì):等待

袍:长袍,相当于现在的斗蓬或披风。 裳:下衣 娈(luán):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诚然,实在。 ②识记通假字:

“于”通“吁”:于嗟,叹息 “泮”通“畔”:边岸 “说”通“脱”:解脱 “译”通“褘”:内衣 “爱”通“薆”:隐藏 “归”通“馈”:赠送 ③识记成语: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夙,早。兴,起来。 总角之交:指儿时就相识的好朋友。 信誓旦旦:形容誓言极其诚挚可信。

第二课时

2、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

一、二章

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第三课时 采薇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

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考一本》相关练习。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用,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用。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第15篇:采薇 学案

高二对口语文

编写:刘晓蓓

《采薇 》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诗经》的艺术特点,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

3、反复诵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一、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今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了解《诗经》

《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

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三、

学生诵读、翻译。

1.学生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2. 思考: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3、重章叠句的好处是什么?

4.找出文中情景交融的佳句

5.写出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6、交流:

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分三个层次:

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第16篇:采薇教案

采薇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1)话题和情境设计 A)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B)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 乡愁即家园之思 B)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 漂泊、远游、战争。 (2) 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 仔细阅读

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第17篇:《采薇》教案

《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二、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新导入

我们上节学习了《诗经》两首中的《氓》,现在我们复习下《诗经》的知识:

、《诗经》的编排分类

(1)风:各诸侯国土风歌谣。

(2)雅: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分“大雅”和“小雅”。

(3)颂: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谣。

2、《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

二、字词梳理

、生词注音

玁狁(xiǎnǔn)不遑(huáng)不来(lài)孔疚(iù)

靡盬(ígǔ)喧嚣(xiā)寰宇(huán)神裔(ì)

肴馔(ázhuàn)宅邸(dǐ)逃遁(dùn)象弭(ǐ)

归聘(pìn)四牡(ǔ)骙骙(uí)小人所腓(féi)

雨雪霏霏(ùfēi)载渴载饥(zài)整饬(hì)

2、字形字义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三、整体感悟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四、佳句赏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此句被被不少学者进行过评述。总体可由下列五点说明:

一是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是“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是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是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五、艺术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六、布置作业

自主学习《奥德赛》,从结构、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和本诗进行比较。

附录

1、结构

分为五个小节:

一是思乡之苦,遵旨放行;

二是奥德修斯的疑虑;

三是神女证实;

四是宴席上的再次挽留;

五是返乡的坚定决心。

2、内容

节选部分表现了奥德修斯的思乡的愁苦和返乡的坚定决心。

3、表现手法

通过场景、动作、对话的描写来烘托表现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第18篇:《采薇》教案

采薇

教学设计:张飞

【教学目标】

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2、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感知

1、检测预习

(1)字音

玁狁(xiǎnyǔn)

不遑(huáng)

孔疚(jiù)

靡盬(mígǔ )

四牡(mǔ)

骙骙( kuí )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

雨(yù)雪

霏(fēi)霏

载(zài)渴载饥

维常之华(huā)

(2)通假字

岁亦莫止

莫——暮 mù

彼尔维何

玁狁孔棘

棘——急jí

2、诵读感知

(1)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提示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

二、二”节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2)放录音,听读课文

(3)齐读或点名个读

3、疏通诗句,理清思路

(1)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①重点字词

不遑启居

遑,闲暇

忧心孔疚

孔,很 疚,痛苦

君子之车

君子,指将帅

小人所腓

小人,指士兵

腓,遮蔽

②疏通诗句,体会情感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三、文本探究

诗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它用语言在我们的意念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传达一种内在的情感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有凝练的语言激发读者无限的想像力《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这六章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镜头和画面,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三个画面——我们把13段写成一个镜头,4和5段写成一个镜头,第6分单独写一个镜头——并注意体会原诗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教学预设】

镜头一:采薇思归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坐在军营不远处的旷野中,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内心涌动着浓浓的乡愁

画外音:又是一年岁末了,薇菜柔嫩的叶子也逐渐变得枯硬,家乡的柳树又长高了吧!战争何时才是个尽头?贪婪的猃狁何时才肯罢手?我的思念像一盆烈火,烧灼着五脏六腑柳条新发之时,我能否嗅到故乡的气息呢?

感情提问:如果你作为这部电影主角,你应该如何把握每个镜头的情感?

镜头一:忧伤(家园之思:军旅生活之劳苦,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艺术手法提问:同学们的镜头设计很不错,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几位同学的镜头设计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薇”,为什么大家都关注到了它?(都没有提到薇,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呢?)

薇,菜名,又名野豌豆; 又名“大巢菜”指贫者所吃的食物

(1)比兴——提问: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氓》的比兴手法也是有声有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起兴,同时用来比喻氓之妻岁月容颜的改变)

提问:用来起兴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正题又有一定的联系,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三处采薇,略有变化,这有什么深意吗?

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

所以此处的“薇”不仅是起兴,还有作比,因为叫作比兴

(2)重章叠唱提问:同样的话在诗中重复出现,这又叫什么手法?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镜头二:疆场思归

军旗在十月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乘着四匹高大雄壮的马驾着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向着军旗的方向,呐喊着,奋勇杀敌看!英勇的战马,整齐的军队,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感情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镜头二:自豪(爱国之心: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提示:(1)“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2)“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艺术手法提问:这两个章节中也有一处用到了比兴,请把它找出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这是指棠棣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队车马服饰之盛及声势之壮

镜头三:归家之哀

冬雪霏霏,战士终于踏上了归途风尘满面,又饥又渴

画外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踏上归途,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爱情安在?家人安在?家园安在?

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镜头三:悲痛(为什么回家途中还会悲伤呢?)

提示:(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

(3)“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艺术手法提问:最后一节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末章之美

清人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日‘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好在哪里?

1.借景抒情

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以哀情写乐景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风雪交交严酷寒冬衬凯旋之乐

3.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小结:《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这首诗能以最真实的词句、最自然的艺术,挑动了人们的某一根心弦,准准地说中了人们心里千变万化的情绪,历经数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弥芳

四、课堂小结: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五、布置作业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daodoc.com/1009/106419.asp

第19篇:采薇说课稿

采薇说课稿

课题:《诗经两首.采薇》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表达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抒发了士兵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意以及对战争的厌倦。

本单元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方面堪称后世典范,《诗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高一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识记疑难字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诵,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

3.熟记《诗经》文化常识;(2)能力目标

1.赏析重章叠句、比兴手法的艺术魅力;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3)情感目标

把握戍边士兵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反复吟诵,能够感知诗歌的音韵美,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提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艺术价值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2)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

从关关雎鸠到蒹葭苍苍,到我们刚刚学习了的《卫风.氓》,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源头清泉——《诗经》应该是有所了解了。如果说《卫风.氓》是一首弃妇的怨歌,今天我们将要聆听的则是一位戍边士兵包含忧伤的深情吟唱,让我们

用一个细腻、真诚的心去聆听这首古老的歌谣。 (2)知识回顾

a. 什么是所谓的《诗经》六义? b.风雅颂分别指什么? C.赋比兴的定义是什么? (3)朗诵课文,纠正字音 (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5)整体把握 A.概括主要内容

战后归家途中的戍边战士回忆倒叙离家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害。 B.划分层次,归纳大意,理清思路

1—3章:思念家乡以及有家难归的原因; 4—5章:直写战争;

6章: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C.具体品析1—3章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课文描写了薇菜的几种生长状态?有什么作用?

用薇菜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反映归期的推迟及不确定性,深化士兵思乡、厌战之情。

提示:比兴手法的运用

问题3:除了薇菜,还用什么表现了戍边的漫长,归家无期?

岁月的更替 总结:主人公为何而悲?

提示: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D.具体品析4—5章 问题1:感情基调?雄壮 问题2:为何而壮? 问题3:艺术特色?

侧面烘托,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不是直接的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军容盛大、装备精良、战争频繁,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比兴手法,用花之盛起兴,喻军势之盛大。 E.具体品析第6章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意象:杨柳、冬雪

(2)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F.总结艺术成就

(1)构思巧妙,通篇采用回忆追叙的手法,将过去、现在、将来交织在一起。 (2)叠字、词、章的用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深化了意境,强化了感情,增强了节奏感、音乐美。

(3)设问句式的运用,一问一答,富有民歌特色。 (4)起兴手法的运用 (5)情景交融 (6)对比 G.结语

这篇诗歌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诗经》是一座宝藏,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 H.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预习下一课《离骚》。 四.说板书设计

采薇

《诗经.小雅》

玁狁(xiǎn yǔn)

靡盬(mí gǔ)

骙骙( kuí ) 岁亦莫止(莫,通“暮”,傍晚) 维常之华(华,通“花”,花朵)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感情基调:悲伤—雄壮—悲伤

艺术成就:(1)构思巧妙,通篇采用回忆追叙的手法,将过去、现在、将来交织在一起。

(2)叠字、词、章的用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深化了意境,强化了感情,增强了节奏感、音乐美。

(3)设问句式的运用,一问一答,富有民歌特色。 (4)起兴手法的运用 (5)情景交融 (6)对比

第20篇:《采薇》教案

《采薇》教案

恩施市职校 尹华云

一、导入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这古老的歌谣!

二、简介

从关关雎鸠到蒹葭苍苍,《诗经》早已在我们心中扎根。今天学到的这一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习

(一)基础知识(齐读)

(二)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

四、诵读课文 请同学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教师配乐朗诵

五、品味经典 缘情入文轻吟低唱

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同学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同学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1-3节:悲

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 身处何时:莫—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 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如何表现:直抒胸臆

1 借景抒情—意象 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 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兴:作—柔—刚 比喻时间流逝 朗 读 4-5节:壮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身处何时:春季

身在何方: 战场(戎车既驾)

为何而壮: 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 “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如何表现:1.侧面烘托

2.借景抒情—意象 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 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

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朗 读 6节:悲 身处何时:冬季

身在何方:归途(昔来,是来征战;今往,是往家乡。) (为何要回家时还会觉得悲?)

提示:(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为何而壮:追忆过去,痛定思痛(当初离家时的场景,如今回家的艰难) 如何表现: 借景抒情—意象 杨柳、冬雪

1.借景抒情。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飘拂的柳丝这一意象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 2.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难怪后人把这四句论为诗经中最好的诗句。 朗 读

六、拓展阅读:《十五从军征》 结束:

诗三百,思无邪,它是生命最原始的呼唤。古人与我们在时空里隔绝,却灵魂中相望。《诗经》是一座宝藏,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

《采薇》预习资料: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乃宫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有“大雅”“小雅”之分,共105篇;“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者其它重大典礼时专用的乐歌,共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二、译文参考:

⑴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刚刚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离了亲人没有家,为跟猃狁相厮杀。不得安宁无闲暇,为跟猃狁来厮杀。

⑵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没人把信捎回家!

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长得很挺拔。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无闲暇。满怀忧愁真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⑷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征,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⑸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掩护兵士也靠它。

四匹马儿齐步跨,鱼皮箭袋雕弓挂。没有一天不警惕,军情紧急不卸甲!

3 ⑹ 回想当初上征途,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我心伤感满腔悲,其中哀痛谁体会!

三、拓展阅读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民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四、自我检测

(一)基础知识 1.字音

玁狁( )不遑( )孔疚( ) 靡盬( )象弭( ) 四牡骙骙( )小人所腓( ) 雨雪霏霏( )载渴载饥( ) 2.词类活用

⑴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通假字

岁亦莫止( ) 维常之华( ) 玁狁孔棘( ) 彼路斯何( )

彼尔维何( ) 象弭鱼服( )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采薇读后感
《采薇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