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袁氏当国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17 08:33:21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袁氏当国读后感

唐老有许多代表作:《晚清七十年》、《李宗仁回忆录》、《美国民权运动》等,当然《袁氏当国》也在其中。捧读完这部史学传记,最深的印象莫过于他文白相杂,书口并用的写作风格。以袁世凯为主线的民国史在他笔下娓娓道来,绝无戏说成分却有引人入胜,史家讲故事的能力可见一斑。白寿彝大师曾言:“历史不能干巴巴,要让人爱看”,《袁氏当国》大抵符合这条要求。为了更好的体会唐老的写作风格,又去找了远流版本,果然收获颇丰,例如孙中山想联日倒袁就被唐老唾弃为“更是屎棋”,怒其不争的韵味十足,读来让人不禁莞尔。

接下来该说说本书男主角,他出使朝鲜,小站练兵,废除科举,可恰恰是他,戊戌变法或许就因他的出卖而失败,不仅如此,刺杀宋教仁恢复帝制,做起来丝毫不手软。唐德刚评价他为“毕竟是近代中国数一数二的治世能臣”,在余看来,他就是一个深谙民意的重要性却摸不透民意的政治老手,成也民意,败也民意。

之所以说他深谙民意的重要性,是因为他懂得为自己造势,利用民意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孙中山暂代临时大总统后随即电袁表示虚位以待,无非迫于“非袁不可”的局势,不然也不会千方百计制定法律来约束“猛虎”了。国民党成立之际,袁为造出与国民党交好的假象,与孙公晤面达13次之多。蜜月期中的孙公还沉浸在三民主义已成二者,自己只要再修多20万里铁路就大功告成的美梦里,何曾想到自己只是袁世凯造势,拉拢民意的一着棋子呢?后来袁更把国民党扫地出门,自己当上终身大总统,可谓飞龙在天了,只是左右逢源,春风得意之时却忘了亢龙有悔,盛极而衰的道理,临了还要像汪曾祺、毛泽东那样晚节不保,不可悲乎?可他远没有毛主席那样幸运,历史对他太苛刻,以至于窃国贼的骂名盖过他先前所有功绩。众人知道他野心勃勃要倒行逆施,却少有人为他辩解,他的洪宪年号实为弘扬宪法之意,只是此中有几分真情几分假意就没人在意了。

追根溯源,袁世凯称帝固有被袁克定坑了的缘故,但当时的政局也起了催化作用。共和这个美国模式原本是被新派人士视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万灵法宝,事实却是,民国成立后,连袁总统也失掉信心了。留学回来对共和制有亲身体会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唐老更是断言“袁世凯对现代政治思想是一无所知”,当时的国民只觉得皇帝换了姓而已,民主?选举?啥玩意儿,能吃吗?再加上总统、内阁分权不清分权制衡这种舶来品来到中国就走样变型,袁有他的智囊团,宋教仁就搞他的政党内阁,双方都在掰手腕,能不乱吗?结果就是内阁还没断奶就夭折,议会那“八百罗汉”把民国搅得天翻地覆。其实早在1908年美国记者托马斯•f•来拉德造访袁世凯就有过报道”虽然袁世凯主张他的国家能真正适应西方的观念和方法,即是大清国也许还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去接纳他们”,只是袁不撞南墙不回头而已。

等撞到头破血流了就想起昨日种种,这时候民意又粉墨登场了,君不见民怨民愤多强烈吗?民国不如大清!看重民意的袁大概觉得开倒车也比翻车强一百倍吧?这虽有为他开脱之嫌,但也算是实话。坏就坏在这次袁世凯摸不准民意了。大清比民国好和民国不如大清两种说法,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前者恰是他以为的民意,却不料共和政体之于民众就如月信之于女人,女人每月那几天总会咒骂大姨妈,恨不得“她”快走,可等到亲戚不来了,又火烧眉毛似的求医问药。共和政体再不济,也算是跨出了第一步,缓慢前行着的列车断没有回头之理,袁世凯硬要回头,焉有不车毁人亡的结局呢?在他弥留之际,民意又有了新风向,从非袁不可到非段不可,不知病榻上的袁世凯作何感想?想必是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其二公子讽父诗曰“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唐老觉得如果袁世凯守着本分,一辈子也就过去了,但他如背叛民国,必然是不得善终。如果袁没有倒行逆施,历史对他的评价又会如何?中华民国走向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蝴蝶效应之下,我们如今还会不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呢?只是没有那么多如果,历史在我们探索之时就已尘埃落定。《袁氏当国》大大激发了我对民国史的兴趣,这可能是作者一开始的写作目的。

推荐第2篇:袁氏当国读后感

袁氏当国读后感

篇1:袁氏当国读后感

年初购此书,当即读完,颇为作者的行文和观点折服。唐德刚先生文体自成一家,半文半白,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可读性极强。前此读过其《晚清七十年》即有所感,比大陆史家博雅多多。

此书多为袁氏回护,看来还算客观。盖形格势禁,不得已也。同时唐先生再次强调中国转型期的200年历史三峡观点,不相信革命会毕其功于一役。此观点抛弃所谓阶级斗争的学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立论,颇能得人心。

近日从网上下载了作者另一著作《民国前十年》,发现《袁氏当国》即是《民国前十年》的一部分,前者在大陆出版时个别地方有删节,主要是大陆忌讳的地方。而后者可能是港湾版,联系大陆的议论之处均直言不讳,比读《袁氏当国》更全面有力一些。大陆版是经过重新编辑,截取一段成书,但并未说明,也许是经过作者同意的吧。

吾人记忆力大减,年初读此书,现在电子版重读,竟未发现读过,直到发现有错字,检查此书核对,才发现原文几乎相同。还好,一年内两读,增强记忆了。

篇2:袁氏当国读后感

近读唐德刚先生的史学力作《袁氏当国》,颇有些感慨,袁世凯其人,本为一个平常不过的封建官僚,后来因为形势动荡,时局变幻,终于被历史推到了前台,并最终当上了民国初期的第一任大总统,真可说是时势造英雄。然而,袁氏骨子里终究是一个旧式官僚,其帝王思想可谓是根深蒂固,再加上身边杨度之流的一干损友的煽风点火,终于导致最后改弦易辙,搞起了帝制复辟,可是历史的车轮终是袁氏等人所无法阻挡的,民主政治的潮流如长江大河,汹涌向前,袁氏等人的复辟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细品袁氏的政治生涯,其实可以以一言以精辟概括之:成也时势,败也时势!

袁氏从当初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发展到最后手握重兵,权倾朝野的大员,其中固然有自身的努力,但实在也离不开当时革命党的\"帮助\",特别是在满清后期,若没有神州大地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清政府国乱思良将,不得已才把已经被闲置一边的袁氏启用出山,则袁氏的命运也许就是终老山林,更加谈不上什么出将入相了,至于后来,这股革命的潮流更是被袁氏加以利用,作为与朝廷要价的砝码,并最终借此成就了其权倾当朝的举足轻重的地位,造就了一代乱世奸雄。真可谓是时势造英雄也。

等到袁氏当国以后,本来如果他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坚定地沿着民主政治的道路走下去,那么他也许将成为名载史册的一代开国元首,并最终功成名就,但可惜的是,囿于其自身的局限,他最终无法看清这一点,再加上他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以及身边的一大帮败事有余,成事不足的损友的推波助澜,终于走了回头路,玩起了帝制复辟,与历史大潮相悖逆,最后导致功败垂成,身败名裂。真是败也时势,造化弄人!

虽然我们常说历史是人创造的,有时候人也真的能够改变历史,但那往往得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面,因势利导,才能够真正实现,离开这一点,则一切无从谈起。而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硬要以一己之力,逆流而上,与澎湃向前的历史潮流相对抗,最终只能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袁氏的失败,在于他以及他身边的一干智囊们根本不懂这个道理,看不清当时的形势,不懂得民主政治进程的不可阻挡,而强要与历史唱对台戏,那么最终的失败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可以说,袁氏的一生,正是成也时势,败也时势的生动写照。

篇3:袁氏当国读后感

最近在看一本书,是唐德刚写的《袁氏当国》,还没看完,大致写的是辛亥革命,袁大头称帝那个阶段的历史。

看到现在,感触最深的,就是当年袁世凯邀请公共管理学的先驱,美国的古德诺老先生来中国研究专制和共和哪个更好的问题。

这位老学究研究了一六十三招,得出的结论——纯学术性的——是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专制比共和更合适。

于是,袁世凯大人找到了理论依据,顺理成章地登了基,高高兴兴地当上了他的袁大脑袋。苦了的是古德诺,再怎么开记者招待会也没用了,本来有希望当上美国总统,这回全没戏了,还背了一个硕大的历史黑锅——支持复辟帝制。

真挺冤。

但接着往下看,发现当时有很多人是赞成恢复帝制的,而且听听\"六君子\"蔡元培、胡适之……这些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喝过洋墨水,智商绝对不低于180.想想有点不明白了,按照中学历史教材的权威记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怎么还有人不明白这么浅显的道理。

再接着往下看,发现当时的民主真搞得不太明白,古老的中国社会,向着民主共和的方向努力,但也的确和民主共和的状态有着太多的矛盾和冲突。

老百姓百分之八十的文盲率,比现在的印度还牛,根本不知民主为何物,没有能力参与到用投票决定自己和国家命运的工作中。那认字的百分之二十,各种党派山头林立,把民主党成了科举的替代形式,入党想的是当官,当大官。就是真正的兴中会、国民党员,也是脑袋一热就把枪掏出来——宋教仁案还没有定论(其实到今天也不能肯定地说,是袁世凯指使的,最有可能是传统政治模式的牺牲品),就开始\"二次革命\"——黄兴等人极力劝阻,无奈是党内少数派,于是他们就用民主的形式,践踏了自己制定的宪法。

有人认为二次革命是*,我认为起码不理智,不是民主政治的方法。

看到这里,感到,有的时候,变革太剧烈了,变革的力量向原子弹爆炸一样无法控制,任由变革本身推动社会的发展是不现实的,反而会毁灭社会。

这样的例子很多,像法国大革命,那还是思想准备了几百年,也是从头乱倒底,吉伦特牌、雅各宾派……愿望都是好的,决策也都是民主的,但脚底下是一片片的人脑袋。

直到出了一个拿着破轮的拿破仑,自己当了皇帝,才解决了问题。

篇4:袁氏当国读后感

辛亥百年,往事并不如过眼云烟。站在更自由、更开放、更文明的21世纪,回首101年前由\"帝制\"转入\"民治\",可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清末民初那段风雨飘摇的时光里,出现了两个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一是孙中山,一是袁世凯。惶惶恓恓,沧海桑田,对两人的评价却是亘古不变,前者流芳万世,后者遗臭万年。无异乎唐德刚先生在《袁氏当国》结尾说的:\"自民国有史以来,吾尚未见一本、一篇甚或一页对袁有正面评价之书。\",由民国九年走到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大师尚且如此,何况吾辈?

袁老辣,孙天真

且让我们回到1912年初,民国成立,清帝尚未退位的时候。袁世凯同时对付清廷和革命派的套路是\"先养敌、后逼宫、再摊牌\".\"养敌\"是袁世凯放纵革命派壮大,实力却又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好让自己有本钱同时和两方面谈判;\"逼宫\"好比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袁世凯将年幼的溥仪和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紧紧握在手里,瞎编革命军三头六臂上天入地云云,恐吓清帝退位;\"摊牌\"是孙中山承诺过,清帝退位之时,便是袁世凯接任大总统之际。

\"摊牌\"一项并非袁世凯威胁恐吓革命党,当时天下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呼声甚高,我认为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他拥兵自重,北洋六师是正规军,怎可与革命军这种杂牌军相比;二是袁世凯的中国式\"光荣革命\",他可以不费一兵一将覆灭清廷;三是他声称上任后会推动民主共和政体的发展。这时他站在共和政体这边,或许是出自真心实意,或许是静观其变,至于他后来为什么开倒车复辟帝制,那是后话了。

一战期间,日本先下手为强,逼迫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五号、二十一条\".袁世凯深知自己不是日本的对手,若是不肯弯腰就被毁灭。因此他故意将\"二十一条\"公之于众,让忙于一战的列强回过头来制衡日本,尽力将损失降到最低。如今看来,五四运动被骂为国贼的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人实在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啊,若非国弱,谁愿意向列强低头?总而言之,袁世凯是推翻清朝,维护民国初年安定局面的唯一一人,他的功绩不该被淹没。说孙中山推翻清朝、推翻封建制度,纯粹是自欺欺人,\"孙大炮\"根本无此实力。

\"孙大炮\"究竟有多\"大炮\"、多天真,我们权且可以当做笑话听听,\"国父\"的圣光还是不该磨灭的。第一件事,孙中山没有直接参与武昌起义,起义爆发时他正在美国科罗多拉州的一家中国餐馆打工为生,接报之后火速赶回上海。长年在外宣传革命活动的他,回来的时候却是两手空空,坦言\"我一个钱也没带回来,我给你们带来了革命精神\",真是辛苦了浴血奋战的黄兴等人啊。第二件事,袁世凯担任总统之后,\"宋案\"发生之前,是孙袁二人的\"蜜月期\".孙中山不是认为\"三民主义\"就剩下民生主义还没完成么,袁世凯为了\"安抚\"孙中山,便按照他的意思派他去\"修铁路\"了。\"孙大炮\"脑子一热,就立志在民国初年延长铁路20万里(一说是10万英里)。截至2012年,中国铁路总里程才12万公里左右,想必袁世凯当时心里就发笑。第三件事,二次革命后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入党宣誓词就有\"服从先生,再举革命\",党内高级干部均由党魁直接指派等等,给人的感觉怎么这么像独裁?

法治法治,先法后治

\"宋案\"发生之后,国内的舆论矛头直指袁世凯。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通过此案向中国人灌输欧美的法治精神。虽然黄兴咬定是袁世凯做的,但他还是主张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可是孙中山一拍脑门就要兴兵伐袁,这不是让法律成为一纸空文,让司法部成为花瓶么?唐德刚先生说:\"中山是个现代政治家,尚且如此轻视法治,袁氏是个落后的老官僚,不动声色地调兵遣将,来个兵来将挡,那就更顺理成章了。\",即便是民国刚刚建立,百废俱兴,可这法治也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吧,能让别人对共和体制不寒心么?

法治法治,先法后治,无法又哪里谈得上治?若说袁世凯上台前制定法律的工作在正常运行,那么袁世凯上台后,制定法律更像是为他个人服务了。当然,其中也有成为后世立法蓝本的法律条文,例如森林法、出版法、国籍法、著作权法等等,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功过理应折半。

虽说袁世凯称帝前,将政府部门\"打扮\"得漂漂亮亮,俨然一副民主共和的气象,然而细看其人员安排、权力制衡等各方面,不过是一出\"披着共和外衣的中央集权\"的小把戏。在当年袁政府中,官吏贪赃枉法逾500元便可判处死刑,虽说这是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要求和体现,但与当下风气相比,我们还是要反思一下。

袁臭孙香,命哉时哉

按照唐德刚先生的意思,孙袁等人的命运决定于民国初年那个\"烂摊子\",这是个无人可以收拾的\"烂摊子\".孙中山、黄兴等人半路转手,没有继续打理这个外表是\"胜利果实\",实质是\"烂摊子\"的中华民国,才免于一场千古骂名的浩劫;袁世凯是进退两难,最终因开历史的倒车而车毁人亡。

为什么说民国初年是个\"烂摊子\",我认为唐德刚先生的\"历史三峡论\"可以加以说明。由帝制转入民治,中国走的太快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存留下来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问题,还有社会问题、思想问题等等,这些是不可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咔擦\"掉的,转型需要一个长久的时间。大胆的说,我们现在还在这个转型期里面。这没什么可怕的,英国、法国走了几百年的路才有今天的高度;美国是移民国家,一开始就有实行民主共和政体的\"土壤\",它没有君主、没有过去、没有思想残留等等束缚。因此,民国只是一个初生的,长得像外国人,却留着中国血的婴儿,稍有不慎,便会夭折。

孙中山晚年和中国共产党合作,在撒手人寰之前留下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加之他之前的辉煌事迹,这一切怎能不让我们对他产生遐想和同情。 \"孙大炮\"始终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生搬硬套外国体制,不懂得结合国情,这样的改革多半是要人仰马翻的。若是没有袁世凯,谁知道他会不会成为\"袁世凯\"?

后人对于袁世凯的最大诟病在于他的野心。没错,谁不想做皇帝,可他的野心最后也吞没了他自己。然而其它因素的推泼助澜也是必需的,例如\"太子\"袁克定的宣传吹嘘,假造《顺天时报》,说日本人赞成袁世凯称帝;古德诺教授的言论被误解,弄巧成拙成为推崇帝制的先锋;筹安会\"六君子\"、\"十三太保\"等人都是幕后推手。正如曹操晚年,位极人臣,朝内大臣竟罔顾龙椅上的汉献帝,奏表让曹操称帝。可惜袁世凯不做曹操偏要做曹丕,这骂名自然是他咎由自取的了。

《袁氏当国》一书提及蒋介石的《告国民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可战而不战,以亡其国,政府之罪也。不可战而战,以亡其国,亦政府之罪也。\",对待历史理应如此,了解透彻细节和利弊,方可作自己的结论,不可将绝对结论推而广之束缚大众。史实有时候会蒙蔽自己的双眼,例如这次\"再论孙袁\",实在是颠覆了很多认知。唏嘘之余,不禁感慨,真历史往往比假小说更精彩。

篇5:袁氏当国读后感

近期拜读唐德刚老先生的《袁氏当国》一书,感觉受益良多。盖唐氏应是多为欣赏袁氏,同情袁氏,但也批评袁氏。赏袁氏之才,叹其传统政治手腕之老辣成熟,也认为其是\"治世之能臣\";惜袁氏生不逢时,偏生与他那时个社会转型的乱世,令他成一个\"乱世之奸雄\";也批其狭隘,不识唐氏所谓之的\"历史三峡\"之局,悍然打起称帝的大旗,终受各路\"口诛兵伐\",而落一个连退而当大总统也不允的悲剧下场,颇似当年秦二世临终的\"三求\",真所谓\"偷鸡不着蚀把米\"!

仔细想想,笔者以为袁氏经历颇与法国路易·波拿巴相似。路易也是当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没多久便也复辟帝制,当起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而那个短命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在一场激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中诞生。这些颇与中华民国诞生于辛亥革命,而民国不久,袁氏又要闹做皇帝这一路线相似。这不由得令笔者想起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觉得袁氏亦有自己的\"雾月十八\".然而,袁氏又毕竟不是路易·波拿巴,袁氏的\"雾月十八\"远没有像路易那样取得成功,袁氏这个\"洪宪皇帝\"每当几天,就在全国的一致讨伐下与他那个\"中华帝国\"一起见鬼去了。唐氏在其书中,他给出了很多角度的剖析解释,其中给出了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注意,是历史学家的角度而非政客、军阀的角度)的解释,即其\"历史三峡\"论。

袁氏当国的历史,是中国社会历史正在发生巨变和社会转型剧烈的历史,这个转型,用唐氏的话来说即是从\"帝制时代\"到\"民治时代\"的转型,又或者用另一个角度来说是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近代化转型。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转型非从袁氏当国开始,而是早在鸦片战争后就已开始慢慢展开了,因为这个转型是多层面的(经济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外交的、军事的、社会阶层和生活的······)而非单一的领域,正如唐氏说所,

民治时代不只是一种政治现象,它是一种囊括全民族的新的民族生活方式(a new way of life for the whole nation),它是和传统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阶段和形态。政治生活只是比较敏感的一环而已。

就中国历史而言,中国明末清初以李贽和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的知识界便已经开始泛起了反专制主义的涟漪,只是应者寡寡罢了,而他们的思想也被视为\"异端\"而受到压制。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内忧外患下开始了自己艰难的近代化路子,这里面有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文化自身的营养。就这样,中国历史也翻开了近代历史的篇章。\"袁氏当国\"就是这个近代化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中国近代化转型的一部分,自然不应该脱开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大局来看。

在这个近代化大潮中,笔者十分赞同唐氏的\"历史三峡\"论——社会历史向前推进,没有开倒车的余地,从\"帝制时代\"走向\"民治时代\"这个方向不可逆转,民治时代终将到来,这个就叫做\"客观实在\".只是在这个\"客观实在\"面前,袁氏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扛起了复辟帝制的大旗?唐老先生应该是从很多角度进行了阐释,如袁的个人因素,袁的身旁人鼓动的因素等等。但值得一提的,应该是那时的\"社会存在\"(笔者有意区分\"客观实在\"和\"社会存在\"两者,事实上,唐氏所讲的\"客观实在\"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即一种真实存在的规律和趋势,信奉的人会将其视为真理;而\"社会存在\"即现实存在的东西,换个说法也叫作\"国情\",它也是物质性的东西,但却没什么信奉与不信奉之说)

那时的\"社会存在\"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无非这么四个:

1.共和国体(现代的政治术语应该称为\"共和政体\",在此笔者沿用唐氏的叫法);

2.军阀政治

3.沉默的多数(silent majority)和吵闹的少数(a quarreling minority)

4.内忧外患

当然,除了这四点外应该还有别的,例如\"黑金政治\"等等,但这些都可视为其中的衍生之物。

基于这些社会存在,\"书呆子\"古德诺写下了《共和与君主论》,认为在当时的中国,君主制优于共和制,继承式的寡头制优于非继承式的寡头制。唐氏认为,古德诺的这篇谬论\"还不算太缪。他的缪,是谬在他老学究的政治天真(political naivety)\"唐氏还提到:

古氏对袁世凯作上述分析时,他也留了个但书:那就是这个反转型政体(从个人独裁,立正向后转,再来搞帝王专制)必须:

(一)要全民认可,不得稍有反对的*出现;

(二)列强,尤其是日本,对中国的反转型政体没有异议;

(三)要真正落实君主立宪的具体计划。三者缺一不可也。

看来古德诺也是向袁世凯推销\"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呀!要全民认可,不就像路易得到法国小农的认可,然后又得到国会通过,恢复帝制吗?

唐氏认为古德诺的理论\"不算太缪\",但却忽略中国的政治实际。唐氏书中这样评论道:

他(古德诺)不知道,民国之所以能顺利建立,实在是在中国试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而彻底失败的结果。如今改到实行共和,虽是困难重重,但没有彻底失败。此时要舍\"辛亥\",而返\"戊戌\",岂非庸人自扰?

唐氏的这一番评论开始时令笔者感到疑惑,在书的前篇,唐氏分明提到\"二次革命的爆发,却标志着这个美国模式的彻底流产。\"但细细想来,却也可以理解。美国模式的彻底流产,另一共和大国——法国的模式呢?早在唐绍仪内阁的倒台也表明其不适合中国当时国情。那怎么办?走自己的路,创自己的共和模式。这或许是唐老先生的所谓\"虽是困难重重,但没有彻底失败\"吧。基于这点,唐氏赞成袁氏的\"可继承式总统制\",做一个\"皇帝总统\";但反对撕开总统外衣,复辟帝制,偏要带上那个虚衔,这就成了在\"历史三峡\"的洪流中中逆流而上的愚蠢行为,自然也就被一片痛骂了。

然而,若就\"历史三峡\"论来看,何以路易·波拿巴能成事?这岂非与\"历史三峡\"论相悖?唐氏书中有一篇章\"历史史实与历史哲学\".唐氏说:\"历史哲学离开历史史实便是空话······历史事实如果没有足以解释它的历史哲学来加以说明,那这个故事也就是一篇‘官场现形记’而已。\"显然,历史哲学与历史史实是需要结合在一起的。而以\"历史三峡\"论解释袁氏的\"雾月十八\",通;解释路易的\"雾月十八\",不通。何也?笔者愚见,以为纯历史学家角度不能解释一切的\"雾月十八\"现象,因为事情的发生毕竟不是为了历史学家的研究而发生,单纯的历史哲学也不能完全解释一切历史史实,又或者说微观的具体历史史实难以用宏观的历史哲学来解释(例如\"历史三峡\"论,笔者赞成这一观点,但这是一个大局的趋势,是宏观的;而袁氏也好,波拿巴也罢,都是具体微观的历史现象,而历史最终由\"历史三峡\"论来书写,无论是何种模式、何种道路、是何过程,都不能改变这一趋势,这回过头来看就是所谓的\"客观实在\"了。这正应了那句话,历史是波浪式前进的)。这也或许为何唐氏要多层面来剖析袁氏为何失败吧。

推荐第3篇:袁氏当国 读书笔记

《袁氏当国》之我见

据百度百科介绍,《袁氏当国》是一部追索现代中国历史转型之灵魂的大作,而不是一部主旨为袁世凯翻案的书。因此,极其具有阅读价值且颇具幽默的历史书籍,学近代史的人可以一读,既了解了历史,同时又娱乐了自己寂寞的内心,填充了自己空虚的大脑,重振了自己对国家失去的信心,以及改变对袁世凯袁(冤)大头的偏见。

说起《袁氏当国》,不得不扯点关于唐德都唐老爷子的题外话了。在刚开始看《袁氏当国》时,个人觉得无聊至极,就老袁当总统,孙文创建民国这一个事实,从古到今,写了多少,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乎,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看了大家对唐老爷子写的这本书的看法,真谓是不看不知道,一看,这评价可真高啊。看来,唐老爷子写的这本书还真不是什么无营养的书,其中的奥妙,得自己读后才能体会。顺便,搜了老爷子的简介,呀呵,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简直牛人一个!啥也不多说了,还是先看书在评论吧。

书的开篇几页是些照片,这使得不爱文字的我大大欣喜了一番,又过足了看名人的眼瘾。中华民国成立之时,孙宣读的誓言如下: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尊之,以忠于国,为民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国民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一职,谨以此誓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1912年是农历壬子年、鼠年、中华民国元年,也就是孙文宣读誓言这一年。从这个誓言中,我们看出什么?第一,在民国时期,正式的文体还是更接近于古文;第二,“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孙中山先生胸怀天下,丝毫不以名利为重,这是不是在学习美国的开国之父乔治华盛顿呢?华盛顿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自愿放弃权力不再谋求续任。可见,伟大的人物总是有那么一些共性的。在原文中,作者评价其为“上述孙文总统的这则誓言虽然很短,但它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自此以后,这个生生不息的最古老的国家,便由‘帝制’转入‘民治’的新时代了”。

“围绕着这个帝王,还有一整套交互运作的国家机器和与它们配合得天衣无缝的文化体系、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系统。它们是个相辅相成、一转百转的整体”。这段话给我的感触特别多,引起我的无限感想。在古代,帝王就是代表着国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全部是决定于帝王的,于帝王有利泽好,于帝王有弊则坏。那时的社会就如一辆车,帝王就是这个车的轴承,没有了这个支撑,国家就要散,而彼时的大清,是一架破旧不堪的车,轴承几近坏掉的车。如同分久必合的死循环一样,盛极必衰也是帝王们逃脱不了的厄运。就这样,这台机器,连着这台机器的心脏,在袁世凯与孙文二人合力的情况下,像庞然大物一样轰然倒塌。 第一章 孙文创制,宣统退位,袁氏当国

——民国开国史简论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宣统如何在“内贼”——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与“外敌”——孙中山、黄兴等人武装逼迫的夹缝中为求生存而被迫退位结束了,就这样,满族爱新觉罗氏建立的大清,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存在了二千一百二十三年的封建王朝落下了帷幕。“三百年来的孽,不是她母子做的,但是三百年来的怨,却要她母子独当之”,唐德都在文中也将裕隆称为“幽居深宫、糊涂无知的小寡妇”。可以见得,唐还是对裕隆和溥仪怀有深深的同情的,不说在皇帝即位后没有能但得起大人的辅佐大臣,又加上摄政王载沣、宰相袁世凯等怀有深深恶意的人在身边,这皇帝自然是当得不好受的。

光绪末年的袁,原已经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是又叫载沣的一纸文书开缺。尽管那时被大bo的叔给炒了鱿鱼,然有了外患时,他东山再起了。在这起称不上却又是宫廷政变的闹剧中,袁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才能。他知道养兵自重,他知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知道大多王公大臣做不到毁家纾难,他知道国民革命军没有他事不能成。正是因为他知晓如此多的消息及内幕,因而,一个寡妇一个孤儿,一个封建势力一个新生势力,被他紧紧抓在手里,虽然他看上去由于清王朝的存亡而奔波憔悴,我想,其实他的内心中是淡定的。

孙文呢,既没有财力,也没有物力,同时没有人力。凭着个人的威望,才学,提出的制度,便抢得了头彩。

人员的安排,由于面子、人情,却是稍许的有些怪异。 第二章 项城不做虚君 遯初志在首相 ——记民初共和政体的实践与流产

黄兴,在袁不在南京执政,将偌大的地方、若干兵力留于其手中,他不趁人之威,自立为王或是起兵来一次兵变,我认为,这不仅仅说明了黄兴是一个在儒家的教育下的君子,也可以看出袁知人善用。黄还是与黎元洪一样的,在建立民国的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的巨头,因而在我看来,黄没有与黎元洪一样被孙和袁任为副总统,有些遗憾,不过二人都将其用到了他该去的位置。

黎元洪,被两届总统(或者临时总统)给予副总统之位。 宋教仁,这个最年轻总长,谁曾想他竟然想当的是首相。 唐绍仪,一个传奇的人物,跟着袁混,与孙关系好。那么,唐绍仪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在就职总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挂冠而去呢?是恃才放旷还是觉得继续在袁手下干事有些憋屈呢?根据唐德都先生的意思是,唐绍仪在袁手下干活受限太多。我惹不起还躲不起么,于是乎就不干了。不管怎样,在袁孙的执政下都官居要职。

来吧,回头再来说说袁与孙两个人吧。

孙逸仙,在建立民国的过程中,尽管没有提供任何物质上的帮助,但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让位于袁后,自然而然时宣传他的“社会丹方”了,而且袁也投其所好,让他负责全国的铁路局。

“这是个转型程序中的阶段问题,阶段未到,任何当政者都必然落个悲剧的结局......袁世凯这个人的悲剧,便是他卷入了这个他所改变不了的形式。孙中山的幸运,便是他始终都没有卷入这个形势,搞了一生的‘革命尚未成功’,有心为国为民而道不得行,就会引起全民族甚至全世界的同情了”。

“在这项转型还未转的干净之时,老的魔鬼继续附身,就是难免的了。袁世凯后来便是被老魔鬼附身,缠死的”(讲的多好多形象啊)。

“其实这又是个转型的问题了”。

“因此这些‘罗汉’们就只是一批徘徊于转型中期......”。 “这是我们社会政治大转型还未转完的一条大尾巴”。 在第二章中,作者多次提到了转型的问题,袁从民国开始着手筹备到建立期间的起起落落,全拜革命所赐,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萧何。袁这个“过期的老政客”,在革命中看到了自己当皇帝的希望,也灭了自己当皇帝的美梦。我不能想象也不敢想象袁在位居虚位时的感受,那种自己累死累活打拼下的事业被别人抢了成果不说,自己分到的羹又是那么难以下咽。

“要有深厚的法制基础,法治才有效。在一个毫无法制基础的社会里,独裁者必然是无法无天”。

可见,民国最初建立时乱的一塌糊涂。

第三章 世纪末回顾“宋案”与二次革命

宋教仁,年轻有才,然在荒唐的民国执政者的受命下惨遭暗杀,这并不是天妒英才,而是执政者容不下不服从命令的人而已。不过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宋教仁自己身上,谁叫他那么恃才放旷呢? “只是他少年气盛,精力过人,心比天高(我记得这是红楼梦中用来描述晴雯的一个词),自命不凡,又生个倔强的个性和毫无顾忌的大嘴巴”。

“......宋教仁就认为由他来组织一个清一色的政党内阁......”.这个,用俗一点儿的话来说,就是宋教仁这个人,实在是不能正确看清形势。也不搞清楚在谁的手底下做事呢,这么肆无忌怛的做自己想做的。

“可是内阁总理赵秉钧对这个最大的政敌,就是欲先除之而后快了。”,“袁可能是认为赵之悍然杀宋,为的只是保持相位的一己之私”,可怜的袁大头还真是冤大头啊,被队友赵秉钧狠狠的坑了一把。不怕蛇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对于宋教仁的死,老袁既不能说是自己授意又不能说不是自己授意,只好任大家将屎盆子扣在自己头上了。作者在讲述这里时,类比了尼克松的“水门案”和蒋经国的“江南案”,同时幽默的讲了乾隆皇帝招美人的事。

而在在孙与袁对峙阶段,我感觉到一种不是朋友便是敌人的气息。宋教仁之死或许与这不无关系。二者相战,源于宋教仁之死。而孙中山此时又不知怎滴,或许是被气到了,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冷静思考的能力。袁氏还好,关键时候筹集到借款,加之本来就有兵力物力,所以与孙对峙压力并不是那么大。相反,孙可能就在名气这一点强于袁,其他的都处于劣势,为了能与袁抗衡,差一点与日联合。实在惊险呐!真真是冲动是魔鬼呵!

“在民国史上政治不遵循法律途径,而用枪杆,这是第一次”。如同毛泽东主席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二次革命,人民遭殃,“革命军全军尽没,国民党全党上下,被扫地出门后,早期梦想的以美为师、民国政体的实验,也以此全盘告终”。

不知道为什么要将民初的政治称为黑金政治。

可能是时代原因吧,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将人性都扭曲了。应夔丞,服务于袁。为了金钱,为了达到目的,竟然使出诽谤他人这种下作之举,实实是不堪的很。

第四章 孙中山改造国民党,袁世凯做终身总统

在我看来,这一章是最难读懂,也是最值得多读几遍的,应该细嚼慢咽、理解消化的一章。在位置上,它位于全书的中央;在内容上,它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前三章与后三章中,叙事为主,偶有评论。此章完全是哲学社会史学,高深的样子。一来毕竟是讲道理的东西,应该多读;二来此章内容生涩难以理解,所以多读。

开章引读部分里边说“不幸这项共同认知,却被二次革命革得烟消云散了”,我实在是才疏学浅,不能理解为什么。在这部分内容里,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在民国初,国民有学识之人非常少,而有学识并有见解的人更是少数,人们往往直观的来判断选择哪一种政体,而且,在那个阶段,老官僚还是存在许多的,这便使得美国的那套很难搞下去。

“这个美国模式从兴中会开始,直至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诞生时,都被上述新派人士视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万灵法宝。孙中山先生就是据此提出‘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一切都是对的或者一切都是错的,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正如后边的共产主义,俄国派来专家(姑且称之为专家)博古李德等来指导我们如何发展建立共产主义,可是他们不明白中国国情,只是一味照搬,导致共产党元气大伤,长征来躲避国民党的剿杀。孙中山等人便是没有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一味学习美国模式。“因为中国能否采行美国制,是一项很复杂的社会文化转型问题,而不单纯是哲学上的知和行的问题呢”。那么,什么是“三民主义”呢?三民主义包含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为中国国民党的基本理论,后被采纳入《中华民国宪法》第一条内容。基本原理来自西方政治学与社会主义,再加上孙个人的理解与想像。那什么是“五权宪法”呢?五权宪法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对于宪法的创见,是孙的重要思想,曾列入中国国民党党纲。孙对五权宪法早在十九世纪就有酝酿,1906年12月2日始正式见于文字。五权宪法的最核心的思想是政权、治权分立,政权归属国民大会,而治权乃指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监察权、考试权,各自独立运作并互相合作。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孙中山这种希图“救三权鼎立之弊”的探求,非但没有起什么效果,反倒是让蒋介石利用这个漏洞实行了个人独裁。

正如小标题所说,民国史的发展自有其客观实在,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有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民治时代不只是一种政治现象,它是一种囊括全民族的新的民族生活方式,它是和传统生活完全不同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史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阶段和新的形态”。“这种再者,这种社会政治形态的转移,却是一转百转的,时间至少要拖长至两百年之久。哪能在数年,甚或数十年之内,就能‘毕其功于一役’呢?但是不论时间要拖得多久,在中华民族今后的历史上,这个以‘代议政府’为重心的‘民治时代’,是必然会出现的。今日不出现,明日一定会出现;明日不出现,后日一定会出现;后日不出现,迟早会出现„„。这个迟早会出现,便是个历史上的‘必然’。这个历史上的必然,是客观存在的;是任何人和事(man & event)都改变不了的。这就叫做‘客观实在’。”。

历史史实与历史哲学,诚如作者之言“第一,历史哲学离开历史事实便是空话。第二,历史事实如果没有足以解释它的历史哲学来加以说明,那这个故事也就只是一篇‘官场现形记’而已”。二者可谓是相互交融的,缺一不可的。

袁世凯,耍足了阴谋诡计,逮捕孙中山却还能叫国民党人为其投赞成票,这一招着实漂亮。诚如作者而言,袁逆着历史的大潮流复辟帝制,不仅仅由于他想独裁,更是因为他看穿了孙中山提出的体制不适合中国现在的国情,老百姓也怨声载道,加之也有那么一些人,居心叵测也好,为民服务也好,将袁推入这个错误的轨道之中。所以尽管他可以做终身大总统,但是到最后还是回头选择了帝王。而古德诺教授的言论观点,或许也是说明了袁最终失败的一大原因。

袁世凯摇身三变,为着他个人的权益。当初刘邦项羽楚汉争霸之时,刘邦也是好几变呐。大人物,不应以常人的眼光来看。若是想成就一番事业,随机应变,能屈能伸,这些都是必要的。袁为了他的大梦,也是费尽心思。毁了国会,再造一个国会。正如同孙,毁党造党一样。

调转头来看,孙中山发现自己被逮捕也是托了同党人的“福”后,终于开始着手整治党了,只可惜最终失败了。对于指模一事,孙发表的讲话,我是不能够完全赞同的。

一、革命必须有唯一(崇高伟大)之领袖,然后才能提携得起,如身使臂,臂使指,成为强有力之团体人格。

二、革命党不能群龙无首,或互争雄长,必须在唯一领袖之下,绝对服从。

三、孙先生代表是我,我是推翻专制,建立共和,首唱而实行之者。如离开我而讲共和,讲民主,则是南辕而北其辙。忠心革命同志不应做“服从个人”看法。一有此想,便是错误。我为贯彻革命目的必须要求同志服从我。老实说一句,你们许多不懂得,见识亦有限,应该盲从我。我绝对对同志负责任,绝不会领导同志向专制失败路上走。我是要以一身结束数千年专制人治之陈迹,而开亿万年民主法治之宏基。”

四、再举革命,非我不行。同志要再举革命,非服从我不行。我不是包办革命,而是毕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对于革命道理,有真知灼见;对于革命方略,有切实措施。同志鉴于过去之失败,祈求未来之成功,应该一致觉悟。我敢说除我外,无革命之导师。如果面从心违,我尚认为不是革命的同志,况并将“服从孙先生再举革命”一句抹杀,这是我不能答应,而无退让之余地的。”

前两条还说的过去,后两条可以看出这时的孙中山有一种“我就是革命,革命就是我”的想法。

孙文与宋庆龄的婚姻,我也只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谁叫我们的孙先生这么有才呢?

第五章 帝制酝酿期的内忧外患

袁氏对于当皇帝的心我是可以稍许理解的,但是,对于为了当皇帝而做出卖国的行为,差点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这可能是令人们唾弃他的原因吧。

原来,*、*与国家之间的种种矛盾是从这时候就被外界挑起了呀。

俄、日、英,真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觊觎我中华良久,乘火打劫,割我国土,抢我钱财,挑拨我关系,更让人痛心的是,袁大头为一己之私竟忍着痛卖国。好一个袁世凯!不过,这也让我想起了国共相争之时,国民党便是与袁有着类似的做法。

第六章 记一失足的帝王之梦

——兼评古德诺教授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其实不然,时势不仅造英雄,难免有时候会毁了英雄,造出狗熊。古德诺一介书生,终究被复杂的中国政治给黑了,丢了在美国的差事和美名。这也难怪,毕竟中国的政治不比国外的单纯,可古德诺教授却天真的以为中国的国情与美国的相似,更单纯的没有想到杨度这些所谓“君子”的险恶用心。

“圣贤、禽兽之分,哪有若斯之绝对哉?天何言哉?”袁氏尽管在开倒车这件事上做的大错特错,留下千古恶名,然则不能否认其做出的功绩。秦始皇一代帝王,也不是有错有对么?况一般人对于一件特别喜爱的事物,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半会选择要的,而袁还是在众多人的诱导下才去拿的,故而,这事不能全赖袁氏一个人呀。当读在袁与冯国璋的对话时,我感到的是悲凉。

“我绝对无皇帝思想,袁家没有过60岁的人。我今年58,就做皇帝能有几年?况且皇帝传子。我的大儿子克定残废,二儿子克文假名士,三儿子克良土匪。哪一个能继承大业?你尽管放心。”

袁氏自己说这话的时候想必心情也是十分糟糕的吧!

借用文章中的话来说,“袁世凯晚年之做皇帝和汪精卫晚年之做汉奸,异曲同工,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契机只在一念之间。悲夫!”。

第七章 帝制终于覆灭,护国也有难题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梁任公先生靠着《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促使袁氏皇帝落马。尽管袁氏有古德诺教授曾经做强大的支柱以及理论支撑(虽然是被坑的),尽管袁氏有杨度等人组成的智囊团,然而终究是被梁任公先生的文章所战败。这足以说明两件事:

一、袁氏的皇帝是个泡沫,一戳就破;

二、梁任公先生的才干相当了得。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一篇关于梁启超的文章。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这是梁实秋先生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国体之改变,也就是因为那个时代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时代才使得有这么一场特殊的闹剧,才会坑了这么多的才子英雄。

当然,除了梁任公出色的文笔和演说之外,少不了蔡锷等人的武装力量的支持,这才能教袁氏退位,将帝制覆灭。

其中,文章内提到的蔡锷与唐继尧二人的恩恩怨怨,让我痛惜不已。虽不是“本是同根生”,但也不必要“相煎何太急”呀,二人没到“相煎”的地步,却也因为矛盾差点坏大事。并且,于情于理,唐对蔡不应该如此,毕竟蔡锷对他有恩。

总结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宪政的确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法国、英国等老牌帝国主义成长的历史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点,中华民国最初的历史也对其有了同样的证明。一个社会的成熟和进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会有反复。处于历史激变中的人,如何去抉择、顺应,就不仅仅是个人智慧与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历史发展条件,以及当时的环境乃至历史人物个性和遭遇的偶然性因素。历史不可重复,历史更不能假定,在把握历史必然性的前提下,回头重读这段历史,才会有更为清醒的洞识,也更能在当时的情境下对历史人物的误读、误判有深刻的理解、切实的体认。

虽然袁世凯当国为时相当短(全部合起来也不过四年),却是中国史上大转型时期。从几千年周而复始的王朝几乎一夜就跨入了陌生的共和。作为旧时代的强人突然遭遇新时代,袁世凯内心的惶惑是可以想见的,除了老手段、老药方,我们还指望这个曹操式的“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有全新的作为吗?唐德刚先生用自己诙谐幽默的语言解释了近代转型之曲折,对袁世凯这样的“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负面人物”有同情和理解,对袁世凯做出了客观的评价,而不是一言以蔽之,总之,这本书是我所见过的唯一一本对袁世凯有着客观而中肯的评价。即使在孙中山这个“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身上,我们也能找到许多令人遗憾的局限或缺陷。一个民族要从一种古老的文明模式向另一种全新的文明模式转换,是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完成的,袁氏终究只是一个特定的过渡时代的人物,历史终究是踩着他的尸体往前去了。

推荐第4篇:[袁氏当国]观后感

读后感

按照时间分, 袁世凯的一生可以分为下面10个阶段.

第一, 锋芒初露.

袁世凯不善读书, 后来投靠吴长庆开始从军, 又随之驻守朝鲜.

感想:

1>袁世凯发现了自己的长处, 并且发挥了自己的长处;

2>要明白时移世易, 世易时移的道理, 要与时俱进;

3>袁的成功是因为一手拿刀, 一手拿钱(权), 提携部下, 广布网络.

第二, 小站练兵.

袁在小站编练新式陆军.

感想:

1>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力), 做出成绩(业绩).

第三, 戊戌疑云.

袁在戊戌政变中向太后告密, 害了革命者, 自己却保住了.

感想:

1>要清晰的判断局势, 站对队伍.变法是向太后告密, 才能够在日后被太后提拔.又如:

与荣禄和张之洞搞好关系, 才能够在太后, 光绪死后, 不被载沣杀死, 仅仅是开缺回籍.2>尽量不要树敌, 至少不要翻脸, 与大的方面搞好关系, 因为总有一天, 他们会为了自己

的利益关照到你.比如, 袁在山东巡抚任上与洋人的关系好, 故而在直隶总督和走向共和阶段能得到洋人的支持.

第四, 总督新政.

太后西逃事件以后, 袁被任命为直隶总督, 收拾残局.

感想:

1>办事要得力, 排场要大, 给对方面子的功夫一定要做足, 例如: 太后回京的时候, 袁搞了非常气派的接待典礼.又如: 孙中山来北京面谈的时候, 袁也是以极大的排场接待, 让孙非常的飘飘然.

第五, 宦海沉浮.

西太后和光绪帝死后, 摄政王载沣想杀袁世凯, 但是被荣禄, 张之洞等劝住了.最后开缺回籍.

感想:

1>要保存实力, 在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 要冷静而不偏颇;

2>要隐藏实力, 不要被别人看到自己的底线, 特别是自己的敌人;

3>一定不要中断对时局的把握;

4>不要让自己闲下来, 要多联系人, 好好忍耐, 等待机会.

第六, 走向共和.

武昌起义爆发, 袁在清廷和革命军之间摇摆.

感想:

1>要清晰的判断局势, 以自己的目的为导向, 指导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2>养敌以自重;

3>多保持联系, 哪怕是自己的政敌;

4>要明白, 有的人会病急乱投医, 不在乎价码;

5>实际的利益远比仁义道德更加有用.

第七, 肇建民国;

第八, 家国天下;

第九, 洪宪迷梦;

第十, 灰飞烟灭.

袁周旋于清廷和革命党, 先是逼清帝退位, 又逼孙中山让出总统位置, 又自立为皇帝, 最后死了.

感想:

1>袁世凯成功是因为他顺应了时局, 又有能力, 提携了一大批人;

2>袁世凯失败也是因为没有考虑, 没有顾及他手下的人的利益, , 比如: 段祺瑞, 曹锟就亲

口说过, 袁世凯当皇帝, 他儿子也要当皇帝, 以后我们伺候完老子, 还要伺候儿子, 这事不干, 自此, 袁和北洋部下正式分裂.

3>要学会创造对自己有利的条件, 如: 袁世凯在受到载沣要杀他的威胁时, 自导自演自家

门口的一起爆炸案, 借口革命党要杀他而不去上朝; 找革命党人去暗杀宗社党, 只有他这样的政客能干的出来这么老辣的事, 与此同时, 表演做戏给太后和小皇帝看, 软硬兼施, 胁迫清帝退位; 迎袁专使团来北京接袁世凯去南京, 袁不想去, 自导自演了一出兵变的案件, 在北京天津四处抢劫, 以此制造自己离不开北京的舆论.

4>袁另一个失败的原因是没有顺应时局… 当时民主共和已经深入人心, 他非要逆流而动,

恢复帝制, 实在是败笔.

推荐第5篇:莫到琼楼最上层——《袁氏当国》读后感

李苏菲:莫到琼楼最上层

——《袁氏当国》读后感

李苏菲

批语:不错,很好,表扬!

读进去了,想明白了,写清楚了。特别是,懂得了历史的纷繁复杂,避免了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倾向。

当然,对历史也好,对前人也罢,既应该有同情之了解,更应该有大是大非之判断。现在有一种倾向,似乎一说同情与理解、温情与敬意,就连起码的是非都不讲了,就像电影《色戒》一样。

在读本书前,我对袁世凯的印象还停留在历史教科书中的描述——窃取革命果实的盗国贼,种种行为让人恨得咬牙切齿。但读完此书,不免对他多了些同情,觉得袁氏实乃一个在社会转型期的悲剧人物。

“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唐德刚先生就这寥寥数年间袁氏当国之事做了深入剖析,从客观角度就史论事,秉笔直书,一个满含悲剧色彩的袁世凯就这样呼之欲出了。

在我看来,袁氏此生最大之悲剧就是恢复帝制。下面就次分析一二: 当时中国确立了共和体制,向前跨了一大步。所谓国体不可轻变,袁世凯哪来的那么大勇气,逆历史潮流而行,去称帝独裁呢?除了自身欲望,必然有相当大的推动力。

推力一:古德诺与《共和与君主论》

古德诺是中国请来的美国宪法顾问,在纯学理上是一流的政治学专家,他认为任何政治制度本无优劣之分,重要的是其是否适合本国国情,一个国家如果搞共和政体画虎不成,与其实行个人独裁的寡头政权,倒不如干脆实行帝王专政。按中国的条件,应该以君主立宪为宜。他的这一理论出现的“恰逢其时”,被帝制运动的支持者断章取义的概括为君主制优于共和制,并被大力宣传开来。在当时极力崇洋的环境下,这一理论不仅为袁称帝打造了理论基础,更为其营造了舆论环境。

推力二:筹安会六君子

筹安会是杨度等六个文人为推动帝制运动而发起的组织。该组织主要从两方面助袁称帝。其一,杨度等人借古德诺之理论大肆鼓吹帝制的优越性,制造舆论。其二,“六君子”中不乏严复与刘师培这样的学术界泰斗,袁本对称帝没信心,但受了这些一级大师的劝进,变的极为欢悦。

推力三:大儿子袁克定

在推行帝制过程中,袁克定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其一,他以各种迷信说法突破了老爹的心理防线;其二,他找到了袁世凯的软肋——日本的态度,于是伪造了完全赞成袁氏称帝的日本报纸《顺天时报》,让袁世凯吃了一个偌大的定心丸。

推力四:“沉默的大多数”

这一因素或许被很多人忽略,但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离不开群众,尤其是中国。在那个民智未开的年代,活跃在政坛上的知识分子和政客只是“吵闹的少数”,而那些底层的百姓则是“沉默的多数”。可恰恰是这些多数,对当时局面又愤又怨,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日子过不下去。满清封建专制统治已被推翻,百姓都希望在共和政体下能过上好日子,但哪知各政党、政客都各为私利,搞的社会乌烟瘴气,混乱不堪。所以人心思治,再加上人们心中固有的传统观念,国家就应该有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来管理,此时袁世凯就成了安定的力量和太平的象征。

当然,有推力就有阻力,此处主要对袁恢复帝制后的阻力稍加剖析,这也是袁政权土崩瓦解的关键所在。

阻力一:梁启超与其《异哉》

这篇论文在众多反帝论文中,乃最有深远影响者。众所周知,梁启超是君主立宪派的力挺者,如今站出来为共和制度做辩护,着实是为民着想,怕国体一变会引来*,使得民不聊生。待该文在《京报》刊登并经他报转载后,全国沸腾,这一大文豪的力量足以撼动袁的帝位。

阻力二:蔡锷及护国运动

蔡锷在袁氏官场中失意归来,联合唐继尧,组护国军讨袁,从而促使了各省独立,成为了袁氏倒台的直接因素。

阻力三:袁的班底靠不住

袁世凯从晚清旧官僚到后来的民国大总统,一路走来,也有了自己的“班底”,主要来自北洋系。但到了最后时刻,北洋系出现了窝里反。不论是文班底

的“嵩山四友”,还是武班底的“北洋三杰龙虎狗”,都弃袁而去,只留他一个唱独角戏。这很好理解,在那样一个*年代,人都会为自己的生存考虑,又怎会守着一个势必倒台的短命皇帝呢?

袁世凯曾说过:“我绝对无皇帝思想。”这话在人们看来,不免故作虚词,但当时冯国璋、美驻华使馆都信了这话。就算这与其行为相矛盾,但也不能单纯认为这是他的欺骗之词。正如作者所言,做皇帝是何等大事,袁心里本来是又想又怕的。可就在紧要关头,出现了那样一帮人猛推了他一把,将其置于必定翻船的逆流之中,其中还包括他的儿子,悲剧也!做了皇帝,反帝浪潮席卷而来,可袁家班众叛亲离,悲剧也!

在辛亥革命中,他使清帝和平退位,改朝换代却没有引起大规模战争,实属不易,可这些在他取代孙中山成为临时总统后就被人忽略了,被给予了“窃取革命果实”的称号,永载于历史教科书,何等悲剧!做了总统,他要面对的是一团内忧外患的烂摊子,孙中山没有对策的经济问题,袁氏只能借外债,由此被给予“卖国贼”称号,何等悲剧!宋教仁被刺,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被人们果断锁定为幕后凶手,又是何等悲剧!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历史学家盖可断言,民初那个烂摊子是任何政治家也收拾不了的,这是个转型程序中的阶段问题,阶段未到,任何当政者都必然落个悲剧的结局。无疑,袁世凯赶上了。

但或许一切都还有解释的机会,可当他迈出恢复帝制这一步后,其他的就都不重要了,人们的眼里就只剩一个贪恋权位、卖国反动、置国家生死于不顾的坏人了。

终究还是他二儿子为他写的那句诗: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推荐第6篇:失足的帝王梦 《袁氏当国》读书笔记

失足的帝王梦

----《袁氏当国》读书笔记

蒋肖斌

“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这是袁世凯的二儿子假名士袁克文的讽父诗。《易经》首卦云,“九五之尊”已到极点,如果不停止,就要追悔莫及。可惜,袁世凯终究是跨出了这万劫不复的一步。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契机只在一念。

原已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光绪与慈禧的晏驾带给袁世凯致命打击,摄政王载沣一纸回籍文书差点断送他的政治生命。辛亥革命是袁世凯的新生,“挟寡妇以令诸侯”,上天似乎赋予了他与曹操相同的命运。然而,享尽天时地利,他却忘了一点,近代中国已到历史转型期,深刻的内忧外患,绝不是几个割据势力那么简单而重复的藩镇相争,称帝逆流,自取灭亡。是袁世凯的一厢情愿,还是他的谋士们一心欲做帝王师,把他推到那个上下不易的位置,这其中多少纠缠,又岂是一句“称帝野心”所能概之。

袁世凯是一个杰出的旧官僚,他的政治道路是中国传统的一脉相承。他的前辈与老师是王莽、曹丕、杨坚、赵匡胤,乘势抓权--养敌自重--逼宫受禅,是几千年来政变称帝的模式。回观历史螺旋式的上升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也许现在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我们不能说辛亥革命只是一次普通的皇朝末年的起义;但是几百年后的史家,洋洋洒洒评论时,也许赵太祖的黄袍加身与袁世凯的称帝不过是成功与否的区别。

这位李鸿章的接班人,乱世奸雄,想沉寂于历史,是断断不可能的。临时大总统,削粤、皖、赣“三藩”,“选举”为正式大总统,成为终身大总统,甚至死后可传妻传子,袁世凯步步为营,可以说都是成功的,大半生诡谲政治生涯,早已为他制定了有条不紊的帝王之路,差别仅仅是一个“帝王”名号。袁世凯不如曹操的一点在于,终究看不透虚名,晚节不保,否则谁说他不可谓中国近代政治的楣梁。83天的闹剧,一念间葬送了他所有的生前身后名。

作为最成熟的政客,袁似乎不应如此浮躁,即使有想法,也不会那么胆大妄为。这时候,身边人就成了天平上的最后一粒灰尘,改变整个历史的平衡。如蚁小人,善于察言观色,捉摸到上司的一点想法就自作主张,跳窜邀宠,大厦将倾而不自知。

“太子”袁克定就是其中一人。以袁家无人活过60岁为“要挟”,旁敲侧击只有真命天子才能破此天命,已近暮年的袁世凯怎会不动心。再加上一些荒谬却历代有之的“显灵故事”,如湖北发现龙骨、家童看到五爪金龙,袁世凯即使不相信,也愿意相信,“在历史上对天堂和

地狱的选择„„无情地毁灭了自己,也把全民族带到毁灭边缘”。袁克定最可恶之处在于伪造《顺天时报》,骗老头子相信连日本人都支持其称帝,卸掉了袁世凯最大的包袱,飘飘然走向刀锋悬下的龙椅。袁克定远不如曹丕,自己不想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却让老子以身试险,自己好理所当然继承大统。有这样的儿子,实在是袁世凯没有算好的命运,不幸之至。

古德诺来华,一篇《共和与君主论》(杨度的断章取义“功不可没”),称帝更显冠冕堂皇。来自遥远大洋彼岸的大教授,并不了解中国国情政治,脑子里只是一套完美的理论,“胸无城府,满腹诗书”,古本无意助纣为虐。学术是中立的,只是一旦与政治扯上关系,政客会各取所需,把文人当成御用工具。古德诺的原意是君主共和无绝对优劣,异者只在于各族群国家是否能适用,但帝制派偏偏利用这个老学究来祭旗,一时间,“君宪优于共和”的口号传遍全国。

袁克定做通了袁世凯的思想工作,古德诺适时地提供了理论依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六君子”出现了,这批精力旺盛的实干家,将称帝推成现实。1915年8月23日,筹安会正式挂牌,以杨度为首的成员被誉为筹安会“六君子”,名为研究“君主国体与共和国体更适合于中国国体”,其实早已有了定论。在筹安会授意下,各省区、中央各部门、中央大员、地方藩镇劝进通电直如雪片,民间团体也兴奋地搅进这个旋涡,仿佛一时间全国人民都在企盼袁氏称帝。后又有更为荒唐的“国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一致赞成为君主立宪国体”。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登基“不负众望”,做起了皇帝。

不由想起千年前的武则天,同样的权倾天下,同样的不合宗法,也是在天下或真或假“劝谏”中,或喜或忧“惶惶然”登上帝座,所幸不愧为一代明君,不致留下骂名。可那毕竟是千年之前,纵你袁某有那般资质,又得天时地利,人心却已天壤之别。虽然近代中国大多数人仍“民智未开”,但民主、法制、科学还是有了它的市场,觉醒的中国人不会允许帝制逆流。梁启超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便惊得洪宪王朝如跳梁小丑,再有蔡锷的枪杆,护国运动烽火燃起,袁世凯一气不顺,龙驭上宾,悲夫。

中学课本上的历史人物像京剧脸谱,黑白分明,可人心复杂,对错岂是那么简单。以杨度为例,因助袁称帝而遭历史骂名,这是我们站在百年后的高度得出的结论。然而,恕我大胆,如果我们身处那个飘摇时代,藩镇割据(暂且用这个词),外敌虎视眈眈,民智的确多未开,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确是非常必要的。杨度“人品潇洒,智商甚高”,连中山先生都甚为器重,可惜才高于德。加入袁氏阵营并非投机,实为怀有政治抱负,为救天下,为济苍生,也为了文人的最高目标--帝师。文人参政,多是悲剧,却乐此不疲,实中国政治一大奇观。成者王侯败者寇,袁世凯的不幸酿成了一批人的不幸,或者是这批人造成了袁世凯的不幸,

谁因谁果,是耶非耶。

历史是主观的,因为我们无法回到过去,看不到当时的纷纷绕绕,只能从纸上读到一家之言。而当初的事实究竟如何,或许会成为永远的谜题。看到一些滥制影视剧中,袁世凯被塑造成秃头凸肚的肥蠢形象,不由叹息。虽然大节有亏,但单纯从政治上讲,袁世凯不愧为晚清-民国巨人。如果他安心地当大总统,甚至就是那个被后世诸葛不齿的终身大总统,以他的才华,纵横捭阖,或许真能将清末民初的糟糕社会理出一番头绪,多少会得到赞赏。他错就错在在冒天下之大不韪,如同不知足的孩童,为了高处那看上去最美的糖果,在身后一堆人各怀心思的起哄中,犹豫而激动地攀上并不牢固的梯子,兴奋地抓到时,梯子倒了,身后人作鸟兽散,而自己尚未回味就已经万劫不复。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袁世凯的悲剧,古已有之,只是发生在不过百年之前,不禁犹如亲历,为其扼腕。

袁世凯死后,再也没有人有能力压制各地早已按耐不住的军阀土匪,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代,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然而犹如战国之于秦、南北朝之于隋唐,另一个大一统正在暗暗酝酿,那就是另外一本书,另外一段历史了,此处略过不提。

袁世凯作为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不可否认他的无耻,但也应看到他的无奈。从一个旧官僚到民国总统,他都应付自如。康梁,孙文,哪个不是第一流人才,一流的头脑做出的选择大相径庭,结果却又都是一致的失败;看清了清廷覆没的不可逆转,官场经历也让他不像孙中山那么热情而空想,袁尉亭朝着自认有把握的方向走去。可是,当时中国要找到方向何其不易!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这是一代名儒湘绮先生在洪宪王朝的宫廷大门(今中南海南门)题写的对联,横批“旁观者清”。深陷欲望与权利,袁世凯难以自拔,旁观者清,后人清,却都是不关己事的冷眼笑看,实在不足为凭。 我辈后人以同情之心读之,只是历史的一个插曲,却是袁世凯一生的梦魇。高处不胜寒,失足的帝王梦,掩卷唯叹。

推荐第7篇:袁氏

姓氏名称: 袁

袁,《说文》:“袁,长衣儿。从衣。虫省声。”段玉裁注:“此字之本义。今只谓为姓,而本义废矣。古与爰通用,如袁盎,《汉书》作袁盎是也。《王风》„有兔爰爰‟。《传》曰爰爰,缓意。远、辕等字以袁为声,亦取其意也。”袁,上古又作爰、辕、援、滚、榱,同音通用,后来因传写不同,一姓分为六家。

袁姓起源有

一、出自妫姓,为帝舜之后,其始祖是袁涛涂。

关于袁姓之由来,唐代林宝所著《元和姓纂》认为出自“妫姓,舜后陈胡公满之后。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恬,悟生仲牛甫。甫七代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宣仲涛涂,以王父字为氏。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南宋人郑樵将袁姓列入“以字为:氏”类,其《通志·氏族略》载:“袁氏,亦作„辕‟,亦作„爰‟,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18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世为陈上卿。”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相传,早在人类的洪荒时代,黄帝作为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主要活动在今黄河中下游地区。他有子昌意,昌意有子高阳。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高阳继承帝位,这就是颛顼帝。颛顼的儿子穷蝉时失去帝位,家道中落。穷蝉子敬康,敬康子句望,句望子桥牛,桥牛子瞽叟,都地位卑微,只是普通百姓。瞽叟子有虞氏舜,名叫重华,冀州人。曾经在历山种过田,在雷泽捕过鱼,在黄河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多种手艺,又在负夏赶集做过小生意。舜的父亲瞽叟瞎了眼睛,舜的母亲死后,瞽叟续弦娶了后妻生了象。瞽叟心不向善,喜欢后妻所生儿子。他的后妻也讨厌舜,象在父母的宠爱下,变得狂傲骄纵。他们都虐待舜,甚至想置他于死地。而舜每到大难临头时,都能逢凶化吉。事后,他顺从父母不失子道,待兄弟友善,一天比一天诚笃小心,从不懈怠。 舜20岁时,有孝顺之名。30岁时,主持中原部落联盟事务的陶唐氏帝尧,已在位70年,年事已高,就向四方诸侯领袖让贤。四方诸侯领袖觉得他们德行不高,难担重任。尧就让他们尽量推荐贤人。四位向尧推荐虞舜,尧说:“我听说过此人,他到底怎么样呢?”四位都说:“他是盲人的儿子,父亲心不向善,母亲言不及义,弟弟倨傲无礼,他却能够和睦孝顺,把一个家庭处理得井井有条,没有什么差错。”帝尧答应试试他。 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观察他怎样治家;又使9个儿子与舜共处,观察他怎样处世。舜住在妫水转湾处,家居行为认真不苟,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身份高贵而骄傲,侍奉舜的亲人,能遵守为妇之道;尧的9个儿子也都更加友爱。舜在历山耕种,历山的人能让出田界;在雷泽捕鱼,雷泽上的人能让出自己的住所;在黄河岸边做陶器,黄河沿岸出产的陶器没有粗制滥造的。一年之后,他所在的地方成了村落,两年后便成城邑,三年便成都市。尧于是赏给舜细葛布衣和琴,又为他建筑仓库,送给他牛羊。瞽叟和象并不因舜成为帝尧的贵婿而有所收敛,仍然想法设法谋害他,以夺取其家产。可是舜都巧妙地摆脱了灾:难,仍然孝顺瞽叟,友爱弟弟。尧对舜十分满意,就让他用心宣扬五种伦理,这五种伦理都为人民所乐为。尧又使舜担任各种公职,他把事务都处理得井然有序;使他在国都四门接待宾客,四方的宾客如归,一片和睦,从诸侯国远道而来的宾客都肃然起敬;尧又使舜进入原始山林川泽之地,在暴风雷雨中,舜能够不迷失方向。尧经过3年之久的考察,认为舜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足以托付天下,就着意栽培他。20年后他从帝位上退下来,使舜代行天子之事,巡视天下。舜30岁时被重用,替尧办事20年,50岁时代行政事。8年后尧去世,舜为尧守丧 3年。

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不能把天下交给他,于是一反常道,传给了舜。尧在世时权衡了很久,这样说道:“把天下传给舜,天下便都可得到好处,只有丹朱痛苦;传给丹朱,天下便都痛苦,只是丹朱得到好处。总不能拿全天下的痛苦,去造福一个人。”帝尧三年丧过后,舜为了要让位给丹朱,走避到南河的南方。诸侯来朝见天子的,不去朝见丹朱而去朝见舜;打官司的,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歌颂政德的,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吧。”于是回到首都,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有虞氏帝舜。舜61岁时,正式登上帝位,在位39年,到南方巡狩时,死于苍梧之野(今湖南、广西、广东交界处)。葬于长江之南的九嶷山,这就是零陵。

舜的儿子商均也不贤,舜于是早作打算,立禹为继承人。禹登帝位后,封商均为诸侯,封于虞(今属河南),以供奉先人祀典,其服饰、礼乐都独自拥有,并用客人的身份朝见天子,天子也不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臣下,表示不敢专有天下。由于舜曾在妫水边居住,其子孙便以地名为氏,形成妫姓。夏朝时,夏王曾封舜之后虞思、虞遂官爵。到商朝时,已湮没无闻。虞遂的后代投奔周部族,任陶正(负责陶器的烧制),生下儿子名满,他是帝舜的嫡系子孙。到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大封宗族子弟和异姓功臣,并追封五帝时名君、名臣之后时,就把妫满封到古陈氏部落故地,建立陈国,都宛丘 (今河南淮阳),让他承袭帝舜的祭祀、香火,并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就是陈国的开国始祖,史称陈胡公。

陈胡公卒后,子申公犀侯继位。犀侯嫡子突又承袭国君之位,是为陈孝公,犀侯庶子靖伯庚成为陈国卿士。靖伯庚的9世孙,也即陈胡公的第11世孙名诸,字伯爰。伯:爰的孙子宣仲涛涂因功受封阳夏 (今河南:太康),成为卿士,就以祖父的字为氏,形成爰姓。由于在上古时,爰、袁、辕、(氵+袁)、榱、援同音通用,后来因传写不同,一姓分为6家,爰姓也作袁、辕、渍、榱、援姓,相互混用。如涛涂字仲,死后被追谥为宣,故称宣仲涛涂。但当时人又把袁姓始祖称做辕宣仲、辕涛涂,《左传》中把辕涛涂的儿子写成袁选,孙子写成袁侨,即是证明。《北史》载,北魏人李绘同南朝梁大臣纵论姓氏,袁狎道:“未若我本出自黄帝,在十四姓之限。”李绘道:“兄所出虽远,当是共车千秋分一字耳。”

鲁僖公四年、陈宣公三十七年(前656年),诸侯霸主齐桓公为独霸中原,率鲁、卫、宋、郑、陈、曹、许等诸侯联军击溃蔡国军队后,进兵讨伐楚国,兵驻召陵(今河南郾城东),辕涛涂率陈国军队从征。楚国在严加防范的同时,派使臣屈完到联军帐中与齐桓公当面理论。齐桓公被驳得理屈辞穷,又见楚兵防守严密无隙可乘,便与楚国订立盟约。诸侯国联军罢兵回国,将经过陈国和郑国边境,辕涛涂怕齐军过境给陈国增加物资供应方面的负担,就与郑国领兵将领申侯商量,最好让齐军绕过陈、郑边境,从东夷部落穿过。申侯当面答应,背后为了取悦齐桓公,把辕涛涂出卖了。申侯提醒挤桓公说:辕涛涂的计策不可行,经过几番征战,大军已经很疲惫了,如果兵出东道,一旦遭到敌人进攻,恐怕要受损失,不如从陈、郑两国边境经过保险。我们郑国愿意供应粮草,保证大军平安归国。齐桓公听后,觉得此计甚妙,为嘉奖申侯,就把齐国以前侵占的虎牢之地归还郑国。他认为辕涛涂不忠于霸主,就把辕涛涂抓了起来,押送齐国。第二年,齐国又指使鲁国的叔孙戴伯率诸侯军队讨伐陈国,陈宣公被迫屈服请罪并订立和约,齐国这才把辕涛涂放回。

辕涛涂为了国家利益而受此磨难,使陈宣公深受感动,任命他的后世子孙代代为陈国上卿。鲁哀公十一年、陈(泯+曰)公十八年 (前484年),涛涂裔孙辕颇为陈国司徒 (官名。掌土地和人民,负责田地管理和征发劳役),因事被国人驱逐,逃往郑国,随他同时逃难的还有其族人辕糠。郑被韩国所灭,辕颇裔孙又为韩国人。秦灭韩后,他们又为秦人。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辕颇的裔孙辕告率众避难于河洛之间 (黄河、洛水之间地区,今河南洛阳、偃师、巩义一带)。到了汉代,辕告的少子辕政,将“辕”去掉“车”旁改从袁姓,因此有人把袁政奉为袁姓的立姓始祖。

二、赐姓改姓

据《明史》等载,明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之年收养了数百个老百姓忍痛遗弃的幼儿。灾荒过后,他又让百姓各自把孩子领回去。袁县令离任时,这些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恳切要求这些孩子随袁葵姓,请他一一赐予他们名字,袁葵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外姓的加入,扩大了袁姓队伍。

三、少数民族袁姓

随着历史发展,原是汉族姓氏的袁姓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满族、蒙古族、瑶族、回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均有袁姓。今广西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姓,在当地属大族。据河南省《鲁山县志》和《周口市志》载,回民在鲁山县定居为元末明初,此后人口不断发展,今已遍及鲁阳、下汤、熊背、董周、张店等19个乡(镇),袁姓在此地属大户;周口市回民中袁姓已历数代。

袁姓迁徒史

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宋代,政治格局为之一变,士族门阀制度彻底被扫荡干净,“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在这个历史转折中,自东汉末年至唐代,兴盛了几百年的陈郡袁氏早已湮没无闻。此后的袁氏子弟再也没能凭家族关系、无任何功劳即获取重要官职,沦为寻常百姓的袁氏家族成员,很快适应了社会变迁,靠着个人努力和机遇,在社会上出人头地。

据有关资料,袁姓位居中国大陆地区第3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4%。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南方,袁姓人口在四川、江苏、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所占比例很高。总体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过北方。在台湾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们大多是清朝时期和1949年左右从中国大陆迁居来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在国外,袁姓侨居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袁世凯的后代侨居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袁姓家谱介绍

袁氏早期家谱

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皇族的家谱称做玉牒。谱牒是家族与玉牒的合称,它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同其他姓氏一样,袁氏很早就有了自己的谱牒。汝南袁氏虽在东汉末年湮灭,但其家谱却传了下来,南朝宋时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在著《后汉书》时得以为弄清袁安子孙世系。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的一部主要记录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奇闻轶事的小说《世说新语》曾引用《袁氏家传》、《袁氏世纪》、《袁氏谱》等资料,说明陈郡袁氏也有世谱传世。在东晋南朝讲究族望、注重门第的社会风气下,吏部选择官员必稽谱牒,考证谱牒的真伪,从高门士族中取士。谱牒成为门阀士族把持政治、排斥寒门庶族的工具,也是士族间彼此通婚的依据。因此,谱牒盛行,并形成了谱牒学和专门以著述为生的家族。陈郡袁氏在东晋南朝与陈郡谢氏、琅砑王氏、兰陵萧氏并为侨姓大族,贾弼的《姓氏簿状》和王僧儒的《十八州谱》等书对袁氏家族情况定有著录。《隋书·经籍志》有《袁州诸姓谱》八卷,袁姓作为袁州宜春郡四姓之首,被列入该谱。《韩昌黎(愈)集》中有《袁氏先庙碑》,说明在唐代袁姓也有家谱传世。宋朝进士袁采著《袁氏世范》,被人推崇为仅次于《颜氏家训》的一部家族力作。《古今图书集成》还收录了明朝时汪道昆为潜江(今属湖北)袁姓所撰家谱写的序。从序中可以了解到,他受袁使君(汉代称州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的委托而为袁氏家谱作序。这位袁氏子弟修家谱的目的有三个:一为尊宗,二为敬族,三为合族之间互相体恤。当时袁姓在潜江居住了数百年,已成为当地的望族。这次修家谱,是袁使君受…家人嘱托,经友人鼓动而促成的。考察潜江袁姓世次,自袁使君上溯10代的发展情况比较清楚,遂以德清公为这一支袁姓的始祖,从德清公到袁使君共11代。德清公的后代安斌公、安珍公时,袁姓共分两支,家谱因而分上下两卷,每卷先用一总图标明袁姓的历史演变,再用分图表明各自血缘、亲疏关系,然后分章叙述族上世次,俾使长幼有序。袁姓家谱在宗法上秉承周礼,在谱式上则仿欧阳修、苏洵的谱例,修谱时遵循“必信而传”(即实事求是)的原则,欧谱不注入谱人的生卒年月,袁谱也遵照执行,每对夫妇都不注明生卒年月,以示夫妇终身厮守,同穴长眠之义。丈夫的继室姓氏附在夫妇姓名之后,如果改嫁他人则削掉不录;妾生育有子女者,予以著录,否则一律不予记载。对族中无子者和无子早夭、有子早夭者,分别以“止”、“殇”、“早世”注明,以示区别。

袁姓传世家谱

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

推荐第8篇:袁氏作文模型

袁氏作文模型

《袁氏作文模型》是通过对作文深度分析、高度概括,总结出的一套科学、实用、高效的写作方法,它抓住了作文的本质规律,提炼出六大写作模型。

实用模型一:九步构思法

实用模型二:六步成段法

实用模型三:五步成文法

实用模型四:六步构思法

实用模型五:五步成段法

实用模型六:新“五步成文法”

袁氏作文模型之如何写好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在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独领风骚。它以自主选材、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自显个性的开放性特征,给考生施展才华创下了自由飞翔的空间。其中,醒目的标题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标题犹如一双靓丽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思想情感、具体内容。常言道:“题好一半文”。一个简洁、新颖、活泼、有趣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拟题,虽无成法可依,但也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它应与文章内容紧密联系并为主题服务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如下规律:

巧用辞格 新颖生动

1.引用得法 诗词入题

有的学生引用、借用或套用诗句、名言、成语、俗语、影视名、歌曲名、广告词等,令人耳目一新。如以“和平”为话题,有学生拟题为“今夜,星光灿烂”,这是个电影名,小作者以真挚而强烈的感情关注战火中的伊拉克小女孩,主题鲜明,道出了“让世界永远和平”这一全人类共同的心声。另外,如“女大四十变”、“风中有朵云做的雨”、“我的眼里只有你”、“都是闹钟惹的祸”、“笑傲考场”、“何以解忧,惟有文章”、“怎一个‘蠢’字了得”、“在那遥远的地方”、“柳暗花明又一村”、“锅碗瓢盆交响曲”等,颇为形象。

2.比喻含蓄 拟人活泼

在 各地的中考作文中,很多的考生善用比喻、拟人拟题,出现了不少的佳题。以“真情”为话题,有学生拟题为“我心中永恒的山茶花”,以物喻人,作者以淡淡的文笔在叙事中折射出小姑父“山茶花”般的精神和毅力。情感含蓄,耐人寻味。有学生拟题为“给‘SARS’先生的信”,小作者以书信格式把“SARS”人格化,列数其罪孽,文末署名“一个不畏淫威的中学生”,痛快淋漓地鞭挞了祸国殃民的SARS的行径。文中也洋溢着对白衣战士的褒奖和对人类的前景充满自信的感情。再如,“钢琴别哭”、“森林王国‘减肥’**”、“与幸福交流” 等,用拟人的方法入题,生动活泼。

3.列锦生辉 双关蕴意

“列锦”即以相关的几个词语或短语,或并列或递进,组合为题。这种拟题方式,古已有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便是一例。如以“青春”为话题,有学生拟题为“路 ?人生”,由笔直的、平坦的、崎岖的、蜿蜒的路,进而类比联想到充满荆棘,充满挑战的青春之路,排比句段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另外如,“男人?酸菜?女人”、“暖水袋?痒痒筢?灯光”体现了家的融融亲情;“太阳?月亮?星星”、“蓝天? 大海 ?高山”、“荧屏 ?人文? 交流”等则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这种“杨柳岸?晓风?残月”式的“列锦”拟题,别致有韵味。再如,Y话题“责任”,一学生拟题为“军装是绿色的”,题目一语双关,既指人武部长爸爸的军装是绿色的,又指爸爸的绿色风采??坦荡和正气。题目蕴涵深意,使人读来意味无穷。

4.反复回环 韵味无穷

利用“反复”这种辞格来拟题,给人印象深刻。如以“变”为话题,有学生拟题为“变了 变了”,小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洞察社会生活。前一个“变了”包含着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便利,后一个“变了”意味深长,诉说着人们在享受自然时却破坏着环境。小作者最后呼吁:“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变了,已不再是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也不再是体味人间最美好的真情,人变了,这‘变’是以失去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为代价的,那是无价的代价啊!”题文呼应,情感强烈。再如以“探索未知世界”为话题,有学生拟题为“生命的萌芽,萌芽的生命”,小作者以科幻童话故事的形式,叙写了一粒种子萌芽,而诞生生命的过程。故事匠心独运,韵味无穷。当地球的绿色消失殆尽时,科学家利用基因培育地球绿色,萌芽地球生命,此等立意何等高远!

呼告显情 反问有力

对于“回忆”的话题,一学生拟出了“呼告”式的题目“妈妈,是你让我拥有了现在”。文中,作者以单亲家庭的独特生活经历,真实地展现了伟大的母爱使我重拾自信,在各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文章结尾小作者深情地写道:“我还想对妈妈说,妈妈,是你让我拥有了一切,我一定会回报你一个美好的未来!”文章情满四溢,读来催人泪下。这让我想起了诗人柯岩的《周总理 你在那里》,文题以“呼告”的辞格,强烈地抒发了全国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思念和崇敬之情。再如以“读书”为话题,一学生拟出了“敢问父母,你留下的就是这些吗?”的题目,发人深省,颇见功力。文章从一首小诗发端:“秋,蒲公英老了。子女问:‘有什么遗产?’母亲默默地,在每个孩子的头上,戴上一把远飞的伞。”由此,作者以“我”的物质生活的丰富和邻居“兰兰”因家中盖房而辍学的事例,生发议论:“牛棚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万年松。”呼唤着父母要给子女留下值得回味的精神的东西。这种反问拟题,触人深思。

推荐第9篇:袁氏作文模法

袁氏作文模型.doc 袁氏作文模型.doc

内容提要:纵观中外作文教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很少有人涉足这一研究领域。袁老师用浑厚的具有磁力的声音告诉我们什么叫有效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教师需要做什么?在完成教学过程之中,需要切实找到能够支持学生的强劲支持物——“思维台阶”。借助思维中的“台阶效应”引领学生进入作文思维的大门,是作文教学中的一种智慧!这个闯荡作文迷宫的人——袁志勇,他为教师找到了作文教学迷宫的金钥匙,让作文教学快乐了起来! 关键词:思维台阶、台阶效应

一、导师袁志勇的教学特色

袁志勇,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特级教师,现执教于北京市教育学院宣武分院。曾出版论著百余部、数千万字,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曾经报道过其教学、科研成果。袁老师曾经说:“我不喜欢吃米饭,吃大饼、馒头都可以。”起初以为是袁老师只爱好面食,后来才知道,袁老师觉得吃米得一粒一粒的吃干净,太浪费时间,不如吃馒头、大饼,几口就得,节省时间。鲁迅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的,袁老师是连吃饭的时间都尽可能的节省下来用于研究作文教学的。

袁志勇老师让我们认识了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了解到他的支架式教学及操作策略;美国教育学家舒尔曼及他的支持的落实方式,了解到了学科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的关系及pck技术。他那幽默风趣是语言很快就解决了这些抽象的理论,是培训内容变得简单易懂。

最吸引眼球的是袁老师的落实支持梯度的作文系列,他告诉我们如何进行一级二级以及n级支持的操作方法,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可谓意义非凡。袁老师告诉我们:“思维,是需要借助“台阶”的。不管何人,不管自觉与否,思维中“台阶”所起到的作用基础,是根本。思维,是作文学习的根本。手杖,是支持。台阶,是思维学习的手杖。”

二、导师袁志勇教学特色解析

袁志勇老师告诉我们教师需要做什么要明确三点:一是教学需要支持,二是教师需要落实支持,三是教师要落实支持梯度。袁老师讲的教学思维台阶,重点讲的是作文教学。这里要明确两点,一是作文需要教什么,其次是作文需要怎么教。在这个过程中,袁老师重点强调了要给学生强劲的支持,这种支持具体需要到分层级的,也就是支持学生学习的思维台阶!

1、例如:袁老师在指导我们“学造句”时,共分了两个阶段,五层支持。充分体现了其“思维台阶,支持层级”的思想。那么,袁志勇老师到底是怎样操作的呢?下面,就以给“学造句”为例进行说明。

阶段一:没有支持——给大家一个“完成一个具体句的任务”,请你把“我成功了”写成一个具体的句子。 阶段二:

一层支持——给大家看范例。 【看范例】 我成功了

我参加外语竞赛得了第一名。 二层支持——提出疑问 【小问号】

“我参加外语竞赛得了第一名”,到底是怎么写出的? 三层支持——过渡,学习需要“落实”,在学习中想问题首先需要“落实”想什么,由此引出“一落实”

【一要落实“想什么”】

自己问自己:我干什么什么样,就算成功呢? 自己来回答:我参加外语竞赛得了第一名。

四层支持——提出质疑:这样问了自己,自己就可以答出来吗?于是引出“二落实”。 【二要落实“怎么想”】 回答“我干什么什么样,就算成功呢”,除了我参加外语竞赛得了第一名,还能回答什么? ——我课上发言比大家正确率高还是低就算是成功? ——我煎鸡蛋还糊不糊就算是成功?

——我玩儿“俄罗斯方块”赢没赢爸爸就算是成功? ——我自习课写作业得到了老师夸奖没有就算是成功? ——我洗袜子得到妈妈表扬没有就算是成功? ——我滑滑梯得到小伙伴表扬没有是成功?

五层支持——六个答案总归还是有限的,那么,怎么才能让我们的答案层出不穷呢?于是引出“三落实”,变换横线处得出不同答案。 【三要落实“怎么变”】

回答“我干什么什么样,就算成功呢”,请根据横线处回答。 ——我课上背诵课文比大家正确率高还是低就算是成功?

一节学造句的课,五层实在支持,与一节没有支持、或者仅有一级、两级支持,其完成操作效果的差异不言而喻!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袁志勇老师让我们教师要不停地给学生台阶,让学生扩展思维,思维中“台阶”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学习需要有一循序渐进的过程。最佳教学状态应该是:无论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我们都应该传递学生实实在在的“支持”、而且是由浅入深、一级又一级不断深入的“支持”!

2、袁志勇老师在讲到“如何写读后感”时充分体现了“台阶”式的教学模式,以给学生强劲的支持,让学生会写,让学生有的写。

例如:孩子的微小进步,都是大人的幸福!小狗克服了毛手毛脚的问题。小狗喝奶,再也不弄到嘴边了。小狗妈妈特别高兴。努力引导孩子进步,家长幸福感永存!

袁老师总结出感想有两种,整体感想和局部感想。那么,到底怎样写出这两种不同方式的呢?整体感想和局部感想共分了两个阶段,分别四层支持。

1、例文“整体感想”出生过程 l

什么叫做——整体感想

整体感想,是根据本文信息、及其文本以外的某些信息整合出现的感想。 l

“整体感想”出生过程举例1 第一步:找出主题——孩子的微小进步,都是大人的幸福!(文本信息) 第二步:分析主题——所有大人都盼望孩子的进步。(文本以外信息) 第三步:进行整合——因此,让人想到了什么?

第四步:得出感想——孩子的进步,是大人的最大愿望。 l

“整体感想”出生过程举例2 第一步:找出主题——孩子的微小进步,都是大人的幸福!(文本信息) 第二步:分析主题——微小的进步积攒起来,一定会带来巨大的飞跃。(文本以外信息) 第三步:进行整合——因此,让人想到了什么?

第四步:得出感想——大人十分在意孩子的微小进步。 l

“整体感想”出生过程举例3 第一步:找出主题——孩子的微小进步,都是大人的幸福!(文本信息) 第二步:分析主题——孩子不断进步,方可成人。(文本以外信息) 第三步:进行整合——因此,让人想到了什么?

第四步:得出感想——孩子能够成人,是大人的最大心愿!

2、例文1“局部感想”出生过程 l

什么叫做——局部感想

局部感想,是完全根据本文信息整合出现的感想。 l

“局部感想”出生过程举例1 第一步:看准局部——小狗喝奶,再也不弄到嘴边了。(文本信息) 第二步:分析局部——小狗克服了毛手毛脚的问题。(文本信息) 第三步:进行整合——因此,让人想到了什么? 第四步:得出感想——稳重,是进步的前提。 l

“局部感想”出生过程举例2 第一步:看准局部——小狗喝奶,再也不弄到嘴边了。(文本信息) 第二步:分析局部——小狗妈妈特别高兴。(文本信息) 第三步:进行整合——因此,让人想到了什么? 第四步:得出感想——谁都喜欢孩子进步。

通过袁老师的一番讲解,终于让我明白了,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我们写出的感想,往往都是“整体感想”,因为:操作对象是“文章主题”,分析主题时必须应用“文本以外信息”。最重要的是染发我懂得了对于一篇文章的某一局部而言,我们写出的感想,一般情况之下“局部感想”才更为符合作者的意思,因为:操作对象是“文章某一局部”,而对“文章某一局部”的分析,惟有使用“文本之内信息”,方可精确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否则极有可能背离作者初衷。袁老师的这种分层支持不仅让我们学会写读后感,而且让我们更加有效的教会学生怎样去写读后感。

三、导师袁志勇教学特色给我的启示

1、袁老师的“作文思维台阶”折射出他的智慧,用心,只有长期探索的人才会由此收获。先生是个极认真严谨的人,对自己的追求如此坚忍;谈笑风声背后,自有一番坎坷风雨人生。听了袁老师的课,就会产生一种敬佩、敬仰、爱戴之情。袁老师的课既是一部百科全书,内容广博而丰富,精深而变化无穷。听袁老师的课是知识的冲浪,思想的洗礼,艺术的享受,怎不令人如醉如痴。袁老师的课,纵横古今,驰聘中外,精致动人;袁老师的课,关乎社会,涉及人生,幽默机智,净化心灵;袁老师的课,重在精神,追求品位,起承转合,浑然天成。先生是我的榜样

2、光阴似箭,由春转夏,才记幽香阵阵,转眼已绿树成荫,但一个学期以来我们被袁老师深厚的学识所滋养,被袁老师崇高的品德所感染。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袁老师给我们指引了方向,指点迷津,更要靠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去努力实践,不断去用心感悟,在教育生涯中去“铸就自我风采”

袁氏作文官网:http://edu.640610.com/

推荐第10篇:最新袁氏作文模型

内容提要:纵观中外作文教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很少有人涉足这一研究领域。袁老师用浑厚的具有磁力的声音告诉我们什么叫有效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教师需要做什么?在完成教学过程之中,需要切实找到能够支持学生的强劲支持物——“思维台阶”。这个闯荡作文迷宫的人——袁志勇,他为教师找到了作文教学迷宫的金钥匙,让作文教学快乐了起来! 关键词:思维台阶、台阶效应

一、导师袁志勇的教学特色

袁志勇,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特级教师,现执教于北京市教育学院宣武分院。曾出版论著百余部、数千万字,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曾经报道过其教学、科研成果。袁老师曾经说:“我不喜欢吃米饭,吃大饼、馒头都可以。”起初以为是袁老师只爱好面食,后来才知道,袁老师觉得吃米得一粒一粒的吃干净,太浪费时间,不如吃馒头、大饼,几口就得,节省时间。鲁迅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的,袁老师是连吃饭的时间都尽可能的节省下来用于研究作文教学的。

袁志勇老师让我们认识了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了解到他的支架式教学及操作策略;美国教育学家舒尔曼及他的支持的落实方式,了解到了学科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的关系及pck技术。他那幽默风趣是语言很快就解决了这些抽象的理论,是培训内容变得简单易懂。

最吸引眼球的是袁老师的落实支持梯度的作文系列,他告诉我们如何进行一级二级以及n级支持的操作方法,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可谓意义非凡。袁老师告诉我们:“思维,是需要借助“台阶”的。不管何人,不管自觉与否,思维中“台阶”所起到的作用基础,是根本。思维,是作文学习的根本。手杖,是支持。台阶,是思维学习的手杖。”

二、导师袁志勇教学特色解析

袁志勇老师告诉我们教师需要做什么要明确三点:一是教学需要支持,二是教师需要落实支持,三是教师要落实支持梯度。袁老师讲的教学思维台阶,重点讲的是作文教学。这里要明确两点,一是作文需要教什么,其次是作文需要怎么教。在这个过程中,袁老师重点强调了要给学生强劲的支持,这种支持具体需要到分层级的,也就是支持学生学习的思维台阶!

1、例如:袁老师在指导我们“学造句”时,共分了两个阶段,五层支持。充分体现了其“思维台阶,支持层级”的思想。那么,袁志勇老师到底是怎样操作的呢?下面,就以给“学造句”为例进行说明。

阶段一:没有支持——给大家一个“完成一个具体句的任务”,请你把“我成功了”写成一个具体的句子。 阶段二:

一层支持——给大家看范例。 【看范例】 我成功了

我参加外语竞赛得了第一名。 二层支持——提出疑问

【小问号】

“我参加外语竞赛得了第一名”,到底是怎么写出的? 三层支持——过渡,学习需要“落实”,在学习中想问题首先需要“落实”想什么,由此引出“一落实”

【一要落实“想什么”】

自己问自己:我干什么什么样,就算成功呢? 自己来回答:我参加外语竞赛得了第一名。

四层支持——提出质疑:这样问了自己,自己就可以答出来吗?于是引出“二落实”。 【二要落实“怎么想”】

回答“我干什么什么样,就算成功呢”,除了我参加外语竞赛得了第一名,还能回答什么? ——我课上发言比大家正确率高还是低就算是成功? ——我煎鸡蛋还糊不糊就算是成功?

——我玩儿“俄罗斯方块”赢没赢爸爸就算是成功? ——我自习课写作业得到了老师夸奖没有就算是成功? ——我洗袜子得到妈妈表扬没有就算是成功? ——我滑滑梯得到小伙伴表扬没有是成功?

五层支持——六个答案总归还是有限的,那么,怎么才能让我们的答案层出不穷呢?于是引出“三落实”,变换横线处得出不同答案。 【三要落实“怎么变”】

回答“我干什么什么样,就算成功呢”,请根据横线处回答。 ——我课上背诵课文比大家正确率高还是低就算是成功?

一节学造句的课,五层实在支持,与一节没有支持、或者仅有一级、两级支持,其完成操作效果的差异不言而喻!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袁志勇老师让我们教师要不停地给学生台阶,让学生扩展思维,思维中“台阶”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学习需要有一循序渐进的过程。最佳教学状态应该是:无论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我们都应该传递学生实实在在的“支持”、而且是由浅入深、一级又一级不断深入的“支持”!

2、袁志勇老师在讲到“如何写读后感”时充分体现了“台阶”式的教学模式,以给学生强劲的支持,让学生会写,让学生有的写。

例如:孩子的微小进步,都是大人的幸福!小狗克服了毛手毛脚的问题。小狗喝奶,再也不弄到嘴边了。小狗妈妈特别高兴。努力引导孩子进步,家长幸福感永存!

袁老师总结出感想有两种,整体感想和局部感想。那么,到底怎样写出这两种不同方式的呢?整体感想和局部感想共分了两个阶段,分别四层支持。

1、例文“整体感想”出生过程 l

什么叫做——整体感想

整体感想,是根据本文信息、及其文本以外的某些信息整合出现的感想。 l

“整体感想”出生过程举例1 第一步:找出主题——孩子的微小进步,都是大人的幸福!(文本信息) 第二步:分析主题——所有大人都盼望孩子的进步。(文本以外信息) 第三步:进行整合——因此,让人想到了什么?

第四步:得出感想——孩子的进步,是大人的最大愿望。 l

“整体感想”出生过程举例2 第一步:找出主题——孩子的微小进步,都是大人的幸福!(文本信息) 第二步:分析主题——微小的进步积攒起来,一定会带来巨大的飞跃。(文本以外信息) 第三步:进行整合——因此,让人想到了什么?

第四步:得出感想——大人十分在意孩子的微小进步。 l

“整体感想”出生过程举例3 第一步:找出主题——孩子的微小进步,都是大人的幸福!(文本信息) 第二步:分析主题——孩子不断进步,方可成人。(文本以外信息) 第三步:进行整合——因此,让人想到了什么?

第四步:得出感想——孩子能够成人,是大人的最大心愿!

2、例文1“局部感想”出生过程 l

什么叫做——局部感想

局部感想,是完全根据本文信息整合出现的感想。 l

“局部感想”出生过程举例1 第一步:看准局部——小狗喝奶,再也不弄到嘴边了。(文本信息) 第二步:分析局部——小狗克服了毛手毛脚的问题。(文本信息) 第三步:进行整合——因此,让人想到了什么? 第四步:得出感想——稳重,是进步的前提。 l

“局部感想”出生过程举例2 第一步:看准局部——小狗喝奶,再也不弄到嘴边了。(文本信息) 第二步:分析局部——小狗妈妈特别高兴。(文本信息) 第三步:进行整合——因此,让人想到了什么? 第四步:得出感想——谁都喜欢孩子进步。

通过袁老师的一番讲解,终于让我明白了,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我们写出的感想,往往都是“整体感想”,因为:操作对象是“文章主题”,分析主题时必须应用“文本以外信息”。最重要的是染发我懂得了对于一篇文章的某一局部而言,我们写出的感想,一般情况之下“局部感想”才更为符合作者的意思,因为:操作对象是“文章某一局部”,而对“文章某一局部”的分析,惟有使用“文本之内信息”,方可精确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否则极有可能背离作者初衷。袁老师的这种分层支持不仅让我们学会写读后感,而且让我们更加有效的教会学生怎样去写读后感。

三、导师袁志勇教学特色给我的启示

1、袁老师的“作文思维台阶”折射出他的智慧,用心,只有长期探索的人才会由此收获。先生是个极认真严谨的人,对自己的追求如此坚忍;谈笑风声背后,自有一番坎坷风雨人生。听了袁老师的课,就会产生一种敬佩、敬仰、爱戴之情。袁老师的课既是一部百科全书,内容广博而丰富,精深而变化无穷。听袁老师的课是知识的冲浪,思想的洗礼,艺术的享受,怎不令人如醉如痴。袁老师的课,纵横古今,驰聘中外,精致动人;袁老师的课,关乎社会,涉及人生,幽默机智,净化心灵;袁老师的课,重在精神,追求品位,起承转合,浑然天成。先生是我的榜样

2、光阴似箭,由春转夏,才记幽香阵阵,转眼已绿树成荫,但一个学期以来我们被袁老师深厚的学识所滋养,被袁老师崇高的品德所感染。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袁老师给我们指引了方向,指点迷津,更要靠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去努力实践,不断去用心感悟,在教育生涯中去“铸就自我风采”

3、和袁老师在一起的日子只有短短的4个多月,但是通过他严谨的教学,快乐的方法却让我学到了很多,甚至对我的一生教学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身教胜于言教,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袁老师为榜样。真正运用上袁老师的“思维台阶”教学法,把强劲的分层支持给学生,让学生喜爱作文,快乐的写作文。而且把我在培训中的收获的感受,收获的知识用到自己从事的农村的教育上,通过努力,把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学工作质量提高上去。

袁氏作文模型官网:http://www.daodoc.com/ys

第11篇:452518$袁氏$车工实习报告

车工实习报告

车工实习是培养学生运用车工工艺和操作车床的技能,并达到规定技术等级标准的重要环节。 在车工 实习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材料、刀具和种类繁多的量具。材料的消耗和刀具的损耗是相当大的, 许多价格昂贵的量具也只有在特定工件的加工过程中才用得着。针对这种情况,很有必要探索一些 有效途径减少学校的实习经费支出。笔者总结多年车工实习教学心得,归纳出车工实习过程中可节 省的三个方面。现分述如下:

一、节省材料车工实习过程中的材料在实习经费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而且材料有相当大的节省空间,因此节省材料十分重要。用以下三种方法可以使材料消耗在原有基础上降低50%以上。1.课题整合在车工实习中有很多内容比较简单的课题,若将这些课题分开实习势必造成较大的材料消耗 ,因此可将这些课题整合成数量较少、难度不大的课题进行实习。比如,教材上一般有这样三个课 题:车外圆柱面、车内圆柱面和车内外圆锥面,可将车外圆柱面和车外圆锥面整合成车轴类工件;将车内圆柱面和车内圆锥面整合成车套类工件。将原来三个简单课题整合成两个难度不大的课题。2.材料延续材料延续就是将前续课题的实习成品延续,作为后续课题的实习坯料。比如,将轴类工件的 实习成品作为套类工件和外螺纹工件的实习坯料,将套类工件的实习成品作为内螺纹工件的实习坯料。3.减小尺寸在不影响学生实习效果的前提下,实习工件的尺寸宜小不宜大。以上三种方法在降低材料消 耗的同时,也降低了刀具的损耗和车床的电能消耗。

二、节省刀具金车刀,这种车刀的损耗部位最 主要是刀头,而刀杆的损耗极小。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对废弃刀杆进行再利用也是节省刀具的一条重要途径,具体做法有如下两种:1.自制车刀购买刀头,在废弃的刀杆上按所购刀头的形状和尺寸在铣床上铣出刀槽,然后将刀头钎焊在 刀槽内,就制成了一把焊接式硬质合金车刀。一粒刀头的价格不足整把车刀的50%,利用这种方法节省刀具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2.模拟训练在练习刃磨整体式普通成形车刀时,刀刃形状较难控制;在练习刃磨梯形螺纹车刀和蜗杆车 刀时,刀具角度较难保证。这类课题可利用废弃的刀杆代替价格昂贵的高速钢条让学生模拟训练, 待学生训练熟练后,再让他们用高速钢条练习刃磨。这样,可以避免高速钢条在刃磨训练过程中的 不必要损耗。

三、节省量具对一些使用频率很低、价格昂贵的量具,若根据车床数量配置的话是不明智、不经济的,很有必要控制这类量具的种类和数量。具体有如下三种做法:1.自制量具利用现有实习设备制造结构简单的量具,替代那些使用频率低、结构复杂而相应价格昂贵的 量具。比如,车套类工件时要用到内径百分表,这种量具只有在测量精度要求较高的深孔时才用得 着,而且结构复杂、使用麻烦、价格较贵。其实,在不影响测量精度的情况下可以用塞规替代,而塞规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可以在现有的车床上自制,成本很低。2.转换测量方法在不影响测量精度的前提下,用那些价格便宜(上接第25页)的常用量具进行测量。 比如,在测量梯形螺纹中径时,尽量采用单针测量而不采用三针测量;在测量蜗杆齿厚时,可以用 单针间接测量代替使用齿厚游标卡尺(齿轮卡尺)进行的直接测量。这样可以避免使用价格很高、使用频率又很低的公法线千分尺和齿厚游标卡尺,而使用价格相对便宜、使用频率很高的外径千分 尺。非常昂贵、使用频率又很低的量块;在车床上加工大偏心距(偏心距e>5mm)的偏心工件 时,对工件进行找正的量具一般是量块和百分表,而其中的量块可利用车床中拖板刻度盘来替代。 实践证明,在不降低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节省材料、刀具和量具可以大大降低车工实习的教学成本,最终达到节约教学经费的效果。

第12篇:452522$袁氏$车工实习小结!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一个月的车工实习就结束了,在本次车工强化中我认识到了许多,让我感触了许多。

刚开始我们进行了加工台阶轴、对称槽、然后镗台阶孔、加工圆锥、车三角形螺纹、五个项目的实践操作,在实训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加工工艺方面的知识,更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在实训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而犯的错误也不少,通过实训让我学会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都会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人常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只有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磨练,才能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己优良的学风、高尚的人生、团结和合作的精神;学会了勤奋、求实的学习态度。

做事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对知识的掌握要弄通弄懂,对技术的掌握要严守规范、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不懂的地方要问懂。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对各个项目的加工让我明白:一粒沙虽小,但无数粒却能汇成无限的沙漠;水滴虽小,却你汇成辽阔的海洋;你的一个思想、一个方法,他的一个思想和方法,相互交流互换就有了两个思想和方法,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我们现在就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

当然,在实训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快乐、与同学的快乐、与老师的快乐。因为每当自己或自己和同学完成了一个项目时,或多或少有些欣慰,会感到开心,我们会彼此之间相互比较谁做的工件好谁做的不好。虽然两百课时的实训时间很短,但对我今后的车工技能有很大帮助。这只是起点,终点离我们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还是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去走以后的路。而我们要把握好每一次的机会,错过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第13篇:袁氏近现代军政人物8

(2)袁氏近现代军政人物 8

二、1988年以后的将军:

资料有限,欢迎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1、上将

袁守芳,1939年1月生,吉林吉林人。196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队工作专业函授班毕业,在职大专学历。1958年2月任陆军炮兵团指挥连战士,排长,副连长。1964年7月任炮兵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1965年1月任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1965年9月任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1975年2月任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75年6月任团副政委,政委;炮兵团政委(其间:1980年3月至1981年1月在政治学院基本系学习)。1981年1月任师政治部主任。1981年10月任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85年8月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其间:1988年9月至1991年7月在南京政治学院军队工作专业函授学习;1994年9月至11月在中央党校进修班学习)。1996年1月任总政治部主任助理。1996年11月任总政治部副主任。1988年9月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00年6月晋升上将军衔。中共第十

五、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央纪委委员。2004年6月退役。

2、中将

袁俊(见乙、六)袁誉柏,男,汉族,1956年5月生,湖北省公安县人。中共党员。海军潜艇学院(山东青岛)毕业。硕士研究生学历。2008年7月晋升海军少将军衔。1968年9月至1972年6月在公安县第二中学初、高中部学习。1974年至1976年2月参加公安县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任专职队员。1976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经青岛海军潜艇学院3个月的新兵集训和7个月的专业训练后,在海军山东青岛潜艇基地11艇员队服役,1978年至1981年在海军潜艇学院(山东青岛)学习。1981年任海军青岛潜艇基地艇员队鱼雷长,1982年任海军青岛潜艇基地司令部鱼雷业务长,1982年任海军青岛潜艇基地实习副艇长、副艇长。1990年2月任海军青岛潜艇基地某潜艇艇长。2003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第1基地(副军级,山东青岛崂山,核潜艇,92330部队)参谋长。2007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第1基地司令员。2010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参谋长、舰队党委常委。2013年7月,112编队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2014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北海舰队司令员。2008年07月晋升海军少将军衔。2015年7月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2015年7月20日,海军举行将官军衔晋升仪式。宣读中央军委命令,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袁誉柏由海军少将军衔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

3、少将

袁广泉,少将(1988)。 (见乙、六) 袁国祥,少将(1988)。 (见乙、六)

袁根栓,少将(1988)。1976年任高炮62师师长。1978年11月任沈阳军区炮兵参谋长。1981年11月-1982年12月任沈阳军区炮兵副司令员。1983年5月-1985年8月任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沈阳军区炮兵参谋长、副司令员,辽宁省军区纪委副军职专职副书记。

袁训忠,少将(1988.9)。1942年生,山东寿光大家洼街道双河村人,生于1942年1月,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副主任,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博士生导师,技术四级教授,首批特约军事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袁玉洁,海军少将(1990)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

袁正元(见乙、六) 袁维真,海军少将(1990),北海舰队航空兵副司令员。 袁汝根,专业技术少将(1900)。江苏盐城人。中共党员。少将军衔。任海军总医院消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副军职。专业技术少将军衔。袁汝根,男,1929年出生于大丰县万盈乡新坝村四组,1945年参加新四军,1954年考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1959年分配至北京海军总医院工作,曾任海军总医院消化科主任,主任医师,全国著名的消化道专家,

10多项科研成果获军内科技进步奖,1990年升为专业技术三级,为中华医学会北京消化分会委员,北京消化医学内窥镜学会委员,全军消化病学会委员,全军消化医学内窥镜小组负责人,海军消化病学会负责人,海军医学杂志和航海医学杂志编审员,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军职待遇离休,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北京振兴盐城经济咨询委员会成员。

袁源,少将(1993)。字仁湘,1938年4月出生,湖南省隆回县高平镇人。他先后在高平镇大桥小学、隆回县第三中学、邵阳市第一中学读书,1956年7月高中毕业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县军械技术学校。1960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广州军区后勤部,历任四八六军械仓库技术员,广州军区后勤部军械部供应处、弹药处和装备部计划处助理员,军械部弹药处副处长。1983年起任军械部副部长、部长,1988年授大校军衔。1990年任广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91年入国防大学进修系学习,1992年人中央党校进修系学习,1993年授予少将军衔。袁源于1955年加人共青团,1964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他曾于1959年赴炮击金门作战前线部队实习,1961年到西藏平叛作战部队当兵,参加过西沙自卫还击战、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和援越抗美军械供应保障。在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他参加广州军区前线指挥部组织军械保障工作.荣立三等功。袁源主编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后勤工作》一书。

袁兴华,少将(1993)。1942年2月生,江苏铜山人。196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1月参加工作。在职大专学历。少将军衔。曾任南京军区作训处副处长,炮兵第9师3团副团长、16团团长,炮兵第9师参谋长、师长,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司令员,浙江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第9届全国人大代表。少将军衔。

袁伟,少将(1994)。1944年生,湖北黄陂人。袁伟将军现任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馆学术委员会主任,解放军文博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中共党史学会、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中国辞书学会理事,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一九九四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独著和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野战部队发展史》、《中国战典》、《毛泽东军事生涯》等军事历史专著和大型画册三十余部,其中八部荣获国家图书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堪称【红色史学家】和【红色书法家】。二零零七年被评为“和谐中国”十大书法家。二零零八年又被评为第三届最具社会责任感艺术家。袁伟少将擅长书法,笔势放达,飘逸俊秀,意气风发,尽情挥洒,一股勃勃生机扑面而来。他纵挥毫、墨饱情浓,“ 华夏雄风”,“ 气吞云梦”,“ 登高望远”,“ 亭静致远”,“龙腾虎跃”, “车徽风云”,“立德为大”,“雄笔妙墨”

……

一幅幅挺拔苍劲,墨飞气荡,给人以“美、力、神”俱在的艺术享受。从这些作品中我依稀看到了王羲之,李邕、米芾、蔡襄、傅山、康有为的影子。

袁邦根,空军少将(1994)。1944年生,湖南隆回人,华南理工大学毕业,1961.8参军,曾任总参谋部通信部部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1994年晋升空军少将。

袁亚军,空军少将(1994),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湖南省长沙市人,

1944年3月5日出生于长沙市南区马益顺巷一个贫民家庭。1961年7月中专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分配在广州军区空军某油料仓库当战士。196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7月起,先后任广州军区后勤部司令部计划科参谋、战勤科参谋、科长、干部教导大队队长、副参谋长等职。1974年1月在西沙自卫反击战中,参加了战区的后勤工作。1979年2月的自卫还击作战,他在广州军区空军前方指挥部负责后勤组织计划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83年4月任广州军区空军某场站站长。空军在该场站召开了全空军场站工作会议,推广了该场抓正规化、战斗化建设的经验。1983年9月15日《解放军报》在头版以《八十年代场站工作一面旗帜》为题,系统地介绍了该场站的先进事迹。勇于探索,针对当时机场跑道超寿命、超负荷使用、道面破损严重危及飞行安全、全面翻修所需巨额资金无法得到解决的情况,大胆创新,提出对跑道中部宽30米、长2200米的飞机起降滑行部位进行翻修,取得成功,既改善了机场使用条件,又节约了经费开支。1987年4月任广州军区空军后勤部参谋长。1990年1月任广州军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6月任后勤部部长。1991年3月到国防大学进修系学习。1993年8月至1996年1月参加了中央党校领导干部班函授学习。1994年4月任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部长。同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7年12月任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98年8月,奉命到江西九江参加抗洪抢险,带领驻江西空军部队坚守江堤40个昼夜,确保了大堤安全。

袁士棠,少将(1995)。1943年生,江苏盱眙人。中共党员。少将军衔。1990年9月-1992年10月任陆军第199师政委。后任济南军区集团军政治部主任,河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1997年任河南省军区副政委。1999年10月-2003年7月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少将军衔。袁玉清(1941.10- ),男,汉族,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刘家河镇尖山子村人,大专文化。196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195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辽宁省军区独立1师工兵连排长、师政治部直工科干事、秘书科副科长、组织科科长。1980年2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副处长,1990年任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副军职),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后勤部部长。1993年授予少将军衔。

袁有望,少将(1999)。1947年8月生,河北霸州人。1966年加入中共产党。1965年8月参加工作。少将军衔。1965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工程兵建筑255团连长、255团政治处主任、政委,国防科工委、第2炮兵308工程指挥部纪委专职委员、政委,第2炮兵80814部队政治部主任、副政委。1994年8月任第2炮兵指挥学院政治部主任。1999年3月任第2炮兵第22基地政委。2002年5月任第2炮兵工程学院政委。2006年12月任第2炮兵政治部副主任。1999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袁义荣(袁仪荣),空军少将(2000)。1948年11月生,山东泰安人。196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12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空军少将军衔。曾在武汉大学、北京空军指挥学院、空军政治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学习受训,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1965年12月入伍,历任空降兵部队班长、排长、参谋,团军务股长,师军务副科长、科长,军军务装备处处长,空降兵第44旅旅长,第44师师长,空军空降兵第15军后勤部部长,空军空降兵第15军副军长。空军少将军衔。

袁文先,少将(2003)。1951年10月出生,安徽利辛人。1966年参加工作,1968年3月入伍,1970年1月入党,曾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参谋、教员、科长、处长、教学组长、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教研部副主任等职,现任国防大学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协作导师,军队学位委员会第

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曾被评为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学科学先进个人标兵、国防大学特优教员、优秀研究生导师,获全军育才奖金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

自1970年以来,曾先后在《解放军报》、《军事学术》、《国防大学学报》、《军事》、《军事展望》等全军重点报刊上发表文章400余篇,主编专著教材12部,完成重大课题若干项。先后获得国家、军队级优秀论文奖40多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全军军事科研成果二等奖两项,国防大学

一、

二、三等奖多项。《司令部工作论》、《司令部建设论》被国家教育部推荐为全国研究生用书,并作为全军参谋长会议正式材料,列入全军参谋人员必读教材。 袁邦福,少将(2004)。2003年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政治部主任。

袁强,空军少将(2005)。北京军区空军装备部部长,少将。1955年生,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1973年参加工作。1973年入伍。曾任济南军区空军装备部副部长,北京军区空军装备部部长。2011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装备部副部长。同年12月任部长。2005年7月晋升空军少将军衔。 袁永林,少将(2005)。1950年10月生,黑龙江宁安人。196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2月参加工作。国防大学基本系指挥员班毕业,大学学历。少将军衔。1968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沈阳军区高炮62师604团战士、卫生员、医助。1971年11月任高炮62师卫生科助理员。1973年9月为佳木斯医学院医疗系学员。1977年1月任高炮62师医院军医、所长。1980年2月任沈阳军区卫生部防疫处助理员、卫勤处副处长、处长。1985年9月任沈阳军区204医院院长。1988年3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计划财务处正团助理员。1989年5月任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防疫处副处长(副师)。1991年9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计划财务局副局长。1996年8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综合计划局局长(1995年7月-1998年6月在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卫勤指挥专业本科函授学习。2002年2月-2003年2月在国防大学基本系指挥员班学习)。2003年11月—2008年12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卫生部党委副书记(2004年8月起)。2005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袁建国,少将(2006)。1950年生,陕西乾县人。研究生学历,历任班长、排长、军师旧机关干事、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21集团军61师师政委、21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国防大学军队政工教研室代副主任、甘肃省军区政治部主任。2006年晋升少将军衔。

袁树友,少将(2008)。吉林德惠人。曾任总参测绘局副局长,2007年任总参测绘局局长,2008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袁继昌,空军少将(2009)。1957年出生,湖北随州尚市镇南岗村人。特级飞行员,四种气象机长、教员、指挥员。曾在空军某直升机团任职。1986年后在陆军航空兵陆航一团历任飞行中队长、大队长,团长。后任陆军航空兵学院训练部副部长,2004年8月任陆军航空兵某飞行训练基地主任。2008年任总参谋部陆军航空兵部副部长。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陆军航空兵部部长。2009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袁安升,少将(2010)。陕西省人。曾任总后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总后政治部干部部部长,2009年任总后政治部副主任。2010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袁斌,少将(2010)。安徽省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7年12月生,男,汉族,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秘书长,2009年9月任安徽省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2010年授予少将军衔。2012年8月当选为中共十大代表。

袁彦桢,少将。(1944—)河北省安国人。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3年电子技术学院毕业。历任战士、学员、干部、党支部书记、1985年任总参谋部三部纪委副书记、政治部主任(副军职)。少将军衔。1990年先后发表《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胜利》、《毛泽东的农民情》,1993年后《中华诗词》、《当代诗坛》、《中国当代诗词选》均收录、发表近百首诗词。在1998年中国当代诗词作品中获一等奖。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997年与人合撰出版《毛泽东与他的友人》。 袁水春,少将。湖北孝感市孝南区人。曾任总装备部江阴远洋测量船基地政委,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政委。

袁家新,少将。男,1948年6月生,安徽霍邱人。1965年入伍,196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少将军衔。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1977年03月,在武汉军区军政干校、军事学院学习;1979年09月,起任副团长兼参谋长、第173团团长;1983年05月,任步兵第58师副师长;1986年01月至4月赴老山前线参加对越反击战;1990年01月,任步兵第60师师长;1990年09月,任步兵第58师师长;1996年02月至1997年1月在国防大学学习;1996年04月,任某集团军参谋长;1997年07月,任济南军区第67集团军副军长;1999年08月,任济南军区第20集团军军长。2004年,任河南省军区司令员;2008年9月,到龄退役。是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17大代表。

袁厚春,少将。黑龙江富裕人,1945年2用4日生于吉林省白城县。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63年应征入伍,历任铁道兵文化部干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社长,总政治部文化部文艺局副局长、局长,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国文联第六届全委,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篇报告文学《省委第一书记》,散文集《1979年之战目击记》,报告文学集《百万大裁军》、《陨石之歌》,长篇传记文学《大投资家胡应湘传》等。 袁文恭,少将。解放军总参三部研究员,信息安全专家。

袁振威,文职少将,湖南宝庆(今邵东)人,1939年出生,解放军文职少将,袁国平将军之子。现任海军指挥学院专家组成员、海军作战指挥学博士生导师,主持过10多项总部和海军作战指挥领域的重大课题研究。是一位没有获过奖的功臣。他的成果掷地有声,他的荣誉却接近空白———由于他主持的科研课题有较强的保密性,无法公开评奖,被人们称为没有获过奖的功臣。

袁志明,江西南康人。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副部长,2013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袁协,袁子钦将军之子,国防科技大学结业,武警边防部队后勤部副部长,公安部边防局后勤部部长。少将军衔。袁彦明,曾任武警通信总站党委副书记、通信总站主任,武警司令部直属工作部部长,2014年5月任武警特种警察学院政治委员。2014年晋升为武警少将警衔。

袁华智,1961年10月生,男,湖北仙桃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海军装备研究院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历任海政宣传部新闻处处长、海军某陆战旅政委、《人民海军》报社长、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2015年7月20日下午,海军在北京举行将官军衔晋升仪式。经中央军委批准,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袁华智由海军大校军衔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

袁先林,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仙居乡赵坪村人,1976年入伍,197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沈阳军区战士、班长、排长。1983年至1985在武汉高级后勤学校学习,荣获两次三等功。毕业后到总后武汉后方基地指挥部工作。1992年到总后勤部工作,任总后勤部某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训局局长,军人保障卡技术保障组组长。大校军衔。

第14篇:福建上杭白砂袁氏族谱

福建上杭白砂袁氏族谱(2002版 八修谱)

福建上杭白砂袁氏族谱(2002版 八修谱)福建上杭白砂袁氏族谱在1777年首次修谱 后每24年修谱一次 到1921年的七修谱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到2002年才完成八修谱 八修谱总理为国昌 主编为肇湘 八修谱参修丁口为7569人 主要分布在福建上杭白砂 江西修水魁江 浙江衢县 现将八修谱部分内容抄录如下 供大家参考

第一世满珊:七十郎 户名昌贵 开基白砂 娶郭氏 子三景鲜 景泉 景荣 私乘载满珊公生五子 有三子景豫娶林氏无嗣 五子景容娶马氏移外省

第二世景鲜 子二 志亮 志崇 女一紫莲 又私乘载景鲜公子三 子 次子华贵

第二世景泉 娶华氏 子三 志聪 志礼 宗富

第二世景荣 娶卢氏 子三 宗礼 傅祯 宗龄 又私乘载景荣公有子四 有次子志通娶谢氏 生子一名功乾 娶赖氏

第三世志亮 娶陈氏 子一豪聪 又私乘志亮公子二 有长子名留升 娶林氏 生子四 斐 细哥 三哥 四魁 斐娶邱氏 生子四 大投 赤志 陈荣 陈华 细哥娶张氏 三哥娶刘氏 生子二 长名肖隆 次子失名 四魁娶林氏

第三世志崇 娶张氏 子二 仕祯 仕琳 又私乘载 志崇公子三 有第三子仕兰 娶林氏 生子四 郜 留旺 切满 细满

第三世志聪 娶萧氏 子一理丛 又私乘载志聪公子三 长子溪丛 三子积富 溪丛娶严氏 生子一 名肖诚 娶赖氏 积富娶邹氏 生子二 长名仲凯娶李氏 次名仲玺娶马氏 第三世志礼 娶张氏生长子 续娶范氏生次子 子二 范清 光 第三世宗富 娶曾氏 生子二 续娶刘氏 子二 忠 恕

第四世豪聪 娶邱氏 子一 理宗

第四世仕祯 娶江氏 子三 仲仁 仲华 仲亨 第四世仕琳 娶华氏 子二 仲金 仲宝 第四世理丛 娶陈氏 子二 长哥 邱陵 第四世范清 娶高氏 子二 仲益 仲居

第四世光

娶张氏 子四 仲宽 仲泰 仲琳 仲羡

第四世忠

娶傅氏 生长子 继邱氏 生子三 仲玉 仲瑚 仲珑 仲球 第四世恕

娶张氏 子二 仲珊 仲珀 移四川大足县立小白砂乡 第四世满富 娶张氏 子一 庄

第五世理宗 娶刘氏 子二 大富 大华 第五世仲仁 娶陈氏 子二 璋 琛 第五世仲华 娶黄氏 子二 昆 仑 第五世仲亨

第五世仲金 娶林氏

第五世仲宝 娶马氏 子一 镇 第五世长哥 娶傅氏 继邱氏 第五世邱陵 娶张氏 子一 继 第五世仲益 娶黄氏

第五世仲居 娶陈氏 子一 庆华 第五世仲宽 娶傅氏 子一 文龙 第五世仲泰 娶林氏 子一 文禄

第五世仲琳 娶邱氏 子三 文明 文亮 文宪

第五世仲羡 娶萧氏 子四 文卿 文宸 文振 文灏

第五世仲玉 号鸿清 生于明宏治五年(1492年) 卒于嘉庆四十二年(1563年) 娶邱氏 生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卒于隆庆二年(1568年) 生长次子 娶李氏 生四子 子六 庆隆 庆程 庆祚 庆佑 庆裕 庆祉 第五世仲瑚 娶华氏 子二 庆选 庆富

第五世仲珑 娶何氏 子四 庆荣 庆翥 庆茂 庆志

第五世仲球 娶傅氏 子五 庆堂 庆常 庆儒 庆明 庆寿

第五世仲珊 娶傅氏 生长子 继华氏 继萧氏 生次子 子二 庆凤 庆鹏 第五世仲珀 娶林氏 子一 庆祥

第五世庄 字曲溪 娶马氏 子四 上星 猷星 兆星 尧星

第15篇:袁氏家谱寻根问祖

各家族宗亲:

大家好!我是贵州省赫章县六曲河镇袁氏子孙,据我族现有资料查证,从始祖袁贵发到本人(袁啟栋)共计八代。现我族居住于此的人丁兴旺,约有260人。祖父袁鑑德于生前已多次组织族人四处寻根问祖,为进一步修缮我袁氏家谱,达成祖父袁鑑德之夙愿。恳请各宗亲提供宝贵信息。

据考证,我始祖袁贵发(老三)弟兄三人:袁贵荣(大哥),袁贵福(二哥)。三兄弟之父因社会*,从江西省南昌府绿石都遗途陆甲享安乡余秀里三江口大石板迁徙至云南省昭通市经商,后因生意衰败,本家始祖袁贵发几经辗转来到贵州安居,辗转过的地点有:贵州省威宁县,赫章县财神镇,赫章县古基乡。据传:袁贵荣定居云南省昭通市,其妻谢氏,膝下五子:袁文彩(唐氏),袁文华(何氏),袁文美(周氏),袁文英(吴氏),袁文若(江氏)。袁贵福(二哥)下落不明。目前本镇族人能考证的祖上字辈有:”西业永奇晏,克文绍正贤“(部分字可能为谐音)。我始祖袁贵发属“克”字辈。

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我始祖三人之后代均已失联数代,各位宗亲若有相关类似的寻根信息,恳请告知,我族人将不甚感激!

联系人:袁国荣(本镇袁氏族长) :13984565601 袁定山:13721588359 袁啟栋:13765852792

第16篇:452522$袁氏$车工实习小结!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一个月的车工实习就结束了,在本次车工强化中我认识到了许多,让我感触了许多。

刚开始我们进行了加工台阶轴、对称槽、然后镗台阶孔、加工圆锥、车三角形螺纹、五个项目的实践操作,在实训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加工工艺方面的知识,更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在实训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而犯的错误也不少,通过实训让我学会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都会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人常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只有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磨练,才能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己优良的学风、高尚的人生、团结和合作的精神;学会了勤奋、求实的学习态度。

做事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对知识的掌握要弄通弄懂,对技术的掌握要严守规范、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不懂的地方要问懂。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对各个项目的加工让我明白:一粒沙虽小,但无数粒却能汇成无限的沙漠;水滴虽小,却你汇成辽阔的海洋;你的一个思想、一个方法,他的一个思想和方法,相互交流互换就有了两个思想和方法,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我们现在就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

当然,在实训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快乐、与同学的快乐、与老师的快乐。因为每当自己或自己和同学完成了一个项目时,或多或少有些欣慰,会感到开心,我们会彼此之间相互比较谁做的工件好谁做的不好。虽然两百课时的实训时间很短,但对我今后的车工技能有很大帮助。这只是起点,终点离我们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还是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去走以后的路。而我们要把握好每一次的机会,错过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第17篇: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译

《袁氏世范》共三卷,分《睦亲》、《处己》、《治家》三篇。以下是小编带来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译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译 例

1【原文】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兄弟。而父子兄弟有不和者,父子或因于责善,兄弟或因于争财。有不因责善、争财而不和者,世人见其不和,或就其中分别是非而莫名其由。盖人之性,或宽缓,或褊急,或刚暴,或柔懦,或严重,或轻薄,或持检,或放纵,或喜闲静,或喜纷拏,或所见者小,或所见者大,所禀自是不同。父必欲子之强合于己,子之性未必然;兄必欲弟之性合于己,弟之性未必然。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况凡临事之际,一以为是,一以为非,一以为当先,一以为当后,一以为宜急,一以为宜缓,其不齐如此。若互欲同于己,必致于争论,争论不胜,至于再三,至于十数,则不和之情自兹而启,或至于终身失欢。若悉悟此理,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己;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听,则处事之际,必相和协,无乖争之患。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此圣人教人和家之要术也,宜孰思之。

【译述】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最亲的莫过于父子和兄弟。然而,父子与兄弟有相处不融洽,不和睦的。父与子之间,或者因为父亲对孩子求全责备,要求太过苛刻,兄与弟之间,或者因为相互争夺家产财物。有的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并没有求全责备、争夺财产,却很不和睦,周围的人看见他们不和,有的便从这种不和中分辩是非,最终仍找不到任何有说服力的理由。大概人的性情,有的宽容缓和,有的偏颇急躁,有的刚戾粗暴,有的柔弱儒雅,有的严肃庄重,有的轻糜浮薄,有的克制检点,有的放肆纵情 ,有的喜欢闲雅恬静,有的喜欢纷纷扰扰,有的人识见短浅,有的人识见广博,各自的禀性气质各有不同。父亲如果一定要强迫自己的子女合于自己的脾性,而子女的脾性未必是那个样子;兄长如果一定要强迫自己的弟弟合于自己的性格,而弟弟的性格也未必如此。他们的性格不可能做到相合,那么他们的言语与行动也不可能相合。这就是父与子,兄与弟不和睦的最根本的原因。况且大凡面临一件事情的时候,一方认为是正确的,一方认为是错误的;一方认为应当先做,一方认为应当后做,一方以为应该急,一方以为应该缓,观点不同竟然是这个样子。如果彼此都想要对方和自己的性格、脾气、观点相同,必然会导致争吵与论辩,争吵、论辩不分胜负,以至于三番五次,更至于十次八次,那么不和自此就会产生,有的竟到了终其一生失去和睦的地步。

如果大家都能领悟到这个道理,做父亲和兄长的对子女与弟弟通情达理,并且不苛责子女与弟弟与自己相同;做子女和弟弟的,恭敬地追随着父兄,却并不期望父兄只听取自己的意见,那么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必定相互和协,没有乖离争论的祸患。孔子说:“对待父母,屡次婉言劝谏,看到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还必须恭恭敬敬,不违背父母,仍然在做事的时候无怨无悔。”这就是圣人教给人们和家的最重要的方法,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

【评析】性不可以强合,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极其平常的观点。任何人都不可以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他人,即使是父之于子,兄之于弟,也同样不可如此。然而,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父父,子子,君君,臣臣”都有严格的界限,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不可越雷池一步。如此开明的观点出现在宋代,足见袁采在父子兄弟观念上的超前意识。这种超前意识在魏晋南北朝思想活跃的时代里曾经有过表现。《世说新语。言语篇》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钟毓兄弟俩小时候,一次正碰上父亲白天睡觉,于是他俩一块儿偷药酒喝。他父亲当时已睡醒了,姑且假装睡着了,来看他们怎么做。钟毓行过礼才喝,钟会只顾喝,不行礼。过了一会儿,他父亲起来问钟毓为什么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用的,我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酒喝本来就不合于礼,因此我不行礼。”钟毓、钟会两兄弟从小时候起,便有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行礼与不行礼,本是截然相反的观点,兄弟二人各有自己的理由。其父分别询问了各自的理由,足见他也并不是希望二人观点相同,性不可以强合,恐怕钟氏兄弟之父认识已比较清晰了。

然而可悲的是,当历史发展到清代时,《红楼梦》中的贾政依然固守着迂腐的君臣父子观念,充当了一个切切实实不折不扣的封建卫道士。他在儿子贾宝玉身上贯彻了可怕的封建法西斯主义。宝玉本来“顽愚怕读文章”,最讨厌沽名钓誉的国士禄蠹之流。当薛宝钗劝谏他走仕途时,他便道:“林妹妹若是这样,我早和她生分了。”从小喜欢在脂粉堆里混,谈到功名便萎糜不振的贾宝玉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而贾政从他自身出发,怎么也理解不了宝玉为何这般“没有出息”。性不可以强合,可惜的是贾政与贾宝玉都没理解到这一点。父子本是两代人,上一代的固有思想在下一代看来无法理解,下一代的叛逆在上一代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思想冲突的直接后果便是:宝玉越来越对自已的生存环境感到厌倦,贾政越来越对儿子的不求上进求全责备,最终结果是儿子纵然按照父亲的意愿,考取了功名,却并没有“接续香火”,重振家业,而是遁入空门,以求得真性的复苏,灵魂的止泊。人性是复杂的。刘再复《性格组合论》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刻的阐释,即便是同一个人,其身上的几种性格特征也会发生矛盾,而况不同的人,不同年代的父子兄弟之间呢?倘若贾政真能用客观的眼光打量一下宝玉的话,说不定对他心灵深处的纯洁会欣赏不已,倘若宝玉能对父亲的苦心做一番刨根问底儿的话,也不至于对父亲视若仇敌。至少能增添一丝怜悯,唤醒真切的父子亲情,或许结果也不至于太惨。

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译 例

2【原文】人之父子,或不思各尽其道,而互相责备者,尤启不和之渐也。若各能反思,则无事矣。为父者曰:“吾今日为人之父,盖前日尝为人之子矣。凡吾前日事亲之道,每事尽善,则为子者得于见闻,不待教诏而知效。倘吾前日事亲之道有所未善,将以责其子,得不有愧于心1为子者曰:“吾今日为人之子,则他日亦当为人之父。今父之抚育我者如此,畀付我者如此,亦云厚矣。他日吾之待其子,不异于吾之父,则可以俯仰无愧。若或不及,非惟有负于其子,亦何颜以见其父?”然世之善为人子者,常善为人父,不能孝其亲者,常欲虐其子。此无他,贤者能自反,则无往而不善;不贤者不能自反,为人子则多怨,为人父则多暴。然则自反之说,惟贤者可以语此。

【译述】在社会生活中,父与子之间,有的彼此不思虑自己的职责,却责备对方,这是导致父子不和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父与子各各都能反思一下自己,那么就会相安无事。做父亲的应该这样说:“我现在做人的父亲,从前曾经是别人的子女。大凡我原来奉事父母的原则是每事求尽善尽美,那么做子女的就会有所闻见,不等做父亲的去教导他们,他们就会明白怎样去对待父母了。倘若我过去侍奉父母未能尽善尽美,却去责备孩子不能做到这些,难道不是有愧于自己的良心吗?”做儿子的应该这样说:“我今天做为别人的儿子,日后肯定会成为他人的父亲。今日我的父亲这样尽心尽力地抚养培育我,并且为我付出许多心血,可以称得上是厚爱了。日后我对待自己的子女,只有做到与我父亲待我的程度一样,才可以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如果做不到这些,不仅仅有负于子女,更无颜面去见父亲。”世上的人善于做儿子的,常常也很善于当别人的父亲,不能够孝事其父母双亲的,也常常想虐待其子女。这其中没有别的道理,贤达的人能够自己反省自己,那么就会做事稳当少出差错。不贤达的人不能够反省自己,做儿子多怨恨,做父亲多暴戾。那么自己反省自己的道理,只有贤达的人才可以谈论。

【评析】“上有老,下有斜是中年人对于生活劳累的感慨。大凡有头脑,有德行的人总是尽自己最大的所能,让父母在有生之年生活得幸福,总是想方设法抚育培养自己的子女,希冀他们有所成就。这种人生来就懂得反思,作为人子,能切身体会到父母抚养孩子的呕心沥血,因此他待父母尽心,待子女尽力。他的这种尽心尽力的做法,上得之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对下又成为子女的楷模与榜样。

《世说新语。德行篇》:“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自教儿。’”这个故事是说谢公的夫人在教导儿子时,追问太傅谢安为什么从来不见他教导儿子,谢安回答说他是以自身言行来教导儿子的。

谢安的作法就是促使儿子反思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的。儿子从父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揣摩出为人之子应怎样做,为人之父应怎样做。日常生活中,父子不和甚而至于分崩离析,仇敌相对。这其实是一种极为不明智的举动。父亲不明白自身当以身示范,儿子也不能够从父亲身上得到一丝一毫的启示。

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译 例

3【原文】慈父固多败子,子孝而父或不察。盖中人之性,遇强则避,遇弱则肆。父严而子知所畏,则不敢为非;父宽则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子之不肖,父多优容;子之愿悫,父或责备之无已。惟贤智之人即无此患。至于兄友而弟或不恭,弟恭而兄不友;夫正而妇或不顺,妇顺而夫或不正,亦由此强即彼弱,此弱即彼强,积渐而致之。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贤父喻己父,则父慈爱而子愈孝,子孝而父亦慈,无偏胜之患矣。至如兄弟、夫妇,亦各能以他人之不及者喻之,则何患不友、恭、正、顺者哉8译述】过于慈祥的父亲容易造就败家子,儿子的孝顺有时却并不被父亲所觉察。大概依平常人之性情来说,碰到强大的事物就会回避,遇到软弱的事物就会大肆放纵。父亲严肃,儿子知道自己该畏惧什么,那么就不敢胡 作非为;父亲宽缓,儿子对一切事物都持轻视态度,因而放纵自己的行为。对于儿子的不肖,父亲多宽容;对于儿子的谨慎诚实,为父的有时责备不已。只有贤达充满智慧的人才没有此种祸患。至于那些兄长友爱弟弟,弟弟却不敬重兄长的,弟弟尊敬兄长,兄长却并不爱惜弟弟的;丈夫正派,妻子却不和顺,妻子和顺而丈夫不正派的,也是由于一方强大了,另一方就很弱小;一方弱小,另一方就会强大,这是由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做父亲的,如果能将他人的不肖子与自己的儿子作比较;做儿子的,如果能将他人不贤达的父亲与自己的父亲相比,那么父亲慈祥和顺,儿子就会愈加孝顺;儿子孝顺父亲就会更加慈爱,这样就避免了偏颇的隐患。至于兄弟、夫妇之间,如果也各各都能以他人的缺点与自己亲人的优点去比较,那么还怕自己的亲人对自己不友爱,不恭敬,不正派,不和顺吗?

【评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妻顺,恐怕是从孔子时代便开始的关于家庭伦理的最高境界。然而有所谓父慈子不孝,兄友弟不恭,妻顺夫不正,或者相反。在袁采看来,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不平衡现象,实是由于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妻之间没有真正理解到彼此的价值与优点所导致的。

如果双方都能从彼此的言行中发现值得赞许的一面,意识里便有了尊重人性的平等观念。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妻顺便也顺理成章了。当然棍棒底下也会出孝子,可在严父的棍棒下,儿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种孝子很大程度上是表面上的“孝”,形式上的“孝”,并没有发自内心的对父亲的尊敬。贾宝玉在父亲贾政的威逼之下,不得不学习“四书五经”,不得不去应考,内心的反叛很少敢与父亲发生面对面的冲突,但他却根本不是孝子,甚至连父子之间最纯洁的父子亲情在宝玉身上也无明显表露。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并没有多少威严令司马迁战战兢兢,但父亲没有棍棒并不等于父亲纵容他。早年,父亲支持他学习,支持他漫游,使他变得见多识广。临终之际,父亲留下遗言,一定要司马迁完成《史记》。司马迁对于父亲的遗愿从不敢懈怠,“李陵之祸”使他遭受了不应有的官刑,这对司马迁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比死还难以忍受。然而,他没有死,他不能辜负父亲的一片丹心,他希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活了下来,为了父亲,也为了事业。这种孝是有沉重的历史内容包含在其中的。

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译 例

4【原文】自古人伦,贤否相杂。或父子不能皆贤,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荡,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无此患者,虽圣贤亦无如之何。譬如身有疮痍疣赘,虽甚可恶,不可决去,惟当宽怀处之。能知此理,则胸中泰然矣。古人所以谓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人所难言者如此。

【译述】自古以来的人伦关系,贤达和不肖相杂。有的父子不能够都做到贤达,有的兄弟不能够都做到美好,有的丈夫随便放荡,有的妻子悍厉粗暴,很少有一家中能免此患。即使圣贤之人也无可奈何。正如身上生有创伤和脓疽疮痛,虽然甚为可恶,却不能够除去,只应该以宽怀之心来对待。如果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那么对待此事就会非常坦然。古人所谓父子、兄弟、夫妇之间难以言说的就是这些。【评析】“大度能容,容天下之事。”这是弥勒佛的风度。人们往往对他羡慕不已。那似乎有点“傻”气的笑容,令无数人拜倒。人伦关系最难处理,俗语说得好:清官难断家务事。于家庭问题的处理上,最好学学弥勒佛的精神。处家确实需要宽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缺点有如生长于身上的附赘悬疣一样,无法除掉,却又深恶而痛绝之。家庭中,如果彼此不能够容忍互相的缺点,就会使家庭不和。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以宽容之心对待之,其实什么事都很简单。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代,尽寇那个时代是思想活跃的时代,各种思想允许并存。然而,在陶渊明身上所体现出的主导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很注重子继父业,有所成就。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虽有五个儿子,却没有一个可以值得称道的,都不喜欢读书。大儿子十六岁,懒惰无可匹敌;二儿子虽已是“志学”的年龄,却也并不爱好文术;三儿子十三岁,只懂得寻找梨与栗去吃,毫无一点喜欢读书的意思。小儿子不知怎样,渊明没有说,恐怕除了吃以外,也不会对读书感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渊明确实痛苦过,但是对无可奈何之事一味痛苦下去,非但是徒劳的,且是有害的。他便以宽容之心对待之:“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既然上苍让我这样,我只能喝酒聊以自X。结果渊明的家庭生活还是很和谐的。

曹氏兄弟却没有认识到“宽容”的重要性。曹操在死后,曹丕极力诸杀同门兄弟,尤其对曹操生前较偏爱的曹植迫害尤深。曹植在一首诗里抒发了自己的忧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兄弟相互猜忌,迫害,实是人生中极为难奈之事。夫妻关系更是需要彼此的宽容,才能使整个家庭机器正常运转。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有一首叫《氓》的弃妇诗,其中所反映的一切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开始时一个叫“氓”的男子,以买丝为由,向女子传达了自己的爱情。氓着急得连良辰吉日都等不到,信誓旦旦,骗取了女子的感情。然而,女子嫁过去之后,受尽劳累,为维持家庭生活日夜操劳,以至于面容再也没有从前那样娇嫩了,此时氓开始嫌弃女子,不能以大男子的精神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妻子。最终导致了家庭的破裂。中国古代社会以男权为中心,男子将女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很少能以平等的态度审视一下身边妻子的喜怒哀乐。即便这样,遭抛弃的女子依然大有人在。宽容哪里去了?

现实社会中,离婚日渐成为“时代潮流”,以至于使每一个人在这扇大门面前都诚惶诚恐。很难想象昔日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的情侣有朝一日大打出手,分崩离析,视同路人。这是情感悲剧,也是人生中最难以忍受的精神危机。因为这种危机任何东西都无法补救。黄金有价,情义无价,一旦付出之后,便应小心谨慎地去维系它,这就需彼此的宽容之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他所做的一切,不易发生误会,坦诚相待,也不易出现情感危机。

第18篇: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建设如火如荼

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建设如火如荼

袁玉刚

机械轰鸣、塔吊高耸、人声鼎沸……,在贵州习水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施工现场,映入你眼帘的是这样一幅热火朝天、战天斗地的画卷。

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恢复重建工程是习水县土城红色旅游创新区文化示范景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千年土城人文内涵的重要标志性工程。目前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主体工程施工。

其中,景福寺袁氏宗祠重建工程所包含的赤水河中下游袁氏汉土司文化陈列馆、戏台主体已经封顶、附属管理用房(即袁氏会馆)已经完成二层混凝土浇灌,目前正在进行三层支模,有望一周左右断水封顶;工程建设最主要的部分即景福寺、袁氏宗祠、孔子殿及赣滋书院完成了艰巨的孔桩及层台基础施工,近日将开始地圈梁及主体支模施工。

2016年11月28日,重建领导小组组长袁仲斌、常务副组长袁润图、副组长、建设方现场施工代表、质量监督负责人袁文伦、副组长、现场施工监督员袁洪余等到现场检查施工进度,并召集施工单位负责人、技术员等就项目建设存在的细节问题及如何加快建设进行召开了会议,施工单位负责人表示,将调整施工技术人员、增加工人,加快进度,确保2016年12月30日完成全部主体工程施工。

该工程自2016年9月16日举行恢复重建开工典礼以来,习水县、土城镇及文物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工程建设,县、镇及文物部门主要领导多次对工程施工进行督导,并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恢复重建领导小组也高度重视宗祠工程建设,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和安全保障措施。并落实专人负责宗祠建设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工程质量监督的宗祠恢复重建领导小组副组长、工程质量负责人袁文伦对宗祠施工的每个环节,甚至每个细节都做到精益求精。他对施工中拉垟筋执筋深度是否够,是否按要求用执筋胶;红砖发水即砖块水份是否符合要求,水平灰逢是否超过了1点2公分等处处做到无微不至,若有发现不符合甲方施工要求的,则立即要求施工单位进行返工,确保宗祠安全施工。现场施工监督员袁洪余每天职守工地,对施工单位每一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

目前,景福寺袁氏宗祠重建工程主体施工进展顺利,各项工作正按照计划如火如荼的进行,施工现场一片繁忙的景象。

第19篇:452524$袁氏$车工工作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车工工作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1)除车床上装有运转自动测量量具外,均应停车测量工件,并将刀架移到安全位置。

(2)用砂布打磨铸铁平板等工件时时,要把刀具移到安全位置并注意不要让手衣服接触工件表面。

(3)禁止把工具、夹具或工件放车床上或主轴变速箱上。

(4)磨内孔时,不可用手指支持砂布,应当用木棍代替,而且车速不宜过快。

(5)穿紧身防护服,袖口不要敞开,长发者要戴防护帽,操作过程不能戴手套。

(6)车削形状不规则工件时应装平衡块,并要试转平衡后再开始切削加工。

(7)机床主轴装卸卡盘要停机后进行,不可借助于电动机力量摘取卡盘。

(8)应当用钩子及时清除切削下来条带状屑与螺旋状屑,切忌用手直接拉出。为防止切屑伤人。应在合适位置上安装挡板。

(9)夹持工件卡盘、拨盘、鸡心夹凸出部分要使用防护罩,以免绞住衣服或身体其他部分;如无防护罩,操作时应严格注意安全距离。

(10)车削细长工件时应采用心架或跟刀架,长出车床部分应有标志。

(11)刀具装夹要牢靠,刀头伸出部分不要超出刀体高度1.5倍,刀下垫片形状、尺寸应与刀体形状、尺寸相一致,垫片应尽可能少而平。

(12)用顶尖装夹工件时要注意顶尖与心孔完全一致,不能用破损或歪斜顶尖。使用前应将顶尖、心孔擦拭干净,后尾座顶尖要顶牢。

(此消息来自于泊头工量具网,)

第20篇:安徽马鞍山当涂县博望袁氏祠堂修复庆典

安徽马鞍山当涂县博望袁氏祠堂修复庆典

编者按: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博望沙埂袁氏,系宁波南门袁氏袁桷公的后裔,始迁博望之祖为茂十公。字辈排行:文道国其存,荣肇永帮家;祥盛时佐仕,仁孝传庭堂。

2016年10月1日,在举国欢度国庆的喜庆日子,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袁氏茂十公后裔们,迎来了“迎国庆暨马鞍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袁氏宗祠重修落成典礼”庆典盛大仪式!来自全国各地一千余名袁氏宗亲、袁氏姻亲、当地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及《袁氏家谱网》等代表出席仪式;当地交通、公安、消防、食品药品安全等保障单位派员值班;十多个各地友情单位和人士发来贺信、贺电。中午设宴80桌,晚宴40桌。大会向有关人士颁发了荣誉证书、佩戴了绶带和大红花,向有关宗亲发放了纪念品。

庆典仪式由安徽省马鞍山市黄梅戏剧团专业主持,袁氏家谱网摄影,马鞍山电视台摄像。

上午10时,袁治明主任代表袁时平村长宣布庆典活动正式开始。然后鼓乐齐鸣,礼炮震天,鲜花飞扬,场面十分壮观!

袁太平先生专程从吉林长春赶回参加家乡的宗祠重修落成庆典。他说:“相聚在戏场广场,隆重举行袁氏宗祠竣工典礼,这是我们袁氏子孙千载难逢、盼望已久的一件大喜事、大盛事。是所有关心、支持宗祠建设的马鞍山市文物局、博望区文旅体居及政府相关部门和全体宗亲共同努力的结果。祖祠重辉光日月,楼宇焕彩耀汝南。古朴雄伟的“袁氏宗祠”,是袁氏子孙联宗睦族的象征,是力量和智慧的展示,是袁氏后裔敬宗爱族、传承祖德的平台。祖祠重修及族谱整理历时近一年耗资百万,她凝聚了始祖茂十公裔孙的心血和汗水,体现了茂十公裔孙精诚团结、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600多岁的袁氏宗祠,是全体袁氏族人的共同财富,在祖宗恩泽的荫庇下,我族必将更加团结友爱,兴旺发达!”

主持人说: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金秋十月,在举国上下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七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我们怀着万分激动和自豪的心情,欢聚一堂,在马鞍山市博望镇滨湖村袁家自然村戏场隆重举行“袁氏宗祠”重修落成庆典活动,国庆和家庆在这里相融,亲情和友情在这里交汇,理想和愿望在这里放飞,爱国、爱族、爱家的情怀在这里体现。今天,对于我村来说,是一个袁氏腾欢、载入史册的日子;今天,对于茂十公裔孙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永生难忘的时刻。在此,请允许我代表茂十公全体裔孙,对光临庆典活动的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袁治富代表袁氏宗祠修建组代表致词。他说,今天,我们全体宗亲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欢聚在风水宝地、人杰地灵的袁氏宗祠广场、隆重举行袁氏宗祠重建落成典礼。我们全族男女举族同庆,全体茂十公后人,无不欢欣鼓舞。在这里,我受族人的委托,代表宗祠修建组,向前来参加庆典的各位领导、宗亲、贤达以及四面八方前来恭贺朝拜的姑亲等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致以诚挚敬意。

袁氏始祖在六百年前,就团结梓里,奋发有为,在风光秀丽的横山脚下,鱼米之乡的石臼湖畔选址繁衍兴业、修建宗祠等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产,袁氏宗祠是一座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设计精妙、功能齐全的宗祠,在我市的各族宗祠中首屈一指独一无二,这是我们全体族人的骄傲,也是当代子孙的自豪。

袁氏宗祠寝堂始建于600年前。据《袁氏家谱》记载,故袁氏祠堂修复于明永乐年间,门厅和享堂建于清咸丰年间。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沧桑,宗祠破损严重、急待重修。于二零一一年时任族长袁大根和本族有识贤士倡导重修宗祠并申报文物保护,后经袁根顺族长、袁时金族长等大家的共同努力,历经四年的申报工作,终于有了丰硕成果。在二〇一五年六月经马鞍山市人民政府批准被列入马鞍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十月在市文物局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袁氏族人对宗祠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袁氏宗祠修建从设计到资金筹集直至今天落成庆典耗时长达十一个月,宗祠修建族谱续修整理总耗资近百万元,宗祠修建工程按省、市文物主管单位的设计要求圆满竣工并顺利通过省、市、区文物主管单位验收。

在此我代表宗祠修建组,向关心、支持宗祠修建的马鞍山市文物局、博望区文旅体局和政府相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热情支持和踊跃捐款的宗亲、族友、贤达表示诚挚的感谢!向承建工程的施工单位和工匠师傅们表示最真诚谢意!向关心支持马鞍山袁氏寻根、修谱、宗祠修复的袁氏家谱网站表示崇高的敬意和十分的感谢!

借宗祠竣工庆典之机欢聚一堂,其目的就是要以此为契机,颂祖宗功德,感先辈恩典,让千秋万代把老祖宗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发扬光大,先祖们的在天之灵必然会庇佑各支各房、各家各户,生枝衍派、世代隆昌! 最后祝本族袁氏枝繁叶茂、源远流长、英才辈出。团结一心,共创袁氏更加美好的明天!

村理事会代表在致辞中表示:盛世肇祥瑞,和谐沐春风。马鞍山袁氏宗祠在马鞍山市文物局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族人共同努力下,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隆重举行重修落成了庆典。值此盛典之时,我代表袁家村理事会向袁氏宗祠的重修落成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本族袁氏一家亲,欢聚祖祠叙深情。今天,我们欢聚一堂,目的是颂祖宗功德,感先辈恩典,表后代贤达,树袁氏声威,添家族光彩,让千秋万代把老祖宗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发扬光大!

袁氏宗祠能有今日之恢弘气势,溢彩流光,是各位贤明之士感念祖恩,传承香火,兴隆家族的一大壮举。此乃得益于有识贤士的倡导,得益于全体族人的慷慨解囊,得益于袁氏子孙的共同努力。祝愿我袁氏子孙心凝神聚,同心同德。愿全体族人借宗祠落成之契机,发扬先祖遗德,为袁氏家族的万世兴隆做出更的大努力! 祝愿我袁氏家族子孙昌盛、洪福齐天!

捐款宗亲袁太平代表爱心人士致辞。他说,今天,我们在生我养我的家乡隆重举行我族袁氏宗祠重建落成大典,这是我们合族的一大喜事, 预示着我族的兴旺发达,更是为地方宗祠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景观,我身为茂十公后人万分欢欣。我作为袁氏一分子,一定要向前辈们学习,时刻不忘追根溯源,缅怀列祖列宗。在这里,我要向为建祠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宗亲道一声辛苦,族中每件大事情成功的背后,都会有心血和汗水的付出。宗祠修建过程中,村领导组和宗祠修建组不负众望,联络宗亲,制定方案,筹措资金,督促建造,劳心劳力;运筹谋,无怨无悔。我们全体族人要学习他们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我相信我们袁氏族人在我村理事会的带领下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给我村建设的更加美好!

来宾代表发言时说,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我族全体宗亲欢聚在宗祠缅怀先辈,参加袁氏宗祠修建落成庆典,对此,我表示热烈的祝贺!修建宗祠,是我袁氏氏族人盼望已久的心愿,现在终于实现了!

“追根溯源修家谱,继往开来建宗祠”。修建宗祠,不单是为了拜祭、缅怀先祖,颂扬先祖功德,宗祠是供奉祖先,祭祀祖宗的场所,团结宗族和联络亲情的纽带。宗祠的修建落成是我们袁家人的共识,也是我们亲如一家、血脉相连的象征。今天,我们借宗祠庆典之机相聚一堂,既是祭祀祖宗,更是我们在座的各位宗亲聚集谈心、交流沟通的好机会,我们今后在百忙之中常回家看看,为宗族兴旺献计献策。宗亲共同修建宗祠的奋斗史,也将在我们袁氏家史上,写上最辉煌的一页,流传百世!最后,衷心祝愿袁氏宗祠修建大业圆满成功!衷心祝福袁氏子孙兴旺发达!

最后主持人总结道,树高千尺必有其根、水流万派总有其源,寻根敬祖、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天,茂十公宗祠落成大典,意义十分重大。我与大家一样,深深相信,宗祠的落成,必将激发族人敬祖崇宗的热情,把中华民族敦亲睦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最后,衷心祝愿茂十一脉,瓜瓞绵绵,事业兴旺,祝愿天下袁氏子孙同脉同心,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代同进步,与国运共昌隆。让我们携起手来,增进友谊,增进族情,共创美好未来!

马鞍山袁氏祠堂修复庆典活动进行了一个半小时,整个活动喜庆、热闹、亲切、有序。下午两点开始,马鞍山市黄梅剧团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文艺演出,节目包括舞蹈、歌唱、戏曲、小品等丰富的内容,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容纳1500人的戏场广场,人头攒动,扶老携幼,自发观看。据袁氏家谱网随机采访,他们一辈子这是第一次看到和有幸参加这样的盛大活动,见识袁氏这么大的场面,令人激动,终身难忘。主办方说,这次活动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特别是袁氏宗亲在穿上印有袁字和卧雪堂字样的统一服装之后,大家的凝聚力一下子就起来了,都感到了肩上的担子和责任,都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庆典群策群力,原来存在的异见或小疙瘩,一下子就没有了。实践证明,亲情活动要在平台上多举行,大平台才能显示大袁的魅力!袁氏家谱网 站长袁资友(左)

袁氏当国读后感
《袁氏当国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