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07 08:34:52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丰子恺散文读后感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

丰子恺(1898-1975),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主要文学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车厢社会》、《率真集》、《丰子恺散文选集》、《丰子恺文集》(7卷)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丰子恺散文精选读后感3篇,希望大家喜欢。

时值新春二月,天气多变,乍暖还寒,正是最难将息的时候。

日前的天气本还是好好的,想不到早上起床之后抬眼望外,发觉整个天空都是灰蒙蒙的,更因气温低下而感觉稍许寒冷之意。天空中乌云密布,显得阴暗异常,丝丝的冷风中更传递着风雨欲来的讯息,这样的天气凭空让人心态情绪上感到些压抑和消沉。然而事实上,确是人心的多变更胜于天气的。

傍晚时分天空阴暗得愈发厉害,直到淅淅沥沥的小雨渐次的滴落和湿润了大地为止,这当算得上是立春之后的第一场春雨。但当暮色四合之后,窗外的景色渐渐的淹没于夜色之中终于不见,只有远方的霓虹灯的灯光透过层层的细雨而遥远的传过来。雨声淅沥,连绵不绝,暗合着这冬去春来的夜晚,心绪更加感到彷徨。刚刚从家里出来有十天,难道又想家了吗?虽是自己的心事,自己却未必就说得清楚。正赶上今天还是我的生日,心情上更加是欲言又止。而对于我的生日,我想哪怕全天下的人都不记得,甚至连我自己都不记得的,但想家中的母亲却一定会记得的。而事实上我的生日又何尝不是老妈的受难日呢。但很遗憾的是日间一直都没能来得及给家里打个电话问安一下,感到有些惭愧。

满怀无着无落的心绪或者感觉,翻开日前带来的那本书《现代闲情小品》,读到丰子恺的那篇散文《春》之后,移情于物来遣怀的竟有所感。而加之连日来我又感冒复发,持续服药使得满嘴终日感觉苦涩,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以为借用别人的感受来排解自身的烦绪,那却也是未为不可的事情。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但当看到这段文字之时,感觉有些微妙,因我日前还曾发短信给距近的好友说来日择个好天气一起去爬山游玩呢,郊外踏青寻春却也是潜在的目的。

“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而这段对春的描述更让人苟同,春风化雨竟多愁,且不说诗人词客,单说凡夫俗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丰子恺的这段文字的理性认知,更加让我感到五体投地。想到乍暖还寒的初春,景象固然是一派生机勃发,但风雨不定气温多变,却也正是古人词句里说的是最难降息的时候。所以说暮春才是最美好最愉快的时节。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事实是的确如此。侧耳倾听着窗外的雨声,依然淅淅沥沥的错落有致的富于节奏。“小楼一夜听春雨”的诗句意境是无比美妙的,然而实际上若拿到现实情境里来映照,我们或都会感到失望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遭逢际遇并不总是那么富有“诗意”的。想及到日间午后因为天寒,而蜷缩到屋内一隅不愿再动,再反观诗人词家那些淡雅恬静的诗句,我们或也会感到哑然失笑的吧。

丰子恺有着佛家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他渴望人间充满温情,这从他的一篇随笔《敬礼》中体现出来。文章写的是丰子恺在译稿时不小心压伤一只蚂蚁,它企图爬走,一步一瘸,终于倒下,绝望地挣扎。丰子恺感到很对不住它,但又不能把它送去医治,也不忍把它捻死,以解除痛苦,所以就不理睬它,继续译稿。后来,另一只蚂蚁来救助伤者,不惜劳苦,不惜冒险,丰子恺感到非常抱歉,非常惭愧。丰子恺忽然觉得这两只蚂蚁突然大起来,变得高不可仰了,而自己却变得向蚂蚁那么小,最后,他站起身来,对着这两只蚂蚁,行了一个敬礼。

这样藐小的动物,竟有这样深挚的友爱之情、这样慷慨的牺牲精神、这样伟大的互助精神,真使我大吃一惊!

当有人侵略了蜂巢或伤害了某些蜜蜂,许多蜜蜂竟不惜生命代价用叮咬来报仇,好像这是自己的职责、荣耀。然而,蜜蜂的刺是“一次性”的,叮完便会死去,就这样,无数只蜜蜂为此丧命,最后,人在草地上痛苦地挣扎,身旁是一位位蜜蜂烈士。

动物尚有这样的精神,人有时竟没有。我看过一则新闻:一名女子在露天银行取钱,一名男子持刀抢劫,女子不肯给钱,男子刺了女子一刀,拿钱离去。女子痛苦地挣扎,可一旁来来往往的行人竟无动于衷,还避而远之,没有人来送她去医院,好像怕被掺和进去似的。最后,女子因失血过多而死去。

动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也懂得体贴,懂得关爱,对人的关爱继而对动物、对世间的一切的关爱,我希望人世幸福快乐、没有冷酷!

“宇宙间人的生灭,犹如大海中的波涛起伏。大波小波,无非海的变幻,无不归元于海,世间一切现象,皆是宇宙的大生命的显示。”

掩卷沉思,轻轻用手抚摩着书页。丰子恺先生的《阿难》,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让人放下尘世一切,静静地自然地明净地品读。文章记载的是丰先生的妻子当年不幸小产。半夜里,这个来得太早的小生灵刚刚来到人间,又在一秒间重回到生命的故乡在一瞬间的跳动后悄悄地死去。对于这样的人间哀痛,作为父亲的丰子恺能够淡然地加以描绘,不为孩子的死而哀伤,反而是以一颗包容的心,从宇宙万物的倏现倏灭中释然心中痛楚,平静赞叹只有一跳的一生的天真和聪慧,为孩子不受丝毫尘世苦难而感到由衷的欣慰。这其中我们能看到的是丰先生一颗十分朴素,非常真诚的心。

我虽然无缘亲眼见到丰先生,但脑子里却浮现出一个如此模糊而又清晰的形象:雍容恬静的相貌,一团和气的风度,无论在人生的海洋中遇到什么风浪,他也总是欣然微笑,在浪花飞溅中,没有忧虑没有怨言,只有他的本色依旧。

巴金形容他是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有着一颗纯洁无污垢的孩子的心”。他的作品就像他的人品一般,朴素而真诚。在他的《大帐簿》里,他细细地写尽人生旅程中的无数疑惑与悲哀,最后他仍然纯朴地希望宇宙间有一本大帐簿,事无大小轻重、来历都一一记录在案,以此解除困惑。《学画回忆》则像放电影般重现出幼年子恺学习画画的趣事,他将那些孩童可爱真挚又逗趣的微妙心理都一一细致地加以描摹,真真切切,没有一丝人造的虚假气息。还有《华瞻日记》里的无邪童真;《秋》里的超脱淡然,只求在死的灵光中度送生命,都表现出他的朴素而真诚的文风。无论是生动有趣的描写,还是对生命的沉思,都渗露出他的真,他的朴,能让读者随之进行一次生命之旅,并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灵魂的洗礼。

他,就如滔滔长江流水边的一个辛勤的摆渡人,用他质朴的笔作长篙,以他的真诚纯洁,为被生活所迷的失望的旅人,撑出一片天空。他让旅客的心由喧嚣归于平静,由消沉而重燃对彼岸阳光的希望。

仰望着蓝天白云,我不禁自问,什么时候,我们世界才可少些欺诈,少些执着,多些自然与淡泊。正如丰子恺先生作品中所希冀的一样。

沏一壶茶,暂时超脱尘世;品一品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是安适的,是营养的,是静谧的。

推荐第2篇:丰子恺散文读后感

《丰子恺散文集》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丰子恺散文集》,感觉他写的文章确确实实如同丰老说的一样:“丧失了美丽的童年时代,送尽了蓬勃的青年时代,而初入黯淡的中年时代的我,在这群真率的儿童生活中梦见自己过去的幸福,觅得了自己已失的童心。”我读完后,也就找回了在天真幼稚时光中的记忆。

他的文章总是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总是希望人们能团结在一起,但是总是在生活中便成了泡影,我觉得他非常喜欢观察,比如他从孩子亲情友情体会到了爱和未来的希望,每次读他的散文,每一篇我都会看到美好和希望,但也会看到那些阴暗和光明的比较,让人们品的更高尚,更加反对那些社会的阴暗。

他曾说过:“人体的美的姿态,必是出于自然的。换言之,凡美的姿态,都是从物理的自然的要求而出的姿态,即舒服的时候的姿态。这一点屡次引起我非常的敏感。无论贫贱之人,丑陋之人,劳动者,黄包车夫,只要是顺其自然的天性而动,都是美的姿态的所有者,都可以礼赞。”是呀,对此,我也感同身受。在我之前的小区里,有一个蹬三轮车打扫卫生的老爷爷,我们亲切地称他为“垃圾爷爷”。

垃圾爷爷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记录着多年的辛勤劳苦。他那粗壮的大手上刻着裂痕,向我们诉说着他那多年来的风霜艰辛。然而,一个朴素淳朴的老爷爷,却有着心灵的美。 那一天,垃圾爷爷照常在学校里转悠。我刚吃完饭从餐厅里出来就见他了,我打了招呼,就快步走了,赶去读书,这时马一凡又来了。他说问我借钱。我一摸口袋,钱没了。我自言自语道:“咱能没有呢?”我着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顿时,我那原来平和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我认真的把所有的都翻便了,都没有。于是我凭着记忆找。马一凡也帮忙。我们好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勇士,马不停蹄的开始了行动。

一圈,没找到! 两圈,也没找到! 三圈,还是没找到!

我们简直失去了希望,这时只间垃圾爷爷来了,他的手里竟拿着我的钱,他向我走来,我高兴极了!拿上钱连蹦带跳,大声叫道:“找到了”!垃圾爷爷见到我高兴的样子也大笑起来,过了一阵便悄悄离开了,他的影子印在了我心里!

其实,美,是没有形 式,没有形状,却令你惊叹,令你着迷,艺术大师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眼睛而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见美是无时无刻出现在每个角落,但 是有些人却是视而不见,如果能更用心去体会那就更完美了。在学校里有的人要赶着上体育课、有的人在走廊奔跑.....种种看见的都是活力十足且青春的美。

所以,只要你善于发现,美就在你身边!

杭州市文澜中学

温志华

推荐第3篇:丰子恺散文 山水间的生活 读后感

《丰子恺散文 山水间的生活》读后感

丰子恺是中国著名的现代散文家、画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翻译家。他是一位有着卓越成就的文艺大师,一生出版的著作高达180多部,为人类留下了数不胜数的珍贵文学宝藏。他洒脱、不羁,他静心、从容,他乐观、释然。读完这本书,作者的形象仿佛跃然纸上,飘然若仙,让人不觉沉沦,心生崇敬。

他认为的人生态度是这样的:“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深谋若谷,深交若水,深明大义,深悉小节,已然,静舒。善宽以怀,善感以恩,善博以浪,善精以业,这般,最佳。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这样,人生。”从这段中我们能够看到的丰子恺是一个高风亮节、从容淡然、洒脱不羁的君子、隐士形象。不求人生有多好,多完美,但求活的问心无愧!

而本书的开篇便点出了作者这一形象。《带点笑容》一文中作者讲述了由于照相馆里的人拍照将要开镜头时会命令照相者:“带点笑容”,而他的一位爱好美术的朋友X君由于嫌恶这一点而永不请教照相馆,但他又需要照相,想了许多办法不去照相馆照相,但由于重重阻碍而不得。为了某种需要,他终于不得不上照相馆去。果然,作者预料的场景上演了,X君由于他古板、耿直的性格,在照相者的摆弄、命令下,他隐忍的怒气爆发了,与照相者激烈的争吵起来,理由很简单:“我又不是来卖笑的!”在他看来,照相者劝他“带点笑容”的行为,仿佛在强迫他变志,失节,装出一副笑脸来逢迎世人,像献媚一般,在他认为是奇耻大辱的。

作者在文章结尾也亮出了对这一现象自己的观点,他不主张也并不明令反对,但觉照相者强迫镜头前的人\"带点笑容\"是可笑,可耻,又可悲的事情。而对此他发出感慨:如今的世间像X君的人可是极少了,而与他性格相反的人却极多。

那时的世间,应该是到哪都赔笑,对谁都堆笑,那么真是:要进照相馆也不得不“带点笑容”了!讥讽、悲凉之情溢于纸上,透露出了作者的讽刺、无奈、痛苦、不甘,自心底的呐喊,望人们早日醒过来,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人人都能做回那个原本的真性情的自己,这正是作者及像作者一样“醒着的人”的共同期许与愿望啊!

推荐第4篇:白鹅丰子恺读后感

白鹅丰子恺读后感

(一)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它题目为《丰子恺读本》,是一本名家文学读本,读完整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丰子恺爷爷身上浓郁的儿童气息。

丰子恺爷爷是位杰出的散文家和漫画家,他是浙江桐乡人,1898年出生,1975年去世,笔名TK,原名润,号子恺,着有《缘缘堂随笔》、《丰子恺儿童漫画选》等。丰子恺爷爷热爱生物,觉得万物皆灵,一位远行的朋友送给他一只鹅,经过丰子恺爷爷细致入微、活灵活现的描写,白鹅居然成了鹅老爷。他的一只叫白象里的猫不见了,他和他的子女惊慌失措,丰子恺写了两张海报:“寻猫:敝处走失日月眼大白猫一只。如有仁义君子觅得送还,奉筹法币十万元。储款相待,决不食言。”一只大白猫与主人的感情能值十万元法币,可见他们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啊!丰子恺爷爷不仅热爱生物,还非常关爱儿童,是儿童的崇拜者。在儿童乐园里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快乐和子女们的一些事情。他曾经说过:“近来我的心为了四事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在丰子恺爷爷眼里,()儿童是他最充实的回忆,动物是他最美好的感情。丰子恺爷爷明白孩子,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漫画故事大讲堂”。我看完了这本书,并没有看到丰子恺爷爷用优美的语句来描写,用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句子,可在这些朴素的话语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丰子恺爷爷养动物时的快乐,和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在一起时的幸福。我真想在茶坊乐园里和丰子恺爷爷谈笑风声,一起谈谈鸭子们的团结,不畏死亡的精神,看一看那些在他口中要伺候的“官匪”。丰子恺爷爷爱漫画、爱艺术,更爱孩子。在他朴实的话语里我明白了,孩子就要拥有活力和快乐,抛开烦恼,好好地去珍惜童年的每一天。

让我们的童年生活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充满欢乐。

白鹅丰子恺读后感

(二)

丰子恺老先生是我国着名的漫画大师,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善于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幽默的文字来抓住生活中一些细碎轻微的东西,在极其普通或在别人看来乏味苦涩的生活中寻出趣味来,将它们表现得鲜活生动而有意味,从而自然轻松地悟出人生和社会的意义。我们学过的课文——《白鹅》就是他的作品。

这篇文章写于抗日时期作者在重庆避难的时候。他的朋友夏宗禹送给他一只白鹅,丰子恺老先生通过幽默的文字向我们描绘出一只有趣、可爱的“鹅老爷”。

我对鹅吃相中的“高傲”的描述记忆深刻。“鹅是吃冷饭的,吃饭是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它吃饭时慢悠悠的,不怕耽误时间,而且很会摆架子。但令人可笑的是,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做法循规蹈矩、不会变通。鹅吃饭时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这位”鹅老爷“的吃法,了解它吃食的规律,所以每次趁”鹅老爷“喝水、()吃泥、吃草的当儿,就敏捷地跑过来偷吃鹅的饭。当鹅回来时,饭罐已已经空空如也,鹅便会”昂首大叫“耍老爷脾气,让主人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人们为了不让”鹅老爷“的饭被鸡、狗偷吃,把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但它所需要的泥和草远近无定,为了找这些食物,它仍要走远去,所以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白鹅吃饭时的高傲,经过我的介绍,大家已经略知一二了吧。我们都知道,鹅的叫声、步态、吃相等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可作者通过这些把鹅描绘得饶有趣味,十分生动,并从一些小事里透露出对白鹅的留恋。这篇文章并没有华丽的文字,但却在我们眼中呈现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袅袅的炊烟下,一只大白鹅在田舍前悠然自得地觅食嬉戏。让我们不由得对这只雪白的“大鸟”产生了好感,也想抱一只白鹅回家。

正如丰子恺老先生在文章中所说的“凄风苦雨之日,手酸意倦之时,推窗一望,死气沉沉;唯有这伟大的雪白的东西,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好像一个武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

白鹅,不仅是给丰子恺老先生在苦闷的避难生活中带来了乐趣和精神的寄托,也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它那可爱又可笑的行为,让我从鹅身上体会到了盎然的生机和丰富的情趣,成了独特的“物外之趣”。

白鹅丰子恺读后感

(三)

初识丰子恺,是因为我在语文课上学了先生写的《白鹅》一文,运用恰当的拟人,细致入微的观察,让白鹅别有情趣。寒假,我细细地品读了先生的《白鹅》一书,再次亲近这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白鹅》一书是丰子恺先生散文的选编本。这本书,将先生的作品分为“赞美童真”、“艺术理念”、“感悟自然”、“人生哲理”四辑,共计三十三篇。书的最大特色就是在每一辑之前都有导入语,仿佛将你带入一个个有着精美建筑风格的圣殿。我最回味的是有着《白鹅》一文的“感悟自然”这一辑。

“感悟自然”主要写了丰子恺先生观赏大自然,对生命的感悟。如《桂林的山》,桂林山水之美世人皆知,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文人墨客无不为之倾心。丰子恺先生的《桂林的山》这篇文章中却有着独到的见解。先生形象地把桂林比作一个大庭院,把桂林的山比作院子里的大笋,令人捧腹,却又不得不佩服他比喻的贴切。在否认了世人的公论后,丰子恺先生又提出了一种新的说法:“桂林山水奇天下。”他认为“甲”有尽善尽美的意思,而美是具足圆满的,不一定奇;奇是罕有少见的,不一定美。“美”与“奇”不能混淆一气。桂林的山,奇而不美。联想四年级下册的第二篇课文《桂林山水》,真是感概万千:先生的思想不拘泥于定式,在看事物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对于名山胜水也不盲目崇拜,能够提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种率直的性情,足以令人深思。

丰子恺先生兼有漫画家的身份,所以读《白鹅》这本书,犹如欣赏一幅幅精美的画卷,我回味无穷。

推荐第5篇:《丰子恺儿童文学》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读了《丰子恺儿童文学》,我非常喜欢读这本书。

丰子恺是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丰子恺儿童文学》这本书中收录的故事,是丰子恺在70年前的《新少年》里连载的作品,里面记录的是几个喜欢美术的小孩子的经历。

书中有很多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很漂亮。里面的故事更是有趣极了!其中有一篇《儿童节前夜》,讲了一个叫逢春的孩子和她的弟弟如金、及同学华明,三个人一起尝试做书签的故事。

你们可能会问:做书签不是很好做吗?丰子恺为什么偏偏写这个呢?我告诉你们吧:他们可不是用一般的水彩笔画的,而是用山芋做的“刻版画”书签。他们是先在纸上画出想要刻的图案,华明和弟弟觉得刻图案简单,就先把图案刻在山芋上,逢春觉得太便宜他们,因为这是比较容易的工作。之后,逢春自己把题字和年号给小心地刻上。接着他们把刻好的山芋粘在厚厚的黄纸上,再把黄纸放在外面晾干。这就完成了制作书签的刻印工具。第二天早晨,华明逢春和如金到外面爬上一棵大树,发现周围有很多三原色混合的颜色,华明提议:“我们用三原色——红黄蓝来印刷书签怎么样?”大家觉得华明这个意见很不错。回到家里,华明来印红色,如今印黄色,逢春印蓝色。他们干得很起劲儿,一直干到姆妈叫他们吃中饭。红黄蓝三原色的书签就这样制作好了。

这本书大概每个故事都有写逢春、华明和如金他们创作作品,能让读者从其中了解很多美术创作的知识。丰子恺先生的文字功底特别棒,故事的语言也非常生动、活泼,小孩子都会喜欢看的。我就经常读着读着就大声跟妈妈说:“太好看了!”我去美国的时候,把这本书一直带在身边。

同学们,你想不想看看?

推荐第6篇:读《丰子恺散文》有感1500字

读《丰子恺散文》有感1500字

423班 李腾

丰子恺的散文通过写儿童的天真、写百姓的不幸,写生活中的一切琐事,歌颂儿童的纯真无邪,同情民众的不幸遭遇,表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幸福快乐生活的憧憬,对光明理想社会的渴望、这种善良、慈爱和博大的情怀几乎在丰子恺的每一篇散文中都能读到。

现今我已读完了《丰子恺散文》,下面就来具体叙述一下本书给我的无限启发:

作者用亲身经历向我诉说了学习的真谛,学习其实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枯燥乏味,学习是一件乐事,但需要一个条件——苦。能下苦功者自然觉得学习不会累,感觉轻松是排除枯燥乏味这一传统概念的一大前提。作者的苦学经历让我备受感动,作者的休闲时间基本都是与书相伴,且作者是去往世界各地学习,因为此,作者又画得一手好画。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当然,最后作者也是我国的一位优秀的翻译家。

作者学习时并没有闭门造车,也没有半途而废,而是充分挖掘学习的乐趣。我认为,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多培养自己对于读书的兴趣,毕竟一味地去靠死记硬背是最不可靠的学习方法。其次,要增强自己的意志力和对学习的信心,毕竟,我也将要踏入高中的学习旅程。高中的学习生活更加艰苦,需要我能够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会向作者一样,懂得下功夫学,懂得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在书中我看到了父亲的责任心。作者是一位有着多位子女的父亲,在作者辛苦养育子女们的同时,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父亲悉心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在自己惹得孩子们不快乐或不高兴的时候能够反思自己应当如何做一位好父亲。这一幕幕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责任事一个人的标志。具有责任感的人才是活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人。

一个人是否具有责任感,关键看他为这个社会付出了多少。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就要承担不同的责任。我们作为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承担责任这条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些许挫折,但是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世间没有不劳而获,牺牲才会后回报。付出相应的代价那也是理所应当的。所以,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具有责任感的同时也要有坚强的毅力,这样才能做到尽到责任,得到回报。

在书中,《中国就像棵大树》一文中,作者提到中国就像被斩掉许多枝节的大树一样,但在劫后余生中国重新振作起来的时候,这棵大树势必会比之前更加的枝叶繁茂,而中国也将会越来越强大。在这里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具有奉献之心的历史责任感。由此可见,我们中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也是要为打造更强大的中国而尽一份力的,肩负着历史责任的我们一定不负厚望。

作者的散文大都娓娓道来,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就如同在与朋友闲话家常,亲切自然。

作者是一个善于观察、细心发现的人,他写散文来记录孩子们的游戏吵闹,回忆师长的音容笑貌,就连身边的小猫、白鹅、蚂蚁也都成了写作描述的对象,他的散文具有人间关怀和平民气质。在他的笔下,一切都显得非常清白、明净、天真、自然。

现在的我们在写作时通常局限在一处而停滞不前。一方面原因是我们阅读的课外书目比较少,另一方面原因就是我们太努力想要构造完美华丽的词藻,但却又冥思苦想而不得,最终“精心编造”出来的文章通常都是那一类矫揉造作、风花雪月的三类文章。往往很难于得高分。

在这里我们可以向作者学习,多观察,放眼仔细去看看你周围的世界,发现你周围事物最美的一面,之后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加以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配饰,一篇平凡事物中充满着不平凡文化底蕴的文章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写作不一定要“匠心独运”,但方法以及变通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

真诚,写作要真诚,真诚地表达出你内心所想,不必过于修饰,在艺术技巧上用笔简单朴素,才能营造出生动传神的氛围。

通过阅读《丰子恺散文》,不仅在为人与学习上给了我诸多的思想教益,并且在写作上也激发了我很大的兴趣,给予了我很多启发。

让我对于学习与用笔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即将进入高中生活的我,一定会以丰子恺的散文作为写作的起点,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好的卓越!

2018.8.12

读《丰子恺的故事》有感600字丰子恺的《家》读后感1500字

推荐第7篇:散文评论:丰子恺《山中避雨》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早年曾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集外遗文》、《丰子恺书法》等。

丰子恺的散文力图探究人生、自然的佛理真谛,神游于儿童纯真的情趣之中,于日常生活中吟味世态人情,描写细腻,朴实平淡,叙述委婉,表现出清澄深远的艺术意境。他的大部分散文作品都在追求一种闲情和逸致。

《山中避雨》讲的是1935年作者带着他的两个女儿到西湖山中游玩时遇雨,在三家村的一家小茶店避雨的一次经历。文章先写游玩遇雨仓皇奔走,觉得颇为扫兴,但很快山中阻雨的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引起了作者的兴趣。接着写为了安慰两个小女孩,向茶博士借来胡琴,在 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从容地拉了种种西洋小曲。而两女孩的唱和,吸引了小村子的人都来看。作者慢慢地拉起了《渔光曲》,小女孩合着胡琴唱,引得三家村的孩子们闻声前来,同声欢唱,“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最后免不了曲终人散,而村里的孩子们竟因为胡琴的缘故对作者这个陌生人有了惜别之情。

有意思的是,丰子恺曾画过一幅漫画《山路寂,顾客少,胡琴一曲代RADIO》,与本文描述的茶博士拉胡琴的情景很相近,只是没有孩子们齐唱《渔光曲》的那份温情而已。这可以说是丰氏漫画与随笔创作精神相通、题材共享的典型例子。他的漫画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永含蓄,是沟通文学与绘画的一座桥梁。读这篇散文,自然能加深对漫画的印象;而看这幅画,对散文中表现出的韵味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

透过这次小茶店避雨的经历,作者主要要表达的是音乐的魅力和儿童世界的美好。实际上,“人间的艺术和儿童”一直是作者的散文和漫画的重要题材。而本文正是以描写音乐与孩子们的契合而打动读者的。“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的,既是由胡琴所传递的音乐的魅力,也是孩子们齐唱《渔光曲》的美好温馨的场面。

本文格调高洁,读来最富余韵,令人品味不止,在作者娓娓叙来之际,又油然而生一种亲切和温暖之感。山雨、茶店、胡琴和纯真的孩童,在作者极其清隽秀丽的笔致描写下,处处透出丰氏作品所特有的清幽淡远的韵味。文情画意、音乐的感染力和孩子们心灵的单纯美好,在这篇散文中融为一体,自是给人一种别样的温暖和感动。

推荐第8篇:丰子恺白鹅读后感(材料)

丰子恺白鹅读后感

(一)

丰子恺老先生是我国着名的漫画大师,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善于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幽默的文字来抓住生活中一些细碎轻微的东西,在极其普通或在别人看来乏味苦涩的生活中寻出趣味来,将它们表现得鲜活生动而有意味,从而自然轻松地悟出人生和社会的意义。我们学过的课文——《白鹅》就是他的作品。

这篇文章写于抗日时期作者在重庆避难的时候。他的朋友夏宗禹送给他一只白鹅,丰子恺老先生通过幽默的文字向我们描绘出一只有趣、可爱的“鹅老爷”。

我对鹅吃相中的“高傲”的描述记忆深刻。“鹅是吃冷饭的,吃饭是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它吃饭时慢悠悠的,不怕耽误时间,而且很会摆架子。但令人可笑的是,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做法循规蹈矩、不会变通。鹅吃饭时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这位”鹅老爷“的吃法,了解它吃食的规律,所以每次趁”鹅老爷“喝水、吃泥、吃草的当儿,就敏捷地跑过来偷吃鹅的饭。当鹅回来时,饭罐已已经空空如也,鹅便会”昂首大叫“耍老爷脾气,让主人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人们为了不让”鹅老爷“的饭被鸡、狗偷吃,把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但它所需要的泥和草远近无定,为了找这些食物,它仍要走远去,所以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白鹅吃饭时的高傲,经过我的介绍,大家已经略知一二了吧。我们都知道,鹅的叫声、步态、吃相等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可作者通过这些把鹅描绘得饶有趣味,十分生动,并从一些小事里透露出对白鹅的留恋。这篇文章并没有华丽的文字,但却在我们眼中呈现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袅袅的炊烟下,一只大白鹅在田舍前悠然自得地觅食嬉戏。让我们不由得对这只雪白的“大鸟”产生了好感,也想抱一只白鹅回家。

正如丰子恺老先生在文章中所说的“凄风苦雨之日,手酸意倦之时,推窗一望,死气沉沉;唯有这伟大的雪白的东西,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好像一个武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

白鹅,不仅是给丰子恺老先生在苦闷的避难生活中带来了乐趣和精神的寄托,也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它那可爱又可笑的行为,让我从鹅身上体会到了盎然的生机和丰富的情趣,成了独特的“物外之趣”。

丰子恺白鹅读后感

(二)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它题目为《丰子恺读本》,是一本名家文学读本,读完整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丰子恺爷爷身上浓郁的儿童气息。

丰子恺爷爷是位杰出的散文家和漫画家,他是浙江桐乡人,1898年出生,1975年去世,笔名TK,原名润,号子恺,着有《缘缘堂随笔》、《丰子恺儿童漫画选》等。丰子恺爷爷热爱生物,觉得万物皆灵,一位远行的朋友送给他一只鹅,经过丰子恺爷爷细致入微、活灵活现的描写,白鹅居然成了鹅老爷。他的一只叫白象里的猫不见了,他和他的子女惊慌失措,丰子恺写了两张海报:“寻猫:敝处走失日月眼大白猫一只。如有仁义君子觅得送还,奉筹法币十万元。储款相待,决不食言。”一只大白猫与主人的感情能值十万元法币,可见他们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啊!丰子恺爷爷不仅热爱生物,还非常关爱儿童,是儿童的崇拜者。在儿童乐园里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快乐和子女们的一些事情。他曾经说过:“近来我的心为了四事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在丰子恺爷爷眼里,儿童是他最充实的回忆,动物是他最美好的感情。丰子恺爷爷明白孩子,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漫画故事大讲堂”。我看完了这本书,并没有看到丰子恺爷爷用优美的语句来描写,用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句子,可在这些朴素的话语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丰子恺爷爷养动物时的快乐,和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在一起时的幸福。我真想在茶坊乐园里和丰子恺爷爷谈笑风声,一起谈谈鸭子们的团结,不畏死亡的精神,看一看那些在他口中要伺候的“官匪”。丰子恺爷爷爱漫画、爱艺术,更爱孩子。在他朴实的话语里我明白了,孩子就要拥有活力和快乐,抛开烦恼,好好地去珍惜童年的每一天。

让我们的童年生活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充满欢乐。

丰子恺白鹅读后感

(三)

初识丰子恺,是因为我在语文课上学了先生写的《白鹅》一文,运用恰当的拟人,细致入微的观察,让白鹅别有情趣。寒假,我细细地品读了先生的《白鹅》一书,再次亲近这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白鹅》一书是丰子恺先生散文的选编本。这本书,将先生的作品分为“赞美童真”、“艺术理念”、“感悟自然”、“人生哲理”四辑,共计三十三篇。书的最大特色就是在每一辑之前都有导入语,仿佛将你带入一个个有着精美建筑风格的圣殿。我最回味的是有着《白鹅》一文的“感悟自然”这一辑。

“感悟自然”主要写了丰子恺先生观赏大自然,对生命的感悟。如《桂林的山》,桂林山水之美世人皆知,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文人墨客无不为之倾心。()丰子恺先生的《桂林的山》这篇文章中却有着独到的见解。先生形象地把桂林比作一个大庭院,把桂林的山比作院子里的大笋,令人捧腹,却又不得不佩服他比喻的贴切。在否认了世人的公论后,丰子恺先生又提出了一种新的说法:“桂林山水奇天下。”他认为“甲”有尽善尽美的意思,而美是具足圆满的,不一定奇;奇是罕有少见的,不一定美。“美”与“奇”不能混淆一气。桂林的山,奇而不美。联想四年级下册的第二篇课文《桂林山水》,真是感概万千:先生的思想不拘泥于定式,在看事物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对于名山胜水也不盲目崇拜,能够提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种率直的性情,足以令人深思。

丰子恺先生兼有漫画家的身份,所以读《白鹅》这本书,犹如欣赏一幅幅精美的画卷,我回味无穷。

丰子恺白鹅读后感

(四)

在这次暑假,我读了《白鹅》,《鸟的天堂》和《猫》这三本书,其中我选了《白鹅》这本写了我的这篇读后感。这本书是丰子恺爷爷写的散文集,其中最好看的还是《白鹅》这篇。这篇散文也曾经在我们的语文书上出现过,所以这篇短文对我来说是非常熟悉的。

作者笔下的白鹅形象生动,极其传神。在白鹅的叫声,吃相和步态可以看出它的高傲,严厉和凶猛。白鹅的叫声十分严肃,稍微有厉声呵斥的印象。它还可以像狗一样看守门户:它见了任何人,都会厉声呵斥,有时还会使劲地咬。白鹅吃饭时,一向需要水,泥和草。它先吃一口冷饭,再吃一口水,然后再吃一口泥和草。不管在什么情况,它吃饭的规矩,是丝毫不会改变的。如果有谁来偷吃它的饭,它必定会使劲地咬它。白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鹅的步调从容,大摸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厂。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会咬那个人几口。

那只白鹅的步态,叫声和吃相不禁让我发出笑声来。作者描写鹅的傲慢的同时,也表示出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作者与小动物相处,给他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他对于白鹅的赞美和喜爱,应该是发自他的内心的。读了这篇短文,使我不禁对白鹅有了一种喜爱之情。它也给我乐趣和快乐。白鹅使我感觉到了白鹅的丰富的情趣。

推荐第9篇:《小学生丰子恺读本》读后感

《小学生丰子恺读本》读后感

华怀贤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我拿起《小学生丰子恺读本》,细细品读。

这本书把丰子恺遇到的事全部写在了一起。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蜜蜂》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丰子恺在写作时发现窗台上有只蜜蜂。这只蜜蜂一直嗡嗡作响,不停地往窗户上撞,可能是想飞出去找同伴吧。\"可它一直撞难道不痛吗?\"最终丰子恺拿了一块木板,然以后小心翼翼地把蜜蜂放了出去,那只蜜蜂一下子就飞走了。

记得以前我学自行车的时候,一开始我以为很简单,只有踩踩踏板,车就会动起来。可我一骑上自行车,发现根本没有那么简单。车总是摇来摇去,最终我撞上了树,摔了个狗啃泥。几天后,我厌倦了,于是跑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我不学了。\"妈妈说:\"那你初中上学怎么办?\"\"我骑有辅助轮的自行车就好了。\"妈妈笑着说:\"你不怕别人笑你吗?\"\"反着我就是不学了。\"我大声说道。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很惭愧。一只小小的蜜蜂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希望,难道我一个比它大好几百倍的人都不如它吗?于是我又重新学起自行车。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要坚持到最后,坚持就是胜利,最后一定会成功的。

读了这本书,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也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我要向丰子恺学习,争取做一个像他那样有成就的人。

《小学生丰子恺读本 》介绍

五(3)班 王符瑞

近日,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小学生丰子恺读本》。书里面的一个个故事就是丰子恺爷爷的一篇篇日记,再加上编者在日记后加入一段\"读后所思\",这就构成了一篇篇拥有深刻道理的阅读短文。

这一本书,共分为五个篇章,分别是:生物乐园、儿童乐园、茶坊乐园、艺术乐园、故事乐园。我最喜欢阅读生物乐园中的文章,其中《\"不喝肉汤\"的杨柳》,我阅读了多遍,很有感悟。文章中,丰子恺爷爷赞扬杨柳的\"下垂\"精神。杨柳就算长得有多高,但它始终不会忘记它的根本。是啊!我们长大后,不管取得多少成就,有多大的荣誉,但我们始终不能忘多年来辛苦养育我们的父母,不能忘了我们做人的根本。

在生物乐园中,不仅有许多有深刻道理的故事,还有丰子恺爷爷的第一个宝藏——《护生画集》,护生的意思就是护心,看管好自己的良心,让它保持仁爱、善良。我认为护生的意思就是保护世界上的每个生命,小至蚂蚁。世界上的任何生命都有它们所存在的意义,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能力大,然后去剥夺它们的生命,践踏它们的生命。就算是一只细小的蚂蚁,也有它的价值。护生,可以让我们认识善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永远保持这一份善良,让善良之心永远纯洁,不受到伤害,善良是历史上的珍珠,请好好的保护!你只有永远保持了善良的心,才会知道生活的欢乐、美好。

《小学生丰子恺读本》里面的故事蕴含着道理,在每一个篇章,又都有丰子恺爷爷独特的宝藏,这是令我最喜欢的地方。

快来阅读这本好书!相信你也会喜欢并有所感悟。

指导老师:刘红

推荐第10篇:《小学生丰子恺读本》读后感

《小学生丰子恺读本》读后感

这个星期,我读《小学生名家读本》里的《小学生丰子恺读本》,很有感触。

丰子恺对儿童最感兴趣,他的名句是:‚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这句话可以概括全书。

丰子恺是浙江桐乡人,他的代表作有《缘缘堂随笔》、《丰子恺儿童漫画选》等。

第一编的主题是‚生物乐园——万物皆灵‛,我最喜欢‚日月眼‛,因为他颇有壮士风。第二编的主题是‚儿童乐园——长尾巴的人‛,我最喜欢的文章是《三种游戏》,那里写了那时儿童的游戏。第三编的主题是‚茶坊乐园——一杯鸡尾茶‛。第四编是‚从头到脚都是美‛。第五编是‚故事乐园——丰子恺‘漫画和故事’大讲堂‛第六编是‚写在后面——生命里的重‛。

丰子恺既是一位画家,又是一位作家、文学家。他用他的画和文字,描绘着一个真、善、美的纯净世界。

第11篇:丰子恺的白鹅读后感

丰子恺的白鹅读后感

丰子恺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大师,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善于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幽默的文字来抓住生活中一些细碎轻微的东西,在极其普通或在别人看来乏味苦涩的生活中寻出趣味来,将它们表现得鲜活生动而有意味,从而自然轻松地悟出人生和社会的意义。我们学过的课文——《白鹅》就是他的作品。

这篇文章写于抗日时期作者在重庆避难的时候。他的朋友夏宗禹送给他一只白鹅,丰子恺老先生通过幽默的文字向我们描绘出一只有趣、可爱的“鹅老爷”。

我对鹅吃相中的“高傲”的描述记忆深刻。“鹅是吃冷饭的,吃饭是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它吃饭时慢悠悠的,不怕耽误时间,而且很会摆架子。但令人可笑的是,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做法循规蹈矩、不会变通。鹅吃饭时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这位“鹅老爷”的吃法,了解它吃食的规律,所以每次趁“鹅老爷”喝水、吃泥、吃草的当儿,就敏捷地跑过来偷吃鹅的饭。当鹅回来时,饭罐已已经空空如也,鹅便会“昂首大叫”耍老爷脾气,让主人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人们为了不让“鹅老爷”的饭被鸡、狗偷吃,把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但它所需要的泥和草远近无定,为了找这些食物,它仍要走远去,所以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白鹅吃饭时的高傲,经过我的介绍,大家已经略知一二了吧。我们都知道,鹅的叫声、步态、吃相等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可作者通过这些把鹅描绘得饶有趣味,十分生动,并从一些小事里透露出对白鹅的留恋。这篇文章并没有华丽的文字,但却在我们眼中呈现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袅袅的炊烟下,一只大白鹅在田舍前悠然自得地觅食嬉戏。让我们不由得对这只雪白的“大鸟”产生了好感,也想抱一只白鹅回家。

正如丰子恺老先生在文章中所说的“凄风苦雨之日,手酸意倦之时,推窗一望,死气沉沉;唯有这伟大的雪白的东西,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好像一个武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

白鹅,不仅是给丰子恺老先生在苦闷的避难生活中带来了乐趣和精神的寄托,也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它那可爱又可笑的行为,让我从鹅身上体会到了盎然的生机和丰富的情趣,成了独特的“物外之趣”。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它题目为《丰子恺读本》,是一本名家文学读本,读完整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丰子恺爷爷身上浓郁的儿童气息。

丰子恺爷爷是位杰出的散文家和漫画家,他是浙江桐乡人,1898年出生,1975年去世,笔名TK,原名润,号子恺,着有《缘缘堂随笔》、《丰子恺儿童漫画选》等。丰子恺爷爷热爱生物,觉得万物皆灵,一位远行的朋友送给他一只鹅,经过丰子恺爷爷细致入微、活灵活现的描写,白鹅居然成了鹅老爷。他的一只叫白象里的猫不见了,他和他的子女惊慌失措,丰子恺写了两张海报:“寻猫:敝处走失日月眼大白猫一只。如有仁义君子觅得送还,奉筹法币十万元。储款相待,决不食言。”一只大白猫与主人的感情能值十万元法币,可见他们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啊!丰子恺爷爷不仅热爱生物,还非常关爱儿童,是儿童的崇拜者。在儿童乐园里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快乐和子女们的一些事情。他曾经说过:“近来我的心为了四事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在丰子恺爷爷眼里,儿童是他最充实的回忆,动物是他最美好的感情。丰子恺爷爷明白孩子,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漫画故事大讲堂”。我看完了这本书,并没有看到丰子恺爷爷用优美的语句来描写,用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句子,可在这些朴素的话语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丰子恺爷爷养动物时的快乐,和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在一起时的幸福。我真想在茶坊乐园里和丰子恺爷爷谈笑风声,一起谈谈鸭子们的团结,不畏死亡的精神,看一看那些在他口中要伺候的“官匪”。丰子恺爷爷爱漫画、爱艺术,更爱孩子。在他朴实的话语里我明白了,孩子就要拥有活力和快乐,抛开烦恼,好好地去珍惜童年的每一天。

让我们的童年生活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充满欢乐。

丰子恺老先生是我国着名的漫画大师,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善于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幽默的文字来抓住生活中一些细碎轻微的东西,在极其普通或在别人看来乏味苦涩的生活中寻出趣味来,将它们表现得鲜活生动而有意味,从而自然轻松地悟出人生和社会的意义。我们学过的课文——《白鹅》就是他的作品。

这篇文章写于抗日时期作者在重庆避难的时候。他的朋友夏宗禹送给他一只白鹅,丰子恺老先生通过幽默的文字向我们描绘出一只有趣、可爱的“鹅老爷”。

我对鹅吃相中的“高傲”的描述记忆深刻。“鹅是吃冷饭的,吃饭是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它吃饭时慢悠悠的,不怕耽误时间,而且很会摆架子。但令人可笑的是,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做法循规蹈矩、不会变通。鹅吃饭时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这位”鹅老爷“的吃法,了解它吃食的规律,所以每次趁”鹅老爷“喝水、吃泥、吃草的当儿,就敏捷地跑过来偷吃鹅的饭。当鹅回来时,饭罐已已经空空如也,鹅便会”昂首大叫“耍老爷脾气,让主人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人们为了不让”鹅老爷“的饭被鸡、狗偷吃,把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但它所需要的泥和草远近无定,为了找这些食物,它仍要走远去,所以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白鹅吃饭时的高傲,经过我的介绍,大家已经略知一二了吧。我们都知道,鹅的叫声、步态、吃相等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可作者通过这些把鹅描绘得饶有趣味,十分生动,并从一些小事里透露出对白鹅的留恋。这篇文章并没有华丽的文字,但却在我们眼中呈现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袅袅的炊烟下,一只大白鹅在田舍前悠然自得地觅食嬉戏。让我们不由得对这只雪白的“大鸟”产生了好感,也想抱一只白鹅回家。

正如丰子恺老先生在文章中所说的“凄风苦雨之日,手酸意倦之时,推窗一望,死气沉沉;唯有这伟大的雪白的东西,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好像一个武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

白鹅,不仅是给丰子恺老先生在苦闷的避难生活中带来了乐趣和精神的寄托,也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它那可爱又可笑的行为,让我从鹅身上体会到了盎然的生机和丰富的情趣,成了独特的“物外之趣”。

第12篇:《现代美术家——丰子恺》读后感

这是一本橄榄绿硬质外壳,内页已经发黄的老书,学林出版社1987年出版,扉页上贴有一张限期表,显示在 1990年7月21日以及1991年的2月25日曾有两位学长从这本书中收获过,那时我刚出生不久还在襁褓中等待母亲的乳汁,二十几年过去,这本书依然如慈爱的长者般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并孜孜不倦地继续给后来的学子提供精神的食粮。

这本书是由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编著,主要收录了丰子恺在解放前的一些画论,及一些简单的生平与些许代表漫画作品。很多人知道子恺漫画,但是对于他的艺术理论却相当陌生。他的美学思想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艺术家的美学思想代表,他对文学和艺术的独特的观点表现在他的漫画创作中,有着很高的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丰子恺的画论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中国画论,西洋画论,漫画描法,以及艺术鉴赏。其中个人最感兴趣的是其关于中西美术比较得出的结论,以《中国美术的优胜》为代表,最有特色的是其关于西洋画派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西洋画派十二讲》这一章节中。

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通过种种途径接触到西方美学思想,并与本土语境相结合,使中国美学现代化。在西学东渐中,文化危机感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必须冲破传统文化的束缚,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中获得真正的解放。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丰子恺吸收东西方文化中是个自己的成分,正如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中强调对外来文化要有正确的拿来态度,丰子恺没有因为对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的情结而放弃拿来,也没有全盘照搬西方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找西方文化,将东西方美学思想融为一体,在东西美学观点互证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

丰子恺与1927年所做的《中国美术的优胜》一文,对于中西艺术,尤其是美术方面的差别做了详细的论述,并认为近代西洋美术显著地蒙受中国美术的影响,并认为中国美术实为近代艺术的导师,并提供了证据,如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绘画的中国画化,欧洲近代美学与中国上代画论的相通,以及康定斯基的艺术论与中国画论的一致性等。他的这些思想理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甚至于在如今的社会大背景下都是边缘化的。从鸦片战争西方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后,中国对于西方的科学羡艳不已,并扩展到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当时的主流思想是反思本土文化并积极向西方学习的,丰子恺却在二者的比较中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如“讲到二者的优劣,从好的方面来说,中国画好在‘清新’,西洋画好在‘切实’,从坏的方面说,中国画不免‘虚幻’,西洋画过于‘重浊’……在‘艺术’的根本的意义上,西洋画毕竟让中国画一筹。”肯定了中国美术的先进性与优越性。

丰子恺关于西方美术的评论详细见于《西洋画派二十讲》,对于近代西欧的绘画,尤其是对印象派绘画的评骘在中国艺术批评家中是独具一格的,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有许多个名字熠熠生辉,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但丰子恺的名字未见其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丰子恺一直以漫画家,散文家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他作为美学家的地位却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通过这本画论,我认为丰子恺在美学方面的功绩在于将西方美学知识本土化,构建和发展了中国现代美学,他的美学思想的独特意义将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唐僧取回来的佛经据说是有破损的,因为事事不得圆满,我从图书馆借到的这本书207页到210页不知被哪位学长或学姐撕去作纪念了,遗憾不已,去淘宝网上搜索这本原价七块九毛钱的旧书,价格已升到880元。新版至今未出,复印整本以作纪念。

第13篇:小学生丰子恺读本读后感

我一向喜欢看科普类的书籍,对于妈妈所说的“散文”类的书,我都不是很有兴趣。但这天,妈妈拿给我一本《小学生丰子恺读本》,并告诉我,这是本“有趣”的书,我应该会喜欢它的,于是在妈妈的指导下,我们一起读起了这本书。

果然,当我读起这本书,心灵似乎马上就坐上了一列旅行之车,在丰子恺爷爷的故事中遨游,一个个故事都是那么妙趣横生,一次次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你看第一章《生物乐园》,每一个小故事的主角都与动物有关,题目都相当有趣。例如《小猫送信》,妈妈让我先不要看书,想象一下丰子恺爷爷会怎么让小猫送信,于是我猜了起来——是象小狗一样叼在嘴里?拿根带子绑在身上?猜了几个,揭晓答案,原来他把信拴在邻居家猫的尾巴上,晚上小猫回家吃饭,就把信送给邻居了。听了这个故事,你是不是也觉得相当有创意呢?

“蚂蚁也有家,也有爸爸妈妈在等它。你踩死了它,爸爸妈妈会因它而伤悲。他教导孩子不要踩死蚂蚁,不是为了“积德”、“报应”一说,而是为了培养我们从小就有一颗善良的心。他还说如果丧失了这颗心,今天可以踩死一只蚂蚁,将来就有可能会成为虐杀者。”这是书里的一段话,从这里看出丰子恺老爷爷很有爱心,是一个善良的人。

“我是妈妈生的,哥哥是爸爸生的;表是自鸣钟生的;凳子是桌子生的;小汽车是公共汽车生的;饼干里有骨头!茶壶不肯走过来!凳子不肯站起来!蜻蜓不肯飞过来!要把月亮拿下来玩!要山茶马上开花!叫太阳不要落下去!花猫不肯同我看动画片······”书中到处可见这样充满童趣的话语,你看丰子恺爷爷是多么幽默风趣,真是个“老顽童”。

读完了这本书,妈妈问我:“书里讲的故事是不是都是很小的事,我们平时都可能碰到?可是你会想到用这样的语言写出来吗?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样最简单的事我们都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

《小学生丰子恺读本》,用简单易懂的漫画来叙述着一个个深刻的道理,用淳朴至极的文字说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我们的心灵坐上了列车旅行,让我们爱世间万物,爱惜幼小的生命,我们可以跟动物对话,跟动物做朋友,所有的一切都那么充满了童趣。大家都来读一读吧,你也会喜欢上它的。

第14篇:二、何其芳、李广田、丰子恺散文

二、何其芳、李广田、丰子恺的散文

何其芳(1912—1977),曾经和李广田文,卞之琳一起出版过《汉园集》,这三个作家,被称为“汉国三诗人”。何其芳30年代诗歌是象征主义的。1936年,出版散文集《画梦录》,《画梦录》获大公报文艺奖。此后又有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合集《刻意集》,《还乡杂论》等。

《画梦录》是何其芳的散文代表作,在三十年代的文坛上,产生的广泛的影响,1937年,荣获《大公报》文艺奖。评选委员会认为:“在过去,混杂于幽默小品中间,散文一向给我们的印象多是顺手拈来的即景文章而已。„„《画梦录》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制作,有它超达深渊的情趣。”

他的诗歌非常类似,诗歌主要的写爱情、青春,带有浓郁的哀伤、寂寞、忧愁的情绪。《画梦录》虽然并不写爱情,但是,在情感基调上,和那些现代诗歌是一样的。都是抒发那种哀愁、寂寞而忧伤的内心情绪。他不是写眼睛观察到的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而是完全描写自己心灵所体验,感受到的事物。写内心的意绪,情感的波动。往往以虚无缥缈的想象,精细的感觉,勾画出自己内心复杂的情绪。他在《扇上的烟云》:“我倒是喜欢想象着一些遥远的东西,一些不存在的人物和许多在人类的地图上找不出名字的国土”。“孩提时看绘图小说,画梦者是这样一套

笔墨:头倚枕上,从之引出两股缭绕的线,象轻烟,渐渐向上开展成另外一幅景色。叫我现在来画梦,怕也别无手法。不过论理,那两股烟应该缭绕入枕内去开展而已。” (《梦后》)这和五四以来的战斗性杂文和写景抒情散文确有极大的区别。

《墓》这篇散文的题材就很奇特。写一个非常孤独忧郁的青年和一个已经死了坟墓中的美丽的少女恋爱的故事;故事很美丽,又有点伤感,表现作者一种孤寂的情怀。一个十六岁的农村少年,非常美丽,勤劳、天真、叫铃铃,在她的内心深处,刚刚萌发一种朦胧的感情的时候,“那黑暗似乎遮到她眼前,冷的呼息透过她的心,那无声的灵语吩咐她睡下安息。”

在铃铃的墓前,来了一个忧郁的青年,在每一个黄昏里,他都来到这里徘徊,猜想着这女郎的身世,性眼,喜好,于是在一个黄昏中遇见了这个女郎铃铃,她们散步,谈话,柔情蜜意,如胶似漆。

结尾处,青年雪麟的做梦似的眼睛却发出异光“幸福的光,满足的光,如从天堂发出的”。

《独语》也是剖析自我的苦闷的心境的。设想自己在一条荒凉的夜街上独步。由此想到维持,又想到喜欢驱车独游,到车辙不通之处就痛哭而返的西晋文学家。又想到

1 生和死,古代印度王子。流露出一种孤独苦闷感。

《独语》的开头:

设想独步在荒凉的夜街上一种枯寂的声响固执地追随着你,如昏黄的灯光下的黑色影子,你不知该对它珍爱抑是不能忍耐了:那是你脚步的独语。

人在孤寂时常发出奇异的语言,或是动作。动作也是语言的一种。

决绝的离开了绿蒂的维特,独步在阳光与垂柳的堤岸上,如在梦里。诱惑的彩色又激动了他作画家的欲望,遂决心试卜他自己的命运了;他从衣袋里摸出一把小刀子,从垂柳里掷入河水中。若是能看见它的落下他就将成功一个画家,否则不。那寂寞的一挥手使你感动吗?你了解吗?

《秋海堂》通过一个女孩的孤独,哀伤,表达作者的孤寂的情怀。散文只是一个场景,静静的夜色下,一个思妇凭倚在阶前的石阑干畔。干愁万绪言涌上心头。

庭院静静的。仿佛听得见夜是怎样从有蛛网的檐角滑下,落在花砌间纤长的飘带似的兰叶上,微微的颤悸如刚栖定的蜻蜒的翅,最后静止了。夜遂做成了一湖澄静的柔波,停潴在庭院里,波面浮泛着青色的幽辉。

寂寞的思妇,凭倚在阶前的石栏干畔。

„„„„ 她抬起头。

刚才引起她凄凉之感的菊花的黄色已消隐了,鱼缸里虽仍矗立着假山石庞然的黑影,已不辨它玲珑的峰穴和上面苍翠的普洱草。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蝉翼一样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雨前》和《黄昏》是两篇著名的写景散文,以一种极精细纤弱笔触,色粉艳丽词白,丰富的想象,把雨前和黄昏的景致描绘得十分传神,而且传达出一种感伤的情绪。

《雨前》写雨前的景物 如天空的使鸽群,地上的鸭群,又想到故乡的雷声,雨声,故乡的放鸭人。抒发自己的孤寂的情怀:“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惊的梦,也许会长出的树圆圆的绿荫来覆荫我自己”。

《梦后》表现刹那间飘涉迷离的复杂的心境。《岩》以一个牧童的故事为线索,抒发作者无限复杂的思绪和情感,故事极微弱,主要还是作者表现自己对人生的种种感受。减少了那种忧郁感。《货郎》描写一个货郎到一家去卖货,主人病了,货郎又悄然的离去,仆人按例买一点东西,这里传达的是一种纤细的孤独情调。

就艺术表现而言,想像丰富、别致,情感细微、精致,语言色彩浓郁斑斓,意境蒙胧。这点上看,

2 和晚唐诗歌也有密切的关系,晚唐诗人比较艳丽,而且,也追求细美幽约,善于表达内心丰富,细微的情绪。

“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由远及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

“我曾有一些带伤感之黄色的欢乐,如同三月的夜晚的微风飘进我眼里,又飘去了”。

“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色的蝉翼一样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夜的颜色,海上的水雾一样的,香炉里氤氲的烟一样的颜色,似尚未染上她沉思的领域。她仍垂手低头的,没有动。但,一缕银的声音从阶角漏出来了,尖锐,碎圆,带着一点阴湿,仿佛从石砌的小穴里用力的挤出,珍珠似的滚在饱和着水泽的绿苔上,而又露似的消失了。没有继续,没有赓和。孤独的早秋的蟋蟀啊

《刻意集》中的散文,风格也大致如此,

到了《还乡杂论》,就变了,保其芳从幻梦中走向现实,风格健壮粗糙,具有现实感。但他也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李广田的散文

李广田,“汉园三诗人”之一,写过诗,小说,散文,而以散文创作见长。有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衰集》、《圈外》、《回声》等。李广田的散文最优秀的部分,是在抗战爆发

前所作的《画廊集》、《银狐集》之中。

李健吾在回忆李广田时说,李广田性格“朴实无化,浑厚可爱”他的散文,也体现出“朴实无化”的特点。李广田有一首诗《地之子》,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但我的脚,永踏着土地,/我永嗅着人间的气息。/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这首诗,很能说明他的散文创作的特点。他不象何其芳那样,写的是天国中的事,而是写地上的事,不明何其芳那样感情纤细,意境迷离,而是浑厚粗矿象明朗,给人以质朴,自然的美感。“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乡间的人们。”(注:《〈画廊集〉题记》)李广田的优秀散文一般是描写自己故乡的乡土风俗,童年生活,或底层人生活,长于刻划人物,笔下一些平凡其至卑微的人物,都有个性的特征。文风自然浑厚,于亲切中略带忧郁。

《野店》展示的是乡村客店的纯朴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乡野气息,豪爽的江湖气。赞颂这纯朴,自然的人性。

在荒僻的小村中,有一个小店,店主夫妇很温良,朴野。他们热情的表情和语言会使你产生一种到家的感受。店里的器具,古朴而又简陋。“一个青生铁的洗脸盆,像一口锅,那会是用过几世的了”,“一把黑泥的宜兴茶壶,尽够一个人喝半天”。而锅里的饭

3 菜,只在分量上打算:“总得够吃,千里有缘的,无论如何,总不能亏心哪!”住在这里的人,大都是做小生意的,卖鱼的,卖菜的,卖水果的,推车的,挑担的,走江湖的郎中,夜里,大家凑在一起,谈论一些神仙鬼怪的故事和一些不是新闻的新闻,还有人互相诉说着自己的秘密,第二天,这些人又各自赶自己的路。

《悲哀的玩具》是写自己的孤寂的“童年生活”,并透示出农民的悲苦命运。“我”童年时没有小伙伴,没人和我一起玩,只有一个祖母给我讲故事,唱村歌。父亲在野外忙,母亲在家里忙。父亲老是那么深沉,那么严峻,仿佛历来就不曾看见过他的笑脸,有一个祖母给我一个小麻雀,我当成一个极好的玩具,装在小筐里,可是父亲回来,使将小筐和麻誉一起放到了屋顶上,散文的结尾说:“在当时,确是限着父亲的,现在却不然:反觉地是可怜的。„„从年小困万的污汗去灌溉那些砂土,想从那些砂土里取得一家老幼所需,父亲有着那样的脾气,也是无是可怪的了”。可见,这里反映了在封建宗法农村中农民的性格和命运。

《记问渠君》反映了白色恐怖和炎凉的社会对善良人的摧残,问渠君,是一个极忠厚,愚讷的人,既受别人的气,又受老婆的气,在同学中间也常常被当作笑料,由于倾家荡产向于革命,27年政逆转后,总是害怕被人检查杀头,在忧郁和贫困中死去。

《桃园杂记》描写自己故乡的挑园及各种各样的桃。写了桃园的美景。有一种田园称歌的情调,也表现了动荡的中国农村的萧条景象。结尾:“我担心今后的桃园会变得冷落。恐怕不会有那么多吆吆喝喝的肩挑贩,河上的帆也将见得稀疏了吧!”这篇散文笔调平和质朴,有些周深人小品文的味道。但又有一定的现实感,这是李广田自己的特色。

《老渡船》刻了一个中国传统农民的性格。他像一只老渡船一样“坚实、稳固”,能承受着生活的风风雨雨“耐苦、耐劳、耐一切屈辱,而无一点怨尤,永被一个叫做‘运’的东西任意渡到这边,又渡到那边”他有一个强悍的妻子,每天吆喝他做各种各样的事,妻子的情夫也不把他放在眼里,他的儿子是一个裁缝也根本不将他放在眼里。对生活中的这一切。他似乎没有什么感受,只是默默地生存着,没有任何一点改变自己命运的努力。作者对这样老农民,寄以深切的同情,同时,也批判了他的那种不知抗争改变自己命运的精神的弱点。

《柳叶桃》也是写一个不幸的人的悲剧命运。主人公是一个女子,曾经做过戏子,因为相貌出众,被一个姓秦的有钱人娶为妾了,受尽了凌辱。但她只是默默地承受这种痛苦。她唯一的理想就是希望生下一男半女,可是,终于没有什么结果,最后得了精神病而死去。

4 《山之子》刻画了一个具有坚韧的生活意志的哑巴的形象,他的父亲因为在悬崖上采百合花死去,哥哥也因此死掉,哑巴为了养活全家,继续治着为条通往死亡的土道上攀登着。这里,作者所赞颂的是一种人性的原始生命力量。

总之,李广田的散文多写故乡人事,和自己所熟翻翻悉的事物,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泥土气息。在思想方面,体现三十年代民主主义作家的特点,同情劳动人民,并没有清醒的阶级意识,以人道主义精神为主导,发扬人的生命力量。

丰子恺的散文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1921年,曾东渡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1925年,开始热笔创作。,1927年,丰子恺落发为僧, 依佛门,取法名“婴行”,佛教思想,对丰子恺产生过很土的影响。

丰子恺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华。是著名的漫画家,“漫画”这个词,就是丰子恺最早运用的,而且有音乐才能。他的散文创作亦颇负盛名,主要作品集《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常再笔》、《率真集》等。

丰子恺自己说:“我自己明明觉得,我是一个二重人格的人。一方面是一个已近知命之年的,五男四女俱已长大的、虚伪的、冷酷的、实利的老人;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的老人;这两种人格,常常在我心

中交战”。这也使丰恺散文创作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一方面他创作了参与现实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散文,另一方面也有超脱的佛教思想的散文,趣味主义的作品。他的散文,就是这两种倾向的混杂。

同情人民,揭露社会黑暗的罪恶。

《立达五周年纪念感想》,歌颂一个普通校工的勤劳刻苦精神。“立达”是当创丰子恺与人创办的一所中学。中学当时非常艰苦,校工友熟志陸,不仅为教师做饭,买菜,而且要收发信件,敲钟,看守门房,而收入又微薄。文章赞扬说:“青年园友们,试想想看,这种刻苦,谦虚,知足的精神,我们应该如何钦佩!在五周年纪念会的席上,我们应该赠他“立达元勋”的尊号呢”“我在立达五周年纪念节所起的感想,只有这一点对

君的惭愧心。”

《吃瓜子》,以吃瓜子这种生活习惯,抨击了中国人的不珍惜时间,浪费生命的缺欠。对闲散的少爷,小姐太太们,这样有闲阶级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进行讽刺。

《肉腿》写农民们车水抗旱的勤劳和奋争精神,歌颂他们生命力量。并把车水的肉腿和有闲阶级看的舞女的肉腿进行对比,突出农民的勤劳和伟大。

《随感六则》中抨击了将群羊带进屠场的老羊,“我想,这不杀的老羊,原来是该死的羊奸。”

《新年怀旧》涉及到了经济衰败与农村的破产。《惜春》主张“积极地向前奋斗,直到时间的大限的来到。”

歌颂儿童的天真、质朴、崇高自然人性。

在这方面,丰子恺的散文具有最突出的特色。丰子恺散文,最早的内容便是神游于儿童的世界,他是一个儿童崇拜者。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是丰子恺早期的优秀的散文。散文通过儿童的天真的心理,歌颂儿童的纯洁的本性。一个晚上,“我”问一个四安的儿童,“你最喜欢什么事:”这个儿童:“逃难”,“逃难”是怎么回事?儿童:“就是爸爸、妈妈、宝妹妹、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还不仅如此,作者:“我们所打算,计较、争夺的泽钱,在他们看来个个是 银的浮雕的胸章;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一切建设,一切现象,在他们看来都是大自然的点缀、装饰。”孩子“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尘劳的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过撒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

《谈自己的画》中说“觉得孩子们都有大丈夫气大人比起他们来,个个都虚伪卑怯。”《给我的孩子们》说孩子“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华瞻的日记》,描写了小孩的纯洁、天真的本性,孩子

们的真性,就在于他不懂世事,完全是一个赤子之心。

丰子恺的佛教思想比较突出,在散文中也所流露。《秋》歌颂涅槃,“生荣不足”,“死灭”是人生的最大的幸福。

《车厢社会》既对社会的黑暗、丑的抨击,又有一种人世的虚无感。人生只是一种痛苦,既然人生如乘车一样,又何必这样争闹不件。“人生好比乘车:有的军上军下,有的迟上迟下,有的军上迟下,有的迟上军下。上了车给争坐位,下了车各自回家。在车厢中留心保管你的车票,下车时把车票原物还他”。

丰子恺还有一些趣味性很强的幽默散文和写身现事的散文。《荣辱》写自己坐黄包车而被误认为是当官的,处处受到尊散,到处有人给敬礼,又被认为不是大官。遭到谩骂,作者以此认为世间的一切荣辱都是这样的。还有《蟹》、《白象》、《蜜蜂》这样具有闲适格调的小品文。

在艺术上,丰子恺散文朴素自然,挥相洒自如,哲理性比较,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周深人一类散文。

第15篇:丰子恺的《家》读后感1500字

丰子恺的《家》读后感1500字

尚妮妮

读着丰子恺先生的《家》,我几度欢乐地笑出声来。

先生的文章幽默风趣,甚是可爱。

(此文发表于1936年,那时的丰子恺年方三十余岁,姑且不能尊称“老先生”,而称“先生”。)

他写道:“在南京的朋友家里的时候,我很高兴。因为主人是我的老朋友......加之他的夫人善于招待,对于客人表示真诚的殷勤,而绝无优待的虐待。”

好奇心顿起,迫不及待地读下去,想知道作家的这个新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优待的虐待,是我在客中常常受到而顶顶可怕的。例如拿了不到半寸长的火柴来为我点烟,弄得大家仓皇失措,我的胡须几被烧去......”

读到这里,我已经忍不住哈哈大笑了。

朋友的殷勤招待,客人的不胜感谢惶恐,寥寥数字,俏皮的窘态,已经跃然纸上。

丰子恺又写道:“当我从朋友家回到了旅馆的时候,觉得很适意。因为这旅馆在各点上是称我心的。第一,它的价钱还便宜,没有大规模的笨相......”

我又吃了一惊,心想,这个“大规模的笨相”是何物呢?

接着只见他写道:“形式丑陋而不适坐卧的红木椅,花样难看而火气十足的铜床,工本浩大而不合实用、不堪入目的工艺品,我统之为大规模的笨相。”

心里说,原来先生还很有审美情趣,是位实用主义家,顶顶讨厌那些大而化之、追求奢华的浮夸之物。

“造出这种笨相来的人,头脑和眼光很短小,而法币很多。像爆发的富翁,无知的巨商,升官发财的军阀,即是其例......”

在先生的眼中,有“笨相的人”吗?

他没有指着鼻子去明言,读者心里只怕已在对号入座、打量自己了。

“家具形式的丑恶,房间布置的不妥,壁上装饰的唐突,茶壶茶杯的不可爱----都是小规模的笨相......”

哇呜,先生也是一位精致主义者,欣赏生活中的细节之美。

他到底最爱乡下老家的“缘缘堂”:“主人回来了,芭蕉鞠躬,樱桃点头,葡萄棚上特地飘下几张叶子来表示欢迎。两个小儿女跑来牵我的衣,老仆忙着打扫房间,老妻忙着烧素菜......”

读到此处,一幅美景仿佛就浮现在眼前,主人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了!

这里有牵恋着他的妻子儿女,有欢迎他的树木瓜果。

故乡的饭菜、熟悉的乡亲、小贩的叫卖声,让他感觉终于脚踏实地,有了归宿的安心。

然而到了夜深人静,又不安心起来。

“四大的暂时结合而形成我这身体.......使我诞生在这地方......若是偶然的,我又何恋恋于这虚幻的身与地?若是非偶然的,谁是造物主呢?我非得寻着了他,向他那里去寻求......我真的家......”

最后,先生写道:“......既然无‘家’可归,就不妨到处为‘家’

。上述的屡次的不安心,都是我的妄念所生。想到那里,我很安心地睡着了。”

读到文末,不由地叹息一声,先生安心睡了,却留给了我这个读者,久久地思索。

仿佛随着作者,从他南京朋友的家,辗转到旅馆,到杭州寓所,到乡下的家,一起看到不同的风物,一起有着不同的感怀。

读着这一篇美文,从先生妙趣横生的语言,到他四处为家的感触,再到归至家中却身处茫茫宇宙、寻思不得“家”的迷惑。

我也从开始读文的忍俊不禁,到感同身受,到怅然若失。

轻轻地合上书页,脑海里也在想:哪里是“家”呢?

若以“四大”而论,虚无缥缈的,则无处可为“家”。

若以精神而论,心的方寸之间,即可为“家”。

若以实体而论,坐卧安宁处,亦可引以为“家”。

丰子恺在《不宠无惊过一生》里写: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然而,又有谁能够真正做到呢?

丰子恺一生,创作了许多乡村题材的画作,充满了浓浓的故乡情怀和家的温暖格调。

先生其时,早就寻到他的“家”了吧?

家是身心的归处,是避风港,是欢乐泉,是心头爱......是牵挂,是依恋,是归途......

无论衣锦还乡,还是叶落归根,都是对家的眷恋。

我们常常惋惜家的狭小,梦想着远方的天高海阔。

等流浪的足迹,走过梦中的远方,踏过世间的艰难,方知那个小小的家,才是最后的梦想。

滚滚红尘里,似乎每个人都有几个“家”。

搬来移去的是行李,而红红的一颗心,住在胸腔里,就是一个人的家。

四海为家。

心安处便是故乡,情牵地即有家门。

愿红尘里的人们,都有“绝无优待的虐待”的朋友,有“不笨相的家具”,有“葡萄棚的叶子飘下来欢迎”,有家可归,有心可安。

第16篇:丰子恺清明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

丰子恺《清明》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

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拜过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几个洞,作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杨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父亲说这叫做“美人照镜”。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

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轮流作主。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这笔费用由祭田开销。祖宗们心计长,恐怕子孙不肖,上不起坟,叫他们变成饿鬼。因此特置几亩祭田,租给农民。轮到谁家主持上坟,由谁家收租。雇船办酒之外,费用总有余裕。因此大家高兴作主。而小孩子尤其高兴,因为可以整天在乡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饭。船里烧出来的饭莱,滋味特别好。因为,据老人们说,家里有灶君菩萨,把饭菜的好滋味先尝了去;而船里没有灶君菩萨,所以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吃。每到一个坟上,除对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还有一只小匾,内设小鱼、小肉、鸡蛋,酒和香烛,是请土地爷爷吃的,叫做拜坟墓土地。孩子们中,谁先向坟墓土地叩头,谁先抢得鸡蛋。我难得抢到,觉得这鸡蛋的确比平常的好吃。

第三天上“私房坟”。我家的私房坟,又称为旗杆坟。去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人,父母和我们姐弟数人。吃了早中饭,雇一只客船,慢吞吞地荡去。水路五六里,不久就到。祭扫期间,附近三竺庵里的和尚来问讯,送我们些春笋。我们也到这庵里去玩,看见竹林很大,身入其中,不见天日。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

1、作者说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请你概括上“大家坟”那天孩子们的两件“乐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叙述了家人扫墓的情形,但是有些笔墨也介绍了醇厚的民风。请你摘抄一个可以表示这一内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难得抢到,觉得这鸡蛋的确比平常的好吃。”这鸡蛋味道真的比平时好吃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叙述的语言简练而富含韵味。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话,运用联想和想象描摹文中的一个场景。(不少于60字)

示例:文中上坟路上的情景令人难忘。一行人快乐地走在乡间小路上,一位长者挑着一担祭品走在最前面,一个七八岁的孩童则在队伍中跑进跑出。一会儿到桃树下折一枝桃花,一会儿又钻进蚕豆地里捧出一把鲜嫩的蚕豆夹,活泼欢愉的模样逗得大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文中 的情景令人难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于是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美人照镜”。我们民族文化中有很多这样富含韵味的景物名称,请你写出一个并作简略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吃船里烧出的饭菜;抢鸡蛋吃 (任选两个内容,大意对即可。)„点此查看完整答案(答案页第8页)„但是因为这时候孩子们快乐开心,所以觉得比平时好吃。(言之成理即可。)

4、“略”。(内容参照示例,符合要求即可。)

5、略。(大致符合要求即可。)

第17篇:丰子恺杨柳

五、(18分) (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杨柳①

丰子恺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蔽”“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抑。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竞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注]①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文章发表于1935年。有删改)

18.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4分) 19.“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4分) “

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

21.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6分)

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2分) 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僧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2分) 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2分) 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2分) 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 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2分) 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2分)结合原文赏析。2分)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选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收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1、文章第①段说“自初夏...的容貌”联系全文看,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

2、文章的第②③两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上的变化。

4、对文章第④段的“这几天他们空手......样子怪可怜的!”作简要赏析。

5、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中结尾“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句话的理解。

、文章第①段说“自初夏...的容貌”联系全文看,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

答:夏初长叶,夏盛繁叶,秋天落叶。

2、文章的第②③两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写了梧桐树叶初生时的可爱,生长时的坦荡、磊落,长成后的壮实、宜人。在结构上,为后面描写梧桐树落叶的‘悲哀’进行铺垫,也为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感叹一种美的消失!进行反衬。

3、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上的变化。答:赏识桐叶初生,赞叹梧桐之绿,哀感秋扫桐叶,留存“美”的回忆。

4、对文章第④段的“这几天他们空手......样子怪可怜的!”作简要赏析。

答:作者似乎把自己摆在一定的高度,以拟人手法同情梧桐这种极普通乔木的落叶之“痛”。

5、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中结尾“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句话的理解。

答:其实文章的结尾是败笔,因为,你们看:“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作者是把自己摆在了一定的高度。“他们”着么了?是“他们”养育了“它们”,难道“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难道“他们”就没有在春末时分觉得桐叶要发芽了!难道“他们”就没有在夏日的某个落日里感到秋之将至吗?难道“他们”就没有在“扫扫落叶”时感怀美丽消逝、时光荏苒吗?敢问作者:林黛玉为什么要葬花?“他们”为什么要扫落叶?搞得养育之情还不如一看客了,还“何从......?何从......?”的,不要以为普通百姓就是“...”,自己就如何的“...”。所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但是,是人类所共有的。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但是,是全人类所共同欣赏的。

第18篇:丰子恺教案设计

漫然画家手 优哉师者心

-------丰子恺漫画欣赏

浙江省绍兴市春晖中学 董妍

教学理念:

1、现行大纲把美术课程定性为“艺术文化课程”,有意强调了中小学美术课的素质教育特征,加强了美术教学的人文色彩,以有效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为指归。在美术教学中创设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因此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丰子恺艺术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在中国艺术家中具有代表性,其人格魅力堪为楷模。本课例是对高中美术教材绘画模块第三单元:不同绘画种类的学习与实践,《漫画》一课中知识的展开和延伸。通过欣赏丰子恺的漫画作品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至性真情,从他充满诗意的漫画中读到丰富的人文内涵,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格,学会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漫画作品。

2、《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丰子恺先生是我校早期艺术教师,春晖更是他漫画创作的摇篮,这是春晖中学校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3、漫画是今日学生最喜欢的美术形式,但当今的漫画作品越来越趋于庸俗化,甚至携带了很多的不健康因子,需“正本清源”,“子恺漫画”无疑是漫画中的经典,加以欣赏评述可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不失为实施人格教育之一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漫画创作的意境美,体验优秀漫画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两次尝试画漫画,再从看、读、品、悟中认识和了解丰子恺漫画的艺术特色,感悟画如其人的大师风范。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漫画欣赏,使学生感受美的熏陶,感悟艺术家高尚的画品与人品,提升学生对古今中外漫画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1 教学重点:

介绍丰子恺的漫画创作,使学生了解子恺漫画的语言特色,品读充满诗意的内涵, 进而感悟画如其人的大师风范,提升学生的漫画审美品位和创作能力。 教学难点:

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对漫画体验的兴趣和多角度的感悟子恺漫画特点。 教学准备:

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小书签。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课前交流。 2.丰子恺与白马湖。

【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出示五四运动后的春晖全景照片。师生一起来重温他当年走过的路。教师画的驿亭小站通往春晖中学的水彩画和照片依次展现在大家面前,拉近师生与大师的距离。】

揭示课题:《漫然画家手 优哉师者心》。 朱光潜:“他从头至踵,浑身都是艺术家。” 【引用名人名言更具信服力。】

二、新授:

㈠、漫画柳燕 情暖人间

丰子恺:“昔年我住在白马湖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墙角里。”

【引用艺术家原话更显真实】 1.子恺漫画开山之作 欣赏:《经子渊先生的演讲》 教师:小杨柳屋,漫画事业的摇篮 ·读子恺漫画:随意“写”出的画

丰子恺:“漫画二字,望文生义,漫,随意也。凡随意写出的画,都不妨称为漫画。”(艺术家对漫画的初定义)

▲第一次体验漫画——清静的热闹

2 听阿宝回忆:“夏天的夜晚,好友三五人聚在一起喝茶闲谈,观赏新月,直至深夜。

教师:请你用简练的线条“写”出人散后的清静。” 学生:第一次体验,按照主题简单勾画。

【教师准备“小杨柳屋画笺”纸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感受漫画特有的表现形式。】

师生互动:学生画漫画、说创意;教师展示、点评。 欣赏:《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学生:感受子恺漫画中的诗意美。 2.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欣赏:《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教师:黑板板书。

【引导学生从眼、耳、鼻、嘴方面全方位的欣赏这幅作品,充分感受子恺漫画整体布局的和谐统一与各种形式美相得益彰。】

·品子恺漫画:“意”动的心

丰子恺:“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意义是漫画的灵魂。”(艺术家对漫画的再定义)

▲第二次体验漫画——热闹中的清静

教师:学习子恺漫画的风格,试着画你生活中热闹的清静。 学生:第二次体验。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领会漫画是思想美与造型美相融合的综合艺术。】 3.众生相

幽默中的大智慧 ——儿童相。 欣赏:《阿宝赤膊》、《锣鼓响》。 ·品子恺漫画:笔为意“奴”

丰子恺:“作画意在笔先,神在言外。只要意到,笔不妨不到;非但笔不妨不到,有时笔到了反而累赘。”

人文情怀——学生相 酸甜苦辣——社会相

3 ㈡、仰望缘缘 生命诗意

1、春来怒抽条。

2、护生既护心。

【从“小家”到“大家”的引申来升华学生的爱人、爱家、爱国情怀,懂得只有用爱支撑的艺术才是经典的。】

三、总结:

·悟子恺漫画:(视频同时呈现) 1.笔墨简洁、短小精悍、形神兼备。

2.诗书画相得益彰,表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意境美 3.来自生活,题材多变,真实生动。

4.有童心、有谐趣、有至性深情的流露、有悲天悯人的意味。 5.他的画品就是他人品的表现。

四、延伸:

结束语: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和丰子恺一样,漫画你的人生、你的世界!

第19篇:丰子恺经典语录

 豐子愷經典語錄,句句金玉良言!

1、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養;有捨有得,

看智慧;是成是敗,看堅持。

2、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

3、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愛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4、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5、走正確的路,放無心的手,結有道之朋,斷無義之友,飲清淨之茶,戒色花之酒,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

6、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艱辛曲折必然;歷盡滄桑悟然。

7、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8、有人幫你,是你的幸撸粺o人幫你,是公正的命摺沒有人該為你做什麼,因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為自己負責。

9、有些動物主要是皮值錢,譬如狐狸;有些動物主要是肉值錢,譬如牛;有些動物主要是骨頭值錢,譬如人。

10、虛心的人用文憑來鞭策自己,心虛的人用文憑來炫耀自己。

11、哭的時候用全力去哭,笑的時候用全力去笑,一切遊戲都甩全力去幹。

12、你住幾層樓?——“人生有三層樓:第一層是物質生活,第二層是精神生活,第三層是靈魂生活。

李叔同的文化结构与文化人格 赵大民

一个人生时能虑及死,这并不足奇。但在死后犹能凭借生前的超常智慧给世人留下许多思索和盲点,扑朔迷离,如真如幻,这就非哲人所不能为了。

李叔同1918年以盛年出家,当时曾震惊整个知识界,也给后世留下一个谜。24年后,距他63岁生日还差10天的时候,功德圆满,安祥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时间是1942年10月13日。临终前写\"悲欣交集\"四字,以为绝笔。且预作遗书、遗偈数通,于弥留之际分发示友。其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其生其死,都充满了诗意和神秘色彩,仿佛一切都是事先设计好了的,又仿佛是演完了一场人生大戏,在人们还没有品评出韵味的时候,便卸妆收场了。

一个人生时能虑及死,这并不足奇。但在死后犹能凭借生前的超常智慧给世人留下许多思索和盲点,扑朔迷离,如真如幻,这就非哲人所不能为了。弘一法师终其一生,凡在俗39年,在佛24年,活得虽非轰轰烈烈但却光明磊落,潇洒飘逸。一生充满离奇,一生行谊便是一本没有写完的哲学。正如他的好友夏尊在《弘一大师永怀录》的序言中所概括的那样:\"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家,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卒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其行迹如真而幻,不可捉摸,殆所谓游戏人间,为一大事因缘而出世者耶?\"这便是当时知识界对李叔同——弘一大师的看法。这里有崇敬,有叹惋,有困惑,有猜测,甚至有误解,有演绎,有讹传„„有的以管窥豹,试图通过李叔同某一时期的言行,形而上地诠释其一生行止,不免得出许多荒唐的结论。就以他的出家而言,他从赫赫朱门到寂寂佛门,从翩翩浊世佳公子到戒律精严的苦行僧,所谓\"朱门年少空门老\",这种巨大的生命跨越,超常的生活反差,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于是便引发了种种说法:什么家庭影响说,理想破灭说,经济破产说,性格变态说„„等等。这些说法大都以某一事实(或现象)为依据,加以逻辑推理,想象大于求证,看似有一定道理,往往以偏盖全,似是而非,攻其一端,不及其余。甚至诸说互相抵牾,互相驳诘,夏虫语冰,终不能自圆其说。

综观李叔同的一生,虽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遍走天涯\",但他走来走去也没有走出文化天地。他始终是一个文化人。就是出了家以后也还是一位文化和尚(见黄福海《弘一法师与我》)。他用文人的才情与习性接会前人,啸傲当世。如果我们抛开他的一些烦琐身世,着重从文化传统和文化站位上来理解他的出家,是否更接近客观实际呢?

李叔同的文化知识结构,大抵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儒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二是新学、或称民主文化。三是洋文化。

从我接触的史料来看,李叔同的文化知识结构,大抵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儒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金石书画,乃至八股文的范文。《格言联璧》、《古文观止》、\"四子书\"等。这是他十八岁以前所学,是他文化结构中最基本的东西。这一时期他还受教于赵幼梅、唐静岩等津门耆宿,与严修、周啸麟、王仁安、王吟笙等有文字交往,这些都深刻地奠定了他的传统文化的根基。二是新学、或称民主文化。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严修、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柳亚子、严复等人的社会思想。这一部分主要是他到上海以后在城南文社,特别是进入南洋公学时所受到的教养,后来影响了他的爱国思想和教育思想。三是洋文化。这部分主要指他留学时期通过日本所接触的西方文化。这里包括西方美术(塞尚等人的画风),西方音乐(合声配器以及移植奥尔德等人的乐曲)、西方戏剧(研读原文莎士比亚剧作,演出小仲马的《茶花女》)等。这诸种文化麇集一身,互相渗透、侵寻、碰撞,构成他文化结构的兼容性和复杂性。这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结构,使他一开始就不像梁启超、蔡元培那样对文化建设有什么宏图大略,他更多的是注重文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关怀。所谓\"以美淑世\"、\"以善达人\",实质上就是传统知识分子的\"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他在引进西方艺术(音、美、戏)上开一代风气之先,但他骨子里始终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他对它们热衷留恋,一往情深,构成他文化思想的主干。即使从日本留学归来,在艺术教学上尝试了许多超前的方法和手段(包括画人体模特儿),但他在学生中的印象,仍然是一个传统文人的形象。他\"穿一身布衣:灰色云章布袍子,黑布马褂,然而因他是美术家,衣服的形式很称身,色彩很调和,所以虽然布衣草裳,还是风度翩然。\"(见丰子恺:《李叔同先生的爱国精神》)一个人的风度,就是他的精神世界的外延,李叔同以才情入世,以诗文会友,以真知育人,在天津在上海在杭州始终如一,这是他的文化学养最完满的体现。

文化铸造了他的人格,而成熟的人格又推进了他对深层文化底蕴的探求。他从儒到士到佛,在心路历程上始终伴随着传统文化的轨迹。他多才多艺,和蔼慈悲,克己谦恭,庄严肃穆,整洁宁静。他中年以后顿悟前非,处处避世绝俗,又无处不近乎人情。他对美术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的培养和造就,为师为友,都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典范。由于他性格内向,过分追求自我完善,所以在他生存的那个时代,自然不为世俗所见容。他的大彻大悟,就意味着对人生的大弃大毁,他在虎跑寺一绝红尘,恰如广陵绝响,充满了人世沧桑的悲凉韵味。

他说禅时往往借助艺术的手段把禅境延伸到艺境,使听者感到既生动又容易理解;说艺术时又借禅的玄机妙理把艺境提高到佛境。两只话筒对接,传出的是同一个旋律,同一个宗旨。

他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人,一切嘉言懿行都出自他的善良的本性。我曾经注意他晚年讲经和开示佛徒的讲稿,这些,同他当年的讲课一脉相承。尽管所讲内容和对象不同,但他作为一位宣讲者,要把自己的知识和义理传授给世人,在这一点上佛堂和课堂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这里有两个现成的例子。一是法师的书法弟子黄福海,他在《弘一法师与我》一文中,记述1939年冬与弘一法师在泉州承天寺的一次谈话,其中一段说:\"我曾这样大胆地问法师:‘您虽是出了家不愿再谈艺术,但在我心目中老是认定法师是一位艺术家。„„我始终从艺术观点来瞻仰法师。法师在所著《佛法十疑略释》一书中,论佛法非迷信、非宗教、非哲学等等,独未说到佛法非艺术。我可不可以这么说:佛门中的生活,也就是艺术的生活呢?’法师点点头说:‘各人的观点不同,也可以这么说。’\"这段谈话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法师已然默认了佛家生活与艺术生活的关系。二是法师晚年在厦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给学徒作开示,在讲到书法艺术时,他说:\"我觉得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要从佛法中得来,从佛法中研究出来。所以诸位学佛法有一分地深入,那么字也就会有一分的进步,能十分地去学佛法,写字也可以有十分的进步\".这里他干脆把书法与佛法、学书与学佛完全看作一回事了。难怪当时的人们总是带着三分佛陀七分艺术的眼光去看他。他说禅时往往借助艺术的手段把禅境延伸到艺境,使听者感到既生动又容易理解;说艺术时又借禅的玄机妙理把艺境提高到佛境。综观李叔同的一生,似乎一直是用自己的生命之音,向世人召唤救世之道。两只话筒对接,传出的是同一个旋律,同一个宗旨。

从李叔同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发现世上的文人与艺术家,是最容易与佛法接近的,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因为这两种人都富于智慧和感情。富于智慧便容易参透人生、了事如幻;富于感情便容易体物多变、悟世无常。所以编《文选》的昭明太子精通佛法;作《文心雕龙》的刘勰,后来出家当了和尚。善书的王右军,善画的顾恺之,擅诗的贾岛,工诗擅词的苏轼„„都与佛学有很深的渊源。以此看李叔同的出家,似乎也不难找到一条必然而不期然的轨迹。一个人在个人奋斗的鼎盛期突然收下风帆,或许更能体现他的生命的辉煌。

生活感悟

当你觉得纯净时,其他别的事情会立刻对你打开其可能性,因为每一件事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你想改变你的生活,总是要从最初开始。

教授在课堂上讲了一个笑话,大家都笑了。半个小时后,教授又把这个笑话讲了一遍,只有一半人略带笑容。当教授第三次讲这个笑话时,没有人再笑了。最后,教授说:是啊,既然你们从不因为同一个笑话一次又一次的感到快乐,为何总因为同一个理由持续悲伤呢?

有些人认为,世界上一切舒适富贵的东西像豪华住宅、漂亮衣服以及旅行娱乐等都不是为他们准备的。他们认为幸福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另一个阶层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属于劣等阶层,属于没有希望的阶层。试问,一个从骨子里植入了自卑念头的人,他还能获得美好的生活吗?

内心的宁静,是最有力量的修行。人的痛苦,源于追求了错误的东西。我们常常苦苦的追逐,又执着的放不下。其实,有些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争取的,有些苦苦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我们要做的是让心静下来,心静下来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让心静下来,静观自在。

恐惧常常磨灭了人的锐气,它巨大的力量往往能使生命的源泉干涸。假如你的心为恐惧所占据,那么你做任何事都难以成功。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仰能够医治人的懦弱,改善人的习惯和品性。

生活总试图把我们埋了,却不知道我们其实是种子。

帝国首富给儿子的叮咛:如果精神破产,你就会输掉一切(深度好文!)

本文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

亲爱的约翰:

你近来的情绪过于低落,这种表现让我感到非常难过。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你还在为那笔让你赔进一百万美元的投资而感到耻辱和羞耻。因此终日闷闷不乐、忧心忡忡。其实,这大可不必,一次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失败更不会在你的脑门上贴上无能者的标签。

乐观起来,我的儿子。你需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自始至终地保持顺利;相反,却要时刻与失败比邻而居。也许正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无奈的失败,追求卓越才变得魅力十足。人们对成功竞相追逐,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但即便如此,失败还是无可避免的。

我们的命运也是如此,只是与有些人不同,我把失败当作一杯烈酒,咽下去的是苦涩,吐出来的却是精神。

在我雄心勃勃进入商界,跪下来诚心祈求上帝保佑我们的新公司一路顺风之时,一场灾难性的风暴袭击了我们。当时我们签订了一笔合同。要购进一大批豆子,本来可以从中大赚一把,但没有想到一场突然“来访”的霜冻击碎了我们的美梦,到手的豆子毁了一半,而且有失德性的供货商还在里面掺加了沙土和细小的豆叶、豆秸。这注定是一笔要做砸了的生意。但我知道,我不能沮丧,更不能沉浸在失败的痛苦当中,否则,我就会离我的目标越来越远。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更不可能一直维持现状,如果静止不动,就是退步,但要前进,必须乐于作决定和冒险。那笔生意失败之后,我再次向我的父亲借债,尽管我很不情愿这么做。而且,为使自己在经营上胜人一筹,我告诉我的合伙人克拉克先生,我们必须宣传自己,通过报纸广告让我们的潜在客户知道,我们能够提供大笔的预付款,并能提前供应大量的农产品。

结果让人非常满意,胆识加勤奋拯救了我们,那一年我们非但没有受“豆子事件”影响,反而赚到了一笔可观的纯利。

人人都厌恶失败,然而,一旦未把失败变成你做事的动机,你就走上了怠惰无力之路。这非常可怕,甚至是种灾难。因为这预示着你可能会丧失原本可能有的机会。

儿子,机会是稀少的东西,人们因机会而发迹、富有,看看那些穷人你就知道,他们不是无能的蠢材,他们也不是不努力,他们是苦于没有机会。你需要知道,我们生活在肉弱强食的丛林之中,在这里你不是吃人就是被人吃掉,逃避风险几乎就是放弃成功;而如果你利用了机会,那别人的机会就相应减少了,这样能更好地保全自己。

害怕失败就不敢冒险,不敢冒险就会错失眼前的机会。所以,我的儿子,为了避免丧失机会、保住竞争的资格,我们为失败与挫折买单是值得的!

失败是迈向更高地位的开始,我可以说,我今天的地位,是踏着失败的螺旋阶梯升上来的,是在失败中崛起的。我是一个聪明的“失败者”

,我知道向失败学习,从失败的经验中汲取成功的因素,用自己不曾想到的手段,去开创新事业。所以我想说,只要不变成习惯,失败是件好事。

我的座右铭是:人始终要保持活力,保持坚强,不论遭遇怎样的失败与挫折,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我非常明白,做什么事情才会让自己感到快乐,什么东西值得自己为之效命。根本的期望,就像清洁工用手中的扫把,扫尽成功路上所有的垃圾。儿子,你自己根本的期望在哪里?只要你不丢掉它,成功必将到来。

乐观的人在苦难中会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机会中只会看到苦难。儿子,记住我深信不疑的成功公式:梦想+失败+挑战=成功。

当然,失败有它的杀伤力,它会打击人的意志力,使人变得萎靡。但最重要的是你对待失败的态度。天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先生,在用电灯照亮摩根先生的办公室前,共做了一万多次试验,在他那里,失败是成功的试验田。

10年前,《纽约太阳报》一位年轻记者对爱迪生进行了一次采访,那位少不经事的年轻记者问道:“爱迪生先生,您目前的发明曾经失败过一万次,您对这些有什么看法?”爱迪生对失败一词很不受用,他以长者的口吻对那位记者说:“年轻人,你的人生旅程才刚刚开始,所以我告诉你一个对你未来很有帮助的启示,我没有失败过一万次,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精神的力量永远如此巨大。

儿子,如果你宣布精神破产,你就会输掉一切。你需要知道,人的事业就如同浪潮,如果你踩到浪头,功名随之而来;而一旦错失,则终其一生都将受困于浅滩与悲哀。失败是一种学习经历,你可让它变成墓碑,也可以让它变成垫脚石。

没有挑战就没有成功,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停下脚步,战胜自己,你就是最大的胜者!

我对你很有信心。

爱你的父亲!

第20篇:丰子恺《秋》

秋,在常人的眼中是收获的季节,然而丰子恺先生却从“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钟育”中悟出人生不过是甘苦愁欢生老病死的奇妙组合,不如超凡尘去真正领略秋天的神韵与人生的真谛;年仅30,本该是精力旺盛、辉煌灿烂的时候,然而在看破了红尘的先生的眼中,却只不过是秋风秋雨与满地黄叶的“秋”。

在《秋》这篇文章中丰子恺先生抒发了自己对“秋”的独特的感受。这主要通过“秋”与“春”的对比体现出来。年青的先生对春有着一种独爱,所以总是“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而且作诗作画,痛饮三江,并秉烛夜游,享用春色。此时的他完全陶醉于眼前的明媚春光。但是秋天毕竟还是要来的。正如人的一生,短暂的青春过去,便是漫漫的艰难跋涉。去除了对春的那份挚爱,先生感悟中领悟到了秋色大神韵。因为他已习惯于花开花谢,春去秋来;因为他已体验到人生的进程不过如寒来暑往的四季交迭。所以,他的心境与秋意冥合,且不像年轻时候那样对于春的狂喜与焦灼而对秋的淡漠与悲哀,此时他只感觉秋的可爱与融化其中的宁静,有了“只觉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调和”。并常常在怒自觉中感悟到自己“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 ,以至于“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在这其中。不自觉地增添了几分对春天的蔑视:“每当万象回春的时候,看到群花的斗艳,蜂蝶的扰攘,以及草木昆虫与到处争先恐后的滋生繁殖的状态,我觉得天地间的凡庸,贪婪,无耻,与愚昧,不过于此了!”甚至觉得柳条上挂了隐隐的绿珠与桃枝上着了点点的红斑也是可笑又可怜的。

当然,在对春的不满中也流露出丰子恺先生对扰扰攘攘纷纷争争的人生现实的不满。这不满,既是20年代末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同时也是佛家思想的一种参与。佛家主张生死轮回、涅槃寂静,宣称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在不断的轮回中生活,正像春夏秋冬四季之景不同一样,处于生灭变化的瞬时状态。因缘聚合,刹那生灭,何须争奇斗艳、尔虞我诈,何须留连忘返、沉醉方酣。所以,处于轮回中的人,其最后目的不是追求一种轰轰烈烈昂扬奋发的入世精神,而是追求一种绝对安静神秘的涅槃境界。这必然要摆脱现实的困扰与情感的纠缠。所以,先生冥合于秋意而鄙弃于春天的滋生繁衍便是这种佛像思想的反映。

对“秋”的感悟也让丰子恺先生体验到生的意义、死的价值。在这过程中,它让作者不仅消除了惜春伤春的热情,而且还使他在生荣死灭之间重新作了慎重的选择:“我觉得生荣死灭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这选择不免隐含着悲观的色彩,但却是彻悟人生的旷达之言。生与死、荣与辱、瞬时与永恒,这些矛盾的统一体,磨炼着人的毅志、胸境与处世态度。翩翩少年,由于意气风发,看到的只是无休止的对世界的占有,所以对于死,怀着万分的恐惧。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不懂事的少年和死亡相隔得那么遥远”,所以“没有必要去惊醒他们人生的美梦”。然而,对那些预感到死的恐惧降临的忍耐来说,他们或者“求神拜佛,遍寻名山”,去找那羽化登仙的住所;或者“纸醉金迷,花天酒地”,怀着捞一把的心情来占有夕阳西下的道道余辉;但就不敢面对死才能正确的对待生。所以,当先生对于“死”有一种体感以后,他觉得生荣所联系的只是贪婪、愚昧与怯弱,而死灭才显得谦逊、悟达而伟大。

然而,丰子恺先生意识到死的自然性却并不因此激发起自己更多的入世激情,当然更不用说再茫然的沉湎于春天的梦幻了。他只是在秋的感悟和死的钟育中,明白了甘苦悲欢只不过是执着人生的具体内涵。他要平安的度送与超脱这烦恼的人生,在寂静无欲中走过这人生的里程。这情绪虽极为消沉,但这消沉又反映了一个佛门子弟对苦海人生的基本看法。但是在中国20年代末严酷的现实斗争面前,遁入空门,与世隔绝也是一种幻想,何况先生并不是一个我佛慈悲的忠实信徒,他六根未断,凡心未却,仍然免不了对现实的关注。所以文章最后,当立秋的雷声夹着冰雹的秋雨扣打着他矛盾的心灵时,他也不得不感慨自己是“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自显示出自己的心境与中国激烈的现实生活的不协调。

总之,这篇散文虽题为《秋》,却是从秋天的感受入手,写出了作者对春秋的取舍、对生死的看法,既有秋心老练、超脱风俗的成熟,也有看破红尘又无法了却凡心的矛盾。它是作者对人生真谛深一层的领悟,也折射出当时中国阶级搏斗的激烈现实,也反映了丰子恺皈依佛门的矛盾心理。尤其是作者拂去了“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感伤,更给人一份达观与成熟。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